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性学习教案数学

2024-10-12

研究性学习教案数学(共18篇)

1.研究性学习教案数学 篇一

教学目标:

1、让幼儿学会根据图片内容进行口述并正确的列出算式。

2、掌握9的加减法运算方法。

3、培养幼儿的观察能力和口语表达能力。

教学重点:

1、掌握9的加减法运算。

2、培养幼儿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难点:

1、掌握根据组成和分解的方法计算。

2、根据图片内容正确列出算式。

教学准备:

图片两幅、磁性卡、小卡片每个幼儿一份、计算卡片

教学过程:

1、幼儿听音乐表演,走进活动室。

2、教师与幼儿对数,说出9的分解和组成。

3、请幼儿计算8以内任意的加减法。

4、教师导入新课,出示图片,并说题,冰山上面有3只企鹅,冰山下面有6只企鹅,问一共有几只企鹅?边说题边用卡片代替操作,然后请幼儿动手摆一摆,并像老师一样口述图片内容。

5、请幼儿列式计算6+3=9,并说一说你为什么要这样算。然后教师板书。

6、请幼儿看另一张图片,并说题,这9只企鹅准备回家了,现在只能看见3只了,问冰山后面有几只?边说题边用卡片代替操作。

7、幼儿动手操作,并列式计算9—3=6。

8、教师讲解9的加法其它算式,幼儿动手操作。

9、教师渗透加法的交换律。

10、教师讲解9的减法其它算式,幼儿动手操作。

11、教师利用磁性卡编题,请幼儿列式计算。

12、教师与幼儿一起进行手指游戏。

13、根据组成和分解方法反复说练9的加法和减法。

14、幼儿口算练习。

15、听音乐结束本课。

2.研究性学习教案数学 篇二

用于数学研究性学习的材料, 应是建立在学生现有知识经验基础之上, 能够激起学生解决问题的欲望, 体现数学研究的思想方法和应用价值, 有利于营造广阔的思维空间, 使学生的思路越走越宽, 思维的空间越来越大的一种研究性材料.

数学研究性学习的评价不仅仅关心学习的结果, 而且更重要的是关注学生参与学习的程度、思维的深度与广度, 学生获得了哪些发展, 并且特别注意学生有哪些创造性的见解, 同时对学生的情感变化也应予以注意.为了使评价能够真实可靠, 起到促进学生发展的目的, 因此要充分尊重学生自己对自己的评价以及学生之间的相互评价.既要有定量的评价, 也要有定性的评价.

一、数学研究性学习的课题的选择

数学研究性学习课题, 主要是指对某些数学问题的深入探讨, 或者从数学角度对某些日常生活中和其他学科中出现的问题进行研究.要充分体现学生的自主活动和合作活动.研究性学习课题应以所学的数学知识为基础, 并且密切结合生活和生产实际.高中数学新教材将按《新大纲》的要求编入以下课题, 供参考选用, 当然教学时也可以由师生自拟课题.提倡教师和学生自己提出问题.

新高中数学新教材研究性学习参考课题有六个:数学在分期付款中的应用;多面体欧拉定理的发现;杨辉三角;向量在物理中的应用;线性规划的实际应用, 定积分在经济生活中的应用.其教学目标是: (1) 学会提出问题和明确研究方向; (2) 体验教学活动的过程; (3) 培养创新精神和应用能力; (4) 以研究报告或小论文等形式反映研究成果, 学会交流.

二、数学开放题与研究性学习

研究性学习的开展需要有合适的载体, 即使是学生提出的问题也要加以整理归类.作为研究性学习的载体, 应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有利于学生创造潜能的发挥.实践证明, 数学开放题用于研究性学习是合适的.

高考命题专家也敏锐地觉察到开放题在考查学生创新能力方面的独特作用, 近几年在全国和各地的高考试题中连续出现开放性题目.例如高考数学题中, 出现过结论探索性问题, 主观试题客观化, 条件开放题, 结论和条件探索开放.

数学开放题的常见题型, 按命题要素的发散倾向分为条件开放型、方法开放型、结论开放型, 综合开放型;按解题目标的操作模式分为规律探索型、量化设计型、分类讨论型、数学建模型、问题探求型、情景研究型;按信息过程的训练价值分为信息迁移型, 知识巩固型、知识发散型;按问题答案的机构类型分为有限可列型、有限混沌型、无限离散型、无限连续型.

三、数学研究性学习中开放题的编制方法

用于研究性学习的开放题尽量能有利于解题者充分利用自己已有的数学知识和能力解决问题.编制的开放题应体现某一完整的数学思想方法, 具有鲜明的数学特色, 帮助解题者理解什么是数学, 为什么要学习数学以及怎样学习数学.开放题的编制不仅是教师的任务, 它的编制本身也可以成为学生研究性学习的一项内容.

数学开放题的编制方法:

1. 以某一数学定理或公设为依据, 编制开放题.

数学中的定理或公设是数学学习的重要依据, 中学生的学习特别是研究性学习, 常常是已有的定理并不需要学生掌握, 或者是学生暂时还不知道, 因此我们可以适当设计问题背景, 让学生进行探究, 通过自己的努力去发现一般规律, 体验研究的乐趣.

2. 从封闭题出发引申出开放题.

我们平时所用习题多数具有完备的条件和确定的答案, 所以称为封闭题, 在原有封闭性问题基础上, 使学生的思维向纵深发展, 发散开去, 能够启发学生有独创性的理解, 就有可能形成开放题.在研究性学习中首先呈现给学生封闭题, 解答完之后, 进一步引导学生进行探讨, 如探讨更一般的结论, 探究更多的情形, 或探究该结论成立的其他条件等等.

3. 为体现或重现某一数学研究方法编制开放题.

数学家的研究方法蕴涵深刻的数学思想, 在数学研究性学习中让学生亲身体验数学家的某些研究, 做小科学家, 点燃埋藏在学生心灵深处的智慧火种.以此为着眼点编制开放题, 其教育价值是不言而喻的.

4. 以实际问题为背景, 体现数学的应用价值编制开放题.在实际问题中, 条件往往不能完全确定, 即条件的不确定是自然形成的或是实际需要, 其不确定性是合理的.如包装的外形、花圃的图案、工程的图纸, 这些是需要设计的, 而由于考虑的角度不同, 设计者的知识背景、价值判断不同, 得出的方案也会不同.

3.初中数学研究性学习 篇三

一、转变教育教学观念,正确认识研究性学习在初中数学中的地位

研究性学习把学生置于一种动态、开放、生动、多元的学习环境中,这种开放性学习,改变的不仅是学生学习的地点和内容,更重要的是提供给学生更多获取知识的方式和渠道,促使他们去关心现实、了解社会、体验人生、完善人格,促进自身的全面发展。学生只有实际亲历了认知的道路,才能获得知识。学生在研究性学习中,从直接面向简单规则和知识结论转向面向“复杂本身”,在丰富的、复杂的真实情境中体悟知识、生成知识。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倾入自己的热情、困惑、烦恼、欣喜等个人情感,用大量的附着知觉等隐性知识系统作支撑。在不确定的、复杂的情境中亲自探究,在过程中体验发现的喜悦,而不是传统数学学习中直奔主题的简单结论的记忆。表面看知识是简单的、清晰的、可言传的,但传统教育、教学所言传的所谓“焦点知识”,其实是 干枯的、僵化的知识,失去了活力和生机的。

二、转变教学方式,建立新型师生关系

研究性学习中教师与学生的角色、地位和关系发生了变化,学生成为求知过程的探究者,主动的学习者,教师也不再是居高临下的传授者,而是作为课题研究的组织者、平等的参与者。在研究性学习中学生自主选题、自主研究。在一个开放的学习环境中进行实践活动,教师失去了垄断地位。同时学习的内容的开放性拓展了学生的视野,信息化的社会里,课本已不再是人类经验存在的唯一的形式,知识的获得可以通过学校以外的互联网、电视、报纸等多种媒体、多种途径,获得知识的途径由单一变为多样化,教师也不再是学生唯一的知识来源和垄断者。 教师的地位由权威者向平等者,由传授者向参与者等角色转换。研究性学习中的师生关系,要求教师成为一个好的倾听者和交往者,而不僅仅是好的讲解者。教师积极主动地去倾听学生的想法,重视和观察学生心理变化的过程,消除学生的紧张、害怕的心理,让学生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让学生认可教师是他们中的一员,建立起一种新型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让学生好奇、喜探究的天性充分发挥出来,从而乐于学习。

三、结合初中生的生理、心理、知识特征,合理确定研究性学习内容

研究性课题的确定至关重要,它不但直接影响课题研究的成功与否,更能确保研究性学习不流于形式,从而达到激发学生求知的欲望和兴趣的目的。虽然,数学新教材中也提供了一些课题,但这并不完全适合于所有学生。适合学生“研究”的课题,不仅要使学生力所能及,符合学生所处的社会环境,更重要的是对学生的发展有价值,也就是说通过对学生的自主探究,真正体现研究性学习的目标,并将研究性学习中获得的知识技能和问题解决的方法运用于数学学习,使之拓展和加深。作为教师应认真分析和掌握每个学生的实践能力水平、认知差异和兴趣爱好,了解和把握学生的所处社会环境及家庭背景,针对学生学习、生活的实际情况,设置结合学生实际的研究内容。

四、变革对学生的评价方式,保障研究性学习的有效实施。

4.中班数学教案:学习6 篇四

1、在有趣的游戏中感知体验学习数学的乐趣。

2、培养幼儿的分析推理能力、知识的迁移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

3、引导幼儿运用组成式来学习6的第三组加减,并理解分合式与算式的关系。

活动准备

1、课件:数学卡2―76

2、小粘贴若干,6的第一、二组加减算式。

活动过程

一、导入

出示口袋(内装6的第一、二组加减算式),引起兴趣,组织游戏,复习6的第一、二组加减。

教师:小朋友,今天我们来玩放鞭炮的游戏,如果小朋友正确念出鞭炮上书写的算式和得数时

就放响炮,当听到错误的算式和得数时,就放“哑炮”,并发出“嘶”的声音。

教师:刚才我们的鞭炮放得又响又脆。

请你们观看这几个算式中有哪几个数字呢?

二、展开

1、引导幼儿进一步分析分合式与算式的关系。

(1)一个分合式能够变出几个加减算式?几个加法算式?几个减法算式?

(2)在加法算式中有一个什么规律?在减法算式中有一个什么规律?

小结:一个分合式能够变出4个加减算式,2个加法算式,2个减法算式,

在加法算式中,加号两遍数交换位置和不变;

在减法算式中,等号两别的数交换位置,算式依然正确。

2、引导幼儿正确认读6的第一、二组加减算式。

3、出示6的第三组分合式,引导幼儿分析分合式的构成。

教师:请小朋友根据这个分合式写出加减算式。

4、课件展示6的第三组加减算式,引导幼儿集体读出算式。

引发思考:为什么这个分合式只能变出两个算式呢?

小结:当分合式里的两个部分数相同时,只能变出一个加减算式,这是一种特殊情况。

5、游戏“放鞭炮”巩固6 的加减:出示口袋,教师击鼓幼儿传口袋,鼓声停止,口袋在谁手中,

谁从口袋中抽取一个算式,正确读出算式和得数,正确后全体幼儿放鞭炮。

三、结束

5.大班数学学习顺倒数教案 篇五

1、能楚地口述10以内数量的排列顺序;知道它们是顺数(一个比一个多1),还是倒数(一个比一个少1)2、对生活中运用顺、倒数的事例感兴趣。

能将用过的物品摆放整齐。

活动准备:

教具;一段交通红、绿灯和电梯上、下的数字显示录相;按顺、倒数排列的长条数,点卡各1张。

活动过程:

小组操作活动,以轮组方式进行。

第一组:看大小标记排数卡或点卡。

第二组:按标记接着印。

第三组:操作自制顺序卡片,上、下电梯、排数卡。

学习顺、倒数。

讨论小组活动情况。

教师提问:“刚才你玩的是什么,你是怎么做的,怎么知道是这样做的,数字和点子是怎么排的?”

出现依序排列的1至10和10至1的长条数、点卡,帮助幼儿了解从小(或少)数到大(或多)就叫做顺数,从大(或多)数到小(或少)就叫倒数;顺数时后一个数总比前一个数大(或多1),倒数时后一个数总比前一个数小(或少1)。

师生共同玩顺、倒数的游戏。

教师或一位幼儿指一个数,请其余幼儿从这个数开始顺数或倒数。

了解顺、倒数在日常生活中的运用。

教师提问引起幼儿对顺、倒数运用的关注,“我们平时还在哪儿见过或用过顺、倒数的呢?

用倒记时方式,开展“比比谁的反应快“的游戏活动。

看录象,判断其中数的运用是顺数还是倒数。

6.托班数学教案:学习辨认图形 篇六

【教案目标】

1、通过游戏的形式认识圆形、正方形、三角形,能按要求正确分图形。

2、体验游戏的快乐,激发幼儿对数学活动的兴趣。

【教案准备】

小鸟、小熊、小狗玩偶,各种图形饼干若干,(圆形、三角形、正方形)车票若干。

【教案过程】

一、引题,激发幼儿兴趣。

1、今天除了有很多客人老师来我们班做客外,还有几个朋友来做客。我们一起来看看是谁吧。

2、出示玩偶,说一说:说说它叫什么名字?并请幼儿向小动物问好。

噢,原来是小鸟、小熊、小狗来啦。

3、小动物来做客,你们准备东西招待他们了吗?没有的话,老师这准备了一些饼干,我们一起来分给他们吧!(通过教具吸引幼儿的眼球,更好地激发幼儿参与活动的兴趣,调动幼儿参与活动的积极性)

二、提出问题,认识图形。

1、你们看,老师准备了一盘饼干。(教师出示一盘有各种图形的饼干)

2、师:咦,你们看看这盘子里的饼干是一样的吗?它们都有哪些不同?(认识三角形、圆形、正方形。)

3、师:你们知道为什么不一样吗?因为小鸟说他喜欢吃三角形的饼干,小熊喜欢吃圆形的饼干,小狗喜欢吃正方形的饼干。(边说边在小动物的旁边放一个相应图形的饼干)

三、分一分

1、请个别幼儿来说一说。

师:现在老师已经告诉你们小动物们喜欢吃什么样的饼干了,老师要考考你们,看你们记住了没有。

2、分一分:请幼儿来分一分说一说。边分边说。

3、一起看一看有没有送错的饼干。(幼儿进行初步感知圆形,三角形,正方形的不同特征特征。分一分环节,通过幼儿亲身体验。在分和说的过程中幼儿进一步认识区别不同的图形。)

四、到小动物家做客师:小动物们今天都得到了自己喜欢吃的饼干,他们很开心。为了表示感谢,邀请小朋友到它们家去玩。不过,小动物们说家离这儿很远,需要乘火车去。你们看他们给我们寄来了火车票,这些火车票可有趣啦!是不同的图形。看,这张火车票是什么图形?是哪个小动物寄来的?

是小鸟,因为他喜欢吃三角形饼干。这张呢?方老师说去谁家的时候你们就要拿出到他们家的火车票。

去小鸟、小熊、小狗家做客。【同时进行】

幼儿拿出相应的车票,老师看幼儿是否拿错了。小鸟拿出了它最喜欢的三角形饼干分给小朋友。谢谢小兔子

我们再开着火车到别的地方去玩吧。

【结束活动】

7.数学研究性学习初探 篇七

1. 数学活动课题的选择

研究性学习的选题必须考虑是否具备观察、调查、实验等客观条件, 包括学校条件、学生条件、社会条件, 只有这样, 学生的研究才能按部就班、有事可干, 有充实感, 有成功喜悦感.数学研究性学习的材料不仅仅是教师自己提供的, 而且教师应鼓励学生通过思考、调查、查阅资料等方式概括出问题, 甚至可以通过日常生活情景提出数学问题, 进而提炼成研究性学习的材料.在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中,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 是问题的研究者和解决者, 是主角, 而教师则在适当的时候对学生给予帮助, 起着组织和引导的作用.

2. 制定研究计划、方案

此过程主要是教师组织学生拟定研究计划和方案, 让学生明确自己的分工和任务、协作学习, 引导学生开展活动, 以及向学生交代一些必要的注意事项等.学生可利用Word等文字处理软件制作表格, 便于记录研究过程和总结汇报时使用.

3. 教学方法的选择

采用探究式、启发式教学方法, 通过问题激发学生求知欲, 使学生主动参与数学实践活动, 以独立思考和相互交流的形式, 在教师的指导下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 掌握数学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和基本数学思想方法, 培养积极探索和团结协作的科学精神.基础性的数学知识体系的构建可以通过“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研究性学习方式来实现.“问题解决”的课堂教学模式将成为“基础型课程”与“研究型课程”有机结合的一种尝试.

4. 教学策略的运用

(1) 主体发展策略———在课堂教学中, 强调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在课堂教学设计的过程中应充分发挥教师的主体作用, 组织并落实多种形式的课堂实践活动, 使学生在活动的参与过程中, 提高认识能力和增强情感体验、情感控制能力, 发展个性特长.

(2) 动机激发策略———在课堂教学中, 教师应该把学生吸引到有兴趣的、有挑战性的学习活动中, 让学生体验成功所产生的愉悦和成就感, 学会正确地对待挫折, 从正、反两方面来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3) 层次设计策略———在课堂教学中, 应该从“自主、合作、体验、发展”等层次为学生提供概念、定理的实际背景, 设计定理、公式的发现过程, 让学生体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考过程, 领悟寻找真理、发现规律的方法和思想.

(4) 探究创新策略———在课堂教学中, 教师应该为学生提供动手实践的机会和探究的时间, 指导学生大胆质疑, 鼓励学生敢于发表不同意见和独特见解.

5. 学生的自主活动

学生通过自主参与类似于科学研究的学习活动, 能获得亲身体验, 并逐步形成善于质疑、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努力求知的积极态度, 产生积极情感.在学习的过程中, 通过引导和鼓励学生自主地发现和提出问题, 设计解决问题的方案, 收集和分析资料, 得出结论并进行成果交流活动, 引导学生应用已有的知识与经验, 学习和掌握一些科学的研究方法, 培养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研究性学习, 要帮助学生学会利用多种有效手段、通过多种途径获取信息, 学会整理与归纳信息, 学会判断和识别信息的价值, 并恰当地利用信息, 以培养收集、分析和利用信息的能力.在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中, 学生要认真、踏实地探究, 实事求是地获得结论, 尊重他人想法和成果, 养成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和不断追求的进取精神, 磨炼不怕吃苦、勇于克服困难的意志品质, 形成乐于合作的团队精神.

6. 交流汇报成果

由于研究性学习可采用报告、论文、模型、图片、多媒体等不拘一格的有利于表现成果的形式汇报交流, 因此, 在这一层面上, 信息技术基本上可达到对成果不同表现形式的完美表达.

例如:证明以坐标原点为圆心, 半径等于5的圆的方程是x2+y2=25, 并判断点M1 (3, 4) , M2 (-2 5, 2) 是否在这个圆上.

借助“几何画板”平台, 通过上例引出两个关系, 直观表示概念的形成过程. (如图1)

正面演示:在⊙O:x2+y2=25上任取一点P, “测算”坐标值后计算平方和, 显示xp2+yp2=25, 制作动画让点P沿⊙O移动, 学生观察到随点P的运动其坐标值自动更新, 但xp2+yp2=25保持不变.另一方面, 选中两端点在x轴上的⊙O直径, 在其上任取一点A, “测算”该点横坐标x, 计算±25-x2作为纵坐标y, 绘制点B、C, 缓缓拖动点A, 容易发现点B、C总在⊙O上.这样通过上述的动态模拟, 用学生的亲身体验建立起“曲线上的点”与“方程的解”之间的对应关系, 完成对“两个关系”的意义构建.

数学教育不仅关注学习结果, 更关注结果是如何发生、发展的.从教学目标来看, 每节课都有一个最为重要的、关键的、处于核心地位的目标.教学过程中的研究性学习是探究性的学习活动与教学活动的协调统一, 强调教法、学法、教学内容以及教学媒介的有机整合.教师把学术形态的知识转化为适合学生探究的认知形态的知识.每节课都有教学目标和教学重点、难点, 要相信有些知识学生可以自主建构, 或者有些问题本身就不是一节课能解决的, 因此教师应致力于本节课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以此设计研究性学习主题, 并设计微型研究活动和反馈活动, 保证课堂教学的质量和效率.

摘要:本文对新课程对研究性学习的要求出发, 提供几种研究性学习的方案.

关键词:研究性学习,发展,发生

参考文献

[1]胡典顺.新课程理念下数学探究性学习课题的设计[J].数学通报, 2008, (12) .

[2]袁如标.在情景中学习, 在探索中发展——基于新课改理念下对数学及其教学的在认识[J].数学通讯.2007, (7) .

8.谈高中数学研究性学习 篇八

一、在数学问题中渗透研究性学习

在课堂上要形成“问题中心”,把社会生活中的问题搬进课堂内进行研究,使课堂成为问题展示平台、讨论与辨析的场所。培养学生研究性学习的能力,就是要培养学生善于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如果带着探索问题的强烈欲望来接受教师所传授的知识,那么,他们的大脑就会处于积极活动之中,他们所得到的知识就比较深刻、扎实。教师要努力促进学生提出问题,对教材的内容进行反思;促进学生讨论问题,增强问题意识,培养质疑精神;促进学生自觉地把问题专题化。

二、在日常的课堂教学中渗透研究性学习

求知欲是人们思考研究问题的内在动力,学生的求知欲越高,他的主动探索精神越强,就能主动积极进行思维,去寻找问题的答案。我们教师在教学中可采用引趣、激疑、悬念、讨论等多种途径,活跃课堂气氛,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和求知欲望,以帮助学生走出思维低谷。在讲授新课时,我们可根据课题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产生悬念,急于要了解问题的结果,而使学生求知欲望大增。在遵循教学规律的基础上,采用生动活泼,富有启发、探索、创新的教学方法,充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开展数学研究性学习活动铺垫基础。

数学研究性学习的过程是围绕着一个需要解决的数学问题而展开,经过学生直接参与研究,并最终实现问题解决而结束。学生学习数学的过程本身就是一个问题解决的过程。当学生学习一章新的知识、乃至一个新的定理和公式时,对学生来说,就是面临一个新问题。事实上,课本中,不少定理、公式的证明、推导本身就是一节数学研究性学习的好材料。比如,三角函数中,正弦、余弦诱导公式的推导;直线的倾斜角和斜率的研究;直线与抛物线的位置关系;等等。以某一数学定理或公式为依据,可以设计适当的问题情景,让学生进行探究,通过自己的努力去发现一般规律,体验研究的乐趣。

三、在社会实践中渗透研究性学习

在数学研究性学习中,社会实践是重要的获取信息和研究素材的渠道,学生通过对事物的观察、了解并亲身参与取得第一手资料,可以用所学的数学知识予以解决。

研究性学习强调理论与社会、科学和生活实际的联系,特别关注环境问题、现代科技对当代生活的影响以及与社会发展密切相关的重大问题。要引導学生关注现实生活,亲身参与社会实践性活动。同时研究性学习的设计与实施应为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提供条件和可能。

对于高中学生而言,要开展研究性学习,必须培养他们的实践能力。具体说来,主要包括有以下几个方面能力: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动手操作的能力;参加社会活动的能力。例如让学生尝试研究“银行存款利息和利税的调查”:先让学生制定调查研究专题,从教科书、课外阅读书以及网络中查找有关银行存款利息和利税的内容,由学生自己根据实际需要,分组到建设银行、农业银行、农村信用社、国税、地税等相关部门进行原始数据的搜集,通过对原始数据的分析、整理,建立一个数学模型。在研究过程中,学生的积极性以及创新能力得到充分展示,使他们发现研究数学的乐趣,也享受到成功的喜悦。

四、在研究性学习中教师要把握指导的度

研究性学习强调学生的主体作用,同时,也重视教师的指导作用。在研究性学习实施过程中,教师应把学生作为学习探究和解决问题的主体,并注意转变自己的指导方式。

研究性学习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的自主性、探索性学习活动,学生在学习中通过亲身实践获取直接经验,养成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掌握基本的科学方法,进而提高综合素质和能力。作为这一活动的组织者和指导者的教师,在指导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过程中,既不可以按已有的教学模式包办代替学生的自主学习,也不能放任自流,不闻不问。要达到研究性学习的最终目的,教师的指导必须把握一个度。在进行研究性学习的初始阶段,就应该让他们熟悉和掌握尽可能多的研究模式,如我们要让学生熟悉,观察法,实验法,调查法和文献资料查阅法是科学研究最基本的方法,同时要让他们知道,什么样的课题适合什么样的方法。在开展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中,指导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参与者、指导者、组织者、促进者以及合作者,也就是说,教师应以平等身份主动参与学生的课题研究,通过与学生交流发表自己的意见,与学生相互学习,共同进步;教师应指导学生的研究思路、研究方法;教师应作好课题研究的组织协调工作,为学生的学习活动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帮助学生克服困难,树立信心。

9.大班数学教案:学习6、7的加法 篇九

1.通过对三根不同长度的物品进行比较,获得长短排序的认知和体验。

2.培养幼儿自然测量的能力。

活动准备:

自备教具:橡皮泥、操作纸、笔。

配备教具:数块若干、数字、小猴。

活动过程:

一、出示小猴,引起幼儿的兴趣

教师:“今天是小猴子的生日,我们一起给小猴做长寿面吧”。

出示橡皮泥,搓长寿面,让幼儿可以获得长短排序的认知和体验。

发给每人一块橡皮泥,要求每人搓三根长短不同的面条,搓完后要按从长到短的摆放。找出最长的一根面条。

将幼儿分成三组,每组比出最长的一根。将每组最长的一根交给老师,老师将这三根面条随意摆放,请幼儿目测,哪根最长,哪根第二长,哪根最短。

引导幼儿测量面条的长度,培养幼儿自然测量的能力。幼儿用小数块测量每一根面条的长度,再数数有几个小数块?并贴上相应的数字。

重点提示:幼儿用数块测量时,摆放数块是要对齐面条的两端,中间不能有空隙,再进行点数。

结束:小猴子见到这么多的长寿面非常高兴,他会过一个高高兴兴的生日。

二、请幼儿完成书上的评价练习

请幼儿翻开书第5页,请幼儿用数块沿着图中的铅笔进行拼摆。

请幼儿数一数每支铅笔需要几个数块。把数字圈出来。

引导幼儿根据测量的长度,在括号内用圆圈和错叉表示三支铅笔中最长的铅笔和最短的铅笔。最长的铅笔在括号里画圆圈,最短的铅笔在括号里画错叉。

注意:引导幼儿摆放数块时要对齐铅笔的两端后再进行点数。

10.探讨初中数学研究性学习 篇十

【关键词】初中  数学  研究性学习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05-0193-02

前言:初中数学摆脱了小学数学的简易性,又没有高中数学的复杂思维,但作为一门中学阶段的基础学科,初中数学对其他理科学科如初中物理、初中化学的学习起着相辅相成的作用。初中数学教学注重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发展,旨在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提高学生的推理能力和概括能力。通过教师的循循善诱,将素质教育的理念贯彻到教学过程当中,学生随着教师的引导开始进行独立思考,从而锻炼自主获取新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为之后的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

一、初中数学研究性学习的特点

初中数学研究性学习有着显著的特点,具体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抽象性

我们都知道,数学是一门逻辑思维非常强,同时知识内容又相当抽象的学科。因此,初中数学研究性学习法也带有一定抽象性,在研究性学习过程中,学生需要自行建立思路清晰的数学模型,并且灵活地运用自己创造出来的模型,将其放到具体数学问题中来解决。众所周知,几何问题是常见的数学知识之一,在学习几何图形如三角形的时候,学生就需要发挥自己的抽象思维,从三角形的角度、边长、面积等多个方面进行思考,利用三角形的全等、相似等特性来解决一道问题。

2.开放性

相对其他数学学习方法而言,研究性学习法对时间或者地点没有过多要求,并且在研究过程中,讲究方法、方面的开放性。比如,学生在学习命题时,就可以开放思维,试着去使用多种方法验证一个命题的真假。

3.探究性

研究性学习旨在充分塑造学生的创造空间,学生利用研究性学习法对所学知识进行更深入的探究,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学生也常常疑惑,学数学到底有什么用,通过一系列对数学知识的探究,相信学生一定会在生活中找到答案。

二、研究性学习的实施

1.设定情境

研究性学习的关键环节之一,即是情境的设定。教师可以通过了解学生的共同兴趣,设定一个学生喜闻乐见的情境,学生在一个生动形象的情境下,更容易激发学习的热情,更能调动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一个出色的情境能够起到奇妙的作用,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下开动脑筋,利用情境发现问题,继而解决问题。曾经做过这样一道数学趣味思考题,题目如下:

唐伯虎点秋香的故事家喻户晓,现在请同学们来玩这个游戏:[规则]下面有四个人,其中只有一个人是秋香,请你根据下面的提示,辨别谁是秋香。[所给人物]:A、B、C、D。(1)A既非秋香,也非夏香(2)B既非冬香,也非春香(3)若A非冬香,则C也非夏香(4)D既非夏香,也非春香(5)C不是冬香。如果上面所有命题都是真命题,问谁是秋香?

教师通过设定此类情境,给出此类问题,就可以让学生从此爱上数学,注意培养自己的数学思维和逻辑素质,极大的激发探究数学奥秘和处理问题的动力。

2.发散思维

研究性学习从不把学习范围局限于书本知识,初中数学也是如此。在学生掌握了相当牢固的数学基础知识后,老师尤其注意要对学生开展课外延伸扩展训练,以此来拓宽学生的数学视野,为学生创造更多可以实践的机会。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在实践中学生巩固已学过的知识,检验自己的平时成果。同时,课外活动还能发散学生的思维,使学生考虑问题更贴近实际。

三、研究性学习的条件

1.教学资源的投资

由于研究性学习在资源方面,对教学水平要求较高,对此,首先就要加大对学校教育的投资,从根本上保证研究性学习的进行。学校必须不断完善现代化的教育设施建设,充分利用网络的便捷性,建立网上图书馆系统,持续更新学校教学的硬件和软件设施,在技术上支持数学研究性学习。

2.教师资源的培养

要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包括教师的知识储备,组织水平,协调能力,科研技能,教学理念和教学方式等诸多方面的内容。学习不只是为了应付考试,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目标应该进行统一,因此教师的工作显得更为积极重要,在不断创新教学评价制度的前提下,教师需要转变传统教学观念,强化自身能力。

四、结束语

研究性学习为初中数学教学带来了崭新的方向,也为学生的数学学习带来了更多的趣味性。在未来的初中数学教育改革道路上,应用研究性学习法是其发展的必然趋势之一。在实际的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结合情况,选择真正适合学生的教学方法,努力提高数学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石克祥.数学研究性学习的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J]教育探索,2014(10).

[2]袁晓玲.关于初中教学课堂中研究性学习的应用分析[J]数理化解题研究:数学篇,2014(11).

11.高中数学研究性学习初探 篇十一

关键词:高中数学研究性学习,实施策略,开放题

研究性学习是学生自主学习的学习方式,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对选择的数学专题进行研究,通过类似科学研究的方法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

一、高中数学研究性学习的作用和影响

高中数学研究性学习,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和帮助下,主动地运用自身知识和智慧,自主地探索和研究数学问题,并在研究和探索的过程中获取新知识、新能力的学习活动。数学研究性学习具有开放性、实践性和研究性的特点。

高中数学的研究性学习与传统数学的教学方式具有较大的区别。传统的数学教学方式更注重培养学生的记忆能力、解答习题能力及考试能力,而数学研究性学习作为一种全新的教学方式,更加注重学生个体能力的培养,凸显了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在研究性学习过程中,教师会给学生选择一个课题,然后学生根据课题的要求和自身的能力,开始搜集材料,并在搜集材料的过程中不断分析材料、理解材料、筛选材料,最后根据研究结果获得相关课题的知识。在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中,学生不仅掌握并巩固了基础知识,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科研能力也得到了提高。

二、研究性学习的实施策略

(一)在课堂教学中开展研究性学习

研究性学习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和帮助下自主完成的学习活动,研究性学习的顺利开展离不开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因此,教师应通过各种手段,活跃课堂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保证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够主动探索,努力创新。数学是一门极具魅力的基础性学科,学生一旦入门,就会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而兴趣也是研究性学习顺利开展的保证。首先,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巧设导语,以设疑或者讲述数学家故事的形式激发学生探索数学知识的兴趣。其次,认识到教材的公式和定理的推导过程就是典型的数学研究过程。因此,在教学中,对于课本上的定理和公式,教师不应该让学生单纯地记忆,而是将问题摆在学生面前,引导学生利用已掌握的知识进行推导。最后,帮助学生养成研究的学习习惯。研究性学习的过程就是培养学生数学思维的过程,也是使学生掌握科学的研究方法的过程,所以,教师在教学中不要仅仅注重基础知识的传授,而要教给学生正确的学习方法,帮助学生养成探究的习惯。在此过程中最重要的就是要创设教学情境,即在高中数学教材、游戏的基础上创设情境。比如在学习等差数列求和时,通常以求“1+2+3+…+100”之和,作为引导语,这样就缺乏创意。事实上,我们可利用教材中的例子创设情境。比如,一堆钢管的最上层为5根,从第二层开始每层都比其上层多一根,最下层共有10根,求铜管总数。这种在课堂上变换方法创设情境的模式,可以引发学生的思考,激发他们的潜能。

(二)以问题的形式开展研究学习

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是开展研究性学习的关键,但是,仅仅靠兴趣和求知欲,还是无法保证研究性学习的顺利进行,要想让学生真正体验到数学研究的过程,教师必须施加一定的外力引导学生进行探究,而这个外力就是问题的设置。有效的问题设置不仅能够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还能确保学生在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中逐渐掌握科学的研究方法。因此,教师应善于在课堂上设置问题,确保课堂成为问题的集中地,成为问题的解决地。有效的问题设置,能够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使学生积极主动地调动自身的知识储备和技能解决问题,这一过程不仅仅是对旧知识的巩固,同时也是探求新知的关键。在教授数列知识的过程中,笔者结合学生实际情况,选择了社会生活中的常见的购房问题创设情境。比如,张某现需购置一套生活住房,市场价x元,但周某现有的资金仅够支付房款的30%,剩下的需要按揭,即分期付款,问如何实施分期付款最为划算?该问题不仅可用数列方法解决,而且可通过求函数最值的方法解决。再如,可通过对日常生活的归纳与提炼,提出以下研究性问题:第一,商店常采用打折等方式吸引顾客,打折背后到底隐藏着什么秘密呢?通过对原价和进价的调查分析,算出打折后的实际利润;第二,现在买体育彩票的人非常多,体育彩票销售点随处可见,在这些买彩票的人之中,每个人都希望能中大奖,其中有些人对销售点、走势图等进行了“计算”,为什么要这样做?计算的内容是什么?中奖概率可以计算出来吗?这样的问题,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促使其主动研究。

(三)在生活中进行研究性学习

社会实践是数学研究性学习获取有效信息的重要渠道,学生通过观察生活中的各种数学现象获取第一手材料,进而通过自身已掌握的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针对高中生的研究性学习,要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实际操作能力。以银行存款利息和利税的调查为例,让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首先,指导学生制定正确的研究方案,通过讨论确定研究性学习的主要步骤;其次,学生会复习回顾可能用到各种公式和数学原理,进而制定出研究专题;最后,根据课本的相关内容及课外整理的银行存款利息、利税的相关知识,初步建立数学模型。在前期的问题设置和理论准备,学生对研究的问题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表现出强烈的求知欲望,整个探究过程进展得比较顺利,学生也从中体验到了成功的喜悦。

三、数学研究性学习中开放题的编制方法

数学研究性学习中的开放题具有起点低、入口宽、拓展性强的特点,作为常规习题的有效补充,开放题应随着使用对象和使用目的的不同,及时做出调整和变化。对于数学研究性学习中开放性习题的编制,应体现某一完整的数学思想,具有一定的数学特色,从而帮助学生认识什么是数学,学习数学是为了什么,以及该如何学好数学。因此,开放性习题的编制不仅是教师的任务,还是学生研究性学习的内容。下面介绍几种开放性习题的编制方法。

第一,以学生的知识结构为基础,从知识网络的交叉点探寻问题编制的切入点。能力的培养是以知识结构为依托的,但是掌握了知识并不一定具备某种能力,以一定知识为背景,编制开放性习题,学生可以根据实际的问题情境,调用已有的知识分析问题情境,然后尝试求解情境中所蕴涵的数学问题。在此过程中,教师应当注意备课时教学程序的设置。

第二,根据某一数学原理或者公式编制开放性习题。数学原理和公式是学生学好数学的关键,在高中阶段,对于已有的数学定理或者学生暂时还不知道的定理,在研究性学习过程中,都可以将其编制成为开放题,让学生自主探究,最后通过自身的努力发现一般规律,在获取新知的同时收获研究的乐趣。比如,在矩形地块上,要想将其中一部分设计成花坛,而且花坛面积应当为该矩形面积的一半,请给出设计方案。这道数学题即为开放题,充分体现了几何图形的实际应用。将数学开放题应用于学生的研究性学习过程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体现了对学生创新能力的考查。

第三,从封闭问题出发,通过引申,编制开放性习题。高中生所接触的数学习题大都是具备完整的条件和准确的答案的,这类试题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封闭题。在研究性学习中,我们可以先向学生呈现封闭题,在学生解决问题之后,引导学生拓展思维,通过封闭题的延伸,探究更多的情形或者探究该结论成立的其他条件,加深学生对试题的理解,启发学生从中获得创造性的答案。

第四,为重现或者体现某一数学研究方法而编制开放性习题。数学研究方法中往往蕴含着深刻的数学思想,通过该类习题,学生可以在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中亲自体验数学研究的快乐,体会到数学家发现数学原理的乐趣,点燃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和思维的火花。因此,重现或者体现某一数学研究方法的开放性习题具有很高的教育价值,广大教师应重视此类习题的编制。实践中若教师在课堂上为体现某一数学研究方法而编制开放性习题,以此对学生进行引导,给学生创造探索、想象空间,则会有全新发现。比如,学生一:由等差数列通项公式可知,a9=a3+6d, 6d+9=3, d=-1, 因此,a12=a9+3d=3+3×(-1)=0, 由此得证。学生二:由已知条件可得,a1+2d=9, a1+8d=3,那么可以计算得出a1=11, d=-1。因此,根据等差数列通项公式可得:a12=11+11×(-1)=0。上述为两个学生分别采用不同方法求解的过程。由此可见,学生的思维较为灵活、多样,数学教师在实际课堂教学过程中,应该注重启发学生的多元化思维。

第五,以实际问题为背景,编制开放性习题。数学作为一门基础性学科,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也十分广泛,生活中常出现一些问题需要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因此,以实际问题为背景编制开放性习题更体现了数学的实用性。在实际问题中,通常会存在一些不确定因素。比如,包装外形、项目工程设计一家花圃图案等这些都需要设计,实践中因考虑角度、知识背景及价值判断不同,设计方案也存在着较大的差异。而这些日常生活中的问题,通过转化即可成为高中数学教学的素材,即以实际问题为背景,编制开放性习题,提高教学效率。

总之,研究性学习教学方式的实施,一方面可以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进而掌握并利用这一新型的数学学习方式,学会主动学习、终身学习。另一方面帮助教师革新教学理念、形成新的教学方式,学会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提高教师的综合素养、教学能力和科研能力,最终实现教学水平的提升。

参考文献

[1]张海红.研究性学习在高中数学中的作用[J].神州, 2012 (07) .

[2]丁磊.高中数学研究性学习实施策略[J].学周刊.B, 2013 (02) .

[3]洪上塔.浅谈新课标高中数学研究性学习[J].东方青年.教师, 2013 (01) .

[4]刘玉芳.谈谈高中数学研究性学习[J].数学学习与研究, 2013 (13) .

12.研究性学习教案数学 篇十二

【活动目标】

1、学习10以内的连加,感知减法算式表达的数量守恒关系。

2、尝试运用正确的词汇表达图意并进一步理解减法的实际意义。

3、体验成功的乐趣,增强自信心。【活动准备】

知识经验:幼儿已掌握10的组成。物质材料:图片,钥匙题卡,门。【活动过程】

一、玩一玩游戏,复习10的组成。

二、看一看,学习10的加法。

师:经过大家的努力,小白兔家的门终于开了。咦!小白兔在家吗?(不在)看,桌上有一张纸条,原来啊是灰太狼留下的,它说小兔被它抓走了,想要救小兔,去狼村找!我们一起出发吧!

师:你们看前面山有蝴蝶,谁能用一句完整的话来说一说这幅画的意思?(图,先2有只蝴蝶在草地上,在来了3只、后面有来了5只蝴蝶,一共有10只蝴蝶)

师:谁能列一道连加算式题?(2+3+5=10)

师:我们一起到前面去看看吧!谁能用一句完整的话来说一说鸭子这幅图的意思?(图,有2只蓝色的鸭子河里,有6只黄色的鸭子草地,后面有来了2只大鸭子,图上一共有10只鸭子)师:谁能列出一道加法算式?(2+6+2=10)

师:走的好累呀,我们到树底休息一会吧!看,苹果呀!有三棵苹果树、左边有苹果树有3个、中间4个右边有3个。师:谁能列一道算式来表示这幅图的意思?(3+4+3=10)

师:前面到沙滩了,你们能用完整的话来表示沙滩上的乌龟吗?(沙滩有8只大乌龟、草地有1只乌龟、后面有来了一只乌龟)8+1+1=10

三、游戏活动:送数字宝宝回家

师:看,是灰太狼,听听他会说些什么呢?想要进去,先回答我的问题!我这儿有些数字宝宝找不到家了,请你们送他们回家!师:你们愿意接受灰太狼的挑战吗?

13.高中数学课堂研究性学习分析 篇十三

研究性学习是一种不局限于单纯知识的传授, 而是鼓励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中, 使各方面能力得到广泛提高的一种学习方式. 具体是指教师设计一种可以引导学生主动探索的学习情境, 学生从探索中学会收集信息、分析问题, 使自身的探索能力、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都得到有效地锻炼, 这也正是研究性学习的基本目标. 研究性学习的学习载体是生活中的各种课题或项目, 它是一种学生独立自主地进行研究并获得相应知识的学习方式. 研究性学习与综合课程和学科教学都存在着差别, 一方面, 它不是活动课程, 也不是一般的活动, 因为研究性学习并不是由多个学科构成的课程, 而且它是由学生自主参与进行科学研究的活动. 另一方面, 它不是单纯的学科教学, 因为研究性学习是一种鼓励学生主动参加实践, 如收集资料、选题、调查等, 提高自身能力的学习方式, 不再只是对学生进行单纯的知识的灌输. 通过这种学习方式, 学生不仅可以牢固掌握所学知识, 还可以学会如何灵活地运用这些知识.

二、高中数学课堂研究性学习的必要性

传统的教学模式下, 教师机械地传授数学的相关知识, 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 似懂非懂, 死记硬背, 教与学都围绕成绩展开, 以提高教学成绩为宗旨, 为学习而学习, 忽视了教学的真正意义. 研究性学习模式的出现, 对高中数学传统教学和学习模式来说可谓是一场深刻的变革, 该模式为学生创立了有助于其发挥主体能动性, 表现自身创造力的学习情景, 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对数学的研究中, 独立探索, 感受探索过程带来的成功与挫折, 不仅有助于提高学生应对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还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实践力. 由此可见, 研究性学习模式是对高中数学的学习是相当必要的, 教师的任务不仅仅是继续地传授知识, 提高成绩, 更重要的是为学生创造一个自由发展、独立探索的平台, 引导学生不断提高自身能力, 让学生真正体验到学习数学的魅力.

三、在高中数学教学中开展研究性学习的建议

1. 重视学生对研究性学习模式兴趣的培养

兴趣是做任何事的基础, 没有兴趣, 也就谈不上效率. 尤其在数学的学习中, 高中数学本身就是一门枯燥无味、入门困难的学科, 是一门需要将理论知识应用到具体实践中的学科, 因此, 培养学习数学的浓厚兴趣不仅可以使教师的教学事半功倍, 还能使学生真正的会学数学, 学会数学. 传统的教学模式重视对知识的无条件灌输, 学生变成被动地接受者, 事实上, 学生是学习中的主体, 是积极的探究者. 教师要做的正是扭转局面、改变现状, 为学生设计一种吸引学生主动探究的情境, 引导学生独立探索, 而不是一味地传授已有的知识, 使学生体会到探索中的乐趣, 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 为高中数学的学习增添色彩.

2. 注重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

研究性学习方式不仅重视学生的独立学习能力的培养, 还重视学生之间的团队合作能力. 传统的教学模式下, 教师倡导学生独立思考问题和完成作业, 完全忽视学生间的合作. 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迫在眉睫. 在课程设计中, 教师可以多为学生设计一些形象有趣、需要团队合作才能完成的小游戏或任务, 既有竞争、, 又有合作, 使学生分组合作、互帮互助, 在轻松的氛围中完成任务. 学生可以通过合作学习对方的长处、弥补自身的不足, 取得高质量的教学成果.

3. 提高学生发现问题的敏感度

问题是一切活动的起源, 有问题, 才有交流, 才能进步. 传统的教学模式下, 教师机械地传授问题和答案, 忽视了对学生自主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 事实上, 高中数学的学习就是一个发现问题、理解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 问题和情境是共存的. 因此, 在数学教学过程中, 教师要注重创造一个存在冲突的教学情境, 使学生产生问题意识, 激发学生认识问题的欲望, 带着问题去学习理论知识, 将理论与问题相结合. 学生为解决问题, 就会调动所学的知识和已有的经验, 从自己的观点出发真正地理解数学, 掌握数学, 并实现对数学知识的灵活运用, 从中体会到学习数学的乐趣.

综上所述, 研究性学习模式对高中数学的学习是至关重要的, 要想把这种学习方式贯彻实施好, 需要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努力. 首先需要教师真正理解研究性学习的含义和重要性, 设计一种适合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索的情景; 其次, 教师要提高自身对问题的敏感度, 并鼓励学生善于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 培养学生积极的学习态度; 最后, 教师要完善自身的知识结构, 提高知识素养, 以便更好的引导学生提高自身的能力.

摘要:伴随着高中课程的不断改革, 高中数学课堂研究性学习得到了更广泛的应用.研究性学习不仅仅是一门课程, 更是一种有效的学习方式;不仅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和灵活运用能力, 还能充分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有助于教学目标的实现.本文首先介绍了研究性学习的基本含义, 阐述了研究性学习的重要意义, 最后就如何将研究性学习模式运用到高中数学教学中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关键词:高中数学,研究性学习,建议

参考文献

[1]沈玉川.高中新课程数学课堂中应渗透研究性学习[J].福建教育学院学报, 2008, (03) :17-19.

[2]俞征.高中数学研究性学习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J].新课程 (中学) , 2013 (5) :166.

14.高中数学研究性学习的思考 篇十四

1、研究性学习

研究性学习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从自然、社会和生活中选择和确定专题进行研究,以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并在研究过程中通过多种渠道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

2、研究性学习的特点

(1)开放性。研究性学习的内容不是特定的知识体系,而是来源于学生的学习生活和社会生活,立足于研究、解决学生关注的一些社会问题或其他问题,涉及的范围很广泛。

在同一主题下,由于个人兴趣、经验和研究活动的需要不同,研究视角的确定、研究目标的定位、切入口的选择、研究过程的设计、研究方法、手段的运用以及结果的表达等可以各不相同,具有很大的灵活性,为学习者、指导者发挥个性特长和才能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从而形成一个开放的学习过程。

研究性学习,要求学生在确定课题后,通过媒体、网络、书刊等渠道,收集信息,加以筛选,开展社会调研,选用合理的研究方法,得出自己的结论,从而培养了学生的创新 意识、科学精神和实践能力,它的最大特点是教学的开放性。

(2)探究性。在研究性学习过程中,学习的内容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自主确定的研究课题:学习的方式不是被动地记忆、理解教师传授的知识,而是敏锐地发现问题,主动地提出问题,积极地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探求结论的自主学习的过程。

(3)实践性。研究性学习强调理论与社会、科学和生活实际的联系,特别关注环境问题、现代科技对当代生活的影响以及社会发展密切相关的重大问题。要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生活,亲身参与社会实践性活动。同时研究性学习的设计与实施应为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提供条件和可能。

3、研究性学习的目标

研究性学习强调对所学知识、技能的实际运用,注重学习的过程和学生的实践与体验。需要注重以下几项具体目标:

(1)获取亲身参与研究探索的体验。研究性学习强调学生通过自主参与类似于科学研究的学习活动,获得亲身体验,逐步形成善于质疑、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努力求知的积极态度,产生积极情感,激发他们探索、创新的欲望。

(2)培养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研究位学习通常围绕一个需要解决的实际问题展开。在学习的过程中,通过引导和鼓励学生自主地发现和提出问题,设计解决问题的方案,收集和分析资料,调查研究,得出结论并进行成果交流活动,引导学生应用已有的知识与经验,学习和掌握一些科学的研究方法,培养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培养收集、分析和利用信息的能力。研究性学习是一个开放的学习过程。在学习中,培养学生围绕研究主题主动收集、加工处理和利用信息的能力是非常重要的。通过研究性学习,要帮助学生学会利用多种有效手段、通过多种途径获取信息,学会整理与归纳信息,学会判断和识别信息的价值,并恰当的利用信息,以培养收集、分析和利用信息的能力。

二、 高中数学研究性学习

1、数学研究性学习

数学研究性学习是学生数学学习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是在基础性、拓展性课程学习的基础上,进一步鼓励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数学的和现实的问题的一种有意义的主动学习,是以学生动手动脑主动探索实践和相互交流为主要学习方式的学习研究活动。用于数学研究性学习的材料应是建立在学生现有知识经验基础之上,能够激起学生解决问题的欲望,体现数学研究的思想方法和应用价值,有利于营造广阔的思维活动空间,使学生的思路越走越宽,思维的空间越来越大的一种研究性材料。

数学研究性学习的材料不仅仅是教师自己提供的,而且教师应鼓励学生通过思考、调查、查阅资料等方式概括出问题,甚至可以通过日常生活情景提出数学问题,进而提炼成研究性学习的材料。在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是问题的研究者和解决者,是主角,而教师则在适当的时候对学生给予帮助,起着组织和引导的作用。

2、数学研究性学习课题的选择

数学研究性学习课题主要是指对某些数学问题的深入探讨,或者从数学角度对某些日常生活中和其他学科中出现的问题进行研究。要充分体现学生的自主活动和合作活动。研究性学习课题应以所学的数学知识为基础,并且密切结合生活和生产实际。新高中数学新教材将按《新大纲》的要求编入以下课题,供参考选用,当然教学时也可以由师生自拟课题。提倡教师和学生自己提出问题。

新高中数学新教材研究性学习参考课题有六个:数列在分期付款中的应用,向量在物理中的应用,线性规划的实际应用,多面体欧拉定理的发现;杨辉三角,定积分在经济生活中的应用。 其教学目标是:①学会提出问题和明确探究方向;②体验数学活动的过程;③培养创新精神和应用能力;④以研究报告或小论文等形式反映研究成果,学会交流。

3、数学开放题与研究性学习

研究性学习的开展需要有合适的载体,即使是学生提出的问题也要加以整理归类。作为研究性学习的载体应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有利于学生创造潜能的发挥。实践证明,数学开放题用于研究性学习是合适的。

自70年代日本、美国在中小学教学中较为普遍地使用数学开放题以来,数学开放题已逐渐被数学教育界认为是最富有教育价值的一种数学问题,因为数学开放题能够激起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兴趣,而强烈的求知欲望浓厚的学习兴趣是创新能力发展的内在动力。80年代介绍到我国后,在国内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各类刊物发表了大量的介绍、探讨开放题的理论文章或进行教学实验方面的文章,并形成了一个教育界讨论研究的亮点。

高考命题专家也敏锐地觉察到开放题在考查学生创新能力方面的独特作用,近几年在全国和各地的高考试题中连续出现具有开放性的题目。例如高考数学题中,1993年的存在性问题,1994年的信息迁移题,1995年的结论探索性问题,1996的主观试题客观化,1997年填空题选择化,1998的条件开放题,1999年的结论和条件探索开放。

15.研究性学习教案数学 篇十五

使幼儿能灵活地掌握序数知识,同时锻炼幼儿思维的灵活性。

二、过程:

(一)自由探索:

1.创设超市小货架的教育环境,引导幼儿以角色的身份参与购物。师:今天,我们来玩超市游戏,你们想买一些什么东西? 幼:自由讨论准备买一些什么东西。幼儿参与活动。

2.请个别幼儿告诉大家在什么颜色的格子里买到货物,并请其他幼儿猜一猜他是在第几个格格子里买到的东西。幼1:我在红颜色的格子里买的是娃娃,请大家猜一猜在第几个格子? 幼2:第二格。幼3:第九格。幼儿争论。师:启发提问“为什么会有不同的答案呢?”

(二)交流讨论:

1.师:为什么买同样的东西会得出不同的结论? 幼1:我是从左数到右的。幼2:我是从右数到左的。师: 想一想还有其他方法吗?幼儿再次思考。幼1:老师货架有高有低还可以从上往下数。幼2:从下往上数也可以的。

2.师:引导幼儿发现序数可以从不同的方向数,从不同的方向数得出的结论会不同。

3.幼儿分组交流。幼儿讲讲自己是在从左到右数第x格,从右到左数第x格,从上往下数第x格,从下往上数第x格中买的东西。4.集体交流:个别幼儿讲述自己所买东西的序数位置,请大家猜一猜他说的 东西是在什么颜色的格子里买到的。

(三)游戏巩固:

1.幼儿分成两组,根据老师要求,依次把不同的物品放回两个货架,比一比哪一组放得又快又对。

2.相互检查放得是否正确,如有放错请幼儿自己改正。

三、体会:

让儿童学会学习是21世纪世界教育的基本目标之一。它必然要求教师改变角色和方法,作为儿童的援助者,引导儿童自主学习。所以在教学活动中要关注对儿童的引导和启发,把教育的重心从“教什么,学什么”转移到“如何学”上来。

过去,在学习序数的时候,我们在教学中会告诉幼儿应该怎样数,其结果是,限制了幼儿思维的发展,扼杀了幼儿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现在,我采取了为幼儿创设学习环境,引导幼儿主动探索,并在矛盾中寻找答案的学习方法,发现幼儿能积极投入,思维也很活跃,由于所学的内容是幼儿通过实践、思考后自主习得的,所以幼儿能较快理解并掌握,与此同时,也激发了幼儿大脑的积极参与,有利于幼儿脑功能的开发。

16.大班数学学习9的组成教案 篇十六

1、学习按序将9分成不同的两份,感知9的分合。

2、继续感知两个部分数之间的互补关系。

3、培养幼儿比较和判断的能力。

4、引发幼儿学习的兴趣。

5、让孩子们能正确判断数量。

活动准备:

教具:9朵大小、颜色不同的话,数字,分合号。

学具:幼儿操作材料。

活动重难点:

1、重点:引导幼儿学习按序将9分成不同的两份,感知9的分合

2、难点:在上一节课的基础上继续感知两个部分数之间的互补关系

活动过程:

1、复习8的组成,学习9的组成。为解决重点问题。

“小朋友们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8的分合,谁能够运用互换的方式省略几组相关的分合式。”“小朋友们你们看看黑板上都有什么?有什么不同?它们各有几朵?”(引导幼儿从大小、颜色、方位上观察和讲述,如上面一朵花,下面8朵花等)“谁谁能有顺序的把刚才讲的事纪录下来?”如(上面一朵花,下面8朵花,9可以分成1和8等)“我们检查一下是否有序,是什么样的顺序?”“请把分合式读一遍。”继续感知两个较小数之间的互补关系。“请小朋友看看这并列的两个数”如(9/1和8,2和7)“前面多出的1是哪里的,后面少了的到1哪里去了。”

2、让幼儿在记录分合时只要记录出4组分合就可以了。为解决难点问题。 9〈1和8,2和7,3和6,4和5。

3、在感知互补关系时,教师要引导幼儿观察两组并排的分合式,让幼儿明确前面的数增加的部分,就是后面的数减少的部分。

4、幼儿练习操作材料。教师进行点评。

课后反思:

一、本节课的成功之处。

1、充分体现数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这一理念。

本节课我从幼儿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结合幼儿的生活实际和年龄特点,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引导幼儿开展看一看、说一说、游戏、摆一摆、填一填、猜一猜等生动有趣的活动,注重幼儿主动参与,让孩子在数学活动中学习,在活动中思考,在数学活动中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激发对数学的兴趣,以及学好数学的愿望。

2、创设情境,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

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把思维过程“融”于情景中,幼儿就会对数学活动产生直接、强烈的兴趣,而兴趣是幼儿主动学习的源动力,有了兴趣,学习就不会成为负担,而会成为一种执着的追求;有了兴趣,幼儿才会去积极探索,才能积极地提出问题,才能创造性地运用知识,变苦为乐。要激发幼儿对数学的兴趣,就要让数学教学充满魅力,就要求教师组织富有成效的教学活动,为学幼儿创设积极思维的情景,这样能使教学过程对学生始终有一种吸引力,这样的课堂也才生动又味。从幼儿们在课堂上兴趣盎然、积极投入的表现看出,他们是这么喜欢这样的课堂。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指出: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创设教学情景也是激励、唤醒、鼓舞的一种艺术。为此我在课一开始就设计了“请歌星小企鹅为大家唱歌,但必须学会9的组成”这样一个有趣、又具有挑战性的.情景,(并将这一情景贯穿着节课的始终)紧紧“拴住了”幼儿的心,调动了他们强烈的学习兴趣。

3、以赛为动力,引导幼儿动手操作、自主探究。

动手操作、自主探究是幼儿直接获取经验知识的最好的途径,它可以启发幼儿积极参与思考,激发对数学的兴趣与探索欲望。在教学这一节课时,我让幼儿拿出9根小棒,把9 根小棒分成两份,要求两人一组合作进行,一人分,另一人作好记录,找一找一共有几种分法,看一看哪一组完成的最棒。通过操作、合作交流活动,使幼儿亲身经历知识形成的过程,体验学习的快乐,同时能力也得到提高。

二、不足之处。

1、在“摆一摆、填一填”这一环节,给了幼儿自主探究、动手操作的机会,教师引导不够、组织不到位,没有向幼儿讲明要求,致使有几组的活动未正常开展,没有突破难点达成学习目标。幼儿的学习过程是围在一个屋子里进行的,通向这个屋子的路有许多,而老师不仅是幼儿前进路上的出谋划策者,更是一个带幼儿走向这个屋子的引路人。教师只有扮演好这样的角色,才能让幼儿走向成功。

17.小学数学研究性学习教学策略研究 篇十七

一、合理选材, 巧设情境, 诱导学生自主研究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 课堂是展开“研究性学习”的主要阵地, 但若要学生积极而主动地参与课堂活动, 自觉“研究”, 教师就要根据教材内容与儿童特点, 选取可引发学生研究与探索欲望的学习材料, 借助多样方式, 巧妙创设贴近学生生活、蕴含教学内容、具有思考价值、可以诱导学生感悟体验的学习氛围或场景, 让同学们产生探寻结果的冲动, 主动研究与探索, 积极交流与讨论, 从而快速进入将要研究的知识领域之中, 而后在老师的指导与启发下, 经历多样自主活动, 获取新知, 解决问题。

如结合新知与旧知的生长点或衔接点, 巧设问题情境, 引发学生认知冲突, 让学生进入新问题的研究过程;或者呈现具体材料, 引导学生观察与研究, 发现新的问题, 自觉进入研究性学习状态;或者利用游戏竞赛、数学实验等方式, 形成问题, 激起学生探索与研究欲望;或者结合生活现象, 将生活数学化, 提出问题, 设置悬念, 让学生迫切想要探寻问题答案, 给学生自主研究做好铺垫等。

如“多边形的面积”的研究性学习, 教师展示包含长方形与平行四边形的两个花坛的主题图, 提问学生哪个花坛的面积更大?有的学生认为长方形的花坛面积大, 有的同学认为平行四边形的花坛面积要大。这样, 可造成认知矛盾与冲突, 诱导学生进入“长方形与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的研究活动中。

二、提供时空, 创造条件, 促进学生自主学习

在过去的小学数学教学中, 常常是教师讲、学生听, 老师问、同学答, 在如此注入式的课堂教学中, 学生虽然可以接受一定知识, 但缺乏主动意识与鲜明个性, 循规蹈矩, 不敢质疑, 不能自主思考, 自学能力较弱。而研究性学习以探究性与自主性学习为基础, 具有过程性、自主性、开放性与实践性特点, 学生需要围绕有关问题或任务, 进行尝试、研究、探索与实践, 展开想象猜测、判断与比较分析、综合归纳、动手操作、交流协作等, 从而得到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 也提高探究能力。所以,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 教师要留给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究、自由挥洒的空间, 引导学生多角度、多途径地探索, 如在游戏中探究、在操作中探究、在实验中探究等, 发挥潜能, 提高实践能力、自学能力。

如教学“圆柱和圆锥”时, 对于圆锥的体积推导, 因为学生对圆柱的表面积推导有所了解与把握, 积累了相关的推理能力, 而且六年级学生好奇心较强, 充满探索欲望, 可组织研究性学习。首先, 引导学生构建研究小组, 五六人一组, 各组准备一袋黄沙以及等高不等底、等底不等高、等高等底圆柱与圆锥各一对, 用沙子代替其体积展开实验, 记录好实验数据, 填写记录单, 合作交流, 说说由几组数据中得到怎样的发现, 思考圆锥与等高不等底的圆柱、等底等高的圆柱、等底不等高的圆柱的体积关系, 形成简单的调查报告, 汇报展示, 全班交流。在学生实验操作时, 教师要及时跟踪, 掌握小组活动情况, 适时点拨与提示, 帮助学生修改方案, 确保研究学习的顺利开展。这样, 经过学生动手实验, 可让学生经历学习过程, 更好地认识圆柱与圆锥的关系, 推导出圆锥的体积公式。

三、适当拓展, 延伸课堂, 促进学生应用巩固

“研究性学习”, 不单单是课堂中的探究性学习, 还要通过多样途径让学生在日常生活与实践中亲身体验, 使其学会应用所学知识来分析与解决实际问题, 促进理论与实践的完美统一, 促使学生主动探索, 强化学生“研究”能力, 也使课堂所学内容得到进一步延伸与发展。再者, 数学知识与现实生活本就密切相关, 要向生活拓展, 搭建数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的桥梁, 给学生更广阔的体验空间, 调动学生研究潜能。所以, 在小学数学研究性教学中, 教师要注意适当拓展与延伸, 让数学教学更充满灵性与开放性, 更富有魅力与趣味, 让学生主动探索与体验, 促进应用研究与知识巩固的巧妙融合。

如学习“平移和旋转”后, 教师可设计一些有着较强实践性或开放性的练习或研究课题, 引导学生进行拓展与研究性学习。譬如研究课题:《生活中的平移和旋转》, 要求学生探寻日常生活中的旋转与平移现象, 让学生学会留意观察生活, 发掘生活中的数学知识, 认识到学习要不断联系实际, 认识才会有所提高, 所学的知识也得到进一步巩固。另外, 还可以让学生们运用平移与旋转现象来设计美丽的图案, 使其学会应用新知进行创造, 装点生活。这样, 将课堂学习延伸到现实生活, 让学生更深刻地认识旋转与平移的生活应用, 学会不局限于课本, 向生活拓展, 向其他学科拓展, 提升审美情趣。同时, 在动手动脑的实践活动中, 可培养学生操作能力与创新意识, 感受创造的快乐, 更深化知识理解。

18.中学数学研究性学习探讨 篇十八

【关键词】中学数学;研究性学习;策略

一、研究性学习内涵

研究性学习指在课堂教学中,学生在教师的有效引导下,用类似于科学研究的方法帮助学生学习应用知识、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的学习方式。[1]科学研究和探索是非常严谨和科学的,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和学生一起用类似于科学研究的学习方式,既能让学生在观察和比较中发现、提出问题,又能在教师的有效指导下揭示知识的内在规律,求得学习问题的解决。

中职数学的研究生性学习主要是以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探究以及相互交流为主要的学习方式,学生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才能切实的发现问题,并进行自主探索,在学生主动探究学习的过程中,会较容易的解决比较简单的问题,当面对具有一定挑战性的问题的时候,需要通过自主的、多角度的思考才能解答问题或提出更高的问题,并在此过程中获取知识,发展各方面能力,培养情感体验。

二、中学数学研究性学习模式中存在的问题

(一)对研究性学习不够重视

许多人认为研究性学习应该对部分问题进行研究,并且主体是优秀生,而对一般学生的教育教学,应传授式为主,没有鼓励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或者把研究性学习作为一种点缀,给上级领导看看,而不注重实效的发挥。这样的话,研究性学习就失去了应有的意义。研究性学习的开展目的,就是要促进学生学会一种新的学习方法,涉及到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习惯、心理品质等各个方面的改变和成长。这就需要对学生进行长期的培养和指导,教师且不可因为时间较长而不对学生进行培养。

(二)缺乏自主探索学习

在中职数学教学中实施研究性学习时许多教师片面的理解了研究性学习的方法,造成了一些值得注意的问题。在教学过程中用难而大的题给学生做指导,没有摆脱过于重视数学解题方法和技巧的影响,把高难度的竞赛题作为讲解的课题,简单的把对题目的一题多解作为研究方向,变相的给学生增加额外的负担,学生在大量的任务中丧失了学习的兴趣,使得本来能调动学生自主学习、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方法变得死板而生硬。

学生缺乏自主的探索学习,会导致学生被动的接受式学习,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也就难以形成,还会导致学生学习的逆反心理,增加研究性学习实施的难度。

(三)缺乏鼓励评价机制

在中职数学教学实践中,研究性学习是为了改进学生的学习方式、学习态度以及学习习惯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在我国的教学课程设计中,学生的学习任务重、 学生多导致了升学压力大,学生在繁重的学习压力之下缺乏对学习方式和方法的自我探索,这就需要教师进行有效的引导,鼓励学生采用有效的学习方式,系统的学习相关知识。

教师的评价在客观评价学生学习成果的基础之上,能有效的激发学生的自信心,而教师由于忽视研究性学习而对学生在自身探究方面关注度不够,不能了解学生最新的发展,不能给予有效而及时的鼓励和指导。

三、中学数学研究性学习问题解决路径

(一)充分重视自主探索学习

学校的领导和教师应充分重视研究性学习在教学教育中的应用,长期坚持,形成良好的班风、校风,营造一股大兴研究性学习的学习风气,同时,以领导行动带动教师行动,以教师行动带动学生进行自主的学习,根据学生自己的兴趣,在结合教师的指导,确定学习学习的方法,形成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并在尊重学生发展规律的基础上给予适时的激励和指导。

(二)激发学生自主探索学习

激发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就是要改变传统教学下学生被动学习、机械学习以及他主的学习,变成为学生进行自主的学习,主动性是自主学习的本质特征,学习是学生的一种内在需要,探索性是主动性的具体表现,通过探索才能得到问题的答案,学生通过在老师的指导下,自主定题,进行研究,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时学生的学习活动对学生来说不在是一种负担,而成为一种享受、一种愉快的求知体验。

激发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必须保障学生的学习环境,要尊重学生的独立思考和敢于质疑的态度,尊重学生的学习习惯,接纳学生之间的差异,让学生在课堂教学活动中体验到师生之间的平等、自由、合作,同学之间的信任、友善以及宽容。在营造良好的环境前提下,学生会感觉到自己就是学习的主体,同时也会得到激勵与鼓舞,积极的进行学习。

(三)制定良好的鼓励与评价制度

对于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表现出的主动性、独立性,以及对待问题的探究意识,教师都要给予充分的注意和肯定,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独特的内心世界和精神世界,每个学生在发挥主体性的同时都是不一样的,他们有着不同于其他人的观察力和思考方式。对于每个学生的不同情况,教师都要我们都要给予相应的奖励和鼓励。例如学生通过自我的努力,找到了一条教师没有讲过的解题方法,教师就应该给予高度的赞扬,在班级中让这位同学进行讲解,增加他的荣誉感,同时,也启发了其他同学进行研究性学习,营造良好的学习风气,提高整体教学水平。

小结

研究性学习能够充分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有效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良好科学素养等综合能。但是促进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是一项长期的教学工作,在改变学生不合理学习方法和习惯的同时,要促进学生养成良好的探究性学习方式,需要学校和学生共同的努力。在提高学生研究性学习的同时,也能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提高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上一篇:公园亮化设计说明下一篇:网络新闻专题的特点及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