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平凹:生活的一种

2024-11-14

贾平凹:生活的一种(9篇)

1.贾平凹:生活的一种 篇一

生活,就是过的一种心情

生活,没有什么大道理可言,过日子,就是一种心情,用好的心情去生活,累也不说累,苦也不言苦。幸福,或许正是体现在这“不说累”和“不言苦”当中„„

我也常常会累,也常常会心情浮燥,常常在一些早已老去的回忆里念念不忘;常常因为将心情投入了哪段文、或者是哪首歌而引发了些感慨;也很容易陷入别人的情绪或别人的故事;所以,也总是絮絮着些忧伤。

实际生活,却是在甩甩打打中过得简单而痛快,并没让哪种琐事牵拌着情绪过日子,也不让太多杂七杂八的事乱了心绪,所以,生活有时候尽管会忙碌些繁琐些,心却并不累。过日子,真的就是个心情,歌里唱的,剧中演的,或许会有那么点滴的情绪影射,却不是完全属于自己的,感慨过之后,就好好过自己的日子,无非就是一家老小,无非就是家庭工作,而一切的一切,最终无非都落在了“心情”二字之上。

生活,不是件简单的事,没有太多的一帆风顺,也没有太多的心想事成,有的,只是些随时可能的“碰壁”„„

或许,倾心已久的人就在你举目可见的地方,却不一定是在等你;

或许,付出努力和艰苦后,你的钞票并不会乖乖地躲进你的腰包里;

或许,积年累月地寻找着突破事业的窗口,现实却并不成全你;

或许,你的肉体会遭遇些病痛;

或许,你的亲人在经历些变故;

或许,你的明天依旧遥远;

或许,„„

因这种种或许,难免有人会彷徨,难免有人会失意,会怨天尤人,可是,有点情绪不要紧,当走入一种消极的情绪后,要极时地走出来,努力调整自己,不要让坏的情绪长久地占据你的心灵,影响你本可以开心和幸福的生活。

过日子,调整心态,保持好心情是很重要的。不管什么样的困难,不管什么样的挫折,总会有雨过天晴的时候,忧伤和埋怨解决不了任何问题,唯有积极面对。

正如很多人所说的,笑对人生,这,就是一种积极的生活态度,当我们努力地克服了自身的狭隘自私,当我们努力地学习了感恩和知足,当我们努力地懂得了宽容与微笑,那么,简单而开心的生活便离我们不会遥远。

感恩,知足,微笑,简单,这样方能赢得开心大世界。

心情的颜色是活泼热烈的红色,是生机盎然的绿色,是尊贵华丽的黄色,好好地,用这种种颜色做心情,来书写生活,不要让它变得灰暗„„

累也不说累,苦也不言苦; 祝:好心情;祝:幸福!

2.贾平凹:生活的一种 篇二

一、初一:学科探究,打下扎实基础

(一)学生特点

初一学生对探究学习的理解还不够,尚未形成通过实践学习获得新知识的意识,不善于也不习惯亲自动手,要进行所谓的“自主”探究是不切实际的。所以笔者将指导重点放在活动后指导,让学生了解探究的各个阶段,并能撰写相对完整的探究报告,对探究有一个“形”的理解。

(二)阶段目标

初一阶段的活动目标是:利用指导教师的所学专业学科特点设置探究内容,让学生有兴趣去做,能成功完成探究,能科学记录探究过程。

(三)活动过程

活动过程如下:学生熟悉探究步骤—进行课余生活(家庭)探究—网络指导—回校递交探究报告(包括影音材料)—教师评讲—教室(走廊)展示。

(四)问题及指导

在实践过程中,教师必须针对出现的问题进行指导。

问题一:学生的探究内容从哪里来?生活探究的内容应该来源于生活,如果只是盯着课本目光必然狭隘,教师要引导和鼓励学生参与社会、走进生活,关注各类媒体中出现的与生活、学科有关的内容,如央视大型互动求证节目《是真的吗》等。

问题二:家庭探究无法进行实时指导。“互联网正在成为现代社会真正的基础设施之一,就像电力和道路一样。”笔者利用学生的班级QQ群在周末为学生提供定时的网络指导,鼓励学生在群里分享操作经验和结果,群里时常被各种成功的欣喜或急切的求助刷屏。这一措施也推动了学生家庭的科普教育。当然,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周末作业的量,让学生养成平时重书面作业、周末重实践作业的习惯。

问题三:学生对探究的记录不规范。中学生已经可以尝试书写基本的探究报告,报告内容要重在记录学生在学习和实践中体现出来的创新意识和动手能力,特别是在解决问题过程中涌现出来的闪光点。教师要让学生了解科学探究的基本要素,指出常见的表述不准确的地方,引导学生通过对比、互评来发现相对完善的报告。

(五)成果及反思

作为科学学科的教师,笔者结合教材,让学生利用家庭易得的材料,并通过生活探究直接观察到或绚丽或奇妙的科学现象。这样,学生的好奇心可得到极大满足,同时也促进对知识的理解和动手能力,比如通过小孔成像仪的制作增进了对光的传播的理解,通过纸锅烧水实验在提高学生动手能力的同时也增进了对燃烧条件的理解。此外,学生基本能够书写完整的探究报告,拥有了一定的反思能力。不足之处是:这时的探究更多集中在研究性学习,而且与科学课程的知识点直接挂钩,教师布置学生做的方式也有点类似学科的课外作业。

二、初二:组建“探究公司”,体现研究成果

(一)学生特点

学生对探究有了相对全面的认识,具备了一定的自主探究能力,希望获得更多探究自主权,但实行过程中发现个人很难独立完成。

(二)阶段目标

初二阶段的活动目标是:根据选题能自主设计探究方案,学会与人合作,通过组建“探究公司”培养领导力,并将探究结果运用于生活。所谓组建“探究公司”指的是,学生在合作探究过程中模仿公司的形式进行职责分配、定期商讨、奖励惩罚和应用推广等,以便通过形式的改变给予学生心理暗示,帮助学生形成坚定的目标追求、强烈的群体意识和鲜明的社会责任感。

(三)活动过程

活动过程如下:确定研究主题—设计探究步骤—班级汇报—组建探究公司—年级展示—推荐评奖。

(四)问题及指导

问题一:学生的探究方向分化。陆续进入青春期的初二学生已经不满足于按给定步骤进行探究,每个人的智慧类型不一样,不同学生希望根据自身的条件和需要自己来安排实验步骤进行探究。比如住校生为了研究洗涤剂的效果,有从洗涤剂的种类着手的,有从洗涤剂的酸碱性着手的,还有从使用习惯调查问卷着手的。分散的个人数据能否整合成为一个有深度的报告?学生通过聆听、讨论、辩论接受别人意见的合理之处,开始对重复性探究进行整合,把大课题细化为一个个可操作的子课题,以便进行更深入的钻研。

问题二:个人无法完成整合工作。收集利用信息必然经历寻找、查阅、选择、摘录和分析的过程,一些课题仅依靠个人的力量是不够的,选择相同方向子课题的学生有相同的爱好,他们自然地采用小组合作的方式。小组合作学习有利于促进学生的社会性发展和健康个性的养成,笔者引导学生借鉴真实公司中的招募计划、定期会晤机制、责任到人机制等,提高小组合作的效率,尽量发挥个人专长,实现优势互补,互相促进。

问题三:“探究公司”运作中出现新的问题。要让团队成员具有共同的宗旨、绩效目标和通用方法,并且共同承担责任,需要持续的管理和激励。为了树立管理者的威信,笔者指导学生召开“公司”发布会,为小组长即“公司”管理者颁发聘任状,明确人员分工;在后期论文撰写阶段,笔者以身作则,查阅大量资料为小组成员提供参考和借鉴。小组长依靠个人经验和外部求助,构建了问题解决的方式。

(五)成果及反思

拥有了探究能力的学生可以就某个课题进行自由探究,研究方向分化后通过组建“探究公司”的方式进行整合并进一步深化。学生不断在市级或省级研究性小论文评比中获奖,并把小组合作的成果推向生活应用,比如“泡泡水公司”在研制出最佳泡泡比例后到幼儿园演示,“超轻黏土公司”制作了一些科学教学用具。探究内容也不再局限于笔者任教的科学学科,学生初步具有跨学科的逻辑思维能力。需要进一步提高的是,“探究公司”的组建可以使探究活动开展得更多元和逼真,以便让学生关注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并在活动中逐渐实现社会化,拥有应付复杂生活的本领,拥有实现自我价值的信心,给人生长跑带来持久后劲。

三、初三:自发行动,获得长足后劲

(一)学生特点

初三学生自主能力进一步提升,视野更加广阔。

(二)阶段目标

初三阶段的活动目标是:鼓励学生通过组建社团、组织兴趣小组等形式,实现单飞,把眼光延伸到校外,在更大的天地里自由健康成长。

(三)活动过程

活动过程如下:自发提出问题(活动)—教师指出可行性—改进并实施—展示汇报—应用推广。

(四)问题及指导

问题一:学生组织大型活动效率较低。学生在探究过程中常常需要多人合作,比如学生社团组织的探究活动,人员上可能跨越班级甚至年级,工作分类上牵涉到实验人员、组织人员、拍摄人员、记录人员等。教师除了要对学生撰写的活动方案进行改进外,还要提醒学生:组织结构层次要少,如采用类似“社长—干事—社员”的扁平化组织;干事要及时记录活动中社员的表现;可通过邀请教师或家长做辅导老师的方式引起社员重视;等等。

问题二:开展班级活动需要较多的人力、物力。随着学习场所从教室拓展到校园甚至到社区,学生需要和不同行业的人打交道。常见问题有:学生该如何给同学家长打电话?如何向后勤老师借材料?如何同社区干部沟通活动方案?对此,教师可在课堂上设置模拟情景:一是模拟学生本人,想象可能遇到的问题;二是模拟沟通对象,通过换位思考树立沟通的信心。当然,教师需要提前做好学校后勤、实验室及社区的工作,制定物品租借条例和损失赔偿方案。同时还应提醒学生注意活动中的安全问题,防止意外事故发生。

问题三:学生探究形成的结论层次较低。美国学者波斯纳曾提出一个公式:教师的成长=经验+反思。这一公式也适用于学生的学习和实践活动。及时的反思能够促进经验的形成,提高学习能力,并给他人以借鉴。教师要指导学生:在实践过程中除了关注他人的反思如社团干事的反馈,自己也要主动反思。此外,还要告诉学生:文章撰写、新闻报道都是很好的沉淀过程,而更好的方式就是把综合实践活动的成果应用到生活中去,让生活来检验并给出结论。

(五)成果及反思

3.精彩生活的一种方式 篇三

车友会整合了一个和谐的、温馨的、欢乐的车友团体,这种团体也向着更专业方向发展。

乐享其中

芬芳的四月,京城一家大型的车友俱乐部迎来了它的第五个生日,为了答谢广大会员车友一直以来的支持与厚爱,他们积极筹备庆典各项工作,不断调整优化庆典流程,还精心为每一位车友会成员都准备了异常丰厚的大礼包,同时在庆典过程中的抽奖环节还提供了价值高昂的奖品,据庆典工作人员计算,奖品总值已达数十万元以上,着实让到场车友会会员高声尖叫,让没能到场的血脉喷张。同时中奖率也出奇得高,大大小小奖项总计获奖人数超过百人,在平时享受到车友会给大家带来的福利之外,还能参与到气氛如此活跃,并且有机会获得如此高额奖品的庆典活动中,让我和不少车友会以外的朋友都分外眼红。

说到这里,不得不说在这个偌大的车友会里真是卧虎藏龙,从庆典策划实施、演出者,到现场布置、灯光、摄像等等人员,无一不是车友会的成员亲历担当,其水平也让不少专业人士挑指大赞。

身临其境

2014年4月20日9点在龙脉温泉游泳馆门前停车场上便整齐地停着一排福特车,车友们来的都比较早,显得异常兴奋,顺着指路牌大家来到会场,签到领奖品后陆续地进入“孙武厅”。

10点年会庆典正式开始。一段令人回味的经典回顾短片,一年中大大小小的活动出现在短片中,回忆、快乐、甜蜜、温馨、幸福交织在一起弥漫开来,令在场的不少车友感动。

感动过后精彩的节目与有趣的游戏相继开始,其中车友独唱,阳光帅气男震撼全场!“小崔说事”小品表演,乐得车友们前仰后合。“搜集物品大比拼、踩气球、玩偶接力、猜体重、谁是大肚王”等趣味游戏,场场精彩,一度引爆全场。

每个环节结束后均有抽奖活动,奖品丰厚,车友们获得了三星液晶电视、行车记录仪、空气加湿器、轮毂、轮胎、车模、安全锤及各种优惠等奖品。

最后,在“我们都是一家人”的歌声中,车友会5周岁生日蛋糕的分享与车友们的共同祝福中,车友年会庆典完美落幕。

4.学习也是生活中的一种乐趣作文 篇四

在生活中,有许多让我着迷,让我陶醉的事,如:集邮、种花、弹琴等等。但是,最令我着迷的还是读书了。

读书能增长我们的知识,开阔我们的视野,还使我的知识丰富、渊博。我热爱读书,因为在书中的我不断成长,同时会引来一些批评。

记得有一次,我在书房里看书,看得正起劲,老妈叫我吃饭,我没听见,继续看书。而妈妈见我不理她,推开门进来叫我。这时,我看到一个情节:一个地主用鞭子打着替他干活的农民。我生气的大骂了一声:“要我,肯定会打死你这个大坏蛋。”正好,被推门而进的妈妈听见了,还以为我骂她呢!不分青红皂白的臭骂了我一顿。我不解得问妈妈为什么批评我,妈妈说我骂她是大坏蛋,还要打死她呢!我又好气又好笑的说:“我并没有骂你,我实在骂书中的.地主呢。”妈妈对我说:“你怎么不早说呢?哎,你个小书迷,真拿你没办法。走,吃饭去。”“我也不知道你要批评我啊!”我边走边解释说。你看,这就是惹来的第一个批评,听过瘾没?没关系,还有一个呢!

还有一次,我和我老爸一起去图书馆看书。当我来到图书馆时,我三步并作两步的跑到儿童读书区,读完了我一直想看的书之后,就回家了,才忘记老爸还在图书馆里。不一会,我在书房看书时,老爸推开家门,气喘吁吁地问:“女儿回来了吗?”妈妈镇定的说:“早就回来了,在你书房读书呢!怎么了?”老爸说:“我带他去读书馆读书,她一声不吭地就走了,当时就看不见人影了,害得我找了她好长时间呢!还以为她走丢了呢!吓死我了!”说着就把我从书房里叫出来,批评了我一顿,还说以后不带我去图书换看书了,我央求了好长一段时间老爸才肯答应的,不过我必须要听他话,我爽快地答应了。看了吧,这就是我收的批评!

Look!读书真让我着迷。我下定决心,以后再也不犯这种错误了。不过你们也要注意哦!

5.贾平凹:生活的一种 篇五

杰克·凯鲁亚克 (Jack Kerouac, 1922-1969) , 是美国“垮掉的一代”的代表人物。他的主要作品有自传体小说《在路上》、《达摩流浪汉》、《荒凉天使》、《孤独旅者》等。他以离经叛道、惊世骇俗的生活方式与文学主张, 震撼了20世纪五六十年代美国主流文化的价值观与社会观。杰克·凯鲁亚克在他的自传体小说《达摩流浪汉》中, 以加里·斯奈德 (Gary Snyder) 为原型, 成功地塑造了贾菲·赖德 (Japhy Rider) 这个“垮掉派”冷派的代表人物以及他所代表的那种生活方式。

1 内容简介

本书共有34章, 内容大体可以分为三个部分。在第一部分, 雷·史密斯 (Ray Smith) 认识了贾菲·赖德 (Japhy Rider) 。两人在旧金山、伯克利等地期间逐渐建立了友谊。第一部分开头描写了20世纪最著名的一次诗歌朗诵会——“六号画廊诗歌朗诵会”。艾伦·金斯堡 (Allen Ginsberg) 在这次朗诵会上首次公开朗读了他的作品《嚎叫》, 这次诗歌朗诵会带来了“旧金山诗歌的文艺复兴”。有趣的是, 凯鲁亚克 (Kerouac) 对金斯堡朗诵《嚎叫》的场面只是轻描淡写, 他把它称为《哀号》。他主要关注的是伐木工人出身的诗人加里·斯奈德 (Gary Snyder) 的朗诵。在小说中, 作者把他化名为贾菲·赖德。事实上, 作者花了很多篇幅描写凯鲁亚克爬加州的马特峰的经过, 而对整个诗歌朗诵会都只是轻描淡写。此后, 史密斯搭顺风车穿越全国, 在北卡罗莱纳和他的母亲、妹妹及其家人一起过冬。但是没过多久, 史密斯这种新佛教徒的生活方式就和母亲对他的期望发生冲突。史密斯再次上路, 返回西海岸, 他在那里遇到了赖德, 他和赖德一起住在一间小木屋里。后来, 赖德乘船前往一所禅宗的寺院。尽管贾菲对他的女朋友不忠, 但是他那种简单的生活方式以及他那种吸引女人时看似满不在乎的做法给雷留下了深刻印象。在第二次爬山的时候, 和他们一起的还有一个名叫亨利·莫利 (Henry Moore) 的新朋友, 他们一边爬山一边高兴地谈论日本的俳句和禅宗的一些公案。

在第二部分, 凯鲁亚克提出了一个崭新的概念—“背包革命”。书中是这样写的:“你们知道吗, 我有一个美丽的愿望, 我期待着一场伟大的背包革命的诞生。届时, 将有数以千计甚至数以百万计的美国青年, 背着背包, 在全国各地流浪。”凯鲁亚克认为, 通过学习贾菲这种简单的生活方式, 成千上万的美国青年会毫不犹豫地背上背包上路, 抛弃当时主导美国社会的那种消费文化。雷回到加州后发现他不能也不愿去适应文明社会。雷又动身前往北卡罗莱纳, 和他母亲以及妹妹一家过圣诞节, 在那一直呆到春天。他在森林中沉思, 开始产生他是佛祖的化身的幻觉。这次体验再次激发了雷去看贾菲的愿望, 他开始制订了前往加州的计划。

在第三部分的开头, 雷又回到了他的天堂—加州。他在那里找到了免费的住处, 他和马林县森林中的一家佛教徒住在一起。他很快就对那种整天没完没了还要喝得酩酊大醉的晚会感到厌倦, 于是他想重新返回森林。贾菲也对这种文化感到厌倦, 于是决定动身前往日本的一家寺院修行。史密斯接受了赖德的建议, 动身前往华盛顿州林区当了一名护林员, 这次他把自己完全与世隔绝了。他接受了贾菲给他的最后一个建议—他申请并获得了在华盛顿州的喀斯喀特山脉的孤独峰担任林火嘹望员的工作。在那里, 他再次产生了来自天国的幻觉。此后, 他又回到了城市的文明中去。尽管读者都以为小说的高潮应该发生在林火嘹望点, 但在这里什么都没有发生, 小说似乎结束得很唐突。事实上, 凯鲁亚克在林火嘹望点度过了一段艰难的时光, 他感到令人难以忍受的孤独, 他发现要想戒酒很难, 就连杀了一只老鼠这样微不足道的小事也让他感到很内疚。他和小说中的史密斯一样, 对于能够重返西雅图感到如释重负, 很快就近找了一家小旅馆一醉方休。

2 作品主题

凯鲁亚克在《达摩流浪汉》中揭示的第一个主题是美国非主流文化的一种生活方式 (迪特曼, 2007) 。如果说凯鲁亚克在《在路上》一书中塑造的是喜欢犯罪并且有些狂热的迪安·莫里亚蒂的形象的话;那么凯鲁亚克在《达摩流浪汉》一书中塑造的则是富有智慧和理性的贾菲·赖德的形象。在贾菲身上, 雷看到了一次用佛教来规范自己的生活的机遇。但是, 雷 (即凯鲁亚克) 对佛教的兴趣及修行方式有别于贾菲 (即斯奈德) 的兴趣和修行方式。

对雷而言, 佛教是一种从外界强加到生活中的东西。当以凯鲁亚克为原型的雷被佛教吸引的时候, 他感到自己成为了佛教的奴仆, 这个信仰佛教的过程其实就是一个抑制自己欲望的过程。但是, 对赖德而言, 他认为佛教是佛祖教导他的一种生活方式。凯鲁亚克通过史密斯给我们描述了当时美国的一幅景象:美国青年在接受佛教的同时也在排斥物质主义。小说中是这么说的:“想想看, 如果整个世界到处都是背着背包的流浪汉, 都是拒绝为消费而活的‘达摩流浪汉’的话, 那会是什么样的光景?现代人为了买得起冰箱、电视、汽车 (至少是新款汽车) 、发油、除臭剂和其他他们并不是真正需要的垃圾而做牛做马, 让自己被监禁在一个一个工作—生产—消费—工作—生产—消费的系统里, 真是可怜又可叹。” (凯鲁亚克, 2008)

小说中揭示的第二个主题是接受个人的地位、角色、人生的命运。“达摩”可以理解为佛教要求一个佛教徒履行的宗教和社会义务。所以书名《达摩流浪汉》暗示着有些人注定只能过“垮掉派”的生活。正是这个原因, 我们也就不难理解为什么史密斯在决心做一个“好的”佛教徒的时候会感受到种种约束。这些约束其实是凯鲁亚克早期所接受的天主教教育对佛教的一种强烈的排斥。

小说中揭示的第三个主题是家的主题, 这个主题贯穿于故事的始终。在寻找贾菲的时候, 雷其实是在寻找自己的兄弟或父亲。这与《在路上》一书中寻找迪安的父亲表达的是同样的主题。小说中, 作者告诉我们, 他的家人不理解他, 他为了表示抗议就睡在外面 (这种举动对于一个30多岁的男人而言似乎显得太过孩子气了) , 他动身去找贾菲以及西海岸的诗人, 其实是把他们当成一个替代的家。这个替代的家不仅乐意接纳他, 而且愿意帮助他在佛教方面成长。

3 人物分析

雷·史密斯是一个在他想要的两种生活中痛苦挣扎的男人。一方面, 他想过一种宁静的、沉思的生活。另一方面, 只要一有机会可以酩酊大醉、到处撒野, 他就会毫不犹豫地这么做。他想去旅行, 但是在他旅行的时候, 他又想要和母亲一起呆在家里。

凯鲁亚克通过贾菲·赖德给我们塑造了一个他心目中理想的人物形象。贾菲以四海为家, 而且总是感到很满足。在小说中, 凯鲁亚克是这样描述贾菲的:“他当过伐木工和农夫, 热爱动物和印第安人的传说……后来, 他又学了中文和日文, 成了一名东方学家。”当然, 贾菲在森林中的生活是最快乐的, 这种快乐足以令雷感到羡慕。

《达摩流浪汉》是对20世纪50年代美国人生活的艺术再现。通过这部小说, 我们可以想象1955年时和美国的那些作家、艺术家们生活在一起会是什么样子。当然, 有人认为这也是这本小说的一个不足之处。因为作者只对这些内容进行粗线条的勾勒, 从来不肯把它们写得更生动具体一些。

作者匆匆草就这部小说, 然后就把稿子寄给维京出版社的编辑。这部小说中没有使用凯鲁亚克的试验型写作风格, 所以出版社的编辑在处理稿子的时候也就比较省心。凯鲁亚克写这部小说主要是为了能够尽快拿到稿费。由于没有使用试验型写作风格, 凯鲁亚克可以大批量制造这种小说, 他写这些小说纯粹就是为了多挣点钱来改善生活, 这就是凯鲁亚克所谓的“商业主义”。因此, 这种粗制滥造的作品在艺术上是没有多少价值可言的。但是, 这个时期《在路上》和《达摩流浪汉》的成功所引起的轰动对于凯鲁亚克此后的创作简直就是一个灾难, 因为这两部小说的语言和情节都很清新, 所以后来当他试图去写一些在语言、情节方面都更加复杂的作品, 尝试一些新的写作风格时, 他的作品却没有满足广大读者的心理预期。

总之, 杰克·凯鲁亚克在他的自传体小说《达摩流浪汉》中, 揭示了三个主题:第一个主题是美国非主流文化的一种生活方式。第二个主题是接受个人的地位、角色、人生的命运。第三个主题是家的主题。他以加里·斯奈德为原型, 成功地塑造了贾菲·赖德这个“垮掉派”冷派的代表人物以及他所代表的那种生活方式, 从而使《达摩流浪汉》成为杰克·凯鲁亚克在继《在路上》之后的创作的“垮掉派”又一经典名著。

摘要:杰克·凯鲁亚克是美国“垮掉的一代”的代表人物。他在自传体小说《达摩流浪汉》中, 以加里·斯奈德为原型, 成功地塑造了贾菲·赖德这个“垮掉派”冷派的代表人物以及他所代表的那种生活方式。本文从内容简介、作品主题、人物分析三个方面加以探讨, 有助于加深读者对《达摩流浪汉》一书的理解。

关键词:杰克·凯鲁亚克,《达摩流浪汉》,赏析

参考文献

[1]百度百科.杰克凯鲁亚克[DB/OL].http://baike.baidu.com/view/70661.htm.

[2]高金和.“垮掉的一代”作品分析[J].科技信息, 2008 (36) .

[3]迈克尔·J·迪特曼.“垮掉的一代”文学名著[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7:49.

6.艺术是探求生活的一种方式 篇六

地点:中央美术学院校园

受访者:杨煜旻

采访者:立早

SHMJ:我想知道你平时工作、生活是怎样的一个状态?

杨煜旻:生活特别简单。我就住在学校南边的小区,上班在广顺北大街一家私人的教育机构。平时就是上班,和同学聊一聊,想一想作品,不能干太多事。因为毕业后从兼职转为半全职,已经占用了画画的时间。

SHMJ:现在工作的报酬如何?会不会有生活压力?

杨煜旻:目前还行,我现在是半全职,不是很累。白天一般没什么事,晚上上课前备课,和家长聊天,做一做咨询。差不多每个月能有5000元左右。我租房是合租,一个月1000块钱。我觉得生活还可以,就是家里人觉得不太好,没有落户不稳定。

SHMJ:我看到你一直在版画系读书,在创作《假借为遇》时是怎么想到让绘画和装置结合起来的呢?

杨煜旻:以《假借为遇》为例,我就一直画,画的小画都和《假借为遇》的尺寸一模一样,都是8开左右。画的时候,我不知道最后会是怎样的呈现方式,但清楚这样是不够的,也不能直接拿它做展览。这些都是我心情的一个记录。有一幅画里面一个小女孩在爬树,因为她是静的,我意识到还表达的不够。为了让它更充分,或者更巧,这个一会儿可以谈,我很强调创作的巧,让她可以一直往上爬,我就做了个小动画。因为自己尝试去剪接,落了很多帧,出来的效果是小女孩一跳一跳的,那种精致感完全没有了。还有另外一张画,一个小孩儿穿大人的高跟鞋,只画腿下面,我想做一个小动画,就是这个孩子一直在穿着高跟鞋在走,但是最后出来效果也不对。我看着自己的那些画就想,能不能让它有的地方动、有的地方不动,只把最体现我想法的一个点放大,让它动起来,用这种动和静的碰撞将观众沉睡的童年记忆激活。有了这个想法之后,我就有针对性的去画了。像大象滑梯那个,本来是一个小孩儿滑出来了就结束了,我想如何让画面动与静结合得更好。就想到现在儿童乐园里头,小朋友用小车模型滑滑梯。光要小车滑下去也没意思,再来点儿碰撞,就像真实堵车那种感觉。

SHMJ:使用影像的语言是为了弥补静态的不足,形成静动的对比。那影像的语言受到哪些影响?是自己摸索,还是受到动画系同学作品的影响?

杨煜旻:《假借为遇》这个作品,就是我们上课时讨论,到后来一步步完善。影像其实从大学三年级我做《小狗撒尿》这个关于归属感的作品就开始了。当时没做过影像,想尝试尝试。觉得影像是一种非常直接的方式,而且可以非常记录、非常真实又非常隐喻,有一定表演的成分在,也可以让你先策划,也可以有非常偶然的东西在,很有魅力。装置在我看来相对比较板,但也有很好的作品,装置更适合我现在的想法。

两种手法都有动的因素、策划的因素在里面。对于作品,你不能说哪种形式好哪种形式不好,我听徐冰的讲座,他说如果一个艺术家是从材料入手的话,是走不远的。这一点很对,要从想法入手,你想表达的是什么,选择最适合呈现它的一种方式。比如《假借为遇》,刚开始我都不知道它会是一种什么形式,但知道肯定不能是画。那我如何让它在画的基础上动起来,又能保留我非常喜欢的彩色铅笔这种小气质,就这样一步一步推出来整个作品。

SHMJ:童年主题在你的创作中一直在延续吗?

杨煜旻:对,要么围绕着精神状态停留在儿童时期的人,要么就是真正的孩子,我的创作感觉就是离不开了。还是会围绕这个去做。只是可能慢慢的会加入一些成长的理解。反正都是从童年这个时候来的。不知道童年这个做到什么时候,以后可能还会不断挖掘一些童年的记忆。

我现在又做了一批新的作品,和这一系列作品其实也是有联系的,就是考虑在某些地方做出动静结合。就是把我画的小时候的一些场景,用静态的画和动态的装置结合在一起。因为有一个非常清晰的记忆,就是小时候看到神话中的人,封神榜里的杨戬他们总有第三只眼。然后自己或者几个小伙伴在额头上没事儿会画一个眼或者包青天的月牙儿。有一幅画我就画的自己闭着眼的样子,然后在额头第三只眼的位置挖一个孔,在后面安上一个小电机,找一个小孩儿玩具上的眼睛接在后面,然后装在画框里面。远看就是一张画,近看会发现那个小电动眼睛在转,就是跟这种玩儿的场景的结合。

有时候摄影作品也不能完全呈现我想表达的东西。我强调作品的呈现,最后的语言转化要比较巧。研究生的课程包括研究自己喜欢的艺术家,提炼自己创作气质,当时具体一步步怎么找到的,我都忘了,我找到的艺术家竟然是王维。他的一生很有意思,有位老师出的书特别好,把王维研究得非常透彻。他通过比较王维跟同时代的诗人,还有比他早的一些山水诗人的不同,发现禅宗的东西、老庄的精神,在他的作品中非常明显。王维的作品善于以小见大,四两拨千斤,是中国艺术精神最准确的、最有代表性的东西。就像太极里面以柔克刚、以小見大,这种感觉就是不费吹灰之力,效果非常好。我对这种中国人非常智慧的一种方式一直就念念不忘,非常喜欢。而且我非常喜欢的中国艺术家就是徐冰,他的作品就很智慧。我比较关注这种智慧的转换,我也在一直去找。但是画画我也会一直画下去,就是我心情的一个记录,是对我的一个启发,积累到一定程度又出现一个新的作品。

SHMJ:我看到徐冰对你的作品所做的点评。

杨煜旻:对,徐冰去年在《时尚芭莎》有一个专栏,最后一期就推荐了一下我,还挺感激的。徐冰的作品是一些非常生活化的元素,但是用很巧的方式表现出来。《何处惹尘埃》是非常东方化的气质,也是很智慧的,但是全世界都能够认同他。徐冰一直说艺术是不能教的,艺术作品就要看它最后转换的那一下,其实就是看作品的形式或者说独特的艺术语言找的对不对。我很认同这一点,其实艺术家表现的题材无非就是:童年、性、私密的女性题材、战争、政治这些,不可能挖掘一个人类从来没有表达过的领域。就看你怎么去表现,怎么用一种别人没有用过的形式,或者让别人认为有启发性的方式来表现,这才是厉害的地方。

SHMJ:看到大家的作品都是系列的,对展陈的构思也都很精巧。版画也不像革命时期主要讲求复制性了,并不受传统的限制,老师也很支持大家去探索。

nlc202309010136

杨煜旻:版画系还是比较多元的,其实学校现在都放开了,油画系有挺多人做的装置,跟材料有关。版画系前几届的作品都是开放性的,比如装置、影像。我本科毕业作品做的作品是《经典》,把那些山寨都收集起来,比如“阿迪达斯”改成“阿迪达兹”,“PUMA”的A和U换一下位置。买回来之后,先搭一面红墙,后面都是箱子,把它立起来,以摆静物的方式展示之后镶的相框。从远处看,感觉是古典油画,专门弄得像美术馆、卢浮宫那种暗红色的墙面,但你走近看发现是静物在那摆着,每一件静物从大到小,全部都是山寨的东西,最后起名叫《经典》。这种静物摆拍的方式,是在中国学绘画的一种特殊经历,画画都是从画静物、石膏开始,这种静物画对我们的影响也会很重,觉得古典画在有一定的权威性,这是人家大师留下来的。但是现在回想起来,还有很多不是很完善的地方在。

我们的创作都是从版画的概念里面提取的。我感兴趣的版画和一些概念都和影像相同,比如我毕业创作写得是大卫林奇,这位导演最早想当一名画家,现在还在法国的一个画舫里做石版画。我看到他对版画的理解挺有意思,非常认同。因为我这次做的也有影像,影像本身就有一种复制性。电影就有复制性,一部电影在全世界不同地方不同时间上映,人们会有什么样的感受呢?我的作品中也有影像,动与静的结合。大卫林奇是觉得画不能完全表达他,就想让他的画动起来,非常单纯的。我也是这么想的,他对电影和版画的理解是对我挺有帮助的。从版画里面能挖掘出非常多跟现在能够结合起来的概念,比如复制、拓印。比如复制,我找到了影像的复制性,还有很多人,让版画与动画结合等很多不同的方式,可实施性都挺强的。

SHMJ:我感觉你还挺善谈的,谈自己作品谈的挺好的。

杨煜旻:我觉得这真的和我的工作很有关系,就是总跟小朋友打交道,画完画还要去和家长去沟通,这确实让我的话比以前多了。可能见到陌生人没有以前那么局促了。做这个工作挺高兴的,我平时教小朋友,就会把我喜欢的这些作品加以转换,转换成小朋友能理解的方式或者语言,去教给他们。就像我大学里面学习的感觉,注重思维的东西。有时候我会把他们的一些很好玩的话记录下来。

不能说这个工作今天给我一个启发,明天给我一个灵感,孩子给我的启发说不定什么时候就会有了。比如一个小朋友有一天穿了件特别好玩的衣服。从正面看一个普通的毛衣,他一跑后面的红绸子哗一下飞起来了,就像超人一样。我说,你过来让我看看你这衣服怎么回事。转身就看见,衣服在上部订了一条,下面一个绸子。不动没事,一动绸子就飘起来。如果不教小朋友我怎么会看到这种东西。有可能以后出个作品,拍个小录像什么的。

现在很多幼儿园有“过家家屋”,里面有现成的娃娃、做饭的锅,小朋友在里面玩。但这不是我要找的东西,我想找一种更粗糙更活跃的形式。结果班上有一个小朋友就是在小区里拣点儿菜叶子“做饭”。我感觉很奇怪,因为小朋友的家境都得很好,为什么她会这么玩呢。我就跟她约好一起玩过家家。小姑娘动手能力很强,自己叠碗、搭配“饭菜”。聊天知道是她妈妈教她这样玩的,事情就变得更好玩了。我教她做勺子,找个大叶子拴在前面,就像勺子一样。我把这些东西都拿回来了,不知道会做什么,但都保留下来。比起在现成的屋子里玩,其实这个寻找的过程更有意思。我跟班上的一个小朋友约好了,一起玩过家家。

SHMJ:个人问题有没有解决,有没有青梅竹马?

杨煜旻:呵呵,这是个老大难问题。我妈每次都催得我不行。我非常宅,除了工作就是和同学聊天,圈子很小,不是善于交际的人。同学要介绍什么的,我就觉得跟我做作品的气质不符。我是一个不强求的人,如果做作品,对于做的过程要怎么用智慧的方式来转换,我会下工夫去想,但是对最后的结果,不会抱有功利的想法。但是生活中我喜欢自然而然,遇见的,别让我去找,要偶遇。而且到现在我没有打心里觉得必须要去干这件事,还没到生命里必须找个人一起生活这个程度。我觉得目前最期望的事是在自己的创作上能再进一步,这个是最重要的。但生活在现在这样一个社会,父母那一代的想法根深蒂固,我不可能扭转他们的想法,只能慢慢地妥协,给自己能争取多少时间就争取多少时间。

SHMJ:对于你现在的生活状态,你的父母怎么看?

杨煜旻:其实家里面,我爸妈真的没期望我能当艺术家,就是期望我能像正常人一样生活就好了。他们就觉得一个人在北京多苦啊,工作也不稳定,每个月还月光族。他们会希望我回河南,觉得亲戚朋友也能够帮点儿忙,在北京大家帮不上。但是我要是回去了,离开这个环境,以我自身的性格,要是远离了现在的環境和氛围,再有一份自己的工作,可能就慢慢懈怠了,就真的没有机会重新回来了。

我爸只要来北京就会来看我,我俩主要谈事业。但这两年我发现他也开始跟我谈生活问题了。就自己而言,我是越大跟爸爸感情越好。我们太像了,父女本来就像,我们俩生日只差一天,都是处女座,所以在精神追求上,在喜欢的东西上,都极其一致。他也是一个有理想的人,然后内心深处孤傲单纯。

SHMJ:以后还是准备走艺术创作这条路吗?那未来一段时间如何打算?

杨煜旻:想继续深造,可能过一两年考博士。但这就取决于各方面的压力了,没有具体想得很细,到时候又不知道是什么形势了。我还是很喜欢艺术创作,要是不坚持这条路,干别的感觉都不太适合自己,也不知道自己的价值要怎么去体现。

我觉得自己还挺适合呆在学校的,不是所有的人都会在学校越呆越傻。我现在等于是半只脚迈入社会,工作还不是非常社会化,是和小朋友打交道,包括我的同事都是和我一样,都是比较单纯的刚毕业的学生。学校提供给我的一种氛围,不会让我有这么大的压力,呆在学校三年你能安安静静的,让想法更沉淀深入,出一个很不错的作品。对整个人生的艺术轨迹又是一个延展,一个提高。

7.让读书成为师生的一种生活方式 篇七

最近几年,我校开展了“最是书香能致远”读书活动,我认为这是一项“师生共受益 师生同成长”的好举措,鸟欲高飞先振翅,人求上进先读书,只有飘满书香气的校园才算是一处上进的、真正的学校。读一本好书,不仅可以修身养性、陶冶情操,更可以开阔视野,让人变得聪明睿智。年少读书,志在千里,而中年读书则别有一番情趣。

苏霍姆林斯基曾这样说:“要天天看书,终生以书籍为友,这是一天也不断流的潺潺小溪,它是充斥着思想的河流。”作为用思想育人、用语言说教的教师,读书无疑应该成为教师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一种生活方式。回想第一次读《三国》的时候,自己还是一个懵懂的学生,怀着对大师的崇敬拜读了它,从此便爱上了读书。每次读来便觉得自己的肤浅,于是,将继续鼓励自己,每天读一点,厚积才能薄发。教书十多年,在漫长的日子里读书已渐渐成为我的一种生活方式,每当夜深人静操持完家务,让女儿入睡,我便会捧起一本书,独享思绪渐入书中无拘无束畅游的从容,内心便会感到无比充盈和温润。

最近一段时间,每天都会翻上几页毕淑敏的散文集。她以心理学家的目光和作家的笔法,针对当代中国人纷繁驿动的心,写下了那一篇篇令人耳目一新的散文。看着一篇篇娓娓道来的散文,犹如自己的内心沐浴在清新的风中,荡涤得一如雨后的新叶。作为一名老师,繁琐的工作,来自多方面的压力常常有些让人喘不过气来,精心读着这本书,极力地吸收着书中的营养,告诉自己,活得好一点,快乐一点,善良一点,健康一点,阳光一点……

记得小时候总是羡慕教师,觉得教育是一件简单的事,教师是一份轻松的职业,随着从教日子的延伸,渐渐发觉做一名老师容易,但做一名好老师却不易。就简单的读书而言,学生是一个装不满的水桶,自己永远是被他们追赶的送水工;就教学方法而论,教师不能直接交给孩子们兔子,而是要交给他们猎枪,并教会他们使用猎枪的方法和技巧。特别是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更应该是一个博览群书的饱学之士。五湖四海,古今中外;上下五千年,纵横八万里,语文教师都应该有所涉猎。这样教师在课堂上才可能口吐珠玉,游刃有余,讲起课来才能左右逢源,旁征博引,妙趣横生,从而给学生带来一路春风,使其进入一个辽阔纯净、鸟语花香的知识王国。回头想想自己的教学之路,也曾有过疑惑、有过彷徨,但书读得多了,教师这份工作做起来也不再那么生涩,竟有一种得心应手的感觉,这都归功于一本本好书。

有句话说得特别好“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我认为让学生变聪明的方法,不是补课,不是增加作业量,而是阅读,阅读,再阅读。正因为懂得,所以一直在这方面努力着。作为语文老师的我每接手一批学生,我就先向他们渗透读书的好处,在班里设读书角,鼓励他们多读书、读好书、好读书,营造起阅读的氛围。家庭作业布置每天读书至少半小时,周末至少1小时,为做到读写不分家,还要求学生每周完成2篇读书笔记和2篇日记。在日记方面从不做字数要求,可长可短,可三言两语,可长篇大论,内容不限,体裁各异,但必须要写自己亲身经历的事,必须是自己内心的自然流露。我想这样坚持下去,学生的写作能力一定会有所提升。小学阶段的语文试题中,基础知识部分的得分率都比较高,相差是微乎其微的,差距就出在阅读和作文上,所以要想提高语文成绩,习作是关键。我认为要想写好作文没有捷径,只有加大课外阅读量,“读书破万卷,下筆如有神”。的确,你看的书多了,阅读范围广了,在创作时一些好的语言、奇妙的想法、独特的构思等灵感就会一股脑儿地钻出来,想挡也挡不住。当然,读书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它也许不能立竿见影,它的成效或许一两年才能看得出来,也或许三年五载,但随着阅历的增长早晚会凸显出来,我想“最是书香能致远”这句话大概也蕴含这层意思。

或许受我的影响,不知从何时起读小学四年级的女儿也爱上了读书,而且是酷爱。每天除去写作业的时间,基本上都泡在书海里,现在倒怕她被泡成“书呆子”。每个茶余饭后便成为我们一家三口交流读书心得的时间,这也是家中最温馨、最幸福的时刻。这时女儿总是歪着小脑袋畅想书中的情景,“妈妈,我要是有哈利波特的魔法那该多好啊,就能骑着扫帚飞到非洲,为那些可怜的小朋友送去食物和衣服,让他们不再受饥饿和寒冷的困扰。”“爸爸,你说杨红樱阿姨怎么能写出这么多的好书呢,我将来能不能也像她一样成为一名作家。”一个个问题有时让我们捧腹大笑,有时让我们瞠目结舌,也有时让我们哑口无言,甚至还有很多故事我们连听都没听过,这时她就会笑话我们孤陋寡闻,然后就会像一位演说家一样向我们娓娓道来,让我们不得不佩服眼前这个小书虫。不难看出,最近几年女儿从书中学到的东西不少,这些知识或许是老师和家长都无法传递的,书的确是个好东西啊!真是“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

这么多年来,我一直坚守着这样一件事:读书!我读书,带着我的孩子读书,带着我的学生读书。雄鹰在宽阔的碧空中搏击风雨,鱼儿在无边无际的海洋里劈波斩浪,我要带着我的学生在书海的风头浪尖凌空高飞。

8.贾平凹:生活的一种 篇八

如何具体运用“生活化情境”这一思品课堂教学的好载体?笔者认为可从以下几方面来做。

一、用生活化的素材点燃学生求真的火种

生活化的课堂素材,是指教师以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学情为依据,选取具有价值取向的生活素材,进行剪辑、整理,形成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的教学素材。笔者认为,并不是所有的生活素材都可以搬入课堂,成为教学素材的。教师在选材时,必须立意高远,有目的、有指向,具有教学、教育的针对性。

例如,某教师在教学“我们享有‘上帝’的权利”时是这样导人的:在学生欣赏凄美的歌曲《天亮了》的同时,教师放慢语速讲述歌曲的创作背景——1999年秋天的某日,在风景如画的贵州麻岭风景区,阳光明媚,游人如织。然而悲剧就在那一刻发生了:一架山卷扬机改装的缆车,私自投入运营,原本只能容纳9人的缆车却挤进了27人,严重超载迈开了上向深渊的第一步,驾驶者义是一名刚来两天、仅仅学会起步和刹车的年轻人。缆车一开动便迅速下滑,司机猛踩刹车,钢绳立即崩断,随着一声巨响,缆车从相当于20层楼的高处坠入山谷。在生死的瞬间,一对年轻的夫妇用他们的双手将自己两岁半的儿子高高举起。结果,除了这个小孩,整车的游客都失去了宝贵的生命……

课堂显得格外安静,每位同学都“浸润”在强烈的心灵震撼中。这时,教师问:“同学们,你觉得是什么导致了这悲剧的发生?”学生的回答有:经营者唯利是图,对游客生命的漠视;有关部门监管不力;旅客自我保护的意识不强;等等。

同样的教学内容,另一位教师是这样导入的。先呈现两张照片:一幅是柜台边,一个小孩口叫“阿姨”,高声嚷着要买东西,阿姨背对着他,涂着口红,不予理睬;另一幅是一位西装革履的“有钱人”,来到柜台边,对服务员说道:“小姐,你好!”营业员笑脸相迎。教师问:“看了这两张照片,同学们有什么想法?遇到这种情况,我们该怎么办?”

两种课堂教学导人,都选择了真实的生活素材,但由于载体定位的偏差,虽然都涉及消费维权问题,但选制‘针对性大有差别,教育效果全然不同。第一种导人的材料触及了学生的心灵深处,能引发其对生存权、消费权的深入思考,促使其自省自悟;第二种导入的材料偏向于对个人行为的评价,不具有普遍的教育意义。另外,从教师对材料的运用看,前一位教师“是什么导致了这场悲剧的发生”一问,不仅唤醒了学生的生命意识、维权意识,更激起了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在学生的心中播下善良的种子,它使学生明白,在人生道路上,不仅要珍爱自身,更要关爱别人的生命;而后一位教师的导入所提出的两个问题,既谈不上对学生心灵的触动,更谈不上行为的改变,课堂实效性就大打折扣,育人的功能明显被弱化。

纷繁复杂的社会生活事实,只有经过正确的筛选、恰当的裁剪,才能成为合适的教学素材,产生有效的导引作用。当然,筛选的教学素材也应适合学生的体验和实践的需要,源于生活,高于生活,具有人性塑造的高度,这是好载体的始发点。

二、用生活化课堂生成导引学生求实的人生

所谓“生活化的课堂生成”,是指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根据学生的生活认知,领引学生观察生活、感悟生活、探求人生真谛的动态过程。生活化课堂生成要求教师着眼于学生的成长,站在生命发展的制高点上,将教材内容和社会生活材料进行智慧性重组,在特定的课堂环境下引入,使教材凝固的理论知识变成一幅幅鲜活的生活画面,流淌在课堂教学里,映照到学生心灵中,显现出生活化活力。

如笔者在执教“珍爱生命保护自己——做自己的保护神”时,围绕“树立‘自我保护’的意识、勇气和信心”的育人目标,采用情境模拟、学唱歌曲、实践参与等形式展开教学。听课者都认为这样的教学开放而有弹性,课堂生成扎实、有效,充分诠释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体的理念,通过活动,学生既获得了真实的情感体验,又增强了“自我保护”的意识、信心和勇气,为学生保护自身的生命安全提供了一道坚实的思想盾牌。总结这堂课的成功,坚持培养学生能力的教学理念是前提;所取材料源于社会生活现象,进而对材料剪切和提炼恰到好处是基础;以实际生活为依托,不断引导学生探求人生真谛,取得了困惑不断生成又不断解答的教学效果是关键。

但笔者也经常发现,有些教师在利用生活载体时存在着不当之处。如某教师在执教“消费者权益”时,为了让学生了解消费者所拥有的权利,整节课都采用了“图文竞猜”方式,课堂气氛热烈,学生参与踊跃,一直在看图猜想消费者的权利。但询问课后收获,许多学生茫然不知。究其原因,就在于教师引入大量生活资源的同时,没能很好地导引,使课堂争论沦落为对事件的争论,浮于表面,缺乏有价值问题的生成,致使教学无法取得实效。

引入生活资源,意在为学生提供引起必要反应和形成强化刺激的条件,使学生建立刺激与反应间的牢固联结,培养多向思维和发散思维。而课堂生活化生成,在于合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整合各种可利用的生活资源,适时加以导引,让学生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中辨别是非、形成观念、提升境界,在情景模拟中践行方法、掌握技能、提升素养。

三、用生活化的践行提升学生的道德素养

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强调要“做、学、教”合一。法国教育家卢梭也认为,教学应让学生从生活中,从各种活动中进行学习,通过与生活实际相联系,获得直接经验,主动地进行学习。新课标提出的“有计划地组织社会实践活动”,更是明确要求教师要从学生的学习实践出发来提升学生的道德素养。

如何进行生活化的课内外实践的指导呢?生活化的课内外实践是指在思品教学中,以课堂实践、课堂展示为抓手,指导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的实践过程。学生良好道德索质的养成,不是一蹴而就的。笔者总结了一套学生良好品行形成的指导方法,即“点拨在课内、践行在课外”。

(一)为学生的生活实践导引方向

如果说课堂感受、体悟是学生获取知识、能力的主阵地,那么学生的主动实践应该是学生提升素养的“助推器”,是学生成长的生长点。例如,在讲“改革开放巨大成就”时,适逢祖国60岁生日,笔者就引导学生组成调查小组,就“数数滨江高新企业”“走进滨江动漫基地”“滨江房产楼盘”等主题,开展实践活动,在身边寻找家乡日新月异的变化,真切感

受祖国建设的巨大成就,激发每一位参与调查实践的学生的自豪感、责任感,将“爱家乡”与“爱祖国”很好地融合在一起,从而取得了将教材蕴涵的教育主题有机地渗透到每一位学生心灵深处的效果。

(二)为学生好习惯的养成铺设道路

思想品德课教学不仅要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还要把这种修养内化为学生的行为习惯。有专家指出,一种行为坚持21天后,才会形成良好的习惯。笔者在思品教学中,结合学校德育常规和学生实际,让学生自己来制订一日常规,通过每日自评、互评,促进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评价的内容有:我与同学的关系,我与老师的相处,我对他人的帮助,我对班级的贡献等。让学生利用傍晚作业整理课时间反省自己一天的品行,通过互评了解他人对自己的评价,使自己能够每天进步一点点。在日评的基础上,笔者还组织了周评、月评、总评。这种师生、生生间的评价,为学生好习惯的养成铺设了道路,为建立长效、有力的监控机制,使学生的道德践行真正落到实处创造了条件。

(三)为学生展现优良素质搭建舞台

为内化学生优良的道德素养,我们尝试让学生通过“在课外实践,在课内展示”,获取成功的体验。如笔者教学“环境保护”时,组织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调查同龄人的环保意识和环保行为,进而发出“节能环保,迎接绿色奥运”的活动倡议。学生在校园门口、华润超市前分发环保宣传单,赠送自制的环保袋,用自身的行为去影响身边的人养成低碳的生活方式。这次活动得到了浙江经视频道的关注和滨江居民的参与,学生深受鼓舞。在课内交流中,学生纷纷畅谈了自己的感受,争做环保小卫士的劲头更足了。

在“课内一课外一课内”循环式的实践活动中,通过教师点拨、生生互动启发,学生的生活实践立足课内、延伸课外,道德素养的提升水到渠成。

通过“生活情境化”教学实践,我们惊喜地发现课堂、学生、教师三者都“活”了。

1.快乐学习的课堂。“生活情境化”教学以学生实践活动为主线,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在体验中感悟,在感悟中成长”,学用结合,知行合一,和谐发展,深受广大学生的喜爱,也使教师的执教能力大大提高,品尝到当思品课教师的快乐,感受到了学生对自己的喜爱。

2.兴趣盎然的学生。“生活情境化”教学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他们主动参与“体验感悟一拓展思维一实践创新”的教学活动,通过合作交流、自主探究,拉近了“知识世界”与“生活世界”的距离,变得更关注生活,学以致用,综合素质有了明显提高,切实体验了学习的成功感。

9.贾平凹:生活的一种 篇九

树脂画又名滴胶画,名字也许听来拗口,但只要看一眼作品的图片马上就能让人恍然大悟,“哦……那个著名的画出来的金鱼原来就叫树脂画呀!”彭中与树脂画的相遇,和很多人一样,也是因为那条来自日本艺术家深堀隆介画的鱼。和很多人又不同的是,彭中因为那条鱼,开启了自己的树脂画生涯。

“看到的时候就觉得很喜欢,因为自己从小是学画画的,并且这个虽然是日本艺术家的创作,但主要的灵感是起源于中国传统的漆画。中国的漆画基于有七千年历史的中国漆艺,漆画主要以天然大漆为主要的材料来进行绘画,除了漆以外,还会加入贝壳、石片、木片等材料。而树脂画则是以滴胶等现代材料为主,同样以绘画的方式,形成其独特的艺术感。”彭中的兴趣一旦萌了芽,通常都会自带钻研行动。于是,他开始翻阅相关书籍,上网查询教学视频,好在,这个时代是不缺资讯的,很快,各种专业的、业余的资料就攒了一大堆,在一一研读观看之后,彭中便对树脂画的技艺掌握了个七七八八,接下来便是实践了。

买容器,买滴胶,买丙烯颜料,彭中的首个树脂画作品的出炉完全没有专家指导,也没有顾问坐堂,全靠书本和视频依葫芦画瓢自学完成。“一开始的时候,觉得自己画得还不错,现在再回头去看那些多年前的初期作品,已经完全入不了眼了,光影处理得不够细腻,鱼的层次太简单,尾巴画得还不够有动感。”和当初不同,如今的彭彭不再需要什么教学视频,为了画得逼真,他会带着相机去花鸟市场俯拍各种鱼,通过网络和画册搜集鱼的照片,然后凭借在实践中逐步提升起来的技艺不断画着属于他的更优秀的下一个作品。

眼界决定了你的技艺潜力

除了近年来热衷的树脂画,篆刻也是彭中特别心水的手工艺之一。如果你没有书法功底,根本就没有办法刻字,而如果没有美学功底,即使刻了字,在笔画和设计上也很难做到优秀,恰好彭中具备了这两大基本质素。在爷爷的熏陶下,他从小便对石头颇有几分研究,又学过书法,最早的篆刻经历可以追溯到小学时期,当然那个时候还没开始刻石头。“我记得的最早的篆刻作品的原料应该是橡皮吧。”从小时候的橡皮开始,篆刻是这么多年来,彭中从来不曾间断过的手工艺创作。

篆刻老师是谁?彭中说:“基本上也是靠自己摸索。篆刻最重要的是字体连笔的设计和空间排布,我会自己购买和收集很多字帖,一开始模仿,后来慢慢地尝试自己设计,眼界很重要,想要拥有更高的技艺,一定要先学会欣赏,多看,看那些好的、高品质的东西。比如,在篆刻界,陈巨来是我非常喜欢和欣赏的大师,他的很多作品我都观赏和研究过,手工艺这件事,光靠闷起头来等自己突然领悟是很难的,你的提升空间和潜力很大程度上直接取决于你的眼界高低。”

是手工艺空间,也是“加油站”

虽然彭中对于手工艺的热情早已妇孺皆知,但一切都算业余,他有着自己的主业,四年前,两口之家还迎来了崭新的小生命,面对繁琐的工作和家庭生活,是否还挤得出那么多时间来发展自己的兴趣着实令人疑惑。彭中说:“兴趣就是最大的动力和最好的老师。”在他家的二楼,有那么一个小小的空间,是专门留给他进行手工艺创作的。他说:“每个周末的午间和工作日的晚上,等到儿子入睡之后,就是我的创作黄金时间了。篆刻一枚印章一般需要两个小时,如果是画树脂金鱼的话,则会比较费时,因为要先等凝胶凝固,然后开始作画,而绘画的层次至少需要8~9层,每一层画完后都需要再上一遍凝胶,等1天的时间干透才能继续画下去。”尽管自己的业余爱好既费时又费工,但彭中乐在其中,几乎大部分的闲暇时间,都被投入在了创作上,且必然全神贯注,拒绝一切打扰。

朋友们喜欢他画的鱼,常常前来预订,彭中总有许多自定的规矩,比如盛器的颜色,向来只用浅色,因为深色会给滴胶带来杂色,破坏美感。再比如,同一款鱼,最多只画一年,来年必定要尝试新的作品,挑战新的技艺高度,看似奇奇怪怪的原则之下,深藏的是他对于手工艺和创作的至高追求。对彭中而言,手工艺俨然是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那个只属于自己的二楼的小小空间,也是他通往更美好生活的“加油站”。

彭中

上海大众战略设计师

手工艺术爱好者,涉猎树脂画、篆刻、工笔画、水墨画、油画、水彩等。

最早因为3D树脂金鱼绘画而把树脂画带进大众视线的,应该就数日本艺术家深堀隆介了,他是不是你的目标?

其实树脂画在我们中国很早就存在了,只是大众没有关注的热度,而真正画出名堂的确实就是深堀隆介了,我也是因为看到他的作品,觉得喜欢,才会去自学树脂画的。从技术角度上讲,深堀隆介肯定是我的目标,我希望自己的技艺可以不断进步,超越他,甚至超越其他拥有更高技艺的树脂画手工艺人。

你的鱼和章都在朋友圈里火了,有没有人想要找你拜师学艺?你会收徒弟吗?

篆刻目前还没有什么人提出想学,不过想学画鱼的倒是挺多,但是树脂画的入门需要有画画的基础,对于那些从来没有正经拿过画笔的人,很难掌握这门技艺。如果有画画基础的,想一起玩树脂画,当然很欢迎,在技术上也可以相互交流,也不能算收徒弟吧,应该是教学相长。

未来会不会把手工艺发展成为自己的主职?

不会。玩树脂画也好,篆刻也好,都只是我的兴趣。我觉得兴趣对一个人很重要,在生活里,不应该只有努力工作和照顾家庭这两件事,还应该要有属于自己的空间,我之所以会玩手工艺纯粹是因为喜欢,在完成作品、提升技艺的时候能给我带来快乐;而作为兴趣,它也慢慢发展成了我的一个副业,能够得到朋友的喜欢,收获朋友的认可,如此,已经足够。如果再发展成主业的话,极有可能丢失原本的纯粹,往商业化的道路上走,与其变味,不如仅仅作为兴趣,仅仅作为生活方式的一种。

作为一个爱好手工艺、玩手工艺的人,平时在选择篆刻的石料和刀具上有没有自己独特的喜好?

上一篇:高中人物散文范文下一篇:考研数学线性代数特点及复习要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