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根据

2024-12-08

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根据(精选6篇)

1.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根据 篇一

党的十九大于10月18日上午9点在人民大会堂举行。习近平总书记代表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向党的十九大作报告。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经过长期努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

习近平指出,改革开放之初,我们党发出了走自己的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号召。从那时以来,我们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不懈奋斗,推动我国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国防实力、综合国力进入世界前列,推动我国国际地位实现前所未有的提升,党的面貌、国家的面貌、人民的面貌、军队的面貌、中华民族的面貌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中华民族正以崭新姿态屹立于世界的东方。

经过长期努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

习近平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意味着近代以来久经磨难的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迎来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意味着科学社会主义在二十一世纪的中国焕发出强大生机活力,在世界上高高举起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意味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不断发展,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给世界上那些既希望加快发展又希望保持自身独立性的国家和民族提供了全新选择,为解决人类问题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习近平指出,这个新时代,是承前启后、继往开来、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继续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的时代,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时代,是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不断创造美好生活、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时代,是全体中华儿女勠力同心、奋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时代,是我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不断为人类作出更大贡献的时代。

习近平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

必须认识到,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是关系全局的历史性变化,对党和国家工作提出了许多新要求。我们要在继续推动发展的基础上,着力解决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大力提升发展质量和效益,更好满足人民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方面日益增长的需要,更好推动人的全面发展、社会全面进步。

必须认识到,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没有改变我们对我国社会主义所处历史阶段的判断,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我国是世界最大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没有变。

习近平强调,全党要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基本国情,牢牢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实际,牢牢坚持党的基本路线这个党和国家的生命线、人民的幸福线,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而奋斗。

习近平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发展史上、中华民族发展史上具有重大意义,在世界社会主义发展史上、人类社会发展史上也具有重大意义。全党要坚定信心、奋发有为,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展现出更加强大的生命力。

相关阅读:

?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

?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使命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行动指南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战略安排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十九大报告全文

2.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根据 篇二

1840年鸦片战争后, 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曾经创造了灿烂文化、为人类文明作出过重要贡献的中华民族被甩在了世界发展大潮的后面。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呼唤着社会变革;实现社会变革, 必须具有代表中国社会前进方向、能够引领中国社会进步的先进的阶级力量。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 是近代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这个主要矛盾决定了近代中国必须进行反帝反封建的彻底的民主主义革命, 才能赢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什么样的阶级力量才能肩负起完成这一历史使命的领导责任呢?在鸦片战争之后的近百年时间里, 从洋务运动、太平天国运动、戊戌变法、义和团运动到孙中山领导的旧民主主义革命, 都未能把中国从积贫积弱、任人宰割的悲惨境况中解救出来。只是在中国工人阶级及其先锋队———中国共产党登上历史舞台后, 中国革命才掀开了崭新的一页。历史证明, 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 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救国于危亡、救民于水火的领导责任历史地落在了中国共产党的身上。

自从有了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自从选择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指引和社会主义的发展方向, 中国革命的面貌就峰回路转, 焕然一新。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在斗争中逐步形成了毛泽东思想, 开辟了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这种新民主主义革命本质上是国际社会主义运动的一个组成部分, 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的、以社会主义为发展前途的。1949年10月1日,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宣告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在中国统治的结束。新中国的成立和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彻底改变了近代以来中华民族的历史命运。饱经苦难的中国人民, 从此成为国家、社会和自己命运的主人, 中国的现代化从此有了社会制度的基本条件。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 这就是近现代中国史的一个根本结论。

2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开辟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

新中国成立后, 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 为从中国实际出发建设社会主义进行了艰辛的探索, 形成了许多宝贵的思想成果, 在短短十几年内取得了旧中国几十年所不可能有的建设成就, 为中国的现代化打下了重要的基础。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 我们党义无反顾地带领人民走上了改革开放的新征程, 同时开始了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新探索、新思考。1982年在为党的十二大所作的开幕词中, 邓小平同志强调:“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 走自己的道路, 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这就是我们总结长期历史经验得出的基本结论。”这是我们党第一次明确提出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时代命题。改革开放30多年来, 中国的发展, 我们党的全部理论创新和实践活动, 就是围绕这样一个鲜明的主题展开的。这是一个理论与实践相统一的无比生动的、辩证发展的进程, 是一个理论创新、实践创新的过程。正是这样一个历史进程深刻改变了中国人民的面貌、社会主义中国的面貌、中国共产党的面貌。

30多年来, 我国的综合国力大幅提升。2008年我国GDP已经超过30万亿元, 居世界第3位, 比1978年的世界第10位上升了7位, 我国经济总量占世界的份额从1978年的1.8%上升到2007年的近6%。30年间GDP年均增长9.8%, 较之世界经济平均增速3.0%快3倍多。按照世界银行标准, 我国已由低收入国家跃升至世界中等偏下收入国家行列。我们不仅在经济建设上创造了令世界瞩目的“中国奇迹”, 而且在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上也取得了巨大进步, 综合国力显著增强, 国际地位不断提升, 社会主义的中国以前所未有的雄姿屹立在世界东方。

20世纪90年代后, 社会主义运动在全球陷入低潮, 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却“风景这边独好”, 展现出勃勃生机, 吸引了越来越多人们的目光。近几年来, 国外舆论界和学术界关于“北京共识”、“中国模式”或“中国经验”、“中国发展道路”的议论十分热烈。中国对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推动人类文明进步已经并将继续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3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发展中国的惟一正确的道路

胡锦涛同志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之所以完全正确、之所以能够引领中国发展进步, 关键在于我们既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 又根据我国实际和时代特征赋予其鲜明的中国特色。”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 代表了中国先进生产力和整个社会的发展方向, 体现了中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价值要求, 因而能够把13亿人民凝聚起来, 在党的领导下万众一心地创造幸福生活和美好未来。追求消灭阶级压迫、消灭剥削制度的“大同世界”, 追求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 是人类社会憧憬的理想。马克思主义创始人创立了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 揭示了资本主义生产的奥秘和资本主义社会的固有矛盾, 描述了未来新社会的基本特征, 作出了“两个必然”的科学论断, 指出社会主义经过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终将战胜资本主义。马克思主义诞生以来, 社会主义作为崇高的理想和科学的理论一直鼓舞并激励着工人阶级和被压迫民族、被压迫人民, 社会主义实践尽管在曲折中发展但已经显示出不可战胜的生命力, 极大地影响了人类社会的历史进程。毫无疑义, 社会主义在其发展进程中要吸取迄今为止人类所创造的一切优秀的文明成果, 包括资本主义社会创造的文明成果。但是科学社会主义之所以科学, 之所以区别于资本主义, 有着其固有的质的规定性, 有着必须坚持的基本原则。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人民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过程中, 清醒而又坚定地坚持了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我们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 坚持中国共产党对整个国家和事业发展的领导, 坚持巩固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政权, 坚持社会主义道路, 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 坚持实现和发展社会主义民主, 坚持使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 维护社会公平正义, 逐步实现共同富裕, 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正因为这样, 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才能得到亿万中国人民的拥护, 才能从本质上代表中国人民的利益, 不断给人民群众带来福祉;我们才能从容应对各种风险考验, 显示出社会主义国家政权的伟大力量。社会主义制度是中国发展的命根子, 中国发展的社会主义方向不容改变, 中国过去没有、今后也决不会走改弦更张、改旗易帜。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根据我国实际和时代特征赋予了科学社会主义以鲜明的中国特色, 因而能够使社会主义在中国的大地上真正活跃起来, 创造性地解决中国的发展问题。列宁早就指出:“一切民族都将走向社会主义, 这是不可避免的, 但是一切民族的走法却不会完全一样。”在中国这样一个13亿人口的东方大国建设社会主义, 必须从中国的具体国情出发, 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际出发。改革开放以来, 中国共产党人坚持独立自主、走自己的路, 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思想路线, 着眼于解放和发展中国社会生产力, 着眼于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 形成了“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 形成了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总体布局, 形成了涵盖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科技、外交、祖国统一、党的建设等各个方面的一整套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相适应的方针原则和政策制度, 形成了“十个结合”的宝贵经验。所有这些, 都体现了鲜明的实践特色、时代特色、中国特色, 是植根于中国大地现实土壤中的活生生的社会主义。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 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 只有改革开放才能发展中国、发展社会主义、发展马克思主义。

3.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根据 篇三

关键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时代特色;基本特征

党的十七大把在改革开放实践中形成的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作为有机统一的整体,概括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它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既包含了丰富的内容,又体现出鲜明的时代特色。理论的内容和形式所表现出来的风格和气质表现为理论的基本特征。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反映了当代中国人民的新期待,具有坚定的人民性

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明确提出共产党人始终坚持为无产阶级、为绝大多数劳动人民谋利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人民性源于其理论渊源的人民性特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坚定的人民性是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把人当作主体,依靠人,把人当作目的,为了人,把人当作尺度,尊重人。

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后,产生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大理论成果——毛泽东思想,毛泽东思想具有显著的人民性特征。“人民是真正的英雄”的观点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是毛泽东思想人民性的集中体现。从邓小平同志关于必须把人民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作为衡量改革和一切事业根本标准的重要思想,到江泽民同志关于中国共产党必须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重要思想,到胡锦涛要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从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一条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思想主线,这就是:始终站在人民大众立场上,一切为了人民、一切相信人民、一切依靠人民,诚心诚意为人民谋利益,这是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始终站在人民大众的立场上,始终不脱离、始终不动摇这个立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坚定的人民性的充分体现。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坚定的人民性使人们认识到社会主义是科学也是价值,是科学与价值的统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表明社会主义的根本目的是使人民生活得更幸福,生活得更有尊严,这既合乎客观规律,又合乎人类理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人民性拓展了中国共产党人对社会主义认识的新视野,回应了当代中国人民的新期待,使社会主义重新回归理性。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反映了当代世界和平与发展的主题,具有鲜明的时代性

把握时代本质、特点和发展趋势,向来是无产阶级政党制订其战略和策略的基础。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随着资本主义的新变化和社会主义力量的壮大,时代主题从“战争与革命”逐步向“和平与发展”转变。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国共产党人以马克思主义的宽广眼界观察世界,对当今时代特征和国际形势进行了准确的分析,作出了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主题的科学判断,使党的认识与已经变化了的国际环境相统一。在这种形势下中国向何处去,社会主义该怎样继续发展,是中国共产党面临的最重大的抉择。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相比,中国的综合国力还处于劣势,但时代主题的转变为中国的发展提供了机遇,为中国制定国家发展战略提供了客观依据,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建立奠定了坚实的实践基础。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审时度势,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以巨大的政治勇气和理论勇气,彻底否定“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理论和实践,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搞革命输出,不以意识形态划线,谋和平、求发展,把发展作为当代中国的主题,创立了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在苏东剧变,社会主义运动受到严重挫折的国际背景下,在捍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探索共产党的执政规律的形势下形成和发展起来的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是在新世纪新阶段经济全球化、政治多极化、科技进步日新月异的背景下,我们的发展面临着诸多挑战和矛盾的情况下提出的重大战略思想和重大战略方针。理论是为解决时代问题而产生的,理论与时代同进步,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与时俱进。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反映了中国发展的实际和中华传统文化,具有浓郁的民族性

《共产党宣言》(简称《宣言》)的发表是马克思主义诞生的标志。马克思、恩格斯在1872年为《宣言》写的德文版序言中指出:“不管最近25年来的情况发生了多大的变化,这个《宣言》中所阐述的一般原理整个说来直到现在还是完全正确的。……这些原理的实际运用,正如《宣言》中所说的,随时随地都要以当时的历史条件为转移。”[1] (P.248-249)毛泽东同志针对中国革命实际情况,鲜明地提出:“必须将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完全地恰当地统一起来,就是说,和民族的特点相结合,经过一定的民族形式,才有用处。”[2] (P.707)这就是说马克思主义从理论转化为运动和社会制度的过程中,必须与当时的历史条件和各个国家的实际相结合,必须充分考虑现实国情需要,只有同各个民族、各个国家的具体实际相结合,才能发挥应有的指导作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浓郁的民族性是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既坚持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又结合我国发展实际和中华传统文化形成鲜明的中国气派和中国风格。

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首先要把马克思主义同我们的民族特点相结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党高度重视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实际相结合,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形成与之相契合的理论成果,以解决关系中国社会主义事业兴衰成败的根本性问题。邓小平同志强调“走自己的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围绕着在经济文化落后的国家如何建设社会主义这一根本问题展开,提出社会主义本质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论等重要理论,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围绕着党的建设这一根本问题,提出了提高党的执政能力、“两个先锋队”等科学理论,完善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科学发展观围绕着发展这一新世纪新时期的根本问题探索,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等系统观点,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开创、完善到发展,都是为了解决中国社会在发展过程中的一系列根本问题,理论发展的每一历程都充分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立足于中国国情,着眼于解决中国的发展问题,做中国自己的事情,走中国自己的路,为中国人谋幸福,从而使之具有了鲜明的中国气派、中国风格。但是,马克思主义毕竟产生于西方,其思想观念、价值理念、行为标准与中华民族传统习俗有着较大的差异,因此只有把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华民族的文化特质、思维模式、价值取向、行为方式有效契合,融为一体,创造出体现时代要求又具民族特色的价值追求和价值遵循,才能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大地上生根发芽、开花、结果。因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民族性还表现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以中华传统文化为背景,吸收中华传统文化的精华来充实发展自己。

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反映了中国共产党执政的新理念,具有强烈的创新性

我党历来高度重视、突出强调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善于进行理论创新。毛泽东同志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创立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提出了不同于十月革命城市武装起义,而是由农村包围城市的武装斗争道路,指导中国革命取得了胜利。中国共产党执政的伟大历程也表明,党和国家的事业要发展,理论创新就不能停顿。建国后毛泽东同志发现苏联在建设社会主义过程中的一些缺点和错误之后,提出了“以苏为鉴”、“创造新的理论,写出新的著作”[3] (P.109)的新思想,结合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实践,探索符合中国实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邓小平指出:“我们现在所干的事业是一项新事业,马克思没有讲过,我们的前人没有做过,其他社会主义国家也没有干过,所以,没有现成的经验可学”。[4] (P.258)这就要求我们既要坚持老祖宗不能丢,又要说出老祖宗没有说过的新话。江泽民指出:“要使党和国家的事业不停顿,首先理论上不能停顿”。[5] (P.2)胡锦涛指出:“实践永无止境,创新永无止境”。[6] (P.1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是一项开创性工程,没有任何现成的模式和经验可供借鉴,只有通过实践探索开辟一条崭新的道路,这就客观上要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要不断地自我更新、自我发展。从邓小平理论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再到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都是适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同时期和阶段而形成的理论创新成果,共同勾勒出清晰的、鲜明的理论创新痕迹,提升了马克思主义的新境界,更新了社会主义的旧观念,唤醒了执政党的新意识,倡导了社会发展的新理念。这一系列理论创新成果表明我党一贯勇于变革、勇于创新,永不僵化、永不停滞,坚持以发展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新的实践。我们要突破前人,后人也必然会突破我们,这是社会前进的必然规律。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强烈的创新性彰显了中国共产党人的求实精神。求实就是讲求实际,不唯书,不唯上,只求实。改革开放30多年,在党的基本路线形成和发展中,在一系列关键问题的决策中,在改革开放伟大实践中,中国共产党人以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勇气和求实精神作出了巨大贡献。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2]毛泽东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3]毛泽东文集:第8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

[4]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5]江泽民.在中央党校省部级干部进修班毕业典礼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02-06-01(2).

[6]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十七大报告辅导读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

4.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根据 篇四

说明:试题及答案适用于国开电大专本科所有专业学员《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课程的基于网络终结性考试之大作业。

答:顺应时代潮流,把握时代特点,回答时代课题,是中国共产党永葆旺盛生命力和坚强战斗力、不断从胜利走向胜利的一个重要原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一重大政治论断,是我们党在科学把握时代趋势和国际局势重大变化,科学把握世情国情党情深刻变化的基础上作出的,有着充分的时代依据、理论依据和实践依据。

这一重大政治论断,是根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的发展阶段作出的。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科学把握国内外发展大势,顺应实践要求和人民愿望,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发生历史性变革,领导人民取得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历史性成就。在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发展取得的重大成就基础上,我国发展站到新的历史起点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的发展阶段。这个新的发展阶段,是改革开放40年来发展历程的必然接续,又有很多与时俱进的新特征,比如党的理论创新实现了新飞跃,党的执政方式和执政方略有重大创新,党推动发展的理念和方式有重大转变,我国发展的环境和条件有重大变化,对发展水平和质量的要求比以往更高,等等需要从新的历史方位、新的时代坐标,科学认识和全面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的发展阶段。

这一重大政治论断,是根据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新变化作出的。社会主要矛盾状况及其变化是社会发展阶段性划分的重要依据。党的十九大提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由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这个论断,反映了我国发展的实际状况,揭示了制约我国发展的症结所在,指明了解决当代中国发展主要问题的根本着力点。经过改革开放40年努力,我国稳定解决了十几亿人的温饱问题,总体上实现了小康,不久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人民美好生活需要日益广泛,不仅对物质文化生活提出了更高要求,而且在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等方面的要求日益增长。同时,我国社会生产力水平显著提高,社会生产能力在很多方面进入世界前列,更加突出的问题是发展不平衡和不充分,这已经成为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主要制约因素。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变化,对我国发展全局产生广泛而深刻的影响。需要从新的历史方位新的时代坐标,科学认识和全面把握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

这一重大政治论断,是根据历史交汇期新的奋斗目标作出的。从党的十九大到党的二十大,是“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期,我们既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又要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党的十九大综合分析国际国内形势和我国发展条件,既对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出明确要求,又将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分为两个阶段安排。从2020年到2035年,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基础上,再奋斗1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在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基础上再奋斗15年,到本世纪中叶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这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战略安排,不仅使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路线图、时间表更加清晰,而且意味着原定的我国基本实现现代化的目标将提前15年完成,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则充实提升为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需要从新的历史方位、新的时代坐标,科学认识和全面把握这一鼓舞人心、切实可行的奋斗目标、宏伟蓝图。

这一重大政治论断,是根据我国国际环境发生新变化作出的。世界正处于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我国发展仍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和历史机遇期。当代中国已不再是国际秩序的被动接受者,而是积极的参与者、建设者、引领者。中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世界对中国的关注,从未像今天这样广泛、深切、聚焦;中国对世界的影响,也从未像今天这样全面、深刻、长远。同时也要看到,前景十分光明,挑战也十分严峻,我国正处在从大国走向强国的关键时期,“树大招风”效应日益显现,外部环境更加复杂,一些势力对我的阻遏、忧惧、施压不断增大。需要从新的历史方位、新的时代坐标,科学认识和全面把握国际局势和周边环境的新变化。

5.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根据 篇五

听七常委最权威解读十九大报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我们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

10月18日、19日,习近平、李克强、张德江、俞正声、刘云山、王岐山、张高丽分别参加党的十九大贵州省代表团、广西壮族自治区代表团、内蒙古代表团、新疆代表团、云南代表团、湖南代表团、陕西代表团讨论。习近平:党的十九大报告进一步指明了党和国家事业的前进方向,是我们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在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宣言和行动纲领。要深刻学习领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新论断,深刻学习领会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变化的新特点,深刻学习领会分两步走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目标,深刻学习领会党的建设的新要求,激励全党全国各族人民万众一心,开拓进取,把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向前进。李克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们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全面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必须深刻领会和深入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坚持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方略,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把发展作为解决我国一切问题的基础和关键,根据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紧扣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着力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突出问题,在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进程中取得新的更大成就。张德江:以习近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进行着划时代的理论创新、实践创新,创立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这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被实践证明了的科学真理,是进行伟大斗争、建设伟大工程、推进伟大事业、实现伟大梦想的实践指南,是中国共产党人新时代的精神支柱和力量源泉,是我们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这是党的十九大最大的亮点,是对党的发展的历史性贡献。俞正声: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紧紧围绕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重大时代课题,进行艰辛理论探索,创立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这一重要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重要组成部分,是我们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对在新的历史起点上进行伟大斗争、建设伟大工程、推进伟大事业、实现伟大梦想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刘云山: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开辟了马克思主义新境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境界、党治国理政新境界、管党治党新境界。党的十九大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确立为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实现了党的指导思想又一次与时俱进,具有重大的政治意义、理论意义、实践意义。王岐山: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昭示着中国未来的前进方向。进行伟大斗争、建设伟大工程、推进伟大事业、实现伟大梦想,必须发扬与时俱进的理论品格,用新的理论武装全党、指导实践。张高丽: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的继承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是党和人民实践经验和集体智慧的结晶,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全党全国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行动指南。习近平在参加党的十九大贵州省代表团讨论时强调:万众一心 开拓进取 把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向前进△10月19日,习近平同志参加党的十九大贵州省代表团讨论。习近平同志19日上午在参加党的十九大贵州省代表团讨论时强调,党的十九大报告进一步指明了党和国家事业的前进方向,是我们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在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宣言和行动纲领。要深刻学习领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新论断,深刻学习领会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变化的新特点,深刻学习领会分两步走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目标,深刻学习领会党的建设的新要求,激励全党全国各族人民万众一心,开拓进取,把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向前进。贵州省代表团讨论气氛热烈。孙志刚、谌贻琴、余留芬、潘克刚、周建琨、钟晶、杨波、张蜀新、黄俊琼等9位代表分别结合实际,对报告发表了意见,畅谈了认识体会。大家认为,党的十九大报告是一个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凝心聚力、催人奋进的报告,是一个动员和激励全党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不懈奋斗的报告,一致表示拥护这个报告。习近平边听边记,同代表们深入讨论。六盘水市盘州市淤泥乡岩博村党委书记余留芬发言时说,广大农民对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30年的政策十分满意,习近平听了十分高兴,说这是要给广大农民吃个“定心丸”。遵义市播州区枫香镇花茂村党总支书记潘克刚讲到乡村农家乐旅游成为乡亲致富新路,习近平说既要鼓励发展乡村农家乐,也要对乡村旅游作分析和预测,提前制定措施,确保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毕节市委书记周建琨讲到把支部建在生产小组上、发展脱贫攻坚讲习所,习近平强调,新时代的农民讲习所是一个创新,党的根基在基层,一定要抓好基层党建,在农村始终坚持党的领导。黔西南州贞丰县龙场镇龙河村卫生室医生钟晶讲到农村医疗保障问题,习近平详细询问现在农民一年交多少医疗保险费、贫困乡村老百姓生产生活条件有没有改善。贵州六盘水市钟山区大湾镇海嘎村党支部第一书记杨波谈了自己连续8年坚持当驻村第一书记、带领乡亲脱贫致富的体会,习近平表示,对在脱贫攻坚一线的基层干部要关心爱护,各方面素质好、条件具备的要提拔使用,同时要鼓励年轻干部到脱贫攻坚一线去历练。习近平还对黔东南州镇远县江古镇中心小学教师黄俊琼说,老少边穷地区的教育培训工作要加大力度,让更多乡村和基层教师受到专业培训。在认真听取代表发言后,习近平表示,很高兴作为贵州省代表团的代表参加讨论。习近平向在座各位代表和贵州全省各族干部群众致以诚挚的问候。习近平指出,5年来,贵州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各方面工作不断有新进展。综合实力显著提升,脱贫攻坚成效显著,生态环境持续改善,改革开放取得重大进展,人民群众获得感不断增强,政治生态持续向好。贵州取得的成绩,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事业大踏步前进的一个缩影。这从一个角度说明了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确定的大政方针和工作部署是完全正确的。习近平希望贵州的同志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大力培育和弘扬团结奋进、拼搏创新、苦干实干、后发赶超的精神,守好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创新发展思路,发挥后发优势,决战脱贫攻坚,决胜同步小康,续写新时代贵州发展新篇章,开创百姓富、生态美的多彩贵州新未来。习近平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作出这个重大政治判断,是一项关系全局的战略考量,我们必须按照新时代的要求,完善发展战略和各项政策,推进和落实各项工作。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是关系全局的历史性变化,对党和国家工作提出了许多新要求,我们要深入贯彻新发展理念,着力解决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更好满足人民多方面日益增长的需要,更好推动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我们要紧密结合党的十九大对我国未来发展作出的战略安排,推进党和国家各项工作,特别是要保持各项战略、工作、政策、措施的连续性和前瞻性,一步接一步,连续不断朝着我们确定的目标前进。习近平强调,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全面从严治党不仅是党长期执政的根本要求,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根本保证。我们党要团结带领人民进行伟大斗争、推进伟大事业、实现伟大梦想,必须毫不动摇把党建设得更加坚强有力。全面从严治党永远在路上。在全面从严治党这个问题上,我们不能有差不多了,该松口气、歇歇脚的想法,不能有打好一仗就一劳永逸的想法,不能有初见成效就见好就收的想法。必须持之以恒、善作善成,把管党治党的螺丝拧得更紧,把全面从严治党的思路举措搞得更加科学、更加严密、更加有效,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各级党组织和全体党员、各级领导干部必须坚决维护党中央权威,坚决服从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把“四个意识”落实在岗位上、落实在行动上,不折不扣执行党中央决策部署,始终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习近平指出,大会之后,要认真组织好党的十九大精神宣传教育工作和学习培训工作,注重宣传各地区各部门学习贯彻的具体举措和实际行动,注重反映基层干部群众学习贯彻的典型事迹和良好风貌。要充分利用各种宣传形式和手段,采取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推动党的十九大精神进企业、进农村、进机关、进校园、进社区、进军营,让干部鼓足干劲。要组织好集中宣讲活动,把党的十九大精神讲清楚、讲明白,让老百姓听得懂、能领会、可落实。李克强在参加党的十九大广西壮族自治区代表团讨论时强调: 团结奋斗 真抓实干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10月19日,李克强同志参加他所在的党的十九大广西壮族自治区代表团讨论。10月19日上午,李克强同志来到他所在的党的十九大广西壮族自治区代表团参加讨论。他说,习近平同志代表十八届中央委员会向大会所作的报告,回顾总结了过去5年党中央团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辉煌成就和宝贵经验,对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做了全面部署。报告凝聚全党智慧,反映时代要求和人民愿望,是指引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断推向前进、迈向新时代的政治宣言和行动纲领。讨论中,李克强与代表们深入交流。他说,党的十八大以来,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历史性成就,根本在于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以巨大的政治勇气和强烈的责任担当,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发生历史性变革,我国发展站到了新的历史起点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们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李克强说,全面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必须深刻领会和深入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坚持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方略,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把发展作为解决我国一切问题的基础和关键,根据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紧扣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着力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突出问题,在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进程中取得新的更大成就。李克强指出,全面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必须团结奋斗、真抓实干,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破解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要贯彻新发展理念,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坚定实施报告提出的各项战略,坚持质量第一、效益优先,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促进我国产业迈向全球价值链中高端,持续推进政府职能转变,鼓励更多社会主体投身创新创业,更大激发市场活力和社会创造力,推动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不断增强我国经济创新力和竞争力,努力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发展。李克强要求,全面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必须心中有党、心中有民,坚持我们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深入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抓住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持续不懈努力,为人民提供更多就业、更优质的教育和医疗、更好兜底的社会保障。着力打好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精准脱贫、污染防治攻坚战。完善社会治理,促进公平正义。在推动保障和改善民生中形成发展的新动力,用改革发展的更大成就更多增进人民福祉。李克强强调,要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自觉维护党的集中统一领导,把全面从严治党引向深入,增强“四个意识”,做到忠诚干净担当。坚定“四个自信”,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坚决抓好党的十九大各项决策部署落实,进行伟大斗争、建设伟大工程、推进伟大事业、实现伟大梦想,奋力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马飚同志参加了广西壮族自治区代表团的讨论。张德江参加十九大内蒙古代表团讨论△10月18日,张德江同志参加他所在的党的十九大内蒙古代表团讨论。张德江同志18日下午来到他所在的党的十九大内蒙古代表团,与代表们一起讨论党的十九大报告。张德江表示,完全赞成习近平同志代表十八届中央委员会向大会所作的报告。张德江说,习近平同志所作的十九大报告,主题鲜明、思想深邃,内涵丰富、博大精深,气势恢弘、催人奋进,通篇闪耀着马克思主义真理的光芒,通篇展示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引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成果、实践成果、创新成果,通篇激励着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胜利、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坚定信心。张德江说,五年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提出了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开拓了一系列“创新”,实现了一系列“不可能”,党和国家面貌焕然一新,党和国家事业取得了历史性成就、发生了历史性变革,得到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及全世界的称赞。之所以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最重要、最关键的是,我们党有了总书记这个核心,有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坚强领导。张德江说,以习近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进行着划时代的理论创新、实践创新,创立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这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被实践证明了的科学真理,是进行伟大斗争、建设伟大工程、推进伟大事业、实现伟大梦想的实践指南,是中国共产党人新时代的精神支柱和力量源泉,是我们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这是党的十九大最大的亮点,是对党的发展的历史性贡献。张德江说,报告通篇体现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站在历史和时代高度,紧紧抓住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条主线,科学判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提出了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阐明了基本方略,描绘了宏伟蓝图,体现为民宗旨,强化从严治党要求,是我们党迈进新时代、开启新征程、续写新篇章的政治宣言和行动指南。张德江说,我们要认真学习、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特别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树立“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坚决维护总书记的核心地位和权威,坚决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始终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与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坚定理想信念,忠诚干净担当,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而努力奋斗。俞正声参加新疆代表团讨论时强调:广泛凝聚智慧和力量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10月18日,俞正声同志参加党的十九大新疆代表团讨论。俞正声同志18日下午在参加党的十九大新疆代表团讨论时指出,要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广泛凝聚智慧和力量。俞正声在发言时指出,习近平同志代表十八届中央委员会所作的报告,系统总结了过去五年党和国家事业发生的历史性变革,深刻阐述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提出了一系列符合当代中国实际的重大战略举措,是我们党迈向新时代、开启新征程、续写新篇章的政治宣言和行动纲领。我们一定要认真学习领会,坚决贯彻落实。俞正声指出,过去的五年,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以非凡的政治智慧、顽强的意志品质、强烈的历史担当,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发生历史性变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在这个伟大实践中,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紧紧围绕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重大时代课题,进行艰辛理论探索,创立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这一重要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重要组成部分,是我们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对在新的历史起点上进行伟大斗争、建设伟大工程、推进伟大事业、实现伟大梦想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俞正声强调,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是维护人民根本利益最广泛、最真实、最管用的民主。要发挥社会主义协商民主重要作用,推动协商民主广泛、多层、制度化发展,加强协商民主制度建设,保证人民在日常政治生活中有广泛持续深入参与的权利。要牢牢把握大团结大联合的主题,坚持一致性和多样性统一,巩固和发展爱国统一战线,更好发挥统一战线的重要法宝作用。要维护民族团结,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让各民族像石榴籽那样紧紧抱在一起。要加强海内外中华儿女大团结,共同开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美好未来。俞正声指出,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党中央提出了关于新疆工作的一系列重大方针政策,明确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是新疆工作的总目标,对暴力恐怖活动和宗教极端主义持续保持严打高压态势,推动新疆经济社会发展和民生改善,抓好双语教育和职业教育,加快推进脱贫攻坚步伐,深化兵团改革,新疆工作取得了重要进展。希望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关于新疆工作的大政方针,推动新疆各项事业不断取得新进展。艾力更·依明巴海同志参加了新疆团的讨论。刘云山在参加云南省代表团讨论时强调: 深刻把握新时代新使命新征程新理论 自觉用党的十九大精神统一思想和行动△10月18日,刘云山同志参加他所在的党的十九大云南省代表团讨论。刘云山同志18日下午在参加他所在的党的十九大云南省代表团讨论时说,要认真学习领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深刻把握新时代新使命新征程,切实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党的十九大精神上来。10月18日下午,云南省代表团的代表围绕十九大报告进行了热烈讨论。陈豪、阮成发、高德荣等同志先后发言。在听取代表发言后,刘云山作了发言。他说,习近平同志的报告站在历史和时代的高度,鲜明提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基本方略,深刻回答了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是一个举旗帜、指方向、明方略、绘蓝图的好报告,是一篇光辉的马克思主义纲领性文献,是新时代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的政治宣言和行动纲领。我们要认真学习领会、坚决贯彻落实。刘云山说,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事业发生的历史性变革、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在我们党的历史、中华人民共和国历史、中华民族历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这些成就的取得,根本在于有总书记这个坚强核心的引领,有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进一步彰显了中国共产党领导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独特优势。刘云山说,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这是对党和国家发展历史方位的精辟概括。认识和理解新时代,重要的是把握新起点、新使命、新征程。要深刻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的发展阶段,党和国家事业站到了新的历史起点上;深刻认识进行伟大斗争、建设伟大工程、推进伟大事业、实现伟大梦想,凸显了当代中国共产党人的使命担当;深刻认识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任务目标;深刻认识新时代需要党有新作为,以党的政治建设为统领,全面加强党的建设,坚定不移全面从严治党。刘云山说,新时代催生新理论,新理论引领新实践。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开辟了马克思主义新境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境界、党治国理政新境界、管党治党新境界。党的十九大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确立为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实现了党的指导思想又一次与时俱进,具有重大的政治意义、理论意义、实践意义。广大党员干部要增强“四个意识”,深入领会这一思想的时代背景、历史地位、科学体系、精神实质、实践要求,深入领会贯穿其中的坚定信仰信念、鲜明人民立场、强烈历史担当、求真务实作风、勇于创新精神和科学方法论,更好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王岐山在参加党的十九大湖南省代表团讨论时强调:旗帜鲜明坚持党的领导 兑现对人民的庄严承诺△10月19日,王岐山同志参加他所在的党的十九大湖南省代表团讨论。王岐山同志19日参加他所在的党的十九大湖南省代表团讨论时指出,习近平同志代表十八届中央委员会所作的报告,作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重大政治判断,谋划了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宏伟蓝图,彰显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是党对人民的庄严承诺,是指引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的纲领性文献,必将极大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向心力。作为代表,我对此报告完全赞成、完全拥护。王岐山指出,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艰难困苦、玉汝于成。十八大以来的5年,是党和国家发展进程中极不平凡、波澜壮阔的5年。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不忘初心、砥砺奋进,有效应对国际国内诸多风险和挑战,解决了许多长期想解决而没有解决的难题,办成了许多过去想办而没有办成的大事,取得全方位、开创性成就,开启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党和国家事业发生历史性变革,归其根本在于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总书记对坚持党的领导旗帜鲜明、立场坚定,不仅在说、更是在做,无论哪个领域和哪方面工作,无一不从加强党的领导抓起,以强烈的使命担当,树立起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的权威,从根本上扭转党的领导弱化、党的建设缺失、从严治党不力的状况,真正体现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校正了党和国家前进的航向。历史和现实都充分证明,只要牢牢坚持党的领导,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势不可挡。王岐山强调,我们党之所以能不断从胜利走向胜利,根本在于始终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传统文化精华相融合、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昭示着中国未来的前进方向。进行伟大斗争、建设伟大工程、推进伟大事业、实现伟大梦想,必须发扬与时俱进的理论品格,用新的理论武装全党、指导实践。要用心学习、用心领悟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把自己摆进去,密切联系思想和工作实际,从政治和大局上向核心看齐,在学思践悟中融会贯通,在考验和磨砺中提高觉悟,做到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真正把十九大作出的战略部署落到实处,兑现党对人民的承诺。王岐山指出,全面从严治党是一场伟大的自我革命,党要实现新时代的历史使命,必须毫不动摇坚持和完善党的领导,毫不动摇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党的领导是具体的不是抽象的,体现在坚定理想信念宗旨、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上,体现在党管干部、选对人用好人、树立鲜明的价值观和政治导向上。要以永远在路上的恒心,探索出一条党在长期执政条件下自我监督的有效途径,实现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张高丽在参加党的十九大陕西省代表团讨论时强调: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并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10月19日,张高丽同志参加他所在的党的十九大陕西省代表团讨论。张高丽同志19日上午来到他所在的党的十九大陕西省代表团,与代表们一起讨论党的十九大报告。他指出,习近平同志所作的报告,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高度和长远角度,回答了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系列重大理论问题和实践问题,阐明了未来一个时期党和国家工作的大政方针和战略部署。报告高屋建瓴、开拓创新、内涵丰富、博大精深,是一篇闪耀着马克思主义真理光芒的纲领性文献,是我们党迈进新时代、开启新征程、续写新篇章的政治宣言和行动指南。我们要认真学习领会,抓好贯彻落实,把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不断推向前进。陕西省代表团的代表踊跃发言,会场气氛热烈。在认真听取代表们发言后,张高丽说,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科学把握当今世界和当代中国的发展大势,提出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出台一系列重大方针政策,推出一系列重大举措,推进一系列重大工作,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这些成就的取得,根本原因在于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彰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无比优越性和强大生命力。张高丽表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的继承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是党和人民实践经验和集体智慧的结晶,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全党全国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行动指南。我们要牢固树立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坚定学习好领会好贯彻好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更好地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开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新局面。张高丽强调,要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抓重点、补短板、强弱项,特别是要坚决打好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精准脱贫、污染防治的攻坚战,确保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要全面贯彻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方略,紧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抓好发展这个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全面深化改革,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确保到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到本世纪中叶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编辑 / 王玥、杜秀萍、刘辛未来源 / 新华社、经济日报返回搜狐,查看更多声明:本文由入驻搜狐号的作者撰写,除搜狐官方账号外,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搜狐立场。

6.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根据 篇六

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当代中国发展选择的道路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共产党和全国人民努力奋斗的成就, 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选择, 到理论体系的建立, 再到符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制度的构建, 无一不是对社会主义的开创和实践, 这也彰显了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执政特色。

1.1充分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正确性

中国的历史, 将视线放在近代, 中国在发展的过程中面临了两次重大的选择, 其一是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斗争中义无反顾的选择社会主义道路;其二是十一届三中全会在实现民主富强的发展道路上坚持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 在之后的实践过程中证明了两次选择的正确性, 清末时期中华民族被西方列强强取豪夺, 背负了几千年来最大的耻辱, 从此之后中国在百年内几乎满目苍夷, 在新中国成立之后, 党和国家领导人在寻求救国、强国、富民的道路上不断的探索, 经过不断的失败和尝试最终在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社会主义制度时终于实现了民族的独立, 并且在不断的发展的过程中也逐渐实现了国家的经济、文化、政治等全方面的复苏。

经过国家几代领导人的努力,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不断的完善, 从最初的雏形到目前“坚持以人为本, 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加快文明建设, 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总体布局, 半个世纪的发展充分证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中华民族开拓创新、不断发展的正确的历史选择。

1.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性”和“进步性”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从根本上解决了中国命运的问题, 一是将千千万万的中华人民的力量通过社会主义制度进行凝聚, 从而最大限度的激发了人民的生产的激情和活力;二是通过社会主义体系理论的建立促使将党、国家的发展方向进行勾画和明确, 并且通过层层递进的方式让将该体系不断的完善, 同时依次作为党和国家发展的指导思想;三是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 坚定了中国发展的基本路线;四是在坚持的过程中不断重新审视制度的缺陷并及时的完善, 使得社会、经济、文化和政治的互相促进、和谐统一。

进步体现在两个方面, 其一是自改革开放30多年来在社会主义制度的实施过程中, 各族人民团结一致克服一切困难和艰险, 因此也在不断的发展实践中进行完善, 与时俱进;其二是在坚持发展社会主义不动摇的今天, 我国已跃升为全世界第二大经济体, 这些举世瞩目的成绩无疑证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与时俱进的性质。

2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实现中国民族伟大复兴的前提

在国际政局动荡不安的情况下, 我国还能够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其发展战略和原则都是持久和平和共同繁荣, 不断的为世界和平发展做出贡献, 在未来的10-20年间, 整个世界将会迎来大发展的时期, 因此国际形势也将变得更加错综复杂,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推进, 与之相应的是文化、政治意识也可能发展变化和斗争, 这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将要面临的挑战, 几乎在任何时候挑战和机遇都是共存的, 要换一个角度去重新审视问题。所以, 一定要坚持社会主义制度不动摇, 迎接挑战并抓住机遇化危机为转机, 从而不断的推动国家的进步和发展。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科学发展观就是将科学发展作为党和国家长期坚持的并且认真执行的指导思想, 而经济社会的发展无疑是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最首要的目标, 在科学发展观中以人为本是其核心立场, 其基本的要求就是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战略。在展望未来的同时明确自己的综合能力, 在本世纪中叶要位立于发达国家之林, 由此来看我国的改革发展还任重而道远, 因此在经济建设首要任务就是推挤国民经济全面发展, 促进以改善民生, 促进社会和谐发展为最终目标的社会主义现代化过度。

3结语

因此, 只有毫不动摇的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大力发展生产力, 促使国家的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的发展, 才能够真正实现以人为本、全面协调的可持续发展战略措施, 从而打下坚实的物质基础;毫不动摇的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理论体系才能够解决在发展过程中遇到的诸多问题, 并且顺应社会的发展需求, 以不断开拓创新的觉悟来贯彻落实社会主义科学发展观;毫不动摇的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坚持社会主义的根本政治制度, 发挥其自身的优势和特长, 然后以党和国家领导人作为发展的推动力全面实现国家的发展和富强。

摘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我国目前发展的最根本方向, 自十八大召开以来各界人士充分学习和掌握了会议精神, 并且充分认识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国家振兴发展的必由之路, 只有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才能早日实现中华民族的复兴大计。

关键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当代中国

参考文献

[1]李君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根本方向[J].理论导报, 2013 (1) .

[2]王惠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根本制度保障[J].中学政治教学参考, 2011 (8) .

上一篇:辽宁中部城市群生态环境问题与可持续发展下一篇:初中英语完形填空解题方法及步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