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龙型经济壮大特色产业 增创县域经济发展新优势
1.发展龙型经济壮大特色产业 增创县域经济发展新优势 篇一
围绕特色产业 强化科技支撑 推动灵武县域经济在转型升级中发展壮大
宁夏灵武市委副书记、市长 陈淑惠
灵武是银川市下辖的一个县级市,地处宁夏平原中部,面积4109平方公里,总人口26万,其中回族占51%。灵武,历史悠久,区位独特,资源富集,是国家重要的煤电化基地、商品粮基地、羊绒产业基地、矿产示范城市和自治区沿黄经济带核心区的重要城市。
“十一五”以来,我们认真贯彻落实《关于推进县(市)科技进步意见的通知》(国办发[2006]34号)精神,以科技兴市为宗旨,以科技创新和机制创新为动力,以科技成果应用、推广及产业化为主线,大力实施“科技富民强县”工程,有力推动了县域经济转型升级和发展壮大。
一、加强组织领导,创新体制机制,科技服务环境不断优化
一是以科学管理理念统筹科技工作。建立了市委决策部署、政府组织实施、人大监督落实、部门齐抓共管、科技人员积极参与的工作机制,切实把科技创新工作纳入全市总体规划,与经济社会发展同落实、同推进。在市委全委会、政府全体会及各种综合性会议上,定期分析灵武市重大科技项目投资建设情况,集中会办项目建设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对重点科技项目,分别由市四套班子领导和有关部门分工负责,全程跟踪服务,推进项目的顺利实施和达产达效。强化考核机制,把科技进步纳入到三个文明建设目标中进行考核,并与各级干部的奖惩、任用挂钩,切实增强了各级干部的压力感和责任感,调动了他们抓科技、争项目、出实招、促发展的积极性。加强社会监督,市人大、政协每年组织人大代表、政协委员视察和调研科技工作,加大了科技政策的执行力度。
二是以优质服务环境造就发展硬实力。市委、政府先后制定出台了《关于加快科技进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的意见》、《进一步推进科技特派员创业行动工作的意见》、《关于加快引进高层次科技人才的意见》等30多个政策性文件,将产业政策转化为科技资源和动力,为我市承接东部产业转移、引进技术与人才明确了方向,助推了经济与技术、产业与技术的有效结合。不断完善科技服务网络,设立市、乡镇(街道)、村(社区)三级科技服务中心,支持30多个科技中介参与服务指导,组织50多家规模以上企业建立了研发中心或技术创新团队,加快科技普及推广与运用。在2009年的政府机构改革中,我市增加科技部门的编制,由原来的14人增加到24人,充实壮大了科技管理和服务人员队伍。
三是以加大资金投入增强科技发展后劲。我市积极制定激励政策,逐年加大对科技的投入。2010年,科技投入3500万元,今年将超过4000万元,占一般性预算收入的1.6%以上,并每年以0.1个百分点递增,投入在宁夏各县(市)中居首位。设立羊绒产业发展基金、科技特派员贷款担保基金等多项专项基金,财政投入带动了企业和社会融资,全社会每年的科技投入超过2亿元,形成了全方位、多元化的科技投入格局。加大科技研发成果的奖励力度,对企业创建的科技创新平台、各类科技示范园区、研发的新成果、获得国家驰名商标和自治区著名商标的企业,一次给予5—200万元的奖励资金;对认定为国家级、自治区级重点实验室或工程技术中心的,分别给予100万元、50万元的资金支持;对评定为国家高新技术企业的,奖励100万元;对获得中国名牌产品或中国驰名商标的企业,奖励200万元;对获得宁夏名牌产品的企业,奖励50万元。同时,对连片种植的灵武长枣、设施农业园区、标准化养殖园区,按规模分别给予不等的补贴。通过大量资金的投入,为企业的自主创新提供了资金保障,切实激发了个人与团体的创新热情。
二、积极搭建科研平台,加强人才队伍建设,科技创新能力切实增强
一是以开展科技特派员创业行动增强示范带动作用。广泛吸纳、严格遴选科技人员和致富能手加入科技特派员队伍,构建了具有191人的四支队伍三个梯队三级技术传播链条,四支队伍分别由市直各部门有专业技术特长和经营管理经验的人员、大学生科技特派员、乡土人才科技特派员、专家级科技特派员组成,三个技术传播链依次是专家主要帮助解决生产中的重大技术难题、市级科技特派员重点示范推广农村适用技术、乡土人才和大学生科技特派员负责传授基础性科普知识。兴办创业园14个、创业示范基地38个、服务站28个、协会及农民专业合作社30多个,科技园区成为人才的聚集区和新技术、新品种的试验地,形成了一个产业一个创业群体支撑、一个环节一个特派员引领的良好局面。
二是以拓宽产学研合作渠道提升科技创新水平。采取政府搭桥、企业出资、科研单位出力的方式,广泛开展产学研合作。全市54家规模以上企业先后与西安工程科技大学、宁夏大学等15家国内大专院校、科研院所建立了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组建成立了灵武羊绒、灵武长枣等多家产学研基地和技术创新战略联盟,聘请中国工程院院士、著名毛绒纺织专家姚穆先生等专家教授加盟,有力促进了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将羊绒、优质粮食、长枣、养殖等传统特色产业培育成了市场竞争力强的优势产业。
三是以创建专业科研阵地增强自主研发能力。先后培育组建了宁夏羊绒研究院、宁夏红枣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宁夏山羊绒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自治区级工程技术中心,使一批新的攻关项目、创新产品正成为企业新的经济增长点,为企业创造显著的经济效益。在羊绒产业方面,研制开发的宽幅式羊绒联合分梳机、46毫米精品白绒条等填补了多项国内技术空白,灵武也由此获得了“中国(灵武)国际精品羊绒之都”的美誉。在长枣产业方面,制定并颁布了《鲜灵武长枣》等三个技术规程,制定出台了6个地方标准指导农民科技种枣,切实提升灵武长枣的品质,灵武获得了“中国长枣之乡”的地理名称。启动羊产业提质增效培训工程,制定舍饲育肥羊生产、自繁自养等技术流程,培育科技示范户、专业户350户,清真食品生产与加工成为了我市又一新型产业。
三、深入开展科技推广,加速成果转化,科技增产致富成效明显
一是以健全科技信息网络辐射带动农民增收。我市挖掘和整合农村科技资源,在宁夏率先建成农业科技服务“110”信息服务网络,建成科技信息站点140个,覆盖了全市行政村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和示范基地。建立了4个专家人才库,汇聚了105名专家为农民全方位地提供咨询服务,每周开展一期“农家及时雨”专家在线视频讲座,为农民提供有效服务。在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大力推广“企业+科技人员+基地”的运行模式,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科技人员、农民专业合作社和技术能手捆绑集成,集中引进新品种30个、新技术10项,直接带动了农民增产增收。
二是以加强科普知识宣传推广应用新技术。加强科普基地及设施建设,大力开展科普宣传活动,营造爱科学、学科技、重技能的科普新风尚。将科普工作与市委、政府组织的“五送两带”、“面对面、心贴心”、“包村结对”等活动紧密结合起来,广泛、持久开展科普赶集、科技进社区、进校园等社会性科普宣传活动。近几年来,我们大力普及专业技能,每年累计培训在岗职工1万多人次;大力普及优新技术,累计培训2万人次;大力普及实用技术,共培训农民8万人次,推广应用新技术新成果50余项。
三是依靠科技成果加快推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通过科技创新,加强商标的培育力度。自2008年以来,我们共培育中国驰名商标2件、宁夏著名商标13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3件、集体商标6件,我市商标注册数达234件,灵武也成为了宁夏集体商标和证明商标注册数量最多的县(市),2010年我市被国家工商总局确定为首批国家实施商标战略示范市。商标战略的实施,提升了名优产品的美誉度与区域经济的核心竞争力。依靠科技进步,工业经济在转型升级中迅速壮大,羊绒园区升格为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我市已成为全国乃至世界重要的精品羊绒加工集散基地;创造性地规划建设循环经济园区,建成西北地区唯一的国家“城市矿产”示范基地,构建以羊绒、再生资源循环利用、煤电化接续产业为代表的新型工业体系,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由29家发展到57家、产值过亿元的由11家发展到23家。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取得突破性进展,探索建立以优质粮食生产加工、灵武长枣、羊产业为代表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培育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1家、自治区级16家,农民持续增收的长效机制稳步建立。
2011年,全市预计完成地区生产总值189亿元,财政一般预算收入14亿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达到17200元和7600元,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跃居全国第139位、西部百强第15位。先后荣获“中国中小城市科学发展百强”、“中国产业发展能力百强”、“国家商标战略实施示范城市”、“国家科技进步示范市”、“全国科普示范市”等称号,成为全国经济发展速度最快的县(市)之一。
四、继往开来,突出重点,加快推进县域经济转型升级和持续发展
下一步,我市将深入贯彻落实《关于新形势下加强县(市)科技工作的意见》(国科农发[2011]309号)精神,继续深入推进科技特派员农村科技创业行动,在推动现代农业发展上取得新成效;继续加大体制机制创新力度,在建立多元化、社会化的新新型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尝试新探索;继续推进县域企业技术创新活动,为非农县域经济发展提供新的发力点和支撑点;加快发展民生科技,在医疗健康及城镇化等关键技术的推广应用上取得新突破;继续加强科技信息服务平台建设,使科技公共服务能力有新提高;继续加大各类科技人才的引进和培养力度,在人才开发工作上取得新进展。针对上述目标和任务,我们将组织实施“386”科技创新工程,健全三个科技服务体系,实施八个科技专项,建立六个科技示范园区,着力打造特色优势产业发展聚集地,在提高区域创新能力、构建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征程中不断探索新途径、创造新方法、取得新成果。
【发展龙型经济壮大特色产业 增创县域经济发展新优势】推荐阅读:
新时期县域经济发展的十大特征06-25
发挥资源优势做强支柱产业加快乡经济发展11-11
积极创办经济组织发展壮大农村经济06-13
村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实施方案10-08
发展沼气,促进县域循环农业经济快速发展10-10
加强县域经济发展的思考11-15
辽宁省县域经济发展12-07
提高执政能力加快县域经济发展06-22
关于加快县域经济发展的思考06-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