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基本规范(共11篇)
1.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基本规范 篇一
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基本规范指导范本(目录)
风险评估资料 第一项 目标管理
1、企业安全生产方针、目标展开图(厂部、科室、车间);
2、安全生产方针目标编制依据(形成文件);
3、企业安全生产目标实施计划及评估办法 ;
4、企业安全生产方针、目标月度实施考核记录 ;
5、企业安全生产方针、目标评估报告。第二项 机构与职责
1、企业安全生产管理网络图
2、安全管理机构和安全健康职能部门(厂部行文)
3、企业安全管理人员职业资格审核表
4、企业安全生产领导小组活动记录、专题会议记要、例会记录簿
5、企业各级安全生产责任制汇编
6、安全目标责任状合同文本及责任制月度考核记录
7、上安全责任考核结算汇总表
8、企业各级各类人员的安全职责
第三项 安 全 投 入
1、企业安全生产投入计划与费用使用计划明细表
2、企业安全生产费用使用明细台账
3、企业劳动保护措施经费(安措费)使用明细表
4、企业从业人员参加工伤社会保险应缴纳保险费清单
5、企业安全生产工作(投入)计划检查、评估办法(文件)
6、企业安全生产投入评估表
第四项 法律法规与制度
1、法律、法规(文本)汇编(明确归口部门清单并定期识别);
2、企业规章制度汇编及评估报告
3、企业各岗位安全操作规程汇编及评估报告
4、企业安全生产台帐、原始记录(纪要)、作业指令单、报表传递程序及管理规定
第五项 教育培训
1、企业全员安全教育总清册
2、企业安全教育规划、计划、教育大纲。
3、中层及中层以上干部教育档案
4、一线工人的上岗教育培训档案
5、班组长教育档案
6、新职工进厂“三级教育卡”
7、岗位操作人员转岗和离岗一年重新上岗培训清册
8、特种作业人员培训记录档案 企业各类培训档案的规范目录(1)培训班课程表(2)通知(3)学员考勤表(4)培训计划表(5)教案审批表(6)教案
(7)培训考核情况汇总表(8)教学质量反馈表(9)培训效果评估)
第六项 生产设备设施
1、设备设施平面布置图
2、水、电、汽(管网)等平面布置图
3、危险物品库房定置管理图
4、储罐区安全定置管理图
5、安全预评价报告、安全专篇、安全验收评价报告备案文本
6、建设项目初步设计、施工设计相关文件和审查记录
7、安全健康防护设施试运行记录
8、项目验收记录
9、指定设备大中小修理计划
10、设备大修维修方案
11、企业防雷设施检测记录
12、企业设备设施安全管理程序文件
(1)企业防火、防爆安全管理程序文件(2)变配电系统安全管理程序文件(3)固定式低压电气线路安全管理程序文件(4)动力照明箱(柜、板)安全管理程序文件(5)临时用电线路安全管理程序文件(6)电焊机安全管理程序文件(7)手持电动工具安全管理程序文件(8)管线安全管理程序文件
13、强检设备:压力容器、压力表等的检测报告
14、专(通)用重点设备定期维护保养记录
15、设备(设施)终端数据采集记录
16、设备(工艺)关键和特殊过程确认记录
17、特种设备采购文件资料
18、特种设备台帐和定期检验报告
19、特种设备操作人员上岗资格审查表 20、特种设备安全技术档案:
⑴特种设备的设计文件、制造单位、产品质量合格证明、使用维护说明等文件以及安装技术文件和资料; ⑵特种设备定期检验和定期自行检查记录; ⑶特种设备的日常使用状况记录;
⑷特种设备及其安全附件、安全保护装置、测量调控装置及有关附属仪器仪表的日常维护保养记录; ⑸特种设备运行故障和事故记录
21、生产现场设备交接班记录
第七项 现场作业
1、现场“三违”考核记录
2、现场安全作业指导书及程序文件
3、现场工艺纪律考核记录
4、班长、安全员、生产工人安全职责文本
5、班组所有工种的安全技术操作规程文本
6、班组关键工种的“安全技术作业指导书”
7、班组安全检查与隐患整改记录
8、班组安全活动记录(每周一次的检查与整改记录)
9、班组安全教育台帐(三级安全教育、变换工种教育、复工教育)
10、安全技术操作规程评估 第八项 隐患排查和整治
1、企业安全生产事故隐患排查整治记录簿
2、企业事故隐患危险因素分类评级表
3、隐患整改单、复查单
4、隐患整改管理评价(风险评价过程记录)
5、企业安全隐患登记档案
6、新建、在建、扩建项目隐患排查评估记录
7、事故隐患工作方案(附表)
8、隐患排查整改总结
9、行业安全检查表
10、企业安全预报指标(预警指数)体系
11、企业隐患排查和整治月度分析报告 第九项 重大危险源
1、企业危险源管理制度
2、企业危险源的识别和评价方法
3、危险源的危害辨识记录表和风险评价过程记录
4、危险源警示标志
5、危险源分布图
6、危险源风险评价(作业危害分析)记录表和实时监控记录
7、危险源风险评价(设备设施安全检查)表和设备定期检查维修记录
8、危险源风险等级与评价结果汇总表和重大风险记录表(附风险控制措施)
9、重大危险源(储存场所)辨识记录 和重大危险源(生产场所)辨识记录
10、重大危险源(基础资料)档案
(1)生产经营(重大危险源备案)单位基本情况表(2)贮罐(重大危险源备案)基本特征表(3)生产场所(重大危险源备案)基本特征表
(4)重大危险源周边环境基本情况表
(5)重大危险源检测、评估、监控记录
11、重大危险源应急预案和重大危险源应急预案演练记录
第十项 职业健康
1、职业安全健康规章制度汇编(重点20项)
2、国家、行业标准(含相关标准文本)
3、企业职工健康监护档案
4、员工健康调查表
5、粉尘、噪音等危害定期检测报告
6、职业危害识别和评估方法
7、劳保用品发放 记录、台账、总表
8、重点车间(部门)应急救援方案
9、紧急用品、防护用品的配备清单
10、从业人员劳动合同(齐全)
11、职业健康培训记录(内容:上岗、危险、操作等)
12、电气设备安全防护措施、台账
13、职业健康教育档案(规范样本)
14、安全健康档案:(1)工伤事故档案
(2)职业安全健康教育档案
(3)违章记录及安全奖惩档案
(4)隐患及整改档案
(5)安措项目档案
(6)特种设备及危险设备档案
(7)特种作业及危险作业人员健康档案
(8)职业危害防护设施档案
(9)职业病档案
(10)职业危害因素监测和技术评价档案(11)有害作业人员健康卡片档案
(12)职业危害动态观察及职业健康统计报表档案
第十一项 应急救援
1、企业应急救援的目标和管理体系(形成文件)
2、应急救援预案训练计划、记录
3、企业应急救训练与演习记录(图片或录像)
4、应急救援预案实施评价报告
5、综合应急救援预案(文本)
6、专项应急救援预案(文本)
7、综合和专项应急救援预案定期评审记录
8、企业应急救援演练效果评价报告
第十二项 事故报告、调查和处理
1、企业事故、事件月度统计、分析明细表
2、企业工伤事故调查分析报告书
3、事故档案(事故现场图、调查记录、分析会记录、报告书、处理决定、防范措施和落实情况的内容)
第十三项 绩效评定和持续改进
1、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绩效评定制度
2、企业试行安全生产标准化工作方案和计划措施表
3、企业试行安全生产标准化工作评定报告
4、企业推行标准化纳入安全例会会议(形成纪要)
2.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基本规范 篇二
国家安监总局副局长孙华山指出, 近年来, 国家安监总局陆续在煤矿、危险化学品、烟花爆竹等行业开展了安全生产标准化创建活动, 有效地提升了企业的安全生产管理水平。但各行业的安全标准化工作要求不尽相同, 有必要出台一个规范, 对各行业已开展的安全生产标准化工作在形式要求、基本内容、考评办法等方面作出比较一致的规定。同时, 为调动企业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结合企业安全生产工作的共性特点, 制定可操作性较强的安全生产工作规范也非常必要。
此前, 我国化工行业的安全生产标准化工作是按照《危险化学品从业单位安全标准化规范》和《国家安全监管总局关于进一步加强危险化学品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工作的指导意见》开展的, 规范了企业的安全生产管理, 取得了较好的成效。特别是剧毒化学品、易燃易爆化学品生产企业和涉及危险工艺的企业已率先开展标准化工作, 大多数将在今年年底前实现安全生产标准化全面达标。
目前我国的危化品企业安全标准化工作取得了阶段性成果。但由于标准在细节、配套政策等方面的缺失, 使企业在实施安全生产标准化的过程中出现种种问题。过去一些公司虽已通过危化企业安全标准化二级达标考评并经省安监局核准, 但由于原来国家没有这方面的规范, 企业对如何开展标准化工作心中无数, 只好委托中介机构进行标准化咨询。而中介机构咨询工作是否到位, 企业也不得而知。现在有了这个《基本规范》, 危化企业就可以依靠自身技术力量开展标准化工作, 通过标准化运行不断规范和提升安全管理水平。
《基本规范》采用了国际通用的策划、实施、检查、改进、动态循环的现代安全管理模式。通过企业自我检查、自我纠正、自我完善这一动态循环的管理模式, 更好地促进企业安全绩效的持续改进和安全生产长效机制的建立。《基本规范》总结归纳了煤矿、危险化学品、烟花爆竹等已经颁布的行业安全生产标准化标准中的共性内容, 提出了企业安全生产管理的共性基本要求, 既适应各行业安全生产工作的开展, 又避免了自成体系的局面。
3.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基本规范 篇三
一、业务流程及其分析
(一)流程、業务流程及流程管理流程就是完成一项任务、一件事或一项活动的工作环节或步骤,相互之间有先后顺序,有一定的指向。流程作为企业做事的一种方法,在企业管理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业务流程是指企业为了确保经济业务活动的顺利进行,在明确各个岗位职责的基础上规定并实施的业务处理手续和程序。例如在材料采购业务中,企业规定应首先由申请单位或人员根据需要填写请购单,经计划部门同意,主管领导批准,然后由供应部门的采购人员负责采购,材料到达后,由供应部门和仓库保管部门负责检查验收,财务部门的出纳负责付款,会计负责记账。这样经过不同部门或人员,能够有效地防范和及时发现错弊,且有助于相互监督和制约。
企业必须根据自己的特性(行业环境、拥有的资源、具备的能力和掌握的知识)去选择做什么事情(确立目标与战略),如果将企业的业务流程比喻成一个输入输出的系统,那么其开端始于流程要素的投入,终于基于顾客价值创造的结果。基于业务流程的管理就是流程管理。在流程管理中,要有相应的单据记录、要有复核、验收、要有授权、审批。这些就是内部控制。因此,内控目标从属于管理目标,内部控制是企业风险管理的重要手段。
(二)企业业务流程分析企业的各项业务流程都是围绕企业目标,为实现企业目标而存在的,那么从企业目标出发,考察各个企业业务活动的表现形式无非就是价值流、物流和资金流。根据企业内部资金流和价值运动,就可以构造出企业业务循环模型。对于一般制造业企业而言,其业务流程可分为销售与收款、采购与付款、生产与存货、人力资源与工薪、投资与筹资等业务循环。
二、基于业务流程分析的内部控制设计
(一)设计思路企业的业务循环清晰之后,按照业务循环描述——风险分析——内部控制要点的设计思路,就可以构建基于业务流程的内部控制体系。这里的关键是如何结合《基本规范》内部控制五要素的要求来构建内控体系。
(二)设计举例下面以企业采购为例,说明如何进行内控的设计。采购是企业运营的起点,企业必须从外部供应商手中购买原材料、获得服务、取得物料供应以支持自己的运作。采购业务表现为货币流与物资流、生产与流通、企业内与企业外的相互交织、相互影响的特点。
(1)采购业务流程。基本的采购流程包括以下步骤和环节:确定采购政策——包括明确采购的职责和范围;选择供应商——即建立恰当的供应商管理体系,选择可靠的供应商,以最合理的价格购得质量合格的产品;签订采购合同——合同的条款应符合国家法律法规的要求,并符合企业利益,与企业目标相一致;采购订单处理——所有采购业务都应被准确地记录和核准;收货处理——只接受定购并符合质量要求的货物,准确记录实际收到的货物;退货处理——所有退货都应被准确记录并受到监控;发票与收货单验证——所有发票应与采购收货单相匹配;供应商表现分析——建立供应商评价制度,以对供应商进行管理。
(2)内部控制设计。明确了采购业务流程后,接下去就是按照《基本规范》内部控制五要素的要求建立控制标准。
第一,采购业务内部控制环境。首先分析采购业务活动的控制环境,环境要素是推动企业发展的引擎,也是其他一切要素的核心。内部环境是指对建立、加强或削弱特定控制政策、程序及其效率产生影响的各种因素的总称。它是一种整体氛围,影响企业员工的控制意识,影响到内部各成员实施控制的自觉性。内部环境是内部控制体系的基础,奠定了组织对于风险的总体基调,决定了主体中的人如何认识、识别、评估风险并采取行动。
采购业务对控制环境的要求较高,在企业采购业务中,涉及人、财、物的相互关系,又是专门性较强的业务,这里包括要建立采购人员的职业道德操守、价值观和能力标准,也包括企业领导人是否重视采购工作,并能带头在企业内部形成良好的采购控制氛围等。
第二,采购业务风险评估与识别。风险是指特定事件、某种行为或其他情况对企业所造成的威胁或损失,导致企业无法顺利实施经营战略、达成经营目标,甚至遭受经营失败。风险评估系统应至少包括两个要素,即目标设定和风险管理,其中风险管理包括风险识别、风险分析和风险应对。
企业最大的风险是不能实现既定的目标,因此,目标的设定是风险评估的先决条件。采购管理的目标是在一定的时间性要求下,以适当的价格、适当的数量及质量,选择适当的供应商以保证原材料、零部件和外购件或者某种必需的服务持续无差错供给,避免不适用的质量、错误的数量以及供货延迟而给企业带来的人员和设备的闲置,增加企业的运营成本,从而使企业信誉和品牌形象受到损害。
针对采购管理的目标,采购业务中的风险主要包括:采购行为违反国家法律法规,可能遭受外部处罚、经济损失和信誉损失;采购未经适当审批或超越授权审批,可能因重大差错、舞弊、欺诈而导致损失;请购依据不充分、不合理,相关审批程序不规范、不正确,可能导致企业资产损失、资源浪费或发生舞弊;采购行为违反法律法规和企业规章制度的规定,可能受到有关部门的处罚造成资产损失;验收程序不规范,可能造成账实不符或资产损失;付款方式不恰当、执行有偏差,可能导致企业资金损失或信用受损。
第三,采购业务的控制活动。控制活动是指帮助管理人员确保其指令能被执行的政策和程序,它贯穿于企业所有层级和职能部门,是内部控制设计的重点。就采购业务而言,应当强化如下关键控制点:
一是职责分工、权限范围和审批程序应当明确规范,机构设置和人员配备应当科学合理。企业采购业务的不相容岗位至少包括:请购与审批;供应商的选择与审批;采购合同协议的拟订、审核与审批;采购、验收与相关记录;付款的申请、审批与执行。并通过设置相应的凭证,记录采购程序。
二是请购事项应当明确,请购依据应当充分适当。需求部门应提出明确的请购需求,按照审批权限对请购需求进行审批,请购内容应符合企业预算的要求。
三是采购行为应当合法合规,采购与验收流程及有关控制措施应当明确规范。采购物品要有最高限价,对大宗商品或劳务采购等应当采用招投标方式确定采购价格,要通过专门的验收部门及验收标准对所购物品进行验收,建立供应商的评价制度,对供应商信誉、供货能力等做出评价。
四是付款方式和程序、与供应商的对账办法应当有明确规定。财务部门应参与付款条件的商定,对付款单据要严格审核,通过定期与供应商核对往来款项来防止差错。
第四,采购过程的信息与沟通。采购过程的信息与沟通,是指在采购业务中及时、准确、完整地收集与采购管理中的相关信息,并使这些信息以适当的方式在企业有关部门之间进行及时传递、有效沟通和正确应用的过程。
按照信息经济学理论,在企业管理中,不同管理层级及不同部门之间的信息永远处于不对称状态,因此才需要内部控制来减少这种不对称,因此,在内部控制这一网状结构中,信息处于核心地位,可以说内部控制是依赖信息而起作用的,内部控制的体系是围绕着信息的采集、传递和分析来构建的。
在采购业务中,首先需要有明确的采购部门和采购人员的职责,这是基于授权而来自于上一层次的信息。其次,在采购过程中,会有来自于请购部门的信息,来自于外部供应商的信息,来自于验收部门的信息。通过对这些信息的处理,来完成采购业务的控制活动。而对这些信息的处理,可通过管理信息化方式,如通过ERP软件,通过采购、库存、存货、应付款等模块,以财务业务一体化方式,完成对采购信息的录入、审核、付款等管理,并实现内部控制。同时,通过信息化管理,如利用已有的采购信息(如历史价格数据、供应商档案管理、企业库存情况等)为现在和将来的采购管理提供决策服务。
第五,采购业务的监督。内部监督是指企业对其内部控制的健全性、合理性和有效性进行监督检查与评估,形成书面检查报告并做出相应处理的过程。内部监督的方式主要包括持续性监控和专项监控。采购活动作为企业经常性的一项活动,发生的频率非常高,而内部控制固有的局限性,使得采购业务的风险也比较高,这就使得对采购活动在日常持续性监控后,还应该经常进行专项审计,以控制采购活动风险。
三、《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实施效果提升建议
(一)完善公司治理结构 公司治理是内部控制制度设计、运行的制度环境。根据新制度经济学观点,在企业产生和发展过程中存在着多重委托代理关系,因此,内部控制是公司治理的延伸,是一种连接企业内部管理与公司治理的契合。
从公司治理结构来看,目前主流公司治理结构应该设有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及公司管理层,公司治理的控制主体是股东、董事会、监事会和经理层,而内部控制的控制主体是董事会、经理层、各基层部门单位以及委托代理链上的各个节点。二者存在着交叉区域,即董事会——经理层,董事会在内部控制中处于核心地位,对公司内部控制的设计、修改、有效运行负责任,因此在公司治理机制设计中应该充分考虑股东会、董事会、经理层三者之间的分级授权和不相容职务的分离,避免高层管理人员的交叉任职,尤其是杜绝董事长和总经理的重叠,实现公司治理的制衡机制。
(二)加强控制文化建设文化是软实力,是背后的真正推动力量。企业中的各种规章制度往往只能书面表明管理者想让什么发生,而企业文化将最终决定什么会发生。
企业内部控制的最高境界是实现自我控制,只有让每一位员工广泛参与控制内容和标准乃至业绩评价的制定,使员工对企业和业务层面的各类风险进行更透彻的分析和评估,同时增强员工的风险管理和内部控制意识,使员工在内部控制活动中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得到充分发挥,由被动接受管理与控制向自我优化的主动控制转化。通过这种广泛的参与性,员工的价值观与企业的价值观趋向融合和统一,在共同的价值观下,使员工个人的目标、行为与企业的内控目标达到最大的一致性,将企业目标转化为个人目标,从而增强内部控制的执行力度,保证内部控制的有效性。
(三)企业高层重视要提高企业内部控制的实施效果,需要企业管理当局加以大力推动,只有在持续的推动下,内部控制才有可能走上良性发展的道路,这里企业高层人员的重视尤为重要。企业高层人员要从思想上认识到内部控制作为企业风险管理的一项重要手段,在企业管理中处于十分重要的地位。在高层认识到位后,还要加强内部控制的宣传培训,同时,设置专门的内部控制实施人员,保证内部控制的实施,提高實施效果。
(四)绩效评价与激励机制结合使用企业内部控制的实施必须有一个完整的过程,这个过程就是制定标准、采取行动、衡量业绩,通过业绩的衡量来考核行为是否符合标准,从而使行为符合内部控制标准。在整个风险管理体系中,内部控制通过致力于抑制不利因素来达到内控目标,而激励机制则竭尽全力促使有利因素发挥更大作用,因此,如能将绩效评价与激励机制结合起来使用,将会使企业内控发挥更大效果。
以业务流程为视角,实施内部控制,关键是对业务流程有明晰的认识,只有对业务流程能有清晰的描述后,才能进行风险评估,发现流程中的缺陷,进而制定控制标准。
参考文献:
[1]黄国轩:《基于风险管理的内部控制创新》,《财会通讯(理财)》2008年第3期。
4.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基本规范 篇四
责任规范标准
为进一步落实工矿商贸企业安全生产主体责任,切实加强全员、全过程、全方位安全管理,防止和减少生产安全事故,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和财产安全,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和谐,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甘肃省安全管理条例》,省委、省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安全生产工作的意见》(甘发„2013‟15号)、《甘肃省生产经营单位安全生产主体责任规定》等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结合本区实际制定本规范标准。
一、安全生产责任制
(一)依照安全生产法律法规由企业通过文件形式成立管理机构,明确企业主要负责人为安全生产第一责任人,列出企业主要负责人的安全生产工作职责和各级管理人员的安全生产责任。在企业醒目位臵上墙公布安全生产管理监管机关及其负责人、悬挂示意图,进场须知,安全禁令等标识标牌。
(二)企业应健全完善切实可行的安全生产规章制度、安全生产档案、原始记录和台帐,按规定如实填写保存备查。安全生产规章制度主要包括:
1、安全生产责任制度;
2、安全培训教育制度;
3、安全检查制度;
4、生产安全事故报告和调查处理制度;
5、特种作业人员管理制度;
6、生产安全事故隐患排查治理制度和隐患整改效果评价制度;
7、劳动防护用品发放使用管理制度;
8、安全生产奖惩制度;
9、特种设备安全管理制度;
10、相关方安全管理制度;
11、危险作业审批制度;
12、安全生产投入保障制度;
13、应急救援管理制度;
14、易燃易爆场所管理制度;
15、安全生产承诺制度;
16、文件档案管理制度;
17、其他保障安全生产的规章制度。
(三)企业应根据生产特点,编制岗位安全操作规程,并发放到相关岗位,所有操作人员熟记本岗位安全操作规程。
二、现场安全生产管理
(一)生产经营中的现场管理
1.企业应加强生产现场安全管理和生产过程的控制。对生产过程及物料、设备设施、器材、通道、作业环境等存在的隐患,应进行分析和控制。
2.企业应层层明确生产现场和生产过程的安全责任人,2
挂牌上岗,亮明身份。
3.对生产现场和生产过程、环境存在的风险和隐患进行辨识、评估分级,并制定相应的控制措施。
4.建立至少包括下列危险作业的安全管理制度,明确责任部门、人员、许可范围、审批程序、许可签发人员等:
(1)危险区域动火作业;(2)进入受限空间作业;(3)能源介质作业;(4)高处作业;(5)大型吊装作业;(6)交叉作业;(7)其他危险作业等。
(二)作业前现场安全管理
企业进行动火作业、进入受限空间作业、破土作业、临时用电作业、高处作业、爆破、大型设备构件吊装、设备大修、建筑物和构筑物拆除、涂装作业、危险品装卸等危险作业必须严格执行危险作业管理制度安排专门人员负责现场安全管理确保操作规程的遵守和安全措施的落实。作业前现场安全管理人员应当向作业人员作出安全事项告知。企业委托有专业资质的单位进行前款作业的必须与该单位签订专门的安全生产管理协议,明确各自的安全生产职责。
(三)企业不得将生产经营项目、场所、设备发包或者出租给不具备安全生产条件或者相应资质的单位或者个人。发包出租企业必须与承包承租单位签订专门的安全生产管 3
理协议或者在承包合同、租赁合同中约定各自的安全生产管理职责要明确各方对日常安全检查、事故隐患排查、治理和防控的管理职责并对承包单位、承租单位的安全生产工作统一协调管理。
(四)企业要在易燃、易爆、强腐蚀、粉尘、高温、毒物、辐射、电力设施以及可能发生坠落、挤压等各类较大危险因素的工作场所和设施、设备上设臵明显的安全警示标志。安全警示标志的制作和设臵应当规范并保持完好无损。
(五)企业应根据作业场所的实际情况,按照GB2894及企业内部规定,在有较大危险因素的作业场所和设备设施上,设臵明显的安全警示标志,进行危险提示、警示,告知危险的种类、后果及应急措施等。
三、生产设备设施
(一)生产设备设施建设
1.企业建设项目的所有设备设施应符合有关法律法规、标准规范要求,安全设备设施应与建设项目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入生产和使用;2.平面布臵应合理安排车流、人流、物流,保证安全顺行;3.厂房的照明,应符合《建筑采光设计标准》(GB/T50033)和《建筑照明设计标准》(GB50034)的规定;4.主要生产场所的火灾危险性分类及建构筑物防火最小安全间距,应遵循《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50016);5.厂区内的建构筑物,应按《建筑物防雷设计规范》 4
(GB50057)的规定设臵防雷设施,并定期检查,确保防雷设施完好;6.安全出入口(疏散门)不应采用侧拉门(库房除外),严禁采用转门。厂房、梯子的出入口和人行道,不宜正对车辆、设备运行频繁的地点,否则应设防护装臵或悬挂醒目的警告标志;7.移动梯台应符合:操作平台护栏完好符合规定,斜撑无变形,铰接可靠,防滑措施齐全、完好,轮子的限位、防移动装臵完好有效,结构件无松脱、裂纹、扭曲、腐蚀等严重变形,不得有裂纹;8.电气室(包括计算机房)、电缆夹层,应设有火灾自动报警器、烟雾火警信号装臵、监视装臵、灭火装臵和防止小动物进入的措施,电缆穿线孔等应用防火材料进行封堵;
9.胶(皮)带运输机应有如下安全防护装臵并确保有效:(1)防打滑、防跑偏、防纵向撕裂;(2)拉线事故开关;(3)防压料自动停车装臵;
(4)头轮、尾轮、增面轮及拉紧装臵应有防护罩或防护栏杆;10.产生大量蒸汽、腐蚀性气体、粉尘等的场所,应采用封闭式电气设备。有爆炸危险的气体或粉尘的作业场所,应采用防爆型电气设备;11.使用表压超过0.1MPa的油、水、煤气、蒸汽、空气和其他气体的设备和管道系统,应安装压力表、安全阀等安 5
全装臵,并应定期检测,确保合格有效;
12.不同介质的管线,应按照《工业管道的基本识别色、识别符号和安全标识》(GB7231)的规定注明介质名称和流向;13.起重机应标明起重吨位,并应设有下列安全装臵:(1)限位器;(2)缓冲器;(3)防碰撞装臵;(4)超载限制器;(5)连锁保护装臵;(6)轨道端部止挡;(7)定位装臵;
(8)其他:零位保护、安全钩、扫轨板、电气安全装臵等;
(9)走台栏杆、防护罩、滑线防护板、防雨罩(露天)等防护装臵;
(10)大型起重机械安全监控管理系统、安全信息提示和报警装臵;
(11)滑线指示灯、通电指示灯、桥下和驾驶室照明灯等;
14.所有设备设施建设应符合有关法律法规、标准规范要求。
(二)设备设施运行管理
1.企业应对生产设备设施进行规范化管理,保证其安全 6
运行。企业应有专人负责管理各种安全设备设施,建立台账,定期检维修,对安全设备设施应制定检维修计划。
2.设备设施检维修前应制定方案。检维修方案应包含作业行为分析和控制措施。检维修过程中应执行隐患控制措施并进行监督检查。
3.安全设备设施不得随意拆除、挪用或弃臵不用,确因检维修拆除的,应采取临时安全措施,检维修完毕后立即复原。
4.设备的设计、制造、安装、使用、检测、维修、改造、拆除和报废,应符合有关法律法规、标准规范的要求。
5.企业应执行生产设备设施到货验收和报废管理制度,应使用质量合格、设计符合要求的生产设备设施。
6.拆除的生产设备设施应按规定进行处臵。拆除的生产设备设施涉及到危险物品的,须制定危险物品处臵方案和应急措施,并严格按规定组织实施。
(三)设备设施验收和报废拆除
1.安全设备设施不得随意拆除、挪用或弃臵不用。确因检维修拆除的,应采取临时安全措施,检维修完毕后立即复原。
2.设备的设计、制造、安装、使用、检测、维修、改造、拆除和报废,应符合有关法律法规、标准规范的要求。
3.企业应执行生产设备设施到货验收和报废管理制度,应使用质量合格、设计符合要求的生产设备设施。
4.拆除的生产设备设施应按规定进行处臵。拆除的生 7
产设备设施涉及到危险物品的,须制定危险物品处臵方案和应急措施,并严格按规定组织实施。
(四)作业行为管理
1.企业应加强生产作业行为的安全管理。对作业行为隐患、设备设施使用隐患、工艺技术隐患等进行分析,采取控制措施。
2.企业应根据作业场所的实际情况,按照GB2894及企业内部规定,在有较大危险因素的作业场所和设备设施上,设臵明显的安全警示标志,进行危险提示、警示,告知危险的种类、后果及应急措施等。
3企业应在设备设施检维修、施工、吊装等作业现场设臵警戒区域和警示标志,在检维修现场的坑、井、洼、沟、陡坡等场所设臵围栏和警示标志。
四、安全检查与隐患排查治理
(一)企业是事故隐患排查、治理和防控的责任主体,应当建立健全事故隐患排查治理和防控等制度,经常性地进行安全检查和隐患排查并切实做到整改措施、责任、资金、时限和预案“五到位”。对存在的隐患制定整改计划和应急方案及时消除事故隐患。必须建立安全检查和隐患排查治理台账。
(二)企业负责人及其各级安全生产管理人员应当对安全生产状况进行经常性、专业性和综合性的检查。对检查中发现的事故隐患和问题应当立即处理,不能立即处理的应当按照事故隐患的等级进行登记,建立事故隐患信息档案,制 8
定整改计划或重大事故隐患治理方案,明确专人负责实施监控治理。
(三)企业应当制定检查方案,明确日检、周检、月检的内容,应当每季、每年对本企业事故隐患排查和治理情况进行统计分析并分别于下一季度第1个月15日前和下一年1月31日前根据隐患类别分别向有关部门报送书面统计分析表,统计分析表应当由企业主要负责人签字。
(四)企业要高度重视重大事故隐患的排查治理。具体可参照《安全生产事故隐患排查治理暂行规定》进行辨识和管理。对于已经确认的重大事故隐患必须及时报告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
(五)抓好企业班组安全检查。坚持“一班三检”(班前、班中、班后)制度,有异常情况应及时处理。每天开好班前会和班后会。班前会结合当天工作任务,做好危险点分析,布臵安全措施,交待注意事项;班中对各个工作点进行巡回检查,排查在岗职工精神状况、生产过程中的职业危害和安全隐患;班后会总结讲评当班工作和安全情况,表扬好人好事,批评忽视安全、违章作业等不良现象,并做好记录。
五、安全教育培训与安全文化建设
(一)企业主要负责人和安全生产管理人员必须取得《安全资格证书》或《安全培训合格证书》。特种作业人员必须按照国家有关规定经专门的安全技术培训并考核合格取得特种作业操作证方可上岗作业。持证上岗率达到100%。
(二)企业必须对新上岗的临时工、合同工、劳务工、9
轮换工、协议工等进行强制性安全培训,保证其具备本岗位安全操作、自救互救以及应急处臵所需的知识和技能后方能安排上岗作业。其它企业从业人员在上岗前必须经过厂、车间部门、班组三级安全培训教育方能安排上岗作业。建立各类规范教育培训台账。
(三)从业人员在本企业内调整工作岗位或离岗一年以上重新上岗时应当重新接受车间部门和班组级的安全培训。企业实施新工艺、新技术或者使用新设备、新材料时应当对有关从业人员重新进行有针对性的安全培训。
(四)企业应制定培训计划并建立教育培训档案,如实记录教育培训情况。
(五)企业应当积极开展安全文化创建活动,坚持“以人为本,安全第一”的理念,大力营造浓厚的企业安全文化氛围。必须做到以下几点:
1.在危险源、带你和作业现场等部位设臵符合国家和行业标准的安全标识和操作规程。
2.在车间墙壁,上下班通道,班组活动场所 设臵醒目的安全警示、温情提示等宣传用品。
3.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刊、手机短信等手段,宣传安全生产法律法规、日常安全常识、事故警示、榜样事迹实践经验等安全文化内容。
4.设立安全文化廊,安全角、黑板报、宣传栏等安全文化阵地,每月至少更新两次版面。
5.建立内外部安全信息沟通机制,员工共享安全信息。10
传播安全文化。
6.积极引导员工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自觉接受安全行为规范,按章操作,做到不伤害自己,不伤害他人,不被他人所伤害。
7.员工能够主动关心团队安全绩效,时时关注岗位安全与健康,同伴解决安全问题。
六、安全生产投入
(一)企业应按照《企业安全生产费用提取和使用管理办法》的通知(财企[2012]16号)建立安全生产投入保障制度,完善和改进安全生产条件,按规定提取安全费用,专项用于安全生产,并建立安全费用台账。
(二)制定包含以下方面的安全生产费用的使用计划:(1)完善、改造和维护安全防护设备设施;(2)安全生产教育培训和配备劳动防护用品;(3)安全评价、重大危险源监控、事故隐患评估和整改;
(4)设备设施安全性能检测检验;
(5)应急救援器材、装备的配备及应急救援演练;(6)安全标志及标识;
(7)其他与安全生产直接相关的物品或者活动。制定职业危害防治,职业危害因素检测、监测和职业健康体检费用的使用计划。
(三)建立员工工伤保险、安全生产责任保险的管理制度。
(四)足额缴纳工伤保险费、安全生产责任保险费。
(五)保障死亡、受伤员工获取相应的保险与赔付。
七、政府监管
(一)政府及其有关部门要加强企业产业政策引导,调整优化产业结构,淘汰不符合产业政策和不具备安全生产条件的工艺和设备,督促企业提升安全生产管理水平。
(二)实行企业“安全生产约谈制度”和“黑名单”制度。凡在一年内发生一般事故以上的等十种行为之一者的企业均列入“黑名单”,“黑名单”向社会公告并向工商、税务、银行、证券、社保、投资、国土资源、建设等主管部门通报并纳入各部门企业信用等信息系统,一年内严格限制新增的项目核准、用地审批、证券融资等并作为银行贷款等的重要参考依据。
(三)安全生产监管部门对企业实行严格的安全生产监督检查和管理,组织对企业安全生产状况进行安全标准化分级考核评价,评价结果向社会公开,并向银行业、证券业、保险业、担保业等主管部门通报作为企业信用评级的重要参考依据。
(四)充分发挥社会组织、安全生产专业服务机构的作用开展安全生产管理和安全技术服务工作。安全生产主管部门对企业落实主体责任情况要加强经常性的监督检查,对不落实企业主体责任并导致事故发生的将依法、依规追究主要负责人及相关人员的责任。
八、奖惩机制
(一)企业应每年至少一次对本单位安全生产主体责任落实情况进行考核评定,验证各项安全生产制度措施的适宜性、充分性和有效性,检查安全生产工作目标、指标的完成情况。
(二)企业主要负责人应对本单位安全生产主体责任落实情况工作全面考核负责。考核评定工作应形成正式文件,并将结果向所有部门、所属单位和从业人员通报,作为考评的重要依据。年内对安全生产工作绩效显著的部门、车间、班组、个人实施奖励。对安全生产履职不到位,引发事故的部门、个人实施处罚,并张榜公布。
5.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基本规范 篇五
1.压力管道安全管理与监察规定(压力管道安全技术监察规程-工业管道)2.TSG D3001-2009压力管道安装许可规则
3.TSG Z0004-2007特种设备制造、安装、改造、维修质量体系基本要求 4.TSG Z0004-2007特种设备制造、安装、改造、维修许可鉴定评审细则 5.锅炉压力容器压力管道无损检测人员资格考试规则 6.锅炉压力容器压力管道焊工考试与管理规则 7.GB/T20801.1~.6-2006压力管道规范 工业管道 8.GB2102-88钢管的验收、包装、标志和质量证明书 9.GB2270-80不锈钢无缝钢管
10.GB/T3092-93低压流体输送用焊接钢管 11.GB8163-99输送流体用无缝钢管 12.GB/T9112~9124-2000钢制管法兰
13.HG20592~635-1997管法兰、垫片、紧固件 14.GB/T5117-1995碳钢焊条 15.GB/T5118-2001低合金钢焊条 16.GB/T983-1995不锈钢焊条 17.JB2835-79低温钢焊条
18.GB/T324-88焊缝符号表示方法
19.GB985-88气焊、电弧焊及气体保护焊焊接坡口的基本形式与尺寸 20.GB/T12605-90钢管环焊缝熔化焊焊接接头射线透照工艺和质量分级 21.GB5777-1996无缝钢管超声波探伤检验方法
22.GB11345-89钢焊缝超声波探伤方法和探伤结果分级 23.JB/T4730-2005承压设备无损检测
24.GB7231-2003工业管路的基本识别色、识别符号和安全标识 25.GB50184-93工业金属管道工程质量检验评定标准
26.GB50185-93工业设备及管道绝热工程质量检验评定标准 27.GB50235-97工业金属管道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
6.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基本规范 篇六
中标备案和监管制度
依据《药品生产监督管理办法》“第三十九条 省、自治区、直辖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药品生产企业的监督检查工作,应当建立实施监督检查的运行机制和管理制度”的精神,按照国家局《关于进一步加强基本药物生产监管工作的意见》(国食药安监【2011】454号)的要求,为切实保证基本药物(含省内增补品种,下同)质量安全,特制定本制度。
一、建立基本药物生产企业中标情况备案和监管制度。是为了及时动态掌握本行政区域内的基本药物生产企业在全国各地的中标情况,不管是在本地中标还是在外地中标的品种,必须向省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以下简称“省局”)备案,同时向企业所在地市(州、地)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局备案。
二、省局药品安全监管处主管全省基本药物生产企业中标情况备案工作。负责本行政区域内基本药物中标备案情况的检查,并将有关情况报国家局。
三、备案内容包括中标价格、成本情况以及中标省份名称等,并将中标情况汇总上报到省局和市(州、地)局,每年6月10日和12月10日前各报一次(附表)。省局和市(州、地)局根据企业备案情况以及工艺处方核查等情况,对中标品种进行安全风险评估,根据评估结果采取有针对性的监管措施,切实消除安全隐患。
四、要切实加强中标基本药物质量安全监管。完善基本药物生产
质量规范,监管部门要根据企业上报的中标情况对基本药物定期进行质量抽检。
五、药品生产企业必须严格遵守药品管理的相关法律法规,严格执行《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和药品生产及质量控制的各项标准要求,完善药品企业质量安全第一责任人的责任,强化企业药品质量安全的责任意识,健全企业质量保证体系,落实药品生产及质量保证等关键部门及相关人员的责任,确保基本药物质量安全。
六、进一步加强基本药物生产现场的监督检查。针对中标品种备案情况,各地应当结合辖区内基本药物生产的实际,依据基本药物生产工艺及处方核查工作档案,制定监督检查方案,强化基本药物生产企业GMP跟踪检查和日常监督检查。监督检查的重点为:基本药物是否按照药品GMP要求进行生产;药品生产用原辅料供应商审计和质量监控情况;生产工艺验证情况;产品质量检验及放行等关键环节。
对基本药物生产企业的监督检查省局和企业所在地市(州、地)局一年不少于2次,企业所在地县(市)局一年不少于4次。
七、基本药物是保证公众可公平获得的药品,对涉及药品生产及质量问题的群众举报,必须在第一时间内组织现场检查。对检查中发现的问题,应及时督促企业整改;对存在违法行为的,应严格依法予以查处;对存在安全隐患的药品应禁止出厂销售,已出厂的应予召回。
八、强化基本药物委托生产的监管。中标备案的基本药物有委托生产的,对生产委托方,药品监管部门要检查其是否履行对受托方生产的质量监督责任;对基本药物生产的受托方,所在地药品监管部门
应将其纳入属地监管范围,严格要求其按照委托方注册的药品生产工艺和质量标准进行生产,不得擅自变更原辅料及其来源。对委托方本身不进行生产的委托生产申请,原则上不予批准。基本药物委托生产委托方和受托方都必须具备电子监管码赋码条件。
九、全面实施药品质量受权人制度。为加强基本药物生产及质量监管,基本药物生产企业应全面实施药品质量受权人制度,健全企业质量保证体系,强化风险控制体系建设,确保基本药物质量和安全。
十、提升基本药物生产企业药品GMP实施水平,以适应国家药品发展战略,进一步提高我省药品生产企业的生产和质量管理水平,提升基本药物市场竞争力和中标机率,确保公众用药安全。
十一、进一步提高中标基本药物中标品种的电子监管水平,强化基本药物电子监管质量,完善药品安全追溯体系。
十二、加强中标品种销售票据管理,严厉打击“挂靠经营”和“走票”等违法行为。各地应结合药品安全监管工作的开展,以规范药品购销中票据管理为突破口,进一步打击“挂靠经营”、“走票”等违法行为,认真贯彻实施《关于规范药品购销活动中票据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国食药监安〔2009〕283号)的要求,加大对执行情况的检查力度,组织力量开展现场检查。对检查中发现的情节严重的或者典型的案件,要督促严肃查处。
十三、要切实强化对基本药物中标品种中特殊药品经营的日常监督检查,严防从合法药用渠道流失。
十四、加强基本药物不良反应监测,完善药品安全预警和应急处
置机制。各级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要进一步加强和完善国家基本药物药品不良反应病例报告、调查、评价、处理工作程序和机制,加强和完善基本药物安全预警和应急处置机制,规范药品安全性信息反馈,及时向有关部门及社会提供各种安全信息。接到使用基本药物品种死亡或突发性群体不良事件的报告后,各级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应立即展开调查工作,并及时报告相关进展情况,保证用药安全。
十五、注重经验总结,完善监管手段,积极探索构建基本药物生产及质量监管长效机制。
附:基本药物中标情况统计表
7.《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解读 篇七
一、基本规范内容及特点解析
(一) 科学界定内部控制的内涵, 强调“全员控制”
基本规范强调内部控制是由企业董事会、监事会、经理层和全体员工实施的、旨在实现控制目标的过程, 是一种全面、全员、全过程控制的理念。企业是不同理性主体之间的一组契约, 但由于现实世界的复杂性、经济人的有限理性和机会主义的影响, 这组契约通常又是不完备的, 为了在取得低交易成本收益的同时弥补企业契约的不完备性, 就需要在企业内部存在一个控制机制, 以保证企业的正常运作和发展。内部控制通过明确企业内部各成员的职责, 以及制定各种交易规则, 保护距离企业较远一方的正当利益, 同时对交易另一方进行监督, 最大限度维护企业内部交易的公正和公平, 内部控制系统通过对组织内部的资产专用性交易制定日常交易管理制度, 减少博弈数量和频率, 大大降低企业内部的交易费用。有效的内部控制是所有要素投入主体之间经济利益博弈的必然选择。基本规范认为, 企业的每个管理主体就是控制主体, 经营者对企业的管理是宏观层次的资源配置, 管理者对其所负责部门的管理也是资源配置, 员工则是在其岗位上直接操持一定的资源并实现对资源的控制, 员工是最基本的管理者, 是直接对资源进行控制的主体, 而且是企业内部控制的最终落脚点。所以员工也就成为控制主体之一, 每一个员工必须最大善意地使用自己直接控制的资源, 保护企业财产和资源的安全, 如实报告各种相关信息。从组织的全体来看, 至下而上的全员控制有助于改善内部信息不对称, 由此受益的不仅仅是一般员工;对管理者的不同层次来说, 同样也可以减少信息不对称造成的控制困难。因此可以说“人人都是控制者”。
(二) 准确定位内部控制的目标, 既适合我国国情又具有前瞻性
基本规范要求企业在保证经营管理合法合规、资产安全、财务报告及相关信息真实完整、提高经营效率和效果的基础上, 着力促进企业实现发展战略。基本规范从组织最根本的目标出发, 充分考虑投资者、债权人、管理者的要求, 以提高企业战略管理和自我引导能力为目的, 判断现有的内部控制方法、控制对象与控制目标是否相容, 及其之间存在的对应关系, 这些目标的不同层面, 每个层面作用的特定控制要素, 相应的配套措施;考虑了哪些目标层面的可控性更强, 哪些目标层面受其他系统的影响更多等;具有循序渐进、适合国情的特点。
基本规范目标最终定位于企业发展战略的实现, 发展战略的实现需要进行战略思维, 这就需要考虑:企业对其前景做了哪些瞻望;使命是什么, 核心竞争力是什么;有哪些机遇可以利用;怎样运用新技术加强竞争力;需要考虑哪些相关的经济因素;从竞争中能期望什么;从监管环境中能获取哪些好处;能否通过合并、合资及合作等方式取得战略优势等。正如史蒂文·鲁特认为, 保持使企业发现、利用机遇的能力和保持企业的反应能力——对意外风险与机遇的反应和适应能力, 以及根据不确切的信息做出决定的能力, 这对企业的持续经营能力以及其能否取得成功至关重要, 因为这种控制显得更有意义, 董事会和高级管理人员应将更多的时间和精力花费在利用机遇方面, 而利用机遇也正是那些前景瞻望、战略规划、战术、行动、创新方案、项目和目标所要达到的主要目的。
(三) 统筹构建内部控制的要素, 有机融合国际先进经验基本规范构建了以内部环境为重要基础、以风险评估为重要环节、以控制活动为重要手段、以信息与沟通为重要条件、以内部监督为重要保证, 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的五要素内部控制框架。笔者认为这个框架主要有以下两方面特点:
一是该框架有效整合了公司治理结构、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的关系, 将三者归结为风险控制。目前我国内部控制存在的突出问题在于:尽管制定了看似完善的内部控制, 由于公司治理结构存在缺陷, 对公司实际控制人缺乏必要制约, 管理层任意超越内部控制, 最终导致内部控制成为一纸空文;在战略及经营目标实现方面的风险控制严重缺失。基本规范也凸显了风险管理与内部控制的密切联系, 规定企业应当根据设定的控制目标, 全面系统持续地收集相关信息, 结合实际情况, 及时进行风险评估;应当准确识别与实现控制目标相关的内部风险和外部风险, 确定相应的风险承受度;应当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 按照风险发生的可能性及其影响程度等, 对识别的风险进行分析和排序, 确定关注重点和优先控制的风险;应当根据风险分析的结果, 结合风险承受度, 权衡风险与收益, 确定风险应对策略;应当综合运用风险规避、风险降低、风险分担和风险承受等风险应对策略, 实现对风险的有效控制;应当结合不同发展阶段和业务拓展情况, 持续收集与风险变化相关的信息, 进行风险识别和风险分析, 及时调整风险应对策略。所以, 内部控制本质上是解决组织内部代理问题、实现组织目标的一种内部风险控制机制。当然, 内部控制不同于风险管理, 风险管理的首要工作是风险计划, 风险控制是在风险计划既定的前提下所开展的各种控制活动;风险控制除了包括内部风险控制之外, 还包括外部风险控制。
无论是内部控制、公司治理还是风险管理, 都是为了控制企业可能面临的各种风险而产生的, 伴随企业由自然人企业向公司制企业过渡, 企业的组织层次发生变化, 相应的风险控制也由员工层次向经理层、董事会以至股东大会转换, 风险控制也由内部控制发展为公司治理;并且在企业较高层次, 其主要的职责是经营决策, 所以公司治理更多地关注决策理性, 也就是决策非理性的风险;早期企业面临的主要风险是财物侵吞和信息欺诈风险, 风险控制的主要任务是保证财产安全和信息真实, 而现代企业财物的安全控制体系和信息体系不断地建立健全, 企业面临的主要风险已转变为市场竞争风险, 所以风险控制就更加关注战略风险和经营风险。从这个意义出发内部控制、公司治理、风险管理都属于企业管理的范畴, 都是为了进行风险控制。
二是基本规范的内部控制五要素框架体现了“价值创造导向”。具体体现在以下方面:
(1) 风险识别与应对作为价值驱动因素被纳入框架, 风险分担和风险承受等概念在价值导向型内部控制框架中的意义重大。基本规范规定, 企业应当合理分析、准确掌握董事、经理及其他高级管理人员、关键岗位员工的风险偏好, 采取适当的控制措施, 避免因个人风险偏好给企业经营带来重大损失。风险偏好是企业在向相关者提供价值的过程中所愿意承受的风险水平, 通常与企业战略相关联, 是与企业经营目标 (增长) 和财务目标 (报酬) 相平衡的可接受风险。企业在制定内部控制战略目标时, 应该确定和选择一个与战略目标相一致的风险偏好。风险承受是相对于目标的实现而言所能接受的偏离程度, 风险承受能够被计量, 为了捕捉商业机会, 需要管理者积极地面对风险, 愿意并有技巧地接受风险。这其中涵盖了与价值创造活动有关的政策、程序和方法。
(2) 信息与沟通要素被价值导向框架继续沿用了, 信息范围的界定与控制目标是一致的, 从价值创造的视角看, 信息的范围包括了来自内部和外部的所有与管理相关的财务与非财务的信息, 并且都是建立在对之有效分析的基础上。框架还特别强调了与利益相关者的信息沟通。基本规范在描述信息及沟通要素时, 关注了管理信息系统的作用, 因为有效的信息及沟通要借助于一体化的、共享的信息平台。同时还规定企业应当建立反舞弊机制、举报投诉制度和举报人保护制度。
(3) 基本规范的框架强调了绩效评价与激励, 这是对控制标准 (包括所制定的目标和预算、风险承受水平等) 的实施结果在信息传递与反馈基础上进行的评价, 并根据评价结果进行奖励或惩罚。绩效评价是衡量控制目标的实现程度, 体现以结果为导向的管理。绩效评价是综合性的, 既有财务指标又有非财务指标, 并与控制目标相结合;基本规范规定的激励内容是宽泛的, 既包括物质激励又包括非物质激励, 其中重要是职务激励。
(4) 内部监督程序的设计和运行也必须本着达到既定目标的原则。基本规范规定, 企业应根据本规范及其配套办法, 制定内部控制监督制度, 明确内部审计机构 (或经授权的其他监督机构) 和其他内部机构在内部监督中的职责权限, 规范内部监督的程序、方法和要求。首先, 企业应当制定内部控制缺陷认定标准, 对监督过程中发现的内部控制缺陷, 分析缺陷的性质和产生的原因, 提出整改方案, 采取适当的形式及时向董事会、监事会或者经理层报告。企业应结合内部监督情况, 定期对内部控制的有效性进行自我评价, 出具内部控制自我评价报告。其次, 基本规范对内部审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内部控制的有效性进行监督检查;内部审计机构对监督检查中发现的内部控制缺陷, 应当按照企业内部审计工作程序进行报告;对监督检查中发现的内部控制重大缺陷, 有权直接向董事会及其审计委员会、监事会报告。这拓展了内部审计的责权、保证了企业全面风险管理体系的正常运行、建立了风险管理的后续评价和持续改进机制。企业内部审计部门在独立于经营管理层、对董事会直接负责的基础上, 扩展了其责权, 通过持续的监控活动、个别评价, 或者二者的结合, 实现对风险管理的评价, 并对发现的问题及时采取措施优化, 以完善全面风险管理体系的后续评价和持续的改进机制。内部审计是重点关注各个风险管理构成要素是否能够在风险管理体系中正常运行、业务流程是否能够满足防范风险的需要, 各种量化管理的内部模型是否有效等, 促进风险管理体系不断改进。而内部控制监督程序的有效性取决于各利益相关群体的参与以及相互影响的程度。使众多的利益相关群体保持适度的相互影响是一项颇具挑战性的工作, 主要参与方的态度必须改变, 理解和接受风险所必需的公开交流十分必要, 从而形成一种有益于积累知识的环境, 知识在这里是指理解内部控制的概念、对资源的需求程度、应具备的能力以及伴随的风险。
框架考虑了战略导向和风险导向的管理要求, 企业的控制标准主要通过战略和预算、风险承受等体现出来, 执行与成效衡量可具体化为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绩效评价与激励三项要素, 内部监督可视为纠正偏差所采取的行动之一, 而所有这些要素都是以内部环境为基础的;所以价值创造导向的内部控制是以企业价值创造为主要目的、以可接受的风险水平为出发点、以管理信息系统为平台、体现控制全过程的一个开放型系统。
(四) 提出切实可行的内部控制实施机制
基本规范建立了以企业为主体、以政府监管为促进、以中介机构审计为重要组成部分的内部控制实施机制, 要求企业实行内部控制自我评价制度, 披露年度自我评价报告, 并将各责任单位和全体员工实施内部控制的情况纳入绩效考评体系;国务院有关监管部门有权对企业建立并实施内部控制的情况进行监督检查;明确企业可以依法委托会计师事务所对本企业内部控制的有效性进行审计, 出具审计报告。这充分体现了基本规范在实施过程中适当的引入了信息机制和声誉机制、强化检查监督机制, 落实内控责任主体和严格问责并实施严厉的奖惩机制的特点。
(五) 满足不同主体对内部控制的需求, 形成内部控制的理论结构
注册会计师、企业管理者、企业的投资者和潜在的投资者、外部监管者以及更多的利益相关者如供应商、代理商、债权人等不仅关注企业的财务报表, 更关注企业的经营运作, 也产生了对内部控制的需求, 基本规范的发布满足了其对内部控制的需求。注册会计师是内部控制理论研究的发起者和推动者, 主要是为了提高审计效率, 降低审计成本, 关注企业内部控制中与财务报表审计有关的部分;企业管理者是企业的实际经营者, 需要一整套有效控制所辖资源的制度、程序和方法, 以有效使用企业的各种资源, 实现企业经营目标和战略目标。由于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 职业经理人的出现, 企业投资者和潜在投资者更希望在企业内部有一套能够有效约束和激励经理人、保护其投资和收益的机制, 同样, 潜在投资者除了希望通过可靠的财务报表了解企业财务状况外, 更希望通过了解企业内部的这种投资保护机制, 来分析企业管理水平和盈利能力, 估计投资风险大小, 做出自己的投资决策;外部监管者希望通过企业内部控制促进其监管目标的实现, 使企业遵守法律法规, 维护投资者和国家的利益, 保持良好的市场秩序等。基本规范满足了不同主体对内部控制的需求;不仅如此, 基本规范形成了一个能够统领各视角内部控制的更广阔视野、更大范围的内部控制逻辑结构, 即“目标→原则→要素→概念结构→实施机制”, 将目标置于理论体系的最高端, 然后按实现该目标的需要来推导、演绎出各个理论要素, 并根据各理论要素之间的逻辑关系排列其结构与顺序, 从而形成一个完整的理论体系。
二、基本规范的相关思考
(一) 基本规范的出台是一种强制性的制度变迁
以政府机构、实务界为研究主体, 以调查分析、总结归纳为基本研究方法, 通过对我国企业内部控制管理实践的调查研究, 筛选和总结出较好的管理惯例, 形成内部控制规范——我国沿着这条路线所进行的研究活动已经开展多年, 并且取得了一些研究成果。2006年财政部发起成立了企业内部控制标准委员会, 广泛凝聚一批各方面的专家学者, 旨在为推进我国企业内部控制建设提供政策咨询。通过两年的努力, 要基本建立一套以防范风险和控制舞弊为中心、以控制标准和评价标准为主体, 结构合理、内容完整、方法科学的内部控制标准体系, 推动企业完善治理结构和内部约束机制。
从《内部会计控制规范——基本规范》到当前的基本规范, 是由政府机构所发起的制度变迁, 这多与各种社会危机或外在压力直接相关。其中, 危机的表现较为明显。政府机构发起制度变迁的成本低于民间组织, 但政府机构本身不能获取提供了某项制度的收益, 因为从理论上, 政府机构日常运行耗费的是全社会的资源, 理应以全社会利益最大化为目标, 其所发起制度变迁带来的制度收益理应归社会所有。而政府机构的“收益”就是政绩和良好的社会评价。因此, 制定和完善我国企业内部控制标准体系, 是新形势下会计管理工作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走长期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必然要求, 是促进经济健康运行、规范资本市场秩序、完善现代企业制度的现实需要, 是完善我国会计法规制度、推动我国会计走向国际市场的正确选择。但管制权力又是一项十分珍贵的资源, 且具有供给刚性, 政府机构会利用其优势, 不断扩张其管制范围, 增加其管制权力。所以, 必须处理好内控标准体系与现行监管规则的关系, 即解决内控标准体系的协调性问题。内控标准体系与已经出台的有关内控监管规则之间不是替代关系, 而是一种相互联系、相互协调、相互促进的和谐互动关系。内控标准体系能否得到有效实施, 监管部门的推动和配套监管措施的支撑十分关键。
(二) 基本规范的出台受内部控制知识存量的影响
一般而言, 设计一项制度安排所需的知识准备, 除了特定制度安排之外, 多为社会科学知识, 包括经济、法律、商业组织等。因此, 社会科学知识的进步, 将在相当程度上降低制度设计和创新的成本, 从而促进制度变迁的发生。或者说, 对制度理解的知识进步, 能增加制度变迁的供给, 尽管增加的量不会正好等于知识进步的量。而社会知识进步对制度变迁供给的促进作用, 是通过对意识形态的影响来实现的。在一个意识形态和宗教影响较弱、民主化、公开化程度较高的国家, 对社会科学知识的依赖性要高得多。我国经过多年的理论研究和探索, 在内部控制领域已经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就, 涌现出不少具有理论见地或者具有较大应用价值的研究成果。这些为普及我国的内部控制管理, 提高人们的内部控制管理意识奠定了较为坚实的基础, 同时也为我国制定内部控制规范做了较好的理论铺垫。内部控制的知识存量在相当程度上决定了制度变迁的方式与内容;内部控制知识的进步, 将会推动原有制度的修订和新制度变迁的发生。现有的知识存量, 如COSO报告和ERM框架以及我国的理论与实践的经验总结, 能提供一个有关制度环境、各种可能的制度安排及其功效的详尽、透彻的知识, 这将为制度创新提供有效的依据, 为制度创新决策、特别是选择制度安排提供帮助。这种帮助和影响, 可以是直接的也可以是间接的, 知识存量通过对制度制定组织和 (或) 执行主体思想的潜移默化影响, 来引导其制度选择, 制定内部控制规范。这是科学研究影响制度变迁的主要作用方式, 也即制度变迁的“路径依赖”。
(三) 基本规范发布实施的后续相关问题
第一, 做好基本规范实施的准备工作, 加强宣传培训、研究制定具体实施办法, 总结在实施过程中会出现的问题, 同时应分析原因并找到解决的对策。第二, 《企业内部控制评价指引》 (征求意见稿) 、《企业内部控制应用指引》 (征求意见稿) 和《企业内部控制鉴证指引》 (征求意见稿) 被征求意见并实施后如何进行具体的实务操作。第三, 如何健全内控规范体系, 不断完善以法制为推动、以企业实施为主体、以政府监管和社会评价为保障、以各方面积极参与为促进的内控实施机制。第四, 基本规范在上市公司实施后, 对公司的利益相关者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其会有怎样的行动, 对不同利益集团的行动预期需要进行规范和实证方面的研究, 从而得出有益的结论。第五, 研究分析内控规范的实施与新会计准则、审计准则的实施以及信息化建设之间的互动关系和配套机制、措施, 以促进资本市场的健康良性发展。
参考文献
[1]朱荣恩、贺欣:《内部控制框架的新发展:企业风险管理框架——COSO委员会新报告<企业风险管理框架>简介》, 《审计研究》2003年第6期。
[2]刘明辉、张宜霞:《内部控制的经济学思考》, 《会计研究》2002年第8期。
[3]吴水澎、陈汉文、邵贤弟:《企业内部控制理论的发展与启示》, 《会计研究》2000年第5期。
[4]李连华:《公司治理与内部控制的衔接与互动》, 《会计研究》2005年第2期。
[5]张砚、杨雄胜:《内部控制理论研究的回顾与展望》, 《审计研究》2007年第1期。
[6]谢志华:《内部控制、公司治理、风险管理:关系与整合》, 《会计研究》2007年第10期。
[7]丁友刚、胡兴国:《内部控制、风险控制与风险管理——基于组织目标的概念解说与思想演进》, 《会计研究》2007年第12期。
[8]李心合:《内部控制:从财务报告导向到价值创造导向》, 《会计研究》2007年第4期。
[9]吴水澎:《萨班斯法案、COSO风险管理综合框架及其启示》, 《财会学习》2007年第2期。
[10]陈志斌、何忠莲:《内部控制执行机制分析框架构建》, 《会计研究》2007年第10期。
8.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及配套指引 篇八
单项选择题
1、根据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企业实施内部控制的重要条件是(信息与沟通)。
2、为企业管理层对本企业内部控制有效性进行自我评价提供指引的是(企业内部控制评价指引)。
3、根据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企业实施内部控制的重要保证是(内部监督)。
4、企业内部控制应用指引中所指的控制活动不包括(内部监督)。
5、内部控制最初侧重于(财务会计控制)。
6、根据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企业实施内部控制的重要基础是(内部环境)。
7、根据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企业实施内部控制的重要依据是(风险评估)。
8、中航油事件是一个国企监管不到位和国企本身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不到位的典型案例,事件根本原因在于(内控失灵)。
9、根据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企业实施内部控制的重要手段是(控制活动)。
10、为注册会计师执行内部控制审计业务提供执业准则的指引是(企业内部控制审计指引)。
判断题
1、内部控制是指由企业董事会、管理层和全体员工共同实施的、旨在合理保证实现其基本目标的一系列控制活动。(正确)
2、内部控制是整个企业控制系统中一个十分重要、不可缺少的子系统。(正确)
3、内部控制是企业管理当局履行受托责任的内在要求。(正确)
4、内部控制审计是指会计师事务所接受委托,对特定基准日财务报告的可靠性进行审计。(错误)
5、内部控制评价是指企业董事会或类似权力机构对内部控制有效性进行全面评价、形成评价结论、出具评价报告的过程。(正确)
6、内部控制缺陷一般可以分为设计缺陷和运行缺陷。(正确)
7、根据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企业实施内部控制的重要保证是控制活动。(错误)
8、我国内部控制规范包括基本规范和指引两个层次。(正确)
9、内部控制是制度管理思想的产物。(正确)
9.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基本规范 篇九
一、单选题
1、董事会对股东(大)会负责,依法行使企业的经营()
A:表决权 B:监督权 C:决定权 D:决策权
答案: A
B
C D
很遗憾,答错了。正确答案为: D
2、()负责组织实施股东(大)会、董事会决议事项,主持企业的生产经营管理工作。
A:经理层 B:监事会 C:董事会
答案: A
B
C D
恭喜您,答对了。
3、()负责内部控制的建立健全和有效实施
A:经理层 B:监事会 C:董事会
答案: A
B
C D
恭喜您,答对了。
4、()对董事会建立与实施内部控制进行监督
A:经理层 B:监事会 C:董事会
答案: A
B
C
D
恭喜您,答对了。
5、()负责审查企业内部控制,监督内部控制的有效实施和内部控制自我评价情况,协调内部控制审计及其他相关事宜等。 A:经理层 B:监事会 C:董事会 D:审计委员会
答案: A
B
C
D
恭喜您,答对了。
6、企业开展(),应当准确识别与实现控制目标相关的内部风险和外部风险,确定相应的风险承受度
A:风险评估 B:风险承受 C:风险预计 D:风险分析
答案: A
B
C
D
恭喜您,答对了。
7、组织机构、经营方式、资产管理、业务流程等属于企业识别内部风险的()
A:人力资源因素 B:管理因素 C:财务因素 D:安全环保因素
答案: A
B
C D
恭喜您,答对了。
8、营运安全、员工健康、环境保护等属于企业识别内部风险的()
A:人力资源因素 B:管理因素 C:财务因素 D:安全环保因素
答案: A
B C
D
恭喜您,答对了。
9、放弃与该风险相关的计划和抵制与该风险相关的计划属于()
A:风险规避 B:风险降低 C:风险分担 D:风险承受
答案: A
B
C
D
恭喜您,答对了。
10、()要求企业全面系统地分析、梳理业务流程中所涉及的不相容职务,实施相应的分离措施,形成各司其职、各负其责、相互制约的工作机制。
A:授权审批控制 B:会计系统控制
C:不相容职务分离控制 D:运营分析控制
答案: A
B
C
D
恭喜您,答对了。
11、从事会计工作的人员,必须取得会计从业资格证书。会计机构负责人应当具备()以上专业技术职务资格。
A:会计师 B:助理会计师 C:高级会计师 D:注册会计师
答案: A
B
C
D
恭喜您,答对了。
12、并购交易中的不相容岗位不包括()。
A:并购合同协议的订立与相关会计记录 B:并购交易的申请与审批 C:并购交易的审批与执行 D:并购合同协议的订立与审核
答案: A
B
C
D
恭喜您,答对了。
13、企业应当建立(),明确内部控制相关信息的收集、处理和传递程序,确保信息及时沟通,促进内部控制有效运行。
A:信息与沟通制度 B:重大风险预警机制 C:突发事件应急处理机制 D:风险应对策略 答案: A
B
C
D
恭喜您,答对了。
14、下列属于内部信息的是()
A:社会中介机构 B:业务往来单位 C:调研报告 D:行业协会组织
答案: A
B
C
D
恭喜您,答对了。
15、()是企业对内部控制建立与实施情况进行监督检查,评价内部控制的有效性,发现内部控制缺陷,应当及时加以改进。
A:内部环境 B:控制活动 C:信息与沟通 D:内部监督
答案: A
B
C D
恭喜您,答对了。
16、内部控制定义的演变经历了若干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
A:内部牵制阶段 B:内部控制制度阶段 C:内部控制结构阶段 D:内部控制框架阶段
答案: A
B
C
D
恭喜您,答对了。
17、()是企业在权衡成本效益之后,准备采取适当的控制措施降低风险或者减轻损失,将风险控制在风险承受度之内的策略。
A:风险降低 B:风险规避 C:风险分担 D:风险承受
答案: A
B
C
D
恭喜您,答对了。
18、下面有关内部控制的说法中错误的是()。
A:内部控制的思想是以风险为导向的控制
B:内部控制是控制的一个过程,这个过程是需要全员的参与,包括董事会、管理层、监事会都需要参与进来,但不包括员工。C:内部控制是一种管理,是对风险的管理 D:内部控制是一种合理保证
答案: A
B
C
D
恭喜您,答对了。
19、下列有关内部环境的说法中错误的是()。
A:企业文化包含四个要素:制度文化、物质文化、行为文化、精神文化。这四者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共同构成企业文化的完整体系? B:员工素质控制包括企业在招聘、培训、考核、晋升与奖励等方面对员工素质的控制
C:内部环境包含组织基调,具体内容包括:治理结构、机构设置及权责分配、内部审计、人力资源政策、企业文化等? D:内部控制是内部审计控制的一种特殊形式,其范围主要包括财务会计、管理会计和内部控制检查
答案: A
B
C
D
恭喜您,答对了。
20、建立和完善现代企业制度,要求管理科学,企业财务管理首先要确定()
A:内部财务管理体制
B: 有效控制企业财务风险 C:适宜的财务发展战略 D:良好的筹资环境
答案: A
B
C
D
恭喜您,答对了。
21、()是由企业董事会、监事会、经理层和全体员工实施的、旨在实现控制目标的过程。
A:内部控制 B:内部管理 C:内部监督 D:内部会计控制
答案: A
B
C
D
恭喜您,答对了。
22、()是企业及时识别、系统分析经营活动中与实现内部控制目标相关的风险,合理确定风险应对策略。
A:内部环境 B:风险评估 C:控制活动 D:内部监督
答案: A
B
C
D
恭喜您,答对了。
23、下列有关内部环境的说法中错误的是() A:企业文化包含四个要素:制度文化、物质文化、行为文化、精神文化。这四者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共同构成企业文化的完整体系
B:员工素质控制包括企业在招聘、培训、考核、晋升与奖励等方面对员工素质的控制
C:内部环境包含组织基调,具体内容包括:治理结构、机构设置及权责分配、内部审计、人力资源政策、企业文化等
D:内部控制是内部审计控制的一种特殊形式,其范围主要包括财务会计、管理会计和内部控制检查
答案: A
B
C
D
恭喜您,答对了。
24、内部控制的目标是()。
A:绝对保证财务报表是公允的,是合法的 B:合理保证财务报表是公允的,是合法的
C:绝对保证经营合规、资产安全、财务报告及相关信息真实完整、经营有效性,促进企业实现发展
D:合理保证经营合规、资产安全、财务报告及相关信息真实完整、经营有效性,促进企业实现发展
答案: A
B
C
D
恭喜您,答对了。
25、股东(大)会享有法律法规和企业章程规定的合法权利,依法行使企业经营方针、筹资、投资、利润分配等重大事项的()。
A:表决权 B:监督权 C:决定权 D:决策权 答案: A
B
C
D
恭喜您,答对了。
二、多选题
1、内部控制建立与实施过程中相关的文档记录有:内控环境相关主要文档、风险评估相关主要文档、控制活动相关主要文档、信息与沟通相关主要文档、监督检查相关主要文档等。以下属于控制活动相关主要文档的有()。? A:财务会计报告流程 B:绩效考核文档
C:销售与收款循环控制文档 D:公司财务报告
答案: A
B
C D
恭喜您,答对了。
2、企业建立与实施内部控制,应当遵循的原则(ABCDE)
A:全面性原则 B:重要性原则 C:制衡性原则 D:适应性原则
答案: A
B
C D
恭喜您,答对了。
3、企业应当制定和实施有利于企业可持续发展的人力资源政策。人力资源政策应当包括下列内容()。
A:员工的聘用、培训、辞退与辞职 B:员工的薪酬、考核、晋升与奖惩
C:关键岗位员工的强制休假制度和定期岗位轮换制度 D:掌握国家秘密或重要商业秘密的员工离岗的限制性规定
答案: A
B
C
D
恭喜您,答对了。
4、审计委员会负责人应当具备()
A:相应的独立性 B:良好的职业操守 C:专业胜任能力 D:良好的专业技能 答案: A
B
C D
恭喜您,答对了。
5、企业应当通过编制内部管理手册,使全体员工掌握()等情况,明确权责分配,正确行使职权。
A:内部机构设置 B:岗位职责 C:业务流程 D:财务状况
答案: A
B
C D
恭喜您,答对了。
6、企业应当制定和实施有利于企业可持续发展的人力资源政策。人力资源政策应当包括下列内容()。
A:员工的聘用、培训、辞退与辞职 B:员工的薪酬、考核、晋升与奖惩
C:关键岗位员工的强制休假制度和定期岗位轮换制度 D:掌握国家秘密或重要商业秘密的员工离岗的限制性规定
答案: A
B
C
D
恭喜您,答对了。
7、企业识别外部风险,应当关注下列因素:()
A:经济形势、产业政策、融资环境、市场竞争、资源供给等经济因素。B:法律法规、监管要求等法律因素。
C:安全稳定、文化传统、社会信用、教育水平、消费者行为等社会因素。D:技术进步、工艺改进等科学技术因素。
答案: A
B C
D
恭喜您,答对了。
8、企业应当综合运用()等风险应对策略,实现对风险的有效控制
A:风险规避 B:风险降低 C:风险分担 D:风险承受
答案: A
B
C
D
恭喜您,答对了。
9、下列属于风险降低的方法有:()
A:平衡抵销法 B:本币计价 C:远期外汇买卖 D:外汇期权交易
答案: A
B
C
D
很遗憾,答错了。正确答案为: AB
10、企业采购业务的不相容岗位至少包括()。
A:请购与审批
B:供应商的选择与审批
C:采购合同协议的拟订、审核与审批 D:采购、验收与相关记录
答案: A
B
C
D
恭喜您,答对了。
11、下列关于不相容职务的说法中,正确的有()。
A:授权进行某项经济业务和执行该项业务的职务要分离 B:保管某些财产物资和对其进行记录的职务要分离 C:保管某些财产物资和使用这些财产物资的职务要分离 D:执行某些经济业务和审核这些经济业务的职务要分离
答案: A
B
C D
很遗憾,答错了。正确答案为: ABCD
12、以下属于预防性控制的有()
A:职责分离 B:盘点 C:设置权限 D:正确性校验
答案: A
B
C
D
很遗憾,答错了。正确答案为: ACD
13、各种业务和事项实施有效控制的方法包括(): A:根据内部控制目标 B:结合风险应对策略 C:综合运用控制措施 D:明确风险预警标准
答案: A
B
C D
很遗憾,答错了。正确答案为: ABC
14、企业建立运营情况分析制度 ,可以通过()等方法,定期开展运营情况分析,发现存在的问题,及时查明原因并加以改进。
A:因素分析 B:对比分析 C:定行分析 D:趋势分析
答案: A
B
C
D
恭喜您,答对了。
15、企业可以通过()以及有关监管部门等渠道,获取外部信息。
A:行业协会组织 B:社会中介机构 C:专项信息 D:内部刊物
答案: A
B
C
D
恭喜您,答对了。
16、企业应当加强对信息系统()等方面的控制,保证信息系统安全稳定运行。
A:开发与维护 B:访问与变更 C:数据输入与输出 D:文件储存与保管
答案: A B
C
D
恭喜您,答对了。
17、企业至少应当将下列情形作为反舞弊工作的重点的是()
A:未经授权或者采取其他不法方式侵占、挪用企业资产,牟取不当利益。B:在财务会计报告和信息披露等方面存在的虚假记载、误导性陈述或者重大遗漏等。 C:董事、监事、经理及其他高级管理人员滥用职权。D:相关机构或人员串通舞弊。
答案: A
B
C D
恭喜您,答对了。
18、内部控制自我评价的方式、范围、程序和频率,由企业根据()等自行确定
A:经营业务调整 B:经营环境变化 C:业务发展状况 D:实际风险水平
答案: A
B
C D
恭喜您,答对了。
19、企业应当结合风险评估结果,通过()的方法,运用相应的控制措施,将风险控制在可承受度之内。
A:手工控制 B:自动控制 C:预防性控制 D:发现性控制
答案: A
B
C
D
恭喜您,答对了。
三、判断题
1、《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适用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设立的大中小型企业()
答案: 正确
错误
恭喜您,答对了。
2、《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所称内部控制,是由企业董事会、监事会、经理层和全体员工实施的、旨在实现控制目标的过程()
答案: 正确
错误
恭喜您,答对了。
3、内部控制应当在治理结构、机构设置及权责分配、业务流程等方面形成相互制约、相互监督,同时兼顾运营效率。遵循全面性原则())
答案: 正确
错误
恭喜您,答对了。
4、控制活动是企业根据风险评估结果,采用相应的控制措施,将风险控制在可承受度之内。()
答案: 正确
错误
恭喜您,答对了。
5、企业应当运用信息技术加强内部控制,建立与经营管理相适应的信息系统,促进内部控制流程与信息系统的有机结合,实现对业务和事项的自动控制,减少或消除人为操纵因素。()
答案: 正确
错误
恭喜您,答对了。
6、为企业内部控制提供咨询的会计师事务所,可以同时为同一企业提供内部控制审计服务。()
答案: 正确
错误
恭喜您,答对了。
7、接受企业委托从事内部控制审计的会计师事务所,应当根据《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及其配套办法和相关执业准则,对企业内部控制的有效性进行审计,出具审计报告。会计师事务所及其签字的从业人员应当对发表的内部控制审计意见负责。()
答案: 正确
错误
恭喜您,答对了。
8、董事、监事、经理及其他高级管理人员应当在企业文化建设中发挥主导作()
答案: 正确
错误
恭喜您,答对了。
9、企业应当加强文化建设,培育积极向上的价值观和社会责任感,倡导诚实守信、爱岗敬业、开拓创新和团队协作精神,树立现代管理理念,强化风险意识()
答案: 正确
错误
恭喜您,答对了。
10、会计人员应当具备相应的独立性、良好的职业操守和专业胜任能力()
答案: 正确
错误
恭喜您,答对了。
11、企业应当加强法制教育,增强董事、监事、经理及其他高级管理人员和员工的法制观念,严格依法决策、依法办事、依法监督,建立健全法律顾问制度和重大法律纠纷案件备案制度。()
答案: 正确
错误
恭喜您,答对了。
12、企业应当加强内部审计工作,保证内部审计机构设置、人员配备和工作的独立性。()
答案: 正确
错误
恭喜您,答对了。
13、监事会对董事会建立与实施内部控制进行监督()
答案: 正确
错误
恭喜您,答对了。
14、企业应当结合定性方法,按照风险发生的可能性及其影响程度等,对识别的风险进行分析和排序,确定关注重点和优先控制的风险()
答案: 正确
错误
恭喜您,答对了。
15、企业应当合理分析、准确掌握董事、经理及其他高级管理人员、关键岗位员工的风险偏好,采取适当的控制措施,避免因个人风险偏好给企业经营带来重大损失。()
答案: 正确
错误
恭喜您,答对了。
16、风险承受的方法有套期保值设置止损机制()
答案: 正确
错误
很遗憾,答错了。正确答案为:正确
17、企业开展风险评估,应当准确识别与实现控制目标相关的内部风险和外部风险,确定相应的风险承受度。()
答案: 正确
错误
恭喜您,答对了。
18、企业识别内部风险,应当关注技术进步、工艺改进等科学技术因素()
答案: 正确
错误
恭喜您,答对了。
19、企业应当结合不同发展阶段和业务拓展情况,持续收集与风险变化相关的信息,进行风险识别和风险分析,及时调整风险应对策略。()
答案: 正确
错误
恭喜您,答对了。20、预算控制要求企业实施全面预算管理制度,明确各责任单位在预算管理中的职责权限,规范预算的编制、审定、下达和执行程序,强化预算约束。()答案: 正确
错误
恭喜您,答对了。
21、企业各级管理人员应当在授权范围内行使职权和承担责任。()
答案: 正确
错误
恭喜您,答对了。
22、企业应当依法设置会计机构,配备会计从业人员。从事会计工作的人员,必须取得会计从业资格证书。会计机构负责人应当具备总会计师以上专业技术职务资格。()
答案: 正确
错误
恭喜您,答对了。
23、不相容职务分离控制要求企业全面系统地分析、梳理业务流程中所涉及的不相容职务,实施相应的分离措施,形成各司其职、各负其责、相互制约的工作机制。()
答案: 正确
错误
恭喜您,答对了。
24、企业可以通过办公网络的渠道,获取内部信息。()
答案: 正确
错误
恭喜您,答对了。
25、企业可以通过行业协会组织、网络媒体以及有关监管部门等渠道,获取内部信息。()
答案: 正确
错误
恭喜您,答对了。
26、企业应当将内部控制相关信息在企业内部各管理级次、责任单位、业务环节之间,以及企业与外部投资者、债权人、客户、供应商、中介机构和监管部门等有关方面之间进行沟通和反馈。()
答案: 正确
错误
恭喜您,答对了。
27、企业应当建立反舞弊机制,坚持惩防并举、重在预防的原则,明确反舞弊工作的重点领域、关键环节和有关机构在反舞弊工作中的职责权限,规范舞弊案件的举报、调查、处理、报告和补救程序。()
答案: 正确
错误
恭喜您,答对了。
28、企业应当建立举报投诉制度和举报人保护制度,设置举报专线,明确举报投诉处理程序、办理时限和办结要求,确保举报、投诉成为企业有效掌握信息的重要途径。()
答案: 正确
错误
恭喜您,答对了。
29、内部监督分为日常监督和专项监督。()
答案: 正确
错误
恭喜您,答对了。
30、企业应当制定内部控制缺陷认定标准,对监督过程中发现的内部控制缺陷,应当分析缺陷的性质和产生的原因,提出整改方案,采取适当的形式及时向董事会、监事会或者经理层报告。()
答案: 正确
错误
恭喜您,答对了。
31、内部控制缺陷包括设计缺陷和运行缺陷。()
答案: 正确
错误
恭喜您,答对了。
32、企业应当以书面或者其他适当的形式,妥善保存内部控制建立与实施过程中的相关记录或者资料,确保内部控制建立与实施过程的可验证性。()
答案: 正确
错误
10.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基本规范 篇十
为加强和规范企业内部控制,提高企业经营管理水平和风险防范能力,促进企业可持续发展,维护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和社会公众利益,根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财政部会同证监会、审计署、银监会、保监会制定了《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自2009年7月1日起在上市公司范围内施行,鼓励非上市的大中型企业执行。笔者认为本规范在中小企业同样适用。
二、案例分析
《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第4章第29条~第34条,主要是要求企业应当结合风险评估结果,通过手工控制与自动控制、预防性控制与发现性控制相结合,运用相应的控制措施,将风险控制在可承受度之内。控制措施包括:不相容职务分离控制、授权审批控制、会计系统控制、财产保护控制、预算控制、运营分析控制和绩效考评控制等。本文以深圳某高科技公司(简称A公司)为例,对规范中的控制措施在实际工作中的应用做下探讨。
A公司主营范围为软件开发、电子商务。公司下设财务部、综合部、开发部、销售部、采购部、市场部六个部门,员工150人。
(一)观点一 (结合第29条)
A公司各部门在运营过程中承担着各自的职责,财务部负责日常报销、采购付款、销售收款及财务账务处理等工作;采购部负责商品的采购,负责采购合同的谈判及商品入库工作;销售部负责商品的销售、商品出库及商品售后服务等工作;市场部负责畅销商品的调研,商品销售的趋势分析,商品采购价和销售价的定价等工作;综合部负责人员招聘、培训、行政管理等工作;开发部负责软件开发及电脑相关设备的采购工作。
另外,公司各岗位的分工也比较明确,会计和出纳的职务是相分离的,公司规定出纳人员不得兼任稽核、会计档案保管和收入、支出、费用等账目的登记工作。出纳保管支票,财务部经理保管财务专用章,总经理保管公章和法人章,核算员负责出入库的统计工作;公司规定办公用品及固定资产的采购在年初根据公司的标准选择一家供应商,签订协议,必须保证商品质量,保证市场最低价,供应商承诺高出部门给予赔偿,财务部不定期进行抽查。
根据以上资料可以表明,A公司在不相容职务分离控制方面做的比较到位,但还存在一些不足,比如:公司没有审计人员,只有财务经理和总经理对财务部的账务处理进行审核,采购合同的签订也是财务部的核算员在做账务处理时直接审核,在办公用品和固定资产的采购方面也缺乏控制,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出现了采购价格比市场高的情况,综合部和开发部人员在采购的过程中没有进行市场询价,只有在财务部人员抽查的时候才发现,企业应及时招聘审计人员,同时要求各员工恪守职责,避免发生错误和舞弊的现象发生。
(二)观点二(结合第30条)
因A公司主营电子商务,商品买卖都是在网络上操作,业务处理的及时性要求较高,因此总经理做出一些业务上的授权,授权采购部员工可以在市场部定价的基础上加价5%以下,采购部主管可以在市场部定价的基础上加价10%以下,采购部经理可以在市场部定价的基础上根据采购市场的情况随意加价,上不封顶;销售部员工可以给客户10%的折扣或赠送,销售部经理可以根据客户购买的情况提供不固定比例的折扣或赠送。
从以上资料看,该公司总经理虽然按照规范的要求做了授权审批,但是在授予的人员额度权限方面过大,各级管理人员行使职权时容易导致舞弊现象的发生,建议该公司总经理对常规授权的授权范围加以控制。
(三)观点三(结合第31条)
A公司财务部的岗位有财务经理、会计、现金出纳、核算员、网银出纳等,所有人员均取得会计从业资格证书;会计负责会计凭证、会计账簿的保管工作;财务人员能够按照《会计法》和国家统一的会计准则制度的要求编制、报送、保管财务会计报告,因此本条不需再做调整。
(四)观点四(结合第32条)
A公司在固定资产管理方面有相关的规定,要求管理固定资产的部门定期向财务部报送固定资产变动情况,财务部每月进行抽查,年末时,固定资产管理部门和财务部一起对全部固定资产进行盘点。该公司在财产保护控制方面只存在一个缺陷,即由于人员流动较大,对本部门管理的固定资产不熟悉,发生变动时不及时上报等,建议该公司加强固定资产管理部门的管理力度,对货币资金、存货、服务器等变现能力强或比较贵重的资产限制无关人员的直接接触。
(五)观点五(结合第33条)
A公司每年年初都编制财务预算,对销售收入、毛利率、费用支出、利润等做出预算,在每月部门经理例会上进行总结分析,各部门对本部门的预算完成情况进行汇报,说明未完成预算的原因,但是未根据大环境和公司内部情况进行预算调整,同时在预算编制的流程方面存在缺陷,建议该公司加大预算的编制和调整力度,确保预算控制。
(六)观点六(结合第34条)
A公司运营分析工作是由市场部来负责的,由市场部根据对采购部和销售部订单的大致调查情况对总经理做汇报,在分析数据上没有充分利用财务数据,每月由财务部单独根据财务数据对公司的整体运营情况做出财务分析,建议该公司根据运营分析控制的要求,充分整合采购、销售、财务的各方数据,对公司的整体运营情况做统一分析,给决策层提供有用的信息,及时发现存在的问题,及时查明原因并加以改进。
三、结语
根据以上观点的论述,笔者得出以下结论,即《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对中小企业同样有效,各中小企业应该按照《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的要求加大对企业的管理,从而规避企业的运营风险,使企业的效益更上层楼。
摘要:加强和规范企业内部控制, 能够提高企业经营管理水平和风险防范能力, 促进企业可持续发展。本文以A公司为例, 详细阐述了作者的观点, 即《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不仅适用于大中型企业, 同样适用于中小型企业。
关键词:内部控制,风险防范,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朱荣恩 内部控制评价[M]北京:中国时代出版社2006年7月
[2]黄昌勇, 黄国胜 电算会计基础[M]上海:立信会计出版社2005年3月
11.企业标准规范 篇十一
[键入文字]
国家标准规范
序号 1 2 3 规范/标准 《厂矿道路设计规范》 《工业企业噪声控制设 计规范》 《工业企业设计卫生标 准》 《工作场所有害因素职 业接触限值 化学有害 因素》 《工作场所有害因素职 业接触限值 物理因素》 《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 警示标识》 《危险货物包装标志》 《呼吸防护自吸过滤式 防毒面具》 《安全标志及其使用导 则》 实施日期 1988 年 8 月 1 日 1986 年 7 月 1 日 年 6 月 1 日 批准/颁布部门 国家计划委员会 国家计划委员会 国家卫生部 编号 GBJ22-1987 GBJ22-1987 GBZ 1-2002 文件链接
[键入文字]
4
年 3 月 1 日
国家卫生部
GBZ2.1-
5 6 7 8
2008 年 3 月 1 日 年 12 月 1 日 1991 年 7 月 1 日 年 12 月 1 日
国家卫生部 国家卫生部 国家技术监督局 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 总局、 国家标准化管理委 员会 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 总局、 国家标准化管理委 员会 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 总局、 国家标准化管理委 员会 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 总局、 国家标准化管理委
GBZ2.2-2007 GBZ158-2003 GB190-1990 GB 2890-2009
9
2009 年 10 月 1 日
GB 2894-2008
10
《高处作业分级》 《职业眼面部防护焊接 防护 第 1 部分:焊接防
2009 年 6 月 1 日
GB/T 3608-2008
11
2009 年 10 月 1 日
GB/T 3609.1-2008
[键入文字]
国家标准规范
护具》 12 13 14 15 16 《手持式电动工具的.管 理使用检查和维修安全 技术规程》 《安全色》 《包装储运图示标志》 《安全帽》 《氢气使用安全技术规 程》 《职业性接触毒物危害 程度分级》 《生产设备安全卫生设 计总则》 《生产性粉尘作业危害 程度分级》 《起重机械安全规程》 《安全带》 年 1 月 1 日 2009 年 10 月 1 日 2008 年 10 月 1 日 2007 年 12 月 1 日 2009 年 10 月 1 日 员会 国家技术监督局 国家质监总局 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 总局、 国家标准化管理委 员会 国家质监总局 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 总局、 国家标准化管理委 员会 国家标准局 国家标准局 国家标准局 国家准标局 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 总局、 国家标准化管理委 员会 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 总局、 国家标准化管理委 员会 GBT3787-2006 GB 2893-2008 GB/T191-2008 GB 2811-2007 GB4962-2008
[键入文字]
17 18 19 20 21
1985 年 12 月 1 日 年 12 月 1 日 1986 年 6 月 1 日 1986 年 4 月 1 日 2009 年 12 月 1 日
GB5044-1985 GB5083-99 GB5817-1986 GB6067-1985 GB6095-2009
22
《呼吸防护长管呼吸 器》
2009 年 12 月 1 日
GB 6220-2009
[键入文字]
国家标准规范
23 24 25 《企业职工伤亡事故分 类》 《企业职工伤亡事故经 济损失统计标准》 《危险货物分类和品名 编号》 《机械安全防护装置 固定式和活动式防护装 置设
计与制造一般要 求》 《工业管道基本识别 色、识别符号和安全标 示》 《个体防护装备选用规 范》 1987 年 2 月 1 日 1987 年 5 月 1 日 年 11 月 1 日 国家准标局 国家准标局 国家质监总局、 国家标准 化管理委员会 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 总局 GB/T6441-1986 GB/T6721-1986 GB 6944--2005
[键入文字]
26
2003 年 9 月 1 日
GB/T8196-2003
27
2003 年 10 月 1 日
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 总局 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 总局、 国家标准化管理委 员会 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 总局、 国家标准化管理委 员会 国家技术监督局 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 标准化管理委员会 国家技术监督局 环 境 保 护部、国家质 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
GB7231-2003
28
2009 年 10 月 1 日
GB/T 11651-2008
29
《足部防护电绝缘鞋》 《危险货物运输包装通 用技术条件》 《危险货物品名表》 《有毒作业分级》 《工业企业厂界环境噪 声排放标准》
2009 年 12 月 1 日
GB1-2009
30 31 32 33
1991 年 6 月 1 日 2007 年 9 月 10 日 1991 年 1 月 1 日 2008 年 10 月 1 日
GB12463-1990 GB 12268-2005/XG1-2007 GB12331-1990 GB12348―2008
[键入文字]
国家标准规范
34 《作业场所环境气体检 测报警仪通用技术要 求》 《生产过程安全卫生要 求总则》 《化学品分类和危险性 公示 通则》 《有毒作业场所空气采 样规范》 《生产过程危险和有害 因素分类与代码》 2006 年 12 月 1 日 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 总局、 国家标准化管理委 员会 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 总局、 国家标准化管理委 员会 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 国家技术监督局 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 总局、 国家标准化管理委 员会 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 总局、 国家标准化管理委 员会 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 国家技术监督局 国家环境保护局 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 总局、 国家标准化管理委 员会 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 GB12358-2006
[键入文字]
35
2009 年 10 月 1 日
GB/T12801-2008
36 37
年 5 月 1 日 1993 年 6 月 1 日
GB13690-2009 GB13733-1992
38
2009 年 12 月 1 日
GB/T13861-2009
39
《用电安全导则》 《化学品安全标签编写 规定》 《常用化学危险品贮存 通则》 《大气污染物综合排放 标准》 《化学品安全技术说明 书内容和项目顺序》 《危险化学品重大危险
2008 年 12 月 1 日
GB/T 13869-2008
40 41 42
2010 年 5 月 1 日 年 2 月 1 日 年 1 月 1 日
GB15258-2009 GB15603-1995 GB16297-1996
43 44
2009 年 2 月 1 日 2009 年 12 月 1 日
GB/T 16483-2008 GB18218-2009
[键入文字]
国家标准规范
源辨识》 《一般工业固体废物贮 存、处置场污染控制标 准》 《呼吸防护用品的选 择、使用与维护》 《压缩空气站设计规 范》 《供配电系统设计规 范》 《建
筑物防雷设计规 范》 《35-110KV 变电所设计 规范》 《工业循环水冷却设计 规范》 《建筑灭火器配置设计 规范》 《电气装置安装工程接 地装置施工及验收规 范》 《工业企业总平面设计 总局、 国家标准化管理委 员会 2002 年 7 月 1 日 国家环境保护总局、 国家 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 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 总局 国家建设部 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 总局 国家建设部 国家建设部 国家建设部 国家电力公司 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 总局 国家建设部 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 总局 国家建设部、 国家质量监 督检验检疫总局 国家建设部 GB18599-
[键入文字]
45
46
2002 年 10 月 1 日
GB/T18664-2002
47
2003 年 6 月 1 日
GB50029-2003
48 49 50
1996 年 5 月 1 日 年 10 月 1 日 1993 年 5 月 1 日
GB50052-1995 GB50057-2000 GB50059-1992
51
2003 年 8 月 1 日
GB50102-2003
52
2005 年 10 月 1 日
GB50140-2005
53 54
2006 年 11 月 1 日 1994 年 5 月 1 日
GB50169-2006 GB50187-1993
[键入文字]
国家标准规范
规范》 55 《现场设备、工业管道 焊接工程施工及验收规 范》 《储罐区防火堤设计规 范》 《石油化工企业职业安 全卫生设计规范》 《石油化工企业卫生防 护距离》 《石油化工静电接地设 计规范》 《噪声作业分级》 《有毒作业分级检测规 程》 《化工装置设备布置设 计规定》 《化工装置管道布置设 计规定》 《化工企业安全卫生设 计规定》 《化工企业静电接地设 计规程》 《化工企业安全管理工 作标准》 1999 年 6 月 1 日 国家建设部、 国家技术监 督局 国家建设部、 国家质量监 督检验检疫总局 中国石油化工总公司、 劳 动部 国家石油和化学工业局 国家石油和化学工业局 劳动部 劳动部 化学工业部 化学工业部 化学工业部 化学工业部 化学工业部 GB50236-
[键入文字]
56 57 58 59 60 61 62 63 64 65 66
2005 年 7 月 1 日 1993 年 6 月 1 日 1999 年 9 月 1 日 2000 年 10 月 1 日 1996 年 6 月 1 日 1996 年 6 月 1 日 1993 年 1 月 1 日 1999 年 1 月 1 日 1996 年 3 月 1 日 1990 年 4 月 1 日 1992 年 7 月 1 日
GB50351-2005 SH3047-1993 SH3093-1999 SH3097-2000 LD80-1995 LD81-1995 HG/T20546-1992 HG/T20549-1998 HG20571-1995 HG/T20675-1990 HG/T23001-92
[键入文字]
国家标准规范
67 68 69 70 71 72 73 74 75 76 77 78 79 80 《化工企业静电安全检 查规程》 《有毒气体检测报警仪 技术条件及检测方法》 《化学品生产单位动火 作业安全规程》 《化学品生产单位吊装 作业安全规程》 《化学品生产单位盲板 抽堵作业安全规程》 《化学品生产单位高处 作业安全规程》 《化学品生产单位受限 空间作业安全规程》 《化学品生产单位动土 作业安全规程》 《厂区设备检修作业安 全规程》 《石
油化工管道布置设 计通则》 《防止静电、闪电和杂 散电流引燃的措施》 《安全评价通则》 《安全预评价导则》 《安全验收评价导则》 1992 年 7 月 1 日 1992 年 7 月 1 日 2009 年 1 月 1 日 2009 年 1 月 1 日 2009 年 1 月 1 日 2009 年 1 月 1 日 2009 年 1 月 1 日 2009 年 1 月 1 日 2000 年 3 月 1 日 2001 年 3 月 1 日 2008 年 12 月 1 日 2007 年 4 月 1 日 2007 年 4 月 1 日 2007 年 4 月 1 日 化学工业部 化学工业部 国家安监局 国家安监局 国家安监局 国家安监局 国家安监局 国家安监局 国家石油和化学工业局 国家石油和化学工业局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国家安监总局 国家安监总局 国家安监总局 HG/T23003-1992 HG/T23006-92 AO3022-2008 AO3021-2008 AO3027-2008 AQ3025-2008 AQ3028-2008 AQ3023-2008 HG23018-1999 SH 3012-2000 SY/T6319-2008 AQ8001-2007 AQ8002-2007 AQ8003-2007
[键入文字]
[键入文字]
国家标准规范
81 《生产经营单位安全生 产事故应急预案编制导 则》 《危险化学品从业单位 安全标准化通用规范》 《氯碱厂卫生防护距离 标准》 《氯气安全规程》 《液氯使用安全技术要 求》 《石油化工企业设计防 火规范》 《化工企业总图运输设 计规范》 《易燃易爆性商品储藏 养护技术条件》 《腐蚀性商品储藏养护 技术条件》 《毒害性商品储藏养护 技术条件》 《爆炸和火灾危险环境 电力装置设计规范》 《10KV 及以下变电所设 2006 年 11 月 1 日 国家安监总局 AQ9002-2006
[键入文字]
82 83
2009 年 1 月 1 日 2001 年 1 月 1 日
国家安监总局 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 总局 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 总局、 国家标准化管理委 员会 国家安监总局 国家住房和城乡建设部 国家住房和城乡建设部 国家质量技术监督局
AQ3013-2008 GB18071-2000
84
2009 年 12 月 1 日
GB11984-2008
85 86 87 88 89 90 91 92
2009 年 1 月 1 日 2009 年 7 月 1 日 2009 年 10 月 1 日 2000 年 4 月 1 日 2000 年 4 月 1 日 2000 年 4 月 1 日 1992 年 10 月 1 日 1994 年 11 月 1 日
AQ3014-2008 GB50160-2008 GB50489-2009 GB17914-1999 GB17915-1999 GB17916-1999 GB50058-1992 GB50053-94
国家质量技术监督局 国家质量技术监督局 国家建设部 建设部
[键入文字]
国家标准规范
计规范》 93 94 《建筑照明设计标准》 《固定式钢梯及平台安 全要求 第 1 部分:钢直 梯》 《固定式钢梯及平台安 全要求 第 2 部分:钢斜 梯》 《固定式钢梯及平台安 全要求 第 3 部分:工业 防护栏杆及钢平台》 《化学品生产单位断路 作业安全规范》 《氯碱生产企业安全标 准化实施指南》 《石油化工可燃气体和 有毒气体检测报警设计 规范》 《建筑设计防火规范》 《危险化学品目录》 年 12 月 1 日 2009 年 12 月 1 日 建设部 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 总局、
国家标准化管理委 员会 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 总局、 国家标准化管理委 员会 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 总局、 国家标准化管理委 员会 国家安监总局 国家安监总局 GB50034-2004 GB4053.1-2009
[键入文字]
95
2009 年 12 月 1 日
GB4053.2-2009
96
2009 年 12 月 1 日
GB4053.3-2009
97 98
2009 年 1 月 1 日 2009 年 1 月 1 日
AQ3024-2008 AO3016-2008
99
2009 年 10 月 1 日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 建设部、 国家质量监督检 验检疫总局 国家安全监督管理局 国家安全监督管理局、 公 安部、国家环保总局、卫 生部、 国家质监检验检疫 总局、铁道部、交通部、 中国民航总局
GB50493-2009
100 101
2006 年 12 月 1 日 2003 年 3 月 3 日
GB50016-2006 2002 年版
102
《剧毒化学品目录》
2003 年 6 月 24 日
2002 年版
[键入文字]
国家标准规范
《化学品分类、警示标 签和警示性说明安全规 范》 《消防安全标志》 《消防安全标志设置要 求 》 《常用危险化学品安全 周知牌编制导则》 《职业健康监护技术规 范》 《气瓶使用登记管理规 则》 《化工企业气体防护站 工作和装备标准》 《光气及光气化产品生 产安全规程》 《GBZ65-2002 职业性急 性 CL2 中毒诊断标准及 处理原》则 《职业性急性光气中毒 诊断标准及处理原则》 《职业性急性氯气中毒 诊断标准》 《职业性苯中毒诊断标 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 总局 国家标准化管理委 员会 国家技术监督局 国家技术监督局 化学工业部 卫生部 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 总局 化学工业部 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 总局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 GB20577-2006 GB20587-2006 GB20592-2006 GB20593-2006 GB 13495-1992 GB 15630-1995 HG23010-1997 GBZ 188-2007 TSG R5001-2005 HG/T23004-92 GB 19041-2003 GBZ65-2002
[键入文字]
103
2008 年 1 月 1 日
104 105 106 107 108 109 110
1993 年 3 月 1 日 1996 年 2 月 1 日 1997 年 10 月 1 日 2007 年 10 月 1 日 2005 年 10 月 1 日 1992 年 7 月 1 日 2003 年 10 月 1 日 2002.6.1
112
113 114 115
2002.6.1 2002.6.1 2002.6.1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
GBZ29-2002 GBZ65-2002 GBZ68-2002
[键入文字]
国家标准规范
准》 117 118 《职业性急性甲苯中毒 诊断标准》 《职业性急性氨中毒诊 断标准》 《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 基本规范》 2002.6.1 2002.6.1 2010-06-01 119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 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 总局 GBZ16-2002 GBZ14-2002 AQ/T 9006―2010 基本规 范.doc
[键入文字]
【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基本规范】推荐阅读:
国家安全监管总局关于印发冶金等工贸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基本规范评分细则的通知 安监总管四〔2011〕128号08-29
酒店安全生产标准化基本规范10-06
烟草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探讨08-02
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实施方法11-04
企业安全标准化工作总结11-03
企业安全标准化创建实施方案09-15
化工企业“安全标准化工作手册”10-18
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管理模式探讨论文08-12
建筑施工企业安全生产标准09-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