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初中历史课堂上的有效提问策略

2024-06-08

论初中历史课堂上的有效提问策略(精选7篇)

1.论初中历史课堂上的有效提问策略 篇一

初中历史教学中的有效提问

吴江黎里中学屈钊昕

摘 要:课堂提问作为教学的重要环节,在新课程背景下发挥着更重要的作用。本文将根据有效教学过程的三个阶段,探讨如何进行有效的课堂提问,使学生获得具体的进步、发展,让教师的教学技艺得到提升。

关键词:课堂提问教学准备教学实施教学评价

《历史课程标准》大力提倡人文精神,促进学生的自主发展,并指出要从不同角度、综合多知识探究社会问题,提高参与社会实践和自主学习的能力。强调通过问题来进行学习,把问题看作是学习的动力、起点和贯穿学习过程中的主线,通过学习来生成问题,把学习过程看成是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

课堂提问作为课堂教学的重要途径和师生直接进行信息和感情交流的重要环节,在新课程背景下可以发挥更重要的作用。引导学生进行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由此及彼地积极思维从而把握事物的本质及其联系。这不但有助于拓展学生掌握知识的深度和广度,而且有利于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通过提问,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到历史教学中来,师生共同完成历史教学的任务。课堂提问的优劣会直接影响课堂学习活动的展开,进而直接影响教学活动的效果。可以说,历史与社会课堂教学中的提问是一门专门的技术,只有掌握了这门技术,才能在教学中应用自如,实现历史与社会教学的目标。了解课堂提问,尤其是有效课堂提问的内涵就显得非常重要。

课堂提问就是有效的教,它不仅能引发学生讲出一些“清晰而生动”的观点,而且能激活学生的想象、唤醒学生的思考、鼓励学生的行动„„,从而使每个学生都能体验到成功的感觉,使课堂变成学生主动进取、施展才华、走向成功学习之路的场所。[1] 把握了课堂提问的定义,是否就意味掌握了这门技术。显然不是作为一种技艺,它还有更为重要的操作层面的要求。有效的教学过程按照目标管理的教学流程可以划分为三个阶段:教学的准备、教学的实施、教学的评价。教师在每一阶段的过程中怎样处理课堂提问?

一.教学的准备阶段

当学生原有知识与必须掌握的新知识发生激烈的冲突,就会导致学生意识中的矛盾激化,从而产生问题情境。这种以矛盾冲突为基础的问题情境的产生和解决,可以成为历史与社会教学过程与学生发展的驱动力。问题情境的规划是教学准备阶段的中心。

首先,确立学生主体地位,关注学生的进步或发展

教师必须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树立“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的思想。在传统教学中,问题的提出与解决由教师操纵,导致学生缺乏问题意识,求异思维和创新意识的发展被忽视。传统的提问是教师为诱导学生达到预期目标而设置的,提问的依据是教材和教师的经验,学生的思维活动早已置于教师预设的框架中,学生也成为接受知识和思想的容器。提问中,教师居于明显的主动地位,还往往抱怨学生“启而不发”,加之提问内容大都在教材中有定论,对学生而言,回答仅是记忆和知识“搬家”。教师这种提问方式,只是一种唤起,学生接受的是现存的知识,而被扼杀的却是活生生的思维活动。

其次,让我们看看问题情境设计的忌讳。

1.提问的随意性很强,逻辑错误频繁出现。

在课堂提问中,教师对提问的设计缺少必要的条件限定,问题未经精心设计,提问的随意性很强,发问不少,收效甚微。

2.课堂提问多而滥,缺乏深度。

新课程的教学中,曲解“师生互动”和“问题教学”这两个概念,把“师生互动”简单机械地理解为一种“表面化”的“互动”。尤其在一些小的观摩课中表现得非常明显。一些提问带来的往往是浮光掠影般的应付,学生没有思考的余地,造成答非所问现象的出现,致使时间大量浪费,破坏了课堂教学结构的严密性与整体性。“对不对”、“是不是”、“好不好”成了教师的口头禅。学生的回答往往是复制课文内容。这种问题浅显,缺少思维性、创造性的提问抑制了学生的思维,严重地束缚和窒息了学生智能的发展。使学生对历史学习失去了兴趣 与动力,感到历史学习枯燥乏味。

3.课堂提问过偏过难。

教师凭着自己的主观感觉,设计问题导致“冷场”出现。如,请谈谈孔子的思想及其地位。这显然超出了初中学生所能及的范围。这种超出学生认知水平及思维

能力的提问,是学生无法回答的。反而会挫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对历史学科产生一种高深莫测的感觉,从而失去对历史学习的兴趣。

再次,我们在问题情境设计中应注意的原则。

面向全体,分层设疑。

教师提问要面向全体学生,使好、中、差学生都有回答的机会。不能只局限于少数优秀生。如果只提问少数学生而冷落大多数学生,他们就觉得老师偏心,不利于建立良好的师生教学关系。因此,教师提问时要注意提问的面,要根据问题的难易程度,有目的地选择不同层次的提问对象。问题可分为记忆型的、理解型的和应用型的。如关于鸦片战争的问题,对学习基础较差的学生可以直接提问“鸦片战争爆发的原因是什么?而对中等生则可以问”引起鸦片战争的原因是禁烟运动吗?对优等生就可以问"有人说如果没有禁烟,就不会有鸦片战争,请用史实加以评述?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不同层次的提问,可使各层次学生都能积极思考,在原有的基础上获得发展。

激励参与,诱导探索

教师要通过提问激励学生积极思考,主动参与,不把自己当作局外人。诱导学生围绕问题收集材料、整理材料。进行史论结合的说明论证,争取正确的结论。问题提出后,教师应给学生一定的思考时间,学生一时回答不出来时,应循循善诱、层层启发。通过提出问题引发学生进行深入探索。如教师提出你如何认识辛亥革命的成功和失败?一类的开放性问题时!应允许学生做出多种可能的解释或回答。并让学生自己再提出新课题。来促进学生批判性和创造性思维的发展。优选问点,激发动机

教师设计提问要考虑如何激发学生的动机。使问题有吸引学生的力量提问时除注意内容的新颖别致形式的多样外。还可在问题里设计一些似乎有悖于常理的矛盾设置一些悬念来增强学生的好奇心。如,可提问,“中法战争中的不胜而胜,不败而败?”一类问题激发学习动机。

二.教学的实施阶段

历史与社会教学的基本任务之一是传授科学知识,科学必然是准确的,因此,对历史教师语言的首要要求就是真实、准确。我们知道,历史知识浩如烟海、富如金库;历史现象纵横交织、错综复杂,容不得丝毫错误,来不得半点虚假,有时一字之差,就会导致概念上的模糊,甚至出现知识性的错误。提问时必须确保表达的史实要准确、概念要准确、读音要准确。

同时,还必须根据课堂教学的进程,灵活多变地进行课堂提问策略调整,必须明确教学准备的实施不是贯彻计划。

在导入教学内容时,注意激疑性提问教师能根据教材的内容特点,设计出必要的疑难问题,在教学过程中及时提出疑问,这样可以迅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唤起学生解决问题的欲望,从

而调动起学生思维的积极性。例如,在讲《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危机和政治危机》一节时,在学生掌握了罗斯福新政和德国法西斯专政建立的基本史实后,提问:“面对经济危机的打击,美国和德国为什么走了不同的道路?”对于这一问题,学生从教材上找不到现成的答案,但如果教师引导学生从历史渊源、当时的国际形势、经济危机的影响等方面去认真思考,学生完全可以总结出原因。这样的提问,引发了学生的深刻思考,学生通过自己的分析去寻找答案,从而训练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在讲授教学重点内容时,注意发散性提问。教师要充分挖掘历史知识的教育潜能,尽量多角度地提问,做到一题多问,引导学生从多个方面上去思考,把学生的思维逐步引向深入,从而揭示历史事件的本质特征和内在联系,创造出超常的思维成果。例如,讲《日本明治维新》一节时,在学生掌握了明治维新的基本内容之后,为了从更深的层次上去理解和认识这一问题,进行如下提问:1.你如何评价明治维新? 2.日本历史上两次重大改革对日本社会有什么影响?3.明治维新与俄国1861年改革有什么不同?4.为什么明治维新使日本学科教改研究走上了资本主义的道路,而中国的戊戌变法却不能?这些提问调动了学生思考的兴趣,激发了学生思维的火花,我边提问边诱导,学生从纵向和横向上,进行多层次多角度的发散思维,从而促进了学生思维水平的提高。

在讲授上位性教学内容时,注意归纳性提问。学生对具体化的材料进行本质性的概括,以形成历史概念,或引出逻辑性的结论。教师进行归纳提问的过程中,注意帮助学生对一些复杂的内容进行多阶段的分析、综合,实现由个别到一般的认识飞跃。这样的提问比较适合于单元教学结束时的复习总结。

三.教学的评价阶段

评价不仅包括对学生的学习评价,还包括对教师的教学评价。当然,评价贯穿课堂教学的始终,不能分割。学生既然回答了教师的问题,教师就应及时地尽可能准确地予以评价。评价的形式可以是点头微笑,可以是口头赞扬,还可以补充纠正。对回答正确的问题,不仅要评出对的道理,使学生不仅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并给予答问的学生充分的肯定、表扬;对答错的问题,教师既要指出错误之

所在,又要分析产生错误的原因,使所有学生受到启发,还要记住肯定答错学生的“闪光点”,可从答问学生的积极态度、洪亮的声音、正确的思路或所答答案中正确的某一点来肯定鼓励学生,切不可讽刺挖苦学生。

总之,对学生答问的评价既要客观又要注入激励因素,因为学生得到老师的一次肯定,就会对学习产生兴趣,肯定的次数多了,他的兴趣会越来越浓,反之就会对学习失去信心。学生思路受阻,教师要运用提问这一有效的教学手段,因势利导,找出症结。学生的思路一旦畅通,思维水平就会上升到新的高度,追求知识的愿望也就会更强烈,而这正是教育者所梦寐以求的结果。在历史与社会的教学中鼓励性的评价永远是最好的。

评价的指导思想是为了“创造适合儿童的教育”评价的功能是改进或形成,而不是鉴定或选拔。学生可以向教师提问,获得进步。这阶段有一种提问必须予以重视。问题反弹,是指教学过程中由学生提出的问题,教师不作解答,再返还给学生,交由学生自行讨论解决。问题反弹是“问题意识”的升华,不是教师为掩盖无知或摆脱窘境的遁逃术,而是教学民主的体现,是对学生质疑释疑的主体性作用的充分调动。问题反弹需要教师对学生所提问题迅速作出判断,捕捉有价值的问题进行深度开发,因势利导,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提问的主体虽然发生了变化,但是问题反弹的确真真切切符合教学评价的指导思想。问题反弹这一课题值得教师好好研究。

作为授课的教师,应更积极地参与自我评价,一方面认真写好关于课堂提问的教学反思,把第一手感性认识或感性经验努力上升理性的教学思想。另一方面,认真听取听课老师的关于课堂提问反馈意见,尤其是专家型教师的建议,加强理论学习,使这一环节部分成为提高教学素养的佳径。

课堂提问是进行历史与社会学科思维、语言训练,提高学生学习能力的一种有效的教学方法,在历史教学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历史课堂提问可以多角度、深层次地调动学生学习的内动力,加强教与学的和谐互动,能极大地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注释:

[1] 王方林.何为有效的课堂提问[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2(7)

2.论初中历史课堂上的有效提问策略 篇二

一、培养学生问题意识,从基础做起

古语云:“行成于思、思成于惑。 ”“大疑则大悟,小疑则小悟,不疑则不悟。 ”因此,在课堂教学中,首先要让学生产生质疑,把所想、所看、所闻变成问题,并且想问、敢问、善问、会问。解决问题的过程也是学习的过程,既培养了问题意识,又获取了新知识。

1.激发学习兴趣 ,让学生 “想问 ”。

将生活点滴融入教学活动,例如引导学生通过课外读物、民俗习惯、生活小节、课本插画和实验结论等不同途径提出问题。 例如在讲《秦王扫六合》一节时,可以充分利用六国地图,将其用不同颜色绘出并根据被合并的顺序依次展出, 渐渐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2.营造和谐气氛 ,让学生 “敢问 ”。

课堂上改变以往死板的教学模式,营造和谐、自由、良好的教学氛围,让学生充分感受到自己与老师处于相同的位置,让学生从心理上感到“平等”“安全”“自由”,真正意识到自己正处于问题意识产生和能力培养的最佳场地。

3.适时评价 ,让学生 “善问 ”。

提问不能一成不变,要逐渐提高问题质量,将一些无关紧要的问题由多变少、由少变无,让每一个问题都有意义。 这就需要教师的适时总结且引导学生相互评价、自我评价。 起初,要注意强调“问比不问强”的观点,对敢于提问的学生及时表扬、奖励,增强信心。 当学生有了问题意识后,教师课堂提问设置的重要性就凸显了。 因为课堂提问涉及方方面面,比如提问的时间、所提问题的难易程度和提问的方式方法等,要想更好地完成历史教学中传授历史知识、 进行思想教育和能力培养的三项任务,教师就必须引导学生深入挖掘教材,通过教师巧妙设置的疑问,使学生在“和谐的信息交流之中”得出规律性的东西。

4.授人以渔 ,让学生 “会问 ”。

部分学生提不出问题, 究其原因主要是不知道提问的方法。 古人云:“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 ”训练学生的提问技能要做到循序渐进,由易变难,将提问策略教给学生。 问题产生的根源可以来自多方面,但重点在于教师如何引导,要带有目的、 有意义地教给学生提问的方法。 让每一个问题都提到点上,真正做到“会问”。 只是敢问、想问是不够的,还要做到问题源源不断,有问题可问,而且所问的问题要有价值。

二、历史课堂提问的设计

在历史教学中如何进行艺术性的提问。 首先将学生按照实际情况分层, 再由教师根据教学要求和内容的特点为不同层次的学生设计相对应的问题,确保每一位学生通过自身努力和教师点拨都获得成功。

1.提出假设 ,检验假设 ,激发联想 。 例如在讲鸦片战争一节时,教师可以提问:“请同学们试想一下,假如没有林则徐的虎门销烟,还会有鸦片战争的爆发吗? ”通过对这个问题的分析论证,让学生们充分认识到即使没有林则徐的禁烟运动,鸦片战争也是会爆发的。 因为它是英国打开中国市场,侵占掠夺国内廉价原材料的必然之举, 禁烟运动只不过是加快了战争的到来。 由此使学生弄清历史发展必然性与偶然性因素之间的辩证关系。

2.创设矛盾 ,推波助澜 。 某些历史中存留的特殊问题 ,可以作为提问引起学生在认知上的矛盾。 若能通过此问题将学生分为两拨甚至更多形成对立意见,那么激疑效果就达到了。例如在讲五四运动一节时, 我曾提出过这样的问题:“为什么这一运动的爆发标志着中国的工人阶级登上了历史的舞台?难道说这个时候中国的工人才诞生? 两者之间就没有产生过矛盾吗? ……”由此引发学生对中国近代工人诞生和发展的探究,翻阅以往有关工人运动的资料,对比这次有何不同或相同之处,进一步找寻问题答案。

3.设计发难型问题 ,诱导思维 。 历史学习的批判思维表现在对传统的或一般的结论、观点能够大胆质疑问难,对前人积累的知识能够正确地分析批判,从而获得新的思维成果。 时间久远,漫漫岁月中,人们总是会受到客观因素的影响和误导。经过时代的变迁, 人们对于那些客观外在的认识产生不同的看法,甚至得出谬论。 在历史教学中,教师不仅要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更要鼓励学生迎难而上,积极质疑问难。

三、历史课堂提问的四个注意要点

1.将提问落到实处 ,而非搞形式主义 ,敷衍了事 。 提问应当根据教学内容的实际情况,分析重点、难点,迎合教材内容和教学任务。 只有抓住重点、突破难点的提问才是有效提问,发挥提问的作用,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2.了解每一位学生 ,不遗漏一人一事 。 为了让提问更加客观实际,教师应先了解每一位学生,熟知他们的个性特点,并由此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设计出令他们感兴趣的问题。 处于不同年龄不同学段的学生,认知水平、知识掌握、学习能力和心理状态等各方面都有不同。 因此,教师在设计问题时还应注意难度适宜。

3.每一个问题都应精心设计 ,做到有针对性 。 遵循科学教学理念,反对平淡、浅直,提倡具有开放性、启发性、深刻性的教学模式。只有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开拓创新思维。教师在设计问题时,不要过于注重细节,应直切重点,选准突破口一击必中。

4.有效提问需配合有效评价 。 教育学家叶圣陶先生曾说 :“教师不仅要教 , 而且要导 。 ” 如何导呢 ? 他说 : “ 一要提问 , 二要指点。 ”因此,教师的评价与提问同样重要,而且要在学生回答问题后第一时间作出评价, 这样才能让学生清楚了解自己的学习情况,哪里做得好哪里还有欠缺,需要改正都能及时知晓。 有效评价一般可以分为两种形式:第一,激励评价,第二,否定式评价。 虽然新课标中强调提倡激励激励评价,但并没有摈弃否定式评价。 只要注意方式方法,就完全可以将两种评价形式有机结合起来。 从理解、关心、呵护的角度出发 ,以不伤害 、不打击学 生为前提 ,选取学生 能够接受最佳方案,才能达到有效评价的效果。 与此同时,要时刻观察学生 的反应 ,鼓励他们 质疑问难 、深层次思 考 ,调动其思维的积极性。

总之,“善教者,必善问”,有效的课堂提问是提高学生学习能力的催化剂,在历史教学中起着重要作用。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问题的设计方法随其不断变化,作为历史教师,我正在实践中勤于摸索,寻求最佳教学方案。 在中学历史教学中焕发出独有的艺术魅力, 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促进中学历史教学的改革和发展。

摘要:历史是一门辩证思维要求极高的学科,问题需要做到条理清楚,语言规范,言简意赅。学生提问能否做到以上要求关键在于教师如何培养。不仅要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更要让学生做到心中有问就“想问,敢问,善问,会问”。由教师结合问题,根据教学实情和教材内容,有针对性地设计问题并作出评价。

关键词:初中历史教学,问题意识培养,有效提问

参考文献

[1]覃章贵.新课程理念下初中历史的课堂提问策略[J].当代教育论坛(学科教育研究),2008(02).

3.英语课堂上的有效提问策略 篇三

[关键词] 英语课堂 有效提问 原因 原则 策略

想要有一个充满活力的课堂,教师必须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和组织工作,必须为学生创造一个能让他们潜心体验学习过程的条件。提问作为组织课堂教学的中心环节,对形成良好的教学效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如果对教学中的提问缺乏知识和技能训练,提问的随意性强,事前很少设计提问,那么将会导致很多无效的提问,从而影响到教学效率。因此,有必要对课堂教学提问设计进行研究与探讨。但是,在当前的英语课堂教学中,教师往往不太注意提问的艺术和技巧,影响了学生的积极思维和学习效果。

(一)英语课堂提问低效原因分析

1.提问重数量,轻质量

为了盲目地追求活跃的课堂气氛,教师有时会对教材研究不深,使提问仅仅停留在浅层的交流上。如高中英语教材Module 5 Unit1 ,内容是关于Getting along with others. 可能会出现这样的提问,Do you have a best friend? Who is he/she? How old is he/she? Does he/she live in your hometown? What subjects does he/she study at school? Does he/she study the same subjects as you? What does he/she usually do on Sundays? 这样的课堂热热闹闹,实际流于形式,问题非常肤浅,不能启迪学生思维。

2.提问重结论,轻过程

在有些英语课堂上,教师会认为只需让学生记住语法等的条条框框,或者对于有些题目关注结果,很少引导学生探究其过程,也就谈不上分析知识结构,弄清关系前因后果。于是在设计问题的时候围绕着答案来设计问题,缺乏过程中对条件、原因和结果的关系的分析,忽视对学习过程的反馈和纠正。其实,学习应该是一个过程,而非一个结果。例如,在教定语从句that用法的语法时,出现这样的例句,This is the most interesting film ___I have ever seen.教师通常提问学生“填哪个关系代词啊?”学生回答“that”It is the very CD ___ I have been looking for. 教师提问学生“现在填哪个关系代词啊?”学生回答“that ”这样的提问方式只让学生关注了结果,忽视了为什么用关系代词that, 两个句子都用that 在语法上有什么共同之处也没有让学生去深入探究。

3.提问重优生,轻中下生

教师在设计教案时应立足面向全体学生,即以大部分学生的思维能力和理解程度为依据,争取每个学生的积极参与。但有时为了片面地追求课的进度,通常提问的对象仅局限于几个优秀的学生,多数中下的学生成了陪衬,被冷落在了一旁,而这些学生学习中所存在的问题也被优秀学生的回答遮掩了过去,另一方面,中下学生在这样的课堂中难以体会到成功,逐渐地对教师所提的问题也就失去了兴趣。

4.提问重记忆性,轻创造性

英语是一门文科课程,所以适当的记忆必不可少。为此,有些教师在设计课堂提问时以记忆为目标的训练过多,削弱了教师的讲授作用,而且容易使学生养成只重视认知性、记忆性问题、一味机械复诵标准答案、以记忆代替思维的习惯,更会影响了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比如在学生做任务型阅读类的题目时,如果文章总出现的是explain这个动词,而题目中要求用名词explanation,这样的让学生背诵单词的拼写无可厚非,因为要注意加了词缀后单词的变化,但很多的是有规律可循的单词的背诵就完全没有必要,不是变了词性都得要让学生背诵。这样的提问只是浪费了学生和教师的时间。

教师提问的内容和形式决定着学生的思维方向,教师如何提问才能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学习是值得关注的问题。一个提问的教师并不一定是一个善于启发的教师,也不一定是个民主的教师。教师应该很少提那些答案是显而易见的问题,更注重听取学生看法和批判性思考的问题。真正有价值的问题是学生和教师都想探讨的问题。用真实的问题来建构知识的质量,还有善于运用问题来沟通不同主体之间的知识建构。

二、英语课堂提问应注重的原则:

1.现实性

教师提的问题不应该是仅仅对于所学内容的回忆、再现,也不能局限于对教材的分析,而是要求学生围绕现实生活展开分析或批判性思考。问题的设置应以知识的建构与应用为出发点,立足于更为广阔的思维领域。因此,教师要注意问题的相关情境的设置,要求学生通过批判性或创造性思考解决问题,把学生的学习与课外生活联系起来,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而不是仅仅局限于教材。局限于教材的问题会限制学生的思维,同时也不利于对问题的迁移。

2.开放性

英语作为一门语言学科,学生经常接触的是文本语言。文本语言就有其生长点,这是师生在文本对话中能够产生思想共鸣的地方。这些生长点不仅关系着对文本的深层解读,更是设计开放问题的好地方,与此同时还培养了学生的想象力,丰富了发展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并且开放性问题的设立还能促进学生之间合作探究的能力。

3.逻辑性

教师的提问应该有连贯性,问题与问题之间能够相互转换或具有逻辑性,而不是分散、孤立的知识识别与再现。提问中注重逻辑,使之象一根索链一样,而每个问题成为了索链上的一个链环,它承前启后,环环紧扣,步步深入,抓住学生的注意力,促使他们思考。富有逻辑性的提问,会使学生的学习建构成一个网状的知识系统。有逻辑性的提问,要求教师考虑如何以有效知识为核心组织学习内容。

4.双主体性

现代教学论指出:教学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教学的本质是交往。学生自己的问题最能反映出他们所关注的事情,教师可以通过尊重学生的兴趣来达成目标,激发学生学习动机,而这把钥匙正是他们所提出的问题。学生在提问的过程中能够意识到自己所提问题的价值,也明白了自己可以控制学习的进程,而且在提问的过程中让学生学会学习。教师还应该启发学生思考他人的问题,使他们学会认真听取同学相互之间提出的问题及教师的问题,并进行积极的思考。

一个好的问题会牵一发而动全身,使学生的思维向纵深发展,举一反三,触类旁通,课堂上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英语课堂教学中要处理好提问这门艺术,设计问题与提出问题就要讲究策略。

三、英语课堂有效提问策略

1.构建弱权势的课堂文化

弱权势课堂文化,即是师生相互平等尊重的课堂文化。在这种课堂上,教学重心要从以教师为主转变为以学生为主,使学生成为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很多学生害怕老师提问,不管是容易的或是难的题目都不敢回答,主要原因在于没有一个开放平等的课堂环境。教师需要以平等、开放、诚实的态度向学生提问,注意自己的语气和措辞,尽量不使用消极的提问,因为消极的提问会降低学生回答的渴望。教师还要尊重并认真思考学生的提问,肯定问题的重要性,相信他们有能力去探索知识。通过培养学生的提问能力,使他们真正了解学习的真谛:不在于获得已有的知识,而在于学会发现新的问题。

2.以主题和情境贯穿教学

思维是从问题开始的,问题的起点是疑问。所以教学过程中创设问题情境,是唤起学生自觉的学习活动,并给这种活动定向的手段。是激发思维、开发智力和培养问题意识和创新精神的重要方式。教师应该根据知识的内部联系和学生认知发展的规律,把设疑作为教学的关键关节,精心设计课堂教学的过程,把课堂教学组织成设疑---质疑---释疑的过程,最终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是学生成为提出问题的主体。主题式情境教学法的运用不仅要求教师要有扎实的专业教学基本功,而且还要具备厚实的文化知识、艺术素养和丰富的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能将其他学科知识、日常生活技能有机地结合在英语课堂中,以使学生能够触类旁通。通过教师教学艺术的积极引导,培养学生学会综合运用知识自主学习的科学学习能力。

3.尽量让学生证明自己的回答

提问的过程不仅仅是诱导学生参与,它还要尽量使学生给出他回答的理由。也就是当学

生给出回答后,教师要继续追问他们以什么证据、理由或推论支持自己的答案。教师的深度追问能够帮助减少学生盲目简单回答后的消极心态,也可以激发学生的深入思考。比如在讲授主谓一致这一语法时,我和学生都碰到了这样一句句子 Many a student expresses his wish to be admitted by a key university. 类似的句子还有 More than one student fails to pass on the examination. 是简单的提问“Many a /more than one 后面用可数名词的单数还是复数?谓语动词用单数还是复数?”或是让学生自己查阅工具书或语法书,提出自己对此语法现象的理解?我把这一问题当作某天作业中的重点语法让学生自己探究,后来他们给出了让我满意的答案,因为这两个短语的意思是一个又一个的,所以首先强调的是单个存在的现象,然后有一个接一个的发生,故此这类句子中名词和谓语动词都用单数。

4.初中历史有效教学的策略探讨 篇四

江苏省丰县史店初级中学张月侠

【主要内容】

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教学的生命。注重教学内容的生活化,为历史教学灌注“活水”;注重教学过程的趣味化,为历史教学增添“魅力”;注重教学方法的多样化,为历史教学增添“异彩”。

【关键词】历史、课堂教学有效性、教学策略

有效性是课堂教学的生命。有效教学,是当今教育面临的共同问题。什么是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呢?教学论专家余文森教授作过很通俗的界说:“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指通过课堂教学活动,学生在学业上有收获、有提高、有进步。具体表现在:学生在认知上,从不懂到懂,从少知到多知,从不会到会;在情感上,从不喜欢到喜欢,从不热爱到热爱,从不感兴趣到感兴趣。”因此,只有当有效性作为一种价值观深入到教师和学生的内心之后,追求历史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实践活动才能产生出其应有的效果。洋思中学的“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经验、新加坡推行的“少教多学”的理念、“投入性学习框架”都告诉我们,当今教育都在研究有效教学,而且有了许多实施有效教学的成功做法和经验。下面,笔者根据自身教学实践,从初中历史教学的内容、过程、方法三方面谈谈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一.注重教学内容的生活化,为历史教学灌注“活水”。

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说过:“没有生活做中心的教育是死教育,没有生活做中心的学校是死学校,没有生活做中心的书本是死书本。”历史是有生命的,历史的生命源于生活。教师只有把教材与生活中相关的素材密切地结合起来,这样的教学才是有生命力的教学,也是历史教学的价值所在。

1、充分利用好教材本身孕含的“生活”内容,丰富学生的生活常识。初中历史教材不仅包含政治史、经济史、文化史,还增加了不少社会生活、习俗,即社会史的内容,显得更加亲切、丰满和人文化,更有利于学生认识立体化的历史,丰富生活常识。“生活”对学生富有吸引力,“日常存在”促使他们观察思考,新掌握的生活常识既让学生有收获成就,又传扬了民族习俗,正合新课标的要求。

2、尽力发掘教材内容与生活实际的联系,增长学生的生活智慧。寻找 历史教学内容与生活实际的连接点,帮助学生知古鉴今,拓展思维,追寻事物发展的规律。所以,历史教师在指导学生学习历史的时候要尽量地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使学生把学习到的知识运用到实际的学习和生活中去。如学习初中历史《伟大的历史转折》中“民主与法制建设的加强”这一目内容时,我用多媒体显示“文革”中„人斗人‟的几张图片,提出问题:为什么现在我们看不到这种现象?经过讨论,学生认识到健全民主与法制的重要性。我又联系到刚发生不久的“3.14”西藏拉萨打砸抢烧事件,通过画片的展示,让学生分析其性质。学生认为他们的行为是违法的,手段是不正当的,应受到法律的制裁。从他们的话语、表情中,我感到了他们的是非观明确,法律意识较强。实践证明,一个好的历史教师需要从生活中不断汲取营养,让枯燥的书本因为有了生命的气息而鲜活起来。

3、适时适度渗透乡土历史,拉近学生与课本历史的距离。把课本上的历史与乡土历史相联系既有利于拉近学生与课本历史的距离,使学生更进一步了解课本知识,还有利于加强学生对家乡历史的认识,以更好地理解现在,更坚定的走向未来。

二、注重教学过程的趣味化,为历史教学增添“活力”。

新课改强调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认为没有兴趣就没有真正的学习。它要求我们教师都应朝着这一方向努力,使教学趣味化、游戏化,让学生感受到学习的乐趣,喜欢学习,主动学习,使学生学习的主动意愿和学习主动力趋于一致,而不是主要靠外界力量强迫完成学习任务。怎样实现教学过程的趣味化呢?

1、导入趣味化,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因此,新颖有趣的导入,可以象磁铁一样,紧紧吸引学生们的注意力,把学生带入思维的兴奋之门,对于新课的讲授很有帮助。如讲述《美国南北战争》,用多媒体显示华盛顿、林肯图像和一段文字:2000年2月,美国有线电视台公布了一项美国历史上41位总统的最新排名,结果,华盛顿、林肯、罗斯福三位总统占据前三位,猜一猜,林肯和华盛顿的实际排名怎样?你的理由是什么?(学生已有的知识判断学生总认为华盛顿排第一)为什么林肯在美国人民心中地位如此崇高呢?用猜谜式方法,注重学生的心理特点,以此引起他们的兴趣、好奇,进而萌发进一步学习的愿望,自然而然地进入了新课讲授。其他,在教学实践中 2 许多有经验的老师都有其成功的经验,有的讲故事,有的猜谜语,有的放音乐,手段不一而足,但其目的只有一个----引起学生学习新课的兴趣。

2、设置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思维兴趣。新课程理念强调历史教学应是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积极主动地进行学习。所以历史教学应以问题教学为中心,通过学生对各种资料的掌握、理解和判断,来得出相关的结论。学生在解决问题过程中,体会到探究的乐趣和积极思维的快乐。这种探究活动不仅有利于学生对知识内容的掌握,也有利于能力的培养和情感与价值观的发展。如学习《法国大革命》,我依据教材里的两张图片,法国社会三个等级示意图和一幅漫画《多重压迫下的法国农民》,设计了系列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新课的学习和探究:示意图和漫画告诉了我们法国当时什么样的现状?根据你的理解什么人的反抗意愿最强?为什么人们把这场革命叫资产阶级革命呢?资产阶级想在这场革命中得到什么呢?结果怎样呢?你认为这场革命是成功的还是失败的?依据是什么?学生对图片的话题兴趣在我的问题引导下,思维很快调动起来。当然,教师设置问题时一定要联系教学内容把握最恰当的切入口,设置的问题也要考虑:怎样才能激起学生积极的反映?学生感兴趣吗?学生是否有能力解决这一问题?解决问题后学生能否生成新的认识?能否更深入地学习历史?一般而言,学生在课堂上对问题的积极反应,本身就说明问题引起了学生思维的兴趣,教师把握好教学的节奏,使其循序渐进,符合学生的认知逻辑,这样学生不仅享受到思维的快乐,教学的有效性也大大提高。

3、结束语巧设疑点,诱发学生无限想象。写作文讲究“凤头”、“猪肚”、“豹尾”,即精巧、吸引人的开头,丰富的内容,点题有力的结尾。因此,在结束语时,除了点明重点,点破难点之外,为了激起学生进一步学习的兴趣,制造悬念、突显疑点也是我们的惯用手法。比如在《辛亥革命》一课的结束语中,我们可以这样点设疑点:辛亥革命虽然有它的局限性,但它毕竟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这是一种社会的进步。为什么这样说呢?在今后的学习过程中,我们看看那些搞复辟倒退的人是怎样一种可耻的下场就会明白这个问题。又如在《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一课的结束语中我联系下文设置了一个问题:明朝的朱元璋抽不抽烟?疑点的设置,使学生置身于“问题情境”中,使学生产生渴望,产生期盼,其内心深处埋下了一根无形的线,时刻牵动他的心,给学生留下广阔的想象空间,3 从而产生一种欲罢不能的“探究学习”的心境,引发学生带着问题继续学习新的内容,从而为上好后面的课程做好铺垫。

三.注重教学方法的多样化,为历史教学增添“异彩”。

1、少讲多学,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生通过自学探究对学习的内容初步了解,教师通过学生的自学调查,发现学生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和难点,以学定教,有的放矢,教师有针对性的教,学生有针对性的学,这样学生真正成为了学习的主人,大大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2、教师可以凭借实物、模型图画等直观教具教学,对学生进行多种形式的课堂教学,增强对历史的真实感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3、要运用现代科技手段,特别是计算机多媒体辅助教学手段的运用,利用图片、动画、录像、影视片断将历史重现,进一步增进学生的感官刺激,提高兴趣,促进对历史知识的领会、理解、掌握。

4、运用竞赛形式进行练习。初中生都具有好胜的心理,利用这种心理特点,在课堂上适当运用竞赛的形式,能改变课堂教学的单调性,使学生具有新鲜感,注意力保持高度集中,思维能力处于极佳状态,教学印象极为深刻。同时,竞争的结果也会使胜利的一方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失败的一方不肯服输,双方都产生了努力学习的强烈愿望。经常有同学向我要求,以后的课堂教学多用这种形式。

5、适时适度地插入故事。有人把历史课的趣味化教学简单地理解为“史话教学”,以为上历史课就应当大量地讲故事。这种看法未免有失偏颇。但在教学过程中根据学生的课堂表现和教材的具体内容,适时适度地插入一些历史故事,对于调节课堂气氛,活跃学生思维还是有帮助的。如讲鸦片战争时,我就插入了奕山“马桶御洋兵”的故事,不仅使个别正在走神的学生收回了思想,而且也活跃了课堂气氛,学生们在嘲笑清朝将领愚昧无知的同时,深刻地认识到了中国在这场战争中失败的原因。

6、要注重进行学科渗透。在教学过程中,如果能适当地渗透其他学科的知识,不仅能给学生新鲜感、趣味感,而且还有助于学生将其所学的各科知识融会贯通。

7、巧妙运用对联、诗歌。如学习《辛亥革命》,介绍袁世凯时,我引用了时人专为袁世凯写的两副对联:“一二三四五六七孝悌忠信礼义廉”(暗含王

八、无 耻),“袁世凯千古中国人民万岁(暗含袁世凯对不起中国人民)”。学生通过对对联的理解加深了对袁世凯的认识,为他的所作所为感到羞耻。

8、开展各种实践活动。如实地考察、调查研究、围饶某项主题出历史板报、写小论文等。

参考文献资料:

(1)马丽忠《最好的教育是给学生最合适的教育》苏州教育国际交流学会海外教育观察2010(2)

(2)李起明《初中历史新课程校本教研问题与指导》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5.论初中历史课堂上的有效提问策略 篇五

1.发现问题,查找原因

通过听课调研发现历史专题复习效果不理想,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运用方面存在困惑和思维缺陷等问题;通过试卷分析和学生座谈,了解到当前专题复习教学中主要存在以下问题:专题划分不科学,大而空;重复教学,只将相关知识进行简单整合或概括,缺乏系统性和针对性,等等。

2.制订方案,拟订计划

针对历史复习课低效问题确定课题:“专题复习有效策略研究”。“专题复习”指以专题复习为主线,按知识的内在联系,将历史知识重新编排、整理归纳,以突出重点、渗透考点、联系热点、构建知识链、知识网,促进知识的重新整合,使学生逐步建立一个点实、线清、面广的体系完整的历史学知识网络体系。

从研究的可操作性与教育教学实际相结合的层面制订课题研究的方案,拟订实施计划。

3.分层研究,多元实践

依照方案,遵循“实践——认识——再实践”的认识规律,组织毕业班教师分阶段研讨,分板块、分层次、分工明确地进行实践研究。分板块包括中国史、世界史、以及综合板块等。

(1)分层研究:①整理归纳分散于教科书中的知识点,划分专题;②构建知识结构,在知识的连接点上滋生新的生长点,捕捉热点,联系时政;③不同类型题的解题方法专题指导。

(2)多元实践:采取“同课异构”“同课循环”“课例研究”等方式,分专题进行研讨、探讨专题复习有效策略。

4.跟踪观察,调整策略

针对专题复习课存在的诸多问题,采取相应策略。如,整体把握,解决“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问题;局部归类,解决“一盘散沙,不得要领”的问题;突出重点,解决“眉毛胡子一把抓”的问题;讲清规律,解决“就事论事,就题论题”的问题;矫正补救,解决“亡羊补牢”的问题;依托教科书,解决“抓了专题丢了教科书”的问题。

5.反思修正,总结提升

我们边研究边反思边总结,形成一系列专题复习的教学方法,如小组合作复习法、学案导学法、点圆式复习法、热点问题扫描、学生自我命题分析练习等。每一种方法我们都经过反复研究、反复实践、反复修改,并加以总结。例如“学案导学”是以学案为载体,以导学为方法的教学活动,它是注重学法指导的教学策略。在此研究过程中,从什么是学案,学案的特点,学案设计的原则,教师怎样写好学案,学案包含哪些内容,到学案导学的一般过程,每一个环节我们都认真地琢磨、推敲,再实践,再修改,最后我们确定了学案组成的要素及导学的大致模式。

6.有效运用,成效显著

通过一系列专题复习方法的研究及运用,学生能够将知识进行系统的归纳、总结,在原来稳定的知识体系的基础上,使各部分知识有机结合起来,使各个知识点连成“线”,组成“面”,结成“网”。从不同角度,把与之相关的历史事件或现象联系起来,有助于学生准确把握历史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更加明确历史知识的层次结构以及复杂的历史概念体系,形成客观的历史知识框架和理性的认识。

【案例评析】

这是教师行动研究的一个案例,教师首先意识到初中毕业班学生历史复习课低效的问题,通过调研、试卷分析和学生交谈等渠道查找原因,进而采取积极行动研究策略:尝试了一些能改进这一教学问题的新做法,并通过反复的实践、反思,形成了一系列有效的专题复习的教学方法、策略。从其叙事的过程中,我们可以比较清晰地感受到“发现问题——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找出解决问题的策略(确定课题)——实施行动(采取行动策略)——反思行动策略——评价研究的过程及成效”的研究思路。

“教育行动与反思修正持续地互动”是行动研究的特征和基本要求。这里说的反思,就是研究者对自己(或他人)实施过的行动进行深入的思考,以达到总结经验、发现问题、修正计划、改善行动的目的。在这个案例中,教师一直在不断吸收来自课堂实践和学生的各种反馈信息,并将这些信息用于对自己问题的思考和重新调整上,从而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自己行动的目的性,保证了问题的顺利解决。

何谓行动研究?即行动者在行动过程中研究行动中的问题,从而能够有效改善行动者的行动。从这个案例可以看出,我们教师本身就是教育教学的行动者,我们对课堂、对学生最熟悉,我们发现并研究的问题常常来源于自己实际工作中感受到的各种各样的疑难或困惑,这些疑难或困惑,没有现成的解决问题的模式可以借鉴,我们只能把它作为自己行动研究的一个问题,采取多种方法,在研究中找到解决问题的最佳途径。因此 , 行动研究不仅是一种学习途径 , 还是一种教师专业发展的途径 , 使教师在行动中研究 , 在研究中成长,实现教师专业上的自我发展。

【理论提升】

教师自己就应该是一个研究者,作为研究者就意味着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以研究的心态置身于教学情境之中,以研究者的眼光审视和分析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中存在的各种问题,对自身的行为进行反思,对出现的问题进行探索,对积累的经验进行总结,使其形成规律性的认识。

1.行动研究的现实意义

(1)有利于转变教师的教育观念。在行动研究中,教师是研究者,而不再是单纯的执行任务者,因此要主动地认识问题、解决问题和对自己的教育行为进行反思,并在解决问题和反思行为的行动研究中,树立终身学习和创新学习的新理念。

(2)有利于教育理论与教育教学实践的结合,促进教学改革。在教育教学实践中,有大量影响教育教学效果而值得探讨研究的问题,如采用什么样的教学方法才能使教学效果最优,如何有效处理和解决学生纪律和行为习惯方面的问题,如何才能做到既让所有学生都得到发展又照顾到学生的个别差异等。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广大教师往往注重学习教育理论,希望从教育理论中和书本上找到答案,然而理论的抽象性以及理论应用价值待强化和挖掘的现实,又使教师感到仅有理论学习和从书本上寻求答案并不能解决问题,改进实际工作,在这种情况下,教师通过开展行动研究这一桥梁和纽带,把所学的知识、原理和教学实际结合起来,采取适合特定情境的教学行为,就能形成优化的教学实践模式,从而促进教学改革。

(3)有利于转变教师的角色,使教师成为研究者。教师在实际工作中有对面临的困境或疑惑的最深切的感受,也有改进教学以提高教育质量的强烈愿望,这就促使教师在实际工作的过程中,将行动(教育、教学工作)与研究(探讨解决问题的方法)结合起来用以解决日常教育教学实践中出现的问题,使实践工作接近合理、科学、有效的目标。教育教学理论与工作实践相结合的过程,就是进行行动研究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已从传统的知识传授者与灌输者角色变为研究者和学习者,从“教书匠”转变成研究者。

(4)有利于教师专业能力的发展。教师的专业能力不是仅靠学习专业学科知识和教育科学知识就可以转化生成的,也不是仅靠教学经验积累、阅历的增多就能自然积累的,而是需要教师在教育、教学工作中投入大量的精力进行研究,并将理论应用于实践中。通过开展行动研究,教师可以加深对理论的理解和辨识,分清理论的优缺点,更完善地了解和准确地把握教育、教学情境,更敏锐地洞察、更深入地分析、更恰当地解决教育教学情境中的具体问题,由此形成改进教育、教学实践的方案或措施,促进实际教育教学工作的合理、科学与有效以及专业工作能力的不断提高。可见,教师专业能力的发展内在地要求教师在实践中进行理论指导下的具体研究工作——行动研究。

6.论初中历史课堂上的有效提问策略 篇六

1. 破题法

这种提问方法指的是教师根据题目设立与之相关的问题如, 教师带领学生学习准确数和近似数这节内容时, 教师可以采用破题法向学生提问.教师说:“今天这节课上我们的学习任务是了解准确数和近似数, 那么学生开动脑筋仔细想一想, 准确数是不是就是与实际相同的数呢?哪位学生能够为大家列举几个准确数?”当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将准确数的概念准确表达出来之后, 列举了几个准确数, 教师引导学生判断所列举的数字是不是准确数.接下来, 教师问:“相似数是相对准确数而来的一个概念, 那么什么才是相似数呢?”教师可以叫学生回答, 并带领大家一起总结, 于是相似数的概念很容易就能够得出来了.

2. 寻究法

寻究法指的是从事情的结果出发, 然后对事情的原因进行探究, 这种提问方法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参与热情.如, 在学习有理数乘法的时候, 教师可以先为学生呈现出有理数乘法的计算法则:两数相乘, 同号得正, 异号得负, 并将绝对值相乘.接着教师在黑板上写下算式:4×8=, -4× (-8) =, -4×8=, 8× (-4) =, 教师列出问题:这四个算式分别会得到什么结果这四个算式中哪些乘数与被乘数的符号是一致的?计算出的最终结果符号是什么?哪些算式中乘数与被乘数的符号不一致?得到的最终结果又是什么?在这些算式中, 乘数为负数的个数对计算结果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呢?学生在教师这些问题的引导下, 认真思考, 最终得出一个正确的结论, 那就是“在乘法运算中, 如果负数的个数为偶数, 最终的乘积为正;如果负数的个数为奇数, 最终的乘积为负.

3. 评价法

学生完成一项学习任务后, 教师并不立刻对学生的表现作出评价, 而是将学生积极思考后提出的问题以及结果巧妙编制成富有启发性的问题, 然后再通过提问的方式对学生的表现进行评价, 逐步引导学生接近目标答案.这种方法的最大优势在于, 教师不直接对学生的表现进行评价, 而是引导学生通过积极思考探寻最恰当的解题方法, 并对刚才学生的解答方法进行修正.

4. 发散法

教师还可以针对同一个问题, 从很多种角度对学生进行提问, 这种提问方法有利于学生开拓自己的思维, 培养他们的发散性思维, 进而实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学习目标.举例而言, 当计算:-50× (14-13) =?这道算术题的时候, 教师要求一名学生到黑板前进行演算, -50× (14-13) =-50×14+ (-60) × (-12) =-50.教师可以这样想学生提问:“哪位学生能够想出其他的解题方法?有没有一种更为简单的解题方法呢?”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之下会认真思考, 进而容易想到先计算括号内的算式, 这样学生口算也能快速得出计算结果, 提高了学生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 培养了他们的发散思维能力.

二、各种教学过程中的有效提问

1. 新课引入怎样提问

通常情况下, 教师在进行课堂导入的时候都习惯采用情境导入的方法, 所以教师也可以采用情境法向学生提问问题, 在学生将要学习的新知识和问题之间建立起联系, 使学生逐步探寻到问题的真相.比如在学习有理数乘方这节内容时, 教师可以这样来设计:“如果一个正方形的边长为4米, 面积是多少?如果一个正方体边长为4米, 体积是多少?”学生拿到问题之后很快能够计算出答案, 教师接着带领学生一同来分析该两道题目之间的相同之处和不同之处, 接着再提出问题:“如果刚才试题中的4用a代替, 那么我们会得出面积多少?体积又是多少?”教师与学生会一起得出a2, a3, 从而成功引出幂的概念:an.教师在使用提问教学法时, 可以为学生设置一定的情境, 在情境与新知识之间建立联系, 使问题成为架在二者之间的桥梁, 从而充分发挥提问在教学中的作用.

2. 例题教学怎样提问

在数学教学中, 教师经常采用例题教学法.使用例题教学法可以使学生使用刚刚学过的新知识去解答问题, 这样就能够有效巩固新知识了.例题教学法与学生思维能力的提高具有直接作用, 因此, 它是学生学习数学的一个重要方法.教师不能独自承担起讲解、演算例题的责任, 教师应该为学生分析问题的来龙去脉, 引导学生发现解答问题的突破口, 并要求学生探寻问题的答案.

3. 复习课怎样提问

在数学教学过程中, 复习环节不容忽视, 它能够使学生进一步巩固已经学过的知识, 理清解题思路, 拓展学生思维.所以教师要在复习环节通过利用提问的方式使学生巩固知识, 使知识体系更加条理、系统.教师还可以在复习环节为学生布置例题, 使学生思考解答方法, 并通过一定的训练, 使学生能力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教师在提问中要注意提高学生参与的热情, 使学生完成从旧知识到新知识的迁移过程, 从而完成建构新知识体系的过程.

参考文献

[1]张乐燕.新课程背景下初中数学有效课堂提问探析[J].文理导航 (上旬) , 2011 (5) .

7.论初中历史课堂上的有效提问策略 篇七

关键词:合作学习;策略;初中历史课堂;运用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06-298-02

合作学习在改善课堂气氛,大面积提高学生的学业成绩,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的心理品质等方面富有成效,被认为是“近十几年来最重要和最成功的教学改革”。合作学习已经成为目前较受瞩目的一种学习方式。

一、传统教学的缺失与合作学习的优势

在传统的课堂里,教师处于中心地位,教师讲学生听,教师问学生答,教师出题学生做。学生围着教师转,完全处于被动应付的状态。师生双边活动少,教师很少顾及学生的情感,学生学习积极性低,学习效率差。

合作学习是为了完成某项共同任务,在班级或小组内部,学生个体间进行合理分工,开展既独立又协作互助的学习方式。这种方式依据一定的目标任务设计。通过师生、生生互动完成。合作学习扭转了学生在传统教学中的被动地位,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培养了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团队精神,能有效地避免传统学习方式的单一性缺点。

二、合作学习在教育中所起的作用

合作学习是学生在小组或团队中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它是有指导地进行小组教学,让学生在一起学习,通过集体智慧的充分发挥,使所有学生的学习效果最佳化。实施合作学习的教学方式在教育中起重要的作用:

1、合作学习有利于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促进教学相长

教師要对小组中每位学生的学习情况做到心中有数,以此来判断小组合作是否能成功,并将结果及时地反馈给小组中的每位成员,让每个人都感到与他人成功合作学习的重要性,也知道彼此应互相帮助,互相支持和互相鼓励。教师在备课的时候考虑不到的问题,而在小组合作中提出或反映出来,这有利于教师及时发现自己的不足之处,调整教学计划,改进教学方法。

2、合作学习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提升学习能力

在合作学习小组内,学习任务由大家共同分担,每个成员都带有极大的热情,积极参与到学习活动中,集思广益,各抒己见,人人都尽其所能。学生之间角色互依,互相监督,提高了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也提升了他们的学习能力,使他们接受不同的观点,扩展了视野,促进了思维的发展。

3、合作学习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形成健康的竞争意识

合作学习将个人之间的竞争转化为小组之间的竞争,有助于培养学生合作的精神和竞争的意识。小组中以合作为主,组间以竞争为主,竞争与合作相伴进行,有共同的合作动机和学习责任,学生只有相互团结,相互信任,在共同的期望目标激励下,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最大限度地完成小组分给自己的任务,从而实现自己的价值。

4、合作学习有利于增进感情,培养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

合作学习是同学之间互帮互学,彼此交流知识的过程,也是互爱互助,相互沟通感情的过程。在合作学习所营造的特殊的合作、互助的氛围中,同学们在朝夕相处的共同学习与交往中,增进了彼此间的感情交流,培养了彼此间的合作与协作精神。

三、合作学习策略在历史教学中的应用

1、合理分组是有效合作的前提

根据学生的学习基础、能力、特长、性别等因素,按照“互补互助、协调发展,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原则,灵活分组。各组之间的实力差别不能过于悬殊,保证各小组之间有公平竞争的基础。合作小组的人数适宜为4-6人,以4人为例,其中1名是优等生,1名是差生,2名是中等生,要求各小组总体水平基本一致,组内异质、组间同质为互助合作奠定了基础,而组间同质又为保证全班各小组间展开公平竞争创造了条件。

2、明确各组员的职责,合理分工

为了最大程度地提高学生的参与率,组内成员在一个组里每人都有相对侧重的一项责任,担任一个具体的合作角色。我对相对固定的四人小组成员作了明确分工:一号当组长,负责组织讨论与合作;二号当纪律员,负责维持合作时的纪律:三号当记录员,负责记录本组合作学习的情况:四号当汇报员,负责将小组合作的情况在全班作汇报。一定时间后,角色互换,使每个成员都能从不同的位置上得到体验、锻炼和提高。

3、明确合作学习的内容、任务、目的

合作学习的内容很广泛,可以是课堂合作讨论,合办手抄报,进行研究性学习或者课外活动等等。教师要组织好小组合作,首先要有明确的目的、任务,小组合作学习的内容要有价值,最好是需要集体智慧才能解决的问题。

每次讲授新课之前我都会设计一些预习提纲给学生,让他们自行分工合作去完成,预习提纲的设置要掌握好难度,要有针对性、启发性和合理性,要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想象能力。

4、重视小组探究成果的展示

合作学习结束后,教师要给学生充分展示成果的机会。展示的方式可以是板演、可以是口答、可以是书面材料,也可以在口答的同时,有部分小组板演。小组选出代表发言,组内的其他成员可以补充,其他组的成员有不理解的地方可以提问。教师可以根据对合作学习过程的观察,选择比较有特色的小组发言。,对表现好的小组和组员给予奖励,让学生体验到合作学习的成功与喜悦。本节课上没有机会展示的小组,可以课下与教师交流汇报,也可将其成果在教室里展出,以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积极性。

5、教师应明确自己的角色定位

在合作学习中,教师与学生之间变成了“指导——参与”的关系。教师必须深入到每个小组,认真倾听他们的发言,适时地与他们进行交流,对他们的合作学习进行必要的指导,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这两方面的互动。对各小组的合作学习进行现场的观察和介入,提供及时有效的指导和帮助。若小组的行为或话题偏离了原来方向,教师要及时指出,让他们回到正确的方向来,若小组有新的问题出现也可以向教师请求援助,教师可适时点拨、指导。

6、建立科学的评价机制与奖励机制

对合作学习进行科学评价,是合作学习成功发展的关键,合作学习的评价要重视学习过程的评价与学习结果的评价相结合,总结合作成功的经验与不足,分析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通过小组合作,小组内的同学能对自己参与的情况有所了解,互相取长补短,达到提高学习效率的效果。

根据初中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以及他们的兴趣爱好,结合历史学科的特点,我建立了自己科的评价机制与奖励机制(见表),我们以四周为一个记分周期,四周一次计总分,奖励最高分那组的成员,还设立个人最佳表现奖和最大进步奖。

上一篇:关于大学校园垃圾分类的调查报告下一篇:长跑比赛简报乡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