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制剂之散剂的制备

2024-08-29

中药制剂之散剂的制备

1.中药制剂之散剂的制备 篇一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本实验所用的各种中药材, 均由本院中药房提供。培养基为水解酪蛋白琼脂;增菌液;菌株来源 (标准质控菌株) :绿脓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药敏纸片, 将化学分析滤纸以打孔机打制成直径5mm圆片, 高压灭菌备用。

1.2 方法

1.2.1 不易研成细末药材的制备及抑菌实验

主要为植物性药材。将单味中药粗粉碎后取药粉3g置试管内, 加入蒸馏水浸入后至液体约3ml, 经高压灭菌、离心沉淀后使每毫升药液含药量相当生药1g后备用。将菌株涂于M-H平板上, 放入药敏纸片, 纸片中心间隔距离大于24mm。每个药敏纸片滴入药液5μl, 将培养皿放入35℃孵育箱中24h测抑菌环。

1.2.2 容易研成细末药材的制备及抑菌实验

主要为矿物性、脂性药材。将药物粉碎过200目细筛得粉剂, 无菌处理。取散剂2mg压制成直径约5mm的圆片。将菌株涂于M-H平板上, 放入药片, 药片中心间隔距离大于24mm。放入35℃孵育箱中24h测抑菌环。

1.2.3 抑菌试验的结果判定

耐药:细菌正常生长, 无抑制现象, 以 (-) 表示。中介:在药敏纸片或药粉片下无菌生长, 边缘为一抑菌环, 其直径小于6mm, 以 (+) 来表示。敏感:抑菌范围大于6mm, 记录下其直径;实验中出现抑菌环大于24mm, 且抑菌范围连成一片无法测量其抑菌环的以“>”表示。

1.2.4 MIC及MBC测定

单味中药及散剂的药物制备同前。将药物配制成3mg/ml原液, 以倍比稀释法将其分别稀释成每毫升含药量1、0.5、0.25、0.125、0.0625mg, 分装于无菌试管中, 每管2ml, 经6h培养的标准质控实验菌株悬液0.01ml, 植入上述试管。置35℃孵育箱24h。结果判定:含中药量最少且无菌生长的稀释度为该药对试验菌的MIC。将无菌生长试管内的培养液再接种血琼脂培养基24h, 无细菌生长的含药量最少的试管为该药对试验菌的MBC, 用于中药体外抗菌作用的定量观察。

2 结果

2.1 抑菌试验结果

无明显拮抗现象出现, 有明显协同的作用。轻粉、红粉、硼砂三种中药在两实验药片之间出现抑菌范围连片, 形成不对称抑菌环。筛选的60味中药中有32种 (53%) 对实验的所有临床菌株均无抑菌作用。植物类中药抗菌谱窄、抗菌力低。矿物质类除轻粉、红粉、硼砂外, 大多数抗菌谱窄、抗菌力低, 甚至没有抗菌作用。

2.2 MIC及MBC测定

经过抑菌试验的初步筛选, 针对试验中的抗菌作用强的红粉、轻粉、硼砂进行了标准菌株的MIC及MBC测定。三种药物抗菌谱广, 未出现耐药, 抗菌力强, 但其MIC及MBC测定高于常用抗生素值, 在10~100倍之间。

3 结论

活血化瘀类药物抗菌谱广, 抗菌作用弱;矿物质类药材中的龙骨、滑石、石膏无抗菌作用;清热解毒药物类抗菌谱窄, 抗菌作用差。

参考文献

[1]周邦靖.常用中药的抗菌作用及其测定方法[M].重庆:科学技术出版社重庆分社, 1987, 7.

[2]傅春华.实用中医药研究指南[M].四川: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4, 1.

[3]李向中.中医方剂的药理及临床应用[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 1992, 1.

[4]尹进, 等.中药外伤灵抗炎抗菌作用实验研究[J].中西医结合杂志, 1996, 9 (6) :333-334.

[5]陈星灿, 刘定安, 等.中药抗菌作用研究[J].中医药学报, 1988, 1:36-37.

[6]李建农, 等.中药复方抗菌作用的实验研究进展[J].四川生理科学杂志, 2000, 22 (4) :27-31.

上一篇:基坑及降水监理细则下一篇:防扬尘控制整改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