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气压的变化教案示例

2024-07-30

大气压的变化教案示例(精选13篇)

1.大气压的变化教案示例 篇一

教学目标

需要掌握的知识:东欧剧变;苏联解体;世界格局的变化;世界人民面临的重大任务。

通过对苏联解体、东欧剧变的原因的分析使学生学会用辩证和历史的观点看待问题。

通过分析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使学生认识社会主义的根本优越性在于发展生产力,不搞好经济建设,社会主义就没有生命力。使学生认识我们正处在一个非常重要的跨世纪时刻,我们周围的世界正发生天翻地覆的变化,维护世界的和平与发展经济是我们面临的重要任务。

重点: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世界格局的新变化。

难点:世界格局新变化及其原因。

教学方法 以讲述为主的综合式教学法。

教学过程

(复习提问,导入新课)请学生结合以前学过的几课概括出二战之后世界形势有哪些新的特点?(学生回答后,教师指出)二战后人民民主力量壮大,形成了以美国为首的西方阵营和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的对峙局面;随着资本主义国家经济的恢复发展以及第三世界的兴起,世界已出现了由美苏两极向多极化发展的趋势。进入90年代,世界形势又有哪些新变化?影响这些变化的因素又有哪些?这是我们这节课要学习的主要内容。

一、东欧的剧变和苏联解体(板书)

1.东欧剧变(1989年~1991年)(板书)

(介绍东欧剧变具体情况)东欧政局变化有以下几个特点:第一,共产党的性质和地位发生变化。多数共产党已更名或改组为社会民主党和社会党;各党都主动或被迫放弃了国家中的领导地位;放弃了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原则和共产主义的奋斗目标,丧失政权沦为在野党。第二,国家政权性质发生变化,各国均取消了国名中的“人民”和“社会主义”字样,标榜他们所要建立的是所谓“人道的,民主的法制国家”或干脆恢复资产阶级共和国,引进西方议会两院制、多党制。第三,明确提出并积极实行私有制为基础的市场经济,制定私有化方案,宣布实行或全面私有化,公有制解体。第四,奉行亲西方的外交政策。

一年之内,执政40多年的东欧各国共产党,纷纷丧失政权,强大的社会主义阵营土崩瓦解,原因何在呢?(引导学生依据课文分析归纳,并适当补充材料)首先是经济建设的失误。东欧各国照搬苏联的模式和管理体制,实行高积累、高投资,追求高速度,造成农、轻、重比例失调,国家经济状况日益恶化,外债负担沉重,人民生活水平大幅度下降,由此引发政治和社会矛盾并不断加深。有的国家虽进行了改革,但于事无补。其次是东欧执政共产党人中的一部分推崇“戈尔巴乔夫的“新思维”,进一步造成了思想上的混乱,并给了西方以可乘之机。西方帝国主义国家在上述背景下对东欧加紧和平演变攻势,是东欧剧变的不可忽视的外部因素。(以事例说明)

东欧剧变,直接影响到苏联,使本已十分动荡的苏联政局处于风雨飘摇之中。

2.苏联解体(1991年底)(板书)

1985年戈尔巴乔夫上台执政后,确定了“根本改革”的方针,实行“新思维”、“民主化”、“公开性”的政策,改革的总目标就是要与过去的传统体制彻底决裂,全盘否定斯大林时期建立起来的所谓“极权官僚体制”和“行政命令体制”以及“社会主义原来那种理论和实践模式”;就是要在苏联建立一个“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改革并没有给苏联人民带来实惠,而改革中出现的阻力和问题却使苏联陷入了全面危机之中。危机从大的方面说有政治危机、经济危机、民族危机、社会危机,细分起来还有联盟危机、宪法危机、制度危机、党的危机等。在危机形势下、苏联的事态发展如江河日下,最终的结果是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的大厦土崩瓦解。苏联解体的过程请学生阅读课本内容,注意明确时间是1991年底。提问:大家认为应从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中吸取什么教训?(引导学生讨论并归纳)

苏联解体使“冷战”自然结束,给世界格局带来了诸多新的变化。

二、“冷战”的结束和世界格局的新变化(板书)

1.旧的国际关系格局终结

当前世界政治领域最引人注目的问题是世界格局发生了战后以来最深刻的,转折性的变化,旧的格局基本上被打破,新的格局尚未形成,世界处于新旧格局交替、转换时期。旧的格局指二战后形成的美苏为首的两极对抗格局。长期以来两国处于“冷战”状态,“北约”、“华约”两大军事集团严重对峙,两国在第三世界激烈争夺势力范围。这样的格局随着苏联解体,东欧剧变,德国统一而宣告终结。当今世界多极化在加速发展,也就是说未来世界不再是美苏两大国主宰的世界,日本、西欧、德国、中国都将在国际事务中发挥重要作用。

2.世界格局的变化(板书)

由于旧的世界格局被打破,世界力量对比失衡,导致原来为美苏争霸所掩盖的种种矛盾争端突出起来,乃至形成对抗冲突。当前世界范围内出现的民族对立、南北对立、贫富矛盾、宗教对立,正反映了这些情况。海湾战争是明显的地区冲突,南斯拉夫内战典型地反映了民族冲突。

3.海湾战争和南斯拉夫内战(板书)

1990年8月2日,萨达姆的10万精锐之师仅仅用了不到10个小时就一举侵占了石油富国科威特。萨达姆的利令智昏震惊了世界,海湾危机全面爆发。危机爆发后,美国作出了强硬的姿态,为反对伊拉克建立起一条相当广泛的国际阵线和一支来自29个国家的多国部队,可谓“威风凛凛”。可是,美国总统布什作为世界上财政赤字最大的政府的首脑,又不得不派他的国务卿和财政部长到处要钱,以资助美国的军事开支。连美国《时代周刊》都说,美国成了“超级大国和乞丐之间的奇怪结合体。”反映了美国在经济上的捉襟见时,在战争中,德国和日本都打算为发展成政治大国而做出努力,分别投入了100亿美元和130亿美元。海湾战争最终是以伊拉克的一败涂地而告终。这场战争表明在对付重大国际危机时,没有盟国的全面配合大国难以挑起领导的重任。这是世界向多极化发展的一个重要表现。

1990年以来,南斯拉失政治经济危机加剧。1991年6月25日,斯洛文尼亚、克罗地亚共和国宣布“独立”后,南斯拉夫国内多次发生较大规模的武装冲突,使南陷于严重动荡之中。南斯拉夫内战最根本的原因是历史上遗留下来的尖锐的民族矛盾。

面对纷繁复杂的世界,面对不断的冲突与矛盾,我们将担负怎样的责任呢?

三、世界各国人民争取和平与发展的斗争(板书)

1.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流

从总体说,当今国际形势已进入一个新的缓和时期,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流。但另一方面也需要看到,缓和进程不是一帆风顺的,仍然存在诸多不稳定,不安全因素,天下并不太平。这些因素中有一些国家在东欧局势剧变“鼓舞”下推行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打起“自由民主和促进人权”的旗号,强行对社会主义国家和一些第三世界国家推销西方的社会制度和价值观,企图实现“全球民主化”以西方模式一统天下。也有国际市场存在的严重的工业品、农产品不等价买卖,存在非正当竞争。(举一两个实例说明)所以发展中国家维护本国独立主权,发展民族经济的任务更加艰巨,所面临的重大任务就是建立国际新秩序。

2.为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新秩序而斗争

对于应建立什么样的国际新秩序,目前各国都提出不同的看法和主张,中国提出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础上建立平等互利、公正合理的国际新秩序,这是符合世界大多数国家和人民的愿望的。

(复习提问并小结)概括世界格局新变化体现在何处?造成变化的因素有哪些?(学生回答略)

2.大气压的变化教案示例 篇二

洛阳市位于河南省西部,横跨黄河中游南北两岸,位于暖温带南缘向北亚热带过渡地带,境内三面环山。洛阳是新中国重点建设的新型工业城市和先进制造业基地,工业能源消费结构以原煤、原油、热力和电力为主。城区主要大气污染物为SO2、NOx、TSP等,属SO2控制区[1]。从近十年大气降水监测数据来看,洛阳市出现酸雨的次数较少,酸雨污染状况较轻。作者通过对洛阳市2011~2015年大气降水进行监测,对洛阳市城区降水p H值变化、酸雨频率、降水的时空与季节分布及化学组成和特征等进行了分析。

1基本概述

1.1监测点位的布设

按照国家及河南省有关大气降水监测的相关要求,洛阳市开展了大气降水监测工作。洛阳市城区降水监测点位3个,分别为市监测站、安乐、古墓博物馆,郊区(市)县不设监测点位。

1.2监测因子及监测频率

大气降水监测逢雨雪必测,连续降水超过24小时,每24小时采样一次。监测因子12个:降水量、p H值、电导率、硫酸根离子、硝酸根离子、氟离子、氯离子、铵离子、钙离子、镁离子、钠离子、钾离子。

根据环流形势、天气过程和要素变化的特点,洛阳市一年四季的划分标准为:春季(3~5月)、夏季(6~8月)、秋季(9~11月)和冬季(12~2月)。

1.3分析方法

p H值采用电极法进行分析;电导率采用电导率仪法;SO42-、NO3-、F-、Cl-采用离子色谱法;Ca2+、Mg2+、K+、Na+采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发射光谱法;NH4+采用纳氏试剂分光光度法。降水中各项目均采用国家标准方法进行测定。

2大气降水分析

2.1大气降水p H值与酸雨频率

从表1可知,洛阳市城区降水年均p H值最小是在2011年,为6.09;最高值是在2015年,为7.15。2011~2015年均降水p H值均大于5.6,高于酸雨标准。酸雨发生频率最高是在2011年,为12.8%;最低是在2014、2015年,无酸雨发生。“十二五”期间全市平均酸雨频率为4.58%,相比“十一五”降低28.9个百分比。从发展趋势上分析,洛阳市降水p H值表现为逐年增大,酸雨发生频率逐年递减。

2.2大气降水时空与季节分布

从图1可知,2015年洛阳市降水春、秋季p H值较低,夏、冬季较高。这是由于夏季温度高、大气层结不稳定,对流运动强烈,污染物迅速扩散,酸性气溶胶不易积累[2]。而秋季为多雨季节,连续性降水较多,长时间降水使得空气中的尘及颗粒物迅速减少,对酸性物质的缓冲作用降低,造成降水p H值较低。

由图2可知,2015年洛阳市大气降水各测点降水p H月均值中,市监测站测点最高、古墓博物馆测点最低,表明大气颗粒物及人为活动的干扰对酸雨形成起着重要作用。洛阳市3个点位受区域致酸污染物的影响应该是一致的,但降水酸化程度却不同,主要与各点位所处地理位置和局地污染源有关[3]。古墓博物馆位于洛阳北邙山,空气中尘类污染物少,对降水酸度有缓冲作用的主要碱性离子含量较低,对酸雨缓冲能力较小,降水酸化较严重;而市监测站点位人为活动的干扰较多,工业粉尘、建筑施工扬尘、道路扬尘等碱性颗粒物对酸性降水起到缓冲作用。

2.3大气降水的化学组成和特征分析

洛阳市大气降水中主要包括Ca2+、Mg2+、K+、Na+、NH4+五种阳离子和SO42-、NO3-、F-、Cl-四种阴离子。2011~2015五年的各离子浓度值及离子浓度当量比见表2、表3。

从表2、表3可知,2011~2015年,洛阳市城区降水中阴离子含量基本规律为SO42->NO3->Cl->F-,表明硫氧化物仍是我市降水酸化的主要因素;降水中主要阳离子为Ca2+、NH4+,表明来源于碱性颗粒物中钙对降水的中和作用最大;SO42-/NO3-的比值在2.46~2.92,表明洛阳市大气降水类型为混合型,硫酸盐对降水酸度的贡献仍然最大[4],氮氧化物的贡献增强;降水中钙离子和铵离子当量浓度之比范围在1.07~2.60,呈逐年上升趋势,表明钙离子对酸的中和作用上升。

降水中主要致酸阴离子为硫酸根和硝酸根,对降水酸度有缓冲作用的主要碱性离子为钙离子和铵离子,硫酸根和硝酸根离子总当量越高,越容易形成酸雨,钙离子和铵离子总量越高,对酸雨的缓冲能力越强.用硫酸根和硝酸根离子的总当量与钙离子和铵离子的总当量的比值作为判断降水是否容易酸化的指标[3]。

分析“十一五”和“十二五”期间降水中(硫酸根+硝酸根)/(钙离子+铵离子)的变化情况,2006~2010年其比值波动较大,2011~2015年其比值呈逐年下降趋势,致酸阴离子下降、碱性离子上升,对降水酸化的缓冲作用加强,酸雨污染减轻,降水酸度下降,与p H年均值的变化趋势吻合。见图3。

3污染原因分析

3.1能源结构的影响

虽然我市能源结构燃煤所占比例下降,但主要能源仍为煤炭,煤烟型污染仍是影响空气质量的主要因素之一。据源解析研究表明,空气中硫酸盐粒子对环境空气颗粒物受体贡献值较大,且是细颗粒物的主要来源。

3.2氮氧化物对降水的影响

“十二五”期间,随着我市节能减排工作持续推进,二氧化硫排放量大幅削减,但氮氧化物排放总量缓慢增加。机动车保有量以每年10万辆的速度递增,机动车排气污染呈加重趋势,降水中致酸物质硝酸盐对降水酸度的贡献呈加重趋势。通过采取各种机动车排气污染控制,如淘汰黄标车、实施燃油国Ⅳ标准、发放环保标志、限行等措施,洛阳市空气中二氧化氮浓度较“十一五”期间虽略有增加,但基本保持稳定。

3.3扬尘污染对降水的影响

近年来我市经济持续发展,城市建设步伐加快,道路建设、旧城改造、住宅建设施工量加大以及车流量增加等原因,造成二次扬尘污染,降水中钙离子当量浓度比呈逐年上升趋势,表明我市空气颗粒物中的碱性成分较多,对降水的中和能力增强,有效抑制酸雨的发生。

4结论

(1)“十二五”期间,洛阳市大气降水酸性及酸雨发生频率显著下降,2014、2015年无酸雨,酸雨污染大大减轻。

(2)洛阳市降水中主要的致酸物质为硫酸盐和硝酸盐,SO42-/NO3-的比值在2.46~2.92,大气降水表现出硫酸与硝酸混合污染型酸雨的特征。应严格控制SO2排放总量,推广新型能源,加强污染设施的管理。

(3)洛阳市大气中氮氧化物对降水酸度的贡献增强。应加强机动车排气污染控制,大力推广脱硫脱硝技术,减少二氧化氮排放量。

(4)降水中阳离子组成中钙离子为主要离子。Ca2+/NH4+的比值在1.07~2.60,呈逐年上升趋势,表明我市空气颗粒物中的碱性成分较多,对降水的中和能力增强,有效抑制酸雨的发生。

摘要:通过对洛阳市2011~2015年大气降水实测数据进行分析,研究分析了洛阳市酸雨污染状况和大气降水的化学组成。结果表明,大气降水p H值逐年上升,酸雨发生频率显著下降;降水具有混合型污染特征,SO42-/NO3-的比值在2.46~2.92,呈逐年下降趋势,氮氧化物对降水酸度的贡献增强;Ca2+/NH4+的比值在1.07~2.60,呈逐年上升趋势,Ca2+对降水的中和能力显著提高。

关键词:大气降水,酸雨,p H值,化学组成

参考文献

[1]张晓红,张勇慧,陈辉.洛阳市酸雨形势及成因分析[J].河南科技大学学报,2005,5:98-101.

[2]郭连乐,齐飞艳,赵勇,等.郑州市酸雨化学组成的变化分析[J].河南农业大学学报,2008,4:450-453.

[3]赵卫红.福建省主要城市降水离子特征及沉降量现状分析[J].亚热带资源与环境学报,2008,22(4):405-410.

3.家乡的风景教案示例 篇三

设计思路:我班生成的主题是崇明风景,孩子们一起从网上收集资料,翻阅县志了解崇明,在外出参观、收集资料的过程中,他们对家乡的风景都有了一定的了解。最近,在自主性游戏中发现有几个幼儿在尝试运用积木等表现自己眼中的崇明风景,在区域活动中有的幼儿欲欲探索着利用稻草、各种豆类、废品等材料制作一些小房子、小树等等,为了进一步满足孩子的探索兴趣及表现崇明的需要,我便预设了本次活动。在活动中为幼儿提供了交流表现的机会,并准备了多种材料,如:积木、泥土、稻草及各种废旧材料等,让幼儿自主选择材料、以多种形式,用自己独特的方式去积极的创造和表现崇明风景,从而进一步地萌发幼儿热爱家乡的情感。

本次活动的目标、活动内容、教学方法等都充分体现了课程的整合性,活动始终以风景为线索,贯穿于整个过程。一开始,幼儿唱着他们喜爱的歌曲《郊游》进入活动,此时,马上在孩子们面前展现多媒体崇明岛地图的画面,吸引孩子,引起了幼儿自主地讨论交流,当孩子的讨论热点转移到崇明风景上时,我便结合他们的讨论出示相应的多媒体画面,让幼儿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更能激起他们表达的`欲望。孩子的创作表现是自由结伴的、互相商量的、互相合作的,老师始终以一位倾听者、材料提供者、活动的支持者的身份参与活动,使幼儿在表现活动中自由地选择各种材料、器具,以多种形式进行表达和创造,最后便是展现交流,大家共同分享幼儿的成功。

活动目标:

⒈引导幼儿在参观了解崇明风景的基础上,能大胆地表述自己的所见所闻。

⒉鼓励幼儿选择各种材料,采用多种形式进行大胆表现,提高幼儿表现力。

⒊通过活动,进一步萌发幼儿爱家乡的情感。

活动准备:

1、有崇明美景的多媒体画面7幅

2、各类废旧材料、乡土材料及剪刀、白胶、蜡笔等

3、各类积木

活动重点:进一步萌发幼儿爱家乡的情感。

活动难点:自主地利用废旧材料表现崇明美丽的风景。

活动流程:

欣赏重现 结伴讨论 展现交流

—→ —→互相交流 联想创作 分享成功

活动过程:

一、欣赏重现,互相交流:

1、歌曲郊游导入活动:今天,老师又要带你们去郊游了。出发!

2、出示崇明地图多媒体画面,引起幼儿讨论:这是什么地方?我们居住在哪里?崇明是我国的第几大岛?等

3、启发幼儿讲讲自己喜欢崇明的什么地方?为什么?(同伴间相互讨论交流)

4、请几名幼儿向大家介绍自己喜欢的风景,并表述理由。

二、结伴讨论,联想创作:

1、崇明那么美,你们还可以怎样向客人介绍美丽的风景呢?

2、老师为你们准备了好多的材料,你和好朋友商量一下,用这些材料制作你们喜欢的风景,做好了向大家介绍。

3、幼儿结伴一起商量,后进行表现

(在创作表现时,老师巡回观察幼儿,并给予适时适宜的帮助。)

三、展现交流,分享成功

1、幼儿互相介绍作品(把幼儿的作品投影于多媒体画面上)。

4.秋天的雨 教案示例 一 篇四

秋天的雨 教案示例 一

【教学目标】 1.认识“钥、匙”等8个生字,会写“扇、邮”等12个生字。正确读写“清凉、留意”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出对秋雨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3.读懂课文内容,感受秋天的美好,激发对大自然的热爱。 4.积累好词佳句。 【教学重点】 使学生通过课文生动的描写,体会秋天的美好,感受课文的语言美。 【教学难点】 课文运用了多种修辞手法,结合具体内容让学生更好地理解。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轻松导入 1.引言:老师这有几幅画面,想让同学们欣赏一下,说一说这是什么季节的景色? 2.在舒缓的音乐声中,教师展示课件。 教案示例一 TITLE=秋天的雨教案示例 3.唤起情感:你喜欢秋天吗?说说自己的理由。 学生交流自己的看法和感受。 4.回想一下:谁把秋天到来的消息传递给我们? 学生自由发言,有位朋友觉得是那清凉而又温柔的雨把秋天带给了我们。在他的眼里,那细细的雨犹如一位变幻神奇的魔术师,想听听他是怎么说的.吗?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秋天的雨可神奇了。思考:秋天的雨给大地带来了怎样的变化? 2.自由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3.教师相机进行生字教学,并指导生字书写的注意事项。 教案示例一 TITLE=秋天的雨教案示例和教案示例一 TITLE=秋天的雨教案示例 4.学生展示朗读课文,教师鼓励。 5.小朋友们读得真好,现在和伙伴们讨论:课文从哪几个方面来写秋天的雨? 教师点击课文范读 教案示例一 TITLE=秋天的雨教案示例 教师适时概括:钥匙、颜料、藏气味、吹喇叭。 三、品读课文,感受神奇 1.轻声读课文第一自然段,指导学生怀着喜欢的感情把自己喜欢的语句多读几遍。 2.指名多人朗读这一段落,师生评议。 3.引导学生用审美的情趣体悟情感:你觉得秋天的雨神奇在何处? 4.激发兴趣:秋天的大门打开后,作者首先看到的是什么? 四、作业设计 1.抄写词语表中的词语和自己喜欢的语句。 2.联系家乡秋天的某一景物特点,仿写一段话。

5.长度的测量教案示例之二 篇五

教学目标

教具准备

学生 用硬纸做成的圆锥体、乒乓球、直尺、三角板、五分硬币、棉线、圆柱体形铅笔,每人各一套。

教师 圆锥体、球、三角板、直尺、轮子、印好一条无规则曲线线段的纸、金属丝(后二件发给学生,人手一张和一根)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课

教师 你的大姆指尖到小指尖的最大距离是多大?先自测,后请你用毫米刻度尺实际测量一下。

学生 目测、实际测量、进行汇报。

(有较多同学目测与实际测量相差较大。或不能读出目测值。进行讨论分析后教师表扬目测水平高的同学并纠正读数:若用厘米为单位,应读出小数下二位数值;若用毫米做单位,应读出小数下一位数值)。

教师 用你测出的大姆指尖到小指尖的距离测课桌的宽度,再用刻度尺直接测量课桌宽进行比较。

学生 实际操作。进行讨论。得出用刻度尺直接测量准确。

(复习达到培养学生的目测能力、记住大姆指尖到小指尖的距离、用刻度尺测量的实际操作能力、记录读数的能力)

二、引入新课

教师 拿出预先印好一条无规则曲线的纸问:这条曲线如何测量?同学们准备好的锥体的高、乒乓球的直径、这根金属丝的直径(很细)又如何测量呢?让我们在这堂课中学习、解决。

(让学生稍议论一下后,教师在黑板上写出

二、长度的特殊测量方法)。

三、新课讲述

1.曲线长度的测量(板书)

教师 拿出刚才印好一条曲线的纸问同学:这条曲线能直接用刻度尺来测量吗? 学生 不能。教师 那么谁能想办法测出这条曲线的长度?

学生 可以用一条棉线沿曲线放过去,在棉线上标出曲线的起点和终点,然后把棉线放直,用刻度尺量出它的长度,就是这条曲线的长度。

(学生往往忘掉讲在棉线上标出起点和终点,让大家讨论、完整)。

把纸发下去(或预先发好),让学生实际测量,读出数值。教师与学生一起讨论、纠正读数记录中的错误。

教师 这条曲线比较短,我们容易想办法进行测量,那么操场跑道一圈的长度我们又怎样测量?

讨论片刻。教师引导同学看课本13页第二节的第三段后拿出轮子,请同学叙述测量方法。

(没有看书时,有的同学会说,先用刻度尺测出一步的长度,然后用走路的方法在跑道上走,记住步数n。则跑道的长就是一步的读数乘以步数n。教师应该肯定这种测量方法,进行表扬,同时指出这种方法不够准确)

教师归纳,这种方法是一种“化曲为直”的测量方法。(板书)2.圆锥体高的测量(板书)

教师 拿出锥体问同学:锥体的高是否可以用测量一条曲线的长度的办法来进行测量呢?(学生肯定说不能)。我们可以用直尺和三角板配合的办法来测量。请你用这两个测量工具测一下你制作的圆锥体的高。

学生 先独立思考,然后二人小声讨论,进行测量。

教师 巡视,不断指出错误测量方法,让几组学生分别汇报测量锥体高的方法,指出正确的测量应如课本第十四页图1-8那样,并且在讲台上演示。(让学生注意直尺为什么放在桌子边进行测量)

(学生测量中往往出现:①三角板与直尺的位置与课本第十四页图1-8所示的位置相反放置,教师要指出,这样放置不容易使直尺水平,会影响测量的准确性。②直角三角形的斜边放在锥体的顶端,进行测量,犯与①一样的问题。③直角三角形的一条直角边没有完全与直尺重合。④测量中没有注意直尺的零刻度)。

3.微小量的测量(板书)

教师 如果我们测量的物体很小或很薄、很细。如物理课本的一页纸的厚度、漆包线的直径。而测量的工具也只有刻度尺,那么又如何测出它们的厚度和直径呢?

学生 思考、讨论。教师 引导学生看课本第十四页最后一段,指出,用毫米刻度尺测不出一张纸的厚度,也测不出二张纸厚度,但是能测出一百张纸的厚度,而一张纸的厚度只要把测出的厚度除以总张数就可以知道了,这种测量称累计法测量法。然后让学生测物理课本一张纸的厚度,并且提出,在累计法测量过程中应该注意什么?

学生 ①与课本内的纸厚度不一样的不能测进去。如课本的面、底、彩图纸。②张数最好凑成容易计算的数。③每页都要压紧。

学生实际测量,教师巡视,指出测量中的错误。如看刻度时视线与刻度尺要垂直;刻度要贴近被测物体;刻度不能斜放等,为下一节课伏笔。(因为在微小量测量过程中容易暴露这几方面的错误测量)

教师归纳,这是一个“化薄为厚”的累计测量法。(板书)

四、巩固新课

教师 引导学生看黑板一起归纳:这节课我们学习了“化曲为直”的曲线长度测量方法、用直尺和三角板组合对锥体高进行测量。“化薄为厚”的累计法对微小量进行了测量。同时对认真测量的同学进行表扬。号召同学们学习他们积极思考,认真进行科学测量的学习态度,调动同学们学习物理的积极性。

五、目标达成实际测量题

1.用五分硬币和毫米刻度尺测量刚发下的那张纸上的曲线。

(用不同测量工具测量同一条曲线的长度,是曲线测量的反馈题)。2.用毫米刻度尺和直角三角形测量乒乓球的直径、圆形铅笔的直径。(用相同测量工具测量不同的物体的直径,是锥体高测量的反馈题)。3.用一支圆柱形的铅笔和刻度尺测量金属丝的直径。

(用不同的测量工具测量不同物体的微小长度,是测量微小量的反馈题)。

通过测量,学生对前二个反馈题,做得较好,而第三个反馈题,开始时有不少同学无法着手测量,通过讨论,引导,也能较好完成,但是有的同学绕线时,一圈圈不能紧压,教师要指出为什么一圈圈要压紧。

六、布置作业 1.思考题:

①如何正确使用刻度尺进行正确测量? 今天的测量中你做得怎么样? ②误差与错误有什么区别? ③误差产生的原因是什么? ④怎样可以减小误差?

6.城市大气环境质量变化及对策分析 篇六

1 2011年-2015年连云港市大气环境现状

1.1 主要污染物年均浓度变化情况

从图1可以看出,2011年-2015年,全市的环境质量总体向好,2015年的市区空气质量天数为260天,占到了总有效天数的71.2%。与2014年相比提升了1.8%。但,空气质量超标天数为105天,其中重度污染以上的天数为14天,需要相关部门给予重视。从全市大气主要污染物变化情况来看,主要污染物为可吸入颗粒物和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空气中的主要污染物SO2、NO2、PM10均较上一年度略有下降。与五年前的2011年相比,只有SO2平均浓度下降了33.3%;NO2、PM10的平均浓度则有了一定幅度的上升,其中,NO2平均浓度上升了12%,由2011年的0.025mg/m3上升到了2015年的0.028 mg/m3,PM10平均则上升了4.44%,由2011年的0.009 mg/m3上升到了2015年的0.0094 mg/m3。

1.2 城市主要污染物排放量

从图2可以看出,连云港市2011年-2015年全市大气的主要污染物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排放量整体呈现出下降态势。其中,二氧化硫的排放量由2011年的5.23×104t下降到了2015年的4.72×104t,下降了9.75%;氮氧化物的排放量由2011年的4.83×104t下降到2015年的10.56%。虽然烟(粉)尘的排放量较2014年下降了16.85%,但与五年前的2011年相比,全市的烟(粉)尘的排放量则由2011年的1.65×104t,上升到了2015年的3.75×104t,上升了127.27%,其中,烟(粉)尘的排放来源看,工业源排放量占到了91.64%,占到了绝对的比例,城镇生活源和机动车排放量的占比分别为6.37%和1.99%。因此,烟(粉)尘的污染问题重点因做好工业源的污染防治工作,为此,相关部门应给予足够关注。

1.3 工业废气排放情况

从图3可以看出,连云港市的工业废气的排放量整天呈现出大幅度增长态势,5年来,工业废气的年排放量由2011年的904.98×108m3,上升到了2015年的3117.91×108m3,上升了2212.93×108m3,上升了244.53%,年均增长率48.91%。全市工业废气排放量应引起相关部门重视,切实遏制其过快增长势头。

2 城市大气环境污染成因及危害分析

2.1 城市大气环境污染成因

近年来,连云港市加大了环境污染防治力度,无论是资金投入还是联动机制的制定和推进,都使得全市的大气环境污染状况得到了明显改善,也取得了显著成效。尤其是在市政建设、能源结构调整和产业结构的布局都把环境放在了更加突出的位置,大气污染源贡献率也在明显改变。针对全市的大气环境污染的成因分析来看,主要表现在:(1)扬尘型开发污染源。随着全市基础设施建设以及房地产开发的规模不断扩大,城市建设中的扬尘型污染成为全市当前大气主要污染源之一,扬尘污染具有面源广、污染源分布分散等特点,其中城市道路的施工和运营中产生的扬尘也是主要的来源。(2)机动车尾气的流动污染源。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升,居民的购买力的增强,市民出行方式也发生了深刻地变化,截止2015年末,全市机动车保有量为81.08万辆,个人拥有75.62万辆,较上一年度分别增长了3.09万辆和3.38万辆,不断增长的机动车辆加重了城市大气环境的负担,城市空气污染作为一个主要环境问题正迅速地凸现出来。机动车保有量的快速增加,机动车尾气排放在全市废气污染排放中的“贡献”也在增加,2015年废气中的烟粉尘排放量中,机动车排放量占总排放量的2.2%,较2014年的1.99%上升了2.1个百分点,导致了流动源污染成为影响全市大气污染的一个突出因素。(3)工业固定污染源。工业污染源一直在全市的大气污染排放量中占据绝对的多数,在2015年的废气排放中,工业源排放量占到二氧化硫排放量的88.01%、氮氧化物中的工业源排放量占到66.62%、烟粉尘中的工业源排放量占90.52%。工业源污染成为全市大气污染治理着力需要解决的问题。

3 城市大气污染防治措施。

根据对连云港市2011年-2015年来的城市大气环境主要污染物变化及成因分析来看,做好全市大气污染治理工作采取以下措施。

3.1 继续完善全市大气污染防治联动机制

2015年,连云港市安排了900多项重点防治项目。加强了重点时期环境质量管控,出台了全市大气污染临时管控方案,在全市大气污染防治方面形成了整体强化及特别时段、重点区域管控相结合的环境质量保障机制。下一步,在前期各项工作开展的基础上,针对机制中的不完善的地方还需要进一步对此机制进行完善。例如,完善部门间的协调配合,形成大气污染防治的整体合力。加强对全市大气污染整治工作的组织和领导,积极发挥各部门的职能作用,共同参与到全市大气污染治理中来。

3.2 积极推广清洁能源,加大整治燃煤锅炉力度

针对全市机动车辆不断增长的态势,要由环保、交通等部门严格做好新车和转入车辆的环保管理,严格执行国Ⅳ排放标准,实施机动车总量控制,严格控制机动车的增长速度。加大对全市黄标车及老旧车辆淘汰力度,深化黄标车及老旧机动车淘汰专项行动工作成果,加大对重点废气排放企业恶臭和挥发性有机物整治工作。

3.3 加强油烟整治和扬尘控制工作

加强对全市餐饮企业的油烟整治,推广使用净化装置或高空排放。强化工地扬尘现场监管,开展扬尘整治专项检查行动,提高施工现场整体建设管理水平,严格做好开山采石扬尘防控,大力推广防风抑尘网、喷淋系统的建成和使用。继续做好秸秆禁烧工作实施网格化管控工作,加强重污染天气应急管控,最大限度减轻污染影响,切实改善全市空气质量。

4 结语

连云港市主城区大气污染主要来自工业和汽车尾气。虽然全市大气环境整体状况正在不断改善,但工业废气的排放量呈现较大幅度的提升,需要引起社会各界予以重视,结合全市发展实际,综合施策,切实为全市400余万居民营造出一个舒适、干净的生活环境。

参考文献

[1]刘彬.酸雨的形成、危害及防治对策[J].环境科学与技术,2001(4):21-23.

7.大气压的变化教案示例 篇七

目的要求

1.掌握复数的代数形式,理解虚数、纯虚数、实部与虚部等有关复数的概念. 2.理解复数相等的定义,并会应用它来解决有关问题. 内容分析

1.我们知道,形如a+bi(a,b∈R.以后说复数a+bi时,都有a,b∈R)的数叫做复数.复数通常用小写英文字母z表示,即z=a+bi.把复数表示成a+bi的形式,叫做复数的代数形式.

复数的代数形式z=a+bi,即是与以后的几何表示、向量表示相对应,也说明任何一个复数均可以由一个有序实数对(a,b)唯一确定,是复数能由复平面内的点来表示的理论基础.复数的代数形式、几何表示、向量表示、三角形式及指数形式(本书不介绍)是复数的不同表示形式,它们既相互联系又各具特点.

2.虚数、纯虚数、实部与虚部等概念,是复数这一章的基本概念.教学中要多举一些例子让学生判别,以加深学生理解.一些初学者对虚部(z=a+bi,b叫做z的虚部,它是一个实数)和纯虚数(z=a+bi,当a=0,b≠0时,z=bi叫做纯虚数)、零(z=a+bi,当a=b=0时,z=0)和纯虚数以及虚数(z=a+bi,b≠0时,z叫做虚数)和纯虚数等相关概念容易混淆.教学中应有意识地加以强调.

3.若复数z1=a+bi,z2=c+di,则

这是复数相等的定义,也就是说,它是一项规定.由这个定义可以得出一个推论:

复数相等的定义是本章的重要基础知识之一,它是求复数值、在复数集中解方程等的重要依据.复数相等的定义与初中学习的多项式恒等的意义在本质上是一致的,说明这一点,对学生理解这一概念是有帮助的.

4.两个复数只能说相等或不相等,而不能比较大小.因为不论怎样定义两个复数之间的一个大小关系,都不能使这种关系同时满足实数集中大小关系的四条性质:

(1)对于任意实数a、b来说,a<b,a=b,b<a这三种情况有且只有一种成立;(2)如果a<b,b<c,那么a<c;(3)如果a<b,那么a+c<b+c;(4)如果a<b,0<c,那么ac<bc.

例如,对于复数i和2i来说,显然i≠0,且i≠2i. 若定义i<2i,0<i,则i2<2i2,即-1<-2,矛盾; 若定义i<2i,i<0,则1>2,矛盾; 若定义2i<i,0<i,则2<1,矛盾;

若定义2i<i,i<0,则2i2<i2,即-2<-1,矛盾. 因此,无论怎样定义i与2i的大小关系,都会导致矛盾.

5.教科书中的两道例题相对来说比较简单,学生完全有能力通过自学弄懂.因此,教师只需对其解题方法加以概述.这里安排的另外两道例题(例3和例4)有一点难度,教学中,一是要结合简易逻辑知识讲清楚ax2+bx+c≠0的解法;二是因为初中对二元二次方程组的解法要求较低,估计学生对与例4类似问题学习起来有些困难.因此要引导学生从方程思想的高度去理解本例的解法.

教学过程 1.复习提问

(1)简要说明引进新数i的必要性.(2)引入新数i后,对它有哪两点规定? 2.提出复数的代数形式的概念

在复习提问(2)的基础上,由i的第二条性质提出复数的代数形式的概念.这时必须说明如下两点:

(1)复数的代数形式a+bi是复数的表示形式之一;

(2)任何一个复数a+bi,必须由一个有序实数对(a,b)唯一确定. 第(2)点说明可为后续学习打下基础.

3.提出虚数、纯虚数、实部与虚部等复数的有关概念

在学生掌握复数的代数形式的基础上,提出复数的有关概念是顺理成章的事.教学中注意渗透数学中的重要思想方法——分类与讨论思想,同时结合以下实例加深对复数有关概念的理解.

例1 下列数中,哪些是实数,哪些是虚数,哪些是纯虚数?并分别指出这些复数的实部与虚部各是什么.

113,--2,0,-i

22例2 t取何实数时,复数z=(t2-1)+(t-1)i是

(1)零?(2)纯虚数?(3)虚数?

4.提出两个复数相等的定义,即两个复数相等的充要条件是它们的实部与虚部分别对应相等.也就是

由此容易得出:

这是复数这一章中最重要的基础知识之一,它是求复数值及在复数集C中解方程的重要依据.

这里顺便说明,两个复数只能说相等或不相等,而不能比较大小.教科书中举例说1+i与3+5i不能比较大小,学生不易接受.教学中,可说明i与2i不能比较大小,以帮助学生初步了解,为什么说两个不全为实数的复数不能比较大小.

5.布置学生阅读教科书中的两道例题 6.讲解例

3、例4 例3 实数x分别取什么值时,复数 z=x2+x-6+(x2-2x-15)i 是(1)实数?(2)虚数?(3)纯虚数?(4)零?

分析:因为x∈R,所以x2+x-6,x2-2x-15都是实数,由复数z=a+bi是实、虚数、纯虚数与零的条件可以确定实数x的值.

解:(1)当x2-2x-15=0,即x=-3或x=5时,复数z是实数;(2)当x2-2x-15≠0,即x≠-3且x≠5时,复数z是虚数;

(3)当x2+x-6=0且x2-2x-15≠0,即x=2时,复数z是纯虚数;(4)当x2+x-6=0且x2-2x-15=0,即x=-3时,复数z=0. 例4 求适合下列方程中的x与y(x、y∈R)的值.(1)x2+2+(x-3)i=y2+9+(y-2)i;(2)2x2-5x+3+(y2+y-6)i=0.

分析:因为x,y∈R,所以由两个复数相等的定义,可列出关于x,y的方程组,解这个方程组,可求出x,y的值.

解:(1)根据复数相等的定义,得方程组

x2+2=y2+9,x-3=y-2. 所以,x=4,y=3.

(2)根据复数相等的定义,得方程组

2x2-5x+3=0, y2+y-6=0.所以,x=32,或x=1,y=-3,或y=2.7.课堂练习

教科书中的课后练习第1、2、3题. 8.归纳总结(1)由学生填空:

设复数z=a+bi(a,b∈R),当________时,z为实数;当当________时,z为纯虚数;当________时,z等于零.

(2)教师对“复数的概念”这一节作简明扼要的概述. 布置作业

教科书习题5.1第1、3题.(洪立松 陈宗炫)

8.大气压的变化教案示例 篇八

近几年大气中CFC的浓度在人类活动的`影响下发生了迅速变化,考虑到CFC浓度变化对平流层臭氧和全球变暖的影响,采用两步深冷冻浓缩自动进样系统,配以气相色谱/质谱联机对北京大气中的CFC-11进行了连续观测.结果表明,1999~2003年CFC-11的浓度季节变化均呈单峰形态,峰值出现在7~8月,月平均浓度最高值为1149.5±531.9×10-12(体积分数);谷值出现在春季的3~5月份,月平均浓度最低值为487.5±131.5×10-12(体积分数);北京大气中CF-11年平均浓度在观测时间段内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其中1995~1998年增长较快,平均增长率为17.9%,1999年后呈缓慢下降趋势,平均下降率为10.7%,平均浓度是Mauna Loa全球基准观测站观测到大气本底CFC-11浓度的3~5倍.

作 者:修天阳 王跃思 孙扬 徐新 刘广仁 XIU Tian-yang WANG Yue-si SUN Yang XU Xin LIU Guang-Ren 作者单位:修天阳,XIU Tian-yang(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北京,100029;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北京,100039)

王跃思,孙扬,徐新,刘广仁,WANG Yue-si,SUN Yang,XU Xin,LIU Guang-Ren(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北京,100029)

9.大气压的变化教案示例 篇九

近年来, 随着我国经济飞速发展, 人民的物质生活水平也相应提高, 但人民的生活环境却每况愈下。环境空气质量的好坏与人体健康息息相关, 对于人口密集的城市, 空气污染物不易稀释和分散, 局部空气污染物浓度不断提高, 对人身心健康有很大影响。衡阳市位于湖南省中南部, 湘江中游, 面积15 310km2。据2011年调查, 衡阳城市建成区面积达到128km2, 2010年第6次中国人口普查结果显示[1]衡阳市常住人口714.146 2万人, 其中中心城区户籍人口138万人, 占全省总人口比重为10.87%。步入了中国特大城市行列, 因此对衡阳市区的空气质量的监测对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有重大意义[2]。

2 监测方法

2.1 监测点的布设

按照人口和功能区的划分原则[3], 2010年度衡阳市城区设4个常规空气监测点, 分别为衡阳市仪表厂 (手工测点) 、珠晖区环保局 (自动站) 、市环境监测站 (自动站) 、衡阳化工总厂 (手工测点) 。

2.2 监测项目及分析方法

主要监测项目及其分析方法分别为SO2 (甲醛吸收-副玫瑰苯胺分光光度法, GB/T15262-94) 、NO2 (Saltzman法, GB/T15435-95) 、PM10 (大气飘尘浓度测定方法, GB6921-86) , 根据《环境监测技术规范》 (空气部分) 关于数据统计有效性的规定, SO2、NO2日均浓度每日连续采样至少18h;PM10日均浓度每日连续采样至少12h, 每月至少有均匀分布的12个有效日均值。总计全年获SO2有效日均浓度值1 113个, NO2有效日均浓度值数据1 114个, PM10获有效日均浓度值数据1 110个 (以上均未包括对照点和新增点) 。

2.3 空气质量的评价

采用空气综合污染指数对衡阳市区空气质量进行评价, 以2010年为例, 选择SO2、NO2和PM103种污染物计算综合污染指数。以国家《环境空气质量标准》 (GB3095-1996) [4]的二级标准为评价标准, 即年均值SO2为0.06mg·m-3, NO2为0.08mg·m-3, PM10为0.10mg·m-3。空气综合污染指数的数学表达式如下:

Ρ=i=1nΡi, Ρi=Ci/Si

式中, P为空气综合污染指数;Pi为污染物i的分指数;Ci为污染物i的年平均值;Si为污染物i的环境空气质量二级标准浓度;n为大气污染物项目数。

3 结果与讨论

3.1 大气环境质量现状及变化趋势

3.1.1 SO2污染现状

“十一五”期间, 衡阳市SO2的年均值在0.041~0.058 mg/m3, 5年年均值均达到环境空气质量国家二级标准。年均值最小的一年出现在2009年, 5年间的全市日均值超标率在1.6%~11.4%之间。“十一五”期间, 衡阳市SO2浓度总体呈逐渐下降趋势, 见图1。

由图1可以看出, 全市的SO2的浓度在“十一五”期间波动较大, 在0.019~0.103mg/m3范围内, 市环境监测站在2007年SO2浓度达到最大值0.103mg/m3, 出现超标。除珠晖区环保局在2007年度SO2浓度有所减少外, 其它测点都较上年度或多或少有所增加。整体来说, 所有监测点在2009年度的SO2浓度都达到最小值, 而在2010年有所升高, 特别是衡阳市仪表厂升高到0.054mg/m3, 这与2010年城市建设发展迅速, 而忽视环境的保护有非常紧密的联系。

3.1.2 NO2污染现状

“十一五”期间, 衡阳市城区二氧化氮的年均值在0.036~0.046mg/m3之间, 全部达到环境空气质量国家二级标准。年均值最大的一年出现在2007年, 而2008年为这5年间最低。5年中全市二氧化氮日均值超标率在0.5%~2.3%之间, 其中2009年、2010年连续两年均无超标情况出现。“十一五”期间, 二氧化氮除在2007年有一个反常的升高外, 整体呈逐渐下降趋势, 见图2。

由图2可知, 全市的NO2的浓度在“十一五”期间波动不大, 集中在0.025~0.056mg/m3浓度范围内, 除市环境监测站浓度在2006~2009年逐年增加, 其它监测站都有所降低, 但在2010年各监测站都达到0.037mg/m3左右的浓度。衡阳市仪表厂在2007年度NO2浓度达到最大值0.056 mg/m3。

3.1.3 PM10污染现状

“十一五”期间, 衡阳市城区空气可吸入颗粒物浓度年均值在0.069~0.094mg/m3之间, 全部达到环境空气质量国家二级标准。年均值最大的一年出现在2007年, 而2009年为这5年间最低。5年中全市日均值超标率在2.8%~9.8%之间。“十一五”期间, 可吸入颗粒物年均值在0.080mg/m3上下窄幅波动, 在2007年年均值达到最大, 2008年、2009年呈下降趋势, 但2010年呈上升趋势, 见图3。

由图3可知, 全市的PM10浓度在“十一五”期间波动较大, 在0.035~0.133mg/m3浓度范围内, 衡阳化工总厂和衡阳市仪表厂的PM10整体浓度较高, 变化较大, 均有升高后降低的趋势, 分析应该与其2007年扩大工业化生产, 向大气环境排放的污染物迅速增加, 随后又控制排放, 从而PM10浓度有所减低有密切关系。市环境监测站与珠晖区环保局的整体浓度较低, 呈减低趋势, 这与该监测站严格控制排放物有关。

3.1.4 综合污染指数评价

2010年衡阳市城区各测点空气综合污染指数评价结果见表1。空气污染综合指数说明, 城区污染最严重的测点是衡阳市仪表厂, 其次是珠晖区环保局。城区最主要的大气污染物为PM10, 其次是SO2, 最后是NO2。

3.2 全市空气污染物分布特征及变化趋势

“十一五”期间衡阳市城区主要空气污染物年均值分布特征见表2。衡阳市城区空气环境中SO2、NO2、PM10的年平均值自“十一五”期间的年际变化趋势经Spearmun秩相关系数检验 (显著性水平为0.05) , 计算得出rs值在-0.60~-0.50之间, 计算结果表明, SO2、NO2、PM10均呈下降趋势, 但无显著意义, 见表2。

3.3 影响衡阳市区空气质量原因分析

(1)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十一五”期间, 衡阳市的经济、人口、交通迅猛增长, 城市面貌发生巨大变化的同时, 伴随着向大气环境排放的污染物也迅速增加。

(2) 较特殊的地理气象条件增加了空气飘尘和降尘的污染几率。衡阳冬春时季干燥少雨, 常有暖冬, 干燥的空气加重了TSP、PM10的污染。冬天昼夜温差大, 低空常出现逆温层, 空气污染物扩散困难, 因而冬季出现大气污染的概率较大。

(3) 工业和能源结构的不尽合理导致大气污染加重。衡阳火电、冶金、水泥、陶瓷等高耗能的气型污染企业比重较大, 能源消耗又以煤炭为主, 许多能耗大户至今脱硫除尘措施不能正常运行, 有些企业连消烟除尘设施都严重不足, 很难甚至不可能做到国家要求的达标排放。

(4) 以汽油 (柴油) 为动力的机动车快速增长, 构成了城市空气污染的另一个重要来源。“十一五”期间, 汽车工业发展较快, 机动车的社会拥有量大幅增加, 城市又是机动车的集散地, 汽车尾气污染日益严重。因此富含大量CO、NOX、碳氢化合物等有害成份的机动车尾气是导致城市街区空气污染的重要原因。

(5) 城市空气中颗粒物成分复杂, 来源众多, 多年来对煤烟的治理, 使得扬尘污染对造成城市空气中颗粒物污染的影响突现出来。

4 污染防治对策与建议

(1) 深入持久地开展资源 (能源) 节约活动, 加快城市能源结构调整, 推广电、天然气、液化气等清洁能源的使用, 切实减少污染物的排放总量, 从源头上控制污染。

(2) 推行清洁生产, 通过产业结构调整, 加快以节能降耗、综合利用和污染治理为主要内容的技术改造, 加大环保投入, 对重点行业和能耗大户强制燃煤脱硫与烟气治理, 控制工业污染。

(3) 采取包括技术在内的各种措施, 控制汽车尾气污染和生活面源污染。植树造林、栽花种草、绿化城乡、净化空气。

(4) 加强环境空气监测能力建设, 努力强化现场应急监测能力和环境质量监测能力, 用更先进的手段开展环境监测工作, 提高对空气污染的监控能力和水平, 为空气污染防治提供有效、及时的技术支持和服务。

5 结语

通过对衡阳市“十一五”期间SO2、NO2和PM103种污染物的变化趋势分析, 得出各污染物均有下降趋势, 但有个别测点有较大波动。2010年的空气综合污染指数显示PM10是衡阳市区的主要空气污染物, 其次是SO2, 最后是NO2, 衡阳市仪表厂是污染最严重的测点。通过对全市污染物分布特征分析可知, 全市SO2、NO2 、PM10浓度基本保持稳定, 并呈下降趋势。由此分析了影响衡阳市区空气质量的原因, 并做出了对应的防治对策和建议。

摘要:以“十一五”期间衡阳市区大气监测资料数据为依据, 结合当地的社会经济发展状况、自然环境的变化, 以及环保方面的重大举措, 对近来衡阳市市区范围内SO2、NO2和PM103项主要大气污染物的变化特征及其原因进行了分析, 探访了衡阳市在治理大气污染方面的成功经验, 并提出相应的防治对策和建议, 为进一步加强大气污染治理工作提供参考依据。

关键词:衡阳市,空气质量,变化趋势,对策

参考文献

[1]衡阳市统计局.衡阳市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公报[R].衡阳:衡阳市统计局, 2010.

[2]王亚非, 姚建.灰色系统GM (1, 1) 与多元回归分析耦合用于拉萨市大气NO2的预测[J].环境科学与管理, 2006 (7) :186~188.

[3]国家环保总局.空气和废气监测分析方法 (第四版) [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 2003.

10.《童趣》教案示例4 篇十

教学目标

①准确地划出语音停顿,节奏分明地朗读并背诵课文。②理解只有善于观察,善于联想想像,才能有物外之趣。③学习积累重点词语。

④理解文章叙事顺序,了解各层大意。教学重点

①反复朗读,领会课文大意。

②初步了解古文与现代文的异同词,掌握学习古文的规律。③理解怎样借助观察、想像,获得生活乐趣。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使学生了解学习文言文的意义,掌握学习文言文的方法,整体感悟课文内容,领会课文大意。教学设计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新的文章《童趣》。这是一篇记叙童年怎样借助观察、联想、想像,获得生活乐趣的文章。它告诉我们,只有观察得仔细,想像得丰富,才会有乐趣。

朗读课文

注意下列加点字的读音:

藐(miǎo),项为之强(jiáng),鹤唳(lì),怡(yí)然,凹凸(āotū),为壑(hâ),癞(lài)虾蟆

让学生自己解决未解决的问题,领会课文大意。参阅注释理解文意。注意理解下面加点词的意思。

①项为之强(脖子、颈项)

②果如鹤唳云端(果真)③以丛草为林(树林)

④兴正浓(兴趣)⑤方出神(正)

⑥驱之别院(赶、驱逐)⑦明察秋毫:连极细小之物也看得一清二楚,表现视力极佳。

⑧怡然自得:形容安适愉快而满足的样子。怡然:安适、愉快的样子。⑨庞然大物:形容极大极大的动物。

⑩夏蚊成雷:蚊群发出雷鸣般的叫声。

学生再读课文,解决以下问题 ①文章围绕什么来回忆了三件趣事? 文章围绕“物外之趣”回忆了三件趣事。

第一件是把夏蚊看做群鹤,徐喷以烟,使其冲烟飞鸣,怡然称快。第二件是把土墙凸凹、花和花台边小草丛杂处看做大自然; 第三件,把癞蛤蟆看做庞然大物“拔山倒树”,又写了如何惩罚癞蛤蟆,表现了儿时的天真之情。

乐趣只有通过仔细地观察,丰富的想像,才会得到。

读了此文,你得到了那些启示?你有什么感受? 学生讨论明确:

11.内+能,教案示例 篇十一

一、教学分析

1.教学目标:

课标要求:了解内能的概念;能简单描述温度与内能的关系;了解热量的概念。

课标的细化要求:了解改变物体内能的两种方法;了解热传递的概念;了解热量的概念;理解做功改变物体内能的过程实质是机械能和内能间的转化过程。

2.教学重点

知道改变物体内能的两种方法及这两种方法在生活中的应用。

3.教学难点

理解做功改变物体内能的过程实质是机械能和内能间的转化过程。

4.学情分析

在本节三大部分内容中,学生对“热传递”和“外界对物体做功”两部分的生活现象有较多的认识,而对“物体对外界做功”部分内容较为陌生,而且在这一部分内容的实验“空气膨胀顶开瓶塞”中还涉及到初二“液化”的内容,所以在教学过程中采用了类比的方法来突破难点。

5.教学器材

压缩空气引火器、广口瓶(带塞)、气泵(带管)、粗铁丝、长木板、短木板(带图钉)、酒精灯、火柴。

二、设计思路

1. 教学主线设计

本节课的教学主线是改变内能的两种方法:热传递和做功。

但对于热传递,学生在生活中经常接触,难度较小,主要解决的是对温度、内能和热量三个概念的理解和使用。

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更在于“做功”,而外界对物体做功的生活例子较多,学生较易接受,而课本“空气膨胀对外做功”的实验,学生是很难理解的,它还涉及到初二学的液化知识。所以我在设计这部分内容时,借助前面学的“热传递使物体温度升高或降低”及“外界对物体做功,物体内能增加”,采取类比的方法,减小学生理解实验的难度。

2. 教学媒体设计

演示实验:

1、使铁丝升温的多种方法

2、压缩空气引火

3、空气膨胀对外做功

分组实验:图钉在木板上摩擦生热

媒体设计:用小黑板呈现两题练习

三、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手上拿着铁丝问:有什么办法可以使它温度升高?

学生活动:学生讨论并回答:用火加热、用热水浸、不断弯折、不断摩擦、不断锤打

设计说明和媒体运用:引入改变物体内能有多种多样的方法。

教师活动:让铁丝在火焰上烧并让一学生触摸后告诉其它同学,引导学生得到热传递、热量的概念,理解温度、内能、热量三者间的差别。提出问题“生活中有哪些利用热传递的例子?”

学生活动:触摸的同学会说很热甚至不敢触摸,同学们跟随教师的引导,得到热传递、热量的概念,并理解和运用温度、内能、热量三者间的差别。讨论生活中存在的热传递现象,更进一步理解这一概念。

设计说明和媒体运用:引出热传递和热量的概念并解释有关温度、内能、热量三个概念的理解与运用,通过生活例子更使学生对热传递现象感到亲近。

教师活动:摩擦和弯折铁丝后让一学生触摸,感觉有点热,让学生自己动手对图钉摩擦并触摸,引导学生得到“外界对物体做功,机械能转化为内能,物体的内能增加,温度升高”的结论。

学生活动:学生自己动手摩擦图钉后感受它的热,并思考热从何来?得到结论。

设计说明和媒体运用:通过多个显而易见的例子,引出“外界对物体做功,机械能转化为内能,物体的内能增加,温度升高”的结论。

教师活动:做课本“压缩空气引火”的实验,提出问题“生活中有没有利用外界对物体做功,物体温度升高的例子?”

学生活动:学生观察实验,运用刚才的结论来解释现象。讨论生活中的应用例子,更进一步理解这一结论。

设计说明和媒体运用:让学生得到一次运用结论的机会,并且知道压缩空气同样是在做功。通过生活例子使学生对这一现象更亲近。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运用类比的方法,结合前面刚讲的知识,得到“物体对外做功,内能转化为机械能,内能减小,温度降低”的结论。并做课本“空气膨胀顶出瓶塞”的实验。

学生活动:学生跟随教师的引导得到结论,观察实验并互相讨论,形成解释实验现象的方法。

设计说明和媒体运用:利用类比的方法,突破学生接触较少的“物体对外做功,温度降低”的教学难点。通过学生的讨论,形成解释这类现象的方法。

四、教学监控

学生的课后作业:物理九年级《探究导学》十五章第二节

课堂反馈:通过学生在观察演示实验、自己动手实验、回答问题时的表情、动作、语言及时得到反馈:

练习一:关于温度、热量、内能,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 发生热传递时温度从高温物体传递到低温物体 B 发生热传递时,高温物体放出了热量,内能减小 C 物体吸收了热量,它的温度一定升高

D 同一物体温度高时一定比温度低时具有的热量多

练习二:(多选)下列事例中通过热传递使内能转移的有(),通过做功使内能和机械能互相转化的有()

A磨刀时,刀发热 B用电钻打孔时,钻头发烫 C 热水的温度逐渐降低 D 沙石被太阳晒着温度逐渐升高 E 暖水瓶中的热空气把瓶塞推出

五、教学反思

把改变内能的两种方法:热传递和做功放到一节课四十分钟里完成,显得比较仓促,学生没有充分的时间去观察和理解课堂中的实验及道理。如果把热传递的内容放到前面“内能”一起讲,然后在这节课开始时进行复习并做相关习题,效果可能更好!

12.《勇于认错》教案示例 篇十二

认知:

1.知道有了错误应该承认。

2.知道勇于认错是诚实和勇敢的表现,有利于个人进步。

情感:

有了错误愿意承认。

行为:

有了错误勇于承认。

教具准备

1.课文录音。

2.挂图2幅或实物投影课文插图。

3.练习幻灯片3幅。

教学过程

一、想一想。

13.与门教案示例物理教案 篇十三

1.初步了解门电路的含义。

2.初步认识与门的开放条件及其应用。

(二)实验器材(按学生分组情况设置,下面列出的是每组的器材)

t065或74ls00型二输入端四与非门集成电路1块;gd55—2型发光二极管1只;

100欧定值电阻1只;玩具小电动机一个;常闭按钮开关2个;一号干电池3节(附电池盒)。

(三)教学过程

1.复习旧课,引入新课

提问:光敏电阻有什么特点?(光敏电阻的电阻值随光照的变化而变化,即有光照射在光敏电阻上时,它的电阻值迅速变小。)

上两节课我们学习了比较简单的几种电子元件,如果把许多功能不同的电子元件制作在一块半导体片或绝缘片上,就形成了功能更加先进的电子元件,一般称作“集成电路”,今天就来介绍一种用得最多的集成电路。

板书:〈第三节与门〉

2.进行新课

(1)什么是门电路

①同学们都知道开关在电路中的作用了。日常生活中“门”是起开关作用的,我们把起开关作用的集成电路叫做门电路。

②门电路有许多种,常用的门电路有与门、非门、与非门。

下面我们先来学习与门,看看它是怎样实现开关作用的。

(2)与门

①介绍高电位与低电位

我们先来看课本上的图15—16。同学们想一想,图中的灯泡中的电流是怎么流的?(从与电源正极相连的一端流向与电源负极相连的一端)

跟水流从高水位流向低水位相比,我们说跟电源正极相连的导体是高电位,跟电源负极相连的导体是低电位,电流是从高电位流向低电位的。

②与门和它在电路中的接法

课本上的图15—17甲是我们实验用的与门。图中的a、b是输入端的两个接线柱,写着“输出”二字的那个双圆是输出端的接线柱。图15—17乙是与门在电路中的接法,图中两条与a、b相连的带箭头的曲线表示两根导线,它们在图中既不与高电位相接,也不与低电位相接,是空着的。该电路中接有电池组和发光二极管。发光二极管是用来显示输出端电位高低的,当输出端是高电位时,二极管发光;输出端是低电位时,二极管不发光;在图15—17的状态下,二极管发光,表示此时输出端是高电位,即电路是闭合的。

③与门输出端电位高低的条件——与门开关条件

学生实验:让学生照课本图15—18甲、乙、丙、丁的顺序做实验,把实验结果填在图后的表中。

(实验后,在老师的启发下,进行总结,认识与门输出端是高电位时,相当于开关闭合;与门输出端是低电位时,相当于开关打开。从而认识与门是如何实现开关作用的。)

板书:(与门只有在输入端a与输入端b都是高电位时,输出端才是高电位;输入端a、b只要有一个是低电位,或者两个都是低电位时,输出端也是低电位。输入端空着时,输出端是高电位。)

(3)与门的应用

①认识应用与门的基本电路。

请同学们看课本图15—19,之后提问:

图中的两个开关在什么情况下,与门的两个输入端才同时是高电位,使电路成闭合状态,用电器工作呢?(两个开关同时断开)

这时,输出端是高电位,还是低电位?(高电位)

②学生实验:老师介绍常闭按钮开关后,让学生照课本图15—20连接电路,观察电动机在什么情况下转动。

实验后,在老师的启发下讨论得出结论:电动机只有在同时按压两个常闭按钮时,电动机才转动。

组织学生讨论,课本上图15—20的电路能否用在汽车上,保证汽车只有在两个门都关紧时,汽车才能开动?(参见本节课文的最后一个自然段)

3.作业

设计一个使用与门进行“自动控制”的电路。

(四)说明

将t065或74ls00集成块中的a,b两个与非门连接成与门的接法(参见它们的引线排列图15—1):将a的输出端3脚与b的两个输入端4、5脚相连接,a、b两上与非门即组成为一个与门。

上一篇:2024济宁公务员面试如何赢在起跑线下一篇:市政府办公室2008年度述职述廉报告do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