启蒙运动教学反思

2024-06-22

启蒙运动教学反思(精选18篇)

1.启蒙运动教学反思 篇一

20xx年11月29日,我有幸参加了海南省高中新课程开放周的示范课活动,我选的课题是人教版必修三第六单元的《启蒙运动的兴起》,通过准备这堂公开课,使我受益匪浅,对我今后的教学有很大启发与帮助。在此,我想说声感谢,感谢李海英老师对我的关心和指导;感谢文昌中学的老师和同学们对我的支持和配合;感谢我们附中教研组每一位老师(特别是左燕老师和郑文茂老师)对我的指导和帮助;感谢各位老师在我成长过程给予我的每一次肯定和鼓励。下面我想谈谈自己在准备这堂课的过程中的体会,希望能得到各位前辈、各位老师的指正和帮助。

《启蒙运动的兴起》是思想史的内容,特点是:内容抽象、理论性强,学生不易理解,是学生学习的弱点和盲点。

所以我设计这堂课的时候,我就定下这堂课教学设计的整体思路:要用一些直观的历史视频和图片让学生感悟历史,感受思想的力量,让他们对思想的作用有一个感性的认识;此外要设计一些活动,激发学生积极主动探究问题,有利于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和相关能力的训练,从而获得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体验和感悟。

在课堂教学中,我发现很多的问题:

1.在活动开展方面。

自己做的课件虽然粗糙,但图片和视频准备得还算充分,而且由于文昌中学的学生都很优秀,所以课堂活动开展得很顺利,学生的情绪很高昂。但我感觉活动过多,课堂气氛虽然活跃,但是活动中,我并没有很好地对一些需要讲解的问题进行深入地分析,也没有对学生出现的问题进行跟踪解答。使学生热闹过了以后就迅速地进入另一活动当中。不利于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和运用。而且,可能受到我语调的影响,学生亢奋和紧张的时间一长,就会显得有点累。这一点在以后的教学中要引起自己的注意,对教师来说,不应该只做到设计千差万别的活动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其实在课堂上发挥教师的主导性、进行必要的讲解也是很重要的,否则,真的是“热了课堂,冷了思维”。

2.在运用媒体方面。

思想史由于内容抽象的局限,使得学生的空间现象力相当的匮乏,因此课前我很自然地想到了使用多媒体课件、历史视频、历史图片作为辅助教学的材料,试图让学生通过眼看、手动等多种感官同时感知,来达到对启蒙运动相关内容的理解。结果证明,这个方法是行之有效的,学生的反应不错,比较能够接受。但随之而来,我也从中发现了一个弊端——过于依赖课件:就是不分重点,将整堂课的所有内容都呈现在课件上,造成图片、视频的机械堆积。其实这对于我的基本功的锻炼是不利的,如果一昧将所有内容都呈现在课件上,不仅使教师失去了说的机会,而且也使学生失去了感悟历史、分类知识的机会,从而会让学生感到茫然。因此,这一点也是在以后的教学中要尤其注意的。

3.在合作交流,共同探究方面。

对于学生的把握始终是我教学中的一个弱点,在教学过程中,我只注重了学生的个别演示,而忽略了学生之间的合作与交流,如我把学生分成伏尔泰组、孟德斯鸠组和卢梭组,在实际操作中却很少能让学生真正地进行小组的合作探究,分而不用,流于形式,从而使得教学模式和方法显得单一而薄弱,这也是为什么在课堂上不能真正使学生的活动和思维有机结合的一个重要原因。小组合作能够让学生体会合作后取得成功的快乐,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他们的积极性,在教学中适当的采用这样的模式能够活跃课堂气氛,以后一定要吸取教训。

4.在教学设计方面

对启蒙思想家的分析,我尽量避免对启蒙思想内容面面俱到,而是着力对其核心思想进行透彻的分析,突显思想家应有的魅力,确实利于学生理解和记忆,但是没有突破教材,只是重现教材的一些相关知识。听完海南中学解老师的课后,我折服于这位前辈的大胆设计,她基于教材又超出教材,让学生感悟历史的同时,又轻松地掌握了相关知识,更获得了许多的情感体验,出色地完成了教学任务。我听完她的课后,我感到自己真得很渺小。以后在教学设计、教材把握上一定要多下苦功夫。

另外,自己的语言过于罗嗦,情绪易于激动(按师傅左燕老师的话来说,就是热锅中的蚂蚁),问题之间的衔接做的也不是太好,诸如此类的问题以后自己一定要高度重视,并尽量改正过来。我羡慕陈俊娟老师德温和亲善,更佩服解爱群老师的大度沉稳,希望自己在以后的教学工作中以她们作为榜样,让自己尽快成长起来。

2.启蒙运动教学反思 篇二

从当堂课上交的作品来看,数量上只有一半的学生交了,另一半学生说还有很多想法没实现,使得学生在成就感上有所损失。下课以后,很多同学补交了作品,还主动交流自己的各种作品设计,希望教师再给一节课的时间来制作。听课教师认为,本节课选择的主题成功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课堂参与度高,课堂气氛活跃,教学目标达成度高。

课后,通过将各位听课教师的评价归纳整理,结合自己的教学设计,我进行了深入思考,除了通常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流程的设计外,对于教学细节进行精心设计,实现有效的教学,有了自己的感悟。

精心选择教学主题

1. 适时变换主题

学生喜欢动手操作,新课程强调学生体验,所以所有的教学内容,包括基础知识,都可以设计成主题活动,但要考虑学生实际兴趣和注意力集中的时间。在以前的教学中,很多教师采用大主题贯穿整个模块的教学,每节课完成一部分,最终形成大作品。这种方法适合学习习惯好的,在思维上能保持连续性的学生。

但是经过多年的观察发现,普通学校的学生对同一主题的关注会持续两节课,学生上课的表现是眼睛很亮,对学习内容的关注上会好一点。但第三节课还用同一主题的时候,学生就会有各种各样的表现,传递出来的信息就是“哎,怎么又是这个”。所以要适时地变换主题,增强学生对课堂的新鲜感,关注主题的变换,进而关注课堂内容。

此外,教师本身也需要新鲜感。学科核心知识体系是不变的,每一届学生都讲同样的内容会使教师产生乏味感,所以不时地换个主题,换种教学方式,给自己寻找一种新鲜感,也是我变换主题的目的之一。

2. 选择学生感兴趣、有教育意义、专业相关的主题

一般情况下,我会选择热门话题、热门人物、游戏、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作为教学主题。如莫言、鸟叔、网络游戏CF,以及手机选购、向校园广播站投广告等。但主题的选择要把握好“热”度。选择游戏和热门人物是有风险的,如果太“热”,学生对主题的关注超了内容本身,就会喧宾夺主,导致整节课的失败。

这次公开课我选择的是“植物大战僵尸”的主题,这是两三年前很多同学痴迷的一款游戏,多数学生玩过,对其中的角色较为熟悉,同时正好是通过Flash制作的。与学生当下玩得最火的逆战、火影忍者相比,这一主题不会分散学生对教学内容本身的注意力。选择游戏的主题是引导学生正确对待游戏,表达对游戏的喜爱,还可以用自己学到的知识和自己的理解重新演绎游戏。游戏的问题是不容回避的,不能一味地采用“堵”的办法来面对,也不能一味地迎合学生,要有平衡。

精心设计知识小综合,帮助学生建构知识系统

很多教师在进行多媒体教学的时候,都是先把每个基础知识都讲完,再用一个综合作业来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同时巩固学过的基础知识。但往往事与愿违,综合作业的质量不了了之,或者学生问题多多,根本不知道该干什么。在一次培训中,一位特级教师提到,学生解题能力、应用能力的提高需要一个从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到其应用之间的建模过程。学生恰恰缺少这样一个环节,只是反复经历基础知识的训练过程,所以在解题或解决实际问题时不知所措。所以,要在每节课把单独的知识或技能放在知识系统里,将最近学过的与本节知识相关性强的知识与本节知识或技能形成小综合,设计到任务中,让学生亲身经历建立模型的过程,并参与思考,这样才能有效帮助学生建构知识系统,从而提高应用能力。

就《Flash运动渐变动画制作——我的植物大战僵尸秀》一课而言,教学中要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就要让学生学会制作运动渐变动画,并明白与逐帧动画间的联系,掌握技术与实际之间的逻辑关系,让学生有思维过程。而思维是抽象的,教材上也有所考虑,为让学生能思考,给出了规范的动画作品设计流程。但这样的东西还是太笼统,不能直接引导学生的思维,所以我在本节课上设计了《规划表》,使抽象的知识具象化,从而使学生通过填表和实践知道制作动画是为了表达自己的想法和观点,而不是为了制作动画而制作动画。

《我的植物大战僵尸秀》规划表

情节设计与制作者:__ ,预计动画时长约__秒(最长的帧数/12)。

精心设计教学流程,排除无关的学习障碍

1. 素材数量的选择

选择“植物大战僵尸”的教学主题,为了让学生多制作出不同类型的作品,最初我选择了近50个素材。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情况,这么多素材浏览一遍大概需要10分钟,会严重影响教学效果,最后我精选了有代表性的角色素材近20个。

2. 素材的处理

场景大小的调整和背景图像大小的调整,学生都已经掌握了,为了给学生更多的创意时间,课前我将素材的大小都调整好了。为了增加作品的吸引力,我事先做好了带音乐的背景。

精心设计教学任务,留有思考时间

1. 精选讲授内容

不是所有内容都讲,而是要选择最重要的、最核心的内容来讲。把学生可以自学的知识和技能,留给学生自学,把学生能够自己解决的问题留给学生,教师辅以指导或者帮助文件。这节课上,对于运动渐变动画的位置变化以外的内容我没讲,而是采用帮助文件(微视频)的形式,让学生在需要的时候自主学习。

2. 不给任务贴标签

之前的教学中,经常会听到教师在给学生布置练习题时说,“认为自己学习得好就选择难点的A级题,稍差点就选择B级题”,依此下去,平时表现不好的学生完成C级题就不错了。给任务贴标签的同时,也无形中给学生贴上了标签或者引导学生给自己贴上标签,渐渐地,在这些孩子的头脑里形成一种定势,“我的水平就这样,能完成最简单的就不错了”。学生失去了活跃的思维,也失去了想象力和创造力,丧失了进步的机会,即使能做得更好,也不愿努力突破自己。在课上,我没有给任务贴标签,甚至有时会把最难的任务放在第二的位置,没有了对较难任务的恐惧,学生自然会无畏地勇往直前,为创造力和想象力的培养提供了机遇。

精心设计教学语言,交待任务清楚明确

教学设计很完美,但如果在实施过程中没有精准的教学语言,会使教学效果大打折扣。在本课上,教师布置练习任务5分钟后,学生才开始制作,说明学生不明确任务要求,或者没有自己的设计想法,教师重复交待任务,浪费了学生的学习时间。

3.对学校体育教学中运动损伤的反思 篇三

关键词: 运动损伤;训练;恢复

中图分类号:G633.9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6)07-0235-01

青少年是全民健身计划的重点对象,也是学校体育教育的主体。体育课是学校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体育课的目的 任务是增强学生掌握技术 基本技能和体育基本知识。然而体育课损伤率却有上升趋势。在体育课或体育运动过程中所发生的各种损伤统称为运动损伤。体育损伤与一般的工伤或日常生活中的损伤有所不同,它的发生与运动项目,训练安排,运动环境,运动者的自身条件以及技术动作有密切的关系。尤其是慢性损伤在学生中出现的现象亦不少。对于如何降低体育课的损伤率,提高体育课的质量,做到真正完成体育课任务 ,真正增强学生体质,真正能使学校体育与全民健身计划同步,是当前值得探讨的问题。

一、体育运动损伤率升高的原因

(一)教师方面。教师在体育教学中起指导传授作用。课的组织是否合理,教材选编是否合适,教学手段是否正确,安全措施是否准备充分都会直接影响课能否顺利进行。课中出现损伤事故对于教师方面而言,有三方面原因:

1.专业思想方面。对于一位专业思想牢固的体育教师而言,备课、组织上课、课中安全方面都应有充分准备。专业思想不牢固,上课责任心不强,随便应付一节课了事,不会充分备学生、备场地、器材、备教材、更不会在课中做好安全措施,那么课中容易出现运动损伤。

2.专业技术和实践能力方面。專业技术和实践经验是体育教师上好课的另一重要因素。如果专业技术不过关,教授的动作出现技术性错误,这样容易出现伤害事故;另外没有较强的实践能力,仅有满腹理论和只会自己做动作,而不会根据学生实际情况采用与之相适应的教学手段,也是出现运动损伤的原因之一。

3.课后放松:很多体育教师上完一节课后,放松活动随随便便,每节课的放松内容相同。而不是根据本课的教材有针对性达到放松的目的,这是早成慢性损伤的重要原因。

(二)学生方面。

学生是体育教学的主体,教学是教与学相互配合的,课中出现运动损伤对于学生方面而言可以从以下三方面分析。

1.安全意识。很多学生上课前无心听教师讲的安全措施,练习时往往由于技术较复杂或难度较大而造成损伤。

2.身体素质差。目前在校学生普遍身体素质较差,由于现行升学制度的影响,繁重的功课占去了学生的课余锻炼时间,仅靠每周 2 节的体育课根本无法使正在生长发育高峰期的青少年具备强健的体魄和良好的各种身体素质。在完成强度较大或难度较大的练习时容易造成损伤。

3.恶性循环。学生身体素质差,因而怕大强度、大运动量的练习,对练习产生畏惧和厌恶,不肯主动练习,久而久之素质更差,易在练习中损伤;损伤后影响上课,导致素质更差,如此下去,形成恶性循环。即身体素质差——少练习(厌练)——更差——易损伤——少练——素质更差——更易在练习中损伤。

二、学校体育教学中运动减少损伤的建议

(一)教师方面。

1.教师须加强专业思想,热爱本专业,热爱学生,具有强的责任心,备好每节课,除备教材外,还须备学生、备场地、器材,对于每节课须有何种安全措施,均须做到胸有成竹。这样,上课时的组织方法、练习手段、形式、运动量和强度、准备活动和放松活动都尽可能与学生实际相符合,从而减少运动损伤现象的发生。

2.加强专业理论和技术的学习。教师必须加强专业理论和技术的学习,只有从复习中才能巩固、提高专业理论水平,才能与先进的技术同步。这样在教学过程中才能针对学校及学生的实际情况,灵活利用各种组织形式和教学手段,在课中做到游刃有余,这也是减少课中出现运动损伤的措施之一。

3.注意理论和实践互相结合,相互促进。在校的高材生,未必能成为优秀的教师。体育课也不例外。有人也曾说过,一个优秀的运动员未必是个优秀的教练员,这确实有道理。理论和实践存在一定的冲突。不同地区,不同教学对象,由于场地、器材、学生水平的不同,同一教材,它的组织形式和教学方法也应有差别。如果没有意识到这点,而是用单纯的理论知识去套一些纲要,那么课的顺利进行就会受到影响,当素质差的学生完成难度较大的或强度大的动作时,就容易出现损伤。

4.课前加强学生的安全意识。中学生,尤其是低年级的中学生,自我控制能力差,练习过程也容易分散精力。故教师课前须加强安全意识,而且每节课都应针对教材说明注意什么事项。长期给学生灌输安全意识问题,这样才能保证学生形成练习时集中精力、注意安全的意识,并容易得以强化,从而避免不必要的运动损伤。

(二)学生方面。

1.加强安全和自我保护意识,学生应学会在练习中遇到意外事故时做自我保护,同学之间也应学会在练习中给其他同学做保护帮助。

2.加强身体锻炼,提高各项身体素质,学生应养成每天坚持锻炼身体的习惯。持之以恒,从而提高自己的身体素质,并学会有针对性地锻炼,弥补自己的不足。身体素质提高了,对于完成课的练习,自然也较容易,从而避免因素质差而引起运动损伤现象的发生。

3.注意课前准备活动和课后的放松练习。教师在课中起指导作用,而主体是学生,因而学生应在课中配合教师,课前不应忽视准备活动。准备活动不充分,特别是低温季节,很容易在运动中拉伤韧带、肌肉或扭伤关节。课后的放松练习也不应忽视,有些学生以为上完课了,放松练习也就不在乎了。然而,长此下去,疲劳长期积累,特别是局部负荷后没能及时放松、消除疲劳、尽快恢复该部位机能,积劳成疾,就容易形成劳损,这也是运动损伤现象之一。

三、小结

总之,教育、体育、卫生有关部门加强对学生进行运动损伤预防知识的教育,进行医务监督,在思想上重视预防运动损伤的重要性,同时,学校应加强对学生的组织纪律观念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体育道德修养。体育教师要加强基本技术教学和运动比赛规则分析讲解,认真做好组织工作培养学生锻炼身体的技能与习惯,提高学生自我保护意识。学校要有计划地改善办学条件,注意场地器械的防护安全,定期进行场地、器械设备维修,及早消除不安全隐患。

参考文献:

[1]聂伯荣《如何有效降低体育课的损伤率》[C]

[2]ANTHONY 《运动医学》 [M] 第四军医大学出版社2008-03-01出版

[3]《1年5000例青少年运动损伤 伤害干预队进校》[J]2007.6.11

4.运动图像教学反思 篇四

图像描述物体运动具有直观性,运动图像在高中物理教学内容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但是很多老师和同学没有把握住学习图像的要点,往往事倍功半,效果甚微。

很多人也包括我在图像教学上认识的不够深入。刚开始认为图像是解题的一种方法,通过图像能巧妙的解决很多复杂的物理习题。对于用图像法解题一度达到了痴迷的程度,每个题都想用图像法试试。后来逐渐的认识到图像是描述物体运动规律的方法之一,用图像来描述物体的运动非常简单,在这个以后的教学中总是给学生总结一些看图像的方法,目的就想通过图像能读出哪些信息来。经常告诉同学们看图像要从五个方面来看:一看坐标轴的物理意义,坐标轴反应了因变量和自变量之间的关系;二看图像上点的物理意义,图像上的点代表物体的状态(一般的点,坐标轴上的点);三看线段的物理意义,图像上的线段表示运动过程;四看直线或者曲线某点切线的物理意义,就是因变量随自变量的变化快慢;五看图线与坐标轴围城面积的物理意义。随着教学年龄的增多对图像的教学又有了更深入的认识,我逐渐的认识到图像教学必须培养学生转换得能力,即把一个实际的物体运动转化为抽象的图像表述及通过看图像能转换为具体的物体的运动。如果不能使学生生成这种具体实物运动和抽象的图像之间的相互转化能力,我认为就没有能很好完成这部分内容的教学工作。

5.地球运动教学反思 篇五

但是学到地球的运动,我还是有点高估了他们,本以为在小学科学课上学到的知识,地球自自转的方向、周期,可是他们却一无所知。没有办法,只有慢慢地边讲边演示,让学生跟我一起操作。

我在设计本节课的导言的时候我是这样说的:同学们,当遇见一件事情不可能实现时我们通常会说这样一句话,除非太阳从西边出来。那么有谁见过太阳从西边出来?太阳有可能从西边升起来吗?今天我们就带着这个问题来学习地球的运动。后来听了组内年轻老师的课,也给了我启示: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一年也是由一天天组成,一天又是由昼和夜构成的,白天过后是黑夜,黑夜过后又是白天。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导出标题。后来我在不同的班级也尝试过,效果还是不错的。其实不管是用哪种方法,只要从学生身边入手,激发他们的探求欲望,就达到目的.了。

地球的自转产生了昼夜交替和时间的差异,学生对昼夜交替很容易理解,对时间的差异根据课标要求知道这种现象就可以了,因此我调查学生是否有去过云南、新疆等西部省区旅游的,去过的同学给大家讲讲那边的作息时间和我们有什么不同,也有的孩子家里亲友在新疆,这种体会就更深了;通过孩子的亲身体验来理解这个难点,结合我们平时用的北京时间,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并且创造了我和学生一起探讨交流的时间,虽然时间紧张了点,累了点,但是看到孩子们那个兴奋劲,也觉得真的值了。为了不至于太枯燥,中间我穿插了一个故事:话说某年的4月10日9点多,一位老大爷持着一张中奖8000美元的彩票在太平洋马绍尔群岛的花旗银行要求兑现,遭到银行拒绝,因为按照规定,中奖领款日期是4月9日,老人痛惜不已,这时一位青年对老人说:这张废票3000美元卖给我吧,当然老人求之不得还有人愿意花钱买废票,真是天下之大,无奇不有。这位青年人拿着废票马上乘飞机从马绍尔机场飞往檀香山,1小时后降落在檀香山机场,这时当地时间是4月9日11点,青年人拿3000美元换了80000美元,死票变活。这是怎么回事呢?上飞机明明是4月10日,怎么一下飞机就变成4月9日,难道时光可以逆转?让我们揭开这个时差的奥秘。

6.地球运动教学反思 篇六

从去年开始,通过郭思乐教授我了解了生本,在郭教授展示的视频中让我认识到了什么才是真正的课堂,什么才是让学生快乐学习的教学模式。于是我开始对生本教学进行尝试与实践。最初面对这种全新的教学模式,我感到沉甸甸的。如何让学生体会生本的快乐,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就成为我备课的主题。

在一年的教学实践中,我不断的尝试,但在尝试过程中遇到了种种困难,例如课堂秩序混乱,教学进度缓慢,学生知识掌握水平低等等,说实话我很快就要选择了放弃。但是伴随着一次又一次的到生本教育先进的地区学习经验,和我校生本教育搞得越来越成熟,这似乎又让我燃起了信心,并决心要把它做好。

7.对我国掷球运动发展的困惑与反思 篇七

1 研究方法

文献资料法、统计法、比较法。

2 研究结果与分析

2.1 我国地掷球运动发展过程中所存在的问题

2.1.1 发展目标和规划的缺失

目标是行为的起点和终点, 明确的目标为实践提供参照和指引。1986年原国家体委下发了关于开展和普及地掷球运动的通知, 标志着我国地掷球运动的正式开展, 这是我国地掷球发展中最早的目标性文件。1998年行政机构改革后, 主管部门改为小球运动管理中心, 研究和制定所管运动项目的发展规划、计划和方针政策是其主要的职责。遗憾的是依然没有对地掷球运动我国体育中的地位、发展的目标、规划提出明确的意见。长期的奥运项目优先发展和重点投入使体育行政主管部门忽略了非奥项目。2003年地掷球协会代表大会虽然提出了发展方向问题, 但在当前体育行政组织掌握体育资源, 依靠行政支配体育资源的体制下, 缺乏支配权的协会所提出的目标显然没有多少分量。从严格意义上说, 我国地掷球运动是在目标和规划的缺失下盲目而随机地发展。机构组织之间的权力、利益博弈和落后体制的交互而成的矛盾也使权责的界定更加复杂。权责不清所导致的发展目标和规划的缺失, 成为我国地掷球运动发展陷入盲目的主要原因。

2.1.2 举国体制体育发展思想的束缚

举国体制就是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体制, 集中全国的人力、物力、财力, 由国家实施统一领导、统一目标、统一行动。举国体制有其自身的优越性, 但同时高度集中的特点使这种体制在现阶段不可能, 也不允许被应用到我国所有开展的体育项目中, 作为非奥运项目的地掷球更应该清醒的认识到这一点。但受长期举国体制思想影响, 人们形成了一种被固化和束缚的观念, 认为只有依靠举国体制, 才能有更大的发展。不少人曾对地掷球进入夏季奥运会寄予了厚望, 本质就是希望通过国家机器的强大力量发展, 核心还是回归了举国体质的发展老路。前国际奥委会主席萨马兰奇曾向国际地联表示:当国际地掷球联合会会员国达到50人时就把地掷球列入奥运会项目。但是萨马兰奇的离任和奥运会的“瘦身计划”使这一愿望的实现变得遥不可及。因此转变传统的发展观念是改变地掷球运动发展中面临的困境的根本和核心的问题。

2.1.3 人才储备不足凸显

人是社会发展的核心因素, 是一个运动项目发展中永不枯竭的动力来源, 只有拥有强大的人才储备, 可持续发展才能成为可能。北京体育大学和西安体育学院在掷球运动进入我国时就开设了相关专业, 高校就业政策改革后, 学生对专业的选择更加理性化和现实化的趋势使地掷球专业办学的规模和数量在逐年萎缩, 甚至在一段时间内全国锦标赛和全国青年锦标赛的参赛队也程逐年减少趋势。2000年后全国的地掷球男、女运动队分别从28支和19支锐减至20支和13支, 被誉为“中国地掷球运动摇篮”的西安体育学院也一度濒临专业停办的边缘。后备人才的储备不足已经成为制约地掷球运动进一步发展的瓶颈。

2.1.4 科研环节薄弱

体育实践离不开科学, 体育领域科学研究也越来越多地发挥自己重要的作用, 我国国家体育主管部门设立了奥运公关、高科技等一大批紧追世界体育科技前沿的的科研项目的确立为我国的体育事业在国际竞技领域体育强国地位的建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但是地掷球运动的科研情况却不尽如人意, 从1978年至今, 掷球 (地掷球) 运动的体育类相关论文仅有52篇 (中国知网检索) , 年均2.08篇, 研究论文总量偏少, 且高质量、高水平的论文寥寥无几。在统计的结果中, 竞技体育占48.07% (25篇) , 群众体育占30.76% (16篇) , 学校体育占21.17% (11篇) , 对竞技体育领域的偏重过多以及研究方法单一、缺乏创新成为科研薄弱的主要问题。

2.1.5 学校体育项目中的“鸡肋”

2003年11月, 在深圳召开的中国地掷球协会第三届代表大会的主报告“关于今后的发展对策”中提出将把在高等院校推广地掷球运动作为今后工作的重点。然而目前仅有浙江工贸职业技术学院、上海海事大学、河南理工大学、北京科技职业学院等几所普通高等院校将掷球列入学校体育课程体系, 但这相对于全国近百所高校实在微不足道。

地掷球运动在高校发展受限主要由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1) 地掷球提倡的愉悦身心的核心理念与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为核心学校体育工作在目标上产生偏离。 (2) 高校竞赛体系的不完善, 降低了学校开展课余训练和参赛的积极性。闻兰、李志刚曾一针见血地指出:现行的政策导向不利于学校课余训练工作的健康发展, 高水平运动队的竞赛制度削减了普通大学生的参与机会。 (3) 学校体育中的传统项目长期占有大量的资源、限制了项目的开展空间。学校徘徊在“开展与不开展”、“投入与不投入”以及“投入与效益”的困难选择境地, 而掷球也就成了学校体育项目中名副其实的“鸡肋”。

2.1.6 缺乏生存文化土壤的筑建

体育文化是体育运动得以发展生生不息的土壤。广义的体育文化是指为丰富人类生活, 满足生存需求, 以身体为媒介, 把满足人类需求的身体活动进行加工、组织和秩序化, 形成获得社会承认的具有独立意义和价值的文化, 狭义指体育是生活文化的一部分, 将产生于社会生活的体育作为有价值的活动加以肯定, 并赋予一定的意义, 从而使体育由自然活动变成文化活动。运动训练学的理论告诉我们:运动训练水平的高低并也不完全取决于资源投入的多少, 还取决于某些运动项目文化含量的高低。我国的民族传统体育之所以流传数载而不衰, 其根本原因就是他有其赖以生存的深厚的文化积淀。而掷球这个外来品, 毫无疑问在中国是缺少其天然的文化生长土壤的, 加上长期的“金牌至上”的思想更使其后天“营养不良”。因此创造适合生长的文化土壤就显得尤为重要了。目前我国在地掷球运动的文化土壤的建设方面的存在很多不足如:思想固化、缺少文化建设的阵地、手段陈旧、方式方法单一、缺少体育人文精神的传播与传承等等问题。

2.2 对问题的反思及应对措施

2.2.1 转变思想、合理定位、目标统筹、战略调控

我国要从体育大国向体育强国迈进, 实现继续发展群众体育事业、继续提高体育运动技术水平、继续推进体育改革创新三点目标。不言而喻, 从金牌战略向夯实体育基础转变无可避免的成为下一阶段的发展导向。因此对于掷球来说:首先要进行合理定位, 将发展思想向自我开拓转变, 加强基层地掷球组织的建设, 灵活通过各种方法与社会积极接洽, 吸引社会中的各方面力量共同合作, 多领域、多途径、多样化拓展经费来源, 减少对国家财政投入的依赖, 积极吸取国外先进的发展运作理念与方法, 着力培养市场与社会基础;其次在明确权责的基础上, 建立长效的宏观目标体系和详细的规划, 并监督其发展, 对过程中的出现问题给与及时的调整。引入产业机制, 鼓励相关休闲娱乐等新兴产业和领域的发展, 时刻保持运动项目具有可持续发展的动力。

2.2.2 加强人才的培养和建设、改善科研的地位、氛围、环境

加强地掷球专业的建设, 建立多元化的人才培养目标体系, 扩大项目的社会认知度和影响力, 拓宽专业培养范围, 改变传统的就业思想, 积极开辟新的就业途径。积极吸引青少年的参与, 扩大青少年的培养规模。完善高层次人才的培养体系, 争取建立由高、中、低层次的人员梯队结构和科研型、管理型、竞技型、普及型等多领域的结构组成。

鼓励身处工作一线的教练员、运动员、管理人员、教师提高自己的水平, 开拓创新, 积极从事科研活动。完善科研管理方法, 建立科研奖励机制。鼓励多学科之间的合作与沟通, 积极倡导不同学科的相互融合。吸引国外的高水平科研人员前来交流访问, 组织各种行式的研讨、交流、论文报告会等活动, 并选派科研人员赴国外学习。努力提高科研的地位, 营造和谐的科研环境和创新的科研氛围。

2.2.3 加强与教育部门的合作与沟通

虽然体育与教育分属两个不同的系统, 但二者之间也不是毫不相干, 存在共同涉及的领域即学校体育工作。因此在体育与教育两个分属不同管理部门间建立良好的联系, 有助于得到教育和体育部门的共同认可, 为地掷球运动进入学校提供支持和条件上的便利。为建立由小学、中学、大学一脉相承的学训和体教相结合的模式和健全的大、中、小学生竞赛体系铺垫道路, 同时在发挥学生协会、俱乐部、社团的主动性的基础上拓宽了学校课外体育领域。

3 结语

多年来地掷球运动在国际竞赛中为我国争得了荣誉, 也为我国培养了优秀的运动员, 但在我国进入经济社会的转型期和由体育大国向体育强国迈进的过程中必须转变思想, 在竞技体育培养与学校教育培养双轨并存的条件下, 重新进行自我定位, 设立科学、合理的发展规划, 在重视人才储备和文化构建的基础通过体教结合、体社联合、科研促发展等方式来探索地掷球运动可持续发展的新路, 建立新的发展宏观战略。

摘要:我国的掷球运动虽然已在国际竞技领域大放异彩, 但其整体的发展还存在诸多的问题和不足。在文献资料、专家访谈、逻辑分析等研究方法的基础上, 重新审视我国地掷球运动的发展, 提出其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并探寻相应的对策, 指出转变思想是解决掷球发展所面临困境的根本和核心问题。

8.关于高校足球运动推广的深入反思 篇八

【关键词】高校 足球运动 推广 反思

足球运动强身健体,做好足球运动推广工作,培养学生足球运动习惯,对贯彻素质教育理念,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因此,高校应引起足够的重视。

一、高校足球运动现状

当前,人们的运动意识不断提高,足球运动被纳入高校教学内容的一部分,一定程度上促进了足球运动在高校中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学生参与到足球运动中,并表现出浓厚的学习兴趣,部分高校甚至成立足球队、足球社团等,发展势头良好。总的来看,我国高校足球运动推广取得了阶段性成功。但我国高校数量众多,综合实力存在较大差别,部分高校在足球运动推广上还存在一些问题,因此,如何创新足球运动推广形式,吸引更多的学生参与到足球运动中,需要高校立足自身条件进行反思,以寻找有效的解决方法。

二、高校足球运动推广策略

高校足球运动推广是一个长期性工作,需要采取一定策略,因此,高校管理者应认真分析高校所处的客观环境,明确足球在高校教育中的地位,从学生学习角度进行分析与反思,寻找推广的突破口。

1.立足客观环境推广

高校学生接受新鲜事物快,而且高校在组织学生方面优势明显,并且具备一定的硬件设施,因此,立足学校客观环境进行足球运动的推广可获得较好的效果。首先,加强新生入学教育。新生入学时高校应组织学生讲解足球运动相关知识,使学生了解足球运动相关规则,使其深刻体会到足球运动益处,从而主动的接受、热爱足球运动。众所周知,新生对高校环境充满好奇,充分把握这一时机宣传可获得良好的推广效果。其次,做好足球运动宣传。高校应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加大在足球运动上的宣传。一方面,在高校自办的报刊中加入足球学习栏目,定期发放给学生阅读、学习。另一方面,制作足球运动宣传标语设立在体育场的醒目位置,使学生无意识的受到足球氛围的熏陶。最后,举行足球运动比赛。高校应在运动会中增加足球运动比赛项目,激发学生的竞争意识,使其更加主动的投入到足球运动学习与锻炼中。另外,与其他高校举行足球运动联谊比赛,在加深与其他学校友谊的同时,激发学生参与足球运动的热情。

2.立足足球地位推广

在足球运动推广中高校应注重从足球运动地位出发,尋找可行的推广方案。首先,学校领导应提高足球运动认识。一方面,足球教学是高校教学体系的组成部分,与其他运动项目教学一样,在课程设置上应给予足够重视。另一方面,足球在提高学生体育素质,丰富学生高校生活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尤其当前素质教育呼声高涨的背景下,突出足球运动在教学中的地位是素质教育实践的外在体现。其次,明确足球运动推广中的不足。高校推广足球运动中应制定切实可行的计划,制定详细的落实方案,在肯定足球运动推广成绩的同时,明确足球运动推广中的不足,定期组织高校领导、教师探讨足球运动推广改进措施等,弥补足球运动推广中的不足。最后,注重足球运动推广投入。高校应在充分认识足球运动地位的基础上,加强推广投入。一方面,开展体育教师足球知识培训工作。高校应定期组织教师培训足球运动相关知识,使其掌握足球运动教学的方法与技巧,积极应用在教学实践中。同时,鼓励体育教师在教学方法勇于创新,不断提高教师足球运动教学质量与水平。另一方面,不断完善足球运动场基础设施,加强基础设施的管理与维护,为足球运动在高校中的推广提供完善的硬件支撑。

3.立足学生学习推广

高校推广足球运动时,为获得预期的效果,需考虑多方面内容。众所周知,学生是足球运动的学习者,高校在采取推广措施时应立足学生学习实际。首先,合理安排足球课课时。高校学生在高中阶段大都以学习文化知识为主,缺乏对足球运动知识的学习与了解,而且在大学中学习的专业不同,学习任务存在较大差别,因此,高校应充分认识到学生足球知识的缺乏,结合不同学生专业特点,每学期安排合理的课时,给每个专业学生提供学习足球运动知识的机会,要求学生在课堂上认真学习足球运动知识。其次,注重学生业余时间的利用。相对来说,高校学生业余时间较多,部分学生不知如何利用业余时间,此时,高校应注重运用学生业余时间推广足球运动。例如,每周要求校篮球队举行相关的足球比赛,鼓励学生利用业余时间争做志愿者。同时,给予足球社团一定的扶持,为其开放一些训练场地等。最后,做好足球运动学习引导。为确保学生系统的学习足球运动知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体育教师应做好学生学习的引导。一方面,教学中注重足球运动知识讲解的细致性、连贯性。同时,针对重点、难点知识应给学生做示范。另一方面,以班为单位成立足球运动兴趣小组,体育教师定期给予小组成员辅导,避免其学习的盲目性。在这种氛围下,带动全班学生参与、学习足球运动。

三、结论

在高校教学改革深入开展下,为足球运动在高校中的推广提供良好的契机,因此,高校应把握趋势,立足足球教学实践,做好足球运动推广反思。一方面,反思取得的成功之处。结合足球运动推广目标的实现情况,肯定取得的成效,分析取得成效的原因,加大对成功因素的支持。另一方面,反思存在的不足。以同类高校为基准,认真审视在足球运动推广中的不足,从高校所处的客观环境、足球教学在教育体系中的地位以及学生的学习实际出发,制定针对性措施,为足球运动在高校中推广目标的顺利完成奠定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刘坤. 对我国高校足球运动推广的反思[J]. 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14,07:86-89.

[2]黄智晖. 对我国高校足球运动推广的反思[J]. 新课程(下),2015,02:143.

9.《月光启蒙》教学反思 篇九

《月光启蒙》这篇课文语言优美,其中的民歌民谣风格明快、流畅、含蓄、风趣,读起来朗朗上口,激起了同学们的朗读兴趣。

看着同学们这么高的兴致,我放手让学生去读,采用不同的方式去读,同学们好像又回到了童年。接着,我又让学生交流收集到的民歌民谣,学生说的很多,有幼儿园学到的儿歌、童谣,有小时候“启蒙老师”教的方言童谣,特好笑,看来他们在预习时花了很大的功夫。为了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为了增进我们师生之间的感情,我建议学生好好整理自己收集的资料,并做好充分的准备,在第二天的早读课上带领全班同学一起诵读童谣,让他们重温幼时美好的回忆。

第二天的晨读课上,同学们都很认真,很投入,我看到了他们学习的兴趣。

10.《静止与运动》教学反思 篇十

节课的学习过程中,总体上看学生的兴趣还是比较的好的,但是有个别的学生没有达到我理想相要的效果。我想引导学生的兴趣上,组织学生进行探讨上,还是需要进一步的努力。

节课上,学生表现比较的积极。在一班上的时候,学生表现还是比较积极的,但是存在积极的学生的面不够广。比如学生回答问题,总是在积极的回答问题,没有回答问题的总是在消极的回避。我想究其原因是一是没有理解,二是不愿回答,三是没有没有兴趣。因此在以后的学习活动中,我要使学生真正的去理解,组织学生积极的进行体验相关的体验活动。并且设计活动的要求一定卡死,使学生真正的去思考,去体验,而不是在玩。对于不愿意回答问题的同学,我想需要积极的给予刺激,给予他们发挥的空间,增强他们的信心和表现欲。对于没有没有兴趣的同学,需要给予他们好的体验活动,是他们能够积极的参与进去。

就是在上课的过程中,给予学生的思考时间,供他们进行思考是非常重要的。我想这个在教学中应该更加重视。

11.启蒙运动教学反思 篇十一

【关键词】运动训练;理论体系;研究现状;发展趋势

竞技体育以其独有的魅力一直吸引着众多人的目光,然而在体育赛场短暂的比赛之间的背后,是运动员大量长时间枯燥的运动训练,实际上运动训练是竞技体育的最核心也是最基础的组成部分,运动训练理论的产生以及发展,是人类竞技体育历史的重大进步,因此对于运动训练理论各方都有着相当高的评价,本文试图通过对我国运动训练理论进行基本概括和分析,来为我国运动训练理论的未来发展提出一点儿有益的建议。

一、对我国运动训练理论的归纳

(一)我国运动训练理论的基本定位

从国际层面来看,各国各派学者对于运动训练理论的研究是不尽相同的,但是总体而言在国际学科发展的历史上来看运动训练理论可以大致分为两类,其一是从实践的角度对于竞技体育运动的各个细节进行研究从而力求得出运动训练的理论与实践的内在有机关系,这一种研究思路的优点在于使得运动训练理论的研究比较趋于细节化,对于各个竞技体育项目而言都有各自的运动训练理论,在子学科的层面上显得非常的完善,但是对于各个子学科内在的联系研究显得不足,从而很少有对于相似运动项目的宏观性研究;而另一种运动训练理论的思路则是从运动整体的高度来探求运动训练理论与实践的相互关系,高度整合竞技体育运动训练的各个子学科,从而在宏观的角度认识和了解运动训练的理论,但是缺点在于如果某个方面的理论不能够实现一定的图片就有可能出现“木桶效应”,从而导致整体上对于运动训练理论的宏观研究无法达到预期的效果。目前我国在建立拥有中国特色的运动训练理论体系的过程中兼顾了国际上两种运动训练理论的研究思路,离去在宏观和细节两个方面都对运动训练的理论研究有所突破,不过相对而言侧重点还在于宏观的研究上,但也同时注重对于各个子学科的精细化研究,从而形成了具有我国特色的运动训练理论体系。

(二)我国运动训练理论的体系划分

在理论体系的建构上,我国对于运动训练理论体系的划分可以从两个标准来进行,首先是从运动训练的总体组成上来看,对于运动训练的原则内容方法安排以及符合等几个方面进行分别研究;其次是按照从宏观到微观的顺序将适用于全部项目、部分项目和个别项目的运动训练理论进行划分,大致分为一般训练、项群训练和专项训练,其中最重要的就是项群训练理论的出现。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学者提出的分类训练学的观点开始,在三十年的发展时间内,我国的项群训练理论不断得到发展和完善,目前而言已经囊括依复合主导竞技能力的项群划分、多标准多维度的项群组合、训练大周期划分的项群特点以及项群概念的广泛应用等多项重要内容。相比而言后一种划分以及理论的建立是非常具有优势的,必须说明的是项群训练理论体系的建立起前提是依照复合主导竞技能力对于全部运动项目进行项群划分,在上世纪这个观点出现之后,进而细分为了体能主导和技能主导这两个大的标准,随着该理论的发展,在学者的丰富治下,进而建立了主导竞技能力的理论概念,从而使得我国的体育项目分类更加的科学和合理,也是的我国的学者、教练和运动员对于不同乡群的竞技体育项目的规律有了更深刻的认识,这也就能够使得训练方法的制定显得更加行之有。

二、我国现阶段运动训练理论中存在的问题

由于我国运动训练理论的固有特点,在两种研究思路的冲突下,会导致某些实践与理论的脱节,使得某些运动训练实践方面的经验无法得到足够的理论支持,比较明显的就是我国运动员比较常用的高原训练理论体系,由于该运动训练方法是从实践中总结而来,因此在理论层面的研究上很难给予明确的指导,尤其是在高原绚丽安的下山时间的选择问题上一直有着很大的争议,但是这确实影响平原比赛成绩和对高原训练效果的评价的最核心的标准,一旦选择不好,对于运动员的成绩有着非常大的消极影响,由于在此方面理论研究缺乏足够的指導和深入,而国外引进的新的理论研究成果是依附于国外成熟完整的运动训练理论体系之上的,因而还存在一个本土化的过程。除了理论方面的研究困难之外,在实践方面我国的运动训练的手段方法也是比较缺乏的,国外已有相应的研究成果将某些运动训练实践应用的其他的领域比如身体恢复等方面,而且已取得了明显的进展,但是在我国这方面的实践研究的进展还是非常不足的。

三、对我国运动训练理论未来发展的建议

运动训练理论是一门综合性的应用科学,其内容是认识和解释运动训练的规律,而这样一个理论的产生又是以运动训练过程中的实践经验为基础的,鉴于国际上的两条不同的研究思路,我国应该一方面对综合性的运动训练理论进行进一步的总结和研究,另一方面对于专项性的运动训练理论进行逐步完善,从而不断填补我国运动训练理论体系的空白,提高运动训练理论的科学性和创新性。我国未来的运动训练理论应当继续秉持宏观上的对于所有项目的高度整合下的一般理论研究以及在微观上针对各个竞技体育项目的专项性研究的精细化发展的方向,在我国的未来的运动训练理论体系下,应该将所有项目先整合起来,然后再根据一定的标准划分为各个不同的子系统,通过运动训练的实际经验总结的需求,综合将上述划分出来的子系统进行应用,使得宏观上的运动训练理论研究与现实中的运动训练实践能够做到同步,这也为运动训练实践的发展提供了非常丰富的理论支持。针对我国运动训练理论的发展上缺乏创新性的问题,笔者认为科学性和实效性应成为我国运动训练理论体系的研究焦点和研究发展趋势.我国应在训练理论和训练实践上具有科学性,高新科技仪器应广泛地应用于运动训练理论研究和训练实践,理论研究具有时效性,训练理论的内容才能更加贴进训练实践,才能更好地帮助教练员和运动员解决那些与运动成绩、恢复手段密切相关的训练问题和技术问题,这样运动训练理论体系才会更好、更健康、更合理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李益群,谢亚龙.体育博弈论[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2.

[2]余良华.体育意志“三重根”[J].体育学刊,2009,(2).

[3]列·巴·马特维也夫著.姚颂平,译.竞技运动理论[M].黑龙江:黑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2005.

12.启蒙运动教学反思 篇十二

安排一学生事先准备对纸带的处理分析, 并向全体讲解有关的注意事项以及速度与加速度的求解方法。这样做, 真正能利用好课前两分钟并为下面加速度的求解打下伏笔。

2 亮点二:引入与结尾前后呼应

通过先让学生做个比赛:看看谁的反应速度快?通过这个方法提高学生积极性, 很快进入状态。在本节课的最后还利用公式来计算反应时间, 可以让学生学得确实有用, 并能做到前后呼应。

3 亮点三:几个探究点的处理

探究一:从教师演下落运动的实验: (1) 粉笔头下落; (2) 羽毛球下落; (3) 一张白纸下落运动。提出问题:从以上实验发现, 重的物体比轻的物体运动的快?经过再三考虑, 这样的问题学生容易接收, 原先设计是想问学生:物体下落的快慢与哪些因素有关?这样一来, 太发散, 较难控制课堂, 通过问题的改变, 学生很容易接收, 再由事先准备好的实验器材 (硬币、二张纸片) 学生就很快的发现问题, 通过实验能很好的解决该问题, 学生在探究中出现这些实验情况, 将一张纸片横着放, 一张纸片竖着放, 两者同时下落, 明显发现不同的结果;或将纸片折成很小, 与另一纸片同时下落, 也发现了不同的结果。再经过牛顿管的实验, 让学生更进一步明白物体下落的快慢与哪些因素有关了。自然而然就解决了第二个问题, 也很好解决了探究的发散与收敛的矛盾问题。

探究二:探索自由落体的运动规律?

说是探究倒不是说一个实验数据的处理, 这个实验本身并不难, 为了调动同学们的积极性, 将分成几个小组, 一个小组6人左右, 安排2人做实验, 还有4人设计表格, 处理数据, 让他分工合作, 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 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这样一来学生实验目的更明确, 处理速度更快。在把全班其中一半通过公式法来计算求解。另一半的同学只求出速度, 再巧妙利用电脑予以展示。学生展示的结果是一条直线, 并通过图像很清楚的能求出加速度, 学生展示所求出的结果为9.7和9.6。本节课上了之后遗憾的是没有很好利用该实验数据, 其实在后来所给数据为9.8, 加以比较更能说明实验误差的存在。如果所得的数据大于9.8的话, 更能说明实验是错误的, 这样给学生对实验结果处理更明确化。

4 亮点四:问题设计环环相扣, 学生参与面广

一节课下来, 学生参与面广, 学生上台讲题, 提高学生公众演讲能力, 学生自己动手实验探究, 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团队合作能力、数据处理能力等等。真正体现了学生主体性, 教师通过问题设问起到了主导作用。问题设计有递度, 让学生更容易接收。

5 亮点五:思维导图设计了本节课的板书设计

思维导图更容易帮助学生记忆。记不住铁定用不出。所以基本的识记与了解也是学生的一种基本能力。

6 不足之处个别语言不够严紧, 不够正规有点随意性

若说成抽调空气使其变为真空, 说成“干掉空气”, 还有公式中v0为零说成了“把v0干掉”。

7 附本节课教学设计

2-5自由落体运动

7.1 教学目标

7.1.1 知识与技能

(1) 了解什么是自由落体运动; (2) 自由落体产生的条件; (3) 认识自由落体运动的特点; (4) 掌握自由落体运动的规律;速度随时间的变化规律。

7.1.2 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演示实验概括出自由落体运动是初速度为零的匀变速直线运动, 从而培养学生的观察、概括能力, 通过相关物理量变化规律的学习, 培养分析、推理能力。

7.1.3 情感态度价值观

运用理想化方法, 突出主要因素, 忽略次要因素, 抽象出物理模型——自由落体, 研究物体下落在理想条件下的运动。

7.2 重点、难点分析

(1) 重点是使学生掌握自由落体的速度和位移随时间变化的规律。自由落体的特征是初速度为零, 只受重力作用 (物体的加速度为自由落体加速度g) 。

(2) 难点是演示实验的技巧及规律的得出, 介绍伽利略的实验验证及巧妙的推理。

7.3 教具

计时器、重物 (不同重量各7个) 、插座 (7个, 长一个) 、螺丝刀 (7把) 、硬币 (一元) 14枚、纸片2张、羽毛球、抽气机, 牛顿管。

7.4 主要教学过程

(1) 课前两分钟:一学生准备纸带处理的讲解。为下面教学起到伏堑的作用。

(2) 引入新课。

上课之前先让学生做个比赛:看看谁的反应速度快?

演示:自由下落运动: (1) 粉笔头下落; (2) 羽毛球下落; (3) 一张白纸下落运动

提出问题:从以上实验发现, 重的物体比轻的物体运动的快?先猜测, 再实验。

学生实验探究:给学生准备硬币、二张纸片。

[演示]牛顿管中的物体下落, 将事先抽过气的牛顿管内的硬币与轻鸡毛从静止一起下落, 观察实验结果两者几乎同时落到牛顿管的下端, 硬币落下有声, 眼可直接观察鸡毛下落, 将牛顿管放入空气再做实验情况就截然不同了。

(3) 自由落体运动。

从以上实验归纳有什么特点:只受重力、初速度为0。

得出定义:物体只在重力作用下, 从静止开始下落的运动叫做自由落体运动。

从自由下落运动升华到到自由落体运动。

提问:自由落体运动具有什么样的运动规律?如何研究?

设计实验方案, 测什么, 如何测?数据如何处理?

学生分组实验:其中三组同学对所得数据求每一段a为多大, 不同物块所得到的数据a是不是一样的?

还有四组同学对数据的处理通过图像方法, 每组中有两块不同的物块, 比较两组数据所得到的结论一样不?若一样, 说明什么问题?

得出结论:初速度为0, 加速度为9.8m/s2的匀加速度运动, 其方向竖直向下。

学生观察书本44页的表格并回答右边问题。

13.《运动与设计》教学反思 篇十三

在讲物体运动方式时,我以古埃及修建金字塔所用的几吨十几吨重的石料为切入点,配合讲解画了三副简图,先画一长方形代表石料,我讲如果在平地上推拉这块石料几十个人肯定会很费力气,结果可能还是不动;回想上节课拉木箱的小孩我们能想什么办法会让他省力些呢?学生答在下面垫滚木,我接着画第二幅图,在长方形石料下画了几个圆代表滚木,这样几十个人再推时就可以比较省力地让石料运动起来了;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搬运大石料再也不需要几十人一起干活了,只需要一个吊车司机、一个卡车司机和一辆卡车就全干了。我接着画第三幅图,先画长方形石料,再从它下面画卡车的简笔画,讲完三幅图学生除了感觉到滚动比滑动省力外,也会在头脑中产生对这一段科学文明发展史的惊叹。

按教辅提示,在做滑动、滚动摩擦力对比实验时,我课前用胶带包上车轮使之固定,先测量模仿刹车时的滑动摩擦力,然后撕下胶带再测一次车轮运动时的滚动摩擦力。这个对比实验只有车轮动与不动这样一个要改变的条件,其他条件应该完全一致。但考虑到胶带粘上车轮后外表面比原来的车轮表面光滑这一因素,这个对比实验就显出了它的不严密。以后我会考虑以双面胶代替胶带,在双面胶的外层粘一些橡皮摩擦后的碎屑。虽然这次课上的实验结果同样证明了滚动比滑动省力得多,但科学的细究精神让我想到了这一点。

14.小车的运动教学反思 篇十四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曾经说过:一个不称职的教师向学生奉送真理,而一名好教师则教学生发现真理。英国的心理学家斯宾塞也曾指出:应该引导儿童进行探讨,自己去推论。讲给他们的应该尽量少些,而引导他们去发现的应该尽量多些。《小车的运动》在小学科学课程中占有重要的位置,它不仅是学生接触控制变量实验的第一课,而且还是学生经历较完整的探究过程的第一课,所以这一课在教学中要以教方法为主。本节课在控制变量观察实验上,学生还是第一次,需要教师更多的引导、示范以及具体操作方法的指导。只有方法指导到位,放开手让学生自己研究才有保证。

教师在整节课中能以学生为主体,给学生充分的动脑、动手和动口的时间,让学生主动去参与。特别是学生在第一次学习控制变量的实验,对于繁杂的实验要求和条件控制没有感到困难,反而兴趣盎然,整节课的学习兴趣都很高涨,在实验中,孩子们像科学家一样去设计实验的过程,去记录每一个数据。学生在课堂上真正体会到实验获取可靠测试结果的重要性,使他们收获的不仅仅是知识,更是一种对待科学的认真的态度。

由于本课的知识并不复杂,所以个别的内容可以选取适当的内容来展开研究。为了使实验数据更具备说服性,还可以放大数据,把小车行驶的距离加长一些,这样使实验数据更严谨更科学。另外学生最后对巩固应用控制变量实验方法来设计实验的环节,可以让学生再充分展开讨论,并把这种对小车运动快慢的研究迁移到课外进行研究。

反思二:小车的运动教学反思

今天教学三年级科学下册第一课,教学要求是知道推和拉都可以使静止的物体运动起来,推和拉都是力,都有大小和方向。同时,通过教学,让学生体验到科学探究要重视证据,能设计控制变量的探究实验。

在三维目标中,知识性目标落实尚可,首先我提出问题:同学们,怎样让这小车运动起来?学生很容易答到推和拉,然后再问:为什么推和拉就能让小车运动起来呢?学生答:因为产生了力量(力)。这样学生就明白了推力和拉力。然后我让两个同学进行拔河比赛,由输赢引起讨论得出结论:这个小实验说明,力有大小和方向。知识目标很快落实。但是我明白,教学的知识目标的落实只是其中一个小目标,关键是在落实知识目标的过程中,让学生得到能力的提高和让学生在合作中学会合作,在实验中培养尊重证据的必要性。于是我又设计以下问题:怎样让小车运动得更快一些呢?让学生猜想,然后设计方案,最后实验。在这个教学环节,学生猜想尚可,设计方案却有些难度,导致实验的时候,有的同学拿着钩码、线绳和小车,不知道咋办。

所以下次教学时,重点要引导学生设计实验方案:

可以设计几个问题:

1、你怎么改变拉力的大小?(改变钩码的个数)

2、你怎么确定运动的快慢?(计时)如果你的计时工具不给力,咋办?(用同样的速度数数)

3、在这种情况下,什么量是不变的?(小车、和运动的距离

4、试验室的小车用垫圈拉不起来,改为钩码。另外:试验室桌子的宽度(80厘米),用钩码小车运动比较快,所以时间不好确定。最好让学生带比较小的小车和垫圈备用。

反思三:小车的运动教学反思

1、解放学生手、脑、口,重视实践性

心理学家皮亚杰说:活动是认识的基础,智慧从动作开始。靠教师讲书本知识,让学生死记硬背那些知识和结论,决不是科学教育。通过本堂课的教学,教会学生如何去做,在做中学,掌握研究科学的方法、步骤。学生在动手实践中得出科学结论,完全体现了科学知识在课堂上的再现,解放了学生的头脑、手、口,重视了学生的实践性的培养。

2、让学生主动去参与,重视自主性

本课按照发现问题提出假设设计方案实验验证得出结论的科学认识程序,对小车在斜面上的运动过程中产生的问题小车从斜坡上冲下来,向前冲出去的距离与什么有关?进行研究。从提出问题到作出假设,都需要学生自己动手寻找证据进行验证,经过思维加工,自己得出结论,并把自己的认识用于解决问题的实践。教师在示范、引导下解决第一个实验研究与坡度有关之后,让学生运用方法,自主实验,选择另一个变量进行研究,体现了教会学生研究科学的方法,并运用到生活中去,解决生活中的科学问题。

3、给予学生合作交流思考的机会,重视启发性

叶圣陶先生说过:教师当然须教,而尤宜致力于‘导’。导者,多方设法,使学生能逐渐自求得之,卒底于不待教师教授之谓也。本课给了学生充分的动脑、动手和动口的时间,教师只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在学生的思考基础上,给予适当的引导、点拨、启发。本节课在控制变量、作变量观察实验上,学生还是第一次,需要教师更多的引导、示范以及具体操作方法的指导。只有方法指导到位,放开手让学生自己研究才有保证。

反思四:小车的运动教学反思

今天我讲了苏教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四课《小车的运动》。在经历了准备上课评课反思的整个过程之后,感到颇有收获,下面我就从上课的体会与反思入手,谈谈我的个人收获。

一、体会和反思。首先是选课的问题。我选择《小车的运动》一课,原因如下:

(一)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一些科学素养;

(二)四年级的学生具备一定的动手能力;

(三)四年级的学生情绪易于调动,上课气氛活跃;

(四)《小车的运动》一课为实验课,教学目标明确,易出结论。

其次是确定上课环节。原想着《小车的运动》一课已经多次有人上过,若能在教法上推陈出新,另辟蹊径,则能显山露水、大气有成。可理想和现实总是有着太大的距离,在两次试讲之后,我终于放弃了让学生在路面、载重、拉力,甚至车轮等因素全面探究的设想。讲课过程中总感觉英雄气短、左支右绌,毎个问题都讲不明白,每个实验也难讲透。眼看着几天的时间已经悄然而逝,我一改最初的设想,调整课的设计,从目标入手,扎扎实实地走每一步。本课的重点是按照问题假设实验结论的科学探究过程进行探究。是在建立假设后,利用控制变量的方法来收集证据的具有典型意义的一节课。其中,还特别强调了注意引导学生学会控制变量,开展对比实验,从而达到收集证据的目的。明确了目标,就如同船只行驶在黑暗的夜里,突然寻到了灯塔,使我有了前进的方向。多个实验难讲明白,我就突破一个实验!在教学的过程中发现,拉力和载重的问题是学生最易进行的自主探究的因素。应该选择哪个因素为突破口,才能使整节课显得自然流畅呢?从导入开始,先是比较车速的快慢,从而引入动力这个因素,其次替换拉力的概念,提出研究的问题拉力怎样影响车的运动快慢,接着进行假设,再进行实验设计及验证,最后得出结论。重难点解决了,一个实验讲透了,再设计其它实验,也变得水到渠成,顺理成章。

二、收获。

1、教师的规范的进行演示实验在课堂教学中非常重要。

演示实验的最终目的是为教学服务的,为的是在实验中发现规律,理解规律,从而掌握规律。为实验而实验,没有目的性,只会使学生浮于实验过程与表面现象,不知道老师为什么做实验,不知道实验演示了什么规律,更谈不上自己去发现与探讨规律了。对老师而言,这样的实验是吃力不讨好的事。

15.启蒙运动教学反思 篇十五

但随着工业社会的来临, 人们在百年内积累起以前千年才能积累起来的财富。于是, 很多人被加速的物质化遮住了头脑的理智和内心细腻朴素的感情, 为了金钱和利益, 世界上开始到处弥漫起战争的硝烟, 更加丧心病狂的是, 人类除了对自己的同伴发动战争, 为了短期的利益, 人类开始向他们的母亲大自然发动战争, 于是, 很多物种如鸟类, 便成为了这场战役的直接牺牲品。

鸟类是大自然的一个神奇作品, 两亿年来, 它们一直顽强的生存着, 不畏惧任何艰难的环境。沙鸡能在沙漠的不毛之地飞行数里寻找水源来哺育后代, 北极的眼圈绒鸭会将头伸入到冰冷刺骨的湖水中寻找虫豸, 油失鸟能在没有自然光源的黑暗洞穴中靠着声音准确无误的找到自己的家, 非洲烟酸钠湖中火鹤不畏惧火山附近的灼热山泉, 在充满硫磺的灼热的水里捕食小甲虫和水藻, 世界上最冷最热最暗最腐所有条件最为恶劣的地方几乎都有鸟类生存的痕迹。

世界各国的鸟类都能改变自己的特征和习性来适应不良的环境, 但这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 它们再伟大, 也受不了环境的突然改变, 更何况这是人类的肆意妄为所致。于是, 在强大的人类面前, 鸟类变得不堪一击, 他们花两亿年营造的自己的和谐世界, 却会在人类迷失自我的一夕间毁灭殆尽。

麻雀是中国人最熟悉的鸟类, 可能也是在中国引起争议最大的鸟类。1958年, 它被列为“四害”之一, 与老鼠、蚊子、苍蝇并列。中国人从来没有如此“重视”过一种鸟类, 更何况是全民动员、大费周章的消灭小小的麻雀。于是一出出的闹剧在全国各地火热上演, 单说上海市, 12月13日被其确定为统一打麻雀的日子。当天, 市区的公园、墓地、苗圃等处, 就设有150处“火枪区”。一些市民还接受了使用火枪的专门训练, 数百名“火枪手”严阵以待。市郊各县为打麻雀抽调了一半的劳动力组织起“灭雀”大军, 披挂上阵。经过一天的“人雀大战”, 到晚8时, 全市共消灭麻雀194432只 (见1958年12月14日《解放日报》) 。

《人民日报》亦有一诗发表曰———四月十九, 鸡叫起床, 英雄人民, 摩拳擦掌。城乡内外, 战旗飘扬, 惊天动地, 锣鼓敲响。数百万人, 大战一场。成群麻雀, 累断翅膀。漫天遍野, 天罗地网。树桠屋角, 不准躲藏。昼夜不休, 张弓放枪, 麻雀绝种, 万石归仓 (《大战麻雀》) 。姑且不论这首打油诗与古人咏鸟的诗作的意境韵律差多少, 单是内容就反映了当时人民对于小小麻雀所做的几近疯狂的行为。一时间, 朗朗乾坤, 青山绿水, 被搅得乌烟瘴气、天昏地暗!与鸟为友的时代从此远去。

城门失火, 殃及池鱼。其他鸟儿, 喜鹊、画眉、金丝鸟等等, 也都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事, 惊恐地高高飞翔, 边飞边发出一阵阵痛苦的哀鸣。那段时间, 更多“无辜”的鸟儿都被误杀了。据不完全统计, 仅1958年从3月到11月上旬的8个月的时间内, 全国共捕杀麻雀19.6亿只, 随着12月新的一轮“战役”的进行, 全国的麻雀基本绝迹, 其他鸟儿也死亡无数, 充分显示了“人民战争”的巨大威力。

但自然就是这样, 你可以无休尽地索取, 杀戮, 它一声不吭地忍受着, 不会给你一点提醒与警告, 一旦你越过了那条线, 它就会在你面前土崩瓦解, 让你根本没有机会忏悔和补救。

当愚钝的中国人民的取得了“消灭麻雀”大战的胜利时, 但紧接着就面临了惨败, 代价是中国人自己的生命。麻雀的消失, 使果林农田中害虫的数量急剧上升, 这无疑给五十年代末严峻的粮食问题雪上加霜。人类残酷的夺去了麻雀的生命, 大自然也毫不留情的夺走了人类的口粮。于是我们自己成了麻雀的殉葬品。大自然从来都是以这样的方式反击, 惨烈却无可辩驳。

众人皆醉的时一定也会有人醒着, 很多有社会良知的人开始奋起唤醒同伴。中科院实验生物研究所的朱洗教授以历史为例, 说明消灭麻雀的危害。鸟学泰斗郑作新、生物学家张孟闻、辛树帜等都以自己的研究为依据, 反对消灭麻雀。经过艰苦的努力, 科学终于占上风, 中央决定以臭虫代替麻雀。感谢这样的一群有知识有良知的人, 使我们避免了类似美国那样“旅鸽灭绝”的悲剧。

1914年9月1日下午1时, 一只老母鸟———玛莎终于结束了它那漫长而孤单的一生, 死于辛辛那提动物园。这一年爆发了第一次世界大战, 成千上万人丧失了生命, 这只老鸟的死也因此显得无足轻重。然而这件事却永远无法让人轻松地忘记, 因为玛莎是世界上最后一只旅鸽———曾经遍布北美洲的总数达50亿的旅鸽。

人们一直在猜测是什么样的天灾导致了恐龙的灭绝, 但所有的人一定都很清楚100年前旅鸽是怎样灭绝的。我们清楚自己可以做到的事情, 可是我们却不清楚自己不能做的事。

人类确实很强大。就像关岛上的棕榈蛇, 岛上的鸟类对它根本没有任何防御能力, 所以很快, 关岛被棕榈蛇独霸, 鸟类不复存在, 但棕榈蛇也迎来自己孤独的生命, 相信, 它们的繁盛也不会太久。人类一定也不希望自己成为最后的生命体而孤独的存在吧, 况且大自然早就摆好了一个多米诺骨牌, 万物只会一焚具焚。保护包括鸟类在内的生物, 其实就是在保护我们人类自己, 人类如此聪明, 怎么能“机关算尽反误了卿卿性命”呢?

一个名人说过, 生命就是悬在这一根细线上, 界线这边是60亿, 那边是零。于是, 我们一定要小心翼翼, 一旦越过那条线, 死路一条。

写这篇文章的缘起其实是因为最近看了一个关于保护鸟类的纪录片———“忍耐的边缘”。主人公在片子最后说的一段话给我的触动很深, “现在我们占领了陆地、海洋与天空, 但若善用技术、知识与关怀, 我们就能确保地球上多姿多彩的鸟类有个生存空间, 只要我们愿意, 更何况这是我们的义务。”

摘要:随着工业化到来, 鸟类的生存环境逐渐受到各种侵蚀, 但由人类的无知行为给鸟类生存带来的威胁更严重。上世纪五十年代末的“除四害”运动就使麻雀这种无辜的鸟类遭受灭顶之灾, 我们自己也自食恶果。这场闹剧最终草草收场, 但它带给我们的教训应长久铭记。

16.启蒙运动教学反思 篇十六

在新课改背景下,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知识的积极性,教师把将实现教教材变成用教材教,教师从课堂的主体变成课堂的主导,学生从单纯的知识接受者变成课堂的主体,教师实现在课堂上的目标教学,将成为这次课改的几大转变。下面,就这几个问题我谈一下粗浅的看法,请各位老师批评斧正。

一、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知识的主动性

高中历史知识相较初中的历史知识学习已经提高了一个层次,不再是粗浅的历史故事,而是上升到系统化、理论化的高度。也就是说,初中生所学知识是表面现象,而高中生历史学习则要从历史现象认识上升到历史本质。那么,如何使高中生的历史学习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高度呢?

以《启蒙运动》一课为例,这一课是思想史模块第七课,教师要讲清思想史模块所要讲的四个内容、启蒙运动的概念、背景、代表人物及影响。对待概念性知识的学习,应从历史故事或历史人物让学生得到感性的认识,然后再提炼概念,做到深入浅出。

如,在讲到“启蒙运动”这个概念时,让学生来分析,他们从字面上基本理解了这个概念,是一个对人开启蒙昧状态的运动,而我继续再深入讲解,这是一次人类开启蒙昧状态的运动。

当谈到启蒙运动的核心时,我提到了亚里士多德的“我爱我师,我更爱真理”这句名言,让学生思考这句话的意义,使学生自主思考出“理性”就是人自己的思考,运用自己的智力去认识、判断和理解事物的能力。否定了一切外在的权威。这个时候,学生则主动思考了这一问题并回答。最后我进行总结。

综上所述,教授知识的关键不是教给学生各种基础知识,而是要引发他们思考问题,探索知识,从历史现象发现本质的技能。

二、教师要把教教材变为用教材教

课堂未来发展趋势是学生学习方式的革命性转变,学生有能力把自主性、探索性落实到课堂上。

《关于基础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决定》明确指出,实施素质教育,必须端正教育思想,转变教育观念。这里,我将阐述对大“四观”中的课程观的具体看法。

旧课程观最大的缺点是:教师向学生教授的知识具有单一性和确定性(以2007年以前高考题为例),这与以复杂性和不确定性为特征的学生真实的生活毫不匹配。也就是说,教材教授的知识与现实世界严重脱钩,所以做到“学校即社会”是很有必要的。

以《启蒙运动》一课为例,高中历史课程标准要求了解启蒙运动的基本内容,认识启蒙运动的作用和意义。所以用通俗的例子掌握这两点,通过时代介绍,人物和观点分析使学生自己掌握何为理性主义。

通过我的引导,学生的分析,将生活知识通过教材的知识渗透到课堂中,促成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

三、教师要从知识的传授者变成寻找知识的领路人

启蒙运动领军人物伏尔泰说:“真正的导师,不是把学生引向自己,而是引向真理。”真正的导师其实就是那些能把启发式教学应用到学生身上,使学生掌握了学习知识的能力和技能,使学生能够通过已有知识达到理性判断的能力。苏格拉底是,孔子是。他们通过设计问题让学生自主认识、达到预设问题。在今天的课改中,课堂提问也成为评价一堂课好坏的关键。通过问题设置,使学生变成课堂主体,教师成为主导,启发学生思维的活跃性,把学生由接受者变成主动者,这正符合新课改要求。

启蒙运动另外一位大家卢梭说,看看你学生的有知识和我学生的无知识的区别吧!你的学生学习地图,我的学生制作地图。

四、在课堂落实知识并渗透道德教育、人格教育

以《启蒙运动》一课为例,我采用先整体把握要学习的内容,中间具体学习启蒙思想家基本观点,最后由学生总结,形成“点—线—面”的程序。重点强调启蒙运动对今天的现实意义,引用“理性是自主独立思考来判断是非”来突破“理性主义”概念这个难点。

另外,在课堂中渗透道德教育、人格教育是很有必要的。

以《启蒙运动》一课为例,我在解读标题时说:“启蒙运动是人文主义的继承和发展,是在纠正资本主义产生时代文艺复兴过度强调人文主义而导致人文主义泛滥而产生的。”所以启蒙运动强调的理性主义是在人文主义基础上而阐述的,是强调人在满足自己私欲的同时要强调道德、强调理性、强调人的品格等。

从学习中,教师还应该指出,整个启蒙运动在发展过程中不仅冲破了封建制度的束缚,还为资本主义制度提供了美好蓝图。不仅打击了一个旧时代,而且开启了一个新时代。为后来法国大革命奠定了思想基础,为后大革命时代和全世界资本主义制度提供了资本主义国家和法的理论基础,对全世界造成了深远的影响。

总之,在新课改中,我们要坚定不移地提出新问题,创造新方法,在遵循教育规律的基础上,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加强教师的组织教学功能,增强教师的课堂掌控能力,提高学生掌握知识的本领,增强学生的道德修养、人格素养,为上一级学校输送更多人才。

参考文献:

[1]高放.启蒙运动的回顾和重新启蒙的重视[J].探索与争鸣,2007(02).

[2]李文奎.卢梭《爱弥儿》[J].山东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5(02).

17.《地球的运动》教学反思 篇十七

第一,知识的生成不够明确。在讲解自转周期时候涉及到了物理方面的知识,我在教学的过程中做融合还不够,不利于学生的理解。因此在以后的教学当中我应该注重知识的生成,让学生不仅掌握知识还要了解知识的来龙去脉。

第二,部分学生的学习被动性仍然很强。虽然设计了几个活动,但是还是没有把全体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调动起来。据此我觉得我应该在今后的课堂上多多走动,特别是后面部分的学生,应该多督促他们把心思集中在课堂的学习以及互动上。

18.定向运动教学反思 篇十八

本节课创设了探险寻宝的学习情境:先让学生在探险寻宝的准备活动中复习角的度量以及三年级学习的八个基本方位,接着出示示意图,引导学生分组开展合作学习,尝试描述一下各寻宝点的位置。在小组合作学习的基础上,各小组展开交流讨论。明确要知道一个物体的准确位置,()必须同时知道方向或距离。然后学生继续分组学习,尝试根据方向和距离两个条件描述其他藏宝点的位置并汇报。在后面的实践应用中分别设计了辩一辩、看一看、做一做、说一说等活动。

教师积极倡导“ 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的学习方式,通过参加探险寻宝活动,通过自主探索与小组合作交流,学会了根据方向和距离两个条件确定物体的位置。这些探究活动让学生亲历了“ 做数学” 的过程,较好地培养了学生初步推理能力,发展了学生空间观念。

上一篇:描写校园一角的四年级作文400字下一篇:公文写作教程课后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