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教育促进社会和谐发展(共11篇)
1.以教育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篇一
“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服务人民群众”主题教育实施方案
为了进一步强化全乡卫生系统广大党员干部“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理念,切实解决影响科学发展和社会和谐的突出问题,全面提升全系统干部队伍的行政管理和业务管理能力,扎实推进创先争优活动向纵深开展,根据县委的统一部署,根据我院实际,制定“推进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服务人民群众”主题教育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县委十届十三次全体(扩大)会议精神,紧紧围绕县委、县政府提出的“秉持强劲增势,全面跨越提升,加快转型升级,确保首战必胜”的工作要求和局年初提出的“围绕一条主线、健全两大体系、搞好三项活动、突出四项重点、解决五个问题”的总体工作思路,坚持正面教育与反面警示、自查自纠与落实整改、解决当前问题与建立长效机制相结合,通过开展主题教育,着力提升各级干部推动科学发展、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加强行政及业务管理和构建和谐社会的能力,全面推进下车卫生事业在新的起点上又好又快发展,以优异成绩向建党九十周年献礼。
二、目标要求
围绕县委提出的“推动科学发展,建设繁荣秀美幸福新灌云”的目标定位,继续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健康需求为中心,以服务民生为天职,以群众满意为追求,以构建和谐为宗旨”的原则,通过扎实开展“推进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服务人民群众”主题教育,充分调动全乡卫生系统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的积极性和创造力,加快构建科学发展、跨越发展、和谐发展的工作局面,为夺取十二五首战必胜打下坚实基础。推动科学发展。就是要通过组织开展进位争先、岗位争先的竞赛活动,强化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的目标意识和争先意识,进一步掀起大干当前的工作热潮,深入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强化推进重点工作的开展、不断提高医疗卫生服务质量和水平,推动全县卫生事业加快发展,确保全面完成和超额完成各项目标任务。
促进社会和谐。就是要通过“矛盾化解月,问题整改周,为民办事日”、领导干部下访回访、民情恳谈等一系列载体活动,着力解决影响和谐稳定的突出问题,有针对性地做好引导工作和疏导工作,有效化解矛盾,理顺干群关系,和谐医患关系,解决信访积案,维护社会稳定。
服务人民群众。就是要通过开展“三走进三服务”活动,组织和引导广大党员干部走进农村走进社区、走进企业,认真落实各项卫生政策,认真组织实施落实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积极创新服务机制,解决人民群众在医疗保健方面提出的新问题,为群众办实事、做好事、解难事,让群众得到更多实惠。
三、活动安排
“推动科学发展观,促进社会和谐,服务人民群众”主题教育,从6月份开始,到年底结束,主要分三个阶段进行:
(一)宣传发动阶段(6月中旬——6月下旬)。重点抓好以下三项工作:
1、精心动员部署。召开“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服务人民群众”主题教育动员大会,对活动进行全面的安排部署。成立领导机构,制定活动方案。
2、认真学习讨论。组织广大党员干部深入学习县委十届十三次全体(扩大)会议精神和省市县委扩大会议精神,结合开展“争当新时期沿海人大讨论”活动,引导广大党员干部充分认识开展“推进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服务人民群众”主题教育的重要性、紧迫性和必要性,切实增强贯彻执行县委、县政府和县卫生局重大决策部署的责任意识,动员和引导全体系统上下抓紧行动起来,紧紧围绕全面建设和谐卫生、民生卫生这个目标,扎实做好当前工作。
3、营造浓烈氛围。要形成强大的宣传攻势,充分调动广大党员干部参与活动的积极性,营造强大的活动声势。
(二)排查整改阶段(7月上旬——11月下旬)。重大抓好以下三项工作:
1、深入排查突出问题。各单位要对照“推动科学发展”的要求,认真排查各项工作中存在的不符合、不适应问题;排查创争意识、精神状态方面存在的问题;排查完成目标任务和推进措施方面的问题。要对照“促进社会和谐”和“建设和谐卫生、民生卫生”的要求,认真排查群众路线、群众观点、服务质量方面存在的问题;排查落实上级方针政策、关爱民计民生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认真排查纠纷化解及信访稳定方面存在的问题。要对照“服务人民群众”的要求,认真排查宗旨意识和工作作风方面存在的问题以及落实和执行上级医改政策、依法依规行政、依法依规行医方面存在的问题。
2、制订整改落实方案。结合庆祝建党九十周年,专题召开民主生活会或组织生活会,认真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制订切实可行的整改方案。要明确整改项目和整改时限,落实整改责任科室和责任人。
(三)巩固提高阶段(12月上旬——年底)。重点抓好以下两项工作:
1、开展群众满意度测评。围绕主题教育的目标要求,向基层单位和群众发出调查问卷。依据测评和调查结果,表彰先进科室(组)。
2、健全长效机制。完善相关制度,建立长效机制,扎实推进主题教育向纵深开展。
四、总体要求
1、落实领导责任。院成立“推进可行发展,促进社会和谐,服务人民群众”主题活动领导小组,落实责任,精心组织,扎实推进。
2、周密安排部署。坚持标准,细化目标,从严要求,扎实有效地开展好主题教育。要紧密结合各自实际,积极探索行之有效、富有特色的活动方式和载体,努力增强活动的吸引力、感染力和影响力。
3、搞好典型宣传。要结合庆祝建党九十周年活动,引导广大党员干部以先进典型为榜样,争做推动科学发展的表率,促进社会和谐的表率,服务人民群众的表率,努力形成学习先进、崇尚先进、争当先进的良好氛围。
4、坚持统筹兼顾。要把主题教育与扎实推进当前工作紧密结合起来,与确保完成医改目标任务紧密结合起来,与“创先争优”和“三好一满意”争创活动紧密结合起来,既要立足当前,更要着眼长远,既要解决认识层面的问题,更要解决实践层面的问题,既要注重查找不足,更要立足真抓实干,以实实在在的发展业绩来检验和衡量主题教育的成绩。
2.以教育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篇二
要建设和谐的图书馆,首先就要弄清和谐图书馆的内涵、目标、特征及内容,才能构建出真正的和谐图书馆。
1 和谐图书馆的内涵
关于和谐图书馆的内涵,有多个表述,但都是从“和谐”的本质对其进行描述。所以笔者认为“和谐图书馆”是指图书馆系统中的各种要素和关系相互融洽的状态,这是一个内涵相当丰富的概念。无论是在宏观层次上,还是在微观层次上,在和谐的图书馆系统中,人、物及环境能够相互包容、协调运作、良性转化和融合,使图书馆处在健康的、富有生机和活力的状态之中。
2 和谐图书馆的目标
我们知道,和谐图书馆强调的是各要素能各尽其能、各得其所,各矛盾体能够相互融洽。所以和谐图书馆的目标应该体现在:图书馆系统中人的积极因素被最广泛、最充分地调动起来,各个要素都愿意为这个系统贡献力量;系统中人不仅能享有自己应该得到的各种服务,而且享有相应的政治、文化等方面的权利;系统中的各矛盾体在追求自身利益的时候,不得损害他人的利益。此外,图书馆系统属于开放系统,包括内部的图书馆环境和外部的社会环境,两者互相影响,互相制约。和谐图书馆既强调内部之间的和谐,也强调内部和外部之间的和谐;既强调人与人的和谐,又要达到人与物的和谐。
3 和谐图书馆的特征
和谐图书馆就是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的图书馆。所以和谐图书馆应具备三个特征:
3.1 和谐性
和谐图书馆下馆员都能诚实守信,团结互助,平等友爱,融洽相处,彼此间就会产生真情,形成一种情感效应,即感动效应;与此同时,树立正风正气,图书馆内部形成一种团结和谐的人际关系和积极向上的工作氛围,使之形成一种组织气候,逐步积淀成为图书馆内部的组织文化。这是一种氛围、是一种内涵,也是图书馆发展的底蕴,最后这种精神升华就成为一种团队精神。每个人在这种具有凝聚力和整体合力的和谐团队中,可以改过迁善,过着自己能把握自己,又能融于群体的生活,从而形成对新生事物、异质性事物的理解、尊重和宽容。
3.2 公平性
和谐图书馆意味着权利的平等、分配的合理、机会的均等和制度的公正,能使大多数馆员的利益都找到最佳结合点。现阶段产生的许多矛盾,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利益关系失衡造成的。在图书馆,由于岗位分工的差别,对馆员劳动复杂程度、具体工作技能以及工作的难度各有不同的要求,根据不同的贡献对馆员进行有所差别并且是恰如其分的回报是合情合理的。这种按照贡献进行分配的规则体现了对馆员之间正当的、合理的差异性的承认,是符合人的利益驱动本性的,也有利于充分调动人的潜能,使人的积极性能够被充分地调动起来,进而在人与人之间形成一种良性的竞争、进取的状态,形成馆员间各尽所能、各得其所。
3.3 创造性
构建和谐的图书馆,必须调动全体馆员的积极性。当馆员爱自己的工作时,他的能力、创造力、责任感都会激发出来。而要激发馆员的创造活力,就要坚决破除各种障碍,使一切有利于图书馆发展进步的创造愿望得到尊重、创造活动得到支持、创造才能得到发挥、创造成果得到肯定,让一切生产要素的活力竞相激发,一切创造效率的源泉充分涌流,形成人人想干事、人人能干事、人人干成事的昂扬向上的氛围。同时还要树立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观念,不论是体力劳动还是脑力劳动,不论是简单劳动还是复杂劳动,一切为图书馆发展建设做出贡献的劳动都是光荣的,都应该得到承认和尊重。真正实现各尽其能。
4 和谐图书馆的构建
关于和谐图书馆的构建内容,许多同仁已经描述得很清晰,但笔者认为还应强调以下几点:
4.1 正确理解和谐图书馆的构建内容
对于构建和谐图书馆的内容,不同的学者根据自己对于和谐图书馆含义的理解,给出了自己的分析。张榜树认为,和谐图书馆有宏观和微观之分,宏观的是指“和谐”视野下的图书馆整个事业,微观的是指“和谐”视野下的单个图书馆。阮孟禹则认为,构建和谐图书馆大致包含三个层面上的和谐:一是人层面上的和谐;二是物层面上的和谐;三是制度层面上的和谐。张福成则认为,构建和谐图书馆的主要任务包括四个方面: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图书馆资源建设及服务与读者需求之间的和谐、办馆理念与高等教育发展目标的和谐。耿丽霞认为,构建和谐图书馆是一个辩证的过程,既要重视内部的和谐,也重视外部的和谐,并将二者有机地统一起来。本文认为,无论是哪种理解,都应该基于图书馆系统中的各种要素(馆员、读者、资源、设备等)和关系的和谐,才能构成图书馆的和谐。
4.2 正确处理和谐图书馆构建过程中的关系
之所以要构建和谐的图书馆,就是因为现实的图书馆中存在不和谐的因素——关系和矛盾,如果处理不好的话,将给我们的构建带来极大的阻碍。主要有:图书馆与本系统图书馆、区域图书馆的关系,图书馆与所属部门的关系,图书经费与图书馆事业发展,图书馆与读者的关系,图书馆内部人员间的关系,各种文献资源的收藏和利用,图书馆资源共享与知识产权,馆藏空间的有限性和文献增长的无限性等等。当然,在处理已有关系和矛盾的基础上,不可避免地会涌现出新问题,只要我们能够正确对待和处理,和谐就离我们不远。
4.3 正确制订和谐图书馆构建中的规章制度
要构建和谐图书馆,就必须坚持“依法治馆”。要作到“依法治馆”,首先要制订和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虽然现在我国还没有一部全国统一的《图书馆法》,但在盼望着《图书馆法》早日问世的同时,图书馆应积极地做好规章制度建设。图书馆规章制度除了其合法性,还要充分考虑规章制度的实用性和可操作性。实用就是要从实际出发,站在本馆的高度,把握好管理的“度”;可操作性就是制度里的每一条款都要措辞精确,避免因含糊其词而引起一些不必要的矛盾。制度化管理的目的不是为了使馆员服从,而是使图书馆全体人员在共同目标指引下在工作实践中达成一种思想共识。
4.4 正确对待和谐图书馆构建中的以人为本
“以人为本、构建和谐图书馆”的理念,为我们拓宽了图书馆思想的新天地,它道出了一个永恒的真谛,那就是图书馆与“人”息息相关,图书馆发展的真正原动力在于人文精神。这里的“人”不仅指作为服务主体的图书馆馆员,还包括作为服务客体的读者。所以以人为本,就是要尊重人、依靠人、提高人、服务人。尊重人是指尊重图书馆员的人格、尊重图书馆员的创造性;依靠人不仅要让图书馆员看到领导对他们的重视,使他们有一种主人翁的自豪感和责任感,还要让他们有责有权,做到责权利相符,在一定范围内要有自主权、主动权;提高人就是要加强对图书馆员的培训,积极为每个馆员搭建学习和发展的平台,给他们提供学习和发展的机会,为馆员设计个人发展目标;服务人就是为读者提供人性化的服务:人性化的服务理念、人性化的服务队伍、人性化的服务设施、人性化的借阅环境。
5 结束语
总之,现代图书馆应顺应时代的发展,与时俱进。站在图书馆事业发展的战略高度上,深入理解和谐图书馆的内涵、目标,积极探索,努力构建和谐的图书馆,从而实现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整体目标。
摘要:本文通过对和谐图书馆的内涵、目标的理解,在分析和谐图书馆和谐性、公平性及创造性的基础上,阐述了构建和谐图书馆需要强调的几个方面。
关键词:和谐图书馆,内涵,构建
参考文献
[1]张榜树.“和谐图书馆”概念解读二则[J].大学图书情报学刊,2006,(5):3-4,48.
[2]徐建新,李欣东.浅谈和谐图书馆的构建[J].图书情报通讯,2006,(4):57-58.
[3]温万虎.论高校和谐图书馆的构建[J].图书馆论坛,2006(,1):32-34.
[4]耿丽霞.论和谐图书馆的构建[J].科技管理研究,2007,(12):154-156.
[5]张福成.构建“和谐图书馆”——高校图书馆的一项重要任务[J].教学研究,2OO6,(3):132-136.
[6]阮孟禹.和谐图书馆的认识[J].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2005,(8):73-75.
3.建设和谐教育 促进社会和谐 篇三
一、教育发展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
1.20世纪90年代以来,特别是进入21世纪,江西教育发展迅猛
1992年以来,江西和全国一样步入了第二轮重要的改革发展期,特别是进入“十五”规划后,江西教育事业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快速发展。各级各类教育规模不断扩大,各级教育入学升学率不断提高,较高水平实现了“两基”目标,高中阶段教育发展迅速,高等教育进入了大众教育阶段;全省从业人员平均受教育年限稳步提升,2000年已达到9年以上,2005年为11.2年,比1992年增加4.1年,为江西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大量高素质创新人才和新型实用人才。
2.伴随着教育的发展,经济水平迅速提高
人力资本是现代经济增长的重要源泉,而教育是形成和積累人力资本的重要途径。江西教育的快速发展促进了人力资本水平的提升,对经济增长产生了显著的作用。从1990年到2005年,江西GDP和人均GDP从428.62亿元和1134元提高到4056.2亿元和9343元,分别提高了8.46倍和7.32倍,整体经济实力有显著增强。特别是新世纪以来,始终保持了两位数的增长,呈现出了强劲的发展势头。经测算,江西平均受教育年限与GDP通过协整检验,两者之间存在着长期正相关变化关系。教育发展与经济增长互相协调共同经历了由低级到高级、由缓慢前进到快速进步的过程。
3.伴随着教育的发展,人民富裕程度逐步提升
接受教育是提高个人收入水平的重要手段,人民富裕程度的提升需要教育事业的发展。事实证明,江西教育的发展对人民生活富裕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2000年以来,江西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与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都大大提高了,城乡居民的消费结构也在逐渐升级,恩格尔系数呈现出总体下降的态势,人民生活正在由温饱向小康过渡。经测算,江西平均受教育年限和恩格尔系数具有较强的负相关性,相关系数为-0.948。这表明教育投资的增加、居民受教育年限的延长,会给家庭带来更大的收益。通过教育投资获得高收益的家庭会出于对教育功能的信任而追加教育投资,进而形成一个家庭投资的良性循环。这一循环带来的结果是家庭收入持续并以倍数增长,如果全社会的家庭单元都形成这样一种良性循环,那么全社会的富裕程度必然会迅速提升。
二、教育的不均衡不和谐发展是社会贫富差距拉大的重要原因
1.伴随着教育的发展,贫富差距的双向变化
对教育发展与贫富差距互相关系的研究结果表明,伴随教育的发展,贫富差距会发生方向相反的不同变化:随着教育的均衡和谐发展,包括平均受教育年限的共同提高和教育基尼系数的降低(教育基尼系数是衡量教育公平程度的重要指标,它的值在0和1之间。教育基尼系数越小,则教育越公平,反之,则越不公平),贫富差距将缩小;但如果教育不均衡不和谐发展,包括城乡间、地区间和不同层次人群间平均受教育年限的差别拉大和教育基尼系数升高,则会伴随着出现贫富差距的拉大。这是因为:第一,一般情况下,受教育水平高的人更容易获得高的收入。个人之间教育水平的差别是造成个人收入水平差别的一个重要原因。如果从教育这一源头形成差别,贫富差距则可能拉大。第二,社会收入不平等很大一部分原因是源于财产、政策、环境等因素。如果一个地区国民收入构成中,与这些因素相关的收入占总收入的比重较大的话,就很容易造成较严重的贫富差距。教育的发展,能够使国民收入中源于知识、技能等因素的比重的普遍相对上升,而源于财产等其它因素的比重相应下降,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弥补财产等因素造成的贫富差距。
2.教育的不均衡不和谐发展拉大了贫富差距
从实证分析看,江西教育的迅速发展并没有带来贫富差距的缩小。2005年江西收入基尼系数达到0.379(收入基尼系数是衡量收入分配公平程度的重要指标,它的值在0和1之间。收入基尼系数越小,则收入分配越公平,反之,则越不公平),比2000年增大了0.041个点,即收入差距拉大。特别是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在扩大,2003年江西城乡收入比达到最高2.81∶1,2004年首次缩小到2.56∶1,但2005年这一比例又有所扩大,达到2.64∶1。
进一步深入分析,我们发现,这些年虽然江西教育发展十分迅速,但不均衡程度并未得到有效改善。经测算,2000~2005年江西教育均衡程度有波动变化,到2005年,江西教育基尼系数为0.321,虽比2000年的0.322有所降低,但是降低幅度十分微弱,江西教育不均衡状况依然明显,主要表现为城乡间教育发展不和谐。江西城乡教育在经费投入、师资力量、教学设施等方面都存在较大的差异,农村教育发展远远落后于城市,这是长期以来存在的“城乡二元经济结构”造成的。虽然近年来江西大大加大了对农村教育的投资,在发展农村教育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并取得了一定成效,特别是2007年开始在农村实施的免费义务教育对扭转城乡教育的不均衡发展将起到很大作用,但是城乡的隐性屏障依然存在,优质的教育资源依然流向城市,农村学生仍然难以获得与城市学生同等质量的义务阶段教育,并导致接受进一步的教育机会减少。城乡教育不均衡已经从起点的不均衡转向过程和结果的不均衡。事实说明,教育的不和谐发展是形成贫富差距拉大的一个重要原因。
我们以江西的数据为基础,分别构建了平均受教育年限、教育基尼系数和收入基尼系数的模型并进行了回归分析。回归结果表明:平均受教育年限每增加1个单位,收入基尼系数增加1.014个单位,即平均受教育年限的提高会影响到收入的不平衡,但不明显;教育基尼系数每增加1个单位,收入基尼系数就增加1.373个单位,即教育不均衡发展会拉大贫富差距,而且这种作用十分强烈。这进一步证明了江西城乡间、地区间和各级各类教育之间发展还不均衡不和谐,导致各个受教育群体的教育水平形成了差异,进而导致收入水平的差异,拉大了贫富差距。要缩小贫富差距、促进社会和谐,就必须大力推进教育和谐发展。
三、建立推进教育和谐发展的理念、体制与机制
1.转变教育理念,全面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
科学发展观就是“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和谐教育是体系完整、结构合理、机会公平、发展均衡的教育。推进教育和谐发展体现了科学发展观的精神实质,建设和谐教育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
一要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培养和谐发展的人。要办全民的、无差异的教育,加大对贫困学生的帮助,使人人都享受到同等质量的九年义务教育,以及非义务教育年限同时增长;要以培养和谐的人为目标,积极调整教育结构,改革专业设置和课程体系,注重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相结合,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大力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创新型人才。
二要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使教育发展的成果惠及全民。要努力推进各级各类教育的全面发展,注重各类教育发展要素的内在关联和有效整合,大力完善国民教育体系和终身教育体系,有效缓解教育供需矛盾,使每一个社会公民都享有公平的受教育的机会;要努力推进城乡间、地区间、各级各类教育之间均衡发展,缩小教育差距,促进教育公平,进而拉动社会贫富差距的缩小,实现教育与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要在大力调动社会各方面力量发展教育的同时充分考虑人口承载力、资源支撑力和社会承受力,兼顾当前发展与未来发展,保证教育发展进程的持久性、连续性和可再生性。
2.改革教育制度,建立和谐教育管理体制
科学有效的教育管理体制是充分调动多方力量参与教育事业,推动教育均衡和谐发展的动力。必须加大宏观管理体制改革力度,进一步调整政府、学校和社会三者的关系,构建“政府主导推动、学校自主负责、社会共同参与”的和谐教育管理体制,让“每一个社会公民参与教育事业”成为新型教育管理体制的核心。
一要积极推进教育行政部门的管理体制的改革,强化政府的政策引导功能。要认真落实义务教育由“国务院领导,省、自治区、直辖区市人民政府统筹规划实施,县级人民政府为主管理”的管理体制,加大省级统筹力度,强化县级政府责任。教育行政部门要将工作重点转移到制定教育均衡发展战略,大力為教育事业均衡和谐发展提供政策支持和实际帮助。
二要积极推进学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促进学校依法自主办学。学校要在遵守国家政策法规、尊重教育自身规律的前提下,依法办学,加强自我约束和内部管理,大力创新,促进人才培养、科学研究与社会服务的有机统一。
三要积极推进办学体制和投资体制的改革,突出社会力量在推动教育和谐发展中的重要作用。要形成以政府办学为主体、社会各界协同参与、公办学校与民办学校共同发展、优势互补的办学新体制,建立政府、社会、个人投资的多元化的教育资金筹集渠道,为社会力量办学或投资提供“绿色通道”,使社会每一个成员都关注教育,为教育和谐发展出谋划策,对教育发展实行有效的监督。
3.创新教育机制,促进教育均衡发展
科学灵活的教育机制是充分调节各方面利益关系,推动教育发展与经济社会发展实现良性互动的保障。必须创新教育机制,推动教育均衡发展,促进社会和谐。
一要创新教育投入保障机制,增加教育资源总量。增大教育投入是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前提,也是促进教育均衡发展的基础。近年来,江西省委省政府不断加大教育投入,将义务教育经费全面纳入公共财政保障范围,2007年同比净增22亿,增幅达15.59%。只有保证这样的增长势头,才有可能实现教育的均衡发展。必须强化各级政府对教育投入的责任,以更大的精力、更多的财力发展教育。同时要充分吸纳民间资金,逐步提高社会力量投入在总的教育经费支出中的比例,使教育投入总量保持较高的增长率。
二要创新教育激励机制,公平配置教育资源。公平分配教育资源是促进教育均衡发展的关键。要通过创新激励机制,改变以往教育资源过于集中投向城市重点中小学和高等学校的局面,促进优质教育资源的合理流动。教育资源中最基本的是资金,要促使教育经费投入向农村倾斜、向职业教育倾斜、向薄弱学校和弱势群体倾斜,实现城乡之间、地区之间、各级各类学校之间教育经费的公平配置。江西省积极实施“农村中小学危房改造工程”、“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工程”、“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农村中小学基础设施改造工程”等,累计投入资金达29.5亿元,消除了D级危房,建设了416所寄宿制学校,为1万多所农村中小学安装了远程教育设施。省财政投资3亿元,市、县配套2亿元,更新农村中小学课桌凳,并对部分农村学校厕所、饮水设施进行了改造。但城乡差距仍然较大,例如2006年江西省小学每百名学生拥有的计算机台数,城市和农村分别为5.14、1.71。
教育资源中最重要的是教师,教师是提高教育质量的关键。要提高农村特别是贫困地区教师的收入待遇,保证他们的物质生活,提升他们的社会地位,为他们提供各种学习、深造的机会,使农村特别是边远山区、少数民族地区和不同学校的教师在物质和精神方面都享受到优厚的待遇,实现城乡之间、区域之间教师资源的公平配置。省政府每年安排专项经费400万元,重点加强农村初中校长和骨干教师的培训,同时积极推进中小学人事制度改革,推行教师聘任制,并采取措施努力提高教师待遇,解决教师医疗、住房等问题。
三要创新教育扶弱机制,保证各阶段各群体的教育公平。要在义务教育阶段确保城乡、区域间都受到同等质量的九年制教育,在高中教育阶段加快取消重点高中,大力改善职业高中、薄弱高中的办学条件,提高办学水平,要把高等教育延伸到各设区市,使每个设区市都建立起为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具有特色的多科性本科院校和高等职业院校;要不断改革现有的助学奖学制度,建立规范灵活的扶助机制。特别要鼓励社会团体筹建助学基金会,鼓励贫困学生申请奖学金、参加勤工俭学,从而形成“政府、社会、贫困学生”三位一体的扶助机制,为更多贫困学子提供学习的机会,真正实现“教育面前人人平等”。
四要创新教育评价机制,把教育公平纳入教育发展评价体系。评价一个地区的教育水平不能只注重教育发展得快不快,只依据发展规模、速度、升学率等效率型指标,而应当注重结构、布局以及随着教育的发展,教育基尼系数和收入基尼系数的变化等公平型指标,特别注重教育发展是否公平均衡。要改革现有的以效率型指标为主的教育评价机制,把促进教育公平均衡发展作为教育行政部门的首要任务以及业绩考核的重要指标,对教育行政部门的工作进行跟踪评价,推动教育发展从效率优先向公平优先转变,为缩小贫富差距、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出更大贡献。(作者单位:南昌大学中国中部经济发展研究中心)
□本栏责任编辑谢爱林
4.推动经济发展促进社会和谐 篇四
促进社会和谐
团结带领广大妇女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再立新功 ——在宿迁市妇联三届五次执委(扩大)会议上的工作报告
侯 春 荣(2011年1月25日)
各位执委,同志们:
现在,我代表市妇联常委会向大家报告工作,请予审议。
2010年全市妇女工作回顾
2010年是“三八”国际劳动妇女节100周年,也是“十一五”妇儿发展规划的收官之年。一年来,全市各级妇联组织紧紧围绕党委政府工作重心,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一手抓发展、一手抓维权,圆满完成了各项目标任务。
一、围绕党政大局,明确目标责任,开创妇女儿童工作新局面
(一)围绕“发展”重参与,增强妇女投身经济建设新动力。一是突出岗位建功,深化“巾帼文明岗”争创行动。不断拓展“巾帼文明岗”创建领域,促进广大妇女岗位成才、岗位建功,推动巾帼文明岗进行业、进社区、进乡村。组织全市各级“巾帼文—
— 明岗”代表开展“让服务更优·让窗口更亮”创先争优主题活动,对各行各业新增创的65个市级“巾帼文明岗”进行了业务培训及表彰授牌。市直各大系统还开展了“展时代风采、树巾帼新风”等主题争创活动,有效的推进了“巾帼文明岗”创建活动的开展。
二是强化帮扶措施,全面推进巾帼牵手就业创业援助行动。联合多家单位扎实开展妇女小额担保贷款工作,全市共发放妇女小额担保贷款1.2亿元,扶持女大学生村官和其他城乡妇女共1523 人。沭阳县妇联关于发放妇女小额贷款的经验与做法被《中国妇女报》、《江苏妇女网》等多家媒体报道。继续开展女大学生SYB导师行动,在全市组织发动70名女企业家与350名女大学生结对,并为她们提供SYB创业培训。全市共建立各级女大学生创业实践基地30个,其中江苏森源木业有限公司等4家企业被全国妇联命名为第三批全国“女大学生创业实践基地”。
三是加大培训力度,扎实开展巾帼科技创新联盟行动。我们积极组织女企业家参加全省科技沙龙活动,加强女企业家与科技专家的沟通联系,帮助企业提高产品科技含量,增强企业竞争力。指导妇字号科技型企业、农业女科研人员申报科技型企业技术创新项目。组织全市女企业家赴苏州、上海培训并参观世博园,学习有关新技术、新能源等方面的知识。与市绿委办联合在全市开展双百绿色行动和争创省级巾帼绿化示范村活动。全市共开办各级实用技术培训班87期,内容涉及纺织、电子、林木育苗、法律、养殖、大棚种植等各个方面,受益妇女15000多人。—
— 四是提供优质服务,积极探索巾帼家庭服务创牌行动。市妇联启动半边天家庭服务社,创办江苏省妇联“好苏嫂”宿迁旗舰店,积极探索市场化经营、规范化管理的全新模式,精心打造“妇”字号家庭服务品牌。联合市人社部门和省妇联“好苏嫂”家庭服务公司共同举办了4期家庭服务员和月嫂技能培训班,培训妇女340余人。泗阳妇联还依托“好苏嫂”家政服务社,先后两次举行逾千人参加的大型广场相亲会。目前全市共建立巾帼家庭服务培训基地6个,其中在江苏淮海技师学院建立的省级实训基地常年承接专门家庭服务员培训项目。
(二)围绕“和谐”重引导,构建妇女维权工作新格局。一是建立关爱机制,重点实施对贫困儿童和单亲母亲资助项目。我们积极向有关慈善机构争取“关爱贫困儿童”慈善救助项目,先后争取到中国儿基会、省儿基会、省慈善总会、省爱德基金会、台湾慈济基金会扶持资金共计123.2万元,资助孤儿165名,资助特困春蕾女生500余人。
我们在认真调研的基础上把实施“关爱贫困单亲母亲”项目作为突破性的工作,从项目设置、载体创新、内涵拓展等方面认真谋划、扎实推进。不仅使此项目被纳入政府为民办实事项目以及市慈善总会长期救助项目,还依托政府妇儿工委办和新闻媒体两大平台,市、县联动开展了“关爱特困母亲·情暖单亲家庭”大型爱心募捐活动。通过媒体宣传、现场造势以及《简报》跟踪等环节积极推进,募捐活动得到社会各界的积极响应。截止目前,—
— 全市共募集资金69.6万元。从12月20日起,我们先后在各县区举行了资助款发放仪式和重点户慰问活动,从生活补助、子女教育、疾病治疗、房屋租用、创业扶持、精神鼓励等方面分别对800多名特困单亲母亲家庭进行了救助。我市“关爱特困母亲·情暖单亲家庭”项目在全省妇联系统2010创新工作评比中获得特等奖。在前不久召开的省妇联执委会上受到表彰。
二是强化普法宣传,认真开展平安创建“三进家庭”活动。通过开展以“法律进家庭”、“安全进家庭”、“个案调处进家庭”为主的平安创建“三进家庭”活动,鼓励广大家庭争创“守法之家”、“安全之家”、“和睦之家”。
三是加强网络建设,建立维权联动体系。在2009年搭建的反家暴平台基础上,2010年,我们进一步加大与公安、司法、法院等部门的协调与合作,充分发挥妇联在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中的重要作用。市县(区)均开通12338维权热线。一年来,全市各级妇联共接待信访986人次,经多方协调和重点个案会办,结案率为99.5%。为平安宿迁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
(三)围绕“文明”重宣传,营造妇女教育新氛围。一是先进典型选树力度进一步加大。积极开展各类妇女先进典型评选表彰活动,隆重召开纪念“三八”国际劳动妇女节100周年暨“百名巾帼之星”、“百户模范家庭”表彰大会。大会由市委常委、组织部长白云萍主持,市委书记、市人大常委会主任张新实出席会议并发表了热情洋溢的讲话。大会邀请 4位先进代表作—
— 典型事迹报告,在全社会引起了很大反响。全市共评选出巾帼之星、优秀妇女工作者等各类先进妇女典型485个,在《宿迁日报》、《宿迁妇女网》宣传妇女典型220个。
二是基本国策宣传扎实有力。市妇联在“三八”期间与宿迁学院联合举办了“男女平等基本国策”知识竞赛,倡导男女“人格平等、价值平等、性别平等、权利平等”。各县区也开展基本国策宣传活动。宿城区举办了“关爱妇女儿童
促进男女平等”文艺演出。全市共张贴宣传标语3000多条,过街横幅100余条,开设法制宣传点40个,发放宣传单30000多份。
三是主题宣教活动丰富多彩。在纪念“三八”国际劳动妇女节100周年之际,举办了迎百年“三八”“民丰银行杯”巾帼展新姿演讲比赛,围绕“创业·文明·和谐”的主题,讴歌了积极向上、敬业奉献的时代精神,展示了自强不息、创新创业的时代风采。在层层预赛的基础上,来自全市各行业的24名选手参加了演讲比赛决赛。市妇联还创作了气势恢宏的长诗《妇女解放运动之歌》,由全市女领导干部登台朗诵,并在《江苏妇运》等刊物上发表。泗洪县编撰了《泗洪妇女志》,全景再现了建国60年来泗洪妇女事业的发展历程,市级机关妇工委举办了“双沟珍宝坊”杯家庭才艺大赛等。各县区、市直各妇委会也积极开展各种纪念庆祝活动。
此外,我们还和市文明办、环保局联合开展“低碳家庭”争创活动,先后通过录制《创建低碳家庭·你我共同参与》专题片、与宿迁学院低碳环保志愿者联合开展“全民节能减排计算器”推—
— 广等活动,向广大市民宣传“家庭低碳计划十五件事”,倡导广大家庭争当环保先锋,争创低碳家庭。
(四)围绕“孩子”重教育,优化儿童健康成长新环境。一是关注特殊群体,为少年儿童办好事做实事。开展“社会妈妈助春蕾”活动。发动新老“社会妈妈”“六一”期间献真情。开展留守儿童关爱活动。我市首家儿童快乐家园在宿豫区建立以来运作规范,工作机制健全,家园配备了“亲情视频室”、“心理咨询室”等场所供留守儿童活动交流,建立了以“五老人员”、女大学生村官、爱心妈妈为主的关爱留守儿童志愿者队伍。截止目前,全市共建成9个市级“儿童快乐家园”。
二是以小公民道德实践活动为抓手,开展“六一”庆祝活动。联合市文明办、市教育局开展第二届“十佳小公民”评选表彰活动。组织开展了丰富多彩的“六一”庆祝活动,为市县(区)四套班子领导深入城乡学校幼儿园、儿童福利院、留守儿童校外活动场所等开展慰问活动做了大量的准备工作。
三是以科学家教进万家为重点,切实做好家庭教育工作。与教育局等单位联合举行了“科学家教进万家暨净化网络家庭护卫行动”,组织巡回签名,倡导广大家庭自觉维护儿童上网环境。邀请南京人本教育培训中心专家在全市举办巡回报告会14场,各县区妇联也同步举行报告会50场,受益家长2万余人。
二、推动规划实施,争取政策支持,奏响两性和谐发展新乐章
(一)大力推进“十一五”妇儿发展两个规划实施。—
— 一是加强宣传培训,创造有利外部条件。依托市电视台、《宿迁日报》、《宿迁晚报》、宿迁妇女网等媒体,大力宣传报道全市各地、各部门在推动妇女儿童事业发展中的成功经验与好的做法,编发《简报》及时通报工作进展情况,努力营造全社会关心支持妇女儿童事业发展的舆论氛围。
二是重点监测统计,分析规划实施情况。为准确掌握妇儿发展两个规划实施情况,明确工作重点和努力方向,联合市统计局于4月份和11月份在全市开展了两个《规划》重点指标数据监测统计工作。结合“十一五”妇儿发展规划对监测统计结果进行了比对梳理,撰写了两个规划完成情况分析报告,为领导决策部署妇女儿童工作提供了数据支持。
三是深入贯彻推进,确保达标进位。召开全市妇女儿童工作推进会,分析妇儿发展数据达标进位过程中存在的突出问题。组织督查组赴三县两区,对妇女儿童发展实事项目和两个《规划》执行情况进行专题督查。印发《督查通报》,有力推动了工作落实。
(二)全面推动落实妇女儿童发展8件实事。
为保证妇儿发展8件实事有序推进,严格按照省妇儿工委的统一安排,印发了《宿迁市妇女儿童发展8项实事目标责任分解表》,对各单位、各部门的目标任务进行了分解,并召开督办会、会办会推动落实。在具体的推进过程中,充分调动各县区政府以及各相关职能部门的工作积极性,发挥部门职能优势,形成工作—
— 合力,推动工作落实,圆满地完成了妇女病检查、活动中心建设、女性参政、大学生就业、妇女庇护场所建立、残疾儿童康复、学前教育、留守儿童管理等8件实事目标任务。
(三)扎实做好“十二五”妇儿发展规划编制工作。启动了新一轮规划的前期调研工作,印发了相关指导文件,举办了业务人员培训班,保证新一轮规划编制工作的顺利启动。多次召开成员单位联络员会议,组织撰写“十二五”妇儿发展规划草案。目前,规划草案已征求各成员单位和专家组的意见和建议,正在做进一步的修改完善,力争尽快形成初稿报政府审定。
三、健全基层组织,提升学习能力,迈出妇联组织建设新步伐
(一)促进基层组织建设规范化。
一是积极开展示范创建活动。全市共评选表彰9个市级示范乡镇,30个市级示范村(社区),成功创建国家级妇联基层组织建设示范县1个,示范乡镇1个,示范村(社区)9个,省级示范乡镇9个,示范村10个。
二是积极推进“妇女儿童之家”项目建设。制定《关于在全市实施“妇女儿童之家”项目建设的意见》和考核评估细则,召开全市妇女儿童之家现场推进会,开展省、市级“妇女儿童之家”示范点申报,编印了《“妇女儿童之家”项目建设指导手册》,指导基层妇代会规范操作。目前全市已基本实现村居“妇女儿童之家”全面挂牌。泗阳县开展了妇女儿童之家建设“123”工程,在省妇联领导的专题调研中得到了高度评价。—
— 三是加强机关妇女组织规范化建设。市妇联、市委组织部联合下发《关于加强市级机关、事业单位妇女组织建设的通知》,指导机关妇工委开展市级机关妇委会公推直选换届选举工作,对36个市直属机关妇委会进行换届。在市广电总台、江苏宿迁民丰农村合作银行新成立2个妇委会组织。进一步建立健全了机关妇女组织网络。
我们还在两新组织中探索建立妇女组织。如泗阳妇联在豹子头服饰有限公司不仅建立了妇委会,还建立了功能齐全的“妇女之家”。
(二)积极推进女性进村“两委”。
一是争取政策支持。在各级组织部门的关心支持下,在妇联部门的努力争取和呼吁下,女性进村“两委”刚性目标措施纳入各级换届工作文件。换届后,全市共选出女性两委成员1879人,占总数的16.4%。全市村居女干部数与上届相比提高了43%。村妇代会主任100%进村“两委”班子。
二是强化宣传培训。制定下发实施方案,指导基层妇联深入开展推进女性进两委专题宣传培训工作,征订发放省宣传画册1200余册,在宿迁妇女网开辟巾帼风采栏目,宣传优秀女村官典型12人。与市民政局深入各县区联合举办县级推进女性进村两委示范培训班,培训县乡妇联干部、农村妇女骨干2500人。
三是全面落实推进。积极参与市委组织部开展的“三荐两评”选拔村“两委”后备女干部工作,及时召开妇代会换届选举现场推—
— 进会,创新实施“三推两选”产生村居妇代会委员的工作方法,开展村居妇代会换届和女性进村两委专题督查活动。宿豫区《“三推两选”直选村妇代会主任》的经验做法被省妇联以文件形式在全省转发推广。
(三)加强学习型妇联组织建设。
一是强化学习理念。制定党组中心组学习计划、建立理论学习制度,积极开展“好书月月读”、“阅读感悟成长”妇联干部岗位读书征文竞赛等活动,共征集优秀论文54篇。
二是抓实常规培训。将女干部教育培训纳入我市干部教育整体规划,制定市妇联干部培训计划,强化妇联干部政治理论学习及岗位培训。全年举办各类市级培训班7期,县级培训班16期,受训者达到5000人,实现了县、乡、村妇联干部培训的全覆盖。
三是突出重点培训。共输送县级以上妇联干部72人次参加省以上学习培训,举办女性进村两委专题师资培训班5期,在复旦大学等高校成功举办女领导干部、女企业家高级研修班,培训女干部、女企业家120人。
(四)充分发挥妇联团体会员的作用。
市女领导干部协会,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女干部联谊活动,建立了宿迁市女干部协会会员俱乐部。牵头成立了宿迁市女大学生村官联谊会,建立女干部联系女大学生村官制度,组织市直机关处级以上、县(区)科级以上117名女干部与女大学生村官结
— 10
— 对帮扶,实现了结对帮带全覆盖。积极选树优秀女大学生村官典型,全市共有8名女大学生村官经妇联部门推荐获得省、市级以上表彰。女企业家协会和各企业女职工委员会等团体会员,在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和促进妇女进步等方面也都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各位执委,同志们,回顾一年来的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这些成绩的取得,是市委市政府和各级党委政府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的结果,是各级妇联、妇委会干部和各位执委真抓实干、共同努力的结果,也是热心于妇女儿童事业的社会各界人士无私援助的结果。在此,我代表市妇联表示衷心的感谢!
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看到,在全市妇女儿童事业发展进程中还有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亟待解决,如:妇女儿童中部分弱势群体的生存发展环境有待进一步优化;对新时期妇女儿童事业发展中存在的重点难点问题还有待进一步研究;女性的整体素质有待进一步提升等等,我们将在今后的工作中努力加以解决。
2011年全市妇女工作意见
2011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也是“十二五”妇女儿童发展规划的开局之年。做好2011年的工作,对于确保全市妇女儿童事业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开创妇女儿童工作新局面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新一年,全市妇女工作的总体思路是:坚持以党
— 11
— 的十七大、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为指导,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始终坚持服务大局、服务基层、服务妇女的工作宗旨,牢牢把握建设“坚强阵地”和“温暖之家”的根本要求,紧紧抓住党群共建创先争优的重要机遇,引导妇女创业就业推动经济发展;维护妇女合法权益促进社会和谐。团结带领全市广大妇女,为宿迁发展实现更大突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而努力奋斗。
一、把握努力方向,抓宏观强认识,在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中找准工作定位
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事关党和国家长远发展,涉及经济社会发展各个领域,为“十二五”时期妇女儿童事业和妇联工作的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强大动力。各级妇联要把学习宣传贯彻五中全会精神作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重要任务,加强领导,精心组织,务求实效。
一要深刻理解五中全会的精神实质。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总结了我国“十一五”发展的巨大成就和丰富经验,科学分析了国内外形势和面临的新机遇新挑战,描绘了“十二五”发展的宏伟蓝图。全会强调坚持科学发展是“十二五”发展的主题,必须努力在经济社会发展各个方面加以落实;全会提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十二五”发展的主线,必须突出创新驱动;全会指出要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逐步完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全会要求切实加强新形势下的群众工作,更好地凝聚民心,形成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强大力量。新的要求为
— 12
— 妇联组织更好地服务发展、参与社会建设、做好新形势下妇女群众工作指明了方向,带来了机遇,提供了动力。各级妇联要依托各类培训阵地,通过举办宣讲会、报告会、座谈会、培训班、演讲比赛、征文比赛等形式,帮助妇联干部和妇女群众正确把握深刻内涵,自觉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五中全会的精神上来。
二要用五中全会精神指导推动工作创新。各级妇联要把贯彻落实五中全会精神与贯彻落实市委三届七次全体(扩大)会议和省妇联十一届三次执委(扩大)会议精神结合起来,紧紧围绕市委提出的“产业强市、城乡统筹、外向带动、创业富民、科教优先、生态立市”六大战略,思考、谋划和部署妇联工作,又好又快地推动妇女发展。要找准贯彻落实五中全会精神与推动妇女儿童事业发展的结合点,把妇女儿童发展规划放到“十二五”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中去实施,把推动妇女发展放到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发展创新型经济大局中去谋划,把切实维护妇女权益、促进社会和谐放到做好新形势下党的群众工作的总要求中去把握,把为妇女儿童办实事放到改善民生、促进公共服务均等化的总目标中去考量,把加强妇联自身能力建设放到推动社会管理创新的措施中去落实,在五中全会精神指引下实现妇女工作的新跨越。
三要广泛动员妇女为实现“十二五”目标任务作贡献。围绕“十二五”时期的目标任务,继续开展百万妇女创大业、百万妇女讲文明、百万家庭创和谐“三个百万”主题活动,不断深化与拓展
— 13
— “双学双比”、“巾帼建功”活动,积极为城乡妇女参与经济社会发展搭建平台、创造条件、提供服务,带动引导各行各业妇女岗位成才、岗位创新、岗位奉献,在全市妇女中掀起创先争优、为实现“十二五”规划多做贡献的新高潮。
二、立足发展要务,抓强市促统筹,在促进经济建设中发挥重要作用
一要继续深化“三大行动”。建立全市女性科技创新人才库,推动女科技人才与女企业家、女能手结对合作,促进科技创新成果转化。开展技能竞赛,策应省妇联组织开展巾帼文明岗技能演练、女大学生创业设计大赛、家庭服务员技能大赛等活动。深化家庭服务创牌行动,依托省“好苏嫂”家政服务宿迁旗舰店,实现家庭服务品牌化推进、规模化经营、标准化服务。要加大家庭服务员培训力度,努力争取将家庭服务员培训纳入政府就业培训体系,力争全年培训家庭服务员1000名。进一步扶持妇女创业就业。积极推动各县、区妇女小额担保贷款工作深入均衡开展,完成发放妇女小额担保贷款3000万元以上,帮助和带动5000 名妇女自主创业;利用“三八”节等契机,举办女性专场招聘会,帮助失业妇女、返乡女农民工及农村剩余妇女劳动力提供就业岗位。
二要大力开展技能培训。开展农村妇女创业技能培训。通过实地考察、项目实施等形式,全年完成1万名妇女的创业技能培训。加强女经纪人队伍建设,层层建立女经纪人协会,积极为女
— 14
— 经纪人搭建交流合作平台,组织产品展示展销和项目洽谈活动。深化“SYB”创业导师行动。组织创业导师团成员对女大学生进行实地指导,通过100名女企业家导师队伍,完成500名女大学生培训任务,新建50个创业实践基地。
三要深化巾帼建功、双学双比活动。继续开展“巾帼文明岗”创建活动,要围绕创先争优主题,结合行业特点开展岗位练兵、技术比武等竞赛活动。要创新开展岗村结对共建活动,实现城乡妇女发展资源的有效对接,集聚妇联组织引领妇女参与新农村建设的合力,形成城乡互动、统筹发展、共同进步的妇女工作格局。
三、立足民生根本,抓维权促稳定,在维护妇女儿童合法权益中体现更大作为
一要积极推动女性参政议政,切实维护妇女的政治权益。要认真调研,全面摸清各级领导班子中女干部配备的现状,为各级党政班子换届中配备女干部提供可靠依据;加大推优荐才力度,主动配合党委组织部门做好培养选拔女干部的基础工作,开展新一轮推荐优秀女性人才工作,更新充实市、县级女性人才库,增加优秀后备女性人才储备,积极推荐优秀女性作为各级领导班子成员候选人;加强人才库的优秀女性人才的培训,助推更多优秀女性走上各级领导岗位。同时,要继续配合组织部门做好培养发展女党员工作。市妇联将与市委组织部联合召开培养选拔女干部、发展女党员工作座谈会。
— 15
— 二要进一步加大普法宣传力度,增强妇女自主维权意识。继续向妇女群众宣传《妇女权益保障法》等相关法律、法规,利用社区、农村妇女维权站等有效阵地,开展普法宣传,增强妇女维护自身权益的能力;提高民主参与意识,加强源头维权工作。发挥好各级女领导干部以及人大女代表、政协女委员的作用,指导各界妇女认真履行参与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的权利与义务。
三要认真做好信访接待工作,畅通维权绿色通道。进一步完善妇女信访工作制度,健全基层信访网络,加强县级“12338”妇女维权公益服务热线建设和全国妇联系统信访软件的使用工作,建立健全基层妇女维权站;加强妇联维权干部维权维稳能力培训工作,强化妇联维权干部的心理调适能力,促进妇联干部维权能力的进一步提升;推进“维护妇女权益示范岗”创建活动,动员具有维护妇女权益法定职能和热心服务妇女维权的单位及岗位参与创建,推动他们在参与创建中强化性别意识,维护妇女权益;加强与新闻媒体合作,以专栏、专访、专题等形式对妇女儿童维权工作进行舆论宣传和社会监督。
四要继续开展平安家庭创建活动,切实维护社会稳定。配合公安等有关部门继续开展反对家庭暴力工作,配合民政等部门继续做好关爱贫困单亲母亲等弱势群体的帮扶工作。要做好安置帮教,禁毒宣传等工作。开展“平安家庭”评选表彰活动,通过召开现场会等形式推进平安家庭创建活动向纵深发展。
— 16
—
四、立足素质提升,抓宣传展英姿,在参与精神文明建设中推动社会进步
一要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建设活动。充分利用新闻媒体的舆论宣传阵地,向社会宣传妇女,向妇女宣传社会。抓住“三八”国际劳动妇女节等重大节日,开展以女性群体为主的群众性精神文明建设活动,大力宣传和倡导科学卫生的生活方式和文明进步的社会风尚。今年将以“关爱女性健康”为主题,强力推进女性健身活动的开展。市妇联将于“三八”期间举行“创魅力宿迁·展巾帼风采”健身大赛。
二要发挥妇女典型的引领带动作用。要激活优秀妇女典型信息库,大力培养选树在经济发展、岗位建功、思想道德、家庭美德等各个领域表现优秀、事迹突出的妇女先进典型,更好的发挥其示范带动作用。市妇联将评选表彰宿迁市“十佳女大学生村官”、“十大巾帼建功标兵”、“十大创业致富女能手”、十户“模范平安家庭”等先进典型。
三要探索开展社区服务工作。要在城市人口集中的地方,立足社区、面向家庭,依托社区综合服务中心开展社区服务工作。以传播文明、保护环境、尊老爱幼、扶贫济困为重点,鼓励妇女工作者积极参加社工师、心理咨询师等专业资格的学习培训,努力探索建立“妇工+社工+志愿者”的社区服务模式。在普法宣传、维权服务、婚姻家庭、居家养老、关爱留守流动儿童等方面发挥作用。
— 17
—
五、立足关爱引导,抓教育促成长,在推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中丰富活动载体
一要以庆祝建党90周年为契机,积极开展小公民道德实践活动。紧紧抓住“六一”、“七一”时段和节点,突出爱党颂党主题,组织开展主题鲜明、形式多样的长辈关爱儿童、儿童回报社会的活动,体现党和政府及社会各界的关爱,促进城乡儿童健康成长。将开展第三届全市“十佳小公民”、优秀小公民评选表彰活动和“大手拉小手、爱心齐步走”——“小小志愿者”爱心奉献活动。
二要以指导服务为着力点,不断提高家庭教育工作水平。在认真开展“十一五”家庭教育工作规划终期评估的基础上,全面启动我市“十二五”家庭教育工作规划编制工作。推进家庭教育阵地建设和活动开展。要建立、健全各级各类家长学校、基层家庭教育指导站(中心),特别是网上家长学校等阵地,不断扩大优质家庭教育资源的受益面。将在5月15至21日的“家庭教育周”期间,举办家教知识讲座巡回演讲,全面提升家教水平,推动家庭教育的科学化、规范化、制度化。
三要以“儿童快乐家园”为平台,扎实推进儿童关爱工作。在农村,继续巩固完善“儿童快乐家园”,充分发挥作用;在城镇,成立“大手拉小手”爱心俱乐部。利用“俱乐部”这一有形阵地和载体,将“社会妈妈”和“小小志愿者”组织起来,根据就近就亲的原则,发动“社会妈妈”与留守流动儿童、单亲家庭儿童、贫困孤残儿童结成帮扶对子;各级妇联要主动与大型企业和社会慈善机构联系,积极争取各种善款,为孤残儿童和贫困儿童送去更多的关
— 18
— 爱,惠及更多的贫困女童和困难家庭。
六、立足规划实施,抓指标强实效,在推动解决妇女儿童根本利益问题中寻求更大突破
一要认真做好“十一五”妇儿发展规划的终期监测评估工作。成立专家组和监测评估领导小组,全面进行“十一五”妇儿发展规划终期监测评估工作,并于4月10日前完成终期评估报告。
二要全力推动“十二五”妇儿发展规划实施。各地妇儿工委办要认真扎实地做好新规划编制工作,积极推动尽早出台。同时,要充分利用报纸、网络等新闻媒体,通过举办知识竞赛、有奖竞答的形式,大力宣传“十二五”妇儿发展规划的目标、内容和意义,营造全社会关心、支持“十二五”妇儿发展规划实施的有利氛围。
三要切实推动解决妇女儿童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在总结前两年市政府妇儿工委实施8件实事的基础上,努力做好省政府妇儿工委提出的新一轮8件实事,即:完善妇女病查治医疗救助机制、完善特困家庭儿童学前教育资助体系、实施免费婚检一站式服务、实施女大学生就业创业援助工程、实施促进妇女参政议政计划、加强妇女儿童活动阵地建设、实施单亲特困母亲帮扶行动、建立关爱流动留守儿童支持体系等。各级妇联要抓住政府牵头为民办实事的重要契机,通过实事项目的实施,切实解决妇女儿童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
七、立足能力建设,抓队伍夯基础,在加强妇联组织自身建设中取得更大成效
一要推进学习型妇联组织建设。继续落实创建学习型妇联组
— 19
— 织的要求,努力提高妇联干部做好新形势下群众工作的专业化水平;深化“妇联干部岗位读书”活动,开展“好书月月读”活动。分层组织妇联干部培训班,重点培训新上岗的妇联主席和村(社区)妇代会主任。市妇联将举办乡以上妇联干部业务培训班。要认真开展妇女工作大调研活动。在全市妇联干部中开展“学习调研感悟千字文”征集评比活动,推动妇联干部提高理性思考能力和调查研究水平。
二要加强“妇女儿童之家”等阵地建设。围绕村居“妇女儿童之家”建设的五项功能,着重完善阵地“二室三站”功能区建设,争取创建20个省级、80个市级示范之家。努力探索社会化运作模式,为妇女儿童提供就近及时的服务和帮助。各县区妇联要举办“妇女儿童之家”项目负责人培训班,提高管理水平。努力建好建强村、居(社区)妇女骨干、巾帼志愿者以及妇女文体活动三支队伍,提高妇女的组织化程度。
三要拓展基层妇女组织网络。开展“两新”组织中的妇女组织建设“集中推进月”活动,探索在城市小区、集中居住区中建立妇女组织;继续配合做好女大学生“村官”工作,深化女干部联系女大学生村官制度,积极开展女大学生“村官” 交流联谊活动。
各位执委,同志们,回顾过去,我们的成绩令人欣喜,展望未来,我们的任务光荣而艰巨。让我们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以饱满的热情,昂扬的姿态,团结带领全市广大妇女,团结一心,奋力苦干,为推进宿迁发展实现更大突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而努力奋斗!
— 20
5.以教育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篇五
──大力加强道德建设 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常言道:“人无德不立,国无德不兴”,强调的就是道德对于个人修身立业和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作用。普通农妇刘女士出于好心搭载同村李老太太及其孙女,不料路上三轮车侧翻致李老太太伤情严重。对此,刘女士主动提出给予其经济赔偿却遭对方家属四次坚决拒绝。这一感人故事的背后,折射出的是社会公德之美,它犹如一股清泉,浸润了我们每一个人的心田。
随着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社会意识出现多样化态势,人们思想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差异性日益增强。但随之而来的各种道德范畴内的问题却屡屡出现,社会上一些领域和一些地方出现了道德失范。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新时期,高度重视和大力加强道德建设,显得尤为重要。
加强道德建设需要以教育为根基。当前,人们思想多元、多样、多变的趋势日益明显,主流价值观和基本道德规范在一定程度上受到挑战。但市场经济的发展不能以牺牲社会道德为代价,道德教育在任何时候只能加强不能削弱。只有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道德教育的主题,融入到整个国民教育当中,不断丰富教育内容,创新教育方式,充分发挥道德模范的榜样作用,才能推动良好道德风尚的形成,更好地助推经济社会的健康发展。
加强道德建设需要法律和制度作保障。德以劝善,法以诛恶。要使道德教育由软变硬、由虚变实,必须有一套严格的法律和制度来规范和保障。法律是道德规范和社会文明的风向标,必须把道德观念渗透到社会管理之中,把道德规范体现到法律法规的制定之中,并通过法律法规和各项制度的严格执行,扶正祛邪、惩恶扬善,使外在的道德规范内化为人们的行为自觉。惟有如此,人们从善的信心才能得到提升,整个社会的道德基石才能坚实稳固。
加强道德建设需要每个人从自身做起。国家者,积人而成。遵守社会主义道德既是觉悟,也是义务,道德大厦的建设需要每个社会成员添砖加瓦。全社会都要讲公德,只有人人修身自律,躬行实践,才能积小流而成江海,积小善而成大德,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目标才能真正实现。加强道德榜样的宣传,取中华传统道德之精华,去其糟粕,才能适应当今社会,提高人民的整体素质。
6.以教育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篇六
关于印发《“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服务人民群众”主题教育实施方案》的通知
各支部:
经局党委研究,决定在民政系统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中集中开展“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服务人民群众”主题教育。现将《“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服务人民群众”主题教育实施方案》印发给你们,请认真组织实施。
中共灌云县民政局委员会
二O一一年六月十一日 “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服务人民群众”
主题教育实施方案
为进一步强化民政系统广大党员干部“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理念,切实解决影响科学发展和社会和谐的突出问题,全面提升民政系统干部队伍的执政能力和社会管理能力,扎实推进创先争优活动向纵深开展,经局党委研究,决定在民政系统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中集中开展“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服务人民群众”主题教育。现制定如下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县委十届十三次全体(扩大)会议精神,紧紧围绕“秉持强劲增势,全面跨越提升,加快转型升级,确保首战必胜”的工作要求,坚持正面教育与反面警示、自查自纠与落实整改、解决当前问题与建立长效机制相结合,通过开展主题教育,着力提升各级干部推动科学发展、加强公共管理和构建和谐社会的能力,全面推进灌云经济社会在新的起点上又好又快发展,以优异成绩向建党九十周年献礼。
二、目标要求
围绕“推动科学发展,建设繁荣秀美幸福新灌云”的目标定位,通过扎实开展“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服务人民群众”主题教育,充分调动民政系统党组织和广大党员 干部的积极性和创造力,加快构建科学发展、跨越发展、和谐发展的工作局面,为夺胜十二五首战打下坚实基础。
推动科学发展,就是要通过组织开展进位争先、岗位争先的竞赛活动,强化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的目标意识和争先意识,进一步掀起大干当前的工作热潮,强力推进“三百”工程、大力兴办实事、切实改善民生,推动全县经济社会加快发展,确保全面完成和超额完成各项目标任务。
促进社会和谐。就是要通过“矛盾化解月,问题整改周,为民办事日”、领导干部下访回访、民情恳谈等一系列载体活动,组织和引导机关广大党员干部走进基层、走进群众,体察民情、倾听民声、收集民意,大力排查影响和谐稳定的社会矛盾,着力解决影响和谐稳定的突出问题,有针对性地做好引导工作和疏导工作,化解社会矛盾,理顺干群关系,解决信访积案,维护社会稳定。
服务人民群众。就是要通过开展“三走进三服务”活动,组织和引导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走进农村、走进社区、走进企业,认真落实帮扶责任,积极创新服务机制,帮助基层群众解决生产生活中遇到的实际困难,为群众办实事、做好事、解难事,让群众得到更多实惠。
三、活动安排
“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服务人民群众”主题教育,从6月份开始,到年底结束,主要分三个阶段进行:(一)宣传发动阶段(6月中旬一6月下旬)。重点抓好以下三项工作:
1、精心动员部署。党委召开“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服务人民群众”主题教育动员大会,对活动进行全面的安排部署。各单位要结合各自实际,成立领导机构,制定活动方案,及时召开动员会议,对本单位活动作出安排部署。
2、认真学习讨论。各单位要组织广大党员干部深入学习县委十届十三次全体(扩大)会议精神和省市县委常委扩大会议精神,结合开展“争当新时期沿海人大讨论”活动,引导广大党员干部充分认识开展“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服务人民群众”主题教育的重要性、紧迫性和必要性,切实增强贯彻执行党委重大决策部署的责任意识,动员和引导全系统上下抓紧行动起来,扎实做好当前工作,全力维护社会稳定,加快经济发展。
3、营造浓烈氛围。要形成强大的宣传攻势,充分调动基层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广泛宣传主题教育的目的意义、具体要求和先进典型,营造强大的活动声势。
(二)排查整改阶段(7月上旬至11月下旬)。重点抓好以下三项工作:
1、深入排查突出问题。各单位要对照“推动科学发展”的要求,认真排查经济社会发展中存在的不符合、不适应问题;排查创争意识、精神状态方面存在的问题;排查完成目标任务和推进措施方面存在的问题。要对照“促进社会和谐”的要求,认真排查群众路线、群众观点方面存在的问题;排查落实上级方针政策、关爱民计民生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认真排查纠纷化解及信访稳定方面存在的问题。要对照“服务人民群众”的要求,认真排查宗旨意识和工作作风方面存在的问题以及落实和执行上级政策、依法依规行政方面存在的问题。
2、制订整改落实方案。各单位要结合庆祝建党九十周年,专题召开民主生活会或组织生活会,认真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制订切实可行的整改方案。要明确整改项目和整改时限,落实整改责任单位和责任人。领导班子整改方案形成后报分管领导审阅,个人整改方案报单位主要领导审阅,并通过适当方式向党员、群众公布,做好公开承诺。
3、集中落实整改措施。一是开展“三百工程”百日会战,整合力量,强势推进,确保工作快节奏、进度超序时;二是开展岗位争先赛和结对赛,迅速形成抓落实的竞赛热潮;三是开展“矛盾化解月、问题整改周、为民办事日”活动,组织机关干部走进基层群众,解决突出问题,力争把矛盾和问题解决在基层,解决在一线;四是扎实开展“三走进、三服务”主题实践活动,动员机关单位和机关干部为基层、为群众兴办实事,真正把主题教育打造成群众满意工程。
(三)巩固提高阶段(12月上旬一年底)。重点抓好以下五项工作:
1、召开推进会或观摩会。通过召开推进会或观摩会,推广先进单位的创先争优经验,掀起比学赶超热潮,促进经济社会 又好又快发展,确保完成全年目标任务。
2、严明问责问效。对目标任务完成不力的单位实行诫勉谈话,落实问责措施;对重点信访积案采取督办制,集中力量解决一批影响全局的突出问题,及时跟踪重点问题的落实整改情况,通过销账方式,督促各单位抓好整改措施的落实。
3、开展群众满意度测评。围绕主题教育的目标要求,组织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基层干部和服务对象代表对机关作风和服务成效进行满意度测评。向联系村、社区、企业发出调查问卷。依据测评和调查结果,表彰先进单位。
4、健全长效机制。完善相关制度,建立长效机制,扎实推进主题教育向纵深开展。
5、召开总结大会。总结活动开展情况,部署深入推进工作。
四、总体要求
1、落实领导责任。局党委成立“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服务人民群众”主题教育领导小组,领导小组每周组织一次会办,每月向党委汇报一次活动开展情况。各单位也要成立由主要领导负责的工作机构,落实责任,精心组织,扎实推进。
2、周密安排部署。各单位要按照局党委的统一部署,坚持标准,细化目标,从严要求,扎实有效地开展好主题教育。要紧密结合各自实际,积极探索行之有效、富有特色的活动方式和载体,努力增强活动的吸引力、感染力和影响力。全系统 广大党员干部都要深刻认识开展主题教育的重大意义,积极主动地参加学习,深入细致地排查问题,切实有效地推进整改,确保各项工作不折不扣地推进落实到位。党委主题教育领导小组将采取经常性督查、随机抽查等方式,了解活动进展,通报活动情况,研究解决问题。对思想上不重视,工作上不得力的,及时提出批评,要求限期整改。
3、搞好典型宣传。要结合庆祝建党九十周年活动,在全系统积极选树一批推动科学发展的先进典型、促进社会和谐的先进典型、服务人民群众的先进典型,采取基层党员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大力宣传先进典型的感人事迹,引导广大党员干部以先进典型为榜样,争做推动科学发展的表率,促进社会和谐的表率,服务人民群众的表率,努力形成学习先进、崇尚先进、争当先进的良好氛围。
7.以教育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篇七
一、加强党风廉政建设与社会和谐的内在联系
加强党风廉政建设有利于社会民主法治和公平正义, 民主法治、公平正义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础和保证, 实现广泛的社会民主法治、公平正义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点和难点。在构建和谐社会中只有遵循民主法治、公平正义的原则, 才能取得社会各个阶层的共识和认同, 从而获得最广泛的社会支持, 促进社会和谐文明发展。腐败现象是社会和谐的大敌, 它严重损害了党和政府在人民群众心中的形象, 违背了民主法治和公平正义的社会准则, 削弱了全社会的凝聚力, 由不正之风和腐败现象引发的矛盾, 必须通过加强党风廉政建设来解决。实践表明, 加强党风廉政建设是维护公平正义、促进干群关系和谐的重要措施。通过加强党风廉政建设, 建立起思想道德教育的长效机制、反腐倡廉的制度体系、权力运行的监控机制, 建成完善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 才能从源头上预防和解决腐败问题。
加强党风廉政建设有利于社会诚信友爱、充满活力, 诚信友爱和充满活力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特征。和谐社会要求注重整体精神, 强调要有为社会、为民族、为国家的爱国主义精神;要求推崇仁爱原则, 强调厚德载物;要求重视人生价值, 强调个人在家庭人伦和社会系统中的义务;要求追求精神境界, 强调理想人格;要求重视修养践履, 强调道德主体的能动作用。然而, 当改革进入攻坚阶段, 一些党员干部对人生意义和价值产生了错误认识:有的认为, “现在是市场经济, 一切要向钱看”;有的认为“要发展市场经济, 就要承认个人价值合理, 个人主义有理”;还有的认为“个人利益服从人民利益吃亏”等等。这些错误思想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人们的思想, 破坏着社会的诚信友爱, 导致社会缺乏活力。
加强党风廉政建设有利于社会安定有序保持安定有序、维护社会稳定, 是构建和谐社会的最重要的工作, 也是党风廉政建设的重要内容。在我国改革开放不断深化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加快发展的新形势下, 我们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中反腐倡廉教育、基本制度建设和权力运行机制制约监督等方面工作还没有完全跟上。党内和社会上的腐败现象, 如损害人民群众利益、行业不正之风等等, 在个别地方激化社会矛盾, 甚至引发群体性事件, 破坏了安定有序的社会环境。只有加强党风廉政建设, 建立健全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 才能保持我们党员干部队伍的纯洁性, 才能使其充分发挥战斗力, 消除不稳定因素, 确保社会持久的安定有序, 达到促进社会和谐发展的目的。
二、认真履行职能, 为促进社会和谐发展提供重要保障
(一) 坚持不懈地开展反腐倡廉教育, 建立健全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
要强化思想教育, 在教育形式上, 既要有勤廉典型示范, 又要有反面典型警示, 让教育真正起到震撼心灵。通过触及灵魂的效果, 让党员干部真正认识到勤政廉政的好处, 认识到腐败的耻辱和危害, 从而厌恶腐败、远离腐败, 摒弃贪欲之心、侥幸之念, 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权力观、地位观, 筑牢反腐倡廉的思想道德防线, 增强领导干部的廉洁自律意识。
(二) 建立有效的权力运行监督制约机制。
加强制度建设, 建立管用、实用的制度, 采取有效措施保证制度的落实。健全民主集中制, 强化监督工作, 以决策和执行为重点环节, 以人财物管理为重点领域, 逐步建立健全权力制约监督机制。积极探索发展党内民主、保障党员合法权利。积极探索履行监督职责的方式方法, 充分发挥社会监督、组织监督、舆论监督、党内监督、群众监督、民主监督的作用, 促使广大党员干部和群众积极参与监督, 提高监督的整体效能, 增强领导干部自觉接受监督的意识。
(三) 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
进一步规范健全责任追究制度, 把责任制的落实情况列入干部考核和选拔任用的内容, 对落实责任制不力或不抓不管而又出问题的要进行严肃追究, 确保责任制落到实处, 发挥作用。
(四) 严格规范领导干部廉洁从政行为。
大力营造廉洁从政的氛围, 督促各级领导干部严格遵守党的政治纪律和组织纪律, 严格执行领导干部廉洁自律各项规定, 努力做到“八不准”和“八个方面良好作风”。
(五) 不断加大办案力度, 深入查办违纪违法案件。
分发挥查办案件的治本功能, 严肃执行纪律, 惩治腐败, 对思想教育无效、制度约束无效、监督制约无效者, 严肃查处, 维护党纪国法的严肃性, 筑牢维护社会稳定和谐的第一道防线。
8.发展群众体育事业促进社会和谐 篇八
关键词:群体;社会;和谐
中图分类号:G81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1)07-093-01
党的十六大提出了要加快建设和谐社会的宏伟目标,这是党中央为实现可持续发展而做出的英明决策。群众体育是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它涉及面广、参与度高、影响力大,要把群众体育作为构建和谐社会的内在要求,促进群众体育事业的长足进步。
一、群众体育事业在和谐社会建设中的重大意义
1、发展群众体育事业,可以提高全民的身心素质。
群众体育既是增强全民体质的社会活动,同时,又有助于培养人们勇敢顽强的性格、超越自我的品质、迎接挑战的意志和承担风险的能力,有助于培养人们的竞争意识、协作精神和公平观念。加快群众体育事业发展,可以使全民的身心素质得到同步提高。
2、发展群众体育事业,可以改进群众的生活方式。
群众体育对丰富人们的文化生活、弘扬集体主义、爱国主义精神,增强国家和民族的向心力、凝聚力,有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它有助于建立健康、合理的生活方式,创造文明、和谐的社会环境。
3、发展群众体育事业,可以加快经济的发展速度。
雄厚的经济实力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石。当前,体育正成为一种新兴产业、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在国际上被喻为朝阳产业。发展群众体育事业,对推动经济增长、带动相关产业发展都将产生重要影响。
4、发展群众体育事业,可以促进人际之间的情感交流。
群众体育是促进友谊、增强团结的重要手段。通过群众体育活动,能够扩大人们的情感交流,增强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了解,改善人际关系,促进社会和谐。
二、加快群众体育事业发展的几点思考
1、资金投入要多元化。
加快群众体育事业发展,资金投入是保障。要将群众体育事业经费、体育基本建设资金列入本级财政预算和基本建设投资计划,确保资金投入的基本来源。随着综合财力的提升,要逐年增加对体育事业的投入,保证体育经费投入的增长幅度。同时,要提倡和引导和鼓励体育健身消费,充分发挥社会各方面的积极作用,逐步形成政府拨款、单位投入、社会筹集和个人投资相结合的多元化投入体系。
2、基础设施要网络化。
体育场地设施是开展全民体育活动必需的基本条件,要按照国家对城镇公用体育设施用地定额指标的有关规定,加快体育场馆及设施的建设。我国地域辽阔,特别是农村群眾居住分散,要优化体育设施布局,做到统一安排、合理布局、逐步建设。城市与乡村、学校与机关应根据各自面向的群体加快体育设施建设,形成网络。公共体育馆要全面开放,面向社会、面向群众,使之得到充分利用,让人民群众受益。同时要加快建立体育场地设施维护和管理的长效机制,任何组织、单位和个人不得侵占、破坏公共体育场地设施。
3、协调服务要优质化。
要努力构建优质的服务体系,逐步提高群众体育发展水平。构建群众性体育服务体系,需要着重抓好三个环节的工作。一是强化组织领导,成立群众体育事业的组织机构,确保工作有人抓、有人管。二是建立社会体育指导工作队伍和社会化的群众体育网络,完善国民体质监测系统。三是举办经常性群众体育活动,丰富群众文化生活。努力做到群众体育健身活动经常化、普遍化,活动管理规范化、趣味化,使群众体育事业朝着健康、文明科学的方向发展。
4资源配置要市场化。
坚持群众体育资源的市场化配置,推进群众体育多元化进程。要树立大体育观,广开投资渠道,鼓励、支持多种所有制形式参与体育产业的开发,逐步形成政府引导、多种所有制形式并举的体育产业发展的格局。突破地域、部门、行业的界限,找准切入点,抓好群众体育与教育结合,群众体育与文化卫生结合,群众体育与旅游结合,拓宽体育产业发展方向,培育体育市场,引导体育消费,逐步形成体育休闲、健康娱乐业为主的新型产业,以满足不同体育消费层次和不同年龄人群的体育需求,吸引更多的人参加健身活动。体校、体育协会等,都应发挥自身优势,面向群众服务,开展多样化的体育经营,盘活体育资源,激活运行机制,扩大产业规模,加强体育市场管理,净化体育市场,走出一条“政府搭台,群众唱戏”的由政府扶植和市场化运作相结合的群众体育发展路子,从而推动群众体育事业发展。.
9.用道德的力量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 篇九
——从常州市“道德讲堂”看如何加强公民道德建设
有学者认为,过去30多年在中国大地上所发生的事情是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一次经济和社会变革,这场变革必将对中国和世界的未来发展产生深远而重大的影响.实际上,在中国硬实力变化的同时,中国软实力的重要内容——人民群众的社会道德观念也在悄然发生着变化.最近,本刊记者走访了江苏省常州市的“道德讲堂”,就深深地被这些平凡人的道德故事及产生的道德力量所感动.我们不仅感受到了新形势下人民群众对道德建设的新期许和新要求,看到了常州市积极顺应人民群众参与道德实践的新热情,把平凡人的道德故事引导转化为道德榜样的力量所产生的社会和谐成果,认识到,在新形势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理念的内容只要通过人民群众认可的道德生活形式来体现,就可以春风化雨般走进人们的生活,滋润人们的心灵,净化人们的灵魂.作为一种全新的公民道德建设载体,常州市的“道德讲堂”以“身边人讲身边事,身边人讲自己事,身边事教身边人”这种贴近百姓的新形式,不仅创新了公民道德的教育方式,与城市文明建设融为一体,成为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提升市民文明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的有效平台.一、群众自己的道德反思
改革开放30多年来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显著成就,对我国人民的社会道德生活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随着社会结构和利益结构深刻调整,人们的道德观念也在相互冲突碰撞,经济发展的显著成就愈加对社会提出了更高的道德期待.常州市开办的“道德讲堂”活动,正是折射了我国人民对新形势下提高社会道德生活水平的现实要求.2009年4月,常州市几家网站论坛同时出现了“中国常州赵某留名台湾”的帖子,搜狐网也以“部分大陆人在公园岩壁刻字行为惹争议”转载了相关报道.一时间,此事成为网络热点,无数常州市民留言谴责这种做法.有市民说,常州近年来经济社会飞速发展,城市环境越来越优美,但在“物质”和“硬件”提升的同时,市民的道德修养和自身素质发展与之不成正比.许多市民提出,常州已经实现了全面小康,正向率先实现基本现代化迈进,要实现这一目标,除了经济要转型升级之外,市民道德素质也亟须“转型升级”,这样二者才能相互匹配、互为促进.热烈的讨论一方面说明了市民对道德现象的强烈关注,同时也表达出了市民对加强公民道德建设、提升文明素质的热切期盼.自古以来,常州就流传着“季札挂剑”的美德故事,有“季子故里,诚信常州”的美誉,“讲道德,讲诚信”是常州人固有的优良传统.《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颁布以来,伴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常州开展了“道德模范评选表彰”、“我推荐、我评议身边好人·文明市民”、“美德少年评选”、“感动常州十大人物评选”、“十佳母亲评选”等典型选树活动,推出了以首届全国见义勇为模范殷雪梅、知识型职工代表邓建军、全国十大杰出志愿者王德林等为代表的众多优秀个人,并通过事迹报告会、座谈会等形式大力宣传先进典型的感人事迹、弘扬社会道德,整个社会道德水平得以显著提升.在由上述事件所引发的讨论中,常州人认识到,随着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深入发展,社会矛盾、思想困惑、价值冲突不断增多,人们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差异性不断增强,诚信缺失、信仰缺乏、道德失范等社会问题仍不同程度存在,迫切需要创新公民道德建设实践方式,用先进道德理念来引领全社会共同的价值追求,并以此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常州市委、市政府敏锐地抓住了这一进行道德建设的良好契机.在总结多年来公民道德建设工作经验的基础上,把目光“定格”在学习型城市的建设上,并决定对学习型城市建设进行一次“转型升级”,利用已有的较为完善的组织体系、工作载体和工作模式,注入更为浓厚的公民道德建设内容,努力将之打造为公民道德建设的有效载体.“道德讲堂”正是这种转型升级的产物.2009年11月,常州市在钟楼区开始进行“道德讲堂”的试点,让一些普通市民走上讲台,一时间,机械一社区的“青松书场”、西林村“六老讲堂”、东头村社区“道德故事会”等一大批优秀讲堂脱颖而出.截至2010年8月,该区已建成127所“道德讲堂”,开课2021场次,参加人数达91053人(次).讲身边的故事,谈内心的感想,聊喜欢的话题,这种活动很快受到群众的普遍欢迎,参与者接踵而来,“道德讲堂”迅速覆盖机关、学校、社区、企业等各个领域.成功的试点,一方面坚定了常州市在全市推开“道德讲堂”建设的决心,另一方面也为接下来的工作提供了很好的示范.目前,常州已开办各种类型的“道德讲堂”3000余所,举办各种形式的讲座30000余场,受众超百万人次,覆盖社区居民、农民、公务员、学生、工人、新市民等各类人群.二、群众自己的道德教育
道德建设作为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和党的政治优势一直是我们党长抓不懈的重中之重.但是,面对新的历史条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如何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理念的内容如何通过更加贴近人民群众的道德生活形式深入人心、成为共识,并转化为人民群众的道德行为和道德实践,却一直是困扰我们的难题.常州市“道德讲堂”从试点到全市普及不到一年时间,就得到群众对其的认可和接受,其根本原因在于,“道德讲堂”不论是内容还是形式,都是群众希望得到和能够获得的实实在在的道德生活.通过“道德讲堂”,人们之间的沟通深了,关系亲了;老百姓的心气顺了,矛盾少了;社会上的好人多了,风气转了;市民的素质高了,形象美了.现在来常州,人们看到的是“道德讲堂”深入人心,“好人好报”渐成共识,“崇德尚善”蔚然成风.和以往道德建设的形式相比,“道德讲堂”作为群众自身的一种道德生活,具有以下突出特点:
1.以群众为主体,充分尊重群众意愿.在“道德讲堂”,所有的宣讲者都来自群众,所讲述的内容也都源于生活.比如,企业家讲述自己艰苦创业、回报社会的心得感悟,新市民讲述自己爱岗敬业、在平凡岗位上实现自我价值的人生经历,学生讲述自己刻苦钻研、尊敬师长、助人为乐的点点滴滴,等等.教育主体的群众性改变了以往道德教育者“高高在上”的印象,拉近了教育者与教育对象之间的距离.再加上许多教育者本身又是教育对象,从而避免了单纯说教、灌输的做法,使群众信得过,愿意接受.同时,“道德讲堂”充分尊重群众意愿,通过设立“讲前菜单选,讲后大家评”等制度,使群众能够根据自己的道德认同和实践需求,自愿选择参与的内容和形式,充分体现了“我的讲堂我做主”的民主性和大众化特征,提高了群众的参与热情.为方便群众接受教育,“道德讲堂”按照“就近就便、类型齐全、覆盖合理”的原则,在社区、企业、学校、村镇分别开设,同时,把已有的市民学校、小巷论坛、职工学堂、新市民夜校等具有一定知名度和群众参与度的阵地利用起来,真正将“讲堂”办到群众的家门口,有效弥补了参与大型专题讲座舟车劳顿、耗时耗力的缺憾.讲堂无需领票,随到随听,不少平时不出大门或子女不放心单独出门的老人,也步履蹒跚地欣然而至,可见群众参与“道德讲堂”的积极性..内容具体且充满亲和力,同时注重针对性.在“道德讲堂”的实践过程中,常州市整合当地悠久丰富的传统道德资源、群众身边先进人物的优秀事迹,编写成“道德讲堂系列丛书”,突出“善、诚、孝、强”四个字,通过发生在群众身边的新鲜事物、崭新风尚和感人故事告诉大家应该怎么做,为什么这么做.这些事例讲起来原汁原味、听起来耳熟能详,充满亲和力,可信、可敬、可学、可为.同时,常州市根据不同人群的不同特点和不同需求,把“道德讲堂”细分为七类:1是以机关公务员为主要对象的“机关道德讲堂”,以倡导勤政廉洁、忠诚负责、知礼守礼等为主要内容;2是以企业家和企业职工为主要对象的“企业道德讲堂”,在企业家中以倡导诚实守信、回报社会等为主要内容,在企业职工中以倡导敬业爱岗、自强自立等为主要内容;3是以窗口行业服务人员为主要对象的“行业道德讲堂”,以倡导诚信服务、规范服务、文明服务、高效服务等为主要内容;四是以在校学生为主要对象的“学校道德讲堂”,以倡导“三心教育”(在家中为长辈尽孝心、在学校为同学送关心、在社会为他人献爱心)、“奉献社会、提升自己”等为主要内容;五是以社区居民为主要对象的“社区道德讲堂”,以倡导遵纪守法、友善互助、关爱感恩等为主要内容;六是以农村居民为主要对象的“村镇道德讲堂”,以倡导孝敬老人、文明礼貌、移风易俗等为主要内容;七是以外来务工人员为主要对象的“新市民道德讲堂”,以倡导文明礼貌、爱岗敬业、自强自立等为主要内容.通过这种分类,进一步增强了教育的针对性,做到了有的放矢、分类施教.3.既推行规范的“五个一”流程,又注重发挥各种不同载体的作用.经过一年多的实践,“道德讲堂”逐步形成了规范的“五个一”流程,即在每一场讲堂实施中,“唱一首歌曲”:每一次开讲前,组织学唱一首道德讲堂主题歌曲;“看一部短片”:围绕主题,组织群众观看一部道德建设先进人物事迹的短片;“诵一段经典”:组织群众诵读一段中华传统经典语录和征集的公民道德“三字经”;“讲一个故事”:讲述一个发生在群众身边的体现民族传统美德、优秀革命道德与时代精神的典型事例;“作一番点评”:由群众评议身边好人故事,讲述心中感受,品悟道德力量,升华自身境界.以此提升讲堂感染力,扩大讲堂的参与面.同时,常州市还开展了“践行社会公德——文明交通志愿劝导”和“寻找身边好人好事——发放道德积分卡”等道德实践活动,宣传、倡导“好人好报”的价值导向.在教育载体方面,除电视、书籍等传统媒体外,还开设了以广播电台为载体的“空中道德讲堂”、以网络为平台的“网络道德讲堂”和“QQ群道德讲堂”、以手机为渠道的“新市民手机报道德讲堂”等等,通过丰富多样的教育形式和无处不在的教育载体,不断增强道德教育的渗透力.三、常州的道德现象引起的思考
常州市打造“道德讲堂”的创新举措为我们怎样获得道德打开了一个审视和改进当前道德建设的独特视角,值得思考和借鉴.改革开放以来,常州市在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进程中创造了不少奇迹,经济社会发展一直走在全国前列.这其中,除了有江南水乡的自然地域因素,最重要的是得益于常州市深厚的文化底蕴所孕育而成的城市精神.当这座城市人均GDP已跃升到1万美元、人们的物质生活具有一定基础的时候,要使人们生活得更幸福和谐,们的精神生活更加充足,这就要求城市的道德文明建设
使人
同步跟进,跃上新的高度.下面的这些原则做法值得借鉴:
1.公民道德建设既要坚持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又要与时俱进,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中华民族在五千年的历史文明长河中,形成了独树一帜的民族精神,这种文化传统和民族精神成为维系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根脉和永葆生机的精神力量.社会主义新时期的道德建设,一定要坚持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同时,也要与时俱进,紧紧扣住经济社会转型升级、人们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多元多样多变的实际,充分利用我们多年以来开展精神文明建设已有的基础,赋予道德建设以时代所需、社会所急、群众所盼的新内涵,使之能够适应时代需要、把握时代脉搏、回答时代课题.“道德讲堂”的创新实践,主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形势,把思想道德建设和人民群众的生活实践紧密结合,把深邃的理论用简单质朴的语言讲清楚,把深刻的道理用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说明白,推动先进道德理念入脑入心,促进形成“讲道德,做好人,树新风”的社会风尚,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奠定了强大的思想道德基础.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三贴近”原则是宣传思想工作长盛不衰的法宝,“道德讲堂”贴近百姓的道德认同、贴近百姓的道德实践、贴近百姓的道德需求,正是“三贴近”原则在新时期新形势下灵活运用并收获实效的鲜活例子.2.公民道德建设坚持以群众为主体,充分激发群众的创造力,才能拥有生命力.群众的正确认识和突出群积极性和主动性,是道德建设的坚实基础和动力源泉.公民道德建设众的主体地位,让群众承担起发起者、推动者、参与者和受益者的角色,才能吸引越来越多的群众主动投身到道德实践中来.最初,“道德讲堂”到底应该建在哪里,应该怎么讲,应该讲什么,都是基层群众通过自己的实践摸索总结出来的.在此基础上,常州市坚持“群众参与、群众推动、群众受益”的工作思路,使道德讲堂逐步推广,成为一个群众易于参与、乐于参与的平台,并形成一定的流程和明确的内容.在实践过程中,“道德讲堂”始终注重引导群众正确判断行为得失、确定价值取向、规范自身行为、提升文明素质,并在不断的自我前进中推动整个社会的文明进步.“道德讲堂”的创新实践,为普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提供了有效的载体和平台.充分发挥了人民群众在思想道德建设中的主体作用,积极探索群众喜闻乐见、效果明显的新形式、新载体、新内容,善于把实践当作最大的课堂,把群众当作最好的老师,才使常州的思想道德建设活动始终保持了生机与活力.3.公民道德建设要注重分层渐进,注重长期坚持,才能收到实效.当前,随着多种经济成分的迅猛发展和利益主体的不断分化,反映不同经济成分和不同利益主体要求的思想道德价值观念也在不断涌现,所处地位、环境和受教育程度的差异,人们的道德状况也呈现出多样性.在这种情况下,公民道德建设不能简单地搞“一刀切”,区分层次,循序渐进,并体现多方面的社会需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主导,引领、统摄、整合多样化的价值观,倡导积极的、支持有益的、改造落后的、抵制腐朽的,以此来实现社会的和谐、持续、健康发展.“道德讲堂”之
10.以教育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篇十
加快和谐质监发展,促进和谐社会构建 作者:任闻宇 杨明波 胡弘昊
来源:《沿海企业与科技》2006年第01期
[摘 要]构建和谐社会是一项长期艰巨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政府、企业、第三方组织和全国人民的共同努力,质监部门在构建和谐社会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文章提出了在当今信息化社会中和谐质监在和谐社会构建中所起的作用进行了分析和研究。
[关键词]和谐质监;电子政务;和谐社会
[中图分类号]F253.3
11.集体林改促进经济社会和谐发展 篇十一
林改推进现状
绿色中国:张副局长,目前全国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各项工作正在全国如火如荼的开展着,请问现在林改的进展情况如何?
张建龙:去年6月下旬中央林业工作会议召开以来,各地认真贯彻落实中央林业工作会议精神,把全面推进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作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大举措、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首要任务、作为应对气候变化的战略选择、作为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途径来抓,认识高、行动快、力度大、措施实,形成了五级书记抓林业、四大班子搞林改的良好局面。已有30个省区市以省委名义召开了全省林业工作会议,许多省委书记、省长同时出席并分别讲了话,四套班子参加了会议,出台了含金量高的政策文件,有力地推动了中央林业工作会议精神的贯彻落实和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全面开展。全国有323个地市、2553个县和3.3万个乡镇成立了林改领导小组和林改办,分别占有林改任务的县、乡(镇)的98%和95%。全国累计培训林改工作骨干3111多万人次。
截至目前,福建、江西、辽宁、浙江、云南、河北、安徽、湖北、重庆、贵州、四川、湖南等12个省(区、市)基本完成了明晰产权、承包到户的改革任务,其他省(区、市)正在全面推进。全国已完成林改确权面积19.5亿亩,占全国集体林地面积27.37亿亩的71.3%;全国已发放林权证6419万本,发证面积14.7亿亩,占全国集体林地面积的53.7%,有6113万农户拿到了林权证,农民真正成了集体林地经营的主体,成为生态建设的主力军,现代林业产权制度正在逐步形成。
现代林业政策体系初步建立
绿色中国:在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中,全国及各地出台了一系列政策,请问这些政策的成效如何?在林改中起到了怎样的作用?
张建龙:中央有关部门和各地积极落实措施推进林改,出台了一系列含金量高的政策,支持林业改革发展的强林惠林政策体系初步建立。
一是公共财政支持政策取得新的突破。首先,是启动了一系列林业补贴政策。中央财政从2010年起开展林木良种补贴试点工作,安排补贴资金2亿元;从2010年起开展造林补贴试点工作,安排补贴资金3亿元;在2009年开展森林抚育补贴试点工作的基础上,2010年扩大试点规模,新增森林抚育任务2000万亩,补贴资金达到20亿元;国家家电下乡补贴政策延伸到国有林区;部分林业机具纳入了相关补贴政策范围。其次,中央和地方不断完善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制度。各级政府提高了国家级公益林的补偿标准。中央财政从2010年起,对属于集体林的国家级公益林,补偿标准由每年每亩5元提高到10元;广东、福建、江苏、湖北、北京等省市地方公益林补偿标准提高到15-60元。有28个省实施了地方森林生态效益补偿,累计安排补偿资金132亿多元。从2010年起中央财政安排湿地保护补助资金,江西、黑龙江等地方也开始建立湿地生态效益补偿制度。第三,调整和规范了育林基金的征收和使用。修订颁发了《育林基金征收使用管理办法》,降低了育林基金征收比例,由20%降低为不超过10%,减轻了林业生产经营者的负担;规范了育林基金的使用和管理,林业部门过去从育林基金中列支的经费,将由同级财政预算解决。
二是金融支持林业改革发展政策有新的突破。第一,小额林权抵押贷款进一步建制度扩规模。根据《中国人民银行 财政部 银监会 保监会 林业局关于做好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与林业发展金融服务工作的指导意见》(银发[2009]170号),林农小额贷款期限可延长到10年,速生林、油茶、竹林、能源林基地建设等后续产业发展可达15-20年。目前,全国已有25个省区市面向农户开展了林权抵押贷款,抵押面积2450万亩,贷款金额221.4亿元,与去年同期相比,增长了2.5倍,贷款农户100万户,同比增长了1.45倍。第二,逐步推行森林保险政策。中央财政森林保险保费补贴试点工作顺利推进。在2009年江西、湖南、福建三省试点的基础上,2010年增加了浙江、辽宁、云南三省,中央财政对公益林保险保费补贴比例由30%提高到50%,并要求地方财政至少补贴40%的保费,其中省级财政至少补贴25%的保费。在中央补贴政策的带动下,全国共有15个省与当地保险部门共同推开了森林保险工作,保险面积2.7亿亩, 保额1141.7亿元, 保费1.8亿元,分别比去年同期增长了13倍、15倍和5.5倍。其中政策性补贴1.2亿元,增长了16倍,全国平均每亩保险额421元,保险费率1.6%。福建省投保面积达到1亿亩以上,江西、湖南、广东、浙江、云南投保面积在千万亩以上。第三,扩大了林业贷款财政贴息范围。出台了《林业贷款中央财政贴息资金管理办法》,扩大了贴息范围和贴息对象。林业贴息贷款贴息率由2%提高到3%,对林农和林业职工营造林小额贷款的贴息期限延长到5年。
同时,各级财政加大了林改工作经费投入力度。中央财政2007-2009年累计下达25.48亿元林改工作经费,最近财政部正在研究对第七次森林资源清查中新增的1.91亿亩集体林地和西部12省区市和享受西部政策的3个自治州14.43亿亩集体林地,追加林改工作经费。各级地方政府累计投入林改资金84.6亿元,比2009年增加32.7亿元,增长了63%。其中林改工作经费47.2亿元,财政转移支付33.9亿元。
三是林业产权保护和森林流转制度建设有了新的突破。根据中央林业工作会议的要求,国家林业局出台了集体林权流转管理等政策指导文件。建立了林改情况统计报表制度,加强了林改档案管理工作的指导。新的林权保护管理体系正在逐步形成,全国已有1/4的林改县成立了林权登记保护和交易服务管理机构。有1/3的省区市出台了林权流转管理办法,有1/5的林改县建立了林权交易平台,成立了森林资源资产评估机构。各地流转林地2871万宗,流转面积8458万亩,流转金额316亿元,促进了生产要素的流动。
四是林木采伐管理机制改革有了新的突破。为了适应全面推进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形势需要,国家林业局下发了《关于改革和完善集体林采伐管理的意见》,在24个省193个县(单位)开展了森林采伐管理改革试点。目前,试点进行顺利,在建立新型采伐指标分配机制、简化审批手续、简化伐区设计、改变伐区监管方式和验收方法、修改完善森林经营方案等方面取得了实质性的突破。湖南省改革后,采取“阳光分配”办法,将890万立方米商品材采伐指标及时分配到35.4万林业经营者手中,并上门办理采伐证,提供设计、运输“一站式”服务。被湖南省政府列为2009年为民办实事项目。
五是林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有新的突破。第一,林业合作经济组织建设步伐加快。为了适应产权到户,经营分散的新形势,大力支持农民林业专业合作社建设,各种新型的、有内在活力的专业化、规模化经营组织蓬勃发展。全国已有25个省区市成立各类林业合作经济组织4.35万个,增加39%,联合农户1654万户,与去年同期相比增长48%,经营林地面积1.5亿亩,增长15%。其中,农民林业专业合作社1.4万个,入社农户502万户,合作经营林地4670万亩。第二,科技支撑和服务力度不断加大。为了提高农民发展能力,各级林业科技部门不断加强对农民苗木培育、种植栽培、抚育经营、采伐利用等各个环节的技术指导,提高林业生产水平。积极推进“林业科技富民示范工程”和“林业科技特派员创业行动”。把农民急需的实用技术送到田间地头。湖南省投入资金8000多万元,对全省每个小班的土地土壤性质、适生树种和适用肥料情况进行分析,并通过电子地图,在网上向社会发布,指导农民种好树,以提高林业经营效益。
现代林业建设的新亮点
绿色中国:从您刚才的介绍中,我感觉到集体林改的政策确实非常好,那么在具体实施过程中,这些政策为现代林业建设带来了哪些新的亮点呢?
张建龙:从各地情况看,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初步带来了“民富林兴、生态好转、经济发展、社会和谐”的可喜局面。
一是农民经营林业的积极性空前高涨。林地承包到户后,农民真正成为山林的主人,山林成为农民的宝贵资产,原来的集体林由“我们的”变成了“我的”,一下子就使蕴藏在农民群众中的巨大能量和积极性像火山爆发一样得到集中释放,农民就像解放区参加土改和20世纪80年代实行农田大包干一样,展现出家家户户齐动员、热火朝天干林业的景象。造林面积大幅度增加。据全国绿化委员会办公室调度统计,截至今年3月底,全国已完成整地118万多公顷,培育苗木46亿多株,完成造林151万多公顷。重庆市2009年造林798万亩,超过了过去10年造林面积的总和,福建、广西、江西等省(区)去年造林均创历史新高。森林质量也明显提升。辽宁省2009年造林447万亩,个人造林占80%以上,成活率达到90%以上。林地的发展潜力和产出效益开始显现。据最新统计,全国林地直接产出率已由2003年的84元/亩提高到现在的155元/亩。较早开展改革的福建省和江西省,林改5年来,每公顷森林蓄积量分别增加了6.9立方米和6.8立方米。森林资源得到了有效的保护。林改后并没有出现过去担心的乱砍滥伐,反而出现了全家护林、合作护林、精心护林的可喜局面。广大农民像爱护自己的眼睛一样保护树木,像抚养孩子一样精心培育树木。农民群众每天进山经营和巡护,有的还搭了护林棚晚上守护,有的装了电子眼24小时监控。2009年,全国森林火灾发生起数和受灾面积比2008年分别下降了38.4%和18.4%,受理森林案件数量下降了23.1%。
二是农民的就业收入明显增加。林改后,林业产业发展步伐大大加快,2009年全国林业产值达到1.75万亿元,在2008年高位增长的基础上又增长21.43%,带动了农民就业增收。农民在自己的林地上精心经营,发展用材林,种植油茶、核桃、板栗、红枣、枸杞、橡胶、松脂林等经济林,培育人参、香菇、木耳等生物药材、生态食品,放养鸡鸭、林蛙,开拓林下生态养殖业,发展森林旅游等林业产业,收入明显增加。一些农民说,国际金融危机这么严重,我们还能安居乐业,收入还能增加,这是林改的功劳。据统计,2009年全国27个省区市1818个林改县,农民人均收入4961元,其中来自林业的收入643元。浙江山区林改县农民来自林业的收入达到3584元,占总收入的55%。2009年,山西“林改第一县”祁县群众共出售苗木3000万株左右,实现销售收入2.1亿元,仅此一项,人均收入就达1000余元。辽宁省林改后从事林业产业的人数已达1205多万人,是林改前的2.3倍。
三是资金等生产要素加快向林业流动。随着林改的深入推进,林业成为新的投资热点,社会资金开始迅速流向林业。重庆市2009年全市林业投资达到178亿元,为过去10年总投入的2.6倍。2009年,广西林业部门与金融机构签订协议,林业贷款授信额度达到1050亿元。近年来,浙江、山东省全社会投入林业的资金均达到600多亿元。福建省南平市近年来民间林业投资达到80亿元,占全社会总投资的96.4%。辽宁省本溪市以森林资源为依托的五大林业产业成为社会投资的新热点,正在逐步更替原来的钢铁、煤炭和水泥三大传统产业,为实现发展方式转变,推动区域科学发展奠定了基础。
四是农村基层政权得到巩固。土地改革锻炼培养了一大批干部。在推进林改进程中,各地把林改作为基层干部密切联系农民群众的重要纽带,锻炼考验和教育培养干部的重要平台,使广大基层干部与农民群众一起参与林改、投身林改,为群众办实事、解难事,亲身经历了一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生动实践,不但掌握了民情,与群众加深了感情,还增强了法制意识、民主意识、服务意识和执政为民的意识,赢得了群众信任,得到了群众拥护。从而改善了干群关系,提高了服务水平,增强了执政能力,进一步巩固了基层政权。基层林业部门也理顺了管理体制,实现了职能转变,提高了服务水平,增强了执政能力。这场史无前例的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受到了亿万农民的热烈拥护和社会各界的高度评价,也引起了国际社会的普遍关注。
【以教育促进社会和谐发展】推荐阅读:
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促进社会和谐10-01
实施环境教育,促进幼儿发展09-09
坚持宽严相济促进社会和谐07-10
正确认识“减负增效”,促进教育健康发展08-19
构建和谐交通 促进交通发展10-01
拓宽德育教育途径 促进学生健康发展11-03
加强文明建设、促进和谐发展10-17
教育学生养成良好习惯,促进其自我发展论文08-18
加强教学点师资建设促进教育均衡发展08-20
加强基层组织建设促进农村和谐发展09-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