教学做合一【文

2024-07-31

教学做合一【文(共11篇)

1.教学做合一【文 篇一

教学做合一论文:中学语文教学中的“教学做合一” 【摘要】陶行知先生的“教学做合一”的教育思想与今天的新课改所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的教育思想大体上是一致的,文章从五方面来谈自己在语文教学中运用“教学做合一”的收获。

【关键词】教学做合一;语文;更新;模式;促进;兴趣;空间;技能;创新能力

陶行知是我国伟大的人民教育家,思想家。他一生提出的许多教育思想,都成为当代教育的方针,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财富。他的“爱的教育”,保护和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精神;他的“生活教育”,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生活,是为学生打开创新思维的源泉;特别是他的“教学做合一”教育,尊重了学生主体,指导学生学会学习,是培养创新能力的操练。

陶行知先生的“教学做合一”有两种涵义:一是方法,二是生活的说明。在方法方面,他主张教的法子根据学的法子,学的法子根据做的法子,即“事是怎样做的便怎样学,怎样学便怎么样做”。在生活的说明方面,他主张在做上教的是先生,在做上学的是学生,从先生对学生的关系说,做便是教;从学生对先生的关系说,做便是学。先生拿做的来教,乃是真教;学生拿做来学,乃是真学。“教而不做,不能算教;学而不做,不能算学。教和学都以做为中心”。由此,他特别强调要

亲自在“做”的活动中获得知识,而这种教学做合一的观点正是新课改所大力提倡的。在语文教学中,我运用了“教学做合一”,受益匪浅。

1.更新了教学观念

陶行知先生的“教学做合一”,主张教的法子根据学的法子,学的法子根据做的法子,即“事是怎样做的便怎样学,怎样学便怎么样做”。这就要求教师要放下传统的师道尊严,放弃扮演绝对权威的角色;改变我讲你听、我写你记、我决定你服从的师生关系;不再求全责备,要允许学生有异议,允许学生有错误的表现,不再以牵牛鼻子走的形式百般驾空、抑制学生的思维;不能因为学生成绩的高低、是否听老师的话或老师的个人喜好而对学生有不一样的表现。教师应主动地和学生去沟通,去了解他们的需要,他们的想法;在课堂上构建轻松、愉快的教学氛围。

2.改变了课堂传统教学的模式

传统教育的课堂上更多的是教师把自己单方面的认识、理解和教参内容一股脑儿倒给学生。这样,学生的实际参与很少,充分阅读的时间、充分质疑的时间、充分思辨的时间、充分表达的时间都被剥夺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钻研的兴趣与热情,都被教师滔滔不绝的讲解消磨殆尽,形成了等分析、等答案的严重的依赖心理和思维惰性。这样的教

学模式会导致学生读死书,死读书,读书死。

“教师的责任不在教,而是在教学,教学生学。”“先生教的法子必须根据学生学的法子”,课堂教学上把学生放在主体的地位,探索“引导学生学”的方法,把教学过程变成“教学做合一”的过程。陶行知先生的这些教育理论和现在所倡导的新课改的自主、合作、探究的理论是一致的。因此语文课堂教学应该以“教学做合一”作为教学过程,让学生在“学中做,做中学”,引导学生学的方法。例如中学语文的课堂模式应该是“小组合作学习”模式。这种模式走进课堂,是基础教育改革实验的一种新举措,也是新课改所要求的课堂模式。这种模式可以使学生人人参与学习过程,人人得到锻炼的机会,培养集体合作的精神,达到交流与提高的目的,真正践行了陶行知先生的“教学做合一”的教育思想。我的语文课堂“小组合作学习”是这样做的:首先把全班学生分成若干合作小组,并合理安排各组成员,增强他们合作的信心。既然是“小组合作学习”,那一定要每个人都在小组承担一定的任务,使得每个成员在小组中都有责任,这样的任务安排,一定需要老师事对学生的了解,最好能充分发挥他们的爱好和特长,这样他们才有自信完成任务,才有合作的信心。其次是培养学生合作精神,小组参与课文的预习。中学的语文课相对小学来说,增加了深度、难度和广度,如果没

有课前的预习,在课堂上按小组学习来完成任务,是很难的。所以必须事先让学生有计划地预习课文,弄清楚课文的内容,掌握课文的字词,在预习中自主发现那些问题等等,这种预习最好能让小组成员参与,有了小组的参与,他们的预习任务就很容易完成了。第三是发挥合作功能,共同来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学生在预习中,虽然完成了字词方面的任务,但很多问题都没有解决,这时候,需要小组成员的自主、合作和探究了。在这一步,教师要提出学生进行小组活动的问题,正是学生解决问题所要进行的手续、程序,一些讨论设置得恰到好处,学生就能在最短的时间里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同时也就是学生依靠了自己的能力解决了问题,掌握了新知,最后还能起到举一反三的效果。解决了教师提出来的问题后,学生再把自己还有的问题提出来小组讨论,在讨论和争议中,增强了他们的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激发了他们的对问题探究的欲望,有了这种欲望,他们就会积极地去寻求合理的答案了。这就真正体现陶行知先生的“教学做合一”教育思想,也是真正体现新课改课堂教学模式的优点了。

3.促进了学生的学习,培养学生求知的兴趣

过去的语文教学,教师基本上是把知识的答案交给学生,让学生好好的记牢学过的知识,考试能把答案写对了,取得好成绩了,就是成绩好的学生,是优秀的学生。殊不知,这样

一来,却把学生充分的阅读时间、充分质疑的时间、充分思辨的时间、充分表达的时间都被剥夺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钻研的兴趣与热情,都被教师滔滔不绝的讲解消磨殆尽,形成了等分析、等答案的严重的依赖心理和思维惰性。这就是陶行知先生所批判的“读死书、死读书、读书死”过程了。

陶行知先生的“教学做合一”以及现在新课改所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就是为了改变过去的那种“读死书,死读书,读书死”的过程的,目标就是为了解放学生的头脑,解放学生的思维,让学生懂得不但自己学会知识,还要懂得怎样去获得新的知识。学生在事情中学,在学中做,学生在做中发现了问题,就想办法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他们可以通过各种途径来解决自己在学习中出现的问题,各种途径就包括了老师的教。学生是在阅读上发现的问题,发现问题后,自己又能通过各种方法来解决问题,这一个过程,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真正品尝到通过自己的劳动获得丰收的喜悦。有了这种喜悦,就可以坚定了学生的自信心,他们相信自己的是最棒了;有了这种信心,就更能增加了学生学习的欲望;有了这种欲望,就更能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有了这种兴趣,就能将学生过去的“读死书,死读书,读书死”的生长过程改变成为“用活书,活用书,用书活”的生长过程了。比如

教学生学习《空城计》这篇文章时,我是采取这样做的:第一,让学生阅读体味关键语句,并分组动手查阅工具书;第二,动手划出写人物的语句,对比观照人物;第三,把握人物的心态。这三种方法通过问题组合形式加以呈现。诸葛亮“分拨以定”而司马懿“望西城蜂拥而来”,二千五百文官对十五万大军,喧染了怎样的气氛?文官“尽皆失色”而“吾自有计”,说明诸葛亮怎样的心态?“笑容可掬”是一种什么样的笑?“抚掌而笑”又是一种怎样的笑?“拍手大笑”呢?“亮生平谨慎,不曾弄险„„汝辈岂知!”这又可以看出司马懿是个怎样的人?“料吾生平谨慎,必不弄险”看出诸葛亮又是一个怎样的人?最终司马懿败,诸葛亮胜的原因是什么?倘若是司马昭率大军,情形又怎样?教师组织学生围绕这些问题进行解答,争论,想象和探究。在思考和争论中,诸葛亮和司马懿这两个人物的形象就慢慢地浮出水面栩栩如生地展现在我们面前。诸葛亮临危不惧,处乱不惊,神机妙算;司马懿老谋深算,刚愎自用,不会变通。学生经过阅读、查阅、思考,发表意见等过程后,发现了学习的成功喜悦,增强了自信心,培养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4.扩大了学生学的空间,锻炼了学生做的技能

陶行知先生的“教学做合一”的理由是:教学的效果就是让学生获得“自得”的能力,用现在的话说就是让学生获得举一反三的自学能力,获得学习的主动性,让学成为一种自觉的终身的学习。学生经过了“学中做”“做中学”这个过程,知道了自己那些懂的,那些还不懂,知道了不懂的就动手去解决,动手解决了问题,也就积累了解决的办法。学到了知识,学到了方法,以后再有这种问题发生,自己也可以举一反三地把它解决了。另外因为多了一个“做”,并且“教”和“学”都要以“做”为中心,所以,学生在学起来真正做到了陶行知先生所说的“六解放”。例如,我在备《万紫千红的花》这篇课文时,先让学生到野外去观察野花,并要求他们把自己看到的花的颜色、形状或者生长过程记录下来,最好还要把自己看到这样的花的感悟也记录下来,作为上课的准备。当我和学生开始欣赏这篇课文的时候,我就给一些时间让同学们分组说说自己观察到的结果,各小组学生纷纷把自己的观察到的结果说出来。接着,我再问同学们:“大自然为什么有那么多种颜色和形状的花呢?请同学带着问题来看看我们今天上的课文《万紫千红的花》”。学生们为了找到他们熟悉而又陌生的问题,就很有兴趣地阅读起课文来。这样的教学有效地打破了课堂有限时空,扩大了语文教学的空间,将课本与生活紧密联系起来,让课堂充满热烈的学习气氛, 扩展了学生的视野,开放学生的思维空间,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了学习语文的兴趣,促进了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学生的手和脑在一块儿干了,是创造教育的开始,经过多次的做的锻炼,他们的做的技能和学的水平都提高了,手和脑双全了,这就达到了创造教育的目的了。

5.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会学习才能会创造。学习的欲望和能力,即自己主动获取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是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重要基础之一。学习是人主观的精神活动,要获取知识,人必须积极地使用自己并协调自己的感官,发动自己的大脑,并做出主观的意志努力。所以,在教学操作上,必须采用新的课堂教学模式——把学生放在主体地位。

课堂上把学生放在主体地位,让学生在“学中做”“做中学”,把教学过程变成“教学做合一”的过程。学生的学习有了“教学做合一”的过程后,获得的知识是他们自己的,获得的方法也是他们自己的,老师只不过是引导而已,因此,学生会为自己的学习就有了成就感,觉得自己的努力是一种收获,收获了知识和技能,更收获了成功了喜悦。有了这样的喜悦,就很自然地增加了他们学习的欲望,增加了他们自己主动去获取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就更好的培养了他们的创新能力了。

参考文献:

2.教学做合一【文 篇二

教学做合一是本校 (指晓庄试验乡村师范学校) 的校训, 我们学校的基础就是立在这五字之上, 再也没有一件事比明了这五个字还重要了。说来倒很奇怪, 我在本校从来没有演讲过这个题目, 同志们也从没有一个人对这五个字发生过疑问。大家都好像觉得这是我们晓庄的家常便饭, 用不着多嘴饶舌了。可是我近来遇了两件事, 使我觉得同志中实在还有不明了校训的意义的。一是看见一位指导员的教学做草案里面把活动分成三方面, 叫做教的方面, 学的方面, 做的方面。这是教学做分家, 不是教学做合一。二是看见一位同学在《乡教丛讯》上发表一篇关于晓庄小学的文章。在这篇文章里, 他说:“晓庄小学的课外作业就是农事教学做。”在教学做合一的学校的辞典里并没有“课外作业”。课外作业是生活与课程离婚的宣言, 也就是教学做离婚的宣言。今年春天洪深先生创办电影演员养成所, 招生广告上有采用“教”“学”“做”办法字样。当时我一见这张广告, 就觉得洪先生没有十分了解教学做合一。倘使他真正了解, 他必定要写“教学做”办法, 决不会写作“教”“学”“做”办法。他的误解和我上述的两个误解是相类的。我接连受了这两次刺激, 觉得非彻底的、原原本本的和大家讨论明白, 怕要闹出绝大的误解。思想上发生误解则实际上必定要引起矛盾。所以把这个题目来演讲一次是万不可少的。我自回国以后, 看见国内学校里先生只管教, 学生只管受教的情形, 就认定有改革之必要。这种情形以大学为最坏。导师叫做教授, 大家以被称为教授为荣。他的方法叫做教授法, 他好像拿知识来赈济人的。我当时主张以教学法来代替教授法, 在南京高等师范学校校务会议席上辩论二小时, 不能通过, 我也因此不接受教育专修科主任名义。八年, 应《时报·教育新思潮》之征, 撰《教学合一》一文, 主张教的方法要根握学的方法。此时苏州师范学校首先赞成采用教学法。继而“五·四”事起, 南京高等师范同事无暇坚持, 我就把全部课程中之教授法一律改为教学法。这是实现教学合一的起源。后来新学制颁布, 我进一步主张:事怎样做就怎样学, 怎样学就怎样教;教的法子要根据学的法子, 学的法子要根据做的法子。这是民国十一年的事, 教学做合一的理论已经成立了, 但是教学做合一之名尚未出现。前年在南开大学演讲时, 我仍用教学合一之题, 张伯苓先生拟改为学做合一, 我于是豁然贯通, 直称教学做合一。去年撰《中国师范教育建设论》时, 即将教学做合一之原理作有系统之叙述。我现在要把最近的思想组织起来作进一步之叙述。教学做是一件事, 不是三件事。我们要在做上教, 在做上学。在做上教的是先生, 在做上学的是学生。从先生对学生的关系说:做便是教;从学生对先生的关系说:做便是学。先生拿做来教, 乃是真教;学生拿做来学, 方是实学。不在做上用工夫, 教固不成教, 学也不成学。从广义的教育观点看, 先生与学生并没有严格的分别。实际上, 如果破除成见, 六十岁的老翁可以跟六岁的儿童学好些事情。会的教人, 不会的跟人学, 是我们不知不觉中天天有的现象。因此教学做是合一的。因为一个活动对事说是做, 对己说是学, 对人说是教。比如种田这件事是要在田里做的, 便须在田里学, 在田里教。游泳也是如此, 游水是在水里做的事, 便须在水里学, 在水里教。再进一步说, 关于种稻的讲解, 不是为讲解而讲解, 乃是为种稻而讲解;关于种稻而看书, 不是为看书而看书, 乃是为种稻而看书;想把种稻教得好, 要讲什么话就讲什么话, 要看什么书就看什么书。我们不能说种稻是做, 看书是学, 讲解是教。为种稻而讲解, 讲解也是做;为种稻而看书, 看书也是做。这是种稻的教学做合一。一切生活的教学做都要如此, 方为一贯。否则教自教, 学自学, 连做也不是真做了。所以做是学的中心, 也就是教的中心。“做”既占如此重要的位置, 宝山县立师范学校竟把教学做合一改为做学教合一。这是格外有意思的。

十一月二日

摘要:生活教育理论是陶行知教育思想的重要内容, 是陶行知先生为我们留下的宝贵财富。生活教育理论与新课程改革中所倡导的基本理念是一致的, 可以这么说, 新课程改革在许多方面是对陶行知教育思想的继承与发展。语文作为“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和“最重要的文化载体”, 它的社会生活性非常突出, 这就更决定了我们的语文教学应该源于生活, 与生活同在。学习陶行知先生的生活教育理论, 无疑会对我们今天的语文教学改革有所启迪。为此我们选编了陶行知有关生活教育理论的文章, 期望能够藉此深入了解、学习语文新课程理念, 并在语文教学的实践中做一些尝试与探索。《教学做合一》提出“教学做是一件事, 不是三件事”, 要求我们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把三者有机统一起来, 对今日之教学仍有重要的指导意义;《生活即教育》一文, 重点讲述了教育和生活的关系, 提出了我们熟知的著名观点“生活即教育”和“教育即生活”;《生活教育》进一步阐述了“生活教育”这个名词的内涵, 纠正了社会上的片面理解;而《教育的新生》则是对其教育思想的进一步阐释, 其中批判的一些错误教学行为眼下依然存在, 所以对当今的语文教育具有宏观的指导作用和借鉴意义。

3.教学做合一 篇三

科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要学好科学,如果只有书本上的知识和老师讲授的内容是远远不够的,陶行知先生说:“教育不通过生活是没有用的,需要生活的教育,用生活来教育,为生活而教育,为生活需要而办教育,教育与生活是分不开的,”科学的内容从生活中来,当然也应该回到生活中去,运用学到的科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一些现象,解决生活中出现的问题,这才是我们学好科学的关键,在生活中发现问题,分析原因,进行实验,总结经验,找出规律,推动社会发展,这是我们教授科学的真谛。

一、科学课堂要引导学生思考生活中的科学现象

在生活中有很多现象能运用初中科学知识来解释,如果教师能在科学新教材的教学中引导学生在课外进行思考,将更有助于学生学好科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充分发挥科学学科的特点,挖掘课程中的趣味性,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引导学生多注意观察生活,思考生活中的一些科学现象,这样才达到新课程的目的。

如在八年级上册学习《我国西部的干旱气候特点》时,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吐鲁番的瓜果特别香甜?”学生在本章中了解了吐鲁番处于沙漠地带比热小,日夜温差大,日照时间长等知识,但这些知识还不能很好地解释为什么吐鲁番的瓜果特别香甜,于是我就引导学生在课外查找与植物的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相关的知识,让学生把比热、光合作用、呼吸作用结合起来一起研究,进一步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温州没有人种哈密瓜?与生活相结合的课堂。学生有体验,有感知,不陌生,课堂气氛好,学生学习效果佳,同时更体现了科学就在我们身边,科学来源于生活的新课程理念。

二、科学课堂与生活中先进科学技术紧密相连

我国的尖端科技发展得非常快,而这些尖端科技中,包含了许多基础科学知识,在平时的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多关注一些与先进科学技术有关的问题,并对这些问题进行思考,这是开拓学生思维的一种很好的方法,如2008年9月25日的“神舟七号”载人飞船发射成功,使我国离“登月计划”的实现更近了一步,“神舟七号”与初中科学知识的联系很密切,从火箭的升空到飞船在空中的变轨,以及飞船在空中运行时的能量转化,都能让学生产生很多的思考,许多学生关注翟志刚出舱时会不会掉到宇宙空间去,有没有生命危险,这时教师可以指导学生思考:飞船在大气层的哪一层飞行,这里的大气压是多少,为了宇航员的安全你能为宇航员提出一些合理的建议吗?通过对这些问题的思考,大大地发挥了学生的想像力,为学生发展成为创新型人才做好准备。

三、科学课堂中的知识在生活中应用广泛

如“摩擦力”,新教材中重点在探究影响滑动摩擦力的因素以及生活中的摩擦现象,强调的是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活学活用,而不是读死书,老师说什么就是什么,老师教什么就学什么,在课堂上,教师可以指导学生探究摩擦力的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让学生初步了解摩擦力,然后利用课后的《科学世界》,帮助学生想像出生活中很多与摩擦有关的现象,归纳总结出一些改变摩擦力的方法,以及在我们的生活中还有哪些地方运用了这些方法来改变摩擦力,绝大部分学生会根据自己的生活和学习,举出很多例子:写字的钢笔在握笔的地方套上橡皮来增大摩擦;自行车的把手套上橡皮来增大摩擦,学生深刻理解了摩擦力之后,会在以后遇到与摩擦力有关的问题时,随时想到运用所学过的知识来解释这些现象,通过这些方法,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让学生把这部分知识真正变成自己的知识。

四、在生活实践中提升科学知识

新课程改革强调实践性,它要求学科教学要以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为基础,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结合起来,让学生在生活中学习;强调学校要与家庭、社会相结合,家庭、社会也是学校;要把获得知识的过程放在第一位,要重视实践;强调实践过程是获取知识的重要途径,特别重视学生在实践过程中的感悟体验。

陶行知先生的“生活教育理论”,“教,学,做合一”,更加简明扼要地告诉我们课堂要和实际生活相结合,

学生们在学习了八年级上册第一章第九节《水的利用和保护》后,明白了水的重要性和水资源的紧缺,并明白人们在生产、生活的许多方面都会造成水的污染,引导学生关注家乡水的颜色,学生们猜测家乡的水也受到了污染,学生们为了证实猜想,弄清污染原因,制定了一系列计划,来了解家乡水资源的污染程度,这样有关家乡水资源污染程度的社会实践调查就全面展开了,观察水的颜色,测量水温,在家乡河水中放养生物,观察并研究生物的生存情况,测量家乡河水的能见度等等,这样的社会实践活动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学生真正成为活动的主体,使学生理论联系实践,促进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等全面发展。

陶行知先生告诉我们:生活中富有教育的素材,教育要与学习者的生活相联系,教育要通过生活来进行,只有在生活中求得的教育才是真正教育,“教育只有通过生活才能产生作用并真正成为教育,”初中科学课堂只有来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并在生活中探究科学规律,发现科学真谛,才是真正的科学大课堂。

4.以人为本,教学做合一 篇四

——陶行知思想在英语课堂中的体悟

当前,素质教育已深入人心。然而,素质教育是一种全新的教育,需要我们教育工作者不断地去探索、去研究、去实践。学科教育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因此,学科教育应体现素质教育的精神,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那么,学科教育如何才能做到这一点呢?通过学习、研究陶行知的教育思想,我们深刻地认识到,陶行知是中国近代教育史上一位伟大的人民教育家,他通过多年的理论与实践探索而建立的“生活教育”理论,不仅在他所处的时代起过积极作用,就是对今天的教育和教学也仍然具有现实意义。生活教育的宗旨是“培养合理的人生。”陶行知有句名言:“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教人求真,学做真人”,是生活教育培养人的根本目标,所以说也是生活教育培养合理人生的最好注脚。“真人”的具体目标是:(1)做追求真理,为真理献身的人;(2)做人中人,而不是人上人;(3)做有道德的人;(4)做整个的人,即是有健康身体,有独立思想,有独立职业,手脑双全、智仁勇合一的人;(5)做主人,即做自己的主人,做国家的主人,做 大自然的主人;(6)做创造的人;(7)做现代人。可见,生活教育培养的合理人生就是全面发展、不断创造、不断前进的人生。《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指出:中小学要由“应试教育”转向全面提高国民素质的轨道,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文化科学、劳动技能和身体心理素质,促进学生生动活泼地发展。两相对照,不难看出,生活教育培养的目标与当前素质教育的要求并不矛盾,是一致的。因此,我们深刻地感觉到,如果运用陶行知创立的“生活教育”理论去指导我们的学科教育,把“生活教育”的方法化为我们的具体行动,必将把素质教育在学科教育中的实施引向深入。通过这些理论在小学英语教学中的实践,我们也确实收到了一定的效果,现就此谈谈笔者的体会。

一、以学生为本,构建和谐民主的课堂氛围

“教学做合一”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中的教学论思想,是他的教育理论的核心部分。陶行知认为:“最好的教育,要想它有效,须是教学做合一;最坏的训练,要想它有效,也是教学做合一。教学做合一,是最有效力的法子。”关于“教学做合一”,陶行知是这样解释的:“事怎样做就怎样学,怎样学就怎样做。教的法子要根据学的法子,学的法子要根据做的法子。教与学都以做为中心。在做上教的是先生,在做上学的是学生。”实践性是“教学做合一”的基本特点。在教学中,注意以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为指导思想,实施“教学做合一”,努力在三者的整合上下功夫,对于落实素质教育,全面提高英语教学质量大有裨益。

陶行知先生说:“民主是最能发挥学生创造力的重要条件。”在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尊重和关心每一个学生,既是学生的师长,又是学生的朋友。同学之间要彼此信任、团结、融洽。建立起一种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同学关系,有利于学生萌发创新激情。

例如小学中年级英语教学中的模仿操练。教师可以让学生自己模仿,学小鸟飞,边学便朗诵bird, bird ,会飞的bird。几十个学生可以有几十种或更多的姿势,甚至教师也可以和学生一起游戏,课前的复习准备,以形象模仿的形式,也可以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创编,自己去练习。只要我们给学生民主、平等、和谐的空间,学生就会展现出惊人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二、优化教学,设计灵活多样的教学形式

对教材的二度创作也是教学民主的体现,教材的二度创作并不是全盘否定教材内容,而是指在原有内容的基础上,根据教学材料和学生的实际,改编或增加一些有生活性、社会性和趣味性的教学内容。为学生创设一种愉快、向上、进取的氛围,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能力。

陶行知先生提出:“处处是创造之地”“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学生在参加英语课堂表演活动时,会遇到种种困难和问题。如英语单词记忆的方法,提高成绩途径,各个学生的学习心得等。教师要鼓励诱导学生大胆提出问题,并可以解释回答。让学生通过“观察――提问――假设――推理――验证”五步思维法对问题反复地、持续地进行探究、实践,逐步养成善思勤问好学的良好习惯,从而有效的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例如:教学单词“bed”时,首先让学生看图,初步了解床的结构——床头靠背、床尾架和架于床头床尾的床垫。向学生提出问题:“这跟单词bed有什么联系?”然后让学生学生经过观察、思考、讨论、交流,得出:“bed”的书写方法,就象“床”的构造:b——床头,e——床垫,d——床尾。经过实践证明,学生的结论更利于记住单词。

这样,学生通过“观察――提问――假设――推理――验证”五步思维法,这样使学生在顺利完成动作的同时,养成勤思好问的学习习惯,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也促进了创新思维和能力的发展,充分体现了动脑和动手能力的和谐统一。

三、“教学做”合一,激发学生创造能力

教育家陶行知提出“人人是创造之人。”英语课中,学生作为受教育者,是教育客体,而学生这个客体是有着主观能动性的活生生的人。一切教育影响都要通过学生自身的努力,才能达到目的,因此,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作用主要体现在他(她)既是教学的主体,又是课堂的主体,更重要的还是思维的主体。我们知道学生是一个个活生生的人,教师在教学中应“以学生为本”启发学生展开想象,给学生一个展示自我的空间,设计出丰富多彩的学习方法,使我们的英语创新教育更上一层楼。

例如:四年级英语教学中,利用时间游戏。教学前,先布置准备,让学生想想时钟可以有多少种“玩”法。教学时,学生思考、讨论交流。在交流中,充分运用集体的智慧,触类旁通,举一反三,并进行实践练习、游戏。有的学生用“英语化的老狼老狼几点了”;有些学生直接用手表示时间,激发同学快速反应,并进行比赛;有的学生直接把自己的双手作为时钟的失真和分针,让同学说几点„„真是丰富多彩、层出不穷。

5.读陶行知“教学做合一”有感 篇五

陶行知是一位为世人敬仰、怀念的人民教育家。他以毕生的精力,批判旧教育,探索新教育,致力于教育改革并付诸实践。他以蕴含丰富的教育思想宝库,为我们提供了教育的理论和方法,给我们以启示和教益。其中陶行知先生说的“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这句话简单而又清楚地告诉我们教育工作者职业的真谛。作为一名在教育战线上的工作者,我常常在思索,究竟怎样的师生关系才有利于教育教学?在实践中,我也不断探索着,尝试着……

通过阅读陶行知先生的话语,我体会到陶行知先生“教学做合一”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首先,“它是生活的说明。”陶行知说:“教学做是一件事,不是三件事。我们要在做上教,在做上学。”“从先生对学生的关系说,做便是教;从学生对先生的关系说,做便是学。先生拿做来教,乃是真教;学生拿做来学,方是实学。”“从广义的教育观点看,先生和学生并没有严格的区别。……会的教人,不会的跟人学,是我们不知不觉中天天有的现象。因此,教学做是合一的。”

其次,它又是方法的说明。事情怎样做便怎样学,怎样学便怎样教,在做上教的是先生,在做上学的是学生。因此,教学做是以做为中心的。“教学做合一”,是理论联系实际在教学上的具体运用和发展。它改变了教师只管教,学生只管学的分割状况;改变了学生从属于书本,只读书的现象;改变了学习与实践的学用脱节现象,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体现了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性的紧密结合,以生活为中心进行教学,为了解决生活中提出的问题而去学,教学的目的是为了创造新的生活。陶先生这种以生活为中心,实行教学做高度统一的思想,在教育的目的上,保证了促进人才的全面发展,有利于培养首脑并用、体力劳动与脑力劳动相结合的新一代人才。他的教育思想和方法值得我们深刻体会和认真学习。

教学一方面要老师负指导的责任,一方面要学生负学习的责任。对于一个问题,不是要老师用现成的解决方法来传授学生,而是要把这个解决方法如何找来的过程组织好,指导学生,使学生以最短的时间,经过类似的经验,自己将这个方法找出来,并且能够利用这种经验来找别的方法。有了这种经验,学生才能自己去探求知识,成为主动学习者。如果教师只会用“旧瓶装新酒”,那就看不到新鲜的事物。教师应不断研究,才能时常找到新理,只有学而不厌,然后才能诲人不倦。

所谓“教学”即教学生学;所谓“学生”首先要学会生存。因此,归根结底教育的最终目的就在于“教会学生学会如何生存”。至于如何教才是最有成效的捷径,这就涉及到方法论的问题了。教学并非简单的知识传授,更重要的是教养学生的能力。陶行知指出,在教学过程中,先生的责任不在于教,不在教学,而在于教学生学。老师如果只“教”或只“教学”,就把学生当作“容器”,被动地接受知识,调动不起学生学的积极性,更不能启发学生的独立思考。素质教育主张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所以教师的社会职能就是体现出“导”这个特点来。陶行知认为,教师不应把现成的解决问题的方法传授给学生,而应把解决问题的思路告诉学生,使学生自己动脑,经过不断反复推敲以求得最佳结果。与此同时,陶行知又指出不能让学生像“无头的苍蝇”似的盲目乱撞,教师应精心设计好一系列程序,指导学生用最短的时间来解决问题。对解决问题的过程本身而言,能推而广之,达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效果;对解决问题的方法而言也能够发出去,以期达到解决别的问题。由此我们不难体会到陶行知的苦心,他想通过这一方法的寻求来最终培养学生的能力。能力有了,学生就不仅能使自己获得丰富的知识,而且还可以解决新的问题。

我作为一名小学教师,应该多学习陶行知先生的理念,并努力把这种理念贯穿在自己日常的教育教学中,体现在自己的每一节课上,体现在自己的每一天的教育生活中。教育之路漫漫而修远,让我们怀揣一颗对教育、对学生真挚的心,在实践中慢慢解读陶行知先生的“生活教育”理念。

6.对初中数学“教学做合一”的思考 篇六

一、问题的提出

今年笔者担任初三数学老师,寒假里思考最多的是如何带领学生在初三第二学期备战中考,闲暇时才想起看看教育理论书籍,随手拿起的陶行知先生的《陶行知教育名篇》,带给我的是经久不息的震撼和来自心灵深处的思考,尤其陶行知先生提倡的“教学做合一”,对我“教学考合一”的教学无疑是当头棒喝,我(或者说我们一大群教师)教学很多时候是为考试服务的,最滑稽的就是《考试说明》,请看这一段摘自《北京市中考数学考试说明》的话“会解可化为一元一次方程的分式方程(方程中的分式不超过两个)”,如果实际问题中需要超过两个分式呢,列出的方程可化为一元二次方程呢,我们的学生会说他们不会解,因为老师没有教,为什么不教,因为考试不考。

笔者从教来我何尝不是奉《考试说明》为圣旨,也是经常告诉学生不考的不用问了,不要做了。这样的事情是否还要继续,陶行知先生提倡的“教学做合一”教育思想也在拷问我。我有必要思考这个问题并做出明确的答复。古罗马教育家鲁塔克指出:孩子的心灵不是一个需要填满的罐子,而是一颗需要点燃的火种,只有点燃学生心灵的火种,才能感动学生学习的迫切心情。

陶行知先生说过,“教学做是一件事,不是三件事。我们要在做上教,在做上学。”可以理解为任何教育活动都是教学做合一的统一过程,其实质是理论联系实际,教育联系生活实践,学以致用。“教学做合一”中的“教”,陶先生注重在做中“因材施教”;“教学做合一”中的“学”,陶先生突出在做中“自主学习”;“教学做合一”强调以“做”为中心,所谓“做”,陶先生则强调“注重实践”。数学课的教育更应当充分体现出“教学做合一”,“在做中教,在做中学”的教育思想。因此,教学中我要将这三者有机统一起来。

二、对问题的思考

回想11年来,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我也有意无意地践行“教学做合一”,在这里有必要反思过去值得自我肯定的实践,也要反思自己的不足,更主要的是展望将来,因为我的教学生涯还很长,学生的路更长,一代代,一批批的学生需要我们教育,教育他们成为学以致用,有理想,会生活,能创造,乐奉献的民族之希望。下面是我的浅显的思考和初步的试验,我坚信“为者常成,行者常至”。

(1)让学生学有用可信的数学

《数学新课标》中指出:“数学教学必须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感兴趣的事物中提供观察和操作的机会,使他们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感受到数学的趣味和作用,对数学产生亲切感。”现实生活中到处有数学,到处存在着数学思想,我们要善于捕捉生活中的数学现象,在数学教学中联系生活中的问题,挖掘数学知识的生活内涵,让数学更多地联系实际,贴近生活,达到生活材料数学化,数学教学生活化。教师更要善于结合课堂教学内容,去捕捉“生活现象”,收集生活数学实例,为课堂教学服务。为此,教师在教学某一数学知识前,应创设一切条件,一切机会让学生到多姿多彩的现实生活中感受数学信息。使学生体验到数学就在现实生活中,就在自己身边,以唤起他们对学习数学的兴趣和需要。

上星期是初三第二学期第一周,同学们学习的劲儿十足,作为老师我真的很高兴,但我又掠过一阵不安,他们认真是为了中考,为了上重点高中。我要进行概率的教学,这一单元在中考时送分的,这三年来北京市中考题有关这一部分不学也会正确解答。教材里安排一节《用频率估计概率》,在以前我们所有老师都会直接把结论告诉学生,学生们也毫无疑问地接受,马上应用,正确率极高,皆大欢喜。但今年我对同学们说,我们下节课做游戏,同学们要准备:一个盒子,十个小球,两种颜色,一种颜色6个,另一种4个,没有球可以想办法用别的物品替代,但要能随机抽取。三到四人一组。同学们都很诧异地看着我,我再次明确要做游戏,大家高兴极了。

第二天,孩子们带来了准备的物品,告诉他们试验程序后,开始游戏了,课堂热闹极了,没有犯困打盹的,没有心不在焉的,一会儿数据出来了。在随机的试验中数据告诉我们“用频率估计概率”是可信的,同学们都不约而同地啧啧称奇。同时还提出很多他们感兴趣的与概率相关的问题,有些我能马上作答,还有一些我和同学们都要进一步探究,下课的铃声在欢快的游戏中响起。不过在初三(10)出现了插曲,有一组数据严重偏离,查看原因是这组同学没有小球,在家里煮了10个鸡蛋。这可乐坏了全班同学,乐完之后我们理性分析为什么会严重偏离,用频率估计概率可靠的条件是什么等。

整节课真是玩着学,做着学,教学做合一,而收获的不仅仅是教、学、做。

(2)创设情景让学生学生活中的数学

陶行知先生认为“我们所过的生活及生活所必须的一切东西,便是我们生活教育的内容”。“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心理学研究表明:生活的情境能激发学生丰富的情感,在“教学做合一”的思索中给他们带来深刻的内心体验。比如在“有理数的加法”一节的教学中,为了激发学生的兴趣,设计了一道请你给“-3+6,-2+(-1),7+(-8)?”三个式子赋予生活情境。同学们此时积极性很高,课堂气氛一下就活跃起来,(学生一):我向后走了3步,再向前走6步,离起点有多远? (学生二):我国男足上半场输两球,下半场又输一球,共输几个球?(学生三):我上午来上学在路上捡了7元,回家路上不小心丢了8元,我亏了还是赚了,多少元?学生(四):我国女足被对方攻入3球同时攻入对方6球,问输赢如何?……

这时可以逐步引导学生根据问题和答案,导出加法法则,同时对同学(三)的例子进行情感价值观的教育。顺利的完成了本节课的教学任务。这样,把本来沉闷的课堂教学变成充满活力的学习乐园,通过创设充满趣味的问题情景,激发了学生参与学习的兴趣,使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数学活动中去。合理创设情景,引入生活的例子或者学生已有经验的拓展与想象,合理的情景设计应该成为数学老师的一项基本功。很多时候我只注重知识的传授,教课本,而很少站在学生生活的高度来设计与展开教学活动,致使数学教学难以成为丰富学生生活的渠道,反而成了学生生活的一种负担。因此,在数学教学中应渗透学生的生活,走数学教学生活化的道路,让数学教学返朴归真、回归生活,让学生学会用数学的眼光看周围的客观世界,学会运用有价值的数学参与社会生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从而激发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

(3)在“教学做合一”下引领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教与学都以做为中心。在 “做” 上教的是先生, 在做上学的是学生。怎么做?新的时代,和平的国内环境,同时也是人才竞争的时代,我们八十中学提出培养:“有理想,负责人,会学习,善合作”的全面发展型人才,怎样才是会学习呢?要学会自主学习,同时要学会合作探究,团队合作精神在今天看来尤为重要。我想到通过研究性学习,培养学生的科研意识同时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而这都离不开“做”,亦即““教学做合一”。

初中学生进行课题研究不在于学习课题研究的课题报告怎么写,阶段成果怎么汇报,论文怎么完成。关键是让学生动起来,动手又动脑,理论联系实际。比如在上一元一次方程应用中《利率》这一节课时,围绕《利率》这样一个小主题,课后要求学生进行一次社会调查,调查生活中的各种税率,如:营业税5%、车辆购置税10%、利息税5%、个人所得税等。让学生在社会调查中去观察、去感受、去锻炼、去分辨,以吸取有益的思想和知识。然后,让学生写出调查报告,分析数据,得出合理的结论等。在这一过程中,既培养了学生认识利率概念,同时学会与人交往,还有合作精神等。

初三第二学期是复习课为主的课堂,很多老师不禁要问:复习课怎么“教学做合一”?我想其实越是初三复习越好进行“教学做合一”。比如我们可以让学生利用所学的.所有知识测量阳光下校内旗杆的高度,要求根据所学内容,自己动手自制测量器,设计活动方案及测量表格。根据所得到的数据, 填写表格,写出测量报告。同时让学生到户外测量体会底部不可以到达的物体的高度的测量过程。学生通过经历了设计活动方案、自制仪器、运用仪器进行实地测量以及撰写活动报告的过程,培养了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

三、对问题的困惑

(1)“教学做合一”实践与升学考试的矛盾会让我们踌躇不前,“教学考合一”是需要长期实践,而且在短期内会对应试教育产生冲击,势必会引起学校领导的质疑,家长的不理解。

(2)校外实践安全的困扰,在校内进行教学做合一实践教师可以全方位指导,但有些实践比如围绕《利率》这样一个小主题,课后要求学生进行社会调查,交通安全等怎么办?

(3)实践器材的匮乏和资金的短缺。

(4)能否在“教学做合一”实践同时与升学考试学习相得益彰?。

四、展望

7.教学做合一【文 篇七

时至今天, 这种教学方法对于我们的教学改革仍具有很强的指导作用。

在化学的教学中, 我发现学生其实很喜欢化学, 但一接触到有关化学式、化学方程式时就很怕化学, 觉得化学方程式非常难记, 而且化学太“深奥”, 所以在化学课课堂上, 基本上都要做各式各样的实验, 让学生实实在在的在现象中去“看”到化学变化的存在, “看”实际生成的化学生成物, 而不是书上索然无味的一个个化学方程式和元素符号。当然学校里也会安排足够的实验课来让学生自己来做实验, 来亲身实践, 去理解“深奥”的化学方程式, 通过“教学做合一”, 我感觉到学生对于化学反应的理解大大的增强了, 而且通过亲身实践和亲眼所见, 大部分学生都能记住化学变化的过程以及所产生的现象, 并能解释原理, 这个在实验之前基本上是很难有这个效果的。所以在科学教学中, 与其他学科最大的不同就是要大量的做到“教学做合一”。

笔者根据自己的教学实践, 谈谈在教学过程中如何达到教学做合一, 以期抛砖引玉。

1 导入以“做”唤兴

一节好课在导入的时候就要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使其全身心地投入。陶行知先生曾强调“唤起兴味”。说:学生有了兴味, 自然就肯用全副精神去做事情。所以, 在新课导入时, 我常设计一些实际问题, 让学生动手解决, 在“做”中发现问题, 产生疑惑, 激发起学生对新知识的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

例如, 在讲《化学与生活》专题2《营养均衡与人体健康》时, 结合学生关心的食品安全问题, 布置大家回家看一看家里的食物包装说明, 找出食品中的添加剂;到超市去了解、收集有关的资料, 让学生在课堂上讨论、交流各自收集到的信息。哪些食品有益健康?哪些食品对人体有害?如腌制品、饮料、果冻、奶油蛋糕等食品中含有哪些添加剂?对人体有没有害?通过调查、查阅文献资料、讨论、交流, 学生掌握了不少关于食品的知识。由于结合学生身边的事例, 大大地提高了学生学习和探究的兴趣, 也提高了学生进行科学探究的能力。

2 课上以“做”探究

学生自主实验与教师演示实验相比, 可以让绝大多数的学生都有动手的机会, 观察现象更直观, 在课堂上, 我努力给学生创设有关课堂教学内容的情景, 鼓励学生主动参与, 积极探索, 动手实践, 让他们自己去总结规律, 得出结论。

在苏教版必修2专题2第三单元《化学能与电能的转化》学习时, 我先用多媒体展示情景在科技馆里, 一块“水果电池”引起学生的兴趣。实验者用一块锌片和一块铜片插入切开的柠檬里, 两块金属片之间连有金属导线, 再将导线接到一个电子表上。不一会儿, 电子表就显示时间了。接下来我问到:你们知道水果电池吗?如何制作一个水果电池?然后利用从音乐贺卡中取出的发声芯片, 将其两极接上导线, 分别连接两根从干电池中取出的石墨电极, 插入成熟的番茄汁中, 在美妙的音乐声中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的欲望。

对原电池及其正负极的判断时, 可以准备几组活动性不同的金属在电解质溶液中形成原电池的实验, 让每四个人一小组进行实际的实验, 学生做的认认真真, 课堂气氛活跃, 学生参与的积极性高, 学生通过观察电流表指针的偏转方向, 判断电流方向, 并进而确定外电路中电子运动的方向, 使学生比较直观地观察到, 在原电池中总是较活泼金属作负极, 电子总是由负极流向正极, 因而对原电池这一概念有了比较深刻的认识。

3 课后以“做”复习

传统化学作业多为书面笔答型作业, 单调的作业让学生感到乏味, 降低了学生做作业的积极性, 也不利于锻炼和培养学生多方面的技能。因此, 在作业形式上实现作业形式的多样化, 学生的作业不单可以是书面的, 也可以是其他类型的。

比如在高一年学习完苏教版必修1专题四《硫氮及可持续发展》, 结合本地“天降黄雨” (下“黄雨”后, 雨水流进沟里, 水面上有一层黄色漂浮物) , 我引导学生取样研究, 结合学习过的二氧化碳及二氧化硫的相关知识, 进行分析:如果是“硫磺雨”, 则燃烧后应该生成二氧化硫气体, 利用二氧化硫能使品红溶液褪色的性质进行检验, 如果是“花粉雨”, 则其主要成分为碳水化合物, 燃烧后应该生成二氧化碳气体, 而二氧化碳气体不能使品红溶液褪色, 如果将品红溶液换成澄清石灰水, 则澄清石灰水会变浑浊。利用这一方法就能区分到底是“硫磺雨”还是“花粉雨”了。接下来, 我们利用分析进行设计实验探究。这个实验在2011年南安市高中学生化学科技小论文评选活动中还获得了三等奖。

笔者深深地感受到在实践活动中训练学生的实验方案设计能力、实验操作能力的有效性, 学生通过“做中学”, 参与了探究活动的全过程, 掌握了探究活动的基本方法, 通过切身体验, 增进了对科学探究的理解和感悟。这样一来既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形成稳定的学习动机, 还可以培养学生细心观察生活, 积累生活中的化学素材的好习惯, 拓展了化学学习的内容, 使化学与日常生活有机地联系起来。

陶行知先生在论述教学做合一的总要求时说:我们要活的书, 不要死的书;要真的书, 不要假的书;要动的书, 不要静的书;要用的书, 不要读的书。总的说来, 我们要以“生活为中心”的教学作指导, 不要以“文字为中心”的教科书。《新课标》中指出:“化学教学必须从学习者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背景出发, 为学生提供更多从事化学活动的机会, 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化学知识与技能, 领会化学思想与方法, 获得广泛的化学活动经验。”可见, 不管是过去还是今天, “教学做合一”的思想仍然要指导着我们的教学。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 (实验) [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3.[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 (实验) [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3.

[2]陶行知.创造的教育, 儿童科学教育[Z].[2]陶行知.创造的教育, 儿童科学教育[Z].

[3]洪祥生.“生活即教育”, “社会即生活”——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Z].[3]洪祥生.“生活即教育”, “社会即生活”——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Z].

[4]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化学—化学1[M].第5版.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 2009.[4]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化学—化学1[M].第5版.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 2009.

[5]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化学—化学2[M].第4版.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 2007.[5]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化学—化学2[M].第4版.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 2007.

8.“教学做合一”教学方法的思考 篇八

一、专业教学案例与企业生产现场内容的“教学做合一”

专业教学案例与相关地方支柱企业现场生产的产品相一致,对提高技能培养的针对性和实用性有很重要的作用。目前,市场上关于机械类CAD/CAM技术的教材每年都会有出版,有些书专门为讲授知识的应用而编写,对于学习者而言并不一定具有专业性。有些书虽然专业性很强,但对CAD/CAM技术知识的系统讲授不够,对高职专业的学生并不适合。有些书虽然针对机械专业的高职学生编写,但不能适合特定学校具体的专业办学方向,且和地方产业联系不密切,教学内容的针对性也有一定的缺陷。因此要选择适合特定学校机械制造专业教学用的知识系统性和实践性都很强的教材,也是一件比较困难的事情。要解决选好教材的问题,就需要教材编写人员依靠校企合作办学这种人才培养模式,深入到校企合作办学的地方企业当中,与企业的技术人员来共同开发校企合作教材,以保证所要讲授知识的系统性和选择案例的针对性,同时这种编写教材的方式也容易开发出基于工作过程的项目化教材。作为南通农业职业院校的机械专业,与周边的农机企业有着很密切的联系,农机相关的专业知识和相关案例穿插于CAD/CAM技术这类课程的教材编写之中,教学上体现了办学的专业特色,学生在学到CAD/CAM技术知识的同时,又对专业知识有了更深入的认识和了解。目前我院在该类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已大部分采用了由我院老师和企业技术人员共同编写的校企合作教材,教学效果非常显著。

二、理论教学过程与实践教学过程的“教学做合一”

针对CAD/CAM技术类课程比较好的教学效果是教师在讲台上教做,同时学生在讲台下学做,这是“教学做合一”中的一种教学方法,它将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有机地结合在了一起,这需要理实一体的专业机房的资源配置满足整个教学要求。对于不能满足这种教学条件的院校,原有的做法多是先在多媒体教室上理论课,再到专业机房上实训课做练习的教学模式,这使得学生的理论学习与实践操作环节脱节,造成学生学习时的疑惑多,教师辅导的任务重,教学效果不够理想。但是随着课程教学改革的深入,项目化教学方法的实施,这种以行为引导来组织教学的方式,通过下达任务信息、计划、决定、实施、控制和评价这六个步骤来实施教学,对专业机房的要求就不那么高,是一个比较好的教学模式。开始授课时教师先布置教学任务,任务中就包含了课程中的学习内容要点,然后让学生们通过独立思考或讨论来提出完成任务的方案,方案确定好后再着手进行实际的操作,遇到问题时老师会指导学生通过自己查阅资料来解决,对于比较集中的难点问题,教师可采用集中辅导,帮助同学破解任务难题,直到完成任务和评价,它实现了以学生为中心,发挥学生主体的主观能动性,提高他们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如今,每个院校的办学条件有了极大改善,理实一体化专业机房也可以满足教学的需求,很多这类课程的教学也在采用着教师一边教做,同时学生一边学做的教学模式,为在机械CAD/CAM类课程的教学过程中采用这种“教学做合一”的教学方法创造了条件。这种方法基本可以保证大部分学生能快速和轻松地掌握教师所教授的操作技能,深受很多学生的喜爱。但在此类教学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也值得去深入研究,比如教师用同一个速度给全班同学上课,由于个人的理解和接受能力不同,有的认为这种学习太简单没有挑战性,因此逐渐失去学习兴趣;而有的感觉较难,也同样失去学习的动力。再有这种手把手的教学方式也可能会扼杀学生的探究和创造力,不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因此开展此类教学的时候,针对学生之间能力的异同,要求教师精讲,学生多练,安排拓展练习题对不同个体要有区别,注重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力,提高他们分析和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在这种理实一体的教学过程中,对一些疑惑的问题教师也要鼓励同学们相互讨论,既活跃课堂气氛,又培养了他们的沟通能力和团队合作意识。

三、课程实训过程与企业实际工作过程的“教学做合一”

在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方案中,开设CAD/CAM类技术应用课程后,为加强学生综合专业技能的培养,往往会集中一段时间安排此类课程的教学实训环节,增强学生利用所学知识进行生产实战的能力。经过调研发现,一些学校的实训教学环节中也存在某些问题,如学生实训所用的CAD/CAM软件版本和企业现场中用的版本会有很大差异,导致学生刚到企业岗位上工作时,由于对新版本不熟悉,不能很快进入工作角色。此外,社会上存在相似功能的软件不止一种,学生会哪种软件比较合适,并且在该软件中主要学习哪方面的知识点,都需要教育者做好这些前期工作。比如在南通地区,设计实体建模时Pro/e软件和UG应用较广泛,在计算机辅助制造中MasterCAM软件具有自动编程方便的优点,一些企业技术人员在零件设计与制造过程中,会按不同生产阶段选用不同的软件完成不同的功能。了解到企业的这些现实情况,学校开设这类课程的实训环节也保持与企业工作过程一致,开设综合性的实训项目中实训的整个过程与企业现场的生产过程环节相一致。目前所开发出的《数控加工综合实训》,要求学生在Pro/e软件中进行零件的三维建模,建模好的零件导入到MasterCAM软件中生成数控加工走刀路径和数控加工程序代码,最终将计算机生成的自动加工代码输入数控加工机床中,通过给定毛坯和对刀等程序最终完成零件加工。学生经过以上实战性的综合实训后,就会对企业的工作过程很熟悉,也不会感觉学无用武之地。当前运用CAD/CAM软件在解决工作技术问题上各有特色,且侧重点不同,不同企业对这些软件的应用会灵活进行选择或组合运用。就需要通过不断调研,掌握最新的地方行业和企业发展现状,这样会有助于制订切合实际的实训教学内容。

目前,“教学做合一”的教学方法在高职院校CAD/CAM技术类课程教学过程中已得到了普遍的应用,它能明显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分析与解决问题的实践技能。在深化这种教学方法的内涵建设过程中,本文作了以上三方面的探讨,给出了一些实践经验。但是对于如何更好地用好“教学做合一”这种教学方法,还需要结合校企合作办学中的专业和课程建设作更深入的探讨,以便让教学更好地服务于社会生产。

(作者单位:江苏省南通农业职业技术学院)

9.在英语学法指导中体现教学做合一 篇九

- 陶行知

“教学做合一”是我国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生活教育理论的重要内容。它的涵义是:教的方法要根据学的方法,学的方法要根据做的方法;教与学都要以“做”为中心。在参加英语教学工作三年多的时间里,我发现有不少学生就是因为不敢“做”、不会“做”,从而导致英语学不好,成绩上不去。他们不敢在课堂上出声朗读、响亮回答问题。因此也就很少能积极主动参与课堂上各种听说读写活动。有些语言点、知识点,我在课上讲了好多遍,可一到考试,他们就会不止一次出错。因此每次考试都不是太理想。许多学生便产生畏难情绪和抵触心理,甚至放弃。仔细分析以上现象,我认为不是因为学生不想学,而是学生没有掌握好的学习方法--学不得法。要改变这种现状,必须对症下药。因此,我就在陶行知先生“教学做合一”这一教学思想的引导下,结合自身的英语教学实践,进行学法指导,使学生在“做”中学-在自己动手、动脑的过程中学习英语,学好英语。

一、在朗读背诵中学习英语

英语首先是一门有声语言。学英语就要朗读背诵,尤其是我们在母语环境下学习英语的情况下。首先要过好语音关,听清了音调再发音,继而进行朗读、背诵。“书读百遍,其义自见”也就是其道理所在。在读背的过程中,可以做到“词不离句,句不离文”,不知不觉增强了语感,牢记了单词、短语和句型,也培养了理解能力。其实朗读背诵既是学习英语的基本方法,也是学好英语的最佳途径。在教学中,我发现,人教版的课文配套磁带可以充分利用。虽然,跟着录音朗读是一种被动的模仿过程,但在培养学生良好的语音语调方面却很有帮助。因此,在进行对话和课文教学中,我都坚持放录音磁带,让学生跟读,然后在熟读的基础上再让学生背诵,做到每日一查。经过一个阶段以后,大部分学生的语音、语调明显又了改进,学生的语感也增强了,对英语学习也越来越感兴趣了。

二、在使用辞典中学习英语

在开学初,我发现大部分学生都没有词典,但都有“文曲星”。每当遇到生词,他们就打开“文曲星”来查阅。表面上,他们似乎把文章的意思都弄懂了,可事实上,绝大部分学生还只是仅仅知道单词的一个意思罢了,却没弄清楚它的其它词义和用法。这样,在一定程度上不利于学生很好掌握英语中具体词汇的用法。因此,我要求学生在第一次放假回家时把所有的“文曲星”都带回家,同时每人备一本英汉双解辞典, 要求学生在学习中随时查阅。这样,就能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他们的疑惑,帮助他们理解词的用法。有一次,学生遇见了这样一道选择题:

I didn’t know anybody at the party, but my friends came to my _____ by introducing me to a few people.

A. side B. rescue C. place D. safety

班上大部分学生都不敢确定该选哪一个。尽管这几个选项中的单词学生都学过,可似乎都不确切。于是,我就要求学生查词典。果然,在rescue作为名词的第三条意项中有这样一个词组,并给了例句:come/go to the/sb’s rescue 援救或帮助某人: A wealthy sponsor came to our rescue with a generous donation. 有个富有的赞助人慷慨捐款来解救我们。

这样,学生通过辞典自己找到了正确答案,体验到了“在做中学”的乐趣,都很有成就感。感慨之余,觉得辞典真是他们的好助手、好老师,如此经常使用,词汇量也就随之不断扩大。

三、在独立思考中学习英语

陶行知先生“教学做合一”思想提倡“教的方法要根据学的方法;学的方法要根据做的方法“。而《英语课程标准》也提出“从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向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转变”,强调学生的参于与体验,强调采用多种形式的教学活动,使学生在尽量真实的语境中进行交际。可见,两者在英语学习主体论方面的论述还是相当一致的。长期以来,中学英语教学仍采用“满堂灌”的教学方法,使学生失去了自由表现的机会。为此,我们教师必须逐渐改变教学方式,充分调动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让学生变“苦学”为“乐学”,使学生逐步养成勤于学习、善于思考的习惯。在学期期中考试前,由于各门功课作业都比较多,班上也经常出现作业抄袭现象。为了杜绝这种现象的发生,我注意逐步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习惯,启发引导学生自己解决问题。作业的设计也尽量做到有层次性和针对性,引导学生独立完成。一方面,作业的设计我力图有一定难度,但又不是太难,使学生努力一下就能做好--“原地站着拿不到,跳一下能够得着”;另一方面,努力做到因人而异,也就是针对不同水平的学生,布置不同的作业。这样,使基础较好地学生“饿不了”,而基础相对差一些的学生也“撑不了”。同时,为了能更好地引导学生独立完成作业,我经常在课堂上大力表扬独立完成作业的同学。同时,我也要求学生注意课前预习,课后复习。这样,有利于学生更好地把握知识要点,自己能解答的,自然就不会去抄别人的了。

四、在纠正错误中学习英语

学生在做练习或考试中经常会犯同样的错误。这次错了,改正了;下次变换了题型,又做错了。由此,我发现要根本解决问题,就须从错题入手。我要求每个学生将自己无论是作业还是考试中的错题收集汇编,保留错误的答案,用红笔写上正确的答案,加上眉批--分析理由。这样长期坚持下去,学生在平时有空和临考前翻看,加深印象,使他们既巩固了知识,大大减少了错误率;又提高了解题能力,从而在考试中发挥出最佳水平。特别是那些基础相对较差的学生,我要求他们每周都将摘录的错题交上来检查,发现问题及时解答。一学年下来,每个同学都积累了一本自己积累的错题集。在平时特别是考试前,我也不时强调这本错题集的重要性。

以上是我在教学过程中在陶行知先生“教学做合一”思想引导下所做的一些尝试和体验,在实施过程中收到了较好的效果。总之,学习陶行知先生的理论和思想,将能很好地引领我们的教学实践。只要我们做有心人,处处为学生着想,不断进行探索和实践,就一定能在教学方面取得令人满意的效果。

参考书目:

1. 教育部编:《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实验)》,人民教育出版社,

2. 金莺、宋桂月编著:《高中英语课程标准教师读本》,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

3. 王守玉,“浅谈英语教学中的学法指导”,《中小学教材教学》,第4期

10.教学做合一【文 篇十

【摘要】陶行知的教学做合一理念对课堂教学影响重大。但从目前来看,小学英语课堂教学中,教师无法真正将这一理念有效融入课堂教学,因而教学成果不佳。基于此,教师必须在深入解读教学做合一理念的基础上,重新设计教学,以真正促进英语课堂教学效果的提高。

【关键词】小学英语 课堂教学 教学做合一 融入理念

受应试教育的影响,目前的小学英语教学仍然以追求分数为目标。教学中,教师处于“称霸”地位,学生仍然被动听和学。这样的教学方式对于学生的发展是极为不利的。为此,教师要引进陶行知先生的“教学做合一”理念,以此作为教学理念指导,从而让英语课堂教学更有效。

一、以“教”促学习,激发学习兴趣

陶行知先生认为,教与学并非两件事。为此,教学中,教师并不能单纯地进行教学,还必须思考如何以教促学,从而有效地将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出来。尤其是对于小学生而言,兴趣的激发尤其重要,因为学生有兴趣,才会更加主动地学习。

例如:在学习小学英语5年级下册中的Unit 8 Chinese Festivals这一单元时,教师以情境教学带动学生学习,取得很好的教学效果。The Spring Festival(春节)是中国最为隆重而盛大的节日,小学生每年都期盼着节日的到来。为此,在教学中,教师首先与学生一起装扮教室,营造新年的氛围,并播放新年快乐歌,让学生沉浸在新年的欢乐中。紧接着,教师利用简短的过年视频,创设直观情境,将学生带入氛围中,感受欢乐,同时了解新年的风俗。此时,学生的学习欲望基本已经被激发出来。教师趁机引出学习内容,激发学生学习:How do you celebrate the Spring Festival? Do you like it? Why? 学生围绕着教师的提问,开始积极讨论起来。有学生说“We eat dumplings”;有学生说“we have a big dinner together”„„

在这个教学案例中,教师真正贯彻了陶行知先生的教育理念。教师从学生营造氛围出发,以情境带动学生积极的学习情绪,再以问题驱动学生参与课堂学习,从而收取“良效”。在实施以“教”促学习时,教师要注意二者的交叉性、渗透性,把其当作一件事,从而做到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二、以“学”促提高,培养学习能力

“做中学”是新课改大力提倡的。只有让学生边做边学,学生才能获得最大化发展。学生学习的过程,也是学生获得提高的过程,学生的学习能力得到锻炼与培养。为此,在小学英语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以任务作为学习驱动力,让学生主动学,自主学,从而得到发展与提高。

例如:在学习小学英语6年级上册中的Unit 5 Signs这一单元时,教师以任务作为驱动,促进学生学习,取得很好的教学效果。结合本课的学习内容,教师设计的任务如下:

1.请尽可能地画出你在生活中见到的signs,并在背面写上其意思。

2.请你说说signs在人们生活中的意义。

3.如果让你设计交通signs,你想设计怎么样的signs? 它们又表示什么?

以上任务的设计非常开放、灵活,符合学生的兴趣需求。学生需要根据生活中对signs的印象,利用画笔画出来,然后写上对应的意思。紧接着,学生需要思考这些signs在生活中的意义(可以引导学生互动讨论,交换观点)。最后,教师给予学生发挥潜能的机会,让学生自主设计有关交通的标志,从而最大化调动学生的参与积极性。在学生完成任务过程中,教师需要随堂走动,随堂观察。在任务时间结束后,教师引导学生展示成果。如对于任务1,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先展示正面的signs,然后利用英文提问:What does it mean? 从而带动其他学生的竞猜兴趣。这样的任务驱动能够吸引学生学习,也突出了生本教育理念,因而英语课堂教学逐渐走向高效。最主要的是,教师积极融合了陶行知先生的教育理念,让学生做中学。

三、以“做”促发展,促进学习提高

以“做”促发展,主要是指教师在教学中,可以适当地设计活动,驱动学生完成,以促进学生的学习得到整体的提高。在这里,教师要思考设计什么样的活动才能驱动学生去“做”。这就需要教师融合学生的兴趣,以学生兴趣为出发点,设计活动,吸引学生参与活动,从而获得发展。

例如:在学习小学英语6年级上册中的Unit 1 The King’s new clothes这一单元时,教师设计表演活动,取得很好的教学效果。本单元的阅读内容属于故事范畴,具有较强的情节性,适合以表演方式呈现故事内容。而表演活动恰巧是学生喜欢的活动类型,因而学生的表演积极性非常高。表演活动要求:在不改变故事原意的基础上,以生动、活泼的形式展现故事内容,丰富对话。学生可以自己组建表演小组,自主设计表演对话,安排任务角色,从而在表演活动中脱颖而出。在这个活动中,学生非常积极地排练表演。有学生扮演King,有学生扮演two men,有学生扮演the little boy„„有些小组还增加了对话部分,让故事更生动。除了这个表演活动,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发挥想象,续写或者改编故事内容。

通过设计丰富的英语活动,学生得到了充足的“做”的机会,表演能力、对话能力等都得到大幅度提高。更为可贵的是,活动的融入让学生的英语学习更丰富、更多彩,因而催生出更强的学习兴趣。

总之,小学英语教学中要想有效融入陶行知先生的教学做合一理念,教师必须深入理解其理念的意义,并结合英语学科特点,不断实践,不断探索,从而摸索出更好的融入途径。

参考文献:

11.教学做合一【文 篇十一

[关键词]教学做合一能力兴趣自信心

[中图分类号]G633.5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058(2016)100094

陶行知是我国伟大的人民教育家、思想家。他一生提出的许多教育思想都具有很好的现实意义,特别是他的“教学做合一”思想,关注每个学生的发展,重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

“教学做合一”有两种涵义:一种是方法,另一种是生活的说明。在方法方面,它主张教的法子根据学的法子,学的法子根据做的法子。不然,便要学非所用、用非所学了。在生活的说明方面:在做上教的是先生,在做上学的是学生。从先生对学生的关系说,做便是教;从学生对先生的关系说,做便是学。先生拿做来教,乃是真教;学生拿做来学,乃是实学。在这一思想中,陶行知特别强调要亲自在“做”的活动中获得知识,而这正是新课改所倡导和要求的。下面笔者就一堂基于校园网mod平台打造的历史网络课,谈谈陶行知的“教学做合一”思想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

这是依据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11课《万千气象的宋代社会风貌》为原型设计的网络历史课堂,设计主题为《双城记——万千气象的宋代社会风貌》,通过引导学生利用教师提供的校园网络平台来查阅资料等方式,将东京、平江府(苏州)这两个宋代的南北城市在服饰、饮食、建筑、乐活等方面进行对比,从而了解宋代人民的社会生活风貌。

一、师生分工,借助课本和网络查找资料,做好课前准备

在课前准备方面,师生进行了明确的分工:学生主要是利用课本和网络,就宋代的东京和平江府的服饰、饮食、建筑、乐活等方面查阅资料,以图文结合的形式制作课件。教师主要做好两个方面的准备工作:一是将学生的课件进行提炼、整合,优化成最终课件;二是在校园网mod平台上搭建本课所需要的资料库,并丰富资料库的内容。

其实课件的使用在这节网络课上大概只用了三分钟不到的时间,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这个环节的作用相当大:1.学生查阅的图文资料相当丰富,甚至有的图文资料是笔者找了好久都没找到的,而且部分学生的课件制作得相当精美,让笔者都自叹不如。这说明学生对“做上学”相当感兴趣,而且也具备了“做上学”的能力,因为资料是他们自己查阅的,比起老师灌输给他们的印象深刻。2.当笔者在课堂上播放课件时,很多学生都欢呼起来,因为他们看到了自己亲手制作的幻灯片,学习热情高涨,课堂气氛活跃,大大提高了课堂效率。

二、小组合作,利用资料库中的信息解决问题

在教学过程中,笔者将全班学生分为两个大组,分别是东京组和平江府组,然后每组再分为四个小组,分别代表服饰、饮食、建筑、乐活。在每个城市的服饰、饮食、建筑、乐活栏目下,笔者都设计了五道填空题,基本上涵盖了该城市在这一领域的特色。填空题的答案均可以在mod平台的资料库里查到,不过笔者设置了时间限制,每个小组只有八分钟的时间,时间一到,电脑就会自动进入锁定状态。为了提高效率,每小组都进行了明确的分工,由一人负责填写答案,其他三人将题目分配到人头,每人负责查阅各自所需要的资料,给负责填写答案的人提供答案。

在组内成员的齐心协力下,每个小组都在规定的时间内顺利地完成了各自的任务(除了一个小组出了一个错误之外)。由于每个小组只负责一个城市的一个领域,知识面过于狭窄,因此在学生们完成任务后,笔者将东京城与平江府的服饰、饮食、建筑、乐活两两进行对比,通过对比学生发现这两个城市在社会生活方面的共同点和各自的特点,从而突出本课的主题——“万千气象”的宋代社会风貌,同时又扩大了知识面。

在这个“教学做合一”的过程中,教师只不过是起了引导的作用,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不仅收获了知识,而且收获了通过网络平台查找知识的能力以及合作的能力,更收获了成功的喜悦。这种喜悦会很自然地转化为他们探究历史问题的兴趣。

三、发帖子,“逛”贴吧,全民网上交流

现在的中学生都喜欢“逛”贴吧,发帖子,将身边发生的事情拿到网上交流。基于学生的这一喜好,笔者在课堂上设计了这样一个环节:摘录两段宋代东京城和平江府商业活动的史料(已翻译成白话文),要求学生通过分析这两段史料,找出宋代东京城和平江府的商业活动的相同之处,并用自己的观点在mod平台上开一个贴吧,然后学生互“逛”贴吧,发表评论。在这一环节中学生的参与热情很高,共识很快就达成了:宋代的东京城和平江府的商业活动打破了唐代实行的市坊制在时间和空间上的限制,宋代商业活动的区域更广、时间更长。

在该环节中,笔者只是将传统的课堂讨论模式搬到网络平台上,以学生乐意参与的方式展开,效果却是出乎意料的好:学生在开贴吧、发帖子这一“做”的过程中,不仅自己主动找到了问题的答案,而且掌握了历史学习的方法之一——对比法。

四、两城PK,将知识融会贯通

课堂进行到这个阶段,学生的知识都掌握得差不多了。为了解除部分学生过于关注自己所代表的城市的社会生活风貌而忽视另一个城市的社会生活风貌的担忧,同时也为了持续刺激学生的兴奋点,笔者设计了两城PK的知识竞赛环节,规则如下:1.平江府的学生只能答东京城的题目,东京城的学生只能答平江府的题目。2.每个学生自主完成,不得讨论。3.限时两分钟。4.由计分系统计算出正确率,正确率高的城市获胜。

一方面,学生在掌握了自己所代表的城市的知识后,对另一个城市的知识充满了好奇心;另一方面,知识竞赛的形式激发了他们的好胜心。因此,知识竞赛进行得很顺利,每位学生都在规定的时间里完成了答题任务。计分系统最后统计的结果是平江府的学生以微弱优势取胜。结果出来后,学生们在或欢呼或懊恼的同时都在思考各自的问题:为什么我们会失败?为什么我们的优势那么微弱?问题出在哪里?这个时候绝大多数学生都会回头查看什么题目做错了,为什么会做错。学生是在“做”上发现的问题,发现问题后,自己就能及时寻找方法来解决问题。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品尝到通过自己的劳动获得丰收的喜悦,这种喜悦在一定程度上树立了学生的自信心,对他们以后的学习和生活有益。

五、敢想敢做,勇于坚持——自信心的源泉

之后,笔者设计了一道探究题,作为本课的最后一个环节。题目是这样的:宋代军事实力偏弱,使得宋王室在跟少数民族政权的斗争中处于弱势,往往通过给岁币的形式求得苟安,岁币无疑会增加老百姓的负担,但是为什么宋代老百姓的社会生活还能如此丰富多彩呢?鉴于这道探究题的复杂性以及初中生的认知能力有限,笔者没有让学生自己直接去分析原因,而是提供了四个答案让他们去选。

最后的统计结果显示,选择“C.宋代政府鼓励商业贸易,促进了经济的繁荣”的人数比例最高,最终我们将C答案作为了此题的答案。选择这个答案的学生开心极了,觉得是自己主宰了答题的方向,自信心得到了极大地提高。接着笔者跟他们一起分析另外三个选项,发现这三个选项也可以作为答案,这下选择这三个答案的学生立马“多云转晴”,他们意识到自己的坚持也没有错,原来自己也找到了答案,自信心也树立了起来。

其实笔者设计这道题目的目的并不是为了让学生弄清楚其答案,而是希望学生在探究这道题目的过程中明白:只要敢于去做、敢于坚持,自己完全可以找到答案,自信心就是在不断地“做”、不断地坚持中树立起来的。本环节的探究活动很好地印证了这一点。

借助新颖的网络平台授课模式,认真践行陶行知“教学做合一”的教育思想,学生在这节课不仅学到了历史知识,培养了自主学习能力与合作能力,而且增强了学习历史的兴趣与自信心。只要我们历史教师认真研究课程特点和教学实际,在新课程理念和陶行知教育思想的指导下,一定可以探索出更为有效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

[参考文献]

陶行知.陶行知全集(第2卷)[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2005.

上一篇:围绕企业生产 履行工会职能(工会总结)下一篇:“我的好老师”主题征文:我的好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