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教学互动课堂的构建论文

2024-10-23

高中地理教学互动课堂的构建论文(精选8篇)

1.高中地理教学互动课堂的构建论文 篇一

《构建高中地理教学网络互动平台的研究》

结 题 报 告

亳州二中 吕敬

[摘要]

该研究主要涉及高中地理教学网络互动平台的构建以及利用该平台进行课堂教学实践的过程。研究者通过参与构建、使用该平台教学以及发放调查问卷来收集数据。数据表明:平台提供的信息量大,可以拓宽学生视野,学生的学习兴趣获得提高;一定的交互性为学生与资源、学生与教师、学生与学生的交流提供了方便;练习和反馈可以及时了解教学效果;教师和学生的信息素养均获得提高。

[关键词]

高中地理 网络教学 网络互动平台

[正文]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

1、世界各国重视利用网络进行教育

网络教育具有其它技术手段无可比拟的优越性,因此世界各国尤其是发达国家无不对此给予高度的重视。美国总统克林顿在1996年初就要求在2000年以前把每一间教室和每一个图书馆都联到Internet上。英国到2000年已有24门学科不同程度地实现了课程与网络的结合。日本政府在100所中小学进行的联网试验研究项目要通过一系列科学试验探索新的教育体制与教学模式。

2、我国在网络教育中处于尝试阶段

在我国,信息技术整合于课程的策略主要是通过利用信息技术丰富课程,“即在教师的教学设计及讲稿中注入互联网上新的内容,用新的资料更新教学设计或者在讲授中加入交互演示,或者改编在线找到的教学设计,或者围绕一些以前从未得到的资料创作新的教学设计”(潘东标语)。这种策略中,信息技术整合教学不是为了开发新的教学方法,而是用这些策略丰富课程,用互联网资源作为增进课堂活力的催化剂。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课程改革的需要,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不应止于教师在教学中应用信息技术,而应积极创造条件,帮助学生逐步学会根据学习需要评价和选用合适的IT工具,有效地获取信息、加工和处理信息、表达和交流信息,并能利用信息解决问题,帮助学生以新的方式进行学习。因此,必须把信息技术从学习对象转变为学习工具,把信息技术运用到学习之中,使之成为提高教育质量的一个重要载体,必须把信息技术从辅助教学的手段转变为促进学习方式变革的平台,建构在网络环境下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新方式。为了实现上述目标,许多中小学尝试让学生上网就某一主题收集资料或者开展基于网络的研究性学习,但这种环境下教师的指导作用微乎其微。而要实现上述目标必须将网络技术与课堂教学紧密结合,通过课堂这一主渠道实现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2000年3月江苏省南京市中华中学在全国首创网络教学,在初中实验班的地理、外语课试行这种全新的教学模式。随后北京、广东、上海等地相继有学校进行网络教学的尝试。但从网络技术的应用来看,当时网络技术的应用还只是停留在课程内容的发布上,网络只是一种信息传递的媒体,而没有当作一种通讯平台来使用,尽管某些课程充分考虑了网络更高层次的应用,但基本上处于尝试阶段;“构建高中地理教学网络互动平台的研究”课题就是要建构一个基于网络环境的教学互动平台,促进师生互动,探索互动模式,有效促进中小学教学改革,提高学科教学质量,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

3、当前的基础教育改革形势

国家基础教育新课程方案及教学计划纲要已颁行,基于对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理念的学习和实践,正在形成一种新的教学效果观。那就是评价课堂教学,只看结果是远远不够的,重要的是看过程。一堂课结束了,即便学生说不出得到了怎样明确的知识,然而,他确实交流了,沟通了,讨论了,体验了,操作了,经历了,他就不会一无所获,教学效果应该深厚持久,至少要比记住几条干巴巴的结论得到的多。我们希望打造一个可供学生在课堂学习时操作、探究和实践的平台。这也就是最初我们递交申请书的题目“构建网络互动平台·实践高中地理教学”的来源。在新课程理念下,课堂教学中教师的“讲”不再是“发布”,而成为一种交流和对话;学生的“练”不再是做规范的习题,而更多的是操作、探究和实践。

二、课题研究的目的意义

1、拓宽学生知识面,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拓宽学生接受地理知识的视野和途径,使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体意识得到增强;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

2、有利于学生协作学习的形成

协作学习主要是在自学的基础上开展讨论、争论、甚至辩论,以此保持自己的知识,升华自己的认识。网络环境中学生在教师指导下,根据学习的要点,利用网络调用信息资料,自由浏览,或者针对某一问题进行探讨,相互交流形成共识,教师也可调用某一学生的资料进行点评。这样,学生与学生,教师与学生的协作可在网络环境中实现,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3、提高教师驾驭信息技术的能力,转变教学理念,以适应网络教育的发展

高中地理学科的空间性、综合性和学科交叉性的特点决定了网络必将在地理教学中发挥巨大作用,因此地理教师在构建网络互动教学平台并利用它在实际教学中能够取得一定的创新和突破。

4、拓展校园网络的功能,提高网络利用率

随着“校校通”工程的推进,我校校园网络趋于完善,怎样提高网络的利用率,更好地服务于教育教学是我们面临的一个急需解决的迫切问题。怎样避免使校园网只是学校“展览”的延伸成为一个花瓶摆设,也是我们要努力的方向。我们选择构建高中地理互动教学平台,就是要使校园网成为师生互动交流的舞台,使校园网不仅仅是一种通讯媒体,而成为一锅大家都来添菜加料的美味“石头汤”。从中我们将探索出网络与教学相结合的最佳方式,最大限度地发挥校园网的功能,提高利用率。

三、概念界定

1、网络

计算机网络是指处于不同地理位置的多台具有独立功能的计算机系统通过通信设备和通信介质互连起来,并以功能完善的网络软件进行管理并实现网络资源共享和信息传递的系统。从微观上来说,网络的功能就是将不同地理位置的计算机联结起来,使其相互之间可以收发电子信号。对两台通信的终端而言,网络可以虚拟成连接它们的一根电缆。

2、网络互动

在网络中进行的双向、多向的交流。互动常用的有调查、论坛、即时反馈、QQ、E-Mail等。

3、高中地理教学网络互动平台

该平台运行于校园网,也可以通过Internet访问,是面向校内地理教师和学生的网络教与学平台。平台基于windows2000 Advanced Server操作系统,使用ASP(Active Server Page)开发环境和Access数据库,以Dreamweaver为开发工具。预设互动模块有BBS论坛、教学反馈留言本、课堂练习等,并提供国内外地理教学和资源的优秀权威链接。

四、理论假设

在建构主义理论和终身教育理论的指导下,通过在新的教学环境(地理网络课堂)中实施教学,培养学生适应网络的能力,提高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增强学生获取、保存、处理和利用信息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五、研究目标

1、通过对本课题的研究,构建高中地理教学网络互动平台,运用平台进行课堂教学,初步了解在地理教学中使用网络互动平台与信息技术学科整合的最佳契机。

2、通过此课题研究,转变教师观念,使教师形成问题意识和研究意识,有效地提高教师的研究能力和教学能力,不断地优化教师的教育行为。拓宽学生接受地理知识的视野和途径,使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体意识得到增强,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

3、尝试整理出在地理网络互动教学中能有效进行的非量化评价标准等。

六、研究内容

1、高中地理网络互动平台的设计与开发

构建亳州二中地理平台和地理网络课堂,创设学习情境。应用网络多媒体技术,如文字、图片、视频、音频、动画等创设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和相互交流的情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探索课程内容与网络整合的最佳途径。优化互动方式,比较网络环境中多种互动方式的优劣,探索互动方式的最佳设计,让学生在互动中建构自己的知识结构。

2、跟踪记录教师和学生利用该平台进行互动教学的情况

建构基于该网络平台的教学流程。选择实验对比班级,深入教学第一线调查和记录教师与学生利用该平台互动的动态情况,发放调查问卷获取实验数据,在实验数据比较中分析和寻求网络与教学相结合的最佳切入点。

3、探索网络教学评价体系

尝试整理出在地理网络互动教学中能有效进行的评价表,对学生在网络环境中的学习态度、水平、能力、效果等进行比较客观的评价,尝试对学生使用平台学习的心理状况进行初步了解。

七、研究过程

1、课题准备阶段(2005年5月~2005年10月)

构思、规划、制订出本课题的总体方案及各阶段的实施要点,组建实验组织机构,组织参与本研究的老师加强相关理论的学习,学习课题研究方案,明确本研究的意义及做法。我们在2005年4月份提交的课题申请书,2005年8月获得立项(详见附录安徽省教育厅文件教科研[2005]1号《关于公布2005安徽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立项评审结果的通知》),2005年9月向学校科研中心提交了开题报告。

2、课题实施阶段(2005年11月~2007年6月)

完成地理网络互动教学平台构建。实施互动教学对比实验,跟踪记录实验数据并写出分析报告。发放调查问卷,并对问卷进行结果统计并分析写出调查报告。

3、课题总结阶段(2007年7月~2007年8月)

整理课题研究的资料、认识成果和操作成果。丰富平台中的课程学习资料,完善各项统计分析报告,整理论文、教学设计、课件等资料,开展课题自评,找出课题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并分析解决,为下一阶段推出公开课和课题结题做充分的准备。

4、成果展示阶段(2007年9月~2007年12月)

这个阶段主要是把获得的成果在校园网上向全社会公布,并邀请专家和兄弟学校的老师来学校听课观摩。向听课的专家和老师发放调查问卷,听听他们的意见反馈。

八、研究方法

本课题采用行动研究的策略,综合运用文献研究法、自然实验法、问卷调查法、资料分析、经验筛选、对比研究等多种方法。

1、文献研究法

网络教学的理论已有很多,付诸实践的则很少,因此我们多方面搜集可供指导实践的理论,对它们进行比较研究,把握国内外研究动态,借鉴已有的研究成果和经验教训,找到新的生长点,为课题研究提供框架和方法论。

2、调查研究法

对参与实验的学生发放问卷,对使用和观摩平台的教师发放问卷,统计分析结果,从中发现解决问题的一般途径和方法。

3、个案研究法

挑选出“地理网络课堂”中的典型课例,分析其内容与网络环境整合的利弊,最终形成该学科该类教材在网络教学环境中的科学流程,而相应的网站平台及网页资源则成为学校信息化资源库的一部分。

4、对比研究法

运用等组设计原理,随机选定两个平等班,对实验班采取网络互动教学,使实验班学生有机会在互动平台上学习和交流。而对对照班,则采用常态教育教学。

九、对比研究实验

1、选择原则:随机、平等。

2、实验班和普通班对比研究时间表

时间段

实验班

普通班

任课教师

2005.11——2006.6 高一(3)班

高一(4)班

李景文

高三(15)班

高三(20)班

于铁柱

2006.9——

2007.6 高一(23)班

高一(24)班

李景文

高二(9)班

高二(10)班

于铁柱

2007.9——

2007.12 高一(35)班

高一(34)班

于铁柱

高二(23)班

高二(24)班

李景文

高三(9)班

高三(10)班

于铁柱

3、实验说明

(1)实验研究的内容和目标

实验研究的内容:

探索在网络环境下如何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学生怎样利用网络资源自主解决问题是我们实验研究的重点。

实验研究的目标:

A、形成性目标:争取大部分学生在实验结束时,利用网络资源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有明显提高。

B、发展性目标:使学生对使用信息技术学习地理有明显的兴趣,能主动学习,积极思考,学习效率高。

C、认识性目标:指本实验课题的参与者对与实验因素有关的问题如信息技术与地理学科的整合、网络环境对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及学生综合素质全面提高的影响。

(2)实验的变量

A、自变量

教学中信息技术和网络平台的正确应用是本实验研究课题中由教师控制的自变量。其中正确应用包括学生登陆和退出平台的方法,学生搜索信息、回答问题、课堂练习、教学反馈的提交等。

B、因变量

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是本实验的因变量。“形成性和发展性目标”是因变量的具体体现。

C、无关变量

教师和学生及家长的心理因素是实验的无关变量。

我们的控制:在实验中,实验教师必须严格按照课题组的实验方案在“地理网络课堂”中进行教学。

4、实验效果的检测

A、检测项目

一级指标

二级指标

三 级 指 标 学

自 主

学习

提出问题能力

善于发现问题,并能提出有价值问题。

网上资源检索的能力

能借助网络平台进行网上资源检索以解决问题。

得出结论的能力

能在网上搜集信息进行处理后得出科学的结论。

B、实验数据对比

年级

实验班

独立提出问题

自主学习

对比班

独立提出问题

自主学习

高一

3班(60人)57 58 4班(60人)51 49

23班(62人)59 60 24班(62人)52 50 35班(58人)57 57 34班(58人)49 49 高二

9班(72人)68 70 10班(72人)62 61

23班(62人)61 61 24班(62人)47 47 高三

15班(70人)68 69 20班(70人)64 65

9班(72人)71 70 10班(72人)54 51

B、实验结果与分析

年 级

是否实验班

学生独立提出问题能力

网络环境下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高一年级

实验班 96% 97%

对比班 84% 82%

高二年级

实验班 97% 98%

对比班 82% 81%

高三年级

实验班 98% 98%

对比班 84% 82%

通过以上数据分析,可以看出实验验证了假设,达到了预期目标。我们发现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得到了提高,为他们独立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利用网络资源自主解决问题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详见附录《基于网络平台的地理学习自主性的培养》)

实验有利于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有利于促进地理教师的专业成长。(详见附录《“亳州二中地理平台”使用情况调查问卷报告(学生)》和《“亳州二中地理平台”公开课教学调查问卷结果统计分析报告》)

5、实验教学实例

来自于铁柱老师给实验班高一(35)班上的《自然界的水循环》。

A、教学目标(知识目标、能力目标、情感目标)的融合(本课介绍模块如图1)

图1 本课介绍

B、教学结构(教师的主导地位和学生的主体地位)的混合

(1)资料展示:教师讲解教学目标后,布置相关问题,学生带着问题登录地理网络课堂,浏览教师事先编入的电子课文和相关资料。(如图2学生登录信息、图3学生阅读相关资料)

图2 高一(35)班学生登录信息

图3 黄婷婷同学在阅读课本相关资料

(2)课堂交流(问题提出模块):通过问题探究的形式引导学生在所给材料的基础上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回答问题,发表自己的意见和见解,还可以在校园网上浏览、搜索其他的相关资料。(如图4 学生查看问题、图5学生回答问题)

图4 凡慧同学在查看问题

图5 王永敏同学在回答问题1并观看播放的水循环示意动画

(3)教师根据学生的问题回答情况,控制学生机后用PowerPoint演示并重点讲解知识重点和难点。(如图6学生问题回答反馈、图7教师讲解内容)

图6 教师浏览学生问题回答反馈情况

图7 教师讲解内容

(4)老师讲解结束后,学生进入相关的课堂练习模块,进行课堂练习,检测所学知识点,并且系统能及时给出每位同学的练习成绩,学生交卷后可看到正确答案。(如图8、9、10、11学生做练习情况)

图8 学生在做课堂练习

图9 学生在做课堂练习

图10 学生在做课堂练习

图11 学生提交练习后可看正确答案(5)教师根据即时反馈,能了解学生的学习效果,并集中讲解错误率高的题目。(如图12学生练习成绩反馈信息)

图12 学生课堂练习成绩

(6)教学反馈模块让学生畅所欲言,把自己学到的知识和生活实际联系起来,能进行知识的巩固和迁移。把学习中的疑问和想对老师说的话写在里面反馈给老师。这里掀起一个高潮,教师可以接收到学生的发言,是增强师生互动的绝好机会。(如图13学生填写教学反馈、图14教师收到的部分反馈信息)

图13 学生填写教学反馈

图14 学生反馈信息

C、本节课实施效果检测

主要通过检测来评价这种授课方式的效果。本次检测是利用数字化平台“地理网络课堂”的即时反馈功能进行的。

在教学时选择了两个平行班高一(35)班和高一(34)班分别采用常规教学和数字化平台“地理网络课堂”教学进行比较实验。为了检验和比较两种教学方法的效能,在测试之前对这两个班学生的智力水平(用总分统计)和地理基础知识进行了前测,在大体相同的情况下进行教学。两个班前测的结果如下:

高一

年级

平均分

均方差

标准差

各分数段人数

100-90 90-80 80-70 70-60 60以下

(35)班 77.38 52.49 7.24 1 24 26 6 1

(34)班 77.36 57.10 7.77 1 25 24 7 1

高一(35)班利用数字化平台“地理网络课堂”在信息中心微机房Ⅲ上课,通过“问题提出”栏目,学生查阅相关资料,引导学生分析回答问题,分析其中蕴含的地理规律。而在高一(34)班采用传统的教师讲、学生听与老师提问、学生回答的学习方式。

一学期后,用这节课的“课堂练习”栏目进行后测。并对这两个班的平均成绩和各分数段分别加以比较,如下:

高一

年级

平均分

均方差

标准差

各分数段人数

100-90 90-80 80-70 70-60 60以下

(35)班 80.17 80.50 8.49 9 24 16 6 1

(34)班 68.91 130.43 11.42 0 14 18 15 11

从考核反馈中可看出,两种教学方法有显著的差异,采用基于“地理网络课堂”上课的高一(35)班,无论是平均分还是高分数段的人数都要高于高一(34)班;标准差、均方差实验班比普通班小,说明基于平台的授课模式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且能关注全体同学,从而极大地提高地理课堂教学的效果。

6、实验反思

现代信息技术能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它与地理课堂教学恰当地整合,能有效地帮助解决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降低教学难度,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学习能力,提高教学质量。但在信息技术与地理课堂教学整合的实践过程中,要想克服重教学资源设计建设,轻互动设计;计算机“反客为主”,教师失去教学个性;人机交往,教学缺乏人性化;滥用“效果”分散学生注意力等问题,必须找到一种混合教学和学习方式来提高地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我们认为混合学习是指人们把传统学习和网络化学习结合起来,既重视教师的引导、启发、监控等主导作用,同时又重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学习作用。混合学习是一种教育思想,在资源应用上,主张灵活运用信息资源和非信息资源。在学习方式上,主张探究学习与接受学习相结合、自主学习与合作学习相结合。在师生关系上,主张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学习主体作用相结合,“亳州二中地理平台”、“地理网络课堂”既能体现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优势,又能避免教师在课件制作上的耗时劳心;它既可做到及时反馈,实现师生之间的双向交流,又能进行差别化实时指导,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因材施教;它既可保留传统教学的优点,又能发挥现代教学技术的长处。

可以看出,该教学流程使建构主义认识得到深化,使信息传播技术教育应用的认识得到深化,使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认识得到深化,使教学设计认识得到深化。地理教师在实验过程中要保证课堂教学组织的有序性和有效性;要精心设计问题,注意问题的递近性;要避免教学受计算机的约束。

十、研究结论

通过两年多的探索、研究和不断调整、完善,我们课题组构建了“亳州二中地理平台”、“地理网络课堂”,其基本教学流程是:教师给出问题和资料——学生自主探索——互动合作——实践体验——教学反馈,初步建立了网络课堂教学学生学习非量化评价体系。

1、地理网络课堂互动教学的目标

(1)帮助学生学会如何学习

信息化决定了其环境下的社会必是个终身学习化社会,要帮助学生打好终身学习的基础,重点在于让他们懂得如何学习,形成学习的基本能力;鼓励学生多思考、多发问、多沟通、多参与、多尝试、多体验,学会构建真正属于自己的知识,并且学生运用知识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2)培养学生主动学习地理的兴趣

有效地学习,需要由学习者自发地去追求知识。苏霍姆林斯基很诧异为什么有的老师向他抱怨班级里总有一些调皮不学习的学生,他说让每个学生都能享受到脑力劳动的乐趣,他们就不会有时间去调皮捣乱了。我们力求创设出让他们的脑力动起来的情境,培养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让学生主动学习。

(3)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使学生能更好地学习

信息素养不仅仅是指学生掌握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查找信息、处理信息、生成信息的能力,更关键的是能创造性地运用信息技术服务于学习,提高学习效率。

(4)提高教师的信息素养和专业化水平

信息社会的到来,挑战着教师在课堂中的传统地位,教师必须适应网络信息成功转换角色,从以前的“三个中心”模式转换到现在的网络互动模式,变成学生的引导者、组织者、研究者,不断提升个人的信息化素养和专业化知识。

2、地理网络课堂互动教学的流程

(1)如下图所示:

(2)流程说明:

教学环境:网络教室,学生每人一台电脑。

课前准备:课前教师事先准备好各种资料,录入到网络课堂网站数据库中,并设置好上课章节、班级、教师。准备好本节课课件。

时间

学生活动

老师活动

设置意图

15分钟

①学生以自己中文姓名登录到网络课堂,查看“本课介绍”。

②紧接着回答“问题提出”栏目中设置的问题,在回答问题的页面中有教材电子书、各种文字、图片或视频资料的链接,学生可以点击查阅,从中找到问题的答案。

③也可以与左右的同学进行交流和讨论。

①从网站平台的教师入口登录,实时查看学生回答问题的情况。②并及时快速地总结和分析出学生的认知规律,找出学生容易正确掌握和容易理解错误或不能自学理解的知识点和技能。

③为后面用多媒体课件上课的思路和重难点把握等作好准备。

④处理一些特殊情况(如死机、难题等)让学生自主探究、讨论合作,分析问题,检索信息,处理信息,回答问题。

15分钟

认真听课

通过对学生回答问题的情况的分析,对上课思路作一些调整,然后利用软件控制住学生机的屏幕用多媒体课件给学生上课。

突破重难点,巩固知识链。

15分钟

① “课堂练习”,完成本节的练习。

② 做完练习提交后可以得出自己的总分,并可查看正确答案。如有不理解的地方可以举手询问老师。

③ 如有空余时间可在“教学反馈”中留下自己的各种问题和建议。

解决学生的各种问题。并对同学们错的比较多的题进行公开提示或讲解。

查看学生反馈,有针对性地改进课堂教学流程。

及时掌握学生学习效果,把握学生认知规律,改进教学流程。

课后工作:对学生的问题回答、练习成绩、课堂表现、“教学反馈”栏目中学生的留言进行资料的存储和分析,继续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

3、网络课堂互动教学的个案

(1)以高中必修3中的问题研究“为什么停止开发北大荒?”为例加以阐述:

从教师的角度,案例来自李景文老师的地理网络课堂教学(有删节,详见附录《运用建构主义理论设计地理课堂教学》)

A、创设情境

首先运用网络平台给出相关的照片和文字说明,让学生直观感受三江平原的自然地理特征和三江平原的农业景观以及三江平原农业开发对地理环境的影响。通过阅读图片和文字学生对三江平原有了整体的感知。

B、提出问题

为了培养学生主动探索知识的能力和习惯,激发学生探索知识的兴趣,使学生对“为什么停止开发北大荒?”有更深入的理解我设计了三个问题。

(1)哪些自然原因使三江平原沼泽广泛分布?

(2)在三江平原开垦需要重点改造哪一种自然条件?三江平原作为商品粮基地有哪些优势?

(3)湿地具有哪些生态环境效益?我国为什么要停止开发三江平原的湿地,并且加以保护?

C、学生利用“亳州二中地理平台”和“地理网络课堂”进行自主学习与合作学习 自主学习与合作学习以调动学生主体性为中心,提倡师生、生生之间的沟通、交流与互动,采取多边活动的方式,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交流,注重培养学生独立获取知识和运用知识的能力。例如,对以上三个问题,我要求学生首先搜索平台上提供的资料后形成自己的答案,用时大约15分钟。然后学生之间交流答案,并对答案进行讨论、修改,最终形成一个比较完善、合理的结果,用时大约10分钟。如学生对问题(1)“哪些自然原因使三江平原沼泽广泛分布?”经过热烈讨论后给出的答案是:“

一、该平原为黑龙江、松花江、乌苏里江冲积形成的低平原,地势低洼——地下水位高,排水不畅,易积水。

二、处于中温带,为温带季风气候,夏季温暖,冬季寒冷而漫长——有冻土,地表水不易下渗,蒸发小。

三、夏秋多雨——河网密布,易涝。”,回答的比较全面而深入。

D、效果评价

为了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效果,检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我还设计了课堂练习。

学生做完练习后提交服务器,计算机就能自动计算出学生的成绩,反馈到教师机,教师能对学生学习情况及时掌握。另外服务器还能够把学生对这节课内容有疑问的地方通过教学平台反馈给教师,通过平台,老师可以做到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效果,反馈学生的难点、疑问。互动效果很好,可以实现老师与学生的互动,为学生在网络上答问解疑。通过平台教师能了解具体某一位学生反映的问题,教师可以在平台上实现与学生一对一的辅导交流。

整个过程教师要注意观察学生利用“亳州二中地理平台”和“地理网络课堂”学习的行为,为网络学习非量化评价标准的建立提供依据。对于学生的反馈和交流要注意积累原始资料。

(2)别开生面的地理课

从学生的角度,案例来自高一(35)班怀灿灿(有删节,详见附录《记一堂别开生面的地理课》)

计算机老师在给我们讲登录事项,我记住了要输入自己的中文姓名,密码都是abc,而且不许有空格。他给我们演示怎样打开C盘,找到Web文件,双击后打开该文件,看到了“进入网站”四个字后,需要单击两次,才能进入登陆界面。

按照计算机老师演示的,在我看到“姓名”和“密码”时,我先选择智能ABC输入法,再输入自己的名字,切换到英文状态后输入密码abc。当我单击“登陆”按钮后,就看到学习内容了。

我们在地理老师的指导下看完本节课的学习目标,他让我们带着问题去寻找答案。我单击“问题提出”后就看到了问题。我单击“寻找答案”链接后就可以看到学习资料和其他图文资料。真的很方便,我可以直接单击电子教材来浏览。找到答案后可以直接把答案写在答题框里,再按“提交答案”按钮就可以了。做完一个可以单击“回答其他问题”继续回答。

大约15分钟过去了,我也基本上把题目答完了。

老师在他的教师机上看了我们提交的问题答案后,表示很满意,就把我们的计算机控制住了,仔细地讲解我们还没有弄明白的问题,对于大家都会的问题他一带而过,大约15分钟的时间他就把知识点都解说完了,我心里上觉得早就会了一样,可能是我刚才自己寻找答案时已经有印象了吧。我觉得老师能够天天这样上课就好了。

老师讲解完后,不再控制我们的计算机了,让我们做课堂练习部分,我点击选完答案就“交卷”了。老师好像能够立即就知道我的练习成绩一样,立即给了我反馈,还特别说了为什么有的地方没有做对,容易出错。老师在我们做完练习后,让我们点击“教学反馈”写一下本节课的感受、没有弄懂的知识点、还想知道的内容、对老师的要求或者其他的看法等等。只恨我的打字速度不够快,不能多写,只拣一两个自己急想了解的内容写上,我记得我写的是:“老师,下一节我们还这样上课吗?我真想以后都能够来机房上课!”

学生的感受是很独特的,所以在实验研究过程中我们注意搜集整理学生的反馈和心得。在校园BBS上学生也贴了一些学习问题和感受的帖子。以下是部分学生的感受和心得体会:

通过这几次在微机室里面学习地理,我觉得这种学习方式很好。在电脑上,我们能够看到动的物理图像,带我们走进五彩缤纷的地理世界,让我们更加容易记住内容,并且对地理感兴趣。而不会像书上那样枯燥无味,只有呆板的文字和没有活力的图片,从而觉得上地理课不太有趣。在电脑上做课堂练习不会的还能查阅相关资料,也能练习我们的打字速度。(韩远)

在这个学习的平台上,我们可以自己查阅资料,回答问题,测试自己的能力,并且还有三维动画来演示,真是有趣极了。电脑教学,不仅有意思,而且方便于记忆和理解。我喜欢电脑教学的方式。(赵仁豪)

以前从来没有这样上过课,看到电脑屏幕上老师讲的那些内容,感觉比老师在黑板上讲的速度快多了,老师用一些动画让我们更好地理解知识点,做题也可以节约很多时间,我们自己来“消化”一节课的内容,觉得很轻松。(李佳)

我们去上电脑课,结果是高三的老师给我们上地理课,我们真的很好奇。随着好奇心,我一步一步地打开程序,一打开画面就弹出一个运动的地球,里面的一切都会运动,还有很多美丽的图片,真的很奇妙。想要看哪个环节,点一下鼠标就行了,真的很方便。同时,也激发了我学习地理的兴趣,我认为应该多开发这样的课,不过如果我会很好的用电脑就更好了。(龚慧慧)

(3)研究性学习案例

来自高三(9)班研究性学习小组的《关于宋汤河治理情况的调查报告》(有删节,详见附录《关于宋汤河治理情况的调查报告》)

我们的故乡亳州是一个充满魅力和希望的城市,文化底蕴丰富,老子、华佗、曹操等历史名人辈出。看不见黑烟滚滚的烟囱,城市规划井井有条,名胜古迹保护得很好,尤其是人们参与环保的氛围浓厚,但是亳州城区宋汤河水污染相当严重。当得知宋汤河综合治理工程已被列为市政府“十大民心工程”之一并马上全面启动的消息,我们为之欢呼雀跃:“这真好,水是万物之灵,一个城市有了活水就会有了灵气,有政府的重视,亳州的环境会更加美好的”。

我们几个同学在老师的指导下,准备跟踪调查宋汤河的治理情况。该工程于2006年9月29日全面开工,目标是完成宋汤河城区段治理及周边环境整治工程。

我们准备通过互联网和实地调查两方面获得工程进展情况。我们先从互联网上获得了一些关于宋汤河治理工程的消息。

2006年9月29日早上我们从光明西路去上学的时候,看到宋汤河治理开工了。我们几个同学在星期天去拍了几张照片。

市民论坛中的宋汤河治理大家关注主题,我们也经常上去看看,发表一下自己的想法,并把这些及时地放在“亳州二中地理平台”的BBS论坛中。此后我们几个在周末都会去看看工程的进度,河水慢慢地被抽完了,露出了肮脏的淤泥,以及污染物遍地的河床。

转眼冬天过去了,春天来临了,我们觉得他们的工作进度太慢了,我们在市长热线里问了两个问题,没有想到还真得到了答复。

问:宋汤河治理工作为何进展缓慢?

答:河内污水管网未截流,施工通道狭窄、难度大,沿河障碍物未完全清除,淤泥、垃圾较多且需要倾倒到较远处等原因是工程进展缓慢的制约因素。但工作人员会想办法克服种种困难,力争在四月底完成主体工程。

问:宋汤河治理工作进展情况如何?

答:工作正在稳步有序进行,目前已完成了小洋桥至幸福桥段1.4公里的清淤等工作。现在工人们正在实施幸福桥至南关桥段的清淤、护坡等工作,预计四月底前可把主体工程完成。

高三(9)班研究性学习小组的《关于宋汤河治理情况的调查报告》显示经过近一年的关注和调查,学生收获很大,不仅提高了他们的环保意识,还学会了使用互联网浏览信息、搜索信息、保存信息、处理信息,学会了怎样去调查采访,提高了他们的观察能力。污染治理与环境保护是我们全社会都必须关注的事情。通过这次调查唤起了同学们更广泛的环保道德。

还有一些问题探究的案例成果张贴在校园BBS上,并把PPT上传到地理平台的资源库里。通过开展探究活动,改变了以往用枯燥单一的纸质练习进行题海战术的形式,激发了学生学习高中地理的兴趣和热情。通过搜索资料、检索信息增强了学生的现代信息意识和信息素养,同时拓宽了学生的视野。通过研究性学习,促进了对地理学科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掌握。较大部分学生研究思路清晰,搜集资料比较充分、详实,观点鲜明,论证有理有据,逻辑关系明朗。研究性学习充分展示了学生的个性,显露了学生独特的风格。

但部分学生对研究性学习的意义认识不足,探究活动中敷衍马虎,应付差事,作品质量较差。课题相关资料和信息搜集不足,没有充分、详实的论据支持论点,作品只有骨架显得单薄而力度不够。部分学生虽然资料搜集较多,但缺乏对资料的深入筛选、梳理、分析、整合。没有深刻思考,材料与观点之间逻辑关系不明,论证总体显得不够严谨,结论显得唐突和贸然,作品胡拼乱凑之感明显。部分学生作品不按要求呈现,没有使用办公软件编辑,没有用附件发送,整体显得凌乱无序、思维混乱。部分来自农村的学生信息意识亟待增强,信息能力亟待培养,表现为基本的电脑操作不会,Office办公软件根本不熟练,连E-mail不会发送。经过研究实验,我们相信绝大部分同学的信息素养获得了质的提高。

4、网络课堂互动教学的优点

(1)平台上丰富多彩的学习资源,声情并茂,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可以拓宽学生视野。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信息搜索、保存、分析、利用能力,提高了学生的信息素养。

(2)一定的交互性为学生与资源、学生与教师、学生与学生的交流提供了方便。每节课的前10-15分钟通过网络自主查阅资料、分析回答问题,把答案传输至教师机,可以及时地记录和全面反映学生的学习效果,对后续的教学提供全面真实的学情,节省很多时间。

(3)“课堂练习”可以及时了解学习的效果,对自己的学习进行评价。“教学反馈”教师还能从中得到反馈,并及时给予指导。

(4)论坛吸引着每个学生,大家都想要看到自己发的帖子有什么样的回应,提高了他们的参与性。

(5)“地理网络课堂”真实、全面地记录了学生的学习过程、学习效果,为对学生进行深入了解和分析、因材施教提供方便,为创造学生的发展空间提供依据。

5、网络课堂互动教学的互动方式

我们发现在网络教学中普遍存在重资源设计,轻互动设计;重间接互动,轻直接互动;重社会型互动,轻学习型互动的现象。因此,有必要对网络教学中互动的地位、特征等进行再认识,以便更好的指导互动的设计。我们认为教师必须牢固树立没有互动就没有网络教学的观点,必须明确网络教学中间接互动和直接互动是相辅相承的。因此必须对不同类型的互动采取不同的设计策略。主要策略有:①精制网页刺激学习型互动。②巧设问题激发社会型互动。③瞄准时机引导直接互动。

(1)回答问题:学生通过“地理网络课堂”中的“问题提出”栏目表达自己在网络互动平台或互联网中搜索到的信息整合后形成的问题答案。

(2)课堂练习:针对本节课的知识点设置的练习可以起到巩固知识链的作用,老师也可以根据回答情况判断学生掌握情况。

(3)教学反馈:学生的意见和建议对老师教学水平的提高和教学方法的选择以及上课的表达方式都有很大的帮助。

(4)BBS:(详见附录《基于BBS的高中地理教学实践》)

关于论坛,在课堂教学中的运用有待突破。一要先选定主题,让学生明确教学目标。二要统筹规划好教学流程。确定了主题,明确了教学目标,接下来就要对教学的整个过程进行统筹规划,做好教学设计。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需要探讨的知识点有哪些,探讨的主题范围有多宽?

2、BBS论坛的运用方式:是在课堂教学中运用还是在课外对课堂教学进行补充?用多长时间?

3、主题版块和栏目的设立:是按照知识体系划分还是按照主题内容划分?主题帖子的内容用什么媒体格式?如何发布?

4、学生的参与方式:是分组讨论还是自由参与?如果分组,以什么为依据?

5、在论坛中教师的主导作用怎样发挥?大量的帖子怎样回复,学生的认识和观点怎样引导?

6、选拔版主:在BBS中版主的作用很大,职责很强,如何选择版主需要谨慎考虑,是老师指定还是学生自己选择?

7、学习结果的检测:学生以什么方式展示交流结果,教师以什么方式把握整体效果。教师怎样有针对性地进行点评。三要加强论坛管理,净化论坛环境。由于虚拟论坛中所具有的身份隐蔽性、观点多样性可能导致存在不文明的语言、不良信息甚至人身攻击事件会偶尔出现,所以必须加强虚拟论坛的管理。教师要及时而诚恳的回复每一个学生经过深思熟虑后发出的有意义的帖子。对学生的观点巧妙引导,注重点拨,控制讨论热点,净化虚拟环境。四要做好结果统计,及时反馈学生学习心得。及时反馈学生的学习心得和体会有助于教师全面了解教学的成功与不足,适时调整教学策略和教学环节。在虚拟论坛中教师同样能迅速获得这样的反馈。例如:利用“主题数图例”可统计主题实例版块和其中各栏目的参与发帖数量和比例;利用“今日帖数图例”可了解当天参与各版块各栏目发帖数量和比例;利用“在线图例”可动态了解到某一时段参与每个主题讨论的用户是谁。此外,还可了解某个用户的发帖数。如果进到栏目内部就可详细浏览发帖内容。

教与学的过程其实也是师生之间人格魅力的相互感染和真情实感有效交流的过程。在面对面的课堂教学中引用BBS教学法,把教与学的情感性、趣味性、集中性和专一性以及参与性、互动性结合起来,做到相互补充、综合运用。

(5)E-mail:学生可以发电子邮件,对于还没有尝试过E-mail的同学还是很有吸引力的,毕竟只有老师一个人可以看到他(或她)想说的话。

(6)QQ或MSN:学生大概最爱QQ了,因为可以趁机与好朋友联络,但也影响了上课的实际效果,所以不太提倡在地理网络课堂上打开QQ。

(7)学生讨论:学生之间的分组讨论可以有助于集体智慧的发挥。

(8)询问老师:有的学生喜欢面对面和老师沟通,这是最好的方式,但老师的时间往往有限。

两年多来,实验班通过跟普通班对比我们发现,由于普通班无法直接接触计算机进行操作,教学环境没有改变,他们获得的信息量要少,刺激减少,学生思维发散程度较低,师生互动交流也少一些。实验班学生主动互动交流要多一些,即使离开实验环境他们与别人交流的次数也明显增多,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明显多样化。

6、网络课堂互动教学对师生的影响

从学生的问卷调查结果分析来看,年级越高的学生对使用网络互动平台进行学习提高自己的学习成绩所抱的期望越少,这也是思维发展的一个必然,因为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越来越强,不需要多大的刺激也能够自觉地去学习了。从这点来看,对于高一年级实施网络教学最好,有助于他们思维方式的锻炼。

从教师的问卷来看,教师对网络教学模式很感兴趣,也愿意自己摸索应用网络进行教学,对于网络教学平台的认识也基本一致,认为平台应该提供丰富的形式多样的可检索的资源,应该是一个可以及时交流互动的平台,应该是一个开放性的学习的平台,是一个可以提供个性化学习的空间。但是大部分老师对于网络教学的效率还是持两可的态度,认为不好说,这也说明目前网络教学模式还不成熟,还处于探索研究阶段,我们希望借助我们的研究能够帮助大家找到最佳使用网络进行教学的途径而少走一些弯路。我们认为网络教学:

(1)转变了教师的教学理念和教学行为。网络学习进入课堂,不仅是对传统教学理论的丰富,更重要的是它能转变和丰富教师头脑中沿袭已久的教学理念和每天都在进行着的、习以为常的教学行为,跟上时代进步的步伐。

(2)增强了学生对地理学习的兴趣。两年多以来,实验班的学生对地理学习的兴趣保持在一个较高水平上,当然并不排除其他因素的影响。

7、网络课堂互动教学中学生学习的非量化评价

为了更好地评价学生使用网络互动平台学习的情况,我们制作了一个评价表来进行评价。

学生利用地理网络平台学习的非量化评价表

姓名_______ 班级_______

分类

评 价 项 目 内 容

分值

学习 态度

1.该学生基本上能按教师预定的课程学习计划完成学习任务。7

2.该学生愿意去完成一些富有挑战性的任务。5

3.该学生在网络教学模式下,能自我管理,主动学习。5

4.该学生能积极的参加教师组织的网上教学活动。6

5.该学生愿意与其他学习伙伴相互交流。7 相互

作用

交流

1.该学生能及时做“课堂练习”,不敷衍了事。5

2.该学生在“课堂练习”中没有抄袭、作弊行为。4

3.在“教学反馈”中该学生经常向教师提问问题。7

4.该学生在BBS论坛内经常发表自己的见解。7

5.该学生经常与教师交流各种学习上的问题。7

6.在论坛中的交流对学生的学习很有帮助。6

7.该学生经常对教师的教学工作提出有建设性的建议。5

8.该学生能对教师提出的问题及时应答。5

9.该学生对教师的反馈能及时进行再反馈。5 资源

利用

1.该学生曾为地理平台上载过有价值的资源。5

2.该学生经常在地理平台中查询资料。7

3.该学生能有效的利用各种学习资源。7 总评

1.你对该学生的总体评价是:

2.你认为该学生要提高学习效果还需要在哪些方面努力?

十一、研究成果

1、构建了“亳州二中地理平台”

构建了基于亳州二中校园网的“亳州二中地理平台”,让教师和学生能够在一个互动平台上查找经过筛选的优秀地理教学资源和交流教与学的过程中所遇到的各种问题,提高了校园网的利用率。该平台包括:“新闻”、“专辑”、“课本”、“课件”、“论文”、“试卷”、“BBS”、“链接”等栏目,从问卷调查结果来看,其实用性、专业性和趣味性深受教师和学生的喜爱。

2、构建了“地理网络课堂”

让网络真正走进课堂教学,探索了网络教学流程和网络教学非量化评价体系,分析了网络教学中教师和学生的行为变化以及这些变化产生的意义,提高了课堂教学效果。关于这一点在前面“

八、对比研究实验”中有详细说明。

3、对网络课堂教学中互动的地位、作用和设计策略进行了理论探讨。

利用地理网络课堂可以对学生的学习过程进行及时有效的监督,对存在的问题及时进行纠正,对遇到困难的学生及时提供帮助或帮其寻找学习的伙伴,对可能出现的意外情况进行及时补救。在这种互动式课堂教学中,教师不仅可以利用自制的课件引导学生围绕学习的中心内容自主探索,进行合作、探究式学习,还可以及时反馈信息,让学生尽快了解老师对他们的学习过程、学习效果的评价。

利用网络互动教学能使教师的主导地位和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充分的体现。教师的主导地位,一方面体现在课前的准备(包括教学设计、资源准备、课件设计等)上,另一方面体现在对课堂教学过程的及时有效的控制上。而网络互动本身又存在多种互动类型,其教学目标的实现与教学流程的创新是亮点与难点所在。实施网络互动教学,教师的课前准备工作变得更加复杂与更有意义,教师不仅要熟悉教学内容,备好课本,而且要花大量的时间与精力搜集与教学内容相关的、可以突出教学重点和突破教学难点的资料用以制作网络课件,这些资料包括文字、图片、声音、动画、视频等等,在计算机的控制下有机的整合起来,运用到局域网中得到高速的传输。

教师的教学思想与设计要在课件的制作中体现出来,对学生在利用网络课件上课的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要做出适当的预测,抓住引导学生学习兴趣、学习动机和思维的契机,使传统意义上的书本课堂的内涵和外延得到极大的扩展,并且为了实现教学目标对课件进行精心的设计。在网络氛围下,教师可以发动学生积极参与资料的搜集与材料的整理与加工,变学生被动学习式的教学为内在诱导思维式的教学,让学生在参与的过程当中不知不觉的对新知识已经有一定了解。

网络互动教学具有如下优势: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保持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扩大学生的知识摄取量,培养学生利用网络获取知识的自主性,提高学生的学习信心,减轻学生学习的身心负担、提高学习效率等等。这就可以使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充分的体现。

问题一:教学目标如何实现的问题。网络提供了大量的信息资源,如何避免网络迷航而使教学达到预期的目标?如何了解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是否已经实现了教学设计的认知、情感以及动作目标?

相应对策:在线测试(目标测试):精心设计的问题陷阱、极具挑战性的测试题目、生动活泼的激励画面、体现教学目标的测试内容等等,让学生在测试中可以重复学习基本内容知识,达到认知方面的目标。

问题二:BBS如何更有效地发挥积极作用?网络上的讨论组是自由的聊天空间,如果教师使用得当,它为教学提供了方便的讨论与共同探索的气氛,如果使用不当,它则为自控能力差的学生提供了随便说话开小差的机会,起到适得其反的效果。

相应对策:这其实正是教师的主导地位充分显示的时候。教师要随时监控学生的学习过程,对出现的问题及时控制,并引导学生围绕学习内容进行讨论,使BBS论坛的主要功能得到充分的发挥。

未来的人才除了具备基本素质外,还要具备与信息时代相适应的支配资源的能力、使用信息的能力、掌握新技术的能力、应用信息进行创新的能力和与人合作的能力,这正是对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素质教育的呼唤。优化教学结构,适应信息时代的需要,变单向灌输的教学方式为多向互动探究式的教学方式。充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创设教学情境,分析事物特征,使学生展开认识、分析、综合、比较等学习活动,同时让学生通过信息技术提供的思考诱因加深学习的深度和广度,进而发挥创造潜能。使学生在丰富的教学信息资源中耳濡目染、潜移默化地受到教育和影响,为学生个性的发展提供自由广阔的空间。

我们认为教师必须牢固树立没有互动就没有网络教学的观点,必须明确网络教学中间接互动和直接互动是相辅相承的。

4、促进了教师的专业化成长和学生信息素养的提高。

教师通过学习和实践,使新的教育理念转化为自己的教育行为,突破了传统教育观念的束缚,能始终坚持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本,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尊重学生、做学生的支持、合作者,及时为学生的网络学习活动做好记录。教师能够从不情愿逐步转化为有意识、有目的地做好各类研究工作,真正使教与研相结合,并在实践的基础上进行理性思考,撰写研究论文,有效地提高了科研能力。学生通过参与实践,从对计算机的键盘不熟悉到能够熟练搜索信息、整理信息、保存信息、利用信息来进行表述,有利于他们创新思

维的培养和实践能力的提高,促进了他们的全面发展。

十二、研究反思

在基于地理网络平台的课堂教学中,教师是组织者、参与者和指导者。教师在教学目标的设计、教学活动的组织、现代教育技术的运用等方面要从有利于每一个学生的发展出发。因此对教师提出了较高的要求,教师必须具备:(1)超前的教育观念,真正放手让学生做学习的主人。(2)高超的教学技能:①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全体学生参与学习过程的能力;②能熟练使用现代教学手段特别是网络技术的能力。学生是研究的主体,除了要有积极的态度外,学生必须学会研究的基本方法和步骤,能够借助现代教学媒体表达自己的见解,会熟练使用浏览器,会使用论坛或反馈留言版,学会与他人进行合作和分享研究成果。但也存在这样的问题:(1)课堂内探究性学习不能适用于所有知识的学习如思维容量大的问题就不太适合;(2)耗费的时间较多,使其它内容的教学难以得到时间保证。

1、网络教学的环境不容乐观。

在现有评价体系下,学生的信息能力、合作学习能力等并不能在高考中反映出来,因此从学校领导、教师到家长、学生,对网络学习都不是太热心,尽管学生对此种学习方式十分感兴趣。硬件资源跟不上。学校的网络教室还比较少,只有四个学生机房,因此普通老师实践的机会比较少。

2、专题章节课程网络资源还不够丰富。

仅靠教师自己做专题章节网页难度较大,时间上也不允许。提供高质量的专题章节网站,对网络互动教学十分必要。实际上现在全国许多学校和教师都在做专题网页,许多网页的质量也很好,但由于知识产权问题和交流不多,无法实现资源的共享。

3、学生的学习欲望和学习能力跟不上。

受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和高考制度的制约,许多学生还不适应合作学习、自主学习和探究学习。学生还是习惯于教师讲,自己听,学习比较被动,因此网络教学中互动的组织难度较大。

由于自身理论水平限制、学校硬件条件及管理等方面的原因,实践中还存在不少问题。教师建设一个网站、或者高质量的课件要花费大量的时间,更要不断更新维护,这样网站才不会失去生命和活力。要做到这一点,除了需要教师自身的热情、奉献精神和持久的耐力以外,还需要学校管理层的支持和鼓励。受现实教育制度的影响,从学校领导到学生,一切还是围绕着高考应试安排的,网络环境下的互动学习只能在应试教育和素质教育的夹缝中求生存。网络课堂是一种学习途径,但网络不能代替一切,如何把网络学习有机地融合到常规教学中,是今后研究的一个重要方向。

十三、参考文献

1、杨晓萍 主编.《教育科学研究方法》.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6

2、[美]C.M.Charles 著.张莉莉 张学文 等译.张莉莉审校.《教育研究导论》.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3.4

3、刘芳总主编.钟启泉主审.《新课程师资培训资源包》.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4、严淡如.《新型活动课程指导》.南京大学出版社.2000

5、杨小微 刘卫华 主编.《教育研究理论与方法》.湖北教育出版社.1999

6、顾明远.《教育技术学和二十一世纪的教育》.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1998

7、李克东.《应用现代教育技术构建新型教学模式》.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1998

8、李秉德.《教育科学研究方法》.人民教育出版社.1987

9、刘儒德 赵妍等.《多媒体学习的影响因素》.中国电化教育.2007.10

10.余胜泉 陈玲.《1:1课堂网络教学环境下的教学变革》.中国电化教育.2007.11

11、马秀芳 吴向东.《Blog在小学网络教学中应用效果的研究》.中国电化教育.2007.9

十四、附录

各类成果统计表

形式

成果名称、作者

获奖级别或刊发

课件

《地壳变动与地表形态》(于铁柱)

国家级三等奖

《聚落的形成》(吕敬)

国家级三等奖

论文

《结合地理学科特点·构建网络互动平台》(方迎春)

省级二等奖《谯城教育》(06.6)

《浅谈网络资源在地理教学中的应用》(于铁柱)

省级三等奖《安徽电化教育》(07.2)

《亳州二中地理网络教学平台的构建》(吕敬·于铁柱)

亳州市三等奖

《信息技术与地理教学整合的实践分析》(吕敬)

省课题会议交流

《基于BBS的高中地理教学实践》(于铁柱)

省课题会议交流

《基于网络平台的地理学习自主性的培养》(吕敬)省课题会议交流

《运用构建主义理论设计地理课堂教学》(李景文)

校课题会议交流

《运用网络平台,实践高中地理教学》(李景文)

校课题会议交流

《利用网络互动平台实践地理课堂教学》(于铁柱)

校课题会议交流《亳州二中报》(07.11)

教学设计

《农业区位选择》(徐媛媛)

市公开课

《综合国力竞争》(于铁柱)

市公开课

《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李景文)

市公开课

《城市内部空间结构》(于铁柱)

校公开课

《宇宙中的地球》(于铁柱)

校公开课

《自然界的水循环》(于铁柱)

校公开课

调查报告

《亳州二中地理平台学生调查问卷结果统计分析报告》(吕敬)

课题组交流

《亳州二中地理平台公开课教学调查问卷结果统计分析报告》(吕敬)

《关于宋汤河治理情况的调查报告》(张梦雨 杜时敏 王标)

学生研究性学习调查报告

《鱼类毒性实验报告》(刘欣 王强 徐燕会 夏艳起)

学生研究性学习调查报告

体会与

反思

《亳州二中地理平台建设体会》(方迎春)

课题组交流

《亳州二中地理平台概述》(方迎春)课题组交流

《记我的一堂别开生面的地理课》(怀灿灿)

学生心得《亳州二中报》(07.10)

2.高中地理教学互动课堂的构建论文 篇二

英语教学属于语言教学范畴, 在教学中, 良性的语言交流能够促进学生更好地掌握这门语言, 在老师与学生的双向互动过程中, 教师通过互动将知识传授给学生, 学生的反应又为教师提供了建设性的意见和反馈, 为教学成果的成功与否提供了判定标准。常见的互动类型有三种:老师与个别同学互动, 体现为课堂对个别同学进行提问;老师和整个班级的互动;还有教师针对学生小组的互动, 一般指将全班同学划分为几个小组, 由老师对各组进行评价指导。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由于全班学生的基础、能力各方面参差不齐, 通过课堂的互动, 老师还可以因材施教, 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式给予不同学生指导。通过课堂互动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学好高中英语。

在教学实践过程中, 一般采用的课堂互动有以下几个方法:

一、教师的合理引导

在高中英语课堂教学中, 老师作为师生互动的创设者、组织者和指导者, 只有在教师积极有效的引导下, 课堂互动才能有序进行。引导的方式有很多:当学生对学习内容难以理解、语法太过复杂时老师可以举出浅显易懂的例子, 帮助学生理解;而对于学生常犯的错误, 有些是因为学生的粗心大意造成的, 有些是由文化差异造成的, 有些是因为词汇意思的复杂性造成的, 针对不同的错误, 老师可以把这些容易出现的错误列举出来, 让同学们自己去探讨, 找出错误, 和学生们一起分析出错的成因, 找到了病因再对症下药。

二、营造轻松愉快的课堂气氛

学好语言的关键在于是否对这门语言产生兴趣, 在高中英语教学中, 老师要努力营造课堂轻松愉快的气氛, 以饱满的热情投入到教学中去, 创设有趣情景, 做到寓教于乐, 让学生在玩、乐中激发学求知欲, 促进他们学习的积极性。例如, 在高一英语模块四Unit 4 Body Language中, 重点是学习是“肢体语言”, 介绍了在世界范围内, 人们日常生活中肢体语言所表达的的不同意思及担任的重要作用, 并且详细介绍了肢体语言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的不同含义, 列举了不同国家对眼神交流和基本手势的不同理解和表达, 还介绍了一些国际通用的身势语, 比如微笑等。老师就可以让学生自己设计情景, 扮演不同国家的人, 用肢体语言表达同一情境。课堂上有了这种喜剧性的表演, 使课堂气氛很快调动起来, 学生也能跟着老师的节奏积极的参与到课堂中。还可以给同学们列出一些谚语来进行德育渗透, 如:

Do in Rome as Rome does[as the Romans do]

[谚]入国问禁, 入乡随俗。

Manners make the man.

礼貌造就人。

Good manners are the art of making those people easywith whom we converse.—Jonathan Swift

礼貌周到是使同我们谈话的那些人感到自在的艺术。——— (英作家) 斯威夫特

三、分组互动

在课堂互动过程中, 将全班学生分为几个小组, 利用组际交流能避免提问个别同学时, 因为回答不出而尴尬。分组的好处在于在讨论老师提出的问题时, 有些小组成员准备充分, 思维活跃, 抢先回答老师的提问或者参与到老师安排的情景表演中, 一个小组的先行发挥可以带动全班同学的学习激情, 把课堂气氛推向高潮。在高二英语模块八Unit4 Pygmalion这一单元的课文讲的是皮格马利翁效应, 为了更好的调动同学们的学习热情, 教师可以在上这一课之前布置学生预习, 整理自己的经历。在课堂教学中, 由一组四个学生讨论这个皮格马利翁效应的影响。由于学生在课前进行了充分的准备, 课堂上学生的讨论就会有声有色, 并且所有的学生都会能积极投入, 课堂气氛热烈活泼, 最后可以让学生代表呈现他们的讨论结果。学生在讨论和呈现的过程中, 可以充分理解这个单元所讲的内容, 并且能深入地理解这个效应的影响, 从而能对他们的态度和价值观起着影响, 让学生学习了英语知识, 又帮助他们树立价值观。

“英语新课程的基本理念是:面向全体学生, 突出学生主体, 倡导体验参与, 关注学生情感, 注重过程评价。”课堂互动教学其实就是将教学作为一个动态的师生相互影响和互动的过程, 它通过优化教学方式, 促进师生关系朝向和谐、健康、有趣的方向发展,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强化教学效果, 增进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培养学生良好学习态度的一种教学模式。

参考文献

[1]陈宝云.趣味英语教学[J].渭南师范学院学报, 2002.

3.高中地理教学互动课堂的构建论文 篇三

【关键词】互动教学模式;高中英语教学;意义;策略

1.前言

随着教学改革的深入,课堂中互动教学备受重视。教学活动由学生、教师以及课堂三个部分所组成,而在这三者之中,教师是教学活动的引导者和组织者。所以在互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改变原有的教学模式,对教学环节进行精心设计,积极引导学生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以提高学生的英语学习能力和应用能力。互动教学模式对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教师的教学效率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2.高中英语互动教学模式的意义

与传统英语教学模式所不同,互动教学模式实现了学生学习主体地位的确立,最大限度的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进其主观能动性的充分发挥。其意义表现在如下两方面:第一,促进了新课程标准的有效实施。近些年来,国家一直在对高中课程做出调整,所实施的新课程标准并不在于教材的设计,而是在于促进教学模式的突破与改进。高中英语互动教学模式恰恰是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引导者的一种现代化教学模式,有利于学生的自我体现,对新课程标准的有效实施起到推动作用。第二,推动学生思维能力及创新能力的提高。互动教学模式立足于课堂教学,它要求师生、生生之间的互动,通过各方的沟通得以发现问题、研究问题并解决问题。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能够不断探寻到新知识并通过思考、分析提高自身的思维能力及创新能力。

3.如何应用互动教学模式有效构建高中英语教学课堂

3.1教师要做好“提示导学”工作

互动教学模式强调课堂教学过程中的多维互动和多向交流,但它并不忽视教师的引导性作用。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引导作用的体现就是提示导学,做好这项工作为师生、生生之间的互动创造条件。具体而言,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第一,及时向学生展示新目标。对于这一点,教师可以用口头的或者是书面提纲来给学生展示即将要达到的学习目标,一般包括认知目标、情意目标和能力目标。例如在讲解SEFC 2B Unit 19 Lesson 74 Martin Luther King.Jr一课时,我们可以将其三个目标定为如下:认知目标:能够整体的理解文章大意;能够对课文内容进行口头操练;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初步交流。情意目标:引导学生形成协同合作观念,培养学生参与、竞争意识。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语言运用能力。第二,及时的向学生说明新课学习的难点和重点,为学生提供思路和方法上的帮助,以排除其学习障碍。第三,教师要及时提出教学要求。在新课伊始,教师要及时的向学生说明新课教学的组织形式和基本程序,鼓励学生充分发挥自身的能动性和自主性,积极参与到英语教学活动之中,旨在实现生动活泼的教学情境的形成。

3.2学生要做好预习准备

在互动教学模式中,学生是以发现者、探索者、研究者的身份去参与英语课堂教学活动的,他们才是互动学习的主体,做好预习工作能够为他们的互动准备素材,是互动教学模式的必要前提。所以在进行互动之前,学生应该做好自学预习工作。对此,学生应该在教师的提示下提前自学相关内容,理解文章中的重点,攻克疑难问题。例如阅读课文之后,及时把课后习题做一下,复习与新知识有关的旧知识点,以找出新旧知识的结合点,实现学习迁移。

3.3积极组织小组活动

高中英语互动教学模式的主要组织形式就是小组活动,它是课堂教学能否体现主体互动、人境互动、情知互动的关键所在。首先,教师应该根据基本均等的原则来组建小组。一般来说小组规模宜小,4—6人一组为最好,必须要由不同层次的学生所组成,譬如中等学生2—4人,优差各一人即可。每个小组内要设主持人、报告员和记录员的角色,让学生各司其职。其次,要明确小组活动的具体操作方式。对此可以分为四步来进行:第一,提出要讨论的问题。这个问题可以由教师来指定,也可以由组内同学根据自己在预习过程中尚未理解的内容来提出。第二,大家讲出自己对于这些问题的思考结果。第三,组内成员就某个观点或者见解展开讨论,以确定其正确性。第四,由主持人作总结发言,对组内成员所达成的共识进行整理和归类,做出书面形式的纲要,为组际交流做准备。

3.4有效促进组际交流

组际交流是将英语课堂教学过程中的互动范围扩大化的一种途径。它主要包括三种方式,即组际研讨、组际互查、组际竞赛。组际研讨即由每个小组的主持人进行发言,汇报各自小组对于课文的理解程度,以及尚未解决的问题,然后由其他小组进行评价、补充、纠正等,最终由老师进行归纳。组际互查即各个小组之间通过提问、抽查等方式互相检查对方任务的完成情况,检查的内容包括课文预习或复习的效果、作业完成质量甚至可以互相批改课后练习题。组际竞赛即教师根据课程进度设置相关问题,由各小组抢答或按顺序回答,最后教师依据小组的回答速度及回答质量进行评分和排名,以达到竞赛的效果。

3.5及时总结,科学评价

在组际交流之后,教师必须及时总结,并且要依据一定的评价标准对各小组的互动表现做出客观、全面、科学、准确的评价,既要对某些小组在小组活动或组际交流中的优秀表现提出表扬,又要指出活动中所显现出来的问题。另外教师还需要及时归纳小组活动和组际交流所研讨交流的知识点,并可以通过课文复述、情景对话、完形填空、角色表演等方式检查教学目标的完成度。总结评价是对高中英语课堂教学的升华,是对英语教学目标的深化,是巩固学生基础知识的重要环节,所以教师必须要做到及时总结、科学对待。

4.结语

英语互动教学,既能促进学生学习主动性的形成,又能促进英语教学目标的更好实现,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积极应用互动教学模式以构建高效率的高中英语教学课堂。

【参考文献】

[1]耿春燕.构建高中英语互动教学模式的思考[J].学周刊,2013,(25):70-71.

[2]冯俐.构建高中英语互动教学模式的探究[J].科教新报,2013,(03):55.

[3]张梅.浅谈课堂互动教学模式在高中英语教学中的运用[J].语数外学习,2013,(09):81.

4.高中地理教学互动课堂的构建论文 篇四

【摘 要】阐述历史课堂情境互动式教学的内涵,分析设计情境互动式教学的策略,对情境互动式教学相关问题进行思考。

【关键词】高中 历史课堂 情境互动式 教学 设计 【中图分类号】G【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4)04B-0058-03 当前,中学课程改革势在必行。为了更好地推动这一轮高中新课改,广西开展了很多教研活动,笔者有幸参加了北海市教科所和广西历史学会举办的高中历史新课程研讨会,并分别执教了人教版必修1第三单元近代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确立与发展第七课“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建立”和第七单元现代中国的外交关系第二十四课“开创外交新局面”。现以这两课为例,结合新课程高中历史教学的实践,就如何进行高中历史新课改课堂情境互动式教学设计谈几点看法。

一、历史课堂情境互动式教学的内涵

互动式教学,就是通过在教学过程中营造多边互动环境,让教学双方不同观点在交流探讨中碰撞交融,激发双方探索的主动性,从而提高教学效果的教学方式。

情境教学法是教师根据课文所描绘的情境,创设形象鲜明的投影图画片,辅之以生动的文学语言,并借助音乐的艺术感染力,再现课文所描绘的情境表象,师生在此情境中进行的一种情境交融的教学活动。因此,情境教学在培养学生情感,启迪学生思维,发展学生想象,开发学生智力等方面确有独到之处。以上两种教学方法各有利弊。笔者查阅了大量的资料,但对情境互动式教学的描述非常少。可考虑将其引入高中历史课堂。历史新课程是从尊重生命、珍爱生命、体验生命历程的角度来设置的。《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普通高中历史课程的设计与实施有利于教师教学理念的更新,有利于教学方式的转变,倡导灵活运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和方法,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创造必要的前提。该标准还指出,教学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逐步推进教学手段、教学方法和教学形式的多样化与现代化。显然,高中历史课堂教学应该具有创造性,只有不断更新教学理念,才能推动教学效果的巨大飞跃。在此基础上,笔者尝试将“情境”和“互动”两种方法结合起来。

二、设计情境互动式教学的策略

历史教学设计是指历史教师为实现一定的教学目标,根据历史课程的内容主题、学生的认知发展和学习特点,结合客观环境条件,运用相应的教与学原理,在精选优质历史学习资源的基础上,设计教与学的过程。

教学方案的设计首先需要深刻领会教科书的思想和目标,然后根据教学实施需要,在尊重历史教科书地位和价值的基础上,通过调整、补充和创作而定,不能完全脱离历史教科书盲目进行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教科书应作为开放的资源,成为教学设计的基点和生长点,而不是简单地复制教材体系。新课程教材观强调“教本教材”向“学本教材”转变;“教教材”向“用教材教”转变。设计情境互动式教学的策略如下。

(一)再现历史,整合教材内容,构建主题框架。情境创设是根据历史学科特性,将抽象的历史具体化。历史具有一次性的特点,后人要认识历史,就要从认识的角度将它还原。但课堂上师生时间有限,原原本本地复原历史事件既没有必要,也不可能。而创设一个浓缩历史事物特征的教学情境,则有助于学生的理解和学习。例如,必修一政治史没有生动的人物,缺乏曲折的情节,教师不爱教,学生不想学,这就需要教师在学习过程中重新整合教材,设置情境,让学生不知不觉就神入历史,达到奇佳的学习效果。例如,在上“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建立”一课时,笔者重新整合了教材,以师生共同阅读《英国通史》这一史学巨著作为线索,设置了四个主题:革命—争取民主、立法—建立民主、改革—完善民主、感悟—赏析民主。每个主题有任务有要求,让学生跟随钱乘旦教授的笔迹同呼吸共命运,急其所急,想其所想。在上“开创外交新局面”一课时,笔者以《人民日报》的发展历程作为线索,通过人民日报通讯员的笔迹,整合教材,并将教材分为三大主题:重返之旅、跨越之旅、多边之旅,让学生在跌宕起伏中领略我国的外交风云。

(二)互动学习,凸显能力培养,重视思维的灵活性。从历史教育的目的来讲,情境创设有助于评估并发展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加德纳认为,智能是在一个或多个文化背景中被认为是有价值的、解决问题或制造产品的能力。他指出,智能分布的概念认为仅仅依靠自己的大脑单独从事生产活动的情况是微乎其微的。与此相反,人类个体需要与各种人、各种无生命的物体合作才能从事生产活动。因此,创设历史情境,互动学习,对学生思维能力、学科素养、学习潜力,以及在科学历史观指导下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至关重要。

1.课堂示范。在课堂的情景活动中,教师只充当活动的促进者和协作者,和学生一起活动,学生通过观察教师和他人的活动,学习不同的分析、解决问题的方式方法。例如,在“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建立”一课中,主题“革命—争取民主”的任务是,调查17世纪英国发生重大历史事件和发生事件的主要原因。因为对于英国革命的过程课本没有详细描述,课堂也不允许有大量的时间来学习,但又是学生学习本课内容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因此,笔者通过在课前和学生一起查阅资料,探讨“光荣革命”的含义和意义,并通过博客交流师生的观点,探讨英国革命的主要原因。这样能让学生认识到社会资源的重要性,启发他们以后遇到类似问题,懂得多方求助于社会资源。在“开创外交新局面”一课中,主题“重返之旅”的任务是根据材料分析中国重返联合国的背景。通过教师的分析示范和学生的观察、解决,学生能学到如何通过分析材料得出答案,达到授之以渔的教学效果。2.全程指导。在教学中教师的指导贯穿整个学习过程。例如,在“开创外交新局面”一课中,教师给学生提出“中国重返联合国历程中的故事”、“中美关系正常化对世界有什么影响”、“通过中美中日关系正常化可看出什么外交规律”等问题,引发学生思考,指导学生回家后和家长交流,引发学生的“头脑风暴”,从实例中总结规律。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指导学生分成不同的小组,对主题问题进行分工合作,指导学生深入思考其他问题,查询特定的参考资源,寻求信息。在整个学习内容结束时设计一个学习反思表格,指导学生对自己的学习经历进行反思等。

3.清晰表达。清晰表达是在教学中支持个体和群体学习,贯穿学习全过程最关键的策略。要求学生在课前和成人讨论,解决教师提出的问题;在课堂上教师和学生的互动交流,学生小组之间为解决问题的互动交流,学生解决问题后的展示和生生、师生之间的互相评论,这些都需要学生去表达清楚,这就锻炼了学生清晰表达的能力。

4.互动探究。互动探究在新课程中体现得很充分。在“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建立”和“开创外交新局面”这两课中,课前学生根据教师给出的讨论题与家长进行互动讨论,而且,学生们根据讨论主题分成若干小组,小组成员之间分工合作,小组之间也要互相通报进展情况,并相互评论,提供建议,在此过程中发现他们自己感兴趣的问题并列出问题清单,探究他们想知道什么,而不只是局限于课本上的问题,或教师提出的问题。例如,在“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建立”一课中,负责第三主题任务的学生小组在互助探究中,通过不同的图示来解析国王—内阁—议会之间的关系,而其他小组的成员根据他们的图示进行补充,又有其他小组的成员提出在此图示基础上可以总结出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特点。这一问题顿时激起学生的“头脑风暴”,经过探究得出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特点有三个。这样的学习是深刻而有意义的,讨论和生成问题的多样性和递进性,必然能促进学生高级能力的培养。

(三)感悟教学,体现时代主题特征,引领学生的价值方向。《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稿)》颁布以来,三维目标就成了教学专家研究的重点。纵观各家之言,探讨得最多的是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这二维的目标。然而,对于“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研究仍然停留在简单的情感说教或师生之间的浅显感情交流上,谈不上引导学生关注人类历史发展进程中的重大社会问题,关注时代主题与社会热点,做到学科特点和时代特征相结合。对此,笔者在这两课的教学设计中进行了以下探讨和尝试。例如,在“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建立”一课中,笔者在主题四中设计了“感悟—赏析民主”,使学生在前三个主题知识构建和探索的基础上,了解英国君主立宪制确立的过程,让学生认识到民主与专制斗争的复杂性和曲折性,进一步经过互动,探索人类社会发展的多样性和统一性,理解和尊重世界各地区、各国和各民族的文化传统,注意汲取人类创造的优秀文明成果。在“开创外交新局面”一课中,笔者并没有局限于教材的内容,而是引导学生在本课知识的基础上回顾了中国近代的外交历程“友谊之旅—耻辱之旅—热情之旅—重返之旅—跨越之旅—和谐之旅”。在整个回顾过程中,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使学生如临其境,触景生情,激活学生的身心。总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从培养学生的个性和素质的根本目的出发,将“知”与“情”的教育贯穿于课堂,以知激情、以情启智、以情育情、以情激意,使学生输入的学科知识通过学生一系列的从感性到理性、由浅入深的认知过程,最终被内化并建构成稳定的心理倾向——情感价值观。

三、相关思考

以上这两节课收到了很好的效果,同时也促使笔者对情境互动式教学相关问题进行更深层次的思考。

(一)教师在教学中需要做到“两大转变”。一是“以教师讲授为中心或教师彻底放手”向“以学生发展为中心”转变。传统教学是由教学主义理论指导下的知识和信息的灌输与传递,学生获得的是大量惰性而无法迁移的知识。然而,理解是不能传递的,而只能由学习者自己建构。在新课程改革初期,有些教师走向另一个极,彻底放手学生,使学生处于学习盲目状态。而在上述案例中,设计有主题,主题中有任务,学生积极参与,体现学习的积极主动性。学生进行清晰表达,知识得到主动构建和反思、感悟,有利于对问题的深刻理解和迁移。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进行互动和对话,整个教学过程尊重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体现了人本主义教育。二是“唯书唯上”向“知行统一”转变。以往教学以书本为中心,凭上级意志执行。很多教师习惯于照本宣科,教学缺乏新意。在上述案例中,笔者将教材内容重新整合,以主题的形式,设计了不同的教学情境,还突破教材的局限,引导学生站在时代的高度不断反思,大胆陈述自己的观点,进而使学生逐步形成“不唯书,不唯上,只唯实”的思想,不断提升自我思考的能力。

(二)教师在教学中应遵循观念求新的原则。在日新月异的现代社会,新理论、新学说不断涌现,知识更新的频率越来越快。学生的心智是最容易接受新奇、新鲜的事物和学习内容。在上述案例中,笔者加入《英国通史》和《人民日报》这两条新颖的主线,并融入当今各国的政治制度和中国的外交政策、外交形势,赋予了教学的时代性和新颖性。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人的灵魂深处,总有一种把自己当做发现者、研究者、探究者的固有需要。新颖有效的教学设计能给学生耳目一新的感觉,使学生在这种教学设计中互动探究完成主题任务,能迎合学生的好奇心,更好地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促使学生在情境互动学习中大胆挖掘,不断创新。

(三)教师在教学中应注重方式求异。“求异”就是相对于以往的习惯而采取另一种方法去思考和解决问题,从而达到创新的目的。创造性思维的实质是求异。求异能力是创造能力的核心。例如,在“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建立”一课中,学生用各种各样的图示和语言描绘首相、国王和议会的关系,甚至有学生提出这三者的关系就像人体的身体、心脏和脑中枢的关系。首相就像心脏,议会是脑中枢,国王是身体。在“开创外交新局面”一课中,学生设计了各种不同的板报模,其中有学生将整个外交历程设计成树形,表达新时期中国的外交在祖国实力雄厚的根基下枝繁叶茂的意思。

需要指出的是,学生的见解和想法也许不成熟、不严谨,但教师应加以鼓励。学生的这种见解就像是批判性思维的萌芽阶段,往往是无目的或无明确目的的。但如果此时教师对学生的这些见解和想法处理不当,就容易挫伤学生思维的积极性,遏制学生批判性思维的形成,扼杀学生的创造力。为此,教师应为学生创设开放性的思维空间,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大胆求异,培养学生勇于发现和主动探索的思维品质。

5.高中地理教学互动课堂的构建论文 篇五

云南民族中学 张敏

新课改强调:高中历史课程的设计与实施“应有利于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倡导学生主动学习,在多样化,多层次、开放式的学习环境中,培养主动探究历史问题的能力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在探究历史问题的过程中善于独立思考和交流合作,切实提高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新课程伴着新标准、新理念,给我们带来了一股清新之风,也促使我们必须接受新改变,采取探究学习、协作互动等方式,为学生构建一个开放的学习环境,提供多渠道获取知识、应用知识的实践机会,使学生逐渐形成主动参与、探究发现、协作互动的学习方式。“我们要把历史教学变成欣赏的过程,变成体验生命的活动,变成展现自由精神的舞台,提高人生质量的努力,从而使学生个性得以全面发展,”达到“学史使人明智”、“学史以立信仰”、“学史有助生活”、“学史可愉悦人生”、“学史可以指导人生”的历史教育功能。

将现代信息技术与高中历史课程整合,是实现高中历史教学中探究学习、协作互动的有效途径,也是时代的要求。2000年,国家教育部在《关于中小学普及信息技术教育的通知》中指出:“努力推进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教学的整合,鼓励在其他学科的教学中广泛应用信息技术手段,并把信息技术教育融合在其他学科的学习中。各地要积极创造条件,逐步实现多媒体教学进入每一间教室,积极探索信息技术教育与其他学科教学的整合。”而现代信息技术与高中历史课程的整合,就是要在历史学科教学过程中,以最佳的教学策略,在网络课堂内外,把现代信息技术、信息资源、信息方法、人力资源与历史学科内容、丰富的教学资源等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构建良好的现代信息化的学习环境,形成学生自主学习,积极探究,协作互动的学习氛围,培养良好的信息素养,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升。“在整合方法上,强调‘融合一体’;在教学效果上,追求‘教学效果的最大化’。”在现代信息技术与高中历史课程整合的学习模式中,强调学生的主体性,要求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学生成为教学活动中的主体,是“教学活动中有意识、有目的地认识客体的承担者”。而教师则“‘退位’到学习的‘帮助者’、组织者和参与者。”

一、操作流程

在上述理念的指导下,我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尝试现代信息技术与“探究――互动”的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的操作流程为:

教师:创设情境→呈现任务→启发指导→展示成果→激励评价 学生:进入情境→自主探究→协作互动→递交成果→客观评价

现以高中《中国近代现代史》下册第一章第四节《红军的长征》的教学活动为例予以说明。

(一)、精心备课,创设问题情境

根据我校学生特点,我从教材、教学工具书及网络上挖掘并组合出适合于他们探究的材料,包括文字材料、图片材料、视频材料、动画及网上资源等等,并将这些材料制作成多媒体课件。

(二)、导入激趣

教师能否在上课一开始就吸引住学生的注意力,调动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激起学生的探究欲望,就得看他的课堂导入如何。在上课开始,学生一打开课件,呈现在眼前的就是有着“长征”二字的体现着长征精神的画面。点击“导入新课”,呈现的是《长征组歌》中的《四渡赤水出奇兵》,雄壮的画面,激昂的歌声,将学生带到了红军长征的氛围之中,学生的神经、情感都被激活了。在随后的探究――互动的过程中,我选择电视剧《长征》中的歌曲《十送红军》作为背景音乐,使学生在整个的学习过程之中都沉浸在长征的氛围之中。

(三)、呈现任务,自主探究

在调动起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后,点击“探究学习”栏,让学生了解这节课所要达成的任务:①红军不长征行吗?为什么?蒋介石又为什么会由“不抵抗”变为“攘外必先安内”?这一政策的实质是什么?带来了什么影响?王明的“左”倾错误又是怎样产生的?其主要表现和危害在哪?②结合正反两方面的史实,分析遵义会议确立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的历史必然性。如何理解“遵义会议标志着中国共产党从幼稚走向成熟”?③了解了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的史实后,你受到了什么启发?点击“相关材料”、“更多材料”栏,阅读王明的生平·博古、李德与毛泽东在反“围剿”中作战方针的比较·五次反“围剿”动画·长征路线示意图·遵义会议·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爬雪山·过 1 草地等老师事先提供的材料;或者让学生根据提示查阅相关网上资源,如:“红军长征纪念馆”、“经典长征――长征中的70个经典瞬间”等等。让学生带着任务自主探究,在学生自主探究过程中,鼓励学生对学习材料进行自主质疑,对历史进行独立思考,发现新问题,获得新认识。在学生发现和提出问题后,要引导、鼓励学生开展自我思考、自主探究,争取自己得出结论。

(四)、分组讨论,合作互动

在个体探究的基础上,组织课堂讨论。我将学生分成三个组,至于到哪个组则由学生自愿选择,分别讨论探究三个既定任务及学生在探究过程中新发现的问题。

(五)、成果展示,激励评价

随后,进行成果展示,先让学生对自己在这一课的学习活动中的态度、表现、成果等进行自我评价,然后对本组和别组的成果进行客观评价。最后,我对这节课进行总结性的评价,重点是激励学生的闪光点,同时也恰当地指出学生要注意的一些问题。

二、在教学中要注意的问题

1、要创设新颖的问题情境

问题情境的创设应考虑难易度、适宜性与趣味性。这样容易唤起学生质疑、探究的欲望,帮助学生形成强烈的问题意识和创新思维意识,不断激发学生探究学习的兴趣,从而逐渐养成自主质疑的思维品质,最终实现学习方式的转变。

2、要营造融洽平等的探究氛围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当和学生建立平等、尊重和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新型关系。“要放手让学生开展自我思考,自主探究的活动。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人格和自尊心,重视学生的不同见解,鼓励学生大胆发言,创新求异。使学生通过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教学的全过程,通过自身的主体探索和体验来形成勇于探

究,敢于实践的个性品质和独立探究的能力。”

3、要开展多彩的课堂讨论,引导学生合作解疑

在教学中要把课堂讨论作为教学常态,开展合作讨论或辨论,使学生通过相互讨论,形成生生互动,生生互导,进行思想碰撞,使小组中的合作伙伴在认知、经验、能力等方面得到互补。这种交流、互动、互补,可以“帮助学生激活原有的知识经验,增强个体对小组解决问题的责任感;形成尊

重、倾听、平等、民主等态度;建立友爱、融洽的人际关系。”

4、激励评价要面向全体,侧重过程

激励评价对每一个学生都是必要的,尤其是学习比较困难的学生,教师的评语能有效地鼓励和激发他,帮助他树立起探究的信心。从探究性学习来说,过程的评价比结果的评价更重要。老师要对探究过程中的每一点进步都要尽可能地进行激励评价,如独特的问题,新颖的见解,积极的态度等等。

5、教师要进行适时有效的指导

6.高中地理教学互动课堂的构建论文 篇六

--“d t n l”教学设计谈

方敏

新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中指出,“语文教学要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要遵循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和语文学习规律,选择教学策略。”还具体提出:汉语拼音教学尽可能有趣味性,宜以活动和游戏为主,与学普通话、识字教学相结合,同时强调了要充分利用儿童生活经验等。“

人教版第一册语文课本凸现了新课程标准精神,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给师生带来了很大的创造性学习空间。如拼音部分第四课《d t n l 》,主要内容包括声母教学、拼读音节、认读生字和拼读儿歌等,同时还配有一幅幅色彩鲜艳的情境图。如何正确理解和使用教材,赋予课堂生命活力呢?我们应该树立”以人为本“观念,创造性地开展教学活动,构建师生平等对话的多维互动课堂。

一、 自主探究 ,激活创新思维

小学生在学习拼音字母时,大多靠形象记忆,一旦遇到两个或两个以上有相似之处的字母,往往出现辨认困难,以至读错字母发音。而本课”d t n “分别与前一课所学的字母”b f m “有相似之处,学生容易混淆。怎么帮助学生克服学习中的困难,彻底了解它们之间的区别呢?可以运用自主探究学习法,在学生掌握读音后,点击自制课件出示” d t n “与”b m f “六个字母,让学生细细观察,反复比较,小组讨论得出它们的不同点:左下半圆是”d “,右下半圆是” b “,两扇门洞” m “ ,一扇门洞” n “,伞柄朝上” t “,伞柄朝下” f “ ,从而正确记住了字形,认读了声母。

二、学当”老师“,体验成功乐趣

大部分学生在学前已掌握了一定量的拼音知识,声母、韵母整体认读音节对他们来说并不陌生的。这种状况往往会使这些学生降低进一步深入学习汉语拼音的兴趣和积极性。针对这种现象,从学生实际出发,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学当”小老师“,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如在教学第一环节”认读字母,记住字形“时,点击自制课件出示”d t n l“与”小鼓、鲤鱼、门、小棍“的对应动画图,启发学生思考:”你认识这几位新朋友吗?自己试着读一读,说一说。“接着问:”你认识谁呢?把它介绍给大家,好吗?“引导学生说出:我认识 n ,请大家跟我读。这样让学生当小老师教同学,担当课堂的主角,教师成为配角退居一旁,进行组织、指导、点拨 。”小老师“为了”教好同学,展示自己“,就会心甘情愿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过程之中。

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学当”小老师“能够收到一石双鸟的效果。一方面,学生通过互帮、互教、互学的方式巩固了汉语拼音的教学成果;另一方面,营造了师生、生生之间的平等对话、和谐相融的学习氛围,构建了生生互动课堂,能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乐趣,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责任感,激发自主学习的积极性。

三、 引用游戏,愉悦学生心境

一年级学生年龄小,注意力不能长时间保持,采用游戏的形式吸引孩子,能愉悦心境,让他们广泛参与到游戏中来,主动地轻松快乐地学习。

如在教学”d t n l“的读音时,采用”看口形,猜字母“的游戏(或教师做口形,学生猜,或学生做口形,教师猜),创设学生互动学习机会,让每一位学生都积极参与到游戏中;在如何记忆字形环节中,”d“与”b“的区别是个难点,学生易混淆,可以采用变魔术游戏,让学生准备一个半圆环和一支铅笔,然后随意摆放,组成声母,先自己摆一摆读一读,再小组同学之间相互合作,你变我猜,我变你猜,反复巩固。还可根据情景图组织学生”编顺口溜“比赛,让每个小组成员都各尽所能编出富有特色的顺口溜,如”鲤鱼跳跃 t t t ,拐杖倒放 t t t ,一枝铅笔 l l l ,像个1字 l l l “。这样通过学生动脑、讨论而编出的顺口溜,不仅学生容易记忆,而且极大地培养了学生学习拼音的成就感,使孩子的心理得以健康的发展,更令人欣喜的是我们可以看到一个生动活泼的课堂学习场面,学生无拘无束,师生互动平等对话,积极参与学习全过程,大大提高互动学习的实效性。

在拼读音节时,运用”摘苹果“游戏,能提高学习效率。首先,在黑板上贴出一棵苹果树,树上挂满了写有音节词的沉甸甸的”苹果“,接着引导学生走进秋天的果园,摘下成熟的苹果,带领同学拼读音节词,并与同学一起为它找朋友(组词造句)。

这种游戏的引入,不仅能解决教学重难点,使枯燥乏味的拼音教学变得生动活泼,而且还能把学生的思维拓展到汉语拼音以外的其他领域,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四、创设情境,加深理解记忆

学生对” d“和”b“的字形非常容易混淆,”左下半圆d ,右下半圆 b“虽然牢记在心,但一旦运用,还是常会出错。这跟儿童认知发展规律有关,7岁是左右概念发展的转折阶段,这年龄段的孩子在辨别事物的左右关系时常会出错。如果单靠字形比较,抽象总结特点的话,效果并不佳。创设”切分苹果“的教学情境,能帮助学生理解记忆。首先教师边讲故事边点击自制课件,出示动画:森林里小猴佳佳和盼盼放学回到家,看见桌上放着一个又大又红的圆溜溜的苹果,馋得直流口水。可是只有一个苹果,该怎么办呢?这时学生的思维闸门被打开了,纷纷献计献策。教师随即采纳”苹果平分法“,点击自制课件出示:”一个柄朝上的大苹果“,接着”用刀切分苹果 ,分成两半成db“,小猴佳佳和盼盼分别拿起半个苹果津津有味地吃了起来,多么开心啊。当有趣的故事情节还在学生脑际萦绕时,教师趁机引导学生根据故事编顺口溜帮助记忆,如:一个苹果柄朝上,用刀切分成两半,左边 d ,右边 b ,d b d b 分苹果。”这样每当学生混淆时,脑海中就会产生一幅生动的“苹果切分”图,“ d 、 b ”的字形就会跃然纸上。

五、联系生活,丰富内心感受

小学生虽然年龄小,但他们富于想象,敢于提问,很有创新天赋。因此,在教学中,可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打通生活经验世界,丰富学生的语言和内心感受。

在“d”和“ b”的字形比较过程中,启发学生将这两个字母与生活中的事物相联系,大多学生能很快想到“雨伞”和“拐杖”,然后教师不失时机出示实物(或点击课件出示动画图),“一把撑开举着的伞,一把合拢朝下的伞,一根拐杖朝下拄着地,一根拐杖朝上指着天花板”,让学生观察分析“发现了什么”。这样学生能很快地把字母与实物建立起牢固的联系。

在拼读音节时,可以调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直接切入音节进行拼读。如:先点击自制课件依次出现“小朋友踢球,一幅山水图,手拿着笔写字,一条马路”等图片,让学生说说生活中熟悉的事物或经验(实际上在调用学生原有的“语音储备”),然后引导学生想一想说一说哪些音节会读了,再根据学生回答在图片下展示音节让学生读读,最后请学生结合生活实际谈谈还有哪些地方会用到这些音节呢?这种由易到难、由浅入深的扩展活动紧紧围绕生活经验进行,能把学生从课内引向生活,把认识事物与学习语文有机结合起来。

六、编讲故事,加强言语实践

在教学中,可以充分利用书中的情境图训练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丰富学生的语言,并把它有机地与学习汉语拼音联系起来。如:认读“大米、土地、马、兔”等生字时,引导学生通过多种感官去感受领会,先想一想:这幅图画的是什么?图下的音节该怎么读?然后同桌之间相互说说自编的故事,读读学会的音节,让他们在合作学习中互相帮助,共同进步。这样引导学生据图编故事不仅可以增加趣味性,而且能够加强言语实践,丰富学生的语言和内心感受,受到情感熏陶。何乐而不为呢?

七、互动互学,发挥群体互动作用

在进行“认读生字,拼读儿歌”时,教师和颜悦色地说:“小朋友,你可以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学习。根据彩图编故事讲给同学听,读出音节与同学比一比,喜欢表演的同学可以边读儿歌边做动作演给同学看。”同时引导学生建立合作小组让他们主动认读儿歌中标出的红色音节,比比哪一组认得多哪一组教得好。同学们听了跃跃欲试,有的大声拼读音节认读生字,有的自编出动人的故事,还有的边读边演,每个学生都能努力尝试,展示自己,遇到困难,也能及时相互请教帮着解决。课堂学习气氛热烈,学习积极性空前高涨。这样学生在合作学习实践中竞读、互动、互学,协作完成,能充分发挥群体互动作用,让每一位学生都亲身尝到成功的乐趣,取得长足的进步。

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人教版第一册语文课本为教师和学生提供了很大的创新空间,特别是汉语拼音安排了最基本的内容,集学习、巩固汉语拼音、识字、读儿歌进行初步语言训练为一体,改变了以往单纯拼音教学的枯燥乏味现象,充分体现了新课程标准的精神。教学时,应以人为本,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创设情境,引入游戏,为师生、生生互动提供有效平台,使课堂教学达到多维有效互动,充满生命活力。

作者单位:浙江省义乌市实验小学 322000

[以人为本 构建多维互动课堂 --d t n l教学设计谈 教案教学设计]

★ 《新型玻璃》 之一

★ 新型玻璃教学反思简短

★ 新型玻璃教学设计

★ 新型玻璃教学设计

★ 新型玻璃教案

★ 新型玻璃教案

★ 新型玻璃说课稿范文

★ 新型玻璃课堂实录

★ 新型玻璃课件

7.构建“互动”的地理课堂 篇七

一、师生和谐营造了互动的氛围

课堂中的师生互动绝不会自然产生, 而应建立在师生间平等、尊重、理解的基础上。“皮格马利翁效应”告诉我们:“信任和热爱, 冰冷的石头也能复活!”如果没有平等的师生关系和民主的课堂氛围, 学生的精神就会受到压制, 学生的心理就处于一种紧张的状态, 学生与地理教师进行交流和互动的欲望和动机自然也就受到抑制。要实现师生的交往互动, 教师首先要摒弃“师者为尊”的传统意识, 与学生建立和谐、民主的师生关系, 营造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 这样, 学生才能放下包袱, 主动、大胆地参与到学习中。

二、问题探究奏响了互动的主旋律

充满活力的教学过程应该是一个师生、生生互动的过程。而“问题”是互动得以开展的条件和基础。为了确保互动式教学的实施, 教师课前必须依据课程标准, 立足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精心设计互动问题。按照心理学的观点, “思维总是由问题引起的”, “思维是在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进行的”。所以说, 问题是“互动教学”的原动力。

1. 围绕地图进行互动

利用地图进行教学是地理教学最突出的特点。无论采取何种教学方法都离不开地图。中学地理教材的内容, 几乎都能在地图上反映出来。地图比文字叙述更准确、更直观。因此围绕地图设计问题, 就成为教师备课的关键。要从学生水平出发, 按照地图的内容, 由浅入深, 设计出各种类型的问题引发师生间、生生间的互动。

如:洋流的运动规律是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 学生通过死记硬背能记住洋流的分布规律, 但不一定能真正理解。我们可设计问题:“利用风带图, 画出洋流图, 总结出洋流分布的规律。”为解决这一问题, 可首先让学生画出六个风带的风向, 然后启发学生:“在盛行风和地转偏向力的作用下海水会如何流动?”引导学生在图上画出赤道暖流和西风漂流, 再启发学生画出补偿流。在这样的互动过程中, 学生能从根本上理解洋流的形成原因、洋流的分布规律, 自然就不需要死记硬背了。

2. 结合生活进行互动

陶行知先生提出“生活即教育, 用生活来教育, 为生活而教育”。地理学科是由“生活世界”提炼而成的“科学世界”, 回归生活是新课改中地理学科追求的目标, 也应该是地理学科的重要特色。因此, 地理教学必须挖掘丰富的生活课程资源, 用感性的、生动的、丰富的生活世界满足学生在理智、情感等多方面发展的需要, 激发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互动, 让学生在生动的、熟悉的生活情境中互动, 教学相长。生活化问题是学生学习动力的源泉和贯穿学习过程的主线。地理教学过程本身就是发现、分析和解决生活化问题的过程。教师通过设计对学生有用的生活化问题, 可以启发学生的思维, 帮助学生掌握重点、突破难点, 让生活化问题成为学生掌握地理知识的纽带。

如:正午太阳高度是教学中的难点, 教学中我们可以生活中的案例设计问题, 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家住常州某小区的顶楼业主莫女士因为搭建玻璃阳光房, 被相隔数十米外的对面楼里的住户沈女士告上法院。沈女士认为莫女士家的阳光房影响了自家采光, 冬日日照时间减少约一个半小时。然而由于沈女士无法提供充足证据证明相邻妨碍的存在, 其要求拆除阳光房的诉讼请求被法院驳回。”围绕这一官司, 老师可设计问题:沈女士为何以“冬日日照时间减少约一个半小时”为证据把莫女士告上法庭?为了获得好的采光, 南方和北方的楼间距哪个更大?这些和学生生活密切关联的问题一定会引起学生的讨论。这样通过生生间的互动和老师的启发引导, 问题自然就迎刃而解了。

3. 围绕热点进行互动

地理学科的研究领域十分宽广, 从自然科学到社会科学, 从区域、国家发展到全球性问题, 都与生产生活实际密切相关。通过关注社会问题, 联系热点, 能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与应用, 提高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在讲授影响农业区位因素时, 可结合社会热点设计问题:“近期, 北京、上海、广州等地的市民突然发现, 一向作为炒菜配料的大葱突然价格高涨, 一些市民反映花10元钱仅能买到两根大葱。涨价后大葱的风头甚至盖过肉禽和鸡蛋, 一度成为餐桌上的‘主菜’。”围绕材料, 可让学生分析原因, 然后老师进行归纳。通过这样的互动教学, 学生就能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大大提高了学习兴趣。

三、积极的评价把互动引向深入

课堂互动中的评价, 是互动过程中的关键一环。积极及时的评价, 能激发学生的热情, 鼓励更多的学生参与到互动中, 能取得较佳的互动效果。通过课堂上一次次鼓励的不断暗示和强化, 学生能发现相互间的长处和进步。学生通过情感的投入, 不断发现自我, 感受自我, 在愉快的课堂氛围中成长。

如:在画气旋的水平气流运动方向时学生往往会出错, 一种是偏转的方向错误, 还有一种是偏转方向正确, 但箭头弯曲方向画错, 气流最终向外流出。这些错误是重要的教学资源, 老师要好好利用。对于第一种错误, 老师可以追问:受地转偏向力影响物体是如何发生偏向的?学生一定会回答:“北右南左, 赤道不偏。”这说明学生只是死记硬背, 没有真正掌握判断物体偏向的方法。这时老师就要重心把这一判断方法讲清楚, 强调“顺着物体运动方向看, 北右南左”。对于后一种错误, 老师可以追问:气旋中心是什么气压?气流是向内辐合还是向外辐散?学生经过思考后, 自然会发现气流向外流了。通过追问, 学生不仅知其然, 还知其所以然, 在潜移默化中, 学生很轻松地掌握了这一难点。

8.高中地理教学互动课堂的构建论文 篇八

虽然师生对话已经成为很多教师课堂的常态,但我们必须指出,学生参与对话是需要基本条件的,包括教师课堂提问的艺术和理答的方法,对话反对课堂的无序与混乱,并且,对话不是目的,提高学生素养和健全的人格才是对话的终极追求。

为了改变独白式对话、浅层问答式对话、形式表演性对话和走过场的小组讨论式对话,教师要有效构建课堂“互动式对话”策略,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促进师生生命的丰富与发展。笔者结合自身实践进行了如下探索。

一、尊重为本,引导学生自觉参与对话

1.尊重学生的课堂话语权

笔者认为语文课堂中学生的话语权就是指学生在课堂上“说话”的权利,即结合文本表达自己的观点、感受、感悟及质疑的权利,以形成良好的思维品质和健康多元的价值认识,建立独立的人格和尊严。

众所周知,语文教学本身就是一种教师、学生和文本之间的相互对话过程。因此教师要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激起学生课堂对话意识,保证学生的话语权。笔者认为教师在课堂上不仅要创设对话的情境,还要在课前预设好有对话价值的问题。不仅要让学生有话说,还要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不断予以尊重和鼓励,打造民主的课堂。

2尊重学生的思维体验

尊重学生的思维体验和尊重学生的话语权是彼此联系、不可分割的。笔者认为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要给学生提供自由自主的思维时间,又要保证学生思维活动的广度和深度,引导他们全身心进入思维空间,去感受、体验、创造和表达。这就要求教师尊重学生思维体验的独特性,引导学生打破思维定势,发散思维,使学生思维的批判性和创造性得以展现。如笔者在执教《在桥边》一文时让学生思考下列问题:

文中最后说,“我将被调去数马车,数马车是我从来没有碰到过的运气”。数马车真的是鸿运吗?你如何看待这个结局?结合文本说明理由。

生1:我认为是交了鸿运,因为数马车的工作确实要轻松,而且“我”有更多的机会去想那个姑娘,也有了与姑娘进一步接触的机会。

生2:鸿运,因为“我”数人乱数,人比较多,马车比较少,且时间相对自由。

生3:鸿运不能否认,但“我”更希望和姑娘在一起。

师:难道作者要传达给我们的思想内涵是“我”交了鸿运吗?请大家把目光聚焦到“姑娘”上,再读文本,大家能够发现什么不同呢?

生1:这个姑娘代表着一种精神,说明“我”需要一种温暖。

生2:那么把姑娘换成其他的形象也可以,比如一只可爱的猫。

(众生笑)

师:鸿运是表面上的,相对数人,数马车当然是鸿运,“我”有了与姑娘进一步接触的机会,皆大欢喜。但深层次来看,尽管由数人换成数马车,但改变的仅仅只是被数的对象。事实上,自始至终“我”都没有得到过真正的精神关怀。“我”作为人的存在价值和生存意义,也许一样被永远地忽略了。

尊重学生的思维体验,也更能引导学生从表面现象向文本更深处思考,使他们乐于在课堂上表达,主动开展“对话”。

3.尊重学生的情感体验

由于学生的生活经验不同,对世界的认识不同,对课文的情感体验也是比较特殊的,因此在课堂教学中,笔者认为要让学生自主选择自己喜欢的学习方式去体验和感悟文本的情感,尊重学生的情感体验,并鼓励学生勇敢表达,以呼唤学生的课堂生命力。如笔者在执教《桥边的老人》一文时让学生思考并讨论:小说中老人三次唠叨着,猫会照顾自己的,可是,另外几只东西怎么办呢?这个细节如何理解?

有学生认为展现了老人对动物的不舍之情;有学生认为展现了老人的善良;也有学生认为,山羊代表像老人一样的无辜无助者,猫代表自由,鸽子代表和平。

又比如文中老人说:“哎,不想也罢。”学生读出了这句话是自我安慰,是很无力的假话,越是说不想,反而越是想,但假话却更加暴露了作者隐含在内心的真、善、美。

在课堂教学中,尊重学生的情感体验,学生的情感体验积蓄到一定程度,就很容易产生表达的欲望,想和大家分享自我感悟,继而进一步推动课堂精彩对话。

二、拓展课堂时空,引发学生自如灵活对话

教育是慢的艺术。语文教学也不例外,因此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不急于求成,反而应该营造自由的氛围,善于等待、把握时机、拓展时空,引发学生自如对话、思考、交流、回味和消化,激发学生课堂“互动对话”的主动性,享受互动的乐趣和收获。

1.教学流程设计要充分考虑学生思考的时空

一节语文课就常规而言大致包括解读文本、设定目标、整合资源、过程设计、板书设计、教学反思等六方面的内容。要留给学生思考的时间和空间,关键是备课要“备”好学生,即有目的、有计划地设计问题。

如笔者在教学《祝福》一文时考虑到文本中可怜的祥林嫂境遇非常悲惨,但毕竟离学生比较远,如今生活中已经很难再找到原型,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及内在情感的把握可能会比较肤浅。因此,笔者在教学流程设计中重点围绕“祥林嫂的死因”展开。这个问题有着极大的自由思考空间。如鲁四老爷是一个道貌岸然的伪君子,表面一套,在祥林嫂被绑回去的时候两次说“可恶”,对祥林嫂侮辱他们的门楣表示厌恶,像他这样的富人没有同情心;如祥林嫂因为夫亡而被迫改嫁,也是造成悲剧的原因之一;愚昧无知的柳妈也對祥林嫂的死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当然还有当时社会的冷漠和封闭,没有人愿意同情和帮助祥林嫂,她最大的希望——儿子去世了,她捐了门槛还是被歧视等。

在教学流程设计中充分考虑学生自由思考的时间和空间,能在课堂上促使师生之间进行多层次、多方面的交流和对话,让学生享受互动的乐趣。

nlc202309082355

2.课堂教学进程中要给足学生讨论的时空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需在把握课堂“放”与“收”的维度下,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去探索和讨论,绽放智慧火花。

如关于祥林嫂死因的讨论,有学生提到了鲁迅笔下的看客并就此展开讨论,这些看似不重要的人物却也在一定程度上折射出时代的影子。如祥林嫂初到鲁镇的时候,“大家都叫她祥林嫂;没问她姓什么……人们都说鲁四老爷家雇着了女工,实在比勤快的男人还勤快”。从中可以看出,“大家”并不关心祥林嫂姓甚名谁,“没问”“雇着了”等可以看出祥林嫂被剥削、被吃,在“大家”和“人们”看来只不过是“吃人者”的划算而已。

再如祥林嫂死后,关于祥林嫂的死,短工对“我”的回答是:“昨天夜里,或者就是今天罢——我说不清……还不是穷死的?”头也不抬地并且淡然地说,可以看出“人们”对这一切都是习以为常的。

学生们对“看客”的讨论,丰富至极,再经过大家的咀嚼、提炼和总结,最后落下两个字:悲哀。短短一节课留足时间和空间让大家充分讨论、对话,最终读出了内心的感情,课堂上的互动对话突出了实效和真情。

教师在课堂上给足学生思考的时间和空间,努力营造宽松、民主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在自主思考中得到启发和收获,使得学生敢于开口,乐于表达,让学生在课堂上真正“动”起来。教师引导学生自己去思考、归纳和总结知识,活跃在课堂教学中,给学生一个自由而灵活的天地,使得学生在对话中摸索适合自己的语文学习方法,培养学生语文自主学习能力。

三、重视评价,引领学生有效深入对话

教师在课堂上应重视对学生思维的引导,不以简单的对错或分数给学生定性,而是通过多样的、有针对性的评价,引导学生着眼词句,细读文本,提升学生思维品质,使学生在学习中能够积极地投入到更深入的互动对话中,在有效的、互动的对话中增强自身的综合素养。

1.重视过程评价,让学生敢于抒发见解

语文课堂不能没有力争者的身影,只要说得有道理、有依据,让人信服就行,但在现实课堂中,有些学生内心有一些理解,但是未必敢说出来,可能怕冒犯了教师的尊严,抑或怕说错了大家耻笑,因而教师的评价引导对于鼓励学生抒发见解、勇于“力争”至关重要。

如笔者在执教曹禺的《雷雨》一文时,设计一个中心问题,即周朴园对鲁侍萍到底有没有感情,给学生一个对话的空间。一学生陈述,周朴园对鲁侍萍没有任何情感可言。然后列举了一些事例证明,如周朴园保留了鲁侍萍以前最喜欢的家具,牢记鲁侍萍的生辰,保留了关窗户的习惯,还不忘打听鲁侍萍的下落。但是当鲁侍萍真正出现在周朴园面前时,他的态度不由得让人觉得他很虚伪。后来害怕丑事暴露,用钱来弥补感情的伤害以及做出从此一刀两断的决定等。

待他说完,笔者肯定他的回答有理有据,但其他学生听了有些“不感冒”。笔者顺势要求其他学生发表“高见”,有学生认为一点感情都没有太过绝对,曾经美好的初恋怎么会没有感情?即使后来侍萍被赶出周家也不是周朴园能决定和愿意的,周朴园是无辜的,因此这份情感一直深埋在心底。肯定之余,有学生则说周朴园对鲁侍萍的怀念之情不能说全是假的,似乎也不能说是绝对真实的,说他半真半假比较合适。

笔者在肯定他们说法的同时,引入曹禺对周朴园的人物解说,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可以分为“曾经的他们”和“现在的他们”来比较解读,并希望大家保留自己的看法,不断去探索。

教师注重过程评价引导,会使整个课堂气氛轻松,学生思维活跃,能够积极主动投入到对文本解读和感悟中去。教师重视过程评价,能够鼓励学生勇于“力争”。

2.激励性评价导向文本细读,提升学生思维品质

互动式对话的展开需要依托文本细读,这也是阅读的目的,只有學生专注于文本细读,对话才能产生多方面的作用。文本细读强调文本本身就是一个独立的存在,旨在引导学生以文本为依据,深入思考文本中的字词句等细节,通过互动对话去探究作者的写作意图,通过语言上的交锋和思维的提升,准确把握作品的意义。教师在日常教学中要充分重视在教学过程中激发学生进行文本细读的热情。

通过对课堂的过程性评价以及引导学生对文本进行细读,学生的互动对话能力有了很大提高,对作品的解读能够有自己的想法,展现自己的真情实感,并开始展露自己的个性,他们能够静心地面对文本,在对话中学会细读和思考,增强自身的综合素养。

通过语文课堂互动式对话教学,引导学生在课堂学习过程中通过互动“对话”积极参与、合作、讨论和激辩,为学生提供更广阔的学习空间和思考空间,不仅能够满足学生学习的需求,培养他们自主学习能力,并且进一步激活了学生内心的语文学习兴趣,活跃了学生的思维,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使得学生更主动地学习语文,促进语文素养的提高。

(作者单位:浙江省桐乡市凤鸣高级中学)

上一篇:新年元旦国旗下发言稿下一篇:2022年下港乡教育综合督导评估汇报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