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实践学习体会

2024-06-20

综合实践学习体会(共15篇)(共15篇)

1.综合实践学习体会 篇一

综合实践学习体会与反思

随着新课改实施的不断深入,我们的教育教学工作可以说已经取得了很多丰硕的成果。然而,却几乎都体现在语文和数学上,综合实践活动成了被人遗忘的角落,由于认识上的不到位,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知之甚少。

本学期,我们参加了综合实践活动课的研讨活动,从理论视角切入,使我们了解了综合实践活动的教育理念,更使我清楚地认识到综合实践活动开展的意义及必要性。我深刻地感受到了综合实践活动对发展学生个性,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所起的重要作用。使我发现原来综合实践活动课可以上得这样有声有色,让学生如此兴趣盎然。

综合实践活动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综合性学科,以现实主题为核心,注重学生的直接体验和真切感受,综合地利用各学科的知识,用综合的办法,通过解决各种问题促进学生认识的整体性发展并形成把握和解决问题的全面视野和方法,全方位地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这就需要我们用心体会,挖掘生活中的素材,指导学生从自己的学习生活、家庭生活、社会生活和自然生活中提出有生命力的鲜活的活动主题,使综合实践活动的课题从学生的生活中来,越是贴近学生的生活,贴近学生的经验,贴近社会现实,学生就越能较好地操作,越有积极性。其实,我们唐山市是一个综合实践活动主题非常丰富的城市,光旅游方面就有很多可以选取的主题,当然,综合实践活动的开展,对我们老师来说也是一个全新的开始,同时也是一种全新的考验与挑战。但我相信,凭着我们的实力与敢于拼搏的精神,在不久的将来,综合实践活动之花必将在我校迎来万紫千红的春天!

2.综合实践学习体会 篇二

2011年版《语文课程标准》在实施建议中对开展综合性学习的途径、方式和意义有明确的表述:“综合性学习主要体现为语文知识的综合运用、听说读写能力的整体发展、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的沟通、书本学习与生活实践的紧密结合。”语文综合性学习有利于学生在感兴趣的自主活动中全面提高语文素养,是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精神的重要途径。

综合实践活动是小学阶段的一门必修课。它的学习内容涵盖了多个学科,是各学科领域知识的综合载体。语文综合性学习和综合实践活动两者既有其相对独立性又存在一定的联系:(1)两者都注重把科学、自然、社会等多方面的内容整合在一起。(2)语文学科的知识可以在综合实践活动中延伸、综合、重组与提升。(3)综合实践活动中发现的问题、所获得的知识技能可以在语文学科的教学中拓展和加深。

然而,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由于两者之间缺乏整合而造成了诸多的困扰。主要表现为以下两点:

一是活动的主题内容重复。语文综合性学习与综合实践活动分属不同的学科,各自按照自己的课程编排思路设计活动主题,有些主题存在重复交叉的现象,造成学习内容重复,耗费学生过多的精力。

二是实施活动的渠道分离。综合实践活动作为一门独立的课程,它有自己的课程实施时间、独立的实施渠道和实施方式;而语文综合性学习属于语文课程中的一个板块,主要是依托语文课程学习这一渠道进行实施。这样两者的实施渠道呈现“井水不犯河水”的状况。

针对上述问题,如何促进语文综合性学习与综合实践活动的融合,进而更有效地开展好语文综合性学习呢?笔者阐述自己如下的看法。

二、整合的策略

1. 转变教学理念,增强课程整合意识

在日常的教学中,语文综合性学习的某些主题有学科交叉点多、实施难度大、探究性强等特点,无论是时间还是操作,这无疑都给教师们带来极大的挑战。例如,三年级下册的综合性学习———“家乡环境”这个主题,美术课、音乐课、品德与生活课、科学课甚至数学课都有可能涉及,单凭语文学习活动难以做到深刻和透彻。这时教师应该转变教学理念,增强资源整合意识。把语文综合性学习与综合实践活动融合起来,把综合性学习的主要内容应用到综合实践活动中,积极探索综合性学习和综合实践活动有效整合的实施策略。这样借助综合实践活动方式,指导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形成具有语文学科特点的学习方式,创新语文学习理论,从而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另外,为了防止教学时主题的重复,同时也为了促使各学科教学形成合力,各学科教师应增强课程整合意识,并加强各学科之间的沟通与合作,共同参与语文综合性学习与综合实践活动主题的设计。例如,学期起始阶段语文学科与综合实践活动学科的教师要进行共同备课,确定语文综合性学习与综合实践活动是否有相同主题的教学内容,然后适当调整教学内容的编排顺序,确立各自教学的侧重点,同时切入,联合突破,这样就能把综合性学习开展得更深更透。

2. 转变学习方式,提高学生学习效率

2011年版《语文课程标准》指出:“综合性学习应强调合作精神,注意培养学生策划、组织、协调和实施的能力。”而合作学习则是综合实践活动的主要学习方式。加强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整合,将有效地促进在综合性学习活动中实现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让学生从接受学习向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转变。合作学习是一种学习方式,也是一种教学策略,是学生个体学习的有效补充和有力延伸。一般情况下,传统科目的教学主要是围绕课堂中的某个问题并按座位就近组合而展开小组合作。从语文综合性学习的内容和结果看,学生可自主选择设计学习方案,其结果呈现方式也丰富多彩,如调查报告、展示、表演等,所以传统学科教学中的小组合作远远满足不了综合性学习的需要。综合实践活动课的分组原则是“组内异质,组间同质”,故而分组前,需充分考虑学生各方面的差异,根据性别、学习成绩、性格、爱好、兴趣、能力倾向等因素的不同进行搭配分工,在合作过程中做到优势互补。这样有利于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因此,借鉴综合实践活动合作学习方式有利于学生主动深入地解决综合性学习中遇到的问题。

例如,四年级第一学期开展的主题为“中外童话”的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其中的一个任务是让学生把自己喜欢的童话故事整理好装订成册。教师可按照上述的原则进行分组,各小组根据成员的特长进行分工:让擅长写的学生写序,擅长绘画的学生插图,书写漂亮的学生负责封面设计……这样一来,小组内各成员之间就形成了互相依存的真正意义上的合作。由于各小组的实力相当,因而各小组之间的竞争才有了可比性。

小学语文综合性学习离不开合作学习,所谓“尺有所短,寸有所长”,只有发挥每个学生的长处,活动才能开展得更有水平,学习效能也才能得到真正的提升。

3. 转变评价方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011年版《语文课程标准》指出:“综合性学习的评价,应着重考察学生的语文综合运用能力、探究精神与合作态度。”“评价要尊重和保护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积极性,鼓励学生运用多种方法,从不同的角度进行探究。要充分注意学生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除了教师的评价之外,要多让学生开展自我评价和相互评价。”因为综合性学习没有专项的考试,活动效果也难以考察,这就导致了学生学习兴趣低,活动开展往往只是走过场。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评价方法是依据“注重过程”“全面评价”“尊重多元”等思路进行的,其目的是为了通过评价促进学生更好地发展。所以适当借鉴综合实践活动的评价体系,笔者设计了以下的“综合性学习评价表”,评价表从内容、对象等不同角度进行评价,这无疑给综合性学习注入了活力。

附:综合性学习评价表

说明:此表采用星级评价方式,评价为一般的给予★,评价为比较好的给予★★,评价为优秀的给予★★★。“我想说”为学生对本次活动的反思,还可以对本次活动提出意见或建议,最后由教师对学生的本次活动写写评语,总评分为:★、★★、★★★。

语文综合性学习,是一道亮丽的风景,是多种知识和多种能力的结合,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有效途径,是值得我们探究和尝试的。教师应好好利用综合实践活动,加强与综合实践活动资源整合,推动语文综合性学习不断深入。

3.综合实践学习体会 篇三

为了两翼达到完美的和谐,努力探究有效地促进两者的整合,从而提高教师对新课程实施的水平,提高学生语文素养和实践能力。如何使整合更科学、更有实效,经过实践与探究,总结出以下方面。

一、形式多样的综合实践活动,促进语文综合学习素养的发展

语文的课外学习资源非常丰富。课标指出:“工具书、报刊、电视、广播、网络、演讲会、辩论会、戏剧表演等等”都是语文课程资源;“自然风光、文物古迹、国内外的重要事件,家庭生活等也都可以成为语文课程的资源。”这些丰富的资源,为开展语文综合实践活动,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的学习提供了无数的契机,为学生增加了许多学习和运用的机会,有利于多方面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

1由语文课延伸的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课

荆老师在执教《小露珠》一课之后,以“假如我是一颗小露珠”为内容上了一节综合实践活动课,课堂上学生有的办了以“露珠”为主题的小报;有的写诗歌;有的编写了小露珠的童话故事;有的绘制了小露珠的连环画……王老师在指导学生学了《九色鹿》后,设计了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课《我心中的童话》。在准备的过程中,学生读了许多童话:《格林童话》《安徒生童话》《稻草人》……他们还挑选自己喜欢的童话角色,制作道具,进行表演,在汇报展示活动中,学生们相互配合,表演的非常出色!据老师说。自开展活动以来,学生不仅阅读了大量童话故事,而且培养了学生阅读的兴趣。这样的语文学习,学生喜欢,学有收获。

还有的老师在教学《古诗欣赏》后设计了以下活动:诵——做——画——写——演,配上音乐用不同形式来诠释了古诗的内容,整个活动充满诗情画意,使学生受到了美的熏陶。

2与其他学科相融合的语文综合实践活动

语文综合性学习提倡跨领域学习,与其他课程相结合,使学生开阔视野,提高学习的效率。

在科学课活动中,老师以“为什么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摇篮”实践活动为主题,让学生进行调查资料、访问长辈等,最后了解到:黄河流域发现的人类文化遗址,以及昔日的缺口与断流给中华民族带来的灾害与苦难;以及现在黄河水质水量等的现状。无形中增强了学生对保护母亲河,节约用水的意识和爱国热情……它不仅体现了语文学科与社会自然的沟通,而且体现了语文学科与科学学科的融合。再如我校六年级社会系列活动《让我们的地球更美好》《生命之源——水》是环保考察活动的延续。学生通过诸多渠道搜集有关资料,然后将资料进行分析、归类整理、研究,提出自己解决环境污染的办法,设想未来的环境。在这一系列活动中,学生自主地、兴致勃勃地参与。有位学生展示了对未来环境的设想——一幅美丽的画,配以文字为大家介绍。在音乐课堂上,老师通过让学生欣赏有关动物的歌曲,让学生说出里面都有哪些动物,又模仿动物做动作,并描述出这些动物的形象与特点,最后学生在音乐中画出想象中的动物。让学生在愉悦的氛围中学习。以上可以看出语文与其他学科的融合,既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又提高了学生的语文能力。

3与社会生活、自然现象相联系形成语文综合实践活动

语文源于生活。从生活、自然现象中去发现问题,开展语文实践,进行探究性学习。使语文教学与课内外联系、校内外沟通、学科间融合,扩大了学生的视野,增加了学生实践的机会。

(1)来自国内外关注的新闻的活动

如《2008,北京奥运》老师指导学生关注2008年在北京举行的奥运会而开展的。活动学生通过电视、报纸、网络,搜集了许多资料。本届奥运会的新闻图片、金牌榜,奥运会的来历,中国申请奥运会的历程,历届主办城市及奖牌分布情况等知识有了进一步的认识。

(2)自然界的语文综合实践活动

在教学《走进春天》口语交际时,为帮助学生加深对春天的理解感悟和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课前我组织了春游,带着孩子们走进了多姿多彩的大自然。刚钻出来的嫩绿小草,树枝上的嫩叶,五颜六色的小花,湿润的泥土,暖暖的春风,孩子们情不自禁地投入到春天的怀抱中。回到课堂后,先让学生们谈谈自己看到的春天和感受,然后再学习课文,并让学生们用手中的画笔画出在春风的吹拂下,小草吐绿,鲜花盛开,小鸟歌唱,蜂蝶飞舞……不经意间,孩子们已将感性的认识与抽象的文字联系在一起,将具体形象的事物与生动丰富的语言融为了一体,并将生机勃勃的春天映在了脑海里。

(3)来自地方文化的语文实践活动

郑州地处中原又是河南的省会,而且历史悠久,有闻名世界的少林寺等名胜古迹。优美的黄河旅游风景区,二七广场……这些都是学生进行语文实践活动的好材料。

在社会课以《我的家乡》为主题的活动中,学生调查了我市的历史人物、名胜古迹、旅游风景、名优特产等,写出了调查报告。并在全班交流中扮演了不同角色,形式多样,生动有趣。

(4)来自生活的语文综合实践活动

任课老师设计的活动课《书签》,来源于我们的生活。学生了解了书签使用的材料、样式、作用。分小组讨论,最后,人人设计书签。为好朋友、亲人设计书签,画出设计图,配以文字说明,让学生充分展示自己的才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能力。同时又培养了学生与亲朋的真挚的友情。

生活中学习无处不在,我们的生活即学习,学习亦是生活。语文教学应打破封闭性,拓展教学空间,将教学视角延伸到生活的广阔天地。从以上几个课例中,我们可以看到,教学时,我们以生活为源泉,又把教学的内容回归于生活,在教师的不断引导下,学生在生活中学习的意识增强了,学生从经验中学习、巩固,开阔视野,丰富知识,充分感受到学习的乐趣。

二、在综合实践活动中融入语文综合性学习,促进二者整合

1根据学生的个性特点,培养了学生探究精神

综合实践活动要基于学生的需要、兴趣、直接经验来设计和实施相关活动。只有产生了兴趣,学生才会对活动倾注全部的热

情,活动的实施才能取得好的效果。

在语文教材中其实就有很多学生所感兴趣的内容,学生由课文内容产生了很多的问题,但有的问题在学习课文的过程中无法得到很好的解决,于是,由此所产生的综合实践主题活动也就诞生了。如在科学课教学《神秘的昆虫》时:“昆虫有什么本领?”“昆虫有多少种类?”“什么样的动物是昆虫?”……学生一下子产生了很多有关于昆虫的问题,面对学生如此强烈的求知欲,以《昆虫》为主题的综合实践活动自然就产生了。学生在课外书籍、网络中搜集到了很多有关昆虫的知识,有些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产生了研究昆虫本领的兴趣,在设计《昆虫报》的过程中,获取了课文中没有的知识,让学生走人了更广阔的学习天地,让学生更快乐地接受了知识。

2巧选实践形式,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教师要尊重学生的兴趣、特长,并善于发现学生的兴趣、特长,善于捕捉有价值实践活动内容,抓住有利的契机,加以引导,生动而有意义的语文综合实践活动才会产生。我校各个年级经过实践总结出以下形式:

(1)课本剧。语文教材中有许多故事性很强的课文,深受学生们的喜欢,也适合学生表演。这类文章,我们改编成课本剧,让学生担当课文中的角色进行表演。我校高年级组在学习了《彭德怀和他的大黑骡子》一课,让学生先把课文改写成剧本,小组分工合作,有的当导演、当演员、准备道具,学生在实践活动中表现出了团结合作的精神,展现了学生的特长,表演天赋,改编课本剧,主持等,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得到了知识与实践的整合。

(2)游戏。游戏是小学生(尤其是低年级学生)最熟悉喜欢的一种活动方式,儿童的天性就是活泼好动,他们那对新奇事物具有很强的好奇心,利用这一点,在上语文口语交际时,我设计了以游戏形式作为实践活动来展开。这样的实践活动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培养了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

(3)故事会。故事永远是学生的最爱。让学生讲哲理故事,悟人生哲理;让学生讲智慧故事,做睿智之人;让学生讲历史故事,民族之事。如我在学习了《九色鹿》一文后,我组织学生开展了“读诚信故事、讲诚信故事、做诚信小公民”的实践活动,在活动中,学生进一步理解了文章内容,拓宽了视野、也懂得了做人要诚实守信。

总之,综合实践课程和语文学科相辅相成,相得益彰,使学生头脑中形成更概括、更高级的知识,发挥着教学中不可估量的作用:我们每一个教师都要在课程整合方面不断探索,积极努力,真正把素质教育落到实处,真正促进学生一生的全面发展。

三、鼓励学生用不同的实践方式,培养学生合作、勇于创新精神

在课堂上分小组进行学习,是学生进行合作、探究性学习的有效形式。如教学《猴子种果树》一课,老师把学生分成若干个学习小组,开展小组讨论,选择喜欢的段落,选择喜欢的方式进行学习,教师巡视,指导学生的学习。汇报交流时,小组长先介绍学习情况,然后组织大家汇报。这样的学习活动,改变了单一的教师讲,学生听,教师问,学生答,学生读的形式,使学生始终处于积极的合作、探究的学习活动中。

在广告语的收集和创作中更是充分展现了孩子们的创新精神和激情。孩子们收集了众多的广告语,有的还进行了归类,“最喜欢的广告语,最有创意的广告语,最感人的广告语……”绝大多数的孩子凭着自己已有的生活经验和语文知识,兴趣盎然的创作了广告语。看到同学们的杰作和表演,就连平时最不爱发言的同学竟然也被感染了,亮出自己创作的广告语,并表演了起来,令同学们刮目相看。

以上事例从中体现出了语文综合性学习与综合实践活动的紧密性,并能促使与其他学科知识的融会贯通,灵活运用,体现了学科间的渗透,丰富完善了学生的知识结构,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学习能力和对知识的整合运用。真正做到了“彼此关照、互相包容,最终达到二者协调统一,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浑然一体的关系”。

四、实践成果与体会

4.综合实践听课体会 篇四

一、对综合实践活动课有了更全面的认识

以前,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知之甚少,此次的观摩学习使我对综合实践活动课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和理解。丛老师的《绳结的妙用》一课,无论是从教学设计上还是教师的综合素质上都让我充分感受到综合实践课程当下的发展水平,也让我对综合实践活动课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其实,综合实践活动的内容就在我们身边,它离我们是那么近。只要我们用心体会,积极探索,生活中处处都有综合实践活动的素材。越是贴近学生的生活,贴近社会现实,学生就越能很好地接受,越有学习积极性。

二、对执教老师较高的专业素养心生敬意

丛老师教态亲切自然、善于鼓励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语言简练、生动,富有感染力,基本功扎实,调控活动能力强,有灵活的教学机智和应变能力。整堂课上老师的表现轻松淡定,学生活动积极而有序,在老师的调动下每个孩子都参与到课堂中来,真正做到了老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这一教学理念。在教学环节的设计上,她能够充分利用孩子们的好奇心来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5.综合实践学习心得 篇五

刚刚接手综合实践活动课时,我很茫然,不知从哪儿入手,上课总是机械地按照所学的理论指导学生,不敢越雷池一步。但是,当我生搬硬套地将我所知道的理论引到课堂时……

记得那一节课的主要任务是确定主题和学生的分组。我先介绍了一下综合实践活动课主题研究的一般过程:准备阶段(确立主题、分组制定活动方案)……我刚说完,一个男同学站起来了说:“老师,我们可不可以先分组,大家一起商量选课题?”我马上否定了他的意见,并告诉他,这是进行主题研究的一般规律。一会儿,又一个学生站起来:“老师,我们小学研究性课都让我们先分组,小组同学一起商量选课题的。”我还是很有耐心地解释:“综合实践活动课就是要求你们每个人自主地选择,并提出活动题。”我还是很有耐心地解释:“综合实践活动课就是要求你们每个人自主地选择,并提出活动课题。”一阵沉默,学生似乎接受了我的理论,我又谈话启发大家选题。但是,除了几个发言积极的学生提出了几个课题外,其他人沉默无语,没有我想像中的热烈场面。这节课我没有完成预定的教学任务。

这是我的一堂课的片断,由于我的教学还停留在“教”理论的层面上,导致没有完成教学目标。这次“事故”使我认识到开发与实施综合实践活动课光靠理论知识是远远不够的,照搬理论更是行不通的。在综合实践活动的实施中,教师教学活动的设计,学生是最好的验证官。当你发现学生“有所不适”了,就该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好意识,综合实践活动课具体实施的过程,内容和形式都是在实践中动态生成的,只有真正做了,才能找到理论于实践的 真正结合点。

二、为学生选题搭桥铺路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提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问题更重要。综合实践活动课的主题确定是首要阶段,要学生发现和提出问题,选出要研究的主题或课题。而每每在这个环境我都大伤脑筋……

第一次上研究性选题课时,我介绍了选题的原则:科学性、兴趣性、实践性、可行性。然后非常民主地告诉学生,尊重他们的个人兴趣,让他们自主徐肮脏探究内容。学生们七嘴八舌的,热闹场面前所未有。下课前,黑板上写满了题目:《我看二战》、《ufo之谜》、《金字塔之谜》、《网络游戏》、《服饰》、《陶艺》……学生选的题目远远超出了我的想像,我不能完全认同他们的课题,像《ufo之谜》、《金字塔之谜》等课题我马上以“研究困难”为由将之“枪毙”了,学生不高兴了:“老师,你不是说选什么课题都可以吗?”“老师,我就对金字塔感兴趣。”……僵持中,下课铃响了,我逃离了教室。

经历是一种财富,只有善于从教学经历中汲取养料,才能不断地使自己更快地成长。那节没有收场的课让我反思了很久,也促使我更细致地研究这门学科好关注学生们的实际。等到去年综合实践活动课选题是,我就有所准备地走进教室……

“我们很多同学都是来自于农村的,农村作为综合实践一个很好的基地,有很多值得我们骄傲的地方,今天,我们在这里交流一下你眼中的新农村,或是你所了解的有关新农村的情况。”我的话音刚落,同学们纷纷举手,“我、我”地嚷着,这个选题对于他们来说太熟悉了。让我感动的是一个叫“王佳辉”的学生不但介绍了他的收集材料,还将剪贴的很多新农村的图片资料提供给大家看。不管是讲的同学,还是听得同学都很兴奋,我看到了我想要创设的情景。交流之后,我开始指导如何选择课题。学生由于有了前面的兴趣和经验,主题的选择有了一定的倾向性,而且研究的问题更是具体了,如《农村的变化》、《农村新能源使用的研究》、《农村旅游资源的开发》等

我很欣喜,不是学生变了,而是我的认识改变了,中学生对各种自然好社会现象具有广泛的兴趣爱好,同时他们还没有形成稳定的志向,需要有适当的引导和扶持。而且开展综合实践活动还要受教育资源的局限,所以主题的确定要根据学校、学生生活的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因此,教师要为问题及课题的产生做好充分的铺垫和引导工作,《走进新农村》这个主题设计的想法就是在我们学校组织学生到灵武中北村参观后产生的。

三、放手实践

进入实践体验阶段,学生要在“做”、“考察”、“探究”中进行活动体验。这时的学生就像放飞的风筝,在广阔的社会环境中自由的翱翔,教师既要让风筝飞得高,又要牵住手中的线。对于学生来说,“实践体验阶段”是他们最感兴趣的,也是面临困难最多的环节。在这一环节中,学生要深入社会,进行社会调查、参观、访问等实践活动,教师不易调控,学生在困难面前容易退缩,滋生惰性。

那是一节阶段总结交流课,经过一个月的资料收集和社会调查,以及两周的总结整理,在我想像当中,学生应该是很有收获的。每个人都准备了一份总结报告,形式多以小论文的形式,初听起来写得还真不错,细细品味,觉得很多同学的总结缺乏真情实感,资料堆砌的现象很严重,这是怎么回事?学生不是喜欢进行调查吗,为什么没有人写调查报告?我百思不得其解,我先肯定了他们的总结完成的都很及时,然后跟他们说出了我的疑惑。同学们七嘴八舌说开了:“老师,还是写小论文简单,网上有的是。”“老师,哪有时间去调查?再说调查报告多难写。”学生道出了自己的心声。学生在实践中走了捷径,从中暴露出综合实践活动课主题活动在实施过程中极易出现的问题,我几经思考,认识到自己在学生实践基地忽视了具体的指导,放任城市自由活动,等到结果出来时才关注就太迟了。

于是我及时调整了自己在下一个阶段的工作,首先做到跟踪指导,在小组活动前我组织大家开展计划交流会,一方面我自己做到心中有数,另一方面有助于学生间的相互借鉴和进一步完善。活动中我尽可能地作为他们的一个合作者去参与活动,活动后鼓励他们写活动体验,同时我学生展示自我搭建平台,并组织开展“体验交流会”、“我的新发现”等活动。在这些活动中,学生畅所欲言。有的谈困惑,有的谈收获,有的谈自己遇到的小麻烦等。在相互的交流中,同学们分享着各自的经历,并彼此启发着。我在这个过程中要做的就是及时抓住契机鼓励和引导他们,并提议,寻找解决的办法。学生们在实践中提出问题最多的是采访难,很多小组总是依赖找熟人进行采访。《噪音污染研究》小组的一个做法启发了大家,为了进一步调查噪音的界定和危害问题,这一小组想到中山区环保局进行参观采访。在没有教师和家长引荐的情况下,组长想到通过114查找环保局的电话,然后拨通了环保局领导的高度支持。他们不但派了两名监测站的工程师接待了《噪声污染研究》小组的同学。而且,在我校《我们身边的环保》主题活动结题展示会上,环保局的工程师还亲自临会场对学生们的研究和实践活动进行了点评。《噪声污染研究》小组的做法使其他小组豁然开朗。实践体验使学生找回自己,体验交流使学生学会了选择。经过几次体验交流会之后,我越来越认识到利用学生这一活跃的资源为教学指导服务的重要意义,因为学生间的相互学习是不可忽视的。

学生在实践中时时面临困难的挑战,为了激烈学生坚持到底,除通过加强指导这根线来调控学生,还必须要有另一根线牵住学生,那就是正面的评价激励机制。为此,我在实践中发现档案带评价比较适合我校的学生。评价方式主要采用全程评价和多元评价,全程评价从学生主题或课题的确立、资料收集、社会调查、社区服务、动手实践等环节进行评定,多元评价是从学生主题研究的态度、参与实践的热情,学生实践的体验、感悟、反思等进行评定。评定的标准由我们师生共同商讨决定,评价分自评和师评、组评。显性的评价一般由师评和组评来完成,隐形评价主要由学生自评来完成。评价体系的建立在某种程度上约束了学生主题研究活动的随意性,最重要的是学生的积极性被激发出来,因为不管是“资料收集”还是“态度”,都与对自己的评价密切相关,他们还会大意吗?

两年来,在“学中做”、“做中学”的过程中,我和我的学生完成了《我们身边的环保》主题活动的研究,这一课题在“中山区研究性成果展示会”上做了展示。在学校领导的支持下,我又及时将学生的研究成果好实践中的体验及收获汇编成册,紧接着我校《新农村》主题活动也拉开了序幕。伴随着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成长,我的学生也成长起来。学生研究环保,不知不觉接受了生态伦理教育;学生在交流中相互借鉴,不知不觉在接受了精神的互助熏陶;学生共同设计了活动主题,不知不觉中培养了合作精神。

6.综合实践活动学习心得 篇六

万成小学

今年九月,我有幸参加了“综合实践活动培训”,在素质教育的今天,综合实践活动课越来越成为教学的一大重点,对于这门新开的学科,我很多地方都还不清楚,通过参加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培训,使我懂得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及目标是基于学生的直接经验,密切联系学生自身生活和社会生活,体现对知识的综合运用的实践性课程。综合实践,顾名思义,就是把我们所学到的语文、数学、科学、音、体、美等所有知识结合在一起,运用到实际操作中来,他的综合性比较强。

综合实践活动的基本过程有以下四点,一、确立活动主题,二、制定活动方案,三、组织实施活动,四、进行活动总结交流。特征是整体性、实践性、开放性、生成性、自主性。

综合实践课的起点是学生而不是老师,学生自身经验中形成问题,从经验中去获得解决问题的途径与方法,内容主要包括:信息技术教育、研究型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以及劳动与技术教育。

首先,从综合实践活动课的价值看。从当前的课程改革看,新课程观的转变是服从于人的自身发展需要和社会发展需要。因此开设和实施综合实践活动课成为一个现实的课题,其宗旨是关注学生的生存方式,满足学生成长的需要和社会发展的需要;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发展终身学习的愿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面向学生的生活世界,密切学生与生活,学生与社会的联系,是学生的学习领域从传统学科的逻辑体系变为符合认的发展的学习领域。

其次,从综合实践活动课的实施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一种经验性、实践性、综合性和发展性的课程。因此在实施的过程中,我们要正确处理学生自主选择、主动探究与教师有效指导的关系,恰当处理学校对综合实践活动的统筹规划与活动具体展开过程中的生成性目标、生成性主题的关系;课时的集中使用和分散使用相结合;整合校内课程与校外课程。切忌把综合实践活动看成是优等生的专利,看成是几门学科的简单相加和只重结果不重过程的课程。使得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是在具体教育情境中创生新的教育经验的过程。

 最后,从综合实践活动课的评价看。由于综合实践活动的目标、内容、活动方式不同于学科课程,因而综合实践活动要求新的评价理念和评价方式。它反对通过单一的量化手段对学生进行分等划类的评价方式,主张采用自我参照标准,引导学生对自己在综合实践活动中的各种表现进行自我反思性评价,强调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对彼此的个性化的表现进行平定、进行鉴赏。在这当中,评价的主体是多元的,教师、学生、校外教师等都可以作为评价的主体;评价的方式是多样的,汇报、成果或作品展示、研究报告的答辩、演示、表演、竞赛、评比以及建立综合实践活动的档案都是评价的方式;评价的内容是细化的学生参与综合实践活动的态度、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发展状况,对学习方法和研究方法的掌握情况等都是评价的内容。

7.综合实践学习体会 篇七

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课程任务通过研究与学生相关的学习和社会生活的综合性、实践性内容,培养小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与社会技能。该课程具备很强的实践性,小学生通过个人的学习和实践往往无法有效地完成学习任务,这也是传统综合实践活动课堂的弊病,而在合作学习模式下,学生的技能和长处能够得到充分发挥,在团结协作过程中,学生的实践能力得到大大增强。因而,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在活动目标和课程组织形式上与合作学习都有很强的融合度。

新课程改革将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性学习列为三种新型的学习方式,那么,在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实施合作学习有何意义,又该如何开展?笔者结合自身的教学经验进行了粗浅探究。

一、在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实行合作学习的意义

1. 小组合作学习有助于提高学生学习的实效

在新课程改革和素质教育不断深入的今天,我们应该更加清楚地认识到,学生才是学习活动的主体和核心,教师不仅要让学生获取书本知识,更要让学生学会学习的方法,掌握终身受益的技能和本领。与此同时,教师为学生创设适宜的合作氛围,让同伴们一起有效地开展合作、探究活动,这无疑比教师一味地用语言引导,或是在教师亲自带领示范探究,有更好的效果。在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堂上,学生之间进行相互合作、相互启迪、共同探究,化被动学习为主动研究,真正意义上实现了自动、自发的学习。

在综合实践合作学习过程中,学生能更好地实现知识的自我构建,同伴之间相互获取知识,学习经验和方法,比单纯地从教师那获取理论知识更有实际价值和意义。

2. 小组合作学习有助于发挥学生的创新能力

小学生的年龄小,身体和智能都处于发展阶段,具有很强的可塑性。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开放性和创造性特征十分显著,小组合作学习探究活动为小学生提供了众多“再创造”的时间和空间。在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的合作学习过程中,学生具备很强的自主性,学生在小组合作过程中会发现很多具备思考价值的问题,教师引导学生合作探究,共同探寻问题解决的关键所在,突破习惯性思维,发挥自主的创新精神,增强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有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3. 小组合作学习有助于教师细化学习方法的指导

如今,虽然小班化教学得到了普遍实施,但尽管如此,教师要对二三十名接受能力尚不是很强的小学生进行细致入微的学法指导的话也是有比较大的难度的。在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中,教师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帮扶学习的作用。在小组合作过程中,一般以五人左右为一个学习小组,全班分为四至七组,各组选一名负责人,教师只要集中对负责学生进行重点指导,然后让组长指导组员一起研究,这样省时省力,效果也更为理想。该模式一方面将教师从烦琐的教学过程中解放了出来,另一方面也锻炼了组长的组织协调能力,激发了组员的学习兴趣。

二、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合作学习的开展方法

1. 科学地组建活动小组

在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科学地组建学习小组是高效地开展实践活动研究的基础和前提。总的来说,“组内异质、组间同质”是分组的基本原则,即在由四至六人组成的学习小组内,安排不同兴趣、特长和能力的学生,做到人尽其用;各组之间整体实力尽量做到基本均衡,通过各自组成员的协同努力,使他们获得成功的机会基本均等。另外,小组长的选择也应该十分慎重,可以由各小组成员共同推荐,让那些组织能力强、工作积极、学习成绩良好的学生担任小组长,负责组内成员的分工合作。小组长也可以实行轮流制,教师可以根据学生在综合实践活动中的实际表现加以适当调整。

总之,合作学习中学习小组的建立必须追求高效、团结,一方面突出学生的个人领导能力,另一方面注重集体力量的发挥。

2. 创设有利条件,激发学生合作兴趣

一方面,教师要为学生创设适宜的教学活动情境,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例如,在“我们的午餐”这一部分的教学活动中,考虑到孩子们喜欢“过家家”的小游戏,喜欢做“饭菜”,于是笔者为学生创设了“厨艺大赛”的情境:在教室里摆设了很多个小摊位,上面放置了各种食材和餐具,让学生进行“厨艺展示”。学生仿佛走进了美食天堂,觉得十分新奇,参与的积极性一下子被激发了起来。学生三五人一组,进行现场分工合作,有的“配菜”,有的“洗菜”,有的“炒菜”,还设计了多个好听的菜名。整个实践活动课堂轻松活泼,教室俨然一个童话般的厨房。另一方面,教师应合理安排综合实践的合作内容。尽管合作学习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的一种有效开展方式,但不是唯一的方式,也不是任何教学任务的最佳授课形式。教师应以教学内容为依据,以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学校的教学条件和环境为依托,选择有合作探究价值的实践内容让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有的实践课程学生可以独立完成,如小科技制作,对动植物的观察等;而有的活动系统性比较强、时间跨度大、难度高,如对家乡水污染的调查、对家乡习俗的调查研究等,这些就比较适合学生的小组合作学习。

3. 教师引领,有效合作享乐趣

在小学综合实践课程中开展合作学习,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被摆在了十分突出的位置,然而,这并不意味着教师的工作任务有任何的减轻。教师作为教学活动的主导,在合作学习活动开展前,教师要明确实践活动的目标和要求,确保学生探究活动方向的准确性。在孩子们进行合作学习时,教师必须亲自深入学习小组,仔细倾听、仔细观察。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迅速地思考下一步的教学活动的调整方式,设置全班学生讨论的问题,思考需要亲自讲解的问题,加强师生之间的互动,指导和监控学生的探究性学习过程,使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例如,在开展“凉茶的研究”的主题实践教学时,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开展合作探究,调查组与服务组交流凉茶的历史,摄影组展示活动的剪影,文艺组、美工组出版小报、画报……在分工与合作过程中,学生不仅获得了知识,更分享到合作的乐趣。

4. 及时交流,激励评价促发展

小组合作离不开及时和有效的小组交流活动。当活动某一步骤结束,成员需要汇总活动成果,进行资料加工整理,评价彼此表现时;当有新的问题,不知活动怎样拓展时,都需及时讨论。教师要求组长召集组员进行资料汇总,撰写调查报告,及时交流总结,尽可能地确保成果交流的效果。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过:“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知识,而在于激励、唤醒与鼓舞。”教师的激励性评价对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中的小组合作学习能够起到很好的导向与促进作用。教师在评 价过程中,要着重突出小组成员的优点和进步,指出存在的缺陷与不足,鼓励学生扬长避短。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是新课程改革倡导的三维教学目标。在对小组合作学习 的评价过程中,教师要特别突出对学生的合作学习的态度和行为表现进行客观的评价。同时,教师还要组织全班评选出最佳合作小组,对每一位小组成员进行适当奖励,激励其他小组更好地进行合作学习,主动承担责任,共同分享,使小组内出现互动、互助、互勉、互进的新局面,不断强化学生的合作意识,使每位学生都得到发展。教师要根据各小组的实际活动情况进行评分,鼓励先进,带动后进,实现共进。

8.语文综合性学习实践浅析 篇八

关键词:语文综合性学习;方法;实践

G633.3

语文综合性学习,这是一种对传统的教学模式不足进行纠正的概念,第一次出现是在教育部2001年出台的《语文新课程标准》上。区别于传统教学中以识记为主,忽略能力培养的教学方式,综合性的学习不仅仅是对于课程形式上的创新,更侧重在学习方法上有所突破。对于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内容的设置上,孩子们是活动的主体,在此基础上进行多学科知识体系的交融,在“教”与“学”当中实现一种平衡。总之就是一种注重交流、强调表达、以能力培养为第一位的全方位教学模式。

语文综合性课程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理念在语文学科课程改革中的体现。语文综合性教育从根本上改变了孩子获取知识的方式,过去学生是从老师的口传、面授中获取知识,现在是他们通过自己的实践去发现、探索问题的答案。一方面教育界自上而下对这一新兴的教学模式都给予了巨大的期望,另一方面由于陌生带来的空白,很多教育工作者对这门兴起中的教学模式更多的是手足无措的感觉。如此,面对教育界这一现状,怎样实践语文综合性活动,才能使这一活动实现得更有利于教学的需要,是我们众多的教育工作者所重视和需要解决的问题。

一、课前准备

中学语文综合性学习首先要提前做好计划,便于指引学生的综合性学习活动,教师需要做好准备工作,明确自己的任务,具体到每一个阶段需要做的事。也就是,语文综合性学习要求“教师的教学过程中,要首先研究教材,整理所收集到的各类信息”。 从原则上说,教师应该用心设计教学的情境,能够给学生确定的任务,并且能有组织、有系统地展开教学活动。

准备过程中,首先教师需要积极开放和利用一些语文综合性学习的有效资源,话题可包括活动类、自然类、研究类和社会类,也可包括生活类项目,如家庭类、学校类、社会类等等。除此之外,教师还应该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进行分组活动方案制订,让学生自己能够通过各种途径,相互合作地展开一系列综合性学习的活动。比如,教师在教授《沁园春·雪》过程中,可以先根据内容提前做准备,等到差不多掌握了关于“雪”的整个心理环节之后,让学生去自行查找资料,包括有诗写作的时代背景、文中涉及到的人物地资料、关于雪的其它诗词或者谚语和文学名著里面对雪的描写和刻画(有3处就可以了)。这种教学过程能够让学生在找资料的活动过程中显得较为踊跃,同时也为活动的顺利发展做好充足的准备工作。

这样一来,自己动手的这些工作环节一方面可以提起他们的热情投入到活动中,另一方面也可以全面提高他们的素质和能力,特别是在主动性方面。不同的学生对同一个活动有各自不同的表现,包括不视角的不同、表达方法的不同、感受的不同,这也正是活动所要达到的目标,是教师在活动中引导、激发的大方向。

二、综合性教学实践

中学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具有很明显的开放性、自主性和实践性的基本特点。这些特点就要求教育的形式不断追求多元化和科学化。最关键部分就是老师应该尽量地去让孩子们进行一些自己感兴趣的内容安排,通过一系列的内容,包括发现、寻找、实证、反馈等等,来完成一个完整的内容安排。需要注意的是,让学生展开自主活动,千万不能使他们往闭门造车、画地为牢的狭隘思维上发展。根据自己平时生活中的经验,笔者总结出下面几种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的教学形式,经过实践证明,还是比较有参考价值的。

1.诗词鉴赏法

初中学习阶段对诗词的赏析活动地展开,不仅能提高学生审美的能力,还能够提高他们对美的鉴赏水平。老师们教授古代文学的课程里面,可以利用资源,就主要的内容进行分析,抛点引面,尽管放手让孩子们到讲台上做“老师”。比如可以将苏轼、李清照、辛弃疾等比较著名的诗词家,作为学习的任务一一分配给每个学习小组,并鼓励学生们去自行收集资料,可以从作家的生平出发或者从他们的作品等等各个方面去进行备课。这种方法可以极大地吸引孩子们,能够从文学和能力两方面来帮助他们的学习,做到同步提高,全面发展。

2.现场表演法

对于中学生来说,他们有着很浓厚的模仿意识,总主动地把自己幻想成为故事里面的主人公。教师可以满足学生们头脑里的欲求,将教学的文本设计成剧本,引导学生去运用自己的大脑进行脑力思维,充分地去想象、模仿、创造。这样一来学生就可以一方面强化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另一方面还可以填充课文中空白的情节,从而丰富学生的想象力。例如:讲《威尼斯商人》时,教师除了提供学生一些必要的提示内容,剩下的就让他們自由发挥,留给他们充足的时间,让学生进行公演,这样肯定能够收到非常棒的效果。

3.辩论法

提前安排、定期举行一些关于语文方面的实践。具体形式可以多样化,比如比拼、辩论、游戏等等,将能够提高孩子们主动参与的热情。我们知道,处于青春期的中学生常常求胜心切,不愿意服输,所以他们对这种活动有着很浓厚的兴趣。形式的选择方面,一来可以通过考卷的形式,便于随时能够举行,二来也可以不拘泥于具体形式,就教学过程中遇到的有争议的话题及时进行展开。比如:《愚公移山》的课题结束后,就完全可以引导学生去展开一场关于“移山有无必要性”的辩论赛,主要目的是让学生进行自由发挥,能够自圆其说,这样既可以很好地活跃起课堂里面的气氛,又能够加深同学们对于课文具体内容的深刻理解。

参考文献:

[1]郑国民.新世纪语文课程改革研究[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2]潘新和.新课程语文教学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

[3]王文彦,蔡明.语文课程与教学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4]曹明海,钱加清.语文课程与教学论[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5.

[5]朱绍禹.中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6]刘淼.当代语文教育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作者简介:

9.综合实践课学习心得 篇九

一、自学相关理论,为开展实验做好充足的理论准备

自从参加这个课题后,我和同年级组的老师自学了相关的理论,随着数学课程改革的深入开展,教育理念的更新、教学方式方法的改变、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善、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等等,对教师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的教学能力、理论素养以及自我反思能力等专业化水平都亟待提高。教师在数学综合实践活动中也遇到了很多的困惑和问题,比如,如何在小学数学综合实践教学中进行认知性实践、模拟性实践、社会性实践?创设生动具体而有效的问题情境?如何处理算法多样化与算法优化的关系?如何在小学数学综合实践课堂教学中有效开展小组合作学习等等,这些日常教学中经常出现的问题不断地困扰着我们,以往通过观摩课研讨为主要形式的教研活动已经不能满足新课程发展的需要以及广大教师发展的需求,基于解决教学活动中实际发生的问题,进而提高教师专业发展的新型数学教研方式急需建立。

二、积极参与课题组听课,并心下自己的点心得

本学期听了金珊珊老师的一节课题实验课,搭配中的学问。课后与组内老师一起讨论交流,提出了自己的意见,讨论了修改方案。并撰写了自己的听课心得,上传至自己的博客。同时自已在在班级中尝试上了一节课题实验课,课后自己反思,心下教后记,与同年级组老师一起反思。

三、今后努力方向

1、关注学生的发展,满足学生成长的需要。

小学生思维活跃,具有强烈的探究欲望,他们不满足于对书本知识简单地死记硬背,在知识和能力方面具有了一定的研究基础。随着生活空间不断扩大和知识阅历不断丰富,他们的人生观、世界观开始萌芽,对人生、对社会、对自我有了初步的认识,初步形成了对个体和社会生活方式的思考能力、判断能力。他们不满足于单纯的书本知识的接受性学习,具有参与社会生活的愿望,且具有一定的社会实践能力。拓展学校教学活动空间和活动内容,引导他们在生活中学习,在实践中学习,在应用中学习,主动地参与社会生活,并服务于社会,成为学生身心发展的客观要求。

2、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发展综合实践能力。

设计和实施综合实践活动,其针对性之一就在于变革学生在教育情境及至在一般的生活情境中的学习方式和生活方式。通过综合实践活动,为学生打开一个开放的时空,由学生自主地、创造性地展开学习活动。作为教师引导下的学生自主进行的一种综合性的学习活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超越单一的课堂知识教学,强调直接经验学习和间接经验学习相结合的重要性。综合实践活动改变学生在教育中的学习方式,把学生的探究发现、大胆质疑、调查研究、实验论证、合作交流、社会参与作为重要的发展性教学活动。

综合实践课学习心得(2):

一、理论联系实际

刚刚接手综合实践活动课时,我很茫然,不知从哪儿入手,上课总是机械地按照所学的理论指导学生,不敢越雷池一步。但是,当我生搬硬套地将我所知道的理论引到课堂时……

记得那一节课的主要任务是确定主题和学生的分组。我先介绍了一下综合实践活动课主题研究的一般过程:准备阶段(确立主题、分组制定活动方案)……我刚说完,一个男同学站起来了说:“老师,我们可不可以先分组,大家一起商量选课题?”我马上否定了他的意见,并告诉他,这是进行主题研究的一般规律。一会儿,又一个学生站起来:“老师,我们小学研究性课都让我们先分组,小组同学一起商量选课题的。”我还是很有耐心地解释:“综合实践活动课就是要求你们每个人自主地选择,并提出活动题。”我还是很有耐心地解释:“综合实践活动课就是要求你们每个人自主地选择,并提出活动课题。”一阵沉默,学生似乎接受了我的理论,我又谈话启发大家选题。但是,除了几个发言积极的学生提出了几个课题外,其他人沉默无语,没有我想像中的热烈场面。这节课我没有完成预定的教学任务。

这是我的一堂课的片断,由于我的教学还停留在“教”理论的层面上,导致没有完成教学目标。这次“事故”使我认识到开发与实施综合实践活动课光靠理论知识是远远不够的,照搬理论更是行不通的。在综合实践活动的实施中,教师教学活动的设计,学生是最好的验证官。当你发现学生“有所不适”了,就该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好意识,综合实践活动课具体实施的过程,内容和形式都是在实践中动态生成的,只有真正做了,才能找到理论于实践的 真正结合点。

二、为学生选题搭桥铺路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提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问题更重要。综合实践活动课的主题确定是首要阶段,要学生发现和提出问题,选出要研究的主题或课题。而每每在这个环境我都大伤脑筋……

第一次上研究性选题课时,我介绍了选题的原则:科学性、兴趣性、实践性、可行性。然后非常民主地告诉学生,尊重他们的个人兴趣,让他们自主徐肮脏探究内容。学生们七嘴八舌的,热闹场面前所未有。下课前,黑板上写满了题目:《我看二战》、《ufo之谜》、《金字塔之谜》、《网络游戏》、《服饰》、《陶艺》……学生选的题目远远超出了我的想像,我不能完全认同他们的课题,像《ufo之谜》、《金字塔之谜》等课题我马上以“研究困难”为由将之“枪毙”了,学生不高兴了:“老师,你不是说选什么课题都可以吗?”“老师,我就对金字塔感兴趣。”……僵持中,下课铃响了,我逃离了教室。

经历是一种财富,只有善于从教学经历中汲取养料,才能不断地使自己更快地成长。那节没有收场的课让我反思了很久,也促使我更细致地研究这门学科好关注学生们的实际。等到去年综合实践活动课选题是,我就有所准备地走进教室……

“我们很多同学都是来自于农村的,农村作为综合实践一个很好的基地,有很多值得我们骄傲的地方,今天,我们在这里交流一下你眼中的新农村,或是你所了解的有关新农村的情况。”我的话音刚落,同学们纷纷举手,“我、我”地嚷着,这个选题对于他们来说太熟悉了。让我感动的是一个叫“王佳辉”的学生不但介绍了他的收集材料,还将剪贴的很多新农村的图片资料提供给大家看。不管是讲的同学,还是听得同学都很兴奋,我看到了我想要创设的情景。交流之后,我开始指导如何选择课题。学生由于有了前面的兴趣和经验,主题的选择有了一定的倾向性,而且研究的问题更是具体了,如《农村的变化》、《农村新能源使用的研究》、《农村旅游资源的开发》等

我很欣喜,不是学生变了,而是我的认识改变了,中学生对各种自然好社会现象具有广泛的兴趣爱好,同时他们还没有形成稳定的志向,需要有适当的引导和扶持。而且开展综合实践活动还要受教育资源的局限,所以主题的确定要根据学校、学生生活的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因此,教师要为问题及课题的产生做好充分的铺垫和引导工作,《走进新农村》这个主题设计的想法就是在我们学校组织学生到灵武中北村参观后产生的。

三、放手实践

进入实践体验阶段,学生要在“做”、“考察”、“探究”中进行活动体验。这时的学生就像放飞的风筝,在广阔的社会环境中自由的翱翔,教师既要让风筝飞得高,又要牵住手中的线。对于学生来说,“实践体验阶段”是他们最感兴趣的,也是面临困难最多的环节。在这一环节中,学生要深入社会,进行社会调查、参观、访问等实践活动,教师不易调控,学生在困难面前容易退缩,滋生惰性。

两年来,在“学中做”、“做中学”的过程中,我和我的学生完成了《我们身边的环保》主题活动的研究,这一课题在“中山区研究性成果展示会”上做了展示。在学校领导的支持下,我又及时将学生的研究成果好实践中的体验及收获汇编成册,紧接着我校《新农村》主题活动也拉开了序幕。伴随着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成长,我的学生也成长起来。学生研究环保,不知不觉接受了生态伦理教育;学生在交流中相互借鉴,不知不觉在接受了精神的互助熏陶;学生共同设计了活动主题,不知不觉中培养了合作精神。

10.综合实践心得体会 篇十

来到综合实践活动中心的第一天,我们首先进行野炊活动,很快同学们就各自忙开了。只见同学们有的在洗米、洗菜,有的在准备菜单,还有的在点火炉,突然间“轰”的一声,我们的“大厨师”已经在炒菜了,不一会儿一碟碟香喷喷的饭菜就煮好了。开饭咯,大家你来我往吃的那个香啊,感觉比大酒店的饭菜还要香。

第二天,综合实践活动中心的教官给我们上插秧课。教官首先要求我们回宿舍穿好拖鞋下来,然后排着整齐的队伍,向插秧的地方前进。来到了插秧的水田,大家看见稻田里浑黄一体的水,不约而同地说:“这水好恶心啊!”同学们看见这“脏水”都不愿意下田插秧。怎么办呢?经过教官的动员,终于梁嘉熙同学第一个拿着几棵秧苗下水田了,看见他那么勇敢同学们也跟着一个个排队下水。在教官的解说下,我们按照教官的指令,各自隔好距离,把自己手上的第一棵秧插入水田里头,插完以后,教官又指令我们把自己手上的第二棵秧插入水田里头,就这样,同学们终于按照教官的要求,把手里的秧苗全部插到水田里,圆满完成了这一堂生动有趣的插秧课。直到插入第四棵秧,教官才宣布结束。插秧课结束了,同学们还在唧唧喳喳地讨论着刚才的插秧活动,不一会儿,大家就愉快的回到了宿舍。

通过这次综合实践活动,我感受到同学之间的友情加深了,同时充分体现了大家团结互助的精神。而最令我受益匪浅的是:提高了生活自理能力,体验了劳动光荣的真谛。

11.学生学习综合实践活动能力的培养 篇十一

一、改变学习方式

综合实践课中要想达到培养学生的能力,必须遵照课程标准的精神,把实践作为一个重要的途径,在实践中培养对综合实践的理解和运用能力,学生必须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在传统的教学中,往往保存和延续前人积累的经验,学习方式往往只能表现在“接受学习”的特点,学习者通过大量的诵读、记忆、模仿来掌握知识,教育思想上强调“继承”,知识领域强调专业,运用“标准化”的考试,忽略知识的综合,以掌握知识的多少作为教育成效的判评标准。学习者完全处于被动的学习状态,学生的创新精神和个性特征得不到充分的发展,展示,学生只通过记忆、反复练习、模仿等学习方式掌握知识。然而,随着时代的变迁证明,单纯追逐知识的数量已成为不可能,社会的标准已发生深刻的变革,掌握知识的多少已不是最主要的,最主要的是学会怎样去掌握知识。发展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成为时代的强音。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要适应这种变化,必须成为学习的主人,改变被动的、单一的学习方式,有效地进行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这种方式的转变意味着学习者要改变学习态度、学习意识和学习习惯,在自己已有的认识水平上,获得对原有的知识的再次发现。

二、努力建设开放的综合实践课堂

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综合实践课堂,是课程改革的重要目标,是综合实践课程的重要理念。传统的综合实践课堂过于强调封闭,而开放的综合实践课堂具有时代的气息,加强了综合实践和其他学科的沟通,克服了学科孤立的弊端,使学生在更广阔的领域中学习实践知识。

三、进行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

在家庭生活和学校生活中都离开不了动手实践的能力,所以我让学生自己组织主题活动,展开讨论,在讨论中有所感受,有所发现,尝试解决问题,在动手实践中以适当的方式展示学习成果,并利用各种资源,进行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来实现学习的目标。

12.语文综合性学习的探索与实践 篇十二

一、关于语文综合性学习的思考

“语文教学要有生活味, 要摆脱以往高冷的形象, 这样才能让学生喜欢。所以, 我们要大力开展语文综合性学习……”教研会议上, 组长这样说。坐在台下的教师却一头雾水, 什么是语文综合性学习?语文能力中的听说读写, 把它们揉到一起就行了吗?那这样的事情每堂课都在做啊!听———老师在一次次对话中, 不断引导学生倾听;说———学生的每一次回答, 老师都鼓励其朝着更响亮、更完整的目标努力;读———自主读、整班读、分角色读, 一篇篇课文, 扎扎实实地训练;写———每堂课十分钟的习字时间, 读帖、描红、仿写、反馈, 扎扎实实地进行。可是, 真正的综合性学习要怎么操作?要以什么为载体?课标中关于综合性学习的关键词有:综合运用、整体发展、沟通、结合。这庞大的目标, 是要贯穿于一堂课, 还是要渗透于整个活动?作为一线语文教师, 通过教学实践, 通过查阅资料和学习课例, 对于综合性学习渐渐形成了自己的见解。在课标中, 它与识字写字、阅读、写话和口语交际并列, 是语文能力素养的一个方面。它更像是一种学习的理念, 没有固定的形式, 但有着自己独特的功能与导向。

二、如何推进语文综合性学习

作为一线教师, 最关注的还是怎样做。综合性学习可以以活动为载体, 即通过开展一定的活动引导学生综合运用语文知识, 提升语文能力。以张锡伟老师的《常州地名的研究》教学设计为例, 他将教学目标定位为: (1) 调查地名的由来, 感受“巷”“路”“桥”的区别;了解地名背后的传说故事、时代背景、风土地貌、名人思想等。 (2) 学生通过多种渠道和方式收集常州市的地名, 研究地名的由来;提高收集信息和整理信息的能力。 (3) 通过地名研究, 了解其中蕴藏的文化, 激发学生热爱家乡、建设家乡的感情。很显然, 调查研究必须在课前完成, 学生要通过网络搜索、实地调查、采访人物、记录整理等多种方式来完成。这本身就是听、说、读、写等多重能力的综合锻炼。活动要求学生将平日语文课堂上的能力素养运用到生活中, 例如, 在对路人进行采访时, 如何合理组织问题并且应答, 就是口语交际能力的体现;在进行网络搜索时, 如何理解信息并加以整理, 就要求具备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 等等。课堂上的教学活动, 也围绕同样的目标进行。比如课堂上, 学生汇报常州地名的研究情况, 总结积累、收集地名的途径, 举行猜地名比赛, 创作常州地名小广告等, 进一步激发学生的研究兴趣, 并为其树立这样的信心:学以致用, 在语文课堂上学到的方法能为自己的兴趣所用。课后, 学习仍在进行, 比如汇编研究成果、推广展示, 又为学生提出了新的研究主题。可见, 语文综合性学习是一个长线过程, 课堂教学只是其中的一个环节。但它们的目标是一致的, 那就是鼓励学生综合运用语文知识, 发展听说读写的整体能力, 实现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的沟通、书本学习与生活实践的紧密结合。

三、推进“小综合”教学实践

综合性学习的益处显而易见, 但在教学实际中, 一些教师却轻易不敢尝试。因为他们认为, 组织这样一个长线的学习活动, 实在是太劳神费力了, 在整个过程中, 教师需要关注的内容太多了。任务布置下去后,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 教师必须细致地帮助学生推进, 这对教师来说, 确实是不小的挑战。那么, 是否可以根据自己的教学节奏来安排, 让综合性学习变得接地气些呢?考虑到目前各校都十分重视学生活动的开展:读书节、艺术节、体育节等。语文作为母语, 常常会参与到这些活动中。长线的综合性学习活动频率不可过高, 毕竟学生的学习能力有限, 容易形成负担。但在课堂上, 可以引进一些小活动, 开展“小综合”。例如, 时下课堂流行的读写结合就是一种综合性学习, 即将读与写结合起来, 这是语文学科范围内的综合;将课外的生活经历引进课堂, 也是一种综合。以执教《赶海》一课为例, 文章中语气词的使用是一大妙笔。学习过课文后, 教师可以引进“途迹”软件, 让学生给图片添加文字, 鼓励学生通过微信朋友圈等社交平台将故事进行分享。学生的创作热情立刻高涨起来, 将音乐、图片、文字完美地结合了起来。更重要的是, 学生在生活中形成了语文意识, 在网络交际的大环境中, 懂得了斟酌、美化语言。有了这样的“小综合”, 就不难将综合性学习的意识贯穿于每一天的语文课堂中, 这对于学生来说, 收获会更大。

摘要:针对语文综合性学习方法费时费力、难于实现的问题, 提出了相对用时少、效率高的“小综合”教学方法, 让综合性学习更接地气, 将综合性学习意识贯穿于每一堂语文课, 以培养学生的语文意识和提高语文能力。

关键词:语文,综合性学习,小综合,语文意识,语文能力

参考文献

[1]郭根福.试论语文综合性学习的有效教学策略[J].课程·教材·教法, 2003 (03) .

13.综合实践课程学习总结 篇十三

1205404033王仕芳

通过这学期学习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让我从中收获不少,体会到了这门课程的重要性,下面我谈谈个人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一些看法。

一、理论讲授学习态度、方法及收获

在学习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认真听讲,态度非常认真,但我觉得最重要的是学习这门课程的方法,在学习中,把自主学习以及老师教授两方面相结合。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面向学生生活而设计的一门经验性、实践性的课程。可以说,综合实践活动是学生的实践,是学生的活动,通过一学期的实践,我深深地体会到,实施综合实践活动,关键在于要突出学生主体。当然,要在活动中充分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主动性、积极性,必须要加强对综合实践活动教师的有效指导。由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一门实践性、经验性课程,因而,必须突出学生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和主体作用。综合实践活动离不开学生主动积极的实践和各种实际操作活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强调学生是活动的主体,强调要通过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实践活动获得直接经验,但并不意味着不需要教师的指导。教师不是学生活动的旁观者,而是学生活动的指导者、组织者、领导者,而且还要与学生共同开展探究实践的过程。教师的指导任务贯穿学生综合实践活动的全过程,包括对学生活动主题、课题确定的指导、活动过程中的指导、总结和交流阶段的指导。在整个综合实践活动过程中最重要的就是要教给学生各种获取知识的方法,培养学生各种能力。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超越具有严密的知识体系和技能体系的学科界限,强调以学生的经验、社会实际和问题为核心,以主题的形进行整合的课程,以有效地培养和发展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探究精神和综合实践能力。因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一种经验性课程。作为一种独立形态的课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尤其注重学生多样化的实践性学习方式,强调多样化的实践性学习,如探究、调查、访问、考察、操作、服务、劳动实践和技术实践等。

二、实践活动情况

在这一学期中,对我影响最大的是进行了三个星期的综合实践活动教学。在课程的具体实施过程中,我们十分注重教师的角色把握,要求教师首先是与学生一样,是实践活动的参与者,其次才是实践活动的指导者。学生的学习方式必须得以转变,必须是多种学习方式的综合运用,要让不同水平的学生都能有实践活动过程的切身体验,而且,实践活动的组织形式也应呈多样性,如个人独立探究、小组合作探究、师生共同探究、班级集体探究等。在进行深入探讨与研究时,指导学生注意运用“自评”、“他评”、“集体评”、“再评”等多种评价方式,及时对学生在实践活动过程中的表现(包括知识、水平、能力、成果、情感、态度等)进行恰当的评价。在教学实施过程中,我们主题的选择注重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身边入手。

三、自学情况以及讨论参与情况

在学习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后期,自主学习课程内容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在这一环节中,我主动的完成了需自主学习的课程内容。在教学中,老师非常注重课堂讨论,课堂讨论可以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有助于启发我们独立思考,相互交流意见,培养我们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培养实事求是的精神和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这一过程中,我积极的参与,提出自己的看法以及观点,并且与别人提出的观点相融合。

四、意见和建议

我个人觉得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注重了学生的全面发展,因此我觉得要上好这一门课程应该必须做到以下几点:

1、重视学生课外调查活动的开展。综合实践活动大多与学生的生活密切相关,多数课程都是学生身边的事物。在开展课程时,要让学生利用课余的时间进行调查,让他们通过访问,上网收集资料等方法来完成课程的学习内容。这样的学习方法不但让课程活动活起来,而且让学生真切的感受到知识就在自己的身边,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都很高。

2、充分发挥学生在课程实施中的能动性。综合实践活动它不是“可教的”课程,而是“可做的”课程,是实践性课程。作为一种实践性的课程,学生是课程实施的重要主体。为了要突出学生主体,我在活动中努力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发挥学生作为活动主体应有的地位和作用。从活动主题或课题的提出,到活动方案的制定、再到活动实施,以及活动的总结、交流与评价,都尽可能让学生自主活动,要有效地针对学生的实际,进行适当的指导或引导。

3、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发展综合实践能力。通过综合实践活动,由学生自主的、创造性的展开学习活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超越单一的课堂知识教学,强调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学习相结合的重要性。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把学生的探究发现、大胆质疑、调查研究、实验论证、合作交流、社会参与作为重要的发展性教学活动。

14.综合实践活动外出学习心得 篇十四

我有幸参加了在北关小学组织的“小学生综合实践活动成果现场展评会”深深地感受到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使我们的校园和学生充满了生机与活力。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这一新型的课程正以其独特的认知功能和育人价值,激发起广大学校领导与教师更高的课程热情。

在“综合实践活动成果展评会”上,涉及的课题有社会调查、文史研究、小制作小发明等。我觉得每一个研究成果都是学生探究合作、探索自然、亲近社会、深入生活的结晶。到会的老师们被这一双双小手写成的调查报告感动了,我们惊讶于校园外这所“大学”带给孩子们的收获和成长。

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探究研讨会”上,我聆听了齐主任的专题报告和经验介绍,对综合实践课程的理念、价值、特点有了更深的理解和感悟。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基于学生的直接经验,密切联系学生自身生活和社会生活,注重对知识技能的综合运用,体现经验和生活对学生发展价值的实践性课程,具有很强的综合性、实践性、自主性、开放性和生成性等特点。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开发与实施中,首先应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引导学生主动发展。把学生的需要、动机和兴趣置于核心地位,鼓励学生自主选择活动主题,引导学生积极开展活动,主动发展。我想,面向学生完整的生活世界,引领学生走向现实的社会生活,这克服了当前基础教育课程的不足,促进了学生与生活的联系,为学生的个性发展提供了开放的空间。其次,应注重学生的亲身体验和积极实践,发展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亲身经历实践过程,体验实践活动,感受现实生活,在一系列活动中发现和解决问题,从而发展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15.小学语文综合性学习的方法与实践 篇十五

我在语文学习活动中,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发展为本的“四突出”为教学理念:突出活动过程,启发自主参与;突出语文知识的整合应用,体现师生的合作创新;突出实践体验,协调发展;突出“校本课程就在身边”的活动过程与策略,引导学生用多种方式呈现学习的过程与结果。具体实践方法有以下几点。

一、将口语交际、习作融于活动中,开展综合性学习。

听说读写能力的培养是语文教学的基本训练要求,综合性学习的过程就是听说读写能力的整体发展过程。综合性学习将听说读写整合在一起,既为听、说、写创设了生活化的问题情境,提供了有意义的话题,又为学生课外阅读圈定了内容,指明了方向。在综合性学习活动中,我们可以设计一系列小规模的活动,把听说读写巧妙地融入活动之中。比如以“我爱我家”为主题的综合性学习,我设计了如下几个活动内容。

(1)“爸爸小时候的趣事”。请你做一回小记者,采访一下爸爸小时候的故事,了解爸爸儿时的生活经历,然后选择一件有趣的事记下来。有兴趣的话,可在此基础上写一篇作文,投送给学校广播台或某报刊编辑部。

(2)请你做一天小当家,体验父母在家庭生活中付出的辛勤劳动,写一则日记。

(3)“妈妈的唠叨”。模拟一种生活场景,由两位同学进行模拟电话交流。想试试吗?

(4)“电视机前的评论”。在电视机前,你们一家人会说些什么呢?请以三位同学一组进行小品表演。

(5)想尝试一下做主持人的感觉吗?请你和爸爸妈妈一起搞一次“家庭联欢会”,主持人就由你担当,从中还可以体验到家的温馨与幸福。

通过上述活动的开展,把学生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与口语交际及写作知识整合于综合性学习之中,注重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和优化,引导学生走出课堂,走出书本,在生活中收集信息,处理信息,学会学习,较好地促进了学生综合能力的发展。

二、提倡课外专题性阅读, 开展综合性学习。

苏霍姆林斯基说:“会不会阅读,决定着一个人的智力发展。”书籍是人类永恒的精神食粮,古今中外的大家无不从阅读中汲取营养。在综合性学习中,我们可以突破课时的局限、教室空间的束缚及教材的拘囿,开设一些适合学生课外阅读的综合性学习,拓展学生的学习资源。在“我爱阅读”为专题的综合性活动中,不仅要在阅读中引领学生能够结合学习和生活实际习得一些读书和习作方法,而且要让学生明白阅读的重要意义,激起阅读的兴趣。为此, 我设计了以下教学思路:(1)围绕一个主题确定阅读内容,如科普读物、文学名著、科学家的故事等,一段时间安排一个专题,营造良好的读书氛围。(2)摘记或评析所读内容,并列出自己不理解的问题。(3)通过交流讨论或查阅相关资料,主体地判断、思考,试着自己解决问题。重点以探究“读书方法”为线索,以“课外自由阅读喜爱的书”为载体激发学生的读书兴趣及对汉语言文字的热爱,指导学生自由阅读课外书,找到喜欢的书目和读书方法汇报交流,引导学生在谈古论今中,激发读书兴趣。

通过这样一系列的课内课外综合性活动的进行,加强了教材的整合和课内外的结合,把读与悟、读与写,读书与活动有机地结合到一起。学生对阅读充满了兴趣,使阅读成为学习生活的主要组成部分。这也是对《课程标准》提出的“要让学生多读书,读好书,好读书,读整本的书”的具体实践。

三、利用小组合作的形式,开展综合性学习。

合作学习是个体学习的有效补充和有力延伸,它有着许多个体学习所不能代替的功能。合作学习有助于学生主动深入地解决问题,可以增加信息量,提供学生交流情感、展示个性的机会。在综合性学习中,我们可以安排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合作学习,从而促使个人的创新潜能与集体的智慧相互补充,相互调节。在综合性学习活动中,我们在为学生提供一个母课题的前提下可以设计若干子课题,倡导学生小组讨论、合作学习。比如学完《只有一个地球》之后,我安排了以“只有一个地球”为主题的综合性学习活动,在大的主题之下包含着四个子课题:

(1)地球妈妈的眼泪(搜集资料、小组讨论)

(2)我是地球小专家(知识擂台赛)

(3)绿化家园植树活动(小组合作植活一棵树,并记录小树苗的成长过程)

(4)写给全人类的一封信(写作、大组汇报交流)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逐个进行上述活动时,将在兴趣的吸引下自行查找资料、小组集安排观察时间和方式以及组织擂台赛的讨论,从而培养了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了他们的交流合作能力。

四、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开展综合性活动。

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学习资源与实践机会和生活紧密相关。美国教育家杜威提出:“教育就是生活。”借助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开展综合性学习,可以使学生主动学语文、用语文,提高语文实践能力。我在综合性学习中努力体现语文的综合实践活动,沟通课堂内外,充分利用学校、家庭和社区等社会教育资源,开展扎实有效的综合性学习活动,拓宽学生的学习空间,增加学生语文实践机会。在各种综合性学习活动中,指导学生在学校开展演讲、办手抄报、演课本剧等活动。我们还可以带学生走出校门,进行参观访问;节假日,鼓励学生与家长外出旅游;组织学生做社会调查,写调查报告,等等,这些综合性学习都有利于使学生初步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实践能力。同时生活中许多问题的解决依赖于语文这个工具。综合性学习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扎根在社会生活这个天然教室,让学生运用自己的生活经验理解课文,并运用课堂上所学的知识到生活中去实际应用,发挥语文的交际功能、传播功能。比如让学生写广播稿、倡议书、借条、招领启事、办手抄报等,也可以让学生为旅游公司设计广告语、导游解说词。这样,综合性学习就能把生活与语文紧密相连,把学生今天的学习与未来的发展紧紧地联系在一起。在“节约用水,爱护我们的家园”活动中,让学生写倡议书,设计公益广告词等一系列活动,体现语文学习与社会实践的结合。同时也达到了“语文生活化, 生活语文化”的效果。可以说生活的空间有多大语文综合性学习的空间就有多大。

五、充分运用网络技术,开展综合性学习。

人类已经进入信息时代,在综合性学习的实施过程中要积极运用网络技术等手段,以拓展综合性学习的时空范围,提高综合实践活动的实施水平。比如在“我能为学校做点什么”的综合性学习中,可让学生实地采访、网上采集,经加工、存储后成文,最后在网上传送,根据需要进行现场交流。在“我的宠物”综合性学习中,可让学生自由挑选一种动物作为研究对象,然后通过互联网查找资料,并在电脑中画出自己喜欢的动物,旁边可配上简短的文字,介绍这种动物的生活习性、环境等。

目前,人类社会呈现出了全球一体化、信息化、国际化的发展趋势。与之相适应,小学语文教学领域在价值观、培养目标、教学方法和课程结构等方面也发生了一系列的变化,语文综合性学习正是在这一时代背景下蓬勃兴起的,它能够有效地培养学生的生存能力、实践能力、团结合作精神、勇于创新的精神。广大教师要充分利用现实生活中的语文教育资源,优化语文学习环境,引导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使他们在广阔的空间里学语文、用语文,在实践中提高语文素养。

摘要:语文是一门实践性和综合性很强的学科。小学语文综合性学习是以小学语文课程的整合为基点, 加强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及生活的联系, 强调语文学习与生活的结合, 以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推进和协调发展的实践活动。

上一篇:认识圆教学设计下一篇:残疾人优惠政策调查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