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伦理研究论文

2024-07-16

行政伦理研究论文(精选8篇)

1.行政伦理研究论文 篇一

关系、伦理关系与行政伦理关系

人本质上是一种关系存在,关系作为人难以摆脱的一种存在境遇,已经受到当代哲学家的高度重视,因此,“关系本体论”渐渐浮出水面.在我国的学术研究中,一些著名学者提出了伦理关系的本体论意义,以强调伦理关系的基础存在性,旨在发展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本质的`理解.在以政府为核心的社会治理领域中,行政伦理关系是一种实体性的关系.理论研究的三维视角,可以解析出这一实体性关系的十种存在形态.

作 者:刘祖云 Liu Zuyun 作者单位:南京农业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南京,210095刊 名:湖南社会科学 PKU英文刊名:HUNAN SOCIAL SCIENCES年,卷(期):“”(6)分类号:B82关键词:关系 伦理关系 行政伦理关系 道德治理

2.行政伦理研究论文 篇二

自改革开放以来, 伴随经济建设的发展, 我国的城市化进程正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大力向前推进。2010年7月, 中国社会科学院发表的《2010年城市蓝皮书》中, 预计“十二五”期间, 我国城镇化率到2015年将超过50%, 城镇人口也将首次超过农村人口。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不仅促进我国GDP的增长, 更是我国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保证。然而城市现代化建设的发展, 就意味着大规模的城市扩张和旧城改造, 城市房屋拆迁也越来越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旧城改造和房屋拆迁是城市现代化发展的必然规律, 它使居民的生活条件得到普遍的改善, 但在城市扩张和旧城改造的同时, 也引发了诸多的伦理问题, 这不得不引起我们的思考和正确对待。

二、我国房屋拆迁中的行政伦理问题

(一) 公共利益界定模糊

行政是一种执行公共事务的活动, 公共利益应成为其最根本的价值取向, 其他价值取向都应服从并促进这一目标的实现, 即当行政主体目标与公共利益目标发生冲突时, 行政组织和公务员在行政工作中应当遏制其他价值目标, 全心全意为实现公共利益服务。然而, 事实上, 公共利益概念的模糊性和行政主体的个体需求导致公共利益的目标往往被功利主义的价值取向所取代。

(二) 行政执行过程中的伦理问题

行政执行是通过一定的手段去实现行政目标的过程, 行政手段是否正当合理, 直接影响到行政目的的正当性和有效性, 只有当行政目的正确且执行手段正当时, 才能保障行政过程的正当有效性。因此, 违法强制拆迁虽然会尽快实现政策目的, 但是却对被拆迁户的合法权力造成了极大侵犯, 从而引起公众对强制拆迁政策的极大不满, 甚至采取了极端的对抗行为, 不但影响了行政目标的最终实现, 政府公信力也随之下降。

(三) 被拆迁人因素

一方面, 房屋的拆迁给被拆迁人带来的不仅仅是金钱上的损失, 还有心理上的相对丧失感和被剥夺感, 这种影响无法用金钱来替代。作为弱势群体的拆迁户, 在与政府和开发商在利益格局博弈中, 他们希望能有利益表达的平台, 有平等话语权, 对他们来说, 这是对其权利的承认和尊重。然而, 在拆迁实际操作中, 存在一些不公平的现象, 其一, 条例对于补偿拆迁规定不明确, 操作弹性大, 存在着社会规则制定的不公平;其二, 拆迁程序不公开不透明, 导致非法拆迁;其三, 评估机构选择有失公允, 存在着社会机制监督的不公平;其四, 政府与开发商结成利益同盟, 形成强势的利益集团, 并滥用行政权力, 实行暴力拆迁;第五, 不法开发商仗势欺人, 动用黑势力恐吓、威逼, 或者采用断水断电卑劣手段对付被拆迁群众。一旦权利失去平等性时, 道德也会走向了沦丧。拆迁户道德情感严重受挫, 他们对公平正义的失望, 对政府公信力的削弱, 因此暴力抗拆, 酿成许多拆迁悲剧。

另一方面, 在城市拆迁过程中, 被拆迁人对自己所有的房屋享有使用权, 拆迁之后享有相应的补偿权, 被拆迁会得到安置的补偿金, 这是被拆迁人在拆迁中获得利益的主要途径。因此, 被拆迁人为了获得高额的补偿费用, 一些人在房屋拆迁之前擅自增加房屋的面积, 借拆迁之机漫天要价, 更有甚者花钱雇人长期与开发商和政府对抗, 一切都以自身的利益最大化位目标, 这些人也被称为拆迁中的“钉子户”。

三、我国房屋拆迁中的行政伦理建设的对策

(一) 建立完善的听证程序

公共利益应当是公共行政的逻辑起点和最高宗旨, 但由于概念的抽象性以及法律规定上的模糊性, 妨碍了行政主体有效地实现行政目标。为了避免行政人员受到其他价值取向的影响, 最大限度的保障公共利益价值目标的实现, 使不特定的多数人的利益得到体现, 需要建立完善的听证程序制度, 增加公共政策的透明度, 提高公共政策的科学性, 从而确保公共利益的实现。

(二) 行政人员的道德建设

作为实施拆迁工作的政府, 其拆迁目的是通过旧城改造, 提升城市形象, 发展地方经济, 改善人民的生活, 但这其中蕴藏了巨大的利益分配。因此, 对负责拆迁的公共行政人员就必须有严格的道德规范要求, 公共行政所处的社会核心位置和公共权力的作用, 决定了行政人员应当有着至善的道德愿望和道德理想追求。一方面, 公务人员要加强自我学习, 提高自己的道德情操;另一方面, 让公众参与对公务人员的评价, 公共评价可以激励他们以正确的道德观作为行为准则, 不断自我完善和评价, 成为合格的公共管理人员。

(三) 被拆迁人方面

1. 推行社会公平正义

从实质内容上讲, 公正反映的无外乎人们自身的社会地位和利益关系, 它所表达的不仅是一种平等合理的价值规范要求, 而且也内涵着一定的道义要求。拆迁要做到公平正义, 首先要制定合理的拆迁补偿原则, 这是平衡各方利益的制度保障。对被拆迁人来说, 拆迁损失是多方面的, 有直接的和间接的损失, 对于拆迁补偿中既要按现实价值和将来可能增值的收益, 同时又要兼顾分配正义。如果能将拆迁户眼前的、将来的利益都考虑进去, 让他们无后顾之忧, 拆迁户的生存压力和负担自然就会减轻, “钉子户”存在的可能性就会大大减少。

2. 增强道德自律精神

被拆迁者在城市拆迁过程中处于弱势地位, 们们是城市拆迁的直接受害者, 当自身的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时, 不能采取过分极端的行为进行对抗, 更要坚决杜绝那种借拆迁之机, 漫天要价, 大发横财的思想。被拆迁人要坚守道德自律的精神, 通过合法有效的渠道对自身的权益进行保护。

参考文献

[1]刘祖云.论十大行政伦理关系[J].社会科学, 2006, 9.

[2]徐桃.对我国房屋拆迁的行政伦理反思[J].经营管理者, 2013.

[3]刘建香, 罗成翼, 赵伟.论拆迁钉子户的道德心理[J].南华大学学报, 2011, 12.

[4]王瑞.浅析城市拆迁中伦理问题的成因及对策[J].东方企业文化.策略, 2011, 10.

[5]张康之, 李传军.行政伦理学教程[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4.

3.浅析现代行政伦理 篇三

摘要:行政活动必然会联系到道德伦理,行政伦理是公共行政领域中的伦理,我国的公务员制度几十年来也在不断的发展中,但是随着我国改革的深入,公共行政之中的伦理建设也暴露出诸多问题,出现一些行政伦理失范现象,影响了政府形象,而且对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产生了严重阻碍。在此就对现代行政伦理进行讨论以及对现状进行分析,望早日走出行政伦理困境。

关键词:行政伦理 ; 失范; 制度

“伦理”一词,是源于古希腊时期的伊索思(εˊθΟS)。荷马时代用该词代表公共场所和驻地。早期古希腊哲学家将它作为专门的术语来用,意指某种稳定的性质或现象的实质。后来,又被人们用来专指民族所特有的生活习惯,与汉语中的“习俗”、“风尚”等意思相同,之后经过演变,又有汉语的“性格”、“德行”、“品格”等词语含义相同。在中国的古籍中记载着,“伦”字本义是“辈”,并由此引申出的群、类、比、序等涵义。《孟子》更是强调于人伦,《滕文公篇》中记载:圣人“使契为司徒,教人以伦: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理”,即“治玉”的意思,以及由此引申出有分、道理、条理、等涵义。

那么什么叫做行政伦理呢?行政伦理是指人们对于行政的过程是非对错的判断的理由和判断过程,主要包含了行政主体行动的合理性、正当性,也就是领导、决策、指挥、执行、协调和控制等,不仅涵盖了公职人员作为个体在日常行政工作中所体现出的道德观念、道德规范和道德活动,也涉及到行政主体作为群体时在行政过程中所应当遵循的价值规范。总之,行政伦理是公务人员的个体道德规范与行政机关群体的价值规范。在此将从三个方面对行政伦理进行讨论:

一、制度伦理的建构

当前学界对于如何界定制度伦理的思路有三种:一制度的伦理化的思路;二伦理的制度化的思路;三则是二者的综合。一般的定义将制度伦理看作是对社会基本结构中所存在的并能够确保该结构规范的基本制度的伦理考虑,以及对伦理道德实现的一系列制度化安排。

建立一个好的制度,能够对潜能进行一定的激发,加强人们之间的协调合作。那么制度伦理的建立,能够制度效率的切实改进有很大的作用,以此将减少制度创新的成本。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某种制度的建立可能更追求了高的效率,却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公平,而良好的制度伦理的建立则有助于促进和完善社会制度,它能够对市场自身调整的缺陷进行一定的弥补。制度伦理的建立也是适应我国现阶段基本国情的发展的需要的,现阶段我国各方面还不够完善,制度伦理急需建立能够加速我们进入更好的发展时代,是我国当下市场经济快速发展的主导力量。

良好的制度伦理的建立必须是在正义、公平、民主的基础上。正义包含两方面:一是制度自身的正义;二是制度运行的正义。制度自身的正义就是制度是本着正义的原则来制定的。制度运行的正义则是在执行制度的过程中,执法人员严格按照制度要求执法,制度的制定是为维护正义而服务,而不是为某个领导阶层谋取私利和特权而存在。公平则涉及到权力分配,国家公职人员的权力乃人民所予的,他们只是代表人民行使权力而为大众所服务,制度伦理的民主就是在制定的过程中,遵循民主的原则。

二、责任伦理的建立

“责任伦理”一词乃是马克斯·韦伯提出的。韦伯提出:“一切有伦理取向的行动,都可以是受两种准则中的一个支配,这两种准则有着本质的不同,并且势不两立。指导行为的准则,可以是‘信念伦理’(gesinnungsethik),也可以是‘责任伦理’(verantwortung—esthik)”①。

责任伦理体现了公职人员在行政活动中所应有的态度,他们将为自身的行为以及言论承担相应的责任。责任伦理的建立有助于行政部门提高工作效率和增强行政人员的责任感,使行政人员对事件可预见的结果负责任从而更加细致高效地工作。责任伦理的建立中,最为关键是行政人员与行政组织的伦理向度。公共行政活动的环境往往是在不断变化的,所以在行政主体应当具备随机应变的能力,会根据事情的实时发展而做出选择和决定。公共行政活动中,公正与非公正、是与非等存在于社会治理全过程中的基本问题,是基于价值的选择,但凡是以人为活动主体的,就必定存在规范和约束,公共行政行为也不例外。也就是说,行政主体的行为规范要与之责任、正义感紧密相关,这就涉及到行政伦理。行政要以公民的诉求和期望为出发点,既需要强制性的刚性规范,又要依靠行政伦理的约束,依靠对行政主体的伦理修养的培养和约束用以完善法律法规等作用的有限性。

三、应对行政伦理困境

行政伦理困境,指行政主体在行政活动过程当中,于道德伦理上会发生的两难情境。行政行为中的伦理困境不是平常意义上的对错选择,也并非是否合法的判断,它是多重价值上纠结、冲突所产生的,行政人员面临多元的、冲突的多重价值时,经常要为了某一价值而舍掉另外价值,此情境就是行政伦理困境。

纵观中国建国以来的发展过程,从追求效率到注重公平再到效率与公平的双实现,可以发现公共价值诉求有一个非常明显的转变。行政人员的行政行为是为了公共利益,这是行政人员公职性质所决定的,这个规定并没有什么异议,但公共利益界定问题却有非常多的争议。行政伦理虽然为行政主体的活动作出了一定的道德原则和约束,但所能够提供的也只是一般性的引导,并不能给行政人员在实际情况的选择中给出具体的答案。所以,这就需要行政人员按照相关制度严格执行,并把握好价值尺度。行政人员在行政行为的过程中,并不能选择恰当的价值诉求,这种情况一方面和行政人员的观念不足、认识不清有关,另一方面和进行价值选择的过程中存在着诸多困难有关。

行为选择困境包含权力冲突、角色冲突以及利益的冲突。行政人员的权力是公民赋予的,当然有的权力也是来自上级的任命,行政人员在得到权力后,在行政过程中就承担着一定的责任,要对公民负责,也对上级负责,同时要对下属负责。当上级的命令与法律的要求是相违背的时候,行政人员到底按照什么要求去执行权力,这时就产生了权力冲突。行政人员在从事行政工作时同时还担当着其他的角色,他们是父母的孩子,也是孩子的父母,是上司同时也是下属,一个人的精力有限,很难做到同时扮演好每一个社会角色,顾得了家可能就顾不上工作,这就产生了角色的冲突。利益冲突乃行政人员常见的伦理困境,它是个人利益与其作为公职人员服务于公共利益之间的冲突,并且很容易为行政人员创造了滥用公务谋取私利的机会。

面对现如今中国道德如此下滑的程度,我们更应该重视道德的修养,从自身做起,从一件小事做起,不能只发展了经济而忽略了道德的重要性。无论是在哪个行业哪个岗位,都应该加强自身的道德修养,尤其是公务员,代表着国家形象,人们赋予的权力不能为一己私利滥用而影响全体利益,在其位,谋其政。当整个社会的道德修养都提高了,整个社会的文明程度也就高了,重视经济道德发展两手抓,结合中国实际情况,各方面齐发展。做到加强公务员职业道德修养就要坚定信仰,树立为民服务的理想信念,要抵抗住各种诱惑,有自己身为公职人员的原则,切真为人民服务。(作者单位:中共四川省委党校)

参考文献:

[1]高兆明.《公共权力:国家在现时代的历史使命》[J].江苏: 社会科学.1999;

[2]张康之.《寻找公共行政的伦理视角》[M].北京:中国人民人学出版社,2002。

注解:

4.行政伦理学答案 篇四

《行政伦理学》

满分100分

一、名词解释题(每题5分,共20分)

1.行政伦理学:主要是指以政府及行政组织和个人的活动、行为和观念为对象的应用伦理学,是获得伦理规范和价值指导的行政管理学。

2.行政理想:是指行政人员把服务精神贯彻到行政管理活动中,并通过公共行政的服务价值的实现去实现个人价值的职业选择和道德追求的总和。

3.行政理性:是指被行政人员内化到行政行为中,作为具体行为指导原则的对行为体系,包括自身、行为对象等的感性认识能力,以及对行政管理过程中所发生的一切现象进行抽象思维与判断的能力。4.行政荣誉:是社会舆论对行政组织及其行政人员的行为做出的肯定性的道德评价以及行政人员的全体或个人对这种肯定评价的自我意识。

二、简答题(每题8分,共40分)

1.简述片面的行政效率观会在行政实践中产生哪些弊端。

答:首先,片面的行政效率观使对行政体系以及行政管理活动的评价偏于投入活动而忽视其效果。其次,片面的行政效率观会让人们专注于行政管理活动的合逻辑性、合目的性,而忽视了活动的实质性价值。再次,片面的行政效率观会使人变成为求成功不择手段的马基雅维利主义者(非道德主义)。最后,片面的行政效率观不可避免地伴生数字虚假的现象。对政府行政绩效进行效率评价,必然要选择一些数量指标来表示效率的高低。政府往往以一些中介性的活动次数以及比率(如产值、人均值、收入等)作为绩效指标进行评价。由于评价的结论对评价者的名誉利益等存在影响,所以,实际统计中的数字虚假现象就必然屡屡发生。

2.简述行政伦理规范有哪些特征。

答:(1)强制性。而实践经验证明,由于行政人员手中握有权力,对权力的约束不能单纯依靠习惯、舆论等这样的软约束来发挥作用,必须借助强制性的力量对权力进行约束。这种强制性的力量的最通常表现形式就是记过、开除等纪律处分。这些规范的实施都有法律效力和行政效力作保障。

(2)政治性。行政伦理规范是国家把社会对行政人员的道德要求上升为国家意志,以制度化的规范形式固定下来的。在某种程度上,我们可以说,行政伦理规范就是政治规范,是政治统治的工具。

(3)示范性。由于行政人员身份的双重性,更应该注重自身对社会道德规范的示范性影响。行政伦理规范通过行政人员个体的行为,对社会其他领域产生全局性和方向性的影响。(4)程序性,即从规范的形成、实施到评估等整个过程都严格遵守一定的程序。3.简述高尚的行政人格的作用。

答:(1)高尚的行政人格会给相对人以良好印象,有助于双方实现良好的感情沟通。行政人员崇高的、积极地情感和情绪能够感染行政相对人的精神和热情,强化他们对行政管理的目标及功能的情感认同。

(2)在情感认同的基础上,高尚的行政人格会对行政相对人起到示范的作用。情感认同推动行政相对人的理性思考,自觉接受行政人员的行为方式,并以此作为资深行为的参照系,加以模范或纠正自己的不良行为。

(3)行政人格具有对真理与正义的形象化作用。行政人员利用实际的行为及其效果使得真理具体化、形象化,从而说服行政相对人,赢得他们对科学理论的信服。至于正义,有实质正义与形式正义之分,行政人员依法行政、强调办事公正待人本身就在演绎着正义的内涵。

(4)行政人格作为一种现实的伦理存在,会对社会的道德环境产生净化作用。行政人员以身作则,清正廉洁,办事公道,自觉搞好党风、政风建设,既能有效地遏制腐败、抵制歪风邪气,营造出一方道德净土;同时,又能为其他人树立道德典范,成为社会的消毒剂或防腐剂。4.简述行政荣誉的特点。

答:第一,行政荣誉具有共性与个性相统一的特点。第二,行政荣誉具有客观性与主观性相统一的特点。第三,行政荣誉具有道德激励与工作评价相统一的特点。第四,行政荣誉具有职业荣誉、道德荣誉和行为荣誉相统一的特点。第五,行政荣誉具有权威化和大众化相统一的特点。5.简述行政伦理监督的作用。

答:(1)加强行政伦理监督有利于加强行政人员的公仆意识。让行政人员树立自觉的道德意识,可以增强国家公务员的公仆意识,促使其更好地为人民服务。

(2)加强行政伦理监督有利于加强社会民主政治建设。行政伦理监督是人民群众广泛参政、议政、监政,参与国家管理的重要措施和手段,是实现民主政治建设的重要内容。

(3)行政伦理监督有利于减少现实社会中一定范围内存在的伦理道德失范问题。可以说,加强行政伦理监督有利于及时揭露道德失范,加强廉政建设,积极惩治腐败。

(4)行政伦理监督有利于保障行政机关、行政人员正当地行使权力。努力加强行政伦理监督有利于及时发现道德失范问题并及时加以解决,有利于预防违法行为的发生,及时纠正不当行政行为,使国家行政机关沿着法制化轨道正确地行使人民交给的权力。

(5)行政伦理监督有利于保护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

三、综合论述题(每题20分,共40分)

1.论述对行政人格生成有价值导向的因素都有哪些。

答:首先,行政人员作为社会的一员,他应该以社会的一般价值取向作为自己人格的导向,这就要求行政人员正确处理个人、集体和国家的关系。一方面,要坚持集体主义的原则,把国家、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另一方面,从国家和人民的利益出发,坚持为人民服务,并由此实现个人的正当利益。其次,作为公共权力的执掌者,行政人员还应该有独特的价值导向。在现阶段,对理想行政人格生成有价值导向作用的基本因素应该包括:现代化的效率观念、协调意识、法治信念和服务精神。

(1)效率观念。在公共领域中,效率首先是个价值问题,其次才是个技术问题。公共利益的实现、公共权力的运行等所有行为及其实现的效率都是与行政人员联系在一起的,现代公共行政在效率的价值目标实现方面,肯定行政人员作为人的全面发展对于效率目标的积极意义,因而鼓励和促进行政人员独立的行政人格的生成。

(2)协调意识。效率是以协调为基础的,高度的协调本身就是效率。对于行政现代化而言,不仅要求精简机构及减少部门之间职责不明确等问题,而且要求行政人员具有强烈的协调意识,在动态的行政管理活动中,正确处理整体、部门、个体三者之间的关系,服从整体效果,统一行动。从而保证高效的行政结果。

(3)法治信念。法治行政或行政行为的法治化石行政改革的基本目标,需要以行政人员坚定地法治信念为前提。行政管理中的法治主要体现在依法行政上,必须严格遵守各项规章制度,确保规章制度的权威性;行政人员在执行公务时,要职责明确,同时要树立法治观念。只要这样,行政人员在行政法治化的过程中才具有推动作用。

(4)服务精神。公共行政的公共性根源于社会的需求,它的责任和义务就在于服务于社会。在社会治理体系中,服务价值是最基本的价值理念,它统摄着其他不同层次的价值理念。现在,人们越来越意识到管理还包含着另一重要内容,那就是服务,或者说,管理的本质正是服务。在这种情况下,行政管理也面临着实质性的转型。即从管理型的行政转向服务型的行政。这种转型必然向行政人员提出确立服务精神的要求,即要求行政人员在行政管理活动中加强自我道德修养,建立职业道德意识,以服务精神

去迎接行政现代化。

当然,就行政人格的生成而言,能够发挥价值导向作用的因素是多元动态的过程。但是,就行政人员自身而言,必须把自我理想行政人格的塑造过程看作是自觉地跟上时代的步伐。适时地调整自己的价值取向的结果。总的说来,行政人格所体现的是时代精神,是时代所赋予行政人员的基本价值样式。2.试述行政伦理自律与他律的关系。

答:(1)行政伦理的自律。第一,所谓自律指人的道德规范。行政道德是行政人员的内在规范;第二,行政人员的自律在行政伦理建设中占重要地位。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①自律是道德的基本法则,也是道德的最高准则,行政人员的自律是行政伦理建设中最基本、最深刻的内在根据;②制度的主体首先必须具有自律精神的内在涵养,才能保障制度本身具有伦理的前提。因此,主体的道德自律是行政伦理的核心;③实现行政工作人员的廉洁自律是行政 伦理他律机制建设的最终目的。如果行政主体的道德自律缺位,公共权力的滥用则难以避免。

(2)行政伦理的他律。行政伦理的他律与行政道德相对应。所谓他律往往以纪律的形式出现,行政纪律是行政人员的外在规范。

5.电大行政伦理综合练习1 篇五

1.行政人格作为人格的特殊形态,反映了行政人员作为人的()的实现。()是行政人员的社会生活的全部内容,这是由其职业角色决定的。

3.行政理性是行政人员的一种认知能力,也是内在于行政人员之中的一种对()进行调节与控制的能力,二者在行政行为过程中达到有机统一,表现为一种()精神。4.认知意义上的行政理性是()形成的基础。

5.在行政人格的构成中,()居于十分关键的地位,它是由知、情转化到行的关节点,也是()实际形成的关节点。6.()是行政行为产生的直接原因。

8.行政习惯是指行政人员经过一段较长时间逐渐养成、不容易改变的一种()倾向,是()的最后完成。

10.在农业社会条件下形成的行政人格是一种()人格;在官僚制中形成的行政人格是一种()人格;服务行政条件下形成的行政人格是一种()人格。

11.独立人格的构成要素包括:完整的()、独立的()和自由的()。12.行政人员的人生修养是指行政人员个体基于行政实践活动在()和()等方面的自我教育、锻炼和改造过程以及由此达到的境界。

14.行政人员的社会属性决定了他的理想人格不是在()环境里形成的,社会大环境对行政人员行政人格的形成有重要影响。其中,()因素起关键作用。

15.()与()是政府实施德治的两个方面,二者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渗透、相互作用。二者有机统一,在行为者个体那里就达到了自律和他律的统一。

16.制度起着既保证个体真正的自由活动,又保证个体()的实现,最后促使行政人员在自由自觉的活动中形成()的作用。

17、行政人格是行政人员在行政管理活动中通过连续和持久的()所表现出来的自我道德完整性,是行政人员道德意义上的(),是他自身作为一个完整的()的必然显现。

19、行政人格是行政人员的个体人格,是行政人员个体存在的一种方式,因此,它不仅具有(),还具有相应的()。

20、行政人格的作用表现为行政人格生成的(内在机制),分别体现为()和()。

21、服务行政作为行政管理的一种全新行政模式,是把()作为最高价值的,在此条件下形成的行政人格是一种()。

22、欧洲中世纪的行政体系中,依附人格最基本的特征是()。

23、官僚制以()为组织的主要目标,是一个()中心主义体系,它以牺牲人的需要和价值为代价,排斥一切(),在此制度体系中形成的行政人格是()。24、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全球性行政改革运动,提出了超越()的现实要求,并都包含着这样一种愿望:恢复行政人员的()在行为选择中的指导和评价作用。

25、公共领域的性质决定了行政人员必须把()作为其行政人格生成的理想目标,公共领域中价值的特殊性对其理想人格的生成起到了()作用。

26、法治行政是行政改革的基本目标,这要求行政人员不仅要树立起()观念,而且要把这种观念转化为(,而()可直接导向理想的行政人格。

27、现实生活中,行政人员个体是其理想人格生成的()因素,是理想人格的现实承担者,因而也是()因素。

28、制度的产生根源于人类对社会秩序的渴求,而社会秩序又植根于人类对()的追求,历史选择了()作为社会秩序的供给者,并且是以()的形式来实现这种供给的。

三、单项选择题

2.行政人格是行政人员的个体人格,对此,下面说法中正确的是()A.行政人格是行政人员个体性的体现,不反映行政管理职业群体的内在规定性 B.行政人格反映了行政管理职业群体的内在规定性,与行政人员个体无关 C.行政人格既是行政人员个体性的体现,也反映了行政管理职业群体的内在规定性 D.以上说法都不对

3.行政人员对概念、判断、推理等思维形式和思维活动的能力,是指下列选项中的()。A.认知理性

B.实践理性 C.道德理性

D.形式理性 5.行政人格的最后完成,表现为()。A.行政意志

B.行政信念 C.行政习惯

D.行政情感 6.行政人格生成的内在机制表现为()。A.内化作用

B.外化作用 C.强化作用

D.A和B 7.依附人格产生于以下哪种社会治理模式中()。A.统治型

B.法治型 C.管理型

D.服务型

8.依附人格所形成的行政体系中,占据轴心地位的关系是()。A.权利关系

B.伦理关系 C.权力关系

D.法律关系 9.工具人格体现的社会关系是()。A.人对人之间的人身依赖关系 B.人对物的依赖关系

C.以物的依赖性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 D.以上都不对

12.公共领域中,关于效率的说法正确的是()。A.首先是技术问题,其次才是价值问题 B.首先是效率问题,其次才是技术问题 C.是技术问题,而不是价值问题 D.是价值问题,而不是技术问题

16、行政人格是行政人员的本质实现,是其现实社会关系的主观形式,实质上是以下哪一种社会关系对行政人员的塑造过程:()。A、法律关系

B、权力关系 C、权利关系

D、伦理(道德)关系

17、作为工具人格形成的制度基础,现代官僚制是()运用于社会治理结构体系时的一种典型形式。

A、实质理性

B、价值理性 C、工具理性

D、实践理性

五、简答题

1.什么是行政人格?

3.行政人格的构成要素主要有哪些? 5.形成独立人格的条件是什么?

6.独立人格生成过程中,人生修养的基本途径和方法有哪些?

7、行政人员人生修养的内容有哪些?

8、行政人格对具有什么样的社会意义?

9、行政情感的构成是什么?

六、论述题

1.结合你所知道的先进人物事迹,论述行政人格的作用。2.试述工具人格的生成。

3.如何理解独立人格生成中制度的作用? 4.谈谈对行政人格本质的认识。

5、独立人格如何才能形成?

6、为什么说农业社会中的行政人格是依附人格?

7、现阶段,独立人格生成的价值导向有哪些因素?

8、行政人格生成的内在机制是什么?

9、为什么说行政意志是行政人格构成中居于关键地位?

6.论析朱熹的行政伦理思想 篇六

论析朱熹的行政伦理思想

【摘要】朱熹的行政伦理思想,由于其所处的历史时代和阶级地位的影响,有一定的局限性。但是,这不等于说它在当代就失去了使用价值。文章以《朱文公政训》为例,从平易近民、为政之本,忠于职守、勤政敬业,秉公去私、勇于任事,求真务实、严信执法等几个方面梳理了朱熹的行政理论思想,以期对当今行政伦理道德建设提供借鉴。【关键词】朱熹 行政伦理平易近民 严信执法

自国家产生以来,我们的祖先就注重对行政伦理—官德的思考,给我们留下了大量的官箴书。本文就以《朱文公政训》为例,对朱熹的行政伦理思想和实践进行梳理,以期对当今行政伦理道德建设提供借鉴。

平易近民,为政之本

“平易近民,为政之本”是古代君主立国安邦的根本。《尚书·五子之歌》:“皇祖有训,民可近不可下。民为邦本,本固邦宁”。周公就认为周文王之所以能建立周的基业,关键在于得到民心,得民心者,得天下,因此必须“徽柔懿恭,怀保小民,惠鲜鳏寡。”①同时这也是各级官吏应当具备的基本的行政伦理道德。朱熹对此非常重视,“为守令第一是民事为重,其次则便是军政。”②“平易近民,为政之本”。③既然以民事为重,首先应当爱民,爱民就应当有一颗为民之心,民众就会为之感动,“因论郡县政治之乖曰:民虽众,毕竟只是一个心,甚易感也。”④关心民众的疾苦,为民兴利除害,“而不能为斯民除害去恶,岂不诚可罪耶?某尝谓今之世姑息不得,直须与他理会,庶几善弱可得存立”⑤。对于民事要“事如大小,为之必成;害无大小,除之必去”。⑥爱民重民、关心民众疾苦必然通过具体的事项反映出来,在传统社会老百姓最关心的莫过于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具体到民政事务可概括为:省赋税,兴水利,善赈济等措施。朱熹在这几方面都有所关注:

其一,在赋税方面,他指出“今之赋轻处更不可重,只重处减似那轻处可矣。”⑦在与杨通老论及纳米事时,朱熹认为“今日有一件事最不好:州县多取于民,监司知之当禁止,却要分一分,此是何义理?”⑧其二,在兴修水利方面,主要强调未雨绸缪,防患于未然,减少灾害的发生,占据主动的地位。“平居须是修陂塘始得。到得旱了,赈济委无良策,然下手得早,亦得便宜。”⑨“赈济无奇策,不如讲水利,到赈济时成甚事?”⑩其三,在赈济方面,朱熹主张赈灾济民之事应当未雨绸缪,事先做好准备,如朱熹在南康时,“才见旱,便刬刷钱物,库中得三万来贯,准拟籴米,添支官兵,却去上供钱内借三万贯籴米,赈籴早时籴,得却籴钱还官中解发,是以不阙事”。与救灾相关之米粮之处理,地方官尤需费心,应适当处理籴米粜米之事。赋税的征收、水利的兴修、赈济得当关系到民众切身的利益,关系到国家秩序的稳定甚至生死存亡,因此作为行政伦理的第一项伦理就应当是重视民生,平易近民。

忠于职守,勤政敬业

“忠于职守,勤政敬业”是古代统治者和士大夫大力提倡的官员必须具有的道德规范,也是实现民为政本的基本途径。早在西周时期,周文王就“自朝至于日中昃,不遑暇食”,勤于政事,不敢有丝毫懈怠。朱熹批判了南宋当时士大夫得过且过,苟且推托的陋习:“惟以苟且逐旋,挨去为事,挨得过时且过,上下相咻以勿生事,不要十分理会事,且凭鹘突;才理会得分明,便做官不得。有人少负能声,及少经挫抑,却悔其太惺惺了了,一切刓方为圆,随俗苟且,自道是年高见识长进。当官者,大小上下以不见吏民、不治事为得策。”并且发出了“风俗如此,可畏可畏”的感叹!随后指出人之仕宦要尽心尽职,忠于职守,就必须心存“先其事而后其食底心。” 不仅如此朱熹还具体提出了忠于职守,勤政敬业的途径和方法。首先应当有尽职之心,“心在此应事,不可谓之出在外。”“大凡事,只得耐烦做将去,才起厌心便不得”。“古人立事,亦硬著做,以死继之而已。”其次做事应当讲求方法,“凡事自有恰好处”。主要有,其一,凡事应当格式分明,“做官须立纲纪,纲纪既立,都自无事”。“每点追税,必先期晓示。”其二,各种事项要分簿登录,分橱收藏,这样就能做到心中有数并能及时解决而不拖延。“公等他日仕宦,不问官大小,每日词状须置一簿,穿字号,录判语;到事亦作一簿,发放文字亦作一簿,每日必勾了号,要一日内许多事都了方得。若或做不办,又作一簿记未了事”。“了即勾了,未了须理会教了,方不废事。”其三,合众商量,“或大事可疑,卻合众商量,如此事都了,并无壅滞。”其四,严立程限,针对胥吏沉滞公事,朱熹提出“看百弊之多,只得严限以促之”才能按时完成。

秉公去私,勇于任事

“秉公去私,勇于任事”是古代官员的又一行政伦理道德规范,也是实现民为政本的又一基本途径。孔子指出“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能不正”。朱熹深深懂得公和正对官员从事政务的重要性,“官无大小,凡事只是一个公。若公时,做得来也精采,便若小官,人也望风畏服;若不公,便是宰相,做来做去也只得个没下稍。”士人和官员必须懂得公与私的不同,明确区分公与私,消除私心,树立公心。一个人若能无私,就能受到人们的尊崇。

要想真正做到公正无私,应当做到:一是不计利害,在个人私利和公利产生冲突之时,敢于重公利舍私利,严于律己,公而忘私,朱熹很是赞赏“李椿年行经界,先从他家田上量起”的做法。二是不党亲戚,正确处理好公私关系。如有亲戚托人求举,朱熹认为“亲戚固是亲戚,然荐人于人,亦须是荐贤始得”。三是勇于任事,不避祸福,要想秉公就要守正而不畏权,而现实往往权大于正,坚持守正就可能危及个人前途、乃至危及生命安危,“若既要为大官,又要避祸,无此理”。做官就要“硬著做,以死继之而已”。四是不贪贿赂。朱熹对受赃者深恶痛绝,主张加一严刑,“大字而配去”。

求真务实,严信执法

求真务实是为人处世的基本原则,也是平易近民、勤政敬业、秉公去私的根本,也是官员行政伦理道德规范的主要内容。了解事实的真相是从事行政事务的第一步,在此基础上,才能制定相应的规章制度,探求解决问题的对策和措施。关于盐法的弊端,朱熹认为“如立定格,六斤不得过百钱,不知去海远处,搬担所费重,此乃许子之道,但当任其所之,随其所向,则其价自平。天下之事,所以可权衡者,正谓轻重不同,乃今一定其价,安得不弊?又论汀寇止四十人,至调泉、建、福三州兵,临境无寇,须令汀守分析。”应当根据实际情况,制定相应的对策,这才会有的放矢,解决问题。再如国家命令诸县造战船,“召匠计之,所费甚巨”。张直柔通过缩小比例,造一小船,“比成推算,比前所计之费减十之三四。”可见,求真务实才能真正的维护民众利益、节省国家开支,保证社会的稳定。另外,行政文书应当实事求是,“吏文只合直说,其事是如何,条贯是如何,使人一看便见方是”。不能舞文弄墨,不着边际,“被几个秀才在这里翻弄那吏文,翻得来难看„„今只管弄闲语,说到紧要处,又只恁地带过去。”

遵守法制、严信执法是官员行政伦理道德规范的又一重要内容。《曲礼》谓“涖官行法,非礼威严不行。”朱熹认为为政必须“令行禁止”,“号令既明,刑罚亦不可弛。苟不用刑罚,则号令徒挂墙壁尔。与其不遵以梗吾治,曷若惩其一以戒百?与其覆实检察于其终,曷若严其始而使之无犯?曰做大事,岂可以小不忍为心?”并对宽与严做了新的解释,“要以严为本,以宽济之”。何谓“为政者当以宽为本,而以严济之”?“须是令行禁止,若曰令不行、禁不止,而以是为宽,非也!”“今人说宽政多是事事不管,某谓坏了这 ‘宽’字。”但也不能过于严。无论宽与严,必须以求真务实、明白事理,懂得分寸为前提,这一点朱熹说得非常明白:“在人如何处置,然亦何消要过于严?今所难者是难得晓事底人,若晓事底人历练多,事才至面前,他都晓得依那事分寸而施以应之,人自然畏服。今人往往过严者,多半是自家不晓,又虑人欺己,又怕人慢己,遂将大拍头去拍他,要他畏。”宽严必有度,这个度就是法,应当依法为尺度。从朱熹的宽严的论述中,严的含义更多的是,严格依照法律行事,尤其是对违背法律政令的行为要严格处理。

不可否认,朱熹的行政伦理思想,由于其所处的历史时代和阶级地位的影响,有一定的局限性。但是,这不等于说它在当代就失去了使用价值。站在历史与现实的交汇点上,放眼新的历史时期领导干部的政德建设,朱熹的行政伦理思想在执政中真正体现“民为政本”的理念,真正做到忠于职守,公正无私和培养求真务实,严信执法的风气等几方面值得我们深思,有利于指引着我们寻找当代的行政管理之魂。

注释

①冀昀:《尚书·无逸》,北京:线装书局,2007年,第199页。

7.行政模式演化中的行政伦理认知 篇七

关键词:行政伦理,行政模式,效率,公平,公共服务

行政伦理学是公共行政学的一门分支学科, 其出现:一是公共行政在实践中新出现的许多问题在原有的理论框架和学术解释体系中已无法找到令人满意的答案;二是公共行政实践的发展 (譬如行政权力腐败) , 需要得到行政伦理研究的支持, 这是最为根本的原因。不同的学者研究行政伦理兴起原因的视角也不同, 凯瑟琳·登哈特从行政角色的转变为研究出发点;库珀从后现代背景对公共行政的影响对此进行解释, OECD从新公共管理改革实践对行政冲击的角度作出了报告。有学者将此总结归纳为三个方面的原因:价值定位的变迁、回应公众多元化需求的外部压力、行政人员伦理自主性的内部动力。在考察西方行政伦理学的演进时, 大多研究是放在行政模式转化的大背景下进行的, 有的学者将其发展分为四个时期:传统行政时期、政治与行政二分法受到挑战时期、新公共行政时期以及行政伦理的当代发展;有的学者从政治-行政二分时期、新古典行政时期以及新公共行政时期来研究。本文拟从前公共行政时期、传统公共行政时期和新公共行政时期对行政伦理进行梳理。

一、前公共行政时期

传统公共行政学研究的重点放在了如何实现效率, 假定保证政府的效率就能保证行政行为符合伦理原则。在古希腊时期, 柏拉图对良好政府的思考结果是:“我们建立这个国家的目标并不是为了某一个阶级的单独突出的幸福, 而是为了全体公民的最大幸福。”功利主义目的论继续了这种伦理思考, 密尔将最大化的效率目标转变为良好政府的伦理原则。他的政府理性建构观认为, 作为一种制度安排, 政府的理性建构目标与人类的道德追求是一致的, 效率是政府的基本价值诉求, 是理想的良好政府形式的最高标准。

对于这一时期, 学者的研究暗含着这样一个假设前提:不管行政要实现怎样的伦理目标, 效率与科学原则是最有效的工具, 甚至可以将效率与伦理行政划等号。由于早期的行政系统是以合法性为基础并忠于组织和国家与传统行政, 是以效忠国王或某个特定个人为基础, 而非人格化的。因此, 与之相对应的是强调统治者的德性和对道德原则的敬畏的行政伦理。

二、传统公共行政时期

在政治与行政二分的时代, 行政就是执行政策, 其最高准则就是价值中立和效率至上。对于行政组织和公共行政人员, 不用参与决策, 有效率地执行任务是其全部职责。在此时期, 依旧坚持效率至上观, 威尔逊继承了功利主义的观点, 认为作为科学的公共行政管理和作为价值的行政伦理是不可通约的两个领域, 效率是好政府的特征, 政府管理最高标准是效率。韦伯的官僚制的科学化、技术化的设计从根本上否定人的价值, 把人降低为物, 当作一种工具, 从根本上否认人的价值与意义。泰勒主义通过建立规章和科学原理, 强调唯理论、效率和生产率。它鼓励一代学者把官僚组织和管理效率作为公共行政领域两件主要关心的事。

虽然道德是公共行政人员逃避的问题, 但官僚组织的奖惩系统提倡和培养了另外一种价值观:忠诚、顺从和认同。譬如, 威尔逊认为忠诚、团队精神和自觉工作都是效率不可缺少的实质性内容。官僚组织由此塑造了独特的行政伦理, 由此可见, 虽然机械性效率用数量化特征消解了功利主义效率观的伦理特征, 完全遵循了威尔逊行政价值中立的原则, 效率至上观仍然带有浓厚的伦理底色。政府行政管理的任务是探寻一种有效的方式, 以便计算“最大多数人”的最大净利益余额。根据功利主义的观点, 关注行政效率可以实实在在地把握行政活动的合理性依据, 最大限度地实现行政管理的使命, 高效完成管理社会的职责, 这种效率导向是通过比较产出或期望产出的相对利益量———即决策结果的得益或损失量。对最佳效果的强调对公共行政组织与机构具有特定的伦理意义, “如果一个体系由于无效率和生产不足而不能满足人的根本需要或不能实现人的潜能, 维护它不仅是不合理的, 而且是不道德的。”政府行为追求最佳结果, 蕴涵的价值取向就是效率。

在效率至上的时代, 公共行政伦理并不是学者研究的重点, 他们认为可以通过建立以功绩制为基础的公务员制度来获得伦理行为以及更有效率的政府, 道德在行政领域是不占什么地位的, 但行政伦理学还是在艰难中有了起步, Dorman.B.Eaton最早意识到公共行政中道德问题, 他很明确地把公务员改革作为一个基本的道德行为。早在1880年, 伊顿提出市政服务不仅仅是一项公共事业, 还是“考验和表达国家政治的正义与道德风气”的途径。虽然伊顿的研究浅尝辄止, 但他毕竟把宗教伦理的道德观念引入了行政学的领域。我们可以将这一时期对行政伦理内涵归纳为:对行政人员个人美德的重视;将职业规范与价值纳入行政伦理;将对公民的责任和对宪法的责任纳入到行政伦理中;提出组织伦理的概念, 主张兼以犹太教和基督教的价值作为行政伦理标准的基础。

三、新公共行政时期

传统公共行政时期效率观的功利主义伦理底色在实践中渐行渐远。首先, 强调效率的至上性充分表现出了哈耶克所说的理性建构主义的高尚而危险的“致命自负”:人与人之间工具般地相互操纵使得人被异化, 并且使得公共行政的实践表现为社会整体无效率和社会长远无效率。其次, 对社会平等的探讨。尊崇“效率至上”, 一方面在许多公共问题的解决上一筹莫展;另一方面也忽视了对公共利益等基本价值的追求, 甚至以牺牲公共利益为代价追求效率, 结果往往是促使社会上有权势者和既得利益者受益最多, 两极分化日益严重。第三, “行政自由裁量权”的深入研究使得行政伦理研究成为必然。公共行政人员如何负责任地履行行政自由裁量权成为关注热点, “而今的行政人员的负责任的行为, 已不是根据既定的东西来进行行政活动, 而应该根据预期的东西来进行行政活动”。也正如罗尔所言, “行政人员 (官僚) 是通过行政裁量权参与社会治理过程的, 但是在一个民主社会里, 进行这种不对选民负责的治理活动引起了一个严肃的官僚伦理问题。”

新公共行政运动是行政学发展史中的一个重要转折点, 它对伦理价值进行了全面深入的探讨, 要求恢复公共行政的政治实质, 并促成了行政伦理学作为一个独立研究领域的形成。效率和道德的关系, 行政行为的内外控制, 行政组织与行政人员个人之间的关系作为行政伦理学的三大中心问题, 被明确提出。新公共行政仍然肯定效率是公共行政的价值追求和目标之一, 但并非核心价值, 更不是唯一的和终极的价值。安全、秩序、效率、公平等都是公共行政所追求的价值, 其中社会平等是核心伦理概念。新公共行政学致力于把公共行政的注意力从传统的关心效率、效果、预算和优良管理技术转移到关心社会公平上来。新公共行政学论述价值、道德和组织成员的个人发展, 基调是道德, 促使公共行政和其服务对象产生互动, 以提高社会性效率来抵消传统公共行政理论下的整体无效率和长远无效率。在新公共行政看来, 效率和公平是相辅相成的, 强调它们之间的协调和统一, “真正的效率是建立在公平基础上的社会效率”。德莫克开始把公务员个人的品质和有效政府的建设结合在了一起, 他批判了效率中心论, 认为对于行政来说, 诸如“忠诚”、“诚实”、“谦逊”以及其他一些品质能带来更好的服务。总之, 在新公共行政时期, 旧的行政职能观得以纠正, 伦理学找到了新的位置, 行政伦理学的研究开始了初步的系统发展, 对于行政伦理学的发展方向, 也提出了尝试性的建议。

四、行政伦理的当代发展以及公共服务理念

从20世纪九十年代至今, 行政伦理的发展很迅速, 学者们对行政伦理的各个主题进行的研究, 几乎涵盖了行政伦理学研究的各个层面。新公共行政运动更多的是在理论上进行了批判, 在实践上并未发展出自己独立的路径, 缺少了可操作性。当代研究开始重视对行政伦理体系的构建与反思, 对行政伦理研究内容进行了归纳与整理, 研究了行政伦理研究的方法与途径, 试图从整体上把握行政伦理研究的内容与逻辑。

现代公共行政伦理观注重社会公平、公共利益最大化、政府绩效、公共服务等, 尤为强化服务意识。三权分立为政府向社会提供公共服务提供了政治依据;19世纪中后期, 市场中的垄断精神要求政府不断加强自身组织结构及其运行机制的建设以干预社会, 这一时期关于政府的理论以及行动方案称为政府提供公共服务的科学路径;但科学路径的定量化研究泛滥, 忽视了政府作为社会系统的属性, 造成了价值视角的丧失, “新公共行政运动”要求恢复公共行政的政治实质, 在行政人员层面上要求强化伦理道德路径, 将人们重新引向早期的政治路径;由于新公共行政学派没有发展出真正属于自己的关于公共服务依据的证明和路径选择方案, 所以昙花一现, 新公共管理运动的“企业家精神”为我们提供了市场路径;九十年代以来, 学者们呼唤“公共行政的精神”, 批判把政府放在与社会的互动中来解决公共服务的问题, 登哈特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新公共服务”。但无论是新公共管理还是新公共服务, 都是在努力解决公共服务问题, 服务意识是行政伦理的核心观点, 它们都是发现道德价值, 用伦理精神去重新审视政府及其公共服务。

要强化行政组织及其公共行政人员的服务意识, 就要积极倡导和实践服务精神, 努力提高行政效率, 公共行政人员要能正确判断有冲突性的行政客观责任和行政主管责任, 合理使用行政自由裁量权, 在利益冲突和角色冲突中把握好方向。同时, 对于行政伦理的建构, 要有德性激励, 就某种意义来讲, 德性激励是我们所追求的目的, 加强行政伦理的法制化建设是必需的, 进行制度建构时形成的具有可操作性的成文规章是实现德性激励的前提, 并为以后内化为政府以及公共行政人员自觉的、长期的行政伦理行为提供保证。

参考文献

[1]Kathryn G, Denhardt, The Ethics of Public Service:Resolving Moral Dilemmas in Public Organizations.New York:Press1998;特里·库珀.行政伦理学:实现行政责任的途径,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1;OECD, Ethic Service:Current Issues and Prac-tics, OECD Public management occasional papers, no14, 1996.

[2]TerryL.Cooper.Handbook Of Adminis-trative Ethics.New York:Marcel Dekker, P158.2001.

[3]Denhardt, Kathryn G.Teh Ethics of Public Service[M].Greenwood Press, Inc, 1998.邓哈特指出:组织的奖励系统鼓励对组织的忠诚、对组织权威及规则的顺从, 同时强有力地鼓励对组织的认同.

[4]M.M.Harmon and R.T.Mayer, Organiza-tion Theory for Public Administration, Boston:Little Brown, P242.1986.

[5][美]布坎南, 伦理学、效率与市场[M], 北京,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91.67.

[6]Dorman B.Eaton.Civil Service in Great British:A History ofAbuse ANS re-forms and Their Bearing Upon American Politics[M].New York:Harper and Broth-ers, 1880.

[7]F.E.Rourke.Bureaucratic Power in Na-tional Politics (2nded) .Boston:Little, Brown, 1972, P324.

8.公务员行政伦理建设策略分析 篇八

关键词:公务员;行政伦理价值;合法性

中图分类号:D630.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8937(2014)35-0138-02

1  当前公务员行政伦理价值概况

1.1  部分公务员不严格履行职责

虽然公务员都有其法定的职责,但是部分公务员却不履行自己的职责,遇事推拖、扯皮,官僚主义作风严重,即我们通常所说的“门难进,脸难看,事难办”的现象。现状造成了部分公务员要么超越自己的职责权限,管了很多不该管的事,要么不能做到科学决策、民主决策,而盲目作为、胡乱作为,即我们通常所说的“管了许多不该管、管不了、管不好的事”的现象。

1.2  部分公务员不能很好地联系群众

从根本意义上说,公务员手中的公共权力是民众授予的,但是在现实的政治生活中,部分公务员在对待自己手中的公共权力时,出现了认识上的误区和行为上的偏差。需要指出的是,在脱离群众的现象中,部分政府和公务员表现出的言行不一,对政务诚信缺失带来的影响尤为显著。在今年中央巡视组调研中,首次点名提及“裸官”问题。这些“裸官”包括政府和事业单位官员,还有某些国企的领导。他们不能很好地联系群众,置群众利益于不顾。

1.3  部分公务员行为规范

由于特权和贪腐现象造成的影响极为恶劣,十八大报告甚至把腐败问题提高到了新的高度,人民群众对此极为反感,因而成为公务员行政伦理价值失范的重要根源。

这种因政府官员腐败而产生的社会不公平感,以及落马的贪腐官员所揭露出来的道德败坏,不仅直接导致民众对于某些政府官员的失望,而且对其行为和话语也深深的排斥、不信任。

这种行为失范拉大了他们与民众的距离,加剧了这部分公务员和民众之间关系的张力,进而导致民众产生对他们不满意和不信任的政治情绪,导致民众对他们产生极大的反感和排斥,更为严重的是。

2  原因分析

分析当前公务员行政伦理失范的原因,最根本的就是我国政治参与的不足,就是政务失信最为根本的原因。在制度建设层面,当代中国具有了较为完备的民众政治参与和民意表达的制度和渠道,如人大代表选举制、政治协商制度、基层群众自治制度、职工代表大会制度、听证会制度等,这些已成为当代中国政治民主化进程中不可缺少的制度要素,发挥了很重要的作用。但是,制度设计的初衷虽然很美好很完善,在现实社会中的运行却常常不尽如人意,使得这些制度的功能并没有很好地发挥出来,有的参与和表达的渠道不通畅。

就听证会制度的设计本意而言,它是政府或立法机关在重大决策之前或在重大决策实施之后,为了充分听取社会各界的意见,保证广纳善言、满足公众知情权、增加政府工作透明度和科学决策而设计的一项公众参与制度。但是有的地方把听证会当作“走过场”,未能保证公众参与和满足公众知情权,这不仅不能化解矛盾,消除分歧,反而还会导致政府公信力下降,政府运行成本提高等后果。正是作为政治客体的民众缺乏实质性的政治参与,招致了民众政治冷漠和公务员行政伦理价值失范的结果。

3  重塑公务员行政伦理价值的途径

通过以上分析,本文提出可以从考核和奖惩两个方面重塑公务员行政伦理价值。

3.1  细化考核内容,建立科学合理的考核要素指标体系

在考评内容上,新颁布的《公务员法》首次将“廉”列为单独的考评范畴,显示了我国加强廉政法制建设的决心。我国的公务员考评确立以“德、能、勤、绩、廉”五方面为基础,重点考核工作实绩的主要内容。在具体界定考核内容时,可以分为品格、工作成绩和工作能力三项。品格既包括公务员的道德品质,也包括个人的性格特征和廉洁自律,工作能力主要指公务员实际工作中所达到的效果和取得成果的能力,这些能力包含了领导、决策、管理、沟通、协调以及专业技术等方面。进行进一步细分之后,更有利于对公务员的量化考评与管理。

考核标准作为考核工作的衡量方式,其是否科学能够很直观地影响到考核工作的成败。在公务员考评中,考评指标是考评工作的评价依据,标准的科学与否直接影响考评工作的成败。同时,没有具体化、数量化的考评指标,不仅会使考评要注重实绩这一原则无法落实,而且在考评实践中也很难把握。在考评指标制订的过程中,应由考评专家与考评对象共同参与。考评专家应充分听取被考评对象的意见,对于考评指标应尽量争取他们的同意。只有这样,制订出的考评指标才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也更易为考核对象所认同,自觉地接受考评。

制定考评标准,应当要有一份明确并且详尽的职位说明书,并且建立岗位责任制。详细的职位说明书和健全的岗位责任制有助于每个公务员明确自身的岗位职务、职责和职权,利于三者的有机统一,提高绩效评估的科学性和准确性。其次,增加现行考评指标的针对性,使得每一类岗位都有相对应的具体指标。这样就有利于提高绩效评估的可操作性。再次,应当将定性考评变为量化考评,遵循周密简便的原则设计科学合理的要素评估指标体系,避免指标过多或者过于繁琐限制了人们的思维,也增加了操作的难度。

3.2  改革晋升及奖惩制度,激励基层公务员

基层公务员的晋升可以使他们获得更多的报酬和职业成长机会,使得一些有才华有抱负的基层公务员,在精神奖励和物质奖励二者协同作用下,得到荣誉、社会认可和自我价值的实现,使其自尊和自我实现的需求得到满足,从而促使公务员激发更多的责任感,对所从事的岗位及工作做到更为细致的改善和提升,这些有利于社会管理进入良性循环,而奖惩机制的改革不仅仅限于晋升和奖励,还应当有一些惩罚措施,对于犯错的公务员除了规劝、警告等口头惩罚,也可以依情节严重程度进行扣除奖金甚至降职处理,降职不仅可以使公务员警醒自身,并且对其荣誉感是一次冲击,让其对错误的认可更加深入深刻,力争在将来不再继续犯错,能够有效地在公务员伦理道德动摇、妥协甚至是伦理道德失范初期起到良好预警作用,避免出现公务员越陷越深,最终酿成大案这样的严重后果。灵活地做到奖惩并重,有赏有罚,能上能下,建立一套科学、规范、平等的奖惩机制从经济角度看,可以吸引、留住和激励优秀人才,大幅压缩行政成本,提升工作效能;从政治角度看,可以有效地向纵深推进机关作风建设,树立机关形象,有利于构建和谐关系。从这一点来说,激励和考核机制建设是公务员队伍建设的重中之重。

参考文献:

[1] 张子良.公务员制度与行政现代化[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9.

[2] 侯建良.公务员制度发展纪实[M].北京:中国人事出版社,2012.

[3] 胡税根.公共部门绩效管理——迎接效能革命的挑战[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5.

[4] 徐颂陶.回眸中国人事制度改革28年[M].北京:中国人事出版社,2011.

[5] 余兴安.激励的理论与制度创新[M].北京:国家行政学院,2012.

[6] 谭功荣.公务员制度概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

[7] 梁丽芝.公务员流动制度与绩效管理研究[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12.

[8] 宋斌.政府部门人力资源开发案例研究[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1.

上一篇:机械租赁合同合同范本下一篇:故乡绵长的风优美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