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心理健康辅导心得

2024-06-25

学生心理健康辅导心得(共15篇)(共15篇)

1.学生心理健康辅导心得 篇一

星期五早上我们动画学院组织了一次心理辅导活动,并请来了专业的辅导老师教导我们,参加心理辅导后的心得体会。

原本以为心理辅导就是教授级人物给我们学生讲“道理”,但是这次的活动却让我印象特别深刻。老师安排了一系列游戏,并通过游戏让我们感受一个集体是怎样的,被同伴遗弃的感觉是怎样的不好受!

然而我们多媒体一班是如此的团结,当老师玩遗弃的孩子游戏的时候(游戏规则:老师讲出一个数字,我们就按照老师说的数字组成一组人并且手拉,多出的人就是遗弃的孩子),刚开始有一名男生被“挤”出去了,他说遗弃的感觉很不好受、很无助,心得体会《参加心理辅导后的心得体会》。但是当老师玩第二次游戏的时候男生把多出来的人藏起来了,即使被发现了,第二次男生还是把人藏起来了,女生则不完成任务也要手拉手!

之后进行了男女生互相认识环节,还有同星座、血型的同学互相交流环节。游戏中我们玩出了友情玩出了团结。

还记得军训经常唱的那首歌么?“团结就是力量”!因此不仅仅要多媒体一班要团结,动画学院也要团结,深职院更要团结!因为我们是相亲相爱的一家人,我们彼此都不会忘记。

2.学生心理健康辅导心得 篇二

随着国家的进步,社会的发展,我国的大学生数量逐年增多,大学教育已不再是原先的精英教育,而是逐渐转变为大众教育。随着大学生的数量增多,大学生的心理素质也越发良莠不齐。大学阶段是个体发展的关键时期,对于大学生这个具有高可塑性的群体的心理辅导就显得尤为重要。

目前在校的大学生绝大多数都是90后,所谓的90后,也就是指出生于1990年至1999年之间的人群。这个时段正赶上国家推行独生子女政策,所以大多数90后都为独生子女,没有兄弟姐妹的他们,独享着父母所有的爱。90后大学生是生长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时期,国家经济飞速发展的同时,90后所接受的物质文化思想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然而,生活环境得到优化的同时,社会对90后“叛逆”“个性”“不好管理”等评价似乎也已经成为他们摆脱不掉的群体标签。但就是这样一个群体以自己特有的生活态度和行为方式为大学校园吹来一股清风,同时他们的心理健康现状对学校的教育工作提出了现实挑战[1]。高校辅导员是与学生接触时间最长、次数最多的老师。大学新生通过几年的中学生活,都会对大学无比的向往。因为中学老师为了鼓励中学生认真刻苦的学习,总会或多或少的把大学夸大成理想中的“乌托邦”,让学生们对大学无比的向往。如果把中学生比作是一根弹簧,那么高考后的他们就犹如一根被拉得很紧突然一下被松了手的弹簧。一时间的空虚,迷茫和不知所措都会给他们带来一系列的心理不适感。他们会更加渴望开学,渴望进入理想中的“乌托邦”。然而真正进入大学后,他们就会发现,理想与现实之间是存在着差距的,而且这种差距还不是一点点。心理上的巨大落差就会使这些刚刚步入大学的新生们产生更加强烈的不适感,各种心理上的问题也就会随之而来,消极、悲观、忧郁、颓废,这些“暗色系”的情绪,都会为日后产生更严重的心理问题埋下种子。

二、心理健康教育要求

如何做好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辅导员的工作显得尤为重要。随着社会的进步,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也在逐步发展,学校心理辅导的对象开始由仅仅注意有心理障碍的学生扩及到全体学生,辅导目标由单独的治疗存在心理问题的学生变为辅导目标多方面,撒网式教育以促进学生身心健康的和谐发展。[3]当今学校对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的要求越来越严格,不仅要求高学历,而且逐步要求有专业的从业资格认证。作为高校辅导员,除了应当具有政治思想教育能力外,一定的心理健康教育辅导能力也是必不可少的。国家发布的24号令中明确指出,辅导员要帮助高校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要帮助他们养成良好的道德素养,经常与学生交流谈心,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心理品质,增强学生不畏困难、勇于克服的能力[4]。在国家发布的16号文件中也同样指出了上述内容。文件同时还指出要制定合理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计划,确定相应的教育目标、内容和方法。要积极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和咨询辅导,引导大学生健康成长[5]。从国家的相关文件中不难看出,国家对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高度重视,以及高校辅导员对进行大学生心理辅导的任务之重。怎样才能使大学生心理辅导高效有用呢?这里,我们就需要讨论辅导员所必需的素质条件。在美国,已经开始聘用专业心理学家担任专职心理辅导工作者。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职能也开始逐渐由侧重矫治转向为侧重预防。[1]反观国内,大多所采用的是心理测验法,以现状调查、分析和研究居多。[1]与国外的大学生心理辅导相比,我国的大学生心理辅导就显得有些“亡羊补牢”了。只研究现状,等出现问题了再去治疗,却没有从源头预防高校大学生心理问题的出现。为何我国会出现这样的情形呢?经查阅我国高校辅导员招聘启示后,不难发现,我国的高校辅导员招聘多以思想政治教育专业优先,而对心理健康教育专业能力没有做硬性要求。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辅导员,可以归为广义上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广义上,学校的所有教师都是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因为维护学生的心理健康,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是全体教职员工的责任与义务[6]。这样一来,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辅导员就突显不出他与高校大学生心理辅导的重要性。也正是因为招聘中的规定,导致我国高校辅导员的心理辅导能力的欠缺。

结语

介于心理辅导对高校大学生的重要性,高校辅导员应该具有很强的科学性、知识性和专业性,应该是经过规范、严格的心理辅导训练的,是应该具备专业技能、知识和相应素质的人员。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对高校大学生心理辅导的顺利展开。具有专业心理辅导能力的辅导员,应该定期为班级学生开展团体辅导,在源头上斩断心理问题出现的苗头。发现有心理问题倾向的学生,要及时的运用专业知识对其进行辅导。让大学校园这片净土,回归本色不再遭受恶性事件的污染。

参考文献

[1]赵思鹤.80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山西财经大学,2010.

[2]洪健.辅导员如何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南昌教育学院学报,2013.

[3]章竞思田秀菊.心理健康标准与学校心理辅导.山西农业大学学报,2002

[4]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令第24号.《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建设队伍规定》,2006.

[5]中共中央国务院第16号文件.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2004.

3.学生心理素质辅导研究 篇三

一、改变“传统教育观”,坚持“因材施教”

作为教师要改变传统的教育观,不要用横向比较的方法鼓励学生,也不要总是用批评的手段去教育学生。要重视实践的作用,学习一些先进的教育理念,积极鼓励学生自由地表达思想与情感,鼓励学生自由发挥和创造,以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教师要留意观察分析学生学习的特点,对不同的学生,要区别对待;要根据学生学习的特点,在教学中有针对性地提供相应的教学方式。正所谓:“学生个性各不同,因材施教促发展。”教师要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和个别差异出发,有的放矢地进行有差别的教学,使每个学生都能够扬长避短,获得最佳的发展。因此,我们在工作中一定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从学生的身心出发,给他们提供一些有利于身心发展的环境,以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

二、心理素质教育要“持之以恒”,学校、家庭和社会要形成合力

学生的学习过程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学生心理素质的变化也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只有掌握了这一规律,教育才能取得更好的效果。在家庭中,为学生制订学习计划的同时,也要对学生进行心理辅导,即在一个月或者一学期每天都要去坚持做的一件事情。千万不要因为这样那样的问题,而改变学生的教育计划。在学校中,教师也应该有自己的计划,特别是对待那些心理发展不健康的学生,更应该去坚持自己的教育教学计划。教育是一个整体,是由家庭、学校和社会三方面构成的,如果这三方面教育步调统一,互相促进,它们的合力就大,效果就好;如果三方面不能一致,那么教育效果就会受到影响。教育只有延伸到家庭中,才能真正发挥它的功能,所以在进行心理素质教育的过程中,除了发挥学校教育的作用外,还要对家长进行指导,学校、家庭和社会形成合力共同为学生营造一个寬容、自由、快乐的教育环境,这样才能达到更好的教育效果。

总之,学生的心理素质与周围的教育环境有着密切的联系,我们只要真正地认识到心理素质的重要性,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为他们提供一切有利于心理发展的条件。

4.心理健康辅导员培训心得 篇四

对于像我这样初出茅庐的年轻教师来说,这次培训无疑是天降甘露,让我的内心重拾工作的激情和信心。工作才两年,就已经深深的体会到了当老师的不易,没有踏入这个岗位以前的所有美好憧憬都在一次次的失败和打击中慢慢的被消磨,这让我明白,当老师光有知识和激情是不够的,还得有好的教育方式和方法。而一直被我们所忽略的心理健康辅导问题其实是在工作中必不可少的重要部分。在这次的心理健康辅导员培训中,我找到了另一扇教育之门,那就是怎样走进学生的内心,怎样用爱和基本的心理健康知识去帮助需要关爱的祖国花朵。接下来,我把培训后的心得体会和大家分享一下。

一 爱是最好的教育

每个孩子都是独立的个体,由于成长环境的不同使他们的思想和行为方式都有自己的特点,我们不能总是用自己的思维方式去衡量他们行为的对错和是否合理。同样每个年龄段的孩子思考事情的方式也有很大差别,这就需要我们教师了解每个阶段他们的心理特点,从而对症下药,做出让学生佩服和觉得公平的举措,树立起教师在学生心中良好的地位和形象。而爱是最好的教育方式,我们需要做的是用爱去感化每一个孩子的内心,相信每一个孩子的心都是善良的,他们的某种不合理行为也许只是想博得大家的关注,满足内心缺少的爱而已。以暴制暴只能一时的镇压,而这样的行为会在他们幼小的心里埋下仇恨的种子,这样的后果就是扼杀了一颗又一颗美好的心灵,等他们离开学校步入社会后,说不定就会做出危害他人利益,不符合道德规范的事情了。所以,老师有义务去给予他们更多的关爱,让每一个学生都能成长出健康的心灵去回报这个社会。

二 掌握基本心理健康辅导知识的重要性

在心里健康辅导过程中需要有一定的技巧,比如要学会接纳,倾听,共情等。一个优秀的心理辅导员懂得把学生当成平等的主体,帮助学生发泄不良情绪,真诚的对待每一位有心理健康问题或心理处于亚健康状态的来访者。那么,这就要求教师要有扎实的心理辅导知识,能够应对和处理各种突发状况,引导学生走出心情低谷,得到心灵上的慰藉。

三 对教师自身素质的要求

教师榜样的示范作用也是不可忽视的,俗话说,桃李不言,下自成蹊。一位合格的人民教师需要具备较高的自身素质,课堂当中的一言一行都会对学生造成一定的影响。如果自身就有很多不好的行为习惯,又怎能教育出好学生呢?科学的掌握青少年儿童的心理发展知识和特点可以更好的帮助自己工作。因此除了道德方面的要求,教师还需具备较高的辅导技能,有渊博的知识,有某种特长,这样学生自然会尊重和信赖自己,把心里的疑惑和小秘密放心的告诉自己,为心理辅导工作的展开带来益处。

四 注重自身的心理健康

记得在这次培训的巡回讲座中,江西教育学院的心理专家指出,为什么现在反而越来越多的教师自身也出现了或多或少的心理疾病?这是很值得深思的问题,当今社会高速发展,要跟上社会发展的步伐使得人们不得不加快生活的节奏。各种各样的生活和工作压力扑面而来,教师也一样,肩负着教育下一代的重任难免会承受不住,这样,或轻微或严重的心理问题就会出现,如果不加以重视和解决,演变成心理疾病的可能性就大大增加。因此,教师也要学会释放工作和生活当中的压力,对自身的心理有一定的了解,只有自己健康了,才能有更饱满的精神去应对和处理工作上的事情,更好的帮助需要帮助的学生。

五 心理辅导工作不是一朝一夕

作为一名心理辅导员,一定要有足够的耐心,不能急于求成,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长远而重要的工作,要做好打持久战的准备。由于各种外在因素和教育条件的局限性,心理辅导工作开展起来会有一定的困难,方法有很多但要做到因材施教,所以在工作当中要有吃苦精神,不断探索合适的教育方法,争取把工作做到最好。

六 对于现在很多学生厌学心理怎样进行辅导

厌学是学生对学习失去兴趣,产生厌倦情绪或冷漠态度,甚至表现出逃避行为的心理问题。遇到这种情况首先要弄清楚学生产生这一情绪的原因,其次是要有良好的辅导态度,一定要尊重学生,造成学生厌学的因素是多方面的,缺乏关爱是其中的重要因素。他们往往因为家长或教师对其行为不满产生孤独感和失落感。因此在辅导过程中辅导员应该主动放下“架子”,与之平等相处,让辅导对象感觉到辅导员对其的关心和爱护,信任辅导员,从而敞开心扉积极主动的参与交流,使辅导工作更好的进行。

最后,辅导员要表示对其充满信心,减轻厌学者对自身的否定情绪,然后制定好一系列合适的辅导方法,这样才能真正帮助厌学者走出厌学的阴影。

七 如何处理师生间的冲突

师生冲突一般分为两种,一种是显性冲突,即师生之间的矛盾已经达到激化程度,并通过双方公开或直接的行动表现出来,教师无法控制冲突学生中的行为。另一种是隐性冲突,即不直接表现出来或采取对教师教导不予理睬故意曲解指令的方式表现。那么对于这类问题在辅导时应当以教师辅导为主,学生辅导为辅,以解决问题为目的,灵活的采取不同的方法。例如帮助老师习得情绪控制的策略,在教育学生时回避正面指责,多用口语技巧。当然,最重要的是教师要学会寻找学生身上的闪光点,树立正确的教育法制观念,以及帮助双方创建新的师生关系。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教师应当科学看待每一位学生的能力水平,切不要“赶鸭子上架”,这样不仅效果适得其反还会造成师生之间矛盾冲突的激化。通过这次培训,我也看到了自己很多的不足,由于没有工作经验,在处理一些学生间的矛盾和冲突当中没有做到让学生心服口服,有的时候还采取镇压的方式,解决的效果不仅不好,反而使一些小问题上升扩大为学生觉得自己偏心,给班级管理带来一些不便。现在我知道了怎样让学生知道自己的用意,怎样更好更公平公正的解决一些问题,相信在以后的工作中我会越来越顺手。还有,看了这么多好的教学案例和与同行们一起交流学习之后,我对自己重拾了信心,对今后的教育教学工作该怎样进行也有了更明确的目标,所以,这次的心理健康辅导员培训给了我很多的帮助,让我受益匪浅。

5.心理健康辅导员培训学习心得 篇五

名:_吴________涛_____ 身份证号:***177 学 号:dz20135951 培训中心:___奥_____鹏______ 完成时间:2014年2月27日

心理健康辅导员培训学习心得

2013年11月,我参加了大足电大站组织的中小学心理健康辅导员的培训。期间我认真听了专家的讲解,和其他学员沟通交流,自己学到了不少教育和引导心理有问题的学生的知识和技能!

我从教十多年,曾担任过学校的团委工作和德育工作,也一直担任班主任工作,时时与学生沟通交流,自认为了解学生们的心思,算得上一个称职的班主任了。随着社会的发展,一直困扰着我的问题是:为什么这些学生越来越不听话了?越来越难教了?„„曾经,对于心理健康辅导一无所知,幼稚地认为:每学期给孩子们上几节关于心理教育的课就行了。通过这次的听课、学习,真正让自己大开眼界,受益匪浅。我终于明白了,什么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学生心理健康辅导。下面我从两个方面来小结我在本次培训中的心得体会:

一、我的收获:

1、认识了道德问题与心理问题的区别

以前,一直以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做错的事情都是道德上的错误,因此一直教育学生不可以这样或那样,觉得学生来学校学习,完成作业,上课认真听讲,和其他学生和睦相处等都是学生应该做到的,也是必须做到的,而学生不做作业,打架,厌学等都是不应该的,就是学生的错,老师应该批评,教育他们做好。但通过心理辅导后,再来分析这些问题学生,有些是他们存在着一定的心理问题,而不是道德上的问题。以后,我们要根据学生的情况,具体分析,采取合适的方法,解决学生存在的问题。

2、了解心理健康辅导的基本技巧

在心理辅导的过程中,有一定的辅导技巧:接纳、倾听、共情等。说说很容易,但真正要做到完全接纳那些有心理问题的学生,很困难。当有心理问题的学生需要帮助时,我们首先要接纳对方,即无条件的积极关注对方,认真倾听困扰着对方的事情,对其产生共情,感受对方的感受,了解其情况,让对方的情绪得到宣泄,然后一起探讨,最后解决问题。因此,我们做教师的,要改变一下心态,把学生当成一个平等的主体,无条件的积极关注,倾听,共情等,真诚地对待每一个学生别人,促进其人格的健康成长。

3、懂得提高自身素质的重要性

教师自身的素质直接决定着教育的行为。只有掌握关于青少年心理发展的教育科学知识、按照科学的规律和方法开展教育工作、处理学生日常表现出的心理行为问题、突发事件和意外事件等,教师才能真正做到将心理健康教育落到实处,才能真正促进学生心理健康的良好发展。

二、在学校中如何开展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1、结合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性格特点,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心理健康发展教育环境。

一个学生要能与周围人保持一种融洽、正常的交往,才能在心理上产生安全感、归属感和自信心。因此,身为一名学生心理健康辅导员,我们要积极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心理发展环境,应该把工作重点放在平时维持学生心理平和、积极、顺畅和宽广的胸襟等上面,营造好学生们良好的心理健康成长环境,为学生们建设和谐平等的集体,尽量让每一个孩子能够在充满关爱、温暖、上进的学习集体环境之中学习,避免学生成长不利因素的出现和发生。

2、全面渗透,多渠道、全方位推进心理健康辅导教育。

为了更好地实现心理健康辅导教育的目标,要求将心理健康辅导教育全面渗透到学校各项工作中去,形成多渠道实施,如班主任工作、团队工作和学校德育工作等等,同时也应该将心理健康辅导教育工作渗透到各科教学中去,让每一个任课教师可以根据本学科教学内容与学习活动特点渗透相应的心理健康教育内容。这样就能够形成众多的非专业渠道,促进学校心理健康辅导教育工作的开展。

注重与学校日常的教育教学活动相结合。真正的心理健康教育和良好心理素质的培养绝不是每周一至两节课或搞几次轰轰烈烈的活动就能实现的。事实上,大量的心理健康教育研究活动与实践经验都表明,心理健康教育和其它教育一样需要与学校日常的教育教学活动相结合,需要“润物细无声”的意识和观念;心理健康素质的培养仅靠有限的时间和空间是难以实现的,同样需要在点点滴滴的生活实践经验中积累行成。因此,学校日常的教育教学活动应成为心理健康辅导教育的主任务,只有将心理健康教育的思想、内容渗透到具体的教育教学工作中去,将两者融合在一起,才能把心理健康教育真正落到实处。利用学科知识加强情感、行为习惯和文明礼仪的教育,使学生有良好的情感、习惯、礼仪生活。

3、教师本人也要注重自己的心理健康

教师心理不健康就不能正确引导和教育学生的行为,更无法正确地处理学生问题,轻则影响师生关系,重则可能伤害学生心灵,甚至可能发生意外的事件。因此,为了更好地教育学生,教师自己首先必须是心理健康的人。

教师的心理健康从根本上说还得由教师自己调整和维护。一个优秀的教师要处理好两个方面的关系,既要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同时也重视自己的心理健康。优秀的教师在处理心理问题严重的学生时要能承受巨大的心理压力,绝不让自己一直处于高压力之中以至于身心受损,影响工作和生活的正常进行。身为教师,只有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不断学习和掌握新的知识,尽快适应新的教学理念,掌握新的教学方法,达到新的教学目标,才能寻求新的教育发展,也才能真正拥有心理上的成功和安全感。教师不断地接受新的知识,开拓自己的视野,才能使自己站在更高的角度看问题,以更平和的心态对待自己的生活和工作中不尽人意之处,更少地体验到焦虑和挫折,对维护心理健康有着重要意义。

一个尽职的教师是非常辛苦的,需要休息和放松。充当“无所不能”的教育者形象的确使人疲乏。因此,教师可以试着在假期给自己“充电”,例如:到郊外学习、旅游,用摄像数据记录生活中的美景美事;在家里向老婆学习做佳肴,在品评佳肴的同时自己也做一次大厨,感受生活的美好。新的工作体验不仅能使教师得到放松,而且可以开阔教师的视野,增加教师的知识量。教师可以把从其他工作体验中获得的经验、积极情绪带到心理健康辅导教育工作中来,更好的促进教育工作。

6.心理健康辅导员学习心得体会 篇六

这个假期我有幸参加了心理健康辅导员的学习,粗略学习了《个体辅导》、《基础理论》、《团体训练》等几门课程的相关知识。通过不断的学习和听了多名优秀心理教授的讲解和团体活动之后,使我受益匪浅,感触颇多。

通过聆听了隗峰老师的课,使我学会了如何正确的处理学生关系。为了让学生形成一个良好的行为习惯,必须制定一些规则让学生去遵守。当学生违反了校规校纪时,一定要态度坚定、足够耐心的等待学生接受惩罚。同时,也学到了一个教育学生的方法——陷阱法。就是在学生遇到问题时想办法设置一个情境,让学生自己给自己讲道理去解决,而不是老师一味的去给学生说教。

通过马志老师两天的悉心讲解,使我明白了在心理辅导的过程中,有一定的辅导技巧:接纳、倾听、共情。当有心理问题的学生需要帮助时,老师首先要做到无条件接纳对方,认真倾听困扰着对方的事情,对其产生共情,感受对方的感受,了解其情况,让对方的情绪得到宣泄,然后进行疏导,最后解决问题。因此,教师如果高高在上,学生就不能敞开心扉,真诚地对待别人,促进其人格的健康成长。

以前,培训就是老师在上面讲,我们在下面听。听起来很枯燥,记住的很少。而团体培训,老师和我们打成一片,很亲切。自己有切身体验,就很容易留在脑海。在团体中,几个陌生人在一起要在短时间内熟悉,需要“破冰”。从破行为到破心态就是“破冰过程”。赵建军老师就是用“滚雪球”帮助参加培训的教师破冰的。

这次培训过程中,赵建军老师除了讲解外,还精心设计了一些游戏,让我们更加深刻地体会了心理辅导的重要性。例如:心有千千结游戏。老师让我们每一个人手拉手围成一圈,让我们看清左手和右手分别握住了谁的手,然后放手,自由走动,突然停止,老师要求我们按照原来握住的手找到并握住,发现有许多结,这时候老师要求我们在不松手的情况下,把结解开,我们认真地做,发挥集体和个别人的领导的力量,快速解开千千结。通过活动培养了我们的合作能力,发挥有些成员的个人智慧,展现他们的组织才能。

心理学对我来说是一个全新的领域,也是一个大有可为的领域。作为一名一线教师,学习心理学有助于我们搞好教育教学工作。无论是我们教师还是学生都应该发展自身的良好的心理品质,矫正自己的不良行为,培养自己的高尚情操、发展自己的智力、增强自己的能力,以搞好教育工作并提高教育质量。

7.学生心理健康辅导心得 篇七

1.1 对象

淄博科技职业学院在校高职一二年级学生, 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授课期间和课余时间, 个别访谈招收训练对象;学生报名时, 用自尊量表和症状自评量表 (SCL-90) [1]进行筛选。根据测验结果和面谈情况选择24名肢体残疾学生, 年龄18~21岁, 这些学生大多留有婴儿瘫后遗症。有学者认为肢体上的残疾, 给他们的学习、生活和工作带来了巨大困难, 对外界刺激敏感, 加上经常遭遇挫折、取笑和不合时宜的怜悯, 容易产生自卑感。但在感知、注意、记忆、思维等心理过程中与常人并无明显区别, 只是在个性特征方面有些不同于常人的特点, 即对自己的外表、能力、家庭和性格等持否定态度, 表现为贬低自己、不喜欢自己、非常自卑、心情郁闷, 对前途没有信心, 对人际关系淡漠、敏感、偏执。

1.2 方法

1.2.1 方法介绍。

团体心理辅导又称团体心理咨询, 是通过团体成员间的相互影响、人际互动、场的动力来解决浅层共性的心理问题, 促进其健康发展。活动前让每个参加团体辅导的学生写申请书, 内容包括自愿加入、遵守规则、珍惜、悦纳自己等9项内容。

1.2.2 辅导方案。

设计8次活动, 每周1次, 每次时间2小时。每次活动有1个主题, 分别为相互认识:填写信息卡、连环自我介绍、识你知我;自我探索:我的核桃、写出我是谁、谁塑造了我;自我探索:我是一个独特的人、天生我才、生命线[2];自信心训练:很肯定的说出三句话、自我精神训话、戴高帽、短片关于缺陷与满足;自信心训练:观看司晶故事———让生命找到方向、我的收获、学习手语操感恩的心;建立信任彼此接纳:信任圈、信任之旅、同舟共济、搭建高塔;明确价值观:洞口余生、我的五样、我的素描;生命的彩虹:图画接力、组歌大比武、相亲相爱一家人。每次主题活动前做一些热身活动活跃气氛;每次活动后都有作业, 写出自己的感受和建议。训练主要以行为疗法、认知疗法和人本主义疗法为理论根据, 辅导学生学会放松, 接纳现实的自己, 矫正非理性观念, 改正不合理的行为, 倾诉自己的烦恼;利用相互影响相互支持, 提高自信心、尊重生命、热爱生活、追求成长, 促进心理健康。

1.2.3 效果评定。

训练后用自尊量表和症状自评量表进行评定, 对训练前后数据进行统计并作t检验。

2 结果

团体辅导前后自尊量表评分和SCL-90评定结果比较。训练前的自尊评分为21.15±2.78分, 训练后为23.34±2.65分, 差异有显著性 (t=2.59, P<0.05) 。训练后SCL-90总均分、强迫、人际敏感、抑郁、焦虑、敌对、偏执因子分显著下降, 差异有显著性, P<0.05或P<0.01, 见表1。

3 讨论

本研究结果显示, 通过团体心理辅导, 残疾学生的总体心理健康水平有相应提高, 与孙时进等的研究结果相同[3]。团体心理辅导有效的主要原因: (1) 团体可提供一种安全互动、相互信任的环境与氛围, 通过倾诉和行为训练使学生长期压抑在内心的苦闷得到充分宣泄。 (2) 团体辅导使残疾学生能够正确地认识自己、接纳自己、面对现实, 理智处理现实中人际关系, 提高自信心、坚定了生活信念。通过团体活动学生们敞开心扉、真诚沟通、相互启发、相互支持, 遭到困难不再孤单无助。 (3) 团体成员聚在一起, 可以有效消除孤独感和自卑感, 通过别人发现自己的优点, 得到别人的肯定、赞扬, 从而肯定自己, 认为自己很重要、很有价值;团体有效的相互作用, 可以使他们在社会情境中相互支撑, 更好地善待自己、关爱他人, 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形成合理的认知, 改变非理性观念。

残疾学生是学校的弱势群体, 属于边缘化人群, 他们的人生经历中遇到的心理冲突困惑比正常学生多或更为复杂, 学校管理者要重视残疾学生的生活、学习及人格发展, 心理健康关怀对残疾学生的成长具有重要意义。心理关怀使他们在平等、尊重、信任、互助的校园环境中健康成长, 在这种氛围中他们学会悦纳自己、感恩他人和社会, 树立一种身残志坚的精神, 达到自我实现。通过生理救助与心理关爱相结合、心理健康教育与强化育人环境相结合、营造良好的人际关系与创建和谐校园相结合等救助、预防和教育手段, 共同实施效果会更显著。

残疾学生的心理变化受很多因素的影响, 除团体辅导的作用, 不能排除在团体辅导活动之外, 其他时间更多的交流与沟通, 以及生活中遇到愉快事、学习成绩提高等良性事件刺激。在今后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 要继续尝试团体心理辅导这种有效方法, 让更多的肢残学生身心健康地学习、生活。

参考文献

[1]汪向东, 王希林, 马弘.心理卫生评定量表手册[M].北京:中国心理卫生杂志社, 1999.

[2]樊富珉.团体心理咨询[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5.

8.学生心理健康辅导心得 篇八

【关键词】高校辅导员

大学生心理辅导 方法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2)09C-0111-02

大学时期是一个人生命过程中重要的转型期,全新的学习生活方式、生活环境及对未来的迷惘无疑会使转型期的大学生产生许多心理困惑。当学习、生活、情感交际等方面的困惑不能得到及时的化解时,就容易日积月累形成心理问题甚至心理疾病。高校辅导员是学生的良师益友,是大学生人生路上的指明灯。在大学生遇到心理困惑时,适时地给予他们适当的心理辅导,排解他们内心的种种疑惑,是高校辅导员的工作职责。

一、高校辅导员参与学生心理辅导的必要性

(一)高校心理辅导中心的各方面条件不健全。虽然国家教育部门要求每所高校都要设置有心理辅导中心,并且配备有专门的心理辅导老师为学生进行心理咨询与辅导,但由于各种条件的限制,目前仍有不少高校没有专门的心理辅导中心。有的高校虽然已经设有心理辅导中心,但没有专门的心理辅导老师,而是由一些任课教师充当心理辅导老师。这些老师除了缺乏专业的心理辅导知识外,平日工作繁忙,无法在心理咨询室坐班。即使对于一些配备有专门的心理辅导教师的高校,由于大学里学生人数众多,具有各种心理困扰而需要咨询辅导的学生也很多,想得到一个咨询的机会往往要提前预约并等待较长的时间,导致许多需要心理辅导的学生错过了最佳的心理辅导时间。因此,大学生心理疏导的许多工作落到高校辅导员的身上。

(二)大学生心理问题的多样性、复杂性及隐晦性。大学生虽然生活在大学校园里,可他们与外界的有各种各样的接触,随着对各种社会问题、社会现象认识的增加及深入,理想与现实之间的落差常常会让他们苦恼,加上在学校里学习的压力、交际中的种种问题及情感上的一些纠葛、就业的压力等,大学生的心理问题呈现出多样性与复杂性的特点。此外,大学生的心理问题还呈现出隐晦性的特点,有些大学生的心理问题涉及一些个人的隐私,比如失恋、家庭贫困、自身身体的一些疾病等,具有这些心理问题的学生一般不太愿意让外人知道细节。目前,高校有限的心理辅导教师难以详尽地去了解每一位前来咨询的学生心理问题的根源,更做不到事后的跟踪,这无疑也会影响到心理咨询的效果。而高校的辅导员每个人管理200名左右的学生,对于有心理问题的学生是可以做到详细了解的,因为辅导员对学生的情况本来就比较熟悉,而且与学生的亲密接触方便辅导员跟踪了解心理有问题学生的最新情况,并适时地进行后续的辅导,这无疑会大大增强心理辅导的有效性。

(三)辅导员工作的职责。教育部公布的《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指出:“辅导员是大学生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是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的组织者、实施者和指导者。辅导员应当努力成为大学生的人生导师和健康成长的知心朋友”。尽管这一规定中并没有明确提出高校辅导员有对学生进行心理辅导的工作职责,可辅导员要成为大学生的人生导师和健康成长的知心朋友,如果没有心灵的沟通,如果不了解大学生内心在想什么,有什么心理困惑,并想办法为他们排解困惑,是难以成为大学生的“知心朋友”的。因此,为大学生进行必要的心理辅导是高校辅导员工作职责的一部分,也是辅导员做好学生工作,指引学生健康成长的前提。

二、辅导员参与学生心理辅导的优势

(一)辅导员工作的亲和性。高校辅导员工作在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第一线,他们的工作特点决定他们必须要每天都生活在大学生当中,与学生亲密接触,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了解他们的所思、所想。了解他们学习、生活、心理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并及时为学生提供帮助,辅导员工作的亲和性为他们参与学生的心理辅导提供了便利条件。由于他们熟悉学生的情况,有助于他们及时发现学生当中所存在的心理问题,并可以通过各种方式了解到学生心理问题的根源,从而有针对性地进行心理辅导。

(二)学生对辅导员的信赖可增强心理辅导的有效性。学生的心理问题往往不是一两天之内形成的,而是日积月累后才形成并表现出来,因此要排解学生的心理问题有时需要多次的沟通,甚至还要跟踪学生的情绪变化,从而不断改变与学生沟通的方式方法。心理辅导既是一种心灵的救助,也是心灵深层次的沟通,只有双方建立了对彼此的信任,才能使沟通更有效。高校辅导员从学生入学第一天起便生活在学生当中,他们与学生之间的互相信任将有助于增加辅导员心理辅导工作的有效性。

(三)辅导员的工作有利于对学生心理问题的辅导与跟踪。辅导员从学入学时起便负责管理学生入学前的学籍档案并建立大学生新的档案,学生档案里既有学生详细的家庭住址,也有学生家长的联系电话,还有学生上学之前的学生成绩、操行等方面的记录。这些档案既方便辅导员了解每一学生的成长历程,又方便辅导员与学生家长的沟通,对于有心理障碍的学生,辅导员可根据学生的档案并结合家长或学生高中时代的班主任了解学生成长过程中的一些情况,从而发现学生心理问题的根源,对于已经接受了心理辅导的学生,辅导员也应多与学生家长保持联系,及时跟踪了解学生最新的心理动态,并随时争取适当的方法来帮助解决,辅导员工作的特点可以为学生的心理辅导提供持续性的服务,更好地达到心理疏导的目标。

三、辅导员参与学生心理辅导的方法探讨

9.心理辅导心得体会 篇九

随着大二下学期的到来,我们上个星期上了一堂新的课堂辅导----大学生心理健康辅导,一门十分有趣,有用的课程。通过学习,我知道了所谓的心理健康是指这样的一种状态,即人对内部环境具有安定感,对外部环境能以社会上的任何形式去适应,也就是说,遇到任何障碍和因难,心理都不会失调,能以适当的行为予以克服,这种安定、适应的状态就是心理健康的状态。

而作为大学生,通过学习我了解并认识到,心理健康就是对生活和学习有乐观的心态,有正确的自我主观意识,能很好地把握自己,控制自己的情绪,和同学们关系和谐,很好的融于集体,能很好的适应环境,包括学校的学习生活环境,以及即将迎来的未来社会上工作的环境,也可以在学习和恋爱之间权衡的很好。

其实没上这堂辅导课之前,对于我来说,几乎跟每一个同龄人一样,似乎都觉得自己最了解自己。然而,随着对这堂心理健康课学习的深入,我渐渐认识到以往的看法存在着很多的偏颇,比如,在走上坡路时,也就是顺境时,总是把自己估计得过高,似乎一切所求的东西都唾手可得,往往把运气和机遇也看作自己能力的一部分而喜不自禁,甚至有些骄傲自大,自以为是,结果就像老师上课说的往往会吃很多亏,比如高中是班长,到大学理所应当的认为自己也应该是班长,结果没当成;在逆境时,又往往把自己估计得过低,把所遇到的困难和不利条件统统看作自己的无能,以至于做什么事总是很极端,比如有时自卑,不敢谈恋爱,不敢跟陌生人讲太多话,等等。以上这些都是我需要学习改进的地方。

经过这堂对心理健康课的学习之后,我逐渐发现想要了解自己其实并不难,除了要做一个冷静的现实主义者,一个理智的唯物辩证理论者,更重要的是要学会如何调整自己的心态,学会自我心理调试,做到心理健康,我总结如下:

1.学习是学生的第一要务,在大学学习中要时刻保持浓厚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学习是大学生的主要任务,有了学习兴趣就能够自觉地跃入浩瀚的知识海洋里邀游,拼命地吸取新知识,发展多方面的能力,以提高自身素质,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这一点在老师讲来就是要学会自学,自学必备的知识技能,自学并自考一定的必要技能考试,这一点要学会积极地自学能力,好好地利用图书馆。

2.保持乐观的情绪和良好的心境,大学生应保持积极乐观的情绪、愉快开朗的心境,对未来充满信心和希望,当遇到悲伤和忧愁的事情要学会自我调节,适度地表达和控制情绪,做到胜不骄、败不馁、喜不狂、忧不绝。只有做到这一点才能更好地去学习生活。3.保持和谐的人际关系乐于交往心理健康的学生乐于与他人交往,在交往中能用理解、宽容、友谊、信任和尊重的态度与人和睦相处。通过人际交往,使他们能够认识大学生的社会责任,培养遵守纪律和社会道德规范的习惯。增强心理适应能力,能与他人同心协力、合作共事,与集体保持协调的关系,保证大学生心理的健康发展。

4.保持良好的环境适应能力。对大学生心理产生影响和作用的环境包括生存环境、成长环境、学习环境、校园环境等。

5.要为自己设立一个目标,学习的知识和精力越多,将来工作和学习就能越发的得心应手。6.要学会感恩,包括对自己身边的亲人,老师,同学。感谢他们的养育之恩,教育之恩和知遇之恩。

在渐渐了解自己之后,我发现自己以前总是在怨天尤人,不仅如此,还喜欢把一件小事考虑的很复杂。但是现在我发现从课程中所学习的心理学的知识在我脑中结成了一张大网,活生生的经历时时接受着理论的检验。我学会了忍耐,学会了宽容。我的性格,为人处事的方式,甚至价值观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慢慢开始学会如何去关心他人,处理事情时开始考虑的周到了些。逐渐开始观察、理解朋友的心理,情绪上的变化,并力所能及的给予一些心理上的疏导,和言语上的安慰,以缓解朋友和自己轻度的心理上的问题,也许这些“微乎其微的事”不值得一提,但从小的行为的改变,可以看到心理健康辅导课对我大的影响。在这最近的几天中,我发现自己在不断地成长着。我很感谢给我将这堂课的老师以,是她让我懂得了许多许多„„

虽然这堂心理辅导的课程结束了,或许现在它能带给我的感悟还很不全面,更多的未吸收的东西得靠我自己去悟,去体会。让我明白了人生的首要课题:保持心身健康,心理健康的影响因素,心理保健的方法;学会如何适应大学生活,如何规划我的大学生活,了解到大学生不一样的学习方法,并逐渐适应自觉学习,自我学习的方式,了解到大学生情感与健康种种问题及调节方法;学习了大学生的自我意识的培养后,有意识地塑造健全的自我意识,更科学地了解自己,更充分地认识真实的自己;学习了个性健康后,知道了更多有关大学生的个性:气质,性格,能力,这就是人格的培养;当然,大学生能力的培养是很重要的,能力与活动紧密联系,能力又会影响活动的效果,而培养大学生的个人能力,又要做到建立和优化合理的知识结构,积极参与实践活动,注重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同时,通过学习我也加深了对同学的认知,更融洽了同学间的关系;也熟悉人际关系与交往的方法与艺术,对自己以后的人际交往有一定的帮助。对于很多大学生都会关心的问题:大学生恋爱。对恋爱方面的知识,虽然不是陌生的,但是老师给我们剖析地更彻底,的确大学生恋爱现状让很多人忧心,由于刚上大学,又对恋爱的向往,大都为了寻求精神寄托、寻找学习动力、追求浪漫,也有盲目攀比、满足虚荣心的、满足好奇心的,或许因为这样丢失人脉的部分机会,但是,我同时也觉得就像老师说的那样,应该活出真实的自己,把握好爱情,学习,生活这大学的三大主旋律。

总之,大学生要做到心理健康,争取身心健康是关系到成才与否的头等大事。只有健康的心理素质和健康的生理素质相结合,加之其他积极因素的相互作用,大学生成才就有了可靠的内在条件。

10.心理健康辅导员培训班学习心得 篇十

近日,我参加了xx消防总队举办的心理健康辅导员培训班,培训过程中,我主要学习了基础理论、个体辅导、团体训练等方面的内容。培训中,授课老师深入浅出地讲授了心理健康辅导员必须掌握的知识技能,课下,学员之间积极开展座谈交流,我感到受益匪浅。

一是学习氛围浓厚,个人业务素质得到提升。

来之全疆15个地、州、市62名政工干部汇集在这里,一起学习,一起探讨,相互比拼。开训的第一天,新疆泰能培训学校校长、心理辅导专家杨再雄老师为全体参训学员讲述了心理学当前发展现状,心理健康辅导员在部队管理教育中的实际操作,并针对消防部队实际,专门设计了一堂信任之旅的心理团体培训。通过教员、专家教授的专门讲解、引导和启发,提升了知识层面、扩展了思维角度。学习的过程中,我们争分夺秒、集中精力,以积极的态度投入到每一次上课学习中,认真听讲、勤于思考,认真钻研理论知识,努力吸收所学的内容,使自身对心理学基本原理及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表现,具备心理健康教育的职业道德和基本素质等方面知识有了一个全新的认识和了解,自身政治工作业务素质得到了进一步提升。

11.学生心理健康辅导心得 篇十一

关键词:中学生 心理问题 防范 学校心理辅导

中图分类号:G44

随着中学生心理问题的不断增加以及素质教育的需要,党和国家出台了一系列相关的文件和政策,强调了学校心理辅导的重要性,指出了对中学生进行心理辅导的迫切性和必要性,同时也指明了中学生心理辅导工作的目标和方向。中学生的心理辅导应以全体学生为对象,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预防学生心理问题的出现。如等到学生出现心理问题后,在对其进行心理辅导,不仅对学生的一种伤害,同时也增加了教师的工作任务和工作难度。因此在学生出现心理问题之前对其进行防范,并形成一定的心理健康辅导模式,对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来说至关重要。

学生的心理问题的产生有一个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必须贯彻预防为主的方针,如已发现有出现心理问题的可能,应及时采取措施,使学生的各种心理问题在量变的过程中得以解决。因此有必要探寻一种以防范学生心理问题的学校心理辅导模式。在此提出心理健康教育-心理辅导-心理咨询三级预防模式。

1心理健康教育

此处的心理健康教育是指从整体出发,面向全体学生的,以普及心理健康知识,提高学生自我保健意识为目标的教育,这种整体的、普遍的心理健康教育对心理问题的防范起着最基本、最重要的作用。它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开设心理课

开设心理课,以班级为单位,发挥课堂教育的主渠道作用,系统性的向学生传授心理健康知识,帮助学生掌握一般的心理保健知识,学习自我调节的方法,预防心理问题的发生。因此心理课是防范学生心理问题的主要且有效的途径之一。

(2)开展丰富多样的学生活动

学生活动是学校生活中重要的一部分,在活动中学生的适应能力、人际交往能力、意志品质等均得到了发展,有助于学生形成积极向上,乐观的心态。如与心理健康有关的征文比赛、手抄报比赛、心理剧比赛以及一些体育活动、文艺活动,均有助于学生释放学习压力,宣泄不良情绪,从而对学生心理问题的发生起到了预防的作用。

(3)建立学生心理档案

建立学生心理档案是了解和掌握学生心理健康水平最直接的方法。建立学生的心理档案并不只是一个结果,而是学校心理辅导中的一种方式,它必须最大限度的发挥作用,因此教师应充分重视,并根据结果发现学生中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改进措施,及时解决。

(4)与其他学科相互渗透

由于条件的限制,心理学给学生带来的帮助存在一定的局限,因此在其他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使学生掌握科学文化知识的同时提高心理健康水平。学科渗透要求教师要有心理健康教育的意识[1],能够根据学生的心理规律进行教学,并在教学中有意识运用心理学的理论和技术。学科渗透可包括教学活动的多个方面,如课堂气氛的营造,学习动机的激发,学习习惯的培养等[2]。

(5)与班主任工作相结合

一定程度上来说,心理教师总是“势单力薄”,他们很难随时了解全体学生的动态,有时甚至处于被动的地位。而班主任与学生朝夕相处,承担着对学生的全方面的管理和教育[3],对学生也有充分的了解。学生在出现严重的心理危机前,会以一定的方式表现出特定的行为,如个性突然改变,学习成绩下降,自我封闭等[4]。一旦学生出现上述行为,班主任应高度重视,及时给与学生关心和帮助,将问题解决在萌芽时期。

(6)与家庭教育相结合

家庭是学生成长的重要阵地,家庭环境、教养方式等都会影响学生的心理健康。精神分析认为,童年经验对个体性格的发展有很大的影响。因此学校可通过家长学校、家访方式帮助家长了解心理健康知识[5],掌握青少年心理发展常识,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保持良好的亲子关系。

2、心理辅导

此处的心理辅导仅就团体辅导而言,面向全体学生中的部分个体,他们具有相同特征,或出现相同问题,对其进行辅导和帮助,预防潜在问题的出现。心理辅导从小团体出发,对心理问题的防范起着完善和强化的作用。它主要包括以下几种形式:

(1)专题讲座

处于青春期的中学生,有些问题具有群体性特点,如毕业生的考试焦虑、学习压力,新生的入学适应,人际交往、青春期心理等。在这些方面,学生都或多或少的存在困擾。因此通过专题讲座的形式,向学生讲授相关知识和应对方法,使学生对问题有初步了解,以免问题出现时束手无策。

(2)团体辅导

对于有些问题,仅仅一次辅导或讲座并不能解决问题,因此有针对性的实施分类型的团体辅导是帮助学生的另一种方法。教师可根据学生的发展特点及实际情况提出相应的辅导主题,每个主题由浅入深设计2-5次活动。全校学生可打破班级、年级的限制,选择自己感兴趣的主题。通过这种方式组织起来的团体,学生之间有共同的兴趣或问题,交流更加主动和积极,有助于学生的共同成长。

(3)心理班会

心理班会和心理课一样是以班级为单位展开,但不同的是心理课每班的授课内容相同,而心理班会可以根据自己班级的实际情况,举行不同主题的班会,通过对某一主题的探讨,提高学生的认识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3、心理咨询

此处的心理咨询是指个体咨询,即学生与心理教师一对一的咨询,可以是面对面的,也可以通过网络或电话等其他方式。心理咨询是从每一个学生出发,关注学生个体,对象常常为那些已经出现一定心理问题的学生,这些问题对学习和生活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但并未达到心理疾病的水平。一旦确认学生已患有心理疾病或精神障碍,应及时转诊,使其接受专业的心理治疗或药物治疗。心理咨询对心理问题的防范起着补充和补救的作用。

中学生的心理辅导模式应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改进和完善,从而更好为学生服务,帮助学生防范心理问题,增进心理健康,最终达到自我实现。

【参考文献】

[1]. 叶存春,李顺龙,梁尔.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初探[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2003, 3(6):154-160.

[2]. 吴增强. 论现代学校心理辅导模式[J].教育研究. 1998,(1):42-47.

12.如何对学生进行心理辅导 篇十二

一、心理咨询准备

老师在对学生进行心理咨询时, 虽然面对的是自己比较熟悉了解的学生, 但还是要注意选择适当的咨询场所与环境。例如, 应选择比较安静的地方或房间, 并有适当的日常用品, 如饮水器具、洗脸盆、毛巾或纸巾等。另外, 老师应准备的纸、笔等, 以做咨询记录。

二、咨询关系的建立

如果老师与学生关系密切, 学生一般能向老师吐露真情, 但亦不排除学生自我封闭的情况。老师应与学生建立起互相信赖的咨询关系, 给被咨询学生留下好印象, 并向学生保证遵守咨询原则, 保守秘密, 取得学生的信任。

三、咨询过程中的基本技能

1. 倾听的技术。

咨询过程中是以倾听开始的。老师对学生进行咨询, 主要形式是谈话。所以, 首先要学会倾听的技术。倾听是建立良好关系的决定性因素, 细心倾听本身即是一种治疗。要想说服别人, 为别人提供帮助, 就首先要听别人讲。因此, 要对学生的讲话有兴趣, 态度诚恳, 听其弦外之音。在倾听过程中一般不要做评价或道德判断, 特别是不要打断对方的谈话, 但要有反馈, 做出言语的或非言语的反应, 通过简单的口头应答或表情动作以表示接纳、理解。

2. 询问的技术。

在谈话的过程中, 学生可能有一些思想顾虑为不愿讲出全部缘由, 或可能不知哪些内容对心理咨询者有用而舍本逐末, 忘记重要内容, 也可能心情紧张而不知所云。这时, 老师应通过启发诱导而使谈话向自己所需要的方向进行。这种询问方法主要有开门见山法、间接法、迂回法等, 要尽量避免判断性评价和追究性表述。

3. 回答与释义。

在学生讲述一些问题时, 老师应明确对方告诉你什么问题并做好应答准备, 尽量使用简短的话做简单的应答使交谈流畅、自然。注意过渡性语言的使用, 避免交流处于沉默状态。同时, 要使用释义性语言, 当对方表达不清时, 要尽可能用简单的话语把对方的目的表达出来, 这也让对方感到你已理解他。

4. 沉默现象的处理。

在交谈过程中, 沉默现象经常发生, 老师应把握沉默的性质和原因, 打破沉默。交谈沉默主要有创造性沉默、自发性沉默和冲突性沉默等形式。创造性沉默是来访者在交谈过程中对他自己刚才所说的话、所体验到的感觉的一种反应。这时咨询者一般不要说什么, 等待并注视对方, 以示了解对方的思维活动, 并以自己非言语性行为为对方提供所需要的时空。自发性沉默是一种对方不知说什么好的情境。这时老师应判断其沉默的性质, 打破沉默, 让对方告诉你他在想什么。冲突性可能是由于害怕、愤怒或愧疚而引起的情境。面临这种情境, 老师要以真诚的态度与学生相处, 表达自己的想法, 并利用沉默, 打破僵局, 使交谈正常进行。

5. 观察的技术。

心理咨询过程中, 老师应注意对学生面部、身体姿态、手势等的观察, 以了解学生的心理。面部表情的变换是心理变化的反映, 老师应根据这种变化而转移话题。身体姿态在信息交流中起着重要作用, 借助于手势与身体姿势可以表达惊奇、苦恼、愤怒、焦虑与快乐等各种情绪。老师要注意躯体语言对口头语言的补充。另外, 还要对学生的总体印象做出分析和判断, 以此补充对其内心世界的认识。

四、咨询记录技能

在咨询过程中, 要对学生的有关问题进行记录, 以便总结分析。记录是在交谈过程中进行的, 要做好记录与交谈的注意力分配。为做好记录, 应该有早期记录准备, 事先制定好记录表格或询问内容项目。记录内容主要包括如下内容:

1. 来访者的基本情况。

其中包括姓名、性别、年龄、民族、年级、住址、身体状况、学习成绩、兴趣爱好、品性表现、人际交往、个人简历等。

2. 家庭背景。

包括家庭成员的性别、年龄、职业、家庭经济状况、文化程度、家庭内部关系、健康状况等。

3. 个人发展情况。

主要是心理发展情况, 如从小生活的环境、早期经历、家庭重大事件、学习中的重大事件等。

4. 问题的性质。

主要包括目前学生要咨询的问题的性质、产生经过、发生原因、对问题的态度等。

五、咨询指导技能

老师通过与学生交谈, 对问题进行诊断分析, 把握问题的症结, 为来访者做好问题分析, 并制定咨询目标, 进行咨询指导或转诊治疗。

1. 明确咨询目标。咨询双方要明确目标, 分析问题的成因, 制定咨询计划, 实施计划。

2. 实施咨询方案。

在明确咨询目标, 制定咨询计划的基础上, 根据具体方案实施计划, 帮助学生建立自信心, 指导训练方法, 并指出下一步努力的方向。

3. 做出总结。

对本次咨询情况做出总结, 确立下一步的努力方向。若不能解决该问题, 则建议学生转诊。

13.团体心理辅导心得体会 篇十三

一、认识了团体心理辅导及其优势

团体辅导,是在专业教师的指导下,利用团体过程和团体动力的作用,促使个体在人际交往中通过观察、学习、体验,重新评价自己的思想、情感和行为,并可以在安全的实验性社会情境中认识自我、探讨自我、改变自我、调整改善与他人的关系,学习新的态度和行为方式,解决每个成员所面临的成长问题或心理障碍。本次培训之前,我的意识中,更多的是个体的辅导,一对一的辅导,没想到这次是面对200多人的辅导,第一个感触是辅导的面广,第二个感触是被辅导人进入状态快,效果明显,也使我看到了团体辅导的优势。团体辅导以其独特的功能和方式在心理素质训练和心理健康教育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它既能帮助学生个人增强素质和能力、提高心理健康水平,同时又能帮助提高团体的整体协作性和创造性,增强团队的凝聚力和工作能力,提高团队绩效。我想团体心理辅导将会成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一种新的发展趋势。

二、掌握了团体心理辅导的基本技巧

在心理辅导的过程中,有一定的辅导技巧:接纳、倾听、共情。老师首先要做到接纳对方,即无条件的积极关注对方,认真倾听困扰着对方的事情,对其产生共情,感受对方的感受,了解其情况,让对方的情绪得到宣泄,然后一起探讨,最后解决问题。因此,教师要改变一下心态,无条件的采用积极关注着、倾听、共情等方式,真诚地对待别人,促进其人格的健康成长。

三、游戏虽小,作用很大

辅导中的两个小游戏给我印象很深,第一个叫爱的鼓励。这是一个拍手活动,需要在统一节奏下打出节拍,只有很简单的节拍,是12 123 1234 67,别看就这几个简单的节拍,全班同学只要节奏齐,就会打出非常宏大的气势。第二个是用手指演示出风声、小雨、中雨、大雨和暴雨的情形。这两个小游戏体现了团队的重要,体现了团结的精神,它能有效地抓住学生的心,能给人以豁然开朗的感觉。我想在遇到学生注意力不集中或感觉到困乏时,进行这样的小游戏一定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四、通过活动,认识自我在培训中,樊教授给我们练习了很多的活动,每个活动都有着它的心理辅导方面的作用,我举个例子,在让我自豪的活动中,老师给我们每人一张纸,上面有小学、初中、高中、大学和现在这几个阶段,她让我们填出在这几个阶段中自己有哪些值得自豪的事件和引以为豪的原因。之后8人一组,每人轮流对大伙说出自己所填的事件和自豪感的原因。当我们面对互相不认识的人时,勇敢地说出自己的事时,当时给我的感觉是我有自信了,因为我在各个阶段都有另人羡慕的事情发生在自己身上,我也是很优秀的,我从此不再自卑。通过这个活动可以提升自己的自信心,使自己真正的不再自卑,能发现自己的潜能,另外通过这个活动还可以尽快地结识更多的朋友,使我们由不认识到相识,甚至成为朋友。()我想当班主任在接手一个新的班级时,可以采用这种活动,首先让学生觉得自己是一个很优秀的学生,同时也可以使他们很快的和新同学彼此认识,让其他同学较全面地了解你过去优秀的一面,同时也可以使这些互相不认识的同学们尽快的组成一个新的班集体。

通过团体心理辅导培训,使我更加深刻地认识到:团体心理辅导和教育教学工作对于一个学校的发展是同样的重要。在今后的教育教学中我要把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当中,做一名让学生满意的辅导员是我的工作,也是我的追求,我一直在努力,也将继续为之努力。

新课改培训心得体会

14.心理辅导培训心得体会 篇十四

虽然培训时间不长,却使我受益匪浅,以下就谈我个人的一些心得体会。

一、通过自我探究,更进一步认识了自我。

通过自身的特征,发现自己的优点和缺点,写出许多条“我是一个…人。”描述自己,对自己进行自我探究,写出自己的理想,爱好、烦恼等,用“我的…”描述出来,从而对自己有一个全新的认识,从中了解自己的心态,是积极向上的还是自卑的,有无需要改进等。人无完人,首先我们要接纳自己,树立自信心,要发扬优点,克服缺点,经常查找自身的不足与过失,不断地充实和完善自己。

通过说说选择做教师这个职业的原因,工作中快乐与不快乐的事情,结合当今社会剖析自己的一些想法,经过大家的讨论和专家们有针对性的引导,使部分教师打消了想换工作的念头,也更使我坚定终身从教的信念,当一名教师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但当一名优秀的教师让学生、同事、领导和家长等都喜欢的老师,不是很容易的事情,而我们应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忠于自己的事业,执著追求,无怨无悔。

二、认识了道德问题与心理问题的区别。

以前,一直以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做错的事情都是道德上的错误,因此一直教育学生不可以这样或者那样,觉得学生来学校学习,完成作业,上课认真听讲,和其他学生和睦相处等都是学生应该做到的,也是必须做到的,而学生不做作业,打架、厌学等都是不应该的,就是学生的错,老师应该批评,教育其做好。但通过心理辅导后,再来分析这些问题学生,有些是他们心理上存在着一定的心理问题,而不是道德上的问题。因此,老师要根据学生的情况,具体分析,采取适当的方法,解决学生所存在的问题。

三、与人交往,要学会换位思考,做到宽容理解。

心理辅导课上,老师教我们站在不同的角度看待一些事,正确处理自己与父母、亲友、师生之间的关系,尤其通过许多案例,让我加深了理解,增长了见识。使我们懂得了:无论是与亲人还是朋友交往,都要把握好方法,彼此遇到意见上的冲突、摩擦或误会,要学会换位思考,要宽容他人,理解他人。不论与任何人相处,都相存心公正,一视同仁。要用赞赏的观点看待人,遇到矛盾时,要多想他的优点,多想他在学习生活中给予自己的帮助和带来的好处,要敞开心扉,坦诚相待,无所顾忌地进行心灵的沟通,从而达到共识和相互理解。无论遇到什么事情,只要站在别人的立场或他人的角度看待事情,友善待人,才能处理好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使我们的身边少一些怨恨和争吵,多一些关爱与温暖。

四、心理辅导的基本技巧:接纳、倾听、共情等。

在心理辅导的过程中,有一定的辅导技巧:接纳、倾听、共情。说说很容易,但真正要做到完全接纳那些有心理问题的学生很困难。当有心理问题的学生需要帮助时,老师首先要做到接纳对方,即无条件的积极关注对方,认真的倾听困扰着对方的事情,对其产生共情,感悟对方的感受,了解其情况,让对方的情绪得到宣泄,然后一起探讨,最后解决。因此,教师要以积极关注的良好心态无条件的接纳,真诚的对待,正确把握心理辅导的基本技能与技巧,促使其人格的健康成长。

五、通过交流、游戏等活动,充分发挥心理辅导的功能 在有意识过程中,专家们除了讲解心理辅导的理论与技术之外,都特别重视设计集体交流的平台,并精心设计了一些游戏活动。我体会到所设计的每项活动都有着它心理辅导方面的作用。例如,当让我们面对全体参加培训的人员介绍自己,或针对一个话题,分组或团体围坐一圈轮流发表自己的见解时,有一种动力促使你勇敢地表白。当自己的见解得到肯定和共享时,能发现自身的潜能,从而不再自卑或胆怯,并且可以很快的结识更多的朋友。通过交流,互相学习,共同有了提高。有针对性的游戏活动能给人以豁然开朗的感觉,它即调节和活跃了气氛,也使人消除了困乏,注意力更加集中,学习兴趣更浓,更有助于对知识点的理解和基本技能与技巧的掌握及提高。又如,在团体心理辅导培训中,老师让大家一个紧跟着一个,后一个人的双手紧紧抓住前前一个人的双肩,然后一起慢慢坐下,形成了一个连环椅,大家相互紧紧依靠,密切协作,齐呼口令,步调一致,一起前行,那种宏大的气势和壮观场面使人留下了很深的印象,这项活动即培养了我们的团结协作能力,也体现了集体主义的伟大力量。我想针对学生相应的进行这样的交流,游戏等活动。更能有效地抓住学生的心,也一定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通过心理辅导培训,使我更加深刻地认识到:心理辅导和教育教学工作对于一个学校的发展是同等的重要。心理辅导是教师与学生共同成长的过程,只有心理和生理都健康成长的学生和教师,师生关系才能能和谐发展,才有利于促进教育教学工作,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促进学校的长足发展。

15.学生心理健康辅导心得 篇十五

一、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维护“指导-疏导-引导”模式的思考

模式, 是现代科学技术中普遍采用的一个术语, 应是理论和实践之间承上启下的“中介”, 一方面它可以对活动进行指导, 使维护者在深远的背景中思考与设计维护活动, 另一方面它又为实践提供操作程序和策略, 方便心理维护。因此, 心理健康维护模式是心理健康维护理论和实践的中介, 是在一定理论指导下为实现特定的目标而设计的较为稳定的程序及其实施方法的策略体系。

辅导员是高校教师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高校从事德育工作, 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在大学生日常学习、生活中辅导员是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的组织者、实施者和指导者, 是大学生的人生导师, 是大学生健康成长的知心朋友。

指导—疏导—引导模式是一种全方位的、集多种教育形式为一体的、以学生成长发展为主的维护模式。在这种模式中, 辅导员首先通过指导全体学生学习心理知识, 了解学生心理发展的规律和特点后进行相关活动的开展;其次对个别心理有问题的学生进行心理疏导;最后在整体意义上对大学生心理健康行为进行正确引导, 使学生具有提高自我意识和自我改进的能力。思想政治教育、丰富文化生活、创新管理方式和打造网络平台是实现大学生心理健康维护不可缺少的部分, 通过这些措施, 消除心理困惑, 矫正心理行为, 促进他们在生活、学习、交际、适应能力方面发挥内在潜力, 逐渐成熟和成功。

二、高校辅导员在“指导-疏导-引导”模式构建中的作用

高校辅导员是与大学生接触时间较多、对大学生的生活、学习和情感等方面的问题了解得较为全面和直接, 在维护大学生心理健康工作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和优势。从辅导员层面分析, “指导”是为了普及心理健康知识, 防止心理疾病;“疏导”是为了完善心理调节, 防治心理疾病;“引导”是为了培养良好的心理品质。通过前面的两个环节, 逐步引导学生培养健康心理, 并使之成为一种行为习惯, 最终形成良好的心理品质, 真正实现“助人自助”。

(一) 指导性作用

在心理健康维护中, 高校辅导员是维护的主导力量, 学生是接受维护的能动体。辅导员要指导学生学习相关心理健康知识, 指导学生开展一些心理维护活动, 使其愿意学习、学会学习, 愿意开展、学会开展心理健康维护, 帮助学生克服学习、生活和其他方面的心理障碍, 提高学习效率, 维护心理健康。

(二) 疏导性作用

心理疏导就是利用心理学的知识改变人们的心理认知、情绪、行为和意志, 实现消除症状、治疗心理疾病的一种方法。高校辅导员首先要学会听, 做出色的听众:一是会听, 倾听时要耐心、专心, 不可浮躁。眼睛要平和地看着学生, 表情要稳定、真诚, 不时地以点头或微笑的方式, 给学生的倾诉以鼓励, 轻易不要插话, 不要打断学生的思维, 切忌三心二意。二是听什么, 听出学生的心理问题, 听出导致他心理异常的原因, 默记学生说的每一件事, 思索其造成学生心理压力的根源和危害, 并暗中对其加以归类, 以便下一步进行分类疏导、点拨, 以平衡学生的心理, 优化学生的心境。其次要学会说。语言是人们在社会生活中表达思想交流感情相互沟通的主要工具, 也是辅导员对学生进行心理疏导的主要工具, 通过有针对性的语言交流疏导学生早日摆脱心理困境。

(三) 引导性作用

大学生心理健康维护最终要通过引导大学生种种行为进行。辅导员应教育学生正确认识人生, 要有敢于迎接挫折和解决问题的勇气。要确立科学的世界观和人生观, 树立坚定的信念, 为实现远大理想和抱负而拼搏。要逐步引导他们对生活有较高层次的理解, 明确人生的意义和价值, 树立积极的人生态度, 保持进取向上的个性, 培养适应和改变恶劣环境的能力, 锻炼他们既忍受磨难又坚忍不拔、积极进取的良好意志品质。因此, 高校辅导员应通过对大学生的价值取向、行为方式、生活理念和思想行为等进行正确引导, 从而达到心理素质的全面优化, 保持心理健康, 健全人格的目的。

三、大学生心理健康维护“指导—疏导—引导”模式的实现原则

(一) 价值维护为主的原则

价值观是人对人生的意义、人生的追求、人生的理想和价值取向的根本表达, 是人为自己的人生所建立的标尺, 是人为自己定下的人生理想, 是人精神世界的核心。它对人们的社会活动起着行为导向或规范的作用。总的来说, 当代大学生的价值取向主流呈积极、健康向上的态势。但市场经济的负面效应反映到精神生活中, 对大学生价值取向不可避免地产生一些消极表现, 如价值观的功利性、世俗化、个人主义、享乐主义等倾向。因此, 高校辅导员在当前这样一个多元文化的时代背景下, 对大学生心理健康进行维护, 以价值维护为主, 建立一个合理正确的当代大学生价值导向的内容体系, 确立一个健康而且正确的主流价值取向, 有效对大学生心理健康进行维护。

(二) 自我教育为主的原则

心理健康维护从根本上说, 是个体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完善的过程, 外力只是辅助力量, 真正的动力来自个体内部, 源于个体的自我教育和自我管理。因此, 高校心理健康维护者必须转变传统的心理健康教育观念和模式, 给大学生提供“引导”、“选择”, 而不是“说服”、“灌输”。对大学生的心理教育和心理辅导应着重倡导自我教育, 着眼于充分调动他们自我教育、自我管理的积极性和自觉性, 引导他们主动参与到心理健康维护的各项活动中, 潜移默化地提高心理的自我保护意识和自制意识, 从而维护心理健康。

(三) 人人维护的原则

一方面, 在全社会大力倡导身心健康理念, 营造浓厚的舆论氛围, 引导人们认识身心健康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使心理健康维护成为贯穿每个人一生的自觉行为习惯。每个人都可以在身心健康中寻找足够的机会发展自我、完善自我, 从一个目标向另一个目标不断迈进, 从而帮助人们在他们的生活工作领域中不断获得成功, 塑造出更丰富、更积极、更有创造力的人生。另一方面, 激励学生积极参与各种有益身心健康的活动, 鼓励大学生从我做起, 主动参加有组织、有系统的相关活动、使每一个人心理健康。

四、大学生心理健康维护“指导-疏导-引导”模式的实现策略

(一) 结合思想政治教育

心理健康维护与思想政治教育在具体目标上虽然侧重点不同, 但终极目标是一致的, 都是为促进人格的健康发展, 高校心理健康维护必须与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 把心理健康纳入学校思想政治教育体系中。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1. 制订计划。

首先, 制订出行之有效的实施计划, 成立以辅导员为组长, 以班级干部为组员的领导小组, 带领学生认真学习实施计划及相关理论, 要求学生有条不紊地按照制订的实施方案在班级内开展活动。其次, 要求每位学生每周写一篇活动案例或调查报告, 及时总结经验, 在班级每周举行的心理维护活动中交流, 以便取长补短, 从而更好地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进行维护。

2. 科学调查学生心理健康知识学习现状。

高校辅导员可以采用学生学习知识状况问卷调查的方式, 在全班范围内以组为单位对学生的“学习动机评价”和“学习技能评价”进行调查, 调查后对学生的“学习动机”进行概括、归纳, 对学生的“学习技能”进行重点分析, 根据调查结果在班级内有针对性地开展学习指导。

3. 指导学生进行心理健康知识学习。

辅导员根据大学教育的特点和大学生心理发展的规律, 通过各种途径开设心理活动辅导课, 指导学生获取学习心理健康的初步知识。

4. 指导学生开展心理健康维护活动。

辅导员可以举办班级“心理健康知识论坛”, 制作心理知识小报, 通过班风环境影响, 加强对心理知识的宣传和普及;开展“学习心理素质优秀学生”评选活动等。还可以创造一些特定的环境, 开展一些体验教育活动。把他们放在“一定场合下”锻炼, 培养各种适应能力, 促使他们在充满生机与活力的五彩缤纷的世界中, 把压力化为动力, 把自己培养成学习和生活中的强者, 以备将来以成功者的心态走向社会。

5. 学会疏导。

首先, 要重视学生的心理需求。任何学生, 无论其天赋如何, 学习基础如何, 作为一种生命的存在, 他都是可贵的, 他都是有心理需求的。重视学生的心理需求, 并尽可能地满足学生的心理需求, 学生的心理便不会太躁动、太压抑, 心理问题便少了。其次, 要重视与学生的心灵交流。苏霍姆林斯基指出:“请你记住教育首先是关怀备至的、深思熟虑地、小心翼翼地去触及年轻的心灵。”因此, 辅导员在对学生进行心理疏导时, 要用心、细心、耐心, 注意多与学生交流, 同时为学生提供尽可能多的鼓励和引导。

(二) 丰富文化生活

当前, 大学生生活方式呈现出多元化、多样化、个性化、开放性等特点。其中, 有些生活方式是不健康的生活方式, 容易导致心理不健康。高校辅导员应及时发现并通过有效的措施加强教育引导。首先, 可以从大一开始, 通过实行有针对性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和心理健康教育, 对大学生进行科学人生观教育, 从思想上武装他们, 增强大学生抵制腐朽生活方式侵蚀的能力和辨别能力, 打好思想基础, 使大学生及时学会适应大学新生活。其次要加强学校各种社团的管理, 引导大学生科学安排自己的课余闲暇生活。还要通过加强班文明集体和文明宿舍的建设, 在全校范围内形成健康的文化环境, 倡导文明、健康、科学的生活方式。

(三) 创新管理方式

有效的管理方式, 可以使心理健康维护工作事半功倍。

1. 构筑“2点3”体系。

“2”是抓好两个时间段的心理教育工作, 组织好新生和毕业生离校教育。点是辅导员要有针对性地开展点对点的心理引导教育。“3”是指抓好三项建设, 即宿舍、班级、社团的建设。

2. 注重群体引导, 积极构建心理咨询工作网络。

建立健全大学生心理咨询中心, 建立起面谈咨询、电话咨询与网上咨询相结合的心理咨询工作体系。特别是网络的作用, 不能忽视, 利用网络优势, 开辟心理网站, 通过心理咨询、心理辅导、心理治疗, 从而进行行为引导。

3. 开展心理健康调查, 建立心理档案。

开展心理健康调查是做好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基础, 为了提高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意识, 加强对心理问题学生的早期预防、早期发现和早期干预工作, 辅导员可以把学生的心理问题分成几类, 在班级分门别类进行建立档案。通过开展心理普查及心理档案建档工作, 为学生心理问题的早期预防、早期发现和早期干预提供第一手资料。

4. 建立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体系, 力求做到及时对有严重心理问题的学生进行心理危机干预。

辅导员在对新生进行心理普查后要及时开展访谈工作, 通过访谈发现要进行心理干预的学生, 采取相应措施, 及时进行行为引导, 对这些学生进行心理干预, 为帮助学生解决心理危机发挥有效的作用。

(四) 打造网络平台

首先, 可以在校园局域网上建立班级的心理健康维护网站, 使之成为辅导员和学生联系的新纽带。通过举办网上心理健康讲座、开辟网上心理论坛、开展网上心理健康教育征文等活动, 广泛宣传和普及心理健康知识, 以精彩的动感画面和丰富的内容吸引学生参与, 培养大学生正确的心理健康理念。其次, 要重视网上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在线咨询和辅导的整体配合, 利用网络为学生提供更为便捷的服务, 使他们通过对该课程的学习, 掌握正确上网的有关知识, 了解沉迷网络的危害, 增强自我保护的意识, 提高上网行为的自控能力。

高校辅导员通过对大学生群体心理知识学习和活动开展上的指导, 部分学生心理问题的疏导, 再到群体意义上的行为引导, 实行“指导—疏导—引导”相结合的心理健康维护模式。走近学生, 用眼睛发现学生在成长中暴露的问题;了解学生, 用大脑思考学生存在问题的思想根源;教育学生, 用平等的参与和学生一起快乐成长, 从而更好地维护大学生心理健康, 使大学生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徐娟, 苑立军, 周艳娟.中国传统文化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维护[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2007, (05) :121-123.

[2]赵凤伟.高校辅导员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维护[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 (人文社会科学版) , 2008, 36 (04) :470-472.

[3]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2004]16号文件.

[4]张耀灿.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7:220-243.

[5]李玉玲, 汪艳丽.大学生心理健康现状及态度的调查研究[J].旅游学刊, 2004, (S1) :133-137.

[6]沈云林.当代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及其维护[J]长沙大学学报, 2003, 17 (01) :77-79.

[7]王丽君.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三大保障[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04, 31 (06) :172-175.

上一篇:以脚步为题的议论文作文下一篇:保洁员服务礼仪规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