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语文课程的发展断想

2024-09-26

高职语文课程的发展断想(9篇)

1.高职语文课程的发展断想 篇一

教学目标

1.学习本文对地下森林的精彩描写,感受地下森林顽强的生命力。

2.体会作者的情感,领悟顽强忍耐、坚守信念的意义。

3. 品味本文优美的语言。

教学方法

1.朗读法。本文优美的语言可以作为朗读的好材料,在朗读中品味、理解、感悟。

2.讨论点拨法。对于一些比较难理解的语句,以及含蓄表达作者情感的内容,可让学生深入探讨,再理解掌握。

一、导语设计

去过黄龙洞吗?那是武陵源王牌景区的核心。深藏地下上亿年,八十年代初由于张家界对外开放而得以蛮声海内外。洞中有洞,楼上有楼,各种洞穴奇观玲琅满目、美不胜收。洞内的迷宫、天仙水、龙宫等,令人叹为观止,你看到这样的自然景象,你不能不被大自然的威力所折服。

今天我们见识另一种神奇的自然景观──地下森林。在我国镜泊湖西北约50公里的张广才岭东南坡的深山中,就有一座火山原始森林。这节课,我们将随张抗抗女士去那里看看。

二、作者简介

张抗抗,女作家,浙江杭州人,1950年生。1969年中学毕业后到黑龙江国营农场劳动八年。1977年到黑龙江省艺术学校编剧班学习一年,1979年调到黑龙江作协从事专业创作。作品《夏》获1980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淡淡的晨雾》获第一届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1988年英国剑桥大学国际名人传记将其收入“世界名人录”。

三、感知文本

释题:老师一开始没注意题目,把它看成了“狂想”。你们觉得这两个词有什么区别,如果改成“狂想”是否适合?让学生看完课文后再思考这个问题。

──看后讨论,断想即片断感想。狂想,是不着边际的想法吧。本文主要是围绕森林而展开的很多联想,用狂想更不适合吧。但是“狂想”,有一种更开放的境界,什么奇思妙想都可以!

2.作者由地下森林而产生怎样的断想?文中哪些部分是描写地下森林的奇异景色,哪些部分是作者的断想?

(1)理清文章的思路

第一部分(1~2段):(描写森林部分)文章总起,点明地下森林奇特的特点,表达作者惊讶的感受。

第二部分(3~20段):(断想部分)描写地下森林形成的历史,突出其“艰辛”。

第三部分(21~27段):(描写森林部分)亲眼所见蔚为壮观的地下森林的状貌,还揭示了作者悟出的深刻哲理。

(2)理解相关的问题

A.文中有很多个问句,各有什么意味?在文章中起什么作用?

如“可是你,为什么长在这里?”“你从哪里飞来?……熬过那漫长的岁月?”一方面改变陈述句带来的阅读的沉闷,提醒读者的阅读注意,另一方面也提示了地下森林的形成历史。

其它问句也多有提示下文的作用。

B.为什么行文结束才正式对地下森林作正面描写?

作者有意暂且不表,先写地下森林的黑暗、艰辛、险恶的经历,在极写这种经历之后再顺势展现地下森林的壮观景象,从而突出地下森林顽强的生命力,顽强忍耐、坚守信念最终获得的劫后余生,庆幸之至。这样写来更痛快淋漓,读者读来更觉新奇。

四、品读课文

1.学习本文丰富的想象力

作者由地下森林想到了什么呢?朗读课文3~20段,按顺序说说作者想到的。

──想到在遥远的年代这里也许是一片芬芳的草地,也许是一个肥美的湖沼。

想到了亿万年前这里火山爆发,然后这里就成了没有生命没有颜色的地方。

想到了风儿把山顶上岩石的表层化作泥土,又捎来了种子。

想到灰黑的火山石变绿,悬崖上、山岭间又是一片郁郁葱葱。

想到幽暗的峡谷因为阳光的不公和无情,依旧死气沉寂。

想到长风、清泉终于理解了峡谷,伸出援助的手。

想到山顶的鱼鳞松、白桦、青杨、黄菠萝们仗义行侠,送来了成千上百粒的种子。

想到了在经过了几万年的努力与考验后,峡谷里终于成了现在的情形:柞木苍郁,松树成林。

想到了这峡谷及地下的森林不抱怨阳光,不艳羡赞美之声,而是历尽磨难百折不挠地存活。

……

2.体会作者热烈的情感

朗读《地下森林断想》,可以受到作者情感的巨大冲击力,作者是如何来表达她的景仰之情的呢?

再次朗读课文,说说“我从……之中,读出了作者的……之情”。

如我从“它懂得阳光虽然嫌弃它,时间却是公正的,为此它宁可付出几万年的代价。”这句话当中,读出了作者对具有顽强忍耐力意志力的森林的欣赏赞美之情。

3.品味本文优美而规范的语言

本文的语句非常优美,可以作为我们学习的典范。说说你最喜欢本文的哪些语句,它好在哪里,请你找出来,把你的感悟和大家共欣赏。

如“纯洁的白桦、挺拔的青杨、秀美的黄菠萝”,“墨绿的松、金色的唐棋、橘黄的杨、火红的枫”,准确形容词的应用,构成排比的句式,丰富描写的内容,读起来琅琅上口。再如“风来似一片绿色的海,夜静如一堵坚固的墙”等,如诗一般的语言,工整对偶,又有很深的意蕴。

五、问题探讨

1.“可是你,为什么长在这里?”“你从哪里来?你究竟遭受了什么不幸,以致使你沉入这黑暗的深渊,熬过那漫长的岁月?”

作者为什么用第二人称“你”来称呼地下森林?倾注了什么感情?

──用“你”来称呼地下森林,表达情感更加强烈,更充分表达对地下森林的敬仰和热爱,对读者更具有感染力。

2.“它懂得阳光虽然嫌弃它,时间却是公正的,为此它宁可付出几万年的代价。”

这句话如何理解?表现出地下森林怎样的性格?

──“几万年的代价”指的是在漫长的岁月里,生命陷于困顿以至窒息,这是一个痛苦的过程。

3.“地下森林,我们古老的地球生命中新崛起的骄子,谢谢你的启迪。”

作者受到了怎样的“启迪”?找出一两个事例来印证。

──置之死而后生;只要忍耐和努力,终究会获成功;一颗优秀的种子,在任何贫瘠的土地里都能生长……至于让学生举一两事例,可以是自然界的,也可以是人类社会的。

六、总结

面对大自然创造的地下森林奇迹,作者展开丰富的想像,用优美生动的语言,描写了地下森林形成的历史,满怀激情地歌颂了地下森林的顽强不屈的生命力,表达了对孕育地下森林的峡谷的无限景仰之情。

七、作业

1.摘抄并背诵文中你所欣赏的抒情语句。

2.向伙伴们描述你所见到的一次奇特的景观及你的感受。

2.语文教学断想 篇二

我国教育专家严凌君老师说过:“一个人的精神发育史实质上就是一个人的阅读史,而一个民族的精神境界,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全民族的阅读水平。”

语文“是语言系统和人文精神的有机融合体”,语文教学最本质的还是应该多关注充满人文内涵的文本。因为,阅读就是与语言大师进行精神对话,在这些雄篇美文中学生可以受到高尚情操、民族文化的陶冶,可以在语言技巧、语言规范性方面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形成良好的语言感觉能力。有了这方面的能力,对知识点的解析就会游刃有余。

阅读对写作的莫大帮助是毋庸置疑的。但是有些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特别关注辞藻、忽视内涵,于是作文满纸空话、假话、套话、学生腔。我们知道近几年的高考作文,对个性、思想性非常看重。所以我经常强调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关注文章的思想,我很少提到积累字、词、句,倒不是说这些东西不需要积累,而是学生从小学到高中最习惯做的就是这个。他们可以整早晨的读拼音、读词语,看文章也是注重那些漂亮的词句。思想贫乏,写作哪里会有深意呢?

“知识到处文章老,学问深时意气平”,没有广泛的阅读,作文的水平是无法提高的。

唤起学生诵读的热情

我们要想办法唤起学生诵读的热情,哪怕是到了高三也要舍得花时间开展一些活动,像美文欣赏,诗歌诵读,即兴演讲等。发现和培养班上有朗诵天赋的学生,让他们先行动起来做示范性表演。中学生大都好表现,渴望掌声,只要得到了认可,他们自然会积极演练,争取参与。现在的学生是很追求直观美感的,也很浪漫,他们很容易被这种氛围感染。有时这样的活动并不是要实实在在掌握多少东西,而是一种激情的召唤。有一次诗歌朗诵比赛,学生要我朗诵一首诗,于是我背诵徐志摩的《再别康桥》,同学们听的时候异常专注,还闭上眼睛摇头晃脑,有的同学轻声地跟我一起背诵。背完以后同学们掌声经久不息,我当时很高兴,其一说明我可能读得好,其二说明同学能欣赏。于是我说:“是啊,这首诗写得太美了,有同学能说一下美在哪里吗?”学生说,不知道。我说:“那你们为什么听得这么投入呢?”学生说,反正觉得很好。我说:“是啊,大家能直观地感知艺术的魅力也是很不错的,有了这一步,再去具体鉴赏就容易多了。”

语文教材中有大量的文学作品,文学如同浩瀚的大海,里面有科技的进步,更有人文精神的飞扬。那里是灵魂的栖居地,是精神的乐园。气质美是人的永恒美,只有博览群书、饱诵诗书,才能气质不凡,永远美丽。

营造宽松和谐的环境

教师要特别注意保护好学生的热情。搞了一次比赛活动就要给予一点物质奖励,哪怕是一个作文本,礼轻情意重,学生在乎的是发奖的过程和掌声。另外,批改作文打高分,多肯定。我们已经深深地知道,作文是学生写出来的,不是老师改出来的,所以激励他写是要着。除了行文结构上的问题可以多谈一点以外,其余的语言思想方面的缺憾不是一个月两个月能解决的问题。说到作文打高分,我给自己留一个退路,我说有的同学的作文在别的老师手上可能没有那么高的分。为什么呢?因为我熟悉你的语言风格,看惯了你的字,特别是有些卷面书写很差的同学,越是大考越是不容易得高分。所以我们作文要想得到真实的分数,你必须追求最规范的语言,最有条理的结构,最整洁清晰的书写。这种善意的欺骗,促使学生异常注意书写和行文的条理。每次作文后,我还要把好作文选出来,给予加工润色在班上去声情并茂地诵读,让学生觉得自己的作文像文学作品一样美。并鼓励他们说,你们现在是要参加高考,没有时间去参加投稿的活动,否则,书上的作者或许就是你。而且我把这些优秀作文打印出来,装订成小册子,悬挂在教室里,学生看到自己的文章成了打印的铅字,是很有成就感的。况且,挂在教室里,班主任看,其他科任老师也看,月考的时候别班的同学也看,你说学生多有面子啊!展示过一次的同学想多几次,没有展示过的同学不想有一次吗?

在批改现代文阅读题和诗词鉴赏题的时候我也是非常宽松的。只要他行文像模像样,打了擦边球,我就尽量往高分打,多肯定。因为我觉得,老师做题有时也是对照答案按图索骥,或查资料才能说得头头是道。而我们的学生,一点背景信息也没有,能做到这个样子就很不错了,特别是有些试题出得也不是很科学,不看参考资料是很不容易做准答案的。如果学生常常被老师否定,他会很灰心的。

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相等

美国教育家华特曾经说过一句著名的话:语文的外延几乎和生活的外延相等。也就是说语文关涉的内容和生活关涉的内容几乎相等,语文是敞开门的课堂,因此,语文学习要“处处留心,时时在意”。我们要“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这就是要求学生学会观察和思考。我常布置学生写新闻或通讯,是身边的生活更好,来自于报刊电视也行,也就是说是第一手材料更好,第二手材料也行,比如有的学生看了防艾滋病日的新闻报道,写了一篇周记——《艾滋病并不可怕》,很有见解;还有一位同学写了一篇《感动中国,感动世界》作文,表达了对SARS病毒育苗接种者的崇高敬意。可见实践中能发现很多闪光的东西。(作者单位:南昌县莲塘三中)

□责任编辑 熊义勇

3.高职语文课程的发展断想 篇三

【学习目标】

1.了解张抗抗其人及其作品,积累生字词。

2.品味本文充满激情、生动形象的语言,在写作中借鉴作者运用语言的技巧。(重点)3.学习本文叙事和抒情水乳交融的艺术表现手法。(难点)4.体会本文所蕴含的作者的思想感情。(重点)【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亲爱的同学们,一提到森林,我们便会被它那雄伟壮丽、遮天蔽日、浩瀚无垠的气势震撼。然而,你们见过地下森林吗?在遥远的年代,火山爆发的火山口里长出了一片片参天大树,连成了一片地下森林,那种蔚为壮观的景象更是震撼人心。今天,就让我们随着著名作家张抗抗的笔触,一起走进地下森林,共同去感受那非同寻常的力量吧!

二、预习展示 1.走近作者。

张抗抗,1950年生,浙江杭州人,当代女作家。1972年10月在上海《解放日报》上发表第一篇小说《灯》。作品有《爱的权利》《隐形伴侣》。1988年英国剑桥大学国际名人传记中将她收入“世界名人录”。

2.自读课文,积累字词。

沉湎(miǎn)

堰塞湖(yàn)

孱弱(chán)...愤懑(mèn)浩瀚无垠(hàn)..瘠薄:土地缺少植物生长所需的养分、水分。沉湎:深深地迷恋着,不能自拔。孱弱:软弱无能。

浩瀚无垠:形容广大;繁多。隐姓埋名:隐瞒自己的真实姓名。愤懑:气愤,抑郁不平。

3.通读课文,用简洁的语言概括一下文章的大意。

明确:面对大自然创造的地下森林的奇迹,作者展开了丰富的想象,用优美生动的语言,描述了地下森林形成的过程,满怀激情地歌颂了地下森林顽强不屈的生命力。

三、合作探究(一)品味语言的精美

从文中选出你所喜欢的句子并作简要分析。

示例:生1:我喜欢开头一句“森林是雄伟壮丽的,遮天蔽日,浩瀚无垠。风来似一片绿色的海,夜静如一堵坚固的墙”。用三个词来描绘森林,虽然简练,但很形象,葱葱郁郁的森林在我的脑海中蔓延开来。后面两个比喻句很美、很对称。

生2:文章还有许多对称句,如:“阳光不喜欢峡谷,峡谷莫非不知道?阳光是公平的吗?峡谷莫非不明白?”“纯洁的白桦、挺拔的青杨、秀美的黄菠萝。”这些句子读起来很有节奏,很有韵律感,感情也加强了。

生3:不光有对称句,还有许多叠字。如“黑黝黝、光秃秃、阴森森、静悄悄”,“整整齐齐、密密麻麻地耸立着一片蔚为壮观的森林”。这些叠字都用得非常精致、工整、流畅,显示了作者遣词造句的功力。

生4:“狂风呼啸,气浪灼人,沙石飞腾,岩浆横溢,霎时天昏地暗,山崩地裂……”这几句写出了地质突变的壮观景象,犹如亲眼所见一般。

……

教师小结:本文运用了许多叠字、对称句,它们具有形式上的整齐性和朗读上的旋律性,在回环往复间又逐步深化思想意蕴,强化感情表达的力度。

(二)体会本文叙事与抒情的水乳交融

请同学们再次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叙事与抒情的水乳交融,并作具体点评。明确:第一小组:本文几乎全是叙述的语句,同时又几乎全是抒情的语句,我们分辨不清楚。我想它们是自然地融合在一起,才会有这么强的艺术感染力。

第二小组:仔细分辨每一部分,侧重点还是有所不同的。第一部分近于抒情,用主观感受表达观览地下森林的心情。第二部分以描写为主,但强烈的感情如暗流涌动。第三部分直接抒情,毫不掩饰地表达对地下森林的赞叹和讴歌。

第三小组:文章多处用“你”来称呼地下森林,表达的感情更强烈,对读者更具有感染力。

教师小结:正如王国维在《人间词话》里说的“一切景语皆情语”,我们在读这篇散文时,体会到的审美感受是非常强烈的,会惋惜、会不平、会激动、会亢奋、会敬佩、会赞叹!

(三)体会主旨情感

作者以第二人称“你”来称呼地下森林,倾注了作者什么感情? 明确:揭示了地下森林的形成历史,作者以第二人称“你”来称呼地下森林,显得亲近,使表达的感情更加强烈,表达对地下森林的热爱、关切、同情,对读者更有感染力。

四、板书设计 地下森

林断想特点——奇特——惊讶、惊奇 形成——艰辛——神奇、伟大 状貌——壮观——自豪、敬仰坚忍顽强 沉着谦逊 乐观奉献

五、教学反思

这是一篇优美的散文,品味语言是这节课的主旋律,通过朗读、品读等多种形式,引导学生和文本对话,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使学生对主题有深刻的认识,使学生的语言赏析能力得到了有效的训练。

4.高职语文课程教学改革构想 篇四

湖南对外经济贸易职业学院公共课部语文教研室

一、当前高职语文教改的背景

近年来,大力发展、不断完善高等职业教育,提高高职院校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水平,成为全社会关心的问题。教育部十六号文件指出: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及课程建设与改革的方向,要以增强学生的职业能力、突出实践能力培养为目标,同时加强素质教育、强化职业道德。在大力强调高职教育要培养实用型、技术型人才的今天,作为公共基础课的语文教学受到了较大冲击,部分高职院校确实存在语文教学不受重视,教师观念滞后、教法陈旧,学生学习兴趣不高的问题,因此目前在全国开展的高职教改对语文教学来说既是一个挑战,也是一个良好的发展契机。2006年《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提出:高等学校要面向全体大学生开设中国语文课,可见语文教改不仅是学生学习、社会发展的需要,也是弘扬中华文化的需要。语文教学应通过改革,突出职教特色,适应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的目标,这是目前及今后高职语文教学实践的重要课题。

二、语文学科的特点和功能

当前,社会对人才能力和素质的要求越来越高,比如在招聘大学毕业生时,不但要看专业基础和技能,还要看实际动手操作能力和综合素质,对于口才也很重视。文章写作、语言理解、口语交际等能力在就业中发挥着日益突出的作用,而这些能力的培养正是通过人文素质课程的学习来实现。通过语文学习可以加强语言功底、增进表达能力,帮助学生与社会更好地进行交往,提高职业服务能力,引导学生形成健全的人格,奠定持续发展基础。只有有了阅读、写作、口头表达的基础,才能掌握好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否则,学生学不好专业,也无法实现毕业后的后续学习,缺少持续发展的能力。由此可见,语文既是一种交际工具,也是大学生必修的人文素质教育课,兼具人文性和工具性双重特点、双重功能。

三、我院语文课程教学改革构想

(一)、指导思想

高职教育以培养应用型高素质人才为目标,因此,语文教学应当注重应用能力的培养。我院高职语文课程教学改革,要以“就业为导向、能力为本位、服务为宗旨”的现代职教理念为指导,以三年制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为引领,渗透职业教育的思想,反映社会经济发展以及学习者对职业教育的要求,体现职业教育的价值取向,主动融合职业德育教育,深化课程改革。应根据我院人才培养方案,结合不同专业的特点,通过语文能力的培养,提高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和素质,为他们将来的终身学习打好坚实的基础。

(二)、培养目标

高职语文课程直面学生的文化基础,侧重培养学生的应用实践能力,紧扣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培养目标,致力于学生人文素养的进一步形成与发展,重视人文素养的熏陶感染作用,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促进他们形成良好的习惯、乐观的心态和健全的人格。

通过人文素质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具体达到以下基本要求:

1、具有正确的政治方向、良好的思想品德、社会公德和职业道德,拥有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心理素质。

2、具有较为宽泛的知识面和一定的人文与科学素养,掌握常识的人文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

3、具备现代化办公写作能力,掌握各种应用文体的特点并且熟练地写作,掌握演讲与口才的知识和技能,具备一定的口头和书面表达能力。

4、掌握人文学科的应用能力,具有较强的阅读能力、获取信息的能力,能熟练进行本专业相关知识的搜集、处理与应用。

5、链接专业,立足商务行业,适应商务工作需要,熟悉社会交往礼仪、商务谈判技能及相关心理学知识。

6、掌握商务实际工作的基本技能和职业素养,可从事各项商务工作,成为集较高的人文素养与扎实的专业技能于一体的应用型人才。

(三)、课程体系改革构想

语文教学改革应遵照国家教委关于加强人文素养教育的方针政策和语文作为基础课的教学规律,以人为本,每个专业均应开设《人文基础教育》、《应用文写作》、《演讲与口才》、《礼仪》等必修、选修课程,以适应强化人文教育的发展方向,达到我校作为文、商科类院校全方位塑造人才的教育目标。针对我院学生具体情况,可以尝试把部分必修课改为选修课、限选课,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使学生学有所得。

经过分析、研究,我们建议,我院的高职语文课程由通识课、与专业结合课、应用实践课三个模块构成。

1、通识课:由必修和选修课构成。必修课采用高职高专文化基础课系列教材,大胆取舍整合,精选学习内容,主要是《人文素养基础读本》,在第1学期面向各专业开设;选修课由人文科学和人文素养内容构成,根据学校提供的选修课程由学生自主选择。开设课程有《消费心理学》、《公共关系》、《商务礼仪》、《普通话》、《书法》、《汉语言文学》、《青年心理修养》等。在第3、4学期根据不同专业开设,周课时2节。

2、与专业结合课:与专业基础课和专业方向课构成部分结合,鼓励组织教师根据不同专业、不同学生的现实需要,一方面选择适用内容,一方面编写校本教材,有选择、创设性地设计和实施课程,初步构建新的高职语文课程结构体系——有巩固基础的必学部分、提供差别选择的选学部分和服务专业建设的补充部分。联系专业开设相关课程,以培养各行业应用文体的写作、口才能力为主线,为学生以后职业服务。如《应用文写作》课程,国际商务系和商务外语系开设商

务应用文;现代服务贸易系开设财经应用文;信息与技术系开设实用应用文。主要在第1学期开设,周课时4节。《演讲与口才》课程,电子信息系开设口才艺术、其他系开设商务口才课程。主要在第2学期开设,周课时4节。

3、应用实践课:以构建知识补充整合为先导,通过从事各种职业的必备知识和技能的学习,使学生能力特别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职业活动的能力有显著提高。如文秘专业开设《秘书基础》、《文书档案》、《速记》、《文秘写作》等课程,旅游管理专业开设《导游语文》课程、商务英语专业开设《外国文学欣赏》课程、市场营销和商务策划专业开设《广告文案》课程等。根据各专业具体情况分别确定课时。

(四)各门课程具体构想

1、《大学语文》课程有利于学生人文素养的培育和学历的提高(各专业专升本均需考大学语文),应尽量予以保留。如根据学校培养方案和学生学情,不开设本门课,建议开设《人文素养基础读本》必修课和《文学欣赏》选修课。

目前省内部分高职院校开设了人文素养基础课如《职业人文基础》、《大学人文基础》、《中国传统文化概论》等,这些课程是为了落实国务院“普遍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养”和教育部“针对高等职业院校学生的特点,培养学生的社会适应性,教育学生树立终身学习理念,提高学习能力,学会交流沟通和团队协作,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创造能力、就业能力和创业能力”的文件精神,面向高职院校学生开设的一门重要公共基础课。旨在通过人文基础知识的学习,加强人文素质教育,使学生具备良好的职业人文素养和基本的表达、交际等职业通用能力,教育学生学会“做人”,学会做一个“职业人”,真正实现高职人文教育的培养目标。同时,为学好其它专业课程、培养专业素养奠定坚实基础,使学生拥有良好的职业态度,具备良好的职业人文修养和职业通用能力,实现可持续发展,成为企业、行业需要的合格人才。

以上人文基础课程的内容是基本人文修养和职业通用能力的学习,包括文学、历史、哲学、艺术、人生和职业道德等基础修养知识以及沟通交际、表达艺术、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的培养等。使学生在人格、职业情操、思维能力、生活品位等方面得到培养,在语言表达、沟通交际、创新能力等方面得到充分提高,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奠定良好基础。

此外,可在部分专业以选修课形式恢复《文学欣赏》课程,使学生对一些经典作品有所了解,得到人文熏陶。不同专业可各取侧重点,如旅游专业可注重与自然、人文景观关联的经典之作,外语专业可多介绍外国文学名篇佳作等。

2、《应用文写作》是一门与专业特色结合非常紧密的课程,实践性与实用性很强,在课堂教学中按照教改的思路操作,改革效果较明显,上学期已初步完成院级精品课程的建设,目前正在完善,并且使用由我院教师主编的教材。目前有部分专业如商务外语系的大部分班级尚未开设,由于应用写作在工作中的实用性及常用性,本课程应作为语文教学的重要必修课程,建议面向全校各专业开设,可根据专业的不同在教学内容上有所侧重。在课堂教学上多采用案例、实训等方

式方法,适当缩减教师的理论教学时间,加强学生当堂和课后的口头、笔头练习,使他们真正会写将来工作中需要运用的各种文书。

3、《演讲与口才》课程的学习对于学生的职业能力具有重要意义,针对我校学生实际情况与就业需要,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人际沟通能力的训练越来越重要。目前本课程仅在国际商务系部分专业开设,建议应与《应用文写作》一起,作为语文教学的必修课程,面向全校各专业开设,加强口才课的教学。教师授课中应多给学生 “动口”的机会,如采用问答、讨论、辩论、表演、比赛等形式,模拟各种口语交际场景,让学生在互动的氛围中多说,说好。也可以针对专业分别开设营销口才、商务谈判口才、导游口才等。

4、《礼仪》知识的掌握为每一位合格商务人员所应必备,但目前仅在营销、文秘、韩语专业开设,由公共基础课教师兼任。建议这一操作性极强的课程应面向各专业开设,聘请专门的礼仪教师或培训现有师资,并使用多媒体教学设施和实训室。教学可参照不同专业侧重训练学生的言谈举止,如旅游、酒店管理专业注重服务礼仪的各种行为规范,外语专业注重外事活动礼仪的原则和细则,市场营销专业注重商务礼仪尤其是商场、超市人员礼仪,国际贸易专业注重社交礼仪、涉外礼仪尤其是涉外谈判礼仪。通过理论教学与实训结合的形式,加强操作环节的训练,使学生从小事做起,注重细节,拿到礼仪这一社会通行证。

5、部分选修课程如《消费心理学》、《公共关系》、《普通话》、《书法》、《汉语言文学》、《青年心理修养》等,根据各专业实际情况限修或选修。

6、文秘专业以前属于公共课部,一直由我部教师担任教学,并有专门的文秘教研室。后划归商务外语系,但未受到重视,所开课程多为英语课,许多该专业的基础和专业课未能开设。建议文秘专业回归公共课部,利用我部现有教师资源,使这一专业发展壮大,使学生通过秘书证考试,有利于学生的培养和就业。

7、语文教研室在培训、考证方面有较大的可开发空间,建议将如普通话过级、书法过级、秘书证等考试,依托我部教师资源予以利用,既有利于我部和我部教师,也有利于学生和学校。

(五)、改革措施

当前,各高职院校都在进行学科建设和教学改革,探索适应新时期社会需要的人才培养模式和方法。而语文由于学科的特殊性,教学改革难度相对较大。

总体教学改革思路:既强化语文素质教育,又突出应用能力的培养,针对高职人才的职业岗位要求,确立以能力为本位的教学目标,加强学生阅读理解能力、写作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的训练。改进教学方法,创新教学形式,加强语文实训,使学生在学语文、用语文的实践活动中提高综合素质。

目前已采用的主要做法:改变过去单一的平面教学方法,把由教师为主体转向以学生为主体,变单一的知识传授为突出能力的培养,建立开放性教学模式。设置各种活动让学生参与到课堂中来,在相应的知识主题下,完成专题带来的任务,在此过程中探究、学习和掌握语文知识。教学的重点不仅仅是知识的学习,更重要的是对学生学习方法、学习能力的培养。灵活运用任务驱动法、案例分析

法、分组讨论法、情境模拟法、启发引导法等教学方法,通过音像观摩、多媒体课件、练习实训、比较教学、专题研讨与辩论等多种形式,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乐于实践,提高教学效果。

为确保新的教学体系的建立和运行,必须进一步采取强有力的改革措施:

1、强化师资队伍建设。建立一支政治素质强,业务水平高,学历、职称年龄结构均合理的教师队伍。积极培养适应高职语文课程教学的教师,进行教师定期培训,使之适应本专业的发展。

2、强化学科和课程建设。学科建设是语文课程改革的主体工作,要有计划地进行,力争在1-3年时间内有所突破。提高通识课质量、增加应用文写作、演讲与口才课比重、开设与专业相关的技能课。做好应用文写作精品课程建设,开发其他精品课程。

3、强化课堂教学。继续探索教学改革方法,实现教学手段现代化、技术化。通过各项教研活动,提高教师授课水平,改善教学效果,提高教师运用现代教学设备和手段的能力。多与其他院校进行语文教学的交流、合作,组织教师赴外校学习、参观、调研和参加学术会议等。

4、强化教风、学风建设。以听评课为重点抓好教风建设,以教研为龙头抓好学风建设。要求教师认真负责地完成教学活动和听评课任务,积极参与教研和有关学生社团活动,做好演讲协会、文学社、辩论赛的指导、评比工作。

5、强化考核管理。严格学生质量监控,改革考核方法。改变一张试卷定成绩的做法,采取灵活的考核方式,学生课堂表现、讨论发言、讲演、朗诵、表演、写作等练习都进行加分,提高学习积极性。教师的考核根据工作表现、学生评分、科研水平按规定进行,并不断完善有关考核制度。

6、强化科研工作。鼓励教师积极参与科研,提高科研水平和能力。抓好各级各类立项,尤其是教改立项,促进新的教学模式的建全。抓好论文、教材的撰写,要求教师每年撰写科研论文,提高论文档次和质量,教研结合,以研促教。

(六)、课时安排建议

各专业语文基础课建议学时计划表及文秘专业基础课、专业课学时计划表具体安排见附表1、2。

附表1:各专业语文基础课学时计划表(建议)

附表2:文秘专业基础课、专业课学时计划表(建议)

5.高职语文课程的发展断想 篇五

论文摘要:新形势下,借鉴高中语文《新课标》的教学理念,高职语文教师应树立正确的课程观,将人文性与工具性因素引入语文课程中;应摒弃“师道尊严”,与学生建立起平等、和谐、民主的师生关系。在此基础上,以能力为本位,大胆改革教材,将内容高尚的作品、有励志作用的名人传记或有争议的作品等引入教学中。引导学生树立良好的品质和发展各项能力。同时,优化教学过程,改革教学方法,使课程走向开放、实用。

论文关键词:高职院校语文;教材改革;教学过程;教学方法;课程观

借鉴高中语文《新课标》的教学理念,在实施新课程形势下,高职语文教师要转变课程观念,寻找切合实际的教学对策,将高职语文课程和教学改革推向深人。

一、转变课程观念

(一)树立正确的课程观

以往的课程观认为,课程是既定的、经验的、权威的、凌驾于学习者之上的。正确的课程观,不是从分裂、静态、权威的课程理念出发去看待和开发课程,而是从联系、发展、合作的立场去审视和建构课程,它关注语文本体意识,关注语文生活,关注语文实践,立足于课堂,着眼于课外,最大限度地将各种人文性、工具性课程因素引入课程中来,不囿于文本,联系语文课程的内在线索,通过教师、学生、内容和情境四要素的不断整合,实现语文课程共建,从而推动语文教学走向“大语文学习”场域。

(二)明确课程的作用

课程的重要作用是赋予学生发展的潜力。以往的课程观只注重知识的传授,把学生当成接受知识的容器。现代课程观不再把学生当成知识灌输的容器,而把学生视为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改变其单纯接受学习的习惯,强化其在学习过程中自主、发现、探究的学习能力,提高学生的思维想像能力和创造能力。

(三)拚弃“师道羊严”,重新审视师生关系

传统的师生关系是教师凌驾于学生之上,教师是课程的.主宰,学习者必须服从于教师。新课程要求教师和学生建立一种平等、民主、和谐、相互协调、相互发展的关系,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把学习的权利真正赋予学生。教师要放下“师道尊严”的架子,走下讲台,俯身观察学生,欣赏他们,赞美他们,促使他们在教师的美好祝愿声中探求知识,把握人生目标,朝着正确健康·的目标发展。同时,教师在学生发展的同时,也‘发展着自己。

二、改革教材

现行教材基本采用《大学语文》的模式,把“经典”作为重要的选择标准,忽视了高职生的特点和基础差异,针对性不强。要做到有选择、、创造性地设计和实施课程.就必须考虑到高职生的现实状况。他们文化基础差,兴趣广泛而又肤浅,目标明确而又单一,他们热衷时代热点,关注网络信息.关心职业前景,但意志力不强,容易有“挫折感”。这些情况都要求对现行高职语文教材进行大胆的剪裁和取舍。 一是注重教材的规定性、宽泛性、实用性,注重能力本位,从学生的实际需要出发,精选思想内容高尚,有助于学生形成正确人生观、世界观的作品,通过这些作品的熏陶,增强学生的人文精神和人格力量。

二是精选有励志作用的名人传记,使学生明白一些为人处世的道理,学会写自我介绍和个人履历,教育学生不计私利、识大体、顾大局、善于合作。

三是精选带有争议的作家作品,引导学生讨论、评议,鼓励学生大胆思考,让学生以求新、求异的思维方式探索作品的主题和意义。

四是在传递知识的过程中,应以“实用”为先导,以培养学生的能力为目的,结合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实际需要,对语文知识加以选择和概括。通过课堂教学、课外迁移等形式,以最快的时间、最有效的方法传授给学生,真正做到“有文本”而不“唯文本”,使课程内容逐步向民主和科学的方向发展。

三、优化教法

高职语文课程要致力于突破课堂教学的自闭J性,主动构建与世界、社会和日常生活的广泛联系,尤其是每学期的专业实习和社会实践,应将学生在实践中的体会、想法用作文或调查报告的形式展现出来,使语文与生活有机融合,使其人文性、工具性优势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

(一)优化教学过程

高职语文教师应将“以人为本”的课程理念应用于整个高职语文教学过程。高职生没有升学的压力,不必强调“一课一得”的知识点灌输,不必囿于文本,可以通过课堂教学、课外活动、兴趣小组、社会实践等形式,为学生的智力开发创造条件,帮助他们树立主体意识.促使他们自觉调整学习心态和策略,探寻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和途径,努力创设“大语文学习”情境。

(二)改革教学方法

语文教师应避免“一言堂”,放弃传统意义上“知识权威”的身份,以平等“对话人”的身份建设师生之间平等对话的平台,以豁达的胸襟还学生自主学习、自由发言、独立思考的权利,最大限度地使语文课堂走向开放。

应多采用专题讲座的形式进行教学。专题讲座可以以点带面,把教学任务分成若干专题,以文学作品的文化背景为底衬,紧密围绕培养学生“探究性”学习能力这个中心,课上进行生动讲解,课下引导学生自学。这样有助于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正确取舍,形成自己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6.关于语文优质课的几点断想 篇六

一、优质课必须体现先进、科学的教学思想。

 优质课可以是展示课,也可以是常态课,不论哪一种,它都应该是一种方向,一种引领。思想是行为的先导,作为行为层面的优质课而言,它首先是某种教学思想的外化和载体。如果这种思想是落后的,不科学的,那么,这堂课也就无所谓“优质”了。从行为过程来说,教学思想是教学行为的灵魂,是教学实践和教学价值的体现。教学思想是否先进科学,不仅决定着教学行为的方向,还影响着教学效果的好坏。所以一堂优质的语文教学课,必须体现先进、科学的教学思想。具体而言,应具备以下基本要素:

1、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大家都能认识到,工具性着眼于语文课程培养学生运用能力的实用功能和课程的实践性特点,而人文性着重于语文课程对学生思想感情熏陶感染的文化功能和课程所具有人文学科的特点。关于两者的关系,新课标中运用的是“统一”而非“结合”,这是因为工具性是人文性的载体,人文性又是工具性的灵魂,二者合一方能放出异彩。反观我们的语文教学,以往的语文教学有意无意地忽视了语文自身的人文特征,过于注重知识的传承与接受;而当前的语文教学又有片面追求人文性的现象,使语文课没有了语文味,这些都值得我们警惕。

2、教师的主导地位和学生的主体地位的统一。这是优质教学成败的关键。新课程改革理论将教学本质定位于交往,把教学过程理解为师生共同参与、共同发展的互助过程。而交往不仅是一种调动学生积极性的教学手段,更是一种尊重学生的教育思想;双主体的统一不仅仅是一种激活课堂的教学技巧,更是一种走进心灵的教育境界。教师在课堂上不再是高高在上的知识传授者,更不是话语权威,而是课程的组织者、引导者,是和学生一样的课程参与者。

3、教育性与知识性的统一。这是语文优质课教学能否成功的前提。学校教育教学的根本目的是育人。因此,作为语文优质课教学必须体现育人功能的重要地位。要把思想教育和知识传授紧密结合起来,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操、科学的世界观和人生观。

二、语文优质课必须体现授课者对所授内容的正确地、深入地个性化解读与思考。

大部分优质课需要涉及文本,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对文本进行正确、深入地个性化解读,这是指导学生进行阅读的前提和基础。著名特级教师孙双金老师在谈对文本解读的重要性时提出,“上好语文课,解读文本是第一步”,不但要解读文本的“字面意”,更要体味文本的“字中意,字外意”。学生阅读的终极目的,是“体味、体验内中情味或情感,去寻绎文本语言背后的特殊的意味、意蕴,最终得到自己对于文本的理解”,形成一定的语言文字素养。离开了居于引领地位的老师对文本的正确、深入地个性化解读,学生对文本将很难达成全面、深入地理解。

当然,教师对文本的解读,只是语文教学的一个方面,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我们不能忽视学生对文本的自主解读。每一个学生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都有着与众不同的人生阅历与心路历程,面对同一文本,自然会产生不同的阅读期待视野。在阅读过程中,由于个体原有生活经验与阅读体验的参与和观照,同样会产生各自不同的理解感悟和情感体验。《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同时也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我们在注重将教师解读文本的方法教给学生的同时,应忌“执一己之见,囿于一孔之得”,要注重根据学生的年龄、心理、身理、社会经验、人生感悟等个体因素,在不歪曲文本原意、不远离作者写作意图的前提下,尊重学生的个性解读过程。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孕育了文本解读的多样性,而学生反应的独特性、多元性则体现了语文教学过程的生命体验、成长特质。如果说教师对文本的解读是“应识庐山真面目”的话,那么,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则应是“曲调各异情亦多”。

此外,在少数不需对具体文本进行解读的课型中,教师则必须对所授内容有全面、深入的个性化思考。作为优质课,这一点就如同阅读教学中对文本的个性化解读一样,是整堂课的前提和基础。

三、优质课的教学目标的设定必须符合客观实际。

教学目标是一节课准备达到的学习预期,它既要体现出学科课标的要求,又要针对教材的实际内容,同时更要符合学生的客观实际。在制定教学目标时,必须全面地了解学生,如他们的天资、兴趣、爱好等等,要掌握他们的生理和心理的现有发展水平和即将达到的发展水平。学生的现有发展水平表现在他们能独立完成教师所提出的各种任务,即将达到的发展水平,苏联的心理学家维果茨基称之为“最近发展区”,在这个水平上,学生的一些思维过程还正在形成,刚刚开始成熟,这时学生还不能独立地完成有关的智力和能力任务,如果给他们一些外力,如教师和同学的启发,再加上他们自己的努力就可以完成一定难度的任务。这样,今天的“最近发展区”就转化为明天的现有发展水平。教学不仅适应学生的现有水平,而且必须考虑到他们即将达到的发展水平。知识、能力、情感这三维目标本身就有层次,具体到某一节课更要考虑学生的客观实际,否则,它将导致教学行为的低效甚至无效。

四、优质课应该具有合理巧妙的课堂流程设计。

语文优质课的教学设计是十分重要的,这是因为本次课的教学目标只有通过合理巧妙的教学程序才能达到。没有以科学性和艺术性相结合的教学流程作载体,课堂便无法运行和展示:教学思想要在这里得到落实,教学方法要在这里得到运用,教学效果要在这里得到体现…… 可以说,没有合理巧妙的课堂流程设计的教程,便没有优质课的一切。

课堂流程的设计,既要考虑宏观板块逻辑的顺次承接与合理推进,也要考虑微观局部的细节落实,既要满足授课者的重点预设,也要顾及学生可能存在的即时生成,既要选择最佳的突破口切入,也要有自然流畅的转接过渡和精炼明晰的总结归纳…….如果把一堂优质课比作一个美人的话,那么,合理巧妙的课堂流程就是美人身上那剪裁得体的服饰,华美艳丽也罢,淡雅质朴也罢,总之,必须要与美人的内在气质相应相合,这样才能使美人的神采得到全面的展现,反之则会大打折扣!

五、优质课必须能体现出授课教师对课堂生成的艺术处理。

新课标认为,“语文教学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阅读要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体验和理解”……因此,授课者不再囿于一孔之见,定于一家之言,而是尊重异端,容纳叛逆,课堂俨然成了多声部思维合奏曲,于是动态多变的复杂的课堂生成出现了。与传统语文教学而言,这无疑是一种巨大的进步,但它同时也对授课教师提出了极大地挑战:如何智慧地处理这些课堂的随机生成,不仅能体现教师的基本专业素养与能力,更能看出教师的教学理念与思想高度。是理智地对待突发的课堂生成,及时甄别捕捉有效信息,还是对学生的课堂反应熟视无睹?是根据生成灵活调整教学策略,整合生成资源,因势利导,巧妙点拨,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还是淡然处之、泯灭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真正的优质课无疑会在这一点上闪现出智慧的光彩,让瞬间的生成成为思维提升的契机,化为永恒的记忆。

六、智慧的课堂评价应该是优质课的有机组成。

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如何对待学生的回答,以何种方式处理学生的回答,教师理答后学生又有什么反应等,直接影响学生对某个问题的理解和下一步的学习进程,也影响到学生对一堂课甚至一门课的学习兴趣与态度。课堂中,针对学生的回答,老师进行充满尊重、信任、宽容、灵性、风趣的评价,会让这堂课在优质的道路中迈上更高的台阶:充满赏识与激励的评价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欣赏他人,相信自己,积极向上的品格;诙谐幽默的评价能给学生以亲切、平易近人的感觉,让学生形成开朗健康的心态;及时、客观、具有针对性和启发性的评价能对学生起到引领、指导、促进作用,能激发学生生疑的兴趣,探疑的愿望,释疑的可能,发展学生的思维……,凡此种种,不一而足。

关于优质课的内涵,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史绍典老师曾说,语文课要解决的无非就是“教什么”和“怎么教”的问题,余映潮老师在评点第八届语文报杯中青年课堂教学大赛时指出,“初中语文教学如果注重了八大阅读能力的训练,当不失为一堂好课……”,所指当是关乎“教什么”,笔者所谈大概侧重于“怎么教”的问题。关于优质课标准的讨论,相信远不止上述所言,相信短期内亦不会停歇。我们期待着在广泛交流讨论之后,一个相对固定并能为大多数教师所认可的结论的出现,以便为语文学科教学的发展指明方向。

7.高职语文课程的发展断想 篇七

关键词:高职院校;大学语文;必要性

【中图分类号】H193

2007年中央第38号文件中明确所有大学生开设语文课的建议,北京市教委发布中高考改革中,明确提到2016年起中考语文卷总分值由120分增至150分;高中语文总分值由150分增至180分[1-2]。不难看出,语文教育有被进一步重视的趋势,特别是中学阶段。高职院校是以培养技术性人才为主的院校,因此专业课常常被放在首要位置,在近几十年的学科开设中,大学语文逐渐缩减,有的甚至被取消,不被重视[3]。然而在实际工作和学习中,讲话的流利性、幽默性、专业性以及良好的人际沟通都缺少不了语文, 然而大学语文课程对于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和思维的创造性、丰富性具有重要的作用,同时,大学语文课程的设置也是实施素质教育和全面人才的必然要求。

1.提高人文素质,培养人文精神

在中国古代,就强调大学对人文精神的培育,尽管时代已经发生变化,但是均未忽略人文精神的培育,例如邓小平提出的一手抓物质文明建设,一手抓精神文明建设,这里的精神文明强调的仍然是人文精神的塑造。高职院校语文课程是用一些真、善、美净化学生的心灵, 完善他们的人格,语文对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具有重要的作用,在老师的指导下,潜移默化中让学生耳濡目染, 形成良好的“三观”,这也是大学需要予以解决的问题,大学语文则有助于这一目标的实现[4]。

2.发扬民族精神,传承传统文化

一个民族的精神藏在文化里,文化是民族的根,作为拥有几千年文化的中国,积极吸收国外优秀文化,维护自身文化,才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列。中华民族文化的传承主要靠的是文字,没有文字,中国文化就无从谈起[5]。在世界其他国家,都非常重视母语,例如:法国把“法语是法国的官方语言”写入法国宪法,国际教科文组织也相繼出台了《文化多样性宣言》和《普及网络空间使用多种语言的建议》等文件,意在提醒各种保护自身语言的多样性。作为中国文化的载体,语文是所有学科的基础。近年来,全球范围内掀起“汉语热”高潮,但是我国高职院校却背道而驰,汉语学习已陷入“外热内冷”的怪圈。所以,“汉语热”现象对我们的大学语文学习提出了新的要求。

3.增强就业能力、岗位工作能力

由于高职院校近年来学生基础薄弱,学生语言组织能力和阅读能力都存在欠缺,再加上某些院校为了增加学生的专业技能,减少语文课程,使得高职学生学习语文正面临着严峻的挑战,直接后果是学生的写作能力匮乏,演讲稿的空洞乏味,正常的交流语无伦次。“交流表达”能力是一个合格工作者应该具备的基本素质和技能。交流表达能力的水平对吸收信息和沟通具有不可代替的作用,从表面看,大学语文课程属于科学文化素质的范畴,但如果从本质上看,反应了一个人的文化修养和思维能力,毫不客气的说,语文素质是人所应该具备的第一大素质[6]。只有掌握这门工具,才能成为一个具备完善能力的人,在其他各学科的学习中,学生都是在语文基础之上对其进行了解。高职教育培养的是高级技术型和应用型人才,在学科开设过程中,要引导学生熟练掌握语言这个工具,与社会生产相适应,增强高职学生的就业能力和岗位工作能力。

4.培养学习能力、发展智能

语文能力素质的提升使得学生能够准确迅速的接受文字信息,从文章或者别人的讲话中得到启迪。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加快,网络聊天、短信、微信等工具的使用均是以语言的形式呈现的,语文水平的高低对其他学科会产生影响,培养较高的语文学习素质,对于自学能力,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以及创造思维培养都有良好的作用,而且对人的性格的形成与整体素质的提高也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特别是能够提高学生的想象能力,使其形成举一反三的思维优势。

5.增强人格和谐性

“国家的强弱,取决于知识分子的数量和质量”这是邓小平同志的一句名言,他高瞻远瞩地指明了教育发展的方向。江泽民提出了“四有新人”的培养,随着素质教育的进一步深化和推进,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审美情趣和良好的思想品质显得及时又必要,语文知识的学习对于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素质不可或缺。同时可以提高大学生的抗挫折能力,引导他们正确看待成功与失败,正确处理与他人产生的矛盾,在整个教育过程中关怀着人的成长,人格的健全与发展。

6结语

对高职院校开设大学课程的必要性研究,前人利用文献资料分析、实证研究、比较研究、注重系统观在研究中的应用以及多学科方法对其进行了研究,但均认为语文的基础性作用决定了必须开设语文课,从就业的角度来说语文课同样不可缺少,语文教育的德育作用也不能忽视,这是其他学科无法比拟的情感教育作用。相关的研究更表明:相比普通高校, 高职院校的学生毕业后从事本专业的学生其实只占少数,更需要接受通才教育, 才能很好的与人交往和求职并推销自己等,因此,高职院校大学语文只能加强,不能削弱。

参考文献:

[1]陈晓兰.对高职院校开设大学语文课程必要性的思考[J].鸡西大学学报,2009,9(4):7-8.

[2]董奇峰.从“大一国文”到“大学文学”:“大学语文”课程教学目标、学习内容的演变

浅探[J].淮北煤炭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5):173-175.

[3]刘翠萍.中等职业学校语文教学重要性的探讨[J].现代语文:教学研究,2012(9):39-41.

[4]姜利波.浅论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J].现代语文:教学研究,2009(4):10-12.

[5]王淑娟.高职高专院校开设大学语文课程的必要性[J].河北旅游职业学院学报,

2009(2):35-37.

[6]艾菲菲.高职院校开设职业汉语课程的必要性分析研究[J].企业导报,2015(1):188.

作者简介:

8.高职院校语文课程教学问题探析 篇八

【关键词】高职 语文课程 教学

【中图分类号】H1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27-0032-01

在高职院校,语文教学是必开的课程之一。随着社会经济不断发展,社会对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给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带来严重压力。高职院校现阶段的语文教学处于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不平衡的尴尬境地,导致毕业生实践能力普遍较差,不符合社会需求。面对这一处境,高职院校应当尝试从课程设置、教学方式、培养目标等方面进行创新和改进,优化高职院校语文课程实践教学方法和途径,进而适应社会快速发展。

从以下几个方面谈一下高职语文课程教学。

一、高职院校语文课程教学现状

现阶段高职院校语文课程教学有以下几点不足:其一,忽略实践教学。就汉语言文学类来讲,专业基础理论知识占据大比重,实践教育课程非常少。导致高职毕业生进入工作岗位后没有实际工作能力,面对用人单位时显得没底气,有的学生于是被淘汰。高职教育最大的特点就是教学做一体化,在教学中注意培养学生的实际能力,现阶段的教学方式很明显不符合高职院校培养目标。其二,缺乏可用的教材。现阶段,语文教学使用的教材除了极少一部分外,大部分都是针对本科院校学生而设立的,教材内容设置十分不合理,很多高校古代汉语课程选用文选、常用词、通论结合的教学体系。但高职院校在教学内容的选取上往往偏重一些简单的文选和理论常识,这些内容与中学文言学习有很大重复,学生往往对其缺乏兴趣,给语文课程教学带来不利影响。其三,教学方法单一。現阶段,高职语文课程教学往往采用传统填鸭式教育,教师整节课都在长篇大论,根本不顾学生感受,导致教师在讲台上讲,学生在下边睡觉的睡觉,玩手机的玩手机,课堂气氛十分沉闷。再者语文课程教学内容与中华民族的汉语是相互联系的,古汉语作为一种历史文化,与学生之间的“代沟”非常明显,学生本能地会对其产生畏惧心理,教师如果不顾这种情况,在课堂上很难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学生学习兴趣可想而知。

二、对高职语文课程教学的几点建议

1.明确高职院校进行语文课程教育的意义,提高教育实践教学技能。

首先,高职院校进行语文课程教育时应摒弃传统教育观念。在教育过程中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处于主导地位,把学生作为实践教学中心,教师围绕学生做好指导工作。教师要做好实践教学工作,淘汰自身落后教育观念,加强自身文化修养和教育技能更新,丰富自身专业知识,积极向先进教育手段和教学方法看齐,创建出适应时代需求的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教育体系。笔者认为,高职语文课程教育中的实践教育环节必须包括教育实习、试讲等,在课程安排上,使理论与实践课程相当,为学生提供足够实际应用的时间。另外,语文课程学习无外乎听、说、读、写四大块,教师要加强实践教学管理,让实践课程规范化和科学化,让学生有机会加强这四大模块的实践和应用。

2.革新教材,根据学生实际情况选编教材。

教材改革对高职院校语文课程教学有重大意义,各高职院校学生水平能力不同,教学安排也不尽相同,因此高职语文课程教材更应该合理选择或者自己编制,让教材体现出高职教育的特点。教材编写中要注意以下几点,首先,教材要符合实际,并且符合高职院校的教学特点,中文尤其严谨,字形的辨别、词语的解释都要有充分的科学依据。其次,高职院校培养学生的创新性也要在教材中体现出来,即编写教材中加入创新内容,如可以将学校教师的研究成果编入教材,以教师带动学生,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再次,教材要体现出实用性,类似教材中的解题、语言点、文化知识等都要对启发学生有所帮助,巩固学生所学内容。最后,教材要体现出趣味性,趣味性是引发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环节,教材设计和课文选择都要体现出趣味性,充分吸引学生,调动学生积极性和主动性。

3.突出实践教学,完善教学设备。

高职院校要加大对语文课程教学的投入,积极引入现代技术,如多媒体、CAI课件、网络教室等现代技术,充分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时,教师在课件、文字设计、语言知识点、课文分析等内容上,可以选用不同形式,声音、图像、视频等多种形式让学生身临其境。另外,加强实践教学需要高职院校建立起专门的实习基地和语言实训室,在学习古汉语等较难的内容时,可以将课堂设立在充满古代文化的实训教室中,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我国传统文化的魅力,也可以让学生利用计算机阅读古籍、学习传统文字,通过计算机查阅不懂的内容,解决重难点。高职院校还要定期组织学生走出校园,本地的一些名胜古迹、博物馆、古代书院遗迹等,都是学生进行外出实习的好去处,学生可以在这种氛围中用学到的知识分析其中语言现象;用调查的方式对古汉语进行更深层次地理解。对于学生考试方面,为了突出学生的应用能力,除了对基础知识的考察外,适当增加一些课外知识,增加学生课外阅读量,提高学生对古代汉语的认识和理解。

总之,高职语文课程教学要适应现代社会发展,在教学方法、课程设置、考核方式等方面多下工夫,努力为当今社会培养出高素质人才。

参考文献:

[1]程辉.浅谈高职院校古代汉语教学改革[J].沧桑,2013,03:184-186

[2]刘光明.古代汉语教学改革与学生能力培养[J].池州学院学报,2009,01:127-130

9.高职语文课程的发展断想 篇九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法 职业能力 培养

【中图分类号】G71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6-0047-02

一、应树立培养学生职业关键能力的课程观

高职教育必须以学生职业能力培养为中心,牢固树立起培养学生职业能力的课程观。职业能力由基本能力、专业能力和关键能力构成。职业关键能力是指一种超越具体职业的,可广泛迁移的、对人的终身发展起着关键性作用的跨职业的能力,是高职院校学生适应经济社会发展、技术进步、岗位变换以及创业发展等必须具备的能力。[1]《小学语文教法》课程是初等教育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程,着重培养学生的教育教学能力、教育科研能力,能独立设计并讲授小学语文课等专业能力。但教育者不应片面的认为《小学语文教法》课程只是用来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而是应该树立起培养学生职业关键能力的课程观。

二、注重学生文化修养的培养,在小学语文教法教学中提高学生文化品位

小学语文教法课程的教学不能仅局限在教学方法教学上,而是应该对学生文化修养、审美情趣有全面的提升和培养。如在讲授识字教学的策略这一内容时,应该让学生能真正体会到汉字本身就是中华文化的瑰宝。特级教师于漪说:“汉语言文字记载着中华数千年的古老文化,它不是生命的僵硬的符号,而是蕴涵着中华民族性格的精灵。”让学生树立一种正确的教学理念,识字教学不仅是向小学生传授一种文字符号,让小学生掌握一种交流工具,更重要的是通过识字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自主学生和勇于创新的精神,从而有效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而提升小学生的人文素养必须要提升教师本身的人文素养。

三、改革《小学语文教法》课程教学,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将信息化教学手段融入《小学语文教法》课程教学中。近年来,高职院校信息化教学水平大大提高,多媒体教室、微格教室、互动白板等信息化教学设备都已进入课堂。信息化教学手段的应用,对于提高《小学语文教法》课程的教学效率,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有重要作用。但信息化教学要求教师本身要有过硬的信息化教学能力以及正确的信息化教学理念。教师不应片面地理解信息化教学就是课堂上使多媒体课件、播放一些视频进行教学。真正的信息化教学应该是将课上课下无缝对接,教师可以制作微课、网络学习平台引导学生学习。可通过网络学习平台下发学习任务,并让学生通过网络学习平台自主学习相关理论知识,观看名师的小学语文教学视频,并完成测评。学生运用课下时间完成理论学习,课上教师可以有更多时间指导学生试讲,学生实践试讲的时间大大增加了,提高了教学效率并提升了学生的实践教学能力。同时教师也应鼓励学生将信息化教学运用到小学语文教学中,鼓励学生制作微课进行教学。

四、充分发挥《小学语文教法》的学科特点,加强学生“听、说、读、写”的职业能力

小学语文教师必须具备“听、说、读、写”的职业能力。教师应该结合学生试讲内容,加强对学生“听、说、读、写”职业能力的培养。比如,指导学生进行阅读教学时,教师应要求学生范读课文,并给予朗诵指导,要求学生在普通话标准的基础之上,体会课文深意,有感情地朗诵课文。指导学生进行习作教学时,可要求学生范写所讲授的习作课内容,既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又增加学生对所讲授内容的理解。学生试讲过程中的板书设计,教师也应给予指导和评价,加强学生“三笔字”的练习。

五、改革《小学语文教法》课程评价体系,采取多元化的考核评价方式

多元化考核评价体系包括了评价方式多元化和评价主体多元化。首先,评价方式多元化即改变以往以期末笔试为主的考核评价方式。将笔试理论知识与学生试讲相结合,将学生独立完成教学设计与分组讨论观摩课相结合。其次,评价主体多元化即改变以往只以教师为评价主体的情况。学生试讲成绩,可由教师、其他学生及自己三方面共同评价、打分。其中,教师评分可占比重较高。这样可以提高学生自身的自我评价能力,也可调动起其他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对其他同学的评价,提高学生自身的听评课能力及授课能力。

参考文献:

[1]汤向玲.高职院校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研究[D].武汉:武汉理工大学教育经济与管理,2006.

作者简介:

上一篇:欢迎词翻译练习下一篇:小王子翻译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