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信仰对话主题班会

2024-10-15

与信仰对话主题班会(共11篇)

1.与信仰对话主题班会 篇一

院与信仰对话、与祖国同行主题教育

12月份月报材料

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已落下华丽帷幕,为了深入学习贯彻十八大精神,引导共青团员和广大师生深刻领会十八大的重要意义,增强同学们在生活学习中自觉践行十八大精神的意识,在哲学院团委的积极组织带领下,各团支部、各团支书的积极配合以及全院团员青年的共同参与下,秉持着踏实细致的工作作风,坚持着开拓创新的工作态度,我院在十二月份进行了以与信仰对话、与祖国同行为主题的一系列教育活动,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在同学们中进一步营造了学习宣传贯彻十八大精神的浓厚氛围,现将12月份哲学院与信仰对话、与祖国同行主题教育汇报如下:

一、祖国光辉十八大哲院温暖社区行

为学习十八大精神,进一步继承和发扬志愿者回报社会、体现自身价值的精神,哲学院志愿者协会在12月2号和9号先后走进**社区,开展红歌进社区·温暖系万家活动。

12月2日,我院志协成员与志愿者们一起参与关山区全民运动会,在运动会中配合**社区代表团完成后勤服务工作。12月9日,我院志协8名成员在**社区工作人员的带领下,我们到达了第一站吴奶奶家里。吴奶奶非常热情好客。志愿者一行人到达后,她就热情地招呼。志愿者们与奶奶进行交流,一起回忆往事,奶奶向围坐在她身旁的志愿者们讲述了战争年代的故事,并嘱咐志愿者们要好好学习,日后报效祖国。接着,志愿者们又与奶奶一起唱红歌,如《红星闪闪》、《团结就是力量》、《南泥湾》、《我和我的祖国》等,之后还为奶奶表演了豫剧《花木兰》、土家族的巴疆舞和双簧。志愿者们精彩的表演逗得大家笑得合不拢嘴。吴奶奶对当代青年大学生志愿者的志愿活动给予了高度的肯定与赞赏。最后,志愿者们带着不舍的心情离开了吴奶奶家。

第二站,志愿者们来到了吕奶奶家里。吕奶奶今年已74岁高龄,毕业于东北理工大学机械专业,常年的机械设计工作造成了奶奶现在弱视的毛病,但是老人仍然很乐观。奶奶说她曾经也是志愿者,她为志愿者感到自豪,同时也为当代青年大学生有高度的社会责任感而感到欣慰。

二、哲学院与信仰对话、与祖国同行主题学习交流会暨第三次团学联志例会成功召开

此次走进社区的志愿者活动,激发了更多人的感恩意识和服务意识,让大家学会了感恩。同时,也丰富了同学们的校园生活,促进了哲院学子的精神文明建设,为学习十八大精神作出了贡献。12月10日下午12点半,我院第三次团学联志例会暨干事表彰大会于电教101召开。分团委书记毛丹丹老师出席了大会。本次例会以与信仰对话、与祖国同行为主题,组织大家深入学习了十八大精神。与此同时,例会对近一个月来团学联志的工作情况进行了总结。首先,大会主持人带领大家观看了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一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的相关视频,对其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深入宣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的观点进行了阐述和解释。有关十八大会议报告的十二个部分也在此次大会中得到了具体的介绍,其内容包括:生态文明,美丽中国推进祖国统一进程推进社会主义文明强国建设促进人类和平与发展提高党的建设和科学文化水平等。

随后,分团委书记毛丹丹老师就近期团学联志工作中出现的问题表达了自己的看法,强调了沟通意识和责任意识的重要性,并向大家提出了解决措施。紧接着,各常委对自己分管部的工作进行了小结,并对本学期最后一个月的工作进行了规划和部署。提及干事们普遍感到困惑的工作和学习之间如何达到平衡的问题,常委们纷纷给予中肯的建议,并希望大家能够顺利处理好工作与学习等各项事务的关系。

最后,根据近期干事考核的成绩统计数据,大会向获奖干事们予以颁奖表彰,干事考核一等奖获得者龚勰则作为代表上台发言。龚勰表示:尽管团学联志的工作很辛苦,但自己也收获颇丰,他将与团学联志的同仁们再接再厉,为哲院贡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此次例会是本学期团学联志最后一次例会,具有总结检讨和展望未来的重要意义,促进了团学联志这个大集体的进一步完善与发展。

三、哲学院与信仰对话与、祖国同行主题讲座

12月13日下午两点半,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哲学院与信仰对话、与祖国同行主题讲座在文澜107教室进行。期间,国际政治系老师和学生就十八大精神和政治系的发展前景展开热烈讨论,收到了显著的成效。

讲座由哲学院政治系主任刘胜湘教授主持发言,政治系老师也悉数到场。哲学院国际政治专业大一到大三的学生坐在教室里认真聆听师长教诲,并积极提问、热情参与其中。

首先,刘胜湘教授对国际政治专业建系十周年表达了自己的激动与兴奋,然后将主导权交给场下的老师,老师们挨个自我介绍,赢得同学们热烈的掌声。接着,刘胜湘教授将话题引回,就近期热议的十八大和在十八大精神引领下国际政治专业的发展和走向陈述了自己的见解,并鼓励同学们积极提问有关十八大或本专业的问题。一位大三同学一马当先,他建议在本科学习中不仅应有模拟联合国这一类活动的开展,还应加入类似研究生南湖论坛的活动。教授们表示了统一的赞同与支持并鼓励同学们旁听南湖论坛。

接着大一大二同学连连发问,普世价值、民间智库等话题引起了在座老师的争相回答与激烈讨论。最后,关于专业走向及对其产生的误解,老师们又给予了细致的解答与中肯的建议。老师们纷纷表示他们怀有强大的信心,相信国际政治专业会有美好的前景,并希望同学们在本专业进一步深造。

本次讲座旨在让同学们了解十八大精神和国际政治专业的发展前景,使政治系师生之间产生良性互动,加强交流。讲座也给同学们的未来方向提供了建议,让同学们未来发展的步伐更加坚定,更有希望。

小结

通过哲学院在十二月份进行的以与信仰对话、与祖国同行为主题的一系列教育和实践活动,同学们在理论层面和实践层面都对十八大精神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和体会,通过表彰先进个人,为同学们树立起思想行动的标杆,为同学们在生活学习中学习十八大精神,实践十八大精神指明了方向。同时,哲学院团委将继续组织、带领本学院团员青年开展形式多样的学习和实践十八大精神的活动,共同推进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的各项活动不断迈向深入。

2.与信仰对话主题班会 篇二

诺丁斯虽然对教育信仰问题没有作过长篇的专题探讨,但在她博大精深的思想体系中,我们可以随处窥见她关于教育信仰的精辟论述。她为我们重构的一幅直面社会生活的教育信仰图景,构成了诺丁斯教育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笔者试通过对诺丁斯教育信仰的分析,试图寻求其蕴含的教育意蕴, 期待能给我们的教育教学改革带来一些启示。

一、诺丁斯教育信仰的价值取向

这里的体验指的是以经验为基础的情感交流的经历。而体验的“临现”指称为主体间经历的“对话”,通过“对话”,使得关怀者和被关怀者某一方潜在的体验在另一方的心灵显性化,或者双方的体验共同生成,最终达成主体间体验的共现。这一状况,正是成功的体验“临现”。需要补充的一点是,这一体验也正是基于关系性自我。诺丁斯在教育中信奉和推崇体验的“临现”,并以此作为成功教育的价值取向。

(一)体验间的“对话”

1.结构平等的关系中体验间的“对话”

诺丁斯对结构平等的关系中体验间的“对话”有如下论述:“‘关怀者’和‘被关怀者’并不是以稳定和不同的方式贴在两类不同人身上的永久标签。它们是持续关系中的一次邂逅或一系列邂逅中的双方的标签……当然,一个自私的人将会不断地对试图一直回应的关怀者提出要求,这一情形有可能发生。但是关怀伦理不仅容许关怀者在这样的情境中退却,而且它坚持认为她应该这样做以保持她的关怀能力。”诺丁斯在此论述的是在结构平等的关系中体验主体间的“对话”,“对话”在此隐喻为持续关系中的邂逅。她否弃了“对话”关系中角色的恒性,主张“对话”关系具有相对性。因为,此时的“关怀者”可成为彼时的“被关怀者”,即便是同一关系中的主体身份也是交互的。由此可知,诺丁斯追求“对话”关系中的公平。但最值得推崇的是她在本关系中隐而不现的“补偿原则”,也就是当一方破坏了公平这一游戏规则的时候,另一方可在该关系中退场。这样, 就达到了公平的相对实现,进而达成民主社会对剥削者/被剥削者,压迫着/被压迫者,道德主体/道德客体等二元对立的断裂的消解。

2.结构不平等关系中体验间的“对话”

除了结构平等关系中体验间的“对话”外,诺丁斯还论述了结构不平等关系中体验间的“对话”。下面是诺丁斯对此的论述:除了展示何谓关怀之外,我们还参与到学生关于关怀的对话之中。在某种程度上,对话是关怀的十分重要的一部分,以至于如果我们不参与对话,就不可能展现关怀。然而,讨论关怀也是重要的,因为关怀可以通过非常不同的方式展现出来。在理解成人的行为时,学生经常需要帮助。

我们知道,成人与学生是处于不平等的结构关系中的。经验不平等、学历不平等、观念不平等、接受的教育内容不平等,等等。在关怀关系中,这种不平等是“对话”展开的障碍。那么,不平等的体验如何达成视界融洽?诺丁斯找到了答案,通过共同语言达成视界融洽。这种共同的语言即“参与对话”。“参与对话”架设了现象世界转向体验世界的桥梁,因为通过参与对话,学生获得了帮助,使学生对成人现象般的认识转化为对成人体验的再体验。这样,经验优势者的历时性与学生的现世性达成了共时关系中理性的交流。这种体验间的“对话”结合了苏格拉底参与对话教学法的精义。

诺丁斯通过结构平等的关系中体验间的“对话”和结构不平等关系中体验间的“对话”,对体验间的“对话”进行了现象学的描述,展示了成功的体验“临现”这一情景。但诺丁斯把体验间“对话”置于价值取向的地位,主要体现在对“对话”功用性的信奉中,因为正是体验间“对话”的功用性决定了体验“临现”的价值取向地位。更重要的是,在对体验“临现”的信奉中,她极力使之普泛化。

3.体验间“对话”的功用性

对体验间“对话”现象的描述导向了诺丁斯对“对话”功用性,即价值取向的考察。她把“对话”的功用性主要分为两个部分:是道德功用性和认识论功能。道德功用性表现为:其一,“对话”的评价性功能。诺丁斯论述过:“从关怀的观点来看,对话在道德教育中是非常重要的。它是评价我们的关怀努力的效果的一种手段。”由此可知,诺丁斯认为体验主体间的“对话”是评价美德是否达成的手段。也就是她极力主张体验是否成功“临现”是评判道德教育是否达成的重要标准。诺丁斯在道德教育评价实践中极力推崇体验的成功“临现”。笔者认为,“对话”是动态建构的过程,个体无法事前完全预想“对话”的整体,它是一个变量,具有唯一性、不可重复性,是一个价值概念。效果是可测量的,具有可预期性,是一个事实概念。在此,诺丁斯把价值真实和事实真实这对在西方哲学史上许久以来引起争议的概念置于共生共荣的关系中,这是一大创新。这一创新的确值得称道,但诺丁斯对价值真实的追求会不会导向体验的神秘化?对体验的极力推崇又过度强调了人的自决能力,最终会不会走向人类自我扩大和对宇宙关怀的悖论?再者,诺丁斯把“对话”的发生过程和关怀的努力效果结为一体,它们是一方标示着另一方的共生关系。但是,作为评价努力效果的一种手段有追求标准和普适性的倾向,而在诺丁斯关怀理论中,“对话”却是情境性的、变动不居的。那么,标准和普适性的倾向与情境性的变动不居有什么内在性联系?诺丁斯对这个问题没有进行深入阐释。其二,“对话”的生命生长性功能。诺丁斯论及过:“对话有助于被关怀者的成长。”这一论述证明了“对话”的生命生长性功能。被关怀者的成长是美德形成的重要因素,体验间的“对话”正是通过促成被关怀者的成长达成美德,成长即丰富生命性的养成。由此可以看出,一直被传统教育放逐于边缘地位的丰富生命性在这里获得了“自由”,丰富生命性的展示使传统教育中的对被教育者被动的社会规训在体验间的“对话”中,完成了向被关怀者主动的内心精神历程的转向。因此,体验的成功“临现”是促进应然教育所关注的个体生命完善的重要条件。

我们再来看看“对话”的认识论功能。众所周知,近代哲学的中心问题是认识论,认识论的基本点在于主体与客体的关系问题。传统的认识论认为,主客体是分裂的,主体在异域中把握、控制客体,客体是主体的他者。但在诺丁斯的“对话”中,主客体是统一的有机体,因为动物、植物、地球和人类创造的物质世界这一客体在人类这一主体的关怀中被赋予了主体性。人类在自笛卡尔以来被夸大的自我中主动向客体表示“关注”,进行情感“移置”,客体也在与主体的“对话”中进行回应,人类被置于宇宙和自然的大环境下。所以,诺丁斯消解了工具理性的霸权地位,从而颠覆了传统的主、客二元对立的认识论,赋予了认识论新的理论元素。主客体的统一在体验的“临现”中形成。可以推断,诺丁斯认为,体验的“临现”影响了教育中的认识论。

诺丁斯把这些功用性磁场的中心最终都归于体验的“临现”。她认为,成功的体验“临现”是教育成功与否的重要评价标准,这就把体验的“临现”置于了教育价值取向的地位。

(二)体验的普泛化

概而言之,诺丁斯体验的普泛化主要表现为把原始生命的体验由人的本然状态推衍到现世秩序。她论述说:“为了探索将基本态度运用于社会政策,看来应该像分析原初状况那样,将身体作为研究的起点。身体是体验相遇经历的身心统一体,它们是自我表现的起点。”不过,我们知道,基督教把身体当作罪感文化的开始,认为灵魂的超越在于对肉身的控制,拒斥了肉身的合法性,并且把灵魂与肉身置于两极的身位之中。但以上诺丁斯的论述却证明,身体是人类依托于现世的实体,它在自然时间和历史时间中完成自己的使命。身体感受大自然,感受人事,最终,感受宇宙,在感受中体验与他者的相遇经历,它是体验的原点。所以,诺丁斯复原了肉身在宇宙中合法的原初地位。不过,复原肉身的合法地位只是她工作的一个部分,她更多的思考还集中于将身体这一起点的体验普泛化,使之成为社会政策的影响因素,也就是成为社会主体的一部分。从这个意义上说,诺丁斯的体验也就是依托于人事的体验社会学。自我从与身体的“对话”开始,与社会主体的对话,一直到与灵魂的“对话”,都体现了诺丁斯对体验“临现”的信奉。

二、诺丁斯教育信仰的价值主题

伏尔泰说过:“即使上帝不存在,也应该创造出一个来。即使你只统治一个村庄,它也需要上帝。”这里谈到的是信仰的重要性,那么,在教育中,我们应该信仰什么才能促进学生的发展?诺丁斯给我们的教育选择的“上帝”就是关怀。她认为,教育中有关怀才能保证每个儿童能受到适当的教育。因此,诺丁斯教育信仰的价值主题就是关怀。关怀让诺丁斯教育信仰的价值主题这一主语的谓词灵动起来了。进一步追问,诺丁斯又是如何来论证关怀是教育信仰的价值主题的?诺丁斯认为,康德以来的道德“自律”产生了更多消极的责任,只有在爱和关心中主体才会进行积极的道德思索,生成道德行为。所以,“许多人反对责任伦理学的冷酷和清教徒式的口吻。我们中间的大多数人更愿意成为源于爱、关心或倾向的行为而不是责任的行为的接受者。”这一论断获得了理性的接受。需要进行说明的是,此论断中的爱和关心是女性在生活中展示的关怀体验的隐喻。因为,“女性主义学者(包括两性学者)一直大力倡导关怀理论。他们将关怀的核心思想归结为女性的关系性体验,认为男性和女性如果分享关怀的酸甜苦辣,便都可以丰富人生。”并且“从本质特征和最基本的原理上讲,建筑于关心之上的伦理道德是女性的。”可以归纳为,诺丁斯以源于女性之关心的关怀作为道德生成的价值取向之核心。

那么,诺丁斯为什么提出要回归这种关怀?她主张回归的目的是什么?在对这两个问题的回答中,诺丁斯间接地表达了把关怀视为教育价值主题的合法性和合理性。

为什么回归?诺丁斯认为:“他(卢梭)相信‘人’生来自由并善良,并且在某种理想的自然状态下一直会保持不变。人类不得不和别人一起生活并顺应他们的需求,于是人类的腐败过程就开始了,这种腐败在卢梭的时代达到了极致。”在此基础上,她又提出:“我们相互依赖,这是原初状况的一部分,绝不是什么社会契约的产物。”诺丁斯把相互依赖归于原初状态,论证了人类相互依赖的合法性与合理性。依赖在诺丁斯的语境中就是一种关怀关系,也就是说,她论证了关怀的回归的合法性与合理性。这就是为什么要回归关怀的第一原因。有人说过:“爱的贫穷是宇宙中最神圣的贫穷,是渴望给予和创造的贫穷,是汹涌而无所适从、无所奔腾的贫穷,意味着对创造和创造的秩序的强烈要求。”而且“确定不移的,乃是一切物体都彼此互相吸引,各个物体的一切微粒都彼此互相吸引;乃是这个宇宙中的一切都在移动或激动中,或者同时既在移动中又在激动中。”我们把物理学中的相互吸引存放于诺丁斯关怀理论中正切合了回归关怀的第二大原因。正是因为对于关怀的渴求和关怀本身对生命活力的创造功能促成了回归关怀的缘由。

回归的目的?“谁应该受教育?当今社会对这一问题的回答几乎完全一致:每一个人。我们的争论集中在作为个体的儿童应该如何受教育,今天,对这一问题的争论是相当激烈的。”以上论述证明诺丁斯一直试图解决使每个人都能享受适当的教育这一问题。也只有回归关怀这种教育模式才能使“教育的主要目的应该是培养有能力、关心人、爱人也值得人爱的人。”得以实现。所以,诺丁斯关怀的回归所要解决的问题就是为了作为个体的儿童能在关怀中受教育。

三、诺丁斯教育信仰的晓谕功能

以上是对诺丁斯教育信仰价值取向和价值主题的阐释,这种经过诺丁斯重新解释的教育信仰还具有学理价值和对实践的指导意义。其一,康德认为,在经验世界里,“德性”和“幸福”是荒谬的结合,有德性的人不一定有幸福,幸福的人不一定有德性。所以,他乞求于超验的世界来达成“德性”和“幸福”的统一。笔者认为,诺丁斯的教育信仰正试图在经验的世界中解决“德性”和“幸福”合理的结合。因为她始终信仰关怀,认为在其中实施教育,教育者和被教育者既有“德性”又“幸福”。这是对我们德育工作者一个重要的启示。其二,在物理学中,我们知道,物质是异质的。自然中有无数不同的元素存在,其中的每一个元素都因其不同之点而有其天赋的不变的永恒的不可毁灭的特殊的力。人,作为一种自然存在,也面临着这一生存境况,每一个个体都是特异的,都有自己的特异场域,因此,我们在教育中要对我们所能发现的个体的特异场域进行的回应,这一点也只有在坚信关怀的教育信仰的指导下才能变为现实行为。在她的教育信仰中,我们能推衍出,她不承认“宏大叙事”般的普遍原则,而是着重在关怀中对教育中的特异需要进行回应。这是我们教育中的亮点。其三,诺丁斯的教育信仰回到了对苏格拉底式的“认识你自己”的原始回归。笛卡尔以来的工具理性指向的是对自然宇宙的探询,诺丁斯转向了对人内在性的探询。笔者认为,“人到底是个什么样的存在?”才堪称诺丁斯教育信仰中的翘楚,因为它是一种反思性认识,这种反思性认识已经“悬置”了所有对象性认识,只剩下纯粹的认识形式、意识形式,这种反思性认识告别外在世界回到自身、回到认识的起点,但又以“善”作为它的终点。在诺丁斯的关怀论域中,不仅人类自身,自然甚至于整个宇宙世界都是外在的主体。只有“认识你自己”才能达成认识自然甚至于整个宇宙。在“认识你自己”中,处于孤独的原初状态的在世经验之人,进入到异己的心灵,从而体认他者的精神。在此,教育不再仅仅是隐于自身,它是在关怀中开始,以超验的“善”为终极价值目标的,它是生成于大环境中的。这种教育信仰对大全教育的构建具有重要的启示。其四,诺丁斯隐去了把教育诠释为一种手段。在对关怀的信仰中,教育既是自身的手段也是目的。诺丁斯主张,在关怀中完成个体的塑造,又在关怀中达成民主社会要求于公民的素质。因为它的理论设定就是人具有向善本性。这一向善本性是个体塑造与民主社会统一的前提。教育的手段与目的在这里具有了同一性。而且应该且必须把这同一性的归属理解为“共属”才能理解她的教育意蕴。“‘共’是一种共同的秩序和多样性中的统一性,是人与存在内在的更高的规定性,这一规定性来自思与存在在自由中的让渡自身,超越自身,或者说敞开自身,深入自身,回到并呈现自身,在各自的自身中的呼应为‘一’;‘属’是使这让渡与呼应成为可能的‘成为着’,或者说使这让渡与呼应为‘一’者。”是一种内在精神的探求。只有教育手段与目的的共同生成才能完善对教育内在精神的探求。在诺丁斯的教育信仰中正在完善。这是值得我们教育研究者们借鉴的。其五,在诺丁斯的教育信仰中,教学不仅仅是认知过程,还是师生共同创造生命意义的日常生活过程。这种教育信仰改变了传统的对学生与老师、知识的心物二元分裂的关系的看法。认为教育应该是师生双方“自我意义”的生成。这对教师教学实践具有很重要的指导意义。

参考文献

[1]奈尔·诺丁斯.教育哲学[M].许立新, 译.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8.

[2]奈尔·诺丁斯.始于家庭:关怀与社会政策[M].侯晶晶, 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6.

3.与信仰对话主题班会 篇三

一、开展主题团日活动

各区队团支部集中开展一次以“与信仰对话:青年的楷模,学习的榜样”为主题的团日活动,引导广大青年学生深刻领会总书记青年时期的成长故事。从思想上和情感上认同总书记的光辉榜样。

.活动时间:XX年10月9日至XX年10月17日

2.活动要求:

(1)各大队团总支、区队团支部认真组织,全体团员积极参与;

(2)活动后形成图文材料由大队团总支于10月20日前统一发送至院学生会组织部杨钦智邮箱:xx(联系电话:xx)。

二、组织主题征文活动

面向全院广大青年学生,以学生骨干为重点,围绕“与信仰

对话:青年的楷模,学习的榜样”主题,组织开展《习近平七年知青岁月》读后感征文活动,并通过宣传栏张贴和微信推送等方式传播优秀征文,引导广大青年学生从总书记青年时期成长历程中来体会感悟“理想”“学习”“奋斗”“品德”等成长发展的核心要素,更加直觉地以总书记为榜样励志勤学、健康成长。

.活动时间:XX年10月上旬至XX年11月上旬

2.征文要求:

征文内容要紧密结合学生自身的学习、工作和成长经历,激发青年学生奋勇向上的成长热情,挖掘警院学子成长成才的感人故事;

征文不限体裁,必须为学生原创作品,严禁抄袭;

征文按照电子文档形式,标题采用三号黑体加粗,正文采用四号宋体;

参赛者将个人基本信息(大队+区队+姓名)附在末尾;

各大队征文电子文档于10月31日前统一发送至院学生会秘书处毕洪渝邮箱:xx(联系电话:xx)。

联系人:王xx

4.与信仰对话 篇四

与信仰对话

信仰是什么?每个人都有不同的见解,但有一点是不会变的,正如雨果所说,信仰,是人们所必须的。什么也不信的人不会有幸福。在与信仰对话之前,我们首先要明确自己的信仰。很多人会说我很迷茫,找不到自己的信仰,尤其是像我们这样的大学生,都被称作是“迷惘的一代”。如果一直处于这样一种状态,我认为是比打开潘多拉的魔盒还要可怕的事情,因为至少我们知道只要关上魔盒就行,但对于无信仰的自己却无从下手,束手无策。我们正青春,是朝气蓬勃的太阳,身上隐藏着无限的潜能与爆发力,所以迷茫的少年们,静下心来,去追寻内心深处的那份埋藏已久的信仰吧,它会指引你走向光明,去感受让人心醉的信仰之源,带你追上幸福的脚步。有了信仰,我们开始与信仰对话,可是该如何与信仰对话呢?答案只有自己知道,因为每个人选择的方式都是不同的,是不可言传只可意会的。泰戈尔曾写道,信仰是个鸟儿,黎明还是黝黑时,就触着曙光而讴歌了。可见,与信仰对话,是需要行动的。其实,我现在站在这里,也是一种与信仰对话的方式,我相信我自己的能力与潜力,我相信信仰的力量。这只是对我而言,信仰的力量是怎样的,还是需要大家亲身体会的。我的演讲内容不多,因为我相信信仰是需要我们去追寻的,而不是只在嘴上说说而已。

5.与信仰对话 篇五

信仰,是一种精神,是一样坚信的事物,也是每个人的精神寄托。所谓信仰,就是将自己最信任的东西拿来作为自己行动的榜样或指南。

信仰,是集体或个体的精神之魂,缺乏信仰的集体或个体就像一张置身于漫天的繁星夜空下的面孔,看繁星点点银河皎皎而迷乱头脑。信仰一旦缺席,生命即会陷入泥潭。因此与信仰对话,是生命个体或集体之所需。信仰,开启一扇心灵与智慧之门。

那么,对于青年学生的我们来说,信仰在我们的生活中到底有什么作用呢?

1、灌输神圣信念,庄严人类生活

信仰是一种精神活动,同时也在根本上影响着人们的社会实践活动,它不仅是人类感情的需要,也是人类生命意志的展现。信仰作为一种心理状态,标志着人类精神意识的相对稳定和理性。

2、提供终极关怀,温暖人类心灵。

以某种信仰作为心灵的支撑,人的心理才有永久的平衡感、安全感、归宿感,人的行为才能坚定踏实,人生才能体验出意义和价值。信仰不给人以可靠的知识,却能给人的人生实践提供确定性,给人类精神生活中的所有追求提供基础,它居于人类精神整体中的最深层,指向人类精神生活中终极的、无限的、无条件的一面。

3、肯定奋斗意义,鼓舞人类创造

人们有了信仰这个精神支柱,就可以激发起主体实践活动的巨大热情、强化主体的意志、坚定主体的信心和毅力,从而才能最大限度地施展主体的潜能,实现主体的价值。

4、变换人生得失,顺导人类生活

人的心灵在信仰中是安宁的。信仰者以信仰评判世界。信仰使个人在复杂多变的社会生活中,感到有所寄托、有所依归、有所期望。信仰者使信仰深入、渗透到生活的各个方面,在生活中闪耀着其光彩。世俗诱惑、世俗得失在信仰者眼中的份量很轻,它们与信仰相比轻如草芥。因此信仰者在现实生活中更容易实现心理的平衡。信仰是社会长期稳定和持续发展的调节器。社会的稳定和发展离不开温暖、爱、社会的公平、正义以及信仰的调适。

青年大学生正处于人生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当代大学生所面临的社会大环境需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其价值观塑造。高校作为培养人才的基地,作为整个社会最敏感的部分,其意识形态面临着新的挑战和难以回避的渗透与争夺。当代大学生群体价值观念的变迁和分化现状要求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其价值观塑造。

人的价值观塑造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是个体在适应外部环境与满足自身需要之间不断思考、提炼、整合与选择的过程。价值观形成的这一机理,为大学生价值观的教育与塑造提供了可能性,也为“教育”在个体价值观塑造过程中起到独特作用提供了可能性。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大学生价值观塑造,就必须结合当代大学生价值观领域的变化特征,有的放矢,使这一体系的科学内容为当代大学生普遍认同,自觉实践。正如列宁所说过的那样,通过百折不回的努力,让先进的思想和正确的观念“渗透到群体意识中去,渗透到他们的习惯中去,渗透到他们的生活常规中去”,化为一种坚定的信念。

一是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思想,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武装当代大学生。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灵魂。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在大学生成长成才的过程中,马克思主义为我们提供了正确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大学生认识社会发展规律、把握未来方向的强大思想武器。只有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来正确认识经济社会发展大势,正确认识社会思想意识中的主流与支流,才能在错综复杂的社会现象中看清本质,明确方向。当前,尤其要加强大学生的理论武装工作,大力开展理论学习教育活动,认真学习、深刻领会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使他们在学习中正确认识社会发展趋势,科学定位人生。

二是引导大学生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信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题。理想信念是价值观的精髓,它凝练着人们对未来的向往与追求。在现阶段,全社会的共同理想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共同理想,昭示了我们在本世纪头20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到本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这个共同理想,具有强大的感召力和凝聚力。我们要强化大学生的理想信念教育,使他们深刻理解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对于当代中国进步与发展的深远意义,自觉认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把这一共同理想化为自己的价值追求、价值取向和价值目标,并坚定地为之努力奋斗。

三是培育和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使大学生时刻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培育和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髓。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是我们中华民族获得独立、赢得尊严的精神支柱;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是社会主义中国走向富强、文明、和谐的力量源泉。大力开展爱国主义教育,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激发大学生的爱国热情,使他们一方面以开放的心态,虚心学习世界其他民族的长处,另一方面树立坚定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自觉维护国家利益和民族尊严。培育和弘扬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就是要开掘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潜力。创新是高校发展的生命力和价值源泉,没有创新,高校就不可能培养出高素质的创新型人才。高校要进一步深化教育改革,构建有利于创新精神迸发和创新人才涌现的培养模式,使当代大学生紧跟时代步伐,勇于开拓,勇于创造。

四是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作为当代大学生道德实践的评判标准,引导他们明是非,知荣辱,辨善恶,分美丑。荣辱观是价值观的重要内容。社会主义荣辱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础。只有知荣明耻,明辨善恶美丑,一个人才能形成正确的价值判断,一个社会才能形成良好的道德风尚。要在大学生中开展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引导大学生自觉遵守“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基本道德规范。把社会主义道德实践融入大学生日常生活、衣食住行。从我做起,从小事做起,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陶冶良好的道德情操。

6.与信仰对话活动总结 篇六

座 谈 会 总 结 册

主办单位:中南林业科技大学政法学院分团委学生会

2012-10-29

目录

一、活动目的„„„„„„„„„„„„„„ 3

二、与会人员„„„„„„„„„„„„„„ 4

三、活动时间、地点„„„„„„„„„„„ 5

四、活动流程„„„„„„„„„„„„„„ 5

五、活动感悟„„„„„„„„„„„„„„ 6

六、活动总结„„„„„„„„„„„„„„11

一、活动目的

我们生在一个沐浴着改革开放大发展春风的美好时代,成长之后我们只有在电视电影中才能看见老一代党员在战火中斗争。没有生在那个年代,我们无法感受董存瑞舍身炸碉堡的壮烈;我们无法体会铁道游击队的英勇;我们无法体会地道战的智慧;我们也无法见识战场搏杀的凄惨。可党的新一代整体思路就在我们的身边,落实科学发展观,和谐社会要加快构建,各项工作要求实效,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不可或缺的部分。

为了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我院积极响应团中央的号召,以“永远跟党走 青春促跨越”为主题,根据我院学子们的勤学敏思的特点,我院分团委学生会特开展了本次“与信仰对话”座谈会,以此引导同学们形成正确的人生信仰,并进一步树立跟党走、积极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坚定信念。

二、与会人员

参加本次座谈会的成员主要是12级各班班委会成员。此外,我院党委副书记欧阳洪毅、12级辅导员梁旭、学生会主席王骁、副书记彭川、副主席徐宁以及各部门部长、副部也作为嘉宾应邀参加了本次座谈会。

三、活动时间、地点

时间:2012年10月28日晚7点

地点:经干图书馆4楼多媒体教室

四、活动流程

(一)、开场

1、介绍到场嘉宾 2、12级辅导员梁旭老师讲话

(二)、信仰的光芒

1、介绍 “信仰 ”

2、观看视频《信仰》节选部分1 3、12级各班派一名代表进行演讲

4、观看视频《信仰》节选部分2

(三)、青春的模样 1、12级各班派一名代表进行演讲

2、通过漫画、文字引导大家理性爱国

(四)、结束

邀请党支部副书记欧阳老师进行总结发言

五、活动感悟

本次活动历时90分钟,首先由12级辅导员梁旭老师为大家讲解什么是信仰,大学生如何确立自己的信仰。然后由各班预备党员代表上台发表演讲,讨论中国共产党的各项政策,以及即将召开的中共十八大。最后由我院党支部副书记欧阳弘毅书记为大家做最后总结,谈到了党对中国的重要性,大学生的信仰与党之间的联系,学生与党之间的关系,以及对钓鱼岛事件的一些评论。欧阳书记指出,作为大学生的我们,必须坚定不移地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建设具有中国特

色的社会主义社会,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关于党的相关问题,同学们也有着自己十分深刻的理解和认识。

(一)、应始终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12级汉语言一班赵宇航同学在发言中说:“作为大学生的我们,对党的认识还有一定的盲目性。很多人根本不明白党的真正含义,也许,对他们来说,入党只是为自己以后发展添增一份砝码!但当我们仔细观察之后,我们便会发现,其实党就在我们身边,党的爱就围绕在我们的周围!我们的党经历风雨,历经坎坷,几十年来励精图治,粉碎了西方国家没有任何一个人可以解决中国人民温饱问题的预言,带领全国各族人民走出了一条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香港,澳门回归的庄严与喜庆,奥运会和世博会的申办成功,让世界看到中国的强盛与尊严,中国终于崛起于世界的东方,重显东方巨龙的风采。”

12级法学2班赵丽萍同学说:“ 即将到来的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是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关键时期,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发展方式攻坚时期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大会。这次大会将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认真总结过去五年的工 6

作和党的十六大以来的实践,大会将回顾总结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进程和宝贵经验,全面审视当今世界和当代中国发展大势,全面把握我国发展新要求和人民群众新期待,科学制定适应时代要求和人民愿望的行动纲领和大政方针。党的十八大将对党和国家各项事业作出全面部署,进一步明确今后一个时期的发展目标和宏伟蓝图。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作为新时代的大学生,我们更应该满怀信心,努力奋斗,用我们的热情去迎接十八大的到来,用我们青春的热血去谱写大学新的篇章。”

(二)、钓鱼岛是中国的。

主权是国家区别于其他社会集团的特殊属性,是国家的固有权利。针对钓鱼岛事件,12级汉语言一班段晓彤同学有着自己的看法,她认为:钓鱼岛,为何只能拖,不能打。并指出,大学生爱国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一、相信党和政府有能力、有决心处理好钓鱼岛问题。

二、要坚持理性爱国。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三、为中华崛起而努力读书。

在发言期间,主持人还穿插了有关“党的建设历程”的视频,使同学们进一步了中共党员在领导中国复兴途中所作出的牺牲,以及党的信仰的真谛。

六、活动总结

7.与信仰对话 筑青春梦想 篇七

2012年7月1日,人民日报评论部主任卢新宁在北大中文系2012节毕业典礼上发表了名为“在怀疑的时代依然需要信仰”的致辞。文中提到了“我唯一的害怕,是你们已经不相信了——不相信规则能战胜潜规则,不相信学场有别于官场,不相信学术不等于权术,不相信风骨远胜于媚骨。你们或许不相信了,因为追求级别的越来越多,追求真理的越来越少;讲待遇的越来越多,讲理想的越来越少;大官越来越多,大师越来越少。因此,在你们走向社会之际,我想说的只是,请看护好你曾经的激情和理想。在这个怀疑的时代,我们依然需要信仰”。

在这个怀疑的时代,我们在怀疑一切,怀疑我们的食品、怀疑我们的环境、怀疑我们的水质、怀疑我们的奶粉......对一切持有怀疑态度,尝试着去否定一切,去解构一切。怀疑成了我们时代否定一切、解构一切的“粉碎机”。

2015年,央视记者柴静的《穹顶之下——雾霾调查报告》在网络上疯传,相信柴静的初衷是想要通过一场演讲来唤醒大众的认知,来引起大众对环境污染、大气污染的重视。当然,这一目的达到了,虽然视频遭到了广电总局的封杀,但在人民当中,大家对大气污染的中石油了明显的提高,大气污染一时成为热门话题。然而在大家关注大气污染,关注防霾治霾时,我们还可以看到另外一类人,他们的焦点不在于防治,而在于大气污染严重,国内的环境不如国外的好了,甚至有近期美国马里兰大学毕业典礼上中国留学生杨舒平所做的另中国同学尴尬和气愤的演讲。

我们鼓励怀疑,但不是盲目的怀疑,我们怀疑的目的应该是为了现实能够更好的发展,而不是为了怀疑而怀疑,更不是为了解构一切、否定一切而去怀疑。在怀疑的同时,我们还要有信仰。

有人说信仰的力量。信仰的力量是什么?信仰的力量应该是一种约束,信佛的人以慈悲为怀,信道的人怀济世之心,基督教徒就自己所犯下的错误向耶稣真诚忏悔......信仰会给人加上一条底线,会约束人的行为,让人不至于为所欲为。

在这个物欲横流的时代里,面对各种诱惑我们更应该有所信仰、坚定信仰。我们应该相信我们的国家、我们的社会在飞速的发展中,不可否认,我们与西方发达国家仍存在着差距,甚至可以说是存在着很大的差距。但我们应该看到我们的国家正在发展,我们的国家正在以一种极快的速度,走过西方国家经历的漫长历史阶段,我们与西方国家之间的差距正在不断减小,在某些领域我们已经赶上甚至超过了西方国家。

军事领域国产航母下水,国产大飞机C919首飞,空警2000大型预警机,飞机发动机技术突破;信息技术领域量子通讯技术、华为带头5G开发;医学领域人工角膜应用,青蒿素提取......我们的国家正在一点一点走向富强,现在,中国已经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成为世界上颇具影响力的大国。

作为年青一代的我们更应该看到祖国的这些变化一昂该感受到祖国的发展,更应该对祖国的未来抱有信心。我们更应该有所信仰,相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相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相信中国共产党能够带领中国走向富强文明,相信我们的明天一定是美好的。

而事实上,我们这代九十年代出生的大学生,可以说是新中国成立以后信仰最迷茫的一代人。我们伴随着改革开放长大,所经历过的生长条件比我们以前的任何时期的先辈所经历的都优越,于是,生活安乐的我们丧失了信仰,最终迷茫在人生的道路上。解放前,我们的先人把新中国的诞生做为人生的不懈信仰,所以他们可以在血泊中微笑和歌唱;解放后,文革中虚假的提早进入共产主义的理想一度统治了人民的信仰空间,使中国人可以一边饿肚子一边等待和遥想共产主义的美好。而现在,随着国家建设的主题和重点放在了经济建设上,政治和思想学习被冷落在一边的角落,我们这代部分大学生的马克思主义信仰日趋弱化,丧失了应有的精神支柱,最后导致了人生的理想的丧失,多数同学终日碌碌不知所为,在迷茫中虚度岁月。这种时候就更应该坚定我们的信仰,与信仰对话,坚守信仰,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为中国梦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8.与信仰对话 为梦想导航活动总结 篇八

为梦想导航

活动总结

9.与信仰对话主题班会 篇九

科学发展新成就,促进人文新和谐

信仰,是对某种理论、思想、学说极其信服,并以此作为自己行动的指南。树立对共产主义的坚定信仰,是共产党员的精神支柱和力量源泉。我们知道党的纲领就是党发展的旗帜和方向,就是党的信仰;党的历史就是一部党纲建设的历程,就是对信仰的不断充实;党的未来就是党建的美好蓝图,就是对信仰的忠贞不懈。在发展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我们党始终坚持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为党建信仰,始终坚持最高纲领和最低纲领的辩证统一,这既鉴定了我们可以实现共产主义的信念,又结合不同发展阶段的实际情况,实事求是,审时度势,为我们党和国家的发展指定不同的发展目标和发展战略

而我们这代九十年代出生的大学生,可以说是新中国成立以后信仰最迷茫的一代人。我们伴随着改革开放长大,所经历过的生长条件比我们以前的任何时期的先辈所经历的都优越,于是,生活安乐的我们丧失了信仰,最终迷茫在人生的道路上。解放前,我们的先人把新中国的诞生做为人生的不懈信仰,所以他们可以在血泊中微笑和歌唱;解放后,文革中虚假的提早进入共产主义的理想一度统治了人民的信仰空间,使中国人可以一边饿肚子一

边等待和遥想共产主义的美好。而现在,随着国家建设的主题和重点放在了经济建设上,政治和思想学习被冷落在一边的角落,我们这代部分大学生的马克思主义信仰日趋弱化,丧失了应有的精神支柱,最后导致了人生的理想的丧失。因此,大学生信仰教育显得尤为重要。大学生信仰教育是指对大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其目的在于使大学生形成科学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进行大学生信仰教育时,注重信仰教育与知识教育的结合,激发大学生信仰的需要,提高大学生进行信仰选择的能力,要注意信仰教育的层次性、顺序性,把思想教育与理论教育结合起来,要充分认识到信仰教育的长期性、艰巨性,注重信仰教育与社会实践相结合,建立信仰教育合力机制,形成学校、家庭和社会共同信仰教育体系。

正如文章开头所述,在信仰上,我们党始终坚持以共产主义为自己的奋斗目标和理想信念,积极为党和国家的建设和发展做出贡献,在一路荆棘中,不忘党的纲领,坚信党的信仰,总是在最困难的时候能一路众志成城,让困难不再是困难,而是脚下的踏板,助我们向着更高更好的方向前行。当然不能说你的力量很渺小,你就不去付出,你的人生很短暂,就不去实现,想想老一辈们每一个艰辛的历程都是怎样走过来才换来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社会在进步,我们每一个人在各自岗位所作出的成绩都是一种贡献。只要我们始终相信,心中拥有那一份对未来的美好憧

憬,对信仰的执着追求,在任何时候任何地方都会使每一个有信仰的人愿意为之付出持之以恒的努力与拼搏的。信仰是一种精神力量,一种超现实的东西,看不见摸不着,它不可能转变为现实的所得,不可能肉眼可见的功利,但却可以成为心灵的强大后盾。有了信仰,心灵必然充实强大,当遭遇人生困厄打击时,也能以一种超理性的眼光去看待,去解决,那么此刻谁能说这不是一种财富呢,一种转化成丰富的内心世界与正确的人生态度。虽然有时我们会感于人是一个矛盾的综合体,而社会是制造矛盾和解决矛盾的承载体,但是这就是人生。

10.创意与主题对话 篇十

我很早就向L君发出了采访申请,但他总是以在全国飞来飞去为由婉拒我。作为一个著名财经报社的资深记者,极少遇到有人会忽视我采访的份量,因此我越发对这位被其行业极力推崇的大师感兴趣,非一探究竟不可。终于拗我不过,L君答应接受我的采访。

我被引导到了一个光怪迷离的房间,里面散发出蓝宝石和红宝石混合的光线,L君坐在厚厚的欧艺沙发上,非常热情地接待了我。他慢条斯理地叼着深褐色的楠木烟斗,满屋散发出只有在麦田才能闻到的香草味。他介绍说这就是他的办公室。我端起盛有法国红酒的高脚杯,环顾了这间色彩富丽的房间,那些镀金铜饰、线条流畅的雕纹,以及带精致花结的窗帘穗带,无不给人一种视觉冲击感。

寒暄几句后,L君并不急于向我说起他现在的工作,而是用手指了指天花上一个环状装饰物,问我看到了什么。我仔细端详了一下,只见上面有几个不起眼的一行中英文字:主题 创意 生活。于是我们的话题便是从这行字开始的。

什么是主题?他自问自答道,我们生活的每一个部分都可以成为主题。我们祖先很早就意识到这点,他们先把生人和死人的生活有机地分开,分别为这两种人安排了属于他们的生活设施。或许是出于对未知世界的敬畏,他们创造性地制作了非常豪华而又复杂的墓地和精美绝伦的生活器皿。例如金字塔、中国皇陵、玛雅遗址等等。至今我们所看到的那些青铜器大部分属于特供产品,仅属于逝去的神灵。没想到吧!艺术创作的最早用途竟然是侍奉死人。

他接着说,事实上最具创意的应该是那些用感知认识宇宙和世界的人,最典型的是儿童。如果没有大人的干涉,小孩子永远生活在他自己所创意的生活里面,他(她)用废纸箱就可以搭起城堡,用树叶就围成一个小家。小孩子的不用指导,便能画出时空交叉的壮丽美景。可惜,在中国孩子那点与宇宙初始能量相媲美的创意智慧很早就被无知的社会给泯灭了。话题到此,我们俩均沉浸到深深的思考当中,以致空气中弥漫窒息的味道。短暂停顿了一阵,L君放下了烟斗,换上了一根雪茄。也许抽烟也是他生活的主题之一,我这么想来着。

随着雪茄烟头那忽明忽暗的火光,L君慢慢讲起他的事业历程。

大家都以为一个学完美术的大学毕业生最想干的事业应该是艺术创作,他笑着说道,其实,正好相反,如果让他选,艺术创作是他最后不得已选择的末路。刚出校门那会觉得似乎什么都能干也什么都不能干,于是决定先到S城漂一阵再说。在S城这个命运决定事业同时又烟尘滚滚的大工地上,无意之中接到一单装饰业务,虽然这个工程大大超出了自己个人的能力范围,但想试一试赚一笔的念头让自己冒出了无数的创意和胆量。于是回到家乡联络同学朋友相亲帮手,齐力把那活给完成了,除了赚了些钱外,看到了今后发展的事业影子。自此一发不可收,摸爬滚打一路走来。有趣地是,命运捉弄还没完,不知哪个领导,忽然觉得在S城一片荒地上建个微缩中国特能吸引人来游玩,呵呵,不是猥琐,他调侃插了一句。就这样真正具有事业意义的活送上了门。接下来,不停地干啊干„干什么?我冒失地问了一句。工程啊!他微笑地看着我说,同时似乎很满意这种调皮的对话。

他接着解释道,干工程就是下到工地跟水泥钢筋油漆打交道。唯一区别,人家的工程是修马路盖大楼,我的工程是塑个景观雕个标识。

哦?见多识广的我还有些糊涂。我回应道,但这跟主题有什么关系呢? 他回答道,当时接到的活都叫主题公园,这些活有些有图纸有些没图纸,这个时候,自己美术专业就发挥作用了,那些异形景观一般人干不了,全靠自己指导懂美工的师傅创意施工完成的。

正当我在想象那种施工场面时,突然L君话锋一转,略带严肃地说道,说实在的,直到我接触到了迪斯尼这样的客户,跟着老外玩之后,才意识到我才刚刚开始。老外把我们制造的卡通制成品当活生生的生命一样领回去的态度,深深刺激了我。我也才明白还有这样一种事业观和生活观。

他建议我去看看迪斯尼的小精灵,说它们里面含有他的基因。

难道所谓创意,就是类似制造生命一样的设计制作行为?我像得到答案般地向L君发问道。

是的,你理解真到位,他给我斟上红酒接了我的问题,刚刚提到生活的每一个部分都可以成为主题,然而主题没有创意就跟烟不点着一样,没有意思。

他接着说,一方面,工业社会是一个理性社会,也是个秩序社会,无疑使得人们生活容易变得沉闷而无聊。可是另一方面,人们的各种欲望总是不断出现,他们需要各种各样的快乐、想象和刺激,他们情绪化的体验需求占据了生活了绝大部分空间。所以人们需要电影电视,需要舞厅酒吧,需要游乐园。我们的工作其实也就是满足人们这些欲望和需求。

哇!那你不是很伟大,我像一个女生见明星般地叫了起来。

他斜视了一下我,用不屑的口吻说道,告诉你,原本满足这些普通百姓精神需求和欲望的应该是那些政治家的本分工作,但是,政治家是最没创意的一群人,他们不用想象就能获得普通人想象都想象不到的享受。如果说他们有“创意”,那就是他们干了那些普通百姓不敢想象的事,比如用造谣掩盖造谣,用谎言制造谎言,用和平忽悠战争。关键是他们能看得懂真正的创意吗?唉,不说这些了。原本我们这些真正搞创意的,就应该关注绝大多数普通大众的需求,让他们的生活从压力中解放出来,快乐而幸福,尽管是虚幻的。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创意应该是为大多数人服务的。

那什么是好创意?我改了问题,使得谈话变轻松些。

当听到这个问题,L君的眼神忽然放出光来,他像一个过来人向初入道的新手以传教口吻跟我说道,好的创意必须是令人有想象力的。小孩子喜欢要其他小孩子的玩具,但当拿到手上时已经变成自己改装过的玩具了,他们不喜欢一样的玩具。因此,能给孩子丰富想象力的乐高玩具非常畅销。

出乎我的意外,L君似乎不大喜欢提到自己做过的创意项目。

他接着说,好的创意必须贴近生活。你如果是给孩子的创意,就要知道孩子喜欢什么,需要什么,什么能令他们开心。当然好的创意还应该是新颖可爱的。国内很多地方不加调研地建造很多所谓中国传统文化、红色文化为主题的公园,这些公园只不过是供政府贴金的玩意,都是垃圾,它们不是普通大众特别是年轻人喜爱和需要的,最终要被炸掉。有钱的话最好不要去投资这样的公园。像以Hello Kitty、哆啦A梦这样新颖可爱的形象为主题的公园就非常受年轻人欢迎。总之,好创意的标准很多,令人快开心,让人喜欢的都算的好创意。

„„

不知不觉,我们的谈话进行了几个小时,快结束时,我才感觉在红酒酒精的作用下,脸颊微微发热,略带了醉意。最后我向L君告辞。临走他邀请我有空过来看看他最新创意策划的项目,我欣然接受。

从大厦出来,我走到了华灯初上的大街上,此时这座美丽的城市已经是车水马龙,人流熙熙。

是啊,大街上的人群中应该就有许多与L君一样命运决定事业的普通人,正在努力为这个由许许多多小市民组成的社会不断贡献自己的智慧和创意,而这些创意也在悄悄改变着我们的生活,尽管我们一直没在意。

11.与信仰对话,与青春同行 篇十一

尊敬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大家好!

我是513班的周xx,今天给大家演讲的题目是:《信仰,指引青春的方向》。

信仰是开在墙角的一朵花,虽不显眼,但弥漫着芳香,可以沁人心脾;信仰是行驶在海洋上的一挂帆,虽然渺小,却能乘风破浪;信仰是燃烧在黑暗中的一根蜡烛,虽然微弱,却能驱散夜的阴霾。

弥顿曾经说过:“没有信仰的人如同盲人”。因为有了信仰,在生命的鸿沟前,我们不再退却;在坠落的边缘,我们始终有挣扎的力量;在坎坷道路上,我们的心头始终有阳光的照耀;在失败的低谷,我们会给自己再来一次的机会„„

以色列人寄人篱下长达430年之久,遭受被抛弃、被诋毁、被屠杀的悲惨命运,但他们从未放弃自己的信仰。直到1948年,在贫穷狭窄的土地上建立起以色列国家。如今,以色列人让全世界深深震撼、顶礼膜拜。

我国著名数学家华罗庚家境贫寒,没有文凭、没有导师,地处穷乡僻壤,但他却成功了。他成为了中国在世界上最有影响力的数学家,被列为当今世界88位数学伟人之一。他靠的是什么?是他报效国家的信仰和锲而不舍的求知精神!他卧床三月翻书不止就是最好的证明。

青春是人生最美好的时光,犹如一年之春、一日之晨,犹如喷薄欲出的朝阳,犹如含苞待放的花朵。人活着,总要相信一些东西,坚持一些东西。而处在青春期的我们,更是需要坚定信仰,指引我们青春前进的方向。

21世纪,是一个充满希望、挑战和竞争的时代。科学技术日新月异,世界局势千变万化。作为新时代的先锋,我们不但要志存高远,还要脚踏实地。立足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努力学习,丰富自己的知识、丰满自己的羽翼,树立为人民服务的正确思想理念。做到胸怀大志、提升自我、勇挑重担,着眼于回报社会,坚定青春献给祖国的信仰,让生命发出耀眼的光芒。

亲爱的同学们,60--70年前,无数先烈带着镣铐,仍然振臂高呼“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如今,我们无需抛头颅、洒热血,但我们永远不会忘记历史;不会忘记革命先烈的豪迈;不会忘记中国人民共同的信仰。让我们手牵手,用雄鹰般的青春,共创灿烂辉煌的祖国吧!

高一年级513班

周xx

上一篇:存储员工转正工作计划下一篇:白求恩精神的内涵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