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语言学教程》读书笔记(10篇)
1.《普通语言学教程》读书笔记 篇一
对外汉语 0000 XXX
《普通语言学教程》感想
假如说,你发出了一个声音,而在另一个时候,我也发出一个声音,那么在什么情况下,我们能说我们两人发出的是相同的词语呢?至少,两个人说话的声音不尽相同。这样的问题听起来似乎很无聊,因为我们本来就知道两个人说的不是同样的话。可是你有没有想过,我们是怎样知道的呢?在我们知道的过程中又有多少因素牵扯在内?其实这些因素就是我们的语言知识的组成部分。要了解语言的规律就必须对这些要素进行系统的分析。这就是索绪尔研究的语言学。
当索绪尔在1913年2月22日,逝世时,在日内瓦大学曾聆听过其讲课的学生们都意识到世界已经失去了一位天才。但遗憾的是,索绪尔只顾专注于他的工作,而根本没想过要把他们写下来向世界表明他是怎样一个天才。所以,我们不能亲耳聆听大师的教诲,也不能从字里行间感受大师的精神。我们唯一能走进他的理论的圣门就是那本由他的学生整理出来的《普通语言学教程》。
该书绪论以语言学历史为起点,并以语音学为结束。在绪论之后,这部著作分为
(一)一般原则,(二)共时语言学,(三)历时语言学,(四)地理语言学,(五)回顾语言学的问题等五部分。最核心的是前两个部分。
索绪尔最重要的观点之一即语言是处在结构中的。从中得出能指与所指关系、共时语言学与历时语言学、语言与言语、语义场这四种结构关系,里面包括了语言的诞生、发展和应用三个阶段。(1)、能指与所指关系——语言的诞生
语言是一种符号,连接着概念和音响形象;语言符号是任意的。如果语言符号不是任意的,那么世界上就只存在一种语言了;但是这种符号一旦建立,无论是是个体讲话者还是群体都不能自由打破它,也不能自由地以其他符号来代替既定的符号。例如:英语中本可以选择某种其他的声音序列而不是“cat”中的3个声音来表达“猫”的这一观念,但现在却是用它来表示。政府不能立法废除一个词。为什么呢?因为它不是通过立法产生的;而语言是为整个集体所共有的,这个数量庞大的集合中无时无刻不在对语言进行着个人实验,一旦某种变化——无论是能指方面还是所指方面——被大众所接受,语言符号将不可避免地发生改变。例如,汉字简化之后将“穀”归入“谷”中,可是在古代这两字意义是不一样的。更为明显的例子是,在中古之后汉语开始逐渐脱离浊音,直接导致了汉语四声的变化。这是语言广泛进入社会后的必然结果。
从语言诞生之初,这两对关系就决定了语言未来的发展必定是要在与人的妥协和社会变化中完成的。再深入地看,我们可以看到语言的发展是在集体和时间完成的,由此索绪尔提出“共时语言学”、“历时语言学”与“语言”、“言语”两对概念,对语言的发展做出阐释。
(2)共时语言学与历时语言学、语言与言语——语言的发展 与历时语言学相比,索绪尔在共时语言学方面的影响则十分巨大。只有在共时时态中,事物才会体现出价值。在索绪尔看来,语言的价值是使语言真正成为语言的最重要的因素之一。构建文明的过程就是人类不断认识世界的过程,然而世界早在人类存在之前就已存在,它并不会向人类自言其明,只有当世界进入语言后才能被人所认识。就算是那些看起来静止、孤立的事物,一旦进入语言就不得不与其他事物发生关系。然而事物进入语言只是事物存在的第一步,只有当它能被人说道,它才能成为一个真正为人类感觉到的存在者。而只有当语言赋予这些事物以价值,它们才能真正进入文明。
言语每时每刻都在为语言的发展提供新的材料,一旦它们为一部分人所接受,这些变化就将进入语言,推动语言的发展,甚至会形成一种规律。又例如中古汉语中浊声母消失的问题。在长达1000多年的演变中,浊声母既不可能在一夜之间就从北方方言中销声匿迹,也不是大众表决同意所取消,而是从方言局部开始,慢慢地退出北方方言的历史舞台,同时那些原浊声字也开始在声调上出现变化 ;更不消说,舌上音的从无到有,最后又消失。这是无法用语音演变规律解释的,但毫无疑问这与每个人的发音习惯有密切关系。语言在时间和大众手中走向一条谁也无法预测的道路。接下来,我们还可以看到,在言语中某些非语言因素同样会对语言及其作用产生影响。
(3)语义场——言语的使用
任何言语的使用都离不开一个相关的语境。就像我们常见的情景那样,我们很多时候要和他人开启一段对话,总会遵循一套既定的模式,比如说“今天天气真好”。我们说这句话,意义不在于要探讨天气这个客观实体,而是对对方的态度做一种尝试,寻求对话进行下去的可能性。
比如我们运用成语时,要想正确使用成语,我们必须了解成语所蕴含的典故,进而才能了解成语的意义。很多时候我们并不能对成语进行望文生义的解释,我们只有了解成语故事才能理解成语是在什么样的背景之下产生的;而当我们运用成语的时候,我们也是基于当下的语义场与成语所蕴含的语义场做比较,二者相似时我们才能正确使用成语。例如“叶公好龙”这个成语,表面上看它是在陈述一个事实,但实际上,这是和叶公的经历相关的。叶公的故事在经历语言的洗礼和大众的广泛使用,变成了蕴含在成语中的语义场。当我们在使用这个成语的时候,并不是要说明某个人喜欢龙,而是要说明这个人和叶公一样,并不是真正喜欢某样事物。在这里,创造这个成语的语义场把“叶公好龙”这个四字短语的意义扭曲了,它们不是作为声音符号表达所指意义,而是表述那个蕴含在使其诞生的语义场中所蕴含的意义。倘若我们在望文生义的情况下使用成语,成语就会失去其价值,变成一个单纯指向所指意义的四字短语。
上文中论述了语言的几种关系。毫无疑问的是,语言是处在多关系维度中的,甚至语言本身就是一种关系。倘若失去这些纬度,语言将失去意义和价值。而语言构成我们思想的实体,它对人类文明的影响毫无疑问是十分巨大的。可是语言本身就处在四纬度中,本身就是不确定的,因为任何一种关系都可以让语言和言语发生意义上的扭曲。那我们借助语言思考出来的结果,我们通过语言对世界的认识,和由此产生的理性的力量又将会如何呢,是否也像语言一样充满不确定性呢?
这是一部伟大的语言学著作。在历经几十年的沉淀之后,《普通语言学教程》的影响和意义早已超出语言学的范畴。它开启了一个结构主义语言学的时代,将语言从历史带入了当下,为现代语言学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而且,索绪尔结构主义的分析方法直接影响到后来法国结构主义的兴起,在罗兰•巴特、雅克•德里达、雅克•拉康等人的著作中,都能找到索绪尔的身影。时至今日,当我在这本书中汲取营养时,它滋润的远不仅是我对语言的认识,更启发我在更加广阔的领域中的思考。
由于没有这本书而且时间有限,最后才向同学借用了一天才看了这本书,所以这本书我没细看,也没看完,就看了大致。我知道,这样的书就该好好的细细地看,慢慢体会。在写这些感受时,刚开始无从下笔,就又借了《索绪尔入门》这本书大致看看,又到网上百度并查了些资料,最后经过复制粘贴,当然这也是需要我的时间精力和技巧、想法的,再找一些比较适合我的感想的内容,还有我的一些零碎的感受,最后才写好了,成了我自己的感受。还是名句说得好,多看书多查资料多吸收精华,最后你看到的查到的学到的就都成为你自己的想法了。
2.《普通语言学教程》读书笔记 篇二
在当今信息化时代,知识的更新程度是惊人的。这意味着除了学习我们别无选择。在教育教学中涉猎的范围不能局限于课本上的知识,还要走出课本,善于读取相关的拓展知识,用知识武装自己的头脑,融汇到教育教学活动中,让自己的课堂更充实、更丰富。《小学信息技术行走课堂》这本书就是立足教师实际需求,力求课堂教学具有针对性和适用性,为教师搭建了一座理念与实践相沟通的桥梁。
一、深化教师对学习方式转变的认识
P·伊利亚德说:“今天你如果不生活在未来,那么,明天你将生活在过去。”从一定意义上讲,今天的学习方式就是明天的生活方式。因此,新课程倡导学生主动参与,探究发现、交流合作的学习方式,注重学生的经验与学习兴趣。本书通过具体案例解读了我们教师在认识理解上的存在的几个问题:
1、如何理解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
2、实现这些学习方式的教学对策有哪些?
3、教师应从哪些方面调整自己的教学方式?其中“聚焦课堂”是案例呈现及案例分析部分,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了理念,掌握操作方式方法的作用。“资源链接”以培养和促进教师学习为目的,体现补充和拓展,让我们通过案例的学习过渡到理论的反刍和提升。
二、解决课堂教学实践中遇到的问题
新课堂要求以学生为主体,放手让学生实践。本书针对教师在关注学生方式转变的学科教学实践中遇到的问题,通过概要的理论引领和实践性较强的教育教学案例的分享和解读,帮助我们解决了教学中出现的问题。例如:有的学生因为教师缺乏课堂管理的技巧,没有建立新的课堂学生行为规范。传统的教学模式是教师发现学生上课不专心,明知学生答不上来,就故意提高嗓门,将其一军:“某某同学,请你重复一遍刚才教师讲的话。”或者干脆对这些学生不管不顾,只提问那些好学生。这时候教师成了“主角”,好学生成了配角中的“主角”,而大多数学生只是不起眼的“群众演员”,很多时候是“观众”或“听众”。而在新课堂中老师却是这做的:“想一下,你学得怎么样了?老师的问题你能回答上吗?你是个既聪明又遵守纪律的孩子吗?那就表现给同学看看吧!其实,教师的这句话不仅仅是对一个不认真的同学说的,是对这一类同学说的,实际上是行为规范的调控。使注意意识薄弱,自主学习能力低下的学生回到正常的学习轨道上来,让学生明确知道自己在干什么,干得怎么样,进展如何。
三、提高教师教学反思和实施课程的能力
美国心理学家波斯纳提出:“如果一个教师仅仅满足于获得经验而不对经验深入的思考,那么既便是有的教学经验,也许只是一年工作的20次重复,除非善于从经验反思中吸取教益,否则就不可能有什么改进。永远停留在一个新手型教师的水准上。”他给出了一个教师成长的简洁公式:教师成长=经验+反思。它清楚地揭示了一个教师的成长过程离不开不断的反思。反思不仅仅是头脑内部的想一想,他是一个不断实践、学习、研究的过程,是自己与自己、自己与他人的深层次的对话,要想成为一名有效教师,扎实苦干的精神和态度是基础,而学会不断地自我反思则是发展自我的必由之路。本书在分享和解读教学案例上,引导教师从转变学生学习方式的角度反思有效建立新课程教学方式的策略、方法和途径。
四、教师要讲究对学生评价的方法
评价是转变学习方式的“牛鼻子”。要实现学习方式的转变就必须改革现行评价制度。无论是课堂评价还是学生的自评、互评都要准确。课堂上要多鼓励,及时鼓励,肯定评价要多于否定评价;学生之间的评价要把握好,不要使学生的自评、互评变成自我夸耀、自我贬低,或互相进行攻击、互相挑刺,评价要中肯,要切合实际。只有这样,学生才能更专注地投入到学习中来。
我们既要承认激励赏识教育的正面作用,也要承认它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当然惩戒要以尊重学生的人格为前提,批评时在方式上要含蓄、委婉、注意语气,讲究“度”。我们教师只有做到了这些,才能被学生认可、接受,那么就不会再有教不好的学生了。
五、教师做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合作者、引导者和鼓励者
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教师只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合作者、引导者和鼓励者。教学中要尽可能地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准备好充足的学习材料,为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创造性提供广阔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在自主、自觉、自由的活动中积极、主动、探索式学习。
3.《普通教育学》读书笔记 篇三
《普通教育学》全书共分三编,三编之前加有一个“绪论”。第一编的标题是“教育的一般目的”,本编主要论述了管理和教育的一般目的问题。第二编的标题是“兴趣的多方面性”,本编主要论述了兴趣的多方面性问题,并以此为基本原理来解释学校的教学计划和学科设置,阐述了教学的过程,环节等一系列教学论问题。第三编的标题是“性格的道德力量”,下面就《普通教育学》中的教育思想作一简要述评。
(一)五道念与以之为基础的教育目的论
五道念构成了赫尔巴特教育目的论的理论基础。五道念即自由、完善、仁慈、正义和公平等五种道德观念。第一种为“自由”的观念。亦译作“内心自由”的观念。“自由”的观念要求个人的意志和行为能摆脱一切外在影响的束缚而只受制于人的内在判断,归之于人的内在自律,归之于人的理性自觉,从而使人的意志、理性与外在行为完全协调起来。第二种为“完善”的观念。赫尔巴特认识到,在实际的道德实践中,人的由意志、理性所作出的内心判断往往难于与外在行为完全协调起来,人之理性判断外发之为道德行为,往往受客观条件和人的其他心理品质的影响。当内外发生矛盾且这一矛盾不能调和之时,即需依靠“完善”的观念去加以解决,即用多方面的意志力和坚强而紧张的毅力加以“内部的协调”。第三种为“仁慈”的观念。亦即“绝对的善”的观念。“完善”的观念得以发生作用的法宝是人的意志等理智能力。如果借助人的内部的理智能力还无法协调意志和行为之间的矛盾时,就要用“仁慈”的观念来控制自己的行为,从而使人不与任何人发生那种危险的恶意的冲动。“仁慈”的观念发生于两种意志的相互关系之间,通过这一观念使自己的意志处处与别的意志相协调,具有无私地为他人谋福利的强烈愿望,这样,社会冲突就不可能发生,社会秩序就会得以安定。第四种为.“正义”的观念 “正义”的观念就是“守法”的观念。如果“仁慈”的观念还不足以遏制人的与他人 1 发生冲突的恶意冲动,就必须通过“正义”的观念,即根据人们志愿协调所制定的守法观念或法律条文予以解决。这样,“正义”的“守法观念”和良好的社会秩序就会牢固地建立起来。第五种为“公平”的观念。亦即“报偿”的观念。如果通过“正义”的观念还不能够解决不同意志之间的矛盾,就必须通过“公平”的观念,对那些预先思量过的错误行为予以应受的惩罚使之不失为公道。“公平”的观念要求以等量的善与恶偿还于当事人,即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它使人意识到不良的行为必将导致应有的法律制裁。
(二)管理论
赫尔巴特认为管理的主要方法有:
(1)威胁。这是一切管理首先采取的措施,是管理儿童的第一手段,也是特殊手段。
(2)监督。对孩子不加监督,不加教养,而放任儿童撒野是培养不出伟大的品格来的,因此,长期以来,监督就是儿童管理的不可缺少的部分。(3)权威与爱。权威能约束人使之不至产生超出常规的活动。权威非常有助于克服人的一种倾向于邪恶的、正在形成的意志。
(三)兴趣说与教学论
兴趣的多方面性。赫尔巴特将“兴趣的多方面性”作为其教学论的理论前提和基础,在《普通教育学》中,其第二编,作为论述教学理论的专编,即是以“兴趣的多方面性”作为卷名的。
何谓兴趣?“兴趣是同欲望、意愿和审美有共同之处的,是同漠不关心相对立的。”“当我们发生兴趣时内心是积极的,但在兴趣未转化为欲望与意志之前,我们在外表上却一直是消极的。兴趣处于单纯的观望与着手之间”,同时.兴趣能激起人们的爱好而占有人的心灵,从而过渡到欲望和意愿。人对外界实在的注意,构成了兴趣的来源,这种实在一旦与人的一种新表象相互联系时即会产生兴趣这一心理活动。作为现象的 2 外界实在具有多方面性,因而人的兴趣也具有多方面性,“心智中的多方面性只不过是现象的多方面性,就像心智中的统一性只不过是现象的相似性与综合一样”。
(四)性格观
1.管理、教学和训育,构成了赫尔巴特教育体系的骨干。管理不是教育,但是,“紧紧而灵巧地抓住管理的缰绳”,则是教学和训育工作得以顺利进行的必不可少的保障。而训育即是道德教育,即是整个教育活动的主要组成部分。在教学和训育(教育)的关系上,“不存在‘无教学的教育’这个概念,正如反过来,我不承认有任何‘无教育的教学’一样。”道德教育(训育)如果不通过教学,只是一种失去了手段的目的;相反,如果教学不进行道德教育(训育),就是一种没有目的的手段。训育,是教育的最高或最终的目的。就其内容而言,训育即是培养学生形成道德性格的教育。
(五)《普通教育学》的意义
赫尔巴特的《普通教育学》是教育理论发展史上的伟大里程碑,是近代教育理论走向科学的开山祖和奠基石。
(1)赫尔巴特将五道念作为其教育论的理论基础。这种试图将教育目的论建立在伦理学基础之上的努力显然是一种理论上的贡献,从而使其教育目的论成为有源之水,有本之木的理性之物。
(2)赫尔巴特将其管理论建立在性恶论的基础之上,这显然是唯心主义的观点。从中我们可以看出,中世纪神学的幽灵还在赫尔巴特的身上游弋,其反动性是显而易见的。但是,即使在赫尔巴特的最专制的管理论之中,我们还是可以依稀看到一些民主的东西.这就是矛盾的赫尔巴特。
《普通教育学》心得体会
赫尔巴特是德国著名的教育家、心理学家和哲学家,西方传统教育理论的代表人物,是科学教育学的奠基人。在1806年,他发表了《普通教育学》一书,此书的原标题为《从教育目的引出的普通教育学》,全书共分三编、十四章,三编之前有一个“绪论”。
以下是我对赫尔巴特《普通教育学》一书做的一些摘录以及自己的理解:
一、心理学是教育学的基础学科
“教育者的第一门科学——虽然远非其科学的全部——也许就是心理学。”赫尔巴特提出了心理学是教育学的基础学科,也是作为教育者必须学习和掌握的的一门学科。
二、教育的管理和目的(一)儿童的管理
“满足于管理本身而不顾及教育,这种管理乃是对心灵的压迫,而不注意儿童不守秩序行为的教育,连儿童也不认为它是教育。”赫尔巴特认为,对儿童的管理是教育者的一部分教育工作和责任,对儿童的管理是进行正常教育教学工作的前提和必要准备,另外对儿童的管理不能太过。
(二)儿童管理的目的
“……所以为了要使那种在烈性与欲望中成长起来的意志不被造成具有反社会的倾向,就有必要经常对它们保持明显的压制。”赫尔巴特继承了中世纪的教育对儿童的看法,认为儿童起初表现出来的意志就是不服从的烈性,这种烈性是不守秩序的根源。指出为了使这种烈性不会发展为反社会倾向,就必须经常用强制来压制。
三、教学的步骤
教学过程包括“专心”和“审思”两个基本环节。“专心”是指集中于某一主题或对象而排斥其他的思想活动。“审思”是指追忆与调和意识内容的思维活动,即深入理解与思考,把“专心”中认识的个别事物集中起来,使之联合成统一的东西。专心和审思都各有其静止状态和运动状态。在此基础上,赫尔巴特提出了教学阶段理论,他把教学划分为明了、联合、系统、方法四个连续的阶段。
(一)清楚
这是教学过程的第一步,对学生而言,这一阶段处于静止状态的“专心”活动,其心理状态主要表现为注意。作为教师,要采用提示等直观教学讲授 新教材,以便使学生清楚而又明确地感知新教材。事物能否被感知,首先取决于学生的过去经验,因此,要使学生清楚地感知新教材,教师必须充分了解学生原有的观念,以便向学生提供恰当的新观念。
(二)联想
对学生来说,这个阶段是运动状态的“专心”活动。经过了明了阶段之后,学生能够将以往的种种观念迅速地正确再现出来,并自然地引起某种联想。但是,也往往会碰到新观念与旧观念不相一致、与旧观念不相联系的情况,这时,教师应该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通过其他有效方式,寻找某些较接近的新观念或旧观念,去代替或调和它们。在此阶段,重视培养和利用良好的记忆力和想象力是十分重要的。
(三)系统
经过“联合”阶段,学生的新观念与旧观念之间产生了一定联系,但并不系统,需要学生进一步进行一种静止状态的“审思”活动。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使初步联合起来的种种观念进一步与课程的整个内容和目的联合起来,使相关的新旧观念重新联合为集团,形成普遍性的概念。在这一阶段,想象和思维表现得特别活跃,并具有更严密的逻辑性。
(四)方法
这一阶段学生对观念进一步思考,表现为一种动态的“审思”活动。教学过程达到系统阶段,并不等于观念体系全部形成了,还需要不断充实和完善,这便需要借助实际的练习,使已获得的系统知识付诸应用,使之变得更为牢固和熟练。
四、训育及其方法
(一)训育的定义
“现在便容易对训育的概念下定义了。它与儿童的管理有共同的特征,它是直接对儿童的心灵发生影响的,它与教学共同的地方在于它们的目的都是培养学生。”赫尔巴特通过把训育与对儿童的管理和教学相比较,来更清晰地理解训育的实质内涵,它们既有相似之处也有不同的地方。转
贴二)训育的方法
赫尔巴特提出的训育方法有:1.陶冶。训育与管理不同,其最大的特点是陶冶性。通过陶冶,使学生逐渐受影响。2.教师的人格感染。教师的形象对学生具有权威性,通过教师的人格感化学生,是训育的一个重要手段。3.赞许和 责备。赫尔巴特说:“通过应得的赞许给儿童以快乐,这是训育的出色的艺术。”儿童、少年与青年,每个年龄阶段的人都须习惯于忍受其所招致的责备并保持这种习惯,只要这种责备是恰如其分的和可以理解的。4.建立有益于健康的生活制度。这是“教育的基础,教育的首要准备”。
4.赫尔巴特《普通教育学》读书笔记 篇四
赫尔巴特《普通教育学》读书笔记
作者:刘丽丽
来源:《现代交际》2011年第09期
[摘要]《普通教育学》是赫尔巴特教育思想的集中体现,在此著作中,他说明了心理学对教育学的意义,论述了儿童管理的方法和目的,提出了教学形式阶段理论,并且论述了训育及其方法。
[关键词]赫尔巴特 管理 教学 训育
[中图分类号]G4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1)09-0131-01赫尔巴特是德国著名的教育家、心理学家和哲学家,西方传统教育理论的代表人物,是科学教育学的奠基人。在1806年,他发表了《普通教育学》一书,此书的原标题为《从教育目的引出的普通教育学》,全书共分三编、十四章,三编之前有一个“绪论”。
以下是我对赫尔巴特《普通教育学》一书做的一些摘录以及自己的理解:
一、心理学是教育学的基础学科
“教育者的第一门科学——虽然远非其科学的全部——也许就是心理学。”赫尔巴特提出了心理学是教育学的基础学科,也是作为教育者必须学习和掌握的的一门学科。
二、教育的管理和目的(一)儿童的管理
“满足于管理本身而不顾及教育,这种管理乃是对心灵的压迫,而不注意儿童不守秩序行为的教育,连儿童也不认为它是教育。”赫尔巴特认为,对儿童的管理是教育者的一部分教育工作和责任,对儿童的管理是进行正常教育教学工作的前提和必要准备,另外对儿童的管理不能太过。
(二)儿童管理的目的“……所以为了要使那种在烈性与欲望中成长起来的意志不被造成具有反社会的倾向,就有必要经常对它们保持明显的压制。”赫尔巴特继承了中世纪的教育对儿童的看法,认为儿童起初表现出来的意志就是不服从的烈性,这种烈性是不守秩序的根源。指出为了使这种烈性不会发展为反社会倾向,就必须经常用强制来压制。
三、教学的步骤
教学过程包括“专心”和“审思”两个基本环节。“专心”是指集中于某一主题或对象而排斥其他的思想活动。“审思”是指追忆与调和意识内容的思维活动,即深入理解与思考,把“专心”中认识的个别事物集中起来,使之联合成统一的东西。专心和审思都各有其静止状态和运动状态。在此基础上,赫尔巴特提出了教学阶段理论,他把教学划分为明了、联合、系统、方法四个连续的阶段。
(一)清楚
这是教学过程的第一步,对学生而言,这一阶段处于静止状态的“专心”活动,其心理状态主要表现为注意。作为教师,要采用提示等直观教学讲授新教材,以便使学生清楚而又明确地感知新教材。事物能否被感知,首先取决于学生的过去经验,因此,要使学生清楚地感知新教材,教师必须充分了解学生原有的观念,以便向学生提供恰当的新观念。
(二)联想
对学生来说,这个阶段是运动状态的“专心”活动。经过了明了阶段之后,学生能够将以往的种种观念迅速地正确再现出来,并自然地引起某种联想。但是,也往往会碰到新观念与旧观念不相一致、与旧观念不相联系的情况,这时,教师应该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通过其他有效方式,寻找某些较接近的新观念或旧观念,去代替或调和它们。在此阶段,重视培养和利用良好的记忆力和想象力是十分重要的。
(三)系统
经过“联合”阶段,学生的新观念与旧观念之间产生了一定联系,但并不系统,需要学生进一步进行一种静止状态的“审思”活动。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使初步联合起来的种种观念进一步与课程的整个内容和目的联合起来,使相关的新旧观念重新联合为集团,形成普遍性的概念。在这一阶段,想象和思维表现得特别活跃,并具有更严密的逻辑性。
(四)方法
这一阶段学生对观念进一步思考,表现为一种动态的“审思”活动。教学过程达到系统阶段,并不等于观念体系全部形成了,还需要不断充实和完善,这便需要借助实际的练习,使已获得的系统知识付诸应用,使之变得更为牢固和熟练。
四、训育及其方法
(一)训育的定义
“现在便容易对训育的概念下定义了。它与儿童的管理有共同的特征,它是直接对儿童的心灵发生影响的,它与教学共同的地方在于它们的目的都是培养学生。”赫尔巴特通过把训育
与对儿童的管理和教学相比较,来更清晰地理解训育的实质内涵,它们既有相似之处也有不同的地方。
(二)训育的方法
赫尔巴特提出的训育方法有:1.陶冶。训育与管理不同,其最大的特点是陶冶性。通过陶冶,使学生逐渐受影响。2.教师的人格感染。教师的形象对学生具有权威性,通过教师的人格感化学生,是训育的一个重要手段。3.赞许和责备。赫尔巴特说:“通过应得的赞许给儿童以快乐,这是训育的出色的艺术。”儿童、少年与青年,每个年龄阶段的人都须习惯于忍受其所招致的责备并保持这种习惯,只要这种责备是恰如其分的和可以理解的。4.建立有益于健康的生活制度。这是“教育的基础,教育的首要准备”。
赫尔巴特在他的著作《普通教育学》里提出的心理学对教育学的意义,儿童的管理理论,教学阶段论以及训育及其方法,这些教育思想尽管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但对教育科学发展的贡献是杰出的,对我们今天的教育工作仍具有借鉴作用。
【参考文献】
5.身体语言密码(读书笔记) 篇五
亲密地盘(15到45厘米)。一个人会像保卫自己的财产一样来保卫他。只有那些同他有着亲密感情的人才可以被允许进入这个地盘。
个人地盘(46厘米到1.22米)。在办公室聚会,社交场合和朋友聚会上,保持这个距离。社会地盘(1.22至3.6米)。我们同这些人保持这样的距离:陌生人,邮递员,我们不大了解的人等。
公共地盘(3.6米以上)。当我们同一大批人打交道的时候。
公司老板在周末可能和他的下属钓鱼保持个人地盘或者亲密底盘的距离,但是在办公室他需要同他保持社会地盘的距离。
在西方社会,当你在电梯或公共交通工具碰到拥挤的局面时,有一些不成文的规矩。你不能同任何人说话,即使是你认识的人;如果你手里有报纸,就装做埋头读书的样子;在电梯里,你必须看着头上的楼层号码。
27距离美国切萨皮克湾马里兰海岸两公里的地方有一个詹姆斯岛,岛上生活着大批鹿群。人们对鹿群研究的结果表明了过分拥挤的危害。许多鹿成批的死亡,其实,那里食物是丰富的,也没有掠夺者和传染病。早些年对老鼠和兔子进行的类似研究也揭示了相同的趋势。进一步的调查表明,这些鹿的死亡是由于肾上腺过分活跃造成的,而肾上腺的过分活跃则是由于鹿群增加、地盘缩小所形成的紧张局面而引起的。肾上腺在调解生长、繁殖和身体的防御水平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造成鹿群死亡的原因是过分拥挤引起生理上的反应,而不是别的什么因素(如饥饿、传染病或者别人的袭击)。
有鉴于此,不难看出,为什么人口过分密集的地区犯罪率最高,暴力行为频频发生。如果一个户主请推销人员就座,这个推销员很可能无意中侵占了户主喜爱的椅子而使他不高兴。解决的办法就是问一下:我可以坐在哪里?
表示自己的坦率和诚实时,可以把一个手掌或两个手掌向对方摊开,并说,我对你是完全开诚布公的。
60皮伦佰格和卡列罗对攥手姿势进行研究之后,得出这样一个结论:只是一种失望的姿势,反映此人克制着一种消极的态度。这个手势主要采取三种姿势:在自己的面前攥手;把攥起得手放在桌子上;如果是坐着,把手放在膝盖上,如果是站着,把手放在大腿前。
指尖相碰的姿势表明:他们自信、有优越感。
英国皇室的一些显要男性成员走路时,习惯于昂首挺胸,双手放在背后,一只手握住另一只手。这是一种充满优越感和自信心的姿势。是手握手,而不是手握手腕或胳臂。
一个缺乏自信的陌生人在一群人中,会自己握住自己的手放在前面当站着的时候,或者抓自己的胳臂。
那些双臂和双腿放开的人,面部表情轻松,自由自在的交谈;而那些双臂和双腿交叉的人则不那么轻松和自信。
双手放在脑后的姿势通常被自信心很强和具有优越感的人所采用。
眼睛凝视的种类。
业务性凝视。可以设想在对方眼睛的水平线上与前额之间有一个三角形,你的眼睛要盯住这个三角形,给对方一种严肃的气氛,使对方感到你是认真的。
社交性的凝视。对方双眼和嘴唇之间的一个三角形,在对方眼睛水平线以下。
亲密的凝视。这种凝视从对方的双眼开始,越过下巴,直至身体的其他部分。在亲密的会见中,这个三角在双眼和胸部或乳房之间,如果从较远的距离凝视,这个三角在双眼和胯部之间。
183有意识的使自己显得矮小些,这样可以避免使对方又被胁迫的感觉。所以当你驾车超速行驶而被警察拦住时,让我们观察一下非语言姿势方面的问题。在这种情况下,当警察
走进你的汽车时,他可能会把你看成敌对的一方,而驾驶员通常的反应是呆在车上,将车窗玻璃摇下来,然后为自己的超速行为辩解。这种行为的非语言方面的不利因素如下:第一,警察被迫离开他的领地(巡逻车),而来到你的领地(你的汽车旁)。第二,假如你真的超速了,你的辩解对警察来说是一次攻击。第三,你留在自己的车里,就使你和警察之间产生一道壁垒。
184但如果你这样就对你有利。第一,马上从你的车上下来,走到警察的巡逻车他的领地,这样他就不会因为不得不离开他的领地而感到不便。第二,身体稍微弯下来一些,这样显得比他矮小一点儿。第三,降低你自己的地位,向对方承认你有多么愚蠢和不负责任;提高对方的地位,感谢他的及时指正,并告诉他,你已经认识到他们工作的难度,尤其是对付像你这样的鲁莽的人。第四,摊开双手,用发抖的声音请求他别给你开处罚单子。
当一个愤怒的顾客拿着伪劣产品找到零售商时,同样用这种技巧,也可以使它平静下来。在这种情况下,柜台使售货员与顾客之间形成了一道屏障,如果售货员一直呆在柜台里面,很难使顾客的愤怒情绪得到控制。这种将他排除在外的感觉,会使客户更加愤怒。有经验的做法是,售货员赶紧走出柜台,来到顾客的身边,弯着腰,手掌摊开。
假定你要见1和2。如果1很健谈,善于提问;而2在整个谈话中一直保持沉默。那么当1提问时,你开始回答时,要开着1,然后将头转向2,再1再2,知道你结束谈话时,最后一定要转向1(提问题的人)。这种技巧让2觉得,他与谈话有关。
6.《语言哲学》陈嘉映 读书笔记 篇六
前面四章谈语言哲学的背景、简要介绍语言哲学一些基本论题,中间九章介绍从索绪尔到乔姆斯基20世纪重要语言哲学家。14章简要介绍以往哲学家对专名问题的看法,探讨指陈/意义问题,15章简要介绍语言哲学发展后期几位哲学家对隐喻的看法,探讨字面/隐含问题。16章整体上探讨语言和现实的关系,概述我(陈嘉映)对语言哲学的见解。
本书偏重19世纪末到20世纪六七十年代哲学家。原因是这一时期语言哲学最有影响,且以后的语言理论均以此形成。本书所作的是了解语言哲学的知识的辅导性材料。(书中作者采取的是复述形式,学多原文出处作者声明不作详细说明,引用需区分作者个人观点还是原著者思想,最好是查阅到原文献进行阅读。)
第一章导论
第一节语言哲学题解
语言是所有人都有,且只有人类才有。太初有言(逻各斯)。
语言和心灵、精神密切相关。洪堡“语言是世界观”“语言是一个民族人民的精神,一个民族人民的精神就是其语言”。培根“人们以心智指挥语言,但经常有这样的情况:语言控制着人们的心智。”先秦诸子,“白马非马”之辩,墨学逻辑对语言本性思考。孔子的名和言,言辞达意。后世儒学语言通道的途径。老庄对名实在、有言无言的思考。
语言是一种心灵活动,是一种社会现象。索绪尔认为,语言符号系统(施指系统)是纯形式,无实质用途,这个施指系统的力量乃至存在都依赖其本身的系统。语言的系统性来自其分节的清晰性。语词的“功能”在句子关系中。
“语言哲学”广泛上用法指20世纪以语言为主要课题的哲学研究,狭窄指分析哲学传统中语言哲学。20世纪西方哲学传统分类:
1、分析哲学,主要代表弗雷格、罗素、维特根斯坦、奥斯汀等人。
2、现象学-解释学,代表人物胡塞尔、海德格尔、伽达默尔、梅格-庞蒂、德里达。
3、实用主义,皮尔士、威廉·詹姆士、约翰·杜威。一般认为实用主义与分析哲学接近。皮尔士被视为分析哲学-现代语言哲学开创人之一。本书只说分析哲学和现象学-解释学两个传统,外延上“语言哲学”特指分析哲学传统的语言哲学。
内涵上“语言哲学”。塞尔区分philosophy of language 和linguistic philosophy,前者研究语言的普遍性质,如指陈、意义、真假,关心普遍哲学问题,后者研究特定语言中特定语词的用法。万德勒区分philosophy of linguistics、linguistic philosophy和philosophy of language。philosophy of linguistics语言学哲学学科对意义、同义词、句法等语言学共相进行哲学思考,对语言学理论的逻辑地位和验证方式研究。这一学科与物理学哲学、心理学哲学并列。linguistic philosophy包括基于自然语言或人工语言的结构和功能的任一种概念研究。如亚氏关于存在的思考、罗素的特称描述语理论。philosophy of language是对语言哲学原初领域剩余部分的研究,包括语言的本质,语言与现实关系和少有哲学性质论著。如沃尔夫《语言、思想和现实》、维特根斯坦《逻辑哲学论》。
陈认为对哲学理解为对重要概念的考察。概念分属不同领域,有语言哲学、历史哲学等,其中语言与概念关系最为密切,经常不能区分概念和语词,于是一切概念考察就是语词考察,语言哲学等于是哲学本身。这个意义上,维特根斯坦是第一个“语言哲学家”。“一切哲学都是‘对语言的批判’”。陈的结论是,语词是概念的最高形态,但概念考察不限于考察其最高形态,因此,不宜把哲学等同语言哲学,而应把语言哲学视作与科学哲学并列的一个格外重要的哲学分支。
第二节古希腊哲学对语言问题的思考(p5-9)
赫拉克利特。从各个角度阐述logos,logos大致有言谈、思考、所思、所谈、所写,公理,理性,论证、尺度诸义。一般音译为“逻各斯”。赫拉克利特提出,“逻各斯是公共的”,是“必须遵从的共有的东西。”他把逻各斯比作清醒人的理智、法律。
高尔吉亚主张存在无法被认知,更无法被言说。语言与物体不同,我们用感知语言的途径不同于感知物体的途径。语言和感觉异质,语言和存在更相异,用语言传达存在自然不能成功,而且即便可用感觉传达,但各个人感觉均不同。可视作私有语言讨论先声,高尔吉亚还提出语言由外界事物的刺激而产生。
柏拉图《克拉底鲁篇》。对话中,赫摩根尼主张语词约定俗成,同样东西不用民族有不同名称。克拉底鲁则认为语词用法根据自然,有对错之分。苏格拉底借赫摩根尼为托,他持自然说反对约定说。原因
1、我们不能把“人”叫作“马”,也不能把“马”叫作“人”。
2、命题由语词构成,命题有对错语词亦有对错。苏格拉底进一步用工具来说明语词,语词的选择如工具制造者选择何种材料创制工具,“质料可以不同,形式却是一样。”苏格拉底隐示,他说的是理想的词语,正确的词语显示出被命名事物的不变本质。苏格拉底引入模仿说,认为语词用字母组合来模仿事物的本质,每个字母本身就有某种特征,如o模仿圆。对话的后半部分,苏格拉底用语词比作肖像,表示一幅肖像可能不够真实,但不完全走样。克拉底鲁反驳,肖像可能不大像原型,但是仍然可辨认的肖像,但一个语词减去一个字母,可能就另一个词或不是词了。(这里苏格拉底的词语图像说与后世维特根斯坦的图像论接近)不真实的话语是错误还是没有意义?成为语言哲学的争论点之一,苏格拉底没有给出答案。对话的进展,苏氏转而列举有利于约定说的事例,逐步调整语词模仿本质主张,结论是:如果语词能够完全模仿事物的本性,我们就得到完善的语言,然而实际语言却总是由约定来加以补充。
错误还是无意义,在希腊时期表述是:真的就是存在的,那么,错误的就是不存在吗?《泰阿泰德篇》从认识论角度探讨这问题。柏拉图对事物的认识是逻各斯为首要,对事物的直接认识凭知觉,通过逻各斯成为思想,就此而言,思维和语言是同一。但悖论是思维怎么会与逻各斯出错了?苏格拉底告诉泰阿泰德,构成人和万物最基本元素无理可解,不能述说这些元素,因为无论是肯定还是否定方式述说都会增加了一些什么,破坏元素的简单性,所以我们只能以无规定性直接为它们命名,而别无其他。而元素组成的东西是复杂的,可以述说,由名称的组合来表达。
亚里士多德是系统探讨语言的第一人。《解释篇》亚氏定义了名词、动词,然后解释否定、肯定、命题等含义。接着表明对语言的看法:口语是内心经验的符号,文字是口语的符号。语词由约定产生,名词与时间无关的意义,动词具有意义且与时间有关。(西方语言,动词带有时态,译为时间词)名词与动词结合形成句子。各民族的口语与文字不同,但人类的内心经验相同,所以这种内心经验表现的对象也是相同。词汇本身无对错,词汇组成的句子有对错。句子或心中的思想,在祈祷时无所谓对错,但对存在作出肯定或否定判断时,就有对错之分,这就是命题。亚氏在《解释篇》中研究的是命题,属于修辞学和诗学的研究。命题有:肯定/否定,简单/复合,单称/全称,可能性命题/必然性命题。《范畴篇》对语词分类,实体、数量、性质、关系、处所、时间、姿态、动作、承受等。《形而上学》对基本哲学概念分析,《诗学》、《修辞学》对“非命题形式的”语言的讲解,其中一则,赫拉克利特的信徒克拉底鲁坚持万物不断流动,因此无法给事物命名,乃至他不肯开口说话,只用手指来指出。
第三节罗马、中世纪哲学对语言问题的思考(p10-)
中世纪重视语言与当时热衷《圣经》诠释有关,《旧约》里有一个关于语言著名故事巴别塔。
中世纪初奥古斯丁。他把《约翰福音》开篇一句理解为“太初有言”,提出言语创生万有的认识。奥古斯丁区别声音与意义,声音因人而异随时而异,意义却是同一。“幸福”有不同语言表达,但幸福本身是各种语言共同追求的。奥氏认为意义同一性可用记忆来解释。奥氏有时把意义称为内在的语词,内在语词无须声音存在,外在的语词依赖内在语词预先存在而存在。在内在语词到外在语词的表达,发生了变化,思维最终在表达中成为清楚的东西。在上帝那里,内外语词无先后之分。后来,托马斯·阿奎那继承这一点,将内在语词规定为上帝的语词,外在语词是一种受创物。人们最初是通过人们的表情、眼神、肢体动作和声调口气来展示心灵种种感受,从而学会这些语词。
中世纪学者对语法学研究。唯名论和唯实论的争论。名词分为两类:专名(苏格拉底)和通名(人)。唯实论者认为专名与通名均指称实在对象,唯名论者阿伯拉尔认为个别高于一般,专名“苏格拉底”所指是唯一,通名“人”却没有明确对象。“人”的意义在于代表一个类的记号,而不在于有所指。另一个唯名论者奥康姆也类似观点,他区分实体语词(桌子)和形式语词(“有些”、“如果„那么„”等逻辑常项)。20世纪语言哲学大部分持唯名论。
中世纪的语言哲学问题。句子在先还是词在先?多数认为词在先,因句子由词构成。
第四节近代哲学对语言问题的思考
近代哲学中,对分析哲学传统的语言哲学家影响较大的是洛克、莱布尼茨、贝克莱、休谟、康德、密尔等人。洛克。认为词指示的是观念,不是事物。通名指示类的观念,类的观念由类的属性合成。马的四足、有毛、食草等多种属性合起来就是“马”的意义,也是识别马的标准。
莱布尼茨。反对洛克,认为语词不是观念,因每个人观念不尽相同。倾向把语词作为语言共同体共享的符号。强调自然语言依赖知觉,但知觉有模糊、歧义缺陷,自然语言不是最佳描述客观物的工具,人们发明的语词渗入人们自己的偏好,为此需建立符号体系。
贝克莱。另一角度反对洛克,认为名称不直接指称任何对应于实体的观念,而是指称对应于现象的特殊观念。最终否定了“物质实体”的概念。
密尔。名称对应于对象。通名既有意义又有指陈,也可说既有内涵又有外延。内涵代表对象根本属性,外延是名称所使用对象的结合。内涵决定外延,eg“人”的内涵是两足无羽的理性动物,凡符合这一定义的所有对象是人。内涵视作通名所指的类对象,识别类的标准,且说出对象的属性。专名没有意义的标记,只有外延无内涵。密尔把“如果”、“和”之类的词称作“语法词”甚至“句子的句法成分”。
康德。《纯粹理性批判》综合命题和分析命题的区分。
第五节 语言转向
阿佩尔说法。西方哲学发展:古代本体论确定“什么东西存在”,近代认识论确定哪些东西能够被认识,进步是不再独断什么东西存在,而是通过人类怎样认识世界来确定什么东西存在。20世纪语言论阶段,则是何种“意义”上能够认识存在,“意义”的首要载体就是语言。哲学归根到底是对语言的思考。
20世纪语言转向的具体缘由,说法不一。常提到的有几条:
1、新逻辑的发现。
2、对古典哲学特别是德国古典哲学的厌倦。罗素等人认为对命题意义的研究将代替对认识能力的研究,哲学不纠缠不清楚问题,凡是可以表达的就可以表达清楚,不能回答的问题不是哲学问题。
1、2两点是新逻辑拥护者,用新的逻辑手段进行语言分析。
3、反对哲学中的心理主义。弗雷格、胡塞尔反对心理主义,心理活动解释难免会主观,语言-命题的意义可
进行客观研究。
4、语言科学的建立和进步。
阿尔斯顿《语言哲学》提到:“传统上人们觉得,概念分析的工作无论怎么重要,毕竟是一项初步的工作,哲学家的终极任务是获取对世界的基本结构的充分理解、获取关于人类活动和社会组织的一套充分的标准。”但在现时代,人们觉得概念分析师和哲学家做,概念总是牵涉到语言。陈认为这是解释“语言转向”的最重要角度。亚氏把哲学定义为求真科学,哲学=科学事业,如今科技迅猛发展,求真由科学完成,思辨的哲学被科学驱逐。现在剩下两方面适合思辨,一是伦理生活、艺术生活等实证方式没有那么强的领域。二是沟通科学理解和自然理解,使技术概念获得非技术性的理解。求真活动和概念思辨分离,概念思辨本就在语言分析层面上进行,因此,当概念思辨明确成为哲学主要工作,语言转向也自然发生。
第六节语言哲学的基本问题
一般认为,语言哲学的中心问题是:
一、语言和世界的关系;
二、语言或语词的意义问题。Eg一句话是真还是假,我们需察看实际情况(语言和世界的关系),还需懂得这句话的意思(语句的意义问题)。
意义问题在先。首先懂得这句话,才知道要去察看什么,从而辨别话的真假。
7.爱的五种语言读书笔记 篇七
当爱情经历了婚姻、生子后,当初对彼此的激情或多或少会有一些减淡,爱情是用来享受的,婚姻是需要经营的,更何况夫妻关系是所有关系的基础,孩子对于爱的来源正是他的原生家庭。而这本书就是帮助我们更进一步地知道该如何去爱,如何能让爱长新、长久。
刚看到这本书的时候,感觉跟一般的心灵鸡汤类的书差不多,真正硬着头皮读下去后,才发现这本书的价值。书中的案例是我们身边经常能看到的,朴实却真实,提到的方法也是很实用的。每个人都是渴望被爱的,从一出生就渴求被爱,如果这种渴求一直得不到满足,甚至得不到一点点的满足,那这个人也会渐渐失去爱人的欲望。并不是说要无条件的爱,而是要用对的方式去无条件的爱,对爱人、对父母、对孩子、对朋友都是一样的。希望我们大家都能学会用爱的语言去感受爱、发现爱、表达爱。
“在这个世界里,一个眼神可以伤人,一句话可以压碎人;亲密的情人可以变成仇敌,婚姻可以变成战场”。永远不要低估了爱在婚姻中的价值,也不要低估了自己的学习和改变的能力,你可以把自己变的更好,也可以把生活变的更好。只要你愿意!
8.儿童的一百种语言读书笔记 篇八
一、尊重孩子,理解孩子
“孩子是由一百种组成的”,每个孩子都是独立的个体,他们有着自己独特的思维模式;有着独特的语言表达方式;有着独特的……每个孩子都是那么的独一无二,每个孩子身上都有属于他们自己的闪光点。而我们要做的就是静静的等待;充满温情的陪伴;发自内心的赞美,让每个孩子都绽放属于自己的光彩。
二、倾听孩子,信任孩子
“孩子有一百种语言;一百双手;一百个想法一百种思考、游戏、说话的方式;一百种倾听、惊奇、爱的方式;一百种歌唱与了解的喜悦;一百种世界等着孩子们去发掘;一百种世界等着孩子们去创造;一百种世界等着孩子们去梦想”。
孩子的世界是那么的五彩斑斓,天马行空。如果我们愿意驻足倾听孩子的想法,你会发现每个孩子几乎都是天生的哲学家、科学家、诗人……但因为有许多的原因我们对于孩子的发现、孩子的惊奇、甚至是孩子的语言都没有很好地去倾听和感受,更别提去信任孩子。在很多人的心理总给孩子画好框框,孩子你在框框里是安全的,而外面有许多的危险你千万不要出去。在这一定程度上扼杀了孩子们的想法,孩子们的表达及孩子们的探索创造。
三、和孩子一起感受成长的快乐
9.PS教程笔记 篇九
Alt+Delete:填充前景色;Ctrl+Delete:填充背景色;
Ctrl+D:取消选择;
在还没有选区时: 按shift:锁定比例 按alt:从中间向外选
已经有选区时: 按shift:增加选区 按alt:减少选区 按shift+alt:相交选区
Alt+移动:复制
Ctrl+h:显示或者隐藏选区
Ctrl+shift+i:反选
魔棒:选择一块色彩相近的范围,容差越大,选择的范围也越大;
Tab:显示或者隐藏工具箱和命令面板
图层
1、新建图层:
2、删除图层:
3、复制图层:
4、图层的次序:
5、当前操作层:
6、显示、隐藏图层:
7、图层的不透明度:
8、给图层改名:在图层上单击右键,选图层属性:
9、将图层载入选区:按住ctrl键,左键单击图层;
10、链接图层:
11、合并图层: 合并链接图层:ctrl+E 向下合并:ctrl+E 合并可见图层 拼合图层
12、图层的调板选项
10.《数学教师语言》读书笔记 篇十
沙湾中心小学
语言就仿佛一座桥梁,教育科学就是通过这座桥梁变成教师的教学艺术和教学能力的。教师的语言,是感化学生心灵不可取代的手段。作为一名教师,必须认真地揣摩自己的语言,在实践中坚持不懈地训练自己的语言。读完了《数学教师语言》后,我意识到这数学教师语言应该如何训练:
第一,数学教师的语言要准。教师的语言要科学、准确。这样的语言才会具有感染力和吸引力。如,“平年2月只有28天,闰年2月有29天”这句话如果说成“平年2月有28天,闰年2月有29天”就不科学了。还有诸如“15这个数字”这样的话也不科学,因为在阿拉伯数字中只有0——9这10个数字,15是一个数而不是一个数字。数学是一门科学性很强的学科,这就要求教师的语言不能犯科学性的错误。
第二,数学教师的语言要精。能用一句话说的,就不用两句话去说。必要时,当学生有积极主动地学习行为和发言欲望时,你甚至可以不说话,要学会“不为”,先做一个旁观者,在旁边观察,伺机引导。“此时无声胜有声”,教育过程中应该多留给学生一些宁静与沉思的时间。
第三,数学教师的语言要传情。教师的语言应该象催化剂一样,深入学生的性格特征和情感、知识基础之中,与其汇合,发生反应,从而启发学生的心智,振奋学生的神经,促其深入思考,这样的语言
对学生才有吸引力,才能开启学生思维。由于学生认知水平的差异,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不尽相同。当学生的回答有失偏颇的时候,以往大多数老师便以“错了,请坐!”“不对!谁再来?”这些单一的语言来否定学生的回答,并期盼其他学生的正确回答。而现在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老师们善于运用自己巧妙、机智的语言来纠正、鼓励学生的回答,注意情绪导向,做到引而不发。
第四,数学教师的语言要激趣。如果你的语言极具感染力,吸引力和信服力,那么就会产生润物细无声的效果。所谓亲其师信其道,你的语言亲切,饱含思想与感情,与学生的智慧和心灵进行活生生的交流,学生就会信服你,跟随你,这样就会形成良好的互动。
【《普通语言学教程》读书笔记】推荐阅读:
我爱祖国语言美-普通话演讲方案10-20
教师读书笔记《学前儿童语言教育》07-28
普通话教程06-25
胡壮麟语言学教程08-29
语言学纲要学习笔记11-03
语言学读书报告06-27
黑马程序员C语言教程:MFC界面分屏操作07-31
普通话朗读06-11
普通心理学论文06-16
普通灯具安装方案06-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