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决问题数学五年级下(精选17篇)
1.解决问题数学五年级下 篇一
苏教版五年级数学《解决问题的策略》教案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63~64页的例1、例2和随后的“练一练”,练习十一的第1~3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用列举策略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过程,能通过不重复、不遗漏的列举找到符合要求的答案。
2、使学生对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过程的反思和交流中,感受一一列举的特点和价值,进一步发展思维的条理性和严密性。
3、使学生进一步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增强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并获得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提高学习数学的信心。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导入语:今天老师要带大家去参观生态园(出示图片),看,多漂亮啊!
二、教学例1,感知一一列举
1、出示例1
园长叔叔想找我们同学帮一个忙,你们愿意吗?
(出示图片)用18根1米长的栅栏围成一个长方形羊圈。
师:你想可以怎样围?
要求:独立思考,已经想好的可以和同桌轻声交流(教师参与讨论)
还有这么多举手的同学,说明同学们还有不同的围法,那么这个长方形羊圈有多少种不同的围法呢?这就是我们今天要解决的问题(板书:解决问题)
2、布置任务,小组合作
提问:请你仔细想你想,把所有不同的围法都找出来,并且纪录在表格内,如果有困难,可以用18跟小棒摆一摆,填好后在小组中交流。
长方形的长/米
长方形的宽/米
全班交流:说说你是怎样找的,有哪几种围法?(实物投影展示学生不同的写法)
比较:有序和无序的两种,你更喜欢哪一种?为什么?
3、揭示课题
师:同学们,通过大家的努力,我们解决了园长叔叔的难题,回顾一下,我们怎样找出4中不同围法的呢?(表格—一个一个写下来)
小结指出:在我们解决一些实际问题的时候,可以像刚才这样把事情发生的可能按照一定的顺序,有条理的一个一个列举出来,从而找到问题的答案,这就是我们今天研究的解决问题的一个重要策略——一一列举。(板书:策略、一一列举)
4、园长叔叔的羊圈问题我们已经找到了4种不同的围法,你能算一算各种围法的面积吗?
① 指名口答
② 比较一下它们的长、宽、和面积,你有什么发现?
指出:周长相等的长方形,面积不一定相等
周长一定时,长与宽的数值越接近,面积就越大。
师:如果你是园长,你会采用哪种围法?
三、教学例2
1、出示例2
图书角有3本书,最少借1本,最多借3本。一共有多少种不同的借阅方法?
① 你是怎么理解最少借1本,最多借3本的?
② 引导学生说出可以借1本 (师板书)
借2本
借3本
③ 师:一共有多少种不同的`借法呢?你准备怎样找出不同的借法?(列表,一个一个写下来,一一列举)
2、布置任务,小组交流
用你喜欢的表示方法有序地分析一共有多少种不同的借法。
先独立思考,把你的想法或者表格写在自备本上,再在小组里交流(请各个组长组织安排好交流的顺序)
全班交流
(把不同的表示方法分别展示在实物投影上,并说说你是怎样想的)
提问:如果只订阅1本,有几种不同的方法?具体说一说。
如果订阅2本,有几种不同的方法?你是怎样想的?
如果订阅3本呢?
那么一共有多少种不同的方法?(分别板书)
2、那么为了不遗漏、不重复,解决这个问题我们也可以利用这样的表格一一列举。
① 出示表格
① 出示表格
只订1本 订2本 订本
《科学世界》
《七彩文学》
《数学乐园》
② 指导生用划√的方法表示订阅的种类
先指导只订1本的
再指导订2本的(让生自己先分析怎么划√,再让生形成共识,划两个√代表一种订法)
最后指导订3本的
③ 看表格找出共有几种不同的订法(竖行数出)
4、小结:刚才用了一一列举的策略解决了这个问题,想一想要想得到全部答案,列举时要注意什么?(既不重复,也不遗漏)
四、巩固新知
生活中有很多类似的问题,我们也能够用一一列举来解决。
1、P64练一练:
一张靶纸共3环,投中内圈得10环,投中中圈得8环,投中外圈得6环。小华投中两次,可能得到多少环?(列举出所有可能的答案)
你打算用什么策略解决这个问题?你会列举吗?
试一试(注意有序性)
2、练习十一第一题:
课件显示问题:
先分析题意(红色标出部分表示什么)
生完成表格(完成在书上P66)
用你喜欢的方法,标记出几时几分第二次同时发车。(并和同桌轻声交流)
2.解决问题数学五年级下 篇二
针对以上问题, 笔者做了以下尝试, 收到了不错的效果。
一错例展示——培养审题意识
心理学研究证明:认识是行为的先导。培养学生的审题能力犹如培养学生的品德行为, 审题意识是形成审题能力的必要条件, 也是审题能力的先导。要培养学生的审题能力, 首先要激发学生的审题意识, 强化其对审题重要性的认识。因此, 我专门收集了纯文字解决问题中学生的典型错例, 并将其展示出来, 与学生一起分析错因。在展示的过程中学生体会到了审题不清的危害。通过错例展示成功地诱发了学生的情感, 使其认识到审题的重要性, “敲醒”他们的审题意识。
二引导阅读——提高审题能力
应用题一直是我国小学数学教学的重点, 也是难点。虽然新课改后将“应用题”更换成“解决问题”, 而“解决”只是让它能够跟原有的课程保持一定距离, 使数学教师能够站在解决问题的维度, 重新反思、借鉴。摒弃原有应用题教学存在的弊端, 继承其好的一面。因此解决问题特别是解决纯文字的数学问题仍是小学数学教学的重点与难点。那么针对二年级学生, 他们识字量不多且阅读能力弱, 怎样让他们理解纯文字问题所表达的意思呢?笔者认为可从以下几点入手:
1. 完整地读题
“读书百遍, 其义自见。”在“小明和4个小朋友做红花, 每人做8朵, 一共做了多少朵?”一题中, 我对做错的学生进行了调查, 发现90%的学生没有完整地读题, 他们只看到“4个小朋友”、“每人8朵”这两个信息, 就急于解题, 结果必然不会正确。因此, 引导学生完整地读题, 是正确解题的基础。
2. 抓关键词读题
由于二年级学生特别是农村的学生识字量少, 就算读上许多遍, 有些不认识的字或学术词还是无法理解。所以在完整读题的基础上, 要引导学生抓重点词、难理解词来领悟题意。但老师也不可能随时随地帮助学生理解每道题的关键词, 如何让学生在独立解题时也能得心应手呢?——积累“同义词”。如二年级上册的“100以内加减计算的解决问题”, 可以让学生搜集表示“加”、“减”意义的词分别有哪些。通过搜集、积累, 优秀的学生能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而后进生也能根据搜集的词汇解决常见的纯文字问题, 给他们带来解题的成就感与学习的自信心。
3. 边读边思考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在小学里, 你要教会所有的儿童这样阅读:在阅读的同时能够思考, 在思考的同时能够阅读。”这点在数学解题中显得尤为重要。但二年级学生年龄比较小, 阅读能力与智力发展都还处在初级阶段, 需要循序渐进地培养。因此, 读题时, 我要求学生第一次先把题目读完整, 做到不漏字、不添字;第二次找出题目中的重点字词, 并理解其义;第三次要求边默读边思考解题方法。由此可培养学生边读边思考的能力。如某果园种有苹果树8棵, 梨树是苹果树的3倍, 这个果园一共种果树多少棵?这道题存在两个数量关系: (1) 总棵数=苹果树的棵数+梨树的棵数; (2) 梨树的棵数=苹果树的棵数×3。找出这两个数量关系, 对号入座, 解题也就水到渠成了。
三纵横对比——形成审题习惯
行为心理学研究表明:如果一个动作连续重复21天, 就可以形成习惯, 连续重复90天, 就可以形成稳定的习惯。但单一、反复地读题, 难免会使学生觉得枯燥, 从而产生懈怠情绪, 所以, 教师需采用各种读法交替使用的方式来进行读题训练。
对此, 可以通过纵向比较来激发成就感:在平时的作业中, 发现学生解决纯文字数学问题的正确率提高了, 及时表扬, 引导他与自己原有水平作比较, 让其感受到认真审题带来的进步与快乐。还可以通过横向比较激发优越感:通过定期的专门测试, 与其他班级的同学进行对比, 让全体同学体验到审题的优势。
通过多次让学生与自己原有水平和对照组对比, 使其感受到自己的进步, 体验成功的喜悦, 使被动的“要我审题”逐渐变成主动的“我要审题”。
总之, 学生纯文字数学问题审题能力的培养、审题习惯的养成是一个艰巨而长期的任务, 需要我们在平时的教学工作中不失时机地进行这项工作, 而且填空题、选择题、判断题基本上都是以文字描述的形式出现, 只要学生纯文字解决问题的审题能力得到提高, 那么其他题型的审题能力也可以相应地“水涨船高”, 进而提高他们的数学学习成绩、培养他们学习数学的信心与兴趣。不仅如此, 对其他学科的审题也能产生正面影响。
参考文献
[1]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 (修改稿) [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7
[2]张苾菁.浅谈“解决问题”中对数量关系教学的再思考[J].江苏教育研究, 2009 (17)
3.低年级数学解决问题教学策略 篇三
关键词:低年级;数学教学;解决问题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01-358-01
著名数学家华罗庚曾经说过“学数学不做题,如入宝山而空手归。”足见解题对深刻理解数学知识和方法的重要性。新课标对解决问题指出:通过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学习,学生能够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提出问题、理解问题,并能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解决问题,发展应用意识,形成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策略,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发展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一、学会阅读,理解题意
1、初读感知,探究中了解题意。学生独立认真地阅读题目,读通题目,画出要求的问题,找出已知条件。然后在小组内讨论交流:我读懂了什么?不懂什么?再请小组派代表说说自己的阅读收获及不懂的问题。老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归纳,引导学生精读领悟。
2、精读领悟,弄清题意。从教学经验来看,一年级学生解决应用题的第一障碍是文字障碍。会读其字,不解其意。因此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熟读题目,找出重点词句说说、读读、议议并联系生活实际理解意思,或采用转译的方法进行理解。如:一个足球50元,一个排球40元,一个篮球60元;(1)篮球比足球贵多少钱?(2)排球比篮球便宜多少钱?“贵、便宜”这两个词学生较难理解。因此要求学生多读几遍后,采用换词法读读后交流、比较体会。如:把“贵”换成“多”,把“便宜”换成“少”再读,小组讨论、比较题意是否改变。接着用更具体的数学语言60比50多多少?40比60少多少?表示出来,最后转译为数学算式,这道题就解决了。
二、巧用信息技术,可视问题情境
低年级的学生,他们的思维以形象思维占主导地位,直观生动的形象容易引起他们的兴趣。教学中如果能借助信息技术,图文结合,把问题的情境再现出来,这样不仅可以激发学生主动参与,自主学习,还可以帮助学生更快、更好地理解题目。如:(一年级下册教科书59页的习题6),一个足球50元,一个排球40元,付给售货员100元,应找回多少元?学生读了题目之后一般对“付给、找回”不能理解,但是如果借助信息技术把买卖的过程用动画的形式播放出来,再配上对话,学生很快就能被问题的情境吸引住。观看之前,老师抛出问题:请同学们边看边想,你看到了什么?知道了什么?学生会认真主动地观看,看完请学生讨论后回答,他们就会明白“付给”就是拿给的意思,“找回”是阿姨还给小朋友的钱。最后转译成数学算式就简单了。信息技术把枯燥无味的数学课创造成生动有趣的动态数学课堂,大大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效率。
三、借助图解法,理清思路
一般地说小学生的思维是由于遇到问题而产生的。但遇到问题时,他们往往不会想或者想不清楚,思维杂乱无章。因此要使学生学会思维,教学中要培养学生借助某些手段和方法进行有序地思考问题的习惯。利用画线段图的方法思考问题符合低年级学生的思维特点,通过画线段图可使较复杂的数量关系直观地反映在图上,对题目中的各个条件、问题建立起清晰的表象。如(一年级下册教科书25页的习题6):松鼠妈妈说:“你们真能干,一共采了12个松果。”小松鼠说:“哥哥采得多,我只采了5个。”哥哥采了多少个?经过分析可以把已知的数量用线段画出来,剩下的用“?”表示。这样就把文字应用题转化成图形应用题,学生“按图索骥”就能寻找到解答应用题的方法。
图解法,除了画线段图,还可以根据题意画出简单的图形把题目中的条件和问题明确地表示出来。如二年级下册指导丛书25面的跳一跳:自行车和三轮车共有8辆,共有19个轮子。自行车和三轮车各有多少辆?通过分析要求自行车和三轮车各有多少辆?就要知道它们各自的轮子共有几个?而题目中没有直接告诉我们,按照常规思路求解很困难。如果用 当车身,用○当轮子,先画8个小,在每个下面画2个轮子,这样一共画了16个轮子。比题目中的19个少3个。再把3个轮子一个一个(三轮车有3个轮子)地补上去,从图中可以看出自行车有5辆,三轮车有3辆。
四、立足生活,拓展延伸
4.解决问题数学五年级下 篇四
这道例题并不能体现出画图这一策略在行程问题中的价值,因为许多学生根据以前的经验就可以轻松解决。在选择解决问题的策略时,几乎所有的学生都是采用列表这一策略的。有许多学生告诉我,列表这一策略其实根本也用不上,因为他们很容易就抓住了题目中的数量关系。所以,在讲解这道例题时,我把着力点放在了指导学生画图上。指导学生抓住画图的三要素:方向,条件,问题。数量关系倒是很简单的两三句话带过了。
学生对画线段图来表述行程问题这一方法不感兴趣,我认为是有原因的。第一,不习惯,虽然以前也接触过线段图,要画好线段图也是很不容易的,所以,学生更愿意选择列表这一策略。第二:往往会画线段图的也能够分析清题目的数量关系,甚至说,不画线段图也能分清。而不会做的也不会画,所以,他们觉得线段图是没有必要的。对于学生的这一问题,我们只有在平时的教学中多强调线段图的简洁,方便性,同时,只要学生的线段图上能够反映出三要素,也就应该加以鼓励。如若不然,恐怕学生会更加不喜欢线段图了。
5.解决问题数学五年级下 篇五
正果镇黄塘小学李明哲
教学内容:解决问题(P32例11)
教学目标:
知识能力目标:
1、学会有序地分析题意,理解连除应用题的数量关系。
2、学会解答小数连除的实际问题。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学习,让学生懂得解决问题的多样化,体会小数除法的应用价值。教学重点:理解小数连除应用题的数量关系。
教学难点: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加强数量关系的分析,用量的关系来描
述解题思路。
教学过程:
(一)基础训练:
[口算]
2.1÷0.3=0.5÷0.25=0.84÷0.42=1÷0.25=
2.5×40=3.2×3=0.25×16=1.5×4=
[复习铺垫]
张燕家养了3头奶牛,每头奶牛一天产奶10.5千克,那么3头奶牛一周产奶多少千克?
(二)学习新知
师:如果张燕家3头奶牛一周产奶220.5千克,能否计算出平均每头奶牛每天的产奶量。今天我们来运用小数除法解决稍复杂的实际生活问题。
[典型例题](出示例11)张燕家养的3头奶牛上周的产奶量是220.5千克,每头奶牛一天产奶多少千克?
1、学生齐声朗读题目。
2、这道题目已知条件是什么?问题又是什么?
3、师根据同学们的汇报,根据学生回答情况引导出数量关系式。
4、先独立思考,再组内交流:可以先算什么?
5、学生试列式计算,做得快的同学用多种方法计算。
6、两人板演,然后说思考过程,其它同学质疑。
7、阅读课本,把课本例题补充完整。
8、师生共同小结解决问题的步骤。
(三)巩固练习
[基础练习]
1、5台织布机8小时织160米布,平均每台每小时织多少米布? 方法一:
160÷5=32(米)第一步求的是
32÷8=4(米)第二步求的是
方法二:
160÷8=20(米)第一步求的是
20÷5=4(米)第二步求的是2、2台同样的抽水机,3小时可以浇地1.2公顷,1台抽水机每小时可以浇地多少公顷?
方法一:先求每台抽水机3小时浇地多少公顷,列式是(),再求每台抽水机每小时抽水多少公顷,列式是()
方法二:先求2台抽水机每小时浇地多少公顷,列式是(),再求每台抽水机每小时抽水多少公顷,列式是()
[提高练习]
列综合式计算,并分别说出分析过程
1、运输队有18辆汽车,全队26天节约汽油819千克,平均每辆汽车每天节约汽油多少千克?
2、5头牛一周吃饲料682.5千克,平均每头牛每天吃多少千克饲料?
[拓展练习]
小毅家上个月的用水量是14.5吨,每吨水的价格是2.50元,小毅家有4口人,平均每人付水费多少元?
[教学效果评价]
3台拖拉机4小时共耕地0.96公顷,每台拖拉机每小时耕地多少公顷?(用两种方法解答)
(四)总结
(五)布置作业(略)
6.解决问题数学五年级下 篇六
一、提高学生对数学的认知
1.使学生感受数学知识的生活性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源自生活,又回归生活。日常生活离不开数学,同时其他许多学科都与数学紧密相关。马克思曾说过,数学是各门学科得以完善的前提。身为数学教师,更应该擅长数教学融入生活,使学生体会到数学与自己有着密切联系。例如,在第一册“解决问题”教学中,应精心收集生活中有关数学的问题,做成课件,为学生展示生活中许多需要他们运用数学去解决的问题。
2.使学生感受数学的广泛性
在高速发展的社会条件下,无论是家电、医学还是宇航工程、气象预测学等,无不需要用到数学。让学生课下搜集一些日常生活中所需用到的数学实例,一方面有助于学生了解数学的发展趋势,另一方面能够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动力。例如,在三年级下册数学的统计教学中,教师可让学生搜集班上的零用钱情况,分别进行收集、描述与分析,并绘制统计图。教师再将每组学生的零用钱情况与他们的使用情况进行分析,让他们学会合理分配自己的零用钱等。这样不仅可以使他们学到教学大纲中的数学知识,还可以学会合理规划自己的生活用度,养成节约的好习惯。
二、引导学生发现数学问题
生活中存在着许多数学问题,学生会解决问题,不一定善于发现问题,教师应引导学生积极寻找生活中的数学问题。根据数学教学内容提出一些简单的问题,通过分析与详解,培养学生的数学观念与应用意识,有利于学生对所学知识加深理解。例如,在“千克与克”的教学中,教师可以让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记录家里洗衣粉、味精或零食的重量。课堂上,让每个学生展示自己记录的数据,教师再给予他们事先准备好的具有不同克数的实物,让他们分别再次体验不同物体的重量。不仅能够使学生对物体的重量有个初步的印象,还使他们每当拿起一个物品的时候不禁衡量它的重量,实现培养学生发现生活中数学问题的目的。
三、引导学生分析解决问题
1.尝试解决,主动探索
在此过程中,应给予学生充分发表意见的空间,实现全体参与的教学目的。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经验与生活经验,让学生通过独立尝试、独立操作或小组讨论的形式,自己学会解决问题。在课堂教学中,让学生学会利用旧知识解决新问题,充分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
2.交流算法,归纳整理
让学生分别展示自己解题的方法与结果,尤其注意应让学生解释解题过程,并进行小组交流。使学生在交流过程中明确解题思路,弄清楚解题步骤间的逻辑关联。同时引导学生对比不同解题方法间的差异,了解各方法的特点,有助于学生找到便捷答题的思路与方法。在此过程中,不仅能够使学生加深对解题过程与方法的理解,还提高了他们的学习自信心。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习惯,让他们自己思考出解决问题的步骤,亲身体验解题过程,并写结果。
3.自我评价,检验成果
培养学生自我检验的习惯,让学生通过不同角度对自己的思维成果进行系统检验。检验过程即为学生反思与自我评价的过程,实施教学策略的关键所在,是传统教学的不足之处的重要补充。自我评价与反思的主要目的是充实学生的自身内涵。引导学生进行反思评价的要求应适当,反思的问题可以是:这是怎么做的?这样做对吗?教师应重视学生每一点进步以及小许成功,通过评价的方式给予学生自信。
四、引导学生实践运用
学习数学的价值在于在日常生活中遇到问题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来解决,在此过程中,让学生认识到数学对生活的重要性,激发他们学习数学的动力。生活中蕴含许多数学问题,教师教学时,可将这些问题抽象化,作为数学问题纳入教学内容中。一方面可以加深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另一方面可以提高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房屋的装修面积、地砖铺地面积、树木种植面积与数量、车轮为圆形的原理等。给学生提供充足接触生活中数学问题的机会,多给予学生自主实践、探索的空间,让他们懂得知识源自生活,并学会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为此,教师不仅应注重知识的讲学,还应教会学生运用知识,协调学与用的关系。
本文主要讲述了提高学生数学认知的重要性,让学生认识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关系,激发学习动力;建议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善于发现问题,学会自己解决问题,通过交流的形式找到快捷的学习方法并提高他们的自信;适当引导学生进行自我反思与评价,使他们找到学习的乐趣并通过教师的评价获得自信。总而言之,协调处理学与用的关系,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数学素质。
摘要:从提高学生对数学认知,引导学生发现数学问题,并引导学生解决问题,针对小学三年级数学中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展开研究。
7.解决问题数学五年级下 篇七
关键词:低年级;数学能力;启蒙教学;解题教学
研究者认为,解一步应用题困难的原因主要是学生对应用题的结构、类型以及应用题中时间、空间的叙述不能正确理解;解两步应用题困难的原因主要是没有学好一步应用题并且没有掌握好分析应用题的方法。所以,我觉得要解决学生的实际解题困难,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
一、重视“解决问题”的启蒙教学
新教材的每一个课题都设计了一幅或多幅情境图,内容都是学生比较熟悉的生活情景。这些情境图不仅是引导低段学生认数和计算的好素材,也是我们开展“解决问题”启蒙教学的好材料。教学中,我们可以引导学生养成有目的观察的习惯,养成完整、有序表达的习惯,开展“解决问题”的启蒙教学。
1.训练有目的地观察
对于低年级儿童,良好的观察能力是其数学素养之一,教师有必要开展解决问题的启蒙教学。如:在一年级的起始课“数一数”中,教材设计了一个“美丽的校园”情景:校园内有飘扬的国旗、高大的教学楼,还有和蔼的老师、活泼的学生,还有小小气象站等;校园外有高耸的大楼、飞翔的鸽子等。学生往往只对其中的色彩、人物等感兴趣。这时教师就要引导学生有目的的观察,可以问学生:“你看到校园里有什么?”“你是怎么看的?”等一些问题,学生在问题的引领下,不仅摒弃了其他的信息,进行有重点的观察,也初步感知了观察要从上到下、从左往右,有序地观察的方法。我想,经常训练学生有目的的观察,为学生以后学习“解决问题”时提取有用的数学信息打下了扎实的基础。
2.训练完整地、有序地表达
在我们的教材中有很多的情境图,而很多的数学信息都呈现在情境图里,让学生把这些数学信息讲出来,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也能借助语言的活动促进认识的升华,使学生很好地理解图意,能保证“解决问题”的顺利解答。
在认数的启蒙阶段,我们可以先训练学生完整地说一句话。如:在认识10以内数时,让学生看图完整地说一句话,如:“草地上有3只羚羊”“草地上有5朵小花”……让学生去提取信息,也让学生知道羚羊要一只一只数,小花要一朵一朵数,学会选用适当的单位名称。又如,教学一年级“比一比”中的“4只小兔要搬4块砖头”和“3头小猪要搬4根木头”时,引导学生用手指指着说:“兔子对砖块,1只小兔对一块砖块,4只小兔和4快砖块同样多”……这样利用情境图让学生完整地表达,不仅理解了图意,同时渗透“同样多”“相差”等常用概念,开展“解决问题”的启蒙教学。
二、重视“解决问题”的解题步骤教学
在小学虽然概括解题步骤是在学习了复合解决问题时才进行的,但低年级开始解决问题教学时就要注意引导学生按正确的解题步骤解答解决问题,并且在每个解题步骤上都教给学生一定的解题策略,这样才能使学生正确解答“解决问题”。
1.教给学生读题的方法
读题是审题的前提,是解题的基础。因此,在要求学生在解决问题之前,千万不要不加思考地乱列算式,而是首先要认真读题,找出题中的关键语句,找到解题必要的已知条件和数量关系,引导学生通过叙述题目中的事理关系,弄清题中所给的条件,要解答的问题是什么?这样有针对性地对所求问题去展开联想,让学生理解题中的数量关系与加、减、乘、除意义的联系。
如:在教学“有红花29朵,黄花比红花多6朵,黄花有几朵?”这一题时,我先让学生认真读题,并想一想“这题的关键句是哪一句,从这关键句中你知道了什么和什么有关系,有什么关系,什么要多,什么要少,问题求的是多的还是少的”。学生通过仔细读题后,理解了题意,一旦理解了题意,其数量关系也将明朗了。因此,从这个角度上讲理解了题意就等于题目做出了一半。当然还要让学生学会边读边思考。
2.加强对学生解题思维错误的分析和纠正
由于低年级学生思维较为单一,缺乏逻辑性,在解决问题过程中不是对题目进行综合、分析的基础上列式计算,往往凭题目中的数量用简单的联系和一些个别的外部因素为依据,或套用以前熟悉的方法、利用自己原有的思维模式来进行解答。例如:“小×和小×都有20张图片,小×送给小×5张后,小×比小×多多少
张?”学生错误列式为:20-5=15(张)……针对学生的思维错误,教师必须借助直观手段,用实物演示,使学生在观察数量关系变化中理解具体的题意,促进学生破除实际生活中的形象经验,提高对倒叙题、逆向题的思考能力。对一些隐藏条件或有多余条件的题目,要让学生反复读题,正确、全面地理解题中的关键词句的含义,挖出隐藏的条件或抛弃多余的条件,才能让学生选择正确的解题方法。
教师应遵循低年级学生的心理特征和思维特点,教给学生一种思想,培养学生一种能力,更重要的是让学生经历和体验解决问题的过程,培养解决问题的良好习惯,为将来更好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作者单位 甘肃省兰州市城关区九州小学)
8.解决问题数学五年级下 篇八
1.在现实情境中理解万以内数的意义,能认、读、写万以内的数,能用数表示物体的个数或实物的顺序和位置。能运用数表示日常生活中的一些事物,并能进行交流。2.结合具体情境,体会整数四则运算的意义。
3.能运用数及数的运算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并能对结果的实际意义作出解释。【学习目标】
1.借助具体情境呈现数学问题,通过仔细观察分析,理解图中大括号和问号的用意,会用6,7的加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利用情境切实感受用学过的数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过程,发展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且解决问题的能力。【学习重点】
学生能够理解图中大括号和问号的用意。【学习难点】
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且解决问题 【评价活动方案】
1.通过主题图的信息分析和符号的认识,理解图中大括号和问号的用意,会用6,7的加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以评价学习目标1。
2.通过理解题意并解决问题,写出加法算式,请学生到屏幕前完整说图上的意思等活动来评价学习目标2。
3.通过做一做来评价学习目标1、2。【学习过程】
一、谈话导入
同学们,你们喜欢看动画片吗?好,请看大屏幕!
多媒体课件播放两段录像场景。(分别是动画片里的卡通形象,以及一些生活实例)同学们看到了什么?能提出什么问题?学生举出身边的具体实例。在生活中,你遇到过这种事吗?谁愿意说给大家听?
指名学生回答。生活中的许多事,我们都能用数学知识去解答。
今天,老师就和同学们一起,用我们学过的数学知识去解决发生在我们身边的问题,好吗?(好)
二、学习新知
1.描述画面内容。(评价目标1)同学们,现在是什么季节?(现在是秋天)对,秋天到了,秋天多么美丽啊,瞧,谁来了?(课件出示教材第46页的主题图,不出现大括号和问号)①教师引导学生看课件,并提问,你看到了什么?
(左边有4只兔子采蘑菇,右边有2只兔子)师:观察得真仔细,你们能试着提出一个数学问题吗?请同桌互相说一说。学生汇报、交流:
预设1:合起来有几只兔子? 预设2:一共有多少只兔子?
师:真棒!他提出的问题是“一共有多少只兔子?”那你们知道“一共”是什么意思吗? 生:就是合起来。
师:对,“一共”就是合起来的意思。(用手势比划)来,同学们把小手拿出来,跟着老师边说边比划:求“一共有几只兔子”就是把左边的4只和右边的2只合起来。小朋友,咱们自己再来一遍。(师引导,生活动)②认识大括号和问号
师:你们知道吗?我们还可以用一个符号来表示合起来。这就是咱们今天要认识的第一位新朋友(课件显示大括号在闪动)它的名字叫“大括号”,它表示把两部分合起来,大家认识它了吗?
师:刚才我们提出的问题“一共有几只兔子?”(在大括号的下面显示问号闪动)这就是我们今天要认识的第二位新朋友“问号”,它表示要求的问题。③解答
师:现在看着这幅图,谁能完整地说说图上告诉了什么?要求什么?(多请几个学生说)教师讲解,大括号表示把左边的四只兔子和右边的四只兔子合起来(教师边说边做手势),下面的?只就表示让我们求出一共有多少只?也就是问我们左边4只兔子,右边2两只兔子,合起来是多少只兔子?
(结合手势)要求学生边说边做动作,教师指名回答。2.理解题意并解决问题。(评价目标2)
同学们谁能完整的说说图上告诉了我们什么,要求什么?(多请几名同学回答)根据左边有4只兔子和右边有2只兔子是这道题的两个条件,你能解答一共有多少只兔子这个问题吗?用什么方法计算?为什么?(学生回答:用加法计算)对了,因为要把这两个部分合起来(教师辅以手势,所以用加法)加法算式怎样写?
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板书4+2=6,同时课件出示该算式。同学们:4,2,6各指的什么?请学生到屏幕前来讲。
三、练习(评价目标1、2)
1、教材第46页做一做。
数一数,白板的左边和右边各有几只企鹅?能提出一个问题吗?怎样解答? 学生独立完成,指定两名学生写在黑板上。
提问:我们计算时需要注意什么?提醒计算时注意准确性。
2、练习十第4题
两个同学互相说说图的意思。再进行解答。
四、小结
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同学们要注意将6和7的计算从算式提升到实际运用当中,学会看图说话,同时学会将图形语言转换成数学语言,注意条件提取的准确性。
9.解决问题数学五年级下 篇九
丽山小学 汤美娜
教学内容:解决问题(P32--33例11、12)教学目标:
1、学会有序地分析题意,理解连除应用题的数量关系。
2、学会解答小数连除的实际问题。
3、学会根据实际情况采用“进一法”和“去尾法”取近似数。
教学重难点: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加强数量关系的分析,用量的关系来描述解题思路;理解“进一法”和“去尾法”的意义。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师:同学们喜欢喝牛奶吗?大家知道牛奶是从哪里来的吗?你看奶牛多伟大啊,吃的是草,挤出来的却是香甜的纯牛奶。今天老师就和大家一起到张燕家的奶牛场去看一看。(课件出示插图)看,多可爱的三头奶牛啊!可它们的小主人张燕却遇到了一个数学难题,我们一起来帮帮她好吗?
(二)探究新知
1、课件出示例11 师:(课件出示题目)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解决问题。(板书课题:解决问题)
张燕家养的3头奶牛上周的产奶量是220.5千克,平均每头奶牛一天产奶多少千克?
师:从这道题中你知道了哪些数学信息? “上周”是指什么? 师:问题又是什么? 师:要求每头奶牛一天产奶多少千克,能不能一步算出来,如果不能,可以先算什么,再算什么?请同学们先独立思考,再同桌或者前后左右交流:
(学生讨论之后)
师:请同学们根据讨论的结果在练习本上试列式计算,做得快的同学可以用多种方法计算。
指名学生订正,说出列式和思考过程,其它同学质疑。
师:下面请同学们看大屏幕,我们一起再把这道题的解答方法总结一下。
在解决实际问题时,我们要弄清题目中的已知条件和要求的问题,分析题目中数量之间的关系,确定先算什么,再算什么,然后列出算式进行解答。
师:条条道路通罗马,这道题还有其他的解法吗,同学们课下在研究行不行?
2、巩固练习
师:学习了之前的,下面老师就来考一考大家。(指名读题)8辆汽车14天共节约汽油360.64千克,平均每辆汽车一天节约汽油多少千克?
食堂张叔叔在菜场买了4.5千克豆角,交给售货员10元钱后,找回1.9元。每千克豆角多少钱?(只列式,不计算。)
3、教授例12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处处蕴含着数学问题。你能帮助小强的妈妈和王阿姨,解决她们遇到的问题吗?
课件出示例12 ①学生独立思考,解答,(展示可能出现的三种答案,6.25个、6个、7个)。
②组织学生进行辩论,鼓励学生说出自己的看法及理由,大胆地与同学进行交流。
同学们充分发表意见,明确瓶数取整数,6.25按四舍五入法应舍去25,但实际装油时,6个瓶子不够装,因此瓶数应比计算结果多1个。
再来看看王阿姨遇到的问题,如何解决? ①先独立思考。
②全班交流答案,组织学生讨论,强调以理服人,使学生明确,盒数取整数,16.66…计算结果按四舍五入法本应进1,但实际包装时,丝带不够包装第17个,因此个数应比计算结果少1。
3、生谈感受。(在日常生活中,你们还遇到过类似这样的问题吗?)例如:a买商品时,钱不够只能少买一份; b锯木条时,不够长也只能少锯一根; c装物品时,装不下只能多装一份等等
师小结:看来,四舍五入取近似值只适用于一般情况,在解决问题时,有时要根据实际情况取商的近似值,有时要多一点,有时要少一点。
(三)、运用新知,解决问题。
1、P33“做一做”
如何处理的结果?为什么这样处理?
2、P35 6、7 生独立解答,全班交流。
(四)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五)板书设计(附)
解决问题 例:11 一周=7天
220.5÷3=73.5(千克)220.5÷7=31.5(千克)73.5÷7=10.5(千克)31.5÷3=10.5(千克)
答:平均每头奶牛一天产奶10.5千克。
10.解决问题数学五年级下 篇十
本课题组成员对学生、教师问卷调查分析,六年级数学概念和问题解决是存在的共性问题和教学方法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和分析,结合学生实际进行研究,以提高教学质量和学生综合素质。
一、存在的困惑
(一)数学概念中存在的主要困惑
1. 死记硬背。由于概念本身的抽象性,给学习增加了难度,进而不少同学干脆采取“死记硬背”的方式,由于没有经历概念形成过程,因而抽象、概括、归纳思维能力也无法得到发展及提高。
2. 孤立地学习概念。不少同学学习概念时,总是孤立地看待概念,无法将不同概念形成体系,不能在概念系统中学习概念。
3. 概念与应用脱节。在概念学习中有两种错误倾向,其一,部分同学为学习概念而学习,缺少应用环节;其二,一部分同学恰恰相反,对在解题过程中涉及的概念很少关注相应概念。这两种错误的本质是一样的,就是漠视了概念的应用环节,想当然地以为概念与应用是两个不同层面的内容。
(二)问题解决中存在的主要困惑
1. 基础知识不扎实。学生对概念意义混淆、受多标准量、思维定式、解题模式、数量关系等因素的干扰,阻碍了问题的解决。
2. 数学思想方法掌握得不好。教材中的不少问题解决,由于严重脱离学生生活实际,学生既无相关的生活经验或模型可供参照,更无法透彻把握这类问题的结构,这给他们的学习带来很大困难。
3. 问题解决心理障碍。有些问题解决在情节叙述中,条件叙述较为婉转含蓄,就会造成一种掩盖本质的假象,使非本质的信号对大脑皮层刺激过强,容易给学生产生错觉,以致作出错误的判断。
4. 对问题解决不感兴趣,学生阅历浅,缺少生活实践,阅读能力差,不能准确理解题意等原因。
二、教学方法和手段
(一)在概念教学中教师应注重以下教学方法和手段
1. 结合生活,从实际中进行概念引入。要从生活实际出发,深化小学生的概念基础, 引申出适合小学生可以理解的概念。
2. 利用直观教学法,补充并深化数学概念。利用直观的具体形象,帮助学生认识概念的本质属性。
3. 化抽象为具体,强化数学概念。在教学中有很多数量关系都是从具体生活中表现出来的,运用恰当的方式进行具体与抽象的连贯。
4. 对于太难理解的概念就可以暂时不给定义或者采用阶段逐步渗透的办法。
5. 纠正错误的学习概念方法。及时纠正错误的学习概念的方法,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效率。
6. 归纳整理概念,形成系统。学习一个阶段以后,引导学生把学过的概念进行归类整理,明确概念间的联系与区别,从而使学生掌握完整的概念体系。
(二)问题解决教学中所采用的教学方法和手段
1. 与计算相结合的解决问题。从学生初步学习加减乘除的计算开始,课本上就出现了以各类计算为主的解决问题。这类题目需要学生通过对整数、小数、分数中加、减、乘、除意义的充分理解来进行,而不能单纯作为巩固计算的题目。
2. 以常见数量关系为基础解决问题。要使学生对数量关系真正理解和掌握,在教学引导中必须密切注意学生的思维特点,选择接近学生实际生活的、或熟悉的事物作为问题解决的内容,指导他们解题时尽量利用直观教具或创设情境,通过自己的操作在脑中形成表象,在具体的题目、具体的数量中发现一些带有共同特征的东西,并引导和帮助学生自己尝试概括出一些数量关系。
3. 利用数学思想策略解决问题。解决问题的策略是在解决问题的活动中形成和积累的,以有条理地整理信息、发现数量之间的联系作为教学策略的切入口,通过整理信息,明确和把握数量关系,形成解决问题的思路:
(1)列表的策略。这个策略适用于信息复杂,信息之间关系模糊的问题,把信息以表格形式列出来,容易观察和理顺问题条件,发现解题方法。
(2)画图的策略。画图是解决问题时经常使用的策略,这种策略能直观地显示题意,有条理地表示数量,便于发现数量之间的关系,从而形成解题思路。
(3)一一列举的策略。即把事情发生的各种可能逐个罗列,并用某种形式进行整理,从而找到问题的答案。
(4)假设、替换的策略。对条件关系复杂、没有直接的方法解答的问题,可尝试按问题中的条件去假设、替换,得到一个答案,然后把答案代入问题中去验证。
(5)转化的策略。转化是指把一个数学问题变更为一类已经解决或比较容易解决的问题,从而使原问题得以解决的一种策略,所以,转化是一种常见的、极其重要的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
三、将概念和问题有效结合起来
1. 利用生活中的问题为背景,用多种形式引出概念,激活学生概念建构的兴趣。
2. 在概念的建构中形成问题解决的思路。
3. 重视概念在生活中的应用,加深拓展概念,数学教学离不开解决问题,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正确灵活地运用数学概念解题,是培养学生解题技能的一个有效途径。
数学概念是解决一切数学问题的基础,是问题解决的钥匙,在概念教学中渗透问题解决可以加深巩固对概念的理解和灵活应用。在问题解决中,利用好数学概念是问题解决的关键,也是检验学生掌握数学概念的最好方式。
【参考文献】
[1] 陶文中. 数学概念教学中的问题及其解决方法[J]. 小学数学教师,2011(3).
[2] 杨勇. 小学数学教学中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J]. 学周刊,2015(2).
11.解决问题数学五年级下 篇十一
新课改即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我们国家自建国以来经历了多次课改。20世纪末, 国务院提出要“深化教育改革, 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因此, 新课改目标明确:建立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自2004年山东、宁夏、广东、海南四省份率先推行新课改至今已近十年, 新课改成果初见成效, 我国素质教育得到较好的普及和发展。但是, 新课改在普及过程中也遇到了一些矛盾和问题。本文以高中数学教学为例, 分析总结新课改下高中数学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并给出问题的解决方案。
二、新课改下高中数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教师自身问题
传统数学教学以教师讲授为主, 学生被动接受, 教师是教学过程的绝对主导者。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是以人为本, 教学过程中以学生为主体, 这要求教师转变角色即由先前的主导者变成现在的设计者、组织者、引导者甚至是合作者, 目的是引导学生主动学习。这些角色教师很难快速适应, 在教学过程中经常出现刻意强调学生的独到见解, 而忽视价值评价;强调学生的自主建构, 忽视教师的引导;强调对学生的尊重, 而忽视正面教育等问题。
2、学生自身问题
传统应试教育使得大部分初中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不完善, 缺乏学习新知识所需要的知识基础。升入高中后, 再学习新知识过程中, 很难将新知识融入到原有的认知结构中, 更别谈对新知识实质含义的理解。此外, 由于长期处于被动学习地位的学生, 缺乏主动学习的兴趣与自信, 学生的思维被严重束缚, 导致他们的思维能力达不到新课改教学内容的要求, 所以, 相当一部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只能机械模仿练习, 缺乏必要的探索、概括、推理、质疑、反思和总结的能力。
3、教材自身问题
教材是按照教学大纲编写的, 是师者传道授业解惑的的主要依据, 是学生获得知识、掌握技能技巧的主要源泉之一。可新课改数学教材在使用过程中发下如下问题:
(1) 、知识点顺序不合理。由于开展教学改革, 数学教材内容有所删减, 并调整了一些内容的顺序。如有些版本教材把指数函数、对数函数编排在不等式前面, 这样编排导致学习函数的定义域、值域及集合的运算等问题难以解决。
(2) 、知识点删减不科学。新教材大量增加了现代数学的重要基础知识, 而删掉了圆的垂径定理、弦切角定理、相交弦定理、切割线定理等, 而这些定理在后面解析几何中会经常用到。
(3) 、知识点衔接问题不合理。如在新教材中, 一元二次方程的分式方程、无理方程、二元二次方程均不作要求, 这会影响后续数列的学习;如根式的运算明显淡化, 如不加强根式运算, 以后求圆锥曲线标准方程会受到影响。
4、课时不足问题严重。
经调查, 多数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经常出现教学任务完不成的现象, 更不可能留有巩固练习的时间。现在一个学期的教学任务相当于过去一年的学习内容。
5、教学过程和教学方式形式化。
新课改指出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教师必须由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改革和丰富教与学的方式, 使学生主动地学习, 是高中数学新课改革追求的基本理念。但有些教师把教学过程形式化。如新课改倡导对话教学是对传统独白教学的否定, 但在教学中不少教师把对话等同于师生问答;如新课程要求让学生多些实践经验, 这样可以丰富学生的感性和理性认知, 可在教学活动中, 很多教师的教学活动设计带有太多的随意性, 缺乏明确活动目的, 却美其名日“动中学”。
三、新课改下高中数学教学问题的解决方案
1、读懂吃透新课改理念。
在新课标的实施过程中, 若要实现数学课程改革的预期目标, 教师的作用不可忽视。在新课改要求下, 高中数学教师要深刻理解新课改的精髓, 对新一轮课改从理念、内容到实施, 必须做到灵活运用。
2、活用教材。
在教学中, 应以新课标为主, 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即用教材教而不是只教教材。新编数学教材中不可避免存在这样或那样的问题, 教师应认真理解新课标, 对教材中不符合课标要求的知识点要大胆地删减;对新课标要求的重点内容要作适量的补充;对教材中不符合学生实际的题目要作适当的改编。
3、采取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
新课改指出, 教学是师生之间的对话、沟通、合作、共建的交往活动。在高中数学新课改的实施过程中, 教师应从学生现有的所知所需出发, 创设有趣的教学情境, 营造一个和谐的课堂气氛, 认真听取学生的想法并适度评价, 为学生的发展提供时间与空间, 这样可以激发学生探求新知识的兴趣, 有助于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引导学生探究学习, 领会数学思想方法, 获得数学活动的经验。
4、发挥团队作用。
教学过程中, 教师之间要多沟通, 尽量做到发现问题随时解决。集体备课可充分发挥团队作用。规定每周固定时间固定地点所有数学组教师集体备课。备课过程中需要讨论两个问题:
(1) 、共同就上星期教学过程中好的地方、存在的问题、改进的方法和措施进行讨论, 好的经验共同分享, 存在问题共同解决。
(2) 、依据新课标, 制定下一周的教学内容, 包括重点、难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例题的编排等, 然后全组教师进行讨论, 最后定案。
5、灵活运用信息技术教学。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 可以适当的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教学。如多媒体教学相对于传统教学手段而言, 所展现的内容更直观新颖, 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有事半功倍之效, 使有意识的学习活动和无意识的学习活动相结合, 这样不仅可以丰富教学内容, 还可以活跃课堂气氛, 更有效的调动学生求知的自觉性和主动性。
四、小结
本文主要归纳总结了新课改普及以来, 高中数学教学过程中出现的五个共性问题, 并针对问题产生的原因, 给出了五个解决问题的方案, 这一定程度上可以促进新课改更快、更好的普及。
参考文献
[1]刘小林.高中数学学习中的障碍分析[J].科学教育, 2010, (1) .
[2]田志平.浅谈新课程标准下的高中数学课堂教学[J].党史博采 (理论) , 2010, (1) .
12.解决问题数学五年级下 篇十二
【学习内容】人教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第57页用数学 【课程标准描述】
能在教师的指导下,从日常生活中发现和提出简单的数学问题,并尝试解决。【学习目标】
1.学生能看懂图意,会说图意,2.能根据加减法的含义选择正确的计算方法来解答用图画表示的应用题。【学习重难点】
正确解答用图画表示的应用题
【评价活动方案】
通过合作探究教学环节的学生看图,说图意,评价学习目标1。通过列式解决问题评价学习目标2。【学习过程】
一、创设情境,明确信息和问题(评价目标1)同学们,现在是什么季节?那咱们就到郊外去秋游吧。
教师:同学们看看这幅图片,知道图片里有什么吗? 教师:查一查有几只小鹿呢,它们都在做什么?(一共有9只小鹿,跑走了3只)
教师:一共有9只小鹿,跑走了3只,那么还剩几只呢?(这里要解决的问题是“还剩几只小鹿”)
二、解决问题(评价目标2)
教师:求还剩几只,怎样计算?你能列出算式吗? 9-3=6(只)
问:为什么用减法计算?
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总结:要求还剩几只必须从总数里面减去跑走的3只,所以用减法计算。
引导学生检查一遍解答是否正确。
从图中你还能提出其他数学问题并解答吗?
三、其他数学问题(评价目标1、2)
梅花鹿图:树下有6个蘑菇,旁边有2个蘑菇,一共有几个蘑菇?
说出图意后独立列式
6+2=8(个)
问:每个数表示什么?生答。
问:为什么用加法计算?生答,师总结:要求一共有几个蘑菇,必须把两部分合起来,所以用加法计算。
一共有8只鹅,游走3只,还剩几只?说出图意后独立列式 8-3=5(只)
问:每个数表示什么?
学生讲一讲为什么用减法计算。
【板书设计】
用8、9的加减法解决问题
– 3 = 6(只)
口答:还剩6只。
【学习目标检测】
13.解决问题数学五年级下 篇十三
教学内容
列方程解决简单的问题。(教材第8~12页)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了解列方程解应用题的特点和解题的基本步骤,掌握列方程解答简单应用题的分析方法,能正确地用列方程的方法解题。
2.使学生初步建立未知数和已知数可以相互转换的思想。3.培养学生分析题意、认真审题的解题习惯。
重点难点
重点:掌握列方程解应用题的方法。难点:准确迅速地找出等量关系。
教具学具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师:我们已经认识了方程,学会了解只含有加、减或乘、除法一步计算的方程。那学习方程有什么用呢?用处可大了!在你今后的学习中,特别是到了中学、大学阶段,会经常用到方程。在实际生活中,用列方程、解方程的方法也能把一些数量关系复杂的问题,很容易地解决。这节课我们来学习列方程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设计意图:初学列方程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数量关系即使隐蔽一些,但对于五年级的学生来说用算术方法解决也不太困难。相反地,学生会认为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写的字太多,太麻烦,会以为这是多此一举,这是学生学习本课内容时一般都会存在的心理障碍。鉴于此,教师进行这样的学习动员,从今后的数学学习和解决生活问题两个方面阐述学习新知识的必要性,对于克服上述心理障碍会起到作用】
二、探究过程
1.教学例7。
师:请同学们先看下面的问题,说说题中的条件和问题,再找出数量之间的相等关系。(课件出示:教材第8页例7题)
生1:小红去年的体重加上2.5千克等于今年的体重,也就是36千克。生2:今年的体重减去年的体重等于2.5千克。师:你能用方程解决问题吗?试一试。学生尝试独立解答;教师巡视了解情况。师:把你的想法跟大家分享一下吧!学生可能会说:
·可以根据“去年的体重+2.5=今年的体重”列出方程。去年的体重不知道,可以设去年体重为x千克。
解:设小红去年的体重是x千克。x+2.5=36 x=36-2.5 x=33.5 答:小红去年的体重是33.5千克。
·可以根据“今年的体重-去年的体重=2.5”列出方程。去年的体重不知道,可以设去年的体重为x千克。
解:设小红去年的体重是x千克。
36-x=2.5 36-x+x=2.5+x
36=2.5+x 2.5+x=36 x=33.5 答:小红去年的体重是33.5千克。
师:这个答案对吗?你打算怎样检验?与同学们说一说。生1:先检查方程列得是否正确,再检验方程的解。生2:看两种方程的解答结果是否相同。
师:回想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想一想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时要注意什么? 学生可能会说:
·先弄清题意,找出未知量,并用字母表示。·要根据题中数量之间的相等关系列方程。·求出答案后,还要检验结果是否正确。2.教学例8。
师:你能找出题中的等量关系吗?(课件出示:教材第9页例8题)
生1:题中大雁塔与小雁塔的高度之间的相等关系是“小雁塔的高度×2-22=大雁塔的高度”。
生2:题中大雁塔与小雁塔的高度之间的相等关系是“小雁塔的高度×2-大雁塔的高度=22”。
师:尝试自己解答。
学生尝试独立解答;教师巡视了解情况,个别指导学习有困难的学生。组织学生交流订正,重点说说想法;给予解答正确的学生以表扬鼓励。
【设计意图:由以前算术法解决实际问题到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是学生认知和技能的一次跨越。鼓励学生相互交流,彼此启发,其目的是为了帮助学生准确地找出数量间的相等关系。同时,通过对比归纳明确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关键和步骤】
三、课末总结
师: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你认为本节课有什么要提醒大家注意的?列方程解决问题和用算术方法解决问题有什么不同? 【设计意图:让学生谈收获,是对本课知识的梳理和深化,可以很好地将所学知识纳入到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中】
板书设计
列方程解决简单的问题
1.先弄清题意,找出未知量,并用字母表示。2.要根据题中数量之间的相等关系列方程。3.求出答案后,还要检验结果是否正确。
教学反思
1.在明确题中数量间的相等关系的基础上,引导学生体验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要把已知量与未知量结合起来进行列式,体验列方程解决问题和算式解决问题的不同。
2.列方程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是用方程解决问题的起始阶段,让学生明晰“整理信息——找相等关系——列方程”的思维框架,有着重要的意义,学生们可以用这样的思维框架列方程解决简单的、复杂的实际问题。通过模仿、练习巩固,使学生熟悉“写设句——列方程——解方程——检验写答语”是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一般步骤。
3.重视积累找数量间相等关系的方法,如根据公式、常见的数量关系式等去寻找。长此以往,随着解决问题经验的不断丰富,数学学科的质量也会同步提高。课堂作业设计
A类
小明将一根长72厘米的铁丝,围成了一个正方形,围成的正方形的边长是多少厘米?(考查知识点:列方程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能力要求:找出等量关系能列方程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B类
李明和王强结伴旅游,李明带了3000元。两人用去同样多的钱后,李明剩下的钱比王强剩下的多500元。王强带了多少元?
(考查知识点:列方程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能力要求:找出等量关系能列方程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参考答案
课堂作业新设计
A类:
解:设围成的正方形的边长是x厘米。4x=72 x=18 答:围成的正方形的边长是18厘米。B类:
解:设王强带了x元。3000-x=500 x=2500 答:王强带了2500元。教材习题
教材第9页“练一练” 一头非洲象 一头蓝鲸 解:设这头非洲象大约重x吨。33x=165 x=5 教材第10页“练一练” 香港青马 杭州湾跨海
解:设香港青马大桥全长大约x千米。
14.解决问题数学五年级下 篇十四
经过多年的教育教学实践, 笔者亲身体验了新教材给我们 (既包括教师, 也包括学生) 带来的生机和希望, 但是俗话说“有利就有弊”, 笔者愿就自己的教学实践浅谈一下新课程理念下农村七年级语文教学亟待解决的问题及策略。
一、基础知识差、生源参差不齐, 阻碍了学生的全面发展
2009年我校 (注:此处指吉林省前郭县乌兰塔拉乡蒙古族中学, 下文同) 起始 (七年级) 年级入学人数为208人, 新生入学后, 我校组织进行了摸底考试, 通过考试发现, 大约有60人 (占29%) 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令人担忧, 错别字现象严重, 连最基础的汉语拼音都不会, 分不清声母和韵母。
【案例1】在学习《皇帝的新装》第二课时, 课前对上一节的基础字词进行了检查。
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当时有很多学生举手要到上台板演, 笔者让平时课堂表现比较活跃的高原同学进行板演, 高原同学很快就完成了前6个加点字的注音, 但“炫耀”这个词没有注音 (他不认识这两个字) 。笔者仔细观察发现, 该同学的注音只有一个是对的, 笔者感觉到他可能知道另外那5个字的读音, 只是不会拼音, 为了证明这一点, 当他板演后要返回座位的时候, 笔者叫住了他, 让他读出这6个字的读音, 他非常准确、流利地读了出来。
通过上述教学实例, 我们可以看出学生的基础知识特差, 在实施新课程的教学中, 还应高度重视基础知识教学。试想, 这部分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中能参与到课堂教学中吗?
针对学生基础差、生源参差不齐的现状, 笔者采取了个别辅导、及时补差的原则, 同时动员“优生”带动“差生”, 进行“优差”互补, 这种方法虽然取得了点滴的成绩, 但不是最科学的, 要真正使学生打下扎实的基础, 教育主管部门就应进一步加强小学阶段的基础教育。
二、课外阅读面窄, 学生缺乏理解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农村中学学生的课外阅读量少, 大部分学生因家庭条件所限, 根本就“无书可读”, 他们的知识面狭窄, 连人所共知的“四大名著”也知之甚少, 其它方面的书籍就更不用说了, 他们认识问题肤浅, 缺乏理解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近几年的读书工程扩大了学生的视野, 班级图书角的建立扩大了学生的课外阅读面, 但时效性不大) 。
【案例2】上学期我校第三次月考七年级语文试题的作文题目之一为《良师》。七年一班有一名学生的作文以《良师》为题, 其中有这样几段:
“我在小学四年级的时候, 我妈妈给我拿饭和一元钱。第一天, 我用一元钱买一个面包, 我把面包吃没我就包 (饱) 了, 放学时我就把饭到 (倒) 了……第四天我又是把饭到 (倒) 了一直到 (倒) 道 (到) 六年级。
后来, 我上了中学我才只到 (知道) , 我不应该把饭到 (倒) 了, 良师 (粮食) 来的不容意, 于是我就在吃饭时, 我一个饭点我都吃了, 每周爸爸都给我五元钱, 我一直流 (留) 着, 周周我的钱都不花。
我只到良师 (粮食) 来的不容意 (易) 了。”
上述案例中学生的作文, 不但错别字多, 不能正确使用标点符号, 而且语言的衔接不连贯, 反映出农村中学大部分学生的能力较低, 即缺乏理解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些学生的交流与合作能力可想而知, 他们在新课程的教学方式下是很难参与到课堂教学中的。
针对上述学生各项能力较低的实际问题, 笔者在教学中采取的方法是:
1.为学生创设更多的阅读空间 (现在每周周三的阅读课安排太好了) , 提供充足、健康的书籍, 同时结合所读内容, 利用每节课前进行3分钟的口语交际训练或积累, 这样逐步培养了学生的阅读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2.在课堂教学的小组合作学习中, 合理的编排成员进行优差结合, 讨论结束后尽量找差生作中心发言, 尽可能调动其学习的积极性, 为学生创设最佳的情境, 让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的氛围里进行交流与合作。
3.教给学生科学的阅读方法, 要做到“四读”:初读、慢读、细读、研读。初读是让学生从整体把握课文, 获得初步的感性认识;慢读是利用工具书边读边解决课文中出现的字词;细读是在阅读中进行质疑, 在有所感悟的地方作下标记, 为下一步的学习打基础;研读是变读为写、以读促写, 充分激发学生的阅读和写作兴趣。根据实际情况可开展一些读书活动 (读书班会、读书沙龙等活动) 来开阔学生的视野, 活跃思维, 积累写作素材。
三、作文教学流于形式, 学生缺乏作文的自改能力
农村中学的学生写作水平极低, 大部分学生的作文都写得平平淡淡, 有些学生的作文甚至根本不能称为作文, 错字连篇、字数不足、生搬硬套。《良师》这篇文章充分反映了学生的理解能力、作文能力较低。另外, 传统的作文批改方式也不利于培养学生的自改作文能力。因此, 教师要重视作文教学, 尤其要重视作文批改的过程。
通过作文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创新思维是素质教育得以落实的最佳选择:学生在理想的写作状态下, 想象力会极大提高, 发散思维与聚合思维会异常活跃, 创新素质会极大提高, 要使作文教学达到这样的效果, 首先就要改变传统的作文教学模式。其次要做好作文过程指导。每班每天安排3~5名同学作文 (其他同学继续构思、选材) ;第二天上课时收上作文, 同时, 再安排另外3~5名同学作文, 课后, 教师对当天上交的几篇作文进行评改, 以面批面改为主;第三天, 教师挑出几篇作文中最好的一篇由这位同学到讲台前读给全班同学听, 然后师生共同讲评, 每天大约10分钟的时间。依此类推, 大约20天左右每个学生可以作文一篇。
15.解决问题数学五年级下 篇十五
数学是一门基础性的学科,小学低年级的数学更是学生学习数学的起步阶段。在该阶段对小学生进行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注重结合学生的基本情况开展针对性的教学,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思维方法以及解题的策略,进而实现有效的数学教学。
一、教学现状
随着时代的进步,社会不断提高对人才的要求,而有效提高人才质量的主要途径即教育。然而,我国传统教育模式单一,教学内容与实际生活相脱离,易造成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的降低。小学数学作为学生大脑思维开启的最佳工具,其必然会在教学过程中渗入问题解决的教学。但大部分数学教师在设计教学内容时,均以自身为出发点,对学生角度考虑不足,导致所营造的教学环境,虽符合问题却收不到预期效果。一方面,受限于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教学内容与现实生活不相符的现象比比皆是。据相关调查资料显示,在教学改革不断深化的当前,仍旧存在教师讲,学生听的填鸭式教育,导致很多学生因此而丧失数学学习兴趣。另一方面,在解决问题教学时,通常教师使用的解题思路较为单一,进而造成学生的逻辑思维也较为单一。当遇到无法运用已有解题思路解题的时候,学生便会显得手足无措,无法对问题进行灵活变通的解决。
二、教学措施
1.引导学生动手实践
目前,小学数学新教材的题材范围相对较广,涉及代数、空间、概率、数、图形及统计的各个方面。例如,小学二年级的《时分秒》教学,由于受到学生抽象思维发展薄弱的影响,其还不具备较强的时间观念。以“计算到公园玩耍的时间”为例,出发时间为8:00,到家时间为10:30,那么,在公园玩了多久呢?要让学生解决问题,可先让其感受时间形成的过程,体会时间的发展变化,即可使其轻松掌握时间计算法则。为此,教师不妨事先准备一只时钟,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拿出时钟引导学生亲自动手拨一拨,进而算出玩耍时间为2小时30分。一般来说,小学生的思维具有形象具体的特性,需要通过观察归纳等过程获取集体的描述性结论,最终形成初步的数学理解能力和推理能力。
2.加强与生活实际的联系
数学问题诞生于生活的各个方面,小学生对生活还处在初步接触阶段,能够感受和理解到生活中的某些现象,只要教师合理结合学生的问题与生活实际,在学生感兴趣的生活实际中贯穿数学问题,才能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欲望,使其主动思考解决问题的方式方法,增强自身解决问题的能力,进而更加深刻地理解数学问题及知识。例如,年月日等时间类计算问题,要实现学生对月份中时间记忆的有效锻炼,教师不妨通过联系学生生日的方式来开展,先让学生用笔记本登记彼此的生日,再根据学生的生日提出问题:1月12日为小西的生日,而3月2日为小东的生日,请问,两人生日相差天数为多少?众所周知,对于“生日”这个话题学生都较为敏感和感兴趣,故能快速进入计算的状态。但教师应注意一点,若学生疏于思考,忽略两个月份的天数,其所得结果必然有误,这还需要教师加以引导,明晰学生的出错点,使其重新回到计算月份天数的过程中,进而加深记忆,优化知识结构。
3.构建有效问题情境
学源自思,思起自疑,求知欲的开始往往都是问题,而数学中问题则是心脏,可以说,问题及其解才是数学的真正构成内容,学生学习新知识的需求,就是构建问题情境的根本所在。因此,数学教师有必要根据学生心理认知的特征和特点,构建一个有利其发现、提出并解决问题的环境,让学生在质疑中迸发强烈思维火花,对数学知识产生好奇心,进而使学生对问题进行主动积极的发现探索,达到在学中问、问中学的目的。以“用乘除法解决问题”的讲解为例,教师不妨直接套用学生感兴趣的购物场景,如:“小明与小红上周末去超市购物,买了4个棒棒糖,共花了2元钱,而这次要买4元的东西……”根据这个场景,同学们能想到什么数学问题?又该如何解答这些问题呢?总之,数学教师要根据学生生活经验及生心理特征,在教学中科学合理创设教学情境,才能利于学生在实际生活中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激发其积极动脑的欲望,从而轻松愉快地探寻解决问题的规律。
学生逻辑思维的成长与数学息息相关,而学生数学学习能力则与解决问题能力息息相关,因此,数学教师应积极采取解决问题教学的有效策略,促使学生数学解题及学习的能力增强,通过与生活实际的联系,实现对学生实践中解决问题能力的锻炼;通过化归思想的运用,加强学生解题策略的培养;通过动手实践环节,促进学生主动思维能力得到锻炼,进而全面提高学生数学学习能力,使其全方位掌握数学学习方法。
16.解决问题数学五年级下 篇十六
教学内容 列方程解决问题练习十一
教材分析 本课练习包括判断方程,能列出方程以及用图画表达数量关系的实际问题的练习,能判断方程的解和解方程的联系,以及用文字表达的实际问题,其意在帮助学生巩固方程的概念,学会解方程,并养成检验的习惯。用图画表达数量关系对学生逐步习惯于根据数量之间的相等关系列方程有帮助,解决实际问题富有知识性,增加了题目的可读性和趣味性。
学情分析 到目前为止,学生学习了用字母的式子表示数量及数量关系,要求学生掌握方程的意义并能熟练地判断出方程。根据天平平衡的原理学会解方程,并能检验方程的解。在例3和例4中要求学生会找数量关系,并能根据数量关系列方程解应用题。
教学目标 1、逐步习惯根据数量关系列方程
2、会列方程解决问题,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3、培养学生学习方程的兴趣,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培养良好的书写习惯,培养自觉检验的习惯
教学难点 能根据题意找数量关系并列出方程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修改意见
一、复习
1、复习学过的知识(学生回答)2、什么叫方程?什么叫方程的解?
生: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叫做方程
生:使方程左右两边相等的未知数的值叫做方程的解
3、请你判断哪些是方程?
(1)a+24=73(2)4x<36+17
(3)72=x+16(4)x+85
(5)25÷y=0.6(6)2x+3y=9
生:(1)(3)(5)(6)是方程(2)、(4)不是
师:你为什么说这三个是方程?而且(6)也是方程?
生:因为它含有未知数而且是等式所以叫做方程
(6)也是方程只不过它含有两个未知数
4、我们班学生在作业中有这样解方程的,你认为这样做行吗?如果不行帮他找出来
x+32=76x-3.2=6.5
解:x=76-32解:x-3.2=6.5-3.2
x=44x=3.3
x÷8=0.43x=18
解:x÷8×8=0.4×8解3x-3=18-3
x=3.2x=15
生:四题都错
生:第一、二、四题两边没有同时,第三题等号没对齐
生……
5、你认为在解方程过程中,应注意些什么?
生:等号对齐
生:两边必须要同时加、减或乘、除以相同的数(0除外),要根据天平平衡原理
生:要验算,或口头验算,保证解的正确性
二、巩固练习
出示:x+0.3=1.8x-6=7.60.2x=6x÷1.1=3
请四位学生板演,并写出检验过程并校对
三、变式性练习
师:看来同学们对解方程有了很好的认识。
你能根据数量关系列出方程,并求出方程的解吗
出示:课本第63页第6题
四、应用性练习
闯关游戏
1、在□里填上适当的数,使每个方程的解都是x=5
□+x=13x-□=2.3□×x=7x÷□=5
生:我是这样想的,我可以把x=5代入到上面的算式,然后把□当成x算,这样就能解答出来了。
2、学校食堂共有大米a千克,平均每天吃b千克,已经吃了c天,下面字母表示什么意思?
(1)b×c(2)a÷b
(3)a-b×c(4)a÷b-c
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板书
3、小红心里想一个数,这个数乘以2,减去6,再加5,得57,这个数是多少?
小组讨论,说说你是怎样解答的?
解:设这个数为x,
2x-6+5=57
师:这个方程怎样解
4、一次数学竞赛有10道题,评分规定答对一题得10分,错一题倒扣2分,小明回答了10题,结果只得了76分,问,他答对了几题
五、全课小结:
师: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请同学们思考生活中哪些问题可以运用解方程
的知识帮助我们解决问题,把你想到的和同伴一起分享
六、板书设计
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叫做方程
b×c(吃了多少千克?)
a÷b(一共可以吃多少天?)
a-b×c(还剩多少千克?)
17.解决问题数学五年级下 篇十七
二、 教材分析:
(一)
本节课与前后知识的联系:
“求两个未知数的问题”属于较复杂的方程问题之一。这一知识在算术中称为“和倍“和“差倍“问题,由于是逆向思考题,解法特殊,不易掌握,学生往往出现诸多学习障碍。用方程来解,不仅思路较简单,而且这类问题的思路统一,解法一致,既可减轻学生负担又提高了解应用题的能力,也是今后到中学继续学习代数方程解应用题所必须具备的知识,这部分内容的教学就尤为重要。
(二)
教学目标:
1、从解题过程中切实理解用方程解决问题的优越性,提高学生用方程解决问题的自觉性和积极性。
2、分析题目中的数量关系,掌握列方程求两个未知量的分数应用题的解题方法。
3、提高学生阅读理解和分析能力,使学生经历问题解决的过程,体验问题解决策略的多样性。
(三)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熟练掌握列方程解决含有两个未知数的问题解决的方法。
2、教学难点:熟练掌握列方程解决含有两个未知数的问题解决的方法。
三、学情分析:
学生在五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简易方程》已经有过这方面的解题经验,解决问题中的例4,例4的特点也是要求两个未知数,只不过是属于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小数倍数,而本例题是属于分数范畴内。解决类似这样的题学生要思考两个要点:要点一,两个未知数怎么办?要点二:一个条件已经用来表示第二个未知数,还可以根据哪个条件提供的等量关系列方程。
四、教学过程:
(一)课前谈话,了解学情。
1、同学们,请仔细观察老师,猜猜老师今年多少岁? 2、到底多少岁呢?老师先卖个关子,给你们提供一组信息,我们来分析一下。
3、课件出示,仔细观察线段图,你读懂了什么? 预设a:
生1答:老师今年的年龄是小华年龄的4倍。(小华年龄是老师的14)
生2答:老师和小华今年的年龄和是50岁。谁能完整地说一说?(老师今年的年龄是小华年龄的4倍,老师和小华今年的年龄和是50岁)
预设b:(老师今年的年龄是小华年龄的4倍,老师和小华今年的年龄和是50岁)
4、你们觉得这位同学把这幅线段图的意思表达清楚了吗?(清楚了)
5、你能用以前学过的列方程的方法求出老师今年的年龄吗?学生口答。同意吗?(同意)
6、师:现在知道老师多少岁了吧(36岁)你们看,运用数学知识能够解决很多的问题。
7、今天这节课我们继续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教师板书:解决问题。
(二)
自主学习、探究新知。
1、 请同学们看这道题,先想一想解决问题的步骤,你想如何解决这个问题? 2、 指名回答。要先认真审题,弄清已知什么?求什么?然后画出线段图,分析这道题中的数量关系,列出方程,最后,回顾与反思。带到原来题目中去,检验检验是否正确。(你真会学习)
3、 下面,就请同学们按照这3个步骤,来解决这个问题。
4、 指名道前面汇报,解答。
5、老师还有个疑问:相同的线段图,相同的等量关系,为什么列的方程却不一样呢?(一个是上半场是,一个是下半场是,)师:原来设的未知数不同,所列得方程也就不同。
6、老师这里还有两种方法,你们来判断一下,对还是不对,请说明理由。
(三)
巩固所学、变式练习。
六(1)班参加篮球比赛,上多半场比下半场多得14分,下半场得分只有上半场的一半。上半场和下半场各得多少分?(先分析(学生解答、汇报交流)
(四)
课堂小结、巩固练习。
完成练习九第一、二题。
五、板书设计:
解决问题 先设一个量为未知数 再根据一个数量关系表示出另一个量 最后根据另一个数量关系列方程 六、教学反思:
教学本例题时,我注重唤起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在教学过程中,始终围绕“如何设X,如何根据等量关系列方程”这一主线,引导学生分析理解题意、解决问题。困惑:我们提倡解题方法多样化,提高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可是在做题时,大部分的孩子还是选择用倍数关系的句子进行解设,用和或差的句子列式。因为这样不仅便于学生思考,解方程也相对容易一些。在这里,用不用和学生强调一下解题方法的优化?找到了解决此类问题的捷径。
七、主持人点评:
昝老师能够从学生的学情出发,尊重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唤起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在教学中不仅让学生经历解决问题的过程,并围绕“如何解决含有两个未知数的问题”这一主线,引导学生分析理解题意,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不足的地方就在于没有让学生体验解题方法的多样化,学生的思维能力没有得到提升;
【解决问题数学五年级下】推荐阅读:
二年级数学解决问题11-01
一年级数学上册《解决问题》评课稿11-04
四年级数学上册练习题(解决问题)08-21
苏教版三年级数学-解决问题的策略10-07
浅谈小学数学低年级解决问题能力培养06-17
人教版小学三年级上册数学《用估算解决问题》教学设计06-24
《小学高年级数学“解决问题”解题策略的研究》课题结题报告09-16
组合数学解决问题论文1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