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有机农业国家标准(精选11篇)
1.我国有机农业国家标准 篇一
我国有机农业发展现状与对策
杨曙辉,宋天庆
(云南大理州农科所,云南大理671005)
摘要:简述了我国有机农业的发展历程和现状;浅析了制约我国当前有机农业发展的5大方面主要障碍因素:粮食战略安全、农业环境质量、技术和咨询体系滞后及地区发展不平衡等;进一步提出并阐释了“建立长效机制,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大力发展无公害农业,为有机农业发展打好前站”、“建立和完善技术和咨询体系”以及“加大投入,确保发展”等8个方面的现阶段我国有机农业发展策略和措施。
关键词:有机农业;有机认证;制约因素;发展策略
文章编号:1005-4944(2006)02-0042-05
42农业环境与发展2006年第2期
了IFOAM国际有机颁证服务机构(IOAS)的正式认可,是迄今全球30个获IFOAM认可的认证机构之一,也是亚洲仅有的获得IFOAM认可的三家认证机构之一。这也标志着我国有机认证事业走向国际化已迈出了坚实的一步。此外,截至目前,全国共有中国质量认证中心(CQC)、万泰、中国农业生态研究所等19个有机食品认证机构相继加入IFOAM,并正式成为其会员;同时,已有4个国际有机认证机构在我国设立了代理或委托部门,负责国外有机认证机构在中国的认证。迄今,国家已制定并发布了《有机产品认证标准》(OFDC)和4项有机食品行业标准,49个绿色食品产品质量标准,并积极引用、遵循和执行国际标准、发达国家标准或进口国的相关标准,有力地保障了有机产品的质量水平。据统计,自1994年以来,全国经OFDC认证的有机食品达100多个品种,认证农场、加工或贸易企业(单位)400多家,范围涵盖谷类、豆类、蔬菜、干果、饮品、中药材等各类作物或食品。截至2003年底,全国经农业系统认证的有机食品企业203家,产品559个,实物总量17.9万t,占全国的21.7%;年销售额11.3亿元,占全国的44.5%;出口额4 360万美元,占全国的30.7%;认证面积62.86万hm2,占全国的31.4%。截至2004年6月底,农业系统有机食品认证企业达到417家,产品662个,实物总量24.7万t,分别比2003年底增长3.7%、18.4%和40%;其中有机水产品产量位居全球榜首。由此可见,我国有机农业在近年发展迅速,有机产品在国际市场的竞争潜力已初步显现,前景广阔。
2制约我国有机农业发展的主要障碍因素
2.1粮食战略安全的制约
(1)现阶段粮食数量安全的压力。目前,我国已跃居为世界最大的农产品生产国,粮食、棉花、蔬菜、水果、肉类、禽蛋等8类农产品产量均位居世界首位。1998年,全国粮食播种面积、总产量和单产均创下了历史新高,分别达1.138亿hm2、5 123亿kg和每667m2 300 kg的新水平;1996年,全国人均拥有粮食达414.3 kg,是历史的最高年。然而,事实说明,我国农产品虽已从卖方市场转向买方市场,并出现了供给相对过剩的局面,可这也仅仅是结构性过剩、阶段性过剩、季节性过剩、局部性过剩和低水平过剩的表象,而真正的粮食数量安全的隐患和危机远未消除。1999—2003年,全国粮食产量出现了连续5年的下滑;2003年,全国粮食播种面积、总产量和单产分别比1998年减0.13亿hm2、816亿kg和每667 m2 11 kg,人均拥有粮食较1996年减80 kg;同时,全国粮价出现了跳跃式上扬,农产品进出口贸易开始由顺差转向逆差,呈现净进口格局;2004年,全国粮食产量虽出现恢复性增长,增幅达9%,但实际净进口仍达459.8万t;而2005年的粮食缺口仍将持续。
(2)粮食需求持续增长的压力。当前,我国人口已突破13亿,并以每年1 500万的速度递增;而耕地面积却只有0.95亿hm2,仅占世界耕地面积的7%,且以每年40万~46.7万hm2的速度递减;2004年,人均耕地面积已降至0.094 hm2,是世界平均水平的33.8%,东部600多个县(区)人均耕地低于FAO确定的0.05hm2的警戒线;同时,全国有水源保证和灌溉设施的耕地只占耕地
总量的39%,且以耕地和水为主的后备资源数量少、质量差。资源的刚性约束和人均占有量的快速递减,进一步对粮食的产量提出了更高的、持续增长的要求。
(3)国家粮食安全战略所需。中国是一个人口大
国,同时也是政治大国,虽加入WTO也近4年,但在目前国际间尚未达成“禁止将粮食作为武器或筹码来达到政治目的”协议的情况下,与其他任何国家一样,同样存在着自身的粮食安全战略问题,这就决定了粮食供给不能过度依赖进口而受制于人,只能立足和着眼于长期的自求平衡,粮食的外贸依存度须控制在5%以下。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说,我国从数量型农业真正转入全面的质量效益型农业还有一段过程和距离。而有机农业所要求和倡导的特殊的与环境友好的生产方式,生产过程对化肥、化学农药、农膜等任何化学合成物质以及转基因生物技术的拒绝使用,将致作物产量大幅下降。基于此,虽然近年一些发达国家的有机农业发展迅速,但出于本国的粮食安全问题亦只保持了一定比例的有机农业,而其巨大的有机食品销售市场和消费需求及空间只能通过从发展中国家的大量进口来满足和填充。故此,鉴于国家粮食安全战略和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呼唤以及现有的植物保护水平,也就从主观和客观上决定了我国现阶段要全面进入有机农业的发展尚有难度,而只适于因地制宜、稳步推进并保持一定的发展比例,绝不能盲目贪大求速。
2.2农业环境质量的制约
(1)耕地污染严重。目前,我国化肥、化学农药和农膜的用量已位居世界前列,全国化肥年使用量已突破4 124万t,单位播种面积使用量高达400 kg·hm-2,其中氮肥年总用量2 500多万t,是世界平均水平的3倍,而利用率仅为30%左右;农药年使用量130余万t(成药),单位播种面积用量每667 m2近1 kg,是世界平均水平和发达国家的2倍;农用塑料年总用量达2 000万t以上,而有近1 000万t的塑料残余物遗留农村,单位耕地面积残膜量每667 m2约3 kg;同时,畜禽粪便年产生量接近20亿t,但大多未能得到科学合理的利用和处理。迄今,全国受农药污染的农田达1 000万hm2,受重金属污染的土壤面积2 000万hm2,占总耕地面积的1/6;因工业“三废”污染的农田近700万hm2;受酸雨影响的面积占国土面积的40%以上;667万多hm2的作物种植面积受到不同程度残留塑料膜的污染,等等。
(2)水环境堪忧。由于工业和城市排污,以及农业
面源污染等,全国迄今污水年排放量已达439.5亿t,超过环境容量的82%;七大水系175条河流中劣Ⅴ类水质占28.4%,1/3以上的河段达不到使用功能要求,近一半的湖泊处于严重富营养化状态,75%的湖泊富营养化突出;污灌区面积比20世纪80年代增加了1.6倍,已占到总灌溉面积的7.3%;全海域未达到清洁海域水质标准的面积约16.9万km2,比2003年增加约2.7万km2;3.6亿农村人口的饮用水不符合标准等。水污染开始呈现出“支流向干流延伸,城市向农村蔓延,地表向地下渗透,陆地向海洋发展”的趋势。
(3)空气质量下降。1952年—1992年40年间,全国大气中的氨通量增加了2.68倍,且目前已有533.3万hm2耕地遭受不同程度的大气污染,等等。与此同时,全国的治污步履却尤显迟缓,治污形势严峻。譬如“,十五”计划仅剩最后一年,但在全国重点流域水污染防治“十五”计划的2 132个项目中,至今仍有1/3的项目尚未开工;而淮河治污的“十年之丑”进一步揭示了我国治污形势的严峻性。
2.3技术和咨询体系的制约
与国外发达国家比较,我国的有机农业发展尚处起步阶段,虽已初步建立了相关的研究和咨询机构,但较完善和系统的生产技术体系和咨询体系远未形成,对有机农业的生产技术仍然缺乏较专业的研究机构进行广泛、深入、系统和全面的研究,有机生产上的品种选育,化肥、化学农药的替代技术,病虫草鼠害的自然控制,土壤培肥、作物轮作、灌溉、农田生态环境建设、有机产品加工包装贮运等技术依然缺乏,远不能实现技术的配套和集成,这与发达国家已建立的较完整的相应学科体系形成强烈的对比,继而从根本上对有机生产的产量、产值以及发展
产生深层次影响。
2.4地区差的制约
近几年来,我国的有机农业发展迅速,但存在着极度的不平衡性,东西部地区差异显著,且有进一步扩大的势头。全国的农产品出口额一直保持以东部地区为主,2004年,东部地区的出口额为189亿美元,占全国80.8%的份额,尤其是华东和东北地区等,仅山东省就已连续5年出口额居全国第一。而西部12个省(市、区)农产品出口额占全国的比例只以个位数来计,仅为7.4%,出口额为17.3亿美元。中部地区的农产品出口额亦仅占全国的11.8%,为27.6亿美元。显然,这与中西部地区幅员辽阔,具有资源优势、环境优势和区位优势而适于发展有机农业的实际极不相称。
2.5有机法规、标准及认证的制约
我国的有机法规和标准基本都是根据IFOAM的标准和要求制定的,起点较高,严格程度可以说完全与国际接轨,但均属部委制定和颁布,没有提升到国家级的层面,进而出现不能被他国认可的不公现象。
其二,目前全国范围仅有一家有机认证机构(OFDC)获得IFOAM的国际认可,而其他近20个有机认证机构虽已成为IFOAM会员,但并未获得IFOAM的正式国际认可,不同程度地影响着国内有机认证与国际相关机构的互认和互信。其三,按照国际惯例和国务院精神,我国有机认证机构开始实现与政府剥离,实行纯市场化的运作,但由于国内的有机产品市场远未发育成熟,从而形成有机认证收费难或不能收取或收费低廉的局面,最终影响认证机构的正常运行。因此,真正全面的实现我国有机认证的国际化尚有一段距离和时间。
3发展策略与措施
3.1建立长效机制,确保国家粮食安全
国家要科学规划,统筹安排,合理布局,积极借鉴国外经验,对粮食生产实行“配额生产、定额补贴”。应根据内需和出口形势确定粮食总量,进而保证有一定或足够的常规农业粮食种植面积和产量,实施“配额生产”,对配额范围内生产的粮食实行定额补贴,从而在尊重和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下实现粮食生产的总量计划控制和农民种粮收入的合理保证,避免、打破或有效遏制粮食生产大幅波动的不稳定格局,确保粮食稳定增长,农民持续增收。国外的实践证明,这是建立粮食发展长效机制的有效方法,同时也必将为有机农业的发展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并开辟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事实上,自2004年中央一号文件始,国家和各地方政府就高密集地出台了一系列支农惠农政策,调动农民种粮积极性,稳定或扩大粮食种植面积,诸如减免农业税、增加农业投入、实行粮食直补、良种补贴等,以另一种表述开始实践和探索对粮食生产的“配额生产、定额补贴”。结果证明,成效显著,2004年粮食产量增幅达9%。而下一步是应建立长效机制的问题,需进一步建立、巩固和完善对作为弱质产业农业的持续和足够强度的财政、技术、人才等支持的长效机制,确保国家粮食长久、稳定的供求平衡。
3.2大力发展无公害农业,为有机农业发展打好前站
农业部“无公害食品行动计划”在全国实施4年来“,三品”生产突飞猛进,尤其是无公害农产品。截至2004年底,全国累计共有11 812个产品获得全国统一标志的无公害农产品认证,总量达6 930.11万t,其中种植业面积429.2万hm2,占全国耕地总面积的3.3%;畜牧业和渔业面积125.02万hm2。事实说明,现阶段的人口、资源和环境,以及经济发展现状、粮食安全战略、国内市场需求、生产技术水平(尤其是植保、土肥技术)等国情决定了我国最现实的发展路径是首先必须大力推进无公害农业的发展,在普遍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的同时,使全国农业环境质量得到明显改善,继而在此基础上走有机农业全面发展之路,这也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步骤。
3.3开展农业环境质量普查,并加大治污力度
通过开展全国范围的农业环境质量状况的普查,明确农业种植和养殖区域内土壤、大气和水
环境的污染状况,确定应保护区域、应重点治理区域和应调整的区域,并进行统筹规划,科学合理布局,因势利导,发挥优势,积极推进“三品”生产持续、有序地向前发展。同时,国家须进一步投入资金、技术和人力,采取切实有效措施,加大污染治理力度,从根本上扭转农业环境日趋恶化的局面,为有机农业的大发展打好环境基础。
3.4建立和完善技术和咨询体系
国家须充分利用现有庞大的中央和地方各级农业科技机构、农业院校等的科研力量,进一步整合资金、人才、设备和技术等各种资源,并不断优化科技资源配置,建立足够数量的不同层次有机生产技术研究和咨询机构,尽快对全国范围内不同区域、不同优势农作物“、名、特、优、稀、新”品种、不同生态类型的种植、养殖业有机生产和加工技术进行系统、广泛、深入地研究,并使之迅速成为较完整的体系,为后继大规模的有机生产提供足够的技术储备和强有力的技术支撑。与此同时,要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在立足于自主研究创新的基础上,努力学习和借鉴国外先进经验,积极外引相关先进技术、人才、装备和资金,推动我国有机农业的稳步发展。
3.5缩小地区差,务求平衡发展
我国西部地区地域辽阔,是全国乃至世界生物多样性、基因多样性和生态多样性最为丰富的地区之一,其气候特点、土壤状况、农业环境质量、生物资源、独特的人文和自然环境、劳动力优势、区位优势以及同时并存的生态环境先天脆弱性等决定了其发展有机农业的可行性、重要性、必要性和紧迫性,而大规模发展传统农业和常规农业的生态和经济代价必将很高,走有机农业的循环经济可持续发展之路是其现实的必然,也是缩小与发达国家或我国东部地区差距的45最为现实的步骤。中部地区的自然资源、劳动力资源、农业发展基础和现状也说明,现阶段乃至21世纪内将是我国农业发展的战略重点。因此,中西部地区须牢牢把握中央和国家“西部大开发”的战略机遇“、中部崛起”的号角,进一步争取国家的政策倾斜和财政支持,充分利用和发挥自身的后发优势,因势利导,发掘潜力,开拓国际市场,在确保粮食“配额生产”的同时,积极发展有机农业,扩大农产品出口贸易,努力缩小与东部的差距。
3.6提高有机法规和标准层面,实现认证机构与国际的全面接轨
首先,在现有部委级制定和颁布的相关有机法规和标准的基础上,进一步制定和发布国家层面的法规和标准,提高现有有机法规和标准的权威性,增强其国际间的互信和互认度,实现与国际的接轨。其二,进一步建立和完善我国的有机认证体系,不断扩大现有认证机构的规模和数量,在实现国家认可的同时,还须加强国际间的学习、交流与合作,努力提高有机认证水平,不仅要积极推进其加入IFOAM的进程,更为重要的是着力推进其走IFOAM国际认可的道路,尽早采取与国际接轨的操作方式,打造中国“航母级”的国际化有机认证机构和体系。第三,针对国内有机市场尚未充分发育,有机认证收费难等现实,国家须对完全进入市场化运作的原属事业单位的有机认证机构实行一定的政策和资金扶持,确保其发展初期正常的启动和运行。
3.7加大投入,确保发展
有机农业由于采取了特殊的与环境友好的生产方式,主要或完全利用自然过程和物理循环来维持地力和控制有害生物的危害,因此,使其生产过程中技术、资金和劳力投入具有高度的集约性,管理等生产成本加大,产量却较传统和常规农业显著下降。因此,国家和各级政府需充分利用WTO的“绿箱”政策和中央“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战略转机,增加对有机农业资金、技术、人才及政策的支持、扶持力度,促进有机农业的产业化发展。目前,欧盟诸国等许多发达国家均为有机农业提供了一定的补贴,如德国的直补农场主;荷兰除直补,还不定期投资建立相应的营销体系等,值得借鉴。
3.8努力提高产业化水平
目前,我国的有机农产品生产除水产养殖外,种植业和畜牧业的整体水平均远落后于发达国家。因此,还须进一步在全国范围内强化有机农业的生产意识和理念;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因地制宜,根据区域优势、市场动态、农业环境质量状况、生产条件、经济发展水平等,投入人力、物力和财力,建立不同级次和规模的有机农业生产基地;引入和培植农业龙头企业,强化农民合作经济组织的建设,积极推行“公司+合作经济组织+基地+科技+农户”的有机生产和管理的市场化运作模式;实施“品牌”战略,在扩大生产规模和数量的同时,更应注重对有机产品质量水平和科技含量的提升,增强国际竞争力,不断提高国际市场的占有份额,积极推动有机农业持续、健康、稳步地向前发展。
参考文献:
[1]张纪兵,李德波,等.国内外有机农业的发展比较[J].农业环境与发展,2003,(4).[2]翁伯琦.着眼未来持续发展大力开发有机食品[J].农业环境与发展,2004,(1).[3]沈旭.全球最重要的有机农业组织:国际有机农业运动联盟[J].农业
环境与发展,2005,(2).[4]马光霞.2004年中国农产品进出口贸易格局[J].世界农业,2005,(2).[5]刘立仁“.配额”生产定额补贴[J].世界农业,2005,(2).[6]梅旭荣,等.耕地,面临可持续发展挑战[J].半月谈,2003,(15).[7]蔡立湘,彭新德,等.新时期的农业科技创新与管理[J].农业科技管理,2004,(3).[8]马爱国.农产品质量安全认证与农业产业发展[J].农业质量标准,2004,(6).作者简介:杨曙辉(1965—),男,白族,云南大理人,农艺师,长期从事植
2.我国有机农业国家标准 篇二
1 我国在农业标准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我国已经是WTO的成员国, 根据WTO协议, 已经许诺在5年内逐步取消农产品出口补贴;放宽进口配额和数量限制;给予农产品进口商全面的贸易权和分销权。这对中国的农业发展无疑是个巨大的挑战。一方面, 发达国家由于技术标准的优势将农产品出口到我国, 另一方面由于我国技术标准落后农产品出口逐渐减少[1]。要想改变这一局面, 必须先分析一下我国农业标准化落后的原因。
1.1 观念落后使农业标准建设得不到足够重视
以前在短缺经济环境下, 制定的农产品标准, 主要追求的是解决温饱问题, 重数量不重质量, 标准滞后, 国家标准、行业标准、企业标准混乱甚至相互矛盾[2];一家一户的农业生产者以及农产品深加工者也缺乏动力去执行标准;出口农产品的企业思想仍停留在单纯低价位竞争的经营观念上, 生产出来的产品很少能满足国际标准, 企业对WTO形势下新的标准不清楚, 合法利用例外条款进行自我保护的思想淡薄, 对出口的农产品已经达到国际标准却遭受反倾销等不公正待遇缺乏应诉的动机和能力。这就要求我们加强对标准重要性的认识, 重视农产品的质量, 面向市场, 跳出短缺经济条件下, 一味追求农产品数量的圈子, 转向重视执行高标准高品质农产品的生产。同时要加大对国际标准和发达国家先进标准的研究, 当面临国际贸易争端时做到有理有据。
1.2 标准落后, 没有与国际接轨
在制定标准时偏重国内市场, 由于对ISO9000国际质量管理系列标准和ISO14000国际环境系列标准论证缺乏了解和研究, 对引用或者参照采用国际标准考虑不多, 现有的国家标准与国际标准有相当大的差距, 其中很多产品的环保、检测技术标准更是空白[3]。这方面教训很多, 例如我国大米因农药残留量严重超标, 而不能出口, 只得积压国库数年;我国出口的瓜果蔬菜也由于各项指标没有达到国际标准而出口受阻。
1.3 农业标准化体系尚未确定, 缺乏法制化管理
农业标准化工作没有纳入《标准化法》中, 对农业标准化的管理没有相应的法律基础作为依据。同时, 农业标准化体系也没有真正确立, 目前我国农业仍在实行一家一户为单位的生产模式, 使每年的生产计划、生产管理规程和产品加工都呈现出较大的随意性, 没有涵盖产前、产中和产后一体化的农业综合标准化体系。
2 加快我国农业标准建设的对策
标准是农业走向市场的“通行证”, 要使更多的农产品打人国际市场, 必须按国际标准组织生产。同时, 我国有比较优势的农产品, 要根据自身特点, 积极制定有利于本国的国际标准, 这是保护本国农业生产, 阻止外国农产品疯狂进口的一种有效途径。
2.1 提高农产品标准和环境标准, 加快与国际标准接轨
农产品的安全标准主要是农药和兽药的残留限制标准, 有毒物质污染的限制标准。提高农产品标准不仅是把我国农产品推向国际市场的需要, 同时也是我国人民提高生活质量的需要。要按国际市场标准要求, 加快建立健全农业质量标准体系, 制定发布一系列的标准和规程, 使产前、产中、产后的每一个环节都有标准可循, 确保与国际标准相配套。要制定与国际标准接轨的农业标准, 首先要必须使本国的农产品接近甚至超过国际标准, 因而我们应加强农产品的安全生产, 加强无公害绿色食品的生产意识, 推广生态农业;提高农产品生产使用农药的限制标准, 加强环境治理。同时发挥政府对农产品生产的监管职能, 使我国农产品的安全性生产再上一个台阶[4]。
2.2 加大与国际标准组织的合作交流, 制定有利的国际标准
要想突破发达国家对我国农产品的绿色技术壁垒, 首先要争取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接近ISO14000标准和发达国家最先进的环保标准。同时要参与国际标准组织的合作交流, 力争实现双边和多边环境标志的相互认可。对于自己有比较优势的产品, 要制定领先的国内标准, 并且争取将国内标准上升为有利于本国的国际标准[3]。
2.3 根据不同类型的农产品, 制定不同的标准策略
对于粮、棉、油、肉、蛋等大宗产品要加快与国际标准接轨。我们的大宗农产品大都是劳动密集型产品, 附加值低, 缺乏国际竞争力, 同时由于强调低价位而忽视了产品的质量, 无法达到国际标准, 出口量很少。对于这类农产品, 一方面, 我们要重视安全生产, 提高产品的质量;另一方面要加大对这类产品的深加工, 引进国外先进设备和技术, 提高科技含量, 提高出口质量和深加工程度。
对于我国有比较优势的小宗名优特产品, 在加大生产的同时, 要制定有利于自己的国际标准。应加大一些适应我国地区特色气候, 在其他国家难以生产的产品和有中国文化特色、深受国外居民喜爱的产品的开发力度, 加大有机食品如中草药、生物制品等的生产[5]。对于优势产品, 要加快制定产品标准, 并尽可能将国内标准上升为国际标准。
对于转基因农产品等现代农业科技成果要制定相应的标准加以保护。由于发达国家可以对动植物品种、遗传资源和基因甚至基因片段等生命物质授予专利, 抢注基因专利意味着可以通过WTO中与知识产权有关的协议来影响相关国家农业和产品生产和贸易。因而, 我们要制定标准, 加大对生物资源和生物技术知识产权的保护, 防止我国独特的生物资源和生物技术成果流失。
参考文献
[1]陈俊钦.我国农业标准落后原因及对策[J].农业质量标准, 2006 (1) :13-15.
[2]于维军.农产品出口遭遇“标准之痛”[J].中国标准化, 2005 (1) :15-16.
[3]杨辉.试析农产品竟争与我国农业质量标准体系[J].农业质量标准, 2006 (1) :34-37.
[4]陶运来.我国农产品标准化的现状分析与改进建议[J].中国标准化, 2004 (7) :10-11.
3.我国有机农业的现状及发展趋势 篇三
【摘要】本文介绍了有机农业的概念,从有机农业与传统农业、生态农业和可持续发展农业的区别与联系等方面进行了叙述、分析和比较,并阐述了发展有机农业的意义;介绍了我国有机农业的研究现状、发展趋势。
1 有机农业概述
1.1 有机农业的概念
有机农业(Organic Agriculture)是指按照严格的生产标准,在生产中完全不使用化学合成的肥料 、农药、生长调节剂 、畜禽饲料添加剂等物质,也不使用基因工程生物及其产物的生产体系或农业生产方式 。而是遵循自然规律和生态学原理,协调种植业和养殖业的平衡,采用一系列可持续发展的农业技术,维持持续稳定的农业生产体系的一种农业生产方式。
这些技术包括选用抗性作物品种,建立包括豆科植物在内的作物轮作体系,作物秸秆、畜禽粪便、豆科植物、绿肥和有机废物作为其土壤肥力的主要来源 ;作物轮作以及各种物理、生物和生态措施是其控制杂草和病虫害的主要手段;提高土壤微生物、植物和动物在内的生物循环和物质循环,保持和提高土壤的长效肥力,协调作物生产和畜牧业的平衡以及保持生产体系和周围环境的生物多样性是其主要目的。采取物理的和生物的措施防治病虫草害,采用合理的耕种措施,保护环境防止水土流失,保持生产体系及周围环境的基因多样性等有机农业生产体系的建立需要有一定的有机转换过程[1]。
1.2 有机农业与其他农业的关系
1.2.1 有机农业与传统农业的关系
传统农业主要是相对于“原始农业”、“近代农业”、“现代农业”而言的概念。系指沿用长期以来积累的农业生产经验为主要技术的农业生产模式。生产过程中以精耕细作、农牧结合、小面积经营为特征,不使用任何合成的农用化学品,用有机肥、肥培肥土壤,以人、畜力进行耕作,采用农业和人工措施或使用一些土农药进行病虫草害防治;传统农业是外界物质投入低,有高度持续性的农业类型。
有机农业确实与我国传统农业有着广泛的联系,但并非等同。他们之间存在着很大的区别(见表2-1)。有机农业的特点是反对使用农用化学品,但决不是反对科学,相反对现代农业科学提出了新的挑战,他所追求的是既要使农业生产顺应自然,不污染环境,保持土壤的长期肥力,又要生产出充足的高营养品质的食品。因此解决了非化学手段控制作物病虫草害等难题,发展有机农业就不会产生低产低效和导致饥荒。我国正处于从传统农业走向现代农业的阶段,而有机农业的发展正是我国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2] [3] 。
1.2.2 有机农业、生态农业与可持续发展农业的关系
生态农业是现代农业发展的一种模式,代表了可持续农业发展的方向。生态农业生产是以有机农业为主,无机农业和有机农业的有机结合。目前主要的生态农业模式有:设施栽培模式、生态养殖模式、立体种养模式、休闲农业模式、种养加一体化模式以及有机农业模式。
有机农业模式是崇尚绿色、自然消费,专门生产有机农产品的高效生态农业模式。有机农业以不使用化肥和化学农药,专用有机或生物肥、药为主要特点,生产有机农产品的土壤和水也必须没有化肥、农药的残留(其土壤必须三年内不施化肥和化学农药),通过认证的有机农产品以绿色安全、高品质为特点,其价格也大大高于一般农产品。但这种有机农业也不同于自然生态农业,虽然不施化肥、农药,但却要施用有机或生物肥药,也广泛
采用设施栽培、各类农业机械设备,是高效生态农业的一种类型。
2.发展有机农业的意义
开发有机农业有利于保护生态环境,以拯救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确保人类生活质量和经济健康发展,减少不可再生资源的消耗,减轻环境污染。有机农业在生产中不允许使用化肥和农药,因此,发展有机农业有利于解决现代农业生产中使用化肥、农药等化学合成物质造成的环境污染等问题,对于保护生态环境、合理利用资源起到促进作用,还能减轻环境污染。同时,还有助于解决农村人口就业问题,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5]。
3.我国有机农业研究现状及趋势
我国有机农业的发展虽然起步较晚,但发展迅速,目前我 国正处在发展有机农业的良好时机。从传统农业生产方式来分析,首先我国大部分农民还沿袭传统农业的栽培方式,符合有机生产原则;其次,除少数农业发达地区、粮棉基地化肥农药使用量大之外,大面积的土地土壤退化、污染程度较低,可以低成本转化为有机农业生产基地;其三,我国地域广大、南北气候差异较大,具有开发多种有机产品的潜力;其四,我国仍然有不少地方,特别是山区、边远和贫困地区的农民很少或完全不使用化肥、农药。那些地区的农作物,只要对其生产和管理方法进行认证,事实上就是有机产品。
发展有机农业,开发农产品有着巨大的国内外潜在市场,随着城乡人民收入的增长和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更加关注自己的生活质量和身心健康。十分渴望能得到纯天然、无污染的优质食品发展有机农业、生产开发有机农产品和食品正可满足这一要求。因此,有机农产品的开发在于有机农业的发展,有机农产品有着广阔的国内外市场。
4.我国有机农业的发展模式
贸易公司加农场(或农民)是目前国内普遍采用的一种有机农业生产管理模式,又称“有机订单农业”的模式。事实证明,这是一种比较适合于在中国发展有机农业和有机食品的模式,但具体的组织形式仍然需要不断改进。我国目前已经有一些地方由农民自发建立了各类地方性的有机农民协会,但由于农民集体自身经济实力和管理水平的不足,很难解决市场问题,因此他们能采取的最佳有机农业生产模式,也还是与贸易公司相结合型的模式。总之,市场是决定有机产业能否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任何有机农业和有机食品的发展模式都必须将市场因素放在最重要的位置来考虑。
参考文献
[1]何少娟,田 静.有机农业与我国南方农垦企业的可持续发展.重庆工商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22(2):1
[2] 席运官.有机农业与中国传统农业的比较.农村生态环境,1997,13(1):55-58
[3] 杨洪强.有机园艺.北京:国农业出版社,2005:6-10
[4] 杜相革,王慧敏.有机农业概论.北京: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2001:15
[5]SCH IFFERSTE NN J, ODUE O A M. Health-related determinants of organic food consumption in the Nwtherlands[J].Food Quality and preference, 1998, 3:119-133
[6] 雒鹏飞.国内外有机农业生产现状与展望.农业系统科学与综合研究. 2005,21(2):114-115
佳木斯大学科研课题 [L2007-79]
4.我国有机农业国家标准 篇四
品牌建设的思考
摘要:随着中国农村和农村经济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实现农业标准化和农产品品牌建设已成为农村和农业经济的主攻方向。本文论述了在国际背景下我国的农业标准化和农产品品牌建设的内涵。
关键词:农业标准化,农产品,品牌建设。
1我国是一个传统农业大国,农业生产产业化水平很低,传统农耕文化的影响又根深蒂固,落后的生产方式使我国农产品在对外贸易中很难与国外用工业化武装起来的产品形成有效竞争。另一方面过低的农业生产组织化程度、无序的竞争以及监管的缺位,导致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日益突出,严重阻碍了农业发展进程。在我国发展现代特色农业的过程中,通过推进农业标准化建设,实施农业品牌战略,打造特色优质农产品知名品牌。促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提高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势在必行。
1,农业标准化理论的内涵
2农业标准化理论从20世纪处以来开始,已经经历了进百年的发展历程,发达国家农产品已基本实现了标准化,并且先后建立了比较完整的农业标准化支撑体系。农业标准化是指运用“统一、简化、协调、优选”的标准化原则,对农业生产全过程,通过制定和实施标准,促进农业经验和成果的快速推广,确保农产品的质量和安全,促进农产品流通,规范农产品市场秩序,指导生产,引导消费,从而取得良好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应,以达到提高农业竞争力的作用。标准化是为了在一定范围内获得最佳秩序,而制定共同使用和重复使用的条款的活动。
3农业标准化具体有两个层次的含义:第一,农业生产要以市场为导向,适应市场需要调整产业结构,生产适销对路的农产品,根据需要投入生产;第二,农业生产过程中农业生产技术要合规,传统种植业和养殖业一般是凭生产者的丰富经验,但是随着科学的进步和经济的建设的发展,特别是农业行业的可持续发展和当前实际生产中的滥用现象,加强农药、化肥、饲料、兽药等农业投入品的合理使用已成为当前现代化农业生产的当务之急农业标准化就是规范诸项的重要手段,通过制定科学、合理、具有可操作性的生产技术规程来知道生产从而实现丰收和品牌的提高。
2,农业标准化的意义。
4农业标准化是新世纪推进农业产业革命的战略要求,也是提高经济效益、增加农民收入、实现农业现代化的迫切要求。农业标准化是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农业生产力的有效途径,也是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增强其市场竞争能力的重要保证。
2,1推进农业标准化是发展现代农业的必然选择。
要发展好现代农业,就必须通过推进农业标准化,坚持产业统筹规划,克服市场经济中的短期逐利的行为,确保农产品质量,通过提高农产品的品牌信誉度和市场竞争力,来实现优质特色农产品的种植效益。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农业生产的社会化程度越来越高,农业分工也越来越细,而农业标准化在农业产业化的生产和管理中起一种协调和纽带的重要作用,是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必要条件。农业标准化制定实施涵盖农产品生产、加工、经营和销售各环节的标准,是推进优势农产品产业化的有效举措。农业标准化还能够促进农业产业链有效衔接,降低交易成本和市场风险,促进农业产业化经营。
2,2提高特色农产品市场竞争力需要推进农业标准化
[1]农业标准化是实现农产品品牌效益的关键。现代市场竞争必须保证产品优质优价,而品牌化经营是变农产品质量优势为竞争优势的有效手段。实施品牌战略就应当在农产品生
产、加工的各个环节上实施标准化,依靠产品质量和特色开发特色产品,将产品质量融入品牌价值。没有严格的质量标准体系,就形不成内在高质量的过硬品牌,在市场上就不可能享受到与质量相符的价格和取得高效益。
3,农产品品牌建设的内涵
5品牌是用以识别生产者与经营者的产品或服务,并使之与竞争对手的产品或服务区别开来的商品名称及其标记。农产品品牌就是用以识别农业生产者和经营者的产品,并使之与竞争对手的产品或服务区别开来的商业名称及其标记。
品牌是无形资产,打造农产品品牌的过程就是实现农产品增值的过程。农业部2005年5月16日发布的《农业部关于进一步推荐农业品牌化工作的意见》中指出:推进农业品牌化是促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重要手段,是优化农业结构的有效途径,是提高农业品质量安全水平和竞争力的迫切要求,是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重要举措,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内容。
3,1政府扶持是提升农产品品质的助推器
6农产品品牌建设,需要政府的大力支持。首先,各级政府要做好农业产品发展规划,并把农产品品牌化经验的发展纳入当地经济规划中。因地制宜确定政府重点扶持的行业和龙头企业,使农产品品牌经验企业能够与政府规划相一致,使其品牌经验之路有更更好的政策支持。
其次,要加强对农产品牌的保护。国家应该尽快制定和完善保护品牌健康成长的法律法规。把品牌的培育和保护纳入法制化轨道。政府应该创造出一个公平竞争的市场秩序,为品牌农产品的生存和发展创造良好的市场环境。
再次,政府要树立服务意识,为农产品排行的发展提供全方位的服务。积极为农产品品牌化的发展提供全方位的服务。积极为农产品生存经营者提供市场信息,为龙头企业招商引资穿针引线,创造有利条件吸引本地区以外的资金和人才。拨出资金对农户进行相关技术培训,提高农户素质。
3,2 加强品牌意识
7当今,安全、优质已成为全球农业发展的主流,缺乏品牌意识,是我国农业参与国际竞争的软肋。实施农产品品牌战略,是我国引领现代农业发展、提高农业产业竞争力、冲破国际贸易壁垒的重要途径之一。
农产品如果出现问题,只要有品牌,就可以找到生产者或经营者,农产品品牌给人传递的就是健康、安全和放心。同时,生鲜超市逐步取代农贸市场和路边摊也给农产品品牌发展提供了良机,到超市购买农产品已是大势所趋。
所以,要树立品牌就是效益的意识,加大农业专业技术,品牌运作人才的引进、培养和使用,加强对农户品牌观念的引导和适用技术的培训,使农产品创牌的新观念逐步深入农户。
3.3 加强农产品质量监督,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
在加强农产品质量监督是,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加强农产品源头的监管,坚决整治农产品药物残留标准,严格农产品市场准入。二是加强生产环节食品安全监督,严格食品生产准入,强化对大中型食品生产企业、食品加工小企业小作坊的监督,加强对重点品种的质量监督。三是加强流通环节食品安全监督,严格食品经营主体市场准入,规范食品经营者经营行为,强化对重点区域的监管。四是加强餐饮消费环节食品安全监管,认真落实卫生管理制度,严格食品卫生许可准入,防止食品中毒。五是加强畜禽兽屠宰环节食品安全监管。六是加强进出口环节食品安全监管责任。同时,严格落实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责任,落实生产经营者农产品安全第一责任,落实个监管部门的监管职责,各级政府要对本行政区域内的农产品安全负总责。
3,4增强守法诚信意识,保证农业品牌工作健康发展
[5]在我国,人民很少将农产品与“品牌、诚信”联系到一起,所以,依法保护品牌,维护品牌的质量、信誉和形象,就形成了保障农业品牌化工作健康发展的关键。
各级农业部门要建立健全相关法规制度,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产品质量安全法》和《国务院关于加强食品等产品安全监督管理的特别规定》等法规惩处,对恪守信用者要表彰奖励。作为农业生产者和经营者的主题要强化自律意识,切实加强品牌质量保证体系建设,不断提高品牌质量和经营者管理水平,依法经营品牌,自觉维护品牌形象。
总之,在市场经济中,品牌就是效益,品牌就是竞争力。要提高农产品市场占有率,就必须做强品牌、做成名牌,真正实现由农产品品牌到农业品牌的转化。发展品牌农业,复合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是实现农业增长方式从数量型、粗放型向质量型、效益型转变的有效途径,是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最具活力的生长点和重要突破口。可以预见,随着农产品牌直至品牌农业的发展,必将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现代化进程。
参考文献: 1 白明祥.推进农业标准化促进现代特色农业发展.四川农业科技.2王明琴.加入WTO系统建立我国农业标准化制度[J].农业经济,2002(1):166-168 3刘起丽,张建新,段长勇,李广领.基于粮食安全对策下的农业标准化与质保技术[A].河南科技学报,1008—7516(2011)05—0037
4周锡跃,徐春春,李凤博,方福平.我国农业标准化发展现状、问题与对策[A].广东农业科技,1004—874X(2011)20—0184—03
5范金旺.农产品品牌建设探析.江西农业学报,2007,19(11):129~131
6朱华兵,王福明.农产品品牌化经营过程中的五大误区及对策.辽宁商务职业学院学报(社会科学报1,2004(3):28—29
5.有机农业可研报告 篇五
张树云
山东君晖绿色有机循环农牧业生态园区,位于邹平县南部山区。按照循环经济思路运作,园区规划为生态猪养殖区、生态羊养殖区、粮食/牧草轮作区、生态果园区、生态大棚蔬菜区等功能区块。整个园区的生态循环过程:猪场、羊场粪污与作物秸秆配合堆积经发酵后用作粮食/牧草、果树、大棚蔬菜及绿化带有机肥。黑麦草(冬牧70)又用于补充冬季养殖场青料不足。地瓜、胡萝卜、南瓜、冬瓜等产品加工生产饲料。种养结合,有效实现畜禽养殖废弃物的减量化、再使用、再循环。同时,见缝插针的园区绿化使园区经济体与周边自然体形成了一个统一整体。
一、园区建设的背景
20世纪50年代后全球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出现臭氧层破坏、酸雨、土壤侵蚀、森林锐减、水污染等全球生态环境问题,直接导致了全球经济损失和人类生存环境的恶化,与此同时,世界环境保护热也随之兴起,保护地球、保护环境,已经成为当代人类的共同愿望。绿色被公认为评价环境质量的标准,人们崇尚绿色食品、绿色产品,因为它是环境无污染的象征。
从上世纪90年代逐步开始发展有机基础农业,到逐步形成有机产业链条,中国走过了近20年的历程。在这个过程中,出现了包括德隆系对新疆蕃茄产业进行整合的经典案例,有机产业在过去的20年中,得到了包括高端消费者、重点销售商和众多前端生产企业的重视,而国家也在一定程度上,对有机产业的发展予以了保护和支持,众多的区域政府将发展有机产业列为区域发展计划,同时由于中国有机产业的产品在目前主要市场在国外,成为国际主要的有机产品基地,而获得了VC的高度关注,正在成为资本努力介入的新兴行业。
整体来说,有机行业的发展,每个环节都有可圈可点之处。
上游:中国有着大量的有机生产农场,形成以京、沪周边、东北三省、山东、江西、浙江、江苏、广东、云南、新疆为主要核心区域的有机产业集群和而同时还有很多处于转化期的农场,随着资本的介入的加强,部分农场成为相对长久的有机生产基地,成为机遇;
中游:大量公司依靠前端产品,逐步形成面向消费者的成品和半成品,他们的努力,促使了消费者对有机的认识与认可,也促使了行业的发展。而其中占有相对优势的部分企业,已经获得资本的高度关注,在注入资本后,有对有机品类中某些特定产品进行垄断的趋势;
下游:在有机行业的终端建设中,目前存在着多类终端并举的格局,一种通过常规的规模超市卖场形成对广泛人群的影响和诱导,另一种通过自建销售专卖终端的形式,形成在区域中的销售布局,从而逐步稳定的把控区域人群,在面向终端进行建设的过程中,单店的盈利和多店的布局正在成为下游企业竞争的主要方面。
对于历史过程中,有机行业的发展可以做两点概括:
1、有机是朝阳产业,目前认同有机的人群数量还有限,但是随着安全意识的进一步增加,有机产品正在成为高端人群的高关注类别,对于有机行业来说,是一个在已经认同有机品类的人群中细分和维护忠实消费者的过程,也是一个对市场进行教育,以让更多的有能力有意识消费的人群进入到有机消费者的行列,这是一个扩大市场规模的过程;
2、目前的有机产品,还处于供不应求的状态,由于生产、物流、终端和消费者意识等多方面的限制,有机产品在现阶段还是属于高价格产品的类别,也正因为如此,有机企业的利润还较为充分。可以这么说,目前的有机行业,是一个还没有充分竞争的行业,是一个属于只要具有资源和拥有部分消费者,就能获取较高利润的行业,这对于很多产业来说,是不可想象的商机。有机食品作为安全级别最高的食品,发展空间和利润都是可观的。
发展:
有机行业的发展,必然保持着几类特征:
稀缺特征:中国作为具有影响力的国际有机产品供应基地,大部分的有机产品出口,能在国内的产品数量相对有限,而同时,由于前端资源的稀缺,有机产品在中国成为普及是不可能的,只能是成为少数高端人群的消费品,稀缺性体现了有机的价值;
消费者需要教育:很多的消费者不是已经知道了有机产品,懂得了有机产品对于自身的价值,而是对于有机的概念模糊甚至毫不知情,因此,如何让目标消费者知道有机,并认同有机,这是一个需要教育的过程。中国在对有机教育的过程里,目前没有专有的途径,仅仅是依靠少数终端企业的教育和具有国外经历的人员的意识带动,这个过程是原始和落后的。也正因为如此,中国众多的消费者,对于有机的理念,不能接受,这成为行业快速增长必须要解决的问题;
消费者垄断:由于不是所有的消费者都能消费有机产品,如何找到高端人群并垄断他们,形成他们对有机和有机企业的忠诚,这是至关重要的事情。在现阶段,各有机企业和终端机构都在努力的为找到自己稳定的高端消费者而圈地,从区域形成地理位置的实质圈地,到通过专项推广,形成目标消费者意识中的稳定概念都已经在展开,这时候,其实就是一个速度的竞争。有机行业是少数直接与高端消费者打交道的行业,而且是能形成稳定消费者的行业;掌握高端消费者,可以进行多种业务,这是行业发展的巨大空间;有机行业必须通过教育以扩大市场,但是通过网络则能实现对市场的最大覆盖,这是未来有机行业虚拟终端发展的必由之路;现阶段,通过建立与消费者接近的实体终端,建立与消费者的沟通和体验,是实现阶段拓展的方法和途径,这是在整个消费者没有被教育成功的前提下,展开教育消费者的一种途径,对于短期内有机行业的发展,是具有重要价值的。
二、园区建设的优势分析
1、劳动力优势
有机农业属典型的劳动密集型产业,而我园区周边农村具有丰富的劳动力资源优势;有机农业生产的多数环节与我国传统农业有相通之处,便于广大农民操作;同时,发展有机农业也可以缓解当地农村劳动力过剩问题,增强农产品在市场上的竞争力。此外,有机农业生产是个系统工程,通过发展有机农业可以把分散的小农经营纳入产业化的轨道,辐射周边地区的有机农业发展,使劳动力优势充分发挥出来,从而提高当地农民的收入。
2、资源优势
君晖园区地处鲁中泰沂山区与鲁北黄泛平原的叠交地带,为山地丘陵,是重要的林果产地,邹平水杏、礼参葡萄、长山山药、红芽香椿、金星山楂,久负盛名,远销四方。品种资源丰富,而多样的环境和资源更适合开展有机生产。并且由于地处山区,很少使用或不使用化肥和农药等,环境条件优越,是发展有机农业的适宜地区,又由于主栽品种未经过基因重组,生产中不存在基因工程问题。许多植物种类还处于野生半野生状态,以及许多野菜野果,通过野生采集可以很快转换为有机产品。此外,园区三面环山,具有天然隔离带,适于建设有机生产基地。当然,需要投入必要的资金和技术,以保障能够持续生产。
3、技术优势
园区地处山区,人均耕地面积少,当地人民通过长期实践,积累和创造了“精耕细作”、“用养结合,地力常新”、“农牧结合多种经营”等永续经营的经验和技术。这些技术对于发展有机农业很有价值。吸收几千来积累的传统农业精华,发展有机农业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此外,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生态农业得到迅速的发展和普遍的推广,全国已建立了数千个生态农业基地,积累了丰富的生态农业经验,创造了许多新的生态农业技术,其中大多数经验可以借鉴到我们园区用于有机农业生产中。
4、配套设施优势
园区内建有以色列引进的艾森贝克公司的的生态温室大棚13个,总占地面积7800m2;现代化连栋温室大棚1座,占地面积3600m2。温室内可实现全自动控制,配套设备有水暖加热系统、遮阳幕系统、微雾或水帘降温系统、CO2补充系统、补光系统及喷灌、滴灌和施肥系统、计算机综合控制系统、顶喷淋系统等,可提供理想的种植环境。
苗床/花架 移动式苗床
苗床边框为铝合金,支架部分的钢管和苗床网都采用热镀锌工艺,能在潮湿环境下长期使用。手动驱动,操作简单,移动方便。可向左、右移动3m,能使温室的使用面积达80%左右。
花架
花架是专门用于放置花盆的支撑物。使用时只需将花盆放置其上即可,为拆装式。花架材料全部为镀锌件,能在潮湿环境下长期使用。
播种机和播种生产线 半自动播种机 精量播种机,集打孔和播种一体,只需人工放置穴盘,便可自动完成一个穴盘的播种。设备简捷,控制可靠,操作方便。播种精度可达90%-95%(限使用优质种子)。
遮荫棚
除了可以提供苗木存放场所外,遮荫棚还有如下功能:防止了可能的阳光直射,起到降温作用;减少苗木在未木质化时移出温室所引起的冲击等作用。
灌溉、施肥系统 移动式喷灌机
性能特点:智能控制,一次可输入20个程序,即20项工作,每项工作都有其单独的进退速度、休息时间、重复工作次数、开停机时间、左右喷杆的选择等设置。
重力滴灌系统
无需配套电力和特殊水源,经济环保;并且可与施肥结合进行,节省了人力,降低劳动强度;灌溉时行间保持干燥,不影响其他农事作业; 相对畦灌,节水60%,节肥50%以上;能 有效降低温室内的湿度,提高地温,从而有效降低作物的发病率,节省农药投入并提高果蔬品质;利于作物根系发育,有效提高作物的抗逆性。
比例注肥器
注肥器安装在供水管道上,不用电驱动,以水压作动力,设备安装后,不需要看管,操作人员可自由地忙其他事情。不管水流的流量和压力发生什么变化,溶液的剂量总是严格的与进入设备的水量成比例。
补光/补气系统 补光系统
使用专用农用钠灯,其特点是:专业防潮设计,使用寿命长。发光效率高,光输出量比普通钠灯高10%。蓝光部分增加30%,使红、蓝光能量更趋平衡。
CO2补气系统
在现代化温室栽培中,特别是在寒冷的冬季,由于空间相对封闭,CO2变化很大,白天室内可降至150ppm,夜间则高达450-500ppm(植物正常光合作用的CO2浓度为300ppm)。国外近几年的研究表明,将CO2的浓度增加到400-1000ppm或更高,能有效提高作物的产量和品质。专用的CO2浓度检测设备,它可以检测并控制CO2的释放系统。还可以通过计算机控制系统实现对CO2浓度的精确控制。
加温系统 水暖加温系统
采用水暖加温,用于最寒冷气候的升温,以确保作物生长所需。
湿帘/风扇降温系统 湿帘
利用水的蒸发降温原理实现降温目的。特制的疏水湿帘能确保水均匀地淋湿整个降温湿帘墙,空气穿透湿帘介质时,与湿润介质表面的水气进行热交换,实现对空气的加湿与降温。通过湿帘进入温室的空气更加清新湿润,更适宜农作物生长。
轴流式通风机
内遮阳保温系统
夏季遮阳幕能反射掉部分阳光,并使阳光漫射进入温室,均匀照射植物,保护作物免遭强光灼伤,同时使温室温度下降4℃~6℃。冬季和夜间,该系统可以有效地阻止红外线外逸,减少地面的辐射热量流失,减少热能消耗,大大降低温室运行成本。遮阳保温系统还能阻止室内水汽无限制地外逸,有效保持空气湿度,减少灌溉用水,延长作物收获期,达到增加作物产量、提高作物品质效果。
外遮阳系统 主要作用是遮蔽过多的阳光,保证作物免遭强光灼伤,由于阻挡了大量光线的进入,有效减少了温室内部热量的积聚,从而拥有比内遮阳系统更好的降温效果。外遮阳系统还具有防雹保护作用。
三、园区建设的基本情况
1、粮食/牧草轮作区
占地300余亩的农作物,根据四季不同按照有机标准种植不同的农作物,牧草、绿肥、小麦、地瓜、胡萝卜、玉米、高粱、芝麻、绿豆等,每年每季形成不同的景观,不同的感受,不同的乐趣。
园区内引进优良的品种进行有机示范种植,包括饲喂营养价值极高的皇竹草、冬牧70黑麦草等,为园区内畜牧养殖提供充足的饲料。并试验性引进了雪莲果等稀特作物,为消费者提供丰富的农副产品。园区内作物种类丰富,并根据轮作换茬需要,适时种植苜蓿、三叶草等绿肥作物,用作培肥地力。
2、有机果树区
近300亩的采摘果园,种植杏、桃、油桃、葡萄、李、梨、石榴、柿、枣等果树的优良品种近30个,形成四季开花、全年结果的景象,方便游客采摘水果,享受“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的乐趣。
所有果树严格按照有机农产品生产标准进行种养,采取施用有机肥、种草覆地、果实套袋、树下养鸡等生态措施来管理果园。通过果园种草—树下养鸡—鸡食害虫—鸡粪还田的系列循环,达到了保持果园水土、减少农药施用、增强土壤肥力的良性生态循环,提高了果品质量,同时提供了大量优质放养鸡和鸡蛋。
3、设施农业区
生态棚内采用现代有机种植技术培育盆栽韭菜、小西瓜、小黄瓜、小番茄、甜瓜、以及葡萄、提子等瓜果的优良品种,并严格甄选花穗、果型,保证产出瓜果无论从外型还是品质都达到最优。游客可亲自进棚采摘绿色时鲜瓜果,感受亲手采摘的乐趣。
针对保护地蔬菜生产存在的重茬障碍日益严重、土壤的栽培环境逐年恶化,导致产量和品质低等严重影响蔬菜产业持续发展的问题,合理采用以下10种轮作模式:(1)番茄-黄瓜-番茄-黄瓜轮作。(2)番茄-叶菜-西葫芦-芹菜轮作。(3)茄子-芹菜-黄瓜-甘蓝轮作。(4)黄瓜-辣椒-叶菜轮作。(5)嫁接黄瓜-叶菜(2茬)-嫁接黄瓜轮作。(6)西瓜-番茄轮作。(7)叶菜-茄子-西葫芦轮作。(8)甜椒-芹菜轮作。(9)黄瓜-叶菜-番茄-叶菜轮作。(10)番茄-叶菜-西葫芦轮作。为了有效驱避害虫,在十字花科作物田间套种紫苏、神香草、胡椒、薄荷等4种芳香类蔬菜能够减少虫害、减少用药。蔬菜最好轮作生产技术,对于消费者的身体健康、土壤微生物良性循环农业的持续发展都有重大的现实和长远意义。
园区精心设计的奇瓜异果园——展示棚,温室大棚内的瓜果、菜蔬造型奇特、品种齐全、口味甘美、四季常绿,极具观赏性。还有青藤廊道、观赏鱼池精筑于中,增添了温室的情趣,使游人即饱眼福,开阔视野;又饱口福,品味时鲜。
展示棚内隔离出来的育苗室, 专业从事蔬菜工厂化育苗、蔬菜新品种引进培育及设施工程与蔬菜生产技术研发。设有蔬菜科研开发工程技术中心1个,并有完善的蔬菜种子贮存和检测实验室及配套仪器设备。育苗用的温室在缓冲空间设置鞋底消毒或进入温室的推车等工具消毒的消毒液池或消毒垫,进入温室的人或机械直接触及地面部分需消毒后方可进入第二扇门,非常重视防止病虫的人为传播和机械传播。
工厂化育苗是以不同规格的专用穴盘作容器,用草炭,蛭石等轻质无土材料作基质,采用精量播种(一穴一粒),覆土,浇水,一次成苗的现代化育苗技术。它具有以下优点:1.节约种子,节水节肥,生产成本低;2.便于集约化,科学化,规范化管理,和实现育苗工厂化,机械化与专业化;3.出苗整齐,苗龄短,生长健壮,病虫害少;4.基质通气性好,根系易于人为控制,有利于根系的发育;5.苗移植过程中不伤根,定植后成活率高,缓苗快;6.提高植株抗病性,土传病害明显下降,对瓜类枯萎病,茄果类青枯病的防治效果显著;7.增强抗逆性,由于根系发达,植株长势强,很少得病。
俗话说“苗壮半收成”。育苗是一项劳动强度大、费时、技术性强的工作。过去大部分采用传统的露地直播的方式或采用阳畦、改良阳畦和日光温室育苗。由于设备简陋和自然条件的影响,育苗苗龄长、质量差、大小不齐,而且成本高,还往往会因冻害或病虫害等自然灾害造成缺苗。再者传统的育苗技术只有靠经验,技术失误多,特别是单凭经验育苗很难掌握和推广。这些问题现代化工厂育苗都能有效解决。
本项目立足于现代有机农业发展,大力推进科技水平的提高,针对有机农业标准对蔬菜产品质量的要求,重点在保护地蔬菜生产方面进行大量的科技攻关工作,引进和推广了蔬菜新品种,扩大推广应用面积,培育蔬菜新品种。建立较完善的蔬菜周年育苗体系,提高年育苗能力。实现对茄子、彩椒(尖椒)、西瓜、黄瓜等育苗的工厂化,建立操作技术规程,达到了国内先进水平;不断提高产品和服务质量,扩大蔬菜种苗的销售区域。
四、发展有机农业的意义
有机产品指生产、加工、销售过程符合该标准的供人类消费、动物食用的产品;有机农业指遵照一定的农业生产原则,在生产中不采用基因工程获得的生物及其产物,不使用化学合成的农药、化肥、生长调节剂、饲料添加剂等物质;遵循自然规律和生态学原理,协调种植业和养殖业的平衡,采用一系列可持续发展的农业技术以维持持续稳定的农业生产体系的一种农业生产方式。有机农业关注的不仅是产品,而是整个生产体系的综合效益。它能把多种农业生产活动连接在一起,形成一个完整的生产体系,起到相互促进和协调发展的作用;能提高农业资源的利用率;能提高整个农业生产体系的稳定性;并能充分利用农村中的剩余劳动力。
6.有机农业新浪潮 篇六
柳传志、朱新礼、王健林、宁高宁、刘强东这些业界大佬们这两年都忙着进入一个领域——农业。准确地说,是“有机农业”。
在沃尔玛、家乐福这样的大卖场,专门出售“有机蔬菜”的柜台已经开始蔚然成风。而诸如“好宝有机庄园”、“沱沱工社”、“正谷”等网上销售有机蔬菜的企业,也正大量涌现。中国的有机食品消费市场,经过十余年时间培育,正迎来一轮爆发期。
巨大的市场
根据“中欧世贸项目”联合“中绿华夏有机食品认证中心”共同发布的报告显示:1999年之前为中国有机生产发展初期,产品几乎尽数都通过有机贸易商出口到日本、欧盟及北美等地;至2006年,中国国内有机食品市场的销售额便达到了56亿元人民币,是当时出口值的两倍;到了2010年,这一数字预估已经超过了100亿元,且预计未来几年将保持超过30%的年增长率。
当然,看中这一市场的并不止张同贵一个人,有众多的投资者都将目光投向了这一领域。汇源的朱新礼在北京郊区运作了一片有机区域;万达的王健林斥资数亿在延庆种小菜;联想的柳传志期冀买山、买地、买农场,打造一个全产业链的食品加工场;京东的刘强东,圈了几千亩地,种起了有机大米„„
但是,在这“热闹”的有机农业市场,一个显著的问题便是企业“多”而“小”,目前大多数企业都还停留在小打小闹的阶段,自有种植面积大多不过百亩,有规模的玩家极少。“农业好进,但不容易做。”很多人说。
要进入有机种植行业,首当其冲的问题便是如何拿到土地。
在中国,目前有机食品的主要消费市场还集中在一线城市,对于有机蔬菜类产品而言,由于受产品储存周期以及运输半径的限制,其种植生产也只能就近在城郊进行。
然而,一线城市的近郊土地资源本身相对稀缺,而且近郊蔬菜的生产一直被视为是“关乎民生、稳定菜价和供应”的大问题,因而面临着更多的关注和制约。
有机农业的瓶颈
7.我国农业标准化体系的建立与完善 篇七
1 我国实施农业标准化的意义
1.1 实施农业标准化是提高农产品竞争力的需要
经济全球化的趋势已经不可逆转, 在这一前提下我国农业产品要想在市场上站住脚, 实现自由流通就必须实施标准化管理。标准化工作可以将农产品的技术经验、科研成果进行整合, 将其贯穿于农产品的生产、加工、贮存、销售等全过程, 例如种子、农药、化肥的选用, 农药和化肥的施用量的限定, 产品包装标识的规定等, 从而使我国农产品在质量和食品安全等方面能够满足国际标准或别国标准的要求, 突破技术壁垒, 进入国际市场, 增强盈利能力;还要在技术上和管理上缩短我国农产品与国际上的差距, 通过逐步提升农产品的竞争力而在国际市场打造品牌效应, 这是我国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必经之路。
1.2 实施农业标准化是加快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需要
传统上, 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 并得以推广需要很长的时间, 通过实行标准化, 可将科技成果与先进的生产经验有机结合起来, 利用标准化的流程使这一过程得以简化和规范化, 促进科技成果在农业生产中的快速普及和推广, 同时也有助于提高农业生产者的素质。农业标准化集技术、管理、生产于一体, 因此以农业生产为核心制定的配套标准有助于农业在选种、播种、灌溉、施肥、机械作业等过程完全的统一化管理, 因此更适合农业产业的规模化经营, 由于标准化经营具有很强的兼容性和通用性, 因此当出现一种已经被证实了的高新农业技术时, 即可在短时间内快速转化为生产力。
1.3 实施农业标准化是农业产业化的现实需要
农业产业化是我国农业现代化发展的必然趋势, 也是我国农业经济得以全面发展的重要前提, 而农业标准化的主要目标是根据市场需求生产高品质、高科技含量的农产品, 使农产品在生产、加工、存储、销售的各个环节均按照既定的标准进行, 有利于规模化的生产经营, 这在很大程度上推动了农业产业化的发展, 而农业要想真正实现产业化, 就必须具备优质的生产、系列化的规格、标准的包装等, 而这些正是标准化工作的内容, 可见, 农业标准化的实施是农业产业化发展的需要。在当前我国农业家庭联产承包制度下, 如何将农产品的生产在各方面达到高度的统一, 使农业生产像工业生产那样真正实现产业化, 是需要重点考虑的问题。
2 建立和完善我国农业标准化体系的建议
2.1 建立健全农业标准化体系要紧紧围绕农业产业化和市场的需要
农业标准化的实施要与发展农业产业化紧密联系起来, 并且标准体系的建立与完善要与农产品市场需求和发展趋势相适应, 充分发挥市场的导向性作用, 农业标准化工作要与政府的产业发展规划相一致, 因此在制定标准时要考虑周全, 将标准化工作合理规划, 将工作重点放在当地农业的特色产业和主导产品上, 做到重点突出, 实现资源最优化配置。为了加快农业产业化的步伐, 要将农业标准化工作渗透到农业产业化的全过程中, 以标准化来指导农业生产、加工、储存和销售, 针对当前我国农业生产规模小、分布面积广、标准化不易实施的特点, 应当组建农户——企业——市场的流通机制, 其中企业作为农业产业化中最重要的一环, 应根据市场情况建立企业的标准化体系, 用以指导农户的生产实践, 在源头上保证农产品质量符合市场的要求。
2.2 建立和完善农业标准化体系要积极采用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
国际标准就是国际标准化组织 (ISO) 所指定和颁布的标准、经ISO认定的其他国际组织指定的标准以及其他国际组织指定的, 得到国际上普遍认可的标准, 因此国际标准能满足大多数国际经济活动的要求。在国际市场上, 除了国际标准外, 一些发达国家作为农产品进口国也制定了本国的标准, 在进口农产品时以本国标准作为门坎, 一旦不符合标准的要求就拒绝进口。在我国加入世贸组织的最早几年里, 由于不符合外国标准而被拒的案例非常常见, 给国家和人民带来了较大的损失。因此, 在建立和完善农业标准化体系时, 应当积极采用国际标准和国外的先进标准, 并加大研究力度, 使我国的标准化体系逐步与世界接轨, 促进我国农业走向世界。
2.3 建立并完善农产品技术、质量等标准, 健全质量认证体系
首先, 要完善农产品技术标准体系。农产品的技术标准贯穿了农产品从生产到销售的全过程, 是使农产品增产、保质的重要依据, 实际工作中, 在国家层面应当借鉴国际先进技术经验, 并总结我国农业生产积累的经验, 制定出通用性标准;而各地和各企业应当根据通用性标准的要求制定出适合本地、本企业的专用型标准和生产操作规程, 体现因地制宜的特点。其次, 要加强质量监督体系建设。按照“择优选用、业务委托、合理布局、协调规范”的原则, 在全国范围内建设农产品质量监测机构, 加大对质量检测机构人员和硬件设备的投入, 不断完善检测手段, 提高检测能力。最后, 不断健全质量认证体系。可以采用国际质量认证的通行做法, 也可通过借鉴和改进, 建立有我国特殊的质量认证体系, 不断改进农产品质量检查和认证的程序以及工作办法, 提高质量认证的科学性和权威性, 积极参与国际认证, 从而提高我国农产品质量认证的水平, 为农产品外贸创造积极条件。
结语
综上所述, 建立和完善我国农业标准化体系, 应当以国内国际市场为导向, 充分学习和借鉴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 不断提高我国农业生产技术和农产品质量, 使农业生产达到产业化的要求, 同时通过建立健全质量、技术标准体系和质量认证体系, 使我国农产品在国际市场上能够突破贸易壁垒, 促进我国农业经济又快又好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安瑞英.我国农业标准化体系建设[J].福建财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05 (02) :4-6.
8.我国有机农业国家标准 篇八
【关键词】农业机械化;发展模式;启示
农业机械化是指运用先进适用的农业机械装备农业,目的在于改善农业生产经营条件,不断提高农业的生产技术水平和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农业机械化是农业现代化的主要标志。推进农业机械化是促进农民增收的有效途径;农业机械在农业生产中的广泛运用,有利于提高农业效益。
一个国家采取什么方式实现农业机械化,是由其客观的资源条件和历史背景决定的。美国人均耕地多,走的是大规模机械化的模式;欧洲土地规模适中,走的是中等规模集约机械化的模式;日本走的是小规模精细机械化的模式。下文对3种方式分别如下阐述。
1.发达国家农业机械化发展模式
1.1大规模机械化模式
美国是农业机械化程度最高的国家之一。地多人少和丰富的自然资源,加上美国政府对农业一直采取支持和保护政策,使农业成为具有竞争力的产业。美国是世界最大的农产品出口国,其主要农产品如小麦、玉米、大豆、棉花、肉类等产品产量都居世界第1位。目前,农场的各个环节,已全面进入机械化、自动化、社会化的阶段。与此同时,美国农机的生产、科研部门正在研究推广把高尖技术应用到拖拉机等农机具上,实现拖拉机等农机的无人驾驶、自动操作、自动监控等,使各种农业机械能更准确、迅速地实施各类作业,农业出现了向精准方向发展的趋势。
1.2中等规模集约机械化模式
以荷兰为例,荷兰从国土面积和人口来看是一个小国,但却是一个农业大国,更是园艺产业的强国。荷兰耕地不足,促使其比任何国家都更重视提高劳动生产率。因此,大多数农业企业都采用集约化、规模化的生产方式。荷兰的出口农产品主要是园艺和畜牧产品,从1989年起,其农业净出口保持在世界第2的地位,仅次于美国。这主要是因为荷兰在农业领域推行集约机械化的道路。
1.3小规模精细机械化模式
日本属典型的人多地少国家,农业规模虽小,但机械化程度很高。由于人多地少,日本十分重视集约化生产和机械化耕作,积极开展品种引进和改良,大力发展堆肥和高效农药,科学防治病虫害。目前,日本有90%以上农业作业实现了机械化,水稻栽插和收获的机械化分别达到98%和99%。日本有着健全的农业科研推广体系,完善的社会化服务。
2.国外农业机械化的发展模式对我国发展的启示
2.1必须紧密结合国情,坚持服务“三农”的根本宗旨
我国推进农业机械化,必须处理好农业机械大规模生产与家庭联产承包经营之间的关系。在这方面,农机跨区作业开辟了一条小规模农业使用大型农业机械进行规模化、集约化和现代化生产的现实道路。要走中国特色农业机械化发展道路,就必须把农民作为主体,同时发挥政府的扶持、引导作用,想方设法解决农民“买得起、用得好、有效益”的问题。
2.2坚持“因地制宜、经济有效、保障安全、保护环境”的原则
我国地域广阔,农业生产条件各异,因此我国的农业机械化必须坚持因地制宜的原则。要找准制约农业机械化发展的薄弱环节,集中人力、物力、财力,在重点地区、重点作物和重点环节的机械化发展上进行突破,以点带面,稳步推进。东部地区应将农业机械化生产范围拓展到外向型农业、城郊型农业和观光农业,率先基本实现农业机械化;中部粮食主产区,应重点为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做大做强粮食产业提供农业机械化支持;西部经济欠发达地区,应因地制宜地发展特色农产品机械化、草原建设和草场改良机械化,提高粮食生产机械化水平。
2.3坚持“技术创新、完善法制、推进社会化服务”的道路
9.有机茶国家标准 篇九
有机茶尚未有特定的国家产品标准,它只是在各企业采用的常规茶标准(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地方标准、企业标准)的基础上,进一步规定了要开展有机茶种植和加工,生产有机茶所必须遵守的规定和产品指标。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于1999年制定了有机茶颁证标准,通过专家审定后于1999年9月份发布,并据此开展有机茶颁证工作。
有机茶标准的要点:
1、向茶叶行业引入国际有机农业运动联合会(IFOAM)关于有机食品生产和加工的基本准则。标准依据IFOAM有机食品生产和加工基本标准,参考欧盟等国以及我国有机食品标准和绿色食品标准(AA级),结合茶叶特别是我国茶叶行业的实际而制定,使我国有机茶的生产与开发有一个基本的依据。
2、规定有机茶生产的生态环境、品种选择、土壤管理、病虫草害治理以及茶叶加工、包装、贮藏、运输和销售过程中所应遵循的原则和技术要求。
3、规定有机茶的产品标准,特别是产品的卫生指标要有较高的要求。
4、规定有机茶认证机构必须具备的条件和开展有机茶认证过程必须遵循的程序。
有机茶是一种按照有机农业的方法进行生产加工的茶叶。在其生产过程中,完全不施用任何人工合成的化肥、农药、植物生长调节剂、化学食品添加剂等物质生产,并符合国际有机农业运动联合会(LFOAM)标准,经有机(天然)食品颁证组织发给证书。
有机茶叶是一种无污染、纯天然的茶叶。有机茶也是我国第一个颁证出口的有机食品。有机茶很多,消费者在购买绿色有机茶时,可向经销商索要验证绿色有机茶认证机构颁发的《有机茶原料生产证书》《有机茶加工证书》《有机茶交易证明》三个证书,如果这三个证书没有或不全,即可证明经销商销售的绿色有机茶是假的。
10.有机农业种植冬季灭虫技术 篇十
有机农业种植冬季灭虫技术
冬季,害虫处于冬眠期,不食不动,其生活周期中最为薄弱的一个环节对于有机农业种植来说,是最好的灭虫季节,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具体技术如下:
清洁有机农业田园
有些害虫常常潜伏在寄主植物的根茬、残株、枯枝、落叶、落果等残余物中越冬,作物收获后及时收集这些残余物烧毁、沤肥或深埋,往往可以消灭大量越冬害虫。
有机农业的冬耕冬灌
冬耕冬灌既是农业增产的重要措施,也是消灭越冬害虫的有效方法。冬季通过深耕,可以改变害虫原来的生活环境,使土壤深层的害虫被翻至地表而干死、冻死或被天敌啄食,使深埋地下的害虫不能正常羽化出土而被闷死,从而减少越冬虫源;耕后接着进行冬灌,不仅可以沉实、风化土壤,而且还能冻死一部分越冬害虫。据调查,冬耕先耙,能耙死76~85.6%的棉铃虫蛹,冬耕后蛹被埋入土壤深层,可使成活率降低86.4%~92.5%;冬灌比未冬灌的棉田,棉铃虫越冬蛹减少43.5~72.3%。
铲除有机农业田地杂草
有些害虫在作物收获后,常常转移到田间及周围杂草上越冬,而到早春,这些杂草又往往成为越冬害虫繁殖为害的“庇护所”和野生寄主;有关专家曾在棉田周围的杂草上作过调查,每平方米竟有越冬地老虎8~15头,棉红蜘蛛在早春杂草寄主上,百株虫(卵)量高达1194头。因此,冬春结合积肥造肥,铲除田内外杂草,或者在早春对杂草进行喷药处理,是防治越冬害虫的有效措施。
处理有机农业田地寄主
11.我国有机农业国家标准 篇十一
在张来武看来,内地农业现代化与欧美发达国家有大概20年的差距,主要体现在内地农业现代化的科技水平、金融能力、信息化水平、管理水平四个方面。他表示,上述四个问题导致了内地农业发展水平较低、农民收入不高、资源浪费严重等多个问题,但同时上述四个问题也是解决内地农业问题的抓手,是把内地从传统农业带向现代农业的切入点。
在张来武看来,在从传统农业到现代农业的转变过程中,科技水平、金融能力、信息化水平和管理水平缺一不可,但金融能力是非常关键的一点。他解释道,“因为来自社会的风险投资,可以为传统农业引入现代农业的管理方式、科技能力和信息化水平,把传统农业做到农业工业,做成品牌农业,进而形成高附加值的农业产业,把农民变成职业农民,实现农民的职业化转变。”
张来武认为,现代农业产业的特点与科技产业类似,其主要属性就是存在“风险期”,现代农业产品只有在经历了风险期之后才会进入规模产业期。而中国农业与发达国家农业的最重要的差别就是缺乏社会资本的进入,缺乏资本对处于“风险期”农业产品的帮助,而传统银行往往只专注于成熟的投资项目。
“也正因此,科技部希望通过主板农业创业大赛,来吸引社会资本关注农业创业,希望把科技金融的力量引入农业,通过农业创业大赛,吸引投资机构和社会资本,推动内地现代农业产业化的发展。”张来武表示,也只有为现代农业产业营造了一个成熟的风险投资环境,内地现代农业才会更快的走上正轨。
而对于一些内地科技公司进入农业领域,张来武则表示非常认可,他认为这可以成为内地农业实现全面现代化的重要推手。
张来武表示,我们注意到,国外和内地的一些科技公司都开始逐步进入农业领域,这是非常值得令人高兴的事情。因为,科技公司涉足农业虽然是进入了一个新的领域,但科技公司是一个产业的创新主体,具有对一个产业发展的创新能力和领悟能力,具有广泛的创新能力。而现代农业,恰恰是当前内地市场最有前途和市场最广阔的创新市场,需要像科技公司这样的新型创新主体。而选择在农业领域创新,也恰恰反应除了这些科技公司的聪明和智慧。
【我国有机农业国家标准】推荐阅读:
我国有机食品产业发展存在三大障碍08-23
我国农业发展方向11-06
我国农业农村发展存三个担忧08-10
我国发展生态农业的重要意义06-28
我国农业科技水平的不断提高08-07
论当前我国农业农村的发展形势10-17
我国农业机械化现状及发展趋势06-28
我国农业保险制度建立与完善机制研究10-30
我国目前农业生产环境存在的问题及对策10-19
我国农业机械能耗现状及节能减排技术研究08-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