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如何提高农村小学生的数学计算能力

2024-10-19

浅谈如何提高农村小学生的数学计算能力(共16篇)(共16篇)

1.浅谈如何提高农村小学生的数学计算能力 篇一

浅谈如何提高农村小学生的计算能力

临洮县卢湾希望小学任忠燕邮编:730517电话:***

内容提要:《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提出:“小学数学的一项重要任务就是要培养

学生的计算能力,应该要求学生算得正确、迅速,同时还应该注意计算方法的合理性和灵活性。”本文从“激发学生兴趣;培养良好的计算习惯;加强口算训练;注重培养估算能力;鼓励简算;重视笔算练习的设计”六个方面,阐述了如何在教学实践中培养和提高农村小学生的计算能力的探索。

关键词:农村计算教学计算能力

计算能力是每个人都应该具备的素质,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是小学数学教学的一

项重要任务,是学生以后学习数学的重要基础。《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提出:“小学数学的一项重要任务就是要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应该要求学生算得正确、迅速,同时还应该注意计算方法的合理性和灵活性。”

在多年小学数学教学工作中,我发现农村学生整体计算能力较差,计算错误较多,针对这种情况,我谈谈提高农村小学生计算能力的具体措施。

一、努力激发学生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计算教学中,首先要激发学生的计算兴趣,让学生乐于学、乐于做,教会学生用口算、笔算和计算工具进行计算,并掌握一定的计算方法,达到算得准、快的目的。

如在教学三年级《笔算乘法》时,课前设计口算铺垫练习:老师知道咱们班的同学特别聪明,今天我就来考考大家,你们敢接受老师的考验吗?(敢)好,请看题:(出示课件:50×80)谁知道,是多少?(4000)还有其他的答案吗?他的答案对吗?真棒!我们看看下一道(45×20)谁知道?对吗?你的反应速度真快!大家的口算能力真棒!(45×213×4060×7018×5090×12„„)

开课利用口算的设计为后面的学习做了很好的铺垫,同时教师设计有层次的口算题,用不同的语言,鼓励学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计算的速度。

二、端正学习态度,培养良好的计算习惯

事实说明,没有良好的计算习惯是学生计算错误的重要原因之一。做题计算中出现的错误,大多数是粗心大意、马虎、字迹潦草等不良习惯造成的。因此,良好的计算习惯是提高计算能力的保证。做题前,要求学生做到一看、二想、三算、四查。

一看:就是认真对数。题目都抄错了,结果又怎么能正确呢?所以,要求学生在抄题和每步计算时,都应当及时与原题或上一步算式进行核对,以免抄错数或运算符号。要做到三核对——抄好题后与原题核对;竖式上数字与横式上的数字核对;横式上的得数与竖式上的得数核对。

二想:就是认真审题。引导学生在做计算题时,不应拿起笔来就下手算,必须先审题,弄清这道题应该先算什么,后算什么,有没有简便的计算方法,然后才能动笔算。另外,计算必须先求准,再求快。

三算:就是认真书写、计算。作业、练习的书写都要工整,不能潦草,格式一定要规范,对题目中的数字、小数点、运算符号的书写尤其要符合规范,数字间有适当的间隔,草稿上的竖式也要数位对齐、条理清楚,计算时精力集中,不急不抢。

四查:就是认真演算。计算完,首先要检查计算方法是不是合理;其次,检查数字、符号会不会抄错,小数点会不会错写或漏写;再次,对计算中途得到的每一个得数和最后的结果都要进行检查和演算。因此,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是防止计算错误,提高计算能力的重要途径。

三、加强口算训练,提高计算能力

口算是计算的基础,口算能力的强弱,直接影响到学生计算的速度和准确性,所以我们应该重视口算能力的培养。口算是靠思维、记忆直接算出得数的计算方式,它是计算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要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必须打好口算的基础。

首先要掌握方法。如运用数的组成计算10以内的加减法;用凑十法计算20以内的进位加法;做减法,想加法;转化为整十数加减一位数;转化成20 以内的加减法;把两位数加减整十数转化成一位数减一位数;先把两位数加减两位数转化成两位数加减整十数,然后再转化成两位数加减一位数;用乘法口诀直接求积、求商;根据乘法分配律进行口算;在四则混合运算中,教给学生一些运算技能,不断提高口算能力。

其次,有些知识要通过课堂教学的训练,使学生能脱口而出,并做到准确无误。只有这样,计算起来才能正确迅速。如20以内的加减法;乘法口诀;假分数、带分数的互化;求较小的两个数的(或三个数)最大公约数和最小公倍数;小数、分数、百分数的互化;一些计量单位的进率;1—9各数乘以π(3.14)的值。然而孩子毕竟是孩子,长此以往枯燥的练习也不是办法,适当地开展一些趣味性的、竞争性的、有奖励措施的训练形式也非常必要。针对学生的注意力不易集中,持久性差的特点,有意设计安排一些形式多样的练习和数学游戏来激发学生口算练习的积极性和学习兴趣。如开展灵活多样的竞赛活动,像心算、速算、开火车、夺红旗、爬阶梯、集体赛、个别赛等比赛形式,在提高计算能力的同时,还增强了学生的进取心和集体荣誉感,陶冶了情操。

四、在教学中注重估算能力的培养

在估算教学中首先要让学生知道什么是估算。其次尝试创设情景让学生体会什么时候需要估算,什么时候需要精确计算。比如要很快看出所购物品的总价格,来确定我们购物所带的钱是不是够时,我们必须运用估算;又如,要知道一个瓶子装了多少粒豆子,一粒一粒数不现实,我们也必须用到估算。再次,我们在教学估算时不能让学生只是模糊地估计,还必须帮助学生掌握一定的估算方法和估算策略。

如估计图中有多少粒豆子,学生的估计方法有以下几种,生1:我数了一横行有43粒豆子,一竖行有21粒,可以把21看成20,这样43×20大约有860粒豆子;生2:我量了这个长方形长14厘米也就是140毫米,宽是71毫米,而每个豆子宽3毫米,用(140÷3)一行大约是47粒豆子,71÷3大约是24粒豆子,47×24把47看成50,一共大约是1200粒豆子;生3:我把整个长方形平均分成8份,数出1份上有豆子大约110粒,110×8=880(粒);生4:我是平均分成14份,每份大约是60粒,60×14=840,所以应该在840粒左右„„

五、鼓励简算,发展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

数学教学不仅要教给学生数学知识,更要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通过数学教学不仅要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更应该让学生懂得怎样来提高学生的效率,而简便运算的教学恰恰能在这方面体现它的优势。如在三年级的乘法教学中学生在笔算完32×25后,我特意提了一句,有同学可以口算出这道题的结果吗?学生这时至少说出了三种以上的口算方法。如:有先算30×25再加上2×25等于800的;也有先算8×25再乘4等于800;还有的先算2×25再乘16等于800的。三年级不要求学生说出他们在计算中用到了什么运算定律,但他们通过算理朦胧的知道了可以这样算,这样算出来的结果是正确的就行了,我认为这就是我们通常说的学生有了“数感”。对有这样想法的学生老师在课堂上要大力进行表扬。因为在这里我们不仅仅是看到学生算对了一题,我们更应该看到的是学生通过学习,已经掌握了计算的技能,更有了计算的技巧,而且也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

总之,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是一项细致而又复杂的工作,要想迅速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发展学生的思维,需要结合教学实际长期进行培养和训练。教师还应做好对学生的辅导工作,在课堂上通过学生回答问题、口算、板演或作业要及时发现学生在计算中出现的问题,加以解决并认真分析错误原因,找出错误规律,使学生的错误消灭在萌芽之中。作为教师首先自身要对计算法则、定律等运用自如,指导时才能得心应手。在计算教学中,把计算与新课标所倡导的生活实际、情感态度等结合起来,避免计算的单一性、枯燥性,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的计算能力更大的提高。

参考文献:

1、《数学课程标准》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62、《数学新课程与数学学习》孔企平等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63、《小学数学课程与数学》杨庆余等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8

2.浅谈如何提高农村小学生的数学计算能力 篇二

关键词:兴趣,意志,习惯

在我和科组的老师进行教学研讨时发现,当面对学生的计算能力普遍不高,甚至有部分学生经常计算水平低下,而且由于计算错误,直接导致部分学生的数学成绩较差,丧失了学习数学的兴趣的情况,而很多老师对此情况简单归咎于学生的粗心、马虎。但经过我的长期跟踪研究,孩子在计算上出现差错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因此,就如何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我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计算的确是枯燥乏味的。俗话说:兴趣是学习最好的老师,是学习的基础。要想培养学生计算方面的兴趣,在课堂上,可采用比赛、小老师出题和解答的方式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他们的求知欲。现今的小朋友比较早熟,都喜欢模仿老师,这样学生不仅愿意学和听,也磨练了学习能动性。除此之外,习题形式多样化也是不错的选择,如在教学环节后增加选择题、判断题等巩固知识点,在练习形式上除了单一的手写还可以进行接力比赛,抢答等充实练习的内涵。

二、加强口算训练

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必须要重视基本的口算训练。纵观数学领域,任何一道题都是由若干个口算题组成的,口算是笔算的基础,口算能力直接影响到笔算的正确率和速度。口算能力强的学生,笔算的正确率高且速度快;口算能力差的学生,往往笔算速度慢且错误率高。我认为每天坚持5—10分钟的口算训练有助于口算能力的加强、计算速度的提高。

三、加强学生对算法和算理的掌握

要使学生会算,首先必须使学生明确怎样算,也就是加强法则及算理的理解。例如三年级第二学期数学学习重点是会笔算一位数除多位数的除法、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和会进行相应的乘、除法估算和验算。我认为,教师在教学时应以清晰的理论指导学生掌握计算方法,理清并熟练掌握计算方法、运算性质、运算定律以及计算公式的推导方法,培养学生的简算意识:例如在计算除法算式时,我要求学生遵循“一商二乘三相减”来进行每一步的除法计算;在混合计算题里,我要求学生一定要把先算的用横线画出来,这样做有助于学生在运算顺序上思路清晰,计算就变得简单多了。

四、加强数学学习意志的培养

培养学生坚强的意志对学生能够长期进行准确、快速的计算会产生良好的促进作用。在计算教学中,口算是笔算的基础,教师可以根据每天的教学内容适时适量地进行一些口算训练,例如让5—10分钟的口算训练成为学生的习惯,每天坚持练一练,通过长期坚持的训练,既培养了学生坚强的意志,又提高了学生的计算能力。

教学中还要善于发现小学生的思维障碍,克服影响学生正确计算的心理因素。针对小学生只喜欢做简单的计算题,不喜欢做或做不对稍复杂的计算、简单运算等题目的弱点,可以根据学生好强的心理,通过各种方法进行练习,如:“数学计算小能手比赛”“解决问题小能手比赛”“综合能力小能手比赛”等,鼓励学生竞赛等形式培养学生的意志。

五、养成学生良好的计算习惯

有的学生计算能力低,固然有概念不清,没有真正理解算理和熟练地掌握算法的原因,但没有养成良好的计算习惯却是重要原因之一:审题习惯差,往往只看了一半就动手去做;学生书写不规范,数字、运算符号写的潦草,抄错数和符号;没有验算的习惯,题目算完便了事。没有良好的计算习惯导致即使是同一次练习,同样性质的题目,也会出现有时算对,有的算错的现象。所以要想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必须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计算习惯:

1.养成良好审题习惯

在教学中,我对学生提出严格的要求,要求他们计算时要认真而仔细。除此之外,我还给学生一些方法。如:计算的检查方法,我总结了以下几条:一对抄题,二对竖式,三对计算,四对得数。审题的方法是两看两思。即:先看一看整个算式,是由几部分组成的,想一想,按一般法则应如何计算;再看一看有没有某些特别的条件,想一想能不能用简便方法计算。学生按照这些方法去做,就能使计算有了初步的保证。

2.养成良好书写习惯

计算教学对于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态度具有重要的价值。数学教学应当培养学生作业认真、仔细,书写整洁、格式符合规定,对计算结果自觉检查等学习习惯。

示范教学中教师的板演,包括数字的书写、使用直尺画横线等,批改作业的字迹、符号,要做到规范、整洁,以便对学生起到潜移默化的示范作用。

在计算教学中可以引导学生反思这样几个问题:(1)这道题自己一开始是怎样计算的?现在怎样计算?(2)计算时要注意什么?(3)还有其他计算方法吗?

3.养成良好检验习惯

要培养学生良好的计算习惯,做到能口算的尽量口算,不能口算的要自觉地用草稿本,进行竖式计算,并要养成检验的好习惯。要给学生知道检验的方法,一般可以运用四则混合运算的关系来检验。

练习应举一反三。每讲完一种新的计算方法,应先集中练习新学内容,再练习与本节内容有联系的题目,最后把新旧知识串联起来练习。如,教学混合运算时,可先安排练习60-100÷5,让学生明确运算顺序;在此基础上,改为(60-100)÷5,让学生体会小括号对于改变运算顺序的作用。

3.浅谈如何提高农村小学生的数学计算能力 篇三

一、小学数学计算中存在的问题

1.教师不注重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

当前,多数教师在教学过程,仍然使用传统的教学方式,教师站

在讲台上根据教材进行讲解,学生坐在座位上聆听教师的解说,这种教学方法导致的直接后果就是教师在台上说的口干舌燥,而学生在下面听得稀里糊涂,教师一味向学生灌输书本上的理论知识,学生学得枯燥无味,这并不能有效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学生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也不能得到很好的培养。长此以往,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就会大大降低,教师的教学质量也得不到提高。

2.教师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不够重视

国民的创新有助于国家的繁荣富强,有助于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少年儿童是祖国的未来,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也要不断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让学生逐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这也是提高小学生数学计算能力的有效途径。不过,现在有很多的教师只教给了学生计算的方法,没有教给学生在恰当的时机用合适的方法来解决数学计算问题。学生不会实际应用,对所有的问题都是套用别人的计算方法,生搬硬套,没有创新精神,这更谈不上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提高。而且,有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只重视计算结果,很少关注计算过程和计算方法,没有培养学生举一反三的能力。

3.教师不注重自我能力的提升

教师是学生成长道路上的领路人,教师自身能力的高低,决定了学生获取知识的多少。目前,有许多的小学教师的教学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他们只站在自己的角度进行讲课,对加强自身能力的提升不够重视,导致学生觉得数学枯燥无味,影响了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教师首先要不断学习,努力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课前认真备课,自己给自己讲明白。我校有位教学经验丰富的数学老师常说,“为师不清数算理,教尽数学也枉然”。由此可见,教师的教学能力对学生的学习指导多么重要。

二、提高小学生数学计算能力的方法

当前,有许多的小学数学老师只重视计算结果,忽视学生的计算过程。学生很容易养成凑计算结果的习惯,这对学生计算能力的提高没有任何帮助。因此,我们小学数学教师在进行数学教学时,要采取合适的方法,来提升学生的数学计算能力。

1.掌握最基础的数学知识

学好数学的前提是要掌握数学的基础知识。教师在教学数学计算时:首先要让学生明白数学是什么,其次让学生理解数学的基础知识,最后让学生解决数学问题。不管是整数、分数、小数的计算,都要根据相应的公式、法则和性质等基础知识来进行运算的。比如,教师在进行两位数(15×20)相乘时,可以分三步来计算,第一步计算5个20是多少;第二步计算10个20是多少;第三步把前两步的计算结果加起来就是15×20的最终结果。这样的计算方法有助于学生更好的理解乘法分配率,在运算中记得牢,用得熟,算得对。从而,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2.培养学生的估算、口算能力

估算、口算是小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法,教师要想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就必须重视学生估算、口算能力的培养。估算和口算的能力是学生进行简单运算的基础,是学生计算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数学计算教学过程中,学生在进行数学计算前,可先让他们对其进行估算,然后进行口算,最后比较这两种方法得到的结果是不是一样。这种方法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估算能力,也可以提升学生的口算能力。多年来,我特别重视对学生估算、口算能力的培养,我要求我班学生在动手计算前先试着估算或口算,经过长期时间的坚持,我班学生的计算能力有了显著的提高。

3.培养学生掌握运算法则

学生在进行数学计算时,都要根据一定的运算法则,比如,加法结合律、乘法结合率和乘法分配率等。学生要熟练地掌握这些法则,将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数学计算能力。只要学生掌握了这些运算法则,有些问题即使老师不讲解,学生也能很快得出答案。教学中老师不能满足于教会学生计算,还应该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总结出经验。比如,在学习乘法交换律时,教师先在黑板上写下3×5=15,5×3=15两组算式,然后让学生说出这两组算式的不同之处,学生通过观察就会发现虽然“3”和“5”调换了位置,但是得出的结果不变。这不仅可以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的美妙,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还可以提高学生的数学计算能力。

总之,要想提高学生的数学计算能力,除了做好以上几种工作外,还要重视对学生的各种辅导工作。教学中,教师要通过学生的课堂回答和课后作业情况,来了解学生在学习计算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并及时解决。只要在老师和学生的共同努力下,相信学生的计算能力一定会得到很大的提高。

4.如何提高小学生的数学计算能力 篇四

在当前的义务教育数学改革中,笔算是被削弱的内容。降低了笔算的复杂性和熟练程度,这不是说计算能力的培养不重要了,其实正相反。《标准》中明确指出要“提倡算法的多样化,避免程式化的机械计算和叙述算理”。既然这样,我们怎样提高全体学生的计算能力和良好的数感呢?

1、依据教学内容,精心设计“口算”题。“口算”是一个人最基本的计算能力,也是一种最生活化的基本技能。而在教学中,有的教师为了片面提高课堂效率而忽视了这种基本能力的培养,以致不少学生在许多需要计算的地方出现不该有的错误。例如:如果学生个位数加减法的口算能力不达标,那将直接影响到今后多位数加减法的学习;而个位数的乘法也即“乘法口诀”训练不到位,就直接影响到今后多位数乘除法的学习;同理,每一个内容口算能力的培养都直接影响到今后相关内容的学习。也就是说如果连口算能力都得不到很好培养的话,那么,就说明我们的数学教育是失败的,这将给学生今后的学习、生活和发展留下极大的隐患。因此,教师要针对每个教学内容精心设计“口算”题,严把每个数学学习内容的入门关。我们数学组有老师还采用了课前2分钟交换出题解答的方式来提高“口算”能力,我感觉比较好。

2、不用固定的语言文字来概括计算法则,让学生在自主的探索中获得对计算过程与算理的理解。总结、理解并且记忆计算法则,是以往笔算教学的重要环节。当前的数学课程改革,强调让学生在现实的情景中理解概念和法则,避免机械记忆。因此,在笔算教学中,教师应该用知识的迁移“拾级而上”,学生可以用各种算法进行计算,只要是合理的算法,我们都要鼓励,这样,既减轻了学生记忆的负担,也与算法多样化的教学理念相吻合,培养学生多角度思考问题、灵活解决问题的能力。

3、笔算与估算结合,加大估算的教学力度。估算在现实生活中具有重要的实用价值,对学生的数感培养也具有重要意义。所以,要把估算作为现代数学基础教育的重要内容来抓,这既能为学生数学的发展奠定良好基础,也符合学生今后的生活需要。当然估算中我们也有困惑:记得自己在读小学的时候,我们的课本上根本没有估算这个词,更谈不上估算教学了,但我清楚的记得自己五六年级,在做完题目后,能够根据题目里的数据大概估计一下自己结果的合理性,那么这可能就是现在的估算.也许我是在不自觉的情况下感受到了估算的意义和价值,进而应用。而现在,在老师反复的讲解下,我们的学生反而对估算无所适从,在我们的过度教学和刻板的评价下,使估算教学偏离了它的初衷。由于教师精确计算的意识远远强于估算,教学时,不能重视让学生感悟估算的意义、体验估算的价值,只是按教材程序让学生蜻蜓点水式讨论一下估算的方法和结果,很快就将主要精力放在了指导学生如何精确计算上,使估算成了“鸡肋”,教之无味,弃之不能。悟性高的学生或许能掌握估算的方法,并能正确估算,而一大部分学生也就意识到只要估计的结果与精确计算的结果较接近就是估算。另外,检测学生学习水平的试卷中,也是以精确计算为主,即使偶尔出现估算的内容,一般也不考估算的过程,只要求填估算的结果,且评分时,只要估算的值在一定范围内一般都能给分。很多学生为了保险起见,干脆先算出精确结果,再靠船下篙,写个与精确值接近的数值,这就是试卷中很多估算值的由来。为了让学生估算题不失分,我们的老师在考试前竭力向班上的学生推荐这“聪明”之法。估算的意义何在?

5.浅谈如何提高小学生的计算能力 篇五

新课改的计算教学,既要在具体情境中导入,体会各种运算的含义,又要让学生熟练掌握计算技能,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在教材编排中,计算和应用进行了合并,很多地方没有了老教材的应用题章节,运算循序总结性章节。教材练习安排中,基本题量太少,很多是应用和扩展题,这样就造成学生基本计算技能下降的现象,如何两者兼顾,既保证学生计算技能的形成,又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呢?在上学期我已总结:“结论1:抓住加、减、乘、除含义,展开计算教学,可以提高计算的准确性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结论2:加强基本口算训练能提升学生计算的正确率和速度。”本学期既有口算,又有估算和笔算,在坚持上学期观点的前提下,针对本学期计算教学内容又总结了以下观点:

结论1:加强基本口算训练必不可少,要让学生说得清楚,算得简便。在教学笔算乘法和除法时,是需要在加强基本口算训练的基础上,掌握新的计算技能,比如238÷619×19,计算时都要以原有的20以内加减法和表内乘除法作为基础。且还总结了以下经验,1、老师讲完,不要忙着让学生全体单独做,先指名几位上台板演示范,其他同学评判后,再练效果会更好。

2、少讲,让学生多练。

3、说明笔算乘法和除法是一种程序化劳动,要一环扣一环,马虎不得。

在教学口算除法时,口算除法算法是否一定要用书面数学语言描述呢?学生往往知道怎么算?也会用自己的话来说:如600÷3先不看600未尾的2个0,先算6÷3所以600÷3=200。240÷3想3×()=24,24÷3=8,240÷3=80,从学生的这些回答来看,学生已经会算,但只是不会用书面术语来说;我花了不少功夫来训练学生说:6个百除以3等于2个百,所以600÷3=200,24个十除以3等于8个十,所以240÷3=80。从效果上来看,学生说得还是很辛苦。应该

怎样对待这种情况呢?我想了很久,想到了一个拆中的方法,算的时候,就照学生的去做,如600÷3先不看600未尾的0,先算6÷3所以600÷3=200。再解释,不看未尾1个0就是把这个数看作多少个十,不看末尾2个0,就是把这个数看作多少个百。不能平白无故的少看0。通过这样的解释,就把算和说分开了,让学生说得清楚,算得简便。

结论2:计算教学应重视运用已有知识,促进知识的迁移,也应重视相关生活经验解决问题

简单小数加减法,是在前面所学整数及其加减法的有关知识基础上进行的教学,在教学中,我就先练习了2道3位数加减的笔算,问:计算时应注意什么?再让学生进行小数的计算,对计算方法进行总结,得出小数计算时,小数点对齐了,数位就对齐了。由于有了对比,迁移,学习效果不错。

还例如在乘法教学中,从35排,每排29人,700名学生进场,座位够坐吗?解决实际问题开始导入,说明估算在生活中的重要性,通过3种计算方法的对比,找到估算的最好方法,既又好算,又接近准确性的那种就是最好的方法。由于从解决实际问题导入,学生有一定的成就感,掌握计算方法也就有了更好的动力。

在笔算乘法教学中,也是从实际生活情景中导入,比如算围棋盘有多少个交叉点?19×19,一开始我问有哪些学生知道围棋有多少个交叉点,引发了学生极大的兴趣,再通过计算19×19,对计算方法和算理的探讨,得出计算结果,由于计算结果是学生特别想证实得到的答案,对计算过程和方法的掌握反过来也就更为深刻。

乘法教学中,重视解决实际问题,就能让学生更加深刻去体会乘法的含义,对计算过程和方法的掌握也会跟更牢固。

还比如在教学解决问题这一单元中,也突显了一个计算问题,两步解答的应用题一定要列综合算式吗? “合并成综合算式的能力学生一定要掌握吗?”,教学解决问题重点应放在分析应用题上,确定先求什么再求什么,由于教材在例题1有合并成综合算式安排,在例1教学中我也花了些时间讲了怎样把两个相关的分步算式,合并成一个综合算式:

5×50=250(人)

250×6=1500(人)

合并方法就是用第一个算式中的5×50代替第二个算式中的250。在例2.练习过程中,我也注重培训学生这方面的能力,体会列综合算式的优越性,但随着综合算式的增多,有些孩子不知道什么时候该用括号,什么时候不该用?先算什么?再算什么分不清?需要复习综合算式的运算顺序。而教材和教学大纲中在时间上没有安排这一个内容,然而通过对本册以前数学教材的调查了解,也没有这一内容的单独安排,由于课时的原因,我到底教还是不教?在教应用题时为这个计算问题花费太多的时间到底值不值呢?“合并成综合算式的能力一定要掌握吗?”通过讨论也得到了正确处理,加了一课时总结复习了综合算式的运算顺序。

结论3:发展学生的估算能力,让学生拥有良好的数感,具有重要的价值。义务教育阶段国家数学课程标准(试验稿)》(下称标准)在第二学段“教学建议”中指出:“估算在日常生活与数学学习中有着十分广泛的应用,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发展学生的估算能力,让学生拥有良好的数感,具有重要的价值。”新教材中大量的估算教学,开放的教学理念,让我倍感困惑与压力,如何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发展学生的估算能力,是我在教学中所思考和研究的,下面我就自己几年的估算教学谈一谈自己的理解与做法。

一、充分重视估算意识的培养,让学生逐步形成良好的数感。

“标准”在“课程实施建议”的第一学段“教学建议”中指出:“估算在日常生活中有着十分广泛的应用,在低学段的教学中,教师要不失时机地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和初步的估算技能。”其实,估算作为一种能力和意识,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必须点滴渗透。在平时教学中,要借助教学情境,结合生活实例,利用学生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直觉进行估算,强化对数据的认知,逐步使学生拥有良好的数感。

在低年级教学数的概念之前,我首先会让学生对出示的实物估一估数量,再数一数,让学生逐步建立数的概念,增强估算能力。在教学“长度单位”后,可设计一些本身蕴含着估算价值的实例让学生练习。如一根跳绳长约(),操场长约(),一支钢笔15()等。

学生的良好数据感和量化能力不仅表现在对数据的提取和加工上,同时还表现在“能估计运算的结果,并对结果的合理性做出解释”。如,125÷2378÷5 你认为估算应该是多少?当然许多学生是把125看作120,把375看作350,350÷5=70,这符合“凑整算得快,与精确结果相差尽可能小”的估算策略,可仍有许多学生把125看作124,124÷2=62,把378看作375,375÷5=75。于是我组织孩子进行辩论,让他们自由交流各自的估算方法,比较各自估算的结果,说出各自对估算结果的合理性解释,教师再适时评价,学生的估算能力无形中大大增强。

二、根据教学情境需要,灵活合理运用估算策略。

“标准”在第二学段中强调:“在解决具体问题的过程中,能选择合适的估算方法,养成估算的习惯。”在实际教学中有这样一个案例:教学情境是衬衫68元、短裤34元,妈妈带100元钱,买这两样东西够吗?绝大多数学生依然采

用是“四舍五入”法:68+34≈100答案是够了,只有几个同学提出了不同的意见,我让这几个学生说一下自己的想法,一个学生说:我估算完又准确计算了下,发现买这两样东西要花102元钱,所以我觉得不够;还有个学生说:买东西的时候钱多带一点钱,带少了人家就买不到,所以我就把68估算成70,34估算成40,加起来是110元,这样带100元就不够。从此案例看出,估算时要结合具体的情境,不能单纯按照纯粹的求“四舍五入”法求结果,而是要联系生活实际采取灵活的估算策略。

还有这样一个案例:一桶矿泉水约58杯,小明一天至少要喝5杯水,大约这桶水够小明喝几天?答案是11。按照常规的估算方法,58更接近60,应该是12,更接近准确数,是合适的答案,但是后面题目中有一个附加条件(小明一天至少要喝5杯水),也就是到除数最小是5,那么根据实际生活情境中的要求,要采用除法估算中去尾的方法,答案就是11。

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不失时机地为学生提供估算情境,合理渗透估算,采取灵活多变的估算方法。让学生自觉运用估算,提高估算兴趣,形成估算意识,灵活调整自己的估算策略。

三、充分发挥估算的作用,挖掘估算教学价值。

估算作为新课标重点改革添加的内容,自然有非常广的实用价值,在日常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例如,我们每个家庭要计划自己家庭的收入和支出,这一个商场,它的营业额是多少,它的利润如何,这都需要估计。其实估算为判断计算器算得是否准确,包括孩子们口算、笔算的结果是否合理,也提供了重要依据。教师在教学中要结合实际生活需要,渗透在点滴教学中,让学生充分体会估算的作用,形成先估后算再估检验的习惯。在实际教学中我往往也进入一个误区:在教学中非常重视估算方法的练习,而忽视对估算结果的分析和解释。其实我认为

教学中对估算结果的分析和解释,对学生估算方法的评价比交给他们估算方法更重要,学生的估算策略就是在老师的不断评价、分析中形成的,新课程强调利用数学方法解决实际问题,所以在教学时我们应重视对估算结果的分析评价,应结合生活具体情境,判断出估算结果和精确答案的大小关系,即“估大”和“估小”的问题。

总之,作为数学教师,培养学生的估算能力,教会估算方法,灵活运用估算技巧,还学生一个自由、愉快、发展的数学天地。

6.浅谈如何提高农村小学生的数学计算能力 篇六

李桥小学 邱丹 2016/10/25

如何提高小学生计算能力

计算能力是学生学习数学所必备的基本能力,是学习数学的基础,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是小学数学的主要任务之一。计算的准确率和速度如何,将直接影响学生学习的质量。很多同学总以为计算式题比分析、解决问题容易得多,因而在计算时或过于自信,或注意力不能集中,结果错误百出。因此,计算教学不容忽视。如何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让学生“正确、迅速、灵活、合理”地进行计算呢?总结几点心得如下:

一、发现问题,改变学生认识。

为了让学生认识到计算的重要性,我首先在学生中开展了一项活动:让学生自己搜集计算中经常要犯的错误,包括出错原因,看谁找的认真,错因找的准。学生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了,也就把问题抖落了出来:

(1)题目看错抄错,书写潦草。6与0,1和7写得模棱两可;(2)列竖式时数位没对齐等;(3)计算时不打草稿;(4)一位数加、减计算错误导致整题错;(5)做作业时思想不集中。

从一些学生的计算错误来看,“粗心”的原因有两个方面:一是由于儿童的生理、心理发展尚不够成熟,另一方面则是由于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所以在引导学生分析原因的同时,要把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突出出来,这是提高计算能力的关键,也是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

二、培养学生良好的计算习惯

做计算题中出现的错误,大多数是粗心大意、马虎、字迹潦草等不良习惯造成的。因此,良好的计算习惯是提高计算能力的保证。在计算训练时,要求学生一定做到一看、二想、三算、四查。

1、看:就是认真对数。题目都抄错了,结果又怎么能正确呢?所以,要求学生在抄题和每步计算时,都应当及时与原题或上一步算式进行核对,以免抄错数或运算符号。要做到三点:①抄好题后与原题核对;②竖式上数字与横式上的数字核对;③横式上的得数与竖式上的得数核对。

2、想:就是认真审题。引导学生在做计算题时,不应拿起笔来就下手算,必须先审题,弄清这道题应该先算什么,后算什么,有没有简便的计算方法,然后才能动笔算。另外,计算必须先求准,再求快。

3、算:就是认真书写、计算。作业、练习的书写都要工整,不能潦草,格式一定要规范,对题目中的数字、小数点、运算符号的书写尤其要符合规范,数字间有适当的间隔,草稿上的竖式也要数位对齐、条理清楚,计算时精力集中,不急不抢。

4、查:就是认真演算。计算完,首先要检查计算方法是不是合理;其次,检查数字、符号会不会抄错,小数点会不会错写或漏写;再次,对计算中途得到的每一个得数和最后的结果都要进行检查和演算.因此,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是防止计算错误,提高计算能力的重要途径。

三、培养学生口算能力,切实打好基础。

口算是主要靠思维、记忆,直接算出得数的计算方式,它是计算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要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必须打好口算的基础。

1、为了提高学生口算的准确率和速度,我根据学生知识结构,有意识地让学生记一些特殊数学的组合,如:和是整

十、整百的两个数(73和27,98和2等)这些计算结果的记忆,不但对提高学生的计算准确率有很大的帮助,而且大大地提高了学生的计算速度。

2、每堂课上安排练习。每节数学课视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选择适当的时间,安排3~5分钟的口算练习(口算天天练),这样长期进行,持之以恒,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3、多种形式变换练。例如:视算训练、听算训练、抢答口算、口算游戏、“对抗赛”、“接力赛”等等,提高学生的应变能力。

7.浅谈如何提高农村小学生的数学计算能力 篇七

一、小学生计算能力培养中存在的不足

计算能力是学生数学能力培养的重要环节,计算能力的高低也基本成为判断小学生数学水平的重要标准,但就现在小学生的计算能力而言,在培养中仍然存在着不足。

(1)计算方式比较单一。在小学数学的教学中,学生所掌握的计算方式非常单一,这就使得学生在进行计算工作时往往只会运用一种方式,使得解题方式显得呆板,这样就无法激发学生的思想,开放学生的思维,给学生探索能力的培养造成一定的阻碍。

(2)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在小学数学的教学中,尤其是计算能力培养过程中,教师总是忽略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得学生在课堂上仅仅是抄写教师所给出的计算过程,而不是去接受相关的知识,这样是难以提升学生的计算能力的。

(3)计算能力培养过程缺乏趣味性。在课堂上进行计算能力培养时,教师总是给出多道课堂练习题,给学生进行“题海战术”,然而这样的方式比较呆板,对于学生来说缺乏一定趣味性,难以激发学生对计算的兴趣,使得学生在课堂上会出现走神、打瞌睡等现象,进而使学生的学习效率降低,造成课堂质量下降。

(4)学生过度依赖于计算器的使用。现在的小学生为了能够节省计算时间、降低计算难度,基本都使用计算器,这就造成了学生过度依赖于计算器的现象,而忽略了计算能力的培养,导致学生计算能力的下降,影响了其数学能力的提升。

正是因为我们近年来在小学生计算能力培养上的忽略,使得学生的数学能力在逐渐下降,影响了我国数学教学质量的提升。所以,我们要加强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计算能力的培养,这样才能够为我们数学教学工作的开展打下一个牢固的基础。

二、提高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的计算能力策略

(1)改变传统教学模式,增添计算教学课程的趣味性。因为小学生的思维方式比较简单,他们对于学习学习基本是依靠于课程内容的趣味性,所以,为了能够提升学生对计算课程的关注力,为了能够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全面提升计算课程开展的趣味性是一个有效的途径。这就要求我们的教师要改善现有的、传统的教学模式,注重教学方式的创新,以此来全面提升计算课程的趣味性,激发学生对计算课程的兴趣,改变原有的“枯燥、乏味”的数学学习生活,这样能够有效地帮助我们的学生建立一个完善的计算模型。

(2)重视学生的口算、心算能力的培养。为了能够全面提升我们小学生的计算能力,我们不能只将计算能力培养的重心放在笔算上,我们要重视学生的口算能力以及心算能力的培养,这样能够帮助我们的学生节省计算的时间,并通过心算和口算后再进行一定的笔算来进行检查,从而提高学生计算的准确率。

(3)让学生学会简便计算方式。现在许多小学生在做计算题时往往就是采用一些死板的、直接的计算方式,这些计算过程对于学生计算能力的培养并没有什么意义,而且有的时候甚至使得数学题显得更加复杂,给学生造成一定的打击,降低了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所以,我们要能够教会学生运用简便方法进行计算,例如计算4×75时,我们可以将75拆分为3×25,然后再与4相乘,就可以得到4×25×3,就能够更加直接地得到答案300。通过这样的方式能够有效地减少计算时间,锻炼学生的计算能力,同时还能够为计算过程提供一定的趣味性,这对于学生计算能力的培养具有重大意义。

(4)帮助学生建立良好的计算习惯。为了能够全面提升我们小学生的计算能力,我们要注重帮助学生建立良好的计算习惯,其中“打草稿”的习惯是重中之重。也就是说,在计算能力培养过程中,我们要帮助学生摆脱一些“高科技”的辅助,让学生能够主动拿起笔,用草稿的形式来进行有效的计算,这样能帮助我们的学生检测计算过程,从而提升计算过程的准确率。所以,我们要鼓励学生并帮助学生培养良好的计算习惯,这对于提升学生的计算能力具有较大的帮助。

(5)帮助学生养成题目记录的习惯。为了能够加深学生对计算过程的印象,做好相应的题目记录工作是一个较好的途径,其中包括了好题、错题等。我们要鼓励学生养成题目记录的习惯,当他们遇到了能够通过简便方法进行计算,自己却无法想到的题目时,可以把它记录下来;当他们遇到因计算错误而导致丢分的题目时可以把它抄写下来,然后进行定期的复习和分析。通过这样的方式,能够加深学生对计算题的印象,从而推动他们的主动学习。同时,教师也要做好错题的纠正工作,并为学生提供一些创新型的解题方式,这样能让学生及时地纠正自己的错误,并提升他们的计算能力。

总结:小学数学教学是学生数学能力培养的基础环节,是培养学生计算能力的基础阶段,我们只有不断加强对小学生计算能力培养的力度,才能为学生将来的学习生涯创造一个良好的条件,才能够全面推动学生数学思维的建立。

摘要:数学是一门与数字打交道的课程,是一门以数字为核心、计算为工具的课程。所以,为了能够有效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教师要能够从小抓起,这样才能够为学生打下一个坚实的数学基础,才能够从根本提升学生的数学素养,才能够帮助学生建立良好的数学能力。

8.浅谈如何提高农村小学生的数学计算能力 篇八

关键词:小学数学;计算能力;兴趣培养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18-251-01

问题是数学学科本身的内在组成部分,解决问题方法多样化有助于学生的数学思维发展,具有重要的教育价值。计算问题能力在生活中的运用最为广泛,小学数学计算更是贯穿于数学教学的全过程。在小学阶段,对于其中一些基本的计算,学生要达到一定的熟练程度,并能逐步做到灵活地运用各种计算方法。而对于老师而言,加强计算教学,有效地提高计算的正确率是小学数学教学的一个非常重要方面。

一、计算错误原因分析

数学的教学过程永远离不开计算,我教的是四年级数学,通过分析本学期学生的每次单元考试,发现不能获得高分的学生都存在着一个问题:计算题的失分太多。在计算这个大题里,分数占总分的40%,翻看了学生的数学试卷,有70%的同学在本大题不能拿到满分。在所有失分的题目中,由于计算而失分的题在总的失分中占相当大的比例。随着计算题目难度地加深,运算错误也就时常发生,错误的原因有很多,有知识方面的,也有心理方面的。

1、知识方面

(1)慨念不熟悉。任何数学计算都是建立在一系列数学概念之上的,概念不清会导致对数学理解不清,从而导致计算发生错误。

(2)计算法则记错或与其他法则混淆。有时学生算错,反复检查也不能发现,甚至告知他已经错了,让他重做,他仍沿用错误的方法,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是学生记错了法则且已经形成了错误的计算习惯。在计算时丢落某些步骤,很大可能也是因为法则记忆不准确,甚至与其他计算法则混淆。

2、心理方面

造成学生计算错误的心理原因首先在学习态度方面。有部分学生错误的认为写作业只是为了应付老师的检查,写作业不认真;还有些学生在见到数据大的数学题时觉得计算麻烦,因而不能认真审题,认真选择算法,见到难题,产生畏惧,计算敷衍了事,诸如此类的现象,必然导致计算错误。

二、如何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1、估算能力的培养

我觉得估算在数学计算中扮演着一个非常重要的角色。估算的结果可以作为参考与精确计算的结果进行比较,如果出入很大可以给学生提个醒,说明在计算过程中哪一环节出了错误。加强估算,能促进学生数感的发展,所以在计算教学中应逐步渗透估算的意识和方法。指导学生养成估算、计算、审查的习惯,有助于学生适时找出自己在解题中的偏差,重新思考和演算,从而预防和减少差错的产生,提高计算的准确率。例如,在四年级数学上册教学中计算21×498时,可以让学生说说估算的积大概是多少,从而知道积的位数,不至于出现较大的误差;而在四年级下册教学中计算2.08×9.8时,也可以引导学生先进行估算2×10=20,最后与竖式计算出的结果进行比较,可以对计算的准确率有一定的提高。

2、培养口算能力

口算也称心算,它是一种不借助计算工具,主要依靠思维、记忆,直接算出得数的计算方式。《新课程标准》指出:口算既是笔算、估算和简算的基础,也是计算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由此可见,要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口算能力也显得尤为重要。

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也很注意观察作业比较慢的学生,是方法没掌握,还是计算上有困难。我发现有小部分学生在计算三位数乘两位数过程中涉及到进位比较大的加法计算还一下子口算不出来,需要借助练习本上写出来才能得出答案,如:6×9+7、7×8+5等,還有一些简单的求积、求商的,如:18×2、60÷5等,他们还要列出竖式来计算。这在一定程度上浪费了一些时间,因此要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打好口算的基础就显得十分重要。

口算能力的形成,要通过经常性的训练才能实现,且训练要多样化。每堂课上安排练。每节数学课教师视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选择适当的时间,安排3—5分钟的口算练习,这样长期进行,持之以恒,能收到良好的效果,并且可以多种形式变换练。

3、优化练习设计

练习是加深理解和巩固所学知识的重要手段,数学学习离不开练习。同样,计算能力的培养也离不开练习,只讲不练或讲多练少都不能很好地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但是也不能一味的盲目练习,要有针对性。

如果练习简单重复,学生就会不感兴趣,甚至抗拒,练习效果就很差了。为避免出现上述情况,教师就要注意优化练习设计,多设计一些有针对性的,趣味性和思考性比较强的题目。对学生在练习中经常出错的地方,要注意讲解,及时纠正。此外,要多找一些有代表性的典型题目,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采用多种方法进行运算,找出最简便的方法。这样既能起到巩固知识的作用,又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锻炼学生多角度思维的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要想迅速有效的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发展学生的思维,教师必须加强计算教学和计算练习,使学生的计算既准确又迅速,从而达到提高学生计算能力的目的。教师还应该做好对学生的个别辅导,对学生计算中出现的问题,要及时加以解决并认真分析错误原因,找出规律。

参考文献:

[1] 张桂芳.小学数学解决问题方法多样化的研究[J].教育教学刊,2013(1).

[2] 李记贞.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研究[J].学周刊,2012(32).

9.浅谈如何提高小学生数学运算能力 篇九

计算在生活中随处可见,是帮助人们解决问题的工具,在小学计算教学更是贯穿于数学教学的全过程,是小学生学习数学需要掌握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是小学数学的主要任务之一,是一项涉及到多方面教学内容的系统工程,“计算”在教学中所占的比重相当大,无论是应用题、统计知识,还是几何题、简易方程,都离不开计算。计算的准确率和速度如何,将直接影响学生学习的质量,因此,计算教学不容忽视。

一、小学生运算错误原因分析

(一)知识方面的原因

1、概念不清。任何数学规则都是建立在一系列数学概念之上的,概念不清会导致对数学理解不清或张冠李戴,使计算出现错误。如:2600÷600=4„2在余数除法中,虽然运用了商不变的原则,但是却忽略了余数的位置,即将余数的处理与直接运算的方式相混淆了,致使运算错误。

2、基本口算不熟。任何一道整数、分数或小数的四则运算,最终都要分解成一些基本口算题加以解决。口算不熟会导致计算缓慢,所有口算中只要有一个错误,计算结果必然错误。

3、法则记错或记不准。有时学生算错,反复检查也不能发现,甚至告知他已经错了,让他重做,他仍沿用错误的方法,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是学生医错了法则且已经形成了错误的计算习惯。在计算时丢落某些步骤,很大可能也是因为法则记忆不准确。如:412÷4=13这是因为对计算法则中“哪一位不够除就商0补足数位”没有记准。

(二)心理方面的原因

1、情感态度。造成学生计算错误的心理因素首先在情感态度方面,有些小学生错误的认为写作业是为了“应付”老师,致使写作业不认真,注意力不集中;有些小学生见到数据大,式子长,心理就烦,因而不能认真审题,认真选择算法;有些小学生见到难题,产生畏惧,浅尝辄止,敷衍了事„„,诸如此类的现象,必然引起计算错误。

2、认知局限性。小学生年龄较低,认知能力有限,这些也是造成学生计算错误的心理因素,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感知错误。小学生感知事物,往往不能够精确、准确。而计算题形式单一,不易引起学生兴趣,容易造成学生注意力不集中,因而经常出现抄错数、抄错运算符号等错误。另外,小学生的感知还伴有浓厚的情感色彩,容易感知新奇的、感兴趣的“强刺激”,而忽略“弱刺激”,造成感知错误。例如:做填空题:5+54()5+45,有些学生就会填写等号,原因是加法交换率的“强刺激”,掩盖了54和45不同的“弱刺激”。

3、短时记忆较弱。短时记忆是指在1秒钟左右的记忆,计算时经常需要短时记忆。有的学生“短时记忆”能力弱,不能准确提取储存信息,造成计算错误。

4、缺乏比较意识。比较意识是解决问题的一个重要方向。解题时往往解决问题的途径很多,这就要我们善于选优而从。有的学生缺乏比较意识,做题时往往找到一种方法就抱着死做下去,即使繁冗也不在乎,认为做对就行了。如在学习分数的混合运算的过程中,在解题时,都是按照运算顺序,先算括号里面的,而忽视这道题可以考虑用乘法分配律来做较简单。

当然,所有造成计算错误的原因并非孤立存在的,它们相互交错、互相影响。

二、如何提高小学生的运算能力

小学生运算能力的提高也应从两方面同时着手,即:情感态度方面与技能技巧方面。

(一)情感态度方面

1、培养学生计算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计算教学中,首先要激发学生的计算兴趣,让学生乐于学、乐于做,教会学生用口算、笔算和计算工具进行计算,并掌握一定的计算方法,达到算得准、快的目的。

讲究训练形式,激发计算兴趣。为了提高学生的计算兴趣,寓教于乐,结合每天的教学内容,可以让学生练习一些口算。在强调计算的同时,讲究训练形式多样化。如:用游戏、竞赛等方式训练;用卡片、小黑板视算,听算;限时口算,自编计算题等。多种形式的训练,不仅提高学生的计算兴趣,还培养学生良好的计算习惯。

2、培养坚强的意志。

培养学生坚强的意志对学生能够长期进行准确、快速的计算,会产生良好的促进作用。每天坚持练一练。计算教学中,口算是笔算的基础,可以根据每天的教学内容适时适量地进行一些口算训练,通过长期坚持的训练,既培养了学生坚强的意志,又提高了学生的计算能力。

针对小学生只喜欢做简单的计算题,不喜欢做或做不对稍复杂的计算、简算等题目的弱点,教学中要善于发现小学生的思维障碍,克服影响学生正确计算的心理因素。可以通过各种方法进行练习,如:“趣题征解”、“巧算比赛”、鼓励学生一题多解等形式培养学生的意志。

3、培养学生良好的计算习惯。

良好的计算习惯,直接影响学生计算能力的形成和提高。因此,教师要严格要求学生做到认真听课,认真思索,认真独立的完成作业,并做到先复习后练习,练习中刻苦钻研,细心推敲,不轻易问别人或急于求证得数。还要养成自觉检查、验算和有错必改的习惯。

教师还要加强书写格式的指导,规范的书写格式可以表达学生的运算思路和计算方法、步骤,防止错写漏写数字和运算符号。教师还要以身作则,作学生的表率。如:解题教学,审题在前,分析在后。思路清晰,层次分明;板书简明,重点突出。培养学生良好计算习惯时,教师要有耐心,有恒心,要统一办法与要求,坚持不懈,一抓到底。

4、培养学生敏捷的思维。

在四则混合运算中,很多题目都能运用运算定律性质进行简便计算。在教学中应认真指导学生学习运算定律和性质,理解掌握它们的含义。指导学生在计算时认真审题,分析题中计算符号、数字的特征,分析是否能简算,能简算的一定要简算,并指导学生说出简算计算的依据。经过长期的训练,使学生能熟练地掌握简便运算的方法,并合理、灵活地运用,从中启发学生敏捷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二)技能技巧方面

1、培养口算能力,注重训练质量。

口算也称心算,它是一种不借助计算工具,主要依靠思维、记忆,直接算出得数的计算方式。《新课程标准》指出:口算既是笔算、估算和简算的基础,也是计算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由此可见,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首先要从口算能力着手。

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也很注意观察作业比较慢的学生,是方法没掌握,还是计算上有困难。这时,我发现还有相当一部分学生20以内的加、减法,如:7+15、13-8等,还有简单的求积、求商的,如:13×2、60÷2等,他们还要列出竖式来计算,这实在太浪费时间了!因此要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打好口算的基础就显得十分重要。(1)要注重掌握口算的方法。例如:运用数的组成来计算10以内的加减法;用凑十法来计算20以内的进位加法;利用加、减法的互逆来计算20以内的退位减法;用乘法口诀直接求积、求商;根据运算定律进行口算等。

(2)注意观察口算题目的特征。如:398+45,可把398看作400的整数,去加45,然后再把多加的2减去,这样心口合一,计算起来就又快又准确。这一点我认为非常重要,但在我们的学生当中却很难做到,他们总是一拿到题目,就开始做,总觉得观察没有必要,还很浪费时间呢!在这里,我们老师则应特别注意,要做到勤提问,常提醒,严把关。

(3)做形式多样的口算练习。口算能力的形成,要通过经常性的训练才能实现,且训练要多样化。每堂课上安排练。每节数学课教师视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选择适当的时间,安排3—5分钟的口算练习,这样长期进行,持之以恒,能收到良好的效果。多种形式变换练。例如:视算训练、听算训练、抢答口算、口算游戏、“对抗赛”、“接力赛”等等。

(4)持之以恒的训练。俗话说,要想练就一身过硬的本领,就必须得拳不离手,曲不离口,口算能力的培养也是如此。它是一个日积月累的过程,因此我们可以每天根据不同的训练内容,利用中午辅导或课前3—5分钟的时间进行训练。这样每次都做到有的放矢,才使我们的常抓不懈达到理想的效果。

2、巧妙地运用计算法则,使学生做到触类旁通

一个新的数学知识是由几个旧的知识组合和发展而成的。在教学中应充分运用知识的迁移规律,在巩固旧知识的基础上促进新知识的掌握,找出各知识点之间的联系,辨别知识点之间的差异,防止知识的负迁移。抓住计算法则,可以更好地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3、因势利导,教会学生正确掌握运算顺序

整数、小数、分数的四则混合运算,是计算能力训练的一大难点,在教学中必须要让学生理解掌握好运算顺序,认真读题、审题、理解式子的含义,明确式子中有哪几种运算,确定先算什么„„最后算什么,才能正确、迅速地进行计算。

(1)指导学生用划线法,确定运算顺序。学生通过用划线确定运算顺序,这样计算的准确率就会不断提高。(2)把算式用文字题形式叙述出来,指导运算。

(3)注意收集学生的反馈信息,及时进行点拨、指正。

4、收集错题类型,做到对症下药

每堂新授课可以加入前一天作业中的易错处,让学生改错。几节新授课后,在练习课中安排一节专门以改错类型的课,以巩固、运用新知识为主要任务,目的是及时针对学生作业中输出的错误信息,集中分析订正,使学生准确掌握新知识,并在改错中化知识为能力。(1)创设情境,学生独立改错。设计灵活多变的练习形式,让学生独立判断、分析错误原因并改错。且利用多样的练习形式吸引住学生,保证教学效果。

(2)集体讨论,师生交叉反馈。学生独立练习后,就组织学生集体或分组讨论改错题的“症状”,相当于“会诊”。找准错误,分清原因,充分发挥学生与学生之间,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叉反馈作用。(3)引以为戒,总结防错措施。“改错”不能仅满足于学生分清了错误原因,改正了错误,还要在此基础上要求学生找出预防再出同类错误的方法,达到预防效果,教育学生对这些错误有则改之,无则加勉。

(4)综合练习,检查改错效果。有针对性地把与改错的练习题类似的题目作为学生的课堂作业,作一次火力侦察,再次反馈了解学生改错后的作业效果。

改错题型上的练习对学生的要求应是一个有坡度的要求:判断对错→找出错误处→分析错误原因→改正→总结出预防同类错误的方法。练习形式的设计也应围绕这一系列要求安排得有坡度。可做单项练习,如判断题、找出各题错误处、改错题等练习;也可以做综合练习;可以把各类错题印在作业纸上,课上发给学生改,也可以让学生拿出自己的作业本、错题本,对自己作业中的错题重新分析订正;还可以把学生分成小组,让每个人轮流当“小医生”,给别的同学作业中的错题进行“诊断”、改错等。安排“改错课”的好处是:可使学生在宽松愉快的氛围中进行错误订正,更有利于他们克服思维障碍。同时,改错训练也是巩固知识的有效手段,可以保证学生正确地掌握知识,还可以培养学生的自觉性,克服受暗示性和独断性。

10.如何快速提高数学计算能力 篇十

(2)注意观察口算题目的特征。如:398+45,可把398看作400的整数,去加45,然后再把多加的2减去,这样心口合一,计算起来就又快又准确。这一点我认为非常重要,但在我们的学生当中却很难做到,他们总是一拿到题目,就开始做,总觉得观察没有必要,还很浪费时间呢!在这里,我们老师则应特别注意,要做到勤提问,常提醒,严把关。

(3)做形式多样的口算练习。口算能力的形成,要通过经常性的训练才能实现,且训练要多样化。每堂课上安排练。每节数学课教师视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选择适当的时间,安排3―5分钟的口算练习,这样长期进行,持之以恒,能收到良好的效果。多种形式变换练。 例如:视算训练、听算训练、抢答口算、口算游戏、“对抗赛”、“接力赛”等等。

(4)持之以恒的训练。俗话说,要想练就一身过硬的本领,就必须拳不离手,曲不离口,口算能力的培养也是如此。它是一个日积月累的过程,因此要每天根据不同的训练内容,课前5分钟的时间进行训练,让每天口算、听算训练成为学生的习惯。这样常抓不懈,才会使我们的训练达到理想的效果。

3教师应重视问题情景的设计

当新的学习与学生原有的知识水平之间产生认知冲突时,这种冲突往往就会成为诱发和促进学生思维发展的动力,使他们产生探究新知识的愿望。教师对问题情景的设计就可以为学生思维的发展提供最佳的平台。并且课堂上开展问题情境还能更好地促进师生间的互动,既有利于老师对学生掌握知识情况的了解,又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从而提高课堂效率。当然教师在设置问题情境时,最好是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生产实际的角度出发,这样才能保证学生有相关的观念来理解问题,才能使学生主动积极地建构他们的数学认知结构。

问题情境是最常见和应用最广泛的一种情境,是启迪思维激发兴趣的重要途径。教师精心设计的问题情景可以激发学生自己去发现原先的错误认识,使学生原有的认知观念平衡被破坏,从而想要达到新的平衡。教师要时刻注意去引发学生出现观念上的冲突,故意去打破学生原有认知观念上的平衡,让学生产生观念冲突,引导学生去自主探究,逐步深化学生的认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从而进一步提高学生的数学能力。

11.浅谈如何提高农村小学生的数学计算能力 篇十一

一、作好课前有效复习

计算教学大多是需要铺垫的。没有铺垫的计算教学使学习有困难的学生无法很快地进入新的学习状态,不利于他们很快地学习和掌握新的知识。新授课前的预习必须精练、恰到好处。通过预习与新知类似的旧题日,暗示一些思考和解决的方法。运用预习铺垫,使学生在学习新知的时候有似曾相识的感觉,通过知识的迁移,使新知的学习水到渠成:

二、培养学生计算的兴趣

“枯燥、乏味、学生没精打采”是计算课上小学生经常出现的症状。因此在学习过程中,激发学生的计算兴趣是尤其重要的。那怎样提高学生的兴趣呢?就必须要让课堂活起来,让学生动起来。

根据小学生好动、好胜心强的这一心理特点,采用多种训练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使每个学生都积极参与,这样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在计算课上,还可以为学生创设生动有趣的数学学习的情境,让学生陶醉于数学情境之中,情境的创设主要采用丰富多彩的教学手段、新奇形象化的寓言故事或根据教学内容自编的故事情境来激发学生的计算兴趣,让学生保持一个良好的心态,对计算充满兴趣。再让学生把这种兴趣迁移到学习内容上,那么学生就会乐于学,乐于做了,学生学得高兴,教师教得也轻松。

三、培养学生良好的计算习惯,提高计算的正确率

学生的年龄特点决定了他们主意的持久性差,缺乏耐心、细心的计算品质,所以计算时,一定要严格要求学生做到一看、二想、三算、四检。一看:小学生在计算过程中,常常会出现这样那样的错误。例如,不是抄错数字,就是抄错符号。做题前,先要完整地看清每个数字和每个符号,决不抄错题目,这是正确计算的前提。二想:确定运算步骤。三算:低年级学生很容易不是加法忘了进位,就是减法忘了退位;或者加法当减法做,乘法当除法做。因此在确定运算步骤后,要认真地进行计算。四检:平时学生除了对规定的验算题目进行验算外,基本上不能自觉验算每一步。所以要强调学生算完一步要及时“回头看”,检查检算过程是否正确,纠正错误,保证计算的正确。例如,用估算可判断运算结果的合理性;在加法运算中和应大于每一个加数;在减法中,差和减数应都小于被减数等等。检验要有明确的目的和严格的标准,做到每题必检查,每步必验算。

四、重视、强抓基础口算训练

“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要重视基本的口算训练,口算既是笔算、估算和简便运算的基础,也是计算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口算能力强,能加快笔算速度,提高计算的正确率。必须采取形式多样的训练方法:如低年级的口算可以采用开火车、找朋友、对口令、抢答等游戏活动形式进行口算。口算训练要持之以恒坚持做到课前三分钟口算练习,为今后学习较复杂的运算打下扎实的基础。

五、安排专门的改错课

有针对性地把学生经常错的题目或类似的题日作为学生的课堂作业,再次反馈并了解学生改错后的作业效果。改错题型的练习刘学生要有要求:判断对错一找出错误处—分析错误原因一改正:课堂采取小医生找病因比赛的形式,让学生在比赛中获取知识。“改错”不能仅仅满足于学生分清了错误原因,改正了错误,而且要达到预防效果,教育学生善于发现错误并及时改正。

六、培养坚强的意志

培养学生坚强的意志对学生能够长期进行准确、快速的计算,会产生良好的促进作用。计算教学中,口算是笔算的基础,根据每天的教学内容适时适量地进行一些口算训练,在我们班每天早自习的30题口算训练已成为学生的习惯。通过长期坚持的训练,既培养了学生坚强的意志,又提高了学生的计算能力。针对小学生只喜欢做简单的计算题,不喜欢做或做不对稍复杂的计算题目的弱点,教学中善于发现小学生的思维障碍,克服影响学生正确计算的心理因素。

要提高计算能力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它是一个长期复杂的教学过程,要通过长期坚持的训练,才会有成果。俗话说。要想练就一身过硬的本领,就必须得拳不离手,曲不离口,计算能力的培养也是如此。只要教师和学生共同努力就一定能见到成效。以上只是我个人的一些看法。

12.浅谈如何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篇十二

计算总是出错,主要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方面是技术性的,即原理不清,概念混淆,这样容易出错。另一方面是感性方面的,在实际计算中,学生普遍有轻视的态度,一些计算题并不是不会做,而是由于注意力不够集中、抄错题、运算粗心、不进行验算造成的。那么,如何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呢?我个人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培养口算能力,奠定基础

“课程标准”中指出:口算既是笔算、估算和简算的基础,也是计算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由此可见,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首先要从口算能力着手。培养学生的口算能力是一个漫长、循序渐进的过程,不要希望学生在短期内学会口算。课标对不同学段的口算有着不同的要求,有的教师在低年级重视口算,而到了高年级,就淡化了口算,这样做是不可取的。低年级有低年级的口算要求,高年级有高年级的口算要求,口算不只是低年级的教学任务,要把口算贯穿在各个学段的教学中。我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几乎每节课都有口算的训练,一般是用五分钟左右的时间,并且针对学生的具体情况及不同的教学内容,设计不同的训练重点,认真加以落实。只有坚持长期不懈地努力,才能逐步提高学生的口算能力。

二、理解算理,掌握计算方法

在计算教学时,要让学生在探索计算方法的过程当中理解计算的道理;在此基础上,他们才能正确熟练地运用方法计算。只注意算法,不注意算理,学生只能死记一些算法,并不真懂运算道理,一碰到离开例题类型的题就茫然不知所措了。如教学“两位数乘两位数”笔算乘法时,学生经常出现对位错误,对此最好是通过应用题讲清楚算理。比如:一本书52元,学校买了18本,共需多少元钱?在讲解时,第一步先求出8本书多少钱,第二步求10本书多少钱(这是两个不完全积),第三步再求18本书共多少钱?让学生明白:52×18=52×8+52×10。教时,应着重讲解这两个不完全积末位的对位问题。学生理解了两个不完全积末位数的对位问题之后,自然知道相加的道理了。学生明白了两次相乘的实际意义和对位的道理以及为什么两个不完全积要相加,以后再遇到这类型的题,也就会运算了。

三、培养良好习惯,提升计算实效

良好的计算习惯,直接影响学生计算能力的形成和提高。许多学生计算法则都能理解和掌握,但常常会发生错误,主要是缺乏严格的训练,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因此,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是防止计算错误,提高计算能力的重要途径。

1.使学生养成认真校对的习惯。要求学生对于所抄写下来的题目都进行认真校对,细到数字、符号,不错不漏。

2.使学生养成审题的习惯。要求学生看清题目中的每一个数据和运算符号,确定运算顺序,选择合理的运算方法。

3.使学生养成仔细计算、规范书写的习惯。要求学生书写工整、字迹端正,做到不潦草,格式一定要规范,对题目中的数字、小数点、运算符号的书写尤其要符合规范,数字间有适当的间隔,草稿上的竖式也要数位对齐、条理清楚。

4. 使学生养成估算和自觉验算的习惯。交给他们验算和估算的方法,并将验算作为计算过程的一个重要环节进行严格要求,提倡利用估算进行检验答案的正确性。

四、科学组织练习,提高计算能力

为促进学生形成运算技能,加强练习是十分必要的,练习时要注意科学性,讲求实效。

1.练习的呈现方式要多种多样,而且要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激发学习兴趣。数学计算只是一些枯燥乏味的数字,对于小学生,比起好玩的游戏、卡通漫画来说,数学真可以算得上是乏味到家。在计算教学中,首先要激发学生的计算兴趣,让学生乐于学、乐于做,从而达到算得准、快的目的。因此,我在教学中渗入游戏。积极准备数学竞赛,如接力比赛、抢答、评智慧小星等,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另外,在数学计算教学中,我还适时地列举中外数学家的典型事例,或以学生喜闻乐见的小故事来增添课堂气氛,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爱好和兴趣。

2.注意练习的及时反馈,有效地进行调控和指导。在平日教学中要善于及时了解、收集笔算中存在的问题,有预见性、有针对性地选择常见的典型错例,与学生一起分析、交流;对于那些形近而易错的试题,则组织对比练习,克服思维定式的消极作用,培养学生比较鉴别的能力。学生还可以自己收集错题,做成一本错题集,经常复习查看,以防出现类似的错误。

3.要合理安排练习次数和练习时间。技能的形成和巩固需要有足够的练习次数和时间,但是并非练习的次数越多,时间越长,练习的效果越好。

总之,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应该贯穿于整个小学数学教学的全过程。作为教师,首先自身要对计算法则、定律等运用自如,指导时才能得心应手;在计算教学中,训练要做到持之以恒,并不断思考,不断探索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避免计算的单一性、枯燥性。这样学生计算能力的培养一定能取得实效。

摘要:计算贯穿于小学数学教学的全过程,计算能力的高低,直接影响学习数学的能力。计算错误主要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方面是技术性的,即原理不清,概念混淆;另一方面是感性方面的,注意力不够集中、运算粗心造成的。在教学中,通过培养口算能力、理解算理、培养良好习惯和科学组织练习等方法来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13.如何提高小学生的计算能力 篇十三

【摘要】当前的小学数学计算教学让人欢喜让人忧。人教版实验教材的计算教学内容的确比旧教材的计算内容少了,而且书本也不再明确地展示计算法则,也不要求学生硬记计算法则,提倡多样的算法。但是,在新课程实施的六年里,学生的计算能力没有提高,反而有明显弱化趋势。

【关键词】小学生 计算能力 兴趣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02-0140-02

我们要积极应对小学生计算能力薄弱这一现状。据此我对提高小学生的计算能力进行探索,目前已取得了一些较为显著的成效。我的认识和做法如下:

一?p培养计算兴趣,是提高学生计算能力的关键

计算给人的感觉就是枯燥乏味,学生们对于这种机械而枯燥的计算缺乏兴趣,久而久之,当学生对计算感到厌倦时,往往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错,达不到预期的效果。爱因斯坦也曾经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因此,教师要激发学生的计算兴趣,让学生们爱上计算、乐于计算。

为了使枯燥乏味的计算富有生机,计算的训练形式就要多样化。教师的评价手法对提高学生的计算兴趣也是很重要的,如:在班里给学生加冕一些荣誉称号,对计算正确的学生奖励一颗“星星”,在一周内谁拿的“星星”多,谁就成为本班的“计算能手”,对“计算能手”给予小奖状,鼓励学生乐于计算。对计算态度认真的学生及时给予表杨,写上激励的评语,这样学生由厌计算转变为爱计算和乐计算,逐渐形成一种持久的计算兴趣。

二、养成良好的计算习惯,是提高学生计算能力的重要保证

良好的计算习惯是提高计算正确率的重要保证。在科技信息发展迅速的社会里,随着计算机的普及,学生在做计算题时,会有轻视的态度,认为可以用计算器代替,对于简单的计算有一种“轻敌”的思想,对于数目大的计算表现为不耐心,由于学生这样的态度导致计算时的注意力不集中,常抄错题、运算粗心、不进行验算等不良行为。针对这一现象,在计算时,让学生做到三个要点:

一要认真审题,培养学生认真审题的习惯是关键,小学生容易算错的主要原因是看错数、符号等粗心行为。如:658×3有个别学生进行笔算时却写成685×3,把3写成8、把9写成4,是常有的事情,因此,为了防止抄错,在学生初步感知算式时,同时要求学生一边轻轻地念数,一边抄写。二要确定运算顺序,认真计算。这一步非常重要,在混合运算过程中,如果运算顺序有误,整个计算已失败了。三要认真检查。强调学生自觉验算每一步,一步一回头,检查方法是否合理,数据运算符号是否抄错,括号、小数点是否漏抄,计算结果是否写错,及时纠正错误,保证计算的正确,这样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计算习惯。

这必须要持之以恒,经过长时间的训练后,学生就能养成一种良好的计算习惯,他们的计算正确率随之提高。

三、加强口算训练,为提高学生计算能力奠定基础

口算是小学生应该具备的最起码的基本技能。口算的正确、迅速与否直接关系到计算能力的提高,所以我们应该重视加强口算的训练,为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打下扎实的基础。首先要训练学生熟练地掌握2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表内乘法和表内除法,这是小学阶段计算的基础的知识,务必让每一学生都能熟练计算,脱口而出。其次,当学生到中高年级时,学生掌握的知识较多,这时应该重视让学生探索规律、对变式题的变形能力和数学推理能力的训练。

口算的训练要注意循序渐进,持之以恒,这样才能扎扎实实地提高学生的口算能力。口算的练习题要有针对性,由易到难,逐步提高,经常进行口算练习,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四、处理好算法多样化与优化,是提升学生计算能力的技巧

新课程下的计算教学是提倡算法多样化,这也是与旧教材的计算教学最大的区别,但有的教师盲目地追求算法的多样化,忽视对算法的优化,使学生难以把握好的算法,而导致学生计算能力有弱化趋势。算法多样化并不是只讲数量不讲质量,因此,我们要及时引导学生观察、分析不同算法的特点,从而确定一些简便、快捷的方法。在算法多样化中倡导和推荐一种最优的计算方法,有利于提高学生计算思维能力及计算技巧。

五、重视错题分析,是提高学生计算能力的有效途径

在平时的教学中,老师怕见到错题,学生也怕见到错题,其实,错题是一个很好的例题,只要把握好,反而会更好地提高学生的审题能力与计算技能。

重视对学生的错题分析,对症下药。对于学生的错题应该专门用一节课来分析,让学生学会自己观察与分析错题,找出错误的原因,针对这种错误,引导学生自己总结今后在计算时,要注意哪些地方。另外,对于错题,我有针对性地把学生经常错的题目或类似的题目作为学生的课堂作业,再次反馈学生改错后的作业效果。改错题的形式也要多样化,可采取小医生找病因的比赛形式,也可以是看哪位小老师最认真的形式,让学生在比赛中获取知识,巩固自身的计算技能。

实践证明,只要我们精心培养、正确引导有效的方法,让学生的思维活动充分展开,学生的计算能力就一定能得到提高。

参考文献:

14.如何培养和提高小学生的计算能力 篇十四

作者姓名:窦春梅

工作单位:云南省玉溪市通海县杨广小学 详细地址:云南省玉溪市通海县杨广小学 邮政编码:652799 电话:*** 【摘要】:计算是数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终身发展必备的知识之一。因而,必须重视小学生计算能力的培养。本文结合教学实践,通过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掌握计算基础知识,加强口算、简算,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等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关键词】:小学数学、计算能力、计算错误、学习习惯 计算教学是小学数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贯穿于数学教学的全过程,是小学生学习数学需要掌握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是小学数学的主要任务之一。然而,如何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则是众多老师困惑的一个难题。我结合多年的教学实践,略谈一点体会。

一、激发学生的兴趣,乐于计算

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好”“乐”就是愿意学、喜欢学。计算的确是枯燥乏味的,要培养学生计算方面的兴趣,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得想方设法吸引学生,由于计算题是由数和计算符号构成的,比较抽象,没有生动的情节,因此,必须设计形式多样,灵活多变,既有针对性、知识性,又有趣味性的练习,利用学生“好动”、“好胜”的心理,设计一些数学游戏的计算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每个学生都积极参予,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用“抢答练习”“找朋友”夺红旗”“送信”“闯关游戏”“数学接力赛”等方式训练;用卡片、小黑板、多媒体视算、听算;限时口算,自编计算题等;同时可以采用计算“免做”的方案(连续三天计算全对者可“免做” 三天计算)等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计算的正确率。

二、弄清算理,掌握方法

1、要讲清算理和法则

算理和法则是计算的依据。正确的运算必须建筑在透彻地理解算理的基础上,学生的头脑中算理清楚,法则记得牢固,做四则计算题时,就可以有条不紊地进行。在教学时,教师应以清晰的理论指导学生理解算理,要引导学生把算理说出来。要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法则的推导过程,让学生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计算方法,最后形成计算技能。

如学习一位数除两位数(被除数各个数位上的数都能被整除)的除法:42÷2时,许多学生会总结这样的算法:先用一位数去除被除数十位上的数,商写在十位上,再用一位数去除个位上的数,商写在个位上。当学生得出这样的算法时,一定要让 学生明白为什么可以这样做。教师可以让学生摆小棒,帮助理解算理。将小棒10根捆一捆,先将4捆小棒平均分成2份,每份2捆小棒,也就是2个十,再把2根小棒平均分成2份,每份1根小棒,也就是1个一。2个十和1个一合起来就是21,因此42÷2=21。学生理清了算理,明确了方法,懂理会法,从根本上提高计算能力,发展思维能力。

2、要讲清四则混合运算的顺序

运算顺序是指同级运算从左往右依次计算算,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如果有加、减,也有乘、除,要先算乘除,后算加减;有括号的要先算小括号里面的,再算中括号里面的。小数、分数四则混合运算的顺序跟整数四则混合运算的顺序完全相同,因此,讲清这个运算顺序是很重要的。计算时会出现如下错误情况:如:25+75-25+75(应等于150,而误得0),3.6-3.6×0.5(应等于1.8,而误得0),7.56÷0.4×2.5(应等于47.25,而误得7.56),都是没按运算顺序计算造成的。类似这样的题,在教学中应加强练习,也可以进行对比练习,以引起学生对运算顺序的注意。

三、加强口算训练,提高计算速度和正确率。

口算是学习笔算、简算和四则混合运算的基础,也是学生计算能力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坚持口算训练,不仅能提高计算速度和正确率,也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注意力、记忆力和思维能力。

随着小学各个阶段的教学要求和教学内容不同,口算训练要有针对性,低中年级主要练习

一、两位数的加减法,高年级把一位数乘两位数的口算作为基础训练效果较好。口算题的难度应当由易到难,要有一个坡度。在口算训练时,首先要求会算,力求准确,然后再要求方法简便,加快计算速度。训练时多练一些凑整计算、常用数据的运算,如:45+55、20×5、25×4、125×8;1到20各自然数的平方数;分母是2、4、5、8、10、20、25的最简分数的小数值,也就是这些分数与小数的互化;3.14与各个一位数的乘积。这些类型题的训练能 大大提高学生的口算速度。进行口算训练时,要注意练习形式要灵活多样,例如:夺红旗、对抗赛、接力赛、口算游戏等。

四、重视简便运算,提高灵活、合理计算的能力。

简便算法的教学是小学数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让学生掌握简便计算的方法,是提高学生计算速度的重要途径。

简便运算的基础是一些数学运算性质及运算定律。计算教学中要让学生灵活运用加法、乘法的交换律与结合律、乘法分配律,减法的性质、除法的性质、商不变的性质等。如:182+37+18+263=(182+18)+(37+263)、29×75+29×25=29×(75+25)、15-7.8-2.2=15-(7.8+2.2)、9÷12.5=(9×8)÷(12.5×8)等。

小学数学中简便运算方法很多,有些计算可利用“和、差、积、商”的变化规律把已知数转化为整

十、整百、整千等的数,也就是我们说的“凑整法”,凑整法的目的是通过改变运算顺序或改变运算数据等来达到简便运算的目的。如:327+101=327+(100+1)、9+99+999=10+100+1000-

3、21×9.9=21×(10-0.1)、9999×2222+3333×2222=3×3333×2222+3333×3334=3333×(6666+3334)等。

学生通过简便运算能大幅度地提高计算速度及正确率,使复杂的计算变得简单,做到了:变难为易,变繁为简,变慢为快。

五、将易错题进行对比练习。

学生在旧知识的学习和强化的过程中掌握了计算方法,形成一种思维定势。固定的思维方法在运算中有积极的一面,但也有消极的影响。在计算过程中学生往往将过去所用的方法不合理地移用到新的计 算中,比如:学习小数乘法时,学生在列竖式的过程中常出现将两个因数的小数点对齐进行计算的情况;学了乘法分配后,往往和乘法结合律的计算方法相互干扰,计算8×4×125时,他们就错做成(8×125)×(4×125)。

我在教学中,将易混易错的题目放在一起(每生一本计算错题集),让学生区分比较,通过有目的的练习,使学生纠正错误以提高学生的辨析能力,并及时评价学生的作业,纠正错误。如:38.41+5.7和38.41×5.7;(25×40)÷(50×2)和25×40÷50×2;16.9-(8.5-1.5)和16.9-(8.5+1.5);25×(4+8)和25×(4×8)。在练习过程中,帮助学生详尽地分析产生错误的原因,通过比较,弄清它们之间的联系和区别,避免混淆,以巩固正确的知识,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确保计算的质量和速度。

五、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学生有以下常见错误:看错抄错题目;列竖式时数位没对齐等;计算时不打草稿;一位数加、减计算错误导致整题错;做作业时思想不集中。学生的计算错误,从现象来看,似乎大多是由:“粗心”造成的,而“粗心”的原因不外两个方面:一是由于儿童的生理、心理发展尚不够成熟,另一方面则是由于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是素质教育的要求,也是提高计算正确率的前提。

1、养成良好审题习惯

在教学中,我对学生提出严格的要求,要求他们计算时要认真而 仔细。除此之外,我还给学生一些方法。如:计算的检查方法,我总结了以下几条:一对抄题,二对竖式,三对计算,四对得数。审题的方法是两看两思。即:先看一看整个算式,是由几部分组成的,想一想,按一般法则应如何计算;再看一看有没有某些特别的条件,想一想能不能用简便方法计算。学生按照这些方法去做,就能使计算有了初步的保证。

2、养成良好书写习惯

班级中的学生的态度存在明显差异,有的学生连书写都不规范,经常将“3”写成“5”,“1”写成“7”等,我便通过让他们去练字等手段来尽可能地使他们的书写令人“看得懂”,做到少抄错题、不抄错题。

3、养成良好验算习惯

验算是一种能力,也是一种习惯。我认为要把验算作为计算过程的重要环节来严格要求,计算完一道题后,或采取笔算验算,至少也要采取口算、估算验算;还可以灵活地运用一些检验方法,如方程的检验则可用代入法。

总之,学生计算能力的培养是一项细致的长期的教学工作,要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也不是一朝一夕的事,要做到经常化,有计划、有步骤,教师和学生共同努力才有可能见到成效。

参考文献:

1、马云鹏,《小学数学教学论》,人民教育出版社,2、杨庆余,《小学数学课程与教学》,高等教育出版社

3、《课程教材教学研究》2015第1期

15.浅谈如何提高农村小学生的数学计算能力 篇十五

一、在思想上让学生克服畏难情绪

解答数学阅读题的关键是要多读, “读书百遍, 其义自见”。首先鼓励学生见到数学阅读题不要怕, 读上几遍后, 再分析题目中的已知条件、未知条件, 因为题目涉及内容都是我们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我们要把这些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 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和方法去解答, 让学生投入其中, 让他们在解决问题时置自己于情境之中, 在解题过程中有一种身临其境之感。例如:在讲环形跑道问题时, 我就在课前把学生带到田径运动场的环形跑道上, 首先让两位学生背向而行, 当这两个学生第一次相遇时, 让他们停止, 让所有的学生观察这两位学生所走的路程与环形跑道周长的关系, 学生很容易理解两者是相等的;然后让一名男生与一名女生进行1500米比赛, 当这名男生追赶上女生时, 让他们停止比赛, 让学生分析思考这两位学生跑的路程有什么关系, 学生很快理解, 男生比女生刚好多跑一圈。这样让学生从简单的实际问题入手, 在实践过程中解决数学问题, 在活动中学习数学, 使学生摆脱数学阅读题的阴影, 从而喜欢上数学阅读题。

二、教会学生解答阅读题的方法, 让学生迎难而上

初中数学教学中数学阅读题的种类不多, 教师在教学中可以对数学阅读题进行分类教学, 从每一种类入手教会学生解答数学阅读题的方法。在教学中我将数学阅读题的教学分为和差倍分问题、行程问题、工程问题、形积问题、销售问题、数字问题、浓度问题、劳力调配问题、栽树问题、时钟问题、比例问题、平均数问题、年龄问题共十三个种类。不同种类的阅读题有不同的数量关系和等量关系。如行程问题:路程=速度×时间;工程问题:工程量=工作效率×工作时间;销售问题:利润=收益-成本, 形积问题:物体的形状不管发生怎样的变化, 但物体的体积不变, 平面图形的形状无论发生怎样的变化, 而图形的面积不发生变化;年龄问题:两人的年龄不管发生怎样的变化而两人的年龄差不变。同种类的阅读题又有不同的类型, 如行程问题分为:相遇问题、追及问题 (包括同地不同时, 同时不同地) 、环行问题 (包括背向而行, 同向而行) 、航行问题 (航行:顺水速度=静水速度+水速, 逆水速度=静水速度-水速;航空:顺风速度=静风速度+风速, 逆风速度=静风速度–风速) ;栽树问题可分为:环行栽树 (栽树的棵数=分得的段数) 、直线栽树 (栽树的棵数=分得的段数+1) 。这样对于每个种类的问题分别向学生讲清其数量关系和等量关系, 让学生在自己解题时首先分析这道题属于哪种题型, 然后根据这种题型的等量关系和数量关系设出相应的未知数, 这样就使原本比较复杂而无从下手的问题变得简单化, 让学生消除害怕的心理, 敢于主动解答阅读题。

三、加强一题多解的练习, 拓展学生的思维

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根据学习的方法能够比较轻松地解答很多数学阅读题的时候, 老师再向学生提出新的要求———我们解答的这些问题还有其他的方法吗?写出其他的解法, 分析比较哪种简单易懂。例如:甲、乙二人同时从A地出发, 骑车20千米到B地, 已知甲比乙每小时多行3千米, 结果甲比乙提前20分钟到达B地, 求甲、乙二人的速度。大部分同学设甲每小时行x千米, 则乙每小时行 (x-3) 千米, 由题意可列方程为:这时学生通过自己的分析得出了结论, 这样, 通过探究讨论, 让学生在相互学习中取长补短, 寻求解决问题的新方法, 让学生之间的知识起到相互弥补的作用。从而让学生认识集体的力量大于个人的力量, 增强学生的集体意识和团队精神, 让学生在集体中展现自己的成功和喜悦, 让学生有兴趣而且乐于去解决数学阅读题, 让学生的多种思维得到同步发展, 让学生在学习解决数学阅读题过程中真正做到举一反三, 训练学生的思维, 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 从而让学生在学习中体验成功感。老师要鼓励学生在学习中不断地去钻研, 里面有很多奇妙的东西等待我们去发现, 这样就使学生有强烈的求知欲望和浓厚的兴趣去解答更多的数学阅读题。

四、让学生摆脱教师解题模式的束缚

在初一学生的数学阅读题教学中, 由于学生的年龄差异和环境因素, 学生的知识面不广, 见识不多, 解答数学阅读题的能力相对而言比较低。因此教师在数学阅读题的教学中, 不得把学生束缚在一个模式下, 要求学生都按照老师的解题模式解答, 就像是给学生统一解题格式一样。例如解答一道行程问题的阅读题:两辆汽车同时从甲、乙两地相对开出, 5小时后相遇。一辆汽车的速度是每小时55千米, 另一辆汽车的速度是每小时45千米, 甲、乙两地相距多少千米?老师分析:甲、乙两地的距离除以相遇时间, 就等于两辆汽车的速度和。由此可列出方程, 求甲、乙两地相距多少千米。

解:设甲、乙两地相距x千米。由题意得

这时老师讲解后, 不是要求学生这类问题的阅读题就如此解答, 而是应该把问题交给学生, 寻找其他解法。这样才能调动学生的思维积极性, 从而得出更多的解答方法。学生通过思考后就出现了几种新解法:

【解法1】一辆汽车行驶了多少千米?

55×5=275 (千米)

另一辆汽车行驶了多少千米?

45×5=225 (千米)

甲、乙两地相距多少千米?

275+225=500 (千米)

综合算式:

55×5+45×5=275+225=500 (千米)

【解法2】两车每小时共行驶多少千米?由题意得

55+45=100 (千米)

甲、乙两地相距多少千米?

100×5=500 (千米)

综合算式: (55+45) ×5=100×5=500 (千米)

【解法3】设甲、乙两地相距x千米, 由题意得

这几种方法都可以, 如果老师一再强调某种方法, 那就限制了学生的思维, 学生的思维能力就得不到扩展。久而久之, 学生解决数学阅读题的能力就局限于老师默认的那种方法。这样学生一旦遇见难题或者是老师没有讲解过的陌生题目, 按照老师的常规方法不能解决, 就会变得束手无策, 无从下手。因为平时没有独特的解题方法和技巧, 在面对难题时无法把新旧知识进行对照和联系。多遇见几次不能够独立解决的问题, 学生就会产生自卑的心理, 对学习解答数学阅读题丧失信心。所以老师在教学数学阅读题时, 一定要加强变式练习, 做到一题多解, 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触类旁通, 由一道题的学习达到解决一类问题的目的, 让学生在学习数学阅读题的解答过程中有轻松感和成功感。

五、加强数学活动实践, 拓宽数学阅读题的教学空间

学生解答数学阅读题能力的大小不仅是在纸上谈兵, 也不仅仅是解决已有的理想化的问题, 而应该给予学生一定的时间和空间, 对一些数学实际问题进行实践, 找到其可实施性和制定实施的方案。而现在的学生生活在一个现代化的数字信息时代, 在新的时代背景下的问题也不是老师能够全部传授的, 需要学生自己去呼吸新鲜空气。所以学生数学阅读题的解答能力的进一步提高, 还需要把学生从课堂上请到课堂下, 从教室内走到教室外, 从教材中走进生活中。例如在教学数学阅读题的时钟问题时, 这个问题没有实物演示是比较抽象的, 学生难以理解, 要解决“在钟面上12个小时内时针和分针成90°夹角一共多少次?”这道题, 老师只靠一支粉笔和一张嘴是说不清楚的, 如果把这道题放在课外让学生自己去探究, 大部分同学可以用实物操作来轻松搞定, 最后结合老师的理论讲解, 学生很容易掌握, 并且不易忘记;还有在教学栽树问题时, 让学生融入社会, 参加植树活动, 学生会轻松理解栽树棵数与所分段数的关系。要了解新时代背景下的新知识, 对历史数据进行搜集、统计等, 需要学生借助网络。对于农村的学生来说, 让其上网查询资料, 那是“另有一番激情”, 学生会从中体会到解决数学阅读题有如此多的乐趣, 从而会提高学生解答数学阅读题的积极性。通过学生各方面的体验和经验积累, 能培养学生解答阅读题的能力和习惯, 更能激发他们的兴趣。

在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 作为数学教师, 应依据学科教学的特点, 在思想上高度重视, 在行动上精心安排, 认真落实, 优化阅读题教学, 始终着眼于学生解答阅读题的意识和能力的培养, 那么学生的综合素质就会提高。在新的课程标准下, 我们要运用新的教学理念, 在教学过程中不断探索新的教学方法, 以适应新的教学模式, 适应素质教育提出的新要求、高标准。

摘要:本文结合重庆市巫溪县农村初中数学教学的现状和学生的实际情况, 就如何提高农村初中学生解答数学阅读题的能力, 从思想上让学生克服畏难情绪, 教会学生解答阅读题的方法, 加强一题多解的练习, 让学生摆脱教师解题模式的束缚, 加强数学活动实践等五个方面进行了阐述, 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16.浅谈如何提高农村小学生的数学计算能力 篇十六

关键词:小学数学;计算能力;方法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07-297-01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计算教学是一项重要的内容,打牢学生的计算能力对学生以后学好数学学科是非常关键的。培养小学生的计算能力主要指的是学生能够准确、灵活、迅速的计算数学题。那么,在教学中该如何提高小学生的计算能力,使他们能够准确、快速的进行数学计算呢?我在十几年的教学实践中总结出了一套教学模式,下面和各位同仁们共同分享。

一、创建和谐生动的课堂氛围。

课堂是学生和教师交流的舞台,是学生增长知识的天地,一个充满生气、活力的课堂学生才能学到知识,增长见识,师生之间才能建立起融洽的课堂氛围。数学学科本身是比较枯燥的,尤其需要建立生动融洽的课堂,特别是小学生生性好动,如果在数学课堂死气沉沉,总是板着脸孔讲课,效果可能是不好的。有一位名师说过:“一堂好课,如一首交响乐,总要讲究旋律、节奏、配器、音响的和谐。师与生要和谐、人与文要和谐、情与理要和谐、思与悟要和谐、知与行要和谐......”作为一名小学数学教师我尽量使自己的课堂变得富有生气,尽量营造和谐的课堂。如《10以内的减法》时,在课堂教学上,我微笑着问学生:“树上有5只鸟,猎人开枪打死了1只,还有几只?”,“还有4只。”有一个学生说道,“应该是一只也没有了,因为全都吓跑了。”,“还有3只小鸟。”一个清脆的声音在嘈杂声响起,“怎么会是3只呢?不对,不对。”其他学生纷纷反对,“你能告诉大家为什么‘还有3只小鸟吗?”老师用温柔的语调鼓励着。“因为5只小鸟是一家人,打死了鸟爸爸,吓走了鸟妈妈,还有3只不会飞的鸟宝宝。”多么精彩的回答啊!我和同学们都鼓起掌来,有了和谐生动的课堂是提高学生计算能力的前提。

二、学生计算能力差的原因分析

一是情感不稳定

小学生在计算时,总希望能很快得到结果。因此,当遇到计算题里的数据较大或算式显得繁时会产生排斥心理,表现为缺乏耐心和信心,不能认真地审题,没有耐心去选择合理算法,这是计算能力低的原因之一。

二是注意力不集中导致算错结果

由于计算本身没有情节而且形式简单,容易造成小学生看题、读题、审题、演算过程中急于求成,致使把计算式题中的数字、符号抄错,导致计算错误,计算中抄错了一个小小的数字或符号,那无论你运算顺序怎样正确,解法如何完美,结果也不会正确。

三是超量训练导致学生的逆反心理。

计算题本来就枯燥,小学生的注意力集中时间又短,天性爱玩又使得他们不能够长时间认真做。如果老师留的数学题过多,学生为了完成作业赶时间,肯定不会认真做,计算出错是在所难免的,正确率也就降低了。适当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既能喂饱学生,也不过量,这样学生才不会产生疲劳感,学生的计算错误率才会降低。

三、提高学生计算能力的方法

一是强化口算基本训练

口算是计算的基础,是计算教学的开始阶段,口算能力是计算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口算 能力的提高不是一蹴而就的,是要通过每天的训练而慢慢提高的,要提高学生的口算能力,形成一定的口算技能,关键是要持之以恒坚持训练,使学生形成熟练的口算技能技巧,达到正确、迅速、灵活的口算目的。 时间允许,在第二遍口算验算时,从后往前算,这样找出的错题就多,正确率明显提高。

二是注重算理教学

小学生的理解能力差,对于数学概念的不理解和理解出现偏差都会导致计算的错误,在教学中注重算理的教学,让学生透彻的理解概念和公式,就能够打好学生的基础,学生才会在计算能力上有质的飞跃。在教授教学法则的时候,为了使学生记忆深刻,还可以将某些法则编成顺口溜,儿歌,这样记忆就更深刻了,运用起来更方便。

三是重视培养学生的注意力

在计算过程中养成良好的习惯,要求学生在计算时,从审题、计算到书写,一气呵成,注意力要集中,这样才能降低错误率。为了防止学生抄错题,在课堂上要求学生边轻声读边写,这样学生在在读的时候就会认真的看清数字,就不容易超错了,这种方法防止学生抄错题和培养学生的注意力非常有效,大大降低了学生计算的错误率,另外,在教学上我还采用其它的很多方法来提高学生的注意力,起到了很好的效果。

上一篇:写作课教案模板下一篇:以父亲节为话题的400字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