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场记叙文答题技巧

2024-07-18

考场记叙文答题技巧(共12篇)(共12篇)

1.考场记叙文答题技巧 篇一

一、掌握记叙文的考点

掌握记叙文的考点不仅可以有针对性地应对题目,而且能了解文章的重点,缩小应试的范围。以下是广东省某年中考记叙文的考点整理。

考点一,了解叙事线索的类型,包括:人物线索、时间线索、感情线索和时间线索等。寻找线索的方法有:根据文章的题目,文章议论的语句,作者的思想感情,以及反复出现的事务等寻找。

考点二,理解关键性词语,把握和感悟关键语句的作用。理解记叙文的关键性词语有助于揭示作者的思想感情及文章的中心思想。把握关键性语句对揭示文章主旨、点题、推进文章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考点三,赏析文章的表现手法、方式、技巧等,体会作品的语言、形象、性格等特征。

文章的表现手法主要有象征、衬托、对比、借景抒情等,表达方式一般包括记叙、抒情、描写、议论等。表达技巧一般指善用修辞手法、正确的语言文字及名言等证明自己的观点。

语言类题近年来一直是中高考的失分大项,语言是衡量语文水平的第一要件。写文章一般都离不开人物的形象和性格特征,分析人物形象和性格,才能把握住人物的整体。

考点四,结合情境谈体验,设身处地地思考文章情境环境,结合自己的想法,总结文章的思路和启发。

二、如何加强记叙文答题技巧

1. 如何理清记叙文的线索

记叙文的线索是贯穿全文的纲领,是连接文章内部材料的绳索。抓住了文章的线索,就理清了全文的思路。

例如:广东省中考记叙文———《词典的故事》题目:文中“我”的情感是怎样变化的?请用几个词语依次概括出来。盼望→(%%%%)→(%%%%)→看到希望→珍惜。如果能紧紧抓住“我对得到词典的渴望心情”的开始及“如何得到词典的曲折过程”这条线索,就能很快地理清文中作者的思想感情,找到对应的答案。

2. 如何把握文章主旨

把握文章主要内容及主旨,是为了考查学生通读全文后对整篇文章想要表达的内容如何概括。考生在阅读全文中,要学会用简单、精辟的词句反映全文的主要内容,以便形成对全文的总体印象,把握文章主旨。如《词典的故事》一文中通过起因:“小时候,我渴望有一本词典。”经过:“我到新华书店买词典,但因为我没有证明,营业员不肯卖,我禁不住流泪。”结果:“她同情我,考了我两个成语,然后破例卖给我。”从而归纳出“我是如何得到第一本真藏书———词典”的。

3. 如何从关键词入手

理解判断关键词语,阐述关键性的意义,有助于揭示文章的中心思想。对这些关键词语的分辨主要可以结合词语特定的语境分析词语的真正含义。此外,要注意该词的感情色彩,分析明词、引申词,以及比喻词的含义。另外,要注意把握动词、形容词、副词、代词等的运用,以及代词的指代内容及对象。《词典的故事》题目:请参照示例简要分析下列句子中词语的表达效果。示例:“营业员脸上显出了更多的怜悯,这位阿姨甚至因此变得漂亮起来。”分析:“漂亮”主要反映了“我”当时的心理感受,营业员的怜悯使我产生好感。(1)书店干净的木地板在脚下发出“好听”的声音。(2)但上面几个凹印的字却一下“撞”进了眼里:“汉语成语小词典”。在应对此类题目时,要理解标注的词语为全句的关键词语,“好听”这一形容词反映了作者从进入新华书店时的喜悦心情,“撞”字形象地表现了作者发现词典时的激动心情。

4. 如何把握关键性语句

理解、把握关键语句的作用和感悟关键语句的意义主要有以下几种:描述中的句子主要有直接和暗示时间、地点和环境特点的;有推动故事的发展情节的;有渲染气氛的;有对文章的中心及主题深化的,等等。其作用主要有:对上下文照应、首尾呼应、总结上文的作用;总领全文,为下文作铺垫,引领下文的作用;承上启下的作用;揭示文章主旨,点明文章中心的作用;推动故事发展的情节,等等。记叙文《美丽如初》的题目:文章首段的景物描写写出了景物什么特点?在文中起什么作用?文中的景物描写的句子———月色皎洁,一如闪亮的白绸,宁静而安详地弥漫。作者抓住描写景物的幽美宁静的特点,衬托人物美丽和充满母爱的性格(心灵),从而起到了引领下文的作用。

5. 如何赏析作者对文章的表现手法

赏析作者对文章的表现手法,有助于了解作者对全文的情感思路的表达方式。赏评的角度可以采用从语言文字的角度逐字逐句的方法,反复默读语句,找出重点词语与中心语句。也可以分析了解作品的时代背景及写作的目的和意图,设身体验作者思想感情,比较阅读,发现异同。

6. 如何赏评文章语言、人物形象及性格特征

赏评的角度可以从语言的表达形式、修辞手法和表达效果等方面着手进行。写人叙事类的文章都离不开对人物的分析,人物整体上可以分为正面人物、反面人物和中心人物。正面人物的性格特征一般都是善良、正直、大公无私、助人为乐,等等;反面人物性格特征一般有诡计多端、奸诈狡猾、势利、恶毒、自私自利等;中间人物很少作人物分析,一般中考不列入考试范围。中考记叙文———《让我看着你》的第五题题目:我的母亲是怎样一个人?请结合文中具体事例简要分析。这篇文章通过对人物的形象、动作、心理、语言的描写表达人物的性格特征:善良、完美、疼爱孩子、豁达。

三、结语

中考记叙文主要考查学生的认知能力、分析能力、思维能力、理解能力等综合能力,是反映学生语文综合素质的体现。每一篇文章都有中心思想和主旨,设身处地地思考,逐字逐句地分析考试要点,了解题型对应的答题基本方法,才能轻松把握记叙文的众多知识点。

参考文献

[1]王凡.中考记叙文解题方略[J].拾贝者, 2011, (03) :125.

2.记叙文阅读答题技巧探析 篇二

关键词:记叙文,阅读,答题技巧,探析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3)13-132-01

阅读是语文学科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和人们的学习与生活发生着密切的关系,如同饮食对于人类,是我们取得不可缺少的精神食粮的手段。只有通过阅读的积累,才能够“胸有万汇凭吞吐,笔有千钧任翕张”。阅读理解更是初中语文教学的重头戏之一,也是中考的重量级题形之一。可是因为阅读的知识面广,问题琐碎,所以常常让语文教师感到无从下手,对学生来说,也是一只烫手的热山芋,难以下咽。笔者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反复摸索,现以记叙文为例,从以下几方面解读阅读理解,揭开它的神秘面纱,和大家共分享。

一、中考记叙文考试要点

1、题型全面

中考记叙文阅读理解题有填空题、选择题、辨析题、简答题、论述题、摘抄题……从题型上说,十分全面。

2、客观为辅,主观为主

近年来,中考记叙文阅读理解改变了以往选择题多的情况,有效避免了学生在不理解文意的情况下猜答案,侥幸得分的因素。主观理解题占绝对优势,有利于检测学生的理解思维能力,有利于检测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3、联系阅读,品味人生

现在的阅读文,除了检测学生的阅读水平和语言能力,更多的要检测学生对社会、对生活的一种看法。如开放性试题:是否同意作者观点,请简述理由类、联系生活实际,谈谈你的理解或看法类等。

二、解题技巧

1、通读全文,理解文章大意

(1)把握记叙六要素

(2)纵观全篇,理出文章中心

(3)对记叙顺序有一个大致的了解

2、审清题意,找准突破口

(1)关注题目

题目是一篇文章的眼睛,它往往是一篇文章的线索或者是文章的内容提要。

(2)锁定关键词语

词语解释是每年中考必考的2分题。具体解题方法是:依据平时积累,判断词语的字面义;联系上下文,找出与该词汇有关的信息;判断词性及词语的感情色彩而解释词语;通读全文,理解文章内容,结合具体语境,判断词汇在文中的隐含义;具体解词法可用找近义词法、分析综合(先解释组成词的各个音节再综合起来)法、比喻形容法。

(3)抓重点句子

理解句子的深层含义也是每年中考必考4分的题,复习时我们教给学生理解句子的深层含义的方法:①分清含义的类别,是弦外之音還是言简意丰,是寄深于浅还是托物寓情。②分析句子构成深刻含义的原因,是语言的凝炼还是采用了象征、对比、比喻、双关等写作手法。③抓住关键词语,联系上下文去理解句子的含义。④结合写作背景理解句意。⑤从在文中结构上的作用去理解句意等。如一句话在文中的作用。a、文首:内容(开篇点题、渲染气氛、埋下伏笔、设置悬念);结构(为下文作铺垫、总领下文);b、文中:结构(承上启下、总领下文、总领上文);c、文末:内容(点明中心、深化主题或画龙点睛、);结构(首尾照应, 结构完整。)

(4)理解艺术手法作用

常见的变现手法及其作用:

象征:1、形象表现……感情。2、深刻、含蓄,引发联想。

对比:通过……和……对比,,突出了……(对象)……特征(之情)

衬托:陪衬突出……(对象)……特征。

设置悬念:引起读者兴趣,情节跌宕起伏。

欲扬先抑:造成落差,使……(对象)……特征更突出;形象更丰满;抒发……之情;行文曲折。

托物言志、借物抒情:借……抒发了……情感

虚实相生:激发读者对……的想象。内容丰富,增强+对象+表现力。

以小见大:用小材料表现重大主题,化抽象为具体。

(5)品味修辞手法

恰当的修辞使文章增色不少。品味修辞的妙处,也是常见的考题。一般来说,常见的修辞有以下答题套路:

比喻: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对象)……特征。

拟人: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对象)……特征。

夸张:夸大(缩小)……(对象)……特征,表达……之情。

排比:增强气势,加强语气,强烈地表达……之情。

设问:引起读者对……(对象)……特征的思考。

反问:强调、加强语气。

对偶:1、句式整齐,有音乐感。2、概括力强。

反语:说反话。讽刺,揭露……(对象)……本质。

双关:言在此意在彼,增强……之情,显得幽默风趣。

(6)记叙文写景方法及其作用

方法:○1动静结合;○2多角度描写(视觉、听觉、嗅觉、味觉)

作用:○a暗示……时代背景; ○b渲染……气氛;

○c 烘托人物性格、心理; ○d推动情节发展、预示结局。

三、综合训练 强化巩固

3.考研政治初试考场答题四大技巧 篇三

1.不要着急下笔

拿到试卷后不要急着下笔,首先浏览一下,了解试卷的内容,据此安排自己考试时间的分配和答题方法。同时要针对题型要求来答题。对选择题,不会回答的题目也一定要根据感觉先选择出答案,而不能空在那里,因为越是到后面时间越不够用。如果前面不选择出答案,可能就会忘记,以致白白扔掉几分。对分析题,在回答前要思考一下,对回答的要点、论证的方法和思路都要有一个整体的布局。还有答哲学、经济学的分析题,开头应给出一些概念的基本定义。这是有分的,而这也是大多数考生易忽略的。所以,拿到试卷后一定不能着急下笔,要在阅读通览试卷内容,并且认真阅读题目要求,找到正确的答题位置之后,再回答问题,考场最忌讳的就是手忙脚乱,大家一定要稳住内心,不能有浮躁心理。

2.尽量多写,保证条理

回答政治的分析题是,应该尽量多写。如果你能答的言简意赅,和标准答案差不多,那是最好了,可是每个人的答案往往和标准答案有一定的差距,所以要多思考几个角度,多写几点。即使有几点与题目关系不大,不会影响得分。同时你的回答要有条理,字迹清晰。用(1)(2)(3)列出来,这样给老师一个逻辑清楚的印象,另外字迹清晰会使阅卷人对你有良好的第一印象,增加感情分。考场如战场,每一分都来之不易,每一分都有着宝贵的意义,有时候一分之差就很有可能天差地别,所以大家在做政治这类需要你写很多字的试卷时,一定要注意条理性和字体,印象分有可能对你的一些小错误有弥补的作用,而条理性也方便阅卷老师给你分数。

3.应试方法多种多样

各门学科和各种题型的应试答题方法有多种。考生有必要在教师们的指导下进行有针对性的强化训练。比如就题型而言,单选题有“类比法”和“排除法”等,多选题则有“排列法”和“对照法”等。多选题还要特别注意在判断选项正确的基础上,进一步判断选项与题干的逻辑关系是否相符。对于分析题,考生要注重培养将理论内容与材料相结合进行阐述的能力。另外,还要特别注意在分析题的答题中把握思路,尽量使写在试卷上的答案做到“条理清晰、逻辑顺畅、层次分明、观点正确、卷面整洁”,从而加大赢得高分的几率。即使是在对理论知识没有完全准备的情况下,考生只要思路清晰,掌握了教师传授的相关答题“套路”,还是有相当机会获得不错的分数。分析题所占分值比例大,不会做就放弃的做法是万万不可取的。即使是实在不会,也要尽量争取可能的每一分。

4.做题顺序好好把握

4.考场记叙文答题技巧 篇四

30天学习方法及高考考场答题技巧

30天学习方法:

1.语文:a.保证基础部分(试卷的后面选择基础题、笔答基础、古诗词)。选择基础题及笔答基础,你现在还是很差的话,就赶紧给我滚去看近五年的新课标试题这部分,做了之后,找出其中的规律,看看它的命题规律在哪里,要考的是什么(比如病句,它考的是什么类型,这错误句子前几年有没有考过,考过的话,他们类似与不同又在哪里;在句子排序,就举个列子,先看看答案A.136514 B.231465 C.534612 D.465312,发现了没AB选项前面两个,AD后面两个一样,这是新课标卷中曾经出现的答案规律,今年不一定哦,另外题中出现的原因,时间顺序等等一定要抓住了,记好了,高考试卷中不会出现一句废话,考生寒窗多少年,让你见一句废话,那出题人回家抱孩子收鸡蛋去了;笔答基础看看近几年考的题型,把握变与不变,那些题一直是哪个类型,哪个类型一直不变,不变的题型方法同选择基础题部分,变的题型就靠你的猜测能力了,多练练其他省的高考新题型,说不定你就是做到新题型的那一个);古诗词,现在看看近5年新课标都考了那篇,然后这些篇目基本上可以杀了,就基本上不会考的,并且同时看清楚那一年初中的考了几篇,高中考了几篇。另外,在目前最后复习的复习中,瞄准那些重要诗词,名句。b.作文,作文时压轴大戏,如果你作文还是很差很差的话,你就给我去背一些优秀作文,背一些优秀模板开头结尾(考场上适度变通就是你的,而且还是得分亮点)。另外就是素材,最新最新素材,再不要什么司马迁,勾践了,他们已经out了,你再折磨他们,他们会在九泉之下也瞑目的。比如今年的感动人物,刚刚发生的上海两个消防员拉着手被大火的热浪冲出去,这些优秀事迹你可以反复套用到各种类型作文,2014高考作文分析,如果你有时间去看看吧,这个老师给力的http://c.阅读部分,选择方法同选择基础题方法,比如,题目给出的选项看看在第几段,这里面有一定规律可循的。还有笔答部分要用的技巧,看下面这个网址从第31分钟看,国老师的讲课方法和技巧很棒,可以告诉你这是你听到的最好的语文课http://(它的技巧同样用于古诗的评析中);最后就是文言文与古诗赏析了,如果你这块是硬伤,补是已经来不及了,方法同选择基础题部分,翻译就就抓住那些关键词把,这块我也不是太好。古诗赏析,它的方法同阅读笔答部分笔答部分给出的什么修辞手法是用法一样的。

2.英语:今年英语改革了,取消自建国以来的单项选择,所以高考更加注重阅读能力。a,阅读理解,①先题后文这个不用说,初中生都会。现在就谈谈技巧与方法吧,阅读有标题就一定要抓住它的的标题,这就像你在大街上看到美女时,先注意到的是什么,脸蛋,身材一样的道理;②接着就是看给出的题目了,迅速分清题型,如细节理解、标题类、段落大意、推断题型等,大脑迅速过滤找出方法,比如目的态度寓意推断题型,要领是“把握文意,理解寓意,合理推断”。策略是:文中原句不可取,细节再现非答案,词义过偏不能选,过度推断非明智;而细节理解题命题特点是“正话反说”、“同义替换”、“句型转换”、“综合概括”、“转换表达角度”等,仔细思考,仔细分析,就能将变化后的表达方式复原,就保证了正确性。③根据读的题,迅速看文章,如果你英语很差,就把在设问处出现的相关单词在原文中找出来,再仔细对比,同时就要抓住那些特殊的词,如in short, therefore, however, but, so, although, though, on the one hand, on the other hand,答案往往就在这里④如果你英语能力很强,可以在做整份完试卷后,完成第四部的复查,毕竟阅读时重头戏。b.完形填空,这是讲究一个技巧与积累的题型。技巧问题①首句统领全文②逻辑凝聚全文(完型环环相扣,犹如行云流水,所以这逻辑得紧紧抓住)③答案就在上下文(答案他都在上下文中,不可能平白无故的设空的,空前、空后、段间);积累问题,这是平时工,最后30天你也很难补上去,所以把你做过的完形填空念5-6遍,一定要是这几年你们省近五年考的试题,再适当添加其他省份的(针对的是完型天空错8道以上的童鞋)另外,全国新课标卷完形填空答案有规律可言,ABCD各项分别出现5次c.作文,这个时候就是去背诵模板作文,特色、漂亮句子,这些你们二轮资料后面有,或者网上去下载,那是改卷老师的最爱,也是你得分的亮点。另外千万要注意书写d.关于新题型,本人没有做过,不敢妄下定论,还请谅解

文综:a.课本,把这个知识点给串起来,形成体系,运用联想记忆法能联系起课本的知识网络。目前巩固点:政治答题模板,商品价格从那些因素答;政府为什么干某事,应该从那些方面回答...........像这类问题我想许多同学已经记住了,目前再次吻戏巩固;地理也是模板,如农业区位因素等(你们现在面临的问题是对而不全,要综合考虑各方面因素的哦),另外许多同学对地理计算甚是头痛,我可以告诉你们新课标文综卷早已弱化对计算题的考场,这几年就没有考,所以在最后阶段,这种题能做就做,做不出来,直接放弃,不要花太多时间;历史还是知识体系,知识网络问题,目前重点在通过题训练思维上。b.试题,目前再把所在省份的高考文综选择题做一遍,同时保证每天花一定的时间去看看所做的全国各地选择题,看看自己当时是怎么想的,现在又怎么想,当时错在了哪里 ;主观题,除非学校正式模拟,其他的都把点写在哪里,然后与答案对比,看看自己少了那点,不要把答案完整的写在哪里,太浪费时间!!(我有文综许多题方法,在这里不能加少了,最后的30天,考生不断完善自己的方法,迎接高考)数学,本人很差,就不谈了,以免无人子弟。

高考考场答题技巧

第一科:语文。拿到试卷后,先看作文,心中有一个印象,然后开始答题。第一门是头彩,要调整心态,深呼吸,认真仔细答卷。(记住,下了考场后不要对答案,听到别人说,也不要管,他们是错的,自己才是对的。记好,不要上网,这时候网上答案已经公布了,以免影响自己,以下各场考试同样)

第二科:数学。(数学不好,不能说)

第三科:文综。选择题,最多35分钟解决战斗,然后开始主观题,看好设问和题(有时,题中的有关内容是可以运用到你的答案中的),答题尽量术语话。基础薄弱的同学,最好多写的,你多拿一分是一分。足以书写,序号化哦。

第四科:英语。记住,你一般会在考前10分钟先拿到答题卡,而答题卡上是改错题,所以你有10分钟的时间去做完形填空,一定要抓住这十分钟,什么不要提前答题,只有傻逼听,之后改错题就不用做了。之后拿到试卷,先看作文,再开始战斗!

5.考场记叙文答题技巧 篇五

关键词:煽情,起波,点睛

笔者连续两年参加过江苏高考的作文阅卷, 阅卷过程中发现了一个难以扭转的现象:广大考生的作文绝大多数都是议论文, 而议论文中绝大多数都是或四平八稳或陈词滥调的文章, 这样的议论文只能带给人“视觉疲劳”;难得一见的记叙文也多是或老气横秋或稚气未脱的文章, 这样的记叙文只能带给人“情感麻木”。总体而言, 高考写作记叙文的考生数量在减少, 考生写作记叙文的水平在下降, 高三学生记叙文写作的前景堪忧!

不仅在江苏, 近几年来, 全国各地的考生越来越不愿意在高考写作记叙文, 我想除了缺乏必要的记叙文写作技法的训练与敏锐的现实生活的洞察力之外, 更主要的原因是心理胆怯与思想求稳。高考写作记叙文要求暗合题意, 由于怕偏题, 因而我们心理上不敢写记叙文;议论文只要立意不偏, 能保个基本分, 因而我们思想上舍弃写记叙文。

其实, 近几年, 高考阅卷现场, 稍有“亮点”的记叙文, 很容易能从“普通”的层面跃入“优秀”的行列;一篇富有生活气息的记叙文比一篇中规中矩的议论文更有“视觉冲击力”和“情感震撼力”。

高考阅卷专家组也不止一次在强调, 到了高三, 要多一些真情实感的记叙文写作训练, 少一些套用模板范式的议论文写作模仿。我想只要同学们在高三能进一步去强化记叙文构思能力的培养, 强化记叙文描写技法的训练, 我们就一定能在高考的考场上写出一篇“文质兼美”且无“偏题风险”的记叙文来。

下面提供一些记叙文写作方法的指导, 以便于高三的同学们进一步拓展记叙文写作的思路。

一、景物描写煽动“情”

现在同学们写记叙文, 已经忘记了景物描写本该有的独特作用与艺术效果。记叙文中的景物描写可以分为两种:自然风光和社会风情。前者着重表现自然景象和人物活动的场景, 后者偏重反映社会风气、风俗和风情。

记叙文中的景物描写有渲染气氛、烘托心情、推动情节发展、暗示文章主题的作用。当然一篇记叙文中, 我们无法让景物描写兼具如此多的功能, 但绝对可以用一用景物描写来烘托一下作者的感情, 引起读者内心的共鸣。其实, 记叙文中的景物描写就如同电影的背景音乐:当《泰坦尼克号》中《My Heart Will Go On》的音乐响起, 多少观众潸然泪下;当《归来》中《跟着你到天边》的歌声唱响, 又勾起了多少观众的疼痛与悲凉。

那如何以景物描写引起读者情感的共鸣呢?我们知道, 景物是客观的, 但若不能给“景”自然地烙上“情”印, 这样的景物只不过是美丽却苍白的“躯壳”, 难以收获感人的效果。记叙文中的景与情是密不可分的, 情由景所背负, 景为情所浸染, 情是灵魂, 景是载体。我们要让景与情有机融合, 只有在描绘客观景物的同时, 把我们的喜怒哀乐的感情融注到景物中去, 才能使读者产生共鸣。

那又该如何融情于景呢?

(一) 化虚为实

记叙文中, 我们的“情”对于读者而言是“虚”的, 但展现在读者面前的景是“实”的, 我们在记叙文中运用景物描写的时候, 一定要让读者透过你的“景”看透你的“情”, 这样的景物描写才能起到化虚为实的作用。

让我们来看看史铁生在《我与地坛》中的一段景物描写:

蜂儿如一朵小雾稳稳地停在半空;蚂蚁摇头晃脑捋着触须, 猛然间想透了什么, 转身疾行而去;瓢虫爬得不耐烦了, 累了, 祈祷一会儿便张开翅膀, 忽悠一下升空了;树干上留着一只蝉蜕, 寂寞如一间空屋;露水在草叶上滚动, 聚集, 压弯了草叶, 轰然坠地, 摔开万道金光。

这一段景物描写, “情”未着一字, 但五个实实在在的片段描写, 化虚为实, 构成排比, 将史铁生由“活到最狂妄的年龄上忽地残废了双腿”的狂躁颓废到悟透“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 死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的安心沉静之情淋漓尽致地展现在了读者的眼前, 烙印在了读者的心上。

(二) 浓淡相宜

苏东坡曾在《饮湖上初晴雨后》中写道:“欲把西湖比西子, 浓妆淡抹总相宜”。这一审美观念告诉我们:描摹景物不可只“浓”或只“淡”, 而应该“浓”“淡”相配适宜得当。“浓”则矫情, “淡”则无味。浓淡相宜的景物描写会起到恰到好处的效果。

再让我们来看看莫怀戚《散步》中的一段景物描写:

这南方初春的田野, 大块小块的新绿随意地铺着, 有的浓, 有的淡;树上的嫩芽也密了;田里的冬水也咕咕地起着水泡。这一切都使人想着一样东西——生命。

这一段浓淡相宜的初春景物的描写, 道出了作者内心“春天总算来了。我的母亲又熬过了一个严冬”的贤子孝道与“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 就是整个世界”的生命感悟。在我们明白了作者景物描写中所倾注的情感之后, 再读这一段简短的文字, 心中暖暖的, 又酸酸的, 暖暖酸酸之中人间大爱真情亦如那“田里的冬水”在作者与我们的心田咕咕地起着水泡!

二、波澜起伏揪住“心”

现在我们写记叙文, 很多同学通篇是对自己所经历的一件事的概括叙述, 且只有故事梗概, 没有主人公的语言描写、行动描写, 更没有神态描写、心理描写, 我们不会把人物放在矛盾冲突中, 让人物自己去说、去做、去想, 一篇文章从头至尾只有干巴巴的几根筋。面对这样的文章, 在高考阅卷现场的老师会用梁实秋在《我的一位国文老师》中的一句话来评价:我一眼把你望到底!

文似看山不喜平, 作为情节艺术的记叙文的写作, 更应该讲究一波三折、起伏跌宕, 我们要学会用一个个充满强烈戏剧性的冲突和包袱, 来牢牢抓住读者的眼球, 把记叙文的故事写得波澜起伏, 摇曳生姿。

那又该如何兴波起浪呢?

(一) 性格陡转

考场记叙文如果写得有波澜, 行文有起伏, 就能打破章法的平淡, 800 字的记叙文如何尺水兴波, 增强叙述的生动性, 人物性格的陡转是一个行之有效的方法。

例如:胡适的《我的母亲》中, 前文写母亲对待两个嫂子是“事事留心, 事事格外容忍”, 显示了母亲“气量大, 性子好”, 塑造了一位“最仁慈, 最温和”的母亲形象。但到文章结尾处却有一段:

我家五叔是个无正业的浪人, 有一天在烟馆里发牢骚, 说我母亲家中有事总请某人帮忙, 大概总有什么好处给他。这句话传到了我母亲耳朵里, 她气得大哭, 请了几位本家来, 把五叔喊来, 她当面质问他, 她给了某人什么好处。直到五叔当众认错赔罪, 她才罢休。

这一段文字, 母亲的性格与先前的“仁慈, 温和”产生了极大的反差, 出现了陡转, 通过母亲与五叔矛盾冲突的叙述, 一个性格刚气、人格刚毅的母亲形象在读者的眼前就“立”了起来!

(二) 暗布疑阵

所谓暗布疑阵, 就是在记叙之中, 制造某种气氛, 峰回路转, 悬念迭出, 环环紧扣, 扣人心弦, 使读者产生急切期待的心理和紧张关注的心情。它的主要功能, 就是增加行文的曲折性和生动性。

让我们看看2005 年湖北的一篇满分作文《一双童鞋》:

火车站里, 大热的天, 一个酷似祥林嫂的老婆婆, 提着个略破的篮子, 但她却隔一段时间就看看左手的篮子, 然后露出舒心的微笑, 篮子里到底装了些什么呢?

悬念初起, 引人遐想!

原来篮子里装着老婆婆跑遍了街上所有的商店才相中的给城里的小孙子的一双童鞋。

疑团解开, 温馨扑面而来。

但就在我手托童鞋欣赏之际, 车厢里的一位乘客一个趔趄撞向我, 我手中的一只鞋飞出了窗外, 全车厢的人感到惋惜, 老婆婆神色黯然。可是她突然探出了窗外, 将那另外一只鞋也扔了出去, 全车厢的人一阵哗然, 我也一阵迷惑!

悬念再起, 令人错愕!

就在大家疑惑不已之际, 老婆婆却道:“哈哈, 我剩下这单独的一只也没用, 爽性把那只也扔了, 没准别人会捡到, 配成一对就好了。”

疑团再次解开, 读者肃然起敬!

三、抒情议论点亮“睛”

记叙文, 当然应该采用记叙、描写的表达方式。我们写记叙文能全篇记叙、描写, 隐人间真情、生活哲理于其中, 又能暗扣考题的立意, 那自然是再好不过。

但我们往往因为害怕偏题, 在叙述事件的过程中, 忍不住要穿插议论抒情来点题。写一件事来一段议论, 写一件事来一段抒情, 这样很容易造成阅卷老师的误判。其实这也不能怪阅卷老师, 把你的文章视为记叙文吧, 你的文章中却有一段又一段的议论抒情;将你的文章视为议论文吧, 你所举事例都是自己的生活故事, 不具有典型性, 说理也不像议论文那样透彻。这导致的结果很可能是:要么判你的文章不合文体要求, 这是硬伤, 说明你触碰了高压线, 那就是不及格;要么就是勉强认为你的文章还像一篇记叙文, 只能给个及格分。

这就是我们写记叙文总是得不到好分、高分的原因所在, 既然得不到好分、高分, 也就慢慢丧失了写作记叙文的兴趣, 这也最终导致了现在高考阅卷现场记叙文难得一见之怪现状。

其实, 记叙文中有一点议论、抒情完全可以, 但我建议放在篇末比较适宜, 且议论与抒情应是一篇记叙文的“点睛之笔”, 所以话不在多而在精。它是叙述与描写的总结与升华, 应一语中的, 能启迪读者思考, 引起读者共鸣, 切忌长篇大论、肆意抒情, 切忌喧宾夺主、本末倒置, 影响了记叙文体。

那又该如何点透情理呢?

(一) 议论点题

比如2015 年新课标II卷高考满分作文《最具风采的小李》的结尾:

一个国家的强大, 离不开每一个国民的强大。如果每一个人都能在平凡的岗位上将自己的工作做到极致, 从而实现自己的人生梦想, 那么, 众人梦想的汇聚, 便是强大的中国梦了。

结尾这一段议论, 既说明了小李最具风采的原因, 也点透了文章写作的真正用意:风采不是要去破解生命科学之谜, 跻身国际学术前沿;风采其实就是在平凡的岗位上追求极致, 铸造梦想。

(二) 抒情升华

比如萧乾《枣核》的结尾:

改了国籍, 不等于就改了民族感情;而且没有一个民族像我们这么依恋故土的。

文章的结尾点明老华侨思乡之情是根深蒂固的民族感情, 体现了中华民族巨大的凝聚力。

精彩的议论、抒情可以揭示生活的哲理, 升华文章的主题。如果说记叙、描写是记叙文的“血肉”, 那么议论、抒情应该是记叙文的“灵魂”。我们在记叙、描写后适当议论、抒情, 就是要在“血肉”中生出“灵魂”来。

6.考场记叙文答题技巧 篇六

一、阅卷规则提前知

高考阅卷采用“多评制”,每份试卷都有两位不同的老师评分,他们互相看不到对方给出的分数.若两人的评分在某个值以内(假设2分),则作为有效评分,最终试卷分数是两评分的平均分.若两人评分超出2分,则由计算机自动发给第三人再评,若还不符合要求,再由组长裁定,以仲裁分数为最后分数.

评分原则是“见点给分”.先由阅卷组长给出多种解答方法,并把每一种方法的每个得分点都列出来,把分值细化到1—2分,制订评分细则.阅卷时,所有老师都严格按照评分细则阅卷,本着“给一分有理,扣一分有据”的原则,根据得分点“见点给分”,上下不受牵连.

二、考场答题技法

1.答题要规范

根据题目要求,在指定区域内答题,不可变动答题区域.解答步骤要合理,过程要思路清晰,书写要简明规范,不要拖泥带水,更不能画蛇添足.每道题又有严格细致的得分点,一定要注意踩点得分.

2.推理要严谨

阅卷老师在批阅试卷时,经常发现考生在解题过程丢三落四.对于解题过程比较简单的题目,大家最好写出它的解题步骤.在评卷时,当合理与公平权衡后,往往先顾公平,老师们按评分细则批改试卷,所以考生务必要注重书写逻辑.

3.强化学科特点

数学学科特点是简洁、严谨.同学们一定要重视每个条件,严格按照题目要求书写结论,高考时,落下条件的后果就是失分.结论书写要符合数学要求,比如结论是写出“单调区间”“最大或最小值”“标准方程”“集合”等,考生经常忽视要求,导致失分.

策略一:考前心态调整——沉着自信

考试期间如果心理过于紧张,导致注意力难以集中,考生就容易想不起来掌握的知识,能力也发挥不出最高水平,这时就要求考生有“战略上藐视它,战术上重视它”的自信心态.自信不是说有就有的,需要培养.要培养自信的心态,我有以下两点建议.

1.考生对自己要有客观的评价

高考前,考生肯定参加了多次模拟考试,而自己的高考成绩往往在最高分和最低分之间,模拟成绩比较集中的分数往往是自己的真实水平,通过应用数学期望和方差就可以客观地知道自己的真实水平和稳定情况.

2.要用积极的心理暗示对待考试

考试期间出现紧张心理是正常现象,适度的紧张有利于考试发挥.多用一些积极的心理暗示尤为重要.当整份试卷比较难时,就要少想没做出的题,多想已经做出的题,其实当你估分很低时,其他同学也一样;当发现周围考生比自己做题快时,多想自己做得比他们仔细.

策略二:考试时间统筹——张弛有度

1.通览全卷

拿到试卷5分钟内一般不允许答题,可以对试卷做整体观察,看看这份试卷的总题数,选择题、填空题和解答题各几道题,解答题有几问,哪些看上去比较熟悉,哪些题型比较陌生.通览全卷一般能有效地解决前面难题做不出,后面容易题没时间做的问题,也能防止漏做题的发生,为遇到难题及时绕过做好准备.

2.审题要慢

在审题时,一定要逐字逐句看清楚,力求从语法结构、逻辑关系、数学含义、隐含条件等方面真正看清题意.只有细致地审题,才能从题目中获得尽可能多的信息,找到最佳解法,因此这一步虽慢实快.

3.先易后难

在考试期间,有的同学明明知道试题的解法,由于紧张,一时想不起来,可考试过后却突然想起,这种现象在心理学上叫舌尖现象. 遇到舌尖现象,最好是暂停回忆,去解其他问题,等抑制过后,需要的知识和方法自然会出现.

策略三:小题得分要点——小题小做

高考中客观题的特点是考查目标集中、跨度大、知识覆盖面广、形式灵活等.在考试中,客观题的解答不仅是拉开得分差距的一个重要原因,更是左右全卷答题时间的一个重要因素.解答高考客观题要快速准确,要“多一点想的,少一点算的”,要尽量避免小题大做,故解题策略的选择就显得特别重要,基本解题策略如下:

1.特殊值法

当题目已知条件中含有某些不确定的量,而客观题的结论唯一或题设条件中提供的信息暗示答案是一个定值时,可以从题中变化的不定量中选取符合条件的恰当的特殊值进行处理.特殊值包括某些特殊数值、特殊位置、特殊关系、特殊图形、特殊数列、特殊函数等,用特殊值对题目进行推理,就有了从一般到特殊的转换,解题难度会大幅度降低.

2.排除法

当题目题设条件未知量较多或关系较复杂,不易从正面突破,但根据一些性质易从反面判断某些答案是错误的时候,可以利用排除法去三存一,有效筛选.需要特别说明的是,如果能根据题目提供的信息确定最佳的验证顺序,则能较大提高解题速度.

3.数形结合

对于一些有几何背景的数学问题,构造出与之相应的图形进行分析,通过数形结合,以形助数,获得形象直观的解法.韦恩图、三角函数线与图形、各种函数图象、线性规划、方程的曲线等都是数形结合中经常涉及的内容.

4.估算法

利用选择题正确选择支唯一的特点,有些题目不必进行准确的计算,只需对其数值特点和取值界限做出适当的估计,求出答案的近似值,或把有关数值进行适当的扩大或缩小,就可以确定出一个范围或做出一个估计,进而做出判断.

策略四:大题得分关键——踩点得分

高考主观试题有一个显著的特点是“入门容易,出结果难”,我们要根据高考阅卷原则想办法多得分. 高考阅卷的原则是“见点给分”,大家在答题时就要尽量按得分点和步骤书写,当题目解到某一中间环节卡住时,可以跳过去往下演算,得到结论,后面部分就可得分.题目再难,题中的一些条件总可推导出一些结论,只要有结论,就可能是得分点. 另外,写出题中会用到的公式,也是可以得分的.

下面通过一道高考题的评分标准来告诉大家得分点在哪里,并探究如何利用踩点得分的策略.

7.记叙文答题方法与技巧 篇七

1  该段采用了什么表达方式?从五种里面选,有几种写几种:(1)记叙(2)说明(3)议论(4)描写(5)抒情

2、某句段对人物采用了哪些描写方法(或描写手法)?有什么作用?

第一问,从五种里面选,有几种写几种:(1)外貌描写(2)神态描写(3)动作描写  4)语言描写(5)心理描写。

第二问,一般最后都要从情感、性格上分析(如果是动作描写、语言描写,要先说其动作、语言上的特点)。答题格式:生动形象写出了某某人的某某感情(或某某性格)。

3、自然环境描写(或景物描写)有什么作用? 从以下四个方面考虑,一般是两点以上:(1)点明某某季节/某某时间/某某地点/某某天气;(2)渲染某某气氛或突出某某环境的恶劣;(3)反衬(或烘托)某某人的某某心情/品质。(4)为下文某某情节发展作铺垫(或预示了下文的某某情节,或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

如果是文中的第二或第三处自然环境描写,则可能还有一点作用:(5)交代了时间的推移变化,与上文某处景物描写相照应或形成对比。

4、该文段采用了什么记叙顺序?有什么作用?

明确:记叙顺序常用三种:(1)顺叙;(2)倒叙(在开头)(3)插叙。

最常见的在前半部分文段,是插叙,答题格式是:(1)交代了某某背景、情况(要根据文意概括);(2)为下文某某故事情节发展做铺垫。

如果是最后一段,则是补叙,答题格式:(1)补充交代某某情节(要根据文意概括);(2)照应上文,解开悬念,让故事真相大白(3)收到意料之外情理之中的艺术效果。

如果在开头第一段,多为倒叙,答题格式是:设置悬念,吸引读者阅读兴趣。

5、本文的线索是什么?作用是什么?可从以下方面考虑:(1)题目;(2)时间或空间的变化;(3)具体的人、事物

或某句话

;(4)某某人物感情的变化。

作用:贯穿全文,结合文中的人物、事,使文章条理清晰。

6、为什么某某事情叙述得详,某某事情叙述得略?可从以下方面考虑:(1)照应文题的要详写 ;(2)最能体现某某中心思想的要详写;(3)读者不太熟悉的要详写。

7、记叙文的六要素是什么?(1)人物(2)时间(3)地点(4)事件起因(5)经过(6)结果。

8、常用修辞手法有哪些?(1)比喻 ;(2)拟人  ;(3)夸张  ;(4)排比  ;(5)反复  ;(6)对偶或对仗 ;(7)反问;(8)引用等。

9、比喻有何作用?

(1)把某某比成某某,生动形象地写出某某本体的某某特点;(2)表达了某某人的某某感情。

10、拟人修辞有什么作用?

(1)将某某描写对象人格化(或赋予某某以动感,化静为动)(2)生动形象地写出某某的某某特点;(3)表达了某某人的某某感情。

11、该文段使用了什么表现手法?(1)对比、衬托 ;(2)欲扬先抑;(3)象征 ;(4)白描;(5)铺垫;(6)设悬念,埋伏笔。

12、开头语段有何作用?

从以下几方面考虑:(1)开门见山,点明题目 ;(2)引起下文(或总领全文、或为下文做铺垫);(3)奠定某某的感情基调;(4)吸引读者阅读兴趣。

13、结尾语段有什么作用?结构上:(1)照应题目或开头或上文,使文章首尾圆合,结构严谨 ;(2)总结全文或收束全文。内容上:(1)点明中心或深化中心,突出了某某中心 ;(2)引起读者思考,发人深省,启迪读者去怎么怎么做。如果是结尾揭示故事真相,作用则还应加上:(1)揭示故事真相,给读者强烈震撼力和冲击力;(2)取得意料之外情理之中的艺术效果;(3)戛然而止,给读者无限的回味和想象的空间。

14、过渡句作用是什么?回答:承上启下,承接上文的某某意思,引起下文的某某意思。

15、如何一句话概括该文段意思或主要故事?  答题思路:主要人物+主要事件 +结果怎样,如果不够清楚,可在此基础上添上时间、地点、事件起因、结果等。16、题目有什么作用?(为什么以某某为题目,或把题目变成某某好不好,为什么?)

从以下角度考虑:(1)是全文的线索,贯穿全文;(2)点明了某某中心;(3)(设置悬念,)引起读者阅读兴趣;(4)点明故事发生的时间或季节或天气或地点景物等;(5)点明主要人物;(6)点明主要事件;(7)题目有双关义,表面上是指某某,实际上是指某某;(8)与结尾相互照应;(9)营造了某种氛围,让人产生某种美好或不好的联想;(10)采用了比喻或拟人的修辞,生动形象地突出了某某的某某特点;(11)点明与主要人物相关的某种事物如职业、服饰等。

17、某句独立成段有何作用?(1)突出强调 ;(2)强烈抒发某某人的某某思想感情。

18、设悬念有什么作用?(1)引起读者注意思考 ;(2)暗示情节发展 ;(3)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 ;(4)与下文某句相互照应。

19、排比句的效果或作用是什么?(1)句式整齐,增强气势 ;(2)抒发了某某人的某某强烈情感;(3)从不同方面突出了某某内容。

20、该句使用反问的修辞(或句式),作用是什么?

(1)亮明作者或/说话人的某某态度 ;(2)加强语气  ;(3)强调某某的感情。

21、如何品味赏析记叙文的语句,或这些句子有什么表达效果?

答题思路:(1)找出所使用的修辞手法或描写方法或表现手法,如果都没有,就找一两个关键词语,一般都是富有表现力的动词、形容词或副词、拟声词等;

(2)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某某人的某某性格或心情或精神(或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某某物某某的特点)。

22、谈谈对句子的理解。思路一:(1)先找关键词  ;(2)把这个词的比喻义、语境义、指代义、引申义说出;(3)可从文中找其他类似的说法抄下来。思路二:三个字:白、抄、扯。第一步白就是把题中所给语句的修辞去掉,马甲脱掉,换成大白话把意思说一遍。第二步抄就是在全文找与所给语句差不多的句子,抄下来,有几处抄几处。第三步扯有两种,一是扯名人,扯名言,二是扯自己。不管怎么扯,都要扯跟题中所给语句有关的人、事、话。

23、该句照应了上文哪一句?思路:往该句上面找,找关键词一样的语句或者找提出疑问的语句。

24、记叙文中使用对仗(或对偶)修辞有什么表达效果?

(1)句式整齐,朗朗上口,节奏感强;(2)增强了文章的文学性、典雅性。

25、某某人有什么性格特征(或某某人是个什么样的人)?从哪儿可以看出来?

先写性格词,再写“从第某段的某某情节可以看出”。要注意人的性格往往不止一点,要多找几点。

26、结合文中情节或人物谈谈自己的感悟。

结合情节:(1)文中某某人做了某件事:(2)我也要像他那样去做一个某某某某优点的人(或我不能像他那样有某某某缺点,而是应该怎样怎样)。

结合人物:(1)文中某某人有某某性格;(2)我也要像他那样去做一个某某某某优点的人(或我不能像他那样有某某某缺点,而是应该怎样怎样)。

27、试发挥想象,揣摩某某人的某某心情或心理活动。

解题思路:实际上就是让补充一段心理描写,注意人称、语气要符合说话人的身份,意思要符合上下文语言环境。

28、设问修辞(或句式)有什么作用?

(1)引起读者注意和思考;(2)强调某某内容;(3)突出某某人的某某心情。

29、次要人物对主要人物的作用是什么?

最常见的是:对比(或侧面描写),突出(或反衬)了主要人物某某的某某方面的优秀品质,使人物形象更鲜明,读者印象更深刻。也有:起正衬作用,更鲜明突出了主要人物某某的某某方面的优秀品质,共同丰富了某某中心思想的内涵。

30、对比有什么作用? 与某某形成鲜明对比,突出了主要人物某某的某某方面的优秀品质。

31、主旨或中心如何总结?正面的常常是:歌颂了(或赞美了)某某人一类人的某某优秀精神或品质,(或者是表达了作者对某某一类人的某某精神品质的歌颂赞美)。

反面的常常是:讽刺(或批判)了某某一类人的某某不良品质,某某不良的社会现象,(表达了作者对某某一类人的某某不良品质、某某不良社会现象的讽刺挖苦)。

32、写景类文章的写作(或观察)顺序是什么?观察角度是什么?一般都是游览的先后顺序,也可以写具体的游踪,如从远到近、从外到内、从上到下、从静到动等等,与说明文的空间顺序基本相同(但不能写成空间顺序),都要抓住具体的词句分析。观察角度有视觉、听觉、味觉、嗅觉、触觉等。

8.高中语文记叙文答题技巧 篇八

1、记叙顺序及作用

(1)顺叙(按事情发展先后顺序)。作用:叙事有头有尾,条理清晰,读起来脉络清楚、印象深刻。(2)倒叙(先写结果,再交代前面发生的事。)。作用:造成悬念、吸引读者,避免叙述的平板单调,增强文章的生动性。(3)插叙(叙事时中断线索,插入相关的另一件事。)。作用:对情节起补充、衬托作用,丰富形象,突出中心。

题型:一是分辨文章记叙的顺序类型;二是思考文章为什么要运用这样的顺序。

二、分析和体味重点语句和关键性词语

1、关键句是指:主旨的句;议论、抒情句;总结全文的句子;照应的句和过渡句。

2、作用:A、从结构上:起承上启下的句子:(1)对上文(或全文):照应上文、首尾呼应、总结上文(或全文);(2)对下文:引起下文,打下伏笔、作铺垫;(3)对上下文:承上启下(过渡)

B、从内容上,在开头:常有开篇点题、设伏笔、留悬念,作铺垫。在文章结尾:深化中心、点明主旨(画龙点睛)等作用。

3、加点词的表达作用。基本题型:下列句中加点词有什么表达作用?

答题思路和方式(不用考虑结构上的);——的词写出了——(结合本词特点,概括内容)。表现了——(注意联系中心,写作目的和思想感情)[内容方面]

4、划线句的表达作用

基本题型:文中…句子(关于…的描写)有什么表达作用?

答题思路和方式(结构上的作用明显就写,不明显不要强求):写出了——(内容的精准概括)。表现了——(注意联系中心,写作目的和思想感情)[内容方面];为(与)上(下)文的——作铺垫(作对比),或承上启下(引出下文)等[结构方面]。

5、段落的作用

基本题型:文章第…段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9.考场作文的声音技巧 篇九

技巧一:巧摹拟, 闻声入境, 惟妙惟肖

拟声词运用得巧妙恰当, 能逼真地摹声绘音, 增强文章写人、状物、叙事、抒情的艺术感染力, 使读者“如闻其声, 如临其境, 如见其人”。

如中考满分作文《精彩足球赛》中:“接下来比赛更残酷了, 一片混乱。为了压压他们的邪气, 我们几个前锋冲到了前面。球到我脚下了!千钧一发, 狠狠一个抽射, 球旋转着向球门飞去, ‘嘭’重重撞到了对方防守队员的腿上。‘刷——’进了!场上一片欢呼。”

“嘭”“刷——”连用拟声词, 这样的绘声有“画龙点睛”之妙, 使得足球赛闻声入境, 逼真欲现, 扣人心弦, 情节跌宕。

技巧二:用比喻, 具体可感, 逼真传神

声音诉之于人的听觉, 变幻莫测, 稍纵即逝, 描摹起来难度较大, 但是借助比喻, 则可把美妙绝伦、飘忽无形的声音转化为可感可触的具体形象, 以化平淡为生动, 化深奥为浅易, 化抽象为具体。

如中考满分作文《感激》中:“我一坐到音乐室的钢琴面前, 仿佛就进入另一个世界。音符如一个个的小天使, 带着一丝微笑带着一丝调皮, 从我的指间轻轻溜出, 连缀成彩虹般美丽的乐章。音符们柔柔的, 一个接着一个, 张开小嘴, 把弹奏者的心情, 借着那圆滑的乐曲, 轻轻地唱了出来。于是, 甜甜的世界仿佛充满着花香的气味。我全身的细胞如饮了甜甜的美酒, 醉倒在音符的怀抱里了。”

作者将音符比作“小天使”, 形象生动地描写了音符的调皮与美丽, 有情有味, 引人遐想不已, 表达了钢琴的韵律之美和作者对音乐的情有独钟。

技巧三:巧烘托, 转换思维, 曲径通幽

“山之精神写不出, 以烟霞写之;春之精神写不出, 以草树写之。”当如实地描摹事物的声响难以突出声音的美妙之时, 我们不妨转换思维, 将所描声音从侧面描写这一“回音壁”中映射出来, 让读者从回音中品味其声, 可创造出“深山藏古寺”的奇效。

如中考满分作文《爸爸的鼾声也美丽》中:“对了, 老爸的鼾声还吓跑过小偷呢。那是一个月光朦胧的夜晚, 老爸老妈干了一天的活, 一上床就睡着了。我却头痛得无法入眠。突然, 我被一阵的声音惊醒, 睁开蒙的睡眼一看, 不禁倒抽了一口凉气——一个小偷正探着头偷偷地往里面看呢。我想弄醒老妈, 她翻了一个身又睡了过去。我想弄醒爸爸, 掐了他几次, 爸爸都没有反应, 依然是鼾声悠扬。正当我再一次用力掐爸爸时, 爸爸的鼾声陡然加大, 小偷以为是爸爸故意装的, 调头跳下去就跑了。”

小作者详细铺陈, 娓娓道来, 借助吓跑小偷来写爸爸的鼾声, 爸爸的鼾声不仅美妙而且有出神入化、出人意料的奇效。

技巧四:用通感, 赋声以形, 情趣盎然

将听觉、视觉、味觉、触觉等各种感觉沟通起来, 用通感描绘声音, 不仅能化无形为有形, 还使人可见、可触、可感、可品。

如中考满分作文《听听雨的声音》:“可是, 春雨并不是没有声音的, 寂静的春夜, 春雨像花瓣一样落下, 那声音像棉一般软, 像风一般轻, 像乡间的小姑娘一样腼腆。可是, 那声音浸润中, 禾苗吸饱了, 发出咕嘟嘟的声音, 那是它在长芽, 在破土而出呢。”

声音本是听觉形象, 但作者却通过视觉、触觉形象, 把声音描摹得有声有色。如写春雨的声音“像棉一般软, 像风一般轻, 像乡间的小姑娘一样腼腆”, 既写出春雨“润物细无声”的特点, 又能激发读者无限遐思。

技巧五:用标点, 以情代声, 妙趣横生

文辞的佳妙难得, 如果用“一字千金”来形容, 那么, 有些用得颇为精当、巧妙、独特的标点符号, 就可以用“一号千金”来形容。其实, 标点有时就是“语言”, 就是“表情”, 就是“情感”, 情随点生, 声由点生。

如中考满分作文《压力》中:“‘铃——’‘下课!’‘起立!’‘老——师——再——……’‘砰!哐当!稀里哗啦……’‘噼啪!’‘吱——’‘嘁嘁喳喳……’所谓铃声在前, 人影散乱, 老师归而学者从焉。”

10.初中记叙文常见题型及答题技巧 篇十

一、文段主要内容的把握

1、概括本文主要内容

抓住记叙文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

2、概括主要的故事情节

以上两类题都可用“某人干某事”的格式进行概括,注意明确人称、理清记叙的顺序。

3、分析思路

格式:以„„为线索,通过对„„的叙述(描写、回忆等)表达(现)了对„„的„„之情。

注意:可以作为线索的有:人、事、物、情、时间、空间

二、人物形象

1、人物性格特点、品质的把握

紧扣文段内容进行归纳、也可在文中找出具体的语句作为参考。可以通过分析环境描写、故事情节、塑造人物的方法来把握人物性格

(抓肖像;抓语言;抓动作或所做的事;抓神情;抓心理;抓人物间的关系)

2、揣摩人物的心理活动

必须结合上下文,注意表述时的人称

3、人物情感变化

紧扣文章内容,提取关键词答题。注意提示词,以确定查找范围 4对人物塑造的方法和作用(1)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

按描写的详略分:白描(概括描写)和形象描绘(细节描写)

按描写的内容分:肖像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活动描写和神态描写 按描写的角度分:正面描写(直接描写)和侧面描写(间接描写)等

***对次要人与事的描写主要是为了从侧面烘托(衬托)主要人与事,突出主要人与事的特征,表现人物的情感倾向。

表述方法:(是一个怎样的人+性格、品质特征+形象的意义)

例如:本文(某句)通过„„描写来塑造了一个„„的人物形象(2)作用

通过„„描写,表现了人物„„的心理活动(心情)***方法点拨:

考察人物形象塑造解题思路应该分四步:

首先总体把握人物形象特点,确定作者的感情倾向是褒还是贬,是颂扬还是讽刺。分析人物,可从三个方面入手:①分析人物外貌、动作、细节、语言、心理活动的描写,从多方面准确地把握人物形象的特征;②着重分析人物与人物、人物与环境的矛盾冲突;③思考和发掘人物形象的思想意义。

然后找出文章中关于这个人物生活的环境及言行的语句,以及作者的议论或者作者借作品中其他人物对他的评价的语句。

接着看用了什么描写方法,在此基础上进行归类概括。最后选择恰当的词句表述出来。

5、谈谈你对文中某一人物的看法,并说说你自己的经历 可围绕人物某种品质展开

三、仿写

要求:句式相同,内容一致,注意修辞手法的运用

四、环境描写

1、社会环境(人物活动、事件发生发展的社会背景、时代特征、社会风貌等)作用①交代事件发生的社会背景、时代特征 ②衬托人物性格

③推动情节发展 ④揭示(突出)文章主题 有时也渲染气氛,为故事情节做铺垫

2、自然环境

① 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为人物的活动提供具体的背景 ② 渲染(烘托)某种气氛

③ 烘托人物心理(感情),表现(衬托或突出)人物性格 ④ 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为下文做铺垫)

⑤ 揭示主题

⑥ 表现人物身份、地位或性格特征 答题方法:

首先找到环境描写的语句在文中的位置。处于不同的位置的环境描写其作用将会是不同的。然后再概括所描写的环境的特点手法作用等。

做这类分析环境描写的作用的题目,一定要具体点明其特点手法作用等,如“表现人物„„的心理活动;表现人物„„的性格特点;渲染了„„的气氛;为下文写„„做铺垫;揭示„„的主题等。”

五、关键性语句的理解分析

关键性句子主要包括五个方面 ① 点明题旨的句子 ② 描写、议论、抒情的句子

③ 起承转合的句子(即相互照应和过渡的句子)④ 总结全文的句子 ⑤ 运用各种修辞手法的句子

1、抓关键字、词

例:某字(词)生动形象地(传神地、准确地)表现了人物„„的心情(心理活动),刻画了„„的形象。

注意把握作者的写作意图和感情倾向

2、理解句子在文中的功能、作用和特点

此题一定要将句子还原到文章中去,联系上下文进行品析 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加以分析理解 ① 表达方式及其作用

记叙 A顺叙:叙事有头有尾,条理清晰,读起来脉络清楚,印象深刻 B倒叙:造成悬念,吸引读者,避免叙述的平板单调,增强文章的生动性。C插叙:对故事情节起补充、衬托作用,丰富形象,突出中心。议论 记叙文中的议论有三种方式:先叙后议、先议后叙、夹叙夹议。作用:可以起到承上启下;统领全文;引发读者思考;点明人物或事件的意义; 3 突出中心;升华主题;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抒情 记叙文中抒情分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

作用:抒发作者真挚深沉的情感,引发读者的感情共鸣,使文章具有强大的感染力。

描写 同

二、人物形象4对人物塑造的方法和作用 ② 修辞方法及其作用

比喻 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人、事、物的„„特点 拟人 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赋予事物以人的性格、思想、感情或动作,使物人格化。

夸张 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突出„„的„„特征,揭示了„„的„„本质,给读者以鲜明而强烈的印象。

排比 运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增强于是,条理清晰,节奏鲜明,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的„„

对偶 运用了对偶的修辞手法,形式整齐,音韵和谐,互相映衬,互为补充 反复 运用了反复的修辞手法,强调了„„,强烈抒情,富有感染力 设问 运用了设问的修辞手法,引人注意与思考,引出下文,承上启下、反问 运用了反问的修辞手法,态度鲜明,加强语气,给人以不可辩驳的力量 引用 运用了引用的修辞手法,增强语言说服力

反语 运用了反语的修辞手法,增强讽刺意味,使表达更深刻,更有力度 对比 运用了对比的修辞手法,形成强烈反差,加深读者的印象,突出文章的中心 ③ 常见的表现手法(写作方法)

适合文段的:象征、对比、烘托、托物寓意、以小见大、叙议结合(夹叙夹议)、融情入景(情景交融、借景抒情)、抑扬结合(欲扬先抑、先抑后扬)、卒章显志等。

适合句子的:对比、烘托、铺垫、悬念、照应、讽刺、直接描写或间接描写、融情入景(情景交融、借景抒情)、衬托(含正衬、反衬)、开门见山、动静结合、虚实相生等。

六、结构

1、标题

① 理解:表层意思+内涵

② 作用 A点明主要内容 B吸引读者 C文章的线索

2、文段的特点、作用

(1)开头:①开篇点题②设置悬念,引人思考(引出下文)③激发读者阅读兴趣④为下文做铺垫⑤环境描写,此处一般为点明故事发生的地点、环境,引出下文,为下文情节发展做铺垫、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心情(2)中间:①承上启下(过渡)②总结上文③为下文做铺垫(埋下伏笔)(3)结尾:①以高潮结尾,引人深思②采用六百,给读者留下想象空间③突出(升华)主题,使人物形象更高大④总结全文⑤画龙点睛

七、拓展(表述要有自己的心得)(注意表述时的人称)

1、结合自身实际(经历)谈收获(感想)

2、联系实际,谈从文中受到的启发

3、联系生活,谈对文中语句的理解

11.中考语文记叙文阅读题答题技巧 篇十一

记叙文特点:以记叙、描写为主要表达方式,以写人叙事、写景状物为主要内容。

1、记叙文的表达方式: 记叙、议论、抒情、描写、说明。

2、六要素。

3、记叙的顺序及作用:

(1)顺叙(按事情发展先后顺序)

作用:叙事有头有尾,条理清晰,读起来脉络清楚、印象深刻。

(2) 倒叙(先写结果,再交待前面发生的事。)

作用:造成悬念、吸引读者,避免叙述的平板单调,增强文章的生动性。

(3) 插叙(叙事时中断线索,插入相关的另一件事。)

作用:对情节起补充、衬托作用,丰富形象,突出中心。

以《羚羊木雕》为例:

文章写回忆和万芳的友谊以及送给万芳木雕都是插叙。

顺序写法:我和万芳友谊——送木雕——爸妈逼索——要回木雕

倒叙写法:要回木雕——回忆我和万芳友谊——送木雕——爸妈逼索

插叙写法:爸妈逼索——回忆我和万芳友谊——送木雕——要回木雕

4、记叙的线索及作用:

线索: 贯穿全文,把人物或事件连缀起来的依据

(1)核心人物 (2)核心事物 (3)核心事件

(4)时间 (5)地点 (6)作者的情感

简单地说:物线、事线、人线、情线、时线、地线

线索在语言上往往是有标志的,有的题目本身就是线索;有的是采用某个词语从头到尾反复出现的办法来显示;有的是通过议论、抒情等方式来显示。

作用:是贯穿全文的脉络,把文中的人物和事件有机地连在一起,使文章条理清楚、层次清晰。

答题套路:

如: 文章以“……”线索,中间串写了“……”、“……|”几件事,组成一种“冰糖葫芦”的“串”式结构,选材典型,脉络清晰,主旨鲜明。

例题点拨:

【例题】

①雨声渐渐的住了,窗帘后隐隐的透进清光来推开窗户一看,呀!凉云散了,树叶上的残滴,映着月儿,好似萤光千点,闪闪烁烁的动着,——真没想到苦雨孤灯之后,会有这么一幅清美的图画。

②凭窗站了一会儿,微微的觉得凉意侵人。转过身来,忽然眼花缭乱,屋子里的别的东西,都隐在光云里;一片幽辉,只浸着墙上画中的安琪儿。——这白衣的安琪儿,抱着花儿,扬着翅儿,向着我微微的笑。

③“这笑容仿佛在哪儿看见过似的,什么时候,我曾……”我不知不觉的便坐在窗口下想,——默默的想。

④严闭的心幕,慢慢的拉开了,涌出五年前的一个印象。——一条很长的古道。驴脚下的泥,兀自滑滑的。田沟里的水,潺潺的流着。近村的绿树,都笼在湿烟里。弓儿似的新月,挂在树梢。一边走着,似乎道旁有一个孩子,抱着一堆烂白的东西。驴儿过去了,无意中回头一看。——他抱着花儿,赤着脚儿,向着我微微的笑。

⑤“这笑容又仿佛是哪儿看见过似的广我仍是想,——默默的想。

⑥又现出一重心幕来,也慢慢的拉开了,涌出十年前的一个印象。——茅檐下的雨水,一滴一滴的落到衣上来。土阶边的水泡儿,泛来泛去的乱转。门前的麦垄和葡萄架子,都濯得新黄嫩绿的非常鲜丽。——一会儿好容易雨晴了,连忙走下坡儿去。迎头看见月儿从海面上来了,猛然记得有件东西忘下了,站住了,回过头来。这茅屋里的老妇人——她倚着门儿,抱着花儿,向着我微微的笑。

⑦这同样的微妙的神情,好似游丝一般,飘飘漾漾的合了拢来,绾在一起。

⑧这时心下光明澄静,如登仙界,如归故乡。眼前浮现的三个笑容,一时融化在爱的调和里看不分明了。

1.从文中看,本文描写的是什么季节?从那些方面可以看出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本文是以什么作为线索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第一题考查的是记叙文六要素之一:时间。答案:秋季。可以从文中“凉云”、“萤光”、“苦雨”等词语中看出。

第二题考查的是对文章思路的理解。答案:作者的思想活动。

【点拨】 选文是以写景为主的记叙文。理解起来有一定的难度。但“月儿”“凉意侵入”这些景物和感受都是秋季常用的话题。所以第一题不难判断。第二题只要理解文中所描写的几个场景都是作者思想过程的组合,线索也就找到了。

[例2]到南京时,有朋友约去游逛,勾留了一日;第二日上午便须渡江到浦口,下午上车北去。父亲因为事忙,本已说定不送我,叫旅馆里一个熟识的茶房陪我同去。他再三嘱咐茶房,甚是仔细。但他终于不放心,怕茶房不妥贴,颇踌躇了一会。其实我那年已二十岁,北京已来往过两三次,是没有什么要紧的了。他踌躇了一会,终于决定还是自己送我去。我再三劝他不必去;他只说:“不要紧,他们去不好!”

我们过了江,进了车站。我买票,他忙着照看行李。行李太多了,得向脚夫行些小费才可过去。他便又忙着和他们讲价钱。我那时真是聪明过分,总觉他说话不大漂亮,非自己插嘴不可,但他终于讲定了价钱;就送我上车。他给我拣定了靠车门的一张椅子;我将他给我做的紫毛大衣铺好坐位。他嘱我路上小心,夜里要警惕些,不要受凉。又嘱托茶房好好照应我。我心里暗笑他的迂迂他们只认得钱,托他们只是白托!而且我这样大年纪的人,难道还不能料理自己么?唉,我现在想想,那时真是太聪明了!朱自清《背影》

①指出这段文字的记叙要素。

A.时间 B.地点 C.主要人物 D.事情?

②用横线在文中画出插叙的语句。

③文中画横线的句子表达了作者什么思想感情?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简析]第①题考查的是记叙的要素。阅读记叙文,首先要弄清楚记叙的要素,即什么时间,什么地点,什么人物,发生了什么事,事情的经过、结果如何,这样才能清楚事情的来龙去脉,明确要表达的中心。选文因为是一篇文章中的一个语段,所以事情的原因和结果就不明显,因此只需学生概括一下所写的事情就可以了。本段文字记叙的时间是到南京后第二日上午到下午。地点:南京(或旅馆到车站);主要人物:父亲和“我”;事件:父亲坚持送“我”到车站。这题的关键是弄清楚选文所记叙的事情:这里不是一般地介绍“我”离旅馆去车站的过程,也不是写“我”在车站的见闻和感受,而是通过叙述父亲在送与不送的犹豫不决及在车站的细心照顾来表现父亲在老年光景惨淡力不从心的情况下,爱子的特殊心态。正是在这种可以不送、应该不送而又终于送了的反复过程中显示了父亲对儿子关心的周到入微。弄清了这一点,选文的中心事件就很容易掌握了。

第②题作者在叙述父亲犹豫送不送“我”时,插入了“其实我那年已二十岁,北京已来往过两三次,是没有什么要紧的了。”用来证明“我”已长大,完全可以不送,从而突出了父亲的爱子之情。根据以上分析,第③题选C是不言而喻了。

第④题考查学生了解词语的感情色彩,辨析褒义词、贬义词的能力。本题中的“聪明”是褒义词的贬用,词的感情色彩发生了变化,写出了当时“我”对父亲坚持送“我”到车站的一系列举动的不理解,对往事的自责及对父亲的怀念之情。

第⑤题是关于记叙详略的考查,因为南京的见闻与本文的中心思想关系不大,所以一笔带过。

5、记叙的详略:

凡是对主题起重要作用,深刻,情节生动的具体材料,要详细,而对主题起次要作用的的材料,可只作概括介绍。

例:下面材料,哪些详写?哪些略写?

(1)老师假装发怒 (2)老师教我们观察蜜蜂 (3)老师教我们读诗

(4)我们看老师写字 (5)老师帮我排除纠纷 (6)我梦里寻师

注意:次要材料虽不能详写,但也不能不写,因为涉及到文章点面结合的问题。点详写,体现文章的深度,突出主题思想;面略写,体现文章的广度,使文章全面、丰满,完全不写次要材料,会使文章的面受到影响。

6、记叙文的人称:

(1)第一人称:以“我”的口吻或者角度展开记叙。第一人称的“我”有时是作者本人,有时是作品中的一个角色,即经过艺术加工的“我”。经过了虚构,就不是作者本人;把生活的真实的我记录下来,这就是作者本人。

作用:便于直抒胸臆,读来有亲切感和真实感。

(2)第三人称:以第三者的地位叙述文章中的人物、事件、场景等。

作用:不受时空限制,能够从多方面自由叙述。

(3)注意:有的文章中运用了第二人称代词,一般多是出现在用第一人称或第三人称的叙述里,实际上仍是站在第一人称或是第三人称的角度写的。

作用:可以增强文章的抒情性和亲切感,便于感情的交流。

7、记叙文中的描写:

记叙文中的描写分人物描写和环境描写。

(1)、人物描写又细分为 : (1)肖像描写 (2)外貌描写 (3)神态描写 (4)动作描写 (5)语言(对话)描写 (6)心理描写

另外,人物描写从另一个角度看,又可以分为: 正面描写、侧面描写、细节描写。

人物描写作用:塑造人物性格;推动情节发展;揭示文章主题。

(2)、环境描写又可以分为:自然环境描写和社会环境描写。

自然环境描写(景物描写)句的主要作用:

(1)、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使事情更具时代背景 (2)、推动情节发展;

(3)、渲染气氛; 烘托人物心情,展示人物性格; (4)、借景抒情,情景交融;

(5)为情节的展开作铺垫 (6)交代故事发生的地点,使事情更具有真实性。

社会环境描写的主要作用:

(1)、交代作品的时代背景。

(2)、在回答时必须结合当时当地的时代背景,指出文段中环境描写的相关语句揭示了什么样的社会现实。

例题

在风雨中

十四号台风还逞着余威,风一个劲儿刮,雨一个劲儿下。我走进学校大门,不觉怔住了:校园里的树木倒的倒,歪的歪,地上、屋顶上到处躺着树枝。我着急地想,明天就要开学了,同学们怎么来上课呢?

我抬起头,突然发现后勤组的小夏叔叔正攀着竹梯,顶风冒雨锯着树枝。一段粗大的树枝压倒在办公室的屋角上,如果不及时锯掉搬走,就可能压坏办公室。

【形象地交代了事情发生的时间、地点和起因;设置了一个令人关心的问题。】

小夏叔叔撩了撩雨衣袖子,曲着身子,费力地锯起来。突然,一阵狂风把他的雨帽吹掉了。我连忙拾起来,高喊:“小夏叔叔,快把雨帽戴上!”他摇了摇头,仍旧一个劲儿地锯着。大风在无情地呼啸,大雨像瓢泼一样往下浇。操场上,那呼呼的风声伴随着哗哗的锯树声,显得那么清晰……

树在继续摇晃,小夏叔叔也跟着晃动起来。我的心也禁不住一阵颤动,焦急地扶着树干,不断地叮嘱:“当心!当心!”他镇定地说:“没关系!”

【衬托了小夏叔叔不顾个人安危的人物形象】

终于,那段粗大的树枝被锯掉了。小夏叔叔从树上下来后,深深地吸了口气,他的脸上全是水,分辨不出哪些是雨水,哪些是汗水了。

第二天开学了,台风也过去了,阳光驱散了满天乌云。校园里的树木经过风雨的冲洗显得格外葱绿。小夏叔叔背着工具包,又在校园里巡视起来……【和文章的开头形成鲜明的对照;间接地点出中心思想。】

社会环境描写

社会环境是指能反映社会、时代特征的建筑、场所、陈设等景物以及民俗民风等。

社会环境的主要作用是交代故事的时代背景。

描写示例

忽然教堂的钟敲了十二下。祈祷的钟声也响了。窗外又传来普鲁士兵的号声──他们已经收操了。韩麦尔先生站起来,脸色惨白,我觉得他从来没有这么高大。

12.初三语文记叙文答题技巧与练习题 篇十二

记叙类文章阅读,重点复习记叙文阅读方法、常见考点、常见考题归纳、典型例题分析、模拟自测巩固强化,配套专题复习试卷检测。

科技作品阅读重点复习说明文阅读方法、常见考点、归纳常见考题、分析典型例题、模拟自测巩固强化,配套专题复习试卷检测。

议论文阅读重点复习议论文阅读方法、常见考点、常见考题归纳、典型例题分析、模拟自测巩固强化,配套专题复习试卷检测。

现代文阅读练习题与答题指导

(二)阅读下文,完成20---24题(20分)

爸爸的小画

夏商

(1)标题用“父亲的小画”还是“爸爸的小画”,我踌躇许久。“父亲”这个词威仪,有距离感。“爸爸”这个词亲切,有灶火气。可这个中等身材的男人,在我四十多年的人生中,绝大多数时间扮演的是“父亲”的角色。

(2)年轻时的父亲曾是一名沿海海员,当时来说,海员收入还算比较高,可因为要赡养家人,大部分给了祖母,造房子时东拼西凑借了1700块钱,父母还了整整8年。在当时贫不仅仅是一种状态,更是一种心理隐疾。妹妹出生后,父亲的工作调到油轮上,给过往的船只加油。那是父亲最风光的岁月,他有个头衔叫“驾长”,听上去跟舰长差不多。其实算不上官。他是祖先律条遗留下来的那个“父亲”,一个倍要面子的“父亲”,严酷得不近人情。

(3)家里经济情况好转一些后,做两三只小菜来一瓶特加饭是他最愜意的“小落胃辰光”,这时他的面部表情是放松的,取下了“父亲”的外壳,成了和蔼的爸爸。就像我小时候,他结束几个月的航行,回到上海的第一件事,就是去祖母家把我接回浦东。我们从南码头过江,上岸不远处有个小饭馆,他永远点老三样:一碟锅贴、一盆炒猪肝、一盆勾了芡的素什锦,叫一瓶啤酒,给我叫一瓶橘子水。面对面坐着,这是记忆中最温暖的父子时光。

(4)这样的时光,直到他晚年才逐渐重温。记忆的闪回就是如此,父亲”的面具下,会不时呈现出一个深藏不露的“爸爸”。

(5)后来他得了一场大病,确诊的时候,我绷不住哭了。所幸手术很成功。为了空气质量好一些,父母把房子从浦东置换到松江。

(6)两年前的一天,爸爸有点 ( miǎn tiǎn)地拿出一本塑料夹,全是他临摹的画。用钢笔画的,可以看出铅笔勾的草稿,有些是黑白素描,有些上了色。他说是瞎画的,临的。

(7)他把“临的”两个字说得很轻,好像有点心虚。

(8)我不吭声。拿出手机拍了一些,发到微信朋友圈。他看到微信朋友圈里的点赞和留言,笑了。我看着他,像看一个苍老的男孩。

(9)爸爸似乎完全成了一个健康人,每天在小区里健走,腰杆笔直,步伐轻快。他买了很多中医推拿之类的保健书,比如用指肚梳头500次,用搓热的掌心按摩眼眶500次,还有敲打肚子多少次,摩擦手臂大腿多少次,他练得乐此不疲。看他气色一天天好起来,也为他高兴。

(10)运动之余,他更勤奋地画画,也确实越画越好。在没有任何基础的情况下,古稀之年通过自学能画成这样,他是有天分的,如果年轻时就开始画,应该能成为一个不错的画家。虽是临摹画册里的作品,线条和用笔却是流畅的,他笔下那些晚清的小商小贩很是传神,他画的小动物,很是惟妙惟肖,他临写的清明上河图,细节也是精准的。

(11)大病初愈后的他越来越和颜悦色,“爸爸”的时间超过了“父亲”。这让我感受到他的乐观。

(12)从开刀到如今,转眼八年过去了,家里早已不再把他当病人看待,他红光满面,声音洪亮,比大多数老人看起来更健康,无论是体态上,还是精神生活上。可病魔还是来了,病痛再次席卷了他。他却手臂一挥,我不怕,我不管它,我活我的。

(13)我说:“我给你做个小型画展吧,等你以后画了原创,再搞个大型画展。”

(14)他拒绝了,觉得临摹的拿不出手。我拍拍他的肩膀,谁说临的不能开画展?我们就是自娱自乐一下呗!

(15)我当起了策展人,联系场馆,遴选画作,定制画框……看上去有模有样的。

(16)这不是一个画家的画展,这是一个热爱生命的老人的画展,这是爸爸的画展。

---选文有删改

20、根据第(6)段中的拼音,横线上应填入的词语是 。(2分)

题型分析:看拼音写词语,积累题型;

21、在不同的阶段,爸爸的表现以及我对他的感受是不同的:(4分)

年轻时的他,其表现是“倍要面子”,让我感受到他的“严酷”;

家里经济好转一些后的他,其表现是“ ”,让我感受到他的“ ”;

大病初愈后的他,其表现是“ ”,让我感受到他的“ ”。

题型分析:概括,就是通过分析综合把事物的本质属性联结起来的思维过程。概括和归纳能力不仅能考查出学生在阅读中区分重点和非重点、本质和非本质的能力,而且能考查出学生用简明准确的语言来表达的能力。

思路指引:

【概括、归纳的方法】

1.摘句法:即摘录这一段(层)中最能表现中心的语句(首括句、结尾句、中心句)。

2.缩句法:将能表现段意(层意)的长句压缩成短句。

3.联合(结合)法:把重要意思连接起来,概括出联合段意,如《最后一课》中韩迈尔先生在黑板上写“法兰西万岁”时的情节就可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出来。

4.择要法:在若干层意思中,可选择主要层意为段意。

【常见题型】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种方式:

[类型1]概括人物的行为

例:黄浦一模《在K8378次列车上》

22、短文中,中年男子“慈爱与柔情”的具体表现依次是(1)不让孩子睡在地上,一家人挤出空间给孩子“靠坐在右边的位子上”;(2) ;(3) (6分)

[类型2]概括人物的情感

例:20普陀一模《梦里花落知多少》

24、阅读全文,请用文中的词语表现“我”在教育瘦长男生过程中的心理变化。(3分)

→→→感动

[类型3]概括事情的过程

例:年虹口一模《请尊重我的馒头》

24、根据上文内容,“馒头事件”发生的过程可以分为: (4分)

(1)起因:“_用粉笔头打他,他依旧不加理睬、坐下来学习。

(2)经过: 。

(3)结果: 。

22、第(2)、(3)段写的内容都与“爸爸的小画”没有关系,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 (3分)

A.写出一个具有“威仪”感的父亲形象,表明我“踌躇”不能定下本文题目的原因。

B.写出一个具有“威仪”感的父亲形象,但更表现出作者对有“亲切”感爸爸的渴望。

C.既写出我爸爸的“威仪”又写出其“亲切”,为下文我对爸爸情感的变化做了铺垫。

D.既写出我爸爸的“威仪”又写出其“亲切”,为下文爸爸对我的感情变化做了铺垫。

题型分析:属于段落作用解答题变式。

思路指引:(2)(3)段主要写经济情况不同,父亲有“不近人情”和“和蔼”两面。选择这种题一般看是否主要写人物塑造形象还是环境描写,如前两者都没有,又不是一个段落肯定排除修辞手法作用;目的可从情节作用入手,一般最先考虑“铺垫”,再为所铺垫的内容细分。

23、从文末两段内容看,作者表达了怎样的写作意图?(5分)

题型分析:作者意图分析题,这种题型明显倾向高中。

思路指引:首先,学会概括文末两段内容:主要写了我忙着筹办爸爸的小画展。这里需要思考我为什么这么积极的去筹办这件事?其实答案在最后一段能找到“这不是……这是……这是……”,分明就是否定一个,肯定两个的“强调”语气。因为“重视”,虽然他不是画家但他是这个世界的唯一,因为对爸爸“热爱生命”理解、尊重,最后一句也表达出以爸爸而骄傲自豪。

24、第(8)段画线部分中,用“苍老”形容“男孩”是有矛盾的。请分析作者这样表达的理由。(6分)

题型分析:人物分析题

上一篇:浅谈人身权保护下一篇:眼泪不是懦弱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