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德与生活》教学总结

2024-08-17

《品德与生活》教学总结(精选11篇)

1.《品德与生活》教学总结 篇一

小学品德与生活社会教学总结

一学期来,我校品德与生活、社会科教研工作认真贯彻街道教研工作意见,联系本校实际,制订教研计划。在老师们的共同努力下,教改工作顺利开展,教学理念逐步更新。

一、学习研讨,更新观念。

时代在发展,观念在更新,为了适应新时代教学实践,我组把教研重点放在更新教师的教学理念,旨在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

1、岗前培训。期初组织教师参加新课程新教材的学习。

2、领导亲抓。学校把德育工作放在首位,重视思品科的教学,由学校主抓德育工作的林副校长负责六年级的品德与生活科的教学,领导本组的教研教学工作,热心指导教师的业务,使教师的教学水平有所提高,使品德与生活社会科教研教学工作正常开展,顺利完成。

3、切实开展活动。由学校安排时间开展教研活动,组织科任教师学习上级有关指示精神、教学理论知识,交流教学经验,提出探索性问题,共同研讨,互相促进。

二、围绕专题,推进教育。

1、认真参加新教材听课评课活动。组织教师外出听课、学习、吸取兄弟学校的先进教学经验,努力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2、落实专题定点试验,探索教学新路子。以“解读新课标,践行新理念”为专题,开展“如何上好品德与生活综合活动课”探索活动,定201班为品德试验班。

三、抓好教学常规工作,确保实效性。

1、统一教学评价的方法方式,结合学校实际,准确科学地评价学生。

2、期中、期末对学生进行知识、素质的检测,有效提高学科的实效性。

为适应新形势的需要,紧跟新时代的步伐,我组的教学理念、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等,将在教学中进一步完善和提高。

品德与生活社会教研组

2012·1·13

2.《品德与生活》教学总结 篇二

一、积极拓展课外资源, 体现课程的生活性

心理学认为:一个人的思想品德的提高是一个无止境的认识世界。特别是道德行为习惯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的, 需要一个长期反复培养、实践的过程, 是逐步提高的渐进过程。社会就是大课堂, 要想学好《思品与社会》这一科, 不能使学生局限在课堂知识的学习上, 要树立“大教育”的观念, 将教材作为一个范例, 不能照本宣科, 而要根据学校和学生的实际, 挖掘教材资源, 创造性地开展教学, 使课堂教学更有现实感, 回归学生的现实生活。

1、让课堂知识在课外得以实践。

课堂活动形成的知识, 需要具体行动的检验, 才会真正起到规范行为、养成良好品质的作用。这就需要教师想法设法把学生在课堂上学到的知识延续到课外, 使这种知识得以巩固和升华。例如:在学习六年级上册《文明素养面面观》一课时, 课堂上让学生谈谈自己在平时的社区活动中, 人们的文明素养究竟怎样?然后让学生体会到生活中一些不起眼的小事, 能折射出一个人、一个地区乃至一个国家的文明程度。最后指导学生规划自己如何做一个文明的人, 把行动落实到实处。理论知识与体验生活相结合, 课内与课外相结合, 从而达到塑造学生美好心灵, 培养学生良好道德品质的目的。

2、把课外知识融入课堂教学。

课外学习的空间是广阔的, 教师可以指导学生根据当前国情、国策、国内外局势以及人们关心的敏感话题, 从报纸、新闻、杂志上收集资料, 自主选题, 自主展开学习过程, 自主总结学习结果, 将课外知识融入到课内教学。例如:过“六﹑一”儿童节时, 指导学生收集资料, 了解其他地区儿童是怎样生活的, 他们正在做什么?正在想什么?让学生了解同在一片蓝天, 同一片土地却有不一样的家园。教师及时给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体会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二、注重校园文化中渗透的日常规范教育

每个学校都有属于自己学校特色的校园文化, 我们可以根据各年段学生的年龄特点, 利用校园中的文化建设, 在《品德与社会》教学中结合日常行为规范对学生进行教育。如:花坛、草坪上富有特色的“宣传牌”, 上面写着“绿草茵茵, 请勿采摘”、“此处芳草多, 愿君多珍惜”……同学们看到这些话语、画面, 自然有助于爱护绿化, 从而养成保护环境的习惯。为了加强同学们的日常行为规范, 我们还与红领巾广播站合作, 进行“与文明同行”的评比活动, 每周评出“文明班级”和“文明学生”若干名, 并进行表扬;而对学校中存在的不良风气及时进行曝光和批评。如此一来, 同学们遵守纪律, 搞好卫生的积极性日益高涨, 行为习惯自然就养成了。

三、通过“游戏活动”, 形成道德品质

3.《品德与生活》教学总结 篇三

一、调查体验,唤醒积累

小学品德与生活(社会)教材中综合性的内容越来越多,对学生资料搜集的要求相当高。因此,课前调查体验这一教学环节逐渐成为品德教学有效实施的必要前提,内容设计的如何,直接关系到学生对本课的学习与掌握。学生的调查体验的目的是为了唤醒学生的生活积累,为学生的课上活动、体验做好准备,使学生能顺利地进入本课的学习。

如在《我长大了》一课教学中,由于二年级的学生年龄较小,可以让学生搜集能证明自己长大的证据,比如小衣服、相片、玩具等等,这些资料比较简单、直观,对于二年级的学生难度不大。在《交通带来的问题》一课中,面对四年级的学生,老师就可以让学生调查体验的内容有一定的深度,学生可以调查研究交通带来了哪些问题?进而根据这些问题,提出建议和改进的方法等。

教师在设计课前调查体验的内容时,要围绕教学目标,设计出既要有明确目的,又要有难易程度的变化,同时还要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使不同层次的学生的能力都得到发展。

二、引入话题,吸引学生

课堂导入是课堂教学环节中的重要一环,是课堂教学的前奏。在课堂教学中培养、激发学生的兴趣,可以抓准导入新课的环节,一开始就把学生牢牢地吸引住。教师将心设计的导课环节,能够使学生顺利地掌握新知,发展智能。

如在导入《我的课余生活》时,设计“才艺大展示”活动。听歌曲《童年》,“等待着下课,等待着放学,等待游戏的童年。”你等待着下课、等待着放学,等待着双沐、等待着寒暑假吗?这是我们每一个孩子的心声。快乐、幸福的时刻总是那么让人记忆犹新,回味无穷。下面我就来采访一下你们,你们是怎样度过这样美好的时光呢?投影仪展示学生参加业余生活的照片,学生简单介绍自己的兴趣爱好并秀一秀。大家的课余生活如七色彩虹般丰富多彩。今天,我们就—起走进《我的课余生,活》。

话题的引入方法有许多,比如歌曲导入,故事导入,动画导入等等,老师们可以根据不同的课题设计不同的方法。

三、合作交流,情感共鸣

教师利用学生课前的活动收获,引导学生开展课堂活动,通过游戏、表演、讨论等形式,体验生活,感悟道德,初步形成正确的道德认识。这里的合作交流,老师们不要简单地理解为学生小组间的合作交流,它是老师和学生之间,学生和学生之间共同的交流,思维的碰撞,合作交流的载体是活动,学生通过一个个的活动内化为自己的行为,形成良好的品质。

如五年级的《我是自己的主人》的教学,课前老师布置大家收集有关中外名人善于发现问题,独立思考的小故事。请大家先在小组内交流一下,然后每小组推荐—名代表进行汇报。独立思考让学生们有所启迪,产生了探究的欲望。再—起来听录音故事《敢与“大师”对话》。学生们也像汤姆一样善于发现问题,善于独立思考,也能与“大师”对话,向“大师”质疑了。

四、精心引导,提升认识

经过活动开展和交流获得的结论,对学生而言只是经验,需要进一步的引导,升华情感体验。

1.补充材料,指导行为

教师要根据学习主题的需要,补充材料模拟生活情景等,丰富教学内容,从而达到培养学生“负责任、有爱心地生活是儿童应当遵循的基本道德要求,它旨在使儿童形成对集体和社会生活的正确态度,学会关心,学会爱,学会负责任,养成良好的品德和行为习惯”的课程目标。同时,结合材料指导学生的道德行为,引导其新的生活。比如《姊山陵前》的教学,老师可以恰当地、适时地补充有关的案例、图片、文字等资料,使教学过程从枯燥到有趣,从抽象到具体。

2.总结提炼,升华情感

教师要根据活动主题引导学生共同总结学习内容和方法,体验活动的快乐,丰富获得的情感体验,求得新的发现,提升新的认识,升华自己的情感。如《请到我的家乡来》教学中,在“推荐特产,宣传家乡”环节上,老师设计“金牌旅行社的金牌导游”环节,培养学生有目的地搜集、整理资料,会使用不同的方法开展调查,能大胆地向别人介绍家乡的某些特点的能力。

五、课后践行。形成品德

品德的形成更重要的在于课后践行,它是检验道德形成的根本。老师要巧妙地引导学生把课堂上的学习热情向课外扩展延伸,开发与运用小学德育资源,让德育走进学生的生活,让学生到真实的日常生活中去践行,让学生们通过亲身经历得到真实感受,从而自觉规范自己的行为,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

教学中要走出教材,结合班级学生生活实际和学习需要,再重组教学内容,进行品德教育课外实践。学校的晨会、班会、队会活动等是对学生进行道德品质教育的最佳时间,可以紧密结合品德教材内容的某个话题,和这些活动课相结合,捕捉教育的最佳时机进行品德教育课外践行,充分发挥它们的效用。利用灵活多样、生动活泼的活动形式来演绎德育的教育主题,激发学生的兴趣,充分调动学生乐于探索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学生在一系列的主题活动中反复体验感悟,有利于他们内化道德认识。

总之,品德课堂上初步形成的道德观要及时地去实践,及时地去评价,才有利于促成学生的道德行为,一节品德与生活(社会)课教学的结束,并不是探求知识、情感体验、道德实践的终止,而应是一个新的生活的开始。优化《品德与生活(社会)》教学,扎实品德形成过程

王瑛

优化小学品德与生活(社会)的课堂教学过程,主要是以学生为主体,理清教材与活动、教与学、过程与结果、课内与课外之间的关系;让学生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中活动,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去探究;在活动中发展认知,在生活中学习,在学习中生活。笔者在开展《小学德育资源的开发与运用的实践研究》课题研究中,运用小学品德与生活(社会)课堂中从活动到体验的教学方式,是以学生生活为基础,以丰富多彩的活动为载体,优化德育活动过程,让学生在活动中探究,在活动中发展,在生活中学习,在学习中生活,有效提高了课堂效率。

一、调查体验,唤醒积累

小学品德与生活(社会)教材中综合性的内容越来越多,对学生资料搜集的要求相当高。因此,课前调查体验这一教学环节逐渐成为品德教学有效实施的必要前提,内容设计的如何,直接关系到学生对本课的学习与掌握。学生的调查体验的目的是为了唤醒学生的生活积累,为学生的课上活动、体验做好准备,使学生能顺利地进入本课的学习。

如在《我长大了》一课教学中,由于二年级的学生年龄较小,可以让学生搜集能证明自己长大的证据,比如小衣服、相片、玩具等等,这些资料比较简单、直观,对于二年级的学生难度不大。在《交通带来的问题》一课中,面对四年级的学生,老师就可以让学生调查体验的内容有一定的深度,学生可以调查研究交通带来了哪些问题?进而根据这些问题,提出建议和改进的方法等。

教师在设计课前调查体验的内容时,要围绕教学目标,设计出既要有明确目的,又要有难易程度的变化,同时还要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使不同层次的学生的能力都得到发展。

二、引入话题,吸引学生

课堂导入是课堂教学环节中的重要一环,是课堂教学的前奏。在课堂教学中培养、激发学生的兴趣,可以抓准导入新课的环节,一开始就把学生牢牢地吸引住。教师将心设计的导课环节,能够使学生顺利地掌握新知,发展智能。

如在导入《我的课余生活》时,设计“才艺大展示”活动。听歌曲《童年》,“等待着下课,等待着放学,等待游戏的童年。”你等待着下课、等待着放学,等待着双沐、等待着寒暑假吗?这是我们每一个孩子的心声。快乐、幸福的时刻总是那么让人记忆犹新,回味无穷。下面我就来采访一下你们,你们是怎样度过这样美好的时光呢?投影仪展示学生参加业余生活的照片,学生简单介绍自己的兴趣爱好并秀一秀。大家的课余生活如七色彩虹般丰富多彩。今天,我们就—起走进《我的课余生,活》。

话题的引入方法有许多,比如歌曲导入,故事导入,动画导入等等,老师们可以根据不同的课题设计不同的方法。

三、合作交流,情感共鸣

教师利用学生课前的活动收获,引导学生开展课堂活动,通过游戏、表演、讨论等形式,体验生活,感悟道德,初步形成正确的道德认识。这里的合作交流,老师们不要简单地理解为学生小组间的合作交流,它是老师和学生之间,学生和学生之间共同的交流,思维的碰撞,合作交流的载体是活动,学生通过一个个的活动内化为自己的行为,形成良好的品质。

如五年级的《我是自己的主人》的教学,课前老师布置大家收集有关中外名人善于发现问题,独立思考的小故事。请大家先在小组内交流一下,然后每小组推荐—名代表进行汇报。独立思考让学生们有所启迪,产生了探究的欲望。再—起来听录音故事《敢与“大师”对话》。学生们也像汤姆一样善于发现问题,善于独立思考,也能与“大师”对话,向“大师”质疑了。

四、精心引导,提升认识

经过活动开展和交流获得的结论,对学生而言只是经验,需要进一步的引导,升华情感体验。

1.补充材料,指导行为

教师要根据学习主题的需要,补充材料模拟生活情景等,丰富教学内容,从而达到培养学生“负责任、有爱心地生活是儿童应当遵循的基本道德要求,它旨在使儿童形成对集体和社会生活的正确态度,学会关心,学会爱,学会负责任,养成良好的品德和行为习惯”的课程目标。同时,结合材料指导学生的道德行为,引导其新的生活。比如《姊山陵前》的教学,老师可以恰当地、适时地补充有关的案例、图片、文字等资料,使教学过程从枯燥到有趣,从抽象到具体。

2.总结提炼,升华情感

教师要根据活动主题引导学生共同总结学习内容和方法,体验活动的快乐,丰富获得的情感体验,求得新的发现,提升新的认识,升华自己的情感。如《请到我的家乡来》教学中,在“推荐特产,宣传家乡”环节上,老师设计“金牌旅行社的金牌导游”环节,培养学生有目的地搜集、整理资料,会使用不同的方法开展调查,能大胆地向别人介绍家乡的某些特点的能力。

五、课后践行。形成品德

品德的形成更重要的在于课后践行,它是检验道德形成的根本。老师要巧妙地引导学生把课堂上的学习热情向课外扩展延伸,开发与运用小学德育资源,让德育走进学生的生活,让学生到真实的日常生活中去践行,让学生们通过亲身经历得到真实感受,从而自觉规范自己的行为,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

教学中要走出教材,结合班级学生生活实际和学习需要,再重组教学内容,进行品德教育课外实践。学校的晨会、班会、队会活动等是对学生进行道德品质教育的最佳时间,可以紧密结合品德教材内容的某个话题,和这些活动课相结合,捕捉教育的最佳时机进行品德教育课外践行,充分发挥它们的效用。利用灵活多样、生动活泼的活动形式来演绎德育的教育主题,激发学生的兴趣,充分调动学生乐于探索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学生在一系列的主题活动中反复体验感悟,有利于他们内化道德认识。

总之,品德课堂上初步形成的道德观要及时地去实践,及时地去评价,才有利于促成学生的道德行为,一节品德与生活(社会)课教学的结束,并不是探求知识、情感体验、道德实践的终止,而应是一个新的生活的开始。优化《品德与生活(社会)》教学,扎实品德形成过程

王瑛

优化小学品德与生活(社会)的课堂教学过程,主要是以学生为主体,理清教材与活动、教与学、过程与结果、课内与课外之间的关系;让学生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中活动,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去探究;在活动中发展认知,在生活中学习,在学习中生活。笔者在开展《小学德育资源的开发与运用的实践研究》课题研究中,运用小学品德与生活(社会)课堂中从活动到体验的教学方式,是以学生生活为基础,以丰富多彩的活动为载体,优化德育活动过程,让学生在活动中探究,在活动中发展,在生活中学习,在学习中生活,有效提高了课堂效率。

一、调查体验,唤醒积累

小学品德与生活(社会)教材中综合性的内容越来越多,对学生资料搜集的要求相当高。因此,课前调查体验这一教学环节逐渐成为品德教学有效实施的必要前提,内容设计的如何,直接关系到学生对本课的学习与掌握。学生的调查体验的目的是为了唤醒学生的生活积累,为学生的课上活动、体验做好准备,使学生能顺利地进入本课的学习。

如在《我长大了》一课教学中,由于二年级的学生年龄较小,可以让学生搜集能证明自己长大的证据,比如小衣服、相片、玩具等等,这些资料比较简单、直观,对于二年级的学生难度不大。在《交通带来的问题》一课中,面对四年级的学生,老师就可以让学生调查体验的内容有一定的深度,学生可以调查研究交通带来了哪些问题?进而根据这些问题,提出建议和改进的方法等。

教师在设计课前调查体验的内容时,要围绕教学目标,设计出既要有明确目的,又要有难易程度的变化,同时还要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使不同层次的学生的能力都得到发展。

二、引入话题,吸引学生

课堂导入是课堂教学环节中的重要一环,是课堂教学的前奏。在课堂教学中培养、激发学生的兴趣,可以抓准导入新课的环节,一开始就把学生牢牢地吸引住。教师将心设计的导课环节,能够使学生顺利地掌握新知,发展智能。

如在导入《我的课余生活》时,设计“才艺大展示”活动。听歌曲《童年》,“等待着下课,等待着放学,等待游戏的童年。”你等待着下课、等待着放学,等待着双沐、等待着寒暑假吗?这是我们每一个孩子的心声。快乐、幸福的时刻总是那么让人记忆犹新,回味无穷。下面我就来采访一下你们,你们是怎样度过这样美好的时光呢?投影仪展示学生参加业余生活的照片,学生简单介绍自己的兴趣爱好并秀一秀。大家的课余生活如七色彩虹般丰富多彩。今天,我们就—起走进《我的课余生,活》。

话题的引入方法有许多,比如歌曲导入,故事导入,动画导入等等,老师们可以根据不同的课题设计不同的方法。

三、合作交流,情感共鸣

教师利用学生课前的活动收获,引导学生开展课堂活动,通过游戏、表演、讨论等形式,体验生活,感悟道德,初步形成正确的道德认识。这里的合作交流,老师们不要简单地理解为学生小组间的合作交流,它是老师和学生之间,学生和学生之间共同的交流,思维的碰撞,合作交流的载体是活动,学生通过一个个的活动内化为自己的行为,形成良好的品质。

如五年级的《我是自己的主人》的教学,课前老师布置大家收集有关中外名人善于发现问题,独立思考的小故事。请大家先在小组内交流一下,然后每小组推荐—名代表进行汇报。独立思考让学生们有所启迪,产生了探究的欲望。再—起来听录音故事《敢与“大师”对话》。学生们也像汤姆一样善于发现问题,善于独立思考,也能与“大师”对话,向“大师”质疑了。

四、精心引导,提升认识

经过活动开展和交流获得的结论,对学生而言只是经验,需要进一步的引导,升华情感体验。

1.补充材料,指导行为

教师要根据学习主题的需要,补充材料模拟生活情景等,丰富教学内容,从而达到培养学生“负责任、有爱心地生活是儿童应当遵循的基本道德要求,它旨在使儿童形成对集体和社会生活的正确态度,学会关心,学会爱,学会负责任,养成良好的品德和行为习惯”的课程目标。同时,结合材料指导学生的道德行为,引导其新的生活。比如《姊山陵前》的教学,老师可以恰当地、适时地补充有关的案例、图片、文字等资料,使教学过程从枯燥到有趣,从抽象到具体。

2.总结提炼,升华情感

教师要根据活动主题引导学生共同总结学习内容和方法,体验活动的快乐,丰富获得的情感体验,求得新的发现,提升新的认识,升华自己的情感。如《请到我的家乡来》教学中,在“推荐特产,宣传家乡”环节上,老师设计“金牌旅行社的金牌导游”环节,培养学生有目的地搜集、整理资料,会使用不同的方法开展调查,能大胆地向别人介绍家乡的某些特点的能力。

五、课后践行。形成品德

品德的形成更重要的在于课后践行,它是检验道德形成的根本。老师要巧妙地引导学生把课堂上的学习热情向课外扩展延伸,开发与运用小学德育资源,让德育走进学生的生活,让学生到真实的日常生活中去践行,让学生们通过亲身经历得到真实感受,从而自觉规范自己的行为,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

教学中要走出教材,结合班级学生生活实际和学习需要,再重组教学内容,进行品德教育课外实践。学校的晨会、班会、队会活动等是对学生进行道德品质教育的最佳时间,可以紧密结合品德教材内容的某个话题,和这些活动课相结合,捕捉教育的最佳时机进行品德教育课外践行,充分发挥它们的效用。利用灵活多样、生动活泼的活动形式来演绎德育的教育主题,激发学生的兴趣,充分调动学生乐于探索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学生在一系列的主题活动中反复体验感悟,有利于他们内化道德认识。

4.四年级品德与生活教学总结 篇四

科任:黄若萍

一、指导思想

培养具有良好品德和行为习惯、乐于探索、热爱生活的儿童,要求儿童爱亲敬长、热爱自然、热爱科学、自信、诚实、初步养成良好的生活、劳动习惯。

二、学生状况及分析

学生经过一学期的学习,有了一定的思想意识,会根据实际的情况具体分析,有初步的判断能力,懂道理了。

三、教材及分析

根据教学大纲对低年级的最基本要求和初入学儿童的年龄特点,着重对学生进行最基础的社会公德教育和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深入浅出地寓道德概念和行为习惯要求与于生动活泼的具体形象之中。本学期的教学内容有:第一单元爱祖国多自豪;第二单元懂规矩守规则;第三单元玩中学我快乐;第四单元爱清洁保环境。

四、教学任务

1、寓道德概念和行为要求于生动、活泼的具体形象之中。

2、利用插图,图文对照,边看边说边想,帮助学生理解。

3、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堂教学活动。

4、结合红星儿童团的各项活动进行教育。

5.一年级上册品德与生活教学总结 篇五

转眼一个学期过去了,教育教学工作已经结束。回顾这一学期,我感慨颇多,教一年级品德与生活课程,教学上曾遇到一些疑惑,但在学校领导和老师的大力支持下,我圆满地完成了教育教学工作,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现在,我将对这一学期来的教学工作做如下总结:在本学期中,我能尽职尽责地完成教学任务。按照大纲要求制定并实施教育教学工作计划。做到开学有计划,学期末有总结,质量分析。每节课课前修改教案,课后反思小结。并且,我在教学中论题钻研教材,探索性的尝试设计种种教学方式,以新教材理念为指导,不断反思积累经验,寻找有效的教学途径。能采用一些积极有效的教学手段,使学生主动学习,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

(一)以学生的已有经验为基础。我在教学时,做到了关注学生的接受性,尊重儿童的年龄特征,挖掘生活对儿童品德形成具有价值的资源,体现出儿童个体与其周围自然、社会的内在联系,引导学生主动地学习社会生活,在现实生活中发现问题。例如在学习交通标志和紧急电话这两个知识点,就让学生首先自己说说是在什么情况下会用到这些,在他们已有的经验上展开,拓展开来,将知识点深化,让学生接受,并转化为新的经验。

(二)设计丰富多彩、易为儿童接受的教学活动。结合本学期品德组的课题——教师如何在课堂上创设体验性活动来实现学生学习活动的有效性,来设计教学活动。对于品德与生活课堂,要考虑到低段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接受能力。不能仅仅局限于讲解教科书,学生也不是依靠听讲来学习,而是要通过观察、调查、实验、探索、服务、制作、创造、表现等活动,实际地去感受、体验、领悟、发现。根据一年级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和需要,教学时将教学活动的设计放在重要的位置。通过讲故事、念儿歌、朗读小诗、画画、动手制作、亲身体验等活动,为学生自主探究、参与研究性学习创设条件,搭建平台。创设了一些活动让学生去参与去体验,收到的效果甚好。通过多媒体课件,让学生了解超级父母,回顾自己的成长之路,通过看动画片,了解怎么去表达爱,一步一步来实现让学生懂得爱,表达爱。

(三)讲求教学的实效性。设计出好的教学活动,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达到教学目标的重要环节。,精心设计好教学活动,那么就能有效地达到预想的目标。教学活动的选择首先考虑的不是活动的形式和数量,而应该是活动的有效性,活动本身是否有意义,是否有必要。无意义的活动,进行得再多也不过是“演戏”,对儿童的发展并无帮助。在教学过程中创设情景、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亲身去感受、体验,以亲身感知来接受知识。

(四)关注学生。教学中,对于学生学习的关注十分重要,对于学生的学习过程,包括学生的学习兴趣、探究兴趣以及自我评价应该更加关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习的兴趣一旦激发出来,就可能产生一些新的疑问,对于学生的生成性问题,我在写教案时做了预设并有课前修改,而不予注意,而应该激发、保护学生对事物的好奇心、求知欲、应表扬儿童敢于提问、敢于质疑、敢于表达的勇气,尊重学生提出的每一个问题,引导学生去分析、研究,并尝试解决。

在以后的工作中我会发扬优点,改正不足,努力做到: 1.努力学习教学理论,进一步转变教学观念,改进教学方法。2.创新评价,激励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6.二年级品德与生活教学工作总结 篇六

二年级品德与生活教学工作总结1

二年级品德与生活教学工作总结在以往的思品课中,教师往往疏忽了学生的自主性,这很大限制了学生的发展,只有确立起学生的自主权,指导学生自我修养和自我教育,让他们进行自我约束、自我控制、自我锻炼,才能培养学生的责任感,才能增强学生的民主观念,才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思想品德水平,而自我教育能力的培养尤为重要。一、让学生自我辨析,提高道德认识,拨亮学生心灵小学生有了一定的认识基础,能对事物作初步地分析、推理、判断和能力评价。教学中,应该让所有学生参与评价,通过自我评价、相互评价,共同提高道德判断和道德评价能力,增强道德规范自我约束能力。

(一)展开讨论,相互评价。共同提高道德判断能力,学生应多进行议一议,讨论等形式,对自己的行为进行自我评价。

(二)判断正误,提高学生的识别评价能力、自我体验,激发学生的情思良好品德心理和品德行为的形成,光靠个人经验不行,还必须使学生集体都获得经验,因此,在教学中,应该让全体学生动脑、动手、动口参与情感体验、行为体验,从而丰富和加强内心体验,并促使已有的健康的道德情感变为自己的内心需要。自我督促,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学生的情感转化后,应进一步对学生进行道德行为的自我训练、自我监督,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这就需要开展一些丰富多彩的活动进行实践。因为通过活动,不仅开拓了学生的视野,培养了社会交往能力,而且使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关心他人,陶冶了高尚情操,也提高了自我教育能力。

(一)让学生选择正确的行为方式当学生提高了道德认识,激发了道德情感,产生了行动动机之后,就要把正确的行为方式运用到日常生活学习当中去。

(二)自我监督,克服不良习惯学生的良好习惯必须通过反复训练才能养成。三、自我做起,终身受益我发现许多学生只懂得接受长辈的爱与关怀,不知道关心别人,有的甚至从未想过回报长辈、体贴父母这一传统美德。于是,我让学生自己讲述父母爱我的故事。学生每天生活在父母身边,感受最深,因而发言踊跃,从理性认识到父母对自己的一片苦心。紧接着我又让学生进行自我体验和自我反悔,让学生说说平时在家里是怎样关心体贴父母的?哪些方面做的不够?你今后打算怎么做?这样,让学生通过自我体验,认识到自己的不足之外,回家后就能主动帮助父母做家务事。受到父母邻居的表扬,更加坚定了体贴、关心父母的决心,不自觉又强化了自我体验。

二年级品德与生活教学工作总结2

一二年级品德与生活教学工作总结在《品德与生活》的教学中,我们依据新课标准的教育理念指导教学,参考了《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及《义务教育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等资料。为了创造性地开展好本课的教育活动,我注重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品德良好、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标,遵循这一目标,在教育活动中主要注重了以下四个方面进行教育教学工作的:

一、注重了做儿童教育活动的指导者和合作者。

新的课程标准规定了我们的任务不是讲解教科书,而是努力创造适宜的活动环境与条件,灵活多样地选用教学活动和组织形式,结合实践培养儿童的品德与习惯,保护儿童的好奇心,引发探索欲望。让他们能够生动、活泼、主动地学习,身心健康地成长。

二、注重珍视儿童生活的价值儿童品德的形成和各方面的发展源于他们对生活的体验,认识和感悟。教学过程中,我们通过深入浅出的道德的,科学的,生活的启蒙教育,引导学生热爱生活,学习做人。为儿童形成积极的生活态度和实际的生存能力打下良好基础,为他们在价值多元的社会中形成健全的人格和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打下基础。

三、注重通过各种教学活动来实现课程目标教学活动中,我们注重儿童直接参与的主题活动,游戏和其他实践活动。教师的主要作用是指导学生的活动,而不是单纯地讲解教科书。我们的课堂上更多地是通过实际参与活动,动手动脑。构建知识和能力,形成内化的道德品德。通过活动的开展,让同学们了解自我,认识自我的价值;了解社会,以发展的眼光看周围的世界。增强学生的爱国情怀和自豪感。通过活动的开展,围绕教材所设“三条轴线”。注重了以下四个方面的培养和内化,即:让学生们健康安全地生活;愉快、积极地生活;负责任、有爱心地生活和动脑筋,有创意地生活。

四、注重了创造性、开放性的教学模式我们能根据本地儿童的实际,面向儿童的整个生活世界,结合山区的具体情况,放开手脚,大胆尝试,开发利用课程资源,把我们的课堂拓展到家庭,社会及儿童的各种生活空间,并结合学校的其他活动或有关学科的配合中弹性地延伸,关注儿童丰富多彩的体验和个性化的创意与表现。我们还及时地把社会中新的信息,新的科技成果,儿童生活中新的问题吸收到课程中去,不断提高了教育教学的针对性、实效性和主动性,使学生的思想素质,生活能力在多侧面、多层次上得到提高。

二年级品德与生活教学工作总结3

回顾本学期的教学工作,我深深地感到辛勤付出之后换取成功的那种快乐。教学中,我结合学生的思想品德水平,而自我教育能力的培养尤为重要。为此,我对本学期的品德与生活的教学工作进行总结如下:

一、加强课前备课与课堂教学指明方向。

抓好教学,理论学习是关键,我认真学习《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学习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教学理念,我深知备课不但要备学生,更要备教材、备教法,并能从学生的实际生活、学习经验出发,根据教材内容设计不同类型的课,认真上好每一堂课做好充分的准备,更懂得了如何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品德与生活》课程是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品德良好、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标的活动型综合课程。我十分注重对教材情境创设的创造性改编,对课堂教学练习的重组和创新,使得课堂教学更富有趣味性、生活性和生命意义,力争课堂教学质量。

二、读透教材,严抓教学。

第三册的品德与生活,教学目标是初步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生活、劳动习惯;教育学生遵守纪律,养成基本的文明行为;保护环境,爱惜资源;使学生初步了解了一些生活中最常见的自然、社会常识;掌握了一些自己生活中需要的基本知识和劳动技能。在教学活动的每一个环节我注意把握儿童的实际情况,根据课程标准的各项规定制定教学计划和教案,帮助儿童展开活动。儿童的品德和行为习惯的形成、知识和能力的发展、经验的积累是一个连续的过程。因此,教学活动中我注重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联系当地和儿童的实际,及时的把社会中新的现象、科学技术新的成果、儿童生活中新的问题和现象等吸收到课程内容中去,不断提高品德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和生动性,提高教育教学的质量。作为教师,我首先是对自己有信心,对学生有信心,始终牢记自己是一名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参与者,以尊重学生、热爱学生的态度投入到实际教学当中,远离权威性的教学思想,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我深感教师对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帮、导、带的重要作用,努力确保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促使教学最终实现它帮助每一个学生进行有效学习、学有成效的目的,让每一个学生都得到充分发展。

三、以教研为平台,力争自身水平的提高。

教研工作必须是实实在在、脚踏实地的。于是,在每次的教学研讨活动中都认真作好充分准备,主动讨论,积极思考,大胆发表自己的观点,同时在同伴学习中,学习他们的方法,学习别人的优点,克服自己的不足,以改进工作,在教学之后,我都十分注重将感悟特深的教学成功和失败体验、经验、教训进行发思、总结,这对于今后促进自己的教学工作发挥了很大的作用。

四、以鼓励性评价为主,讲究评价方式多样化。

评价应求“全”,包括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态度、学生活动和实践过程等,进行全面而有针对性和合理性的评价。其次是评价渠道多样化,采用教师评、学生小组互评、自评、家长评等多种评价方式,并且评价讲究及时、适度,这样不同水平的学生在很多情况下都能得到老师的鼓励和学习引导,充分地发挥评价的功能,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受到老师及时的表扬、激励,在本学期的教学中,我通过品德与生活课与班级学生建立了良好的师生关系,学生大部分保持良好的品德与生活学习兴趣,并养成了良好的品德与生活习惯。

五、今后努力的方向:

第一、加强专业教学水平。

教师的专业即是教师之本,我将在具体的教研活动中,在教案编写、课堂教学、课后反思等方面加强钻研,不断提升自己的教研能力、教学水平,并通过听课加强互相学习,通过撰写反思、教学论文等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让品德与生活教学更有趣、有效,更富创新思想,更能促进学生的成长。

第二、继续加强品德与生活学科教学研究,努力提高教研水平。

让学生通过自我体验,认识到自己的不足之外,回家后就能主动帮助父母做家务事。受到父母邻居的表扬,更加坚定了体贴、关心父母的决心。

品德与生活课程旨在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为学生认识社会、参与社会、适应社会,成为具有爱心、责任心、良好的行为习惯和个性品质的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奠定基础。这学期,我承担了二年级思想品德课的教育教学工作,我深深地感到辛勤付出之后换取成功的那种快乐。

教学中,我结合二年级学生的心理和年龄特点,以及实际学情,扎扎实实抓教学,认认真真做工作。在工作中只有不断反思、总结才能有助于今后的教学工作的提高。

这一学期在教育教学任务中,我尽职尽责。做到开学有计划,学期末有总结,质量分析。教学中钻研教材,探索性的尝试设计种种教学方式,以新教材理念为指导,不断反思积累经验,寻找有效的教学途径。

所任科目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成绩良好,提高了学生的整体素质。教学中把思品与生活课的教学同学生日常生活紧密联系起来,帮助学生掌握正确的是非评价标准,懂得何谓善、恶、美、丑,提高他们养成良好道德行为习惯的自觉性和安全意识,形成健康的人格和良好的心理、生理素质。

本学期的品德与生活,教学目标是初步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生活、劳动习惯;教育学生遵守纪律,养成基本的文明行为;保护环境,爱惜资源;使学生初步了解了一些生活中最常见的自然、社会常识;掌握了一些自己生活中需要的基本知识和劳动技能。

在教学活动的每一个环节我注意把握儿童的实际情况,根据课程标准的各项规定制定教学计划和教案,帮助儿童展开活动。儿童的品德和行为习惯的形成、知识和能力的发展、经验的积累是一个连续的过程。因此,教学活动中我注意活动之间的连续性,帮助儿童获得彼此联系的、不断深化的经验和体验。

在课堂上,关注言行不良表现的学生,及时调动班级和教师的力量帮助他们认识错误,认识错误造成的严重后果,从而校正自己的言行。平时注重培养他们养成俭朴、文明礼貌、尊老爱幼、遵纪守法、保护环境的道德行为习惯,个性心理方面培养学生形成健康的人格和良好的心理、生理素质。

儿童是学习的主体,学生的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是在各种活动中通过自身与外界的相互作用来实现的。为此,要由单纯的知识传授者向学生学习活动的引导者、组织者转变,创设学生乐于接受的学习情境,灵活多样地选用教学组织形式,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和生动活泼的发展提供充分的空间。

注意引导学生从自己的世界出发,用多种感官去观察、体验、感悟社会,获得对世界的真实感受,让学生在活动中探究,在探究中发现和解决问题,要及时鼓励学生的各种尝试和有创造性的思考,引导学生得出有价值的观点或结论。

通过一学期的教育教学,学生的整体素质得到了提高,达到了预期的效果。今后我还要继续学习如《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之类的指导性文章,进一步理论联系教材及教学工作实践,创造性地开展教学工作达到了一定的效果。

二年级品德与生活教学工作总结4

本学期本人承担了二年级《品德与生活》的教育教学工作,我深深地感到辛勤付出之后换取成功的那种快乐。在这一学年中,在完成教育教学任务中,本人尽职尽责。按照大纲要求制定并实施教育教学工作计划。做到开学有计划,学期末有总结,质量分析。教学中,我结合二年级学生的心理和年龄特点,以及实际学情,扎扎实实抓教学,认认真真做工作。在工作中只有不断反思、总结才能有助于今后的教学工作的提高,为此,我对本学期的品德与生活的教学工作进行总结如下:

一、让学生自我辨析,提高道德认识

小学生有了一定的认识基础,能对事物做初 步地分析、推理、判断和能力评价。教学中,应该让所有学生参与评价,通过自我评价、相互评价,共同提高道德判断和道德评价能力,增强道德规范自我约束能力。

二、激发学生的情思

良好品德心理和品德行为的形成,光靠个人经验不行,还必须使学生集体都获得经验,因此, 在教学中,应该让全体学生动脑、动手、动口参与情感体验、行为体验,从而丰富和加强内心体验,并促使已有的健康的道德情感变为自己的内心需要。

三、自我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学生的情感转化后,应进一步对学生进行道德行为的自我训练、自我监督,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这就需要开展一些丰富多彩的活动进行实践。因为通过活动,不仅开拓了学生的视野,培养了社会交往能力,而且使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关心他人。

四、自我做起,终身受益

我发现许多学生只懂得接受长辈的爱与关怀,不知道关心别人,有的甚至从未想过回报长辈、体贴父母这一传统美德。于是,我让学生自己讲述父母爱我的故事。学生每天生活在父母身边,感受最深,因而发言踊跃,从理性认识到父母对自己的一片苦心。先让学生说说平时在家里是怎样关心体贴父母的?哪些方面做的不够?你今后打算怎么做?这样,让学生通过自我体验,认识到自己的不足之处,回家后就能主动帮助父母做家务事。受到父母邻居的表扬,更加坚定了体贴、关心父母的决心,不自觉又强化了自我体验。

总之,通过一学期的品德与生活课教学,学生的整体素质得到了提高,达到了预期的效果。

二年级品德与生活教学工作总结5

在以往的思品课中,教师往往疏忽了学生的自主性,这很大限制了学生的发展,只有确立起学生的自主权,指导学生自我修养和自我教育,让他们进行自我约束、自我控制、自我锻炼,才能培养学生的责任感,才能增强学生的民主观念,才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思想品德水平,而自我教育能力的培养尤为重要。让学生自我辨析,提高道德认识,拨亮学生心灵。

中小学生有了一定的认识基础,能对事物作初步地分析、推理、判断和能力评价。教学中,应该让所有学生参与评价,通过自我评价、相互评价,共同提高道德判断和道德评价能力,增强道德规范自我约束能力。

(一)开讨论,相互评价。

共同提高道德判断能力,学生应多进行议一议,讨论等形式,对自己的行为进行自我评价。

(二)判断正误,提高学生的识别评价能力

良好品德心理和品德行为的形成,光靠个人经验不行,还必须使学生集体都获得经验,因此,在教学中,应该让全体学生动脑、动手、动口参与情感体验、行为体验,从而丰富和加强内心体验,并促使已有的健康的道德情感变为自己的内心需要。自我督促,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学生的情感转化后,应进一步对学生进行道德行为的自我训练、自我监督,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这就需要开展一些丰富多彩的活动进行实践。因为通过活动,不仅开拓了学生的视野,培养了社会交往能力,而且使学生在实践实验中学会关心他人。陶冶了高尚情操,也提高了自我教育能力。

(三)让学生选择正确的行为方式

当学生提高了道德认识,激发了道德情感,产生了行动动机之后,就要把正确的行为方式运用到日常生活学习当中去。

(四)自我监督,克服不良习惯

学生的良好习惯必须通过反复训练才能养成。

我发现许多学生只懂得接受长辈的爱与关怀,不知道关心别人,有的甚至从未想过回报长辈、体贴父母这一传统美德。于是,我让学生自己讲述父母爱我的故事。学生每天生活在父母身边,感受最深,因而发言踊跃,从理性认识到父母对自己的一片苦心。紧接着我又让学生进行自我体验和自我反悔,让学生说说平时在家里是怎样关心体贴父母的?哪些方面做的不够?你今后打算怎么做?

这样,让学生通过自我体验,认识到自己的不足之外,回家后就能主动帮助父母做家务事。受到父母邻居的表扬,更加坚定了体贴、关心父母的决心,不自觉又强化了自我体验。

二年级品德与生活教学工作总结6

时间是看不见也摸不到的,就在你不注意的时候,它已经悄悄的和你擦肩而过,回眸过去这段时间的成果,一定承载着我们许多的心血和汗水,不妨把这些记录下来,写一份教学总结吧。相信很多人都是毫无头绪、内心崩溃的状态吧!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二年级上册品德与生活教学工作总结,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这个学期很快就接近尾声了,本期我带了二年级品德与生活,现自己的教学情况做简单总结:

一、注重了做儿童教育活动的指导者和合作者

新的课程标准规定了我们的任务不是讲解教科书,而是努力创造适宜的活动环境与条件,灵活多样地选用教学活动和组织形式,结合实践培养儿童的品德与习惯,保护儿童的好奇心,引发探索欲望。让他们能够生动、活泼、主动地学习,身心健康地成长。

二、注重珍视儿童生活的价值

儿童品德的形成和各方面的发展源于他们对生活的体验,认识和感悟。教学过程中,我们通过深入浅出的道德的,科学的,生活的启蒙教育,引导学生热爱生活,学习做人。为儿童形成积极的生活态度和实际的生存能力打下良好基础,为他们在价值多元的社会中形成健全的人格和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打下基础。

三、注重通过各种教学活动来实现课程目标

教学活动中,我们注重儿童直接参与的主题活动,游戏和其他实践活动。在课堂上我引导学生更多地是通过实际参与活动,动手动脑。通过活动的开展,让同学们了解自我,认识自我的价值;了解社会,以发展的眼光看周围的世界。增强学生的爱国情怀和自豪感。

四、注重了创造性、开放性的教学模式

我根据本地儿童的实际,面向儿童的整个生活世界,把课堂拓展到家庭,社会及儿童的各种生活空间,并结合学校的其他活动或有关学科的配合中弹性地延伸,关注儿童丰富多彩的体验和个性化的创意与表现。

五、活动渗透教育

其实每一次活动都可以对学生进行人格品性教育。我很注重这一点。

六、生活中对学生进行教育

品德不仅在课堂,在课堂的。教育很多时候对学生来说似乎仅是知识,而生活中对他们的教育是切身的,直接的,效果明显。

我因为不住学校,离学校有很长一段距离,正因为如此,我有更多机会接触,了解学生。每天我都会和相当一部分学生一起上学一起放学回家。我不仅了解学生在校情况,对他们在家的表现也很清楚。我每天都要经过很多孩子的家门口,都会和孩子的家长交流。于是我把品德教育带出了课堂,贯穿在上学放学的路上。总是针对学生的实际发生的事进行思想教育。 学生品德教育是实实在在的,因此,它存在于学生的琐事中,存在于学生的周身,而不仅是课堂。教师只有充分认识到这一点,才能真正上好这门课。

二年级品德与生活教学工作总结7

《品德与生活》课程是为了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为学生认识社会、参与社会、适应社会,成为具有爱心、责任心、良好的行为习惯和个性品质的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奠定基础。儿童期是品德与社会性发展的启蒙阶段,教育必须从他们发展的现实和可能出发。同时,有效的教育必须采用儿童乐于和适于接受的生动活泼的方式,帮助他们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为他们今后人格的和谐发展与完善奠定基础。

一、教材特征:

1.生活性。

第一,遵循儿童生活的逻辑,也就是遵循儿童生活的规律;

第二,以儿童的现实生活为主要源泉,这些生活主要是孩子们熟悉的学校生活、无可选择的家庭生活和他们身边的生活,这些都是亲切的内容。其表现方式主要有两种:一是发生在儿童身边的真实的生活。在课程与教学中,这种活动主要表现为向儿童提供真实的生活素材或情境并组织儿童实施,如观察小动物、家政劳动、自理个人生活等;二是模拟儿童身边的真实生活。在课程与教学中,这种活动主要表现为向儿童提供可以供模拟的真实的生活素材或情境并组织儿童实施;

第三,以密切联系儿童生活的主题活动为载体,这些活动主要包括游戏、讨论、交流、动手实践、调查研究等形式。活动要合童心、有童趣,更提倡教师从儿童生活实际捕捉主题,也提倡儿童自己从生活实际出发,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用自己的心灵去感受,用自己的方式去研究;

第四,本课程内容既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顺其自然而又不听之任之。教师要以正确的价值观引导儿童在生活中发展,在发展中生活。

2.开放性。

本课程面向儿童的整个生活世界,重视地方、学校、教师与儿童的创造性。

第一,整体视野的开放,过去只关注本学科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培养,而现在是面对儿童的整个生活世界,这是全新观念,凡是儿童生活的事都与课程有关;

第二,课程内容的开放,解决了教材的滞后性,希望能把新的信息和儿童的实际问题纳入课程内容,加强了针对性;

第三,授课的空间是开放的;

第四,授课的时间弹性延展,以学的.需要和实效为出发点。

3.活动性。

第一,课程形态以主体参与性活动为呈现方式,强调做中学。强调儿童直接参与,强调全员参与;

第二,课程目标通过教学活动来实现;

第三,儿童本身实地参与活动,老师指导活动,把教材内容转化主题活动。

二、教学措施

1.全面把握课程目标。

课程的总目标是“培养具有良好品德和行为习惯,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这是本课程的宗旨和价值导向。分目标的四个方面“情感与态度”、“行为与习惯”、“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是一个有机的统一体。在教学过程中应全面把握目标,改变过去偏重知识、技能学习,忽略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偏重追求结果,忽略过程与方法等倾向,全面地、整体地实现课程目标。

2.转变教师角色。

在本课程中,教师要由单纯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儿童活动的指导者、支持者和合作者;其主要的任务不是讲解教科书,而是努力创设适宜的活动环境与条件,灵活多样地选用教学活动和组织形式,结合实际培养儿童的品德与习惯,保护儿童的好奇心,引发儿童探索的欲望,让他们能够生动、活泼、主动地学习,身心健康地成长。教师充分发挥其引导作用,该导不导,该点不点,不符合课程改革要求,也会影响教育效果。

3.加强教学活动的指导。

本课程的活动以落实课程目标为目的,以课程标准第三部分“内容标准”中的某一内容或几个内容的融合为主题,以儿童的年龄特征、经验背景和学习兴趣等为设计基础,将知识、技能教育的要求与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融为一体。因此教师在指导教学活动时应注意以下四点:

(1)教师在教学活动的每一个环节,应注意把握儿童的实际情况,根据课程标准的各项规定制定教学计划和活动设计,帮助儿童展开活动。活动设计和活动指导应具有计划性和灵活性。

(2)儿童的品德和行为习惯的形成、知识和能力的发展、经验的积累是一个连续的过程。因此,教学活动要注意活动之间的连续性,帮助儿童获得彼此联系的、不断深化的经验和体验。

(3)教学活动应源于儿童的生活又高于生活,用正确的价值观引导儿童的生活。教师要善于从儿童的生活中敏感地捕捉有教育价值的课题,开展儿童喜欢的活动,使他们在主动积极的参与中,生活得到充实,情感得到熏陶,品德得到发展,价值判断得到初步的培养。

(4)本课程的教科书主要不是作为知识的载体来供教师讲授的,它是教师引发儿童活动的工具,是儿童开展活动时可利用的资源。教师应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联系当地和儿童的实际,及时地把社会中新的信息、科学技术新的成果、儿童生活中新的问题和现象等吸收到课程内容中去,不断提高品德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和生动性,提高整个教育的质量。

4.活动形式应灵活多样。

本课程以儿童直接参与的丰富多彩的活动为主要教学形式,强调寓教育于活动之中。教学活动在内容上既依据教材又不拘泥于教材,提倡和鼓励教师从儿童的实际生活中捕捉有教育意义的内容,或与儿童合作选择内容,或利用儿童自己的选择来组织活动;教学活动在形式上不拘一格,形式服从内容,可根据具体目标、内容、条件、资源的不同,因地制宜、因校制宜地选择各种不同的教学活动类型。教学活动形式可以是单一的,也可以几种形式结合使用;教学活动时间的安排比较灵活机动,根据主题、内容,可在一课时内完成,也可持续几课时或一段时间。可在课堂上完成,也可安排必要的课前准备活动或课后延伸活动来配合。

5.注意与其他学科、教育活动的结合。

本课程教学活动应注意利用其他学科或教育活动的成果,与其他学科和教育活动,如少先队、班会活动、节日庆祝活动等相结合,相互促进,资源共享,实现综合教育效益。

三、课时安排

第一单元第1课—--第4课——-4课时

第二单元第5课——第8课-—--4课时

第三单元第9课——第12课----4课时

第四单元第13课—-第16课——4课时

第五单元第17课——第20课——4课时

品德与生活课程旨在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为学生认识社会、参与社会、适应社会,成为具有爱心、责任心、良好的行为习惯和个性品质的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奠定基础。这学期,我承担了二年级思想品德课的教育教学工作,我深深地感到辛勤付出之后换取成功的那种快乐。

教学中,我结合二年级学生的心理和年龄特点,以及实际学情,扎扎实实抓教学,认认真真做工作。在工作中只有不断反思、总结才能有助于今后的教学工作的提高 。

这一学期在教育教学任务中,我尽职尽责。做到开学有计划,学期末有总结,质量分析。教学中钻研教材,探索性的尝试设计种种教学方式,以新教材理念为指导,不断反思积累经验,寻找有效的教学途径。

所任科目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成绩良好,提高了学生的整体素质。教学中把思品与生活课的教学同学生日常生活紧密联系起来,帮助学生掌握正确的是非评价标准,懂得何谓善、恶、美、丑,提高他们养成良好道德行为习惯的自觉性和安全意识,形成健康的人格和良好的心理、生理素质。

本学期的品德与生活,教学目标是初步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生活、劳动习惯;教育学生遵守纪律,养成基本的文明行为;保护环境,爱惜资源;使学生初步了解了一些生活中最常见的自然、社会常识;掌握了一些自己生活中需要的基本知识和劳动技能。

在教学活动的每一个环节我注意把握儿童的实际情况,根据课程标准的各项规定制定教学计划和教案,帮助儿童展开活动。儿童的品德和行为习惯的形成、知识和能力的发展、经验的积累是一个连续的过程。因此,教学活动中我注意活动之间的连续性,帮助儿童获得彼此联系的、不断深化的经验和体验。

在课堂上,关注言行不良表现的学生,及时调动班级和教师的力量帮助他们认识错误,认识错误造成的严重后果,从而校正自己的言行。平时注重培养他们养成俭朴、文明礼貌、尊老爱幼、遵纪守法、保护环境的道德行为习惯,个性心理方面培养学生形成健康的人格和良好的心理、生理素质。

儿童是学习的主体,学生的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是在各种活动中通过自身与外界的相互作用来实现的。为此,要由单纯的知识传授者向学生学习活动的引导者、组织者转变,创设学生乐于接受的学习情境,灵活多样地选用教学组织形式,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和生动活泼的发展提供充分的空间。

注意引导学生从自己的世界出发,用多种感官去观察、体验、感悟社会,获得对世界的真实感受,让学生在活动中探究,在探究中发现和解决问题,要及时鼓励学生的各种尝试和有创造性的思考,引导学生得出有价值的观点或结论。

通过一学期的教育教学,学生的整体素质得到了提高,达到了预期的效果。今后我还要继续学习如《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之类的指导性文章,进一步理论联系教材及教学工作实践,创造性地开展教学工作达到了一定的效果。

二年级品德与生活教学工作总结8

本人承担了二年级思想品德课的教育教学工作,我深深地感到辛勤付出之后换取成功的那种快乐。教学中,我结合二年级学生的心理和年龄特点,以及实际学情,扎扎实实抓教学,认认真真做工作。在工作中只有不断反思、总结才能有助于今后的教学工作的提高,为此,我对本学期的品德与生活的教学工作进行总结如下:

在这一学年中,在教育教学任务中,本人尽职尽责。按照大纲要求制定并实施教育教学工作计划。做到开学有计划,学期末有总结,质量分析。教学中论题钻研教材,探索性的尝试设计种种教学方式,以新教材理念为指导,不断反思积累经验,寻找效的教学途径。所任科目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成绩良好,提高了学生的整体素质。

教学中把思品与生活课的教学同学生日常生活紧密联系起来,帮助学生掌握正确的是非评价标准,懂得何谓善、恶、美、丑,提高他们养成良好道德行为习惯的自觉性和安全意识,形成健康的人格和良好的心理,生理素质。

本学期的品德与生活,教学目标是初步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生活、劳动习惯;教育学生遵守纪律,养成基本的文明行为;保护环境,爱惜资源;使学生初步了解了一些生活中最常见的自然、社会常识;掌握了一些自己生活中需要的基本知识和劳动技能。在教学活动的每一个环节我注意把握儿童的实际情况,根据课程标准的各项规定制定教学计划和教案,帮助儿童展开活动。儿童的品德和行为习惯的形成、知识和能力的发展、经验的积累是一个连续的过程。因此,教学活动中我注意活动之间的连续性,帮助儿童获得彼此联系的、不断深化的经验和体验。在课堂上,关注言行不良表现的学生,及时调动班级和教师的力量帮助他们认识错误,认识错误造成的严重后果,从而校正自己的言行。平时注重培养他们养成俭朴,文明礼貌,尊老爱幼,遵纪守法,保护环境的道德行为习惯,个性心理方面培养学生形成健康的人格和良好的心理,生理素质。

今后努力的方向:

第一、加强专业教学水平。教师的专业即是教师之本,我将在具体的教研活动中,在教案编写、课堂教学、课后反思等方面加强钻研,不断提升自己的

微果网人人都是好老师学习从分享开始

教研能力、教学水平,并通过听课加强互相学习,通过撰写反思、教学论文等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让品德与生活教学更有趣、有效,更富创新思想,更能促进学生的成长。

第二、继续加强品德与生活学科教学研究,努力提高教研水平。总之,通过一学年的品德课教学,学生的整体素质得到了提高,达到了预期的效果。今后我还要继续学习如《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之类的指导性文章,进一步理论联系教材及教学工作实践,创造性地开展教学工作。

微果网人人都是好老师

二年级品德与生活教学工作总结9

本人承担了二年级思想品德课的教育教学工作,我深深地感到辛勤付出之后换取成功的那种快乐。教学中,我结合二年级学生的心理和年龄特点,以及实际学情,扎扎实实抓教学,认认真真做工作。在工作中只有不断反思、总结才能有助于今后的教学工作的提高,为此,我对本学期的品德与生活的教学工作进行总结如下:

在这一学年中,在教育教学任务中,本人尽职尽责。按照大纲要求制定并实施教育教学工作计划。做到开学有计划,学期末有总结,质量分析。

教学中论题钻研教材,探索性的尝试设计种种教学方式,以新教材理念为指导,不断反思积累经验,寻找效的教学途径。所任科目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成绩良好,提高了学生的整体素质。教学中把思品与生活课的教学同学生日常生活紧密联系起来,帮助学生掌握准确的是非评价标准,懂得何谓善、恶、美、丑,提高他们养成良好道德行为习惯的自觉性和安全意识,形成健康的人格和良好的心理,生理素质。本学期的品德与生活,教学目标是初步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生活、劳动习惯;教育学生遵守纪律,养成基本的文明行为;保护环境,爱惜资源;使学生初步了解了一些生活中最常见的自然、社会常识;掌握了一些自己生活中需要的基本知识和劳动技能。在教学活动的每一个环节我留意掌握儿童的实际情况,根据课程标准的各项规定制定教学计划和教案,帮助儿童展开活动。儿童的品德和行为习惯的形成、知识和能力的发展、经验的积累是一个连续的过程。因此,教学活动中我留意活动之间的连续性,帮助儿童获得彼此联系的、不断深化的经验和体验。在课堂上,关注言行不良表现的学生,及时调动班级和教师的力量帮助他们熟悉错误,熟悉错误造成的严峻后果,从而校正自己的言行。平时留意培养他们养成俭朴,文明礼貌,尊老爱幼,遵纪守法,保护环境的道德行为习惯,个性心理方面培养学生形成健康的人格和良好的心理,生理素质。

总之,通过一学年的品德课教学,学生的整体素质得到了提高,达到了预期的效果。今后我还要继承学习如《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之类的指导性文章,进一步理论联系教材及教学工作实践,创造性地开展教学工作。

二年级品德与生活教学工作总结10

这个学期很快就接近尾声了,本期我带了二年级品德与生活,现自己的教学情况做简单总结。

一、取得的成绩

1、注重了做儿童教育活动的指导者和合作者。

新的课程标准规定了我们的任务不是讲解教科书,而是努力创造适宜的活动环境与条件,灵活多样地选用教学活动和组织形式,结合实践培养儿童的品德与习惯,保护儿童的好奇心,引发探索欲望。让他们能够生动、活泼、主动地学习,身心健康地成长。

2、注重珍视儿童生活的价值

儿童品德的形成和各方面的发展源于他们对生活的体验,认识和感悟。教学过程中,我们通过深入浅出的道德的,科学的,生活的启蒙教育,引导学生热爱生活,学习做人。为儿童形成积极的生活态度和实际的生存能力打下良好基础,为他们在价值多元的社会中形成健全的人格和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打下基础。

3、注重通过各种教学活动来实现课程目标

教学活动中,我们注重儿童直接参与的主题活动,游戏和其他实践活动。在课堂上我引导学生更多地是通过实际参与活动,动手动脑。通过活动的开展,让同学们了解自我,认识自我的价值;了解社会,以发展的眼光看周围的世界。增强学生的爱国情怀和自豪感。

4、注重了创造性、开放性的教学模式

我根据本地儿童的实际,面向儿童的整个生活世界,把课堂拓展到家庭,社会及儿童的各种生活空间,并结合学校的其他活动或有关学科的配合中弹性地延伸,关注儿童丰富多彩的.体验和个性化的创意与表现。

5、活动渗透教育

其实每一次活动都可以对学生进行人格品性教育,我很注重这一点。

二、存在的不足

由于我是包班,教学任务比较重,跟学生交流和玩的机会少,学生很少跟我说心里话。

三、改进的措施

生活中对学生进行教育。品德不仅在课堂,在课堂的教育很多时候对学生来说似乎仅是知识,而生活中对他们的教育是切身的,直接的,效果明显。

学生品德教育是实实在在的,因此,它存在于学生的琐事中,存在于学生的周身,而不仅是课堂。教师只有充分认识到这一点,才能真正上好这门课。

品德与生活课程旨在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为学生认识社会、参与社会、适应社会,成为具有爱心、责任心、良好的行为习惯和个性品质的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奠定基础。这学期,我承担了二年级思想品德课的教育教学工作,我深深地感到辛勤付出之后换取成功的那种快乐。

教学中,我结合二年级学生的心理和年龄特点,以及实际学情,扎扎实实抓教学,认认真真做工作。在工作中只有不断反思、总结才能有助于今后的教学工作的提高 。

这一学期在教育教学任务中,我尽职尽责。做到开学有计划,学期末有总结,质量分析。教学中钻研教材,探索性的尝试设计种种教学方式,以新教材理念为指导,不断反思积累经验,寻找有效的教学途径。

所任科目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成绩良好,提高了学生的整体素质。教学中把思品与生活课的教学同学生日常生活紧密联系起来,帮助学生掌握正确的是非评价标准,懂得何谓善、恶、美、丑,提高他们养成良好道德行为习惯的自觉性和安全意识,形成健康的人格和良好的心理、生理素质。

本学期的品德与生活,教学目标是初步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生活、劳动习惯;教育学生遵守纪律,养成基本的文明行为;保护环境,爱惜资源;使学生初步了解了一些生活中最常见的自然、社会常识;掌握了一些自己生活中需要的基本知识和劳动技能。

在教学活动的每一个环节我注意把握儿童的实际情况,根据课程标准的各项规定制定教学计划和教案,帮助儿童展开活动。儿童的品德和行为习惯的形成、知识和能力的发展、经验的积累是一个连续的过程。因此,教学活动中我注意活动之间的连续性,帮助儿童获得彼此联系的、不断深化的经验和体验。

在课堂上,关注言行不良表现的学生,及时调动班级和教师的力量帮助他们认识错误,认识错误造成的严重后果,从而校正自己的言行。平时注重培养他们养成俭朴、文明礼貌、尊老爱幼、遵纪守法、保护环境的道德行为习惯,个性心理方面培养学生形成健康的人格和良好的心理、生理素质。

儿童是学习的主体,学生的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是在各种活动中通过自身与外界的相互作用来实现的。为此,要由单纯的知识传授者向学生学习活动的引导者、组织者转变,创设学生乐于接受的学习情境,灵活多样地选用教学组织形式,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和生动活泼的发展提供充分的空间。

注意引导学生从自己的世界出发,用多种感官去观察、体验、感悟社会,获得对世界的真实感受,让学生在活动中探究,在探究中发现和解决问题,要及时鼓励学生的各种尝试和有创造性的思考,引导学生得出有价值的观点或结论。

通过一学期的教育教学,学生的整体素质得到了提高,达到了预期的效果。今后我还要继续学习如《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之类的指导性文章,进一步理论联系教材及教学工作实践,创造性地开展教学工作达到了一定的效果。

二年级品德与生活教学工作总结11

“过程与方法”是一个有机的统一体。在教学过程中应全面把握目标,改变过去偏重知识、技能学习,忽略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偏重追求结果,忽略过程与方法等倾向,全面地、整体地实现课程目标。

一、转变教师角色。

在本课程中,教师要由单纯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儿童活动的指导者、支持者和合作者;其主要的任务不是讲解教科书,而是努力创设适宜的活动环境与条件,灵活多样地选用教学活动和组织形式,结合实际培养儿童的品德与习惯,保护儿童的好奇心,引发儿童探索的欲望,让他们能够生动、活泼、主动地学习,身心健康地成长。教师充分发挥其引导作用,该导不导,该点不点,不符合课程改革要求,也会影响教育效果。

二、加强教学活动的指导。

本课程的活动以落实课程目标为目的,以课程标准第三部分“内容标准”中的某一内容或几个内容的融合为主题,以儿童的年龄特征、经验背景和学习兴趣等为设计基础,将知识、技能教育的要求与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融为一体。因此教师在指导教学活动时应注意以下四点:

(1)教师在教学活动的每一个环节,应注意把握儿童的实际情况,根据课程标准的各项规定制定教学计划和活动设计,帮助

儿童展开活动。活动设计和活动指导应具有计划性和灵活性。

(2)儿童的品德和行为习惯的形成、知识和能力的发展、经验的积累是一个连续的过程。因此,教学活动要注意活动之间的连续性,帮助儿童获得彼此联系的、不断深化的经验和体验。

(3)教学活动应源于儿童的生活又高于生活,用正确的价值观引导儿童的生活。教师要善于从儿童的生活中敏感地捕捉有教育价值的课题,开展儿童喜欢的活动,使他们在主动积极的参与中,生活得到充实,情感得到熏陶,品德得到发展,价值判断得到初步的培养。

(4)本课程的教科书主要不是作为知识的载体来供教师讲授的,它是教师引发儿童活动的工具,是儿童开展活动时可利用的资源。教师应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联系当地和儿童的实际,及时地把社会中新的信息、科学技术新的成果、儿童生活中新的问题和现象等吸收到课程内容中去,不断提高品德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和生动性,提高整个教育的质量。

三、活动形式应灵活多样。

本课程以儿童直接参与的丰富多彩的活动为主要教学形式,强调寓教育于活动之中。教学活动在内容上既依据教材又不拘泥于教材,提倡和鼓励教师从儿童的实际生活中捕捉有教育意义的内容,或与儿童合作选择内容,或利用儿童自己的选择来组织活动;教学活动在形式上不拘一格,形式服从内容,可根据具体目标、内容、条件、资源的不同,因地制宜、因校制宜地选择各种不同的教学活动类型。教学活动形式可以是单一的,也可以几种形式结合使用;教学活动时间的安排比较灵活机动,根据主

题、内容,可在一课时内完成,也可持续几课时或一段时间。可在课堂上完成,也可安排必要的课前准备活动或课后延伸活动来配合。

四、注意与其他学科、教育活动的结合。

本课程教学活动应注意利用其他学科或教育活动的成果,与其他学科和教育活动,如少先队、班会活动、节日庆祝活动等相结合,相互促进,资源共享,实现综合教育效益。

二年级品德与生活教学工作总结12

本人承担了二年级思想品德课的教育教学工作,我深深地感到辛勤付出之后换取成功的那种快乐。教学中,我结合二年级学生的心理和年龄特点,以及实际学情,扎扎实实抓教学,认认真真做工作。在工作中只有不断反思、总(请你支持)结才能有助于今后的教学工作的提高,为此,我对本学期的品德与生活的教学工作进行总结如下:

在这一学期中,在教育教学任务中,本人尽职尽责。按照课程标准的要求制定并实施教育教学工作计划。做到开学有计划,学期末有总结,质量分析。

教学中论题钻研教材,探索性的尝试设计种种教学方式,以新教材理念为指导,不断反思积累经验,寻找效的教学途径。所任科目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成绩良好,提高了学生的整体素质。

教学中把思品与生活课的教学同学生日常生活紧密联系起来,帮助学生掌握正确的是非评价标准,懂得何谓善、恶、美、丑,提高他们养成良好道德行为习惯的自觉性和安全意识,形成健康的人格和良好的心理,生理素质。本学期的品德与生活,教学目标是初步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生活、劳动习惯;教育学生遵守纪律,养成基本的文明行为;保护环境,爱惜资源;使学生初步了解了一些生活中最常见的自然、社会常识;掌握了一些自己生活中需要的基本知识和劳动技能。在教学活动的每一个环节我注意把握儿童的实际情况,根据课程标准

的各项规定制定教学计划和教案,帮助儿童展开活动。儿童的品德和行为习惯的形成、知识和能力的发展、经验的积累是一个连续的过程。因此,教学活动中我注意活动之间的连续性,帮助儿童获得彼此联系的、不断深化的经验和体验。在课堂上,关注言行不良表现的学生,及时调动班级和教师的力量帮助他们认识错误,认识错误造成的严重后果,从而校正自己的言行。平时注重培养他们养成俭朴,文明礼貌,尊老爱幼,遵纪守法,保护环境的道德行为习惯,个性心理方面培养学生形成健康的人格和良好的心理,生理素质。

总之,通过一学期的品德课教学,学生的整体素质得到了提高,达到了预期的效果。今后我还要继续学习如《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之类的指导性文章,进一步理论联系教材及教学工作实践,创造性地开展

二年级品德与生活教学工作总结13

在《品德与生活》(二年级上册)的教学中,我依据新课标准的教育理念指导教学,参考了《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及《义务教育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等资料。为了创造性地开展好本课的教育活动,我注重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品德良好、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标,遵循这一目标,在教育活动中我们主要注重了以下四个方面进行教育教学工作的:

一、注重了做儿童教育活动的指导者和合作者。

新课标规定的任务不是讲解教科书,而是努力创造适宜的活动环境与条件,灵活多样地选用教学活动和组织形式,结合实践培养儿童的品德与习惯,保护儿童的好奇心,引发探索欲望。让他们能够生动、活泼、主动地学习,身心健康地成长。

二、注重珍视儿童生活的价值

儿童品德的形成和各方面的发展源于他们对生活的体验,认识和感悟。教学过程中,我通过深入浅出的道德的,科学的,生活的启蒙教育,引导学生热爱生活,学习做人。为儿童形成积极的生活态度和实际的生存能力打下良好基础,为他们在价值多元的社会中形成健全的人格和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打下基础。

三、注重通过各种教学活动来实现课程目标

教学活动中,我注重儿童直接参与的主题活动,游戏和其他实践活动。教师的主要作用是指导学生的活动,而不是单纯地讲解教科书。在课堂上更多地是通过实际参与活动,动手动脑。构建知识和能力,形成内化的道德品德。通过活动的开展,让同学们了解自我,认识自我的价值;了解社会,以发展的眼光看周围的世界。增强学生的爱国情怀和自豪感。通过活动的开展,围绕教材所设“三条轴线”。注重了以下四个方面的培养和内化,即:让学生们健康安全地生活;愉快、积极地生活;负责任、有爱心地生活和动脑筋,有创意地生活。

四、注重了创造性、开放性的教学模式

我能根据本地儿童的实际,面向儿童的整个生活世界,并

结合本地的具体情况,放开手脚,大胆尝试,开发利用课程资源,把课堂拓展到家庭,社会及儿童的各种生活空间,并结合学校的其他活动或有关学科的配合中弹性地延伸,关注儿童丰富多彩的体验和个性化的创意与表现。还及时地把社会中新的信息,新的科技成果,儿童生活中新的问题吸收到课程中去,不断提高了教育教学的针对性、实效性和主动性,使学生的思想素质,生活能力在多侧面、多层次上得到提高。

二年级品德与生活教学工作总结14

展望本学期的教学工作,我深深地感到辛勤付出之后换取成功的那种快乐。在教学工作中,我结合本班一年级学生的心理和年龄特点,以及实际学情,扎扎实实抓教学,认认真真做工作。帮助学生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形成积极的生活态度、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提高适应和参与社会的能力,掌握必备的基础知识。在工作中只有不断反思、总结才能有助于今后的教学工作的提高,为此,我认真对本学期的品德与生活的教学工作总结如下:

一、加强理论学习,为课前备课与课堂教学指明方向。

抓好教学,理论学习是关键,我认真学习《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学习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教学理念,我深知备课不但要备学生,更要备教材、备教法,并能从学生的实际生活、学习经验出发,根据教材内容设计不同类型的课,认真预设教学,为上好每一堂课做好充分的准备。在结合新课程理念实施教学的实践中,我已逐步提高了对“标准”和教材的领悟能力,学会真正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方面确定具体的教学目标,更懂得了如何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品德与生活》课程是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品德良好、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标的活动型综合课程。本课程以儿童直接参与的丰富多彩的活动为主要教学形式,强调寓教育于活动之中。我十分注重对教材情境创设的创造性改编,对课堂教学练习的重组和创新,使得课堂教学更富有趣味性、生活性和生命意义,力争课堂40分钟的教学质量。

二、读透教材,严抓教学,力争课堂的有序、有趣、有效。

第三册的品德与生活的教材设计中,其教学目标是要教育学生爱亲敬长、爱集体、爱家乡、爱祖国;珍爱生命,热爱自然,热爱科学;自信、诚实、求上进;初步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生活、劳动习惯;教育学生遵守纪律,养成基本的文明行为;保护环境,爱惜资源;使学生初步了解了一些生活中最常见的自然、社会常识;掌握了一些自己生活中需要的基本知识和劳动技能。在教学活动的每一个环节我注意把握儿童的实际情况,根据课程标准的各项规定制定教学计划和教案,帮助儿童展开活动。儿童的品德和行为习惯的形成、知识和能力的发展、经验的积累是一个连续的过程。因此,教学活动中我注意活动之间的连续性,帮助儿童获得彼此联系的、不断深化的经验和体验。从儿童的生活中敏感地捕捉有教育价值的课题,开展儿童喜欢的活动,使他们在主动积极的参与中生活得到充实,情感得到熏陶,品德得到发展,价值判断得到初步的培养。我注重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联系当地和儿童的实际,及时的把社会中新的相信、科学技术新的成果、儿童生活中新的问题和现象等吸收到课程内容中去,不断提高品德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和生动性,提高教育教学的质量。新课程的改革与实验,赋予了品德与生活课堂更加生动而美丽的生命色彩,然而要演绎这美丽的课堂教学对教师就提出了更高、更细的要求。作为教师,我首先是对自己有信心,对学生有信心,始终牢记自己是一名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参与者,以尊重学生、热爱学生的态度投入到实际教学当中,远离权威性的教学思想,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我深感教师对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帮、导、带的重要作用,努力确保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促使教学最终实现它帮助每一个学生进行有效学习、学有成效的目的,让每一个学生都得到充分发展。

三、以教研为平台,力争自身教研水平的再提高。

教研工作必须是实实在在、脚踏实地的。于是,在每次的教学研讨活动中都认真作好充分准备,主动讨论,积极思考,大胆发表自己的观点,同时在同伴学习中,学习他们的方法,学习别人的优点,克服自己的不足,以改进工作,在教学之后,我都十分注重将感悟特深的教学成功和失败体验、经验、教训进行发思、总结,这对于今后促进自己的教学工作发挥了很大的作用。我将一如既往,坚持不懈。

四、以鼓励性评价为主,讲究评价方式多样化。

评价应求“全”,包括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态度、学生活动和实践过程等,进行全面而有针对性和合理性的评价。其次是评价渠道多样化,采用教师评、学生小组互评、自评、家长评等多种评价方式,并且评价讲究及时、适度,这样不同水平的学生在很多情况下都能得到老师的鼓励和学习引导,充分地发挥评价的功能,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受到老师及时的表扬、激励,在本学期的教学中,我通过品德与生活课与班级学生建立了良好的师生关系,学生大部分保持良好的品德与生活学习兴趣,并养成了良好的品德与生活习惯。

五、今后努力的方向:

第一、加强专业教学水平。教师的专业即是教师之本,我将在具体的教研活动中,在教案编写、课堂教学、课后反思等方面加强钻研,不断提升自己的教研能力、教学水平,并通过听课加强互相学习,通过撰写反思、教学论文等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让品德与生活教学更有趣、有效,更富创新思想,更能促进学生的成长。

第二、继续加强品德与生活学科教学研究,努力提高教研水平。在课改实验中,我们实验教师担负着承担教改前沿突破的重担,新理念下的教师要有“个人学习促成长”的思想,只有学习型的教师才能把教学研究工作做好,才能有所创新和突破,因此,今后我还要继续学习如《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之类的指导性文章,进一步理论联系教材及教学工作实践,创造性地开展教学工作,争当研究型的教师。

二年级品德与生活教学工作总结15

本人承担了二年级品德与生活课的教育教学工作,我深深地感到辛勤付出之后换取成功的那种快乐。教学中,我结合二年级学生的心理和年龄特点,以及实际学情,扎扎实实抓教学,认认真真做工作。在工作中只有不断反思、总结才能有助于今后的教学工作的提高,为此,我对本学期的品德与生活的教学工作进行总结如下:

一、让学生自我辨析,提高道德认识,拨亮学生心灵

小学生有了一定的认识基础,能对事物作初步地分析、推理、判断和能力评价。教学中,应该让所有学生参与评价,通过自我评价、相互评价,共同提高道德判断和道德评价能力,增强道德规范自我约束能力。

(一)展开讨论,相互评价。共同提高道德判断能力,学生应多进行议一议,讨论等形式,对自己的行为进行自我评价。

(二)判断正误,提高学生的识别评价能力

二、自我体验,激发学生的情思

良好品德心理和品德行为的形成,光靠个人经验不行,还必须使学生集体都获得经验,因此,在教学中,应该让全体学生动脑、动手、动口参与情感体验、行为体验,从而丰富和加强内心体验,并促使已有的健康的道德情感变为自己的内心需要。

三、自我督促,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学生的情感转化后,应进一步对学生进行道德行为的自我训练、自我监督,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这就需要开展一些丰富多彩的活动进行实践。因为通过活动,不仅开拓了学生的视野,培养了社会交往能力,而且使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关心他人。陶冶了高尚情操,也提高了自我教育能力。

(一)让学生选择正确的行为方式

当学生提高了道德认识,激发了道德情感,产生了行动动机之后,就要把正确的行为方式运用到日常生活学习当中去。

(二)自我监督,克服不良习惯

学生的良好习惯必须通过反复训练才能养成。

四、自我做起,终身受益

我发现许多学生只懂得接受长辈的爱与关怀,不知道关心别人,有的甚至从未想过回报长辈、体贴父母这一传统美德。于是,我让学生自己讲述父母爱我的故事。学生每天生活在父母身边,感受最深,因而发言踊跃,从理性认识到父母对自己的一片苦心。紧接着我又让学生进行自我体验和自我反悔,让学生说说平时在家里是怎样关心体贴父母的?哪些方面做的不够?你今后打算怎么做?这样,让学生通过自我体验,认识到自己的不足之外,回家后就能主动帮助父母做家务事。受到父母邻居的表扬,更加坚定了体贴、关心父母的决心,不自觉又强化了自我体验。

7.谈小学品德与生活的教学 篇七

一、充分利用教材中的活动范例

教科书或教师指导用书中提示的活动案例, 都在力图体现本课程的目标和内容应是基本的课程之一。 学校和教师也可根据课程要求及本地、学校、本班的具体情况自编乡土教材。

如在二年级下册品德与生活第二课《 家乡的物产多又多》 一文中,我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和见识向学生做了如下的讲解:家乡的水果有草莓、樱桃、李子、沙果、葡萄、123小苹果、海棠果、圆枣子、 狗枣子、山里红、苗榆果、糖李子以及全国著名的延吉苹果梨等。 中草药有人参、党参、沙参、五味子、猪苓、川贝母、柴胡、元胡、穿地龙、龙胆草、刺五加、黄连、榆蘑、木灵芝等。 山菜有蕨菜、刺嫩芽、猴腿、广东菜、薇菜、金针菜、老山芹、二夹芹等。 菌类有榛蘑、榆黄蘑、 小黄蘑、元蘑、趟子蘑、猴头、对蘑、青蘑、木耳等。 干果有松果、核桃、榛子、瓜子、葵花籽等。 名菜有辣白菜、酸菜、干食明太鱼等。 这些知识当时教材上根本没有,后来学校又增添了家乡这本教材,我发现有些知识我曾经教过学生,说明我教得没错,也能证明我是一个合格的家乡人。 有些知识书本上依然没有,但我却采摘、挖掘过, 能准确辨认。 这些知识主要源于生活,通过我的介绍主要的目的是让学生从实际出发真正了解家乡的物产有哪些。老师的知识毕竟有限学生要想了解的家乡的物产, 可以问家长或其他的长辈, 也可以在土产收购站问一问,或看书报、看电视,也可以上网查一查资料,且在调查时要虚心,一定要使用礼貌用语。

二、充分利用学校、家庭、社区的资源

充分挖掘学校、社区图书馆及家庭中的图书资源、媒体资源, 并促进儿童之间, 班级、 年级和学校之间图书和资料的交流与共享。 同时教师应利用儿童自身兴趣、经验和活动中的发现、体现等作为活动的资源。

教学活动形式不拘一格,形式服从内容,教师可根据目标、内容、条件、资源的不同,因地制宜地选择各种不同的教学活动形式。

如二年级下册品德与生活第六课《 花草树木点头笑》 一文中, 文中介绍了芦荟有消炎止痛的作用,夜来香可驱蚊,薰衣草可做香料等,我让学生知道这些知识,并根据当地丰富的森林资源和学校以及场区的实际情况进行观察和调查。 同学们每天上学在学校里玩耍,你知道路边和学校四周都有什么树吗? 你知道木片场加工那些树木木片有什么用吗? 你还知道哪些花草树木的作用?

上课时,我提出的第一个问题,你知道路边和学校周围有哪些树?学生举手说:“ 有松树、榆树、杨树等。”你知道它们的作用吗?学生说:“ 松果可以吃。听说过榆树上的榆钱可以吃,怎么吃没见过。” 我表扬他们说:“ 你们知道的可真多, 你们想知道榆钱怎么吃和其他花草树木的作用吗? ”学生异口同声地说:“ 想。 ”

我先说榆钱的吃法:吃榆钱大约在20世纪60年代初,因为当时人多地少、粮食也少,在榆钱没有成熟的时候采摘,用玉米面和榆钱放在一起煮粥吃,或者把榆钱和玉米面和一起贴饼子吃,其主要目的是代替粮食。 现在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我国以全世界百分之七的耕地,养活了世界上百分之二十二的人口,创造了历史上的奇迹。人们再也不用吃榆钱了。刚才同学们说松果可以吃并且吃过。据说松果有软化血管的作用,因此为了保健,人们都会买些吃。 我从一本书上看到松针中含有VC,当人体缺乏VC时可以饮用松针泡水来补充VC, 另外固体松油———松香被用作弦乐器上的润滑剂。

下面老师向大家介绍一下其他一些树木及花草的作用。 核桃楸的果实既是水果又是干果。 炮制可药用———健脑养骨。 黄菠萝属于珍稀树种,人称它的树皮是老虎皮,树皮有一定的药用价值。 九月菊的菊花用水冲,用热气熏眼睛,在和菊花水有明目的作用。 杭菊花有降血压的作用,中老年高血压者可是适合杭菊花茶。 蒲公英、车前子、龙胆草、山上的冬青都是很好的药材。

8.小学品德与生活教学生活化对策 篇八

关键词: 小学 品德与生活 教学生活化 对策

小学品德与生活课程设置的目的是为培养小学生自身道德修养奠定基础,此课程的基本属性是其生活性,理念在于让小学生品德回归到生活当中,引导孩子学会做人和生活,因而只有遵从生活化才是实施课程的正确路径。

一、传统小学品德与生活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教学方式不能很好吸引学生

作为一门思想教学课,传统教学过程中,主要以教师向学生灌输世界观和价值观为主,告诫学生应该做什么,学生做哪些事情是不对的,加之课文的文字表达枯燥生涩,天长日久,学生不仅不会对这门课程感兴趣,还容易产生抵触情绪。对于活泼懵懂的孩童来说,没有人愿意在课堂上总是听老师讲大道理。在我国新课程改革当中,将传统思想品德教育改为品德与生活,就是希望通过学习这门课程,让学生与生活实际相联系,明白一些基本的道理,培养他们初步的道德意识。原本有意义的课程如果只是被教师照本宣科式地僵硬表达出来,培养学生的道德素养根本无从谈起。

(二)考核形式不合理

品德与生活课程的考核仍遵循试卷为主的考试模式,通过考试来检验学生的掌握程度本无可厚非,任何课程的学习都需要检测学生哪里需要查漏补缺,然后针对检测暴露的问题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辅导,因而定期检测是非常必要的。但是由于小学品德与生活课本身固有的特点,笔试并不能够真正有效地反映孩子的学习成果。知易行难,孩子书面的表述只能从文字层面反映出他的价值判断,说明在意识层面,当一些生活中的情形发生时,他知道该如何做。但是,学生在实际生活中碰到试卷中出现的类似场景,是否真的会像试卷上写的那样去做,我们无从考量。因此,闭卷笔试这样的考试模式显然与小学品德与生活课的考核不符。

(三)课堂教学脱离生活实际

社会生活本身就是一本包罗万象的教科书,小学生从生活实际当中发生的事情做出价值判断,从而体现其道德水平,道德水平这种无形的意识,是可以随着生活经历的不断积累逐步塑造提高的。将鲜活的生活局限到有限的课堂教学当中已经违背了品德与生活课程设置的初衷,教学生活化就是让学生最大限度地体味生活,然后形成一套自己的价值判断标准,因此生活经验的积累至关重要,社会实践环节必不可少。

二、关于小学品德与生活教学生活化的对策

(一)贴近生活的教学方式

品德与生活课是一门和社会生活实践密切相关的课程,一些理论性知识的讲解对于实践经验很少的小学生来说,是指导他们行为的基础铺垫。重要的是,在对于学生的理论性知识进行讲解之后,一定要加强对于实践性学习能力的培养,让学生自觉地将理论知识运用到行动当中。以《我不任性》这一节课为例,当教师讲解完什么样的行为可以视为“任性”的之后,可以尝试鼓励学生发言,分享自己的经历。学生在没有学习此课之前,或许对任性没有基本的概念,也不知道自己某些行为就是任性的行为,在学习之后,会因为知道任性的行为是不好的行为而羞于启齿。此时就需要教师的鼓励和肯定,告诉学生大家或多或少都有过任性的经历,分享出来,大家相互交流,让更多的同学知道,以后大家就可以避免很多任性的行为。同时,要对那些敢于分享的同学给予肯定和表扬,勇于承认自己的任性行为,以后就知道这种行为不太好,再次发生的可能性就大大降低,有利于孩子的性格培养。小学生在谈自己的任性行为时,教师可以引导他们谈谈自己的改进想法,并肯定他向同学们传递了一种很好的方法,对自己有着全面的认识,加强自我管控意识,从而养成良好的日常行为习惯。

(二)多元化考评方式相结合

传统的笔试考核侧重于对学生理论、记忆能力的考察,对于有着生活性特点的品德与生活课来说,以实践情况作为考核模式是比较适合的考核方法。

学生平时的表现完全可以纳入考察范围当中,考察结果也不一定只用分数来表示,因为无形的品德很难用实际的数字来衡量其高低。可以用“优”、“良好”给予学生肯定与鼓励,“差”这样的评定最好不要出现,孩子行为的可塑性强,一段时间内表现不好并不代表他的品德就有问题,一旦给予“差”的评定,会对小学生的心理造成严重的负面影响。在日常教学中,鼓励学生走入社会中帮助他人,请他人对自己的行为进行客观评价,最后教师通过学生收集到的评价进行真实性验证,然后综合分析,对学生的学习实践情况进行客观公正的评价。

(三)教学与实践相结合

小学生的社会实践积累多了,有了一些基本的阅历,就会在生活中逐渐形成自己的判断和约束,当孩子意识到应该遵从课本上的理论知识自觉对行为进行约束时,就有了基本的道德标准,因此加强学生在校外的教学课程体会是十分必要的。如讲解《我们的生活与塑料》课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就自己身边的塑料制品进行发言,然后提出问题,当身边这些塑料制品破损不能再使用的时候,它们都去了哪里,学生一定会给出各种各样的答案。然后教师告诉学生不能用的塑料制品的正确处理方式,再带领学生认识塑料垃圾给生活带来的影响,以此激发他们的环保意识。

三、结语

我国目前培养人才的目标逐渐趋于向高素质、高品德、高能力方向发展,小学阶段是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初步形成时期,因此小学的思想品德教育有着举足轻重不能忽视的作用。本文以传统小学品德与生活教学当中存在的问题为切入点,提出相应的小学品德与生活教学生活化对策,以期优化目前的品德与生活课教学。

参考文献:

[1]姜志东.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生活化辨析[J].考试周刊,2013,75:180-181.

[2]沈莉华.小学品德教学“生活化”探究[J].新课程学习(下),2014,06:162-163.

9.《品德与生活》教学总结 篇九

一 指导思想

品德与生活课程是在小学中高年级开设的一门以儿童社会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品德与生活课以儿童的社会生活为基础。家庭、学校、家乡、祖国、社会是他们生活的不同领域;社会环境、社会活动、社会关系等是存在于这些领域中的几个主要因素。儿童品德与社会性发展是在逐步扩大的生活领域中,通过与各种社会要素的交互作用而实现的。

三、教学目标

(一)、总目标

品德与社会课程旨在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为学生认识社会、参与社会、适应社会,成为具有爱心、责任心、良好的行为习惯和个性品质的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奠定基础。

(二)、分目标

一 情感 态度 价值观

1、珍爱生命,热爱生活。养成自尊自主、乐观向上、热爱科学、热爱劳动、勤俭节约的态度。

2、在生活中养成文明礼貌、诚实守信、友爱宽容、公平公正、热爱集体、团结合作、有责任心的品质。

3、初步形成民主、法治观念和规则意识。

二 能力

1、能够初步认识自我,控制和调节自己的情绪和行为。初步掌握基本的自护自救的本领。养成良好的生活和行为习惯。

2、能够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感受和见解,能够倾听他人的意见,能够与他人平等的交流与合作,学习民主的参与集体生活。

3、学习从不同的角度观察、认识、分析社会事物和现象,尝试合理的、有创意的研究和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学习对生活中遇到的道德问题作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

4、学习搜集、整理、分析和运用社会信息,能够应用简单的学习工具探索

和说明问题。

三 知识

1、初步了解儿童的基本权利和义务,初步理解个体与群体的互动关系。了解一些社会组织机构和社会规则,初步懂得规则,法律对于社会公共生活的重要意义。

2、初步了解生产、消费活动与人们生活的关系。知道科学技术对人类生存与发展的重要影响。

3、了解一些基本的地理知识,理解人与自然、环境的相互依存关系,简单了解当今人类社会面临的一些共同问题。

五、教改措施

1、全面把握课程目标;

2、丰富学生的生活经验;

3、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4、充实教学内容;

10.《品德与生活》教学总结 篇十

农力小学

罗辉

本学期品德与生活教研工作思路是:“加强学习,优化设计,积极实践,积累反思。”

一、加强学习与培训,领会课改精神实质

以教研组为活动平台,组织品德与生活教师学习《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增强教师对新课程的认识,认真领会课改的基本精神和课改的基本目的,理解《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的性质、教学目标和教学基本要求,树立品德与生活课程“回归生活、热爱生活、学会做人”的核心理念。

二、加强集体备课,把握教材,优化教学设计

开展集体备课活动。组织任课教师分析新教材,研讨主题活动的设计。优化教研活动方式,采用小组设计活动方案,大组互相交流研讨的参与式活动方式,让教师思考合作、交流体验,在亲身介入的活动中熟悉和把握教材,深入理解编者意图,确立教学目标,把握教材重点,灵活地创造性地处理教材。同时集思广益,共同探讨和设计让学生主动参与、帖近学生生活实际的主题活动。引导教师积极提问,针对教师在教学中遇到的疑难问题,组织中心组教师共同探讨教材与教法,转变教育观念和教育行为,解决课堂教学中的实际问题,提高教师设计和实施个性化的主题活动的能力。

三、注重反思,积累优秀案例

为积累经验、促进本学科教师专业发展,要求任课教师总结提炼自己的教学经验和成果。学期末每位教师撰写并上交一篇教学论文,并组织教师互相学习。

四、收获与思考

11.《品德与生活》教学总结 篇十一

教学内容 道德情感 道德品质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5)04A-

0035-02

品德与生活课程是在小学低年级开设的一门以儿童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品德良好、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标的活动型综合课程。儿童品德的形成源于他们对生活的体验、认识和感悟。只有源于儿童现实生活的教育活动才能引发他们内心的而非表面的、真实的而非虚假的道德体验、道德情感和道德认识。品德与生活课教学要立足于儿童生活实际,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以正确的价值观引导儿童在生活中发展,在发展中生活。

一、立足儿童生活实际丰富课堂教学内容

著名教育家杜威说:“教育即生活。”生活是教育的根基,脱离生活的教育犹如“空中楼阁”。品德与生活课教学要遵循儿童生活规律,以儿童生活作为教学内容的源泉。教师在选择教学内容时,要立足于儿童生活,贴近儿童生活,把儿童生活带进课堂。

教师应将教材作为基础教学内容。品德与生活教材中编排的教学内容源于儿童生活又高于儿童生活,既是儿童现实生活的缩影,更是儿童理想生活的向导;既是教师讲授知识的载体,更是教师引发儿童活动的工具,是儿童开展活动时可以利用的资源。在新课程实施过程中,各版本的小学品德与生活教材的编写都是围绕儿童生活,采用主题统领、单元编排的方式,每个单元由若干课组成。编者以一个个主题为中心将有关的生活内容有机联系在一起,这样的教材编写方式,有利于学生获得较为完整的生活经验,形成看问题的整体视野,也能较为全面地培养学生的良好品德。例如,教科版品德与生活教材一年级上册中安排了“我上学了”“上学路上”“我的同学和老师”“家里的我”“大自然真美丽”5个单元,把一年级新生将要遇到的“怎样调节心情”“怎样爱护新书”“怎样做到不迟到、不早退”等实际生活问题编入教材中,为学生体验生活、适应生活提供了较为系统的生活素材。

教师要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联系当地的实际和儿童的实际,把生活中的新信息、科学技术的新成果、儿童生活中的新问题和现象吸收到教学内容中,不断提高品德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和生动性,提高品德教育的整体质量。例如,低年级学生预防踩踏、性侵害事件发生的问题,农村低年级“寄宿生”生活适应问题,留守儿童生活自理问题,安全教育问题等是儿童生活中的新近德育题材,应当引起教师的极大关注,可将其当作教学拓展内容,以丰富课堂教学内容。

二、在课堂教学活动中促进儿童道德情感的升华

课堂教学活动是实现教学目标的重要途径,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共同载体。教师在品德与生活课堂中组织儿童喜欢的主题活动、游戏活动和其他体验活动能够使儿童在积极主动的参与中,生活得到充实,情感得到熏陶,品德得到发展,价值判断能力得到初步培养。

例如,教学科教版品德与生活教材二年级下册《帮帮残疾人》一课。上课前,教师让学生开展社会调查活动,了解身边有哪些残疾人,他们是怎样生活的,人们是怎样对待他们的,并收集一个关于优秀残疾人的故事,让学生在活动中初步了解残疾人。上课时,教师为学生创设生动的生活情境,让学生观看特殊教育学校学生的生活图片和影像资料,并说说身边的残疾人。情境教学活动引发了学生的真情实感,激发了学生对残疾人的同情心。接着,教师把学生分成3组,让这3组学生分别参加“单手穿衣”“盲人走路”“聋哑人交谈”等模仿残疾人的体验活动,并进行交流、讨论,汇报感受,以培养他们的道德情操。学生在这些主题活动中,很自然地感受到残疾人生活的艰难。然后,教师让学生带着“国家、社会、个人是怎样关心残疾人”的问题登录百度网站自主学习,4人为一组,结合调查和上网学习情况完成学习卡,并进行展示。在展示过程中,有学生从国家、社会、个人三个层面提出帮助残疾人的办法。在课堂上,有学生提出“我的父母说街头残疾乞丐都是骗人的,不要拿钱给他们,不要帮助他们”的观点。“该不该拿钱给街头残疾乞丐”“他们该不该得到帮助”成了学生深层思考的问题。为了加深学生的理解,教师让学生当场进行小组讨论。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和小组讨论,不仅意识到自己要为残疾人提供一些力所能及的帮助,而且还明白了要从不同的角度去看待和帮助残疾人。

在品德与生活课堂中,教师创设引人入胜的教学情境,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开展循序渐进的主题活动,能够让学生得到真实的情感体验;注重学生学习方法指导,能够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可见,形式多样的教学活动能使学生的道德情感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

三、在课外实践活动中促进儿童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道德,只有当它被学生自己去追求,获得亲身体验的时候,才能真正成为学生的精神财富。”课外实践活动能内化学生的道德认识,激发学生的道德情感,引发学生的道德行为,使知、情、意、行在品德形成过程中成为和谐的整体,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学生只有通过课外实践活动才能完成“知”与“行”的统一。

品德与生活教材在每节课或每个单元教学之后都布置了一些作业,这些作业的形式主要为课外实践活动。例如,教师教学科教版品德与生活教材二年级下册《帮帮残疾人》一课后,组织开展“爱心存单”活动,让学生在家长的指导下确定帮扶对象,长期给予其帮助,并把每次帮助的内容、经过和感受制作成一张“爱心存单”,存入班级“爱心银行”,定期进行评比。这样的实践活动,让课堂教学与课外活动相结合,能促使学生将个人情感转化为实际行动。

教师在小学低年级中开展课外实践活动要注意做到“三结合一评价”。所谓“三结合”,一是与家庭生活相结合。家庭是学生的第一所学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学生道德情感的形成很大程度上与家庭生活息息相关。家长应给孩子提供参与家务劳动的机会,督促和指导孩子的日常生活和学习,培养孩子的良好习惯。二是与学校生活相结合。学校生活是学生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参与学校生活,及时捕捉校内发生的典型事例来丰富品德教育实践活动内容。要将品德教育融入少先队活动、班会活动、节日庆祝活动中,做到相互结合,相互促进,资源共享,提高综合教育效益。三是与社会生活相结合。社会是大课堂,品德教育要紧密联系社会生活。例如,让学生走向人群,参与“学雷锋”“献爱心”活动;让学生走向社区,参与“美丽乡村”清洁活动;让学生走向大自然,参与“生态文明”保护活动……使学生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初步掌握一些生活技能和树立公民责任意识。“一评价”即教师在活动过程中适时给予学生肯定和评价。评价以鼓励和表扬为主。评价的方式可以是学生自评、同学互评、教师(家长)评定等。

总之,品德与生活课教学要立足于儿童生活,让生活成为教学的源泉,让教学成为促进儿童健康成长的催化剂。

上一篇:高中生成年礼发言稿下一篇:审计的重点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