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社会的认识感想(精选8篇)
1.对社会的认识感想 篇一
对情绪的认识和感想
情绪是指伴随着认知和意识过程产生的对外界事物的态度,是对客观存在事物和主体需求之间关系的反应,是以个体愿望和需要为中介的一种心理活动.情绪这一心理现象包含了情绪体验、情绪行为、情绪唤醒和对刺激物的认识等复杂成分。
情绪具有两极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从快感度方面来说,有肯定的、愉快的情绪,也有否定的、不愉快的情绪;从紧张度来看,情绪有轻松和紧张之分;从强度来说,人的任何情绪在强度上都有着由弱到强的变化等级;从激动水平来说,情绪有激动和平静之分。情绪的两级一般是对立排的,二者可以在一定条件下转换.情绪的功能:情绪对环境具有适应功能,对其它心理和行为活动具有调节功能,对社会交往活动有协调功能;情绪还与个体的健康发展密切相关.情绪的表现形式分为两大类,即表情和状态.表情是情绪独特的外部表现形式例如,高兴时哈哈大笑,悲伤时痛哭流涕,害羞里脸色通红等等.表情一般分为面部表情、体态表情和言语表情。情绪的表现状态是多种多样的,信据情绪 发生的强度、持续度和紧张度,情绪可分为心境、激情、应激三种状态。(1)心境。心境是一种比较微弱、弥散而又持久的情绪状态,也即平时说的心情。心境的好坏,常是由一个具体而直接的原因造成的,它所带来的愉快或不愉快会保持一个较长的时段,并且把这种情绪带久工作、学习和生活中,影响人的感知、思维和记忆。愉快的心境让人精神抖擞,感知敏锐、思维活跃;而不愉快的心境让人萎靡不振,感知和思维麻木。(2)激情。激情是一种猛烈的、短暂的、爆发式的情绪状态,类似于平时说的激动。激情是由一个人生活中具有重要意义的事件引起的。当场发作,表现猛烈但持续的时间不长,牵涉面不广。激情通过激烈的言语爆发出来,是一种心理能量的宣,从一个较长的时段来看,对人的身心健康的平衡有,但过激的情绪也可能对人的身心健康造成失的。(3)应激。应激是个体在出意料的紧张情况下产生的情绪状态,是对某种意外的环境刺激作出的适应性反应。应激状态对人的活动有着很大影响,它能导致生理和行为的急剧变化。例如:在心理上,思维混乱、知觉和记忆错误等。但是,中等程度的应激状态对人的行为产生有积极作用。在这种状态下,个体能更好地发挥积极性,思维清晰、灵敏、精确,反应能力增强。
情绪状态的发生每个人都能够体验,但对其所引起的生理变化与行为却较难加以控制。每个人情绪的表达方式也不同。表少年表达情绪的方式有以下几种:生气、烦恼、嫉妒、羡慕、情爱、愉快、好奇等。青少年要培养良好的情绪,首先要了解自我,要认清自己的优势和缺陷,积极现实地看待自我。其次要管理自我,控制自我的情绪,要懂得自我激励,此外要加强人际交往。
作为一名大学生,我们应该怎样克服不良情绪,培养良好的情绪呢?我就谈谈我个人的一些观点吧!
第一,要找出原因,懂得宣泄。当我们不开心时,要去找原因“是什么影响了我的情绪”。把自己内心的焦虑与烦恼向朋友说出来,就会发现什么忧虑和烦恼都没有了。第二,要懂得自我安慰和积极的自我暗示。要学会找出合情理的原因来为自己辩解,要自我暗示
自己能行。第三,要知足常乐,增强自信心。要把理想和需要定得切合实际,增强自信心,增强成功的机会。要多交朋友,发掘乐趣。积极参加活动,体验生活乐趣。第四,要保证充足睡眠,合理饮食,充足的睡眠后心情会更加舒畅,成良好习惯也能控制情绪。第五,要经常运动,去亲近大自然。健身运动可以驱除不良情绪,当我们情绪不佳时,可以多散散步,去欣赏大自然有助于心情愉快,看待事物方面也会更加乐观了。第六,保持积极乐观的良好心态,这样我们才能更好的控制我们的情绪,培养良好的情绪。
2.对社会的认识感想 篇二
通过短短的一个月时间的学习和生活, 我不仅对加拿大的国情、人文, 更是对其独特的办学模式和先进的教学理念有了直观的感受和认识。作为一个经济发达、文化多元性的国家, 加拿大大力推行的“CBE” (Competence-Based Education能力本位教育) 职业教育模式尤其令我印象深刻, 这种模式注重以培养学生的职业综合能力为基础, 强调学生个性化发展, 把岗位要求为出发点进行教学, 真正做到了职业教育与人才市场需求紧密接轨。其生产与实习无缝对接的实践教学环节、完善的教学保障系、对学生的人文关怀与引导的教学特点以及校企业合作及产学结合所彰显出来的特色, 都值得我们学习和研究, 并在国内的专业建设和教学中加以借鉴, 以改进我们现在的教育方法和现状。下面我着重从几个方面谈谈这次学习的感受和启发, 这也是我们专业建设和教学中所要学习的经验和方法。
一、政府导向为职业教育提供了完善的教学保障体系
加拿大联邦政府不设教育部, 而在各省设立教育部, 国家立法规定每个省教育部都有权力制定适合自己实际特点的教育法。多伦多的教育管理属于安大略省教育部。在加拿大, 大学属于精英教育, 注重理论研究, 而学院属于职业教育, 注重技术应用型人才的培养, 与我们国家一样是以就业为导向, 围绕就业的岗位需求进行教学。
加拿大教育部门十分重视职业院校的人才培训方案与市场用人需求的对口链接, “能力本位”的教育思想贯穿加拿大职业教育的培养模式。同时政府教育部门还通过学生的就业率、就业满意率、雇主满意率等几个方面进行考核, 考核的结果将会直接影响政府对学院的财政拨款。学校的课程设置方案也要上报各省教育部审核, 只有通过了行业专家委员会制定的指导意见才能实施。
在校企合作方面, 政府通过减免税的政策倾向方式来鼓励企业为学院的学生提供实习的机会, 政府规定企业每提供一个学生实习, 就可以减免上缴税1000加元, 这种政策的实施让企业和学院都能积极的参与到学生实习的工作中去, 这一做法就保证了职业教育实习工作的顺利开展, 并会收到很好的效果。
二、教师教学形式的多样性、教学资源的丰富性为学生的自主学习营造了良好的氛围
在我们的培训学习的过程中, 切身感受到教师课堂教学形式的多样性。所有教师都很注重对每一个学生的个性以及对知识的不同接受方式的了解, 比如有的学生喜欢听, 有的学生喜欢说, 还有的学生喜欢做, 教师则会根据学生不同的表现采取不同的教学方式。Cheryl Martin女士教我们教学方法理论, 她每天都会教我们一些教学小技巧 (当然了这些方式同时用在了我们的身上) , 比如怎样了解你的学生, 如何建立学习小组, 怎样设计学习计划等以及课堂实践中如何利用语音、动画、手势、挂图、游戏、表演等多种方式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正如她所说:“一个合格的教师应该具有多重身份, 你可以是一个演员, 教室就是你的讲台, 学生就是你的观众;你可以是一个导演, 课堂就是你的剧本;你可以是一个思想家、教育家, 学生就是受你影响被你教育的对象。教无定法, 只要学生乐学、好学、学会就是好的教学方法”。每次课前她都把她的教学PPT, 教材以及我们每个人的网络账户告诉我们, 让我们通过网络查询教学相关内容, 了解课程的设置安排, 查阅学习资料, 辅导答疑等等, 丰富的教学资料上网, 为学生自主学习提供了很多机会, 也带来了很大方便, 这也是我们在专业教学过程中需要学习的地方。
三、以人为本, 注重学生创造力的培养和个性发展
虽然学习时间不长, 但我也切身体验了加拿大的职业教育是如何以人为本, 注重对学生的人文关怀及学生创造力的培养的, 从以下几个实例中可窥见一斑。
实例1:在课堂教学过程中, 老师把我们分成几个小组, 围绕教学内容布置若干形式的作业 (比如:设计团队标识、分组辩论赛、说课比赛、10秒内完成从1~95报数游戏、模拟招生制作一个宣传片等等) , 让每个小组结合自已组员的实际情况和能力进行挑选, 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要求人人参与, 开放思想, 出谋划策, 教师会特别强调和重视团队的合作意识和沟通能力, 鼓励团队成员之间学会倾听和信任, 做到在类似游戏活动中把作业完成;
实例2:造型课上, 老师让我们画出5种不同的面部表情, 画完之后老师让大家互相欣赏其他同学的作品并作出评价, 在自己认为最棒的作品上画上☆, 最后看谁得的☆最多, 赠予老师自己的作品作为奖励。由于有好多学员不是美术专业出身, 所以画面效果千奇百怪, 层次不一。老师却在每一个人的作品上都画上了☆, 并对每个人都说了一句GOOD, 他认为你也许画得并非完美, 但总有一笔是画得好的。每个人都有闪光点, 这种对你闪光点的放大就是一种简单而实效的“赏识教育”。我们了解到, 在国外每个学生都会得到这样的人格重视, 不会受到侮辱或歧视, 就像我们每个人都得到了一个☆, 让你得到自信, 而自信正是培养一切能力的基础;
实例3:加拿大很多学院中都有一个特殊部门———残疾学生救助中心 (center for students with disability) , 主要为一些特殊人群提供所需的帮助。这个特殊人群不仅包括身理上的残障人士, 还包括心理上有需求的人士, 它会无偿提供服务给每个需要帮助的人, 比如你听觉不好, 需要有人上课时帮我打手语或是需要一些助听的工具都可以到这里来申请得到帮助;或者视觉不好的人士, 也可以到此申请帮助, 让老师在考试时把考卷的字放大印刷, 心理有障碍的学生也可以得到精神上以及身体上的帮助……这一做法真正将“以人为本”的理念落实到了细致的实处, 尤其值得我们学习与借鉴;
实例4:动画造型老师M.Lyon老师常说:“教育不是往提桶里装水, 而是引燃一堆火”, 这句话让我深受启发。在他的课上, 他曾经让我们在纸上画一所房屋, 结果我们所画的房屋形状如出一辙, 他就要求我们抛弃固有思维中房屋的形象, 从房屋的功能去理解房屋的内涵———只要是有入口, 能居住的都可以, 而且不同的物种所营造的房屋样式也会有所不同。等我们有了这种理解之后再去表现时, 形态各异的房屋形象就自然出现了, 而且不乏好的想象力。这就说明, 思维定式会影响我们创新能力的发挥, 对一些习以为常的问题可以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方式去观察、分析、发现, 往往会取得意想不到效果。
类似的实例还有很多, 正是在这些看似普通的细节之中让我感受到了加拿大职业教育的精致细微和严谨踏实, 感受到了真正落到实处的“以人为本”的理念。
四、引进行业专业人才, 促进专业建设发展
师资队伍优秀与否是教育成败的关键因素, 加拿大职业教育成功的经验之一就是注重教师队伍的建设。所有职业院校都要求专业教师具有一线生产经历与经验。百年理工大学中很多专业教师都是兼职, 他们既是成功的企业精英, 也是优秀的专业教师, 他们充分利用自己的社会和专业实践经验参与到教学环节, 使学院的办学方针、培养模式和人才培养规格的制定更切合社会的实际需求, 提高了学校教育对社会和企业需求的针对性, 也促进了相关专业的建设与发展。
例如, 在这次学习中, 两位主讲动漫专业课的教师D.Dejanovic和M.Lyon分别是画家和动漫设计师, 他们都有一些大型专业公司的工作经历, 既有扎实的专业技能, 又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和教学体会。D.Dejanovic结合他自己的工作经验主讲的动漫历史和理论知识让我们对北美特别是加拿大的动漫产业和水平有了更深、更新的认识;M.Lyon从事动漫设计多年, 具有很高的表现技能, 更是一位极富表演天赋的教师, 在他的课上, 伴随了许多动漫角色的表演成分, 把他的专业实践经历融入到教学过程, 真正做到了寓教于乐, 起到很好的教学效果。
五、专业设置围绕市场, 人才培养面向就业
加拿大职业院校的专业设置和课程安排有一套严格完善的管理体系。一方面学校通过历年毕业生的就业情况的调查与反馈, 了解企业用人规格及要求, 另一方面, 学校还通过走访企业, 深入调研企业的技术及人才需求, 修正完善专业设置与方向, 更新课程内容, 提高学生的实践技能, 真正体现“服务岗位, 面向就业”的主导思想。此外, 学校还会通过企业参与教育的形式 (如企业投入资金、赠送设备等等) 为企业定向培养人才, 从学院出去的学生可以直接进入企业就业, 无需再进行行业培训, 实现了学校和企业无缝对接。
在培训期间, 我们参观了各类实验室、大型实训场所以及相关大型企业, 切身感受到了他们这些做法所取得的成果。他们的实验实训条件优越, 设施齐全, 完全仿真的工作环境, 各种设备从老到新一应俱全。实训室旁边就是教室, 教师可以边讲边操作, 真正实现了生产实习二合一。例如我们这次参观的百年理工大学的四个校区之一———CCC校区 (该校区主要是动漫专业、平面设计、新闻等多媒体专业) , 学校面积其实不是很大, 但设备齐全, 而且很先进———高配置的苹果电脑, 提供给学生进行录制新闻、做编排的工作室等等, 这些工作室都是和实际工作环境相吻合的, 为的就是让学生毕业后可以直接就业。据老师介绍, 他们20个动漫专业的毕业生中至少要有5人会成为顶尖的动漫设计师, 还有不少毕业生会进入影视后期行业, 直接参与好莱坞一些大片的后期制作。
短短的一个月的时间的学习经历让我感受颇深, 深受启发, 虽然国情不同, 发展程度也不一样, 但在教育的目标和方向上还是有共性的, 正如古话所说:“他山之石, 可以攻玉”, 我们如能学会借鉴, 真正学习国外先进的教学理念, 就一定能寻找到适合我们国情和特点的教育模式, 有效促进和提高职业教育专业建设的发展。
摘要:通过赴加拿大参加职业教育培训学习, 切身感受到加拿大职业教育的教育模式、教学理念、校企合作方式、生产实习无缝对接的实践教学环节、完善的教学保障体系以及对学生的人文关怀与引导的教学特点, 在我们的专业教学中这诸多的成功经验都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关键词:加拿大,教育模式,校企合作,教学理念
参考文献
[1]田敏.加拿大高等职业教育校企业合作的特点及启示[J].职业与教育, 2009, (32) .
[2]http://www.doc88.com/p-999341768735.html
3.对社会主义理论的认识 篇三
一
对马克思恩格斯关于社会主义的理论作全面的历史考察,是该书的特点和优点。通过这个考察,作者把散见于马克思恩格斯的著作和文章、草稿和摘要、讲话和书信中的有关理论观点,加以汇集和整理,并作了系统的论述。尽管人们可以从这些理论观点中得出与作者不尽相同的结论,但这种汇集和整理毕竟是进一步研究的基础。就这一点来说,这部著作的内容是比较完整和相当丰富的,它理所当然地应当受到人们的重视。
作者以严谨的学风和细致的考证功夫,对各个重要原理的孕育、形成和发展的过程,都作了仔细的考察。这种考察对于我们正确理解有关原理决不是无关紧要的。例如,作者指出:五十年代初,马克思曾与之合作的左翼宪章派刊物几乎已经认识到未来社会一定阶段的分配,还不能直接按需要进行,而必须根据所提供的劳动。这不仅大大提前了按劳动分配消费品思想孕育的时间,而且对它形成的背景可以作出新的解释。马克思把合作工厂作为社会主义生产方式的一种设想来考察也始于五十年代初,而谈到农民生产合作社则是在一八七一年巴黎公社以后,时间相隔二十年。在此期间,马克思在《资本论》的手稿、第一国际的《成立宣言》和《法兰西内战》等著作中,对合作工厂已经有了很多论述。从这些资料中,我们可以得出结论:那种把生产合作社仅仅看作是改造小农和小手工业的传统观点,与马克思的本意相悖。
在考察这些原理时,作者紧密联系马克思主义的其它原理(特别是历史唯物主义和经济学说)的形成和发展,联系原有的思想资料来加以研究。通过这种研究,作者不仅对马克思恩格斯的社会主义理论形成过程的复杂性和多层次性提供了有价值的看法,而且提供了许多有价值的背景材料。例如:一八四六年左右,关于伦敦共产主义工人教育协会讨论个人自由发展同联合自由发展关系的资料,有助于我们了解“自由人联合体”思想的形成和含义。在马克思主义以前的文献中,用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这两个概念来表述未来社会发展的不同阶段的,不仅有俄国的车尔尼雪夫斯基,而且有英国的一些作者。这对于我们了解马克思和列宁的共产主义发展阶段的理论也不无助益。
马克思主义是在实践中不断发展的科学。马克思恩格斯在世时,他们的社会主义理论就是随着工人运动经验的积累、历史环境的变化和理论研究的深入而不断发展的。只有历史地考察这些发展和变化,才能全面把握他们有关理论的丰富内容;只有联系当时的经验、环境和理论研究的深度,才能对他们的论断作出正确的理解和评价。在这里,既没有必要也没有可能全面论述这个理论的发展过程,我们仅就这部著作中涉及的社会主义运动的目的和达到目的的基本手段的有关理论的发展过程作一个简略的概述。
二
一八四六年八月,恩格斯在同真正社会主义的论战中,提出了如下三点来陈述共产主义的宗旨:“(1)维护同资产阶级利益相反的无产阶级利益;(2)用消灭私有制而代之以财产公有的手段来实现这一点;(3)除了进行暴力的民主革命以外,不承认有实现这些目的的其他手段。”在这些宗旨中(1)是目的本身,(2)(3)是实现目的的最基本的手段。让我们来简略地分别考察这三点的发展和变化吧!
第一,作者指出,马克思主义是作为说明工人阶级的利益和未来目标的学说而产生的。一八四四年二月马克思发表在《德法年鉴》上的两篇文章,就把人类解放当作无产阶级的未来目标,并且认为只有无产阶级才能实现这个目标。在一八四四年的《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进一步探讨了人类解放的条件,明确指出:社会的私有财产的解放是通过工人解放的政治形式表现出来的,因为工人的解放包含着全人类的解放。为了工人和人类解放,新社会必须丰富人的本质,满足需要的多样性,这些新的需要将对生产起着刺激作用。因此,他对否定个性的、禁欲主义的粗陋共产主义进行了严厉的批判。在《神圣家族》中,马克思和恩格斯用“现实的人道主义”反对青年黑格尔派的思辨的唯心主义。他们日益把传统的关于人的抽象观点变成对社会的人、进而对人在社会中地位的科学解释。
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和恩格斯比较系统地制定了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从此,他们把人类解放同科学地论证这一解放的物质前提相联系,指出:人们每次都不是在他们关于人的理想所决定所容许的范围之内,而是在现有的生产力所决定和所容许的范围之内取得自由的。在联合与自由的关系上,魏特林认为,两者是不相容的;鲍威尔认为,人们为了施展他们的本领必须把自由加以集体化。马克思和恩格斯则阐明了两者的辩证统一,一方面,强调人类的个体自由发展是未来社会的目标;另方面则指出:各个个人在自己的联合中并通过这种联合获得自由。上述思想在《共产党宣言》中进一步凝聚为如下一个著名的论断:“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
随着经济研究的深入,马克思在《资本论》及其几个手稿中深刻地阐明了建立人是一切活动中心的共产主义社会的必要性,指出:在以前,只有通过最大地损害个人的发展,才能取得一般人的发展。在未来社会一部分人靠牺牲另一部分人来强制和垄断社会发展(包括这种发展的物质方面和精神方面的利益)的现象将消灭。马克思发挥了在共产主义社会工人是生产目的和目的本身的思想。在资本主义社会,生产目的(资本增殖)和手段(生产力的无条件发展)不断地发生冲突。与此相反,在共产主义社会,生产目的和手段是一致的:只有发展社会生产力才能为每个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创造现实的基础,个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又成为生产力和社会生活进一步完善的基础。生产的目的和手段不仅在原则上是一致的,而且在越来越大的程度上互为条件。随着科学变为直接的生产力,将会发展到直接形式的劳动不再是财富的巨大源泉。到那时,表现为生产和财富的宏大基石的,既不是人本身完成的直接劳动,也不是人从事劳动的时间,而是社会个人的发展。因为真正的财富就是所有个人的发达的生产力。
这方面的思想在《哥达纲领批判》和《反杜林论》等著作中还有进一步的发挥。通过上面这些远非全面的概述,已经可以看到马克思和恩格斯关于无产阶级利益和未来目标学说的内容是不断发展的和十分丰富的。作者指出,马克思主义要求废除资本主义私有制、消灭任何剥削和迅速发展生产力,然而它并不以此作为自己的目的,而把这些看作是发挥人的才能的条件。因此,一八九四年,恩格斯认为用这样一句话来表述社会主义新纪元的基本思想是最合适的,这句话就是我们在前面已经引证的《共产党宣言》那个著名论断。
第二,消灭私有制是达到上述目的的一个基本手段,是马克思和恩格斯的一个基本思想。但是,在一八四六年以后,他们很快放弃了财产公有的提法,逐步形成了生产资料归社会占有的概念。恩格斯曾经指出:正是在《法兰西阶级斗争》一书中,马克思第一次提出了生产资料归社会占有的公式,用以代替财产公有的原理。本书作者更具体地考察了生产资料归社会占有这一原理形成和发展的各个重要阶段,指出:在讨论共产主义者同盟的纲领过程中,他们已经摈弃了财产公有的要求。如果说同盟第一次代表大会通过的章程草案,要求通过传播财产公有的理论并尽快地求其实现,使人类得到解放;那么,第二次代表大会通过的章程则已经有了更确切的科学表述。在《共产主义原理》中,恩格斯提法是由整个社会来管理一切生产部门,这同财产公有已有根本的不同。在一八四八——一一八四九年革命以后,他们明确提出了生产资料归社会占有的公式。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大纲中,马克思把这个公式表述为:共同占有和共同控制生产资料。在《资本论》中,马克思进而提出了生产资料在法律上的社会化之后,必须实现实际上的社会化,这就是:生产是为整个社会的利益并在整个社会的范围内按计划来进行的,实现这一点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这些考察可以使我们更广更深地把握生产资料归社会占有这一公式的含义。
消灭私有制需要物质基础,这就是大工业的高度发展。《德意志意识形态》一书就已经对此作出了相当充分的论证。在此以后,这方面的思想不断有所发展。例如,作者提出了如下一个值得注意的看法:马克思对经济危机和新出现的股份公司的深入考察,发展了建立新社会所需的物质基础的认识。如果说在以前,他主要看到危机的破坏作用,把危机首先看作资本主义在历史上已经过时的标志;那么,一八五七——一八五八年的危机则为探讨危机的周期性提供了丰富的材料,从而认识到每次危机都成为生产力进一步发展的起点。马克思把正在产生的股份公司看作当时劳动和生产最高度的社会化,把股份资本看作是导向共产主义的最完善的形式,从而在《资本论》中得出结论:资本在大工业中的不断积聚和集中,为新的社会形态创造出物质基础。一八七五年,恩格斯在《论俄国社会问题》一文中强调,消灭阶级是以现代生产力的充分发展为前提的,只有生产力发展到甚至对现代条件来说也是很高的阶段,才有可能使得阶级差别的消除成为真正的进步,使得这种消除持久巩固,并且不致在生产方式中引起停滞或甚至衰落。
马克思和恩格斯虽然主张生产资料全国性的集中,但并不意味着主张一切生产都由国家来直接经营。在这方面,他们关于在新社会的一定阶段需要采用合作生产的理论是需要我们认真研究的。尽管作者没有从这个角度提出考察的任务,但为这种考察提供了线索。例如,作者指出:从五十年代初开始,他们就要求把转变为整个社会所有的工厂和大地产交给工人合作社经营。恩格斯在《论住宅问题》中还进一步指出,由劳动人民实际占有一切劳动工具,无论如何都不排除承租和出租的保存。一八九○年,恩格斯更加深刻地阐明社会主义社会是经常变化和改革的社会,它的生产方式和分配方式都是不断改变、不断进步的。
第三,一八四六年八月恩格斯强调,除了进行暴力的民主革命以外,不承认有其他手段可以实现无产阶级的利益和消灭私有制。一八四七年,他在《共产主义原理》中则说:共产主义者最不反对用和平的办法废除私有制,但几乎所有文明国家的无产阶级的发展都受到强力的压制。在四十年代末和五十年代初,马克思和恩格斯认为革命的和平发展在英国是可能的。在一八七二年的阿姆斯特丹的演说中,马克思进一步认为美国、英国和荷兰的工人可能用和平手段达到自己的目的。他们始终认为,在可能用和平方式的地方,用和平方式;在必须用武器的时候,则用武器。
我们不准备对书中环绕着无产阶级革命的许多理论观点一一加以介绍。在这里,仅简略地介绍如下两个观点。一个是关于共产主义革命同时发生的论点。作者认为《共产主义原理》提出的这个论点,一八四七年以后再也没有使用过。一八五○年,马克思和恩格斯已经认识到美国将发展成资本主义世界最大的经济强国,欧洲要不陷入对美国的依附地位,唯一的条件就是进行社会革命,这样就可以创造出新的生产力,保证欧洲工业的优势。可见他们已经想到社会主义的欧洲和资本主义的美国之间的经济竞争。
另一个是无产阶级革命将首先在哪里爆发的问题。作者指出,《德意志意识形态》就已经明确提出,由于国际交往所引起的竞争,在工业比较不发达的国家矛盾也能达到爆发革命的尖锐化程度。根据一八四八——一一八四九年革命的经验,马克思已经看到无产阶级革命不可能首先在资本主义的中心——英国爆发。在七十年代以后,马克思和恩格斯已经放弃了那种认为英国是建立社会主义所需要的物质条件在某种程度上业已成熟的唯一国家的看法。在八十年代末和九十年代初,恩格斯预料社会主义革命可能在还有大量一般民主主义的任务需要完成,阶级斗争达到最激烈程度的国家发生。九十年代初,恩格斯已经设想德国可能成为欧洲无产阶级第一次伟大胜利的舞台。同分析其它问题一样,他们并不是根据某种历史哲学来推论无产阶级革命的进程,而是以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根据事实作出自己的判断。断言马克思和恩格斯认为只有在工人阶级占人口多数、资本主义高度发达的国家才有可能首先爆发无产阶级革命的观点是没有根据的。
三
本世纪八十年代,是社会主义国家掀起新的改革浪潮的年代,是社会主义理论发生重大变革的年代。因此,八十年代末的我国理论界,同八十年代初的这部著作的作者,在研究马克思恩格斯的社会主义理论时,指导思想不尽一致是十分自然的。今天我们研究这个理论,不仅是为了帮助解决思想斗争的任务,而且是为了帮助探索在更新的历史条件下建设社会主义和改革体制的道路;在解决思想斗争的任务方面,也不仅要批驳对马克思主义的种种歪曲,而且要克服落后于时代的不符合实际的种种僵化的观念。
中国共产党第十三次代表大会强调必须对社会主义再认识,其中包括对马克思恩格斯的社会主义理论的再认识。对后者的再认识,面临着两方面的任务:一方面,要重新发掘在这个博大精深的理论中至今对我们具有指导意义的方法论原则和基本思想,以及其他许许多多有认识价值的理论观点。自马克思恩格斯逝世以来,马克思主义的社会主义理论尽管有了巨大的发展,但这个过程并不是笔直又笔直的,而是相当曲折的。前进与后退、进化与退化相交错。特别是由斯大林确立的传统社会主义体制和与此相应的社会主义观念,倒退与退化之处决不是个别的。因此,在许多方面我们仍然需要回到马克思和恩格斯的正确的方法和观点上去。另方面,仅仅停留在十九世纪的社会主义理论观点上,是不可能指导面向二十一世纪的社会主义实践的。马克思和恩格斯是十九世纪以来最伟大、最博学、至今最有影响的思想家;但任何思想家的理论都不可能超越时代的局限。马克思主义之所以至今具有生命力,并不在于它的创始人不受时代条件的制约,而在于它是在历史和科学的前进中不断丰富和发展的科学。恩格斯说:“我们对未来非资本主义社会区别于现代社会特征的看法,是从历史事实和发展过程中得出的确切结论,脱离这些事实和过程,就没有任何理论价值和实际价值。”今天的马克思主义者根据新的事实和过程,指出马克思和恩格斯对社会主义的某些看法已经过时,并得出新的结论,这决不是对马克思主义创始人的“不恭”,而是马克思主义本身的要求。
自社会主义从一国建设到多国建设的实践,特别是到当前世界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实践以来,社会主义的多种模式已经成为不可逆转的事实。之所以不可逆转,就因为这是符合客观规律的。当代一切马克思主义者都承认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自己奋斗的目标。但是,这个目标必须同各国人民的日常生活紧密相联。各国马克思主义者都必须根据时代的要求和本国的国情,构建不尽相同的具体的价值目标,至于达到目标的手段更是千差万别。这就决定了社会主义的模式不可能是单一的,而必然是多样化的;马克思主义的社会主义理论的发展也不可能是单线的,而必然是多线的。各国马克思主义者都可以根据自己的实践对这个理论作出自己的贡献,同时也难免会受到本国经验的局限。社会主义的实践,从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算起虽然已经有了七十年的历史,但在历史的长河中不过是短暂的一瞬。社会主义至今还处于幼年时期,它在实践中面临的许多迫切问题,也不能说都已经有了令人满意的答案。只有各国马克思主义者的共同努力、大胆探索,才能创造出能够指导当代社会主义事业前进的新的理论。因此,当我们联系当代社会主义的实践来研究马克思和恩格斯的社会主义理论时,应当认真研究世界社会主义国家的不同模式的理论和实践,即使对当代社会民主党的有关理论和实践以及其它各种思潮中有价值的成果,也不应当采取一概排斥的态度。
4.对军训的认识和感想[范文模版] 篇四
对军训的认识和感想篇一
军训在很多人心中就是一种无所谓打酱油的心态事,这样想你可就要悲剧,你看不起他,他必然不会理你,学会尊重军训,尊重他给我们带来了什么。幼苗不经过暴风雨的洗礼怎么会茁壮成长?溪流不经历颠簸流离,怎能交汇于浩瀚大海。而年少的我们,不经历艰苦磨炼,又怎能成为国家栋梁之材。军训是我们人生一次特别的经历,还是第一次,第一次是最难忘的,我们应该珍惜第一次,勇敢去面对它。
军训的第一天开始了,我怀着一股强烈的好奇心。谁料,这一天却刮起呼呼凛冽的狂风。因此,我们只好待在教室里。下午,天气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晴空万里,闷不透风的。教官叫我们做稍息立正这些动作。我觉得太好笑了,稍息立正这些简单容易的动作小学一年级就会了,干嘛还要学呀!可是,我们虽然会做,但却一点也不标准。原来,稍息立正也很讲究的。就拿立正来说吧,“两脚脚跟并拢,脚尖分开约六十度,腰挺直,手......”
我最讨厌的就是站军姿了。用立正的姿势站在原地,还要做到纹丝不动。一站就是二三十分钟。艳阳的照耀,让我感到无比的闷热。豆大的汗珠不断地流着,流过了我的脸颊,流过了我的嘴角,流进了我的心......我似乎感到这汗水是那么苦涩。此时此刻,我多么想放弃,但我还是坚决的告诉自己:你一定行的,不要半途而废,时间快到了,坚持就是胜利,坚持就是胜利,坚持......在这严肃、艰苦的军训中,也有令人喜悦的一刻。军训的第四天,指挥教官带领我们二十个班一起拉歌。每一个班都派一个能歌善舞的同学上台表演,表演者生动、活泼、幽默;观众也看得拍手称快。军训最后一天,汇操表演。我们初一(8)班的同学们都尽自己的一份力,为班争光。“功夫不负有心人”我们班荣获汇操表演第三名。这个奖凝聚了我们班每一位同学的努力和汗水。
军训像个五味瓶,甜、酸、苦、辣、咸样样都有。军训是一堂心灵的课程,我们曾经学过一句诗“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只要我们有钢铁般的意志,坚韧不拔的精神,持之以恒的决心,就一定会战胜困难,做到自己认为不能做到的事。
对军训的认识和感想篇二
9月8日,开学的第二周。也开始了我人生中的第一次军训。第一次离开家参加军训,让我体会到了在外面生活的辛苦。
今天是军训的第一天,此刻我们怀着激动的心情,迎接军训的到来。教我们的是黄教官。刚下车我们的黄教官就带我们去了宿舍,宿舍里有4个4班同学的,7个我们班的同学和一位教官。教官教我们的第一件事就是叠被子,我听说过也在电视上见过“豆腐块”被子。今天,见到了现场版的“豆腐块”,可不是十分简单。教官叫我们把被子折成三等份,然后大拇指和食指弄三下,再把被子凸起来,用同样的方法折下面一半,不一会儿“豆腐块”就做好了。开始,我照着教官的样叠了一遍又一遍就是叠不好,我看了一下别的同学,原来做好后要用手捏一下,看起来才会直,于是被子就叠好了。叠完被子,我们就到操场集合了,教官先教我们练习军姿,就是抬头挺胸手夹着裤子缝,教官说:“大家练得都不错,一会儿就要开始开训典礼了,只有10几分钟哦大家一定要挺住。”我们齐声说了一句好。在开训典礼上,我们区队没有一个人说话,都坐的挺直,在老师下了台以后,我因为身体没有受过这样严酷的训练所以吐了,在我吐了以后,教官们把我扶到了阴凉的地方,给了我一瓶水,不住地问我:“好点了吗。”在下午练习了军姿和踏步,教官先告诉我们要先把臂抬高了腰80度,腿要90度。到了晚上,我们区和其他的男生区队都在练习,唯独女生区队在唱歌,我们对此非常的气愤。我们知道了军人的累,再回了宿舍以后,我们累得上床就睡了。
第二天,不知是老天在帮我们呢还是同学们的诅咒实现了,今天下雨了,教官知道了以后,让我们在宿舍里自由活动,我们一直自由活动到吃早饭,吃完早饭后,教官带我们到了操场,就在这时又下雨了,所以我们到了楼道里训练了。雨在下午的时候不下了,我们又出去练习了。练习了一个下午,我们又学会了正步,在晚上又下大雨了,说一我们躲在两个楼的连接处坐着,等于小点儿了我们就会宿舍了,那会儿才8点多,我们又在宿舍里玩儿了很久,由于今天下雨所以我们都不是特别的累。
在第三天,我们还是训练踏步军姿正步,但在早饭后,我们的教官告诉我们星期四晚上要开联欢晚会,让我们会什么特长的同学来展示,我当然就报告了我的拿手好戏,打架子鼓,我想一个人打也没劲,不如带上我的伙伴丁阳我们俩合奏,我问他了一下,没想到他爽快地答应了,在中午我们损失了一点休息时间练习,但我们还是有时间休息的。下午我们主攻正步。在晚上吃饭的时候,教官们告诉了我们一件好事,说:“今天晚上可以洗澡。”我们高兴得欢呼起来。在晚上,我们练习联欢晚会的内容,所以逃过了训练。在回去了以后我问他们什么时间洗澡,他们说不洗了没水了,一天就这么过来了。
星期四,我们只有一个上午的时间训练,下午就要排练结训典礼了。在上午教官严格的训练我们,让我们按要求练习,在最后一遍的时候我们做得相当出色。在下午,我们在排练结训典礼上表现得不是很好,在完了以后,我们又训练了几遍,这几遍还好点,老师终于让我们去吃饭了。在晚上的联欢晚会上,我和丁阳表演得相当出色,没有为我们乐队丢人。
今天是我们和教官们的离别之日,在上午我们还要结训典礼,在典礼上,我们走得还不错,没有太丢人,在完了以后我们就要离开这美丽的军营了,在走的时候我还有点恋恋不舍呢。
四天的军训转眼就过了,但四天魔鬼训练让我铭记在心,这四天学到的东西更是不能忘。在军训中,很苦很累,心里虽有说不出的酸甜苦辣,在烈日酷暑下的曝晒,皮肤变成黑黝黝的,但这何尝不是一种人生体验,战胜自我,锻炼意志的最佳良机吗?经过这次军训我已经渐渐意识到我必须做一个有纪律,不怕苦的人。
对军训的认识和感想篇三
还记得高一时军训的烈日和教官严厉的训斥声,而一转眼间,我已经在参加大一的军训了。时光飞快,如指间沙,瞬间流逝……
军训,渗着泪水和汗水,透着深呼吸,高度紧张的思想和敏捷有力的动作无一不构成一道道美丽的风景线。我们穿上军装,由原来的懒散步伐到几天后的整齐划一,有原来的娇生惯养到几天后的坚强独立。军训这几天,带给我们的除了肌肉的酸痛,更多的是对生活的认识,它让我们学会了太多平时在学习中学不到的东西。军训磨练了我们的意志,把我们的部分生活推到了极限,我们的精神面貌也焕然一新。
渐渐地,我发现,我在走路时会自然而然地抬头挺胸了,我站立时会习惯性地挺直腰杆了,我会在一个人的时候哼起那首“日落西山红霞飞,战士大巴把营归……”了。这些都是因为军训而改变的。在军训中,我们苦过,累过,笑过。我们站在烈日下,皮肤一天比一天黑,在暴雨中狂奔,全身湿透;我们为了把动作练整齐,反反复复地练;知道全身酸痛;我们学唱军歌,和教官畅谈,笑声迭起。这是种痛并快乐着的美好回忆,也是我们这群新时代青年的宝贵财富。我觉得我们这些孩子,吃的苦太少了,需要军训来磨练一下。
在军训中,我最喜欢的是军姿。军姿是最美好的姿态,双脚分开约60°,脚跟并拢,双手紧贴裤缝,前后贴紧不留缝隙,两肩后张,收腹,下额微收,抬头挺胸,目视前方。军姿展现的是军人的风采,也体现出一种义愤从容的美,坚定,坚强,坚毅。硬骨傲苍穹,笑傲风霜雪。站军姿时,感觉有股浩然正气贯长虹。如果青春是首动人的歌,那军姿就是其中最铿锵的旋律。
都说当兵的人是最可爱的,在这次军训中,我终于体会到了这句话的内涵。教官们响亮的口令,整齐的步伐,都让我深深折服。“一,二,三,四”的口号声,在某一时刻,我竟觉得是世上最动听的声音。当教官用沙哑的喉咙唱起那首《第一天当兵》时,我不禁落下了眼泪,有种感情在内心喷发,那是对军人的浓浓敬意。
人只有在经历过挫折之后才会变得更加成熟,在困难面前才会更加坚强。我们放下那一份伤感,小心翼翼地拾起断续的梦,带着虔诚的信念和不移的决心,在大学中积极进取,在生活上,勇往直前。
军训的日子就像风雨过后的泥土,经过了无数次的洗刷,最终会沉淀下去,直至融入我生命中的最底层……
军训,真的让我学会了很多,同学之间的团结友爱,师生情,军民情,好多感情共同发酵,凝成我脑中最美丽的回忆!
>>>下一页更多精彩“对军训的认识和感想”
对军训的认识和感想篇四
正如歌曲《国家》中的歌词“有了强的国,才有富的家。”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伟大复兴需要我们的国家变得强大才有能力去实现。而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接班人,大学生群体更是应将“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作为自己的理想抱负,顽强拼搏,不断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锻炼自我,增强体质;努力学习,加强修养。有句名言说得好:“身体是革命的本钱。”只有拥有一个强壮的体魄,才能谈得上更好得去奋斗,更好地去实现自己的理想抱负。而学生军训能助我们有效地锻炼自己,因此,军训对于我们学生群体来说是必要而且意义重大的。
军训是高等院校改革教育内容,是学生接受国防教育的基本形式;是“四有”人才的一次重要措施,是培育和储备我军后备兵员及预备役军官,壮大国防力量的有效手段。军训的目的是通过严格的军事训练提高学生的政治觉悟,激发爱国热情,发扬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培育艰苦奋斗,刻苦耐劳的坚强毅力和集体主义精神,增强国防观念和组织纪律,养成良好的学风和生活作风,掌握基本军事知识和技能。特别对于当代大学生来说,信息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我们越来越依赖于现代科技,“秀才不出门,便知天下事”已经实现。但现代科技给我们带来便捷的同时其形成的额“足不出户”现象却令我们的健康状况大打折扣,越来越多的疾病正在侵蚀着人们的身体和心灵。当代人们的身体素质越来越差,人生活在这样一个因信息技术高速发达而日益变得浮躁不安,功利性也变得越来越强的社会来说,人们特别是大学生的精神生活更是匮乏,心理素质也越来越差。而军训对于我们大学生的作用和翼缘板也正体现于此。军训不仅能让我偶们锻炼身体,增强体质,而且能锻炼我们的意志,提高我们的自控能力,养成不怕苦不怕累的品质,这恰恰是我们当代大学生所欠缺的。现在很多大学生遇到困难和挫折就不知所措,甚至只会怨天尤人,没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去应对这些情况,那么保家卫国,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贡献力量又该从何谈起?
不妨想想革命战争时期我们的先辈们辛辛苦苦打江山所付出代价血汗代价,长征精神,抗战精神,抗震救灾精神……革命先辈为我们做出了最好的榜样。反观我们当今的很多大学生,在家“饭来张口,衣来伸手”;在校挥霍时光,不思进取,这种状况着实令人担忧。所以我们更应珍惜好军训的机会,好好锻炼自己,拥有强壮的体魄和坚强的意志。军训有助于促进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树立科学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有利于培养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四有”新人;有利于加强国防后备力量建设,对做好未来反侵略战争准备具有战略意义;有利于激发学生爱国卫国意识,对加速综合国力的建设具有深远意义;有利于增强“国无防不立,无兵不安”的观念,提高全民族的国防意识。只有我们的国民综合素质提高了,我们的“强国梦强军梦”才会离我们更近。
军训就要开始了,我会在这个过程中严格要求自己,锻炼身体,增强体质;同时学习革命先驱的英雄事迹,端正自己的思想,提高思想政治觉悟,增强国防观念和国家安全意识。不管多苦多累,我都会珍惜这次军训的机会,坚持下去!即使个人的力量有限,但我会怀着“强国梦强军梦”的信念勇敢地向前走!
对军训的认识和感想篇五
军训不仅仅是对我们身体的考验,更多的是对我们意志的磨练。“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人是在不断的磨练中长大的,就像一棵小树一样,只有经历过风雨的洗礼才能长成参天大树。
军训很苦也很累,但这是一种人生的体验,是战胜自我、锻炼意志的最佳良机。古人云:“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苦,饿其体肤。”军训之中,正是如此,其中有酸楚的泪水,有苦咸的汗水,有飘扬的歌声,有欢乐的笑声。
如果说大学是一本书,那么军训的生活便是书中美丽的彩页;如果说大学是一台戏,那么军训便是戏中精彩的一幕;如果说大学是一幅画,那么军训生活便是画中夺目的颜色。
半个月的军训生活是短暂的,但它给我们留下的美好回忆却是永恒的。经过这次短暂、艰苦而又难忘的军训,我们少了份娇气,多了份坚强;少了份依赖,多了份自强;少了份怨天尤人,多了份勇往直前;同时也懂得了自制,自爱,自理和自强。
军训是我们人生中一次难得的考验和磨练,军训不但培养了我们吃苦耐劳的精神,而且磨练出了我们坚强的意志。
有位哲人曾经说过:“无法回味的感觉才是最美妙的感觉。”对于军训,有些感受不能言传,只能在淙淙的意会中回味。那味道就如同品味一杯很浓郁的香茶,只有尝过的人才知道其中的韵味,然后才能和有同样经历的人相对一笑,让美妙的感觉在彼此间传递。军训,对于我们每一个人,都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军训,已经成为一种宝贵的难得的一种经历,写进了我们的记忆中,成为了我们记忆中不可磨灭的一部分。它已经成为一种力量,已在能在困难时给予我们动力的力量。
军训使我们以坚强为信念,努力成为生活的强者。昨天,我们一起欢笑,流泪。今天,我们一起历经风雨,承受磨练。明天,我们一起迎接绚丽的彩虹。苦,让我们一起珍惜现在的甜。累,让我们体验到超出体力极限的快感。严,让我们更加严格要求自己。天空愈晴,星辰愈灿烂,谓之辛苦的军训后,我们的灵魂也将得到升华。
对军训的认识和感想篇六
军训生活虽然是短暂的,但我的收获应该是丰硕的;军训生活是辛苦的,但却不乏激动,甚至更多的是感动。军训不但培养人有吃苦耐劳的精神,而且能磨练人的坚强意志。
心目中的军训是紧张与艰苦的交响乐;心目中的军训更是无常地响起那集合哨音,还有那烈日炎炎下的大集合、严训练;心目中的军训生活成百上千次地浮现在我的脑海,闪现在我的眼前。但我还是满怀欣喜与信心地去拥抱我向往已久的军训。
在军训中,很苦很累,但我也相信这是一种人生体验,战胜自我,锻炼意志的良好契机。心里虽有些说不出的酸甜苦辣,在烈日酷暑下的曝晒,皮肤变成黑黝黝的,但这又何尝不是一种快乐,一种更好地朝人生目标前进的勇气,更增添了一份完善自我的信心。
我满怀信心地开始了真正的训练。教官一遍遍耐心地指导代替了严厉的训斥。训练场上不但有我们整齐的步伐,也有我们阵阵洪亮的口号声,场下更有我们那嘹亮的红歌、军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没有每个人的努力,就不可能有一个完整的、高质量的团队。训练的每一个动作,都让我深深地体会到了团结的力量,合作的力量,以及团队精神的重要,我相信,它将使我终身受益。
其实在自己的人生路上,也应该印满一条自己脚步的路,即使那路到处布满了荆棘,即使那路每一步都是那样的泥泞、那样的坎坷,也得让自己去踩、去踏、去摸索、去行进!我想那样的路才是真实的自我写照,决无半点虚假伪装之意。
对于人生而言,这三天只是转瞬即逝的刹那,但就是这个刹那却将成为我们人生的记忆长河中一朵绚丽异常的浪花,因为它给予我的东西很多。在军训中我学会了去勇敢的面对一切困难,并且用智慧与毅力来克服;学会了挑战自我,超越自我,这对于我今后的学习生活是一个良好的开端,我们要在今后的学习中发扬这种精神,不断向着目标迈进。三天的军训一眨眼就过去了。在军训时没有想过离别,不过在想到我们即将和教官道别的时候,我真的有点想哭,但是我一定会忍住。人的一生总是会有分开和离别的,别想那么多了,做好教官教我们的,努力践行。一定要把这次军训学到的用到学习和生活当中去!
我当然也不会忘记在这些天里建立起的同学友谊,在这个大家庭里同学相互帮助,相互激励,团结共进,多了一些理解,多了一些忍让,多了一些谦虚,多了一份团结。最后这几天,我感觉自己一下子长大了许多,懂事了许多。从幼稚的孩童成长为羽翼渐丰满的雏鹰,就要展翅翱翔了。
5.对西方音乐艺术的认识和感想 篇五
大学生活的第三年,学校为了拓展我们对知识掌握的宽度开设了选修课,面对影视鉴赏,书法和音乐鉴赏,我毫不犹豫的选择了音乐鉴赏,因为我本身对音乐就有一种莫名的好感,经过一个学期的学习,我真的感觉这门课拓宽了我的音乐视野,对音乐的认识也有了一些深度,经过老师的讲解以及老师准备的PPT材料和视频的熏陶,虽说不上大有长进,但总的来说已经对西方音乐发展史上赫赫有名的音乐家和音乐作品有了起码的印象,不会再是一问三不知的囧样了,这就是我上这门课程的最大收获吧!
音乐是一种善于表现和激发感情的艺术,可以说,音乐欣赏的过程就是感情体验的过程,它即是欣赏者对音乐的感情内涵进行体验的过程,同时也是欣赏者自己的感情和音乐中表现的感情相互交融、发生共呜的过程。无论是对于普通的音乐听众,还是对于音乐的专家来说,感情体验都是在进行音乐欣赏时不可缺少的一种心理要素,对于音乐的专家来说,假如在欣赏音乐时只注意技巧、技术手法、结构形式等方面,而感情上却无动于衷,那么他对音乐的欣赏不能完整地感受与领会音乐的美,音乐是一种善于抒情的艺术,音乐中有的丰富而深刻的感情内涵,只有当音乐欣赏者的感情活动与音乐作品蕴涵的感情基本相吻合的时候,才能称之为正确的音乐欣赏。因此,准确、深刻和细致的倾听音乐作品的感情内涵,是音乐欣赏中感情体验的基本要求。对音乐作品感情内涵的体验,首先表现为感情上的直接体验。比如,我们在听到一首乐曲的时候,对这首乐曲所表达的感情(它或是快乐的,或是悲哀的或是慷慨激昂的„等等)、凭借自己的感情经验自然地产生出一种体验。这种伴随着音乐感知而自然产生的感情体验,就是我们所说的感情上的直接体验。
例如,我们听到这样一个音乐主题:肖邦《C小调练习曲》音乐中所表达的那种激昂悲愤的感情波涛,会把我们深深地打动。欣赏者从音乐中获得的这种感情体验,并不是由于标题或文字说明等所引起的,而是一种感情上的直接体验。当然,欣赏者能够在自己的意识中,把从听觉感受到音乐音响转化为感情的体验,是要以正确的音乐感知为前提的,而当欣赏者对某种音乐音响及其艺术风格不熟悉,不能正确地进行音乐感知的时候,那他就是不可能获得正确的感情体验。在为学生讲课的实践过程中所做的课堂实验表明,学生们对于他们熟悉的音乐风格,尽管预先并不清楚听的是什么乐曲,但还是能够大体上正确地体验到乐曲的感情性质。
西方音乐的特点是它有层次感,对于合弦的大量运用带来的一种深邃,曲调是建立在层次和深度上的,给人以哲学一样的思考。中国传统音乐的特点是注重曲调,古人评说一着好的曲子用“余音绕梁三日”来形容,特别是在中国的戏曲中表现的突出。西方音乐以七弦琴,阿夫洛斯作为音乐的标志乐徽。七弦琴,又名里拉琴,最初由龟弦制成,由手指拨片拨弦发声,在发展过程中有很多变化样式,其中最重要的是基萨拉琴。基萨拉琴属于里拉族乐器,由里拉发展而来,有5弦到11弦甚至更多不等,常为7弦,也称7弦琴,基萨拉琴形状较大,声音也比一般里拉嘹亮,往往做工讲究、装饰精致,由于演奏技巧比较复杂艰深,常为专业演奏者采用。而普通里拉琴声音比较轻柔,往往用于歌唱伴奏和诗歌吟唱,多为业余专业家喜用。
对音乐的这种差别也可以表现在其它艺术形式上,比如绘画,西洋画重视立体感,在用光、解剖、色彩上很有讲究。中国画更看重表面,线条的运用出神入化,画的不一定和实际相符,在于一种意境。和各种艺术形式一样,西方音乐是严谨的、科学性的,有一整套理论上的东西,加上艺术的表现手法,听来给人带来思想上的共鸣。中国音乐自古以来并没有形成理论,仅有的音律也是松散的,曲谱并不能以完整的形式被记录下来。平时中国人说一支曲子或一首歌好,就会说“好听”,好听的音乐是好作品,但不一定是优秀的作品,就是中国人更习惯于从曲调来欣赏,而没能抓住音乐的灵魂。总的来说西方音乐经历了三千年的历史,直到中世纪末期,才逐渐形成独立的器乐曲形式。中世纪音乐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级到高级的进化,始终与宗教音乐(基督教音乐)的兴衰紧密相联。早期,宗教音乐占绝对的统治地位;中期,宫廷势力和趣味的影响,带来了世俗音乐的兴起;两者既对立并存,又互相渗透、融合,最后到达世俗音乐迅速发展的文艺复兴阶段。在这个演变中,音乐家的成分也由早期专写宗教音乐的神职人员,发展为同时受雇于教会和宫廷、宗教和世俗体裁都写的专业创作者。音乐所反映的内容,从只专注于教会生活、对神敬拜等功能上,发展到反映具体的“人的感情”;从对外部世界的描绘与模仿,逐渐演变到注重挖掘人类内心情感世界。基督教音乐在发展过程中虽然有许多限制,如格利戈利圣咏对调式、乐器的限制。但其对保留古希腊、西亚、欧洲各民族流行的优美歌调,有很积极的作用,许多歌曲得以流传至今。大批从事音乐研究的神职人员所做的工作,对日后从单音音乐到复调音乐的演变,打下了坚实的理论基础。西方古典音乐是西方文明中极为重要的一部分。西方古典音乐作品浩如烟海,而在我们的传统印象中,由于历史文化的原因,西方古典音乐难于欣赏,成为一种阳春白雪的高雅文化。其实,古典音乐中有许多脍炙人口的音乐作品、片段,在我们生活中为人们所喜闻乐见
霍夫曼曾说,“音乐是所有艺术中最富浪漫主义——几乎可以说是唯一的真正浪漫主义的艺术,因为它的唯一主题就是无限物。音乐向人类揭示了未知的王国,在这个世界中,人类抛弃所有明确的感情,沉浸在无法表达的渴望中。”
在欧洲艺术史上有两个重要的时期,古典主义时期和浪漫主义时期。前一个时期包括十八世纪最后的二十多年和十九世纪的前几十年;另一个时期在法国大革命引起的社会和政治变动的影响下,于十九世纪的第二个二十五年中形成。当时的浪漫主义真可为无孔不入,在文学界,建筑界,艺术界等各个领域中都涌现了一大批杰出的浪漫主义者。
在浪漫主义时期,随着工业革命的进行,钢琴也进行了改进,其自身采用了铸铁结构,琴弦也加粗了,这种钢琴能获得更浓厚和更辉煌的音乐,跟现在的钢琴开始接近。接下来,我用一个事实来证明这一点:如果李斯特的时代要求他有不同的表达方式,而且还因为这个时代为他提供了能产生不同效果的钢琴,这种钢琴在较早的时期是找不到。但这种比较我们只能在音乐文献中找到,在现实社会中已很难找到。十九世纪的钢琴小品大师有奥地利的舒柏特、波兰的肖邦、匈牙利的李斯特、德国的舒曼、门德尔松、勃拉姆斯,以及他们的同代人——在发掘钢琴技术上的可能性与戏剧性方面显示了无穷无尽的独创性。总而言之,短小的抒情形式的出现,作曲家就会认为乐曲的大小不是艺术批评的标准,一首优美的,精心的创作的小型乐曲也能和一部交响乐相媲美。
6.对社会的认识感想 篇六
一、要昂头站前列,坚持理想信念
中国共产党是由中国工人阶级的先进分子组成的先锋队,始终代表并维护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广大党员必须用马克思主义世界观武装头脑,要用科学理论武装自己的头脑,要用严明纪律约束自己的言行,要用高尚品质塑造自己的形象。真正成为具有高度政治觉悟的先进分子,保持先进性,走在广大群众的前列。
二、保持党员先进性必须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我们党的根本宗旨和行为准则。立党为公,执政为民,这是我们党受到人民群众拥护,领导人民夺取革命和建设社会主义事业胜利的奥秘所在。如果离开了人民的需要、愿望,党的先进性、党员的先进性都是没有意义的。.要发扬党的三大优良传统,牢记两个“务必”,要做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模范。这样才能在复杂的社会中站稳立场,经受住考验,始终保持共产党员的先进性,才能无愧于共产党员的光荣称号。
三、保持党员先进性必须发挥先锋模范作用
按照江泽民同志提出的“我们党要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的要求,认真贯彻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和基本纲领及各项方针政策。坚持教育的改革发展必须充分体现“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战略思想,体现科学的社会主义文化的要求,进一步促进教工、教干的科学文化和思想道德素质的不断提高。这次教育活动是一次深刻的学习机会,通过学习提高自己的理论修养和党性修养的水平。通过学习更加深刻认识到保持共产党先进性是全党的一件大事,也是每位党员的大事。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是一种积累,但先进性的学习更是一种积累,那是一种人生的积累,使自己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又得到了一次升华。只要我们在学习中认真去体会,去对照,去改进,我们的思想境界将会得到更大提高。
四、保持党员先进性必须不断自我批评 在这次学习过程中,我认为在我身上存在着一些问题需要在以后的学习中加以改善1学习抓得不紧。要充分利用业余时间,学习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业务知识。2不够学以致用。这这方面还有很大的努力空间。应在理论联系实际上作好文章,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3 在参加党组织的活动上参与还不够积极。以后要更加踊跃的参加党组织活动,多提出合理化的意见。在以后的学习中会更加有意识的加强自身的思想道德建设,提高自身的工作技能,增强自身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观念。加强自我反省,使自己在党的先进性学习中得到更大的收益。
7.对社会的认识感想 篇七
一、怎样理解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是课堂教学的“魂”。目标不明确, 就如同我们航行在大海上迷失了方向。那什么是教学目标呢?著名的心理学家加涅说:“教学目标是预期的学习结果。”也就是说, 教学目标是对教学活动效果的一种主观愿望, 是结束教学活动后所期望学生达到的一种状态和水平, 教学目标决定教学内容完成多少、完成的深度和广度, 决定教学过程的走向, 决定学生的学习效果和发展方向。所以教学目标是一节课的教学指向和归宿, 是一节课的灵魂和统帅。
二、怎样确定教学目标
1. 研读课程标准———依课程目标确立教学目标
课程标准是实施课堂教学的“纲”。在制订教学目标时, 要紧紧依据课程标准。作为教师要认真学习课程标准, 明确课程的性质、理念、思路以及目标内容和实施建议等基本要求。在制订教学目标时, 既不能超标, 也不能低于课程标准的总体要求, 所以, 要认真解读课标, 领会课标的理念和要求是制订教学目标的前提。
2. 把握教材内容———据教学内容确立教学目标
正确解读教材, 是教师准确把握教学目标的基础。教材是学生学习和教师教学的重要内容和手段, 体现课程的性质和任务, 反映学科的教学目标。在组织教学活动时, 教师要把教材作为主要课程资源。要吃透教材, 整体把握教材, 明确编者意图, 揣摩编者思路, 提高研究和驾驭教材的能力。在解读教材时要做到“七看、七了解”。一看各年级教材, 了解课程设计的总体思路;二看全册教材, 了解本学期教学内容的结构特点和编排体系;三看单元主题, 了解本单元主题与课标的关系;四看各课主题, 了解本单元的内在联系和外延;五看本课主题, 了解本课的目的、位置;六看本课栏目, 了解本课主要内容和层次;七看课文中各类“标识”, 了解要求及提示。值得注意的是教师在正确解读教材的同时, 还要不唯教材, 要依据课标, 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教师是教材的理解者、参与者和实践者, 不能教条、呆板地理解教材, 要按照课程标准和教学建议中提出的:整体把握课程目标和教学目标的关系, 学会将长远发展目标分解为一节课、一个单元的目标。要抓住教材的核心内容, 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在尊重教材、充分利用教材的同时, 确立自己作为教材开发主体的意识, 能够在具体教学情境下, 根据不同的教学对象, 对教材进行二度开发和创造, 合理地取舍、增删或重组教材内容, 做到“用教材教”, 而不是“教教材”。使教材成为一种活性因素, 与学生的生活、与教师的教育智慧同化, 使教材富有生命的活力, 使教学目标的定位更加全面、准确, 使教学的效果落到实处。
3. 了解学生实际———从学生需要确立教学目标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脱离学生生活实际的教学目标没有任何实用价值。《义务教育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中也提到:“儿童的生活是课程的基础”, “教育的内容和形式必须贴近儿童的生活, 反映儿童的需要, 让他们从自己的世界出发, 用自己的眼睛观察社会, 用自己的心灵感受社会, 用自己的方式研究社会。”因此, 教学目标的制订, 必须以了解学生为前提, 要做到“五了解”:一是了解学生的知识储备, 二是了解学生的生活经历, 三是了解学生的情感需要, 四是了解学生的个性差异, 五是了解学生的认知规律。只有在了解学生这个基础上制订的学习目标才不会脱离学生的认知水平、生活实际、心理需求, 才会使教学活动的设计更具有针对性, 才会激发学生的情感, 才会具有教学的实效。
三、怎样落实教学目标
1. 更新观念, 保障落实教学目标
落实教学目标, 关键在教师。教师必须提高认识、更新观念、转变角色。《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指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 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 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 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 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 在实践中学习, 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为此, 教师要树立以人为本、以学生为本的观念, 转变角色, 由过去的知识传授者变为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 由过去的居高临下转为“平等中的首席”, 营造科学、民主的课堂氛围, 使课堂真正成为学生的课堂, 保障落实教学目标。
2. 基于学情, 转化学生学习目标
教学目标确定后,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 还要想方设法把自己制订的教学目标转化成学生认可并愿意接受的学习目标, 以期和学生达到思想、情感和认识上的共鸣, 并用学生听得懂、记得住的方式牢记心中, 成为学生自觉学习的行动指南, 为防止学生遗忘, 教师也可将本节课的学习目标摆在一定位置, 让学生自觉地对照学习目标时时指导并检验自己的学习活动和成果, 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激发学生获得学习成功的欲望。
3. 设计过程, 紧紧围绕教学目标
教学活动的设计要紧紧围绕教学目标。形式和内容都要为目标服务, 每设计一个教学活动或环节, 都要多想想、多问问“我”为什么要这样设计, 对教学目标的完成有什么作用, 而不能为了追求课堂形式的多样和气氛的活跃, 抛开目标随心所欲地设计教学过程。
4. 检测反馈, 切实依据教学目标
为了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要通过当堂检测, 反馈教学目标的完成情况, 使师生及时地了解课堂学习情况。为此, 教师要依据教学目标精心设计检测题, 在一节课即将结束时出示, 让学生在一定时间内独立完成, 通过自查或互查, 检查目标达成情况, 培养自信心, 如有错误, 查找原因并加以改正。最后根据检测结果, 师生一起对本节课教学进行反思, 总结经验教训。
5. 课后延伸, 奠基新的教学目标
8.对社会的认识感想 篇八
【关键词】社会主要矛盾;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落后的社会生产
任何领域的任何事物中都存在着矛盾,每一事物的发展都自始至终存在矛盾。可以说矛盾无处不在、无时不有。过去、现在和将来存在着矛盾,自然、社会和思维也存在着矛盾。矛盾构成了事物,也构成了世界。任何事物的运动发展都是由矛盾推动,所以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国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生活各方面存在着种种相互联系的矛盾,它们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发展的动力。
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主要矛盾的认识,1956年党的八大指出,我国的无产阶级同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已经基本上解决,几千年来阶级剥削制度的历史已经基本上结束。“我们国内的主要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1]1957年毛泽东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中,第一次系统地提出了社会主义社会矛盾的学说,强调指出重视并解决这些矛盾的目的是为了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团结全国各族人民进行一场新的战争——向自然界开战,发展我们的经济,发展我们的文化,使全体人民比较顺利地走过目前的过渡时期,巩固我们的新制度,建设我们的新国家”[2]。1957年下半年以后,党在指导思想上发生偏差,把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作为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随后进一步提升为整个社会主义阶段的主要矛盾,在“积极斗争扩大化理论”下,发动了“文化大革命”。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纠正了“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方针,决定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1979年,邓小平在《坚持四项基本原则》中对我国社会主要矛盾作出新的概括:“什么是目前时期的主要矛盾,也就是目前时期全党和全国人民所必须解决的主要问题或中心任务,由于三中全会决定把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方面来,实际上已经解决了。我们的生产力发展水平很低,圆圆不能满足人民和国家的需要,这就是我们目前时期的主要矛盾”。[3]1981年,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对我国社会主要矛盾作了规范的表述:“在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以后,我国所要解决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个矛盾贯穿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整个过程和社会的各个方面。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长期性与阶段性统一的动态发展过程,理解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既要认识到其发展是一个相当长的历史阶段,又要认识到其在长期的发展进程中必然还要经历若干具体的阶段,不同时期会显现出不同的阶段性特征。新世纪以来,我国进入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的发展阶段。尽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主要矛盾和我国作为世界最大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没有变,但经济和社会发展出现的许多新情况、新变化,显示出了一系列新的阶段性特征,比如:经济实力显著增强,同时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问题依然突出;经济社会发展取得全面进步,同时发展面临新的重大结构性问题,影响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依然存在;对外开放日益扩大,同时面临的国际竞争日益激烈。[4]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一主要矛盾,将一直贯穿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但在不同的历史条件下,经济和社会发展出现的许多新情况、新变化,将赋予之新的内涵,以下从“人民”、“需要”、“落后的社会生产”几个方面来进行阐述。
一、“人民”的范畴
“人民这个概念在不同的国家和各个国家的不同的历史时期,有着不同的内容。”[5]就我国而言,比如抗日战争时期,凡是参加抗日的阶级、阶层和社会集团都属于人民的范畴。在解放战争时期,一切反对帝国主义、官僚资产阶级、地主阶级及其代表的国民党反动派的阶级、阶层和社会集团,都属于人民的范畴。新中国建立之初到改革开放前,人民的范畴包括工人阶级、农民阶级以及知识分子阶层等。在当代中国,一切赞成、支持和参加中国特色社會主义建设的阶级、阶层和社会力量,都属于人民的范畴,都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依靠力量。[6]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出现了许多新的社会阶层,概括起来有:民营科技企业的创业人员和技术人员、受聘于外资企业的管理技术人员、个体户、私营企业主、中介组织从业人员、自由职业者,加上原来一直存在的工人阶级、农民阶级以及知识分子阶层,统称十大阶级阶层,它们都是当代中国“人民”的范畴。
二、对“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的理解
人所具有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决定了人的需要既有自然属性的一面,也有社会属性的一面。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把人的需要由低到高分为生理需要、安全需要、交往需要、尊重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五个层次,低层次的属于生理性的需要,高层次的属于心理的和社会性的需要。人类的需求具有不断发展的潜能,这是人类区别于动物的一个显著特征。动物的欲望因为受本能的限制,有可以满足的生理饱和点,人类则不一样,即使在特定的时期存在着类似的欲望饱和点,它也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不断被突破。而且某种欲望的满足往往同时导致新需求的出现。[7]随着生理性需要得到满足,人会产生更多的心理的和社会性的需要。
按照消费的需求量和消费品的货币等级,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居民的消费大致经历了以下过程:新中国成立初期到20世纪60年代初,“元级和十元级”阶段,消费特点主要是人们的日常生活消费;20世纪60年代中期到70年代后期,“百元级”阶段,这一时期人们的收入和消费品的档次都有所提高,比较时髦的消费品有手表、自行车、缝纫机、收音机等;20世纪80年代初期到90年代中期,“千元级”阶段,随着改革开放进程的加快和科学技术的进步,诸如电视机、电冰箱、洗衣机等电子产品的消费在消费品结构中占据突出地位;21世纪以来,中国人在“吃”、“穿”、“用”等一般的消费品需求上已得到基本满足,进入了由吃穿用的一般消费为主向“用”、“住”、“行”以及“娱乐”、“休闲”、“教育”等消费的高级结构升级阶段,消费等级向“万元级、十万元级甚至几十万元级和百万元级”阶段迈进。总之,“需要”是随着经济和社会发展而不断提高的,具有动态性和全面性。
从我国现阶段的情况看,社会主要矛盾中“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方面的变化,突出地表现为国家提供的公共品数量多寡与质量优劣,部门间的工作效果与效率,以及消费者是否能够真正接受到实际服务等方面的问题。一定数量和质量的公共消费品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必要条件:首先,制约国民经济持续稳定的发展;其次,破坏有序正常的社会生活;再次,影响社会全面协调的发展。[9]我们可以把“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分为两个层面:一是社会对私人物品的需要;二是社会对公共物品的需要。私人物品是指具有排他性和竞争性、以盈利为目的而进行生产和交换的产品。公共物品是指私人部门不愿意生产或无法生产而主要是花费纳税人的税款,由公共权力部门提供并服务于社会公共利益的产品或服务。公共物品供给的高效与公平是保证社会和谐发展的基础条件,其基本特征是非排他性、非竞争性和公共选择。典型的公共物品包括军队,警察、公园、绿地、社会保障制度以及服务于经济社会健康和谐可持续发展的政策框架、制度安排等。在经济社会发展水平较低阶段,国民的需要主要体现在私人物品上,当经济社会发展水平较高时,对私人物品的数量需要降低,转而追求私人物品的质量,同时更加关注公共物品的数量和质量。[10]改革开放之前以及改革开放之初,计划经济体制下实行的各种票证制度,集中反映了社会对私人物品的供给难以满足国民对私人物品需要之间的矛盾,经过三十多年的发展,我国经济社会建设取得巨大的成就,早已告别物资短缺的时代,社会主要矛盾中私人物品供求矛盾得以缓和,但并不等于私人物品供求矛盾已经解决,比如当前突出的“食品安全”、“质量安全”等等问题表明人们对私人物品质量和品质的追求,这也进一步反映了社会对公共物品的供给难以满足国民对公共物品需要之间的矛盾,因为公共物品包括了国家的法律、法规、政策、行政服务、社会服务,还包括教育、文化、医疗、卫生等其他公共设施和劳动服务。以上矛盾的变化符合人类需求的变化规律:由低级到高级,由物质层面到精神层面。
三、对“落后的社会生产”的理解
落后的社会生产,包括生产力水平的落后,没有实现工业化和经济的市场化、社会化、现代化,也包括生产力的组织、经营和管理方式的落后。除此之外,目前我国社会还存在以下问题:法律法规不健全、不完善,以及执法过程中存在着一定的缺陷,使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不能得到全面保护;社会保障制度不完善;教育资源,特别是优质教育资源不足;医疗卫生资源配置不合理。[11]以上诸多问题实际上突出反映了国家提供的公共品数量多寡与质量优劣,部门间的工作效果与效率,以及消费者是否能够真正接受到实际服务等方面的问题。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指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所以,当前理解“落后的社会生产”,还应包括社会相应制度的落后和社会治理与管理的落后。
【参考文献】
[1]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9册))[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4.341
[2]毛泽东文集(第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216
[3]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182
[4]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2013年修订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4.100
[5]毛泽东文集(第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205
[6]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2013年修订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4.218
[7]郑杭生.社会学概论新修(第三版)[M].北京:中國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222
[8]大连理工大学组编.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教学案例[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143
[9]银翠莲.关于社会主要矛盾中需求变化的分析[J]阴山学刊.2006.(6)
[10]谢地,刘佳丽.中国社会主要矛盾转型与经济发展方式转变[J]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6)
[11]银翠莲.关于社会主要矛盾中需求变化的分析[J]阴山学刊.2006.(6)
【对社会的认识感想】推荐阅读:
对社会现象的认识07-15
对信息社会的认识10-25
对老年社会工作的认识11-13
对军训的认识和感想200字06-16
对投资学的认识何感想08-04
请从理论与实践的角度,谈谈你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三位一体的内容及其相互关系的认识07-26
和谐社会的理解和认识10-26
小班社会《认识五官》说课稿08-06
深刻认识加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性1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