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化教育管理制度

2024-07-22

信息化教育管理制度(14篇)

1.信息化教育管理制度 篇一

现代远程教育工程项目设备管理制度

1、所有项目设备由学校统一负责,明确管理人员,实行专人管理。

2、建立设备登记和固定资产管理档案,按型号分类入账、入柜妥善管理,不得丢失、损坏,保证配套使用。

3、建立硬件设备使用登记簿、配套软件使用登记簿,对设备使用和运行情况做出详细记录。

4、熟悉、了解设备的规格、性能、基本结构和操作使用方法,严格遵守操作规程和技术规范,做到规范操作,正确使用。设备使用后必须断开电源和接收信号源。

5、做好设备的日常维护、保养工作,做到防火、防盗、防雷、防潮、防尘、防静电。定期检查设备完好率,保持设备良好性能,保障正常的教育、教学需要。

6、禁止带故障运行设备。在使用过程中发生故障,应立即停机并及时请专职技术人员处理。同时,建立故障登记薄,做好故障原因、责任、处理和维修等记录。

7、不得以任何借口将设备出借、转让、调拨或变卖给非项目单位,也不允许个人占用。

现代远程教育工程资源管理使用制度

1、指定专职管理教师负责远程教育资源的接收、下载、存储、处理、分类、编目、刻录等管理工作。

2、学科教研组要定期对远程教育资源进行研究,指导教师广泛应用在教学活动当中。

3、建立教师使用登记制,将教师每学期应用远程资源开展教学活动纳入考核指标。

4、鼓励学生运用远程教育资源,建立和完善学生自主学习远程教育资源登记制。

5、定期收集远程教育资源和应用效果的意见和建议,定期向上级部门反馈改进远程教育资源的意见。

现代远程教育工程光盘播放教室管理制度

1、光盘播放教室要配备现代教育技术专(兼)职人员进行管理。

2、管理人员必须保障光盘播放设备处于良好状态,并根据教学安排,做好所需设备的检测准备工作,协助和指导任课教师严格按照操作规程操作。

3、学生进入光盘播放教室必须听从教师安排入座,自觉遵守纪律,保持室内安静。上课时专心听讲、细心观察,做好学习笔记。下课时在教师的组织下清洁教室,并将桌、凳摆放整齐。

4、教师应正确使用电视机、DVD播放机等视听设备,严格遵守操作规程,爱护设备。在使用过程中,若发现异常情况,应及时通知管理人员。

5、光盘播放教室使用结束后,任课教师应将所有设备切断电源,关闭电源电闸,罩好护套或放入柜内,登记好设备使用状况表,并向管理人员做好移交工作。

6、要按照前述设备、资源管理制度严格管理光盘播放教室内各项设备和光盘资源。

现代远程教育工程卫星教学收视教室管理制度

1、卫星教学收视教室要有专人负责管理。管理人员必须具有一定的计算机操作水平,并经过上级主管部门组织的相关培训,持证上岗。

2、卫星教学收视教室要有必要的防火、防潮、防雷、防盗、防尘、防高温、防强光、防静电设施,具备必要的计算机维护、保养工具和软件。

3、管理人员要按照有关远程教育接收、下载的要求,及时、完整下载远程教育资源。

4、未经允许,任何人不得随意修改系统和接收软件的各项设置。不得在计算机上安装与办公和教学无关的软件。严禁在计算机上使用未经杀毒的光盘、软盘、移动磁盘等外存储设备,以防病毒侵入。

5、严禁访问非法网站,严防非法信号攻击,对非法信息要立即清除,并及时向主管部门报告,不得传播、扩散。

6、严禁无关人员进入卫星教学收视教室内,严禁使用刻录机进行非教学资源的记录或营利性光盘复制。

7、要按照前述设备、资源管理制度严格管理卫星教学收视教室内各项设备和资源。

计算机教室管理制度

1、计算机教室要有专人负责管理。管理人员必须具有基本的计算机操作水平和保养能力。非计算机专业毕业的,要经过上级主管部门培训,持证上岗。

2、计算机教室要有必要的防火、防潮、防盗、防雷、防尘、防高温、防强光、防静电设施,具备必要的计算机维护、保养工具和软件。

3、计算机及其辅助设备和设施,要分类编号定位,逐一登记入帐。文件、教学资料、软件和财产档案要及时整理归档,做到帐据齐全,帐物相符。要建立健全严格验货、损坏赔偿、报废审批等制度。

4、要建立工作日志或周志,要建立计算机档案,记载每台计算机的使用、保养、故障维修等情况。

5、要做好系统维护和设备保养工作,假期要定时开机;要严控外来磁盘和光盘的使用,定期进行病毒检测和杀毒;重要文件和软件要有备份。

6、按要求做好课前准备,学生入室前要穿托鞋或鞋套;要督促学生保持室内安静和清洁卫生,要求学生按上机操作规程操作。学生离室时,要检查设备,填写使用记录;学生离室后,要做好设备和资料的整理工作。

7、严禁无关人员进入计算机教室,一般教师须经学校同意后按要求使用计算机房,管理人员不得擅自拆卸计算机。下班时,要关好门窗,关闭设备电源、电灯、窗帘,做好安全防范工作。

8、对因未按规定要求操作、管理,造成计算机及设备损坏的,要查明原因,追究责任。

9、要按照前述设备、资源管理制度严格管理机房内各项设备和资源。

多媒体教室管理制度

1、多媒体教室要配备现代教育技术专(兼)职人员进行管理。

2、在多媒体教室上课的教师需提前一天向管理人员提出申请,由管理人员协调安排并组织实施。

3、管理人员必须保障多媒体设备处于良好状态,并根据教学安排,做好所需设备的检测准备工作,协助和指导任课教师严格按照操作规程操作。

4、教师应正确使用计算机、投影机及各种视听设备,严格遵守操作规程,爱护设备。在使用过程中,若发现异常情况,应及时通知管理人员。

5、学生进入多媒体教室须听从教师安排入座,自觉遵守纪律,保持室内安静。上课时专心听讲、细心观察,做好学习笔记。下课时在教师的组织下清洁教室,并将桌、凳摆放整齐。

6、关闭多媒体室设备时应先关闭电视或投影机,再关闭电脑,等3-5分钟后,再切断所有设备的电源。

7、多媒体教室使用结束后,任课教师应将所有设备切断电源,关闭电源电闸,罩好护套或放入柜内,登记好设备使用状况表,并向管理人员做好移交工作。

8、要按照前述设备、资源管理制度严格管理多媒体教室内各项设备。

多媒体教室管理制度

1、禁止无关人员进入

2、保持室内卫生,不准乱丢纸屑、杂物,不准在桌椅、墙壁上乱刻乱画,不准抽烟、吃东西、打闹等。

3、未经技术人员许可,不准对任何设备尝试使用,不要私自拆卸和连接各种硬件设备

4、不得使用未经病毒查杀的光盘和软盘

5、任何人不准使用计算机从事与工作无关的事,更不能使用计算机游戏。

6、任何人不得私自修改系统设置、拷贝系统使用的软件。

7、项目设备应为项目所规定的目标服务,只能用于接收、下载、浏览教育资源,播放教育节目,为教育教学服务,不得挪作他用,更不得外借或转让。

8、每次使用后要做好有关档案资料记录。

9、每次设备使用完毕,应按规程关闭电器,管理教师应在所有人员走后做全面的检查,最后断电、关窗、锁门。

民乐县实施国家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试点项目

卫星教学收视点(模式二)电教室管理人员

岗位职责

一、热爱本职工作,认真执行学校教师培训计划,负责电教室设施设备的管理及使用工作。

二、努力钻研信息技术知识,熟悉掌握各种设备的性能、安装、使用和维护方法,能够排除设备的一般故障。

三、积极协助学校校长制定教师培训计划,完成教师培训任务。

四、积极配合有关部门开展对农村党员干部培训和农民文化科技知识培训。

五、要根据教育网站和中国教育电视报节目预告,及时下载或刻录适合学校教育教学、党员干部教育和农民群众实用技术培训的资源,归档管理,并及时公布目录,使教育资源快速流通,高效应用。

六、根据各种培训计划,按时准备好培训所需设备和资料,准时播放培训教材。

七、认真填写工作记录和各种档案资料。

八、做好“三防”(防火、防盗、防尘)工作,经常保持室内和设备的清洁卫生。

九、不断总结经验,科学管理,高效使用,努力提高服务质量和教学质量。

民乐县实施国家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试点项目

卫星教学收视点(模式二)设备

管理、使用暂行规定

一、卫星教学收视点(模式二)设备有国家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试点项目配发,其作用是通过对中国教育卫星宽带传输网上的信息接收下载和学习,为本校师生和教学点师生提供学习和培训资源,提供信息沟通的技术平台。

二、经过调试固定的接收天线,不得随意移动或拆卸,要有保护措施和避雷装置。

三、计算机的使用要严格按照操作程序进行,设备的安装,调试必须有经培训的技术人员进行;未经许可,不准擅自拆机或安装其他硬件。

四、卫星教学收视点设备要有专人负责管理,管理人员应及时把教育电视节目和网上有关信息预告全校或下载保存,并根据安排,适时播放,组织教师或学生收看。所有工作应有记载,记录要存档。

五、管理人员应对设备经常进行维护;不允许在计算机上安装其他与教学无关的软件,严禁利用计算机打游戏或播放不健康的影片;严禁刻录非教学和培训内容的光盘。

六、加强设备管理,严格操作规程,提高使用效率,充分发挥卫星教学收视点的作用,努力为提高教师业务素质与教学质量服务。

学生上机管理制度

一、上机操作是信息技术教育理论联系实际的重要过程,对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具有重要作用。每个学生必须高度重视,并认真上好每一节上机操作课。

二、上机操作前要认真做好预习,明确学习目的、内容、要求、步骤和注意事项。

三、进入计算机教室要保持良好秩序,按指定位置就座,操作时要遵守纪律。

四、操作过程要严格按照教师要求进行,不准随意拉动键盘、扭动显示器方向和用手触摸显示屏。未经教师许可,严禁对硬盘(软盘)自设密码、删改文件和初始化操作,严禁对系统文件更改名称、内容和地址等,如有损坏者,应按原价的2-3倍处罚。

五、上机过程中要积极动手操作,认真分析和思考,同学之间要密切配合、团结协作,努力提高实习效率。实事求是地做好上机操作情况记录。

六、要爱护室内一切设施和用品,未经允许不得擅自动用。要保持计算机教室内清洁,不准乱写、乱画、乱扔污物。

七、上机操作要注意安全,发现异常现象和不安全因素时,要立即停止操作并及时向教师报告,不得自行处理,以免发生事故。

八、上课结束时要按顺序关好主机、显示器和辅助设备电源。将椅凳放回指定位置。认真填写好计算机使用情况记录册,经教师检查合格后,方可离开计算机教室。

计算机教室管理人员岗位职责

一、热爱本职工作,刻苦钻研业务,认真执行各项规章制度,定期对有关设备进行检查维护,确保计算机及设备的正常使用。

二、根据学校工作计划和信息技术教育课程计划,协助教师制定学期上机计划。

三、熟悉教材及要求的全部教学内容,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能够给予正确解答。

四、上机实习时要积极协助教师,保证实习课的正常进行。要求学生认真填写计算机使用情况记录册。

五、注意培养学生良好的上机习惯,要求学生认真遵守《学生上机实习守则》。

六、注意提高自身业务素质,不断学习和更新计算机软件、硬件知识,以适应信息技术教育不断发展的需要。

七、认真做好计算机教室设备的清点和帐目管理工作。定期进行计算机病毒的杀毒和重要文件的备份工作。

八、积极开展教学研究活动,不断改进方法,努力提高教学效果。积极向学校提出计算机教室建设和设备更新等方面的建议。

九、做好计算机教室环境卫生、安全防范和财产保护工作,熟悉消防等有关器材的使用,经常检查安全措施的落实情况,发现问题要及时报告,妥善处理。

十、因工作变动,调入、调出计算机教室时,应及时办理好交接手续,做到帐目清楚、帐物相符。

2.信息化教育管理制度 篇二

一、信息化教育教学方面暴露的问题

1.教学方面:教师在使用多媒体进行教学, 把多媒体系统当成一块黑板, 没有把多媒体的优势使用出来;学生把多媒体讲义当成一部看稿, 当成是视觉盛宴去享受而忽略了知识的作用, 连笔记都不做了;讲义的编写只是从平面书本上走下来, 换上了数字外壳, 变一下形式而已;教学板书也失去了传统意义下的板书意义;教学质量的保证与量化评估难以执行或执行不到位;学校的监督机制不健全或监管失察等等。

2.学生的学习方面:学生利用信息化教学系统学习时, 失去了教师身临其境的现场感, 失去了学校大环境的氛围, 学习的连续面出现了断层, 表现为学生学习的随意性, 失控性, 游离性。教育培养合格人才是一个完整教学过程, 需要教育理念和教学组织形式的支持, 需要教学策略和学习服务的支持。

3.教学质量方面:教学质量的把握, 虽然教务部门花大力气研究, 制定措施, 但在实施过程中教学质量上还是存在着严重问题。由于信息更新速度频繁, 我们制定的培养目标和质量标准以及质量保证体系在各个教育阶段各不相同, 致使信息化教育教学质量得不到根本保障, 难以标准化。

二、信息化教育教学模式的发展趋势与应对措施

(一) 教学过程监控与教学组织

教学过程监控:信息化教育条件下授课的内容、讲课方式方法、讲课目的都与传统面授课有较大差异, 这与信息化教育的本质与特点有关。要想在信息化教学中覆盖面授教学活动过程的全部环节, 在教学过程中队教师提出了较高的要求, 课程设置与学习目标, 课程开发目标和质量要相对统一, 并对学习对象要进行明确的了解与定位, 教学内容的传达与设计要围绕学生的特点展开, 教学的方法要与学习目标、学习策略相呼应。教师的教学要围绕与学生的互动性学习为特征展开, 电子教案内容与课程大纲和测评体系相统一等。

(二) 信息化教学的资源组织与策略

在信息化教育教学当中, 教学课件事极其重要的教学资源。在进行信息化教育教学中要重视课件资源的建设, 研究编制信息化教学课件, 提高教学质量。课件的制作与研究应从如下两个方面来考虑:首先是如何为广大教师提供简单高效的多媒体课件生成工具, 单一的PPT课件形式已满足不了学生的学习需求。其次, 研究对课件的内容如何进行组织、管理, 便于维护更新。第三, 研究设计课件的学习使用流程, 方便学生快速、高效地学习和掌握所需的内容。这要求在设计“教学大纲”“学习目标与要求”“知识要点”等基础性内容栏目时要力求全面、规范, 标准。

(三) 加强师资力量的培训教育, 提高专业人员的数量和质量

在信息时代, 教师作为教学的主体, 在学校利用信息化网络教育的形式, 克服了传统教育的局限性, 形成一种积极主动的、协作的、开放式的教学互动模式。教师在此环境下应对自身使用信息化教育技术的素质的提高, 信息获取能力与选择能力, 所授课程的组织结构、教学技巧等都提出新的要求。教师要具备利用信息化教育资源的丰富性、使用多媒体教学资源的能力;要更新教育教学观念, 改进教育教学方法, 采用先进的教育教学手段, 高效地组织教育教学活动;要形成利用信息化教育资源备课、授课、答疑的自觉行为。在实践过程中教师取得的成绩是显著的, 但体现出的问题也是很尖锐的。学校应成立专门的信息化教学机构, 对从事信息化教育的教师队伍进行必要的培训, 并制度化, 对教学和技术协调揉合, 使教师熟练使用软硬件资源, 开发自己个性化的课件资源, 并应用到自己的教学当中。负责组织管理的教师要和面授辅导的教师密切配合而组成核心团队, 对整个教学项目要根据分工不同, 配备不同的教师数量, 集体来推动信息化教学形式的顺利进行。

3.教育管理信息化管理模式研究 篇三

【关键词】信息化 教育管理 智能化 信息技术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11-0208-01

随着云计算、物联网以及大数据的出现,人类的生活及工作正在逐渐的向智慧时代迈进,在这种大的背景下,教育管理的信息化管理模式也逐渐进入到我们的工作中。智慧教育的内涵主要是通过云计算和物联网以及无线通信等新的信息技术所建立的教育信息生态系统,是实现数字教育的高级发展阶段。教育管理信息化管理一方面可以节约一定的管理成本,另一方面能够有效的提高教育管理者的工作效力,发挥教育管理的总体效益。从而显示教育的可持续发展。在教育管理过程中,引进先进的技术,采用科学的管理手段,能够准确的掌握教育的动态数据,对提高教育事业的服务水平有很大的作用。

1.教育管理信息化管理模式的现状分析

目前,教育管理信息化在国家高度重视的情况下得到了快速的发展。但是教育管理信息化管理机制还有待提高。其中,不同地区的教育管理信息化发展的程度也不尽相同。各级各类的学校基本上都已经开展了管理信息系统建设,但根据学校类型的不同,其信息化程度也有很大的差异。高校的信息化基础设施和管理信息化建设总体上相对较好,有一定规模的信息化支撑队伍,其要应对的主要问题是系统间的整合共享和学校信息化管理体制机制的建立。中职学校的信息化设施大多有一定的基础,教育管理信息化建设有不同程度的进程。

2.教育管理信息化存在的问题分析

2.1对信息化管理的观念认识有欠缺

许多从事教育的工作人员并没有真正意义上的认识到信息技术对教育发展的影响。多数从事教育工作的人员对教育管理信息化的理解仍然处理方便、快捷的层面。并不能体会到信息化技术对教育服务和决策带来的重塑性的影响。不能够真正的认识到教育管理信息化是推进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手段以及必经之路。观念的老旧会导致动力缺乏以及发展迟缓,从而影响教育管理信息化的发展进程。

2.2教育行政部门与学校系统建设不协调

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系统建设之间的不协调度比较大,教育行政部门的工作主要偏重于教育政策的制定以及对学校的指导工作,而管理信息系统主要关注的是结果数据的采集和数据的统计分析之类的工作。大部分的学校主要关注其日常的运行管理的情况,而管理信息化系统主要关注的是业务的过程,和怎样通过管理信息系统支撑学校的日常管理。目前,教育行政部门和多个学校在教育信息化建设过程中缺乏明确的角色定位,教育行政部门建立的管理信息系统基本上不能够达到学校日常管理上的需求。尤其是针对一些规模比较大,结构有复杂的学校。同时,教育行政部门当前的管理信息系统基本都是按照业务线索分散独立的进行建设,与学校需要建立整合共享的管理信息系统实现综合管理极大的不协调。

2.3教育行政部门间的系统建设不协调

国家级的系统建设是按照教育类别和业务线索进行建设的,系统之间是相互独立的,因此,出现的问题就是数据不能够共享,缺乏一致性、权威性和连续性。数据的重复采集,同一数据需要在不同系统中多次的填报,再加上不同数据在不同系统中的差异过大,造成数据不一致的情况非常的严重,在数据采集方面缺乏统一的规划和统筹,不能够实现数据的相互贯通。比如学校机构数据采集和学籍采集的时间点没有很好的连接,从而引起部分学校成立后不能够及时的录入学籍数据,不能保证数据的连续性。

2.4信息化保障机制不健全

近年来,国家教育信息化管理建设有了快速的发展,但是,一些省市教育信息化管理和技术部门出现编制人员不足的问题,影响着教育管理信息化进程的开展。一些学校的信息化工作由信息技术的老师担任,但不能够成为长远性的职业。没有健全的信息化工作评价的机制,另外,信息化工作也不能像教学一样的普遍的被认可,另外,从事教育信息化管理的工作人员的待遇普遍较低,晋升难,众多原因导致技术人员流失。

3.加强信息化管理的对策分析

3.1正确的认识教育信息化管理

目前,网络技术在迅速的发展,前途是一片光明。但是,在这种大环境下,更容易使领导者产生一种乐观的态度,从而导致其不顾实际情况,盲目的开展一些建设活动,不但没有取得较好的效果,反而还浪费了人力、物力等。因此,相关人员一定要在充分了解信息管理建设的内涵之后,再采取合适的推进方法实施,不断的总结经验,为进入信息化的教育时代做好铺垫。

3.2注重节约成本

信息化教育管理模式的建设关联到的对象种类比较多,对于每个对象感知的信息复杂的程度的差别也比较大,对感知定位的要求也有很大的不同之处。因此,如果使用统一的感知技术,就会造成大量信息冗余的现象,也会相应的增大建设的成本。因此,要采用二维码技术、无线传感器技术等多种感知途径,对不同的感知对象,采用不同的感知手段。

3.3加强系统整合工作

教育管理体系积累的管理数据能够为信息化管理建设提供强大的支持和帮助。所以,在信息化管理系统的建设过程中要充分的结合已有的建设成果,改进以往的教育管理系统,减少重复开发的成本,另外,在工作进行中要保证与其他系统的衔接性和兼容性。根据目前的情况来看,各类教育管理系统之间的联系比较少,独立存在的管理系统非常不利于对整个教育体系的统一管理,因此,在信息化管理建设过程中,要加大教育管理系统的整合和集成的力度。加快教育信息化管理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杨现民.信息时代智慧教育的内涵与特征[J].中国电化教育. 2014(01)

4.信息化教育管理制度 篇四

为了加强信息化平台的使用管理,充分发挥信息平台的功能和作用,实现县、校分级管理,提升教育教学效率,提高教育管理信息化水平,特制定此使用管理制度。

1、学校成立由校长任组长、分管副校长任副组长,教导主任、信息中心主任为成员的教育信息化建设领导小组,负责学校信息化工作的决策、责任落实,具体规划、操作学校教育信息化的发展建设、管理工作。要分工明确,保持正常运转,定期专题研究工作,有会议记录。

2、学校要建立健全针对教育信息化方面的各项管理制度、规范和条例等。做到制度上墙,执行制度有具体措施,各项制度执行情况有记录、有检查、有评价,反映成果的相关管理文档完备。要求相关管理文档齐全,并有相应的激励机制。

3、学校要加强对计算机网络中心、计算机网络教室、电子阅览室、语音实验室、多媒体教室、多媒体报告厅等信息技术环境和设备的管理与维护。要落实专人管理,制度健全,责任到人。要做到设备使用有记录、有维护,完好率保证在90% 以上。

4、学校要落实专人负责网络管理,做到各种安全措施有效,能保证学校信息化环境的正常有效运行。(1)有校园信息网络设备安全使用规章,防火防盗等设施齐备。

(2)网络管理人员要做到网络安全和防病毒等软件能有效运行,更新及时。

(3)制订校园网络信息过滤措施,不良信息的隔离措施安全有效。

(4)学校的密码管理规范,管理人员要定期修改各管理密码并上报变更信息。

(5)学校有严格的上报制度,信息技术故障或事故能在规定时间上报学校领导。

(6)为保证**县教育信息化公共服务平台的安全使用,所有中小学必须以最低10M以上的中国电信光纤接入,从而经由县教育化信息平台实现县内校际互联互通,并互联因特网,各学校均不允许采用其它的Internet接入。

5.信息安全教育培训管理制度 篇五

第一条 为加强我局信息安全建设,提高全体税务干部的信息安全意识和技能,保障我局信息系统安全稳定的运行,特制定本制度。

第二条 信息安全培训旨在强化我局全体税务干部的信息安全意识,使之明确信息安全是每个人的责任,并掌握其岗位所要求的信息安全操作技能。

第三条 针对不同的培训对象进行分层次的培训,信息安全培训分为管理层培训、技术层培训和普通用户层培训三个层面,分层培训内容的参考范围和需达到的标准如下:

一、管理层信息安全培训

(一)对象:市局、各区县局的各级领导。

(二)内容:宏观信息安全管理理念及高级信息安全管理知识。

(三)标准:使管理层人员能够了解其信息安全职责,具备其工作所需的信息安全管理知识和信息安全管理能力。

二、技术层信息安全培训

(一)对象:各级信息化管理部门的各类技术管理人员。

(二)内容:系统安全策略; 内部和外部攻击的检测;常用计算机及网络安全保护手段、日常工作中需要注意的信息安全方面的事项; 《北京市地方税务局信息系统安全管理框架》下包括的所有制度内容。

(三)标准:使技术层人员能够了解其所从事岗位的信息安全职责,熟悉与其工作相关的各项信息安全制度,具备工作所需的信息安全知识和技能。

三、普通用户层信息安全培训

(一)对象:全局的普通计算机用户。

(二)内容:所在岗位的信息安全职责;计算机病毒预防和查杀的基本技能;计算机设备物理安全知识和网络安全常识; 《北京市地方税务局信息系统安全管理框架》下的所有普通用户应掌握和了解的制度内容。

(三)标准:使普通用户了解其信息安全职责,熟悉与工作相关的各项信息安全制度,具备工作所需的信息安全知识和技能。

6.主题教育信息报送制度 篇六

为确保增强团员意识主题教育的顺利进行,使学习教育任务有计划、有步骤的完成,特制定《主题教育信息报送制度》。

一、各班级团干及主题教育办公室各组要高度重视、加强领导,组织精干力量做好信息报送工作。主题教育办公室将不定期召开信息联络员会议。信息联络员在教育活动期间要负责与增强团员意识主题教育办公室的信息沟通,及时收集和报送所在团支部活动的情况,尤其是活动中值得推广的经验和做法,活动中涌现出的先进事迹和先进典型。

二、各班团支部增强团员意识主题教育办公室各组报送信息中好的做法、经验将吸收进活动各阶段的总结中或以简报、网络信息等形式刊发。

五、信息报送内容

1、对增主题教育领导小组工作部署的贯彻落实情况;

2、开展主题教育的阶段性工作安排、工作进度、工作小结,团员对增主题教育的思想反映,以及对搞好主题教育的建设性意见;

3、领导参加其他团员有代表性的正面言论;

4、主题教育中有特色的经验、做法和成效;

5、指导主题教育的情况;

6、主题教育中存在的问题,以及研究解决问题的意见和建议;

7、开展活动的有关图片、音像资料等;

8、团支部开展综合性活动的情况侧记;

9、其他活动动向及需要报送的信息。

7.浅谈高校继续教育管理信息化建设 篇七

一、高校继续教育信息化的必然性

将信息技术应用于普通高校继续教育, 促进和发展教师教育专业信息化是时代的需求, 社会的要求。首先, 从高等师范教育的发展来说, 继续教育管理的信息化需要建立在各个学科的现代化基础上。只有促进高校继续教育信息化, 才能保证整个课程体系的信息化和教师教学的信息化。继续教育管理信息化应成为教师教学管理技能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教学技能训练信息化, 可从潜移默化中提高教师的信息化水平和培养学生现代教育素养。其次, 从高等教育的学术研究方面来说, 继续教育管理信息化为各学科提供现代化的教学和研究系统平台, 促进学术研究向更深层次发展提供了科学的保障。最后, 大力发展高校继续教育信息化, 有利于学习者有更多渠道进行再学习和交流, 不断地拓展知识面, 适应社会的发展;有利于学习者终身学习, 不断地提升专业知识和个人修养。

二、高校继续教育信息化建设

1、构建数字化管理硬件

信息技术为继续教育信息化管理创造了可能。加速教学管理的校园网络化建设, 提高教学管理的信息化水平, 为教学管理的信息化和网络化提供了新的教学管理手段和方式, 不仅能提高教学管理人员的管理水平和素质, 而且能减少管理层次, 提高工作效率。更为重要的是它能扩大教学管理的信息资源, 缩短与学校其它管理部门的时空距离, 使教学管理更加开放, 从而使高校的教学管理更能满足高校教育教学改革的要求。构建和维护基于P2P流媒体的多功能的网络继续教育的学习和管理平台, 是一项复杂且持续时间长的事务性工作, 随着继续教育和网络教育招生规模和资源信息的不断扩大, 开发和使用基于P2P流媒体的远程网络继续教育管理系统, 有效地克服网络继续教育教学生源和资源分布不平衡的状况。与此同时, 基于P2P模式的视频资源的共享性, 使远程距离上老师和学生之间、学生和学生之间的面对面交流成为必然[3]。我们需要进一步对继续教育的办学理念和办学模式进行改革和创新, 不断加强网络基础设施建设, 将继续教育和网络教育的完美融合, 不仅可以提高继续教育和网络教育的行业水平, 同时也为继续教育和网络教育事业的快速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继续教育网络化成为定势。

2、创建教学资源库

继续教育教学资源库的特征是媒体的多样性和网络化。创建高质量、大容量的教学资源库是教育信息化的重要基础[2]。对于第一次讲课的教师教育专业学生, 他们对教学理念的理解、各种教学技能的把握、课堂的掌控都很陌生。通过创建教学资源库, 利用网络资源的共享性, 给学生提供各类教学资源帮助, 为学生快速适应和达到技能训练要求起到积极作用。

信息化管理的好坏是普通高校继续教育水平高低的重要标志, 对提高办公效率和办学水平起着重要的作用, 信息化管理还是普通高校继续教育工作的重要手段。加强信息化建设, 建立良好的管理机制, 对促进普通高校继续教育水平的提高帮助极大。普通高校继续教育工作中充分利用计算机技术, 完善信息资源数据库, 建立学生管理信息数据库, 方便了老师和有关人员查询相关信息。

针对老师教学和科研任务繁重、学生学习时间紧, 集中开会难的现状, 把教务处网站作为沟通学生和教师的重要平台和渠道, 及时在网上发布最新文件, 发布教学管理有关信息, 使老师和学生及时了解学校有关文件和教学管理的最新动态。实现了学生选课、成绩管理、教学任务安排、排课、教室管理、教师管理、考试管理、学生评教、教材、实验实践教学等方面管理的现代化、网络化。通过教务网络管理系统的运行, 完成教学管理模式从群体管理向个体管理的过渡, 真正体现了以人为本、因材施教、素质教育的教育思想。

教学资源库主要包括:教材资源、课程标准、新课程讲座、优秀视频录像、教学基本素材等。教材资源包括国内外各种教材, 国内外各种教材相关论文等;课程标准主要由科学课程标准, 课程标准解读及相关文献组成;新课程讲座包括新课程理念讲座和新课程文献资料等;优秀视频录像分为各省市优质课录像、往届优秀教学技能录像和教学技能大赛录像等;教学基本素材包括生物教学设计、教学课件和教学辅助材料等。

3、优化继续教育的工作流程和管理组织

继续教育的管理信息化过程就是信息的流转和控制过程。信息的流转和控制过程又总是与继续教育的组织结构紧密相依的。纵横交错的信息网络改变了信息传递方式, 使其由阶层型变为偏平型。原来多层分工细化的管理组织已不适应继续教育的管理信息化需要, 起上传下达重要作用的中层组织的作用被弱化, 这必然引起对工作流程的重新梳理和分工重组。

4、提高继续教育管理系统的运行质量

首先, 信息化提高了工作质量。信息化确保了数据的准确性和及时性, 使继续教育机构的领导对机构当前的情况都能做到心中有数, 及时处理, 提高了领导层的工作质量;信息化将优化继续教育的工作流程和管理组织, 强制性执行程序化的规章制度, 工作规范, 业务性决策, 提高了执行层的工作质量;由于信息的公开化, 所有部门、所有岗位的工作成绩都将公之于众, 原因或责任也都将迅速查明, 这就使得全体教职员工更加自觉地、主动地做好本职工作, 提高全体教职员工的工作质量。其次, 信息化将缩短信息传递和处理问题的时间等等, 从各方面降低时间成本;信息化将减少文件资料积压, 减少流动资金占用等等, 从各方面降低经费使用成本。降低时间成本和经费使用成本, 必然导致办学效益的提高。

5、开发网络管理平台, 进行网上考试改革

在远程教育试点初期, 成立了远程教育技术攻组, 组织计算机专业技术人员开发了一套综合管台, 对教学和学籍管理实行全方位服务。各校外中心也可以利用该平台的站点版进行本地网站。通过这个管理平台, 学员可以直接在数字化的环境中完成学习任务, 学籍管理人员可以根据任要进行成绩管理、分析和导出上级学籍管理部门的数据。特别是针对成人考试中出现的舞弊等现象, 重点进行了基于远程网络的“一人一机一卷”网络考试改革。远程教育平台基本实现了远程的网络化教学、网络化管理和网络化考试等功能, 真正意义的远程教育为高校继续教育信息化和教育管理工作作出了重大的贡献。

总之, 信息技术快速的发展, 给高校继续教育带来了发展契机, 同时给高校教育信息化管理带来挑战。未来的社会是信息社会、网络社会, 谁在这场信息革命中领先一步, 谁便能在未来的办学竞争中占据优势。继续教育唯有实现继续教育信息化, 才能赢得在高校继续教育市场竞争中的主动权。

摘要:高校继续教育信息化管理水平, 是继续教育发展的基础, 直接关系到教师教育专业信息化发展。从构建数字化教学硬件、教学资源和与之相应的管理系统等方面的内容, 论述了高校继续教育信息化管理的建设。

关键词:高校继续教育,信息化,建设

参考文献

[1]陈传锋.微格教学[M].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 1998.

[2]郑确辉.略论继续教育信息化管理的内涵及作用[J].产业与科技论坛.2007 (1) :59-60.

[3]黄思延.数字微格教学系统的构建与实现[J].广东教育学院学报, 2004 (2) :123-124.

8.教育管理信息化功能标准思路 篇八

当前教育管理信息化的发展遇到了一些问题,诸如: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完成后,新的要求是什么?超越物理条件建设和评价的标准是什么?如何超越平台期,再次确认价值?等等。李艺教授向大家介绍了教育管理信息化的功能标准思路及其预研情况,虽然对功能标准的研究目前尚主要集中在基础教育领域,但其建设思路在高等教育领域也是适用的。

现行教育管理信息化的标准主要有两类:一类是各级教育主管部门、学校制定的硬件标准或技术指标,亦称物理标准;一类是指向教师或学生等主体行为的、用以考量行为结果的效果标准。李教授提出了区别于上述二者的第三类标准,即关注信息化管理功能实现的功能标准。此处的“功能”不同于技术功能和具体的应用系统,而是面向具体管理、教学、教务、安保等模块,更适合于教育管理信息化。

功能标准思路框架的意义主要在于:它较好地连结了基础条件建设与教育信息化发展目标之间的关系;它将教育管理信息化指标体系与各个管理职能部门一一对应,将教育管理信息化纳入各个部门常规工作的范畴;它采用与具体功能相配合的编目思路,对教育服务软件开发企业产生直接的指导;它将所有有价值的数据归还给教育部门,并有助于形成分布式的、覆盖全国的教育基础数据库。功能标准的研制是很有必要的,而高等教育相对基础教育来说,个性化更加明显,高校自主权更大,因而高教领域的功能标准建设将面临更大的挑战。

9.信息化教育管理制度 篇九

(一)教育管理信息系统建设现状

我国在教育部的高度重视下完成教育管理信息系统的建设,并由此进入教育管理信息化的高速发展时期,但在教育管理系统中,管理机制有待进一步完善。目前,我国的教育信息化建设在数据中心和教育网络等方面有着较为良好的建设情况,学籍管理信息的建设、校舍管理及学生资助管理等信息采集系统的成功建设,标志着我国教育管理信息化进入高速发展的时期,在二级部署、五级应用模式的进一步部署实施后,基本完成了我国教育系统的数据采集问题。从另一个方面看,我国尚未完成教育系统基础数据的建立,缺乏其应有的统筹力度,出现了数据采集不完整、数据造假和数据重复收集等情况,不完善的数据管理机制也抑制了我国教育管理信息化的进一步发展。我国各省市、地区的教育部门全面推进教育管理信息化系统的建设,但教育管理信息化的落实情况在不同地区存在较大差异。不难推测,在我国一些网络信息较为发达的城市,其教育管理信息化的落实更为迅速,自然比网络信息落后的地区有着更快的发展。另外,一些经济较为发达的城市,由于有着充足的经费,能够统筹一些信息系统,其支撑队伍也形成了一定的规模。但无论是发达地区,还是欠发达地区,国家系统和自建系统如何完成有效对接仍然是我们现在面临的重要问题。部分中等发达地区在网络建设方面有一定的基础,但经费的不充裕、模糊的管理机制和支撑队伍不强仍然是导致其教育管理信息化进程无法加快的重要因素。

(二)教育管理信息化问题分析

现阶段,人们对教育管理信息化的观念认识不到位是导致教育管理信息化问题的关键因素。“信息技术对教育发展具有革命性影响”只是成为一种口号,人们并不能真正理解这一句话的含义,换一种方式来说就是这一观念并未深入人心。无论是教育管理者,还是教育执行者,他们中的大多数认为网络之于教育的作用仅仅是“方便、快捷”而已,没有意识到教育管理信息化对教学决策、教育管理以及公共服务所带来的重大影响,在全面推进教育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现代化中,教育管理信息化也起着十分关键的作用。落后的观念带来的直接后果便是缺乏发展的动力和缓慢的发展速度,缺乏攻坚克难的决心,最终导致教育管理信息化进程中的`问题无法得到及时解决,陷入进退两难的境地。缺乏有效的评价机制与绩效导向。虽然教育管理信息化系统的建设已经开始了一段时期,建设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一些传统教育时期的落后体制仍然在使用,例如:忽视学生个体间的差异,缺乏对基础落后的学生的鼓励及对进步学生的肯定;以统一的标准来要求每一个学生,将学生成绩看成重中之重,忽视了学生个体的差异而进行成绩的评定。这种不完善的教学评价机制严重阻碍了教育管理信息化的步伐,它忽视了学生个体之间的基础,忽略了对学生进步幅度的评价,譬如一些基础较为薄弱的学生,其学习成绩无法达到标准的要求,但学生已经尽力做到最好,此时,如果学生这些努力被教师所忽视,并最终将学生成绩定为不及格,这会极大地挫伤学生的积极性,甚至可能使其产生厌学情绪,影响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

二、教育管理信息化发展对策建议

针对上述教育管理信息系统中出现的问题,在我们全面推进教育管理信息化发展的情况下,结合教育管理信息化中存在的问题、未来的发展趋势与教育管理中的业务需求,我们建议相关部门采取顶层设计来完成总体框架和教育管理信息化责任框架的建设,进而帮助我国教育管理信息化取得更进一步的发展。建立行之有效的评价机制。构建“双主体”评价机制,让学生和教育执行人都能参与评价。不似传统教学评价,即只注重结果(成绩),而忽略过程(学生的努力程度);教育管理信息化前提下的教学评价,不仅仅需考虑近期教学的显性因素,还应考虑长期教学的隐性因素。基于上述说法,当下教育执行人应努力改变传统的评价机制,充分发挥教育执行人自身的主观能动性,鼓励学生进行学科知识的学习,看到每个学生的进步。让学生参与教学评价,将教育执行人的自我评价,学生、教师相互评价,学生自我评价三者有机结合起来,并最终得到一个客观的评价结果,鼓励学生进行评价,既能培养学生自身的积极性,也能使教学评价更为客观和科学。实际上,教育管理信息化是教育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实现现代化的重要条件,在教育管理信息化的大前提下,将其从教育运转中抽取出来,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社会监管和社会评价,完善政府的监督职能,实现自主办学。因此,快速推进教育管理信息化的发展和成熟是当前时代条件下的一项重要任务。

参考文献:

10.信息安全教育培训制度 篇十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加强对公共信息网络的管理,保障公共信息网络安全、有序地运行,促进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提高信息的社会服务水平,根据国家和省、市有关规定,结合大连市实际,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 大连市行政区域内利用公共信息网络交换、传递、提供、使用信息,或从事公共信息网络经营和网络互联(含国际联网)等活动的单位和个人,均应遵守本规定。第三条 本规定所称公共信息网络,是指大连市行政区域内的国-家-信-息网络以及各机关团体、企事业单位建设的为社会公众提供各类信息服务的信息网络。第四条 大连市信息产业局是市人民政府管理全市信息化建设和信息产业发展的工作机构,依照市政府设定的职能,负责全市公共信息网络的规划、建设,以及公共信息网络运营的审批、信息技术标准规范的制定和咨询服务等各项工作。大连市公安局主管全市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保护工作。

广播电视、工商、保密、安全、物价、版权、文化等部门,按照各自职责,共同做好公共信

息网络管理工作。

第五条 公共信息网络建设,应坚持统筹规划、统一管理、联合共建、网络互联、避免重复建设的原则,不断加强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合理开发利用信息资源,发展信息产业,健全信息服务体系。

本市行政区域内的信息交换平台,应实行互联互通。

公共信息网络为社会提供服务,可在保证网络的公益性、实用性和公正、公开、协作的基础上,实行有偿服务。第二章 公共信息网络运营管理

第六条 公共信息网络运营实行许可证制度。从事公共信息网络运营的单位(含个体工商户),应到市信息产业局申办公共信息网络运营许可证,到工商管理部门办理注册登记手续。已取得国家和省颁发许可证的,应到市信息产业局备案。

对公共信息网络运营单位,实行许可证年检及年报制度。第七条 公共信息网络运营单位从事共信息网络运营活动,应遵守下列规定:

(一)执行有关法律、法规和规章,接受市信息产业局指导和监督;

(二)严格执行安全保密制度,做好网络信息安全管理工作,为用户提供安全可靠的服务;

(三)在统一技术规范下组织用户上网,并负责网络用户的技术指导、技术培训和网络互联技术接口的管理;

(四)严格履行服务合同,为用户提供安全、方便、快捷的网络使用环境,保证公共信息网络的正常运行和维护;

(五)法律、法规和规章规定的其他事项。

第八条 用户入网,应当向公共信息网络运营单位提出申请,由公共信息网络运营单位安排上网。

公共信息网络运营单位对用户收取的费用,须严格遵守国家的有关规定。第三章 信息资源管理

第九条 信息资源由计算机应用系统和数据库组成。建设计算机应用系统,应当严格按照全市统一规划进行。单位内部的,由各业务主管部门负责组织,统一进行;跨部门、跨地区的,应按照国家和省、市的有关标准,联合建设,协调发展。

建设计算机应用系统,应充分利用公共信息网络,除经市政府批准外,不再批设专用网络。已建的专用网络,除涉及国-家-机-密的外,均应与公共信息网络互联互通。第十条 单位和个人开发信息资源,应当遵守下列规定:

(一)符合市政府批准的信息资源开发规划;

(二)已建专用网络的,应将开发的公众信息资源通过公共信息网络向公众发布;

(三)利用公共信息网络建设内部网络的,应从技术上采取隔离措施,保护内部信息资源的安全;

(四)机关团体不得利用公众信息资源从事经营活动。如市场确有需要,应由企事业单位从事经营,并与内部信息资源严格隔离;

(五)不得将内部信息资源作为公众信息资源发布,不得将公众信息资源作为内部信息资源不予发布。第十一条 鼓励单位和个人从事信息资源开发和经营活动,推进信息服务业的发展。

第四章 公共信息网络安全保密管理

第十二条 公共信息网络上信息的合法性、真实性、准确性和安全性,由信息提供者负责。第十三条 公共信息网络运营单位和用户应遵守下列保密规定:

(一)用户上网的信息内容,应当经过用户和网络中心两级保密审查,确保上网信息不涉及国家秘密;

(二)涉及国家秘密的计算机应用系统,不得与国际信息网络联网,不得接入公共信息网络,并应与公共信息网络完全隔离;

(三)涉及国家秘密的信息,不得在公共信息网络中存储、处理或传递;

(四)公共信息网络运营单位,应当制定网络安全保密管理制度,负责对用户进行信息安全保密教育,一旦发现泄密问题,应及时采取措施补救并向有关部门报告;

(五)法律、法规、规章规定的其他信息保密规定。第十四条 禁止从事有碍公共信息网络安全的下列行为:

(一)窃取他人信息;

(二)查阅、复制、制造、传输非法信息;

(三)非法访问、修改信息系统,蓄意破坏网络系统;

(四)输入计算机病毒以及其它有害数据;

(五)法律、法规和规章规定的其他违法行为。第五章 罚则

第十五条 违反本规定的,由市信息产业局责令改正,对非经营活动的,处1000元以下罚款;属于经营活动,有违法所得的处3万元罚款,无违法所得的处1万元罚款。第十六条 违反本规定的行为,涉及其他有关部门管理权限的,由有关部门依照法律、法规、规章的规定予以处理。

第十七条 实施行政处罚,须严格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处罚法》的规定。第十八条 当事人对行政处罚不服的,可依法申请行政复议和提起行政诉讼。当事人逾期不申请复议、不起诉、又不履行处罚决定的,作出处罚决定的机关可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执行。

第十九条 信息产业管理工作人员滥用职权、徇私舞弊的,由其所在单位给予行政处分;情节严重、构成犯罪的,由司法机关依法追究刑事责任。第六章 附则

第二十条 本规定所用下列术语的含义是:

(一)公众信息资源是指应向社会公众发布的信息资源。

(二)应用系统是指单位和个人对其所用信息进行收集、使用、处理和服务的计算机信息系统。

(三)信息网络是指以计算机和通信网络技术为主要手段采集、存储、利用、处理、传递信息的工作系统。

(四)专用网络是指自建信息传送网及计算机应用系统并服务于某一专门领域的计算机网络。

(五)内部网络是指利用公共信息网络处理机关团体和企事业单位信息资源并为内部服务的计算机网络。

(六)网络互联是指本市行政区各接入网络和应用系统与公共信息网络及本行政区以外其他网络的互联互通。

(七)信息服务是指进行网络接入、通信经营及信息提供、信息处理、信息咨询以及计算机应用系统和信息资源开发、软件技术开发、系统集成等服务活动。第二十一条 本规定由大连市信息产业局负责解释。第二十二条 本规定自发布之日起施行。信息安全管理制度2017-07-19 17:33 | #2楼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了强化XX市物价局的信息安全管理,防范计算机信息技术

风险,确保国家秘密安全,防止网络病毒危害和敌对势力恶意攻击,维护正常的社会经济秩序,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保护条例》以及国家有关法律、法规,结合我局实际,特制定XX市物价局网络安全管理制度。

第二条 本规定所称信息安全管理,是指在我局信息化项目立项、建设、运行、维护及废止等过程中保障计算机信息及其相关系统、环境、网络和操作安全的一系列管理活动。第三条 信息安全管理制度辅助实施工具采用上海互普信息技术有限公司生产的ViaControl威盾网络保安系统。

第四条 XX市物价局信息安全管理工作实行统一领导和分级管理。总部统一领导分支机构和直属企事业单位的信息安全管理,负责总部机关的信息安全管理。分支机构负责本单位和辖内的信息安全管理,各直属企事业单位负责本单位的信息安全管理。第五条 XX市物价局信息安全管理实行分管领导负责制,按照“谁主管谁负责,谁运行谁负责,谁使用谁负责”的原则,逐级落实单位与个人信息安全责任制。

第六条 本规定适用于XX市物价局总部、各分支机构和直属企事业单位(以下统称“各单位”)。所有使用本公司网络或信息资源的其他外部机构和个人均应遵守本规定。第七条 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以任何理由逃避该安全制度的管理,不

11.信息化教育管理制度 篇十一

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信息工程研究所教授李艺

在基础教育管理信息化功能标准的出台和实施过程中,我们遇到了一些问题。首先,在实践中,教育管理信息化基础设施设备建设完成后,新的要求是什么;其次,超越物理条件的建设和评价的标准是什么;第三,如何超越平台期,再次确认价值。而摆在大家面前的标准有三类:各级教育主管部门、学校制订的硬件条件标准,诸如SCORM、LOM标准和国产CELTS-3标准皆为技术指标标准,可归结为物理标准;指向教师或学生等主体行为的,考量学习行为结果的效果标准;区别于上述标准的第三类标准,即功能标准。而在实践中,功能标准可能会比较适合教育管理信息化,它以具体管理模块如教学、教务、安保等为线索。

基础教育管理信息化功能标准思路框架的价值意义主要是:较好连结了基础条件建设与教育信息化发展目标之间的关系;将教育管理信息化纳入各个部门常规工作的范畴;采用与具体功能相配合的编目思路,对教育服务软件开发企业产生直接的指导;所有有价值的数据归还给教育部门;形成一个分布式的、覆盖全国的教育基础数据库……

当前,有必要进行功能标准研制及基础数据库建设。一是大家关注的重点已经从“如何建设”转向“如何运用”,并对“如何用好”有极强的期待;二是在功能标准层面上考虑问题,对归纳当前经验和指导未来实践具有重要的意义。我们认为,基础教育信息化面临第三个快速成长期,其标志是教育管理信息化进入常规业务状态及基础数据库的建设,它们将带动整个教育信息化进入新的发展阶段。

(本文根据现场录音及PPT整理)

加强体制建设,推进区域教育信息化健康发展

——重庆市沙坪坝区教育信息化建设之路

重庆市沙坪坝区教育管理信息中心主任 胡巨波

一、 加强管理体制建设,提升管理和应用水平

通过建立和实施一系列的标准化管理制度,教育资源得到了合理的分配,效益得到显著提高,城乡教育差异明显缩小,调动了教师应用信息技术教学的积极性,推动了我区信息化建设的健康发展。

二、 加强标准体制建设,实现资源的共建与共享

建立了教育“城域网”,统一了网络出口,实现了“校校通”;在“校园网”建设和“班班通”项目建设的过程中,都按照统一标准进行;建立了覆盖全区中小学的教育管理系统,实现了教师、学生数据的统一管理;根据我区城乡结合地域上的优势,将天网、地网资源进行整合,将已有的教育城域网资源和农村远程教育资源进行整合。建立了全区教育资源共建、共享保障和激励机制。通过几年的努力,我区建立了一个内容丰富、涵盖广泛、内容健康、分类明晰的教育“城域网”资源库。

三、 加强人才培训体制建设,提高信息技术应用能力

我区一直重视对教师的教育信息化的培训,努力提高教师的现代信息素养和信息技术能力,建设一支以区信息中心为核心的多层次网络管理人员队伍。通过不断的摸索,我区基本上形成了一套行之有效的培训体系。

四、加强安全体制建设,构建健康稳定的网络环境

针对网络中的诸多不安全因素,我们通过人防和技防相结合的方式,对网络采取安全防范,确保教育城域网安全稳定的运行。

五、稳定的财政投入机制,信息化发展的根本保障

自2007起,我区每年投入经费800余万元,用以保障教育信息化的正常运转。

12.信息化教育管理制度 篇十二

随着我国教育单位基建项目管理体制改革的深入, 传统的以人工纸介质为主体的基建项目信息采集渠道和模式已经基本解体, 但是以市场为导向的新基建项目信息采集机制和体系尚没有建立起来, 这就造成了教育单位对基建项目管理上的一个信息断层。因此, 实现教育单位基建项目管理的信息化, 是引导教育单位进行正确的项目决策, 有效避免建设项目过度重复决策, 全面提高重大基建项目决策阶段的管理水平, 是有效解决基建项目信息不对称的重要战略举措。可以说, 信息化对于提高基建项目管理水平、运营水平等方面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同时也是教育单位未来下一步基础设施重要的一部分内容。

另外, 基建项目管理信息化对提高管理人员的工作效率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教育单位的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繁多, 传统的基建项目管理主要侧重于人工处理, 工作量大、工作效率很低, 费时费力。如果对基建项目实现信息化管理后, 相关建设可行性分析报告、费用控制、质量监督等内容都可以实现自动、实时管理, 极大地减轻了管理人员的工作负担。

二、教育单位基建项目管理信息化的目标

按照我国基建项目管理信息化建设的要求, 教育单位基建项目信息化的建设总目标可以定义为“遵照事业单位工程建设管理的有关规定和要求, 应用现代项目管理思想和信息技术, 建立以项目建设为核心, 涵盖设计、监理、施工等多层次的管理信息系统, 实现项目建设信息统一、规划化管理, 为项目建设过程中的进度、造价、质量、安全管理提供决策依据实现基建信息的平稳过渡。具体而言, 教育单位基建项目管理信息化的目标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予以量化。

(一) 提供管理手段

基建项目信息化应该为教育单位的各项基础设施建设项目提供项目进度管理、合同管理、概预算管理、物资管理、财务管理和过程档案管理等信息化管理手段, 收集和查看工程管理数据, 为工程建设提供决策依据。

(二) 建立协同办公环境

为具体建设单位、监理提供项目管理、交流和协同办公的管理信息平台, 辅助实现扩建工程过程管理。

项目管理的协同办公环境所要解决的问题是项目管理期间的进度控制、资源调度等问题。由于工程招议标的管理模式所要求, 费用管理并不受进度实时控制。

交流和协同办公环境所要求的是提高办公效率、形成知识积累和项目管理档案。

(三) 竣工决算辅助平台

在教育单位基建项目过程管理中实现竣工决算管理, 工程结束后通过基建信息化系统可以快速地获得竣工决算数据, 包括物资单据稽核、合同付款稽核、财务稽核、待摊支出费用分摊、概算和实际的比较以及资产形成。

三、教育单位基建项目管理信息化的实施途径

教育单位基建项目要朝着信息化的目标前进, 就需要建设专业的基建项目管理系统, 通过专业化、系统化的程序控制, 使教育单位基建项目管理信息化得到有效实现。笔者认为, 教育单位要成功实现对基建项目的信息化管理, 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设计基建项目管理系统。

(一) 关于提高工作效率方面的设计要点

提高项目管理过程的工作效率, 是教育单位基建项目管理信息化的首要设计目标。为此, 设计中要体现如下几个方面的要点。

1.充分利用先进可靠的网络平台、利用移动办公手段、短信提醒等技术手段, 以加强流动性强, 办公地点和时间不固定的项目人员及时准确地掌握信息, 促进审批流程顺畅及时。

2.充分体现闭环实时的管理理念, 提高任务处理的效率, 确保项目指令畅通, 运作有序。

3.配备专业的流程联络员, 负责项目管理过程几个关键流程的执行效率和执行的依从性。从信息系统运行角度, 负责审核数据录入及时、准确, 并向项目领导小组汇报流程运行过程发生的意外。在运行过程中, 由流程联络员发现的信息系统相关的管理体系运行问题达数十个, 涉及到费用分解、合同审批滞后、工作联系单系统外流转、物资领料权限失控等方面。通过专题会议, 使问题得以及时解决。

4.将所有涉及适合信息化的程序和各种复杂的跨部门流程基本囊括在设计方案中, 充分发挥业务流程重组后的流程的效率优势, 固化标准, 防止管理标准流于形式。

(二) 关于提供数据支持方面的设计要点

数据支持涉及几个基本方向, 首先是竣工决算数据支持, 其次是在建工程转固定资产的管理手段, 再次是实现在线的概预算数据的统计和显示。因此, 提供数据支持方面的设计至少应该包括如下要点。

1.实现在线的概预算数据的统计和显示。概预算控制, 就是通过对各类工程项目, 按照建筑工程、设备机座、安装工程、设备价值、其它费用等横向栏目的形成动态实时计算值, 并且同执行概算数据进行比较, 从而达到预警和控制目的。

2.实现竣工决算数据支持。根据教育单位对校园基建项目的竣工决算的要求, 竣工决算是以所形成的固定资产原值为依据进行费用分摊, 这就要求教育单位对基建项目期间所发生的所有物资耗用、库存情况以及工程合同费用有很详细具体的掌握, 否则竣工完毕, 单位将因为费用无法追溯的问题导致决算出现较大误差。

在基建项目建设中, 概预算和竣工决算的统计口径并不能保持一致, 这就使得教育单位在验收过程中经常会面临数据追溯的难题, 耗时耗力, 且追溯结果难以保证准确性。为了避免这一情况的出现, 教育单位在设计基建项目管理信息系统的过程中, 要统一概算和决算的口径, 通过建立概算口径费用编码和决算口径主设备编码之间的共同联系, 增强决算表和概算清册的对应关系, 以此实现概预算和固定资产核算口径的统一性。

在对物资合同进行管理的过程中, 教育单位必须按照合同金额以及决算口径对供货清单和价格的划分, 以明确每份合同的供货范围;物资入库发票的核对必须按照供货清单上的数量和价格进行一一逐笔审核;物资出库时, 应区分主设备、材料和备品备件, 严格防范物资主次混乱不堪的现象出现, 这样可以方便信息化技术及时收集到相关数据, 实时更新概预算执行表, 同时也有利于决算时固定资产目录的生成。

(三) 关于增强内控力度方面的设计要点

内控手段, 简单地说就是监督和检查管理体系依从性的办法。信息平台有一项人工无法替代的特质, 就是不留余地。不留余地的系统, 将所有管理例外都清清楚楚的排除在系统之外, 给审计人员提供了非常简便有效的管理手段。信息系统要能够切实增强教育单位内控力度, 设计时需要考虑以下要点。

1.流程环节一目了然, 时间、责任人、执行结果清晰可查, 追溯手段便捷。

2.基建管理信息系统对工程建设流程的覆盖率和符合率非常高, 系统设计应针对管理体系的内容所作, 而管理体系也应按信息化的要求进行建设项目流程重组。

3.信息系统应具有绩效考核报告的形成功能, 以便为流程效率监督和考核提供决策支持。

(四) 关于提高信息共享度方面的设计要点

保证基建期各工程项目的信息共享, 是教育单位实现基建项目管理信息化的最基本任务。笔者认为, 最成功的信息化建设情况可以用下面这个举例予以说明:基建项目尚未正式开工, 但信息网络干线提前伸展到了所有主要标段的工程承包商、监理公司、教育单位基建管理部门管理人员的办公地点, 同时, 项目人员还通过短信、虚拟网络VPN等信息技术远程及时获知重要的工程信息。

对教育单位而言, 实现基建项目管理的信息化, 提高信息共享度, 就要求信息系统设计界面友好、使用便捷、信息获取简便有效、存储手段海量、高速, 以便充分利用模糊查找、分类查询等手段。

参考文献

[1]贾丽君.浅谈基建项目财务管理[J].中国管理信息化, 2011, (13) .

[2]张国栋.国内外房地产项目管理模式对高校基建项目管理的启示[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 2011, (12) .

[3]陈赛.浅谈基建单位项目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经济师, 2011, (8) .

[4]张薇.基于SWOT分析福州地区高校基建档案信息化[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 2011, (2) .

13.信息化教育管理制度 篇十三

【关键词】

人事工作 信息化管理 思考引言

近年来高校人事工作信息化管理有力地推动了学校管理水平的提高,更好地服务了高校的教学和科学创新与变革,提高了人事工作的效率。但高校人事工作在信息化建设仍存在着很多问题,尤其是国家人事制度改革快速发展的今天,人事工作信息化管理的滞后阻碍了人事工作的跨越式发展。高校人事工作信息化管理的意义

当今时代是信息高速发展的时代,信息的作用在社会活动的各个领域越来越重要。在高校人事管理工作中,传统的管理模式已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尤其是近年来国家人事制度改革进入快车道以来,这对高校人事工作加快信息化管理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科学发展观强调各项工作都要“以人为本”,做到“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做好人事工作信息化管理,让计算机更多地代替人的活动,减少人力的浪费,同时也做到信息的全面、准确和创新性。因此人事工作信息化管理在高校管理中的作用更为凸显。

加强高校人事工作信息化管理,不仅可以减少资源浪费,节约成本,更能提高工作效率,紧跟时代步伐,为高校的快速发展提供保障。在传统的人事管理模式中,大量的人事信息通过人工操作,在批量处理信息时,冗长的数据不仅加大人力投入,而且浪费物力,更会因人为因素造成错误。通过信息化的手段,可以把数据统一汇总、分类处理、校对快捷,准确性高,更能适应时代的需要,彰显社会的进步。当前人事工作信息化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3.1 人事管理工作信息化程度不够

目前,各高校虽然已普遍使用计算机进行人事管理,依靠网络化、办公自动化等信息技术手段取得了很大的进步,较好地服务了高校教学、科研和管理工作。但是,由于人事管理工作是一个系统工程,随着高校的大发展,对数字和信息的精确度要求的不断提高,仅依靠简单的几个数据库是不能解决问题的。比较突出的是一些高校部分信息库仍停留在设计的初级阶段,维护不及时,又无法升级紧跟发展,同时也不能共享资源,用户权限受到影响,严重阻碍了工作的进展。在新设计的软件上又无法保证数据的安全保密性,也影响对人事工作信息化管理的担心。有些高校人事管理部门虽然使用了计算机,仍然停留在输入、打印的基础上,数据库是最基础的办公软件OFFICE,各科室之间数据对接不及时,更新滞后。

3.2 人事工作信息化管理不统一

高校人事部门是起着重要的承上启下的作用,既为上级领导提供准确的信息以便决策,也担负着本单位内部人员基本信息的收集、整理、传递和维护。由于信息化的发展,高校对口的主管部门也根据各自的需要,开发出了适合自己本部门特色的专用性信息库,极大地方便了本单位工作。但高校人事部门对口上级主管部门有多个,因此信息库也分门别类,种类很多,他们之间数据也不能共享,不能相互导入导出,数据录入方法单一,不但增加了高校人事部门工作的难处,也造成主管部门数据不一致、不准确。

根据统计,河南省高校人事部门现在所面对的信息化软件大致分为三类:第一是上级各主管部门下发,且必须使用的软件。比如,在职人员工资晋升审核系统、离退休费管理系统、人员与工资管理系统、人事统计报表数据处理系统、机构编制管理信息系统、职称工作信息系统、考核管理审核系统、教师资格认定管理信息系统、普通话考试管理系统、人事档案管理系统。由于高校人事部门对口上级教育、财务、人事、科技、教务等多个主管部门,每个部门又因工作需要分为不同的科室,每个科室都有相应的管理软件,门类很多,五花八门,高校人事部门一对多服务,尤其是人事信息的统计工作,各科室所需要的基本信息都相同;第二是本单位内各部门使用,且需要人事部门提供数据,如工资发放系统、财务预算报表系统、科研工作管理系统、教务工作管理系统等;第三是人事部门内部管理系统,各科室之间数据不能相互融合,大部分高校仍没有建立一个完善的系统,比如各高校仍在继续实行岗位津贴的发放就没有可以使用的数据库,这个发放办法汇集了教职工教学、科研及管理等方方面面业绩量的计算,再进行综合评价分析后计作薪酬发放等。作为教职工最基本最原始的信息(单位、姓名、性别、出生年月、参加工作时间、学历、职称等),上述软件都需要录入,虽然数据库的建立是一劳永逸的,但这些软件之间是不能相互通用的,在重新录入和更新的过程中,需要每个数据库都操作一次进行维护,增加了人事部门工作人员的重复劳动,并且会加大出错的几率。

3.3 信息反馈不及时、不到位

实施人事工作信息化管理的一个关键是,信息透明、反馈及时。在目前信息化管理制度还不健全的情况下,教职工看不到本人真正的电子信息,无法查询和核对相关部门录入的个人基本情况,信息缺失或不完整,以至于影响到教职工的评聘、奖励、职务晋升、考核等,有些教职工因为身份证号、出生年月等基本信息往往来回奔波数个部门进行修改,带来不必要的麻烦。

3.4 领导重视程度不够、认识有偏差

由于目前信息化管理还不成熟,个别领导对人事管理信息化的内涵和重要性认识不足,对人事管理信息化建设的目的不清楚、目标不明确,就事论事,没有真正从战略的高度认识人事工作信息化管理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孰不知在竞争激烈的高校人才战场上,信息的竞争也亦成为重要的武器。对人事管理信息化工作的重视程度不够,造成人事工作信息化管理成为一句空话。如果人事信息化管理发展的脚步停止,人事工作必然会受到影响。而且有些高校人事工作的老领导,对信息化的使用不如年轻人,因此从内心上排斥先进的东西,他们认为只有写出来的东西才最可靠,有案可稽。

3.5 人事工作信息化管理人员计算机水平不高

大部分高校人事工作人员,都是从不同专业的教师转型到人事部门工作的,真正从事管理者较少,而且不是从事计算机专业的,还有一些工作经验十分丰富的老同志,即使会使用计算机,大都是一般的办公软件,针对自动化程度较高、管理较为复杂的软件,应用起来困难较大。而且高校人事部门每个人员都有具体的本职工作,缺少一名专门负责维护信息库的人员。加强人事工作信息化管理的对策

4.1 构建高效的网络体系

实现人事工作信息化,就是要采用先进的数字化设备和网络技术,建立起有效、快捷的信息服务网络体系,形成面向各个高校和面向高校内部的开放的服务平台,从而实现人事信息资源共享。把人事信息化管理与办公自动化建设结合起来,应用计算机及网络等现代化科学技术,构建一个迅速高效、节约方便、安全可靠、容量大的数字化人事信息库。

4.2 建立统一规范的信息平台

实现高校人事工作信息化管理的基础是在全省的教育系自上而下的建立起一个统一规范的信息平台,这个平台应具有以下功能。①把目前人事和教育所用的软件功能都整合到这个平台中,各部门所需的报表能够根据需求有选择的自动生成。②设置多重管理权限,使各级层、各部门、各位职工在自己的权限内能够根据需要完善信息,做到安全高效。③建立反馈机制,做到各个使用单位和个人对信息平台的建议能够即时反馈,并及时完善。另一方面,权限下级在查询到信息有误的时候,如果没有权限更改,能够及时反馈到权限上级。

4.3 领导重视,做好宏观管理,成立专门的管理机构

①高校人事部门要高度重视信息化管理在日常工作的意义、地位和作用,人事信息管理工作不仅仅是单纯的人事信息及数据的统计汇总,而是对数据的分析处理,并为学校制定发展规划和有关政策提供科学、准确可靠的依据和背景材料。这关系到学校教学科研等战略发展规划,人事工作信息化程度也是人事工作上水平、上层次的标志。②省级人事部门应针对高校的特点,建立专门的管理团队维护信息平台,使其遇到问题及时解决,在运行中不断的改进完善。③高校各部门应设置专门的维护人员及时上报和更新信息,维持信息库的权威性。④上级部门要对下级上报的信息进行核对查实,做到信息的真实可靠。

4.4 加强培训,造就一支专业管理人才队伍

加强对高校人事工作人员的业务培训,塑造一支高素质的人事管理人才队伍。要做好高校人事工作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优秀的管理人员是关键,这不仅需要人事工作人员要具备较强人事工作管理专业知识,要有不断更新观念、求真务实、开拓创新的精神,而且也应该熟练掌握计算机相关软件,同时要求本人思想政治素质过硬,既要做到工作的谦虚谨慎,也要保障人事工作的安全保密性。这就需要通过各种方式加强对人事工作人员的培训,尤其是加强信息化、网络化的教育,提高他们的自动化处理信息的能力,培训一支既懂专业知识又懂现化信息技术的复合型人才。

参考文献

14.信息化教育管理制度 篇十四

成人高等教育管理包括日常管理和教学管理,是指管理人员按照教育方针,运用各种管理手段,通过组织、指挥和协调与教学管理有关的各方面人员的活动,高效率和高质量地完成各种教学管理任务,从而实现教育目标所进行的各种管理工作。其内容主要包括程序化内容,常规性工作内容、中心内容和专项内容。教学及管理工作的优劣成败,从根本上决定了高校中的成人高等教育质量和学生真正学到知识的综合发展水平。

管理信息化是指在现代教育思想指导下,利用计算机、网络通信及多媒体等现代化信息技术,对日常和教学过程进行管理,从而达到既定的目标的状态或方式。随着现代信息技术在成人高等教育教学管理中的应用,教学管理信息化受到了普遍重视,在信息化条件下,利用高新技术手段与方法实施贴近时代要求与发展的教学管理,用先进的计算机与多媒体等科学技术作为完成管理任务的基本途径。

通过信息化,可使管理、教学、输出融为一体,更加安全、准确和高效,充分适应激烈的市场竞争;通过网络信息化,学院领导可以随时了解各部门科室、各办学单位的管理全貌,并可迅速下达各种指示到各部门和办学单位,提高了办公效率;通过网络信息化,可以树立高校中的成人高等教育的形象,同时解决存在的各种弊端,提高自身的竞争活力,促进成人高等教育专业结构调整和教学管理的升级。网络化管理可以大大减少各种人为因素的影响,促进教学工作的规范化管理。实行网络化全校集中管理后,学生通过网络选课,课程学习情况都记录在案,各有关部门可以及时掌握,较好地杜绝随意删减不合格学习记录等情况,严格规范了全校学生的选课与成绩管理,这为公正、公平、合理地执行教学管理规定提供了保障。在信息时代,作为支持和服务教育活动的教学管理,正向着信息网络集成和在线决策支持阶段发展。

二、成人高等教育教学管理信息化现状及存在问题

(一)忽视总体规划,导致数据无法共享,系统集成困难

由于对管理计划职能的忽视,学校的各个部门都购买(或开发)了管理信息系统,当多个业务系统实施应用后,人们发现各职能部门间存在着信息沟通困难或根本无法沟通,不同系统间的数据无法共享,当需要数据沟通时,人们不得不采用传统的方式。当需要提供决策支持需要的数据时,又往往发现数据因部门而异,这些现象我们称之为“信息化的尴尬”,如果此类问题经常发生的话,人们就会怀疑信息化的效能,甚至进一步质疑信息化投资的正确性。问题产生的根源在于信息化建设初期缺乏统筹规划,或者不能严格遵循规划的要求,各业务部门各自为政,从而产生了大量的“信息孤岛”。由于系统开发平台不同,数据平台各异,数据结构多样,信息标准缺乏,使数据交流变得无法实现或成本极高,这种情形的出现使信息化的两个重要目标—资源共享和信息传递失去了应有的意义。

(二)重硬轻软,重投入轻管理,重建设轻实施

信息化建设中的一个普遍现象是,校园网经过几期工程,投入大量资金,建成了先进的网络环境,购买了多个管理系统,这时人们认为信息化工程已经基本完成,可以享受信息化的成果了。这种观念导致的结果是,信息化后续推动力不足,保障不力,阻力重重,教学管理系统的应用很快陷入停滞,系统建设因深入推进不力而止步于使用简单业务替代的初级状态。

(三)信息系统缺乏管理制度配套、机构及人员的配备支持

信息化的推进,必然会打破组织中原有的权力、义务和责任等的均衡状态,因此会产生新的冲突和组织阻力,当系统需要改变原有的工作习惯和流程的时候,领导层的支持就更不可缺少,如果来自管理层的缺乏或支持的力度不够,就会最终导致系统被束之高阁或被迫推迟使用。

三、成人高等教育教学管理信息化的改革与创新

(一)适应发展需求,革新管理方式

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必然要求对原有的管理方式进行创新。要适应教学管理信息化的需求。教学管理的方式应该进行转变。要从封闭的局域性管理向开放式的网络化管理转变,由手工的定性单项管理向网络化的定量综合科学管理转变。教学管理人员应努力应用现代信息技术,大胆探索教学管理工作的新方式和新途径。

(二)抓好队伍建设,增强人员素质

在信息化条件下,成人高等教育建立一支高质量的教学管理队伍,是加强教学质量管理,完成人才培养任务的根本保证。首先,要提高教学管理人员的教育理论素质,管理人员要遵循教育规律,运用现代管理理论和方法,分析教与学的规律。强化学术管理,积极组织教学管理人员参与和进行教育教学研究。围绕新的人才培养模式,进行课程体系的整体优化.改革专业课程设置。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创新现有的教学体系,进行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改革。建立一套与人才培养相适应的日臻完善的校内管理体制,理顺关系,分清职责,加强学校教学管理部门宏观管理和决策功能,充分发挥院(系)从事教学和管理人员的主观能动性。其次,精心选拔教学管理人员,可在学院(系)这个二级教学单位配备专职教学管理人员,通过设岗定编,明确职责,建立健全激励和约束机制来稳定队伍。创新意识是进行管理创新的必备条件,管理人员创新的源泉是创新行为发生和持续的重要因素,要激发管理人员的创新动机,使教育教学管理始终适应社会发展和办学的需要。再次,建立培训机制,是否拥有一批掌握并能应用现代信息技术的高素质的教学管理人员,是推动教学管理信息化的关键。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特别是网络技术的普及,管理手段、管理技术在不断创新。面对管理环境的不断变化,教学管理人员要通过不断学习增强运用新知识解决新问题的能力,学校要依托现有条件大力开展专门的业务学习和在职培训,注重提高教学管理者运用信息技术的能力,培养其在教学过程管理与信息化管理优化组合的能力及网上操作的能力,确保教学管理信息化建设的深入进行。

(三)依托网络平台,提升管理水平

高质量的教育需要高效的管理,各办学单位承担着繁重的教学管理工作,利用有效的成高管理系统提升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推行弹性管理制度,特别是学分制的实施,要求建立现代化教学管理制度,准确及时地对教学活动进行有效的信息监控,形成有效的组织保障。完善教育教学工作决策、执行、监控和信息反馈系统,构建结构完整、环环相扣、体现整体优化的教学管理工作。充分利用计算机和校园网络进行教学管理,提高管理效率和管理水平。引进或自主开发功能先进、运行可靠的成人高等教育管理软件,实现教务工作计算机的网络化管理。要注意对传统的教学管理理念、教学管理模式、教学管理方法和手段进行客观分析和取舍,根据信息时代对教学管理的要求,凭借网络平台,充分借鉴国内外教学管理信息化建设的有益经验,建立健全教学管理信息化建设的创新机制。

(四)坚持“以人为本”,营造良好环境

与各种制度相比,人是成人高等教育管理的出发点和归宿,又是高校成高管理的动力和重要的因素。高校成人高等教育教学管理应坚持“以人为本”,时时处处体现人文精神,充分肯定人的主体地位和自主价值,满足人的需求,尊重人、关心人、依靠人、服务人,使管理者和被管理者达到和谐与统一。教学管理的目的就是营造一个科学、严谨、民主、开放的人才培养与成长环境,人本管理是从对人在管理活动中的地位和价值的认识中体现出来的,教师和学生都是学校的主体。在学校定位、专业设置、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建设,教学方法及教学改革等方面,都注意充分尊重教师和管理人员的意见。在教学管理中,依靠专家、学者,使行政管理职能和学术管理职能有机融合。当教师和管理人员的地位受到尊重,人们的价值得到体现,工作就会充满激情,焕发出创造力。

摘要:管理创新是实现信息化的基础,信息化是提高管理水平的重要措施,是实现管理创新的有效途径和重要内容。由于对管理因素的忽视,高校成人高等教育管理信息化进程面临着诸多观念上的障碍。文章从管理与技术的关系理论出发,结合信息技术的特点,提出了信息化推进过程中必须建立的几个正确观念,为高校成人教育管理创新发展提出建议。

关键词:信息化,成人教育,管理,创新

参考文献

[1]教育部教育信息化领导小组办公室.实施“教育信息化建设工程”加快教育现代化进程[J].中国高等教育,2004.10.

[2]周梦君.信息化时代高等教育管理创新.湖南大学学报.社科版,2003,1.

[3]伦蒂亚兹.JC.全球企业管理一一信息时代的全球竞争[M].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上一篇:矿井年度瓦斯治理技术方案及安全技术措施下一篇:药剂师岗位职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