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名词解释(共6篇)
1.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名词解释 篇一
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
1~6章名词解释
第一章 绪论
1.社会行为:指二人或更多人藉彼此沟通、互动,在社会环境中调适良好,所展现之活动。
2.社会环境:社会环境包括人以及人类如何组织成单位的方法。单位诸如家庭、团体、社区、文化及社会阶段与阶层。
3.角
色:是指与某一特殊社会位置相关联的行为模式。依照取得该一角色或地位的方
式,可区分为归属的角色或地位与赢得的角色或地位。在人生过程中从幼年到
老年,各人在不同阶段所担当的角色不同,社会地位及赋予的工作责任均不相
同。
4.常
模:经由观察或测试一团体全体成员的行为,所订定的行为标准,称之。有了这种
标准化的评估工具,才能了解个人行为是否合于社会期望。
5.社 会 化:是个人从婴儿时期起逐渐被模塑成为社会分子的过程,亦即是社会对个人传授 其文化、生活模式与团体价值的过程。
6.镜中之自我:社会学家顾里所创立。表示本人在他人面前所表现的行为,由于他人的反应
与态度,使本人了解自我,因而产生一种满意或是羞愧的行为。
7.参考团体:指个人选择某种团体当模仿或指导的对象,作为其判断及行动的参考,也就是
说被个人用作为行为评价标准的社会团体。
8.认同作用:认同作用是一种概念,是被模仿人对模仿者有直接明示及永久性的影响,换言
之,在社会化过程中,个人对他人的人格发生持久性的模仿学习。
9.观 察 法:观察法可分成自然观察法及实验观察法,自然观察法是就研究对象在自然状态
下进行观察,而实验研究法又称为实验室研究,系属科学研究方法的一种。10.调 查 法:设计问卷对一特定对象的人做系统性的研究,是一种横断面的研究设计。11.文化比较研究:从前译为泛文化比较法,这种研究方法是利用全世界各种不同文化为样
本,以其资料作比较研究,以便验证对人类行为的假设。
12.社会计量法:从表面上看来,此研究法是测量人际关系的技术,而实际应用上,他是用来评量某一个团体中的人际吸引与排斥的工具。第二章 婴儿及幼儿期
1.超 我:源自于佛洛依德的人格发展理论。超我类似于道德观念,是良知、是非对错观念,以及一种特定文化的价值观。
2.口欲期:佛洛依德心理与性理论中的第一阶段,口欲期是婴儿时期主要的活动,是与口腔
有关的,包括吃、玩、发声以及探索周围的环境。
3.依恋感理论:提出爱的需求及依恋感理论者,要为包尔贝。另立柏尔、郝威、哈罗、史匹
兹等人也提出相似看法或试验。他们强调:婴幼儿需要照顾者(主要为母亲)
爱抚养育,二者是互动且相互影响的。
4.感觉动作期:感觉动作期为皮亚杰的认知理论第一期,婴儿从最原始的反射性操作,改变
到运用感觉及动作来认知,所谓的感觉是指视、嗅、听、味、触五种感觉、动作指触、摸、咬等。
5.过度抑制儿童:超我功能太强,自我也调适不了,因此本我被压抑,则为海威特与金根士
所称之过度压抑儿童。
6.归属的角色、地位:婴儿刚出生,便受到了社会环境的影响,诸如家庭的社会经济地位、双亲的年龄、家庭的成员以及婴儿的性别、排行等对他已经有了一些规定的 作用,使他获得归属的角色与地位。
7.口 吃:由于喉咙及横隔膜或舌上饥肉茎峦而引起的迟疑、重复的语言。
8.自闭症:自闭症的幼儿特征是不与别人沟通以及相当退缩。这些儿童表现出社会撤退、冷 漠、强迫行为,以及语言方面的缺陷。
9.饮食挑剔:21个月到六岁未满的婴幼儿,几乎半数以上都有饮食挑剔的问题,不喜欢吃
若干种食物。
10.游戏发音期:六个月以后的婴儿开始牙牙学语,他连续不断的发音当作一种游戏,称之为
游戏发音期。
11.学来的无助感:此学说由赛利门所创立的,他认为当个人认为自己的能力无力担当时,就
会发生无助感心理状态,而孩子能力之不适应,是因为学来的无助感所导
致的结果。
12.分离与分别化理论:马哈拉的分离与个别化理论认为每个人会渐渐的从与真实世界的关系中建立一种分离感或分离意识,这过程涉及到自己与主要心爱的对象分开的认知。
第三章 儿童期
1.自卑:爱力克森生命周期里,第四阶段的不良特征。他指出儿童若未养成勤学的习惯,学习动机不强,以致于学习成效差,与同学相比较成绩落后,因此发展成为自卑。2.模塑理论:由庞杜拉提出之理论,他认为人类有许多的行为是观察一个行为模式而习得的。
3.受虐儿童:指遭受到包括身体方面的虐待、忽视、性虐待等之儿童。
4.正式运作期:皮亚杰认知理论的第四期,亦是最后一期,只要的特质在于儿童已学会用思
考来考虑任何事情,他学会运用理则、分析、回想等方式,并能做出许多假 设。
5.自我实现理论:由马士洛创立之学说。他认为自我实现是个人内在一种倾向或动机,想要
充分展现其潜能与才华,以便能达到最佳的成就。自我实现是人类动机中的最高层面,马士洛将人类动机芬等级,最低层级是满足生理需求,诸如
饥而食、渴而饮。
6.行为加强理论:史金纳认为儿童是外向或是内向,其行为是爱说话、展现才华或是镇静、含蓄,都是父母加强的结果。
7.习惯时期:柯白葛的到达发展理论,儿童与青少年时期,多数会遵守成人(家长、老师)的命令,学校所订的规矩,举凡是非对错,以及应该如何做,大致会遵照别人所
订出的一些习惯,而不是凭自己思考过程。
8.巅峰经验:马士洛认为当个蕤成一件最有意义的事,或者是人生过程中难得的欢愉兴奋的经验。自我实现的人将其潜力充分利用,比一般人有较多的巅峰经验,而巅峰
经验是短暂的。
9.符号的方式:布鲁纳的认知理论真ˇ为学龄儿童迄成年期是符号方式,这市他认知理论的最一个阶段,他认为儿童进入小学后才会应用符号,并能依照文法规则操纵符号。
10.具体运作期:据皮亚杰的理论,从七岁到十一岁是具体运作期,这期主要的发展是儿童可
不经由接触或是掌握某种事物,就能想起这种事物及其关系。
11.年轻时期理论:赛立文创设了年轻时期理论,他所谓的年轻时期主要是指六岁及十二岁。该理论描述学童自入小学之后,在同辈关系中妥协与竞争。学童们与其它同学交往中,学习到新的沟通方式,取与予,保护自己和保护他人。学校生活并不提供爱的需要和满足,而是以其它同学作为真正的参考团体,以其才能和同学竞争,这时期同辈团体是一个新的团体,他对学童提供了以下之服务:
(一)凡市成人不接受该学童,同学们会接受他。
(二)功课好的同学会被同学接受,功课差的就会遭到拒绝。
12.儿童自我实现权理论:威克逊提出儿童的自我实现全理论,他认为儿童知该项权利是非常重要的,他认为社会应重视儿童,应设法满足其需求,发挥其特长方能使将来社会发展更进步。
第四章 青少年期
1.生殖期:佛洛依德所创之心理与性的理论最后一期,是青少年及成年期行为特质。生殖期的青少年欲力已经扩展到整个生殖系统,是有能力追求异性,获得性经验而生殖。
2.规范缺失理论:梅尔顿的规范缺失理论,认为社会秩序混乱涉及一种整合,倾向于分裂或是缺乏文化目标获规范,即社会里某些个人或团体不能经由合法规范所允许的手段来达成目标。
3.机会理论:克劳瓦及奥林的机会理论指出社会中散布合法或不合法的机会是非常重要的,将决定偏差的方式,低层的人民犯罪率高,他们期望能获得中产接度的生活水准,却无法获得合法的机会,乃转向不合法的机会而犯法。
4.身份对角色混淆:爱力克森生命周期理论之第五期青少年的特征。这时期良好的特征身分是个人对自己了解;不良的特征视角色混淆,亦称身分扩散或身分迷惘,意指个人的自我是不整合的。5.犯罪的自我概念:
6.犯罪次文化理论:柯汉的犯罪次文化理论指出,在犯罪率高的社区里,那些导向于罪犯的价值观点、态度及行为模式,是代代相传的,形成一种次文化,社区居民朝夕相处,时常接触到这种次文化,所以犯罪行为才会互相传播。
7.收敛性创作:意指达成结论,就是龙冠海教授所指出的「综合的观点」。
8.身份扩散:爱力克森人生周期理论之第五期青少年的特征。这时期良好的特征身分是个人对自己了解;不良的特征视角色混淆,亦称身分扩散或身分迷惘,意指个人的自我是不整合的。
9.青春偶像收集癖:青少年无论男女,将零用钱买电影及电视明星的照片及海报…,他们所喜欢的偶像多数是异性,这表示他们已经对单独的异性感到兴趣,但尚未有能力、时间、经济、机缘交易性朋友,所以建立了收集异性偶像的兴趣。
10.差别联结理论:苏萨兰所创的差别联结理论,认为犯罪行为和其它行为一样都式从学习得来的,尤其是个人所亲密归属的团体中最容易学习。
11.卷标理论:李玛特及贝克尔所创立,卷标理论认为个人有可能偶然或是经常有偏差行为,如果没被人发现,就不会被公认为偏差的病态的,若是偏差行为一但被发现,往往就被加上了坏的卷标,就会导致另外的更严重的偏差行为。
12.扩散性创作:意指将许多已知的事实创成新的,或是多种的关系。龙冠海教授所表示的「分析的观点」与扩散性创作同义,这种创作直接包括创造性的思考。第五章 成年期
1.原则期:柯白葛所创造的道德发展理论,成年期正处于第三时期的原则期,这时期的成年
人已具有内部的行为守则,这是基于个人的思考与分析而获得的。
2.再社会化:当所担任的新角色完全不同于原来的角色,个人就必须改变原来社会化的模
式,成为新角的社会化模式。
3.角色期盼:是只对某特定角色的期望,角色期盼与社会及文化所赞许的行为有关。
4.母子寮:日本为了丧偶或是离婚母亲为家长的单亲家庭,尤其是年轻母亲扶育幼年子女又没有亲属可以照顾者,而建立了「母子寮」。
5.幸福家庭五经观:五经观包括包括:生物观点、经济学观点、社会学观点、心理学观点、哲学观点。后两项,心理学观点重视婚姻感情基础彼此相爱,哲学观点指人生观,人生理想及价值观念等等,即是这里所指的精神生活。
7.亲密对孤独:爱力克森的人生周期理论第六时期,良好的特质是亲密,不良特质是孤独。据艾力克森表示成人必须将其本身的意识与他人的意识相融合,才会达到亲和的关系;反之,成人若不能将其整个自我与他人的自我相融合,就会产生孤独。
9.社会参与:指个人参加各种社会活动或加入社会团体,社会参与是个人社会地位的表征。人生过程中,成年与中年时期的社会参与最多。
10.社会流动:指社会位置的改变,是社会分子由一团体移至另一个团体的现象,通常可分两类:
(一)横的流动:其位置虽然更换,但社会地位仍相同。
(二)纵的流动,指不同社会地位或社会阶层上的流动,又可分成上升及下降的流动。
11.夫妻之爱:奥夫纳阐释夫妻只爱应兼具精神方面的爱,手足之情及性爱。12.双薪家庭:
13.单身条款:企业明定之不聘用已婚妇女,已进用之未婚女性一但结婚立刻遭解雇之陋规。
第六章 中年期
1.更年期:更年期可分成(一)女性更年期:意指妇女经停止,也就是指生殖能力停止的意义。
(二)男性的更年期,意指重要的转泪时期,男性的更年期没有明显的标志(类似停经)所以当事人并不会发现,必须检查才能发现。
2.老花眼:中年早期视力退化,因晶状体去弹性所致。3.同性恋:指与同性别的人发生性关系。
4.流体智力:流体智力所包括的能力可能是由人类的精神结构与心理架构所构成,包括记忆力、推理能力、联想力,这种囊力中年期渐衰退。
5.怕成就感:女性为求婚姻美满,在事业上不敢超越丈夫,有所谓的怕成就感。
6.暂时休息服务:少数因角色及工作量的改变觉得无法承担,必须史照顾者到暂时的休息,鼓励其它家人分担部份照顾工作,此外也可以向社会福利机构申请,由该机构定期派员至家里服务病患,让照顾者可以获得暂时的休假。
8.趋老期:意指衰退较缓慢,仍有方法弥补其衰退。
9.痴呆症:是一种脑部退化性病变导致记忆力及新至逐渐丧失,病情既展示伴随脑细胞逐渐破坏,而由不正常物质取而代之。
10.双性恋:指这些人有同性恋情也有对异性的恋情,称之为双性恋,或是异性恋。
11.晶体智力:它主要取决于正向的学习经验(包括所有会增进个人在常识方面的区别力,动机、和个人调适能力),此种能力中年期仍有增进。12.隔代教育:祖父母扶育及管教孙儿女的方式与父母扶育及管教的方式不甚相同,学者称
之为隔代教育。
13.压力性尿失禁:打喷涕、咳嗽或是售惊时,尿道扩约饥失控,而有尿失禁现象,可以藉操作骨盆收缩运动与予改善。
14.更年期以后时期:发生脑下垂体顾舵活动,导致血管运动及新陈代谢的困扰。15.更年期以前时期:月经不规则,并且发生神经或情绪方面的困扰。
1~6章重点
第一章 绪论【摘要重点】
◎行为的分类。
1、依照行为的范围分:
(1)广义的行为:包含一切外显的行为以及内蕴的行为。(2)狭义的行为:指一切能够被观察到的外显行为。
.相关学说:勃鲁诺表示行为可以分成在内的、秘密的,以及可以观察到的行为。他将外显
行为分成两类,一类是公开的,可以观察到的,另一类却是不让人看到的,秘
密的,例如间谍或是其它从事保密工作的某些行为。
2、依照先天获得或后天学习或适应环境而获得的行为分:
(1)本能或天赋的才能:个体获得这些行为不需要经过学习,多数是本能或由遗传所获得。(2)适应行为:指个体后天习得,或适应环境而获得的行为。
.相关学说:贝丽生与史坦纳解释适应行为是:「有机体动作的方法合乎环境的要求,并满足
本身的需要。」
3、以行为是否符合常模、社会标准或规范分:
(1)正常行为(特征包括):1.符合社会文化赞许标准的行为,或个人的行为与大多数行为
良好者相似或一致的。
2.行为的发展是符合个人的身理、心理的发展。
3.个人生理、心理、情绪、社会的发展及适应是良好平衡的。
(2)偏差行为(特征包括):1.违反或是不符合社会文化赞许标准的行为,或是个人的行为
与多数行为良好者不相似或不一致。
2.行为的发展是不符合个人的身理、心理的发展。
3.个人生理、心理、情绪、社会的发展及适应是不佳、不平衡
的。
4、以行为的功能分:
(1)生理行为:个人维持生理功能的行为,诸如饮食、呼吸...等。(2)精神行为:个人有思想、意念、期望、动机、信仰等行为。
(3)情绪行为:指愤怒、忧虑、忌妒、恐惧、爱、快乐等心理状态统称之为情绪。(4)社会行为:指两人或是更多的人藉由彼此间的沟通、互动在社会环境中调适良好所展现 的行为。
◎行为的发展。(p.5)
1、社会学的观点 →社会学家汤麦斯(Thomas):任何价值观念,均可引起个人的行为趋势(心理态度),态度决定之后,就有行为表现。因此,无论是何种方式的行为,均为态度与价值观念之间的联系。
2、心理学的观点 →心理学家桑戴克(Thorndike):
提出「联结主义理论」,试图说明刺激、反应的关系,人接受刺激反应到神经中枢,产生行为反应。其效果律则是用来解释行为或学习中的改变。
◎当代重视行为科学的理由。(p.7-8)1、20世纪下半期全世界人口急剧增加,速度也愈来愈快。人口快速的增加,导致资源及机会的不足。人类求生存及发展的竞争空前激烈,容易致心理及行为之失衡,所以要加以研究。
2、人类行为受环境影响而作适当的调整,另方面人类行为也会冲击到环境,使它转变。社会上有许多问题受行为或环境的影响,其影响有多大,能否予以改善,必须加以考察及研究。
3、有关人类服务之各学科,诸如社会工作、教育、护理、经济、政治、心理等学科,学生必须先了解人类行为,以及人在环境中的运作,然后才能作有效的服务。
◎行为科学必须符合以下两种条件:
1.此学科必须是研究人类行为的 2.必须应用科学方法做研究。行为科学是整合了许多学科而来,主要的科系包括:心理学、社会学、人类学。
◎影响人类行为的因素。(p.9)
1、人的遗传特质及生理、心理状态:
(1)遗传秉赋:智能的高低、体质的强弱、疾病、气质及行为趋势。(2)生理状况:个人身体的本质、仪表、动作的能力、智能及才干...等等。(3)心理状况:个人的人格类型、性向、自我概念、情绪、动机等等。
2、物质环境:指人类所居住的地球、房屋、所走的道路、所吃的食物,一切题供人类物质生
活的环境。
3、社会环境:社会环境包括人与人类如何组织成单位的方式,而单位包括了家庭、团体、社
区、文化、社会阶段与阶层等。
◎社会环境影响人类行为的知识(理论)。(p.10-11)
人类所处的环境对其成长、发展有极大的影响,尤其幼年时期受到不良环境的影响会妨碍日后的成就。
1、角色:是指与某一特殊社会位置相关联的行为模式。依照取得该一角色或地位的方式,可
区分为归属的角色或地位与赢得的角色或地位。
2、常模:经由观察或测试一团体全体成员的行为,所订定的行为标准,称之。有了这种标准 化的评估工具,才能了解个人行为是否合于社会期望。
3、社会化:是将个人模塑成为社会分子的过程,亦即是社会对个人传授其文化、生活模式与 团体价值的过程。个人经由社会化的过程,将其所属团体的常模内化成为其行为 的一部分,个人经过此过程学会了许多社会所赞许的行为,但仍保持一个独特的 自我。
4、自我概念:系指个人对自己的看法或评价。
5、参考团体:指个人选择某种团体当作模仿或指导的对象作为其判断及行动的参考,也就是
说被个人用作为其行为评价标准的社会团体。
◎环境影响行为的定则。(p.14)
人类一生中不同发展阶段由于社会环境改变影响行为转变之程度各不相同,自出生至幼儿期环境之影响最大。
1、在个人的人格模式尚未充分定型,社会发展亦未成熟,则社会环境影响人类行为较多。反之,个人的身心发展均已成熟,则受社会环境的影响较少。
2、环境之转变程度极为重大或对个人造成严重损害,影响个人行为较多。
3、在某一特定社会环境内,许多人受到长期的亲身经历,会形成某些相同或相似的行为或人格特质。
4、幼年时期由于环境不良,所导致的行为偏差,会形成人格的基础,以致终生很难纠正。即使成年后环境甚佳,其情绪及行为之偏差依然存在。
◎人类行为影响社会环境的先决条件及方法。(p.16-7)
1、先建立一套改革的理论、计画或方案。
2、该项理论、计画或方案对民生有裨益、为大众所接受,且办理切实可行。
3、应用良好的方法,如应用社会运动、社会革新等方法予以改善。
◎社会及行为研究方法。(p.16-24)
1、观察法:
(1)自然观察法:就研究对象在自然状态下进行观察。
(2)实验观察法或实验室研究:从事此研究法者,在理论上应具备两个基本的条件:
1.对所要研究问题的性质与所需的相关知识,必须具有相当的基础。
2.对一般科学方法所需知识,必须具有相当基础。
‧完整实验需具备下列步骤:1确定实验问题 2列举实验假设 3设计实验进程
4确定实验对象 5选择实验工具 6进行实验观察
7整理分析资料 8撰写研究报告
2调查法:设计问卷对一特定对象的人做系统性的研究,是一种横断面研究。
3、溯源研究法:又称事后回溯研究,有一些人类发展方面的问题必须从其根源中详细探究,研究者常以现成既有的资料从事研究工作。
4、文化比较研究:从前译为泛文化比较法。这种研究法是利用全世界各种不同文化为样本,以其资料做比较研究,以便验证对人类行为的假设。
5、社会计量法:他是评估某一团体中人际吸引或是排斥的工具。
6、测验量表法。
◎自然观察法的种类及优缺点。(p.16-17)‧种类
1、无结构非参与的观察aj、无结构参与的观察
3、有结构的观察 ‧优点
1、可以当时实地观察到现象或行为的发生。
2、能够得到不能直接报导或不便报导对象的数据。
3、假如在特殊的设计下,如使用单向透视玻璃,或特别情境下,如观察者亦为被观察群中之
一员,观察者不为被观察对象所注意,因此可以在最自然情况下行动,由此观察得到的 资料是最真确的。‧缺点
1、可能在现场做自然观察时,被观察者并不展现出欲观察的行为。
2、有些人或现象是不适宜或不可能做直接观察的,如家庭纠纷。
3、观察法只能看出一时间片段发生的行为,过去的事无法观察,将来的事也无法预测。
◎调查法的优缺点。(p.18)‧优点
1、这种方法可用于搜集大量资料。
2、在费用方面或时间上比较经济。
3、所搜集资料准确性较高。‧缺点
1、问卷调查仅是意见、价值观点的探讨,比较不深入。
2、大多数的调查是抽样调查,是否具有高度代表性颇有疑问,如有误差,可能严重影响调查
正确性。
3、访问员的素质、学识、技巧,以及做事负责态度等,都会影响被访问者是否诚实作答。
◎溯源研究法的优缺点。(p.18-19)‧优点
1、因为资料是现成的,研究者可以省钱省力。
2、大多数既有资料是长期累积的,研究者可以看出一件事情在时间序列上的长期发展。
3、采用这种研究法可不必求取研究对象的合作。‧缺点
1、保有资料者不肯合作,不愿提供资料,则研究者会一筹莫展,研究就无法完成。
2、既有资料可能不够详实,或缺乏可靠性。
3、运用统计资料从事研究时,还可能遭遇到当初资料收集者所用的测量工具与测量单位,不合当前研究之需要。
◎文化比较研究的优缺点。(p.19-20)‧优点
1、不但使研究者可免除单一文化狭窄范围的限制,又可以使研究者发现更多更广的人类行为
实况。
2、这种比较研究可提供一种类似实验研究方法。‧缺点或困扰
1、如何抽选民族样本。
2、如何避免样本民族的历史相关。
3、比较的单位如何确定。
4、变项如何量化或评分。
5、民族志是否可靠。
◎人际吸引的理论。(p.20)
1、相似论:指两人在种族、信仰、社经地位、能力、兴趣、需要、态度、价值等处,只要有 一项或数项感到彼此相似,便可能相互吸引。
2、互补论:人际互补的需要足以产生互相吸引的作用。
3、互动论:人际互动愈频繁,彼此喜爱愈增。
4、交换论:系根据经济学上投资与回报的原理来阐释人际吸引是由于个人间的报酬与代价关系。
◎社会计量法的用途。(p.20)
1、在教育上的应用:可用于分组、诊断、治疗及评鉴。
2、在工作方面的应用:
(1)领导才能的发现(2)工作的分配(3)士气的考察
3、学术研究方面的应用:可以分析团体的结构。
◎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知识的应用。(p.26)
1、在学术探究方面:各相关科系的师资与学生可以用于教材或是重要的参考资料。
2、在实务工作方面:各类专业从业人员从中习得知识,形成对案主辅导之重要参考。
3、在日常生活方面:使监护者或双亲能够更了解子女,成年子女亦了解如何与老年父母调适,使家庭生活更美满。
第二章 婴儿及幼儿期(婴儿:0~2岁)【摘要重点】
(幼儿:2~6岁未满)◎佛洛伊德(Freud)的人格发展理论。(p.39-40)
1、本我:是与生俱来的,是满足基本生理需求的概念,如饥而食、渴而饮、性欲的满足等。
2、超我:类似于道德观念,是良知、是非对错观念,以及一种特定文化的价值观。
3、自我:是调和本我与超我的。
本我、自我、超我三方面调和及运作得宜,个人的人格及行为才会健全,否则就会发生不良或犯罪行为或心理失调。
◎婴儿对爱及依恋感的需求,哪些学者创立理论?(p.40-41)
1、鲍尔贝(爱的需求以及依恋感理论):他指出从出生到三岁是个人一生中一段重要的时期,必须要有母亲的抚育及爱护。若这段时间剥夺了母亲的照顾、爱护,其生理、智能、社
会发展均极迟缓,可能发生生理与心理方面的病态。
2、利博儿:他认为母亲抚育新生婴儿应附带有母爱的表示,例如拥抱或是抚摸,婴儿获得母
亲的爱才有安全感及愉快的情绪,会促使消化系统及循环系统的功能,使婴儿生理健康
及建立健全人格。
3、郝威:他指出母亲与婴儿的接触是传神的,不知不觉的。
4、哈罗:他的假猴妈妈的实验,假设拥抱与接触的快乐,是一种发展成爱的重要因素,抚育
最原始的功能是与母亲的身体接触。
5、史匹兹:婴儿时期最重要的是需要有温柔的、爱的照顾。
◎马哈拉的分离与个别化过程理论:每个人会渐渐的从与真实世界的关系中键力一种分离感
或分离意识。这过程会涉及对自己与心爱的对象分开的认知。‧过程:
1、正常的自闭:出生数周内,婴儿具有绝对原始的自恋特征。
2、正常的共生:2~4、5个月,将自己与母亲视为一体,不能区分自我以及非自我。
3、区
分:7~8个月,婴儿增加感官的运用,对外在世界做更多学习,获得许多相关
物体的数据。
4、练
习:当婴儿学会爬,便有能力暂时离开母亲,学会行走时,就练习动作及感觉以
便对外界的世界及物品有更多的了解,能力渐增,分离及个别化意识就更强
了。
◎爱力克森的生命周期理论。(p.43-44)
1、婴儿期:特征—信任&不信任。
2、幼儿期(2~3岁):特征—独立&羞耻及疑虑。
3、幼儿期(3~5岁):特征—创造力或主动&罪疚感。
4、儿童期:特征—勤奋&自卑
5、青少年期:特征—身分&角色混淆。
6、成年期:特征—亲密&孤独。
7、中年期:特征—利他&自利。
8、老年期:特征—整合&绝望。
◎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p.45)
1、感觉动作期:0~2岁
2、准备动作期:2~7岁
3、具体运作期:7~11岁
4、正式运作期:11岁以上
◎布鲁纳的认知发展理论。(p.45-6)
1、扮演的方式(0~2岁)
2、形象的方式(2~6岁)
3、符号的方式(7岁以上)
◎佛洛伊德的心理与性理论。(p.46-7)
1、口欲期:年龄:出生~18个月 特征:刺激嘴部的经验获得快乐。
2、肛欲期:年龄:18个月~3岁 特征:主要的乐趣来自刺激肛门的经验。
3、性器期:年龄:3~6岁 特征:快乐来自刺激性器官的经验。
4、潜伏期:年龄:6~12岁 特征:压抑或否认性方面的需求。
5、生殖期:年龄:青春期开始 特征:性成熟有性需求及生殖的能力。
◎促进幼儿社会化的要素。(p.49-50)
1、认同作用:温区表示认同作用是一种概念,市被模仿人对模仿者有直接明示及永久的影响。‧种类:
(1)类同的认同:模仿者仿效被模仿者,并有类似的行为。(2)互惠的认同:模仿者与被模仿者有互相答应的行为。
(3)消极的认同:模仿者非但不模仿被模仿者的行为,而且与其有相反的行为与反应。
2、自我概念:(顾里—镜中之自我):本人在他人面前所表现的行为,由于他人的态度与反应,使本人了解自我,因而产生一种满意或是羞惭的感觉。
3、从游戏中逐渐接受他人的意见,知道自己扮演的角色,他人扮演的角色:(米德—概括化他人、主我、客我):说明了幼儿在社会化的过程中了解他人对他的判断及期盼,形成了一种印象。以及个人的行为有完全照自己意见做的(主我),亦有个人接受他人意见及态度做的(客我)。
◎幼儿的社会化必备的条件。(p.50)
1、具有充足的学习机会。
2、幼儿学习的动机很强。
◎妨碍儿童社会化的发展的家庭因素。(p.50)
1、双亲个性孤僻冷漠,对待幼儿缺乏关爱。
2、下层社经地位的双亲对子女忽视或拒绝。
3、亲子关系不佳。
4、双亲溺爱、纵容、或过分保护,使幼儿较难适应团体生活及遵守规范,对社会化发展亦有不利影响。
◎柯白葛的道德发展理论。(p.50)
1、道德以前时期(道德成规前期):婴幼儿时期。
2、习惯时期(道德循规期):儿童及青少年时期。
3、原则期(道德自律期):成年期。
◎会导致幼儿失常的不利情况。(p.52-3)
1、母爱的剥夺。
2、幼儿期亲子关系过分紧密。
3、亲子关系不足。
4、亲子分离。
5、父母离婚。
6、受虐待或忽视。
◎父母对于婴儿及幼儿应如何启发及管教。(p.51)
1、母亲应该对婴幼爱护并抚育周到。
2、从出生就要开始对婴儿激励。
3、父母对幼年子女应该适当的爱及管教。
4、在幼儿期父母应该鼓励孩子养成独立自主的习惯。
5、在5岁左右父母要为孩子将入国民小学做准备。
◎无助感症候群。(p.54)
1、自主性反应减少导致心理动作发展迟缓。
2、对认知产生消极的心态。
3、进取的动机减弱,展现出被动的行为。
4、发生在多重无法控制事件后的无助感反应会持续下去。
5、食欲及社会化动机均将受到压抑,无法好好地照顾自己或接受刺激。
6、生理方面的改变。
◎婴儿及幼儿的行为问题。(p.55-59)
1、自闭症
5、惯用左手及使用一只眼视物
2、饮食挑剔
3、语言的缺陷及口吃
4、沈默孤僻的幼儿
◎自闭症幼儿的行为及治疗方针。(p.55-6)‧行为
1、不与任何人交谈,包括教师、双亲等。
2、对成人的命令或嘱咐不理睬、不遵从。
3、可能会做毫无意义、不快乐的游戏。
4、可能有自虐待的行为。‧治疗方针
系采取个别矫治的方式,引用行为修正策略,由一位治疗师对一位自闭儿谈话,要自闭儿应答。倘若自闭儿与治疗师对话,他将会获得奖励。
◎导致幼儿饮食问题之因素。(p.53)
1、心情紧张导致食欲减退。
2、婴幼儿有其特别不喜食的口味。
3、情绪高涨的影响。
4、以拒食或挑剔食物作为手段,以便获得家长的关注。
◎婴幼儿不良饮食习惯的矫正方法及预防办法。(p.53-54)‧矫正方法
1、食物应选择易于消化及吸收者,尽量不放味精或其它刺激性的调味料。
2、餐桌上应有愉快的气氛。
3、食物应顾及美观并且有吸引力
4、诱导孩子吃掉不喜食的食物,如改变食物的形状或者少量。‧预防办法
1、养成幼儿分食及单独吃饭的习惯。
2、成人要以身作则,并示范餐桌礼仪。
3、吃饭最好定时、定地点、定量。
◎促成幼儿口吃的因素。(p.55)
1、语言的熟练程度。
2、家庭情绪气氛。
3、教养愈严格愈容易导致口吃。
4、缺乏密切的社会接触。
5、幼儿的语言常在紧张的状况下被打断。
6、处在陌生的环境中。
◎沈默孤僻幼儿的矫正方法。(p.55)
1、鼓励这些幼儿对别人打招呼。
2、和熟悉的人说几句话。
3、对三、五个熟悉的人说几句话。
4、加入游伴团体练习与别人沟通及交谊。
第三章 儿童期(6~12岁)【摘要重点】
◎儿童期的行为特征。(p.67)
1、学习独立。
2、自我概念。
3、对父母的依恋感减少,对同伴的友谊及亲密感渐增。
4、增加对教师及同学的认同。
5、学业成绩及适应不佳,多数会成为非行或攻击性、或逃学等偏差行为。
◎儿童期的发展工作。(p.68)
1、儿童期最重要的发展工作是学习各学科的知识及各种技能。
2、儿童的行为必须符合社会期望,并适合其生理年龄。
3、儿童有新的及更多的社会接触
4、儿童学习发展工作必须凭借其自己的努力,不能仰赖父母的帮助。
5、学习与同辈及他人相处。
6、扮演适合其性别的角色。
◎儿童人格发展的决定因素。(p.74-75)
1、身体构造:
1.直接的影响:身体强壮肌肉发达的儿童擅长体育活动,在同伴中能建立威望,反之瘦弱、过于肥胖的儿童在运动方面常居劣势。
2.间接的影响:儿童对自己仪表的感觉,有时自己不易感觉自己的弱点,经别人提醒后才
感觉得到,所以间接的影响又称为「对儿童有影响力的人对他仪表的感觉」。
2、身体状况:身体状况的改变能影响儿童的行为及人格。
3、情
绪:轻微的情绪问题就会导致身体的不平衡,及行为问题。
4、智
力:儿童运用其智能调适生活。
5、家庭生活方式及儿童幼年时经验的影响:儿童的家庭生活方式常取决于双亲的态度及行为。
6、文化的影响:各种文化均有其特质,对价值观点亦均不同。
7、学校的影响:学校与家庭均为文化价值的传播者。学校对儿童的影响力比家庭的影响力大。‧ 老师对儿童的影响有两种(一)直接影响:老师纠正学生的行为。(二)间接的影响:老师
帮助学生使他们有良好的社会调适,以便影响他门人格的正常发展。
8、同伴的影响:儿童在团体中的声望,影响他的人格发展。
◎儿童心理发展的理论。(p.76-82)
1、佛洛伊德的心理与性的理论:儿童期,尤其是小学中、高年级的学生发展出对异性排斥或
厌恶,此时期即是佛洛依德所描述的对异性欲念压抑在潜意识里的时期。
2、爱力克森的生命周期理论:儿童期再该项理论的第四阶段,其特征是良好的方面是勤奋,不良的特征是自卑。此理论凸显出儿童其最重要的工作是学习学校里的各项功课。
3、认知的发展
(1)皮亚杰的认知理论:七岁到十一岁是具体运作期,这其主要的发展市儿童可不经由街处
或掌握某事,就能想起这种事物及关系。
‧具体运作期及正式运作期的差别:具体运作期的儿童还不会运用想象力,也不会用推理
能力形成假设,仅是学会应用符号及思考而已;而正式运作期的儿童及成人已学会了认
知的许多方法,所以能够学习更多高深艰难的知识。
(2)布鲁纳的认知理论:学龄儿童至成年期是符号的方式,这市他认知理论的最后一个阶段,他认为儿童进入小学以后才会应用符号,所谓的符号即是指字母、标点符号、文字等,并能依照文法规则操纵符号。
(3)凯莉的认知理论:凯莉发表的认知理论,认为个人认识各根据其个人架构,意指一种概
念的分类,亦是个人感觉他的世界的一种方法。这是基于个人的经验,对外在的世界在 知识层面内予以架构。
(4)阿诺德:他认为儿童必先对事物认识清楚,才会激起情绪反应。
4、自我实现
(1)马士洛的自我实现理论:
他认为自我实现是个人内在的一种倾向或动机,想要充分展现其前能与才华,以便能达到最佳的成就。自我实现是人类动机中最高的层面。马士洛将人类动机分等级,最低曾是满足生理需求,诸如饥而食、渴而饮……等。
(2)威克逊儿童的自我实现权理论:他认为儿童知该项权利是非常重要的。他认为社会应该重视儿童,应该设法满足其需求,发挥其特长方能使将来的社会更发展更进步。
◎影响儿童在学校社会化发展的因素。(p.83)
1、儿童的人格类型:凡具有积极的人格特质,容易和别人交友者,比较在新环境内适应良好,社会化的发展亦较良好。
2、学业成绩:成绩良好的儿童具有良好的自我概念及自尊新,有助于其社会化的发展。
3、师生及同学关系:师生及同学关系良好者,社会化发展良好;反之,会妨碍期社会化的发展。
4、居家社区环境及学校座落的地点:居家社区环境不良或是学校座落在低收入户集区的社区内,环境骯脏,犯罪率高,儿童常接触行为偏差的少年或成人,容易学到不良的习惯及行为。
◎道德发展-习惯时期(道德循规时期):柯白葛的道德发展理论,儿童及青少年时期在该理论的第二阶段—习惯时期。多数的儿童及青少年会遵守成人的命令,学校所定的规则,凡举是非对错,以及应该如何做,大致会遵照别人所定出的一些习惯,而不是自己的思考过程。
◎行为学习方法。(p.85-86)
1、行为加强理论(史金纳):他认为儿童是外向或是内向,其行为是喜欢讲话、展现才华,或是镇静、含蓄都是父母加强的结果。
2、社会学习方法(米勒及唐纳):他们认为人类行为是由于观察及模仿他人行为而学习的,社会学习的要素包括驱策力、线索、反应及加强等。
3、模塑理论(庞杜拉):他认为人类有许多行为是观察一个行为的模式而习得的。
◎儿童学业成绩不佳的原因。(p.87)
1、没有做好学习前的准备工作。
2、读书方法错误:1.分心型的学生 2.懒惰型的学生 3.迟钝型的学生。
3、父母期望过高管制过严,与期望过低管制松懈,都会形成儿童学业成绩不良的情况。
4、儿童处在不利于学习的环境中。
5、儿童智能不足、学习无能或者感觉器官有缺陷。
◎儿童受虐的种类、伤害、辅导及预防。(p.89-93)‧种类
1、身体虐待:指儿童与青少年身体因受暴力而留下一些临床上可以检验的伤害,如瘀血、伤
痕、骨折等,依受伤的部位及严重程度明显不是出于意外造成的。
2、精神虐待:对儿童、青少年施以不人道、不合理行为,造成其心智、心理与情绪上的严重
伤害,包括拒绝、贬抑、威吓、强化或教导其不符社会规范之行为等。
3、性虐待及乱伦:乱伦是性虐待的一种,指在血亲间发生性关系。其它的性侵害施虐者则可
能是陌生人。性虐待及乱伦包括性胁迫、强暴、恋童癖、以孩童从事色情交
易等身体接触与非身体接触。
4、疏忽:指照护者没有提供孩童最基本的维生必须,或正常身心发展所需的照护程度。包括
无法供给或故意不供给儿童充足的食物、衣物、住所,或免于身体伤害的监护,以及照顾不足而导致严重的营养不良或成长受阻。‧伤害
1、生理的伤害:死亡、身心症、身体机能受损、感染性病、怀孕等。
2、心理的伤害:否定自我、孤僻、缺乏信任感、恐惧、羞耻、罪恶感、敌意、愤怒等。
3、对行为的影响:旷课、吸毒、犯罪、成为下一个施虐者、攻击性强等。
‧安置辅导
1、安置前预防服务:(1)紧急处置方案(2)家庭维护方案
2、家庭重整方案
3、永久安置方案:(1)领养。(2)合法监护。(3)长期寄养或机关教养。
‧民事保护令分成:(1)通常保护令:有效期限一年。得以申请二次。(2)紧急保护令:四小时内以书面核发。
第四章 青少年期(12~20岁)【摘要重点】 ‧(少年期12~18)‧(青少年期:18~20)
◎少年期的行为特征。(p.99-100)
1、这期刚开始,少年达到性成熟,身体快速生长,容易疲劳、不安、头痛、懒散导致情绪高涨、心理不平衡。
2、独立生活的能力比儿童期增进,与双亲及家人的关系比较从前疏远。
3、此期社会化的特征是对同辈团体的亲密度大为增加。
4、属于不大不小的尴尬年龄,地位较不明晰或含混。
5、自我评估的能力不强。
6、情绪及行为非常不稳定,时常改变。
7、少年期的问题很多包括:健康及生理方面的接受、学业问题、家庭关系及社会关系、未来计划之筹划方面等四项。
◎青年期的行为特征。(p.101-102)
1、情绪较平和。
2、多数青年都经历过短期离开父母,独立生活的锻炼。
3、社会化发展更迅速。
4、解决问题的能力随着年龄渐增而日益增进。
5、双亲不适当的管教及对待,对青年子女行为的不良影响。
◎人类的认知发展程序:依照盖尔福的意见,人类的认知发展程序,包括下列各项
1、认知:意指发展并认识。
2、记忆:将所认知的内容记住。
3、扩散性创作:将许多已知的事实创成新的,或多种的关系。龙冠海教授表示的「分析的观点」与扩散性创作同义。这种创作包括创造性的思考。
4、收敛性创作:意指达成结论,就是龙冠海教授所指出的「综合性观点」。
5、评估:对已知事物的准确性或适当性作成决定。
◎青少年期有关身分及角色的困难(爱力克森):
爱力克森理论第五期青少年阶段的特征为身份对几色混淆,这时期良好的特征身份是个人对自己的了解;不良的特征是角色混淆,亦称身份扩散,或身分迷惘,意指个人的自我是不整合的。困难包括:
1、有些青少年,分不清他从前所担当的角色,哪些角色应该继续,哪些角色不应该继续,因此感到迷惘。
2、青少年们由于认同,习得多种行为,但是他们尚未准备好担当成年期的责任,因此未作抉择。
3、角色迷惘的青少年其积极的本质逐渐消灭,消极本质就会增加。具有消极本质的青少年逐渐出现偏差行为,最容易危害社会安全,许多犯罪少年的自我本质是偏差的。
◎青少年期社会行为发展的特征:(12岁~20岁未满。)
1、接受个人发展成熟的体格特质,并接受扮演其本身的性别角色。
2、不仅能独立生活,感情方面可不依赖双亲而自立。
3、这时期同辈团体的友谊比亲情更重要。青少年应结交同性朋友与异性朋友,并与他们建立亲密的关系。
4、发展担当公民资格所需要的学识、能力与概念。
5、青少年必须面对人生三大重要的发展:升学、就业、婚姻做抉择,并积极筹划与准备,此三件大事必须在下一阶段成年期陆续完成。
◎青少年期社会化发展的特征。(p.111-2)
1、青少年与同伴关系较亲密,与家庭关系较疏远。
2、社会参与增加。
3、沟通及表达的能力增加。
◎当前社会重视社会化发展的缘由。(p.112)
1、据学者们的研究,未来的世界人口愈来愈多,资源却逐渐减少,交通运输便利,使国际间沟通及合作频繁。年轻人在未来社会中出人头地,必定是社会化及人际关系良好的人。
2、在民主国家中许多职位都要人民或同事投票选择,一个不善沟通、人际关系不良的个人,很难脱颖而出。
◎青少年期的问题。(p.109-119)
1、中等学校校园伦理与暴力事件。
2、青少年犯罪。
3、青少年滥用药物。
4、婚前性行为、未婚妈妈及雏妓问题。
◎犯罪理论。(p.119-120)
1、克劳瓦及奥林-机会理论:社会中散布合法或不合法的机会是非常重要的,将决定偏差的 方式,低阶层的人民犯罪率高,他门期望获得中产阶级的生活水准,却无法获得合法的 机会,乃转向不合法的机会而犯罪。
2、柯汉-犯罪次文化理论:在犯罪率高的社区理,那些导向犯罪的价值观点,态度及行为模
式是代代相传的,形成一种次文化。
3、苏萨兰-差别联结理论:犯罪行为和其它行为一样,都是从学习得来的,尤其是从个人所
亲密归属的团体中最容易学习。
4、李玛特及贝克尔-卷标理论:个人可能偶然或经常有偏差行为,如果没被发现就不会被公
认为偏差或是病态的,但是一但被发现,往往会被贴上坏的卷标,会导致更严重的偏差
行为。
5、梅尔顿-规范缺失理论:社会秩序混乱涉及一种整合,倾向于分裂或缺乏文化目标或规范,即社会里某些个人或团体不能经由合法规范所允许的手段来达成目标。
◎我国对少年犯的处遇程序、方法,以及改善建议。(p.114-117)
.处遇程序由司法机关设置少年法庭审理少年犯。少年犯案被警察发现,警察审查情节轻重、当事人犯案之动机等,决定是否训斥几句,即将少年放走,或者做一简单报告将少年送交少年法庭审理。少年法庭接案之后即刻请观护人或大专实习同学进行家庭访视,与家人及少年会谈,做成审前报告,少年法庭审理之后,对少年犯之处遇方式由轻至重。‧处遇方法
1、训诫。
2、假日生活辅导。
3、交付保护管束。
4、感化教育。
5、少年监狱。‧改善建议
1、促进学校与家长间之联系。
2、推广亲职教育。
3、举办辅导讲习。
4、应对学生的家庭提供谘商与辅导。
◎社区处遇的优点。(p.116)‧政府方面
1、可节省政府的经费、人力、物力及设备。
2、辅导成效较佳。‧对少年犯方面
1、不妨碍少年的学业或工作。
2、就业少年犯负担部分费用,使他养成责任心并获得自尊。
3、社区处遇比较少年监狱及感化教育机构管制较松,没有将他们当作犯人看待,使少年容易悔改。‧其它方面
1、实施社区处遇,专业社会工作人员系采用个案工作方法或团体工作方法(团体治疗或团体谘商),并有许多工作模式,所以辅导较有成效,在犯罪率较低。
◎安非他命中毒之特性。(p.124)
1、会危害神经细胞。
2、会产生依赖性及耐药性。
3、有再发现象。
4、突然的幻觉。
◎安非他命犯罪及滥用者增加之原因。(p.125)
1、歹徒及不法组织为牟利而大量促销。
2、已滥用的个人不容易禁绝。
3、一般人对该药之认识不足,常有疏于防患及考虑之处。
4、大部分原料如麻黄素透过走私进口,其供应来自国外,杜绝其供应管道困难。
5、心理因素:ㄧ般人对对该药的误解,如:不易上瘾、不犯法等。
◎安非他命滥用之原因、预防对策及误解。(p.125-126).滥用原因
1、来自家庭之疏离感。
2、朋友引诱。
3、好奇心。
4、逃避忧郁、消沉。
5、对现实社会之反抗。‧预防对策
1、避免孩子孤立,不可过度纵容。
2、与学校密切联系。
3、监护者应具有药物常识。
4、晚上不轻易允准子女到同学家做功课或夜宿。
5、不准子女在不正当场所打工。
6、应多注意子女的行为,如学、不服管教、暴躁、易怒、缺钱用等。‧误解
1、不易上瘾(其实有强烈精神性)。
2、不犯法(实际上已列入麻醉品管理、非法持有及吸食、施打者分处2至3年以下有期徒刑)。
3、戒断不难(实际上有禁断症,容易再犯)。
第五章 成年期(20岁~4、50岁)【摘要重点】
◎成年期的变化及成人心态与调适情况。(p.133)
1、从受抚育子女的身分,结婚后转变为夫妇身分,生育子女再变为担当父母身分,都要在短短几年之内完成,难免在心理方面尚未适应。
2、从学生的身分忽然转变为就业者的身分,亦经过很大的转变。
3、必须经过一连串的调适。
4、心理状态复杂而多变,有欢欣、鼓舞的巅峰经验,也有紧张、焦虑、烦恼的日子。
5、双薪核心家庭逐渐增多,内外兼顾,角色愈来愈多,时间紧凑压力倍增。
◎成年期的行为特征。(p.134-135)
1、这个时期之初,成人身体最强壮、体力最旺盛、仪容俊美,二十五、六岁之后就以极缓慢的速度减退。
2、是一个成家立业,生儿育女的年龄。
3、是最具生产能力的年龄。
4、在成年期(大约在35岁左右)已完成人生三件大事,升学、就业、婚姻,成人就稳定下来。
5、成年期问题极多。
6、情绪高涨而多变。
7、成人在就业方面良好的表现将奠定终生事业发展的基础。
◎成年期心理发展理论。(p.138-143)
1、人生周期理论—亲密对孤独:爱力克森人生周期理论第六个时期良好的是亲密;不良的特
质是孤独。他也指出程人必须将其本身的意识与他人的意识相融合,才会达到亲密的关
系;若成人不能将整个自我与他人的自我融合,就会产生孤独感。
2、成年各阶段的发展理论: ﹙1﹚熙海:
他将成年期的发展分成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20-30岁):特征为努力争取独立。
‧第二阶段(30岁以上):特征为对自我及其拟担当的角色重新定义。
‧第三阶段(30多岁或40多岁):特征为努力挣脱某些不利的经历,以维持社会人的身分。
﹙2﹚钮高坦:按照社会的定义,成人对于责任、权利与报酬,各年龄阶段的人有不同的分配。了解上述的观点(社会行为的全角):
1.成人对自己作的决定必须了解并配合社会的支持与限制。
2.有些成人对于上项意见作一致的心理回响,他们遵守社会所规定的次序去作。
◎成人应担当的责任。诺叶斯与柯尔勃研究成人应担当的责任:(p.135-136)
1、性的需求。
2、生育并抚育子女。
3、就业。
4、社会参与并担当公民。
◎健全(理想成熟类型)成人的特质:史东与丘区研究成人期的人格发展,指出成人通常可以分为两大类型:
(一)理想的成熟类型
(二)发展成许多病态及问题有待克服。
‧健全
1、成人的能力及心理特质
(1)他认识自己并了解其长处及短处,并能与其过去连结起来,能成长、改变,并能适应新环境。(2)他有智能、不仅能学习知识,并且能应用习得的知识,明智的解决其生活方面的问题。(3)他能发展自决,并能操纵自己的命运。
(4)展望未来,他能珍视自己的生命及机会,随时注意自己的安全。
(5)他熟悉社会上的实际情况,发现了许多意义含混或矛盾的事,不仅能容忍,有时亦
需要某种程度的独自思考。
2、成人的社会行为
(1)很重视人际关系,能接受爱并给予爱。(2)他很关心社会问题,也有一种责任心,设法减轻或解决社会问题。(3)他有一种民主守则,不仅存在意识型态,而且在行为方面个人深深的坚守。
(4)他遵守社会规范,并企图提高其行为水准,使之不被文化所排斥,但并非不经思考就接受现成的社会价值观点。
3、◎成年期的社会行为发展。(p.143-148)
1、成年期的社会化。
2、成人的角色期盼。
3、成人的社会参与。
4、成人的社会流动。
5、道德发展—原则期
◎成人角色期盼的特征。(p.143-144)
‧ 角色期盼:指某种特定角色的期望,角色期盼与社会文化所赞许的行为有关。
1、大多数成人自己期盼的角色与社会期盼他们担当的角色相符合。
2、担当所规定角色良好,自我评估必定较优。反之,担当所规定角色成效不佳,自我评估必
定较劣。
3、成人的行为须适合其年龄,对于就业及家庭应能担负起长期的责任。
4、婚姻及就业系成人应履行的责任,应该在适当的年龄达成,如此成人就能得到内在的安定
及信心。
5、不同社会经济地位家庭的成人,其机会分布亦不等。
◎道德发展----原则期(道德自律期)?(p.147)
柯白葛所创作的道德发展理论,成年期正处于第三时期的原则期,这时期的成人已具有内部的行为守则,这是基于其个人的思考及分析而获得的。
另,并非所有的成年人都可以发展到原则期,教育水准较低,社会经济地位较低的成人多数只发展到习惯期。另有致能不足、人格异常社会化发展很差的成人,终生停留在道德以前阶段。
◎单亲家庭各有哪些问题?(p.152-153)
1、母亲的单亲家庭:经济问题。
2、父亲的单亲家庭:身兼母职。
◎夫妻调适之道(简春安教授)。(p.154)
1、美满的婚姻需要不断的设计与规划。
2、夫妻两人要强调沟通内涵和技巧
3、对夫妻关系要有「人性软弱」的忧患意识。
4、夫妻间应愈来愈好的角色适应。
◎家庭经济的理论。(p.155)
1、拮据时期:从新婚到子女年幼时期,家庭经济是收入少,支出多。
2、渐宽时期:孩子们进入了小学至国中阶段,家庭经济逐渐宽裕,薪资及储蓄渐增。
3、富足时期:孩子们进入高中至完成学业、就业、婚嫁,此时父母已步入中年,事业、经济
已达个人一生之中的巅峰时期。
4、减退时期:从退休到死亡,老年医疗费用极高,可能遭遇配偶死亡,因此老年期是人、财
方面都在减退。
◎掌理家庭经济的技巧。(p.156)
1、编制家庭预算,量入为出。
2、购置用品精打细算。
3、开辟财源增加储蓄。
4、银行定存达一定金额,转入其它获利多且稳固的投资。
◎父母应如何承担亲职。(p.156-157)
1、灌输正确的价值观点。
2、教导子女应对及礼仪。
3、养成卫生习惯以维护身体健康。
4、父母应在子女性成熟时,灌输最基本的性知识。
5、教导子女勤俭,养成储蓄的习惯。
6、父母应教导子女遵守社会所赞许的行为规范,并学习履行公民的责任。
◎成年期的问题。(p.157-160)
1、成人职业调适不良的问题。
2、成人心理失调及精神病态的问题。
◎就业母亲的困扰。(p.152)
1、体力不支的困扰。
2、面临多重心理压力。
3、未善尽亲职的影响。
第六章 中年期【摘要重点】
‧学理上的界定:停止生殖开始至体力衰退即心智敏捷度减低为止。‧年龄上的界定:40~65岁称之为中年期。
◎中年期的行为特征。(p.167--168)
1、中年时期是一生成就的巅峰时期。好洛克表示发展的高峰是40~50阶段。
2、中年时期经历到更年期。
3、心理多变有时平衡,有时不平衡:不平衡期主要是在更年期,其次是空巢期。
4、初步衰退时期。
5、中年期的危机及问题: 1.中年期男性婚外情增强。2.中年人罹病率增多。3.中年是自杀的高峰期。
4.与职业有关的,诸如职业调适困难,不顺遂或失业等。5.◎中年期的发展工作。(p.173)
1、接受并适应中年期生理方面的改变。
2、关于兴趣方面的改变。
3、关于职业调适使个人能建立并维持一相当稳定的生活。
4、家庭调适。
5、参与社区事务担当良好公民。
6、额外的工作—照顾病弱家人。
◎智力的种类。(p.175)
1、流体智力:所包括的能力可能是由人类的神经结构与心理架构所构成,包括记忆力、推理 能力、联想力,这种能力中年期渐衰退。
2、晶体智力:它主要取决于正向的学习经验,包括所有会增进个人在常识方面的区分力、动 机和个人调适能力,此种能力中年期仍有增进。
◎心理发展的理论。(p.175-176)
1、容格的分析理论:他认为性格发展过程中,自我是联结个人与外界现实世界,必须到四十岁时才能发展完全。自我亦可说是个人与外界力量妥协的性格结构,自四十岁以后至老年开始发展内在的、真实的个体,这一阶段为发展个别化的目标朝向自我实现,这是四十岁以后终生努力奋斗的目标,但不一定能够完全达成。
2、爱力克森﹙Erikson﹚人生周期理论第七期利他对自利:人生周期理论中年是属于第七期,特质是利他对自利;良好的特质是利他的,这指有生产力中年人,他们人格健全在社会上已有了相当的地位,这些人仍有余力照顾他人,并能关心社会、贡献己力;不良的特质是自利,没有生产力,可能自顾不暇,不可能顾及他人,他们通常是停滞的、不活动的,或者是属于低社经地位的个人。
◎中年期的家庭及家人关系。(p.177-178)
.家庭关系方面:中年人家庭关系最大的特色是上有老年尊亲,下有青少年或成年子女。‧家人关系方面:
1、亲子关系:
是疏远而尚佳的或是疏远而不良的,当视两代间的沟通技巧、子女的年龄、媳妇及 女婿的人格类型与中年父母配合与否而定。
2、夫妻关系:
虽然有一些危机,但是多数夫妻还是安然渡过,夫妻关系从亲密至冷漠都有。
3、与老年父母的关系:
在西方社会中是较不良的,而在我国仍有极孝顺的子女,对病弱父母照顾周到,但 是也有不少弃老年父母而不顾,不愿意负担其生活费用。
◎中年发展任务理论。(p.172-173)
1、体力取向转为智能取向。
2、人际关系自性关系转为社会化的结合。
3、感情的投注由固执转为具有弹性。
4、心理活动的弹性以对抗僵化。
◎中年期的问题。(p.180-200)
1、职业调适
2、照顾老年父母。
3、更年期的烦恼、性的改变及婚姻危机。
4、准备退休。
5、担当祖父母的愉悦及问题。
◎更年期的症候、辅导策略。(p.186-195)‧症候
1、女性更年期的症候。
2、男性更年期的症候。‧辅导策略
1、心理辅导。
2、药物治疗。
◎婚姻冷淡夫妻之辅导方针。(p.191)
1、实施婚姻保温术。
2、家庭生活切勿陷于单调,夫妻应建立一些共同的兴趣。
3、家庭事务处理得当没有造成重大错失。
4、工作所遭遇到的压力或焦虑,应该不带回家中向家人发泄。
5、与同事及亲友维持良好关系。
6、保持良好的身心状况、愉悦、和谐的心情。
◎不婚人口急剧增加的原因及辅导策略。(p.192-193)‧原因
1、当代二十几岁的成年男女对婚姻的价值观及需求改变,认为婚姻是选择性的可有可无。
2、社会对就业的资格愈提愈高,年轻人为求得高学位而延误了婚姻。
3、社会上普遍缺乏良质的婚姻辅导或媒介机构,以致完成学业之后,择偶的机会愈来愈少。
4、成年人受父母婚姻不美满或当代离婚率升高的影响,对婚姻的危机意识升高,不敢冒险尝试。‧辅导策略
1、大专院校开设婚姻与家庭、亲职教育等课程,并设立交谊性社团。
2、社会福利机构应办理婚姻谘商及交谊性活动,并训练交友及沟通技巧。
3、就业机关定期举办未婚员工交谊活动或郊游,以提供更多的择偶机会。
4、唤醒成年人关于婚姻的重要性,并教导择偶的技巧,以提高结婚率。
5、未婚人口的安养问题方面,应增加为独居者所设的服务项目,或增设安养机构。
◎同性恋的导因。(p.194)
1、与基因有关,是遗传的。
2、内分泌不正常,腺体分泌和脑下垂体的异常。
3、性别认同混淆。
4、早年家庭中不利的环境。
5、母亲将感情转移到儿子身上。
6、女性化的男孩。
7、女同性恋者除上述家庭因素外,可能来自情绪受创,或是幼年时阴茎嫉妒情节。
◎中年人应如何为退休预先做准备。(p.196-197)
1、增加储蓄额。
2、为退休生活预先做安排。
3、维护身心健康。
4、家人及人际关系良好。
5、建立正确的人生观或理想目标。
2.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名词解释 篇二
1 史前社会信息行为的方式
1.1 非符号的信息交流行为
非符号是指除了语言文字之外, 作用于人们感觉器官的用以负载信息的各种标记和实物。早期人类最初使用的近距离视觉传递方法是手势和拟态语, 这是在狩猎过程产生的一种迅速而默然地传递信息的方法。手势可以表示数字、动植物、物品、表情与情绪, 甚至可以用几个连贯动作表明某种含义。例如, 当一猎手发现兽迹时, 需要隐蔽地进行, 于是就相互用手势交换新产生的信息过程。这种以手势和身体动作的拟态语是各个民族都有的最原始的信息交流与传递方法。在史前社会中, 信息的交流通常依靠的是听觉, 这里我们讲, 除了早期人类利用信号鼓等器物发出的声音信号外, 主要的是用语言的信息交流。根据Mc Luhan (1964) 的话:“史前社会的感知器官和社会导向主要是耳朵———‘耳听为实’”[2]。人类最初只有声音而没有语言, 人与人的接触可能只依靠手势或高低不同的音节作为媒介。更多的劳动生活促使社会成员之间协作的场合增多了, 这决定了原始人后来终于到了“彼此之间有些什么非说不可的地步”[3], 产生了语言。此外, 许多吟游诗人活跃于世界各地, 传递消息和故事, 《奥德塞》就是希腊的祖先传述的古代的叙事诗, 荷马也是一个把古代流传下来的故事巧妙地加以搜集的游吟诗人。
1.2 借助符号的信息交流行为
语言、手势、拟态语言以及类似的各种形式的传递方法, 在远古时代仍受空间、尤其是时间, 人们寻求一种能够表示生与死, 喜与怒, 哀与乐, 或者显示数目的信息交流方法。于是人类又发明许多帮助记忆的方法, 如颜色图像、“结绳记事”、“契木为文”、图画文字等办法。
绘画和舞蹈也是原始人类传递信息经常使用的一种方法。颜色和图像在史前文化中普遍占有重要的地位, 不仅在仪式中, 而且在日常的信息交流中。他们不仅把画绘在岩洞的壁上、树上、斗蓬上和各种皮上, 而且也直接把画绘在人的身上, 甚至雕刻在自己所有部位上, 形成具有部落特色的人体彩绘, 譬如, 黑色表示战争, 红色表示葬礼, 蓝色表示戴孝的寡妇。人们还佩戴饰物。如果一个男人戴着小竹管项链, 就说明他在炫耀自己的财富。史前人类把部落发生的重要事件、生产工艺等会通过舞蹈来表达。
结绳记事是一种常见的原始记事法, 世界各地均有记载。人们用结绳的大小、多少以及涂上不同的颜色来表示各种不同的意思。《易·系辞》说:“上古结绳而治, 后世圣人易之以书契。”[4]指的是这种结绳记事的史实, 但结绳只是帮助记忆的一种符号, 在使用时, 如离开了记忆者, 就无法确切地了解结绳的意义。刻木记事是另一种语言符号, 方法上主要采用刀刻为主, 如要表达较为复杂的内容时, 则辅之以穿孔、图画及实物符号, 刻木上的刻痕同样需要加以口头说明。
与前两种相比, 可能图画文字要有趣实用的多。我国现存的象形文字云南纳西族的“东巴经”中, 就有大量图画记事的成分。汪宁生《从原始记事到文字发明》[5]描述了一段“东巴经”上的五个图形, 从右到左是织布机、手持织梭的女人、持弓欲射的男人、箭、飞在篱笆上的一只斑鸠。这五个图形表述这么一篇故事:天文翠海波波正在织布的时候, 斑鸠飞在篱笆上, 人类始祖错若利恩带来了弓箭想射, 瞄了三瞄, 不会射。翠海波波说射呀射呀, 便用织布梭向错若利恩手中一撞, 箭就射出去了, 正打在斑鸠的嗉子上。“东巴经”往往只有巫师看了才能诵出长篇的诗句。
无论是结绳、刻木, 还是图画文字, 都只是具有帮助记忆的性质, 只是代表某件事情的符号, 而不是语言符号, 若用以传信或表意, 要经过必要的解释。在史前社会, 主要依靠听觉上的信息传播, 信息的保存往往依靠繁杂而刻板的重复。当某些动作或符号被当作传播信息的一种方式, 反复被仪式化后, 便成为一种有效的或成为灌输给人的有意义的“社会记忆行为”, 形成文化认同感。
2 史前社会信息的社会功能
在文字社会, 我们通过阅读而获知、启发、受教, 而在不谙文字的史前社会, 他们部落的历史、神话、生产技术等一般通过故事、歌曲和舞蹈来表现和保存。从信息学角度来说, 史前社会部落的信息交流可以看做是三种主要职能的执行:定义部落特征;普及实用技能;记事。
2.1 定义部落特征, 传承部落文化
每个民族对自己的文化传承都有自己鲜明的特点, 都会特意保持、延续属于本民族的文化。在史前社会, 主要依靠听觉上的信息传播, 讲故事在他们的文化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信息的保存往往依靠繁杂而刻板的重复。故事的讲述者会描述了部落和土地的起源, 通过这种方式保存部落的历史, 代代相传, 供后人记忆和怀念。在文字出现之前, 记忆是“一种回忆性的社会行为。它属于一种纪念”[6]。记住部落的文化在很大程度是部落所有成员的一个共有特征, 部落成员通过记忆发生在部落故事的代代相传, 打上部落印记, 以此区分于其他部落和传承部落文化。
2.2 普及包括狩猎、造房、农艺的实用技能
史前社会的部落成员通常是狩猎采集者或自耕农, 在部落里没有专业的分工, 没有自己专门的角色, 他们为了生存掌握了很多必要的生存技能而成为多面手。部落时常会围着火堆聚会交流, 部落成员之间的合作、引导, 普及狩猎、农艺、造房等的实用技能, 使大家都懂得如何去狩猎, 该吃什么, 以及如何应对环境。甚至舞蹈也作为工艺技术的一种仪式化呈现, 舞蹈动作告诉他们是如何建造房子或制作武器的, 或者是如何进行组织的。
2.3 记录重要事件, 确定相应的社会关系
史前人类通过上述的信息行为来表示一些简单的事物, 记录部落发生的重要事件, 还用来表示比较复杂的数字和债务, 确定相应的债务关系, 甚至用来解决纠纷。白裤瑶过去曾在交换、借贷或者典押时, 曾使用刻木记事的方法, 如族人之间发生借贷关系时, 当事人双方找来一根木或一节竹子, 并邀请双方油锅兄弟到场作证, 然后用刀在木或竹上砍下大小不等的格齿, 破成两半, 双方各执一半为证。借贷还清时, 当事人相约并邀请原族中证人到场, 清帐之后, 当事人双方当场将原所刻的木或竹合拢验证烧毁, 表示借贷关系告结。
值得一提的是, 个人的信息行为也会影响部落的政治, 史前部落首领从来都不是世袭的, 而是任人唯贤的。掌握信息量的多少和表达信息呈现的方式会影响部落首领和宗教首领的选择, 部落首领的重要任务是代表部落与其他部落进行谈判, 因此他需要精通当地历史和文化, 擅长辩论。
3 史前社会信息传递的不可靠性
文字产生之前, 流行的实物信息方法带有随意性, 有时甚至令人费解, 或许产生不同的甚至截然相反的意思。因为各种实物尤其是动植物, 它们的属性和所能代表的意义是随人们理解力或不同部落之间的认定方式的不一样而变化着的。在文化形式上的内容更是如此, 口头文化并不容易保存, 在流传中, 故事的原本性难免遭到破坏。也许几代之后, 公共回忆不复存在, 后人对无文字社会遗留下来的一些艺术形式就难以解释了, 巨石阵便是一个著名的例子, 巨石阵是英格兰西南部的一群巨石碑。这个史前社会的仪式化景观建于青铜时代早期 (约公元前3000-1500年) , 由几代人共同完成, 每代人都加入了自己的特色, 使之带有更多更复杂的含义。人们试图解释巨石阵的含义, 却发现并不容易。毋庸置疑, 当时的建造者或主使者觉得巨石阵意义重大, 这绝不是不合理的假设。但是意义重大的原因记录, 和其他史前古迹一样, 都在几个世纪前杳无踪影了。[7]
参考文献
[1]百度百科.史前文化[EB/OL].[2014-5-20].http://baike.baidu.com/link?url=pJ9DUustuu4Yo-pszM1YEnDyNEku35Rdn4htpHPZdfQSr1ww__NfFZZ84UvL9yFS XBW ciPSP8ovZS6_66vD9ta.
[2]McLuhan, M..Understanding Media:The Extensions of Man[M].Cambridge, MA:First MIT Press, 1964:44.
[3]恩格斯.自然辩证法[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71:151-152.
[4]吴怡注, 译.易经系辞传解义[M].台北:三民书局, 1995:139-146.
[5]汪宁生.从原始记事到文字发明[J].考古学报, 1981 (1) .
[6]Hobart, M.E., &Schiffman, Z.S.Information Ages:Literacy, Numeracy, and the Computer Revolution[M].Maryland:John Hopkins University Press.1998:15.
3.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名词解释 篇三
(石家庄学院资源与环境系,河北石家庄
050035)
摘要:本文从人类文明与货币发展史出发,推理得到当人类高度文明、在物质流、信息流与能量流的控制能力与法定权力完全自由平等后,地球上的人类可能会有统一的货币。当生态文明高度发达、所有生命均平等时,人类应会也有足够的科技水平为其提供保障,为其设计“生态币”的计量机制,来确保生物多样性及生物圈的平衡与稳定。关键词:生物圈;货币;生态币
Abstract :Based on the history of human civilization and the currency, reasoning got as high human civilization, material flow, information flow and the flow of control and legal authority after a full freedom and equality, human on Earth may have a single currency.When the highly developed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and all life is equal, humanity should also have sufficient technological level to provide protection for its design “eco-money” the metering mechanism, to ensure balance and stability of biosphere and biodiversity.Keyword: ecosphere;money;eco-money 1引言
人类的发展史就是一个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而不断地追求人人平等的历史。当我们人类在法律、社会、资源控制力等各方面均能真真平等后,人类社会的发展也许会转向生态文明的发展,即追求生命的平等。而要想达到生态文明的高度发展,所有生命均有足够的信息流、物质流、能量流,不再有物种被人类灭绝的事情发生,就必须将以“人”这一物种为中心的计量关系,改变为以生命为中心的计量关系,形成“生态币”——地球生物圈的资源计量单位,所有目前存在的各国货币都会消失。在这种情景之下,人类行为应该回归本位——即生命过程维系的信息流、物质流、能量流,不再追求过多。如果人类仍是地球生物圈的绝对优势物种,则人类会建立所有生命均平等的信息流、物质流、能量流的通量与当量,因为只有在这种条件下,才可以避免地球生物圈因物种的逐渐减少而自行毁灭的命运。2货币形成与发展的过程分析
如果目前关于人类的起源与演变的理论是正确的,那么货币的形成历史就应该是可信的。即在人类与其它生命体没有出现明显优势之前,是没有消费剩余的,也不可能出现交换,所以也没有必要考虑交换的计量问题。当人类出现区别于其它生命体的优势,出现消费剩余时,就出现了交换。当有交换存在时,就会出现计量问题。在交换品种不多、交换范围很小时,采用的是协商制的物物交换,虽然存在计量关系,但非常不精确,也不是一般等价物的前提下的交换过程。
随着人类生产力的提升、组织方式与管理方式的进步、科技水平的发展,消费剩余的种类与数量大幅度的增加,对计量的要求也越来越严格,于出现了国家等级的货币①。在一个国家范围内,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交换均转换为货币后进行,当然也有物物交换的现象,但不是主流。如果不考虑政治、文化、社会的影响,仅就以货币为中心的计量关系而言,人与人是平等的,因为无论谁都是将物质、能量、信息先转换为货币,再进行计量与交换。
现在,经济的全球化与贸易的高度发达,出现了计量问题。由于国与国的不平等,在进行物质、能量、信息交换时,找不到一种平等的各国都非常乐于接受的且不属于任何一方的货币作为计量依据。在国际贸易的发展过程中,如果那个国家成为最大的经济体,且发展程度超前,那么其它各国将被动地接受该国货币作为计量依据,那么该国货币理所当然地在国际贸易中占尽先机与优势。按计量理论推理,如果一个国家的货币成为公认的计量单位后,这个国家什么都不用做,只需要印货币就可以了,因为该国货币能换来他们需要的任何东西。之所以会出现这种情况,就是因为人类还能平等自由地在生物圈内获取生存、安全与发展所需的物质流、能量流、信息流,这种客观存在的差异性导致各国均有自己的货币且不能平等自由的兑换,但相对于非信用货币时代又有了巨大进步。3人类货币的计量关系及其运行机制
从以上分析可知,在对物质、能量、信息流动进行计量时,必须有一个计量标尺存在,这个计量标尺必须是在平等地对待任何一方。
人类在对物质、能量、信息流动进行计量时,计量标尺就是货币。各个国家均用法律的方式(即计量标尺的使用规则)规定本国货币的功能与作用,并且不得有两种货币,确保计量标尺的唯一性以实现平等的目的。在一个国家范围内容易实现,也必须这样,但在不同国家之间就不易实现,因为两个国家之间的人是不平等的,也就是在经济学范畴内讨论的经济效率、发展水平、军事政治文化背景等各类因素综合影响下的汇率问题,以此进行标尺与标尺之间的换算,但因为其根源是由于不平等产生的,汇率也根本解决不了这个问题。
要想解决这个问题,只有当人类文明高度发达,人与人之间不存在信任危机,不再为因不信任而付出巨大的物质流、能量流、信息流时,人与人是真正意义上的自由平等,且是建立在没有国界、没有信仰歧视、没有文化歧视、物质流能量流信息流各取所需的基础之上的,在这种情况下,各国的货币将没有存在的价值,人类会为其自身建立一种基于完全自由平等的全新的关于物质流能量流信息流的计量方式。4关于生态币的定义及其运行机制的假设 4.1生态币的定义
我们可以这样定义生态币:
式中:n——生态当量值的生命体个数,单位:个; N——生态当量值的生命体种群数,单位:个; IS——综合空间生态当量值,无量纲;
m——生态通量值的生命体个数,单位:个; M——生态通量值的生命体种群数,单位:个; QS——综合空间生态通量值,无量纲。这个生态币计算公式有两层含义:一是以地球生物圈内最单一的生态系统为计量基准,其它生态系统与之比价;二是某个物种的个体数越多,价值越低,越不值“钱”,某个生态空间里的物种种群数越多,价值越高,越值“钱”。IS——综合空间生态当量是指含物质流、能量流、信息流的当量值,QS——综合空间生态通量是指含物质流、能量流、信息流的通量值。
生态币的单位可以是“元”,也可以定义为其它(如“$”),其运算采用十进制,即0.1;1;10;100;1000┉┉等等。4.2生态币计量的运行机制
根据《关于人类行为与生态环境关系的计量思考1》中关于人类行为的分析研究,人类行为分为三种:生存行为、安全行为、发展行为,为此产生三种物质流、信息流、能量流,而其它生命体几乎没有后两种行为,所以其生存的生态空间因人类的安全行为、发展行为受到很大的挤压,生物物种灭绝加速,生物多样性甚至生物圈的稳定与平衡受到威胁。生态币计量的运行机制的建立,必须遵循以下四个原则。
一是统一的原则。整个生物圈必须是一个标准尺度,每种生命体必须是一个标准尺度,只有统一计量尺度,才可能建立有意义的计量关系,否则,就与现在人类的货币一样,不能解决自由平等的困局,而是加剧不平等的程度。
二是平等的原则。所有生命均是平等的,而不是以“人”为中心,对“人”有利的生命体就得到保护、利用,对“人”不利的生命体就毁灭,甚至灭种。
三是整体的原则。生命体及其生境是一个整体,不能分割或“人”来假定边界,目前的自然保护区就是建立在“人”假定的边界的基础之上的,其科学性是依据“人”现在的认知水平。四是责任的原则。既然“人”造成了现在的局面,就得对其负责。另外,在《关于人类行为与生态环境关系的计量思考1》一文中已分析清楚,生物圈的生命体中只有“人”这一物种在压缩其它生命体的生态空间,而且其安全行为、发展行为要求的物质流、信息流、能量流越来越大,对生物圈生命体的威胁越来越大,所以“人”就是责任主体。
在建立生态币运行机制时,第一步工作就是查清地球生物圈生态意义上的“节点”物种,即对生态圈的平衡与稳定起决定作用的物种,然后以节点物种为基础划定生态币的计算空间,再计算其币值。为保证各节点物种的生态空间不贬值,人类必须做什么用法律的形式规定,建立与人类相同的货币运行机制——即“物种以‘稀’为贵”,稀有物种得到更多的物质流、信息流、能量流,从而得到相应的生态空间,在这种情况下其数量会增加,而生态价值会降低,当降低到一定程度出现拐点,生态空间缩小,如此循环,保持一种动态平衡。4.3建立以“生态币”为基础的生命体计量关系的作用
如果建立以生命体平等为基础的计量关系及其运行机制,将人类无限扩张的用于安全行为、发展行为的物质流、信息流、能量流用于珍稀物种与濒临灭绝物种,则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里程碑。
只有基于全部生命的计量关系才能确保地球生物圈的生物多样性及其稳定,也只有生物圈的稳定才有人类社会存在的前提条件与基础生命空间。目前我们或者说“我”很难想象只有人一个物种的地球会是什么样的?怎么运行? 4.4建立“生态币”的条件 4.4.1初级阶段
部分国家开始重视生态文明的建设,着手基于本国领域的生态系统的计量研究,用于生态补偿或公共财政转移支付,来确保本国生物多样性的改善、节点生物及其生境的保护、生态环境的稳定。
基于目前的科技、文化、政治与社会发展水平,建立各国基于生命平等的框架协议,推动生命保护尤其是生物圈珍稀物种的保护;其次是开展基于生物圈的不分国界的节点物种的研究工作,无论那个国家均需提供支持;探索建立基于生命平等的计量关系的运行机制并首先应用于国际贸易领域。
国际贸易的计量关系首先必须打破一国货币的垄断,因为只要有垄断,就会有不平等,只要有不平等,处于不利地位的国家的所有生命体而不仅仅是“人”的物质流、能量流、信息流就会逐渐减少,从而加剧这种不平等关系。最有可能的妥协路径是基于当前的汇率关系,建立一种多国协议,按汇率关系形成权重及计量关系,逐渐形成贸易领域的统一货币。
随着贸易发展、经济全球化、文化融合、人类文明与社会进步,各国的信任度会逐渐提升;随着人与人之间的信任度的增加,因不信任产生的物质流、能量流、信息流会越来越少,“人”的资源控制能力因科技水平的提升又越来越大,同时生态环境也应会越来越重要等等,基于明确的或不明确的各种原因,这些从“人”的安全行为、发展行为转移出来的物质流、能量流、信息流如果能流入生命领域,则有可能形成生态币的雏形,并由统一的生态币计量关系推动基于生命平等的生态文明建设。4.4.2中级阶段
中级阶段会有两个标志性事件:一是贸易领域统一的货币已形成并相对稳定;二是对生态系统的计量机制开始应用于全人类行为管理,而不是某一个国家。在这个阶段,人类不仅查清了各生态系统的节点生物还查清了生物圈内所有生命体及其种群的稳定性,并为其建立了不太精确的计量关系。
开始探索建立基于所有生命体行为的计量关系而不仅仅是人类,通过各生命体的物质流、能量流、信息流计算出生态当量与生态通量,根据生命体的生态当量与生态通量确定其生态价值,以此为基础制定保护方案,为其调整出足够的生态空间。建立统一的计量关系是促使人类统一行动的前提与基础,而生物圈的保护决非是某一个国家能完成的,必须是全人类的统一行动。如果在这个阶段建立了不太精确的基于生命行为平等的计量关系,那么必将推动生态文明的巨大进步,从而为进入高级阶段提供条件,就象有货币后加快人类社会文明进程一样。4.4.3高级阶段
4.4.3.1建立节点生物的遗传信息数据库及其报警系统
节点生物就是生态价值大于某一生态系统中平均价值的生命体。围绕节点生物建立其数据采集与处理系统,根据数据库中数据的流动状态对其种群及生境进行观察与调控,确保节点生物的种群数量与生境的稳定性,以此为基础研究是否能保持生态系统的生物多样性与稳定性。当节点生物受到威胁时系统能报警并提醒相关机构采取措施。4.4.3.2高度生态文明
在高度生态文明的条件下,人类的行为不再需要约束,所有行为均以尊重生命为前提,以生命平等为原则。人类不再仅为“自己”提高资源控制力与资源拥有量,而是研究怎样维持生物多样性与生物圈的稳定与平衡。5问题讨论
5.1人类平等之后才会有生命平等还是共同推进? 目前人类还远没有解决自身的问题,人人平等还没实现,讨论生命平等问题与实际情况差距巨大。但谁又能肯定人类在解决自身问题时不会彻底打破生物圈的平衡?也许还没实现人人平等就造成众多物种灭绝甚至生物圈的彻底破坏,连人类自认为最高贵的“人种”也不能幸免,又该如何?所以稳妥的路径就是人类人人平等的追求与生命平等的追求同时进行,既然是为了维持生物圈的稳定性,“人”也只是一个物种,而且是总想高“人”一等的物种,所以其处境无能如何也比濒危物种的处境优越。5.2生命体的贵贱怎么确定
用生态币计量生命体的价值以及生态系统的价值,就会有贵贱之分,还是遵循“物以稀为贵”的原则。用生态币计量生命体贵贱意在提醒生物多样性维持机构必须对贵重生命体特别关注,保证其信息流、能量流、物质流,让其逐渐变贱至到恢复正常价值,而不是生命的不平等。无论生物多样性还是生物圈的平衡均是动态的,所以其价值计量也是变化的。5.3科技研究到底围绕什么中心展开? 考察人类的科技史就能得到这个结论:人类始终在为自己提升资源控制力与资源拥有量。无论是互不信任的政治、军事领域还是以诚信为前提的经济领域,人都在努力非常努力地进行科技研究,以确保自己比别人有更强大的资源控制力,比别人拥有更多的资源(也可以用信息流、能量流、物质流来表达),以保证自己比其他人或生命体都强大,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所有的研究均是以自己为中心而不是以“人”更不是以生命体为中心。如果我们以生物圈的稳定与平衡为中心开展科技研究会怎样? 5.4生态文明高度发展后社会的结构与形态会怎样?
4.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名词解释 篇四
前言:
动物行为(animal behavior),即生物进行的从外部可察觉到的有适应意义的活动。动物所进行的一系列有利于他们存活和繁殖后代的活动,都是动物行为。不仅包括身体的运动,还包括静止的姿势、体色的改变或身体标志的显示、发声,以及气味的释放等。动物为了生存,就要取食、御敌„„;为了繁衍后代,就要生殖,这一切都是通过行为来完成的。动物行为的研究一直受到重视。在理论上,通过行为方式的生物交互作用是进化的重要动力。在实用上,对动物学习的研究可以为人类教育提供有益的启示。动物的行为复杂多样,可分为觅食行为、贮食行为、攻击行为(同类)、防御行为(不同类)、繁殖行为、节律行为(洄游行为,迁徙行为)、社群行为、定向行为、通讯行为等。各种行为都是动物对复杂环境的适应性表现.行为产生是为了帮助动物更好的生存繁衍,学习行为在其中有着重要的作用。(1)
一 什么是动物学习行为
先天性行为是动物生来就有,有动物体内的遗传物质决定的行为。如:袋鼠爬到母袋鼠育儿袋内吃奶;学习行为 则是在遗传基因的基础上,通过环境因素的作用,用生活经验和学习获得的行为。
动物在遗传因素的基础上,在环境因素作用下,通过生活经验和学习获得的行为,称为学习行为。动物和人的生活都离不开学习。学习是动物和人与环境保持平衡、维持生存和发展所必需的条件,也是适应环境的手段。动物要在后天环境中求得生存,除了要依靠先天遗传的种群本能行为外,还必须通过学习获得个体经验,后天学习行为可适应相对迅速的变化,与先天本能相比,其意义要重要得多。另外,动物越高等,学习能力越强,学习行为所占的比例越大,适应环境的能力越强。动物具有“学习能力”,这有利于适应复杂的生活环境.二 学习行为的分类:
动物具有“学习能力”,这有利于适应复杂的生活环境。而学习行为可分为以下几类:习惯化学习
雏鸡初次看到头上有物体移动时,不管这个物体对自己有无害处,即使掉下一片树叶,它们都会表现出惊恐反应,做出蹲伏或其他惊恐的举动。可是当它们经历过几次像掉落树叶的情况后,它们的蹲伏反应便会渐渐减弱,对日常飞掠过的飞鸟或别的物体的恐惧也日趋损失,这是习惯化学习的作用。人类社会中也有这样的现象存在,如果人们每天都在嘈杂的环境中工作,时间长了就会感觉不到噪音了。所谓“久居鲍鱼之肆而不知其臭,久人兰花之室而不知其香”就是习惯化学习起的作用。模仿学习
动物在幼年时会模仿抚育者或其他成年动物的行为,来学习一些基本的技能。幼小的黑猩猩会学习年长者如何取食白蚁,一些鸣禽的学唱,都是模仿学习。其实很多鸣禽并不是生来就会唱歌,它们必须先听到其他鸟的鸣唱,才能自试啼声。正因为这样,如果一只普通的灰雀在金丝雀的环境中长大,那么它也能发出像金丝雀一样美妙的歌声。不仅年幼动物中存在着模仿行为,在成年动物中也有这种现象被发现。20世纪60年代,动物学家辛德在大不列颠岛研究山雀的学习行为时,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一只山雀偶然撕开放在订户门前的牛奶瓶盖,从中取食了牛奶。不久,这一行为传遍了生活在大不列颠岛的所有山雀,以致送奶工人不得不在每个奶瓶上扣一个杯子。(2)
模仿行为在动物适应环境上有着重要意义,因为它使得动物能从同种其他个体的经验中学习知识,还可以绕过完全依赖遗传机制的途径直接继承,这对社群传统的形成大有好处。印痕学习
奥地利动物行为学家康纳德 洛伦兹曾做过这样的实验:他把灰鹅的蛋分为两组孵化,一组由母鹅孵化,一组由孵化箱孵化。结果由孵化箱孵化出来的小鹅把洛伦兹当成了妈妈,洛伦兹走到哪儿,小鹅也跟到哪儿。如果把两组小鹅扣在一只箱子下面,当提起箱子时,小鹅会有两个去向,一组向母鹅跑去,一组则跑向洛伦兹。这种学习后果是由直接印象造成的,所以称为“印痕”学习。(3)
印痕是新生动物学习的一种重要形式,它可以使那些没有自卫能力的小动物紧紧依附在它们的父母身边,从而使食物供应和庇护更有保障。联想学习
联想学习就是一种称为条件反射的学习方式。条件反射又分为经典条件反射和操作条件反射。经典条件反射完全是人为控制的,在自然界没有什么适应意义,而操作条件反射确实是更接近自然界的一类学习,大多数动物的觅食及躲避行为都是一种操作性的条件反射。19世纪末期,俄国生理学家巴甫洛夫通过研究狗对铃声产生唾液的种种方式,揭示了一些学习行为的本质,受到全世界生物学家的注意。经典条件反射完全是人为控制的,在自然界没有什么适应意义,而操作条件反射确实是更接近自然界的一类学习,大多数动物的觅食及躲避行为都是一种操作性的条件反射。(4)推理学习
推理学习是动物学习的最高级形式,又称悟性学习,即动物凭直觉对新生事物因果关系做出判断的过程。较低等的动物对此只会兴奋地乱爬或是乱扑乱撞玻璃板,但是较高等的动物有一些推理行为,德国科学家沃尔夫冈·科勒曾把香蕉挂在天花板上,屋内有三只木箱,黑猩猩只有把三只木箱擦在一起才能吃到香蕉。开始时黑猩猩到处乱跑,一会儿它安静下来了,仿佛在思考问题,最终把三个箱子像在一起拿到了食物。(5)
在自然界中,高等动物也会使用工具。群殴中,山领会用坚硬的石块打击对手,黑猩猩也会用藤条来抽打其他的猩猩,还会用树枝伸到白蚁洞里掏白蚁吃。
三人类的学习行为与动物的学习行为的区别和作用:
从生物学意义上讲,学习是个体适应环境、与环境保持动态平衡的重要手段。但由于物种进化水平不同,学习在其中的作用也不同。动物越高等,学习能力越强,学习行为所占的比例越大,适应环境的能力越强。
物种的生命形式越高级,生活方式越复杂,其行为的后天成分就越多,自然成熟在发展中的作用就越小,而学习的作用就相对越大。人是最高等的动物,生活方式极为复杂,固定不变的本能行为最少。人类行为的绝大部分是后天习得的,学习的能力以及学习在人类个体生活中的作用也就必然是最大的。人类婴儿与初生的动物相比,相对来说,独立能力低,天生的适应能力也低。可以说,离开父母的养育,婴儿是无法生存下去的。但是人类却有动物不可比拟的学习能力,可以迅速而广泛地通过学习适应环境。如,种植谷物,获取粮食,靠的是学习;战
胜毒蛇猛兽等天敌,对付可怕的瘟疫,以免于被消灭,靠的也是学习。总起来看,人和自然界的其它动物如狮子、老虎甚至麻雀相比,很多方面都处于劣势,人能够成为万物之灵,靠的是学习。
学习在低等动物身上的作用是很微弱的。以原生动物为例,它们一出生就是一个成熟机体,一生中所必需的大部分动作已经出现了,但它们的学习能力是很低的,经验保持的时间也很短。学习的结果在它们生活中的作用是微不足道的。
人类处于物种进化的较高水平,人类的学习能力及学习在人类生活中的作用是其他动物所不能比拟的。学习一方面可以促进个体生理结构的生长、成熟,另一方面可以促进个体的心理发展,使人类个体从一个生物实体发展成为一个能适应社会生活的社会成员。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进步与发展,学习在其中的作用更为突出,学习的社会意义更为显著。
总结:
学习行为是人类和动物适应环境和求得生存的共同途径,人类和动物必须依靠学习,才能获得更好的生存条件。人类和动物的学习能力有高低之分,但人类和动物都有各种的学习方式,它们的作用都是为了更好的生存发展和种族的延传。
(1)北师大版生物八年级上
(2)人教版生物八年级上
5.高二地理人类与环境 篇五
1.3 人类与环境
[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
1.理解人类与自然环境的相互关系。2.了解人类对自然态度的演变。
3.说出人类应怎样做才能与自然环境形成和谐的关系。(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对“人类与环境之间的关系示意图”的讨论,一方面使学生更好地理解人类与自然环境的相互关系,另一方面使学生学会运用结构图的形式来理解和掌握知识的方法。2.通过对“人类对自然态度的演变”表格的讨论,使学生掌握运用列表比较的方式归纳地理现象。
3.通过对“人类应怎样做才能与自然环境形成和谐的关系”的讨论,使学生学会全面、辩证地认识世界的科学思维方法。(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本节的学习,使学生进一步树立正确的环境伦理观,学会如何尊重与善待自然、关心个人与关心人类、着眼当前并思虑未来。
2.通过结合本节学习内容中的讨论、探究等各种活动,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到协调好人类与环境关系的重要性,同时规范自己的日常行为方式。[教学重点] 人类与自然环境的相互关系
[教学难点] 课本第l4页的“图l—8人类与环境之间的关系示意”的理解 [教学媒体与教具]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1课时 [讲授过程] 【新课导入】人类生活在自然环境中,人类与环境的关系千丝万缕,有可持续性的,也有不可持续性的。人类与环境是怎样一种关系?如何才能保持二者关系的和谐?学习本节课的内容后,就会全面了解。
【板书】第三节 人类与环境
【学生活动】列举出存在于我们周围能够体现的人类与环境的相互关系的例子。【图片展示】投影课本图1-8 人类与环境之间的关系示意图
【读图思考】阅读图1-8 人类与环境之间的关系示意图,简述人类与环境的关系。【学生回答,教师总结】人类与环境的关系是互相依存、互相影响的。具体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自然环境为人类提供 生存空间,人类还通过 生产 活动从环境中索取 物质 和 能量 ;同时,人类又通过 生产消费 活动和 生活消费 活动将新陈代谢产物和废弃物排放到 自然环境中。另一方面,人类可以改造环境,环境又把它所受到的影响反作用于
人类,这叫 反馈 作用。例如:由于人类向大气中排放了过量的温室气体,导致了全球变暖,由于排放过量的酸性气体,从而导致酸雨„„
【思考】人类开发利用资源以及向自然环境排放生活、生产的废弃物,都会引起生态环境质量恶化或自然资源枯竭等环境问题吗? 【学生回答】不是的,【教师讲述】自然环境系统有自身发展和内部调节的功能,如水流的流动、大气的运动等自然净化和可再生自然资源的可再生性等,同时人类活动在一定程度上也可以促进环境系统的自身发展和内部调节。当人类顺应自然的发生发展规律时,环境就向着有利于人类生存的方向发展;但如果人类对环境施加的影响超过一定限度,如当人类向环境索取资源的速度超过了资源本身及其替代品的再生速度,或者向环境排放废弃物的数量超过了环境的自净能力时,就会出现环境问题。
【思考】环境的反馈作用,都会产生环境问题吗? 【教师引导学生回答】环境的反馈作用可分为有利于人类生活、生产和不利于人类生活、生产两个方面,如植树造林后的生态环境的变化,修建水库对河流径流的调节,大量燃烧煤炭、石油引起的温室效应、酸雨等等。
【承转】今天全球性的生态问题,从根本上说,是由于人类在发展经济和科学技术的过程中,没能正确处理好人类活动与自然生态的关系而导致的;是由于没有正确认识和处理人类与环境的关系而导致的。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中,一方面是自然环境决定人,这是人的自然化;另一方面是人决定自然,这是自然的人化。自从地球上出现了人类,地球的历史就既是自然史,也是人类史。因此,要正确地认识、分析、解决环境和发展问题,首先要对环境问题与人地关系思想发展的历史演变有所了解。
【板书】
二、人类对自然态度的演变
【自主学习】自学课本第15页表格内容,思考、回答以下问题:(1)格内容反映的是什么?(提示可从纵向和横向方面考虑)(2)例说明农业文明时期和工业文明时期的环境问题。(3)什么要谋求可持续发展? 【学生回答】(1)从表中可以看出:①人类对自然环境关系的认识是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而不断深化的,从采猎文明时期的依赖自然到农业文明时期的改造自然,又到工业文明时期的征服自然,再到后工业文明时期的善待自然;②环境问题的区域性正由少数地区蔓延到全球;③人类与环境的相互关系不断变化。
(2)
(3)人类与环境的相互关系不断变化。且它们反作用于人类,影响社会的发展。由此协调人类与环境的关系是时代的需要。
【思考活动】1.19世纪末,人类认为自己是“自然之王”;20世纪末,人类把自己看作是“自然之子”。请谈谈你对这种观念变化的理解。
2.收集描述人与自然相互关系的古语和评论,并与同学交流。
【过渡】人类社会发展到现在,人与自然的关系已经进入一个新阶段——谋求可持续发展阶段,那么,如何才能达到人类与环境关系的和谐?
【板书】
三、人类与环境关系的和谐
【讨论】结合本章前两节的学习及社区调查活动等内容,以小组为单位讨论人类应怎样做才能与自然环境形成和谐的关系。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①尊重与善待自然;②关爱人类并尊重个人;③兼顾当代人与后代人的利益。
【阅读】课本第16页阅读材料“自然生态的多种价值”和第17页“生活中的“公害”和全球性环境问题”
【探究活动】一个公共牧场,有若干牧民在放牧,每个牧民都有两种选择: ①大家合作,有意识地控制自己的牧畜数量,使之与牧场的承载力相适应。②尽可能多增加自己拥有的牧畜头数。
讨论:假如你是牧民,你会作出怎样的选择?为什么? 【点拨】选择①是正确的,因为牧场的承载力是有限的,牧民放牧的牲畜数量控制在承载量之内,既有效增加牧民收入,又保护草原生态。
【板书设计】
第三节 人类与环境
一、人类与自然环境的相互作用 1.环境对人类的影响 2.人类对环境的改造 3.环境的反作用
二、人类对自然态度的演变 1.采猎文明一依赖自然 2.农业文明一改造自然 3.工业文明一征服自然 4.后工业文明一善待自然
6.地球环境与人类的关系 篇六
人类,作为地球的主人,自从诞生的那天起,就与周围的地理环境发生着密切的关系。一方面,人类的生活活动和生产活动需要不断地向周围环境获取物质和能量,以求自身的生存和发展,同时,又将废弃物排放于地理环境之中;另一方面,环境根据自身的规律在不停地形成和转化着一定的物质和能量,不为人类的主观需求而改变其客观属性,也不为人类的有目的活动而改变自己发展的过程。因此,在环境有限地自循环过程中,人类无限制地资源开采和环境破坏无疑打破了这一平衡。不管是在现有环境中谋求发展,还是抛弃旧的寻求新的环境,人类究竟能走多远?
从生物性来看,在与地球各部分的相互作用中,人类的生存与发展形成了如今这种形式。
1.人类与大气圈
大气圈是地球外面由各种气体和悬浮物组成的复杂流体系统,是在生命活动参与下长期发育而形成的。地球大气的主要成分是氮和氧。
地球各圈层,尤其是生物圈各组分,与大气圈保持着十分密切的物质和能量的交换,使大气各组分之间保持着极其精细的平衡。30亿年前,大气圈中氧浓度只有现在的千分之一,原始的生命为了躲避紫外线致命的伤害,只能存在于水下10m深处。到距今6亿年时,氧浓度达到现水平的百分之一,出现了臭氧的保护,生命开始出现在水面上,成为生命史的第一个关键浓度。到4亿多年前,氧浓度达到现水平的十分之一,臭氧的浓度进一步增加,生命才能从海洋登上陆地,这是生命史上的第二个关键浓度。可以看见,氧浓度对生命的出现与发展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目前下层大气中氧气的浓度为21%,这是亿万年来生物圈进化与大气圈相互作用的结果。
目前还没有观测到大气氧浓度变化。然而,作为大气微量组分的一些气体浓度已经发生实质性变化则是不争的事实。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CO2和O3等气体浓度的变化。
20~30亿年以前,大气圈中CO2的浓度很高,约为今天CO2浓度的10倍。到16亿年前,随着含氧大气圈的形成,大气CO2的浓度逐渐下降到今天的水平。一定浓度CO2的存在,对地表温度的调节至为重要。因为CO2和某些气体具有能让太阳辐射中的短波辐射通过而吸收地表长波辐射、从而使地表增温的效应,即所谓“温室效应”,此类气体称为“温室气体”。若无这些温室气体的存在,有关计算推断地球的年平均温度应为-18℃,而不是现在的13~15℃。就是说,天然的温室效应使全球温度上升了31~33℃。
综上所述,大气圈各组分之间保持着精细的平衡,这是地球环境亿万年来发育的结果。保持这种平衡乃是维护生物圈所必须,破坏这种平衡就是破坏生命的基础。然而,人类社会实现工业化以来,规模和强度日益加大的人类活动正在破坏这种平衡,这是人类面临的重大环境问题之一。
2.人类与水圈
海洋和陆地上的液态水和固态水构成一个大体连续的圈层覆盖在地球表面,称为水圈。它包括江河湖海中一切淡水、咸水、土壤水、浅层和深层地下水以及南北两极冰帽和各大陆高山冰川中的冰,还包括大气圈中的水蒸气和水滴。大气中的水是全球水循环中的一个重要环节。
地球之所以能够成为一颗智慧星球,水是一个关键因素。各种生命起源的假说都少不了水这一要素。如今地球表面的70%以上覆盖着水,大多数生物体内水的含量也达2/3以上。研究还发现,人体血液的矿化度为9g/L,与30亿年前的海水是相同的。静脉点滴用的生理盐水为浓度为0.9%的NaCl溶液,与原始海水一致。这似乎在告诉我们,现代人的身体内仍然流动着几十亿年前的海洋水。在自然界的植物体内,水分含量更高,有些甚至高达95%。这一切都充分表明地球上生命的产生和进化都离不开水。
人们的日常生活更是时时处处与水紧密联系,从生活、娱乐到工业生产和农业灌溉,无一不体现出水的重要性。
3.人类与土壤圈
土壤是地球陆地上能供植物生长与繁殖的疏松表层。除了江河湖海等水体和两极冰盖与高山冰川覆盖的地区以外,几乎都有土壤存在。即使在岩石出露或流沙覆盖的地方,也可能有原始土壤和风沙土的发育。因此,各种土壤在地球表面形成一个断续分布的圈层,覆盖于岩石圈之上,其厚度由几厘米至几米不等。在炎热湿润的热带、亚热带地区,有些土壤的厚度可能达几十米。
土壤圈是与大气圈、水圈同样重要的第三大环境要素。土壤和岩石共同构成了大地,但土壤和岩石是有区别的。土壤由岩石演化而来,并覆盖在岩石的表面,土壤与岩石最大的不同在于它具有肥力,即提供和调节水、气、热和营养元素的能力,为植物的生长提供了必要的条件。地球半径约为6400km而地表土壤的厚度仅为几十厘米,相比之下微乎其微,但却正是这薄薄的一层土壤,才使得地球上有了广阔的森林、农田和草场,人类得以从中获得宝贵的生产和生活资源。在此基础上,农耕文明建立起来,人类社会得到长足发展。
4.人类与岩石圈
岩石圈是人类所需要的矿物原料和化石燃料的储藏所,其储量是巨大的。当今世界所依赖的主要能源——石油和煤炭均来自于此。但是,由于人口的持续增长和技术的迅速进步,对矿产与能源的需求与日俱增,传统原料与燃料行将耗竭。如何迅速实现向新材料与新能源的转变,已经成为关系到人类未来生存与发展的要务。
另一方面,岩石圈又是其上面各圈层的基础,并且与各圈层相互作用,进行着物质与能量的交流。对岩石圈的任何干预,也必将对其他圈层发生影响。众多地震、海啸起因于此。
5.人类与生物圈
生物圈是指地球上有生命的部分,即地球上所有的生物,包括人类及其生存环境的总体。
生物圈是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包括从海平面以下10km到海平面以上9km的范围。在这个范围内有正常的生命存在,生态系统内部不断进行着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交换与循环。人类从农业社会进入工业社会后,掌握了可以同大自然相抗衡的力量。尤其是最近半个世纪以来,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终于使人类从大自然的奴隶变成了主人,但人类在过去相当长的时期处处以胜利者和占领者的姿态出现,破坏了人类同大自然的平衡与和谐。
6.人类与近地太空
一直以来就有陨石、陨铁等天外来客影响着地球表面圈层,包括对人类生活的影响。随着科技的发展,人类在近地外太空的活动越来越多,开发新领域的需求越来越大,同时也对太空和自己造成了相当棘手的麻烦——太空垃圾。太空垃圾之多,以至于火箭、飞船升天还得小心翼翼地避开它们。至于落入大气层,虽被燃烧殆尽,但也有少部分残留回归地球表面,若是其中有放射性物质,恐怕人们无法视之不见。由着人的自然属性,人的社会属性开始逐渐显露出来,并在对于人—自然关系的认识上逐步转变、提升。
人类活动给环境带来的不少污染,特别是温室效应,一直是人们备受关注的热点问题。汽车的大量使用、工业的发展,使大气中二氧化碳及其它温室气体浓度的增加而导致全球变暖。日常生活中,人们大量的使用化妆品、空调制冷剂等里面含有大量有害的化学物质,如氟里昂,从而破坏地球表层的臭氧分子。臭氧层的空洞,更是给全球气候变化、生物的多样性带来威胁。工业、生活排放的废水,污染了水体环境;化肥的使用,破坏了徒弟的盐碱性;绿色植物的两砍伐,破坏生态环境等等。这一系列的活动都说明了,人类的活动的确与环境污染存在密切的关系。
人类生活在地球表层环境当中,是地球表层环境发展、演化、分异的产物。早期的人类最大自然存在着很大的依赖性,都是被动的去适应周边的环境。随着社会的发展,地球表层环境的演化和发展,加上生态环境中“适者生存”这一不变的法则,这就促使了人类的发展。随之人类也试图去改变地球的表层环境,对地球表层环境的作用和影响也越来越大。
【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名词解释】推荐阅读:
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07-08
环境污染与人类健康07-14
水域污染者行为的社会学解释11-18
人类怎样保护环境论文07-27
化学,人类,社会论文08-12
人类社会的发展历程09-22
人类是环境的破坏者 一辩稿07-04
化学与人类生活06-11
花生与人类文明08-15
核能与人类未来发展07-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