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便利店的现状与发展对策(共11篇)(共11篇)
1.中国便利店的现状与发展对策 篇一
开题报告
题目:中国电子政务的现状与发展对策
一、选题的目的和意义
电子政务的概念起源于美国,由英文E-government 翻译而来,现已为世界各国所采用。它是指政府部门运用先进的信息技术来实现政府管理的信息化和自动化,以实现政务工作的高效、公开和准确。通俗地说,就是利用信息技术,特别是网络技术进行行政管理。作为一种面向政府机关内部、其他政府机构、企业和社会公众的基于互联网技术的信息处理系统,它主要通过机关内部处理流程模拟、协作、信息发布以及受理各类申请、投诉、建议、要求来实现,既有信息的发布与接收,也有交互式的处理。在我国,电子政务的概念逐步深入人心。从20世纪80年代就开始的电子政务建设到今天已经取得了初步的成效,许多地方政府部门基本上都建立了相应的配套设施。在有了这些基础之后,我国的电子政务建设开始进入一个非常关键的时期,即从基础建设到全面应用的深刻变革时期。特别是党的十六大将加强电子政务作为一项基本国策写入新的五年规划,电子政务在推进政府管理创新方面将起到革命性的作用。如何更深刻地理解和认识电子政务的目的、作用,如何更科学合理地开展和发展这项工作,正成为政府领导人、电子政务建设管理者、IT业界人士乃至社会公众日益关心的问题,它迫切要求我们从理论和实践上积极探索、总结经验。
在我国,大力推进和发展电子政务有其社会和时代背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要求政府行政与时俱进。“十六大”报告指出:“信息化是我国加快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必然选择。”政府作为国家组成和信息流的“中心节点”,在社会信息化过程中起着责无旁贷而又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电子政务是国民经济信息化的先决条件。WTO要求政府转变职能。加入WTO 后最大的冲击不是对产业,而是对政府管理体制和管理方式的冲击。农村经济时代,政府是“守夜人”;工业经济时代,政府积极干预经济建设;今天的知识经济、服务经济时代,要求我们的政府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服务,创造环境。电子政务能使现代政府的服务功能以开放式、交互式、“一网式”、“一表式”、自律式的管理加以体现并得以实现。推进电子政务是引导政务电子化健康发展的客观要求。电子政务的建设和发
展中蕴含着巨大市场和商机,这是推动我国经济增长的重要切入点之一。
二、研究的重点内容
中国电子政务经历了20多年的发展,取得了一定成绩,各级政府普遍实现了政府上网,电子政务建设全面启动,政府办事效率和公共服务质量大幅度提高,政府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水平逐步提升,政府行为进一步规范。明确建设原则及策略、完善安全保障体系和法律法规、统一标准、解决行政体制障碍、提高公务员队伍素质等都是我国这些年推行电子政务建设上取得的宝贵经验。然而,从总体来看,我国电子政务建设仍处于摸索阶段。中国电子政务的发展在经历了全面“热启动”之后,也暴露出不少问题。总的来说,重形式轻内容;重内部轻外部;重电子轻政务;重局部轻整体;重资本轻知本。具体来讲:相关政策法规不完善、缺乏统一的法律和技术标准、政务信息安全问题突出,安全保障和培训机制不健全;政府网站管理不到位以及电子政务市场操作不规范,各自为政、重复建设;数字鸿沟普遍存在;外部环境欠完善等。而究其原因,中国电子政务发展存在着诸多制约因素中,最关键的是社会信息化差距、技术瓶颈以及电子政务建设与行政体制改革的脱节,我国电子政务建设道路依然任重道远。因此,本文对我国电子政务的现状与发展进行研究。
三、进度计划
10月20日-10月30日
分析题目,查阅资料,学习与毕业论文相关的知识,作好前期准备工作。11月1日-11月16日
划分电子政务研究模块,进行方案论证,编制软件。
11月16日-11月30日
撰写毕业论文并征求导师意见,修改毕业论文,进行毕业论文的评议。
指导教师:
年日
四、指导教师意见月
2.中国便利店的现状与发展对策 篇二
一、国外加油站便利店的繁盛与发展
从欧美等发达国家看,由于市场竞争激烈,成品油销售下滑、加油站数量减少,但加油站经营范围却大幅拓宽。在国外的很多国家,加油站已经不仅仅是给汽车加油的地方,而是综合了加油、洗车、修车、餐饮娱乐、便利店等非油品经营的服务项目。目前,欧洲80%以上的加油站开设了便利店业务,非油品销售通常占到总销售收入的30%-40%,利润占总利润40%-50%,有便利店的油站销量已经占总销量的60%-80%,毛利也已达到油品毛利的50%左右,而且比例还在进一步上升[1]。早在2002年,B P在美国、英国、澳大利亚的零售总利润中,非油品业务所占的比例已分别达到36%、40%和48%[2]。
当然,国外加油站便利店的发展有其特殊原因,除汽车普及外,某些特殊法规也促进了加油站便利店的发展。近几年来,竞争又进入了一个由百货零售巨头和成品油生产企业携手经营加油站的新时期,加油站的油品仍然由石油公司供应,便利店经营的商品由百货批发商负责提供。在欧美发达国家,大型超市附属加油站凭借比其他传统加油站低50%的运作成本,对传统的石油公司品牌加油站构成了巨大挑战。随着大型超市加油站的兴起与繁荣,油品已经褪去其神秘的光环并成为一种普通商品,成品油零售业与传统商业逐步融合,形成新的“便利型零售业”,这已成为行业发展的必然趋势。
二、我国加油站便利店经营仍处起步阶段
我国的加油站便利店业务是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发展的。一直以来,由于油品销售一直是加油站的主要业务,是利润的主要来源,非油品销售作为附加业务,没有引起重视,所以加油站便利店的发展很缓慢。目前,加油站便利店在中国加油站发展史上还是一种新事物,还不完善、不成熟,需要经过一段时间的发展和完善。因此国内加油站便利店尚处于起步阶段。已上轨道的加油站便利店除了零售食品、百货以外,也开始向出售IP电话卡、微波加热、报刊订阅、彩票销售、航空订票、洗车、旅游导航等方面拓展。我国成品油市场全面对外开放后,面对来自国外石油巨头的挑战和冲击,市场竞争将更加激烈,加油站获利空间将被大大压缩,油品销售本身逐渐步入微利时代已不可避免。石油销售企业的经营者也看到了这一点,并已着手拓展加油站服务功能,力图改变目前加油站服务单一的状态。
三、我国加油站便利店发展缓慢的影响因素
1. 现存的管理体制及管理方式的局限
由于现存的管理体制及管理方式,国内的非油品服务长期受到制约,特别是有关部门对开设加油站便利店具有一定的束缚。比如在加油站开设便利店,涉及工商、税务、公安、消防、质量监督、卫生防疫等多个部门,接受多方面的监督、管理和检查。通常,一个加油站要有七八个证照,要被七八个部门归口管理,各机构条块分割,各行各法,加油站增设其他服务项目,审批很难。
2. 收入水平较低的影响
便利店本身需要人均GDP达到3000美元以后才能快速发展。但是,相比美国的收入水平,北京、上海、广州的人均G D P才刚刚跨过这条线没多久,因而目前整体便利店业态发展还在起步阶段,我国其他地区的便利店的发展就更加缓慢。
3. 生活消费习惯不同
近年来我国也在不断尝试“加油站+便利店”的发展模式,总体情况不是很好,但广东发展很好,因为广东夜生活时间长,依托加油站24小时营业的特性,开在加油站的便利店的生意就比较好。而在北方的大城市,商业网点多,购买习惯也不同,人们更愿去卖场购物,于是加油站便利店就成了“城市商业的孤岛”。
4. 加油站管理体制造成“入店率”低
国内加油站的管理体制与国外有着根本不同。比如,美国的加油站大部分都是自助加油,司机加完油后一定要到加油站内的便利店柜台付钱或刷卡。这就决定了国外加油站便利店的“入店率”这一技术指标很高。而国内则有很多工人在外面守候着收钱,司机根本不需要下车就可以完成加油过程,从而导致这些加油站便利店的“入店率”最低可以达到零。
5. 司机群体结构的影响
在发达国家,汽车是一种生活必需品,居民平时去便利店购物,都是开车出去。而在中国,长途汽车中以卡车和货车司机占多数,这些司机消费能力弱,没有在加油站消费、休闲的能力和时间。随着私家车的迅速增加,司机群体的结构已发生了重要的变化,私家车主成为加油站的重要客源,对私家车主而言,他们的消费能力和自主性都很强,将成为加油站非油品服务的主要对象。但在中国的大部分城市私人汽车占整个汽车总量的比例过小,而且基于有车一族的很多需求还都没有产生。
6. 便利店规模小,商品种类不合理
目前绝大多数加油站仅仅具有便利店的一些服务功能,如矿泉水、方便面、饼干和毛巾等小商品的买卖,不成规模。也有的便利店的商品和超市的一样,种类很多,但是没有考虑消费者的购买意向,致使很多商品放在货架上却没有人买,使便利店的运营发生困难。当然在国内,加油站便利店仅仅依靠司机的消费远远达不到盈利的能力,而更多的是要通过专业化经营为社会居民提供服务,只有这样才能形成真正的卖点,才能为加油站带来丰厚的利润。
四、我国加油站便利店的发展前景
尽管调研显示我国加油站中的便利店模式还在起步阶段,但中油BP便利店的成功给国内成品油零售企业带来了不小的震动。中油BP由中国石油与英国石油全球两大石油巨子联手在广东构建成品油零售网络,其中最大的特色和亮点就是非油业务。中油BP的计划是着力培育便利店在加油站的盈利能力。在国内,中油BP公司在开展便利店、汽车美容、彩票销售、地磅等方面已经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并取得丰硕的成绩和可观的利润。从2002年起,中油B P的加油站便利店的业务发展很快,2003年比2002年的非油业务增加了100%,2003年到2004年仍以30%的速度高速增长,短短5年,中油B P便利店收入增长13倍。2006年中油B P便利店营业收入已经达到2.5亿元,毛利润达到1.56亿元。中油BP以便利店为基础的非油品经营,创造了“三个最”:中国最大的中外合资加油站便利店营销网络、华南最大的便利店连锁网络、中国最大的福利彩票连锁网络[3]。总之,BP这几年一直在主动把中国“提供油品服务的加油站”向“有油品业务的便利店”过渡。
中油BP加油站便利店经营的成功告诉我们,我国的加油站便利店是有很大的发展潜力和成长空间的,而且在目前的条件下,也是可以成功的,主要是从观念进行改变,根据不同地域的消费习惯和不同的地理位置选择自己的市场定位,树立零售业的服务态度,注重细节管理,从市场细分的角度出发,研究目标客户的需求,不断地挖掘顾客的需求,从多角度、全方位的满足顾客。只要把握住市场需求,相信我国的加油站便利店是可以得到很快的发展的。随着成品油市场的更加放开,便利店在加油站经营中所处的地位将会越来越高,这不仅是加油站发展史和私有车辆增加的要求,而且是人们经营理念、消费观点的转变的必然要求,更是加油站逐渐进入平常人的日常生活的必然要求。
参考文献
[1]田生军,钟玉.对中国加油站便利店建设的再思考[J].中国科技信息,2005,(5):51.
[2]“加油站+便利店”的经营模式能走多远[EB/OL].加油站服务网http://www.jyz.com.cn/Article/yzbl/bldzs/200610/61635.html,2006-10-30.
3.中国便利店的现状与发展对策 篇三
关键词:中南关系;种族主;发展现状;解决对策
中图分类号:D8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32-0033-02
在17世纪欧洲殖民者入侵南非之前,桑人、科伊人、班图人一直是这块土地的主人,他们过着原始的游牧生活。随着好望角的发现及开普殖民地的建立,资本主义迅速扩张,南非先后经历了荷兰及英国的殖民统治时期。英国人通过布尔战争后来居上,获得了南非的统治权,建立了南非联邦,随后开始在南非进行了长达80年的种族主义统治阶段。从此,南非进入了最黑暗的历史时期。南非土著人民进行了波澜壮阔的反抗运动,最终于1994年5月10日将种族主义制度彻底扫入了历史的垃圾桶,建立了由曼德拉领导的民主新南非。因此,对中南关系的梳理有利于准确把握中南关系的现状及历史发展趋势,并对当今中南关系中出现的问题给出合理有效的解决对策。
一、中国与南非关系历史回顾
以史为鉴,借古喻今。中国和南非,一个是发展中的大国,一个是非洲的强国,作为发展中国家的佼佼者,双方建立积极友好的外交关系,必将大力推动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的建立。中国和南非虽然相距遥远,但两国相互联系的历史却源远流长。根据南非的历史发展时期,把中南关系的历史发展划分为三个阶段。
(一)南非联邦成立之前的中南关系
最早能够证明中国与南非有联系的是考古学家在南非的圣约翰斯港和姆西卡巴发现的约15-16世纪初中国的青花瓷片。中国直接与南非发生联系是在17世纪中叶南非成为荷兰殖民地时期。这一时期中国与南非联系主要方式是向南非输入华工。当时,荷兰东印度公司开普殖民地的司令官称“华人天生能够吃苦耐劳,掌握有用技能,他们一个人抵得上当地‘又懒又笨的50个农夫”。随后,18世纪60年代末南非金矿的发现,需要大量的劳动力进行开采,这一时期先后有6万名华工来到南非,在今天的约翰内斯堡周围的矿区从事“非技术性劳动”。
(二)种族隔离时期的中南关系
1910年南非联邦的成立,南非开始了长达八十多年的种族主义统治。在这一时期,中国作为支持南非反种族主义的国家,一直坚定不移地支持南非的反种族主义事业。新中国成立后,中国政府和人民始终同情并坚定支持南非人民争取种族平等的斗争。1955年在印度尼西亚万隆召开的亚非会议上,中国与其他西亚国家一道谴责南非白人当局的种族主义政策,周恩来总理指出:“这种行为不仅是对人权的粗暴侵犯,而且是对公认的基本价值原则和人类尊严的否定”。在南非种族隔离时期,中国积极响应国际社会的号召,不与南非种族主义政权发生任何关系。
(三)新南非诞生后的中南关系
1994年4月,南非举行了有史以来第一次国内所有种族参加的大选,诞生了民主新南非。在南非解除和台湾当局建立的关系后我们同南非在1998年建立了正式的大使级外交关系。从此,中南关系在全面建交的基础上,向着更加全面、积极、多元的外交关系迈进。“半个多世纪以来,中非人民同命运,共患难,双方在反对帝国主义、殖民主义、霸权主义和种族主义,维护发展中国家权益,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的共同斗争中,结下了深厚的友谊,成为‘全天候的朋友。”
二、中国与南非关系发展现状
(一)双边政治关系发展方面
自中国与南非关系建交以来,中国大陆前往南非经商务工人员与定居人数成大幅度增长势头,中南在政治领域取得了飞速的进步。总体上,建交以后中南两国的政治关系朝平稳、友好、积极方面发展。但面临的问题也不容忽视。
1.舆论压力
看到中国在南非的经济和外交影响力不断加深,西方国家抛出了“新殖民主义”、“中国威胁论”、“仅仅是为了开发非洲丰厚的自然资源”、“忽视人权以及环境标准”等各种言论的攻击。面对这些舆论压力,中国与南非两国政府不为他人的观点混淆视听,积极的开展经贸往来,以经济发展稳固双方的政治关系。
2.台湾问题
台湾问题是中南政治关系难点所在。早在19世纪70年代,南非与台湾政治上共同受到联合国的孤立,经济上资源与技术具有很大互补性,于是双方建立了早期的联系。民主新南非建立后,曼德拉在“一个中国”思想的指导下与中国建立了外交关系。但台湾不仅没有放松在南非的工作,反而加紧与非国大等黑人政治组织发展关系,保持与南非当局密切往来,因此,在中国与南非的政治关系上,面对难以揣摩的新情况,需要中国政府用智慧制定有针对性的政策措施。
(二)双边经贸关系发展方面
中国与南非基于资源互补进行经济合作,双方联手成为互惠双方的明智之举。南非著名经济学家迈克尔·舒斯勒发表的研究报告中称,2012年中国已成为南非的第一大贸易伙伴,中国也成为南非最大的进口国。但是,目前双方经贸关系方面也寻在不和谐的音符。
1.双边贸易不平衡
第一,中南两国的国际贸易收支不平衡。南非对中国的贸易大部分情况下处于逆差,这一点对于希望长期维护两国经贸关系来讲,必将埋下两国经贸关系破裂的隐患。据南非国税局统计,南非对中国出口81.4亿美元,增长40.3%;自中国进口115.4亿美元,增长35.8%,南非逆差34.0亿美元,增长26.1%。
第二,中国与南非的贸易结构不平衡。中国向南非出口轻工业产品为主,南非主要向中国出口的是矿产品。2010年南非对中国的矿产品出口额为57.9亿美元,占南非对中国出口总额的71.2%。南非从中国进口的产品主要有机电产品、纺织品,2010年合计向中国进口72.7亿美元,占南非自中国进口总额的63.0%。
2.贸易摩擦时有发生
第一,南非出于保护本国公司与商人的利益,掀起了反倾销的浪潮。南非先后提出针对中国发起的反倾销立案调查就有四十多起,并且到目前为止,中国公司成功反对反倾销调查的仅有一例。反倾销的领域涉及轻工、纺织等各领域,其中许多产品被征收高额反倾销税,迫使中国的很多企业退出南非市场。在大多数案件中,我国企业并不积极应诉,使得南非对我国产品反倾销调查立案率百分之百,严重阻碍了我国商品对南非的出口。
第二,南非实行了严格的技术性贸易壁垒。南非政府制定了苛刻的动物卫生以及植物检验检疫合格标准,并进一步要求中国出口企业建立产品可追溯质量体系。由于中国机电产品售后服务明显不如发达国家,加上这些国家机电产品质量高地观念根深蒂固,中国机电产品出口还面临激烈的市场竞争,拓展市场比较艰难。
(三)双边文化交流方面
1.移民热潮
中华民族是勤奋的民族,务工人员到了南非之后勤奋能干。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务工人员在这里落户安家。他们将中华民族优秀勤劳的品质以及民族的风俗习惯带到了南非。
2.社团林立
在南非的华侨成立了同乡会等许多民间社团,现南非的华人社团大约有五十多个,涉及经济、政治、文化、娱乐多个方面。这些社团开设了中文网页对两国的文化交流起到了桥梁与纽带的作用。另外,两国使馆都注册了网页,供了解双方国家使用。
3.民间交流频繁
在民间文化艺术交流方面,双方建立了“中非友好发展论坛”、“中非文化艺术交流中心”。另外,中国还在南非举办杂技演出、中国歌舞演出、中国传统书画艺术展。南非在我国举办了绘画作品展、南非食品节、南非珠宝工艺品展。
三、中南关系问题的解决对策
大国之间外交实质在于两国之间的利益。因此,解决两国关系的突破口是解决两国之间的经济问题。以下对两国经济关系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思考,并对中南两国各提出一些有建设性的意见。
(一)针对双边贸易不平衡的建议
目前,南非为消除对华贸易逆差主要采取两种方式应对,一是扩大出口,扩大南非优势产品的出口量、拓宽出口产品种类,同时提高初级产品的加工程度,提高出口产品的附加值。二是利用反倾销等手段,对中国出口南非的优势产品加以限制。但是,通过限制进口的方式解决对华贸易逆差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原因之一在于南非发起反倾销产品的进口额在南非从中国进口总额中的比例很小,发起反倾销多半只具象征意义,难以从根本上解决逆差问题;原因之二是中国产品物美价廉,很受当地消费者欢迎,南非政府限制中国产品进口的举措常常遭到当地进口商和消费者的反对;原因之三在于限制进口的举措必然会导致进口商品价格上升,从而可能引发输入性通货膨胀,对南非宏观经济发展产生不利影响。因此,从长远来看,只有努力扩大对华出口,才是正确解决逆差问题的根本。
(二)针对双边贸易摩擦的建议
针对技术性贸易壁垒,我国应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进自主创新,不断提高我国的商品质量,扩大技术密集型、高附加值、具有比较优势产品的生产项目投资,培养专业人才应对贸易摩擦,提升我国在南非的形象。面对反倾销案件,应建立贸易摩擦预警机制积极应诉,加快市场经济建设步伐,积极行动建立相应的法律制度,注重学习和掌握南非的经济规则,投资政策及商业习惯。同时,建立相应的政府部门,专门管理反倾销工作。
总之,中南合作机遇与挑战并存,机遇大于挑战。中国政府已经为推动中南关系采取了一系列的政策措施,未来还会出台更多的鼓励政策,不断增强中南双方的交流,扩大与非市场规模,拓宽合作领域,继续深化同南非的友好关系,使中南关系继续保持良好发展态势。
参考文献:
[1]黄泽全.中非关系回顾与展望[J].求是,2001,(7).
[2]沈福伟.中国与非洲——中非关系两千年[M].北京:中华书局,1990.
[3]夏吉生.当代各国政治体制——南非[M].兰州:兰州大学出版社,1998.
[4]颜芙.南非种族关系探析[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
[5]朱重贵.南非经济——贸易与投资指南[M].北京:时事出版社,1994.
4.中国便利店的现状与发展对策 篇四
【摘要】我国零售业在加入WTO以后,通过连锁经营取得了长足的进步。随着WTO保护期的结束,我国零售业又受到新一轮的考验,连锁经营迈上新的台阶才是我国零售业的根本出路。
【关键词】零售业 连锁经营 现状 对策
一、我国零售业连锁经营的现状
目前国内的零售连锁经营业态呈现出多元业态并存的状况,如百货店、超级市场、便利店、专业店、专卖店、购物中心、大型综合性超市和仓储式商场等,连锁零售企业无论是门店数还是规模上都迈上了新台阶。零售连锁企业的发展呈现出以下几个突出特点:
1、经营规模进一步扩大,企业集中度提高
从总体来看,2004年排名的全国前30位的连锁企业销售额占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重为7.1%,提高了1.2个百分点。其中销售额超过200亿元的有4家,超过100亿元的有15家,比2003年末增加6家。从近几年的统计来看,这些排名靠前的企业大部分经营稳定,成为国内连锁经营的龙头。
作为营销专业的学生,迟早是要进入社会工作的,我们学习的专业知识对于我们融入实践工作的要求很高,这就要要求我们要懂得并且善于运用理论知识来进行实际工作,因此,加强自身专业知识,并学会结合理论知识灵活运用到实践当中去,显得更重要,学校给予了我们实习的机会,让我们通过实习来了解知识与实践的差异,了解自身在实践活动中的不足,通过实习,来学会如何发现问题,如何对问题进行分析研究,以及分析目标市场的需求变化,分析目标顾客购买活动的多样化的多样性差异。
先后换了两份工作,都是属于销售行列,也从中懂得很多,第一、二份都在位于民族共和路口的国贸中心商场从事,饰品、皮具。现在从事的是服装行业,从中明白了许多,1、如何提高成交率
2、对于顾客所提出的异议,如何说解使顾客不要犹豫太多,使其尽快做决定3、顾客是上帝,需要迁就,(对的方面)
4、时刻保持微笑的姿态,不管顾客有没有购买欲望都应该向其介绍,为自己的工作做到最好
5、要多揣摩顾客的心思
最记得有一次,在销售当中好不容易说服一个顾客,后果她居然没有买单,让我很生气,说要了又不去买单,气死我了,有一次,我犯错误了,人家顾客订好了的衣服,半个小时都没有回来取,我就卖给其他顾客了,后来那个顾客回来拿衣服,唉,搞得同事还得向其他店调货,对此深感愧疚。
从踏出校门的那一刻起,就明白了这条路是自己选择的,会遇到形形色色的人,不管受到什么挫折,都要微笑的走下去,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虽然一路过来碰到很多不开心的事,但还是高傲的抬起头继续往前走,同事另类的眼光,不应该妥协,应该更加坚定自己的信念,让其对你刮目相看,(虽然没什么成就),做什么事不要轻易放弃,如果自己都不相信自己,怎么能让别人相信你,社会跟学校不一样,社会是现实的,残酷的,在学校,同学会迁就你,可是在工作上,同事是不会迁就你的,要把自己变得成熟一点,不要耍脾气,人家会说你幼稚,听从上级的安排,认真做好每一件事,学校跟社会总是会有个过渡期的,自己要学着尽快去适应,而不是一味的选择逃避,害怕面对。
本次实习的目的在于通过理论与实际的结合、个人与社会的沟通,进一步培养自己的业务水平、与人相处的技巧、团队协作精神、待人处事的能力等,尤其是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实际工作能力,以便提高自己的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希望能帮助自己以后更加顺利地融入社会,投入到自己的工作中。
一般来说,学校的生活环境和社会的工作环境存在很大的差距,学校主要专注于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专业技能,社会主要专注于员工的专业知识和业务能力。要适应社会的生存要求,除了要加强课堂上的理论知识外,还必须要亲自接触社会参加工作实践,通过对社会工作的了解指导课堂学习。实际体会一般公司职员的基本素质要求,以培养自己的适应能力、组织能力、协调能力和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工作能力。
5.中国便利店的现状与发展对策 篇五
内容提要:所谓都市圈是指有一个或多个中心城市和与其有紧密社会、经济联系的 临接城镇依托交通网络组成的一个相互制约、相互依存,具有一体化倾向的协调发展区 域。本文通过对三大都市圈(长江三角洲都市圈,珠江三角洲都市圈,京津冀都市圈)的制造业与服务业现状分析,发现其发展中的问题并通过国外相似都市圈的经验对三大 都市圈提出相应的对策。本论文的研究结果不仅对三大都市圈未来的发展提供可以依据 的方向,对全国其他正在发展起来的都市圈也有深刻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都市圈 产业发展 中心城市 策略
一、引 言
都市圈是一组相互关联,相互依赖的城市群落。都市圈的发展源于城市功能的向外 扩展,并且通常会逐步演化出庞大的城市化地带,以其独有的集聚优势对区域经济乃至 国家经济发挥巨大作用。本文综合了各学者的研究,认为都市圈(MetropolitanCoordinating Region)是指:有一个或多个中心城市和与其有紧密社会经济联系的临
接城镇依托交通网络组成的一个相互制约相互依存,具有一体化倾向的协调发展区域。如今,在中国被公认的主要都市圈有长江三角洲都市圈,珠江三角洲都市圈和京津 冀都市圈。
长江三角洲都市圈位于长江入海口及杭州湾,作为世界六大都市圈之一,主要有16
个城市构成,包括:上海,镇江,扬州,泰州,南通,常州,湖州,苏州,无锡,杭州,南京,温州,嘉兴,绍兴,宁波和台州,土地面积占全国的 1%,人口占全国的 5.8%。内含2个超大城市,1个特大城市,4个大城市,14个中等城市和33个小城市。中国南部的珠江三角洲(本轮文主要研究狭义上的珠江三角洲,即珠江三角洲经济 区,不包括香港、澳门)包括广州、深圳两个副省级城市,珠海、佛山、江门、东莞、中山五个地级市,以及惠州市区、惠阳市、惠东县、博罗县、肇庆市区、高要市,四会 市七个县(区)级市,共计14个市、县(区),土地面积占全国的0.44%,人口为全国 的1.77%。
京津冀都市圈也被称为“大北京地区都市圈”“首都经济圈”,以北京天津为主轴,以唐山、保定为两翼,包括了北京天津及河北省。共有2个直辖市,3个地级市和5个 县级市。
本文旨在通过对中国三大都市圈产业的发展现状进行分析,发现其发展中的问题并 通过国外相似都市圈的经验对三大都市圈提出相应的对策。随着中国的进一步发展,中 国都市圈必将日益增多,了解并总结现有都市圈的问题和经验必然对这些新兴都市圈有2-
上升到2002年的37.1%,总体上呈现出先快后缓的状态。
(三)京津冀都市圈
京津冀都市圈功能定位:成为中国、亚太地区乃至全球的政治、文化和科学中心。在国内,京津冀都市圈位于首都所在区域,自然是中国的政治文化中心。而在亚太乃至 全球范围内,京津冀都市圈也力争成为有影响力的政治文化中心。
京津冀都市圈的发展模式是“双子星座”发展模式。北京具有较强的集聚优势,在 政治、经济、文化等个方面均具有其它城市无法比拟的优势。同时与北京相距130公里 的天津也正以飞快的速度发展着。
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京津冀都市圈制造业凭借着区域政策的倾斜和制度创新,始 终保持着较高的增长水平。九十年代至今京津冀都市圈以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为代表 的高科技制造业,不论是企业的数量还是增加值占全国的比重,都呈现出逐步上升的趋 势。同时京津冀都市圈还具有发展先进知识密集型制造业的能力,北京有 61 所高校,科研机构占全国总量的1/3,技术人员密度居全国之手,同时又是全国最大的电子信息 产业科研、贸易、生产基地,集中了软件开发及信息技术等方面的优秀人才。从服务业的发展阶段来看,服务业的发展一般经历了三个阶段:商业和交通通信业 发展阶段,金融保险业和产业服务业发展阶段,科技教育也和信息产业发展阶段。2003 年统计数据显示,服务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北京为 61.4%,天津为 45.5%,河北省
为33.5%,也就是说北京处于服务业发展的第二阶段向第三阶段迈进的阶段,而天津和 河北正处在从第一阶段向第二阶段转移时期。
三、中国三大都市圈产业发展中的问题和对策
(一)三大都市圈产业发展中的问题
1.地方政府管制中不以都市圈整体考虑
“城市本位论”是指由于中央与地方财政分炉灶吃饭,财权和事权分离,各城市盲 目追求短期经济利益,造成产业结构雷同、专业分工不合理和城市机群经济效应低下的 城市发展和管理理念。在都市圈发展过程中各城市政府受行政区划分和地方利益的影 响,只是立足于本地利益,缺乏整体宏观协调,无法形成一体化,使得城市之间的协调 具有众多障碍,阻碍了区域及资源的自由流动和有机融合。
2.产业结构趋同
产业结构趋同主要是指各地区工业结构变化中存在的趋同现象,即二次产业内部各 部门构成形式、比例的相似性。因为区域整体协调不利以及区域资源的类似,都市圈内 各城市的功能并不明确,产业的整体布局并不规范。产业趋同必然会导致都市圈内的资 源浪费和无畏的竞争,影响都市圈整体经济的发展。
3.中心城市辐射力不强
中心城市是指都市圈中具有“中心”地位的核心城市。但是我国三大都市圈中中心 城市的带动作用还不明显,领导力明显不够,没有形成适应区域性经济整体发展的核心-3-
辐射源,在某些层面上甚至加重了区域内部的协调发展的矛盾。与全球性城市相比,三 大都市圈中心城市在经济总量和产业结构上都还存在着很大的差距。
4.都市圈发展中全球化观念不足
现今的社会早已不再是封闭的世界,经济的高度全球化已成为不可逆转的趋势。然 而在全球化步伐下的中国三大都市圈中仍然存在着不协调的种种障碍。除了核心城市与 全球城市标准尚有差距以外,作为全球化必要条件的枢纽港口的统筹建设也不够全面。所以如何统筹和利用三大都市圈深水岸线资源,如何摆脱行政区建设航空枢纽的思维,已经成为了三大都市圈发展中最严峻的挑战。
(二)三大都市圈产业发展的对策
1.引导地方政府,实现多层次合作
要改变城市本位论在中国都市圈中的不利影响,最紧迫的是建立多层次的合作伙伴 关系。政府的合作结构主要分为纵向和横向两种。纵向合作伙伴关系即高低不同层次的 政府在整体规划中共同制定宏观和微观规划政策;横向合作伙伴关系即不同领域的政府 机构跨领域的进行合作,共同制定不同范围的综合规划政策。
在城市化进程中会产生很多的问题,而仅靠单一层级的政府来解决这些复杂的问题 能力还是十分有限的,必须建立新的合作机制,共同负责此区域的发展建设。实现多层 面的合作伙伴关系的过程中国家制定的相应的国土规划法律法规使得都市圈资源整合 形成共同的发展目标,真正意义上的克服城市本位论的思想。
在解决城市本位论问题的过程中还要关注政府的横向合作。三大都市圈应尽快建立 和完善统一规划机制,进一步打破行政区域的界限,从战略层面上放眼国际市场,真正 做到技术协同、资源共享、信息共用,使城市产业实现区域的横向联合。当然,政府也 并不需要垄断一切的整合责任,除了中央和地方政府以外,社会上的非政府组织以及广 大的人民群众也可以的社会的经济管理中发挥积极的调节作用。在都市圈地区建立跨行 政区的联合协调机构和监督机构,统一管辖区域内的所有事务,沟通和平衡各方的利益,协调解决对区域发展有重大影响的问题。
2.发展优势产业,实现产业结构升级
要实施中国三大都市圈发展战略,在宏观规划上,首先应该以比较优势为基础,整 体规划和发展各城市的优势产业。各城市采取产业集聚的基本战略,着力发展自己的核 心产业。其次,各都市圈核心城市应建立与周边中小城市之间的分工协作关系,实现产 业联动、企业联动、基础设施联动、城市化发展联动、生态环境保护联动的五位一体政 策,建立功能各异且分工合理、协作关系紧密、经济融合程度较高的都市圈。在解决产业结构趋同的过程中不仅要使用政府手段,更要注重市场手段的运用。只 有深化体制改革,真正意义上将政企分开,让企业去承担风险自负盈亏,成为投资的主 体,才能使其具有投资决策权和日常经营权。同时还要打破地区封锁,建立区域甚至全 国的统一市场,促进经济资源在全国范围内的自由合理的流动,通过市场来微观吸收和 消化不合理的产业布局,从而促使产业结构的多元化。激发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使其 从技术创新、市场创新和制度创新层面上积极改革发展。
3.大力发展城市经济,增强中心城市辐射力
同处于全球化、信息经济的时代背景下,国外都市圈中心城市的发展模型在某种程 度上昭示着我国都市圈中心城市的发展方向:
首先,积极稳妥地进行制造业的结构调整和重新布局。纵观国外都市圈发展,中心 城市都要经历制造业向服务业中心转变的过程。就目前产业竞争力比较优势而言,中心 城市已经到了转型的关键时刻,必须集中力量抓住这个历史机遇,加快制造业结构和布 局的调整,顺应部分制造业从城市中心乃至从整个城市分散出去的规律,将生产重、厚、长、大的重型化的硬件产品向高效、智能化的知识信息服务活动为主的软件化经济结构 过渡。
其次,以大都市圈作为产业布局的空间基础和市场基础。中心城市的产业基础和市 场基础不是建立在本城的容量之上,其产业的服务对象是整个都市圈乃至更大的区域,因而中心城市转型过程中必须考虑以大都市圈范围为其产业布局的空间基础。最后,随着产业结构的升级、经济结构的调整,三大都市圈中心城市必须积极向国 际区域性城市靠拢。在提高辐射力的过程中,完善基础设施、优化国际资本流动渠道、推进本土企业国际化经营都是必需的措施。
4.着眼全球化,展开我国都市圈建设新篇章
全球化正在重建我们的世界。特别是中国加入WTO以后,经济全球化的步伐正日益 加快,提高了以全球化视角来发展三大都市圈的紧迫性。在全球化的进程中,中国三大 都市圈的核心着眼点应该放在发挥政府职能和重塑中国城市的自我特色上。
全球化过程中离不开政府的参与,三大都市圈城市政府的职能定位就成了城市社会 发展的关键。政府应该充分发挥其五大职能(导向性职能、规划性职能、预算的职能、规范的职能和服务性职能)为都市圈的发展开辟更广阔的空间。
“民族的才是世界的”正充分反映出了全球化与本土化的密切关系。全球化并不意 味着本土化的丧失,相反全球化正是展现城市自身的优点,在全球化的浪潮中不断将其 他城市的优点恰当的吸收进来,从而达到本城市的现代化。中国上下五千年的文明可以 自豪的向每个地球人宣布:“中国的任何一个城市都是人类智慧的结晶,每个城市都堪 称人类的美好家园。”全球化的过程是创新城市特色,塑造城市精神的过程。
四、结语
6.中国羊业现状、发展对策 篇六
中国畜牧业协会羊业分会副会长 张冀汉
全国养羊业的概况:据2002年统计资料表明,我国存栏绵山羊总数为3.166亿只,其:绵羊1.438亿只,占绵山羊总数的45.42%;山羊1.728亿只,占绵山羊总数的54.58%。全国主要畜禽2002年出栏比2001年出栏增加值(%)中,羊居于首位为7.2%。依次为牛6.9%、兔5.4%、猪3.2%、家禽3.0%。
羊肉产量,羊肉虽然仅占肉类总产量的4.81%,但2002年比2001年增长8.2%依次为牛肉
6.5%,兔肉4.2%、猪肉3.4%、禽肉3.3%。绵羊毛产量中,2002年比2001年增长3.1%(由292854吨增至3.7588吨),其中细毛为-2.1%(由114651吨减至112193吨),半细毛为16.3%(由88075吨增至102419吨),粗毛为-2.7%(由95528吨减至92976吨)。羊绒产量中,2002年比2001年增长7.3%(由10968吨增至11765吨)。在国际上,中国绵羊、山羊的饲养量、出栏量、羊肉产量、生绵、山羊皮产量、山羊绒产量均居世界第一位。
一、我国绵羊业发展现状、对策
(一)我国绵羊业发展现状
我国绵羊业在经历了近50年的品种改良、草场基地建设和新品种的不断培育成功,使绵羊数量、质量均得到发展、提高,其数量已由1949年的2622万只增长到2002年的14379.3万只增长了4.48倍,绵羊毛产量由建国时的2.47吨增长到2002年的30.76万吨,增长了11.45倍。绵羊品种在改良和育种并举的方针指导下,从1954年培育成功我国第一个毛肉兼用细毛羊新疆细毛羊品种开始,到目前又培育成中国美利奴羊、敖汉细毛羊,甘肃高山细毛羊、鄂尔多斯细毛羊、内蒙古细毛羊、东北细毛羊、云南、四川的48-50支半细毛羊等细毛、半细毛羊品种近20个,特别是引入澳大利亚美利奴羊,对我国现有细毛羊品种进行改良后,使羊只个体羊毛产量、羊毛品质均得到了大幅度提高和改善,为我国毛纺工业发展提供了大量的优质原料。
1.主要省(区)绵羊数量
1)按其数量排列顺序及占全国绵羊总数的百分比(%)前十位的省(区)是:新疆(22.8%)、内蒙古(16.73%)、青海(9.99%)、河北(8.37%)、西藏(7.93%)、甘肃(6.27%)、山东(4.52%)、山西(4.26%)、黑龙江(3.62%)、四川(2.46%);其中新疆、青海、内蒙古、河北、西藏五省(区)绵羊合计数占全国绵羊总的65.48%。
2)主要省(区)绵羊改良情况引用1999年统计数字,2000年以后,无这方面统计数字可供参考)。
从全国看,细毛、半细毛及其改良羊的数量占全国绵羊总数41.38%,粗毛羊占58.62%。分省(区)看,辽宁、吉林、黑龙江省细毛、半细毛及其改良羊占全省绵羊总数的100%;其它省(区)的羊只改良程度不等:江苏61.15%、内蒙古58.91%、河南58.57%、山东49%、1
新疆44%、甘肃41.50%、河北37.96%、陕西32.84%、云南31.77%、四川29.93%、山西19.39%、青海12.74%、宁夏、西藏无这方面统计数字,无法排到其中。
2.羊毛产量2002年全国羊毛产量为307588吨,其中细毛112193吨,占羊毛总产量的36.48%;半细毛102419吨,占羊毛总产量的33.29%;粗毛92976吨,占羊毛总产量的30.32%;细毛和半细毛合计产量为214612吨,占全国羊毛产量的69.77%。
从羊毛产量看(细毛、半细毛、粗毛合计产量占全国总量的%):前十位是新疆24.20%、内蒙古19.03%、河北9.32%、吉林7.05%、山东6.35%、黑龙江5.69%、青海5.21%、甘肃4.98%、辽宁2.98%、河南2.92%、新疆、内蒙古、河北、吉林、山东五省(区)合计产量占全国的65.95%。
从细毛产量看,内蒙古(30.02%)、新疆(25.70%)、吉林(16.85%)三省(区)合计产量占全国细毛总产量的72.57%。
从半细毛产量看,新疆(15.49%)、山东(14.39%)、黑龙江(12.62%)、内蒙古(12.41%)、河北(11.58%)五省(区)合计产量占全国半细毛总产量的66.49%。
从粗毛产量看,(反映绵羊改良程度)(粗毛占本省羊毛产量的百分比%):宁夏74.40%、山西68.02%、青海64.14%、西藏63.21%、四川47.77%、甘肃44.46%、河北42.86%、新疆39.94%、陕西38.23%、河南24.15%、内蒙古20.75%。
3.市场对羊毛需求
近十年来,世界羊毛产量逐年递减,与此相反,我国绵羊毛基本上呈逐年增长,并稳定在已增长到目前的水平上,我国羊毛产量占世界羊毛总产量,已由1999年的9%,上升到2001年的12.9%,其总产量在澳大利亚之后,保持在世界第二位。我国目前有408万毛纺沙绽加工能力,每年需35万吨左右净毛原料,虽然国产净毛折合为12.74万吨,但实际收购上来的羊毛最多也就是11万吨,仅占需求量的30%,九十年代以来,平均每年进口羊毛23万吨,2000年、2001年外毛进口量在30万吨左右,2002年羊毛与羊毛条的配额量近34万吨左右。
又由于近十年来,世界羊毛品质方面出现了划时代的重大变革,主要表现在羊毛细度上,如澳大利亚近十年羊毛减产,但减产的羊毛几乎全是较粗的细羊毛,即平均直径在19微米以上(70支为18.1~20微米),而平均直径19微米以下,很细的细羊毛,非但没有减少,反而大幅度增产,澳大利亚目前品质支数80支、90支、100支的细毛羊都已育成,并已能批量生产。中国目前羊毛的细度和品质将成为羊毛流通中受到影响的重大障碍,而且国内外毛纺产品已向轻薄、柔软、挺括、高档方向发展。
(二)对策
1.世界绵羊业发展趋势
19世纪20-50年代,世界绵羊业以产毛为主,而把羊肉生产列为从属地位。50年代以后,随着对羊肉需求量增长,羊肉价格提高,单纯生产羊毛,而忽视羊肉的生产,经济上是不合算的,因而绵羊的发展方向逐渐由毛用,毛肉兼用,转向肉毛兼用或肉用,并由生产成年羊肉转向生产羔羊肉。羔羊肉具有精肉多,脂肪少、鲜嫩、多汁、易消化、膻味轻等优点,倍受国内、国际市场欢迎。羔羊生后最初几个月生长快、饲料报酬高(羔羊为3-4:1,成年羊为6-8:1),产品成本低,而羔羊肉价格高,所以养羊业发达的国家都在繁育早熟肉用品种的基础上,以及利用杂交优势,进行肥羔肉的专业化生产,目前在国际市场销售的羊肉主要为肥羔,4-6月龄屠宰的肥羔胴体重可达15-20千克,这样的肥羔肉质细嫩,在市场上倍受青睐。在美国、英国每年上市的羊肉中90%以上是羔羊肉,在新西兰、澳大利亚和法国,羔羊肉的产量占羊肉产量的70%。欧美、中东各国羔羊肉的需求量很大,仅中东地区每年就进口活羊1500万只以上。
2.对策
1)羊毛的发展趋势是向细度更细的方向发展(因为毛纺织品向轻薄、柔
软、挺括、高档方向发展)。为此,建议调整毛用羊生产结构,对现有生产细毛、半细毛的绵羊品种进行划分,生产66-70支(细度为21.5-18.1微米)及以上细度的羊毛品质优良的细毛羊品种,继续选育提高,有条件发展超细度羊毛的地区(饲料条件好,生态条件具备的)应加快其发展速度,以增加优质羊毛产量,满足毛纺工业发展所需要的优质原料。对生产粗型,羊毛品质较差或产毛量低的细毛、半细毛羊,可利用同档次的肉用或肉毛兼用羊杂交,提高其产肉量羊肉品质或产毛量,且不可利用仅是产羊率高,常年发情,但羊毛品质差为异质毛。肉用体型差的羊只对其回交。
2)在绵羊肉方面:应扩大并加快利用已引用的国外优良肉用羊品种与我国地方绵羊品种杂交速度,提高其产肉量;扩大可繁殖母羊的比例(由繁殖母羊占存栏数45%提升到60-70%),多生产肥羔,尤其是4-6月龄的肥羔,提高其胴体重(由目前平均胴体重13.6千克提升到18-20千克)。在牧区实施当年羔羊当年屠宰,和农牧区结合牧区繁育农区育肥等措施。加快我国绵羊肉的产量,并提高其羊肉品质。
3)加强绵羊毛产销管理
a)建议不断加强和改善基层收购单位羊毛的分级收购,检验、打包、运输等基础设施建设,从羊的放牧和羊毛的剪、购、用等方面加强系统管理。
b)为促进国内绵羊业的发展,支持毛纺工业生产和扩大出口创汇,希望毛纺企业在满足产品质量要求的前提下,优先使用国毛,在进口羊毛的品种和数量上,国家能进行宏观调控。
c)大力推行羊毛工牧直交,即国营农牧场将羊毛直接销售给毛纺厂。
d)改革羊毛流通体制,建立国家和地方的羊毛拍卖市场。对羊毛生产推行羊群分群、组群放牧或舍饲。羊毛实行除边、分级整理、客观检验、净毛计价、公平交易、公开拍卖。
e)建议加强绵羊毛的质量监督,和检验工作,健全和加强羊毛主产区专业纤维检验机构。采用先进的检验仪器和设备,提高检验指标的科学性,准确性和权威性。在羊毛收购时,一律按净毛计价,建立健全羊毛公正检验制度,依法进行管理。
二、我国山羊业发展现状及对策
(一)我国山羊业发展现状
我国山羊业由解放初期,除个别品种为羔皮、裘皮用和少量奶用外,基本上为普通山羊(即皮、肉、乳、毛养兼用),生产性能低,绝大部分与山羊以生产板皮为主,形成了我国几大路皮张集散地。山羊绒产品不被重视,牧民一般不将其作为商品出售,仅自家留用,或任期自然脱落,即使出售,价格也非常低廉,一般仅几元钱一市斤。随着我国国民经济发展,尤其是改革开放后,人们对绒、肉、乳、皮的需求与日俱增,更加之出口贸易发展,国际上对羊绒及羊绒制品,国内及国外对羊肉需求量的供不应求,促使我国山羊主要向二个方面发展,即肉用和绒用方向发展,出现了在我国中原及南方各省(区)山羊主要向肉用方向发展的趋势,北方及中原地区的部分地方向绒用方向发展的趋势,(从全国看,也保留少量奶用、羊皮用和裘皮用山羊的生产地区)。
1.山羊数量及产肉量:截止2002年年底,我国山羊的数量已由1949年的1613万只,发展到17275.9万只,增长了9.7倍,而在1994年以前,我国绵羊数量一直高于山羊数量,从1994年起我国山羊数超过绵羊数量,而且在逐年增长。各省(区)存栏山羊数量:在绵山羊总数中山羊数超过50%的省(区)有:江西、广西、福建、广东、海南均达100%、湖南99.98%、重庆99.91%、安徽99.69%、湖北99.57%、江苏96.73%、贵州94.15%、河南89.89%、云南87.91%、上海85.96%、山东78.60%、陕西78.20%、四川73.41%、浙江52.90%;山羊数占绵山羊总数约40%的省(区)辽宁45.94%、河北42.71%、山西42.60%、内蒙古39.12%。上述以山羊为主的18个省(区),加上山羊数占40%以上4个省(区)的山羊肉产量已占到全国绵山羊肉总产量的60%。
2.山羊绒产量及主要省(区)在全国羊绒总产量中所占的比例(%).2002年全国山羊绒总产量为11765吨。按其产量及占全国羊绒总量的%顺序排列如下:内蒙古38.51%、新疆
8.79%、河北7.66%、山东7.16%、西藏6.93%、山西5.68%、陕西5.41%、宁夏3.62%、河南3.59%、辽宁3.16%。其中内蒙古、新疆、河北、山东、西藏五省(区)合计产量占全国总产量的69.05%。
(二)对策
我国山羊按其生产性能可分为六种类型:即普通山羊(皮肉兼用),约占我国山羊总数的59%(约1亿只),主要分布在我国中原及南方广大地区(22个省(区)市);能产绒的山羊约占山羊总数的35%(约6000万只),主要分布在蒙新高原(内蒙古、新疆)黄土高原(陕西、山西的部分地区、甘肃、宁夏的大部分地区)青藏高原(青海、西藏以及四川的甘孜、阿坝地区)太行山、燕山、沂蒙山区(山东、河北、河南和北京的部分地区)、东北地带(辽宁、内蒙古东三盟、吉林、黑龙江、其中后2个省为有发展潜力地区);奶用山羊(主
要分布在陕西、山东、河北部分地区及一些内地的城郊);毛用山羊(主要分布在陕西、内蒙古、山西的极少部分地区);羔皮用山羊(山东省的济宁、荷泽地区)和裘皮用山羊(宁夏中卫县),后四类山羊合计约占山羊总数的6%。
1.肉用山羊的发展
主要在我国中原及南方广大地区的22个省(区)市发展。这些地区的大部分山羊,早在八十年代初期,为了提高本地山羊的产肉量,曾被引入的奶山羊(萨能、吐垠堡、努比羊)改良,改良后,羊只个体变大,活重比原品种提高了20-30%,产肉量也增加了,到1998年我国普通山羊被奶山羊改良的比例至少有30%。自1995年首次由德国引入波尔山羊以将,用其改良我国本地山羊,优于奶山羊的改良效果,其杂交一代的体重比本地山羊至少提高50%以上。目前引入波尔山羊的省(区)已超过20个,全国纯种波尔山羊已有4万多只(陕西已超过1万只),在引入波尔山羊的省(区)有我国地方优良山羊品种15个,占我国地方优良山羊品种的四分之三,为此在大力开展波尔山羊改良之时,必经注意我国地方山羊品种的保护,应划是品种保护区,对地方品种的优良种群进行保护,并进行选育提高,使其不被冲击,更不能将我们祖先几千年经过多少世代选留的地方品种给改掉。还有,在波尔山羊改良中,有些地方把经过解放后几十年的培育成功的新品种,也要去改良,这种改良不是在原有方向上提高其性能,而是改变了其方向,如果将奶山羊改为肉用山羊,目前虽然还未形成一种趋势,但应引起有关地区政府部门的重视。
目前全国羊肉产量中山羊约占60%以上,由于我国牧区草原的载畜量几乎处于饱和状态,自然灾害又经常在发生,而且牧区人们的食羊肉量大,商品率低。为了满足市场对羊肉的需求,故今后我国羊肉的增产将主要靠我国中原地区的规模化舍饲饲养和南方草山草坡的综合开发利用和南方农区的小规模化饲养山羊所提供的羊肉,而北方牧区的羊肉生产也在发展,并不可忽视的。应促进其发展。同时还应增加羊只的年出栏次数和提高总体的出栏率。
2.绒用山羊的发展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国外市场的需求,国内外对山羊绒制品的需求量与日俱增,饲养绒山羊对农牧民脱贫致富和发展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对国家和创汇都带将明显的效益。近三十年将,我国绒山羊品种由辽宁绒山羊、内蒙古白绒山羊发展为近10个品种,饲养绒山羊的省(区)和数量也得到大力发展。但良种及改良种绒山羊的比例较低,从全国看不足50%(内蒙古也仅68%),特别是优质绒山羊仅25%左右,绒山羊个体平均产量低而且差异较大(0.17-1.5千克)。羊绒综合品质尚不理想,如羊绒的细度、净绒率等)。近年将羊绒有变粗的趋势,优质高产绒山羊种羊缺乏,又由于绒山羊比绵羊更耐粗饲、粗放管理,所处的饲养环境较恶劣,并相对加剧了草原的退化、沙化,致使绒山羊的发展受到自然环境与生态的制约,可持续发展受到较大限制。
市场前景:尽管2002年我国羊绒产量是1985年的3.93倍,达到11765吨,但仍不能满足国内外市场对羊绒需求量。当前世界羊绒的产量仅为世界羊毛总产量的不足0.4%,远远不能满足因人们生活水平提高,对高档绒制品的需求,羊绒及其制品购销的有利形势:我国加入WTO后,市场扩大了,今后出口产品可以在众多成员国中享受多边的、无条件的、稳定的国民待遇,消除贸易歧视,出口环境大大改善,国内市场经过整顿,也会趋向规范,激烈的市场竞争推动产品不断更新换代,一批颇具吸引力的新产品纷纷上市,有利于扩大销售。
但也存在诸多不利条件,我国的羊绒及制品年出口量约占总量的60%,对国际市场的依存度较大。在一定意义上讲,出口形势决定了我国的羊绒生产形势,多年来,我国的羊绒及制品主要出口欧洲、美国、日本及东南亚国家,约占80%以上,但上述国家和地区的经济仍不太景气这对我国羊绒及制品的出口必然带将不利影响;一些厂家互相竞争报价过低,增加了与外商谈判的难度,不利于企业出品增效。
为使中国羊绒在世界上能永占优势地位,除利用上述有利条件,克服不利条件外,我认为,我国山羊绒产业,今后发展方向不是增加绒山羊的数量,而是提高个体产绒量和羊绒品质。按可产绒山羊计算,我国总体个体平均产绒量仅190克左右,如能提高到个体平均产绒量为250克,则我国羊绒总产量可达15000吨左右。而目前市场上流通的羊绒制品,如羊绒衫起球、掉绒、这主要是羊绒的长度不够,还有羊绒细度上也应向羊毛一样,向更细方向发展,澳大利亚已出现了100支细度羊毛,而我国也应使现有羊绒细度16微米或15-16微米向14-14.5微米,甚至向更细方面发展,提高我国羊绒品质,在国内市场及国际市场上才有竞争力。
今后应抓好几项工作:
绒山羊作为我国独特的稀有的优良品种资源,在产业投入,科研、品种选育等方面应加大资金投入。
7.中国便利店的现状与发展对策 篇七
一、中国电子信息产业的现状
中国在经济飞速发展的近几年中,伴随着高科技的不断进步和应用,电子信息产业逐渐显露出了一股强大的发展势头,已经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
1. 从产业增加值来看,1999年以来,中国电子信息产业继续保持在30%以上的增长态势。2 0 01-2 0 0 5 年,中国电子信息工业企业增加值平均增长速度达到29%,而同期GDP的平均增长速度仅为9.4%,这种速度远远高于GDP的增长速度。2 0 0 5年,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全年实现销售收入38 411亿元,同比增长24.8%,其中软件及系统集成收入39 0 0 亿元,同比增长40.3%;利税1 742亿元,同比增长6.5%(如表1)。
(单位:亿元,%)
资料来源:国家统计局相关年度《中国统计年鉴》;信息产业部相关年度统计资料。
2. 从出口额来看,2005年,电子信息产品对外贸易继续保持快速增长,在全国外贸出口中继续位列第一。全年中国电子信息产品进出口额达到4 8 87.3亿美元,占全国外贸出口总额的34.4%。其中,出口2 681.7亿美元,占全国出口总额的35.2%增长速度达到29.2%;进口2 205.6亿美元,同比增长2 1. 9%,占全国进口总额的33.4%(见图1)。
3. 从产业规模来看,中国已经是世界主要的电子信息产品生产大国和出口大国之一。2000年,中国电子信息产业产品销售收入为9 889.3亿元,2001年为11 876.3亿元,2003年其销售收入达到18 800亿元,2004年达到26 550亿元,2005年全年实现销售收入38 411亿元。2004年中国电子信息产品出口额达到2 075亿美元,比2000年接近翻两番,目前约占全球电子信息产品贸易总额的15%,其增长速度趋势见图2。
4. 从出口状况来看,2005年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对外贸易额继续保持着快速的增长趋势。电子信息产业相关产品出口额为2 681.7亿美元,同期全国范围商品的总出口额为7 620亿美元,占全国出口总额的35.2%,增速达29.2%。从2000-2005年,中国电子信息产业的出口状况可以用表2中的数字来说明。
(单位:亿美元,%)
资料来源:国家统计局相关年度《中国统计年鉴》;信息产业部相关年度统计资料。
二、中国电子信息产业的国际竞争力分析
2004年,中国电子信息产品销售收入达到26 550亿元,占全球比重的13.4%,为美国的42.6%,超过了日本,为其1.17倍。贸易竞争指数是指用来反映产业国际竞争力的重要指标,这个指标是用某一种贸易产品的进出口差额与其进出口总额相比,即贸易竞争指数TCj=(Xj-Mj)/(Xj+Mj),其中TCj用来表示一个国家j产品的贸易竞争指数,Xj用来表示一个国家j产品在某一段时间内的总出口额,Mj用来表示一个国家j产品在某一段时间内的总进口额。在用贸易竞争指数来说明一个国家竞争力的时候,可以以0为界限进行划分。当TCj>0的时候,表示一个国家是该j产品的净出口国,也就是说该国生产该商品除了满足本国国内的消费需求并且无须从别国进口外,还在向世界上其他需要进口该产品的国家进行出口,即该国在该产业的国际竞争市场中拥有相当的市场占有率,有较强的市场竞争能力;当TCj<0的时候,表示一个国家是该j产品的净进口国,也就是说该国生产该商品不但不能满足本国国内的消费需求,同时为了满足这种需求还有必要从世界上其他生产该产品的国家进口,以满足国内供不应求的状况,显然,该国在该产业的国际竞争市场中并没有市场占有率,竞争力很弱;当TCj=0的时候就是所谓的中性竞争力。在这里,就中国电子信息产业的发展状况,对2001-2005年的产业贸易竞争指数进行了计算(见表3)。
资料来源:国家统计局相关年度《中国统计年鉴》;信息产业部相关年度统计资料。
从表3中可以看出,近年来,中国电子信息产业的贸易竞争指数一直为正,并且正值一直在呈上升趋势,由此可知,随着全球信息化的快速发展,中国该产业的国际竞争力在不断提升,信息产业作为国民经济支柱的作用在不断增强,信息技术的重要性已不容忽视。但是,我们还应该注意到,尽管中国的贸易竞争指数为正,与分界点0的差距却不大,这又说明中国电子信息产业的发展还属于“朝阳产业”,还处于起步的阶段,其潜力有待于进一步挖掘。
三、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存在的问题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电子信息产业飞速发展,逐步形成了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环渤海湾地区以及中西部地区四大电子信息产业基地,但就整体而言仍然是一个发展并不成熟的产业,发展过程中还存在着种种缺陷。这里,仅就迈克尔·波特的“钻石体系”中在中国表现较为突出的几部分来分析中国电子信息产业中所存在的问题。
1. 人力资源。
尽管中国的人才市场拥有相当数量的各种人才,并且人才的成本也不算很高,但是高端技术专家和复合型人才却并不多,在高新技术研究开发领域还存有很大的空白。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尚有相当大的差距,以集成电路设计人才为例,中国现有这方面的人才仅是美国当前的1%左右。作为一项新型的高科技产业,电子信息产业有着巨大的潜力和广阔的发展前景。据调查,中国当前对电子信息人才的需求比例分别为:博士5%,硕士26%,本科61%,专科只有8%。与国外相比,中国电子信息人才的缺口很大,特别是在微电子、光电子、汽车电子、现代机械制造与信息服务人员(中高级软件蓝领)方面表现的更加突出。
2. 环境资源。
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就“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环境”进行的专项课题研究结果表明,在76项环境要素中不能令企业满意的约占40%,令企业满意或很满意的不足10%,企业评价一般约占50%。因此,就总体而言,中国电子信息企业的生存发展环境还有待于进一步改进。就目前来讲,存在的主要问题有:电子信息产品假冒伪劣现象严重滋生,这在软件等方面表现的尤为显著。有的企业为了获得比较大的利润,不惜冒着侵犯知识产权的危险,违法进行盗版商品的贩卖。这无疑给原本还未真正走上正轨的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竞争体系带来一系列的干扰,使得市场秩序更加混乱,各企业之间相继展开价格大战,形成恶性竞争,使中国的电子信息产业在国际同行业中的竞争力不断下降。
任何一个企业或者产业的发展壮大,都是离不开政府的支持和鼓励的。在中国,随着电子信息产业对GDP贡献的逐步增大和世界对电子信息产业的普遍重视,政府也相继出台了一系列吸引投资的优惠政策。但是,由于这一系列措施还属于初始阶段,它的实施还存在着不足之处。尽管各级政府都在强调要重视电子信息产业的发展,但是大型企业和小型企业的重视扶持程度有所不同,有些小型企业由于规模较小,再加之面对国内国际企业的竞争,确实难以全部取得政府的优惠政策比如财力或物力上的支持。有的企业由于受当地经济发展程度的影响,政府所能给予的优惠政策自然不同于经济发展较好的地区,这也会导致在同一个大的电子信息市场环境内,却有着不同的竞争实力。当然,政府某项政策的完全实施需要一个时间的过程,随着电子信息产业从一个“朝阳产业”逐渐成熟及其在国民经济中地位的不断提升,相关政策的普及程度也会不断得到加强。
3. 产业结构。
2005年中国电子信息产业继续保持快速的发展,总出口额达到2 681.7亿美元,总进口额2 205.6亿美元,工业企业增加值达到9 004亿元,比2004年增长28.2%,占GDP的4.9%。尽管数据一再表明中国电子信息产业的飞跃式发展,但是,中国电子信息产品的出口结构,低端消费类电子产品比如家电产品的出口还是占据着主要地位,同时国外在华投资抢先一步着手在高科技方面,也就率先抢占了中国的一部分消费市场。换句话说,中国电子信息产业企业普遍缺乏技术创新能力,尽管在产业规模上,中国电子信息产业位于世界前列,但是能够与世界顶尖国际电子信息产品相媲美的大型企业却几乎没有,从整体上来讲,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并没有达到结构的升级。从全球信息技术与产业发展趋势来看,信息技术更新速度明显加快,呈现出新的特点,技术的发展将带来更多的新业务、新产品,进一步推动产业结构的升级势在必行。
四、相关建议
1. 努力调整优化电子信息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研究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技术,从整体上提高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在全世界的竞争能力。随着产业分工的进一步细化,新兴市场迅速崛起,产业的全球性竞争进一步加剧;信息技术面临着向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的转型;信息技术各门类间的界限日趋模糊,相互渗透不断加剧;中国要想抢占新一轮产业发展的先机就必须进一步加快产业结构的调整,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正确把握全球电子信息产业的发展趋势和中国的需求状况,改变中国仅仅表现在加工组装环节的竞争优势状况,着眼于高端信息产品市场,建立中国新型的可持续发展的电子信息产业结构。
2. 政府相关立法部门要针对当前行业内一些违法行为,比如针对假冒伪劣现象要制定相应的法律规范,给各个企业提供一个公平竞争的环境,以此加大对一些恶性竞争的打击力度,在一个规范的体系内促进中国电子信息产业的健康发展。同时,由于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出口额的迅速增长,国外运用反倾销、技术壁垒、知识产权等新的贸易保护措施,不断对中国出口的电子信息产品设立限制或提起诉讼。所以,研究和制定针对中国出口中所遭遇问题的法律规范也是刻不容缓。
3. 充分发挥政府以及电子信息行业相关部门的作用,积极调整国家电子信息技术相关政策,比如增值税转型改革、调整出口退税结构、创业(风险)投资基金、政府采购等,为中国信息行业企业的发展创造一个有利于产业结构优化的社会环境。同时要加大针对电子信息领域重大科技研究的投资,加速产业研发领域的国际化,努力加大政府对中小型电子信息产业企业的扶持和投资,引导各个企业朝着创新的方面发展。
4. 重视电子信息产业人才的培养,壮大创新人才的队伍。政府或者企业可以拿出部分资金,用于现有人才的进一步培养和潜在人才的开发,努力保持适当的人才流动性,争取达到人才流动“溢出效应”最大化。这就要求企业必须形成吸引人才、留住人才的工作环境,从而使企业能够在稳定的人力资源的条件下获得稳定的进步,不断开拓创新,提升企业乃至整个行业竞争力。
中国的“十一五”规划提出,在电子信息产业方面,一定要在核心技术产品的研发和应用的关键环节取得突破性进展。毫无疑问,在当今以信息技术为显著性标志的全球性科技革命的进程中,实现这个目标势在必行。目前,中国电子信息产业的发展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如何度过信息产业发展的关键时期,如何成功地实施信息产业强国战略,要求我们必须优化中国电子信息产业结构,正确引导电子信息产品需求结构,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加快中国信息化的发展步伐。
参考文献
[1]董云庭.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进入转型期——2005年产业发展评述[J].电子产品世界,2006,(1).
[2]查谨.大力发展我国的电子信息产业——访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规划研究所副所长安筱鹏[J].经济师,2005,(11).
[3]严衍,李向东,赵明.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电子信息产业发展规划工作全国电子信息产业“十一五”规划座谈会纪实[J].信息技术与信息化,2005,(5).
[4]刘爱丽.浅谈黑龙江信息产业发展现状[J].信息技术,2005,(6).
[5]乔晓华.我国信息产业发展对经济增长和就业结构的影响[J].统计与决策,2005,(15).
[6]王芬,陈益文.长江三角洲与珠江三角洲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的比较分析[J].中国信息导报,2005,(10).
[7]安筱鹏.加快我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的思考[J].高科技与产业化,2005,(6).
[8]童有好.我国电子信息产业步入新的转折期[J].中国信息导报,2005,(8).
8.中国便利店的现状与发展对策 篇八
一、中国知识型服务贸易发展的现状
中国知识型服务贸易的发展迅速,特别是2000年以来呈现出前所未有的速度。知识型服务贸易出口总额由1997年的120639万美元增加到2005年的970918.6万美元,年均增长29.78%,进口总额由1997年的318855万美元增加到2005年的2195890.4万美元,年均增长27.28%。出口增速高于进口增速。但我国知识型服务贸易净出口总额一直为负,即处于逆差状态,而且逆差在不断扩大,已由1997年的198216万美元扩大到2005年的1224971.8万美元。这说明国内对知识型服务的需求在扩张,但我国知识型服务业发展还比较落后,不能满足经济增长的需要,知识型服务的缺口越来越大(见附表)。
附表: 不同类型知识型服务贸易占知识型服务贸易总额的比重(%)
数据来源:中国国家外汇管理局1997—2005中国国际收支平衡表
我国知识型服务贸易出口在2000年以前主要集中在通讯服务、保险服务和咨询服务,三者合计平均占知识型服务贸易出口总额的60%以上。2000年以来,通讯、保险服务出口在知识型服务贸易出口总额中的比重逐年下降,计算机信息和咨询服务出口额比重增加明显,2005年计算机信息和咨询服务在我国知识型服务贸易中所占的比重分别为18.95%、54.82%,合计为73.77%。我国知识型服务贸易进口主要集中在专有权利使用费和特许费、保险和咨询服务,三者合计平均占知识型服务贸易进口总额的75%以上,2001年和2005年都超过了85%。
二、加快发展我国知识型服务贸易的政策建议
我国作为《服务贸易协定》谈判的参加国和缔约方,在加入WTO的谈判中已承诺开放服务市场。目前我国服务行业已进入了市场全面开放的后过渡期,后过渡期的最突出特征就是对一些主要的敏感领域结束保护,市场开放力度和范围将明显超过前3年。从2005年至2008年中国所承诺的行业将全部开放。
中国应加速调整有关知识型服务贸易的政策措施以增强服务贸易竞争力,促进知识型服务贸易的发展。一是要加大知识型服务贸易的开放度,在服务贸易谈判中要增加反对外国对我国的服务贸易设置壁垒实行歧视性待遇和不公正贸易等专项条款。二是完善知识产权有关法规,保障和促进知识型服务贸易健康发展。目前中国在知识产权保护方面存在着许多不足,不但导致中国在发展知识型服务贸易时经常遭遇国外知识产权保护的压力和自主开发产品的压力,而且将直接影响中国知识型服务的国际竞争力和国家声誉。三是调整服务贸易结构,重点发展高层次的知识型服务业,尽快发展金融、保险、信息服务、技术咨询等现代服务贸易。四是加快服务贸易立法进程,为服务贸易对外开放提供法律依据和正常秩序。加强法规管理,保证有效、有力地与国际标准接轨。五是加快服务贸易人才培养,提高劳动力素质,积极拓展知识型服务的市场,提高服务的技术层次,促进我国服务贸易的全面发展,迎接全球服务贸易自由化的挑战。
9.中国经济发展现状、问题及对策 篇九
本文以经济增长、物价稳定、充分就业和国际收支平衡四大指标为依据,综合
论证了中国经济发展的现状和基本特点,揭示了中国现时经济结构不合理、就业不充分、经济增长粗放的突出问题,系统提出了解决问题的基本对策,包括投资政策、财政政策、货币政策、产业政策、区域发展政策、外资外贸政策等。中国经济发展现状分析
(一)经济增长分析。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持续高增长,但是在高增长中也存在一定的周期波动。近几年来,中国经济的周期波动已呈振幅缩小、基本稳定的特点。1998~2003年中国经济增长率的谷底值与峰值在7.1%~9.1%之间,相差2个百分点;而在此之前,最低谷底值与最高峰值在3.8%~15.2%之间,相差11.4个百分点。这说明目前中国经济增长已不存在所谓“过热或过冷”的问题。按中国要在2020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要求,在未来十几年内中国将保持年均7%的经济高增长速度。中国现时与未来的经济高增长是有持续动力支持的。这种动力支持主要源于五个方面:一是中国现在是一个发展中国家,经济总量水平低。2003年中国GDP只有11.7万亿元人民币(按汇率折算约合1.4万亿美元),只相当于日本经济总量的1/4,故中国有经济高增长的巨大潜力。二是中国劳动力供给充足,仅农村富余劳动力现在就有1~2亿人,尚且中国劳动力的工资水平低,隐藏着巨大的消费需求。三是中国资本或资金供给充足。到2003年底,中国居民储蓄存款高达10.4万亿元人民币,居民外币存款为800多亿美元,两者合计占GDP的比例已超过100%。此外,中国利用外资和现有外汇储备的规模也很大。四是中国非常重视利用和引进国外的先进技术和人才,并努力研发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新技术,从而可以依靠先进技术和人才,支撑现代产业的发展和传统产业的改造。五是中国现在具有经济型政府的特点,政府行政手段在配置资源方面发挥一定的重要作用。这种行政手段对资源的配置在很大程度上具有高效率。当然,目前中国经济增长也存在粗 放型、质量不高、经济结构不合理的突出问题。所以,注重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确立以人为本的协调发展观,是推进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
(二)物价稳定分析。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增长长期受到通胀的困扰,尤其是在1988~1989年和1993~1995年中国的通胀曾达到严重的程度,年消费价格指数(CPI)分别为18.8%、18%、14.7%、24.1%和17.1%。但是近年来,中国又出现了通缩的迹象。1998~2002年中国的消费价 格指数分别为-0.8%、-1.4%、0.4%、0.7%和-0.8%,其中有三年出现了轻度的通缩。2003年中国消费价格指数又上升到1.2%,特别是原材料购进价格指数和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分别上涨了4.8%和2.3%,这说明现在中国已走出了通缩的阴影,并呈现出通胀的苗头。总之,近几年来中国的物价是基本稳定的。未来中国也不会担心通缩的问题,但中国对通胀却一直非常敏感。主要原因:一是中国在20世纪80~90年代曾遭受过通胀的打击,并且在客观上 存在一定的引发通胀的内在因素,特别是受粮食、石油等资源的制约以及受盲目投资、重复建设的影响。二是中国在调控货币供给量方面存在缺陷,特别是受地方政府“倒逼机制”的影响,使中央银行很难有效控制住货币供给量。例如,2003年中国货币发行量(M0)为 2468亿元人民币,增长率为14.3%,超计划发行率为64.5%,创建国以来最高发行率;贷款新增加3万亿元人民币,比2002年增发放贷款1.1万亿元人民币,增长率高达58%,是多年来发放贷款最多、最猛的一年,从而不可避免地拉动了物价全面上涨。之所以出现这种
情况,很重要的原因之一就是中央银行控制不住地方政府逼迫商业银行扩大投资的冲动。因此,中国现在非常强调,要把稳定币值放在货币政策的首位。
(三)充分就业分析。
中国现行的城镇登记失业率较低,2003年为4.3%,虽然在理论上判定可以属于充分就业的范畴(失业率不超过6%),但若加上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和城镇非国有企业下岗人员,则2003年中国的城镇失业率将达到8%左右,大大超出了充分就业所限定的失业率水平。若进一步考虑农村剩余劳动力的问题,则中国的失业问题更加严峻。2002年中国农村劳动力总量为4.9亿人,其中有1.3亿人在乡镇企业就业,约1亿人进城打工,其余2.6亿人务农,即从事第一产业。但按人均经营1公顷地计算,中国农村剩余劳动力实际高达1.4亿人,约占第一产业劳动力总量的28.6%,即农村隐蔽性失业率高达28.6%。中国现时的就业压力很大,大量失业人员的存在,不仅给失业家庭带来了生活困难,影响了社会的安定,而且又造成了劳动力资源的巨大浪费,影响了消费和生产的有效增长。所以,中国现中国社会经济发展战略 在和将来都必须把扩大就业放在经济社会发展更加突出的位置上,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
(四)国际收支平衡分析。
改革开放以来,1978~1993年中国绝大多数年份的商品进出口额都是逆差,累计逆差总额为112亿美元。..1994年中国实行人民币汇率制度改革后,人民币兑美元比价由5.7∶1降低到现在的8.28∶1,从而推动了中国商品的出口,使商品贸易出现了持续的顺差。2002年 中国商品出口额为3256亿美元,进口额为2952亿美元,顺差为304亿美元。..2003年中国商品出口额为4384亿美元,进口额为4128亿美元,顺差为255亿美元,比2002年顺差减少49亿美元。中国现在的贸易顺差主要来源于欧美国家,2003年中国对日本、韩国和东盟国家的贸易都有上百亿美元的逆差,其中对日本约有150亿美元的逆差。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主要利用直接投资方式大量吸引外资,1979~2002年中国累计实际利用外资额为6234亿美元,其中外商直接投资额为4463亿美元。2002年中国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额高达527亿美元,首次超过美国,居世界第一位。2003年中国实际利用外资额为535亿美元。与量利用外资的情况相反,中国现在对外投资额却很少,到2003年底累计对外投资额不足100亿美元。目前中国的外汇储备较多,2003年底外汇储备高达4033亿美元,居日本之后,列世界第二位。2003年中国外债规模为1936亿美元,除长短期外债比例指标为39.8%有一定风险外,其余外债风险指标皆在安全线以内。中国现在实行有管理的、单一的、浮动汇率制度,虽然汇率波动幅度现在仅为±0.3%,但中国汇率近几年来对美元基本保持升值态势。1994年人民币兑美元的年平均值为8.62∶1,2003年就提高到8.28∶1。中国现在准备扩大 汇率波动的幅度,改变汇率形成机制,实行资本金融项目下的可兑换,并积极推进亚洲货币合作和亚洲自由贸易区建设。现在国际社会,特别是日本和美国对中国人民币汇率有片面认识,希望人民币大幅度升值,这种看法值得探讨。因为,人们必须清楚地认识到,中国的外汇储备增加和外贸顺差的形成主要是靠利用外商直接投资的结果和发挥劳动力成本低的优势,在中国外资企业的商品出口额占出口总额的比例在2002年已高达52.2%,中国劳动力成本现在仅相当于日本的3%,故不存在所谓低价产品“倾销”的问题。总之,目前中国国际收支状况良好,人民币汇率稳定,这为中国经济高速增长创造了良好的条件。面临主要问题分析 从宏观角度讲,经济结构不合理、就业问题突出和经济增长粗放是当前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主要障碍,下面就简要分析这三大问题。
(一)经济结构不合理问题。
目前中国经济结构不合理的问题或失衡问题,可以从以下六个方面集中体 现出来:
1.产业结构。2003年中国第一产业占GDP比例为14.8%,第二产业占GDP比例为..52.9%,第三产业占GDP比例为32.3%。这种产业构成,说明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的比例太“重”,第三产业的比例太“轻”。特别是第一产业就业量占劳动力总量的50%,第三产业就业量仅占劳动力总量的近30%,这更能说明第一产业太重、第三产业太轻的产业结构失衡的问题。2.投资与消费结构。2002年按支出法计算的GDP构成中,中国最终消费率只有58.2%,资本形成率却高达39.4%;2003年按生产法的估算,中国最终消费率约为52%,资本形成率约为48%,这说明中国投资规模过大,消费总量不足,出现了投资与消费比例的严重失调问题。
3.城乡结构。衡量城乡结构的主要指标有三个,即城市化率、城乡居民收入水平和城乡居民消费水平。城市化率反映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2002年中国城市化率为38%,这说明城市人口少,农村人口过多,城乡之间存在生活水平上的差距。城乡居民收入水平反映城乡居民收入的差距。2002年中国城镇居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为7703元人民币,农村居民 年人均可支配收入为2476元人民币,二者差距为3.1 ∶1,2003年这一比例又进一步扩大到3.2 ∶1。城乡居民消费水平反映城乡居民消费力的差距。2002年中国城镇居民年人均消费支出为6030元人民币,农村居民年人均消费支出为1834元人民币,二者差距为3.3 ∶1,这个差距比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还大,说明中国消费需求不足的主要原因在于农民消费水平太低。
4.区域结构。目前中国存在东部地区与中西部地区之间的巨大经济差距。这种差距已影响了中国经济的整体协调发展,并为部分地区的社会稳定留下了隐患。以北京与西部的直辖市重庆为例,2002年北京人均GDP为27746元人民币,重庆为6353元人民币;北京职工年平均工资为21852元人民币,重庆为10960元人民币;北京农民年人均纯收入为5399元人民币,重庆为2098元人民币;北京固定资产投资额为1682亿元人民币,重庆为736亿元人民币;北京地方财政收入为534亿元人民币,重庆为126亿元人民币;北京进出口商品额为267亿美元,重庆为20亿美元。
5.产品技术结构。目前中国企业自主技术创新能力和新产品开发能力很弱,大多数企业没有设立产品研发机构,研发经费占销售收入的比例一般不足1%,由此造成中国对国外高新技术和产品品牌的过度依赖,中外合资企业的中方一般只能在生产中获取低廉的劳务费。6.国际收支结构。2003年中国对外依存度,即商品进出口额占GDP的比例高达60.7%,这说明中国对利用外资和对商品进出口的依赖性过大。因此,中国必须下决心扩大对外投资和拉动内需,这是调节国际收支结构的根本性措施。(二)就业问题。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中国就业形势十分严峻,集中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城镇劳动力总供给大于总需求。据测算,在2000~2005年中国按年均经济增长率为7%,就业弹性系数(经济每增长1个百分点所带动的就业增长量)为0.14计算,中国每年可新增就业岗位约800万个,而实际城镇劳动力供给总量(包括下岗职工)每年约为2300~2400万人,就业岗位缺口为1500~1600万个。可见,城镇劳动力供求矛盾十分尖锐。
2.城镇下岗职工再就业十分困难。据统计,近几年中国城镇下岗职工再就业呈下降趋势,1998年为50%,1999年为42%,2000
年为36%,2001年为30%,2002年为26%。
3.目前中国城市化率低,城市工业和服务业无法有效吸收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尽管2003年中国有9820万农民进城务工,但仍有大量剩余劳动力在农村处于半失业状态。
(三)粗放型经济增长问题。
中国现实经济增长不是节约型的,而是高投入低产出的,即所谓粗放型的。2003年中国创造的GDP不到世界各国GDP总和的4%,但是,中国却消耗了钢材2.6亿吨,占全球钢材总产量的25%;消耗了原煤15亿吨,占全球原煤总产量的30%;消耗了水泥8.2亿吨,占全球水泥总产量的55%;消耗了石油2.5亿吨,日均消耗石油占世界日均消耗石油的7%;耗用电量1.9万亿千瓦时,占世界用电总量的10%。现在中国每万元(美元)GDP所消耗的能源是日本的9.7倍,是世界平均水平的3.4倍。除了消耗过量的能源和原材料之外,中国现实的增长模式还对环境造成了巨大破坏。现在中国有些地方的政府以牺牲环境、污染环境为代价,片面追求GDP的增长,这种增长牺牲了子孙后代的长远利益,不是绿色的,而是灰色的甚至是黑色的。基本对策根据对中国现实经济发展面临主要问题的分析,要有效推进中国经济以人为本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中国政府就应在完善市场经济体制和有效实施绿色GDP核算的基础上,采取有效的宏观调控措施,即运用有效的投资政策、财政政策、货币政策、产业政策、区域发展政策、外资外贸政策等,对中国现实经济运行状况进行有效的调控,以妥善解决现实突出问题。
(一)投资政策。
调整经济结构和扩大就业,都需要投资拉动。政府的投资往往会对民间投资产生挤出效应。因此,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必须确立企业作为投资主体的地位,政府的投资必须有科学的决策机制和严格的约束机制,并应集中于公共领域,而不是竞争领域。即使在公共领域的投资,政府一方面应明确产权和事权,防止出现形象工程、政绩工程,大广场、大马路,重复建设和工程浪费的问题;另一方面,也应着眼于扩大就业,把投资的重点放在追加对社会保障、科研、教育培训事业上,使之成为“第一基本建设”。
(二)财政政策。
目前中国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这种政策的要点:一是扩大财政购买支出,包括搞基础设施建设和给公务员长工资;二是适当增加转移支付,主要用于税收减免和社会保障支出;三是增加税收。因此,从总体上说,中国现行的积极财政政策只体现于支出方面,并在实践中引发了财政赤字规模过大的问题。2003年中国财政部国债发行总额为404亿元,占当年GDP的比例为5.5%,大大超出了国际公认的不超过3%的安全线。因此,中国现行的积极财政政策,不仅不能长期化,而且必须加以改进。改进的基本思路:一是针对调整经济结构和扩大就业,实行减免税费的政策;二是扩大转移支付的比例,以有效确立财政“自动稳定器”的机制作用;三是调整税种税率,切实降低企业所得税、增值税和农业税的税率;扩大消费税的税基,对高收入者有效实施综合税收调节机制;对高能耗、高污染的行业、企业和个人开征燃油税、环保税和附加费等。
(三)货币政策。
目前中国实行稳健的货币政策,其政策要点:一是降低利率和适当增加货币供给;二是增加消费信贷,尤其是住房和汽车贷款;三是有效处置银行不良资产。但在实践中,这种稳健的货币政策,对解决就业、调整经济结构和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而言仍有不完善之处。特别是助学贷款太少、就业贷款难搞、房地产贷款泡沫化程度高等问题较为突
出。因此,要完善现行的货币政策,中国就必须尽快实行利率的市场化和汇率的自由浮动,进一步强化金融领域内的竞争机制,扩大金融机构的经营自主权,大力发展直接融资,有效
建立创业板市场和金融衍生品市场。同时,为有效抑制通胀,中央银行必须完善基础货币的调控机制和传导机制,严格控制货币发行量。
(四)产业政策和区域发展政策。中国应加快推进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进程,以科教产业、信息化产业、环保产业、生物工程产业为先导,有效研发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和品牌,走新型工业化之路,实现工业的跨跃式发展,并最终依托工业化和城市化达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中国应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大幅度提高第三产业占GDP(绿色的)的比重。不仅要大力发展金融、电信、商务、文化、教育、科研、卫生、体育等现代服务业,而且要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的传统服务业,如商业零售、交通运输、社区服务、物业管理、家政服务、宾馆饭店等行业。同时,中国应在第三产业中广泛推行临时工、小时工、季节工和弹 性工作制,并对在职职工过多兼职问题和超法定劳动时间问题进行有效限制。中国应有效支持中西部地区的发展,并可采取“西民东移”的办法,鼓励西部的农民向东部大城市转移。对于东北老工业基地的建设与发展,关键是要深化体制改革,强化企业和个人的竞争意识及其行为方式。中国应在产业区域布局上,长期坚持发挥各地优势的原则,坚决打破区域经济的封锁与垄断,确保各种生产要素在区域经济间的自由流动。中国应在大力推进城市化的进程中,高度重视乡镇企业发展的问题,要把发展乡镇企业同小城镇建设结合起来,以为农民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
(五)外资外贸政策。
10.中国电子政务发展现状及对策分析 篇十
[摘 要]中国电子政务的发展可以概括为一句话:起步晚、发展快、问题多。本文在概述了电子政务及其在中国发展的三个阶段的基础上,从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上,对中国电子政务发展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并就问题的解决提出了四点对策和建议。
[关键词]信息化电子政务地区差距
20世纪90年代,随着计算机和信息网络技术的突破性发展,世界各国纷纷加快了信息化进程。我国政府将1999年确定为“政府上网年”,正式把政府网络化、信息化建设列为政府现代化的主要建设目标之一。
一、电子政务及其在中国的发展
电子政务(E—goverment),通俗的讲,就是政府管理的信息化、数字化和网络化。它是以计算机技术、INTER-NET技术和系统化办公软件为基础的,通过建立各级政府的门户网站将大量繁杂的行政管理事务按照拟订好的程序在互联网和局域网上实施的一种高效率的政府工作方式。与传统的政府管理模式相比,电子政务主要具有以下特点: 第一,组织结构的扁平化、网络化。利用互联网和局域网对传统政府金字塔式的层级结构进行纵向压缩和横向拉深,实现政务管理的扁平化,横向拓宽政府服务领域,提高服务品质。通过建立政府间、部门间、区域间、政府与企业之间、政府和社会公众之间的互动式网络关系,打破传统的层级屏障和制度壁垒,实现政务管理的网络化、整合化和并行化。
第二,数字化模块管理。传统的政府管理是建立在行政区划和部门分工基础上的一种物理模块管理。而电子政务则是通过建立GtoG(政府对政府)、GtoB(政府对企业)、GtoC(政府对公民)、GtoE(政府对公务员)四个数字化政务管理模块,明确划分管理对象,合理安排工作流程,科学制定决策方案。因此,电子政务是一种数字化、网络化、信息化管理。
第三,无缝隙、整合化的社会服务理念。电子政务采取的是7x24(每周7天,每天24小时)的全天候、无缝隙政务管理方式。同时,电子政务的实施还将为公众提供跨地域、跨时空、跨部门、全方位的便捷、高效、优质的整合化服务。第四,政务公开,便于接受社会监督。政府网站的建立使得政务管理活动的全过程能够直观的展现在社会公众面前,使公众知晓政府究竟在做些什么,加强政府与公众的沟通,从而增加政府的亲和力。同时,电子政务也为公众提供了一个有效的社会监督平台。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各国政府都把发展电子政务看成是提高政府工作效率、改善政府管理水平、提高政府服务品质,进而增强国家综合竞争力的有效途径。许多发达国家如美国、英国、法国、德国、日本、新加坡等国在发展电子政务方面已经走在了世界的前列。作为一个发展中的大国,中国的电子政务起步较晚,但总体发展速度惊人。中国电子政务的发展大致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政府办公自动化的起步阶段。这一时期的主要工作重点是计算机在政府管理中的普及应用。由于当时计算机单机价格过高,政府机关很难实现批量购买和装备,所以只是在个别部门中进行了办公自动化的尝试。此外,当时市场推出的各类办公软件在学习和使用上难度都很大,这也造成了大量政府工作人员难以快速掌握计算机操作技术。这一时期,政府办公自动化的进程缓慢。
第二阶段(20世纪90年代初)“三金工程'的实施阶段。进入20世纪90年代,我国政府信息化建设进入了快速发展时期。这一时期,我国政府先后推出了“金桥”、“金关”和“金卡”工程。“三金工程”的实施,加速了中国政府信息化进程,为全面启动电子政务建设奠定了坚实基础。
第三阶段(20世纪90年代末)电子政务进入实质性发展阶段。中国政府将1999年确定为“政府上网年”,标志着“中国政府上网工程'正式启动,这也使得中国电子政务建设进入实质性的发展阶段。目前,国家各部、委、办、局以及地市级以上的地方政府都已建起了自己的网站。特别是一些经济中心城市的政府网站,不仅内容齐全、服务全面周到而且信息发布和更新快捷高效。综上所述,中国电子政务尽管起步较晚,但发展速度惊人。我们用了10余年的时间,基本完成了西方发达国家近40年的电子政务基础建设任务。然而,我们必须同时看到中国电子政务发展中也存在着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
二、中国电子政务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中国电子政务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可以从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上加以分析。从宏观上看:首先,中国电子政务发展缺乏整体规划和统一的技术标准。我国电子政务发展势头强劲,在短短3年的时间里,相继建立了4929个政府门户网站。在多数政府网站建设过程中,都各自制定了发展规划和技术标准,使得建立起来的政府网站往往只能适用于本系统和本行政辖区内的各项管理事务,而普遍忽视了与相关政府和部门的数据接口问题,从而造成数据传输过程中系统不支持、软件不兼容、数据无法正常传输等技术性问题。这不仅极大的限制了政府网站作用的发挥,同时也将为日后统一规划、技术接轨设臵障碍。因此,及早制定电子政务整体发展规划,统一技术标准已经成为中国电子政务发展的重中之重。
其次,中国电子政务发展存在着明显的地区差距问题。近年来,中国电子政务发展迅速,但同时也暴露出地区间发展不平衡的问题。这种不平衡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东部沿海发达省市同中西部欠发达省区之间的差距。东部地区无论就注册域名的数量上还是网站建设的规模以及网站服务种类和信息更新等方面都明显的优于中西部省区;二是中心城市和中小城市之间的发展差距。当前,我国地方政府网站建设比较成功的主要包括北京、上海、大连、福州、兰州等省会中心城市。相比较而言,中小城市由于经济实力和技术实力有限,因此网站建设在质上和量上都同中心城市有着明显差距;三是基层政府电子政务发展迟缓。目前,我国尚有相当数量的基层政府没有实现“上网”,甚至部分偏远地区的基层政府尚未实现办公自动化。这种发展差距不仅制约着基层政府的政务管理活动,同时也影响整个政府管理网络和电子政务体系的建设。
第三,公务员队伍整体素质不高,直接影响着电子政务的实施。我国目前拥有540万政府公务员和270万党群机关工作人员。其中,本科以上学历者仅占公务员(含党群机关中的工作人员)总数的10%,专科以上学历也只占到公务员总数的50%。此外,中央直属机关公务员队伍的学历层次明显高于地方政府,东部发达省市的公务员队伍的学历层次明显高于中西部欠发达省区。公务员队伍的素质问题直接影响着电子政务的发展质量。
第四,重技术改造,轻体制改革。实施电子政务的核心价值在于政务而非电子,即改善政府治理能力,提高政府管理绩效,提升政府服务品质是电子政务建设的价值目标。电子化、信息化、数字化、网络化都是服务于这一价值目标的重要手段。然而,各级政府在加快发展电子政务的同时却忽视了自身体制改革的重要性。从而把发展电子政务单纯理解为对传统政府体制的技术化改造。仅仅靠高科技来武装政府,将无助于政府治理能力的改善。
从微观层次上看:其一,多数政府网站发布信息迟缓、信息更新不及时。各级政府在站点建设过程中都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这也正是中国政府网站建设快速高效的主要原因。但随着站点的建成,站点管理和日常维护没有引起各级政府的足够重视。具体表现在:信息发布不及时,信息更新频率慢。其二,不少政府网站发布的信息过于单一,缺乏实质性内容,无法体现政府网站的服务性和公共性。有些政府和部门更是把政务网站办成了新闻联播和会议纪要,缺乏真正面向公众的信息服务和网上办公一体化服务。其
三、电子政务建设过程中存在着形式主义之风。有相当一部分政府机关仅仅把发展电子政务、建设政府网站当作一项重要的政治任务来完成,把网站的建成视为个人的政治业绩,从而在电子政务建设过程中大搞形式主义。在相当一部分政府主页中,看似内容丰富,实际却包含了许多无法打开的空页。即便是打开了也只有简短的文字说明,而缺乏实际意义。
三、关于中国电子政务发展的对策和建议
首先,在中央统一领导下制定一个规范统一、稳步发展、以点带面、合理布局的电子政务发展战略。中国电子政务的健康发展离不开中央政府的统一领导。只有中央统一规划,特别是由中央制定统一的技术标准(包括统一的操作平台、统一的电子办公系统软件、统一的数据接口标准以及政务网站的基本模式和主题框架等)。此外,我们还必须坚持稳步发展的战略,反对急进、冒进,反对一哄而上。中央应在充分考虑到地区发展差距的同时合理选择试点单位,以点带面、全面推进。
其次,加强公务员队伍的建设。公务员队伍的建设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对现有公务员队伍进行计算机、互联网以及办公软件使用等相关知识的培训,合理安排培训时间、地点和内容,把培训作为公务员上岗的必备条件之一。二是在公务员录用考试中,除对备考人员的学历资格严格审查外,还应全面考察备考人员的工作能力和综合素质。在考试内容上,可以适当增加计算机和互联网知识的考核。目前,我国已有部分省市在公务员招考中增加了计算机考试。
第三,加强电子政务的立法工作。法律和法规是确保电子政务规范、有序发展的重要保障。西方发达国家电子政务建设的成功经验之一便是制定与之配套的法律、法规。通过法律来规范电子政务(包括电子签名、电子印章、电子信息发布、电子证件、电子公文等),并维护电子政务的法律效力。目前,我国比较系统、详实并具有可操作性的电子政务法规尚未出台。电子政务的法律效力得不到应有的保障,这是导致人们难以严肃对待电子政务的主要原因,这也极大的制约了中国电子政务的发展。
第四,一手抓电子政务建设,一手抓政府体制改革。电子政务是信息社会政务管理的目标模式。发展电子政务不是单纯意义上的政府管理技术和管理手段的改造,同时也包含着政府管理体制的改革。具体的说,就是要构建扁平化的矩阵式、网络式政府组织结构;建立以信息流、工作流为基础的数字化运行机制;塑造参与式管理理念和动态的政府职能调节机制等内容。只有坚持“两手抓",才能把政府体制改革同电子政务建设有机结合起来,才能真正把政府体制改革引向深入。
参考文献
11.中国国际象棋发展现状及对策分析 篇十一
1 前言
国际象棋几乎就是融艺术、科学、知识和灵感为一炉的一种游戏,也是世界上最受欢迎的智力游戏之一,数以亿计的人们以各种方式下国际象棋。性质上属于脑力二人对抗性项目。由于不受场地设备条件限制,规则简单、趣味性强,现在被视为调节心境,培养良好心理品质和逻辑思维能力的一种有益的运动,对增强参与者体质具有良好的作用。
2 国际象棋的起源
据现有史料记载,国际象棋的发展历史已将近2000年。关于它的起源,曾经有过多种不同的说法,诸如起源于中国、印度、锡兰、波斯、阿拉伯国家等等。目前世界上多数棋史学家认为国际象棋最早出现在印度。18世纪时,W.琼斯指出:古印度是国际象棋诞生的摇篮。大约公元2~4世纪时,印度有一种叫作“恰图兰加”(chaturanga)的棋戏,内有车、马、象、兵4种棋子,象征着印度古代的军制。在当时流传的印度叙事史诗《摩诃婆罗多》中,有“四军将士已安排”的诗句。“四军”就是指军队分为车、象、马、兵4个兵种。但作为今日国际象棋前身的这种“四方棋”,当时是由掷骰子的方法来进行的。游戏的目的也不是将死对方的王,而是吃掉对方全部棋子。以梵语“恰图兰加”命名的“四方棋”在6世纪时由印度传人波斯,由于语音上的讹误,古波斯人把“恰图兰加”误读为“恰特兰格”(chatrang)。“恰特兰格”就被阿拉伯人改称为“沙特兰兹”(shatranj),以后这种“沙特兰兹”在中亚和阿拉伯国家广泛流传。10世纪前后,阿拉伯国家已经出现了许多闻名一时的棋手。世界名著《一千零一夜》中,就曾提及哈里发何鲁纳·拉施德的宫廷诗人里有一位著名棋手。公元819年,在巴格达还举行过几个棋手的比赛。
国际象棋大约在10世纪以后,经中亚和阿拉伯传到欧洲的各个地区,先传到意大利,然后是西班牙和法国。11世纪末叶,遍及欧洲各国。在当时的文献中,将国际象棋列为骑士教育的“七艺”之一。“七艺”是骑术、游泳、射箭、击剑、狩猎、赋诗和下棋。法国的英雄史诗《罗兰之歌》中,也谈及这一点。15、16世纪,国际象棋终于定型成今日的样式和棋制。现存最早的国际象棋谱,出版在1497年。
3 我国国际象棋发展现状
新中国建立之后,国际象棋进入了一个崭新的发展阶段。1956年国际象棋成为国家正式比赛体育项目。中国国际象棋队于1986年成立,成立初期队员仅仅是临时集训成为国家队,个人关系都在各地方运动管理中心。目前为止已获得多项世界冠军,奠定了中国国际象棋的基础地位。尤其是1991年谢军的夺冠和世界奥林匹克团体赛中,中国女队蝉联四届团体冠军,在国内引起了一股国际象棋热,振奋了民族精神。
4 制约国际象棋队发展因素分析
4.1国家队成员归属问题
中国国家队成立初期,国际象棋国家队教练员和运动员,除国际象棋部主任兼总教练叶江川属国家体育总局棋牌管理中心编制,其余的归属地方省市体育局下的单位。全国体制内专业队编制有十一家,其中有北京、上海、江苏、重庆、四川、河北、湖北、黑龙江八家地方棋院,广东棋队和浙江棋队属体育职业运动学院管理,天津国际象棋队与南开大学合作建立大学队,编制在市体育局,湖北棋队位于武昌体育馆内,另外还有安徽棋院和深圳棋院国象方面设教练员编制,而卜祥志等山东籍棋手注册在山东齐鲁晚报棋院,是不在体制内的民营单位。由于中国传统体制和观念问题,归属问题决定运动员出路和收入,因此目前这种现状制约了一部分运动员的积极性。
4.2经费及运动员收入
国家队成立初期,经费主要依靠计划经济体制下的行政命令拨款和商业赞助,在1991年谢军夺取女子世界冠军后,中国女队又蝉联四届奥赛团体冠军,国家体育总局为了更好地发展国际象棋事业,拨专款集训。随着中国国际象棋的进一步发展,原有的编制、经费已经远远不能满足发展需要。棋手的收入分两大部分,其一是单位固定发放的岗位津贴、薪级工资、岗位工资和绩效工资。其二是奖金,包括总局和地方发放的国际国内大赛的前列名次奖励,国际比赛外汇奖金分成,甲级联赛的对局费和奖金,以及国内商业比赛的名次奖金。由于体育产业化运行的加速,体育总局整体上减少了各个运动队的资金支持力度,鼓励各项目自我发展,加速产业化,但是一些产业化能力不强的项目面临经费不足的问题。国际象棋也面临经费制约。由于经费不足,导致无法为运动员提供相应的配套服务设施和收入,导致部分优秀棋手未能进入商业化,限制了收入水平的进一步提高。
4.3运动员文化课现状及存在问题
国际象棋队同其它运动队一样,存在运动员文化课水平不高的实际问题,大多数是初中毕业水平,虽然运动中心和高校通过高校高水平运动队建设等多种渠道解决运动员上学问题,如前世界冠军谢军在北师大就读,现在已是心理系博士后了,许昱华在北大经济法律系读研究生,北大就读的还有侯逸凡、赵雪、黄茜和王皓;清华就读的有沈阳、阮露斐等,在上海财经大学就读的有卜祥志、倪华、居文君、谭中怡、章晓雯和丁亦昕等,然而由于文化课水平起点低,一旦进入高等学府深造,他们将需花费很大气力去适应大学的学习进程,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自己在竞技水平方面的发展,给自己和国家都造成了损失。另外国家队的二三线队员基本处于休学状态,没有相应的学习环境进行文化教育的培养,如何探索有效的运动技术水平和文化课水平共同提高机制是面临的问题之一。
5 解决途径及措施
5.1加强国际象棋产业化过程,尤其是棋院建设,加强培训和推广产业化过程,制定严格的考核等级推广制度,在解决自身经费不足实际问题过程中,也解决了二三线运动员就业问题。
5.2积极协调,建立小学、中学、大学一条龙培养模式,为发现和培养优秀棋手做好基础工作。在专业高水平棋手的文化课教育上,建立健全有关规章制度,为文化教育和训练竞赛的相互促进协调发展提供制度保障,采取采用弹性学习日程,国家队领队教练负责协调、督促和组织实施国家队运动员的文化学习,妥善解决运动员的文化学习中的有关问题。
【中国便利店的现状与发展对策】推荐阅读:
无人便利店的发展现状07-04
论中国腐问题的现状、原因与对策07-02
便利店烟酒店现状11-12
中国饭店的现状与发展趋势09-19
浅谈中国真人秀节目的现状与发展论文07-31
陕西便利店行业发展11-20
中国私募基金发展现状与前景11-01
浅谈中国新能源汽车发展现状与前景09-02
2024年中国保安公司发展的现状06-29
中国舆论监督的现状及发展趋势1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