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物中毒公共卫生处置

2024-08-14

食物中毒公共卫生处置(精选8篇)

1.食物中毒公共卫生处置 篇一

七山乡海涝池小学

食物中毒事件应急处置预案

为了保障全体师生健康地学习与生活,保证学校教学工作的顺利进行,促进学校食堂工作的管理和规范,防范食堂食物中毒事故的发生,切实有效地降低和控制中毒事故所造成的危害与影响,结合我校实际情况和有关部门要求、法律法规,特制定本应急预案:

一、成立食物中毒应急小组

组 长:钱运忠

副组长:钱崇卿

组 员:钱承元 王海英 把玉荣 李国红 段顺琴

二、应急处理程序:

1、在食品供应过程中或学生用餐时发现食品感官性状可疑或有变质可疑时,经确认后,立即撤收处理该批全部食品,钱崇卿副校长第一时间内通知所有学生停止用餐。

2、在全校范围内树立食品卫生安全意识、时时警惕食物中毒事件的发生,班主任发现本班学生就餐后有类似食物中毒可疑病情后,及时报告钱运忠校长,全校进行紧急排除,通知有疑似中毒现象的学生紧急集中起来,钱承元负责打 120进行急救,积极协助医疗机构救治病人启动应急预案,采取抢救措施。

3、钱崇卿副校长负责告诉学校食品安全第一责任人钱运忠校长,钱校长第一时间向上级教育行政部门、卫生部门汇报。

(1)王海英负责立即停止食品加工、供应活动。(2)李国红负责保护好现场,封存一切剩余可疑食物及原料、工具、设备、保护好中毒现场、食品留样和可疑食物,学生吃剩的食物不要急于倒掉,食品用工具、容器、餐具等不要急于冲洗。段顺琴负责学生的排泄物(呕吐物、大便)要保留,防止人为地破坏现场,发生食物中毒后向有关部门报告的同时要保护

好现场以便卫生部门采样检验,为确定食物中毒提供可靠的情况。(3)学校食品安全负责人钱运忠校长及时与本次中毒有关人员,如食堂工作人员、老师、学生等应如实反映本次中毒情况。将学生所吃的食物,进餐总人数,同时进餐而未发病者所吃的食物,病人中毒的主要特点,可疑食物的来源、质量、存放条件、加工烹调的方法和加热的温度、时间等情况如实向有关部门反映。(4)发生疫情时,门卫工作人员严格控制外来人员进出校园。(5)钱崇卿副校长把玉荣主任负责做好师生思想工作,稳定学生情绪;负责家长的疏导工作; 协助学校领导做好善后处理工作。

(6)突发事件应急处理后,争取在最短的时间内恢复正常教学秩序,对突发事件的问题要及时的进行整改,防止事件的再次发生。

四、对中毒食物的处理

在卫生部门已查明情况,确定了食物中毒,即可对于引起中毒的食物及时进行处理。王海英负责对中毒食物可采取煮沸 15分

钟后掩埋或焚烧。液体食品可用漂白粉混合消毒。钱承元负责食品用工具、容器可用 1-2%碱水或漂白粉溶液消毒。学生的排泄物可用 20%石灰乳或 5%的来苏溶液进行消毒。

七山乡海涝池小学

二零一二年三月

2.食物中毒公共卫生处置 篇二

1 流行病学调查

2013年11月9日中午11时30分, 蔡某在无锡市滨湖区某酒店举办寿宴, 参加的亲戚朋友70人。进食菜谱:凉菜类有海蜇、牛肉、鳗鱼卷、扎蹄、水果沙拉、秋葵、水果拼盆、糖藕和蚕豆;热菜类有烧味双拼、翡翠海皇羹、旺角香辣虾、西域牦牛掌、金牌肉叶夹、面疙瘩珍宝蟹、菌菇生爆海参、客家烧金边鲳和马来咖喱三文翅等。当天下午16时30分左右, 有1人开始出现腹痛、腹泻、恶心和呕吐症状, 自行服用黄莲素治疗后好转;至11月11日12时, 共有14人陆续出现类似中毒症状到医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就诊或自行服药, 其中1名老年患者在医院就诊期间偶发急性心肌梗死, 抢救无效死亡。

本次食物中毒的罹患率为20.0%, 其中男性8人 (占57.1%) , 女性6人 (占42.9%) , 年龄为17~70岁, 中位年龄为43岁;潜伏期为4.5~25 h, 中位数为14.5 h, 时间分布呈典型的单峰型, 提示为同源一次性爆发, 发病高峰集中在10日6:00~10:00;对中毒患者发病前48 h内用餐情况调查发现, 除共同参加寿宴外, 无其他共同进食史。

2 卫生学调查

滨湖区卫生监督所现场调查发现, 该酒店持有餐饮服务许可证, 共有19名厨师, 均持有有效的健康证明, 酒店硬件设施、现场卫生状况尚可, 部分食品原材料索证资料不全。现场调查访谈发现, 掌勺厨师客家烧金边鲳加工烹制过程为:解冻—清洗—油炸—葱、姜、蒜和青椒—煸炒—加水煮10分钟—收汁。跟踪调查分析提示, 加工过程存在以下危险因素: (1) 金边鲳鱼为海产品, 副溶血性弧菌污染的可能性较大; (2) 解冻不透, 高温油炸容易形成坚硬外壳; (3) 烧煮时间过短, 导致食品外熟内生。

3 临床表现

14例患者中, 腹泻100.0%, 稀水便71.4%, 腹痛92.9%, 恶心50.0%, 发热和呕吐35.0%, 血常规白细胞偏高28.0%, 粪便隐血试验阳性35.0%。其中8人去医院或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治疗, 6人在家中自行服药。1名高龄女性在医院就诊过程中自诉胸闷、胸痛, 生化检验和心电图提示急性心肌梗死, 经抢救无效死亡;其余13人经输液或口服抗菌药治疗后, 在2~3天内恢复健康。

4 实验室检测

采集中毒患者便样6份, 酒店从业人员肛拭子15份, 留样食品17份, 食品原料1份, 抹布、菜刀和砧板等环境涂抹拭子9份, 剩余打包食品13份。对采集的61份样品进行副溶血性弧菌、沙门氏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变形杆菌、志贺氏菌、致病性大肠杆菌、蜡样芽胞杆菌、溶藻性弧菌和溶血性链球菌等9种肠道致病菌检测。在2份中毒患者的便样、1份食品原料 (冻金边鲳鱼) 和1份寿宴剩余的打包食品 (客家烧金边鲳) 等4份样品中均检出生物学特性一致的副溶血性弧菌, 其余样品均未检出致病菌。

5 讨论

根据流行病学调查资料、病人临床症状、潜伏期以及实验室检验结果, 依据《食物中毒诊断标准及技术处理总则》GB14938-94和《副溶血性弧菌食物中毒诊断标准及处理原则》WS/T81-1996, 确定本事件为一起副溶血性弧菌引起的细菌性食物中毒, 中毒人数为14人, 中毒餐次为2013年11月9日中午蔡某在某酒店举办的寿宴, 中毒原因是金边鲳鱼受副溶血性弧菌污染, 并在加工过程中操作不当所引起。

细菌性食源性疾病是我国主要的公共卫生问题。我国2003—2007年食源性疾病监测统计分析发现, 副溶血性弧菌是细菌性食源性疾病最主要的致病菌[1], 副溶血性弧菌历来也是江苏省食源性疾病的主要致病菌[2], 2006—2009年江苏省水产品中副溶血性弧菌检出率为13.6%[3], 2010年上海市市售海产品中副溶血性弧菌检出率达21.0%。监测资料提示, 海产品中的副溶血性弧菌污染是目前食品中食源性致病菌污染的主要问题, 对食物中毒的诊断和原因食品确认具有预警和指导意义[4,5]。

食物污染、变质或加工不当是引起细菌性食物中毒的最主要原因, 一直是中国较大的食品安全问题[6], 尤其是餐厅超负荷、短时间内提供大量食物时 (如团队餐) , 厨师往往改变常规的操作程序, 容易造成食物没有煮熟煮透的安全隐患[7]。本起事件经现场危险因素调查显示, 酒店60分钟内同时烹煮提供7桌寿宴14道热菜, 厨房仅有3只气炉, 2只三层蒸箱, “问题食品”加工过程中可能存在原料受致病菌污染、解冻不透、油炸温度过高、烧煮时间过短或加热不均等诸多危险因素。厨师虽然否认违反操作规程, 但中毒病人普遍反映客家烧金边鲳鱼“很嫩”, 食品原料和剩余食品中均检出副溶血性弧菌, 提示客家烧金边鲳没有烧熟煮透、彻底杀灭致病菌。

发生食物中毒不仅给中毒者的身体造成影响, 同时也容易引起媒体关注, 甚至可能影响到社会的稳定。特别是如果偶发中毒病人死亡, 更容易引起家属情绪失控, 甚至酿成群体事件。本起事件中1名高龄女性患者 (基础疾病不详) 在治疗过程中突发急性心肌梗死经抢救无效死亡, 病人家属及亲友情绪非常激动, 不仅在网上发微博, 还到酒店讨说法, 甚至威胁采取“过激”行为, 事态非常复杂。食品安全监管部门第一时间启动突发事件应急处置预案, 街道社区做好家属安抚解释工作, 餐饮监管部门对酒店采取临时控制措施, 医疗机构明确疾病诊断, 疾控部门开展流行病学调查检测, 宣传部门做好舆情研判和应对, 综治、公安部门主动搭建双方协商沟通渠道, 区、街道和部门联动, 各负其责, 以人为本, 科学公正, 在较短的时间内查明致病原因, 落实整改, 协调善后, 消除不稳定因素, 避免了群体事件的发生。

本起事件提示: (1) 虽然细菌性食物中毒一般具有发病急、胃肠道症状为主、病程短和预后好等特征[8], 但对老年人或患有基础性疾病的人应给予足够重视, 尽早就医, 开通绿色通道, 密切观察, 防止病情加重或偶发其他疾病。 (2) 针对参与人数较多的群体性用餐, 如婚宴等, 酒店应与餐饮食品安全监管部门一起提前审定菜谱, 及时发现危险因素, 制定操作规程并严格执行。同时, 加强食品从业人员培训, 掌握危害分析与关键控制点, 预防食物中毒的发生。 (3) 制定可操作的食品安全应急预案, 进一步明确政府、部门和企业的食品安全职责, 开展食品安全风险排查与评估, 做好食品安全舆情的研判与处置, 强化应急培训和演练, 将突发食品安全事件早期发现、规范处置和妥善解决。

参考文献

[1]毛雪丹, 胡俊峰, 刘秀梅.2003-2007年中国1060起细菌性食源性疾病流行病学特征分析[J].中国食品卫生杂志, 2010, 22 (3) :224-228.

[2]胡晓抒, 袁宝君.食源性疾病的预防控制[M].南京:南京大出版社, 2005:24-25.

[3]王燕梅, 乔昕, 袁宝君, 等.2006-2009年江苏省食品中食源性致病菌的监测分析[J].中国食品卫生杂志, 2010, 22 (5) :431-434.

[4]郑雷军, 王颖, 彭少杰, 等.2010年上海市市售食品中食源性致病菌监测结果分析[J].中国食品卫生杂志, 2012, 24 (3) :264-267.

[5]谭海芳, 丁丽娜.2004-2007年肇庆市食品中食源性致病菌监测与分析[J].中国食品卫生杂志, 2009, 21 (3) :267-270.

[6]金莲梅, 李群.2004-2007年全国食物中毒事件分析[J].疾病监测, 2009, 24 (6) :459-461.

[7]陈斌, 周伴群, 焦亮.一起旅游团副溶血性弧菌引起的食物中毒危险因素调查[J].现代预防医学, 2012, 39 (15) :3999-4003.

3.食物中毒公共卫生处置 篇三

一、当前不少中小学校在学生饮食安全管理方面几乎还是一个盲区

1、不少中小学校对食堂基础设施的建设不够重视,经费投入不足,食品的储存与加工等设施达不到安全标准。

2、多数中小学校对食堂没有严格的管理制度或制度只是流于形式。学校对食堂的环境卫生、炊具卫生、食品卫生以及食品的采购管理、食品的加工管理等根本没有到位;对食堂员工几乎没有开展过规范的业务和安全意识培训。

3、在安全隐患排查方面,很多安全管理员平时根本就不注意观察现场,只是闭门造车,填几张表格应付,多是敷衍了事。

4、多数中小学校没有关于学生食物中毒方面的应急预案,更谈不上进行饮食中毒事件的模拟演练,有些学校即使有也是在做表面文章,只是一纸空文,多是用来应付上级检查。

二、构建中小学校饮食中毒应急处置与救援机制是当前我国基础教育发展的客观要求

1、随着我国社会经济健康而稳定的发展,异地务工的学生家长增多,这些留守学生几乎是以校为家,尤其是国家营养午餐的实施,农村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生多在学校吃午餐,保障学生在校的饮食安全、构建平安校园是我们必须面对的重要课题。

2、 以人为本,构建和谐社会,是目前党和政府的重要施政理念之一。尤其是为维护学生的生命与健康,国家颁布了《学校食堂与学生集体用餐卫生管理规定》、《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食品安全保障管理暂行办法》、《农村义务教育学校食堂管理暂行办法》和《学校食物中毒事故行政责任追究暂行规定》等法律法规。这说明维护学生的生命与健康是党和国家赋予我们教育工作者的重要职责,同时这些法律法规文件也是我们构建学生饮食中毒应急处置和救援机制的重要依据。

三、构建中小学校饮食中毒应急处置与救援机制的目的和意义

1、建立健全的应对饮食中毒事故的救助体系和运行机制,目的在于根据预先制定的应急处理方法和措施,规范和指导应急救援工作,一旦事故发生能做到临变不乱,高效、迅速做出应急反应,尽可能缩小对生命与健康造成的危害。

2、“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重视对食品安全事故的预防和控制的研究,建立应急救助体系,及时有效的实施应急救助行动,不但可以预防事故灾害的出现,而且当灾害事故出现时,我们能够按照计划和步骤来进行行动,最大限度的减少事故的危害,保障师生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维护正常的教育教学秩序。

四、当前中小学校饮食中毒应急机制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1、不少中小学校的管理者对构建饮食中毒应急机制不屑一顾,抱有侥幸心理,根本没有忧患意识。

2、有些学校虽然有食物中毒应急预案,但预案的科学性、可行性、针对性不强,预案中的内容、处置程序、救援措施、人员分工及职责要求不够明确,可操作性不强,很难适应突发事件应急实战的需要。

3、一般学校几乎没有稳定而专业的应急队伍,应急人员也很少参加过专业培训,缺乏应急救援的基本常识和经验,一旦突发事故发生很难快速有效地展开应急救助工作。

五、如何构建高效、科学、合理的中小学校饮食中毒应急处置与救援机制

1、坚持居安思危、预防为主的原则。保护学生的生命与健康,关键在于我们平时要树立安全忧患意识,着重在于预防,构建应急机制必须与平时的预防措施相结合。只有当预防工作做到位了,才能提高突发事故应急的实战效率。

(1)利用课堂、班会、讲座、知识竞赛、文艺活动、校园广播、墙报等多种方式扎实开展饮食安全教育和宣传,培养学生良好的饮食卫生习惯和健康的消费观念,提高师生食物中毒的预防、判断及食物中毒应急处理能力。(2)建立预警系统。以严谨务实的工作作风加强日常监管和饮食安全隐患的排查,提高风险预测和防范意识,及时消除食品安全隐患,将学生食物中毒突发事件发生的机率降到最低点。(3)加强对食堂员工的业务和食品安全意识培训,强化学校对食堂、校园服务部的规范管理,将学生在校的饮食安全列入学校行政领导、班主任和食堂员工的年度绩效考核。(4)制定切实可行的应急演练预案,把应急演练工作落到实处,在演练中不断总结提升,以提高食物中毒突发事件的应急实战能力。

2、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学校开展的一切工作,必须把师生的健康和生命安全放在首要位置。尤其是突发事故出现时,首先要以拯救人的生命为目的,尽最大努力、最大程度地减少人员伤亡,并及时妥善做好事故后的善后工作。

3、建立健全的应急工作机构,明确职责,落实责任。建立高效的应急指挥系统和一支业务素质过硬的应急指挥队伍,统一领导,分级负责。应急指挥小组下设信息联络组、安全保卫组、医疗救助组、善后处理组等,分工到人,责任到人。

4、建立健全畅通的信息联络系统,加强安全信息员队伍建设,健全应急信息报送制度。事发前能及时、迅速、有效收集和上报可能引发的重大食品安全事故信息,切实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控制。事故发生时能够在第一时间启动应急机制。

5、学校要建立一支高素质的应急救助队伍。实施专业救援是事故发生时应对危机的关键环节。在全体师生中广泛开展食物中毒防控常识的培训,扎实开展应急演练活动,提高师生自救、互救和应对重大食品安全事故的综合素质,丰富实战经验。

6、明确食物中毒应急处理工作流程。熟悉应急工作流程是保障应急工作顺利进行的基础。事件发生后,(1)第一时间呼救。快速向当地卫生院或医院求助,在卫生院或医院医生没有赶到之前学校应急救助人员必须开展科学合理的自救工作;(2)立即向所在地人民政府、教育行政部门和卫生行政部门报告;(3)保留造成食物中毒或可能导致食物中毒的食物及原料,保护好事故现场;(4)学校食堂或商店立即停止生产活动,禁止相关人员出入;(5)配合卫生行政部门进行调查、取样,如实提供材料和样品;(6)安抚受害者家属,稳定情绪,维护校园秩序,采取积极措施把事态控制在最小范围。

总之,中小学校是人口的集中地,学生的健康与生命安全直接关系到亿万个家庭的幸福和社会的稳定,也关系到国家基础教育持续健康的发展;建立健全的中小学校安全突发事故应急机制是及时有效地开展应急救援工作的重要保障,也是学校稳定、安全发展的保证;探讨构建中小学校饮食中毒应急处置与救援机制应该是中小学校管理者本职工作中不容忽视的一部分!

4.食物中毒公共卫生处置 篇四

防中毒投毒及食物中毒应急处置预案

学校本着为学生和教师的身体健康的目的出发,在加强学校常规管理的同时,加强对食堂食品卫生工作管理,即适应对学生非正常中毒或疑似食物中毒事故。提高认识,加强领导,把维护学生健康和生命安全放在首位。做好学校饮食卫生安全工作,减少学生群体性食物中毒、投毒事件的发生,保障师生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结合学校工作实际,在认真做好学校食品进货、加工、消毒、留样等工作的基础上,尽最大可能防止食物引起的中毒事件的发生,保障师生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特制定本预案。

一、工作原则

树立“责任重于泰山,安全第一”的思想,抓平时,敲警钟,以防为主,统一领导,分级负责,措施果断,快速反应,高效处置。

二、学校防食物中毒、投毒抢救领导组织

学校校长负总责,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负责,切实加强领导,成立食品安全工作领导小组,具体负责学校食品安全工作。成立群体性食物中毒处置领导小组,一旦发生群体性食物中毒,立即启动应急预案,处置领导小组协调开展工作。

三、预防事物中毒、投毒应急预案

(一)前期工作

1、严把食品原料进货关。学校采购人员要严格把关,建立索证制度,定点采购,确保所采购的原料符合有关的规定,从源头上把好食品卫生关。

2、严把食堂仓库关。学校食堂仓库的钥匙由专人保管,责任落实到人,库房门口有明显标记,规定非食堂工作人员不得进入食堂库房。定期对库房里的原料进行检查,发现变质原料,及时处理,坚决杜绝变质的原料流入餐桌。

3、严把餐具消毒关。学校食堂对餐具按规定进行严格消毒,确保餐具清洁卫生,防止出现因交叉感染而引发的食物中毒事故,并留有消毒记录。

4、对每餐的饭菜要做好留样,取每餐的饭菜250克密封好在冷藏箱内保存24小时,并留有消毒记录。

A、食堂对食品加强卫生管理,特别是肉类、鱼类和奶类等动物性食品,防止再生产加工和销售过程中污染。食堂人员要重视个人卫生,定期按规定进行身体检查,发现有不适宜从是食堂工作的病患者或带病者及时调换工作,做到持证上岗。

B、控制细菌污染。控制细菌生长繁殖措施,主要是低温保藏,按照食品低温保藏的卫生要求贮存食品,防止食品腐烂变质。

C、杀灭病原菌。杀灭病原菌的措施主要是高温灭菌,当肉类食品深部温度达80度时,经12分钟可彻底杀死沙门氏菌。

5、加强对食堂值班人员的管理,做到晚间下班后,各操作间不许随便进入,要关门上锁。

6、每个功能间均要有专人负责,闲杂人员不允许随便进入必要进入时要做好登记制度。

7、每天工作后,各个工作间的物品、食品要有专人负责管理、清点,不允许将食品留在外面。

8、每天就餐时间,灶间及加工间要建立禁止外人进入制度。食堂重地,闲人免进。

9、食堂进货、购货要索证,从正规渠道,正规厂家采购。

10、库房专人负责管理,做到进货、出货时及时进行登记和验收。

11、做好食品卫生工作,防止投毒事件发生。保证广大师生的食品卫生安全。

(二)食物中毒事件发生的应急处理

1、任何人当发现及怀疑食物中毒事件发生时必须立即向领导小组成员报告,领导小组立即开展各项工作。

2、对出现食物中毒的食物来源地点(如伙房或小卖部)实行即时现场保护,特别保管好怀疑食物及原食物取集样本。

3、处理食物中毒应急工作小组要做好食物中毒事件的专项登记工作,包括:班级、人数、姓名、发病日期、主要症状、处理情况等,初步判定事故的原因和性质,进一步查明污染物的名称,并积极协助有关部门做好调查工作

4、在镇卫生院等部门的指导下做好相关工作。如中毒者神志清醒,必须设法查明吞服的物品;切勿刺激中毒者呕吐,这样既浪费时间,还可能有害。把呕吐物及现场食品的样本交给救护人员,以助诊断和治疗,并保护现场不被破坏。并组织人力把中毒人员送往就近医院或根据病情需要送往高一级的医院进行救治。通知与中毒人员一齐就餐的其他人员,当发现有同类病症的人员时,一齐送往医院进行救治。

5、按先下级再上级的顺序向卫生部门防疫部门及教育行政部门如实上报中毒情况。

7、积极做好中毒学生的就医陪护工作,及时联系学生家长,如实向学生家长阐述事故经过,并认真做好学生家长的工作,争取家长的配合、谅解。

8、与保险公司取得联系,认真做好理赔工作。

9、根据上级部门指示采取进一步措施。

(三)中毒的确定

对于出现下列症状的,均应考虑是否为食物或化学中毒。

1、患者出现剧烈腹痛、恶心、呕吐、腹泻、喉头水肿、支气管炎、呼吸困难、心脏不规则跳动、急性心力衰竭、血尿、尿频、少尿、头晕、头痛、全身无力、运动失调、抽搐、瞳孔缩小或散大、谵妄、昏迷等。

2、在同一地区出现相同症状人数在增加。

(四)注意事项

1、稳定师生情绪,要求各类人员不以个人名义向外扩散消息,以免引起不必要的混乱。

2、如有个别家长来校探视,事件处置领导小组做好家长的思想工作和接待工作。

3、事故发生后,要注意维护正常的学习秩序和工作秩序,广大教师要做好食物中毒人员的思想工作。

5.8、煤气中毒事故应急处置 篇五

煤气中毒事故应急处置

1、应急处置的基本原则

1)尽快切断煤气泄漏源,减小煤气泄漏量;

2)对中毒人员就地实施抢救,最大限度减小事故伤害程度;

3)救援人员必须采取相应防护措施后才能进入事故现场实施救援,防止自身受到伤害;

4)事故现场严格杜绝任何火源。

2、应急处置的基本程序 1)事故报告

发生煤气泄漏事故时,当班班(组)长应立即通知煤气防护站和报告本车间相关负责人。车间负责人接到事故报告后可根据事故情况决定是否将事故立即报告分厂相关负责人。分厂负责人接到事故报告后可根据事故情况决定是否将事故立即报告总厂相关负责人。事故严重时,也可以越级报告。

2)应急预案启动

发生煤气泄漏事故后,岗位人员应立即启动相关的事故应急预案。事故较严重,本班(组)处理有困难时,班(组)长应向车间负责人提出启动车间相关应急预案的请求。

车间负责人接到事故报告后应根据事故情况决定是否启动相关的事故应急预案。如果接到启动应急预案的请求应立即启动相应的事故应急预案。事故较严重,本车间处理有困难时,车间负责人应向分厂负责人提出启动分厂相关应急预案的请求。

分厂负责人接到事故报告后应根据事故情况决定是否启动相关的事故应急预案。如果接到启动应急预案的请求应立即启动相应的事故应急预案。事故较严重,分厂自己处理有困难时,分厂负责人应向总厂负责人提出启动总厂相关应急预案的请求。

总厂负责人接到事故报告后应根据事故情况决定是否启动相关的事故应急预案。如果接到启动应急预案的请求应立即启动相应的事故应急预案。事故特别严重,本企业处理有困难时,总厂负责人应向地方人民政府负责人提出启动地方人民政府相关应急预案的请求。

3、抢险人员注意事项

救援队员进入险区前,对自己所用的仪器要进行自检、互检,佩戴好呼吸器和一氧化碳报警器,确认无误后,方可进入险区。

4、现场应急处置措施 一般措施

1)对泄漏点周围逐个地点进行搜索,特别是死角、夹道等不易引起注意的地方全面进行搜索。对于象高炉、转炉煤气回收等具有多层平台的地区,应逐平台进行搜索。发现中毒人员应首先将其抬到安全区域,并实施现场抢救;

搜索后,要对在岗人员及参加抢险的人员进行人数清点,在人数不符的情况下搜救工作不能终止,直到人员全部点清;

2)迅速关闭泄漏设备的阀门或采取其他堵漏措施,切断气源,防止气体继续泄漏;

3)在危险区域设置警戒区和明显的警示标志,封闭所有通往事故点的交通道路,实施临时交通管制,除抢抢险人员和专用车辆外其他人员和车辆均不得进入警戒区;

4)煤气泄漏事故警戒区域内杜绝一切明火,进入现场的救援人员不得携带火柴、打火机等,防止发生爆炸或火灾事故;

5)应对警戒区域内的煤气含量进行检测,超过规定标准时警戒区不能撤销。煤气设备泄漏处置

1)煤气设备大量泄漏煤气一般处置步骤: ① 查明危险区域范围; ② 布置警戒;

③ 相关用户停用、止火; ④ 往设备内大量通入蒸汽或氮气; ⑤ 切断煤气来源,必要时堵盲板; ⑥ 强制通风至检测合格后方进行补焊。2)湿式柜泄漏处置

迅速戴上防毒面具,检查确认泄漏部位,查明泄漏原因,如因挂圈缺水,则迅速启动鼓风机将柜内煤气抽至管网,使冒煤气的挂圈沉入水中,补充挂圈水量即可。如柜壁撕裂则将气柜降至人可以堵漏的高度,用干杉木片、黄泥等物品堵漏,然后按带煤气补焊方案补焊。如柜壁大面积撕裂,则先将漏点沉入水中,制止煤气外泄,气柜停止升降,待厂长安排气柜置换(按停煤气方案执行)后,方可补焊,如柜顶少量漏煤气可通过启动风机降低柜位后,用黄泥堵漏后贴板补焊。

3)排水器冒煤气处置

戴面具关上排尘管开闭器,然后查明冒煤气原因,如因煤气压力短时升高而造成,则补充水后,开排尘管;如排水器内漏,则须更换排水器。

4)干式威金斯柜漏煤气处置

首先戴上防毒面具,详细检查漏煤气部位,如柜内皮囊少量漏煤气则将柜位降至适当部位,用橡胶补洞;如大量泄漏则按置换煤气步骤对气柜进行置换,更换皮囊后投入运行;如钢结构严重泄漏则迅速停止回收,启动风机将柜内煤气抽向管网,并按置换煤气步骤对气柜进行置换,处理漏点后方可再次投入运行。

5)干式蔓型柜漏煤气处置

首先戴面具详细检查漏煤气部位,如:漏量较小,则将柜位升至漏点以上,按气柜补焊动火方案对柜壁进行堵漏补焊;如漏量较大,且威胁至周围的人身安全,应要求降低焦炉煤气主管压力,将柜内的煤气迅速回吐到管网系统,待柜位降至漏点以下后,管网压力恢复,气柜停止运行。待制定了完善的补焊方案后,再组织补焊。

6)煤气管道大量泄漏煤气处置

降低管网煤气压力,戴面具堵漏,将煤气压力稳定在5kPa带煤气补焊,高压管道漏煤气则相应的生产厂停产,戴面具堵漏,将压力降至5Kpa补焊,焦炉煤气管道在补焊时,有条件的管网应通入一定的高炉煤气或氮气。如煤气管道大量泄漏且不宜带煤气补焊则相关单位停产,局部按处理煤气步骤处理煤气后,进行补焊或局部更换管道。

现场救护

1)抢险人员应在危险区附近的安全区域(上风口侧)迅速备好苏生器,做好对中毒人员进行输氧急救的准备工作;

2)抢险人员应正确判断中毒人员的中毒程度,分轻、中、重度中毒的不同情况对中毒者实施抢救;

仅有头痛,恶心,呕吐症状的轻微中毒人员可自行或在他人帮助下到空气新鲜处,喝热浓茶,促进血液循环。或在他人护送下到煤气防护站或医院吸氧,消除症状。

抢救有自主呼吸的中毒人员时,将苏生器呼吸阀与导气管、面罩、气囊接好,打开气路,用佩气阀调整所用量,调整氧气含量为 100%刻度,•将面罩扣在面部上,用头带固定好,当患者基本恢复正常后,调整氧气含量为80%刻度,•判定无需吸氧时,取下面罩,但不能过早终止输氧,防止往复昏厥。

抢救无自主呼吸患者时,对牙齿紧闭中毒者用开口器将牙启开,用夹舌钳拉出舌头,插入口咽导管,压住舌头,松开开口器,使前牙齿咬住口咽导管金属环,使用苏生器进行强制氧气输入,活肺器的动作次数应调制在12 ~ 16次/分。当活肺器动作过快时,立即启用引射器清理口腔异物,达到动作正常。当动作慢时,立即将面具与脸部处理严密,达到正常动作的次数。抢救无自主呼吸人员要进行必要的人工呼吸同时配备苏生器进行抢救。

对于心脏停止跳动着应采取心脏复苏的方法进行抢救。

6.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处置预案 篇六

为了提高我校预防和控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能力和水平,指导和规范各类公共卫生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置工作,减轻或者消除突发事件的危害,保障全体师生的身体健康与生命安全,维护学校正常的教学秩序和校园稳定,结合学校实际,特制定我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

一、工作目标

1、普及各类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防治知识,提高广大师生的自我保护意识。

2、完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信息监测报告,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

3、建立快速反应和应急处理机制,及时采取措施,确保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不在校园内蔓延。

二、工作原则

1、预防为主、常抓不懈

宣传普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防治知识,提高全体师生的防护意识和校园公共卫生水平,加强日常监测,发现病例及时采取有效的预防与控制措施,迅速切断传播途径,控制疫情的传播和蔓延。

2、依法管理、统一领导

严格执行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预防、疫情报告、控制和救治工作实行依法管理;对于违法行为,依法追究责任。在上级主管部门的统一领导下,成立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防治领导小组,负责组织、指挥、协调与落实学校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防治工作。

3、快速反应、运转高效

建立预警和医疗救治快速反应机制,强化人力、物力、财力储备,增强应急处理能力。按照“四早”要求,保证发现、报告、隔离、治疗等环节紧密衔接,一旦发生突发事件,快速反应,及时准确处置。

三、组织管理

学校成立由校长负责的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工作领导小组,具体负责落实学校的突发事件防治工作。主要职责:

1、根据教育行政主管部门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防治应急预案制订本校的突发事件应急预案。

2、建立健全突发事件防治责任制,检查、督促学校各部门各项突发事件防治措施落实情况。

3、广泛深入地开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宣传教育活动,普及突发事件防治知识,提高师生的科学防病能力。

4、建立学生缺课登记制度和传染病流行期间的晨检制度,及时掌握师生的身体状况,发现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早期表现的师生,应及时督促其到医院就诊,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

5、开展校园环境整治和爱国卫生运动,加强后勤基础设施建设,努力改善卫生条件,保证学校教室、厕所及其他公共场所的清洁卫生。

6、确保学生喝上安全饮用水。

7、及时向乡卫生院或疾病预防控制部门和上级教育行政主管部门汇报学校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发生情况,并积极配合卫生部门做好对病人和密切接触者的隔离消毒、食物留存等工作。

四、突发事件预防

(一)高度重视,切实加强对学校卫生工作的领导和管理

学校应经常对教学环境与生活环境进行自查,尽早发现问题,及时消除安全隐患。

(二)增加学校卫生投入,切实改善学校卫生基础设施和条件。

(三)采取有效措施,强化学校卫生规范化管理。

1、加强学校生活饮用水的管理,防止因喝水造成疾病传播。

2、加强厕所卫生管理,防止污染环境。

3、加强教室卫生和环境卫生的检查,为学生提供安全卫生的学习和生活环境。

4、学校要切实履行职责,做好计划免疫的宣传工作,严格执行新生入学前预防接种证查验和登记制度,提高学生疫苗接种率,防止疫苗相关性疾病的发生或流行。

5、学校应当依法加强实验室危险化学品等有毒有害物质的存储、使用、处理等环节的管理,防止因管理失误引起突发事件。

(四)加强健康教育,提高师生的防疫抗病能力。

1、按照上级部门的要求,落实好健康教育课,普及公共卫生知识,引导学生树立良好的卫生意识,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和生活方式。

2、结合季节性、突发性传染病的预防,通过黑板报、宣传橱窗、广播等宣传途径,大力宣传、普及防治突发事件的相关知识,提高师生员工的公共卫生意识和防治突发事件的能力。

3、进行食品卫生知识和预防食物中毒的专题教育,增强学生识别腐败变质食品、“三无”产品、劣质食品的能力,教育学生不买街头无照、无证商贩出售的各类食品。

4、督促和组织师生加强体育锻炼,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提倡合理营养,不断增强体质。

五、突发事件监测和报告

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内容包括:重大传染病疫情、中毒事件(食物中毒及急性化学物品中毒)、污染事故、免疫接种事故及严重异常反应,以及其它重大疑难及不明原因的健康危害事件。

(一)突发事件监测

建立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监测系统。在学校建立晨检、午检监测制度,指定专人对师生员工中的缺勤者进行逐一登记,查明缺勤原因。对因健康原因缺勤者进行及时联系,分析其发展趋势,必要时采取进一步的措施。(班主任负责各班学生的晨检与午检,学校同主管安全卫生工作的杨建负责统计上报)

(二)突发事件报告

1、建立自下而上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逐级报告制度,并确保监测和预警系统的正常运行,及时发现潜在隐患以及可能发生的突发事件。突发事件期间,学校实行24小时值班制,并开通疫情监控联系电话。(学校明确杨建为疫情报告人)

2、严格执行学校重大公共卫生事件报告程序。在传染病暴发、流行期间,对疫情实行日报告制度和零报告制度。学校应严格按程序逐级报告,确保信息畅通。

3、任何部门和个人都不得隐瞒、缓报、谎报或者授意他人隐瞒、缓报、谎报突发事件。

4、建立突发事件举报制度。任何部门和个人有权向学校报告突发事件隐患,有权向教育行政主管部门举报有关部门不履行突发事件应急处理规定的职责的情况。

六、突发事件的应急反应

根据《全国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的规定,将突发事件的等级分为一般突发事件、重大突发事件和特大突发事件。根据突发事件的不同级次分类,结合学校的特点,在必要时启动相应的突发事件应急预案,作出应急反应。

以下分级标准根据《全国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中的标准界定。

(一)传染病

1、一般突发事件

所在地区发生属于一般突发事件的疫情,启动第三级应急响应。

①启动报告和零报告制度,学校实行24小时值班制度,加强系统内的疫情通报。②学校做好进入应急状态的准备,落实各项防治措施。

③学校内如尚无疫情发生,可保持正常的学习、工作和生活秩序,但对集体活动进行控制。

④传染病流行时加强对发热病人的追踪管理;呼吸道传染病流行期间,教室、学生专用教室等公共场所必须加强通风换气,并采取必要的消毒措施。

⑤严格执行出入校门管理制度。

2、重大突发事件

所在地区发生属于重大突发事件的疫情,启动第二级应急响应。除对接触者实施控制外,全校保持正常的学习、工作和生活秩序。在第三级疫情防控措施的基础上,进一步采取以下措施:

①开展针对性的健康教育,印发宣传资料,在校园张贴宣传标语宣传画,提高师生的自我保护意识和防护能力,外出和进入公共场所要采取必要的防护措施。

②对全体师生每日定时测量体温,发现异常情况及时上报。

③对重大传染病的密切接触者,学校要配合卫生部门做好隔离、医学观察和消毒等工作。

④加大进出校门的管理力度,控制校外人员进入校园。

⑤学校根据情况,及时向师生通报疫情防控工作的情况。

3、特大突发事件

所在地区发生属于特大突发事件的疫情,启动第一级应急响应。在二、三级疫情防控措施的基础上,进一步采取以下措施:

①实行封闭式校园管理,严格控制外来人员进入校园。

②全面掌握和控制人员的流动情况,教职工外出必须向学校请假。外出学生和去疫区的人员返校后,必须进行医学观察。对缺勤者要逐一登记,及时查明缺勤原因。发现异常者劝其及时就医或在家医学观察,暂停上学或上班。

③避免人群的聚集和流动。学校不组织师生参加各类大型集体活动,调整大型会议时间;学校不安排教师外出参加教研和学术活动;学生的社会实践、社区服务等活动暂缓进行。

④对教室、实验室、图书馆等场地使用期间每日进行消毒,通风换气。

⑤学校每日公布校园疫情防控工作的情况。

4、校内疫情

校内若出现重大传染病疫情,应在卫生部门的指导下,启动相应的应急响应。同时要根据实际情况,适时开展以下工作:

①要根据出现传染病的种类和病人的活动范围,相应调整教学方式。出现一例传染病性非典型肺炎、禽流感、鼠疫及肺炭疽的疑似病例,可对该班级调整教学方式,暂时避免集中上课;出现一例上述的临床诊断病例或两例及以上疑似病例,学校在报请上级教育行政部门批准后,可对该班级和相关班级实行停课;如出现两例及以上上述的临床诊断病例及校内续发病例,可视情况扩大停课范围。若需全校停课,须报市教育局批准。

②采取停课措施的班级或学校,合理调整教学计划、课程安排和教学形式,采用电话咨询与指导、学生自学等方式进行学习。做到教师辅导不停,学生自学不停。如学校停课放假,学校领导和教师(非密切接触者)要坚守岗位,加强与学生和家长的联系。③尊重和满足师生的知情权,主动、及时、准确地公布疫情及防治的信息。对教职工和学生进行正确的引导,消除不必要的恐惧心理和紧张情绪,维护校园稳定。

(二)食物中毒

及时掌握学生健康状况,一旦发生校内食物中毒或可疑食物中毒时,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领导小组应做好下列工作:

1、在第一时间报告上级部门和卫生部门,立即将发病师生送往医院,并协助医疗机构救治病人;

2、积极配合卫生、公安部门进行调查,并按其要求如实提供有关材料和样品;

3、落实卫生部门要求采取的其他措施,并妥善处理善后事宜,维持学校正常的教育教学秩序;

4、配合卫生部门分析引起食物中毒的原因,总结经验教训,提出整改意见,杜绝类似事件再次发生。

(三)预防接种严重反应或事故、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等突发事件。

1、迅速报告卫生部门、教育主管部门及其他有关部门,请求派遣专业人员进校,开展流行病学调查,查明事件原因。

2、及时将受害师生送医院接受救治。

3、尽快采取各项措施,消除危害,制止事态的发展。

4、总结经验教训,查漏补缺,杜绝隐患。必要时对事故和损害的责任人追究责任。

七、保障措施

(一)组织机构保障

学校成立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领导小组,具体负责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日常预防与控制工作。

组长:王素芹

副组长:高振宇

成员:赵秀敏 张永波 杨建 崔秀平

责任分工:

高振宇分管学校卫生工作,负责学生晨检午检统计与疫情信息上报。

张永波分管德育安全工作,负责协调处置各种应急突发卫生事件。

杨建分管安全工作,负责教学楼区域的消毒。

王卫国协管卫生工作,负责教室卫生区的卫生管理及厕所消毒。

刘国辉负责管理学生的卫生常识教育,督促健康教育。

(二)财力和物资保障

学校安排必要的经费预算,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防治工作提供合理而充足的资金保障和物资储备。

渔津庄中心小学

7.食物中毒公共卫生处置 篇七

1 资料来源、标准与方法

资料来源于国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管理信息系统》, 采集2004~2008年全市网络直报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资料;以《国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和《国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关信息报告管理规范 (试行) 》[2]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界定标准;应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 对所获资料进行统计、评估、分析。

2 结果

2.1 基本概况

2004~2008年, 全市共报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69起, 报告发病数2441人, 发病率23.31/10万, 死亡13人, 死亡率0.12/10万, 病死率0.53%。 (表1)

2.2 事件分类

统计显示, 突发事件主要是传染病疫情 (47起) 和食物中毒 (18起) , 分别占总事件的68.12%和26.09% (表2) 。47起传染病疫情事件中, 以水痘暴发最多, 共18起 (占38.29%) ;其次为流腮8起 (占17.02%) , 菌痢5起 (占10.64%) , 流感样病例4起 (占8.51%) , 乙脑和感染性腹泻各3起 (各占6.38%) , 副伤寒和风疹各2起 (各占4.26%) 。18起食物中毒中, 毒蕈中毒最多, 共5起 (占27.78%) , 其次为有毒植物中毒4起 (占22.22%) , 细菌性中毒3起 (占16.67%) , 鼠药和农药中毒各2起 (各占11.11%) 。

2.3 严重程度

按照《国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对事件分级, 2004~2008年贺州市发生的69起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 一般事件60起 (占86.96%) , 较大事件9起 (占13.04%) , 无重大和特别重大事件发生。

2.4 分布特征

2.4.1

地区分布

2.4.1 学校与非学校分布

在69起事件中, 学校突发事件38起 (占55.07%) , 非学校突发事件31起 (占44.93%) 。在38起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 又以传染病暴发事件居多, 35起 (占92.11%) 。而在食物中毒事件中, 以非学校事件居多, 15起 (占83.33%) ;毒气中毒和预防接种事件各2起, 均为非学校发生事件 (图1) 。

2.4.2 农村与城市 (县城) 分布

在69起事件中, 农村突发事件59起 (占85.51%) , 城市 (县城) 突发事件10起 (占14.49%) 。在59起突发农村事件中, 排位是:传染病 (44起) 、食物中毒 (12起) 、预防接种事件 (2起) 、毒气中毒 (1起) ;而在10起城市 (县城) 突发事件中, 排位是:食物中毒 (6起) 、传染病 (3起) 、毒气中毒 (1起) (图2) 。

2.4.3 人群分布

在69起事件中, 农村人群发病2050人 (占83.98%) , 城镇发病391人 (占16.02%) 。在学生、居民、工人 (工地、厂矿) 人群中, 农村发病均高于城镇, 分别占相应人群的92.55%、73.86%、87.18% (图3) 。

2.4时间分布2004~2008年间报告发生的事件, 以3~6月和9~12月是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高发季节 (图4) 。

3 讨论

2004~2008年贺州市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主要以传染病疫情和食物中毒为主 (分别占68.12%、26.09%) 。突发事件多发于3~6月和10~12月, 这与广西、天津市报道相似[3.4]。乙脑、鼠药、农药、毒蕈中毒对群众的生命财产威胁最大, 病死率达28.21%。通过流行病学分析, 学校是贺州市传染病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高发场所 (35起, 占50.72%) ) , 与四川、浙江等省份报道相同[5], 其中又以乡村学校为主。农村学校发生水痘、流腮疫情暴发较多, 分别占总事件起数的26.09% (18起) 和11.59% (8起) , 表明农村学校公共卫生问题是目前卫生应急工作的重中之重, 与朱新凤报道观点相同[7]。大于85%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发生在农村, 表明农村的公共卫生问题突出, 是我们疾控防控工作的重点。

4 处置效果评估

4.1 建立监测制度, 提高事件预警预报和早期应急反应能力

建立了完善的乡、县、市、省、国家五级《国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管理信息系统》直报网络, 每日进行网上搜索和审核, 密切注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信息动态。全面实施国家、省级疾病监测技术方案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与传染病疫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办法》、《国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关信息报告管理工作规范 (试行) 》, 实行电话24小时值班制度, 保持信息通畅, 把监测哨点前移[6], 提高了事件预警预报和早期应急反应能力。

4.2 依法规范、科学有序、快速有效处置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⑴依照《传染病防治法》, 认真实施《国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和《全国卫生部门卫生应急管理工作规范 (试行) 》, 及时启动应急机制。⑵狠抓关键环节防控措施, 阻断病源传播。加强各级领导和教育部门对公共卫生突发事件的重视程度, 学校实行晨检制度和“零”报告制度, 及时报告事件信息, 及早落实对病人的隔离治疗是迅速有效控制事件的关键措施[8]。

4.3 通力合作, 共同完成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

在处理事件应急工作中, 疾控中心在内部采取灵活整合利用人力资源手段, 外部通过卫生行政部门协调, 与教育、农业、公安、卫监等部门通力合作, 完成应急工作任务。贺州市69起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处置能力和水平有了较大的提高, 及时组织较强力量, 采取有效控制措施, 迅速控制平息事件, 最大限度减少了事件造成的损失和不良影响。

4.4 加大投入, 提高事件应急处理能力

五年来, 疾控中心处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出动车辆207车次, 派出卫生技术人员828人次, 投入应急资金数十万元, 为主要承担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任务的科室配置了一些必要的仪器设备, 进一步提高了应急处理能力。

4.5 加强宣传, 增强公众防病意识

针对贺州市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发生的特点, 编印发放了关于有毒野菜、毒磨菇、农药、鼠药中毒和人禽流感/流感、伤寒副伤寒痢疾、痢疾、甲肝、手足口病、流腮、水痘、乙脑等重点传染病防治宣传资料, 增强公众防病意识, 以达到减少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发生效果。

4.6 及时有效控制和平息事件, 减少损失, 维护稳定

在政府部门的高度重视下, 疾控中心采取了针对性的有力措施, 迅速有效控制和平息事件, 尤其是有效控制和平息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学校教学和学生生活秩序井然、稳定。较好地保护人民生命财产, 减少了群众直接和间接经济损失, 维护社会和谐稳定。

4.7 应急物品储备齐全亟待加强

疾控中心可参照执行卫生部下发的《卫生应急队伍装备参考目录 (试行) 》[卫办应急发 (2008) 207号]文件, 重点考核传染病控制类、中毒处置类、队伍保障类的应急物资储备, 但按文件要求, 实际应急物品储备齐全率还相差甚远。

4.8 事件的损失评估有待探讨

在国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信息网络直报中, 要求报告事件造成的经济损失 (直接和间接) , 卫生应急处置费用包括卫生行政管理、医疗救治、疾病预防控制、卫生监督执法、综合保障和其他。除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造成经济损失外, 还有健康和生命的损失 (包括死亡、发病和隔离人数的确定、残疾和死亡潜在损失) 、社会损失 (包括环境影响、生活质量下降及精神、心理影响) 需要做出评估[1]。但目前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效益评估尚无具体的技术方法, 很难做出准确的评估, 可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经济损失评估预算表 (试行) 》 (卫办应急发[2008]148号) 文件作为依据, 具体评估分析方法有待进一步探讨。

参考文献

[1]沈敏, 熊光练, 方为民, 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损失评估指标及其影响因素[J].中国公共卫生, 2008, 24 (2) :121-122.

[2]卫办应急发[2005]288号.国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关信息报告管理工作规范[S].

[3]孟军, 谭春梅, 董柏青, 等.2002-2003年广西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流行病学分析[J].广西预防医学, 2005, 11 (1) :15-17.

[4]周萍, 张之伦.天津市2003年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流行病学特点分析[J].疾病监测.2004, (14) :129.

[5]苏林, 来建.四川省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趋势评估分析及对策[J].医学教育探索, 2006, 5 (8) :738-741.

[6]冯济富, 林海江, 王伟炳, 等.浙江省某沿海城市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形势评估及对策[J].中国初级卫生保健, 2008, 22 (2) :1-3.

[7]朱新凤.湖州市2004-2005年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分析[J].中国学校卫生, 2007, 28 (3) :284.

8.突发公共事件处置中问责制研究 篇八

变“结果问责观”为“过程问责观” 将问责理解为“责任追究”,属于“结果问责观”;将问责理解为“对责任的监督过问”,属于“过程问责观”。前者强调对履职结果给予“事后追究”,后者强调对履职过程进行“监督过问”。问责的全面理解应该是两者的结合,但目前普遍流行的观念和流行做法都倾向于前者,对于特别强调“预防”重要性的突发事件应对工作而言,坚持“过程问责”显然更有价值。而且,这也使问责成为应急管理的一个重要手段。

建立“问 — 回应”的问责管理机制对于问责主体而言,尤其应当强调对责任的“监督过问”;而对于问责对象,则应强调对“监督过问”予以“回应”,这样形成的“问—回应”机制具有以下优点:

1. 问责是双向行为,允许(或需要)责任主体主动汇报或解释自己的行为,问责是一种常态机制,一种适应管理需要的例行公事,而不是“运动式”的静态追究责任的手段;当问责主体和问责对象处于互动状态时,问责就伴随管理过程始终,成为行政管理的一部分。

2. 当问责成为动态管理过程的一部分时,容易形成”责任对接“,即当问责对象的责任与问责主体的责任在同一件事情上会有合理分担,尤其当问责主体同样对这件事享有一定控制权时,通过“问—回答”的机制,无论是被动地回应“问”,还是主动地以“回应”来推动“问”,都会导致“各尽其责”、“责任层层落实”的良好局面。当然这也符合行政伦理。因为,一个不考虑责任分担却需要责任承担的问责机制毕竟有碍于公平。

3. 当责任主体时刻需要为“过问”寻找“回应”的合理理由时,这种状况有利于责任主体提高“部门诚信和工作绩效”,因为他不能等到批评时才来解释,不能让工作的每一步成为下一步的绊脚石。

4.问责成为一种侧重“预防”的管理机制。

应对问责制度设计的主要目的和原则 构建应对问责制的主要目的是加强应急管理和有效落实突发公共事件应对过程中的责任。因此,应对问责制的构建应遵循三项原则,即问责与改进工作和落实责任相结合,过程责任监督与结果追责并重,政府主导与社会参与相结合。

五大问责关系的制度构想 突发公共事件应对工作应关注四种类型责任:政治责任,职务责任,行政(法律)责任和道德责任。四类责任即为应对问责的客体,而对这四类责任的承担就构成应对问责法律关系的客体;“承担”行为的主体即为应对问责对象,而有权对这种“承担”进行监督过问者即为应对问责主体,应对问责主体和对象共同构成应对问责法律关系的主体。依据四类责任可构建以下五大问责法律关系:(1)基于政治责任的政治问责关系。即执政党, 民主党派,选民等政治权力主体问责党政领导干部的政治责任所形成的一种问责关系; (2)基于职务责任的行政问责关系。即行政主体问责行政机关即其工作人员的职务责任所形成的一种问责关系;(3)基于职务责任的社会问责关系。即全民、政党、媒体、宗教团体等社会权力主体问责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所形成的一种问责关系;(4)基于行政责任的法律问责关系。这是在行政问责关系的基础上,针对《突发事件应对法》中有关职责设定未给予落实措施这一现状,通过拟定具体“制裁”条款来保证这些责任的落实而形成的一种问责关系;(5) 基于道德责任的伦理问责关系。即社会权力主体通过谴责的形式问责相关义务主体而形成的一种问责关系。

应对问责程序制度设计 以“责任的实现”为中心来设计突发事件应对问责程序,

问责程序可从问责主体“要求落实责任”和“要求改进工作”开始。程序设计应遵循两项原则:一是闭合原则,即问责主体的“要求”必须得到问责对象的“回应”,从而形成闭合回路,以保证问责实效;二是效率原则,即为了尽快落实责任,改进应对工作,问责程序应保证效率优先,即以非正式的简易程序为原则,以正式的普通程序为例外,以此节省问责与“责任实现”过程中的时间。“简易程序”即问责主体的过问得到问责对象及时合理回应时;或问责主体的监督事项得到问责对象有效落实时,即可完成问责;“普通程序”即在简易程序不能达到问责目的的情形下,通过设计检控,调查,听证等手段来保证问责目的的实现。

(马怀德 中国政法大学)

上一篇:幼儿园中班数数有几个下一篇:入党申请书精选样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