寓德育教育于物理教学中(共16篇)
1.寓德育教育于物理教学中 篇一
初探寓德育于教学实践中
刘红
[摘 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教育法制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在邓小平教育思想和民主法制建设理论的指引下,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先后制订颁布了《义务教育法》、《教师法》、《教育法》、《未成年人保护法》、《预防年人犯罪法》等教育专门法律以及由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的“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等规定性文件。这些法律、规定、文件的颁布实施为我们依法执教、依法治校提供了强有力的思想武器,为新世纪的人才培养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行万事,德为先”;“德才兼备真君子,有才无德真小人!” 人不可能脱离道德而存在,在现行的社会中,有着各种各样的法律来规范着人们的道德行为。如果一个人没有了道德,那么他必然会对身边的人,乃至社会都造成伤害,所以我们时时刻刻都不能放松对品德的教育。[关键词]:以人为本
双重责任
适应社会
小学的的课程中,有门课叫“品德与社会(生活)”,授课范围是思想、德行、信仰以及未来的人生观。那是不是仅仅就靠这门课就行了呢?作为面对学生的老师会肯定的回答“当然不是”,德育必需渗透到我们教学的各门学科中去,作为基础学科的数学当然不能例外。
一、时代的需要
古往今来,历代王朝大体都有“王霸道杂用之说法”,而学校教育征对的是青少年儿童,故主要还应在德治礼教范围。《左传·昭公二十年》子产说:“唯有德者能以宽服民,其次莫如猛。” 新课标指出:“要根据数学的学科特点,对学生进行学习目的教育,爱祖国,爱社会主义、爱科学的教育,辨证唯物主义观点的启蒙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独立思考克服困难的精神。”这充分说明:小学数学教学,不只是传授知识,培养能力,还要体现为社会服务的性质,为社会培养有用的建设人才。
新大纲指出:“德育是小学数学必须完成的一件重要任务。从一年级起贯穿在各年级的教学中。”小学数学教学蕴含着十分丰富的德育内容,它在整个教育活动过程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二、充分挖掘教材资源寓德育于教学之中
教材给我们提供了丰富的资源,我们只需要加以利用就好。有的时候只是短短的几句话就能起到效果,比我们枯燥的讲上一节课要来的有效果。所以我们若能深入挖掘教材中的德育素材,深刻领会教材编写意图,那么,我们就能成功地担负起教书与育人的双重责任。
我们的教材很多地方都渗透了德育内容在里面。只要我们课前充分的钻研教材,就能很好的把 1
握德育与教学的关系,使它们很好的结合在一起。很多时候德育教育并不会花掉我们多少时间,只需要少许的带到一点,就能达到我们想要的结果了。在小学数学中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内容非常丰富,如与数的发现相联系的爱祖国、爱社会主义的教育。小学数学课本中收入了许多生动的素材,结合有关数学内容,介绍我国数学家的杰出成就,介绍现代中国人对数学发展的巨大贡献。例如,我国商代形成的十进制,比西方早2000年;公元3世纪数学家刘徽最早提出了分数除法法则,给出了最小公倍数的严格定义;现代特别是解放以来,数学家苏步青、华罗庚和陈景润等对人类数学发展的贡献,都是爱祖国、爱社会主义的生动教材,以激励学生立志献身祖国建设事业,培养学生刻苦学习的态度。
在漫长的数学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中,人类积累了一整套数学的科学思维规律和处理问题的方法,这些规律和方法无不充满辨证唯物主义思想。
在教学中,结合有关内容,恰当地揭示数学知识中蕴含的辨证唯物主义基本观点,使学生受到辨证唯物主义观点的启蒙教育,以逐步形成科学的世界观。结合数学教学,对学生进行辨证主义观点教育的事例比比皆是。例如,教学中通过数和计量的产生发展,让学生在学习活动中领悟到数学知识源于实践。在教学“分数的初步认识”时,实际如下游戏导入新课:“用掌声表示得数”。教师口述:把4个苹果平均分给两个小朋友,每个小朋友分得几个苹果?同学们击掌两下。教师板书“每个小朋友分得2个苹果:把2个苹果平均分给两个小朋友,每个小朋友分得几个苹果?同学们击掌几下。教师板书:每个小朋友分得1个苹果;把一个苹果平均分给两个小朋友,每个小朋友分得几个苹果呢?没有掌声。教师问:为什么没有掌声呢?同学们回答:“半个苹果不能用掌声表示”。教师急忙夸奖同学们:“你们真聪明”!从而揭示课题。使同学们真实地感到,分数的产生,是生活、实践的需要,而不是数学家们硬性规定的,使学生感受到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启蒙教育。
树立正确的学习目标,是学好数学的重要保证。有了正确的学习目标,学习才有一定的方向。因此,我们在教学数学知识时,要注意联系实际,说明数学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作用。如教学<<统计的初步知识>>一节时,举一些工农业生产中的实际数据,使学生认识到数学知识的实际应用,以激励学生学好数学的积极性。数学的科学性和严密性要求学生学习数学要一丝不苟,在教学训练中应培养学生良好习惯。对于小学生来说,培养良好习惯主要是通过不间断地反复训练来实现。通过严格训练,使学生形成对待任何工作都认真负责的态度,独立思考,勇于克服困难的精神,敢于正视错误,改正错误的优良品德。对学生的学习习惯和优良品德的训练要有严格的要求,正确、积极地引导,从一点一滴抓起,既注意循序渐进,又贯穿始终。如在进行计算能力训练时,我先要求学生认真审题,边审边思考:“题目有没有抄错?先计算什么?再计算什么?能否简便计算?”在计算时要求学生一步一回头,自觉进行检查,做错及时纠正,自觉分析错误原因,防止再
错,养成认真计算的良好习惯。端正认真学习,刻苦钻研的学习态度,培养独立思考和克服困难的精神。
三、寓德育于教学中的策略:
(一)有效利用生活素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数学一直被大多数学生认为是枯燥、乏味的学科,自然他们在学习中就变得很被动,有的甚至产生恐惧数学的心理。若在课上用生活中的问题创造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用生活实例来加强概念的理解,把抽象问题具体化,复杂问题简单化,在轻松愉快的教学情境中,应用数学解决问题,就会得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让学生运用所学概率知识,计算一张数字彩票的中奖概率,调动了他们的学习兴趣,计算的结果又认识了事物的必然性与偶然性。数学不仅仅是教学生一些计算、解题的方法,更重要的是培养他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通过联系现实生活使学生克服了对数学的惧怕心理,从本质上真正地热爱数学,主动地学习数学。在学生主动探索、获取知识的过程中,他们需要开动脑筋,勇于克服困难,持之以恒,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开拓创新地解决问题,使他们逐步养成严谨朴实的科学态度,理智自律的人格特征及勤奋自强的探索精神。
(二)创设德育环境,尊重和肯定学生培养自信心。
主体性的德育观,尊重每个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提供学生主动学习的充分条件,引导学生积极地参与德育过程,尽可能在自主自娱的教学活动中自我体验、自我探求、自我顿悟、自我发展。教育者应做到因势利导,因材施教。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如果儿童不仅仅知道而且体会到教师和集体对他们的优点既注意到了,又很赞赏的话,那么,他就会尽一切努力变得更好”。在教学过程中采取自评、互评等多种评价方式使学生在对自己的数学学习进行正确评价的时候,既要看到进步的一面,又找到自己的不足,从而增强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数学教师自然喜欢数学成绩优异的学生,但每个班中都会有几个“不喜欢数学、学不好数学”的孩子,教师要善于及时帮助他们消除心理障碍,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对上课不注意听讲,注意力分散,不按时完成作业,对数学学习不感兴趣的学生,首先要改变的还不是他的学习方法,也不是忙于提高他的学习成绩,而是激发他的兴趣和热情。只要他通过努力取得了进步,就应给予赞赏和表现机会。诸如一些简单问题的提问,对于他的正确回答,给予十分肯定的语言赞扬,并同时让全班同学用言行给予鼓励。努力创设平等和谐的课堂情感氛围,以爱的情感与学生交流,让学生们在愉悦的氛围中,主动、自觉地学习,从中获得成功感和满足感,锻炼克服困难的意志,树立自信心。例如:在一节课上,出了这样一道题:养殖厂要把100头牛运走,如果每4头牛装一车,已经装好23车,还需要几辆车?这是一道比较简单的两步计算应用题,一般解法是:100÷4-23,在做
这道题时,我请了一名学困生到黑板板演,这位学生列式:4×23,刚写出这个式子下面的学生就沉不住气了,纷纷举手要求到黑板板演,有些学生还喊了起来:“这么简单的题都做错,老师还是让我来吧”。有些同学在下面窃窃私语,站在讲台上的那位学生:“满脸通红,手足无措。”,这时,我示意下面的学生安静,并对他们说:“这样做也可以,人家还没有作完你们怎么就下结论呢!你知道人家下面怎么做吗?要尊重他人,虚心向他人学习。” 教室里安静了。这时我鼓励那位学生把自己的想法写在黑板上:4×23=92(头),这一步是求23辆车里共有多少头牛?100-92=8(头),这一步是求还有多少头牛没装车?再用8÷4=2(辆),最后这一步求出还需要几辆车?待那位学生写完之后教师里响起了热烈的掌声,同时我也表扬了这位学困生,同时也指出了少数几个同学的不礼貌行为。并告诉大家要学会尊重人、理解人,虚心向他人学习。那位同学满脸笑容地回到了座位上。在这里我没有因为下面同学的影响,而停止那位学生的板演,而是在稳定环境之后,及时地肯定他并鼓励他把自己的想法展示给大家看维护了他的自尊心并增强了他的自信心。
(三)充分发挥学生自主性和创造意识。
主体性德育观就是要创设一种真实而深刻的道德激励境界,引导学生将自己作为修养主体,找到自我的尊严和价值,积极进行道德思维和道德选择,发展道德探究能力,真正成为道德修养和道德行为实践的主体,真正体验到德育是从实实在在的自我开始的。
数学教学的课堂是开放的,引导学生在学习数学中不断探求知识,自主学习,寻找规律,发现创新。数学课堂要不断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有充分的机会表现自己的学习能力。从课堂中老师“教的主导”转变为学生“学的主体”,变“跟我学”到“我要学”。应鼓励、启发和诱导学生能从多角度、多方向、多层次提出解决数学问题的新思路。因为这是一个人从已知伸向未知世界的心理触角,是创造意识的体现。
例如:在最优化思想的数学教学课中,首先创设了问题情境。秋天到了我校要组织学生秋游,都需要做哪些准备工作。根据学生的讨论结果和老师所提供的有关信息让学生发现并提出问题,由此展开实践活动的内容。这样的问题对学生而言,既有现实性、趣味性,又有思考性和开放性,不同程度的学生都愿意积极参与问题的讨论,问题情境的故事化,确保了每位学生主动参与到教学中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给予了学生很大的思维空间,学生的智慧在这节课中得到了充分的发挥。如:在合理选择车辆的环节中,共有便宜宽敞的大公共汽车和舒适豪华的小轿车两种,让学生一小组为单位通过讨论选出本组认为最合理的一种乘车方式,并算出本方案的租费是多少。经过讨论学生得出了多种乘车方案,有经济型的、有舒适型的、有关心型的(照顾晕车、身体不舒服的同学和老师,让他们乘坐舒适豪华的小轿车其他人乘坐便宜的大公共汽车)等等,各种各样不同的乘车方案,而且每组都阐述了自己的理由。在这节课上不仅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培养了关心他人的意
识,而且使学生从多角度、多方向、多层次提出解决数学问题的新思路,培养了他们的创新意识。
(四)利用实践活动培养责任感和使命感。
开展数学实践活动,既能使学生巩固学过的知识,发展数学思维,既能提高学生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还可以在实践活动中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体现了现代的主体性教育思想。例如:在复习“小数四则混合运算”时,我设计了一节“治理白色污染”的数学实践活动课。活动前先给学生展示了一组资料,并让学生谈谈感想,然后再调查统计自己家中一周内每天扔塑料袋的个数;活动时分小组统计本小组在一周内共扔塑料袋的个数及平均每天扔的个数,待汇报完数据后再计算全班在一周内共扔塑料袋的个数及平均每天扔的个数,然后通过测量计算出塑料袋的平均面积并汇报数据,接着设置情境让学生计算若全校都照这样的速度扔塑料袋,多长时间后我们的校园将会被我们扔的塑料袋扑满;然后对这些数据再进行分析、讨论,经过分析、讨论每一位同学都发自内心地说:“一定要治理白色污染”。活动的最后我们共同制定了活动的口号“白色污染几时休,齐心协力何须愁!”,同时每个小组都制定了活动后的任务,下决心要把“治理白色污染”进行到底。在这个活动中,学生通过统计、计算、分析、讨论不仅复习了小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法则,而且还运用已学的知识探讨了当前的一个热门话题——白色污染。通过大量的数据给学生的内心以震撼,从而使学生既体验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关系,养成应用数学的意识,又焕发了学生内心深处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这体现了现代教育“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启发学生思维,开发学生智力,发展学生能力”的教育思想。
总之,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渗透德育应以学生为本,从学生心里需求出发,找到合适的方法,做到真正激起学生的心理认同,在潜移默化中受到德育的熏陶,实现育人的本质,培养出适应未来社会发展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参考文献:
2005年8月23日更新的《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
2.寓德育教育于物理教学中 篇二
在这里大家可能会对题目有些疑问, “教育”和“教学”到底是什么关系?难道“教学”中没有“教育”吗?我们现在学校进行的到底是“教育”还是“教学”?勿庸讳言, 我们现在学校进行的只是知识的传授, 而少有育人, 所以只能称为“教学”而不能称为“教育”。现在的“教学”已经失去了真正意义上“教育”的内涵。
《说文解字》中对“教”解释为“上所施下所效也”, 也就是以身作则。“育”解释为“养子使作善也”。《礼记·学记》中“教也者, 长善而救失者也”。可见, 教育的本质是教育学生成为善人, 也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有道德的人”。
2 寓教育于教学中的重要性
2.1 寓教育于教学中是对教育方针的落实
中共十七大报告指出:“优先发展教育, 建设人力资源强国。教育是民族振兴的基石, 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 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 实施素质教育, 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 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2.2 寓教育于教学中是为师的职责
师者, 所以传道授业解惑者也。现在的学校是“技能传习所”, 只是授业, 没有传道。而“传道”不仅仅是教伦理学、思想品德课的老师和辅导员的责任, 而是所有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如果光是传授知识和技能而不能教学生如何做人, 那是真正的误人子弟。
2.3 寓教育于教学中乃当务之急
当今世界, 人人整天烦恼、社会动乱不安、天灾人祸不断。要想挽救当前的局面, 只有把教育摆在第一位, 也只有教育才能解决问题。《礼记·学记》“建国君民, 教学为先。”教育有四种, 即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和宗教教育。而现在家庭教育基本没有, 因为为人父母者都没有接受过这样的教育, 他们根本不懂得如何教育子女;再有社会教育, 正面的教育很少, 而不健康的教育倒是很多, 不少电视与网络大都有一些不适宜中小学生看的东西。宗教教育被人视为迷信。为挽救世道人心, 为人师的我们应该从我做起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这样才不愧“师”的称号。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 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 不亦重乎。死而后已, 不亦远乎。”
3 教育内容的选择
思想观念决定人的行为, 思想观念非常重要。那么要选择什么样的思想观念呢?我们应该选择中华传统文化, 特别是孔孟学说。当前我们主要用《四书》和《弟子规》来教育学生。原因在于以下四个方面: (1) 古圣先贤的教诲是“道”。他们教诲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和人与自然的关系就是道。这些并不是圣贤们发明的。孔子讲他“述而不作”, 他们讲的是天然的大道, 天然的秩序。“圣”是觉悟的意思。他们是彻底明了宇宙人生的真相的人。圣贤们只是发现了事实的真相并把它如实地给我们讲出来而已。 (2) 1988年全球75位诺贝尔奖获得者在巴黎会议的联合宣言中提到:“如果人类要在21世纪生存下去, 必须从2500年前的孔夫子那里汲取智慧” (3) 《弟子规》的七个部分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纲领。《弟子规》是根据《论语》“弟子入则孝, 出则弟, 谨而信, 泛爱众, 而亲仁, 行有余力, 则以学文”的文义, 以三字一句、两句一韵编纂而成。
4 教育在民法教学中的实践建议
(1) 在讲到民法是私法, 契约自由原则、公序良俗原则、相邻关系时, 按照课本讲在民法领域里, 最大限度给予民事主体以自由, 最大限度地排斥国家的干涉。
但给学生讲自由是有限度的, 自由不是绝对的。真正自由的人是遵守规则的人。在遵守法律, 不损害公共利益, 不侵害国家、集体或他人利益的情况下才是真正自由的。这就是儒家思想的核心———“仁”。讲“仁”是会意字。是智慧的结晶, 我们的汉字也是文字中唯一的智慧的符号。使学生生起民族的自信心和自豪感。“仁”是两个人。哪两个人?是我和他, 就是想到我就想到他。在《论语》中仲弓问“仁”。子曰:“出门如见大宾, 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 勿施于人。在邦无怨, 在家无怨。”“夫仁者, 己欲立而立人, 己欲达而达人。”给学生讲“仁者不忧”“仁者无敌”的真正含义。讲《弟子规》中“泛爱众”篇。
(2) 讲到诚实信用原则和缔约过失责任时, 讲何谓诚?曾国藩在《读书笔记》讲“一念不生是谓诚”。讲信的重要。《论语·颜渊》中答复子贡时说“民无信不立”。讲《弟子规》中“信”篇。
(3) 在讲到关于胎儿利益的保护时, 教师应针对学生未婚先孕的状况, 提醒学生生活如何检点, 把精力用在学习上。孔子曰:“君子有三戒。少之时, 血气未定, 戒之在色。及其壮也, 血气方刚, 戒之在斗。及其老也, 血气既衰, 戒之在得。”要求女生应自尊、自重、自爱、自强。并讲堕胎的严重后果告之学生。
(4) 讲监护人的职责时特别强调如何教育子女。从胎教开始, 讲胎教的正确方法。用《弟子规》教育。重点是教育孩子不自私。自私是所有烦恼的根源。
教育子女, 母亲是子女的第一任老师;教育子女是母亲的最重要的任务。女人以相夫教子为天职。把自己的本分工作做好。讲“三太 (太姜生泰伯、促雍、季历三圣人;太任生文王;太姒生武王和周公) ”的故事, “太太”称呼的来源。印光大师教诲“世间最大的功德, 莫过于善教儿女。世间最大的罪业, 莫过于不教儿女。以儿女贤则有益于国家社会, 不贤则有损于国家社会故也。“治家平天下之权, 女人家操得一大半。”“乃今之女流, 多不明此义, 而妄欲参政揽权, 思做大事, 遂将家庭培植根本之道, 置之度外。此真聚万国九州之铁, 也铸不成此一个大错, 深可慨也。”“至乐莫如读书, 至善莫如教子”。
(5) 讲到货币时, 就跟学生讲《朱子治家格言》中所说:“读书志在圣贤”不是志在赚钱。钱只是我们生活的条件, 而不是目的。如果把它当做目的, 就会变成金钱的奴隶。一生不会幸福。《大学》中“古之欲明德于天下者, 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 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 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 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 知至而后意诚, 意诚而后心正, 心正而后身修, 身修而后家齐, 家齐而后国治, 国治而后天下平。”所以所谓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就在于控制自己的欲望。
教育学生生活要低标准, 不要攀比。子曰:“贤哉, 回也!一箪食, 一瓢饮, 在陋巷, 人不堪其忧, 回也不改其乐。贤哉, 回也!”子曰:“衣敝缊袍, 与衣狐貉者立, 而不耻者, 其由也与”。子曰:“饭疏食饮水, 曲肱而枕之, 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 于我如浮云。”《弟子规》“唯德学、唯才艺、不如人、当自砺;若衣服、若饮食、不如人、勿生戚。”富在知足, 贵在受尊。
教育学生真正的赚钱的方法在《大学》中。所谓“是故君子先慎乎德。有德此有人;有人此有土;有土此有财;有财此有用。德者本也, 财者末也。外本内末, 争民施夺。是故财聚则民散, 财散则民聚。是故言悖而出者, 亦悖而入;货悖而入者, 亦悖而出。”孟子见梁惠王。王曰:“叟!不远千里而来, 亦将有以利吾国乎?”
孟子对曰:“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王曰:‘何以利吾国?’大夫曰:‘何以利吾家?’士庶人曰:‘何以利吾身?’上下交征利而国危矣。”目前家、国、世界都在“上下交征利”所以家、国、世界都危矣。
(6) 讲配偶权时。讲夫妇一伦是五伦之首。“君子之道肇端乎夫妇”。只有夫妻关系处理好了, 其他四伦才能处理好。讲离婚的严重后果。讲要“慎于始”。给学生讲《朱子治家格言》中“嫁女择佳婿, 无索重聘;娶媳求淑女, 勿计厚奁”“婢美妾娇, 非闺房之福。”教育学生在找对象时要用《弟子规》作为衡量标准。最重要的看其是否孝顺父母。讲什么是真正的爱。爱的感觉是温暖的;爱的言语是正直的;爱的心地是无私的;爱的行为是成全的。
讲夫妻应如何相处。只看对方的优点。“各自责天清地宁, 各相责天翻地覆。”
讲到配偶权中贞操忠实义务时, 针对社会上婚外性行为的普遍, 人们不以为耻, 反以为荣的情况, 给学生讲, 孟子曰:“耻之于人大矣!以其得之则圣贤, 失之则禽兽耳。”“万恶淫为首”和宋弘的故事。
讲夫妻有互相扶助的义务。当一方有病 (不能发生性行为) 时对方离婚是否道德的问题让学生发表自己的意见。
(7) 在讲到家庭共有财产的主体时, 提醒学生由于自己对家庭财产的形成没有做过贡献, 所以在分家时就没有自己的份, 要往后站。如果哥哥姐姐分给自己一些, 那是对我们的恩赐, 我们要怀有一种感恩的心;如果哥哥姐姐没有分给我们, 也不要抱怨, 这是应该的。在父母去世分割遗产时也要记住:《弟子规》的教诲:“兄道友、弟道恭、兄弟睦、孝在中;财物轻、怨何生、言语忍、忿自泯。”“凡取与、贵分晓、与宜多、取宜少。”《朱子治家格言》中的“兄弟叔侄, 需分多润寡”。“居家戒争讼, 讼则终凶”。给学生讲《弟子规》中的“出则悌”篇。
(8) 在讲到《婚姻法》《继承法》作为子女有赡养父母的义务时。我们讲到做人的根本就是孝。给学生讲《弟子规》中的“入则孝”。“亲所好、力为具、亲所恶、谨为去”。孝顺父母要养父母之身、养父母之心、养父母之志、养父母之慧。讲行孝要及时。以免留下“树欲静而风不止, 子欲养而亲不待”的遗憾。讲尽孝的好处。“诸事不顺因不孝。”
(9) 在讲到物权法维护利益的公益性、抵押权为何为“担保之王”、添附存在的意义、共有财产分割方式、相邻关系中对越界建筑的处理、取得时效、合同法中为何规定:“当事人一方违约后, 对方应当采取适当措施防止损失的扩大;没有采取适当措施致使损失扩大的, 不得就扩大的损失要求赔偿”等时, 给学生讲, 这些规定的目的都是珍惜物力使物能尽其用。
如果每个老师都能从我做起, 从现在做起, 不抱怨, 不等待, 把培养学生如何做人作为自己的首要任务, 不遗余力地做好这项工作, 我们的学生就会成为有德行的人, 走向社会就会是对社会有益的人, 结婚会幸福美满, 教育孩子也会成功。如果这样代代相传, 我们的国家就会万世永康。
参考文献
[1]2004年中共中央第16号文件
[2]【东汉】许慎:《说文解字》, 九州出版社, 2006年3月第1版, 第272页。
[3]【东汉】许慎:《说文解字》, 九州出版社, 2006年3月第1版, 第1209页。
3.寓德育教育于体育教学中 篇三
关键词:德育教育;课堂;教学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教育深化改革,全面推行素质教育的决定》明确指出:“实施素质教育必须把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等有机统一在教育活动的各个环节中。”学校体育既要育体,还要育心,在德育教育成为学校教育的重点的今天,体育教学作为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加强学校德育方面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和作用。
现在的中学生大都出生在90年代,一般都是独生子女,从小娇生惯养,他们很少参加劳动,普遍存在怕苦、怕累、意志薄弱、自尊心强、组织纪律散漫、集体观念淡薄等缺点,但他们又具有思想活跃、争强好胜、积极进取、渴望进步与成功等优点。因此,教师应针对教材特点及教学内容,结合学生的生理、心理等状况,对学生进行不怕苦、不怕累、不怕脏及勇敢顽强、积极进取、努力拼搏等良好的素质教育。
一、以身立教,突出教师的表率作用
在体育教学中,向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关键在于教师的言传身教,教师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对学生的影响很大。因此,教师在教育教学中必须以身作则、为人师表、言传身教。作为教师,我们不仅应具有扎实深厚的理论基础、专业技能和强烈的敬业精神,而且还应具有高尚的思想道德素养。它要求为师者要教风端正、行为高尚,时时处处为学生做出良好的表率作用。同时,对学生的教育应耐心细致,因材施教,举止大方,谈吐文明,在着装、口令、姿势、精神面貌等方面去影响、感染学生,给学生树立一个良好的教师形象,以达到思想品德教育的目的。此外,教师要想成为学生心目中的偶像、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就必须刻苦钻研业务,提高自身素质与修养。通过听课、备课、自学、继续教育及新课程培训等途径来充实自己、丰富自己、提高自己,以不断满足学生的求知欲望和学习热情,造就一批具有高尚情操,体魄健美,身心和谐发展的优秀人才。
二、严格要求与尊重、信任学生相结合
严格要求是管理好学生的关键,是保证学生身心全面发展的根本。它强调教师要按照教育方针和教学目标的要求,对学生进行严格的教育和管理。在教学中,教师要用敏锐的目光和准确的观察力,及时了解、分析学生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及时疏导。在教育过程中,教师不仅要严格要求学生,同时还要尊重、信任学生。对学生的错误,教师不能采用讽刺、挖苦的语言,以免伤害学生的自尊心,也不能姑息迁就,应本着“教育从严、处理从宽”的原则,因势利导,转变学生的思想,防患于未然,热情、耐心地做好他们的转化工作。
当然,对学生的认识、了解应全面、客观,既要看到他们的弱点和不足,也要看到他们的优点和特长;充分肯定他们,理解他们,信任他们,和他们交朋友,真正做学生学习的参与者、合作者、伙伴者;用爱心去唤起他们的自尊、自爱、自信,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情感,自觉地听从教师的管理与要求,从而达到最佳的教育效果。
三、创设多样化的德育教育情境
客观环境、客观事物能影响人的情感,而人的情感是在一定的情境中产生的。体育课德育教育注重的是对学生的思想品质、道德品质的教育和个性心理、意志品质等方面的培养,它要求教师要根据体育课的实际,不断创设教育情境,优化教学手段,为学生提供直观感知的条件,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情感。如电化创设法,应用电教手段进行教学,这是德育教育的一种有效形式之一。电教手段通过声、光、形、动等因素的综合作用传递信息,其形式新颖,能为学生提供直观形象的感知背景,使学生如临其境,能有效地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与练习热情。如组织学生观看奥运会、亚运会等录像或直播,当看到中国运动员站在高高的领奖台上,五星红旗冉冉升起,雄壮的国歌奏起的时候,同学们心中自然洋溢着一股强烈的爱国热情;当看到运动员带着伤痛坚持比赛的情景,无形之中就是对学生进行不畏艰难、顽强拼搏及集体主义的教育。当然,教师在创设德育教育情境时,要根据教学目标和教育需要,通过一定的手段,以声、以情、以景来增强气氛,增强感染力,使学生如临其境,触景生情,增强教育效果。
四、结合教材内容和特点进行教育
体育教材的内容广泛多样,而每项教材都具有其独特的、鲜明的教育性,教师要善于挖掘其深刻的内涵,根据教学规律与教材的特点,在符合知识技术、技能教学和满足学生体质需求的前提下,认真研究对学生教育的有效程度。要结合不同的教材特点和学生的身体差异进行教育,关注学生的需要和重视学生的情感体验,注意学生在身体条件、兴趣爱好和运动技能等方面的个体差异进行教育,确保每个学生受益,充分发挥思想品德教育的作用;同时,还要结合教学内容,有目的、有计划地实施教育,如进行队列练习时,要加强对学生遵守纪律,严肃认真,步调一致的教育;举行球类、游戏比赛时,则应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相互关心、相互支持、相互配合的集体主义精神;组织学生参加田径项目练习时,则应突出学生意志品质的锻炼。通过锻炼,培养学生不怕苦、不怕累、不怕困难与挫折及坚韧不拔的优秀品质,以确保德育渗透任务的完成。
五、严密教学组织管理,提高心理水平
在体育课教学中,教师应结合实际,抓住时机,进行行之有效的教育。如队列、队形的调动、处理场地器材及同伴的关系等。通过严格的课堂常规、整齐的队列队形练习,可以培养学生的自我控制能力和集体主义精神。如在队列队形教学中,教师应注意观察学生,对在练习中表现不好的学生及时批评教育,指出他们这种表现所带来的不利影响与后果,教育他们应从大局着想,刻苦、积极、认真训练,自觉遵守纪律,服从指挥,使他们养成动作迅速、准确、协调一致的好作风,培养他们严格的组织纪律性和集体主义精神。由此,引申对学生遵规守纪、关心集体、尊重他人、爱护公物等的教育。
此外,在教学中,还应加强对学生竞争意识的引导与培养。随着社会的发展,各行各业都出现优胜劣汰的竞争机制。在教学中,教师应根据不同项目的特点,有意识地培养学生意志品质和竞争意识,让他们时刻体验到成功的快乐、失败的痛苦、进步的喜悦及拼搏的乐趣。如在接力跑教学中,教师可将学生分成几个组进行比赛。通过比赛,让同学们认识到胜利和失败带来的两种不同的结果。以此为契机,促使学生端正学习和胜负观的态度,并引导、鼓励他们在比赛中敢于竞争,敢于挑战及敢于面对挫折与失败的良好心理品质。让他们在比赛中发挥自己的作用、价值及集体的智慧,保持“胜不骄、败不馁”的优良作风,进而使学生在和谐、平等、友爱的运动环境中感受到集体的温暖和情感的愉悦,在历经挫折和克服困难的过程中,提高抗挫能力和情绪调节能力,培养学生坚强的意志品质。
总之,教师在体育教学中贯彻思想品德教育时,必须不断加强自身的政治修养、业务修养,努力做到为人师表,教书育人。要结合体育教材内容、特点和学生的思想实际,把德育教育与体育教学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并渗透于平时的教学中。让学生在不断体验进步或成功的过程中,不斷增强自己的自尊心和自信心,提高学生的体质和健康水平,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形成积极向上、乐观开朗的生活态度。使学生在身体、心理、社会适应等方面健康、和谐地发展,从而为提高国民的整体健康水平发挥重要作用。
4.寓德育教育于物理教学中 篇四
环境保护问题是人类面临的三大问题(人口、能源、环境)之一,因为环境是跟人类生活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地球只有一个,地球环境的好坏直接关系到人类能不能继续生存下去的问题。环境保护问题已越来越为世界各国所重视,环境意识已成为当代人类文化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并成为衡量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乃至一个人的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已把生态教育(-上网第一站xfhttp教育网)列为主要工作,并推行了一系列环境教育(-上网第一站xfhttp教育网)计划,将1990―1999年作为“环境教育(-上网第一站xfhttp教育网)十年”。随着工农业生产的发展,化学污染物对环境,对人类健康,社会发展的危害,越来越受到全社会的普遍关注,保护人类的生存环境已成为人们的共同呼声。为此,寓环境保护教育(-上网第一站xfhttp教育网)于化学教学之中是每一位化学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
在我们中学化学教学中,怎样渗透环保教育(-上网第一站xfhttp教育网),我们认为应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一、结合教材内容进行环保教育(-上网第一站xfhttp教育网),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
中学化学教材中,涉及环保知识的内容不少,怎样才能把这些内容的教学与环境保护教育(-上网第一站xfhttp教育网)有机地结合起来,就应做到适时,适当。在教学进程中,当讲到涉及环保知识的内容,如:氧气、二氧化硫、氮的氧化物、电镀、电解、金属的冶炼、煤、石油等内容时,就应及时向学生进行环保教育(-上网第一站xfhttp教育网),教学中强调环境与人类生活的密切关系,使学生明白,为了不让环境污染威胁人类自身的生存,就一定要保护环境。在教学中可适当补充一些内容,介绍一些实例来加深印象,拓宽视野。
如高一化学课本,在硫酸的工业制法这一节,介绍了环境保护初步知识,在授课时我们可列举一些实例,比如,列举远的“世界上著名的八大公害”。近的“前苏联切尔诺贝利核电站事故,海湾战争”,大范围的“外国、外盛外地区”,小范围的`“本盛本区、本乡甚至本校”。再增加一些具体数据,比如每年全世界排入大气的二氧化硫,约有一亿五仟万吨,产生的废渣超过30亿吨,废水6000~7000亿吨。我国农业因遭受酸雨而每年损失达15亿元等。使学生对环保知识学习既见“森林”又见“树木”,即生动又能激发兴趣,印象至深,再对照结合课本内容。从而使学生深刻认识到保护环境的重要意义,树立起强烈的环境意识。当然在补充介绍这些内容、实例时,要注意体现常识性,不要超越学生的可接受性,适可而止。
另外,结合二氧化硫和氮的氧化物的回收处理,可以向学生提出一些问题让他们思考,例如,在生产和实验过程中可能产生的硫化氢,二氧化硫、二氧化氮、一氧化氮等废气,为了不使它们扩散到大气中去,你用什么方法将它们分别除去?又怎样利用这些废气制得有用的化工产品?在组织学生讨论的基础上最后归纳为:对于酸性物质,一般可用碱溶液吸收或制成相应的化工产品(如NO、NO2、可用NaOH溶液吸收)。同理碱性物质通常就用酸液来吸收(如NH3用浓H2SO4吸收)。某些有毒物可使它转化为沉淀或可溶物(如H2S可通入CuSO4溶液中,转化为CuS沉淀)等等。这样使学生掌握消除或减轻环境污染的简单原理。使他们明白,既要消除污染,又要使废物得到充分利用,变废为宝。
此外,还可以结合平时作业,单元练习,单元测验,在不偏离教材和大纲要求的前提下,穿插安排除杂质气体,提纯溶液和消除环境污染等方面的思考题、习题。以便巩固保护环境的知识。
5.寓德育于教学之中 篇五
寓德育于教学之中,不是新课题,不少学校也曾有过探索和总结。但问题是这项工作难以持久;难以落实。原因有三:其一,不少人认为知识和能力的落实是硬任务,升学成绩是硬指标,而德育渗透是软任务、软指标。大多数教师担心寓德育于教学会打乱正常的学科教学,影响学生成绩的提高。其二,有的教师对“十年**”中读语录、贴标签的做法十分反感,一提“寓德育于教学之中”,就把它简单地同过去形式主义的那一套挂起钩来,思想上总“热”不起来。其三,不少教师虽有积极性,但往往不知如何具体操作。长期以来,教师在教学内容的传授、教学方法的设计上已经形成了一套较为成熟的教学程式。现在要在教学内容中发掘德育内容并将之灌输、渗透给学生,他们感到“吃力”,特别是理科和外语学科似乎难度更大。于是自然产生了“等一等”、“看一”的想法。所以,在寓德育于教学之中,我们不仅要解决过河的“桥”或“船”的问题,更重要的是解决观念转变的问题。
英语科在实施“高速度、大容量”课堂教学改革的同时,也十分强调英语课德育功能的发挥。根据英语教学的特点,外语组教师指导学生翻译一些浅显的爱国主义文章和诗词,排演爱国短剧小品。低年级学生用英语朗诵歌颂民族传统美德的儿歌;高年级学生进行《我是中国人》、《我爱中华》的英文写作竞赛和英语演讲比赛。一首首爱国颂歌从学生心田飞出,一篇篇爱国的文章从学生笔下流出,抒发出学生对祖国的炽热情怀。教师们根据不同年级的实际情况,编成课外阅读材料,发给学生阅读。在老师策划的“我做导游”的活动中,学生用英语纷纷介绍黄河、长江、长城,介绍优秀的民族文化,介绍深圳改革开放的成就。学生陈琼芳在日记中写道:“这些内容都是中华民族已经或将要对人类文明发展作出巨大贡献的象征、标志,是我们中学生最引以为自豪的内容。”
数学教师在教学中非常注意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唯物主义思想的教育。他们讲负数时,向学生介绍中国是最早使用负数的国家,比欧洲早一千多年;讲圆周率时,告诉学生祖冲之的贡献;解二元一次方程,介绍“方程”最早使用的也是中国,在《九章算术》中就已出现;讲几何时,讲国旗的制作与计算,并让学生亲手制作一面国旗。这些都激发了学生强烈的民族自豪感。
6.寓德育于语文教学 篇六
王娟
中国是一个礼仪之邦,有着许许多多的传统美德,例如与人为善、诚实守信、尊老爱幼、孝敬父母、仁厚良善、艰苦朴素、遵纪守法、敬业乐群、英勇顽强等优秀品质千百年来不断被传诵,孕育了千千万万礼贤之士。但近来接连发生的学生犯罪事件。让我陷入了困惑。我们的学生到底怎么啦?
因为狭隘、抑郁、敏感、猜忌、脆弱、自卑、蛮横、任性、彷徨、散漫、虚伪、狂妄、懦弱、说谎、生硬、冷漠、浮躁、自以为是、虚荣攀比,马加爵向四位同学举起了铁锤,断送了包括他自己在内的五条性命,五条如花似锦的前程;重庆的小丽把十包老鼠药放入母亲爱吃的芝麻糊中并细心地搅匀。就这样断送了母亲的生命;北大学生卢刚在美国枪杀同窗及师长浙江的双胞胎姐妹因为父母管的严不能去上网,两人联手把亲生父母毒死了;一些学生合伙抢劫、盗窃、一言不和、拔刀相见。。。。这样的悲剧到底是怎样造成的呢?我们忧心地发现:今天的学生存在着许多不良现象:劳动观念弱,缺乏责任心和任劳任怨的敬业精神,言行不一,缺乏忠诚老实的态度,个人主义、以自我为中心、没有集体观念缺乏无私奉献精神,追求享受,缺乏远大理想,目光短浅、胸无大志、学习懒惰,纪律散漫,把精力放在吃、穿、玩上怕苦怕累。我国的教育重视学生德、智、体、美、劳“五育”全面发展,德育作为“五育”之首,如果一个学生连起码的道德都没有,还谈什么全面发展呢
学校是青少年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的场所,肩负着为国家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综合型人才的重任。学校应重视学生的德育教育,了解学生在校的生活情况和思想变化,并给予其相应的指导。有人说,人的内心有两根琴弦,一根是天使的琴弦,一根是魔鬼的琴弦。我们的责任就是拨动学生心中那根天使的弦,我们要用天使的人格,以天使的爱心才能拨动那根天使的弦。怎样进行德育呢?在语文课堂上是否能进行教学渗透呢?我进行了一番尝试。
一.营造课堂教学氛围 创设浓郁德育环境
我国是一个文明古国,有着五千年的历史,传统的美德教育材料是非常丰富的,我们应该好好进行挖掘。教科书中的很多课文都是围绕人性的真、善、美展开的。我们孔老夫子在他的道德体系里早就提出了“仁者爱人”;我们要学生学会交际,搞好人际关系,孔子早就讲了“忠恕之道”“已所不欲勿施于人”“温良恭俭让”。晓之以理,动之以情。语文是一门基础学科很多知识点都需要大量的阅读和背诵,学生很容易产生厌倦情绪,甚至难以坚持。为了培养学生持之以恒的精神,我在语文课时,特地讲一些卧薪尝胆、闻鸡起舞、愚公移山、凿壁偷光的故事,讲一些周恩来的“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夏明翰的“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孔子的“学而不厌,诲而不倦”、韩愈的“业精于勤,荒于嬉”学生在学课文的同时,既丰富了文化知识,又升华了精神境界,汲取民族文化的精华,增进文化素养,从中汲取了思想营养,有助于培养高尚情操。真可谓是一举多得,相得益彰。
二.改善学习环境,陶冶健康审美情感
在教室里贴一些著名的人物图象。张贴格言警句。体现真、善、美的丰富内涵,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得到有益的滋润。在黑板报上写一些有哲理的小故事,如《弟子规》、周恩来的“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孔子的“学而不厌,诲而不倦”、韩愈的“业精于勤,荒于嬉”。在教学中引进社会发展新信息,以鲜活的事例强化德育效果。我找了很多社会上的感人事例印发给学生看,要求师生共做“六一居士”:即认真写好每一个字、认真完成每一项作业、认真改正每一道错题、认真说好每一句话、认真对待每一篇作文、认真上好每一堂课。比如,培养学生写出一笔工整、漂亮的字,打好字的基础是关键,不要求学生人人写字有字体,必须要求学生有认真写好每一个字的责任心。我发现凡是学习困难的学生,字迹大都乱,说明平时的学习态度有问题。可见认真的学习态度正是学生表现责任心的行动。学生对自己负责了,班风自然也就好了,学习环境也就大为改善了。更重要的是他从中领悟到凡事须从点滴做起,明白了“九层之台,起于垒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的道理,进而养成了各个方面认真严谨和求实的良好习惯。
三.教学手法多样化,促进身心健康和谐发展
经验告诉我们:很多学生犯罪往往是受精神鸦片的毒害。他们看了一些宣扬凶杀、暴力、淫秽及封建迷信的书刊,好奇心、模仿性强但抵抗力、辨别是非能力差的学生极易被感染腐蚀。既然学生要看书我就给他们看,利用每周两次的补偿教学专门开设阅读课,给他们提纲一些集知识性、趣味性、科学性、教育性于一体的图书。如《心灵感悟滴水文丛》《智慧背囊》《让心灵想飞就飞》等,同时结合教学要求放一些好的影视节目,如《阿甘正传》、《我是一只船》等等。在上一些优美的散文时进行配乐朗读,既可以增长学生的知识、开阔学生的眼界、提高学生的认识水平、还能陶冶学生的情操。指导学生写作文时要求他们以我手写我心,吐露自己真实的内心世界,不能无病呻吟,当面对学生作文中流露出来的疑惑和痛苦时,教师应当及时用生动优美的,富有感情和启发性的批语,及时抚平伤痛,排解疑惑,告诉学生在人生的道路上总有坎坎坷柯,忧伤和痛苦最终总会消失,使之能尽快放下包袱投入到学习和生活中去。同时把一些较好的学生作品进行展览,经常开展一些演讲与辩论比赛,由学生自主选择形式,或集体对抗或个人演出,让他们淋漓尽致地表现才能,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也得到了提升。
四.不拘一格进行教育,因势利导进行感化。
部分学校生源质量不高,学生自我要求不严,要多与孩子谈心,这种谈心应该是朋友式的平等交谈,如果老师能够做孩子的朋友,心平气和地与孩子沟通,交流,密切注意学生身体的心理变化和精神需求,学生真切地感受到来自老师的平等关怀,对老师自然会由“敬而远之”变为“乐于亲近”,也会自觉地按照规范去约束自己的行为。曾经有一个学生和父母吵架了,一气之下离家出走,我把他找回来之后先让他住在我家里,我没有责问他,给他补了课又给他做了几顿好吃的,经常跟他谈心,他很感动,对我说:“老师,要是我爸爸象你一样就好了。”我趁机引导他:“老师只不过给你做了几顿好吃的,为你提供了几天的关心和帮助,而你的父母为你提供了十几年,无怨无悔,你到底更应该感谢谁呢?”没有什么大道理,但我从男孩满脸的羞愧,知道他接下来会怎么做了。我想这样的效果应该比批评,责骂来得更好吧。
五.改变枯燥的说道教育,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
比如以确立一个德育主题,要求学生利用清明节时间去为烈士扫墓,收集整理伟人故事,有针对性地开展思想道德教育,如端午节可以让学生研究一下屈原的故事、重阳节可以让学生知道敬老的重要性、父亲节母亲节可以父母做一顿饭洗一次衣服,或为父母写一首诗回去念给父母听„„让他们学会感恩。道德的培养要从点点滴滴做起,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不是一次教育就可以奏效的,我们的教育应当真正转化为学生自觉的行为。
六.育人者必先自育 示范教育身体力行。
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导之以行、持之以恒只要稍加留心,每堂课都能对学生进行真、善、美德教育,讲究以德服人。德育应该蕴含于生活之中。不是靠讲一些大道理,用一些粗暴的惩罚就能够达到的。泰戈尔说:不是锤的打击,而是水的载歌载舞才使鹅卵石臻于完美。教师不能做长官型、警察型的教师。不能强迫学生同意教师的观点,应当允许学生质疑和学生辩论、得出正确的答案。让他们通过辩论逐渐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锻炼口才和胆量,在上课时,我经常会碰到学生提出质疑,这个时候老师应当以赞扬为主,先肯定学生积极思考的良好作用,提高他们提问的积极性,然后与学生一起探讨解决问题。这样课堂气氛也更加活跃了,学生得到老师应有的尊重,两者之间也架起了沟通的桥梁。
7.寓创新教育于物理教学过程中 篇七
初中阶段既是学生形成世界观、价值观的重要阶段,也是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打下坚实的基础、初步形成一定能力的阶段,因此学生初中阶段的学习是非常重要的。物理学在生产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它与生产生活息息相关,物理知识来源于生活现象,它也同时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所以初中物理知识的学习对学生思维的形成和整个社会的发展都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我们教师在教学中应怎样培养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培养他们观察物理现象的能力,动手和实验操作能力,以及正确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物理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完善自我的能力,使学生具有良好的创新精神和素质,如何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这些问题都摆在了我们每个物理教师的面前。
初中生刚开始学习物理,好奇心强,极富有想象力、创造力,这正是我们激发他学习物理的最佳时期,那么作为一名物理教师,应怎样借此机会,在教学中培养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怎样寓创新教育于物理教学过程之中呢?我认为应从以下四个方面抓起。
一、把时间还给学生
多年来,受传统教育和应试教育的影响,在教学中,都是老师唱主角,追求对内容讲深、讲透、尽量完美,学生当听众,按照老师设计的教学思路走,照着老师讲的模式做。这样既苦了老师,也苦了学生。老师教得死、教得累,学生学得死、学得累,很少有学生自己的思维和想象的时间。这样培养出的人才就不可能会有创新。因此,我们要培养创新人才,教师必须彻底转变教学观念,改变教学模式,由课堂教学中的主导者转变为课堂教学中的组织者、指导者、协调者、促进者,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成为知识的探索者、实践者。所以只有从教师嘴中省下时间,多让学生自己去看、去读、去理解、去分析,方能使学生有更多自主学习的机会。
二、把空间让给学生
物理与生活联系十分紧密,生活中处处有物理。我认为教师要让学生有足够的想象空间,让他们留心生活。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步的源泉。”没有想象空间就不可能创新。物理教学中,教师随时都要(下转13页)(上接10页) 挖掘学生的想象力,给他们提供想象空间。有时只需要教师给一点小小的提示,就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那就是智慧的火花、创新的萌芽。如在讲到几个物体在空中同一高度自由下落快慢时,老师提出:什么样的物体落得更快?有的学生不假思索,随口答出“重的物体下落得快”,或“不知道”,而有部分学生动动脑筋会说:“一样快”,另有一部分学生比较冷静,思考认为“不一定”,然后进行分析。因此在教学中,我们老师就提出了问题,引导学生分析思考、想象、最后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做实验探究,得出结论,看谁答得对。
在教学中,还要让学生有选择的空间,当前的教学内容都是上级或学校规定的,很少考虑学生的学习差异和个性差异,一个学生要学什么、怎样学,自己也不知道,也无权作主。更谈不上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了。教师在教学中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要让他们自己有选择的余地,学会选择,提高自我意识,发挥主体性,满足求知欲,在教学时,不能按步就班,千篇一律地作统一要求。
三、把方法教给学生
“未来的文盲,不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学会怎样学习的人”。教师不仅要教会学生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能力,教给学生学习和思考问题的方法,如在解物理计算题时,不是只教学生做这个题,而是教会学生,怎样分析题,题中给出了哪些已知条件,它和要求的量之间有什么联系,需要用到哪些物理公式,解决该题有哪些方法等,从而使学生掌握了分析解决物理计算题的方法,同时也使他们的思维得到锻炼。又如在讲到牛顿第一定律时,首先要讲伽利略的斜面实验,我们要求学生更重要的是知道探究这个问题的方法,进行分析,归纳推理,最后得出牛顿第一定律。而不是只简单地记住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这样就能使学生体会到科学家探究物理知识的过程和乐趣。学习重在过程,总之,学生掌握了灵活的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教师就会感到教得轻松,学生也就学得快乐。
四,把机会留给学生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要营造一种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鼓励学生大胆质疑,让学生敢说、敢问、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和见解,做到课堂上不光是老师问学生,也可以让学生问老师,学生问学生,让学生多开展讨论。如在讲到惯性现象问题时,可以让学生讨论,在生产和生活中见到了哪些惯性现象,找到产生这些现象的原因。其次在课后要多为学生创造一些动手的机会。如教师可以在课后给学生提供一些“小实验”,要求学生自己取材去做,也可以鼓励学生去搞一些物理小制作、小发明等,这样更能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8.寓环保教育于化学教学中 篇八
其主题是“化学——我们的生活,我们的未来”。环境跟人类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环境保护问题是人类所面临的三大问题(人口、能源、环境)之一,地球环境的好坏直接关系到人类生存的问题。因此,环保问题已越来越为世界各国所重视,环境意识已成为当代人类文化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甚至成为衡量一个民族乃至一个国家文明程度的标准之一。
随着工业化社会的发展,化学污染物对环境、对人类健康以及社会发展的危害,越来越受到社会的普遍关注,保护地球环境已成为全人类的共同呼声。因此,寓环境保护教育于化学教学之中是每一位化学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
那么教师在化学教育中如何才能渗透环保教育呢?我认为可从以下几方面着手进行:
一、结合教材进行环保教育,培养学生环保意识
高一化学课本中在“硫酸的工业制法”这一节中渗透了環境保护的初步知识。因此,教师在授课时可因势利导列举一些实例。例如,2011年3月11日14时46分(北京时间13时46分)发生在西太平洋国际海域的里氏9.0级地震引发了日本海啸和大范围的核辐射;我国农业每年因酸雨灾害而损失效益达15亿元等。这样的学习氛围轻松活泼,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学生既学习到了理论知识又结合现实生活,从而开拓了他们的视野。在现实环境中真实发生的鲜活事例帮助学生认清全球环境令人堪忧的现状,强化了环境保护意识,使学生深刻认识到保护环境的重要性。另外,教师在列举实例时,要注意考虑到学生的接受能力,所举事例不可过于生僻难懂。
另外,讲解“二氧化硫和氮的氧化物的回收处理”一节时,教师可以列出几个问题供学生思考。例如,在工业生产和化学实验过程中有可能会产生大量硫化氢、二氧化硫、二氧化氮、一氧化氮等污染性气体,为了避免它们扩散到大气中污染环境,可以用什么方法将它们分别除去?如何变废为宝,利用这些污染性废气制得有用的化工产品呢?然后教师组织学生展开激烈讨论,最后结论归纳为:(1)对于酸性气体,一般可用碱性溶液吸收或废物利用。如:NO、NO2,可以用NaOH溶液吸收。(2)对于碱性气体通常可以用酸性的硫液来吸收。如:NH3用浓H2SO4吸收。某些有毒物质可使它转化为沉淀或可溶物,如H2S可以通入CuSO4溶液中使之转化为沉淀CuS。这样在课堂学习中学生便轻而易举地掌握了既可减轻环境污染又能使废物得到充分利用的简单原理。
此外,教师还可结合教材在平时作业中穿插安排杂质气体、提纯溶液和消除环境污染等方面的实践探究。
二、结合化学实验进行环保教育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在化学实验教学中也应重视环保教育,培养学生“保护环境,从我做起”的意识,以促使学生知、情、意、行统一协调发展。对有害气体作化学处理可消除或减少有害气体的排放。化学实验尤其是制备硫化氢、二氧化硫、氯气等气体,做铜与硝酸、浓硫酸的反应实验等,往往会污染实验室的空气,直接影响师生健康。我们可以将制备过程中多余的气体或反应过程中产生的有毒气体,通过导管经倒挂漏斗融入相应的吸收外溶液。例如,多余的氯气可以通过碱液吸收。
教师应指导学生尽可能采用微型化学实验,这样不仅能节约药品,同时可减少废液、废渣和有害气体的产生。如在进行“用实验方法鉴别浓HNO3和稀HNO3”的化学实验时铜片可换用铜丝,不需反应时只要抽出铜丝,反应立即停止。另外,实验后的废液、废渣和有害气体尽可能做到有效的回收利用。如银镜反应废液的回收利用;若不可回收利用的,则应倒在规定的容器内以便处理。在实验过程中注重环保问题,不仅能使学生受到最直观的环保教育还可以大大减少环境污染。
三、在课外活动中进行环保教育
课堂教学固然是进行环保教育的重要一环,但倮外活动以其形式多种多样、丰富多彩似乎颇具优势,因此教师还应在课外活动中加强环境保护教育。例如,教师可以组织学生通过参观考察和社会调查,使学生了解周围环境污染的现状,并组织他们分析讨论污染原因及解决对策。如参观造纸厂、水泥厂、化工厂,调查周边的水环境等。教师还可出环境宣传专栏、举办照片展览、刊登文字小报、聘请环保部门专家来校作讲座等多种途径扩大环保教育力度,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通过以上活动,学生可认识到破坏环境是一种不道德行为,是违法行为。还可进一步了解环境与发展的关系,从而深刻认识到环境保护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从而加深了解国家和地方的环保法规、政策等。
综上所述,环境保护,人人有责。寓环保教育与化学教学之中才能使每位社会成员都树立强烈的环境保护意识。全社会齐心协力、从我做起,这样才能创建一个美好的生活环境,才能拥有一个生机勃勃的地球!
(作者单位 重庆市开县陈家中学)
9.寓德育于音乐教学之中 篇九
迎泽区第二实验小学
闫 涛 2009年6月26日
《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指出:“教师应当把德育贯穿和渗透到教育和教学全过程中,并以自己的楷模作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音乐教学含有丰富的德育内容。音乐教学中的德育是以爱国主义教育为中心展开的。此外,音乐教材中还教育学生爱家乡、爱自然、爱学习、爱劳动、爱科学,树立远大理想、继承革命传统,尊敬师长、互相友爱等,从多种角度帮助学生形成高尚的道德品质。音乐教学应通过生动的音乐形象,在进行审美教育的同时,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寓德育于美育之中,不断发展学生德育上的自我教育能力。
(一)、增强德育意识,从备课入手,挖掘教材中的德育因素。教师应当牢固地树立德育意识,以教材为内容,以课堂为阵地,认真钻研教材,分析和挖掘教材中的德育因素,做到每堂课都能有德育的侧重点。
有些教材具有明显的思想教育目的,属显性教材,如:《我们多么幸福》、《颂祖国》、《咱们从小讲礼貌》等。而还有一些教材,如:《到小熊家里去》、《金扁担》,《小乌鸦爱妈妈》、《看龙船》等歌曲,被称为隐性教材。这些教材丰富的德育内涵和深刻的哲理需要教师在备课时去挖掘、发现和理解。如:歌曲《看龙船》表现了端午节热烈紧张的赛龙舟场面和兴奋激动的心情。在学唱时,除了让学生
了解爱国诗人屈原的故事外,还应联系祖国美好的今天,引导学生分析歌词,理解“屈原爷爷看见了也会笑得胡子翘”的深刻含义。
(二)、寓德育于音乐艺术美之中
《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初中音乐教学大纲》明确提出:“音乐实施美育的重要途径。”还特别提出:“音乐教育应寓思想教育于音乐艺术之中。要注意音乐知识教学、音乐能力培养,思想品德教育的配合。”
作为美育手段之一的音乐教育,它对于陶冶情操、品行修养,树立正确的审美观起到独特的作用,教师应紧紧抓旋律、节奏、音色、拍子、曲式、和声等音乐要素所塑造的形象,诱导学生进入歌(乐)曲意境,抒发美好的情感。让学生在理解美、表现美、鉴赏美中培养高尚的情操和道德。
如在学唱《国歌》时,除了让学生了解它的歌词意义、时代背景、作者生平外,更要抓住歌曲中号角式的呼喊,再三强调的“前进”,弱拍起的急切呐喊及三连音的运用等音乐本身的特点,既准确地表现了歌曲,又激起对祖国无比热爱之情,进而树立时代责任感。同学们在演唱时严肃、自豪、情感真挚,可谓是情不自禁,寓理于情、情理交融。
《放学歌》是一首以教师护送学生放学离校为题,尽情抒发了学生对教师热爱之情的歌曲,在教唱时,应注意到三拍子的叙事性及抒情性,引导学生充分投入感情,动情地歌唱。“教师辛苦了,教师再见了„„”学生在演唱时情真意切,充满了对教师满腔的爱。在生动的感情体验过程中,受到艺术的感染、熏陶和教育。
(三)、寓德育于各种教学手段之中
人是最宝贵的资源,教育的基本功能和最终目标都是为了满足人的需求,提升人的品质,开掘人的潜能,发展人的个性,使人享受良好的教育,最终促使人的全面发展。因此,在实际教学中,我注重以人为本,构建和谐教育。
一、以情激情
一切成功的教学都离不开情感的支撑,教学与情感犹如生命与阳光。师生之间在进行认知信息传递的同时也传递着情感信息,情感对学生的学习具有调控作用,决定着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精力投入的多与少。当人的需要得到满足时,就会产生肯定的态度,获得愉快的体验,从而以积极的态度投入到学习之中。
1、直接激趣
音乐欣赏教学通过对古今中外音乐作品的欣赏,培养学生健康的情趣,开阔视野,提高鉴赏能力,培养高尚的情操。特别是通过对我国民歌、民族音乐的欣赏,使学生热爱祖国民族音乐文化激励爱国热情和民族自豪感。利用图片、影像等直观教具,借助生动具体通俗易懂的教学语言可以获得满意的效果。如:欣赏《歌唱二小放牛郎》一曲时,结合今年抗战胜利五十周年向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激起学生的爱国之情。欣赏教学时,要使学生身临其境,去享受欢乐,感受痛苦,去愤怒地遣责,去激情地歌唱。一旦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美妙的音乐世界,就能唤起他们爱国主义的感情,让他们感到劳动的自豪,学习生活的愉快,英雄行为的可敬可佩,在不知不觉中受到心灵的净化。
在欣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这一课时。录像播放鲜艳的五星红旗冉冉升起,学生行注目礼,少先队员敬队礼等图片,讲述我国曾经经历的苦难历程和人民不屈不挠的顽强斗争的精神,引导学生体验“用我们的血肉筑成我们新的长城”在隆隆炮火中前进的悲壮激昂的歌词,感染学生引起共鸣。让学生讲讲每周一参加升国旗仪式的心情,产生唱国歌、爱国旗、爱祖国的思想。
2、音画结合
利用电教媒体,根据教学内容,穿插提问,既能极大的激发学生探究问题的兴趣,也有助于发挥学生的想象力。用鲜艳生动活泼的投影片配合音乐激发兴趣。小学生的想象力还不够,采用这个方法可以把歌曲的文字、音乐描写和影像描写融为一体,可以化抽象为形象,帮助学生理解音乐。例如:第二册《谁唱歌》根据歌曲内容自制复合投影片。投影片上描绘的是一副美丽的春光图。老师抽拉图片配合选取好的音乐把学生带到这美丽的场景中。学生根据画面,在老师的提问中说出此曲表现的内容。首先出现美丽春光图,听到了“喳喳”的叫声。老师问:“这是谁?”一组同学答到:“喜鹊”,同学说的同时拉出喜鹊伴着叫声。拉出小鸟问同学它怎样唱歌,同学一起模仿。鸟的经验同学们很容易就模仿出了这几种动物的叫声。有的学生还根据旋律自编了小牛、小羊、小猫、小狗等动物的叫声。利用音画结合进行教学,它不仅使光、声、色、形融为一体,而且能够输出的物体形象信息与文字材料得到密切配合,让学生亲身融于情景之中,有身临其境之感。
3、表演激趣
用演奏或表演鼓励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等形式来提高学生兴趣。音乐课有不同于其它文化科学课的特点。学生往往不满足于安安静静地听音乐或是仅用歌声来表达情感,而是更喜欢用动作来补充。边唱、边跳、边欣赏、边表演,动静互补,相辅相成地。音乐游戏中按节奏编曲,曲调创编接龙,即兴舞蹈等满足了学生的要求,充分重视了他们的创造性,更大的激发了他们的兴趣。当学生学会读谱知识和歌曲后,给他们充足的时间表现。二年级的同学学习了C调各音并掌握了各音的位置,我放手让他们在电教版上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有很多学生能够准确地把代表各音的小动物贴在正确的位置。有个小女生还自荐到电教版上演奏了一曲《太阳》,下面的小朋友用拍手、拍肩、拍腿、跺脚(强、弱、次强、次弱)为她伴奏,气氛活跃。三年级的学生学会《春天在哪里》,同学们再也按捺不住内心的欲望,纷纷到台上表现一番,尽管有的同学创编的动作有些欠妥,但我也给予了鼓励,使得不敢表现自己的孩子、胆小内向的孩子得到了鼓励,也加入了创编的队伍。乐器合奏、打击乐伴奏、集体舞组合都是学生们展现自己的方式。一个单元后的活动课,真正地成为了学生发挥创造性成果的舞台。
二、注重新课导入,抓住学生心灵
在每节课的开始是很重要的,开头开的好,学生有兴趣了,对整堂课的授课质量起到很重要的作用的顺利进行。导入新课时,教师把设计好的语言用抒情的朗诵、优美的语言、传神的手势、会说话的眼睛传给学生,取得感知以形,晓之以理的效果。
1、谈话导入
在教唱《只要妈妈露笑脸》这课时,我让学生谈谈自己的妈妈,喜欢妈妈的哪些?大部分同学都说喜欢妈妈高兴的时候,很容易的引出了本课的课题。教师的神态和手势、眼神等也是创设情境的好方法。微笑进课堂,态度和蔼可亲,师生心灵的沟通,感情的融洽,孩子们在比如,我在教唱《我是草原的小牧民》时,我当时穿着蒙古服装在课堂的开始给同学们跳了一段蒙古舞,引起了大家的极大兴趣。
2、故事导入:
用形象的比喻、拟人化的手法,把歌曲的题材、内容表达出来。可以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引起他们的兴趣。例如:《小乌鸦爱妈妈》引入时我给同学们讲了一个故事:“在离我们很远很远的地方,有一片树林,树林里有一棵大树,树上住着乌鸦妈妈和小乌鸦,乌鸦妈妈每天很早起床给小乌鸦找吃的虫子,来来回回很辛苦,在乌鸦妈妈的精心养育下,小乌鸦慢慢长大了,但是乌鸦妈妈随着小乌鸦的长大而老了,有一天,乌鸦妈妈病倒了,小乌鸦对妈妈说要照顾妈妈说完飞向了天
空。我反问同学们小乌鸦去干什么去了,接着我就说一起来看看小乌鸦去干什么去了,播放小乌鸦爱妈妈动画歌曲。” 通过这样的导言使学生情不自禁的置身于情境中。
3、游戏导入:
小学生具有好动的特点,编排有趣的游戏导入新课,这对他们也有很强的吸引力。在《捉迷藏》一课中,我用布把一个同学的眼给蒙上,让他找其他的同学,大家很有兴趣的参与了这个游戏,游戏约5钟后我就导入歌曲《捉迷藏》,在接下来的时间里,学生的兴致一直保持到下课时,课堂气氛很高。
让学生扮演歌曲中的人物引发他们学习的欲望。例如:在《两只老虎》的教学中,请两位学生戴老虎头饰跟音乐扮演老虎,另外也可以用录像、投影等方法引趣。
三、融洽的师生关系
融洽的师生关系具有巨大的“亲和力”。教学实践证明:教师只有在学生“亲其师”的前提下才能达到“信其道”。因此我一方面注意师德修养,认真塑造好自己的形象。另一方面我认真地钻研教材。改变以往以教师角度去理解把握教材去“精心”设计“教学高招”的方式。而是让学生广泛地参与教学活动,慢慢地给他们树立自信心培养学习热情。首先,我们要相信孩子不要总担心孩子做不好,只有大胆放手锻炼孩子的能力,不怕做不好,也不多加指责。让他们在老师的帮助下,通过分析比较得出正确答案。识谱教学中采用这种方法较多。其次,树立信心。要想培养学生们对音乐的兴趣就要树立信心。不同的学生原有的基础不同。我采用“不平等”竞争法(获胜机会均等的方法)。在比赛和游戏中对不同水平的孩子提出不同的要求,使大家只要全力以赴地参与,均有获胜机会。水平低的孩子在简单的问题解决后,再解决下一问题就象上楼梯一样逐渐达到目的。培养信心的同时激发了攻克下一困难的兴趣。学生是带着热情、梦想以及畏惧到学校上学的。学生最担心的是自己能否被老师、同学接受,要想在学习上取得成功,必须帮助他们疏导影响学习的情绪。
记得在上《渔光曲》一课时,我领着学生随音乐做海浪的律动,大家手牵着手做得非常投入。突然,教室里发出一个女孩的尖叫声:“老师!他推我!”只见一名男生窘迫地站着等候发落,所有的学生都把目光聚焦在他俩身上,教室里一片寂静,同学们都在等我发话。
是的,我完全可以好好教训他一顿,让全班同学不敢轻举妄动。但是,对于已觉惊惶的男生A来说,这样的摧毁和打击也许是无法修复的创伤。他还会喜欢上音乐课吗?他还能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吗?我想到了正在上课的内容《渔光曲》,我难道不能以海一样的胸怀,宽容地对待孩子成长必然会经历的非常时刻?保护孩子的自尊心,是教育者的责任啊!
我微笑着说:“老师发现A同学今天非常有创意,别人都在演浪花,他却在演海里的鲨鱼追逐小鱼呢!”教室里的气氛一下子发生了急剧的变化,同学们都善意地哄笑起来,A同学不好意思地抓抓脑袋,点了点头。小女生有些尴尬,不过很快就恢复了常态。
音乐继续进行,令我侧目的是,孩子们的表演完全挣脱了原来的模式,有的演划船,有的演潜水,还有的表现海带„„眼前的“海鲜”活起来了,我心里一阵感动,我相信从此孩子们一定会插上现象的翅膀,努力求新求异„„
创造条件让学生体会成功的喜悦。在课堂上创造一种师生共同研究,学生心情愉悦的学习气氛也很重要。把发展能力、培养兴趣和思想教育结合起来才能达到寓教于乐的目的
10.寓德育教育于物理教学中 篇十
浦贤慧
小学语文是基础学科,它在培养小学生的道德精神和文化素养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优势,其根本目的是为了培养人才,实现知识、能力和素质的和谐统一,教学生如何做人。因此,语文教学必须始终贯穿道德教育。语文德育即语文教育中的思想品德教育,就是依据语文学科的特点,通过语文知识教学、语文能力训练以及广泛的 人文熏陶,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如何加强学生的思想教育,如何做到文道的最佳结合,是一个无法回避的命题。
首先要了解学生的心理特点,发挥语文学科的优势,贯彻文道结合的精神。低年级学生好模仿,在家学家长,在校仿老师。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就应该在学生面前起表率作用,而不能因自己的随意成为学生反面学习的榜样。比如教师要求学生不玩电脑游戏、不上网吧聊天,而自己在课堂上却大讲特讲网络上的事,逗引学生的兴趣,给学生间接的形成一个模仿的机会,对学生的危害也够大了,学生会认为:老师也爱玩电脑游戏,老师也爱浪费公物,老师也说谎,老师也爱抽烟,老师也爱骂脏话等。但所有这些现象的发生都将会使学生的思想教育效果变成零甚至负号。所以说,首要的就是教师以身作则,严以律已,用自己无声的语言带给学生有形的教育。小学生的逆反心理较强,严厉尖刻的批语往往不能取得预期的效果。
其次要正确把握教材,处理好“教”和“育”的关系。作为语文教师,不仅要让学生获得最基本的语文素养,还要从中受到思想品德教育,这是语文学科的性质与地位决定的。“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既要授业又要传道,这是不可推卸的责任。语文教学具有形象性,这是它区别于其它学科的特点之一。语文教学过程中分析文学内容时容易上得生动,学生乐听易懂,而贯彻德育教育时就往往形成一种平板的模式,单纯的说教,用老腔老调去吓唬学生,招引学生的反感。为避免这种现象的发生,行之有效的办法就是不孤立德育内容,不向学生提出应该怎样而不能这样等问题,而是充分利用语文教学的形象特点,在潜移默化中完成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在教学生字方面,我就会让学生从形象的食物上来理解字义,这样更方便记忆。比如教学“驾”字,它的发音法由“加”演变而来,而词义由“马”说起,古代代步工具是马,人们驾驶的也是马,因此记忆的时候告诉学生“驾驶”的是“马”,所以下面是马字底„„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渗透,花时不宜过多,要点到为止,不能影响语文教学,不能把语文课上成思想品德课。这就要求我们语文教师除了要正确把握好教 材,还要认真研究教材,处理好德育与语文教学两者之间的关系,不能主次不分,本末倒置。
还有要面向全体学生,注意因材施教,关注每个学生的发展。每个学生都是独立的个体,他们对事物的接受和理解都有一定的差异,我会关注个体差异,满足学生的需要,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语文教学更是这样,俗话说: “一千个读者眼中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学生对课文的反应往往是多元的,不同的学生对课文有不同的独特的见 解,教师应尊重每个学生的独特体验。同时,在教学中,还要全面的了解学生,发现每个学生的独特个性,尊重差异,善待差异,分层教学。让每个学生都有所得,都能尝到成功的喜悦。要知道没有个性的教育是失败的教育,千人一面的教学是失败的教学。只有深入学习新课程标准,认真研究教材编排体系,深挖文章中的思想教育点让学生感知课文内的具体情节,才能产生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的感觉,才能使学生在“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潜移默化中,逐渐受到良好的思想品德的熏陶。
11.寓德育于小学数学教学中 篇十一
〔中图分类号〕 G623.56〔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 1004—0463(2007)
08(A)—0051—01
寓德育于小学数学教学之中,这是提高全民素质的需要,是教书育人,全面实施数学教学目标的需要。因此,数学教学也应该无时无刻都渗透着德育教学。那么,数学教学中如何渗透德育教学呢?
一、依靠教材资源,挖掘德育素材
小学数学课本中收入了许多生动的思想教育素材,教师在教学数学知识的同时,要注意发挥教材本身的思想教育功能,不失时机地、潜移默化地渗透思想教育。例如,以古励今,介绍我国商代形成的十进制比西方早2000年;公元3世纪数学家刘徽最早提出了分数除法法则,给出了最小公倍数的严格定义;南北朝数学家祖冲之在世界上最先提出了?仔的近似值在3.1415926—3.1415927之间,这项记录保持了近一千年之久……这样以我国古代在数学方面的骄人业绩,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自尊心和自信心,从而转化为为祖国建设事业而刻苦学习的责任感和自觉性。
二、依靠教师人格,塑造学生心灵
教师的人格对学生人格的形成是有着重要影响的。一般说来,具有一定人格魅力的教师,其形象一定高大而感人,他们总会以其巨大的感召力和感染力去影响他的学生,使学生产生向师性,并以教师为榜样和楷模,来进行自我人格塑造。这正像苏霍姆林斯基所说:“只有人格才能够影响到人格的发展和规定。”教师的思想、信念、品质、作风、行为等,每时每刻都在潜移默化地、耳濡目染地感染和熏陶着学生,在学生的心灵深处留下美好的痕迹,从而使学生的灵魂得到净化,品质得到陶冶。这种身教比任何言教和规章制度的作用都大。比如,为了上好一堂数学课老师做了大量的准备,采取了灵活多样的教学手段,课堂上,老师那优美的板书设计,流畅的语言表达,自然的教学仪态,不仅让学生学得愉快,无形中给学生美的感染,陶冶他们的情操,而且还会使学生在心灵中产生一种对老师的敬佩之情,并从老师的身上体会到一种责任感,这样对他们以后的学习、工作都具有巨大的榜样感召力。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以自己的真诚去换取学生的真诚,以自己的正直去构筑学生的正直,以自己的纯洁去塑造学生的纯洁,以自己人性的美好去描绘学生人性的美好。
三、充分把握教学过程中的德育教育
当今的课堂教学开始注重德育的渗透,在提高学生数学素养的同时也关注学生人格的培养,这是每位数学教师的责任。
记得一次去听一位小学数学老师的公开课,他在黑板上写了五道题,让一名学生上来做:3×9=27,4×9=36,5×9=45,6×9=54,7×9=62。当学生写完62时,台下多数同学都大声叫喊起来:“老师,他做错了”。“最后一道题做错了”……我当时的第一反应也是该指出他的最后一题错了。满以为那位老师会马上帮助纠正这名学生的错误,没想到他却说了一段让我至今记忆犹新的话。他说:“最后一题是错了,可大家为什么只说他做错的这一道题,而不说他前面的四道题都做对了呢?看来,我们是多么容易发现别人的错误而忽略了别人的正确。当我们面对一个人时,更多要看其优点,要宽容地对待别人……”。当我们老师有一颗宽容的心对待我们的学生时,在课堂上,时时显出宽容的态度,这比老师重说教的灌输式德育要高明得多。
再如,在一年级“认识人民币”教学后,我设计“小小商店”购物活动,通过由易到难的三次活动,使学生亲自体验如何使用人民币。在此过程中,培养学生与人合作的态度和交往的能力。又如,教学“比例尺”时,课前我向学生介绍按“比例尺”计算“图上距离”或“实际距离”,以及按“比例尺”绘制图纸,在建筑、科研、军事等方面的重要作用等等。通过简明扼要的介绍,学生把所学的新知识同现实生活、今后的学习和国家的建设联系起来,明确所学知识的重要性,产生学好知识的欲望和正确的学习动机。
总之,在数学教学中,教师除了向学生传授数学知识外,还应注重渗透德育。教师要做有心人,不断地提高自身修养,研究学生思想品德状况,抓好德育渗透点,明确内容,根据学生心理特点找好方法,做到自然妥帖。使学科内容与德育内容做到和谐统一,恰如随风潜入夜的春雨,滋润万物。
12.寓德育于英语课堂教学中 篇十二
一、英语教学过程中要涉及跨文化交际
要理解不同背景下人们的思维方式和表达方式, 进行师生之间, 生生之间的听、说、读、写等多方面的互动性练习。在学习英语的过程中, 学生不仅可以学到语言知识, 掌握语言技能, 还可以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教学既是认知的过程, 也是情感培养的过程, 新课程标准强调参与、体验情感的过程, 有利于学生在学习中达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真正统一。
二、树立榜样, 构建健康和谐的英语课堂
学生的道德行为习惯的培养不仅需要认识、情感和意志的支配, 而且还需要平时的训引导。教师要做学生的楷模, 要用自己的人格魅力影响学生, 感染学生。作为英语教师, 在课堂教学中, 要面向全体学生, 关注学生不同的天赋和智慧, 保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真诚接纳、关爱、宽容每一位学生, 真正做到互相尊重, 互相关心, 并把这种理解传递给学生, 使学生感受到老师的亲切可信, 理解老师对他们的一番苦心。课堂上的他们情绪愉快、精神饱满, 积极配合教师的教学活动。这样的教学效果也是显著的。“学高为师, 德高为范”, 在课堂教学中, 教师应以其高尚的道德品质、扎实的教学技能、崇高的人格魅力为学生树立典范, 以教师自身的高素质去影响学生, 让英语课堂弥漫着民主、宽松、和谐、融洽的氛围。同时, 学生中也要树立学习的榜样。因为他们是同龄人, 而且在一起的时间比老师还要长。英语中有这样一句格言, 充分说明了榜样的重要性:You can never overvalue the power of an example.
三、抓住时机, 培养良好习惯
教学既是认知的过程, 同时也是情感培养的过程, 新课程标准强调参与、体验和情感的过程, 有利于学生在学习中达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及情感态度的真正统一。新课标在改变我们的教学方式, 同时也要求我们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及健康的人格, 使素质教育得到真正的体现, 因此教师应该结合本校、本班学生的具体实际及时调整课堂教学策略, 抓住时机, 使学生通过学习既能掌握综合语言技能, 又能提升道德情感。
1. 尊敬师长、关爱他人教育。
现在大多数的孩子自我意识较强, 他们往往不懂得关心、爱护别人。教师可在教学活动中有目的地加以引导, 以此来激发学生对英语的兴趣, 同时也让学生得到良好道德情感的熏陶。如, 在教师节、母亲节、父亲节等节日, 引导学生制作贺卡, 并写上祝福语:Happy Teachers’Day.I am truly grateful to you for what you have done. (我深深地感激您所做的一切。) Thank you for making learning not a dull thing but a great joy (感谢您使我们把枯燥的学习变成了巨大的乐趣。) /I love you, Mum.You are the one that we love the most.Have a happy Mother’s Day. (您是我们最爱的人。祝您有一个快乐的母亲节) On this day we honor you, dear mother. (亲爱的妈妈, 我们向您致敬) 。
2. 文明礼貌教育。
在学习一些礼貌用语时, 在让学生了解外国人的礼貌用语的同时也要让学生明白:讲文明、懂礼貌是我们的光荣传统, 因而要杜绝打架、骂人等不文明行为。如, 在教学“Sorry./I’m sorry.”时, 可针对学生平时出现的一些不文明行为来创设情景, 让学生在情景中去体会“Sorry./I’m sorry.”的正确使用, 同时也让学生从中明辨是非, 学到一些正确处理各种人际关系的方法, 逐步养成良好习惯。在教“Thank you./Thanks a lot.”时告诉学生:It’s very polite to say“Thank you”or“Thanks a lot”when someone help you. (当有人帮助了你, 说声谢谢是很有礼貌的。)
3. 遵章守纪, 讲公共道德的教育。
教师要善于唤起和诱发学生对道德情感的体验, 培养学生善良的心灵, 使学生真正地感动, 以自觉的行动克服一些不良的行为。如教must/mustn’t时, 紧密结合所学语言项目, 精心选择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例句, 让学生自己做出判断后在下列句子加上must/mustn’t, 再表达出来:
Finish our homework on time.
Draw on the wall.
Be quiet at the library.
Wait when the traffic lights are red.
Take good care of follows and trees in school.
Make a lot of noise in class.
Spit on the floor.
13.寓德育教育于物理教学中 篇十三
文/吕国伟
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德育是小学数学必须完成的一件重要任务。从一年级起贯穿在各年级地教学中。”我们每个教师都应把德育与基础知识的教育、基本能力地培养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突出数学教学的学科性、教育性,真正做到教书育人。
小学数学教学蕴含着十分丰富的德育内容,它在整个教育活动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现分述如下:
一、数学教学最易于渗透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启蒙教育
小学数学的知识,方法以及它们的来源和发展,都充满着辩证唯物主义因素。对此,小学数学教学主要是通过数学知识的具体分析、讲解,浅显地提示数学知识与现实世界的关系,数学知识内部的矛盾运动,从而渗透实践的观点、对立统一的观点的启蒙教育。例如,在教学加法与减法、乘法与除法及其验算时,通过具体例子说明运算之间的相互关系,使学生初步领会到事物是相互联系的,是发展变化的。又例如,在教学因数与倍数概念时,从2x6=12算式引入,导出因数与倍数的概念,又用概念去指导练习,然后去解决实际问题,让学生看到这些概念的实际应用,使学生逐渐领悟到数学知识来源于实践,又应用于实践。
二、树立正确的学习目标,培养学生认真、严谨、一丝不苟的学习态度和积极思维的良好学习习惯
树立正确的学习目标,是学好数学的重要保证。有了正确的学习目标,学习才有一定的方向。因此,我们在教学数学知识时,要注意联系实际,说明数学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作用。如教学《统计的初步知识》一节时,可举一些工农业生产中的实际数据,使学生认识到数学知识的实际应用,以激励学生学好数学的积极性。另外在学习练习有关神舟五号绕地球飞行时间与圈数时,可以补充后来的神舟飞船系列和嫦娥系列科研活动,尤其是“玉兔”月球车的探测活动,提高学生的兴趣,增强民族自豪感,从而感受到数学对科技的贡献,对伟大祖国的贡献。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还应注意“精讲多练”。通过练习,培养学生认真严谨、一丝不苟的学习态度和积极思维的良好学习习惯。小学数学教学,主要培养学生专心听讲,认真作业、自觉检查和看书复习的习惯。还有,教师要特别注意表率作用,即要言传,又要身教,用自己的一举一动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
三、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
小学数学教学对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主要是结合有关内容,通过有意义的,有说服力的数据材料以及一些数学史进行教育。例如,通过反映我们地大物博的数据,反映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的巨大成就的统计表等,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良好素材。再比如在指导学生阅读《有关几何的一些知识》、《中国最早使用负数》、《勾股定理》、《关于圆周率》、《我国古代有关三角的一些研究》、《我国古代的一元二次方程》等阅读材料后,告诉学生,我国自古在数学研究应用方面就有辉煌的成就,如祖氏公理的发现早于世界其它国家1100多年,杨辉三角的发现先于其它国家400多年;祖冲之对圆周率丌值的计算、负数的使用、方程组的解法都比欧州早1000多年,我国古代的科学成就令世人瞩目。但我们也要告诉学生,不能停留在感叹我国古代数学的辉煌成就上,因为从明代开始,中国数学就逐渐落后于西方,导致勾股定理在世界大多数国家被称为毕达哥拉斯定理。直到20世纪初,中国数学家踏上了学习并赶超西方先进数学的艰苦历程,如我国着名数学家华罗庚教授发起、推广的优选法,被广泛地应用于生产和科学试验,创造了很大的经济价值;陈景润成功地证明了数论中“(1+2)”定理,被誉为“陈氏定理”;美籍华裔科学家杨振宁、李政道、吴健雄因在科学上的巨大成就而荣获诺贝尔奖等,这些真实典型的数学史实不仅可以激发学生强烈的爱国情感和民族自豪感,而且也激励学生学习的进取精神,同时也可使学生认识到闭关自守的无益,切实感受到我国改革开放的意义。它们对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思想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14.寓德育教育于物理教学中 篇十四
宝鸡市太白县咀头小学王晓丽
小学作文教学渗透爱国主义教育,是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一种特殊形式。因此,我们要训练学生语言表达能力、提高写作水平的同时,在作文教学中自觉地渗透爱国主义教育,陶冶学生的情操,塑造其美好的灵魂。那么,在作文教学这块阵地上,如何有效地寓爱国主义教育于作文教学之中呢?根据多年来的教学实践,我认为应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激发兴趣,积累素材。
1、历史回放,积累素材。
在进行爱国主义主题作文教学时,教师可以提前组织学生观看一些爱国主义影片,在影片的选择上,应尽量符合小学生的欣赏特点,如《闪闪的红星》、《小兵张嘎》等等。在观看前,教师可以首先提出一些要求,但不要简单以所谓“观后感”来布置任务,而是以一些趣味性较强、的问题引导学生观看,如“潘冬子怎么把盐带过关的?”“张嘎的枪怎么得来的?”影片中敌人的“坏”体现在哪些地方,主人公为获得胜利,进行了怎样的艰苦斗争?在观看后,要求学生以文本形式来回答此类问题,这既是学生语言文字表达训练过程,也是思想受教育的过程。
2、结合校、班、队活动,积累素材。
作文教学实施爱国主义教育是学校作文教学改革的组成部分。作文教学必须同校、班、队活动紧密结合,才能赢得更多的写作素材,并通过写作训练项目和深化校、班、队活动的爱国主义教育效果。这个学期,我们学校开展“学雷锋活动月”、“科普环保知识月”、“我为灾区小朋友献爱心”、“弟子规诵读活动”、“法律知识讲座”、植树节等活动,我积极引导学生参与这类活动,并组织学生记录下这一活动过程,写下自己的体验与感受。这样既提高了学生的写作水平,又让他们在参与活动和写作实践中接受爱国主义教育。
二、创设情境、启动灵感
音乐是情感的艺术,教师可以采用音乐导情的方法,借用音乐渲染课堂气氛,活跃课堂生活,使学生“耳悦”、“心悦”,写作兴趣盎然。根据写作主题的需要,教师可以选择相应的音乐气氛,把学生带进写作的美妙景象中,给学生以强烈的感染。如在指导学生写关于祖国、雷锋叔叔等主题作文时,可以组织学生学习演唱《我的祖国》、《雷锋之歌》等歌曲,激发了学生的写作灵感,增强学生对祖国的形象和雷锋的形象的理解。这样既可以使学生写作有了依托,又可以使学生受到爱国歌曲的熏陶。
除此之外,经典的绘画作品往往也能体现作者的思想寄托和感情表达,很好的感染观赏者,从而完成一次心灵的震
撼和影响。因此,在以爱国主义为主题进行作文教学时,教师可以选择经典的爱国主义绘画作品,如《百万雄师过大江》《铁人王进喜》等作品,要求学生对场面或人物形象用文字进行描述,并在文中写出相关的历史背景,这样,既训练了学生的文字描写能力,又使学生在思想上完成了一次爱国主义的教育。
三、结合周围,写活习作
在生活中,有许多人和事都能使学生觉察或感受到国家对他们的关怀与期望。而小学的作文训练,要写的大部分内容也恰恰是这些。因此,近年来,我根据身边教材这一有利条件和学生的认识水平,围绕爱国主义教育这个主题,从学生身边的人和事写起。
如在母亲节前,我让学生回去观察自己的母亲,写写自己的母亲,感受母亲的伟大。从而激发学生对母亲的尊敬。我还建议在母亲节那天,把自己写的文章读给母亲听,作为孝敬母亲的一份礼物。又如:在教师节前夕,为了结合当前的大好形势,体现党和人民政府对人民教师的关怀,从而教育学生尊敬老师,因此,我给学生命了一道作文题目:《我尊敬的老师》,启发学生怎样选材后,我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要尊敬老师?回顾你们从开始入学读书后,老师是怎样教育你们的?你们学到的知识是谁教给的?最后我又用伟大领袖毛主席对青少年时代的老师徐特立十分敬重,并把徐老给毛主
席的那封信的内容简要地讲给学生听。从而教育学生要尊敬老师,这次作文大部分学生写得很好,思想内容健康。
15.寓情感教育于初中语文教学中 篇十五
一、在发掘教材中体会情感
“文章不是无情物”。教材作为情感传播的载体, 凝聚着人类丰富的情感。现行苏教版初中语文教材中不少文章包含了众多的情感触角, 为情感教育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因此, 我们应当潜入教材, 充分发掘教材中的情感因素, 并籍此引导学生, 使他们与作品中的人物同喜同悲, 实现移情。
教师在备课时, 要奉行“拿来主义”, 多占有教育资源, 在此基础上放出眼光, 选择本课教学有用的信息。我们只有深刻透彻地了解作者的人生经历、写作背景, 充分挖掘作品中的情感因素, 才能将情感转化, 进而点燃学生的情感火花。例如, 教师在教学《天上的街市》时, 就应对郭沫若写诗时所处时代背景以及诗人在黑暗社会中不倦的寻求光明的探索精神有深刻理解。通过教师的引导, 学生体味诗人对光明、自由、幸福生活的向往和追求的美好愿望, 实现情感共鸣。
我们还可以通过引导学生品位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句段来发掘情感。例如, 教学《孔乙己》时, 我通过让学生理解第一次“排”出九文大钱和第二次“摸”出九文钱的区别, 体味孔乙己的穷酸、虚荣和悲惨人生。教学魏巍《我的老师》一课时, 我抓住蔡老师假装敲打学生段落中“好像”、“落”、“迎”、“敲”几个词让学生品位, 理解老师的慈善和母爱童心。学生通过回忆儿时的学习生活, 加深理解作者对老师的热爱、感激之情, 同时自己也心生一种感激情感, 实现了教育的情感激励功能。
二、在创设氛围中孕育情感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 而在于激励, 唤醒, 鼓舞。”创设良好的教学氛围是情感教育的关键。教师在课堂伊始就应抓住本课教学的情感特点, 找准切入点, 巧设导语, 创设情感氛围, 激起学生强烈地探求欲望, 迸发学生的情感火花。实践证明, 一堂成功的语文课, 通过创设良好的情感氛围, 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参与热情, 激发学生情感, 达到情感教育的目标。
例如, 我在教学《桃花源记》一课时, 先通过课件播放一段田园风光景致, 配上舒缓优雅的古筝曲《高山流水》, 让学生说说看、听后的感受, 营造诗人想表达的意境。在教茅盾先生的《白杨礼赞》一课时, 我运用多媒体课件播放西北高原一望无边、黄沙满地的苍茫画面, 并特写白杨树挺立的雄姿, 并用贝多芬的《命运钢琴曲》作为背景音乐, 带领学生进入作品所表达的情感。在教学《乡愁》一课时, 我让学生朗读《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天净沙秋思》《泊船瓜洲》, 听音乐《故乡的云》, 说说自己此时此刻的感受导入新课, 学生的思乡情感就被充分调动出来。在学生朗读课文时, 教师配上小提琴曲《思乡曲》, 使得乡愁气息更加浓郁, 自然达到了激发情感的效果。
三、在品咏诵读中激发情感
中国自古就有“三分诗, 七分读”的说法。无数优秀课例证明, 师生正确、动情的朗读是连接教学者与教材感情的桥梁。著名特级教师于漪执教《周总理, 你在哪里》一课时, 通过沉缓的声音、深切的语调朗读, 体味人民对总理的无限深情, 师生情到深处, 潸然泪下, 成为经典课例。
教师范读课文, 应因文而宜, 或高亢或低沉;或激扬或悲伤, 把自己和文章融为一体, 作品中的情感在你的朗读中尽情流淌, 唯此才能最大限度激起学生的感情涟漪。当然, 这需要教师有扎实的朗读基本功。教师还应重视学生的朗读指导, 通过朗读入情入境, 从而唤起学生的情感, 以情激情, 把作者创作时的情感重新释放。
例如, 教学朱自清的《春》一文时, 教师通过范读, 让学生体味春天万物欣欣向荣的欢乐气氛。学生结合自己的亲身经验悟读, 教师适时指导, 尤其是重读音、轻读音的提示, 让学生再去细读品位, 做到寓情于读, 激发他们热爱大自然的积极情感。
四、在写作实践中升华情感
学生通过学习课文内容、产生情感体验, 这时, 如果教师能在学生情感澎湃时结合课文内容, “情动”而“辞发”有效地进行写作实践训练, 让教材激情传神, 让作文真情感人, 使学生的内在情感体验迁移外化, 开启学生情感的喷发点, 让学生去体会思想的快乐和创造的渴望, 升华情感, 实现写作训练与情感体验的和谐统一。
例如, 学完朱自清先生的《背影》一文后, 我布置了小练笔《当父亲和我产生误会时》, 让学生通过具体实例说说你的看法。学生在思辨中会体味到无论何种情况, 洋溢的都是浓浓的父爱, 从而增强了亲情, 实现了情感的升华。
当然, 为了实现语文课堂情感教育的升华, 教师在平时应做学生的知心朋友, 用实际行动关爱学生, 把情感教育延伸到课外, 让学生在点滴小事中体味到教师的关爱之情, 一种对学生的大爱。学生自然也会生成积极情感体验。这是语文课堂的情感延伸。
参考文献
[1]周一贯.语文教学优课论.宁波出版社.1998
[2]张宏玉.教情感育与认知教育的统一.《教书育人》.2000 (16)
16.寓思想教育于英语教学中 篇十六
关键词:高中英语教学;思想教育;方式
高中英语教学大纲指出:外语教学应以学生的发展为宗旨,使他们在英语学习过程中受到思想品德、爱国主义和社会主义等方面的教育,即“寓思想教育于英语教学中”,帮助学生形成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品德。
作为一名普通高中的教师,我更深刻地感受到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重要性。普通高中的学生在纪律、学习、生活等方面比起重点高中的学生都相对差些,而新教材中的许多课文恰恰渗透着思想情感的教育,对学生的身心发展起着较强的感染作用,有助于提高他们的素质,扩大他们的国际视野,增强他们的爱国情怀,提高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因此,英语教师应始终坚持将思想教育贯穿于英语教学的整个过程,以促进学生良好的思想修养和道德品质的形成。
一、爱国主义教育
爱国主义是千百年来形成的对自己祖国的最深厚的感情。热爱祖国,集中体现为具有民族自豪感、自尊心和自信心,让爱国主义作为一种神圣的崇高的思想感情和道德观念在学生心目中牢固地树立起来。如教材Cultural relics(Unit7,SB1A)中Warming up,当学生看到中国的长城时,教育学生:我们祖国有着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他们是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我们有责任、有义务为保护祖国河山而顽强拼搏。通过学习课文A city of heroes,培养学生与自己祖国的责任感、使命感和实干精神。学完课文The Olympic Game(Unit8,SB1A)后,由此我们联想到2004年雅典奥运会,我国位居第二的辉煌战绩,运动员为中国的荣誉顽强拼搏,尤其是田径运动员刘翔取得了百米跨栏的冠军,填补了田径运动史上的空白,他是中国的骄傲,我就以此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热情,鼓励他们像运动员一样拼搏,坚定他们为实现中华民族的繁荣富强而努力学习的信心和勇气。
二、社会主义教育
通过政治课的学习,学生已经知道: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够救中国,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社会主义制度是有优越性的。英语老师在教学中可以通过教材进一步证明这些。如The necklace(Unit15,SB1B),The merchant of Venice(Unit19,SB2B).教师从这些课文中可以教育学生:在资本主义社会里,金钱至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冷漠,缺乏友爱和同情,而社会主义大家庭里却是人人平等、相互尊重、相互关心、相互帮助,从而让他们坚定不移地走社会主义道路,努力学习,以实际行动投身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之中。
三、人生观教育
高中阶段既是青少年长身体、长知识的重要时期,也是他们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时期。因此,教师应在教学中帮助他们形成健全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如: Freedom fighters(Unit14,SB2B),培养学生不怕困难、不屈不挠、坚忍不拔的意志和毅力。
四、道德观教育
高中阶段不仅是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时期,同时也是道德观形成的重要时期。因此,教师应在教学中帮助学生建立符合社会规范的道德体系。如:The environment(Unit10,SB1A),培养学生保护环境、保护生态平衡的意识。Saving the earth(Unit9,SB2A),我们只有一个地球,帮助学生树立“地球公民”的良好意识。Disable?Not me!(Unit17,SB2B),帮助学生了解残疾人生活的难处,引导学生去关心残疾人,为残疾人献爱心、培养他们关心社会公益事业的意识,从而教育他们应该珍惜自己的健康,更加努力学习,直到成功。
五、科学教育
高中阶段应培养学生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要让学生分清什么是科学,什么是科幻,什么是迷信,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科学观。Scientists at work(Unit16,SB1B),Scientific achievements(Unit11,SB2B),The father of science fiction(Unit12,SB2B),这些课文都能体现科学的重要性,但也要让学生明白:科学技术是把双刃剑,它既能造福于人类,又能危害人类。重要的是谁掌握它,如何利用它。比如:炸药能用于劈山开路,又能用于屠杀;克隆技术既能挽救濒危动植物,防病治病,促进人类健康,也能克隆出稀奇古怪的动植物,破坏生态平衡,克隆人类自身,造成伦理混乱;核能既能发电,解决能源危机,但又可能被恐怖分子利用,那样就会危及人类生命财产安全,所以,告诫学生要反对战争,爱好和平;计算机虽然给人类生产、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便利,但有些学生沉迷于电脑游戏或网络,影响身心健康,从而告诫学生不要逃学上网、打游戏而影响了学业,等等。
六、耐挫力教育
有些学生适应能力差,他们在学习、生活中稍遇挫折就悲观失望,意志消沉,甚至丧失信心。教师可以从教材中选择先进人物的事迹来激励学生。课文No boundaries(Unit1,SB2A)介绍了著名物理学家史蒂芬•威廉•霍金没有被病魔和瘫痪吓倒,而以惊人的毅力和成就成为物理界探索宇宙的先锋的事迹。课文Alone in Antarctica(Unit17,SB1B)描述了60岁女性老人独闯南极洲的经历。可以引导学生:遇到困难不退却,知难而进,独立解决,树立勇于冒险、探索大自然的乐观人生态度,进而针对某些女生中途辍学的现象进行教育。Living with disease(Unit7,SB2A)介绍了艾滋病患者小华的故事,可以教育学生:要正确认识自己,面对困难和挫折应持乐观态度,不能向困难低头,争做生活的强者,要以百折不挠的决心和勇气,去克服困难、战胜自我。
【寓德育教育于物理教学中】推荐阅读:
物理课堂中渗透德育教育08-14
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渗透德育教育11-28
在初中物理教学中发挥德育教育功能10-26
地理教学中的德育教育06-28
语文教学中如何渗透德育教育08-02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08-23
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德育教育12-02
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开展德育教育07-16
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德育教育08-23
小学体育课堂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1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