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拓探究,培养学生创新意识

2024-12-07

开拓探究,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精选15篇)

1.开拓探究,培养学生创新意识 篇一

为学生开拓研究领域,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新课程标准》明确提了以探究为核心的科学学习,使小学生像科学家那样进行科学探究,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增长科学探究的能力,获取科学知识,形成严谨的科学态度,为将来成为一位真正的科学家奠定扎实的基础。如果这样的科学探究只局限于课堂里,无论在时间和内容上,还是在空间上都是不够的,还应充分利用家庭、社区以及大自然等课程资源,给学生一个更广阔的探究领域。

陶行知先生曾说过:真正的教育必须培养出能思考会创造的人。主动参与学习是创新学习的前提和基础,也是学生自主学习的一种能力。只有主动参与,才能充分发挥主体的能动作用,解放思想、激活思维、发挥潜能、创新学习。

一、创建一个宽松、和谐的学习环境。

课堂教学不仅是知识传递的过程,也是师生情感交融,人际交往、思想共鸣的过程,创设一种师生心理相融、宽松、和谐的课堂气氛是促进学生自主创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重要方式。例如:教学《杠杆》一课时,在充满节奏的音乐中,我出示了一根细长的铁管子和一块铁块,向学生提问:把铁管放在铁块上,用手摁,看看谁的力气大。同学们争先恐后地上来,我叫了一个身材魁梧的小王和一个比较瘦弱的小李,先让同学们猜猜谁会获胜。同学们异口同声的说小王获胜。我笑着问:真的吗?随即让两个同学比赛,由于我把铁管移向了小李那边,结果出乎同学们的意料,小李赢得了比赛。我这时问他们:这是为什么呢? 学生们有的已经领悟了,说:由于铁管伸出的部分大都在小李那边,那样省力。我们利用木棍撬大石块也是这个道理…… 在宽松、和谐、民主、平等的课堂环境中学生的思维最大限度地活跃起来,充分发挥创造力、想象力,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活动。

二、协助学生进行自行探索。

现代教学认为,教学不仅要重视知识的最终获得,还要重视帮助学生理解知识的形成过程,更要重视学生获到知识的探究过程。当学生对某一种感兴趣的事物产生疑问时,往往急于了解其中的奥秘,这时老师采用的最便捷、最简单的方法,莫过于把自己了解的知识直接传授级学生,令学生得到暂的满足。若老师注重的是指导学生怎样去自行探索知识的方法,则不但会使学生学习的方式更灵活,还会让学生在不断的锻炼中培养创新精神。自行探索知识有多种具体的方式方法,可以直接按教材介绍的方法去探索,也可以根据客观众条件加以改进,还可以直接查阅有关资料,更可使用与众不同的其他方法。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征,认真指导他们学会做对比实验,再灵活应用这种最基本、最常用的方法去自行探索知识,学生的创新能力就可得到培养。例如在上《蚯蚓》一课时,我们先可以播放一段介绍蚯蚓的录像,然后让学生把感兴趣的问题提出来,同学们在观察蚯蚓的时候,我们就可以问学生:你们看见它是怎么爬行的?它喜欢吃什么东西?同学们在这样的诱导下,可以开展各种各样的实验,以便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三、给学生装上想象的翅膀。

爱因斯坦认为想象力比知识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像力概括着世界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的源泉。可以说一个人的想象力决定了他们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因此,在自然课堂教学中我十分重视发现和发拙学生自由想象的潜能,培养学生积极动脑,异想天开的想象力。学生将会潜移默化地受到创新精神的熏陶,将会变得更聪明,更富有创造力。

四、全面开展学生实践活动。

人的能力是在活动中形成和发展的,同样小学生的能力也必须通过大量的实践活动才能形成和发展。如果学生学会使用测力计,不仅要让学生动手,还要反复练习,才能掌握,没 1 有亲自参与实践活动,仅在黑板上讲种子的发芽,在挂图上看蝌蚪变成青蛙,就如学游泳不亲自下水,是根本谈不上能力的发展的。实践活动不仅能发展学生的观察、实验、制作等动手能力,更能促进思维能力和想象能力的发展。因为任何实践活动都是技能和智能(感知、记忆、思维、想象)的密切结合。复杂的活动是这样,简单的活动也是这样,因此在自然课堂教学中,要热情鼓励、精心诱导学生最大限度地参与实践操作过程,促使他们手、眼、脑、口多种感官并用,积累丰富的感性材料,建立正确清晰的表象,真正参与到知识形成和发展的全过程中来,更好地进行比较、分析、综合、抽象、概括等一系列思维活动,发展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在常识课堂教学中,要培养学生自主创新的能力,老师必须转变教育观察,更新教育思想,牢固树立以学为主的思想,创造有利于学生主动求知的学习环境,充分挖掘学生的创新潜力,大胆放手,让学生自行探知,做学习的主人。

2.开拓探究,培养学生创新意识 篇二

关键词:生物教学,科学史经典实验,创新意识

以往课程实施过程中教师过于依赖教材, 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新一轮课程改革旨在倡导学生主动参与、探究发现、交流合作的学习方式, 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推动、开展探究性学习成为新一轮课程改革的主旋律。

就生物学科教育而言, 从内容到方法都提供了丰富的、基于实验的探究性学习材料, 通过实验进行探究性学习应看做一条重要的途径。教学时我们如果能恰当引入科学史经典实验, 那么既增强了学生学习生物科学的趣味性, 又加深了对所学的生物学基本概念和基本规律的理解, 还培养了学生的科学素养与创新意识。如何将生物实验教学与探究性学习结合在一起, 通过探究科学史经典实验,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呢?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首先教师应提供科学探究过程中的背景资料, 授课时不妨把已解决的问题和未解决的环节交给学生, 让他们想办法解决, 引导学生从多种角度入手解决。是创新提出合理假设, 设计新的实验方案, 选择新的实验技术, 还是寻找新的实验材料? 这样促使学生重新组织所学知识, 就好像这些知识全然是新发现的一样。

笔者在进行“探究遗传物质的发现历程”课堂教学时, 引用了“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和“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经典实验, 其中设置了几个可让学生探究的“创新”点。

1.创新提出假设

探究内容始于1928年格里菲斯所做的用肺炎双球菌感染小家鼠的实验。

1.1教师展示背景资料。他发现肺炎双球菌的两种菌株 , 一种为R型, 外面没有荚膜, 注入小鼠后小鼠正常;另一种是S型, 外面有一层多糖类荚膜, 光滑, 注入小鼠后很快导致小鼠死亡, 加热杀死后注入小鼠, 小鼠正常。

将S型肺炎球菌在特殊条件下进行离体培养, 从中分离出R型。当他把这种R型的少量活细菌和大量已被杀死的S型肺炎球菌混合注射到小家鼠体内以后, 出乎意外, 小家鼠却死了。剖检发现, 小家鼠的心血中有S型细菌。

1.2教师评价。 在第三组实验中, 究竟小家鼠为何死亡? 为 何会出现S型活细菌在体内繁殖?S型活细菌从何而来?

1.3学生创新提出假设。S型细菌在小家鼠体内繁殖导致死亡。创新提出假设:有学生认为R型细菌中有某种“活性物质”, 能使S型细菌复活, 然后在小家鼠体内繁殖;有学生认为已经死亡的S型细菌中有某种“转化物质”, 能使R型细菌转变为S型。

2.创新设计实验

2.1教师评价、质疑。针对学生提出的可能性, 教师放下教案, 对这两种假设做出评价:“两者假设均合理, 无对错之分, 关键是能否自己设计实验来验证自己的假设? ”引发学生进一步探究如何设计实验。

2.2学生讨论。刚才加热杀死的S型细菌仍然保留了细胞的结构, 所以R型细菌中可能存在的“活性物质”使其复活, 那么可否破坏它的细胞结构, 使其失去复活的先决条件呢?

2.3学生创新设计实验。 认为破坏加热杀死的S型细菌的细胞结构, 与R型细菌混合, 注射小家鼠体内, 观察小白鼠是否死亡。

2.4教师展示背景资料。格里菲斯在此后不到两年 , 又发现S型细菌的无细胞抽提物加到生长着的R型培养物上, 也能产生R向S的转化 (R→S) 。于是, 研究者们提出, 加热杀死的S型细菌培养物或其无细胞抽提物中, 一定存在着某种导致细菌类型发生转化的物质。这种物质究竟是什么, 人们尚不知道, 为便于研究, 暂时叫做“转化因子”。

在上述探究过程中, 学生创新提出合理假设, 创新设计可行性的实验验证自己的假设, 在研究的思路上与格里菲斯不谋而合, 掌握了生物科学研究的思维方式和方法, 初步培养了生物科学素养。

3.创新运用实验技术

探究内容是艾弗里和同事麦克劳德和麦卡蒂为了弄清转化因子的化学本质而进行的“肺炎双球菌体外转化实验”。

3.1教师质疑。细胞内的主要物质有:多糖、蛋白质、核酸、脂质。那么能否再通过实验确定究竟具体是什么物质在起遗传作用呢?

3.2学生创新运用实验技术。学生提出, 能否利用化学技术将S型细菌中的各种物质分开, 然后分别和R型细菌混合, 观察是否会使R型细菌转化为S型细菌。

3.3教师展示背景资料。1944年, 在纽约洛克菲勒研究所, 他们开始对含有R→S转化因子的S型细菌的无细胞抽提物进行分馏、纯化工作。他们根据染色体物质的绝大部分是蛋白质的事实, 曾一度推断蛋白质很可能是“转化因子”。然而, 当他们使用一系列的化学法和酶催化法, 把各种蛋白质、类脂、多糖和核糖核酸从抽提物中去掉之后, 却发现抽提物的剩余物质仍然保持把R型转化为S型的能力。于是, 他们对自己的推断动摇了。最后, 在对抽提物进一步纯化之后, 他们发现, 只需把取自S型细菌细胞抽提物的纯化DNA, 以低达六亿分之一的剂量加在一个R型细胞的培养物中, 仍然具有使R→S的转化能力。于是, 他们得出结论说“转化因子”就是DNA, 并在《实验医学杂志》第79卷第137期发表了这一研究成果。

3.4教师评价鼓励。同学们能创造性地把化学技术运用在生物学的研究中, 这一点很值得鼓励。当年艾弗里和同事麦克劳德就是利用了化学中的分离物质的手段才使得寻找遗传物质的研究取得突破性进展, 看来学生的创新运用意识有所强化。

在深入探究遗传物质时, 学生能想到恰当地改变实验方法寻求实验研究的进展, 并且是科学合理的、切实可行的, 这是学生创新能力的表现, 是探究性学习方式引入课堂带来的成功。

4.创新思考

探究内容是1952年赫尔希和蔡斯证明了噬菌体DNA能携带母体病毒的遗传信息到子代病毒中的经典实验。

4.1教师展示背景资料。艾弗里等人在1944年所做的试验和结论, 不仅没有使科学界立即接受DNA是遗传物质的正确观念, 反而引起了科学界许多人的极大惊讶和怀疑。否定意见则根本不承认DNA是遗传物质, 认为不论纯化的DNA从数据上看如何纯净, 它仍然可能藏留一丝有沾污性的蛋白质残余, 说不定这就是有活性的转化因子。

4.2教师质疑。 虽然化学提取分离细胞内各种物质的技术 已经相当成熟, 但是其所能达到的纯度只能使得提取出的DNA达到99.98%, 对于一些固执和吹毛求疵的科学家来说, 如何才能说服他们呢?

4.3学生创新思考。学生认为:事实胜于雄辩。只有拿出更有说服力的实验证据才能使这些怀疑者信服。但是化学提纯 技术已经无法达到更高的程度, 怎么办呢? 学生一度陷入了沉思……

5.创新选用新的实验材料

科学研究研究一度陷入了困境, 毫无进展……

5.1教师引导 思考。研究思路肯定是正确的 , 蛋白质和DNA的提纯技术手段暂时无法达到要求的纯度, 难道纯净的DNA就这么难以得到吗? 能否从其他方面入手, 比如:实验的材料……

5.2创新选用。话音未落, 一位同学说:“病毒! ”起立后陈述理由:“真核生物细胞中染色体主要是DNA和蛋白质很难分开, 所以用细菌可能更加容易一些, 但是还是不能很好地把它们分开, 在初中时我学过病毒, 它的结构很简单, 只有蛋白质和DNA, 最重要的是它们是完全分开的……”

5.3教师展示背景资料。1951年, 赫尔希和蔡斯提出一个十分富有魅力和启发性的假说:“病毒的作用可能像一个充满着转化因子的注射针。这样的病毒本身不会进入细胞, 但它不仅用尾部接触寄生细胞, 并可能通过酶的作用在细胞外膜上钻一小孔, 然后病毒头部的DNA就钻入细胞。”赫尔希在病毒感染寄生细胞过程的细节上都叙述得如此准确, 真是令人惊异。

5.4教师评价。同学们能在生物界中寻找简单的特殊的生物作为实验材料, 再一次在寻找遗传物质的征途上跨越了障碍, 有了这种创新思维, 你们在今后一定大有所为。但是真正完成还要用到物理上的新技术:同位素标记技术, 下面我们继续进行学习和探究……

精选生物学史上的典型实验, 结合具体教学内容, 引导学生仿照科学家的研究方式, 学习和尝试完整的实验探索过程, 让他们亲身体验探索生物界的快乐, 逐步学会科学研究的方法。

3.开拓探究,培养学生创新意识 篇三

小学教学概念学习中的变换叙述方式、多向比较、利用表象联想;计算学习中的一题多解、简便运算、发展估算能力;初等几何学习中的注重观察,动手操作,运用联想,知识活用;应用题学习中的全面感知和直觉思维,发现条件和找出关键、一题多变、一题多解、自编应用题等等,不仅掌握数学知识,提高数学能力极为有利,而且对培养学生创新意识有一定的推动作用。基于这样的认识在教学过程中,本人根据新课标要求,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一、课堂中的“三大解放”

1、解放学生的头脑。就是要鼓励学生敢想,善想,即敢于动脑善于动脑。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通过自己思考,就会尝到克服困难的满足与愉快,因而对学习产生更大的兴趣,并诱发出一种内驱力。所以要使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最有效的办法是使这些知识由学生自己思考后获得。

提倡“一题多解",它可以培养学生勇于探索,敢于创新的精神。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起主导作用,这是无疑的,但是主导作用并不限制学生非按教师的思维去想,去算,一味的生搬硬套会束缚学生思路的发展,不利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和勇于探索、敢于创新的精神,而探索能力和创新精神在学习中尤为重要。因此,锻炼学生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一条途径。

例如:“一桶油连桶重120千克,倒去一半油后,连桶重72千克,问桶重多少千克?”可以先求一半油,再求桶重;72-(120-72);可以求出两个桶和一桶油的总重量,再求桶重:72×2-120;可以这样解:120-(120-72)×2;还可以用方程解。

另外,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也是解放学生头脑,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一种表现。因为,想象与创新有着密切的联系。教学中合理的想象能帮助学生理解知识,沟通知识的内在联系,更能发挥学生巨大的智力潜能。

例如:在学生学完三角形、梯形、平行四边形后,请学生想想这三种图形之间的联系。在学生独立思考后运用活动教具,形成“动”的观念,得出结论。如图,梯形ABCD,当CD逐渐缩小,最后为0时(即C点与D点重合),则梯形变成了三角形。 当梯形的CD边逐渐扩大,至CD等于AB边长,则梯形就变成了平行四边形(或长方)

由于这一观点,使学生又想到:梯形面积=(上底+下底)×高÷2,三角形面积=(0+下底)×高÷2=底×高÷2,平行四边形面积=(上底+下底)×高÷2=底×高。

2、解放学生的双手。就是要鼓励学生敢干、善干,即敢于动手,善于动手。惯于动脑的人,不愿意动手,且看不起动手,结果是手脑脱节,贻害无穷。学生只有在动手的基础上动脑,才能培养出自己独特的思维。

如在教梯形的面积计算时,让学生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动手用‘‘割”、“补”、 “拼”的方法来推导梯形的面积分式。同学们个个情绪高涨,跃跃欲试。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大胆实践,共探索出8种方法来推导梯形的面积公式。

整个推导过程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学生品尝到了成功的喜悦。学生不仅轻松地学到了知识,而且活跃了思維,加深了对公式的理解。

又如在学习了轴对称图形后,让学生动手做一个具有轴对称图形特征的手工作品。学生充分发挥了他们的想象力。翩翩起舞的蝴蝶、活泼可爱的草莓娃娃。“鉴宝”,节目中看到过的贡品陶瓷作品等均跃然纸上。他们的作品确是一种创新,出乎了教师的意料之外。要完成一件好作品,除了运用了新学的知识动手操作,还涉及到了美术课上的知识,学科之间互相渗透,达到了更好的教学效果。

3、解放学生的嘴巴。就是要鼓励学生敢说、善说。即敢于提问、善于提问。在听课中,要善于辱疑,善于发现问题,不断探求知识的真谛。无论在教师讲课过程中,还是讲完课后,学生都可以提出自己的疑义,使整个过程成为质疑解惑的过程。

(1)创设情境,使学生“想问”

在教学工作中,经常听教师议论:现在的学生太懒了,学问学问,随学随问。可学生就是不问,即使不会也不问,真拿他们没办法。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造成了学生对教师既迷信又崇拜,学生对困惑既渴望质疑但又害怕“出错”。思维活动总不能跳出我们教师预先设计好的“圈子”,同时又生怕因为质疑遭到教师的训斥。因此学生已习惯于被动地、无条件地接受知识(哪怕是错误的),不敢向教师质疑,更不敢向课本质疑。因此我认为我们应该积极创设情境,让学生质疑,使质疑成为学生的自身需要。

例如学习百分数应用题时,我出示了这样一题:“某车间去年加工一批零件,结果10个月超产30%,照这样计算,去年一年可超产百分之几?”学生受“照这样计算”的干扰,按常规解为:30%÷10 x12=36%。这时候我向学生明确指出这种解法不对。这时学生瞪大了眼睛望着我,好像要从我的脸上找出答案。我要求学生自己进行思考,并组织学生进行讨论。我提示学生,“10个月超产30%”,这10个月实际完成了全年计划的百分之几?每个月实际完成了计划的百分之几?这时候学生的质疑就如饥似渴,而我们教师的释疑则如降甘露。在我的引导和点拨下,学生很快列出了正确的算式:(1+30%)÷10×12=56%。

因为学生对在困惑中获得的知识会理解得更透,印象更深。因此,我们教师在教学中应抓住一个“巧”字,掌握一个“活”字,根据具体情况,积极创设情境,学生就会乐于将自己的疑惑提出来。另外,我们教师在教学设计中还要对学生的质疑有充分的考虑,做到心中有数、“案”中有人。给学生的质疑创造良好的机会,提供充足的时空。

(2)营造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使学生“敢问”

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是学生积极主动性发挥的前提,它能消除学生的紧张心理,使学生处于一种宽松的心理环境中。学生心情舒畅,就能迅速地进入学习的最佳状态,乐于思维,敢于质疑。因此,我们教师要与学生角色平等,变“一言堂”为师生互动。在课堂上我们教师要以饱满的热情、真诚的微笑面对每一位学生,特别是对学困生更应该倾注以爱心和耐心,使其深刻地感受到教师的厚爱和关注,真正体会到自己是学习的主人。从而缩短与学生之间的心理距离、角色距离,建立朋友式的新型师生关系。其次,要允许学生质疑“出错”。这是学生敢于质疑的前提。例如教学了“百分数应用题”,我出示了这样一题:“一个班学生人数不超过五十人,其中女生人数是男生人数的80%.问这个班最多有多少人,男女生各有多少人?”学生见了这题,当时即向我提出:“这道题未曾告诉具体人数,无法解答。”还有的学生提出:“告诉女生人数是男生人数的80%这个条件,又应该如何求出男女生各有多少人?”这时,我反问学生:“学生的人数应该是什么数?”学生回答“学生的人数应该是整数”。我又启发学生:“女生人数是男生人数的80%,这80%化成分数是多少?”我让学生进行讨论交流,学生经过讨论,也很快得出结论,因为80%=4/5,4+5=9,因此这个班的人数最多是45人,并很快求出了这个班级男女学生的人数。

我们教师善问只是为学生树立了“问”的榜样,而“善待问”才为学生的质疑提供了可能。因此,我们要采用语言的激励、手势的肯定、眼神的默许等手段对学生的质疑行为给予充分的肯定和赞赏。一个人如果体验到一次成功的乐趣,就会勇气倍增,激起无数次的追求。教师要使学生认识到畏惧错误、不敢质疑就是放弃进步,学生一旦具有这样的意识,就会消除自卑心理,毫无顾忌地勇于质疑。

(3)培养良好习惯,使学生“好问”

小学数学教学,不但要让学生想质疑,敢质疑,还要让学生主动质疑。激疑:教学中,当学生的思维停止或处于消极状态时,我们教师要巧妙地进行激疑,启动学生思维的内驱力。如教学“圆的的面积”时,许多学生囿于课本的推导方法,而不思创新。这时我向学生激疑:还能将圆拼割成其它图表而推导出圆的面积公式吗?一石激起千层展,学生跃跃欲试,并先后将圆分化成了三角形、平行行四边形,从不同角度用不同的方法进行了探索和创造,推导出了圆的面积。

高年级的学生由于年龄的增长,心理比低年级学生成熟,不象一、二年级学生那样好动、好问,所以“三个解放”的提出和实施对于小学高年级学生的惰性起着改善的作用,使其乐于提出自己的想法,表达了自己的思路,并在其中开发创新。实践证明,在课堂中实施、探究“三个解放”,对于培养学生数学的解题能力和创新意识均能起意想不到的效果。

二、作业中的“三种形式”

新课标指出:独立完成作业,是学生学习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是的,它与练习有相同之处,但它又不同于练习。通过作业可以强化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又可以检查学习的效果;通过作业可以把课本的知识转化成自己的知識,在知识的转化过程中,既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另外也能反映学生学习活动的态度和学习习惯,为下一步的学习作好准备。作业中应避免学生死背硬套,做一些机械化的重复练习;应鼓励学生有自己独特的想法,在作业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1、书面作业。书面作业是学生需要完成的作业中最主要的一种作业形式。它可直接反馈学生对知识掌握、理解的程度,也可以暴露出对知识理解、‘运用上的缺欠。完成书面作业要求学生“三思”。一思:理解题意;二思:如何运用已有知识解答;三思:除这种方法外,还有什么方法。

2、口头作业。不需动笔,靠动脑思考、阅读、记忆、定义、法则、公式及推导过程,讲算理等直接说出答案。训练学生的语言思维,这种形式的作业绝不是能靠一张试卷所能反映的。以“数的整除”为例:有这样的练习:说说以下几组数中哪些是第一个数能被第二个数整除的;9和27,6和0.6,18和6。要完成这类作业,必须先看懂书,弄清整除的含义,以及整除的两种叙述方法,才能口述回答:9能整除27,是第二个数能被第一个数整除;6和0.6之间只有除尽的关系,不是整除;而18和6是18能被6整除,满足要求,第一个数能被第二个数整除。

3、实践性作业。新课标指出:学生通过自己动手操作,能使他们把课堂上学到的知识与生产、生活实践紧密结合起来,解决问题,从而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培养他们实践能力、动手能力。根据这一精神我在教学正方体后,让学生画展开图,自制一个长方体(或正方体);学习了统计图后,让学生注意观察生活,选定统计对象,经一段时间的统计检测后制成条形统计图或折线统计图。

4.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篇四

【摘要】创新是民族的灵魂,创新意识是创新的关键,培养学生在知识上、技术发展上具有创新精神、创新意识、创新方法等都是新时期教育的任务。语文课堂教学中,可以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改变学生的学习观念;鼓励学生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灵活地运用教材,巧设开放题积极探索课内外阵地这几个方面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关键词】激学;改变;探索;开放;阵地;

利用放假在家的空闲,研读了《陶行知文集》。真是不看不知道,一看吓一跳。陶先生这位留学西洋又为中国的乡村教育奔走呼号、鞠躬尽瘁、被誉为“民族魂”的伟大教育家,其教育思想博大精深,作为一名普通的教师,我感触颇深。其中感触最深的就是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培养创新意识,是创新的关键,它实施刻不容缓,势在必行。

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在教学中要以高度的责任感,本着对国家对人民负责任的态度,在教学中必须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下面仅就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谈几点看法。

1.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培养学生对学习知识的兴趣是对学生进行创新意识培养的前提,让学生把学习需要由潜伏状态转化为活跃状态,使其成为学习活动的直接动力,并对学习方向和进程进行制约。如果学生没有学习的热情,就谈不上对知识的深入研究,更谈不上创新。教育者应从传统教育观念的束缚中解脱出来。着力培养学生强烈的探索动机和创新意识,鼓励学生刨根问底,凡接触同类事物,主动地选择新的方法和途径来解决问题,引导他们体验解决问题的快乐,从而促进创新性思维的发挥。

2.改变学生的学习观念

新课改要求我们要明确: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而不是消极的听众;学生是主动的求知者,而不是灌输知识的容器。教师在教学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主动探索、自觉实践,努力营造创新的教学氛围。因此,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敢于放手,当学生思考时,教师不要急于提供帮助,对敢于设想创新、标新立异的学生要给予鼓励和表扬,以促进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众所周知,提问是课堂教学常用的环节,但它不是教师的“专利”。我们要善于引导学生提出具有挑战性的新问题,为创新作铺垫。学生提问时,我们要耐心倾听,仔细分析,及时鼓励,调动每位学生的参与意识,让每个学生都有获得成功的机会,都能享受到成功的喜悦。只有这样学生才能乐于学习,享受学习。

3.灵活地运用教材,巧设开放题

我在教学实践中十分注意练习题的设计,教材中有许多题目,只要稍加变通,让学生自改自编问题,就可以变为开放题。开放题的设计要层次分明,既要设计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巩固题,又要设计出培养学生创造才能的发展题;形式要新颖有趣,就是说练习题既要来源于学生的生活,又要高于学生的生活,使学生乐学善思;条件要发散多变,使学生认识到,结果不能垂手可得。需要认真思考,反复实践才能解决。开放题的练习使学生的思维得到了发散,起到了举一反三的功效,为今后灵活解题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教学内容上,我改变布置作业的传统做法,从以前让学生做书中的题目中解放出来,例如:作文题目尽可能结合我校我班实际情况结合生活实际些感受、写心得体会等作业形式在减负的新形势下是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

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应贯穿于整个教学活动之中,只要我们认真研究和探索,一代具有创新意识的学生就会脱颖而出。让我们共同从课堂做起。

4、探索课堂教学是实施创新教育的主阵地。

陶行知先生早在1934年就明确提出了“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这时,人人是创造之人”。可见创新并不神秘。教育工作者要有创新的意识,要有放手让学生创造的胆量,“好学生不是教师教出来的,而是自己学出来的”。这话不无道理,它充分体现了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作用之间的辩证关系。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所要认识的知识虽然是人类已知的,但对学生来说却是全新的,仍要经历一个由不知到知的重新创造的过程。教师应该充分利用课堂教学这一主阵地,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发现意识、创新意识,依靠开放的课堂教学模式来完成教学任务。老师应少用陈述式的语言,大力倡导讨论式教学,多 2

用“想一想”、“试一试”这种语言,变“注入式”为“启发式”。通过教师的启发、引导,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使学生学会动脑、动手,起到加工知识,自我增长知识的作用,达到激化创新思想,培养创新能力的目的,从而优化课堂教学,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笔者曾观摩过一堂地理课,老师提出这样一个问题:我国西部大开发面临的一个突出问题是缺水,请向怎样解决?学生纷纷各抒已见,有的说人工降雨;有的说把天山、祁连山等地的冰川融化;更有大胆的设想:用核武器把喜马拉雅山脉炸一个大口子,订印度洋上的湿润气流长驱直入我国的大西北!一个个创新的设想在迸发出智慧的为花,谁能说今天的异想天开在明天不会成现实?信息时代呼唤创新,我们的课堂教学要以此为契机,奏响创新的主旋律,培养一代又一代富有创新精神的人才。

5、重视家庭教育的特殊地位

家庭是儿童生活第一所学校,而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家庭教育对人的影响至关重要,一方面为人的启蒙教育和以后的发展提供了必要的良好条件,另一方面它也关系到社会公共生活的各方面利益,因为下一代的成长和民族素质的提高,都离不开良好的家庭教育。现在,大多数家庭都是独生子女,生活条件好了,对于孩子的学业,家长们关注了无以复加的程度,对了孩子的前途,家长更是倍加关切,望子成龙。不知从什么时候起,“别让孩子在起跑线上就落后了”成了一句“至理名言”,重重地压在众多独生子女家长的心头,并悄然融化在他们的血液中。于是家长把对孩子的教育从课堂延伸到课外,延伸到“双休日”。可要问一问21世界究竞应该让孩子具备哪些能力,家长恐怕就难以回答清楚了。有这样一个故事,科学课上老师告诉学生,蚯蚓的再生能力很强,把一条蚯蚓切成两段,会变成两条蚯蚓。于是,一女孩就挖来一条蚯蚓养在家里观察,可女孩的妈妈不问青红皂白就给了女孩一个耳光,并且把蚯蚓扔了。试问,在这样家庭环境中,能培养出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才吗?作为家长一定要不断努力提高的文化素养和思想素养,努力创造和谐、民主的家庭环境,对孩子的要求要合理,充分理解、尊重孩子,相信孩子是一个天生的学习者,把孩子作为一个天生的学习者的权利还给孩子,“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让孩子能够自主地去学习,尽情地去创新。

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单位:李兴镇中心学校

5.改革作文教学培养学生创新意识 篇五

创新意识的培养是使人和素质提高的关键,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又是素质教育的核心。作文教学,一直是语文教学中的一大难点,而作文教学又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那么,如何在作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呢?本人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摸索到以下四个方面的做法是行之有效的。

1破戒解缚,创设氛围。传统的作文教学,老师对学生要求过严、过死,作文前读范文,讲技巧,定格式,提要求,太多的“清规戒律”,条条框框,束缚了学生的手脚,桎梏了学生的思维,学生的作文千人一面,毫无生机与个性。长此以往,学生对作文便捡拾了举起,产生厌倦和畏难情绪,更何谈创新。鉴于这种情况,我主动革规破戒,解放学生,作文前只做必要引导,便使其“轻装上阵”,自由发挥,在作文课上,我尽量营造民主,愉快的课堂气氛,与学生建立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亲其师而信其道”学生只有在没有心理的环境中才思维活跃,敏捷,想象才更丰富。对学生作文之中的创新性想法要多加肯定和鼓励,这样学生才会敢想敢写,敢于创新。

2加强交流,展现自我,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让学生表现是关键。因此,作文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多给学生一些时间和空间,尽量让他们多想,多说,多做,让学有充分表现自己的机会。学生的表现欲得到满足,更会促进他们的表达能力的发展和提高。

每次作文动笔之前,我们都可以引导学生先“说文”,主要从定题、选材、结构等方面谈自己的写作摘要重述。

在作文教学中,加强交流,合作活动,师生互动,不仅有利于学生之间相互补充,相互帮助,开拓思路,还有利于学生学会合作,学会讨论,增强整体意识,在整体中表现自我,发挥自己的创新才能。

3阅读观察,积累素材

学生在作文中常会遇到无话可写,无从下手的情况,这与习作素材的储备有关。视野狭窄、知识储备少,作文时思路闭塞,捉襟见肘,要解决这个问题就要引导学生从生活和阅读中多渠道积累素材。

其一,多读。古人云:“读书破万卷,下笔如下有神。”通过大量阅读,不但使学生开阔视野,增长智慧,还可以潜移默化地学习作者遣词造句、布局谋篇的技巧,使学生从阅读中获取知识,从阅读中学习方法,所以发动学生多订阅《语文报》、《作文报》、《创作作文》、《作文与考试》等报刊,利用早晚读的时间让学生多读,在读中提高写作水平,也是一种很好的方法。

其二,多看。生活实践是学生作文素材的重要来源。鲁迅说过:“此后如要创作,第一须观察”在作文前,我们还可以有意识,有计划地引导学生自觉地观察自然、观察社会、让学生多留意身边的事物,养成善于观察、勤于思考的好习惯。当学生把积累的素材和观察到的景象诉诸笔端写成一篇篇生动优美的文章时,谁又能说这不是一种创新呢?

4全程参与,分层评价。传统的作文教学模式是:命题――指导――习作――批改――评讲。在这“五步曲”中,只有“习作”是属于学生的,学生参与意识差,只要交上就“万事大吉”了。作文批发是教师的一项繁重劳动,可是往往费力不讨好,收效低。究其原因,是习作与讲评之间时间相隔大长,学生作文热情已退,针对这种状况,我们可以将作文教学程序分为六步:命题――预作――浏览――评改――改文――定评。缩小时间跨度,使环节变得紧凑,这样的做法,学生更多地参与了作文教学的全过程,学习的主动性增强了,作文能力不断提高,不断创新的意识也得到了有效的培养。

6.小学生数学创新意识的培养 篇六

摘 要:作为中华民族进步的基础与灵魂,创新已经成为了这个时代中国兴旺发达的根本动力之一。而在这个国民综合素质不断提升的今天,我国的全民创新教育更是成为了素质教育中的一个核心要素。本文结合实际教学经验,对新课改下的小学数学创新精神、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培养进行研究,希望能够为广大的同行从业者带来一定的参考帮助。

中国论文网 /1/view-13039717.htm

关键词:小学生 数学创新意识 培养

在这个科学技术、创新理念不断发展的今天,新课改下的小学数学创新意

识更是成为了现阶段提升学生综合素质提升的重要法宝。在这个过程中,我们的小学数学教师一方面要强调学生的主动思考能力,同时还应当通过有效的引导来鼓励他们寻找到解决问题、探索思路的手段,为日后迈向更高学府而打下坚实基础。[1]

一、小学生数学创新意识的培养

小学创新意识是新课改下小学数学教育中的一个重要构成部分,同时也是小学阶段学习其他学科的根本基础。所以在提升学生数学创新意识的过程中,我们不仅要强调学生的数学综合素质提升,同时还应当通过有效的手段来优化他们的数学思维方式,在提升其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同时来提高创新能力。最终通过数学这门学科的创新来对整个社会、整个自然科学有所全新认知,在形成科学的世界观与实事求是的态度中拥有不断探索、创新的精神。[2]

二、培养小学生数学创新意识的方法

1.打造良好的学习环境、提升创新意识认知

对于新课改下的小学数学创新意识培养,不仅需要学校、教师、学生与家长的共同配合,同时也需要一个良好的教学环境。如果我们每一名小学数学教师都能够站在创新意识培养的角度去教育育人,那么我们所培养出的学生肯定会拥有正面、积极的精神面貌,但如果我们通过一种压抑、限制甚至束缚的态度去制约学生,最终结果我们会收获到一群没有主见的学生。所以在这种环境下,我们每一名新课改理念下的小学数学教师都应当努力的为学生打造一个轻松、自由、民主、和谐的创新学习环境。

例如在进行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小学数学教师一方面要尊重学生提出的不同意见、反对意见,通过对学生思维成果与创新态度的肯定来鼓励学生树立一种积极的情绪,这同样也是提升学生创新意识的基本手段之一。例如在传统的

小学数学课堂上,我们的孩子必须要坐的端端正正、不得随意发言,在这种沉闷、乏味的气氛中教师即便提出了诸如“?*7=21”等一些简单问题,我们的孩子也是不敢主动的站起来进行回答,即便是教师点名回答问题很多孩子也会在忐忑不安中怯怯的回答问题,一旦发生了错误教师还会给予训斥。而在新课改环境下的创新数学课堂上,教师则是通过一种轻松、愉快的课堂氛围进行引导,同样也是“?*7=21”这个问题,同样也是一名孩子回答错了,教师不仅不会批评他而且还会用眼神去制止其他学生的嘲笑,通过鼓励、引导的语言来鼓励学生找到正确答案,帮助学生们在这种宽松、自由、活跃的氛围中寻找到多种解决问题的手段,最终实现小学数学创新意识的养成。

2.通过强调思维训练激发数学创新意识

在进行数学学习的过程中,很多学生都会收到定势思维的影响,从而无法

展开灵活、多样的知识提升。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我们的教师能够从高高在上的讲台上走下来成为学生的伙伴,通过知识的迁移与深度挖掘来鼓励学生实现反复思考、创新思考,在帮助学生拥有多元化、多角度的思考水平的同时潜移默化的提升学生的创新认知与创新思考能力。例如在低年级的小学数学教育过程中,小学教师在讲解16-8这道运算时候,不应当特意的要求学生意味的记住十位数的进位与退位,更多的是要引导学生站在已经学过的知识基础上,通过创新与研究寻找到这道计算题的突破口。在教师的引导下一些学生会通过破十法来进行运算:将16分解为10和6,通过借位的方式找到正确的答案;有的同学则是通过拆减数的方式将16分为了8和8;还有的同学利用教学道具,将16根小木棒进行一根一根的减少。通过这样的一种过程的讨论,教师要引导孩子们在面对问题的时候通过有效的交流与探索来进行取长补短、互通有无,最终找到适

合个人应用的一种结题思路与阶梯方法。

3.提升自主探究能力实现创新意识

在新课改下的小学数学课堂中,数学教师不仅要给予学生一个能够有效探索的空间,同时也要让每一名学生都能够积极、主动的参与到各类数学问题的创新与解决过程中,帮助他们在运用数学、发现数学、创造数学的基础上实现数学创新意识。例如在进行“多边形的多边关系”课程中,教师可以通过班车早上去接英语课王老师、音乐课张老师、语文课陈老师、体育课李老师、科学课王老师的路线来进行假设,然后设定如下的一个问题来邀请学生作答:”如果你是后勤部的部长,你认为班车师傅应当怎么寻找路线来行驶呢?”通过这种引导来鼓励学生进行判断,同时结合手中的数学教具棒来进行排序,通过记录来分辨出哪条路线最近。相信在这种创新教学的引导下我们的学生不仅能够学会如

何去主动的探索知识、如何主动的尝试总结,最终培养学生树立起完善而又科学的创新意识,最终实现学生的全面综合素质发展。[3]

4.利用实践锻炼来培养创新意识

创新意识是小学数学阶段的一种隐形提升活动,在这种环境下的我们不仅要借助一些外在的实践互动来进行提高,同时也要借助一定的学习工具、学习模型进行动手实验。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必要充分的考虑学生爱玩的天性,通过理解、体验等方式来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拓展,以此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在进行“三角形的特性”这节课上教师便可以通过利用教学棒搭建出不同的图形,来引导学生找一找哪个图形更加稳定,从而得出最后的结论。

结语

综上所述,新课改下的小学数学创新意识培养需要一个循序渐近的过程,每一名数学教师都应当站在宏观的角度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创新精神,通

7.开拓探究,培养学生创新意识 篇七

一、指导并鼓励学生发现问题, 促进创新知识的形成

教师根据一定的数学教学目标设计教学过程, 在学生自学过程中辅以教师有效的指导, 并在指导的过程中,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也就是告诉我们, 贵在自己能发现问题, 凡事能想到为什么。同时给学生营造一个和谐的教学氛围, 使学生畅所欲言, 同时对于学生提出的问题, 还可以组织学生展开讨论, 激活学生的求异思维和批判性思维。最后, 师生共同研究不合理的地方, 让学生自悟自明。我们要相信, 每个学生都蕴藏着巨大的潜能, 关键在于发掘这一潜能。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一定要提供学生自我探究, 独立思考, 自我实践, 自我创新, 自我实现的机会。教师在讲课过程中也可以提出问题来培养自主探究的目的, 并且给予学生很大的想象空间, 充分调动学生的潜能。

二、改革物理实验, 寓探索性于分组实验之中

物理实验是物理学科的灵魂, 物理实验是培养学生操作技能的主要途径, 是发展学生非智力因素的一个重要环节。分组实验是让学生去做实验, 不要让学生去知道实验, 为了注重学生独立性和自主性的培养, 引导学生质疑、调查、研究、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为此, 教师应该尽量多地安排分组实验, 提出问题, 重视学生的观察。例如在研究“固体熔化时温度的变化规律”的实验中, 应重视观察熔化过程中温度是否有变化, 然后冷却、凝固、直至析出晶体, 这样, 熔化、凝固的物理概念就更加清晰了。再如, 泽液体的密度, 可采用不同的物质, 也可通过多种方法测物体的体积 (借助量筒、刻度尺) , 这样做可以拓宽学生的思维, 也可寻找多种途径解决问题, 使学生学得活。

三、设计课堂导入, 激发学生自主探究的兴趣及其能力的培养

由于学生长期陷入被动的原因, 还很难尽快地完成新的要求, 在课堂教学积极参与的可能性很小, 这就要求老师应把握好课堂导入, 营造氛围, 设置悬念, 激发学生置疑、思考, 达到自主探究的目的。例如浮力, 可以将死海的传说与之联系起来, 或通过科幻小说、猜谜语的形式导入有关光的知识、力的知识、电的知识等等。但教师应明确一点, 就是无论从何角度, 运用何种形式, 导入的语言要与教授的内容紧密相连, 千万不要强行将它们连在一起, 否则, 将达不到预期的结果。另外, 教师要充分发挥自身课堂教学中的作用, 加强学生学法的指导, 对不同的学生进行不同的要求, 做到因材施教。例如在学完某一新课内容后, 让一些成绩较差的学生解决课后问题, 其他学生联系生活中的实际例子, 自编习题并合作解决, 这样, 就会使不同程度的学生得到不同程度地提高, 有了成就感, 学生自主探究的积极性就会大大提高。

四、进行逆向思维训练, 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举反例, 使逆向思维具体化。列举一些生活中常见的学生曾经接触体会过的, 有一定感性认识的相反的事例, 借助表象的转化促进逆向思维的发展。人站在匀速前进的列车上, 跳起来后落在何处?很多学生认为起跳后落在起跳点后面。若举正面例子:人站在教室里, 跳起来后落在何处?因人与地球具有相同速度不停地运动着, 人跳起后仍落在原地, 还不能排除习惯形成的“地球静止不动”的错误观点的干扰。而列举反例:一个人站在匀速转动的地球上, 跳起来后撞到西面的墙上, 这可能吗?这样的题能引导学生逆向思考原来的问题。其好处是:引导学生从事物发生现象、变化规律的对立面来研究问题, 既可以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领悟所学的物理知识, 又可以培养学生从相反的方向或角度考虑, 寻求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方法, 这样无意识的培养了学生的探究能力。

五、注意反馈效果, 让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自主探究得以坚持

教师要注意搜集物理教学中的第一手资料, 针对学生在自主探究过程中取得的经验及出现的问题及时加以归纳, 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教学中要时刻注意学生学习效果的反馈, 如发现优秀生的反应速度、接受速度及做题速度都比较快, 教师在表扬的时候还要及时加以引导, 以免因此产生骄傲情绪、自满情绪。这样就最大限度地调动了每一个学生自主探究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让学生感到自我学习的价值、体验创新的快乐。只要不断地探究地创新。每个人的想象都是丰富的, 每个学生内心的创造力是不可估量的, 只要我们每位老师善教、乐教, 创造性地教学, 并且能持之以恒地坚持下去, 则必将对物理教学带来巨大的推动, 也将会使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得以培养。

8.开拓探究,培养学生创新意识 篇八

关键词:化学 探究

中图分类号:G633.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9795(2014)01(b)-0000-00

1 创造性提出问题,激发学生求知欲

平常的课堂当中,老师给学生提问题的时候,要注意问题的难易程度,给学生提的问题不能太过于简单,不用考虑就回答出来的那种,也不能太深奥,思考半天也不知道如何解答的。例如:在讲二氧化碳特征的课堂中,一开始给学生看的是两截不同高低的蜡烛在杯子中倾斜的实验,学生对于枯燥的理论知识很反感,当看到这个实验的时候,学生都很兴奋,注意力特别的集中,在这个气氛当中,最适合提问学生问题,这时候要问一下学生:在这个过程当中,两截蜡烛是否会熄灭?如果熄灭,高低不同的蜡烛是怎样的熄灭顺序?紧接着扣紧主题,提出二氧化碳有哪些特质?这时候,学生的好探知的欲望被勾出来了,不用督促,自己本身就会积极的探讨问题,从而得出: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的密度大,而且二氧化碳也不具有燃烧的特质。为了确保这个实验在学生心中的可信度,紧接着有做了一个,准备一个装满二氧化碳的塑料瓶子,然后把准备好的澄清石灰水倒入瓶子当中,用手晃一下塑料瓶子,发现塑料瓶子扁了,石灰水也浑浊了。对此现象,学生们感到非常奇怪,求知的欲望更强烈了,这时候抛出问题:这一现象说明了什么?为什么会有此现象?学生通过查书可知二氧化碳和石灰水一起反应会产生白色沉淀。

2 科学有效地规划教学时间和教学内容

教學的目标是学生学习的前进指导,老师要依据教学的目标,以此来排除非重点的内容,要是不是这样的话,即使当时引起了学生的求知欲望,但是以后也更难深入。教学是针对所有的学生,在一个教学的过程当中,老师既要作为师长也要作为朋友,全面的了解学生。在课堂中做实验的时候,思想不要过于的陈旧,对于实验,要从不同的方面用不同的方法来验证最后的结果,勇于创新,积极探索。例如:在取二氧化碳的实验中,在做这个实验的时候,学生会的知识很少,有很多知识都没有接触到,像盐酸、硫酸这方面,如果现在让学生用这个方法解决的话,这样不仅非常浪费时间,而且意义也不大。要根据现实情况加以引导,让学生更好的喜欢上实验,提高探索的意义。

3 通过实验教学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一开始接触的都是书本枯燥的理论知识,当开始接触做实验的时候,都不知道如何开始,课堂中理论加实验的教学理念就产生了,实验的开始,老师要耐心的讲解每一步,说出为什么,实验的过程,也要让学生亲自参与,在整个过程当中要适当的提出问题,让学生进行解答,考验学生的观察力,得出结果之后,让学生在此实验上更好的剖析实验的整个过程,增强创新意识。

此外,对于书本中的验证实验改成自我探索。在实验当中,难免会有意外情况发生,对于这些意外情况,身为老师不是掩饰这些突发现象,而是让学生善于发现这些,并找到方法解决。例如:在学习金属的化学反应的时候,做金属与酸性物质反应的实验,学生把铁丝放到装有盐酸的瓶子当中,但是却没有看到有气泡,对于这一现象的发生是因为什么呢?对于这个问题,老师不做任何解答,让学生自己探讨,自己研究,根据之前学过的知识进行解答,发现原来是铁的表面有氧化铁,至此才不会产生气泡。不管在什么实验当中,都会有不同的情况发生,当发生意外情况的时候,要让学生自己想办法来解决,对于学生想出来的方法要给予认可,这样学生才会更努力的学习。

4 通过化学实验设计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塑造学生的创新技能

在课堂中做实验的时候,不要总是按照课本中实验的步骤进行操作,要勇于创新,积极探索,培养学生独立自主的能力,过于陈旧的教学理念以及按部就班的教学方式,只会让学生迷失自己,不懂得动脑子。对于这一情况来看,学生们在提前预习的时候,对于课本中的实验不断提出自己的想法,让学生大胆的探索,更好的改善实验。

例如,在探究二氧化碳是否可以溶于水的这个实验的时候,做的是这样的一个实验:像准备好的装满二氧化碳的塑料瓶中倒入水,然后将瓶子摇晃,结果发现塑料瓶子扁了,得出的结果就是二氧化碳是可以溶于水的。做实验不仅仅是让学生明白二氧化碳的性质,更多的是让学生可以自我创新,从而自己设计实验,这样更能开拓学生的大脑。

5 用科学评价激励学生完成探究过程让学生自己实验代替教师演示实验,从而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创新意识

平时,老师要因势利导,鼓励学生做些力所能及的演示实验。比如,氧气的实验室制法和性质实验,在以前基本上都是由老师“包办”完成,学生不动手、不思考、被动的听讲做笔记。现在把它改为师生共同来做,让学生积极参与,做实验的学生由此产生了无比的自豪感,培养了学生的良好心理素质,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探究能力、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

总之,培养学生探究能力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在化学实验教学中坚持以实验为基础,运用化学实验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创新意识是化学学科的重要特征。教师在教学中应积极探索,强调通过观察、实验等多种形式来学习化学的理念全面贯穿在化学课程内容体系和教学全过程之中。引导学生动手动脑在实验过程中体现学生的自主性和探究性,把设计实验方案、进行实验操作、观察记录现象、进行数据处理、通过分析推理获得结论作为实验教学的重要环节。让学生在实践过程中用手触摸自然,同时,用心感受科学,充分理解实验的科学探究价值,从而提高学生的实验探究能力和创新意识。

参考文献

9.开拓探究,培养学生创新意识 篇九

摘要:学校教育是培养人才的主要阵地,那么开展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以新时期素质教育为导向的学校教育是当前创新能力培养的重中之重。尤其是对于那些处于创新意识培养的朦胧阶段的小学生来说,加强创新培养更为重要。如何培养小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也成为当下值得我们深思的问题。

关键词:小学生,学校教育,创新意识,创新能力

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曾说过:“教育的首要目的在于造就有所创新,有所发明和发现的人,而不是简单重复前人做过的事情”。而当今的时代是知识经济的时代,要迎接时代的挑战,关键在于坚持创新!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关系到民族兴衰和国家存亡。然而,创新的关键在于人才,人才的成长又靠教育。因此,要建设一个创新型的国家、创新型的民族关键在于实施创新教育,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人才。学校教育是培养人才的主要阵地,那么开展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以新时期素质教育为导向的学校教育是当前创新能力培养的重中之重。尤其是对于那些处于创新意识培养的朦胧阶段的小学生来说,加强创新培养更为重要。如何培养小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也成为当下值得我们深思的问题。

小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培养的重要性毋庸置疑,而当今我国小学生整体创新能力还不容乐观,许多地方特别是一些农村、山区里的小学校的创新教育令人堪忧。那么,积极探索有效的教育方法已是当务之急。而任何一项工作的开展都要以正确的意识为指导,因而,创新意识的培养应该成为当前我国小学生创新教育的第一环。《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或创造精神是教育所追求的重要目标之一。创新意识的培养除了要让孩子们充分的认识创新,更重要的是要让他们相信自己能够创新,创新并非难事。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可见,每个人都有进行创新的欲望。那么我们老师就应该认识到孩子的这种心理需求,并有针对性的予以启发、引导。我认为老师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第一,要改变传统的教育观念,树立以人为本的素质教育观

我国传统的教育方法存在许多弊端,如重成绩轻能力,重传承轻创新等。这些弊端的存在严重影响了我国发展素质教育,建设创新型民族和创新型国家的进程,不利于学生产生创新意识,激发创新激情,培养创新思维。小学生从小接受到这种教育很可能把创新能力的培养扼杀在摇篮中,对孩子的能力培养带来不利影响。引进新的教育观念,落实素质教育的方针势在必行。

第二,营造有利于创新的氛围是小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客观条件 新课标中指出要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的问题情境,教师要使教学课件的内容要富有开放性、探索性和趣味性,同时以充满情趣的方式进行教学,形成能够激发学生好奇心的氛围。

第三,培养创新精神是小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主观条件 教育教学的实践反复印证了一个真理:任何创新都源于问题。小学生的好奇心极强,对好多未知的事物有自己的看法,经常会提出一些令成人哭笑不得的问题,我们不要因为这些问题的荒诞而否定孩子的创作力,而是要鼓励他们,让他们自己发现学习中的问题,自主产生认知困惑,从而自主的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激发学习动机,然后进一步提升创新的兴趣,久而久之不仅促进了培养了孩子的创新精神还有助于形成创新的良性循环。

形成了正确的教育观念和创新意识还远远不够,还要进行创新能力的培养。著名的教育学家陶行知说过:“教育只有通过生活产生作用并成为真正的教育。”教育的最终目的是教会人们如何运用知识,正所谓“授之与鱼,不如授之于鱼”。创新能力的培养无疑是创新人才培养的重中之重。那么怎样培养小学生的创新能力呢?我总结了以下几个有效的培养方法:

第一,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

求异思维对创新能力的培养尤为重要,不“求异”无“创新”。我们传统的教学总是试图让学生向统一的标准答案靠拢,不鼓励新鲜的解决方法或思考方式。其实,这种做法无形中扼杀学生的创新意识,后果不堪设想。老师应该让学生了解任何问题都有多种方法,我们要善于寻找不同的方法,条条大路通罗马,不要让思维受限。在形成正确认识的基础上再鼓励他们积极思考别的方法,老师可以通过一定的奖励制度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比如对那些对某个问题有独到见解,有新鲜想法或者有独特角度的学生予以口头表扬,或者加分,贴小红花等,让他们认识到不同的答案不是不对的,反而是值得鼓励和赞扬的,让他们感受到创新带来的乐趣和荣誉。比如,在语文的教学中,我们可以鼓励学生形成自己对人物、事件的解读。例如,在学习《将相和》这篇古文的时候,里面涉及到廉颇,蔺相如等几个主要人物,我问学生们喜欢谁?话音刚落,学生们你一句我一句争先恐后的喊着蔺相如抑或廉颇的名字。我得到了常规的答案,当然这也在我的意料之中。但是为了鼓励学生的求异思维,我没有停止我的提问,“还有其他答案吗?”我如是问道,沉寂了一会儿后终于出现了一个弱弱的声音:“老师,我喜欢赵王。”他还补充说赵王重人才,不吝啬所以喜欢他。听到这个答案我很欣慰,并随即表扬了他,并让其他同学想他学习。

第二,鼓励学生提出质疑,培养创新思维 疑问是做学问的第一步,不问何来学呢?以前我们的教学方法是老师教什么学生学什么,尤其是古代的学堂私塾里,质疑老师传授的知识就被视为质疑老师一般。然而新的教学理念和开放式教育是提倡质疑的,学生竟然有疑问那说明他们思考过,并且不得其解,那么老师不是应该充分发挥其“答疑解惑”的职能吗?当然光答疑解惑还不够,老师要鼓励学生继续思考,不断的提出疑问。比如学习过《三国鼎立》那篇文章之后,有同学问我:“诸葛亮真的有那么神奇吗?”对于这个问题我没有把课本上描述的神仙般的诸葛亮灌输给他们,我说:“诸葛亮也有他的不足之处,你们自己觉得呢?”学生们提出了一些自己的见解,有的学生说:“诸葛亮太高调,不谦虚,三顾茅庐才肯出山”;也有的同学说:“他多疑,不懂用人之道”。学生的这些想法都有可取之处,我表扬了他们,并鼓励他们继续思考。

第三,鼓励学生参加实践活动,提升创新能力

我们都知道实践与认识有紧密联系,认识能指导实践,实践不仅是认识发展的动力还可以对认识产生能动的反作用,因此,实践是创新的基础和源泉。我们只有通过实践才能丰富和发展认识,也只有通过实践才能够提升我们的创新能力。新课程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注重实践。老师一定要结合新课改的要求,培养学生相对应的能力。

第四,建立奖励制度,积极评价 奖励和评价是对学生的一种回馈,有序的回馈方法对激励学生的创新精神提升创新能力有积极的意义。奖励制度要分等级,公平有序的进行,当然一定的物质奖励也是值得提倡的。评价的形式有学生讨论评价和教师讲解评价,教师要努力营造一个平等、开放,民主的环境让学生自由发言,自主讨论。在不同意见的碰撞中擦着智慧的火花,集思广益,凝聚智慧,升华自己。老师要树立正确的导向,引导学生各抒己见,向着发撒的思维和创新的方法努力,鼓励学生有不同的见解,奖励他们的标新立异,重视他们质疑。对于学生的提问老师要予以高度的重视,对于同学讨论尚未解决的问题要积极解读,让学生体会到老师的热情,这样能进一步提升学生讨论的积极性。

创新能力的培养不仅是新课改的重要目标和内容,同时也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趋势,重视在学习教育过程中提升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创新能力势在必行。小学生的教育是教育的重要环节,需要老师及相关部门的重视,通过以上一些有效方法的运用一定能够为提升小学生的创新能力注入新的活力。

参考文献:

【1】卢新.论创新型人才培养中几个亟待解决的问题[J].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4)

【2】郭琳.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呼唤创新型教师[J].教育探索,2006(3)【3】董海钰.语文教学与创新能力的培养[J].青海教育,2006(06)【4】郑德秀.小学语文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J].教育教研,2009(5)【5】安胜存.小学语文教学如何培养创造思维[J].教育研究,2009(5)

10.浅谈小学生创新意识培养论文 篇十

[摘要]:时代呼唤知识创新、科技创新,祖国呼唤创新人才。

创新是一个民族迚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丌竭动力,一个没有创新意识的民族,是难以屹立亍世界民族乊林。21 世纪是一个信息多元化的时代,创新是这个时代的要求,创新是人类生存的必需。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迚步要靠科技创新,科技创新必须要依靠教育的创新,教育的创新就是要培养有创新精神的人才。

[关键词]:情境 愉快 优化 创新意识 人才

现代教育理论认为:学习一个未知解答的问题才是教育。因而对小学提出了“创造性学习”的概念。“创造性学习”的主要特征乊一就是“动手参不”。生活不小学教学理应使学生的观察、思维、想象、创造和操作诸种意识在课埻实践中锻炼提高,因而特别有效地弥补系统传授在学生认识过程中的丌趍。当然这里所讲的创造力主要是指“自我开发自我实践的创造力”,“开发人的自我潜在意识意义上的创造力”。这种创造力是人人都有的。创造力是蕴藏在每个学生身上的最宝贵的资源,但长期以来传统教育缺少开发这种资源的科学训练斱法。知识经济时代对人才的思维斱式的要求正是现代教育理论关心和研究的核心问题。现代教育的责仸乊一,在亍开发人类特有的创造性思维,教给人们更有效地创造。所以小学教学加强科学思维斱法的培养,发展学生的创新意识,就成为当前迚一步提高该课教学质量的一个关键。

作为一名从事小学数学教学十年的一线教师,在日常教学中怎样调动学生创新积枀性、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呢?本文将谈谈自己的一点体会。

1、创设情境,调动学生创新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兴趌是创新思维的驱动力,有无兴趌效果迥然丌同,因此,教学一开始,如何引起学生的兴趌,唤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使他们马上迚入良好的学习状态,主动参不活动是关键。所以,教师精心设计开头,推敲导语,激发学生学习兴趌显得十分必要。

激发兴趌,学生由被动学习为主动地想学,爱学,了学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趌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的前提条件。“兴趌是最好的老师”,是创造的非智力源泉,有了兴趌,可以变苦为乐,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创造性地学习,从而才会产生追求和探索,才会产生创新。

例如,教学“囿的认识”时,我标出古希腊数学家毕达歌拉斯的名言:“一切平面图形中,最美的是囿形。”引发出好奇心,迚而运用课本内容:“车轮、钟面、硬币”激发出“为什么要设计成囿形?”的求知欲,再逐个地用均衡美、对称美、省料美的解释一次一次地满趍这些求知欲,从而把学生引迚一个“什么是囿”的探索中去。

2、主体参与,全员参与,为培养创新意识奠定基础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也是我们培养创新能力的主体。培养创新意识则是创新的必要条件,而课埻教学要面向全体学生,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这是素质教育的基本的要求和核心内容。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想法选用适当的教学斱法,强化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促迚学生个性化活泼主地发展,使学生产生强烈的主体意识,以枀大的热情主动投入学习,从而培养创新意识。例如:教学“囿锥的体积”,我先让学生计算一个囿柱的体积,然后提问:①把这个囿柱削成一个最大的.囿锥,你能猜出它的体积是大约多少?②上述的估计究竟对丌对呢?请学生们根据已准备的材料验证一下。结果实验得出:一个囿锥体积是等高的囿柱体积的 1/3,因为学生已掌握 V 囿柱=SH,所

以径快推出 V 囿柱=1/3SH。这个知识是学生通过猜测、实验、发现再创造出来,具有主动性和情感性。这样的教学活动有利亍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

愉快教学,调动学生创新积枀性、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兴趌是创新思维的驱动力,有无兴趌效果迥然丌同,因此,教学一开始,如何引起学生的兴趌,唤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使他们马上迚入良好的学习状态,主动参不活动是关键。所以,教师精心设计开头,推敲导语,激发学生学习兴趌显得十分必要,为此教师采用“形象对比”的做法。

更新教法,以悟促学

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解决较为简单的实际问题,给学生以尝试、创新的空间,丌断激劫学生的创新意识。

在教学“求长(正)斱体的体积”后,设计了这样一道题:把一个苹果摆在讲台上,要学生求出苹果的体积是多少? 全体学生起初愣住了,而后纷纷议论起来,有的说如果将苹果捏成橡皮泥那样捏成长(正)斱体那样就好了……在老师的启示下,学生终亍悟出了可以将苹果这个丌觃则的体积转化为觃则的体积,用一个长斱体戒正斱体的容器盛一些水,将苹果放入,只要量出水面升起的高度,就可以算出苹果的体积。以此类推,丌单苹果这个丌觃则的物体的体积可以计算,其他一切类似物体的体积都可以计算。

这一设计丌但使学生提高了运用数学问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了学习数学的兴趌,而且使学生思维更趋亍活跃,充分激发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

鼓劫质疑,让学生探索创新

“学起亍思,思源亍疑”。新课改理念也认为,教师仅要向学生传授知识,更要培养演算的创造性思维,鼓劫学生独立思考。所以在数学课埻教学中,要启发学生质疑,引导学生独立提出新的见解、新的思路。因此,在实际教学中,我注意在教材的重点、难点、关键上设疑,使学生有问题要学,敢亍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这样,丌仅引导学生思考问题,还能在思考中发展思维。如我在教“比的基本性质”的觃待时,我设计了一道这样的练习题,我先要求学生计算下面各比的比值:8:2 = 4 80:2= 40 800 :2=400 8000 :2 = 4000。学生计算完后,我引导学生认真观察,然后提出几个问题,让学生思考:①上面式子中什么丌变?前项怎样变化?比值是怎样变化的?②如果要使这些题的比值丌变,后项该怎么办?通过以上的质疑,启发学生思考问题,从变中掌握丌变的觃待。从而锻炼学生思维,促迚学生创新意识的形成不发展。

三、优化教学过程,调动学生创新积枀性、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1、引发联想

联想是积枀思维的表现,是创新的开端,俗话说:“疑是思乊源,思是智乊本”。奇思妙想往往是学生创新的火花,要充分肯定不鼓劫。教师善亍质疑导思,引发联想和想象,是培养创新意识、创新意识的好斱法。教学“分数的意义”一课时,为了考察学生是否真正理解了分数的意义,教师出示这样一个长斱形,提出的问题是:谁能看着这个长斱形,说一句有关分数的话? 红 红 红 蓝 黄 听了教师的提问,学生的回答丌仅体现了红、蓝、黄色部分各占长斱形的几分乊几,还体现了三部分乊间的关系。学生的这些巧妙回答,只有在引发联想开放式提问的特定条件下才能产生。这种提问考察了学生对分数意义的真正理解,更重要的是训练了学生的思维。

诸如此类的提问和要求,在概念、计算、应用题教学和练习中都可能出现。提问突出“尽可能多”、“越不众丌同越好”等特点,迫使学生丌满趍亍现状,时刻在追求新的,别人想丌到的答案和设想。久而久乊,学生的想象力和智慧得到了培养,创新意识也随乊逐步形成。

主动参不课上给学生充分时间和空间,让其自主实践,主动参不,调动多种感官同时活动,把课埻真正还给学生,让他们有主动探究、实践的机会,是培养创新意识的最好途徂。在教学“梯形面积公式推导”时,在学生径想知道梯形面积的计算斱法,思维已激活时,教师丌是机械讲解,而是引导学生每人剪出两个梯形纸板(要求是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当学生剪出后,教师设问:看哪个小组能利用手中的纸板,把它们转化成已经学过的图形。学生开始拼摆(有的小组用完全一样的梯形拼成了一个平行四边形;有的用两个完全一样的直角梯形拼成了一个长斱形)。当学生各自说出自己的拼法后,教师设问:“你所拼成的图形的底、高和面积不其中一个梯形的底、高和面积有什么关系?根据它们乊问的关系,你能否得出梯形面积的计算公式?各小组的同学通过观察,借助已形成的表象径快得出了梯形面积的计算公式。

这种教师点拨下的学生动手自行操作、自行探究,有利亍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不学习过程,学生情趌盎然,自主研究活动扎实,思维得以训练,学生的动手、观察、思考、协作能力都得到了培养。

2、体味成果

成功的喜悦不教师的赞扬鼓劫,是巩固创新成果、激发创新意识的催化剂。创新教育就是使每个学生都能意识到自己的创造能力,幵在创造活动中感受到创造的愉快和欢乐。认识到这一点,在教学中,总是要设法为学生安排“创造”的机会,幵使各类学生都能体验到成功的愉悦。

例如“20 以内的迚位加法和退位减法”迚行到综合练习这一阶段时,让学生回忆近期学过的内容,自己编题。学生们都迫丌急徃地要讲出自己编的题目。有的说“9 十 4”,有的说“18—9”,教师将这些题加以整理,就成了一组完整的综合练习题。学生们计算着自己编出的题目,情绪径高。对亍成绩稍差的学生,教师在重点辅导时,多给予他们一些

表现的机会和多种鼓劫,慢慢培养他们学习数学的自信心,使他们感觉到自身的价值。

创设情境,为调动学生创新积枀性、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奠定基础;愉快教学,为调动学生创新积枀性、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创造条件;优化教学过程,是调动学生创新积枀性、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有效手段。综上所述,为调动学生创新积枀性、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在日常教学中,我们也必须转变那种妨碍学生创新积枀性和创新意识发展的教育观念和教育模式,为学生的禀赋和潜能的充分开发创造一种宽松和谐的环境氛围。

11.激化探究思维 培养创新意识 篇十一

1重视新课导入。调动学生参与教学的积极性

探究教学强调以学生为中心,探究过程的各种活动都应当与学生的兴趣和能力水平密切相关。而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所以教学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的课堂导人是否合理。这就要求教师在一堂课的开始就要像一块无形的磁铁,虽然只有短短的几分钟,也要竭力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学生的情绪,打动学生的心灵,让学生处在民主的轻松愉快的课堂气氛里,这是良好的课堂气氛的切人口。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在论及和谐、融洽的课堂气氛时,曾说:“如果教师不去设法在学生身上形成这种情绪高涨、智力振奋的内部状态,那么知识只能引起一种冷漠的态度,而不动感情的脑力劳动只会带来疲劳。”一旦学生对概念、思想等产生了兴趣,就会自觉地进入自学探究阶段,由此促使他在研究中学、思、疑、问、解等,这就避免了传统教学中教师教得辛苦,学生学得被动的格局。学而不思,思而不疑,疑而不问是传统教学长期养成的恶习,而学有所思,思有所疑,疑有所问是现代教学所提倡的优良学习方式,同时学生在探究中也会获得一些成功感,这更可激发学生继续探究的兴趣。例如:在引导学生探究光的折射时,“插入水中的筷子,看上去好像在水面处折断了”的实验可组织学生用自己收集的大饮料瓶改制成的大水杯做实验(这种大水杯还可应用于研究液体的压强、浮力等),从水面斜上方、正上方、杯的侧面去观察插入水杯中央或一侧的筷子,多角度观察实验现象,再由学生们演示“硬币浮上来的实验”,从而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想知道产生该现象的原因,促进了学生探究的兴趣。此外学生还可能想到:从水面上看池底的深度;潜水员看岸上建筑物的高度;把一块厚玻璃条垂直放在一支铅笔上,可看到“一笔三折”等。这样充分调动了学生探究的兴趣,也让学生成为探究的主体。

2尊重全体学生的主体地位。解疑导拨,发挥学生合作探究的优势

探究教学提倡全体学生的积极参与,它有别于培养少数天才儿童的精英教学,探究教学不仅重结果,而且更重过程。它要求每个学生都积极参与,以提高自己的创新意识和能力。学生自主探究是学中有探,探中有学。有些问题在探究的开始是个疑问,学生在开始容易产生偷懒情绪,想通过问教师解决。但作为教师最好给些点拨或对结果作出“是、非”回答,因为教师只是起着指明方向的作用,而不是告诉学生去做什么。具体操作仍让学生自主进行。当然学生各自探究的结果可能带有一定的局限性,通过相互交流,取长补短,集体合作(可以是三、五个人,也可是一个班级,甚至一个年级),相互促进,相互启发,相互研讨,合作探究。例如:笔者在科学探究教学时,总是充分引导全体学生们积极地提出猜想与假设、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在此基础上组织全体学生进行科学探究,这时要求要眼观六路、耳听八方,做巡视指导工作,不断点拨强化学生的合作探究。例如:在教授《动量定理》这节之前,笔者布置这样一道课题:用什么方法可以使鸡蛋从高楼落下而不致摔破?要求学生下次上课时进行总结评价。课题布置下去,学生兴趣很浓,全班同学自动组成八组(以桌位为组),每组确定一位负责人,担任本组的课题探究组长,具体操作同学们都是利用课余时间完成的,第二次上课要求学生总结、讨论、汇总,大致有这些方法:①地面上垫上海绵;②离地面一定高度拉上网;③让鸡蛋落入水中;④地面是一个沙坑,鸡蛋落在沙坑中;⑤做一个长方体的大框架,在框架的八个顶点用八根橡皮带连接,用小网网住在框架中心的鸡蛋,使框架落下;⑥把鸡蛋放在盛有水的瓶中落下;⑦用泡沫包住鸡蛋,使鸡蛋落下等。当然学生在总结时,有的还没有真正弄懂动量定理的确切含义,但我已深深地为学生所具有的创造才能所折服,也为他们之间的团结协作精神和分析处理问题的能力而感到由衷的高兴。

3激励评价。使探究向深层次方向发展评价对于促进学生发展和对于教学活动的开展具有重要的作用。探究性学习的评价更注重促进学生的发展,从而更强调评价的过程性、激励性和多样性。这与传统的学科教学评价存在着质的不同。笔者认为在此要把握好三方面的关系:(1)要坚持将过程评价与总结性评价有机结合起来,以学生在其过程中的表现为主,兼顾成果的质量,对学生参与的态度、投入、积极性、成果质量等进行综合评价,力求全面客观地反映学生的整体素质;(2)要坚持定量评价与定性评价有机结合起来。传统教学主要是定量评价,但探究性学习若采用定量评价的方式难以反映探究性学习的本质,而且容易压抑学生个性发展的多样性,由于学生与周围环境的交往方式是丰富的,解决问题的方案及表现形式也应是多种多样的。。探究性学习将定量评价与定性评价结合起来,更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发展;(3)要坚持学生参评与教师评价有机结合起来,实现评价主体的多元性和互动性。传统教学多以教师评价为主,评价主体单一,学生作为评价对象而被排斥在评价主体之外。而探究性学习评价在发挥教师主导作用的同时,突出了学生在评价中的主体地位,努力实现学生自评、互评及师生互评的多元互动性评价,使评价成为学生学会自我激励、自我发现、自我改进的过程,而教师则通过师生彼此交流和对话,发现学生潜能,鼓励学生发挥自身特长,帮助学生克服存在的不足,给予学生更多的展示机会,以使探究向深层次方向发展。进一步让学生牢记探究的方法,养成自主探究的习惯,把学生探究变成自己生活的一大乐趣。

4鼓励学生课外搞些小制作、小论文、小发明,最大限度地挖掘学生的学习潜能

笔者认为物理教学不应是局限于课堂教学和课本知识的学习,还应该通过多种形式和途径把时间和空间的探究扩大到课外、校外等其中科技小制作、小论文、小发明是非常有效的途径。例如:笔者在介绍“验电器”时,要求学生回去制作。乍一看学生认为很简单,只要找一个金属杆加两块相同箔片,通过绝缘塞在外面加上外罩即可。其实做起来,学生发现验电器的绝缘问题很难保证,所以材料的选取是制作成败的关键。学生试用了很多材料,发现:木材、玻璃、橡皮等绝缘性能不好,而硬橡胶棒、蜡烛、塑料、有机玻璃等绝缘性能好,但若硬橡胶棒上面粘有手汗或用嘴哈气等也不行,电荷会慢慢跑掉;还有若周围点火,空气电离也不行等,这些不制作怎么也发现不了,即使硬记也容易忘记。但学生通过制作总结出在制作时要求:①验电器从带电体获取多量电荷,所以可将上方做成一个小球或一个小平台;②体积小一些,绝缘塞大一些,杆子长一些等;③箔片灵敏,轻一些,灵活些;④塞子防潮处理,一般用有机玻璃,用电吹风吹干,表面涂蜡等等。这些通过多种形式与课内外、校内外的活动紧密结合。不但能发展学生的个性和特长,还能陶冶学生的情操,发展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创新精神,并最大限度地挖掘学生的学习潜能。

5教师要经常自制教具,做好探究创新的榜样

我们要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到科学探究中,教师自己要身体力行,做好探究创新的榜样。我们在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时,教师本身对知识和实验过程已了如指掌,在这方面不能很好的做出表率作用,使学生感到教师只要求学生探究创新。笔者在十几年的教学中一直经常利用自制教具辅助教学。例如:笔者一直用自制的弹簧测力计、压强计、验电器、改装的电表等进行演示实验;还用注射器和钢珠自制抽水机模型、用塑料瓶自制浮沉子、用易拉罐自制酒精灯和小孔成像仪、用金属丝自制电机模型等。我国的教育正在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型,能动手制作一些简单的教具是新时期中学物理教师的基本功,它是新的教学理念的需要。,也可以使你的教学达到事半功倍、锦上添花的效果。同时,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广大农村中学的教学仪器十分短缺和老化,自制教具是我们每个教师的义务和责任。教具制作有利于切实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原则、有利于将知识转化为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通过教具制作,可以强化物理以实验为基础、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思想,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和创新意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改善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勇气和技能,顺应了新时期教学改革的需要。

12.开拓探究,培养学生创新意识 篇十二

关键词:美术教育,要求,方法

美术教育是实施美育的重要途径, 而美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因此, 美术教育对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培养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目前, 学校教育正在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化, 素质教育是以提高民族素质为宗旨, 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核心, 造就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有理想、有文化、有道德、守纪律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而美术教育的目的, 正是通过美术教学向学生传授美术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 培养学生的审美素质, 提高审美能力, 以及审美创造力, 首先要把审美素质教育重视起来, 而美育正是开展素质教育的关键和突破口。

一、美术基本知识、基本技能是培养学生创新和实践能力的前提

美术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对每一个学生成长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每个同学都不能放弃自己的审美素质培养, 而要认真学习美术基础知识、基本技能, 使自己成为具有较高的审美素质、审美情趣的时代新人。初中美术教材内容比较广泛, 包括绘画、工艺美术、美术欣赏等内容, 但是, 这些知识是较基础的, 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应不同程度地进行拓展, 开阔学生的视野, 把基础知识和现实生活联系起来, 和应用结合起来。这样, 学生的审美知识更加丰富了, 为培养学生的创新和实践能力打下坚实的基础, 要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就有了“源头生活”。

二、美术教育通过自然美、社会美、艺术美的陶冶,

培养学生的审美素质, 提高学生在社会生活中明辨是非、美丑的能力和实践与创新能力

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存在着许许多多令人赏心悦目的事物, 它们给人以种种美的感受和启迪。例如:灿烂的朝霞, 浩瀚的海洋, 耸入云霄的山峰, 挺拔的青松, 怒放的寒梅, 咆哮山林的猛虎, 翱翔长空的雄鹰, 恬静的月夜, 茹茵的草地, 小桥流水人家……这一切都是大自然的美, 通过大自然种种美的陶冶, 激发学生对祖国大好山河的热爱之情, 培养他们的爱国情感。在社会生活中, 还有平凡朴素的劳动者, 公而忘私的品质, 助人为乐的行为……在这些“美”的行为和事物感动下, 能够使学生“见善戒恶, 见恶思贤”, 才能够泾渭分明地辨别什么是真、善、美, 什么是假、恶、丑, 从而提高他们明辨是非的能力, 有助于形成正确的审美观点和审美判断力, 对于他们建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大有裨益。

三、美术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创新

当你置身于一片迷人的风景, 你一定想, 要是能把这美丽的景色画下来多好啊!这种对美的表现欲望既是艺术创作最初表现, 这每个人都会有的, 其实这正是创新意识的萌发, 有些同学说:“艺术创作不是我们的事, 是艺术家的事。”这种想法是错误的, 拿破仑说过:“不想当元帅的士兵不是好士兵。”我们应该有当艺术家的理想, 才能为之奋进, 才能成为有用的人才。

在课堂中, 为使学生喜欢上美术课, 乐于参加美术活动, 我结合教学实际, 设计了一系列的教学方法:

(一) 开阔眼界, 启发创新

教师要引导学生多看看优秀作品, 这样做不是为了让学生去模仿别人, 而是使学生接触到各种各样的作品形式, 理解作者的创作思路, 开阔学生的美术视野, 让学生在优秀作品魅力的作用下受到潜移默化的感染, 产生创作欲望和灵感, 表达自身的感受, 其实, 这也是美术欣赏教学的主要任务。

(二) 情境教学, 激发创新

在美术创作时, 激发学生的情趣可以点燃学生的创新激情。教师要把教学内容所蕴含的情境营造出来, 形成相应的气氛, 把儿童的认识活动和情意活动结合起来, 从而激发学生的创作欲望, 是促进儿童生动、活泼学习创新的有效途径。在教《蚂蚁搬家》一课时, 我先拿出课前准备好的蚂蚁等小昆虫的头饰给自愿参加的小朋友戴上, 一起表演蚂蚁搬家的故事, 学生有的当蚂蚁, 有的当昆虫, 一起兴高采烈地模仿表演, 激发了学生们的兴趣, 学生积极参加表演。表演完后, 我布置作业:以四人为小组创作一幅《蚂蚁搬家》的集体画, 培养了学生的合作精神和集体创作的习惯。

(三) 鼓励求异, 大胆创新

手工是一种培养创意、设计、制作能力的教育活动, 对于促进学生创造能力的提高具有重要的意义。因此, 手工制作与绘画结合能更有效地培养创造能力。例如:在上《搭架子》一课时, 我要求学生自己选材料设计制作出与众不同的架子来, 同学们有的用筷子、三秒胶粘出漂亮的果篮, 有的用吸管、502胶粘出逼真的秋千, 还有的用小木棍和橡皮泥做出椅子、桌子, 鸟笼子等各种各样的立体造型, 非常有趣。通过不同材料的运用, 使学生不但尝试了不同的方法, 体验了不同的创新制作乐趣, 而且培养了学生动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 因材施教, 分层创新

在教学中我们对素质好、兴趣浓的学生加强了美术技能的训练, 组织课余辅导, 加强美术知识的传授, 鼓励参加美术比赛等;对兴趣淡的学生我们加强美术的实用性教学, 如:图案装饰教学、黑板报设计、教室的布置、制作贺卡等, 教学过程则改变以往的讲授式教学为活动式教学, 提高了学生的创新兴趣, 树立了创新的信心。

美术教育要适应时代的需要, 通过美术教育来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培育未来社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途径, 我们应该重视美育在素质教育中的作用, 使之在素质教育的开展中推波助澜, 从而提高中华民族的整体素质, 以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

我们要从小培养学生创造美的意识和能力, 树立远大的理想, 敢于想象, 敢于创新。曾记得西班牙的艺术家毕加索有这样的创作:用一个旧自行车座和自行车把组合在一起, 形成了不朽名作———《公牛头》, 这是多么奇妙的构思!罗丹曾说过:“对于我们的眼睛, 不是缺少美, 而是缺少发现。”我们在一个个新的构想中, 形成新的作品, 从而走进新的创作天地。

13.开拓探究,培养学生创新意识 篇十三

一、什么是创新意识

创新固然重要,但有用的创新更重要。

新颖是创新的必备要素,但并不意味着每次创新都是一种开天辟地式的革命。仅仅通过把一个领域的经验应用到另一个原本不相干的领域,可能就会完成一次伟大的创新。斯宾塞是美国电子管技术专家,二战期间在测试新磁控管技术时,偶然发现口袋里的巧克力会因为接近磁控管而融化。斯宾塞联想到,能否用类似装置给食品快速加热呢?微波炉就这样诞生了。

创新的实用价值更应着重考虑。我在SGI工作时,曾领导开发过一个三维浏览器产品。从技术角度出发,几乎每个人都认为这是非常酷的产品。但很遗憾,一个三维视图既不能带给用户更多信息内容,也会严重妨碍信息的高效传递,无法使用户在最短时间内获得最有价值的信息。这样一个对用户没用的创新,最终只能走向失败。

任何创新都要考虑在现有条件下的实施问题。我的博士论文,就是研发出世界上第一套非特定语言的连续语音识别系统。从新颖、有用的角度看,它都能得99分。但是,拿到真实环境中就碰到种种问题,例如噪音处理,如何分离各种同时说话的语音,麦克风太远等。因此,这项创新的可行性只能达到59分。

好的创新者应该是一个既有新颖想法,又理解用户需求,并能用实践将创意变成现实的人。第一种品质像一个科学家的特质,第二种像市场人员的,第三种则像工程师的。

二、怎样培养创新意识

究竟该怎样做,才能不断得到最好的创新呢?建议大家思考和实践以下五项创新准则:洞悉未来、打破陈规、追求简约、以人为本和承受风险。

洞悉未来就是要求创新者根据目前市场情况和用户需求,结合技术发展规律,对未来做出正确的预测和判断。

创新的最大障碍是无法脱离固有的思维定式或思维框架。发明汽车时,如果脑子里依然还想用赶马车的陈规来操作,就可能不是用方向盘,而是用缰绳来调整汽车方向!追求简约也是通向创新的必由之路。初做搜索引擎时,研究人员发现,如果用户多输入几个字,搜索结果就会准确得多。技术人员想到了一个最简单有效的点子:把搜索框长度增大一倍。

以人为本是企业能否保持持久创新能力的关键。在谷歌公司,每位工程师都可以利用工作中20%的时间,做自己最有激情做的事情。

承受风险也是创新过程中重要的一点。我从事研究工作时,主管曾说,如果每一个项目都成功了,你实际上是失败的;因为你并不是在做研究,而是在回避风险,只选择那些十拿九稳、没有什么创新价值的项目。

三、大学生如何培养创新力

我的第一个建议是,在学习中,要知其然,也要知其所以然。中学生学习三角形面积定理时,可能人人都会背诵底乘以高除以二的公式,但是,聪明学生还会记住这个公式是如何推导出来的。

第二个建议是,遇到问题试着从不同角度来思考。美国3M公司一位研究员想发明粘合力非常强的胶水,但因为种种原因失败了,实验得到的只是一种粘合力很差的液体。一段时间后,他发现人们有这样一种需求:把便条或书签贴到桌上或墙上,可以随时揭下来—他此前发现的粘合力差的液体不正可以派上用场吗?就这样,一种险遭废弃的技术促成了即时贴的发明。

第三个建议是,多问问题才能更深理解。

第四个建议是动手实践。小时候,父亲曾让我们解答这样一个问题:用6根火柴拼成4个大小一模一样的正三角形。通过动手实践,我们都找到了正确答案。这样的实践让我对几何空间知识记忆深刻。

第五个建议是追随自己的兴趣、爱好。在谷歌,我们宁愿让员工做一个自己有激情的项目,也不愿因为项目紧急或重要,强迫他们做自己不感兴趣的事情。

在一种鼓励探索,支持兴趣,重视实践的教育环境下,创新并不难。只要培养出灵活的头脑和扎实的基本功,再兼具了科学家、市场人员、工程师的特质,同时热爱自己所从事的工作,你就一定可以做出最新颖、最有用、也最有可行性的创新来!

14.开拓探究,培养学生创新意识 篇十四

【篇一】大学生创业心得体会

这已经是我第二次创业了,这次创业是以失败而告终的。其实报名学习的人还是挺多的,这么大一个市场,市场竞争力近乎为零,而我却退出了,想起来蛮可惜的,具体什么情况也不想解释了,当然是从各方面的分析考虑后做的决定。

在这次创业中总结了一些经验,希望兄弟姐妹们在将来的创业或者工作之路上多多注意:

(1)在合作之前一定要把利益关系,工作安排给讲明了,不要冲动做事,能签合同最好还是签合同,为的是将来不容易发生冲突;

(2)如果是合股的话,一定要把所占的股份份额写明;

(3)寻找合伙人时,一定要了解他,不要简单的看一个人觉得好就放心的合作,看看他适合一个人创业还是团队创业。

(4)团队创业一定要找一个办事圆滑,考虑全面,能够和每个人和睦相处的,积极主动的人来做主要负责人,并讲明如果要是多数股东不同意这么去做的话,主要负责人没权利按照自己少数意见来做决定;

(5)创业初期的每一笔开销都要有明细账,金额超过一定的数额(根据不同行业的开销金额大小定)一定要大家商量后决定;

(6)谨防上当受骗!!现在的骗子很多;

(7)要有恒心和毅力,创业初期会很累,大家要能吃苦;

(8)和团队里的每一个人搞好关系,建立起自己的智囊团队,这样就不怕任何的外来的竞争压力;

(9)要学会奖励员工和答谢帮助过你的人;

(10)创业初期要勒紧裤腰带,每一笔花销都要拉下脸皮往下压价,这样省出来的全是自己的钱;

(11)创业前要进行市场调研,很多年轻人可能有着满腔的创业热情,但我要说的是,创业不能盲目,在创业前一定要进行全面细致的市场调查,最好是从事自己熟悉的领域。

以上几点仅仅是个人观点,并不代表一切都是如此,视情况而定。希望兄弟姐妹们都能够成功!

【篇二】大学生创业心得体会

刚上大学的时候,我是服从调剂的专业被调到计算机学院电子商务专业的。这是一个不被人看好的专业,连毕业条件都跟本院学生不一样,毕业条件相当低的。但是我却在这个专业这个班级经历了许多难忘的事情。比如说创新创业这个事情。

我们电子商务专业的老师在上第一节课就给我们介绍了关于电子商务方面的知识,其中一个实践就是创新创业,通过比赛去外面看看,别人在做什么,而我们应该怎么做的道理。因此,在大一的时候,我们都在训练比赛,创新创业的比赛,从团队建设,写方案,比赛,赛后的一个过程,真的让人成长很多,许多的东西就是需要去大胆地想,努力的做,才能做出成果,有一定的回报。

我觉得在创新创业比赛的问题当中,首先需要有一个好的方案。一个好的方案,这是一个让别人知道你所做的东西是可行的,能够吸引人的,可以给人们带来一些益处的东西。因此一个好的方案能带你的团队走的更远。

再者是团队建设,所有事物都离不开人。在团队中,每个人都要发挥自己的特长,不要懒惰,踏踏实实做事。队长在其中发挥重要角色,要知道方案的思想,了解团队成员的特点去分配任务,团队之间要协调合作,该去实践的就去实践,不怕苦不怕累,每个人都干活,一起努力奋斗是成功的基础。

在比赛的时候,要沉着冷静,不管比赛的结果如何,参加比赛的初衷要记得,培养锻炼自己的能力而来的,是为学习而来的。那些荣誉和金钱是附属品,不要看的太重,因此在分配奖金的时候更加不要出现尴尬的问题,团队分裂。要吸取在比赛中的教训与经验,以备下次子比。

创新创业要肯吃苦,切记不要心高气躁,一步登天。我也在创新创意的比赛和实践中走过的人,我就是因为在学习和锻炼中开一家属于自己的淘宝店。对于这个,也不是什么多大的事情,但是在这个过程当中真的很辛苦,需要学习的东西很多,需要动手的能力真的很强。在这个过程,没有一个人能够帮你,只有你一个人在奋斗的更多,遇到的困难和问题,你可以请教别人,但别人绝对不会帮你做的了你的事情。

就此,我经过创新创业得到的体会是:创新创业不一定会成功,但你不去创新创业,你在创新创业这方面一定不会成功。所以,要大胆尝试,大胆创新,大胆创业。

【篇三】大学生创业心得体会模板

本学年,在团委、学工处的正确领导与支持下,大学生创业联盟以“服从领导、团结同学、勇于创新、扎实工作”为准则,认真完成了老师安排的各项工作任务,社团自身的工作水平和综合能力等都有了很大提高。现将本学期的工作情况以及今后的努力方向汇报如下:

一、社团招新

1、本学年初,大学生创业联盟招收了50名左右的新生担任干事,比起去年少了很多人,这是出于精简社团人员、优化内部结构、方便统一管理的需要。但是人数的减少并没有影响社团的整体质量,本次招新,创业联盟的新干事来自新北五个学院,其中来自经管的学生最多。

2、对报名参加创业联盟的学生,我们进行了面试。面试现场相当火爆,氛围非常热烈。同学们先是争相介绍自己,又谈了自己想加入创联的原因,进而畅谈大学生涯规划甚至人生理想,对新生的大学生活引导收到了较好的效果。最后,社长做了总结性发言,适合这个群体的部分学生进入了创业联盟这个家庭。

二、社团活动

本学期,我们举办了淘宝经营大赛。本次大赛,旨在提高大学生对网上开店的认识,推动大学生对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同时丰富大学生的课余生活,展现我校大学生风采。最终,这次大赛取得了圆满成功,每个班都有选手参赛,其中电子商务班参赛选手最多,这正符

合了我们举办这次大赛的宗旨,达到了学以致用的目的。比赛的评比阶段,我们大赛所有的参赛选手以及社团干部齐聚一堂,参赛选手各自上台对自己的作品创意作了详细的解说,并共同探讨了关于此次淘宝经营大赛以及网上开店的看法,现场氛围相当热烈。讨论过后,比赛进入正式的评比阶段,评委认真对每份作品做了认真的讨论,最终评出一、二、三等奖。此次活动的成功提高了社团成员参与社团活动的积极性,推动了社团的进步与发展。

三、新学年展望

1、一如既往认真负责地做好社团招新活动,继续壮大我们的社团。

2、成功策划组织更多的活动,从而丰富大学生活,提高干事参与社团事务的热情,促进社团在学校内影响力的提高。

3、与其他社团共同组织一些活动,彼此之间互相帮助,协同工作,增进彼此感情,促进共同发展。

4、积极主动地完成团委、学工处老师交办的其它工作任务。

【篇四】大学生创业心得体会模板

近些日子,大学生自主创业成了最热门的话题。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一部分大学生在毕业后选择自主创业,虽然现在大学生创业成功的例子不是很多,但是敢于迈出这一步,跳出老路,就已经具备了敢于挑战的企业家精神。

高中和高中以前,确实只能用一句话来形容当时眼界的闭塞:一心只读圣贤书,两耳不闻窗外事。来到大学,虽然没有我憧憬的那么美好,但还是让我学到了不少书本上学不到的东西,眼界开阔了不少。大学生创业创新活动让我知道什么是创业?为什么要创业?怎么创业?他们改变了以前我对创业狭隘的理解——只要有激情就可以创业。

那我们团队的热情所在就是为自己学校的同学们贡献自己所学的专业知识。具体而言,因为上海理工大学是一所总体偏向理工人才培养的大学,会有比较多的理工科学生感觉资源的相对匮乏如果他们想去深入了解英语知识,提高日常口语水平。我们作为外语学院的学生,有学习英语上的切身体会和经验,也很熟悉学校的外语学习资源的部署配置,因此在这种条件下,我们萌发了为那些苦于不知如何提高英语,找到优质资源的学生打造一本信息手册的创新念头。

然而我们知道创业就是一个团队把一个好的想法变成现实,创业就是一种极具挑战性的社会活动,创业必须具备智慧和勇气,创业是一种生活方式。”创业是需要很苛刻的条件的,不是你想你就可以,而是你能你才可以。就像高中化学书上举的一个投篮的例子:你光顾着用力投球而没有瞄准方向,球是不会投进篮筐的;你光瞄准方向而没有把握好力度,球同样进不了篮筐;只有当你既瞄准了方向又有合适的力度,你才可以将球投进篮筐里。创业也是一样的,光有激情不够,光有好的想法不够,只有既有激情又有想法和相关知识才可能创业成功。

在创新的过程中,最大的体会便是的的确确存在着大大小小的阻碍矛盾会不断地出现,打断我们创新计划的实现。其中就包括小组的内部意见不一致,学校的实现层面的困难等等。但是我们会越挫越勇,因为在自主创业方面,有许多成功人士。比如,联想集团老总柳传志,华为的创始人任正非,他们的经验其实可以用几个简单的词来概括,即勤奋、坚持、创造力、情商、使命和机遇。从这些成功人士身上领悟到企业家或是创新人才所要具备的四要素:

①积极主动的态度

②拥有一定的专业知识

③有信心

④持之以恒。

15.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探究 篇十五

众所周知, 课堂气氛直接影响教学效果。教育心理学认为:构成课堂教学气氛有三方面因素:教师的调节、学生的学习情绪和思维状态、以及教学内容的情感基调。如果教育者能够认识到青少年具有好奇、好问探究的认知特点, 在教学中重视问题意识的培养, 就可以有效抓住学生思维活动中的热点和焦点, 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兴趣, 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 就会使课堂气氛活跃, 师生双方都处于紧张而愉快的情境之中。那么, 在教学过程中如何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呢?

下面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几点体会。

一、加强双基训练, 提供知识能力基础

双基训练是问题意识产生和培养的必要前提和基础, 缺少相应的知识经验, 问题意识必然贫乏。因此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首要的是加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训练, 提高他们的知识水平, 问题意识的培养才有可能。教学中鼓励和指导学生自学是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一种基本训练。自学能使学生主动学习、独立思考、钻研问题、活跃思维、增长知识、发展能力。自学往往是被求知欲驱动的, 而求知欲又是从“问题”开始的。

二、质疑问题, 掌握方法

学生有了问题意识, 进入问题情境, 但并不等于具备了质疑问题的能力, 关键还要教给学生质疑问题的方法。首先教师要充分爱护和尊重学生的问题意识, 师生之间要保持平等、和谐、民主的人际关系, 消除学生在课堂上的紧张感、焦虑感, 让他们充分披露灵魂、展现个性, 以此来培养学生质疑问题的勇气和兴趣, 启发诱导学生积极思维, 发表独立见解, 鼓励标新立异、异想天开。二是要让学生学会如何“疑”, 使学生知道在何处疑。一般来说, 应在难点处求疑, 在关键处求疑, 在困惑处求疑, 在结论处求疑。三是要引导学生逐步理解并掌握求疑类型:疏通性求疑、深究性求疑、鉴赏性求疑、评价性求疑等。四是要学会抓住哪些内容求疑。例如, 在数学课教学中, 我们可以抓住课题求疑、定理求疑、性质求疑、公式推导求疑, 还可以抓住题意分析、解题方法、解题步骤求疑。

三、精心设置问题情境, 培养问题意识

有人认为, 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只要多问几个“为什么”就能达到目的, 于是在短暂的时间里给学生提很多问题, 这实质上仍然是“填鸭式”的满堂灌, 毫无意义。只有科学地设置问题情境, 适时、适量、适度地处理好问题材料, 才能有利于问题意识的培养。要做到这一点至少应考虑到问题设置的“五度”、“六要”原则。

所谓“五度”指:1.难度。问题的设置应有一定的难度。要能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和积极的思维活动, 要使他们通过努力达到“最近发展区”, 可以“跳一跳, 摘桃子”。2.跨度。问题设置要有主次、轻重之分, 紧扣教学内容和中心环节, 注意内容的内在联系以及知识的前后衔接。3.坡度。问题的设置要由易到难, 由简到繁, 由小到大, 层层推进, 步步深入。4.密度。问题的设置应疏密有间, 有一定的停顿时间, 以适应学生的思维规律和心理特点, 一节课不能提问不断。5.广度。问题的设置要有一定的难度, 同时还应考虑到大多数学生的知识智力水平, 应面向全体学生, 切忌专为少数人设置。

所谓“六要”指:1.要简洁明确。问题设置要有针对性、目的性、表达简明扼要和清晰。2.要讲求过程。不仅要使学生解答出正确的答案, 还要知道答案是怎么来的, 明白获得结论的过程, 提高认识问题的能力。3.要有阶段性。在教学过程的不同发展阶段, 应根据不同的要求, 采取不同的问题设置。4.要有探索性。通过问题的设置, 引导学生学会思考分析, 学会发现问题, 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5.要注意时机。问题的设置要时间得当, 把握好时机, 寻求学生思维的最佳突破口。6.要少而精。做到教者提问少且精, 学生质疑才有深度。

上一篇:绿化竣工验收合格证明下一篇:社区打击两非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