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化和吸收教学反思(10篇)
1.消化和吸收教学反思 篇一
1、本节课以学生为主体,基于生活经验合作探究,化抽象为形象,给学生足够的空间去发挥、去创造。在整个教学活动中,教师始终围绕教学目标的三个维度来组织教学,而且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都得到了很好的体现。
2、本节课体现生物教学的直观性原则,联系学生生活实际,利用挂图、模型等形象直观。从生活出发,发现问题,激发兴趣,设疑导入。
3、本节课突出“先学后教”教学方式,教师充分相信学生,把学习的时间、学习的权利真正还给学生,学生真正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体,教师只是学生学习的引领者、合作者和学习的组织者、帮助者、促进者。教师引导学生动眼观察挂图、模型,动脑思考分析问题,动手思考完成自学检测,然后大家动口交流共同解决问题,最大限度调动一切可以调动的因素参与学习活动。
4、贯彻生物学结构和功能相适应的观点,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出示挂图和模型展示各消化器官的结构以直观的教具促进学生抽象思维的发展,积极思考各器官的功能,教师出示课前制作的模拟小肠结构以及配合“资料分析”,能够顺畅地推测出吸收营养物质最多的是小肠这一正确结论。这样对重点问题重点分析才能达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的目的。
5、采用淀粉试纸做实验避免了学生收集唾液的不便,实验更简便,更利于操作。
本节课要注重对学生的组织避免实验时部分学生看热闹,学生对知识的总结还不很到位,识图能力还较差。对实验的分析能力也不足。这些都有待今后教学中进一步加以培养。
2.消化和吸收教学反思 篇二
1 企业引进过程中的风险分析
技术引进风险主要指由于外部环境的不确定性,对所引进的技术领域的不熟悉,技术本身的难度及复杂性,以及企业自身能力的有限性,而导致技术引进没有达到企业预期的效果。
1.1 技术及技术输出方选择风险及其成因
技术引进对我国而言还是卖方垄断市场,掌握先进技术的技术输出方占主导地位,而我国企业在技术引进过程中处境比较被动。引进的技术越先进,对企业后续的消化吸收再创新就能奠定更高的起点,使技术赶超更加成为可能,也为企业技术产品的质量、市场竞争能力提供更加充分的保证。
1.1.1 技术辨识风险
由于在技术引进过程中存在着信息不对称,技术输出方往往不愿将尖端的核心技术加以转让,企业有可能付了很高的技术转让成本,却只引进了二流的、已淘汰的技术,或是搬回一些质量低劣的机器设备。技术引进成为了企业的一种风险投资行为。如何辨别企业即将引进的技术的先进性成了企业在技术引进中必须重视的一个问题。
1.1.2 技术匹配风险
企业采取引进新技术方式来弥补自身技术能力不足,有可能由于引进的技术本身不成熟而导致技术转移的失败,也有可能由于引进的技术对企业而言过于复杂而耗费企业大量人力物力财力,导致技术引进的效益很小甚至亏损。另外企业可能因为某项配套技术未能引进或是核心技术不到位,而使企业的整个技术引进活动成为一盘散沙,或是技术研发无法开展。
1.1.3 供方能力风险
企业在选择技术输出方时,也必须慎重考虑。技术输出方是否能给企业提供持续的帮助也对企业技术引进的成败起到关键作用。技术输出方供给能力不足可能会拖延技术引进的进度,甚至导致技术引进的失败。技术输出方的R&D实力,其母公司背景,技术输出经验,在业界的口碑,近年的业绩表现等等,都可以成为企业选择技术输出方时考虑的因素,如果忽视这些,企业的技术引进活动将存在风险隐患。
1.1.4 政策性风险
企业拟引进的技术是否属于政府政策支持或者鼓励发展的技术领域范围内,也是在技术选择阶段要慎重考虑的因素。如果技术引进不能得到国家或地方政府政策上的支持或者优惠待遇,企业就可能在资源、成本方面增加损耗,甚至对一些企业而言,这将很大程度上增大了企业技术引进的风险。
1.2 技术就位风险及其成因
当引进的技术将要应用到企业的实际生产时,由于各种不确定性因素存在,企业要承担“技术就位”的风险。
1.2.1 软件环境风险
软件环境的风险可能产生于企业员工技术能力和团队氛围等等。其一,企业人才流动现象严重,企业技术队伍不稳定,无法累积技术智力资源;其二,没有建立起学习型组织,企业人员技术知识老化,企业现有的整体技术水平不能完成新技术所要求的所有运作环节,导致技术应用被迫延迟或终止;其三,团队氛围也影响着技术是否能顺利就位,如果企业团队氛围缺乏沟通或者沟通不畅,将无形当中提高了企业运作成本,阻碍技术按期就位。
1.2.2 硬件环境风险
硬件环境的主要风险潜伏在基础设施和原材料等方面。一方面新技术与现有技术之间的落差,企业现有生产设备、生产工艺和生产能力的落后都限制了新技术的投入生产,致使技术无法转化成产品。另一方面新技术的投入生产可能缺乏各种原材料和辅助材料的支持,所需的原材料或零部件无法从市场上取得,供应商的供货时滞也会影响技术就位,影响到企业的大批量生产,致使企业无法及时响应市场需求以及造成巨大损失。
1.2.3 供方支持风险
技术输出方的参与程度对企业引进技术的顺利就位也有不可忽视的作用。技术输出方的参与程度越高,当企业在引进技术的过程中遇到问题时,就越能及时得到可靠的帮助。否则当遇到凭企业自身技术实力无法解决的问题时,没有技术输出方的经验指导,企业的技术引进进度势必延缓,从而影响到后续的工作进展[2]。
1.3 市场投入风险及其成因
我国企业在市场投放方面的失败率较高,承担的风险较大,这和市场中的各种不确定性因素是密切相关的。
1.3.1 市场调研风险
企业引进技术的目的在于看好该技术的商业化前景,把技术应用到企业生产中来以期获得经济利润。市场调研的困难使企业很难掌握全面的市场信息,使企业无法准确预测引进技术的市场需求规模,而导致错误的生产策略和营销策略,企业技术引进的商业化目标无法达成,技术引进工作濒临失败。
1.3.2 市场反馈风险
企业从投放新产品或服务到收到消费者接受的信息回馈之间有一定的时滞,这让技术引进企业无法快速获得经济效益。企业为引进技术已经投入大量的资金,急需从市场上获得回报以缓解资金压力。如果时滞过长,必将影响企业收回在技术引进阶段投入的资金,由此带来的资金压力又影响着对技术引进的效益评估,从而影响技术引进工作的顺利进行。
1.3.3 市场竞争风险
激烈的市场竞争充满各种不确定因素,企业技术引进的商业化成果不仅要与现有市场的商品竞争,还要应对竞争对手新技术产品的潜在竞争,相互之间的争夺会使整个产业的获利水平下降,企业技术引进的商业化成果在市场销售阶段可能得不到预期利润,企业将会蒙受巨大损失而需承担债务风险。
2 企业消化吸收过程中的风险分析
在消化吸收过程中,由于企业自身资源缺乏、技术能力不足、引进技术结构不合理、缺乏知识产权保护意识等风险因素的存在,如果处理不当,将造成企业无法顺利实现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使企业在技术发展过程中始终受制于人。
2.1 资源储备风险及其成因
2.1.1 资金储备风险
据统计,2002年韩国引进与消化吸收投入之比可达1∶8,而我国企业技术引进与消化吸收的投入之比为1∶0.08,仅为韩国的百分之一[3]。消化吸收资金投入过低,导致我国企业技术消化吸收的效果不佳。企业往往在引进技术及成套设备后,已面临巨大的资金短缺的压力,对于后继的消化吸收资金便常常难以保证。由于消化吸收所需资金一般较多,并潜在着高风险,消化吸收资金的短缺便成了我国技术引进企业的普遍风险。
2.1.2 技术力量储备风险
企业当前的技术队伍是否足够担当起消化吸收的任务也是必须要仔细评估的。国外企业一般比较重视建设高科技的团队环境,每个团队都具有相当高的技术水平,并且不断的应用培训或派遣专家短期加入团队,提高团队的技术力量。而我国企业技术团队大多由项目需要临时组成,完成项目后解散,并且不太重视团队的建设。在出现重大技术难题时,如果现有的技术队伍无法顺利攻关,则技术的消化吸收工作将不得不宣告失败。
2.2 技术引进结构风险及其成因
技术引进的方式包括引进专利技术、专有技术、技术咨询、技术服务、成套设备、关键设备或生产线等,本文所指的技术引进结构指技术引进中各种引进方式的构成。技术引进结构不合理可能会阻碍企业消化吸收活动的顺利开展,从而产生技术引进结构风险。据统计,2004年我国企业技术引进中成套设备的引进合同金额为37.8亿美元,其中技术费为4.2亿美元,仅占设备引进合同金额的11.1%[4],技术费包括用于购买专利技术、专有技术、技术咨询、技术服务、计算机软件、商标许可等的金额。因为消化吸收主要是对软技术的消化吸收,而不仅仅是对引进设备的掌握。技术费比例过低,企业对设备的软技术的掌握就相对较少,企业对引进设备的消化吸收难度增大,同时企业对物化在设备中的软技术的消化吸收更加困难,企业因此面临巨大的风险。
2.3 知识产权保护风险及其成因
技术创新与知识产权保护关系极大。从技术创新方面来讲,知识产权保护了创新者的经济利益,从而有力地激励了创新活动的深入;从技术扩散方面来讲,知识产权则保证了扩散的有序进行。因此,有无较为完善的知识产权体系直接影响到消化吸收工作的开展。
2.3.1 产权制度风险
我国关于知识产权保护的制度有待完善。其一,惩罚力度不够,法律规定的赔偿额较低,难以起到威慑作用;其二,执法机关的执法水平和力量有限,国内只有少数高院具有较高的专利案件审理能力;其三我国各知识管理部门的人力和物力都相对不足,专利和商标分开管理,分散了人力物力,降低了效率。
2.3.2 产权意识风险
企业管理层知识产权意识比较淡薄,企业内知识产权常识不够普及。我国仅有华为、中兴等部分高新技术企业设有知识产权部门,相关工作人员寥寥。据国家知识产权局统计,2005年中国企业中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仅有2 000多家,仅占企业总数的万分之三,99%的企业没有申请专利[5]。从20世纪80年代彩色电视机,到DVD,乃至小小的打火机,都被卷入跨国公司的专利侵权纠纷中,到2005年,我国DVD生产企业已经赔付了30亿元人民币给6C联盟(时代华纳、日立、IBM、松下、三菱、东芝),今后还将陆续支付200亿元人民币[6]。
3 企业再创新过程中的风险分析
只有在引进消化吸收的基础上的再创新,才真正形成企业自身的技术能力,才能保证企业在技术上能持续的开发进步。但是受到企业内部高层战略决策、再创新质量、企业管理能力等因素的限制,企业的再创新道路也是充满风险[7]。
3.1 战略决策风险及其成因
再创新决策包括监测技术环境与市场环境以获取相关信息和根据战略选择再创新项目。企业进行再创新决策时,对决策者提出很高的要求。决策者如果缺乏长远的眼光和全局性的观点,有可能进行错误的再创新决策。正确的决策是再创新成果的前提,决策是否正确跟决策者占有的信息量的大小成正相关关系。然而,获得信息的成本随信息的完全程度跳跃式增加,为了节约成本,决策者倾向于减少对信息的搜寻。我国不少企业设有专职人员收集整理各种新闻媒介中的信息,但是这些信息往往是零碎的,难以作为决策依据。而已形成的某些行业的信息中心储存有大量的相对完整的信息,但其传递方式不灵活,渠道单一,不易于让人获取。
在进行再创新决策选择项目时,多数企业决策者根据有限的信息,如个别同类企业的技术变化和企业营销人员反馈的市场信息,靠个人的经验做出决策,再创新风险自然增大。此外,在进行再创新决策时,“长官意志”型决策也时有发生,这更加使再创新失败的可能性增大[8]。
3.2 再创新质量风险及其成因
3.2.1 生产质量风险
再创新成果有可能受到技术自身的规律限制而不能生产出高质量的产品;也可能由于技术对生产条件要求过高,导致工艺和其它配套技术的要求的限制,技术无法转化为高质量的产品;另外企业如果不注重与外部相关团体或个人合作,不关注产品标准的制定过程、安全条例的颁发过程等等,也将影响到企业再创新成果的生产质量。如果企业再创新成果不能在质量上有所突破而只是推出同类产品,这就意味着创新产品将大为贬值,再创新的产品盈利前景渺茫,经济效益大打折扣,企业不得不面临再创新投资难以获得回报的窘境。
3.2.2 质量保障风险
再创新的成果是否能达到预期目标,是否实现了关键技术上的突破可以说是再创新是否成功的一个衡量标准。质量保障工作中很重要的一个环节就是质量检验人员,如果质量检验人员不熟悉国家标准和技术标准,没有熟练掌握分析问题的方法,或不具有鲜明的立场,再创新成果的质量将无法得到充分的保障;另外如果没有准确及时的质量指标反馈系统,质量指标检验难以开展,一旦发生质量问题就是大事,轻则伤客户、损信誉,重则被索赔、起纠纷。第三,如果缺乏明确的质量检验和规范的质量保证制度也会对再创新成果造成严重影响,再创新成果的质量低下,将会导致经济效益不高,企业的再创新成果则功亏一篑。
3.3 企业管理能力风险及其成因
3.3.1 组织机构风险
企业作为技术创新的主体,是人员的集合体。因此技术创新归根到底是人力活动的过程,是组织和发挥企业员工创造性、主观能动性的过程。企业进行再创新时,其投入的人力、物力、财力以及各方面的协调工作客观上都需要一定的组织机构来负责和管理。目前,我国很多企业设有专门的技术改造、技术开发机构挂牌办公,但这些机构并未通过企业内部的制度安排而获得应有的职权。就总体而言,企业内服务于再创新的组织结构的缺位是普遍的现象,由于组织机构的缺位或者组织机构的职能发挥不完整、不充分而导致企业损失,造成再创新工作难以开展,直接或间接地引起企业再创新风险的发生。
3.3.2 人员流失风险
再创新成果是大家共同努力铸造的,如果对再创新成果的分配没有妥善解决,对技术人员创新贡献的评价有失公允,不免会使技术人员萌生去意。这样企业就可能面临技术人员出走的同时,技术成果也会随之而去的风险。例如,2001年底,二汽技术中心12名从事产品开发和设计的技术人员集体出走,参与安徽奇瑞汽车事业计划,并最终组成一支20余人的技术队伍,成为奇瑞汽车开发设计的中坚力量,这对二汽来说不能不说是巨大的损失[9]。
4 小结
本文对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的风险按照过程论的方法进行分析,从理论上对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过程中的风险进行定性分析(见图1),同时讨论了企业在应对这些风险时存在的问题。
参考文献
[1]施青红.经济全球化背景下技术创新的趋势与中国的对策[J].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04(3):97-98.
[2]马善记.消化吸收比技术引进更重要[J].瞭望新闻周刊,2005,4(17):7.
[3]中华人民共和国商务部科技发展和科技贸易司,2004年技术引进情况[EB/OL],http://kjs.mofcom.gov.cn/aarticle/bn/bt/200501/20050100338084.html.
[4]赵晓辉,吴琼.中国将加强知识产权保护鼓励自主创新[EB/OL].http://news.xinhuanet.com/fortune/2005-12/21/con-tent_3951832.htm.
[5]余斯怡.知识产权在中国,想说爱你不容易[J].经济与法,2006(8):105-106.
[6]北京大军经济观察研究中心.对东风汽车发展历程的回顾与批判[EB/OL].http://www.dajun.com.cn/dongf.htm
[7]周寄中,薛刚.技术创新风险管理的分类与识别[J].科学学研究,2002,20(2):221-224.
[8]吴涛.技术创新风险分析的三维框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4(1):38-39.
3.《消化与吸收》教学反思 篇三
赵庄小学孙志玲
《消化和吸收》选自冀人版第七章第一节,这节课内容主要让学生认识人体消化系统的结构和初步的功能,因此与实际生活有着密切的关系,在教学中可以结合自身展开教学,教学中尽量应体现通俗易懂。在课前,我对教材进行了全面的分析,正确认识本节内容的知识、地位及其作用。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合理地整合教材,然后对一些活动进行设计,本着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合作学习,促进学习方式的转变,运用“自主学习、合作学习”这一教学策略,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认识的冲动性和思维的活跃性,使学生不仅学到知识,更重要的是学会学习,获得终身学习的能力,不断提高生物科学素养,从而使本课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在活动中,我能够运用建构主义理论和“主体―主导”理论来指导教学。当学生参与活动时,教师多看,多听,多感受,在学生讨论、观察后,及时引导学生归纳总结,对消化系统的组成、结构和功能的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充分发挥了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组织者和帮助者的作用。
但是,上完这堂课后,我也发现了本堂课的许多不足之处,对于本节课活动的组织还欠到位,虽然进行活动的同学在积极参与,但是坐在下面的部分学生在看热闹,没有起到面向全体学生的作用;在知识点的讲解过程中,可以再细致到位一点,不要像蜻蜓点水般,否则会使学生的学习效果大打折扣;此外,在设计思考题时,应留给学生充分的余地思考,而不是急于提醒和引导。
4.初中消化和吸收练习题 篇四
点拨:俗语说“喝酒伤胃”,胃能吸收大量酒精。
课题4.2.2消化和吸收(二)
1.蛋白质在哪一部位开始消化
A.口腔B.食道C.胃D.小肠
2.在下列器官中,基本没有消化功能的是()
A.小肠B.口腔C.胃D.大肠
能力提升
1.人喝了牛奶以后,牛奶中的蛋白质和脂肪被消化的主要场所是())
A.口腔B.食道C.胃D.小肠
2.当体内胆汁分泌不足时,将主要影响以下哪种物质的消化()
A.豆腐B.米饭C.肥肉D.瘦肉
3.与流入小肠壁的血液相比,流出的血液中所含成分变化最大的是()
A氧的含量增加了B二氧化碳的含量减少了
C营养物质增加了D食物残渣减少了
4.图中的曲线表示食物通过消化道时,糖类、蛋白质和脂肪被消化过程中数量的变化,分析并回答下列问题:
(1)甲表示()的消化曲线,因为其到了()才开始消化。
(2)丙表示()的消化曲线,因为其在()就开始消化。
(3)这三种营养物质在()中都可以被消化,而在()中则都不能被消化。
实际应用
在自己身上找到消化系统各器官的大概位置。
学习目标:1.概述食物的消化和营养物质的吸收过程。
2.尝试解读营养物质在消化道内被吸收的曲线图。
3.分析小肠的结构和功能的关系,说出小肠的结构与吸收功能相适应的特点。
重点:分析小肠的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特点。
轻松起航
1.唾液腺—分泌,含酶能初步消化。
胃腺—分泌,含酶可初步消化。
肠腺—分泌,含有消化、和的酶。
胰腺—分泌,含有消化、和的酶。
肝脏—分泌,不含,对起乳化作用。
2.淀粉的消化是在开始的,最终在消化为。
蛋白质的消化是在开始的,最终在被消化为。
脂肪在开始消化的,最终被消化为和。
3.小肠适于吸收的.特点:长度有米,小肠内表面有,它的表面有许多绒毛状的突起叫,它们的作用是。
在小肠绒毛内有大量的,利于营养物质的。
4大肠长度较,有,无。
试试身手
1.下列不含消化酶的消化液是()
A.胰液B.肠液C.唾液D.胆汁
2.胃能吸收下列营养物质中的那一种()
A.酒精B.葡萄糖C.甘油D.维生素
3.食物中的蛋白质在消化道内被分解成可被吸收的营养成分是()
A.葡萄糖B.氨基酸C.甘油D.脂肪酸
4某同学观察猪小肠内表面,其中绒毛状的突起是()
A.小肠绒毛B.皱襞C.肠腺D.毛细血管
基础回顾
1.淀粉、蛋白质、脂肪在消化道内的消化顺序是()
5.消化和吸收教学反思 篇五
基础达标
1.下列结构中哪些是消化腺()
①肝脏 ②肠腺 ③胃 ④小肠 ⑤胃腺 ⑥咽
A.①②⑤
B.①②③
C.①④⑤
D.②④⑥
2.[2020·长沙模拟]病人如果不能进食,为了维持其正常生命活动,必须静脉注射营养物质。下列营养物质不能直接静脉注射的是()
A.葡萄糖
B.生理盐水
C.维生素
D.麦芽糖
3.[2019·益阳]刘伍同学中餐摄入了160克食物和240毫升水。进食后一小时内,消化腺分泌的消化液量分别是:唾液300毫升、胃液400毫升、肠液300毫升、胆汁100毫升、胰液300毫升。则该同学在这一小时中,小肠腔内出现的消化液总量是()
A.100毫升
B.300毫升
C.600毫升
D.700毫升
4.[2020·苏州]下列有关人体消化的叙述,正确的是()
A.维生素需要消化才能被吸收
B.胆汁中含有消化脂肪的酶
C.小肠是人体消化的主要场所
D.淀粉和蛋白质最早在胃内被消化
5.[2019·长沙模拟]人体有5种消化液,能使糖类、蛋白质、脂肪彻底被消化的是()
A.胰液和肠液
B.胃液和胆汁
C.唾液
D.胃液
6.[2018·广东]探究“食物在口腔内的消化”,先向试管中加入适量的馒头碎屑,然后按照下表进行实验。一段时间后滴加碘液,最不可能变蓝的是()
试管
A
B
C
D
清水或唾液(2
mL)
清水
唾液
清水
唾液
温度/℃
0
0
7.下图是人体消化系统部分结构示意图。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消化食物和吸收营养物质的主要场所是______(填器官名称)。
(2)图中序号①所示的器官中含有的消化液有____________。
(3)图中序号①内壁上有许多[②]环形皱襞和[④]________,有利于_________________。
(4)图中③和④的壁都是由__________构成的。
8.辣椒炒肉是一道受大众喜爱的湖南家常名菜。
(1)图中,_____曲线能表示瘦肉中主要有机物的消化。该曲线所代表的物质被人体细胞分解后产生的尿素,主要通过______系统排出体外。
(2)辣椒中的________可预防坏血病,提高人体抵抗力;辣椒素可以扩张血管,促进________,所以有些人吃过辣椒后会面红耳赤甚至浑身冒汗。
(3)晓峰的晚餐是米饭和辣椒炒肉。从营养学角度来看,你认为该食谱是否合理,并说明理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能力提升
9.[2020·威海]下图是淀粉在人体某器官内的消化过程示意图,其中a表示淀粉分解形成的产物,M表示器官。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若a表示麦芽糖,则M可表示口腔
B.若a表示葡萄糖,则M可表示胃
C.若a表示葡萄糖,则M中起作用的消化液是唾液
D.若a表示麦芽糖,则M中起作用的消化液是胃液
10.[2020·苏州]如图为唾液淀粉酶活性随温度变化的曲线图。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唾液淀粉酶能分解消化淀粉
B.唾液淀粉酶在b温度时活性最强
C.温度a和c时的酶活性基本相同
D.温度由a到c的过程中酶活性逐渐增强
11.现有两粒花生,其中一粒已长芽。各取两粒花生的一半,分别滴加一滴碘液,结果未长芽的花生变蓝,已长芽的没有变化。根据这个实验,对已长芽的花生,能得出的结论是()
A.里面的淀粉被分解消耗
B.里面的淀粉、蛋白质被分解消耗
C.里面的淀粉、脂肪被分解消耗
D.里面的淀粉、蛋白质、脂肪被分解消耗
12.[2020·长沙模拟]我国原创的阿尔茨海默病药物(甘露特钠)上市,为首个治疗该病的新药。甘露特钠胶囊壳采用淀粉制作,这有利于减小药物对下列哪个器官的刺激()
A.胃
B.小肠
C.大肠
D.口腔
13.[2020·重庆]下图为人体部分消化器官的示意图,若甲处阻塞,则最可能发生的情况是()
A.胃消化蛋白质的能力减弱
B.胰腺分泌的胰液无法送入小肠
C.小肠消化淀粉的功能下降
D.小肠消化脂肪的功能下降
14.如图为人体消化、吸收的过程示意图。①~⑤分别表示不同的消化液。纵向箭头表示消化液对相应营养物质的消化作用,a、b、c分别表示淀粉、蛋白质和脂肪的最终消化产物。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④和⑤发挥作用的主要场所都是小肠
B.①为唾液,能将淀粉分解为葡萄糖
C.③内含有脂肪酶,可以分解脂肪
D.X是大肠,是吸收a、b、c的主要场所
15.下图是消化系统示意图,请根据所学知识回答有关问题。
(1)图中⑦的名称是______。
(2)人在饭后或大量食用白糖后,血液中血糖的浓度会暂时升高,但在[____]__________分泌的_______作用下,血糖浓度又会逐渐恢复正常。
(3)食物消化和吸收的主要场所是_____(填序号)。
(4)下图是某人饭后约30分钟时,测得的血液流入和流出某消化器官时四种物质的相对含量,请问该器官是_____。
A.食管
B.胃
C.小肠
D.大肠
16.请分析回答下列有关消化酶的问题。
(1)从我们已学的生物学知识可知,含有脂肪酶的消化液有肠液和______,这些消化液中的脂肪酶能够在______(填场所)中将______分解成甘油和脂肪酸。
(2)一般认为,唾液腺分泌的唾液中只含有__________酶,它能将部分淀粉分解成麦芽糖。
(3)有人利用2名捐赠者的消化系统进行实验,结果在舌的轮廓乳头部(他们将舌分为舌前部、轮廓乳头部和舌根部,轮廓乳头部下有唾液腺)检测到了能消化脂肪的脂肪酶。根据这一科学事实,你能得出的结论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A 2.D 3.D 4.C 5.A 6.B
7.(1)小肠(2)胆汁、肠液和胰液(3)小肠绒毛 食物的消化和营养物质的吸收(4)一层上皮细胞
8.(1)乙 泌尿(2)维生素C 血液循环(3)合理,因为米饭富含淀粉,辣椒中含维生素,肉中富含蛋白质和脂肪,营养全面(或不合理,因为种类单一,营养成分不够均衡。其他答案合理即可)
9.A 10.D 11.A 12.A 13.D 14.A
15.(1)肝脏(2)④ 胰岛(胰腺)胰岛素(3)⑤(4)C
6.消化与吸收教案 篇六
六年级4班
张晓静
一、教材来源
河北人民出版社,六年级科学下册p24--27消化与吸收
二、教材分析
在从整体上认识人体构成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学习人体的主要系统的组成和功能,以及培养学生养成健康、卫生的生活习惯。本节课主要围绕消化系统帮助学生学习食物在被消化和吸收的过程中所经过的主要器官和食物的变化过程,了解日常生活中的不好习惯给消化系统带来的危害和造成的疾病。通过模型、学生分角色表演帮助他们熟悉消化器官的位置和功能,激发学生对自身的认识和为其他系统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三、教学目标
1、能根据知识设计一个简易的人体消化系统模型。说出各消化器官的位置。说出食物消化吸收的过程。
2、能通过调查发现引起常见消化系统疾病的原因。暴饮暴食对各个消化器官的危害,从而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
3、通过与其他成员的探讨,提高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团队合作能力。
四、教学重点和难点
1、人体消化系统的组成。
2、个消化器官的位置及作用。
3、消化道和消化腺的区别
4、培养良好的饮食习惯。
五、教学程序
(一)、温故知新,激发情趣
创设情境(同时出示课件一):
姗姗小朋友吃西瓜时,不小心将一粒西瓜籽咽了下去。这粒西瓜籽在姗姗的消化道内,经历了一天的历险记。它先遇到像轧钢机似的上、下尖硬的怪物,差点儿将它压的粉身碎骨;刚躲过一劫,又遇到“酸雨”;后来它钻进了一条又长又窄的迷宫,它在这里走了很久,身边的许多物质都神秘地消失了;走出迷宫,它又差点儿钻进死胡同,幸亏及时改变方向;后来不知怎地,它与一些很臭的东西混在了一起;最后,它们在姗姗上厕所时,一起离开了姗姗。
(二)、思考问题,设计探究
1、学生就下列问题讨论后发表各自的观点(课件出示);(1)、西瓜子丢丢经过了哪些地方?
(2)、这些器官在身体里的位置和作用是怎样的?
2、通过学生们的思考,引导学生自己梳理知识。
(1)人体的消化系统是由一条消化道和一些能分泌消化液的消化腺组成。(2)消化系统的组成:
消化道:口腔→咽→食道→胃→小肠→大肠→肛门 消化腺:唾液腺、胃腺、肝脏、肠腺、胰腺。(3)食物消化和营养物质吸收的主要场所是小肠。
(三)、手脑并用,深入体会
1、为什么珊珊吃进去的西瓜子没有“消失”?是什么起了作用?(教师指导学生去想象探讨变化过程,可以相互讨论。)
2、制作消化道模型。(纸,橡皮泥)
(四)、表达讨论,归纳总结
1、倾听诉说
2、根据以上的“诉说”,你能说一下,我们应该养成哪些良好的饮食和生活习惯,才能保证消化系统的正常工作,保持我们的健康?
(五)、归纳小结,强化思想
本节课我们学习了食物在人体内的消化和吸收,知道了食物在人体内要经过消化道(口腔--咽--食道--胃--小肠--大肠--肛门),在消化道里有些器官被称为消化腺(唾液腺、胃腺、胰腺、肝脏、肠腺)能分泌消化液(唾液、胃液、胰液、胆汁、肠液)对食物起到消化的作用,最后营养物质在小肠被吸收,食物的残渣经由大肠和肛门排出体外。只有我们的消化系统健康的工作,我们才能很好的从食物中吸收营养物质,满足人体的需要,这样就要求我们做到,养成合理、健康的饮食习惯,不要对我们的消化系统施加压力,发现自己的消化系统出问题的话,及时就医。
(六)课后作业:
与消化系统有关的疾病有哪些?它们是怎样引起的?应该如何积极地预防和治疗?(消化系统疾病:肠炎、胃溃疡、脂肪肝、痢疾、十二指肠溃疡等。解决方法:
1、合理分配三餐。暴饮暴食。)
2、荤、素搭配适当。
3、不挑食和偏食。
7.易消化吸收的食物有哪些 篇七
多吃大豆含有钙,这些是植物蛋白很多,对身体有益。所有植物性食物中,只有大豆蛋白可以和肉、鱼及蛋等动物性食物中的蛋白质相媲美,被称为“优质蛋白”。
维生素D在食物中含量比较少,鱼类维生素含量很多,可以多吃鱼,鱼肉中所含的脂肪多为不饱和脂肪酸,易被人体消化、吸收,而消化吸收后的脂肪酸在血液中可与血胆固醇结合,把胆固醇从血管中带走,从而降低体内胆固醇的含量,维护身体健康。
牛奶的维生素D含量也非常丰富,所以喝牛奶是补钙的最好选择,既含丰富的钙,还含有其他能促进钙吸收的辅助元素。牛奶中含有钙,可增强骨骼牙齿强度,促进青少年智力发展。 牛奶中的钙最容易被吸收,而且磷、钾、镁等多种矿物搭配也十分合理,孕妇应多喝牛奶,绝经期前后的中年妇女常喝牛奶可减缓骨质流失。
8.食物的消化教学反思 篇八
《食物的消化》教学反思
户县庞光镇中心学校 刘 力
“我们人体有哪些消化器官?它们都有些什么作用?”这两个问题,学生有一定的经验,但大多是摸棱两可的。学生对此作出猜测后,只能通过二手资料得以证实。现今查阅网络资料是最为快捷方便的方法,在此过程中学生开展自主学习活动,满足了自身需求。通过这次的查阅资料尝试学生已经掌握了简单查阅处理资料的方法,提高了查询资料的能力,为将来自主的课后探究活动打下了基础。
在学生获得对消化器官比较清晰的认识之后,应用powerpoint课件,学生可以点击图片拖动鼠标对各器官进行排列,再对照教师课件中的人体模型进行修正,这个活动让学生对消化器官的认识更形象深刻,不仅减轻了教师课前准备工作量,而且也节约了一定的课堂教学时间。
人体的消化过程受时空的影响,让学生了解食物的消化过程是本课的难点。先让学生猜测,再用课件演示,直观而又形象,激发了学生学习科学的浓烈兴趣。一路经历了尝、猜、查、做、说、看等体验不断刺激学生的感官,“玩中学”和“做中学”相结合,留给学生全身心的刺激,体会到科学探究的真谛,使学生始终处于主动探究的氛围中。
保护我们的消化器官,先让学生说说自己在消化方面的病历,再说说它们给我们的生活与学习带来了什么样的影响。回忆这些不愉快甚至痛苦的经历,加深对消化问题的感受,从而意识到保护消化器官的必要性,也使得保护我们的消化器官成为学生自身的需要。篇二:10【课后反思】《食物的消化》(赵绪朋)《食物的消化》教学反思
泰安市岱岳区祝阳镇姚庄小学 赵绪朋
这节是课是小学科学苏教版四年级上册第四单元《吃的学问》第三课《食物的消化》为原型,以食物的消化为话题,展开的一堂科学探究学习活动。:
这一课的教学重点是了解人体的消化器官和食物在人体内的主要消化过程,并知道如何保护人体的消化器官。
探究新课之前,我先引领学生由人体的外部器官进入人体的内部器官,然后引入食物消化的讨论话题。学生很容易说出食物消化的过程:口腔--食道--胃--小肠--大肠。并且能马上理解这些器官都是消化器官。
在了解如何保护消化器官时,学生也能结合生活实际举一反三,比如:饭前便后要洗手、吃饭要定时定量、细嚼慢咽、不吃不干净过了保质期的食物、饭后不剧烈运动等。
存在的问题:
本节课孩子学习兴趣很浓,回答也很积极但细节方面还有很多不足,比如对于学生的画得还不够准确丰富,想象力不够丰富,通过这节课自己收获很多,在以后的科学教学之路中我要不断地反思,总结,取长补短,不断提高。关于消化的知识贯穿于学生小学到中学的生命科学领域中,四年级学生初次接触“消化”二字,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学生对消化器官有所了解,但大多是模糊、粗糙、零碎的,甚至会把人体的一些其他器官错认为是人体的消化器官。另外,在行为习惯方面,学生意识不到自己不良的饮食习惯,会影响身体的健康成长。本课正是以学生的现有经验为起点,由此展开的一个知识更新的学习过程,以及达到用获取的知识督促自己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的过程。篇三:消化和吸收教学反思
《消化和吸收》教学反思
张红霞
《消化和吸收》是人教版第四单元第四章的内容,该课在从整体了解人体构成的基础上,围绕消化系统帮助学生学习食物在被消化和吸收的过程中所经过的主要器官及食物变化(分解和吸收)过程,了解日常生活中一些不好的饮食和生活习惯给消化系统带来的危害和造成的疾病,通过设计制作模型进一步熟悉消化器官的位置和功能,同时激发学生关注医疗技术的发展和应用。在这一节课教学时,我注重了以下三点:
一、创设情境,激发探究欲望。
以往很多教学情节都只是为导入新课而设计,1分钟后就消失得无影无踪,在后面的环节又重新设计一个完全没有关联的情节。这样就显得很造作了。这就范了教学情节设计大忌:为情节而设计,太过牵强,生命力太短,意义不大。
因此在这一课的教学设计中,我注意避免了生硬的情节,而是设计了一个故事情节贯穿整一节课教学。一个故事情节贯穿始终,既有开启课题,激发学生兴趣的作用,完成知识能力目标,又能引导学生分析、思考,最终达到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及社会科学、技术、社会和环境目标。所有环节一环扣一环,逐层深入提升。
首先,我让学生看一段有一小孩吃饭不定时、暴饮暴食、饭后立即进行剧烈运动,最后肚子疼送医院的一段视频,画面最后停留在医生给这个小孩作完检查。
这时我让学生来当一回医生,给小孩诊断一下他有可能得什么病。我赶紧趁热打铁引发学生思考消化系统构成与消化、吸收过程,从而完成知识与能力目标。然后再通过一段小孩消化系统器官的“对话”,引发学生如何良好的饮食和生活习惯的讨论,从而完成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及科学、技术、社会和环境目标。
从教学实际来看,学生对这一情节非常感兴趣,也较为投入,通过第一个视频学生的兴趣得到很大的调动,发言非常踊跃,根据日常的生活经验,基本上都能准确地诊断出病情,有些同学还能指出病因,并开出药方。第二个视频将小孩体内的消化系统类比成工厂,拟人化的对话,也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兴趣,促进学生思考、讨论。同时因为贴近学生生活的原故,学生也较容易容易理解,便于分析、讨论。
二、注重了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
在探究消化系统的结构时,我设计了拼图游戏,让学生在拼图的游戏中认识各种消化器官及其在人体中所处的位置。让学生在动手活动中了解消化系统,引发学生探究的兴趣。
三、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如在让学生进行拼图游戏的基础上,小组之间互相按顺序说说消化系统的结构及其作用。从而认识到消化与吸收的过程。在教学消化系统与日常生活习惯时,让学生在教师所设置的故事情境中去分析病因,有利于激发学生发散思维,思考日常生活中应该养成哪些良好的生活习惯,以保护我们的消化系统等。
但是在新课程标准下的课堂教学呈现出丰富性、多变性和复杂性,纵使课前千锤百炼,实际教学中也会出现不确定的因素,给教学带来一些遗憾,有遗憾就要反思和改进。反思本课教学不足之处关键在于:
首先,最大的失误还是备学生不足。
主要问题还是出在备课时,没有“吃透学生”,没有正确估计到学生探究过程中的困难。探究式教与学的基本要求应该是要从学生“所在位置”出发,了解他们困难所在。但在教学设计中,却高估了学生的探究能力与接受能力,错误估计了学生中可能存在的困难。以为只要通过一个简单的拼图游戏及几分钟的视频解说,学生便能轻而易举的理解消化系统的全过程。因此,当要学生复述消化与吸收的过程时,就成了有些生拉硬拽的感觉了。
其次,探究教学过程略显僵化,与学生的生活联系仍不够紧密。
探究式教学要使学生的学习基于他们自己的亲身在经验并发展他们好奇求知的天性。在这一课教学时所设计的故事情节虽然学生也容易理解,并在激发学生的兴趣方面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其本质基本上还是“要我探究”,没能充分体现“我要探究”的主动性。试想,如果课前直接让学生先进行早餐,一边细嚼慢咽,一边去感受食物从嘴里一步一步进入消化系统被消化与吸收的过程,更能激起学生主动探究的积极性,也将更有助于学生理解消化系统的结构以及消化与吸收的全过程。
课堂教学总是一门遗憾的艺术,正因为如此,才激发教师们不断地反思、改进,在课堂教学中一步步成长。也以此勉励自己在反思中进步。
篇四:消化和吸收教学设计教学反思
《消化和吸收》
教学设计与教学反思
单位: 临朐外国语学校
姓名:王静钊 《消化和吸收》教学计划和教学反思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描述消化系统的组成及各器官的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
2.描述食物的消化和吸收过程。
过程方法:
腔对淀粉的消化作用”,得出结论,认识科学探究是一个不断发展的 能会有新的发现和新的提高。
观:认同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生物学观点。
统的组成及其生理功能。
系统的组成及其形态结构特点。
2.化。
教学设计(第一课时)
入新课
1.食物都含有哪些营养物质? 物质与人体内的这些营养物质一样吗? 吃猪肉会长猪肉吗?
不会长猪肉。
2营养物质只是构成人体内营养物质的原料,那是怎么转化的呢?
人有的吃的很少却长的很胖,有的人吃的很多,却长的很瘦,这
是为什么呢?从而引出消化系统。
人的消化吸收功能有关。
2的看法,了解本节课的大概内容。
通过探究活动“空过程,在探究中可情感、态度与价值重难点
重点:人体消化系难点:1.人体消化食物的化学性消
一、创设情景,导复习提问
① 我们每天吃的② 食物中的营养学生思考,吃猪肉.原来食物中这些创设情景:周围的学生思考回答:跟各小组交流对问题
二、讲授新课
(一)消化系统的组成
1、展示人体消化系统的组成和功能挂图。学生以自己经验识图并分析各部分功能。
教师指导学生认真观察这幅图能帮助学生从整体上了解消化系统的组成。
引导学生总结:消化系统是由消化道和消化腺组成。消化道包括:口腔、咽、食道、胃、小肠、大肠、肛门。消化腺分为位于消化道之外的大消化腺,如唾液腺、肝脏、管开口于消化道。和位于消化道壁内的小腺体,如胃腺、肠腺。
直接开口于消化道。
2师指导下学生结合实际经验分析各个器官在人体的大致位置。
上侧,肝脏位于腹腔的右上侧。阑尾位于右下侧。
物残渣不小心进入阑尾,就会引起阑尾发炎,大家猜想某同学患
腹痛?请同学讲解原因。
3行角色扮演,指导学生分析消化系统的各部分功能,并说明自己
么重要?
中的消化
上咀嚼一小块馒头,告诉大家什么感觉?为什么?
嚼越小。
教师追问:馒头在口腔中是否只是变小了,还有没有其他的变化?
小了,也变甜了。
各自有什么功能?
唾液。牙齿咀嚼,舌搅拌,唾液分解淀粉。
验来探究。
胰腺。他们通过导他们数量甚多,都、根据图片,在教生:胃位于腹腔左教师继续发问:食有阑尾炎,哪一侧生:右下侧腹痛。、教师组织学生进所代表的器官为什引导学生总结
(二)食物在口腔请几位同学在课堂生:馒头在口中越学生思考:馒头变口腔有哪些结构,学生:牙齿、舌、接下来我们通过实 探究实验 1.步骤: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定计划、实施计划、得出结论、分析讨论
2.教师指导同学阅读课本内容,尝试提出问题:馒头在口腔里越嚼越甜是否与牙齿
的咀嚼、舌的搅拌、唾液分泌有关?
3.作出假设:教师请同学根据已有经验作出假设。
学生:馒头在口腔里越嚼越甜与牙齿的咀嚼、舌的搅拌、唾液分泌都有关。
4.制定计划:请同学以小组为单位讨论实验情况,其它同学补充有那些需要改进的
地方?
学生小组讨论思考:
(1)取新鲜馒头,切成大小相同的a、b、c三小块。将a块和b块 分别用刀细细地切碎、拌匀(模拟牙齿的咀嚼和舌的搅拌),c块不做任何处理,作
为对照。
改进:用小刀不能切很碎,故取干馒头搓成碎屑,可以增大与唾液的接触面积。
(2)用清水将口漱净,口内含一块消毒棉絮。约一分钟后用干净的镊子取出棉絮,将棉絮中的唾液挤压到小烧杯中。
改进:清水本身有一些杂质和细菌,故改用凉开水漱口。脱脂棉应尽量用少量的,以便能快速的去处唾液。
(3)取三支洁净试管标号①②③,然后作如下处理:
①试管:a馒头碎屑+2ml唾液并充分搅拌
②试管:b馒头碎屑+2ml清水并充分搅拌
③试管:c馒头块+2ml唾液不进行搅拌
然后将三支试管一起放入37c的温水中。
(4)三分钟后,取出三支试管,各滴加两滴碘液,摇匀。然后观察记录各试管中的颜色变化。
改进:试管取出后冷却,再滴加碘液。
5、讨论和完善计划、实施计划
制定初步计划后,通过小组讨论来检查自己的计划,对考虑不周地方进行修改。
(1)多大的馒头块做实验最适宜了?
学生:馒头应该尽量小,而且应该大小一致,以覆盖试管底部为宜。
(2)怎样才能尽快获得较多的纯净唾液?
学生:取唾液前漱口,将少量消毒棉絮放在舌下,想想酸性食物增加唾液的量。
(3)实验装置在37°c的温水中保持多久为宜?
学生:大约三分钟。6.分析结果,得出结论
①试管不变蓝,馒头中的淀粉被分解成麦芽糖。②、③试管变蓝,馒头中的淀粉没有或者少量分解成麦芽糖,麦芽糖遇到碘液不变蓝。
7.表达交流
(1)与同学交流这项探究的过程、结果和结论。你的结论与其他同学的一样吗?如果不一样,与同学一起分析原因。篇五:《食物的消化》教学设计
第四届全国中小学“教学中的互联网应用”优秀教学案例评选
教案设计
小学科学《食物的消化》
江苏省扬州市维扬实验小学 龚鸣岗
提问:刚才都是大家的推测,怎样才能知道自己的推测是对的呢?
小结:通过x光能看清楚人体的消化系统。
2、认识消化器官并了解消化过程
讲述:让我们一起来了解这些器官的名称、位置。
(教师播放介绍,介绍器官名称、位置)
讨论:你们知道饼干在消化器官里旅行会发生哪些变化?
小组交流,讨论 观察:观看半身模型,了解消化过程
活动 :小组间在消化系统围裙上指一指食物在人体内的旅行线路,指定两个实验小组组长复述消化过程。
练习:幻灯片进行猜谜
动手:分组修改画图。
分组汇报,教师指导小组认真倾听。
小结:人体的消化系统包括:口腔→食道→胃→小肠→大肠→肛门
3、认识消化道的蠕动是推进食物前进的主要方式
学生猜测,做出假设。
演示:模拟食物在消化道里运动的实验。
思考:消化道是用什么方式使食物前进的?
学生交流 汇报
小结:蠕动的方式,而非重力作用。
4、养成良好的饮食卫生习惯
提问:你认为应该怎样保护我们的消化器官呢?
学生交流,讨论
谈话:老百姓呀根据多年的生活经验总结出很多很好的饮食谚语:如饭后走一走,活到九十九等,你还知道哪些?
9.消化和吸收教学反思 篇九
之后,我对自己的做法进行了反思:这位同学可能平时很少干活,他已经尽力在干,而我却说他干的不好。如果我换一种方式,结果会如何呢。于是,我及时调整了自己的做法。等到三班值日时,我特意留了几个平时比较调皮的学生,这一次,我采取表扬的方式,谁干的好就表扬。结果大家争先恐后,扫地、拖地、擦桌子、刷试管,很快就把实验室打扫得干干净净。作为奖励,他们还可以参观仪器室里的标本。这些同学付出劳动的同时也获得了愉快的心情。通过参观,他们也收获了许多,个个高高兴兴地回去了。
记得林肯曾说过:每个人都希望受到赞美。心理学家威廉?詹姆士也说过:人性最深切的渴望就是获得他人的赞赏。的确如此,我们成年人也需要被赏识,从最高官员到平民百姓,当自己的工作受到别人的肯定时,工作的热情就会与日俱增。就如在排球比赛中,当传出好球时,队友之间就会相互击掌,表示喜悦和赞赏。而正是这个动作,大大鼓舞了队友,双方的配合也将更好。成人既如此,何况孩子。孩子的心灵深处最强烈的需求和所有成年人一样,渴望得到别人的赏识。
10.消化和吸收教学反思 篇十
试述消化期胃液分泌三个时期的特点。
进食后的胃液分泌称为消化期的胃液分泌,可按食物及有关感受器的所在部位人为地分为头期、胃期和肠期。三者几乎同时开始而又互相重叠,都受神经和体液调节。
(1)头期胃液分秘:此期的胃液分泌是由进食动作引起的,因其传人冲动均来自头部感受器(眼、耳、鼻、口腔、咽等),故称为头期。它包括条件反射和非条件反射两种分泌,前者由与食物有关的形状、颜色、气味、声音刺激而引起。反射的传入神经为第1、2、8、5、7、9、10对脑神经,传出神经是迷走神经。
(2)胃期胃液分泌:食物人胃后,食物的机械和化学刺激通过以下三种机制引起胃灌分泌: ①食物的机械性扩张刺激胃底、胃体的感受器,经迷走-迷走反射,或通过局部神经丛反射作用于壁细胞,引起胃液分秘;
②扩张幽门部,通过局部神经丛使G细胞释放促胃液索;
③蛋白质的消化产物直接作用于G细胞,使后者释放促胃液素,引起胃液分泌。
(3)肠期胃液分泌:食物进入小肠后,主要由食物的机械扩张刺激和消化产物作用于十二肠肠粘膜.后者释放促胃液素、肠泌酸素等,促进胃液分秘。此外,小肠内的氨基酸被吸收后通过血液循环作用于胃腺,也能刺激胃液分秘。
例题:
下列关于胃酸分泌调节的叙述,正确的是
A头期为纯神经调节
B胃期由神经和体液因素共同参与
C胃期约占总分泌量的30%
D肠期为纯体液调节
E三个时期的分泌顺序发生,互不重叠
正确答案:B
配伍题:
A头期胃液分泌
B胃期胃液分泌
C两者都是
D两者都不是
1.食物经食道瘘注人胃所引起的胃液分泌属于
2.食物经咀嚼吞咽后进人胃所引起的胃液分泌属于
【消化和吸收教学反思】推荐阅读:
消化和吸收教学设计09-17
预备党员吸收表态发言07-21
同一控制吸收合并协议09-19
企业吸收合并注意的问题07-06
中国银行如何吸收存款11-06
有限责任公司吸收合并协议11-15
企业吸收合并程序 材料 合并协议书11-17
上消化道11-28
消化内科查房笔记10-29
消化科护士实习心得07-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