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会课程化年度总结

2024-11-18

班会课程化年度总结(精选5篇)

1.班会课程化年度总结 篇一

万柏林二中班会课程化实施方案

班会课是班主任对全体学生开展德育的重要途径,是学校德育的主阵地。原有的班会课设置只是班主任老师利用班会课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和处理班级最近出现的一些问题。在实施过程中,存在以下三方面的突出问题:首先是每节班会课没有明确的德育目标,缺乏针对性。其次是德育内容空洞,形式单一,德育主体缺失。第三,班会课的随意性。基于此,加强和改进学校班会课建设,特别是结合本校学生实际开设贴近学生生活的班会课校本课程,引导学生自主体验和感悟,促使其不断转变价值观念,实现其自主发展是我们要探索和解决的迫切问题。

一、班会课程化的基本要求:

1、指导思想

班会课程化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培养以“一个目标(学会做人)”、“两个态度(学会生活、学会感恩)”、“三个素质(学会学习、学会创新、学会审美)”为目标,不断增强班会课程化的科学性、规范性、实效性,切实提升德育工作的针对性。

2、基本原则

科学性原则。围绕主题科学地安排班会的每一个环节,使之贴近学生实际,注意层次性,符合学生年龄特征和认知规律。

教育性原则。每一节班会都应有明确的教育目的。贯彻这项原则,还要结合时政形势,适时开展活动,使班会紧扣时代的脉搏,增强教育效果。

自主性原则。正确处理班主任主导作用和学生主体作用的关系。一节班会,班主任的作用主要应表现在把握班会的方向和主题,提出设计构想意图以及创造必要条件。要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激活他们参加班会的兴趣和需要,使他们以主人翁的态度参与班会活动。

趣味性原则。寓教育于趣味性活动中,学生的兴趣多样而强烈,班会中可以开展各种趣味性活动,寓教于乐,满足学生身心发展的要求。

艺术性原则。艺术性是班会达到预期目的的桥梁。班会中,要在表现形式上讲究艺术,可用丰富多彩的文艺形式去感染学生,寓教育于美的享受之中,寓理于情,以情感人,由情悟理,促进道德内化。同时,教师还要讲究语言的教育艺术,以言传情,打动学生,与学生心灵沟通,达到更佳的教育效果。

3、班会课程化的教案要求:

(1)班会必须有主持人。主持人尽量用学生,老师可以在旁提供帮助。(2)班会背景:阐明最近学生中存在的倾向性思想问题和学生与社会、家庭、学校之间存在的现实问题。

(3)班会目的:阐明班会要达到的预期效果。

(4)班会前的准备:根据班会内容安排的各项工作要准备就绪。(5)班会过程:说明整体班会课程的程序或步骤,并做详细记录。(6)班主任作用:根据班会主题,协调和组织本班学生进行好班会,达到班会目的。

(7)班会反思:班会要与教育目的相结合,总结经验。(8)班会时间:一节课。

二、加强班会课程化的管理

1、双向管理,加强落实。双向管理分政教处管理和班主任管理两个层面,以学生为主,班主任为辅。政教处统一规划、确定主题后,交由班主任发动学生主动选取主题,创意设计预案,主持运行。主题班会的策划主持过程,既是接受教育的过程,又是锻炼综合能力的实践,还是团队协作精神的培养锻造。班主任自始至终要到位,不缺位。班主任在内容上把关,资料上辅助,以平等身份参与。只有师生两方面积极性的充分发挥,班会才能常开常新,活力永存。

2、有的放矢,灵活机动。以班会为交汇点,整合学科课程与生活的德育资源(包括社会新闻、文学综艺、文化讲坛等),实施固定主题与自选主题的灵活互补。固定主题要重点落实,力避随意化。自选主题要贴合本班学生实际,把握好教学与学生结合的关系,把问题最小化,尽量消灭在萌芽状态。

3、多面对照,知行结合。班会过程中引用的典型案例要做到古今中外对照,讲述道理要做到正反剖析对照等,同时力争达到知与行相结合的效果。

4、宽松多彩,寓教于乐。班会呈现的方式方法可多种多样,或讲述聆听、或观摩欣赏、或表演品评、或研讨辩论、或出访座谈、或结合节日庆典、或请学校领导参与、或请家长代表客串、或邀请社会名流演说,总之以事实说话,避免枯燥说教。班会的情境氛围要宽松,随主题需要选配合适的背景音乐和画面,调动所有学生参与互动,营造一种交流休息的氛围,在轻松闲适的气氛中思想得到洗礼,心灵得以放飞,精神得以滋补。

三、加强领导,全面推进班会课程化

班主任要充分认识班会课程化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学校领导和政教处要建立听评课制度,结合学校实际,制定具体的实施方案,把推进班会课程化工作落到实处,确保班会课程化的质量和效果。

开展班会课程化教学专题研究是提升班会效能的前提和保障。学校要以年级组为单位成立调研小组,设立试点班,开展专题研究,及时总结经验,推广好的做法,发挥以点带面和示范、辐射作用。年级组要每周检查班主任的班会教案设计情况,建立巡课制度。政教处工作人员要深入课堂对班会进行听课评课,发现问题,及时反馈,及时指导,及时整改;代课老师每学期至少要在所带班级上一次班会课;听评课要从主题、内容、形式、学生参与情况以及效果等五个方面对班会进行量化评估,以便扬长避短,促使班会课逐步走向规范化、科学化。

万柏林二中班会课程化实施方案

2.班会课程化年度总结 篇二

一、高校主题班会的现实状况

俗话说:“体育不好出废品, 智育不好出次品, 德育不好出危险品。”这句话充分说明了德育的重要作用, 而主题班会是对学生实施德育教育的手段之一, 但高校主题班会的实施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高校对主题班会的忽视

现在的众多高校为了迎合当前社会对各行各业人才的需求, 从而扩大招收各个行业的学生, 高校在提高学生数量的同时, 却忽视了学生对自身素质建设和文化修养的要求。虽然绝大多数高校也将主题班会列入德育工作建设的计划当中, 但也只是做些表面文章, 口头上说说而已, 同时高校在对主题班会的落实上也缺乏任何的制度保障, 所以高校从没有真正的把这个主题班会在校园中开展实施下去。

2.思政工作者对主题班会的不重视

在实际的教育工作中, 由于部分思政工作者教学任务繁重, 对主题班会的重要性认识不足, 认为只要利用平时课余时间将班级问题处理好即可, 没有必要耗费大量的精力召开主题班会, 纵使召开也只是走形式、走过场而已, 使主题班会失去了整体的规划, 因而常出现无话可说, 无事可讲的尴尬局面, 使所要想达到的效果和教育目的相差甚远。又或者是主题班会成为思政工作者对学生的训斥课, 思政工作者在讲台上滔滔不绝的批评和指责, 使整个主题班会失去了它的意义。

3.高校学生自身对主题班会的排斥

由于高校部分新生刚从高中进入大学这个相对自由的环境中, 从那个培养少说话、多学习, 不在乎表达才能、只注重学习能力的压抑氛围中解脱出来, 认为自己和这个班集体无关, 自己也不想听从别人的建议, 也没有必要为此做出任何的改变。从而就出现了思政工作者在台上讲到慷慨激昂、滔滔不绝, 而下面的学生却一副无所谓的态度, 在下面玩手机、看课外书, 甚至和其他同学聊天打闹, 影响主题班会的顺利开展, 使其最后的教育效果差强人意。

二、高校主题班会课程化的出发点

高校整体联动, 把主题班会像课程一样排入到学生的课程表当中, 统一安排主题班会, 通过课程化如何上好班会课, 特别是如何能够很好的结合学生特点、学生思想动态、学校工作重点等方面的要求, 提升班会课的实效性, 是一个值得认真思考的问题。

1.对高校管理学生有利

为了促进高校学风思想建设的顺利进行, 丰富校园文化, 及时有效的将高校指导思想灌输给学生, 高校可以借助主题班会这个有效的平台引导学生, 使学生之间形成一种正确的舆论导向, 使整个校园形成一种良好的风气。这不仅有利于高校对学生的系统管理, 同时也可以通过主题班会活动的教育来弥补高校素质教育的不足。

2.对思政工作者的督促

著名教育家马卡连柯说:“教育了集体, 团结了集体, 加强了集体, 以后集体的本身就能成为很大的教育力量。”主题班会就是教育学生的一项重要的集体活动, 是思政工作者通过班集体教育影响学生的一种教育形式。通过主题班会课程化, 同时再定期、不定期的开展校级或年级的主题班会交流会和优秀主题班会的评选活动, 或者是把主题班会的考核结果与年终班级奖励结果挂钩。在这个过程中不仅杜绝了思政工作者应付差事做法的出现, 更是激发和提高了思政工作者的工作热情和积极性。

3.对高校学生的引导作用

大学是一篇唯美的乐章, 如何奏响这篇乐章是摆在所有高校学生面前的问题。在大学里, 学生们大多以班级、寝室为单位活动, 而班会课程化可以促进同学们之间的交流与沟通以及彼此之间的了解, 对锻炼他们的组织能力、思辨能力、口头表达能力, 提高他们的综合能力都是有利的。其次, 通过课程化的主题班会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 使他们对自己的未来生活有进一步的思考, 并制订一个清晰地人生计划, 引导高校学生有计划、有意义、充实的度过美好的大学生活。

4.对思政工作者成长有利

高校一部分思政工作者由于学生和行政工作繁忙, 没有时间上课, 所以晋职称的基本课时成了问题。而主题班会课程化一方面规范了主题班会、同时又使课时得到解决, 使思政工作者无后顾之忧, 不用为课时东拼西凑的找课上, 分散精力, 不利于思政工作者专心做好思想政治工作。

三、高校主题班会课程化的建议

1.实施主题班会课程化要坚持科学性原则

高校除了在教学课程上保证主题班会的时间, 还要思政工作者在主题班会的开展上坚持科学性原则, 针对高校不同阶段学生的情况, 应设计出不同的班会主题, 围绕班会主题科学性的安排班会的每一个环节, 使之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 注意层次性, 符合各个阶段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认知规律, 达到教育性目的。因为教育性是主题班会的灵魂, 每一个主题班会都应该有它明确的教育目的和教育原则, 为了能够贯彻这项原则, 思政工作者还要结合时事政策, 适时地开展活动, 使班会紧扣时代的脉搏, 增强教育效果。同时主题班会的呈现方式也应该多种多样, 或讲述聆听, 或研讨辩论, 或表演品评。总之, 实话实说, 避免枯燥无味的说教, 使学生喜欢上主题班会。

2.加强主题班会课程化的管理

主题班会课程化的管理可分为思政工作者的管理和班委的管理两个层面, 以学生为主, 思政工作者为辅, 思政工作者统一规划后, 可交予班委发动学生主动选取主题, 创新设计预案, 甚至交由他们主持运行。在这个主题班会的策划主持过程中, 即是学生接受教育的过程, 又是锻炼他们综合能力和培养团队协作精神的时候。在这个主题班会期间, 思政工作者也应该做到始终到位, 不缺席, 同时在主题班会上把关, 在资料上加以完善, 积极参与到主题班会中去, 只有思政工作者和学生两方面的积极参与, 高校主题班会才能健康的开展下去。

总之, 主题班会课程化可以切实提高主题班会在高校德育工作中的作用, 增强主题班会的实效性和可操作性, 解决高校主题班会存在的现实问题。

参考文献

[1]黄玉珍.浅谈如何发挥主题班会在中职学校德育工作中作用.

[2]赵学坤.积极发挥主题班会的作用.

[3]窦鑫, 郝素珍, 宋天富.如何发挥主题班会的德育功能.

[4]上海师范大学《教育学》编写组.教育学.

3.从社会学角度看班会课程化 篇三

一、作为一种隐蔽课程的班会课

在学校教育场域下,高密集、高强度的学科教学训练无疑处于举足轻重的地位,分数成为学校的生命线。但名义上为“课”的班会课,却被人们认为是非正规课程,是没有目标、没有评价加以限制的,也是老师们普遍认为最“自由”的课。每周一节的班会课经常被老师们用作自习课,或被班主任用来处理班级日常事务。置于高密集和高强度的学科教学训练背景下,一周一节可自由支配的班会课对于舒缓教师和学生日益紧张的神经也不无益处,进而为教师和学生所喜爱。但是,作为一种学校教育的制度设计,班会课承担着特殊的教育功能,尤其是在现行教育体制下,班会课无疑承担着对学生实施全面素质教育的重任,同时也成为班主任专业素养的一种具体体现。

班会课不同于思想品德课,它不以系统的学科知识为载体,而是以一系列学生主体实践活动为载体,是实现学生自主管理、自我教育的重要舞台。如果说学科教学凸显的是教师的专业引领作用,那班会课则是为学生提供了自主发展的平台,凸显的是学生的主体地位。正如课程改革所提倡的,把课堂还给学生,把班级还给学生。班会课应从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出发,面对学生个体或班集体建设中存在的问题,运用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在集体活动中实现其特有的教育价值。因此,在学校教育的制度设计中,班会课的功能定位是一种综合实践活动,对于学生的身心发展赋有特殊的教育作用。如果说作为显性课程的思想品德课主要付之于正面的直接的道德教育,而班会课作为一种隐蔽课程,主要是通过一系列学生喜闻乐见的、自主组织和实施的以班级作为载体的活动,通过学生自己的力量开展自我教育,潜移默化地对学生的思想品德及其行为习惯产生影响作用。因此,在班会课的组织和实施上,有经验的班主任往往放手让学生自己锻炼、提高自己各方面的能力,进而将学校的教育要求转化为学生自己的发展需要,通过做中学的方式,将良好的行为习惯、道德要求付诸实践。这样的教育作用恰恰是现在的学科教学所欠缺的,也是班会课特有的功能定位和价值追求。当然,仅仅依靠班主任一个人的力量,仅仅依靠每周一节的班会课,想要实现这样的教育价值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在制度化的学校生活中为学生身心的全面健康发展释放更多的时间和空间。

二、班会课主题化、系列化的实践探索

“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作为新课改的基本理念,除了付诸学科教学外,还体现在学校教育的整体规划与设计中,班主任的创新实践活动作为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具体体现为班会课的主题化、系列化的实践探索,它成为学校德育创新的重要突破口。

班会课的主题化、系列化的设计思路是,从学校德育工作的整体安排和需要出发,结合不同年段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以及班级发展的实际水平,对班会课做整体性的设计与规划;从不同年龄阶段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以及学习和生活实际出发,设计一系列学生喜闻乐见的活动,通过多种方式满足他们的各种发展需求,解决他们的具体问题,从而促进其身心健康、生动活泼的发展。这样既可以避免班会课的随意性和无效性,又可以有目的有计划地实施与开展班级教育活动,促进学生的个体发展和集体发展。而在持续开展一系列班级教育活动中,在班主任为学生有意识地搭建的一个个平台上,同学们尽情地展示自己、锻炼自己,班主任得以全面深入地了解学生,更容易走进学生的心灵深处,从而有效地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和谐的发展。在深入了解与研究学生的过程中,在结合班级特点开展的一系列富有创意的活动过程中,班主任的班级教育风格逐步形成,班主任自身的专业知识和能力也得到了发展。

因此,一些热爱教育工作、有理想、有追求的优秀班主任在班会课的主题化、系列化的设计与组织上开展了一系列的实践探索。例如,南京市建邺高中的袁子意老师将高中三年的班会课设计为“六大主题,七个活动系列”,六大主题分别是:理想、感恩、团队民主、亲职、学习指导、意志;七个活动系列包括:规划高中系列、学习指导系列、生涯设计与理想教育系列、快乐高中系列、集体主义与团队精神教育系列、感恩与责任教育系列、意志教育系列。具体内容包括:规划高中系列——让学生对自己高中三年如何度过有所规划,有计划、有准备地安排好高中生活。学习指导系列——通过教师引导或同学交流,对学生进行学习方法指导,提高学习效率。生涯设计与理想教育系列——引导学生对未来人生进行规划,激发学习的热情和动力。快乐高中系列——对高中生进行心理指导,让他们在高中保持健康的身心,在奋斗过程中既体验失败的痛苦也感受成功的快乐。这些切合学生实际的活动设计既放飞了学生的心灵,激发了学生自主发展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同时,学生的心智水平和社会化能力也得到了极大的提升。

随着教育实践的不断推进,班会课的设计与组织能力作为班主任的一项重要基本功和专业化的重要内容,正在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许多地方教育主管部门也将开展班主任基本功大赛和优秀班会课设计方案的评选作为提升班主任专业化水平、促进班主任队伍建设的重要举措。无论是班主任的主动实践,还是教育主管部门的高度重视,班会课的主题化、系列化探索都可视为全面落实素质教育的具体体现。当然,这样的探索和努力对于改变今天的教育现状还远远不够,班会课的研究与实践,以及班主任专业化的进程还有待于学校整体教育环境的改善与变革。

三、班级教育空间的有效拓展——班会课的社会学意义

班会课作为一门综合实践课程,作为一种道德教育的隐蔽课程,其特殊的功能定位决定了班会课具有广阔的拓展空间。通过班会课,体现和践行生活德育的理念,强化和促进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在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中让学生过有道德的生活,并在生活中践行美德,进而拓展了学校和班级的教育空间,成为道德教育改革不可忽视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一种隐蔽课程的道德教育,其社会学意义具体体现为:班会课不仅成为学生自主发展和展示的舞台,还成为联系家庭、学校、社区的桥梁和纽带,一切对学生发展有利的教育资源都可引入其中,如请家长主持班会课,家长得以了解学校、班级教育的规定与要求,积极配合班主任做好学生的教育工作;请社区工作人员介绍社区发展需要,可以吸纳学生参与社区环境的治理,进而增强学生的公民意识和社会责任感;邀请学校领导、科任教师参与班会课的设计与组织,有助于形成班级教育合力;将现代生活元素引入班会课,使班会课成为学校教育与现实生活联系的纽带和桥梁,如民主选举班干部,学生自由竞选班委会,班级重大事务公开制,举办社会热点问题大讨论,学生辩论赛等,培养现代公民的参与意识和参与能力等。

对于班主任而言,班会课并非仅仅具有德育功能,更不是独立于学科教学之外的另类活动,或游离于整个学校教育之外的旁门左道,否则,在学校教育中会受到孤立,进而无法得到学校、学生家长和学生本人的认可。从上述例举的班会课主题化、系列化的内容设计来看,它是对于学生一生发展的全面规划,其中重要的是对学生学习生活的有效指导,对人生理想信念的培养,以及对学习动机的有效激发;同学科教学相比,不是孤立地抓考试成绩,而是定位于学生身心的全面健康发展;不是从教师和成人意志出发,而是站在学生的立场上,从学生主体发展的需要出发进行整体设计与思考,进而实现了教育过程中学生角色的转化,即从被动的接受式学习转化为主动的探究式学习;通过学生的角色扮演,丰富学生的道德认知和情感体验,变单一的认知活动为综合的体验式活动,从而改变了学生的学习品质,提高了学生的学习质量;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成为学生个体社会化的重要内容,在活动中他们学会了分工合作,倾听他人的意见,习得了做人的道理,提高了做事的能力,特别是对那些学习成绩差、在班级中长期处于不利地位的边缘人群而言,通过活动,有助于发现和展示他们的兴趣爱好和特长,进而影响其对人生道路的选择,有效促进个体的社会化和个性化发展。班会课的社会学意义需要人们在实践中不断地加以认识并予以充分体现。

4.班会课程教学总结 篇四

一、本次班会形式多样,内容丰富,主要以介绍、表演、互动等方式来开展。

1、由两位主持人对我国水资源的概况进行介绍,阐明了水资源是一种有限的的珍贵资源以及我国的水资源现状不容乐观这一严峻的事实。接着,引入主题,介绍我国近几年发生的特重大干旱情况。

2、以表演的形式更深刻的告诫了大家,水资源的重要性。

3、主持人将一些简单地节水常识设置成问题的形式,在限定时间内对参与的同学进行问答。同学们踊跃地参与到其中,不仅活跃了气氛,而且也在娱乐的同时也增长了大家的节水意识。

4、然后中队长向同学们介绍了一些最基本的节水小常识。如用完水后关紧水龙头,洗脸时水龙头不要开太大,一水多用等。大家纷纷表示会努力按节水的方法去做,节约每一滴水。

二、为更好的完成班会,我们采取多种措施,加大宣传力度。

根据实际,我班从以下几个方面采取措施,抓好宣传,切实提高全班学生的节水意识,使其真正关心并积极支持节水工作。一是在班级张贴节水标语、宣传画,营造宣传氛围;二是每个学生回家调查,专题宣传我国水资源状况以及我们家乡水资源现状等,提高学生节水意识。

三、每个人积极想办法出节水金点子。

节水要做到:综合利用水。如:用洗衣服的水刷洗拖把;洗菜的水冲厕所;养鱼的水浇花;用淘米的水擦家具等。多接雨水和收集雪化水代替自来水。以及关紧水龙头。尽量开小水龙头。提倡手洗衣物。洗澡打肥皂,搓背时应关上喷头。用节水型洗衣机。用节水型马桶等节水型用具。

5.班会课程化年度总结 篇五

工作总结

依据本学期深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广泛开展教学研究与指导活动,为教学一线服务的指导思想,本学期完成了以下几件工作:

1.强化地方课程的教研培训研究,把研究方法学习和能力提高放在课程学习的首位。随着地方课程教学的不断深入,强化《发现与探索》教师培训的实效性,提高教师在课堂中驾驭教材的能力,显得越来越迫切。本学期继续坚持课堂实效性培训,通过现场课例结合有针对性的讲座,实现培训内容直接作用于教师的课堂教学中,为教师快速并正确地把握教材内容、理解教材用意提供了有效的平台。继上学期安排了:社会调查类问题、数学问题、学生身边科学3个课堂研究模式后,本学期在塘沽区和河北区的协助下,从“身边科学”“数学问题”和“物理实验”三个专题中选取《飞机升空的道理》《平面图形的拼接》《水浮硬币》《水滴放大镜》四节研究课进行了研究。本学期教学研究活动,从内容上讲,不同于上学期的课堂研究模式,上学期的研究模式大多是线性模式,本学期研究模式大多是复式模式,如数学问题,上学期是:“猜想—方案—收集(统计)数据—分析—结论” 研究模式,本学期是: “猜想图形—验证实验(验证不真则重新设计实验:猜想—方案—实验—结论)—分析论证—总结规律”研究模式。又如,身边科学问题,上学期研究的是:“观察—提出问题—确定研究方法—实验研究—总结规律”的研究模式,这学期研究的是:“观察—提出问题—实验(线性—探究—结论—填表分析)—延伸—总结”的模式。而这学期的研究模式要比上学期研究模式要复杂一些,其更加接近人的真实研究过程,更加有利于培养学生诸多能力,提高学生的学习素养。

课堂教学式的培训采用:“研究课→说课→评课→讲座”的模式进行活动。活动中,研究课目的有两个,一是为教师提供这类问题备课和上课的模版,另一方面是为正确理解并达成教材用意提供范例。执教教师的现场说课意在教师现身说法,用教师们的语言将教材的用意讲出来(事先教研员要辅导),回答我是如何教的。评课由市教研员和专家主讲,意在将教材的定位和总体把握教材,回答为什么要制定此教学目的和如何把握此课的主脉。讲座是针对教材中的某类内容,根据教材内容讲解此类课程的特点、结构及教学中应注意的若干问题。

2.结合地方课程内容,在小学实施研究性学习教学研究。

在制定本学期计划之前,我们就注意到,小学研究性学习中,由于小学生操作研究性学习的主动性差,加之缺乏课程操作平台等因素的制约,使得研究性学习课程开展不能达到常态化的要求,所以,本学期结合地方教材《发现与探索》中的内容实施研究性学习,选取教材中的一两个课题进行放大实施教学。在教学中,课程实施要明确区别于传统的“兴趣课”、“自然课”、“制作课”等,要使学生“综合”运用相关知识,加强“实践”体验,真正使教师和学生“活动”起来。实施的过程中要充分扩大学生全员参与面,强化学生研究过程中的方法教学。为此,本学期结合《发现与探索》教材中的“水浮硬币”和“水滴放大镜”两内容,进行了研究性学习中对比实验研究方法模式的研究,结合课例,给出了:“观察事物→提出问题→制作器材→探索研究→对比实验(实验

1、实验2....)→得出结论”和“观察事物→提出问题→猜想→验证实验 → 得出结论”

↓ ↑ 设计实验 → 对比实验

两种研究模式,结合两种模式对全市各区县骨干教师进行了专题培训。

3.教材建设。

①完善新编地方教材《发现与探索》教材。开学伊始即对下册教材进行修定发排,并对相应的4册教参进行了核对。本学期安排了二师附小、建物街小学、万全道小学教师负责教材内容的教学审对工作,同时安排新人进行教材修订补写工作。

②几年来,研究性学习课程常态化实施的最大症结,是教师和学生缺少课程操作层面的资料,课程实施没有一个课程引领性的材料,教师只是依据课程理念,在大的社会背景下实施课程,实践证明课程很难开展。据了解,学校、教师和学生都欢迎实施此课程,但操作此课程教师具备的条件太高,教师不好上手,背景过于大,教师反而抓不住要领,使得教师和学生实施课程的主动性受到抑制。学科教学中,有教师和学生共同操作的教材作为平台,教师和学生教学活动较容易的就可以上手教与学。依据课程理念,课程实施的内容和方法是都需要学生和教师自己开发,但在课程实施之初,在学生和教师不知怎样实施课程时,非常有必要有一个平台,使教师和学生尽快掌握实施研究的内容和方法。介于这些原因,本学期组织了3次研究性学习课程常态化教学材料研讨活动,想在课程的教师指导用书和学生操作用书方面有所突破,为教师和学生搭建实施课程的平台。

教师指导用书概况:编制研究性学习指导性文件、目标体系、指导方法、事例引领等内容,为教师开展和指导研究性学习课程搭建平台

学生操作用书概况:编写以学生为主体的文本材料,并不是像学科教学中的教材,而是学生在研究性学习中的研究引领、研究指导性的学参,内容在提出问题、确定主题、制定方案、开展研究、积极总结到深刻反思等过程中如何实施,实施的过程、方法及注意事项,同时编制调查研究、实验研究、观察研究、文献研究等科学方法的基本规范和操作要领,提示学生在研究过程中遇到困难应到哪里寻求帮助和找到解决之道。这套书既是指导用书,又是学生记录实践课程的报告册,也是教师评价研究过程的依据,更是学生的研究成果的展示。

4.教学案例评选活动。

根据市教研室的统一安排,本学期征集教材《发现与探索》教学案例活动,在2009年12月进行了评选。评选初步结果为:三等奖42名;二等奖18名;推荐一等奖3名。

5.小学和高中研究性学习课改阶段性总结。本学期,各区县小学都举办了课改总结交流活动。高中,各区县都完成了专题课改总结,在此基础上,由本人执笔完成了天津市高中研究性学习课改总结报告,对三年以来的课改工作深入的进行了思考,全面总结我市课改几年来在研究性学习方面的工作,多层面、多角度地反映我市课改中的经验和问题。

6.其他工作。

①在区县教研员的大力支持下,本学期加强学科网页建设,学科网页上传了大量的案例、简报及市区县教研员和教师的研究经验和成果。同时,网页还上传了若干教研活动的照片,使本学科网页基本做到了图文并茂。②2009.10.12~22日,参加了华东师大首批教研员培训,顺利拿到了结业证书,并被评为明星学员。

③启动第七届“双优课”评选准备工作,除在教研员会上具体讲解文件的内容外,还协助区县制订区县评选方案。

④参加和平区综合实践活动学会年会,会上就“学校研究性学习课程开设常态化的策略”为题,为和平区全体会员作了一次报告。

上一篇:业务员铺货总结下一篇:实习生的管理规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