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委员会会议记录

2024-10-08

学术委员会会议记录(精选14篇)

1.学术委员会会议记录 篇一

校学术委员会委员:

根据xx市教委发布的《xx市教育委员会关于部属高校申报xx市重点学科(第二期)工作的通知(沪教委科〔xxxx〕16号)》文件精神,我校正在积极准备xx市重点学科申报工作。为使我校在此次xx市重点学科的申报工作取得较好成绩,将于本周日(6月10日)召开学术委员会会议,会议将对各院系申报的xx市重点学科材料进行审议。

会议分文、理科两组进行,每位学科带头人将根据本学科申报的材料向学术委员会汇报,请各位委员根据自己学科性质参加相应的小组会议。

时 间:6月10日下午1:00

地 点:文科组,办公楼小礼堂

理科组,逸夫楼431会议室

会议重要,请各位老师安排好工作,准时出席。

学科办

xxxx年6月4日

2.学术委员会会议记录 篇二

广东省土木建筑学会环境艺术专业委员会换届暨“建筑与环境的和谐共生”为主题的学术会议于2008年12月20日下午在广州市流花路120号东方宾馆八楼南国宴乐厅隆重举行。会议由广州市设计院顾问总建筑师、中国工程设计大师郭明卓主持, 共有七位嘉宾作了精彩的学术报告。其中:中国工程院院士、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院长、博士生导师何镜堂教授的报告主题为“建筑与雕塑的和谐统一的”;中山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袁奇峰教授的报告主题为“面向21世纪的广州城市中心体系探索”;广州越秀城建国际金融中心有限公司总经理、教授级高级建筑师黄维纲的报告主题为“珠江新城西塔项目建设与管理介绍”;深圳金粤幕墙装饰工程有限公司总工程师杨江华的报告主题为“超高层玻璃幕墙的发展趋势”;美国HBA设计公司董事胡伟坚的报告主题为“酒店室内设计实务”。广州城建开发设计院有限公司是本次会议的承办位。 (孙明华供稿)

3.学术委员会会议记录 篇三

会议听取了2009年中国科协学会学术工作总结以及2010年工作要点汇报。同时对中国科协学术与学会工作专门委员会2009年的工作进行了总结并提出2010年工作计划,会议审定了第十二届中国科协年会议题、分会场设置、大会报告人等相关内容。会议还审议并通过了关于增补宋永华同志为中国科协学术与学会专门委员会委员的提议。

会议由中国科协副主席、中国科学院常务副院长、学术与学会工作专门委员会主任白春礼主持。中国科协书记处书记、学术与学会专门委员会副主任冯长根出席会议。学术与学会专门委员会委员王海波、朱明、张开逊、陈运泰、周建平、钱七虎、高福、沈爱民、游苏宁、肖宏等参加了会议。中国科协学会学术部部长沈爱民,副部长杨文志、朱雪芬分别就学术与学会的有关工作作了汇报。我会常务副会长梁勇、副会长张荣明列席了会议。

4.学术委员会会议记录 篇四

一、会议时间:

12月4日(周五下午)

13:30---14:00 签到

14:00---17:00 学术讲座

二:参会人员:肾病委员会全体委员及肾病专业各级医务人员

三、授课内容及专家:

1. 肾病综合征治疗新进展 开封市155医院 主任医师 侯长安

2. 痛风肾的中医治疗 开封市中医院 主任医师 韩素萍

四、会议地点:

开封市中医院B区门诊楼五楼学术报告厅

五、联系电话: 18637889018

0371-25616609

开封市中医药学会

5.学术委员会会议记录 篇五

高等学校经济学教学指导委员会秘书处

由教育部高等学校经济学教学指导委员会主办,西南财经大学承办的第一届中国经济学教育学术年会暨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经济学院院长联席会议于2006年10月25日-26日在西南财经大学隆重举行。出席本次会议的有教学指导委员会顾问、主任委员、副主任委员、委员,19位财经类院校的校长、50多位经济学院(金融学院)院长、系主任,正式代表共93人,列席会议的代表115人。经济学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委员南开大学逄锦聚教授、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人民大学林岗教授主持了会议。四川省副省长柯尊平教授,教育部高教司副司长杨志坚博士,四川省教育厅厅长涂文涛教授,西南财大党委书记封希德教授出席了开幕式。会议以“科学发展、创新模式、提高质量”为主题,研讨了当前和今后时期经济学教育教学的重大问题,取得了重要成果,是在经济学教育发展的关键时期召开的具有重要意义的会议。

教育部高教司副司长杨志坚博士在开幕式上作了重要讲话。他指出,本次会议是为促进我国高等学校经济学教学的发展,针对新情况、新问题召开的一次重要会议。他分析了目前我国经济学类高等教育的现状及经济学人才培养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与挑战,围绕经济学学科的建设和教学工作,提出了三点意见:第一,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学学科专业建设。第二,必须以社会需求为导向,进一步调整经济学的专业和结构,更新经济学教学内容,优化课程体系,努力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创业能力、就业能力和创新能力。要应对经济全球化挑战,深化教育体制改革,认真研究我国经济发展现状,认真思考高等教育发展的趋势,结合经济发展和行业的要求,从本校办学的历史、条件、区域等实际出发,分层分类培养人才。第三,必须全面加强素质教育,使受教育者既成人,又成才,有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要重视综合素质的培养和提高,重视校内外实习基地和实验室建设,重视案例教学,重视创新意识、创新精神的培养,重视大学生外语综合应用能力的培养和提高,不断提高学生的国际竞争力和交流能力。

经济学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南开大学逄锦聚教授以《树立科学发展观,以提高质量为中心,妥善处理经济学教育教学和人才培养中的关系》为题,经济学教学指导委员会顾问、南京大学洪银兴教授以《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理论创新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为题,经济学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中央财经大学王广谦教授以《金融学科教育教学改革》为题,作了主题演讲。

为开好会议,经济学、国际经济与贸易、金融学、财政学、统计学五个学科组进行了大量调研,形成的调研报告在大会上做了交流。

会议认真分析了近些年来我国经济学教育教学取得的成绩和面临的形势,充分肯定了以吴树青教授为主任的上届教学指导委员会所做的卓有成效的工作,经过充分讨论,在一些重大问题上形成了共识。

会议认为,在过去的多年内,我国经济学教育教学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第~,坚持了以马克思主义特别是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持了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第二,经济学教育的规模迅速发展,培养了一大批社会需要的高素质人才。目前,全国在校的经济学本科生已达85万人,全国715所本科院校中有624所院校设了经济学门类的专业。第三,教育教学改革取得了明显进展,人才培养质量有明显提高,特别是最近几年加强了大学生的综合素质教育,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有较大提高。第四,教育思想,教育观念更加明确,贯彻教育方针的意识明显增强。

会议认为,在新的形势下,经济学教育面临新的挑战,一些问题需要加强研究并在实践中解决:一是在我们国家教育规模总体扩大的背景下,如何分类指导,发挥各校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办出特色;二是如何进一步改革人才培养的模式,提高教学和人才培养质量;三是如何妥善处理改革和发展的关系,妥善处理进一步加强中国经济学教学与借鉴世界文明成果的关系。

会议明确了今后经济学教育教学的指导思想,指出,当前和今后长时期内经济学教育教学必须坚定不移地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持马克思主义的与时俱进,真正实现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践相结合即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在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和西方经济学的关系上,要处理好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和借鉴西方经济学的关系,把二者统一到回答和破解中国现代化建设和改革开放重大问题上来。当前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特别是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实践提出了许多新的理论命题,这些重大问题有待于经济学从理论上做出阐释。要通过探索和回答这些重大问题来推进经济学理论创新和发展。要努力纠正个别学校曾一度出现的重西方经济学教学而轻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教学的倾向,要引导学生加强对中国经济的学习和研究。

会议明确了今后经济学教育教学的中心任务,指出,今后经济学教育教学的中心任务是树立落实科学发展观,提高教育教学和人才培养质量。围绕提高质量,必须妥善处理经济学教育教学和人才培养中的五大关系:一是全面贯彻教育方针与突出经济学教育专业特点的关系;二是经济学教育中的规模、结构与质量的关系;三是学科专业建设、科研与教学的关系;四是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加强中国经济理论教学与借鉴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的关系:五是规范要求,分类指导与发挥优势、办出特色的关系。会议就教指委今后工作进行了讨论。

会议指出,新一届经济学教学指导委员会在指导思想上坚持三个不动摇:即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不动摇;坚持吸收一切人类的文明成果,深化教育改革,培养创新人才不动摇;坚持提高教学质量、为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服务不动摇。要做到六个坚持:一是坚持以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学教育教学。二是坚持贯彻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坚持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的方向。三是坚持以提高质量为中心,妥善处理质量、结构之间的关系,提高质量是今后经济学教育教学的重中之重。四是坚持以创新精神解决当前教育教学中遇到的实际问题。五是坚持深化改革,加强建设,加强管理,办出特色。六是坚持改革开放,大胆吸收人类文明的优秀成果。

会议决定,第二届经济学教育学术年会由辽宁大学承办,主题是:经济学门类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改革。会议对西南财经大学为本次会议做出的贡献表示感谢!

(本文执笔:周立群)

6.东南大学学术委员会章程 篇六

发稿时间:2015-04-1

5(暂行)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推进中国特色现代大学制度建设,规范学术委员会的组织和行为,提高我校教学、科研水平和服务社会能力,加快世界一流大学建设,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高等学校学术委员会规程》、《东南大学章程》等相关法律法规和规范性文件的规定,结合我校实际情况,制定本章程。

第二条 东南大学学术委员会(以下简称学术委员会)是学校的最高学术机构,统筹行使学术事务的决策、审议、评定和咨询等职权。

第三条 学术委员会致力于发挥广大教师和科研工作者在教学科研工作中的主导和骨干作用,坚持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维护东南大学学术声誉,倡导学术自由,维系学术价值,发扬学术民主,鼓励学术创新,树立优良学风,推动学术进步。

第二章 组织架构

第四条 学术委员会由学校不同学科、专业的教授及具有正高级(含)以上专业技术职务的人员组成,并应有一定比例的青年教师。

学术委员会人数为25-29的单数,根据学校学科、专业情况与实际需要,可适当增减委员名额。

学校可以根据需要聘请校外专家及有关方面代表,担任特定学术事项的特邀委员。校外特邀委员不占学术委员会委员名额,除特定事项外,校外特邀委员不参与学术委员会日常工作。

学术委员会设主任委员1名,副主任委员若干名。学术委员会主任委员候选人由校长提名、副主任委员候选人由主任委员提名,并经学术委员会选举产生。

第五条 学术委员会可就教育教学、学科设置、学术发展、学风建设与学术道德等事项设立若干专门委员会,具体承担相关职责,并向学术委员会报告工作,接受学术委员会的指导和监督。

学校教学委员会、学位评定委员会原则上依据学校授权及各自章程独立自主开展工作,业务上接受学术委员会的指导和监督。

第六条 学术委员会设立秘书处,负责协调处理学术委员会的日常事务,包括联络服务委员、组织安排会议、督办检查有关事项等。

第三章 学术委员会委员

第七条 学术委员会委员的产生,应当经自下而上的民主推荐、公开公正的遴选等方式产生,由民主选举等程序确定,充分反映基层学术组织和广大教师的意见。

学校根据各学部实际情况,确定每个学部拥有的学术委员会委员名额。院(系)首先采用公开报名、全体教授投票、党政联席会决定等程序推荐1—2名委员名单。在此基础上,各学部召开学部委员会会议投票选举产生推荐人选。

正式当选的学术委员会委员,由校长任命和聘任。

担任学校及职能部门党政领导职务的学术委员会委员,不超过委员总人数的1/4;不担任学校及职能部门党政领导职务以及院(系)等基层学术组织主要负责人的教授,不少于委员总人数的1/2。

特邀委员由校长、学术委员会主任委员或者1/3以上学术委员会委员提名,经学术委员会审定后确定。第八条 学术委员会委员的选举、推荐过程接受广大教师的监督。如有举报或异议,学校应在接到举报或异议之日起5个工作日内组织专门工作组进行审查,工作组应在组成之日起15个工作日内完成审查并将审查结果予以公布。

第九条 学术委员会委员应具备以下基本条件:

(一)遵守宪法法律,学风端正、治学严谨、公道正派、坚持原则;

(二)学术造诣高,在本学科或者专业领域具有良好的学术声誉和公认的学术成果,工作在教学科研第一线;

(三)关心学校的建设和发展,热爱学校教育事业,具有较强的议事能力和决策能力;

(四)身体健康,能够保证时间正常履行学术委员会委员职责;

(五)学校其他规定的条件。

第十条 学术委员会委员享有以下权利:

(一)听取学校相关职能部门关于与学术事务相关的有关管理制度、信息的报告、解释或说明;

(二)就学术事务向学校相关职能部门提出咨询或质询;

(三)在学术委员会会议中自由、独立地发表意见,讨论、审议和表决各项学术决议;

(四)对学校学术事务及学术委员会工作提出建议、实施监督;

(五)学术委员会章程和学校规定的其他权利。特邀委员根据学校的规定,享有相应权利。第十一条 学术委员会委员应履行下列义务:

(一)遵守国家宪法、法律和法规,遵守学术规范、恪守学术道德;

(二)遵守学术委员会章程,坚守学术专业判断,公平公正履行职责;

(三)按时参加学术委员会会议及有关活动,积极讨论相关学术议题;

(四)学术委员会章程和学校规定的其他义务。第十二条 学术委员会主任应履行以下义务:

(一)负责学术委员会的建设及日常管理工作;

(二)召集、主持学术委员会会议,确定会议议题;

(三)根据委员会全体会议讨论结果做出决议;

(四)提名副主任人选和推荐列席会议人员;

(五)履行一般委员所履行的义务。

学术委员会主任因故不能履行上述义务中的(一)、(二)、(三)项,可以委托副主任委员履行。

第十三条 学术委员会委员因下列情形,经学术委员会全体会议讨论决定,不再担任学术委员会委员:

(一)本人书面申请辞去委员职务;

(二)在任期内退休、工作变动或调离学校;

(三)连续两次无正当理由缺席学术委员会会议;

(四)严重违法行为或学术不端行为,损害学校声誉或权益;

(五)利用内部信息为自己或他人谋取利益;

(六)因其他原因不适合担任委员职务。

第十四条 学术委员会委员实行任期制,每届任期四年。委员连任最长不超过两届,且连任人数不应超过上届总人数的2/3。如届期未满出现委员缺额,根据缺额委员的产生渠道,依据本章程相关规定予以增补。

第四章 工作职责

第十五条 学校实施以下涉及学术的事项,应当由学术委员会或者其授权的学术组织进行评定:

(一)对外推荐申报重大学术研究项目;

(二)对外推荐科研成果奖项;

(三)评定校内各种学术成果或学术奖励;

(四)评定学校自主设立科研项目;

(五)制订职称评审、高层次人才引进与选拔培养、学术荣誉申报、名誉(客座)教授聘任、国内外重要学术组织任职人选推荐等工作中涉及学术方面的标准或评价指标;

(六)制订学校的学术道德规范、学风建设规定和学术规则,以及相应的工作程序和处理办法;

(七)裁决学术纠纷或受理有关学术不端行为的举报并进行认定、评判;

(八)其他重要学术事务的评定。第十六条 学术委员会审议下列事务:

(一)学校科学研究、对外学术交流合作等重大学术规划;

(二)学校学科、专业及教师队伍建设规划;

(三)学校学术机构设置方案;

(四)学校重大学术项目的立项申请、中期检查和验收;

(五)学校委托的其他重要学术事务。第十七条 学校做出与学术相关的教学科研重要决策时,应当听取学术委员会的咨询意见。学术委员会有明确不同意见的,学校应当做出说明、重新协商研究或者暂缓执行。

第五章 议事规程

第十八条 学术委员会实行例会制度,每学期召开至少1次全体会议。会议议题的相关资料和有关信息数据须提前5个工作日由学术委员会秘书处发送至全体委员,会议由主任或主任委托的副主任召集主持。

根据工作需要,经校长、学术委员会主任委员或1/3及以上委员联名提议,可以临时召开学术委员会全体会议,商讨、决定相关重要事项。

第十九条 学术委员会召开会议,到会人数须达到全体委员人数的2/3及以上,方为有效。

学术委员会议事决策实行少数服从多数原则,以无记名投票方式进行。会议表决时,如无特殊说明,同意票数要达到到会委员人数的2/3及以上,方为通过。

第二十条 学术委员会委员不得无故缺席学术委员会会议,不能出席者应事先向学术委员会主任请假。

第二十一条 学术委员会做出的决定应当予以公示,并设置异议期。出现学术纠纷或在异议期内有异议,学术委员会委托秘书处接受个人和组织的书面申诉请求。

学术委员会应在接到书面申诉之日起5个工作日内成立权威性、中立性的专门工作组,工作组在成立之日起15个工作日内出具处理结果并予以公示。如有必要,经1/3及以上委员同意,可召开全体会议复议。经复议的决定为终局结论。

申述人如对学术委员会终局结论仍不服,可逐级向上级部门进一步申诉。第二十二条 学术委员会成立学术不端行为评判工作委员会,具体负责学术不端行为的评判。评判结果交有关部门按程序进行处理。学术不端行为评判工作委员会由学术委员会全体会议推荐产生。

第二十三条 如果讨论议题确有需要,由学术委员会主任邀请相关专家、职能部门人员、教师及学生代表等列席会议。列席人员具有旁听权以及陈述权,但不具有表决权,其意见作为委员会决策的参考。

第二十四条 学术委员会实行回避制度。在讨论、审议或评定与委员本人及其配偶和直系亲属或者有可能影响审议公正性的其他利害关系人有关的事项时,相关委员必须回避。

第二十五条 学术委员会建立报告制度,每对学校整体学术水平、学科发展、学术研究等学术事项进行全面评价,提出意见、建议;对学术委员会的运行及履行职责情况进行总结。

学术委员会报告应提交教职工代表大会审议,有关意见、建议的采纳情况,校长应当做出说明。

第二十六条 学术委员会会议记录由委员会秘书保管,保存期10年。会议结束后5个工作日内对其形成的决议进行公告,公告由委员会负责发布,委员会秘书负责具体实施。

第二十七条 学术委员会的审定、审议意见,应及时转达相关机构或职能部门;需要学校裁定或处理的,应及时报学校研究决定。

第六章 附 则

第二十八条 学术委员会工作经费由学校根据预算拨款。

7.学术委员会会议记录 篇七

大会将重点交流近年腹部超声诊断新技术。特别是肝脏弥漫性病变、泌尿系统、腹膜后病变等超声领域的新技术、新进展、国内外关注热点展开广泛深入交流及研讨。届时将邀请国内外著名腹部超声专家进行肝脏纤维化弹性成像应用、泌尿系统研究进展、腹膜后疾病诊断新技术进行精彩讲演。欢迎国内广大超声同仁踊跃投稿参会。

本次会议为国家继续医学教育项目, 授予国家级I类继续教育学分10分。

一、会议时间:2013年8月

二、会议形式:1.特邀著名国内外超声专家专题讲座;2.主题发言;3.中青年学术论坛并进行优秀论文评选。

三、会议征文:

(一) 征文内容:1.腹部超声领域基础和临床研究;2.腹部二维超声、彩色超声、腔内超声等临床诊断与研究;3.腹部超声造影、弹性成像;介入超声、三维超声等新技术、新方法研究;4.腹部超声国内外热点与难点研讨。

(二) 征文要求:投稿未曾公开发表文章。全文或800-1000字中文摘要一份, 摘要内容以目的、方法、结果和结论格式书写。

投稿请注明:作者姓名、工作单位、医院地址、邮政编码、联系电话及电子邮件地址。自留底稿, 怒不退回。

(三) 征文截稿时间:2013年6月30日 (以发稿日期为准)

(四) 投稿方式:本次会议将采用电子邮件投稿, 稿件请注明“会议征文”。会议投稿专用信箱:fbcs2013@163.com

(五) 会议联系电话:于德林:13752227609

8.去行政化:从学术委员会改革开始 篇八

今年9月,教育部网站公布6所部属高校制定的大学章程草案。这意味着去年《高等学校章程制定暂行办法》实施后,全国上千所高校中,绝大部分高校在制定章程过程中难产,而就公示的6所高校章程,反馈结果也不尽如人意。有专家认为,6所高校公布的章程与“去行政化”相距甚远。这难免令期盼已久的人们有些失望。

但高校去行政化改革试验的另一扇窗已于2011年悄然开启。

2011年,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公布了调整后的学校学术委员会组成人员名单。除分管副校长之外,此前进入学术委员会的其他两位副校长以及各学院院长、副院长全部退出。与此相呼应,复旦大学、华中师范大学、山东大学等高校,在此前后也都陆续改组了学校的学术委员会,尽量淡化校领导在委员会中的比例和权重。

经过几年的探索,教育部于2013年10月18日就《高等学校学术委员会规程》公开征求意见,征求意见稿中,明确规定学术委员会委员由学校不同学科、专业的教授(含副教授)和其他具有正高级专业技术职务的人员组成,人数应为不低于15人的奇数。其中,担任学校及相关职能部门行政领导职务的委员,不得超过委员总人数的1/3;不担任党政领导职务及院系负责人的专任教授,不得少于委员总人数的1/3。

在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储朝晖看来,高校都设有学术委员会,但大部分都沦为一种形式、一个摆设,缺少实质的内容。表现为在学术委员会中,行政人员起到决定的作用,反而真正的学者没有决定权。值得欣喜的是,经过中南财经大学等高校的现行尝试,这次出台《规程》征求意见稿,更是对学术委员会管理的一次规范,在目前国内高校学术权利和行政权利相对混乱的前提下,向着正确的方向又迈进了一步。

迈出大学去行政化的第一步

徐显明 山东大学原校长

目前,我国高校行政化倾向比较严重。在价值观方面,从“只服从真理”“学术至上”转而成为“管理至上”“利益至上”。以行政为中心,校长、处长、院长几乎掌握了学校的所有学术与公共资源,教授、教师只是被配置的对象,要获得学术资源,就必须获得资源配置权,因此,教授争当处长、院长现象蔚然成风。

另外,我国大学校长同时从事学术研究也是一个普遍现象,大学校长选拔制度是导致“官学不分”的原因之一。目前,大学校长常常从学术精英中选拔,这里面有些人适合当校长,有些人未必就适合。高校去行政化的关键,是要推行职业大学校长制度,校长要和学术研究划清界限,不然,不仅干不好校长,更做不好研究。种种原因造成行政权力在一定程度上替代和侵害了学术的和民主的权力。大学校长退出学术委员会,就是希望能给学术更大自由,推动行政权和学术权分离。

当然,校长退出学术委员会只是在大学去行政化的道路上迈出了第一步,要想真正实现大学行政权力和学术权力的分离,需要一个过程,而非一件事、一个文件就能做到。

学术委员会改革效果初显

邢福义 华中师范大学学术委员会主任

平心而论,虽然校领导大多能以公心对待学术问题,但学术委员会中校领导太多,难免会把行政思维带进来。学术自身发展规律,与行政操作经常产生矛盾,这种现象在很多高校普遍存在。

学术委员会代表学术权力负责评议,校长代表行政权力负责聘用,学术委员会在学术、学科、学者等领域集体决策,可最大化地避免决策失误。

华中师范大学新的学术委员会运行几年来,已初露锋芒。第一次工作会议就对学校二级教授的聘任条件进行了审议并票决。最后结果是新增一项条件,调整了两项条件,并行文成规。过去此类事务是由校党政联席会或校长办公会所代表的行政权力拍板,学术委员会对学者的事情也大多只能提建议,经常是提了也白提。

不仅如此,这个没有校官的学术委员会在一次具体的教授职称评审中发挥了独立于行政权力的作用。当年9月,校学术委员会召开第二次工作会议。学校行政部门在审核二级教授申报资质时,发现有6位教授不符合规定条件,没有参评资格,但学术委员会很多委员认为,其中有些教授的实际学术水平很高。经过外围考察、现场答辩,学术委员会决定跨过“行政操作”的门槛,推荐其中两人参评。最终,经校职称聘任委员会评审,两位教授均高票通过。

这说明学术委员会是认真的、负责的,我们推荐的人选得到了上下认可,赢得更多普通教师的支持,维护了学术公正,同时弥补了学校管理的弊端。

行政与学术不能越位

钟秉林 北京师范大学教授

大学内部存在着两大并行的权力系统。一种是以行政管理组织结构为网络的行政权力系统,另一种是以教授、专家、学者为核心,以学术组织为主体的学术权力系统。

行政权力扎根于权力授予,来自组织的委派或任命,突出照章办事和等级服从,其价值定位是保障大学组织目标的实现,保证教育方针和办学思想得以落实。学术权力是学术组织及学术人员通过各种途径管理学术事务的权力,是大学的内在要求,是大学本质特性的外化,具有松散性、非强制性、自下而上等特点,其价值追求是保证学术标准得以贯彻,学者所从事的学科得以发展,学术人员的学术权力得以保障。大学的行政管理和学术管理协调匹配、共同作用,才能保证大学在整体稳定有序的状态下不断发展和提高。

一所大学组建后,行政权力便相应产生。随着大学职能日益多样化,大学组织的复杂性增强,对行政权力的依赖性加剧,使得行政权力在行使中不断强化。而学术权力的产生和培育相对缓慢,其权威性的树立需要较长时间,其有效履行的组织保障和制度保障均明显弱于行政权力,经常受到行政权力的挤压,这在客观上容易导致大学内部管理的行政成分更重一些。

大学内部的行政权力和学术权力都有其存在的合理性,关键是把它们协调好,不能相互之间出现越位、错位或失位。现在的突出问题是,行政权力对于学术事务干预比较多,行政权力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学校资源的调配,甚至以行政决策代替学术决策。解决这一问题,一要进一步明确行政权力和学术权力的界限,严格限制行政权力放大或对学术权力进行干预;二要确立学术本位的观念和意识,充分尊重学者与学术组织在学术事务决策中的作用,高度重视并切实发挥学术权力在学术管理活动中的主导作用,积极营造尊重学术的大学文化;三要强化学术民主制度建设,健全校务委员会、学术委员会、学位委员会、教学委员会等相关制度,保障学术人员能充分参与大学管理和决策,切实享有对学术事务的主导权;四要充分保障大学教师和学生权益,完善“以教师为主体的教职工代表大会”制度,明确规定教代会的职责并确定学者代表的比例,使教代会的组成真正反映高校各种利益群体的要求,将教职工参与学校民主管理和监督的权力落到实处,同时要高度重视学生群体对学校事务的参与;五要改善大学行政管理方式方法,克服官僚主义作风,尽快实现大学行政管理从官本位向学术本位转变,从以行政管理为主导的高度集中的管理模式向行政管理与学术管理相结合的管理模式的转变。总之,就是要推动学校行政管理部门能够真正以教师、学生和学术为中心,主动为教学和科研服务,做到行政权力和学术权力相互匹配、相互协调、相互制约、相辅相成。

学术委员会如何成为最高学术权力机构

熊丙奇 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

教育部制订高校学术委员会规程的用意是为落实教育规划纲要,推进中国特色现代大学制度建设,完善高等学校学术管理体系,充分发挥高等学校学术委员会在高校学术事务中的作用,其对学校领导担任学术委员会的限制,也是为了推进当前高校学术管理去行政化。可在笔者看来,真要学术委员会发挥作用,仅限定领导委员的比例,是远远不够的。要让高校学术委员会成为学校最高学术权力机构,需要从三方面努力。

其一,学术委员会委员实行民主选举。目前,我国已有不少高校成立了学术委员会,可学术委员会很难发挥学术管理作用,原因在于学术委员会的委员往往由行政部门委派,或者某些行政岗位的教授“当然”地担任学术委员,这样产生的委员,显然无法代表学术群体的利益、主动参与学术事务的管理和决策,而只会对委任的行政上级负责。如果委员产生的机制不变,仅仅调整领导所占的比例,委员们“对上负责”的工作思路并不会有根本变化。

其二,学校行政领导实行学术利益回避。简单地说,担任行政领导就不再从事学术研究。近年来,我国一些大学在推进行政权和学术权分离,办法之一就是校领导退出学术委员会,这其实并不是真正的学术权和行政权分离。在国外大学的学术委员会里,校长照样是委员之一,这并没有妨碍学术自治,这是因为学者担任校长之后,从学术利益回避出发,往往不再从事学术研究,因此不会通过学术委员会为自己谋求学术利益,校长参与学术委员会,会更好地执行学术委员会的学术决策。在行政领导继续从事学术研究的情况下,退出学术委员会只具有象征意义,而且,学术委员会可能成为行政领导更好谋求学术利益、声誉的“工具”——领导已不参加学术委员会,学术委员会作出的让领导获得某一学术声誉的决策,比以前领导参与学术委员会作出类似决策,更有“说服力”。

其三,学术委员会完全独立运行,不受行政力量影响。此次规程明确规定,学术委员会“对涉及本校教师、学生或者其他相关人员的学术不端行为,组织具有权威性和中立性的学术评价组织,进行认定,作出校内终局裁定。对违反学术道德的行为,学术委员会可以直接作出撤销或者建议学校相关部门撤销当事人相应学术称号、学术待遇的决定,同时,可以向学校相关部门提出对当事人的处理建议。”要做到这些,学术委员会必须有独立运行的空间,假如学术委员会不独立,挂靠在学校某个行政部门之下,是否启动学术不端调查,要听行政的指令,这怎么可能使学术委员会成为最高学术权力机构?举例来说,某个学校的校长涉嫌学术不端,学术委员会可根据调查结果,直接作出撤销校长学术称号的决定吗?还是不会启动调查,以及即便启动调查,也为校长的不端行为辩护?另外,规程提到“直接作出撤销或者建议学校相关部门撤销”,这也就给行政干预学术决策留下了空间,要是学术委员会建议撤销,可学校行政部门不接受呢?学术委员会有何办法?

9.中国农业科学院学术委员会章程 篇九

第六届学术委员会第一次会议审议通过

2007-9-12 12:51:33 来源: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了繁荣农业科学技术,促进学术民主,加强学术指导,充分发挥专家在重大决策中的作用,成立中国农业科学院学术委员会。

第二条 中国农业科学院学术委员会是院长实施学术领导的最高学术评议、评审和咨询机构。

第三条 学术委员会的工作职责是:

1、对国家农业科技发展规划制定、农业科技计划设计及其组织实施、农业产业发展与结构调整等提出意见和建议。

2、组织国内外大型学术交流活动,倡导和组织全国农业科研大协作。

3、审议中国农业科学院的科技发展规划,论证重大科技项目,讨论学科建设、科研机构设置与调整等重大问题。

4、对人才培养和创新团队建设等进行评价、建议与推荐。

5、评审中国农业科学院科技成果奖。

6、对涉及学术问题的重要事项进行论证和咨询,评议和裁定相关的学术道德问题。

7、对研究所学术委员会工作进行指导和管理。第二章 组 织

第四条 学术委员会设常务委员会,由主任委员、副主任委员、秘书长、学部主任、副主任,以及部分学科代表组成。常务委员会设主任委员1人,由院长兼任;副主任委员2~3人,由主任委员提名,常委会表决通过;秘书长、副秘书长各1名,由主任委员指定,负责常委会日常事务管理。

第五条 常务委员会的职责是:

1、主持学术委员会全体会议休会期间的日常工作。

2、对学术委员会全体委员负责并报告工作。

3、讨论审议工作计划、工作报告,组织学部开展活动,不定期编发工作简报。

4、对中国农业科学院科技成果奖初评结果进行复审、评议和最终评定。

5、研究和决定其它重要事项。

第六条 学术委员会根据工作需要,可以设名誉主任委员、名誉委员等。名誉主任委员由学术委员会原主任委员担任,名誉委员由历届学术委员会部分老委员、院内资深院士等担任。

第七条 学术委员会下设作物学部、动物学部、资源环境与微生物学部、质量标准与农业工程学部、经济与信息学部等五个学部。学部是受学术委员会领导的学科咨询与工作机构。委员按其所从事研究的学科领域,只能参加一个学部。学部每年至少召开一次学部全体委员会议。

第八条 学部推选学部主任1人、副主任2~3人,主持学部工作和学部全体委员会议。学部设秘书1人,由学术委员会委员兼任,协助主任委员开展学部日常工作。

第九条 学部的职责是:

1、对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中的重大农业科学技术问题、发展规划和重大决策提供咨询,对重要研究领域、研究计划、学科发展以及研究机构的学术问题等进行评议和论证,提出建议和意见。

2、酝酿、筹备和组织学术活动,倡议组织农业科研协作。

3、审议学部工作报告和工作计划的完成情况。

4、初评中国农业科学院科技成果奖。

第十条 学术委员会下设学术委员会办公室,作为专门的日常办事机构,挂靠院科技管理局。办公室设主任、副主任,并设处级干部职数1名、专职工作人员若干名,负责学术委员会的日常事务。第三章 委 员

第十一条 学术委员会委员由中国农业科学院的院、所两级有关领导、两院院士、科学家代表等院内专家,以及聘请的地方农业科学院、中国科学院、有关高等院校及相关业务主管部门等院外专家组成。院外专家比例原则上不超过委员总数的1/3。

第十二条 院内委员产生办法:按遴选委员、推选委员分别进行。

1、遴选委员:在职院领导、两院院士(资深院士除外)、研究所(含研究生院、出版社,下同)行政一把手、机关主要业务部门领导为遴选委员,由学术委员会办公室提出建议名单,提请院长审定。

2、推选委员:院属各研究所按照委员候选人推选名额,由科技人员酝酿,提出差额选举委员候选人名单;召开科技人员大会,无记名投票选举产生委员建议名单(按得票多少排序);所长办公会议或所务会议研究产生报院学术委员会的候选人建议名单(排序),填报《中国农业科学院学术委员会委员候选人信息表》(另发),正式行文报学术委员会;学术委员会研究审查有关材料,拟定委员会组成人员名单,提请院长审定。

第十三条 院外委员产生办法:由学术委员会办公室在相关研究所推荐、建议的基础上,提出院外委员建议名单,提请院长审定。

第十四条 委员的基本条件是:

1、热爱党、热爱社会主义祖国、热爱农业科研事业,认真践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模范遵守、执行党和国家的路线、方针、政策以及法律、法规。

2、在本学科领域有较高的学术地位和影响,道德品质高尚,大公无私,清廉正派,为人师表,拼搏进取,乐于奉献,顾全大局。

3、对本学科的发展前沿和趋势具有较强的宏观把握能力、战略思维能力和文字、语言表达能力。

4、具有高级技术职称。

5、年龄原则上不超过60周岁(两院院士除外),身体健康。

第十五条 资深院士、退休人员一般不再担任委员。

第十六条 委员的权利和义务是:

1、在学术委员会内部任职中,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在决议学术委员会重大事项时,有表决权和建议权。

2、免费获取中国农业科学院学术委员会编印的工作简报和有关书刊。

3、参加学术委员会及有关学部活动,承担并完成交办的任务。

4、为中国农业科学院及研究所的学科建设、人才与团队建设、科学技术创新与发展等工作提出具体建议和意见。

5、维护中国农业科学院形象和声誉,在学风建设、学术活动和科研工作中起楷模作用。

6、对学术委员会会议上讨论的问题及过程履行保密的义务和责任,由于泄密而造成不良后果的,承担相关责任。

第十七条 学术委员会委员每届任期五年,可以连任。原则上连任不超过三届,连任人数不超过上届委员总数的2/3。学术委员会换届时院内、外委员产生程序同“第十二条”、“第十三条”。

第十八条 学术委员会委员在任期内调离工作岗位或因出国等原因离开岗位一年以上者,即自行解聘委员资格,由学部主任提议并提出增补人选,报学术委员会审批并颁发聘书。第四章 议事规程

第十九条 学术委员会一般每年召开一次全体会议,由主任委员主持,或由主任委员委托的副主任委员主持召开;全体会议休会期间,由常务委员会代行其职责,由主任委员根据需要召开常务委员会会议;学部会议由各学部根据需要不定期组织召开。学术委员会召开的各类表决性会议,应出席委员达2/3以上时方能举行。

第二十条 学术委员会会议在决议重要事项时,均采取民主集中制的原则进行决议。需要学术委员会表决的议案,应以无记名投票方式作出决定,须达到投票人数的2/3通过方为有效。学术评议事宜可根据情况采用记名或无记名投票方式表决。在学术上,按照“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注意听取和保留少数委员的意见。

第二十一条 工作纪律

1、因特殊原因不能出席学术委员会有关会议时,事先向学术委员会办公室请假。

2、提交学术委员会讨论的议案,主任委员可指定一名或几名委员提出初审意见后再交全体会议审议。

3、学术委员会作出的决定,在异议期内如有人提出复议,先由秘书处征得半数以上委员的同意,可召集全体委员进行复议。经复议通过的决定不得再行复议。

4、在讨论、评定、审议与委员或其直系亲属有关的事项时,实行委员迴避制度。

5、院有关职能部门负责人可以列席学术委员会会议并参与讨论,但不参加表决。第五章 研究所学术委员会

第二十二条 研究所学术委员会是由所内外具有较高学术造诣的专家代表组成的、所长实施学术管理的学术审议、评议和咨询机构。

第二十三条 研究所学术委员会设主任1名,副主任若干名。主任可由研究所行政一把手兼任,也可由研究所学术委员会选举产生,副主任由主任提名并经研究所学术委员会全体委员选举产生。

第二十四条 研究所学术委员会组成人员规模:在职科技人员总数200人以上的研究所学术委员会委员数原则上不超过29人,100~200人之间的原则上不超过19人,低于100人的原则上不超过13人。

第二十五条 研究所学术委员会换届程序和委员产生程序:研究所行政一把手、两院院士、科研处处长(兼学术委员会秘书)为当然委员;所外委员由研究所学术委员会主任提名,民主选举产生,一般不能少于1名;其他委员,以研究室为单位民主酝酿,提出差额选举候选人名单;在科技人员大会民主推选的基础上,所务会议形成报院审批的学术委员会组成人员建议名单。换届时应保留不少于1/3的上一届委员会委员进入到新一届学术委员会,并注意学科、专业、年龄等的平衡。

第二十六条 委员在任期间退休或离开工作岗位一年以上,即自行解聘其委员资格;对不能履行职责的委员,由研究所学术委员会提出解聘、调整和增补委员建议方案,报院学术委员会批复。

第二十七条 研究所学术委员会在业务上接受院学术委员会的归口管理和指导。

第二十八条 研究所学术委员会可依据本章程制定研究所学术委员会章程及管理细则,报院学术委员会备案。第六章 附 则

第二十九条 修改本章程须由院长提议,修改方案经学术委员会审议表决和院长办公会审定后方可发布实施。

第三十条 本章程由院学术委员会办公室负责解释。

10.学术委员会会议记录 篇十

--通大附中首届学术委员会成立大会发言稿

汪建华

尊敬的领导、各位同仁:

大家好!

徜徉于美丽现代的校园,我们通大附中的硬实力有目共睹;但一个学校的命脉最终还是决定于它的软实力,而学术发展就是其中至关重要的一环,所以我们通大附中的学术委员会也就应运而生了。

学术委员会的章程已在校园网上公示,在此,我就不一一赘述。众所周知,学术研究在推动学校改革与发展方面占据的作用越发凸显,学术水平的高低已经成为衡量学校办学水平和办学层次的重要指标。因此,我们学术委员会全体委员将首先发挥智囊团的作用,立足于学校的发展,审议学校学术发展(包括教师队伍建设)的长远规划,参与教学、科研改革方面的重大决策与实施,敢于真实地表达自己的意见,更好地促进学校的学科建设和学术繁荣。努力实现我校3-5年内成为“市内一流、省内有影响、全国知名”的具有国际视野、特色鲜明的优质高级中学的美好愿景。

其次,我们将关注每一位教师的成长。回顾自己多年来的教学生涯,我深知,一名优秀的教师要想在课堂上激情四射,神采飞扬,师生和鸣,就必须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地深入研究教学,让思想引领教学,正所谓“要给学生一杯水,教师需有长流水”。而我们每一位教师又都是学校理念的演绎者,是现代文化知识的传播者,所以,我们更要在各自的专业领域与时俱进、漫漫求索。基于此,我们学术委员会委员除自己追求卓越外,还应发扬伯乐精神,帮助学校发掘、引进、扶持、培养新人,建设一支结构合理、高素质、高层次、高水平的教师队伍。我们会着眼于每一位教师的个性发展,制定短期规划和长远规划,力求让每位教师在通大附中的舞台上寻找到自己的定位,提升职业幸福感。我们会协助审定教师申报的课题和课程,并提供力所能及的支持和帮助;我们在审核教师专业技术职称评聘中的学术成果、诊断和评估教师的教育教学行为时也一定会做到公开、公平、公正,维护学校教师在学术上的正当权利。当然,我们也反对任何形式的学术不端行为,若有发现,严肃处理。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通大附中这艘教育之轮已经扬帆起航,而我们在座的每位都是它乘风破浪的力量。我相信:我们每一位通大附中人都有着不畏艰难,精益求精的精神。我希望:我们每一位同仁都能积极参与学校的学术活动,追求卓越,快乐创造,服务教学,共同打造一个众心所向的幸福家园,提升学校的品位和核心竞争力。我坚信:我们通大附中一定会成为教育沃土的奇葩!

谢谢大家!

11.学术委员会会议记录 篇十一

一、开幕式与主题发言

开幕式由江苏师范大学音乐学院院长马东风主持,江苏师范大学党委书记徐放鸣、中国音乐教育学会副会长尹爱青、首都师范大学曹理教授、中国音乐教育学学术委员会主任谢嘉幸分别致辞。

开幕式结束后,谢嘉幸、马东风分别从横向和纵向两个视角,就《音乐教育学学科发展的国际视野》和《音乐教育学学科发展的史料建设》两个议题做了报告。谢嘉幸从“开展学术交流”、“拓展学术视野”、“实施国际合作”和“立足本土走向世界”四个层次,梳理其在投身十载的“中国音乐教育与世界音乐教育接轨”工作中所做的研究与取得的成就。马东风则用珍贵的历史照片并结合自己的亲身经历,回顾了音乐教育学学会1987年成立之初的筚路蓝缕,经过几代音乐教育工作者的披荆斩棘,学会才有了今天的发展与壮大,不断注入的年轻“血液”也使得学会更加朝气蓬勃、充满活力。

二、会场研讨

在五个会场中,围绕“高师音乐课程建设与研究生培养”、“音乐教育学学科建设与发展”、“基础音乐教育改革”三个中心议题在不同层面展开深入研讨,为积极推动我国高师音乐教育的改革与发展献言献策。

首都师范大学音乐学院张玉榛的发言题目是《高师与基础音乐教育双核心培养模式创新研究》,“双核心”指的是高师的教育和基础的学校音乐教育之间的关系,提倡的是通过提高高师教育的质量水平来促进基础音乐教育,同时又通过提高基础音乐教育水平来促进高师音乐教育的发展。此课题关注到了高师教育与中小学音乐教育即普通学校音乐教育的关系,提及了两者的互补作用和相互依存的关系。上海师范大学音乐学院李嘉栋作了题为《用基础教育实践检验高师音乐教师教育类课程的教学质量》的发言,指出要加强师范生参加音乐教育实践活动的力度,这是基础音乐教育改革对高师教师提出的要求。要站在音乐教育的主场上开拓视野,从更宽泛的艺术领域中对学生进行教育法的传授,对音乐与其它相关艺术门类都应触类旁通,做到能够在教学当中游刃有余。四川音乐学院雍敦全《从国家音乐课程标准看音乐教师素质的养成》中指出,面对“新课标”音乐教师应努力提高自身素质,不断地充实、完善自己,使自己成为一名“全能教师”,投身于音乐教育的改革。

中国音乐学院曹军作了《中国传统乐理教学中的中西比较问题》的发言,着重点是探究中西乐理教学的差别,寻找中国传统乐理知识进入课堂的契机。他认为中西乐理是“貌合神离”的,表面上看上去相近、相似,但其深层结构与内涵是不同甚至是截然相反的。曲阜师范大学音乐学院褚灏的《中国古代音乐教育思想与当代音乐教育哲学构建》指出,我国具有丰厚的古代传统音乐教育思想资源,其中蕴涵着诸多关于音乐教育哲学性问题的精辟论述。中国古代乐教思想主要由儒、道两脉构成。纵观两脉的发展流程,尽管它们各有源头,所论各有偏重,然其核心论题都非常重视音乐教育的社会、政治、育德、育人功能,即重视“礼乐教化”、重视通过音乐对人的情感进行培养和陶冶,从而达到“移风易俗”的目的。从音乐教育哲学的立场观之,它们都认为“和”与“乐”是音乐教育最根本的性质,而“致和”则是音乐教育最重要的功能和目的,这应该成为构建当代音乐教育哲学的立足点。伊犁师范学院艺术学院张海彬《音乐教育课程建设初探》中指出教学要因地制宜,对于新疆农村中小学音乐教育提出了四点:滚动改革即验证性,观念第一即方向性,研究团队即全面性,成果转化即价值性。中国音乐学院柴玉青的《从“请上来、送下去”谈起——浅议云南少数民族音乐传承的方式》介绍云南艺术学院实施云南少数民族音乐的课程时,采用了“请上来”——请民间艺人到课堂里面来,“送下去”——师生下去采风,以改进教学内容与方法。

三、硕博论坛

引人瞩目且讨论激烈的是专门为一帮热血青年举办的“硕博论坛”。中国音乐学院喻意《学科之眼——三重交织下音乐教育心理学学科的困惑》中指出音乐教育心理学的母学科是音乐学、教育学、心理学,这三门学科的交织下又产生了音乐教育学、教育心理学、音乐心理学,对于这门纷繁复杂的学科无论从研究方法以及研究目的的定位提出了很独到的见解。中国音乐学院万雨杨《论seminar如何在研究生选修课中更好地开展》中指出seminar课堂的五大作用:1.是承认学生认知差异的教学方式;2.是从授之以鱼到授之以渔的转变;3.是对于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4.作为选修课来说,是各学科对同一个问题的思想碰撞;5.是各专业学生结识交往的平台。首都师范大学音乐学院官林林介绍了委内瑞拉的音乐救助体系,“体系”不仅为贫困孩子创造了别样人生,还促进了孩子与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提高了他们所在社区的人文气息。华中师范大学音乐学院韩林彤在《社区音乐教育研究与发展综述》中主要介绍了三个方面:1.社区音乐教育学科建设及意义。2.社区音乐教育的研究进展。包括对国外社区的音乐探究,对社区音乐教育本体的思考研究、个案研究及现状研究。3.对学科发展建设的思考。完善教育体系,师资力量和硬件设施;发展社区音乐教育的独特性;拓展学科发展思路与时俱进。首都师范大学音乐学院李思敬《教学实践中对课标审美为核心理念的误读》,介绍了学生通过对话、研讨、争论,澄清了教学方式中许多模糊认识。

对于论坛,学生们说:“这次会议给了学生一个发言的机会,增加了自信心,了解到全国音乐教育学学科研究的最新动态与研究生教育的现况,开拓了学术视野,为今后的毕业论文写作奠定了基础。”

四、专家专题发言

中国音乐学院谢嘉幸的《音乐教育研究的选题与方法及其国际发展趋势》,不仅从研究的方法论上对音乐教育学论文的写作规范性问题进行总结,而且概述了目前音乐教育学的国际研究动态。东北师范大学音乐学院尹爱青的《新视野,新探索——“硕博论坛”与音乐教育专业研究生培养》,从宏观上剖析了硕士与博士的培养目标,微观上介绍了东北师范大学硕士、博士的培养方案及其成果。提出研究生培养过程中,相互之间的讨论也是学习的重要环节,提倡建立“硕博论坛”,即每个月由导师选定一个课题,所有学生针对该课题做好准备后,选定时间进行研讨,这种培养模式激发了学生的动手、动脑、动口能力,开扩了学生的学术视野。首都师范大学音乐学院郑莉提出实行“双导师制度(校内导师和校外导师)、双实践制度(教育实践和艺术实践)、双技能制度(专业技能和教育技能)、双服务制度(服务学校和服务社会)”的教育主张。认为在研究生培养方面应注重四个坚持:1.坚持面向基础教育;2.坚持面向未来教育;3.坚持面向知行教育;4.坚持面向个性教育。李方元在《“音乐教育”谈——教育价值视角的历时考察》中强调作为教育主体,专业音乐教育中“人”不可缺失。因为从根本上说,艺术既无法脱离人,也无法超越人,人本身就是艺术的主体和目的。因此,“人”不仅是“教育”的核心,同时又是“艺术”的核心。李妲娜的《奥尔夫教学法的新动态》中说,看一节课的好坏,就看学生的参与程度如何,这是一个重要的衡量标准,越好的课,老师越是幕后的指挥者,这样才能体现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

五、换届及闭幕式

会议最后举行了换届选举工作及闭幕仪式。

两天的会议研讨紧张而有序,大量的信息交流使与会者受益匪浅,给研究生与专家学者搭建了一个平等对话、思想碰撞的平台,无论是主会场还是分会场的讨论,无论是国内动态还是国际视野,无论是学科意识构建还是方法论切入等,都全方位地展现了一派新的学科研究景象,大大提升了音乐教育学学科研究的内质与品格。

大会一致认为,应在新一届学术委员会集体领导下,在全体会员及老师的积极努力下,把音乐教育学学科建设水平提升得更高、更快、更强,为中国音乐教育的事业发展做出应有的更大的贡献。

马东风 江苏师范大学音乐学院院长、教授

戴金来 江苏师范大学音乐学院研究生

12.学术委员会会议记录 篇十二

开幕式后, 由学会第九届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农业部农业机械试验鉴定总站原副书记国彩同研究员主持了学会第十届委员会换届选举, 会议通过民主选举产生了由100名委员组成的新一届中国农业机械学会农机维修分会委员会。刘宪同志当选学会第十届委员会名誉主任委员;学会挂靠单位农业部农业机械维修研究所所长刘庆余研究员当选主任委员, 温芳等18位同志当选副主任委员, 李树军当选秘书长, 潘超然、孙勇当选副秘书长。中国农业机械学会副秘书长张振新同志代表中国农业机械学会宣读了对农机维修分会换届的批复文件。刘庆余主任委员代表第九届委员会做工作报告, 李树军秘书长代表第九届委员会秘书处做财务报告。

会议邀请两位专家做了大会主旨报告, 分别是刘宪名誉主任委员做的“新常态下转变农业和农机化发展方式的思考”学术报告;学会第十届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农业部农业机械试验鉴定总站温芳同志做的“全国农机维修服务能力的研究”学术报告。

此外, 聊城大学机械与汽车工程学院的包春江教授、河北农业大学机电工程学院的郝建军教授、石河子大学机电学院的曹卫彬教授、昆明理工大学农工学院的张兆国教授都做了精彩的学术交流, 会议协办单位向大会进行了企业和产品介绍, 会议由刘庆余主任委员致闭幕词。会后与会代表参观了昆明理工大学校园、校史馆, 考察了现代农业工程学院实验室, 并参观了昆明云内动力股份有限公司。

此次大会不仅选举出了新一届中国农业机械学会农机维修分会委员会, 更促进了全国农业机械维修领域的学术交流, 会议指明了 “十三五”期间农机维修教育、科研、管理等的发展方向, 进我国农业机械维修事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_瓶电国龙业机械苦会衣抓维胗对菩字氷研讨会全员d表大会

i新鑑逸邊M国祕Mfeig丨的傲届遍

主办:里位通■屯国.衣业机既字洽衣机缳mm重设:单_位a昆明理•工■^字

明飼跏.餘¥尔云南省I受权经销商。|诰“公, 司

13.学术委员会会议记录 篇十三

世界中联睡眠医学专业委员会

摘要 2012年本的专业学术热点和最新进展是联合国内外睡眠研究的专业组织,积极开展睡眠医学的学术交流,通过开展科普宣传和临床专业技能培训,进一步推进睡眠医学的学科建设。积极开展面向世界中医药界的标准化建设,已经起草了部分临床实践指南,并等待专家进一步评审。学术发展的主要方向是开展安眠药物依赖性失眠的减药治疗、替代治疗;开展嗜睡的中医评价级发作性睡眠的临床实践,广安门医院在发作性睡眠病的诊治方面已经走在前列,并被某网站列为中国第二,产生了很大的社会效益。

关键词 睡眠医学;替代治疗;标准化

2012年世界中联睡眠医学专业委员会本着推进学科发展为目的,广泛团结中西医从事睡眠研究的专业人士,以科技创新为导向,以科普宣传为引导,以临床实践为基础,使睡眠医学的发展不断向前发展,并在国内外产生了的积极的影响。2012年本的专业学术热点和最新进展是联合国内外睡眠研究的专业组织,积极开展睡眠医学的学术交流,通过开展科普宣传和临床专业技能培训,进一步推进睡眠医学的学科建设。积极开展面向世界中医药界的标准化建设,已经起草了部分临床实践指南,并等待专家进一步评审。学术发展的主要方向是开展安眠药物依赖性失眠的减药治疗、替代治疗;开展嗜睡的中医评价级发作性睡眠的临床实践,广安门医院在发作性睡眠病的诊治方面已经走在前列,并被某网站列为中国第二,产生了很大的社会效益。

2012年,本专业委员会积极组织成员单位参加各种学术活动,组织人员参加第九届世界中医药大会,并进行专题报告会,向海内外中医认识传播中医睡眠医学的理念,介绍中医睡眠医学的新进展。广安门医院心理科&睡眠医学科派出洪兰、刘艳骄、张荣瑞参加世界中医药大会大会,在会议上刘艳骄博士报告了“中国中医睡眠医学研究概况”,本次会议还专门为中医心理学和中医睡眠医学提供 1

了工作坊,刘艳骄博士介绍了“睡眠环境与睡眠环境学”、洪兰博士介绍了“气功与八段锦”,张荣瑞博士生在现场为中外朋友进行了八段锦的教学,此工作坊吸引了70多人参加学习,学习后大家纷纷询问广安门医院开展中医心理学和睡眠医学门诊的一些做法和经验。刘艳骄和洪兰两位医生还专门为当地的人进行了义诊,达到了预期的效果。2012年9月30日,由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中医心理学专业委员会、睡眠医学专业委员会主办,中华全方位养生协会承办的第二届海峡两岸中医心理学•睡眠医学论坛在中国台北顺利召开。来自美国、德国、新西兰、中国香港和中国台湾等国家和地区的150余名专家学者出席了本次论坛。中国国民党主席马英九先生为本次论坛题写了贺词“良医济世”以表示祝贺。

由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睡眠医学专业委员会、北京医学会、空军总医院和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联合主办的2012国家级继续教育项目和全军继续医学教育一类项目“第一期多导睡眠诊断技术高级培训班”于2012年9月13-19日(周四-次周三)在北京空军总医院举办。睡眠医学是近20年发展起来的一门新兴交叉学科,涉及传统的内科学、神经病学、心理与行为医学、儿科学和耳鼻咽喉科学等学科专业。现代睡眠医学最重要的诊断技术(金标准)是多导睡眠图,多导睡眠图学也是目前临床生物信息含量最高的技术,遗憾的是在我国至今没有规范的多导睡眠技术员和多导睡眠技师培训教育体系,极大的影响了临床睡眠的诊断和治疗质量。本次多导睡眠诊断技术高级培训,为国家继续医学教育项目,目的在于提供一个规范化多导睡眠技术人员在职教育课程,全面提高多导睡眠技术人员的基础理论和实践能力。鉴于多导睡眠技术的涉及内容多,实践性强。所以,本次培训教育与以往有所区别:1)采用续贯设计循序渐进的培训方式,1年内完成系统教育课程;2)充分利用信息时代的网络资源,集中培训后继续采用网络教学,以最大减少成本,节约学员的时间;3)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重视实际操作能力;4)培训有详细的教学大纲可指导自学;5)实行严格的考核考试,确保培训质量;5)由于客观原因考核不合格者,可继续接受免费培训,直至达到预定培养目标为止。培训结束后,学员能够按照国际标准高质量完成多导睡眠图的采集和判读、特殊睡眠诊断试验、无创呼吸机临床应用以及系统了解

睡眠医学技术理论,能够独立完成多导睡眠实验室的质量管理体系建设。本次学习班的受训学员均感到培训收获大,内容充实,符合临床实践。

2012年,本专业委员会在广州召开副会长的专题会议研究副会长的分工,确定了各位副会长的工作职权范围及职责。在台北,召开了常务理事、理事扩大会议,提出了2013年的工作建议。

由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中医心理学专业委员会与睡眠医学专业委员会联合主办、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承办的国家继续教育一类项目“全国临床心理睡眠专业技术高级培训班暨中医非药物疗法治疗神志病临床技能培训班”于2012年12月14-16日(周五-周日)在北京广安门医院举办。睡眠健康不仅是医学问题,也是社会问题,关系到个人幸福、组织效率和社会的和谐稳定。据统计,中国有45%的人存在着不同程度的睡眠障碍。与睡眠障碍相关的疾病多达90多种,治疗难度较大,容易复发,持久治愈率较低,药物依赖性不容忽视。睡眠障碍治疗是医院临床医生和心理咨询师经常遇到的难题,仅仅提供单一的药物治疗难以满足日益增长的患者全方位的心理需要。有鉴于此,特邀国内中西医与临床心理治疗方面的顶级专家举办系统的失眠症中西医治疗培训讲座,讲授最新最有效的临床治疗技术特别是临床操作技巧。世界中联中医心理学专业委员会会长,中国睡眠研究会副理事长,世界中联睡眠医学专业委员会常务会长,广安门医院副院长,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TIP治疗技术创始人,中医心理学重点学科和神志病重点专科学术带头人。授课题目:TIP睡眠调控技术治疗失眠症的临床实操技巧。王建平教授,临床心理学教授、博士生导师,精神医学医师,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咨询与研究中心”创始人和第一任主任,北京首都医科大学临床心理系副主任,中国第一批注册督导师,国内CBT治疗著名专家。授课题目:失眠症的CBT治疗的临床操作技巧。刘吉丰教授,中国抗老化学会理事长,台湾台北护理健康大学教授,授课题目:睡眠疾患临床治疗与HRV研究。刘艳骄教授,世界中联睡眠医学专业委员会副会长,广安门医院睡眠科主任医师、研究生导师,中国睡眠研究会中医睡眠医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授课题目:失眠症治疗中如何利用中医药减除西药。王寅教授,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针灸科主任医师,师从田从豁教授(原中国针灸会秘书长)、针灸界名老中医孙伯伦、夏寿仁、于

书庄等人,从事针灸临床工作近三十年,擅长“治络三法”,运用“贺氏三通法” 治疗睡眠障碍疗效显著。授课题目:睡眠障碍的针灸治疗临床经验。王志青教授,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心理科副主任医师,原回龙观医院精神科副主任医师,师从国际著名专家费立鹏教授,卫生部指派专家(参与灾后心理援建工作),擅长应用西药治疗各种失眠症、抑郁症以及强迫症、恐惧症、惊恐发作、疑病症等。在非药物治疗方面擅长应用认知催眠疗法治疗情绪相关的各种心理问题。授课题目:睡眠障碍伴抑郁焦虑的西药治疗临床经验。

本专业委员会成员单位倡导以科研为导向的学术研究,成员单位申报各成员单位申报科技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中国科协的相关课题。累计申报各类课题 项。发表学术论文 篇;其中广安门医院闫雪发表在国外学术期刊《睡眠医学评论》上的学术论文引证因子达到6 分。这是首次在世界睡眠医学学术期刊上介绍中国传统医学对不宁腿综合征的文章,引起广泛关注。

提高睡眠医学专业水平是学术发展的重要一环,本在广安门医院开展面向研究生的睡眠医学专题系列讲座,组织人员积极参加中国的世界睡眠日的活动,各成员单位先后举办 场科普教育活动,并深入社区进行科普宣传活动,使人民进一步认识到睡眠对人体的重要性。

本专业委员会重视技术创新工作,广安门医院率先开展了安眠药物减药治疗方案、替代治疗方案等,提出了抗组织胺类药物替代治疗技术、维生素替代治疗技术、中药替代治疗技术、TIP替代治疗技术等,使很多长期依赖安眠药物的患者得以减药或者替代,提高了患者的生存质量,减少了药物依赖。

本专业委员会提出了睡眠医学2013年工作要点:(1)在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2013年工作计划的指导下,积极开展有关睡眠的学术交流活动,推进睡眠医学在中国的发展。(2)积极组织成员参加在美国举办的第十届世界中医药大会(美国旧金山)(3)积极参与中国睡眠研究会、中国医师协会睡眠医学专家委员会等单位合作联合举办3·21世界睡眠日活动,“关注睡眠,关爱心脏”。(4)加快制定标准的工作,形成《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中医专家共识》、《中医睡眠疾病国际分类》等睡眠医学标准化工作的推进情况。(5)与中国睡眠研究会中医睡眠

14.学术委员会会议记录 篇十四

建筑与土木工程学院学术分委员会自2017年正式组建以来,对照学术委员会章程、学术分委员会规程和分委员会章程组织开展的主要工作如下:

(一)分委员会自身建设情况总结 1、3月份分委员会筹建组建工作总结

根据学校《关于组建皖西学院二级学院(部)第一届学术分委员会指导意见》的要求,随即成立了由建工学院院长、党总支书记为组长的第一届学术分委员会筹建组建工作领导组(成员由建工学院党政联席会议成员、各教研室实验室主任、高级职称教师代表等组成),全面启动学院学术分委员会筹建组建工作。

(1)领导组根据校学术委员会章程、学术分委员会规程和《关于组建皖西学院二级学院(部)第一届学术分委员会的指导意见》,组织制定学院学术分委员会筹建组建工作方案(草案),经学院党政联席会议审定后发布。筹建组建工作方案,明确了指导思想、工作原则、主要工作任务、学术分委员会组成规则、候选人基本任职资格、工作程序与时间安排等,进一步确保了二级学术分委员会筹建组建工作顺利开展。

(2)启动学术分委员会委员候选人遴选推荐工作,组织学院所属教研室、实验室等基层学术单位对照条件民主推选产生分委员候选人,组织候选人填报推荐申请表,经领导组审核、党政联席会议审定后,确定有效候选人名单。(3)组织召开选举会议,差额选举学术分委员会委员,并由学院党政联席会议审定分委员会名单。

(4)召开学术分委员会第一次全体会议,选举产生主任委员、副主任委员,并审议通过特邀委员名单。

(5)分委员会主任委员、副主任委员名单经学院党政联席会议审核后,报校学术委员会核准后公布。

2、分委员会组建以来自身思想建设、制度建设和组织建设小结。

学术分委员会自组建以来,认真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和《高等学校学术委员会规程》精神,依据《皖西学院章程》《皖西学院学术委员会章程》、《皖西学院学术分委员会规程》,围绕学校综合改革和应用型高水平大学内涵建设,统筹、行使对学院学术事务的决策、审议、评定和咨询权,认真完成本工作任务,进一步完善二级学院学术组织体系和运行机制,探索二级学院教授治学的有效途径。

(1)加强学术分委员会运行机制建设

结合建筑与土木工程学院工作实际,加强学术分委员会制度建设,完成了学术分委员会章程的制定,完善了运行机制与决策程序,逐步健全学术评议规则,学术评议过程公开化、专家评审意见第一时间及时反馈,公开学术评议的管理流程。

(2)完善学术分委员会组织体系

结合建工学院工作实际,根据校学术函[2017]133号和学院学术 分委员会工作需要,经建工学院学术分委员会研究,并经建工学院党政联席会议研究决定,在分委员会下设立建筑与土木工程学院教学工作委员会一个专门委员会。专门委员会隶属于学术分委员会,根据分委员会授权具体承担相关职责,接受学术分委员会的指导和管理。

(3)充分履行学术分委员会工作职责

作为学院最高学术权力机构,学术分委员会认真履行其在学院学术事务中的职责,在学科、专业建设,师资队伍建设,人才选拔及培养,科学研究等学术事务中充分行使了决策、审议、评定和咨询等职权,发挥了学术分委员会学术权力,有效促进了学院学术发展。学术分委员会定期召开全体会议,布置重点工作任务,并将每项工作都落实到具体的牵头人和参与人,每次会议都做好会议记录和纪要。这种任务明确、分工负责的工作机制,可以增强委员们的事业心和责任心,充分发挥委员们的主观能动作用和创新精神,促进了各项工作计划得以有效落实。

(4)积极开展科学道德和学风建设、杜绝学术不端行为 以学风宣讲教育为契机,逐步形成了学风建设长效机制,在每一次学术评议中,坚持进行学风宣讲,对每一位参加评议人员进行一次科学道德、学风教育,努力营造求真务实、潜心研究、诚信严谨的学术风气。坚持学术不端行为零容忍原则,杜绝学术不端事件。

(二)履行学术管理职责情况总结

1、根据建工学院工作安排,学术分委员会组织赵宏博士进行应聘面试。2017年4月28日下午在学校教学实验楼微格3教室,由吴坤铭、戈海玉、郝成伟、涂劲松、钱红梅等学术分委员会成员组成的专家对其试教效果和学术水平情况进行考核。党政联席会议依据学术分委员会的考核结果,一致通过向学校推荐引进赵宏博士。对于引进赵宏博士整个过程中,学术分委员会程序规范,公开透明。

2、组织编制并审议《建筑与土木工程学院“十三五”事业发展规划》等六个专项规划。

2017年5月学术分委员会组织编制并审议了建筑与土木工程学院“十三五”事业发展规划、建筑与土木工程学院“十三五”学科建设与发展规划、建筑与土木工程学院“十三五”专业建设与发展规划、建筑与土木工程学院“十三五”师资队伍建设与发展规划、建筑与土木工程学院“十三五”课程建设与发展规划、建筑与土木工程学院“十三五”实践教学建设与发展规划。

3、设立建筑与土木工程学院教学工作委员会。

根据院学术函[2017]133号,结合建工学院实际,经建工学院学术分委员会建议,并提请建工学院党政联席会议研究决定,在分委员会下设立建工学院教学工作委员会,根据分委员会授权具体承担相关职责,接受学术分委员会的指导和管理。

其他未成立的有关专门委员会,学术分委员会兼学院学位评定委员会职责、学院学科建设与学术发展委员会、职称评聘与师资建设委员会和学术道德建设委员会等学院分委员会职责,具体承担有关职责和学术事务。

4、开展2017年教师、实验系列专业技术职务评审审核推荐工作。2017年11月14日学术分委员会全体成员召开了2017年教师、实验系列专业技术职务材料审核评议第一次会议,本学院共有8人申报,其中1人申报副高级专业技术职务、7人申报中级专业技术职务,由于材料较多,学术分委员成员进行了一定的分工,由戈海玉、钱红梅、郝成伟组成专家组进行了听课,对申报人员的教学方面进行打分。其他成员对照皖教人[2016]1号文,对申报材料完整性、规范性、真实性进行认真的审核,并提出修改意见。

2017年11月16日学术分委员会成员葛清蕴、高玉兰、贾如升再次对8位老师修改后的材料进行审核,学术分委员会根据审核评议情况,对申报人形成审核评议意见,提交学院党政联席会议审议;经学院党政联席审议对推荐申报人员进行了公示。

对于2017年教师、实验系列专业技术职务材料审核评议,学术分委员会对每一位申报人员能够做到公正、公平、公开的原则,对于申报材料认真审核把关,充分发挥了其职能作用。

(三)本学院主要学术工作评价

1、学术水平与学科建设发展工作(1)校校合作建设方面

2017年9月29日,皖西学院建筑与土木工程学院与合肥工业大学土木与水利工程学院签约院院合作协议,合肥工大土木与水利工程学院将在师资培养、教学和科研给予建工学院更多的指导和帮助。

(2)学科服务平台建设方面 为响应学校号召,促进实验室和人力资源(教师和学生)服务社会,拟成立社会服务社会平台,以满足教师和学生社会服务实践锻炼、增强学院服务社会的影响、给高层次人才提供创新创业平台和增加学院横向课题经费,成立服务社会平台将发挥重要而又深远的作用。研究筹建皖西学院土木工程检测与加固中心、皖西学院建筑设计咨询公司和皖西学院工程造价咨询公司三个对外服务社会平台。

2、学士学位授予工作

2017春学期,完成我院土木工程专业、建筑学专业、给水排水工程专业2017届508名毕业生的学士学位授予情况审核。

3、教学改革建设与人才培养质量(1)教学重点与创新任务进展情况

1)专业评估已经按照教务处文件要求,提交了建筑学,土木工程和给排水科学与工程三个专业的自评报告,重点就土木工程专业评估做了准备。

2)组织承办了4个赛事:组织参加了2017年第十一届周培源力学竞赛我校获得省团体二等奖,组织参加了2017年安徽省大学生力学竞赛基础力学实验团体赛我校获得省一等奖;组织参加了安徽省第一届大学生结构设计竞赛我校获得省二等奖;组织参加了谷雨杯建筑可持续建筑设计大赛我校获得国赛三等奖;10月份组织承办了工程造价算量大赛,所有赛事已经完成并及时进行了总结。

3)鼓励申报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项目逐渐由非专业相关到现在的专业相关,与专业有力结合,形成了良性循环的第二课堂。通过 创新创业和各类学科竞赛,在提高学生的实战能力方面,取得了良好效果,学生的理论结合实践能力得到大力提升。

4)互联网+大赛完成项目申报47项目,有效锻炼学生创新思维。5)专业特区阶段建设成效显著,土木工程专业学科和平台建设持续推进。

6)深化校企合作育人,根据承诺和人才培养方案的创新课程要求,签订了5份校企合作基地协议,分别是:皖西学院-华筑智城BIM工程教育中心、皖西学院安徽易筑建筑科技有限公司校企战略合作人才培养基地协议、皖西学院安徽水安公司校企合作实习基地、皖西学院安徽华鼎建筑设计院校企合作基地、皖西学院六安自来水一厂校企合作基地,有力的保障了学生的实习。

7)重视课程建设。课程是培养质量的核心,其中土木工程专业和给排水专业以模块教学为目标,重点围绕编制了以项目案例真做为目标的课程大纲。土木工程专业的《材料力学》和《混凝土结构基本原理》2门省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建设了学习资源平台,理论结合实践,在教学过程中加入模型、课内实验等方式使得教学质量有了较好的提高。

2017年申报了校级精品课程《土木工程施工技术》、教研课改项目6项,加上2016年课改项目3项,目前项目的进展顺利,课程改革示范作用渐渐凸显。

(2)人才培养质量

在各类学生活动和竞赛上,积极发动、组织、指导,基本保障校 级活动和竞赛不缺项,承担的活动和竞赛有声色,自主开展的活动和竞赛有特色。

1)举办绿色建筑设计大赛、建筑测量大赛、新老生交流会等多种具有专业性的比赛和活动,展现专业特色。积极组织学生参加职业技能训练比赛,学生参加A、B类赛事获得省级奖励14项。

2)举办 “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鼓励学生申报创新创业训练项目,积极进行创新能力培养。我院学生在第三届互联网+竞赛获省级铜奖2项、校级金奖1项、银奖2项、铜奖1项;获得国家级、省级创新创业训练项目以及研究性学习项目立项若干;胡时同学在2017年团省委“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争做向上向善好青年”主题活动中荣获“创新创业好青年”提名奖。

3)积极引导正能量,多次举办具有人文关怀的活动,如“三八节”感恩活动、“写给一年后的自己”主题活动、“我请老师看电影”教师节等专题活动。这些活动大大提高了大学生的感恩意识,培养高尚的情操。

4)组织学生积极参加学校文体活动,组织开展“雏凤杯”主持人大赛、“五四歌咏”比赛;在校第十七届运动会,我院代表队获得了校团体总分第四名的成绩。

5)2017年我院学生参加全国硕士研究生考试录取率为13%。来自13级土木工程专业213栋307寝室的6位男生全部考研成功,创造了皖西学院考研“金牌寝室”的又一佳话。

4、职称评审制度落实与师资队伍建设(1)职称评审制度落实

为顺利做好我院2017年教师、实验系列专业技术职务评审工作,学术分委员会对申报人的教学、述职等情况进行评议;依据教人〔2009〕1号、皖教人〔2016〕1号和皖教人〔2010〕1号文件对申报人任职资格条件进行审核评议,形成评议意见提交本学院党政联席会议审议。

(2)专业师资队伍建设方面

2017在学校领导支持下,引进同济大学土木工程博士1人,充实完善了教师队伍数量。2017有3名教师继续攻读博士学位。支持教师开展学术交流,2017教师出外交流调研65人次,邀请专家来校报告交流15场26人次;安排学院教师2人到美国短期学习、国内培训9人次和观摩1人次;聘用兼职教授1人。

5、学术道德与学风建设(1)学术道德

组织学习《皖西学院科研经费管理暂行办法》、《皖西学院高水平科研奖励暂行办法》、《皖西学院学术不端行为处理办法(暂行)》等制度。组织专家就学术论文的规范格式、期刊投稿、遵循学术道德与学术规范的重要性等相关内容做了耐心而细致的讲解。

科研任务完成,组织教师积极如实申报相关研究项目。目前建工学院纵向课题鼓励教师积极申报,先后申报国家基金课题4项,安徽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6项。动员教师积极开展横向课题,提升社会服务水平,把工程设计、咨询和测绘等项目纳入科研考核。(2)学风建设

在学风建设上,切实抓好课堂考勤、考风考纪教育、学生文明修身各项基础工作。

1)2017配合学校学风建设工作,深入开展安全管理年活动,加大对学生上课考勤、听课质量、考风考纪等各环节的学习管理和督查。

2)加强学生文明修身,关注学生生活,我院学生会生活部坚持对我院学生宿舍进行两周一次的安全、卫生、文明大检查,促进了我院学生寝室文明建设。

(四)其他工作情况报告

1、结合学院实际,以分委员会名义组织开展的其他工作总结。学术分委员会组织各专业在全面分析、科学论证的基础上拟定2018年学院人才引进计划,经党政联席会议讨论后形成本单位人才引进计划。

2、工作开展中存在的问题。

(1)分委员会组建以来自身思想建设、制度建设和组织建设等方面虽然取得了一定成绩,但根据工作实际仍要不断充实完善。

(2)分委员会在履行学术管理职责方面组织开展了一系列工作工作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在实施过程中创新性工作方面做的不够,仍需不断改进。

(3)围绕学术水平与学科建设等方面分委员会组织开展学术领域方面的工作,虽然已完成2017常规工作任务,但是高水平及 高层次学术领域方面工作实效性有待提高。3、2018年的主要打算与安排。

结合建筑与土木工程学院实际,2018年学术分委员会的主要打算与安排如下:

(1)进一步提升2018学院整体的学术水平,促进学科建设发展。

(2)做好2018年学院学士学位授予工作。

(3)进一步促进学院教学改革建设与人才培养质量提升。(4)根据学院工作安排做好2018职称评审制度落实。(5)根据学院工作安排进一步加强和促进师资队伍建设。(6)进一步做好学院学术道德与学风建设等方面学术领域工作。(7)根据学校及学院2018年工作安排,做好学术分委会其他相关方面工作。

建筑与土木工程学院学术分委员会

上一篇:职工食堂管理制度下一篇:秋的小学优美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