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思想品德课教学案例潘凤清(共6篇)(共6篇)
1.九年级思想品德课教学案例潘凤清 篇一
一、要求学生思想上重视
随着开卷考试的展开, 部分学生认识不到位, 认为“抄书就行”。于是思想上消极应付;上课不专心听讲;对教材基本原理不熟, 主干知识生疏;缺乏对基础知识必要的识记和理解。为此, 老师要加强正面教育和引导, 中考的着重点是考查学生能否正确运用基础知识来认识问题和解决问题, 试题非常灵活, 不可能有从课本或资料中简单移植或“克隆”现成的答案, 学生要注重平时知识的积累。
二、努力采取多种手段激发学生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是探究知识的动力。教师要充分利用教材中的相关链接、观点辨析、材料分析等栏目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课前的序言和正文前的引文, 在教材中不仅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而且还以问题的形式指出了本课或本节的主要内容, 教学中要利用这些附加问题把学生的注意力和兴趣引导到教材的重点上去。
三、教学时以培养学生能力为主
开卷考试加强了理论联系实际的应用能力考查。降低了识记的题量和分值, 教师不能认为掌握基础知识不重要了。其实, 知识是能力的载体, 能力是知识的运用, 考能力也就是对所学基础知识的理解、运用能力的考查。针对考试题型把学生“摆”进试题的情境中, 让学生设身处地的分析和解决问题, 逐步把知识转化为学生的素质。
四、多供以习题, 多进行测试
开卷考试涉及的范围很广:古诗、歌曲、漫画、图表、与社会热点相联系的案例和具有地方特色的材料都能考, 都可以考, 平时应多练多考, 让学生见多识广, 不能因为有的题未见过就认为无从下手而不答或胡答。让学生在练习中巩固, 在练习中掌握。通过做习题来加强解题方法的指导, 教给他们如何抓住关键词来审题和答题, 如何紧扣课本的知识点, 如何结合题中材料来联系实际。让学生把课本上的“死知识”在考试中“活用”出来。
2.九年级思想品德课教学案例潘凤清 篇二
【关键词】九年级思想品德课 教学策略 优化
【中图分类号】G63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11-0178-01
为了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水平,我们要积极聚合有利的教学资源,创新教学理念,优化教学模式,改进教学手段,协调全面推进课堂教学深入开展,实现师生互动学习,让课堂成为生生对话、师生交流的平台,培养学生学习意识,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发展。
一、设计有效课堂导语,激发学生学习热情
课堂教学是开展初中思想品德教学活动的主要形式,作为思想品德教师,要充分利用短短的四十五分钟课堂时间,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而课堂导入,是为课堂教学奠定良好的基础的重要环节,有效的课堂导入,可以快速集中学生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学生积极主动的投入课堂教学活动,因此,我们要设计有效的课堂导语,引导学生迅速进入良好的学习状态,切实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在具体教学中,教师应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与学生实际特点灵活采用导入方式,如:故事导入法、温故知新法、新闻导入法、游戏导入法、诗歌导入法、悬疑导入法、多媒体导入法等。例如,在学习“认识社会巨变”一课时,就可以用故事导入法,以故事的形式将不同时代生活的一些变化,从而让学生更好的理解社会的巨变;再如,在学习“实施科教兴国”一课时,可以将近期国家关于教育的一些最新政策消息导入,让学生感受到所学内容就在身边,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总之,只要运用的导入方式恰当合理,就可以在短短几分钟之内提高整堂课的教学效果。
二、加强课堂互动教学,体现学生主体地位
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加强与学生之间的互动,让学生全面参与到教师的教学活动中,充分增强学生的主体意识。科学的教学观指出:教学不但要根据具体教学内容,而且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思想品德情况、生活经验阅历),在考虑学生内在需要的基础上精心设计教学环节,实现教学内容的生活化,提高学生的参与热情。具体操作时,应以师生双方的互动为主要形式,引导学生学会从政治角度思想问题,从中获取新知,并在师生之间的相互引导中提高学生的体验与感悟能力,从而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使他们获得精神上的愉悦感。由于刚刚步入初中的学习生活经验不足,社会阅历较浅,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有限,教师应在学习新课之前,利用五到十分钟的时间搞一个读报活动,而报纸的主题一定要与当堂学习的内容有一定关联,以此来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达到快速引导学生进入学习情境的目的。这种方式不但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参与度,而且为学生自主学习与合作讨论奠定了基础。再如,在教学“参与民主政治”这一部分时,教师应让学生充分感受到政治生活与自己的生活息息相关,并不是遥不可及的。为此,可以组织学生模拟村主任的选举活动,首先,要让学生了解村委会选举的时间和概念,如:等额选举、差额选举,弃权、计票等等;然后,让学生分别扮演候选人和村民,候选人要先上台演讲,设计自己的竞选口号,表达自己精选成功之后的目标;台下的选民提出相关问题,以考核竞选人员的综合素质;接下来就是投票和计票的过程,由选民填写自己心目中的候选人,然后由教师和扮演公正人员的学生一起唱票和计票,最终选出票数最高的候选人。
三、利用现代教学手段,营造良好教学氛围
政治教材中的内容毕竟有限,而且相对枯燥与乏味,如果教师一味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不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不利于学生对知识的获取,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教学效率。而利用信息技术则可以转变这一现象,教师可以运用图文并茂的多媒体技术设计丰富多彩的教学课件,用声形兼备的方式呈现教学内容,刺激学生的各个感官,让学生接触更多的知识与信息,在学生脑海中形成深刻印象,加深学生对知识的记忆。所以利用这种新颖的方式实施教学,可以营造活泼的教学氛围,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课堂教学效率,调动学生的学习欲望。例如,在教学《树立科学发展观》一课中,我国面临着严峻的人口形势这一内容时,教师可以通过互联网搜索几幅我国春运期间的图片,然后再找几幅国外火车站的图片进行对比,让学生说一说自己的感受。每一位学生都兴致盎然,积极参与讨论活动,通过学生的交流,他们认识到:我国人口数量大,极大的缩小了人类自身的生存空间,从而影响了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以及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这就必然给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带来更为沉重的压力,最终反过来束缚了人类的进一步发展。通过这节课的教学,不但可以让学生更好地了解我国人口现状,而且可以充分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总而言之,我们老师要从学生实际出发设计教学,让学生在掌握理论知识的基础上深入了解社会,发挥政治教学的引导作用。另外,我们要给学生创造表现自我的机会,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和兴趣,培养学生探索精神和创新意识,促进学生良好思想品质的形成。
参考文献:
[1]李银可.新课改下初中思想品德课有效教学路径探析[J].时代教育.2015(16)
[2]柒拾叁.关于初中思想品德课有效教学的思考[J].新课程学习(上).2013(07)
[3]赵新颖.如何提高思想品德课的教学效果[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4(02)
3.浅谈九年级思想品德应试能力培养 篇三
九年级学生思想品德学科应试能力集中表现为: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描述和阐释事物的能力;论证和探讨问题的能力。要提高这四大能力, 必须对学生进行思维、归纳、演绎、发散思维能力培养, 更应重视校情生情。
1. 加强思维能力训练
加强逻辑思维能力, 重点是归纳与演绎相结合。归纳是从个别到一般的思维过程, 演绎是从一般到个别的思维过程, 辩证思维能力需要联系地、发展地、全面地看问题。
2. 归纳能力的培养
训练方法:透过现象看本质;由矛盾的特殊性到矛盾的普遍性;逻辑方法:下位概念追溯至上位概念;由种概念到属概念。如下是对一道中考开卷试题进行的分析。
材料一:2008年7月8日至9日, 国家主席胡锦涛出席了日本北海道举行的八国集团同发展中国家领导人对话会议。国际舆论普遍认为, 八国峰会如果没有中国等经济快速增长的“新兴大国”的参与, 就缺乏对世界发挥影响的效力。在八国峰会国际新闻中心的大屏幕上, 循环播放着峰会新闻节目, 其中就有中国与会官员接受采访的内容。
材料二:2008年10月31日新华社电, 联合国粮农组织经济和社会发展部官员、中国问题经济学家方成接受新华社记者专访。作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 中国养活了占世界20%的人口, 中国农业发展对世界粮食安全产生的影响不言而喻。方成指出, 中国农业发展两大重要因素, 一是依靠科技进步, 二是增加对农村公共投资。依靠科学技术使农业粮食单产提高很快, 相应提高了包括教育和基础设施的投资比例。
(1) 国际舆论为什么高度关注中国声音?
(2) 看完材料二, 你觉得我国的农业发展需要采取什么国策和实施什么发展战略?
(3) 材料二中指出, 中国农业发展两大重要因素之一是依靠科技进步, 作为中学生, 你如何提高自己的科学素养?
引导学生分析:这是一道国情、国策、发展战略方面的开放性试题, 要求学生对九年级教材第二单元第三、四、五课有全面的了解, 将课本知识与时政相结合, 对计划生育、科教兴国、人才强国、可持续发展战略进行整合, 针对第三问做负责任的公民, 要求学生放开思维并能快速提取答案要点。
答案: (1) 因为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当今世界, 中国是发展最快, 变化最大的国家之一。中国的国际地位日益提高。在国际舞台上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一个和平、合作、负责任的中国形象已经为国际社会所公认。
(2) 采取计划生育的基本国策, 实施科教兴国、人才强国、可持续发展战略。
(3) 多听有关科学技术的讲座和广播;多看有关科学技术的杂志和资料;多读有关科学技术的报纸和文章;要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多参加有关科学技术的活动。
训练方法:以本质为根据, 寻找或诠释现象。从综合国力提升到负责任大国与培养学生爱国主义精神相联系。
3. 加强主体思维训练和多层次发散性思维训练
加强主体思维训练能明确“角色”。因为开卷, 要求学生对四大单元板块 (承担责任服务社会, 了解祖国爱我中华, 融入社会肩负使命, 满怀希望迎接明天等) 知识内容了如指掌, 结合校情、生情对不同层次、不同水平、不同能力的学生能按题目的要求站在不同主体角色的“视觉立场”上回答不同的内容。多层次发散思维指认识事物含义、内容、性质、目的、原因、地位、意义、条件等不同层次的思维方法。复习中加强多层次发散思维训练不仅使学生审题时要缜密、全面, 避免要点遗漏, 还可从纵深把握知识。
二、强化解题技巧, 提升学生应试能力
1. 选择题
(1) 分析材料的要领:准确、全面、深刻、有效。
(2) 把握题干规定性要领:抓“关系词”、“限制词”和“关键词”。
(3) 审读被选题肢的要领:首先排除绝对错误题肢, 其次删去混淆视听题肢, 再次选出与题干主旨相符的题肢即可提高命中率。
(4) 解答选择题要领:细心审题、静心思维、剔除错误、准确作答。
2. 非选择题解题方法
(1) 审材料:研读材料, 提取信息。 (1) 把握不同材料的特点及分析方法; (2) 把握多个材料之间的相互关系。
(2) 审设问:把握设问, 明确答题方向。 (1) 明确知识范围; (2) 弄清问题指向; (3) 明确思维类型 (收敛性设问、开放性设问)
(3) 解题:运用知识分析论证发现并建立知识与试题有效信息之间的联系, 运用知识对有效信息进行整合。 (1) 运用知识解读信息, 发现信息的意义, 并结合信息分析和论证问题; (2) 运用学科原理和方法, 结合相关信息, 探讨和解决问题, 体现创新性思维。近年来文科试题比较强调对提取和解读信息能力的考查, 通常要求描述、分析材料所包含的信息。
基本答法是将材料 (包括图表、数据) 反映的具体情况, 根据试题要求进行筛选、整理、归纳, 然后用学科术语有逻辑地表述出来。一般顺序是:先分析 (分述) 后综合 (归纳) , 先现象 (事实) 后本质 (实质或根源) , 先描述后解读 (评论) 。
如何阐释?
此类设问也考查提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 但更强调运用学科知识对信息的阐释。阐释包括阐述 (基本原理、方法论、国家政策等) 和解释 (结合材料分析, 运用知识解读材料) 。常见的问法有:材料体现了什么道理?
基本答法是:课本理论 (或方法论) +结合材料分析。要求阐述准确规范, 解释合乎逻辑。这类题型主要考查考生运用学科知识分析材料所反映现象或问题的成因, 以及分析党和国家的某项政策、措施的理论依据或必要性。
常见问法有:“用有关知识分析…… (变化、后果) 的必要性 (原因) ”, 或“用有关知识说明…… (做法) 的道理”。
回答这类问题要把前因后果说清楚。“前因”即事物的原因, “后果”即影响或意义。答案一般包括两个部分, 一是必然性 (原因) , 二是重要性 (意义上逻辑:由近及远, 由直接到间接, 由国内到国际) 。某些情况下还应包括第三个部分, 即现实可能性 (条件) 。
如何论证?
这类题型主要考查考生运用学科知识分析材料所反映现象或问题的成因, 以及分析党和国家的某项政策、措施的理论依据或必要性。
如何探究? (开放性试题)
此类设问通常指向“怎么做”, 主要是考查考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强调对考生探究与创新能力的考查, 是能力要求层级最高的设问类型之一。此类设问具有一定的开放性, 回答时, 要结合试题所提供的材料信息, 并联系经济社会发展实际, 所提出的措施应符合基本理论以及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 即答案应有三个依据:事实依据 (来自材料和社会实际) 、理论依据 (来自书本) 和政策依据 (来自党和国家的重大方针政策) 。
(4) 构建答案, 科学表述, 紧扣题意回答问题, 恰当地使用术语, 力求条理清楚 (序号化) 、逻辑严密、表述准确、书写工整。
三、根据校情生情, 进行能力训练
由于种种原因, 造成学校之间、同校学生之间、异校学生之间肯定有差异性, 包括知识、能力、阅历、情感、信息等, 因此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研究, 不能蛮干, 要制定相应的策略, 因人而异。
此外, 针对性地作学生应试心理教育是提高应试能力的重要方面。
摘要:九年级思想品德学科中如何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语言归纳能力, 答题演绎能力, 从而加强学生主体思维训练和多层次发散性思维训练, 强化解题技巧, 最终提升学生应试能力。
4.九年级思想品德课教学案例潘凤清 篇四
【关键词】思想品德;思维导图;应用
一、思维导图的概述
20世纪70年代,英国的东尼·博赞发明了一种有效使用人脑的方法——思维导图。它是一种发散性思维的外在表现图,依据全脑的概念,按照大脑自身的规律进行思考,全面调动左脑的逻辑、顺序、条例、文字、数字以及右脑的图像、想象、颜色、空间、整体思维,使大脑潜能得到最充分的开发,从而极大地挖掘人的记忆、创造等各方面的潜能。目前,思维导图已经被广泛地应用于学习、工作、生活的各个方面,被誉为21世纪全球性的思维工具。
国外对于思维导图在教学中应用的研究已经比较成熟,已经在教学过程中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已成为中小学教学中常用的一种方法,有较好的教学效果。在思想品德教学中,可视化的思维导图可以帮助学生由点到面地扩展知识,提高学生对于知识的系统认识,让学生在大脑中形成一个清晰的知识网络,促进学生对于学习的总体合理规划,更有效地帮助学生学习思想品德知识。
二、思维导图在九年级思想品德课中的应用
1.思维导图在新课中的应用
(1)课前自主预习,构建知识体系图。在新课教学前,要求学生提前阅读教材内容找出关键词,然后画出充满个性的思维导图。思维导图的初步绘制使学生对新课内容有了整体感知,有利于学生发现自学过程中的疑难点并在接下来的课堂教学做到有的放矢,便于更好的掌握知识要点。
(2)课堂探究,梳理知识结构。课堂上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将自己绘制的思维图进行解读和示范,其他小组学生提出质疑或意见,在班内进行讨论修改,把学生的注意力聚焦在讨论上,实现思维碰撞和智慧共享,培养合作意识与团队精神。每个小组的解读和示范过程都是对该课知识点的回忆和再确认,同时也是对课程中知识点之间逻辑关系的再梳理。另外小组之间的质疑过程也使学生们积极进行自主思考和自我批判,从而能够自我反思并相互学习。课堂上,教师针对教学重难点,筛选并呈现比较有思维价值的讨论话题,鼓励学生求异创新,敢于争辩,勇于陈述自己的观点,培养了学生的综合能力。
(3)课堂笔记,完善知识结构。将课堂上讨论的知识补充记录在自己课前预习已绘制的思维导图上,完善思维导图。将核心内容之间的联系用线条连接起来,使思维重点、思维过程以及不同思路之间的联系清晰地呈现出来。思维导图的绘制使得学生不再被动地去记录教师讲课内容,而是积极地对关键字、词进行加工、分析和整理,有利于引导学生加深理解与记忆。思维导图的绘制使得每节课的导图都可以作为分图,不断地并入总图,挂在高一层次的分支上。这样做能及时将新学的知识归入已有的知识系统,主动进行知识建构,完善自己的学科知识网络。
2.思维导图在复习课中的应用
(1)改变复习方式。思维导图是复习课中整理知识和归纳总结的高效学习工具。复习时可以自己根据所学知识,通过提取关键词,将线性的文字材料转变为图文并茂的思维导图。相关知识点之间的关系一目了然,这样学生就能牢牢把握住复习的重点,缩短复习时间,提高复习效率。另一方面思维导图能够清晰展现概念间的关联,帮助学生理清知识脉络,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带着这样思路清晰的大脑去考试,即使遇到没见过的题,学生也能大概了解应该运用的知识点,这样解起题来更加轻松。
(2)构建知识体系。九年级的思想品德理论概念偏多,有些学生缺乏有效的学习方法,只会死记硬背,不能全面理解概念的基本内容,无法形成概念网络,更不能够比较深刻的了解概念间的联系。指导学生运用思维导图作为总结知识的工具,构建知识体系或网络,促进学生知识迁移能力发展。具体来说,学生先独自运用关键词、线条、图形等基本要素,以形象的手法按章节或单元来绘制知识的结构图。关键词是核心或重要概念;线条表示不同概念间的意义关系。通过分层级的线条连接重要概念,搭建多个知识点之间的关联,促进知识的整合,在头脑中形成清晰的知识结构体系图。其次,小组讨论、修改复习导图。最后,各组在全班汇报、交流,师生评选最佳复习导图。这样,能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唤醒记忆潜能,促使学生积极思考,加深对知识的理解、记忆并方便对知识的提取,促进学生由熟悉知识到掌握能力的转化,起到一图胜千言的作用。但是,要注意知识的科学性、逻辑性,不能为追求图示好看犯知识性错误。
5.九年级思想品德课教学案例潘凤清 篇五
一、心到
这里的“心”,同学们不难理解,指的是思想意识的倾向和落点。就课堂而言,为了提高同学们的复习效率,老师大多会选择以“事例+提问”的方式来导入知识点,以活跃课堂气氛,集中同学们的注意力,那么,同学们的思维方向也要跟着老师的节拍,在老师讲述事例时,要注意聆听,要注意联系所涉及的理论内容,在老师提问时,要善于思考,要积极回答。因为只有这样,老师才能知道你的理解程度,还有哪些问题。同学们都懂得驾轻就熟的道理,复习正如人赶路一样,只有把问题的包袱甩了,才会前进得更快,才更容易出效率。
就课后而言,有的同学们可能认为完成了老师布置的作业就算心到,其实仅仅做到这些还不够,之所以这样说,是有针对性的。从测试结果来看,普遍存在一个共性问题,就是材料题失分过多,说明了同学们串联材料和理论的能力不强。笔者关键是要从平时做起,要留意关注社会热点问题,要善于动脑筋,要注意思考这些问题与课本知识的联系,要有意识地向自己发问,对问题所涉及的课本理论和解答方法,要做到心中有数。当然,遇到理论知识时,要善于思考能解析什么社会生活和时事问题,举一反三,日积月累,同学们分析解答问题的视野就会更加开阔,思路就会更加清晰,能力就会得到提升,答题就会得心应手。
二、眼到
所谓“眼到”,主要强调的是一个看书方法。我认为应该从基础做起,就是课本要仔细看,通篇看,因为好多基础性的零碎知识就在其中,或是某一段落,或是某一句话,如果看书不到位的话,就会就对基础的东西模糊不清,就会增加对理论的理解难度。细心的同学不难发现,理论往往是通过提炼基础知识而得来的,因此,学好理论须从基础做起,“万丈高楼平地起”说的正是这个道理。在复习中,笔者发现有的同学平时上课感觉不错,给出的问题还能答上来,但是,一测试就出问题,特别是材料题,要么含含糊糊、张冠李戴,要么所言无几、不知所云,表面上是理论要点没有用到,归根结底是平时看书没有“眼到”,对基础知识掌握得不清、不细。对于看书形如走马观花的同学而言,这方面容易犯错误,也是必须要克服的。所以,“眼到”是看书的重点,实则是讲求效果,因此,看书时要处理好一个大小关系,所谓“大”就是理论要点,所谓“小”就是零碎知识,笔者不反对好“大”,但不容许恶“小”,因见“大”而顾“小”才是同学们应该养成的一种习惯。
三、口到
所谓“口到”,就是要多读,多悟,直至记熟,这是掌握基础知识的重要途径和方法,也是提高解题能力的前提。之所以这样讲,不光是由课程本身属性所决定的,也是同学们轻松应对考试、取得理想成绩的现实需要。众所周知,自古就有“文科要多念、理科要多算”的说法,其中的方法规律至今尚未在学术界听到异议,而思想政治课明显具备文科属性特点,因此,“口到”也是本课程的规律性要求。同学们只有自觉应合这一规律,才能为解答问题积累好原料,才有可能更为准确完整地解答问题,也才有可能取得高分。通常情况,材料题较选择题的比例要略大一些,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最终成绩。有的同学平时不努力去背诵记忆,测试的时候,全凭自己臆想,不注意逻辑关系,不注意条理层次,误认为只要把卷面答满就可以得到老师的“照顾分”,这种一厢情愿换来的最终结果是“油费了灯不亮”,究其原因是没有把所涉及的理论完整准确地表述出来,归根结底是平时没有把理论知识记熟。
四、手到
所谓“手到”,就是要多练,练会。常言到“眼里过千遍,不如手里过一遍”,其重要性毋庸置疑。但就复习来看,懒于动手的问题在同学们中间大有人在,测试成绩一出来,临渊羡鱼的人多,退而结网的人少。扪心自问,同学们无不希望取得好成绩,但好成绩容不得半点儿手懒,更不能去守株待兔,需要同学们在平时的作业试题中投入大量的动手训练,需要同学们勇于面对问题,需要同学们能敢于吃苦,不管是选择题还是材料题,既不避重就轻,也不避轻就重,要有每分必争的精神,坚持系统化做题,达到练思维、练逻辑、练方法、练技巧、练运用的功效,达到提升解答问题综合能力的功效。“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作为老师,可能会根据考纲要求,将三年所学的知识拼在一块,结合社会时事热点,制成复习专题,也可能会搜集一些最新的历年中考试题出来,就关键的方法技巧等问题有针对性地进行细化训练解答,那么,作为同学们,也不要教条主义,单纯地为动手而动手,而要在动手的过程中学会动脑,要注意领悟,学会触类旁通。
6.九年级思想品德课教学案例潘凤清 篇六
二、教学重点: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大力发展先进文化,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三、教学难点:如何把握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四、教学方法:讨论法、比较分析法。
五、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
六、教学准备:1.搜集或拍摄社会生活中人们遵守公德的行为的图片、资料;2.搜集先进文化在不同时期的发展状况;3.搜集学生中感人的事迹。
七、教学课时安排:1课时
八、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多媒体播放视频《走进新时代》)
师:同学们,改革开放三十年来,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也不断提高。也说明了物质生活比过去更富裕,但是在精神文化上是否也随着富裕了呢?现在我们一起去探究。
创设情景(欣赏图片):
A.成克杰受贿;B.乘坐公交车不让座——视而不见;C.浪费粮食;D.闯红灯、跨防护栏
师:这些图片都说明了什么?让我们一起去探究。
思考后分组讨论:你是否有过这些经历?当时感受如何?不文明行为对我们自己、对他人的生活和情绪有什么影响?我们平时还有哪些不文明的行为?面对各种不文明行为,我们应该怎样做?如果一个单位、一个社区、一个社会的风气不好,对人们的生活有什么影响?
生:(讨论回答)对自己所做的不文明行为感到羞愧;对他人的不文明行为感到厌恶;对破坏文明氛围的人感到气愤;对不文明的做法提出批评等。举例平时所看到的各种行为。
师:(总结)无论一个人、一个家庭,还是一个单位、一个地区、一个社会,物质上不能贫穷,精神上也不能贫穷。只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都富有,才能全面发展。
1.社会主义社会是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相辅相成、协调发展的社会(板书)
师:(活动)为什么三个文明协调发展,才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三个文明”之间为何缺一不可?他们之间是什么关系?(看课本101到102页然后回答问题)
生:物质文明为政治文明、精神文明提供物质的基础;政治文明为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提供政治、法律保障;精神文明为物质文明提供思想保证、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师:刚才我们所说的是物质文明,在此我们也一起去关注和重视精神文明,精神文明在社会主义社会中起了什么作用?
师:(总结)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它们之间是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的。
创设情景(分组讨论)(欣赏图片):《温家宝亲临四川指挥救灾》、《长征》、《惊涛骇浪(98年抗洪救灾)》
生:这几张图片出现在不同的年代;他们的共同点是属于精神文明建设;反映了一种积极向上的民族精神、一种百折不挠的精神,为民族为国家不惜牺牲自己的奉献精神,这些都有利于促进中国先进文化建设,有利于推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等。
师:所以说大力发展先进文化是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目标,也是搞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重要保证。那么在当今改革开放的中国所有的文化都是先进吗?这种说法是片面的。在此我们一起去辨别。
创设情境(欣赏有关法轮功、六合彩、神舟七号、中国女排的图片。
思考:(分组讨论)
A.请你把这些图片进行分类,区分出哪些是先进文化?B.这些图片告诉我们应该建设什么样社会主义文化?
师:在当代中国,我们应该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弘扬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
2.当代中国的先进文化(板书)
师:对那些落后腐朽的文化,我们应该如何从根本上防止它们的继续蔓延?
生:如举报、个人不参与等。
师:我们要牢牢把握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这是发展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和谐文化首要的和根本的要求,也是繁荣社会主义文化的根本保证。
3.繁荣社会主义文化的根本保证(板书)
师:在改革开放的今天,我们国家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那我们是以什么来指导?——马克思主义,在此我们一起去了解马克思主义是如何传入中国的。
创设情境:播放视频《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
师: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要传入中国?让我们一起来探究。
思考:(分组讨论)马克思主义是在什么时候传入中国的?马克思主义的传播给我们中国带来了什么影响?
生:在上个世纪民族灾难最深重的时候,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从此中国人民找到了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正确道路;中国革命的面目焕然一新;中国文化从衰弱走向崛起。
师:我们要牢牢把握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最根本的就是必须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师:过渡语
结尾:(播放视频《明天会更好》)
知识巩固:根据所学的内容,设计两条宣传用语或绘制漫画,告诉人们文化垃圾和封建迷信的危害,自觉远离文化垃圾,抵制封建迷信、邪教组织等。
【九年级思想品德课教学案例潘凤清】推荐阅读:
九年级思想品德多民族国家教学反思08-31
上学期九年级思想品德教学工作总结07-21
九年级第二学期思想品德教学计划范例07-15
九年级下册思想品德09-24
思想品德九年级上册10-18
人教版九年级思想品德教案07-19
九年级上学期思想品德复习计划11-06
九年级思想品德德育渗透工作计划07-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