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科护理管理论文

2024-08-13

儿科护理管理论文(13篇)

1.儿科护理管理论文 篇一

新生儿科医疗护理安全管理小组

组长:邓志艳

成员:范秀花 蒋会丽 黄莉惠 席娟

一:科室安全管理小组参成员负责科室的医疗安全管理实施全面管理

二:科室安全管理小组熟悉并能处理常见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理,全面了解突发应急预案流程

三:科室安全管理小组至少每月召开两次会议,遇到特殊情况随时召开,讨论并总结本科室发生医疗护理安全的潜在危险,认真分析总结缺陷,做好预防。

四:针对已发生的安全事故,认真讨论,提出整改意见,以做好医疗安全的持续质量改进

五:全科人员要加强学习,强化风险管理,提高风险意思。从思想上提高警惕

六:坚持以“患儿安全”为第一位,全体新生儿科医护人员熟知影响护理安全管理的各项内容。

七:加强医护人员的“三基三严”训练,不断提高医疗护理质量

2.儿科护理管理论文 篇二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2年1月—2014年4月我院儿科收治的患儿158例, 将其设置为研究组, 其中男92例, 女66例。年龄1岁~5岁;选择同期同类型患儿158例, 作为对照组, 其中男88例, 女70例, 年龄0岁~5岁。2组患儿在年龄、性别和病情等一般资料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予以儿科常规基础性护理;研究组则在常规基础护理管理上增加危险因素管理, 其相关危险因素分析如下: (1) 社会因素:医患关系一直是我们探讨的话题, 这种紧张的关系造成医疗行业的高风险性, 其中的复杂性被人们忽视, 公众自身又缺乏对基础疾病知识的了解, 而对医护工作要求却不断加深, 信任度有下降趋势。 (2) 药物因素:对患儿来说, 其用药的剂量具有一定的特殊性, 需要按照体重来进行计算使用, 例如利尿药物的应用, 对确定剂量方面有一定难度, 稍有不慎就会出现意外。且因为患儿天性好动, 加之床位这种不确定因素的存在, 造成护士查对时, 容易出现差错而加大了用药的风险性。 (3) 护患关系因素:因患儿需要家属在旁照顾, 就出现了医护人员到家属再到患儿的三角关系;而在具体护理过程中, 对患儿的护理技术要求高, 工作压力大;且部分家属又存在对医学常识的不了解, 加之爱子心切, 就会对护士产生过多及苛刻的要求, 一旦超过护士所能承受的极限就会引发纠纷。 (4) 护士自身因素:护士年轻化, 部分护理人员缺乏吃苦和慎独精神, 加之年轻缺乏经验, 给护理工作埋下隐患。无法及时发现病情变化, 且应急能力差, 对患儿缺乏足够的耐心从而影响治疗。 (5) 意外因素:鉴于婴幼儿发育处于未完善状态, 平衡能力差, 模仿能力强, 好奇心强, 但识别危险因素能力又十分差, 一旦跌倒容易出现骨折或者被利器所伤, 易出现诸多的危险事件。 (6) 法律意识淡薄:随着家属的维权以及法律意识不断加强, 加之《医疗事故处理条例》的出台, 对护士法律意识的要求也随之升高。若不能详细了解相关法律, 在护理中就增加了纠纷的风险。防范措施: (1) 媒体要予以正面公平的引导, 给予医护人员更多的理解和鼓励。医疗卫生事业存在高压力、高风险性, 多沟通了解可以提高医疗质量。 (2) 提高防范意识, 加强预防风险因素的教育, 要有目的、有计划地实施风险管理流程, 并积极学习相关的法律法规, 增加对风险事件的掌控能力。提高医务人员的个人能力, 包括:沟通、药物知识、专业知识等, 培养医护乐观积极的工作心态, 例如药物的三查七对、规范记录病历等。 (3) 健康指导, 对患儿的病情, 要多与患儿家属沟通, 加强宣教, 耐心向家属讲解疾病知识, 提高患儿依从性。可将一些注意事项制成宣传单发给患儿家属学习, 从而减少隐患的发生。 (4) 相关法规的学习培训, 要经常组织医护人员学习法律法规, 技术操作中需谨慎, 尽量避免意外出现。 (5) 提高医护人员的素质, 要提高儿科护理人员的准入标准, 严格把关, 避免人员能力参差不齐的现象。再者对在职人员也要经常性培训考核, 掌握儿童营养学、心理学等, 从而更好地与患儿家属沟通, 拉近彼此间的距离。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5.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处理,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研究组患儿的护理满意度为96.20%, 显著高于对照组的83.54%;研究组未出现投诉事件, 危险事件发生率为0.63%, 明显低于对照组的5.70%, 2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1。

3 讨论

医院的整体医疗水平与护理安全息息相关, 更与患者的切身利益有密切关系, 能够为患者提供安全优质且无缝隙的护理服务也是我们临床护理工作的目标[3,4]。儿科护理存在一定的特殊性, 因为患儿的认知能力以及依从性较差, 且病情发展迅速, 患儿对病情无法正常表达, 增加了风险;同时家属陪护较多, 也增加了护患纠纷的概率[5,6]。

在本文中, 对研究组细致地分析了危险因素, 并有针对性地实施防范。研究组护理满意度较高, 且危险事件的发生率低于对照组, 均存在显著的统计学差异 (P<0.05) 。

在儿科护理管理中实施危险因素管理, 可以显著提高护理人员的工作能力, 为确保儿科护理质量奠定基础, 在减少风险的同时也促进了护患关系[7,8]。研究组通过加强危险因素的防范措施, 提高了护士的服务态度, 改善了护士对危险因素的理解, 个人能力提高, 防范意识加强, 打下扎实的护理基础, 操作技能更加娴熟;也因此能够取得患儿家属的信任和支持, 最大限度地降低了医疗隐患及危险事件的发生率, 进一步降低了纠纷事件的发生率, 提高了患者的护理满意度, 投诉事件相应减少。

综上所述, 危险因素干预在儿科护理管理中的应用, 与当前以人为本的护理理念相符合, 全面提高了医院的整体护理水平, 患儿依从性高, 家属及患儿护理满意度提升, 具有着重要的应用价值, 值得临床推广价值。

摘要:目的 探讨儿科护理管理中的相关危险因素, 总结应对措施, 为儿科护理管理提供依据。方法 选取2012年1月—2014年4月我院收治的患儿158例, 将其设置为研究组;同期选择同类型患儿158例作为对照组。对2组患儿的危险事件发生率以及护理满意度进行统计比较。结果 研究组护理满意度为96.20%, 对照组为83.54%;研究组患儿危险事件发生率为0.63%, 对照组为5.70%, 2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 儿科护理管理中, 分析危险因素并予以针对性干预措施, 可提高患儿的治疗依从性以及护理满意度, 降低了危险事件的发生率, 提高护理安全。

关键词:儿科护理,危险因素,管理措施,分析

参考文献

[1]陆小琼, 郭亮, 谭素贞.人文关怀在护理管理中的应用[J].中外医学研究, 2013, 11 (5) :73.

[2]张群.浅析儿科护理的危险因素及防范措施[J].北方药学, 2011, 8 (11) :113.

[3]邱心.儿科护理的危险因素及防范[J].中国中医院, 2013, 11 (12) :108-109.

[4]何连英.护理风险管理在儿科护理管理中的应用[J].中国医学创新, 2011, 8 (31) :70-71.

[5]韩春梅.儿科护理的危险因素及防范措施研究[J].中国地方病防治杂志, 2014, 29 (2) :262.

[6]冯霞.探讨危险因素管理在小儿科护理管理中的应用分析[J].中国实用医药, 2014, 9 (2) :271-272.

[7]孙小莉.细节管理在儿科护理管理中的应用研究[J].当代医学, 2013, 2 (9) :64-67.

3.儿科护理管理论文 篇三

【摘 要】目的 研究分析儿科护理管理中的细节管理? 方法 2009年至2013年我院接收98例儿童住院患者,按照患者家属的意愿来进行分组,实验组给予常规护理和细节护理管理,对照组使用常规护理,对比两组的护理质量以及家属满意程度? 结果 接收常规护理和细节管理的患者取得了较好的治疗效果,要优于对照组,患者家属的满意度也要高于对照组? 结论 细节管理在儿科护理管理中应用可以提升护理质量,获得患者及家属的肯定,降低了护患矛盾?【关键词】儿科 细节护理 护理管理 临床效果 儿科护理工作非常的复杂,因为患儿的年龄小,和护理人员的工作配合度不高,病情的发展又比较快,患者对于自身的情况不是很了解,因此护理难度非常大?如果护理不当很容易出现事故,所以细节护理管理在小儿科的应用变得非常重要,可以为患儿和家属提供更优质的服务?此次研究的是我院49例患儿接受细致护理管理后的效果,现进行如下报道?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09年至2013年我院接收儿童住院患者98例,这些患者年龄均在8岁以下,根据患儿家属的意愿进行分组,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实验组采用常规护理与细致管理,两组患者的性别?病情不具备统计学意义? 1.2 方法 在护理方面,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实验组采用细节护理管理?治疗结束后,对两组的护理质量以及患者及其家属的满意度进行比较分析?采用调查问卷的形式采集患者的满意度信息和护理质量信息?满意度划分为4个等级,分别是非常满意?比较满意?一般满意?不满意;护理质量采用百分制,100分为满分,90~100分为优秀;70~90分为良好;60~70为一般,60分以下为较差?调查问卷由医院自主设计,包括护理人员操作水平?护理人员服务态度?住房环境等内容,患者进行匿名提交问卷?共发放98分问卷,收回98份问卷,收回率为100%? 1.3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10.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数资料采t字校验,以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通过分析,实验组的护理质量优良率和患者及其家属的护理满意度均优于对照组? 在实验组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较高,未出现不满意的情况,护理质量也较高,质量良好率为100%? 3 讨论 由于儿科护理的难度较大,因此,为了提高护理质量,将细节护理应用于儿科护理管理中,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建立和谐的护患关系 护理工作者要主动的与患者及其家属建立和谐的关系?在护理过程中态度和蔼,对患儿及家属多些问候,动作轻柔,不要引起患者的不适?护理期间在进行操作之前要向患儿及其家属进行讲解以及告知注意事项,例如会有疼痛感的操作则应该事先提醒,让患者和家属都能够有心理准备?如果出现操作失误则应该要立刻向家长进行道歉,不推卸责任,获得家属和患者的原谅?如果家属或患者对于操作有疑问需要对其进行耐心的解答,例如药物的名称,使用的目的等等,让患者的家属消费透明?护理过程要围绕患者展开,和患者進行沟通,一方面可以让家属对患者的病情有所了解,另一方面能够让护理人员获知患者的需求? (2)加强护理管理流程 护理管理是提高护理质量的有效手段,以满足患儿的护理需求为根本目的,建立一系列完善的护理管理制度,从患儿的检查到治疗,认真对待每一个环节?交接班的护理人员做好交接工作,物品的摆放统一设置,从细节上完善护理流程?必要时建立监督小组,定期开展总结会议,针对护理中存在的问题及时的提出解决办法? (3)强化细节风险管理措施 儿科护理工作量大,工作复杂,护理过程很容易出现纰漏,所以需要借鉴以往的护理经验,来对曾今出现错误的环节以及时间进行回顾,防治类似情况再次出现?患儿的床位进行调整后,应该对床位信息进行更换,便于医务人员来进行查看和核对?为患儿使用药物前,应该先对患儿的信息进行核对,防止错误用药?若患儿的病情严重,需要进行加强管理,在夜间以及节假日都要进行细心护理,加强监控? (4)提高护理人员的综合素质 儿科护理工作要求护理工作者能够具备较高的专业素质以及职业道德?在平时的护士培训中药注重提升护理人员的素质,对其进行基础操作的培训和巩固,督促其不断的去在工作中总结和完善自我,定期开展思想教育,提升护士的职业责任心?此外还需要对护士的心理素质以及应变能力进行培训,让他们能够很好的处理突发情况,及时的缓解工作中的压力,让自己能够以积极的心态来面对工作? 根据此次的研究表明,细节护理在儿科护理工作中的作用非常的重要,一方面以提升患儿及家属的满意度,另一方面护士自身的经验和能力也能够获得提升?患者接受护理后治疗效果显著,护患纠纷并未发现,说明细节管理能够提升护理质量,获得患者及家属的肯定?

参考文献

[1] 邓玲.细节管理在儿科护理管理中的应用[J].全科护理.2011(01).

[2] 郭志芬.细节管理在儿科护理管理中的应用[J].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2011(14).

4.儿科护理管理论文 篇四

儿科专科护理质量管理实践及效果评价

[ 摘要 ] 目的:探索儿科专科护理质量管理改革对提升儿科专科护理质量及患儿满意度的作用。方法:通过实施专科护理岗位规范化培训、定期组织典型专科护理病例讲评比赛、推行专科护理小查房、设计并发放《护理指导手册》、常态化进行护理满意度调查等,改进儿科专科护理质量,并比较专科护理质量管理改革实施前后护理质量检查评分和患儿满意度。结果:儿科专科护理质量管理改革实施后病房管理、基础护理、护理文书、护理过程、急救药械、消毒隔离及患儿满意度评分均有提高,护理缺陷发生率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实施专科护理质量管理改革,可以提升儿科护理质量及患儿满意度,降低 护理缺陷发生率,改善医患关系,值得推广。《中国护理事业发展规划纲要(2011-2015 年)》中明确提出,开展对临床专科护士的规范化培训,加大重症监护、急诊急救、血液净化、肿瘤、手术室等领域专科护士的培养,到2015 年,培养临床专科护士 2.5 万名。由此可见,建立专科护理培训基地,培养专科护理人才已然成为我国护理事业发展的重要任务之一。不断提高护理的专科化程度即发展专科护理是护理学在专业深度意义上的发展,也是我国医疗专科化进程的迫切要求。探讨发展专科护理的可行性策略是摆在护理管理者面前的要任。为此,我院改进儿科专科护理质量管理方 法以培养儿科专科护理人才、全面提高儿科专科护理质量,取得了较好效果,报道如下。1 研究对象

选取我院优质护理示范病房共 13个,分别为小儿呼吸内一科、小儿呼吸内二科、小儿神经内科、小儿泌尿内科、小儿血液内科、小儿消化内科、小儿感染科、小儿普外科、小儿骨外科、新生儿科、小儿重症监护室、小儿五官科、小儿心血管科,从 2012 年 9月起开始实施专科质量管理的新方法。2 方法

2.1 儿科专科护理管理改进措施

2.1.1 修订专科质量评价标准,成立专科质量评价质控小组

针对我院儿科专科疾病的临床护理特点,修订专科质量评价标准,按二级学科细分,如儿科呼吸、儿科消化、儿科神经、新生儿科、儿科重症监护等,分类别制定不同的专科质量评价标准。将健康宣教、病房管理、基础护理、护理文书、护理过程质量、药品管理、消毒隔离、患儿满意度等指标加以量化,并制定评分表格,客观评价患儿从入院到出院的整体护理质量,大大增强了评价的可操作性。成立专科质量控制小组,由护理部主任任组长,各科护士长及临床专科业务骨干护士任成员。每月依据专科质量标准对各病区进行质量检查,检查结果与科室及个人绩效考核挂钩。质控人员抽取 1~2 名典型专科患儿,检查责任护士对分管患儿病情的掌握程度及家长对相关护理知识的了解情况,对存在的问题现场反馈,逐项点评,并进行必要的护理指导。质控人员将检查记录上交护理部,护理部每月对专科护理质量检查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汇总,召开专题会议,提出改进意见,督导整改情况。2.1.2 实施专科护理岗位规范化培训 拓宽专科护士培养途径,是壮大专科队伍的有效方,也是从整体上提升各项护理质量的根本方法。我院主要通过制定强化专科护理队伍培训计划,每年选送业务骨干外出进修或参加专科护理会议交流,院内对护士分批分层进行理论和操作培训等方式加强专科护理岗位规范化培训,培训内容包括专科疾病的教学查房、专科疾病知识讲座和技术操作示教。护士可根据培训内容选择参加相关专科培训课程,参加培训的学时和成绩与护士绩效考核挂钩。授课人为临床科主任、学科带头人、护士长及业务骨干。2.1.3 定期组织典型专科护理病例讲评比赛

参赛责任护士选择涉及基础护理、病情观察、护患沟通、疑难护理问题应对等诸多内容的专科疾病案例,结合护理典型病例解析患儿临床护理过程中的问题,提出护理风险和应对措施。2.1.4 推行专科护理小查房 利用每天床头交班的时间,对 1~2名重点患儿进行 10 ~15min 的专科护理小查房责任护士先汇报分管患儿情况,着重汇报患儿的阳性体征、心理状况、病情的动态变化、治疗护理项目、目前存在的护理问题、护理要点、健康指导等。护士长通过患儿现场查体和访

谈家长,了解责任护士对患儿病情评估的全面性与准确性,护理问题的解决措施是否有效,潜在的风险是否及时评估和跟踪评价,治疗护理项目是否随时进行有效指导,对分级护理的落实进行综合评价。

2.1.5 护理部定期轮流深入临床一线掌握信息 护理部定期轮流对优质示范病房进行跟班工作,逐一对责任护士的工作进行细致督导,深入临床一线了解患儿的护理需求及责任制护理的落实,召开科室座谈会,与护士讨论并解决在危重症专科患儿护理中遇到的重点、难点及责任制落实过程中存在的疑难问题。2.1.6 设计并发放《护理指导手册》自行设计《护理指导手册》,内容包括入院指导、卫生处置、病情与风险评估、护理效果评价、分阶段健康指导落实、级别巡视、优质护理服务满意度调查、出院指导及质量追踪等。住院患儿人手一册,悬挂在床头,手册采用表格式路径管理,通过护患双向签字,提高护理质量效果。护理部定期听取责任护士使用意见反馈,修改不实用项目,并根据临床需要及时补充护理指导项目,定期评价使用效果。2.1.7 每月进行护理满意度调查

护理部每月在各病区抽取 10 名患儿家长作护理满意度调查,访谈家长当患儿需要做各种检查、治疗及用药时,护士是否及时告知何时去何地检查及注意事项;护士是否对患儿的护理要点及健康知识进行讲解;护士是否督促并协助做好患儿卫生处置;最满意和不满意的护士等。

2.2 效果评价方法

对实施专科护理质量评价新方法前(2012 年 3-8月)和实施后(2012 年 9月至 2013 年 2月)的病房管理、基础护理、护理文书、护理过程、急救药械、消毒隔离、患儿满意度 7 个指标进行比较。患儿满意度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进行评分,实施前后各随机抽取 75 份调查表;其他数据来源于护理部及护理质量委员会依据质量检查标准对各病区的护理质量的检查结果。这种方法体现了宏观与微观的结合,有较好的可靠性和代表性。2.3 统计学方法

本研究使用 SPSS 11.5 软件进行数据整理与分析,采用、百分比进行描述性统计,采用 t 检验比较儿科专科护理质量管理新方法实施前后的效果差异。、结果

3.1 实施前后各项指标评分比较

实施儿科专科护理质量管理的新方法后,各项护理质量得分较实施前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表 1)。

3.2 实施前后住院患儿满意度评分比较 实施专科护理质量管理的新方法,提高了住院患儿对护理服务的满意度,与实施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表 2)。

3.3 实施前后其他方面的比较

实施专科护理质量管理新方法后,护理表扬信增加了 72%,护理缺陷发生率由 21.6%下降到 9.2%。4 讨论

4.1 我国专科护理模式的发展现状“专科护理”这一概念是随着社会对护理的需求和护理专业自身发展的需要而产生的,要求护理事业向专业化、专科化发展,从 20 世纪中叶开始,首先自美国、英国等国家提出的[5],我国“专科护理”则相对发展较晚,原卫生部在《中国护理事业发展规划纲要(2005-2010 年)》中指出,要分步骤在重点临床专科护理领域开展专科护士培训,将发展专科护理提到了发展我国护理事业之关键的高度,为更好地推进护理工作向专科化发展,培养专科型护理人才提供了政策支持。因此,自 2005 年开始,我国的专科护理模式逐渐进入快速发展阶段,全国各地护理管理人员积极探索提升专科护理质量的途径,不少省份已开展专科护士的培养、考核、认证等工作,大大加快了我国专科护理发展。然而,相比西方发达国家发展相对成熟的专科护理模式,我国专科护理发展在专科护士的种类和层次、资格要求、工作职责和实践范畴等方面还面临着许多问题[5] :如基础护理教育阶段理论架构上的不完整,造成护士专科知识不系统;对专科护士培养的途径和方式不够,缺乏培养专科护理人才之人才;护理管理者缺乏发展专科护理的紧迫意识和具体办法,对专科护理人才的培养和使用存在科学性、计划性、合理性方面的明显不足等[6],均需要进行认真的思考、广泛的探讨和精心的设计,专科护理模式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4.2 我院在专科护理质量新方法实施过程中的体会和启示

第一,通过实施专科护理岗位规范化培训,充分调动了护士发展自身专业能力的积极性,整体上促进了目前护理队伍向专业化的护理专业技术人才发展,对发展专科护理将起到长远的促进作用。第二,通过定期组织典型专科护理病例讲评比赛,结合患儿来解析临床护

5.儿科护理管理论文 篇五

儿科是医院一个较为特殊的科室,患者因年龄较小,沟通能力较差或无沟通能力,对护理人员有更高的要求。提高儿科护理带教质量,提升护生综合能力是儿科护理质量管理的重点。目标管理法为新型的教学理念,是将目标管理概念与临床教学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可使参与者与管理者拥有共同目标,经过自我控制开展教学活动,从而起到改善教学质量,提高教学科学性的作用[1]。本研究将目标管理法应用于儿科护理带教中,进一步对其应用价值进行探讨,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儿科2014届护生60名为研究对象,根据入科时间分为对照组30名及观察组30名。对照组:均为女性,年龄20岁~24岁,平均年龄(21.2±3.9)岁;大专4名,本科26名。观察组:均为女性,年龄21岁~24岁,平均年龄(22.5±1.6)岁;大专5名,本科25名。2组护生学历及年龄等一般资料无明显差异(P>0.05),存在可比性。

1.2方法

对照组采取常规带教模式,带教老师根据原有实习大纲内容进行教学,学生按部就班开展学习及工作。观察组应用目标管理法进行教学。

1.2.1设定教学目标,在每个教学阶段中设定教与学的目标,根据实际需求及教学内容制定目标,总目标为掌握儿科常见病及护理操作技巧及理论知识,可将其分阶段完成。第1周内掌握儿科专科护理相关知识,并掌握相关护理操作技巧;第2周内需掌握儿科中非手术疾病的相关护理流程;第3周内需了解儿科护理操作中需要注意的相关问题,如小儿静脉输液补液速度、静脉穿刺要点、包扎、抗感染等相关操作的护理重点等;第4周内需要掌握儿科危重症的相关护理知识。

1.2.2入科前,带教老师需要先向护生讲解教学内容,介绍以上每个阶段的目标,使护生能够根据教学目标参与教学工作,通过目标讲解、引导提问、示范演示等步骤,可以充分提高护生的理论及实践能力。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带教老师与护生互动,确保每个阶段完成目标,规定时间内未完成目标者延长该段时间,直至完成目标;每个目标完成后,护生与带教老师相互评价,使教学完善。

1.3观察指标

对2组护生操作技巧、理论成绩进行记录,分数为百分制;综合能力包括主动性、动手能力及学习态度,最高分为20分;以调查问卷调查护生教学满意度,问卷内容包括:带教老师业务水平、行为表率作用、沟通能力及科研水平、人文关怀、带教能力等6个方面,总分100分,分数越高表明满意程度越高,80分及以上为满意,60~79分为一般,60分以下为不满意,满意率=(满意+一般)/总例数×100%。

1.4统计学方法

SPSS19.0统计学软件处理所有数据,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理论及操作能力

观察组护生理论及操作考核分数均显著较对照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综合能力

观察组护生学习态度及动手能力、主动性等综合能力评分较对照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3满意度

观察组护生对教学满意度为93.33%,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6.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护理带教质量是影响护生未来职业生涯的重要因素,实现理论与实践接轨,因此,护理带教的学习成果会直接对护生未来工作能力与态度,甚至护理队伍的职业素养造成严重影响[2]。传统带教主要以灌输式教学为主,大多通过设定教学模式进行授课,护生被动参与,难以达到理想效果。目标管理法则是在带教过程中,护生与带教老师都需要充分了解自身职业性质,并制定目标,激发护生的创造能力及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充分发挥自身潜能。有许多学者认为[3,4],护理带教中应用目标管理法具有实用性及可行性。本研究分别对2组护生实施传统教学与目标管理法教学,对其应用效果进行评估,结果显示,观察组护生的理论及操作成绩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学习主动性及动手能力、学习态度等综合能力评估也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目标管理法对提高护生学习兴趣及操作能力具有显著效果。目标管理法是由带教老师根据实际情况制定预期目标等进行讲解的方案,设定总目标,再区分为不同的小目标,分节段完成,通过模拟教学、床边教学及兴趣教学等方式,使护生产生学习兴趣;而带教老师则以鼓励为主开展教学工作,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针对操作中护生存在的问题,予以指出及纠正,避免工作中产生失误。目标管理法可以让护生能够找准自身定位,明确学习方向,从而获取成效[5]。入科前,带教老师需要制定学习计划,包括儿科护理需要掌握的相关知识及护理操作技巧等,使得护生能够拥有学习方向感,同时,也能使得教学工作更加标准化及系统化。有学者研究中[6],将儿科实习护生分为2组,分别进行常规教学与目标管理法教学,结果显示,目标管理法组护生的专科理论知识及操作能力均明显较常规教学组高。本研究结果与之相符,表明儿科护理带教中应用目标管理法可充分调动护生的主观能动性。本研究对2组护生教学满意情况进行调查,结果显示,观察组满意度为93.33%,对照组为76.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国内相关文献报道结果一致[7]。提示目标管理法在护理带教中应用不仅能获取满意的教学效果,也能提高护生满意度,利于师生和谐。综上所述,儿科临床护理带教中实施目标管理法具有可行性及实用性,可提高护生学习能力及综合素质,也利于师生关系和谐,对提高未来护士队伍的整体素质具有重要价值,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6.儿科护理实习鉴定 篇六

儿科护理实习鉴定篇一

短短的1个月儿科实习即将结束,回想这期间的点点滴滴,似乎在尝试无味瓶里的味道一样。临床的实习是对理论学习阶段的巩固与加强,也是对临床技能操作的培养和锻炼。我们倍偿珍惜这段时间,珍惜每一天的锻炼和自我提高的机会,珍惜与老师们这段难得的师徒之情。

儿科是一个独特的科室,面对的是个个脆弱的小生命。这更让我意识到医生不仅要医术高,更要懂得如何和他们沟通。对待患儿和蔼可亲,态度良好,虽然有些时候会遇到很多焦虑的患儿家属口不择言,而我们医护人员能做的就是宽容。我们可以体会他们的心情,孩子生病,谁的心里都会着急万分的,说一些伤人的话我们是可以理解的。我们能做的就是继续为患者服务,力争做到最好。每天接触很多患儿和他们亲人的时候,我明白了人生最大的财富不是金钱而是生命和健康,而我们的职责正是捍卫健康的生命。

在实习期间我遵纪守法,遵守医院及儿科室的各项规章制度,尊敬师长,团结同学,严格要求自己,努力做到了不迟到、不早退、不无故旷工及擅自离开工作岗位。对待病人和蔼可亲,态度良好,努力将所学理论知识和基本技能用于实践,在此过程中我不断总结学习方法和临床经验,尽力提高独立思考、独立解决问题、独立工作的能力,冻断培养自己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崇高思想和良好的职业道德,经过1个月的实践我基本掌握了病程记录、会诊记录、出院记录等医疗文件的书写;掌握了临床儿科的特点及儿科常见、多发病人的诊治;掌握了常见化验的正常值和临床意义及和各类危、重、急病人的初步处理。

今后,我会继续以“热情、求实、尽职”的作风,持着主动求学的学习态度,积极各科室的老师学习,秉着“健康所系性命相托”的信念,孜孜不倦地吸收医学知识为日后的学习、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不断追求,不断学习,不断创新,努力发展自我,完善自我,超越自我是我崇尚的理念。

儿科护理实习鉴定篇二

作为普通儿科在职护士的我,在工作当中,逐渐体会到需要不断的累积自己的护理经验,这样在日常的护理工作中,才可以得心应手。其实护士作为一个帮助者,有责任使其护理工作达到积极的、建设性的效果,而起到治疗的作用,护患关系也就成为治疗性的关系。

常说护理工作又苦又累,这话的确不假,但是也会带来很多快乐,你只有亲身投入其中才会对它有深深的体会。在儿科的护理当中,每个患儿都牵动着我们的心,碰到大一些的孩子,心里护理是很重要的,刚入院的孩子,只要我们进入到病房他们就开始哭。我们想办法和他们成为好朋友,得到他们的信任,才能让他们配合治疗。

面对的是小儿的时候,无论从穿刺、注射到各种用药,都跟大人有很大的区别!在护患关系上也有变化,小孩都是爸爸妈妈的心肝宝贝,所以在每一个治疗上,我们都会跟家长们沟通好!让他们放心,他们才能安心!

在儿科,没有过硬的穿刺技术是不行的,“一针见血”在儿科更显突出,尤为重要,因为患儿都是爸妈的心头肉,打在儿身上,痛在爸妈身上嘛!因此我们勤学苦练,多总结多摸索,“熟能生巧”的道理也在这里得以体现。我们下苦工夫,多学多看多练,头皮穿刺也是容易一次成功的,而能做到“一针见血”在儿科干护理工作也容易多了,轻松多了。

工作过程中,我严格遵守医院及各科室的规章制度,认真履行护士职责,严格要求自己,尊敬师长,团结同事,踏实工作,热爱儿童事业,全心全意为患儿着想。同时理解家属,正确处理好护患关系,能做好解释与安慰工作。

一切都以患儿为中心,处处为患儿着想,不做有损患儿的事情。从内心热爱儿童护理事业,不会因工作繁琐而厌倦,全心全意为患儿服务。

儿科护理实习鉴定篇三

送走了2010,迎来了2010!这时我们开始了为期两周儿科的实习!这里的护理对象跟妇科一样,都是特殊的人群.因为面对的是小儿,所以无论从穿刺、注射到各种用药,都跟成年人有很大的区别!在护患关系上也有变化,当今小孩都是爸爸妈妈的心肝宝贝,每一个治疗都要跟家长们沟通好!让他们放心,他们才能安心!

这里特殊的有三点:第一,特殊的护理人群;第二,特殊的治疗护理原则;第三,特殊的护患关系.首先,小儿的生长发育有一定的规律,如连续性、阶段性、顺序性还有各系统器官发育的不平衡性.再之,因了小儿这特殊的体质,所以从穿刺、注射和用药等方面都有着其注意事项.在本科的老师精心指导下,我能够初步掌握了儿科常见疾病的病因病机以及对症护理,也了解了小儿与大人不同的一些操作技术要点,如肌注时应如何定位,注射时应捏起皮肤等.最后令人印象深刻的是在这里学到了不一样的护患关系.总是可以从别人口中听到形容词“小儿科”,语意中总有藐视儿科的意味.但是在这里工作不只面对着小皇帝们,还要跟把他们当心肝宝贝的爸爸妈妈们打交道,所以做好沟通是十分重要的,但是同时我也知道要不断地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特别是心理的疏导及承受等能力.在接下来的实习要再接再励,以取得更好的成绩,过一个好年!同时,祝愿儿科的全体工作人员新年快乐,万事顺利!

看过儿科护理实习鉴定的人还看了:

1.本科护士儿科实习鉴定

2.在儿科的实习小结及心得体会4篇

3.新生儿科护士实习心得体会3篇

4.儿科护士实习心得体会3篇

5.护士儿科实习心得3篇

7.儿科护理风险管理与防范措施 篇七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该研究选择的对象为在该院儿科进行治疗的524例患儿, 随机平均分成两组, 观察组和对照组分别为262例患儿。其中男286例, 女238例。

1.2 方法

1.2.1 对照组患儿应用常规护理模式

观察组在常规护理方法的基础上加强风险管理并采取防范措施。风险管理方法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 确定儿科患儿护理的风险因素。第一, 识别患儿发生错误。儿科护理对患儿胸卡的管理应格外重视, 当患儿的胸卡发生丢失的情况时, 护士没有对床头卡进行严谨细致的核对, 混淆患儿之间的胸卡等, 这种现象的发生直接导致抱错患儿做儿科检查。第二, 患儿治疗的导管发生脱落。儿科患儿由于其年龄较小极易发生胃管、鼻导管等导管由于护士护理管理不够严谨发生脱离的状况。第三, 患儿治疗时发生不当用药的现象。护士护理时对所用药的种类和剂量等没有按照医嘱发生了用药上的偏差。第四, 儿科医疗对患儿应用的治疗仪器存在问题。例如, 儿科治疗仪器安检不达标, 治疗仪器缺乏定期及时的保养等。第五, 患儿在护理时发生物理性伤害。一些患儿由于其自身特点, 针对注射类治疗无法做到情绪稳定, 特别是进行头皮注射时, 由于护士护理不当, 会造成头皮的损伤。第六, 儿科护理没有对患儿进行严密的护理, 工作的疏忽会造成患儿出现严重异常状况, 针对患儿的突发病情没有及时准确的报告给主治医生。第七, 儿科护理发生医院内部感染现象。一些护士在护理患儿的过程中, 没有严格按照洗手制度执行, 或者对使用的医疗器械缺乏有效消毒, 进而造成了患儿之间的交叉感染等。其次, 儿科护理要建立一个护理风险管理组。这个护理管理组主要由医生与护士组成, 针对进入该院儿科治疗的患儿进行风险评估, 针对患儿的实际情况分析现有和将会发生的护理风险的原因以及防患措施, 有效避免儿科护理风险。此外, 还应针对一些可能出现的急性病症统计出相应的急救措施, 当患儿发生急性病症时能将风险降至最低。再次, 医院儿科护理工作要预先制定科学合理的工作制度, 根据实际情况设计完善合理患儿护理流程。一是患儿护理工作量的调配与规划, 制定科学合理的医护人员交班表, 避免在交班时医护人员出现漏报问题。二是针对不同的患儿制定一个紧急风险防护计划, 加强护理人员的风险防护技能训练, 同时要提高护理人员的风险管理责任心。三是建立一个风险发生的应急预案, 明确风险上报机制, 在儿科护理过程中曾经存在风险的患儿应采取上报护理详细记录的制度, 针对可能会出现的风险的患儿, 在上报情况的同时还应制定有针对性的预防和防范措施。最后, 提高儿科护理医护人员的专业素质。加强预防风险的能力。儿科医护人员不仅应具有常规护理的能力, 还需要掌握更多的医学精密仪器操作。医院应定期安排护理人员进行护理技能以及风险管理培训, 有效提高儿科医护人员的专业护理素养。提高护理人员的护理操作技术, 针对有情绪波动的患儿进行注射时, 要认真观察和引导患儿, 有效避免针头的对患儿造成的意外伤害, 此外, 患儿在进行仪器检查时要特别注意防止患儿从仪器上跌落等。儿科护理还要加强护士交接班时对患儿的探视和核查, 有效预防患儿胸卡身份错误的发生。

1.2.2 观察项目

对观察组与对照组一共发生5例风险问题的数量比例进行观察研究, 风险状况包括导管脱落现象、用药不当现象、物理性损失现象、患儿护理不严谨细致现象、医院内部感染等。

1.3 统计方法

研究所得数据均采用SPSS17.0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分析。

2 结果

实验组中发生导管脱落问题1例, 物理性损失问题的有3例, 用药不当问题2例, 患儿护理不细致问题3例, 医院内部感染0例。对照组发生导管脱落问题3例, 物理性损失问题的有8例, 用药不当问题5例, 患儿护理不细致问题4例, 医院内部感染1例。

研究结果表明观察组的风险发生率为3.44%, 对照组的风险发生率为12.48%, 经风险管理采取防范措施的观察组其风险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 (P<0.05) ,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4 讨论

医院的儿科治疗不仅具有普通的临床护理风险, 同时还具有其科室中所存在的特有风险, 怎样有效提高儿科患儿的护理质量, 保障儿科患儿的生命健康, 医生与护士应对儿科临床护理过程中存在的常见儿科护理风险因素进行深入认识和了解, 针对儿科护理风险内容设计和实施风险管理。该院通过随机平均分组儿科收录患儿, 对照组采取常规化护理工作, 观察组采取风险管理和防范措施。该院通过对儿科护理护士进行风险管理培训, 应用结果显示风险管理的患儿护理其风险发生率显著较低。风险管理工作的有效实施与儿科医护人员的专业素养和预防可能发生的风险能力有着极大关系, 儿科医护人员只有不断增强对患儿护理风险的防范意识, 才能在儿科患儿护理的临床中及时发现儿科护理的临床潜在风险, 同时及时采取有效的防范措施, 成功处理患儿护理隐患, 有效降低患儿护理的风险发生率。儿科护理的风险管理在提高儿科护理人员的专业素养方面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同时加强了对护士法律与责任意识教育。

5 结论

儿科护理风险管理的应用不仅能提高儿科护理质量, 同时有效降低护理风险事件发生率, 从而成功保住了入院治疗患儿的生命安全, 应大力在临床上予以推广。

参考文献

[1]仵晓娟.儿科护理风险管理研究[J].齐鲁护理杂志, 2011 (11上旬刊) :82.

[2]孙晓平, 王艳艳.儿科护理风险管理与防范措施[J].吉林医学, 2010 (29) :5206-5207.

[3]王洪梅.新生儿科护理风险管理的应用体会[J].按摩与康复医学, 2011 (12) :148.

[4]邹惠祥.儿科护理风险管理[J].内蒙古中医药, 2010 (4) :58-59.

[5]杨祖群, 冉茂群.PDCA理论在儿科护理风险管理中的应用[J].中国护理管理, 2007, 7 (12) :39-40.

8.儿科护理风险管理与防范措施研究 篇八

【关键词】儿科护理;风险管理;防范措施;研究应用

【中图分类号】R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801(2016)01-0004-02

前言:

儿科护理关乎到孩子生长发育规律、患儿保健、疾病预防和临床护理的重要工作,当患儿在成长期生病时,医院可通过必要的医疗手段、护理手段,消除孩子的疾病痛苦,让他们摆脱疾病,继续健康成长[1]。但同时由于患儿的身体、心理是不受控制及管理的,所以在护理工作中,儿科护理服务面临的风险因素也成倍出现,为此,笔者从风险管理及预防措施两方面入手,研究提高儿科护理服务质量及水平的办法和对策,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组研究随机选取某院2013年2月-2015年11月收治的73例儿科患者为研究对象,男51例、女22例,年龄在4个月-10个月不等,平均年龄(6.34±1.21)月。门诊诊断报告显示,73例患儿所患疾病病症不同,主要包括感冒发热、急性肠炎、呼吸道感染、外伤、脑炎等,因患儿在年龄、性别、病情表现及治疗服务等多个方面皆表现出不同,差异无明显意义,具有可比性。

1.2研究方法

两组患儿均接受常规性综合治疗,接受差异化护理服务,对照组进行常规护理,观察组采用风险管理,内容包括:①患儿姓名、性别、年龄等基础资料的科学统一管理,在护理中对患儿身份及疾病资料进行统计、记录,接受检查、安排服药、给予特殊照顾时,都要核对姓名,避免错误用药、延误病情等风险问题[2]。②观察及发现风险,患儿的思想和行为难以控制,故需要护理人员时刻注视、观察患儿的一举一动,并与患儿家长一起配合护理,如:始终让患儿在家长或护理人员视线之内活动、接受治疗;将对患儿有身体伤害或存在误食风险的食物隔离、清除出去;患儿在治疗中出现异常表现,异常哭闹、流口水、呕吐、面色潮红等等,需及时与主治医生联系,做进一步检查。③细致护理,围绕医疗工作展开的护理服务需要护理人员进行严格的分析、配比,如:患儿需要输液消炎,整理患儿检查报告,在输液前排除过敏风险;患儿要住院观察,需与家长沟通联系,对患儿一些生活习惯和饮食习惯进行细致掌控,避免其因错误饮食而加重病情;患儿病情紧急、变化复杂,需结合自身专业知识,对患儿用药后表现进行严密观察,并留存治疗依据,掌握患儿治疗的有效证据、依据等等;患儿年龄过小,在用药剂量处理上需与医生做密切沟通和反复斟酌,避免用药剂量过大,给患儿造成毒副作用[3]。

对比两组患儿风险事件、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以现实病案资料为依据,提出有效防范措施与对策。

1.3统计学处理

本次研究当中的所有数据均采用SPSS17.0统计软件进行处理,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 ±s)表示,计数资料采用率(%)表示,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观察组,风险事件1例、不良反应3例,发生率分别为2.5%、7.5%,情况优于对照组,风险事件4例、不良反应7例,发生率分别为12.12%、21.2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体数据见表1。

3 讨论

本组研究证明,儿科护理工作中的风险问题很多,儿科护理极易出现因护理人员工作不到位、风险管理意识差、防范能力不足而诱发的风险事件和不良反应。资料中,采用风险管理的观察组40例患儿,依然有风险事件、不良反应发生,风险事件1例、不良反应3例,发生率分别为2.5%、7.5%。此外,仅进行常规护理的患儿,风险事件4例、不良反应7例,发生率分别为12.12%、21.21%,风险因素及不安全问题更多。上述数据说明,针对于患儿的护理工作,问题比较严重,风险因素种类多、表现形式及内容复杂。

笔者认为,要想预防风险,发挥风险管理作用与效果,需在以下几方面做工作调整,如:了解患儿真实的疾病状态,掌握患儿基础资料,当发生突发病情时,或观察到特殊情况时,应及时与相关医师联系,及时救济、紧急处置;又如:特殊药物的应用注意[4]。在儿科护理工作中,应加强对药物应用管理问题的关注,对用药后患儿的病情变化及反应严密观察。同时,还需将所听到的医嘱进行重复,或是根据自身工作经验,反复确认患儿是否处于安全的护理工作环境中。只有不断反复查验、一丝不苟的执行护理工作,拥有风险管理意识,方可从本质上杜绝、消除风险因素的干扰,将防范对策融合到具体的护理行为当中,保护好患儿的健康及安全[5]。

众所周知,各类护理工作都有不同的服务侧重,儿科护理的侧重是与患儿家属沟通好、正确严格按照医生嘱托辅助患儿接受治疗、服药,积极落实风险管理并对风险问题进行及时有效的防范,给予患儿其他的疾病恢复帮助。虽然工作内容、性质大体相当,但深究护理服务的本质便可以发现,儿科护理要想落实到实处,护理工作还需做诸多努力。

参考文献:

[1]香祝浓,杨菲菲,张旭.儿科护理风险因素分析及防范措施[J].齐鲁护理杂志,2011,12(19):119-120.

[2]权春艳.小儿科的护理风险管理及防范策略[J].中国实用医药,2013,20(118):267-268.

[3]叶训琴,李晓东,王明飞.儿科护理风险管理与防范措施[J].中外医疗,2013,10(124):163-165.

[4]张天琼,刘玉碧,张甜.基于当前儿科护理理念与服务标准探究小儿科护理风险管理及防范对策[J].深圳中西医结合杂志,2014,20(10):168-169.

9.儿科护理学 篇九

A、受精后的38周B、受精后的270天C、精卵结合到分娩前约40周D、受精后39周E、精卵结合后的28周2、小儿生长发育最快的时期为()

A、学龄期B、幼儿期C、学龄前期D、新生儿期E、婴儿期

3、、一个正常5岁儿童的体重约为()

A、22kgB、18kgC、16kgD、19kgE、20kg4、体重达到出生体重3倍的年龄是()

A、1岁半B、2岁C、3岁D、1岁E、2岁半

5、小儿乳牙应出齐的时间()

A、8周B、12个月C、10岁D、2岁半E、12岁

6、新生儿病室的适宜温是()

A、22~24℃B、18~20℃C、16~18℃D、26~28℃E、28~30℃

7、婴儿计划免疫下列哪项正确()

A、5个月接种麻疹疫苗B、2个月开始口服脊髓灰质炎糖丸

C、7个月开始接种百日咳疫苗D、4个月开始接种卡介苗 E、8~10个月注射乙脑疫苗

8、女婴,11个月,其营养需要与成人最主要的不同之处是()

A、基础代谢所需的营养素和能量B、排泄物中热量的损失

C、食物特殊动力作用所需的热量D、活动所需的营养素与热量 E、生长发育所需的营养素与热量

9、婴儿神经系统和呼吸中枢发育不成熟,选择镇静止惊药时不宜选择()

A、安定B、苯巴比安C、异丙嗪D、氯丙嗪E、吗啡

10、母乳喂养的方法,下述哪项不合适()

A、正常新生儿生后半小时即可开始喂乳B、1~2个月的婴儿可按需随时喂乳

C、每次哺乳约15~20minD、应两侧乳房各喂一半量

11、新生儿的正常呼吸频率为()

A、50~60次/分B、40~45次/分C、18~24次/分

D、20~30次/分E、15~18次/分

12、新生儿出生后开始排便时间一般为()

A、生后18小时内B、生后24小时内C、生后36小时内

D、生后12小时内E、生后5小时内

13、新生儿上腭中线和齿龈切缘上有黄白色小斑点,俗称“板牙”,应如何处理()

A、抗炎治疗B、刮擦C、用针挑破D、无需处理,可自行消失E、涂制霉菌素

14、新生儿病理性黄疸,实施蓝光治疗时,灯管与婴儿皮肤距离为

()

A、55~60cmB、10~20cmC、33~50cmD、20~30cmE、60~70cm15、营养不良时皮下脂肪消减顺序最先是()

A、面颊B、腹部C、躯干D、臂部E、四肢

16、疱诊性咽峡炎的病原体是()

A、支原体B、流感病毒C、带状疱疹病毒D、柯萨奇病毒E、副流感病毒

17、咽-结合膜热的病原体是()

A、腺病毒B、支原体C、衣原体D、柯萨奇病毒E、呼吸道合胞病毒

18、鹅口疮的致病菌为()

A、金黄色葡萄球菌B、白色念珠菌C、肺炎双球菌

D、溶血性链球菌E、沙门氏菌

19、婴儿秋季腹泻的病原体为()

A、柯萨奇病毒B、腺病毒C、合胞病毒D、轮状病毒E、流感病毒

20、小儿腹泻饮食管理,下列哪项不正确()

A、严重呕吐者暂时禁食B、严重脱水患儿禁食2天

C、母乳喂养者暂停辅食D、人工喂养者禁食4~6小 时E、恢复人工喂养,奶可由稀到稠

名词解释

1、脱水 由于丢失体液过多和摄入不足使体液总量尤其是细胞外液量

减少的病理生理状态。

2、围产期从胎龄满28周至出生后7天。

3、惊厥是指由于神经细胞异常放电引起全身或局部肌群发生不自主的强直或阵挛性收缩,同时伴有意识障碍的一种神经系统暂时紊乱的状态。

4、小儿腹泻 是一组由多种原因引起的以大便次数增多和大便性状改变为主的临床综合征,严重者可引起脱水和电解质紊乱。

5、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 由于维生素D缺乏,导致钙、磷代谢失常,进而引起以骨骼发育障碍为主的慢性营养缺乏症,重者造成骨骼畸形。

6、高危儿是指那些在围产期或出生后存在可能导致神经系统损伤或发育障碍因素的小儿

7、贫血 单位容积外周血中,红细胞计数,血红蛋白浓度,血细胞比容低于正常水平下限的临床综合征。

简答题

1、母乳喂养的优点

① 营养价值高 ② 增强免疫力 ③ 喂养温度适宜,不易污染,经济方便,且乳量随婴儿增长生长而增加 ④ 可增进母婴感情,促经婴儿智力发育 ⑤ 有利于母亲健康和产后康复

2、新生儿复苏的方案

A(Air way)建立通畅呼吸道

B(Breathing)建立呼吸

C(Circulation)建立正常循环

D(Drug)药物治疗

E(Evaluation)评价、监护

3、新生儿常见的几种特殊的生理状态

生理性体重下降生理性黄疸乳腺肿大口腔内改变:新生儿上腭中线和齿龈切缘上常有黄白色小斑点,系上皮细胞堆积或粘液腺分泌物积留所致,分别俗称为“上皮珠”和“板牙”,于生后数周至数月自行消失。新生儿面颊部的脂肪垫,俗称“螳螂嘴”,对吸乳有利,不应挑割,以免发生感染假月经

4、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的病因

1.日光照射不足2.维生素D摄入不足3.食物中钙、磷含量过低或比例不当4.维生素D的需要量增加5.疾病或药物影响

5、口服铁剂的护理

餐中或者餐后服用,以减轻胃肠道的症状;与维生素C同服,促进铁的吸收;避免与茶、咖啡、蛋类、牛奶等同服,以免影响铁的吸收;避免与H2受体阻滞剂同服。口服铁剂时用吸管服用,避免染黑牙齿。

6、辅食的添加原则

由少到多,一种到多种,由稀到稠,由细到粗循序渐进的原则

7、对麻疹患儿高热的护理特点

10.儿科一般护理常规 篇十

病室应阳光充足,空气新鲜,定时通风,室温以18-22度为宜,湿度以55%~65%为宜,按年龄和病种安排床位,避免交叉感染.

急性期卧床休息.

饮食按医嘱,自备食物需医务人员同意方可食用.教育病儿养成饭前,便后洗手的卫生习惯.

新病人入院每日测T,P,R三次,连续三天正常后改为每日测二次,7岁以下儿童可只测体温,高热39.5度以上者,每四小时测体温一次.

高热患儿按高热护理常规,体温不升者,应保温. 住院患儿每周测体重一次并记录于三测单上.

新入院患儿应做好卫生处置,及时通知医师,危重患儿住抢救室便于及时抢救处理.按医嘱收集各种标本及早送检. 注意患儿安全,必要时加床栏,防止坠床.

坚持晨晚间护理,保持床单位干燥,清洁以及患儿皮肤,口腔清洁,定期沐浴和修剪指甲,危重患儿进行床上擦浴,婴幼儿经常保持臀部清洁干燥,消灭臀红.

密切观察病情变化,经常巡视病房,发现异常,及时报告医师,根据病情作好计划护理及护理记录.

11.儿科护理管理论文 篇十一

(广西钦州市中医医院儿科广西钦州535000)【摘要】细节护理是保证护理安全、提高护理服务质量和患者满意度的先决条件。本文结合实践经验,从病区环境、安全意识、护患关系、专业技术、护理质量管理六大方面,就如何从细节入手,做好儿科护理进行探讨。【关键词】儿科;护理;细节【中图分类号】R4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5511(2012)04-0610-01 当前,人们对护理服务的要求越来越高,尤其对儿科护理而言,因儿科患者的特殊性以及护理工作的多元化、护理操作的专业化等各种原因,决定了儿科护理工作存在一定的特殊性及难度性。目前影响儿科护理质量的因素较多,工作中那些明显的误区通常会被警觉,继而有效防范,易被忽视的很多都是细节,近年来医患矛盾较为普遍,医疗纠纷屡见不鲜,其中有相当一部分是一些细小的疏忽造成的。因此,如何从细节入手,想患儿所想,急患儿所急,从细节护理中见真情,为患儿提供超过规范化服务的优质,成为儿科护理工作中的一个重要课题。1温馨病区环境要从细节创建良好的病区环境是保证医疗、护理工作顺利运行,促进康复的重要条件。影响儿科病区环境的因素较多,如儿科病房设备简陋,基层医院患儿人数较多,基础设施不到位,环境嘈杂,设置凌乱等,不但影响了护理工作的实施,且影响了患儿及家属心情,置身其中,极易产生护患矛盾。因此,在工作中,护理人员应注意从细部入手,创建温馨和谐的病区环境,打造和谐健康港湾:如,在护士站设立便民区,为患儿家属提供针线、一次性水杯等日用品;患儿衣物较多,可为每位患儿在床下加配一个储物箱;同时,还可以在玻璃窗上贴上孩子们喜爱的喜羊羊、米老鼠等贴画,将病区墙壁粉刷成黄色或其他颜色,在上面画上小兔子、长颈鹿等图画,营造温馨舒适的儿童空间,让患儿及家属体会到家的感觉,缓解住院焦虑。此外,还可以在病区提供特色服务,如对年龄小的患儿,为他们增设玩具柜,并举行唱儿歌、讲故事、学跳舞等活动;为年长患儿提供棋牌、书籍、绘画工具,以丰富他们的生活;针对行动不便或长期卧床的患儿,在病情允许的情况下,可使用轮椅、手推车等,协助他们进行户外散步,看一看外面的世界,以满足不同年龄组的患儿的心理需求……以上事情虽看似简单微小,但这些小小的举动常会使患儿及家属深受感动,进而构架起医患和谐的桥梁。2安全意识要从细节抓起护理安全是护理工作的重中之重。鉴于患儿自身抵抗力以及身体机能发育等方面的特殊性,儿科护理中的风险因素较多,如患儿出现碰撞、坠床现象;在对病情比较严重的患儿实施抢救时,因时间紧急,主治医生口头医嘱,造成护理人员因听不清或者混淆等所导致的用药错误以及重复;患儿可能携带一定的潜在疾病的传染细菌,护理人员疏于防范,造成与患儿直接进行机体或血液接触时引发感染,等等,以上这些,都是临床护理中发生的源自细节的护理差错事故。因此,儿科护理必须树立"风险源于细节"的意识,有效地转移、防范差错事故,具体如下:1)加强法律法规制度学习,强化护理安全意识。对《护士条例》《医疗事故管理办法》等护理核心制度、相关法律法规以及各班职责、重点流程等进行强化培训,定期和不定期抽查护理人员的掌握程度,保证全科护理人员熟练掌握。2)强化护理安全教育。针对护理人员经常更换,队伍年轻、经验相对不足、预见性及应急能力差等问题,采取多种形式的护理安全教育,每月针对科内护理缺陷进行分析讨论,新老护士经验交流等方法,认真剖析并启发大家联系实际,举一反三,提高护士安全意识。3)严格控制交叉感染。儿科是控制交叉感染的重点科室,应采取日提醒、周强调、月检查等方法,强化消毒隔离意识,督促每位护士自觉遵守医院感染管理办法,严格执行无菌操作原则。4)采取措施防患于未然。儿科工作比较繁忙,尤其在高峰期工作量大,护理人员易漏掉一些细节,因此更要细心再细心。如加床时最关键的安全因素是床位号要及时贴上且要醒目,及时挂上床头卡,以便核对,当患儿周转过快、迁床过多时常有床头卡漏换或缺失现象,造成医生、护士、医技、检验人员查对困难,形成差错事故的隐患。再如更换输液时护理人员不能因忙而忽略核对,特别要强调用反问法查对病人的姓名,输液单若为手写则不能简化成床位号+药品(漏姓名)或只有床位号,应强调用电脑输出输液单,保持输液单的完整以便核对。同时还需要认真记录输液巡视卡,以便保存。3和谐护患关系要从细节打造患儿因对感受不能表达或表达不清,对护士工作不配合,或家长对护理服务过分挑剔,对护理操作不配合甚至干扰等,都可能导致护患关系紧张。护患关系是一种多元化的互动关系,直接影响护理质量。"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要求护理人员不仅要有精湛的护理技术,还要有真诚、热情、周到的服务态度,积极与患者沟通,使其处于接受检查和治疗的最佳状态,而和谐的护患关系的构建对实现 目标具有促进作用。要打造和谐的护患关系,往往体现在护士的行为、仪表、面部表情、身体姿势、声调语速、手势、眼神等每个细节上。如,当患儿在家长陪同下新到病房时,护士应面带微笑,主动热情地接待患儿,使其有一种被亲切接纳的感觉,并充分利用肢体语言或哄逗尽可能与患儿进行情感交流,努力消除患儿畏惧心理。此外,护士的仪表对第一印象起着重要作用,因此护士的衣着应保持朴实整洁,仪态稳重端庄,精神饱满而有朝气,以使患儿及家属产生安全感、信任感。在病房里我们经常听见患儿说:"我要那个漂亮阿姨打針。"其实并不是漂亮阿姨打针不痛,而是在孩子眼里整洁的衣着、亲切的微笑就是美,这种仪表美消除了护患之间沟通的障碍。在治疗过程中,还要耐心细致地向患儿及其家属交待注意事项,告知每一项治疗和检查的目的、方法和可能发生的不良反应,充分尊重患方的知情权和参与权,求得患方的理解与配合。患儿出院时,认真做好出院指导,留下联系电话,并帮助患方整理物品,与患儿亲切话别,等。同时,因患儿的表达能力和理解能力有限,对家长的沟通就变得尤为重要。家长因为自己的孩子生病而焦虑万分,这是可以理解的,作为护理人员,我们要表示同情和理解,向他们解释任何疾病都有一个发生、发展和转归的过程,努力安慰家长,减少其焦急及不安心理,从而构建其和谐的护患关系。4专业技术要从细节培训护理业务技术管理是护理管理的重要内容,是护理质量的重要保证。护理工作环节多、操作多、交接多、技术性强、时间连续性强、服务要求细,因此护理人员必须具备精湛的专业理论知识以及过硬的操作技能。发生技术性护理缺陷的主要原因是护士理论知识不扎实、技术操作水平低、临床经验不足,因此应当重视护士专业技术的培训:1)对低资历护理人员实施规范化培训。儿科患者自我表达能力及认知能力差,因此对护理理论及操作技术要求高,特别是新上岗护士培训尤为重要。科室应根据护理部的培训要求结合本专业情况为每位护理人员制订个性化的培训方案,明确要掌握的内容,包括规章制度、岗位职责、法律法规、护理常规、操作流程、预案指引等知识及培训期间需参与抢救、护理患儿的数量、完成的操作演示、护理查房、小讲课等。2)加强专科护理技术学习。小儿各年龄段具有各自的生理、心理、病理和免疫等特点,有各自特殊的需要,只有充分地掌握了这些理论知识,才能及时,准确地制订出-套完整的护理讨划,同时还应了解儿科常用药的剂量、主要作用、不良反应及处理方法等多项的专业知识,以便更好地服务于患儿,组织护理人员学习儿科各系统疾病的护理措施,儿科专科护理知识学习,专科护理操作技术,不定期组织疑难病例讨论,"三基"考试,鼓励护理人员自学或参加函授学习,完成继续教育,不断提高护士的业务素质,从而主动、细致地规避各种护理风险。5护理质量管理要从细节监控护理质量的高低能反映患者是否满意,在操作时态度体现为一种关心,这些看似平凡的工作,细微的动作,均能表现出好的效果。要做好、做细这平凡而细小的工作,必须抓好细节管理,才能提高患者的满意度:1)量化细化基础护理和专科护理。定时巡视病房,协助患儿翻身、叩背,进行皮肤按摩,以预防并发症的发生;定时为患儿剪指甲,洗浴,更换衣服等做好个人卫生防护工作,切实把护士还给病人;主动查房,细心诊疗,虚心征求意见,做到眼睛要看清,各项技术操作要精心;护士长弹性排班,责护组长由高年资的护士担任,主要针对危重患儿的治疗护理工作,大大减少了医疗差错的发生;2)建立科室三级质量控制体系,保持护理质量持续改进。成立科室质控小组,按护理部制定质量控制标准,组织学习,并按标准实施,定期和不定期检查,每月召开质量讲评会,总结在检查中发现的共性与个性问题,分析原因,对于个人违规现象给予批评与绩效挂钩,对于共性问题与全科护士共同商讨并制定切实可行的整改措施,并检查整改落实情况,保持护理质量持续改进。参考文献[1]于淑贤 谭启明.浅谈儿科护理工作体会【J】.求医问药,2011(9):206.[2]刘桂萍.注重护理细节 提高护理质量【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1(18):132.[3]张巧权.人性化照护在儿科护理中的应用【J】.全科护理,2011(29):2644.

12.儿科护理管理论文 篇十二

关键词:细节管理,儿科

儿科是医院比较重要和特殊的一个科室,由于该科室的患儿年龄较小、治疗依从性不高,再加上活泼好动,临床护理难度较大。在传统护理中,并没有充分考虑到患儿的实际需求,护理工作不够全面和细致,护患纠纷发生率高,给医院带来不必要的损失[1]。因此,本文对细节管理理念运用在儿科护理管理中的临床价值进行了探讨,如下报道。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5年5月一2015年8月期间我院收治的198例儿科患儿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两组,每组99例。对照组中55例为男性,44例为女性,年龄1—8岁,平均年龄为(4.3±1.2)岁;观察组中58例为男性,41例为女性,年龄1.5—8.5岁,平均年龄为(4.9±1.4)岁。两组患儿在病种、病情等基本资料方面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可以对比。

1.2 方法

1.2.1 对照组

对照组采用一般护理,包括病房护理、饮食护理、用药指导等多个方面内容。

1.2.2 观察组

观察组则运用细节管理:①护理指导。患儿入院后,护理人员应该热情接待患儿及其家属,给予患儿及其家属关心和问候。在开展护理工作前,应该指导家长给予患儿鼓励和安慰,拉近医护人员与患儿及其家长之间的距离,护理的过程中,应该重视细节化管理,多进行换位思考,满足患儿的生理和心理需求,尽量为患儿及其家长提供全面、优质的护理服务。同时,在护理的过程中,应该对患儿的病情和生命体征变化进行密切关注,并且加强患儿及其家属的健康教育,如果发现患儿出现明显的异常,应该及时进行询问,了解发生异常的原因,及时解决,因不当操作增加患儿的疼痛或者不适感时,应该及时使用文明的道歉语,获得患儿及其家属的谅解和认可,从而理解、尊重护理人员,提高患儿及其家属的遵医行为;②重视细节管理。相比较其它科室而言,儿科具有一定的特殊性,临床护理难度大,所以安全管理极其重要。对于患儿就诊、治疗以及住院期间的每一个环节,都应该制定一套完善、细致的工作流程,尤其是病情比较严重的患儿,应该加强病房护理,增加病房的巡视次数,降低发生不良事件的风险。同时,护理人员还应该坚持“三查七对”的基本原则,对患儿的病情变化进行密切关注,一旦发现异常,及时告知医生,采取有效处理措施,确保患儿安全。

1.3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17.5统计软件对本次研究的两组数据进行分别统计和分析,采用X2和t分别检验组间计数资料和计量资料对比,以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护理质量评分对比

观察组和对照组的护理质量评分分别为(97.5±2.2)、(86.3±4.8)分,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 两组护理满意度和护患纠纷发生率对比

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的护理纠纷发生率,且护理满意度高,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注:与对照组相比,*P<0.05

3讨论

所谓细节管理,主要指的是对细节进行延伸、超越、完善、控制、辨认、分析以及补充的一个过程,利用管理战略,提高组织执行力和效率,从而提升整个护理质量的一种管理模式[2]。在儿科护理管理中运用细节管理,不仅要求护理人员做好本职护理工作,还需要不断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和操作技能,转变传统的护理理念,重视细节管理,从而为患者提供全面、合理的护理服务。临床研究资料表明,将细节管理理念引入病房管理中,重视每一项护理工作的细节,不仅可以提高医疗质量,还能改善患儿及其家长的紧张、焦虑不安情绪,获得患儿及其家长的认可、理解以及支持,建立和谐的护患关系,降低发生病房不良事件的风险,从而确保治疗效果。在本次研究中,观察组的护患纠纷发生率为2.02%,明显低于对照组的14.14%,并且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的护理满意度较高,说明将细节管理理念运用在儿科护理管理中可以提高治疗效果。

综上所述,临床上将细节管理理念运用在儿科护理管理中,不仅可以提高护理质量,还能增强家长满意度,降低护患纠纷发生率。

参考文献

[1]韩颖.细节护理在儿科护理管理中的应用价值探讨[J].中国现代医药杂志,2015,11:77-79.

13.个案护理儿科 篇十三

8.该新生儿出生后l分钟及5分钟的Apgar的评分值,评分依据是什么? 答:该例新生儿出生后l分钟Apgar的评分为0分,依据:肤色苍白、无心脏搏动、无自主呼吸、无哭声、四肢张力软;出生后5分钟Apgar的评分为3分,依据:心率恢复至l00~120次/分得2分,肤色较前稍红润得l分,无自主呼吸0分,无反应0分,合计3分。

9.该新生儿属于何种程度的窒息?复苏程序是什么,该病案中采取的程序有哪些? 答:该患儿出生后l分钟Apgar评分为0分,5分钟Apgar评分为3分,10分钟Apgar评分为4分,属于重度窒息,且复苏效果不好,可能预后不良。出生后已立即按ABCDE方案复苏,A:清理呼吸道;B:气囊面罩加压给氧、建立呼吸,增加通气;C:持续胸外按压,维持循环,保证足够的心搏出量;D:1:0000肾上腺素每次0.5 ml/kg,共3次,药物治疗;E:评价和环境(保温)。其中ABC三步最为重要,A是根本,B是关键,评价和保温贯穿于整个复苏过程。

10.窒息患儿复苏成功后转AN生)L病房后,测血糖9.4~12.3 mmol/L。你认为可能是何种原因,护理的注意事项有哪些? 答:血糖增高是暂时的,这是新生儿处于窒息状态时的应激反应,儿茶酚胺及胰高血糖素释放增加,早期血糖正常或增高造成的,但缺氧继续存在时,糖原消耗增加,随后会出现低血糖,因此,要定时测量血糖,关注血糖的动态变化,根据血糖值调整输入葡萄糖液的浓度和速度,维持患儿内外环境的稳定。

思考题

11.该患儿窒息复苏人室后昏迷、肌张力增高,频繁抽搐,最可能的并发症是什么? 答:该患儿出生时重度窒息,在复苏l0分钟后,Apgar评分仍为4分,窒息后最可能的并发症是缺血缺氧性脑病(HIE),分为轻度、中度、重度3度,轻度:表现为兴奋、激惹,下肢和下颌可出现颤动,吸吮反射正常、拥抱反射活跃、肌张力正常、呼吸平稳,不出现惊厥。中度:表现为嗜睡、反应迟钝、张力减弱、肢体自发运动减少、可出现惊厥、拥抱反射和吸吮反射减弱,瞳孔缩小、对光反射减弱;重度:表现为昏迷、肌张力低下、肢体自发运动消失、惊厥频繁、反复呼吸暂停、拥抱反射和吸吮反射消失,瞳孔不等大、对光反射消失,根据该患儿的临床表现,应该是重度HIE.

12.在护理此类患儿过程中,出现怎样的临床表现,提示病情加重或减轻? 答:若患儿惊厥次数减少、出现吸吮反射、拥抱反射、对光反射、生命体征趋向平稳,肢体自发运动增加,表明患儿病情在好转;若患儿出现持续抽搐、囟门张力增加、反复呼吸暂停或呼吸衰竭、心率减慢,表明病情加重,及时汇报医生,做相应处置。

简述题

7.对该患儿最重要的确诊检查是什么?应尽早进行何种治疗? 答:此患儿对确诊最重要的检查是:床边X线检查。注意做好患儿的放射防护;应尽早为患儿施行肺泡表面活性物质(PS)的替代治疗。

8.如何观察该早产儿的呼吸,判断有无呼吸困难? 答:④呼吸频率:有无过快、过慢;②呼吸节律:有无呼吸不规则、叹息、双吸气、抽泣样呼吸;③呼吸幅度:有无浅表呼吸、深呼吸;④辅助呼吸运动:有无鼻扇、三凹征、耸肩、点头;⑤面色、神志、呼吸道分泌物、双肺呼吸音强弱等。

综合判断该患儿存在呼吸困难:鼻扇、气促、口吐白沫、呻吟、三凹征、发绀。9.肺泡表面活性物质(PS)替代治疗时如何进行护理配合? 答:①药物选择:从猪肺或牛肺中提取的天然PS或人工合成的PS;②剂量选择:初次剂量l20~200 mg/kg,间隔8~12小时给第二剂或第三剂,再次剂量l00 120 mg/kg;③药物溶解:室温下升温,用无菌注射用水1~2 ml充分溶解,禁止振荡;④给药途径:气管插管后,直接滴入;⑤给药体位:分别在仰卧位、左侧卧位、右侧卧位、仰卧位时给药;⑥加压给氧:各个体位给药后,均给予加压给氧l~2分钟,充分弥散;⑦给药后护理:替代治疗后,密切观察患儿的病情变化,6小时内禁止吸痰。

10.根据患儿的临床表现,请判断患儿是否出现心力衰竭?依据是什么? 答:患儿出现了心力衰竭,依据是:心率l86次/分(>160次/分)、呼吸70次/分(>60次/分)、肝脏肋下3 cm(肝脏≥3 cm),Sa02 70%,发绀明显。

《?》思考题

11.患儿经积极治疗后生命体征平稳,于入院第4天出现呼吸增快,血氧波动,听诊:心脏第2~3肋问出现连续性机械性杂音,此患儿最可能发生了什么?对确诊最有帮助的检查是什么?应选用何种药物治疗?护理要点有哪些? 答:(1)此患儿最可能发生了动脉导管未闭(PDA)。行二维超声心动图检查可以确诊。应尽快选用布洛芬治疗。

(2)护理要点:①遵医嘱严格控制输液量及输液速度。②Vl服吲哚美辛,首次剂量为每次0.1~0.2 mg/kg,间隔8~12小时后重复1~2次,24小时内总剂量不超过0.3~0.6 mg,每次给药后应暂停喂奶一次,以减轻胃肠道负担。③密切监测血压、脉压差。④严密观察患儿皮肤颜色、血氧饱和度的变化。⑤注意患儿有无出血性坏死性小肠炎(NEC)的发生,其临床表现为:如吐奶、进行性腹胀、粪便或胃残留物中带血,肠鸣音减弱或肠壁积气等。

简述题

6.该患儿的首要治疗措施是使用合适的抗生素,主要的护理要点是什么? 答:①现配现用。②遵医嘱按量、准时;使用输液泵,泵速合理。③确保静脉输液通畅、避免渗出。④观察药物疗效及副作用,遵医嘱复查血象、血培养、肝肾功能。⑤监测血药浓度,遵医嘱及时停药。⑥做好口腔护理,防止鹅口疮。

7.新生儿败血症的病情观察要点是什么? 答:①症状、体征的观察:观察患儿体温是否平稳或恢复正常,体重有无增加,面色、精神反应如何,奶量完成情况,皮肤黏膜是否有黄染、有无出血倾向或皮肤脓肿。②并发症的观察:神经系统(有无抽搐、前囟饱满等化脓性脑膜炎表现)、消化系统(有无呕吐、腹胀、血便等坏死性小肠结肠炎的表现)、呼吸系统(频繁呼吸暂停、血氧饱和度异常等表现)、血液系统(有无出血倾向、血小板计数、D一二聚体值)。③药物疗效和不良反应的观察:及时、准确应用抗生素并观察其疗效和副作用,避免二重感染。

8.新生儿败血症常见的并发症还有哪些?其临床表现是什么? 答:新生儿败血症常见的并发症有:感染性休克、化脓性脑膜炎、DIC.化脓性脑膜炎的临床表现:面色青灰、呕吐、脑性尖叫、前囟饱满、两眼凝视;DIC临床表现:皮肤出血、D一二聚体值异常等。

(?)思考题

9.患儿入院的当晚,患儿心电监护突然报警:心率90次/分、Sa02 75%,查体患儿面色青紫、呼吸暂停、全身皮肤湿冷、有大理石样花纹,立即测肛温为35.3℃,患儿发生了什么问题?护理要点有哪些? 答:该患儿可能发生了中毒性休克。

护理要点:①遵医嘱,迅速扩容,维持有效的血液循环。②氧气吸入,提高患儿的血氧饱和度。③保暖,适当提高暖箱温度,维持正常体温。④立即动态监测患儿血压变化,必要时使用有创血压监测。⑤遵医嘱,完成各项治疗,如使用抗生素、激素及纠正酸中毒等。⑥密切观察病情变化,防止其他并发症的发生。

简述题

7.该患儿属于哪种类型的新生儿黄疸?依据是什么? 答:属予病理性黄疽,依据是:①黄疸程度重,血清胆红素403.1µmol/L,经皮测胆红素l9.9[>205.2~256.5µmol/L(12~15 mg/dl)];②血清结合胆红素直接胆红素18.0µmol/L(>26µmol/L);③黄疸持续时间长14天(足月儿>2周,早产儿>4周);④黄疸褪而复现。

8.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常用一种口服药的名称?怎样喂药? 答:常用口服药的名称是苯巴比妥钠,其药理作用是诱导葡萄糖醛酸转移酶的生成,促进胆红素与葡萄糖醛酸结合,降低血中游离胆红素的水平,治疗高胆红素血症,遵医嘱将苯巴比妥片剂碾成粉末后,温开水溶解后喂服,喂药过程中,防止呛咳。

9.怎样正确观察新生儿黄疸? 答:要在充足的自然光线下进行观察,因新生儿的皮肤红润,影响黄疸的观察,可以用手指轻按患儿的额头和鼻尖,通常使按压处皮肤变白,若皮肤变黄,即为新生儿黄疸。

10.光疗超过24小时,易引起核黄索的缺乏以及低血钙,应如何预防? 答:光疗时适当补充维生素82和钙剂。

思考题

11.蓝光治疗过程中患儿体温38.2℃,此时该如何处理?蓝光治疗中如何监测体温? 答:①暂停光疗,发热是蓝光治疗的不良反应之一,当体温高于37.8℃或者低予35℃,应暂时停止光疗;②光疗过程中应密切监测体温,2-4小时测体温1次,并根据体温调节光疗箱温度,维持患儿体温稳定。

12.该患儿黄疸程度严重,在患儿住院期间要严密观察病情,警惕哪些并发症的发生? 答:胆红素脑病,分为四期:

(1)警告期:患儿表现为嗜睡、反应低下、吸吮无力、拥抱反射减弱、肌张力低下等;持续12~24小时。

(2)痉挛期:患儿出现抽搐、角弓反张和发热;双眼凝视、肌张力增高、呼吸暂停、双手紧握,持续12~48小时。

(3)恢复期:患儿吃奶、反应好转,抽搐次数减少,焦弓反张逐渐消失,肌张力逐渐恢复,持续2周。

(4)后遗症期:患儿各种症状消失,但出现手足徐动、眼球运动障碍、听觉障碍、牙釉质发育不良,也可有脑瘫、智能落后等。所以护士在每天的日常护理中,若发现患儿反应低下、吸吮能力下降、肌张力异常等;应警惕胆红素脑病的发生。

简述题

9.该患儿哪些表现属于激期的临床表现? 答:患儿无诱因的哭闹,夜间尤为明显,难以安抚,至今不能扶站,枕秃,方颓,未出牙,肋缘外翻,肝右肋下1 cm,脾(一),轻度“0”形腿,腕部正位片示骨骺端钙化带模糊不清,呈杯口状改变。

10.该患儿使用维生素D的注意事项有哪些? 答:严格掌握维生素D韵用量,必要时先检查血清钙、磷、碱性磷酸酶,再决定是否需要用维生素D.口服维生素D一般剂量为每日2000~4000 IU,视临床和X线骨片改善情况,2~4个月后改为维生素D预防量(每日400IU);使用过程中密切观察有无维生素D中毒的临床表现,如厌食、恶心、倦怠、烦躁不安、低热、呕吐、便秘、体重下降等。

思考题

11.根据此患儿的临床表现,护理人员应如何进行健康指导? 答:①除采用维生素D治疗外,应注意加强营养,保证足够奶量,及时添加转乳期食品,给予富含维生素D、钙、磷和蛋白质的食物。②遵医嘱给予维生素D制剂,注意维生素D过量的中毒表现。③对已有骨骼畸形的患儿可采取主动和被动的方法矫正。如胸廓畸形,可作俯卧位抬头展胸运动;下肢畸形可施行肌肉按摩。④衣着柔软、宽松,床铺松软,避免久坐久站和早行走,以防骨骼畸形。护理操作时应避免重压和强力牵拉。

简述题

8.怎样为该患儿进行臀部皮肤护理? 答:选用吸水性强、柔软布质或纸质尿布,勤更换,避免使用不透气塑料布或橡皮布;每次便后用温水清洗臀部并擦于,以保持皮肤清洁、干燥;局部皮肤发红处可涂以5%鞣酸软膏或40%氧化锌油;局部皮肤糜烂或溃疡者,可采用暴露法,臀下仅垫尿布,不加包扎,使臀部皮肤暴露于空气中或阳光下,也可用灯光照射,每次照射20~30分钟,每日1~2次,使局部皮肤蒸发干燥,照射时护士必须坚持守护患儿,避免烫伤,照射后局部涂油膏。

9.该腹泻患儿静脉补液时的护理要点? 答:(1)严格掌握输液速度:防止输液速度过快或过缓,注意输液是否通畅,有无输液反应。

(2)密切观察病情:①注意观察生命体征:若出现烦躁不安、脉率加快、呼吸加快等,应警惕是否输液过量或输液速度过快,是否发生心力衰竭和肺水肿等情况。②观察脱水情况:如补液合理,一般于补液后3~4小时排尿,说明血容量恢复;补液后24小时皮肤弹性恢复,眼窝凹陷消失,则表明脱水已被纠正;补液后眼睑出现水肿,可能是输入钠盐过多,补液后尿多而脱水未纠正,则可能是葡萄糖液补人过多,宜增加溶液中电解质比例。

(3)准确记录24小时液体出入量。

思考题

10.患儿经输液治疗后出现了精神萎靡、心音低钝、腹胀、肠鸣音减弱,这时应首先考虑什么?如何处理及注意事项? 答:患儿发生了低血钾,需静脉补钾治疗。静脉补钾注意事项:全日钾需要量一般为l00~300mg/kg,应均匀分配于全日静脉输液中,浓度一般不超过0.3%,每日补钾总量静脉滴注时间不应短于6~8小时,切忌将钾盐静脉推入。见尿补钾,或治疗前4小时排过尿。补钾时应检测血清钾水平,必要时心电监护;病情允许口服时,给予口服缓慢补钾,更为安全。

简述题

8.给该患儿使用毛花苷C(西地兰)的注意事项有哪些? 答:①每次应用洋地黄前应测量脉搏,必要时监测心率<90次/分时停用并报告医师。②严格按剂量服药,为了保证洋地黄剂量准确,当注射用药量少于0.5 ml时,要加生理盐水稀释后用l ml注射器吸药,口服药则要与其他药物分开服用。如患儿服药后呕吐,要与医师联系,决定补服或用其他途径给药。③观察洋地黄的中毒症状,当出现心率过慢、心律失常、恶心呕吐、食欲减退, 视物模糊,黄绿视、嗜睡、头晕等毒性反应时,应停服洋地黄,并与医师联系及时采取相应措施。

9.简述小儿氧疗的护理要点。

答:①急性肺水肿时,湿化瓶中加入20%~30%乙醇,间断氧气吸入,10~20分钟/次,间隔15~30分钟,重复1~2次。②面罩或头罩吸氧,氧流量2~4 L/min,氧浓度不超过50%~60%。③鼻导管吸氧,氧流量0.5~1 L/min,氧浓度不超过40%。④监测血氧饱和度>90%时停止吸氧,吸氧过程中应经常检查导管是否通畅,患儿缺氧症状是否改善,发现异常及时处理。

10.给该患儿雾化吸入时的注意事项有哪些? 答:雾化吸入时使用空气压缩泵,或者使用氧气做驱动,氧流量6~8 L/min。呼吸时吸气相大于呼气相,该患儿呼吸平静时可雾化畈入,避免哭闹、刚进食后做雾化。患儿面部皮肤避免涂抹油性润肤霜,雾化结束后洗脸、漱口,该患儿可喂水代替漱口,预防过敏及真菌感染。

思考题

11.该患儿发生心衰时,护理人员如何判断心衰并配合抢救? 答:患儿入院第二天出现R 60次/分,P l60次/分,肝肋下3.0 cm,患儿烦躁,呻吟,拒绝吃奶,小便少,口唇青紫,有双吸气,即可判断患儿出现心衰,同时安置患儿半卧位,给予吸氧、镇静、强心、利尿、扩血管治疗,10%水合氯醛4 ml灌肠;予毛花苷C(西地兰)、呋塞米(速尿)缓慢静推;鼻导管吸氧,氧流量1~2 L/min,氧浓度不超过40%;行心电监护,监测心率、呼吸、血氧饱和度;减慢输液速度,用输液泵控制5 ml/(kg·h),详细记录出入量,观察患儿的面色、呼吸、尿量等变化,以及有无洋地黄的毒副作用,如:心率过慢、心律失常、恶心、呕吐、食欲减退、视物模糊、黄绿视、嗜睡等。

简述题

6.简述儿童常用吸入药物的使用注意事项。

答:雾化吸入时使用空气压缩泵,或者使用氧气做驱动,氧流量6~8 L/min。呼吸时吸气相大于呼气相,小婴儿呼吸平静时可雾化吸入,避免哭闹、刚进食后做雾化。呼吸的方法:用嘴深吸气,用鼻呼气。患儿面部皮肤避免抹油性润肤霜,雾化结束后洗脸、漱口,小婴儿可喂水代替漱口,预防过敏及真菌感染。

7.如何维持该患儿气道通畅,缓解呼吸困难? 答:①安置患儿于坐位或半卧位,以利于呼吸,给予鼻导管或面罩吸氧。②给予雾化吸入、胸部叩击或震荡,以促进分泌物的排出。③保证摄入足够的水分,以降低分泌物的黏稠度,防止痰栓形成。④遵医嘱给予支气管扩张剂和糖皮质激素,观察疗效和副作用。⑤有感染者,遵医嘱给予抗生素。⑥教会并鼓励患儿作深而慢的呼吸运动。

思考题

8.该患儿出院后如何给予用药方法和呼吸运动的指导? 答:(1)患儿出院时介绍用药方法:①确认哮喘发作的诱因,避免接触可能的过敏原,去除各种诱发因素。②对病情进行监测,学会辨认哮喘发作的早期征象、发作表现及掌握适当的处理方法。③教会家长选用长期预防与快速缓解的药物,正确、安全给药(吸入用药),掌握不良反应的预防和处理对策;适时就医。

(2)呼吸运动指导:指导患儿在呼吸运动前,先清除呼吸道分泌物。①腹部呼吸运动方法:平躺,双手平放在身体两侧,膝弯曲,脚平放;用鼻连续吸气并放松上腹部,但胸部不扩张;缩紧双唇,慢慢吐气直到吐完;重复以上动作l0次。②向前弯曲运动方法:坐在椅上,背伸直,头向前向下低至膝部,使腹肌收缩;慢慢上升躯干并由鼻吸气,扩张上腹部;胸部保持直立不动,由口将气慢慢吹出。③胸部扩张运动:坐在椅上,将手掌放在左右两侧的最下方肋骨上;吸气,扩张下肋骨。然后由口吐气,收缩上胸部和下胸部;用手掌下压肋骨,可将肺底部的空气排出;重复以上动作l0次。

相关链接: 对婴幼儿来说,并不是所有的喘息都是哮喘。对这一年龄组的患儿而言,哮喘的诊断大多建立在临床判断的基础上,应当随着儿童的发育定期复查。婴幼儿喘息分两类:①有特异性体质;②无特异性体质及特异性家族史。

变态反应的过敏原测试可用变应原做皮肤试验或检测血清特异性的抗原。吸入变应原致敏是儿童发展为持续性哮喘的主要危险因素,儿童早期食物致敏可增加吸入变应原致敏的危险性,并可预测持续性哮喘的发生。因此,对于反复喘息疑似哮喘的患儿,尤其无法配合进行肺功能检测的儿童,均推荐进行变应原检测,以了解患儿的过敏状态,协助哮喘诊断。也有利于了解导致哮喘发生和加重的个人危险因素,有助于制定环境干预措施和确定变应原特异性免疫治疗方案。

过敏原皮肤点刺试验不需要特殊设备,操作简单、快捷,常被用来诊断I型和Ⅳ型变态反应病的变应原。

过敏原皮肤点刺试验作用机理:如哮喘患者产生的针对某一种或多种变应原的IgE或IgG与皮肤黏膜下层的肥大细胞嗜酸性粒细胞FC受体结合,局部接触变应原后,引起I型变态反应,释出组胺等化学介质,使邻近的毛细血管扩张,通透性增加、充血、水肿,形成丘疹和红晕。

简述题

8.入院时怎样观察并记录该患儿的呼吸、脉搏、心率? 答:呼吸型态:①分别观察患儿安静时或哭闹状态时呼吸频率至少30秒并记录;②注意呼吸的节律、幅度,有无三凹征、鼻翼痢动、喉部咕噜音等伴随症状;③记录所有呼吸不畅的症状包括呼吸型态的改变、发生时间及持续时间;脉搏:①注意比较左右两侧桡动脉及足背动脉搏动,注意有无水冲脉;②观察有无毛细血管搏动;③听诊有无殷动脉枪击音;④记录脉搏的频率、强度;心率:①用听诊器听心音;②注意心音的频率、节律,杂音部位、分级及传导方向;③注意观察有无心前区抬举性搏动;④记录心率。

9.简述先天性心脏病的护理措施。

答:①建立合理的生活制度:保证患儿休息、睡眠,集中护理,避免患儿哭闹,减少心脏负担;②供给充足营养:供给充足能量、蛋白质和维生素,保证营养需要,对喂养困难的患儿要耐心喂养,少量多餐,避免呛咳和呼吸困难;③预防感染:避免引起呼吸系统感染,注意保护性隔离,以免交叉感染;④注意观察病情,防止并发症发生,观察有无心率增快、呼吸困难、吐泡沫样痰、水肿、肝大等心力衰竭的表现;⑤心理护理:态度和蔼,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及时向家长解释病情和检查,取得他们的理解和配合;⑥健康教育:指导家长掌握先天性心脏病的日常护理,合理用药,预防感染。

10.患儿7个月,体重6.5kg,正常吗?可能的原因? 答:7个月婴儿正常的体重:6+7×0.25=7.75 kg,而该患儿只有6.5 kg,不正常,主要的护理问题是营养失调,营养低于机体的需要量,可能由于先天性心脏病引起的长期缺氧和体循环血量的减少,导致生长发育迟缓。

思考题

11.根据患儿入院时体征,请问发生了什么并发症?患儿应如何护理? 答:患儿并发了充血性心力衰竭,护理措施包括:①充分休息,保持安静,减少氧耗;②氧气吸入;③保持大便通畅;④喂奶时所用奶嘴孔增大,以免吸吮费力,但需注意防止呛咳;⑤控制液体人量,减少静脉输液总量,速度控制在5 ml/(kg·H)以下;⑥密切观察病情变化;⑦用药护理;⑧监测体温,必要时物理降温;⑨做好健康教育。

5.如何给该患儿做饮食指导? 答:纠正其不良饮食习惯。指导合理搭配饮食:告知家长含铁丰富且易吸收的食物如动物血、精肉、鱼类、肝脏、大豆及其制品;黑木耳、发菜、海带的含铁量也高。但吸收率低。维生素C、稀盐酸、氨基酸、果糖可促进铁的吸收,可与铁剂或含铁食品同时进食;茶、咖啡、牛奶、蛋类、麦麸、植物纤维、草酸和抗酸药物可抑制铁的吸收,应避免与含铁食物同食。鲜牛奶必须加热处理后喂养婴儿,以减少因过敏而致肠出血。

6.简述该患儿口服铁剂的注意事项。

答:饭后或餐中服用,以减轻胃肠道反应;避免与牛奶、茶、咖啡同饮,避免同时服用抗酸药,可服用维生素C、乳酸或稀盐酸等;口服液体铁剂时须使用吸管,避免牙齿染黑;服铁剂期间粪便会变成黑色,应做好解释,消除病人顾虑;强调按剂量、按疗程服药,定期复查。

思考题

7.患儿服用铁剂后,如何观察疗效? 答:服用铁剂后12~24小时临床症状好转,烦躁减轻,食欲增加。36~48小时开始出现红系增生现象。2~3天后网织红细胞开始升高,5~7天达高峰,以后逐渐下降,2~3天后降至正常。1~2周后血红蛋白开始上升,一般3~4周后达正常。如服药3~4周仍无疗效,应查找原因,如剂量不足、制剂不良、导致铁不足的因素继续存在等。

简述题

8.该患儿可能发生哪些并发症? 答:感染、电解质紊乱和低血容量、高凝状态和血栓形成、急性肾衰竭、生长延迟。9.如何给该患儿做饮食指导? 答:给予含有优质蛋白、低脂肪、足量碳水化合物及高维生素的饮食,蛋白摄入控制在每日36 g左右为宜。明显水肿或高血压时短期限制钠盐的摄入,给予无盐或低盐饮食。患儿因长期服用激素、利尿药易引起低钾、低钙血症,鼓励患儿多进食含钾丰富的食物,如红枣、香蕉等,并注意补充钙剂及维生素D。

10.如何给该患儿做好皮肤护理? 答:(1)保持皮肤清洁、干燥,定时翻身,翻身时避免拖、拉、拽,防止皮肤擦伤。被褥应松软、平整。臀部及四肢受压部位垫软垫,或用气垫床。水肿的阴囊可用棉垫或吊带托起,给患儿勤剪指甲,防止抓伤皮肤。

(2)各种侵人性治疗与护理应注意无菌操作,严重水肿者应尽量避免肌内注射,以防药物外渗,导致局部潮湿或糜烂,因利尿出现尿频时,保持会阴部的清洁,防止继发感染。

思考题

11.简述该患儿口服激素可能出现的反应及疗效的判断。

答:患儿口服激素可能出现库欣综合征、高血压、消化性溃疡、骨质疏松等。遵医嘱及时补充维生素D及钙质,以免发生手足搐症。

激素的疗效判断:泼尼松2 mg/(kg·d)治疗8周进行评价。激素敏感:8周内尿蛋白转阴,水肿消退。

激素部分敏感,治疗8周内水肿消退,但尿蛋白仍+~++。激素耐药:治疗满8周,尿蛋白仍在++以上。

激素依赖:对激素敏感,但停药或减量2周内复发,再次用药或恢复用量 后尿蛋白又转阴,并重复两次以上者(除外感染及其他因素)。

复发或反复:尿蛋白已转阴,停用激素4周以上,尿蛋白≥++为复发;如 在激素用药过程中出现上述变化为反复。

频繁复发或反复指半年内复发或反复≥2次,1年内≥3次。简述题

6.简述胰岛素皮下注射的部位、注意事项。

答:(1)胰岛素注射部位可选用股前部、腹壁、上臂外侧、臀部,有计划轮换注射部位,避免一个月内在同一部位注射两次,避免注射部位皮下组织萎缩硬化,影响吸收。

(2)每次尽量用同一型号的l ml注射器,按照先Rl后NPH或PRl顺序抽吸药液,混匀后注射,保证剂量绝对准确。

(3)严格执行无菌操作,皮下注射切忌皮内注射,以免组织坏死。(4)开启后的胰岛素必须储存于冰箱中,并注明开启时间。(5)根据病情需要调整胰岛素剂量,防止胰岛素过量和不足。7.该患儿出现酮症酸中毒护士的观察要点有哪些? 答:多饮多尿、体重减少,伴有恶心、呕吐、腹痛、食欲缺乏、并迅速出现脱水和酸中毒征象,如皮肤黏膜干燥、呼吸深长、呼气中有酮味,脉搏细速、血压下降,随即出现嗜睡、昏迷或死亡。

思考题

8.在患儿发生酮症酸中毒后,如何进行饮食运动指导? 答:饮食指导:饮食以保持正常体重,减少血糖波动,维持血脂正常为原则。饮食的成分分配为:碳水化合物50%、蛋白质20%脂肪30%;食物应富含蛋白质和纤维素,限制纯糖和饱和脂肪酸,碳水化合物以米饭为主,脂肪以植物油为主;全日热量分三餐,早、中、晚分别占l/

5、2/

5、2/5,每餐留少量食物作为餐问点心。活动增多时可少量加餐或适当减少胰岛素的用量。每日进食应定时、定量,勿吃额外食品,一段时间内固定不变。运动指导:血糖平稳后每天坚持适当运动,运动时间以进餐1小时后、2~3小时以内为宜,最好进行有氧运动,避免空腹时运动,运动后有低血糖症状可加餐。随身携带糖尿病卡片及糖果以备用。病情变化要及时停止。

7.简述化脑脑脊液的典型改变。

答:压力增高,外观混浊,白细胞总数明显增多,分类以中性粒细胞为主;蛋白明显升高,糖及氯化物含量显著下降。

8.简述小儿腰穿术后的护理要点。

答:术后去枕平卧4~6小时,头偏一侧,防止呕吐引起窒息,避免头部抬高,可适当转动身体。观察穿刺点局部敷料是否潮湿,有无渗血渗液,24小时内不宜淋浴。观察患儿有无头痛、腰痛、脑疝、感染等不适,如有异常及时汇报医生并给予处理.

思考题

9.护士在巡视病房时发现患儿双眼凝视、四肢肌张力增高,应首先采取何种措施及后续观察要点? 答:①患儿发作时不要搬运,就地抢救。②立即让患儿去枕平卧,吸氧,松解衣扣,头偏向一侧,头下放置柔软的物品。③将舌轻轻向外牵拉,防止舌后坠阻塞呼吸道引起呼吸不畅,已出牙的患儿在上下齿之间放置牙垫,防止舌咬伤;牙关紧闭时,不要强力撬开,以免损伤牙齿。④及时清除口鼻咽分泌物及呕吐物,保持呼吸道通畅。⑤专人守护,防止坠床和碰伤,对有可能发生皮肤损伤的患儿应将纱布放在患儿的手中或腋下,防止皮肤摩擦受损。⑥备齐急救药品和器械。观察年长儿是否有持续性剧烈头痛、频繁呕吐、畏光等;婴儿是否有易激惹、尖声哭叫、双眼凝视、惊厥等;是否有前囟饱满或隆起、囟门增大、张力增高、颅骨缝增宽、头围增大等;若合并脑疝则出现呼吸不规则、两侧瞳孔大小不等、对光反射减弱或消失等。

简述题

5.如何做好该患儿关节疼痛与腹痛的护理? 答:观察患儿关节疼痛及肿胀程度,协助患肢采取不同的功能位置。根据病情给予热敷,教会患儿利用放松、娱乐等方法减轻疼痛;腹痛时卧床休息,尽量在床边守护,做好日常生活护理。遵医嘱使用肾上腺皮质激素,以缓解关节疼痛和解除痉挛性腹痛。

6.该患儿的皮肤护理措施有哪些? 答:保持皮肤清洁,防擦伤和抓伤,有破溃时及时处理,防止出血和感染;衣着宽松、柔软,保持清洁和干燥;避免接触可能的各种致敏原。

7.简述该患儿的病情监测重点及注意事项。

答:①观察皮疹的形态、颜色、数量、分布,是否反复出现,可绘成人体图形,每日详细记录皮疹变化情况;②观察患儿关节疼痛及肿胀程度,协助患肢采取不同的功能位置;③观察尿色、尿量,定时做尿常规检查,若有血尿和蛋白尿,提示紫癜性肾炎,按肾炎护理。

8.简述该患儿静脉输注钙剂的目的及注意事项。

答:使用钙剂可减轻过敏反应,恢复毛细血管内壁完整性,减少渗出,缓解腹痛。注意事项:使用过程中加强巡视,防止药物外渗,避免与其他药物混合,注意配伍禁忌。

思考题

9.如何给处于急性期的患儿做皮肤、饮食的健康宣教? 答:处于急性期的患儿保持皮肤清洁,防擦伤和抓伤,有破溃时及时处理,防止出血和感染;衣着宽松、柔软,保持清洁和干燥;进食软食,如有食物或药物过敏者应停用有关食物或药物,避免接触可能的各种致敏原,注意饮食卫生,定时定量,结合个人饮食习惯,忌食生冷刺激性、油煎、油炸食物,如有消化道出血的患儿应限制饮食,给予无渣流食或禁食。

8.简述手足口病的定义。

答:手足口病(HFMD)是由多种肠道病毒感染引起的以手、足、口腔等部位发生丘疱疹为主要特殊表现的儿童传染病。主要由柯萨奇病毒Al6型及肠道病毒71型(EV71)引起。.简述该患儿确诊为手足Vl病后预见性的风险评估。答:该病为自限性疾病,多数预辟良好,不留后遗症,极少数患儿可引起脑膜炎、脑炎、心肌炎、弛缓性麻痹、肺水肿等严重并发症。我们在观察体温、皮疹的同时,还要注意观察患儿神志、精神状态,有无头痛、呕吐,呼吸、肌张力的变化等一系列神经系统、呼吸系统的症状,认真听取患儿的主诉,及时汇报医生。

10.有效预防控制手足口病的关键是什么? 答:旱发现、早诊断、早隔离、早治疗。11.手足口病的传播途径有哪些? 答:密切接触传播、间接接触传播、飞沫传播、水源传播、院内交叉感染等。12.手足口病的皮疹具有哪“四不”特征? 答:不痛、不痒、不结痂、不结疤。

思考题

13.与患儿接触的健康人群如何预防手足口病的发生? 答:①及时发现和隔离患者是控制流行的主要措施,患儿应及时就医,并适当隔离,一般隔离2周。对患儿口腔排出物及粪便、玩具、食具、便器应严格消毒,以防止传播。②健康儿童应避免与患儿接触,注意饮食和饮水卫生。密切接触者可用大青叶、板蓝根等口服以预防。③注意孩子个人卫生,饭前便后一定要洗手。④注意室内空气流通、温度适宜。⑤多让孩子饮水、多吃蔬菜和瓜果。⑥对儿童玩具要经常消毒,尽量避免孩子到公共场所,以减少感染机会。⑦让孩子注意休息,适当锻炼身体,增强抵抗力等。

6.高热惊厥患儿降温的措施有哪些? 答:发热的护理:发热是一种防御反应,白细胞吞噬能力增高,体温<38.O℃不用退热药,多饮水即可。

(1)体温超过37.5℃,给予头部冷敷、冰袋、温水擦浴等物理降温,苯巴比妥口服预防惊厥;体温超过38.0℃,遵医嘱给予退热剂:如布洛芬、对乙酰氨基酚等,注意体温,防止高热惊厥。

(2)保证患儿摄入足够水分,每日饮水量500~1500 ml,以排出毒素,补充水分,降低体温和保持口腔清洁,防止口腔感染。如患儿不愿饮水,可给果汁,如橙汁、谣瓜汁或菜汤。严重时遵医嘱静脉补液。

(3)给予清淡易消化和富含维生素的食物,如粥、面条;高热时不宜进食牛奶、鸡蛋等高蛋白食物,以免增加体温,可以饮用稀释牛奶。

(4)如咽部疼痛给易消化清淡温凉流质或半流质,如稀饭、面条等,忌辛辣烫等刺激性食物,可少量多次的进食和饮水。

7.简述高热惊厥的典型临床表现。

答:突然意识丧失,头向后仰,面部及四肢肌肉呈强直性或阵挛性收缩,眼球固定、上翻或斜视,口吐白沫,牙关紧闭,面色青紫,部分患儿有大小便失禁。持续时间数秒至数分或更长,发作停止后转入嗜睡或昏迷状态。

思考题

8.患儿高热惊厥时,如何预防窒息和外伤? 答:①惊厥发作时不要搬运,应就地抢救。②立即让患儿去枕平卧,吸氧,松解衣扣,头偏向一侧,头下放置柔软的物品。③将舌轻轻向外牵拉,防止舌后坠阻塞呼吸道引起呼吸不畅,已出牙的患儿在上下齿之间放置牙垫,防止舌咬伤;牙关紧闭时,不要强力撬开,以免损伤牙齿。④及时清除日鼻咽分泌物及呕吐物,保持呼吸道通畅。⑤专人守护,防止坠床和碰伤,对有可能发生皮肤损伤的患儿应将纱布放在患儿的手中或腋下,防止皮肤摩擦受损。勿强力按压或牵拉患儿肢体,以免骨折或脱臼。⑥备齐急救药品和器械。

简述题

6.肠套叠患儿空气灌肠适应证有哪些? 答:①病程不超过48小时;②全身情况良好,无明显脱水及电解质紊乱;③无明显腹胀和腹膜炎表现者。

7.简述肠套叠整复后出院指导。

答:①观察有无不明原因的阵发性哭闹、腹痛、呕吐、大便带血等肠套叠再次发生的症状。②注意科学喂养,进食易消化、少刺激的食物,少量多餐,婴幼儿先暂缓添加辅食,不随意更换食品,添加辅助食品要循序渐进。③要注意气候的变化,随时增减衣服,避免各种容易诱发肠蠕动紊乱的不良因素。

思考题

8.患儿术后第一天出现高热、尿量少、腹胀,考虑与肠缺血一再灌注损伤(1/R)有关吗?肠I/R的后果是什么? 答:与肠缺血一再灌注损伤(1/R)有关。肠I/R的后果:不仅可以引起肠黏膜的局部组织损害,而且可以导致肠道菌群移位和肠吸收功能的改变,以及远处器官的损害,甚至发生多系统器官功能不全综合征。

9.若空气灌肠复位时并发肠穿孔,您如何进行病情评估及紧急配合处理

答:空气灌肠肠穿孔时评估要点:①透视下立位见膈下游离气体;②拔出肛管无气体自肛门排出;③患儿出现呼吸困难,心跳加快,面色苍白,病情突然恶化。紧急配合处理:配合医生立即用无菌粗针头在脐与剑突连线中间穿刺排气,使患者呼吸循环得到及时改善,并马上做好进行剖腹探查的术前准备工作。

简述题

7.简述巨结肠灌肠时灌肠液注入受阻或排出不畅时的处理。答:①检查有无粪块阻塞或肛管打折,若有粪石可在灌肠后行石蜡油保留灌肠以使粪石软化;②协助患儿更换体位或调整肛管插入的深度,多次移动肛管,以利于大便排出;③注液后轻轻按摩患儿腹部,自右下馥右上腹左上腹左下腹。

8.简述肠造瘘术后造口情况的观察。

答:①术后一般即开放造瘘口,注意观察肠管血运和张力情况,若发现有出血、肠管出现血运障碍、小肠脱出和回缩等异常,立即通知医生;②观察排便排气情况。

9.简述造口袋过度胀满的护理对策。

答:①排泄物水样或较稀的,指导家长当造口袋l/3满时便要清放;排泄物为固体的则应在每次排泄后清放;②排气过多的患儿,指导减少进食容易产气的食物。

思考题

10.该患儿1月9天,在全麻下行肠减压+肠活检+小肠造瘘术,手术创伤大,术后可能发生最大危机是什么?如何护理? 答:术后可能发生最大危机是:①全麻后并发症及意外:如呕吐、反流和误吸、舌后坠、拔管后喉水肿、体温改变等;②出血及休克。护理要点:①保持患儿良好的呼吸功能;②监测生命体征;③观察造舀出血及腹腔引流液的性质及量;④准确观察及记录患儿的出入量;⑤维持电解质的平衡及静脉输液通道通畅。

11.该患儿在全麻下行肠减压+肠活检+小肠造瘘术,术后有无发生最严重并发症小肠结肠炎的可能?如何进行病情评估? 答:小肠结肠炎可以发生在术前,也可以发生在肠造瘘术后、巨结肠根治术后。只要发生小肠结肠炎的基本原因存在:如肠远端梗阻和因此产生的肠极度扩张及肠壁循环缺陷。其病情评估要点:①全身情况突然恶化,高热,呕吐,腹泻;②粪汁带有气体且奇臭;③迅速出现严重脱水征象;④腹部异常膨胀,可引起呼吸窘迫和面色青紫;⑤X线检查腹部直立位平片示小肠扩张,伴液平面。

简述题

8.简述囊肿穿孔的评估。

答:①出现剧烈腹痛、呕吐、腹壁强直、腹腔积液和胆汁性腹膜炎等表现;②腹腔穿刺可抽出胆汁性腹水。

9.简述先天性胆管扩张症的饮食指导。

答:①术前饮食指导:低脂饮食,急性发作期给予禁食;②术后饮食指导:待肠功能恢复后,给予低脂高蛋白、高维生素、易消化饮食2~3个月,以后过渡为正常饮食,忌油炸、油腻饮食,避免暴饮暴食。

10.简述胆道T型管拔管试验及拔管指征。

答:拔管试验:①开始时,每日夹闭管道2~3小时,逐步延长时间至全天夹闭;②T管造影后应开放引流2天,使造影剂完全排出,避免逆行感染。拔管指征:①无腹痛、发热,黄疸消失,血象正常;②胆汁引流量减少至200 ml/d、清亮无脓液;③T管造影显示胆道通畅,夹管试验无不适。

思考题 11.该患儿术后置腹腔引流管一根,如何根据引流液的性质和量判断术后出血和胆肠吻合口瘘? 答:①术后出血常发生在术后24小时内,如12小时内引流液超过300 ml,且颜色鲜红,术后进行性失血症状,切口有渗血。②一般胆瘘、肠瘘多发生在术后4~5天,表现为腹腔引流管有多量胆汁或胆汁性肠液流出,或切口感染裂开,有胆汁性肠液溢出,患儿腹膜刺激症状明显,有高热现象。

12.腹痛、黄疽、腹块为本病的三个基本症状,但该患儿在病史及就诊中只出现其中腹痛一个症状,请问该病黄疸的特征是什么? 答:黄疸的程度与胆总管远端梗阻程度有直接关系,轻者临床上可无黄疽,但随感染、疼痛发作后出现黄疸,经治疗后,胆汁能顺利排流时黄疸症状减轻或消失。间歇性黄疸为其特征之一。

简述题

9.简述灌注肺发生的原因及临床表现。

答:灌注肺发生的原因:①肺动脉发育差、侧支循环丰富;②体外循环时间长;③术后液体输入过多、过快。临床表现:①急性进行性呼吸困难、发绀、血样痰;②难以纠正的低氧血症,术后氧饱和度为50%~602,氧分压低;③气道压力明显升高;④X线胸片显示两肺有渗出性改变。

10.简述法洛四联症缺氧发作的预防。

答:①由于患儿血红蛋白增多,血液黏稠度大,故应指导家长给予患儿适当多饮水,特别在睡前或早晨时应更注意;②应保持患儿安静,防止因啼哭、检查、抽血等不良刺激时产生缺氧发作;③遵医嘱给予吸氧;④术前禁食可加重血液浓缩,术前补液以降低血液黏稠度。

11.简述低血钙的监测。

答:①心电图表现:可出现QT间期延长、房室传导阻滞和室性心律失常;②临床表现:心缩无力、血管扩张、血压下降、肌肉抽搐、喉痉挛等;③测定血钙低于正常值(正常值2.25~2.75 mmol/L)。

思考题 12.该患儿如哭闹后出现阵发性呼吸困难、烦躁和青紫加重,出现昏厥,其原因是什么?如何处理? 答:其原因是缺氧发作。

处理:④立即给予胸膝卧位;②给予高浓度氧吸入、镇静;③皮下或肌内注射吗啡每次0.1~0.2 mg/kg;@心率增快者应用普萘洛尔(心得安)或艾司洛尔缓慢静脉注射,必须在心电监护下进行;⑤对于低血压患儿可间断给予肾上腺素,维持血压高于正常水平10~20 mmHg;⑥对于酸中毒患儿给予碱性药物纠正代谢性酸中毒;⑦严重者意识丧失可尽早气管插管、人工呼吸。

13.TOF根治术后最常见的并发症是低心排综合征(LCOS),应如何及时发现并配合处理? 答:术后进行循环系统功能、呼吸和出血的监测并评估:

(1)当低心排出量一般临床征象未出现时,如有下列情况应怀疑LCOS:④血压下降;②左房压增高;③末梢灌注不足;④代谢性酸中毒。

(2)出现下述两项或两项以上事件时,可诊断为术后LCOS:①收缩压下降超过术前基础血压20%,持续2小时或以上;②尿量每小时<0.5 ml/kg,持续2小时或2小时以上;③中心静脉压>1.73 kPa,持续2小时或2小时以上;④中心体温与体表体温之差>5℃,持续2小时或以上,导致四肢发凉。配合处理:

(1)LCOS合并低氧血症的通气治疗:机械通气治疗低氧血症必须在补足血容量、增强心肌收缩力和降低外周血管阻力的基础上进行。对部分主要因肺功能差(中~重度肺动脉高压、呼吸衰竭、呼吸窘迫综合征等)所致顽固性低氧血症的LCOS患者,可在严密监护下给予适当压力与时间的呼气末正压通气(PEEP)治疗。

(2)补充血容量,提高中心静脉压到l.5~1.6 kPA.

(3)经超声心动图证实如有心内畸形矫正不满意,应再次手术。

(4)有心脏压塞时,争取术后6小时内开胸止血;有胸腔和腹腔积液者,应及时穿刺或引流。

(5)适当使用正性肌力药物和扩血管药物。(6)应用强心剂和利尿药。

(7)纠正酸中毒、保持水和电解质平衡。(8)术后动态监测动脉压、中心静脉压(CVP)、气道阻力、血氧饱和度,定时行血气分析,维持心率在100次/分左右,/小儿应在120次/分左右,使CVP维持在1.5~2.0 kPa,尿量>1 ml/(kg·h),血压维持在12/8 kPa左右。

简述题

7.如何保持发育性髋关节发育不良外固定的有效性? 答:①复位后,无论选择何种器具进行固定,均应保证髋关节屈瞳90°,外展外旋位;②不可随意去除固定装置;③更换石膏时注意保持髋关节稳定,变换固定体位时注意保护髋关节,防止发生过多移动而发生再脱位。

8.发育性髋关节发育不良复位后最严重的并发症是什么?其主要原因和影响因素? 答:(1)最严重的并发症:股骨头缺血性坏死。(2)主要原因:股骨头持续过高压力。

(3)影响因素:①年龄越大,坏死率越高;②整复前牵引与内收肌切断,股骨头下降越低,坏死率也越低;③术中操作、损伤股骨头血运程度;④术后运动持重时间。

9.如何预防发育性髋关节发育不良患儿使用外固定器具时发生皮肤损伤? 答:①对各种CbN定器具,一经固定稳妥后及时检查对皮肤、肢体有无摩擦、卡压等现象,发现异常,及时通知医生予以纠正。②注意倾听患儿啼哭及幼儿主诉,发现异常时注意观察血液循环,检查外固定装置,预防压疮发生。③注意患儿皮肤清洁,定期为患儿擦浴,并观察是否有皮肤破损发幸。

思考题 10.该患儿行右内收肌松解+右髋关节切开复位+右Slater骨盆截骨术,并用双下肢外展支架固定,护理时如何预防髋关节僵硬的发生? 答:(1)被动功能锻炼:①麻醉清醒后即进行踝、趾关节活动。同时,指导家长对患儿进行等长肌肉收缩锻炼。②术后3日,可用超短波等对患肢进行理疗,以促进局部炎症吸收,一般每天2次,每次l5分钟。③术后6周拆除固定后,在床上锻炼髋、膝关节,这一时期可允许患儿在床上练习爬、坐等活动,但不允许患儿站立。家长每天抱起患儿,具体姿势是使患儿双髋关节外展,双下肢跨在家长的腹部,这样可使髋关节得到充分的外展和屈曲。④此期可用CPM机被动锻炼。使用时先将患肢放在CPM机上,上好固定带,再接通电源,打开开关℃PM机应放置于与躯体呈20度角的外展位,从小角度逐渐增加,以后逐日增加至最大范围。每次活动0.5~1小时,每天3~5次,匀速运动,期间以被动锻炼为主,一般应用10日左右即停,以免产生CPM机依赖。

(2)主动功能锻炼:术后7~8周根据患儿年龄,指导其进行主动功能锻炼。患儿可先通过练习坐起加强屈髋运动,在患儿能独立完成髋关节的屈伸主动活动后,再渐进指导患儿进行适当的外展、外旋、内收、内旋,直至下蹲活动,每天3~4次,每次20~30下,使髋关节恢复到最佳功能状态。

上一篇:陀思妥耶夫斯基名言阅读欣赏下一篇:刍议英国在职教师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