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挫折为话题的初中优秀作文

2024-10-26

以挫折为话题的初中优秀作文(20篇)

1.以挫折为话题的初中优秀作文 篇一

正如《真心英雄》这首歌所唱的那样,不经历风雨,怎么见彩虹?没有人能随随便便成功。所以挫折是成功不可或缺的要素,也是成功必备的催化剂。

在历史的长河中,有哪些成大事的人没有经历过挫折。汉高祖在当皇帝前不过是一名小差役,却开创了四百多年的大汉王朝。苏轼被贬到黄州,写下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的诗句谁人不知,谁人不晓?司马迁惨遭宫刑,但意志坚强的他撰写了《史记》,足以让后人叹绝千古。以上大事者都曾遭生活挫折的不幸,但又有哪个不是名垂千古的呢?

挫折并不是一件可怕的事情,可怕的是害怕失败,理想的沦丧。在我们人生中需要经历无数风吹雨打,倘若因为一个挫折而放弃,那只能说明你只不过是一介匹夫。爱迪生在研制电灯的时候,经历了数不胜数的失败,他有放弃过吗?如果他放弃了,那么电灯有可能就会晚几百年出现在我们的生活里。那样点亮黑夜的光芒就永远不会照射在房间中,所以只要不懈追求,永不放弃,成功绝不会被挫折所打败。

挫折是开启成功之锁的唯一钥匙,挫折是描绘五彩斑斓生活的画笔,挫折更是人生旅途中最好的老师。只有经历挫折,才能有播种后的收获,没有辛苦,没有磨难,谈何而来的成功和辉煌。挫折就像是天气,只有经历风雨才能看见彩虹。没有人能在人生的道路上逃避挫折,挫折是我们成长中的一门必修课。

文丨Mc陈响

2.以挫折为话题的初中优秀作文 篇二

青少年时期是指从11岁到20岁的人生发展期, 包括青少年早期 (11~14岁) 、青少年中期 (15~17岁) 和青少年晚期 (18~20岁) 。这一时期是个体从幼稚走向成熟过渡的关键时期, 也是个体一生中生理和心理动荡起伏最大的时期。因此容易做出冒险举动, 如吸烟、吸毒、酗酒、危险运动、发生性行为甚至自杀等。近年来, 青少年冒险行为已经成为全球性的社会问题。

1.青少年冒险行为的界定

青少年冒险行为是指青少年在其个人意志下所从事的行为, 该行为可能对健康带来某些不确定的负面影响。研究者们认为, 青少年的冒险行为可分为社会许可冒险行为和问题行为。社会许可冒险行为是指那些积极的能够被社会所接受的冒险行为, 如游泳、登山、滑雪等。问题行为是指危害身体健康或不被社会接受和认可的具有攻击他人或社会的冒险行为, 如吸毒、酗酒、发生不安全性行为等。青少年实施社会许可冒险行为还是问题行为, 既与个体自身遗传特点有关, 又受到个体同伴群体、家庭教养方式、学校中的处境、家庭经济地位等诸多生存环境的影响。

2.以抗逆力视角研究的相关概述

(1) 抗逆力的含义

抗逆力是指一个人面对危机或困难的适应能力。即当个体遇到挫折时, 能积极自主地摆脱困境并使其心理和行为免于失常的能力。一定的抗逆力是人类天生的一种潜能, 是面对危机或挫折, 适应、改变、自我校正和复原的一股动力。需要指明的是, 每个人都会有抗逆力的能力存在, 只是表现的形式和程度不同。它并不是时时刻刻都表现出来, 只有在个体面对危机处境需要应对时, 它才在互动的过程中表现出来, 它不是主体自身存在的。

(2) 抗逆力视角下的研究

以抗逆力理论为视角, 挫折情境中的冒险行为是青少年出于自我保护而表现出的抗逆力。现实生活中, 人在面对危机和困难时表现出的抗逆力是多种多样的, 这些不同形式的抗逆力对青少年成长起着不同的导向作用, 但这些都标志着青少年在积极寻求改变, 通过各种途径使生命挣脱逆境。目前, 有关挫折情境下青少年冒险行为的研究还未得到足够的关注, 本文旨在以抗逆力理论为视角, 分析青少年在挫折情境中的冒险行为, 挖掘并扶持青少年积极的、符合常规的抗逆力, 对青少年的健康成长予以积极的推动。

二、挫折情境与冒险行为的关系

1.挫折情境是青少年成长过程中不可规避的一道门槛

心理学认为, 挫折是指人们在从事有目的地活动中, 遇到自身无法克服或自以为无法克服的矛盾、障碍或干扰因素时, 其需要或动机不能得到满足而产生的消极反应。作为一种情绪状态, 含有阻挠、挫败、失意的意思。而当不能满足个体需要的各种内外环境或干扰因素相对积聚时, 也就形成了一定个体的挫折情境。伴随时代发展和科技进步, 多元的文化观念正在冲击着我国, 各种社会群体从潜意识、思想观念乃至行为方式上都在重新排列组合。青少年面对眼前的现实往往感到不知所措, 更难以从纷繁复杂的现实世界中为自己找到合理而清晰的解释。因而挫折情境就成了青少年在社会化过程中不可避免的一道门槛。

2.冒险行为是青少年应对挫折情境的一种行为选择

冒险行为指的是个体在不确定的环境中对不同任务所做的选择, 反映了个体对采取具有明显风险程度行为的意愿, 即当个体在面临趋避冲突时, 会为了趋近有价值的或更有利于满足个体需要的结果而采取的一些具有危险性的行为。我们都知道, 青少年在挫折面前, 因受个人差异和环境影响, 会有不同的行为选择, 其中之一, 便是通过冒险行为来抵御或对抗挫折情境。当青少年冒险或经过一次危险之后, 新的技巧和更大的自信就有可能会滋长, 得到的这些经验便会推动个人在其他生活方面去尝试和实验, 于是, 成功的冒险生活和经验因此而成倍增长, 以强化其存在感的存在。所以在挫折情境下, 当青少年在抉择趋避冲突时, 便有部分青少年偏向通过具有一定风险程度的行为来满足有利于自己的需求。

三、青少年冒险行为的意义:抗逆力视角的解释

“抗逆力意味着个体面对明显的危机事件时, 体现出符合健康结果的能力、行为和保护过程。”一些研究论证, 有高度自尊和强烈归属感, 认为自己的生活有意义, 受到适当的照顾, 并有一个安全环境的青少年最有可能被认为是健康的。

1.抗逆力实现途径

通常抗逆力的表现途径可以概括为“常规途径”和“非常规途径”两种。所谓常规途径, 简称为“4C”, 包括胜任力 (Competent) 、爱心 (Caring) 、贡献 (Contributions) 和乐群 (Community) , 这种亲社会取向的行为表现出的是对社会的认同、顺从和一致, 同时也会得到社会的接纳和支持。而非常规途径, 简称为“4D”, 包括危险的 (Dangerous) 、违规的 (Delinquent) 、失常的 (Deviant) 和混乱的 (Disordered) 行为, 主要是通过反对传统、挑战常规、对抗成人等特征, 表现出对社会的反思、批判和对抗。常规途径与非常规途径都是青少年抗逆力的体现, 但需要注意的是, 抗逆力的行为不全是高尚行为, 因为它有可能是通过问题行为展示出来的。而青少年的社会许可冒险行为和问题行为就抗逆力的表现途径而言, 即可视为常规途径和非常规途径。

2.冒险行为:一种抗逆力的表达

抗逆力的产生是个体遇到危机或压力时表现出的一种应对策略。它所要达到的目的是通过各种途径来寻找归属感和认同感, 以回归到健康的标准。通过常规途径所展现的抗逆力, 毋庸质疑, 它是积极健康的。但非常规途径表现出的抗逆力其根本目的也是健康的, 同样是为了寻找到归属感和认同感, 只不过途径为非常态的。

(1) 冒险行为的动机——低成本获得高效益

挫折情境是青少年在成长过程中不可避免的一道门槛, 根据个体成长的差异, 他们在应对挫折时也会选择不同的方式。每个行为的积极行为倾向、消极行为倾向以及行为价值决定了行为的产生与消退。一部分青少年选择用冒险行为来抵御挫折, 因为在他们看来, 用问题行为来抵御挫折远比通过自身不懈地努力来面对挫折所付出的代价要少得多, 成本也要低很多。他们可以在最短的时间内得到最大化的利益, 即他们不需要付出太多的代价即可获得关注或满足自身的需求。另外, 青少年所接触的环境群体决定他们更可能受朋辈的影响, 为了摆脱孤独, 青少年选择用冒险行为来寻求同辈群体的认同, 证明其存在的意义。

(2) 冒险行为——青少年所期望的积极后果

青少年之所以选择冒险行为, 是因为他们可以用低成本获得高收益, 可以满足他们的即时需求, 填补内心缺失, 达到自我实现的目的。大部分青少年都表示, 在冒险时已经意识到行为的消极后果, 但参与决策时更多地看到的是收益而非危险。只要他们认为行为的结果是令他们满意的、合情合理, 他们就会从事这种行为, 即使这种行为后果不很明确。根据罗杰斯提出的积极人性观点理论, 人有自我实现的倾向, 所以相对于代价与满足, 笔者认为, 青少年不惜付出高额代价以达到自身满足, 因为这正是青少年在成长的过程中的自我实现。

(3) 冒险行为对青少年成长的特殊意义

挫折对青少年成长具有正反两方面的影响。研究证明, 正是由于挫折情境的存在, 个体的心理能量才能得以激活, 内在的抗逆力得以复苏, 以此来推动个体内在潜能, 挖掘外在资源, 以便优质组合, 积极应对。青少年之所以在挫折情境中选择冒险行为, 是他们积极自主的想摆脱困境, 使自身的心理和行为免于失常而表现出的抗逆力。只是青少年由于心智发展尚未成熟, 受个体的人格差异和朋辈的影响, 一些青少年选择用冒险行为来寻求归属感和认同感, 以回归到自己的健康准则和存在意义。

综上所述, 在对待青少年冒险行为时, 成年人应扭转对逆境的回避, 应正视挑战, 引导青少年分辨逆境, 在挫折面前展示力量, 让青少年通过自己的能力克服困难, 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美]Saleebey.D著.李亚文, 杜文婕译.优势视角——社会工作实践的新模式[M].上海: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 2004.

[2]高晓华, 杨伊生.感觉寻求与几种行为关系的述评[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 2007, 36 (6) .

[3]刘金平, 韩菁, 刘亚丽.青少年冒险行为及其与人格、依恋的关系[J].心理学探新, 2008, 28 (3) .

[4]张明, 陈丽娜.感觉寻求与青少年冒险行为研究的现状和趋势[J].东北师大学报, 2003, (3) .

[5]宁家震.青少年挫折教育与心理承受机制的构建[J].现代中小学教育, 2006, (3) .

3.以挫折为话题的初中优秀作文 篇三

老师:高尔基说过,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莎士比亚也说过,书籍是全人类的营养品。同学们,书是我们的良师益友,读书给我们带来无穷的乐趣,这是多么美妙的事情呀!今天,我们来写一写有关读书的作文,好吗?

小丫:老师,是不是有关读书的事或是爱读书的人都可以写呢?

老师:是的,这次有关读书的话题可以写的内容很多。可以写你和书的故事,也可以写你读书的体会;可以采访你身边爱读书的人,再整理出采访记录。

毛豆:呀,这么多的题材可以写,我写什么才好呢?

老师:是啊,我们每天与书形影不离,一定有很多故事和体会:比如你在读书中遇到的问题;你是怎样得到一本非常喜爱的书的;你在读书中获得的乐趣或学习到的读书方法……这些都可以作为写作素材。现在你们认真思考,自己在生活中,有哪些人、哪些事跟读书有关呢?

小丫:我想写写我爱看书的事。我非常喜欢看书。记得有一次,妈妈出门时嘱咐我去买瓶酱油,可是一个上午过去了,妈妈都回来了,我还坐在沙发上看书,全然忘了买酱油的事,妈妈说我是个小书迷。

老师:妈妈说你是个小书迷,说明你类似这样的事不止一次吧?要怎么写才能体现你爱看书这一主题呢?

毛豆:我想她当时看的那本书一定是非常喜欢的,一定是有什么精彩的内容让她入迷了。我认为这些都要写出来。

老师:说得真好。具体地描绘怎样沉浸在书中,同时细致描写妈妈的神态、语言,也能更好地表现文章的中心。毛豆,你写什么呢?

毛豆:我的同桌是个爱读书的人,他看过的书非常多,课外,我经常让他给我讲故事。这次,我准备对他进行一次“采访”,学习学习他的经验。

老师:你能说说你要怎么采访吗?

毛豆:我采访时会抓住一个中心话题,然后围绕这个话题展开。如你是怎么成为一个爱读书的人的?平时都看什么书?怎样看书能较快提高写作水平……

老师:看来,你对怎么采访已经胸有成竹了。采访中如果能够穿插人物的动作、表情等,读者更会有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之感。

老师:前一节课我们不是有举行“开卷是否有益”的辩论会吗?

小丫:是啊。上次辩论会,我的观点是“开卷未必有益”,因为并不是所有的书都对我们的身心有益处,比如一些垃圾书,还是远离为妙。

毛豆:那你就抓住这个观点找材料,把道理讲透彻,做到以理服人。辩论时不仅要阐述自己的见解,还要驳倒对方的观点。

小丫:嗯,我还知道,为了使人听得懂,要写得通俗些,流畅些,不能用太长的句子,不能用太生僻的词。

老师:你们都说得很好。同学们,莎士比亚说过:生活里没有书籍,就好像没有阳光;智慧里没有书籍,就好像鸟儿没有翅膀。你们的成长离不开书,相信你们对读书有独特的感受和体会。现在就请大家拿起笔,把你们最想写的内容写下来吧。

4.以挫折为话题的作文 篇四

当你因为一次小小的成功而狂妄自大,那么你就会从希望的顶峰跌入绝望的深渊。当你正在去往成功的路上,因为一朵花停留太久,这是绝望的死神再次降临,别人的冷嘲热讽也如期到来。你会觉得挫折是人生成功路上的拦路虎、是吞噬希望的毒蛇。

有人说挫折是甜的,从失败中吸取教训从而走向成功。

有人说挫折是苦的,从失败的迷雾中找不到成功的光点。

园艺家说人生就如加法,在你的花园里加上柔软的枝条、鲜嫩的小草,即使枝条不柔软、小草不鲜嫩,但你的花园里没有它们,你的花园里就不再美丽了。这加上去的就是挫折。

雕塑家说人生就如减法,就像雕塑,只有减去多余的部分,美丽的雕塑才会呈现在我们面前,这减去的就是挫折。

而我觉得人生既有加法又有减法,这样的人生才精彩,才值得回味。

贝多芬,双耳失聪,然而并没有放弃对音乐的追求,反而更加热爱音乐,就这样《英雄交响曲》、《命运交响曲》相继诞生。而贝多芬也成为了人人瞩目的英雄。

海伦.凯勒,双目失明,又聋又哑,仍笑对命运,不屈服于挫折,最后成为社会上著名的活动家。史铁生,在人生最美好的年华失去了自己的双腿,依然接受挫折的洗礼,最后成为了当代有名的作家。

5.以挫折为话题的作文 篇五

当楚歌的旋律从四面八方传来,像蚀人心魄的魔音一般,折磨着你的耳鼓,无情的眼泪冲垮了你的伟岸。

当“力拔山兮气盖世”的伟绩褪色成一片泛黄的丹青,携手夕阳下汉家传唱的“大风起兮云飞扬”一同远去,只留下那长长的彳亍的背影。

6.以挫折为话题的作文 篇六

――题记

也不知为什么,似乎我和挫折很有缘,无时无刻我都会遇到挫折。

在小学时,也许是由于不用功的的原因,每次考试的结果都不是很理想,因而别人都说我是“笨小孩”。每当听到别人议论时,我都感到很自卑。后来,我明白了:要想使自己抬起头来,惟有把成绩赶上去。于是,以后的我发愤读书,最终名列前茅,这使大家对我刮目相看。

通过这件事,我明白了:其实挫折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你不去打败它。

后来,当我再次面对挫折时,我会对它哈哈一笑,吓撤它的威风,磨润它的锐气,展现出自己独特的魅力。

当我面对挫折时,我不会停下那坚实的脚步,我会勇往直前,去搏击风雨。因为我相信“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是它,向我诠释了挫折的真谛。

其实,挫折是最好的锻炼。它可以磨炼人格,增长勇气,使我们毫无畏惧地面对一切。梁启超说过:“患难困苦,是磨砺人格的最高学校”。正是挫折,才可以把我们领到成功的界域。

都说“黎明前最黑暗,成功前最绝望,胜利前最渺茫”。正是这时,挫折就会等待着你去挑战。如果这时你退缩了,那么你也就错过了成功的到来。

当我们面对挫折时,不要灰心,不要气馁,对它挥一挥手,显示出青春的乐观与自信。其实,挫折最害怕就是自信、自强的人,它们会吓得颤抖,会主动退缩,怕这些人把自己打倒。那么,我们就应该自信起来,望着它们那恐惧的眼神,你会发现原来挫折也是这样容易打败,自己才是胜利的人!

纵观历史,多少成功人士就是战胜挫折后才取得成功的。爱迪生历经千百次的实验才发明电灯;李时珍自己尝试百草,走过千山万水,才撰写成《本草纲目》,他们都是面对挫折时有那种乐观、豁达才成功的。

7.以挫折为话题的初中优秀作文 篇七

现状分析:

从小学升上初中, 学生在心理、生理和知识结构上都有一个飞跃性的发展。写作教学也对学生作文的思想内容、形式, 甚至字数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由于小学的写作练习及自身认知能力的简单化, 学生对事物的观察、描述能力较弱, 语言表达和词汇应用较机械, 单一, 贫乏, 甚至有些模式化。诸如写到同学必是“大大的眼睛, 小小的嘴巴……”, 写到春天必是“春姑娘来了, 草儿绿了……”。而且一些学生升上初中以后, 面对加重的学业负担和更高的教学要求往往束手无策, 不知如何着手为文。因此除了写一写让座, 忆一忆童年往事, 学生觉得无米为炊, 下笔异常艰涩, 即使写上几句, 也干巴无味, 缺乏激情和朝气。如何帮助学生迅速适应新的学习环境和要求, 实现初中写作教学目标是摆在教师面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仔细研读语文教材, 不难发现, 七年级上人教版的教材编排中, 有不少古今中外文笔优美的写景类诗文, 并且穿插了对自我, 对自然抒发情感的写作训练。而经过了小学几年学习的学生都能写此类文章, 只是大多数写得平淡干瘪, 没有味道。由此, 教师不妨以提升写景类文章的质量为突破, 帮助学生提高写作水平。

一、寻找写作的源头活水———眼中有“物”

1.感悟生活, 开启学生的“慧眼”

叶圣陶说过:“生活就如源泉, 文章犹如溪水, 泉源丰盈而不枯竭, 溪水自然活泼地流个不歇。”“有了源头才会不息地倾注出真实的水来。”校园、社会、家庭生活都如源泉, 包罗万象。三点一线的生活在学生眼里似乎司空见惯, 很难有材料可写。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细微之处观察周围事物。看一看窗外, 金黄的秋叶已不知何时悄悄落下;听一听耳边的风声又是咆哮不止, 告之冬天的到来;闻一闻, 桂花的甜香正弥漫在校园里……一花一草, 一鸟一虫, 都在变化着, 只要留心观察, 我们总能从身边找到一些素材。笔者曾让学生坚持每天写下当天的所见, 所闻, 所想, 不拘字数, 但内容必须真实。不少学生就是从小草、小花开始描写, 写到了校园之景、社会之人、生活之象, 慢慢地为自己的写作积累了不少的素材。

生活为写作提供事实材料, 也包括情感和认识。生活体验深, 情感才强烈, 认识才深刻, 文章才会内容丰富, 情感充沛。一次笔者阅读一篇学生写桂花的文章, 一学生突然举手提问:“老师, 桂花有花苞么?”这个问题引起全班同学强烈的兴趣。若是带领学生走出教室去仔细观察桂花的外形和颜色, 再引导学生查阅相关资料, 定会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兴趣, 获得更深的体验, 从而找到他们各自写作的“源泉”。

2.撷英揽萃, 增加写作的素材积累

有些学者认为阅读与写作是孪生兄弟, 提出了“阅读是写作的前提, 写作是阅读的深化”等观点。如果学生不阅读一些优秀的作品, 就难感受到阅读的魅力, 更谈不上什么文学熏陶了。这些作品可以来自课本、优秀课外读物或者是同学的优秀习作等。通过阅读, 学生开阔了眼界, 感受和体验到了作者的内心世界, 学到作者对客观世界的感知和思维方式。当阅读积累到一定数量的时候, 学生有了自己的知识积累和思维判断, 会想通过写作, 来表达自己对客观世界的认识和感受。

二、激活写作的情感———心中有“情”

1.创设情境, 抓住契机, 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

在生活中, 人们经常会遇到一些突发事件, 经历与平常不一样的感受, 因而与人的生命和心灵活动发生碰撞, 激发起“一抒情怀, 一吐为快”的需求。这种碰撞和刺激是偶然性的, 有些被敏感的学生灵敏地捕捉了, 更多的却被忽视了。这就需要教师点拨, 为学生的自主写作提供有利条件和广阔空间, 减少对学生思维的束缚, 鼓励他们自由地表达和有创意地表达。例如一直被认为最简单的写景作文训练, 对于个别学生来说, 自然界里的花草鱼虫随手拈来, 下笔即成美文;而对于粗心和水平比较低的同学来说, 就得搜肠刮肚, 绞尽脑汁了。笔者在教授《春》时, 发现让学生模仿写几段有关春的句子比较困难。正好窗外秋风大作, 几天的气候突变让每个人都感受到了。于是马上换题, 让学生写这几日的秋风。“一语激起千层浪”, 初一的学生思想活跃, 毫不掩饰自己的情感和看法, 看着窗外随风狂舞的树枝, 听着耳边秋风肆虐的咆哮声, 想着自己的经历, 每个学生都觉得有话可说了。于是短短的十分钟, 《发抖的秋》, 《坏心眼的秋》等小片段立刻完成。这些段落语言活泼, 情感真切。在第三单元的写作训练时, 笔者曾经在课堂上播放班德瑞的《雪》、《春野》等轻音乐。伴随着柔和优美的音乐, 学生尽情地让思维驰骋在原野上, 溪水间, 丰富的联想和美妙的想象使文章生动了不少。

2.注重个性, 激发情感, 挖掘真实的生活体验

写作是一种情感性很强的活动, 讲究作者感情自然而真实的流露。不少刚升入初中的学生的文章比较规矩, 三段体, 开头总起, 中间叙述, 结尾点题, 结构完整, 语言流畅。但读起来却总是少了一些味道, 少一些个性, 就像是没有入味的菜肴, 色香味足矣, 只是少了食材的天然之味。教师应该在开学之初就引导学生明白, 写作不是简单地写眼前看到的事物, 而应是描写那些与心灵发生了联系、碰撞, 激发起情绪变化的那部分生活。古人云:“夫缀文者, 情动而辞发。”“情者, 文之经也。”带着感情去观察, 去描写才会动情于衷, 下笔皆有情。这样的作文才会反映出作者的独特体验和情感世界, 写出来才会真实具体。例如今年杭城多大雪, 面对漫天飞舞的雪花, 教师可启发学生:“你的第一反应会想到什么? 印象最深刻的是什么?”由于学生的成长经历、文化背景的不同和知识水平的差异, 同样的“雪”会让他们产生完全不同的联想, 引发不同的情感体验。有的觉得雪很美, 拟题为《赏雪》、《雪是美丽的》, 有的想起了以前和伙伴们一起打雪仗的事, 拟题为《雪中的“战斗”》、《那一场关于雪的故事》, 有的想起了雪中的往事, 拟题为《雪中行》《孤独的雪》, 有的由“雪”联想到了某人和某物, 拟题为《雪中的XX》等。虽说学生们还不懂什么是“话题作文”, 但是围绕这个话题, 每个人都能寻找到最触动自己内心的素材。因为只有最熟悉的才是最好写的, 写出来的东西也会最真实。这是从命题作文转向话题作文的一个有效训练, 学生写出来的文章会不相同, 会彰显出不同的个性。这也符合教育的最终目标———培养相互有别的独立社会个体的要求。

三、提高语言表达能力———练之有“法”

1.循序渐进, 由点到面

写作像写字画画一样, 需讲个循序渐进、由浅入深, 作品要从量的积累到质的飞跃, 需要不断的练习以及写作技巧的指导和点拨。在写作学习的初期, 要求初一的学生写出立意深刻、见解独特的文章是有难度的。教师可以先从小片段入手, 布置一些局部训练, 使学生逐渐产生一些意识, 即在把话说清楚的前提下, 争取慢慢把话说生动。片段形式可多种多样, 从仿句成段开始, 到改写、扩写和读写都可以。由句而段, 汇段成篇。古诗文的改写扩写练习也很有可行性, 如白居易的名诗《钱塘湖春行》语言凝练, 却极有画面感, 可以让学生从“初平”、“云脚”、“暖树”、“渐欲”等词衍生出丰富的联想, 围绕“水、燕、花、草”等景象, 综合应用写景的各种手法, 改写成情景交融的现代散文。这不仅可以锻炼学生的写作能力, 而且可以加强学生对古诗文的鉴赏能力。其他如《天净沙·秋思》、《观沧海》等作品也可以采用这种写作训练方法。

2.以“文”为鉴, 学习技巧

“课文无非是个例子。” (叶圣陶语) 古今中外的美文, 都运用到了不同的写作方法和技巧, 呈现出不同的写作风格。例如课文里的《济南的冬天》运用了直接抒情、创设意境流露真情、想象中抒真情等多种手段, 使文章情景交融, 感情自然。《紫藤萝瀑布》运用了托物言志的手法让文章真实感人。《春》调动多种感官感受, 运用了丰富的修辞手法使文章的语言呈现强烈的画面感。所有这些都为学生的写作提供了可模仿、借鉴的摹本。学生通过对课文的学习、品析, 把写作技法、修辞手法等逐渐运用到自己的写作实践中, 结合自己的情感体验, 并加以改造, 完成由模仿到创新的转变, 形成自己的语言风格。

3.趁热打铁, 讲评得法

新课程标准中明确要求学生“养成修改自己作文的习惯, 修改时借助语感和语法常识, 做到文从字顺, 能够与他人交流写作心得, 互相评改作文, 以分享感受, 沟通见解”。由此可见, 学生才是修改作文的主体, 通过修改丰富其写作体验, 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才是讲评的重要目标。而从小学开始, 学生一直习惯于教师为主的写作评议。实际情况是几十篇习作全部靠一个老师在课堂上讲评, 不切实际, 效果也不理想。初一作文讲评可以采取教师讲评和小组评议结合的方法。让学生亲自参与到文章修改中, 互相讨论, 交流意见, 共评得失。“一人行短, 众人行长”, 这样可以让学生对于作文的要求更具体化, 真正发挥学习的主体作用, 提高其语言鉴赏和应用的能力。每次的讲评要有针对性, 讲评可以从片段写作开始。片段写作最好是当堂写, 当堂改。这样的写作教学往往效果会更好。当然, 讲评中要自始至终坚持赏识原则, 及时发现学生习作中的闪光点。对于一篇文章不管是立意高, 还是用词精妙, 或是比喻新颖, 或者仅仅是写了一个生动准确的句子, 教师都要及时给予肯定。

总之,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保证。针对初一学生的写作现状,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多阅读, 多观察, 找到写作的源泉, 创设情境, 教授一些写作技巧, 引导学生发掘并抒发出内心真实的情感, 帮助学生以写景类作文为突破, 不断练习、修改, 最终达到提高写作水平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叶圣陶.跟大师学语文:怎样写作[M].北京:中华书局, 2007.

[2]王世堪.中学语文教学法 (第二版) [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2.

8.以学生为主体的初中政治教学 篇八

一、追求和谐的课堂活动,在师生交流中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在课堂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离不开平等和谐的课堂教学。因此,教师首先要转变角色,确认自己新的教学身份。美国课程学家多尔认为,在现代课程中,教师是“平等中的首席”。作为“平等中的首席”,教师更应该承担起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的责任,创造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充分调动教与学两方面的积极性。

1.在形式多样的活动中,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学生主体性的发挥,要在民主、平等的氛围中出现,更要在科学、和谐的教学活动中进行。目前的政治课教学中,我们教师仍然是在唱主角,在尽情地灌输,即使让学生讲,也不能有与自己意见相左的东西,一派教师主体性的体现。这种教学方式的课堂里往往充满着严肃的氛围。要打破这种沉寂的气氛,可以将活动在适当的时机引入课堂,这种方法既为学生创设了合作交流的空间,又能够放手让学生发表自己的独立见解。

例如:在初三政治课中,依法治国和思想道德建设是两个重要的内容,在课堂上我采用辩论的方式,辩题为“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哪个更重要”。把学生分为两组,正方观点是依法治国更重要,反方则认为现代社会更需要以德治国。班里的每个同学为了辩论比赛,都要搜集材料,由于事先准备充分,许多同学能拿出让人耳目一新的观点,还有些同学能很好的联系初二学习的法律与道德的关系,通过交流与讨论,同学们不仅获得了知识,而且还真正体味到了主人翁的乐趣。

2.通过小组协作,激发学生的主体作用。“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也”。新课程要求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合作,在课堂教学中我尽量为学生提供合作研究的机会,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和自主学习的能力。例如:讲到《可持续发展战略》时,先组织学生学习我国水资源分布特点及受污染状况的相关资料。然后将学生分成4个小组,确立一名负责人,引导学生调查并分析本地的水污染情况。通过调查,各组同学从不同角度搜集资料,确定主题,如:“河流的变迁”“饮用水状况调查”等,并进行讨论,交流,每个小组都要完成一份调查报告,全体同学共享研究成果。对于讨论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教师可以及时帮助学生解决。

二、培养学生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在自主学习中构建学生的主体地位

教育家陶行知说过:“先生的责任不在教,而在教学生学。教的法子必须根据学的法子。”我们教师以前在讲课时,对学生的能力往往是信任不够,总怕学生听不懂。在讲到某些重、难点时,由于对学生潜力估计不足,所以教师讲道理多,而学生说的不多,更不要说自学了。有些学生在长期的“填鸭”式教学方式下,自身的自学能力已经被埋没。

对此,我的体会是: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才是让学生成为课堂主宰者的真正解决之道。让学生由“要我学”、“我要学”变成“我会学”、“轻松学”。

1.教会学生“看”书。基于政治学科的特点和近年来中考发展的趋势,我认为学生首先应该学会“看”书。 千万不可忽视阅读课本的重要性,只有真正的看懂看透教材,学生才能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把听起来空洞乏味的内容变成自己的阅读体验。学生在阅读时,首先从宏观上把握当天所学内容,在心中构建出基本框架。让学生知道今天要学习的有那些内容,以及这些内容之间有何内在联系。

2.教会学生提问。教师作为教学活动的引导者,理应在适当的时候启发学生,引导学生,将学生一步步的领向真理。这个过程中就需要学生不断的提出问题,思考问题。很多学生在考试时,面对题目和材料往往无从下手,这说明他们平时缺乏这方面的锻炼。

学生在政治学习的过程中,同样需要“凡事问个为什么”,学会提问。无论是书本上的材料,报纸上的时事,都可以做为学生提问的素材。按照“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可以很好的培养学生提问和自主学习的能力。

3.教会学生答题。政治学科的中考命题,题型多样,既有选择题,又有辨析题,分析题,各类试题,有的以文字形式出现,有的以漫画、图表的形式出现。纵观近几年政治学科的中考情况,学生在答题时普遍存在的问题就是不会提取有效信息,以至失分过多。

三、 课堂讨论式教学法开展原则

1. 体现学生的主体性。传统教学论虽然认为教学是一种师生之间的双边活动,但它却否定了学生同伴之间的相互影响,将教学活动过于简单化了。这使得学生的主体地位难以体现,使得学生过于拘谨,思维定势、从众心理、信息饱和等表现较为严重。

2. 激发学生的主动性。课堂讨论式教学,同以往老师讲学生听,学生处于被动的地位相比较,讨论式教学更能激发、调动学生和教师的主动性和创造性,特别是有助于养成学生动脑、动手的好习惯。既培养了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发表自己的观点能力,又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从而促进了师生共同创新,共同发展。

3. 形成知识的互补性。讨论式教学方法,在课堂教学中能紧紧把教师和学生连在一起,学生和老师都能各自发表自己的观点,提出自己疑问,但同时又都在倾听别人对某一问题的阐述。这样一来老师在倾听学生发言的同时,不断调整自己的思维方法,并用自己的言行把讨论引向高潮,同时也是在对课堂讨论进行协调。老师和学生互相补充,互相促进形成了师生之间朋友式的平等关系,形成知识的互补。

四、思品课课堂讨论式教学法开展方法

1. 合理安排活动场所,营造民主的讨论氛围

心理学家罗杰斯提出:“有利于创造活动的一般条件是心理的安全和心理的自由。从本质上讲,创造性活动必定是异样的,从而必定是异常的行为。对一个人的表扬赞许乃是促进心理安全的重要因素之一。当一个人在心理上感到安全时,他就不会害怕表现和发展他的发散思维和求异思维,他可以在进行发散思维时无须处于防御状态,从而保持心理的自由。”因此,在讨论式的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注意给学生营造一种民主的讨论氛围。

我在尝试课堂讨论式教学之初,曾发现这样的问题,每次学生的讨论都不是很积极,气氛也不够热烈,有些只是在应付形式。起初以为是学生不行,基础不好,不会配合。然而,看到别的老师上课时,讨论却是很积极的。

9.以挫折为话题作文 篇九

一天,我走在回家的路上,忽然,远处传来“啪”的一声,循声望去,只见一株很小很小的宝石花被别人丢了下来,落在旁边一堆瓦砾丛中。

“又一个可怜的小生命被抛弃了哟!”我心中默默地叹了一口气。但自己也想不出什么“拯救”的办法,只好默默的走开了。

好几天过去了,宝石花在我心中早已是枯萎的模样。偶然经过那里,却又忍不住去看看,眼前的景象却让我大吃一惊:在狭窄的砖缝中,原先那柔弱的宝石花长高了不少,颜色也更加苍翠欲滴,看着那杂乱的瓦砾堆中坚强的生命,几许瘦弱的根须攀附在杂乱的碎石堆里,弯弯曲曲,却拼命的向下延伸,汲取着些许的湿气和养份。

我的心头不禁一震:那沧桑的容颜,而又昂扬向上的姿态!心中不由得闪现出一个影子,一个坐在轮椅上的巨人——霍金!自立自强,身残志坚,如那历经磨难的宝石花一样,闪耀着生命最本质最顽强的光芒。

我伸出手去,想要捧起她,可是又担心惊扰了她成长的脚步,只好呆呆的立在那里,用心倾听着生命拔节的声音。就在那一个清晨,沐浴着若有若无的雾气,伴着宝石花那几抹坚贞的绿色,直到太阳升起老高,我才恋恋不舍地离开。

10.以挫折为话题的初中优秀作文 篇十

漫漫人生路,有多少坎坷,有多少风雨?重要的是勇敢面对,面对一切困难,面对失败。

泪,就这样一颗一颗地在脸上留下完美的弧度,接着落地——支离破碎。听着同学的冷言嘲讽,心里不是滋味。紧紧咬着早已发白的下唇,泪水不断的放肆着,微微抬头看着刺眼的红色数字,叹了口冷气,把头埋得更低了,恨不得找个地洞钻进去,心更忐忑了……正午,在仲夏的炽热下耷拉着脑袋,马缨花的叶子打着卷。我也沉闷地走在铺满马缨花的道路上。

想起早上那张夹杂着老师千百次叹息的试卷,我不禁愤怒地用脚蹂躏着地上的马缨花,把它们揉得支离破碎。

马缨花无语,只是静静的.躺在地上。

再抬头看着树上成簇的马缨花,是那么美丽,抬头挺胸,等人赞美。于是,毫无愧意地对地上的马缨花说:“飘落是你的失败,你不再美丽,只能被践踏。”

我郁闷地走到树下,抬头望着深邃的蓝,想极力忘掉一切烦恼,不经意间却看到一簇马缨花正在抖落。

它们飘飘然地落下,没有忧伤,没有惋惜,没有悲哀,淡绿色的花丝如身披盛装的舞女,阳光透过树梢,滑落在花丝上,那是舞台上五彩的霓虹灯么,一声声鸟叫,一阵阵虫鸣,像一队繁弦急管,优雅而从容地舞蹈着,旋转着,歌唱着,跳跃着,唱响了生命的最后一幕华丽。那是一支怎样美丽的舞蹈?又是一场怎样动人的舞台剧?

一幕落下,它们已静静地躺在地上,这还是我曾嘲讽的失败吗?

我长叹了口气,盯着马缨花,心里喃喃道:原来我未曾失败,只有放弃才是真正的失败,只有自我贬低才是真正的失败。

即使在人生的最低谷,我也会回想起那一簇马缨花,那被我称之为失败的飘落……

11.以学生为中心的初中英语阅读教学 篇十一

关键词:初中英语;阅读教学;主体地位

现阶段,英语课程教学已经有了很大的变革,我们应当更加注重提升学生的英语学习兴趣,创建高效课堂,实现初中英语教学的有效性。在目前初中英语教学中,新课程模式要加强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提倡创造性学习,关注课程研究,加强实践和理论相联系。以往教学模式往往是以教师为中心的,学生仅仅是被动学习,这样的教学模式往往缺乏针对性,很难真正程度上改变初中英语教学模式,为此,教师必须把学生放置于教学过程中的核心地位,进而开展英语阅读教学。

一、初中英语阅读教学现状

1.英语阅读教学目标不全面

在初中英语教学中,为了提升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我们必须树立起科学合理的教学目标,并根据目标来制定相应的教学任务,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他们进行自主式学习,而不能单纯地依靠课本中的练习题来期望达到教学目标。目前,大部分英语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一般情况下先把英语教材的知识点给学生大致地串讲一遍,学生在此过程中跟读,导致英语阅读教学目标不全面。

2.忽略了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

在以往的英语课堂教学之中,教师通常采用传统方式进行教学,也就是教师在讲台上讲课,学生在课桌上记笔记,教师和学生之间缺乏有效的交流,这种单向式的课堂形式是极其枯燥乏味

的,学生往往处于被动的学习状态。为了改善这种状况,教师必须多与学生进行交流,并且积极活跃课堂气氛。在现阶段的初中英语阅读教学过程中,尽管教师已经意识到了学生主体地位的重要性,但是在实际的初中英语阅读教学中,仍然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仍然是以教师为教学主体,导致了学生主体地位的流失,进而阻碍了英语教学效果的提升。众多初中学生普遍反映,他们自身的学习意识和要求较低,没有得到应有的尊重,直接导致学生学习兴趣低下,学习效率较低。

二、以学生为中心的初中英语阅读教学

1.学生为主,教师为辅

在现阶段的初中英语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充分地发挥自身的引导作用,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走上正确的方向。教师的引导作用是极其重要的,只有在方向上把握好,才能够保证不走弯路。教师要想发挥好自身的引导作用,就需要对自己的角色进行严格定位。教师是引导者,而不是教学的决策者,因此,教师需要尊重学生的意见,并多加与学生交流,为学生量身定做科学合理的学习计划,并为他们构建出一个自由选择的空间。学生主导则是另一个方面,所谓学生主导,主要是指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之下,独立自主地完成相关的教学任务,并且提升自身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应当仔细研读英语教材,并积极发现英语教材中的特殊之处,也可以让学生采用角色扮演的方式进行英语情景对话,从而让他们融入课堂的气氛中。在现阶段的初中英语阅读教学中,教师已经逐渐认识到学生主体地位的重要性,这样的教学模式,能够更好地提升初中英语阅读教学质量。

2.通篇阅读,逐步讲解

首先应当进行通篇阅读,所谓的通篇阅读,主要是指学生在进行初中英语阅读过程中,要求学生在不借助外力的作用下,通过联系上下文来理解文中的重难点词句,理解整篇的文章内涵。通篇阅读其实是极为强调学生的学习自主性的,这样的教学方式,可以更好地锻炼学生的理解能力。而所谓的后置讲解,则是指学生在完成通篇阅读之后,尽自己最大的能力来理解文章的重难点,然后再由教师来进行统一讲解,这样的讲解方式,会帮助学生提高学习的整体效果。因此,在英语课堂教学中,教师必须处理好“老师讲”和“学生学”之间的关系,两者相辅相成、互为补充,还必须理论联系实际,遵从英语教学规律,从而讲出自己的风格。

综上所述,在初中英语教学中,我们必须立足于传统教学,发展新型的当代教学,并在教学实践中开拓创新。在科学的教学理念的引导下,采用更好的教学模式,全面地提升初中英语教学效果。与此,教师应当充分地认识到学生在英语阅读教学中的主体地位,结合新课改的实际要求,制定更好的教学策略,明确教师的引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实施通篇阅读,后置讲解的方式,以此来提升初中英语阅读教学有效性。

参考文献:

[1]张静.初探任务型教学在初中英语教学中的运用[J].西部皮革,2016(16).

12.以挫折为话题的初中优秀作文 篇十二

一、师生关系融洽,课堂气氛民主和谐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教师应当成为学生的朋友,深入到学生的兴趣中去,与学生同欢乐、共忧伤,忘记自己是教师,这样学生才会向教师敞开心灵,才能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对学生而言,融洽的师生关系会使他们喜欢教师所教的学科,“亲其师而信其道”,从而产生良好的学习效果。融洽的师生关系还能给学生带来安全、轻松的环境,有利于他们个性的和谐发展,能使学生心情舒畅,精神愉快,激发他们的想象力,增强记忆,提高智力发展。课堂上,教师要注意说话的语气,用商量的口吻与学生交流,如用“你认为怎样呢?”“这件事如果是你,你该怎样做呢?”这样可以拉近师生间的距离,避免给学生一种高高在上的感觉,让学生更能主动地与教师交流。同时教师还要善于肯定学生的优点,细心发掘学生的闪光点,特别是成绩比较差的学生,哪怕是十分微小的闪光点,都要真心实意地表扬他们、鼓励他们,让他们看到希望,继续发奋向上,做学生的良师益友。课外主动关心学生,帮助他们解决学习,生活难题,常常参加学生的集体活动,积极与学生家长联系,利用一切机会了解学生。

学生看到的社会现象是纷繁复杂的,所接受的家庭教育也是参差不齐的,这必然导致学生对生活的体验、感受和理解也不尽相同。民主的课堂气氛,就是指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教师想方设法地为学生提供一种宽松、自由、和谐的学习环境,尊重学生与众不同的见解、观念、疑问,并减少不必要的清规戒律。要允许学生说“不”,允许学生发表不同的看法,甚至在教师眼中有点“离经叛道”的观点。例如:在学生产生不同意见时,我会说:你还想说点什么吗?能让老师发表一下意见吗?想听听老师的不同意见吗?现在社会上所认可的是这样……教师以“和蔼可亲”的态度,以“参与者,合作者”身份与学生共同学习,既能起到“引导者”的作用,又能为学生营造一种愉悦、轻松的学习环境。如在教授“不乱花零用钱”一课中,教师可以播放一段录像:第一个画面是:几名学生在大街上卖报,每个人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才卖光了50份晚报;第二个画面:街上一名学生怡然自得地坐在凳子上,花了一元钱让人擦皮鞋。画面播放后,鼓励学生积极发言,对两幅画面进行评述,总结出怎么使用零花钱是乱花行为,怎么使用零花钱才是合理的。在初中思想品德教学中,教师应该创设民主平等的教学氛围,接纳学生的真实想法,在多元思维的对话过程中让学生明白生活中的道理,澄清模糊认识,解开疑团,坚定信念,形成积极的价值取向。

二、学生学习的兴趣浓厚,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提升

新课标把情感、态度、价值观放在第一位。而目前在中学思想品德课堂上,这一目标却是被淡化的。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课堂上学生对喜欢的事情会聚精会神、兴致勃勃,对感兴趣的科目会有主动性,因此在教学时,教师要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手段,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寓教于乐。新课程要求学生在学习中自我完善,自我发展。教师可以通过趣味引课、幽默授课、角色扮演、讲故事、才艺展示等趣味性较强的活动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在艺术享受中提高兴趣,让学生充满信心,有成就感,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思想品德课的热情和兴趣,为他们的自主学习打下一剂强心针。多样化的学习方式,特别是自主、探究与合作的学习方式,可以诱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的个性潜能得到充分发挥的同时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有利于学生适应终身发展的需要。

(一)多媒体教学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传统的教学格局被打破,现代化教学手段被引入课堂,教学具有直观、生动、情景性强等特点,促使学生将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有机地结合起来,增强教师讲授的吸引力、感染力和说服力,使抽象的道理形象化,同时创设让学生思维层层展开、步步深入的教学情境,有助于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教师的主导性还体现在教学手段的创新上,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使教学手段更加多元化,恰当地运用多媒体教学,可以让枯燥的教学内容生动活泼起来,使学生产生新鲜感。在信息化时代,一支粉笔一块黑板的传统教学手段已经无法完全适应教学需要,多媒体技术在教学中的作用,给教师改善教学方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对学生的主动学习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比如在讲授“科技改变生活”时,为了让学生更直观地了解科技带来的魅力,教师可以寻找和制作动画课件,让学生直观形象地感受到科技给我们生活带来的巨大变化。又如在讲授法律常识一课时,教师可以在课堂上播放《今日说法》等法律节目,让学生更好地吸收基本的法律常识。在观看后,鼓励学生积极发言,用懵懂的法律思维对节目中的案例进行评述、辩论,达到学生各抒己见,课堂气氛活跃的效果。最后还可以让学生举出一些实际生活中碰到的有关法律常识的问题,在学生热烈讨论后,教师并不给出正确的答案,而是鼓励学生通过查阅书籍、资料,以及寻访的方式自己解决,培养其自主学习的能力,树立正确的法律观念。

(二)情景教学

自主学习能够使学生完全置身于学习之中,并学有所成。“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让学生不仅学会,而且会学,让学生掌握打开智慧之门的金钥匙,掌握方法,持续发展,终身受益。新课程倡导自主性学习、探究性学习和合作性学习,教师创设丰富的教育教学情境,注重学生的亲身体验,通过各种“活动”把知识转化为能力。“辩论”、“表演”、“游戏”甚至走出教室的“活动”课渗透在每堂课中。根据课文内容的特点,教师创设具体的情境,不仅能使学习内容深刻印在学生脑袋里,还能培养学生的反应力、交际能力和创新思维。例如,在《走进青春》一课的教学中,教师可以运用歌曲《小小少年》来创设情境,设疑引思。以音乐那青春欢快的节拍,唱出成长的烦恼,同时点明这一课的教学目标。在此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和鼓励学生提出问题,比如:为什么“小小少年”随着年龄增加,烦恼也增加了呢?“小小少年有哪些烦恼呢?”“小小少年面对烦恼又该怎么做呢?”……以歌曲做引,目的在于创设与课堂所学知识相关的学习情境,从而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他们积极主动地去阅读教材内容,达到让学生“主动学”的目的。表演小品也是一个不错的情景教学法,小品因其诙谐幽默,贴近生活,引人思考而成为大众喜欢的文娱形式,在思想品课中偶尔插入小品,能让同学们在身心放松的同时有所思考、有所感悟。如在教授“做一个负责任的公民”这一课题时教师就可使用小品教学法。请自愿上台的几位学生表演自己家庭、学校和社会等不同场所,充当形态各异的社会角色。学生一方面能够将自己的所见所闻表演出来,满足自己的表演欲望,另一方面能够引发思考,真正领会到在不同的社会场所,扮演不同角色,承担不同的社会责任,从而认识到应该做一个对他人、对社会负责任的公民。这样穿插了小品的课堂气氛活跃,学生情绪高涨,既能促进学生各方面才能发展,又能使学生开动思维,牢固掌握所学知识,同时,还能使学生分享到学习的快乐,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极大地提高教学效率。

三、创新能力得到培养,教学效果显著提高

初中思想品德课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思维、创新人格、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等方面肩负着重要责任。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应突破应试教学的传统教学方式,大力着手培养和造就学生的创新能力。创新能力是在一定目的和条件下,个体可能产生出某种新颖、独特而有社会或个人价值的产品的能力,它与一般能力中的具体能力是紧密相连的。因此,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就要与培养发现问题的能力、辩证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相结合。

发现问题的能力是从外界众多的信息源中,发现自己所需要的有价值的问题的能力。思想品德学科是一门综合性课程,内容非常丰富,时代性极强,在外部世界中,存在着大量复杂的信息,其中有些是常规性问题,有些是创造性问题。这就要求我们去鉴别、选择有关问题,在课堂教学中,要善于培养学生观察问题的能力和方法,从而发现问题。如在讲授《人生自强少年始》一课时,在介绍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后,我鼓励学生提出有层次的具体问题来引导学生更好地思考:什么是自强?我们青少年为什么要奋发进取、自强不息?自强精神的表现有哪些?我们为什么都应该自强?自强品质对于人生有什么重要意义?……然后要求学生带着这些问题结合教材内容进行自主学习。又如讲“祖国的治乱兴衰,关系个人的安危荣辱”时,教师可以以历数帝国主义对中华民族的疯狂掠夺,控诉日本帝国主义屠杀南京30万同胞的暴行为引子,引导学生探究这一丧权辱国现象背后的深层次原因,然后再举例说明新中国建立以后,我国从改革开放以来所取得的举世瞩目的成绩,两相对比,让学生自觉地发现其中蕴含的深刻道理,通过对价值性问题的发现与探讨,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辩证思维能力的培养是引导学生运用矛盾分析方法,从联系和发展的观点认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坚持逻辑与历史统一、理论与实践统一。要坚持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的原则。首先使学生了解丰富而生动的辩证法事实,通过分析、归纳,使学生了解任何事物都是矛盾的对立统一的道理。在日常教学和生活中,要注意纠正学生从单一侧面绝对看问题的思维倾向。如在教授“关爱自然,从我做起”时,为了增强学生对尊重生命、保护生物多样性意义的认识,建立起和谐的人与自然的关系,教师可以用可持续发展的观点,将人类的长远利益和眼前利益、整体利益和局部利益进行比较,为学生辩证思想的启蒙打下坚实的基础。

实践能力就是指能够把所学到的知识应用于实际问题的解决或对自身实践活动的指导能力。思想品德课教学主要培养学生在社会生活中的实践创新能力,如社会交往能力、社会适应能力、社会调查能力、政治参与能力等。在讲“孝敬父母”的内容时,教师可以列举大量事例,表明父母对子女的慈爱之情,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父母与子女的感情,恰当地引出《游子吟》的诗句,并引导学生讨论:父母是怎样关心自己的?在同学们争先恐后地讲述父母在饮食、起居、学习等各方面对自己的关心后,可以向学生提问:你们都知道自己父母的生日吗?你们平时是怎么孝敬父母的呢?“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这时,教师可以启发学生:想一想,你们应当怎样报答父母的生养之恩?不要说说而已,要有实际行动,鼓励学生将对父母的感恩转化为实践,帮助妈妈刷锅碗、洗衣服,给妈妈做生日卡,帮助爸爸干活,等等。又如在教学“面对发展变化的社会生活”一课时,教师可将学生分组,由每组的学生自己确立一个话题和若干问题,如城市交通的发展给人们生活带来的影响,网络的迅速崛起有哪些利弊等,然后带领学生走进实际社会生活,扮演记者或调查者,向社会大众提问,了解当代社会生活的实际面貌,在调查后,教师指导学生形成调查报告,就调查报告的问题进行讨论、总结。在与调查对象的沟通中,学生能培养社会交往和适应的能力,在出具调查报告的过程中,学生的实践能力会不自觉地得到提高。

在初中思想品德教学中,教师主导的宗旨就是要从学生的感受、经验出发,巧妙设疑,善于引导,让学生展开思维的翅膀,有话可说、有话要说、有话会说,大胆质疑。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要敢于“放手”,剪除对学生的束缚,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让学生主动感悟生活中的道理,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

摘要:新课标在批判地继承以往教学经验的基础上, 提出“以人为本”的先进教学理念。以人为本, 就是以学生为本。关注教育过程中学生的态度、情绪、情感及信念, 以促进学生的个体发展和社会发展是初中思想品德教学的根本目标。在初中思想品德教学中, 仅以学生为中心还不够, 还需教师积极发挥主导作用。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要扮演学生学习的指导者、激励者和参与者的角色, 通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形成一个学习的共同体, 从而提高初中思想品德教学的有效性。

关键词:初中思想品德教学,教学策略,师生关系,自主学习,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1]于漪.新世纪教师素养专题.东北师大学出版社, 2003.

[2]吴一凡.初中思想品德新课程教法.广东教育出版社, 2005.

13.以挫折为话题的初中优秀作文 篇十三

喜的是,我长大了,很多事情都可以自己独立完成:自己乘车去亲戚家,自己走路去上学,自己购买自己需要的物品……再也不会被爸爸妈妈紧紧地捧在手心里,一会儿说:“宝宝,别让跑,等会儿走丢了!”一会儿说:“宝宝,妈妈带你去上幼儿园!”……而且,我有了自己的思维,可以独立思考,在很多事情上自己做主,在老师简介时提出疑问,在爸爸妈妈商量事情时,可以提出点建议。还有,在学校我得到了老师的表扬,年年取得优秀成绩,拿到了一张张奖状,成为大队委。我还交到了许多好朋友,他们陪我欢笑,陪我愤怒,陪我伤心,陪我度过了一年又一年。

忧的又是什么呢?做为班级的佼佼者,文武双全是必须的。于是,妈妈给我报了好几种兴趣班:跆拳道、钢琴、绘画、软笔书法、舞蹈……数不胜数。今天学这个,明天学那个,我连放假休息的时间都没有,眼圈黑黑的,像只熊猫。哪像小时侯,无忧无虑,自由自在,没有烦恼的束缚。除了学习的烦恼,生活上的烦恼也渐渐多起来。以前,我还是个乳臭未干的小孩,爸爸妈妈都时时让着我。摔倒时,扶狼狈的我起来;伤心时,用温柔的话语安慰我;拿到幼儿园的小红花时,亲亲我,鼓励我再接再厉……现在,可不一样了:摔倒时,严厉地叫我自己爬起来;哭时,嘲笑我:“这么大了还哭,羞死人了!”受到老师表扬时,教育我:“没什么好骄傲的,长大了就应该懂事!”

14.以专注为话题的初中作文 篇十四

专注,就是一种力量。要是不专注地攀上高山,哪来那种“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豪迈气势;要是不专注地登上高峰,哪来“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的广阔视野;要是不专注地忘我写作,哪来“一吟双泪流”的欣喜若狂,许多的成功人士都有专注的品质,如果没有专注的品质,就到达不了成功的彼岸,就攀登不上险峻的高峰。居里夫人就是有专注的品质,提炼出了镭,获得了两次诺贝尔奖;斯帕拉捷发现了蝙蝠是用耳朵接收“超声波”来飞行的,是因为他有专注,坚持不懈地观察,才发现出来的;“飞人”刘翔之所以能打破世界纪录,也是他对体育事业的专注。相反,缺少专注精神的人最终难成大业,他们今天想学这,明天又想学那,最后,变得一事无成。

漫步于书声朗朗的校园,我们所认为的优生差生,随着老师的讲解,会产生谈题和聊天的区别。所以,那些专注的学生,会随着老师教诲,走向光辉的道路,而那些不专注的学生,最后会走向弯曲小径,功半事倍!我们作为学生,想要学习优异,也必须学会专注,专注几分钟,就会背下一首古诗;专注一小时,就可以解决两道难题;专注一天,就可以把所有疑难都给解决;专注几个月,就可以把弱科变成强科。“锲而不舍,金石可镂,锲而舍之,朽木不折”只要我们能坚持专注于学习,就一定会突飞猛进;相反,上课开小差,爱好太多,欲望太多,便会一事无成!

15.对初中话题作文的指导 篇十五

对作文屡见不鲜。如今这种形式被引入中考, 对于很多习惯了命题、半命题和给材料作文的初中生来说, 无疑是初多学生头疼的事一个不小的冲击。, 如今又加深了难作文本来就是令许中度更成, 了他们的一块心病更令许多学生摸不着。其实门路, , 话题作文话文孟桂/作性材文的、谋并命篇不题、可形布怕式局。。、这学修是生改一在的种审过张题程扬、中取学, 材呈生、个选现题培出个性的差异和色彩。这种个性化命作题不为写, 同作出和文的感的个人根性至本化深目文的的章力是, 量主也。观就赞意有可识了夫的培与众认文写养。那么好话题, 作文呢?作为教师, 现以下面题目为该怎样指导学生的一例, 介绍、要吃透材料几种简单易行, 的方法。根据命题意图指确立观点话题作文的材料具有双重作用, 导它示的既语某。些是话意话题图题材的, 如料对引中作语总, 文又是范是隐围对含与作着立文命意的题的提者

某种限定等。审题时, 首先就要把隐含于材料中的命题者的意图读出来,

并据此确立自己文章的观点。读懂话题材料, 不仅与能否确立正确观点有关, 还与能否抓住关键问题构思文章, 使文章的立意与表达的角度符合命题要求有关。如果抓不准材料中的关键问题, 作文就难免或浅或偏。话题的文字总是很简短。但尽管这样, 对话题也一定要看清, 想清, 否则也有偏出去的可能

二、要拟一个靓丽的标题

标题是文章的眼睛, 是文章内容和读者情感心理之间的第一个接触点, 是让人一见钟情的因子, 也提供给读者窥视文章内容的独特视角。命题者总是提供材料, 提出某个话题让学生根据材料, 自拟题目作文, 既考查同学们选择角度确立中心的能力, 又考查同学们的概括表达能力。我认为在拟题时, 标题范围尽量要小, 不能过长。标题要含蓄, 还可以拟一个好题目, 把题目演绎成一个生动的故事, 另外拟题时要善于联想。怎样才能拟好作文的题目让读者从你的题目中看出你的文学素养。1.我们可以引用诗句、格言、警句、符号。2.我们也可以运用一些修辞手法。3.我们还可以出奇制胜, 别出心裁, 以反胜。4.当然, 我们更可以直接表达自己的情感。下面教给大家几句拟好作文题目歌诀:文好题一半, 拟题须思量。要使作文好, 佳题不可少。直接最方便, 引用更奇妙。比喻和拟人, 新颖又独到。方法用得好, 读书少不了。

三、构思上要以小见大

认为话题作文比较好写, 是因为命题者在话题中已经提示给写作者许多信息。认为话题作文又不好写, 是因为一般的学生都难以对话题本身进行深度思维, 并最终提炼出有价值的的、富有个性和创新性质的思想。作文缺乏思想, 是当今相当部分初中学生作文的通病。事实上, 并非初中学生没有思想, 而是, 他们在作文中, 没有鲜明的把自己的独特个性化的思想表现出来而已。这有三种情形:一是没有很好地“梳理”自己的思想, 使之鲜明;二是没有“发现”自己所写内容的深层内涵, 使之形成自己的思想;三是表达的技巧不够, 使文不达意, 没有表现出自己的思想。此三种情形, 都是作文构思粗糙、草率所至。话题作文中的话题, 范围一般是非常宽泛的, 在考场上有限的时间内, 不可能面面俱到, 把话题中的方方面面都想到、写出, 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在构思、选材上下功夫, 尽量做到以小见大, 于“一滴水中见世界, 一粒沙里说乾坤”。即最好采用小小说的创作方法, 通过一件事、一个片段、一个瞬间、一个角度或一个细节来反映社会、塑造人物、表现性格。记叙性文体叙述的情节、场面应尽可能细, 议论性文体论证的切入点应尽可能小。不要幻想在六七百字的考场作文里去表现多么宏大的场面, 论述多么全面深刻的道理。即使要表现这些, 也要通过具体细致的描述、形象严密的论证来解决问题, 而不要好大喜功、贪多求全。以小见大的方法可这样操作:首先用前面谈到的“加词法”拟定题目以缩小范围, 再根据具体情况进行构思、选材, 然后采用最有趣、最能表现题旨的一两件事情进行具体、生动、形象的描写。

四、给文章安上“龙头”、“凤尾”

好的开头有利于表现主题和围绕主题拓展作者的思路, 有利于吸引和引导读者读完全文。“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 一篇文章的开头是很重要的。文章有了好的开头, 不仅能带动全篇, 使文章顺利展开, 而且能抓住读者, 引人入胜。古人说的文章的“凤头、猪肚、豹尾”就含有这个意思。与开头一样, 文章的结尾也是相当重要的。成功的结尾, 能使读者更深入、更透彻地理解文章内容, 进一步领会文章的中心思想;精彩的结尾, 能唤起读者的思考与共鸣, 增强文章的感染力。选择结尾的方法, 也必须从全局来考虑, 要使记叙的事件完整清楚, 使文章的结构首尾呼应, 以求得更好地表达中心, 达到写作的目的。一篇文章不管怎样开头, 作者都要想到如何更好地表现文章的内容, 怎样顺利地展示文章的主题。当然, 文章有不同的体裁, 不同体裁的文章有不同的开头结尾的方法, 但文章有法而无定法, 只要加强文学修养并灵活运用, 一定能写出精彩的开头结尾, 给文章增添色彩。

16.以实验为基础的初中化学教学设计 篇十六

关键词:实验;初中化学;教学设计

化学是初中阶段学生学习必不可少的学科,在学生的学习以及发展中有至关重要的地位。通过化学的学习,学生必须懂得“科学是什么”“如何做科学”以及“科学有什么用”。只有这样才能切实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实现中国教育事业的进一步发展。

一、充分发挥实验的教育功能

新形势下,初中化学教学中教师使用最广泛的教学方法就是实验教学法,这种教學方法几乎贯穿了教师化学教学的全过程,得到了学校以及教师的普遍认可。就实验教学而言,它既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也有利于加深学生对知识以及技能的了解,最终启发学生的科学思维,为学生的未来发展打下坚实基础。为此,实际教学中教师必须做到以下几点:首先,要采取科学、有效的措施,不断用实验来展开教学,要积极引导学生,让学生能够在实验探究活动中来学习化学;其次,化学实验中有很多典型的例子,教师如果能够善用这些例子,就可以帮助学生认识物质及其变动的本质、规律;最后,化学概念的理解是学生学习的重点以及难点,利用化学实验,就可以帮助学生更深刻地理解化学概念、原理以及化学的发展。

二、强调实验教学的探究性

实践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就是一种探究性活动,积极开展以实验为基础的教学活动,不仅能够为学生充分发挥实验能动性提供重要的途径以及方法,还能提高教师的教学效率,这是以实验为基础的化学教学观的核心思想。探究学习是学生学习化学的一种重要途径,同时它还是培养学生探究意识以及探究能力的重要方法,这就要求教师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不断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以及主动性,让学生能够全身心投入到初中化学教学中。比如,教师在讲授有关“探究维生素C的还原性”的知识时,就可以通过实验,在具体活动中不断帮助学生掌握相关的知识、技能以及方法,让学生在情感、态度以及价值观等方面都能获得良好发展。

总之,初中化学教学中必须坚持以实验为基础,它是化学教学能够开展的重要前提和条件,是新时期教师教学必不可少的手段。本文就初中化学教学中实验教学设计的相关知识展开论述,旨在让学生在科学的实验探究中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以及价值观,最终实现化学课程的教学目标。

17.以思乡为话题的初中作文 篇十七

微山亭赋韵中写道:“心逐南云逝,形随北雁来。故乡篱下菊,今日几花开?” 这首诗的特色是“大中融小”而又“以小见大”。作者首先展开一片宏大的秋日清朗的天空来:但见南天一抹白云经不住带着丝丝凉意的北风的撩拨,悄然北逝;而一群北雁却为避寒秋而翩然南来。睹物生情,作者联想到自己。自己的故乡在辽远的北方,却为躲避战乱,寄居南朝,正如这南飞之雁;然游子思乡之情却因此而愈笃,如同北逝之云,可谓“身在南朝心在北”矣。一个“逐”字,说明思乡之切,欲逐南云而飞去,是主观上强烈的愿望,与下句“随”字相对照:“随”有被动无奈之意,写出他避乱南方的无可奈何。作者写的是秋景,南云飞逝,北雁南飞,都暗示北风已起,是“不写之写”,更写不尽凄凉。接着,笔锋一转,由大入小,写故乡篱下之菊,暗寓“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之意,写出对故乡闲适生活的眷恋。民间又有“重阳把酒就菊花”之俗,而今诗人却只能寄身天涯,两相对照,好不凄凉。“今日几花开?”一问将思恋情结发挥至极,将意象浓缩到极小,着意于花,实是于极小中见极大。一问之中饱含不尽情思,使小诗戛然而止,但余韵无穷。

王维的《杂诗》也是一首五言:“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来日绮窗前,寒梅着花未?” 这是一个精致的小品,与此类似的还有白居易的《问刘十九》等,都是借一事一景的生活片断抒发深沉的情怀。诗人截取了这样一个情景:故人从家乡来,诗人得知,喜不自禁,料他当知故乡之事,却不问家人,不问亲人,独独问起那窗下寒梅。看似不通,实则正是诗歌艺术剪裁的妙笔。所问琐事,读者自了,惟寒梅着花一事,说尽了诗人的细致,连这样的小事都问到了,可见他思乡之切。而寒梅一枝,暗香浮动,既添小诗之情趣,又表诗人之高洁。可以说“问梅”是一个十分别致的典型情节,成为了这首诗的点睛之笔。“绮窗前”、“着花未”更充满了生活情趣,衬出对故乡的不尽思念,“诗中蕴味,尽在其中”。

岑参的《逢入京使》是首七言诗:“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 与前两首相比,岑参的这首诗显得悲戚而沉重。诗人已年届风烛,却还得驻守边关,他不再能有问菊问梅的闲情雅致。在一片苍茫的边塞风光下回望故园,但见长路漫漫无尽头,诗人老泪纵横,在泪眼蒙眬中看见京中来使,情不自禁,悲从中来,千言万语,亟须表达,却“马上相逢无纸笔”。“马上相逢”可见相逢之匆匆,“无纸笔”写出不尽的无奈之情,最后只能“传语报平安”。从古至今有多少分离与思念,却也有“鸿雁传书”、“鱼腹报信”之说,然而我们的诗人却为情势所迫,只得言语相传。“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离乡多年,有千言万语,而今却只能报一声平安,显得十分凄楚无奈。岑参是著名的边塞诗人,他将边塞诗的悲凉融入到悠悠乡愁之中,更加感人。

18.以挫折为话题的优秀获奖作文 篇十八

与同学的友谊,老师的关系,父母的交流都能导致我们情绪低落,或是个人的缺陷,使我们遭受挫折。面对综上所述现象,我们有三种人,一是胆怯、懦弱的人,二是意志不坚定或是容易满足的人,第三种,即是有坚强信念,意志坚强的人。第一种,无疑会一事无成,更甚者会被挫折打击得体无完肤。第二种,缺少了高原的志向,往往走不了很久很远。毫无疑问地,第三种才是值得学习,值得提倡的。那么,我们将如何学习并成为有坚定信念、意志坚强的人呢?

有一个统计由48名学生有关于挫折的调查报告。你的挫折主要表现在:A,学习方面(54%)B,师生方面(20.8%)C,交友方面(33%)D,家庭方面(33%)。大多数同学在学习方面受到了挫折,师生方面大家处理得还算满意。如何处理我们在学习、交友或者家庭等等上的挫折,就和我们如果学习并成为有坚定信念、意志坚强的人一样。找出了原因,我们好可以从这里对症下药,笑迎挫折。

首先,我们要调整好心态,以正确的态度并确定下一个人生目标。挫折是双刃剑,具有两面性,一方面会产生忧愁、不安等消极情绪,另一方面又有利于人们磨练意志,增长才干和智慧。不同的人会有不同反应,但我们要及时打好预防针,从而努力磨练出斗志。就好比,武侠小说中,练习或高超或绝世的武功时,首先得练心法,以免走火入魔,而我们有了目标,有了顽强的毅力,便不会消沉,从而走向歧途。

其次,分析挫折原因,寻找合适的方法解决。“失败也是我所需要的,它和成功对我一样有价值。只有在我知道了一切做不好的方法以后,我才知道做好一件工作的方法什么。”是的,在挫折中寻找原因,总结经验,吸取教训,才是最重要的。我们要面对它,不是畏畏缩缩。挫折不可避免,可我们能冷静,从而使它降低到最小伤害值。

然后,面对挫折的有效方法便是激发探索创新的热情。爱迪生创造灯泡的成功背后,有上千次的失败挫折。是什么让他坚持下来呢?不言而喻,是他全身心投入科学的创新精神。今天,明天,有许许多多的事情等着我们去做。挫折虽是利剑,梦想却是更有力的翅膀。让我们积极去探索,去创造、战胜挫折,笑迎挫折。

最后,我们应当善于自我排解疏导。不是所有的牛奶都叫特仑苏,不是所有的挫折都只能自责。学会转换,因为遭遇挫折+自责=消极情绪,遭遇挫折+自我疏导=积极情绪,因为积极情绪>消极情绪,所以自我疏导的重要性远远超过自责。我们可采用合理宣泄法、移情法、目标升华法等来增添勇气,从而战胜挫折。

19.以挫折为话题的初中优秀作文 篇十九

一、改变师生关系, 真正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意识

教师应本着以“学生发展为本”的原则, 建立起一个平等的、和谐的、发展的新型的师生关系, 塑造师生之间多种多样、多层面、多角度的沟通, 学生是学习活动中的主体, 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主体性, 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 结合他们已有的社会知识和生活经验, 设计富有情趣的思想政治教学活动。在教学中灵活应用, 变被动学习、消极的学习为自主、能动、创造性的学习, 培养身心和谐发展的未来人。比如讲调节情绪的方法时, 先让同学们自己说一下在陷入不良情绪时是怎样发泄的: (A) 哭 (B) 喊 (C) 和朋友诉说等等。然后再阅读课文上升到理论, 属于注意转移法、合理发泄法、理智控制法。对于离家出走的或不正确的发泄要加以引导。使学生成为积极、主动地求知者。

二、改变学习方式, 追求和谐的课堂活动, 在师生交流中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在课堂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离不开平等和谐的课堂教学。因此, 教师首先要转变角色, 确认自己新的教学身份。美国课程学家多尔认为, 在现代课程中, 教师是“平等中的首席”。作为“平等中的首席”, 教师更应该承担起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的责任, 创造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 充分调动教与学两方面的积极性。

1. 在形式多样的活动中, 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

学生主体性的发挥, 要在民主、平等的氛围中出现, 更要在科学、和谐的教学活动中进行。将活动在适当的时机引入课堂, 走下讲台, 多听、参与讨论、正确引导, 要打破沉寂的气氛, 这种方法既为学生创设了合作交流的空间, 又能够放手让学生发表自己的独立见解。例如:在初三政治课中, 依法治国和思想道德建设是两个重要的内容, 在课堂上我采用辩论的方式, 辩题为“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哪个更重要”。引导学生大胆探索, 各抒己见。

2. 通过小组协作, 激发学生的主体作用。

“独学而无友, 则孤陋而寡闻也”。新课程要求学生学会学习, 学会合作, 在课堂教学中我尽量为学生提供合作研究的机会, 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和自主学习的能力。例如:讲到《可持续发展战略》时, 先组织学生学习我国水资源分布特点及受污染状况的相关资料。然后将学生分成4个小组, 确立一名组长, 引导学生调查并分析本地的水污染情况。通过调查, 各组同学从不同角度搜集资料, 确定主题, 如:“河流的变迁”“饮用水状况调查”等, 并进行讨论, 交流, 每个小组都要完成一份调查报告, 全体同学共享研究成果。对于讨论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教师可以及时帮助学生解决。

三、培养学生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 在自主学习中构建学生的主体地位

教育家陶行知说过:“先生的责任不在教, 而在教学生学。教的法子必须根据学的法子。”我们教师以前在讲课时, 教师以讲为主, 有些学生在长期的“填鸭”式教学方式下, 自身的自学能力已经被埋没。

对此, 我的体会是:授人以鱼, 不如授人以渔。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 才是让学生成为课堂主宰者的真正解决之道。让学生由“要我学”、“我要学”变成“我会学”、“轻松学”。

1. 教会学生“阅读”课本, 以往

的教科书, 通常从老师“教”的角度编写故称“教本”。现在的课本主要从学生“学”的角度编写的可以称作“学本”。学本的意思, 是在老师的组织下、帮助下, 学生自己学。因此, 自学或者说预习显得尤其重要。

2. 教会学生提问。

教师作为教学活动的引导者, 理应在适当的时候启发学生, 引导学生, 将学生一步步的领向真理。这个过程中就需要学生不断的提出问题, 思考问题。很多学生在看书学习时, 不能提出问题来, 说明没有动脑筋。

学生在政治学习的过程中, 无论是书本上的材料, 报纸上的时事, 都可以做为学生提问的素材。按照“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可以很好的培养学生提问和自主学习的能力。

20.以挫折为话题的初中优秀作文 篇二十

关键词:初中英语;阅读教学;以学生为中心

中图分类号:G633.4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5)24-001-01

新课标的实施,对初中英语阅读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传统的初中英语阅读教学多是以灌输式课堂教学为主,其教学的目的是为了完成教学任务,忽略了对学生素质和英语应用能力的培养。随着新课标的提出,初中英语教师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如何做好初中英语阅读教学,已经成为初中英语教学领域亟需解决的问题。

一、初中英语教学现状分析

1. 教学目标不明确

受应试教育的影响,我国初中英语阅读教学过去是以考试大纲为基础展开教学活动,由于考试大纲经常变动,因此初中英语教学目标一直处于变化之中。现如今,很多初中英语教学仍然把目标放在单词、短语和语法的教学中,对英语能力的培养有所疏忽。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是以语法和单词记忆为主线展开教学的,学生虽然能够在课堂学习中掌握大量的单词和语法知识,但对于如何运用语法和单词知之甚少。这导致初中英语教学的“纸上谈兵”现象尤为严重,虽然学生在考试中能够获得理想的分数,可一旦遇到陌生的英语材料阅读,便会束手无策,无法将知识应用到语言环境中。初中英语科目是一门语言教学,这种教学模式是无法实现新课标对初中英语的教学要求的。

2. 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

传统的初中英语灌输式教学模式下,教师是课堂教学的主体,而学生只是知识的被动接受者。由于英语是拼音文字,与我们的母语汉语有很大区别,因此学生在初中英语学习时会遇到很大困难。这导致初中学生英语阅读学习的积极性不高,影响了初中英语的教学质量。新课标的提出,将对学生英语语言能力和应用能力的培养渗透到了初中英语教材中,虽然教材教学内容实现了改革,但很多初中英语在教学时仍然沿用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模式,这导致初中英语课堂教学仍然是以教师为主体,忽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影响了初中英语的教学效果,使初中英语课堂乏味无趣,无法有效的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二、以学生为中心的初中英语阅读教学策略

1. 把握“以生为本”的教学思想,确立学生的课堂学习主题地位

“以生为本”是新课标的核心教育思想,教师在开展初中英语阅读教学时,一定要把握好以生为本的核心教育指导思想。积极优化课堂结构和教学方法,实现以学生为主体的英语阅读课堂教学。初中英语阅读教学与其他科目教学有很大区别,在初中英语阅读教学中贯彻和落实生本思想,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首先,教师要将英语阅读课堂学习的主体地位还给学生。阅读教学的重点在于提升学生的英语阅读能力,在英语阅读教学开展过程中,教师要重视自主阅读对学生阅读能力提升的作用。因此教师应该解放课堂,将更多的时间提供给学生开展自主阅读。但这并不意味教师脱离课堂,教师在学生阅读时要积极发挥引导作用,并随时准备对学生阅读中遇到的问题进行答疑解惑。其次,教师要改变教学方法,随着多媒体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应用,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设备为学生构建课堂教学情景,让学生在能够融入英语阅读课堂教学环境中,提升学生课堂学习的积极性。最后,为了实现教学目标,教师可以在学生阅读前,提出阅读要求,让学生带着问题阅读,强化学生自主阅读的效果。

2. 通篇阅读,讲解后置

英语阅读教学中,涉及到很多拓展词汇的应用和难点语句的学习,这些比较难的教学内容,学生通过自主阅读是无法掌握的。因此教师要利用好课堂时间,在学生自主阅读之后,为学生讲解阅读中的关键词和重点难点。这种通篇阅读,讲解后置的英语阅读教学方法,不仅能够实现提升学生自主阅读能力的目的,还能帮助教师更好的完成阅读教学中词汇和语法的教学任务。为了更好的完成初中英语的阅读教学,教师在运用“通篇阅读,讲解后置”教学方法时,把握好以下几点原则。

首先,学生自主阅读时,教师要归纳和整理学生在阅读中遇到的问题,并在后置的讲解中以学生遇到的问题为基础,开展英语阅读的语法和词汇教学。其次,在讲解过程中,要保证学生参与其中。为了强调学生在英语阅读学习中的主体地位,提高学生参与英语阅读课堂教学的积极性,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在阅读后展开关于文章内容和语法结构的讨论,通过学生的交流和讨论,提升教学效果。

3. 引导学生开展课堂教学总结,夯实阅读课堂教学成果

初中英语阅读教学,对学生英语阅读能力和应用能力的提升具有重要作用。为了更好的让学生掌握阅读中所学到的内容,教师在最后还要带领学生开展教学总结。课堂教学总结,并不是教师对课堂教学内容的概括,教师要学会引导学生在课堂教学完成后总结学习内容。为此,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开展英语阅读材料复述、英语知识点总结等活动,将课堂总结交给学生完成,最终实现提升学生英语阅读能力和应用技能的目的。

综上所述,新课标背景下,教师一定要注重初中英语课堂教学方法和方式的选择,确保英语阅读课堂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以学生为中心设计和开展英语阅读课堂教学。只有确立了学生在英语阅读课堂中的主体地位,才能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提升初中英语阅读教学的教学质量,满足新课标的教学要求。

[参考文献]

上一篇:浅谈初中体育课堂教学方法下一篇:民航大学安全管理试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