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生物教学中的困惑

2024-06-23

初中生物教学中的困惑(14篇)

1.初中生物教学中的困惑 篇一

初中地理教学中的困惑

1、学生的厌学成为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的一大障碍,也成为影响教学改革深入的一大因素。随着中招考试制度的革新,初中地理课在许多学生心目中成了所谓的“豆芽菜”、“小儿科”,学生认为地理是“副科”的观念根深蒂固,学校领导、教师不重视,学生厌学,使初中地理教学面临着新的困境。农村学生的家长及周围人群的文化素养较低,对学生的学习不太重视,在学习上为学生提供的帮助少,更使新课程改革举步维艰。

2、农村学生的素质与要求存在着最大的差距。新课标强调通过活动让学生自己探究知识、掌握知识,倡导自主学习、合作探究,而农村学生的接受能力、知识面、活动能力相对于城市学生较为薄弱。很多学生的基础差,见识少,生活空间狭窄,知识储备也少,学生对地理知识的获得主要来自于课本和老师,自我学习的觉悟不够,对知识的追求没有明确的目标,新教材还是被作为“背记”的课本来看待,要想建立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还不太成熟。

3、“学”的效率低。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为什么学生习效率不高,我认为有以下几点:一是上课不集中精力听老师讲解,走神,做小动作,没有紧跟老师思路。二是不懂不问,有不明白的问题,没有向老师或者同学请教,一直是一知半解,甚至完全不懂。三是没有做练习题,没有及时复习。只有反复练习,进行强化记忆,及时复习才会尽量减少遗忘。

2.初中生物教学中的困惑 篇二

一、作文教学盲目性大, 学生感到困惑

由于作文教学无统一教材, 统一模式, 统一要求, 统一题目, 因此大多数教师对作文教学计划没有作预先的全盘考虑, 即使有计划, 也只是应付检查, 或者是局部性、阶极性、临时性、随意性很强的。如此, 学生渐渐就对作文产生了怕、难的心理。

二、扎实传授语文基础知识, 忽略作文系统方法的传授

对教材中的课文, 教师都能认真扎实地去教完教好, 因为怕一旦考试时考到了课文中的内容, 学生考不好, 教师责任就很大。对于作文, 教师认为考试时, 学生们总可以写得出并拿到分数, 因此, 多作或少作几次作文训练无所谓, 学生因此而得到的方法就会十分的零碎, 没有关联与系统性。

三、重视作文的表面指导, 忽视生活的体验及平时积累

在难得的几节写作训练课上, 大多数教师经常从如何去开头、过渡、交代、照应、结尾等方法进行指导, 让学生逐渐误解为写作只要把写作方法学好, 掌握了写作技巧就能写出好作文来。而忽视了作文必须靠积累, 要有自己的体验, 要写真情实感, 这样的作文才生动感人, 才有新鲜、有创意的问题, 导致学生作文质量不高。

四、学生学习条件差, 信息闭塞, 水平较低

相对于城市而言, 农村初中学生学习起步晚, 条件艰苦, 信息相对闭塞, 活动空间窄小, 内容单调, 见识少, 读物少, 学生作文水平低。

五、提高农村初中学生作文水平的对策

提高学生作文水平的路在何处?这是一个困扰农村初中教师的现实难题。近年来, 笔者作了一些探索, 希望能摸索出一条符合农村初中生现有实际, 提高学生作文水平的路子, 现把自己的做法提出如下。

1. 明目的

让学生明确作文是生活的需要, 是作文的根本目的, 跟学生讲作文的重要性, 不要作空洞的说教。本人从实际出发, 在作文教学中这样开导学生:我们要举行校运会, 要你报道比赛情况, 你怎么写?怎样写开幕词、闭幕词?……学生按照种种假设一一写了出来。这样, 就能让学生感到写作是一种需要。

2. 巧计划

整个初中阶段作文要做整体规划。初一着重依体仿写, 结合课文教学进行仿形、仿意、全仿或点仿;初二着重作文思维训练, 结合作文教学的各种不同文体侧重培养学生思维的条理性和创造性;初三着重培养学生快速构思与快捷成文, 以适应中考。依此三个层次逐个学期做好作文训练计划, 扎实作文训练。

3. 勤积累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学生作文难, 根本原因不在于不懂写, 而在于无东西可写。怎么做到言之有物?其出路就是勤积累, 我让学生一迈进初中门槛就准备一个日记本做积累之用。要求他们一方面从生活中积累材料, 勤去观察, 做生活的有心人, 用手中的笔记下自己在生活中的观察所得。另一方面从读物中所得。不管是哪种材料的收集, 教师都要及时检查, 直到他们形成习惯。

4. 用佳境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作文命题要引起学生的写作兴趣, 必须有他们熟知的、富有情趣的材料可供选择, 有最佳的情绪可供利用。

5. 索范文

“文无定法, 大体须有”。这个“大体”就是文章的外在形式, 学生要靠模仿获得, 要模仿就必须有对象———范文。笔者的做法是:将阅读教学与作文教学紧密结合在一起, 尽可能使每一篇课文都成为学生作文的范文。要发挥课文这一范文的作用, 还要求教师合理安排阅读教学的时间, 尤其是时令性强的文章。

6. 有侧重

45分钟内要让学生完成各方面都优秀的上乘作文是不实际的, 因此, 每次作文训练, 我都设置一个侧重点, 要求学生按这一侧重点习作:或“拟题训练”, 或“开头方法训练”, 或“结尾方法训练”, 或“前后呼应训练”, 或“情节构思训练”, 或“语言表达训练”, 或“主题提炼训练”, 或“选材方法训练”, 或“修辞手法训练”。然后让其分组交流, 交流重点同样放在每次的侧重点上。最后教师复查批阅, 把写得好的、有代表性的作文拿来一一评讲, 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改进意见, 使之达到应有的训练目的。

7. 添亮点

写一篇文章, 在确立中心, 选取好材料并设计出结构后, 就要恰当的将作者心里最想说的话表现出来, 但许多学生往往不分轻重, 平均使用力量, 结果文章没有“亮点”, 很难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因此, 写作时要教会学生用“巧劲”, 将最能增强文章表达效果, 最能发挥自己写作特长的地方, 集中着墨;或善于点题, 把最能表达中心的句子或段落, 锤炼好后放在文章的显眼处, 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或写好开头, 吸引读者, 让人留下深刻的印象;或前后呼应, 使读者念念不忘, 回味无穷;或修辞精当、思想深刻, 让人品味文质兼美, 寓意深长的神韵。这些都能给文章增辉添色, 读者读到此处往往会拍案叫绝, 大声喝彩。做到这样文章即成功。

3.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困惑和思考 篇三

【关键词】困惑 教学 方法 阅读

【中图分类号】G633.3

初中语文教学已有八个年头,经历了八年的风风雨雨,有收获,也有困惑,虽教学以来学生的客观成绩不错,但实质上存在有难以添补的大漏洞,阅读教学水平一直以来成为困惑我们的大问题,这好比想寻病医治,却又无法对症下药。

一、当前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学生和老师的困惑

(一)学生的困惑:1、遇到语文阅读题,就束手无策,不会阅读,有畏难情绪。 2、平时读得少,语感差,读不懂,害怕阅读。3、缺乏语言表达能力,有话不会说,言不达意。4、阅读得分低,享受不到阅读的喜悦,容易丧失阅读兴趣。

(二)教师的困惑:1、没有恰当的阅读教学方法,阅读教学流于形式。2、片面追求升学率,教师在阅读训练中针对考纲考点,考什么就讲什么,肢解语段,导致无明显训练效果。3、忽略了文本对阅读教学的示范作用,失去阅读教学的最佳时机--课堂。4、阅读教学缺乏计划性,毫无体系。5、教师自身阅读量小,或者根本不读,整体感悟能力不高。

二、新形势下农村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应对策略

(一)扩大阅读范围 拓展学生视野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同样,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也非一日之功。语文老师第一要解决的就是扩大学生的阅读范围,增加阅读量。只有大量的阅读书籍,才有可能提高学生的阅读速度,并学会如何在文章中收取有效信息。大量阅读,不仅可以丰富学生的课余知识,更能增强学生的语感,而语感正是学习语文的必要基础。因此,在教学中,我们应该大力提倡学生去阅读书报,只要是学生自觉的阅读行为,老师都应该鼓励。当然,首先书籍应该是健康的,看书时间安排应该是合理的。很多老师一看见学生看与学习无关的书,不能区别对待,死守一个原则:一律不许看。这样做不但严重挫伤了学生自觉阅读的积极性,还使学生形成错误思想:在校学习期间,不能看与学习无关的书。学生如果没有大量的阅读积累,那么我们的阅读教学工作就很难推进,学生的各种阅读能力就不可能提高。

(二)传授阅读方法,学会举一反三方法是解决问题的门路和程序。语文教学只有把读、写、听、说的方法教给学生,才能使他们的语文能力逐步形成和发展。具体到阅读教学,我认为,教师对课文的处理绝不能仅仅停留在把课文讲懂、讲透上,而要善于从课文中抽象出具体的阅读方法,教给学生举一反三的本领。怎样才算教会学生阅读呢?叶圣陶先生说:“需要翻查的,能够翻查;需要参考的,能够参考;应当条分缕析的,能够条分缕析;应当综观大意的,能够综观大意;意在言外的,能够辨得出它的言外之意;义有疏漏的,能够指得出它的疏漏之处。” 实际上就是让学生在阅读中实践,在实践中阅读。阅读是由多种心理因素参与的心智活动,必须讲究方法。他还说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舉一反三。”学生只有掌握了最基本的阅读方法,才能充分地获取阅读信息,也才能在课外自由而有效的阅读。

1、教给学生阅读文章的一般方法,如:(1)根据作品文体特征,抓住阅读重点。如阅读文学作品,要通过人物、情节、环境的分析,把握作品的主题和作者的思想。如《故乡》一文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分析人物闰土、杨二嫂的变化及文中景物描写的作用,来理解文章的主题;(2)抓住文章中的关键词语或句子,培养学生从细微处入手,感受文章思想和感情的能力;(3)了解文章的创作背景,历史时代情况,培养学生综合把握文章的能力。阅读文本,必然要将作者与历史、时代相结合,才能真正把握文本更深的内涵。

2、教给学生精读和略读的方法。新课标中要求学生掌握精读、略读、浏览三种基本阅读方法。精读是一种通过粗读、细读、反复读、一字一句地读,直到熟读成诵,烂熟于心,在充分理解的基础上从文章中提取信息的阅读方法。指导学生精读训练可从以下几方面进行:(1)明确自学要求,让学生带着问题阅读。(2)指导学生运用工具书,寻找参考资料,以便更深入地理解文本内容。(3)指导学生掌握阅读的步骤和方法。(4)引导学生质疑问难,鼓励学生质疑并能合作解决。教师还可设疑,让学生通过阅读自行解疑。(5)指导学生掌握阅读的基本技巧,如教给学生圈点、批注、摘要、制作卡片、写读书笔记等方法,并加以训练。

(三)立足课堂教学 张扬学生个性在教学中,不能只拘泥于文本,照本宣科主要是为了完成教学任务,应付考试。课堂上,学习生字词,理清文章段落层次,分析优美语句,概括文章主旨,看上去井然有序,实则老套。这是当前语文教学的最大误区。其实,教材中的每一篇课文都是很好的阅读教材,我们不能一味地讲解,而应当把每一篇课文当成阅读练习,为学生设计恰当的问题,或者让学生提出自己的疑惑,老师则适当点拨,这才显示出老师导的作用,而不是主观的牵着学生的鼻子走。让学生学会如何去阅读,去欣赏,去实践,这才是课文教学的重要目的,无形之中,学生的理解能力、分析能力和语文鉴赏水平也就得到慢慢的提高。教师的思想深度、文化水准、人生体验、审美水平要高于学生,是学生阅读的向导,是文本与学生的中介,而不是阅读的主体,课堂是师生共同研讨的阵地,师生一起学习、讨论和分析,引领学生自己去阅读、理解和感悟作品的内涵、情感,只有富有个性化性地阅读才是真正意义上实现创造性地阅读。

(四)培养阅读兴趣,养成良好习惯。现很多学生父母长期在外打工,是很多学生肆无忌惮的把时间花费在看电视、玩电脑上,却不喜欢读书。他们看起来聪明伶俐,见闻广博,但缺乏深入思考的耐心,知识虽多却流于肤浅。受多种因素的制约,农村初中学生少有阅读习惯,如缺失家庭文化氛围、文化场所等。因此,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使他们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在阅读教学中显得尤为重要。

4.我在初中英语教学中的困惑与建议 篇四

摘自:《新课标教学网》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谐之风吹遍大江南北,然而,在我所从事的英语教学四年里,却总难以使之和谐,在这四年里,我所教的班级都是普通班,我接触了两种教材,遇到不少问题,使我感到,在这个大众都很重视英语的环境里,英语的教学却困难重重。

我所教的第一届学生,在不同学期表现出不同的思想状态和学习积极性,虽然我努力学习新课标、新的教学理念,探索新的教学方法,但收效甚微,学生经历了一个由好奇、积极尝试到失望、迷茫甚至痛苦的过程,使得我对这门学科产生了怀疑----在农村,英语科目是否该降低一些难度呢?于是,我对英语教学产生了这个最大的困惑。为什么呢?且看这三年来我在英语教学中遇到的问题吧!

初一:对于刚入初中的学生来说,一听说学习英语,兴趣很大,我也对他们充满希望,每天精心备课,并积极请教其他教师,学习他们的教学方法,自己也不断探索新的教学方法,充分利用各种教学资源,创设教学情景,尽可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且每天都尽可能地与学生接触,使学生尝试多种学习方法,使他们有良好的学习英语的习惯。学生努力,教师更努力,然而,一切并不是想像中的那样,一个月下来,出现了很多问题,让人难以理解。问题一:大多数学生能跟着说,却不能读书上一模一样的句子。如教师说“Nice to meet you!”,学生能说“Nice to meet you, too!”。学生自己练习也会,但是如果指到书上,叫学生来读,有的学生就不知道了。问题二:两极分化严重,好的能写下教师说的句子,差的连字母都写不起,甚至不会读。问题三:很多学生总是把英语字母与汉语拼音搞混,有的是读音搞不清,如字母Ee与i等。问题四:有些学生书写总搞不清手写体和印刷体,如,I与l, y与手写体等总是混淆。问题五:大多数学生单词总记不住。问题六:有的学生能说,但总做不起相应的题。问题七:居然还有学生读出来的英语根本就是错误的。问题八:听写单词总写成汉语拼音。如hi听写时就写成hai, I写成ai等等类似的错误。问题九:少数学生对英语学习觉得太难,也开始不专心了,积极性也不高了。更有甚者,一直就不认真听了,除了他觉得感兴趣的。......出现这些问题之前并不是没讲,但他总会再出现,于是只有一一的重复的讲,个别的加以辅导,做好差生的思想工作,在班上搞特别互助组。自己在教学中反思并总结,不断改进教学,并教会学生在学习中不断反思和总结学习过程、学习效果,使其找到对自己更有效的学习方法,并促使他们互相学习、互相帮助,努力营造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尽管教学前预防问题,教学后又对症下药,一学期下来,依然问题很多。如:大多数学生前面学过的忘记了;听力很差,除能听懂单词之外,情景问答少数能听懂,短文几乎就听不懂;表达方面,除开学学的日常用语之外,其他的一般都不会说,更不会应用;阅读方面,部分学生能读懂简单的对话,但对较长的阅读就读不懂;写作方面,几乎不能用英语完整地表达所要求的,语法错误较多,表达汉语话。总之,一学年下来,尽管教师在努力,但还能保持较高的学习兴趣的学生也不多了,两极分化更严重了,差的几乎就开始不学,加上班上还有些特别的调皮生,班上整个的学习氛围已大不如刚入初中时的学习氛围了。

初二:尽管在初一付出了没能完全如愿,但比较其他,自己还有所安慰。所以,我对他们依然不恢心,依然充满激情,充分激发学生学英语的兴趣,鼓励他们。然而,初二又是学生转化较快的一个时期,他们在这个学校接触了很多其他的信息,同时也受社会的一些影响,这个时期就不再完全相信老师所说的那些了,于是就会产生怀疑,老师说的真的行吗?老师叫我们做的真的就是对的吗?学习这些真的就那么有用吗?学了这么久的英语我们还不是什么都不会?我上学期学的现在又忘得差不多了还能听懂吗?还能继续学好英语吗?针对这些问题,分别对不同的学生做不同的思想工作,特别是思想动摇较大的学生,依然实行特别互助组,教学上尽量形式多样,使学生能积极参与合作、体验、实践、讨论,充分表现他们,培养他们大胆地使用英语的能力,创设各种情景,尽量把初一所学的融入其中,使其得到有效的复习和巩固,然而,新的话题,新的知识点再不断的增加,学生所接触的话题与农村学生处的环境有很大的差异,有些很难以理解,只能靠想象去学习。于是问题还是不能完全解决。特别是有的时候知识点过多,又需要复习以前的,又要接受新的,好的学生都不易掌握,中等成绩的只能是模模糊糊的,更不要说差的。这样,两极分化更严重了,差的学生完全就丧失了信心,只是由于老师和家长的要求,不得不装模做样;一般的学生思想也在动摇,尽管在努力,但也不如以前了;成绩稍稍还能跟上的,还不时听到讽刺打击的声音。在初二,思想工作不断,教学方法也不断更新,但依然问题多多。差的学生是一点都不学,基本不会说,更不要说是否听得懂,多数时间在做样子;成绩最好的也不能读懂一篇稍难的短文,听力依然极差,现在的英语说是不重语法,于是学生说出的英语,语法错误很多,几乎不能正确的表达。

初三:上半期保持初二时的状态,下学期就不行了,普通班的学生等待的是选中职学校,对学习根本不感兴趣了,不管哪一科,更不要说英语这门外语了。虽然如此,教师还是在努力,依然在做学生的思想工作,依然在不断更新教学法方法,使学生尽量在课堂上掌握一点,结果很不好,从初一开始,只有十几人及格,到毕业不到十人及格,差生占40%左右。有了这样的结果,我总在想,是不是现在的教材太难了,是否可以再改简单一点呢?当然,在教学中我也在反思:一,教学激情不够,不能持之以恒。二,备课不够充分,没有完全想到可能出现的问题。三,教学方法单一,一言堂太多,尽管设置了任务型学习,但流于形式。四,课后辅导不够。五,未能给学生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六,业务学习不够,努力还不够等等。但总的感觉,对于参差不齐的学生来说,现目前的教材难度是有些高。

在农村初中,尽管教师在努力贯彻新的教学理念,努力使学生达标,然而,努力并没有得到好的效果。在教学中,我还有一些困惑:

一,对英语的测试还是重在语法,较多的重要的词汇。学生对这方面的知识掌握起来本来就枯燥,需要识记的太多,学生本身记意力就不是很突出,一旦记不住,考试就做不起,导致学习兴趣是不断减淡,直至消失。即使教师再怎样鼓励,他已经努力了,努了力,还是这样的成绩。

二,学生人数众多,难免有些学生被忽视,教这几年,每个班的人数都是70左右,教语文呢,还能听得懂,但英语是不熟悉的语言,听不懂的是多数,做到一一辅导几乎不行。

三,教四年,换两种教材,两种教材都在不断地改,改得虽然看似好教,学生好学,实际上,综合运用太多,每个话题语言知识较多,单词量大,重复应用太少,这对农村初中学生来说,是一个很大的障碍。再则,小学英语学习几乎被语数占用,上了的几乎都不记得,这就使得初中英语起点太高,所以本就什么都不懂,再提高一个难度,当然就更不易掌握了。

四,农村英语教师大多数都不是英语专业的专职教师,对英语的教学只有通过自己的对英语的理解来加以教学,至于教学方法尽管都在努力学习新理念,新教法,都是自己在探索,在很多方面与专业教师有很大的差距。由于缺少英语教师,我就是教语文改行的,自己学习,自己探索,从未接受专业性的学习,因此,在某些方面有很大欠缺。在课堂上,实际上大多数教师一言堂较多,真正按要求来教,学生掌握更少,根本就跟不上。还有,对普通班的教学,教师大多用汉语教学,学生没有学习英语的环境。

五,由于人们的意识还受应付试教育的影响,大多数学校还设立实验班和普通班,学校对不同班级的考核差别也很大,导致教普通班的教师积极性不高,学生更受影响。虽然时代的发展需要不同层次的人才,但从小很多学生就受到不公平的待遇,还能保持学习的积极性吗?自然就成了最低层次的人才了。

针对上面的这些问题,我有以下建议:

一,教材方面 起点设置更低一点,每页减少与话题无关的单词,短文编得更短一些,话题尽量与农村生活贴近一些,尽量使知识点多重复。如Good Habits这个话题,尽量设置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习惯,也是日常生活例举就行了,且不要一页例举完,应分多页掌握,这样单词自然就不会那么多。不需要设置学生难以理解的如人教版上的A balanced of yin and yang。教材前后多衔接,如上一单元出现了need这个词,后一单元也应再次出现。可能出现较难的可降低要求,只让学生当常识了解。知识编排还应该系统化,循序渐进,使学生易学,也易掌握,让学生在规律中学习,在学习中寻找规律。任务学习尽量举例举完整,让学生自己能更好创设情景学习。

二,学校方面 尽快消除大班额,平等对待每一位学生,平等对待每一位教师,尽量多给教师出去学习的机会。

三,教师方面 教师自身对英语教学永远充满激情,不断地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不断学习,提高业务水平,深钻课标,教学中,集体备课,尽量采用全英语教学,使学生有学习英语的氛围,采用pair work, group work, role-play, discussion, picture-talking等活动形式,使每个学生能积极参与,从动脑、动口、动手多方面提高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综合应用能力。注意听力的教学,每一课堂课前放听力,让学生尽可能地写出听到的单词或句子,课后放录音,让学生完全听懂。课后多与学生接触,对出现的种种问题及时解决,一定要做到一一辅导,缩小两极分化的差距。

四,考核方面 从上到下,转变应试教育的观念,试题的测试应与教材一致,测试应重应用,轻语法,减少对一些词汇的测试。文段阅读降低难度。使学生学习可以获得成就感,使学生充满信心,有了信心,就永远对英语有兴趣,就能使学生产生“我能学”、“我要学”的想法。

5.初中英语写作教学的困惑与思考 篇五

近年来由于中考题型创新和改革出现了英语写作题,且所占分数比值较高,因此英语教学最大的困惑莫过于写作指导的教学。这一问题既令相当多的学生头痛,甚至叫苦不迭;也困扰着不少英语老师。同时也制约着学生成绩的提升。学生如果想考上理想的学校,必须攻克这一难关。

I、我反复琢磨,觉得教师在写作的教学中,存在如下困惑。1.教师没有充分挖掘和利用这一教材的所有资源优势,其实每个单元Section B的阅读材料就是写作的摹写范文。我们有些老师就是没用上或没用好这一宝贵资源。真是个极大的浪费啊。2.教师没给学生足够时间和空间用来进行写作练笔。老师很少有时间把写得好的作文读给学生听来引领学生着手写作。3.相当多的教师不知道如何指导学生开启写作之门。II、我反复琢磨,觉得学生在写作的学习中,存在如下困惑。1.心理因素。不少学生认为英语写作难。

2.写作基础薄弱。写作基础主要指遣词造句的基本功。部分学生由于词汇匮乏,因此自感写作无法提笔

3.学生思想上重视不够,存在“懒惰”现象,不能够从主观上积极主动配合,有“应付”之嫌。还有很少部分学生不配合老师做这样的研究,他们认为自己的写作水平不会提高了,练也是白练,索性他们根本就不练。

4.学生写出来的作文中语言逻辑混乱,句中语法毛病百出,尤其是

动词形式乱用。

5.大部分学生在写作开始前做不到针对写作需要筛选好写作材料,也不能恰当运用所学过的语言、语法知识。III、产生以上困惑的主要原因

1、有些英语教师没有充分发掘和利用教材中的阅读材料去开导学生进行摹写训练。

2、大部分学生写作时走不出母语怪圈,老是拿汉语语序去写作。结果句中错误频出,词义模糊,句中词序乱套,时态表述不清。

3、相当多学生由于脑子里记忆的词汇少得可怜,从而写起来免不了只好干瘪瘪几句了事。文中主题都着不了边,也谈不上文彩了。

4、有些学生不能从阅读材料中悟出点门道,因此无法进行摹写。咋能入门呢!

6.初中生物教学中的困惑 篇六

现象一 教师架空分析太多, 而忽视了文章整体的感知。在阅读教学中, 许多教师将文章的内容和形式割裂开来, 大讲特讲表达的思想内容, 而忽视对表达思想内容的语言欣赏。即是讲解语言, 也是过分强调对字、词、句、段的分析, 而忽略对文章的整体分析, 结果把一篇完整的课文, 分析得七零八落, 抓不住文章的整体脉络。结果造成了内容和形式的脱节, 而在课后, 又没有行之有效的练习措施以弥补课堂教学的缺失。因此, 学生的阅读能力始终没有得到很大的提高。

现象二 教师讲解过多, 学生情感体验较少。学习的本质是学生学习能动性主动发挥的过程。教学是学生对作者情感体验的过程。高尔基曾经说过:“文学是人学。”反映在文学创作中的本质即为情感的表达, 从这个意义上说, 文学就是人学。因此, 在语文教学中应该是让学生充分地阅读作品后, 运用自己已有的人生阅历、情感体验、价值态度去体验作者在作品中表达出来的内容, 以达到对自己思想的影响。但是, 在农村的初中语文教学中, 往往忽视这一点。教师对教学材料进行整合后, 生搬硬套, 灌输给没有思想准备的学生, 这样就违背了教学以及语文学科的本质。

现象三 学生阅读实践活动太少。语文新课标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 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 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新课改的本质是让学生通过对材料的学习, 自己去获得知识, 以调动学生的学习能动性, 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及学习能力。而在农村的语文教学中, 教师讲解过多而学生的实践活动太少, 这样就违背了新课改的意图, 同时也违背了学生的认识规律。

现象四 教育资源的缺乏, 使学生的阅读量太少。农村初中学生由于图书有限, 阅读量很少, 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语文阅读水平的提高。笔者所在的学校以及周边学校的藏书尤其是文学作品的藏书量严重不足, 学生的人均藏书量只有几册, 平时也没有开放。这样学生的文学作品阅读量就可想而知。

现象五 教学与实践脱节。新课程对学生语文课外活动的要求是: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生动活泼地开展课外阅读、参观访问、专题研究等活动;可以采用读书报告会、朗诵会、故事会、演讲会等形式, 利用墙报、广播、电视、网络等媒体, 还可以组织各种语文兴趣小组和文学社团。由于认识不足, 这些实践活动几乎没有。这些语文实践活动的缺失, 导致学生的语文能力很难提高。

现象六 教育资源的失衡, 是制约农村初中语文教学的又一重要因素。在农村, 师资依然严重缺乏。每年分配给农村的教师, 大多是音体美专业, 而其他专业较少。这样, 语文教学的重任就只能落在中老年语文教师的肩上。

现象七 中考的升学压力。笔者所在的农村, 学生要上高中, 依然要经过严格的选拔, 而分数成为唯一的衡量指标。这也影响到语文教学在初中三年只能是模式化地训练以提高应试能力, 因而学生没有时间去阅读大量的文学作品, 更没有时间去进行有关语文的课外活动。

针对以上教学之现象, 我做了如下反思。

一、创造条件, 扩大阅读范围, 拓展学生视野

农村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道路是漫长的, 也是艰辛的。教学条件的不足可想而知, 但教师不能因为教学条件的艰苦而懈怠, 相反, 更需要有良知的教师们尽心尽力, 想尽一切办法, 创造条件, 提高学生的的阅读量。除了已有的阅读书籍外, 教师可让学生拿出自己已有的书籍报刊, 到学校进行交换阅读, 这样就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扩大学生的阅读量。还有, 教师可以给学生提供自己和学校订阅的报纸杂志, 以扩大学生的阅读范围, 增加阅读量。只有大量的阅读, 才有可能提高学生的阅读速度, 并学会如何在文章中获取有效信息。大量的阅读, 不仅可以丰富学生的课余知识, 更能增强学生的语感, 而语感正是学习语文的必要基础。

二、教师要转变阅读教学方式, 加强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

大纲指出, 语文教学“要重视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在语文教学的过程中, 教师应该大胆走出资料已有知识的禁锢, 提出自己对文本阅读后形成的新视点, 并以问题的形式呈现给学生, 引导学生运用比较、分析、归纳等方法, 发展他们的观察、记忆、思考、联想和想象的能力, 尤其要重视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在特殊课堂阅读环境里, 应让学生进行个体的独立思考, 对文本进行探究, 面对新问题, 提出自己的观点, 赋予自己的新理解, 从而形成自主探究的能力, 最终达到语文阅读能力的提高。这样, 学生不再受群体的阅读制约而能徜徉于文本思想智慧的海洋之中, 进行多元化的文化选择和多方法的文化品味。最后, 让学生在课堂与同学、教师交流自己的思考与体验, 形成生生互动、师生互动的局面, 使课堂成为流动的、鲜活的、生机的课堂。个性化阅读结论的开放交流、畅所欲言, 可充实完善自我结论, 提升思考质量, 最后达到阅读能力的提升, 同时也达到对学生情操陶冶的目的。

三、加强学生在作品阅读中的情感体验

整体感知课文, 体会作者的态度、观点、感情, 理解课文的内容和思路, 理会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是新课程对初中语文阅读的要求。而新课改背景下的课堂, 学生应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 注重情感体验, 有较丰富的积累, 形成良好的语感;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 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 受到高尚情操的熏陶, 发展个性, 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这是对教学的要求, 也是真真正正地对文学作品本质的理解后做出的要求。因为文学的创作过程是作家对社会生活进行加工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 作者对社会生活贯注了自己的情感体验、价值态度、人生观念等主观认识。而这些认识, 必须通过对文本的精心阅读、情感体验才能完成, 脱离了情感的体验去谈文学作品阅读的观点都是空谈。所以, 教师应利用自己的思想深度、文化水准、人生体验、审美水平引导学生, 做学生的向导, 做文本与学生的中介, 引导学生用已有的认识阅历、生活体验进入到作品中, 用类似于作者的情感审视作品, 去阅读、理解和感悟作品的内涵, 从而与作者产生共鸣, 最终达到对学生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影响。这样的阅读教学才是符合新课改背景下的语文阅读教学。

四、增加农村学校图书资料的数量

初中依然是义务教育阶段, 国家对义务教育的投资力度不可谓不大, 校园硬件建设年年更新, 教育经费年年增加。尽管教育需要这些, 但教育的关键不是硬件建设, 而是教育软件的建设。因此, 各个地区、学校应该乘着国家政策的东风, 抢抓机遇, 加大学校软件建设, 其中增加学校图书馆藏书量是一个重要的方面, 让学生课后有书可读。这样就能充分利用学生的课余时间, 加大学生的阅读量, 以弥补课堂有限的阅读时间给语文阅读教学带来的限制。

五、加强农村初中语文教师的培养

人生的阅读习惯与阅读能力的培养, 初中是一个关键的阶段, 因为人的初中三年是人生价值观形成的关键阶段, 这一时期的阅读习惯与能力可影响人的一生。而在这人生的关键时期, 我国广大农村的初中语文教育却没有足够的专业教师去指导学生完成大量文学作品的阅读, 笔者感到心酸。农村初中的语文教学, 现阶段在很大程度上还存在问题, 任何专业的教师都可以随意去顶替教语文课;又因为教师缺乏, 出现一个专业的语文教师可以教两三门课程的现象。在新一轮课改进行得如火如荼的当下, 广大农村的教师只是一味地人云亦云, 生搬硬套地将所学的所谓先进的教学经验与教学方法“拿来”, 嫁接给还处于蒙昧状态的学生。因此, 加强教师培训是新课改背景下亟待解决的问题。这样才能让教师把所学的知识经验与自己所在的地域结合起来, 与自己所带的学生实际结合起来, 重新思考定位, 让这些先进的知识经验变为自己的教学能力。只有这样, 才能真正改变农村初中教学现状, 才能改变农村初中语文教学的现状。加强农村初中语文专业教师的配备, 不再让语文是任何教师都可以教的一门课程;加强语文教师培养, 让他们不再是新课改的机器, 而是能挑起我国广大农村语文教育重担的工程师。

六、给语文阅读教学一个自由宽松的环境

如今, 中考的压力就像魔鬼一样萦绕在初中教师的心头, 语文教师当然也不例外。中考的升学压力使得原本让人身心愉悦的语文教学变扭曲, 成为畸形状态。因为中考的成绩是教师评优选先、职称晋升的最大指标, 也成为领导衡量教师是否有能力的标准。因此, 三年的语文教学就是训练学生如何答题, 教师的任务就是研究多变的中考题, 哪有时间去研究文本的思想内涵?但是, 作为一名农村初中的语文教师, 笔者认为应在适应大环境的前提下, 保持语文人的一份清高, 将这份清高坚持并传递下去, 做到鱼与熊掌兼得。

7.农村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几点困惑 篇七

一、课时安排

初中语文课时少、内容多,应该如何解决?

《江苏省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验方案及课时设置》明确规定初中语文每周5课时。这5课时安排是这样的:每周1~2节作文课,3~4节阅读课。但事实上,很多地方的教育主管部门都这样要求:一周一小作,两周一大作,完全不管学校教师在执行过程中能不能按要求上作文课。为了应付上级的检查,每周1~2节作文课都是必须上的。这样,留给阅读课的课时仅有3~4节。尽管有些学校拿出地方课时补充给阅读教学,但是这些附加课时却不能上课,因为这些时段学生通常不在教室。

当前的苏教版初中语文课本每册都是6个单元25篇课文,再加上综合学习探究、诵读欣赏、专题、口语交际、名著推荐与阅读等,内容多,要求高,课时根本不够。这3~4节计划课时相对大容量的教材而言,犹如“杯水车薪”。

例如,学习《陈涉世家》(九年级上册)一文,教师泛读一遍,就要5分钟左右,读完后再正音正字、标注停顿、疏通字词,再去让学生自主朗读课文。这样,学生还没理解课文内容,一堂课就结束了,于是,教师只能赶进度、开快车。这样的做法使得文本阅读很不透彻,内容难以被理解,基础知识不易被掌握。

在实际初中语文教学中,初中语文教材的教与学是很难把握的,讲多了会占用学生思考的空间,讲少了教学任务很难顺利完成。为了节约课时,布置学生进行课前预习,但效果并不理想,许多经典的文章,还来不及仔细品味阅读,就匆匆翻过去了。这些问题成了制约初中语文教学的瓶颈,也给课堂教学带来了巨大的挑战和压力。

二、写作周期

如何缩短初中作文教学写作周期?

农村初中作文教学写作周期长,反馈时间也长,一般是两周写一篇大作,多的每学期七八篇大作,少的只有三五篇。无怪乎学生会发出“漫长的等待”的感叹。

“写作周期长,效果差”是作文教学的主要弊端,其直接导致了作文教学的无效性。这种现象形成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种。

1课程设置的制约

作文教学是初中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长期以来,作文教学与阅读教学相比,处境十分尴尬。作文教学缺乏成熟的教材、课程和评价体系。语文课程形态,基本上还是以阅读教学为核心的架构,不同版本的新课程、老课程教材都是以阅读文选作为主要构成,作文教学零零散散地点缀其中,洪宗礼主编的苏教版初中语文教材也是如此。

阅读与写作应该是相辅相成的。但在实际初中语文教学中,阅读课达不到阅读的功能,写作课没有写作的任务。此外,很多课文都不适合拿来做“读写结合”,久而久之,阅读与写作就脱节了。渐渐地,在实际语文教学中,许多老师只重视阅读课,而忽视写作课,甚至把写作课拿来上了阅读课。

2急功近利思想影响严重

在语文教学中,被提到最多的就是作文教学,但最不受到重视的也是作文教学。新课程改革以来,作文教学日渐被重视,但效果却不明显。毋庸讳言,在期中期末阅卷,甚至中考阅卷中,阅卷老师在评改作文时大多数是打保险分(既不过高,也不过低),这样学生之间的作文分差距就很小,因此,语文最终成绩往往取决于阅读成绩。

3作文批改影响写作周期和反馈

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语文老师是学生作文唯一的阅读者和评价者,但教师个人主观性特别强,并不适合从事作文批改工作。当前农村初中的条件依然很简陋,一般一个班50人左右,有的学校甚至多达70人。认真批阅一篇五六百字的习作,至少需要5~8分钟,以一个班50个学生计算,评改两个班学生的作文所花费的时间就可想而知了。除此以外,教师还要备作文课、写下水作文,两堂作文课必须备一节作文指导课,一节讲评课。单两堂作文课就得耗费很多时间,再加上阅读课教学,那么语文老师就更辛苦了。于是,这两周一大作文就完全符合“校情”、“学情”了。如果遇上特殊情况,这两周一大作也可能得不到保障了。

综上所述,缩短写作周期,困难重重。

三、语法知识

语法要不要教?怎样教?教学的“度”如何把握?

上个世纪90年代以前,江苏使用的是人教版教材,语法知识在初中语文教材中有一个完整的体系,汉语拼音、字词句等语法知识和修辞分布在六册教材中,是每个单元的教学重点。新世纪以来,采用了洪宗礼先生主编的苏教版语文教材,虽然汉语拼音、字词句等语法知识和修辞依然被编在教材之中,但是这些知识只作为附录,置于每一册不起眼的书末。于是,初中语法教学由上世纪的轰轰烈烈,变为新世纪的“淡化语法”、“取消语法”,甚至产生了“扭断语法的脖子”的叫嚣。最后,现代汉语语法教学逐渐停顿了。

在实际语文教学中,进行语法教学实是寥寥无几。据调查,初高中有45%的教师会进行一定程度的语法教学,而其中有95%以上的教师只进行单纯的语法教学,同样有95%以上的学生对教师的语法教学不感兴趣,有65%和88%的学生认为语法教学作用不大。由此推想,农村初中语文语法教学该是如何的惨淡。

四、课堂教学模式

如何看待课堂模式?要不要模式?

一个好的教学模式是众多教师在教育实践中不断摸索探究出来的,它极具实践性和推广价值。

例如,江苏洋思的“先学后教,当堂训练”模式、山东杜郎口中学的“三三六”自主学习模式、江苏东庐中学的“讲学稿”模式以及江苏南通李吉林的“中小学语文情境”教学法,这些课堂教学模式都取得了重大的教学成就。

关于课堂教学模式,笔者认为,农村初中应该慎重采用。农村初中语文教学改革,既不能机械照搬已有的教学模式,又不应该脱离科学方法的指导而盲目将这些模式应用于教学。教师应该认真学习语文教育教学理论和专业知识,学习他人成功模式中能为己所用的方法,积累教育教学经验,针对当地学生具体情况,逐步形成自己简约、实用的教学风格。

在平时的语文教学过程中,我们不仅要对语文教学认真,还要对学生的语文学习负责,减少一点功利主义,特别是要摒弃急功近利的思想。只有这样,语文教师才能在教学中体会教学的乐趣;也只有这样,学生才能享受语文、享受课堂、享受学习。

8.初中生物教学中的困惑 篇八

[Abstract] difficult to teach writing, writing difficult to write, which is long plagued rural junior high school language teaching is a major problem. For the new “new junior high school language curriculum standards,” the new concept, combining the actual writing of the current middle school students in rural areas, are to explore rural junior composition teaching on confusion and corresponding countermeasures for the points.

[Key words] rural junior composition teaching confused Strategies

俗话说:语文是百科之母。语文教学在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其地位更为凸显。作为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作文教学同样显得格外重要。“阅读课要培养学生‘一千个读者便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的能力,写作课就要培养学生‘一千个作者便有一千个莎士比亚’的能力”然而,作文难教,作文难写,这是长期困扰着语文教学的一大难题。在农村其难度就更大了,由于农村学生生活涉历面窄、农村学生语文层次低、农村学生与城市学生接受的教育不公平、农村教师工作复杂性等特点,农村作文就更难。而新的《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对作文教学提出的要求又相当高。面对这个矛盾,我们苦苦探索多年,略有收获。现笔者把自己对作文教学的意义要求的理解、当前农村初中作文教学的困惑以及相应的对策做的探讨汇报下。

一 作文教学的意义与<<新课改>>对作文教学的要求

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作文是培养学生良好品质,培养学生健康审美情操,陶冶性情,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塑造学生健康人格的一种重要途径,对社会、对国家的兴衰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1“文章合为时而着,诗歌合为事而作。”这一见解,强调了为文之道在于实用。实用在今天的意义一方面是强调语文的人文性、工具性和应用性,另一方面最大的作用是教会学生写好应试作文。 《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以下简称新课标)对七到九年级作文教学也做了明确规定:“作文每学年一般不少于140万字,其他练笔不少于一万字。45分钟能完成不少于500字的习作。”综上所述,作文教学在语文教学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二 当前农村初中作文教学存在的困惑

当今的农村初中生,十之八九害怕写作。要他们写一篇出色的作文,真是难于上青天。那种会笔下生花,写起作文来如行云流水,且能把写作当乐趣的学生只是凤毛麟角。“欲说写作好困惑”的现象恐怕相当普遍,在农村则尤其突出。究其原因笔者认为主要有下列几种。

1 、作文与农村学生局限性生活断轨

文学是社会生活的反映。因此,许多阅历丰富的作家创作时都要去体验生活的。如着名散文家魏巍如果没有朝鲜战场的生活经历,就写不出《谁是最可爱的人》等名篇。可是,当今农村的初中生年龄小,生活范围极其狭窄,在校时间长达10多个小时,很少接触社会。即使偶尔进城,多半也是买了东西就回家,都市生活很少插足。所以只是除了田野还是农田。这样的生活,叫他们去哪里找写作的素材,又怎么会获得写作的激情呢?因此,写起作文来,内容枯燥,千人一面。在这种除了课本还是课本学习模式下,很少有学生对生活特别富有观察力,大多数学生对生活抱冷漠的态度。他们觉得除了分数什么都“没意思”,什么都与自己无关。这样,学生写作和社会生活断轨,自然是无法积累写作素材的,也根本不可能写出好文章来的`。

2、作文与农村学生语文层次的脱节

平心而论,我们现在使用的苏教版初中语文书,选篇都是精品,特别是现代名家名篇,更是美文,令人赞叹不已。教材的单元合成也具有一定科学性。然而遗憾的是,那些精美绝伦的文章离我们农村的中学生生活实际太远了,学生不能体会其深远的意境和丰富的内涵,更不必说揣摩写作艺术了。朱自清的《背影》,把父子之情描绘得淋漓尽致,是散文中的精品。然而,现在的中学生没几个为它感动,父亲“买橘子”能把朱自清感动得潸然泪下,但却不能感动了当今时代的中学生,在当今的农村中学生看来那是天经地义的。至于扬州的风俗买橘意味着走局的说法,那就更不可能去探究了。自然,父亲殷殷关切之情也就领会不到了。他们作文时也就根本不会去学朱自清细腻的描绘了。再如,老舍的《在烈日和暴雨下》中的祥子拉车情景能够体会到的又能多少学生,即使用了多媒体,他们也难以体验那种旧社会的都市生活。那中间的多层次写景手法也会被学生的浮躁置于一边。即便是学习富有现代气息的美文《都市精灵》,学生也只是读读而已,不会为都市的精灵去呐喊。因此,任何一个语文教师,只要他仔细观察就不难发现,绝大多数的学生对课文的态度是:你尽管写得好,我可是不愿学。俗话说学习贵在“举一反三”,可从实际看,语文课本的“例子”作用是得不到体现的,这又是使人深深感到遗憾和困惑的。

3 、作文与农村学生教育不公平抵触

目前,农村初中,尤其是我们苏北农村初中虽然得到政府的支持,搞了“六有”和“四配套”等工程,教学条件改观不小。但是有的学校却置其于一边用不起来。有的农村初中师资不配套,小科没专职老师,史、地、生、音、体、美等学科总是拉郎配,学生不能接受全部学科系统教育。因此,学生生活难免单调乏味,知识结构不健全,到作文时候也就没话说。再加上私立学校异军突起,教育主管部门为鼓励新兴事业的发展,又给其特殊政策,诱惑力很大,农村初中缺乏优质生源,学习氛围日益淡薄。苏北某一县区就四所私立初中,招生人数是全地区的一半,这样农村中学优等生所剩无几。有的农村中学还搞什么实验班,那普通班全班就更找不上几篇高质量的作文了。教育的不公平又给农村初中作文教学带来障碍。

4、作文与农村教师工作复杂性矛盾

9.初中生物教学中的困惑 篇九

【论文摘要】:农村初中语文阅读教学质量较差,提高成绩难度很大,是当前和今后很长一个时期语文教师的困惑和需要思考的问题。要改变目前阅读教学现状,全面提高阅读教学质量,需要扩大阅读范围,传授阅读方法,拟定阅读计划,立足课堂教学,培养阅读兴趣,养成良好习惯,努力挖掘农村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新亮点。

【关键词】:阅读教学 困惑 策略

新课程总目标中对阅读的要求:“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语感。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能借助工具书阅读浅易文言文。”

阅读教学,历来都被认为是语文教学中的重点、难点,同时又是学生最觉头疼的一点。阅读过程,是学生接受情感教育,德育熏陶的一个非常重要的过程,可是在当今农村有一个较普遍的的现状,学生阅读习惯停留在一个较低的水平,所以阅读教学质量差,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的难度大,这是当前和今后很长时期里语文教师的困惑和需要认真思考的问题。我们要抱着对学生负责的态度,冷冷静静地思考,认认真真地对待,绝不能固步自封,误人子弟。笔者就我校的初中语文阅读教学工作现状,总结如下:

一、当前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学生和老师的困惑

(一)学生的困惑:

1、遇到语文阅读题,就束手无策,不会阅读,有畏难情绪。

2、平时读得少,语感差,读不懂,害怕阅读。

3、缺乏语言表达能力,有话不会说,言不达意。

4、阅读得分低,享受不到阅读的喜悦,容易丧失阅读兴趣。

(二)教师的困惑:

1、没有恰当的阅读教学方法,阅读教学流于形式。

2、片面追求升学率,教师在阅读训练中针对考纲考点,考什么就讲什么,肢解语段,导致无明显训练效果。

3、忽略了文本对阅读教学的示范作用,失去阅读教学的最佳时机--课堂。

4、阅读教学缺乏计划性,毫无体系。

5、教师自身阅读量小,或者根本不读,整体感悟能力不高。

二、新形势下农村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应对策略

(一)扩大阅读范围 拓展学生视野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同样,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也非一日之功。语文老师第一要解决的就是扩大学生的阅读范围,增加阅读量。只有大量的阅读书籍,才有可能提高学生的阅读速度,并学会如何在文章中收取有效信息。大量阅读,不仅可以丰富学生的课余知识,更能增强学生的语感,而语感正是学习语文的必要基础。因此,在教学中,我们应该大力提倡学生去阅读书报,只要是学生自觉的阅读行为,老师都应该鼓励。当然,首先书籍应该是健康的,看书时间安排应该是合理的。很多老师一看见学生看与学习无关的书,不能区别对待,死守一个原则:一律不许看。这样做不但严重挫伤了学生自觉阅读的积极性,还使学生形成错误思想:在校学习期间,不能看与学习无关的书。学生如果没有大量的阅读积累,那么我们的阅读教学工作就很难推进。只有扩大阅读范围,增加阅读量,才可能拓展学生视野,才有可能增强学生的读写听说能力,学生的各种阅读能力才有可能提高。

语文新课程标准也明确规定:初中阶段的阅读量应不少于260万字,每学年阅读两到三部中外名著。各地中考也把名著阅读纳入中考考查范围。因此,对一些适合青少年学生阅读的时代著作、美文佳作,教师要及时推荐,以免学生不择而食,从而引领学生健康有效的进行阅读。如:

1、童话、寓言、故事:《安徒生童话》、《格林童话》、《伊索寓言》、《成语故事》、《神话故事》等。

2、诗歌散文作品:冰心《繁星春水》、鲁迅《朝花夕拾》、泰戈尔《泰戈尔诗选》等。

3、中外文学名著:吴承恩《西游记》、施耐庵《水浒传》、马克.吐温《马克.吐温中短篇小说选》、海明威《老人与海》等。

5、推荐的杂志:《读者》、《青年文摘》、《世界博览》等。

(二)传授阅读方法 学会举一反三

方法是解决问题的门路和程序。语文教学只有把读、写、听、说的方法教给学生,才能使他们的语文能力逐步形成和发展。具体到阅读教学,笔者认为,教师对课文的处理绝不能仅仅停留在把课文讲懂、讲透上,而要善于从课文中抽象出具体的阅读方法,教给学生举一反三的本领。

怎样才算教会学生阅读呢?叶圣陶先生说:“需要翻查的,能够翻查;需要参考的,能够参考;应当条分缕析的,能够条分缕析;应当综观大意的,能够综观大意;意在言外的,能够辨得出它的言外之意;义有疏漏的,能够指得出它的疏漏之处。” 实际上就是让学生在 阅读中实践,在实践中阅读。阅读是由多种心理因素参与的心智活动,必须讲究方法。他还说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学生只有掌握了最基本的阅读方法,才能充分地获取阅读信息,也才能在课外自由而有效的阅读。

1、教给学生阅读文章的一般方法

(1)根据作品文体特征,抓住阅读重点。如阅读文学作品,要通过人物、情节、环境的分析,把握作品的主题和作者的思想。如《故乡》一文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分析人物闰土、杨二嫂的变化及文中景物描写的作用,来理解文章的主题。

(2)抓住文章中的关键词语或句子,培养学生从细微处入手,感受文章思想和感情的能力。引导学生深入文本,分析某个细节,某个动作,某种心理,或者某个贴切传神的用词,理解文章的某种思想或某种情感。如教学《我的叔叔于勒》一文,引导学生找出菲利普夫妇见到于勒时的神态、动作及语言,分析二人的不同心理和性格的差异,从而更深入地理解资本主义社会金钱至上,人情比纸薄的人际关系。

(3)了解文章的创作背景,历史时代情况,培养学生综合把握文章的能力。阅读文本,必然要将作者与历史、时代相结合,才能真正把握文本更深的内涵。如教学《藤野先生》一文,引导学生查阅资料,了解鲁迅当年的思想状况,就不难理解文中对清国留学生的冷嘲热讽和对日本一些“爱国”青年学生的愤慨之词。

2、教给学生精读和略读的方法

新课标中要求学生掌握精读、略读、浏览三种基本阅读方法。

精读是一种通过粗读、细读、反复读、一字一句地读,直到熟读成诵,烂熟于心,在充分理解的基础上从文章中提取信息的阅读方法。

指导学生精读训练可从以下几方面进行:(1)明确自学要求,让学生带着问题阅读。

(2)指导学生运用工具书,寻找参考资料,以便更深入地理解文本内容。

(3)指导学生掌握阅读的步骤和方法。

(4)引导学生质疑问难,鼓励学生质疑并能合作解决。教师还可设疑,让学生通过阅读自行解疑。

(5)指导学生掌握阅读的基本技巧,如教给学生圈点、批注、摘要、制作卡片、写读书笔记等方法,并加以训练。

略读则是一种运用精读得来的方法,略去或绕过文章中某些次要的方面,迅速掌握全篇的大意和纲目,抓住要领和主旨的阅读方法。教师在指导学生进行略读训练时,要求学生多作粗读、泛读、跳读练习,以增强他们把握文章精目的能力。

浏览是相对精读而言的一种快速阅读方法。课外阅读书籍和报刊杂志都离不开浏览。其方式有两种:一种是了解式浏览,即只了解其基本内容,主要思想和技法即可;一种是涉猎式浏览,即随手翻开一份杂志、一张报纸、一本文集,从通览目录和标题中去发现自己需要的或关注或感兴趣的内容。浏览主要采用默读的方式进行,“一目十行”即可,不要逐字逐句去念。

(三)拟定阅读计划 推进教学工作

在阅读教学中若没有行之有效的教学计划,甚至根本不制定阅读教学计划,就会导致阅读教学的盲目性。很多教师都是在给学生讲解练习中,临时给学生增加一点阅读方面的知识,更没有专门的阅读教学课。其实,这是语文阅读教学的重大失误。任何无计划的教学都将是失败的教学,如果没有给阅读教学一个完整的教学计划,就根本无法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

因此,在阅读教学过程中,老师应该转变观念,制定教学计划时就把阅读教学细化,系统化。在接手一批新生时,老师应该为学生拟一个详细的阅读计划。不同年级应该达到不同的阅读水平和阅读能力。同一年级,不同阶段也要达到相应的阅读水平。教师每一学年,每一学期甚至每个阶段都要拟定详细的阅读教学计划,使阅读教学工作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层层深入,环环相扣。

(四)立足课堂教学 张扬学生个性

在教学中,有些教师拘泥于文本,照本宣科主要是为了完成教学任务,应付考试。课堂上,学习生字词,理清文章段落层次,分析优美语句,概括文章主旨,看上去井然有序,实则老套。这是当前语文教学的最大误区。

其实,教材中的每一篇课文都是很好的阅读教材,我们不能一味地讲解,而应当把每一篇课文当成阅读练习,为学生设计恰当的问题,或者让学生提出自己的疑惑,老师则适当点拨,这才显示出老师导的作用,而不是主观的牵着学生的鼻子走。让学生学会如何去阅读,去欣赏,去实践,这才是课文教学的重要目的,无形之中,学生的理解能力、分析能力和语文鉴赏水平也就得到慢慢的提高。教师的思想深度、文化水准、人生体验、审美水平要高于学生,是学生阅读 的向导,是文本与学生的中介,而不是阅读的主体,课堂是师生共同研讨的阵地,师生一起学习、讨论和分析,引领学生自己去阅读、理解和感悟作品的内涵、情感,只有富有个性化性地阅读才是真正意义上实现创造性地阅读。在阅读过程中,学生在阅读文本时受各种因素的影响会产生不同的认识,教师应该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要多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多激励、多赏识。只有这样,才能张扬学生的个性,让学生在阅读中发现自我,充实自我,从而培养学生阅读的主动性,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和信心,学生的阅读素养才会不断提高。

(五)培养阅读兴趣 养成良好习惯

现有些学生宁肯把时间花费在看电视、玩电脑上,却不喜欢读书。他们看起来聪明伶俐,见闻广博,但缺乏深入思考的耐心,知识虽多却流于肤浅。受多种因素的制约,农村初中学生少有阅读习惯,如缺失家庭文化氛围、文化场所等。因此,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使他们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在阅读教学中显得尤为重要。具体做法是:

1、保证时间和数量。每天课外阅读半小时,阅读量不少于3000字。

2、养成阅读时动笔的习惯。“不动笔墨不读书”,每天阅读必定做好摘记,摘录文中名言警句或精彩片段。如果当时没有记录的,一定要及时补上。

3、以写促读。每周至少写一篇读书笔记(心得或评析),每篇300—400字。

4、组织交流与互查。每周安排一节阅读课,用来组织阅读摘记和笔记的交流和互查,相互学习,相互促进。

总之,农村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想迅速走出困境也不是一朝一夕的事,语文教师自身要加强学习,与时俱进,不断提高自己文化底蕴、文学修养,把自己修炼成一个书香味浓郁的语文老师,让学生从你身上受到人文素养的熏陶。让我们一起从农村初中的阅读教学实际出发,锐意进取,大胆创新,去努力挖掘农村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新亮点,探求新教法。

【参考文献】:

1、《叶圣陶出版文集》(文选)开明出版社 1958年版

2、《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2年版1、3、《余映潮阅读教学艺术50讲》余映潮著 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对格式的要求

知网学位论文检测为整篇上传,上传论文后,系统会自动检测该论文的章节信息,如果有自动生成的目录信息,那么系统会将论文按章节分段检测,否则会自动按每一万字左右分段检测。格式对检测结果可能会造成影响,需要将最终交稿格式提交检测,将影响降到最小,此影响为几十字的小段可能检测不出。都不会影响通过。系统的算法比较复杂,每次修改论文后再测可能会有第一次没测出的小段抄袭(经2 年实践经验证明,该小段不会超过200 8 字,并且二次修

10.初中生物教学中的困惑 篇十

关键词:困惑;思想政治;对策

中图分类号:G6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864X(2015)05-0084-01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经济的飞速发展,人们的思想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变得越来越浮躁,什么事情都追求高效,有时真恨不得一步登天。当然学生也不例外。现在的学生们在越来越“成熟”了,越来越现实。我们开始怀念那些中学时代过得单纯的日子,希望今天的中学生也能跟过去一样。这是绝不可能的,因为今天的社会已经不是昨天的那个了。但是这也说明了一个问题,就是今天我们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是完全必要的,而且是刻不容缓的。要想改变,比思想先行。我们的初中思想政治课是对学生进行人生观、世界观教育的,而且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而初中阶段正是学生形成世界观、人生观的关键时期,身理、心理都在发生着很大的变化,我们这时候抓好对他们的思想政治教育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但我在教学中却产生了很多困惑。

一、思想政治教材中的观点与学生的现实脱节

思想政治课本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重要阵地,对学生的思想、心理起着引导作用。但因为各种客观条件的制约,教学时,我发现教材中的观点与学生的生活实际有一段距离,学生感觉较陌生,理解和实施教学活动比较困难。社会的发展也使人们的思想不再单纯,而是更加复杂。对物质的渴望使人们对精神文明的追求变得可有可无,对文化知识的学习也放松了,有的甚至是产生了一种知识无用论,放弃了学习。这样的思想自然对学生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使他们觉得这些现实与教材中教学的内容产生矛盾,由此而产生了迷茫心理。政治课理论性较强,如果单靠老师在讲台上讲解,不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他们更是覺得枯燥无味,不想学习。

二、学校的教学与家庭教育不协调

在教学活动中,每位政治教师,不仅要把培养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放在首位,而且还要加强对学生的基础文明、伦理道德、法制纪律、理想情操等多方面进行教育与培养。这是造就一代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所必需的,也是思想政治课在实现整个中学教育目标方面所承担的重要任务。然而,现在的学生家长尤其是农村的学生家长中相当一部分人的思想、文化素质因为客观的原因从整体上看是较差的,这就制约了家庭教育水准的提高。思想政治课教育目标与家庭教育之间形成的“偏差”,必然影响思想政治课教学的实效。老师在课上教育学生要热爱劳动,艰苦奋斗,助人为乐,许多家长教育子女“在外面要少管闲事”;学生在校“学雷锋”,学生回到家里,却以自我为中心,贪图安逸和享受,在家当“小皇帝”、“小公主”。这种教育上的“偏差”,必然影响学生人格的健康发展。这就是在初中政治教学中所存在的问题,面对思想政治教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在新课程实施中,作为教育工作者应寻找对策,为实现和谐社会培养更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三、对政治教学的错误理解而学习方法不对

在人们的认识中,总以为政治属于文科,没有什么需要理解的知识,有的只是一些政策纲领,上课根本没有必要认真地听,只需要考试之前临时抱抱佛脚就行了。这种思想在学生中并不是少数,反而占了很大一部分。这其实是对政治教学的误解,究其根源,是应试教育惹的祸。应试教育中教师是教学的主体,对学生实行的是灌输式教学,不管学生对教的知识理不理解,只要他们能够背下来,考个好成绩即可。久而久之,不仅在学生心里留下深刻印象,而且长期以往老师想要改变也很难了。那么,在实行素质教育的今天,要改变学生和教师的这种错误观念,必须坚决地贯彻实施新课标,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关注学生的身理、心理健康,实行开放式教学,让学生联系我们的生活实际,学会自主学习,学会用辩证的眼光看事物。同时也学会用学到的知识来解决生活中遇到的各种政治、思想问题,让他们觉得政治并不是“假大空”的代名词,跟我们的生活联系非常紧密,也很实用。这样学生自然有了学习的兴趣,学习效率自然就提高了。

四、单一的教学评价制度

思想政治课教学中对学生的评价,一般都是以考试分数为主,平时表现为辅。对教师教学评价的方式是将教师视为客体,评价标准是看学生的学习成绩。这种评价机制实际上并不能激起学生学习的热情,为了全面、客观地评价学生的学习,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必须建立以学生自我评价为主,老师、同学、家长共同参与的多种评价方式相结合的评价制度。只有彻底解除学生的束缚,才能解开困惑,轻装上阵,创造性地学习。

产生困惑并不可怕,它证明我们在积极地思考,寻求解决和进步,只要我们在教学中努力钻研,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联系生活实际,就可以解开学生的困惑,加强对他们的心理辅导,使其快乐健康地学习。

参考文献:

[1]艾进顺.浅谈初中思想政治教学中的困惑及对策[J]. 读写算:教育教学研究, 2012

[2]张文涛.谈初中思品教学小组合作学习中出现的问题及对策[J]. 考试与评价,2013

[3]孙会平.浅谈初中思想政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 学周刊a版,2015

[4]聂奎.浅谈初中思想政治新课程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 读写算:教育教学研究,2011

[5]陈宏.浅谈初中思想政治课实施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 科学大众:科学教育, 2006

11.政治教学中的困惑 篇十一

一、给“理论联系实际”的问题赋予新的内容和形式

1. 政治教师应积极主动地研究现实, 收集相应的各类数据、各类与政治理论有关的信息, 并积极主动地运用于教学上去

如果政治教师只是按课本内容传授给学生, 那这门课肯定上不好的。因为政治的内容相对于其他科目来说是比较容易看懂的。因此, 这就要求教师主动去研究现实, 并自己运用相应的知识分析现实现象。如在讲授《商品的属性》这一课时, 首先要分清楚的是哪些是商品、哪些是物品和劳动产品。对于政治教师来说, 从理论上讲清楚是没有问题的, 但学生是否明白就不清楚了。我个人在解决这个问题时, 是从火车站台上的广告词“不得围车叫卖物品”得到启发的:围绕这个“物品”展开讨论, 然后引导学生分清楚物品、劳动产品和商品三者的区别, 使学生明白“商品之所以是商品, 在于它的可交换性。这样做的效果是非常明显的:使学生初步有了把政治和实际联系起来的思想, 并有了对政治感兴趣的萌芽。

2. 注重社会调查, 特别是积极争取学校开展社会调查的活动, 让学生在实践中体验和理解所学的知识, 从而巩固知识, 学会运用知识来分析现实现象

社会调查是了解现实、实证理论真实性的一个重要手段。作为传授理论的政治教师, 不仅需要自己作社会调查, 掌握第一手材料;同时也要带领学生深入社会进行调查, 在调查中了解现实, 在调查中理解和实证理论的真实性, 从而激发学生学政治的热情。这就同时要求政治教师积极争取学校的支持, 力争每年度有一次全年级的长达一周的社会调查活动。

3. 课堂方式多样化, 从而使课堂方式更符合青少年特点

长期以来, 我们采取的是集中授课即学生坐在下面听, 老师站在台上不停地说的方式。实际上这是填充式的课堂教学方式。其实, 政治课堂的授课方式是可以而且应当多种多样的, 如课堂讨论式、课外集中式、专题开放式等等。

二、正确调整政治老师的角色

自从政治课开设以来, 特别是经过解放后至高考改革之前, 政治教师已被刻板为单一“思想政治教育者”的角色。确实, 作为政治教师, 必须把党和国家的主流意识传授给学生作为自己责任之一, 这是无可厚非的。但随着社会的发展, 特别是市场经济的发展, 及其带来的一列的社会、思想、就业等各方面的深刻变化, 给政治课及政治教师带来了根本性的冲击。这种冲击, 要求政治教师及时地调整自己的角色:除了在政治课中传授主流意识以外, 积极贯穿技能意识和思维方式等具有现实性的知识的传授已成为政治课摆脱两难困境的有效出路。

三、注重政治教学与理科知识的结合

12.初中生物教学中的困惑 篇十二

江西吉安二中杨帆

初中语文教学大纲对写作提的第一点要求是:能写记叙文,简单的说明文,简单的议论文和一般的应用文。对于这点要求,我在教学过程中有两点困惑。

首先是关于作文的阶段性和有序性的思索。纵观六册教材中单元作文的训练,对于应用文丝毫没有涉及。而对说明文和议论文的训练也是极少,重点还是放在记叙文。那么,我们对文体的训练是否应该确立阶段性。当然,我更关心的还是对记叙文训练的阶段性和有序性。

以八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综合性学习·写作·口语交际《献给母亲的爱》为例,唯一对学生提出写作要求的是这么一句话:

在以上各项活动的基础上,从下面题目中任选一题。

1.为母亲写一篇小传,力求全面反映母亲的个性和人格特点。可以附上母亲的照片及其他相关资料。

2.以“妈妈,您听我说”或“母爱”为题写一篇作文,文体、字数不限。这样的写作要求提了也似没提。

而这样不确定性的写作要求在初中语文六册课本中的出现绝非个例,而是普遍存在的。给与老师过多的自由必然会造成写作教学中的随意性,这对于我们的教学,学生的成长无疑是有害的。

那么,我们是否有必要确定一个符合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同时能让老师切实感受到学生作文水平提高的有序的阶段性并且具体的具有可操作性的写作要求体系呢?

其次是对于大纲中提及的“一般的应用文”这种考试不考大纲又提出的要求,我们老师应该如何正确面对。多数老师光是为了应对中考就已经忙得焦头烂额了,凡是考试不考自然也就觉得不必要花时间去教。可是从学生终身发展的需要,从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上来看。教给学生一点应用文的写作知识是很有必要且重要的。

13.英语教学中的困惑 篇十三

作为一名小学英语教师,由于经验缺乏和能力有限,在教学和教研中有些问题一直困扰着我们。现将教学中出现的一些困惑总结如下:

1.学生记单词较慢,效果较差,尽管坚持听写,但一学期下来有些同学很难记住几个单词。

2.农村学校高年级班级中两极分化严重,在课堂教学中有时很难兼顾到这些学生,在辅导中由于人数较多、课时较少,也常常顾此失彼,怎么才能更好地进行辅差?

3.学生读英语时间较少,老师课堂忙于完成教学任务,无法花费大量时间带领学生朗读,课下学生自控力差,布置的朗读任务形同虚设,如何处理安排时间?

4.上英语课若用英语授课,很多学生听不太懂学不会,会慢慢失去学习兴趣,进而严重影响教学质量。

5.因学校英语教师较少,所担班级教学任务较多,校本教研活动有时较难开展,如何才能积极有效地开展好校本研究活动?

大块二小

14.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困惑与思考 篇十四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困惑与思考

小学阶段是人在学习和发展上的关键时期,它起着启蒙的作用,如果教育是一座高楼,那么小学阶段就是地基。只有把基础打好,将来的成就才会更高,所以小学教育就变得尤为重要了。语文能教授学生们认识文字,了解我国的文化,丰富一个人的内涵,锻炼语言的组织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所以教好语文是势在必行的,由于新课改的颁布,老师可以借鉴很多的教学方法,来对学生进行启蒙教育、锻炼学生各个方面的能力。

一、课堂气氛的困惑与思考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我认为,对一切来说,只有热爱才是最好的教师,它远远超过责任感”。亚里士多德也说过:“古往今来人们开始探索,都应起源于对自然万物的惊异”。可见兴趣在学习和探索的过程中是多么重要。那么教育也是一样,想让学生们积极主动地学习,就要先培养他们的兴趣,让他们对知识感兴趣,让他们想去了解知识。小学生刚刚从家庭走进学校,对现实世界和学校都不是很了解,加之他们童心未眠,上课时会出现说话、嬉戏的现象,有的老师不能合理地运用教学方式来管制学生,这样就使学生产生了一种厌恶感,不仅会讨厌老师,还会变得不愿意学习。不但起不到启蒙的效果,还会阻碍了学生身心的健康成长,很不利于学生塑造自己的人生观念。这样的情况是新课改所不允许的,老师应该合理地运用一些好的教学方式,来引导学生对学习产生兴趣,争取树立自己的人生观,从而既学到了知识,又有效地锻炼了各方面的能力。老师可以组织一些小游戏,小学生喜欢卡通人物和一些鲜艳的色彩。那么老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心理来设计游戏,例如:老师制作一些大纸,把纸张涂成不同的颜色,在纸张的背面写上问题,还可以写各种动作或者奖励的物品。然后给学生们提一些问题,谁回答正确谁就可以有翻纸的机会,不管是奖品还是翻卡片的机会都会吸引学生。学生们就会积极踊跃地参加活动,从而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学生回答正确后,开始翻卡片时,整个课堂的气氛就达到了高潮。这样教师就达到了活跃课堂的目的,并且很有效地让学生养成了主动学习的好习惯。

二、培养学生阅读的困惑与思考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老师一开始就会教学生认识字和词汇,但是由于小学生学习生字和词汇的时候没有什么技巧,往往都是死记硬背,这样就会导致今天学明天忘。此类情况,老师可以运用阅读形式来辅助教学,阅读本身就很重要,能让学生们了解课文,锻炼学生们的口语能力。有效地锻炼学生们的阅读能力可以巩固旧知识,一些句子能让学生们明白词汇的用法。但是在阅读过程中,当老师让学生自己阅读的时候,常常会出现学生注意力不集中的情况,有的学生交头接耳,有的学生心思不知道跑到了哪里。这样不仅起不到巩固旧知识、锻炼阅读能力的作用,反而给学生创造了说话的机会。这时老师就要通过朗读来吸引学生,朗读能培养学生的口语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语言组织能力。比如:老师可以组织学生们把全体的自由阅读变成单一的朗读。在学生们有了一定的文字和语言基础后,老师可以组织学生们进行朗读比赛,老师和不参加比赛的学生作裁判。在朗读过后,老师要给予奖励,朗读能让学生把内心的顾虑消除,释放自己,一般的学生在朗读的时候都会比较紧张,那么老师就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心理素质。

三、培养学生作文能力的困惑与思考

作文能力的培养是语文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最难以操控的教学工作,那么在能力培养的过程中就会出现很多问题。一、作文的指导,它包括训练的体系和写作前的指导。目前大部分的作文训练都非常盲目,老师的思路不是很清晰,没有找到一个正确的训练方式。每次上交作文后,老师只是随意地看一下,根本没有细心地去发现学生写作的缺点。从而导致老师无限制地给学生们布置作文题目,而学生们只是机械性地写,根本不能锻炼他们的写作能力。那么如何才能让学生们不断的进步呢?首先老师应该根据学生们的心理来布置题目,题目要贴近生活,这样不仅能让学生们了解生活,还能让学生们在写作文的时候有思路。其次在学生们上交作文后老师要认真地批改,对于一些错别字,语句不通顺的句子要标出来,让学生们回去改正,如果一位同学在比喻手法上运用有错误,老师标记出来,下次学生就不会犯类似的错误了,这就是进步。最后老师在批完作文之后要对作文进行评价,当然一般情况下都是鼓励,这样学生们不仅能细心地去修改错误,还能起到鼓励的作用。

总结:新课改的颁布与实施确实会令我国的教育事业更上一层楼,但是它也有自己的缺点。主张人性化,主张以人为本,但是也要有度,不要过分地纵容学生,这样就适得其反了。在小学语文教育中,有许多优秀的教学方法,但是制度是死的,教学效果的好坏,还是由教师个人素质决定的。所以老师要做一个表率,要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方式,以教育好学生和锻炼学生各方面能力为目标。

参考文献

[1]孙红伟.针对小学语文提问的研究[J].中国教育出版社, 2001 (05) .

[2]吴士宏.小学语文教学中课堂气氛的养成[J].浙江教育, 2005 (11) .

上一篇:《认识角》的初步认识教案下一篇:《泊船瓜洲》王安石作品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