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控技术与应用教学大纲

2024-08-13

数控技术与应用教学大纲(共13篇)

1.数控技术与应用教学大纲 篇一

《计算机安全与应用技术》教学大纲

适用专业:02级计算机网络

课程学习对象:全日制大专三年级学生 课时安排:理 论:30学时

实 验:10学时

总学时:40学时 选用教材:

[1] 计算机网络安全与应用技术 清华大学出版社 袁家政编著

教学大纲内容

一、课程的性质、目的与地位

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发展,网络安全问题越来越受关注。网络技术已被广泛应用于社会生活直至国防等各个方面,网络安全已超越其本身而达到国家安全问题的高度,因此作计算机网络应用专业,必须开设网络安全的课程教学。它作为一门专业课,其目的在于使学生掌握网络安全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同时学会对网络安全进行维护的基本技能。

二、本课程的基本要求

要求学生在掌握计算机网络安全理论的基本原理及其基础知识的同时,课程内容、教学目的及学时安排

第一章 计算机网络安全的基础知识

一、教学目的及要求

1、了解计算机网络安全的相关基础知识 2、了解网络安全成在的问题

3、掌握黑客、密码技术、数字签名和访问技术等基本概念 4、了解网络安全的体系结构、网络安全的防范策略和发展方向

二、教学内容

1.1 计算机网络基础知识 1.2 计算机网络存在的安全问题 1.3 网络安全存在的体系结构 1.4 网络安全技术

1.5 实现网络安全的策略问题 1.6 计算机网络安全立法 1.7 网络安全的发展方向

学时安排:4学时

第二章 密码技术

一、教学目的及要求

1、了解网络安全是的密码技术 2、掌握传统的加密方法

3、了解DES加密标准、公开密钥体制和数字签名技术

二、教学内容及学时安排

2.1 概述

2.2 传统的加密方法

2.3 数据加密标准DES和IDEA 2.4 公开密钥加密算法 2.5 RAS密码系统

2.6 计算机网络的加密技术 2.7 报文鉴别和MD5的算法 2.8 密钥管理与分配 2.9 密码技术的应及实例 学时安排:4学时

第三章 防火墙技术

一、教学目的及要求

1、了解访问控制技术中的防火墙技术 2、掌握防火墙的原理、种类和实现策略

二、教学内容及学时安排

3.1 防火墙的基本概述 3.2 防火墙的作用 3.3 防火墙的分类 3.4 防火墙的安全标准 3.5 在网络中配置防火墙 3.6 防火墙的访问控制策略 3.7 防火墙的选择原则 3.8 防火墙技术的展望 3.9 防火墙实例 学时安排:4 学时

第四章 计算机及网络系统的安全性

一、教学目的及要求

1、掌握网络系统安全等级 2、了解Windows 98的安全机制、安全漏洞及防范措施

二、教学内容及学时安排

4.1 计算机系统的安全保护机制 4.2 计算机系统的安全等级 4.3 计算机的开机口令验证机制 4.4 Window 95/98/ME的安全保护机制

4.5 利用注册表提高Window 95/98/ME的安全性 4.6 Window 98系统安全策略编辑器 4.7 Window 95/98/Me的缺陷和防范措施 4.8 计算机文档的保密问题 学时安排:4学时

第五章 Windows NT/2000的安全与保护措施

一、教学目的及要求

1、了解Windows NT/2000的网络机制

2、了解Windows NT/2000的网络安全模型、密码技术和访问技术 3、了解Windows NT/2000的安全漏洞,掌握常用的防范措施

二、教学内容及学时安排

5.1 Windows NT/2000系统的安全基础 5.2 Windows NT/2000的安全模型 5.3 Windows NT/2000用登录与账户管理 5.4 用活动的目录管理Windows NT/2000的账户 5.5 Windows NT/2000系统的访问控制与权限 5.6 Windows NT/2000系统的数据保护措施 5.7 Windows NT/2000系统的缺陷

5.8 常见破解Windows NT/2000密码的方法及防范措施 5.9 Windows NT/2000的安全管理

5.10 利用输入法漏洞本地入入侵Windows2000的防范 学时安排:4学时

第六章 黑客原理与防范措施

一、教学目的及要求

1、了解常见的黑客技术

2、掌握黑客攻击网络系统的主要步骤及为了保证网络安全应采用的措施

二、教学内容及学时安排

6.1 计算机网络系统的缺陷与漏洞 6.2 网络监听 6.3 端口扫描 6.4 口令破解 6.5 特洛伊木马 6.6 缓冲区溢出及其攻击

6.7 黑客攻击的一般步骤及防范措施 6.8 入侵Windows NT的实例 6.9 远程入侵Windows 2000 学时安排:4学时

第七章

网络病毒与防治

一、教学目的及要求

1、了解病毒的原理

2、掌握常用对病毒的防范方法

二、教学内容与学时分配 7.1 计算机病毒概述

7.2 计算机病毒的工作原理 7.3 病毒的分类

7.4 计算机网络病毒的发展

7.5 计算机网络病毒的检测、清除与防范 7.6 网络病毒实例 学时安排:4学时

第八章 Internet的安全性

一、教学目的及要求

1、了解Internet/Intranet的安全问题

二、教学内容用学时安排

8.1 Internet/Intranet的安全概述 8.2 网页中的新技术与IE的安全性 8.3 电子邮件与Outlook Express的安全 8.4 ISS服务器的安全

学时安排:2学时

《计算机安全与应用技术》实验大纲

一、教学目的教学目的和方法

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发展,网络安全问题越来越受关注。网络技术已被广泛应用于社会生活直至国防等各个方面,网络安全已超越其本身而达到国家安全问题的高度,因此作计算机网络应用专业,必须开设网络安全的课程教学。

本课程实验的重点是要求学生掌握对当今流行的计算机网络安全的管理、配置及维护的实际操作手法和手段。及时了解网络安全技术的最新成果和发展动向。并能够胜任一般网络安全、防火墙的策略与实现、黑客原理与防范及简单网络安全应用策略程序的开发。

二、实验方法

计算机网络安全实验具有系统性和继承性的特点。因为系统性,在实验中更要注意从系统的、联系的观点看问题,锻炼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因为继承性,实验必须循序渐进地进行,不能急躁冒进。很多实验内容需要的基础知识比较多,所以实验准备尤其需要下功夫,只有这样才能理清实验的目的、要求,列出实验的步骤,对可能出现的问题有充分的准备,成功地完成实验。

总体来说,计算机网络安全实验分为实验预习、实验操作、实验总结三个部分。

二、课程内容及学时分配

实验一 BIOS密码和计算机开机的配置

一、实验目的及要求

(1)掌握计算机单机系统的安全机制

(2)掌握CMOS密码中BIOS保护密码和计算机开机密码的作用及配置操作(3)掌握CMOS密码的安全漏洞问题、破解方法和安全措施

二、实验内容与学时安排

(1)设置BIOS密码和计算机开机密码的操作方法(2)下载相关密码的破解工具CMOS的相关工具(3)至少要用两种方法破解BIOS密码和计算机开机密码(4)针对有关安全问题提出解决措施

学时安排:2学时

实验二 Windows 98的相关密码设置

一、实验目的及要求(1)掌握Windows 98系统和采用Windows 98系统的对等网的安全机制问题(2)掌握Windows 98网络中的安全漏洞问题(3)掌握Windows 98网络中的安全防范措施问题

二、实验内容与学时安排

(1)用实验连接Windows 对等网

(2)设置Windows 98的登录密码、屏幕保护密码、远程管理密码和共享权限、共享密码

(3)学习修改注册表提升Windows 98系统的安全性

(4)至少用两种以上的方法破解Windows 98的登录密码、屏幕保护密码、远程管理密码和共享权限、共享密码

(5)针对有关安全问题提出解决措施

学时安排:2学时

实验三 配置天网个人防火墙

一、实验目的及要求

(1)掌握个人防火墙的配置方法(2)掌握防火墙的配置与实现

二、实验内容与学时安排

实验内容可根据现有的实验条件而定 学时安排:2学时

实验四 Windows NT/2000的权限配置与安全审核

一、实验目的及要求

(1)掌握Windows NT/2000的注册安全设置(2)掌握Windows NT/2000的权限设置

二、实验内容与学时安排

(1)注册安全性(2)存取控制

(3)在此实验前,请写好实训方案(4)在实训过程中,注意记录实训步骤(5)写出实验报告

学时安排:2学时

实验五 杀毒软件的使用

一、实验目的及要求

(1)了解杀毒软件的工作原理(2)学习使用杀毒软件清除病毒

二、实验内容与学时安排

(1)使用RAV瑞星或KV300杀毒软件的有关网络杀毒功能检测Windows98/NT/2000网络系统,将检测结果和使用步骤写成实验报告

学时安排:2学时

《计算机网络安全与应用技术》理论

考试大纲

一、考试目的

“计算机网络安全与应用技术”是计算机科学和工程系各专业的一门专业课。本课程的考试目的是考核学生掌握网络安全理论及其基本知识。重点考查学生在计算机网络安全方面的管理、配置及维护的实际操作手法的手段。考试试题应当反映本课程的主要内容和要求。

二、考试重点

1. 计算机网络安全的基本知识和网络安全的基础知识。2. 网络安全配置、操作维护和安全应用。

3. 当前流行的网络系统Windows98/NT/2000、Internet/Intranet的安全技术特点。

三、考试范围

本课程的考试范围应能覆盖课本的主要部分。

1.计算机网络安全的基本知识和网络安全的基础知识。2.密码技术、Windows98/NT/2000系统的安全。3.计算机网络系统的安全问题。4.黑客技术与防范措施。

5.当前流行的网络系统Windows98/NT/2000系统安全设置、安全漏洞、管理及维。6.网络病毒与防范

7.一般网络安全、防火墙的策略与实现 8.Internet/Intranet的安全问题 9.网络安全的实际实现策略

四、考试题型

本课程重在考查学生的动手能力,考试试题的难易要适中。要根据所开出实验的实际情况考查学生的动手能力。一般上机实训测试题的分值要达到40%以上。基础知识的测试可参考以下题型和比例。

1)填空(20%)2)选择(20%)3)问答题(20%)4)综合题(40%)

《计算机网络安全与应用技术》实验考试大纲

一. 适用专业

计算机网络专业、计算机应用专业,专科三年制

二. 考试目的

1.使学生在计算机网络安全方面的实践技能方面得到提高,以适应社会的需要。2.锻炼学生们综合各科课程知识的能力和提高实验技能。3.使学生们系统掌握一般网络安全、防火墙的实际实现策略。三. 考试内容

以5—10人为一组,提供双绞线、数台电脑,组建网络系统Windows98/NT/2000Windows,指出该网络存在的安全问题。提出解决方案并实施相应的措施。时间为四学时。四. 成绩评定标准

根据学生完成任务情况,教师上机验收,成绩可按优、良、中、差分等级,其中“差”为不及格。

2.数控技术与应用教学大纲 篇二

关键词:数控仿真系统,教学,优越性,局限性

1 概述

数控加工仿真系统是按照厂家的各类型数控机床开发的一种应用于微机平台上的模拟数控操作、加工的仿真系统软件。由于其直观的操作性、良好的用户界面以及高度接近实际加工的仿真性能, 在教学领域获得了广泛的应用。从目前来讲, 包括各高等院校、职业教育学校、中等专业学校等均广泛采用数控仿真系统进行教学。常见的宇龙系统、斯沃数控仿真系统等都支持常见的各类数控机床操作 (如Fanuc, SIEMENS、广州数控、大森等) ;另外, 有些系统还集成了考试、教学等功能。这些系统的应用, 无疑为数控教学带来了极大的方便。结合笔者多年使用仿真系统进行教学的经验, 对于数控仿真系统在教学中的应用, 作了一些总结以求共讨。

2 数控仿真系统的特点

2.1 仿真系统适应能力强

由于现有的数控仿真系统几乎都是以微机作为操作平台, 而且支持现在流行的Windows系统。而在计算机广泛使用的现今, 数控仿真系统的部署一般都不需要额外的添加新硬件。如今, 所有的职业教育类 (大学、中专、职教机构) 学校均配备有计算机教室, 应用数控仿真系统仅仅是安装一款软件的事情。甚至于有个别民办中职学校, 本来不具备数控加工设备, 但为了学校转型的需要, 很快利用数控仿真软件开展了数控技术的教学, 尽管这不是一个可取的方式, 但也说明仿真系统的部署是多么简便。

2.2 界面仿真程度高, 操作简便

微机系统具备很强的图形功能, 使数控仿真系统能做成和真实数控机床一模一样的操作面板, 让操作者通过仿真系统就能完全了解数控的基本操作, 熟悉基本界面。利用三维图形功能, 能很直观的模仿机床的实际加工过程, 特别是刀具的运行轨迹、姿态等, 让人一目了然。利用计算机的及时分析能力, 能通过仿真系统对操作过程进行监控, 及时对出错信息、机床状态、刀具位置、工件状态等给出提示, 操作简单易理解。数控程序一般都可以通过常用的文本编辑软件编写, 然后导入到仿真系统中, 这样大大简化了仿真输入的难度, 让操作人员能有更多的精力学习其他的数控操作知识。

2.3 操作更安全

对于初学数控技术的人员来说, 安全是一个非常严峻的问题。学员一不小心出个错, 就可能导致事故产生, 轻则损坏刀具、工件, 重则对机床产生严重损坏, 甚至发生人身事故。如果使用仿真系统, 一旦出现错误的操作, 顶多就是重新启动程序的问题, 根本不用担心出现麻烦。

2.4 技术更新方便

随着数控加工技术的不断更新, 新的加工设备不断出现。对于学校教学而言, 则意味着要不断的更新新的数控设备以满足教学需求, 但这存在很多现实问题。而使用仿真系统则方便得多, 新设备的出现往往只需要更新软件即可。

3 应用数控仿真系统应用于教学的优越性

鉴于数控仿真系统的方便、简单的操作性能, 以及微机操作方式, 为实际教学带来了很大的优越性:

3.1 以仿真系统操作作为先导, 先上仿真, 再上机床。

学员学习数控加工技术, 先在仿真系统上作练习, 熟悉基本的面板操作, 各功能键 (按钮) 的使用, 熟悉对刀、回零、参数设置等基本操作。在熟悉的基础上, 到实际机床再作练习。这样既有效防范了安全事故, 实际数控机床的利用率也得到了提升。

3.2 精学一个系统, 普遍了解多个系统。

对于数控专业的学生, 一般要求要掌握多个类型数控机床的使用。但对于学校来说, 是一个不太现实的事情:一般学校会准备一批同型号的机床作为主要教学使用, 其它各型号的机床往往只有一台;对其它型号机床, 是不可能统一进行实际操作练习的。而仿真系统可以模拟多种数控机床的加工。利用仿真系统则可以让学员学习多种学校可能不具备的其它数控机床的使用。而且, 学员还可以方便地对比不同系统, 体会它们之间的异同与联系。

3.3 编程与操作更好结合。

数控系统的学习, 数控编程占有很大比重。传统的教室讲解、机床操作验证模式显得效率很低。利用仿真系统可以将机房作为教室。在讲解编程的同时, 就能通过仿真及时对程序进行验证, 而且还不担心程序的问题导致事故。

3.4 仿真系统与CAM软件更好结合。

搭建专业电脑教室, 在一台微机上安装UG, Master CAM等软件, 数控仿真软件, 以及其它CAD、CAM相关软件。这样, 同学们能够在不同的应用之间快速切换, 能快捷、方便、高效地展开学习。

4 数控仿真系统的局限性

在我们广泛地采用数控仿真系统进行教学的时候, 我们也应当清醒地看到, 仿真系统也有它的局限性。不能一味地依赖仿真系统进行教学和学习, 数控机床上的实际操作是必要的, 绝不能轻视或忽略。

4.1 无论再先进的仿真系统, 毕竟只是真实环境的模仿, 和实际的操作必然存在一些区别。

踢球的需要有球感, 搞音乐的需要有乐感, 搞美术的要有美感, 作为一项专业的加工技术, 也会需要相应的加工的感觉。比如, 工件的材质, 装夹的质量, 刀具的检验等等, 在实际的加工过程中我们可以通过各种感官去体会它们, 包括视觉、听觉、触觉、力量感等。这一些, 在仿真系统中, 可能更多的只能体现为一堆数据。通过仿真系统, 可以学会数控操作, 但决不能成为专家。

4.2 学习数控技术, 除了学习基本的操作方法, 编程方法, 更重

要的还要学习数控机床加工的工艺, 很多参数的选择, 切削用量的确定需要通过实际的加工进行练习和检验, 在仿真上往往得不到良好的体现。单纯通过仿真学习数控, 更接近于纸上谈兵式学习。

4.3 在数控加工学习过程中, 除了有知识与技能的学习, 更有专

业素养的锻炼, 包括安全意识、严谨的工作态度, 严肃的劳动纪律等的培养, 需要在实际操作过程中锻炼。另外, 对于应急情况的处理, 异常情况的判断等也需要在实际操作过程中不断提高, 对心理素质进行不断地淬炼。

5 结语

3.数控技术与应用教学大纲 篇三

【关键词】案例教学 PLC技术 能力

《PLC技术与应用》是电气工程专业及机械制造专业学生面向就业的课程,是一门拓展学生能力的课程。在《PLC技术与应用》课程教学过程中运用案例教学,目的是突出教师的主导作用并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一、案例教学法简述

案例教学的模式最初源于哈佛学院的“案例式教学”,现已成为现代教学教育的主要手段之一。案例教学中,其核心为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是围绕怎样完成一个个具体的案例而进行的。首先是教师设计或选取案例,然后由师生共同研究分析完成对案例的剖析,在这个过程当中,教师可以适当地讲解,学生要能够主动地思考问题,最后通过师生共同归纳最终制定任务实施计划。

二、案例教学的应用

实施案例教学的过程中,具体要注意处理好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一)将知识点归类,构建功能模块

针对本课程,我们从参考教材及相关自控技术网站等多种途径搜集了几百个PLC应用的实例,并针对每个实例就其程序的总体设计思路、梯形图程序所使用的指令类型进行系统地分析,然后归纳出同一类案例指令的特点,根据教学知识点来合理地分配并构建一套以指令为核心的功能知识模块。

实际应用中PLC的程序都是由几个独立的功能模块构成的,通过让学生扎实地掌握各功能模块的原理及程序的编写,在此基础之上,便能够灵活运用典型的功能模块去解决较为复杂的程序设计问题。

(二)依据学生的知识结构和认知规律,精选案例

案例教学的首要任务是依据学生的知识结构及认知规律的特点,如何与生产实际相结合,合理地设计好每个案例。实施案例教学的关键在于所选案例的难易程度要把握得当。一个成功的案例,能够大大地吸引学生的注意,激发学生学习探究的热情,并能鼓励学生主动大胆地去探索。

1.培养学习兴趣,调动其积极性

与生活和生产实践密切相关的案例才是优秀的案例,此类案例才能大幅度地提高教学效果从而达到教学目标。例如,以饮料自动出售机为例,它主要包含投币结算、7 段数码管显示剩余值及退币功能。因为学生对这个案例中的实物很感兴趣,在案例教学中教师可以灵活运用加减运算、比较指令、显示指令等功能指令,从而使学生逐步掌握高级指令的应用。

2.循序渐进、挖掘潜能

精选的案例要具备一定的科学性、很强的逻辑性,由易到难、由简到繁。同时所选择的案例不仅要有针对性、启发性,要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的主动性,挖掘学生探索问题解决问题的潜能。现以“小车自动往返控制”这个案例进行说明。

①基本控制要求:

按下正轉启动按钮SB2,I0.0变为ON, Q0.0线圈得电并自保持,使接触器KM1线圈通电,小车右行;按下反转启动按钮SB3,I0.1变为ON, Q0.1线圈得电并自保持,使接触器KM2线圈通电,小车左行;按下停止按钮SB1,小车停止运行。

②拓展控制要求:

(A)自动换向功能:要求不按停止按钮实现左向右或右向左的换向;

(B)到位停车功能:要求小车在运行中碰到各自的限位开关(左行限位:SQ1,右行限位SQ2)后,小车停止运行。

(C)到位停车且自动换向功能:要求在右限位或左限位停留一定时间后,自动换向。

本案例所用的知识点重点:定时器的应用、逻辑指令、脉冲微分指令; 难点在于: 如何灵活应用定时器延时触点实现新的控制功能及如何处理程序中的转移。

对于这个案例,因其在大型机械生产线上普遍存在,学生对此类案例非常感兴趣。A项要求实现自动换向,其控制的本质在于电机的正反转,同时考虑必要的保护,则完成的难度不大,可以仅用按钮的互锁来实现。B 项要求在是在A项要求的基础上增加两个行程开关的互锁就可以实现,利用这类位置开关完成位置的极限保护。对于这一项,只需学生稍微改动一下程序就可以达到目标要求。C项的设计要求有一定的难度,对学生来讲没那么容易一下子就编写出程序。而且,要用的指令也增多了,这样学生对难题的挑战激情就被调动起来了。针对该项要求,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在设计中定时器触头如何配合控制,同时不可忽略定时器输入端的驱动问题。经过这样一步步的引导,那么本案例程序的整体框架已非常清晰,具体梯形图的编写也就变得简单了。

3.分组教学,增强学生团队合作意识

采用案例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可以根据学生接受能力的快慢,对其进行分组,每组3个同学,由组长承担对组员的评价任务,并负责组内各组员的分工和沟通协调工作。最后教师根据各小组任务的完成情况,对每组及其组长给出一个综合评价。因此,这就要求每个学生都要行动起来,从分析案例任务要求到PLC资源分配及设计系统的程序,再到程序的编写及调试都要参与,并相互讨论,互相帮助。

三、总结

4.数控技术与应用教学大纲 篇四

EDA技术在《电子技术基础》教学中的实践与应用

一、问题的.提出 电子技术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现今职业学校机电、电子、通信、计算机以及相关专业均开设了该课程,同时配合理论教学还开设了实验课用以提高教学效果.电子技术实验,大部分学校采用各类实验箱,实验过程中学生要完成电路搭建、结果验证.

作 者:张映盛 作者单位:溧阳市职业教育中心刊 名:成才之路英文刊名:THE ROAD TO SUCCESS年,卷(期):“”(12)分类号:G71关键词:

5.数控技术与应用教学大纲 篇五

——信息技术环境下促进学生有效学习的策略研究

湖南省桂阳县 充。这样,既创造了一个很好的主体性课堂的氛围与开端,又让学生尝到主动学习的乐趣,因为书中所讲的一些规律已经被他们在搜索故事的过程中发现并理解,能给他们一种收获感。学生积极的情感是一节好的主体性课堂的开始。此外,教师在运用信息技术制作化学课件时可以根据教学要求,设臵形式多样的板书,如设臵多样的字体、字号,对重点语句进行字体变形、变色,配臵背景音乐、设臵文字出现形式等。可见运用信息技术辅助教学可节省单调乏味的老师板书、板画时间,增强课堂教学的信息量,给学生以美的享受,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信息技术与学生自主学习的整合

与传统教学方式相比,运用信息技术教学让学生拥有了更大的自由度,为他们提供了自由探索、尝试和创造的条件。教师在教学中,可以结合教材,引导学生运用各种方法进行自主学习。如在讲授酸雨时,为了让学生了解酸雨产生的原因及其危害,并寻求解决的方法,可通过因特网获取有关国内外酸雨研究的最新资料。学生通过网络浏览器查询各种信息,调用网上的资源来自学,同时通过电子邮件等形式参加有关问题的讨论或请示教师的指导。从而,使学生了解环境污染的严重性,培养他们热爱环境、保护环境的意识。还可以通过 Oicq 技术、网上聊天室、BBS论坛、e-mail 邮箱、班级校友录论坛等等,甚至可以用上通讯工具如电话、手机短信等,交流学习心得和体会,开展研究性学习,同时可以把网上学到的知识输入电脑,与全班同学共享等。在这样的学习环境中,学生学习有了动力,发挥了创造精神,实现了学习的自我反馈。在教学中体现学生自主学习,在合作中学习、在实践中学习,使课堂教学能充分面向全体学生。学生在合作学习中互相关心、增进友爱,既学会知识,又学会做人,也使教师在课堂上成为学生学习合作的伙伴、讨论的对手和知心的朋友。

三、信息技术与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整合

新课程标准高度关注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正确处理化学基础知识、基本技能与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培养的关系。而创新能力的高低,取决于人们的思维方式,启迪和培养学生创新思维是创新教育的实质和核心。也就是勇于突破传统、习惯所形成的思维定势,重新组合既定的感受、体验,探索规律,得出新结论的思维过程。由此可见,创新思维具有生动性、求异性、发散性和独创性等特征,所以在化学教学中要注意培养学生的想象思维能力、发散思维能力、逆向思维能力,以达到启迪创新思维的目的。

运用信息技术,能使课本中难以理解的抽象内容、复杂的化学反应过程,生动地、直观地演示出来,便于学生对化学反应的现象进行观察、比较、分析,使思维得到适时地启迪。例如:在学习《乙酸》中,为了更好地引导学生由分子结构来掌握乙酸的化学性质,可以制作一个flash 课件,模拟球棍模型,并通过动画来显示键的极性,并模拟断键的过程和其他基团如何连接到相应的位臵,从而让学生很轻松的就理解与掌握了乙酸的酸性和酯化反应的 机理,以及它的羟基与醇类的区别、羧基与醛类的区别等。此外,用3Dmax等制作的多视角动画或三维立体图像还可以广泛地展示各种晶体的结构、分子模型等。这些立体结构课件的使用,可有效地帮助学生形成对化学物质的空间想象能力,学会从量的角度来分析物质的微观组成。

四、信息技术与培养学生实验能力的整合

实验是化学教学的基础。调查表明,课堂教学中教师四十五分钟理论说教的效率远不及一个五分钟实验展示。但是课堂的实验教学也存在着许多的问题,在中学化学教学中,多媒体模拟化学实验中主要用于以下几个方面:

1、实验现象不易观察的化学实验,通过多媒体课件的动画模拟,可以将实验现象放大或将实验过程放慢。如离子反应、原电池的电极反应等实验。再如如在“压强对化学平衡的影响”的教学中,改变压强对二氧化氮与四氧化二氮之间的转化影响并不显著,运用课本实验,学生通常能注意到加压混合气体的颜色加深,而往往不能发现其后的颜色略变浅。因为根据人的视觉特点由浅变深的现象易于识别,而由深到浅的现象则不易感知。为此,我们采用3Dmax制作了课本实验的原形模拟和简化模拟动画课件,有意识地突出气体颜色的变化,增强实验中的现象层次差别,加深了学生对压强变化过程中气体颜色变化与组分浓度变化的认识,从而为勒沙特列原理的认识奠定了基础。

2、一些对环境有较大的污染、损害教师和学生健康的实验,可以通过多媒体课件的模拟演示来消除污染和掌握化学知识的双重目的。

3、一些难度较大可重复性差、耗时长的实验,由于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往往实验不易成功,或者现象不明显,影响教学效果,通过真实感极强的模拟演示,可以极大的减轻教师的负担,提高学生的感性认识,达到教学效果。如银镜反应、木炭还原氧化铜等。

4、有些实验由于药品和仪器的限制,或者有毒、有危险的实验,在现行中学教材中没有安排,或在中学化学实验室无法完成的实验,可以通过多媒体动画模拟演示,让学生有些感性的认识。如接触法制硫酸、氨氧化法制硝酸、石油的炼制、钢铁冶炼等,大多数学生未见过,缺乏感性认识,用多媒体计算机在屏幕上进行宏观缩小、动静结合、形象逼真地表现出一步生产过程,对各个环节也可重复演示或局部放缩。通过计算机模拟化学实验能让学生抓住观察对象的主要物征和变化过程,明确观察对象产生变化的现象和条件,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

5、计算机还可以用于模拟化学实验的错误操作造成的影响。一些错误的操作往往带来严重的危害,学生因为不能亲自尝试这些错误的操作带来的危害,因此对错误操作不够重视,通过多媒体动画模拟演示错误操做带来的后果,会给学生留下很深的印象。如可以制作一个浓硫酸稀释的错误操作的模拟动画,将水到入浓硫酸中,使水和浓硫酸一起飞溅出来造成的 后果。模拟工业上利用隔膜电解槽电解饱和氯化钠溶液和思考练习。为了增强学生对隔膜作用的认识,对此设计一个“反证”模拟实验:抽掉隔膜,由溶液颜色的变化表示氯气和氢氧化钠溶液的反应,由电解槽轰然爆炸表示氯气与氢气的爆炸反应,学生印象极深。

五、信息技术促进化学学科与其他学科渗透的整合

中学化学教材内容与其他各学科有着许多的联系,如喷泉实验、布朗运动、气体摩尔体积等与物理知识有关;酸雨、光化学烟雾的形成等与地理知识有联系;糖类、蛋白质、赤潮等与生物知识有联系。此外,现阶段的考试,尽管理科综合是以考查学生的学科能力为主,但在平时学习中有学科之间的联系,无疑对掌握本学科知识有很大的帮助,因此,教师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必须注重:①各学科内容的渗透、交叉与综合;②理论和实际结合,学以致用;③人与自然、社会协调发展的现代意识;④关注社会热点、焦点问题。网络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必然打破单一学科知识的结构,对学科知识进行新的整合,并且,现代信息技术提供高速、大容量的信息汇聚,也为跨学科的渗透和综合学习提供了可能。如在高三化学专题复习中,可以将与其他学科联系较为紧密的专题内容设计成一个主题,在服务器上开设一个公共的讨论区,让学生之间进行讨论,并与教师交流见解,提出问题并获得解答。这样,可以有效地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分析能力和学习能力,大大地提高复习效率。

五、现代信息技术与化学教学整合应避免几种不良的倾向

(一)应避免在教学手段和教学过程中存在片面追求手段和信息技术而忽视师生互动作用的倾向。

多媒体化学课件的画面形象生动、图文并茂、声音悦耳动听,对学生的感官产生一定的刺激作用,能够大大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因此,很多教师在上课时重用多媒体,而忽视了自己还有粉笔和一张嘴,同时也忽视教师自身拥有的资源。教师的自身作用隐蔽了,教学过程不再是由教师引导,而为机器所主宰了。师生之间的交流互动变得少了,直观的刺激变多了,大量使用多媒体课件,对学生来讲是大量的重复感受,原本教学过程中的优势随着多媒体过多使用而逐渐丧失,多媒体本身的刺激也变得麻木,学习效果自然而然要大打折扣。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我们认为:“真正的的魔术师是教师”,老师仍是不可缺少的主体,多媒体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只能起一种辅助作用,它的存在是为了增强老师的作用,加强师生互动,它无法替代代教师的指导作用和人格魅力影响作用。

(二)应避免在化学课件制作和网络教学中存在单纯追求形象直观、动感和色彩而忽视学科内容特点的倾向

化学课件和网络化教学的直观、生动是其优点,但很多教师在制作化学课件和建设化学网站的过程中,片面追求课件的形象性、生动性,而很少思考这个形象性、生动性会对化学课堂教学起什么样的作用。实际上片面追求形象性、生动性,容易分散学生的注意力,使

他们从课堂中心转移到画面的生动形象、教学中,有的教师制作的课件,色彩艳丽,动感十足,确实能够吸引学生,但易喧宾夺主,化学课程本身的教学目的、知识体系和规律得不到充分体现,化学学科本身的特点和能力也没有体现出来,学生从中不能体会化学思维的乐趣和感受化学情感的熏陶。同时,也切不可为求简洁而不顾科学性,如制作的“电解”课件中,由于电解氯化铜溶液及电解饱和氯化钠溶液其真实的微观情况很复杂,不可能也不需要将它们百分之百地利用动画展示出来,但有些方面还应准确表示:氯离子半径大于铜离子半径,阴、阳两极单位时间内得失电子数相等,在电解氯化钠溶液中,阴极区的氢氧根离子主要是由于氢离子参加了电极反应,破坏了水的电离平衡而不断积聚的,并非是由定向移动产生的。

(三)应避免在运用信息技术和化学教学整合的过程中向学生收集罗列知识过多而忽视信息质量反馈的倾向

运用信息技术,能够方便快捷地获取大量的知识和信息,正是这种传递知识的快捷性,促使个别化学教师在运用信息技术时,存在盲目加大知识容量,教学过程中既不考虑学生的理解程度,也不考虑学生能力的培养情况,结果学生接受信息过多,造成“死机”,另外许多教师在网络环境下进行教学时,只是把通过搜索引擎找到的相关网页资源粘贴给学生,将大量素材资源罗列在一起,而缺乏对无关信息的过滤工作和必要的剪切,对于与学习主题相关的资源分类工作也没有进行编辑,大部分在因特网上学习获得的都是无层次、不补充、针对性差的素材资源。对大量的垃圾信息和知识缺乏筛选。只能让学生坠入十里云雾之中。这样的教学,既无法达到学科教学目的,也不符合现代教育的新理念。因此,这种盲目追求大容量的知识和形式,让学生的“自学”的教学是弊大于利的,应该尽量避免。

总之,信息技术与化学教学的整合,不仅仅是一种教学方法的更新,更重要的是把信息资源引入化学教学活动中,合理、灵活地运用信息技术,把学习空间还给学生,给学生提供视觉和听觉感受,丰富学生的想象,有效地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主动发展的意识和能力,充分挖掘学生的创造潜能。化学教师必须努力更新教育观念,在不断提高本学科专业水平的同时,努力掌握现代教育技术,探索符合学生认识发展规律的教学方法,结合本校的教学实际有成效地开展现代化的化学教学,迎接新一轮教学改革的挑战。

参考文献:

[1]王永新

邹开煌

信息枝术在化学课堂教学中应用的基本原则及作用 中学化学教学参考,2005,(1-2):73 [2]费金忠

多媒体在中学化学教学中的应用 武进教育网

[3]崔 静

6.数控技术与应用教学大纲 篇六

摘要:在信息技术日新月异的今天,信息技术不仅为教育工作者获取信息、拓宽教学视野提供了便捷的渠道,更成为丰富教学内容、提升教学实效性的有效手段。新课程方案要求教学关注学生学习兴趣和学习经历,关注社会进步和科技发展,使课程内容更具应用性和时代气息。在教学实践中,我也深切感受到信息技术对于思想政治课教学的重要辅助作用。本文以此为切入点,探讨了思想政治课教学中信息技术的应用与创新问题。

关键词: 思想政治教学 信息技术 发现式教学模式 二十一世纪作为“知识经济”时代的一个显著特征就是以信息为支柱,以计算机为代表的。新课程方案也要求教学关注学生学习兴趣和学习经历,关注社会进步和科技发展,使课程内容更具应用性和时代气息。这就要求思想政治课堂教学过程中,要运用信息技术作为教学的辅助手段,通过数字化技术,将各种媒体所记载和表达的信息融为一体,这不仅促进了教育观念和模式的变革,而且带来了教育手段和方法的更新,对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对教材内容的处理,方法的运用,对课堂教学结构和过程的优化等各个方面都将产生深远的影响。因此,思想政治学科作为基础教育的一门重要课程,应积极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深入开展发现式学习的研究和实践,以增强德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所谓现代信息技术,就是将计算机与电信技术有机结合而形成的声音、图像、文字、数字和各种信息进行获取、加工、处理、存储、传播和使用的一种技术。如何教会学生使用以计算机为中心的信息技术,如何利用信息技术提高教育质量与效益,推进素质教育的实施,已成为人们所关注的焦点问题,也是历史赋予我们每一个教育工作者的崇高使命。

一、信息技术应用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的优势:

1、优化教学过程、培养学生能力。

长期以来,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片面追求升学率的现象仍然普遍存在,反映在课堂教学中,主要表现为“教师讲,学生听;教师写,学生抄”。教师进行“填鸭式”教学,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课堂教学高耗低效。长此以往,学生养成了极强的依赖性,一味地迷信教师和书本,不会质疑,不会探索,思维僵化。这种教学,不仅没有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而且严重影响学生的身心健康和个性发展。由此可见,传统的教学法,由于教学媒体的简单(粉笔加黑板模式),课堂教学的任务似乎仅仅是教师讲解或传授教学内容,这种逻辑分析讲授过程的课堂教学法,也限制大量的信息、材料进入课堂,从而无法在有效的时间内让学生从信息材料中以发现问题,分析问题,不利于学生主体地位的发挥和能力的培养。

而信息技术的应用恰恰可以弥补这一方面的缺陷和不足。它极大地改变来思想政治课教学内容抽象,理论性过强的特点,使教学过程真正转变到引导学生思考问题、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上来,提高学生认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利于促进学生个性思维的发展以及应用能力的培养,从而使素质教育真正落到实处。

2、增加教学容量、体现师生互动。

在传统的思想政治课教学中,教师是施教者,学生是受教者,加上授课时间的固定性,课堂教学基本上是一言堂,即老师说,学生听,形式比较单调,这样一来学生能够接受到的知识是比较有限的。

信息技术作为辅助教学手段具有形象性,综合性等特点,便于学生把抽象的概念、原理通过直观、具体、形象的媒体作用加以理解和掌握,不但可以扩充学生的认知空间,增加信息渠道,还可以缩短学生的认知过程,优化课堂教学结构,变教师单一讲授为师生一起参与媒体活动。在课堂教学中,除教师用语言传授外,媒体还向学生提供文字、图像、动画等多种信号刺激,而且根据教学需要可以随时再现事物发生、发展的过程,这不仅克服了人类感官的局限性,而且加大了课堂教学容量,增强了教学感染力。

3、激发学生兴趣、吸引主动参与。

著名教育家皮亚杰曾经说过:“我们的学生不是被动地接受知识,也不是被动的接受环境刺激,而是具有主动性的人,他们的活动受兴趣的支配”。兴趣是人们力求认识某种事物或爱好某种活动的倾向。心理学研究表明,当学生对学习产生了兴趣,便会引起大脑皮层的兴奋,促进各种智力因素的发挥,积极主动地去学习。可见,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思想政治课知识比较抽象,教学中也有大量的知识点要求学生掌握,但是传统的教学方式多重说教,学生往往感到艰深难懂、单调乏味,学习的兴趣不大,虽然也可以发挥学生的参与性,但其力量就显得比较单薄,对学生感官刺激也比较单一,学生更多时候是被动地接受知识,死记硬背,尤其是能力较差的学生背得头昏脑胀也不知所云。从而限制了学生思维的充分发挥。

而使用信息技术组织教学,作用于学生感官的是图片、声音以及具有动感的画面,这样有利于学生对某些需要掌握的知识点首先形成感性认识,在老师的指导下再把某些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既大大缩小了学生的认知过程,节约了掌握知识的时间,又培养了学生自己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创新能力。这对于发挥学生参与性,并最终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大大改变以往教学过程中,一味依靠教师讲解而导致学生机械被动接受知识,并导致学生对所学内容感到乏味而产生厌学情绪。

二、信息技术应用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的缺陷:

1、由于教学过程中,课堂容量的加大,必将促使学生思维的高度紧张,内容太多,容易分散学生的注意力,同时思维活动也会受屏幕内容的抑制,容易造成学生身心疲劳,影响教学质量和课堂教学效率。

2、由于备课时已经把课堂教学程序事先预设好了,加上具体操作的固定性,容易造成学生的个性心理活动难以捉摸,从而削弱教师的主导地位。同时,信息主要是靠网络来传播,网络中也有不健康的内容,这也是一个严峻的挑战。

3、信息技术手段只能通过机械的计算机操作,屏幕的演示,而且都是事先编排好的,容易使教师与学生之间造成一定的距离感,缺乏传统手段的亲切感和人情味,不利于师生情感交流的充分进行,也不利培养学生的良好的情商。

三、发现式学习模式探究:

在日常教学活动中,以多媒体为主的现代教育技术已成为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所不可缺少的工具。各种课程的教学过程中,使用电脑已经非常自然地融合其中,完全改变了单纯依靠教材、黑板的传统教学观念和教学模式,形成了一种将书本知识与各种技术信息相结合,教师传授与自我探究相结合的教学观念和教学模式。教学中基本上不采用教师灌输式的教学方式,而是教师提出问题或布臵任务,师生共同进行讨论和探索,并随时使用电脑等工具,展示教学内容,探索知识奥秘,这就是发现式教学模式。

1、发现式学习模式的内涵:

发现式教学模式是依据各个学科特点以及课程标准和教材规定内容组织和设计教学的一种模式。它不仅强调学科教学内容,而且也强调为学生创设问题情景,通过问题和实验,使学生产生一些想法并予以验证的发现过程;学生在发现过程中,不仅掌握了一些科学研究方法,体验知识产生的过程,更重要地是学生对学科知识的准确理解和适当拓宽延伸,使学生既了解到现存知识的局限性,又看到知识的可靠性。

发现式教学模式可以由学生自己提出、师生共同提出或教师直接提出;它的实施方案要求不严,可以是口头的、部分的;他的实施过程不是简单的听讲、记忆和被动地接受知识,它更多地是对教材中已有知识和成果的再发现,所需时间较短;它的成果交流在形式上是非正式的,它更注重成果本身的价值和辅助理解知识的作用。

发现式教学模式首先要求教师要转变教学观念,树立现代教学思想,把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方面的要求有机结合起来,形成一个统一的教学目标。其次要求教师熟悉教材,准确理解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有较广阔的知识面,能及时准确地了解目前国际时势和国内改革开放的最新动态,能引导学生关心时事,从讲明白、讲清楚教材知识转变为设计过程、提出问题、提供资料、组织活动、解答疑问、引导迁移。再次要求教师能熟练地驾驭多媒体硬软件系统,尤其是对软件的应用,应能充分利用软件本身所包含的各种功能,注意课件的背景颜色与布局,文字的字体,位臵和色彩、图像、动画和录像的质量,使多媒体课件具有更高的欣赏价值,既有科学性,又要有艺术性。第四,在教学过程中必须时刻坚持教学手段为教学内容服务的原则,不应喧宾夺主,使整堂课演变为工具的展示和手段的演示,坚持教学过程中教学手段运用的适度性和简洁性原则,牢记课堂教学的主体和主导都是人,而不应让机器“独霸舞台”了。

2、发现式教学模式的实际意义:

发现式教学模式是一种基于丰富资源的教学。在教学过程中,伴随着情境性问题的产生与假设验证过程地不断深入,学生需要了解各种不同的具体信息,这些信息往往不可能预先准备,甚至对学生来说会十分陌生。为了尽快的解决问题,就需要学生通过各种途径尽快搜寻与问题解决相关的信息。这样不仅提高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也更好地培养了学生的发现精神和创新能力。在教师的指导下,利用教师提供的资料和自己查找的信息通过个别化和协作式相结合的自主学习,真正体现了学习的自主性、实践性、开放性、过程性以及综合性等备受人们关注和青睐的特征。学生不仅学到了应有的知识,还提高了自己的“信息素养”。这种学习过程,是一个充满想象、不断创新的过程,同时又是一个科学严谨、有计划的动手实践过程。学生被看作知识建构过程的积极参与者,臵身于提出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动态过程中进行学习,也极大提高了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增进了学习者的幸福感与充实感。

总之,新课改背景下的现代教学呼唤着教师拥有新的教学理念,信息技术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的广泛应用和创新,对传统的课程理念、课程内容以及教学方法都会产生深刻地影响,从以教师为中心的讲解传授的进程转变为探索发现、自主学习、协商讨论、意义建构等以学生为主题的进程。只有着眼于学生的全面发展,才能使信息技术在新课程教学的实施过程中发挥作用,使之既符合学生实际,又体现自己教学个性,从而产生最大的教学效果。

参考书目:

1、陈晓岱主编,《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学法》,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

7.数控技术与应用教学大纲 篇七

随着计算机技术、信息技术、自动化及数控技术在制造业中的广泛应用,数控技术作为先进的制造技术的前沿,数控机床操作人员的培训也应适应时代的进步的要求,探索和尝试新的教学方法和理念,企业对数控技术工人有较高要求,采用数控仿真软件辅助教学,利用目前普

遍应用的数控仿真软件作为辅助教学工具与数控机床教学有机结合,提高数控教学水平,培养高素质的应用型数控技术人才。

1 数控仿真系统软件简介

(1)数控加工仿系统是基于虚拟现实的仿真软件,目前,市场上的数控仿真软件有上海宇龙、Machining、南京斯沃等种类,可以实现对数控铣、数控车床、加工中心等数控设备加工全过程的仿真,模拟控制系统有目前主流的FANUC、SIEMENS、华中、广州数控等系统。

(2)可实现三维工件的实时切削,刀具轨迹的三维显示;提供刀具补偿、工件坐标系设置等系统参数的设定。全面的碰撞检测手动、自动加工等模式下的实时碰撞检测,也包括机床行程越界及主轴不转时刀柄刀具与工件等的碰撞及数控程序处理。

(3)能够通过DNC导入各种CADCAM软件生成的数控程序,也可以导入手工工编制的文本格式数控程序,还能够直接通过面板手工编辑、输入、输出数控程序,具有数控程序预检查和运行中的动态检查等数控机床上的功能。

2 数控仿真系统在数控教学中的作用

数控机床的整个加工过程通过数控程序控制机床完成,是按照操作者所编的程序运行的,数控初学者由于操作不熟练、编程不熟悉,加工经验缺乏,常常由于在编程中的疏忽或操作中的失误造成刀具或机床的损坏甚至人身危害。数控仿真加工系统具备对数控机床操作的全过程运行环境和仿真功能,将加工过程用三维或者二维图形的方式记录并演示出来,可以模拟实际设备加工环境及其工作状态(如图1所示)。

为充分发挥数控仿真软件的作用,培训时可在计算机上单人单机操作培训,也可使用投影仪进行多媒体集中教学的方式进行授课。数控仿真应用在教学培训中,能够验证初学者所编的数控加工程序的正确性和预测切削过程,替代真实机床进行操作训练(如图2所示),减少占用设备加工的时间,有利于熟悉各种不同的数控机床,降低设备投入,避免设备损坏和人身伤害的风险,可有效降低培训费用,缩短培训熟练周期。

3 数控仿真系统在数控教学中的优势

与传统的数控教学方式相比,采用数控仿真系统具有以下优势:

(1)数控仿真系统软件包含多种数控操作系统,使用其作为教学辅助工具,可以使数控教学达到投入少,教学内容多样性。

(2)由于大部分培训利用计算机在数控仿真软件中实现,减少了数控机床、刀具、材料和能源的消耗,降低培训设备投入,从而降低实践环节的培训成本。

(3)能提供多种机床(如数控车床、数控铣床、数控镗床和数控加工中心等),多种数控操作系统,可根据初学者选择相应的机床型号及数控操作系统进行培训,可进行编程练习和数控加工工艺学习,提高初学者对不同数控机床不同数控系统的适应能力,使培训者以最短的时间内容入到生产实践当中去。

(4)可以弥补设备和师资的不足,充分利用现有资源,改善了数控教学成本投入高、培训效率低的局面,提高了学员的数控编程和实践操作能力。

(5)可在计算机上检验程序的正确性,观察加工过程,缩短培训周期,提高培训质量,降低设备损害及人身伤害事故的几率。

4 使用数控仿真系统培训时注意事项

首先,数控仿真系统与真实的数控机床相比,数控仿真软件中的各类机床只能做到基本相同,与真实数控机床的实践操作之间始终还有差距存在,二者不能混为一谈,相互替代,而其中一部分指令和操作方法与实际存在一些差异,有不少功能未在仿真软件上体现出来。

其次,数控加工仿真系统只是加工过程的模拟并非真实加工过程,它无法真正代替真实切削加工。因此,学员在利用数控加工仿真系统进行编程与操作练习时,往往容易忽视切削转速及切削用量的选择和刀具的选用、零件的装夹等,一旦到了实际生产中便可能出现打刀现象或影响实际零件的加工质量,从而降低生产效率等。

另外,由于数控加工仿真系统操作时不会出现任何设备及人身伤害事故,长时间使用数控仿真软件教学,会使学生认为数控编程、加工比较简单,容易使学员放松对安全生产的要求,而对于在练习时出现的撞刀、与工件干涉等现象麻痹大意,不好的习惯一旦养成,可能会在实际生产中有可能造成重大损失。因此,要求培训教师要有较强的责任心,科学运用教学系统,提高数控教学管理水平和方法,努力减少数控仿真软件在教学中的负效应,正确处理数控仿真系统在使用中产生的问题,以便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5 结语

利用数控仿真系统对数控初学者进行集中培训,改变了传统的教学培训方式,将数控仿真训练与实践操作训练有机结合,在教学中科学、合理、有效地利用数控仿真系统,有利于改进数控教学条件和效率,在数控教学培训中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是数控教学系统学习运用的一个新内容,因此,我们要充分利用并完善这一有效资源,发挥数控仿真系统在教学培训中的优势,更好地为企业的发展服务。

参考文献

[1]黄凤岐潘宏歌《数控仿真技术的教学应用》[M]科教文汇2009(19)

[2]明建全.《科学使用数控仿真提高数控教学水平》[M]《西北职教》2008(3)

8.数控技术与应用教学大纲 篇八

关键词:多媒体音乐教学信息技术

中图分类号:G4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098X(2011)03(c)-0000-00

1信息技术实现了声乐课教学形式的多样化

1、通过多媒体技术能够对学生声音波形进行分析,使声音能够看得见,从而使声乐教学直观化。以分析波形文件为参照,提高学生对声音的认识和客观评价能力,再配以老师教学的讲解,如:声音“靠前一点”“争取亮一点”,同时进行波形对比分析,电脑屏幕上显示的波形状态是未进入状态前的声音振动不明显,声响力度弱,进入状态后的波形振动明显且规则,声响力度较强。通过对这两条直观的波形状态分析,能够使学生认识并感受到歌唱状态下身体的运动状态,明白身体各部分的机能协作,从而加强歌唱状态的记忆,并巩固此状态。这样一来学生就由原来歌唱状态的感性认识提升到了理性认识,由抽象变为具体,抓住瞬间灵感,以获得较强的歌唱记忆。2、为扩招后的声乐大课提供切实可行的教学途径。传统的声乐教学多半是一对一的教学形式,这种教学方式要占用很多的时间,浪费很大的精力。近年来随着我校的扩招,学生人数的大幅增加,上声乐课只能以集体课的形式来缓解师资不足的压力。但这样一来,教学时间对于个体来说大大缩短,教师的授课内容也难免压缩,从而造成教学质量的下降。而数字化教学手段的引入,可使级数相同的学生同时接受某一声乐作品的处理、演唱表演等;多媒体教学为高职声乐课提供了多看、多听、多练的众多机会与有利条件。3、传统声乐教学基本上是盲演盲唱,有的教师如果琴房里有大镜子,还可以让学生看一下自己的演唱状态,但这也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况且有的学校连这个基本的条件都不具备,所以只能盲演。这种盲演在演唱表演时所产生的问题不能做到及时发现。4、多媒体教学手段改变了只有一架钢琴伴奏的模式。多媒体教学可预先做好歌曲的乐队伴奏,强调风格与节奏,给予学生歌曲风格的暗示与烘托,使学生能够树立较强的节奏观念和风格观念,从而达到表达的准确性,提高对歌曲的表达能力,同时也增加了课堂的活泼性,当然也增加了学生上课的兴趣。

2信息技术提高了音乐欣赏课教学的质量

1、利用信息技术让音乐欣赏教学内容丰富多彩,拓展学生的知识与技能

在传统的音乐欣赏教学中,学生所掌握的音乐知识和技能几乎全都来自于教材和教师本身,这极大地限制了学生在音乐上的发展。随着信息技术的广泛运用,互联网为师生提供了搜索大量音乐信息的平台,越来越多的音乐教育软件可以供广大教师和学生使用。 如果借助网络这个平台便能使学生在较短时间里,快捷地获取较多相关知识,从而扩大学生的视野。 2、利用信息技术能够使音乐欣赏课程充满趣味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也是学生主动学习的精神动力。一个人只要对某件事产生了兴趣,就会表现出积极、热情和肯定的心理倾向。而在这种倾向的驱使下,就会推动人们去探求新事物、研究新问题,从而形成一种创新意识与能力的精神力量。要激发学生的音乐兴趣,首先要使学生感受到音乐美。那优美的旋律,动心的节奏,诗化的意境,形成了音乐氛围特有的美感。随着流动的变幻的旋律让学生全身心投入到音乐之中,展开丰富的想象、联想,这样他才能体味到音乐那不可阻止的魅力,他才能进一步把对音乐的理解从感性上升到理性,美的升华才会随之而生。因此,在音乐欣赏教学中,如果能巧妙地运用多媒体进行教学,发挥现代信息技术在综合处理和控制声音、图像、影像等方面所具有的高超能力,那么,在欣赏教学中不仅能使音乐语言变抽象为形象,变静态为动态,化枯燥为生动,而且还能全方位调动学生的视觉、听觉、触觉,唤起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从而引导他们主动投入欣赏活动中,以便更深入地接触音乐作品。

3信息技术改变了视唱练耳课教学的简单模式

视唱练耳课既是一门音乐专业基础课,又是学习音乐的必修课。学习者通过进行视唱技能、音乐听觉及音乐素质的全面训练,从而能进一步掌握音乐语言的诸多要素,提高对音乐的审美能力和理解能力。 传统的视唱教学,常常是孤立的听写单音、音程、和弦、节奏、旋律等,这样难免会枯燥乏味。随着电脑音乐技术的不断发展,使得音乐理论課程能够运用电脑音乐技术来授课,它通过将电脑音乐技术MlDl和多媒体系统应用到高职视唱教学中,来逐步提高学生的视唱水平。随着电脑技术的普及运用,这种教学方式已渐渐成为当代高校讲授视唱课程的教师必须掌握的现代教学手段之一。

1、上课前通过电脑多媒体系统对视唱曲目进行编程,并在课堂上反复播放,通过音程的比较、音程的听辨、音程的视唱、音阶的比较、音阶的听辨、音阶的视唱、复杂的音阶视唱等方法,从而使教师在集体训练时能对每个学生进行近距离辅导。 2、教师在若干视唱曲目中挑出部分曲目,作好音乐伴奏,还可以运用不同风格的打击乐器,穿插不同类型节奏,通过对位视唱、旋律听写、音符听辨,让学生体会不同音色和伴奏风格在视唱中的作用。 3、让每个学生都积极参与对视唱声部的听辨,使学生获得从音色、节奏到音乐情绪的立体的多方位的音乐感知,并借助电脑音乐软件Auralia,使学生逐渐领悟视唱软件的作用及其重要性。 4、让学生自己通过电脑技术任意编曲并及时播放,然后教师根据教学要求进行修改,使曲子的速度、力度、音色、音高、协奏等符合整个曲子的演奏效果。

如果能按照这样的教学方式进行视唱练耳教学,它不仅能丰富教学内容,而且能使抽象的音乐理论变得真实感性、生动活泼,还能极大地开阔学生的音乐视野,活跃学生的音乐思维,激发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从而大幅度地提高视唱练耳课教学的效率。 综上所述,当信息技术应用于音乐教学后,确实为音乐教学提供了更好的空间环境,给音乐教学的改革与发展带来了新机遇。与传统模式的教学手段相比较,电脑技术的教学实效性更强、更省时、省力,且灵活、生动、直观,节奏快、容量大,确实起到了为音乐教学锦上添花的神奇作用。但是,如何能更好地将音乐教学与信息技术进行整合,使教师和学生都受益于信息技术,这还有待于我们从事音乐教育的同行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不断研究。总之,伴随着信息技术的日新月异,多媒体技术在音乐教学中逐步推广应用已成当前高职音乐教学的必然趋势。我们坚信,在科学与艺术日益紧密结合的新形势下,信息技术一定能为高职音乐教学的改革与发展插上腾飞的翅翼。

参考文献:

1. 张 超、何锋铺、张亚飞: Flash MX 2004 数据库应用程序开发——基于J2EE 架构.科学出版社,2005年版

2. 沈 添、沈 洪: 多媒体计算机技术基础及应用.人民邮电出版社,2004

9.数控技术与应用教学大纲 篇九

随着计算机的广泛应用,多媒体技术迅速兴起和发展,在教学中的作用和地位越来越受到广大教师的重视。由于多媒体具有图、文、声、活动影像并茂以及信息量大、交互性强的特点,所以能提供最理想的教学环境,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进行协商会话、协作学习;有利于情镜创设和大量知识的获取与保持;还能按超文本、超链接方式组织管理学科知识和各种教学信息,有利于学生的主动发现、主动探究,勇于创新,有利于发展联想思维和建立新旧知识的联系。

教学信息量之大 效率之高

随着计算机辅助教育的实施,各种媒体教学课件在大学和中学教学中得到广泛应用。微格媒体在声乐教学中的作用也逐渐被广泛认识,在声乐教学中的优势是显而易见的。微格媒体在声乐教学采用的是教室由一对一授课模式,即老师在上课时用微格媒体进行辅助的教学。一改往日那种传统的单一的声乐教学模式,教学内容从单一狭隘的音乐技能转向多学科结合的多元音乐文化教学。

在当代音乐学科发展的形式看;音乐门类向精细化发展,与其他学科交织形成了音乐多维度学科,其知识总量也是呈几何式递增,反应在声乐领域主要表现为歌唱理论的不断丰富。新的歌唱技巧与风格不断涌现,歌唱机理的研究也不断加深,使其与相关学科知识的融合越来越多。高职声乐教学要针对学生个性的特点,因材施教,量体裁衣,循序渐进,使学生在演唱技巧,听觉能力,节奏感和音乐素养等多种因素结合的提高。所以,高职的声乐课时紧张显得比较突出。利用微格媒体教学,可以省去非技能方面共性理论的重复课时,会明显提高课堂容量。利用微格媒体技术给学生进行声乐作品的介绍,作者生平简介,历史背景等图象资料的播放,现场演唱录播,分析点评,使声乐课堂教学更直观生动,活泼有趣,加深学生对知识的印象。利用微格媒体教学法比传统教学法节省大量时间,集文字、图像、动画、声音为一体,不仅信息量大,而且转换灵活、高效,既简化了课堂教学程序,缩短了知识传输时间,同时一改课堂教学的枯燥乏味,又能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教学形式生动重点难点突出

微格媒体声乐课件以图文并茂、声像俱佳、过程真实、动静皆宜的表现形式,以跨越时空的非凡表现力,不断变换的屏幕,制作精美的画面,形象直观的阐述,丰富生动的信息。课堂上播放名家名曲的现场演唱示范录象,给学生讲授歌曲演唱的技术要求,学生将名家的声音与自己的声音效果进行比较研究,模仿自学,在不断的巩固好声音的状态,教师有针对性的进行指导,大大增强了学生对抽象声乐理论与实践的感受,从而将课堂教学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境界。此外,微格媒体能使传统教学手段下很难表达的教学内容、无法观察到的现象,生动、直观地显示出来,从而加深学生对问题的理解,成为解决学习时矛盾的重要途径。利用微格媒体课件教学,可以集中全体老师的智慧与教学经验,可以上网查找资料,使教学内容更加规范有序,免除教室上课板书的劳累,而更加地注意课堂教学内容的组织和讲授。

声乐理论知识单独用语言描述非常抽象、枯燥乏味,难以理解。利用微格媒体技术,可以将歌唱发声器官的生理结构解剖图,制作成形象直观的动画,让学生了解歌唱发声的基本原理,对声音的波形进行综合分析比较,使声乐教学更直观化。例如在歌唱时,用胸式呼吸的状态怎样,声音如何?用腹式呼吸的状态怎样,声音效果如何?用胸腹联合式呼吸又是怎样状态,声音效果又如何?利用媒体技术通过动画、声音以及色彩可以将这些难以掌握的内容直、形象、生动、具体地展示给学生。达到了结构上的动、静结合;视觉上的鲜明对照;重点一目了然,难点清清楚楚,有助于学生加深记忆和全面理解。通过微格媒体技术创设与歌曲演唱相关的特定背景,配以交响般的电脑音乐伴奏,使学生更快的进入角色,产生情绪体验,激发学生情感,调动演唱的积极性,培养学生演唱和舞台表演能力。

实现教学资源共享 相互结合微格媒体课件集科学性、教育性和新颖性于一身,是教师教学经验和能力的体现。教师发挥个人在声乐理论、歌唱技巧科研等方面的长处,课件教学彼此交流、互为我用、共同提高。

声乐课以听觉视觉为主,微格媒体很适合于各种声乐课的教学。声乐作品欣赏;利用多媒体的有利条件,学生去听,去欣赏中外歌唱家名曲,学习了解各种风格的演唱,针对要解决的问题及共性问题进行对比欣赏。声乐理论知识课:教师将发声器官,喉部、胸部或头部解剖图形,在课件上活灵活现,学生可以清楚地看到各部位的结构图形。当发声时的各部位与不发声时喉部的状态,声带的变化等。这样讲起来就方便,学生听起来看起来就明白清楚。声乐发展史课:将声乐发展史用多媒体,可以减轻教师的每节课的板书,学生也可以听过视觉了解各个不同时代、不同的唱法,以及声乐发展的历史。

使用微格媒体技术教学后,节省了声乐教师不必要的重复讲解,使教师会有更多的时间用在技巧的个性训练上。既广泛涉猎教学信息,仔细推敲教学步骤和授课方法,认真总结教学经验,充分开展教学研究。同时运用传统声乐教学手段,教师针对歌曲内容近距离的技巧和情感启发,使学生的思维紧跟教师的讲解。课堂上教师适当离开计算机,采用近距离和学生沟通,用手势、表情、眼神来连接师生之间的交流,沟通情感、减轻学生的心理负担,使教师清楚、及时地了解教学效果,随时调节教学节奏,展示教师个人的综合能力,合理性使用微格媒体可以减轻学生的视觉疲劳,提高学生的歌唱热情。

正确对待微格技术存在的不足

首先,声乐技巧课既是声乐课的主课,不能过多的依赖和频繁使用微格媒体技术教学,因为这门课是一对一的教学,学生上课需要室内有隔音设备,需要教师用耳朵去听辨声音对与错,学生需要用感觉来完成技巧。声乐课需要面对面去纠正学生的每一个动作和感觉,如:喉咙打开,气息如何拖住声音、音色如何优美等技术问题。用微格媒体技术的传播声音不是很清晰和准确,因此在声乐技巧课中不能每节课都用微格媒体技术给学生上课。其次,微格媒体技术教学中师生双向交流机会很少,学生总是高度集中瞪着眼睛看屏幕。教师的身态行为、情感表达、现场即兴表演等语言情感的交流很难派上用场,学生无法顾及,师生之间沟通机会极少,致使教学亲和力下降。或由于一时操作程序出现失误等其他因素影响,使教学节奏把握不准,导致学生的注意力难于集中。由于微格媒体演示的信息量大,速度快,如果事先没与学生交代清楚,学生在课堂上就会过度紧张,手忙脚乱,注意力分散,教师很难把握课堂节奏,影响正常课堂秩序。教师必须提前做好演示稿,在课堂上学生的眼神、注意力,教师的语言及思路完全集中在投影稿上,师生之间的交流减少。教师的表情、手势等,学生无法集中精力,跟不上教师的思路。这时教师的语调、情绪也很难感染学生了,也弱化了教师综合声乐授课能力在课堂上的魅力。学生容易产生视觉疲劳,更由于长时间的注视屏幕和过于单调呆板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消弱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教师的微格媒体应用能力直接影响教师的授课水平,先进的设备只有在全面掌握和了解现代教育技术,教师在应用中才能充分发挥作用。由于许多从事声乐教学的教师,没有特定的机会,系统的学习接触微格媒体技术,更谈不上接受正规的计算机知识教育,多以自学自悟为主,微格媒体技术应用能力偏低,操作水平很有限。因此,要使声乐教师掌握微格媒体技术应用理论和相关技术,提高教师自身的计算机应用水平仍是目前提高微格媒体技术教学质量的关键。

重视寻求解决问题的有效途径

当前,微格媒体技术是声乐教学中亟待开发的一个重要的辅助手段,授课时应直视学生,歌唱技术传授,注意要多与学生沟通交流,控制好微格媒体技术演示与播放速度,教师授课的语速要适度,适当穿插个别指导手势和表情示范,要及注意时了解学生的知识需求。

为此,加强对声乐教师微格媒体技术的培训,进一步学习掌握微格媒体技术操作要领,要把设计的图形、模拟动画要兼备科学性和艺术性。在准确表述知识点的前提下,力求生动、简洁、美观,并符合声乐演唱的基本规律。应把精力集中在每堂课课的重点、难点的突破上,将教师感到难以用传统课堂的教学方式表达清楚的问题,用微格媒体技术特有的优势讲清楚。加强课件资源共享,使微格媒体技术教学课堂能在网络中运行,同时服务于更多的人。应用微格媒体技术教学时应适度,因地制宜,因人而异。根据教学需求,选择合适的方法与常规教学方法有机配合,以达到最好的教学效果。

总之,微格媒体技术固然有其明显的优越性,是声乐课堂教学的一种辅助工具。在声乐艺术教学中,各种教学手段是相互补充、取长补短的关系。将微格媒体技术与其他教学手段有机结合起来,灵活运用,使我们的声乐教学获得更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

10.数控技术与应用教学大纲 篇十

崔鑫吴金鹏董金萍宋继梅王晓军郎秀婷

(潍坊科技职业学院,山东 寿光262700)

摘要:根据当地经济发展状况,结合学院实际和应用化工技术专业特点,通过研究和借鉴其他高职院校和本科院校的经验,我们提出了以“四层次,四模块”为基本框架的立体实践教学体系。通过这几年来的实践表明,新的实践教学体系对培养应用化工技术专业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增强就业竞争力有良好效果。

关键词:应用化工技术;实践教学体系;实验

中图分类号:G642.0文献标识码:A1 引言

实践教学是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对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增强就业竞争力有着及其重要的作用。改革和完善实践教学体系是我国高等职业教育面临的首要问题之一。2005年,我院申报并被批准承担了中国职业教育学会教学工委员会职业教育教学改革与教学建设专项研究课题“高职应用化工技术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研究与实践”的研究。一年多来,课题组围绕实践教学体系改革开展了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取得了明显的效果。2 实践教学改革总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2.1指导思想

高职应用化工技术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改革的指导思想是:以适应当地经济发展的要求为背景,结合学校自身的优势和办学特点,以培养学生合理的能力结构和创新素质为目标,构建并逐步完善新的实践教学体系,探索适应当地经济发展需求、适应人才培养规律和符合学校实际的实践教学模式。将现代教育技术运用到实践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过程和教学手段中。完善实践教学基地建设,使实践教学改革真正落到实处;高度重视与实践教学相配套的运行保障机制的建立,积极探索复合型、立体网络状的实践教学新模式。

2.2实践教学改革基本原则 2.2.1系统性原则

把实践教学作为整个教学的一个分支来研究,使实践教学体系改革为整个教学服务,而不是孤立的去研究,以利于培养学生具有全面的知

识、能力、素质结构。

2.2.2可行性原则

实践教学改革方案要便于操作,便于评价和监督,让新的实践教学体系真正能落到实处。2.2.3连贯性原则

对于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设置一系列的不同层次的实践课程,进行连贯性教学。克服传统实践教学的不连贯性和实践教学内容设置上的缺陷,使学生在各种实践方面得到较系统的训练。

2.2.4 循环性原则

遵循“理论-实践-再理论-再实践”的认识规律,对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安排分阶段进行合理配置,使实践教学和理论教学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以及教学条件等方面相互协调和配套。3 立体复合型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

结合学院实际和应用化工技术专业特点,通过借鉴其他高职院校和本科院校的经验,我们提出了以“四层次,四模块”为基本框架的立体复合型实践教学体系。

3.1 实践教学体系的四个层次

根据各实践教学环节所属的不同学科和不同课程内容,将应用化工技术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划分成人文基础、化学、化工和综合四个层次。

(1)人文基础层次。主要包括:社会调查、社会实践、军政训练、社团活动以及各类人文社科竞赛等,并将其融入到其它相关实践教学环节之中。

(2)化学层次。主要包括:四大基础化学实验、化学知识竞赛、化学实验技能大赛等,并

将其融入到其它相关实践教学环节和活动之中。(3)化工层次。主要包括:化工原理实验、化学工艺专业实验、计算机化工模拟仿真控制实验等,并将其融入到其它相关实践教学环节和活动之中。

(4)综合层次。主要包括:综合实验、课程设计、科技小论文、生产实习、毕业实习、毕业设计等,并融入课外科技活动与科技作品大赛及大学生创新活动等实践教学环节和活动之中。

课题或者学生毕业设计的内容选定实验课题。要求学生根据题目要求查阅资料,制定实验方案,经与教师讨论后实施实验,最后写出实验论文并在报告会上进行交流。安排在第五学期,与学生的毕业设计相结合。

化工实验中心包括化工原理实验室、化工工艺实验室、计算机化工模拟仿真控制实验室等。计算机化工模拟仿真控制是通过计算机再现实际化工生产过程的片段,使学生如同坐在化工厂将应用化工技术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划分成上述四个层次,每个层次内,各实践教学课程或环节属于同一学科群,便于进行纵向整合。同一层次的实践教学环节分散在各个模块,以不同形式反复出现,能够有利于学生不断提高化工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实践教学体系划分成四个层次后,还要注意不同层次间的联系与融合,加强横向整合。

3.2 实践教学体系的四大模块

根据学生能力生成的不同阶段和认识的发展规律,可将应用化工技术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划分成实验类、实习类、设计类和活动类四大模块。3.2.1 实验类模块

实验教学是素质教育、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实验教学方法的改革对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是实践教学体系中给学生提供基础性实践训练的模块。这一模块的实践教学应由中心化管理的实验室群,即按照学科群建立的各实验中心承担。通过中心化管理,能在实验教学内容上实现课程之间、学科之间的广泛交叉与相互渗透,为学生开设逐步升级的基础性、综合性和设计性实验,使学生得到以学科为基础的整体化能力培养。按照这一要求,我们组建了化学与化工实验中心。在基础化学实验中,我们经过一年多的探索与实践,逐步对化学实验教学体系和教学内容进行重大改革,打破原有的四大基础化学实验独立分开的教学模式,将与实验密切联系的理论和先进的化学技术结合在一起,形成一门新的课程——《大学化学实验技术》,构建以培养学生能力为核心的三层次实验教学体系。

第一层次是基础训练实验,包括基本操作训练和简单的合成实验,安排在第一、二学期完成。

第二层次是实验操作技能的实验,包括大型仪器的操作,安排在第三、四学期完成。

第三层次是综合设计实验,根据教师的科研的控制室内,就计算机采集上来的数据对生产过程进行分析会诊,分析操作参数的合理性,以及设备和仪表是否运转正常。教会学生进行生产过程评估、调优、控制、监测的方法,可达到高于常规下进厂实习及一般仿真操作的教学效果,填补了常规化工生产实习教学训练项目的一个空白。

3.2.2 实习类模块

这是实践教学中为学生提供实践训练的模块,包括工厂见习、生产实习、毕业实习等。其教学目的是对学生进行较全面的专业实践能力及专业素质培养。这一模块由校内实践基地和校外实践基地两部分组成。这种组成结构能使两个实践基地在教学功能上得到互补,能让学生获得相对完整的链条式专业训练。也有利于采取集教与学、课内与课外、校内与校外为一体的实践教学运作模式,对学生进行知识、能力和素质的全面培养。

(1)校内实践基地:由若干个能实现或模拟化工生产实践真实环境的实训基地,或是由利用学科群优势发展起来的校办企业组成。目前,我院已建成化学与化工实验中心、化学化工分析中心、石油催化裂化实训中心、计算机仿真模拟控制实训中心、化工设备认识及装配技能实训中心、精细化工研究所、光谱研究所等校内实训中心;建有校办生物制药厂、造纸助剂厂、校办化工厂等校办工厂。与校外基地相比,校内基地自主性强、容易管理。利用这一优势,应尽可能让学生得到更为具体的化工生产实践训练。

(2)校外实践基地:主要采取校企合作的实践教学模式。但由于学生在工厂实习前,没有在大企业进行实际操作的经验,工厂不愿接受实习生,即使接受了实习生,一般也不让学生上岗操作,结果花了时间和经费,又没有实效。要让学生在生产实习和毕业实习过程中,能直接参与

企业生产、管理的各个环节,了解现代化工企业的特点,进一步增强就业竞争力,就必须逐步建立和完善校企双向推动、产学密切结合的管理运行机制,将我们的理论优势和科研优势渗透到企业之中,力争做到“双赢”。并根据企业的改革趋势优化实践教学的组织管理,改革以往企业被动接受学生实习的局面,使校外实践教学能真正收到实效。几年来,我们与十多家省内知名企业进行了联合办学,并为山东海化集团、山东联盟集团、山东富康制药集团、莱钢集团委托培养了300多名优秀毕业生,开创了校企合作的新局面。

3.2.3 设计类模块

这是实践教学体系中给学生提供研究性、创造性实践训练的板块,其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及创新能力。主要包括各专业课课程设计(化工原理、化工制图、化工工艺等)、小设计(小论文)和毕业设计(毕业论文)三个环节。其中课程设计最能考察每门课程理论知识的灵活运用能力,而毕业设计(毕业论文)最为重要,它是考察学生在高职三年所学基本理论和专业知识掌握程度的一次机会,是对学生能否在实践中应用所学基本理论和专业知识的一次全面考验。

3.2.4 活动类模块

这是实践教学体系中给学生提供辅助性、提高性实践训练的模块。活动教学,主要指以在教学过程中构建具有教育性、创造性、实践性、操作性的学生主体活动为主要形式,以鼓励学生主动参与、主动探索、主动思考、主动实践为基本特征,以实现学生多方面能力综合发展为核心,以促进学生整体素质全面提高为目的的一种新型教学观和教学形式。实践表明,活动教学有助于知识的获得,有助于能力的发展,有助于人格的完善。活动类模块,包括各类社团活动、科技活动、知识竞赛和技能竞赛等。例如,在大学一年级中,开展四大化学竞赛和化学实验技能大赛;在大学二、三年级中,开展课外科技活动和科技作品大赛。为了进一步鼓励和推动大学生进行课外科技活动,我们利用师资上的优势,实施了学生科研导师制,让每个博士和硕士必须带一个科技活动小组,提高学生科研的积极性。

上述“四层次、四模块”,纵横交叉、相互融合,构成了具有网络状结构的立体复合型实践

教学体系。立体复合型实践教学体系的实践及初步成效

4.1 建立健全管理运行机制,努力提高实践教学管理水平

政策体系构建是建立新的实践教学体系的必要保证,是确立实践教学管理运行机制、推动实践教学内容和方法改革的基础。在构建新的实践教学体系及运行实践过程中,我们始终把建立与之配套的政策和运行机制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来对待,先后制订并实施了一系列管理政策和办法,出台了一系列规章制度和措施,保障实践教学的可靠进行。先后出台了《实验室设置办法》、《实验室工作条例》、实验教学管理规定(试行)》、化学化工实验教学中心管理条例》、《实验室管理人员岗位职责》、《大学生实验守则》、《实验教学与实验技术成果奖励办法》、《关于加强开放实验室和学生科技活动的意见》、《计算机化工模拟仿真控制中心管理条例》、《化工系学生实习管理条例》、《化工系学生毕业环节管理规定》、《校内实习基地管理办法》等,为实践教学改革的顺利实施提供了有力保障。4.2 积极开展实践课程体系的整合与优化

在新的实践教学体系基本框架内,我们加大了各系列课程的“纵向整合”以及四大模块的跨系列“横向整合”。如打破原有的四大基础化学实验独立分开的教学模式,将与实验密切联系的理论和先进的化学技术结合在一起,形成一门新的课程——《大学化学实验技术》,构建以培养学生能力为核心的三层次实验教学体系。化工工艺专业实验按章节内容设置多个单元模块,采取“套餐式”教学;化工原理与化工设备基础两大课程设计整合;仪表自动化、计算机仿真与计算机控制三方面内容整合等等。新编或修订了《大学化学实验技术》、《化工操作模拟仿真实习讲义》、《化工原理实验指南》、《化工单元操作实验讲义》、《毕业设计(论文)概论》等一批实验实习教材和讲义。

4.3 建设一支“双师型”教师队伍,保障实践教学改革的顺利进行

按照教育部有关规定,高职院校的教师必须具有本科以上学历,硕士以上教师比例应达到30%以上。我们现有专任教师31人,其中教授1人、副教授6人、博士2人、在读博士1人、硕士8人、在读硕士3人,硕士以上教师比例应

达到45%。但是高校具有硕士以上学历的中青年教师大多是研究型和学术型人才,普遍缺少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等第一线的经历,缺乏实践意识。我们利用学院政策,要求刚从学校毕业的青年教师必须到企业、行业实践训练半年以上。在经费和待遇上,对到企业、行业实践训练的教师给予支持。现在我们专任教师中取得高级技师2人、技师5人、高级工15人,双师型教师占到71%。经过几年建设,形成了一支既注重传授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又注重培养实际操作能力,既能引导学生学习知识,又能指导学生实践训练的“双师型”教师队伍。这支“双师型”教师队伍是我们实现实践教学体系改革的有力保障。

4.4 重点建设一批校内化工实践教学基地群

要使实践教学改革落到实处,必须重点建立并完善校内实践教学基地。几年来,我们建立了多个实行中心化管理的实践教学基地,包括化学化工实验中心、化学化工分析中心、石油催化裂化实训中心、计算机仿真模拟控制实训中心、化工设备认识及装配技能实训中心、精细化工研究所、光谱研究所等校内实训中心。建有校办生物制药厂、造纸助剂厂、校办化工厂等校办企业作为我们培养学生生产、管理、销售等多种能力的复合型应用性人才的校内实践基地。4.5 大力推进现代教育技术在实践教学中的应用

几年来,我们努力将现代教育技术、计算机仿真技术运用于实践教学中。先后研制了《基础化学实验》、《化工原理实验》、《化工原理课程设计》、《石油催化裂化实验》等一批多媒体课件和网络课件。其中,《石油催化裂化实验》多媒

体课件2003年获潍坊市教学成果二等奖。2005年引进了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高等理工4A网

络教学平台,储备了丰富的化学化工数字化资源,学生学习积极兴趣高,教学效果好。为适应计算机技术在化工领域广泛应用的趋势,我们组建了计算机化工模拟仿真控制中心,引进了一整套完整的化工仿真软件,内容涉及化工领域多项关键计算机技术,包括分子模拟、过程模拟、过程设计、过程仿真与控制等,有效地提高了师生计算机应用水平。结论 综上所述,围绕实践教学新体系的构建,我们以实践基地建设为支撑,以建立配套的管理运行机制和建设一支“双师型”教师队伍为保障,积极开展实践课程体系的整合与优化,大力推进现代教育技术在实践教学中的应用,不断深化大学生课外实践活动。几年来实践表明,新的实践教学体系对培养应用化工技术专业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有良好效果。

参考文献:

[1]朱方来,谭属春.高等职业教育实践教学内容体系的构建[J].高教探索,2005,(5).[2]程宜康,李平.论高等职业教育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2,(3).[3]刘晓峰.改革实践环节是构建现代化高等教育体系的关键[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2,(3).[4]林西平.化工类专业工程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J].江苏工业学院学报,2003,4(3).收稿日期:2006/11/29 作者简介:崔鑫(1967—),男,山东寿光人,潍坊科技职业学院化学工程学院院长,主要研究方向:有机化学

责任编辑:董良军

The Research and Theory of Practical Teaching System on Applied Chemical Technology in

Vocational College

CUI Xin, WU Jin—peng, DONG Jin—ping, SONG Ji—mei, WANG Xiao—jun, LANG Xiu--ting

(Weifang Science and Technology Vocational College ,Shouguang 262700, Shandong Province)

Abstract: According to the situation of the local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the condition of our college as well as the characteristic of the major of the applying chemical and industrial technology , we put forward a stereoscopic practice teaching system, with the basic structure “four levels, four modules” by studying and drawing lessons from other vocational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experience.The years’

11.数控技术与应用教学大纲 篇十一

【关键词】信息技术;运用;整合;物理教学课程

在中学物理教学过程中,信息技术的地位越来越高。物理是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传统的物理教学方式早已满足不了现代教学的要求,这就要求我们初中物理教师要不断的学习、创新。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特别是计算机技术进入课堂,它灵活、生动、形象的文字及声音、图片和动画等丰富多彩的表现形式,使物理教学内容由难变易、由抽象变具体,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能更好的掌握重点、突出难点、启迪思维、引发兴趣,进而巩固知识,发展能力和提高素质,从而使各种教学资源、各个教学要素和教学环节,经过整理、组合,相互融合,达到整体优化,以高效达成课程目标。

一、利用多媒体课件巧妙导入,提高学生兴趣

教学情境的创设是课堂教学中的重要环节,让学生更真切地了解物理现象,能够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传统教学中教学方式手段比较单一,大多数课堂仅用粉笔、黑板,靠教师一张嘴滔滔不绝地讲,时间长了学生听起来枯燥、乏味、注意力不集中,学习效率低下,束缚了学生的思维想象,结果很容易引起学生产生厌学情绪。现代课堂教学中合理借助信息技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轻松引领学生进入直观、形象、甚至虚拟的场景,使学生犹如身临其境,学习兴趣倍增,由被动变为主动学习。丰富多彩、生动有趣的物理现象是八年级物理教学的主要内容,也是培养学生对物理学持久兴趣的主要教学内容,很多奇特的物理现象,如在讲授初二物理“光的直线传播”这一节,教师没有单刀直入,急于把“光沿直线传播”的结论亮出,而是利用多媒体技术播放本世纪地球上第一次出现日全食情景来引入新课,学生会被日全食美丽、壮观、奇妙和情景深深吸引。这样可启发学生的思维,再由教师结合其他生活中例子指导学生得出“光沿直线传播”的结论,从而给学生产生难以忘怀的印象,同时也达到了教学目的。

二、物理常规实验与课件模拟实验相结合,突破教学难点

物理教学中的演示实验,是物理课程中的一个很重要的组成部分。它具有真实、生动、有趣的特点,能把抽象的物理规律、概念具体化、形象化。能为学生营造出活生生的物理情景,使学生感受颇深。但有时由于受到教学时间和现实条件等客观条件的限制,无法达到教学的要求。

如在电学实验教学中,由于客观因素的限制,实验连错电路就会烧坏元件,造成不必要的财产损失。利用计算机技术动画模拟这些实验,既突破常规实验仪器的局限性,弥补演示实验的不足,又能很好地突破教学教材的难点。

三、借助课件调动学生的主体能动性,提高学习效率

随着时代的发展,“黑板+粉笔”的传统教学方式,越来越不适应现代教学,而信息技术的发展恰好补充了这一点。因此,在物理教学中使用信息技术是很好的示范,能推进物理教学手段和方法的改革。实践证明,科学地设计和利用多种媒体进行物理教学,能够大大提高学习的效率。在教育教学活动时,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所以,学生学习过程中的主体能动性对学习效果起决定作用。在把握、实施计算机多媒体辅助课堂教学模式所应采取的教学策略时,应首先考虑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使学生能主动地参与教学过程,并在其中积极地探索、认知。只有这样才能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大大提高学生们的学习效率。

四、信息在物理课堂教学中应用的原则

1.将信息技术与传统教学有机结合

教学过程中教师不管用什么方法手段。课堂教学最终目的是使学生获得知识,发展能力、培养品质,多媒体技术在物理教学中应用也应注意这个问题,课堂上要不要使用,何时使用,备课时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学生特点来选择,并反复推敲,确实有利于教学,才可应用,不能一味地追求整堂课用录像,课件等手段机械地教学,而忽略传统教学中教师“言传身教”的情感教学优点,只有它们之间有机结合,取长补短,才能使课堂教学取得优化效果。

2.物理是以观察、实验为基础的学科

教学中不能盲目的用多媒体课件等手段去替代物理实验,因为实验比计算机模拟出来的,更具有真实性和说服力。通过实践证明,我们只要认真研究和大胆尝试微机多媒体辅助教学这一现代化教学手段,不断地去学习、掌握这种技术,很好地运用于我们的教育教学工作之中去,提高工作效率,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辅助教学的优越性,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就一定能更好更有效地实现教学目标,提高教学效果。

总之,在物理教学中利用信息技术增大课堂的知识容量,展示形象、直观的物理模型,呈现给学生一个精彩纷呈的物理世界,从而增加物理学习的趣味性,更好的体现物理的奥妙。改进教学方式,将传统物理教学和现代信息技术有机结合。但我们要合理地运用多媒体辅助物理课堂教学,才能使课堂教学取得优化效果。

参考文献:

[1]谢亚静.对信息技术与中学物理学科整合的几点认识.学周刊:下旬,2014年 第2期

12.数控技术与应用教学大纲 篇十二

设计和制作这类教学课件时,教师要注意在教学中如何实现师生的交流、互动和何合作,如何利用现有的资源引导学生思考、帮助学生正确表达思想,同时还应在课件中设计一些思考和讨论的时间,让学生有充分的时间来讨论和交流,发现其中的问题并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例如,在利用信息技术教学中,教师讲授“Where would you like to visit”一课时,教师使用多媒体创设教学情境,首先教师播放有关祖国各地壮丽的山河,并配上音乐,当打开Florida、Brazil、France时,学生从美丽的海滩、丛林、巴黎圣母院,就能分别辨认出是美国、巴西、和法国,然后让同学使用句型“Where would you like to visit? I would like to…”进行对话练习,此情此景中对了解世界各地充满了更浓厚的兴趣,更加深了他们对一些地方的向往和憧憬。

一、利用信息技术,创设情境,在实践中培养学生的听说能力

利用多媒体把对话材料在具体生动的情景中呈现,自然生动,立体感强,便于学生模仿。教师不必强求学生死记硬背每一篇对话,在要求学生理解一些交际用语的前提下,可以在创设情景让学生大量的实践练习,这样会达到更好的效果,如初二英语第四单元有关“问路”的一段话,要求学生掌握下列交际用语:

( 1) Excuse me,can you tell me the way to…

( 2) Excuse me,where is the…

( 3) How can I get to…

( 4) Go down this street. Turn right at the first crossing.

( 5) It is about…meters from here.

然后,通过在多媒体课件上绘一些街道线路图或出示学生熟悉的地方的线路图,让学生进行反复的练习,这样学生才能脸的充分,在提高说得同时,又提高了“听”的能力。运用多媒体创设情景,给学生更多的创造一个语言环境,从上课铃响到下课铃结束,让学生置身于英语环境中,去听、去想、去实践变被动的接受为主动的参与,久而久之,效果是可观的。从初一入手,就应着手培养,有最初的“How do you do?”“What is your name?”到“Who is on duty today?”“What day is it today?”到初二的“What is the weathelike today?”“Which season do you like best?”经过训练,每位学生都会从日常会话到能够利用所学的句型进行发挥,学生们听说能力大有长进,通过信息技术语言情景的创设,学生兴趣得到培养,积极性得到了充分的发挥。

二、利用信息技术,创设良好的语言环境,有助于读写能力的提高

网络多媒体可以把学生的注意力、积极性更好地调动起来,运用信息技术可以最大限度地创造教学情境,提高语言实践量。教师利用多媒体搜索一些有关文章的知识,让学生更深层层次的了解课文,所以要让学生多读、多看、多了解课文的背景,提高语感。在此基础上,适时地进行迁移和创新训练,听说读写相结合,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创新能力。例如,讲到加拿大时,可以介绍一下加拿大的地理位置、人口、面积、气候、物产及风景。经过学生对课本、多媒体课件的了解,多让学生动笔,如写日记、写周记、日常生活作文等,把优秀的文章以课件的形式展现给学生,让学生阅读,取长补短,并及时的奖励那些进步的学生,这样无形中就提高了学生的积极性和书面表达的能力。听说读写紧密地结合,构成了统一的整体。

三、利用信息技术,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创新动力

苏霍姆林斯基说: “每一位教师都希望在自己的课堂上使学生对学习感兴趣。怎样才能把课上得更有趣呢? 所谓课上得有趣,这就是说: 学生带着一种高涨的、激动的情绪进行学习和思考,对面前展示的真理感到惊奇甚至震惊,学生在学习中意识到和感觉到自己的智慧力量,体验到创造的欢乐,为人们智慧和意志的伟大而骄傲。”利用信息技术给学生讲一段生动的故事、说一个寓意深刻的笑话、采取生动活泼的表情,利用丰富多彩的教具,进行妙趣横生的实验,以及设计精巧的板书等,都可以引起学生的兴趣,使其精神一振。

教师在制作课件时,注意动静搭配、色彩搭配、文字的颜色、大小等,动画效果最好采用淡入和淡出,避免过于花哨。例如,在“number”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用“砸金蛋”的游戏来引导学生。在学“E - mail”教学时,完全可以让学生自己也发电子邮件给同学、老师、朋友、家人。教师要让信息技术的使用再现课本教材的意境还要充分发挥潜能和调动学生的兴趣,给学生输送更多的积极情感的“营养”,在潜移默化、耳濡目染中陶冶了学生的情操。

13.数控技术与应用教学大纲 篇十三

梁伟鸣

(广东省广州市禺山高级中学)

摘 要:随着新课程改革和素质教育的全面实施,高中信息技术课程要求教师以培养学生信息素养、思维能力、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为目标,这就要求信息技术教师积极探索新型教学模式,改变传统的教育思想和教育方式,树立一种崭新的教育观念,提高教学效率,引导学生综合发展。经过教学实践,发现“211问题、探究、发展教学模式”是实现这个目标很好的方法。结合当前高中信息技术课堂的具体情况,提出了在“211问题、探究、发展教学模式”下,高中信息技术教学中进行了一段时间的探索和研究,其目的在于如何提高高中信息技术教学效率、学生的综合素质的发展。

关键词:探究;发展;研学案

一、对“211问题、探究、发展教学模式”的分析

“211问题、探究、发展教学模式”理念是基于当前国内课堂教学改革的多种成功模式,针对传统课堂教学的弊端,从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高度出发提出的。它以课堂教学为核心,以目标性、针对性、高性能为特点,以促进教师工作转变,变备教材、备教法为备学生、备学法,使学生动起来、课堂活起来、教学效果好起来、师生负担减下来为目的,包括问题、探究、发展三大模块的“课堂教学211法则”。

“211问题、探究、发展教学模式”的“课堂教学211法则”,即按照2∶1∶1的比例有三个含义:

1.时间的划分。一节课40分钟,“1”是分析问题,有10分钟的时间属于教师,老师的讲不超过10分钟。即便是在准许的时间内讲,教师也不一定是连起来讲,而是该讲时才讲,需要讲时才讲;“2”是探究讨论(自学探究、小组讨论)占的时间约20分钟;另外一个“1”是评价发展,约10分钟组织学生评价以达到发展的目的。

2.学生分组的划分。在一个班里,把学生分成若干个4人合作学习小组,通常4人合作小组学生的组成是1个优秀学生,2个中等学生,1个学困生。

3.学习内容的划分。“1”是25%学习内容是不用讲学生能自学会的,“2”是50%的学习内容是通过小组讨论才能学会的,另外一个“1”的25%学习内容是小组之间在课堂上展示、互相回答问题,经过老师的强调、点拨,评价后才学会的。“1”就是自己学会的,“2”是讨论巩固学会的,“1”是同学帮助、老师点拨学会的。

二、“211问题、探究、发展教学模式”在信息技术课堂的实践

“211问题、探究、发展教学模式”在信息技术课堂的基本操作程序主要分三个基本步骤:

1.把问题变学案、创设情境,这个环节是“211问题、探究、发展教学模式”中的“1”,约占10分钟时间。

2.自主探究、小组合作,这个环节是“2”,是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的重点,约占20分钟时间。

3.成果展示、评价发展,最后这个环节是另外的一个“1”,约占10分钟时间。

在这三个步骤中,“把问题变学案、创设情境”这个环节最具挑战性的,必须保证学生有足够的兴趣,全身心地投入进去,所以导学案要精心设计,情境创设要适当;“自主探究、小组讨论”是信息技术课堂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课堂走向自主的基础,课堂是否精彩,与小组间能不能默契合作有很大关系,所以小组的建设是学生学习的关键,平时就要注重培养小组内成员相互支持、密切配合的团队精神,增强小组内的凝聚力;“成果展示、评价发展”是课堂的亮点,学生最大的优点就是有无边无际的想象力和初生牛犊不怕虎的精神,因此,好的老师能借助点评升华,使课堂亮点百出,精彩纷呈。

1.把问题变学案、创设情境,是信息技术课堂的前奏

课前,把教学的重点和难点转变成问题编写在研学案里,这个环节是最具有挑战性的,教师在一定的教育教学思想的指导下,在对教材内容进行深入研究的基础上,通过对学情的调查和把握,进行研学案的编写工作。信息技术的研学案发挥的作用就是帮助学生梳理信息技术教材内容、搭建学与教的桥梁,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建构知识能力的一种重要的媒介,它具有“导听、导思、导做”的作用。简言之,研学案的作用就是使教学能够适应学生实际学习的需要,沟通教与学,把教学过程由“灌”变为“导”,由“要我学”变为“我要学”,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率,同时还起到引导和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作用。

课前发放的研学案通常要求学生依据学案,通过主动查阅教材、工具书、参考资料、上网等渠道进行预习,让学生在课前明确学习目标,写下预习和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困难问题,做好课前的一切准备工作。如基础知识部分可在课前完成,通过课前预习,对基础知识中存在的疑难问题,对知识的重点、难点、疑点做到心中有数,以做到有目的、有计划的听课,提高学习效率。教师采用研学案知道学生进行课前预习,尝试解决有关问题,目的明确,不仅能把学生直接引入到具体的教学内容中,让学生在自学中深入思考,提高自学能力,而且也便于教师对学生的预习情况进行检查,使学生的课前预习真正落实到实处。

情境创设,是信息技术课堂的开始。教师要从学生实际出发,联系旧知识、联系生产实际和社会生活实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机,使学生产生好奇心和求知欲。在信息技术教学设计的过程中,我深深体会到情境的创设对于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开启学生的心智是多么重要。

创设“角色”情境是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最为常用的教学情境。创设“角色”情境要从学生的心理特点出发,在创设情境的时候,要本着一个原则:“紧紧围绕教学目标,情境是要为教学服务的”,选择的情境应能使教学内容与之有机地融为一体,要避免情境内容的牵强附会,不要盲目追新,切忌生搬硬套。

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许多聪明的、天赋很好的学生,只有当他的手和手指接触到创造性劳动时,他们对知识才会觉醒起来。”我认为,教师应当好像导演一样,根据学生情况和教材内容而创设不同的“角色”,把讲台变成学生施展才华的舞台,去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点燃思维的火花。如,在设计“表格数据的处理”学案的时候,选择的“角色”就可以是如何做班主任的小助手,帮助老师进行期中考试成绩分析,这一个情境虽然普通,但是却很典型,与学生的生活密切相关,并且能引发学生的好奇心,带着问题一步步去建构自己的知识,培养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在上“搜索引擎”一课的时候,让学生扮演一个导游的“角色”,讲解如何运用搜索引擎设计一个旅游计划;在上“文本信息加工”一课时,让学生扮演“个人名片”的评委,分别对不同的作品打分等。学生在创设的情境下,精神集中、情绪高涨,在这样的状态下掌握知识,既迅速又牢固。

2.自主探究、小组合作,是信息技术课堂的核心

学生在自学、初步感知的基础上,明确了课堂的教学目标后,就开始小组讨论与交流

自主探究是相对于“被动学习”而言的。在这个教学过程中,教师的任务是适时地给学生以适当的引导、点拨,让学生在探索和体验中得出结论。这样做才能逐步培养学生收集、处理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例如,在学习“网页的链接”一课时,我首先要学生明确本节课要学习的三个任务,在每个任务之后都有一个屏幕录像演示动画,让学生带着问题去自主探究。在探究的过程中如果遇到不能解决的问题,一方面可以借助屏幕录像演示动画获得帮助,另一方面也可以小组讨论、尝试解决。教师巡回查看学生的学习过程,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进度、掌握情况,以指导者的身份对小组解决不了的问题进行点拨。出人意料的是,我发现学生在信息技术方面的接受能力和自学能力都很强,在课堂上我只需点到为止即可。

小组合作学习是指学习者在小组中为了达到共同的学习目标,齐心协力完成指定任务的一种学习方式。新课程倡导师生之间应相互交流、相互沟通,学生之间也应如此。小组合作学习就是学生之间相互学习、彼此交流知识的过程,也是相互帮助、相互沟通的`过程。这样才能使学生有更多的机会给予他人帮助,或者接受他人帮助。因为在学习过程中,提供帮助的人不只是教师一个人,还有每天在学习中朝夕相处的同学。利用小组合作方式开展信息技术课的学习,不仅使学生能学会学习,而且使学生乐学、好学。

合作学习小组一般由4名学生组成,教师在信息技术课堂上既要充分“利用”好4人合作小组中的1名优秀学生资源,又要给优秀学生提供“自助餐”,保证他们学得更好,这是第一层目标。第二个目标,要通过小组互相讨论,促进2名中等的学生“向上分化”,把其转化成优秀生,以此扩大优秀生比重。第三个目标是把学困生向着中等的群体推进。从理论上“消灭”了学困生,充分体现了教育对每个学生的尊重。

在合作小组讨论的学习过程中,小组长要把各组员在自学中遇到的问题总结起来让大家一起思考、讨论,最后各小组长把组内不能解决的问题归纳起来,以便在班内交流时能解决这些问题。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发挥其主导作用,通过巡视和参与,了解各组探究情况。当学生有困难时,教师不要轻易地给出“标准答案”,而是设法引导,让学生自己做出正确或接近正确的答案。

3.成果展示、评价发展,是信息技术课堂的亮点

在小组讨论后,进行小组成果交流展示,也就是全班学生一起交流。在信息技术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小组合作完成学习任务后,相应的评价方式也应兼顾自主与合作。采取学生的自评、互评和教师的评价等多元评价方式,这样既尊重了学生在评价中的自主性,又使学生养成了在评价中学会聆听、接受、合作,学会正确地评价自己和他人的好习惯。在整个学习过程中,评价贯穿教学的始终:教师以评价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向;学生以评价培养自信、自立、自强。师生双方通过评价获得反馈信息,引导着师生的共同发展、共同提高。

成果展示评价的目标是着眼于学生的未来发展,除了评价学生掌握的学科基础知识和技能外,还要评价学生创作过程和创作成果进而促进学生的创新能力,问题解决能力,实践操作能力、信息素养的培养和提高、而不是对学生进行成绩评比,成果展示评价是以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为目的、以促进学生发展为目的、切实支持了学生的过程性评价,提高评价的效率和质量。

成果展示环节是一个让学生充分展示自我、完善自我、交流思想的环节。信息技术课一个突出特点就是每节课都能让学生通过完成“任务”来形成一件件电脑作品。学生在组内通过自我评价和相互评价挑选出“最优秀”的作品,教师通过网络广播将作品在全班展示,并让学生边演示自己的作品,边讲述作品的创作过程和意图,将自己的劳动成果与大家共享。学生在刚开始评价作品的时候,往往凭直觉说好与不好,教师在评价过程中要时刻注意培养学生的评价能力,也就是说让学生掌握评价的标准。这一点非常重要,因为只有掌握了评价标准,学生评价时才能做到胸中有“则”,才能评得中肯恰当。在刚开始时可以直接告诉学生评价的标准,比如,对学生制作的“个人名片”作品进行评价时,可以告诉学生从比例是否协调,色彩是否搭配,整体布局如何、细节上有无缺陷等方面入手进行评价。还有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教育学生要善于发现“亮点”,也就是作品中大家值得学习的部分。因为评价不仅仅是挑剔,更重要的是传播和发扬美的事物。

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证明,“211问题、探究、发展教学模式”应用在高中信息技术教学中,让学生的学习态度、合作意识、综合能力等方面都有了不同程度的提高,老师在这种模式下也从课堂上解放出来。这说明“211问题、探究、发展教学模式”是适合高中信息技术教学的一种教学模式,符合新课程的理念,符合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因此,具有一定的推广性。虽然在实践中积累了一定的经验,但由于笔者的能力有限,所以还有很多不足之处需要在以后的实践中不断完善。

参考文献:

[1]王丽珍,刘志华。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探究型教学模式[J]。中国电化教育,(03)。

[2]苗逢春。信息技术教育评价:理念与实施[M]。高等教育出版社,.

上一篇:年度工作总结医药公司下一篇:水利工程完工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