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诗歌思想内容

2024-07-01

高考诗歌思想内容(12篇)

1.高考诗歌思想内容 篇一

第4节 鉴赏诗歌的思想内容和观点态度

一、专题过关(一)概括内容主旨类

1.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醉落魄·离京口作

苏 轼

轻云微月,二更酒醒船初发。孤城回望苍烟合。记得歌时,不记归时节。

巾偏扇坠藤床滑,觉来幽梦无人说。此生飘荡何时歇?家在西南,常作东南别。

(1)请简要概括这首词的内容以及词中所表达的思想情感。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请简要分析“巾偏扇坠藤床滑”一句是如何刻画词人的形象的。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1)本题考查对诗歌思想情感的鉴赏能力。解答此题时,要抓住标题和诗歌内容,从标题和诗歌内容我们可以确定,此词为羁旅类,此类词表达的往往是思家念亲之感,明确这一点后,具体分析其酒醒与梦中的情境,概括其羁旅生活的思乡之情即可。

(2)本题考查对诗歌形象的鉴赏能力。解答此题,要着重理解词句中“偏”“坠”“滑”等词,揣摩词人醉酒后的神情,这样即可得到正确答案。

答案(1)词的上片写酒醒,下片写梦回。全词描述了舟中酒醒后的心境,表达了词人对仕宦奔波的倦意和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2)词人头巾歪在一边,扇子坠落舱板上,藤床分外滑腻,仿佛连身子也挂不住似的。短短七个字,将词人的醉态刻画得惟妙惟肖。(二)分析思想感情

2.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后面的题目。

北斋雨后① 文 同

小庭幽圃绝清佳,爱此常教放吏衙②。

雨后双禽来占竹,秋深一蝶下寻花。唤人扫壁开吴画③,留客临轩试越茶。野兴渐多公事少,宛如当日在山家。

【注】 ①此诗为宋神宗熙宁年间作者任兴光知府时作。北斋是作者庭院中的书斋。②放吏衙:免去吏卒定时参见知府的惯例。③吴画:唐画家吴道子的画,此代指名画。

从全诗看,诗人表达了怎样的情感?请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诗人表达了喜爱恬淡、闲适,厌倦官场生活的情趣。作者首先写因喜爱北斋环境清幽僻静,免掉衙参;次写北斋雨后淡雅清新之景,再写诗人流连庭院美景,与好友赏画品茗;尾联直抒对旧日山居生活的向往之情。(三)评价观点态度

3.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姑苏怀古 姜 夔

夜暗归云绕柁牙①,江涵星影鹭眠沙。行人怅望苏台②柳,曾与吴王扫落花。

【注】 ①柁牙:船的桅杆。“柁”通“舵”。②苏台:即姑苏台,春秋时吴王夫差所筑之宫殿,奢侈豪华,以供吴王淫乐。

你怎样理解今之柳曾扫古落花?作者的写作意图是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由今天道旁柳,想到昔日的吴宫落花。今日柳扫古落花,虽然无理,但却有情;柳被拟人化了,带上了作者的情感,被赋予历史见证人的身份。②作者这样写,把古今结合在一起,表达盛衰无常之感。

③有借古讽今之意,以吴王耽于淫乐而亡国的历史教训,讽谏当代统治者不要重蹈覆辙。

二、能力提升

4.阅读下面一首元曲,回答问题。

【双调】折桂令 拟张鸣善①

倪 瓒

草茫茫秦汉陵阙,世代兴亡,却便似月影圆缺。山人②室堆案图书,当窗松桂,满地薇蕨③。

侯门④深何须刺谒⑤,白云间自可怡悦。到如今世事难说,天地间不见一个英雄,不见一个豪杰。

【注】 ①拟:模拟。张鸣善:元代后期散曲作家。②山人:山居的人,作者自称。③薇蕨:皆草本植物。伯夷、叔齐不食周粟,隐居首阳山,采薇而食。后世以“薇蕨”为隐者之粮。④侯门:泛指官宦显贵人家。⑤刺谒:求见、拜访。

(1)本曲上片后三句描绘了作者怎样的生活图景?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本曲的主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1)此题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的能力。解答此题,一要认真阅读上片的后三句,准确理解三句话的意思;二要概括出这三句所刻画的图景的特点是“与世隔绝,闭门读书”。(2)此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解答此题,一要认真阅读这首元曲,结合注解,准确理解各句的含意,在此基础上概括出上下片的内容。二要注意作品中所使用的典故,由此概括出诗歌所表达的主旨。

答案

(1)上片后三句描绘了作者家里堆满书画,窗前栽着松桂,满地长着薇蕨,一幅与世隔绝、闭门读书的生活图。(2)这首元曲,抒发了作者对历史和现状的感慨,直接表现了作者的生活态度,抒发对现实的极度不满以及追求山林乐趣的情怀,生动地反映了作者的思想品格。5.阅读下面这首明诗,然后回答问题。

独 坐① 李 贽

有客开青眼,无人问落花。暖风熏细草.凉月照晴沙。

客久翻②疑梦.朋来不忆家。琴书犹未整,独坐送晚霞。

【注】 ①此诗是作者晚年之作。②翻:反而。

(1)这首诗一、二句是如何表现诗人独坐时的心境的?请简要分析。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有人认为,在诗人的精神世界中,既有“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的哀叹和感伤,又有“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的乐观豪情。你是否同意?请结合诗句内容加以概括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1)本题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的能力。“有客”就“开青眼”,“无人”则“问落花”,二者形成鲜明对照。结合诗题“独坐”,可知此处是用“有客”衬托“无人”。(2)本题考查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的能力。诗人在诗作中表达出的情感是复杂的。分析颈联,长久的客居他乡使得自己怀疑自己在梦中,朋友的到来可以让自己不再思念家乡,由此透露出作者的哀叹和感伤。分析尾联,诗人独坐以送晚霞,是因为晚霞对诗人的吸引,并且因此而来不及整理琴与书。“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诗人喜爱晚霞,流露出诗人的乐观情怀。

答案(1)开头二句用衬托(反衬)的手法表现出诗人独坐时的心境。以“有客”衬“无人”,有客时兴高采烈,眼神中闪烁出欢欣和喜悦;无人时愁闷无遣,只能与落花为伴,向飘零的落英倾洒心头的孤苦。

(2)同意。颈联点出了独坐的原因,客居他乡久了,反而怀疑自己在梦中,表面看,亲朋好友来了,就不思念家乡了,实则无时无刻不在思念家乡,只是朋友来了,诗人才暂时中断无穷无尽的哀叹和感伤(答因“落花”“客久”而感慨时光的流逝、风烛残年的境况、人生的凄楚也可;结合颌联答出早晚一“暖”一“凉”却隐含着人情冷暖,世态炎凉之意也可);尾联展现了诗人以琴娱情,以书励志的晚年客居生活。诗人刚抚过琴、读过书,就被满天绚丽的晚霞吸引,来不及整理琴与书,而独坐观赏晚霞。“送”字表现出诗人对红透天边的晚霞含有依依不舍之情,诗人对晚霞的喜爱,不正是对晚年客居生活充满信心的自然流露吗?诗人独坐黄昏,表现出“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乐观豪情。

2.高考诗歌思想内容 篇二

面对如此璀璨的诗歌文化, 辐射诗家哲理思辩的伟大艺术, 我们没有理由不被她所折服。尤其是那些承载数千年人文历史的古典诗歌, 更是培养学生文学趣味和文学素养的最佳媒介之一。于是乎, 诗歌教学在语文课堂中具有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可是, 如何解读诗歌的思想内容却并不是件容易的事。

那么, 怎样才能引导学生步入诗的殿堂, 正确把握诗歌作品的思想内容呢?

一般说来, 诗人在创作时总是通过种种手法, 把自己的意念、感情和客观物象融合在一起, 组成栩栩如生的形象, 从而表达一定的思想。所以, 在鉴赏诗歌时, 必须兼顾诗歌形象中的客体形象和主体形象。所谓客体形象就是指作者在诗中刻意描绘的物象, 如优美的景物、发人深省的古迹、耐人寻味的事物等, 也就是给作者留下深深印象或激起作者深深思考或情感的客体;主体形象是指蕴藏在客体形象之下的带有作者浓郁的主观色彩的自我形象。实际上, 诗歌往往是重神轻形的, 主体形象时隐时现, 但却是诗歌思想感情的直接抒发, 而客体形象往往会鲜明地呈现在读者面前, 却是主体形象的解说, 也可以说是诗歌思想情感的载体。

下面我想从诗歌的题材来探讨诗歌的思想内容。

古诗按题材分可分为:山水田园诗 (写景诗) 、边塞诗、托物言志诗、怀古咏史诗、即事感怀诗 (送别诗) 、羁旅还乡诗等。

1. 田园诗 (写景诗)

山水田园诗的客体形象主要指景物。这类诗多以歌咏闲适、恬淡的田园生活, 描写美丽、清新的江湖风光、自然景色为题材。这类诗歌的主要特点就是“一切景语皆情语”, 亦即作者笔下的山水自然景物都融入了作者的主观情愫, 或者借景抒情, 或者情景交融。如:

饮酒

东晋·陶渊明

结庐在人境, 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 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 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 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 欲辨已忘言。

《饮酒》是陶渊明山水田园诗的一篇佳作。“结庐在人境, 而无车马喧”, 展现了不受尘俗的烦扰、闲适的田园生活。随后作者又用“飞鸟”、“南山”、“夕阳”、“秋菊”等意象为我们勾画出一幅南山的美景图。透过这些深刻的意象和富有情趣的意境, 我们从中感受到的是诗人对高尚情操及自在人生的仰慕与追求。

2. 边塞诗

这类诗的主题多与战争有关。诗人通过描写慷慨应征, 转战绝域, 久战不归, 两地相思, 军中苦乐, 塞外荒景等客观形象, 从而表达自己对战士们奋勇杀敌、保家卫国的精神的赞许, 或者是对戍边将士常年旅居他乡的同情, 或者是对战争的厌恶及其他种种情感。如:

出塞

唐·王昌龄

秦时明月汉时关, 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 不教胡马度阴山。

这是一首著名的边塞诗。诗人从写景入手, “秦时明月汉时关”为我们勾勒出一幅冷月照边关的苍凉景象;“万里长征人未还”的残酷历史, 不仅蕴涵诗人对征夫、思妇的深切同情, 更有对征战的厌倦和对古今征战之苦的哲思;“但使龙城飞将在”一句, 是诗人对时事的关注, 从中流露出的是诗人怀才不遇的惆怅;末句“不教胡马度阴山”, 则展示了诗人等待立功塞外的万丈豪情。

3. 托物言志诗 (写物诗)

此类诗主要是通过对所咏之物的外形、特点、神韵、品格进行描摹, 然后借助物的象征义来表达个人的胸怀心志。一般来说, 诗中较为常见的几种吟咏对象有“梅”、“兰”、“菊”、“莲”、“蝉”、“蝶”等等。而它们一般都有特定的寓意, 如“梅”是“孤独”、“寂寞”、“孤芳自赏”、“高洁伟岸”的代名词, “蝉”是“惜时光”、“痛别离”、“苦远游”、“感身世”的同义语……这类诗在情感上或赞叹, 或讽刺, 或寄寓美好愿望, 或表达人生态度, 或隐含生活哲理。如:

墨梅

元·王冕

我家洗砚池头树, 朵朵花开淡墨梅。

不要人夸好颜色, 只留清气满乾坤。

诗中所描写的墨梅劲秀芬芳、卓然不群。一、二两句运用白描手法写梅花的形态, 一个“淡”字既道出画梅花的技法, 又刻画出梅花朴素淡雅、傲立于严寒的风骨;一个“满”字, 不仅传神地写出了梅香的充盈激荡, 而且使得诗人人格魅力的凸现与辐射分外的耀眼!因而《墨梅》这首诗不仅反映了诗人所画的梅花的风格, 也反映了他个人的高尚情趣和淡泊名利的胸襟, 鲜明地表明了他不向世俗献媚的坚贞、纯洁的操守。于是, 墨梅的丰姿与诗人傲岸的形象跃然纸上, 从而使“诗格”、“画格”、人格巧妙地融合在一起!

4. 怀古咏史诗

怀古咏史诗的客体形象一般是古代的人物和事迹。这类诗中一般融合了诗人对自然、社会、历史的感触, 或表明自己的看法, 或借古讽今, 或抒发沧桑变化的感慨。如:

台城

晚唐·韦庄

江雨霏霏江草齐, 六朝如梦鸟空啼。

无情最是台城柳, 依旧烟笼十里堤。

这是一首凭吊六朝古迹的诗。诗人起句不正面描绘台城, 而是用“江雨”、“江草”等意象着意渲染了江南风雨如梦似幻的景象;次句中“六朝如梦”让人仿佛看见了一座破败的台城繁华不在, 只有那不解历史兴衰的鸟儿却仍在发出欢快的啼鸣;三四句中更有那“无情”的台城柳, 依旧逢春, 不管人世沧桑, 不禁令人感慨万千。于是, 诗人借对客体形象台城古迹的凭吊, 流露出其主体形象对唐王朝命运的忧虑。

5. 即事感怀诗 (送别诗)

这是一类因事而发, 诗人借此抒发心中感慨的诗歌。诗中的客观形象常常是所咏之事, 如怀亲、思乡、念友等。如:

送友人

唐·李白

青山横北郭, 白水绕东城。

此地一为别, 孤蓬万里征。

浮云游子意, 落日故人情。

挥手自兹去, 萧萧班马鸣。

这是一首充满诗情画意的送别诗。诗中所咏的客观形象便是诗人与朋友的分别。首联中“青山”、“白水”、“东城”点出送别地点, 此时诗人与友人策马辞行, 依依不舍;颔联以“孤蓬”借喻友人, 表达了诗人对朋友漂泊生涯的深切关怀;颈联中“浮云”象征友人行踪飘飘无定, “落日”隐喻诗人对友人依依惜别的心情;尾联写挥手告别, 用马的“萧萧长鸣”抒发诗人自己的无限离愁别绪。

6. 羁旅还乡诗

这类诗歌主要以旅途的艰辛, 或羁旅之人的思乡, 或返乡的喜悦等等为描写内容, 并借此抒发主体形象 (诗人) 的各种情感。如:

秋思

唐·张籍

洛阳城里见秋风, 欲作家书意万重,

复恐匆匆说不尽, 行人临发又开封。

张籍这首《秋思》属典型的寓情于事之诗, 诗人借助日常生活中一个富于包孕的片断——寄家书时的思想活动和行动细节, 非常真切细腻地表达了做客他乡的人对家乡亲人的深切怀念。

总之, 在阅读和鉴赏古代诗歌时, 必须借助想象和联想, 反复阅读, 涵泳意会, 把握诗歌的客体形象, 获得身临其境的感受, 然后深入体味诗中要暗示或启迪读者的东西, 把握主体形象, 了解诗人所处的时代和他的人生经历, 这样才能真正理解诗歌的思想和感情。让我们走进诗歌, 滋养性情、陶冶灵魂、激励精彩人生、重铸民族精神!

摘要:璀璨的诗歌文化, 是数千年的文化积淀。对学生文学趣味和文学素养的培养, 诗歌无疑是最佳的媒介之一。然而, 诗歌的思想内容丰富而深沉, 只有了解作者、洞察时代, 才能走进诗歌, 真正引导学生领略诗歌的无限风光。

关键词:文化积淀,鉴赏,思想内容,载体,客观形象,主观形象

参考文献

[1]陶渊明诗文汇评.中华书局, 1961.

[2]余冠英等.唐诗选.人民文学出版社, 1978.

[3]戚增寒.如何鉴赏古代诗歌的形象和思想内容.

3.鉴赏古代诗歌思想内容“五法” 篇三

一、抓住标题,破题而入

诗歌的标题常常是诗眼或中心事件,往往奠定了诗歌的感情基调,抓住标题,往往就切中了解答古代诗歌的思想内容的“要害”。如祖咏的《望蓟门》一诗,全诗紧扣一个“望”字,抒写了“望”之所见,“望”之所感。这种方法,便是古代诗歌鉴赏的“破题法”。

二、抓关键词,把握情感

有些诗歌,作者往往会有意识地用一两个关键词来点明情感基调,抓住了关键词,能够快速地把握诗歌的感情基调和思想内容。如李清照的《一剪梅》一词,词人用“相思”和“闲愁”这两个关键词把这首词的思想感情揭示得很清楚。

三、抓住题材,对号入座

古代诗歌按题材可分为若干类,如咏史诗、边塞诗、山水田园诗、离别诗等,若能判定一首诗(词)所属的类型,就可快速地把握该诗(词)的感情基调和思想内容。如离别诗,大多写离情别绪和深厚友情;思乡诗大多抒发思念故乡、思念亲人之情;闺怨诗大多抒发思念征人的孤寂愁苦之情;边塞诗大多描写边地艰苦的生活及恶劣的环境,表达的情感多以爱国主义为主,或表现战士勇于杀敌,或抒发保家卫国的决心,或揭露战争的残酷性、非正义性。

四、抓住意象,揣摩思想

意象是融入了诗人主观情感的客观物象,是诗人内在的思想感情与外在的客观物象的统一。很多诗(词),作者的思想感情和内容主旨,就是通过意象来揭示或传达的。如:段克己的《满江红》中,“菊花”的特征是孤寂、高洁,抓住了这个特点,词人的思想感情便较容易揣摩了。又如李清照的《声声慢》一词,词人借用“淡酒”“秋风”“过雁”“黄花”“梧桐”“细雨”等意象,表达了词人内心的愁苦、寂寞,容颜的憔悴和情感的凄凉、哀伤之情。这便是古代诗歌鉴赏的“意象揣摩法”。

五、抓住注释,注意暗示

有些诗(词)的鉴赏,命题者往往在诗(词)之下给出注释,或注释作者生平经历,介绍写作背景,或注释相关词句,或介绍别人的评价等。给出注释是命题者给考生鉴赏诗歌的一个暗示,对此,考生应仔细阅读,不可忽视。通常情况下,介绍作者,主要暗示本诗的写作风格,从中揣摩出本诗的感情基调;介绍写作背景,暗示诗人的创作动机及本诗的思想内容;介绍相关词语,暗示本诗的用典或意境;介绍别人的评价,暗示的是本诗的艺术特色(表达技巧)或本诗的思想内容。这是古代诗歌鉴赏的“注释暗示法”。

总之,分析古代诗歌的思想内容,全面疏通字词句意是前提,寻找恰当的突破口或切入点是关键。要灵活运用,语言表述力求准确简明,内容形式规范统一,结合内容情感准确解答。

4.概括诗歌内容和思想感情 篇四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e077f570100eenb.html--诗歌鉴赏的类型题

以(通过)意(意象)逆(推测)志(志向 情感), 知人论世

燕然勒石—建功立业 龟龄鹤寿—长寿 黄花=菊花(人比黄花瘦)南浦—南方送别的地方(江郎(江淹)才尽--《恨赋》:送君南浦,伤如之何(如之何=如何,奈何=怎么样=多么)太山:很大很大的山——泰山-祥瑞-泰卦—反:否卦 杜牧:文章以意(内心)为统帅,以语言为兵卫

概括诗歌内容和思想感情

做此类型的题目必须先弄明白这类诗歌的题材(题材就是内容,素材和题材不一样,素材是我们大脑中的所有的材料,而题材是我们已经选择的在我们文章中的材料)题材=内容=/素材

立意=思想情感=中心=主题=主旨=思想内容=情绪

出题方式:1,从全诗看,作者向往一种什么样的生活?--人生观,人生态度

2。本诗表达了作者怎么样的思想情感或情绪 3.本诗写了什么内容?

A:送别诗

杨柳-留 送别-柳枝

此类诗主要是抒写离情别恨,还有别后的相思。要表达依依惜别的深情。

《送孟浩然之广陵》(李白)此外,还要表达是劝勉和鼓励的情感。如高适的《别董大》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如《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王勃)等。

送别意象:霸陵 灞陵(古长安城西)长亭(10里一长亭)

短亭(5里一短亭)

南浦 《折杨柳曲》 杨柳—对远方亲人的思念,人思念家乡 今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关(函谷关)山(崤山)月—度过关,越过山,到边疆打仗去 明月(思念)千里客相思

月:考上状元-月中折桂、蟾宫折桂 吴志(吴刚)不眠倚桂树

B:边塞诗,杏花春雨-江南 骏马西风-塞北 主要写边塞的风光和战士们的生活。

唐代著名的边塞诗人诗歌有高适的《燕歌行》、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王之涣的《凉州词》、王昌龄的《出塞》以及宋代范仲淹的《渔家傲》(“塞下秋来风景异”)等。

意象:北风 白茅草(狗尾巴草,秋天的)雪花 海风 大

漠 长河 孤城(唐边境—东北-渤辽国)(三里之城,七里之郭:护城河、吊桥)(前朱雀、后玄武、左青龙、右白虎—坐北朝南)

一,对于边塞风光的赞美。大,壮美。二,战士们的生活是凄苦的。

C:战争诗:

战争诗表达两种情:一是表达英勇作战,保家为国,希望建功立业的战士形象。二是表达对战争的厌恶。表示对家乡亲人的思念,渴望过安定的生活。如:王昌龄从军行七首之四 青海长云暗雪山 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

不破楼兰终不还---这首诗希望建功立业。

王翰的《凉州词》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这首诗歌表达对战争的厌恶。与战争有关的意象是一定会有的边塞之景,天狼(櫆木狼-主管战争的一颗星)(缪斯-文学,阿波罗-太阳神=中国的伏羲)(桂冠诗人-最高奖项:华兹华斯)武器 铠甲 狼烟(市井信号)戍角(牛角,吹奏起来伤感)(北方少数民族-琵琶)等

D:故乡的代名词-桑梓(桑树梓树)(汗青:让青色的竹子

出汗)山居即事—表现闲适的心情

山水田园诗:山水诗的意象,比如山 泉水 月,炊烟,渡口 田园意象:房前屋后的景,柳树,鸡狗。表达诗人热爱大自然的风光,对社会和平安定的一种向往,描写田园恬淡闲适静美的风光,表达对官场黑暗的厌恶。以谢灵运,陶渊明,王维为代表。

E:古代女子7岁以后分房、别居,15岁及笄、出嫁-归、适(恨嫁:没有出嫁的女子)(西席-坐在西边的席子:教师呆的地方)以东西分主宾,北南分君臣

闺怨诗:闺怨诗主要抒写古代民间弃妇和思妇(包括征妇、商妇、游子妇等)的忧伤,表达的是孤独落寞伤感。孤独或少女怀春、思念情人的悲悼、或悔恨、或失落、或惆怅的复杂心理状态。李清照的前期词基本都是闺怨。

例子:王昌龄《闺怨》(欲抑先扬)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

本诗的意象是: 西楼 西窗 小楼 大雁(信使,忠诚的象征 古代订婚结婚时要送2次大雁)雁字(雁阵)马蹄(北方)千帆

F:长信-宫名平明-天快亮了 团扇-美人失宠

宫怨诗专写古代帝王宫中宫女以及失宠后妃的怨恨和孤独。元稹(玄宗后5、60年的人)《行宫》:寥落古行宫,宫花寂寞红。白头宫女在,闲坐说玄宗。《长信秋词》奉帚平明金

殿开,暂将团扇共徘徊。玉颜不及寒鸦色(容颜),犹待昭阳日影来(昭阳殿-汉代皇帝住的地方 大明宫-唐朝)

G:羁(马缰绳)旅行役(徭役、劳役、赋役、兵役)诗(常考)(思乡诗)

做客:到别人家做客 作客:漂泊在外地

羁旅行役诗则主要是抒发漂泊在外的人客居愁思的情感,思念故乡的情感,客居他乡的惆怅,指乡愁。

孟浩然的《宿建德江》,马致远的《天净沙 秋思》,杜甫的《绝句》(江碧鸟逾白)等。

意象:鸿雁 鲤鱼(客从远方来,遗我双鲤鱼,呼儿烹鲤鱼,中有尺素书)尺素(鱼传尺素)青鸟 杨柳 杜鹃(蜀帝,子规,杜宇)碧血:忠诚

G:辛弃疾:功高震主

咏怀诗:包括两种,一种是咏物抒怀,(高洁 清流 石灰吟)(抒情方式)一种是咏古抒怀。(知人论世:了解是人的性格,当时的社会背景)(六朝:代表昔日的繁华,今日的衰败零落-无尽的伤感.梁武帝时代佛教:南朝四百八十寺 南京的乌衣巷)

http://image.baidu.com/i?ct=503316480&z=0&tn=baiduimagedetail&word=%CE%DA%D2%C2%CF%EF&in=15751&cl=2&cm=1&sc=0&lm=-1&pn=3&rn=1&di=3406450128&ln=2000&fr=&ic=0&s=0(北京的王府井-王府井大街和珅的庭院,天井就

是庭院)(“黍离”野麦子,荒草疯长: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借古讽今,“六国论” 城下之盟 澶渊之盟)

G1咏物抒怀诗又叫咏物诗。这是借吟咏自然或社会事物,来表达观点和态度的诗歌,托物言志,象征比拟是其常用手法。如王维的《相思》(“红豆生南国”)、李白的《白鹭》、杜甫的《归雁》、陆游的《卜算子·咏梅》、于谦的《石灰吟》、王冕的《墨梅》等等,都是借自然之物,抒自己心志的名篇。

G2咏古抒怀又叫怀古诗或咏古诗,由凭吊古迹而产生联想、想象,引起感慨而抒发情怀抱负,表达由盛而衰的伤感和人事的沧桑。咏古意象:六朝,乌鸦 燕子 黍离。“咏古诗如杜甫的《蜀相》、刘禹锡的《乌衣巷》、《石头城》、李白的《登金陵凤凰台》、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张养浩《山坡羊·潼关怀古》等等,都是咏古诗。二,表达借古讽今,如《六国论》元嘉草草 封狼居胥《咏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H:咏史诗与咏古诗是不同的,咏古诗是必须身临旧地古迹而抒情言志,而咏史则不必亲到历史遗址,在书房中就可以写作。“咏史诗不必凿凿指事实,焚书坑

章碣

竹帛烟销帝业虚,关河(函谷关 黄河)空锁祖龙居。

坑灰未冷山东乱,刘项原来不读书。

这首诗就秦末**的局面,对秦始皇焚书的暴虐行径进行了辛辣的嘲讽和无情的谴责。

I:登临诗:古人登高望远,抒发怀抱。希望建功立业。

王之涣《登鹳雀楼》古人登高望远(抒发理想 想家)(远望当归 长歌当哭),思远,思为远方的朝廷和皇帝效力。

伤春悲秋--------两种同学们很隔膜的诗

伤春悲秋是中国古代文人的特殊情感所决定的。大多数学生已经不能理解古人的伤春悲秋之情了,他们看见春天就是欣欣向荣的,看见秋天就是收获的季节。其实在每个人的内心之中都有这样的情绪,当落花满地的时候,当秋叶瑟瑟的时候,我们也会有一丝伤感,只不过这个伤感瞬间就被我们生活的美好时代所取代,古代的中国人生活在一个战乱频仍的时代,而且那个时代当官大多是举荐制和世袭制。因而中国诗人大多是怀才不遇的文人士大夫,他们的政治抱负无法实现,不免要寓于他物以求自慰。春天是万物复苏的季节,当诗人看到欣欣向荣的景象,而自己又无法作为的时候就会伤春;秋天则是收获的季节,又是将近冬天的时候,看到那凋零的落叶,诗人们一方面感叹岁月不饶人,另一方面也为自己一事无成所慨叹,这样就会产生悲秋的情绪。

“伤春悲秋”是中国古代文人一种带有颓废色彩的情

结!这种情节,基本上影响了中国古代所有的文人。一个月:孟、仲、季(春:-深,冬:--隆)13岁—豆蔻年华 24岁—花信年华

峨眉(山)娥眉(美娇娥)蛾眉(把眉毛画得像蛾子的肚子一样-卧蚕眉)--美女 春天-冬风 秋天-西风

伤春诗

一,解决概念

伤春诗:人类永恒的情感,生命是短暂的,人们总是为生命的老去而伤感,看到美好事物的消逝,就想到红颜的一天天衰老。过去春日施刑,不顺天时,故谓之伤春,因而伤感。做诗歌的时候大家要知道的一点思路就是内容决定情感。那么首先就要界定这个是一首什么内容的诗歌。(春天 :少女)(少女思春 美人迟暮 恨嫁)(诗经 ——摽有梅)二,意象界定:

伤春意象常见的有:落花 残花 落红 飞花 飞絮(柳絮)(杨花柳絮)东风 春雨 流水 夕阳 燕子 芳草

杜鹃 古人云:絮飞花落每易伤春 三,伤春所表达的情感:

1、恋花惜时,慨叹光阴易逝,人生苦短的无奈之情 美人迟暮,英雄迟暮

(落红铺径水平池,弄晴小雨霏霏。杏园憔悴杜鹃啼,无奈

春归。柳外画楼独上,凭手捻花枝,放花无语对斜晖,此恨谁知?)晏殊〈〈浣溪沙 〉〉

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夕阳西下几时回?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小园香径(铺满鲜花的小路)独徘徊。

“花落去”,是自然界常见的现象,是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面对落花,联想到春天的消失,联想到人生的变易,止不住产生一种惋惜的心情,然而作者对此无能为力,只有徒唤“无可奈何”了。“似曾相识”也是作者的感觉和感受。燕子秋天南去,春来北归,不违时节。“花落去”与“燕归来”每交替一次,便过了一年,而人生在这无穷的交替之中逐渐衰老直至消失。作者在此写出了自己对花落的伤感,对光阴的珍惜。小的时候就学过的李清照的《如梦令》即为伤春词

1,伤春要表达忧愤幽思及爱国情怀。(昨夜雨疏风骤

浓睡不消残酒)

辛弃疾《摸鱼儿·更能消几番风雨》

更能消几番风雨?匆匆春又归去。惜春长怕花开早,何况落红无数。春且住。见(用法:我你 请见谅 府吏见叮咛,可爱 可人:适合)说道、天涯芳草无归路。怨春不语。算只有殷勤,画檐(雕梁画栋的屋檐)蛛网,尽日惹飞絮。

长门事,准拟佳期又误。蛾眉曾有人妒。千金纵买相如赋,脉脉此情谁诉?君莫舞,君不见、玉环飞燕皆尘土!闲愁(无端的没有来由的惆怅)最苦。休去倚危栏,斜阳正在、烟柳断肠处。

上片伤春下片咏怀,词人借伤春怨春联系身世,用汉武帝陈皇后失宠的典故,来喻指自己的失意。来表达爱国忧思的情怀。

3,抒发离愁归思之情。(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

点绛唇·寂寞深闺 李清照

寂寞深闺,柔肠一寸愁千缕。惜春春去,几点催花雨。风定落花深,帘外拥红堆雪。(比喻 白色的花)长记海棠开后,正是伤春时节。

海棠 苏轼 东风袅袅泛崇光 香雾空蒙月转廊 只恐夜深花睡去 故烧高烛照红妆(珍惜春天即将逝去)例子试析:

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苏轼)(花褪残红青杏小。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墙里秋千墙外道。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笑渐不闻声渐悄,多情却被无情恼。)(离恨恰如春草 更行更远还生)一片飞花减却春,风絮万点正愁人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 惜春常怕花开早,何况落红无数 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

悲秋:

一,解决概念:

落叶知秋,古人在秋风起时,落叶纷飞,心中无限悲凉伤感,尤其男士在30岁以后依然不能在仕途上有所建树。见落叶纷飞,又是一年,而无限伤感。(天气变化)宋玉的〈〈九辨〉〉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兮而变衰(悲秋的老祖宗)二,意象解读--悲秋常见的意象:

西风 秋风 梧桐(光棍:没有梧桐树 引不来金凤凰)夜雨 秋雨 秋蝉 寒鸦 枯藤 秋叶 落叶 秋霜 秋草 菊花酒 北风 归雁 白茅 秋月 三,悲秋要表达的情感:

1,30岁以后不能在仕途上有所成就的人。悲叹英雄迟暮,人生短暂。

秋天万物凋零,容易引起那些经历了种种生活艰难或已经年老的诗人内心的共鸣。“秋风起兮白云飞,草木黄落兮雁南归。„„少壮几时兮奈老何。”(刘彻《秋风辞》)宋玉的〈〈九

辨〉〉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兮而变衰

2,客居他乡的惆怅,抒发离别之苦,思念之情。满目苍凉的秋色常常勾起游子思乡的情思,秋天所特有的几个节日,如七夕、中秋、重阳(古代相当重视)等,更容易引人伤感。“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可以说这是游子的共同心声。杜甫《登高》: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长作客(悲秋 客居),百年(老了)多病独(弧度)登台。艰难苦恨(生活无着 怀才不遇 想建功立业 忧国犹民)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张籍 〈〈秋思〉〉(细节描写)洛阳城里见秋风,欲做家书意万重 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3,征人(戍人 在外打仗)的悲秋之情

诗人在诗歌中表达征人厌恶战争,痛苦的情绪,思念故乡的亲人。(沙场秋点兵—粮草肥美)

王昌龄《边愁》 烽火城西百尺楼,黄昏独坐海风秋。更吹羌笛关山月,无那(无奈)金闺万里愁。”萧瑟秋风正合征人愁苦心境。这首征人悲秋的诗词,既有痛苦、悲愤和无奈,又不失军人所特有的英雄豪迈。

例:秋风吹白茅 秋风吹白波 秋雨鸣败荷平明三十里

迁客(贬谪之人)感秋多

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陆游)

5.高考诗歌思想内容 篇五

从近年鉴赏诗歌的题型看,古代诗歌内容上的评价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内容主题的评价,二是思想感情的评价,三是作者观点态度的评价。

如果说以上三点是鉴赏诗歌的“形”,是鉴赏诗歌切入的目标和对象,那么“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则是评价诗歌的“神”,由“形”入“神”,体现了探究事物的一般规律。在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时要尽可能地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诗人思想的发展轨迹,围绕具体诗作的字词句篇中所透露的信息,进行分析归纳,作出中肯的实事求是的评价。

在鉴赏过程中,评价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根据诗歌题材,把握思想内容 1.儿女情长

写这类内容的诗多为爱情诗、闺怨诗,诗人或表达对恋人的挚爱,或抒写对自由幸福的追求,或倾泻对负心者的不满,或揭露扼杀爱情的罪恶等。如《静女》、《氓》、《孔雀东南飞》。

评价这类诗的内容,首先要整体把握作品体现的情感倾向是积极的、褒扬的,还是消极的、贬斥的;其次要从分析人物的性格入手,通过不同人物对爱情的不同态度,去把握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也可以通过分析语言和表达技巧来分析诗歌内容。

2.建功立业

(1)建功立业的渴望。曹操的《龟虽寿》中的“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陆游《书愤》里的“早岁那知世事艰”等。

(2)报国无门,壮志难酬。这种内容多在怀古诗词中表现。如辛弃疾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借缅怀古代英雄,表达渴望收复失地、为国立功,但又无人问津的悲愤。苏轼在《念奴娇·赤壁怀古》中通过怀古,寄托自己渴望建功立业的情怀,流露宦途失意之情。

(3)保家卫国的雄心壮志。李贺的《雁门太守行》通过战斗场面的描写,表现了将士们保家卫国、奋起抗敌的英雄气概;王昌龄的《从军行》(青海长云暗雪山)描写戍边将士平定边患的坚强意志和豪迈气概。

这类诗内容多为边塞诗或怀古诗。边塞诗尽管内容异彩纷呈,但都体现着爱国主义和英雄主义精神,分析时要善于把握这一主旨。同时应了解诗歌创作的时代背景:盛唐时期,边塞诗大多豪迈、爽朗、昂扬向上;中晚唐时期,国势渐衰,诗中悲壮惋伤渐增;到南宋,统治者在风雨飘摇之中苟且偷安,诗歌多抒发悲愤、哀痛之情。

3.离愁别绪

写这类题材的多为惜别、送别诗。有的表达依依不舍的感情,如柳永《雨霖铃》描写了长亭送别的情景,表达了离人对情人的离情别绪无限留恋;有的是情深意长的勉励,如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有的是陈述心志,如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赏析这类诗,首先要注意人物的主客关系,弄清楚究竟谁送谁;其次要注意送别环境,把握好情与景的关系。

4.归隐自然

这类题材的多为山水田园诗或写景抒情诗。评析其内容,首先要体味诗中情景交融的意境,领会诗人写景中体现的思想感情;其次要注意其表达技巧,因为丰富的内容、闲适的心情的表达总得有一定的写作技巧来实现。如王维的《山居秋暝》通过“明月”、“松”、“清泉”、“石”、“竹”、“浣女”、“莲”、“渔舟”等意象的描写,勾画出一幅清新恬淡、安静明净的世外桃源式的秋居图,末句“王孙自可留”的“留”字暗隐了诗人远离尘俗、继续隐居的愿望。“泉水”、“青松”、“翠竹”、“青莲”正是诗人高尚情操的写照。诗歌情景交融,反映了诗人对安静淳朴生活的向往,同时也从侧面反衬出他对污浊官场的厌恶。诗歌为表达这一内容,运用了动静结合、实虚相生、烘托渲染等表现手法,使意境更加深远。

(二)抓住诗眼,领会观点态度

“诗眼”是一首诗或某联(句)中最能体现作者思想观点、情感态度的,具有概括性、生动性、或情趣性的,能笼罩全篇、全联(句)的词语。如陆游《书愤》的颈联: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其中的“空”字,流露出作者自许塞上长城的惆怅和满腔报国的热忱,读之令人扼腕,准确深刻地点明本诗主旨——抒写悲愤之情。

再如白居易的《长相思》上阕:“汴水流,泗水流,流到瓜洲古渡头。吴山点点愁。”其中的“愁”字,就是上阕的诗眼。一“愁”字,词意就陡然变化,山水含愁,万物齐悲,主人公的哀愁弥漫山水,充塞天地。一字点醒全片,产生了撼人心魄的艺术魅力。

欣赏诗眼,首先要理解这个字眼的本义、语境义和词性变化等;其次要在语境中领会和感受它的效果和精妙;再次,要结合诗歌的主旨,来概括诗眼在表情达意等方面的效果。

(三)抓住典故,分析内容与观点

诗歌用典的目的,一是可以用极其精练的语言来概括比较丰富的内容,二是可以借典故来议论或含蓄地抒发作者自己的感情,所以在咏史抒怀诗词中用得较多,而在写景抒情的题材中则用得较少。辛弃疾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成功地运用了五个典故(孙权、刘裕、宋文帝、佛狸、廉颇),词人借用这些历史事实,含蓄地表达了自己的思想感情。高考试题中的典故,应是课本中学过的和日常生活中常用的,因此对课文涉及的典故应烂熟于心。

鉴赏途径

1.论世知人,通解文字

“世”即作者所生活的时代,也就是诗歌的写作背景;“人”即作者,也就是作者的一些情况。尤其是常见的名家和课内名篇作者的主要生平经历。还要具有较高的文言知识水平和语法知识方面的修养,才能读懂诗歌,通解诗歌中的文意、诗意。

2.融入境界,体物察情

诗歌的描写、抒情、议论,都表达着诗人深刻的认知和独特的感悟。想真正把握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就必须走进诗人所描绘的境界中去,体察诗人所展示的景物,体会诗人所抒发的真情,从而使自己体味诗歌境界之妙。

3.概括内容,分析目的

鉴赏诗歌的内容,就要分析概括诗歌的写作内容(人、事、景、物)和写作目的(情、理、趣)。例:

洛中访袁拾遗不遇 孟浩然

洛阳访才子,江岭作流人。闻说梅花早,何如北地春。

请分析概括本诗作者的观点态度。

这是一首写事的诗。写自己到洛阳去寻访“才子”袁拾遗不遇,原来他被流放到江岭去了。我们从‘才子”和“流人”的对比中可推知当时政治的黑暗和君主的昏庸。从三、四句我们还可以体味出作者的另一层感情来:作者深深挂念着被远地流放的袁拾遗。因此,本诗作者的观点态度可以这样概括:这首诗通过写寻袁拾遗不遇、袁被远地流放之事,表现出作者对他的深深挂念,流露出对才子被流放的社会现实的不满。

分析概括时,要明确该诗所写的内容是什么(或是人,或是事,或是景,或是物);作者通过所写的内容(人、事、景、物),要抒发怎样的感情,阐发怎样的观点态度,表现怎样的人生志趣(或是感情,或是道理,或是情趣)。

练习

例1

新雷

张维屏

造物无言却有情,每于寒尽觉春生。千红万紫安排著,只待新雷第一声。

己亥杂诗(其五)龚自珍

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1. 在《新雷》中,造物“有情”体现在哪些地方?为什么要说“只待新雷第一声”?

2.两首诗的末句寄托的思想感情有何不同?

例2

秋词二首 刘禹锡

(一)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领诗情到碧霄。

(二)山明水净夜来霜,数树深红出浅黄。试上高楼清入骨,岂如春色嗾①人狂。

注 ①嗾,指使狗时发出的声音。

1. 这两首诗都描写了秋天,但各有侧重,请从思想内容上找出它们的不同之处。

2.这两首诗都提到了春天,那么,作者对“春”的感情评价和“春”的作用是否一致?为什么? 例3

移居(其二)陶渊明

春秋多佳日,登高赋新诗。过门更相呼,有酒斟酌之。农务各自归,闲暇辄相思。相思则披衣,言笑无厌时。此理将①不胜,无为忽去兹。衣食当须纪②,力耕不吾欺。

注释:①将:岂 ②纪:经营

本诗表现了诗人在田园生活中感受到了那种乐趣?这种乐趣是怎样表现的?

例4 关河令 周邦彦①

秋阴时晴渐向暝,变一庭凄冷。伫听寒声②,云深无雁影③。更深人去寂静。但照壁孤灯相映。酒已都醒,如何消夜永!

[注]①周邦彦(1056~1121):字美成,号清真居士,钱塘(今浙江杭州)人。②寒声:指秋声,如风声、落叶声、虫鸣声等。③雁:古人认为雁能传书。

简要分析作者在这首词中所表现的心情。

例4

春日秦国怀古

周 朴①

荒郊一望欲销魂②,泾水萦纡③傍远村。牛马放多春草尽,原田耕破古碑存。云和积雪苍山晚,烟伴残阳绿树昏。数里黄沙行客路,不堪回首思秦原。

【注】①周朴(?-878),字太朴,吴兴(今属浙江)人。②销魂:这里形容极其哀愁。③泾水:渭水支流,在今陕西省中部,古属秦国。萦纡:旋绕曲折。.这首诗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5分)

例5

春日忆李白

杜甫

白也诗无敌,飘然思不群。清新庾开府,俊逸鲍参军。渭北春天树,江东日暮云。何时一樽酒,重与细论文。

注:庾开府、鲍参军:指庾信、鲍熙,均为南北朝时著名诗人。渭北、江东:分别指当时杜甫所在的长安一带与李白所在的长江下游南岸地区。论文:此处指论诗。

(1)这首诗的开头四句从哪三个方面对李白的诗作出了什么样的高度评价?

(2)“渭北春天树,江东日暮云”一联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例6

咏 山 泉

储光羲

山中有流水,借问不知名。映地为天色,飞空作雨声。转来深涧满,分出小池平。恬澹无人见,年年长自清。

这首诗中的“山泉”具有什么品格?诗人借咏山泉表现了怎样的情怀?

例7

黄庭坚

佳节清明桃李笑,野田荒芜自生愁。雷惊天地龙蛇蛰,雨足郊原草木柔。人乞祭余骄妾妇,士甘焚死不公候。贤愚千载知谁是,满眼蓬蒿共一丘。

【注】①此诗作于诗人被贬宜州期间。②士:指介之推,春秋时晋人。从晋文公出亡十九年,功成后拒绝做官,隐居锦山被烧死。

指出“人乞祭余骄妾妇”这句话体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背景?

例8

减字木兰花

苏轼

莺初解语,最是一年出好处。微雨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休辞醉倒,花不看开人易老。等待春回,颠倒红英间绿苔。结合全词,简要分析词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例9

琅琊溪 【宋】欧阳修

空山雪消溪水涨,游客渡溪横古槎②。不知溪源来远近,但见流出山中花。

[注] ①此诗写于作者被贬滁州(今安徽省境内)期间。琅琊溪在滁州狼牙山。②槎(chá):这里指拼扎而成的简易木桥。

6.高考诗歌思想内容 篇六

古典诗歌的作者在他们的作品中表达情感、主张、观点和态度时,直白张扬(或开门见山,或卒章显志)的少,含蓄隐晦(或借景抒情,或托物言志)的多。因此,正确评价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必须多管齐下,准确理解、仔细分析,做出全方位、多角度的解读。

下面,试以20全国及分省命题的多份高考试卷为例,就高考古典诗歌鉴赏题思想情感的解读技巧作些初步探讨。

一、熟悉形象的符号意义

众所周知,古典诗歌乃至各类文学作品都是借助“形象”的塑造来表达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诗歌中塑造的`形象,除了人物形象(叙事主人公、抒情主人公),更多的是景物形象:如湖光山色、田园桑麻、大漠孤城之类。这些形象,倾注着诗人的思想和情感,所以被称作“意象”。只有真正理解了诗歌的意象,才能深入领会诗歌的思想感情。

古典诗歌中,有不少意象的符号意义是固定的。这些意象,有着丰富特殊的文化内涵。它们已不是一种单纯的物体,而是一种思想情感的象征。所以,对这些惯用意象的符号意义,我们必须了解。如抒愁写恨时,常用“水”、“雨”等意象来表达,如:李煜的“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秦观的“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柳”、“柳枝”等意象,则常用来表惜别怀远,如:柳永的“杨柳岸,晓风残月”,李白的“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还有,松、竹、梅、菊象征人的高洁品格,桃花象征美人,鸟象征自由等等。

如年全国Ⅰ卷,鉴赏苏轼《望江南?超然台作》(春未老,风细柳斜针。试上超然台上望,半壕春水一城花,烟雨暗十家。寒食后,酒醒却咨嗟。休时故人思故国,且将断火试断茶,诗酒趋年华),在依题回答“作者在词中要表现的是一种什么样的心情”时,就得抓住“细风”、“斜柳”、“烟雨中春水”和“城中之花”这些景物(意象)。因为作者选择的这些意象,体现了其深厚的寓情于景的功力,无不与本词所表现的“郁郁不得志的苦闷心情无法排遣而又极力想暂时排遣”的主旨相契合。

7.浅谈如何巧妙把握诗歌的思想内容 篇七

[关键词]思想内容 诗歌类别 作者生平背景 题中注释

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是近几年高考诗歌鉴赏考查的重点之一,但是如何通过准确地理解诗歌的含义从而达到把握诗歌的思想内容,这对大部分同学来说有一定的难度。那么有何方法和技巧能帮助我们准确地评价一首诗歌的思想内容呢?下面我就自己的教学谈谈自己的一点心得体会。

首先可以根据诗歌的类别来评价诗歌的思想感情。如果学生在读完一首诗歌后就能把握它的类别,那么就可以根据诗歌的类别去推测诗歌的思想内容。比如写景诗中的“山水田园诗”,这类诗歌基本上是抒发作者对自然风光、田园生活的热爱之情以及置身其中的闲适恬淡之情,还有的诗歌表达了对污浊官场的厌恶之情。再如“边塞战争诗”主要表现的是边疆战士的艰辛生活、表现他们对家人的思念、对战争的控诉以及对和平的渴望。如李白的《子夜吴歌》:“ 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 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这就借征夫之妻抒发了这些感情。如“怀古咏史诗”是通过对历史人物、历史事迹、历史古迹的咏怀或评价抒发一种壮志难酬的苦闷或是表达一种物是人非,昔盛今衰的感慨或是借古讽今。又如“咏物诗”,它或是通过细致描摹某个意象来表达一定的思想感情、寄寓一定的生活哲理,如唐代诗人贺知章的《咏柳》,诗中通过描写柳树的风姿,歌颂了春风的神奇力量,透露出诗人对春光的热爱之情;或是托物寓志,借物说事,所咏之“物”往往是作者的自况,意象与诗人的自我形象完全融合在一起,如骆宾王《在狱咏蝉》中的“蝉”即是作者的自况,直接抒发了作者怀才不遇,蒙冤不白的悲愤之情。诗歌类别还有送别诗、思乡詩等等,我们同样可以根据它们的类别来推测它们的思想内容。当然有些诗歌的题材类别并不是单一的,可能既包含这一类的内容,又包含另一类的内容,这就需要我们多方面去考虑。总的说来,通过把握诗歌类别来把握诗歌的思想内容不失为一种较好的方法。

其次,我们在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的时候还要“知人论世”,要了解作者的生平以及作者所处的时代环境,这样才能更为准确地把握一首诗歌的情感内容。比如王安石、陆游、毛泽东都写过咏梅诗,但是由于他们所处的时代背景、人生经历、生活态度不同因而决定了他们的作品表达的思想感情不同。王安石的《梅花》写作的背景是自己积极推行新法遭到保守派的反对,被迫离职回到江宁,因此作者在这首诗中,借严寒中独自开放在墙角的寂寞孤傲的梅花,展现了自己虽然变法遭到失败,处于孤立无援的境地却依然保持高洁坚定的品格的情怀。陆游的《卜算子·咏梅》写作的背景是作者在宋、金斗争中力主抗战,却屡遭求和派的反对,晚年退居家乡,因此作者以梅花的处境“断桥”、“黄昏”、“风”、“雨”比喻自己人生处境,表现了遭遇打击后的凄凉与无奈,以梅花“只有香如故”的品格表现自己不愿苟合于流俗的坚贞孤傲。一代领袖毛泽东的《卜算子·咏梅》,作者一改以往文人士大夫笔下梅花凄凉寂寞、孤芳自赏的形象,展现了梅花积极乐观、无私奉献的品格,梅花成了革命者的象征,表现了中国共产党人坚定的革命信念、乐观的革命情怀以及默默奉献的高尚品格。又如,近几年许多省的高考题考到了南宋诗人的作品,南宋特殊的时代背景决定了诗歌抒发的感情一般都是对统治者偏安一隅、不求收复失地的痛斥,对北方故土、亲人的思念以及无法收复中原的苦闷,我们评价作者的思想感情时可以从这些方面考虑。可见,我们要准确地把握一首诗歌的感情一定要做到“知人论世”。

最后,我们在理解诗歌的内容和感情的时候还要注意题中的注释。注释是鉴赏中最值得注意的内容,虽短短几字,却是出题人给你的暗示。有些介绍写作背景,那是在暗示你本诗的思想内容;有些是介绍相关诗句,那是在暗示你本诗的用典或其意境。有时介绍作者,那是在暗示你本诗的写作风格。所以,一定要仔细研读注释。如2007年高考全国卷苏轼的《望江南》,通过注释“寒食节,在清明的前一二日”,可以想到这首诗有思乡之情,因为清明节有回乡扫墓的习俗,作者却无法回到故乡,只有思念的痛苦,理解了这些对我们解题有很大的帮助。可见,细读注释很重要。

可见,以上三种方法的掌握必将有助于学生解答 “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这类题。

故诗歌鉴赏题是高考试卷中比较难的题型,但是如果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长期积累知识,并掌握一定的方法和技巧,那么得分是必然的。

参考资料

8.高考诗歌思想内容 篇八

读懂古诗的基本方法

(一)读标题

标题是解读诗歌内容和形式的关键。如何利用标题来读诗呢? 1.把握标题信息

标题是诗歌内容和形式等信息的丰富载体。有的标题概括了作品的重要内容,有的揭示了作品的线索,有的奠定了作品的感情基调,有的揭示了写作的时间、地点、对象、事件、主旨等。总之,标题是我们理解诗歌的重要切入点。

边练边悟1 试读下面的诗题,看看能读出哪些重要信息。

(1)《咏素蝶诗》

答案 ①交代了写作对象(素蝶)②点明了诗的类别(咏物诗)③暗示了写作手法(托物言志)(2)《鹊桥仙·七夕》

答案 ①交代了写作对象、内容(七夕)或写作缘由(因七夕而写)②暗示了写作内容和情感(写夫妻相思相聚)(3)《征人怨》

答案 ①交代了写作对象(征人)②揭示了全诗的感情基调(怨)③暗示了诗的类别(边塞诗)(4)《竹窗闻风寄苗发司空曙》

答案 ①交代了写作缘由和内容(竹窗闻风)②交代了写作目的(怀念远方之人)③暗示了诗的感情基调和类别(怀人诗)(5)《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

答案 ①交代了写作缘由(左迁)、地点(蓝关)和特定读者(侄孙湘)②暗示了诗的类别(贬谪诗)(6)《梦游天姥吟留别》

答案 ①交代了写作内容(梦游天姥)②交代了写作目的(留别)③交代了诗的体裁(古体诗)④暗示了写作手法(浪漫主义手法)2.(2005·广东)阅读下面的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春日登楼怀归① 寇 准

高楼聊引望,杳杳一川平。野水无人渡,孤舟尽日横。

荒村生断霭,古寺语流莺。旧业遥清渭②,沈思忽自惊。

【注】 ①此诗约作于980年,诗人时年十九,进士及第,初任巴东知县。②旧业,指田园家业。清渭,指渭水。

(2)从首句的“聊”到末句的“惊”,反映了诗人怎样的感情变化?请联系全诗进行分析。

本题考查对诗歌情感的把握能力。从注释和标题可看出,这是作者离开家乡,初任巴东知县所作,“怀归”揭示诗歌中含有思乡盼归之意。诗歌由写景到抒怀,由“聊”到“惊”,就表现了一种由闲情到心惊思乡的感情变化过程。

参考:诗人登楼远望,本是闲情,却触景生情,联想起家乡,当他从乡思中醒悟,发现自己身在异乡,心中不由一惊。这前后的感情变化,突出了作者的思乡之情。

(二)看作者(知人论世)

了解了作家的生平、思想、创作风格,有助于对其作品思想感情的理解和把握。

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其二)陆

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

联系陆游的生平和毕生心愿——

答:这首诗前两句用夸张手法写祖国山河的雄阔壮丽,饱含热爱之情,并为进一步抒情作了铺垫;第三句“泪尽”二字将亡国之恨宣泄无遗;第四句一个“望”字写出遗民对南宋军队收复失地的企盼,一个“又”字则曲折地表达出对苟且偷安的南宋朝廷迟迟没有收复失地的失望与埋怨。

(三)看序注

一般交代创作的年代、缘由、背景,多为整个作品奠定情感基调,有助于把握诗歌思想情感。

注释一般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解释个别难懂的词语,这对理解诗句很有帮助;一是介绍作者情况或写作背景,这对把握诗歌的思想内容有重要的提示作用。

(2009·广东)阅读下面的诗歌,然后回答问题。

杜 甫

万里瞿唐①月,春来六上弦②。时时开暗室,故故③满青天。爽合风襟静,高当泪脸悬。南飞有乌鹊,夜久落江边。

注 ①瞿唐:瞿塘峡,位于长江三峡奉节至巫山段,安史之乱后,杜甫曾困居于此。②上弦:上弦月,农历每月初

七、初八的弓形月亮。③故故:常常,频频。

(1)作者通过咏月主要抒发了怎样的感情?

答案 抒发了三种感情:①对家乡故园的亲人的思念,②对时局国事的忧虑,③对早日结束战乱的渴望。

试题评点 该题考查对全诗思想感情的把握。该诗写得较为含蓄,诗中只有一个“泪”字暗示感情,可结合注释中的“安史之乱”与“曾困居于此”两个信息点。另外,要注意“月”这一意象在古诗中常用来表达思乡之情。

(四)找诗眼

诗歌丰富的思想情感往往借助于精炼的语言来体现,我们要抓住这些关键字。

秋夜

朱淑真

夜久无眠秋气清,烛花频剪欲三更。铺床凉满梧桐月,月在梧桐缺处明。

此诗无一“情”字,而无处不含“情”。请从三、四句中找出最能体现诗人感情的一个字,并在对全诗整体感悟的基础上,简要分析诗人在这两句诗中是营造出什么样的意境。

答:“凉”。“凉”字既写天凉,又写心境的孤寂(或心凉)。由床上之月写到天上之月,过渡巧妙;愁情、凉床、月影和梧桐,共同营造出孤寂(离愁别怨)的意境。

(五)品意象

诗歌所写之“景”、所咏之“物”,即为客观之“象”;借景所抒之“情”,咏物所言之“志”,即为主观之“意”;“象”与“意”的完美结合,就是“意象”。只有领悟“意象”中的寓意,才能把握好诗歌的思想感情。

(2011年广东卷)阅读下面的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减字木兰花 苏 轼

莺初解语,最是一年春好处。微雨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休辞醉倒,花不看开人易老。等待春回,颠倒红英间绿苔。

问:结合全词,简要分析词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4分)

【参考答案】上片描写“莺语”、“草色”“微雨”等景物,表现春天开始时的生机与美丽(1分);下片叙写花开易谢、年华易老,感叹美景易逝,劝人一醉方休(1分)。全词表达了珍惜春光、尽情享受生命中的美好时光的情感(热爱生活、享受人生的豪放情感)(2分)。

(六)、关注首尾句(联)

首句(联)经常开篇扣题、奠定情感基调,而尾句(联)则经常会隐含或点化主题。

渡荆门送别

李白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诗人李白一生足迹几乎踏遍了祖国的名山大川,写了不少歌颂祖国壮丽河山的名诗佳篇。这首诗是诗人于开元十三年(726)辞亲远游,出蜀至荆门时赠别家乡而作。诗人从“五岁诵六甲”起,直至二十五岁远渡荆门,一向在四川生活,读书于戴天山上,游览峨眉,隐居青城,对蜀中的山山水水怀有深挚的感情,这次是诗人第一次离开故乡开始漫游全国,准备实现自己的理想抱负。

思念家乡;胸怀大志,想做一番事业。

从题材类别入手读懂古诗

中国古典诗歌虽说浩如烟海,但如从题材的角度看,总有一些题材相同、情感相近、手法相似的诗歌,我们阅读诗歌,完全可以从题材入手,争取“读一首诗,知一类诗”。根据题材分类,中国古诗大致有山水田园诗、边塞军旅诗、怀古咏史诗、托物言志诗、送别怀人诗、羁旅思乡诗、即事抒怀诗等几种类型。当然,这些诗很难有清晰明确的界限。阅读时,既要把握诗的大致题材,更要把功夫花在对诗词内容的准确把握和理解上。

(一)山水田园诗

山水田园诗是以描写美丽清新的自然景色、歌咏闲适恬淡的田园生活为题材的诗歌。东晋诗人陶渊明开创田园诗派,南北朝谢灵运开创山水诗派,至唐代两者合流,形成盛唐山水田园诗派,代表诗人是王维、孟浩然等。山水田园诗属于写景诗的范畴,解读时一定要抓住情景关系加以品析。

首先,把握景物(意象)特征。常见意象有溪水、山石、松林、野老、柴门、桑麻、南亩、五柳、明月、渔歌等。

其次,领悟诗人溢于景物的情感。山水田园诗表达常见的思想情感有:热爱自然,对宁静、平和、归隐生活的向往,闲适自得的心情,对现实的不满和怀才不遇的苦闷。另有抒写自己遗世独立的高尚情怀和隐居生活的幽寂高雅,歌颂劳动生活以及在劳动中与农民的深情厚谊等。

山水田园诗写景的方法很多,常见的描写手法有远近高低结合、视听结合、动静结合、点面结合、白描、反衬等。

(二)边塞军旅诗

边塞军旅诗以描写边塞风光、反映边疆将士生活为基本内容。唐代边塞诗派代表诗人有高适、岑参、王昌龄、王之涣、李颀等。

边塞军旅诗有对边塞风景的描写,展现边塞独有的自然风貌,更为抒发将士边塞生活做了很好的铺垫、烘托;也有对征战的描写,不过,它常常借助一些意象,采用侧面描写的手法,去表现战争的场面或边塞的风光。这些景象(意象),从用品看,主要有金鼓、旌旗、烽火、羽书、戈矛、剑戟、斧钺、刀铩等;从景物看,主要有大漠、烽烟、长城、黄沙、长云、秋月、雪山、孤城、雁飞、鹰扬、箭飞、马走等;从地名和民族名看,主要有碛西、轮台、龟兹、夜郎、胡羌、羯夷、楼兰、安西、单于等。抓住这些意象,然后展开丰富的联想,进行深入的揣摩,鉴赏便可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另外,在唐代的边塞征战诗中,还有着一种浓郁的汉代情结:以汉代唐,出征的军队称为汉兵,将领称为汉将,边塞称为汉塞,就连天上的月亮也称为汉月。不仅如此,一般的边塞诗在提及周边少数民族时,也往往沿袭汉代的称谓,把交战对方称为匈奴,把其首领称为单于、左贤。在称颂战地英雄时,常常提到的也是汉代的霍去病、李广、卫青、班超、马援等,以呼唤英雄精神的回归。这种汉代情结既是对历史的继承,又是对历史的超越,是唐代边塞征战诗所特有的一种文化现象。

边塞军旅诗表现的思想感情较丰富。或抒发报效国家、渴望建功立业的豪情,或状写将士的乡愁、家中妻子的离恨,或表现塞外生活的艰辛、边塞征战的残酷,或反映对帝王黩武开边的不满、对将军贪功启衅的怨恨,或惊叹描摹塞上绝域的奇异风光等。当然,更多边塞诗体现的是一种矛盾的心情:慷慨从戎和久戍思乡的矛盾,卫国激情与艰苦生活的矛盾,痛恨庸将和献身精神的矛盾等。如杨炯的“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张说的“誓欲成名报国,羞将开口论勋”;王昌龄的“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岑参的“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等。

(三)怀古咏史诗

怀古咏史诗,一般以凭吊古迹、历史故事、古人事迹为题材,借以抒发情怀,讽刺时事。诗题中往往含有“咏史”“怀古”“览古”等字样,有的干脆以被歌咏的历史人物、历史事件为题。从表达的方式看,怀古咏史是手段,抒怀讽今是目的。

首先,要弄清作品所涉及的史实、有关人物。比如赤壁、金陵、汴河等一些具有历史文化内涵的地名。

其次,要体会作者的意图及思想感情。怀古咏史诗大多是“借别人的酒杯,浇自己心中的块垒”,后代作家对尘封的往事引发思古之情,一定有现实的因素。此类诗大致有两种:一种是对历史作冷静的理性思考,评判历史,发表观点,诗人只是旁观者,不置身其中,如杜牧《题乌江亭》。另一种是把史实与现实联系在一起,或缅怀前贤,表达敬仰;或类比对比,寄托伤感;或借古讽今,哀叹兴衰;或总结经验,以古谏今等。

怀古咏史诗的结构为:临古地——思古人——忆其事——抒己志。

内容有:国家——国运衰微;统治者——荒淫奢侈;名地——昔盛今衰;古人——壮志难酬,忧国伤时,孤寂失意。

手法有用典、对比、借古讽今、吊古伤今等。

(四)托物言志诗

托物言志诗,指的是诗人不直接表露自己的思想情感,而是采用象征、兴寄等手法,把自己的某种理想、人格寓于某种具体事物的一类诗歌。

首先,抓住“物”的形象特征。从具体描写物象的诗句入手,从物象的颜色、气味、声音、动作、形态等特征出发,挖掘出物象的个性气质、精神品质等。

其次,理解“物”寄托的思想情感。一般来说,咏物诗中的寄托往往跟诗人的经历遭际、情趣爱好、人生态度、生活作风、价值取向等有关系。

第三,分析诗的写作技巧。一般来说,从表现手法上是托物言志,从修辞角度看有拟人、比喻,从描写方法上讲有正面描写和侧面烘托。

(五)送别怀人诗

送别怀人,抒发离愁别绪是古典诗词中最常见的题材和主题。

首先,要掌握其结构写法。一般是即景抒情,开头是叙事,或写景,然后是抒情表意。就律诗(绝句)而言,首联叙题写意,颔联写人事,或叙别,或议论;颈联写景,或带思慕之情,或说事,(颔、颈联或颠倒并说亦可)尾联说何时再会,或嘱托,或期望。

其次,把握诗的常见意象,如杨柳、长亭、短亭、劳劳亭、酒、月、阳关、舟、灞桥等。

再次,掌握诗的情感内容。送别怀人诗表达的情感很丰富复杂,一般的情感有:①依依惜别的不舍与伤感,②离别后的思念与牵挂,③对友人的安慰与勉励,④借送别友人表明自己的心态,⑤抒发对人生的感慨。要注意,每首诗表达的情感往往不是单一的,而是多种情绪交杂在一起的集合体,它丰富复杂却不杂乱无章。

这类诗常用的手法有:①借景抒情(融情于景),②想象、虚实相生,③比喻,④衬托、烘托。

(六)羁旅思乡诗

羁旅思乡诗是古典诗歌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以其独特的魅力吸引着读者。阅读时要注意以下几点。1.抓意象。意象是鉴赏思乡诗的最佳突破口,要特别留心四种意象:①月——月是故乡明,诗人移情于月,象征人世间的聚散;②雁——人归落雁后,它是触动诗人乡思的重要媒介;③危楼——独自莫凭栏,古人常因思乡情切而登楼凭栏,借此表现归思;④书信——家书抵万金,书信是用来传递相思之苦的,要领会诗中家信的作用。

2.明情感。这类诗抒发的情感大致有:①羁旅孤凄之愁,②恋家怀人之思,③怀才不遇之苦,④厌战思家之情。

3.晓手法。常见的手法有借景抒情、即事写情(先写所遇之事纷扰,再写故园之思深浓),另有“对面落笔”(对写法)、虚实相生手法也最值得关注。

(七)即事抒怀诗

即事抒怀,指的是诗人就某件事发表自己的议论,抒发自己的感慨。即事诗,一般来说无严格的界定,许多其他题材的作品,如怀亲、送友、思乡,抒发人生感慨、闲情逸趣等,一般皆可笼统地称之为“即事抒怀诗”。鉴赏时应注意:

1.了解作者写的是什么事。即事抒怀诗往往因一点事由而发感慨,所以遇到这类作品,首先要了解引发诗人感慨的事。

2.体味作者抒发了什么样的情怀。即事抒怀诗不比叙事诗偏重于叙事,其重点在于其“抒怀”的性质,也就是在诗中作者不是着重于客观冷静的叙述,而是比较明显地直抒自己的情怀。

3.分析作者是怎样来抒发感情的。在赏析即事抒怀诗“抒怀”的特点时,首先要看“事”与“怀”的结合是否高明,其次要领略“感怀”的艺术技巧。感怀诗,往往是偶有所感时冲口而出的,或者是觥筹交错中仓促挥就的,不像有些诗作那样精雕细琢。但是一些名作凭着作者深厚的艺术功底,还是彰显出精湛的艺术技巧,我们赏析时要细细体会。

古诗情感题的审题答题规范指导

1.审题

主要审两点:一是所给语言片段的位置和内部的层次(指“句”“联”“片”等);二是所给语言材料是整首诗还是诗中的片段,弄清这一点至关重要,因为这涉及分析情感题的整体与局部的关系。如材料是局部的,则要联系全诗甚至标题来分析;如是整体,则要分成几个局部来看。

2.答题

(1)答题时特别强调:

①置身诗境。通过阅读,置身诗境,借助已有的生活体会与审美经验,与诗人取得共鸣;借助联想与想象,进入诗人所描绘的境界中,获得新奇的审美体验。

②以意逆志。从作品的整体出发,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地理解诗作的主旨,用自己的切身体会去推测作者的本意。

(2)答思想感情题,特别要注意说行话,即用感情术语。如答“惜别之情”“关切之情”,“惜别”“关切”是行话,如将“惜别”改为“舍不得”,“关切”改为“不放心”,虽然意思也能表达清楚,但不是行话,总让人觉得别扭。同样的意思用自己的话回答,既不准确,也容易丢分。因此,最好使用感情术语。常用的感情术语有:惆怅、苦闷、闲适、愁苦、欢乐、悲伤、忧郁、感伤、寂寞、孤独、烦恼、沉闷、焦急、离恨、哀怨、忧愁、迷恋、思念、恬淡、仰慕、同情、憎恶、激愤、欣喜、欢快、向往、忠贞等。主要题型 1.情感概括题

6(2013·湖北)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临江仙 欧阳修

记得金銮同唱第,春风上国繁华。如今薄宦老天涯。十年歧路,空负曲江花。

闻说阆山通阆苑,楼高不见君家。孤城寒日等闲斜。离愁难尽,红树远连霞。

注 欧阳修贬任滁州太守期间,一位同榜及第的朋友将赴任阆州(今四川阆中)通判,远道来访,欧阳修席上作此词相送。词中的“曲江花”代指新科进士的宴会,“阆苑”指传说中神仙居住的地方。这首词蕴涵着丰富的情感,请简要概括。

答案 这首词蕴涵的情感主要有:①久别重逢的喜悦,②宦海沉浮的悲惋无奈,③离别在即的愁绪。解析 本题考查对词人情感的把握。抓住小注中的提示,同时抓住体现词人感情的关键语句:“记得金銮同唱第,春风上国繁华。”写出了词人与远道来访的朋友相聚时回忆往事的高兴和久别重逢的喜悦之情。“如今薄宦老天涯。十年歧路,空负曲江花。”将词人的那种对宦海浮沉的无奈写了出来。“孤城寒日等闲斜。离愁难尽,红树远连霞。”写出了孤城寒日,天色将晚,与友人分别在即,离愁难尽。

点拨 情感概括题(要求直接说出表达的思想情感)的答题模式:基于何种原因(或情境)产生的+感情基调。

如:答案: 这首词蕴涵的情感主要有:①久别重逢(原因)的喜悦(感情基调);②宦海沉浮(原因)的悲惋无奈(感情基调); ③离别在即(原因)的愁绪(感情基调)。

“感情基调”多用表示感情的一至两个双音节词表示,如惆怅、孤独、欣慰、愤懑、激愤、悲愤、闲适、恬淡等。“原因(或情境)”是出于什么原因(或情境)而产生的这种感情,如陆游《书愤》表达的是一种悲愤之情,这种感情是由报国无门而产生的。......2.情感分析题

(2013·新课标全国Ⅱ)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完成问题。

次韵雪后书事二首(其一)

朱 熹

惆怅江头几树梅,杖藜行绕去还来。前时雪压无寻处,昨夜月明依旧开。折寄遥怜人似玉,相思应恨劫成灰。沉吟日落寒鸦起,却望柴荆独自回。

诗的最后一联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心情?请简要分析。

答案 表达了作者落寞惆怅、若有所失的心情。作者将自己复杂的情感投射到梅花上,思绪万端却又无从说起,以至在梅树下沉吟许久,直到日暮才独自离开。

解析 本题考查作者的思想感情。解读诗歌的感情要抓住直接表现思想感情的词语和诗中的意象。联系诗中选取了几树梅、雪、落日、寒鸦、柴荆等具有苍凉、忧郁色彩的意象,以及“惆怅”“绕去还来”“劫成灰”“独自回”等直接表现情感的词语,认真分析后不难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点拨 情感分析题一定要从文本出发,言之有据。关键词句、重要意象与诗歌层次是分析时的重要抓手。

情感分析题有两种答题模式:

(1)具体+概括:先对具体诗句进行分析,然后指出抒发的感情内涵。

(2)概括+具体:先指出抒发的感情内涵,然后对具体诗句进行分析。这里的分析一定要结合语言,说出感情的依据和来由。3.情感评价探究题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江 村 杜 甫

清江一曲抱村流,长夏江村事事幽。自去自来梁上燕,相亲相近水中鸥。老妻画纸为棋局,稚子敲针作钓钩。但有故人供禄米,微躯此外更何求?

有人说,最后两句应作反笔看,是诗人无可奈何心理的写照,你同意吗?请说说你的 看法。

答案(示例一)同意。诗人后期在穷愁潦倒中度过,他将贫困无聊的生活写得自由恬淡,是他无可奈何心境的流露。

9.诗歌内容学教案 篇九

学习目标:

1、掌握诗歌思想感情的鉴赏技巧。

2、在总结与交流中灵活运用鉴赏诗歌思想感情的技巧。

3、体悟古代文人的思想情感。

自学

反馈

总结第二单元所学的把握诗歌思想感情的方法。(至少三条)

探究 展示

1、清平乐 .独宿博山王氏庵 辛弃疾

绕床饥鼠,蝙蝠翻灯舞。屋上松风吹急雨,破纸窗间自语。

平生塞北江南,归来华发苍颜。布被秋宵梦觉,眼前万里江山。

这首词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怀?

2、江城子

秦观

西城杨柳弄春柔。动离忧,泪难收。犹记多情,曾为系归舟。碧野朱桥当日事,人不见,水空流。

韶华不为少年留。恨悠悠,几时休。飞絮落花时候一登楼。便作春江都是泪,流不尽,许多愁。

分析这首词表达的情感。

3、小孤山① [宋]谢枋得②

人言此是海门关,海眼③无涯骇众观。天地偶然留砥柱,江山有此障狂澜。

坚如猛士敌场立,危似孤臣末世难。明日登峰须造极,渺观宇宙我心宽。

[注]①小孤山:位于安徽宿松县城南65公里的长江之中,四无依傍,地势险要,是南宋军事要地。

②谢枋得:宋弋阳(今属江西)人,以忠义自任,曾率军抗元。兵败后隐居福建一带,后被元人胁迫至燕京,绝食而死。

③海眼:急流遇阻所形成的大漩涡。

诗中小孤山的形象寄托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点拨 检测

运用所学方法完成下列练习。

思远人

晏几道

红叶黄花秋意晚,千里念行客。飞云过尽,归鸿无信,何处寄书得。

泪弹不尽临窗滴,就砚旋研墨。渐写到别来,此情深处,红笺为无色。

10.一年级诗歌朗诵内容 篇十

升国旗 五星红旗,我们的国旗。国歌声中,高高升起。我们立正,向您敬礼!

一(2)班:

《党是太阳,我是花》

党是太阳,我是花。是您给了我们温暖的阳光; 是您给了我们和煦的春风; 是您给了我们奋飞的翅膀!

党是太阳,我是花。我要把芬芳的花香带给您; 我要把绚丽的彩虹留给您; 我要把心中的歌儿献给您!

党是太阳,我是花。在党的阳光下,大地处处花红柳绿; 人民生活幸福美满; 祖国处处日新月异; 祖国的花朵在阳光的照耀下,茁壮成长!

祖国,我爱您!

一(3)班

祖国,我爱您!

您的爱温暖着我们,您为了我们付出了很多很多,您给了我们无微不至的关怀。

您就像我们的母亲,您的善良,您的关怀,是无人能及的!

祖国啊,谢谢您!

祖国,祖国,您是哺育我们的母亲,您是呵护我们的母亲,您是我们伟大的母亲。

是您让我们诞生在这世界上,是您让我们生活在这世界上,是您让我们感受到世界的美好。

祖国啊,我爱您!

从小爷爷对我说

一(4)班

从小爷爷对我说 有了南湖红船 才有井冈篝火 南昌起义的炮火 冲破黎明前的黑暗 没有共产党 就没有新中国

从小爷爷对我说 有了遵义会议 才有革命的转折 两万五千里长征

写下了气吞山河的壮举 没有共产党 就没有新中国

从小爷爷对我说

是谁在延安窑洞的灯光下 运筹帷幄

百万雄师粉碎了 蒋家王朝的美梦 没有共产党 就没有新中国

从小爷爷对我说 有一位老人曾经在 中国的南海边走过 是他描绘了春天的画卷 没有共产党 就没有新中国

从小爷爷对我说 今天的和谐社会 是谁来开拓 科学发展观 是前进的灯塔 没有共产党 就没有新中国

从小爷爷对我说

是谁带给我们幸福生活 吃水不忘挖井人 没有共产党 就没有新中国

从小爷爷对我说 说我们是祖国的花朵 是谁带给我们阳光雨露 没有共产党 就没有新中国

从小爷爷对我说

11.诗歌鉴赏题题内容 篇十一

鉴赏古代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D级。

考纲阐释

把握作品内容,注意传统文化底蕴和表现方法,从历史发展的角度,全面理解,深刻领悟。

1.鉴赏诗歌的形象。

2.理解诗歌中词语的含义,鉴赏诗歌的语言风格。

3.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

考点点击

1.品味词语

(1)精炼传神的词

①传神显旨的词,②以动衬静的词,③化静为动的词,④以动写静的词 ,⑤以实显虚的词,⑥以乐衬哀的词。

(2)叠音妙用的.词。

(3)颜色渲染的词。

(4)拟声形象的词。

2.评析“题眼”。

所谓“题眼”,也叫“诗眼”。就是指诗歌标题中提挈全篇、精练传神的字词。在阅读中,发现并评析“题眼”,可以帮助体会诗歌丰富的内涵。 “诗眼”,有时是精练传神的一个字,有时是传达主旨的关键词、关键句。

3.体会风格

(1)含蓄含蓄凝练指意在言外,常常不直接叙述,而是曲折地倾诉,或引而不发,或欲说还休。(2)平淡平淡即质朴。其语言力求朴素,不加修饰,不追求词藻的华丽,在平淡平实之中蕴含着深意。

(3)绚丽,语言追求华丽的词藻、绚烂的文采、工整的对仗。

(4)明快,语言直接、明朗、爽快、干净利落。(5)奔放直率而有气势。 (6)清新用语新颖,不落俗套,给读者以清风扑面之感。

首先明确诗歌鉴赏题考什么:考形象、语言、表达技巧、思想内容(情感、观点、态度),第二就是对他考查的不同内容我们在解答题时应答出哪些信息(即阅卷者的采分点)

4.形象:指叙事诗中的主人公形象,抒情诗中的抒情主人公形象和诗中的物与景。对形象的鉴赏在解答时应具备的信息采集点:

①写了什么(这一环节主要是给人物形象定位或用一句话概括景物内容);

②形象特点(人的神态特点、思想性格、物的特点、景的特点、意境的恬淡或幽静或萧条或清冷……)

③作用或效果(主要从主题、意境氛闻和效果三个角度解答)。

5.语言

对语言的鉴赏包括两个方面。语言风格和炼字、词、句、章。语言风格基本上是固定的,如山水田园诗的清新、自然、朴素,用典诗和咏史怀古诗的委婉含蓄、蕰籍、耐人寻味,边塞诗峻伟奔腾、雄浑豪迈;李白的豪放俊逸,杜甫的沉郁顿挫,白居易的平实、直白。对字、此、句、章的鉴赏在解答时应具备的信息采集点:

①字面的意思

②是否运用了表达技巧(先说术语,然后用诗歌的内容来解说技巧);

12.高考诗歌思想内容 篇十二

【例题赏析】 闺怨 王昌龄

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

【诗文解释】闺中少妇未曾有过相思离别之愁,在明媚的春日,她精心妆饰,登上高楼。忽然看到陌头的杨柳春色,惆怅之情涌上心头。她后悔当初不该让丈夫从军边塞,建功封侯。

【诗文赏析】唐代前期,国力强盛。从军远征,立功边塞,成为人们“觅封侯”的重要途径。诗中的“闺中少妇”和她的丈夫对这一道路也同样充满了幻想。本来要凝妆登楼,观赏春色的她在看到陌头的柳色之后反引起了一怀惆怅:青春易逝,韶华虚度,独守空房的寂寞与无奈,这一切怎能不让她因为让丈夫去「觅封侯」而后悔呢?此诗含蓄细腻,生动地表现出了少妇瞬间微妙的心理变化。是闺怨诗中上乘之作。

【例1】读宋词联系其写作背景回答问题

临江仙 [宋]侯蒙

未遇行藏谁肯信,如今方表名踪。无端良匠画形容。当风轻借力,一举入高空。方得吹嘘身渐稳,只疑远赴蟾宫。雨余时候夕阳红。几人平地上,看我碧宵中。

【写作背景】据宋人洪迈《夷坚志》记载:侯蒙其貌不扬,年长无成,屡屡被人讥笑。有轻薄少年画其形貌于风筝上,侯蒙见之大笑,作《临江仙》词题其上。后一举登第,官至宰相。

这首词体现了侯蒙什么样的人生态度?请结合词作予以简析。(4分)答案:①侯蒙幽默诙谐。如戏称画他形貌的人为“良匠”,机智地应对别人的嘲讽。②侯蒙乐观自信。别人把他的形貌画在风筝上送入天空,他不自卑,而是想像成去“蟾宫”折桂。③侯蒙志向高远。结句含意:等到我事业有成时,“看我”怎样在“碧霄中”自由驰骋吧!

琴诗 苏轼

若言琴上有琴声,放在匣中何不鸣?若言声在指头上,何不于君指上听?

【简析】诗人在这首诗中描绘了琴和指头两个形象,用两个假设句和两个反问句,故作疑难之语,实际上幽默诙谐,意新理妙,揭示了“天下事物的完成都有赖于主、客观的 紧密配合”这样一个深刻的哲理。【例2】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题竹石牧牛 黄庭坚

子瞻画丛竹怪石,伯时①增前坡牧儿骑牛,甚有意态,戏咏。野次②小峥嵘,幽篁相倚绿。阿童三尺棰③,御此老觳觫。石吾甚爱之,勿遣牛砺角!牛砺角犹可,牛斗残我竹。

[注] ①伯时:宋著名画家李公麟的字。②野次:郊野。③棰:鞭子 ⑴首诗可分为几个层次?它们分别写了什么内容?

答案:这是一首题画,共诗八句,前四句承题描写竹石牧牛,后面四句抒情,表达了作者观画后的感想,因此这首诗可分为两个层次。前四句为第一层次,分别写了石、竹、牧童和老牛四个物象,构成一幅完整的画面;后四句为第二层次,写了作者由画中的内容而生发出的感想。

⑵你认为这幅“竹石牧牛”图在作者心目中的含意是什么?有人认为作者在诗中“厚于

为“代人赋”,实则为己赋,采用代人填词的形式,以荠菜花自况,效果独特。

【例4】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8~9题。

小重山·端午 [元] 舒頔

碧艾香蒲处处忙。谁家儿共女,庆端阳。细缠五色臂丝①长。空惆怅,谁复吊沅湘②。往事莫论量。千年忠义气,日星光。《离骚》读罢总堪伤。无人解,树转午阴凉。[注]①五色臂丝:荆楚风俗,端午节以五彩丝系臂。②沅湘:沅水和湘水。湘水支流中有泪罗江。

8.从全词看,“空惆怅”和“无人解”分别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4分)答:空惆怅:慨叹世人忙于节日的喜庆,而不理解或淡忘了端午节后重的历史内涵;表达对爱国诗人屈原的怀念之情。

无人解:抒发了作者不为世俗理解的孤寂落寞情怀,也表达了对屈原忠义气节的崇敬。9.这首词最突出的表现手法是什么?请分别结合上阙和下阙作简要分析。(4分)手法:对比。

简析:上阕中众人的繁忙喜庆和作者的独自惆怅形成对比;下阕中世俗对屈原的不理解和作者读《离骚》的深切感伤形成对比。(答:“反衬”,且简析合理也可。)

【例5】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柳州城西北隅种柑树

柳宗元

手种黄柑二百株,春来新叶遍城隅。方同楚客怜皇树,不学荆州利木奴。几岁开花闻喷雪,何人摘实见垂珠? 若教坐待成林日,滋味还堪养老夫。

注:①本诗写于作者贬官柳州时期。②楚客:屈原。屈原忠而被谤,身遭放逐,流落他乡故称“楚客”。③皇树:橘树。屈原《橘颂》中有“后皇嘉树,橘徕服兮”之句。④三国时丹阳太守李衡曾想通过种橘发家致富,给子孙留点财产。

①(1)请简要分析诗歌颔联所运用的表现手法及其所表达的思想感情。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尾联中的“若教坐待成林日”是表达了作者的旷达之情,还是“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请结合全诗谈谈你的看法。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诗人运用对比和用典的手法,表明他种橘树是因为读“楚客”屈原的《橘颂》而引起了雅兴,而不是像三国时丹阳太守李衡那样,想通过种橘来发家致富。这两句诗不仅表现了诗人对橘树的喜爱之情,更表现了他不同流俗的坚贞品质。

(2)示例一:我认为表达了作者的旷达之情。无论是首联对橘树嫩绿和茂盛的描绘,还是颈联对橘树开花结实的想象,都表达了诗人对橘树的喜爱之情;颔联更是通过用典和对比表达了自己的志向,因而渴望橘树成林滋养自己,这正是作者在贬谪后坚守节操的旷达体现。

示例二:我认为是“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诗人被贬柳州,无论是写现实的还是写想象的橘之繁盛都只能反衬出作者的落寞与苦闷,以屈原自比更有对被贬谪的不满之意。尾联只是故作达观语,表面说等到橘树成林的时候,它的果实滋味还能够供养我这个老人,实际是感伤自己被贬谪的时日已久,也许难以再被重用,要在这柳州终老一生了。

【例6】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点绛唇·越山见梅

吴文英

春未来时,酒携不到千岩路。瘦还如许,晚色天寒处。

无限新愁,难对风前语。行人去,暗消春素,横笛空山暮。

注:①吴文英:南宋词人。一生未第。②横笛:笛曲中有《梅花落》,此处暗指梅花凋落。(1)这首词借梅的形象表达了怎样的情感?请简要分析。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

上一篇:2024高考英语书面表达经典句型下一篇:一堂有趣的课周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