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

2024-10-02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精选14篇)

1.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 篇一

苏霍姆林斯基教育大师的教育名言

从什么地方和什么时候开始自我教育呢?有一句古老的格言说:“战胜自己是最不容易的胜利” 苏霍姆林斯基

只有能够激发学生去进行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 苏霍姆林斯基

领导学校,首先是教育思想上的领导,其次才是行政上的领导。 苏霍姆林斯基

所有能使孩子得到美的享受美的快乐和美的满足的东西,都具有一种奇特的教育力量。 (前苏联)苏霍姆林斯基

没有时间教育儿子——就意味着没有时间做人。 (前苏联)苏霍姆林斯基

父亲和母亲是如同教师一样的教育者,他们不亚于教师,是富有智慧的人类创造者,因为儿子的智慧在他还未降生到人间的时候,就从父母的根上伸展出来。 (前苏联)苏霍姆林斯基

教育的实质正是在于克服自己身上的动物本能和发展人所特有的`全部本性。 (前苏联)苏霍姆林斯基

真正的教育者不仅传授真理,而且向自己的学生传授对待真理的态度,激发他们对于善良事物受到鼓舞和钦佩的情感,对于邪恶事物的不可容忍的态度。 (前苏联)苏霍姆林斯基

每一个决心献身教育的人,应当容忍儿童的弱点。 (前苏联)苏霍姆林斯基

善于鼓舞学生,是教育中最宝贵的经验。 (前苏联)苏霍姆林斯基

体力劳动对于小孩子来说,不仅是获得一定的技能和技巧,也不仅是进行道德教育,而且还是一个广阔无垠的惊人的丰富的思想世界。这个世界激发着儿童的道德的智力的审美的情感,如果没有这些情感,那末认识世界(包括学习)就是不可能的。 (前苏联)苏霍姆林斯基《给教育的建议》

一个好的教师,是一个懂得心理学和教育学的人。 (前苏联)苏霍姆林斯基

教育者的关注和爱护在学生的心灵上会留下不可磨灭的印象。 (前苏联)苏霍姆林斯基

要记住,你不仅是教课的教师,也是学生的教育者,生活的导师和道德的引路人。 (前苏联)苏霍姆林斯基

教育技巧的全部诀窍就在于抓住儿童的这种上进心,这种道德上的自勉。要是儿童自己不求上进,不知自勉,任何教育者就都不能在他的身上培养出好的品质。可是只有在教师首先看到儿童优点的那些地方,儿童才会产生上进心。 (前苏联)苏霍姆林斯基《要相信孩子》

2.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 篇二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教师职业是一门研究人的学问, 需要长期不断地深入人复杂的精神世界。他说:“我们是和生活中最复杂、最珍贵的无价之宝, 也就是人打交道。他的生活、健康、性格、意志、公民表现和精神面貌, 他在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 他的幸福, 都决定于我们, 决定于我们的能力、水平、工作艺术和智慧。” (1)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教师素养不仅影响教师的职业发展、教育内容的效果, 同时也影响学生的一言一行。首先, 教师选择何种教育方式、方法, 教育的艺术水平如何, 既是教育素质的体现, 也是教师自身发展不可忽视的问题。教师只有具备综合素养才能形成全面品质, 这种品质通过对善良、仁爱、真假与恶的态度会浸入儿童的整个精神生活。教师不断提高素养, 才能使自己成为学生喜爱、家长认可、国家信赖的优秀教师。其次, 教育内容的教育价值要靠教师去发现和利用, 如果教师自身素质不高, 则会使教育内容失去其应有的教育价值而对学生造成负面影响。苏霍姆林斯基指出, 教师应对要讲的内容进行周密思考, 准备直观教具, 挑选例题和作业题。 (2) 这说明教师需精心设计教育内容, 使其以一种更加切合学生思维的方式在课堂中灵活展现, 发挥教育内容的独特魅力。此外, 教育并非生产制造, 教师的素养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他们是否能掌握学生发展的特殊性, 并据此设计适宜的培养方案, 影响学生成长。苏霍姆林斯基说:“在我们的学生的身上, 隐藏着天才的数学家和物理学家、哲学家和历史学家、生物学家和工程师、大田里和机床旁的创造性劳动能手的素质。这些天才的素质, 只有在每一个学生遇到教师有这样的‘活命水’来浇灌的时候, 才能蓬勃生长, 否则就会干枯和衰败。” (3)

二教师应具备的素养

1. 广博的知识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一个教师, 一个好的中学教师, 应热爱并精通它所教的那门学科, 了解它的发展情况, 关心本门科学正在探讨的问题, 对某门学科和某方面的知识具有独特的兴趣。” (4) 他还说:“多年的经验向我们证明, 学校及学校所从事的一切活动赖以确立的基础, 就是每个教师的多样化知识、丰富的智力生活、宽阔的眼界和在学识上的不断提高。” (5) 在掌握知识的同时, 苏霍姆林斯基强调了思考的重要性, 即思考教学内容及所传授的知识与人类社会文化是什么样的关系, 它们能否激起学生内心深处的求知欲。

2. 全面的能力

在苏霍姆林斯基看来, 知识只是教师素养的首要基础, 教师能力才是教学工作得以深入的前提, 一个好教师能否引领学生走进教育真实场景, 需要具备全面的能力。苏霍姆林斯基关于教师能力方面的论述有很多, 这里主要简述三方面能力。

第一, 教学能力是教师的基础。在所有教育影响中, 教师教学活动过程始终占据着主导地位, 教学不仅是知识的传授与转换, 更是师生心灵交流的渠道。如果教师仅仅停留于教学理论知识的掌握与学习, 则远不能达到好教师的标准, 所以, 教师需要不断进行教学反思, 通过实践、运用、体验、反思的不断循环过程促进自身教学能力的提升, 使教学内容、方法发生形式上的转变, 使其真正成为教师自己的东西。

第二, 语言表达能力是教育的桥梁。教师的语言修养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效率, 无论教师教哪门课, 其首先应是一名合格的语文教师, 假如教师言语不清、语义不明则无法表达清楚教学内容的含义、知识的逻辑关系及其隐藏的寓意, 当然也无法解决理解教学领导的问题。苏霍姆林斯基甚至把教师语言比作演奏家的乐器与画家的颜料, 没有乐器就没有音乐, 没有颜料就没有绘画, 没有深入人心的动人言语就没有教育。 (6)

第三, 创造力是教师走向卓越的关键。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教育如果没有创造力, 那是不可思议的, 因为教师教育的对象是不断变化、更新的独特儿童群体, 所以, 教师在繁杂的教育教学过程中必须具备活跃思维和热爱创造的意愿。对知识创造性的运用、对教学活动创造性的安排、对突发事件创造性的解决等能力能激发学生对求知、关注、新奇及参与的愿望。在这里, 他特别强调审美和音乐对教育工作创新有至关重要的影响。

3. 鲜明的个性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教师个性对学生的教育影响尤其重要, 他甚至指出学生的个性应靠教师的个性去影响、培养。他在这里所说的个性, 即一个人全部精神素养的集中体现, 主要指一个人的精神世界。他对青年朋友的建议:“你的知识、你的求知渴望和阅读爱好, 就是你个性教育力量的强大源泉。” (7) 在这里, 他特别重视教育与教师个性的有机结合, 他认为如果仅强调教育内容, 而忽略教育者的个性影响, 那么, 这种教师便脱离了教育者的意义。他甚至肯定地说:“能力只能由能力培养, 志向只能由志向培养, 才能只能由才能培养。” (8) 由此可以得出, 学生的个性在很大程度上是由教师的个性培养和养成的。

4. 热爱、关心和信任学生的品质

苏霍姆林斯基在其《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一书的前言中写道:“我生活中什么是最重要的呢?我可以毫不犹豫地答道:爱孩子。” (9) 我想这句话是源于他自己对学生真实的爱, 正因为如此, 他才能投身到教育事业并为其奋斗一生。也正是因为他坚持了这种信念, 他才能在教学一线克服种种困难, 完成了诸多有世界影响力的教育著作。他深信, 如果不具备“爱孩子”这一最起码的条件或必备的品质, 就根本不配成为一名教师。甚至可以肯定地说, 没有爱, 便没有教育。在这里, 他提出了爱的起点是对孩子的真挚关心和了解。他甚至直言不讳地说教师不了解孩子的原因, 大多数是因为根本不喜欢、不爱的缘故, 而不爱孩子就根本不可能到达孩子的内心深处, 给予他们有益的帮助, 从而失去了获得学生信任的机遇。

三如何提升教师的教育素养

教育信念是教师提升全面素养的坚定基石。苏霍姆林斯基在长期的教育工作实践中提出了许多与教师有关的教育信条, 这些信条构成了其教育理论基础的核心思想。他的教育信念主要有:相信教育对儿童的巨大影响力;相信孩子的可教育性与实施全面和谐教育的可能性;培养人的真正幸福观;坚持创造多方面的教育背景使各种个性都能得到充分发展等等。 (10) 对教师而言, 信念是教师所有素养的核心。

终身学习是教师提升全面素养的根本保障。苏霍姆林斯基曾向教师大声疾呼:“读书, 读书, 再读书!——这不仅是他对教师的一种鞭笞, 同时也是教师这一特殊职业的内在要求。他指出, 教师能否不断地补充、更新、完善、丰富、加深自己的知识, 增长自己的学识, 对教师来说是个致命的问题。假如教师对知识缺乏学习的愿望, 其教学活动只不过是重复教材上的内容罢了, 学生在没有探索、思考氛围的课堂上学习, 求知的乐趣就会丧失殆尽。在知识快速更新的信息时代, 终身学习是教师提升全面素养的根本保障。

研究儿童是教师提升全面素养的重要环节。教师进行教学的习惯方式通常是根据教学目标与教学大纲把整个教学活动串联起来, 这种方式虽然体现了一定的教育规律与方法, 但是在教育活动中, 教师面对的是各具特点的活生生的学生, 每一个学生都是具体存在的。所以, 不去了解、研究儿童, 教育规律的运用和教学大纲的实施就没有依据。因此, 苏霍姆林斯基要求每一个教师都要学习运用多种方法去了解儿童, 能敏锐观察学生在智力思考、生产劳动、游戏及课外休息时的各种表现特征, 从而在此环节上发现教育的方法与智慧, 不断提升教育素养。

精神生活丰富是提升全面素养的概括性要求。中小学生在德、智、体等诸方面的发展具有不平衡性与差异性, 所以教师需要不断丰富其精神生活, 为学生全面素质的发展树立榜样。他认为教师的精神生活首先来源于多方面的兴趣, 教师只有广泛的兴趣才能有丰富精神生活, 从而形成完满人格。在兴趣上, 苏霍姆林斯基指出:“教师集体的精神生活并不局限于教育上的兴趣, 其中首先就是对文学艺术和音乐的兴趣。”○11所以, 教师要让自己的劳动和精神生活融为一体, 这样才可以使自身素养不断提升, 为学生树立学习榜样。

总之, 苏霍姆林斯基关于教师素养的理论比较丰富, 对教师也提出了诸多方面的要求, 他提出的广博知识、全面能力、崇高品质及精神生活追求等方面的素养内容及提升策略为在职教师培训提供了一定的理论基础, 对教师教育改革目标具有重要的借鉴作用。

摘要: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教师的教育素养不仅关乎自身的职业发展, 而且对教育内容、学生成长都有重要的影响。高素养教师需要具备广博的知识、全面的能力、鲜明的个性以及热爱、关心、信任学生的品质。教师若要承担教书育人的责任, 就必须坚定教育信念、不断学习, 在研究儿童的同时丰富自身的精神生活, 从而提升自己的多方面素养。

关键词:苏霍姆林斯基,教育素养,个性品质

注释

1蔡汀等编.苏霍姆林斯基选集 (第二卷) [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1:533、629、774

2○11蔡汀等编.苏霍姆林斯基选集 (第四卷) [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1:643、679

3王天一.苏霍姆林斯基教育理论体系[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1992:259、268、29

4苏霍姆林斯基.帕夫雷什中学 (赵玮等译) [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1983:47

5蔡汀等编.苏霍姆林斯基选集 (五卷本) [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1:222

3.浅析苏霍姆林斯基教育管理思想 篇三

苏霍姆林斯基是世界上最著名的教育学家之一,在他从事教育教学的三十多年中,他既是一名优秀的教师也是极为出色的管理者,他担任校长的帕夫雷什中学是当时最著名的学校之一,良好的学校环境、完善的学校管理体制、优秀的教育集体是其主要的管理方式。

一、良好的学校环境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校园环境对于教育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他说用环境、用学生自己创造的周围情景进行教育是教育过程中最微妙的领域之一。他认为实现人的个性全面和谐发展创造良好的学校环境是不可少的外部条件。

他在帕夫雷什中学创造性地把教育理念和教育环境有机地结合了起来,通过环境更好地实施了他的教育思想。苏霍姆林斯基把学校的物质基础作为教育过程得到保证的重要手段。这之中包括自然条件、校园布置、教育教学设备、教室设计以及充足的图书等等。他特别重视校园环境,他强调校园环境必须要精心设计,应该要尽量利用环境对学生的精神世界进行潜移默化的影响,这是校园环境建设最重要的作用之一。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校园中绿色植物茂盛对于学生十分有益,帕夫雷什中学到处都是树木和花草。他认为校园的建设首先要有益学生的身心健康。

苏霍姆林斯基不仅注重学校环境的整洁美丽,能够通过环境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也很重视学校的人文氛围的和谐。苏霍姆林斯基在帕夫雷什中学的二十几年里,这里的校园环境的建设无疑是成功的,然而更可贵的是校园文化建设。校园文化是一种精神力量,能够使教育者和学生的人格,气质得到提升和完善。在学校的发展中逐步形成的校园文化有其独特文化形态,这种意识形态不仅能够直接影响教育者和学生的思维品质,行为方式和元认知能力的形成与发展,对教职员工以及学生,无论是思想观念还是行为习惯和准则,都有重要的影响,能有效提高人文素质。

二、完善的学校管理体制

苏霍姆林斯基在学校管理方面一是重视行政组织机构的领导管理,另外就是注重教育思想的领导。他认为教育思想的领导是最主要、最基本的领导。所谓教育思想的领导是指正确的教育观点、教育信念在学校的教育教学以及全部工作中能够真正贯彻并且实现。

苏霍姆林斯基在帕夫雷什中学二十多年的教育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学校管理和领导经验。他认为学校行政机构和各部门的职能作用十分重要,同时他重视集体领导的作用,坚持发扬民主办学。他倾注具大心血的帕夫雷什中学设校务会议,作为学校的最高议事和决策机构,由教师代表、学校各部门负责人以及家长委员会代表组成。学校主要负责人、学校重要工作计划以及教学任务等学校主要事务都由校务会议研究决定。

苏霍姆林斯基重视教育思想的领导,这是他学校管理理论的重要方面。教育思想的领导要用最基本的教育信念为基础去管理学校,开展教学工作以及一切工作。让全体教师都能够接受、理解的教育信念,是教育工作方向明確的重要保证。教师知道并理解该怎么开展教育教学工作的理念的积极性、创造性也就会随之提高了。他认为正确的教育思想应该要从教师的科研工作里来,通过集体研究得出之后将其提炼出来,把结论向全体教育职人员推广,从而让每个教职员工都能了解这些思想,只有这样才能让每个人都更好地理解和把握这些思想。他提出把教育教学中遇到的问题作为教师集体讨论的话题,经常从事这样的集体讨论是必要的。他力求要让学校所有教职员工以及所有工作人员一起来实现其教育思想,让所有人一起关注这些教育信念。另外,苏霍姆林斯基把教育信念作为校务会的书面文件的方式呈现给教师,他自己坚持给学生上课,听教师的课,深入到师生中去帮助教师理解领会教育信念的精神实质。

三、优秀的教育集体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集体是一种精神共同体,是人们之间相处的总体。他说:“集体是在共同的思想、共同的智力、共同的情感、共同的组织这几块基石之上建立起来的。”①这四个方面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每个方面都不是孤立存在的。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集体主义教育实现人的个性全面和谐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他说:“个人是否完满,即在智力、思想、道德、审美、创造性、情感、公民意识方面是否完满,是由个人跟周围世界的交往与联系是否完满决定的。”②个人与集体的关系处理得好,学生在集体中能够融洽地相处这对于学生的了展具有重要意义,对于学生的个性全面和谐发展十分有利。集体主义教育能够让学生体会到集体利益是第一位的,个人的利益要服务社会的利益,这是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公民应尽的义务和责任。

优秀班级体具有重要的教育功能,苏霍姆林斯基对此非常重视。班集体的建设过程中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其内在机制就是同学之间交往地开展和学生社会化的进行。学生在集体中感受到的别人的态度和评价对学生自身而言能够产生强烈的触动,“集体的思想、各种志向和多种关系、互相之间提出的评价和要求——所有这一切,像—条条纤细的幼根,滋养着集体敏锐的情感。这种情感越深,集体作为影响个人的工具所起的作用就越大,个别学生所带来的漠不关心、冷酷无情的危险也就越小”③。建立一个积极进取、争相进步的班风,在这样的班级气氛里让一些孤僻自卑的学生感受到集体的温暖和竞争意识,从而振作起来,一起为班集体的荣誉而努力进步,建立自信心。而教师要做的就是在集体建立之初树立集体的正确的情感和气氛,让集体成员互相信任,同时注意培养学生的是非观念,建立一个道德高尚情感细腻的集体,在这个集体中学生可以自由地交流。

注释:

①②③蔡汀,王义,高祖晶.苏霍姆林斯基选集(五卷本)[M].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1.第2卷719、720、第四卷321.

参考文献:

[1]蔡汀,王义,高祖晶.苏霍姆林斯基选集(五卷本).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1.

[2]王天一.苏霍姆林斯基教育理论体系.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3]刘颖.苏霍姆林斯基心理教育思想研究.扬州大学硕士论文,2006.

[4]叶玫.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伦理思想研究.南京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8.

[5]兰良平.苏霍姆林斯基和谐教育思想研究.云南大学硕士论文,2012.

[6]顾明远.苏霍姆林斯基教育思想在中国的传播及其现实意义.比较教育研究,2007,04.

[7]王义高.和谐教育——苏霍姆林斯基的“和谐教育”核心思想解读.比较教育研究,2008,04.

4.苏霍姆林斯基教育名言 篇四

28、我认为课堂上最重要的教育目的,就在于去点燃孩子们渴望知识的火花。(《怎样培养真正的人》第148页)

29、课堂是一个人感到追求成为思想家的第一个摇篮。(《苏霍姆林斯基选集(二)》第335页)

30、教师上好一堂课要做毕生的准备。(《苏霍姆林斯基选集(四)》第663页)

31、课堂是一个人感到追求成为思想家的第一个发源地的动力。(《怎样培养真正的人》第148页)

32、为了使学生从思考中获取知识,教师必须对学生的知识有充分的了解。(《给教师的建议》第26页)

33、请你毫不犹豫地在每一节课上尽量留出时间让学生掌握新教材吧!(《给教师的建议》第35页)

34、上课,这是儿童和教师的共同劳动,这种劳动的成功首先是由师生间的相互关系来决定的。(《教育的艺术》第73页)

35、学生在课堂上的脑力劳动修养乃是教师劳动修养的一面镜子。(《给教师的建议》第535页)

36、让学生体验到一种自己在亲身参与掌握知识的情感,乃是唤起少年特有的对知识的兴趣的重要条件。(《给教师的建议》第231页)

5.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 篇五

学校的温室里是一片鲜花的王国。一年级小学生季娜一大早就来到温室。温室里一个人都没有。季娜进了温室,向“快乐花”――一朵淡蓝色的花朵走去。除了学校的温室,哪儿也没有这种花。季娜的奶奶病了,病得很厉害,季娜想给奶奶带去快乐,减轻她的痛苦。季娜刚摘下一朵“快乐花”,门就响了,老师来了。看到季娜手里的花,老师显得很惊讶。季娜的眼睛在哀求,老师明白了。他走到季娜跟前,拥抱了她,对她说:“季娜,你再摘三朵花吧,一朵留给自己,因为你是一个懂得爱的孩子。一朵给爸爸,一朵给妈妈,因为他们教育出了一个善良的孩子。”

这个故事出自苏霍姆林斯基《育人的故事》。暑假原本并没有计划读苏霍姆林斯基的书籍,因为他的大部分书我已经读过了,有的甚至阅读多遍。可是,我常常在不经意间会想念苏霍姆林斯基的书中那些可爱的孩子,那些让人回味无穷的小故事。这似乎成了我近年的一种习惯,每当要深度思考一些教育问题时,就会不自觉地翻开苏霍姆林斯基的书,聆听他的教诲,感受他博大而又深邃的教育情怀。

再来分享一个故事:

11岁小女孩塔马拉,为了给奶奶祝贺八十大寿,早在几个月前就悄悄种下了一丛玫瑰。她每天都去给玫瑰灌溉、施肥、精心地修剪花枝。奶奶过生日的那天早晨,塔马拉来到自己的花坛,她屏住呼吸,小心翼翼地剪着花枝,枝头上盛开着极其罕见的紫色花朵,花朵上闪烁着晶莹的露珠。小姑娘的眼里闪耀着欢乐的光芒。

故事的结尾,苏霍姆林斯基深情地写道:这熠熠的光芒永远留在我的心坎。我爱这姑娘,正是爱她在那个多露的清晨我看到的模样。

故事的结尾,苏霍姆林斯基深情地写道:这熠熠的光芒永远留在我的心坎。我爱这姑娘,正是爱她在那个多露的清晨我看到的模样。

这样的故事,这样的记录,这样的深情,在苏霍姆林斯基著作里俯拾即是。

阅读苏霍姆林斯基,常常让我想起两个字:信仰。因为对教育的深刻信仰,他像虔诚的圣徒一般,矢志不渝地追随心中的教育理想和信念,直至生命的最后一刻。因为对教育的深刻信仰,他把整个心灵献给了孩子,为孩子们缔造了童话般的教育生活。因为对教育深刻的信仰,他始终心怀悲悯和爱,呵护着每一个生命,他的教育因而焕发出夺目的人性的光辉,直到今天仍感动和震撼着我们。

这是一个初秋的日子,苏霍姆林斯基带领孩子们来到田野,他们的面前展现出一派迷人的景象:

田野就像碧波万顷的大海,树林犹如一座座绿色的小岛。鳞次栉比的盆地,连绵不断的丘陵,此起彼伏的浪涛,庄严肃穆的陵墓,错落有序的树林,所有这一切就像那神奇的海底王国一样向远方伸展。而那辽阔的天空,田野上空微微晃动的雾气则像被太阳所照耀的透明的水底一样……

可以想象,孩子们看到这一切是多么惊奇和喜悦啊,于是小女孩莉达忍不住发出了这样的慨叹:“老师,活着真好啊!”

作为教育者,相信有一个问题是常常缠绕我们心头的,那就是:什么是真正的教育?读了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故事,我想,当一种教育能够让孩子如此发自肺腑、情真意切地热爱生活,热爱这个世界,这种教育就是最美好的教育,也是真正的教育。苏霍姆林斯基用他真实的、踏实的实践而不是空洞的理论和口号为我们勾勒了一个又一个五彩斑斓的教育童话。河岸边,田野里,夜间的篝火旁,灿烂的星空下,淅沥的秋雨中,茂密的森林深处……苏霍姆林斯基书写的教育童话无处不在。听,他正用柔和优美的乌克兰语,轻轻对孩子们说:

你们看,我们面前多美。草上有蝴蝶飞舞,蜜蜂在嗡嗡唱,远处的牛群像玩具一样。看上去,牧草地好像一条淡绿色的河流,而树木像是深绿色的河岸。牛群在河里洗澡……听见小飞虫的嗡嗡响和蝈蝈的歌唱了吗?

无论是作为孩子的家长,还是作为教育工作者,我是如此羡慕并用一种尊敬的目光仰视着这样的`教育生活。读完苏霍姆林斯基的《帕夫雷什中学》,我抑制不住心里澎湃的激情,写下了《我心中理想的学校》这篇文字,我要告诉自己:永远心怀信仰与理想,努力追寻真善与美好,一定能书写属于自己的教育童话。

再来聆听一个故事:

萨沙是个五年级学生,他的一个同班同学有几支彩色铅笔,这在当时是十分贵重的。这位同学把彩色铅笔放在教室的柜子里,有一天,彩色铅笔突然不见了。大家十分难过。毫无疑问,除了本班同学外,谁也不可能拿去。苏霍姆林斯基想,拿走彩色铅笔的可能是最喜欢画画的萨沙。

“谁也没有拿走彩笔,”苏霍姆林斯基竭力使孩子们相信,“只是出了个差错。有人忘了把彩笔放回柜子,他把彩笔带回家了,现在彩笔正在他家的桌子上,明天他一定会放回原处的。”

清晨,苏霍姆林斯基来到学校,突然听到有人翻篱笆进来了,是萨沙。“发生了什么事,萨沙?”“彩笔……”“放回柜里去吧。”“教室门关着,该怎么办呢?”孩子绝望地问道。“给我吧。不要和任何人谈起这件事……也不要对别人讲你犯了错误。我把彩笔拿回家搁一天,使用一下。”

萨沙松了口气,紧张的心情缓和下来了。他们进入教室时,从孩子们的眼神中,苏霍姆林斯基看到了期待与不安。

“彩笔在我家里。”苏霍姆林斯基愉快地对孩子们说,“我自己也弄不清这么会把彩笔放进我的皮包,我要画一棵水池塘旁的小白桦。明天我就把彩笔带回来。”苏霍姆林斯基和萨沙两人目光相遇了,萨沙那闪闪发光的眼神流露着对苏霍姆林斯基的感激。

这是一个关于慈悲的故事。读着,我仿佛置身于苏霍姆林斯基慈悲的目光里,他用一个教师深沉的悲悯之心和宽容的爱心融化着、温暖着每一个孩子的心灵。

听听“差生尤拉”的故事吧。

尤拉是个在老师和学生看来智力有缺陷的孩子,但是老师并没有放弃他。老师始终告诉他:“我和你一起思考,我们一起解决问题。”“快了,快了,瞧,我们快成功了。”终于,尤拉把正确答案写在纸上了!

苏霍姆林斯基这样记录尤拉成功后的样子:孩子为他的成功而欢欣鼓舞。在他的精神上,有一种难以表达的欢乐:这胜利是他经过艰苦努力而得来的!正是这种发现的欢乐,这种靠自己的努力而完成作业的欢乐,才是人的自尊感的源泉。这是一种强大的教育力量,它能在儿童的心灵中激发出新的思考的能源。我们要珍惜这种力量。

读着苏霍姆林斯基的《我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我陆续写下这些文字:

作为教育者,我知道教育不是万能的。但是我更清楚教育的使命和责任,那就是尊重和敬畏每一条生命。生命是无所谓高低贵贱,无所谓贫富优劣的。而尊重和敬畏生命需要的是来自我们心灵深处那一份悲天悯人的情怀。

因为悲悯,所以善良。教师的善良,不仅体现在不欺弱怕强,不伤害无辜,更体现在宽容平和、公平公正地对待每一个孩子。有教无类,千年前孔先生就如此告诫我们的。

因为悲悯,所以善感。如果你从不曾为一丛怒放的鲜花或一棵发芽的小草而欣喜,你从来没有为一个新生命的诞生而感动,你从来没有为生命中的人和事而喜悦或忧伤……你如何能发现站在你面前那弱小生命的微妙变化?你如何会体谅和感受他内心的悸动和涌流?

因为悲悯,所以善待。善待孩子的差异,善待孩子的错误,用宽阔的心包容孩子,谅解孩子。教育,应该是生命与生命的惺惺相惜,是人与人的互相拥抱与彼此喝彩。

只有这样,教育才会真正渗透到孩子的骨骼、肌肉和血液中,还原人性美的本质,一代一代,让人变得更美好……

张爱玲说:“因为懂得,所以慈悲”。无疑,苏霍姆林斯基懂得孩子!他关注孩子心灵中的每一次震颤,并以惊人的爱与悲悯倾听每一颗向这个世界发出呐喊的心灵,注视着每一张面对这个世界微笑或流泪的脸庞。

清晨,苏霍姆林斯基在校门口迎接孩子们的到来:

亲爱的尤拉来了,他的眼睛清澈活泼,我看到了他心底的快乐。哦,卡娅,脸上沾有面包屑的可爱的小家伙。我终于听到小玛拉的问候了,那是天使般的愉悦的声音……

新生开学的时候,苏霍姆林斯基这样观察孩子们:

我凝视着一双双乌黑、淡蓝、墨绿、浅灰色的眼睛,觉得每个儿童此刻都打开了通往世界的小窗口,在入迷地观看着蓝天和大地,太阳和月亮,鲜花和飞鸟,而每一个小窗口互不相同,各有特色。

在苏霍姆林斯基三十多年的教育生涯中,他每天这样观察、记录着孩子的点滴成长,写下41部教育论著,600多篇论文,1200多篇供儿童阅读的童话、故事等文艺作品。

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这是苏霍姆林斯基一生的信仰。

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也应该成为每一个教育者的信仰。

惟有如此,教育才能让每一个生命开出绚丽多姿的花朵。

6.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 篇六

苏霍姆林斯基在第一个建议中提到,“我们作用于学生精神世界的最重要的工具是教师的话语、周围世界的美和艺术的美……”因此,我觉得世界上没有最好的教育方法,只有适合的教育方式。

古人有一种说法:“乐人易,动人难。”也就是说,让人开心容易,要想感动人很难。其实我觉得,乐人和动人是语言的两种不同风格,幽默的极致也能动人。虽然,我们达不到如此境界,可是我们应该朝着这个方向努力。

我想,一个语言贫乏单调、枯燥无味的教师吸引的学生恐怕也很有限。作为一年级的语文教师,我觉得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应该是我们努力的方向,无论我们采用的是哪一种风格,只要能吸引学生就是成功的语言。一年级的刚从幼儿园充满童真童趣的生活中过渡到一年级,难免会有很多的不适应,尤其是拼音教学枯燥乏味,知识点碎而且冗杂。作为教师应该采用多种多样的方式让他们慢慢适应慢慢习惯。教育方法在这时就显得尤其重要。说到这个问题,就又回到了“什么样的教学方法才是真正有效的”,我想这应该是教师共同关注的问题吧。我觉得要想成为真正的教学能工巧匠,只有自己在其中倾注了自己的智慧。自己的活的思想的教学方法,应该才是最好最有效的方法。

7.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 篇七

人民教育出版社党委书记郭戈、副总编辑魏运华、郑旺泉,教育编辑主任刘力德及其编辑室全体成员参加了讨论会。郭戈书记在开幕式致辞中高度评价了《苏霍姆林斯基教育智慧格言》、《顾明远教育演讲录》出版的重要意义,并紧密结合这两本书的具体内容阐发了苏霍姆林斯基和顾明远在教育理论传播与创新领域的贡献。

北京师范大学国际与比较教育研究院顾明远教授、王英杰教授、毕淑芝教授、曲恒昌教授和国际与比较教育研究院院长刘宝存教授、苏霍姆林斯基研究专家王义高教授、肖甦教授参加了此次活动。《顾明远教育演讲录》的作者顾明远教授、《苏霍姆林斯基教育智慧格言》的主编者肖甦教授以及王英杰教授在研讨会上做了主旨发言。刘宝存院长主持了会议。

乌克兰驻中国大使馆主管科教文化事务的伊戈尔·杰尼修克一等秘书代表乌克兰大使在首发式上致辞。应北京师范大学邀请前来讲学的乌克兰教育科学院院士、北京师范大学客座教授、苏霍姆林斯基的女儿苏霍姆林斯卡娅教授作为特别嘉宾出席了首发式。她在发言中指出:苏霍姆林斯基教育思想是其对人性的教育真谛深刻总结和教育实践的真实写照,这些思想既是历史的产物,又具有超越时空的现实意义, 30年来该思想体系在中国广大教育工作者中不断得以传播和践行,苏霍姆林斯基著作中译本的不断丰富,今天由肖甦教授主编《苏霍姆林斯基教育智慧格言》得以出版都是最好的证明。顾明远先生不仅是苏霍姆林斯基教育思想的积极传播者,他自己的教育观点和教育活动也为中国教育的发展与改革作出了重要贡献,因此《顾明远教育演讲录》的出版同样是非常值得祝贺的一件大事。

人民教育出版社在出版中外教育名著领域影响巨大,《苏霍姆林斯基教育智慧格言》、《顾明远教育演讲录》是一系列“人教版”教育名著中最新的两种,也是人民教育出版社与北京师范大学国际与比较教育研究院长期合作成果的最新结晶。

《苏霍姆林斯基教育智慧格言》是从苏霍姆林斯基众多教育作品中精译精选精编而成,本书由教育真谛、教师爱生、教师育人、教师发展、校长工作、学生发展、家长教育七个部分组成,全面反映了苏霍姆林斯基教育思想的精华。该书通过精炼、精致的文体形式再次呈现了苏霍姆林斯基教育思想的巨大魅力,可以成为每一位教师在自己创造性教育活动中的案头书、百宝箱、工具箱。

《顾明远教育演讲录》精选了顾明远有代表性的演讲40篇,主要包括国际与比较教育研究、基础教育改革和发展、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职业教育改革和发展、教师教育改革和发展、《教育规划纲要》解读等专题,这不仅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教育科学领域的成就和经验,也是顾明远长期践行教育理论传播与创新的真实记录,更是我国教育理论研究中的宝贵财富,堪称新时期教育思想演化和教育理论发展的一个缩影和写照。

8.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 篇八

【关键词】项目教学法 阶段性学习 分享演练 学生互评 教师总评

被喻为“教育思想泰斗”的苏霍姆林斯基,他的教育思想不仅反应了社会发展的需要,也体现了教育本身的规律,符合社会以及教育发展的趋势。从个性全面和些发展的高度看待劳动教育对人类社会发展的意义,而不是从智育或是德育的角度看待劳动教育,所以说劳动教育是道德教育、智力教育、体育教育及美德教育的基础。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教育,这首显示益众劳动,益众十分艰难却又十分高商的劳动。他认为劳动是人类社会生活不可缺少的重要封面。没有劳动,就不会有社会,不会有有人类生活,甚至人类生活会出现停滞或倒退。从教育的角度表示,劳动教育是个性全面发展和谐发展的有机组成部分。

跨专业课程又称为项目教学法,它是通过“项目”的形式进行教学。为了使学生在解决问题中习惯于一个完整的方式,所设置的“项目”包含多门课程的知识。项目教学法就是在老师的指导下,将一个相对独立的项目交由学生自己处理.信息的收集,方案的设计,项目实施及最终评价,都由学生自己负责,学生通过该项目的进行,了解并把握整个过程及每一个环节中的基本要求。

项目教学的教学策略师先练后讲,先学后教,更侧重学生的自主学习,主动参与,从尝试入手,从练习开始,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创造性、积极性等,学生作为课堂的主要环节,教师转为引导参数,从而实现运行过程的师生角色互换,有利于加强对学生自学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

结合艺术类院校学生的具体情况,我院英语公共课的教学改革指导方向是以教师布置阶段性学习任务,课堂教学分享演练,到学生互评、教师总评三个环节。

一、教师布置阶段性学习任务

在组织学生自主学习初教师对学生总体水平有一个全面准确的把握,从而制定基本适合70%学生完成学习任务。考试除了针对学生听、说、读、写能力外进行的测试外,更重要的是测试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写作能力。并按照成绩比例进行分配分组,以满足后期教学任务布置完成。而学习任务的布置就是项目制实施的开始,给学生制定以教学大纲的教学要求为基础的自主,自助学习内容及作业,要求学生以团队的形式进行讨论和学习,一起探求问题的答案,在探讨中学习,在学习中学习,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教师则在此阶段处于“无为”,只是负责安排分组,布置学习任务,制定学习计划和整学习教学安排。

二、课堂教学分享演练

教师在对学生进行模拟考试摸底后,对班级按照讲,写,译三门考试成绩平均的学生进行配对分组,从而安排学生组内互补,分担学习任务为课堂讲演者,课后整理写作者,课后材料分析翻译者,并在课堂上以讲演的形式向全班进行阐述讲解。每学期更换分组学生承担任务至少三次,这样能有效的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并且转化为学习动力,从而促进学生从多个知识方面进行专项学习提高。经过几周的课堂讲演练习,学生的课堂表现能力尤其英语的应用能力得到了最大限度的展现,并且学生也会真切的感受到自己在讲演实战中的薄弱点,是听说问题,是表达问题,还是课件制作或是讲演思路,都能够一目了然,教师进行有的放矢的讲解事半功倍。

三、学生互评、教师总评

此阶段是学生的自我反思,升华的阶段,亦是教师对学生学习状况查缺补漏的最佳时机。比较以往教师一味的按照教学大纲,课程要求讲解,却很难与学生实际应用交流应用中的英语接轨,这样对于艺术类学生的学习特点没有针对性,容易流失学生的课堂积极性,而对于艺术类院校,公共的课堂积极的调动则是课堂教学效率能否转化为教学成果的直接体现。所以同学间能够看到彼此学习上的不足,进而进行改正,提高;而教师能够给学生在最需要帮助的地方给予讲解,指导。

项目教学法萌芽于欧洲的劳动教育思想,最早的雏形是18 世纪欧洲的工读教育和19世纪美国的合作教育,经过发展到20世纪中后期逐渐趋于完善,并成为一种重要的理论思潮。项目教育模式是建立在工业社会、信息社会基础上的现代教育的一种形式,它以大生产和社会性的统一为内容,以将受教育者社会化,以使受教育者适应现代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相统一的社会现实与发展为目的,即为社会培养实用型人才为直接目的的一种人才培养模式。在这样一种新型教学模式的指引和指导下,学生的实践能力将会得到空前的提升,从而也能够真正意义上的提高艺术类院校英语教育教学和科研水平的提高。

参考文献:

[1]程有鹅.浅谈项目教学法在高职课程教学中的应用[J].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06(8).

[2]司徒美兰.中职英语项目教学法初探[J].课程教育研究,2012(11).

9.苏霍姆林斯基 篇九

早在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苏霍姆林斯基就已经将“和谐教育”的概念纳入到了“全面发展”的理论之中,并作了实践尝试,“和谐教育”的精神也成为贯穿其教育思想的精髓。而纵观我国基础教育教学实践的发展,让人不禁欣喜地发现,原来苏霍姆林斯基的“和谐教育”理念与我们当前建设和谐社会、构建和谐教育这一重要战略取向的精神竟是如此相似和吻合!

笔者作此文之时,恰逢在珠海举行的苏霍姆林斯基教育思想与我国教育改革国际研讨会圆满闭幕。一些专家和长期工作在教学前线的中小学校长们就实践苏霍姆林斯基“和谐教育”思想的情况进行了介绍,其中一些学校已经将“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本”、“培养和谐发展的学生”等作为办学的宗旨和追求的目标。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思想扎根于实践,来源于实践,也必然需要后人去还原、付诸实践。当前,在全国上下大力提倡建设和谐社会的大环境之下,在结合我国具体国情的基础之上,充分实践“和谐教育”思想,才是真正透彻地理解、汲取苏霍姆林斯基留给后世的珍贵教育遗产的精髓。

(一)个性全面和谐发展的涵义苏霍姆林斯基从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出发,创造性地将“全面发展”“和谐发展”个性发展融合在一起,提出个性全面和谐发展教育思想,并将其作为学校教育的理想和目标。在他看来,所谓个性全面和谐发展即意味着人在品

行上以及同他人相互关系上的道德纯洁,意味着体魄的完美、审美需求和趣味的丰富及社会和个人兴趣的多样。苏霍姆林斯基认为,一个个性全面和谐发展的人,应当第一,是社会物质生产领域和精神生活领域中的创造者;第二,是物质和精神财富的享用者;第三,是有道德和文化素养的人,是人类文化财富的鉴赏者和细心的保护者;第四,是积极的社会活动者、公民;最后,是树立于崇高道德基础之上的新家庭的建立者。

苏霍姆林斯基强调指出,全面发展是指学生的身体、品德、智力、劳动和美感等方面都得到发展。忽视哪一方面域只偏重哪一方面的教育,都是片面的教育。个性全面和谐发展教育则要求使智育、体育、德育、劳动教育和审美教育深入地相互渗透和互相交织,使这几方面的教育呈现为一个统一的完整过程。但是,个性全面和谐发展并非要求每个人的所有方面都均衡发展,也不意味着每个人能够胜任所有的工作,能够不停地从一个职业转到另一个职业。苏霍姆林斯基对此作了清楚的说明: 全面发展的思想是跟样样都做而又不求甚解是毫不相容的,于是,全面和谐发展就与个性发展有了必然的联系。在他看来,人的全面发展同掌握高深的知识、同积极的社会活动和劳动活动、同任意选择职业的可能性联系着。所有这一切

都要求个人兴趣与社会需要相结合,职业则应适合于人的天赋和志向。

因此,可以说,个性发展和全面和谐发展是一个相互联系的统一体,没有个性发展,全面发展是难以实现的。苏霍姆林斯基关于个性全面和谐发展的观点是他的个性全面和谐发展教育思想和实践活动的基石,也是他的全部教育理论和教育实践活动的起点和终点。

(二)个性全面和谐发展教育的内容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个性全面和谐发展教育由体育、德育、智育、劳动教育和美育组成。

1、体育苏霍姆林斯基十分重视身体健康发展在个性全面和谐发展中的作用。他说:良好的健康和充沛旺盛的精力,这是朝气蓬勃感知世界、焕发乐观精神、产生战胜一切艰难险阻的意志的一个极重要的源泉。而孩子生病、体弱和带有病患素质,则是众多不幸的祸根。苏霍姆林斯基十分重视学校的体育,把体育看作健康的重要因素,生活活力的源泉。苏霍姆林斯基对青少年身体的保护给予了充分的关注。他要求学校的环境布置、教学设备和通风采光等都要从学生的健康方面考虑。他还认为,学校应该制定合理的作息制度,因为这是 身体健壮和精神振奋的一个很重要的条件。苏霍姆林斯基对体育课和体育活动在促进青少年身体健康和全面和谐发展中的作用深信不疑。他确信:有规律的经常性锻炼不仅可以便身体变得健美、运作协调,而且可以培养性格、锻炼意志。因此苏霍姆林斯基要求学校重视体育设施建设,学校体育馆和操场上的各种体育器材设备一应俱全。

2、德育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学校教育的任务不仅要传授知识和培养能力,而且要给每个人精神生活的幸福,使每个人有丰满的内在精神世界,能享受劳动和创造的欢乐,具有个人的尊严感、荣誉感和自豪感,并且使每个人遵守神圣的、不容争议的、不可动摇的行为准则。而这一切都离不开道德和道德教育。苏霍姆林斯基指出,和谐全面发展的核心是高尚的道德,因此,在个性全面和谐发展教育中,德育应当居于首位。

(1)道德教育应当及早开始。苏霍姆林斯基强调说:道德教育是从儿童有意识的生活刚刚一开始就进行的,也就是说,早在他们还理解不了共产主义理想是人类道德文明的顶峰这一真理之前,就开始进行了。因为,儿童幼小时,心灵容易接受情感的影响。

(2)道德教育应当培养青少年良好的道德习惯。苏霍姆林斯基认为,诸如同情心、乐于助人、尊重他人、热爱劳动、珍惜一切劳动创造等基本道德素养应当从小培养,并形成习惯。在道德习惯的形成过程中,自觉性、自尊心和责任感这三大要素起着重要的作用。苏霍姆林斯基还认为,道德习惯的形成要经历3个阶段,即正面教育阶段、自我道德评价阶段和道德成熟阶段。在第一个阶段,教育学生体验亲切的同情,对恶行的愤懑不平等情感,使学生养成关心别人、关心周围世界的习惯。在第二个阶段,要求学生能对自己的道德行为进行自我评价,以激发学生养成良好习惯的主动性。在第三个阶段,学生的道德行为已完全成熟。这三个阶段是一个由低级到高级渐次发展的过程。

(3),道德教育应当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感。苏霍姆林斯大林基认为,情感是道德信念、原则性和精神力量的核心和血肉;没有情感,道德就会变成枯燥无味的空话,只能培养伪君子。在他看来,德育首先要培养人对美好的、惹人喜爱的、令人神往的东西的敏感性,也要培养对于丑恶的、不能容许的、不可容忍的东西的敏感性。同情心是指对他人的同情、关心、尊重和体贴。因此,为每一个人培养起善良、诚挚、同情心、助人精神及对一切有生之物和美好事物的关切之情等品质--这是学校教育的基本的起码目标。学校教育就要由此入手。

(4)道德教育应当以帮助学生确立道德信念为目标。苏霍姆林斯基认为,道德信念是道德发展的最高目标,是顶峰,道德教育的最终结果就是确立个人的道德信念。在他看来,道德权念是人们对道德问题的知识性理解,而道德信念 不只是指人知道些什么,而首先是指他怎样把这些知识变为他的行动。苏霍姆林斯基指出,道德信念的形成应从培养学生的习惯入手,因为当学生高尚的道德行为己经形成习惯时,道德信念就稳定地形成了。

3、智育智育是苏霍姆林斯基个体全面和谐发展教育思想的重要内容。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智育包括获取知识、形成科学世界观,发展认识和创造能力,养成脑力劳动的技能,培养对脑力劳动的兴趣和要求,以及对不断充实科学知识和运用科学知识于实践的兴趣和要求。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智育的主要目的是发展智力。因此,他要求每个教师都应当成为学生智力的得法的、有头脑的培育者。值得注意的是,苏霍姆林斯基还提出了一个重要的观点:世界观的形成乃是智育的核心。在他看来,智育应帮助学生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即使学生能够对他所看到的、所认识的、所做的事情采取积极的态度,其中包括对待知识的态度。反过来,科学世界观的形成也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学习,学生的学习态度越是积极,其求知欲也就越强烈。

4、劳动教育劳动教育也是苏霍姆林斯基个性全面和谐发展教育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他看来,劳动教育是对年轻一代参加社会生产的实际训练,同时也是德育、智育和美育的重要因素。他认为,劳动教育任务就是要让劳动渗入学生的精神生活中去,使学生在少年时期和青少年早期就对劳动产生兴趣并热爱它。、苏霍姆林斯基认为,美是道德纯洁、精神丰富和体魄健全的有力源泉。感知美、认识美和创造美的能力是个性全面和谐发展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因此,美育也成为个性全面和谐发展教育中的有机组成部分。在苏霍姆林斯基看来,美育就是教会孩子能从周围世界(大自然、艺术、人们关系)的美中看到精神的高尚、善良、真挚,并以此为基础确立自身的美。

苏霍姆林斯基指出,美育的第一步是要培养学生感知和领会美的能力。他说:感知和领会美,这是审美教育的基础,是审美素养的核心。在苏霍姆林斯基看来,感知和领会美的手段主要有3种:一是通过浏览和远足去观察大自然中的美。二是阅读文艺作品,以便更好地领略其中的韵味和含意。三是欣赏绘画作品和音乐,通过视觉和听觉来增强审美感知能力。苏霍姆林斯基强调指出,在感知美的基础上还要培养学生创造美的能力。他主张学生通过练习写作和绘画等,学会用语言和艺术形象来表达自己对美的感受和认识,从而达到培养学生创造美的能力。

10.苏霍姆林斯基经典名言 篇十

2.育人先育心。在由人的精神财富外化而来的和谐的交响曲中,最微妙、最温柔的旋律当属于人的心灵。

3.在道德上让孩子们做好体验爱的伟大情感的准备,这就意味着在他们的童年和少年时期,要在集体成员的各种相互关系中经常提出道德审美因素。

4.在充满着体贴和关心的家庭中,永远不会为鸡毛蒜皮的事情发生争执,伤感情。

5.在我看来,真正的教育始于一个人为理想所鼓舞,能认清自己,思考自己生活的意义和目的,审视自己是一个什么人和应当成为一个什么人。

6.正因为教育者能够使用明智的、真挚感人的语言,正因为教育者要求言行一致,思想和行为的一致,我们才能培养出爱国主义者。

7.整个数育过程都贯穿着一条道德义务感的红线。义务感并不是束缚人的枷锁,它能使人获得真正的自由。恪守义务可以使人变得更高尚。教育者的任务,就在于使义务感成为自觉纪律这个极其重要品质的核心,缺少了这种品质,学校就是不可想象的。

8.小保姆米继红:你们别管我,让我落入不管谁的魔掌,跳入爱谁谁的火坑吧!

9.真正的教育者向来都是情感丰富的人。他对欢乐,对忧愁,对令人担心的事,都有着深刻的内心体验。如果儿童觉察出自己教师的感情是真诚的,他们就会信任他。

10.真正的教育大师很少去同个别偷懒的学生进行斗争,他们同作为智能冬眠的后果的懒惰进行斗争。

11.在学校的学习不应当是终结性的,而是人们在整个一生中全面教育的开始,智与美日臻完善的开始。

12.在学龄初朋,教师对儿童来说,是打开事物和现象的世界的人,而在少年时期,教师就是打开思想的世界的人

13.真正的爱情,这首先是崇尚真理、诚实、正直、原则性,对伪善和欺骗行为持不调和态度,为维护真理就是赴汤蹈火也在所不辞。

14.在学校里,真正的创造性劳动――首先是活跃和炽热的思想,是研究精神。只有当教师具有活生生的个性时,只有当他把自己某种深思熟虑的东西注入普遍的东西时,最优秀和最精明的教育方法才能发挥作用。

15.真正的爱情,这意味着不仅是欣赏美,而且要培植美,创造美。

16.这就要读书,读书,再读书!——这是教师的教育素养这个品质所要求的。要读书,要如饥似渴地读书,把读书作为精神的第一需要。对书本要有浓厚的兴趣,要乐于博览群书,要善于钻研书本,养成思考的习惯。

17.这类不可救药的话,那么这个学校的学生集体的精神生活就具有无与伦比的乐观主义色彩。

18.在一个家庭里,只有父母自己教育自己时,在那里才能产生孩子的自我教育。没有父母的光辉榜样,一切关于儿童进行自我教育的谈话都将变成空谈。没有父母的榜样,没有父母在相互关心和尊敬中所表现出来的爱的光和热,儿童的自我教育简直是不可想象的。

19.在小孩子的意识中,我极力灌输一种信念:忘恩负义是最恶劣的行为。人应该知恩图报,因为他是人。对忘恩负义的蔑视,是一种从幼年起就应当培养的高尚情操。忘恩负义――不仅是心灵上的无知,而且本身就是一种恶行。

20.在我们所教育的人的身上,高尚的道德品质,丰富的精神世界和体质的健全发展应当合而为一。教育者的本领和艺术,在于他每时每刻都能够清醒地把握住这种和谐发展的实质。一个共产主义新人,并非所有良好特点和品质的机械堆积,而是他们和谐结合的统一体。

21.只有集体和教师首先看到学生优点的地方,学生才能产生上进心。

22.只有当我们培育的人感到自己是祖国的儿女,并用为祖国服务这一最高标准衡量自己的行为、自己的劳动、自己的活动时,庄严和美才会成为学生易于了解的东西。

23.小保姆米继红:年轻人犯错误,上帝都会原谅的。

24.小保姆米继红:我一个人风餐露宿,弹尽粮绝,一咬牙用最后一毛钱上了趟厕所捡了这本人间指南。

25.真正的教育,不是从高处降至地上,而是登上童年微妙的真相之巅。是登上,而不是降下来。不要过分迁就儿童,不要适应儿童兴趣的“局限性”,而是要做一个聪明的导师。

26.再教育工作中,要使公开的和隐蔽的、社会的和私人的各种教育方式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人类幸福的谐音就产生于这种结合之中。

27.在跟孩子们谈论构成良心、羞耻、义务、责任的意义的一切真理时,应当说得细致一点,亲切一点,而特别重要的一点,就是启迪孩子们的良心,召唤他们用良心去从事某种活动。启迪良心,这意味着相信、信赖。

28.在对少年进行性教育工作中,我们特别注意做女孩子的工作。应该把它称为培养母性自豪感的教育。

29.有经验的教师总是牢记着亚里斯多德的那句名言:思维是从疑问和惊奇开始的。

11.苏霍姆林斯基学生评价思想探微 篇十一

关键词:评价功能;评价内容;评价方式;启示

中图分类号:G40-0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843(2008)03-0043-02

苏霍姆林斯基是前苏联伟大的教育理论家和教育实践家,他一生呕心沥血创作出许多蜚声海外的优秀教育论著,这些作品涵盖内容极广,涉及到教育的方方面面。他凭借在帕夫雷什中学工作多年的经验提出了许多颇有见解、个性鲜明的教育理念和主张。他主张进行和谐教育,培养全面发展的人(全面发展的和受到全面训练的人即会做一切工作的人)。其中包含了多元的学生评价思想。本文试图通过分析、探索他的多元评价思想以期对我国当代的中小学生评价改革有所启发。

一、评价的前提是师生问的相互尊重和信任

评价首先要做的是对学生的尊重和信任。“只有当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关系建立在互相信任和怀有好意的基础之上,评分才能成为促使学生进行积极的脑力劳动的刺激物”。在互相信任和尊重的基础上得出的评价结果其可信度才是最高的,其效力也是最大的。因此在作评价之前应检查评价的双方是否平等互信。评价一旦和人结合就不仅是一种工具,而具有了情感因素,通过学生对教师所给评分所抱的态度。就能断定学生对教师的态度如何,是否相信和尊重教师。

二、评价的本质目的是促进学生幸福成长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教育评价的根本目的在于使学生幸福快乐地成长。让学生体验成功的欢乐。能够使学生在评价中看到自己的劳动和努力,能够感觉到学习给他带来了精神上的满足和有所发现的快乐。这才是评价的真正目的所在。他说:教育和教学的全部技巧在于要使每一个儿童的力量和可能性发挥出来,使他享受到脑力劳动中的成功的乐趣。为人师者,要深刻认识到评价的真正目的是给学生带来快乐,引领其上进。

三、评价的功能在于激励

众所周知,评价有诸多功能:鉴定、选拔、诊断、激励、发展等。苏氏则更强调评价的激励功能,他认为“评价里包含着刺激。应当使儿童在这种刺激的影响下确立一种要学好而不要学坏的意向。通过这种评价不应当使儿童对于人们怎样看待他抱无所谓的态度”。评价应该发挥它的正面引导功能,应尽可能消除他对学生带来的负面影响。“评价是教师手里的一种教育工具,它应当激发儿童的学习愿望,帮助形成这种愿望,而不是对于不愿学习者的一种惩罚。”通过评价激励儿童产生想要学习的愿望,使其愿意学习、重视学习从而爱上学习、善于学习。“如果教师不重视这一点,那就会酿成大祸--m惰和散漫。”由此可见评价的主要功能不仅仅是鉴定和选拔,更重要的是激励学生产生学习的愿望,使其从内心深处愿意学习,使学习变成主动的行为而并非被动的接受。

四、评价的内容多元化

(一)从微观上更加注重学生思维能力的评价

教育心理学中把知识分为两类: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所谓陈述性知识即事实性知识,能够直接陈述的知识。一般通过记忆获得又可以称为记忆性知识。程序性知识是“个人没有有意识地提取线索,只能借助某种作业形式间接推测其存在的知识,主要用来解决怎么办的问题。”苏氏认为在评价的过程中应将两者结合。但后者的比重远大于前者。诚然对记忆性知识进行评价很有必要但应注意“避免提这样的问题。要求学生准确无误地重复教师所讲的东西或者从书本里背诵的东西”。旧这种评价仅仅把学生看作重复机器。这种简单的重复不仅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和创作能力的提高无丝毫用处,反而会抑制学生的创造能力。苏氏提出应注重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他说在教育过程中有一样非常有趣的东西——“知识的转化现象”指的是思维逐步深入到知识中去的情况即学生能够在已学的知识中发现新的规律性的东西并以此锻炼其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

(二)从宏观上注重全方位的评价

对于受教育者来说。单纯学业分数并不代表他的全部,作为教育者来说我们的角色并不只是授业解惑。更要进行传道。“不要让上课、评分成为人精神生活的唯一的吞没一切的活动领域。如果一个人只是在分数上表现自己,那么就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他等于根本没有表现自己。而教育者就根本不算教育者一因为我们只看到一片花瓣。而没有看到整个花朵”。分数只是学生学校生活中一小部分而已,它根本无法代替学生丰富多彩的精神世界。我们应该认识到学生不仅是一个个具有鲜活生命的个体,更是有思想,有精神的。“如果人的精神生活仅仅局限在这个领域里,它只能在掌握知识上、分数上表现自己。那就会有失败和困难在等待他,使他的生活变成一种痛苦(一位母亲说:我的女儿流着眼泪打开写满2分的记分册。恳求说:“‘妈妈。咱们搬到没有学校的地方去住吧…’)”。由此可以看出苏氏的评价内容是全方位的,而不仅限于对学生智育的评价,是对学生整个精神生活的评价。他提出要让每一位学生都有喜欢做的事。教师的职责就是全力去发现学生潜在的特长然后去培育,而不只局限于学生智育的评价。

五、评价的方式多样化

(一)因才施评、因人而异强调差异性评价

每个人因为身心特点、受教育程度、家庭环境等不同而形成各自不同的性格特点和学习基础。所以对同一个教材的理解上程度不一。这就要求我们在对其进行评价时不能一刀切。评价的关键在于使每一名学生的潜力得到发挥。使其享受学习带来的快乐。苏氏提出分层布置作业的评价方式,对不同水平的学生布置不同难度的作业。“在这种做法下。所有的学生都在前进—有的快一点,另一些人慢一点。学生完成作业而得到评分时从评分中看见了自己的劳动和努力。学习给他带来了精神上的满足和有所发现的快乐。”这种做法对于教师来说在作业布置和教学任务的分配上是一个挑战,要求教师周密考虑每一个学生在课堂上将要做什么,要求教师精心挑选适合每一名学生有所进步的作业。

(二)提倡延迟评价

所谓延迟评价又称为缓评价。即学生如果对自己的评价结果感到不满意,可以申请再考试或再评价,直至对自己的评价结果感到满意为止。苏霍姆林斯基从来不给学生打不及格分数。这并不是意味着所有的学生智力水平都很高。而是对学习吃力学生的一种保护和激励。苏氏认为“成功的欢乐是一种巨大的情绪力量,它可以促进儿童好好学习的愿望”。因此在教育过程中无论如何也不能使这种愿望消失,评价亦是如此,正如上文所说评价的功能在于激发学生产生好好学习的愿望,所以对于那些由于各种原因而没能掌握知识的学生来说打不及格分数时一定要慎重。如果武断地为已经很努力而效果不佳的学生打不及格分的话,会严重挫伤其积极性,使其精神压抑、心情郁闷,头脑会变得更加麻木。所以苏氏认为“如果学生还没有做好回答问题的准备。那就不评定他的知识—应当设法让学生首先学会知识。”

六、对我国中小学生评价改革的启示

苏氏评价观的前提是建立在学生快乐学习、愿意学习的基础之上的,他所进行的一切教育活动包括评价都是围绕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是否会产生成功的喜悦,学生的精神世界是否丰富充实。而不仅仅为了评分而评分,他的思想对于我国当前的中小学评价改革有许多值得借鉴之处。

首先要改变传统的师生对立观念,虽然和谐平等的师生观已被呼吁多年,但实质上这种对立的师生关系并未真正改变。教师能够在理论上接受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但在实际与学生交往过程中教师的权威无时无刻不在起着作用。在这种看似平等其实不等的前提下,相互尊重、相互信任的关系便很难形成。没有对彼此的信任和尊重,这种评价结果以及对结果所抱有的各自的态度便不能令所有人信服。其次应把“学生”这个称呼改为“人”的称呼。这就要我们把学生当成一个个具有鲜活个性的、千姿百态的人,在众多不同个性、不同特点的人的面前,我们的评价亦应有不同的方式和结果。而不是仅有一种评价标准、一种评价方式、—个评价主体、一种呈现结果。

12.对话苏霍姆林斯基(六) 篇十二

孩子的心对于为人们创造美和快乐的号召是敏感的, 重要的只是发出号召之后, 接着要有劳动跟随才行。如果孩子能意识到他身边有别人, 意识到他的行动能给他们带来愉快, 那么他从幼年起就能学着使自己的愿望符合人们的利益。而这对培养善良和人道, 是非常重要的。个人欲望无止境的人永远不会成为好公民。利己主义者, 只图私利的人, 对别人的忧伤和不幸漠不关心的人, 恰恰就是由那些只管个人喜好而不顾集体利益的孩子发展而成的。要善于驾驭欲望, 在这个看来似乎很简单而实际上十分复杂的人的习惯中, 蕴含着人道、同情心、热情、内在自制力的源泉。没有了这些品德, 就没有天良, 没有真正的人。 (《育人三部曲》, 第92页)

朱永新解读:

一个不考虑周围人感受和需要的极端利己主义者, 是难以得到他人喜欢的, 但独生子女政策导致了6个成人围绕一个孩子的抚养模式, 独生子女身上的类似问题层出不穷、愈演愈烈。

“我的孩子, 你生活在人们中间。”这是苏霍姆林斯基给孩子的忠告, 也是给父母和老师们的忠告。人是一个社会的动物, 如果没有社会交往需要的情感与能力, 一定不会拥有幸福的生活。

意识到自己生活在人们中间, 本身就已经意味着自己应该服从社会的规则, 应该给别人带去快乐, 应该使自己的行为为大家所接受、悦纳。

亲爱的父母们, 我们要努力让孩子学会分享, 学会克制, 学会沟通, 做一个受人喜欢和尊敬的人。

之二:要重视孩子的另外一面

在“快乐学校”建立之前, 几年来一直使我感到焦虑不安的是, 许多父母出自对子女盲目的、本能的爱只看到孩子美的一面, 而看不见丑的一面。记得有过这样一件事:一个4岁男孩没有去厕所而是当着母亲和邻人的面小便。母亲非但没有生气还颇为爱怜地说:“您瞧我这儿子, 什么都不在乎。”从这个4岁郎当小子的调皮眼神、气恼的嘴角和轻蔑的神情中已经能够预料这将是一个令人生厌的人物。如果不加纠正, 不迫使他用他人的眼光看看自己的话, 就可能变成一个下流坯。 (《育人三部曲》, 第93页)

朱永新解读:

苏霍姆林斯基讲述的现象, 在我们许多家庭里经常可以看见。他曾经多次观察一个孩子与母亲的谈话, 发现每当母亲开口说话, 这个孩子就揪住她的衣衫来回扯动, 就拽她的手, 好像总有什么急事似的。“纠缠不休、恣意放纵———都是孩子个人主义的不同表现, 其祸根就在于宽容无度, 万事迁就, 惩处不力。”

因此, 几乎所有的问题行为, 都与父母的纵容和不当教育有着密切的关系。情人眼里出西施, 父母眼里乖孩子。父母总是容易出现两种极端行为, 或者把自己的孩子捧上了天, 或者把自己的孩子说得一无是处;或者棍棒侍候, 或者过于温柔。

亲爱的父母们, 让我们真正地做到“智慧爱”, 理性地爱孩子, 及时肯定强化孩子的好的行为, 批评制止孩子的不良行为。放纵, 是教育的敌人。

之三:学会关心别人

对悲与喜的敏感性只能在童年时代培养。在这个年龄, 心灵对人的苦难和不幸、烦恼和孤单特别敏感。孩子犹如在设身处地地进行亲身再体验……如果孩子对他的同学、朋友、母亲、父亲以及他所遇到的任何一个同胞的心境怎样都毫不关心, 如果孩子不善于从别人的眼神中观察出他的心情怎样, 那么, 他永远也不会成为一个真正的人。我竭力要把我的学生的心灵磨炼得敏锐, 使他们能从人们的眼神中察觉人们的情绪、心境与喜忧, 而不论他是与自己朝暮共处的还是邂逅相遇者。 (《育人三部曲》, 第95页)

朱永新解读: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 学会对别人的关心, 在很大程度上表现在对于别人遭遇的敏感。要善于从别人的一举手一投足中读出别人的喜怒哀乐, 对于别人的不幸和灾难具有深切的同情心。因为, “一个人只有能忧他人之忧, 才能成为他人的朋友、同志和兄弟”。

这种敏感性的习得, 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苏霍姆林斯基说, “教人体察情绪———这是教育中最难的事情”。因为只有孩子在为他人的幸福、快乐和精神安宁有所作为的时候, 他才能体察别人最细致的情绪。他认为, 仅仅爱自己的爸爸妈妈爷爷奶奶是不够的, 真正的爱是人道之爱, 是急他人所急、忧他人所忧, 同他人休戚与共。

培养这种敏感性的最好的方法, 是帮助孩子寻找一个“需要人关心的朋友”。当孩子们为他们的朋友付出的关注越多, 就越能够体察到自己身边的忧虑、悲伤与不幸。

之四:不要回避生活的阴暗面

在社会中生活———这意味着要善于为了他人的幸福和安宁而舍弃自己的欢乐。大概我们每个人都遇到过这样的现象:孩子面前是悲哀、不幸和可泣的事, 他却照样尽情欢乐。也有这样的事:母亲竭力设法使孩子注意不到那些忧郁、悲伤的事, 以便使他的美满欢乐不蒙受丝毫损害。这是赤裸裸地滋养利己主义。不要引导孩子回避人类生活的阴暗面。要让孩子知道, 我们生活中不尽是欢乐, 也有悲伤。要让孩子心里也有他人的忧患。 (《育人三部曲》, 第97页)

朱永新解读: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 一个人的道德面貌如何, 归根结底要看他在童年时期是从哪些来源取得快乐的。如果儿童不知道什么是忧伤、委屈和痛苦, 他就会成长为利己主义者, 对别人的事不闻不问。

所以, 应该让孩子知道, 生活中有欢乐, 也有痛苦;有阳光灿烂, 也有阴雨绵绵。一个对别人的喜怒哀乐无动于衷的人, 一定是一个极端的利己主义者。一个把自己的欢乐和幸福建立在别人痛苦的基础上的人, 一定是一个卑鄙无耻的人。

亲爱的父母们, 让我们记住苏霍姆林斯基的告诫吧:让我们的孩子懂得, 最大的快乐就是———“出于对人的关怀而感受到的激动人心的快乐”。

之五:游戏是儿童认识世界的窗子

人们千百次地讲到:学习是劳动, 不能把它变成游戏。但是不能用一道万里长城去隔离劳动和游戏。我们留意审视一下, 看游戏在儿童生活中, 特别在学龄前时期占有什么地位。对于孩子来讲, 游戏是最严肃的事情。世界在游戏中向儿童展现, 儿童的创造性才能也是在游戏中显示的。没有游戏, 就没有、也不可能有完满的智力发展。游戏犹如打开的一扇巨大而明亮的窗子, 源源不断的有关周围世界的观念和概念的湍流通过这个窗口注入孩子的心田。游戏犹如火花, 它点燃探索和求知的火焰。那么, 如果孩子在游戏中学写字, 在他智力发展的某个阶段把游戏同劳动结合在一起, 又有什么可大惊小怪的呢?这样, 教师也就无须经常对孩子们说:“好了, 玩了一会儿了, 现在该干正事了!” (《育人三部曲》, 第102页)

朱永新解读:

游戏是儿童的天性, 游戏是儿童的天堂。世界在游戏中向儿童展现, 儿童在游戏中认识世界。

苏霍姆林斯基反对“用一道万里长城去隔离劳动和游戏”, 反对在劳动与游戏之间划上不可逾越的鸿沟。他认为, 儿童的游戏是一个广义的概念, 无论是儿童日常生活中的玩耍, 还是智力活动中的创造, 游戏都在其中发挥着独特的作用。如果我们把游戏与学习和劳动截然分开, 就会让孩子们失去学习和劳动的兴趣。

13.《苏霍姆林斯基》读书心得 篇十三

苏霍姆林斯基谈的这些,对于我们从事教学的第一线的老师来说非常有指导意义。他告诉我们什么是随意识记和不随意识记。随意识记,又称有意记忆,是指事先有预定目的,并经过一定意志努力的识记,它具有主动性特点,适宜完成系统性和针对性的识记任务,是学习活动最主要依靠的识记类型。不随意识记,又称无意识记,是指事先没有预定目的,也没有经过任何意志努力的识记,这类记忆是数量最多的。它的特点是不易疲劳,但有很大的被动性、偶然性和片断性。

反思自己的教学生涯,我在教学中采用的“随意识记比不随意识记”多,常常给学生布置去读背课文,记忆词语的解释等等。现在,我应该多让孩子们学会不随意识记。比如,生字的教学,我会交给孩子们记忆生字的方法:做动作,猜谜语,换偏旁,加一加,减一减等,教会孩子从故事中去理解词语,从图画中去记忆课文的内容……为了防止死记硬背,就要加大不随意识记的比例。对要求识记的知识,一要理解,二要思考,三要趣味化,四要扩大智力背景。

14.读《追随苏霍姆林斯基》有感 篇十四

自有幸被校选为培养对象以来,我的感觉是,对于我的专业成长,是说有多重要就有多重要,这一年来,是以前十年的成长。这种感觉,不是心血来潮,不是夸大其词,是大学校、大环境影响的,学校要发展,教师专业的素质必需要尽快发展。那么教师的专业如何成长呢?我的体会是下面的这句话应该牢记。

不要像一般人一样活,否则你只能成为一般人。

这是当代教育名师、国家督学李希贵说的一句话。我借这句话表达的意思是,教师的专业成长是具有智慧性的。教师应该通过对工作常规、生活常规和处事常规的改变获得成长或实现快速成长的可能。

没听过于漪老师“三次备课三年成为名师”的故事吧。是这样的:刚出来做教师的时候,教中学语文的于漪老师就坚持每课三备。一篇课文拿到手,先是独立地阅读,理解字词,确定重难点,提出教学目标,写出教学方案。这是第一次备课。接下来,找参考资料,进行阅读比较,发现疏漏,改正偏颇,修正教学方案。这是第二次备课。第三次备课呢?是在课上过之后。课堂出来了,发现课前的设想与课堂的实际还有一些不和谐因素(如教学容量、问题难易度、环节与流程的设置等),于是回过头来再作调整和修改。好,奇迹出现了。这样坚持了三年之后,于漪老师出名了。不是做法出名,而是自身出名——她,成了上海市的名师。

备课是教学常规,可大家都是老套套,一次完工,没有人备三次的。所以说,在备课这件事上,于漪老师是做到了不像一般人一样活。那么,这样“活”了之后的结果呢?自然的,使她成了不一样的人(全国著名的特级教师)。

所以,在教师专业成长上,我们要为人之所不为或不想为或不能为。譬如,双休日,大家都安安稳稳地“休”了,我们能不能不完全“休”,而适当地安排一点“修”呢?修学识,修技能,修德行等。

在课堂教学上,特别是公开课,我们一般人都喜欢在课前下功夫,如,精心读文本,精心做课件,精心预设教法,精心策划课堂上的活动环节„„而很少有人能够在课后下功夫的,如精心的反思、精心的总结等。我想,如果那位教师能够来个“不一样地活”,把课堂上所下的功夫从课前移到课后,或者课前、课后一并下功夫,那么他(她)也很可能就会成为“不一样的人”。

成长是需要被“激活”的。走相同的路,取相同的法,做相同的事,花相同的时,结果,就只有“相同”——水平相同、能力相同、智慧相同„„1

本着不一样活的态度。假期里,我读了李镇西老师的《追随苏霍姆林斯基》这本书,这本书主要以李镇西老师和苏霍姆林斯基的女儿的三次见面为线索,记录了作者和苏霍姆林斯基的精神交往的过程。从中,我们可以了解到镇西老师是怎样在苏霍姆林斯基的影响下成长起来的,同时我也认识了一位比在《给老师的一百条建议》中读到的更加有血有肉的苏霍姆林斯基。

我也曾读过大师的《给老师的一百条建议》,并且认真地做过笔记,但李镇西老师却在用心和大师交流,甘心追随大师的伟大思想并勇于实践大师的思想。今天,我无意中跟着李镇西老师一次次走近苏霍姆林斯,用心聆听大师的教诲,悉心体会大师关于教育真谛的诠释,我被震撼了,不由自主地反思对照自己的实际工作,12年的教育生活自己做出过什么?有没有属于自己的充满智慧与个性的教育观点,有没有富有情感和价值的思考呀„„面对大师,我只有惭愧,只有沉思。

通过阅读本书,我知道了苏霍姆林斯基在镇西老师心里深刻而又永不褪色的教育观点——应该通过课堂教学发展学生的智力,让教学成为学生智力发展的手段;一个学校应该有丰富多彩的智力生活;应该根据学生的思维特点个别施教;应该保证基本技能,基本知识的掌握和积极运用;应该在教学中激起学生高昂的情绪;应该充分发挥教师个人对学生的直接影响,“人只能由人来建树”;教师应该把学生的家庭教育纳入学校教育的体系,因为家庭的精神文化气氛,对于儿童的发育成长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教师要善于运用集体这个有力的教育工具;教师应该正确引导学生的自我教育,因为“真正的教育是自我教育”;教师要善于发挥书籍的威力„„

这些教育观点,从实际出发,既是未来的目标,又是具体的策略。曾经,自己做到了哪几点呢?自己切实为学生做了些什么呢?年复一年,日复一日的教书,如果自己每天能静心反思、对照、学习、写作,那今天的自己就一定有很多收获了。

苏霍姆林斯基在讲述爱护学生的自尊心的重要性时说过:“年轻的朋友,请记住,这是一种非常脆弱的东西,对待它要极为小心,要小心的像对待一朵玫瑰花上颤动欲坠的露珠。” 读着大师的话,不禁反思自己曾经的所作所为。以往,当学生犯错误的时候,尤其是屡教不改的时候,我就会把学生放在集体中去教育,可以说主要是把他放到集体中去批评,现在想想,当时经受这种教育的学生的自尊心肯定受到了很大的伤害。自从读了李镇西老师的这本书后,我不会再以这种方式批评学生了,当学生犯错误的时候,尽量单独进行教育,并且要时刻注意自己的言行。

上一篇:新农村建设中如何加强法制宣传教育工作下一篇:湖南省农村信用社公开招聘县级行社业务员公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