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算化第5章练习题

2024-09-16

电算化第5章练习题(共7篇)

1.电算化第5章练习题 篇一

第5章 抗病毒药物(精品)

1利巴韦林的化学结构为(本题分数1分)A、B、C、D、E、答案解析:本题考查抗病毒药利巴韦林的化学结构。

利巴韦林的化学结构特点是:三唑环上有氨基甲酰基(即羧甲酰氨)和β-D-呋喃核糖基。因此,首先排除C和D结构,A结构呋喃环上少一碳原子,而E结构呋喃环2位羟基的取向不对。故选B答案。标准答案:B 考生答案:

2阿昔洛韦临床上主要用于(本题分数1分)A、抗真菌感染

B、抗革兰阴性菌感染 C、免疫调节 D、抗病毒感染

E、抗幽门螺旋杆菌感染

答案解析:本题考查阿昔洛韦的临床应用。

阿昔洛韦为抗病毒药,故临床上主要用于抗病毒感染。故选D答案。标准答案:D 考生答案:

3属于开环核苷类抗病毒药物是(本题分数1分)A、利巴韦林 B、齐多夫定 C、奈韦拉平D、阿昔洛韦 E、茚地那韦 答案解析: 标准答案:D 考生答案:

4对禽流感病毒具有一定的疗效的药物是(本题分数1分)A、阿昔洛韦 B、拉米夫定 C、奥司他韦 D、利巴韦林 E、奈韦拉平答案解析: 标准答案:C 考生答案:

5化学结构如下的药物是

(本题分数1分)A、齐多夫定 B、茚地那韦 C、奥司他韦 D、奈韦拉平E、利巴韦林 答案解析: 标准答案:D 考生答案:

6含有三氮唑结构的药物是(本题分数1分)A、利巴韦林 B、奈韦拉平C、齐多夫定 D、阿昔洛韦 E、金刚烷胺 答案解析: 标准答案:A 考生答案:

7化学结构中含有二氮卓环的药物是(本题分数1分)A、拉米夫定 B、利巴韦林 C、茚地那韦 D、阿昔洛韦 E、奈韦拉平答案解析: 标准答案:E 考生答案:

8代谢物具有骨髓抑制毒性的药物是(本题分数1分)A、利巴韦林 B、齐多夫定 C、奈韦拉平D、阿昔洛韦 E、茚地那韦 答案解析: 标准答案:B 考生答案: 【9~10题】 A 更昔洛韦 B 泛昔洛韦 C 西多福韦 D 阿德福韦 E 阿昔洛韦

答案解析:本组题考查抗病毒药物。开环的核苷类抗病毒药物有阿昔洛韦等。更昔洛韦可以看成是具有C3-OH和C5-OH的开环脱氧鸟苷衍生物,对巨细胞病毒(CMV)的作用比阿昔洛韦强,对耐阿昔洛韦的单纯疱疹病毒仍然有效。但毒性比较大,临床上主要用于治疗巨细胞病毒引起的严重感染。喷昔洛韦是更昔洛韦的电子等排体,与阿昔洛韦有相同的抗病毒谱,但生物利用度较低。泛昔洛韦是喷昔洛韦的前体药物,口服后在胃肠道和肝脏中迅速被代谢产生喷昔洛韦,生物利用度可达77%。西多福韦是胞嘧啶非环状核苷类衍生物,以单磷酸酯的形式存在,进入体内后经宿主细胞的酶将其转化为活化西多福韦二磷酸酯而发挥作用。阿昔洛韦是第一个上市的开环类核苷类抗病毒药物,系广谱抗病毒药物,现已作为抗疱疹病毒的首选药物。本品是开环的鸟苷类似物,可以看成是在糖环中失去C-2′和C-3′的嘌呤核苷类似物。9为喷昔洛韦前体药物的是(本题分数0.5分)A B C D E 标准答案:B 考生答案:

10为第一个上市的开环核苷类抗病毒药物是(本题分数0.5分)A B C D E 标准答案:E 考生答案: 【11~13题】 A 更昔洛韦 B 盐酸伐昔洛韦 C 阿昔洛韦 D 泛昔洛韦 E 阿德福韦酯

答案解析:本组题考查开环核苷类抗病毒药的结构特点及前体药物。含新特戊酸酯结构的前体药物是阿德福韦酯,含缬氨酸结构的前体药物是盐酸伐昔洛韦,在肠壁吸收后可代谢生成喷昔洛韦的前体药物是泛昔洛韦。故分别选E、B、D答案。11含新特戊酸酯结构的前体药物是(本题分数0.5分)A B C D E 标准答案:E 考生答案:

12含缬氨酸结构的前体药物是(本题分数0.5分)A B C D E 标准答案:B 考生答案:

13在肠壁吸收后可代谢生成喷昔洛韦的前体药物是(本题分数0.5分)A B C D E 标准答案:D 考生答案: 【14~17题】 A 金刚烷胺 B 利巴韦林 C 齐多夫定 D 奥司他韦 E 阿昔洛韦 答案解析:

14治疗A型流感的药物是(本题分数0.5分)A B C D E 标准答案:A 考生答案:

15治疗禽流感病毒的药物是(本题分数0.5分)A B C D E 标准答案:D 考生答案:

16治疗疱疹病毒的药物是(本题分数0.5分)A B C D E 标准答案:E 考生答案:

17治疗艾滋病病毒的药物是(本题分数0.5分)A B C D E 标准答案:C 考生答案: 【18~21题】 A 齐多夫定 B 奈韦拉平C 奥司他韦 D 阿昔洛韦 E 茚地那韦 答案解析:

18非开环核苷类抗病毒药(本题分数0.5分)A B C D E 标准答案:A 考生答案:

19非核苷类抗病毒药(本题分数0.5分)A B C D E 标准答案:B 考生答案:

20蛋白酶抑制剂(本题分数0.5分)A B C D E 标准答案:E 考生答案:

21神经氨酸酶抑制剂(本题分数0.5分)A B C D E 标准答案:C 考生答案: 【22~25题】

答案解析:

22奈韦拉平的化学结构为(本题分数0.5分)A B C D E 标准答案:B 考生答案:

23齐多夫定的化学结构为(本题分数0.5分)A B C D E 标准答案:E 考生答案:

24阿昔洛韦的化学结构为(本题分数0.5分)A B C D E 标准答案:D 考生答案:

25利巴韦林的化学结构为(本题分数0.5分)A B C D E 标准答案:A 考生答案: 【26~29题】 A 依发韦仑 B 齐多夫定 C 奈韦拉平D 阿昔洛韦 E 扎西他滨 答案解析:

26含有鸟嘌呤结构的药物是(本题分数0.5分)A B C D E 标准答案:D 考生答案:

27含有叠氮结构的药物是(本题分数0.5分)A B C D E 标准答案:B 考生答案:

28含有炔基结构的药物是(本题分数0.5分)A B C D E 标准答案:A 考生答案:

29含有二氮酮卓酮结构的药物是(本题分数0.5分)A B C D E 标准答案:C 考生答案:

30具有抗艾滋病的药物有(本题分数1分)A、阿昔洛韦 B、奈韦拉平C、齐多夫定 D、茚地那韦 E、司他夫定

答案解析:本题考查抗艾滋病药物。阿昔洛韦为核苷类广谱抗病毒药物,为抗疱疹病毒的首选药,主要用于疱疹和疱疹性角膜炎、生殖器疱疹、全身性带状疱疹和疱疹性脑炎,也可治疗乙型肝炎。而其余答案均有抗艾滋病的活性。故选BCDE答案。标准答案:BCDE 考生答案:

31属于核苷类抗病毒药的有(本题分数1分)A、齐多夫定 B、拉米夫定 C、奈韦拉平D、阿昔洛韦 E、司他夫定 答案解析:

标准答案:ABDE 考生答案:

32属于抗病毒药并与治疗艾滋病有关的药物是(本题分数1分)A、阿昔洛韦 B、奈韦拉平C、齐多夫定 D、奥司他韦 E、利巴韦林 答案解析: 标准答案:BCE 考生答案:

33下列哪些性质与阿昔洛韦相符(本题分数1分)A、具有三氮唑核苷的结构 B、作用与其抗代谢有关 C、分子中有核糖的核苷 D、含有鸟嘌呤结构 E、为广抗病毒药 答案解析: 标准答案:BDE 考生答案:

34抗病毒药物可分为(本题分数1分)A、核苷类 B、非核苷类 C、开环核苷类 D、蛋白酶抑制剂 E、抗生素类 答案解析:

标准答案:ABCD 考生答案:

35可用于治疗病毒感染的药物有(本题分数1分)A、金刚烷胺 B、利巴韦林 C、齐多夫定 D、酮康唑 E、阿昔洛韦 答案解析:

标准答案:ABCE 考生答案:

36与利巴韦林的叙述相符的是(本题分数1分)A、分子中具有三氮唑结构 B、广谱抗病毒药物

C、具有旋光性,药用其左旋体 D、对艾滋病有强效 E、有致畸作用 答案解析:

标准答案:ABCE 考生答案:

37属于蛋白酶抑制剂的抗艾滋病药物是(本题分数1分)A、沙奎那韦 B、利巴韦林 C、茚地那韦 D、奈非那韦 E、阿昔洛韦 答案解析:

标准答案:ACD 考生答案:

38含有嘌呤结构的抗病毒药物有(本题分数1分)A、阿昔洛韦 B、喷昔洛韦 C、更昔洛韦 D、茚地那韦 E、泛昔洛韦 答案解析:

标准答案:ABCE

2.电算化第5章练习题 篇二

【名师箴言】

从学习平面直角坐标系开始,就进入到初中代数很重要的一个大的领域———函数这部分了. 平面直角坐标系作为研究函数性质的一个重要工具,在整个数学学习的过程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平面直角坐标系是数轴的演变,实现了从一维到二维的发展. 这一部分主要有3个必须掌握的内容:1. 平面直角坐标系的一系列基本概念,比如坐标轴、象限、点的坐标等. 这部分内容不难,但希望同学们刚开始学习时一定要打下一个好的基础,学扎实. 2. 坐标的对称. 这部分内容中有一个难点,就是某个点关于另一个点的对称点的求法,需要同学们多下一点工夫. 3. 坐标的平移. 在学习时大家要真正理解平移的内涵,会灵活运用.

3.电算化第5章练习题 篇三

1.在小组工作的结束阶段,社会工作者的任务包括处理小组成员的离别情绪和【】。A.鼓励成员互相尊重与关怀 B.重新建构小组关系 C.协助组员保持小组经验 D.协助完善小组规范

2.学校社会工作者计划为学生举办特长培训小组,帮助他们培养兴趣爱好。社会工作者在设计小组活动时,除了要考虑学生的特征和能力、学校的场地和设备外,首先应考虑【】。A.社会工作者的兴趣 B.学校的目标 C.机构的发展方向 D.小组的活动目标

3.企业社会工作者在公司举办员工交流小组。活动中,社会工作者发现李某一直默默地坐在一个角落,始终没有表达自己的想法。这时社会工作者应采取的技巧是【】。A.倾听 B.体谅 C.提醒 D.鼓励

4.社会工作者招募癌症患者组成小组,通过组员交流,增强组员对未来生活的信心。这个小组属于【】。A.成长小组 B.治疗小组 C.教育小组 D.支持小组

5.社区社会工作者举办一个提升演讲技巧的小组活动,发现有个女孩经常离开小组去打电话。此时,社会工作者适当的处理方法是【】。A.委婉劝她退出小组 B.在小组中讨论小组规范 C.当众提醒她注意 D.和其他组员讨论她的行为

6.小组活动开始后,组员问有下面一段对话: 甲:“其实一直以来,我与父母都有矛盾……” 乙:“父母脾气不好?” 甲:“不是。”

乙:“那是你的问题,你不太与他们沟通?” 甲:“不是……”

成员乙:“那……我猜……”。

在此情景中,社会工作者最适合运用的技巧是【】。A.中立 B.面质 C.限制 D.沉默

7.朱俊的父亲因患白血病于去年去世。至今,全家人才从悲痛中走出来。日前她和家人商量着向当地的自血病协会提议,组织一个为白血病患者家属提供帮助的小组,帮助患者家属更好地理解、决策和处理她们所面临的问题。朱俊要组织的小组属于【】。A.支持小组 B.任务小组 C.心理治疗小组 D.成长小组

8.当一些小组组员垄断小组讨论时,或当组员的发言太抽象时,或当小组讨论脱离主题范围时,社会工作者要采取【】的手段来处理小组或小组组员的行为。A.了解 B.限制 C.沉默 D.鼓励

9.社会目标模式的理论基础主要源于社会学和【】。A.生物学 B.心理学 C.系统论 D.行为学

10.小组社会工作者设计帮助外来务工青年“融人城市生活,扩大交友范围”的小组活动,属于【】下的小组工作。A.发展模式 B.过程模式 C.社会目标模式 D.互动模式

11.社会工作者方方在暑期为有摄影爱好的大学生组织了兴趣小组,在每次的小组讨论中,组员发言积极主动。方方在每位组员分享经验后对发言者都给予了反馈。在这个过程中,方方运用了小组工作中与组员沟通的【】技巧。A.及时进行小结 B.适当帮助梳理 C.适当自我表露 D.积极回应

12.在小组工作的后期成熟阶段,社会工作者要根据小组活动及组员的需要,做好信息的提供、资源的提供及链接工作,以便组员自己整合和运用好这些信息与资源,此时社会工作者扮演【】角色。A.资源发掘者 B.资源链接者

C.信息、资源的提供者和链接者 D.资源发掘者和能力促进者

13.在小组讨论中,当组员在发言中语言出现障碍时,社会工作者应该采用的技巧是【】。A.引导 B.摘述 C.鼓励 D.提问

14.社会工作者通过语言的和非语言的专注,让组员感受到自己处在一个比较安全的关 系之中,从而鼓励组员自由、放松地表达自己的感受,这种沟通与互动技巧属于【】。A.专注与倾听 B.互动交流 C.适当帮助梳理 D.鼓励支持

15.下列不属于小组治疗模式吸引的服务对象的是【】。A.吸毒人员 B.妇女儿童 C.医院的病人 D.社区矫正对象

16.社会工作者有选择地将亲身的经历、体会、态度和感受向组员坦白,向组员传递真诚,让组员感受到信任,这种沟通与互动技巧属于【】。A.专注与倾听技巧 B.互动交流技巧 C.适当自我表露技巧 D.适当帮助梳理技巧

多项选择题

1.社会工作者在设计小组活动时,需要考虑【】的因素。A.扣紧小组目标

B.组员的情绪和行为特点 C.自愿性与自助性 D.适合性与可行性 E.组员的性别与年龄

2.小组工作是社会工作的基本方法之一,它可以发挥多方面的作用,其特点包括【】。A.注意所有成员在参与过程中实现自我的改变和成长 B.组员之间可以通过分享经验而相互支持 C.组员之间有共同目标,以群体力量解决问题 D.组员间必须共同进退,组员个别需要并不重要 E.小组过程中,组员学会完全认同小组工作者的决策

3.成长小组组员聚会时讨论非常热烈,互不相让,甚至有相互攻击的行为。社会工作者除细心倾听组员的意见外,还应指出小组面临的冲突,让他们一起面对,寻求处理的办法。社会工作者运用的小组技巧有【】。A.适当自我表露 B.及时进行小结 C.积极给予回应 D.表达鼓励支持 E.促进互动交流

4.社会工作者小伍计划在社区服务中心为老人开办一期健康培训班,想了解各方面的要求,例如老人关注的问题等,于是成立工作小组,制订工作计划,则小组计划书的内容框架包括【】。A.小组特征 B.机构宗旨 C.组员 D.资源运用 E.评估方法

5.后期成熟阶段,小组的特点包括【】。A.对社会工作组的依赖渐强 B.小组的凝聚力大大增强 C.小组的关系结构趋于稳定 D.组织关系的亲密程度更高 E.组员对小组充满了信心和希望

6.在小组活动中,有两位组员出现了冲突,此时社会工作者的适当做法包括【】。A.帮助组员澄清冲突的本质

B.增进自我了解和对他人处境的敏感度 C.把问题抛给组员,让他们自行解决

D.鼓励服务对象勇于承担责任并把认知转变为行为 E.重新调整小组规范和契约

7.小组治疗模式的理论基础,最早源于【】。A.心理学 B.社会学 C.行为学 D.系统论 E.精神医学

8.小组规范的类型主要有【】。A.制度性规范 B.角色规范 C.秩序性规范 D.法律性规范 E.文化规范

9.小组工作的功能体现在以下【】方面。A.塑造小组组员的平等意识和共同体归属感 B.提供小组组员自我改变及“被肯定”的社会场境 C.创造相互帮助、共同成长的学习机会 D.打造增能的社会支持网络 E.增强组员的成就感

10.社会工作者在开展治疗模式的小组工作时,必须坚持和实施的原则有【】。A.目标性原则 B.综合性原则 C.建构型原则 D.丰富性原则

E.个别性与共通性相结合原则

11.社会工作者采用互动模式开展小组工作时,应遵循的实施原则包括【】。A.开放性的互动 B.平等性的互动 C.选择性的互动 D.综合性的互动 E.“面对面”的互动

12.下列属于小组工作具体目标的是【】。A.总目标 B.过程目标 C.实质目标 D.需求目标 E.沟通目标

13.在小组工作中期转折阶段,组员的常见特征包括【】。A.矛盾的心理与行为特征 B.角色竞争中的冲突 C.对小组具有较强的认同感 D.互动中的抗拒与防卫心理 E.权力位置与价值观的冲突

1【答案解析】:C在结束阶段,社会工作者的任务主要是处理好组员的离别情绪,帮助组员保持他们获得的小组经验。2【答案解析】:D小组工作的准备阶段包括:①组员的招募及遴选;②确定工作目标;3制订工作计划;④申报并协调资源;⑤小组的规模与工作时间;⑥活动场地及设施的选择和安排。

3【答案解析】:D社会工作者要鼓励组员积极表达自己的感受,特别是运用“此时此地”的技术让组员表达自己的感受,接纳他人的感受。特别是对沉默的组员要加以鼓励,对说得太多的组员适当加以阻拦,以给其他人更多的表达机会。4【答案解析】:D支持小组一般是由具有某一共同性问题的小组组员组成的。通过小组组员彼此之间提供的信息、建议、鼓励和感情上的支持,达到解决某一问题和成员改变的效果。在支持小组中,最重要的是小组组员的关系建构、相互交流和相互支持。社会工作者的任务是,指导和协助小组组员讨论自己生命中的重要事件,表达经历这些事件时的情绪感受,建立起能够相互理解的共同体关系,达到相互支持的目的。5【答案解析】:B小组规范是小组初期社会工作者和小组组员一起建立的适合管理和协调组员行为的准则。小组的规范有三类:①秩序性规范,用来界定组员之间的互动准则;②角色规范,界定和明确组员所期望的具体角色和行为;③文化规范,澄清和说明小组的信念和基本价值,强调开放、平等、保密、非批判和团结合作等原则。6【答案解析】:D主持小组讨论时,社会工作者的沉默技巧主要包括两方面:①可以适时在小组中形成真空,使组员自己进行判断;②在接受意见和建议后,请组员自己进行判断。7【答案解析】:A支持小组一般是由具有某一共同性问题的小组组员组成的。通过小组组员彼此之间提供的信息、建议、鼓励和感情上二的支持,达到解决某一问题和成员改变的效果。在支持小组中,最重要的是小组组员的关系建构、相互交流和相互支持。8【答案解析】:B当一些小组组员垄断小组讨论时,或当组员的发言太抽象时,或当小组讨论脱离主题范围时,社会工作者要采取限制的手段来处理小组或小组组员的行为。这里的限制手段包括:社会工作者用“是不是”的言辞问询其他善于发言或者未发言的组员;及时切断话题,给予适时的打岔;电可以限定发言时间,或者调整发言的次序。[page] 9,【答案解析】:C社会目标模式的理论基础主要源于社会学和系统论。系统论视人类社会、社区为一个一个的系统,每个系统内部的要素之间都是耦合在一起的,并且彼此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社会学的理论关注的则是社会与个人、群体与个人的关系,社会转型、社会变迁与社会行动。10【答案解析】:D互动模式下的小组工作,服务对象没有固定的概念,既可以是青少年群体、老年人群体、残疾人群体、学生群体、白领阶层、进城务工人员(农民工)等,也可以是那些有缺陷、有问题的社会弱势群体或边缘群体。11【答案解析】:D小组工作中,社会工作者与组员沟通的技巧包括:①营造轻松、安全的氛围;②专注与倾听;③积极回应;④适当自我表露;⑤对信息进行磋商;⑥适当帮助梳理;⑦及时进行小结。其中,积极回应是指社会工作者在组员发言之后,要站在同理心的角度,向发言者表达对其发言的高度重视,认真了解和把握发言者的用意与感受,并伴以积极的回应。

12【答案解析】:C社会工作者在小组工作后期成熟阶段的责任和角色主要有:①信息、资源的提供者和链接者,这时,社会工作者要根据小组活动及组员的需要,做好信息的提供、资源的提供及链接工作,以便组员自己整合和运用好这些信息与资源。②小组及组员能力的促进者。社会工作者促使组员发挥他们自身的能力,并通过自己在小组的努力满足他们的需要,实现他们所要达到的目标;③小组的引导和支持者,在组员可以自己选择、运作或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社会工作者需要扮演与组员同行的支持者和引导者的角色,同时对于个别组员的异常行为和特殊变化,应给予关注和必要的专业辅导。13【答案解析】:B当小组讨论中遇到以下情况时,需要社会工作者进行摘述:①讨论段落结束时;②讨论主题被岔开时;③变换主题时;④组员的发言过长时;⑤组员的发言过于复杂或宽泛时;⑥组员意见对立或争执很久时;⑦组员的发言声音过小时;⑧组员在发言中语言出现障碍时。14【答案解析】:A专注与倾听是指,社会工作者要通过语言的和:非语言的专注,让组员感受到自己处在一个比较安全的关系之中,从而鼓励组员自由、放松地表达自己的感受。同时,社会工作者在倾听时,要注意组员所说的重点,尤其是一些没有预料到的信息,在未完全听懂对方的真正意思前,一定不要与之争辩。15【答案解析】:B小组治疗模式实际上是一种社会治疗或社会康复模式,也称小组的临床模式或康复模式,旨在治疗和解决个人的社会问题,改变个人的社会行为。作为小组工作的一个传统模式,治疗模式是精神医学、心理学和社会学的结合与运用,具有独特的理论与技术。小组治疗模式吸引的服务对象主要是行为失范的人群或有特定问题的人群,如医院的病人、吸毒人员、社区矫正对象等。16【答案解析】:C适当自我表露技巧即社会工作者有选择地将亲身的经历、体会、态度和感受向组员坦白,向组员传递真诚,让组员感受到信任。通过这种信任关系情境的建构,促使组员也能够坦陈自己的问题和需要,从而使得社会工作者和组员双方在组员的问题及需求上达成共同的认识。

4.教育学概论习题5-8章 篇四

第五章 课程理论

一.判断题

1.在英语世界里,课程一词最早出现在《什么知识最有价值》一书中。()2.《学记》中关于课程的说法有“宽着期限,紧着课程”、“小立功夫、大立课程”等。()3.从辞源学的角度看,当课程作为名词使用时,其原初含义即为“在跑道上跑”,其引伸含义即为“学习者在学习活动中获取活生生的经验或体验的过程”。()4.课程是“学习的内容及其进程”,这是将“课程”作为动词性理解而得出的定义。()5.传统的学科课程是将“课程”作为名词使用的突出代表性课程范式。()6.进入20世纪70年代以来,课程的使用逐渐由动词转向名词。()

7.学生在课堂中获得的与教材内容有冲突的经验,我们不能将它视为课程内容的组成部分。()8.中国的“六艺”与西方的“七艺”是学科的萌芽。()

9.活动课程的最大优点在于教育过程便于组织并提高了教学效率。()10.活动课程最早可追溯到杜威身上。()

11.杜威在其《民主主义与教育》中深刻阐述了儿童的心理经验与知识的逻辑结构之间的关系。()12.杜威的活动课程理论彻底否定了学科课程或逻辑经验的教育价值。()13.课程的选修制最先始于大学。()

14.必修课与选修课的关系是“共性发展”与“个性发展”的关系。()15.隐性课程对受教育者而言都具有正面的教育意义。()16.最早涉及隐性课程研究的教育家是克伯屈。()17.师生关系、校园文化等属于教育中的显性课程。()

18.课程编制的过程模式之目的是使人更加自由,更富有创造性和创新能力。()19.课程编制的过程模式强调教学活动中的过程,而否定活动中的一切目标。()

20.教师和学生都是课程的建设者和创造者,因此课程并不总是先于教学过程而编制好的。()

21.加涅认为,人类的学习按复杂程度分为8类:信号学习、刺激-反应学习、动作连锁学习、言语连锁学习、辩别学习、概念学习、规则学习、问题解决学习。()

22.学习者的年龄越小,课程的编制更应该考虑和侧重课程的心理组织。()23.课程的逻辑组织更多地是依据了学生心理发展的特点与顺序来组织课程内容。()24.设计教学法是课程组织形式心理组织的典型例子。()25.学科课程的螺旋式组织是一种课程的心理组织。()

26.课程的逻辑组织与课程的心理组织是完全对立的,在课程编制上它们之间不可能合二为一。()27.课程组织按前后内容上是否重复分为:直线式组织和螺旋式组织。()28.国家课程开发采取的是“实践—评估—开发”的模式。()二.单选题

1.西方最早提出“课程”一词的是(C)。

A、杜威 B、洛克 C、斯宾塞 D、凯洛夫

2.根据学生不同的个性特点与兴趣所开发的容许学生有所选择的课程称为(C)。A、学科课程 B、显性课程 C、选修课程 D、综合课程 3.历史上最早倡导选修课程的是(A)。

A、洪堡 B、杰弗逊 C、埃利奥特 D、杜威 4.选修课作为一种制度予以施实是由(C)开始的。A、洪堡 B、杰弗逊 C、埃利奥特 D、杜威 5.全面系统的论述活动课程的价值的人是(C)。A、斯宾塞 B、卢梭 C、杜威 D、爱伦凯

6.由两门或两门以上的多学科知识交叉、渗透、融合而成的课程是(D)。A、学科课程 B、显性课程 C、选修课程 D、综合课程 7.“国际理解教育课程”属于什么类型的综合课程?(D)

A、活动中的综合课程 B、经验中的综合课程 C、学科本位的综合课程 D、社会本位的综合课程

1/9

《教育学概论》习题5—8章

8.首次提出“隐性课程”概念的人是(C)。

A、杰克逊 B、杜威 C、克伯屈 D、阿普尔

9.具有间接的、无意识获得的非学术性经验和非计划特点的课程称为(C)。A、活动课程 B、显性课程 C、隐性课程 D、综合课程

10.心理的发展顺序与学科的知识逻辑顺序反映在课程类型上主要表现为(C)的关系。

A、必修课与选修课 B、活动课程与学科课程 C、学科课程与综合课程 D、显性课程与潜在课程 11.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的关系反映在课程类型上主要表现为(B)的关系。

A、必修课与选修课 B、学科课程与活动课程 C、学科课程与综合课程 D、显形课程与潜在课程 12.泰勒提出的课程编制模式是(B)。

A、过程模式 B、目标模式 C、连续模式 D、断续模式 13.编制课程的过程模式是由(D)提出。

A、杰克逊 B、杜威 C、克伯屈 D、斯滕豪斯

14.有已知到未知、有简单到复杂、有一般到个别的方式组织课程内容是运用了课程的理论(C)。A、目标理论 B、过程理论 C、纵向理论 D、横向理论 15.从课程理论的角度来看,(D)更多地运用了横向组织理论。A、学科课程 B、分科课程 C、选修课程 D、综合课程

16.课程的(D)是指按照学生心理发展的特点与顺序来组织课程的内容: A纵向组织 B逻辑组织 C横向组织 D心理组织

17.课程的(B)是指根据学科知识本身的逻辑体系和内在联系来组织课程的内容。A、纵向组织 B、逻辑组织 C、横向组织 D、心理组织 18.(A)是将一门学科的内容按照逻辑体系而且前后不重复所组织起来的方式。A、直线式组织 B、螺旋式组织 C、横向组织 D、心理组织 19.从课程范式来看,研究性课程属于以(A)为代表的课程范式。A、活动课程 B、学科课程 C、显形课程 D、隐性课程

三、多选题

1.把课程定义为“儿童在教师指导下获得的一切经验”并作为“动词”使用的课程专家有(AB)。A、卡斯威尔 B、坎贝尔 C、塔巴 D、约翰逊 2.课程作为名词使用所代表的课程范式,其含义有(ABC)。

A、知识的总和与学习的结果 B、间接知识、公共知识 C、封闭、预成 D、经验 3.课程作为动词使用所代表课程范式,其含义有(ACD)。

A、直接经验,实践知识 B、系统的知识 C、开放、生成、强调过程 D、杜威的课程观 4.学科课程的代表人物有(ACD)。

A、夸美纽斯 B、杜威 C、赫尔巴特 D、斯宾塞 5.学科课程的最大特点是(BCD)。

A、趣味性 B、逻辑性 C、简约性 D、系统性 6.学科课程的主要缺点是易造成(ABCD)。

A、学生被动学习B、忽略个体知识 C、割裂完整的生活世界 D、学校与现实社会生活的隔离 7.活动课程的特点是(ABC)。

A、以儿童为中心 B、按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来组织教学 C、按活动主题组织 D、强调“训练”、“指导与控制” 8.正确处理必修课与先修课的关系的关键是(BCD)。

A、如何加大必修课的范围 B、弄清两者的内在依据 C、选修课的开设的时机问题 D、如何保障选修课的质量 9.综合课程的三种类型(BCD)。

A、活动中的综合课程 B、学科本位的综合课程 C、社会本位的综合课程 D、儿童本位的综合课程 10.综合课程的优点是(AB)。

A、是人类知识发展的内在要求 B、培养学生完整的世界观

2/9

《教育学概论》习题5—8章

C、有利于学习系统的知识 D、减轻了学生的学习负担 11.综合课程的缺点是(ABD)。

A、流于“拼盘式”的知识“大杂烩” B、导致浅层次的学习C、不利于学生融会贯通 D、加重学生学习负担 12.隐性课程具有(BCD)的特点。

A、计划性 B、内隐性 C、随机性 D、不确定性 13.克伯屈提出,任何一种学习都包含三个部分(ACD)。A、主学习B、快学习C、副学习D、附学习

14.在泰勒的课程编制模式中,目标的确定主要依据(ABD)。

A、对学生的研究 B、对社会生活的研究 C、家长的要求 D、学科专家的建议 15.课程编制的基本原则是(ABCD)

A、注意课程内容的科学性与思想性 B、注意课程内容的基础性与根本性

C、课程内容应当与生活相联系 D、应考虑知识的内在逻辑和教学法上的要求 16.课程内容与生活相联系的方式有(BC)。

A、加强课程的趣味性 B、设置专门性以社会问题为中心的课程 C、学科内容中加入联系实际生活的内容 D、增加课程的前沿知识 17.校本课程的开发者与决策者(或主体)主要有(ACD)。A、教师 B、学生 C、学生家长 D、社区代表 18.我国传统课程观的两大误区(BC)。

A、课程的开放无度 B、课程脱离学生的经验,以外在于学生的方式出现 C、课程以严格的先期计划的方式出现 D、课程过于强调联系实际 第六章 教学理论

一、判断题

1.在我国历史上,最先“教学”实指“学”,“教”与“学”同义。()2.我国自20世纪20年代以来,“教学”才不再指教或学某一方的活动,而成为师生双方的活动。()3.教学等于智育。()4.“教是为了不教”的基本含义是教的目的就是要达到让学生最终能独立自主地学习。()5.学生结合教材采取的自学和家庭作业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教学。()

6.学生的创造力指的是其在运用自己已有的知识和智能去探索、发现与掌握未知知识的能力。()7.学生的个性发展仅仅指的是其德智体等方面都得到正常与和谐的发展。()8.师生之间互动的实质体现出两者在人格平等基础上的交往关系。()

9.教学过程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因此它受认识论的一般规律制约,应遵循“从生动的直观到抽象的思维,从抽象的思维到实践”的原理。()

10.间接经验和直接经验相结合的规律要求教学必须以掌握间接经验为主要任务。()11.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之间的关系提示我们学生的直接经验的获得必须以他们个人的间接经验为基础。()学生的主要任务即是学习间接经验的原因在于提高认识人类知识的效率。()12.学生知识储存的多少决定了他们智力发展水平的高低。()

13.循序渐进原则是指在教学过程中必须按照学科的逻辑体系来实施教学。()14.引起学生的学习动机是教学过程的主要部分。()

15.教学工作的基本环节按顺序排列有:备课—上课—课后教导评价。()

16.上课是教师依据课程标准和教科书的有关内容和要求,结合学生发展的需要及具体情况,将教科书和知识转化为实际课堂教学的蓝图的过程。()

17.备课的基本步骤有:确定教学目标—加工教学内容—选择教学行为—撰写教案。()18.撰写教案的唯一目的在于为教师上课作准备。()19.教师十分透彻地掌握了教学内容就能教好学生。()

20.就目前来说,教学中存在三种组织形式,即班级授课制、小组教学和个别教学。()

3/9

《教育学概论》习题5—8章

二、单选题

1.教学是学校教育工作的(A)部分。

A、主体 B、客体 C、中介 D、范式 2.一门学科的基本实事与基本概念属于(B)。

A、基本技能 B、基础知识 C、基本能力 D、基本素质 3.阅读、写作、运算、实验等属于(A)。

A、基本技能 B、基础知识 C、基本能力 D、基本素质 4.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思维能力等属于哪一个范畴(B)。A、体力 B、智力 C、创造力 D、个性

5.作为特殊认识过程的教学过程,其间接性主要是指(B)。

A、间接地获得知识 B、获得间接经验 C、有教师帮助去获得知识 D、有同学帮助去获得知识 6.“教学过程是学生智力发展与情感等非智力因素相互影响的过程”,这是(C)教学规律提示我们的。A、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相结合 B、掌握知识与发展能力相统一 C、知情意统一 D、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动性相结合 7.“经验的获得与智力的发展是相互促进的关系”,这是(B)教学规律提示我们的。A、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相结合 B、掌握知识与发展能力相统一

C、知情意统一 D、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动性相结合

8.教师在基本要求一致的前提下针对每个学生的具体情况实施教学,这是由(D)原则决定的。A、传授知识与发展能力相统一 B、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性相结合 C、科学性与思想性相统一 D、统一要求与因材施教相结合 9.在教学过程的基本阶段中,(B)是中心环节。

A、引起学生的学习动机 B、引导学生领会知识 C、引导和组织学生运用知识 D、检查和巩固知识 10.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动性相结合是针对(D)而提出的教学规律。

A、教学的概念 B、学生身心发展 C、教学任务 D、师生的地位与作用 11.教师在教学中补充教学内容以反映最新科学成果,体现了教学的(B)。A、思想性 B、科学性 C、拓展性 D、趣味性

12.教师在教学中引出内在的人生观方面的内容体现了教学的(A)。A、思想性 B、科学性 C、拓展性 D、趣味性 13.班级授课制的最大缺点在于(D)。

A、对基础差的学生不利 B、对基础好的学生不利 C、对教学任务的高质量完成不利 D、不利于实施因材施教

三、多选题

1.教学与智育的关系是(AC)。

A、有所联系、有所区别 B、教学包含了所有的智育活动 C、智育是教学活动所要达到的目的之一 D、在一定程度上,教学等同于智育 2.从学校全部工作的比重看“教育工作的主体部分和教育的基本途径是教学”,其理由(ABCD)。A、教学工作所占时间最多 B、对学生发展影响最全面 C、其他工作都是围绕教学来进行 D、对学校教育质量影响最大 3.教学的作用是(ABC)。

A、教育工作的主体部分和教育的基本途径 B、系统地传授知识,再生产社会经验 C、促进学生各方面发展 D、锻炼教师的教学能力 4.教学的任务包括(ABD)。

A、使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B、发展学生的智力、体力、创造力和实践精神 C、形成良好的师生关系 D、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和审美情趣 5.教学传授基本知识与培养基本技能包括(ABD)。A、能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使之具有现代人的素质 B、为他们参与现代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创造必要条件

4/9

《教育学概论》习题5—8章

C、使他们形成较为高深的科学知识

D、为他们进一步的学习、发明创造打下良好的基础

6.教学过程具有与人类认识过程不同的显著特点是(ACD)。A、间接性 B、目的性 C、引导性 D、简捷性 7.教学过程的实质即(ABC)。

A、师生之间的互动 B、特殊的认识活动 C、促进学生身心发展的过程 D、特殊的情感活动 8.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有(ABCD)。

A、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相结合 B、掌握知识与发展能力相统一

C、知情意的统一 D、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动性相结合 9.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相结合的过程中,应当注意的是(ABD)。

A、以学习间接经验为主 B、学习间接经验应当以自身的直接经验为基础 C、以学习直接经验为主 D、防止偏向任一方面的倾向 10.教学过程的基本阶段(ABCD)。

A、引起学生的学习动机 B、引导学生领会知识 C、引导和组织学生运用知识 D、检查和巩固知识 11.教学所遵循的基本原则有(ABC)。

A、科学性与思想性的统一 B、理论联系实际

C、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性相结合 D、运用知识与发展能力统一 12.上课的基本要求有(ABCD)。

A、目的明确 B、内容正确 C、方法恰当 D、结构紧凑 第七章 学校德育

一、判断题

1.德育目标是教育目的在人的思想品德方面的总体规格要求,是预期的德育结果。()2.《小学德育纲要》提出的德育目标是“培养学生具有初步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的思想感情与良好品德。”()

3.爱国主义教育是培养学生对祖国的深厚感情和深切的爱,它具体体现为民族的自尊心和自豪感。()4.在实施自觉纪律教育中,教师应尽量多采用奖励而避免使用处罚的方式。()5.德育过程即是思想品德的形成过程。()6.“德育过程是培养学生知、情、意、行过程”的规律,它提示教育者在实施德育中应按照“知、情、意、行”的顺序来进行。()

7.道德认识包括道德知识与道德判断两方面组成。()8.受教育者在德育过程中既是德育的客体又是德育的主体。()9.说理教育法是学校德育的基本方法。()

在陶冶教育法中,陶冶的方式主要有人格、环境、艺术、内容的陶冶四种。()10.一个班级学生的思想品德水平高低,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班主任的作用发挥。()11.班干部是教师的助手,因此他们是具有特权的领导者。()

二、单选题

1.如下教育目标存在于中央哪个文件之中?“所有的人都应该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热爱社会主义祖国与社会主义事业,具有为国家富强与人民富裕而艰苦奋斗的献身精神,都应该不断地求新知,具有实事求是、独立思考,勇于创造的科学精神”。(B)A、《义务教育法》 B、《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 C、《教师法》 D、《中小学行为规范》 2.对学生实施中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的教育主要属于(D)的内容。A、自觉纪律教育 B、集体主义教育 C、劳动教育 D、道德教育 3.“教师吸收学生参与制定纪律条文,使学生负有责任感”,这是实施(A)的要求。A、自觉纪律教育 B、集体主义教育 C、理想教育 D、道德教育 4.“爱班级、爱学校,为集体服务,维护集体荣誉的教育”,这主要属于(B)的内容之一。A、爱国主义教育 B、集体主义教育 C、理想教育 D、民主与法制教育

5/9

《教育学概论》习题5—8章

5.“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这句话表明在德育过程中(A)。

A、知与行是紧密联系的 B、知比行重要 C、行比知重要 D、知与行是可以分割开的 6.学生的品德结构中,下列陈述正确的是(B)。

A、行是基础,知是关键 B、知是基础,行是关键 C、意是基础,情是关键 D、意是基础,行是关键 7.在德育过程中的主要矛盾是(D)。

A、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间的矛盾 B、教育者和德育内容之间的矛盾

C、受教育者与德育方法之间的矛盾 D、教育者提出的德育要求与受教育者已有的品德水平之间的矛盾 8.“一把钥匙开一把锁”主要依据了德育的(C)原则。

A、尊重、信任与严格要求相结合 B、正面教育 C、因材施教 D、发扬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 9.“以说服教育为主,积极疏导,启发自觉,指明方向”主要依据了德育的(B)原则。

A、尊重、信任与严格要求相结合 B、正面教育 C、知行统一 D、发扬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 10.学生受到学校、家庭和社会多种因素的影响以及他们的思想品德的养成是长期的过程,这提示教育者在德育过程要坚持(D)原则:

A、共产主义方向性 B、发扬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 C、因材施教 D、教育影响的一致性与连贯性 11.保持与家长的沟通和联系的方式有(A)。

A、家访、书面联系、召开家长会 B、家访、召开家长会、亲子游 C、家访、书面联系、座谈会 D、家访、亲子游、座谈会

三、多选题

1.德育目标的形成与确定受如下因素的制约(BD)。

A、教育者的个性 B、社会发展因素 C、受教育者的身心特点 D、人的发展因素 2.学校德育的内容包括(ABCD)。

A、理想教育 B、集体主义教 C、劳动教育 D、科学世界观与人生观教育 3.德育过程的基本要素包括(ABCD)。

A、教育者 B、受教育者 C、德育内容 D、德育方法 4.学生思想内部的矛盾表现如下(ABC)。

A、反映外部客观世界的矛盾 B、反映在学生认识水平之间的矛盾 C、反映在认识内容上的矛盾 D、反映在认识结果上的矛盾 5.德育过程与思想品德过程的区别表现在(ABC)。

A、活动方式的区别 B、影响因素的区别 C、形成结果的区别 D、指导思想的区别 6.德育过程的基本规律(ABCD)。

A、培养学生知、情、意、行的过程 B、促进学生思想内部矛盾转化的过程 C、组织学生活动与交往的过程 D、长期、反复、逐步提高的过程 7.学校德育工作的基本原则有(ABCD)。

A、知行统一原则 B、尊重信任与严格要求相结合原则 C、正面教育原则 D、影响的一致性与连贯性原则

8.培养学生知、情、意、行的德育过程可以从(ABCD)的任何一方面开始。A、行 B、知 C、情 D、意 9.学校德育的途径有(ABCD)。

A、各科教学 B、课外活动与校外活动 C、社会实践活动 D、班主任工作 10.中小学常用的德育方法有(ABCD)。

A、陶冶教育法 B、榜样教育法 C、实际锻炼法 D、指导自我教育 11.选择德育方法的依据主要有(ACD)。

A、德育目标 B、教师素质 C、德育内容 D、学生年龄特征与个性差异 12.各科教学是德育的最经常、最基本的途径,这是因为(ABCD)。

A、教学占用的时间最多 B、教师在传授科学文化知识时总是受到一定思想的支配而影响学生的品德 C、教师的言传身教影响 D、教学内容本身具有思想教育内容、13.班主任工作的意义与作用表现为(ABD)。

6/9

《教育学概论》习题5—8章

A、是全班学生的组织者、教育者和指导者 B、是学校领导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的重要力量 C、是知识教育的主要力量 D、是沟通家长和学校的桥梁 14.班主任工作的内容主要有(ABCD)。

A、教育学生努力学习B、关心学生身体健康 C、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劳动 D、评定学生操行 第八章 学校管理与评价

一、判断题 1.《中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纲要》明确规定“中等及中等以下学校实行校长负责制”。()

2.实行校长负责制后校长除接受上级主管部门和学校党组织的领导和监督外,他对学校教学方面事务可以大胆决策和指挥,而不受其他人的制约。()

3.学校管理机构分为决策机构、咨询机构、执行机构与反馈机构。其中,决策机构为以校长为首的领导班子;咨询机构为校务委员会;执行机构为校长领导下的各级执行系统;反馈机构由校务委员会与其他组织机构组成。()

4.学校管理的过程有计划、执行、控制、评价。()

5.共青团是学校的最基层的正式组织,是学校教育活动的基本单位。()

6.班级组织是学生学习认同群体目标,掌握群体生活规范,培养正确的社会行为,形成良好的交往品质的重要环境。()

7.班级组织管理的主要工作是丰富班级管理角色和形成班级管理角色的动态分配制度。()8.班级作为非成人组织,要完全靠外部力量来管理与控制。()

9.班级管理的模式有三种:功能性取向模式、行为改变取向模式、人际互动取向模式。()10.果断纪律理论是行为改变取向模式的代表。()11.人际互动模式注重教师行为对学生情意方面的影响。()

12.班级文化包括三种状态:最为显性的班级环境布置、最为隐性的班级人际关系和班风、中间状态的班级制度与规范。()

13.在法制社会,教育法能够运用教育活动的任何地方。()14.《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于1995年9月1日开始实施,在我国教育法规体系中处于“母法”的地位。()15.《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是我国建国以来颁布的第一部直接与教育相关的法律。()16.《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于1986年4月12日第6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4次会议通过。()17.教育执法指运用一切手段,包括行政手段或法律手段来实施教育法律的活动。()

18.教育执法的内容包括:推行教育法规的实施、对教育守法状况进行监督检查,以及对违反教育法的行为依法追究法委责任。()

19.定量评价主要是一种数量化评价,它主要运用统计与测量的方法对被评对象的信息进行数量化处理。()20.诊断性评价是在教学过程之初对学生的知识储备的一种评价,它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方便教师对学生因材施教。()

21.相对于诊断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形成性评价是伴随教学过程经常使用的一种评价。()22.个体内差评价可以以自己也可以以同学个体为参照点而实施的一种评价。()23.论述题、作文等属于客观性评价。()

24.教师评价主要包括教学工作评价与班主任工作评价两个方面。()

25.教学工作评价有学校领导评价、教研组同事评价、学生反馈评价、教师自我表现评价组成。()

二、单选题

1.督促检查教学最常见的方法是(C)。

A、查教案 B、考试 C、听课 D、倾听师生意见 2.对教师的工作安排一般有(A)两种。

A、跟班制和学年更新制 B、大循环和小循环 C、踏步循环和年级包干 D、自主选择和学生选择 3.我国教育法规体系中处于“母法”地位的法律是(D)。A、《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 B、《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

7/9

《教育学概论》习题5—8章

C、《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 D、《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 4.《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规定“每年(D)为教师节”。

A、10月9日 B、9月15日 C、9月12日 D、9月10日 5.绝对评价是以(B)为参照点实施的一种评价。A、常模 B、教学目标 C、教学任务 D、个体

三、多选题

1.校长负责制赋予校长较大的自主权,这些权力包括(ABC)。A、决策权 B、财政权 C、人事权 D集资权 2.实行校长负责制,需要处理好几个关系(BCD)。

A、与校其他领导的关系 B、与上级领导的关系 C、与本校党支部组织的关系 D、与教工代表大会的关系 3.我国中小学内部,学校的组织机构一般有如下类型(ABD)。

A、党支部领导下的群众组织 B、校长领导下的审议机构、行政组织、生产组织与办事机构 C、与校外联系的机构 D、校长、教导主任领导下的教学组织机构 4.学校管理的主要方面有(ABCD)。

A、教学管理 B、总务工作 C、教职工管理 D、学生管理 5.教学管理的主要方面(ABCD)。

A、抓好教学的组织工作 B、加强对教研组的领导 C、督促检查和指导教学工作 D、领导和组织教务行政工作 6.总务工作的主要包括(ABC)。

A、校舍的建设,维修与设备的购置与管理 B、生活福利工作 C、财务管理工作 D、优秀教师的评定工作 7.教职工的管理的主要方面(ABD)。

A、合理安排教职工的工作 B、培养和提高教职工 C、组织教职工的业余生活 D、考核教职工 8.对教职工工作的考核,一般分为(ACD)三方面: A、考勤 B、考查 C、考绩 D、考能 9.学生管理的主要方面有(AB)。

A、学生思想品德的管理 B、学习、体育卫生、课外活动的管理 C、评定优秀学生 D、对犯错误的学生予以惩罚 10.班级组织的社会特征(ABC)。

A、自功能性 B、靠正式和非正式两方面的手段来维持 C、半自治性 D、基层性 11.良好班级组织的标准(ABCD)。

A、有共同的奋斗目标,且目标明确 B、有共同遵守的行为准则

C、有学生骨干形成的核心 D、有正确的班级舆论,班风良好 12.班级管理主要有(BCD)取向的模式。

A、认知调节 B、功能性 C、行为改变 D、人际互动 13.班级管理的原则(ABC)。

A、确立学生是班级主人的观念,努力开发学生潜能 B、加强班级是常管理,不能只关注少数大活动 C、充分认识学生的差异,使每个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发展 D、严格要求学生 14.班级的日常管理表现为(ABCD)。

A、班级组织管理 B、班级制度管理 C、班级自治管理 D、班级文化建设 15.我国班级组织的正式结构分为三层(ABC)。

A、班干部 B、小组长 C、一般成员 D、团支部 16.班级自治活动的开展主要围绕(ABCD)方面来进行。A、日常生活的几个活动环节 B、阶段性的班级活动

C、配合学校的主题活动 D、与思想品德课或班会课相结合的主题班队活动 17.教育评价的基本功能有(ABCD)。

A、导向功能 B、诊断功能 C、鉴定功能 D、教学功能 18.终结性评价的特点有(AB)。

8/9

《教育学概论》习题5—8章

A、判断学生的学习水平B、筛选功能 C、使用频率高 D、评价的内容范围小 19.班主任工作评价的指标有(ABCD)。

A、班级日常管理工作评价 B、班级集体的培育与建设评价 C、班级活动的效能评价 D、横向协调工作评价 20.学生评价包括(AC)。

A、学业成就评价 B、学习行为评价 C、思想品德评定 D、特殊表现评价 21.学业成就评价包括(ACD)。

A、口头测验 B、客观测验 C、操作测验 D、作品分析 22.思想品德评定的基本要求有(ABCD)。

A、深入实际,了解学生 B、因人而异,因势利导 C、内容具体,有针对性 D、内容独特,展示个性 23.教育评价应遵循的原则(ACD)。

A、可行性原则 B、针对性原则 C、全面性原则、伦理性原则

9/9

5.第15章练习题 篇五

第十五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

一、单选题1、1935年12月瓦窑堡会议决议提出,中国共产党是:

A.无产阶级的先锋队,又是全民族的先锋队

B.掌握统一战线和武装斗争这两个武器的英勇战士

C.全国范围的马克思主义政党D.中国工人阶级利益的代表者

2、在全面加强党的建设中始终放在首位的是:

A.思想建设B.组织建设C.作风建设D.政治建设

3、中国共产党是中国革命和建设事业的领导核心,党的领导地位是由:

A.党的宗旨决定的B.党的路线决定的C.党的性质决定的D.党的纲领决定的4、中国共产党是:

A.工农联盟的政党B.全国各族人民的政党

C.工人阶级先锋队的政党D.先进分子的政党

5、中国共产党的唯一宗旨是:

A.解放全人类B.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C.实现共产主义C.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

6、中国共产党根本的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是:

A.群众路线B.实事求是C.独立自主C.与时俱进

7、中国共产党宗旨的根本体现是:

A.立党为公、执政为民B.两个先锋队

C.一个核心D.“三个代表”

8、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是:

A.改革B.发展C.稳定D.实践

9、新世纪“新的伟大”工程是指:

A.祖国统一B.党的建设C.现代化建设D.反腐败斗争

10、我们党全部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

A.“三个代表”重要思想B.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C.坚持与时俱进D.不断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11、中国共产党的根本组织制度和领导制度是:

A.党的代表大会制度B.分工负责制C.党委负责制D.民主集中制

12、党的作风建设的核心是:

A.树立艰苦奋斗的作风B.树立实事求是的作风

C.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D.树立批评和自我批评的作风

13、党执政后的一项根本建设是:

A.理论建设B.作风建设C.干部队伍建设D.执政能力建设

二、多选题

1、新时期党的建设面临的“两大课题”是:

A.不断提高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B.加强基层建设

C.不断增强拒腐防变的能力D.加快发展党员

2、新时期党的建设的“三方面建设”是:

A.思想建设B.组织建设C.作风建设D.制度建设

3、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是:

A.马克思列宁主义B.毛泽东思想C.邓小平理论D.“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4、在新的历史时期,加强党的建设具有特殊重要性。这是因为,党现在:

A.面临执政的考验B.面临改革开放的考验

C.面临发展市场经济的考验D.面临和平演变的考验

5、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包括:

A.科学判断形势能力B.驾驭市场经济能力

C.应对复杂局面能力D.依法执政能力和总揽全局能力

6、社会主义建设必须全心全意依靠工人阶级,因为:

A.工人阶级是社会主义国家的领导阶级B.工人阶级是先进生产力的代表

C.工人阶级是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主导力量

D.工人阶级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劳动力市场的主体

7、始终推动我国先进生产力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的根本力量是:

A.工人阶级B.农民阶级C.知识分子D.私营企业主

三、辨析题

1、党风问题是关系到执政党生死存亡的问题

2、当前腐败现象是实现对外开放政策的必然产物

3、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出发点和归宿点

四、简答题

1、坚持党的领导为什么必须改善党的领导?

2、怎样才能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

3、为什么说执政能力建设是党执政后的一项根本建设?

4、如何理解新世纪新阶段加强党的先进建设的重要性?

5、在中国能够团结和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个宏伟目标的政治力量,为什么只有中国共产党?

6、为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中国共产党应该正确把握哪些基本原则?

7、中国共产党如何加强常的先进性建设?

五、论述题

1、如何理解党的领导是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根本保证?

2、如何理解新世纪新阶段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的重要性?

六、材料分析题

材料1:党是阶级的先进觉悟阶层,是阶级的先锋队。(列宁全集,第24卷)材料2:共产党是为民族、为人民谋福利的政党,它本身决无私利可图。(毛泽东选集,第3卷)

材料3:据不完全统计,到2001年底,私营企业170万户(2003年10月为203万户),外商(含港澳台)企业21.3万户,个体工商户2680万个,登记在册的社会团体16.56万个,从业人员达1.3亿,在私营企业中,86%的企业没有党员,97%的企业没有建立或不具备建立党组织;社会团体中不具备党组织条件的占70%。(江权金《用十六大精神推进党建的十个课题》,《瞭望》2003(10))

材料4:坚持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为重点,不断提高党的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不断巩固党的阶级基础和扩大党的群众基础,我们党就能在世界形势深刻变化的历史进程中始终走在时代前列,在应对国内外各种风险考验的历史进程中始终成为全国人民的主心骨,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进程中始终成为坚强领导核心。(胡锦涛:《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理论探讨会上的讲话》)

根据以上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1.根据材料一和材料

二、,请回答,为什么说我们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又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

2.根据材料三,回答: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如何增强党的阶级基础和扩大党的群众基础?

6.第5章 图书编辑(范文模版) 篇六

★本章新修改内容已用粉红色标记出,复习时请注意参考。

第一节 审稿与签订出版合同

1.广义的审稿是指对稿件进行审读、评价、选择并通过加工整理使决定采用的稿件达到出版水平的编辑活动,在稿件处理的各个环节中都有体现,包括审读、审改和审定等工作内容。

2.根据新闻出版总署关于重大选题备案的有关规定,出版单位向新闻出版总署申报重大选题备案时,除了提交备案申请报告、出版单位的上级主管部门或所在地党委宣传部门的审核意见外,还须提交书稿、文章、图片等材料,由新闻出版总署进行审核或转请有关部门协助审核。

3.审稿制度分为两种,第一种是国家进行出版行政管理的审稿制度,第二种是出版单位内部实行的通常简称“三审制”的审稿制度。

4.三审制是三级审稿责任制度的简称,又称三审责任制度,指由初审、复审和终审三个审级组成的审稿制度。初审应由具有编辑职称或具备一定条件的助理编辑人员担任;复审,应由具有正、副编审职称的编辑室主任一级的人员担任;终审,应由具有正、副编审职称的社长、总编辑(副社长、副总编辑)或由社长、总编辑指定的具有正、副编辑审职称的人员担任(非社长、总编辑终审的书稿意见,要经过社长、总编辑审核)。

5.三审依照初审-复审-终审的次序由下到上地循序递进;前一审级对后一审级负责并以本审级的意见为后一审级的审稿提供基础,后一审级对前一审级制约并以本审级的意见对前一审级的审稿结果做出评判与补充。只有三审通过以后,才能对稿件正式做出处理:或在签订出版合同后开始编辑加工整理,或将稿件退交作者修改,或将稿件退还作者。

6.三审制的作用:以分级审读制度力求保证对于稿件判断、评价的客观性,最大限度地避免由于某级审稿者的知识不足或责任心不强或工作疏漏而导致的偏差、失误。

7.三审制各审级的任务:初审,初审者要在通读全稿的基础上,对稿件的政治导向、思想倾向和价值(社会价值、科学价值、文化艺术价值),稿件的具体内容、体例、文字等进行全面审查和研究。在此基础上,对稿件的优点和缺点进行分析,进而对稿件的质量做出实事求是的评价。对不是组织得来的稿件,还要对它可产生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进行预估。最后,以审稿意见的形式表明是否可以采用,是否需要退修以及如何退修,是否需要外审等,并将审稿意见随同稿件一起依次报送复审、终审,由终审者做出最终决定。复审,复审者亦通读全部稿件,以对稿件的内容有一个全面的把握。以此为前提,对初审者关于稿件优缺点、价值、质量、效益的审稿意见进行审核与判断,表明自己或认同,或反对,或补充,或存疑的态度。对于初审中提出的原则性问题,尤应注意分析;如果与初审者的看法不同,复审者应充分说明自己的意见。对于初审者遗留的问题,复审者应予以弥补,帮助解决。对于不符合质量标准的初审,复审者有权要求初审者返工。对于初审提出的退修或退稿意见,复审者应表明自己的态度。终审,终审者主要审查稿件的政治导向与思想倾向,要从更高的角度审视稿件是否有违法律法规与有关的方针政策,是否有悖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宗旨和社会道德规范,是否具有学术价值或文化艺术价值,是否可产生一定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同时要从本单位的专业分工、出书特色、种类结构、品牌营造、经济实力诸方面综合考虑,避免重复出版、毫无特色、徒然浪费人力和财力等情况发生。

8.外审原因:因出版单位缺少相应专业的编辑人员、难以把握其中专业性内容质量的稿件,才需要进行外审。目的:对稿件作准确评价,避免错误,以提高图书质量。外审专家的条件:具有较高的学科专业知识水平;熟悉该学科研究的最新进展和该学科专业著作的出版状况;有相当的文字功底;学术上无门户之见,能做出客观的学术评价。

9.外审送审报告的内容:原稿和作者的基本情况,编辑对原稿的看法,需要请外审者解决的问题,需要进行外审的原因和要求,拟请的外审人选,外审的费用标准等。外审者可以特约

编辑、特约编审、顾问、编委会委员等身份出现。

10.稿件内容质量评价:政治性、思想性、科学性、知识性、独创性、稳定性、艺术性等。对稿件形式质量的评价:结构框架、行文格式、表述形式。

11.审稿结论分为接受出版、退修和退稿三种。接受出版的稿件,在内容质量上必须符合上述政治性、思想性、科学性等方面的要求,在形式上也没有问题,或者仅仅存在个别的、经过编辑加工就可以改正的体例下一致或表述形式不尽规范的现象。需要退修的稿件必须在内容质量上基本符合上述各方面的要求,仅仅在个别地方尚不够妥当或存在错失;或者内容基本合格,但是在形式方面,尤其是在框架结构上还存在较多问题,需要调整和改动。凡是在内容上存在重大原则性错误,并且这种错误贯穿其整体的稿件,必须退稿。有些稿件虽然内容上没有重大错误,形式上去十分混乱,或逻辑不清,或体例混乱、毫无章法,或语言文字与量和单位的使用大量违反规范。

12.初审者撰写的审稿意见通常包括第一,作者及稿件的基本情况。包括作者简介、稿件来源、交稿时间、稿件篇幅、审读的基本过程等。如曾外审,要介绍外审者的资质及外审情况,并附上外审专家意见。第二,稿件的主要内容。包括稿件的主题、内容概要和形式特点等。第三,稿件的价值评估和质量判断。说明稿件的主要优缺点,与同类作品相比所体现的特点,与目标作者的契合程度等,并据此提出稿件如何处理的意见即作出审稿结论。第四,审读时的疑点难点。包括初审者觉得自己难以把握其正确与否,需要提请复审、终审帮助解决的问题,以及为何难以把握的原因。第五,对于拟退修的稿件,还应该针对稿件的不足之处提出相应的修改建议。

13.出版合同签订的主要内容:签约双方的名称、住所地和联系方式(如地址、邮政编码、电话号码、传真号码、电子信箱地址),签约日期,伤口名称;作者对合法享有该作品菱权的保证;作者授予的图书出版权是否专有以及该权利所涉及的文种、期限、出版与发行地域;作者审读校样的责任;出版者向作者支付报酬的方式、数量和期限;出版权可否转授权及转授后所获利益的分配;作者是否同时授予电子版本出版权、信息网络传播权、翻译权、改编权等其他权利;图书重印、再版的条件与报酬;作者样书的赠送办法和作者的优惠购书条件;违约责任;对发生纠纷时所用解决方式的约定,其中一般应说明对仲裁机构的约定;双方认为需要约定的其他内容等。

第二节 编辑加工整理和审定发稿

14.编辑加工的原则:尊重作者忌强加于人;改必有据,忌无知妄改;依据规范,忌滥施刀斧。

15.编辑加工整理的内容:消灭差错、润饰提高、规范统一、其他工作(核对引文、查对资料、校订译文、推敲标题、撰写和规范辅文)

16.稿件整理主要包括复查稿件、清稿誊抄、检点稿件、编排次序。

第三节 审定发稿后的编辑工作

17.校样处理:审读校样、处理作者的修改和校对人员的质疑、检查付印清样。

18.审定发稿后的编辑工作:校样处理、样书检查、做好图书宣传工作、收集反馈信息。

第四节 图书辅文

19.图书辅文的作用:保证图书的完整性;强化图书的功能;指导购买和阅读;有利于检索的准确快捷。

20.辅文的种类:识别性辅文(封面文字、书名页文字),介绍性辅文(内容提要、作者简介、封面宣传语),说明性辅文(出版前言,序、前言,凡例,跋、后记,译后记,出版后记),检索性辅文(目录、索引),参考性辅文(注释、参考文献表、名词解释、译名对照表、大事年表、各种附录),其他辅文。

21.编辑对于图书辅文的工作:选择辅文设置、选择辅文作者和对辅文作审读加工。

第五节 图书重印和再版

22.重印是图书第一次印刷后,没有改动或改动甚少的再次印制。重印的意义:及时满足社会的需要、符合最佳经济效益原则、可以不断提高图书质量。

23.重印时,开本、书号、版式均不变,但封面、扉页可以重新设计;中国标准书号条码一般也不变,但若定价有调整,则必须在原来的条码后加上附加码。

24.例子:初版书第一次印5000册,第一次重印2000册,标“第1版第2次印刷,印数5001-7000”;第二次重印6000册,标“第1版第3次印刷,印数7001-13000”。

25.再版是对原书作较大修改后重新排版印制。再版书的意义:再版是文化积累的重要方式,再版是图书更新的重要途径,再版可提升图书的使用价值,再版能使出版资源得到深度开发,再版能打造图书的品牌。

26.再版书不可再用原书号,必须改用新的书号;除书名外,其他如封面装帧、开本、版式等都可以重新设计。

27.例子:如某书初版重印过三次,共印了30000册,第二版的第一次印刷印了6000册,应标“第2版第5次印刷,印数30001-36000”;再版书第一次重印印了7000册,则标“第2版第6次印刷,印数36001-43000”。

28.重印的程序:市场调查,提出重印报告单,查验出版合同,审读重印书,办理重印发稿手续。

7.5电工基础第五章教案 篇七

第五章正弦交流电

§5-

1、正弦交流电的基本概念

课时一

教学目的

1、了解正弦交流电的产生原理、初步理解正弦交流电表达式形式;

2、熟悉正弦交流电的三要素含义及确定方法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交流电的产生、三要素含义及确定方法

2、两正弦交流电的相位差物理意义及判定方法电压表扩大量程的方法和计算。

教学难点:两正弦交流电的相位差物理意义及判定方法。教学方法:讲授法

教学时数:三课时授完。

具:黑板、多媒体课件等。教学过程:

I、复习提问:[1]直流电的定义及表示 [2]电磁感应现象

通过回顾电能的应用引入交流电及本节课题-----正弦交流电的产生 II、讲授新课:

一、交流电的产生:

1.动手实验:按图5-3连接电路,使线圈abcd在匀强磁场中匀速转动,观察检流计的变化情况。

2.提问观察到的现象。

3.分析实验现象得出整个线圈的感应电动势为: eab=Blvsin(t  0), ecd=Blvsin(t  0), e = eab=+ecd = 2 Blvsin(t  0)= Em sin(t  0)4.结论:发电机产生的电动势按正弦规律变化,可以向外电路输送正弦交流电。

5注意:实际电动机的构造比较复杂,线圈的匝数很多,而且嵌在硅钢片制成的铁心上,叫做电枢;磁极一般也不止一对,是由电磁铁构成的。一般多采用旋转磁极式,即电枢不动,磁极转动。

二、正弦交流电的周期、频率和角频率:

如果电流或电压的大小及方向都随时间做周期性变化,则称之为交流电。分析说明:[1]电流大小及方向均有规律地改变;[2]为周期性变化的电流 周期性信号:指每隔相同的时间重复出现的电压及电流。[1]周期 周期:完成一个周期性变化所需用的时间,或重复出现的时间叫做周期,用 T表示,单位S。[2] 频率

频率:一秒钟重复出现的次数,符号F,单位HZ。表示: 符号f表示,单位赫兹、千赫兹、兆赫兹

例如,我们家庭用的交流的频率是50HZ,习惯上称为工频,即每秒钏做50 个周期性变化,那么完成一个周期性变化所用的时间是1/50秒,即周期是1/50秒。

周期与频率的关系:T1 f[3]角频率:

分析公式eab=Blvsin(t  0)

黔江职教中心电工基础教案

定义:一秒钟变化的角度,单位rad/s

即由交流电表达式中角频率可求出周期。举例照明电路中正弦交流电周期T=0.02S 周期与角频率间关系: T同样角频率与频率之间的关系为: 22 = 2πf T例题1:已知:正弦交流电流i1=102sin(100πt)A , i2=20sin(100πt + 2π/3)A,分别求出它们的(1)振幅;(2)周期;(3)频率;(4)画出它们的波形图。解:先分析正弦交流电流公式的各部分涵义。(1)从i1=102sin(100πt)A可知

I1m = 102A

1 = 100πrad/s(2)由 2T可得 T12 2100s = 0.02s, T2=T1=0.02s 1(3)由f1T可得 f11T1150s f112T50s 2(4)波形图由同学们自己画出,并与图5-5对比。Ⅲ、复习小结:

1.回顾正弦交流电是怎样产生的。

2.说说什么是正弦交流电的周期、频率和角频率,它们之间的关系又是怎样的。Ⅵ、课余作业:课本P206选择题第1、2题.V、教学后记:

黔江职教中心电工基础教案

§5-

1、正弦交流电的基本概念

课时二

教学目的

1、加深理解正弦交流电的三要素;

2、认识正弦交流电的相位和相位差。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理解正弦交流电的相位和相位差;

2、两正弦交流电的相位差物理意义及判定方法。

教学难点:两正弦交流电的相位差物理意义及判定方法。教学方法:讲授法

教学时数:一课时授完。

具:黑板、多媒体课件等。教学过程:

I、复习提问:[1] 正弦交流电是怎样产生的? [2] 正弦交流电的周期、频率和角频率的含义是什么?

通过回顾表达式eab=Emsin(t  0),分析正弦交流电的电动势(电流)的瞬时变化规律:由振幅Em和sin(t  0)共同决定。(t  0)表示的是什么呢? 导入新课:本节课,让我们共同学习相位及相位差的有关知识。II、讲授新课:

一、相位和相位差

1.相位的意义:t时刻线圈平面与中性面之间的夹角为(t  0)。

2.相位定义:任意一个正弦量y = Asin(t  0)的中的(t  0)称为相位。3.初相位:相位中的0,称为初相位,可反映正弦交流电的初始(t=0)的值。4.相位差:两个同频率正弦量的相位之差(与时间t无关)。可证明:两个同频率正弦量的相位之差等于初相位之差。

设第一个正弦量的初相为 01,第二个正弦量的初相为 02,则这两个正弦量的相位差为 12 = 01  02

并规定 12180 或 12

两个正弦量的相位关系的讨论:

(1)当 12 > 0时,称第一个正弦量比第二个正弦量的相位越前(或超前)12;(2)当 12 < 0时,称第一个正弦量比第二个正弦量的相位滞后(或落后)| 12|;(3)当 12 = 0时,称第一个正弦量与第二个正弦量同相,投影图7-1(a)所示;

(4)当 12 =   或 180时,称第一个正弦量与第二个正弦量反相,投影图7-1(b)所示;

(5)当 12或 90时,称第一个正弦量与第二个正弦量正交。

2黔江职教中心电工基础教案

二、应用举例:

[1]已知u = 311sin(314t  30)V,I = 5sin(314t  60)A,则u与i的相位差是多少? 解:相位差

ui =(30)( 60)=  90

即u比i滞后90,或i比u超前90。

[2]正弦交流电流 i = 2sin(100t  30)A,如果交流电流i通过R = 10  的电阻时,电流的最大值、有效值、角频率、频率、周期及初相并求电功率P 解: 最大值Im = 2 A 有效值I = 2  0.707 = 1.414 A, = 100 rad/s f =/ 2 = 50hz T =1/f=0.02s 0=30

在一秒时间内电阻消耗的电能(又叫做平均功率)为P = I

2R = 20 W,(3)教材例题2解析。Ⅲ、复习巩固:

什么是相位?什么是相位差?正弦交流电与我们熟悉的直流电有什么不同呢? Ⅳ、课堂小结:

1.正弦交流电相位的意义:发电机t时刻线圈平面与中性面之间的夹角为(t  0)。2.相位定义:任意一个正弦量y = Asin(t  0)的中的(t  0)称为相位。3.初相位:相位中的0,称为初相位,可反映正弦交流电的初始(t=0)的值。4.相位差:两个同频率正弦量的相位之差(与时间t无关)。Ⅴ、课余作业:P204填空第1、2题。

黔江职教中心电工基础教案

§5-

1、正弦交流电的基本概念

课时三

教学目的

1、加深理解正弦交流电的相位和相位差;

2、理解正弦交流电的有效值。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理解正弦交流电的有效值;

2、掌握正弦交流电的有效值与最大值的相互关系。

教学难点:理解正弦交流电的有效值。教学方法:讲授法

教学时数:一课时授完。

具:黑板、多媒体课件等。教学过程:

I、复习提问:[1] 正弦交流电的瞬时值与哪些因素有关? [2] 正弦交流电的相位及相位差的含义是什么?

交流电与直流电有着明显的不同,但是它们又具有相同的做功效果。比如,交流电与直流电都可以将一壶水烧开。我们把交流电与直流电等效的数值称为交流电的什么呢?这一工我们就来共同学习“交流电的有效值”。II、讲授新课:

一、交流电的有效值

1.有效值由来:在电工技术中,有时并不需要知道交流电的瞬时值,而规定一个能够表征其大小的特定值——有效值,其依据是交流电流和直流电流通过电阻时,电阻都要消耗电能(热效应)。

设正弦交流电流i(t)在一个周期T时间内,使一电阻R消耗的电能为QR,另有一相应的直流电流I在时间T内也使该电阻R消耗相同的电能,即QR = I2RT。

就平均对电阻作功的能力来说,这两个电流(i与I)是等效的,则该直流电流I的数值可以表示交流电流i(t)的大小,于是把这一特定的数值I称为交流电流的有效值。

2.有效值定义:

相同时间内让一直流电和交流电通过同一段电阻,若产生的热量相同,则把该直流电大小称为该交流电的有效值。

3.有效值与最大值间关系:

理论与实验均可证明,正弦交流电流i的有效值I等于其振幅(最大值)Im的0.707倍,即

IIm0.707Im

2UUm2Em20.707Um

E0.707Em

4.通常所说的交流电的电流、电压、电动势的值,不作特殊说明都是指有效值,如市电电压是220V,是指其有效值为220V;交流电流表、电压表上的刻度指示数值都是指有效值。

5.在选择电器的耐压值,必须考虑电压的最大值。例如,耐压为220V的电容器就不能接到有效值为220V的交流电路上,因为电压的有效值为220v时,电压的最大值

Um=2U=1.414×220V = 311V

黔江职教中心电工基础教案

会使电容器因击穿而损坏。

二、例题分析:一个正弦交流电流在t=0时刻,它的瞬时值i(0)=1A,其初相0=6,试求它的有效值。

解:设正弦交流电的瞬时值的表达式为:

i(t)= Imsin(t  i0)将t=0、i(0)=

1、0=6代入上式,得到

i(0)= Imsin(×0  6)= Imsin(6)= 1A 则

Im = 2A 再根据有效值与最大值的关系,求出有效值为

IIm20.707Im≈1.414A Ⅲ、课堂小结:

1. 交流电的有效值; 2. 交流电的最大值;

3. 交流电的有效值与最大值的关系。

Ⅵ、课余作业:课本P204填空3、4题。V、教学后记:

第五章

正弦交流电

§5-

2、旋转矢量

课时一

教学目的

黔江职教中心电工基础教案

1、熟悉正弦交流的瞬时值表达式及波形图的表示方法;

2、理解正弦交流的旋转矢量的表示方法;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正弦交流的瞬时值表达式及波形图的表示方法 教学难点:波形图的表示方法,旋转矢量的表示方法 教学方法:讲授法

教学时数:两课时授完。

具:黑板、多媒体课件等。教学过程:

I、复习提问:[1]正弦交流电的三要素及判定方法;

[2]相位差的定义及相关物理意义。

由正弦交流电的表示最常见解析式及波形图方法引入课题--正弦交流电的表示方法 II、讲授新课:

一、正弦交流电的解析式表示法

定义:用三角函数式表示正弦交流电随时间变化规律的方法。例:正弦交流电动势、电流及电压解析式:

e = Emsin(t  e)u = Umsin(t  u)i = Imsin(t  i)

引导学生理解解析式中各符号的物理含义。

二、波形图表示方法

说明正弦交流电可在实验室用波形图观察到,将其在建立的直角坐标系中直观画出随时间变化的曲线,这种用正弦波形图表示正弦交流电的方法,称为波形图方法。

画法:以熟悉的初相为0的正弦函数a(t)= Amsint 的波形为参照,根据所需表示的正弦交流电的初相判定超前或滞后关系,将波形起始点前移或后移相应角度,结合最大(有效)值调整幅值,并按波形的自然趋势补充完整。

结合上例u = 311sin(314t  45)V,i = 4sin(314t  90)分别画出相应波形图。[略] 两种表示方法比较:均为直观表示法,简单明了反映正弦交流电的三要素,及任一时刻的瞬时值。

缺点:难以实现加减及乘除的运算。

三、矢量图表示方法:

[1]旋转矢量表示方法:结合图4-11投影或教材配套多媒体光盘“旋转矢量”演示。

说明:[1]矢量长度正比于最大值;[2]矢量初始夹角为正弦量的初相;[3]矢量以角速度沿逆时针方向匀速转动;[4]旋转矢量在纵轴上的投影即为相应时刻的瞬时值。

小结:旋转矢量能体现正弦交流电的三要素,又能反映正弦量的瞬时值,是一种间接完整表示正弦交流电的方法。[2]正弦量的矢量图表示方法:

定义:用初始位置的矢量来表示正弦量:矢量的长度与正弦量的最大值或有效值成正比;矢量与横轴正方向的夹角等于初相。这种表示方法称正弦量的相量图表示方法。例如,用矢量图表示e = Emsin(t  e)

黔江职教中心电工基础教案

矢量长度=E m 矢量与横轴夹角=初相位0.矢量以角速度1按逆时针方向旋

说明1.表示正弦量的的矢量称为相量;

2.表示是大写电压、电流字母上加黑点; 3.分最大值相量、有效值相量;

4.把同频率的几个正弦量,在同一坐标系中用相量表示的图。Ⅲ、课堂小结:

1.正弦交流电的解析式表示法; 2.交流电的最大值;

3.交流电的有效值与最大值的关系。

Ⅵ、课余作业:课本P204填空5题。V、教学后记:

黔江职教中心电工基础教案

第五章

正弦交流电

§5-

2、旋转矢量

课时二

教学目的

1、巩固正弦交流的瞬时值表达式及波形图的表示方法;

2、巩固正弦交流的旋转矢量的表示方法;

3、掌握正弦交流的有效值相量图及运算方法。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正弦交流的有效值相量图及运算方法 教学难点:正弦交流的有效值相量图及运算方法 教学方法:讲授法

具:黑板、多媒体课件等。教学过程:

I、复习提问:[1]怎样画出交流电的波形图?

[2]如何画出交流电的旋转矢量图?

我们该怎样利用正弦交流电的旋转矢量图对同频率的正弦量进行加减运算呢? II、讲授新课 相量的运算:

相量图表示的意义:采用相量图表示正弦量,繁琐的三角函数加、减运算可转化为简便、直观的矢量的几何运算

说明:[1]该方法局限于同频率正弦量的求和、差运算,不能用于不同频率的运算。

[2]矢量的和、差运算遵循矢量的平行四边形法则。[3]运算过程中同频率,即频率不变原则。应用举例:

OO两正弦电压u1(t)= 311sin(100πt  60)V,u2(t)= 141sin(100πt60)A,试用相量法求两电流之和i1+i2及差i1-i2。仿照练习:

一正弦电压u = 311sin(314t  30)V,电流i = 4.24sin(314t  45)A用有效值相量表示。

U/u 解:(1)正弦电压u的有效值为U = 0.7071  311 = 220 V,初相 u = 30,所以它的相量为U= 220/30 V(2)正弦电流i的有效值为I = 0.7071  4.24 = 3 A,初相i = 45,所以它的相量为I=I/i = 3/45 A 例题分析:

[2]把下列正弦相量用三角函数的瞬时值表达式表示,设角频率均为:

5/60 A 120/37 V ;(2)I(1)U解: u =1202sin( t  37)V,i = 52sin( t + 60)A

[3]已知 i1 =32sin( t  30)A,i2 = 42sin( t  60)A。

黔江职教中心电工基础教案

试求:i1  i2 解: 首先用复数相量表示正弦量i1、i2。解题过程 :[略] [2]练习画出上题中两电流的波形图。Ⅲ、课堂小结:

正弦交流电常见直观表示方法有波形图和解析式的方法,这两种由于直观明了,常见于电路定性分析中;而矢量图及相量表示法由于作图计算的方便性,常用于辅助计算,但精确度不高。几种方法的综合使用,为我们分析交流电路提供了良好的工具。Ⅵ、课余作业: P206判断第1,2,3题。V、教学后记:

黔江职教中心电工基础教案

第五章

正弦交流电

§5-

3、纯电阻电路

教学目的

1.掌握纯电阻元件的正弦交流电路的组成;

2.掌握纯电阻元件的正弦交流电路的电压电流关系; 3.掌握纯电阻元件的正弦交流电路的功率。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纯电阻元件的正弦交流电路的电压电流关系;

2.纯电阻元件的正弦交流电路的功率。

教学难点:纯电阻元件的正弦交流电路的电压电流关系; 教学方法:讲授法

教学时数:一课时授完。

具:黑板、多媒体课件等。教学过程:

I、导入新课:请列举我们家中电阻性质的负载,你知道这种性质的电器工作时电路中的电流与电压之间的关系吧?这节课让我们一起探究纯电阻电路的有关知识。II、讲授新课:

什么是纯电阻电路?只含有电阻元件的交流电路叫做纯电阻电路,如含有白炽灯、电炉、电烙铁等电路。

一、电压、电流的间数量关系

1.动手:实际探究电压、电流的间数量关系。

2.实验现象:从电流表、电压表的读数看出,电压有效值与电流有效值之间成正比,比值等于电阻的阻值。

3.得出结论:纯电阻电路中 ,电流最大值与电压最大值之间的关系服从欧姆定律。设加在电阻R上的正弦交流电压瞬时值为u = Umsin( t),则通过该电阻的电流瞬时值为

iuUmsin(t)Imsin(t)RR其中

ImUm R由于纯电阻电路中正弦交流电压和电流的振幅值之间满足欧姆定律,因此把等式两边同时除以2,即得到有效值关系,即

U 或 URI R这说明,正弦交流电压和电流的有效值之间也满足欧姆定律。I

二、电压、电流间相位关系

1.动手:实际探究电压、电流间相位关系。

2.实验现象:电流表和电压表的指针同时到达左边最大值,同时回到零值,又同时到达右边最大值,即电流表与电压表同步摆动。

3.得出结论:电阻与电压、电流的瞬时值之间的关系服从欧姆定律。设加在电阻R上的正弦交流电压瞬时值为u = Umsin( t)则流过电阻的电流则为

i=imsin( t)

黔江职教中心电工基础教案

电阻的两端电压u与通过它的电流i同相。公式表示纯电阻电路中电流电压关系:

i

三、纯电阻电路的功率 1.瞬时功率

P=ui

若 i=Im sin( t)则R两端的电压为

uR=Um sin( t)

代入则有

uR R

P=ui= Um sin( t)Im sin( t)= UmIm sin( t)=UI-UIcos2( t)作图分析,得出结论:瞬时功率的大小作周期性变化,变化的频率是电流或电压的两倍,电流、电压同相,功率P≥0,其中最大值是2UI,最小值是零。2.平均功率

瞬时功率在一个周期内的平均功率称为平均功率,用大写字母P表示,则有

P=UI=RI=U R式中U——R两端电压有效值,符号为V;I——R流过电阻的电流有效值,单位是安,符号为A;

R——用电器的电阻值,单位是欧,符号为; P——电阻R消耗的电功率,单位是瓦,符号为W。

电阻是耗能元件,电阻消耗电能说明电流做了功,从做功的角度讲又把平均功率叫做有功功率。

结论:

(1)纯电阻交流电路中,电流和电压同相位。

(2)电压与电流的最大值、有效值和瞬时值之间都服从欧姆定律。(3)有功功率等于电流有效值与电阻两端电压的有效值之积。

【例题】在纯电阻电路中,已知电阻R = 44 ,交流电压u = 311sin(314t + 30)V,求通过该电阻的电流大小?并写出电流的解析式。

7.07u5A 解:解析式 i7.071sin(314t + 30)A,大小(有效值)为IR2Ⅲ、课堂小结:

1.纯电阻交流电路中,电流和电压同相位。

2.电压与电流的最大值、有效值和瞬时值之间都服从欧姆定律。3.有功功率等于电流有效值与电阻两端电压的有效值之积。Ⅵ、课余作业:课本P126小练习1、2、3题。V、教学后记:

222黔江职教中心电工基础教案

第五章正弦交流电

§5-

4、纯电感电路

教学目的

1.掌握纯电感电路电压与电流的关系及旋转矢量图。

2.掌握感抗、有功功率与无功功率的概念及计算方法。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1.纯电感元件的正弦交流电路的电压电流关系;

2.纯电感元件的正弦交流电路的功率。教学难点:1.纯电感元件的正弦交流电路的电压电流关系;

2.感抗的概念;

教学方法:讲授法

教学时数:2课时授完(只讲授第一课时)。教

具:黑板、多媒体课件等。教学过程:

I、复习提问:[1]直流电的定义及表示 [2]电磁感应现象

通过回顾电能的应用引入交流电及本节课题--正弦交流电的产生 II、讲授新课:

一、电感对交流电的阻碍作用

1.感抗的概念

反映电感对交流电流阻碍作用程度的参数叫做感抗

2.感抗的因素

纯电感电路中通过正弦交流电流的时候,所呈现的感抗为

XL=L=2fL

式中,自感系数L的国际单位制是亨利(H),常用的单位还有毫亨(mH)、微亨(H),纳亨(nH)等,它们与H的换算关系为 mH = 103 H,1 H = 106 H,1 nH = 109 H。

如果线圈中不含有导磁介质,则叫作空心电感或线性电感,线性电感L在电路中是一常数,与外加电压或通电电流无关。

如果线圈中含有导磁介质时,则电感L将不是常数,而是与外加电压或通电电流有关的量,这样的电感叫做非线性电感,例如铁心电感。

3.线圈在电路中的作用

用于“通直流、阻交流”的电感线圈叫做低频扼流圈,用于“通低频、阻高频”的电感线圈叫做高频扼流圈。

二、电感电流与电压的关系 1.电感电流与电压的大小关系

电感电流与电压的大小关系为

黔江职教中心电工基础教案

IU XL显然,感抗与电阻的单位相同,都是欧姆()。

2.电感电流与电压的相位关系

电感电压比电流超前90(或 /2),即电感电流比电压滞后90,如图8-2所示。

【例8-2】 已知一电感L = 80 mH,外加电压uL = 502sin(314t  65)V。试求:(1)感抗XL,(2)电感中的电流IL,(3)电流瞬时值iL。

解:(1)电路中的感抗为

XL = L = 314  0.08  25 

(2)

IUL50LX2A L25(3)电感电流iL比电压uL滞后90°,则

iL22sin(314t25)A

Ⅲ、课堂小结:

1.电感电流与电压的大小关系;

2.电感电流与电压的相位关系。

Ⅵ、课余作业:课本P116小练习1、2.V、教学后记:

黔江职教中心电工基础教案

第五章正弦交流电

§5-

5、纯电容电路

教学目的

1.掌握纯电容电路电容元件的电压与电流关系及旋转矢量图。

2.掌握纯电容抗、有功功率及无功功率。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纯电容元件的正弦交流电路的电压电流关系;

2.纯电容元件的正弦交流电路的功率。

教学难点:纯电容元件的正弦交流电路的电压电流关系; 教学方法:讲授法

教学时数:一课时授完。

具:黑板、多媒体课件等。教学过程:

I、复习提问:[1]直流电的定义及表示 [2]电磁感应现象

通过回顾电能的应用引入交流电及本节课题--正弦交流电的产生 II、讲授新课:

一、电容对交流电的阻碍作用

1.容抗的概念

反映电容对交流电流阻碍作用程度的参数叫做容抗。容抗按下式计算

11XL

C2fC容抗和电阻、电感的单位一样,也是欧姆()。

2.电容在电路中的作用

在电路中,用于“通交流、隔直流”的电容叫做隔直电容器;用于“通高频、阻低频”将高频电流成分滤除的电容叫做高频旁路电容器。

二、电流与电压的关系

1. 电容电流与电压的大小关系

动手实验探究纯电容电路中电流与电压的关系

电容电流与电压的大小关系为

UI

XC2. 电容电流与电压的相位关系

动手实验探究纯电容电路中电流与电压的关系

电容电流比电压超前90(或 /2),即电容电压比电流滞后90,如图8-3所示。

黔江职教中心电工基础教案

图 设电容器两端电压为

电容电压与电流的波形图与相量图

Uc=Umsin( t)则电路中的电流为

i= Umsin( t)

三、纯电容电路的功率

1.瞬时功率

纯电容电路的瞬时功率等于电压瞬时值与电流瞬时值之积,即

P=ui= Umsin( t)Umsin( t)=2U sin( t)×2Icos( t)=UIsin 2( t)结论:纯野心家电路的瞬时功率P是随时间按正弦规律变化的,它的频率为电流或电压频率的2倍,振幅为UI,从图中不能发现,纯电容电路的有功功率为零。说明纯电容电路不消耗电能。

2.无功功率

同纯电感电路相似,虽然纯电容电路不消耗能量,但是电容器和电源之间进行着能量的交换。为了表示电容器与电源能量交换的多少,把瞬时功率的最大值叫做电容器的无功功率,即

Qc = UcI 式中Uc——电容器两端电压有效值,I——电路中电流有效值;

Qc——容性无功功率,单位是乏,符号为 var。容性无功功率的公式还常写成

Qc = UcXc=XcI

【例题】已知一电容C = 127 F,外加正弦交流电压uC202sin(314t20)V,试求:(1)容抗XC;(2)电流大小IC;(3)电流瞬时值iC。

1解:(1)XC25

CU200.8A(2)ICXC25(3)电容电流比电压超前90,则iC0.82sin(314t110)A Ⅲ、课堂小结:

1. 电容电流与电压的大小关系; 2. 电容电流与电压的相位关系; 3. 纯电容电路的功率。

Ⅵ、课余作业:课本P116小练习1、2.V、教学后记:

22黔江职教中心电工基础教案

第五章

正弦交流电

§5-

6、RL串联电路

教学目的

1.掌握RL串联电路的分析方法。

2.掌握RL串联电路中的阻抗及电压三角形和阻抗三角形的概念。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掌握RL串联电路的分析方法。

教学难点:掌握RL串联电路中的阻抗及电压三角形和阻抗三角形的概念。教学方法:讲授法

教学时数:两课时授完(第一课时)。教

具:黑板、多媒体课件等。教学过程: I、导入新课:请同学们在实验中测量日光灯电源电压、镇流器电压和灯管两端电压。为什么U≠UR+UL呢?你对日光灯这种电路了解吗?本节课让我们共同学习RL串联电路。II、讲授新课:

一、RL串联电路电压间的关系

由于纯电阻电路中电压与电流同相,纯电感电路中电压的相位超前电流2,又因为串联电路电流处处相同,所以RL串联电路各电压间相位不相同,电流与总电压的相位也不相同。

电阻与电压、电流的瞬时值之间的关系服从欧姆定律。设加在电阻R上的正弦电流瞬时值为

iImsin(t)

则电阻两端的电压为

uR=URmsin( t)电感线圈两端电压u为

UL= ULsin( t+)2电路的总电压为

u=uR+uL

作出矢量图,三者构成直角三角形,叫做电压三角形,可以得到电压 间的数量关系

U2=U2R+ U2L

黔江职教中心电工基础教案

LgR总电压的相位超前电流 arctU

U从电压三角形中,还可以得到总电压与各部分电压之间的关系

UR=Ucos

UL=Usin

二、RL串联电路的阻抗

在电阻、电感串联电路中,电阻两端电压UR=RI,电感两端电压UL=XLI,将它们代入(5-20)中整理后得

I=

UR2X2ULZ

电路的阻抗

ZR2X2L

电压 与电流的相位差

arctaxlR n的大小只与电路参数R、L和电源频率有关,与电压、电流的大小无关。

由阻抗三角形还可以得到电阻、感抗与阻抗的关系式:

R=Zcos

XL=Zsin

Ⅲ、课堂小结:

1. RL串联电路的总电压与R和L的电压有着怎样的关系; 2. RL串联电路的阻抗与R的电阻和L的感抗有着怎样的关系; Ⅵ、课余作业:课本P142小练习第1题 V、教学后记:

黔江职教中心电工基础教案

第五章

正弦交流电

§5-

7、RC串联电路

教学目的

1.理解RC串联电路的分析方法。

2.掌握RC串联电路中的阻抗及电压三角形和阻抗三角形的概念。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掌握RC串联电路的分析方法。

教学难点:掌握RC串联电路中的阻抗及电压三角形和阻抗三角形的概念。教学方法:讲授法

教学时数:一课时授完。

具:黑板、多媒体课件等。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在电子技术中,经常会见到电阻与电容的串联电路,比如,阻容耦合放大器、RC振荡器、RC移相电路等,你对这种电路了解吗?本节课让我们共同认识RC串联电路。II、讲授新课:

一、RC串联电路电压间的关系

由于纯电阻电路中电压与电流同相,电容两端电压的相位滞后电流,又因为串联电路电流处处相同,所以RC串联电路各电压间相位不相同,电流与总电压的相位也不相同。

电阻与电压、电流的瞬时值之间的关系服从欧姆定律。设加在电阻R上的正弦电流瞬时值为

2iImsin(t)

则电阻两端的电压为

uR=URmsin( t)电感线圈两端电压u为

uc=Ucsin( t-)2 则电路总电压瞬时值应是各元件上电压瞬时值之和,即

u=uR+uc

黔江职教中心电工基础教案

作出矢量图,三者构成直角三角形,叫做电压三角形,可以得到电压 间的数量关系

U2=U2R+ U2c

LgR总电压的相位超前电流 arctU

U从电压三角形中,还可以得到总电压与各部分电压之间的关系

UR=Ucos

Uc=Usin

二、RL串联电路的阻抗

在电阻、电感串联电路中,电阻两端电压UR=RI,电感两端电压UL=XCI,将它们代入(5-20)中整理后得

I=

UR2X2UCZ

电路的阻抗

ZR2X2C

电压 与电流的相位差

arctaXnCR

的大小只与电路参数R、L和电源频率有关,与电压、电流的大小无关。

由阻抗三角形还可以得到电阻、容抗与阻抗的关系式:

R=Zcos

XC=Zsin

Ⅲ、课堂小结:

上一篇:区纪委监察局“两型”机关建设汇报提纲下一篇:松花江之环保散文随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