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上教案(精选6篇)
1.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上教案 篇一
科学七年级上知识点总结
科学的入门 长度和体积的测量;
温度的测量:实验室中常用的温度计是利用水银,酒精等液体热胀冷缩的性质制成的; 质量的测量
质量常用来表示物体所含物质的多少; 时间的测量 科学探究的过程 1.善于发现和提出问题
2.针对问题,依据自己已有的科学知识和经验,建立猜测和假设 3.依据探究的目的制定探究的计划
4.通过观察,实验等多种途径获取事实和证据,对假设进行检验。5.对探究的过程进行评价,并与他人讨论和交流。
观察生物 生物与非生物
生物是一类具有能呼吸,能生长,能繁殖后代,对外界刺激有反应等特征的物体; 动物与植物最主要的区别:植物能利用太阳光制造营养物,而动物要从外界摄取营养物质
动物根据有无脊椎分为脊椎动物和无脊椎动物
脊椎动物分为体外长有毛皮,胎生的哺乳类 及 体外没有毛皮的卵生类;
卵生类又分为体外有羽毛,体温恒定的鸟类 及 体温不恒定的爬行类,两栖类和鱼类; 无脊椎动物分为身体多细胞类 及 身体单细胞类;
植物分为有种子的植物和没有种子的植物
有种子植物根据种子外是否有果皮包被分为被子植物 及 裸子植物; 没有种子植物分为有茎和叶分化的 及 无茎和叶分化的(藻类植物);
有茎和叶分化的分为有根的蕨类植物 和 没有根的苔藓植物,它们都用孢子繁殖;
细胞学说提出动物和植物都是由相同的基本单位即细胞构成;
一个母细胞经过一系列复杂的变化后,分裂成两个细胞的过程叫细胞分裂;
在细胞分裂的过程中,有的子细胞,长到与母细胞一般大小时能继续分裂;而有的子细胞则发生变化,形成具有不同形态和功能的细胞,这个过程叫细胞分化。
在细菌的细胞内看不到成形的细胞核,因此也被称为原核生物;
霉菌与细菌一样,需要现成的有机物生活,但在细胞结构上,它与植物细胞相似,有细胞核,属于真菌。(根据细胞内有无细胞核,可将细胞分为真核细胞和原核细胞)植物,动物和真菌的细胞都有细胞核,属于真核生物;
细胞分化成各种不同形态和不同功能的细胞群,这些细胞群就是组织;
植物的基本组织主要包括具有保护功能的保护组织,能输送物质的输导组织,能制造和储存营养物质的营养组织,起支撑和保护作用的机械组织,能分裂产生新细胞的分生组织等;
在叶的表面有一层表皮,起保护作用,是一种保护组织;
在叶片的中部,有进行光合作用的叶肉细胞,它们是植物的营养组织;
在叶脉处,有输导组织,能输送由根吸收的水分,无机盐以及由叶制造的营养组织;
人体四大组织:上皮组织,结缔组织,肌肉组织和神经组织;
上皮组织由上皮细胞构成,主要具有保护功能,有些部位的上皮细胞还有分泌和吸收物质的功能;
结缔组织具有运输,支持等多种功能;
肌肉组织由肌细胞组成,具有收缩和舒张的功能,人体的肌肉组织分为:心肌,骨骼肌,平滑肌;
神经组织主要有神经细胞构成,它具有能接受刺激,产生并传导兴奋的作用;
由多种组织构成,具有一定功能的结构称为器官;
人体的七大系统:消化系统,循环系统,呼吸系统,泌尿系统,生殖系统,神经系统,运动系统和内分泌系统等;
生物的适应性和多样性
对生存环境的适应是生物界普遍存在的现象,多样的环境造就了丰富多样的生物世界;
地球与宇宙
地球仪上连接南北两极的线叫做经线,也称子午线。通过英国伦敦格林尼治天文台原址的那条经线为0度
经线,也叫本初子午线;
要看懂地图,先要掌握比例尺,方向,图例和注记这三个地图的基本“语言”;
太阳是一个由炽热气体组成的球体,我们平时看到的是太阳的大气层。太阳大气层从里到外依次为光球层,色球层和日冕层。
太阳表面经常发生变化,这些变化通常称为太阳活动。常见的太阳活动有太阳黑子,耀斑,日珥等。人们把太阳光球层上的许多黑斑点称为太阳黑子,其实它是太阳表面由于温度较低而显得较暗地气体斑块。太阳黑子的多少和大小,往往作为太阳活动强弱的标志。太阳黑子的活动周期约为11年
月球是地球的唯一天然卫星。月球表面明暗相间,亮区是高地,暗区是平原或盆地等低陷地带,分别被称为月陆和月海。
国际上把天空划分为88个区域,命名为88个星座; 星图可以简明的表示出星座和恒星在天空的位置;
星等表示星星的明暗程度,星等越小星越亮。6等星是肉眼可以看到的最暗的星。冬季的星空亮星特别多。
月球的各种圆缺形态叫做月相,从新月到满月再到新月,就是月相变化的一个周期。这一周期平均为29.53天,称为朔望月。我国农历中的月份就是根据朔望月确定的。
八大行星,小行星,彗星等天体按一定的轨道绕太阳公转构成了太阳系;
行星是一种比太阳小很多的球状星体。太阳系中体积最大的行星是木星;距离太阳最近的是水星;离太阳最远的是海王星;
物质的特性
像硫代硫酸钠那样,具有一定的熔化温度,叫做晶体; 像松香那样,没有一定的熔化温度,叫非晶体;
所有气体在温度降到足够低时,都可以液化;用压缩体积的方法也可以使一些气体在常温下液化。
液体汽化有蒸发和沸腾两种方式;
蒸发的快慢与温度,表面积和空气流动速度有关;蒸发能在任何温度下进行;
在夜间空气中的水蒸气会凝结在植物和其它物体表面形成露; 寒冷的冬天,地表的水蒸气在夜间温度很低时,会凝华成白色的霜;
在没有风的时候,暖湿气流(水汽)在地面附近遇冷液化成小水珠,形成了雾;
液体的温度越高,气体的溶解能力越弱; 某些碱性物质有很强的去污能力;
酸溶液能使紫色的石蕊试液变红,碱溶液能使其变蓝色;
PH试纸:用洁净的玻璃棒蘸取被测试的溶液,滴在PH试纸上,将试纸显示的颜色与标准比色卡对照。
2.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上教案 篇二
一、创设情境, 质疑激趣
在缤纷世界里有着许多圆的影子, 请列举几个生活中的例子。 (汽车的轮子)
你见过这样轮子的汽车吗?假如你开着装有这些轮子的汽车感觉会怎样? (轮子为三角形、正方形、矩形等)
从古到今, 汽车的轮子都做成圆形, 这说明圆与三角形、正方形、矩形等有着本质不同, 那么什么是圆呢?它有哪些特性呢?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圆的世界。
二、类比探索, 概念形成
(一) 概念形成一 (圆的定义) 。
1. 类比一:
以前我们学过许多基本的几何图形, 请说出几个 (三角形, 四边形, 多边形) ?以三角形为例, 它是怎么定义的?三角形的边是由线段组成的, 那么圆是由什么线围成的?
2. 类比二:
怎样的封闭曲线才是圆呢?
3. 操作逼近一:
怎样画一个圆? (用圆规可以画圆)
体育老师要在操场上画一个圆, 圆规又太小, 你有什么好的办法和建议?
刚才我和这位同学的画圆方法, 其本质是使一些点到某个固定的点距离相等。
现在你会给圆下定义了吗?
4. 操作逼近二:
老师把一个圆形的纸片折叠一下, 问:现在这个图形是圆吗? (强调:在同一个平面内)
5. 归纳总结, 内化知识:
在同一个平面内, 线段OP绕它固定的一个端点O旋转一周, 另一个端点P所经过的封闭曲线叫圆。
(1) 圆的表示方法:
(1) 圆心, 半径, 以及圆的记法。 (2) 要确定一个圆需要两个条件:确定位置 (由圆心确定) ;确定大小 (由半径确定) 。
(二) 讨论合作, 了解各成员。
我国是个多民族的国家, 在这个大家庭中有许多成员。圆也一样, 有许多家庭成员, 下面我们就来了解这些成员。
(1) 如图, 点A处有一点蜘蛛想到点B处抓一只小虫, 它有几条路可走?哪条路最近?
圆的家庭新成员:弦、直径 (与半径的关系) 、圆弧、半圆 (临界值) 、劣弧、优弧 (意义和记法) 。强调:一条弦对应着两条弧。
(2) 考考你:如图, (1) 请写出所有的弦。 (2) 请写出所有的优弧, 劣弧。
(三) 合作交流, 理解等圆 (探究―讲解) 。
请画一个半径为2cm的圆。
以前, 我们学习过三角形的全等, 而全等的实质是什么? (两个三角形能够完全重合)
把你所画的圆与同桌的圆叠一叠, 你有什么发现?
判断两个圆全等要几个条件? (一个条件:半径相等。得出等圆的定义。)
三、合作交流, 共同探索点与圆的位置关系
(一) 直击台风罗莎。
例:强台风罗莎于10月7日15时30分在浙闽交界处登陆。七级风圈半径300千米范围属危险区域。
设计流程:
(1) 如图, 在一个平面内有7个村庄, 你知道哪几个村庄在危险区域内?
(2) 提供的信息中, 哪句话提示我们解决这个问题要知道哪几个要素? (台风的中心和台风影响的半径)
(3) 哪些村庄处在危险区域?你是怎么判断的?
(二) 小结点与圆的位置关系。
点与圆的位置关系:如图, 设⊙O的半径为r, 点到圆心的距离为d。若点A在圆上, 则:d=r;若点B在圆内, 则d
(三) 赛一赛。
已知⊙O的面积为25π,
四、应用新知, 体验成功
(一) 试一试。
1. 在直角三角形ABC中, ∠C=90°, AC=3cm, AB=5cm。若以点C为圆心, 3cm为半径有一个圆, 试判断点A, 点B与⊙C的位置关系。
2. 在直角三角形ABC中, ∠BAC=90°, 若以BC为直径画一个⊙O, 问点A是否在圆上, 请说明理由。
教学流程:要知道点A是否在圆上, 实际上是要知道⊙O是否经过点A, 该如何确定这个圆? (以直角三角形斜边中点为圆心, 斜边一半为半径画圆) 直角顶点A是否在圆上, 为什么?
拓展:如图, 在直线L取一点P, 使△ABP为直角三角形, 这样的点P有几个?
(二) 例题教学。
例1:如图所示, 在A地正北60m的B处有一幢民房, 正西80m的C处有一变电设施, 在BC的中点D处是一古建筑。因施工需要, 必须在A处进行一次爆破。为使民房、变电设施、古建筑都不遭到破坏, 问爆破影响面的半径应控制在什么范围内?
设计流程:
(1) 爆破的影响面是怎样的基本图形? (圆)
(2) 若爆破影响面半径为120m, 行吗?若爆破影响面半径为100m, 行吗?
(3) 解决这个问题的关键是什么? (要知道点C、D、B与爆破面的位置关系)
(4) 把你思考告诉老师。
(5) 学生尝试解答, 反馈后讲评。
五、课堂小结, 形成结构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你最感兴趣的是什么?你还有什么疑惑?
六、异想天开, 拓展思维
利用今天所学的圆及相关的符号, 设计一个美丽的图案, 并写上一两句贴切、诙谐的解说词。
参考文献
[1]马复.设计合理的数学教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3.
[2]许芬英.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 (2011版) 解读, 2012.
3.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上教案 篇三
【课前准备】
学生课前准备:收集陨星的报道及图片
教学器材:各种星体图片相关的视频资料
【教学过程】
(教师提问)宇宙中除了地球、太阳和月亮外,还有哪些天体?
(学生分组讨论回答)
(教师讲述)太阳和围绕太阳转动的各种星体,共同组成了太阳系。今天,我们来了解太阳系的居民们。地球有八个个头不同的兄弟,围绕太阳旋转,这就是九大行星。
(图片展示)教师依次显示九大行星的图片,并请学生描述看到的行星面貌。
(展示视频资料)播放相关的太阳系录像,引导学生对太阳系有一个整体认识。
(学生活动)1.观察教材提供的“太阳系示意图”
2.回答图下面的问题。
(教师讲解)
(承转)九大行星中,我们可以用肉眼看到几颗呢?
(学生根据日常经验讨论回答)
(讲授)教师讲解人类观察太阳系的历史,介绍伽利略和他的天文望远镜,以及现在的航天探测器。除了九大行星外,还有一些夜空中的不速之客,比如彗星和陨星。
(图片展示)哈雷彗星
(展示视频资料)彗星
(讲授)教师讲解哈雷慧星的周期性现象,陨星是太阳系中的一些固体块落到地球表面的流星体,由岩石组成的叫做陨石。
(讲授)教师介绍世界上最大的陨石,并联系恐龙的绝灭,启发学生思考两者的关系。
(学生讨论)
教案点评:
4.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上教案 篇四
【课前准备】
学生课前准备:收集我国及世界宇航事业的最新动态
教学器材:各种星系图片、相关视频资料、地心说动画、日心说动画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在长达数千年的古代,绝大多数人都认为地球是宇宙的中心,你是怎么认为的?
(学生讨论回答)
(教师总结)认为地球是中心的观点,叫做地心说;认为太阳是中心的观点,叫做日心说。
(学生活动)阅读教材提供的“哥白尼与日心说”的材料,了解天文科学发展的历史。
(媒体展示)播放地心说、日心说动画
(提问)哥白尼认为太阳是宇宙的中心,你是怎么认为的?
(学生讨论回答)
(教师总结)太阳系虽然很大,但是也只是银河系中很小的一部分。教师用一组数据说明银河系的特征:银河系的直径、恒星数目、太阳系到银河系中心的距离。
教师展示银河系的图片,学生认识银河系的形状。
(设问)银河系的中心是宇宙的中心吗?
(学生讨论回答)
(讲授)教师讲述星系的概念,宇宙是由许许多多的星系和广袤的空间组成的。目前人类能够观测到的宇宙,就有10亿个类似银河系的天体。人类可观测的最远天体,距离地球约150亿光年。
(提问)我们看到最远天体发出的光,是在什么时候从那边发出的?
(学生回答)
(提问)银河系似乎也不是宇宙的中心,那么哪里是宇宙的中心呢?或者,宇宙到底有没有中心呢?
(学生讨论回答)
(简要总结)
(复习反馈)当堂做教材提供的练习第1、2题。
教案点评:
5.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上教案 篇五
通过前面内容的学习,对于分类知识已经有所了解;生活也教给了学生一些分类的经验;事实上分类也只能根据事物的特征。动物分类知识本身是一个复杂的体系,动物种类繁多,特征千变万化,以它来学习分类方法有所不妥,不利于动物分类体系的建立。根据动物的不同特征简单进行分类。无助于分类思想的强化,因此这里教学目标可设计为有目的地进行分类。要求学生分组对某些动物进行分类,同时要求说出为什么这样分,这样分有什么好处。然后引导学生思考,辨析生物学分类中经常把动物分为脊椎动物和无脊椎动物的这种分类方法有什么道理,这样分的好处是什么?为了说明这种分类方法的意义,就不得不补充脊椎骨和脊柱出现在生物学上的重要意义(支持体重,使躯体可以长得大;可以保护脊髓、内脏;可以附着肌肉使得运动快速,增强适应能力。)。最后应是让学生尽可能多地了解动物。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学习分类,分类需要根据事物的特征,分类是有目的的;
2、了解动物可分为脊椎动物和无脊椎动物,了解分类的依据是脊椎骨形成的脊柱;
3、了解常见动物的分类。能力目标:
1、学习收集和利用课内外的图文资料及其他信息的能力。
2、学习表达和交流能力,发展合作、实践和创新能力。
3、利用分类学知识解决动物分类的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珍爱生命;
2、培养学生乐于探索生命的奥秘,具有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一定的探索精神和创新意识。教学难点:
如何理解动物要分为脊椎动物和无脊椎动物。怎样让学生把注意力集中到动物的重要特征上。教学方法:
教师参与的分组讨论式学习媒体形式:
动物图片和实物模型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导入新课,引起学生思考
地球上现存的动物大约125万种。展示动物的图片或多媒体课件上的各种动物。为了研究与识别它们,我们需要对它们进行分类学习。
在前面的学习中,我们已经根据物体的特征做过一些分类。例如:物体分为生物体和非生物体,生物可以分为动物和植物。对动物分类时,也要先仔细观察和研究,了解动物的具体特征,在根据这些特征进行分类。
听教师讲述和观察图片或多媒体课件。思考怎样对动物进行分类。
分类举例
请学生看书本上35页,阅读文字,再举出三种可以作为分类的特征。试问:分类可以多种多样,每种分类有什么特色,这样分有什么好处。
阅读,思考,解决问题和回答问题。
分组练习
明确要求:对桌上的动物(图片或标本)进行观察,根据他们的特征进行分类。分成两类。分类方法可以多种,但分类后,要能明确汇报,我们为什么这样分,根据什么、目的是什么。
学生动手,动脑,动笔。讨论完成任务。
汇报分类情况
教师点评
学生分组汇报
引导动物可分为脊椎动物和无脊椎动物
学生的分类中可能会有,那就进行比较讲解。如果没有,教师提出动物可以分为脊椎动物和无脊椎动物。分类的依据是动物体内的脊椎骨。要求学生阅读图2-10。
提出问题这样分的好处是什么?讨论解决答案。
听讲,阅读,思考,讨论,表达。
了解更多的动物
完成书本上36页的讨论,要求写在自己的练习上,然后抽小组的同学来汇报,看正确程度和数量。回忆脊椎动物和无脊椎动物,书写,汇报。
小结:这节课的主要学习任务是什么?
课题:第2章第4节常见的动物(2)学情分析:
动物分为脊椎动物和无脊椎动物,脊椎动物可以进一步分类为鱼类、两栖类、爬行类、鸟类和哺乳类动物,分类可以逐级进行。分类的方法、过程和结果,学生已经基本了解,可以略讲。各类动物的主要特征需要进一步了解,它是动物检索、归类的基础,也是生活中用得到的知识。因此这一块应该是重点内容。对于动物的基本特征的介绍并不局限于书本上的知识,可以布置学生自己去查找,给予他们一个逐渐积累的时间和过程。在了解各类动物特征的基础上,再介绍分类检索的方法。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归纳脊椎动物各纲的主要特征和了解其中的常见代表动物;
2、利用猜动物游戏,巩固鱼类、两栖类、爬行类、鸟类和哺乳类的主要特征;
3、学习利用43页的分支检索表,根据动物的特征来进行归类,填写42表格; 能力目标:
1、学习收集和利用图文资料及其他信息的能力;
2、学习表达和交流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热爱大自然,理解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意义,提高环境保护意识;
乐于探索生命的奥秘,具有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一定的探索精神和创新意识; 教学重点和难点:
鱼类、两栖类、爬行类、鸟类和哺乳类动物的特征的归纳和记忆。动物的特征多,差异大,每纲的动物特征多有例外,部分学生容易专牛角尖,不容易总体把握动物的主要特征。在这一块学生的兴奋点高,不能打击学生的积极性,要善于控制学生的学习。教学方法:小组讨论、游戏、师生互动 媒体方式:图片及文字资料 教学过程:
教师:导入新课,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动物可以分为脊椎动物和无脊椎动物,分类的依据是动物的体内是否有脊椎骨。现在知道地球上的脊椎动物有4.7万种左右,形态特征各异,要了解他们还需要进一步分类,我们把脊椎动物分为鱼类、两栖类、爬行类、鸟类和哺乳类,上堂课已布置同学去收集信息,现在请准备一下,我们请同学来交流,介绍。也希望其他同学能够补充。
学生:鱼类介绍、补充; 两栖类介绍、补充; 爬行类介绍、补充; 鸟类介绍、补充; 哺乳类介绍、补充;
教师:简单归纳各纲的主要特征。(也可以利用课件)教师:下面我们来做猜动物游戏。介绍规则要求,可以准备好卡片。学生:猜动物游戏活动,巩固各纲动物的主要特征。教师:从游戏中我们可以发现一些脊椎动物具有相同的形态特征,根据这些特征可以把脊椎动物分为五大类。在发现一些自己不认识的新动物时,同样可以用是或不是来确定它属于哪一类。
教师:下面一起来看43页的图,学会后,来判断青蛙、猫、鸡、蛇、草鱼各属于哪类动物,并说明理由。
学生:具体判断回答,填写。
教师:检查、评判学生做的情况,再出示几种不常见的动物进行判断(如海马、海龟、白鳍豚)。小结:
动物的分类可逐级进行,脊椎动物可分为鱼类、两栖类、爬行类、鸟类和哺乳类,他们各自都有许多相似的特征和生活习性。掌握了这些特征,我们可以用来检索未知的动物。课题:第2章第4节常见的动物(3)学情分析:
无脊椎动物对学生来说较为陌生,没有专门介绍过无脊椎动物各门的特征。这样要学生来进行分类较为困难,同时又不可能展开详细介绍各门的知识,因此学习时应该是教师参与的观察各门的代表动物和进行分类。
后面要求介绍的节肢动物的特征和昆虫的特征,学生同样不了解。幸好门类较少,至少比无脊椎动物的门类少,所以利用一些标本或图片能够归纳出它们的特征,并且较好地掌握这些特征,利用这些个特征来判断有些动物是否属于这一门类。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通过观察了解无脊椎动物各纲的特征和了解其中的常见代表动物;
2、通过观察和讨论了解昆虫的特征,能够根据特征判断某个动物是否是昆虫;
3、探讨昆虫与人类的关系; 能力目标:
1、学习收集和利用图文资料及其他信息的能力;
2、学习表达和交流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热爱大自然,理解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意义,提高环境保护意识;
乐于探索生命的奥秘,具有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一定的探索精神和创新意识; 教学难点:
无脊椎动物学生较少接触,了解得不多,同时书本又没有专门介绍他们的特征,同时门类繁多,不容易记忆,学习会相当困难。教学方法:
师生共同观察讨论,获取动物的特征,并且分类; 利用一些图片学生来练习,巩固获得的知识; 媒体方式:课件片段,标本或挂图 教学过程:
教师:脊椎动物有4.7万多种,有谁知道,无脊椎动物有多少种? 学生:有120万种。
教师:如此多的动物我们如何来了解他们的特征呢? 学生:利用分类,分门别类进行了解。
教师:下面我们就来看一些图片,了解无脊椎动物的各个门类,及其主要特征。(利用光盘中的无脊椎动物图片介绍)
了解了上面关于无脊椎动物的一些特征,下面我们来把它系统化。请看书本上的44页的图表。学生:阅读图表。
教师:我们再来看几个动物,它分别属于哪一类?(梭子蟹、乌贼、蚱蜢、蛔虫等)学生:讨论完成。
教师:这些无脊椎动物中哪一类所占的数量最多呢?
学生:节肢动物,其中昆虫有占主要部分有100多万种。
教师:对于昆虫同学又了解哪些知识呢?请知道的同学来介绍。学生:对昆虫的特征、种类、形态、行为、分布等等进行交流。
教师:首先对学生的回答进行归纳,特别是昆虫的主要特征。然后提出昆虫与人类的关系。哪些昆虫对人类有益,哪些有害?我们可以利用昆虫干一些什么?如何正确对待害虫,怎样控制害虫? 小结:
这节课我们要了解无脊椎动物可以分为原生动物、扁形动物、腔肠动物、线形动物、环节动物、软体动物、节肢动物和棘皮动物。每个门类都有许多相同的特征。其中昆虫占无脊椎动物的大多数,有100多万种,与人类的关系密切。希望同学了解他们,并能加以利用。课内讨论:45页的题目
第二章第4节常见的动物课后记
一、课后调查(问题)
1、本节课你对什么最感兴趣:
2、针对哪些内容,你想发表自己的意见,意见是什么?
3、学习哪块内容,你想和同学一起讨论解决问题?
4、你今天学到了什么,有什么收获?
5、找同桌,请他给你的表现写一句话?
6、对老师有什么希望?
7、给自己提出一个新的问题?
8、你认为生活中,哪些与本节课的联系紧密?
9、其它:
二、分析
问题1的学生答案汇总:如调查班级中男女生的特征;在本节课上,我对无脊椎动物的分类比较感兴趣,它分得很细致;我对哺乳动物分类感兴趣;有脊椎骨和无脊椎骨动物的一切生活习性比较感兴趣;我对无脊椎动物有兴趣;本节课我对动物分类比较感兴趣;我对史前动物感兴趣;我对动物的住处,及内部器官感兴趣;鸡也会飞为什么不是鸟(有错误);我对两栖动物最感兴趣;古生物;恐龙;;浏览图片;等等等等。答案五花八门。上课以后的自我感觉和从学生中调查中了解得到的东西基本一致。有感觉到新课程中独特的东西,思维是开放了,讨论是积极了,课堂中图片是多了,学生的积极性是比较容易调动了。原来认为这节课很难找到切入口,学科的知识体系太成问题,观察生物的特征,无法引导学生达到生物的分类,可能学生会不能接受,事实上,学生对课程的展开并不需要太多的连贯性。
留下来的问题是学生学习以后,到底能学到什么东西,什么知识是已经落实了。说实在话,哪些属于这节课必须落实的基本骨架知识,这些知识点要落实到什么深度教师也不是太清楚。这是以后需要搞清楚,落实在以后的备课和教学中。上了这节课以后的知识点整理:
1、动物的总数大约是125万种;
2、根据生物的特征可以对动物进行进一步分类;
3、动物根据是否有脊椎骨,分为脊椎动物和无脊椎动物两类; 举例脊椎动物无脊椎动物
4、脊椎动物可以进一步分为:鱼类、两栖动物、爬行动物、鸟类、哺乳动物;
5、了解鱼类的特征和代表动物;了解两栖动物的特征和代表动物;了解爬行动物的特征和代表动物;了解鸟类的特征和代表动物;了解哺乳动物的特征和代表动物;
6、哺乳动物的分类检索表;
7、无脊椎动物有120万种,昆虫大约有100万种;
8、无脊椎动物进一步分为八个门,八个门的名称及代表动物;
9、无脊椎动物的分类检索表;
10、节肢动物的主要特征;
11、昆虫的主要特征;
6.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上教案 篇六
一、设计可观性探究实验, 提高学生化学复习课堂的专注程度
浙教版科学教材淡化了演示实验和学生实验的界限, 设置了“活动”“实验”和“探究”三个栏目。有的知识点教材没有安排探究实验内容, 但在考试时相关内容却经常出现。所以笔者以为, 针对这样的内容不妨也设计相应的探究实验。
如浙教版科学教材没有专门提及“难溶性碱的性质”问题, 似乎这一知识显得不太重要。但是近几年中考化学试题试卷却几乎每年都涉及这一问题的考查。很多教师在讲到这方面的内容时, 通常以理论分析或直接讲授结论为主, 学生只能进行机械记忆, 缺少直观感受和深刻理解。笔者在进行“探索碱的性质”这一内容的复习教学时, 让学生以学习小组为单位探究“难溶性碱的性质”:每组分别取4支洁净试管, 加入适量水和少量Mg (OH) 2固体, 然后分别加入适量酚酞试液, 通入适量CO2、盐酸、CuSO4溶液。这样, 学生通过具体而明显的实验现象, 不仅有了直观感受, 而且会兴致勃勃地探讨其中的原因。
二、设计创新性探究实验, 激发学生质疑与继续探究的欲望
在化学教学中, 关注学生的问题意识, 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促使学生积极投身创造性活动之中, 是培养学生创造性的重要途径之一。当学生对教材提出合理质疑时, 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突破教材的描述, 并通过以化学实验为主的多种探究活动, 体验创新思维的过程。[1]
在教材 (八年级下册第二章第一节) 《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的复习教学中, 由于实验现象不够明显, 学生对实验结论不能信服。对此, 笔者对原实验装置进行了改进 (如图1所示) : (1) 取一洁净的大试管, 用一适宜的单孔橡皮塞塞紧后, 把余下的试管容积分成五等份, 并作上标记, 在试管里加入适量白磷, 然后用连接有导管的橡皮塞塞紧试管口; (2) 把试管放入盛有800 mL左右热水的烧杯中, 观察现象; (3) 白磷火焰熄灭后, 将试管充分冷却, 打开止水夹 (注:右边烧杯中盛放红墨水是为了使现象更明显) , 观察试管内的水位变化, 得出结论。然后, 笔者让学生讨论:改进后的实验有何优点?在用改进后的装置进行实验时应注意哪些问题?从而使学生在质疑中探索、在意外中创新。
三、设计拓展性探究实验, 激发学生开拓视野与探索新知的期望
所谓拓展性实验, 就是以课本知识为依据, 突破课本中基础实验的束缚, 具有开放性、实践性、安全性、探索性、创造性等特点的实验。拓展性实验是学生科学精神、科学方法、科学能力以及可持续发展观念培养的重要载体。
在进行教材 (九年级上册) 第一章内容的复习教学时, 配套作业本上有这样一道题目:
在部分变质的氢氧化钠溶液中, 逐渐加入稀盐酸至过量, 请描述整个过程中的实验现象并写出相关化学方程式。
对此, 笔者在进行了提出问题、作出猜想和假设、设计实验方案、完成实验、反思与评价等教学后, “趁热打铁”抛出两道同类问题让学生分析。
【第一题】现把氢氧化钠溶液逐渐加入稀盐酸和氯化铜的混合溶液中, 请描述整个过程中的实验现象并写出相关化学方程式。
【第二题】现把一根铁丝插入硝酸银和硝酸铜的混合溶液中, 那么铁丝是和它们同时反应还是先和硝酸银或硝酸铜溶液反应?
【第二题再拓展】若把少量细铁屑放入硝酸银和硝酸铜的混合溶液中, 充分反应后, 试写出溶液中溶质的可能组成成分有哪些。 (提示:可分情况讨论)
拓展性实验教学在培养学生基础性学力的同时, 更注重学生发展性学力和创造性学力的培养, 这需要教师综观全局, 充分协调教学中的各种因素, 创设民主的课堂氛围, 从而激活学生思维、发展学生个性。
四、设计趣味性探究实验, 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致
兴趣是一个人力求认识、研究、获得某种事物或进行某种活动的倾向, 它能推动人去寻求知识或从事某种活动, 开阔眼界, 使人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得到充分的发挥。因此, 增强化学课堂探究实验的趣味性就显得尤为重要。
在教材 (九年级上册第一章第一节) 《物质的变化》“硫酸铜溶液使鸡蛋清变性实验”的教学中, 笔者引导学生进行了如下探究。 (1) 提出趣味问题:氯化钠、硝酸钡、硫酸钡、氯化银、氯化铁、碳酸钾、硫酸镁等也能使鸡蛋清变性吗? (2) 学生经过讨论作出大胆猜想与假设: (1) 在水中可溶的可以, 难溶的不可以; (2) 都可以; (3) 含有重金属离子的可溶性盐可以, 其他不可以。 (3) 设计实验方案:学生设计出各种实验方案, 经讨论后, 认为可以分别取少量药品, 各放入适量水中, 再分别加入少量的鸡蛋清。 (4) 观察与思考相结合, 完成实验, 给出合理的解释与结论:通过实验, 学生得出第三种猜想成立, 即含有重金属离子的可溶性盐可以使鸡蛋清 (蛋白质) 变性。 (5) 反思与评价, 交流与分享:学生以各种方式将自己的收获、体会、感想以小论文、实验报告、演示文稿等方式表达出来。
五、设计综合性探究实验, 提高学生的多学科综合分析探究能力
化学是一门综合性、知识性强的中心学科, 它与语文、数学、物理、生物、政治、历史、地理诸学科之间存在着相互作用的关系。新的科学教材在构建体系结构时, 也采用了各学科融合的方式。在化学教学中, 要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理解能力、分析能力、知识迁移能力、解决问题能力, 就必然要注重化学与相关学科知识的结合和渗透。例如, 化学中的喷泉实验、反应热、电解质溶液、电化学原理与物理学中的压强、分子运动理论、气体性质、热力学、电力学有着密切的联系, 而质量守恒定律、能量守恒定律、热力学定律和反应速率等可以说“理化是一家”。21世纪是生化的世纪, 生物科学和化学科学之间更是形影不离。所以,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建立化学知识点与其他学科知识点的联系, 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如笔者在教学中利用氢氧化钡溶液与二氧化碳反应的原理, 引导学生设计了一个“测定学校不同地点空气中二氧化碳相对含量”的实验方案。在实验方案的实施过程中, 学生运用了生物课上学习过的呼吸作用和光合作用的知识。
总之, 多元化课堂探究实验增强了化学实验的探究性和趣味性, 协调了各教学要素之间的联系, 引领学生在连贯的化学实验中, 有效建构知识的意义, 不仅“使学生的学习环境和学习成效最优化”[2], 而且在一定程度上也激活和促进了初中化学复习教学。
参考文献
[1]化学课程标准编制组.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 (实验) 解读[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 2004:9.
【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上教案】推荐阅读:
八年级科学教案浙教版06-17
新浙教版七年级科学上册第四单元复习提纲11-01
浙教版七年级上数学107-08
浙教版六年级上美术教学计划和教案08-12
浙教版五年级品德与社会上全册教案02-03
七年级上科学笔记(部分)01-26
浙教版科学目录最新06-25
湘教版四年级科学教案10-22
鄂教版科学教案二年级11-09
五年级科学教案苏教版1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