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师,您好(苏教版四年级教学设计)

2024-06-20

老师,您好(苏教版四年级教学设计)(精选13篇)

1.老师,您好(苏教版四年级教学设计) 篇一

老师,您好

【教学目的】

1.知道“教师节”由来已久,1984年开始我国政府规定每年的9月10日为中国教师节。2.懂得每一个人的成长都离不开老师辛勤的教育和培养,激发学生尊敬老师的思想感情。

3.做到尊敬老师,尊重老师的劳动。能用实际行动对教师表示节日的祝贺。

【教学准备】

1.课前布置学生收集教师的感人事迹。2.教具准备:

人们对“教师”的比喻、名人尊师的故事、向同学们推荐祝贺教师节的九种方式

【教学过程】

一、引入话题——解说“老师”的含义

中国古代称教书者为“师”,并把“师”作为最受人尊敬的职业。中国的第一位教育家孔子被人们称为“至圣先师”、“万世师表”,是几千年来人们最崇敬的人物之一。随着岁月的更迭,“师”的称谓后来演化为“教师”、“老师”。也许有同学会问:“师”前面为什么要加个“老”呢?据说有两种释义:一是说明老师是历史最悠久的职业,无以伦比;二是对老师的尊敬和爱戴,因为“老”的词义解释其中之一是“敬辞”。因此“老师”的称谓充分体现了中华民族“尊师重教”的传统美德。今天,我们就来说说“教师”这个话题。

二、交流资料——领略老师的风采

让学生简单说说收集的是老师哪方面的事迹?如:工作勤勤恳恳,课堂教学能力强,关心爱护学生,集体荣誉感强等等。(1)联系实际,讲讲我们身边的老师。(2)介绍我国的优秀教师。

三、感受赏析——赞颂老师的“精神”

1.长久以来,人们为教师设计了很多形象的比喻。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联想?这些比喻又告诉我们什么呢?你能说一说吗? 2.学生发言后教师进行小结。

人类灵魂工程师——最富哲理的称谓

“人类灵魂工程师” 来比喻老师,表明了人们对老师职业更深的理解和更高的敬意。教师不仅要把科学文化知识传授给学生,而且以“为人师表”的行为将自己的品德、人格、情操、责任感、爱心和献身精神承传和影响给每一个学生,塑造学生好的思想道德和培养学生好的行为习惯。每一个老师都会为这一称谓感到由衷的自豪。

园丁——最质朴无华的褒称

“园丁”原本是指从事园艺的工人,后被比喻成教师。人们通常把童真的孩子比喻成幼苗、花朵、小树等,而培育这些幼苗、花朵、小树的老师就像辛勤的园丁一样,用智慧、爱心和汗水浇灌、培育、呵护着园子里的每一株幼苗,使他们枝繁叶茂,姹紫嫣红,茁壮成长。因此,把老师称作园丁是最质朴、最形象、最富有田园诗意的比喻。

慈母——最真情感人的爱称

中国古人云:“师如父母”,这充分体现了中华民族“尊师爱师”的传统美德,也体现了老师“爱生如子”的高尚师德。人们把老师比作“慈母”,主要是对那些有着“童心母爱”的女教师给予的最亲切、最真挚、最感人的尊称。(“一日为师,终身为父”同样是一句非常有名的尊师格言。)

春蚕——最真挚的称谓

人们生动地把教师比作“春蚕”,是对老师的无私奉献精神和高尚品质给予的高度评价。春蚕冰清玉洁,气质高贵;春蚕食几茎绿叶,吐一片锦绣;春蚕生命不息,吐丝不止„„人们赞美教师就像春蚕一样“吐尽心中万缕丝,奉献人生无限爱,默默无闻无所图,织就锦绣暖人间”。“春蚕”是广大教师感到无比荣耀的称谓。

蜡烛——最温馨动人的称谓

对蜡烛的赞美也是源于唐代诗人李商隐的“蜡炬成灰泪始干”的名句。人们歌颂蜡烛,是因为蜡烛默默地燃烧着自己,用自己的光去照亮别人,直至将自己燃尽。说起蜡烛这种品质,人们就会联想到敬爱的老师。老师把自己的知识传授给学生,用智慧和品格之光给学生照亮前进的航程,这种为“他人照亮道路,让他人看见光明,燃尽自己耀人间”的无私奉献精神不正是对人民教师的最生动的比喻吗? 3.在你的心目中,你觉得老师还像什么?能说说你的理由吗?

(如:老师是一座“桥”,老师是一位垂钓者,老师像星星等等,只要恰当就行。)

四、学习楷模——继承尊师传统

1.引入:

我们小学生就像老师的“贴心小棉袄”,我们每一点知识的获取,每一个进步,每一步的成长都与老师认真的教育和无私的关怀分不开的。我们对老师充满了尊敬之情。其实,古今中外,老师永远是那样的受人尊重,小学生也好,大学生也罢,老百姓也好,伟人也罢,插柳之恩,谁能忘怀?毛泽东、周恩来、朱德等等都是我们尊师的楷模。

2.名人尊师故事。(出示课件二)

毛泽东向教师敬酒。

1959年6月25日,毛泽东同志回到阔别32年的故乡韶山,他特意邀请自己私塾读书时的老师毛禹珠一起用饭,席间热情地为老师敬酒。毛禹珠不胜感慨地说:“主席敬酒,岂敢岂敢!”毛主席却笑盈盈地回答:“敬老尊贤,应该应该。”

周恩来不忘师恩。

1952年2月南开大学老校长张伯苓突患脑血栓逝世,周恩来参加了治丧委员会并送了花圈,挽联上写着:“张伯苓老师千古,学生周恩来敬挽。”张伯苓病故后,周恩来一直惦记着张家的生活状况。

朱德给老师让座。

1959年朱德同志在云南政治学校礼堂看戏,开演前,一位年逾古稀的老人由服务员引了进来,朱德一眼便认出,那位老人是自己早年在云南陆军讲武堂学习时的教官叶成良,急忙起身向前,立正敬礼,礼毕又紧紧握住老人的双手将座位让给老人,待老人坐定后,他自己才坐下。

鲁迅探望寿镜吾老师。

鲁迅对寿镜吾老师一直很尊敬,他18岁到南京读书,每当放假回绍兴时,总要抽空去看望老师。1902年至1909年,鲁迅出国留学,这8年间,鲁迅经常写信向寿镜吾老师汇报自己在异国学习的情况。1906年6月,鲁迅从日本回绍兴结婚,虽只停留短短的4天,但他仍专程去探望年逾花甲的寿镜吾老师。

华罗庚成名不忘恩师。

著名数学家华罗庚成名之后不止一次地说过:“我能取得一些成就,全靠我的老师栽培。”1949年,华罗庚从国外回来,马上赶回故乡江苏金坛县,看望发现他数学天才的“伯乐”——王维克老师。

梅兰芳“雪中送炭”

京剧大师梅兰芳也是一位丹青妙手,他曾拜著名画家齐白石为师,执弟子之礼。一次,梅兰芳应邀到朋友家做客,齐白石先生也来赴宴,他衣着寒酸,被冷落在一旁。梅兰芳一到,客厅里的人蜂拥上前,把他团团围住,握手寒暄。忽然,梅兰芳一眼见齐白石先生,便急忙挤出人群,快步走到齐先生面前,一躬到地,恭恭敬敬地叫了一声“老师”;然后,坐在老师下首,问寒问暖,敬菜敬酒,直至席终。齐白石深为感动,不久,他馈赠梅兰芳一幅《雪中送炭图》,并题诗曰:“记得前朝享太平,布衣尊贵动公卿。如今沦落长安市,幸有梅郎识姓名。”

3.你们知道人们为什么要这样赞美他们、传颂他们吗?

小结:自古以来,我们中国人就把尊敬老师作为一种美德。这些伟人、名人永远是我们“尊师”的楷模。我们一批又一批的学生,将不断地从他们身上受到教育。

五、探寻渊源——了解节日的由来

自古以来,我国各族人民对教师这个职业,一直都特别尊重。自1931年以来,我国在不同历史时期共有过4种不同日期和性质的教师节。

我国历史上最早出现的教师节是1931年。当时,教育界知名教授邰爽秋、程其保等,发起联络京、沪教育界人士,拟定每年6月6日为教师节,并发表《教师节宣言》,提出改善教师待遇、保障教师工作、增进教师修养三项目标。虽然,这个教师节的诞生当时的国民党政府没有承认,但在全国各地产生了一定影响。

鉴于“六·六”教师节是教师自发组织设立的,国民党政府没有承认,1939年决定另立孔子诞辰日8月27日为教师节,并颁发了《教师节纪念暂行办法》。当时未能在全国推行。

解放后废除了6月6日的教师节,1951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和中华全国总工会共同商定,改用“五一国际劳动节”同时为教师节,但教师没有单独活动,没有特点。为了发扬“尊师重教”的优良传统,提高教师地位,1984年我国政府经过全面、深入的讨论研究,最终决定每年9月10日为中国教师节,这是考虑到全国大、中、小学新学年开始,学校要有新的气象。新生入学伊始,即开始尊师重教,可以给“教师教好、学生学好”创造良好的气氛。在第一个教师节,当时的国家主席李先念向全国教师发出慰问信祝贺节日,首都召开万人庆祝大会,教师节期间20个省市共表彰11871个省级优秀教师集体和个人。从此以年,老师便有了自己的节日。

六、真诚祝福——祝老师节日快乐

古今中外,每一个人的成长都离不开老师的教育。教师节不仅是老师们的节日,同时也是我们小朋友的节日。我们不但要牢牢地记住9月10日——这个不平凡的日子,还要用实际行动来进行热烈的庆贺。

推荐几种既充满尊师之情,又简单方便的祝贺方式:

(1)一封邮件 给老师发一封庆祝教师节的电子邮件;

(2)一封亲笔信

(3)一张贺卡 在老师的办公桌上;

(4)一声问候

(5)一幅题诗画

(6)一句贺词

(7)一份日程表

(8)一束鲜花

(9)一包润喉糖 好嗓子。

给老师写一封表露自己感激之情的亲笔信;

自己制作一个贺卡,送给老师;或到商店买一张贺卡,悄悄放早上见到老师时送上一声亲切的问候;

给老师画一幅铅笔画,再加上一行深情的问候或写首抒情诗; 当老师走进教室时,能看到黑板上写的祝教师节快乐的话; 一份自己决心改正缺点追求上进的日程表; 以全班同学的名义,在老师的讲台上放一束鲜花; 帮老师把自行车的气打足或给老师买一包润喉糖,让老师保护

2.老师,您好(苏教版四年级教学设计) 篇二

四年级学生的概括水平处于从形象水平向本质抽象水平过渡的状态。探究加法交换律时, 我先创设情境, 引导学生初步感知加法交换律:操场上, 同

学们正在上体育活动课, 看!同学们玩得多开心。根据图中的信息, 你能算出跳绳的人数是多少吗?

学生迅速口答出跳绳人数是28+17=45 (人) 或者17+28=45 (人) 。我把算式写下来, 说:“无论用男生人数加女生人数还是女生人数加男生人数, 都是求的跳绳人数, 结果都是45人, 能把这2个算式写成一个等式吗?”学生迅速写出了等式28+17=17+28。接着, 我引导学生观察、发现算式的个案特点———等号左右两边都是加法算式, 两个加数相同, 得数都等于45;区别在于两个加数的位置交换了。然后, 我让学生写几道类似的等式, 学生既可以根据图中的信息写出17+23=23+17、28+23=23+28, 也可以任意写出12+8=8+12之类的算式。学生写完后, 我追问学生类似这样的等式能不能写完, 再引导学生观察这些各不相同的等式中蕴藏的规律。学生独立思考后进行交流, 一般是结合具体算式用具体的数学语言进行概括 (如28+17=17+28说成28与17的和等于17与28的和) , 再引导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表示出来……最后, 我介绍数学上常用字母a和b表示两个加数, 学生很快用字母概括出加法交换律:a+b=b+a。

学生通过观察感知、引导猜想, 模仿举例、验证猜想和展示交流, 归纳概括发现了加法交换律, 并在自主创造、建模过程中用字母表示加法交换律, 最后小结研究加法交换律, 即观察———猜想———验证———结论。这样, 学生经历了一个完整的概括过程, 概括能力得到了初步培养。

二、再次概括, 灵活迁移

探究加法结合律时, 我先引导学生观察情境图, 提问:“参加活动的一共有多少人?”学生很快计算出28+17+23=68 (人) 。交流时, 我要求学生说清每一步求的什么, 结合学生发言, 我问他们如果要先求参加跳绳的人数怎么办, 他们很快给28+17添上括号, 并认为这样就表示先算前两个数的和, 再和第三个数23相加;如果要先算参加活动的女生人数该怎么办?学生很快添上括号, 写出算式28+ (17+23) , 并认为这样就表示添上括号后先算后两个数的和, 再跟第一个数相加。反应快的学生不等我说脱口而出地说 (28+17) +23=28+ (17+23) , 我接着引导学生先算一算, 再观察:下面的○里能填上等号吗? (45+25) +13○45+ (25+13) , (36+18) +22○36+ (18+22) 。学生通过观察和分析这些等式中每组两个算式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并初步发现了规律, 但同时也发现用语言表述有一定困难, 就直接用文字或图形符号表示, 还有一些学生干脆把规律用字母表示成 (a+b) +c=a+ (b+c) 。通过学法迁移、归纳概括出加法结合律, 学生的概括能力得到了进一步培养。

三、三次概括, 触类旁通

学生的概括经历了从具体到抽象, 到灵活迁移后, 我们可以引导学生在应用阶段, 再次经历概括过程, 使他们在练习过程中达到触类旁通和举一反三, 从而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

3.苏教版四年级语文下册期末试题 篇三

一、借助拼音拐杖

1.前面是谁?按拼音写词,再邀他一起走吧!

qín láo()的大爷dǎlāo( )着随fàn làn()的洪水jūnyún()piāo fú()在河面上的shū cài()叶。

2.朋友还有其他叫法呢,按拼音组词进行区别。

系xì()鲜xiān()

jì( )xiǎn()

二、感知祖国文字

1.为加下划线的字选择合适的意思。

(A.第一位;B.帽子;C.像帽子的东西)

茅庐(A.照管;B.拜访;C.看)

2.上车可别坐错了位置哟,用“怜”组不同的词,再帮它们找个合适的座位。

①这个穷苦的小孩真()!

②我们决不能()那些恶人。

三、积累运用词语

1.朋友丢了东西,帮他补上。

循()蹈() ()砍()伐

身先()()慕名()()

惊()骇()()山()岭

2.车上来了几位拳击手,帮这几位朋友找相反的训练对手。

①我们要自觉()各项制度,决不能违犯

②过去,张虎不爱卫生,同学们都讨厌他;现在改了,大家都()他了。

四、句子集会演练

1.趁乘车的空闲玩个“变相”魔术吧,按要求改写句子。

①格罗培斯设计出最佳路径。改为“被”字句: _____________

②我国著名科学家竺可桢一丝不苟的科学态度值得我们学习。

为句子减肥:___________________

2.你会模仿吗?来一个模仿秀吧!

①虽然我一直没有学到公冶长的本领,但是跟鸟儿建立了异常深厚的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我得到诸葛先生,就像鱼儿得到水一样啊!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实践拓展

1.我知道《三国演义》的作者是_____________。小说中的主要人物有_____________等。我最佩服的人是_____________,因为他_____________。

2.班级活动遇到难题,我要求大家一起想办法,就用格言“_____________”来说服大家。

3. 从6月1日起,我国限制使用塑料方便袋。你怎样看待这一决定?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小明上树掏鸟蛋,你看见了,会怎样和他对话?

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六、课内阅读评价

1.本学期,我们欣赏了竺可桢爷爷关注的________、格罗培斯设计的________;认识了《三顾茅庐》的________、孙中山的秘书及夫人________;通过《特殊的葬礼》明白了________的重要,从《苹果里的“五角星”》知道了________……收获可真不少!

2.《江南春》是________代诗人________的作品。诗中描写的景物有________,最能引起人们遐 想的两句诗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结合《天鹅的故事》完成阅读理解。

这时,别的天鹅似乎被这一举动惊住了。它们呆呆地站在那里,瞧着这位“破冰勇士”。只听得“嚓——嚓——”,冰层裂开了一条小缝,接着又裂开了一条……冰面终于塌陷了,出现了一个小的冰窟窿。这位顽强的“破冰勇士”沿着冰窟窿的边缘继续扑打着,水面在慢慢地扩大。有几只天鹅来帮忙了,很快整群天鹅,大约百十来只,都投入了破冰工作。它们干得那样齐心,那样欢快!水面在迅速地扩大着。湖面上不时传来阵阵“克噜——克哩——克哩”的叫声,就像那激动人心的劳动号子:“兄弟们哪,加油!齐心干哪,加油!”

①“呆呆地”写出了什么情景?

②冰面变化的过程是:裂开一条小缝→_______ →_______→_______,从侧面写出了老天鹅是在_______。

③参加破冰的天鹅越来越多,说明了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把天鹅的声音比做_________,形象地写出了破冰场面_________。⑤为什么把老天鹅称为“破冰勇士”?

七、课外欣赏

华佗的“五禽戏”

华佗是我国东汉末年的大医学家和药物学家,为充实和丰富我国古代医学宝库,作出了重大贡献。

华佗不仅精通医术,而且非常重视体育锻炼对人的健康作用。有一次,华佗正在书房里读书,见一小孩把住门闩来回晃荡,他立即想到古书上“户枢不蠹,流水不腐”的话,人为什么不也这样天天运动,让气血流通呢?后来,华佗参考了“导引术”(全面锻炼身体的方法),编出了一套锻炼身体的拳法,名叫“五禽戏”。这种体育运动就是模仿虎、鹿、熊、猿、鸟五种禽兽运动姿态的体操,可以使周身关节、脊背、腰部、四肢都得到舒展。

华佗的弟子吴普,由于几十年坚持做“五禽戏”,活到九十多岁,仍然步履轻捷,耳聪目明,牙齿坚固。可见“五禽戏”是行之有效的健身体操。

1. “枢”指门上的转轴;“蠹”是蛀。结合上下文理解“户枢不蠹,流水不腐” 。

2. 华佗由门闩晃荡联想到了什么?

3. “五禽戏”是华佗观察了哪些动物的运动姿态后发明并编出的拳法?

4.从哪里可以看出“五禽戏”有益身体健康?

4.老师,您好(苏教版四年级教学设计) 篇四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生字词,弄清课文的内容。

3、初步了解课文,感受黄河的险恶和艄公的勇敢、沉着和智慧。

教学重难点:

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句,体会人们为什么称艄公为“黄河的主人”。

教学时间: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情景导入,揭示课题。

同学们,我国有两条大河。是哪两条大河?今天我们主要来说说“黄河”。(板书:黄河)你对黄河有哪些了解?学生自由交流。

师:在古代,有许多诗人都曾赞叹过黄河。(出示)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王之涣。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李白。

有一位著名的作家袁鹰,也来到了波涛汹涌的黄河岸边,他写了一篇文章《黄河的主人》,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课文(板题)

读题目,能不能读得气势更大一些?

二、自读课文,读通课文。

1、大声地自由读课文,如果有些段落或语句读得不够熟练,就多读几遍,直到读流利为止。并把自己没读懂的地方做上记号。

2、把自己读得很好的段落读给同桌听。

3、指名让学生朗读自己喜欢的段落。

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过渡:作者赞颂的黄河的主人是谁?课文说了艄公的什么事?

1、齐读课文。

2、检查交流。

(1)课文中谁是黄河的主人?(板书:艄公)

教学生字:艄公的“艄”是什么偏旁?“艄”是什么意思?(船尾掌舵的人,所以“艄”用舟字旁)

(2)课文中的艄公驾驶、掌舵的是什么交通工具?(黄河里的羊皮筏子)

(相机介绍羊皮筏子:黄河里的羊皮筏子,进行简要介绍。羊皮筏子:黄河上游的一种交通工具,用羊皮制成,吹了气,便能浮在水面上。)

(3)课文说了艄公的什么事?(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4)作者看到的黄河里的情景是怎么样的?

出示第一段:“黄河滚滚。那万马奔腾、浊浪排空的气势,令人胆战心惊。”

作者袁鹰眼前的黄河是怎样的?你从哪些词中感受到的?(学习胆战心惊、黄河滚滚、浊浪排空、万马奔腾)

想不想看看那气势磅礴的黄河。(课件演示:黄河奔流的情景)

此时你心里感到怎样?(我感到害怕、自豪、激动)

带着你看到的、听到的,自已读一读这一段。(指名读)

读着这样的句子,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

胆在颤抖着,心在害怕着。作者对黄河那浊浪排空的气势感到害怕。看到这样的情景我们都胆战心惊,放声把课文朗读一遍。

(5)课文还有哪些词也能体现黄河的磅礴的气势?

①教学生字“骇”。“骇”是什么意思?“惊”呢?“涛”和“浪”都是指什么? “惊涛骇浪”是什么意思?(使人害怕的大风浪)。

②教学生字:“履”。你理解“如履lǚ平地”吗?“履”是什么意思?写这个字要注意什么

(6)这样气势磅礴的黄河在艄公眼里是什么样的?在课文中找出有关句子。

①相机出示句子(交流学习)

②齐读句子

四、再读课文,谈感受。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

2、读了课文,你最想说得是什么?

五、作业。

1、练习有感情朗读课文。

2、抄写课后词语。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今天我们继续学习《黄河的主人》。(齐读课题)

2、听写词语:“胆战心惊、提心吊胆、沉着、镇静、谈笑风生、从容。”

3、齐读六个词语。你有没有发现,这六个词语都是写人的心里、神情的?那么课文中胆战心惊、提心吊胆的是谁?沉着、镇静的是谁?谈笑风生、从容的又是谁?(我、艄公、乘客)

二、体验黄河的壮美。

1、那么是什么使作者胆战心惊,他又为什么提心吊胆呢?请同学们快速朗读课文的1-5自然段,找出有关的句子读一读并说说你的理解。

2、交流:

“黄河滚滚。那万马奔腾、浊浪排空的气势,令人胆战心惊。”

读着这样的句子,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

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目睹一下母亲河的雄姿。(播放课件)

这就是孕育了五千年灿烂文明的母亲河,这就是九曲回肠、奔腾不息的黄河!此时此刻,我们伫立在黄河边上,听着黄河的咆哮,心潮起伏,感情激荡你想说些什么呢?

是啊,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黄河每天都这样奔腾不息,掀起万丈狂澜,它那磅礴的气势令人震惊,令人折服。让我们齐读第一自然段,读出黄河那磅礴的气势。

三、体验羊皮筏子的惊险:

1、这样的黄河怎不让我胆战心惊呢?而我又在为什么提心吊胆?自由读课文2-5自然段,画出课文中的有关句子,多读几遍,好好体会一下。

2、读课文。谁先来读读你找出的语句,再谈谈你的体会。

(1)“从岸上远远望去,那么小,那么轻,浮在水面上,好像只要一个小小的浪头,就能把它整个儿吞没”。

“那么小,那么轻”,“小小的,整个儿”,这么一读,就让我们感觉到万马奔腾,浊浪排空的黄河上,羊皮筏子越发显得小而轻,还有谁想读?

(2)“再定睛一瞧,啊,那上面还有人哩!不只一个,还有一个……一、二、三、四、五、六,一共六人!”

那么小的羊皮筏子上还坐六人,真危险哪!真担心他们会不会沉下去。你能读出这种危险来吗?

指名读,评价

老师听出了你的担忧,听出了你的害怕!让我们怀着这种心情来读一读第3段。

读到这儿,你见到了怎样的情景?

你从哪里体会到了羊皮筏子的危险?

(3)“也只有十只到二十只羊那么大的体积吧,……还摆着两只装得满满的麻袋”

那么小那么轻的羊皮筏子上有六个人已经很危险了居然还摆着两只装得满满的麻袋,真让人提心吊胆。让我们用朗读再现那惊心动魄的一幕吧。(读1-5段)

四、领略艄公的风采。

1、读描写乘客的句子,想想乘客怎样谈笑风生。假如你是乘客,你会和你的同伴说些什么?

2、乘客们脚踏滔滔的黄水,面对滔天的巨浪,可以说是危机四伏,他们怎么还有心情说说笑笑呢?

A、艄公怎么做的,竟然让身处险境的乘客们如此放心?读6-8段画出描写艄公的句子,多读几次抓住印象深的句子谈感受。

B、艄公是凭什么克服困难的?

3、为什么说艄公是黄河的主人?

五、课外延伸。

在人外界的各种挑战中,除了课文中介绍的羊皮筏子的艄公以外,还有很多主人。如:同学们就是课堂的主人。

六、作业布置。

1、摘录描写黄河和艄公的词语。

2、继续搜集有关黄河的资料,加深对黄河的了解。

5.苏教版四年级语文上册教学总结 篇五

四(2)班语文教学工作总结

林乃喜

转眼间,一个学期的教育教学工作已经结束了。在校领导和同事们的帮助下,我顺利的完成了本学年的工作。本学期我担任四(2)班的语文教学工作,回顾这一学期,既忙碌,又充实,有许多值得总结和反思的地方。现将本学年的工作做一个小结,借以促进提高。

一、深入钻研教材积极参与学校教研活动

虽然已从教多年,但我对苏教版教材钻研还不是很透彻,挖掘不是很深入。为此,学期初,我就对本册教材深入钻研、掌握教材体系、基本内容及其内在联系,抓住主线、明确重难点,把握关键。精心设计教案。使每课教案有明确的教学目的;有具体的教学内容;有连贯而清晰的教学步骤;有启发学生积极思维的问题、教法;有合适精当的练习。不断总结经验,吸取教训,改进教法,不断提高。

同时,利用课余时间阅读和教学有关的书籍,使自己能够更好地掌握教材的重难点,有针对性地利用不同的教学手段进行教学;在网络上有针对性地观看名师课堂教学实录,学习他们的教学理念、方法、风格等。积极参与教研教学活动,虚心听取了其他老师的课,并认真参与评课和自我反思,使自己在这轮听课活动中不断受益,对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深度整合有了更深入的理解认识。

二、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在教学中,我注重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譬如,在导入新课时,我根据不同的课型,设计不同的导入方式。有的用多媒体展示课文的画面让学生进入情景;有的用讲述故事的方式导入,有的用激发兴趣、设计悬念的方式导入。重视学生学习的评价,主要评价学生的课堂学习表现,小组合作学习的评价,让小组内、小组间既有合作,又有竞争,让学生紧紧地跟着教师的教学意图进行学习,让学生整堂课都充满着饱满的学习兴趣。另外,对学生的优秀作业,利用多媒体平台进行展示,促进了学生间的学习交流,也激发了学生的认真、踏实、创新的学习意识。期中期末都要对班上前十名学生进行精神、物质的奖励。

三、注重学生的积累

本学期我重视让学生积累成语,积累名人名言。学生进入小学四年级之后,在作文上我的要求也提高了,要求学生的作文尽量写得有个性,但要做到有文采,学生必须有一定的积累量,否则很难达到,但学生是不可能有自觉性自己去积累的。于是我要求学生大量背诵。全体学生背诵课本上“必背”的内容,优生可在此基础上选背其他内容。每个早读课,我都提前半个小时进教室,把学生的背诵成果记录下来。本学期“必背”内容有20次,并要求学生利用早读时间背诵,这样才可达到积累的效果。

四、作文教学中逐步放手,并提高了要求

本学期在作文教学中我由原来的扶着走开始逐步放手,鼓励学生写出富有个性化的作文。我采取了粗线条指导的方法,只是提示学生如何去写,选材由学生自己定,写法也没有规定太死,这样尝试了几次,发现中优等生写得不错,但学困生写得就不合格了。于是我采取了两条线指导作文的方法,对于优生采取放的方法,对于学困生则加以指导。这样就保证了全班学生的作文水平都能够逐步提高。

五、认真批改作业,进行知识补漏措施

学生作业是反馈课堂教学效果的途径之一,教师只有批改作业,才能发现问题,进行知识的补漏措施,才能进行个别指导,共同提高。课后布置作业力求少而精,并尽量做到面批,使学生对自己的错误能及时认识并改正,对大多数人统一存在的问题,做到举一反三的讲解。

六、今后努力方向

1、进一步加强理论学习,深入推进课程改革,在实践中不断探究、反思、总结。

2、进一步明确阅读教学的中心地位,要切切实实夯实基础知识,增强现代信息技术为教学服务的手段。

6.老师,您好(苏教版四年级教学设计) 篇六

教材及学生分析:

认识平行是苏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第一课时(教科书第39—41页),主要解决平行和相交的概念问题及“做平行线”的问题。本课内容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点和线段,以及射线、直线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在数学学科中具有重要意义,在教材中也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为以后进一步学习习近平行四边形、梯形等图形的特性打下基础。教材通过一组图片联系生活情景,抽象出平行和相交的两条直线,引出相交和不相交的概念,在识别直线相交与不相交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认识平行线,然后通过动手操作和合作交流探索画一组平行线的方法,学会画平行线。教学目标:

1.结合生活情境,感知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认识平行线。2.通知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学会用合适的方法做出一组平行线,能借助直尺、三角尺等工具画平行线。

3.经历从现实空间中抽象出平行线的过程,培养学习“空间与图形”的兴趣,发展空间观念。教学重、难点:

重点:结合生活情境,感知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认识平行线。

难点:能借助直尺、三角尺等工具画平行线。教学具准备: 课件、方格纸、练习纸、三角尺、直尺 教法和学法:

教法:情境教学法、观察发现法、多媒体演示法 学法:动手操作、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教学过程:

一、直观导入新课

课件出示路灯、跑道、高压电线杆、秋千四幅图。

谈话:这些是生活中的图片,认识它们吗?图中哪些可以看作直的线?(学生指说)那我们可以得到这四组直线,课件展示。观察:每幅图中都表示出几条直线?(板书:两条直线)

二、探究新知

1、分类,认识相交与不相交

思考:你能根据每组中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给它们分分类吗?小组讨论交流,谁来说说你的分法?追问:为什么这样分?有不同的分法吗?你的理由是什么?然后重点讲解第三组直线,表面上是不相交的,但根据直线无限长的特点,将直线延长,它们最终还是相交的。得出结论:第一组和第三组直线相交,第二组和第四组直线不相交。

2、观察思考,认识平行(1)初步认识平行

过渡:现在我们知道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有„(相交和不相交),接下来我们重点来研究不相交。

出示第二组和第四组直线,让学生想象两条直线无限延长后会相交吗?(不相交)在数学中,像这样不相交的两条直线我们称它为互相平行。

(补充板书:不相交的两条直线互相平行)这就是平行的定义。实物演示,突出“同一平面内”。

直观展示一长方体纸盒,将长方体一个面的长和另一个面的高用彩色塑料管延长,问:这两条直线相交吗?那它们平行吗?为什么?所以要加一个条件。(板书:同一平面内)

你觉得这句话中哪些词很重要?(同一平面内、不相交)这是判断平行的两个条件。

讲述:两条直线是互相平行,那么就称其中一条直线是另一条直线的平行线,老师用直线a和直线b表示这两条直线,我们可以说:直线a和直线b互相平行,直线a是直线b的平行线,直线b是直线a的平行线,不能单独说直线a是平行线,也不能说直线b是平行线,因为这两条直线是互相依存的,不能分开。如果用直线c和直线d表示另两条直线,你能说说两者的位置关系吗?说给你的同桌听。指生说说,再交流。

过渡:认识了平行,接下来,老师要让你们辩一辩了。

出示“想想做做”第1题:下面哪几组的两条直线互相平行?(这一题老师要给每个同学一个机会,学生用手势表示,再交流)(2)寻找平行

谈话:生活中有很多平行线,你能找一找我们身边的平行线吗?仔细找一找。学生举例,注意错误指正,强调在同一平面内。(3)巩固练习

过渡:在我们学过的平面图形中也有平行线。

出示“想想做做”第3题(找一找):下面每个图形中哪些线段是互相平行的?各有几组平行的线段?(指生回答,再交流)

3、动手操作,深化平行认识(1)动手创造平行线

谈话:刚才我们认识了平行,同学们想不想动手创造一组平行线?好,谁来把老师的要求读一读。比一比哪一组创造的最多,动手最快,好,开始。

同学们动作真快,谁愿意上台展示你的方法。学生展示画平行线的方法(预设): a、利用本子、方格纸上的平行线画。b、利用直尺的两条平行边画。c、用长方形纸对折,折出平行线。

d、先随意画一条,再“平移”,得到另一条直线,就是它的平行线

(对于学生中正确的画法,教师给予充分肯定,也要指出局限性和不当之处)

(2)用三角板、直尺画平行线

讨论:怎样才能使平移的时候尺子不倾斜,能够平稳的平移呢? 老师黑板上有一条直线,我怎么画出它的平行线呢?(平移)老师夸张移得倾斜,行不行?(斜了)老师这次认真移一次,还是有点斜。思考:怎么才能平稳的平移呢?有什么办法?(给三角尺加一个轨道,这样尺子就可以平稳的平移),看明白了吗?(随平移的距离变化,可以画出无数条)试验一次,在练习纸上画出已知直线的平行线,画完同桌互相检查。

好,我们来总结画平行线的步骤(播放动画,边讲述)

提炼方法:一画(合)、二靠、三移、四画。(3)应用反馈(出示 “想想做做”第4题)

谈话:老师增加难度了,经过A点画出这条直线的平行线,有信心试一试吗?好,谁愿意上来演示。(用与试一试同样的方法只要平移后的线经过A点就可以了)注意只能画一条。

三、全课总结:

今天这节课,我们一起认识了什么呢?(板书:认识平行)谁来分享一下这节课的收获。

小结:我们的生活中还有很多的平行线,下面我们一起来欣赏(播放图片,并解说)。作业布置:

利用平行与相交的知识设计一幅作品,并画出它的设计图。板书设计:

认识平行

同一平面内,不相交的两条直线互相平行,其中一条直线是另一条直线的平行线。教学反思:

本节课按着教学设计的环节,完整的上完了。整节课较为流畅,各环节之间的衔接也很自然,讲解得也很仔细。但就效果,学生对平行的概念理解不够深入,导致后来学生创造平行线时,没有把握平行线的本质特点。画平行线的教学中,应该放手给学生去探索,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用心倾听孩子的声音,充分挖掘课堂的生成资源。

整节课,引导太细致,限制了孩子的思维,和孩子之间的互动不强烈,没有过多与孩子进行情感交流,孩子的情感和思维没有得到很好的发展。在评价方面,评价语不够丰富和及时有效。

7.老师,您好(苏教版四年级教学设计) 篇七

从习作教材走向写作课程和教学,有专家称之为“路迢迢,水长长”。在这漫长而曲折的征程中,是否存在着一条鲜明而典型的轨迹呢?或者说,是否有章可循?这是广大一线教师最为关注的。因为,这也是课程标准中赋予语文教师“正确理解、把握教材内容,创造性地使用教材”的使命。通过具体的实践,我们以为这样的路径是可能存在的,也是必须铺设的,这是高质量地“用教材”教习作的必由之路。下面,笔者以苏教版四上习作5《××的自述》为例,具体谈谈从教材走向教学的四次跨越。

一、审视教材:让课程价值鲜明凸显

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副主编李亮博士说:“习作教材从诞生的那一天开始,它便可能疏离了我们当下的生活。教材编出来之后,就和我们今天火热的生活渐渐拉开了距离。”编写再完美的教材,放置于课程与教学层面,缺陷都是无法避免的。作为教者,我们要知道教材缺陷在哪里。这就是教材之于课程的最大价值。笔者以为,审视一篇教材文本,需要有三种眼光:

一是以编者的眼光“理解”教材。习作教材从文本编写到出版,历经反复考量和检验。出现在教者面前的文本,可能是编者的最佳呈现。作为教者,首先要竭力理解编者的编写意图。《××的自述》,教材一共提供了两篇不同品质的例文:一篇是《小闹钟》,一篇是《小溪流的自述》。在众多公开教学中,不少执教者常常将《小闹钟》作为习作例文来教,而对《小溪流的自述》置之不理。显而易见,执教者没有很好地理解和领会编者的意图:《小闹钟》主要侧重于事物的“样子”和“作用”的描述,而《小溪流的自述》则是侧重于事物在客观世界中种种“经历”的叙述。借助这两篇例文,编者试图告诉教者和儿童:写自述,可以从事物的“样子”和“作用”以及现实“经历”三个方面展开。这样就可以将这篇教材的两篇例文彼此打通,形成内在逻辑关联。在研读教材中,理解编者意图,其实就是善于将文本教材中所提供的所有教学资源贯通起来,发现彼此之间的文体脉络,发现例文和习作要求之间的契合和对应。

二是以教学的眼光“挑剔”教材。教材只是提供了一些教学素材,到底如何将这些素材放置在合适的教学环节和位置,这需要教者细细揣摩。关键就是敏锐地发现教材在教学设计中可能出现的“突兀”和“矛盾”。××的自述》,在教学设计开始之前,我们总觉得习作教材走向教学预设有着诸多的“不顺当”:一方面,两篇异质的习作例文,如果用于习作知识开发,会带给儿童误解———有的事物适合从样子”和“作用”进行自述,有的事物适合从现实“经历”方面进行自述,这对于将自述“写具体”是非常不利的;另一方面,我们发现,在《小闹钟》这篇例文中,里面存在着不少“夹生饭”———“自述”夹杂着“他述”,最为明显的是:“在我的头顶上,有一座精致的小房子,上面有精美的花纹,看上去像是古代帝王的宫殿。”写自述,实质就是用拟人化的方法为事物写童话,既然是童话,就得遵循“主客一体化”的规则,既然小闹钟现在是“人”,那么头顶上怎么会有“一座精致的房子”?这使得自述的“生动”和“有趣”大打折扣。教材置于教学视野中,越是不顺当,教学的设计空间就越大,教学的创造性就越充分,教材的“原始价值”就越发丰厚。

三是以儿童的眼光“丈量”教材。儿童是习作教学中最核心的元素,所有的设计都指向儿童,为了儿童。因此,儿童习作训练中需要跨越的最大障碍是什么,作为执教者,必须心知肚明。这样,教学设计才会有针对,教学训练才会靶向明确。《××的自述》中向儿童提出这样的要求:用“××的自述”形式,介绍一种熟悉的事物,要写得具体生动。我们研究发现,“写得具体生动”是小学习作的普遍要求,这篇“自述体”习作,对于儿童来说,最难的莫过于“物性”向“人性”的转换过程,特别是作为“物”的组成部分和人的肢体、感官的哪些部位相匹配,作为“物”的一些属性与“人”的哪些行为和习惯相等同,这些“转换”在教学中如果不能得到有效解决,那么儿童的“自述”就只能留在“第一人称”的层面。因此,用“儿童的眼光”看待教材,看待教材提出的习作要求,是我们每个语文教师理应具备的“目力”。

审视教材的过程,就是理解教材导向、发现教材缺陷的过程;就是了解儿童,发现教材与儿童言语水平落差的过程。这是教材研读的基本思路,这也是教材应有的课程价值。

二、建设课程:让习作教材适宜教学

习作教材不仅是儿童学习写作的学材,更是教师进行习作教学的素材。习作教材是一份优质的课程资源,在教学中不可轻言放弃,而应当用好、用巧、用足,最大化地攫取其教育价值。一句话,就是让教材更好地服务于教学设计,更加适合儿童的言语学习。基于这样的思路,我们调整教材,置换教材,甚至拓展教材,其实质就是进行习作课程建设,让教材更加适宜教学。基于“用教材教”的课程理念,我们一般从三个层面来建设教材。

1. 完善枝节

结合课程和教学目标,我们将教材中不适合、有偏差的部分教材,在保持基本“骨架”的前提下,对有些枝节进行修改和完善。在《××的自述》中,我们将教材例文《小闹钟》进行了数处调整(如下表),这样的调整是为了凸显自述文体的特点,让一切“物性”走向“人性”。在习作教材中,像这样的枝节调整,应当每次发生。调整体现着教师对课程的再创造,调整体现着教师作为课程建设者的角色责任,调整体现着教师对习作文体的把握和理解能力。

2. 同质置换

习作教学时,有时为了必要的教学逻辑,需要对一些例文,进行同质化的置换。这里的“质”,主要指言语表达要求、言语表达结构、真实而具体的言语知识。而“同质置换”指的是,将习作教材中部分在言语内容或者言语形式方面不适合本课教学逻辑的资源,慎重地进行同品质置换,以确保教学设计的整体贯通性。在《××的自述》教学中,我们为了最大化地发挥例文的引导功能,将《小闹钟》和《小溪流的自述》合二为一,在言语内容上,我们统一为《小闹钟的自述》,但是《小溪流的自述》中的言语结构,我们没有放弃。于是,《小溪流的自述》被置换为“小闹钟的快乐和烦恼”(如图1),这样前后两篇例文就可以贯通起来,将“自述”这种文体的言语结构进行了有机拓展。

3. 功能调整

任何习作教学的发生都必须有一个合情合理的契机。而习作教材往往与当下的生活有些脱节,譬如苏教版五下习作3《学写新闻报道》。教材提供的习作例文是一则篮球比赛的新闻报道。经过调查发现,班级只有部分男学生喜欢和熟悉篮球比赛,而大多数女学生几乎不了解篮球,如果以此作为习作例文,势必会影响大家学习新闻写作的兴趣。于是我们将教学切入点放在一篇熟知的课文《天火之谜》上。根据科学家富兰克林发现“天火之谜”的事件,出示一则新闻报道,然后对比学过的课文,发现新闻的“标题、导语、主体、结语”的特征。从大家熟悉的“记叙体”入手,与其“变式”———“新闻体”进行对比,学生兴趣盎然。教材里提供的习作例文我们也没有随意丢弃,而是作为学习巩固的一个极佳资源。

完善教材,让习作课程更加适宜儿童学习;置换教材,让习作课程更加适宜教学;调整教材,让习作课程产生更好的教学效率。

三、开发知识:让教学内容对准靶心

习作教学基于教材,最大的目的就是从中发掘教学内容;习作教材走向习作教学,最重要的环节就是开发和生产“习作知识”。一堂习作课,“有真实而具体的文体知识”(叶黎明语)存在和贯穿,教学才会真正发生。那么,从教材中应当开发出怎样的习作知识,才能改变儿童言语结构,提升儿童的言语品质,让习作课程落地生根、开花结果呢?我们仍从《××的自述》说起。

1. 对应语体

任何一次写作,对学生的言语形式都有一个基本要求,就是希望他们将习作写成一个什么样子,这就是“语体”。《××的自述》要求的语体是“自述”,作为一个“物”自述体,在言语结构上应当是怎样的呢?在教学中,我们充分借助例文《小闹钟》,逐层剖析,提炼出“自述体”的基本言语结构:我的外貌→我的本领→我的情感。在我们众多的习作课堂上,教师基本都能走到提炼“语体”这一步,即一篇习作的基本言语表达结构,然后就让学生“依葫芦画瓢”。所谓的“作前指导”常常终结于此,至于框架内如何铺陈,教学很少提及,教师很少关注。

2. 针对盲点

如果一个“语体”结构就能解决儿童的言语困境,习作教学之难便早被破解了。习作教学真正难以解决的是框架之内的言语铺展,即我们经常挂在嘴边的“写具体”“写生动”的问题。因此,需要教师所“教”更有针对性,更加精准。对于《××的自述》,学生言语的最大困境莫过于“他述”向“自述”的转化过程,这是一篇“自述体”习作的内在品质所在。我们的指导过程,始终瞄准这个“靶心”,下大力气重点突破(如图2):怎样将“物”的样子向“人的外貌”转换———从身材、穿着、身体部位等方面介绍;怎样将“物”的作用向“人的本领”转换———从动作、话语等方面来描述;怎样将“物”的经历向“人的情感”转换———从快乐和烦恼的遭遇来抒发。而这一切的核心就是“拟人化”,这是一个儿童学写“童话”的基本步骤。有了这些具体的“拟人化”知识支撑,学生内在的言语转换机制就会得到有效的建立,转换的通道就会敞亮而自然地打开。

3. 瞄准重心

习作教学本质上就是教学素材,它可以给执教者无限的可能性。可是,作为一次习作训练,我们基于教材的习作教学内容开发,不可口子开得太大,没有边界;也不可口子开得太多,零散无聚。最理想的状态就是本着以“一课一教”让学生“一课一得”的心态出发,沿着一点开掘深入,开掘透彻,这样习作指导才会具体到位。

四、环扣目标:让教学评价针对精准

习作教学的有效性,不是某个教学环节主宰的,而是一个整体性的教学规划。一次习作教学,必须围绕着课程目标一以贯之。我们在教习作教材时,一直有着这样鲜明的理念:教什么就写什么,教什么就评什么。

“所写”围绕“所教”。一般习作课上,很多教师常常喜欢让学生写全篇,结果学生的写作挤占了大部分课堂时间。我们认为:习作课固然要“写”,但是只能在有限的时间内“写”与教学内容密切相关的段落。在《××的自述》教学中,执教者在写作环节,提出两个要求:(1)选择样子、作用、经历其中的一个方面介绍事物;(2)把事物当成人来写,让它具有人的外貌、动作、语言、情感。只写其中一个方面,让它具有人的特征,是紧紧围绕着“所教”———拟人化进行的实践演练。只写一点,就是为了节约课堂时间,确保课堂有当堂讲评的空间。其实,无论是习作观摩课,还是常态课,我们一直倡导写片段,在片段中将本课的习作知识转化成具体而生动的言语,这是对教学成效的一个必要检视。

“所评”回扣“所教”。习作讲评是课堂反馈环节,只要是评价,就得有一个具体而明确的标准。这个标准就是教师的“所教”。在《××的自述》评价环节,我们牢牢抓住“拟人化”这个“牛鼻子”,及时发现精彩语段,带领大家去欣赏;敏锐捕捉“夹生”的句子,引导大家商讨。有评价标准的习作讲评,问题才会集中,才不会东拉西扯,冲淡教学聚焦;围绕标准进行的习作讲评,对儿童言语评价才会中肯,讲评才能回归到本义。

“所改”巩固着“所教”。所有的教学都不可能一步到位。知识是需要不断巩固的,只有这样,教学才能落地生根,开花结果。讲评环节回扣教学内容,关注习作知识给儿童言语带来的改变,就是最好的巩固。一次习作训练所教的知识,应该有三个巩固环节:第一次是知识运用的课堂习作环节;第二次是围绕知识落实情况的习作讲评环节;第三次是对照知识指标的修改环节。特别是第三环节,其实就是儿童的二度写作。我们常会有这样的发现:当学生在读自己习作的时候,所读出的内容和文稿上的内容并不一致,那是他们在不由自主地修改,这是儿童自我言语修复机制在发挥作用;当学生在聆听别人的习作交流时,就会情不自禁地主动修改自己的习作,这是儿童现有的言语平衡已经打破,新的言语结构正在形成。当学生在修改伙伴习作时,会按捺不住地对照自己的习作,然后作出优劣判断,这意味着新的言语结构已经创立,知识已经转化为言语技能。因此,儿童的习作修改,就是对他们言语渐进生长的推动和强化,在习作教学中不可等闲视之。

从习作教材走向习作课程,我们需要拥有开阔的课程建设视角;从习作课程走向习作教学,我们必须培养坚实的语体知识开发能力;从习作教学走向儿童的言语发展,我们必须锻炼适合童性的教学设计能力。一句话,要让习作教学的“教”真正发生,我们语文教师的教育素养必须先提升。

【课例呈现】

目标预设:

1. 通过学习例文《小闹钟的自述》,初步感知什么是“自述形式”,并领悟到这样写的好处。

2. 选取一种生活中熟悉的常见事物,采用“××的自述”的形式,展开想象,运用拟人手法把事物写生动、写有趣。

教学现场:

一、课前暖场,相机导入

师:第一次见面,自我介绍一下,我姓梅,“梅花”的“梅”哦。你们可以称呼我———

生:梅老师!

师:嗯!看着大家闪亮的眼睛,老师就知道你们一定都很聪明,对不对?(生点头)猜两个谜语考验一下。(出示)

我的身体细又长,头长细毛身上光,生来就爱讲卫生,天天嘴里走两趟———打一生活用品。

生:我猜是牙刷。

师:真棒,怎么猜中的?

生:上面写着“头长细毛身上光”“天天嘴里走两趟”,牙刷就是这样的。

(师出示)

我穿花皮绿衣裳,圆圆肚里水汪汪,生的子儿多又黑,吃进嘴里甜又爽———打一水果。

生:是西瓜,西瓜就是“肚里水汪汪”“生的子儿黑又多”的。

师:(竖起大拇指)同学们可真聪明,一下就发现了:这两则谜语都抓住了事物的特征。它们在表达上还有一个共同点,你们发现了吗?

生:都以一个“我”字开头。

师:你的眼睛真亮,牙刷、西瓜都是用了第一人称“我”开口说话,作自我介绍的。你知道吗?这样的表达就叫“自述”。(板书:自述)今天,我们这节习作课就来学习如何代身边的事物自述。

二、师生互动,指导写作

1. 施魔法,开口说话

师:课前老师让大家带来一样东西,我们将它放到桌上。

(生拿出课前准备的物品)

师:嗯,有点小遗憾,它们都不会说话。如果它们也能开口说话那就更有意思了!有了,梅老师有一招魔法,可以让我们这个小小的梦想成真哦,想学吗?

生:想!

师:我来教你们,学会的可以得到神奇的魔法奖励哦!来,我们一起:看着你们带来的东西,心里想着,我要让他开口说话啦!我们一起喊———超级变变变!(课件播放声效)

生:超级变变变!

师:我变了,变成了这样一只小闹钟。(手拿闹钟图片)你变了吗?

生:(七嘴八舌)变了!没变!

师:第一次尝试,好像有的魔法还没奏效。来,手里拿着,再来一次,喊———

生:(齐)超级变变变!

师:我是小闹钟,你是———

生:我是一个零钱包。

师:真漂亮。

生:我是一只玩具狗狗。

师:很可爱哦!

生:我是一只小手表。

师:嗯,跟我小闹钟还有点亲戚关系呢!

生:我是一枚小印章。

师:很高兴认识你。

生:我是小黄人存钱罐。

师:哦,早就听说过你的大名。

2. 交朋友,介绍样子

师:看来大家都变了!我小闹钟今天来到这里,很想和大家交朋友,你们愿意吗?

生:愿意!

师:你们还不了解我吧?先听我介绍自己的样子吧!(板书:样子)

师:(自述)我是一只小闹钟,身体只有人的巴掌那么大。你们呢?

生:我是一块小橡皮,身体只有人的小手指那么高。

师:很高兴认识你这位小弟弟。

生:我是一辆玩具坦克,身体有人的两只手掌那么大。

师:很高兴认识你这位身材高大的朋友。

师:(自述)我的全身是天蓝色的。你呢?

生:我的全身都是雪白雪白的。

师:你看上去就像一位白雪公主。

生:我的身上有红有蓝又有黄,好多颜色都有。

师:哦,你是位外表时尚的朋友。

师:(自述)你看我:透明的玻璃外衣里,时针、分针、秒针,“滴答滴答”地走个不停。你的外衣呢?

生:我穿着一件红色的绒布上衣,下面还穿着一件蓝色的小短裤。

师:你的外衣好柔软,好想摸一摸。

生:我的外衣是用铁做成的。

师:嗯,很有安全感。

师:(自述)瞧:我的背后有调节时间的旋钮和改变报时音乐的操纵杆。我的头上戴着一顶特别的小帽,上面有精美的花纹,看上去像是古代帝王的宫殿。是不是很神气呀?(生点头)你喜欢自己身体的哪个部位呢?

生:我的头上也有一顶帽子,是银色的,就像一顶头盔。(钢笔)

师:好酷哦,真想和你换帽子戴戴。

生:我的肚子很大,里面躺着钢笔弟弟、橡皮妹妹和尺子哥哥。(笔袋)

师:你的肚子就像个百宝箱呀!

师:瞧,我小闹钟像人一样介绍了自己的身材、皮肤、穿着、身体部位,有了人的外貌了,你们喜欢我吗?(出示课件。板书:人 外貌)

师:朋友都要互相了解,我小闹钟也很想了解你们,(指投影)你也像我这样介绍一下自己的外貌吧!

生:我是一只小小零钱包,身体只有人的手掌那么大。我的全身都是红色的,穿着草莓点点的外衣。拉开我衣服中间的拉链,你会看到我的肚子。我的肚子鼓鼓的,里面装着许多的钢镚儿。

师:(握手)很高兴认识你,主人一定特别喜欢你的大肚子。(生嘻嘻笑)还有谁想和我做朋友?

生:我是一枚小印章,只有人的手指那么高。我的全身是棕红色的,穿着坚硬的石头外衣。主人最喜欢我的小脚,你看,他把自己的名字印在我的脚下,我走到哪里,哪里就留下主人的大名。

师:真的呢!认识你这位朋友可真让我骄傲!还有谁想做我的朋友?

……

3. 好朋友,了解本领

师:一下认识了这么多的朋友,可真开心呀!朋友们,你知道我小闹钟最大的作用是什么吗?(板书:作用)

生:你可以给主人报时。

生:你可以叫主人早起。

师:没错。现在,我小闹钟就要像人一样展示自己的本领了!(板书:本领)听好哦。(播放录音。内容见下图。)

师:我是怎么报时的呢?

生:小闹钟每天早晨六点和晚上八点,会伸出一只小手,拿着一根小棍,敲一下小房子旁边的铃铛。

师:看,你发现我报时的时候用上了人的动作。我还有哪些人的动作?(板书:动作)

生:还有“告诉”“唱”。

师:唱什么?

生:唱“早睡早起身体好,布谷!”。

师:嗯,我还会说话呢,用上了人的语言。(板书:语言)

师:我小闹钟像人一样会伸手、会敲铃、会唱歌,本领怎么样?

生:可真大!

师:你们一定也有自己的本领吧?谁想和我比一比?记住,要跟我比,就得像我一样用上人的语言、动作哦!

生:我的本领也很大!我每天都待在主人的沙发上给主人看门。晚上小主人睡觉时,我会乖乖地守在她的床边陪伴着她,我轻轻地对她说:“放心睡吧!祝你做个好梦!”有了我,主人很快就甜甜地进入了梦乡。(玩具狗)

师:你的本领真大!有了你,主人会更加勇敢!

生:我的本领也很大!别看我身子小,我可是主人写作业时必不可少的伙伴。每当主人有了错别字,我就毫不犹豫地挺身而出,伸出我的左脚蹭两下,错字就一扫而光了。(小橡皮)

师:你的本领也很大!有了你,主人的作业本总是那么干净整洁!

师:真没想到我们这里是高手云集、群英荟萃呀!

4. 知心朋友,倾诉心声

师:我们相互认识了样貌、了解了本领,已经算得上是好朋友了吧?(生点头)可我小闹钟觉得这样还不够,我想跟大家成为最好的知心朋友。你知道怎样才算是知心好友吗?

生:要了解对方,了解他的很多事情,包括一些小秘密。

生:知心朋友要知道对方心里在想什么。

师:是啊,这些秘密、心里话都是我们不常与人说的经历。(板书:经历)朋友之间要坦诚,我先说说我快乐的经历———哪个朋友来代我读一读?(师出示。一生读第1段。)

师:你有这样快乐的经历与我们分享吗?

生:每天主人都会喂我一枚硬币,我的肚子吃得饱饱的,从来都不会觉得饿。(存钱罐)

师:我快乐着你的快乐。

生:每天主人都会把我放在床上,晚上睡觉还会给我盖上暖和的被子,我在梦里还会和主人一起玩耍,一起奔跑。如果我的身上脏了,主人还会用她的沐浴乳给我洗澡,洗得香喷喷的,我的心里别提多开心了。(玩具熊)

师:快乐因分享而加倍,瞧,我们都收获了更多的快乐。

师:可是,我也有自己伤心的经历,谁来读?

(一生读第2段)

师:你有自己的烦心事儿吗?

生:我原来也很快乐,因为我可以吹出许多的泡泡,主人很喜欢我。可是,很快我的泡泡水没了,再也吹不出泡泡,主人就把我丢在一旁,再也不理我了。(泡泡棒)

师:说给小主人听,小主人一定会想办法给你换上泡泡水,这下你又可以和小主人一起玩泡泡游戏了。

生:每次我都用尖尖的小嘴给铅笔弟弟理发,铅笔在我肚子里快乐地打转,很快一个漂亮的发型就完成了。原本主人会及时帮我清理铅笔弟弟的头发屑。可是时间长了,他就对我们不再爱惜,每次都用力地将铅笔弟弟塞进我的嘴里,用力地扭转,铅笔弟弟痛得直叫,我也累得直哼哼,好几次发型都被剪坏了。(铅笔刀)

师:哎呀,小主人一定不是故意伤害你们的,他听到了一定会小心爱护你们的。

师:朋友们,我们刚刚心贴心地聊了各自的经历,原来我们都有着自己的快乐和烦恼,和人一样有情感啊!(板书:经历 情感)

三、写作片段,巡视指导

师:(拍手)孩子们,魔法的时光总是短暂的,让我们回到现实吧!刚刚我们用上了魔法,使用第一人称“我”让喜欢的事物变成了人,给了它人的外貌、人的语言、人的动作和人的情感,这就是拟人化。(完成板书:拟人化)这样的介绍你们喜欢吗?

生:(异口同声)喜欢!

师:是啊,的确生动有趣多了,让主人更加喜爱和珍惜。(板书:生动)我们成了他们的代言人。这种自述的方法你们学会了吗?

生:(异口同声)学会了。

师:来,试试看,为你们熟悉的事物写个自述吧。我们的展示有三方面的内容,课上时间有限,只需要选择其中的一个方面介绍,老师想问问,哪些小朋友想代喜欢的事物介绍样子?想介绍本领的有吗?剩下的全部写经历。记住:(师指屏幕)用上魔法,把事物当成人来写,让它具有人的外貌、动作、语言、情感。比比看,谁掌握了今天的魔法,谁就能得到今天的魔法奖励!(出示“自述要求”)

选择样子、作用或经历其中的一个方面介绍自己喜欢的事物。

把事物当成人来写,让它具有人的外貌、动作、语言、情感。

四、学生当堂写作

(师巡视指导,选择讲评内容。)

五、习作展示,师生评改

师:欢迎大家来参加我们的魔法“展示会”。(展示学生习作)

师:看,这是禹楚涵写的《手表的自述》,看看她使用了几次魔法。

生:我是一只小手表,全身都是黑色的。我的脸又圆又亮,旁边有四只小耳朵。我最喜欢左上角的那只,只要轻轻一按,我的脸蛋就会变得闪闪发亮,这下参加舞会都不用化妆了。我的衣袖上有红色的条纹,每天我都紧紧地依偎着主人。

师:瞧,她介绍的是手表的样子。它的“全身”“脸”“耳朵”“衣袖”都是人的外貌,使用了魔法;“化妆”“依偎”也是人的动作,也使用了魔法。一共用了6次魔法,得到魔法奖励!掌声送给她!再看谭书研同学写的《钢笔的自述》。

生:我最拿手的就是写字。每次主人把作业本铺在我面前,我就脱掉帽子,头朝地、底朝天地开始工作。我的小嘴里流出蓝色的饮料,在作业本上留下清晰的痕迹,不一会儿工夫,主人的作业就完成了,又把我放进文具盒大哥肚子里休息。

师:钢笔的本领大不大?

生:大!

师:你们发现哪里用上了“魔法”?

生:“脱掉帽子”“头”“小嘴”都写得像人。

生:只有人才要“工作”,才喝“饮料”,这里也像人一样。

师:老师觉得还可以再用用魔法,看这里“头朝地,底朝天”可以怎么变?

生:可以变成“脚朝天”。

师:真棒,又用了一次魔法!这里还有一个“人”的动作“休息”也算一次魔法。可是“放进去休息”不太好,可以改成———

生:“抱”进去,因为主人喜欢这只钢笔。

师:对了!看,这样一变,钢笔真像活了一样,有了生命!魔法奖励送给谭书研,也送给你!再看李想写的《零钱包的自述》。

生:我很快乐!有了我之后,小主人不再乱用零花钱了。她总会让我张开大嘴,把我喂得饱饱的。她还会把我小心翼翼地放到抽屉里,以防找不到我。可是一天,她的小表弟来了,一眼就看到了吃得饱饱的我。他一下子拉开了我的大嘴,把我肚子里的钢镚儿掏了个空,我伤心极了!幸好主人答应我,以后还会把我喂饱的。

师:李想,你的零钱包的经历,哪些地方用上了魔法?

生:“大嘴”“喂得饱饱的”“肚子”“快乐”“伤心”这些都把我的零钱包当成了人。

师:魔法掌握得不错!得到魔法奖励!同学们,看这里,“把我小心翼翼地放到抽屉里,以防找不到我”还可以再使用一下魔法,谁会用?

生:可以把“放”改成“抱”。

师:很有爱心的小主人!我看“以防找不到”换成“担心我迷路”就更有意思啦!

师:同学们,你们用上魔法,写得像人了吗?找出自己最得意的一处读给小组同学听。

师:看来,大家已经学会我们今天的魔法了,已经成功地让事物开口说话啦!

六、完善自述,活学活用

师:孩子们,课上我们就交流到这里,课后大家可以补充完善其他方面,(板书:……)使它成为一篇具体完整的自述。(板书:具体)

师:其实,身边所有的事物,包括自然界的一切,我们也都可以用上今天学到的魔法———拟人化的方式代它们自述!魔法用得好,你们就是当之无愧的写作小神童了!

板书:

【教学评析】

习作教材建设,需要优化的活动设计

如何“教”,如何教得有效?《××的自述》一课,吴勇老师和他的团队围绕课程目标,研究教材,对应进行适度的教材内容再开发和再建设,遴选准确的教学内容,设计并组织有效的教学活动,做了积极的探索。

一、教材开发:内容的选择确定

很多作文指导的无效或者低效,往往是因为教师不知道教什么,也就是对于教学内容的不清晰导致了“教”的低质量。虽然很多教师也关注了教学内容的设定,但在实际操作中,往往出现教学内容的笼统化,比如教一些“表达具体生动”“叙述完整”等大而不当的内容,不能对具体的习作任务产生指导功效。或者就是教学内容太多,太琐碎,教学内容缺少清晰的指向性、针对性,造成习作指导不着力,不聚焦。甚至还有的习作指导教学生一些似是而非、不确切的写作知识。

“自述”作为一种独特的表达方式不仅在于其能使表达生动,更能表达写作者的主观感情和体验。如果仅指导学生机械地转变一下叙述主体,学生对于“自述”的领悟则止步于形式和概念。为更有益于教学,教师对教材进行了适度调整和改造,比如补写《小闹钟》“我有快乐,我也有烦恼”片段,使之更好地表达感情,也和例文小溪流的“经历”保持吻合,两篇例文合二为一。对教材作这样的整合处理,一方面便于提取“用自述的方式介绍事物的样子、作用、经历等”的具体教学内容;另一方面,也是对学生原有写作经验提升的合理设定。

“自述”就是以第一人称的方式表达,可以叙事,可以说明介绍。如何让学生掌握“自述”技能,还需要将“自述”这个特定的知识具体化。本节课,教师将“自述”具体为“拟人化”,就是用第一人称,给说明的事物以人的外貌、语言、动作和情感。再具体到《小闹钟的自述》中,就是小闹钟以“我”的口吻,介绍自己的外貌、功能、经历和情感。而这些具体的知识,是在具体的教学中,在具体的语言情境中,清晰地抽取、提炼后让学生领悟和接受的。

二、活动设计:情境中的真实交流

习作的本质是为了自我表达和与人交流。习作指导,需要在真实的语境活动中展开,让学生进行真实的表达。“自述”作为一种文体表达知识,如何让四年级学生掌握,并尝试运用,教师进行了这样的教学活动设计:

1. 猜谜活动。

学生兴致盎然,并在教师引导下发现,谜面都是自述的形式———“我的身体……”“我穿……”教师不动声色地教了“自述”这个知识。

2. 情境交流活动。

这是本课教学的关键点,也是教学的亮点。“梅老师有一招魔法,可以让我们这个小小的梦想成真哦”,随着教师的“超级变变变”,学生们“变身”成各自的“物”,并以朋友的身份进行自我介绍。这个活动设计,带着魔幻神奇色彩,轻松地把学生带入设定好的情境中,巧妙地让他们完成了从“物”到“我”的角色转换。接下来的活动,就是学生的角色体验,真实交流:我是小橡皮,我是玩具坦克……教师以“小闹钟”的身份出现,引导学生:“你看我:透明的玻璃外衣里,时针、分针、秒针,‘滴答滴答’地走个不停。你们的外衣呢?”在师生真切的交流中,学生完成了“外形”“本领(功能)”的介绍。最后,作为“知心朋友”,分享各自的秘密,诸如烦恼、快乐、伤心事等。此时,学生俨然与介绍的“物”融为一体,“物”也完全有了人的感情。这时候,教师才揭示:“使用第一人称‘我’让喜欢的事物变成了人,给了它人的外貌、人的语言、人的动作和人的情感,这就是拟人化。这样的介绍你喜欢吗?”这个过程,教师指向明,落得实———自述就是拟人化表达,就是让喜欢的事物有人的形态、人的行动、人的情感。

整个学习活动,学生在游戏中不知不觉间成了“物”,在交朋友的情境中,完成了相互交流。在这个过程中,抽象的写作知识变得具体可感,一切的“教”,都隐没在新鲜有趣的情境之中。

三、过程指导:坚持一课一得

习作的过程指导,应该贯穿学生习作的学习过程。一节课,从表达知识的学习、语言模型的领悟,到具体的文字表达,要指导的似乎太多。但是,写作的本质是一种文体思维(叶黎明语)。根据知识学习的经验,应该一课一得,一节课着力解决一个具体问题,学生掌握一个具体的习作知识,至于语言表达的能力,特别是语言的精致化能力,应该是随着学生语言的不断积累,随着学生的言语实践活动,逐渐提高的长期过程。

8.苏教版四年级上册语文教学反思 篇八

教学片断:

出示课题

师:同学们,我们一起来看本课的标题与以前学过的课文有什么不一样?

生:题目“老师,您还!”很特殊,多了一个“!”。师:对,同学回答得非常好。课文中一共出现了几次“老师,您好!”呢?

生1:两次。

生2:三次,标题还有一次呢。师:为什么要多一个感叹号呢? 生:表达了对老师的尊敬之情。

师:课文中还有两处感叹句同样表达了人们对老师的赞美之情,请同学仔细找一找?

生1:啊,教师的事业多么崇高!生2:啊,教师的事业多么美好!

师:那同学们是不是这么认为的呢?在与老师相处的点滴中,你是否感觉到呢?

生1:恩,老师对我们很好,教给我知识和做人的道理。生2:有次我生病了,老师还不辞辛苦送我去医院,老师对我很好!

师:这首诗表达了一种怎样的思想感情?今天老师就和同学们一起来学习。

教学反思:

《老师,您好》是一首抒情诗,也是一首现代诗,赞美了教师事业的崇高和美好,抒发了孩子们对老师感激、热爱的思想感情。现代诗的语言是含蓄的、意象的,因此如何把握好对诗意和诗情的教学是难点。课前,我认真阅读了教材解读,但仍然让人有无从下手的感觉。如何将浓浓的抒情,对语言文字的感悟,在师生交往中获得呢?我确实煞费了一番苦心。

首先我从课题着手,看看能从文题中读出些什么。结果学生很成功地找出了“您”这一第二人称表述的方法,体会到了文题中“!”所饱含的深情。“老师,您好!”是诗歌的诗眼,也是诗中反复吟唱的句子。而后抓好正确流利朗读课文,说出诗歌的一句话。有学生读出了“老师,您好!”,有同学读出了“啊,教师的事业多么崇高!”有学生找出了“啊,教师的事业多么美好!”再围绕关键词崇高、美好来阅读,重点落实到诵读上。在作者创造的一个个意象中体会文字中蕴含的情感。这样整合的教学设计在课堂上取得了还算满意的效果。学生的朗读告诉了我,他们真的读懂了这首诗,体会到了诗歌表达的情感。

但如何让学生更好地领悟其中的精妙呢?我是否可引领学生从生活实际中找到与诗歌内容相匹配的材料,从可触可摸的生活场景中去感受诗歌的美妙世界,去倾听作者的真情告白呢?于是,我引导学生将课文读通、读顺后,说了这么一段话:学习诗歌要学会联想,学会联系生活,就是你一边读书,一边在头脑中想一想,读了这些句子你能想到生活中的哪些事情呢。学生们回忆起与老师相处的点点滴滴,从可触可摸的生活场景中去感受诗歌的美妙世界,去倾听作者的真情告白,对诗歌的理解也就水到渠成了。

《但愿人长久》教学案例及反思

教学片断:

出示课题

师:谁熟悉这个课题?知道它的出处吗? 生:我知道,这是一首词中的句子。生:我知道,这首词是苏轼写的。生:我知道这首词的名字叫《水调歌头》。师:有没有谁读过这首词?能背几句给大家听听吗? 生:“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师:很好,这句词脍炙人口,是这首词中最有名的一句。生:“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师:很好。

师:谁能告诉大家这首词时谁写的? 生:这首词是苏轼写的。

师:对!那苏轼是在怎样的情况下写下这首词呢?这首词又表达了一种怎样的思想感情?今天老师就和同学们一起来学习。教学反思:

《但愿人长久》是苏教版四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一篇文章,它以故事的形式介绍了北宋文学家苏轼的名词《水调歌头》的创作经过。这类诗(词)包文的课文在三年级时学生就已经接触过,有一定的学习经验,知道故事就是词意的具体展现。其次,四年级的学生已积累了一部分古诗词,而且这首词脍炙人口,也被谱成曲子,著名歌唱明星邓丽君和王菲都演唱过。估计应有学生事先已接触过这首词,因此,在备课时,我设计了让学生体会作者的感情。在教学过程中,我有以下体会:

(1)注重阅读感悟,想象体会语言文字的内涵。

“读”是教学的主要活动,也是学生品味,语言的主要方法。在教学活动中,我注重花时间让学生与文本直接对话,通过静心默读,圈出佳词佳句,如“心绪不宁”“手足情深”“形影不离”,从“很少”、“却”、“又”这些词语中想象出一幅幅生动的画面,如苏轼的辗转徘徊,兄弟俩的亲密友爱,体会苏轼是在万般思念弟弟的情况下写下这首词的,特别是对“又”的理解让学生在自读自悟的情况下,明白“又”的强调作用。通过课堂实施,我发现学生的想象很活跃,他把自己的生活经验都运用了进来,对词语的理解已不仅仅局限于字面了。

(2)注重培养学生课外自学积累的习惯。

9.老师,您好(苏教版四年级教学设计) 篇九

凤阳县李二庄中心小学

祝娟

一、复习旧知,引入新知

1、谈话导课同学们你乘过电梯吗?你站在电梯上是什么运动?(板书;平移)

2、同学们,在三年级的学习中,我们已经知道了图形的平移是图形上所有的点沿着平行的方向等距离移动。平移有两个要素,一个是方向,一个是距离。平移不改变图形的形状、大小,只改变它的位置。(板书:形状、大小、不变,位置、变了。)

3、课件出示:战斗机的平移图

谈话:这里有一架战斗机,我们用虚线表示原来的图形,用实线表示移动后的图形。

这架战斗机做的是什么运动?(平移)往哪个方向平移的?(向右)它向右平移了几格?怎么知道的?(学生自由发表意见)师演示小结:

⑴只要抓住一个点来看,数一数这个点到它所对应的点向右平移了几格,我们就可以知道热带鱼向右平移了几格。

⑵也可以抓住一条边或一个部分观察,看看把图形的一条边或一部分平移了多少格。

二、动手实践,探索新知

同学们也已经学过在方格纸上把一个简单图形沿水平方向

或竖直方向平移,今天我们研究怎样将一个图形平移到不在同一水平线和竖直线的位置上。(板书课题:图形的平移)

1、请看屏幕,你能把小亭子从左上方平移到右下方吗?

拿出课前准备的亭子图和格子纸,先动手移一移,再小组讨论设计出平移方案:按怎样的方向平移图形的,怎样确定每次平移的格数的?(学生活动)

2、反馈汇报,师生共同操作讨论,突破难点 怎样才能把小亭子从左上方平移到右下方?(1)小亭子先向右平移6格,再向下平移4格。(2)小亭子先向下平移4格,再向右平移6格。(3)小亭子向右下平移,斜着过去。

(教师视学生汇报情况,只要合理,都予以肯定,并用电脑演示)

3、指导画法:选择一种方法,投影学生作品,让学生边指边说是怎样平移的?:

4、归纳提炼:学生自由发言,教师再次用电脑演示,及时小结。师小结:同学们,把一个图形平移到不在同一水平线上和竖直线上时,可以通过对图形某一点的观察来确定先向什么方向平移几格,再改换方向平移几格。

三、操作深化,巩固新知

1、判断平移的方向和距离。(课件出示“想想做做”第1题)(1)出示小船平移图,谈话:仔细观察小船是怎样平移的,并用手指出小船图的起始位置和平移后到达的位置,看一看先向哪边平移了几格?再向哪边平移了几格?请你自己先在书上数一数,填一填。

反馈交流:你是怎么数的?(抓住一个点来看,数一数这个点到它所对应的点平移了几格,我们就可以知道小船平移了几格)(2)电灯平移图,同上教学

(3)提问:这两幅图还可以怎样平移到达现在的位置?(学生自由发言,教师鼓励学生说出不同的平移方法)

2、画平移后的图形。(课件出示“想想做做”第2题)(1)谈话:刚才我们已经学会看一个图形平移的方向和距离了,如果请你画出一个图形平移后的图形,你会吗?(提醒画图注意点)(2)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视,对有困难的学生加以指导。

(3)投影学生作品,交流平移的过程与方法。

3.体验平移的价值。(“想想做做”第3题)(1)出示两条直线,观察这两条直线,你发现了什么?(是平行线)

你怎么肯定这两条直线是互相平行的?有无办法验证?(2)学生默读课本第65页第3题,按书上要求操作。

(3)提问:观察你画出的两条直线你发现了什么?你能说一说用直尺和三角尺画平行线的方法吗?

小结:把三角尺的一条直角边紧贴直尺,沿另一条直角边画一条直线,然后把三角尺沿着直尺平移,再沿三角尺的同一条直

角边画直线,这样先后画出的两条直线是相互平行的。(4)学生尝试用这种方法画平行线,鼓励学生可以画出距离不同的一组平行线。教师巡视并帮助有困难的学生。

(5)谈话:你能用这种方法检验刚才观察的两条直线是否平行吗?

四、全课总结,图案欣赏

1、交流学习体会:同学们,数学源于生活,也应用于生活。今天我们在活动中进一步学习了平移的知识,你愿意和大家分享这节课中的收获吗?

(学生交流)

2、平移现象在我们生活中的应用非常广泛的,尤其是在我国的民间传统艺术中,它更是一种重要的创作手段。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欣赏艺术家们利用平移设计的精美图案。(课件出示)

五、课外拓展,动手创作

师:看了这么精美的图案,你是不是也想一展身手,那就行动起来,用平移的知识设计一幅美丽的图案来装饰我们的教室吧!(学生活动)

六、板书设计:

图形的平移

形状大小

位置平移

不变

10.老师,您好(苏教版四年级教学设计) 篇十

本课主要讲述了小云雀和妈妈一路上的所见所闻,让他了解到林林的重要性,产生了植树造林让沙漠变成绿洲的愿望。

学习者分析

四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自学能力,有了一些自我意识,在教学时应充分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发挥学生主体地位。

课程标准:使学生了解森林的重要性。

知识与技能:抓组关键字,把握文章主要内容

了解森林的重要性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讨论、分析、讲解等方法品析课文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保护坏境的意识

教学重点:了解森林的重要,激发学生保护坏境的意识

措施:通过演示PPT中的图片、资料和教师讲解了解文意

教学难点:激发学生保护坏境的意识

结合课件的图片、资料、实例,教师讲解和启发学生分析乱砍滥伐的危害,使学生感受和体会人森林的重要性

教学设计思路

本课主要引导学生自读自悟,以不同方式朗读课文,配合多媒体,出示图片,资料、实例,让学生亲身感受乱砍滥伐的严重后果,体会森林的重要性,激发环保意识。

依据的理论

教师通过实例的分析和讲演结合,让学生亲身感受乱砍滥伐的严重后果,体会森林的重要性,激发环保意识。

信息技术应用分析

知识点 学习水平媒体内容与形式 使用方式 使用效果

了解沙漠、洪水 了解 图片和视频影像 边播放边讲解 较好

荒漠化资料 应用

PPT 讲解 较好

了解森林重要 了解 PPT 边播放边讲解 较好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荒漠化的土地 5分钟

教师提问 学生回答教师提问 使学生积极思索配合教学

讲解新知识 森林的作用 6分钟

播放、讲解 学生们认真听讲 使学生初步了解森林的重要性

活动体验,亲身感受 通过例子要求学生说说乱砍滥伐的后果

提问 学生们回答 使学生进一步掌握森林重要性

专题分组讨论 你对森林新认识

组织和引导 学生参与 培养学生交流和合作能力

进一步讲解新知识 讲解森林作用

播放、讲解 学生们认真听讲 使学生进一步掌握森林作用

大组交流 你森林新认识

组织和引导 学生参与 培养学生交流和合作能力

总结 本节教学内容总结

教师 学生们认真听讲 总结本节内容并安排作业

1、创设情境,导入新课、讲授新知识

2、通过师生交流,了解森林作用。

3、创设情境,引出活动

4、教师阐述知识点,并作相关演示引导学生体验森林作用

5、总结

教学反思

本课主要引导学生自读自悟,以不同方式朗读课文,配合多媒体,出示图片,资料、实例,让学生亲身感受乱砍滥伐的严重后果,体会森林的重要性,激发环保意识。

11.老师,您好(苏教版四年级教学设计) 篇十一

《可能性》是苏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的内容。在千变万化的世间事物中,一定发生、可能发生和不可能发生是必然现象,只是确定性现象不多,而不确定现象很即随机现象普遍,这些现象发生的规律如何呢?这是数学的一个分支——概率论研究的问题。本课就是让学生初步感受最基础的知识“可能性”。下面针对我在备课、授课中的体会做些反思。

一、让学生从现实生活中学习数学

考虑到学生的年龄、兴趣和生活经验,我在教学中重组教材,选择与学生现实中已有的经验相耦合的信息材料,让学生在现实情境中体会“一定”、“可能”和“不可能”。我从大家感兴趣的“猜人”游戏引入,一下子抓住了学生学习的兴致。整堂课由各种联系生活、生动有趣又层次分明的活动贯穿其中,引导学生进行观察、操作、猜想、讨论、实验、合作、交流、创造等,使学生在活动中发现和掌握有关“可能性”的知识。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观察事物,思考问题、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充分体现了课程标准中:“数学的生活性;数学教学活动必须以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

二、让学生在数学活动中学习数学

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十分重视学生的实践活动和直接经验,充分让学生动手、动口、动脑,在活动中自己去探索数学知识与数学思想方法,在活动中体会成功的喜悦。这节课在感知“可能”、“一定”、“不可能”和“可能性大小”时,我安排了这样几个层次的活动,第一次是“抛硬币”,使学生初步感知可能性。第二次“摸球”,让学生在摸球的过程中反思为什么摸到的都是黄球?引出、体验事件发生的确定性。第三次“摸球”,先让学生试着猜想“怎样做才能在盒子中摸到白球?”再让学生实验操作进行验证。通过这样的三次活动,使学生真切的感受到,有些事件的发生是确定的,有些事件的发生是不确定的,因而产生对事件发生的可能性的初步认识。在知识联系生活,运用生活的过程中,又设计了“说一说”、“连一连”、“涂一涂”、“幸运大转盘”等活动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活动中理解和认识数学。只有给学生提供了比较充足的活动的空间、探索空间和创造的空间,才能让每一个学生都动起来,去感悟、去体验、去认知。

三、让学生在合作交流自主探索中学习数学

课程标准中指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在这节课中,我十分重视有意义的合作学习,并重视教给学生合作的策略、能及时对合作的好的学生作出公正合理的评价。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放手让学生通过操作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形势,推出“可能性”的几种情况和可能性是有大小的。我还十分重视学生的交流,而且形式多样,例如让学生找自己的同桌或好朋友说说事件发生的可能性,这是两个学生之间的交流,师生一起游戏,在游戏中学习知识得出结论是师生之间的合作交流。小组讨论盒子里可能摸出的是什么颜色的球,这是小组内学生间的交流,再如学生代表小组演示汇报,这是全班进行了交流。通过合作与交流,加深了学生对所学知识的认识。

四、让学生在自由和谐的环境中学习数学

12.老师,您好(苏教版四年级教学设计) 篇十二

设计

fontsize=“6”> 作者:佚名

转贴自:本站原创

点击数:205

一、教学目标:

1、图文对照,读懂要求,初步感知看多幅图作文的方法。

2、按“习作要点讲座的提示”,通过讨论领会看多幅图作文的有关要求,即“根据图意”加上适当“想象”,把事情写得“连贯”、“具体”的要领。

3、按照“作业”的要求,看懂四幅图的图意,仿照“例文“的写法,连贯具体地说、写《车祸》的故事。

重难点:指导看图

二、教具准备:

小黑板、挂图

三、教学设计

(一)看图说话

1、出示《打预防针》的挂图。

2、小组学习:看一看,说一说。

3、小组汇报。

4、师生点评。

(二)自悟要求

1、自由地读例文,找一找、划一划,比一比,说一说,你们刚才说的和有什么不同。

2、组织学生自由地表达。

3、教师总结:想象合理、丰富;表达具体、生动、连贯。

4、明确要求:要想把看图习作写好,必须是达到以上要求。

(三)复习方法,自主学习

1、说说我们在三年级时学会的看图的方法。

2、总结:

(1)总体看图,确定人物、时间、地点和事件

(2)细看每一幅图,用一句话说说图意。

(3)看图时先看主景,再看背景。

(4)根据主景和背景,展开合理想象。

3、用小黑板出示方法。

4、出示《车祸》挂图,根据上述方法,先自由练说,再小组合作学习。

5、师巡回指导。

(四)习作指导

1、小组推荐或自荐练说。

2、生生互评,教师点评。

3、指导如何写具体:

(1)人物是活生生的,应该怎么写才能把他们写活?引导说出要写出人物的表情、语言、动作及心理活动。这样才能写“具体”

(2)如何把四幅图写连贯?引导学生学会根据地点变化,时间变化、心理活动或语言自然过渡。指名说。

(3)学会首尾照应的写法。

①小朋友的表情照应。

②妈妈的表情照应。

③自然环境照应。

(4)小组练说,师生点评。

4、教师读下水作。

(五)成语超市

毫不犹豫

热火朝天

气喘吁吁

恍然大悟

一蹦一跳

全力以赴

配合默契

二话没说

乐不可支

专心致志

一言不发

疑惑不解

焦急万分

不动声色

万分羞涩

连连称赞

(六)练写修改

您正在浏览的是

13.老师,您好(苏教版四年级教学设计) 篇十三

第一单元:升和毫升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具体的观察、操作活动中,认识容量以及容量单位升和毫升,初步形成1升和1毫升的容量观念,知道升和毫升之间的进率,能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

2、使学生初步了解测量容量的方法,能根据需要选择合适的容量单位进行测量和估计,培养动手操作的能力和初步的估算意识。

3、使学生联系实际感受升和毫升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能积极参与操作、实验等学习活动,能主动与他人交流并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

教学重点:

1、引导学生体会、感悟容量的含义,形成1升和1毫升的容量观念,知道1升=1000毫升。

2、使学生初步了解测量容量的方法,能根据需要选择合适的容量单位进行测量和估计。

教学难点:

1、通过具体的活动,初步形成1升和1毫升的容量观念。

2、知道1升=1000毫升,能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

第二单元::两、三位数除以两位数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联系具体的实例,理解并掌握除数是整十数商是一位数(表内除法的扩展)的口算方法,能正确口算;理解两、三位数除以两位数笔算的算理,掌握相应的计算法则,能正确地进行笔算和估算;理解并掌握商不变的规律,能用简便方法计算被除数和除数末尾都有0的除法;理解连除实际问题的数量关系,能正确地进行解答。

2、使学生经历探索两、三位数除以两位数的计算方法、商不变的规律,以及用连除计算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培养运算能力和推理能力,增强应用意识,提高发现和提出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使学生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学习活动中,体验数学学习的探索性,获得成功的体验,逐步形成学习数学的积极情感,树立学好数学的自信心,提高主动学习和独立思考的积极性。

教学重点:

1、会用四舍五入的方法试商和调商。

2、理解和掌握商不变的规律。

3、能用简便方法计算被除数和除数末尾都有0的除法,并确定除法计算的余数。教学难点:

1、掌握相应的计算法则,能正确地进行笔算和估算,会用四舍五入的方法试商和调商。

2、理解并掌握商不变的规律,能用简便方法计算被除数和除数末尾都有0的除法。

第三单元::观察物体

教学目标:

1、使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比较,认识物体的前面、右面和上面;会从前面、右面和上面观察由几个同样大的正方体摆成的组合体,能根据观察到的形状正确选择相应的视图,或根据指定的视图正确摆出相应的组合体,体会物体与视图之间的联系。

2、使学生经历观察物体的全过程,能联系实物或看到的形状进行直观思考,丰富对现实空间的认识,体会数学思考的价值,发展初步的形象思维能力与空间观念,提高推理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使学生在参与观察物体活动的过程中,感受几何空间和日常生活的联系,能克服学习活动中遇到的困难,获得成功的体验,培养观察物体的兴趣,逐步形成对数学学习活动的积极情感和态度。

教学重点:

会从前面、右面、上面观察物体;能根据物体的形状选择相应的视图摆出相应的物体。

教学难点:

能根据物体的形状想象相应的视图,根据视图摆出相应的物体。

第四单元: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

(一)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数据的过程,认识简单的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了解它们的结构和特点;会分段整理数据,能用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描述数据,能结合统计表、条形统计图对简单数据进行分析和解释。

2、使学生经历从现实情境出发,探索并发现数学知识的过程,初步理解平均数的意义,会求简单数据的平均数(结果是整数),能应用平均数解释一些简单生活现象,解决一些简单实际问题。

3、使学生在参与统计活动的过程中,初步感受运用统计方法解决问题的过程,体会统计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学会有条理地思考和表达,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发展数据分析观念。

4、使学生在运用统计知识和方法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感受统计活动的实际价值,体验用统计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乐趣,获得学习成功的体验,树立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教学重点:

会用简单的统计表或条形统计图描述数据,能根据解决问题的需要分段整理数据,能对简单数据进行合理的分析和解释,理解平均数的含义,会求简单的平均数。

教学难点:

根据数据的特点和解决问题的需要确定整理数据的方法;能对简单数据进行合理的分析和解释,理解平均数的意义。

第五单元:解决问题的策略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解决问题的过程,理解有关实际问题的数量关系,初步了解列表整理条件和问题的策略,体验从条件和问题出发分析数量关系探寻解题思路策略,能根据需要合理确定解题思路,归纳和总结解决问题的一般步骤,能按一般步骤正确解决相关的实际问题。

2、使学生经历列表整理条件和问题,从条件和问题出发分析数量关系探寻解题思路,按解决问题的一般步骤实施解题活动的过程,进一步丰富解决问题的经验,逐步学会有条理的思考,有理有据的表达,培养初步的数学思维能力,以及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应用意识。

3、使学生在参与数学活动的过程中,进一步感受数学知识和方法的应用价值,养成自觉检验、自我反思的习惯和意识,获得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逐步养成独立思考、乐于和他人合作等良好习惯,提高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教学重点:

1、学会用列表的方法整理条件和问题。

2、综合运用从条件和问题出发分析数量关系的策略,归纳解决问题的一般步骤,并能按步骤实施解题。

教学难点:

灵活运用从条件和问题出发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

第六单元:可能性

教学目标:

1、使学生通过模球、摸牌、抛正方体等游戏活动,初步了解事件发生的确定性和不确定性,感受简单随机现象;能列举出简单随机现象中所有可能发生的结果。、使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通过实例感受随机现象发生结果的可能性是有大有小的,能对一些简单的随机现象发生的可能性大小作出定性描述,并能进行交流。

3、使学生在参与游戏、操作等活动过程中,体会可能性的学习与应用价值,初步形成随机意识和数据分析观念;感受游戏、操作等活动的乐趣,获得学习成功的体验,增强对数学学习的兴趣。

教学重点:

感受简单随机事件发生的可能性的大小。

教学难点:

在具体的情境中,感受随机现象发生结果的可能性是有大有小的,能对一些简单的随机现象发生的可能性大小作出定性描述,并能进行交流。

第七单元:整数四则混合运算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中括号,理解并掌握三步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能正确进行三步混合运算式题的计算;进一步体会分析稍复杂的实际问题数量关系的过程,能列综合算式解决有关的三步计算的实际问题。

2、使学生在认识和理解混合运算顺序,解决三步计算的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进 一步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发展数学思考,增强应用意识。

3、使学生在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过程中,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感受数学的应用价值,培养认真、严谨的学习习惯,激发对数学学习的兴趣。

教学重点:

1、理解并掌握三步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能正确进行三步混合运算式题的计算。

2、进一步体会分析稍复杂的实际问题数量关系的过程,能列综合算式解决有关的三步计算的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

理解并掌握三步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能列综合算式解决有关的三步计算的实际问题。

第八单元:垂线与平行线

教学目标:

1、使学生通过观察、操作与交流,认识射线、直线,了解线段、射线、直线之间的联系与区别,认识两点间的距离,知道两点间所有连线中线段最短;进一步认识角的特征,会用量角器量角,会画指定度数的角,了解角的分类方法,掌握锐角、直角、钝角的特征,知道平角和周角,了解各类角之间的大小关系;认识垂线和平行线,会用直尺、三角尺等工具画垂线和平行线;知道点到直线的距离,会确定和测量点到直线的距离。

2、使学生经历由具体实例抽象出有关的平面图形,探索射线、直线、角的特征,探索平面内两条直线之间位置关系的过程,进一步积累图形与几何的学习经验,感悟一些基本的数学思想方法,培养借助直观进行简单推理的能力,发展空间观念和几何直观。

3、使学生积极参与学习活动,培养学生认真观察、积极思考、规范操作的良好习惯;感受图形与现实世界的密切联系,产生对数学的亲切感,激发对数学学习的兴趣,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

了解角的特征,会用量角器量角,会画指定度数的角,了解角的分类方法,认识垂线和平行线的特征,会用直尺、三角尺等工具画已知直线的垂线和平行线;知道点到直线的距离,会确定和测量点到直线的距离。

教学难点:

了解射线、直线的特征,初步建立无限的概念,会用量角器量角,能画出指定度数的角;会确定和测量点到直线的距离。

第九单元:整理与复习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掌握除数是整十数商是一位数的口算和两、三位数除以两位数的笔算方法,能正确地进行口算和笔算;理解和掌握商不变的规律,能用简便方法计算被除数和除数末尾都有0的除法;掌握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不超过三步),能正确合理的进行计算,形成必要的计算技能,提高运算能力。

2、使学生进一步巩固升和毫升的认识,能正确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掌握从前面、右面和上面观察物体的方法,理解观察位置和视图之间的相对关系;理解和掌握直线、射线、角、垂线和平行线的特征;掌握锐角、直角、钝角、平角、周角之间的大小关系,会用量角器量角和画角;知道两点间的距离、点到直线的距离,会过直线上或直线外一点画已知直线的垂线,会画已知直线的平行线,形成必要的操作技能;培养借助直观进行简单推理的能力,发展空间观念。

3、使学生经历收集、整理、描述、分析数据的过程,进一步掌握分段整理数据的方法,能用统计表或条形统计图表示数据;理解平均数的意义,能正确计算一组数据的平均数,能应用平均数对数据进行简单分析、比较或解释;感受数据分析的一般过程,发展数据分析观念。

4、使学生结合具体的实例,进一步感受简单的随机现象,能正确列举出简单随机事件中所有可能的结果,能正确判断简单随机事件发生的可能性的大小。

5、使学生经历用学过的运算解决连除、两积之和(差)、归一(总)等实际问题的过程,进一步体会列表整理条件和问题、从条件和问题出发分析数量关系的策略,巩固解决问题的一般步骤,提高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上一篇:马克思主义四观课后题下一篇:我的学雷锋日记2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