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阅读教学反思

2024-10-20

散文阅读教学反思(共15篇)

1.散文阅读教学反思 篇一

这是一堂二轮复习课,我今天讲的是散文阅读方法技巧类考题破解,广义上的表达技巧包括很多,在这节课中,我主要从两个方面来指导,一是结构技巧来,二是表达技巧来。在本节课中,我在学情调研中,发现学生在结构类技巧中错得较少主要是知识点存在问题,所以整理一句话在文中的作用的专业术语,让学生掌握。表达技巧上存在问题较多,1、答题规范性不够(方法点);

2、不能多角度考虑问题(能力点);

3、缺乏对文句(段)的整体理解(能力点);概括能力不够(能力点)。

在我校20+20高效课堂中,我本节课是点拨课。第一节课是学情调研课,发现问题;第二节课是针对问题,精当点拨;第三是延伸训练课。

在本节课中,我设计了这样几个教学环节。一是出示学习目标;二是经典回顾,让学生总结反思09、10关于表达技巧类题目的做法,形成自己的思考。三是错因分析,我把学生在这次考试中表达技巧类的第13题,让学生分析自己的错,教师找出共性问题。

四、学情调研,通过学生实战演练,发现学生的问题,然后在本节课力争有针对性的解决学生在做此类题目上的知识点、方法点、以及能力点上的问题。我通过批改,发现学生在表达特色上有一定的问题,在结构上做得比较好,所以,我就少讲了。五是教师与学生在小组讨论、合作、教师点拨中共同解决问题,生成能力。

六、小结反思,目的是让学生在教师引导、相互研讨、自我思考中得到收获,形成答题技巧,规范答题标准。

七、延伸训练,检测效果,再次发现问题。

在这堂课中,我是这样思考的:

第一、我根据我校20+20高效课堂模式:情景导入—问题引领—范例演示—练习尝试—变式练习—小结反思这几个环节,我抓住:问题引领—范例演示—练习尝试—小结反思这几个环节去做的。

第二、在知识点教学中,在鉴赏表达特色的教学环节中,根据我校知识点教学程序:呈现—思考—点拨—尝试—拓展等环节,我主要抓住了前四个程序。

第三、在课堂教学中,我把个人独学、对学、小组群学贯穿在教学当中,运用了思考、讨论、归纳、练习等方法来力争使得课堂有效率。

第四、在学情调研、教师点拨中,为了使鉴赏句子的特色与鉴赏段落特色讲解不单调,故使用的教学策略不一样,第一题,主要让学生独学,思考、学生阐述、教师简单点拨;第三题鉴赏段落特色,我让小组讨论交流并打分,在打分中反思问题,总结答题策略,提升能力,同时教师也较细致点拨。

第四、根据第二轮复习,我在宏观的方法上指导比较粗略,更多的是结合具体题目进行微观性的细节指导。宋明境主任讲得非常好,在具体题目上,要想提升学生能力,必须进行细节性的指导。在这个上,我结合具体题目,让学生回忆做题思路、讨论答案要点、做题目筛选主次、错题与正确的题目对照等等,在具体细节性的指导当中,目的是让学生感悟做题方法、提升做题能力。

第五、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这是在这节课的主要想法。在高三复习当中,因为第一轮已经复习了基本的知识,教师讲解的比较多,第二轮,只需要简单的提示,回顾,找到学生的薄弱点,充分的利用学生,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这节课,我的讲解相对比较少,主要让学生去讨论、思考、回忆、感悟、练习等等。只有把课堂交给学生,才会有课堂的效率。我一直以为。

在这节课中,我还有很多的问题,课堂掌握能力不好,对考点指导还不够深刻。在以后的课堂教学中,我会继续把学生放在首要位置,在了解学情的基础之上,更有针对性的教学,注重细节性指导,多运用教学方法,让学生积极参与课堂,不断地通过各种教学途径,使学生获得做题能力,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达到最终教学目标:让学生理解知识,学会运用。

2.散文阅读教学反思 篇二

高中散文阅读教学中学的自主性原则指的是在高中散文阅读教学中, 要让学生自始至终处在阅读的主体地位的原则, 这是人本主义哲学在阅读方面的基本观点。这主要出自三方面的考虑:一是每一个学生都具有相对独立的精神世界, 他们以自己独立的方式感知文本世界, 同作者交流对话, 这才使得文本更有意义与价值;二是学生有巨大的发展潜能, 但他们在发展中有时是需要指导和帮助的;三是学生的学习表现为一种独自学习的愿望, 表现在我不仅要学而且能学, 教师的使命就是实现从教到不教的转换, 为学生的终身阅读奠定基石。

散文阅读在阅读教学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作为从散文篇章中提取意义的过程, 它实在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 在散文阅读教学时, 教师的点拨虽然很有必要, 但也要充分尊重学生的学习自主性。这种自主性用美国学者梅里尔·哈明的话说就是“表现为学生能做出恰当的选择, 主导并约束自己, 持之以恒地任意自觉学习, 没有被逼迫的现象”。散文阅读中自主学习包括四个方面, 即学生自己确定学习目标, 自由选择学习方式, 自己控制学习过程, 自己反省学习结果。在有效的散文阅读教学中, 学生对自己的思维和学习情况要能进行一定的控制, 在一定程度上意识到自己的学习过程是怎样的, 有效地发现自己在学习上遇到的问题并加以妥善地解决, 要能弄清楚显性和隐性的阅读要求, 搞清文本的主要信息, 关注文本的重要内容, 思考自己的理解是否正确, 如果与文本内容有所出入当如何调整自己的学习策略等。比如散文《长江三峡》一文, 苏教版语文教材安排在高中第三册“祖国土·江山多娇”里。这一专题共有两个板块, 其中包括《长江三峡》在内的第一板块着重阐释祖国对个体的文化滋养, 洋溢着人们对祖国的热情颂扬, 因此本文阅读的一个显性要求是通过研习文本, 进一步了解祖国大好河山的壮美, 意识到自己对祖国所应承担的责任, 激发爱国主义的激情;隐性要求是感受本文写景状物的特点和用多种表现手法的艺术效果, 了解文本创作的时代背景, 揣摩文本创作的意图所在。学生通过自己阅读了解本文既写三峡水急、滩险、山陡的共性, 又写出瞿塘峡、巫峡和西陵峡雄、秀、险的各自不同的个性, 那么文本写作的脉络究竟是怎样的呢?体现文本结构的地方在哪里呢?学生自己阅读探讨后得知, 可以抓住第一节与下面章节的关系来展开, 文本的总分关系是不难把握的。假如要更深入地琢磨写景状物的特点, 就会得出本文与前一篇课文《祖国山川颂》写法的不同, 同前篇课文全景式描写的铺陈手法不同, 作者用连环画似的工笔细描手法描写乘“江津号”轮时沿途所见, 情随笔转, 激越奔放地赞美祖国的美丽风光。描写时用了哪些手法, 可先揣摩, 再结合教师的点拨来逐一体会, 至于教师的讲解与学生的出入处, 学生可以再行探讨, 教师的任何观点都可能被怀疑甚至被否定, 当然学生的错误认识自然也可以被纠正。

二、高中散文教学中教的主导性原则

在散文的阅读教学中, 学生的自主性应该不容怀疑, 这样说并非是讲教师在散文阅读教学中可以消极地无所作为, 只是一个可有可无的旁观者。在有效的散文阅读教学中, 教师应该是组织者、促进者和参与者。高中散文教学教的主导性原则就是指在高中散文阅读教学中教师起“总导演”的作用, 教师确定课堂教学的目标, 筛选相应的教学内容, 掌控教学的过程和方法, 从而创建散文阅读课堂教学的氛围, 为学生的阅读搭建一个合理的平台。这是因为教师的专业水平和人生经验明显优于学生, 理所当然地担负着传道授业解惑的使命, 国家的教育方针和语文学科的教学目标最终得靠教师来实施, 学生是可塑性很强的生命个体, 但他毕竟还是一个处于发展中的人, 是接受教育的对象, 怎样使学生成为我们教育目标中期待的人, 选择教学的内容和方式就显得十分迫切。江苏省特级教师蔡明认为:“把语文课堂还给学生, 不等于教师无所事事;相反, 任务更重, 要求更高。”如果我们光强调学生学的主体性而忽视了教师教的主导性, 让散文阅读教学变成散沙式教学, 就势必会走极端, 或者事与愿违, 或者事倍功半。

三、目标性原则

散文的阅读教学服务于提高民族文化素质的需要, 散文的目标性原则是指散文教学要实现语言教育目标和真善美教育目标的双重统一。一方面, 散文大多是美文, 散文的语言学习目标是散文教学的首要意图所在, 散文的阅读教学必须建立在大量感知语言, 领略语言意趣的基础上, 这是由语文学科教学的工具性特点所决定的;另一方面, 由于散文是一种本色文体, 追求实话实说, 作者“真实所感和真实所想的质量, 便直接决定了散文本身的质量”, 这使散文成了一种最无法作伪的真性情文体, 散文往往就是靠这种本色自然打动人, 不知不觉中陶冶学生的情操, 完善学生的人格, 从而实现立人的愿景。因此在散文阅读教学中, 教给学生解读散文所需的知识, 培养学生阅读鉴赏散文的能力, 感受体验散文蕴含的情感是散文教学的目标所在。

比如《祖国山川颂》作为现代散文名篇收入苏教版高中语文教材必修三第一篇, 这是一篇诗化的散文, 全文天马行空, 思绪自由驰骋, 联想丰富, 笔锋摇曳生姿, 修辞运用巧妙, 语言优美, 给学生提供了华美的视觉盛宴, 所以教学本文的一个重点应该是放在对本文整体把握之后语言的欣赏和品味上。如“春天, 它穿起了万紫千红的艳装;夏天, 它披着青葱轻俏的夏衣;秋天, 它穿着金黄色的庄严礼服;冬天, 它又换上了洁白而朴素的银装”, 作者用拟人手法写出春的艳丽、夏的婀娜、秋的端庄和冬的安详, 四个季节的四种装束抓住了四个季节的不同特征, 季节的交替变化昭示着祖国日新月异的发展。比喻、拟人和衬托在丰富文章语言方面产生各自独特的魅力, 通过形象的语言更容易让读者领悟, 比喻用在议论性散文里往往能使散文观点通俗易懂, 如2005年高考全国卷《张家界》, 为表明对张家界的看法和印象, 文章说“张家界绝对有资格问鼎诺贝尔文学奖, 假如有人把它的大美翻译成人类通用的语言”, 此处把张家界比作能问鼎诺贝尔文学奖的作品即产生类似效果。而比喻在描写抒情性的散文中往往能使文章生动形象富有表现力, 比如我们学的《祖国山川颂》。拟人这种修辞化物为人显得亲切自然, 如2000年高考全国卷《长城》用第二人称, 将成城拟人化就便于直接向对方倾诉感情。至于衬托, 是指为突出主要事物, 先用别的事物陪衬烘托, 比如《祖国山川颂》第二节的开头“不要去说什么俄罗斯的森林, 英吉利的海峡, 芬兰的湖泊, 印度尼西亚的岛群了。中国自有壮丽伟大的自然图画。我们有……, 有……”作者用外国的自然风景来衬托祖国河山的优美壮观, 历数祖国优美的自然风光, 倾诉对祖国母亲热忱赞美之情, 文章为什么写得如此优美动人, 这些景物为什么写得让人百读不厌?这不只是语言表现力的问题, 它还源于一个饱经沧桑的知识分子对祖国无比深厚的赤子情怀。由此自然过渡到本文教学的第二个重点, 即在提高散文鉴赏力的基础上体会作者文中流露的对祖国的无限热爱之情, 从而激发学生对国家和民族崇高的爱戴之情。

散文语言形象生动, 蕴含真切的思想情感, 与其他体类的文学作品相比, 不论是语言文字的动人魅力还是知情意行的教育价值都容易被学生接受, 坚守散文阅读教学的目标性原则是对学生进行有效教学的一个重要策略。

四、体现散文文本个性的原则

散文的不同体式、散文作家各自不同的生活经历、创作个性和才情的差异带给读者的往往是各自不一样的艺术世界。这些作品在语言上, 有的绚烂多彩, 有的质朴无华, 有的雍容典雅;在结构上, 有的起承转合文脉分明, 有的随感情起伏行于当行, 止于不能不止, 有的纵横千里大起大落;在意境的营造上, 有的疏朗淡丽, 有的浓艳繁富, 有的气象浑成……也许在同一篇散文作品中, 语言、结构、意境等也呈现出与众不同的鲜明个性。对于具体的作品来说, 值得学生学习和教师施教的地方较多, 但教学的时间又十分有限, 如何在一定的时空限度里实现效益的最大化, 取决于任教者的眼光及由此做出的取舍。在阅读教学中, 阅读如果离开了文体, 必定是不得要领的。王荣生先生认为:“在散文阅读教学中, 文体是合理选择、创新散文阅读教学内容的重要维度;散文的体式特征、语体特征、两栖性特点等, 对散文教学内容的选择都有重要的引导作用。”散文的语体有着形象生动的特征, 它与文章语体 (包括科学语体和公文语体) 有别, 散文是艺术, 学生读散文, 以审美悟意作为目的, 文章是写实, 学生读文章, 以得意致用为目的, 这就使得散文的阅读教学重在语言的感悟鉴赏, 而文章的教学重在相关信息的筛选归纳, 散文两栖性说的是散文兼具文学的审美和文章学的实用功能。各种错综复杂的因素包括高考升学的压力, 使得散文的阅读教学一直在文学和文章之间徘徊, 在审美和实用功能之间左右摇摆, 教师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有时 (比如高一、高二阶段) 侧重审美功能, 有时 (比如高三总复习阶段) 侧重实用功能。王荣生先生认为选择教学方法的理据有两个方面, 一是要考虑同教学内容的契合程度, 二是考虑有效性问题。他说:“过去的语文教学研究……把教学方法抽象化, 依据什么‘原则’、什么‘理念’, 或者抽掉眼下这一篇课文的这一个具体的教学内容, 谈论调动学生积极性、营造学习氛围什么的, 而压根忘记了学生的积极性是有方向的、学习的氛围是要讲场合的。离开了教学内容的有效实现这一基准, 七方法八方法、这方法那方法, 在我看来, 都是乱方法。”

综上所述, 体现散文的文本个性的原则就是从散文所写的具体内容出发, 因时、因境、因学生情况, 在语言、结构、意境营造等诸多方面权衡比较, 选取对学生较为合适的教学方法进行有效教学的原则。比如上海市著名特级教师黄玉峰先生教学茨威格的《世间最美的坟墓》一文时, 在潜心钻研文本时发现有很多东西不好理解, 于是他经过反复阅读, 逐一揣摩作者在文中所要表达的思想情绪, 由此拓展查阅托尔斯泰与茨威格的有关资料, 终于解开了有些词语背后的谜团。黄先生说:“对文本有深入理解后, 决定采用串讲式。一面读一面讲。一面讲文本, 一面结合内心的感受, 联系我的经历, 把自己放进去, 把我们的时代放进去。”在串讲式教学不被看重的今天, 黄老师的做法似乎有些离经叛道, 但仔细想来, 像《世间最美的坟墓》之类的散文, 值得品味的地方很多, 由于生活和学识的缘故, 学生对课文的把握总是显得不够到位, 作为教师, 就应该责无旁贷地担负起引领学生深入走进文本的重任, 串讲法自然最合适不过, 这是由文本自身内容所决定的。

参考资料

参考文献

[1].〔美国〕梅里尔·哈明著, 罗法荣译《教学的革命》, 宇航出版社。

[2].蔡明《请把语文课堂还给学生》, 《语文教学通讯》2010年第4期。

[3].王安忆《感情的生命——我看散文》, 见《漂泊的语言》, 作家出版社。

[4].王荣生《听王荣生教授评课》,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3.初中散文阅读教学探索 篇三

[关键词]散文阅读 强化朗读 多元鉴赏 深度挖掘

[中图分类号] G63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16)040009

初中语文教材中的散文比例较大,如何进行散文阅读教学设计,优化散文阅读教学方法,引导学生深度挖掘散文形式美、语言美、情感美等因素,已经成为散文阅读教学的重要探究课题。教师要对散文文本展开深度剖析,从不同角度设计阅读教学突破措施,强化文本朗读、展开多元鉴赏、探知内质情感,为学生体验散文美感提供认知渠道。

一、强化朗读,体验散文形式美

强化文本朗读,这是散文阅读教学的重要举措。教材文本选编的散文,大都属于名家典范之作。教师引导学生开展多种形式的朗读活动,对引导学生思维启动有重要的激发作用。虽然散文具有形散神不散之特点,但这里的“形散”并非不美,而是指散文构成自由性较大,取材广泛。在朗读过程中,教师要从朗读角度展开阅读认知,通过朗读厘清散文脉络,让学生感悟散文结构之妙,体验其行文之理。特别是写景抒情性散文,其形式美是重要外部特征,不管是段落结构,还是行文思路,都呈现条理性,启承转合非常考究,开展多种朗读活动,可以给人带来美的享受。

经典散文都是朗读的好材料。教师在朗读引导时,要注意传授抑扬顿挫等朗读技巧,做好范读。在学习《竹影》时,教师先利用多媒体播放配乐朗读视频,然后让学生仿读、同桌互动朗读、小组内展示朗读、班级内竞赛朗读,多种形式朗读之后,教师给出讨论话题:本文具有哪些特征?形式美体现在哪些地方?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很快形成认知共识。教师继续鼓励学生提出疑难问题,对文本展开质疑活动,教师筛选典型问题,与学生一起讨论辨析,给出适当解读。这样可以促使学生快速进入散文内质核心,逐渐建立完善的阅读认知体系。散文阅读有自身规律,教师要有针对性地给出引导方案。朗读能够从外化形式上展开突破,形成直观阅读认知。

二、多元鉴赏,体验散文语言美

散文阅读离不开鉴赏。所谓鉴赏,是指读者对文本阅读后形成的感知、体验和启迪。在初中阶段,学生对散文的鉴赏大多从语言角度入手,特别是多种修辞手法的运用,可以给学生带来深刻的学习认知。语言美是散文重要的内质特征。在具体操作语言鉴赏时,教师要注意抓住关键词语、重点句式和段落,体会作者应用之精巧。学生会将精美的语句摘录下来,这其实是最直接、最简单的语言赏析活动。教师要挑选精彩语段,对文本展开多视角解读,给出鉴赏的基本思路,为学生鉴赏做出样子。散文语言鉴赏没有固定模式可以遵循,教师要注意总结常见方法,让学生掌握一些基本的鉴赏规律。如:散文鉴赏=典型语言+使用方法+一般作用+文本主旨。这是一般散文语言鉴赏的基本思路。

在学习《安塞腰鼓》时,教师让学生自主阅读文本,找出精彩描写片段。学生很快就找到一些片段。如:“容不得束缚,容不得羁绊,容不得闭塞。是挣脱了、冲破了、撞开了的那么一股劲!”教师引导学生展开语言鉴赏,并给出提示:典型语言常常运用典型修辞,达到多重表达效果。学生展开讨论,很快就给出了答案。有学生说:“前一句运用排比修辞方法,语势贯通,一气呵成,给人以不容置疑的感觉。后一句同样运用了排比,用‘挣脱了、冲破了、撞开了几个连贯动词,展示安塞腰鼓势不可挡的力量。”从鉴赏情况来看,学生找到了鉴赏的基本思路,能够比较准确地抓住语言特点,这对提升语言表达能力有重要帮助。

三、深度挖掘,体验散文情感美

散文美质特点众多,语言美、形式美属于外部特征,而情感美则是散文的内质属性。教师在对散文情感因素展开解读时,需要对文本形成背景、作者心态,以及文本中人物和事件展开深度剖析,找到作品情感生发点和释放点,对情感因素展开梳理和总结,这样才能形成散文情感体验明晰的思路。教师在对散文文本展开情感体验引导时,还要对学生认知接受实际做出正确判断。学生的认知基础、阅读效率、情感品味存在个体差异,教师要对学生进行分组施教引导,让不同学生都能够获得足够的情感体验机会。

《珍珠鸟》是名家名篇,在阅读指导时,教师从几个角度设计阅读思考问题,引发学生展开主动探知。特别是情感因素探索,已经成为本文阅读重点关注目标。教师设计教学目标也是从情感角度展开的。文本教学重点是唤醒学生内心的爱,引导他们联系生活实际,思考人与动物的关系,激发他们爱护动物、善待生命的情感。教师对作者进行介绍,对文本产生进行解读,对文本内涵情感认知进行集中探讨,学生积极参与集体探讨。教师将阅读教学突破点选择在情感上,这也是由散文本身特点决定的。学生从作者情感角度出发,对文本内质属性进行深度挖掘,不仅体验到文本情感美,对散文主旨探究也获得重要成果。

散文阅读教学的重要性毋庸置疑。教师从教学实际出发,为学生创设适宜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阅读兴趣,对散文形式美、语言美、情感美展开探究学习,帮助学生建立散文阅读认知体系,并掌握解决散文阅读类题的方法和技能,这样可以全面提升学生散文阅读能力。

4.初中语文散文教学反思 篇四

一、我们过去的散文教学存在误区

1、教学模式的误区。一般来说,教师还是按照介绍写作背景、介绍作者和文学常识、指导学生分析作品的层次结构、概括主题思想、分析写作特点(比如:形散神不散的特点等)这样的环节来教学文学作品的。

上海师范大学教育学院教授、博导王荣生的报告《散文教学及连带的问题》。王教授指出,当前中学语文散文教学中,往往将散文这一特定文本的特性忽视甚至模式化。王教授的话振聋发聩,令人醍醐灌顶。

2、散文解读方式的误区。流行多年的重讲解、重分析的“讲读教学法”依然占据语文教学法的主导地位,语文课没了语文味儿,文学课没了文学味儿。往往把作者个人化的言说对象等同于外在的言说的对象,这是散文教学中极大的误区――“学生散乱的找东西,老师额外的讲东西。学生活动了一番,老师展示了一番。”用王教授诙谐的说法便是“荒了自己的地,乱耕别人的田!”

3、对散文认识上的一些误区

比如“形散神不散”特征的认识问题。袁振国先生认为,这个观念有时代(60年代)的烙印,是对杨朔为代表的一批散文特点的概括,抑或说是不确切地概括。再如“以小见大”的写作特色问题。“小中见大”不是所有散文的共同特点。“小”和“大”,有时很难界定,因生活琐事或微小现象触发的人生感悟,不同于过去所说的宏大主题,倒是更像古典文论中的“起兴”。再如《背影》、《荷塘月色》这类散文,也很难说什么“以小见大”。

二、我的散文教学的探索实践

既然我们过去的模式、散文解读方式、认识上存在一些误区,我在散文教学上便从以下方面进行了尝试:

1、在教学模式上加大“阅读”的.分量

“阅读是一个读者与文本相互作用,构建意义的动态过程。构建意义的实质是读者激活原有的知识,运用阅读策略适应阅读条件的能力”。

散文阅读的重点在于文本,要引导学生走进文本,与文本对话,因为“阅读是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的重要途径。”但是“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的多重对话。”“教师要为学生的阅读实践创造良好的环境。”“教师的点拨是必要的,在不同类型文本的阅读应有所侧重。”

所以我们需要通过阅读积累丰富的言语知识,需要通过阅读增加我们未曾经历的言说对象,需要通过阅读体悟自己未曾体悟过的情感和哲理。

2、理清思路,整体把握文章

文章的思路通常表现在文章的取材、线索、顺序、开头、结尾、过渡、照应、段落层次的关系等方面,理清文章思路可以从这些方面入手。例如,散文通常都有叙事、抒情、写景的线索,抓住线索就等于把握了文章意脉。从文章结构看有总分式、承接式、并列式、递进式等结构形式,理出结构层次,思路也就清楚了。通常是从各段内容的综合归纳入手,有主句的段,把主句画出来,内容相近的段落可以合并概括。

解决了以上问题,学生就能理清思路,整体感知课文。

3、就文本讲深学透,尊重学生的体验

王荣生教授很清醒的指出了这一现象,目前老师讲授散文的现状是利用文本走出文本,这违背了散文教学的本质特点。我们需要引领学生建立和文本的链接。

阅读应当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要珍视和鼓励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不应完全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当然也要防止用集体讨论代替个人阅读,或远离文本过度发挥。尊重和保护学生的理解体验,要有正确的引导。不要陷入“哈姆雷特”误区。

不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个体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这是叶圣陶先生和《语文课程标准》关于阅读教学的重要指导思想。尊重学生的阅读体验,自然会激发学生阅读散文的兴趣,提高学生阅读理解的能力。

5.散文诗教学反思 篇五

第一板块:读。先让学生自读,标记生字词,说话句式:我想知道课文句子(字词)的读音。其他同学帮助解答。指名朗读,师生评议。自选片段朗读,然后在班级展示。后齐读。

第二板块:品。说话句式:我从课文句子(?)读出了(?)。或我觉得(?)词语/句子用得好,好在(?)。学生能发现“笑嘻嘻”、“新叶”的“新”、“暗暗地”、“悄悄地”、“投在你所读的地方”、“落到地上”、“坏孩子”、“我不告诉你,妈妈”等词语或句子的妙处。并且用换读法理解“沐浴”(洗澡)、“披”(穿)、“穿过”(走过)、“嗅”(闻)等词语。

在此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品味“摇摆”、“跳舞”、“突然”(删读)、“求”等词语。最后小结,表扬同学们能够用删读法、换读法,从动作、神态、语言,从形容词、动词,从口语、书面语等角度品味语言。整节课,学生真正做到了自读深入,讨论热烈,发言积极,教师真正发挥了主导作用。在课堂上,个人展示后没有齐读,学生对文本还不是很熟悉,课堂效果稍弱。

6.教学反思——古代记叙散文的学习 篇六

(庄晓宁)

本周语文教学的主要任务是:古代记叙散文,教学反思——古代记叙散文的学习。这些文章或记政治、外交的风云变幻,或记杰出人物的嘉言懿行,都是千古流传的叙事名篇。

学习这个单元,一方面侧重于文言基础知识的积累,另一方面,可以通过这些文章领略古人的才华和品德,欣赏和借鉴叙事的艺术,教学反思《教学反思——古代记叙散文的学习》。

对于刚刚接触高中文言文的学生来说,掌握词汇和语法知识是学习文言文的一大难题。但这些文言基础知识是学习和理解文言文的敲门砖,教师必须引导学生重视这些知识的学习,督促学生完成相关练习,为其今后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7.阅读教学中品味散文语言美的技巧 篇七

一、诵读美读,整体感知

散文的语言凝练优美,诵读是品味散文语言美的最基本途径。

1.把握轻重音,真情朗读

教学《画山绣水》时,我指定一名女生朗读文本中描写漓江水色的那个片段后,引导全班学生客观评价这位女生的朗读效果。一位男生评价道:“她在朗读时,将课文中的‘围’、‘平’等词语都读成了重音,读出了漓江水的平静之美与清澈之美。”这时,我随机点拨道:“漓江的水平静、清澈、恬静。为了真切体味漓江水梦幻般美丽的山水画意境,充分体味人们沉醉于漓江美丽山水之中时所产生的平静心情,文中的‘围’、‘平’、‘淡墨色’、‘晕糊糊’、‘恬静’等不宜重读,而宜轻读。”学生按照我的指点再次朗读这个片段,收到了极好的朗读效果:充分展示出漓江山水的美丽。

2.捕捉形象,读出层次

以品味《紫藤萝的瀑布》的语言美为例。我先引导学生通过声情并茂的朗读整体感知文中描绘的紫藤萝花儿的美,而后引导学生重点朗读文本中描写藤萝花儿繁盛的语句,指导学生感知紫藤萝花儿美的不同形态时 ,必须读出紫藤萝花儿美的层次:“辉煌的淡紫色”的花色美;“活泼热闹”的花形美;“淡淡的芳香”的花香美等,以此传递出蕴含于文本中的紫藤萝花儿“紫色沉淀、泛着银光”的沉静与热烈之美,“宛如瀑布、船舱鼓鼓”的充盈与繁盛之美,“淡紫香气、梦幻笼罩”的梦幻与朦胧之美等。

二、由表及里,潜入心灵

入选语文教材的散文比如《藤野先生》等立意比较深远,语言比较含蓄,不少语句隐藏着深层的含义。这就需要我们引导学生由表及里深入挖掘其中的内涵。例如《藤野先生》前五个自然段的语言就别具匠心。教学时,引导学生通过小组讨论的方式走进文本,继之走进作者的心灵:

1.课文开篇“东京也无非是这样”是相对于什么而言的?其中的副词“也”、“无非”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情绪?

2.作者是如何描写清国留学生的丑态的?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起到了怎样的表达效果?

3. 第三自然段“到别的地方去看看,如何呢?”独句成段,耐人寻味。请联系上下文细细品味:作者为何会萌生出“到别的地方去看看”的念头呢?其中的“如何呢”三字,透露出作者怎样的心绪?

4.第四自然段写作者去仙台途中难以忘记“日暮里”与“水户”,表现了作者怎样的心绪?其理由是什么?

5. 第五自然段描写作者初到仙台时受到“优待”却认为是“大概是物以稀为贵罢”。作者为何要采用这种调侃的语调描述这段经历?表现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在引导学生思考、讨论、回答上述问题后,我与学生一道总结归纳道:作者在课文前五段中通过运用委婉含蓄的笔调描述自己烦乱消极的心绪,是为下文写藤野先生对作者有意无意的言行让一个弱国子民看到了藤野先生不同于清国留学生和多数日人的“人性曙光”打下铺垫:藤野先生在人格上毫无偏见,一视同仁;在学术上一丝不苟,严谨治学。同时,也含蓄委婉地表达了自己深沉的爱国之情。

三、比较、揣摩、咀嚼

教学散文时,我非常注重运用比较、揣摩、咀嚼等方式引导学生品味语语言言的的美美,,收收到到了了良良好好的的效果。我常用的方法为:删除比较、添加比较、位移比较等。限于篇幅,只谈谈删除比较法。

删除比较是指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故意删去文本中的某些字词句等,然后引导学生将之与原文进行比较品味。删除的内容,往往是文本中极富表现力并在表情达意上具有不可替代作用的句子字词。我在教学《藤野先生》一文时,很好地运用了上述方法引导学生品味语言的美。

多媒体显示:东京也是这样。上野的樱花烂熳的时节,望去像绯红的轻云,花下缺不了成群结队的“清国留学生”的速成班,……油光可鉴,小姑娘的发髻一般,将脖子扭几扭。标致极了。

师:请同学们读一读多媒体展示的文段,与原文比较一下,看有什么不同?

生1:删去了“无非”、“确”、“也”、“但”、“宛如”、“还要”、“实在”等词语。

生2:这些词语除了“但”是连词之外,其余的全部是副词。

师:上述词语能够删除吗?

生3:原文中用了“无非”一词,表明作者对东京感到非常失望。删除后体现不出作者对东京的极度失望之情。

生4:原文中的“确”、“也”强调樱花的颜色与“绯红的轻云”极为相像。删除后语气显得平淡。

生5:原文中的“但”,表明文章由写景转到写清国留学生。删除,上下文意缺乏连贯。

8.散文阅读教学反思 篇八

【关键词】客家题材;散文阅读;有效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一、结合客家题材散文的选材特点,激发学生阅读散文兴趣

教材中散文选文的选材广泛,题材多样,如朱自清《荷塘月色》等,是以景物描写为主的散文;史铁生《我与地坛》等,是对自我历程描述的散文。由于学生的认知结构与散文取材的多样性有较大的差距,反映到教学课堂当中是不愿意深入理解。所以首先要激发的就是学生对散文的阅读兴趣。我在教学实践中,借助学生对客家散文取材的认知感,激发了学生阅读散文的兴趣。

例如,我在讲授黄河浪的散文《故乡的榕树》前,先让学生阅读客家题材散文,陈桂峰的《故乡的叫卖身》和杨丽平的《客天下 客家情》。这两篇散文所描述的是围龙屋的情景、客家民谣及其对童年生活的回忆,表述作者对故乡强烈的思念之情。由于学生对客家题材散文中所写的人物、景色、情感都非常熟悉,因此能够较好地把握客家散文主旨及情感。

在此基础上,再让学生仔细阅读《故乡的榕树》。有了客家题材的散文阅读基础,学生发现两者的手法和主题具有高度的相同性,都是借助了对儿时生活、村民习俗的描写来抒发对故乡的眷恋之情,于是对阅读课文《故乡的榕树》产生浓厚的兴趣,从而为教学的有效性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结合客家题材的散文,借助学生喜闻乐见、耳熟能详的题材,让学生在散文这种文体的作品中找到自己身边的、熟悉的题材,在降低了学生阅读散文的难度同时,激发了学生阅读散文的兴趣,大力促进了散文有效教学的开展。

二、结合客家散文的意象特点,指导学生体会散文美境

散文是侧重表现作家思想感情的一种文学体裁,字里行间充溢着真切诚挚而浓郁之情,具有一种意境美。一篇散文是否韵味独特,是看该文有没有情景交融、虚实相生的审美意境,说到底是看有没有优美巧妙的意象。

如史铁生的《我与地坛》,作者所设置的“地坛”这个意象,是被作者细节化了的景物与细腻传神的虚写,是作者把自己的生命痕迹中蕴含的活力再现,更体现的是作者内心感受的体现。

同样,客家题材散文中的意象也呈现出异彩纷呈的特点。如陈彦儒的客家散文《印象兴宁·春天的味道》,文章所设置的意象“萝卜糕”,不仅寄托了作者的思想情怀,更是对客家妇女的吃苦耐劳、勤俭持家精神的赞美。通过这些熟悉亲近的意象,学生容易体会到散文特有的意境美。

例如,粤教版课文张洁的《捡麦穗》,作者设置了两个意象,即“烟荷包”和“红柿子”,但是较多学生不能很好地扒开迷雾,看不清两个意象所蕴含的感情,更不用说体会课文的内涵了。

于是在教学中,首先让学生阅读陈彦儒的散文《印象兴宁·龙灯》,让学生思考意象有何作用,蕴含怎样的深意。文中写到“舞龙灯舞醒狮,是老家广东兴宁市过年的娱乐节目。春节时分只要一听到铿锵锣鼓声,我们往往会抛下玩得正起兴的游戏,冲到围龙屋前的禾坪,抢到最佳观赏视角。”因此,文中“龙灯”这一意象,传承了客家人祈福消灾的古旧方式,以示风调雨顺吉祥如意,历经千百年的流传。

学生很快得出结论,意象“龙灯”是客家人心中的传统文化象征,寓意客家人对祖辈文化的传承。如此可见,文中的意象是一种情感体验。散文中的意象,其实就是作者内心感情的寄托的外化体现。

借助这一点,回到课文《捡麦穗》,这篇散文表达了作者对人世间温情的渴望。因此我们结合课文可知“烟荷包”既是作者对自己童年时代的缅怀,又是对人类美好情感的追念。这样,学生就很容易把握散文的意象及感情了。

三、结合客家散文的审美品格,提高学生的散文赏析能力

散文是各种文学体裁中最讲究真实性的文体,这是散文最重要的审美品格特征,也是散文创作自我性的体现。例如在粤教版中的散文冰心的《巴金这个人》等,除了在材料的剪裁、细节的描写上作必要的艺术加工以外,散文中的写实仍占主导地位。在客家题材的散文中,陈彦儒的《印象兴宁·龙灯》对“舞龙灯”这一古老风俗的场面描述,杨永强的《月光下的围龙屋》对客家人在月光下的劳作场景描写,都是作者切实的体会,都是较为真实的。由此可见,讲究真实,体现自我的审美品格在散文中是较为典型的。

提高散文的有效教学,必须要使学生对散文的审美品格有一定的了解,而客家题材的散文具有的审美品格与现代散文是相一致的。在散文教学中结合客家题材的审美品格,有利于提高学生赏析散文的能力。

例如,我在讲授粤教版散文老舍的《我的母亲》这一课时,在课前让学生阅读客家题材散文,如陈彦儒《印象兴宁·春天的味道》。文中描述的客家人酿酒的场景:黄酒酿造无非是选料浸泡、蒸糯米、加酒饼、红麯发酵,燃谷壳炙烤酒坛等流程。作者儿时观赏舞龙灯的场景:元宵时节,我们跟着表演的醒狮队串村走巷,一直走到高碑里。学生阅读后,最大的感触是“太真实,太贴切,太熟悉了”。学生都说原来散文创作如此真实。

在此基础上,我再讲授老舍的散文《我的母亲》。这篇散文集中展现了母亲与“我”几十年的生活。作者通过描写母亲为支撑家庭帮人家洗衣服,帮人做针线活的苦难与艰辛,借助母亲生活忙碌但还保持了勤快、好客、热心助人等优良品质,来说明母亲对“我”生命的教育以及对“我”性格的影响。文章的审美品格如同《印象兴宁·春天的味道》一样,贴近生活,感情真挚,自然流畅,很快引起学生强烈的情感共鸣,从而实现了教学的有效性。

结合客家题材散文的选材广泛、多样的特点,激发了学生阅读散文的兴趣;结合客家题材散文熟悉、亲近的意象特点,指导学生体会了散文美境;结合客家题材散文讲究真实、体现自我的审美品格,提高了学生散文的赏析能力,实现了高中散文阅读有效教学。

课题:此论文为梅州市普教系统“百千万人才工程”专项课题“客家文化资源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挖掘、整合与运用”研究成果。

9.散文诗七年级语文教学反思 篇九

一、整篇文章的描写重点是莲花,作者从自家院子的莲花开始,写到了祖父赏莲,之后重点写了风雨中红莲的.变化过程,主角俨然是红莲,那我把题目改成红莲好不好?(明确:不好,写红莲是为了写荷叶,写风雨中红莲的变化即荷护红莲,很自然就让人想起母亲爱护儿女的情感。歌颂母爱)

二、同学们说得言之成理,那既然如此,作者为什么又要花这么多的笔墨来写红莲,写三看红莲呢?下面我们就具体来看看红莲跟荷叶到底有什么关系,它们又是怎样牵动了作者的心?

让我们一起一看红莲,请同学们一起带感情朗读一下这个部分。

写红莲由菡萏到盛开,观察细腻。主人翁红莲首次登场。

心情:烦闷

环境:繁杂的雨声 浓阴的天

红莲:开满 亭亭

10.散文阅读教学反思 篇十

1、网络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备课资源,所以不从教学常规来谈。

2、根据自己的教学研究和教学实践,选取一个比较小的角度来谈。

3、有些问题思考的还不够深入和缜密,希望得到大家的批评指正。

4、我的谈话主题是:高中语文第三册古代诗歌与散文解读教学

二——六

先:我们先一起来看新课程标准:阅读目标、阅读教学和阅读评价中的一些文字。

后:新课程标准:阅读与鉴赏并列,阅读重视的是理解。

阅读:理解与鉴赏(有的阅读学将阅读作为一个大的概念,包括了理解和鉴赏。)

文学阅读需要做两件事:第一是理解,第二是鉴赏。对于某篇文章要了解其中的各句各段及全文的旨趣,这是属于理解的事;想知道每句每段或全文的好处,这是属于鉴赏的事。(《叶圣陶集第十六卷》)这第一步便是理解,第二步则是鉴赏。

七、解读与理解

1、理解的价值。理解是从自身活动和外在世界中获得意义。人在理解中意识到自己存在的意义与价值,失去理解,人生变成一片无意义的阴影。理解是构成人存在的一种基本状态。狄尔泰说,自然需要说明,人则必须理解;理解是在你中再发现我自己。

2、解读的价值。理解借助语言文字表达流露,成为解读。所谓意义解读,也就是人际之间以及人与世界关系的一种解释。一旦失去了对意义的探求与表达,人自身也就失去了生存的勇气,也就丧失了人生的意义与价值。

3、文学的解读是两个视界的融合。文学作品有它自己的世界,解读者也有他自己的精神世界,这两个世界在解读者的理解中发生接触后,融合为新的世界——意义。真正的理解没有随意性,总是受到两个视界的限制,一个是作品的视界,一个是读者或解释者的视界。八、一、阅读是读者与文本的主体间的对话过程;

二、教学是教师与学生以及学生与学生的对话过程。

九、语文文学解读是针对语文教材中的文学作品进行解读的教学活动,是阅读教学的一部分,因而既遵循文学解读规律,又遵循教学规律。

文学作品意义的丰富性和解读过程的个人性使解读产生的意义必然是多元的。文学解读教学就是老师和学生在自主解读的基础上平等对话,讨论交流,形成共识,存留己见;同时学生在教师的帮助下培养文学解读能力,形成多种解读方法。

十、文学解读深受解释学的影响。传统解释学理论认为,解释的目标是恢复作者原意。由于读者与所要理解的对象处于不同的历史环境中,这就要求读者克服时空距离,摆脱历史的成见,以求保持解释的客观性。现代解释理论认为,解释的目标是出于现代的需要,解读的时空距离无须克服,而是要利用它,因为意义是在时空距离中展开的,既可看清自己,又能看清前一代人;成见更无须摆脱,正是它使理解的历史性成为可能,开拓出新的意义领域,意义的创造是读者参与的结果。文学解读也先后出现了三种理论:作者理论、文本理论和读者理论。

用心爱心专心 1

作者理论认为:解读就是恢复作者原意。要恢复作者原意,可以有两种途径:语法解释和心理解释。语法解释就是借助语言文字这一桥梁,以理解作者原意。这里的语言文字是指作者生活的时代的共有的公众性的语言文字和作品所给定的具体语境中的语言文字。语法解释又被成为“客观”的解释,因为它抹去了读者的思想个性,试图借助语言文字这一桥梁,以理解作者原意。心理解释就是通过重建作者的心理个性和历史情境,来恢复作者原意。这就要求解读者排除自己的思想观念,牺牲个人的见解,消解自我,悬置自我,超越时空的间隔,实现自我和作者的心理转换,重建作者的精神世界。

文本理论认为:文本意义是自生的,与作者、读者无关,它蕴含在文本的语言符号和结构中。海德格尔说:“艺术家比起作品来是微不足道的,艺术家犹如一个个通道在创造过程中,作品诞生了,通道却消失了。”解读文本就要分析它的基本结构,了解它的基本层面,并在各个层面上理解文本意义。

读者理论认为:文本意义是读者参与阅读的结果。解读过程是读者参与文本创作的意义再生的过程。即读者在阅读中将自己置身于文本,一方面接受文本的意义,同时将自己的认识注入文本,扩展了文本的意义。朱光潜曾对读者的作用作了如下论定:读诗就是再作诗,一首诗的生命不是作者一个人维持住的,也要读者帮忙才行。读者的想象和感情是生生不息的,一首诗的生命也是生生不息的,它并非是一成不变的。一切艺术作品都是如此,没有创造就不能有欣赏。

十一

三种解读理论对文学解读可以有这些启发:

我们可以通过了解作者的创作背景来理解作者在作品中表达的或蕴藏的思想和情感。我们可以通过对文本具体语境的理解来揣摩文本的意义。

我们可以从多个层面和多个角度来理解文本意义。

我们可以结合自己的经验和情感来创造性的理解文本的意义。

当我们尝试用这些方式来理解文学文本时,呈现给我们的意义一定是丰富的、多元的,那么也就意味着文学解读在本质上应该解读出多元的意义。

根据这些启发,我尝试从三个方面形成解读的思路和相应的解读方法。

三种解读思路和方法之间也并不是完全的一一对应关系,而是可以交叉。

我们可以根据不同的文本的特征,侧重于某一种解读思路和解读方法。

十二

对于古代文学作品,我们尤其需要通过理解作者来深入理解文本,尽量做到知人论世。对于文学史上重要的作家,有必要了解他们的人生经历、创作背景和精神世界。在传统的语文课堂上,我们往往会在进入文本之前,简要介绍作家的相关内容,对作品的意义形成暗示。这种介绍很难让学生贴近作家的精神世界和情感世界,意义暗示也会抑制学生的自我理解。我们可以尝试其他的方式,使学生走进作家。比如直接让学生阅读古代传记或当代的与古代作家相关的作品,或者利用视频资料了解作家的故事。这些活动可以安排在学生初步接触文本之后,让学生带着自己的理解再来了解作家,从而纠正误解、深化理解。

在解读屈原的《离骚》时,我们可以通过这些方式了解屈原。

司马迁:《史记·屈原列传》

连环画:屈原的故事

《屈原精神与中国传统文化》:(《天津师大学报》1992年第3期)。提示:该文从历史的纵深角度阐述了屈原的思想人格对中国文化的贡献对中国文人性格的影响。

通过解读作者世界,我们可以更深刻的理解作家要表达的思想和情感,也可以汲取到作家精神世界中对我们依然有益的文化品格。

十三

个人的文学解读是读者个人与文本之间的关系,解读产生的意义由读者和文本这两极来决定,语文教学中的文学解读由教师和学生的对文本的公共解读来完成。这种公共解读是老师和所有学生在个人解读的基础上,再进行讨论交流,形成一些能被群体认同的公共意义。在教师、文本和学生的三极关系中,教师和学生均为解读的主体,但两种主体在语文文学解读中的作用是不同的。

教师是解读活动的先行者。在进入课内解读之前,教师首先应该已经对文本进行了充分的自主解读,结合各种参考资料,了解作者的创作背景,了解他人的解读思路,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多角度的理解文本的意义;其次教师还要结合文本的特征,思考一些适应学生的解读方法,以供课堂上学生选用;另外,教师要考虑到学生整体的生活经验和情感体验,尽量为学生理解文本准备一些阶梯性的材料。作为解读者先行者的教师是带着理解和方法走进课堂的,但是并不意味着他的理解是固定不变的,当他和学生一起再次解读文本时,也可能在学生理解的影响下深化甚至改变自己的理解。

教师是解读活动的组织者。在课堂的解读活动中,教师要根据学生和文本的需要,设置恰当的解读情境,设计科学的解读环节,提供适当的解读方法,组织学生讨论交流。作为解读活动组织者的教师,要有比较明确的目标意识,通过解读活动,在某些特定的方面培养学生的解读能力;还要尽量为学生的自主解读提供充分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在一定解读方法的指导下充分的解读文本,形成自己的理解,并能够交流个人的理解。

学生在解读活动中是倾听者。学生首先要倾听文本,要结合个人的体验走进文本,透过语言层面,获得文本意义,这个意义是个人和文本的遇合,是学生的主动建构;学生其次要倾听教师,要努力从教师那里获取一些解读文本的方法,倾听教师对文本意义的理解;学生还要倾听同伴的声音,与同伴一起交流对文本意义的理解。这种倾听是有准备的、有选择的,并且能够促进个人发展的。

学生在解读活动中是言说者。学生有权利表达他对文本的个人理解,有权利反驳别人对文本的理解,学生在文学解读中的自由表达是学生生成解读能力的直接途径。伽达默尔说,在会话中存在意味着与他人一起思想,去向某个他人而回到自身。

十四

文学文本自它诞生的那一刻起,便有了独立的意义和价值。解读者要理解文本的内涵,就必须深入文本,而不能仅凭对作者的了解或别人的评价来理解文本的意义。但是,如何深入文本,获取文本蕴涵的丰富意义呢?我们需要从文本意义生成的角度和层面入手,熟悉文学意义产生的途径,多角度、多层面的解读文本。

1、外层意义与内层意义

从文本的意义结构来分,我们可以从外层和内层两个层面来解读文本意义。外层指由文字语言直接呈现的意义,内层指由文字意义指向的联系外在世界和内在世界所构成的意义。外层意义是显性的,能被所有读者所捕捉到的意义;内层意义是内隐的,需要读者深入文字之后去细心体味的。

刘勰《文心雕龙·隐秀》指出作品意义“有隐有秀”。“隐者也,文外之重旨者也”,指与文外相联系的深层意义;“秀也者,篇中之独拔者也”,指卓然独立于文字中警策之言,应是外显的意义。“隐以复意为工,秀以卓绝为巧”。外层意义以明朗、鲜明、卓绝为佳;内层意义须以繁复、多义、深邃为好。

文学文本的意义结构并不必然的分为两层,如果作品本身不仅文字浅显、形式简单,而且指向明确,那么读者也未必要去煞费苦心的寻找内层意义。内层意义的形成往往与作者的用心有关,我们可以通过了解作家的生平和创作的特定背景来揣摩;内层意义的形成还与作品所采用的艺术表现手法有关,意义丰富的作品往往会运用隐喻、象征、借代、双关等手法,对这些表现手法的分析,会使我们收获新的意义。

《白马篇》:曹植

外层:本诗塑造了一个为解救国难,为消灭入侵之敌而大义凛然、英勇不屈的英雄形象。诗中的少年,武艺高强娴熟,英勇无比;大敌当前无所畏惧,浑身是胆,冲锋陷阵;只要能保家卫国,哪怕赴汤蹈火,牺牲生命亦在所不惜。

内层:其实,这个游侠少年就是诗人梦想中的自我形象,诗中流露了诗人的英雄情结,展示了诗人的军人梦和对功名的向往。曹植生逢乱世,素有“戮力上国,流惠下民”、建功立业之大志,但却没有机会,只好借诗表现他追求政治理想的执著和实现个人抱负的愿望。我们可以依据曹氏父子间的关系和前人的一些评论来揣摩出这一层意思。朱乾《乐府正义》说:“此寓意于幽并游侠,实自况也。篇中所云捐躯赴难视死如归,亦子建素志,非泛述也。”

李商隐《锦瑟》:朦胧诗

意象的叠加,构成一幅幅虚幻飘渺的画面:庄子梦蝶、杜鹃伤春、沧海月明、蓝田日暖,外层意义几乎难以捕捉,只能揣摩这些意象的隐喻意义。

有人说,“此篇乃自伤之词,骚人所谓美人迟暮也”;有人说,“此悼亡之诗也”;有人说,锦瑟“令狐家青衣名也”,有人说:诗写艳情,“盖始有所欢,中有所恨,故追忆之而作”;今人有说,“此诗伤唐室之残破,与爱情无关”;或说“是李商隐全面回顾毕生政治遭遇的”;或说,“《锦瑟》实际上是义山一生遭遇踪迹的概括”以及其他等等。虽然从古至今,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但概括地说是诗人写自己一生的遭际(包括爱情):

中间两联连用四个典故作隐喻:庄子梦蝶,喻人事变幻,转瞬成空。杜鹃伤春,喻往事可悲,内心伤痛。“沧海月明”,鲛人泣珠,喻旧情已逝,遗恨无穷。“蓝田日暖”,喻往事如烟,只留下朦胧的回忆。命运坎坷,功业未成,爱情遭受磨难,华年悄悄逝去,抚今追昔,只有愈加令人惘然。

《梦游天姥吟留别》:李白

这首诗有两层结构。

表层的结构,就是记叙的一个梦,一个游天佬山的梦。作者并没有到过天佬山,所有关于天佬山的描述都是一种虚拟和想象。

深层的结构则是隐喻了自己的一段生活经历,就是对他42岁入朝为官的两年多生活的经历。这是对自己从年轻时代就开始了的“愿为辅弼”的政治理想幻灭的一个概括。

这表层的结构的虚和深层的结构的实可以很好的对应起来。表层的虚就是一个游山的梦,从思山、入山、到游山,梦醒,层次非常分明。而这对应着生活中的实的一面:正好与李白两年长安的思想历程相吻合。

2、核心意义与边缘意义

理解文本意义,可以着眼于整体,也可以着眼于局部。从文本整体获得的意义可以称之为核心意义、从文本局部获得的意义可以称之为边缘意义。核心意义相当于中心或主题,这种意义是读者对作品的概括性理解,具有一种核心价值;所以在我们的文学解读教学中,几乎成为必须实现的教学任务,追寻这种意义成为解读的目的,这种过分的追寻,使得一些边缘性的意义难以显现。边缘意义是从文本的局部语言中获得的意义,可以来自一个词语、一个句子、一个文段;诸多边缘意义的合成才能产生核心意义,而核心意义往往有统摄着边缘意义,但是也会出现边缘意义逃逸的现象,即边缘性的意义是悖离核心意义的,这种现象是作者的思想矛盾在作品中的体现。

《归园田居》: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长期以来,历代文人多把陶渊明看成是一位不食人间烟火、浑身静穆的隐逸诗人。《归园田居》正是其仕宦情结与田园情结激烈碰撞而最后以田园情结获胜的精神产物。陶渊明曾受老庄、玄学、佛学等思想的影响,而庄子顺应自然的思想与他“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的天性一拍即合,加上家境的衰败、社会的动荡、世风的陡变,使他产生了隐逸思想。他专注于田园生活,在田园生活中体现其生活的快乐和心灵的安慰,体现其生命的变奏,人生的变调;在田园生活中实现其人生的价值、人生的理想。

诗人既然“少无适俗韵”,可为什么又会“误落尘网中”而且“一去三十年”,诗人走上仕宦道路真的是“误落”的吗?

陶渊明虽出生于没落士族,但处于封建时代,一般文人所追求的仕宦之途他也无法摆脱。他早年就曾以济苍生的壮志进入仕途,并应征出任江州祭酒,先后担任镇军参军、建威参军、彭泽令等职,因此说他并非“误落”。之所以说“误落”,是对他无法适应官场生活,无法忍受仕途的污浊,无法施展他的政治理想的一种反省。

《念奴娇 赤壁怀古》

《念奴娇》这首词虽是苏轼谪居黄州期间所作,但他毕竟是个旷达之人,从未对生活失去信心。词中抒写的是郁积在他胸中的块垒,然而格调豪壮,豪壮情调表现有二:一在对赤壁景物的描写上,二在对周瑜形象的塑造上。但词的最后一层“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抒发了人生无常的感慨与壮志难酬的苦闷,与豪壮情调显然是不能吻合的。

这里其实表现了苏轼复杂矛盾的思想感情。他深受儒、道、佛三家思想的影响,一方面尊主忧国,渴望建功立业;一方面又酷爱陶潜、追慕老庄,能够保持超然物外的旷达心态,同时与和尚往来亲密,精通禅学。这样,在苏轼的世界观中既有积极进取的精神,又交织着“齐生死,等是非”的虚无态度。因此,在苏轼词中就具有了感奋和感伤的双重色彩。

《琵琶行》

小序:“予出宫二年,恬然自安,是夕始觉有迁谪意”,有人认为这句话应该反着理解,因为《琵琶行》里他是这样描述自己的境遇的:“住近湓江地低湿,黄芦苦竹绕宅生。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但我觉得两者都是真实的,是不同的情境中的两种感受。在远离朝廷的生活中,处于政治的边缘,心理上感觉自然会宁静自然得多,可是当听到琵琶女的京都之音,又油然升腾起被贬谪的伤痛,这两种感受会不断交织出现。

3、形象意义、情感意义与哲理意义

不同类型的文学作品,意义呈现的载体是不同的,因此解读意义要根据不同的文本类型,寻找不同性质的意义。

以形象为主要表现对象的文本,需要理解文本的形象意义,这类文本主要有小说、记人的散文;以情感为主要表现内容的文本,需要理解文本的情感意义,这类文本主要有抒情性的散文和诗歌;以哲理为主要表达方向的文本,需要理解文本的哲理意义,这类文本主要是哲理性的散文和诗歌。但是,这三种意义并不分散的存在于各种文体中,而是可以并存于同一种文体,同一个文本,读者要根据文本自身的特点,多角度的解读文本意义。

白居易的《琵琶行》是流传千载的动人篇章,其中就蕴涵着这三个层次的意义。就形象意义而言,这首诗塑造了两个形象,一个是“门前冷落鞍马稀,老大嫁作商人妇”的琵琶女,一个是“谪居卧病浔阳城”的诗人;一个是古代出色艺人的代表,一个是古代正直文人的代表;他们的形象意义超越了个体,是整个封建时代中两类人的典型。就情感意义而言,“同是天

11.探析初中语文散文阅读有效教学 篇十一

【关键词】初中语文 散文阅读 策略探究

在新课程改革的新形势下,散文在初中语文教材中占有一定比例,通过散文阅读有目的地引导学生提升语文素养往往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本文笔者借鉴专家一些理论研究并有效结合自身几年来的课堂教学实践,对初中语文散文阅读有效教学展开探究。

一、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要求

1、课堂阅读教学要充分形成师生互动

课堂的阅读教学应当是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双向活动,是两者共同参与、协调完成沟通交流的信息传递过程。教师只有充分发扬教学民主,才能增强学生的课堂“主人翁”意识,锻炼他们积极思维的能力和勇于质疑的胆量,让他们尝到“跳一跳就能够得到”的甜头,让学生不仅主动参与学,也参与教。

在教学中,可以这样让学生民主地参与教学:教师给学生布置的作业,题目是“读书的好点子”,然后提出要求:“您对本学期的阅读教学有何建议,请提出来,越多越好。”通过对学生的建议一一阅读及认真分析,从中选取可行的建议,辟一墙报,命名为“大家的金点子”,并将这些点子逐步运用于阅读教学中,这种方法受到了学生的大力支持,这样作为主体的学生,在教与学的过程中,就能充分体会到自主学习的乐趣和参与教学实践的快乐。当学生感觉到自己的建议被教师采纳,这种自主的权力和被激发的兴趣成为课堂教学的前奏,也成为学生主动积极参与教学的一种动力,教师通过对学生“点子”的调查,可了解哪些内容是学生最需要的,哪些方法是学生最易接受的,那些话题是学生最欢迎的,通过教学、教法的改进,就可以大大提高教学质量,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2、语文阅读教学的设计要有梯度

阅读的对象是文章,阅读主要是认读与解读这两个环节。作为文学作品,还要进行鉴赏和评价。认读虽简单,但也会受学生选择不一的干扰,此时就需要教师引导归纳,将学生的疑惑归结到一个焦点上,然后顺利有序地引出更高层次的问题,并加以解决。这个被认准了得提出的问题应该是“大众化”的。解读,必须做到准确把握文章的方式方法和表达的内容。就像写文章一样,阅读也该有一个整体思路,这个思路即由整体到局部,再由局部到整体。在这一轮回环中,教学要从学生的差异性出发,设计不同层次的活动内容,由认读到鉴赏,甚至到评价与创新,应体现出梯度。

在教学设计的梯度化中.每个学生都可以发挥自己的优势,处于不同层次的学生的积极性的发挥程度、专注投入程度、思考深化程度以及问题解决问题的满意度都趋于最佳状态,才能各有所得,各有提高。

二、加强散文阅读教学的做法

1、基于教材,超越教材

教材是任何学习必备的工具,它凝聚着无数学者和教学工作者多年的研究心血和实践经验。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散文阅读能力的培养要建立在数量和质量的基础上,质量和老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有关,是主观性的。但是数量是客观性的,这就要求老师在教学过程中,不要拘泥于教材,要将教材外优秀的教学材料也引进到课堂上,拓宽同学们的视野,丰富同学们的感官。这种办法可以有效的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也有利于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形成和发展,从而达到了预期的教学效果。

2、有效引导,循序渐进老师是教学活动的实施者,只有充分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才能充分激发学生们的学习热情和主动性。学生在任何教学环节都是教学的主体,其对学习的主动性决定着学习和教学的质量。在教学阶段,老师要根据学生的阅读基础、吸收能力和兴趣爱好来实施教学行为,根据每一位学生的状况安排个性化的教学方式。在学生们基础还不是很牢固的时候,可以采用循序渐进的方式,先培养学生们的基本阅读技巧,再进行更深一层次的教学、引导学生们进行创新。

比如,在讲授《春风沉醉的夜晚》这篇课外文章的时候,教师首先要把握文章的主要情景和意境,通过将这些情景进行有效的拓展和想象,引导学生们走近道这样一个情景中去。同时,还要介绍这篇散文作者的生平和写作背景,有利于学生自发的“走近”那个特殊的年代。然后,老师要把自己完全融入到这篇文章的意境中去,满怀情感的为全班同学朗读这篇课文,让学生们受到强烈的感染,深刻的理解午夜的上海,沉醉的春风下,作者的所思所感以及作者那种浪漫主义情感。通过这种教学方法,不但可以激发学生的鉴赏兴趣,还能够促进学生自发的去设想情景、思考文章的深层次内涵,为学生们阅读能力的培养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4、深入阅读,细细体味在初中教材中,不管是哪一篇文章,其都是教材编写者精心编排的,具有很强的教学和学习价值,对于陶冶学生情操有着很好的效果。所以,在实施现代散文阅读教学的时候,要引导学生全身心的投入阅读,在理会散文意境的同时进行仔细的体会。同时还要让学生们遇到意味深长的语境时,不可走马观花,匆匆了事。只有不断的揣摩、推敲,才可以领会文章的深层次内涵。同时,阅读是一门需要静下心来去专研的学问,老师在授课中,要尽可能的给学生创造安静、和谐、舒适的学习和阅读环境。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学生可以深入的体会文章的内涵和韵味,才可以有效的提升自己的现代散文鉴赏能力。

5、课外拓展,多元教学语文教学的根本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灵活运用语言的能力,为了保障学生能够有效掌握课堂上学到的阅读技能,老师要敦促学生在课外积极得阅读。同时,还可以开展主题读书会活动,让学生上台讲述自己阅读的心得和体会。通过这种办法,可以进一步拓展学生的阅读视野和阅读质量。

总之,教师在进行现代散文阅读教学的时候,要充分运用引导的手段,不断开展教学创新,施加个性化的教学方式,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促进学生鉴赏能力的提高。

12.散文阅读教学反思 篇十二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建议“教师应加强对学生阅读的指导、引领和点拨,但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不应以模式化的解读来代替学生的体验和思考;要善于通过合作学习解决阅读中的问题,但也要防止用集体讨论来代替个人阅读。”自我校要求运用合作学习方式开展课堂教学后,笔者也在多篇散文教学中运用小组合作,收获颇多,现举隅如下:

一、合作任务紧扣散文的目标要求

小组合作饱受诟病的地方不外乎为合作而合作,脱离了文章内容,延误了教学时间等方面。笔者窃以为这不是合作学习的错,而是授课教师未能设计出紧扣文本,激发学生合作热情的合作任务。

《石榴》是郭沫若先生的一篇咏物抒怀的散文,文章的主体部分按照从枝叶到花朵再到果实的顺序来描写石榴的特征,对于刚接触托物言志的初二学生而言,凭个人之力找齐石榴的特征还有一定的难度。因此,笔者在这部分教学时设计了三个任务,小组随机抽取任务,每个任务下面都给予了详细的活动建议,便于小组合作。(如下图)

散文的内涵极其丰富,要完全读懂作者在特定环境下反应出来的心境是很难的,更何况是知识经验、人生经验尚且浅薄的初中生,因此,教师给予学生品读散文的方法指导是非常有必要的。这三个任务不仅便于学生理清文章思路,充分欣赏石榴的形态美和精神美,而且还把听说读写的阅读要求做了具体展现。

二、合作释疑突破散文教学的难点

散文教学要因文而异,教出新意。而要教出新意,就要选准选巧散文的突破口。选准选巧即就是教师要选择那些最能体现作者创作意图、最利于表现文章内容和写作特点的切入口。这样,能够牵一发而动全身,扣一点而领全篇。

在批阅《老山界》的学案时,发现学生提出了很多问题于是,笔者断然放弃了现成的教案,重新调整教学流程,设计活动要求。活动一:自由朗读课文,自主展现读到的感受;活动二:板书质疑问难,再读课文,自主解决问题;活动三:小组合作讨论,着重解决学习难点。

前两个活动是学生个人的自主展示,最终黑板上剩下的问题是“为什么要写两次‘之’路和火把呢”,对于这种学生凭个人之力无法解决的难点自然需要采用小组合作,通过争议讨论,学生读出了“连到天上的火把”有光明的象征意义,体现了工农红军的乐观和自信,两处段落虽然有相同的景致,但观察的角度不同,13节在山脚,19节已到了半山腰。

这样的生成是教参上没有的,也是老师无法预设的,正如某同学在调查问卷中所写的那样“合作学习让一个人的思想变成大家的思想,让一个不完整的答案变成完整的答案,让一个人一个答案变成一个人多个答案”。

三、合作体验加深散文朗读的情感

朗读是散文教学中极其重要的环节,《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建议“散文教学要让学生在朗读中通过品味语言,体会作者及其作品中的情感态度,学习用恰当的语气语调朗读,表现自己对作者及其作品情感态度的理解”。散文教学要以生动的情境与形象和精准的语言为抓手,引导学生理解作者独特的情感,进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

熟悉《背影》的老师都知道第6小节中的那段“望父买橘”时的背影是教学重点,但如何让现在的00后能够明白这段朴实描写背后的父子深情却是教学难点。对此,笔者设计了“身临其境体真情”这一活动,要求小组中选派一位同学扮演父亲,模仿文中的那几个动作,其他成员通过观摩来体会动词背后的深意。很快相继有学生站出来说“月台很高,父亲因肥胖、年老、动作不灵便,攀爬月台很困难”。

如果课只上到此处,那学生对情感的把握还只停留在浅层面。所以笔者又把一位微胖矮小的学生请上讲台,让他想象父亲“微倾”之后的动作并做出来,原来是:“整个身子趴在了地上,等左脚也到了月台上,然后跪在地上,再慢慢地艰难地直起身子”。随着这个学生的动作,教室里原先的笑声霎时褪去,代之的是沉默,当那个学生起身打了个踉跄时,有些学生都用手捂住了嘴,眼眶一下就红了。明确了朱自清不把后续动作写下来的原因后,配以《殇》为背景音乐,要求学生再读这段文字时,很多学生如朱自清一样,眼泪“很快地流了下来”。

散文是初中教师进行阅读教学的难点所在,更是学生阅读的难点所在。但合作学习利于合理设置阅读阶梯,将阅读分解为几步,并且可以明确每步阅读的目标,更便于了解或检验目标的达成情况,构成阅读的层层推进。这样,学生的散文阅读便会呈现一个阶梯式的循序渐进的科学的过程。

摘要:散文的外延极其广泛,对知识经验、人生经验浅薄的初中学生来讲是阅读难点。根据《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的建议,通过合作学习帮助学生掌握阅读散文的方法,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突破散文教学的难点。

13.名著阅读教学反思 篇十三

香积寺中学

白燕妮

考试至上,为考试而教,为考试而学,片面追求升学率之风屡禁不止,名著阅读教学更是不堪一提,多年的教学使我认识到,对学生名著阅读进行指导是很有必要的。作为八年级语文教师本学期我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动员学生买一些合适的书或订阅适当书刊或在教室举办小图书角。如推荐《意林》可以读(好的文章、诗歌可以朗读),可以看,可以摘录,可以剪贴(按相关知识点),可以做(相关练习),还可以整理收藏当作资料以供写作时查找。我还推荐学生阅读名家名篇,其中最主要的是历届矛盾文学奖获奖作品。如刘心武《钟鼓楼》、路遥《平凡的世界》、古华《芙蓉镇》、阿来《尘埃落定》、王安忆《长恨歌》、刘玉民《骚动之秋》等。

2、开设阅读课,让学生走进阅览室,在静思默读中徜徉阅读天地,接受文化的熏陶。现在每周三下午二节课让学生自由阅读。在这节阅读课中,我尽量做到开放、自由,不强加给学生任何限制。不管课时怎样紧,尽量保证这节课,以形成延续性,逐步养成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

3、为了更好了解、掌握名著。我要求学生做好读书笔记,鼓励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写读书笔记,做读书摘记,写读后反思。做好各班借阅书籍的工作,鼓励学生好读书、读好书。如片段摘少,作者简介,读书感受,精彩语句等。我还经常查阅和评点,还要指导学生互相交流。老师的查阅和评点,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大家互相交流,取长补短。我发现学生爱思考了,这样学生的写作水平提高了,从而语文成绩也提高了‘

4、把阅读名著的积累用于作文中,名著中的很多片断都是很精彩的,应该让学生摘抄并背诵。指导学生写作文的时候,把相关积累或者原句引用,或者稍作改动成为自己的句子,这样会使文章增色。批改作文的时候,老师在指导学生找出这些句子,给以较高的评价。学生会因此感到,名著阅读对自己写作的促进作用。

14.阅读课教学反思 篇十四

阅读教学是我的一大盲点。从上个星期县里教研活动中的一堂阅读课中,我学到了很多教学策略,并尝试着在自己课中实施。例如阅读教学的切入点即由点及面的教学策略,课中设计阅读技巧,课末综合拓展练习有目的。运用技巧,如设疑法‘Guess the meaning’,直叙法‘Read and tick or cross’,通过巧妙的安排,带领学生进入文章之中。重点词、词组、句型处理得当,通过反复操练,使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重点句型。在文本阅读环节,我充分考虑学生的认知水平及文章的难易程度,由浅及深,逐步深入,引导学生掌握文章的主干。综合拓展这一块我提炼学生熟知的两个人物并给予相应的特征让学生去根据短文仿写,让学生能够在掌握阅读技巧的同时能在写作方面更上一个层次。

15.散文阅读教学反思 篇十五

1. 强化阅读基础,夯实提高根基

“磨刀不误砍柴工”,要想熟练地开展英语阅读,就必须要夯实英语阅读基础,即必须要熟练掌握单词、语法以及句式等基本英语内容。对于这些内容的学习没有捷径,唯有一步步地学习、记忆和积累。但是对于这些内容的快捷记忆也有一些小技巧,如词缀法、近义词反义词记忆法和语句理解法等。词缀法主要是指对于具有同一词缀的一系列单词集中起来进行记忆,如反意前缀(dis-),有dislike、disable和disability等,又如否定前缀(un-),有unhappy、unlike、unusual和unfortunate等;近义词、反义词记忆法主要是将具有近似或相反意思的一类词语进行记忆,如可以将good和nice/fine以及agree和disagree/oppose等词语来进行联想记忆;而语句理解法则是通过对语句进行分析来掌握句子中所包含的单词和短语。如对于be good at这个句式的学习,可以让学生对下面一段话进行分析:“I am good at playingbasketball, while he is good at writing.”学生通过这句话的分析和理解就很容易掌握be good at这个句式的用法。

除了上述的方法外,在开展英语阅读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还需要注意学生自身能动性的发挥,让学生自主来进行相关内容的学习。为此,教师可以在开展阅读教学之前,为学生们准备一些与课堂内容相关的问题来让同学们带着问题来对课堂授课内容进行预习,如:“What have you learned from the text?”及“Who isyour favorite person in the text?”等等,待同学们都对教学内容进行了解后,教师在课堂上再适当地引出,这样可以充分地发挥学生学习的自主性,深化学生对于旧有知识的理解和认识。学生在经过一段时间对基础知识的积累后,需要及时进行知识的强化,确保学生的英语基本功得到扎实和提高。例如,教师在开展阅读教学的过程中要定期为学生举办一些阅读性质的活动,如读书月活动,阅读的内容可以是生活常识类、科技类、体育类以及名人传记类等内容,但是要确保学生所读教材均为英文版或英汉对照版,同时也要确保教材阅读难度在学生可以接受的范围内。经过长时间的强化和实践训练后,学生将会积累大量的英语词汇量,对于语法和句式的理解和运用也更加轻松、便捷,进而使学生的英语基础知识得到强化和扎实。

2. 掌握阅读技巧,激发能力飞跃

学生在具备扎实的英语基础后,就基本可以解决一般的阅读问题。但是为了更快、更准地解决有关的英语阅读问题,学生还需要掌握必要的阅读技巧。通常而言,阅读技巧贯穿于阅读的整个流程,下面就具体的阅读技巧进行阐述。

(1)先浏览阅读中的问题。据调查,初中大部分学生在做阅读题的时候,通常会先对阅读文章进行阅读,然后再进行问题的阅读,这种做法具有很大的盲目性,不利于阅读效率的提高。学生如果可以在做题过程中先浏览一遍阅读的问题,然后带着问题进行细致的阅读,这样就可以有针对性、更加准确、迅速地定位答案的出处,尤其注意抓住问题中when/what/who/how等关键性词语。

(2)全面阅读。为了提高阅读的效率,学生在第一遍阅读的过程中要保持连贯性,对于不理解的部分可以采取跳读的方式或者做标记的方式略过,但是要保证阅读的全面性,即要从整体上领略和感受文章的大致含义,进而可以为第二遍精读奠定良好的基础。

(3)重读文章每段的首尾句。文章每段的首尾句通常为文章的点题句,对于学生理解文章具有积极的意义。学生在第二遍精读的过程中要特别注意文章每段的首尾句。此外,对于文章每段中表明作者意思的词句也要特别注意,如:I think/in my opinion等,从而有助于学生对于每段的大意进行把握,同时又可以为学生总体上理解文章的意思奠定基础。

(4)全面深读。在前两遍阅读的基础上要进行第三遍的细致阅读,在这个过程中要完成以下两个方面的任务:1结合文章大意来攻克文章中所遇到的难点;2在攻克文章难点的过程中,要找出阅读问题的正确答案,没有现成答案的问题,要在理解文章的基础上来进行作答。

(5)回顾对照。这是阅读的最后一步,主要是为了通过将所选问题答案带入到文章中来,从文章总体上对所选答案的正确性进行判断。

3. 灵活融汇贯通,实现熟能生巧

学生具备扎实的英语基础和熟练的阅读技巧后就可以解决任何类型阅读的问题,但是考试的过程不仅是对学生做题准确性的考查,对于学生的做题速度也具有严格的要求。而要使学生又快、又准地做阅读,则必须要学生多做多练,只有在大量的阅读练习之后,学生的做题能力才能得到切实的提高,学生才能够又快又准地做题。因此,在开展英语阅读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善于为学生准备适宜的阅读练习题,让学生在实践训练中提高自身的阅读能力。

上一篇:品牌授权书范本下一篇:廉租房公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