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力资源规划体系

2024-10-26

人力资源规划体系(精选8篇)

1.人力资源规划体系 篇一

测量学教学体系改革的深层构想-面向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的理性思考

从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的学科定位对测量学课程进行定性,从更新教育观念的角度提出教学体系改革的指导思想,以此确定测量学课程的培养目标与课程规格并指导教学体系的设计.提出了测量学教学体系的系统结构模式,并按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两大部分,经典测量学、测绘新技术与测量学应用三个模块构建了教学体系的.基本内容.

作 者:楚纯洁 鲁迪 马建华 CHU Chun-jie LU Di MA Jian-hua  作者单位:楚纯洁,鲁迪,CHU Chun-jie,LU Di(平顶山学院环境与地理科学系,河南平顶山,467000)

马建华,MA Jian-hua(河南河南大学资源与环境研究所,河南开封,475004)

刊 名:测绘科学  ISTIC PKU英文刊名:SCIENCE OF SURVEYING AND MAPPING 年,卷(期): 34(4) 分类号:P21 关键词: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   测量学   教学体系改革  

2.人力资源规划体系 篇二

一、行业发展现状及主要特点

“十一五”时期以来 ,国家采取一系列措施 ,大力推动循环经济发展,再生资源回收的理念渐入人心。在相关政策带动下,再生资源回收行业规模明显扩大,对国民经济贡献度进一步提高。截至2013年底,全社会再生资源回收企业10多万家,从业人员超过1 800万。2013年,废钢铁、废塑料、废有色金属、废纸、废轮胎、报废汽车、废弃电器电子产品、报废船舶8大品种回收量超过1.6亿吨,回收总值接近4 800亿元;废钢铁、废有色金属、废弃电器电子产品的回收率超过70%。初步测算,与使用原生资源相比,相当于节约1.7亿吨标准煤,减少废水排放113亿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4亿吨,减少二氧化硫排放375万吨。行业发展呈现出如下特点:

(一)政策环境不断优化

2007年, 商务部、发展改革委等6部门发布《再生资源回收管理办法》,明确商务主管部门作为再生资源回收行业主管部门。2009年,国务院公布《废弃电器电子产品回收处理管理条例》,明确废弃电器电子回收处理的生产者责任。2011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建立完整的先进的废旧商品回收体系的意见》,根据文件精神,2012年5月,经国务院同意,建立了由商务部牵头,22个单位组成的废旧商品回收体系建设部际联席会议制度。

(二)企业实力日趋增强

供销合作社系统企业和一些民营企业借力政策支持,不断拓展回收网络,延伸产业链,成为回收体系的主体,初步实现了经营产业化、利废资源化和处理无害化。一批规模较大、技术设备较先进、分拣加工能力较强的全国性和区域性龙头企业脱颖而出, 其中年销售额1亿元以上企业超过200家,10亿元以上企业超过20家。

(三)回收体系逐步建立

自2006年起, 商务部会同相关部门开展了以回收站点、分拣中心和集散市场建设为核心的“三位一体”回收体系试点,到2012年试点城市达90家。2009~2012年,中央财政累计投入33.5亿元,支持75个城市新建和改扩建51 550个网点、341个分拣中心、63个集散市场;同时,支持建设122个区域性回收利用基地,有效推动了试点城市向网点布局合理、管理规范、回收方式多元的方向发展,试点城市重点品种回收率超过60%;回收利用基地对再生资源利用企业和城市矿产项目形成有力支撑。

(四)技术水平稳步提高

再生资源回收企业积极引进先进设备和加工利用技术,开展精深加工,创新经营业态,传统的回收、分拣、加工处理工艺得到改造升级。如聚酯塑料(PET)瓶片熟料生产技术 ,废印制电路板环保处理及资源回收设备,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电池回收企业与生产企业开展废电池再生利用活动,利用电镀废渣及冶炼废渣等工业废料提取各种有价金属等,取得了良好成效。部分城市借助现代信息技术,设置智能回收设施和设备,方便市民自助完成废弃物交售; 有些地区设立了固体废物信息交换中心,整合了回收热线、信息系统和回收站点,形成客户交投、信息交换、废品回收、在线监控于一体的网络服务平台。

二、存在的问题及面临的形势

(一)问题及原因分析

再生资源回收体系建设工作虽然取得了明显成效,但与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建设两型社会的要求还有较大差距, 存在的问题也较为突出,具体表现为“四低”:

1.组织化程度低。再生资源回收以社会化个体回收为主,具有一定规模的企业回收量仅占回收总量的10%~20%。行业小、散、差的特点明显,回收主体组织化程度低,市场竞争力差,管理工作难度大。

2.分拣技术水平低。行业内技术研发普遍投入不足,操作工人缺乏技术培训,专业知识水平和技能操作水平较低。除少数企业回收工艺和装备较先进、环境保护设施较完善外,大多数从业主体设备简陋、技术落后,分拣精细化、专业化水平较低,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再生资源的利用率。

3.经营规范化程度低。标准化、规范化的运作流程尚未形成,回收、运输、储存、利用各环节协作配套不够。酸浸、火烧等野蛮拆解和不具备资质私自拆解现象普遍存在, 偷盗销赃行为时有发生,乱堆乱放、乱设摊点现象还比较严重,造成行业秩序混乱,存在一定环保隐患。

4.部分品种回收率低。废玻璃、废电池、废节能灯、废纺织品等品种,受回收成本高、利用价值较低和利用水平有限等因素影响,经济效益较差,回收率较低,一般只有30%左右,个别品种甚至随生活垃圾丢弃,对生态环境造成影响。

上述问题产生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公众认识不到位。社会上普遍存在把再生资源等同于“垃圾”的错误认识,对再生资源回收工作不够重视,没有在源头上做好分类,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后端回收成本。一些地方对做好回收工作的认识不足,没有科学规划,定位不清,回收行业发展滞后于当地经济社会发展。

各方责任不清晰。除对废弃电器电子产品回收处理建立了基金制度外,其他品种尚未明确相关制度要求。特别是对于价低量小的品种,缺乏相关制度规范,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不健全,销售者和消费者对产品废弃后的回收责任尚未明确。

监管执法难度大。由于市场准入门槛低,企业数量多、规模小、经营分散,对无照经营、技术落后、环保不达标或根本没有任何环保设施的小企业和小作坊有效监管难度大,致使不规范企业依靠低环保成本抢占市场,出现“劣币驱逐良币”现象。

政策配套性不强。2011年回收行业增值税优惠政策取消后,受宏观经济形势影响,再生资源回收企业发展面临较大困难,亟需进一步完善相关税收政策。废玻璃、废节能灯等品种由于回收成本高、利润薄,靠市场机制难以调动企业积极性,缺乏政策支持和制度创新。此外,行业监管政出多门、职权分散,支持政策和工作措施缺乏配套性。

(二)面临的形势

从国际形势看,发展循环经济已成为抢占新一轮经济和科技发展制高点的重大战略,发达国家纷纷加快部署, 采取立法和财税支持等多种手段,推动再生资源回收等行业快速发展。如欧盟提出将在未来10年重点发展低碳产业与循环经济,到2020年实现主要金属和建筑材料基本由再生资源提供。

从国内现实看,我国经济高速增长,但发展的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性日益显现,粗放发展方式已难以为继。我国现有主要矿产资源人均储量和占有量大大低于世界平均水平,石油、铁矿、铜矿国际依存度不断提高,随着工业化、城镇化进程加快,资源消耗量将有增无减,资源瓶颈愈发突出,对国家经济安全构成严重威胁。

面对严峻局面,只有将废弃商品有效、及时回收,提高再生资源回收率和利用水平,才能形成“资源—产品—废弃产品—再生资源”的循环发展模式,实现资源的循环利用,达到缓解资源紧张局面、减少污染、保护生态环境的目的。

从政策环境看,国家“十二五”规划纲要明确提出要“完善再生资源回收体系,推进资源再生利用产业化”,把“再生资源回收体系示范”作为七项重点工程之一,首次将回收工作列入国民经济发展规划。《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建立完整的先进的再生资源回收体系的意见》(国办发[2011]49号)是关于再生资源回收的指导性、纲领性文件,为实现回收体系建设提供了政策保障。

三、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主要目标

(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以深化改革、转变发展方式和发展绿色流通为主线,围绕规范回收利用秩序,降低回收利用成本和提高回收利用率,着力加强再生资源回收管理法律法规建设,推进再生资源回收管理体制改革和回收模式创新,提升再生资源回收行业规范化水平和规模化程度,构建多元化回收、集中分拣和拆解、安全储存运输和无害化处理的完整的先进的回收体系。

(二)基本原则

1.坚持政府引导和市场运作相结合。政府部门通过制定法规、制度改革、标准建设和政策引导等措施,着力加强对市场失灵品种的引导,提高重点品种的回收率。其他品种的回收则以市场化运作为主,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

2.坚持统筹当前和立足长远相结合。结合当前再生资源回收行业发展中存在的突出问题,提出有针对性的政策和措施。同时,着眼于长远,坚持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的循环经济理念,通过制度改革和技术服务创新,为行业发展提供制度保障。

3.坚持突出重点和兼顾全局相结合。以回收、分拣环节为重点,同时,着眼于再生资源回收全程和全产业链管理。从产废源头入手,建立健全回收渠道,逐步实现应收尽收;通过提高分拣加工技术水平,实现与利废环节的有效衔接。

4.坚持总体设计与因地制宜相结合。加强再生资源回收体系的整体规划,总结经验,借鉴国外做法,明确工作目标和任务。各地根据经济社会发展水平、资源条件等情况,科学选择建设模式,避免重复建设、资源浪费和污染环境。

(三)主要目标

到2020年,在全国建成一批网点布局合理、管理规范、回收方式多元、重点品种回收率较高的回收体系示范城市,大中城市再生资源主要品种平均回收率达到75%以上, 实现85%以上回收人员纳入规范化管理、85%以上社区及乡村实现回收功能的覆盖、85%以上的再生资源进行规范化的交易和集中处理。培育100家左右再生资源回收骨干企业,再生资源回收总量达到2.2亿吨左右。行业规模化经营水平大幅提升,技术水平显著提高,规范化运行机制基本形成。

四、主要任务

(一)分类建立回收体系

从产生源头看,再生资源主要分为四类:生活类(居民家庭)、产业类(工业、农业、建筑业等)、服务消费类(超市、百货店、维修店等)和公共机构类(机关、学校、医院等)。针对四类再生资源的特点 ,应分类建立不同模式的回收体系:

1. 以三级网络为基础的生活类再生资源回收体系。在城市,巩固和提升以回收网点、分拣中心和集散市场(回收利用基地)为代表的三级回收网络,并根据城市发展需要调整网络构成;在农村,建立城乡一体化、县域一盘棋的规划管理和实施机制,鼓励龙头企业延伸回收网点,以城带乡,城乡互动,建设与城镇化进程相适应的再生资源回收体系。

2. 厂商直挂的产业类再生资源回收体系。鼓励回收企业与各类产废企业和产业集聚区建立战略合作关系,建立适合产业特点的回收模式。同时,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将分拣和加工的再生资源直接配送给利用企业和国家城市矿产示范基地, 通过厂(企 )商直挂 ,减少中间环节 ,满足下游利用企业的需求,提高回收利用率。

3.与回收企业对接的公共机构类再生资源回收体系。组织有资质、实力强的回收企业与公共机构对接,通过开展义务回收、协议回收、定期回收、流动回收等多种方式,建设规范收集、安全储运、环保处理的示范模式。

4.以逆向物流为特点的服务消费类再生资源回收体系。充分发挥流通企业面向广大消费者分散销售且便于集中回收的优势,倡导销售者责任,推动绿色商场建设,利用销售配送网络,试点建立逆向物流回收渠道。

(二)完善回收节点功能

完整的回收体系应以回收网点为基础,分拣中心为核心,集散市场为补充,储存运输为联结,信息管理平台为支撑,为有效提高回收利用效率,重点从以下几方面推进:

1.多样设置回收网点。按照 “便于交售”的原则,城市每1 000~1 500户居民设置一个回收点,乡镇每1 500~2 000户居民设置一个回收点, 结合垃圾分类工作的开展,鼓励和推动回收体系与垃圾收运体系各环节有机结合。对难以设立固定站点的地区,组织统一管理、规范作业的流动回收车,借助电话、便民服务平台等各种方式,构建便民利民的回收网络。在部分有条件的社区、商场及公共场所设置自动回收设施,试点智能回收。

2.提高分拣加工水平。分拣加工是回收体系的核心,分拣中心的数量、规模和结构,既要充分考虑周边地区再生资源回收量, 与回收网点有效衔接,又要兼顾周边产业和利废企业的需求, 实现产废、利废的衔接。加大分拣加工技术研发力度,促进分拣自动化和精细化。在有条件的地区,按照土地集约、生态环保的原则,试点建设一批回收分拣集聚区, 推动再生资源回收行业从松散粗放型向集约型、规模型、产业型、效益型方向转化。

3. 升级改造集散市场。推动集散市场向具备分拣、加工、处理等多功能的回收分拣集聚区转变,实现信息交换、价格形成、商品配送和资金结算等功能,推动线上与线下交易相结合。同时配备集中的污染治理设施,杜绝露天堆放等易造成二次污染的储藏方式。

4.完善储存运输系统。合理规划和建设各类中转和存放设施,防止出现扬散、流失、渗漏。进一步提高再生资源回收企业运输能力,同时借助专业物流企业的力量,建立安全、高效、环保的物流系统。按照相关法律法规开展危险废弃物的运输。

5.建设公共服务平台。完善信息采集、分析、处理和发布机制,编制发布重点品种价格指数,解决传统交易中信息滞后和不对称的问题,为回收处理及再利用的相关服务商提供信息,引导资源合理配置,促进回收体系各节点、各环节的对接和整合,促进回收与利用环节的有效衔接。

(三)培育龙头回收企业

1.支持回收企业公司制改造。引导传统回收企业按照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完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 建立健全科学的决策程序和激励约束机制。加强企业采购、销售、资金和财务管理,积极运用信息技术,提高管理效率和管理水平。

2.鼓励各类资本进入回收领域。积极推进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的资产重组,促进产业集聚和整合。鼓励国内外各类资本进入再生资源回收、分拣和加工环节, 健全外国投资者并购安全审查管理。鼓励龙头企业以连锁经营、特许经营等现代组织方式整合中小企业和个体经营户。

3.加大与利用企业的对接。鼓励回收企业与国家“城市矿产”示范基地等利用企业建立战略合作,促进回收与利用的有效衔接。同时,鼓励有实力的企业开展供应链管理,形成部分重点品种上建回收网络、中连物流、下接利废产业的产业链,拓宽企业发展空间,稳定和保障再生资源供应。

(四)强化行业秩序监管

强化回收渠道的治安管理,严厉打击利用再生资源制假售假、以假充真、以次充好、以旧充新等违法犯罪行为, 依法查处收购国家禁止收购物品、收赃销赃等违法犯罪行为。强化再生资源回收利用各环节的污染防治工作, 支持污染防治设施建设,加大环保执法力度,依法查处污染环境的企业并向社会公布。严格以环保、节能指标为主要依据的行业准入和退出机制。推动企业开展环境管理体系认证及清洁生产审核。加大预防和打击废物非法进口力度,加强对进口再生资源的监管,规范市场秩序,降低交易成本,营造统一规范、竞争有序的市场环境和回收秩序。同时,积极发挥行业中介组织作用,制订行业自律性行规、行约,引导行业规范有序发展。

(五)健全回收管理制度

1.加大法治工作力度。加快出台 《报废机动车回收拆解管理条例》,推动将《再生资源回收管理办法》上升为《再生资源回收管理条例》。研究建立销售商、消费者对于废弃产品回收处理的责任分担机制。积极研究废旧纺织品、餐厨垃圾等品种的回收管理制度。加大《废弃电器电子回收管理条例》的实施力度,进一步落实生产者责任制度。积极探索再生资源回收体系与城市垃圾清运体系的有效融合,促进两网协同发展。

2.强化标准化工作。研究建立科学合理、功能齐全、 统一权威的再生资源标准体系总体框架,加强回收目录、产品分类、分拣加工作业、运输储存、回收污染控制技术等基础类和通用类标准的制修订。通过认证认可等多种方式,加大标准贯彻落实力度,加强对现行标准的宣传,引导行业规范化发展。

3.加强行业统计和信息发布。在典型企业调查的基础上,形成分品种、分地区的统计报表,建立适应行业发展特点的统计体系。加强对统计数据的分析,定期形成行业发展报告。制定《再生资源主要品种回收模式指南》,加强分类指导。

(六)深入开展宣传教育

充分运用媒体优势,倡导绿色低碳、环保健康、循环利用的生产生活方式,强化道德约束。鼓励使用资源循环再生产品, 减少一次性用品生产和消费,限制商品过度包装。广泛推介各具特色的回收体系建设成功模式,宣传推广再生资源回收的先进理念、方法途径、政策法规,提高全社会对再生资源回收体系建设工作的认识,营造全社会重视和支持再生资源回收的良好氛围。

五、重点工程

(一)回收模式创新工程

1.重点品种回收模式创新。针对废玻璃 、废电池、废节能灯等价值低、易污染品种,探索与垃圾分类试点相结合、自动回收设施布点与专业物流相结合等回收模式,探索借助再生资源交易平台,实现面向全社会的第三方回收模式。

2.企业回收模式创新。按照布局前瞻化 、物流专业化、分拣精细化、产业一体化的要求,积极探索、创新各种行之有效回收模式,大力发展整合网络、产业共生、“三位一体”等各类再生资源回收模式,鼓励其他回收模式的创新。

(二)回收分拣示范工程

在全国范围内规划建设一批分拣技术先进、环保处理设施完备、劳动保护措施健全的区域性回收分拣基地和专业性分拣中心。充分考虑全国各区域再生资源主要品种产生量及增长趋势、再生产业及相关产业的发展规模、人口密集度、经济发展水平、城镇化进程、区域面积、区位交通条件等综合因素,到2020年,建设区域性回收分拣基地200个,专业分拣中心2 000个,与遍布全国城乡、网络纵横的回收站点有效衔接, 形成完善的再生资源回收体系,与以再生资源加工利用为主的城市矿产基地形成有效对接。

(三)分拣技术创新工程

鼓励企业研发和应用智能型回收设施、设备,推广机械化、自动化和先进适用的分拣加工处理装备,促进再生资源分拣处理企业技术升级改造。鼓励研发基于物联网的再生资源收运系统监测技术和传感识别设备,推动企业回收处理技术的创新。

六、保障措施

(一)建立部门协同工作机制

进一步完善各级再生资源回收体系建设工作领导与协调机制,明确专门机构和人员,建立部门协调机制,明确责任,形成工作合力。充分发挥行业协会的桥梁和纽带作用; 加强行业数据的统计分析,建立行业信息定期发布制度和行业预警制度。

(二)加大财税支持政策力度

按照向公益性品种、向产业集聚和向科技创新倾斜的原则,利用各级财政资金,加大对回收企业的支持力度。对引进先进技术后开展消化吸收并产业化的建设项目, 国家有关专项资金给予重点支持。完善促进再生资源回收体系建设的税收政策。研究通过发展基金、财政补贴、税收优惠等多种方式,逐步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 支持新型回收模式开发创新,鼓励先进适用技术、工艺及装备的推广示范。

(三)完善土地金融支持手段

落实和完善支持再生资源回收体系建设的用地政策,对列入各地再生资源回收体系建设规划的重点项目,在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前提下布局和选址,不断提高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水平。鼓励金融机构按照风险可控、商业可持续的原则,创新金融产品,完善金融服务,推广应收账款、收费权质押以及专利、版权等知识产权在内的无形资产质押贷款业务,加大对再生资源回收重点项目和骨干企业的信贷支持力度,引导社会资本参与再生资源回收体系建设。

(四)建立科技人才支撑体系

建立再生资源回收分拣加工利用相关技术遴选推广机制,适时发布国家鼓励的再生资源分拣加工利用有关技术、工艺、设备名录。鼓励企业采用融资租赁方式对分拣设备进行更新改造。建立促进产业发展的咨询服务体系,培育和扶持一批专业化服务公司,为行业发展提供咨询服务。积极创造条件吸引专业人才,加大人才引进和培育力度。支持高校开设循环经济和再生资源回收相关专业,完善专业人才培养和健全产学研衔接互动机制,鼓励大专院校、科研院所参与再生资源回收、分拣、处理技术联合攻关,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支持有条件的企业设立职业培训机构,强化回收一线工人的职业教育和培训。

七、组织实施

商务部将会同国务院有关部门按照职能分工,完善相关政策措施,形成合力,推动规划顺利实施。各地区要按照规划确定的目标、任务和政策措施,结合当地实际抓紧制订具体落实方案,确保取得实效。

3.辽河规划带目标体系构建研究 篇三

构建优质稳定的生态环境体系

以行洪安全为基础,稳固流域经济发展屏障。依据辽河干流与主要支流的功能要求,首先满足其行洪排涝功能,加强河道整体治理,提高疏竣能力,推进流域内洪涝干旱灾害防御,进一步完善县级以上城市防洪排涝体系,使之达到辽河流域防洪规划确定的防洪标准,并对防洪安全做出评价;同时重视农林水产疫病防治、流域生态防护林等方面的建设,为促进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有力的生态安全保障。

恢复流域生态系统完整性。根据辽河流域动植物分布状况,逐步恢复土著物种,加强流域生物多样性保护,重点保护国家一、二级保护动植物和濒危珍稀物种;重视湿地、滩涂等栖息地的维护,构建健康、稳定的河流生境。根据辽河自然水文条件以及辽河流域水库、水坝的建设情况,提出维持坝下自然基流过程等措施,降低水库、大坝建设对水生生物的影响。

构建协调发展的生态产业体系

根据资源、能源、污染现状等实际情况,以流域水环境承载力为基础,综合考虑辽河流域的资源、环境、人口、经济基础等多种因素的现状,采取产业结构优化调整系列措施,在流域视界上,对产业结构进行调整。通过对一二三产及各产业内部结构调整,提升整个流域产业结构的生态化和稳定性。遵循生态经济学原理,走出一条生态优先、资源节约、综合开发、清洁生产的流域产业经济发展之路。

打造多功能生态农业体系。根据水资源供求现状,适度发展一产,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大力发展现代农业,积极推行旱作农业和节水农业,巩固和加强粮食主产区地位。

建设绿色节约文明工业体系。根据水环境容量,优化调整二产。充分发挥产业基础优势,综合考虑资源、环境承载力,优先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加快发展资源消耗少、污染负荷小和附加值高的行业,积极扶持和培育新型产业。根据资源、生态承载力与环境容量现状,适时变更流域产业发展导向目录,提高产业环保准入门槛,腾出环境容量支持高新技术等支柱产业的发展。

构建高效环保服务业体系。发挥辽河流域生态资源优势和交通区位优势,依托中心城市,重点发展生态旅游、特色文化等服务业,不断提高服务业的比重,充分发挥服务业配套、支撑和引领作用。

充分挖掘辽河流域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民族民俗文化资源,以打造中国最具竞争力的河域旅游为目的,突出“文化辽河”的理念。依托独特的气候条件和区位优势,立足丰富的生态、文化、水域、都市和乡村度假资源,大力提升辽河生态带的整体吸引力。

构建永续利用的生态资源体系

按照“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的原则和“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的要求,以提高资源保障能力为目标,加强提高资源综合开发利用率,形成理性开发、高效利用、供需平衡、结构合理、集约高效的资源保护与优化利用新格局。

坚持开源节流,提高水资源可持续利用。高效开发利用地表水资源,提高水库供水能力,加强对城市雨水收集利用的能力;合理限制开采地下水资源,提高污水处理及回收利用能力;建立健全结构合理的水资源配置体系和利用合理的用水体系。

加强流域内土地管理,促进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以生态水文过程和生物连通性需求为基础,统筹布局流域尺度、区域尺度和行政区尺度自然生态用地和建设用地格局,提出差异性开发强度和建设密度控制指标和调控措施,因地制宜地发展适宜北方气候特征的节能、环保、生态型农村社区模式,促进土地的集约利用。提高生态用地比重,防止水土流失、风蚀沙化、盐渍化、潜育化等土地破坏。

构建自然和谐的生态人居体系

构建适度人口体系。积极实施人才结构调整、人才素质提升和人口规模控制三大人口调控战略,以产业结构调整为把手,提高人才素质水平,实现人才结构的合理化,构建一个規模适度、素质优良、结构合理、布局均衡的人口环境。

建设特色乡村。根据辽河流域特有气候条件、经济水平和传统生活习惯,大力促进农村建筑和生活节能,推广可再生能源产品,推广简单实用、清洁卫生的供热、给排水方式,减少生活污水和垃圾排放。以“四位一体”北方庭院能源模式为示范,建设流域内生态和经济双赢的现代化农村生态人居模式。

构建现代文明的生态文化体系

注重挖掘、展示和宣传生态文化,充分利用辽河的人文资源,让公众在领略辽河自然风光的同时,了解辽河文化、民俗以及在人类文明进程中的作用。使其成为提高公众环保意识的科普教育基地,从而更好地促进生态带建设和生态文明示范区的形成。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打造生态文化环境。努力营造各具特色的辽河沿岸城市生态文化氛围,完善辽河沿岸农村基础文化设施和农科教中心建设。建立生态环境教育中心和科研基地,建设辽河生态博物馆、辽河生态文化科普长廊、辽河湿地文化公园等大型宣教阵地。

宣传生态文明理念,提高全民生态意识。充分利用媒介,结合世界环境日、国际湿地日等活动日,利用辽河生态主题旅游、生态环境教育主题公园等载体,开展辽河流域生态文明建设主题宣传活动,鼓励辽河有关的艺术作品创作,在全社会树立保护母亲河的生态意识。

4.防控体系建设规划 篇四

一、总体思路

万丰社区全体工作人员依据县政府平安社区建设指示,与社区全体居民紧密联合,做到内防外控的局面,提高整体防控能力。

二、基层基础建设

1、万丰社区治安防范中心户长制网络图

2、建立多功能的宣传栏

3、综治宣传黑板报

三、完善组织制度

1、社区支部职责、制度

(1)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充分发挥社区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组织发动社区内干部和群众为创建文明社区做贡献,支持社区居委会依法实行自治。

(2)负责对党员进行教育、培训、管理和监督,严格党的组织生活,坚持“三会一课”制度,维护和执行党的纪律,教育党员切实履行义务,保障党员的权利不受侵犯。

(3)了解党员和居民的思想、生活及家庭情况,做好社区居民的思想政治工作,保持邻里团结、家庭和睦和社会稳定。

(4)经常与辖区单位党组织保持联系,交流情况,互相配合,实现共驻共建和资源共享。

(5)加强对社区入党积极分子的教育和培训,重视吸收社区建设

中的优秀人员入党。

(6)坚持党的群众路线,密切联系群众,建立健全民主集中制和党内各项制度,维护群众的合法利益。

(7)研究决定社区工作的重大事项,并经社区成员代表大会审议通过。

2、社区委员会职责、制度

社区居委会是居民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基层自治制度,在社区党总支部的领导下,其主要职责是:

(1)宣传宪法、法律、法规和国家的方针、政策,维护社区成员的合法权益,教育社区成员遵纪守法,履行应尽义务,爱护公共财物,美化社区环境,开展形式多样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2)建立健全各工作委员会组织,落实各工作委员会职责任务,搞好社区治安、社区服务、社区卫生、社区文化、社区环境等工作。

(3)组织引导社区成员开展法制教育、公德教育、科学教育、青少年教育、职业培训工作,组织社区成员开展各种健康向上的文体娱乐活动,教育居民尊老爱幼、扶困助残、拥军优属、团结互助,养成文明、健康、高尚的生活方式,形成具有本社区特色的文化氛围,增强社区成员的凝聚力。

(4)协助维护社会治安和常住人员、暂住人口的管理工作,维护本社区正常的社会秩序、生产秩序和生活秩序。

(5)调解民间纠纷,做好疏导工作,防止矛盾激化,促进家庭和睦、邻里团结。

(6)发动组织社区居民、社区单位及社区各方面力量,参与社会各项工作。

(7)监督政府职能部门和其他社会组织,对社区建设职责的履行情况,并及时将监督意见向上级机关和部门反馈,向政府反映社情民意。

(8)加强社区居委会班子组织建设、思想建设、制度建设、作风建设,使社区居委会工作向规范化、制度化、法制化方向发展。

3、警务联防中心制度(派出所)

成立治保会、消防安全组、治安联防队、义务巡逻队,明确职责,分工协作,互相配合,实行联防联动。

4、法律事务中心制度(司法所)

组建法制宣传组、矛盾纠纷排查调解中心、青少年帮教组、刑释解救人员安置帮教组、明确职责,真正发挥作用。

四、建立动态防控网络

1、充分发挥各级综治成员作用。综治成员单位要结合行业管理的特点,积极参与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将综合治理工作纳入本部门的工作规划,与业务工作同部署,同检查,主动承担起预防灾害事故、防控违法犯罪、维护社会治安的责任。

2、加强社区、居民区防范队伍建设。组建无偿的专职治安员队伍,达到每200户有一名专职治安员。并组织保洁、绿化、低保、物业管理等人员参加的各种形式的义务联防队。专职治安联防队和义务联防队在社区和公安派出所的组织领导下,佩戴治安员袖标,划分责任区,实行一岗双责,昼夜巡逻看护。

3、完善住宅小区(楼院)治安管理。各楼(院)设置楼长、单元长,负责本栋楼、本单位的治安防范等工作;封闭小区设立值班室、门卫室,有专职值班值宿人员;物业管理的封闭小区配备保安员,组建治安防范队伍;机关、企事业单位的家属楼院,按照“自主管理”要求,依托单位出人或出资雇人看护;平房区、散居区的治安防范工作可采取组织居民轮流看护或集资雇佣治安员进行看护。

4、加强人民调解队伍建设。健全和完善矛盾纠纷排查调处组织网络,坚持依法治访、依法处访和领导包案制,坚决防止民转刑案件发生和群体性事件发生,维护社会稳定。

5、完善治安信息员队伍建设。把离队休人员,保洁、绿化、低保、物业管理等人员和公共汽车、出租车、三轮车司机组织起来,建设起广泛的信息员队伍,做到信息快捷,反应迅速,以提高治安方法能力。

6、综合治理机构的指导、协调、监督和检查,切实做好“管好自己人、看好自己门、办好自己事”。

7、社区全体工作人员要认真做好群防群治工作,保证平安建设工作顺利进行。

万丰社区

5.人力资源规划体系 篇五

在1993年6月登载于《孟菲斯商业诉求》上的一篇文章中,作为航空包裹运送行业领袖的“联邦快递公司”,宣布了两位高级执行官的辞职。托马斯·奥列佛是“联邦快递公司”负责全球顾客运作的副总裁,辞职的生效日期为1993年6月21日,他接受一个名为“语言沟通系统公司”的总裁和首席执行官的职位。

卡罗尔是一位负责营销和公司传播的资深副总裁,宣布她的辞职的等效日期是1993年9月1日。她的计划是移居佛罗里达,从事写作并开创一家咨询公司。她的辞职决定是突然和自愿的。

该公司任命威廉·拉祖克接替奥列佛。拉祖克是负责销售和客户服务的资深副总裁。没有人接替卡罗尔,也没有人填补由拉祖克先生的晋升而留下的空缺职位。

这两个关键人物的辞职都发生在这样一个时期:该公司报告国际性亏损和公司盈利下降。人们说奥列佛已经改善了国际性动作,尽管它们不盈利。

在这些辞职之后,“联邦快递公司”的股票价格下跌,一个经纪公司把该公司的股票从它的推荐名单上划掉了,另一家经纪公司则把评定从“买进”变成了“适度吸纳”,这些都是市场对这两位高级执行官的反应。该公司的股票在9月3日星期四以每股45.52美元收市,每股下降了4.37美元,那一天在纽约股票交易所有764100股的交易,而平均日交易量只有165000股。股票交易甚至在市场开盘时被推迟了,因为卖出股数多于买进股数而导致了订单失衡。“李曼兄弟公司”的一位分析员承认,她担心该公司继续失去管理人才。根据摩根·斯坦利公司的另一位分析员的说法,流动不是一个好征兆。

讨论题:

1、你认为这些人什么辞职?

2、大致描述该组织为避免未来发生这种性质的问题能够采用的某个计划。

6.安徽省城镇体系规划 篇六

安徽省行政辖区,国土面积14.01万平方公里。城镇化发展目标2015年,全省城镇化率51%,城镇人口3200万人;2020年,城镇化率58%,城镇人口接近3900万人;2030年,城镇化率70%-73%,城镇人口5100-5300万人。

城乡空间布局

全省近期发展形成“一圈一带一群”城镇空间结构,其中“一圈”为合肥都市圈,“一带”为沿江(皖江)城市带,“一群”为皖北城市群。在此基础上,远期:加快发展芜马都市圈和淮蚌合芜宣发展(轴)带,形成“两圈两带一群”的城镇空间结构。

城镇规模与功能

规划2030年城镇人口规模500万以上城市1个,300-500万的城市1个,200-300万的城市4个,100-200万城市8个,50-100万的城市3个,20-50万的城市5个;规划20-50万的县城40个,10-20万的县城7个,5-10万的县城6个,以及700个左右镇。区域性特大城市为合肥和芜湖,区域性中心城市为蚌埠、阜阳、安庆、黄山;地区性中心城市为马鞍山、铜陵、宣城、六安、池州、滁州、淮南、淮北、宿州、亳州。

综合交通体系

推进交通运输方式的结构调整,合理发挥铁路、公路、航空、水运管道等运输方式的比较优势和组合效率,建设安全、低碳和便捷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加快三级综合交通枢纽城市建设。形成以国家铁路网、高速公路网、国家高等级航道网为主骨架,以城际铁路、公路、水运和支线航空交通为补充的交通通道,重点建设安徽中心城市与长三角中心城市之间的快速交通系统,全省形成沿江、东部、北部、西部四个交通走廊。

片区发展指引

皖北片区加快皖北城市群建设,着力建设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的协调发展示范区,规划至2030年片区总人口达到2570万人左右,城镇人口1670万人左右,城镇化率65%左右。

皖中片区形成以合肥为中心的环巢湖区域性特大城市,进一步实施中心城市带动,推进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至2030年片区总人口达到1860万人左右,城镇人口1400万人左右,城镇化率75%左右。

沿江片区加速都市圈与城市组群发展;促进跨江联动和区域联动;创新产业发展模式,推动沿江片区率先崛起。规划至2030年片区总人口达到2380万人左右,城镇人口1780万人左右,城镇化率75%左右。

皖西片区注重生态保育建设,推进区域绿色低碳发展;实施特色城镇化战略,促进旅游、休闲产业发展;加快交通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保证公共服务的均等化布局。规划至2030年片区总人口达到245万人左右,城镇人口130万人左右,城镇化率53%左右。

皖南片区实施区域特色城镇化战略,强化徽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着力推进旅游国际化发展。规划至2030年片区总人口达到245万人左右,城镇人口165万人左右,城镇化率

7.城市水景观体系规划研究 篇七

二次工业革命以来, 人类城市迅速发展, 同时也增大了对江河湖泊的干涉, 导致江河污染, 湖泊干涸河流特征消失, 失去了水的河流, 无法与城市水景观形成良好的体系, 导致景观多样性的减少。

1 城市水景观主要存在问题

1.1 城市水景破坏严重

城市发展之初人口迅速增长, 居民增多, 严重加大了对水的需要, 城市不断扩建填满河流湖泊大量建设工业用地与居民区致使可用的水景观减少, 交通建设切断河流, 工业污染严重破坏了水景观, 先牺牲自然环境为城市发展, 都极大地增大了城市水景观体系建设的困难, 城市发展到一定程度水景观建设严重制约着城市的经济速度, 水景观体系作为城市发展的命脉城市的基础设施建设要给盛世水景观的建设留出足够的空间和余地, 制定良好的规划设计。只有一个良好的水景观体系城市才能持之以恒的发展。

1.2 城市水景观缺乏系统规划

2008年中国国家水利部颁布的《城市水规划导则》在一定的程度上控制了长期以来困扰我的城市水规划建设中出现的多个部门综合管理的问题, 但是也正因为这样存在很多局限性, 城市水景观规划系统建设存在很多问题与不足, 具体表现在: (1) 没有进行水景观建设的综合考量, 对水景观系统理解过于片面, 水景观与城市构架独立于城市景观系统之外, 并没有水景观系统与城市文化、城市景观共同构建一个讲好的城市开敞空间也没能承担着维系城市风貌特征, 没有良好的调节城市的景观风貌、协调社会与自然的关系和为市民提供公共场所, 提高城市生活品质的重要作用。 (2) 城市水系统规划建设中过于局限, 没有充分发挥水景观的构架作用。当前城市水系统规划过于重视水系统的景观空间, 为了恢复水系统的自然格局为主, 没有把水系统的敞开空间中的重要景观与城市总体规划与绿化系统、城市景观与旅游规划想照应, 没有体现水系统在空间内的重要骨架作用。 (3) 城市水系统建设过程中过于注重微观的城市水景观结构的建立, 没有重视宏观的水景观流域建设与空间结构的拼接。

1.3 从整体去整理流域内的水系统解决水景观存在的问题

城市水景观能否落实关系到城市水系统的安全, 也是保证城市内用水充足的保障, 要恢复城市内的天然水循环, 保留更多的水资源在城市, 必须进行整体规划。只有从整体的角度去分析了解流域内的水系统结构存在的问题, 才能够完成为流域内生态良好, 才能完成服务于城市居民的最终目标, 整体的流域景观格局不是一个分散混乱的系统, 应该根据交通, 河流, 空间结构, 绿化区域等为依托构建一个城市规划的系统。在全流域范围内水景观应该以河流、道路、绿地为基础、把河湖、沼泽、水库形成一个庞大的网格状的整体系统, 使其具有重大的生态功能, 为流域内的水景观提供更加优良的机构骨架, 为流域内的水循环西到更好的支撑保护作用。建立整体的流域水景观调整规划系统需要很多工程项目, 开通引水通道, 增加水库面积, 调节水系统, 重整水系统的结构和形态, 使水系统分布更加优化, 整体结构从表面上交错纵横, 结构复杂, 毫无章法可言, 实际上根据不同的水系统, 山川湖河要有不同的具体结构, 错综的复杂结构实际上是为了更好的适应不同的流域内的不同水系统, 一道道水系统的最佳优化和分配, 有利于更好的把流域内的资源整合更好的使流域内的水景观建设。科学的分配才能更好的顺应自然因地制宜针对不同的问题用不同的方式采取相应的对策, 使得规划更加科学。

2 将生态服务转变为城市服务

德国的柏林波茨坦广场曾经是柏林的社会文化生活重心, 在设计广场之初因为柏林遗留了大量的欧洲文化遗产, 创造性的将广场南部的兰德维尔运河引入三角形的湖面在广场西侧向北延伸, 和北侧的深林共同形成了良好的绿地景观, 自然的河流与绿色植被的引入不单单只是丰富了广场的自然景观, 而且在广场建设的理念上是一种极大地突破, 开创了城市空间与雨水管理的先河。将屋顶收集的雨水用来给植被灌溉同时积蓄雨水供给景观用水。是将生态服务转变为城市服务的典范

3 结论

城市水景观的建设与发展应该尊重自然, 顺应自然根据城市附近本身的水系统构建一个符合自身城市的整体系统。利用众多的城市道路、绿地、湖泊、水库等资源进行整合, 给城市的水景观体系提供充足的条件, 构建一个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水景观体系。只有城市水景观与城市互相促进互相发展才能让城市更好的发展, 才能让城市水景观体系更好的服务人民。

摘要:针对城市水景观存在的问题, 提出水景观体系在城市下的规划, 主要为了建立良好的水系统与居住、交通、城市绿化之间的关系, 恢复城市的生态环境, 重建城市格局, 促进城市分布和城市发展起到推进作用。

关键词:水景观,城市规划,发展

参考文献

[1]许自力.流域城乡水系景观问题及规划设想[J].中国园林, 2010, (02) .

[2]章健玲.德国柏林波茨坦广场[J].风景园林, 2010, (01) .

8.高职学生职业规划体系的构建 篇八

【关键字】职业生涯规划;职业目标

从1999年国家实行扩招的教育改革后,高校毕业生人数直线上升,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日益突出,并且受到全社会的关注。面对当前严峻的就业形势,高职院校学生如何在学校期间对自己未来岗位进行认识与规划,成为高职院校的重要教学目标之一,因而基于当前社会背景下建立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体系也就成为摆在高职院校面前的重要任务与挑战。

1、职业生涯规划的涵义及意义

1.1职业生涯规划的涵义

职业生涯规划(career planning)是指结合自身条件及优势,确立自己未来的职业目标,并制定相应的学习计划及做好其他必要准备,并根据职业生涯中各个发展阶段的具体情况制定相应的、具体的行动方案以达成最佳职业生涯目标,并最终最大限度地实现自我价值。

1.2职业生涯规划的意义

高职院校的学生考分低,对学习的积极性不高,学习的目的性不明确,学习的动力不足,学习的态度不端正、学习习惯差等等,要改掉学生身上的这些毛病,必须从学生自身着手,让学生明确人生目标,认识到学习的必要性,才能从根本上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职业生涯规划是让学生认识自我、明确人生价值和目标的动力源泉,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规划自己在校期间的学习目标和今后职业生涯道路的努力方向,激发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这对于提高高职学院人才培养质量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高职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

2.1为什么要进行职业生涯规划

我一直在学生中强调职业生涯规划的重要性,有学生就问我,“为什么要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机会(成功),从来只青睐有心人(有准备的人)。这就是我们要进行职业生涯规划的原因。只有尽早进行科学的个人职业生涯规划,才能赢在人生的“第二起跑线上”,获得机遇的青睐,走向成功。

2.2高职院校在读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

高职院校的在读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意识普遍不强,部分学生思想上就没有职业规划的理念,认为车到山前必有路,到毕业时就出现盲从和跟风就业现象。有部分学生为自己做过职业规划,但却过于理想化或目标定得太高、不切实际等缺点,而只有小部分的同学有清晰、切实可行的职业规划,针对目前高职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需要采取多种措施有针对性地进行改进和完善。

2.3开展职业规划的演讲和讲座,让学生认识到职业规划的重要性

请一些社会上成功人士或是已经毕业的学哥学姐给在校的学生分享自己成功的职业规划历程,激发在校学生向往成功的动力,尽早进行职业生涯规划。通过成功人士的演讲或讲座,使广大学生明确学业、职业之间的关系,进一步认识到职业规划对于个人发展的重要性,加深学生对人生的思考以及自我认知,同时让学生认识到当前就业的严峻形势,引导学生根据社会需求、结合自身特长,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以及就业观,让学生的心态、知识、技能等方面做好迎接挑战的准备。

3、构建和完善高职學生职业生涯规划指导体系

高职学校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指导队伍的建设要立足于长远的师资建设。首先要培养职业生涯规划专门人才。特别是课程讲授、咨询辅导等方面的老师,高职学校要制定有针对性的培养计划。其次要加强其他相关工作人员的职业生涯规划知识培训,使他们获得专业资格认证。这些人员包括专业课教师、辅导员、负责招生就业的教师、思政课教师、从事心理健康教育的老师、其他学生管理工作人员等。形成职业生涯规划指导与所学专业、与辅导员学生管理工作、与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良性互动的局面。

3.1管理体系

高职学校的领导层要高度重视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指导。分管就业的校长、学生处及各系(部)主任设立分级目标责任人。在高职学校努力营造重视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良好环境。努力形成各级领导重视,校系齐抓共管,师生员工关心以及各部门、各单位通力协作的工作机制,真正为加强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提供有力的组织保证。

3.2课程体系

高职院校应该开设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这门课程,选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高水平的职业生涯规划教材,制定好教学大纲、授课计划,规定相应的授课时数等。在具体的课程方面,高职学校应该注重以下几种课程:①就业指导课程。由相关专业教师上专门的就业指导课及形势与政策课,对学生的综合素质进行培养,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并针对大学生就业中所面临的问题,予以分析并加以解决。②创业指导课程。高职学校要加强创业教育方面的指导工作,一方面要提高学生创业意识与各项能力,另一方面帮助学生掌握一些创业的基本知识和技能。③职业生涯辅导、职业咨询。通过职业生涯的辅导,引导学生以更广阔的视野来审视自己的职业选择与人生发展之间的内在联系,并在此前提下对自身所拥有的资源进行评估,来促进自身更系统地发展。职业咨询是针对学生个体成长和职业发展的需要,对学生施加一种直接或间接帮助的活动。

3.3实践体系

高职学生的特点决定了其职业生涯规划实践体系的建设尤为必要。校企结合、工学结合、订单式培养等新的高职人才培养模式都非常注重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学校组织学生进行的综合实习、顶岗实习等,都是职业实践的很好形式。此外,可鼓励学生社团开展多种多样的模拟性职业实践活动,鼓励学生利用假期进行勤工俭学或联系实习单位进行职业体验等。

4、结束语

上一篇:音乐学专业教育实习课程教学方案下一篇:关于初中写事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