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护资源教学设计

2025-01-05

保护资源教学设计(共15篇)

1.保护资源教学设计 篇一

海洋资源的利用和保护 教学设计

大屯中心校 陈超

一、教学目标

1.能大胆地提出开发和利用海洋资源的设想。2.能将自己提出的利用海洋资源的想法设计成具体实施方案。

3.能与其他同学交流自己的想法或观点。4.能以多种形式设计保护海洋资源的宣传材料。5.能举例说明先进技术和设备的利用有利于开发海洋资源。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引导学生综合运用本学期所学知识和技能,发挥自己的想像力和创造力,对海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提出自己的思路和方案。

难点:学习和理解利用海洋资源的各种新技术。课时建议: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课:从钓鱼岛和黄岩岛事件谈起。

(二)新课教学

◆活动1:海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1.观察:P109。从这些图片中你能了解到哪些人类利用海洋资源的各种的方法和技术。2.学生观察。3.交流:

将你自己知道的人类利用海洋资源的技术和同学进行交流。

4.介绍海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的资料。5.介绍开发和利用海洋资源的技术和方法。6.阅读:P110 提出自己对海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的奇思妙想。7.汇报:我想到的开发和利用海洋资源的方法。8.评价:

我们的这些方法有哪些优点和缺点呢? ◆活动2:设计利用海洋资源的方案。

1.布置任务:根据对海洋资源的了解,展开自己的奇思妙想,设计一个利用海洋资源的方案。

2.学生设计方案。3.交流汇报; 4.评价。

★拓展活动:保护海洋资源 设计一份保护海洋资源的宣传。

教学反思:从现在和日本的钓鱼岛之争导入,能引起学生对海洋资源的重视和兴趣,利用多媒体技术让学生了解人类利用海洋资源的各种的方法和技术,在此基础上根据对海洋资源的了解,展开自己的奇思妙想,设计一个利用海洋资源的方案,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2.保护资源教学设计 篇二

1 课程教学体系设置

1.1 课程教学内容及要求

本课程系统阐述了水资源的一些相关理论及基础知识, 重点介绍取水工程的类型、设计与工程技术。其教学内容和基本要求如下:

1.1.1 掌握水资源的基本概念与类型。

1.1.2 了解地球水量的储存、循环方式及水量平衡基本理论。

1.1.3 了解和基本掌握资源的构成、评价理论与评价指标体系。

1.1.4 掌握水资源及取水位置选择的原则与依据, 取水构筑物结构类型及构造特点, 取水工程设计原理及原则。了解施工与运行管理基本知识。

1.1.5 掌握水资源供需平衡分析的内容, 需水量和供水量的计算与预测, 供需平衡系统分析方法。

1.1.6 熟悉节约用水理论、法律法规、节水指标体系、节水技术与措施, 污水处理再生回用技术。

1.1.7 了解污染物在水环境中迁移转化的物化与生物学作用, 污染水体修复的理论工程技术措施, 流域水资源保护的法律、技术与工程措施。

1.2 教学目的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 使学生获得水资源分析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 使学生系统地掌握水资源形成、评价、供需平衡分析的基本概念、理论与方法;掌握取水工程的基本概念、理论、工程技术与设计方法;熟悉现代节水理论、技术与措施, 了解与水资源有关的理论、技术方法与工程措施。培养学生初步具备水资源评价与分析、取水构筑物与辅助工程计算与设计的能力, 锻炼学生理论联系实践的能力。

1.3 课程性质及特点

本课程是一门培养学生有关水资源开发利用与保护的基础理论与设计能力的专业必修课, 是给排水专业的专业基础课。本课程有以下特点:

1.3.1 综合性强。

本课程所含内容涉及到不同学科的理论与技术, 如水文及水文地质学、水力学、水泵与水泵站、环境监测、环境评价、水微生物学、施工及管理工程等, 因此本课程具有较强的综合性, 要讲好本课程就要了解其相关的专业课程。

1.3.2 实践性强。

本课程的取水工程是给水厂的一个组成部分, 其中也涉及到位置选择、设计计算和工程技术, 另外像水资源的一些内容都是和实际密切相关的, 具有实践性强的特点。

1.3.3 教学内容抽象。

由于在讲授过程中涉及到水资源的评价分析的一些模型及取水工程的施工方法, 学生对这部分内容较难理解, 课程内容变得空洞、抽象, 因此要注意在教学过程中研究教学方法和学生学习方法, 因材施教。

2 课程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

2.1 学时数少

高校现在主要培养“万能胶”型的“能力强、素质高”的人才, 开设课程有所增加, 所以普遍压缩专业课的学时数。我校该课程原来是24学时, 现在是32学时。虽然课时增加, 但还是存在教学内容多而学时少的矛盾, 教师很难在规定的学时内完成规定的教学内容, 有些内容就来不及讲授。

2.2 教学内容滞后

近年来由于水资源理论与技术发展很快, 随之涌现出许多新理论、新规范、新技术、新设备及新设计方法等, 并在实践中得到应用, 但是教材内容并没有加以更新或添加。如教材中水资源的现状及存在问题这些年有所变化;, 像《室外给水设计规范》、《污水排放标准》等也有新的变化, 而教材中这些内容并没有更新。这就给教学提出了挑战。

2.3 与给排水专业相关的课程内容不突出

本课程中对给排水专业的学生来讲重点是取水工程的设计计算。但在讲授过程中, 由于教材内容多导致这部分内容所占比例偏少, 而且我校对这门课程也没有设置课程设计, 从而导致学生在做毕业设计时问题较多。

3 教学改革

3.1 充实教学内容

前已述及目前本课程教材内容滞后, 需要教师在授课时要把一些新理论、新规范、新方法等新内容充实到教学内容中去, 使学生既了解传统内容, 也能掌握新知识。此外教师也可收集一些工程实例穿插讲授, 充分调动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

3.2 突出教学重点

依据给排水专业指导委员会提出的课程设置与培养方案, 可对该课程与其他课程进行整体优化, 例如可将水资源的质与量的评价及供需平衡分析等内容纳入水文学中讲授, 这样设置可增加与专业相关的取水工程的讲课时间, 突出重点, 为后续的课程设计及毕业设计奠定基础。

3.3 改革教学手段

该课程的讲授还是采用传统的板授方式, 教学方式单一。在课程教学中要积极开发和利用多媒体技术, 如录像、图片、模型、幻灯等形式, 将一些抽象的知识用图形、图像等生动地展现给学生, 加深学生的理解。

3.4 加强实践教学

对本课程除了要丰富教学内容, 加强理论教学外, 还要加强该课程的实践教学环节。可调整该课程的教学安排, 设置课程设计以提高学生的工程设计能力;参观一些取水工程, 让学生真正把理论和实践结合起来。此外也可以让学生自主地进行社会调查, 调查工业企业、居民生活及农业节水方面的一些先进的技术与措施, 调查自己身边的水资源现在的利用情况及存在问题等, 并写出调查报告, 锻炼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结束语

以上是我在《水资源利用与保护》这门课程教学中所作的一些试探性的改革方法, 在今后的教学中有待于进一步完善和提高, 优化整合教学内容, 加强实践教学, 提高学生的工程设计能力, 培养实用型人才, 为学生将来能更好更快的适应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摘要:《水资源利用与保护》是给排水工程的一门专业必修课。分析了该课程的特点, 提出了目前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并结合实际授课情况提出了应对的改革措施。

关键词:水资源利用与保护,给排水工程,教学改革

参考文献

[1]李广贺.水资源利用与保护[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2.

3.保护资源教学设计 篇三

【关键词】课外资源;人才培养;学以致用

【基金项目】贵州省高等学校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项目:《保护生物学》课程教学方法整合与创新;凯里学院2014年“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改革”项目(JNKG201403);凯里学院教育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研究专项(JZYG201537)

中图分类号:G424.1;G424.2

一、利用课外资源的必要性

《保護生物学》是一门内容繁多、实践与应用并重的学科,具有交叉性、开放性、综合性和动态性等特点[1],该课程的性质决定了教师必须拓展课外资源。为了拓宽学生知识面、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传统的教学模式和有限的教材类容不能满足未来人才培养,多样化的课外资源为多样化的教学形式及多元化的教学内容提供了条件,课外资源的挖掘与利用为创新教学模式提供了平台,为多维度考核体系提供了基础,为学习者提供了创新能力培养的基质和发挥想象潜能的弹性空间,《保护生物学》课程教学形式多样化势在必行[2]。

《保护生物学》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学科。国家教育部“教高[2005] 1号”文件强调:对实践性强的学科要加强产学研结合,整合实践教学资源,采取内外兼修型发展模式,着眼于人的全面发展,注重大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3]。为了加快人才培养效益,实施弹性学习模式,培养具有创新和自主专研的人才,不能仅局限于课本内容实施教学,仅仅利用上课时间传授这门课程的知识相对于人终身对知识的需求是远远不够的,未来社会人才需求决定该课程必须拓展课外资源。

《保护生物学》是在近百年来全球生态系统遭受严重破坏的背景下于1985年诞生,开设该课程的高校逐年增加,其受重视的程度与日俱增[4]。我国是一个人口众多的国家,在兼顾经济发展的同时要对野生物种及其生存环境进行保护,尤其是全球环境破坏日趋严峻,《保护生物学》课程教学任重道远,历史使命艰巨[1]。为解决现实中存在的物种及其生境保护相关问题,课外资源的利用有助于将理论知识迁移到实践中,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课外资源利用情况

很多教师利用课外资源丰富了《保护生物学》课程教学,比如: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1]、利用科研活动成果提升教学效果[5]、利用网络资源扩展学生知识面[4]、学生参与教师项目提高实践能力[6]、利用野生动植物园场景授课[2]、深入居民社区开展低碳生活的宣传及调研等活动[4],实现了保护生物学课程教育从课堂走向社会,加强知识迁移运用能力,实现了教学效果的最大化。以上课外资源的利用很大程度上深化了《保护生物学》课程教学。

但是,对该课程教学中还有一些资源没有被利用或者利用不充分,为了全面深入的挖掘本门课程课外教学资源,拓展教学资源的途径。该论文旨在通过介绍作者在教学中对一些课外资源的利用情况及在课外资源引进中的体验和教学效果,组合运用教学资源,从多侧面多角度的综合模式培养学生的教育理念,将德育、创新素质与能力的培养贯穿于教学,为社会培养高素质、具有创新能力的综合性人才。

三、课外资源的作用

1. 课外资源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品德与品质

如果教育只是使学习者获得自然知识而缺少德育教育,毫无疑问是一种失败的教育。对《保护生物学》课程的教育,首要任务应该是提高学生自觉保护生物多样性的使命感与责任心,这与掌握该课程的理论和原理同等重要。忽视了德育教育,导致了大学生向动物园狗熊泼浓硫酸、大学生捕鸟卖钱等事件发生,这显然是教育的失策。万事德为先,《保护生物学》教学中课外资源引入教学对大学生品德与品质教育起到了良好效果。

2. 课外资源有助于培养学生实践能力

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的若干意见》和《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都强调实践育人,强化能力培养。中国教育与西方教育的差距在于中国教育实践教学不足制约了教学质量,实践能力的培养成为我国教育的短板。《保护生物学》属于拓展性与研究性课程,课外资源的利用很好的解决了实践能力培养问题,特别是课外实践能让学习者的知识得到利用、检验和修正。在对《保护生物学》教学中,我们利用周末时间让学生在学校周边发放《贵州西部大开发进程中物种及环境保护调查》问卷,该活动结束后学生的体会是:看起来简单的调查远比想象要难得多,因为被调查者有的认为填表会浪费时间而不愿意接受调查、有的不识字、甚至有的认为学生是在进行不正当的社会活动。事非经过不知其难,调查问卷发放让学生得到了体验的机会,增强了他们的耐心和毅力。

在对《保护生物学》教学中我们也利用一些国家、贵州省和学校提供的学生申报课题的机会训练学生的实践能力,鼓励学生申报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和校级课题等,虽然学生是在前期野外调查的基础上写课题申报书,但学生往往表现出想法太多,究其原因是在实践中产生了很多疑问,问题引导学生自学求得,学生以解决问题的方式获得信息有助于提高知识积累速度[7]。在学生写课题申报书与野外调查交互进行中,他们已经成为提问的人,而不仅是知识的接受者。知识和能力都起源于实践,行是知之始,百看不如一练,黑板上养鱼是养不活的。多种课外资源给学生提供了实践的机会,对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非常重要[3]。消除课堂教学理论知识的感受性获得与实际事物认知之间的落差的最佳途径是让学生亲身经历实践训练,培养学生自主发现问题,质疑先验的行为意识。

3. 课外资源为创新能力的培养创造条件

《保护生物学》属于研究性课程,利用课外资源拓展教材内容有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推动社会前进的动力源于创新,创新能力可以经过训练而提高,利用课外资源进行创新实践活动的主要目标就是培养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为提高学生创新能力,我们将《保护生物学》课程中多样性指数计算的内容安排在校园内,要求学生划定样方调查样方中植物或者昆虫的种类与数量,然后再参照教材提供的计算公式计算物种多样性,最后对结果进行讨论分析。学生开始设计样方并进行调查时,总是不停的提问,希望老师能全程指导,学生已经习惯了被动听课获取答案的状态。在本次课中,我们仅解决学生提出的关键问题,估计在学生能力范围内的问题鼓励学生自己想办法解决。最后学生将样方设计为山坡的不同坡段、或者植被的不同高度层、或者不同的植被种类,实验设计得较理想。在这次授课中,充分挖掘了学生的自创能力,学生学有所思,学有主见,有主见才有突破。校园是最近的生态学课堂,校园环境的利用让学生在环境梯度设计上小有创新。对实践性要求较强的知识,让学生“坐言课堂”还是“起行实践”,在创新能力培养方面教学效果会截然不同。教师的职责是培养有创新能力的人才,而不能输出只有模仿能力的学生。

课外资源不仅仅为创新能力的培养创造条件,还有助于培养创新自觉性。长期利用课外资源有利于强化学生对事物认知的直观感,培养兴趣,从而不自觉的去探索和创新,创新自觉性的形成才是创新培养的终极目标。学生利用这些课外资源获得实践的机会,在实践中大胆的预测和主动创新,产生批判性思维,这是研究工作者极其珍贵的财富[7]。在指导学生完成毕业论文过程中,我们注重创新培养过程,提倡学生提出新想法,最终将创新能力的培养定位为产生创新自觉性,潜移默化的培养学生的科学创新精神。创新自觉性一旦建立,就能激发学生自主学习专业知识,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控制能力、管理能力和责任感。

4. 课外资源强化课堂基础知识教学

研究性教学设计注重知识传授方式,将学术研究成分贯穿教与学全过程,注重教学内容的前沿性,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这就要求教师是教研专家,而不是简单的汇总和传授既定的历史知识。研究性教学决定了课外资源引入课堂的必然性。在对《保护生物学》课程教学过程中,我们引入科研成果、影视、网络图片、野外调研的照片、课题研究结果和野外调查方法等一系列的课外资源,创设和模拟教学情境,拉近抽象理论和实践的距离。课外资源引入课堂使教学模式由静态转化为动态,直观的反应教学内容有助于学生对知识点的领悟,为以后学生能将课堂理论知识迁移到具体的实践中奠定基础,将课程内容与实践能力对接,达到课堂理论知识和实践运用相辅共进的作用[8],实现学以致用的最终目的。课外资源引入课堂强化了教学过程的生动性,减少了学生死记硬背导致的高分低能现象,学生不只是简单的积累和传承知识,而是具备拓新和增值能力。对《保护生物学》课程教学仅仅局限于课本内容抑制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想象潜能,课外资源引入课堂拓展了知识空间与内涵。教师在教授每门课程时应该是一种教学方法和创造性思维体系的构建,而不是简单的完成知识传达过程。

研究性教学不仅是要求教学内容上具备前瞻性,对教师教学能力和教学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需要教师掌握完备的知识体系,而且要求教师娴熟的掌握将教学内容的素材自然融入教学的技巧。因此,教师必须利用各种课外资源提供的机会提高教学技能,比如:我们参加学校和省级教师教学竞赛、实行教师以老带新传帮带,打造优秀教学团队,探究高效课堂教学模式。

5. 课外资源丰富教学形式和教学内容

以社会需求为导向,走多样化人才培养之路是满足经济社会对不同类型和层次人才需求的有效途径[3],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人民群众对高等教育的需求也是多样的。课外资源为《保护生物学》课程教学提供了培养方式多样、授课内容多元、技能培养多度和考核机制多维的可能性。我们通过利用课外资源复合体组建教学模块,将常规的课堂教学、集体野外实习、请校外专家讲座等资源用于完成集中培养,学生的最后得分采取分段多维度考核,将平时累积的分数和期末试卷卷面分数分别占不同百分比作为期末成绩。对志趣于《保护生物学》的学生,我们实行因材施教单独培养,广泛利用课外资源进行个性化培养,比如:要求学生申报物种与环境保护相关的课题,撰写论文,参与教师野外调研并帮助修改论文,让学生给中、小学生讲解物种保护知识,给村民宣传水资源保护的重要性,参与大学生教学竞赛,参与保护生物学相关的知识竞赛,协助保护区的物种图片展并协助整理内部资料等。对于个性培养的学生,我们更注重学生参与获得知识的细节过程。

6. 课外资源激发学生的兴趣与欲望

学习效果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习方式与主动性[9]。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保持终身学习的动力。学生有了学习的欲望,才有主动学习的内在动机和主动探索学习方式的自觉性。课外资源的引入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比如:我们邀请雷公山自然保护区管理局的工作人员到我校进行雷公山物种保护及人才引进与培育方面的讲座,学生就物种保护、雷公山自然保护区就业需要具备的素质现场积极提问。讲座让志趣于物种及环境保护的学生确定了学习目标,起到一语惊醒梦中人的作用,学生明确了想学什么,从而主动探索学习方式。在一个充满竞争的社会里,只有保持学习主动性才有竞争力。

无限的想象力是产生新思维、新见解的来源。课外资源引入教学使学习内容变得直观、形象、生动,比传统的教学更能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在我们的教学过程中发现课外资源引入教学往往让更多的学生提问,说明这些资源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发了他们丰富的想像力,为学生提供了源源不断的科学研究的动力。

四、结语

为了满足未来社会人才需求,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拓宽学生的视野。课外资源引入教学拓展了教材内容,符合知行统一的教学规律,特别是使志趣于《保护生物学》的学生受益终身,培养其成为理论与实践知识兼备的综合性人才。课外资源不可穷尽,在教育中的作用也很难一一罗列,诸多的课外资源有待进一步挖掘用于课程教学,其作用也待一一检验。总之,一切课外资源引入教学都是为了提高教学质量,达到学以致用和育人为最终目标。

参考文献:

[1]刘俊华.保护生物学教学中的案例选取与应用[J].安徽农学通报,2013,(22):119.

[2]袁万安.“保护生物学”课程教学方法改革的思考[J].通化师范学院学报,2011,(8):71-72.

[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的若干意见[J] .中国大学教学,2005(2):4-5.

[4]刘艳.保护生物学教学改革与实践[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3(29):46.

[5]沈芳芳,罗昌泰,樊后保,袁颖红,廖迎春,刘文飞.基于多媒体教学的《保护生物学》通识任选课教学改革研究[J] .安徽农业科学,2014(13):4152-4153.

[6] 张云,刘正光. 英语专业研究性教学探索——兼论翻译课程教学设计[J]. 现代大学教育,2013(6):98-104.

[7]布鲁纳,J.教育过程[M]∥邵瑞珍,张渭城,译.布鲁纳教育论著选.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社,1989.

[8]扈鸿霞,刘建华.学习迁移理论在大学生保护生物学教学中的应用[J].经济研究导刊,2014,(14):154-155.

[9]Gagne R M,Wager W W,Golas K C,et al. Principles of instructional design,5th edition[J]. Performance Improvement,2005,(2):44–46.

4.保护资源教学设计 篇四

二、教学内容分析:

本课题涉及面较广,包括金属资源情况、铁的冶炼及计算金属的保护和利用,既有知识内容又有环保资源人是情感领域方面的内容本课题内容常见金属资源图片以及金属元素在地壳含量表格引入,简单介绍了我国资源情况,人类对地球上金属资源利用来自金属冶炼,其中冶炼量最大的是铁,很自然引入到铁的冶炼的讨论。

教学课题

本课题本节课涉及面很广,包括地球上及我国的金属资源情况、铁的冶炼、有关化学方程式计算中的杂质问题计算。由常见的从金属矿物的照片以及金属元素在地壳中的含量的表格引入金属的冶炼,“铁的冶炼”除简要地介绍了我国冶炼铁的历史外,主要是通过实验,说明从铁矿石中将铁还原出来的化学反应原理,然后通过录像简要介绍工业炼铁的原理,并结合炼铁的实际情况,在实验当中重现其中的主要炼铁原理。紧接着将钢铁的利用以及钢铁生锈给人类的生活所带来的重大影响做引,使学生进入情境来探索钢铁生锈的原因和防锈的措施,最后让学生自发的去思考金属资源为什么要保护并且如何进行保护。而有关杂质计算部分则另外用一个计算的专题来针对性的训练。这样,把化学原理和生活紧密地结合在一起,使学习活动成为有机的整体,有利于学生主动参与学习。

一、教材分析

本节教材是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下册第八单元课题3内容,共包含两大部分内容:铁的冶炼和金属资源的保护。本课题共需2课时,此设计的是第1课时。根据新课标的要求,结合本校的实际情况,我确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和重难点: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知道一些常见金属如铁、铝、铜等的矿物,了解从铁矿石中将铁还原出来方法;

2、知道钢铁生锈的条件,防锈的原理和方法。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实验,让学生了解炼铁的原理,使学生认识化学原理对实际生产的指导作用。

2.通过观察和实验,让学生明白钢铁生锈的条件,使学生学会明白金属资源的有限,并且了解如何 去保护金属资源。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对我国古代炼铁和现在我国钢铁产业的介绍,让学生了解我国的悠久历史,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和自豪感。

2.增强对生活和自然界中化学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究欲。

3.关注与化学有关的社会问题,初步形成主动参与社会决策的意识。﹙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工业炼铁的过程、实验原理,钢铁生锈的条件的探究。

难点:实验室模拟炼铁的有关问题,钢铁生锈的条件探究

一、学情分析:

学生知识情况:

从日常生化学生已学过前七个单元的知识从日常生活中了解常见的金属如AlFeCuAgAu的认识 简单了解了其性能

学生能力情况:

学生对贵重金属比较熟悉对导线、电饭锅的材质也比较了解,两个班的学生思维能力较一般探究能力不是很强

学生心理:

迫切希望知道常见金属的性能和利用及保护措施。

二、教学方法

收集资料,指导阅读,动画演示,讨论交流,拓展探究,实验展示,自主评价。

本节课内容与生活、生产联系密切,教学中我特别注意以下三点:

第一:引导学生从一些熟悉的现象中发现问题,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将课本上学到的知识与实际结合起来,体会化学的应用价值;

第二:以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多设计学生活动进行讨论,通过采集资料的处理和在实验探究中的观察与分析获得新的感悟;

第三:采用多媒体手段辅助教学。如铁的冶炼采用视频播放,既明白清晰,又节约时间,同时可避免仪器、材料短缺而不能做实验,环节紧凑。

突破重难点方法:

提前一周布置给学生任务,放置在班级中;铁的冶炼过程及防锈秀措施采用视频、多媒体学生互相讨论等形式。实验准备

教师:多媒体课件(内容为常见矿石的图片、我国钢铁冶炼厂的简介、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铁的实验模拟演示、根据化学方程式计算的例题讲解幻灯片等);金、银戒指;镊子;酒精灯;火柴等。

生锈的铁锁、因锈蚀穿孔的铜壶、长期未用的菜刀、几段生锈的铁丝、不能用的水龙头等。

学生:课外收集的我国钢铁厂情况简介材料;重晶石等矿石样品。

在一周前做好的铁钉锈蚀条件探究的对比实验。

三、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引入:昨天我看到一条广告词“电话一响,黄金万两”,黄金和白银的单质在自然界中有吗?(稍停顿,学生说出之后),自然界真的有,有照片例证。

课题引入:[视频]展示教材中资料:图8—

15、图8—

16、图8—17,以铁矿石为例,如何将金属还原出来呢? 实验导入

教师演示金、银戒指在酒精灯上灼烧的实验,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分析“真金不怕火炼”的原因,以及钠、镁等金属为什么在自然界中不能以单质形式存在,而是以化合物形式存在于各种矿物之中的原因。

人类生活离不开金属,军事与科技也需要大量的金属,金属有广泛的用途,对于人类社会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由于地球上的金属资源是有限的,故我们对其要进行合理的利用和有效的保护。这节课我们一起来探究金属资源的利用和保护。

讲授新课

(一)、金属资源的存在

【讲解】地球上的金属资源广泛地存在于地壳和浩瀚的的海洋中,除少数很不活泼的金属如金、银等有单质形式存在外,其它都以化合物形式存在。含有矿物的岩石叫矿石。工业上就是从矿石中提炼金属的。

【提出问题】

1、目前人类普遍使用的金属有哪些?

2、这是否和它们在地壳中的含量有关系呢?

3、自然界中含铁、铝、铜的矿石主要有哪些?它们的主要成分是什么?

【过渡】目前生活中使用最广泛的金属是铁,那么铁是怎样冶炼呢?下面,我们来学习有关铁冶炼的知识。

(二)铁的冶炼

探究一:工业炼铁

1、用多媒体课件展示:炼铁的原料、设备、原理等

2、引导学生对工业炼铁的原料、设备、原理等通过观察进行归纳。

在实际炼铁时,所用的原料或产物一般都含有杂质,在计算用料和产量时,应考虑到杂质问题,在以后的专题中针对性练习。

探究二:实验室炼铁

【引导】学生阅读课本P16有关内容了解炼铁的原理,并且结合对工业炼铁的介绍,请学生继续观察实验室中简单模拟的炼铁。

1、讲解并用多媒体课件展示: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铁的实验

2、引导学生思考、讨论以下问题:

(1)描述有关实验现象;

(2)试验中有两个酒精灯,哪个先点燃,哪个先熄灭?

(3)在实验中采取什么措施来保护环境?

(4)为什么加热氧化铁前先通一会儿CO?停止加热后还要继续通先通一会儿CO?

(5)如何来验证生成产物是铁?

三、有关杂质方程式计算

例题:用1000t含氧化铁80%的赤铁矿石,理论上可以练出含铁96%生铁质量多少吨?

师:强调将带杂质的混合物必须转化成纯净物方可带入方程式计算 导入课题

出示铁锁、铜壶、菜刀、铁丝、水龙头,分析还能否使用。实物导入,容易接受。

(三)金属的保护 1.通过对我国古代炼铁以及现在钢铁产业的现状介绍,以及钢铁的广泛用途和重要作用的描述。同时通过 一段节目使学生认识到钢铁生锈会造成巨大的损失和恶劣的后果。所以我们对钢铁的保护就是保护自己的家园。由此引入钢铁生锈的条件的探究。

探究三 钢铁生锈需要什么条件?

请一组同学展示他们通过自己的观察和体验,并参考课本中有关钢铁生锈的活动与探究,引起学生们对钢铁生锈的条件的思考,并且得到钢铁生锈是水和空气共同作用的结果。

2.我再次提出空气是种混合物,里面有多重成分,到底是什么成分起起重要的作用?引入学生对空气中什么成分使钢铁生锈。

探究四 是空气中的什么成分引起了钢铁的生锈?

再请一组同学就这个问题设计装置,并为大家解释装置的原理,并且通过和学生们一起观察实验现象,一起讨论,结合已学知识得出钢铁生锈和空气中的氧气密不可分。

3.通过刚才的两个探究,使学生通过思考和谈论,得出钢铁生锈是水和氧气的共同作用,并且总结出防锈的原理。

4.通过刚才对钢铁生锈原因的探究和防锈原理讨论的结果,请学生结合生活中的实际情况,总结出一些在生活中常用的防锈的方法。

5.在讨论一些常规的的方法后,请第三组同学来展示他们所了解到的一些不常见的防锈方法和他们所做的探究。

探究五 轮船用了在船身嵌入锌块的方法来防锈,可行吗?

通过他们利用在实验室找到的一些材料来进行的实验,他们只能证明这种方式的可行性,但是有更多的疑问在探索的路上出现。

6.对他们进行适时的引导,以激发学生探索生活中未知事物的热情以及对新知识的渴望。

五. 板书

课题3 金属资源的利用和保护 一 金属的存在 二 冶炼钢铁

炼铁:(1)原料:焦炭 石灰石 铁矿石

(2)设备:高炉

(3)原理:

三 金属的保护

1.铁生锈的条件:(1)水

(2)氧气 2.常见防锈方法:(1)喷油漆

(2)涂油脂

(3)镀别的金属 3.保护金属资源的途径:

点评

本课题的知识内容学生较为熟悉,但教师用丰富的素材引导学生感知熟悉学习的对象,从生活经验出发,引出课题,易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用科学家的身份来研究金属矿物的种类、铁为什么生锈、在什么条件下易生锈、如何防止铁生锈等,从而感受到“身边处处有化学”。

5.综合实践保护水资源的教学反思 篇五

《节约用水——珍爱水资源》的教学反思

三年级 杨媛

面对充满变数的信息技术课堂,教师要保证顺利达到教学目标,组织有序的教学活动,完成起来的确不是很容易的事。课堂,承载的不仅仅是知识,它还承载着一种教学艺术,让学生主动地快乐地学习,才是我们教学的最终境界,实现这个目标,教学设计致关重要。

根据教学设计,我将本课内容稍做调整,可以说是将信息技术与水资源情况整合的一堂课,全课以“水乡—水资源”内容为载体,熟练运用信息技术获取、加工、管理、表达与交流信息的能力,以及运用信息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实现学生将知识综合应用到实际生活。教师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自己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同时自主寻求问题解决的方法,最后互相交流成果。

一、谈‘可取’

1、本课要求学生在已经基本掌握信息搜索、保存等技能的基础上进行教学,从教育的观点来看,学生既要学会信息技术技能,又要学习服务于生活实践的知识,教学内容选择生活中贴近学生的,人文性强的课题容易与学生产生共鸣。水是生命的源泉,人类的生活和生产离不开水,水是自然赋予人类最宝贵的财富之一。这一课题开展综合实践活动,希望通过活动,让学生学会用辩证的方法来认识事物的两个方面:一方面地球上有丰富的水;另一方面我们又面临着水的短缺的问题,使学生树立环境保护意识。布置任务让学生根据选题搜索资料的环节,我特地设计了多个的实践活动选题提供给学生参考,让 1 信息技术学科

学生能在多方位多视角去了解和探究问题。

2、设计的引入很突出,对比性强。由美丽的江南水乡到令人发指的水污染情况,美丑的极端对比,让学生在视觉和心理都产生了强烈的震惊,教师再引导学生从游秀丽江南水乡想到对水资源的保护,进入本课研究的课题。

3、利用在线互动的教学网站服务教学课堂,教学网站上有全面的学习导航:帮助学习的“知识锦囊”,师生交流的“你说我说”,交互评价的“人气榜单”,知识巩固的“在线检测”等,方便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和协作,学生完成网上搜集水资源保护的资料,并用表单提交的方式填写任务完成的资料展示表,最后成果网上展示,即时又直观。

二、谈‘不足’

1、难以准确把握时间。由于不同班级不同学生的水平差异还是比较大,在各个环节上可能把握不好时间,尤其是最后的任务完成时间和作品评价时间有点仓促,解决的办法只能把引入部分的内容尽量精简。

2、前期准备资料不够,这堂课学生兴趣浓厚,学习任务完成情况比较好,但我感觉课前的一些水资源资料准备不够,更充分更丰富的资料能让学生有更大的兴趣和积极性。

3、学生作品评价是整个综合实践活动过程中的重要环节,体现综合实践活动的价值取向,我在评价这环节有点匆匆收尾的感觉,对作品内容评价不够全面性,包括参与的态度,获得的体验情况,实践 信息技术学科 的方法、技能的掌握情况,学生创新精神等发展情况。其次,我评价手段的不够多样性,单纯以教师评价为主。学生对其它同学评价不是很积极,而教师在课堂上对学生的评价也不可能做到对每个学生的评价,往往是代表性的。所以今后要鼓励同学之间的互评,引起学生重视和积极投入。

三、谈‘收获’

课堂已不单纯是教师唱独角戏的舞台,也不再是一个个学生张开口袋等待灌注知识的回收站,而成为通过你一言、我一语的对话交流,在交流研讨中进行思维碰撞的场所。

1、侧重培养学生多方面的能力

学生在整个活动中所需材料和知识,除了在教师帮助下获取外,学生自己可通过多种途径获得,比如:进行实地考察或现场调查,综合运用有关图书资料,查阅电子资料或直接上网获取信息。因此,信息技术课中每学期中开展一次综合性活动课,有利于培养学生在开放性的环境中多渠道获取、收集信息的能力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学生在亲身实践中,懂得了做人做事的道理,培养了合作精神和人际交往能力。同时,在活动中,学生可掌握一些科学的学习方法,比如科学探究、自主体验、实践操作。学生在操作中学会观察、分析,在实践中体现创新精神。这种教与学的过程,能更好地使我们完成知识与技能的传授,能力与方法的培养,情感与态度的熏陶。

2、注重活动中教师与学生的互动

教师不再是传授者,而是促进者,作为促进者的关键是促进学生 信息技术学科

自主学习,促使学生自己去感知体验、实验观察、探究研讨。作为促进者,教师在活动中并不清闲,应积极地观察、认真地引导,善于捕捉最佳的契机,推波助澜,激发并保持学生主动参与活动的积极性,使学生能够乐学善学。师生之间是互动的、合作的关系,共同投身于问题的研究过程,共同享受成功的喜悦。因而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尊重学生的兴趣与选择,鼓励学生努力探寻自己的目标。

6.保护资源教学设计 篇六

1、了解贵州自然地理特征

2、了解贵州的贵州省存在的自然灾害与环境问题

3、了解贵州省环境保护的有利措施

4、了解贵州省资源开发利用的成功经验

过程与方法

通过对贵州环境保护和资源利用的学习,培养学生读图、用图的能力,并使学生进一步学会认识与分析一个地区区域特征的方法。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通过对本节知识的学习,使学生对贵州有较全面的了解,认识到实施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的重要意义。

教学重点

贵州环境保护的有利措施和资源利用的成功经验

教学方法

读图分析法、启发谈话法

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步骤

(引入)长江从青海发源,出了青藏高原后,就进入第二级阶梯的云贵高原。今天我们学习位于云贵高原东部的省区——贵州省。

(板)第三节? 贵州省的环境保护和资源利用

一、自然地理概况

课堂活动1:引导学生读图8-

56、8-57。

①贵州位于中国的什么部位?是否濒临海洋?

②说出贵州大致的经纬度范围?

③找出与贵州相邻的省级行政单位

④贵州的主要地形类型是什么?贵州的地势特征是什么?

学生思考分析、小组交流、师生归纳总结

二、自然灾害与环境问题

课堂活动

2①贵州主要的生态环境有哪些?

②贵州主要的自然灾害有哪些?

③造成贵州石漠化现象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学生思考分析、小组交流、师生归纳总结

三、环境保护的有效措施

课堂活动

3指导学生读“贵州的石漠化治理”和图8-60

四、资源利用的成功经验

课堂活动4

贵州资源利用方面有哪些成功经验?

7.保护资源教学设计 篇七

《湿地资源的开发与保护———以洞庭湖区为例》

第一步, 教师利用多媒体投影一些洞庭湖的照片及洞庭湖附近美丽的风光, 让学生先对该淡水湖产生浓厚的兴趣。

第二步, 教师给出洞庭湖的航拍图, 水域图及相关信息, 让学生自学。

认识洞庭湖的自然概况:位置、地形、气候、资源。要求学生结合自己所学的知识, 分组学习、讨论洞庭湖的自然概况。

教师:接下来请几位同学分别来回答一下在洞庭湖所看到的位置、气候和作用等等环境状况, 其他同学来听听看他们是怎么说的。

学生1:洞庭湖大部分位于湖南省, 地处中国中部, 曾经是我国最大的淡水湖, 可现在已经退居第二位。

学生2:可以维持生物的多样性;可以调蓄洪水;可以提供丰富的农副产品;可以提供便利的航运;也可以旅游观光。

教师:回答得很好, 说明这两位同学已经学会了运用多媒体资料和自身所掌握的地理知识来分析洞庭湖了, 很好。但我补充一点, 洞庭湖其实也就是湿地中的一种罢了。那作为湿地, 如何对待它利用它, 才能既保护好生态环境, 又能充分发挥它们的作用呢?

学生3:湿地是自然界中具有较高的生产力和丰富的生物多样性的生态系统。它的作用表现在可以提供水资源、调节气候、涵养水源、调蓄洪水、美化环境、净化水中污染物质、保护生物多样性等, 通常被称为“地球之肾”、“生命的摇篮”和“鸟类的乐园”。

学生4:从多媒体资料中, 可以看出, 目前洞庭湖已经萎缩。

教师:这位同学讲得很好, 哪位同学还能利用我们所学过的地理知识来分析一下为什么洞庭湖面积会减少?

学生5:因为洞庭湖水域的泥沙淤积十分严重, 再加上人类对洞庭湖湿地的围垦, 使得洞庭湖面积大大减少。

学生6:洞庭湖面积缩小了之后, “洪水一大片, 枯水几条线”是对洞庭湖现状的真实写照。

教师:回答得很好, 我们在了解洞庭湖湿地的时候, 一定要注意该地面貌的改变, 产生这种变化的原因, 以及出现的后果。大家在一定程度上对这些问题的分析已经有一定的能力。

第三步, 思考问题:教师创设自然环境情景, 分析那洞庭湖出现这种情况, 对于我们说是不是就可以听之任之呢?洞庭湖该怎么去保护, 怎么去治理, 怎么去恢复呢?学生分组讨论。

第四步, 评析环境: (1) 洞庭湖的位置。 (2) 洞庭湖的气候。 (3) 洞庭湖周边的农业、工业、人口情况。 (4) 洞庭湖的问题。

第五步, 教师提出问题:如果你是洞庭湖附近普通的社会一员, 你会如何尽心于洞庭湖湿地的开发与治理, 以促进当地社会资源的可持续发展?

第六步, 解决问题:让学生充分地各抒己见, 畅谈洞庭湖的开发问题。时间可以控制10分钟。最后教师对学生的合理化建议进行归纳总结: (1) 恢复洞庭湖湿地的措施。 (2) 环境保护。 (3) 国家政策支持等等。

第七步, 课堂小结:通过今天我们对“湿地资源的开发与保护———洞庭湖区为例”这一节学习, 同学们是否学会了湿地资源的开发与保护的一般方法与过程?教师给予适当点拨, 学生作答总结。

第八步, 知识迁移:针对我国太湖的实际情况, 让学生将所学的湿地资源开发与保护的一般方法和过程进行知识迁移, 探讨如何综合治理与开发我国太湖, 如何保护好湿地?

新课程标准认为学习过程应该是一个学生亲自参与的思维过程, 是一个实践和探索的过程。学生不应只是盛装知识的“容器”, 而应是一个寻求地理知识规律的“探索者”。因此, 学生在分析、交流、相互评价的过程中, 我从不轻易地否定, 因为一个不成熟有争议的答案比一个现成的“标准”的答案有价值得多。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建立起科学的文明的价值观, 而不是通过强制性灌输。

在学完新知识后, 我注重知识迁移, 让学生将所学的湿地资源开发与保护的一般方法和过程, 用来“探讨如何综合治理与开发我国太湖”, 学生集思广益, 提出了如何保护好湿地的具有现实意义和创新精神的建议。在这个过程中, 学生真正体验到学习的过程就是一个实践、运用知识的过程。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地理新课程标准[M].

[2]于海燕.“创设情境-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教学模式初探[J].

8.保护稀土资源不等于贸易保护 篇八

中国虽然是个资源短缺的国家,但在稀土方面却拥有得天独厚的优势,中国稀土资源的总储量占世界第一。邓小平曾讲到“中东有石油,中国有稀土”。这说明,中国稀土的地位可与中东的石油相比。

6月22日,欧盟与美国就中国对包括稀土资源在内的20多种工业原材料限制出口政策正式向中国“发难”,23日,欧盟发表声明称,美国与欧盟当天就中国限制出口稀有金属问题向世界贸易组织(WTO)提起诉讼。

稀土的价值

19世纪60年代,随着稀土元素铕被大量用于彩电业,稀土的作用逐渐被人们重视,获得了“工业维生素”的称号。由于其具有优良的光电磁等物理特性,能与其它材料组成性能各异、品种繁多的新型材料,其最显著的功能就是大幅度提高其它产品的质量和性能。比如,大幅度提高用于制造坦克,飞机,导弹的钢材,铝合金、镁合金、钛合金的战术性能。

当今的世界,每六项新技术的发明中,就有一项离不开稀土,稀土已成为21世纪重要的战略资源。对于稀土的控制权就意味着未来对消费类电子、新能源、军事有了控制权。

国际之争

鉴于稀土的价值,世界各国对于稀土资源的争夺从未停止过。20多年来,美国、欧洲、日本,韩国从中国进口了大量的廉价稀土,他们经常一起联手,采取逢低吸纳、逢高打压的策略,从中国进口的稀土他们除了一部分用于生产外,大部分都作为其国家的战略储备。

事实上,除中国以外,美国是世界上第二大稀土储量国,芒廷帕斯矿山曾是美国最重要的稀土资源地,但美国出于战略的考虑,于2001年就把该矿山给封存起来了,转而每年从中国进口大量的稀土用于生产和战备。目前,日本的稀土几乎百分之百从中国进口。

无序且盲目的开采

中国虽然是世界上稀土总储量最大的国家,但是由于国内对稀土的开发无度,生产无序,恶性竞争等,使稀土矿的开采陷入了混乱的局面,大量珍贵的稀土被糟蹋,贱卖,致使中国在国际对稀土市场上痛失定价权,稀土价格长期以来处于低位徘徊。

从1990~2005年,中国稀土的出口量增长了近10倍,可是平均价格却被压低到当初价格的64%。2008年上半年,全国稀土价格反而大幅“跳水”,原矿从7.6万元/吨降到了6.4万元/吨,稀土的标志性产品氧化镨钕从每吨22万元一度下降至每吨13.5万元。仅仅半年时间,几乎所有的稀土原矿和产品都出现价格持续下滑现象。2009年3月12日的稀土金属现价,钕镨氧化物为5.8~6.1万元每吨,镨钕合金为8.8~9.2万元每吨。原矿价格更是卖成“泥土”的价格。过度开采加恶性竞争造成了稀土资源的浪费。

据专家估算,按照目前开发速度,再过二三十年,中国就会成为稀土小国或者是无稀土的国家,二三十年之后,我们将不得不花费巨资从以上的储备国进口稀土,到那时,我们将会受制于人。

从宏觀的角度保护资源和环境

近年来,为了规范稀土行业,保护资源和环境,国家先后采取了取消出口退税、实施出口配额,将稀土列入加工贸易禁止类商品目录以及加征部分稀土产品出口暂定关税等一系列措施。今年4月,国土资源部下达了新的稀土矿开采控制的指标,要求在2010年6月30日前,暂停受理钨矿、锑矿和稀土矿的勘查及采矿许可证,降低国内的产能。同时,还针对包括稀土在内的工业原材料黄磷,锑、铝矾土、焦煤,氟石,甸、碳酸镁、钼,稀土、硅、滑石、锡,钨和锌等实行限制出口和加收出口赋税及费用。

9.保护资源教学设计 篇九

那天夜里,我梦见我和同学们在草地上玩,草地上有一个水管在淌着清水。我们先是喝了一些,然后又用它洗脸洗脚,再后来就打起水仗来了。水管里的水越流越大,流成了一条小河。突然,水没了,小河消失了,草地变成了沙漠,毒辣辣的太阳喷着火。我觉得很渴很渴,嘴唇也干裂了。可是四周没有一滴水。我祈求上苍,要口水喝,然而只听到一个苍老的声音在说:“水叫你们人类糟完了。”我惊醒了。

但愿这只是一个梦!

水,是生命的源泉,人体内三分之二的重量是水分,没有水就没有生命。人要喝水、用水,动、植物生长都离不开水。地球上如果没有淡水,那就没有生机了。地球上的淡水资源只占全球水资源总量的2.53%,而这2.53%的淡水中,可直接饮用的只有0.3%,所以说,水是人类的宝贵资源,是生命之泉。

然而,水污染在世界上相当普遍而又严重。大量污染物源源不断排人河流.造成内陆水域污染。美国号称“老人河”的密西西比河中,氛化物、酚、砷、汞、磷、福等污染物应有尽有;欧洲著名的莱茵河,已成为“欧洲最大的下水道”;被称为“母亲河”的伏尔加河,几乎接纳了俄罗斯一半的工业废水,水面布满浮油;我国的长江每日接纳2600万立方米废水,南京江段上下几十公里竟找不到合乎标准的饮用水源,出现了“守着大江无水喝的现象”。

湖泊和海湾的污染也相当严重,就连地下水也难逃厄运。

那年和爸爸回浙江老家,我也深有感触,那儿虽有“江南水乡”的美称,但实际连干净的水都喝不上,自来水受了污染,只能买山上拉来的矿泉水喝了。

据世界卫生组织的调查报告:世界上有70%的人口喝不到安全卫生的饮用水,世界上每天有2.5万人由于饮水污染而得病或由于缺水而死去。

现在,缺水现象越来越严重。中国最大的河流之―黄河,去年断水期超过了历史上任何一年,今年的断水助又提前了,如不采取措施,黄河难保不会变成内流河了。

难道人类见到的最后一滴水真是自己的眼泪吗?

10.保护资源教学设计 篇十

大家下午好!今天我讲话的主题是: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做保护地球小主人!

我们曾这样歌颂过我们的祖国:地大物博,山河壮丽。但是你可知道,我国是当今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人口数量极为庞大,人均资源量偏低。温家宝总理曾提出了这样寓意深刻的乘除法:“多么小的问题,乘以13亿,都会变得很大;多么大的经济总量,除以13亿,都会变得很小。”

举个例子,我国淡水资源总量为28000亿立方米,占全球水源的6%,这本来就不富有,除以13亿后,我国人均淡水资源更是少得可怜,仅2200立方米,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4,是美国的1/5。广袤的森林被称为“地球之肺”,我国的森林面积在全国土地面积中的比例,排在世界第120位之后,而且现在森林仍以每年1800万到2000万公顷的速度在减少。森林的减少,使气候变坏,气温升高,水土流失严重,给人类造成无穷的灾害。1998年的百年罕见洪水就曾带给我们惨痛的灾难!

再举个例子,在世界144个国家中,我国的人均耕地排在世界100名之后,可是近几十年来,由于滥伐森林,过度放牧等人为因素使沙漠化的速度在加快,沙漠化面积几乎扩大了31倍,目前中国有

1.7亿人口正受到沙漠化的危害和威胁。

老师们,同学们,面对国情,为了国家的可持续发展,我们该怎

么办?

我们应该节约每一滴水。坚持做到随手关好水龙头,从饮水机打水,喝多少取多少。积极寻找生活中其他可以节水的小技巧,让生活用水循环使用。

我们应该节约每一度电。随手关灯,合理使用空调,广泛寻找节约用电的小常识、小窍门,并尝试着去实践。

我们应该节约每一张纸。坚持做到作业纸双面使用,多用手帕少用纸巾,把旧教科书送给有需要的小伙伴。

我们应该节约每一粒米。坚持做到吃饭不剩一粒粮,剩菜打包不浪费,尽量少吃零食,过健康俭约的生活。

在我们做到了以自己的行动来时时处处节约资源时,我们也应该当好“小宣传员”。向同学、父母、亲朋好友、邻居及全社会积极宣传,建议他们到酒店聚餐结束后,养成“吃不了兜着走”的好习惯;建议他们少用或不用一次性筷子、一次性饭盒、一次性打火机、一次性牙刷等等;有很多不用费事就可以做到的事,就反映出你有没有“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意识。

11.保护睡眠战略资源 篇十一

事实上,这些模范高管并不是好榜样,尤其是当你想要在一个机构中充分发挥自身才智时。管理者一般总是认为,把优秀人才吸引到公司来就能提高生产力。但这一假设忽略了一个事实:人们不可能每天都处于自己的最佳状态。当工作要求很高时,人们会感到紧张、有压力,精疲力竭——最终导致表现大打折扣。

规律睡眠是消解疲劳与工作压力的最佳“药方”。然而,睡眠属于员工的私人生活领域,公司往往不便或者想不到去做一些事情,引导员工采取一些预防性措施来保障健康,从而降低医疗保健支出。但实际上,公司应该鼓励和创造支持足够睡眠时间的企业文化与管理实践。

缺觉的坏结果

每个人习惯的睡眠时间各有不同。根据美国国家睡眠基金会的提示,成年人每晚通常需要7—9小时的睡眠。然而,29.9%的美国人每天的睡眠时间少于6小时;在韩国、英国、芬兰和瑞典,人们的实际睡眠时间也差不多。

虽然我们大多数人都认为少睡几个小时不足为惧。但事实上研究已经发现,睡眠不够会导致效率低下,甚至发生危险,每晚损失一小时甚至更少的睡眠时间,都会导致记忆力衰退、增加因工受伤的概率。睡眠剥夺会导致努力程度下降、人际互助减少以及更高概率的不道德与偏差行为;对人的信任感降低,在协商中的合作度也会变低。类似的,睡眠剥夺会阻碍多重任务处理表现:昏昏欲睡的状态下,人们很难把注意力集中在某一件事情上,如果有多项事务需要一起处理,表现就更糟了。

长期不能保证睡眠时间的人往往容易生病、精神沮丧或者过度肥胖。可见,睡眠不足对个人和公司的种种负面影响也许超乎简单的线性逻辑推理。

糟糕的是,很多公司的管理者都“身先士卒”,不遗余力地在公司里树立“废寝忘食”的模范形象,睡眠安排非常不健康。譬如,如果一位领导每天黎明时分就到公司,深夜才离开,他或她应该是在给手下的员工设定一种预期:你们最好也学学我,整日整夜都呆在公司,这会把其他人原本良好的睡眠节奏都打乱。更甚者,有些领导喜欢半夜发邮件,并且要求对方在下一个工作日的大早上就回复,这导致很多员工有反复查看邮箱直至深夜的坏习惯。

管理睡眠资源

睡眠不足主要受到工作需要与领导预期的影响。很多员工为了开一个重要的工作会议需要跨越多个时区,或者不得不深夜里反复地与全球客户开深夜视频会议,以及下班后回复短信与邮件,工作本身令他们难以构建出合理健康的睡眠安排。所以,管理者需要采取主动作为,保护睡眠这一战略资源。

创造重视睡眠的工作文化。管理企业睡眠资源的最重要手段就是领导人的以身作则与公司文化了。亚马逊CEO杰夫·贝索斯与传媒集团董事长兼总编阿里安娜·赫芬顿都曾在公开场合讲述过充足的晚间睡眠给自己带来的益处。赫芬顿曾经写过一句话:“生活中的每个方面都能因良好的睡眠而改善。”高层管理者也许应该去关注一下贝索斯和赫芬顿在睡眠方面的观点——员工们不仅会被你口头表述的内容影响,更会关注公司的制度与你的实际行为是否与你的观点一致。

譬如,如果领导总是在半夜给员工发短信,员工会感到压力,盯着通讯工具直至深夜。高管们为什么不试试定时发送这一功能呢?晚上写好邮件,设定在第二天正常的工作时间发送。

利用健康计划来改善员工的睡眠习惯。尼古丁既会让人沾染烟瘾,又会导致难以入眠。戒烟项目能够帮助员工戒除烟瘾,同时改善他们的睡眠习惯。健康计划还可以帮助员工更多关注肥胖问题以及肥胖带来的不良影响。事实上,过度肥胖会引致睡眠呼吸暂停症,就是睡觉的时候,呼吸间歇性地停止。这会让人难以进入恢复性的深度睡眠状态,即使睡足7个小时,早上醒过来时,精神状态依然欠佳。工作上的压力与烦忧也会令员工难以入眠,晚上就盯着天花板,默默担心。彻底地消除压力源当然是最好的办法,不过往往难以在短期内实现。所幸,运动和冥想等一些健康方案也可以帮助员工缓解压力,快速进入睡眠状态。

允许员工在日常工作结束后充分享受私人时间。每天工作结束后,让员工充分与工作隔离开来,有助他们培养更好的睡眠习惯。新技术给工作带来便利,譬如智能手机,让员工能够随时随地进入工作状态。可坏处也是显而易见的,即使员工已经下班,甚至在度假、参与孩子学校的活动时,也不得不处于“待机”状态。

哈佛商学院教授莱斯利·珀洛发现,其中26%的人会在睡觉时把手机放在身边,56%的人表示在上床前1小时内会查看手机。珀洛建议,应该规划好远离工作的时间,并在此期间关掉手机。有些人或许会质疑,咨询顾问之类的专业人士如何能够在不影响客户服务的前提下,预测和安排关机时间?但实验显示,此举带来了更高的工作满意度,给客户交付的成果也更好了。

创建休息室,并鼓励员工使用。打盹是人体每日生理节奏的必然产物,通常集中出现在下午1—3点,对于调节人的精神十分有效。保证打盹时间不超过30分钟(大约20分钟为宜)能够最大程度保证不进入深度睡眠——一旦进入深度睡眠状态,醒来后就会有睡眠惯性。如果睡眠不足,无论是偶然性的还是长期的,都可以每天小憩午睡一段时间,缓解不良反应。与其让员工昏昏欲睡却要坚守岗位,导致一不小心睡着犯下大错,公司不如主动提倡午睡,提供休息室。谷歌就提供“午睡豆荚”帮助员工打盹。

限制员工每日的预定工作量。睡眠专家建议,每天工作的时间最好不要超过12小时。每周员工不应该安排超过60小时的工作量,公司则应该限制员工不要工作超过80小时。跨国公司应该制度化地要求,搭乘夜班飞机后,休息一日再上班。

尽量减少轮班制。从生理学角度来看,人类本就不适合白天睡觉,即便熄灯、保持黑暗与安静。而且,夜班工人发生意外的频率也更高。虽然轮班制本身的意图没有错,但这种与人体每日生理节奏相悖的安排会阻碍正常的睡眠节奏;尤其是“夜班-白班-早班”这种循环式轮班更应避免。超过8小时的轮班制(譬如很多护士都是10—12个小时轮一次班)也会产生与睡眠剥夺类似的负面影响。类似的,在安排跨国同步研究、开发新产品等工作时,管理者应该注意,尽量让每一组工作人员在所在地的白天时间工作,这是人体生理能量的峰值时间。

灾难应急计划也要安排足够休息时间。负责灾难应急的员工往往因为工作时间过长、无法睡个好觉而倍感压力,尤其是在需要做出重要决策时。因此,灾难应急计划应该事先确保参与人员的睡眠时间,保证他们在整个危机消弭之前的表现。

睡眠是一种战略资源,关系着人力的可持续与人的可持续发展。管理者不能忽视员工的睡眠时间,而应该创造重视睡眠的文化氛围与公司制度,践行合理安排工作进程、以身作则树立好榜样等将引领公司走上人力可持续的康庄之衢。

12.保护资源教学设计 篇十二

1林业管理与森林资源现状

1.1 森林资源现状

就目前全球来看, 森林资源还占据不错的比例。但是, 中国的人均森林资源并不高。虽然全球的人均资源比较高, 但是我国却是一个绿色退化的国家, 全球的人均森林覆盖率是31%, 而中国的人均森林面积低于世界人均森林面积, 占其1/4, 人均森林储蓄更是远远低于世界人均森林储蓄面积。我国仍然是一个生态较为脆弱的国家, 绿色较少, 中国的森林资源在国内分布不均, 给中国的林木业发展带来不利和困扰。现阶段, 有不少不法分子无节制地砍伐森林, 无节制的破坏森林, 私下相互收售林木, 部分地区选择砍伐森林, 种植农作物, 这就更快地加剧了森林的退化。

1.2 林业管理现状

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也给自然环境带来破坏, 就目前形势看, 中国的森林资源在逐渐退化, 这就更应重视林业管理, 强化林业政策, 落实林业管理方针。我国一直都在重视林业管理, 特别是近1 年来, 我国制定一系列的管理林业的政策与方针, 强化林业的管理, 中国的林木业也取得很好的成绩.但是, 我国的林业发展仍然面临着严峻的发展前景, 管理过程也会出现或多或少的问题, 不利于林业政策的实施。在近期发布的林业政策中, 最主要的就是增加全国森林面积, 调整好全国对森林林木的需求;珍惜森林里面的稀有资源, 绿化荒山等。只有一次次的调整才能够更好地发展林木业, 更好地保护和发展森林资源。

2保护和发展森林资源的重要性

森林资源作为地球上必不可少的资源之一, 只有更好地保护才能利于人们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森林资源的保护、发展和培养是林木业保持发展的重中之重, 保护好森林资源才能够维持中国一直坚持的可持续发展的方针, 没有森林资源作为保障, 就不能很好地发展环境与发展以及两者的相辅相成。森林资源的多少以及森林资源的质量高低都直接影响可持续发展的实施与利用。保护好森林资源, 直接解决国家对林木的需要与调整;保护好森林资源里面的植物种类, 可以更好地保护植物多样性, 更能间接地体现中国的资源丰富;保护好森林资源, 就更要保护好森林资源的质量, 质量的提高可以更好地促进林木业的发展。发展森林资源是可持续发展的另一个体现, 合理安全的发展森林资源可以促进中国的经济发展与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3强化林政管理的措施

3.1 重视对森林的砍伐

在林业管理过程中, 更应该重视人类对森林的砍伐和盲目利用。在林业管理加强的情况下, 仍有不法分子没有节制地砍伐森林, 无节制的破坏森林, 私下相互收售林木, 这就触犯国家规定的法律法规。需要林木时, 统一在全国范围内收集, 不私下砍伐林木, 更不进行交易, 合理挑选林木, 再把砍伐的任务落实到单位, 落实到个体, 监管不能要认真负责的审查, 防治出现纰漏, 在砍伐过程中不要只砍伐好的林木, 留下一些坏的、畸形的, 要合理砍伐。

3.2 加强对森林木业的监管力度

森林木业的监管更应被重视, 监管力度不够只会对森林资源造成破坏, 不利于各项发展。“管护好森林资源是我们的立局之本、发展之要, 丝毫不能放松, 时刻不能懈怠。从全局的工作定位上看, 把资源管护放在更加突出的地位进行安排部署, 成为兴局立局的第一要务。”这是五台山分管资源管理的副局长郭俊平对森林资源管理的责任做出的认识, 只有对森林木业监督强度加大, 才能更好, 合理地保护好森林资源。森林管理当局应该认真负责的对森林进行监管, 认识到自己的任务所在, 责任的重大, 保护好一草一木。

3.3 重视森林与土地的逆转

在中国, 不少地区的人民会选择私自砍伐树木, 破坏森林, 耕种农作物, 这就严重破坏大自然的各方面和谐发展的原则, 不利于综合资源的发展。国家发行的政策没有落实到位, 使人们找到纰漏, 破坏资源, 重视农业带来的短期利益而忽视林业所带来的长期利益。这种情况就需要林业局加强管理, 对强行占用森林土地的行为严加管教, 追究其责任, 让其认识到破坏森林的危害性以及保护和发展森林资源的重要性。

3.4 建立对林木业的完善的监管体系

保护好森林资源, 就需要林业管理局建立一套完善的管理体系, 并落实实施。某市的林业局就建立了完善的森林监管体系, 并不断完善, 使其科技化、自动化, 更好地利于人们对森林的监管和排查。 一套完善的监管体系, 不仅使监管人员负起责任, 更让林木业之外的行业认识保护林木的重要性, 更加自觉化, 不浪费森林资源。完善的监管体系大大提高了森林的绿化以及其安全性。

3.5 做好防止自然环境的危害

人类造成的危害可以避免, 但是, 大自然本身造成的危害却难以避免, 只能尽量降低损害程度。最近几年, 因为天气的干燥、炎热, 某市的森林发生火灾, 对森林资源造成严重的伤害, 其中还毁灭了一些稀缺的物种, 严重地危害植物的多样性。酸雨也会大大危害到林木业。只有提前做好预算, 使危害降到最低才能保护好森林资源, 使其减少伤害。

4结语

我国人均森林资源不多, 应保护好森林资源, 强化林政管理, 合理利用森林资源, 是维持可持续发展的重中之重。环境与发展, 这两个相辅相成, 在快速发展的同时保护好环境, 重视森林资源, 保证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参考文献

[1]姚淑娥.通过林业经营和管理制度创新加快“林纸一体化”进程[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2008 (3)

13.节约资源 保护环境 篇十三

第二,减少汽车尾气的排放。

世界环境日07年新主题:冰川消融 后果堪忧。地球变暖是造成冰川消融的重要因素,世界各国有共同的义务减少温室气体排放从根本上扭转地球变暖的趋势,保护人类的共同家园。温室气体其中危害巨大的是汽车的尾气排放。美国洛杉矶的居民,在1943年发现空气中有一种微白的薄雾,有时 带有黄褐色,刺激人眼疼痛和流泪,这种薄雾日趋严重,但直到10年后才 找到真正的祸首——汽车。汽车排放的废气数量急剧增长,使汽车尾气成为大气污染的主要来源。而解决的办法之一就是少乘小汽车,提倡乘坐公共汽车、步行和骑自行车。

第三,重视垃圾的回收和处理。

据有关部门公布的数字,目前全国每年垃圾总量约5亿吨,价值250亿元,其中32%为生物垃圾,18%为塑料垃圾,8%为纸垃圾,4%为纺织品,3%为金属,1.5%为玻璃制品,而这些占量2/3以上的垃圾是可以回收利用的。一吨废纸可造纸800公斤;一吨废塑料可炼汽油700公斤;易拉罐和玻璃瓶再生可节约物质成本的90%以上;一次性木筷可以用来造纸;生物垃圾可制成优质肥料;不能回收的纸屑、布头等仍可燃烧发电。因此垃圾是害也是宝。垃圾是放错了位置的资源,是终将有一天可以使用的原料矿藏。实行垃圾分类收集,实现垃圾最少排放和资源最佳循环利用,已成为世界各国为实现社会可持续发展、建立循环型社会形态的一种必然选择。作为绿色校园的创建者,希望我们所有的同学行动起来,将垃圾分类存放,用实际行动保护好提供我们学习的绿色家园,这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也是我们应尽的义务。

第四:减少塑料污染,提倡绿色购物。

我们去商店或农贸市场购物,几乎每样物品都会随赠一个塑料袋,回到家后,这些塑料袋往往立即被扔进垃圾箱。作为垃圾,塑料袋离开了我们的家,但是它们并没有在这个世界上消失。在我国的大部分地区,随处可见塑料袋在空中飞舞,降落在树枝上、河流中,影响卫生和市容。塑 料袋增加了垃圾的数量,占用耕地,污染土壤和地下水。更为严重的是塑 料在自然界中上百年不能降解,若进行焚烧,又会产生有毒气体。如果使用更加环保的菜篮子和布袋子购物买菜,那么不但减少了塑料制品对环境的污染,而且节约了资源。德国年轻人正以挎 布袋购物为荣,让我们也来追随这种 “绿色时尚”吧。

第五:节约资源、保护环境,从我做起。

环境的保护与我们每一个人都有关。很多事情我们能够做到,如:必须遵守有关禁止乱扔各种废弃物的规定,把废弃物扔到指定的地点或者容器内,特别是不要乱扔废电池,因为一节废电池中所含的重金属,如果流到清洁的水中,它造成的污染是非常厉害的。节约用水,在刷牙时,请关闭水龙头。在学习中,要尽量节省文具用品,杜绝浪费,比如,铅笔是用木材制造的,浪费了铅笔就等于毁灭了森林。应该尽量避免使用一次性饮料杯、泡沫饭盒、塑料袋和一次性筷子,用陶瓷杯、纸饭盒、布袋和普通竹筷子来替代,这样就可以大大减少垃圾的产生。

14.保护地球 珍惜资源 篇十四

同学们:

我今天发言的主题是《保护地球,珍惜资源》。

我们生活在地球上,因为她是我们唯一能生存的地方。我们离不开阳光,离不开植物,离不开氧气,也离不开水。

可是同学们知道吗?地球这位母亲的身上的绿,正一点一点地变黄,科学家们测算,在不久的将来,母亲的绿色会消失,我也曾作过一个真实的梦,梦见全球已被沙漠化,一眼望去,只能看见无边的沙子和黑色的天空,而我向一架飞船走去„„

可是同学们知道吗?母亲将面临一场灾难----全球气候变暖,南北极冰雪融化,海平面升高,大地淹没,南极上空出现臭氧空洞,空气一点点的流逝,动物大量灭绝„„

可是同学们知道吗?我们可以直接利用的水只占世界总水量的十万分之七,可以说是微乎其微。可是这些水害不断地被污染着,大地上水的颜色,正不停的变换着„„

我前几天看电视得知,在长江里,中国独有的中华鲟已经绝种,令几十代中国人自豪的活化石已从我们眼前消失。

我有一个愿望,我要一个三色地球,水是蓝色的、大地是绿色的、云是白色的,森林覆盖率是百分之百,蓝天和白云和谐的搭配着,只有诱人的绿色的大地。

让我们保护地球,珍惜资源,不让最后一滴水是人们的泪水,最后一口气是人们呼出的二氧化碳。为三色地球而努力学习吧!

保护地球从珍惜资源开始

我们生存的地球是一个美丽的星球。它已经诞生了46亿年,经历了不知有多少风雨和磨难,在它身上不知发生了多少事情,不知哺育了多少生灵。在无边无际的宇宙中,地球就像一颗璀璨的明珠,散发着无边的热力和耀眼的光芒。

但是,当人类开始接管这个地球,成为它身上的主宰的时候,地球,我们的母亲,开始日渐衰弱。更确切的时间是,当人类开始造出一种叫做“工厂”的时候。地球对人类无私的奉献换来的是无限的开采,让人类成为地球的主人换来的是其他生物的被杀。作文金谷园人类对地球母亲没有丝毫的感激之情,似乎眼前的一切是专门为他们准备的。人类不加节制的大量开采,造成矿产资源、森林资源的枯竭;水资源被严重污染,对本来就少的淡水资源可以说是雪上加霜;肆意残杀动物,被杀的动物被端上餐桌,活捉的动物被送往动物园供人观赏,要不就是被送去研究所进行残忍的实验。除此以外,人类的恶行更是数以万计,数不胜数。

15.保护资源教学设计 篇十五

关键词: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资源,价值,保护建议,浙江天台

天台县东连宁海、三门, 西接磐安, 南邻仙居、临海, 北界新昌, 地处北纬28°57′02″~29°20′39″、东经120°41′24″~121°15′46″。总面积1 420.7km2, 其中山丘占82.3%。天台为四面环山、中部较为平坦的丘陵盆地, 整个地势东北、西北、西部较高, 东南较低。东部最高为苍山顶, 海拔1 113m, 西南部最高为大雷山, 海拔1 229.4m, 北部最高为华顶山, 海拔1 098m。中部始丰溪两岸为河谷平原, 海拔50~120m。气候属中亚热带季风区, 具有盆地气候的特点, 四季分明, 温暖湿润, 气候宜人。年平均气温16.8℃, 最热的7月份平均气温28.2℃, 最冷的1月份平均气温4.9℃, 无霜期234d, 年平均降水量为1 300~1 600mm。山地土层厚度在30~100cm, 呈酸性, pH值为4.5~6.0, 土壤含钾量较高, 含磷量低, 尚属湿润肥沃。由于水热条件好, 植物生长茂盛, 地带性植被类型主要为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 并且在部分地方发育保存较好[1]。

1 天台县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资源

根据1999年8月4日国务院公布的《国家重点保护植物名录 (第一批) 》统计[2], 天台县天然分布的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共有14种, 约占浙江省总数 (52种) 的26.9%, 分属11科12属, 其中裸子植物3种, 被子植物11种, 均为国家二级重点保护植物。从生活习性上看, 有乔木11种, 草本3种。它们是金钱松 (Pseudolarix kaempferi) 、榧树 (Torreya grandis) 、长叶榧 (T.jackii) 、樟树 (Cinnamomum camphora) 、香果树 (Emmenopterys henryi) 、天台鹅耳枥 (Carpinus tientaiensis) 、七子花 (Heptacodium miconioides) 、花榈木 (Ormosia henryi) 、厚朴 (Magnolia officinalis) 、凹叶厚朴 (M.officinalis ssp.biloba) 、榉树 (Zelkova schneideciana) 、野大豆 (Glyxine soja) 、野荞麦 (Fago pyrum dibotrys) 、野菱 (Trapainusa maximoniczii) 。上述14种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中, 七子花、香果树、金钱松为我国特有的单种属植物, 天台鹅耳枥仅分布在天台山华顶西茅棚 (见表1) 。

2 天台县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的价值

2.1 药用植物

保护植物绝大多数都可作为药用植物进行开发利用。在天台县重点保护植物中, 有许多种类具有极高的药用价值, 如花榈木枝叶供药用, 主治跌打损伤、风湿性关节炎及无名肿毒;野大豆全草入药, 有补气血、强壮、利尿、平肝、止血之效, 其种子名“野料豆”, 入药可益肾止汗。厚朴树皮入药称“厚朴”, 著名中药材。金钱松根皮入药称“土荆皮”。

2.2 花卉观赏植物

作为花卉观赏植物是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开发的重要途径, 也是保护与开发的有机结合。天台县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中有不少种类在花卉观赏方面有较大的潜力, 如七子花姿态优美, 花期长;树干洁白、光滑, 可与紫薇媲美;花形奇特, 花色红白相间, 繁花集于长花序, 远望酷似群蜂采蜜, 甚为奇观。七子花可作为优良的园林绿化观赏树种, 具有较高的经济价值。

2.3 食用植物

一些保护植物的种子或地下茎富含淀粉等碳水化合物, 可作为食用植物资源进行开发, 如长叶榧种子可食, 又可榨油, 榧树为著名干果和重要木本油料。

2.4 优质用材植物

绝大多数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都可作材用植物资源进行开发, 其中有不少极其优质的材用植物, 如鹅掌楸有光泽, 纹理清晰, 是制造胶合板的优良材料。

2.5 有许多种类兼具多种用途

如榧树, 木材纹理直、有弹性、不开裂、耐用, 是建筑、造船、家具的优良木材;假种皮可提取芳香油, 作为化工原料;种子可食, 又可榨油;且树姿优美, 是良好的园林绿化树种, 也可供工矿区绿化用, 能适应有硫化物污染的环境。再如金钱松树皮和近根基干皮是制取酊剂和复方酊剂的原料, 对治疗疔疮和顽癣有显著效果;木材纹理直、耐水湿, 为建筑、桥梁、船舶、家具等的优良材料, 而且与北美世界爷、智利南洋杉、日本金松、喜马拉雅雪松合称为世界五大优良庭园观赏树种。

2.6 其他资源植物的用途

如香果树和榉树的树皮可作人造棉及制绳索原料;香樟可以提取芳香油。

2.7 具有较高学术价值的植物

在植物区系研究、系统进化、类群亲缘、系统发育、地理分布、系统分类等方面也具有极重要的科学价值。如野大豆是大豆的近缘种, 在遗传育种中, 可以利用这些不同种质的近缘种进行杂交, 以获得优质高产的新品种。金钱松、长叶榧等均属孑遗植物, 在地史变迁、古气候、古地理及古植物区系等研究方面均有重要的学术意义。

3 保护建议

天台县天然分布的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有广泛用途和巨大价值, 为了更好地保护和利用这些野生植物, 特提出以下保护建议:加强野生植物资源保护的制度建设, 相关部门应积极争取政府的支持, 制定一套行之有效的保护措施和管理体系, 并加强对林区农民的宣传和教育;建立珍稀植物和种群资源档案, 对数量少的物种应采取挂牌保护措施, 并对其生境范围采取封山保护;建立野生珍稀植物种质基因库, 保存种子和各种繁殖体, 以适应野生植物保护工作发展的要求;采取就地保护、迁地保护、引种栽培等多种形式, 进行综合保护和繁殖发展。

参考文献

[1]金则新, 郑林友.浙江省天台县种子植物区系分析[J].福建林业科技, 2006, 33 (1) :11-14.

[2]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名录 (第一批) [J].植物杂志, 1999 (5) :4-11.

[3]张若蕙.浙江珍稀濒危植物[M].杭州: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9.

上一篇:教育事业统计管理制度下一篇:病案教学法在生理学教学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