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务会计核算风险与防范策略论文

2024-07-14

财务会计核算风险与防范策略论文(共14篇)

1.财务会计核算风险与防范策略论文 篇一

商业银行会计核算风险防范论文

传统的商业银行会计和算法已经无法跟上时代的脚步,而国有商业银行会计数据的集中化,则很好的解决了这一难题。它不只是更新了传统的会计核算方式,而更为重要的是,改变了商业银行的经营形式以及内容,进而给商业银行带来了更高的经济利益。不过我们也要意识到,数据集中化也同时造成了一定的经营风险,而这就要求我们一定要重视此项工作的安全性。那么下面我们就来具体讨论一下这方面的问题。

一、集中化对银行会计核算的影响

由于商业银行开始采用数据交易,势必会给银行带来比较大的影响,进而发生很多的变动。而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下面我们来具体说明一下:

1、会计管理模式的变化

商业银行如何经营直接能够影响到会计管理的模式。因为货币流的动性比较大,所以商业银行一定要建立相应的监督和管理机制。通常情况下,商业银行的会计管理会参与商业银行的整个业务运行。其中,帐、钱属于会计账务处理的范围;而且如果是当天记的账,则要当天结账;要是现金交易的话,则分为两种情况:如果是现金收入,则要先进行收款,然后在进行记账。如果是现金付出,那么就要首先记账,然后在交钱;业务数据在商业银行实行数据集中以后将会变的非常集中,总部有条件利用互联网来将全国所有工商银行的客户信息、单据审核等工作进行数据集中,并且一同完成,这样就能够让商业银行为实现扁平化的管理形式创作必要的条件,而这样一来,许多的尖端业务和企业就都能够汇集在商业银行的每个部门。而那些散布在很多地区的业务柜台,其实都是商业银行的分支机构,所担当的职务相对总行来讲也不是特别的高,主要是以营销客户的身份出现。

2、银行柜面人员职责的变化

一般来说,会计核算工作和银行柜面人员的工作,两者是有着非常紧密的关联的。不过相对来讲,柜面人员则必须要获取更多的.有关会计核算方面的知识。而客户在进行存款的时候,从提交凭单开始,到最后结算完成,这些过程,不但是业务活动,更是会计核算的经过。因为核算功能已经存入到了电脑系统里,因此在处理业务的时候,柜台人员仅需要根据页面提示和客户的需求在电脑中输入必要的信息内容就可以了,然后系统就能够把相关的账务数据传输给与之对应的会计科目中,最终形成账簿。也就是说,对于会计柜面人员,只要是有业务交易代码,就能够在电脑的提示下一步步的将业务处理好。不过着眼于银行未来的发展,柜面人员不能只是要掌握各项业务的电子化处理流程,更要掌握好与金融、理财相关的各类知识,这样才可以在面对客户的提问的时候,给出让他们满意的回答,从而能够借此销售出更多的产品。

二、所存在的风险

有关互联网系统的管理在数据集中以后就难免会存在风险,而这些风险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1)电脑病毒。众所周知,电脑病毒对电脑的破坏非常大,扩散的速度也如同电脑的发展一样,变的越来越快。万一其中一个程序被病毒侵蚀,那么其他程序就也很有可能受到破坏。

2)网络。利用互联网偷取银行存款的情况层出不穷,这种安全隐患变得越来越严重。

3)电脑系统停机。通过调查发现,对金融业会造成最不利影响的是系统停机事故,这对整个银行的电脑系统运行是十分不利的。

三、防范措施

1、提高电脑系统风险的防范

想要保证电脑系统能够安全的运行,则要做到以下几点要求:

1)创建电脑风险预防小组,把此项工作归入到日程安排里去。同时,每个部门互相要加强合作,形成一股合力,以此来加强整个电脑风险的管理强度。

2)创建和完善相关的管理机制,加强岗位责任制。

3)要时不时的对硬件环境进行改进。同时在资金的使用上进行合理的安排,多引进一些能够加强电脑系统安全的设备。

4)防止电脑病毒对系统的破坏,相关人员应购买一些杀毒能力强的软件,并要及时的进行更新。同时,也要加强对电脑的防范意识,以此避免出现盗取客户存款的事件。

2、加强监测预警

会计核算平台要设立监督预警机构,并对会计核算实行不间断的监控。并要将发现的问题及时的进行分析,以便第一时间得到解决。而分析的主要内容有:结算票据是否齐全、往来类科目是否配对;电脑系统是否存在问题等。并且要在此基础上,利用会计分析自动拟合预测技术,对整个会计核算的所有经过进行缜密的分析,如果发现疑惑,应及时上报给相关部门,然后相关部门在经过分析后,立刻采取有效的监控措施。

四、结束语

通过上述讲解我们能够了解到,数据集中对于商业银行的重要意义。它能够让银行会计管理的效率以及会计人员的水平很大程度的的得到提升,因此受到了很多工作人员的青睐。但与此同时,它的发展还不是特别完善,急需提高。因此这就要求相关工作者认真努力,积极探索,争取让我国的商业银行会计核算的数据集中化工作完善起来。

2.财务会计核算风险与防范策略论文 篇二

(一) 目前建造合同准则的核算方法

我公司采用工程项目标后预算作为建造合同准则核算的基础, 使用完工百分比法在资产负债表日确认合同收入和费用。

1.在实际发生合同成本时;借:工程施工贷:应付职工薪酬、库存材料等

2.收到业主开出的结算单时;借:应收账款贷:工程结算

3.确认合同收入时;借:主营业务成本工程施工——合同毛利贷:主营业务收入

4.收到业主付工程款时;借:银行存款贷:应收账款

(二) 建造合同核算的特点与常见的问题

实行建造合同准则需要财务部、预算部门、商务部、工程部等相关部门的配合;工程项目价值较大, 生产周期长, 经常会发生索赔、奖励、工程变更等不确定事项;境外工程项目也受到了业主付款方式和汇率的影响;综合以上因素, 在建造合同准则核算时存在着诸多问题。

1、工程项目预算管理力度不足

(1) 不能及时得到批复。由于公司的工程业务分布在东南亚、南亚、中东、非洲、南美洲等地, 地区差异较大, 不同的地域法律规章不同, 对于预算的审核难度很大, 往往工程已经开工, 预算仍未得到最终批复。运用完工百分比法无法确定合同成本, 因此在实践中, 只能采用成本覆盖法, 即假设已经发生的成本是可以全额得到补偿, 确认的收入等于发生的成本。此方法不能真实、准确的反映真实的经营成果, 也为企业留下操纵利润空间。

(2) 工程项目预算制定后的调整。因为预算兼有项目考核作用, 一旦预算确定, 除了重要差错之外不进行预算调整。这就造成了工程变更、索赔、工程材料价格大幅度波动、金融市场汇率利率波动等不能更改预算, 使得采用建造合同准则核算成本金额变更后会超过合同总收入金额, 这样核算的结果就是一个盈利的项目可能账面上反映成亏损的项目。

关于预算的调整, 如果规定根据工程进展情况定期调整预算, 采用动态预算, 一方面可以将利润更加准确, 也便于成本控制, 另一方面会给企业操纵利润开启方便之门;如果采用固定预算的话, 又不利于动态成本控制, 也使得利润情况反映不真实。如此, 就使得预算调整陷于两难之地。

2、可靠估计合同结果存在一定难度

可靠估计合同的结果是运用完工百分比法确认收入的前提, 也是应用建造合同准则的关键问题。

(1) 合同总收入的可靠估计有一定的难度。合同收入除了合同初始收入之外, 还包括合同变更、索赔、奖励等形成的收入。由于在实际工作中, 有些合同有确定的合同收入, 但是由于工程复杂、工程变更较多、索赔较多;而工程变更、索赔往往得到业主确认的程序比较复杂, 结算之后, 这些都给合理判断合同预计总收入带来了难度。

(2) 合同总成本的估计也有一定的难度。大型工程项目的特点就是工期长, 作为工程施工所需要的大宗产品的价格变化直接影响到总成本的预计;另外, 在境外施工应收的工程款多为当地货币或是美元、欧元, 金融市场汇率波动直接影响了计入工程成本的汇兑损益金额, 再加上施工所在国家的劳工政策、人工成本的差异, 都造成了合同总成本难以预测的因素。

(3) 与合同相关的经济利益能否流入公司的估计有一定的主观性。经济利益流入公司和不能够流入公司的判断对于不同的人是不一样的, 如对超期的工程款, 作为项目经理可能出与自身利益考虑判断是能够流入的, 而财务人员出于谨慎性原则会计提坏账准备, 不同的判断反映的财务状况是不同的。

3、完工百分比法核算的不足

建造合同准则关于企业确定合同完工进度可以选用方法包括: (1) 累计实际发生的合同成本占合同预计总成本的比例, 即:合同完工进度百分比=累计实际发生的合同成本÷合同预计总成本×100%; (2) 已经完成的合同工作量占合同预计总工作量的比例, 即:合同完工进度百分比=已经完成的合同工作量÷合同预计总工作量×100%; (3) 实际测定的完工进度, 该方法主要适用于特殊的建造合同。在会计核算实践工作中, 多采用第一种方法, 即累计实际发生的合同成本占合同预计总成本的比例的方法。

(1) 我公司优势项目主要是港口施工、疏浚以及相关的水工作业, 更适合采用测定的完工进度来确定合同完工进度百分比。因为工程项目涉及到多种计量单位不同的工作, 采用技术测量方法, 有专业人员科学测定, 成本高、测定合同完工进度的难度也较大, 因此在实际操作中很难应用。

(2) 我公司在境外的现汇项目很多是EPC项目, 通常来讲, E即设计部分毛利较高, 采购P次之, 施工C最低。如果按照累计实际发生的合同成本占合同预计总成本的比例地方法核算时, 造成低估工程初期的毛利, 高估了工程后期的毛利的现象, 不能真实的反映核算当期的利润。

(3) 在工程项目实施期间, 累计实际发生的合同成本中可能含有无效或低效的成本支出, 也就是说很多投入是没有产出或是产出较少的, 如果按照建造合同核算会高估了当期收入。

4、应收账款确认和收入确认分离为调节收益提供了通道

建造合同准则对建造合同收入确认时间规定与其相关应收账款不一致, 收入按照完工进度在资产负债表日确认, 而应收账款则是按收到业主开出的工程价款结算单时确认, 使得应收账款与其相关的收入确认不在统一的期间内。因此给企业调节利润的通道, 通过高估完工进度, 增加当期收入;推迟工程结算单签认, 拖延应收账款确认, 少计提坏账。结果造成了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业绩与实际不符。

(三) 建造合同准则实际应用的建议

1、加强项目预算管理, 提高成本预测与控制能力

(1) 建立完善的预算考核、预算调整体系。建立专门的团队负责预算审核工作, 严把预算关, 严格控制预算变更

(2) 加强对合同管理, 尤其是大额的分包合同, 分包费用一般占到总合同成本的比例较大, 规范分包合同的签订, 为工程项目预算管理、财务上的核算均有较大的帮助。在设计变更、合同变更、索赔方面应注意相关资料的收集整理, 及时报请业主批准, 在没有拿到业主批复的相关书面证明资料之前, 不得擅自变更预计合同总收入。

(3) 提高对成本预测和控制能力。把成本预测和成本控制能力有机结合起来, 可以最大限度保证建造合同准则核算的准确性和实现成本目标, 达到项目收益最大化经营目标。企业对合同总成本的预测, 直接关系到合同毛利率和每期投入与产出的金额, 制定目标成本, 既有利于准确估计合同预计成本, 也有利于加强成本管理, 挖掘企业潜力, 考核业务部门的工作业绩。

2、合理判断建造合同的结果能否可靠计量, 合理使用完工百分比法核算

按照收入确认的标准, 判断建造合同的结果是否能够可靠计量, 如果能够可靠计量才应原则完工百分比法确认收入的金额。严格以工程项目预算为基础, 一旦选定完工百分比计算方法应遵循一贯性原则, 不得随意变更。

3、做好建造合同核算基础工作, 准确记录实际合同成本

建立各种资产的进销存系统, 准确核算材料费用;建立工料测量和结算单制度, 及时与分包单位结算, 作为成本核算的可靠依据。对于为完成合同实际发生各项成本要及时、准确的进行归集, 不得以估计成本、计划成本代替实际成本。

4、加强财务人员培训

通过培训, 让财务人员深刻了解建造合同准则的核算要点, 做到正确归集成本项目, 正确运用完工百分比法, 在日常工作中能够熟练运用该核算方法。

5、加强内部审计监督

预计合同总收入、预计合同总成本都是通过预算来体现出来, 即成为建造合同准则核算的基础, 核算过程中也存在要进行职业判断的事项, 不可避免的存在一些可以人为调节利润的事项, 加强内部审计工作, 可以及时纠正不合理的会计处理, 客观真实反映工程项目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

二、基于建造合同准则核算的审计风险

由于建造合同的不确定性很大, 工程项目的经营结果就不能如实反映, 那么在工程项目审计中就会存在较大审计风险。主要风险体现在收入、成本、损益等存在会计核算不准确、不正确, 形成审计结果偏离事实而产生误差, 审计人员发表了与事实不相符的审计评价所带来的审计风险。

(一) 执行建造合同准则不规范形成的审计风险

1、工程项目预算对成本预测的准确性

应用建造合同准则进行会计核算, 重要基础就是对合同总成本的预算, 预测合同总成本是工程项目各阶段核算的起点和关键, 并且始终贯穿于工程项目的全过程。审计人员大多毕业于财务专业, 对于工程预算中的预计合同总成本的合理性、准确性无法做出专业的审核结果, 存在着审计风险。

2、材料价格波动、工程变更和索赔

对于一些规模大、工期长、技术复杂的项目, 尤其是一些大型EPC项目, 在长期的施工期内, 材料价格大幅度波动、工程设计变更优化、自然条件影响导致工期延期等影响, 预测合同总成本存在客观困难, 在预测的准确性上无法保证, 影响各期损益的核算, 存在审计风险。

3、会计核算不准确造成的审计风险

各期实际成本核算不正确, 如对公共费用分摊不正确;对于分包不结算, 长期挂账;对材料缺乏管理, 购买后不论实际情况如何, 一次计入当期工程成本;这些情况都影响到工程项目实际成本的准确性。在完工百分比法核算下, 进而影响到当期的收入和毛利, 从而造成审计风险。

(二) 企业管理水平及内部控制制度缺失

应用建造合同准则对企业的管理水平和内部控制的严格程度也提出了较高的要求。企业在执行建造合同过程中没有严格的内部控制制度, 各部门职责分工不明确, 各项基础工作达不到要求, 提供的资料不及时、不准确, 同样也会给审计带来风险。如:对于发生变更、索赔的项目资料保管不力, 不能够及时和业主、咨工进行沟通, 导致变更不能得到业主许可, 索赔失败等;也可能由于项目局部利益需要, 人为的调节利润。

(三) 审计人员自身素质

建造合同准则对企业会计核算要求提高, 同时也提高了对审计的要求, 如果审计人员自身未能完全掌握建造合同的核算方法、各项要求以及具体的操作程序, 没有制定与建造合同相适应的审计方法, 审计过程中态度不认真等, 都能造成审计风险。

三、审计风险的防范

(一) 加强审计制度建设

建立健全审计制度是保证审计工作顺利开展的前提, 也是保证审计质量的需要。我公司先后制定了《内部审计规定》、《工程专项审计实施办法》、《内部控制制度评审实施细则》等制度文件, 规范了审计工作程序, 为审计工作质量提供了技术保障。

(二) 加强审计实施工程中的控制

1、审计实施前的工作

审计人员应该针对审计的具体项目制定审计计划, 做到参审人员分工明确, 任务突出。制定相应的审计程序, 跟据已收集整理的数据、文件资料, 初步判断可能存在风险的节点, 针对可能的风险点制定行之有效的审计策略, 包括风险控制的具体措施和审计实施具体办法。

2、审计实施中的重点

按照审计程序, 进行符合性测试, 确定内部控制制度执行情况, 确定具体的审计范围。在审计过程中, 对合同成本的预测及调整、合同变更、索赔、奖励等, 收集相关的支持文件。针对已发生的成本项目进行核实, 特别关注可能出现人为调整的事项, 如:成本预估是否有依据, 是否存在多估或少估的现象。针对大额成本重点进行测试, 如:分包成本、大宗采购等。重点是检查成本项目是否真实、准确。

3、审计中其他应注意的问题

通过对环境证据的收集, 发现可能存在问题的事项。

(1) 对施工现场进行实地查看, 对工程的形象进度有初步了解, 关注现场施工组织情况。

(2) 收集业主的工程结算单, 对各期结算单日期和收款日期进行比较, 判断业主的支付能力和工程进展的是否顺利;检查对分包商的结算记录和付款日期, 判断分包风险和工程进展情况。

(3) 对项目人员进行访谈, 听取多方面意见, 了解项目管理是否符合规范。

(三) 尝试对重点项目进行工程专项审计

对工程项目进行专项审计, 联合人力资源部门、工程部门、预算部门对重要工程项目进行专项审计, 通过各部门专业的优势, 弥补审计人员对相关专业知识的不足, 以优势互补的形式完成审计任务。

(四) 提高审计人员综合素质

随着国家法规的建立健全, 相关专业制度、准则、实务规范、工作指引的发布, 审计的范围也逐渐的从纠错查弊的传统审计向风险导向型审计过度, 加上公司自身业务的专业性, 对于审计人员素质要求逐步提高;首先, 要加强学习国家法律法规、公司的制度流程, 学习先进的审计方法, 提高自身专业素质;其次, 要善于总结归纳审计中出现的问题, 用实践将工作和理论知识联系起来, 总结审计经验, 创新审计方法;最后, 要学习和掌握其他专业知识, 如:学习工程施工领域的基本知识, 为工程审计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企业会计准则》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经济科学出版社2006

[2].《企业会计准则讲解》人民出版社2007

3.刍议企业会计风险与防范策略 篇三

【关键词】 企业 会计风险 防范 措施

一、会计风险的概念

人们从不同的角度对会计风险进行了界定。虽然认识的角度不同,但是人们对风险基本特征的认识却大致一致。风险的特征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可能性损失的产生,二是风险的不确定性。风险与不确定紧紧相连,但是两者所属的范畴有别,因此我们在认识时应该对两者加以区别。不确定是一种态度,指由于认识的局限性,人们不能保证未来会发生的事情。相对于态度这种主观存在,风险,有着客观的性质,人们难以对未来做出准确预期是因为客观世界具有多边性和复杂性。从这一意义上看,风险的不确定性是不容置疑的,但是,面临事物有带来收益和导致损失的两重性时,我们可以采取一定的措施规避损失的出现,这种情况下,就没有了风险。故此,会计风险的内涵可以有以下理解:由于会计人员的失误,造成漏报、错报会计信息,导致最终的财务报告出现数据失真、依据不实,从而造成公司损失的风险。会计风险包括了交易风险和换算风险。

二、会计风险的特征

1、会计风险的客观性和潜在性

企业会计核算面临着复杂多样的客观环境和变化无常的社会活动,这些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环境因素决定了会计工作有着客观的局限性。另外,在进行核算工作时,需要会计做出很多的主观判断,所以不可避免地会有判断失误。从这个意义上说,会计风险随时可能在日常的工作发生,所以说,会计风险具有潜在性。由于会计风险的客观性和潜在性,企业能做的只是运用各种措施使风险性降低,但不可能完全消除会计风险和会计风险会带来的损失。

2、会计风险的可变性

可以通过各种措施使会计信息失真程度降低,从而实现对会计风险变化的控制。为了增强会计信息的可比性,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尝试减少可选择的会计处理方法。可选的会计处理方法减少了,发生不确定性的概率降低了,会计的风险也会随之降低。另外,随着环境的变化风险性也在发生着变化。新的金融工具和新的金融业务产生之后,会计工作所面临的不稳定因素也就增加了。因此,减少选择意味着减少不确定性,能有效降低会计风险。

3、会计风险后果的严重性

会计工作的失误不仅极有可能对企业形象造成不利影响,而且造成的经济损失通常也是不可估量的。会计工作的失误不仅会对企业产生不利影响,而且会有社会方面的不良后果。从社会角度看,会计工作造成的损失会造成低效的社会资源配置,从而对社会整体的发展造成负面影响。

4、会计风险发生的不确定性

只要有会计工作,就必然会有会计风险,但是会计风险何时、何处发生及其风险程度是无法确定的。这是因为如果会计在工作中犯了一个小错误,则极有可能导致整个报表的变化也有可能并不对报表的整体造成影响;在发生了错误后,如果不能及时补救,则有可能导致风险的进一步扩大,从而带来巨大的损失,也可能因为开展了适当的补救工作,风险的发生几率和造成的损失会降低。

三、企业会计风险的类型

1、技术风险

企业会计是一项专业性较强的任务,而且工作中的风险性较大。会计工作的质量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会计人员专业能力的影响。所以,会计工作的技术风险表现为以下几点:首先是做出错误的职业判断带来的风险。如今的会计从业人员面对着日益复杂的经济环境,和越来越多的不确定性因素。在这种情况下,会计需要对越来越多的事项做出职业判断和会计估计。由于对会计制度和会计准则的理解因人而异,可能出现认识的偏差。如果会计人员不能准确理解相应的制度和准则,在进行收入费用确认、资产计价和选择会计政策时,错报信息的几率很大。其次是不当的业务操作造成的风险。每天,会计人员要处理大量的现金资产、重要凭证、印章、有价证单和结算票据等,这些票据一旦发生遗失,或者是在计算方面发生了疏漏,就会对企业带来损失。最后不能支持决策造成的风险。会计部门不能参与到公司的管理中来,不能为决策者提供必要的信息和反馈,甚至不能在核算和分析中发现企业存在的问题,这种情形下,会计部门形同虚设,企业也会因不能及时对问题进行处理而面临风险。

2、道德风险

道德风险是指相关人员为了追求自身的利益而不顾社会道德和职业道德的约束,进行不实的会计处理,或者提供不实的会计信息,导致企业有遭受损失的可能性的风险。道德风险可以分为两个重要部分:一种情况是,会计人员为了满足个人利益而不惜对企业管理者和投资者的利益造成损害;另一种情况是,企业管理者为了谋求个人利益,在会计人员的帮助下,歪曲会计信息,从而欺骗投资者。

3、内控风险

内控风险的产生是由于企业内部的控制系统没有发挥其对会计工作的控制作用,导致会计信息失实从而给企业带来损失的风险。企业会计的内控风险有以下表现:首先,制度建立的风险。制度建立风险的发生主要是因为企业在选择和建立内部控制制度之时,没有将自身的组织体系、经营方式、设备技术状况、物资、资金、信息沟通以及内部管理的状况与外在环境综合起来考虑,从而导致了制度不具备可操作、控制点过于琐碎而缺乏系统、职责和权限划分不明。其次是制度执行方面的风险。在落实内部控制制度方面,会遇到很多的意外情况,这些情况下会出现执行能力不足的弊端。造成这一弊端的原因大致有四点:一是考核和监督的力度不够,员工工作的积极性不高;二是沟通缺失,不利于发现并纠正工作中的失误;三是混岗和兼职的情况造成相互之间的制约和监督制度难以实行;四是企业不能严谨对待内部控制,往往会出现过于求变通而缺乏原则性的情况。

四、企业会计风险的防范措施

1、完善公司治理结构

防范会计风险,尤其是可能会面临管理层舞弊风险的情况下,不能仅仅依靠企业的内部控制。因此,控制防范会计风险控制还要将公司的治理放在重要位置,通过合理安排公司的治理制度,为企业内部的会计控制创造良好的环境。因为会计风险的根源在于利益的冲突,而利益冲突表现为代理问题,所以,为了对会计舞弊风险进行防范,应该将解决代理问题作为重点,通过对公司的治理问题进行合理而科学的安排,促使管理层将管理重心放到维护和扩大股东利益方面。因为我国的资本市场发展不成熟,也缺乏有力的法律监管,在防范会计风险时,只能将公司的内部治理作为重点。因此,在安排公司的治理结构时,首先要保证董事会与经理层的分离,这需要建立配套的独立董事制度;其次要保证监事会对董事会进行监督的职权,这需要有配套的独立监事制度;另外还要充分发挥内部监督体系的作用,这需要将内部审计上升到公司治理高度。

2、建立和健全会计部门的内部控制

为了防范和控制会计风险,在对公司的治理制度进行调整的同时,还应该对会计工作的小环境进行控制。从某种意义上说,公司治理体现在需内部控制的有效性之上。内部控制的精髓是分工、牵制和监督,内部控制的任务在于预防差错、发现差错、纠正差错和舞弊现象。所以,在对会计风险进行控制的过程中,内部控制的地位是不可替代的。从当前的情况看来,会计舞弊经常出现在管理层。因为管理层能回避内部控制制度,而不受其制约,所以内部控制做的再好也无法对管理层舞弊风险进行有效防范,同时,值得注意的是,只有管理层才有能力为了自身的利益与外部审计进行博弈,才能采取收买会计的策略。如果企业的内部控制出现了问题,会计风险就会不可避免地发生,所以将内部控制当作会计风险防范和控制的第一道防线。内部控制的有效运行是以企业管理层的重视为前提的,所以,管理层应该诚实守信,主动接受内部控制。

3、加强会计与税法的协调

除了证券法规,税法是对会计影响最大的部门法律之一。广义上讲,会计风险不仅仅有会计舞弊和会计报表风险,还有涉税风险。财务会计对收入和费用等要素的计量和确认标准与税法不同,就会出现涉税风险。如果真的有财务与税法的差异,企业会在进行纳税申报时进行纳税调整,而在越多的项目上进行纳税调整,就会面临越多的涉税风险。所以,应该通过减少财务与税法之间的差异降低涉税会计风险。因此,在不损害会计信息质量的前提下,应该对财务与税法的差异做出制度上的协调,同时,要进行制度层面的创新。

4、加强内部和外部的审计监督

很多企业的实际运作情况向我们证明了,内部控制有可能失效。为了防范内部控制的失效,必须重视构建企业内部环境,尤其要强化内部监督体系。除此之外,还要理顺监事会和审计委员会的关系,并且将内部审计提升到企业治理的高度。当然,也会有缺乏诚信的管理层。所以,还有必要借助外部监管部门的力量。在市场经济的发展过程中以市场为主导力量的内部会计监管理模式和监管理念都已经走向了消亡,所以,以行业自律为主要力量的外部会计监管成为一种必要的模式。但是,这种监管模式也不是完美的。行业自律的一项重要表现是对注册会计师的审计。注册会计师审计已经公司外部治理中的重要一环,审计工作的效果与企业会计风险的控制效果直接相关。就目前来说,我国与西方发达国家的注册会计师制度有所不同。在我国注册会计师制度的独立性受到多方面的威胁,这些威胁包括会计市场需求不足、从业人员素质较低、民事赔偿责任力度不够、会计事务所组织结构不合理等。所以,应当从改善会计事务所组织结构、提高从业人员素质、加大民事赔偿责任和扩大会计市场需求等方面入手加强内外部审计。

五、总结

对企业会计风险的防范应该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不仅要提高会计从业人员的素质,更要注重加强企业内部人员的整体素质,还要通过对企业内部制度与结构的调整,加强对会计工作的监督。只有这样,企业才能有效规避会计风险,在财务上实现长足发展。

【参考文献】

[1] 管素娟:企业会计风险的识别与控制[J].中国集体经济,2010(24).

[2] 刘忆容:浅析会计风险的成因与防范[J].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08(3).

[3] 李猷申:刍议会计风险与控制方法[J].财经与管理,2011(19).

[4] 冯海燕:浅议企业会计风险及其防范措施[J].企业导报,2011(15).

4.财务会计核算风险与防范策略论文 篇四

关键词:财务风险;控制;防范

在企业的各项经济活动中,财务风险的产生不可避免,合理控制和防范财务风险的条件下,适当的风险有助于企业获得更高的收益,因此可以说,企业财务风险具有明显的两面性。一方面,财务风险过高有可能会引发企业财务危机甚至导致企业资金链的断裂;另一方面,适当的财务风险又是不可避免的,它能够为企业带来更高的收益。随着我国财务管理水平的提高,财务风险也越来越受重视,因此科学系统地分析企业财务风险的表现、成因,并根据国外先进经验和我国具体实践制定有效的应对策略,是控制与防范企业财务风险的关键所在。

一、财务风险的概念与特点

一般来说,风险指的是未来结果的不确定性,而在企业的一系列经济活动中,风险又可以分为由于决策产生的可测定的不确定性和外在因素——例如宏观经济形势导致的不确定性。公司财务活动作为影响预期收益甚至公司正常运营的重要因素,其中隐含的.风险也成为关注的重点之一。财务风险指的是公司各项经济活动中,由于各类因素影响导致公司财务收益无法达到预期,甚至出现损失的可能性[1]。但是,区别于不确定性的风险,财务风险是一种可度量的可能性。即公司管理人员可以通过正确认知风险,预先估计各项决策的风险程度,并基于此科学地分散或者转移风险。此外,财务风险与收益是对等的,预期收益越高的经济行为,其背后隐藏的财务风险也势必越大。基于财务风险的实质,其特点可归纳为五个方面:客观性、不确定性、相对性、全面性和激励性[2]。前两者是由于风险本身的共性导致的,而相对性指的是财务风险会随着各类因素的变化而变化;全面性指的是在公司实际经营过程中的各项环节,财务风险普遍存在;激励性则是指财务风险能敦促公司管理人员积极防范,加强管理,从风险中寻求盈利的机会。

二、企业财务风险的成因

企业财务风险一方面来源于企业内部经营管理的缺陷,另一方面来源于宏观经济形势以及行业经济发展影响,由于后者通常不可控,因此我们主要关注企业内部经营管理的缺陷引起的财务风险。从企业财务管理的各项环节来看,财务风险的成因主要在四个方面:

一是筹资融资方面,形成财务风险的主要原因在于资本结构的不合理。对于绝大多数企业而言,仅靠公司自有资金是难以实现企业发展壮大的,因此筹融资成为企业发展必不可少的一环。企业资本一般分为权益资本和负债资本,筹融资方案的不同将通过改变权益负债比从而改变公司的资本结构。负债较高的公司虽然能获得较高的权益收益,但由于其负债比例较高,到期之后企业还款压力也会相应提高,因此财务风险也将加大。

二是资金运营方面,这方面财务风险的形成原因较为复杂,受到财务人员自身素质不高、财务管理制度不完善以及企业内部控制不坚强等多重因素的影响。资金运营方面的财务风险主要体现在存货和应收账款方面[3],存货不仅会占用企业的现有资金,而且由于市场变动,还存在跌价风险。此外,存货出清需要的时间较长,资金周转速度慢,还需要额外付出管理费用。应收账款问题则普遍存在于我国企业财务管理中,一方面这是因为我国人情文化导致的企业赊销普遍,另一方面是由于对于客户和市场的了解不够导致的烂账。

三是投资方面,形成财务风险的主要原因在于投资决策的不合理。一方面,从投资时限看,短期投资虽然有利于企业资金的周转,但资本收益率较低;而长期投资往往具有投资数额巨大,投资期限长,而资本回报率较高的特点,因此此类投资财务风险也较大,对于公司未来的发展运营有重大影响,必须审慎决策。

四是收益分配方面。企业收益的分配主要包括两个方面,即留存收益和分配股息。留存收益能够扩大企业的自有资产,推动企业的发展和扩张,而分配股息主要是出于保障股东权益的考虑。当前我国企业倾向于将税后利润的绝大部分作为留存收益,用于企业的发展和扩张,虽然此举可以推动企业发展,带来更大的利润收益,但较低的分配股息比率也将降低股东的投资热情,影响股票市值。因此收益分配风险也是企业在外部筹资环节的财务风险。

三、企业财务风险防范与控制措施

(一)企业管理人员和财务人员在充分认识

财务风险的基础上,从各个环节采取有效措施识别、预测、防范、控制风险,将有助于企业实现较为稳定的收益,保障企业的资金安全,加速资金周转过程,更能通过风险防控的实践,形成合理有效的公司财务制度,提高企业的风险防范能力。针对上述财务风险的成因,其防范措施也可以从四个方面加以分析:

首先,筹资融资期间,一是要注意企业财务人员在确定筹资规模时,遵循筹资规模与需求量相结合的原则。即满足企业生产和适度扩张需求即可,同时结合企业实际情况,注意控制企业负债率,利润率较低的企业尤其要适当降低债务筹资,以避免因资金周转不足导致的企业财务危机。

二是要遵循筹资与投放相适应的原则,在制定好明确的资金投放计划后给出相适应的筹资渠道和方式[4]。例如,当企业投资项目将获得较高的资本回报时,可相应地提高筹资费用以筹集到更多的资金;而投资固定资产由于其收益回收较慢,因此筹资方式也不宜选择短期银行借款。

三是要注意保持筹资结构和资产结构的一致性。筹资结构中,长期负债和短期负债比例的确定、银行借款和企业债券比例的确定等等都要根据企业资产结构加以确定。对于固定资产比例较大,而资金流动性不足的企业,要尽量降低短期筹资的环节。

首先财政部门要提高预算水平,政府及相关部门预算编制的规范性以及提高预算定额和支出标准制定的科学性,这是预算执行效益审计顺利开展的先决条件;其次加强监管力度。加强对财政性资金的追踪问效;最后明确监督重点。要提高监督水平,改变监督重点,审计部门要前移审计关口,参与预算编制的审核。

(二)建立专项资金及项目管理库,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建立“专项资金及项目管理库”,即由各级财政资金管理部门将接受或要求补助的单位名称、项目名称及主要内容、项目总投资及财政补助部门、项目实施时间及完成程度等基本情况列入项目管理库,项目涵盖期间一般为三到五年,内容可包括某多为项目申报情况、实际补助情况、资金绩效情况,正在实施项目进展情况,列入补助资金预算的项目情况。项目库资源应实现区域联网,由各部门共享。

(三)建立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强化财政支出绩效评价

应制定系统的绩效评价标准及准则,对评价对象、目的、程序以及报告基本形式等逐一规范,在对项目实施检查评价之前制定一套周密细致、行之有效的检查评价方案,同时整合监察、财政、审计各部门的内外资源,积极培养和抓紧现有人员的培训,尝试外聘有关专家。在评价结果方面公开共享,可以参照经济责任审计模式,建立人大、政府牵头,包括财政、审计等各有关部门参加的绩效评价联席制度。

(四)出台规范制度标准,严控浪费违规现象

对会议费、招待费、差旅费的报销标准、附件要求等要有明细规定,对超支的坚决应不予列支;严格按政府收支科目分类列支,列支范围不准混淆;严格国库集中支付制度,加大直接支付方式的比重,严格控制大额现金支取。将资金管理和资产管理相结合,财政等部门应贯彻全部政府性资金资产理念,将各单位所有来源的收入和支出全部纳入统计和监督范畴,并坚持财务公开制度,提高违规成本,将绩效考评结果和审计整改结果纳入单位和领导干部个人目标考核,违纪违规的要追究经办人和分管负责人的责任,扣发个人考核奖等,并在本地区内网上公开。

(五)发挥免疫系统功能,实行真正的内行监督

5.金融会计风险防范与化解 篇五

进而采用文献回顾对《会计研究》和JMAR在xx到xx共发表的管理会计论文进行了统计分析,进一步验证了前述分析.

最后,为中国管理会计研究如何走向世界提供了建设性意见.

关键词:管理会计;研究主题;理论基础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以及社会关系的日趋复杂,而信息使用者很容易由于虚假的会计信息而在预测、判断分析甚至决策上出现各种偏差,而这对整个金融市场的方方面面都会产生非常不利的影响.

有两个明显的特征对于金融会计存在着不确定、可能性的风险.

不可否认的是客观存在的金融会计风险,使得银行财务等相关的工作,每时每刻都在受到它的制约,并且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银行会计风险所产生的影响度也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所以,对于目前金融企业来说金融企业的重要任务之一就是对金融会计风险进行发现、控制和化解,会计监管的加强已经成为制约我国金融体系的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

所以加强银行的风险防范意识尤为重要.

这就要求银行在日常的工作中要充分发挥其监督的职能,改革传统的管理考核体制,建设法制会计,提高金融机构的监督范围及监督性能,从而起到防范金融会计风险、控制金融会计风险、化解金融会计风险的作用.

1金融会计及金融会计风险

在我国会计体系之中金融会计是一种以货币为计量单位,以会计为基本原则、方法的一种体系,其对促进金融机构的发展,特别是为整个金融机构提高更完整、准确,综合的监督与核算的作用,同时通过金融会计不仅可及时衡量及财务信息,同时还可利用专业的方法对其进行加工和传送.

其对于促进经营管理者在经济活动中更准确的做好经营治理及及时的做出促进企业的决策具有关键的作用.

金融治理能否顺利进行与金融会计有着直接的关系,而且当金融得到越好的发展,其会金融会计的依赖性也会更高.

其重要性主要表现在准确的表现出其财务的准确信息,同时起到对整个经营活动的监督与核算的作用.

另外一方面人为因素、外围环境等因素也会使金融会计面临着各种形式的风险.

所谓风险指的是在某一特定的条件下,可能存在的客观上的疑虑,也就是在特定的情况下其可能出现的损失及机率等情况.

“不确定发生的损失”是当前人们所定义的金融风险.

因此可以把会金融经营治理中由于各种因素引起的决策失误.

如会计信息出错、核算失误、相关工作人员的主观因素等因此使得整个决策出现失误的情况从而金融机构的利益受到威胁的情况.

2建立更符合时代需求的治理型金融会计体系

在防范金融会计风险与化解金融会计时要结合商业化经营特点建立治理型金融会计体系,将现代会计理论与方法完美的结合起来,使其发挥出更好的治理优势.

确实做好跟踪与监控银行业务经营过程,从而融入到银行的经营决策中.

第一,做好金融会计的基础工作,在会计核算体系上要注意分极授权与统一治理相结合,从而保证整个会计工作的秩序井然.

特别是要做好防患“三假”现象,所谓三假现象指的是凭证、账薄、报表上做假的行为,从而提高其核算的准确性,要确实落实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全面性、相关性、可靠性等从而减少其金融会计中可能存在的风险,提高银行经营治理能力.

第二,强化治理体制,当前,我国的银行业务还存在着诸多不足,特别是违规经营、账外经营的存在,也使银行金融会计遭受着更大的风险.

因此要注意避免账外经营、违规经营等问题,从而避免整个会计的职能受到影响.

如果金融会计工作中不能及时的获得准确的信息,就有可能失去了化解金融风险的最佳时机,另外一方面还有可能使其存在更大的危机.

结合各方面的因素,对于当前的金融机构而言,要想从根本上杜绝账外经营等违规现象的产生的话,就要确实落实好会计治理体制,从而进一步提高其抗风险能力.

3强化金融会计信息系统加强偿债能力考核

能否做好防范金融风险及控制金融风险与银行内外部能否获得及时准确相关的信息有关.

而这就要求其所提供的会计信息要具有完整、可靠、及时等特点.

首先考虑到当前我国企业普遍存在信息失真、虚假报表等现象,因此建议银行要加强货款申请的批准流程,要求企业提高会计审计师验证过的报表,同时要求相关的会计师事物所要承担相应的无限连带责任.

其次除了要加强对企业的静态财务比率、企业利润指标等方面等方面的考核之外,更要企业财务比率的考核,特别是有与现金流理有关的财务比率指标等方面的考核.

最后一点,还要从体制上改善金融会计体系,避免信息含量过低、过于简化的会计报表等情况的产生,同时还要加强企业的偿债能力的考核,特别是在接受数额较大的货款申请时更要注意这方面的问题.

4充分发挥谨慎原则改善当前金融会计制度存在的诸多缺陷

4.

1改进呆账预备金计提方法,提高计提比例,扩大计提范围,简化核销审批手续

首先可以考虑呆账预备金计提方案,也就是说在提计呆账预备金时需要充分考虑其货款的风险程度.

用“一般呆账预备金”代替现行的呆账预备金的方法,也就是也就是计提呆账预备金时需要考虑到其每月实际发策的货款总额等因素;而对于那些已经存在问题的货款,则需要考虑到“非凡呆账预备金”,要充分考虑其发生呆账的可能性.

做到这两点,就可在不提叶酸账预备金的前提下化解可能产生的呆账风险.

同时要求金融机构及银行要在税前扣创造呆账预备金.

二是放宽呆账预备金的范围,其呆账预备金范围除了包括信用货款,还应该包括存放的同业款、融资租赁、风险透支等相关的业务.

三在限制条件上要放宽,要废除改善呆账确认中过于苛刻的条件,确保发现的呆账可以及时的核销.

比如说把超过一定期限的货款,以呆账处理.

同时在核销呆账的自主权上还应该简化相关的流程,使其拥有一定的自主权.

4.

2改进现行坏账预备的计提方法

当前我国的银行坏账预备还存在严重的`不足之处,比如其按期末应收的账款余额的3‰计提,事实上这种坏账预备处理制度就不能很明确的反应出发生坏账的损失与各期限、性质的应收利息之间的关系,从而影响到坏账预备与坏账损失的协调性.

为了避免这样的问题产生,建议银行要加大计提坏账预备金比例的计算,对不同性质,不同收账款账龄的性质进行分析.

同时为了减少其存在的运营风险,国家还应该强制要求银行每年在其净利润中拿出一定的资金用于风险预备基金.

4.

3应答应银行对长期持有的金融资产与一些非金融资产

采用成本与市价孰低的规则计价同时银行还要做好账面价值、公可变现净值、公允市价等的比较,特别是要在每个期末对各投资、货款项目资金的账面价值的整理.

当出现账面成本高于公允市价、变理净值时,这些都说明银行很有可能在某些方面存在损失,这个时候就需要马上调整其账面上的价值,同时把公允市价、账面价值的差接计入当期的损益当中.

5建立建全完善风险监督保障系统

只有充分做好事前、事中、事后三部分的监督工作才能期实落实金融会计风险监督保障系统.

所谓事前监督指主要包括流动性风险指标体系、资产风险指标体系、金融市场风险指标体系、及货款对象的财务状况指标体系等方面.

其中流动性风险指标体系又包括企业备付金比率;企业资产风险指标体系包括逾期货款率等等.

而货款对象财务状况则包括企业资产的收益率、产销率等各方面的因素.

事中监督:要求银行的决策部门要发挥出其监督控制银行经营动态的职能,确实落实到事前监督中所论述的金融风险指标.

同时落实到有关部门.

同时要求会计部分要连同其它职能部门一起建立可随时监督金融风险动态的机制,落实落实金融风险预警指标体系与金融风险各指标的对此,同时及时的将相关的情况反馈给各部门.

从而保证各相关部门可以及时修正存在的问题,从而从最大程度上的降低金融风险的存在,最大程度的减少金融风险带来的损失.

另外还要确实落实监督法规制度的执行情况、银行业务规范,确实保证法规制度的统一性、严厉性,从根本上避免因为违法违规等操作带来的风险.

事后监督:顾名思义就是在货款后对其所提供的各种凭证,包括原始凭证、账薄、报表等进行再次检查与分析,对所涉及到的各项进行全面的审查与复审.

而执行的情况就是考核各单位的金融风险责任执行情况,同时根据这一情况做出相应的整改及建议,加大防范金融风险的能力.

另外对于银行而言,在稽核制度、内部控制制度上还要加强管理,要建立健全银行内部制度,从而避免银行在经营各环节中由于某些细节问题而引起的金融风险,从而形成天然的防治屏障.

6大力开展整顿金融会计秩序活动

当前许多金融机构在借处会计手段的前提下存在违规经营的现象比如在账表上做假、乱用会计科目、私设账目等情况,而这也进一步加大了会计信息的失真现象.

因此在金融会计部展开制度化、经常化的活动如打“三假”活动.

创“三铁”洗动等都具有积极的意义.

7积极推行责任会计和广泛运用会计电算化核算系统

当前金融风险控制具有分散化的特点,因此要想确实将金融会计风险降到最低,加强责任会计制非常重要.

同时还要充分结合小范围内的责、权、利从而及时有效的解决已经发生的问题.

另外一方面,要真正使会计工作人员可以利用责任中心所生的报表信息、凭证等信息做好核算工工作、责任会计工作的话,没有计算机显然是不可能的.

因此,完善电算化会计核算系统,从而建议更完整更全面的会计信息具有深远的意义.

同时还要进一步加强业务数据处理系统、业务处理系统、治理决策型系统的等电算化系统.

完善金融会计治事核算体系,提高会计核算质量,强化会计核算水平,从而提高其防范金融会计风险的能力,提高其化解金融会计风险的技术.

参考文献:

〔1〕漆江娜,陈慧霖,张阳.事务所规模、品牌、价格与审计质量四大中国审计市场收费与质量研究[J].审计研究,(3).

〔2〕李树华.上市公司境内外审计报告税后净利润差异之实证分析[J].会计研究,(12).

6.财务会计核算风险与防范策略论文 篇六

(2012-11-27 14:46:07)转载▼

标签: 分类: 财会与税务 转载

原文地址:企业法律风险与防范措施——财务应收帐款之风险作者:注册税务师齐洪涛

作者: 迟彦杰律师 时间:2012-10-08

法律风险是指在法律实施过程中,行为人的具体行为导致与获利背离的法律后果发生的可能性。违法行为可导致刑事责任、行政责任、民事责任,都属法律风险,灰色行为和合法行为同样能引发法律风险。

以下简单总结了中小型企业财务应收帐款方面的风险及防范措施。

一、企业财务应收帐款过多的危害

企业应收账款是企业因对外销售等而向对方单位应当收取而未实际收到的款项,应收过多,危害不言而喻。

1.会降低企业资金使用频率,使企业效益下降;

2.会虚增账面上的销售收入,虚增企业资产,夸大了企业经营成果;

3.降低企业营运能力; 4.企业财务风险增大; ……

二、企业财务应收帐款过多的原因 财务应收问题的原因有很多,既有企业内部因素也有外部因素,既有善意原因,也有恶意原因。

1.部分中小型企业及其产品的市场竞争力不占优势; 2.企业只重视销售额,缺乏合理的绩效考核制度; 3.个别企业忽视信用管理,缺乏风险防范意识; 4.对客户的实际销售金额、费用确认不及时; 5.企业对客户长期不对账或对账不清,或流于形式; 6.交易方与发票抬头名称不一致的纠纷; 7.贸易合同中的货款支付条款存在瑕疵; 8.企业出借银行账号; ……

三、企业应收账款的防范及处理措施

在整个企业生存过程中,即从投资、产品开发开始直至企业做大作强阶段,企业管理人员都要注重信用风险控制。换言之,在企业产品交易的事前、事中和事后都要重视信用管理。具体的措施,即包括企业内部销售、财务、法务等方面的管理,也包括对外客户资质调查、合同动态跟踪履行、律师函、财产保全措施的应用。以下是常见的措施。

1.加强市场调研,发挥自身优势,产销对路,提升产品竞争力; 2.强调客户资信调查工作,签约前对其财务状况、信誉等资料进行调查,控制应收账款规模; 3.注重合同条款质量,交易方式、付款期限以及保障措施等条款要准确;

4.在合同中设置连续性交易、所有权保留、最高赊账额度等条款控制风险;

5.建立客户信用档案,根据行业及企业自身情况对客户进行信用等级分类;

6.加强销售人员、催款人员对经济合同条款、讨债技巧以及企业生产、销售、收款等工作程序所涉及的相关法律法规进行培训;

7.设置独立的资信管理部门或负责人,建立应收账款清收责任制及激励机制;

公司对逾期的应收款项,应落实相关责任人催收欠款,对清收工作良好的员工给与奖励;

8.对于国内贸易,对特殊客户有选择地购买国内贸易信用保险; 9.对于大额国际贸易,对敏感地区客户也要购买国际贸易信用保险;

10.严格执行企业财务制度,做好应收账款的日常管理,加强催收力度;

使客户感觉到债权人施加的压力,不让其轻易推迟付款; 11.注重合同日常管理,强化合同履行阶段的动态跟踪管理; 与客户经常联系,提醒付款期限,一旦发生产品质量、包装、运输、交付期限等方面的纠纷,及早采取补充协议、备忘录、会议记录等书面方式处理,维护良好客户关系; 12.对未清回欠款,应采取有效措施,确保欠款及时追回; 确定科学的讨债方法,根据客户的不同情况采取电话催讨、上门催讨、信函催讨、律师催讨、诉讼催讨等;

13.企业应收客户较多时,还可委托信誉良好的商帐管理、信用管理代理机构;

14.企业要与专业的律师事务所保持合作关系,以便律所及时出具律师函、采取财产保全、协助诉讼执行等法律措施;

15.不建议委托“讨债公司”(违法组织);

但对规范运作的专业调查、咨询类公司,可适当考虑合作,协助处理个别呆账;

16.账龄较长的应收项目,要考虑律师函催收,确定为坏账时,立即起诉,并做好财产保全;

7.金融业会计集中核算的风险防范 篇七

一、会计集中核算的新要求

账务核算的前后台分离, 对加强会计核算内部控制提出了新的要求。前台营业网点直接处业务, 录入会计凭证信息, 并向核算中心发送、接收有关账务信息。核算中心进行联行业务处理、核算数据记载、存储等环节的后台处理, 同一核算主体的会计人员分散在中心营业部及其县分公司, 由不同的单位和部门负责管理和考核, 总公司会计集中核算系统设置了双层处理结构, 实现了前后台的分离。面对全新的组织形式, 如何对会计人员进行管理, 实现有效的风险防范和控制成为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账户的集中管理, 对系统运行环境提出了更严格的要求。公司会计集中核算系统对账户的设置采取“物理上集中摆放, 逻辑上分散管理”的模式, 即全国各客户在当地营业部开设的所有账户物理上在总公司处理中心存储, 逻辑上由总公司进行处理, 涉及客户账户的业务和跨省的汇总业务都有必须通过对支付系统的访问实现, 日终接收来自总公司处理中心有关账务数据后, 进行所有账务的核算平衡。会计集中核算的设置对会计人员操作的准确性和操作速度提出了更为严格的要求, 各项核算业务只能在支付系统日间状态下进行, 版本升级、系统参数维护和行名行号的变更等工作都只能在统一的时间进行, 各项业务更加依赖于稳定可靠的运行环境。

核算方式的网络化, 对计算机设备与网络设备的安全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A B S系统自身就是完整的网络系统, 中心服务器连接综合柜及若干个网点柜客户端, 每个客户端都连接有若干台网络终端, 绝大部分业务是通过网络终端完成。同时中心服务器作为一个重要结点接入支付系统, 与现代化支付系统同步运行。金融公司会计活动和支付服务原始信息通过网点柜及支付系统其它参与者的录入、复核、传输等环节, 将会计核算信息转换为电子信息进行传输。会计核算信息化网络化对计算机设备和网络安全性提出了极高的要求。

二、会计集中核算后风险的表现形式

新系统在会计核算方式上有根本性的改变, 进一步加强了风险控制, 但实际运行中发现系统本身还存在不完善的地方, 留有风险隐患。一是集中核算造成各级分公司的核对环节中断。二是清算集中不能充分履行其控制营业网点业务风险的作用。三是核算中心统一开设损益类账户, 网点损益类各子目余额当日无法查询, 加大了差错率风险。四是与国库的同城差额清算通过大额支付系统处理, 加大了资金风险。五是通过数据转换, 介质导出产生的会计和账务报表, 能对基础数据进行修改, 存在会计报表失真的风险。六是版本升级较快, 但新版本环境下无法对旧版本备份数据进行恢复处理, 存在旧版本备份数据失效的风险。

新系统运行后, 原有的内控制度、操作规程、风险点控制措施跟不上业务变化的要求, 造成风险控制无据可依。再者核算单位对业务处理、重要事项风险估计不足造成风险控制不到位。实行会计集中核算后, 从各级分公司的领导到一般的会计人员, 认为会计风险已经转移, 普遍存在麻痹思想, 防范风险的意识减弱。另外会计核算流程定式分割了会计核算的连续性, 导致会计人员工作的机械化。基层的会计人员短缺, 变动频繁, 人员老化, 违规操作和“一手清”现象依然存在。加之部分会计人员素质不高, 操作失误, 不认真执行口令保密制度和操作规程, 形成操作风险。

三、风险防范对策

加强会计队伍建设, 建立科学的风险管理理念。一是要加强职业道德教育和风险意识教育, 使每位员工都能意识到每一个操作, 每一个环节的操作失误、管理缺位将可能出现的损失, 意识到风险管理的重要, 将风险意识贯穿于所有人员的自觉行动中去。二是要重视业务上的风险估计, 提高抗风险的能力。

加强内控制度建设, 建全与新系统相适应的内控体系。首先要及时制定和完善相关的制度办法。根据当前会计核算工作的新需要, 研究制定相关的制度办法, 为新业务的正常运行提供依据。其次要加强管理, 严格制度执行。对于在操作上有章不循, 擅自越位操作、不按操作程序办理业务等违规现象, 要从严处理。三是加强监督检查力度, 核算部门在日终处理前, 会计资料移交前要根据新系统新特点加强自查, 平时针对风险点加强检查, 发现问题, 及时整改。

从防范风险出发, 增强和改进系统功能。一是增设大额往账业务主管确认功能, 明确联行柜对大额往账业务的审核要素。二是增设生成并打印会计和财务报表功能, 保证报表数字的可靠性。三是在综合柜计息管理操作中增加复核菜单, 以减少差错, 防范风险。四是开发一个功能强大的、可以对指定一个或多个中文关键词进行查找的行名行号查询系统, 以提高工作效率, 减少联行差错, 加速资金周转, 降低风险。加大硬件投入, 严格按照要求加强机房建设、配置系统运行环境。加强病毒防护, 各操作系统必须进行物理隔离, 阻断外联网和内联网的连接, 并安装有效的网络防火墙和防病毒软件。最后, 要加强系统维护。

摘要:会计集中核算在金融业得到广泛认可与应用, 但是在实际操作中, 会计集中核算对加强会计核算内部控制、系统运行环境、计算机设备与网络设备的安全性等问题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但是在实际操作中, 与之相应的风险防范亦需加强。

关键词:集中核算,金融业,风险

参考文献

[1]曾扬:商业企业降低成本费用的有效途经.徐州教育学院学报, 2002.4

[2]刘谊廖莹毅:权责发生制预算会计改革:OECD国家的经验及启示.会计研究, 2004

8.财务会计核算风险与防范策略论文 篇八

关键词:集中化;银行;会计

一、数据集中化提高了商业银行会计核算的管理效能

1.银行账务体系发生了变化。在传统操作模式下,银行会计核算划分为明细核算和综合核算两大系统。两大系统自成体系,相互印证,既便于账务核对,又实现了相互制约与控制。如明细核算包括:凭证——分户账(登记簿)——余额表;综合核算包括:凭证——科目日结单——总账——日记表。总账与分户账或余额表核对余额,综合核算是明细核算的概括和综合,对明细核算起着控制的作用。当会计处理集中后,由于电子处理系统是建立在超大型计算机和商业智能等技术基础上的,会计账务处理工作全部由系统自动生成,科目日结单只需根据明细核算时录入的初始数据自动汇总而成;数据中心对所有数据的加工、处理可以在短时间内完成,并检验会计账务平衡。

2.会计管理模式的变化。首先,会计管理的模式与商业银行的经营特点是密切相关的,由于货币资金具有极强的流动性,决定了商业银行在管理上必须有严密的监督机制和管理制度。其次,商业银行的传统会计管理涉及商业银行前、中、后台业务运行的全过程,从会计账务处理的角度讲,就有账、钱分管;账、表、凭证换人复核;账折见面、当日记账、当日结账;现金收入先收款后记账、现金付出先记账后付款、转账业务先记付后记收、代收他行票据先收妥再进账;总分核对、内外对账,做到账账、账款、账据、账实、账表、内外账务“六相符”等严格的管理控制制度。第三,数据集中后商业银行的业务数据和信息资源将高度集中,总行或一级分行可以通过计算机系统和网络,及时将全行范围内所有客户资料信息、单据审查、账务处理等后台工作集中完成,使商业银行具备采取“大总行、大部门、小分行”的经营模式的条件,管理日趋扁平化,大量业务特别是高端业务、大型企业集团服务等均可集中于总行的各相关部门完成。商业银行的二级分行以下经营性分支机构实际上只不过是分布在不同区域的业务延伸柜台,其主要职能将转变为营销客户,会计管理的职能明显弱化。

3.银行柜面人员职责的变化。传统意义上的商业银行柜面人员所从事的业务活动和会计核算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对柜面人员会计核算知识方面的要求较高。例如,在客户的存款业务中,从客户提交存款凭单、接单审核、凭证处理、传递到登记账薄完成结算这一系列程序,既是业务活动过程,又是会计核算过程。会计处理集中后,由于将核算功能统一定义并固化在电子处理系统中,柜面人员在办理业务时,只要按照系统界面提示和用户要求在终端中录入必要的原始信息,系统就会自动将有关账务数据过渡到相应的会计科目上,并生成账簿。会计柜面人员只须知道业务的交易代码,就可以在系统的提示下完成业务处理的全过程。柜面人员的主要职责就变成了原始信息的录入、核实。但从银行业务发展的角度看,银行柜面人员必须在熟练掌握各种业务处理规章和电子处理系统使用技能的基础上,具备和金融相关的多学科特别是投资理财方面的知识,能够针对不同的客户需求提出咨询建议,为客户提供优质高效的金融服务,成功营销各种金融产品。

二、数据集中化对商业银行会计核算存在的问题

1.管理上存在一定的漏洞、制度建设滞后。银行临柜业务综合化以后,临柜业务风险增加,如现金支付业务,以前要经过记账、复核及出纳三个环节,现在临柜人员一人就能完成,同时银行因配备摄像监控设施以及相应的系统授权控制等制度,对可能发生的人为风险估计不足,对操作人员制度执行情况的监督力度不够,同时,相关性的制度建设未及时跟上。有的银行因对账制度不完善,内部授权制度未落实,发生了临柜人员作案现象。

2.业务复杂,有关人员素质不适应需求。当前国有商业银行普遍采取全功能综合业务系统,且软件升级换代快,业务项目多,分工细,操作规程复杂,业务人员很难系统地掌握,造成业务生疏,容易出差错。另外,要求管理人员具备较高的综合素质,并要善于利用信息进行分析,为创新产品,提高服务水平提供决策依据,但由于管理人员既不从事柜台操作,也与市场营销严重脱节,思想意识和业务素质都不能完全符合有效管理的需求,仅仅起着监督辅导的作用,会计管理的职能未充分发挥,银行无法对客户情况加以全面了解,无法设计面向客户的新业务,无法提高对客户的服务水准,无法加强对客户的风险控制,白白浪费了信息资源。

3.技术依赖性强,系统维护难度增加。当前的管理模式建立在机和基础上,管理效率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业务系统和网络的稳定性。但目前系统与网络也都处于逐步完善的过程中,经常会出现不可测因素,因此技术故障较多,有时会导致错账,甚至导致业务暂停。由于网点自身不能及时解决问题,只能依靠市分行技术部门,有的甚至要省分行才能解决,特别是遇到网络故障还可能要依赖电信等服务商的服务质量,因此系统维护效率不高,影响了基层网点的服务质量。同时,计算机联网运行使不法分子利用网络作案成为可能,增加了网络风险。

三、加强数据集中化后商业银行会计核算风险防范措施

1.加强系统控制,防范技术风险。信息技术的应用增加了银行内部控制的潜在风险。要适应现代信息技术的,必须进一步加强系统控制。一是提高系统稳定性。程序设计时要充分考虑系统稳定性,不能急于求成,运行前要进行充分测试,并经权威机构的认证,尽可能减少系统故障,而且要建立与运行维护、数据处理过程、硬件设备等相关的可靠性控制制度,建立应急预案。二是增强系统实时监控功能,控制操作权限,对营业网点的异常操作作出预警,及时发现违规行为或业务差错。

2.加强管理控制,防范人为风险。防范人为风险要从多方面着手,一是制度防范,运用现代管的组织规划、资源使用限制等原理,制定诸如业务流程、工作程序、岗位设置、职责分工等一系列内部管理制度,使其能与先进的管理理念相适应,使先进的管理模式发挥最大的效能。因此要加强技术变革可能引发的人为风险研究,并尽可能地事先建立制度,使内部管理制度符合现代信息技术的要求。二是加强检查监督,会计管理部门要采取不定期的突击检查措施,提高检查的真实性和有效性,促使制度得到落实。三是坚持以人为本,加强思想,使会计人员自觉增强自律意识,做到不违规,不违章,并提高风险意识和风险防范能力。

3.加强对会计核算的监测预警。要使监测预警与会计核算建立在一个平台上,对会计核算进行全程监控,发现问题适时预警。要将监测预警的重心前移,预警系统要能够及时进行会计操作信息的跟踪分析,并对重要日志进行必要的记载与备份。跟踪分析的主要内容包括:结算票据的处理是否符合内控制度,要素是否齐全、合规、往来类科目是否配对相符等。在此基础上,通过会计分析自动拟合预测模型和方法,对会计核算全过程进行研究分析,对带苗头性、有疑点的问题实时报警,实现有效监测。

4.加强会计电算化系统标准化、规范化建设。我国的金融电子化是在没有统一规划和标准的情况下起步的,目前还存在规划不统一、商业银行技术标准不统一、技术规范不统一、商业银行之间使用的安全协议各不相同等问题。为此,央行应借鉴发达国家的做法,制定统一的标准和规范,逐步实现各商业银行的会计电算化系统,增强各商业银行系统之间的协调性,减少支付结算风险。

5.再造业务处理流程,提高银行会计业务处理效率。首先,加强培训。随着商业银行会计核算模式和财务管理模式的变化,商业银行的会计工作岗位及人员要求。同样发生了变化。为了适应商业银行经营管理的需要,会计人员由操作型人才向复合型人才转变将不可避免。在电子化、网络化的工作环境下,无论是高级会计人员还是一般会计工作人员,都必须具备必备的会计基础知识。其次,会计业务是商业银行各项经济活动的基础,具有业务量大、专业性强的特点。要按照集约高效的原则,再造和优化业务流程,将各个业务领域的所有操作性的职能分离出来,集中到专门设置的后台业务操作中心。同时,将各种非柜面业务以及需通过柜面但无须即时办理的业务(如托收承付)、操作风险较高的业务(如各种信用证的审单业务)逐步纳入后台业务处理中心。这样,一方面可以提高业务处理的集约化水平和工作效率;另一方面,可以改变目前商业银行会计操作风险点多面广、难以监控的现象,提高商业银行的风险防范能力。

四、结束语

9.财务会计核算风险与防范策略论文 篇九

(1)郭敏在《我国企业财务风险与防范研究》中,从企业资本运动过程来划分和界定企业财务风险,即从资金的筹集、使用与耗费、回收与分配三个环节分别对企业融资风险、投资风险、股利分配风险以及企业资本运动过程中的“人本风险”的防范进行了较为详细的研究。

(2)赵斯秋于2003年在《企业财务风险防范》一文中,提出了财务风险分析的杠杆分析法、概率分析法和财务报表分析法。其中,财务报表分析法是以资产负债表、损益表和现金流量表等资料为依据,利用比率分析、比例分析、比较分析、趋势分析等,对企业的资产情况进行风险分析。在对财务风险的防范上,作者主要是从制度上进行探讨,通过建立各种控制制度达到防范财务风险的目的。

(3)王继华于2002年在《现代企业财务风险及内部控制》一文中,从内部控制的角度探讨企业的内部财务风险。文章认为,内部控制与财务风险防范密切相关。二者是一个事物的两个方面,前者是手段,后者是目的。企业通过建立良好的内部控制系统,保证企业经营活动的效益性,财务报告的可靠性和法律法规的遵循性,从而制约和调整企业内部业务活动的自律系统,最终达到防范和控制财务风险的目的。

国外研究现状:

(1)在国外,马柯威茨、威廉、米勒先后对财务风险理论进行了深入研究,这三位学者的理论一脉相承,正是他们在财务经济学上做出的贡献。在1990年,他们共同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

(2)进入90年代,西方发达国家的企业普遍确立起风险管理的职能,风险管理的应用更加广泛。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美国学派说”和 “英国学派说”。美国学者从狭义的角度,把风险管理的对象局限于纯粹风险,重点放在风险处理上。美国著名保险学家特瑞斯普雷切特等四人合著的《风险管理与保险》一书中将风险定义为“未来结果的变化性”,这个定义强调风险具有不确定性的特征。英国学者从对风险管理的定义则侧重于对经济的控制经济的控制和处理程序方面。

10.财务会计核算风险与防范策略论文 篇十

[摘要]企业财务风险是指在各项财务活动过程中由于各种难以预料或控制的因素影响,财务状况具有不确定性,从而使企业有蒙受损失的可能性。企业财务风险存在于财务管理工作中的各个环节,财务风险的存在,无疑会对企业生产经营产生重大影响。因此,对我国企业财务风险的现状、成因及其防范措施进行探讨,以期降低风险、提高效益就显得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 财务风险;风险防范;防范措施

目录

一、绪论...........................................................1

二、我国企业财务风险的现状及问题...................................1 1.在筹资方面,资金结构不合理..................................2 2.在投资方面,投资决策随意性大................................2 3.在资金营运方面,企业存货比重较大............................2 4.收益分配政策方面,股利分配政策无章可循......................3

三、我国企业财务风险形成的原因分析.................................3 1.企业的理财活动无法适应外部变化的经济环境....................3 2.内部财务监控机制不健全......................................4 3.企业理财人员素质有待提高,缺乏风险意识......................4

四、我国企业财务风险的防范策略.....................................4 1.对财务管理环境进行全面分析..................................4 2.建立有效的风险处理机制,增强抗险能力........................5 3.建设财务风险制度文化,增强风险防范意识......................5 4.完善风险管理机构,健全内部控制制度..........................6 参考文献...........................................................6

一、绪论

企业是以赢利为目的的经济组织,而风险客观存在于企业经营活动的全过程,特别是企业的财务活动更是充满着风险。只有深入研究企业财务风险的生成和传导的机理,才能更深刻的认识企业财务风险的本质,以便加强对企业财务风险的管理,提高企业财务活动的运作效益。

从企业财务管理的需要出发,一般将企业风险分为经营风险和财务风险。经营风险就是指由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存在的不确定性带来的风险,其主要来自生产成本、生产技术、销售价格、市场需求、外部环境的变化等各个方面。企业经营的财务成果与其财务目标相偏离的状况就是企业的财务风险,财务风险是由于多种因素的作用,使企业不能实现预期的企业财务收益,从而产生损失的可能性。财务风险客观存在于企业财务管理工作的各个环节,对企业生产经营产生重大影响。

企业的财务风险又分为广义和狭义两种。广义的财务风险包括了企业在进行财务活动过程中的融资风险、投资风险、资金收回风险和收益分配风险等。狭义的财务风险,是指企业举债筹资时所产生的风险,因此又称为筹资风险,是指企业在经营活动中与筹资有关的风险,尤其是指在筹资活动中利用财务杠杆可能导致企业股权资本所有者收益下降的风险,甚至可能导致企业破产的风险。本文所研究的企业财务风险界定为广义的企业财务风险。

在市场经济活动中,企业存在财务风险是难免的,关键是如何了解风险的起因,加强防范,使自身处于不败之地。因此,对财务风险存在的问题、成因及其防范进行研究,以期降低风险、提高效益,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我国企业财务风险的现状及问题

在企业财务活动中,一般分为筹资活动、投资活动、资金营运和收益分配四个方面。相应的,财务风险也就包括筹资风险、投资风险、资金营运风险、收益分配风险。具体来说,我国企业财务风险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在筹资方面,资金结构不合理

我国资本市场尚不够发达,企业筹资手段不够丰富。长期以来企业对资本市场的了解还比较匮乏,对资本市场的运转、资本市场的理论缺乏研究,在筹资时较少考虑资本结构和财务风险等,具有一定的盲目性,资金结构中负债资金比例过高,导致企业财务负担沉重,偿付能力严重不足。与高负债形成的风险相比,或有负债形成的风险更具隐蔽性,对企业的潜在风险也更大。典型表现是企业的乱担保。部分企业对外担保数额大,期限长,甚至未经同意和审批,董事、经理擅自以公司名义为他人担保等,给企业带来较大的风险。大部分企业对担保疏于管理,也不按照制度规范在表外披露,如果担保对象一旦无法偿债,担保企业的或有负债就转化成负债,突如其来的债务负担很可能导致企业资金紧张甚至资不抵债,诱发企业的财务风险。2.在投资方面,投资决策随意性大

在企业中,不顾自身的能力和发展目标,热衷干铺新摊子,盲目投资,造成严重损失的例子比比皆是。企业在进行任何一项投资之前,都应对投资项目进行可行性分析,只有在综合考虑各项因素的基础上,当投资项目所产生的净现金流量为正时才是可行的。盲目追求外延式扩张及所谓多样化经营,未经深入调查研究便乱上投资项目,走向破产也就不足为怪了。由丁投资决策者对投资风险的认识不足,决策失误及盲目投资导致一些企业产生巨额投资损失。3.在资金营运方面,企业存货比重较大

目前我国企业流动资产中,存货所占比重相对较大,且很多表现为超储积压存货。存货流动性差,一方面占用了企业大量资金,另一方面企业必须为保管这些存货支付大量的保管费用,导致企业费用上升利润下降。长期库存存货,企业还要承担市价下跌所产生的存货跌价损失及保管不善造成的损失,由此产生财务风险。在应收账款管理中,企业普遍存在只注重销售业绩忽视应收账款的控制状况。一些企业为了增加销量,扩大市场占有率,大量采用赊销方式销售产品,导致企业应收账款大量增加。同时,由于企业在赊销过程中,对客户的信用等级了解不够,盲目赊销,造成应收账款失控,相当比例的应收账款长期无法收回,直至成为坏账。资产长期被债务人无偿占用,严重影响企 2 业资产的流动性及安全性。例如传统企业积压库存厉害,导致现金流紧缺,最终走向衰亡。

4.收益分配政策方面,股利分配政策无章可循

股利分配方法的选择会影响投资者对企业状况的判断和企业的声誉,从而影响企业资金的来源,也可能影响企业潜在投资者的投资决策。如果企业的利润分配政策缺乏控制制度,不结合企业的实现情况,不进行科学的分配决策,必将影响企业的财务结构,从而形成间接的财务风险。与国际上广泛采用的股利政策相比,中国企业较少分配现金股利,代之以配股或送红股的分配方法,这一方面有意无意间助长了证券市场上的投机气氛,另一方面无助于投资者形成正确的投资理念。不仅如此,中国企业股利政策的制定也往往无章可循,股利分配方案常常朝令夕改,令投资者无所适从。尤其是我国国有企业占据领域太多,私人企业发展受很大限制。

三、我国企业财务风险形成的原因分析

在市场经济活动中,企业存在财务风险是难免的,关键是必须了解风险的起因,才能做到有的放矢,使自身处于不败之地。我国企业产生财务风险的原因很多,既有企业外部的因素,也有企业内部因素。总体来看,我国企业财务风险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的原因。

1.企业的理财活动无法适应外部变化的经济环境

企业财务活动是处于一定的环境之下,并受这些环境的制约,包括国民经济整体的形势及行业景气度,国家信贷以及外汇等政策的调整、银行利率及汇率的波动、通货膨胀程度等等。企业理财环境的变化莫测是企业产生财务风险的外部原因,因为这些因素存在于企业之外,其变化对企业来说,是难以预见和难以改变的,这必然影响到企业的财务活动,比如利率的变动必然会产生利率风险,包括支付的利息过多的风险和不能履行偿债义务的风险;而中国企业大多财务管理基础薄弱,缺乏市场观念和对外部环境变化的适应及应变能力,面对外部环境不利变化不能进行科学的预见,反应滞后,措施不力,财务风险必然产生。2.内部财务监控机制不健全

内部财务监控是企业财务管理系统中一个非常重要而且相当独特的系统,为使其更能充分发挥其职能作用,企业不仅应该设置独立的组织机构,更重要的是要根据本企业的特点,建立起一套比较完整的、系统的、强有力的内部财务监控制度,才能保证企业内部财务监控系统的高效运行。而中国企业大多没有建立内部财务监控机制。即使有,其财务监督制度执行也不严格,特别是有的企业管理与监督合二为一,缺乏资产损失责任追究制度,对财经纪律置若罔闻,难以进行有效的约束,财务风险极易发生。3.企业理财人员素质有待提高,缺乏风险意识

任何系统的运行,人都是非常重要的条件,高素质的理财人员,更是企业不可多得的财富。就目前的情况看,中国企业的理财人员受传统计划经济的影响和受专业教育的程度限制,其综合素质和业务素质都有待提高,他们的理财观念和理财方法,特别是职业道德和职业判断能力,还不能在更大程度上适应市场经济环境的要求,不达要求的企业定会被淘汰。

四、我国企业财务风险的防范策略

企业的财务风险显而易见,如何防范企业财务风险,化解财务风险,以实现财务管理目标,是企业财务管理的工作重点。本文认为,针对我国企业的现状,防范企业财务风险,主要应做好以下工作: 1.对财务管理环境进行全面分析

防范和控制风险的关键在于如何发现和识别外部环境中存在的各类风险。实践表明,通过对财务管理外部环境及其变化进行详细的分析,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企业对环境的适应能力和对风险的应变能力。要对外部环境做出准确分析.首先必须建立和完善财务管理系统,以便及时反映外部环境中各种因素的变化情况(如国际市场上主要原料价格的变动,各种货币间的利率变化情况等),以适应不断变化的财务管理环境。其次.要设置高效的财务管理机构,明确财务风险管理的主体,使风险控制机构切实做好 4 风险的分析和处理工作。再次。配备高素质的财务管理人员。目前我国企业财务管理人员普遍素质偏低。缺乏相关的经济和金融知识,导致其对环境中的各类风险因素变动反应不够及时,从而错过了风险控制的最佳时机,给企业带来巨大的损失。针对这一情况,企业财务部门应选拔具有一定分析能力和预测能力的人员进行财务风险管理工作,以便能够及时掌握外部环境中的各种变化,降低企业财务风险。此外,还要健全相关规章制度。强化财务管理的各项基础工作,通过制度完善来保障财务管理系统的有效运行。2.建立有效的风险处理机制,增强抗险能力

为了有效防范可能发生的财务风险,企业必须从长远利益着眼,建立和健全企业财务风险防御机制。增强企业的生存能力。

(1)建立健全企业风险分散机制

可以通过企业之间联营、多种经营及对外投资多元化等方式及时分散和化解企业财务风险。在突出主业的前提条件下可以结合自身的人力、财力与技术研制和开发能力,适度涉足多元化经营和多元化投资。

(2)建立健全风险规避机制

企业对超出风险承受度的风险,通过放弃或者停止与该风险相关的业务活动以避免和减轻损失的策略。企业要防范财务风险,一定要采取一种或者多种混合的方式来减低财务风险甚至避免财务风险。一定要量身定做,根据自身需求也可以自创一种属于自己风格的财务防范机制。

3.建设财务风险制度文化,增强风险防范意识

企业财务风险的高效管理得益于企业上下一心的全员参与和制度支撑。只有在文化层面上加强企业员工的财务风险意识,打破传统的风险自我无关和自我分割管理的思想,建立起全面整体的风险观,在工作中处处时时评估和发现风险,自发的协调和实现团队化风险控制,把风险管理的观念和行动落实到每个人的身上。同时,管理层应致力于调查和规划本企业的风险制度文化建设,制度控制和文化引导双管齐下,努力提升企业的风险管理水平。要使财务管理人员明白,财务风险存在于财务管理工作的各个环节,任何环节的工作失误都可能会给企业带来财务风险,必须将风险防范贯穿于财务管理工作的始终。4.完善风险管理机构,健全内部控制制度

企业财务风险管理的复杂性和多样性要求企业必须建立和完善相应的组织机构对风险实施及时有效的管理,只有把企业的财务风险实现组织化运作,才能实现企业财务风险管理得到足够的重视和真正的规模运行。企业可以单独设立一个财务风险管理处并配备相应的人员对财务风险进行预测、分析、监控,以便及时发现及化解风险。另外,治理结构和内控制度弱化本身就是高风险的表现,因此,首先要完善公司治理结构,提高风险控制能力,实现科学决策、科学管理,形成完整的决策机制、激励机制和制约机制。其次要建立监督控制机制,特别要加强授权批准,会计监督、预算管理和内部审计。再次是财务和会计应该分设,单位分管领导分开,分别设置管理中心,各行其责。最后要充分发挥内部审计机构和人员的作用,搞好内部控制的评审和风险估计。综上所述,企业外部和内部环境不论怎么改变,我们都要可以与之适应,不适应就是被淘汰。只有建立企业的财务风险管理文化,以企业家的风险管理精神为指导配合高层管理人员对风险管理文化的执行和组织结构的灵活应变,辅之现代化的风险监控系统,将财务风险管理融人全体职员的意识,渗透到员工的日常经营活动中,才能形成对企业全局的财务风险抵御的盾牌,才能长期减少或规避企业的财务风险损失。

参考文献

[1] 韩建勋、张善轩、王忠.企业会计准则[M].中国物价出版社,2001(1)[2] 吕晶.企业会计手册[M].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1(1)[3] 吕晶、孙浩进.金融理论与教学[M].《金融理论与教学》编辑部,2005(1)[4] 杨延绩.企业技术开发(学术版)[M].湖南省科技信息研究所:《企业技术开发》杂志社,2007(1)[5] 余睿武、唐祥忠、刘云.基于MM理论和VaR模型的财务杠杆风险管理[J]国外建材科技,2005(3)[6] 唐久芳、吴璟玲.财务风险的成因及其控制研究[N]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05(3)[7] 杜英斌.从MM资本结构理论看财务风险形成的原因和对策[N]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01(5)[8] 郭焕俊、孙丽英.浅谈企业财务风险的评价指标体系[J]商业研究,2000年(4)[9] 王晋汾.浅议企业财务风险管理的改善[J]煤炭经济研究,2006(9)[10]陈奇光.论我国企业财务风险的特征及对策[J]科技资讯,2006(3)[11]李延明、杨振勇.关于企业财务风险管理[J]山东社会科学,2002(2)[12]傅亚平.风险管理影响企业价值的内在机理[J]财经科学,2006(12)[13]Lisa K.Meulbroek,Integrated Risk Management for the Firm: A Senior Manager’s Guide[R],Harvard Business School,Working Paper,2002.(1)[14]R.M.Stulz,Rethinking Finance,1996.(6)[15]Froot,K.A.,D.S.Scharfstein and J.C.Stein,A Framework for RiskManagement[J], Harvard Busi-ness Review,1994.(4)

risk

Management[R],Journal

of

Applied

11.试论企业财务风险的防范策略 篇十一

【关键词】企业;财务风险;防范策略

1.企业财务风险的分类

企业的财务活动主要包括资金筹措、投资、运营以及收益分配这几个方面,相应的每一个方面都包含着一定的风险,那么风险也分成这几类。

第一类筹资风险。企业为了获取资金会向银行或其他企业进行借贷,这种借贷是需要偿还的,而企业如果不能很好的分配这部分内容则会造成企业的无法偿还,这时就产生了筹资风险,这类风险主要是因为企业借贷资金的成本要高于企业受益,这样企业的偿还能力就逐步的降低,最终出现经济危机,严重的可能会导致企业的破产。

第二类投资风险。投资风险主要是由于各项不确定因素的存在,导致了企业的投资效果达不到预期目标。投资属于经济活动,也是企业发展的重要途径,在投资之前都会有很多的核算过程,像是风险预测、收益分析,这些内容都是不完全确定的,因为还没有发生,那么在这些评估项目上就需要有风险的考量。企业的过度扩展很容易出现投资风险,特别是决策者对投资风险没有很深刻的认识,一心的追求效益和企业的发展,而使得投资回报低下,企业就会面临投资风险。

第三类资金营运风险。这种风险是由于现金的流入和流出之间在时间上的不同步所造成的企业资金紧张而出现周转问题。企业的各项运营都需要有资金的流动,虽然动产和不动产都属于企业的资产,但是为了维持正常运营企业必须要保证一定的资金流动和周转。当企业的资金链因为某些因素而出现问题的时候就会出现运营风险,并且如果企业存货大量的积压就会锁死大量资金,企业用来维持运营的资金就会不够,这样出现企业支付困难的问题。

第四类收益分配风险。收益分配政策对于企业后续生产经营所带来的负面影响是这类风险的主要成因。留存收益政策和分配股息政策市收益分配政策的两个主要内容。留存收益和分配股息这两个政策从企业这个方面来看都是为了企业的发展,一个是扩大生产规模的主要途径,另一个则是扩大股东财产的途径,他们之间的关系是既矛盾又联系;从股东这个方面来看待这两个政策的话,当企业利润高,那么对股东投资回报就会产生影响,达不到合理的预期对于股东来说会削弱他们对企业的投资信心,企业股票价格就会波动,企业承受收益分配风险。

2.加强企业财务风险规避

2.1建立财务预警分析指标体系,监测财务风险

我们需要明确意见事情,财务风险是现代企业所存在的普遍现象,也是企业竞争所产生的东西,加上我国的市场经济还不完善,有很多的地方需要加强,这也是加大了风险的存在,所以企业财务预警对于企业规避财务风险具有很大的帮助。

首先要建立短期财务预警系统,编制现金流量预算。就企业的生存来说,只要企业拥有一定的现金用来应付各项支出,企业就还能暂时存活,即使企业没有处于盈利状态。因此需要密切的关注企业现金流量表。企业如果是健康的稳定的成长阶段,那么企业的经营产生现金流量体现的应该是正数,投资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应该是负数,筹资活动则是正负相间的,当企业的经营活动呈现负数的时候,就说企业有了财务危机。为了防范危机的发生,企业在日常资金管理中应编制现金预算,将未来预期收益、现金流量、财务状况及投资计划等,以数量化形式加以表达,对现金的收支进行有效控制,保证企业资金正常运营。

其次确立财务分析指标体系,建立长期财务预警系统。财务风险在出现之前通常都有财务征兆。主要有:现金流量不足、企业不能支付到期债务、销售额非正常下降、现金大幅下降而应收帐款大幅上升、一些财务比例出现异常。因此企业可以运用财务分析中具有代表性的指标,如获利能力、偿债能力、营运能力和发展能力等指标,建立长期财务预警系统指标分析体系,来监测财务风险。

2.2运用不同的技术方法,规避各类财务风险

财务风险的规避方式有很多,具体需要根据企业自身状况以及风险类型来进行合理的选择。

对于筹资风险,首先要充分利用自有资金,加强对自有资金的控制,对各种借、支款项要严格审批并及时催收。其次要选择合理的资本结构,即债务资本和自有资本的比例要适当,充分利用债务资本的财务杠杆作用,选择总风险较低的最佳融资组合。第三要注意长短期债务资本的搭配,避免债务资本的还本付息期过于集中。第四要选择多种筹资渠道。例如可以发行股票、债券、从银行或非金融机构借款,也可以充分利用应付账款、应付票据、预收账款等商业信用。第五要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益。无论是自有资金,还是债务资金,只有资金使用效益提高,才能保障企业的偿债能力和盈利能力。

对于投资风险,首先不能盲目投资,投资应该是在企业资金状况良好或者有富余的资金时再进行,保证企业的稳定运行之后再去考虑这部分获取额外回报的投资方式。第二,如果投资是生产经营的必须环节或是要进行风险性投资,必须拟定严谨的投资计划,进行科学的投资回收评估和论证,选择最佳的资金投入时间以避免造成资金短缺或运转不灵。第三要合理进行投资组合。投资组合包括不同投资品种的组合、不同行业或部门的投资项目的组合,长短期限不同的投资组合等,以追求一种收益性、风险性、稳健性的最佳组合。第四要加强对证券投资的系统风险和非系统风险的研究,以减轻和抵消对证券投资收益的影响。

对于资金运营风险。资金回收是资金运营活动中的关键环节,所以资金运营风险主要来源于资金的回收风险。资金回收风险是指资金不能及时周转或资金流出后不能及时收回的风险。要规避资金回收风险必须做好资金来源、资金占用、资金分配和资金回收的测算和平衡,以保证资金的安全性、效益性和流动性。存货的流转控制风险可以通过制定合理的安全储备、订货批量和进货时间来保证和控制;应收账款回收控制风险可以通过以下方法加以规避:一是利用某些系统对客户进行科学评估,对不同的客户给予不同的信用期间、信用额度和不同的现金折扣,制定合理的资信等级和信用政策。二是在现销和赊销之间权衡,当赊销所增加的盈利超过所增加的成本时,才应当采取赊销政策。三是定期编制账龄分析表,确定合理的应收账款比例,对应收账款回收情况进行监督,对坏账损失事先做好准备。四是针对不同的客户、不同的阶段采取不同的收账政策,既要保证账款的有效收回,又要注意避免伤及客我关系,同时,制定收账政策时要考虑收账费用与坏账损失的大小。

对于收益分配风险的规避要从现金流人和现金流出两方面着手。一方面要对现金流人实施控制,另一方面要考虑收益分配政策。根据企业发展的需要,制定合理的收益留存和利润分配政策,采取适当的利润和现金分配方式,保障现金流人与流出的相互配合、协调,以期达到降低风险的目的。

3.总结

12.财务会计核算风险与防范策略论文 篇十二

一、财会信息在医院经济决策中的作用

财会信息是用来表达价值运动状态、特征变化状况及结果的信息。提供财会信息是医院财会部门的工作中心, 财会信息系统作为医院管理信息系统的子系统, 可以从医院众多的经济数据中, 通过计算、分类和汇总, 整理为比较集中和相关联的指标体系, 运用各种形式的会计报表, 加上必要的文字说明和分析, 用来反映、表示医院特定经济主体的财务状况, 经营成果和资金的流动情况。医院管理者及财政、审计、银行以及其他信息需求者, 根据这些财会信息来研究配置利用卫生资源, 研究确定医院的经营方针和目标, 制定医疗卫生领域的长期战略性计划和医院的短期经营计划, 做出科学的经营决策, 从而减少盲目性, 增强自觉性, 提高工作效率和管理水平, 促进增收节支, 合理地利用人、财、物, 改善医院的经济状况, 以最少的耗费取得最佳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二、防范与控制公立医院的财务风险的对策

1. 把握外部经济环境的变化趋势, 建立有效的风险防范处理机制

目前, 公立医院要对不断变化的宏观环境进行认真的分析研究, 其是对国家宏观卫生经济政策、医学新技术的发展、医保政策的变化等进行充分的分析研究。以把握其变化趋势及规律, 适时调整财务管理政策和方法, 从而提高公立医院对宏观环境变化的适应和应变能力, 以此降低和规避因环境变化带来的财务风险。要建立财务风险防范责任制, 公立医院主要领导对财务风险要负总责, 要充分发挥总会计师和财务部门的的监控作用。

2. 保证会计数据的科学性和准确性, 提高短期决策水平

效益评价是医院短期决策的主要依据, 这就要充分利用财会信息所提供的资金、医疗耗费、收支等有关指标来分析医疗市场的历史和现状, 探求医疗市场的供求矛盾运动规律。要提高会计数据的科学性、精确性和可靠性, 把它引入医院经济决策中去, 能更好得做好决策工作, 不作科学的会计核算, 没有真实的会计数据, 无法了解医院的真实经济现状, 经济决策就会脱离可观实际。

3. 从深度和广度上扩大财会信息的反映领域, 提高长期决策水平

长期决策是指医院长期内收支盈亏产生影响而进行的决策, 如大型医疗设备的购置、对基建项目的投资等, 这类决策因涉及的资金量大且时间长, 因而要考虑货币的时间价值。在进行长期投资决策时, 要充分利用财会信息资料, 并运用专门的方法对决策方案进行论证分析, 根据分析结果选择最优投资方案。在进行方案评估中, 还必须运用货币时间价值和投资风险价值概念, 搞清计算货币时间价值的根据和对象, 这样才能把决策方案的经济效益分析、评价建立在科学、可比的基础上。要组织医疗和财务等方面的专家等有关人员评价决策方案的优劣, 还要研究方案的投资报酬率是否高于资金成本, 充分利用财会信息, 在对比的基础上对方案进行选优。所有这些, 都要求从深度和广度上丰富财会信息的容量, 以提高长期决策科学化水平, 防止出现决策失误产生财务风险。

4. 要通过编制现金流量预算, 建立短期财务预警系统

就短期而言, 公立医院能否持续运营下去, 并不完全取决于是否有结余, 而取决于是否有足够的现金用于各种支出。具体可通过以下两个比率来掌握:第一, 流动比率。是衡量公立医院短期偿债能力的重要指标, 流动资产同流动负债的关系, 是流动性的决定因素, 最佳值为1 50%。从财务观点看, 流动资产高于流动负债, 表示公立医院有偿债能力。第二, 速动比率。速动资产为变现性较高的流动资产, 等于流动资产减去药品、库存物资。速动比率用以评估公立医院立即偿还短期负债能力的大小, 最佳值为100%。

5. 加快会计信息化在医院财会信息反映中的普及应用

提高经济决策水平, 防范与控制公立医院的财务风险。目前还没有形成专门反映财会信息和经济分析决策的软件系统, 一些财会信息的提供和分析的数据基本依靠手工核算和整理, 不能保证准确、及时地提供, 会计电算化水平亟需提高。因此, 财会人员要摆脱单纯数据处理工作的束缚, 把工作重点转向加强财务管理, 把主要精力用于医院的经济活动分析、预测和管理控制方面。

摘要:随着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 公立医院的经济发展也面临着越来越大的财务风险, 本文分析了财会信息在医院经济决策中的作用, 提出了从把握环境的变化趋势, 建立有效的风险防范处理机制;保证会计数据的科学性和准确性, 提高短期决策水平, 从深度和广度上扩大财会信息的反映领域, 提高长期决策水平, 建立有效的风险防范处理机制等方面防范与控制公立医院财务风险的具体措施。

关键词:公立医院,财会信息,经济决策,财务风险,防范,控制

参考文献

[1]郁志飞, 王璇.医院财务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中国卫生经济, 2003, (12) :34.

13.财务会计核算风险与防范策略论文 篇十三

【论文关键词】长期股权投资;法人治理结构;内部控制;组织结构

一、企业长期股权投资面临的风险

长期股权投资面临的风险可分为投资决策风险、投资运营管理风险和投资清算风险。具体来说:

(一)投资决策风险

1.项目选择的风险。主要是被投资单位所处行业和环境的风险,以及其本身的技术和市场风险。

2.项目论证的风险。主要是投资项目的尽职调查及可行性论证风险。

3.决策程序的风险。主要是程序不完善和程序执行不严的风险。

(二)投资运营管理风险

1.股权结构风险。包括:股东选择风险、公司治理结构风险、投资协议风险等。

2.委托代理经营中的道德风险。企业的所有权与经营权相分离,必然会产生委托代理关系。委托代理制存在着所有者与经营者目标不一致,信息不对称的弊端,代理人可能会利用自身优势,追求自身效益最大化,而产生的道德风险。

3.被投资方转移风险。主要是被投资企业存在的经营风险、财务风险、内部管理风险等会通过股权关系传递到投资方。

4.项目责任小组和外派管理人员风险。一方面,投资方选派项目责任小组或个人,对投资项目实行责任管理;另一方面,也向被投资方派驻董事、监事、副总经理等高级管理人员,由于责任小组与外派人员自身的知识、能力所限或是责任心不强,使管理的过程存在风险。

5.信息披露风险。被投资方管理层不严格遵照投资协议中有关信息披露的规定,故意拖延、不及时报告财务和重大经营方面的信息,暗箱操作,对外部投资者提供已过滤的、不重要的甚至虚假的信息,令投资方所掌握的信息具有很大的片面性和不完整性,使投资方处于严重的信息劣势之中,将严重影响投资方的管理。

(三)投资清理风险

1.来自被投资企业外部的风险。如利率风险、通货膨胀风险、政策法律风险等。利率风险主要是利率变动导致投资收益率变动,从而对投资人收益产生影响。通货膨胀风险是物价上涨时,货币购买力下降,给投资人带来的风险。政策法律风险主要是政府指导经济工作时所作的突然性政策转变,或新法律法规的出台,对企业经营产生致命影响。

2.来自被投资企业内部的风险。主要是被投资企业内部的技术风险、管理风险、道德风险等的转移,给投资方带来退出风险。

14.财务会计核算风险与防范策略论文 篇十四

【关键词】 医院;会计核算;风险控制;财务

一、医院财务风险控制的客观必然性

所谓财务风险,是指医院财务活动中由于各种不确定因素的影响,使医院财务收益与预期收益发生偏离,从而产生蒙受损失的机会和可能。医院财务活动的组织和管理过程中的某一方面和某一个环节出现问题,都可能出现财务风险,导致偿债能力降低。

在以市场经济为导向的转换企业经营机制的改革中,出现了传统计划经济体制下不可能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医院内部之间经济关系的复杂化、筹资渠道的市场化、利益分配的多元化等等,必然对医院的财会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和任务,其中最根本的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以及医院建立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约束、自我发展目标对财会工作的客观要求。医院如何防范财务风险,已日益成为提高医院服务效益和经济效益的重要内容。

二、从会计核算角度分析财务风险产生的原因

随着经济的进步和环境的不断改变,医院会计核算信息的真实可靠性、有用性、会计核算的谨慎性、会计信息披露的全面性与重要性要求不断加强。但事实上,现行医院会计核算制度还存在问题。 笔者认为,从会计核算角度分析当前医院的财务风险,可以发现财务风险主要来自以下几个方面:

(一)固定资产核算方面

1. 固定资产核算未设置“累计折旧”科目,无法对资产的新旧程度进行准确把握,不能真实反映医院的实际净资产。2.没有及时对入账的固定资产计提折旧。如,部分医疗器械公司为进行促销,往往让医院先使用其设备,再签订合同,约定在设备使用期内分期付款或使用一段时间后再付款。因此,从开始使用设备到最终付款期间,由于合同不能及时报财务转作固定资产而计提折旧,因而增加了受益科室的收入,却未增加相应的成本,造成受益科室盈利虚高,不能反映真实情况。3.医院会计制度未规定对固定资产提取减值准备,也不能按重置价值调整账面价值,这使固定资产账面价值与市场重置价值发生严重背离。特别是医疗电子设备,由于其技术含量高、更新快,客观上存在着因市价大幅度下跌而产生无形损耗或因未来经济效益创造能力降低而发生固定资产减值的可能。如果对已发生的固定资产减值损失不加确认,必将导致固定资产账面价值与实际价值相背离,这不符合会计核算的谨慎性原则。

(二)接受投资核算方面

1.内部投资。目前,不少医院在进行固定资产购置和更新时,缺乏投资项目的效益分析评价,可行性分析流于形式,缺乏科学的依据和方法,导致盲目购置、更新固定资产或投资项目工期长、资金回收慢、投资效果差,造成资金浪费。2.外部筹资。目前医疗机构的筹资渠道已趋向多元化,但由于医院会计制度下未设置接受投资的会计核算科目,也未对该类业务的会计处理作出相应规定,以致医院在收到投资时所作的会计处理不一致;在按协议分派投资所得时,不是作收入冲减,就是作支出增加。这样的会计处理混淆了投资与债权的不同性质,混淆了医院资本金与投资人权益的数量界限,人为调节了营业收支,违反了分派红利不得税前列支的规定,不但可能使医院的会计信息丧失可比性,还将直接导致医院会计信息失真。

(三)成本核算不准确

管理费用分摊不合理,管理费用所包括的范围较广,除医院管理部门费用外,还包括为医疗、药剂、管理等部门服务的辅助部门费用及借款利息费用等。管理费用的大小直接影响医疗服务成本、药品销售成本和制剂产品成本,最终将影响到收支节余和净资产。而现行医院会计制度简单地将管理费用按人员比例在医疗成本与药品成本中进行分摊,并不能准确地反映医疗成本和药品成本。

(四)信息系统内控不到位

上一篇:小学体育课新课标解读下一篇:鲁教版四年级上册四字词语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