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化学》课程教学改革和实践探讨的论文(精选8篇)
1.《材料化学》课程教学改革和实践探讨的论文 篇一
在新课程实践中对初中化学教科书和课堂教学实施的感悟
四川省德阳中学
张远海
一、新课程实践中对沪教版初中化学教科书使用后的再认识
我们地区选用沪教版初中化学教材已有三年时间,通过三年接触、使用与研究,已基本熟悉了教材的编写思路,知识的框架结构,教材所要达到的意图。现就使用以来的感觉、感悟与同行们交流一下,以便共同提高。
教材编写的特色:(1)教材具有人文化的编写方式(2)大量选取生活素材(3)注重了学习的引导(4)渗透了科学的思想(1)教材具有人文化的编写方式
【全书每章节都将生活素材、社会与环境问题,化学科学的核心主题和重要内容,多样化的学习活动、科学方法与探究有机融合并贯穿于教科书的始终】
沪教版初中化学教材在编写内容时,充分考虑到学生的认知水平,结合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选取学生感兴趣的化学物质,插编一些精美的实物图片,情景交融,注重了对学生主动意识和主动能力的开发,设计了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本的教材编写思路,所以教师在处理教材时充分要挖掘教材的设计特点,灵活的加以运用,把学习的过程与方法,知识与技能、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传递给学生,让学生真正感受化学之美,感受知识之美、生活之美。
如:P2商代青铜器 等图片充分说明化学对人类的贡献。又如:P3 图1-3怎样正确使用煤气炉;图1-4用铁锅烧菜比较好双充分说明化学对生活的用处。
据统计除去活动与探究及观察与思考的图片第一章的图片就达40多幅。这些图片涉及很多领域。全书每章节都将生活素材、社会与环境问题,化学科学的核心主题和重要内容,多样化的学习活动、科学方法与探究有机融合并贯穿于教科书的始终。
无论是化学教科书的整体框架,还是具体的某个章、节的体系,都力图体现从学生身边的物质和现象开始研究,最终又回到对自然、环境与社会中的物质和现象的积极关注。
无论是在形式上,还是在内容上,都着力体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维度的课程目标的有机整合和全面落实。
(2)大量选取生活素材 【从身边的化学物质入手;以学生生活中熟悉的物质为切入点;利用衣食住行有关 的生活素材。】
化学是一门与社会生活息息相关的学科,生活离不开化学,生活中的化学知识是启蒙教育的重要素材。因此,教材在编写时大量选取了生活中的物质,从人们最熟悉的物质入手,娓娓道来,架起了化学与生活的桥梁,打通了固有经验与新知识的联系之路,让学生轻松进入学习化学知识的角色。如:第二章从身边的物质谈起,空气的 成分、性质活泼的氧气、奇妙的二氧化碳、自然界中的水;第四章的煤和石油;第五章的铁、铝、铜、石灰石、生石灰、熟石灰。第六章溶液中的食盐水、蔗糖水、石灰水;第七章酸碱盐中的食醋、胃液中的盐酸、小苏打和化学肥料;第八章的生活食品等等,细算起来不下百余种。这些真实存在于人们生活中的化学物质,给学 生提供了非常直观的感性认识,从而留下深刻的印象,增强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学好化学的信心。爱因斯坦曾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浓厚的兴趣宛如一剂强劲的“催化剂”,能快速开启学生智慧的大门。
另外,教材中还设置了一些生活问题,密切联系生活、生产、社会和环境实际,让学生体验到时时有化学、处处有化学,化学就围绕在身边,在认识生活物质的同时,逐步解决这些问题,使学生在生活中学习化学,在化学中学会生活。如空气中各成分的特点与用途、金属的生锈与防治、煤和石油的开发与利用、溶液的配制和使 用、酸碱盐的反应规律、食品中有机物的成分和用途等,都是生活中经常碰到的问题,当学生在遇到这些问题时自然就产生了求知欲望,求知欲又促进了学生解决化 学问题的动力。
(3)注重了学习的引导
【通过探究性实验→设计探究性实验上,进行实验,调查或辩论等→提高探究兴趣 和积极性;培养合作意识和操作能力;自主学习。】
中学化学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实验教学可以帮助学生形成化学概念,理解和巩固化学知识,培养学生能观察现象、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初步掌握一些常用的化学实验技能,培养学生实事求是、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和科学方法。”可见,化学实验既是化学教学的重要手段,又是学习化学的重要方法,也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源泉。沪教版教材在编写时根据学习内容的需要,适时的设置了一些探究性实验,增加了学生的动手机会,培养了学生的问题意识,锻炼了学生的观察和思维能力。
如:第一章中铜绿性质的探究实验和镁条性质的实验;
第二章① 实验探究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②小组协作设计并完成实验:探究空气中二氧化碳相对含量的变化、根据实验现象推断水的组成。③ 了解或实地调查饮用水源的质量和水净化处理的方法;试验活性炭和明矾的净水作用等。
第三章① 通过实验比较空气和水压缩时的体积变化情况。② 观察并解释浓氨水和浓盐酸接近时的“空中生烟”现象。
第四章如:① 燃烧条件的实验探究。②调查当地燃料的来源和使用情况,提出合理使用燃料的建议。③质量守恒定律探究性实验;④ 用微粒的观点对质量守恒定律作出解释等。
第五章①调查当地金属矿物的开采和金属利用情况,提出有关的建议。② 参观炼铁厂或观看工业炼铁的录像。③ 用实验方法将氧化铁中的铁还原出来。④ 收集有关钢铁锈蚀造成经济损失的资料,设计实验探究铁制品锈蚀的条件,讨论防止锈蚀的方法。⑤ 调查家庭金属垃圾的种类,分析回收的价值和可能性。等。
第六章① 观察在水中加入少量盐后凝固点和沸点的变化② 用简单的方法将衣料上沾有的油污等洗去。③溶液的导电和溶液配制实验;
第七章①使用pH试纸测定唾液、食醋、果汁、肥皂水、雨水和土壤溶液等的酸碱性。②当地农村常用化肥的鉴别。③调查或收集有关酸雨对生态环境和建筑物危害的资料等。
第八章① 收集有关微量元素、维生素与人体健康关系的资料并了解人如何摄取这些物质。② 收集化学物质引起毒害(如吸入有害气体、误食有毒物质、家居装修材料释放物的污染等)的资料,提出防止这些危害的建议。
第九章① 用简单的实验方法区分棉纤维、羊毛纤维和合成纤维(如腈纶)织成的布料。等。这些探究是需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动手完成,借助奇妙的探究实验,将学生带进化学的世界,感受化学的魅力,感受化学实验的乐趣。另外通过探究性实验还培养 了学生的合作意识和操作能力,充分调动了学生的观察、思维、想像、注意、与人合作、表达与交流等能力。使学生的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都得有力的开发和提升。
(4)渗透了科学的思想
【教材中渗透了科学的思想;科学素养和道德素养;面对工业废气、废液、废渣的任意排放,面对水资源的随意浪费和破坏.给每一位学生留下一串深深的思索】
中学时代是青少年世界观形成的启蒙阶段,在传授和讲解知识的同时,对学生渗透科学素养教育,更容易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沪教版化学教材在编写时始终在向学生渗透一种思想,那就是不失时机的穿插对学生的科学素养和道德素养的教育。让学生时刻了解化学知识的实用性、前沿性,始终不忘学好化学知识后应承担的社会责任。如面对工业废气、废液、废渣的任意排放,面对水资源的随意浪费和破坏,面对全球性的气候变暖、金属因锈蚀而大量损失、日益增加的人类疾病、环境污染给人类带来的危害,我们该怎么办,给每一位学生留下一串深深的思索,引发出一个崭新的课题。学生在学习化学知识的过程中,接受了一次次的为人类生存、美好生活而终身奋斗的教育。
二、在沪教版九年级化学教科书使用中的感悟与思考
下面就我在近三年来挖掘教材资源丰富课堂教学与专家和同行们一起交流:
案例一:上册第一章使用中的感悟与思考
一、教材分析:
【①激发学生学习兴趣②有意识对学生学习化学方法进行指导③教会学生如何观察实验、进行科学探究步骤和方法、如何设计实验,如何认识物质,了解物质的性质、用途、制取等】
初三化学作为一门起始学科,而第一章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认识学习化学的重要性,树立学好化学的信心起着积极的作用。同时第一章作为化学的启蒙教育,有助于培养学生主动与他人进行交流讨论的化学学习习惯,逐步形成通过科学探究的途径,认识事物的本质、变化、规律的良好的学习方法。
(二)本章结构本章包括三节内容,内容丰富多彩,栏目多,共有彩色图片40多幅,观察、探究实验13个。内容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以及材料、能源、环境和生命科学等的社会实际,体现化学与社会发展的关系以及化学发展的新成果,并在对学生进行科学精神教育的同时进行人文精神教育。
二、教学中教材内容处理建议: 第一节:化学给我们带来什么?
由日常生活中的化学常识,引出学习化学,认识物质及其变化的意义。
【(1)学习之前利用教师用书中的VCD光碟及一些有趣的实验来让学生对化学产生浓厚的兴趣。(如:魔棒点灯等)。(2)重点带领学生对书的彩图内容进行分析,让学生感受到化学就在我们身边。3)做好每一个实验。透彻分析让学生养成一个分析问题的好习惯。】
第二节:化学研究些什么
【物质的组成和结构→物质的性质和变化→物质的用途和制法。(1)通过实验获得有关物质的物理变化、化学变化、物理性质、化学性质的概念。(2)判断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是判断是否有其它物质生成。用实例来说明最好。(3)重点解决变化和性质的区别)物质的化学变化伴随能量的变化】
“化学研究些什么”是真学生接触化学学习的第一课,怎能样使学生对化学课产生学习班兴趣,认识进行化学实验、亲自动手探究物质的性质和变化是学习的重要方法,这是我们进行教学设计的出发点.为此充分利用教材P11蜡烛熔化及燃烧实验探究让学生通过实验获得有关物质的物理变化、化学变化、物理性质、化学性质的概念。最好让学生多认识日常生活中的事例(如:判断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是判断是否有其它物质生成。用实例来说明最好。稀饭和馊稀饭)。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重点解决变化和性质的区别)物质的化学变化伴随能量的变化。理清物质的性质与用途、结构和变化四者的关系。
第三节:怎样学习和研究化学
【观察实验、学会进行科学探究步骤和方法、教会对物质的性质、用途、制取学习的一般思路;利用P17及P144页实验介绍常见实验仪器及基本实验操作。利用P19的“活动与探究”通过简单实验初步认识不熟悉的物质—金属镁的一些物质性质和用途。体验获得化学知识的过程;让学生学会科学探究的一般步骤和方法。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设计实验—验证猜想—得出结论—交流与讨论—反思与评价。】
1.由一系列的活动探究,学生进行观察、记录,分析、归纳,得出结论,知道一些物质的性质。帮助学生了解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和方法,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使学生获得进一步学习和发展所需要的化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通过化学学习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和协同工作能力。
充分利用P17实验介绍常见实验仪器及基本实验操作。利用P19的“活动与探究”实验中“镁的性质探究”实验,作为课堂的主要活动来开展教学。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实验,不仅让学生通过实验获得有关物质变化和物质的性质的知识,更能让学生通过简单实验初步认识不熟悉的物质—金属镁的一些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和用途。体验获得化学知识的过程。(教学过程中,通过观看节日天安门前焰火、激战前的信号弹)创设情景,从而引入镁燃烧等实验探究。通过P19活动与探究让学生学会科学探究的一般步骤和方法。重点要注意: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设计实验—验证猜想—得出结论—交流与讨论—反思与评价。
案例二:上册第二章使用中的感悟与思考
一、教材分析
【利用丰富的素材为学生创设学习情景;设计适应学生的探究活动,通过探究学习化学基础知识和实验技能;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介绍物质及其变化的知识;强调通过学生自主的科学探究“发现”和“归纳”物质及其变化的知识。】
本章的内容贯穿于全册,既是完成基础教育阶段的化学启蒙教育的重要素材,也是初中化学的重要基础知识。关于物质组成、性质、用途的内容,也为学生进行实验探究提供了课题。本章的内容广泛结合了学生的生活经验,提供了生动的、丰富多彩的化学物质,设计了有趣的探究活动,因而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对于培养学生的物质观和合理利用物质的意识,是十分有益的。
2、有关学习内容的简要说明
空气、氧气、二氧化碳、水,都是学生在生活和社会中经常接触到的化学物质。选取“身边的物质”作为化学启蒙教育的素材,能帮助学生从化学的视角进一步认识自然界中的物质及其变化,了解它们与人类的密切关系。由于内容熟悉,学生学起来亲切,易于理解和接受。学习这些知识所需要进行的实验探究活动,取材方便、操作简单、现象直观,适合于初学者。
学生虽然熟悉这些物质,但缺乏深入了解,也不曾从化学的视角去研究。要用探究的方法来认识这些知识。教师要认真领会学习目标,把握教学要求,注意营造学习情景,精心设计教学程序和学生活动。
地球周围的空气:空气的组成;氧气、二氧化碳的主要性质、用途以及对人类生活的重要作用;二 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氧、二氧化碳碳在自然界中的循环。
水的组成;某些天然水(海水、硬水、矿泉水)和纯水的区别,水的净化、水的利用。
二、课堂教学设计建议 第一节,多种物质组成的空气
【用实验事实让学生感空气的存.用日常生活事例来证明空气中各种物质的存在. 用日常生活事例来证明空气中各种物质的存在.用探究实验中实验现象来引入氮气的性质.用科学探究方法来设计捕捉空气的方法.】
一、探究空气的成分
(1)对于空气中的存在这问题提出也是提高化学学习兴趣的好方法。如:让学生思考讨论,怎样证明空气的存在?
(风、用空杯子向水中压水不能进入,包括很多物理现象都可以得到复习和巩固。)(2)空气是由多种物质组成的混合物中,用一个个问题来解决。
可以用生活事例让学生理解空气中存在的物质。如:为什么植物能快快成长?为什么饼干会回潮?为什么人能够在地球上快乐地生活?
也可以通过空气中成分让学生用日常生活事例来证明。
二、空气中氧气体积含量的测定探究
阅读P28-29内容,根据收集资料回答:由日常生活中的事例来学习氮气、稀有气体的性质和用途。如:在做空气成分中氧气的体积测定时,为什么只上升约为1/5。说明明氮气的的什么性质? 又如:为什么可用氮气来作为灯泡填充气和粮食瓜果的保护气—化学性质不活泼。关于物质的性质的描述学生还不是很熟悉,因此在提问题时,尽量明确一些?
三、充分利用“捕捉空气的实验”提高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创设几个情景:要检测一个山洞(或某商场)的空气成分含量,你采用哪些方法把它取出。(可作为课外作业)。
第二节、性质活泼的氧气
【认识氧气的性质→最好用生活中常见的事例来引导学生理解。工业制氧气的方法 充分利用教材内容培养学生阅读能力;像及作业中问题来解决,学生更易理解。】
一、认识氧气的性质
最好用生活中常见的事例来引导学生理解性记忆
如:你已知道氧气哪些重要的性质?建议给一点提示。木材为什么会燃烧,是因为有氧气,氧气起了什么作用?助燃(注意与可燃的区别)等。为什么高山上空气很稀薄?
氧气的物理性质中重点注意:氧气不易溶于水。很多同学都会记不住,你可用一种推理方式让学生既有兴趣又容易记住。如果氧气易溶于水,人会在陆地上快乐生活吗?如果氧气难溶于水,鱼能在水中生活吗?
二、充分利用教材内容培养学生阅读能力 如:让学生阅读 P35 让学生比较缓慢氧与燃烧的区别和联系。能够判断哪些化学变化是燃烧,哪些是缓慢氧化。并能归纳总结。
二、工业制氧气的方法
P36 为了让学生加深理解分离液态空气时,首先出来的是氮气。观看教师用书中的VCD版,提出为什么液态空气中放一根燃烧的木条会熄灭?为什么当达到1/5时,带火星的要条会复燃?(注意课后作用业的重背后设计)。如:如果一杯液态空气放在空气中,用一燃烧的木条放在杯上方有何现象。(有许多同学会答:先熄灭后燃烧)。注意规范学生回答问题的准确性。
第三节:奇妙的二氧化碳
【让学生“快乐自主地学习,积极探寻物质的奥秘”是上沪教版化学教材的主导思想。用问题方式,创设情景;有条件地让学生进行实验设计;用日常生活知识解决化学问题】
让学生“快乐自主地学习,积极探寻物质的奥秘”是上沪教版化学教材的主导思想。
一、学习二氧化碳首先课前布置:
(1)请同学们尽可能找哪些场合存在二氧化碳,它含量高或低,如何感受到的?(2)你知道有关二氧化碳的哪些知识?(可查资历和相互讨论)。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如:人呼出的二氧化碳、人工降雨、汽水、二氧化碳通入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等。
二、在学习二氧化碳奇妙的变化,我们如果有二氧化碳你最想做哪些奇妙的变化?(有人会说,用来灭火、用来制汽水、有人说用来人工降雨等)。
教师可趁机说明实验条件有限,对有些实验无法完成,希望在将来有条件情况自己去完成。教师可提供一些实验室能做的实验药品让学生去设计(由于时间有限最好在课后设计,课堂上解决)。如:(1)二氧化碳通入澄清石灰水(2)二氧化碳通入紫色石蕊试液中。再加热。
能通过所学知识运用到日常生活中去。如:二氧化碳通入澄清石灰水变浑浊。(①石灰水为何要密封保存②为什么用石灰浆抹墙③为什么可用石灰水浸泡鸡蛋来保鲜等。)
三、在学习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时,创设一个好的情景能让学生记忆深刻。如:我们想通过实验来显示二氧化碳的奇录的变化,能不能弄到二氧化碳呢? 学生会想到呼出的气体、汽水(或可口可乐)等。
经查阅资料:最好用石灰石或大理石与稀盐酸反应来制取二氧化碳。实验制制取气体全过程一般思路:
(1)药品的选取择(不用碳酸钠与稀盐酸;不用石灰石与稀硫酸、不用石灰石和浓盐酸)要解决此问题希望同学认真学习会在以全的学习中加以解决。也为学习好的同学提供一些超前学习的机会。(2)装置选择(状态和反应条件)
实验思考:用分液漏斗滴加稀盐酸有什么优点?
(3)检验
(4)收集装置及方法。
为什么一般不用排水法、而要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二氧化碳?(5)注意解决检验和验满的不同含义。
第四节:自然界中的水
【利用日常生活中的事例来创设情景,通过交流与讨论来解决日常生活中解决不了的问题.通过[问题情景] 怎样区别纯净水、含有可溶性固体杂质的水和含有固体小颗粒的水?怎样除去水中不溶性固体杂。】
一、充分利用P47的你知道什么。重点让学生分清矿泉水、纯净水、自来水之间的区别。日常生活中的水是自来水,是混合物。
如:可设计如下问题:
[交流与讨论](1)水的煮沸过程与水的分解过程有什么不同?(2)有人说水可以开发成能源,你是怎样想的?
(3)天然水、矿泉水、自来水、海水等在成分上有什么相同和不同之处?
[问题情景] 怎样区别纯净水、含有可溶性固体杂质的水和含有固体小颗粒的水?怎样除去水中不溶性固体杂质?
二、水的净化的学习(主要用来解决交流与讨论中解决不了的问题)。[活动与探究1] P49目的探究外观相同的水有什么不同?
[讨论与交流](蒸发过程中看到什么现象?得出什么结论?蒸发时可能出现的现象?应该注意什么?)[讲解] 水是纯净物,但是自然界中几乎不存在纯净的水。我们日常生活使用的天然水中都或多或少含有一些杂质和细菌,不宜直接应用。各种工业用水对水质也有不同的要求。因此,需要对水进行净化处理。
[活动与探究2] P49目的探究硬水与纯净水的区别 [小结] 硬水与纯净水的区别
[活动与探究1、2]目的通过实验了解除去水中小颗粒的简单方法。可以看光盘。[小结] 明矾的作用,过滤的适用范围。
[拓展视野] 看光盘了解自来水是怎样生产出来的?让学生知道要节约用水。[讨论交流] 活动目的:了解水在工农业生产和生活中的广泛用途,提高对水是人类宝贵的自然财富的认识、产生保护水资源,节约水资源的情素。
2.面对湖水被严重污染,有人建议:1建立拦污闸,对入闸污水预先进行治理。2将长江水引入冲洗,使死水变活。3恢复湖中荷藕、菱、水葫芦的种植,利用植物的净水作用,并将植物叶茎回收利用,请你对上述三种建议进行评判。并根据你所学的知识,提出治理湖水污染的综合治方案。
4.某学生把浑浊的泥水过滤后,发现滤液仍然浑浊,请你分析造成滤液浑浊的原因有哪些?你准备如何补救?
5.现有一杯混有泥沙的海水,要求得到除去泥沙的食盐固体,请写出实验的主要步骤及实验中应注意的问题有哪些?
案例三:上册第三章使用中的感悟与思考
一、教材分析
【利用物质的微观结构来理解物质变化的本质;利用物质的变化来帮助理解微粒的概念;可使学生从微观结构的角度更深刻地认识第二章的学习内容】
(一)、通过第一章和第二章的学习,初步了解了身边最常见的一些物质――空气、氧气、二氧 化碳、水等的性质,变化,用途以及制取途径。随着这些具体的化学知识的积累,学生对身边各种各样的物质构成的五彩缤纷的宏观世界会产生进一步探究的欲望:这么多物质是怎么构成的呢?为什么不同的物质之间有些性质千差万别,有些物质性质却很相似呢?为什么同一种物质会发生不同的变化呢?学生产生种种疑问,为认识物质构成的奥秘准备了一定的条件。
(二)、本章旨在带领学生进入奇妙无比的微观世界,学生只有对物质的微观结构有所了解,才能理解物质及其变化的本质,才能理解物质的多样性和统一性,才能理解物质变化的客观性和复杂性,才能形成化学的基本观念并发展探究物质及其变化的兴趣。因此,本章学习内容在初中化学课程中是不可缺少的,也为后续学习质量守恒定律、燃料、金属以及酸、碱、盐知识奠定基础。本章的特点是概念多且比较抽象,虽然涉及面广,但要求不高,通过本章学习,可使学生从微观结构的角度更深刻地认识第二章的学习内容。
(三)、本章的主要内容是引导学生了解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树立物质由微观粒子构成的概念,帮助学生从微观角度理解物质及其变化;另一方面,帮助学生把宏观和微观的分析联系起来,建立元素的概念,从宏观的角度描述和表示物质的组成,能进行有关组成的简单计算。
二、课堂教学设计建议 第一节、用微粒的观点看物质
【通过高锰酸钾溶于水,溶液多次稀释的活动探究,让学生体会物质是由极其微小的、肉眼看不见的微粒构成。探究钟罩内酚酞试液变红的原因是微粒在不断运动;通过50mL水和50mL酒精混合,让学生感知微粒之间有空隙。】
引导学生观看课本P56绚丽多彩的物质图片,使学生学习本章的积极性更加高昂,准备好探究物质构成的奥秘。
通过高锰酸钾溶于水,溶液多次稀释的活动探究,让学生体会物质是由极其微小的、肉眼看不见的微粒构成。
探究钟罩内酚酞试液变红的原因是微粒在不断运动;通过50mL水和50mL酒精混合,体积变小;空气易压缩,水难压缩的事实,让学生感知微粒之间有空隙。(注意引导学生分析: ①将50mL水与50mL水混合;②将50mL酒精与50mL酒精混合。观察体积有无变化 ③将50mL酒精与50mL水混合,观察体积有无变化(3)压缩注射器中的水; 压缩注射器中的空气。比较二者被压缩的难易程度学生讨论
(1)为什么50mL酒精与50mL水混合后,体积小于100mL?(2)为什么空气容易被压缩?
结论(1)构成物质的微粒间有空隙(2)不同种物质的微粒间的空隙不同(3)同种物质时,液体微粒 间的间隙很小,气体微粒间的间隙很大
第二节 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
【分子原子离子的概念比较抽象,最好不过多支解解释概念,水通电生成氢气和氧气来理解.如:用物理变化,分子不变,所以它的化学性质不变.而化学变化分子要变,所以它的化学性质也会变.借助图版比较形象,让学生更易理解.如下图:离子的形成过程图】
(1)直接告诉学生: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有原子、离子和分子。接着展示四幅彩图,分别介绍干冰、铜、氯化钠和金刚石分别由什么微粒构成和它们的微观结构。
(2)通过苯分子的真实图片和氢气、水及二氧化碳的分子模型向学生介绍有关分子的初步知识。(3)通过水分解实验的微观图示引出另一种微粒——原子,接着介绍原子的发现,原子的内部构成情况,因为原子的实际质量运用起来极不方便,引入相对原子质量和相对分子质量,为有关化学式计算打下基础。
(4)通过金属钠和氯气化合的过程微观图示引出第三种微粒——离子,并列表图示分子、原子和离子间的相互转化关系,让学生认识它们的特殊性质和它们的区别、联系。
第三节 组成物质的化学元素
可以让学生交流熟悉的常见物质的用途,认识常见元素对人体健康的作用。
学习常见的元素及元素符号,引出元素的概念;根据纯净物中元素的种类,引出单质、化合物、氧化物的概念,让学生明白物质分类的重要性和分类的依据。
介绍地壳中、海水中、人体(生物体)和太阳(太空)中元素的分布和元素与人体健康知识,使化学知识更贴近生活,指导学生自觉养成良好的生活(饮食)习惯。
第四节、物质组成的表示方法
【元素化合价的概念,不要求记忆,只要求学生知道纯净物中各元素的原子数目都有固定的比例关系,体现这种比例关系的内在就是元素的化合价;用原子结构示意图找出化合价与得失电子数的一定关系,让学生在记忆化合价不再枯燥】
结合水、氧化铜的微观结构模型,让学生明白化学式反映物质的组成;任何纯净物都有固定的组成。让学生根据化合价正确书写常见的化学式,对简单物质的化学式加以命名。
从量的角度深化对化学式的理解,对物质组成的认识。这些质量关系为①化合物中各元素的质量比。②某元素的质量分数。③各物质化学式中各元素的原子个数比。
三、教学教学实施中的注意点
本章的概念都是较为抽象的微观概念,注意把握好教学的难度,防止学生过早出现分化情况。所以只要求学生认识分子、原子、离子、电子、质子、中子等都是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初步了解各种微粒的基本特征和它们之间的基本关系,初步学习从微观角度来说明物质的状态变化,限于初中学生的理解与接受水平,教学中不应过分追求概念的严谨性,不要求学生对微观结构与变化的认识一步到位。
关于元素化合价的概念,不要求记忆,只要求学生知道纯净物中各元素的原子数目都有固定的比例关系,体现这种比例关系的内在就是元素的化合价。只要求学生能说出几种常见元素的化合价、能用化学式表示某些常见物质的组成”就可以了。这样既避免了初中学生理解化合价概念的困难,也不影响对化合物有固定组成的认识。
教学中要重在引导学生体会概念的形成过程,在生动、丰富的情景中引导学生积极思考,通过分析、归纳,形成概念,在应用中理解概念。不要过分偏重对概念定义的解析。对某些概念作机械的比较。例如,不要求学生罗列“原子”和“分子”,“原子”和“元素”,“组成”和“构成”在涵义上有什么异同,只要求学生在结合实例的说明中能正确使用这些概念,领会它们的区别就可以了。如学生只要清楚如下的命题即可:“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水分子中含有氧原子和氢原子”,“水分子在化学反应中会发生变化,其中的氢原子、氧原子能重新组合生成氢分子、氧分子,而氢原子和氧原子在这一变化中并没有变成别的元素的原子”。可用图片形式,让学生更深刻
如:化学式的意义
案例四:下册第六章使用中的感悟与思考
一、教材分析
【教材安排了大量的探究活动;本章的知识,学生也有“交流与讨论”的基础,也要给学生充裕的时间;重视本章出现的“拓展视野”部分的都与生产与生活有密切的联系知识】
溶液它是继学生探究认识气体(空气、氧气、二氧化碳等)、固体(碳单质、常见的金属)、液体(自然界中水)的后接触到的一类成分更为复杂的化学物质。它是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比较熟悉的一类分散体系,它也是学生在上册的化学学习中经常遇到的一类物质(如澄清石灰水、稀盐酸等)。但学生虽 然熟悉溶液和溶解现象,却缺乏深入的了解,也不曾从化学的视角去研究。所以让学生集中和系统的学习一些溶液和溶解现象的知识,对于提高学生对溶液和溶解认识和理解是很必要的,也有利于学生更好地利用有关溶解知识去解释、解决生活中的常见问题。在下一章,将要学习的酸、碱、盐的知识,几乎它们之间的化学反应都是在溶液中发生的,要学好后续内容,就有必要要求学生比较系统的学习与掌握溶液的相关知识,因此本章的教学也正好为下一章的学习提供了知识,当然也为深入学习分散系的有关知识做了准备。
其次,引导学生从量的方面去认识溶液的组成,是溶液知识的深化,它既能帮助学生加深有关概念的理解和化学计算能力,更是学生将有关溶液知识科学运用到日常生活实际和生产及科学实验的必须。
二、教学课堂设计及建议
本章所涉及的是学生比较熟悉的一类物质,因此本章教材安排了大量的探究活动,在教学过程中,应当充分发挥这些探究活动的作用,让学生独立完成这些实验,并从中体验与理解相应的知识点。其次对于本章的知识,学生也有“交流与讨论”的基础,也要给学生充裕的时间,让他们在合作学习中,充分展示自己的思维过程,展现对相关知识的独特见解,从而达到相互促进的目的,进一步习惯合作学习。再次本章出现的“拓展视野”部分的知识,也是学生能够理解与接受的,并且都与生产与生活有密切的联系,所以有必要做一定程度的了解,从而了解与体会溶液的重要性。
3.本章内容应尽可能让学生独立自主的学习,教师提供必要的指导与帮助。
第一节、物质的溶解
【1.P151页的活动与探究中,增加一组悬浊液与乳浊液的例子.2.建议在教学过程中可多展示几种有色的溶液,纠正学生的把无色当成溶液的基本特征。3.对于乳化作用建议也可用简单动画演示其微观产生过程。4.对于P156页的“活动与探究”,可以改为家庭小实验,在家里完成,然后在课堂上讨论交流即可。5.固体物质的水溶液能够导电的原因建议也可用多媒体课件加以演示,加强直观性。】
1.如把面粉放入水中,动物油脂放入水中。让学生了解与归纳每组液体的特点,从而加深对溶液特点的理解。
2.由于学生见到的无色溶液较多,所以很容易把无色也当作是溶液的特征。所以建议在教学过程中可多展示几种有色的溶液,纠正学生的想法,并为以后利用溶液的颜色鉴别物质打下基础。
3.对于乳化作用建议也可用简单动画演示其微观产生过程。
4.对于P156页的“活动与探究”,因为难度不大,可以改为家庭小实验,由学生在家里完成,然后在课堂上讨论交流即可。
5.固体物质的水溶液能够导电的原因建议也可用多媒体课件加以演示,加强直观性,加深学生的理解与记忆。第二节 溶液组成的表示
【1.溶液质量==溶质质量+溶剂质量,建议补充该实验,并通过天平检测质量变化情况,从而得出上述公式。2.适当补充溶质是气体和液体的情况.3.对于溶质与溶剂的辨证关系与判别,在此应加强练习。4.关于溶质质量分数的计算,书上的例题的要求是比较低的,但是这部分内容考试的要求还是比较高的,所以在这里要补充一些内容:(1)、涉及体积、密度的溶质质量分数的计算。(2)、溶液稀释的计算。(3)、与方程式计算相结合的溶质质量分数的计算。5.在“配制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溶液”的基本操作中,应着重培养学生规范的操作,包括量筒、天平的使用、药品的取用等。】
1.书上P160页通过图6—9讲述溶液的组成,虽然看上去比较清楚,但是不利于学生得出质量关系:溶液质量==溶质质量+溶剂质量,建议补充该实验,并通过天平检测质量变化情况,从而得出上述公式。
2.对于溶质是固体的情况,学生了解比较多,但对于溶质是气体和液体的情况,学生的了解是比较少,甚至是完全不知的。建议在此可以补充溶质为液体与气体的实验。如可补充油脂溶于汽油、酒精与水互溶的实验,补充氯化氢或氨气的喷泉实验等,既可以达到上述目的,还可以增加课堂的趣味性。
3.对于溶质与溶剂的辨证关系与判别,学生是比较容易搞错的,在此应加强练习。
4.关于溶质质量分数的计算,书上的例题的要求是比较低的,但是这部分内容考试的要求还是比较高的,所以在这里要补充一些内容:
1、涉及体积、密度的溶质质量分数的计算。
2、溶液稀释的计算。
3、与方程式计算相结合的溶质质量分数的计算。
5.在“配制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溶液”的基本操作中,应着重培养学生规范的操作,包括量筒、天平的使用、药品的取用等。
第三节、物质的溶解性
【(1)重视P167页“交流与讨论”中→解决日常生活问题.如:衣服干洗的原理。(2)让学生理解溶液的浓稀与溶液是否饱和之间的区别很重要→在一定温度,一定量的溶剂中,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可以相互转化;及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与浓溶液和稀溶液的关系(3)学习溶解度→抓住四要素是学好溶解度的关键.(4)学习结晶→增加一个分离硝酸钾与氯化钠的实验.正确区分蒸发结晶与冷却热饱和溶液结晶两种方法。(5)关于气体溶解度→有一个简单介绍,并能解释生活中的例子.如:夏天鱼为何要跳离水面.】
1.本节内容应该注意创设良好的教学情景,设置有一定思维价值的教学问题,展示出问题中的矛盾所在,引导学生较好的进行思考、讨论与展开。
2.P167页“交流与讨论”中,第二题“毛料衣物干洗的原理”:干洗是利用清洁剂或溶剂,除掉衣服上的污渍。目前主要是用四氯乙烯等干洗剂溶解衣物上的油脂等污迹。
3.在以往的教学中,溶液的浓稀与溶液的饱和与不饱和容易混淆,所以在分析了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概念后,可以补充一组实验:熟石灰的饱和溶液是稀溶液与食盐的不饱和溶液是相对而言的浓溶液,从而让学生理解溶液的浓稀与溶液是否饱和之间的区别。(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区别。在一定温度,一定量的溶剂中,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可以相互转化;及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与浓溶液和稀溶液的关系)。
4.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是学生比较难以理解与掌握的概念,因此要在饱和溶液的概念的基础上,让学生从溶剂的量是确定的100克出发,从而理解为什么说溶解度是溶解性的定量表示。
5.在P166页的“活动与探究”中,学习溶解度曲线的绘制时,应该以学生在数学上已经学习并掌握的函数解析式和函数图象的绘制为基础。
6.建议在结晶一节,增加一个分离硝酸钾与氯化钠的实验,帮助学生正确区分蒸发结晶与冷却热饱和溶液结晶两种方法的区别与适用范围。
7.对气体溶解度建议也应做一定的介绍,因为气体溶剂度及其影响因素也是与我们的日常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应用范围也较广。
8.本章可增加以下素材
(1)鱼池缺氧现象与增氧方法(2)红墨水的纸上层析
(2)胆矾晶体的形成(3)海水制盐
(4)有机玻璃的溶解与粘接
(4)服装干洗
案例五:下册第七章使用中的感悟与思考
一、教材分析
【(1)对元素化合物知识、物质的类别,单质、化合物、氧化物、酸、碱、盐,相互间的关系,进行简单的归纳。(2)侧重社会问题中心的同时,兼顾了化学学科体系。探究形式多样对科学探究这个一级主题有了更进一步的发展,使学生在基本实验技能、对探究的理解和探究能力方面又上了一个台阶。】
本章作为身边的化学物质里的四个二级主题(单元)中的最后一个,要求学生通过对酸碱盐主要性质的探究、思考、讨论,对元素化合物知识、物质的类别,单质、化合物、氧化物、酸、碱、盐,相互间的关系,进行简单的归纳。一方面在则重社会问题中心的同时,兼顾了化学学科体系。另一方面由于本章的活动与探究具有浅显、与生活联系紧密、情境性强、易引起学生兴趣、易操作、探究形式多样的特点,也对科学探究这个一级主题有了更进一步的发展,使学生在基本实验技能、对探究的理解和探究能力方面又上了一个台阶。
本章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在观念上要有两大转变(1)是定义要淡化。(2)是要注意社会中心与学科中心的整合。
(二)本章结构
本章引言中明确提出了本章学习的主要内容。
1、什么是溶液的酸碱性,怎样表示各测定溶液的酸碱性强弱程度。
2、酸、碱、盐是什么样的物质,有哪些主要性质。
3、什么是中和反应中和反应的生成物是什么?
4、酸、碱、盐在生产,生活中有什么应用,怎样正确使用酸、碱、盐。
2、教学设想与建议
第一节、溶液的酸碱性
【1.利用课余时间动手做花瓣浸出液,让学生亲自动手感受不同的酸、碱性溶液使指示的变色情况。
2、通过学生的三个活动探究,归纳得出结论.注意:溶液的酸碱性与酸、碱物质的区别.(3)PH表示溶液酸碱度的大小,PH试纸可以检验溶液的酸碱度。(4)通过实验,探究生活中的各种不同溶液的酸碱度,了解溶液酸碱性与生命活动的关系。】
1、在学生对溶液的概念及物理方面的性质有了初步的认识之后,由学生熟悉的生活中经常接触的,有酸味的食品:食醋、酸奶和某些有酸味的水果等,引出了溶液的酸性,由肥皂、纯碱、石灰水引出溶液的碱性。(建议利用课余时间动手做花瓣浸出液,让学生亲自动手感受不同的酸、碱性溶液使指示的变色情况)。
2、通过学生的三个活动探究,归纳得出结论: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的溶液表现出酸性,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蓝的溶液显碱性;不能使石蕊变色的溶液呈中性。象石蕊这样能检验溶液酸、碱性的试液,称为酸碱指示剂。
3、溶液酸碱性的强弱程度用酸度和碱度表示。PH表示溶液酸碱度的大小,PH试纸可以检验溶液的酸碱度。
“溶液酸碱性的强弱程度”主要通过实验,用PH试纸测定所示溶液的酸碱性和酸碱度并学会使用PH试纸的。可利用图7-6提供的线索,对不同类物质的酸碱性进行纵向的比较。也可对同一类物质的酸碱度进行横向比较。如:水果类:测定苹果、桔子、葡萄等(直接影响到口味)。洗涤剂类:肥皂、香皂、洗发水等,为后面探究碱对毛发和皮肤的腐蚀,选择合适的洗涤剂做铺垫。
不同条件下取得的水:化工厂附近河流中的水,生活区内河流中的水,自来水,纯净水等实验为后面中和反应、污水的处理做知识和技能的积累。
4、让学生通过实验,探究生活中的各种不同溶液的酸碱度,了解溶液酸碱性与生命活动的关系。
可利用各种不同的方式让学生查找有关人的体液PH的正常范围以及非正常范围引起的疾病,在课上进行交流汇报。溶液酸碱性对农作物的影响,以及酸雨的危害及测定,都可以以调查或实验探究的形式进行,指导学生完成并做出相应的调查或实验探究报告进行交流。
第二节
常见的酸和碱
【引言用两句话直接引出:溶液显酸性是由于其中含有特殊物质——酸。溶液显碱性是由于其中含有碱。用实验探究和归纳常见酸、碱的化学性质。通过硫酸铜和消石灰的反应引出了复分解反应的概念;教学时应该注意复分解反应的特点.浓硫酸的特性也是本节一个不容忽视的内容.】
1.在这部分中酸、碱、盐都出现了,但没有提出酸和碱的概念,直接提出盐酸、硫酸、硝酸、醋酸是重要的酸,由于学生在前几单元的学习过程中已经接触到一些酸、碱的反应,可通过小组讨论再交流等形式把学过的有关化学方程式写出来,然后再用实验进一步地探究和归纳常见酸、碱的化学性质。在这里酸和金属的反应是讨论和归纳的重头戏理由有三,(1)为金属活动性顺序打下伏笔;(2)使学生又认识一类新的化合物-盐;
(3)可让学生对照“活动性强的金属+稀硫酸(盐酸)→盐+氢气”试着归纳“某些金属氧化物+稀硫酸(盐酸)→盐+水”。
并通过活泼金属和稀酸的反应提出了盐是一种金属化合物。
2.通过活动与探究,归纳出常见的碱——烧碱、消石灰、氨水的主要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并通 过硫酸铜和消石灰的反应引出了复分解反应的概念。
3.复分解反应的教学还应该注意以下两点:
(1)让学生跟已学过的化合、分解、置换反应对比找出复分解反应的特点。
(2)及时巩固和应用。把盐酸、硫酸化学性质的诸反应中哪个属于复分解反应进行辨析和确认,从而了解“相互交换成分”这句话的意义并在以后各节中随时加以复习。
4.本章的拓展视野:浓硫酸的特性,烧碱与蛋白质、油脂的作用建议作为要求学生了解的内容。(1)浓硫酸的特性:溶解时放出大量热,吸水性和脱水性都是比较重要的内容而且和生产生活及后面的实验技能-浓硫酸的稀释联系紧密。
(2)烧碱与蛋白质、油脂的作用:探究溶液的酸碱性对头发的影响很有一定的趣味性,头发在碱性溶液中光泽、强度等性质都发生了变化,从而知道酸碱性是洗发剂的一个重要指标,合理地选择洗发剂。也可让有肥皂或香皂洗头经历学生谈一下体会与用洗发剂做一比较。对于酸的腐蚀性也可作一简单介绍或作为一个专题研究让学生去做。
(3)练习与实践中的习题7自制叶脉书签的实践活动非常好,要充分利用。让学生按教材上介绍的制作步骤课后制作叶脉书签并进行评比,选出优秀作品开辟橱窗在全校范围内进行展出。可使学生得到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充分体验。
第三节
酸和碱的反应
【1.中和反应的实验操作综合性较强;2.中和反应的概念要结合具体的化学方程式进行讲解; 3.中和学生要从三个方面对盐进行分类:金属离子、酸根离子、溶解性反应的实验操作综合性较强4.通过实验探究判断金属活动性顺序具有较完整的从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到反思与评价、表达与交流探究过程5.拓展视野中“复分解反应发生的条件”建议应让学生较好 地掌握中考必考内容。】
通过探究用盐酸滴定氢氧化钠溶液时,指示剂颜色的变化情况和温度变化情况及反应后的生成物是盐。酸和碱作用生成盐和水的反应又一次提出了盐并通过讨论几个具体的中和反应以及酸碱中和反应在生产生活中的运用。对中和反应有一个更深刻的认识。
1.中和反应的实验操作综合性较强涉及的基本操作有滴管、温度计的使用,搅拌,蒸发,另外滴定终点的现象判断也有一定的难度,教师要分步指导,而且这一实验也能培养学生间的协作精神。针对一些同学在滴定终点掌握不好过量较多导致进行〔实验2〕滴一滴NaOH溶液不变色的情况,启发学生进行讨论找出原因。
2.中和反应的概念要结合具体的化学方程式进行讲解并可对中和反应是否属于复分解反应展开讨论。另外还可以让学生当堂进行写中和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比赛。对于中和反应的应用可通过一些材料和题目展开。如根据表7-1也可开展健康饮食教育如现在医学发现大部分人的血液pH在7.35以下即“酸性体质”是处于亚健康状态,而这都是摄入了过多的“三高”-高脂肪、高蛋白、高热量食品引起的。应适当多食一些碱性食品如水果、蔬菜、豆制品、乳制品等。
3.在“盐”的教学中首先要结合“活动性强的金属+稀硫酸(盐酸)→盐+氢气”、“某些金属氧化物+稀硫酸(盐酸)→盐+水”、“酸+碱→盐+水”让学生明白“盐”不仅仅是食盐而是一类物质。学生要从三个方面对盐进行分类:金属离子、酸根离子、溶解性。可由学生自己阅读书上有关内容来找规律。
4.通过实验探究判断金属活动性顺序具有较完整的从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到反思与评价、表达与交流探究过程,教师应根据学生具体情况决定学生自主活动和教师指导的程度与范围。
5.拓展视野中“复分解反应发生的条件”建议应让学生较好地掌握中考必考内容。
第四节
酸、碱、盐的应用
【(1)“化学肥料”可分成化肥的分类、化肥的生产、化肥的鉴别、化肥使用的利与弊分别让学生通过阅读教材,实验探究和查找资料来完成。
(2)“酸、碱、盐的正确使用”可让学生讨论万一强酸强碱溅到皮肤、眼睛、衣服、桌面上时应采取的措施。
(3)对于候德榜及其联合制碱法,包括亚硝酸钠及重金属盐的毒害的内容可通过上网查资料.进行交流.
(4)在技能方面:使学生初步学会稀释浓硫酸,并感觉到违反操作规程可能导致严重的后果。能正确的使用溶液。
(5)总之,在新课程标准中本章主要从生活出发认识酸碱盐,要求比较低,但中考要求还是比较高的。对一些酸碱盐的专题还是要适当进行补充,也可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三、新教材在教学过程中的问题与思考
1.教材增加了学生实验,学生的实验能力得到提高的同时,也给课堂教学带来了一些不确定因素,增加了教师控制课堂节奏的难度,在教学中完成教学内容的时间与课标给出课时相差甚至远。新教材完全是一本实验室教学教材,可我们没有多少学校可以达到,没有丰富的教学资源,没有丰富的人力资资源,特别是进行探究性教学过程中,教学计划的时间内是不容易完成教学任务。
这就要求教师充分分析把握教材,适时调控课堂,根据教材的实际采取详略结合的方式对教材加以处理,以保证课堂教学任务的顺利完成;同时教材在编写时删去了以往教材中一些实验的结论,给学生的自学带来了困难。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对学生的学习加以指导,可以采取边实验、边观察、边讨论的学习方式,以期达到实验结论的准确性、实验效果的最佳性。
2.教材的练习题内容少,所练习的内容,问题不够明确,让学生无从下手,如:教材P56《本章作业》的第6题(1)制取氧气时的注意事项中,明确指出检查气体发生装置的气密性,你能举出几种检查气密性的方法吗?说这个题好,就是它很开放,说这个题不好,它根本不明确,制取氧气现在有多种方法,是哪一种,还都答不完全,如果学生在考试遇到了,他们肯定不知怎么回答。
3.个别地方教材体系条理不够清晰,特别在教学过程中,经常将后面的知识提出来,让学生根本无法理解,如果教师给予解释,学生听得是事而非,如果你不解释,学生全是疑问,学生总觉得学习了,又解决不了,会降低学习兴趣。
4.个别地方教材中某些知识点描述不够准确,如:上教版初中化学(上)第五章第四节石灰石的利用一节中的活动与探究(P133)检验石块是否含有碳酸钙是不准确的,应改为碳酸盐。
当然新教材与老教材相比,优点更多,如:探究性学习、自主性学习明显增多。所以在教学过程中,不能完全按老教材的模式进行教学,否则,学生在做新教材的作业或考试,将会无从下手,学生思维无法得到提高。
总之,作为一名化学教师,必须充分认真的研究教材,了解教材的编写体系,认清教材的知识结构,领会教材编写的思路,熟悉知识的前后联系,把握内容的深度和广度,在教材内容的基础上创新性的灵活的加以运用,“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才能真正开发出教材的潜能。
以上仅仅是我要教学中对教材处理的一些肤浅识和理解尽请专家和老师们批评指证。、
2.《材料化学》课程教学改革和实践探讨的论文 篇二
鉴于此,我校在本科生教学中开展了多门专业课程的双语教学实践,“纳米材料化学”选修课是贯彻教育部相关文件精神的积极尝试。
1. 教学前的准备
(1)双语教材的选择问题
纳米材料的研究是目前材料科学最活跃的学术领域之一,其研究成果日新月异。为了拓宽学生专业知识面和培养学生科研思维,教材内容应有足够的知识宽广性和学术新颖性,因此我们选择了Nanomaterials Chemistry:Recent Developmen and New DirectionsI[2](Wiley, 2007)。这是一本全英文教材,它取材于近年来在各类国际知名期刊发表的科研论文,涵盖了纳米材料化学领域最新最前沿的研究成果。考虑到学生的专业英语基础较为薄弱,为了帮助他们克服畏惧情绪、树立学习英文教材的信心,根据英文原版教材的章节内容,我们推荐了一些中文参考书,如《纳米材料化学》(汪信,化学工业出版社,2006)、《表面活性剂与纳米技术》(李玲,化学工业出版社,2004)、《纳米材料的制备与应用技术》(李群,化学工业出版社,2008)和《纳米材料理化特性与应用》(倪星元,化学工业出版社,2006)等。
(2)教学内容的安排
鉴于“纳米材料化学”定位为选修课,课时量少,不可能在该领域各个分支上进行深入探讨,教学内容必须有所取舍、有所侧重。在教学过程中,我们重点介绍了该书前四章,内容包括纳米材料科学概述、各种类型的纳米材料的通用化学制备方法、纳米材料的物理化学特性和纳米材料的广泛应用领域等;而对该书的后续章节进行了适当的处理,将Pep-tide Nanomaterials和Dendrimers And Their Use As Nanoscale Sensors两章揉合到纳米材料制备、组装甚至表面改性中, 将Surface Plasmon Resonances in Nanostructured Materials一章中重点内容穿插进纳米材料独特的光学特性一节中, 而将Applications Of Nanostructured Hybrid Materials For Supercapacitors归并到了纳米材料的电子学应用领域一节中, 剩下的章节专业性较强、难度较大, 可以作为学有余力的学生的课外科技读物。
(3)备课指导思想
我们立足于英文原版教材,辅以中文参考书,按照中文教材的风格和我们惯用的思维方式对双语课教学内容进行了二次梳理和组织。“纳米材料化学”双语课的课程性质是材料类的专业选修课而不是英语辅导课,具有其本身的专业性和知识的系统性[3],我们不能仅仅考虑术语的英文表达和语法结构,而应着重考虑教学内容的组织、学科知识和研究方法的传授,以及学生专业知识体系的拓展。
总之,双语教学的目的就是培养学生善于利用英语作为获取纳米材料化学专业知识的工具。
2. 课程的教学实施
(1) 开课时间的选择
从专业知识的角度来讲,材料科学导论、有机化学、材料物理性能和材料测试技术等学科知识是研究纳米材料化学的基础,从而上述课程是纳米材料化学的先修课程。另外,为了保证教学效果,学生必须具备一定的英语词汇量和英文听说能力。我们选择在大四上学期开设这门选修课。此时学生经过前三年的专业基础课学习,基本构建起了专业知识体系,积累了足够的英语词汇,也达到了一定的英语综合水平,这时候开展双语教学容易收到良好的效果。
(2)教学手段的运用
纳米材料体系具有各异的形态和绚烂的色彩,而多媒体教学平台能以图片、视频甚至是音频来灵活直观地展示这个令人叹为观止的神秘世界。双语课多媒体课件制作的难点在于如何掌握好课件中英文语言的比例。实践发现,若采用全英文课件,学生因专业英语词汇基础较为薄弱,很难正确理解授课内容,容易产生畏惧心理。若始终采用中英文对照课件,课件将显得累赘臃肿,而且中英文的交替出现易使学生疲于在中英文句子中寻找对应词语的翻译,专业课演变成了翻译课,这样也就偏离了教学初衷。基于上述原因,在内容较为简单的教学初始阶段,我们采取中英文对照课件,以便学生尽快掌握基本的专业词汇。随着教学的进一步深入,我们逐步减少课件中的中文语言比例,仅在出现新的专业术语时附加中文注释。不过,多媒体教学不能完全取代传统的板书,比如纳米材料化学中涉及很多有机化学专业术语,由于幻灯片容量的限制,在多媒体课件上只能以甲乙丙丁、某醇某酸等命名法来展示,而通过板书可详细写出该物质的分子结构式,能更直观地向学生展示了该物质的组成方式,有益于学生理解反应过程、了解纳米材料制备原理。在课堂上现场回答学生提出的问题时,或在讲解分析学生的作业情况时,我们也需要采用板书的教学方式,以便更好地跟学生沟通。在教学过程中将板书与多媒体教学相结合,二者相得益彰。
(3)课件内容的组织
考虑到授课对象是大四学生,有些学生毕业后要参加工作,而有些学生则要继续深造,那么授课内容就应二者兼顾。在授课过程中,一方面我们介绍纳米材料化学在国内外产业中的应用,将学生的视野从传统的陶瓷、水泥、玻璃产业拓展到新兴的纳米材料产业,让学生对即将从事的工作领域有更全面的认识,另一方面我们也介绍纳米材料化学领域的发展趋势和新兴方向,以及国内外知名研究团队及其特色,培养学生在海量的科技文献中迅速捕捉到前沿科研动态的能力,为他们在报考研究生时选择科研方向提供一些有价值的参考信息。
(4)教学语言的使用
如果采用全英语讲授,学生会因专业英语能力较薄弱而一味关注英文表达,从而忽略课程本身要传达的专业知识,使得教学变成单纯的专业英语课程;但如果仅在多媒体课件上使用英语,而全采用中文教学,则基本没有英语氛围,难以培养学生用英文思考专业知识的能力,失去双语课教学的意义。可见,我们应该在课堂上把握好使用中英文的尺度。在课程刚开始,学生对专业术语还很陌生时,我们应以中文授课为主,有意识地向学生灌输专业词汇的构词方法,比如纳米材料中涉及的一些化学专业词汇,甲、乙、丙、丁等数字的词前缀表达方法,醇、醛、酮、胺、烷烃等词后缀的表达方式。由于专业词汇的词根重复频率较高,通过构词法的学习,学生能在较短时间内掌握基本的专业词汇,具备初步的专业文献的英文阅读理解能力。到了教学中后期,学生已经积累了一定量的专业英语词汇后,我们逐渐加大英文授课比例,用英语表述专业知识、解析专业词汇,只在重点和难点的教学时辅以中文解释,授课时应控制语速,做到有张有弛,给学生留有思考的时间[4]。
高校双语课的教学方法还处在探索当中,为了提高纳米材料化学双语课的教学质量,我们讲求师生互动,多与学生沟通,了解学生的学习需求和对教学的评价,根据反馈及时调整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讲台不应是教师一个人的秀场,教学需要学生的积极参与,一些教学环节可通过以学生为主的研讨方式进行,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利用搜索引擎和科技论文数据库查阅英文文献,引导学生掌握纳米材料化学研究和应用的新动态,为他们进入纳米领域工作和深造打下良好的基础。
纳米材料化学双语课更深层次的目的是营造双语气氛,提高学生的专业外语水平,增强学生的跨文化理解力,促使学生用外语思考并解决纳米科学领域问题的能力,增强学生的科研素养,为纳米材料化学研究培养新生力量和后备军。
参考文献
[1]傅晶, 黎俊波.大学有机化学实验双语教学的探索与实践[J].化学工程与装备, 2007, 7:232-233.
[2]Rao, C.N.R.Müler, A.and Cheetham, A.K.Nanomaterials Chemistry:Recent Development and New Directions[M].Berlin:Wiley-VCH Verlag GmbH&Co.KGaA, 2007.
[3]张新明, 牟占生, 李宗荣.大学双语教学与公共英语教学、专业英语教学的关系浅析[J].科技信息, 2007, 1:5-6.
3.《材料化学》课程教学改革和实践探讨的论文 篇三
关键词:高中化学;教学实践;新课程理念
当前,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要内容的素质教育已受到广泛重视。从素质教育的目标和内容来看,其核心就是要求教育把人类素质中更多的新潜能都解放出来,培养全面发展的、具有丰富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必须彻底改革化学课堂教学,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即由以传授知识为主变为以学生自主研究、自由创造为基础的新型教学过程。在课程教学中渗透新的教学和学习方式,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形成在探索中获得知识的教学氛围,使学生感受科学研究的一般过程和创新的乐趣,从而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一、强化基础知识
学生的创新意识都是在完成基本的学习任务后,再开展积极的探索的基础上形成的。因此,要切实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就要重视学生的基础知识储备。教师在化学教学中应帮助学生打好基础。例如,在教学《氯气的化学性质》时,教师要求学生通过实验演示来验证氯气的化学性质。在教学过程中,要鼓励学生设计不同的实验来实现相同的目标。这种探究性实验的基础性较强,学生需要对大量的知识进行迁移。在这一探索创新的过程中,学生的基本化学知识将会得到巩固复习。
二、创设情境,营造氛围
1.创设提问情境:教学就是要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调动学生的各个器官,培养学生手、脑并用,让学生在课堂中不断的顺教师的指引进行思考。问题的提出要恰到好处,能引发学生的思考。课前的引入环节的提问,应该以回顾旧知识为主,教学中的提问,以引发学生思考为主,课后的提问,要能引导学生对所学内容进行总结,对重、难点知识进行提问,进而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提问还要选择恰当的时机,让学生感到时时有问题可想,感到学习的充实感,促使学生进行联想,培养学生的探究思维。例如,在讲授氨气的物理性质时,我先做了氨气的喷泉实验,然后问学生:压缩滴管的胶头,挤出几滴水,有什么现象产生,喷入烧瓶里的酚酞试液的颜色是否变化,为什么?因为有学生感兴趣的实验,此时,教师的提问立刻激发了学生的思考,这样的教学,学生很容易掌握氨气的物理性质,最后,教师要对所提出的问题进行解答。
2.创设问题情境:化学是一门联系紧密的学科,知识之间不是孤立存在的,学生在一定知识的基础上,对新知识的学习,可以通过旧知识来引入,教师要结合教学内容,善于挖掘新旧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找到新旧知识的连接点,针对连接点,创设问题情境,引起学生新旧知识之间的矛盾冲突,激发学生探究新知识的欲望。问题是教师为学生架设的桥梁,教师创设问题情境,有效的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目标,确定思维方式,激发学生对新知识的探究欲望,因此,教师要钻研教材,把握好新旧知识之间的桥梁。例如,在“盐类的水解”教学中,针对“盐溶液是否都成中性”的问题,可创设实验探究的情境,将分别盛有NaCl、CH3COONa、NH4Cl三种盐溶液的烧杯置于学生面前,先让学生推断他们的酸碱性,然后引导学生用PH试纸或紫色石蕊试液测试、验证,让学生在主动参与、亲自实践中发现问题,形成认知冲突,盐不能电离出H+或OH-,为什么有的盐溶液会呈现酸性或碱性?由此激起学生的探究热情。
三、优化课堂结构
本着“一切都是为学生能够更好的发展”的前提,重组课堂教学顺序,积极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彰显现代教学的科学合理性,而这些,是为实现“轻负高效”的重要手段。课堂教学应当根据教材“因地制宜”,而不是一味追求效益。教师要致力于通过优化学习顺序来降低学生的学习压力,如“铁铜及其化合物应用”一课,教师可根据本课的教学特点,以提出问题作为课堂开篇。如提出问题:在上节课中,我们学习了有关铁铜的冶炼以及铁、铜的性质,我们已经知道铁与铜在参加化学反应中都充当了还原剂,那么,铁反应后的产物的价态与什么因素有关呢?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进行板书:并再次提出问题:大家有没有觉得这个图形有些缺憾呢?这时,学生们会自然而然的想到+2价铁与+3价铁能不能转化。在此基础上加强教学力度,使学生在对课题知识有一个客观认识的前提下进行下一步学习,有助于降低学生的学习压力,提升他们的学习效率。
四、增强学生的学习体验
认知心理学指出,学习的过程是思维主体与外界互动的过程,而思维主体对学习最大的感受,即为他们的学习体验。因此,在课堂学习中,学习压力与学习收获都能影响学生的心理,而关注学生的学习体验,给予学生愉快的学习经历,则是实现轻负高效的重要途径。要让学生们有所学,且有所用,笔者认为,衡量学生知识水平的标准不能仅靠作业,而是要在每堂课上都体现出来。这需要教师能够做到两点:其一,掌握好”课堂开篇”。柏拉图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在课堂开篇即对学生所学知识进行验证,同时,在验证过程中巧妙的导入本节课题,让学生在复习旧知识、获取新知识的过程中体验到一种新奇的快感;其二,利用好”课堂总结“。在每堂课的最后阶段,教师要充分利用好这最后的时间,采用问题探讨、本课课题研究等有效方式,来加深学生们对课堂知识的印象,同时,也是对学生所学知识应用最好的验证。
五、积极鼓励,让学生勇于创新
问题和质疑是创新的基础,也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基础。在高中化学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利用学生天生好奇的心理,转变教学模式,在课堂上鼓励学生大胆发言,让学生积极提出问题。例如,在教学《乙烯的化学性质》时,课本中是通过乙烯让溴水褪色的实验来说明加成反应。有的学生就会提出问题:既然这一实验为乙烯与溴水的反应,那么为什么在化学方程式中只有乙烯与溴?乙烯与溴水和乙烯和溴的加成反应是不是一样的呢?所得到的产物是不是也是相同的呢?学生提出问题后,教师可以不直接进行回答,而是进行乙烯与溴的四氯化碳的实验,引导学生通过加成反应来思索并讨论。
4.《材料化学》课程教学改革和实践探讨的论文 篇四
2004年秋季宁夏普通高中进入全国新课程实验省区,银川一中作为宁夏教育厅确定第一批走进高中化学新课程实验工作示范学校之一。通过对新课程两年多的教学实践,我们从开始的不理解到现在的普遍认同,确实经历了一番新教育思想的洗礼。无论新课程还存在这样那样的不足,但其改革的宗旨、遵循的教学理念是符合科学的教育规律的,其引进的创新型的教学组织模式,使我们对什么是素质教育以及素质教育的内涵有了全新的认识。正如新课程体系在阐述其主旨时所指出的是“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帮助学生了解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和方法,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使学生获得进一步学习和发展所需的化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引导学生认识化学在促进社会发展和提高人类生活质量方面的重要作用,通过化学学习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社会责任感,提高未来公民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我们认为,这次新课程体系以全新的理念,从课程目标、结构、内容、评价和管理等方面所作的全方位变革,必将给基础教育的改革和发展带来全面深远的影响。同时也给工作在基础教育第一线的中学教师带来严峻的挑战和机遇。面对新课程,我们是怎样走进其中的呢?对此,我们从以下几方面进行了总结和探索,提出一些拙见,其中也有很多感受与开展新课程教学的兄弟学校有着广泛的共识。
一、关于教材的选择
目前,在宁夏推广使用的通用教材有两个版本,一个是山东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新课程实验教科书(以下简称鲁教版),另一个是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以下简称人教版)。在不同的阶段我们对这两套教材都进行了试用。
1、高一必修:我们选择的是鲁教版教材,按教学要求,一周3课时,共4学分。
通过使用,我们的体会是:
1)教材编排的整个结构体系与旧版教材相比发生了根本改变。旧教材的教学体系是单纯引入型的学习方法,从学习每一种物质开始,给出其物性——化性——制备——用途。而新教材从一开始就采用的是一种研究型的学习方法,如,第一章通过[活动探究]形式讨论金属Na物理性质、金属Na和O2反应,教给学生研究物质性质的基本方法,既:观察、实验、分类、比较等科学研究方法。以案例形式研究Cl2的性质。同时教给学生研究物质性质的基本程序,既:观察物质的外观性质→预测物质的性质→实验观察→解释及结论。这样的教学结构设计我们认为是非常成功的,真正体现了注重学生能力培养的意图。对扭转过去教学模式下培养出来的学生高分低能的现象大有好处。让学生在学习有关知识的同时,也在学习化学的学习方法、程序上上一个台阶,为以后学习每一种物质方法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
2)教材编排非常新颖。例如,第三章自然界中的元素,都是从大自然引入到实验室,再回到生活、生产应用中去,每一节都是从[联想、质疑]开始,如:在碳的多样性一节,让学生联想溶洞、珊瑚等自然景观;对氮的循环,让学生联想闪电、雷雨交加等自然现象;硫的转化,让学生联想火山喷发时熔岩喷涌;在讨论海洋中的化学元素时,联想咸涩的海水。教材还适时的根据内容,配以翔实的图片,然后通过提出质疑,引出本节课要学习的内容,创设生动有趣的问题情境,紧接着[观察、思考]、[活动、探究]来不断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样使学生从生活经验和客观事实出发,在研究现实问题的过程中,学习化学,理解化学。同时,把学习到的化学知识应用到生活实际中去,使学生亲近化学,感到学习化学的快乐,体现出化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
3)教材图文并茂,增大了信息量,有助于学生对抽象概念的理解。有些图示、图表,非常到位。例如必修2§1-1原子结构,核子,同位素概念的介绍中,P4[观察思考]图示非常形象有趣,后面配有思考题,学生根据图示很自然就把核素、同位素概念理解掌握了。还比如,在讲质量数概念时,P3[交流研讨]给了一个表格,表中列出构成电子、质子、中子的基本数据,提出一些讨论题。教师根据原子构成,原子绝对质量,原子相对质量,很自然就引出了质量数概念,而且同学们还知道了质量数是研究原子质量的基本量。另外,书中配有很多相关科学家图片,对鼓励学生努力学习亦有一定积极作用。如,在讲到必修1的P61时,书中有一幅因发现C60而获得诺贝尔化学奖的化学家的画像。有一天下课后,一个男孩跑过来问了我一个问题:老师,我能不能获得诺贝尔奖?尽管问的非常天真,但说明学生被这位化学家的贡献所感染,我趁机鼓励这名学生:只要努力,刻苦学习,不懈的去追求真理,人人都有可能。从此,这个孩子化学一直学得很努力,可见他是受到了一定的启发,大大激发了他的学习化学的热情。总的来说,高一鲁教版新教材的改革是成功的,体现了新课程的新理念。由于受多年旧教学体制的影响,刚开始,大家普遍都感到不适应,突然觉得自己教了几十年书,现在反而不会教书了。但经过与新教材一年的磨合,现在,新的教学思想在教师中已经普遍建立起来了,从这个意义上讲,新教材的作用功不可没。
但我们在教学中也感觉到,这套教材还缺乏足够的配套学习材料和实验条件的支持,给使用这套教材进行教学带来许多不便和缺憾,尤其是对那些教育资源不是很丰富的地区的学校。存在着需要继续完善其教学体系的问题。这也是我们后来放弃使用这套教材的主要原因之一。
另外,在难度和对新旧教材过度的把握上,教材还有待进一步推敲。
建议教材编写的专家们,继续在这些方面下一些功夫,编写出更多更好的配套学习材料,以适应各地区各学校教学的需要。
2、高二选修:分为文科和理科,我们选用了人教版教材组织教学。文科:选修人教版《化学生活》,一周2课时,记2个学分。这本教材通过让文科学生进一步了解化学的主要作用,认识化学与人类生活的关系,怎样合理安排饮食,怎样保护我们的生存环境,怎样正确使用药物等,弥补生物和化学在中学教学内容上的空档。
理科:我们从化学的知识结构完整性出发,选择了人教版三个模块,即:《有机化学基础》、《化学反应原理》、《物质结构与性质》。周四课时,认定学分六学分。
通过使用,我们发现,必修人教版在编排理念上和高一鲁教版新教材具有许多共同点和优点,其选修和必修不同的是,选修更注重知识与技能的应用。由于《人教版》在课程改革上循序渐进,过渡较缓一些,教与学都比较好适应,加之后面习题相对配套,因此,更容易被教师所采纳。
二、自主开发教学资源
由于新教材实验阶段每节课的练习题一是少,二是讲授内容很活而习题难度偏大,三是内容和课后练习不配套。要把新教材的内容让学生完全理解,教师就必须重新认真审视教材,根据教材需要,补充必要的学习材料,弥补配套学习资料不足的问题,为此我们采取了以下5点措施:
1)设置校本课程——18课时,认定学分——2分。
首先,定出计划。利用假期,各任课老师在查阅大量资料的基础上,分内容编写校本课程,最后推选一位教师进行整合。主题为《身边化学》。
2)针对课堂内容没有讲到而练习中却出现了的内容,开始,我们采取的是迂回的办法,给学生另选择一些练习册。可是到目前为止还没有非常适合新教材使用的配套练习册。现在所选的练习册如北京教育出版社的第二教材练习册,南方出版社的优化设计练习册,都不是特别适应新教材的学习。考虑到今年又有一个年级进入新课程的学习,作为长远之计,通过大家的讨论研究,我们决定自己编写一套既符合新教材要求,又能结合我们的学生的实际情况,突出我们自身特点,且难易适中的配套习题集。具体做法是,高一高二以年级备课组为单位,责任落实到每一位老师,分头编写“一节一练”习题,最后汇总整理。然后,下一轮老师在总结前一轮老师使用经验的基础上,进一步修改和完善,争取三年编出我们自己的习题集。
3)为方便学生学习,我们化学组制作了网上化学学习答疑咨询网页专栏,挂在校园网上,从而给老师和学生搭建了一个交流的平台。
4)分层次辅导,为了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够得到锻炼和成长,学困生能克服学习中遇到的困难,学习优秀者有更多提高的机会,我们开设补弱和强化班,由学生自己选择。老师到班级辅导,一周一次,效果也很好。学生很快便适应了新教材的学习。
5)多媒体技术的应用:针对我校的多媒体技术设备条件较好(每个班配有一套先进的多媒体设备),我们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采用电子备课,在课堂教学中增加了受实验条件限制而无法完成的课本实验的动画演示以及大量的图片资料,大大增加了课堂教学的直观性。
三、采用发展性评价措施 让学生重视平时学习过程,每学段成绩从七个方面评价,既:出勤10%;作业收交10%;上课纪律10%;学习情感态度5%;教师个性化评价5%;期中测验30%和期末测验30%,效果也不错,使学生更加重视对平时的学习过程,不是一味去追求期中、期末成绩而忽略平时。发展性评价对老师也提出了更高要求,要关心每一位学生平时的学习,要投入一定的情感。
四、教师课堂方面的转变
1、教师要改变教学理念
新教材迫使教师要改变教学理念和方法。从原来课堂上以教师为主,改变成以学生为主;以传播知识,改变到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课本每一节都出现了很多像电脑一样的窗口,如:[知识支持]、[资料在线]、[方法索引]、[知识点击]、[化学前沿]、[历史回眸],教师如何引导、启发、点拨?能否真正地把学生引到这一领域,还要把握住教学目标和课时,这就要求教师在平时备课中,不但要吃透教材,而且要尽量地搜集、制作与教材有关的知识、教具,又要把握学生的心理,使学生能够与老师发生共鸣。由于教材编写要求,每节课讲课前要给学生一定的看书时间,这样,学生听课前做到心中有数,非常好,这在我以前20多年的教学实践中是很少有的。以前,由于旧教材都是主要着重于从老师讲解的角度编写的,学生似乎只带了个耳朵来上课,自己讲课心理上一方面总怕内容讲不完,既便讲完了又担心学生是否掌握。从使用新教材开始,采取的是教师引导,学生参与总结的新型教学形式,学生学起来很有兴趣,很轻松。新教材特别强调教师不仅要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要让学生掌握学习方法,一节内容课本上应怎样引出并介绍知识,学生自己应该怎样总结知识点,掌握什么,怎样应用,老师要强调方法。例如鲁教版[必修2]第1章第三节元素周期表的应用这节课,同学看书十分钟,我便开始引导让同学通过“联想质疑”(学生用自己的话回答)引出本节课学习和探讨内容,通过“方法导引”让学生自己从理论上总结出判断金属或非金属活泼性方法(同学答),然后进行“活动探究”很自然就得出了结论。整个过程老师是一个引导者,这样老师教给学生学习方法,课堂上学生兴趣特浓厚、老师和同学融合在一起,激发了学生学习积极性,让每一个学生体验到了成功的喜悦,增强了自信心。这一节课上的比较成功,成功的关键就在于比较好的理解了教材的设计思想。所以,使用新教材教学对老师驾驭教材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2、在新课程教学中引导学生注重学习过程 化学新课程目标中,科学素养是“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方面的整合。知识与技能可以通过接受学习来获得,但是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却难以靠讲授灌输来形成。它们只能在具体活动过程中通过不断的体验、内化而形成。因此,我们在化学新课程教学中,应注重教学过程的同时引导学生注重学习过程。具体体现在以下3个方面:
〈1〉注重知识形成过程的教学;〈2〉注重选择涉及变化过程的练习;〈3〉注重实验教学中的过程教学。
注重知识的发生和发展过程的教学,是现代教学论的基本主张。有时,过程比结论更具有意义,它能唤起探索与创造的欢乐,激发认知兴趣和学习动机;它能展现思路和方法,教会人怎样学习;”如高一组张永红老师在氧化还原反应教学中就很好的体现了这一点:如果我们在教学中只注重结论,简单地讲授氧化剂、还原剂等几个基本概念以及氧化还原反应的特征、本质,学生就显得难以接受、理解。而如果我们注重过程的推导,从最基本的氧化反应,还原反应入手,分析清楚其中化合价升降、电子的转移,自然过渡到一般的规律,便使较为复杂的氧化还原反应一切顺理成章。在这一教学过程中,学生还能深切体会到从简单到复杂,从特殊到一般的学习方法。
五、教师必须由教教材转变为用教材
教师备课不应只是背教材,写教案,更主要的还应在用字上下功夫,即:对知识结构的适当调整;合理开发课程资源,要了解每个模块的编写思路,明确重点知识的化学内涵,揭示化学核心知识的形成和发展规律。其次,能够根据社会发展、学生实际收集教学资源,对单元内容进行适当的调整,包括改进试验,增加新的化学学习教材,更好的符合学生的认知特征和发展需要。
例如在人教版必修1《金属氢氧化物》教学中我们高一备课组的马立祥老师,就将课本中的教师演示实验:Fe(OH)2的制备改为学生合作探究实验,并鼓励学生自行设计方案,如何在空气中制取Fe(OH)2,并避免Fe(OH)2和O2的接触,使学生在课堂上变被动为主动。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大大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并且很好的培养了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位老师还在讲授必修1《富集在海水中的元素——氯》一节时,将课本上讲解Cl2对自来水消毒的优缺点进行拓展,让学生通过多种方式(上网,查阅资料,实地取样分析,去自来水厂参加学习等),让学生比较各种自来水消毒剂的优缺点,例如传统上Cl2的消毒和新型的消毒剂ClO2,O3的对比,并从中明白Cl2消毒杀菌的原理。
六、加强教师间的合作
新课程体系得实施,对新老教师都是一次全面的挑战。面临构建新的知识体系,思维体系,合作就显的尤为重要。为此,我们采取了以备课组集体备课,合力攻关。大家围绕着每一节课的重点难点、以及对教材内容的调整、删除教科书中某些不适应学生的知识内容,并适当增加新的化学学习素材;构造知识体系等展开讨论,研究教学方法。有些内容大家分头上网找或查阅资料,资源共享,实现了快速自我培训和提高。然后各自又按各自的教学风格,精心教学。大家既是合作者,又是相互促进者。如:选修《化学反应原理》中出现了熵判据、焓变及原电池中盐桥的概念,这是以前中学化学中从未有过的内容,这就要求教师首先要把这些概念吃透,若大家不合作,工作量特别大。我们通过分别查找资料,然后相互培训,相互切磋,相互提高,效果很好。现在各备课组定期进行教学研讨已蔚然成风,老师们都从中尝到了甜头。这一点其他学科都很羡幕。我们规定,每学期每位老师都必须上一节研讨课。通过说课和评课,找出优点和不足,对上课和听课老师的教学能力都是一个很大的促进和提高。另外,要求每位老师每节课都要写出教学反思,把每节课的亮点和注意点都及时进行总结;年轻老师和老教师相互听课,相互促进,汲取各自之长,通过教师间的这些相互合作,使新课程得以顺利推广。同时还要求老师每学期结合自己在实施新教材过程教学体会,完成一篇有价值的教育教学论文,使每位教师的教育教学理论水平得到了提高。
七、教学成果
通过对新课程的不断摸索和探讨,我校的教学成果取得了非常显著的效果,在2005年宁夏全区水平性测试我校取得了银川地区第一名的好成绩。
教学过程中也还有一些困惑: 1.课本中有些内容讲得太肤浅。由于减负,所以就把课本减得薄了又薄,认为这样就会把学生的负担减下来。课本一减再减,但高考怎样测评,把握不住。化学必修两本书,一年时间基本把原来三年的内容都涉及到了,面面具到,实际很多内容都讲不透。例如,物质的量这一章,原教材安排大约十几课时,现在只给三课时,但内容基本不变。阿伏加德罗定律,正文没有,资料在线中又出现了。如果只了解就行,那问题是测评方式不是知道就行,要会应用,无奈,学生不得不选择大堆大堆的参考书去做超纲的题目。我想,课本中一些知识既然给出就应讲透,要不就不要引出,不然,将来学生选修这门课,学起来也就成了夹生饭。
2.活动探究。这种形式非常好,但是有些探究有问题,①有些探究,学生实际能力达不到,如氧化还原反应讲完,接着[活动、探究],铁及其化合物的氧化性和还原性,让学生探究Fe—Fe2+—Fe3+转化,而学生以前没有学过Fe的性质,所以预测不出,假设不出。以致大部分学生探究实验就像抓中药,试管中什么试剂都加;②探究实验实际操作条件要求很高,很难达到。我校16个班要求进度基本统一,同时上这节课,一是没有这么多实验教室,二是只有上课老师和实验老师两人辅导50多人作探究实验,感觉有点力不从心,如果学校条件不具备,学生动手实验反而少了一些。
3.内容和课后练习不配套。这一点前面已经提到。
4.课时感觉非常紧张。按照教材安排,内容中[观察思考],[活动探究],[迁移应用],[身边化学]都应该用起来,效果也很好。但是,如果全部应用起来,课程内容就讲不完。如第4章元素与材料世界一节:“观察思考金属铝的还原性——铝热反应实验。如果教师只在课堂上进行一下演示,时间是够用了,但若让学生参与这一实验过程,并进行讨论,时间就不够用了。不知教材编写专家是怎么看这个问题的?是否对课时和教学量进行过实际测算?
5、考试评价凌驾于课程目标之上
由于受高考的影响,目前有一种倾向是重考试大纲、轻课程标准,按明日高考形势及思维路线组织今天的教学。因此,课程设计思路、学生的学习方式、学习时间都主要集中在高考上,教学中一步到位的现象比比皆是。必修选修内容混乱出现,习题严重偏离正常轨道,超课时、超要求、超容量、赶进度成为一股力量强大的暗流。在这种形势下,新课程体系如何应对?
6、化学课本和教参出现的个别错误:
山东版化学必修2中,第56,57两页第4、5题有问题。
人教版化学反应原理-选修4的第61页 第四行有错误;课后习题的答案多处有误。如第13页第6题答案的讲解;第32页第5和6题的答案;第51页第4题的答案;第66 页第3题的答案;
5.专业实践化学新课程改革调查问卷 篇五
12月1日,我们党校第四组成员组织了一次化学新课程改革的调查问卷,这次活动开展的非常完满成功,因为它不仅与我们的专业息息相关,而且对于我们了解时下非常热门的新课改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对于我们今后走上教师的岗位有了一个提前的心理准备.活动采取的是访问和调查问卷的方式,安徽师范大学附属中学的高中学生也是非常的配合,他们认真的填写了问卷调查,并认真回答了我们的问题,真的非常感谢他们.活动后我们统计了调查结果,得到了以下结论:(1)新课程改革的目标是
一、突出面向全体学生
新教材共8个模块:必修的《化学1》和《化学2》是面向全体的,另6个选修模块是:《化学与生活》、《化学与技术》、《有机化学基础》、《物质结构与性质》、《化学反应原理》、《实验化学》。
新教材内容的多元化和层次性确立了适应不同学生发展需要的高中课程结构:不再分律前元素和律后元素;不再跑族;从生活走进化学,从化学走向社会;从自然走进化学,从化学走向应用;从单一的物质中心模式到多样化的学习模式;强调元素观、分类观、转化观。为学生提供多样化的选择是高中化学课程的明显标志,它为志趣和潜能不同的学生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化学课程由若干模块
组成,模块之间既相互独立,又反映学科内容的逻辑联系。每一模块都有明确的教育目标,并围绕某一特定内容,整合学生经验和相关内容,构成相对完整的学习单元。打开新教科书,书本的颜色更丰富了,不再是旧教材中的黑、白、粉红三色调,多数图片都是实物拍摄,逼真生动,色彩鲜艳,增强了教材的直观性、趣味性和可读性,具有启发和教育功能,尤其能激发学生对化学美的感受,有助于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形成和培养。
二、突出面向学生情感教育
学习中的情感与学习的认知活动是紧密联系的。采取适合学生年龄特征的方式、方法,做到有理、有据,以理育情。例如,教学中,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原则,将化学原理和规律运用在工农业生产实际和社会生活的应用中,一方面让学生了解学习化学知识的重要性,另一方面用具体生动的事例向学生证明,中国化学工业的飞跃发展,中国化学科技工作者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作出了重要贡献,取得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以此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热爱社会主义的情感。在讲到钢铁的锈蚀时,讲到原电池时,讲到石油和煤内容时,结合我国的丰富矿产资源及其开发利用的新成就,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情感教育。在实验教学中,积极创造条件,指导学生认真操作、细心观察、大胆探索,培养学生严谨、求实、创造的科学品质,激发学生热爱科学的情感。
三、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新教材强调教学过程是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活动的双边过程,是教师指导下的学生个体的认识过程和发
展过程。教师的教只有通过作为主体的学生的学的自觉性、积极性才能充分发挥作用。传统教育下的化学教学,忘记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人,以教师和教材为中心,重视研究教材和教法,很少去研究学生学习的心理规律和学习方法,把教学过程设计为传授和接受的形式。与传统高中化学课程的接受式学习相比,新课程积极倡导多样化的学习方式。在内容标准的活动与探究建议栏目中设置了大量的探究课题,引导学生运用观察、实验、调查咨询、查阅资料、交流讨论等多种途径获取信息,提出具有探究价值的问题,结合有关的线索做出假设和猜想,自主设计实验和其他实践活动方案,借助模型、图表、反应式和定量方法等描述化学变化过程,使学生在探究实践中获得知识和技能,体验学习化学的乐趣。在化学教学中通过启发和实验探究等手段,联系社会、生活和科技,引导学生自觉地动脑、动口、动手,大胆探索,勇于提出问题,发表见解,寻找科学的学习方法,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多思考,多活动,多表现,体味成功的愉快,使学生想学和会学。
四、突出发展学生的能力 新教材在概念原理知识有些新的处理:主题覆盖、多元线索、螺旋发展注重核心观念的建构,理解力的发展,认知结构的形成。淡化枝节旁叶的内容,降低死记硬背的学习要求。注重层次性、过程性和生成性的概念原理学习。新教科书的功能性栏目的种类和数量上都比旧教材丰富,内容更新颖,要求也更细化。例如:交流·研讨,身边的化学,化学前沿,拓展视野等专栏从人类探索物质及其变化的历史,学生已有的经验,将要经历的生活实际出发,帮助学生认识化学与人类生活的密切关系,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参与意识等。再如:设置观察与思考等栏目的目的在于引导学生认真观察教师所做的演示实验,准确记录实验现象,仔细分析现象产生的原因,不断提高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活动与探究,实践活动,科学探究等栏目的设置,主要通过以实验为主的多种探究活动来揭示化学科学的奥秘。
在旧教育模式下,度,能力自然会提高,战术,形成讲练考的教
普遍认为知识积累到一定程片面强调知识教学,忙于题海学程序,忽视学生能力的培养,从而导致了高分低能现象的长期存在。新教科书在作业的数量上明显比旧教科书少,提高了实验探究型与社会实践型作业的比例,除了对学生知识巩固和检查功能外,侧重于对学生的学习方法、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训练与考察。例如,新教科书中安排了许多上网查资料、撰写小论文、社会调查、家庭小实验等社会实践型作业,这些作业开阔了学生的视野,拓展了学习空间,有利于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
五、突出学生创新能力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化学实验教学的成功与否将直接影响学生对化学的学习。高中化学新课程的理念要求教师引导学生设计以化学实验为主的多种探究活动,使学生体验科学研究过程,强化科学探究意识,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化学实验的考核也由对教材中演示实验和学生实验的考查转向“探究性”综合实验题的考查,而不是对课本上实验结论的简单记忆、重复应用。大多数高考实验题的选材来源于对教材实验的改进和衍变,体现了“源于教材又高于教材的命题思想”。在新教科书中增加了大量的学生探究实验,教师的演示实验也是以探究为中心,还增设了学生实验设计方案课题。通过这些探究性实验,不仅帮助学生理解化学基本概念、基本理论,掌握化学知识和基本实验技能,同时还能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以及科学的研究态度,激发了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2)教师需要改进的有:
一、教师要从教材本身出发,分析新教材的功能,与老教材进行对比,了解新教材的多样性和全面性。新课程改革中强调教材是一种帮助学生获取材料和资源的工具,教师在教学中首先要转变教学观念。教师的教要服务于学生的学,教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帮助者。在教学活动中教材、教师和学生三者以学生为中心,围绕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高中化学新教材中提供了大量的教学资料,教材中也涉及了许多有特色的栏目,如“观察思考”、“活动探究”、“迁移应用”等,提供了丰富的教学资源,让师生去选择,同时新教材也为教师和学生提供了更大的发挥空间,教师可以选择性应用这些教学资料,而学生通过这些教学资源也拓展了思维,能力得以提升。这就要求教师改变原有的教学模式,不断更新教学模式,从化学学科自身的优势出发,从化学教学中学生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出发,将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作为更新教学模式的突破口,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新意识,促使学生自主地去学习,在探究学习的过程中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体验成功的喜悦!但我们一些教了十几年书的老教师对于新课程改革非常不适应,一般都是根据老教材的教法来教新教材,我们的老教师是穿新鞋走老路,没有真正贯彻新课改理念。
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转变教学观念,不断更新教学模式,教学手段要不段完善,拓宽教学思路,紧跟新课程改革的步伐。根据化学学科的特点和不同知识内容的特点,化学科的课堂教学必须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采取灵活多样的形式方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课堂教学可以采取的教学方法很多,如:探究-讨论式教学法、启发-讨论式教学法、程序教学法、单元结构教学法、发现法、自学辅导法、实验探究法等、多种形式并举可以改变传统的单一的教学模式,使学生感到学而不厌从而进一步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同时极大的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运用各种不同的教学方法应该注意一个问题,那就是一定要根据教学实际,做到形式为内容服务,形势和内容统一,并且要强化化学作为教学主体的能动作用结合教材内容和学生特点,使教学形式多样内容新颖,达到学生喜闻乐见的效果。
三、教师要引导学生转变原有的学习方式,从依赖性学习向独立性学习转变,从孤立性学习向合作学习转变,从封闭式向开放式转变。教学过程不在是一个教师教、学生记的过程,而是师生互动的过程,学生的任务不仅是听教师讲授还要积极的开动脑筋
课程改革的主要特征之一就是改变原有的学生的被动地学习方式,建立一种主动的多样化的学习方式,变要我学为我要学,这就需要教师要引导学生从依赖性学习向独立性学习转变,从各自学习向合作学习转变,从封闭式的学习向开放式学习转变。改变原有的学习方式,以积极的情感体验和深层次的理解参与到学习过程中来,从学习中获得成功的喜悦,从而也改变一些学生的厌学情绪,减轻学生的心理压力。
6.《工程材料》课程改革与实践 篇六
《工程材料》课程改革与实践
张向阳 蒋慧琼 崔慧敏 赵北龙
摘要:《工程材料》是机械类专业的一门必修课,由于内容庞杂且理论实践性较强,学生普遍感到难学,教师感到难教,影响学习积极性。针对这一问题,作者在多年的理论实践中,对该课程进行深刻反思,在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实验教学和课程考核方式等方面进行了改革,取得良好教学效果。
关键词:工程材料课程改革教学方法教学手段
《工程材料》是机械制造、机械设计、机械电子等机械类和近机械类各专业必修的一门重要的技术基础课程。但多数学生反映该门课程比较难学,究其原因主要与这门课程的特点有关:
首先,该课程知识内容广泛,介绍的工程材料种类繁多,每种材料均涉及大量的术语和概念,给初学者带来较大的难度;其次,该课程理论性强,相关理论自成系统,体系缜密;再者,该课程实践性强,许多材料工艺直接与生产实践挂钩,有的甚至就是实际经验的总结,这对实践经验和系统理论都欠缺的学生而言,进一步增大了学习的难度;再加之有些微观结构看不见摸不到,学生感到该课程太抽象、枯燥乏味,学习热情和积极性受到挫败,影响教学效果。为提高教学质量,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本人在多年的理论实践中对该课程进行深刻的反思,在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教学改革探索,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一、教学方法
在教学过程中,实施一套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通过归纳类比、启发教学、课堂讨论、实际案例等多元化教学方法,基础理论知识教学环节的学习效果得到显著提高。
(一)归纳类比法
由于《工程材料》课程的基本理论较深奥,学生之前的知识建构中没有相应的认知同化点,需要理解记忆的概念定义很多,为了让学生能在较短时间内掌握这些艰深的内容,进行“有意义学习”,在教学过程中采用了归纳类比法将教材中分散的内容进行了归纳、比较和总结,便于学生学习理解。譬如在学习铁碳相图,讲解铁碳合金组织和性能的变化规律时,为使学生在“成分一组织―性能”之间建立起联系,画出铁碳合金的成分―组织一性能的对应关系图表,通过图表的介绍与讲解,逐步归纳出三者间的内在联系。
(二)启发教学法
为启发学生思考,使教与学同步有机地联系起来,提高教学质量,根据教学内容适时进行启发式教学。金属的塑性变形是学生普遍反映难以理解的内容,在讲授这部分知识时,采用了问答式启发教学法。首先根据单晶体变形过程中的教学重点、难点及大纲要求将单晶体变形过程中的几个重要内容化成几个递进式问题,引发学生思考,进而推进到多晶体的塑性变形.使学生的思维与教师同步,进而对该部分内容有一个清晰完整的认识。
(三)课堂讨论式教学法
课堂讨论式教学法是在教师的指导下,以讨论方式完成学生自学、自讲的一种教学方法。在教学实践中,主要是围绕一些具有启发性或争论性的问题来进行课堂讨论。在课堂讨论过程中,教师会及时抓住学生讨论时的闪光点加以鼓励和评价,引导讨论不断深入,在倾听完学生的讨论后会及时进行总结点评。这样的“教与学”能够有效地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增进学习交流,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有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而教师也在此过程中能够发现学生学习中的疑难问题,从而使教学更有针对性。
(四)实际案例教学法
工程材料课程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在教学过程中适当引入实际案例,缩短了理论与实践的距离,让学生切身感受到所学知识的重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例如,以机械课程设计中比较典型的减速器为例,针对减速器中箱体、轴、齿轮、滚动轴承、键、螺栓、销等不同零件的不同工况条件和使用性能要求,逐一分析其失效形式,并进行合理的选材,正确安排其热处理工艺等,以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二、教学手段的改革
传统的教学方式在许多方面已不能很好地适应现代教学需求,通过引进多媒体和建立QQ交流群等教学手段,教学效果能得到进一步的提升。
(一)引进多媒体教学
对于材料的微观结构及一些动态演变过程,用传统的板书很难直观表述出来,而多媒体教学,则能把一些利用陈述性表达无法取得满意效果的教学内容生动形象、新颖直观地展示出来,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了学生对基本理论的理解,又节省了教师的书写时间。另外,对于一些实践性较强的知识,由于学生缺乏相应的实践经验,学起来会感到比较吃力。但通过多媒体教学可以使狭小的教室空间得到广阔的延伸,使学生不出教室便可置身于实验室和工厂车间中,所学的知识更贴近生产实践,易于知识点的理解与记忆。
(二)建立《工程材料》QQ群
在信息时代,QQ聊天已成为人们交流联系的一种重要方式。由于网络可以突破时空界限,延伸课堂空间,我利用QQ组建了《工程材料》群。建立《工程材料》QQ群既可以解疑答惑,加强师生间交流,利于加深师生情谊,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另外,学生还可以在这里交流学习心得,或是对某一知识点发表自己的见解。特别是一些已经毕业的`学生提出的一些材料在应用中遇到的问题,会引发大家的积极讨论,进一步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三、实验教学的改革
实验教学是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重要纽带和桥梁,也是培养具有开拓性和创新性人才的重要课堂。以往的教学过程中由于存在重理论轻实践的现象,使得实验教学长期处于从属于理论教学的地位。为此我们对实验教学进行了以下几个方面的改革探索:
(一)精选实验内容。在实验学时数有限的情况下,本人依据“实验个数不在多而在精”及“实验内容由浅入深”的原则精心设计编排实验内容。除了选择一些最基本的实验,还把一些相关的实验进行组合,如将硬度、碳钢的基本热处理操作及热处理后显微组织观察三个实验有机组合起来,使学生既能了解碳钢的基本热处理工艺方法和实际操作,又能进一步加深对热处理工艺、组织、性能三者之间关系的理解,开拓了学生思路,培养了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实际操作技能。 (二)利用视频进行实验演示。对于学时数有限的《工程材料》课程来讲,利用视频做好演示实验也是一个事半功倍的举措。在做实验之前让学生观看演示实验,节省了教师做演示实验的时间,使学生做实验的时间更加充裕:而且还克服了教师演示实验时部分学生看不好听不清的缺点:另外,还可以了解一些教学环节没有安排的实验内容,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三)改革实验考核方式。由于学生较多且考核时间有限,实验的考核不可能让每个学生通过操作来进行,故一般都是以实验报告来考核。为了真正考核每个学生对实验的的掌握程度,我们采取的笔答或口述形式将实验操作过程详细陈述出来,然后根据学生作答情况来进行评分。这种考核方法,既鼓励了学生平时做实验的热隋,又能真实反映每个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
四、结论
7.无机化学课程改革探讨与实践 篇七
关键词:无机化学,教学,改革
《无机化学》课程是我院化学专业和应化专业开设的第一门专业基础课, 该课程的学习既要立足于学生已掌握的中学化学基础知识, 又要为其它后续课程准备必要的基础理论和化学知识[1]。因此, 我们立足于改革, 坚持以人为本的价值取向和因材施教的教育原则, 以全面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为目标, 以转变课堂教学模式、提高学生素质为导向, 真正以学生为主体, 对无机化学课堂教学进行改革。
1 处理教材, 优化无机化学课程体系
现行使用的无机化学教材有两种体系, 一种是按照结构决定性质的思路形成体系:原子结构-分子结构-晶体结构, 化学原理 (化学热力学及其四大平衡、化学动力学) -元素性质[2];另一种是按照学生知识的衔接和接受难易程度形成体系:化学基础知识-化学热力学-化学动力学-原子结构-分子结构-四大平衡-元素性质。不管是哪一种体系对于学生无机化学知识框架系统的形成都不太合适。因此, 我们经过多年的教学研究, 教研组讨论形成了一致的意见, 我们采用的体系是按照化学的应用, 一个化学反应是否能够为人类所用应该考虑这个反应的热力学和动力学, 如果能够进行且反应速度满足我们的需要, 那么具体操作时原料、产物对我们是否有危害, 这就涉及到物质的结构、性质。因此, 我们的体系为:化学热力学-化学平衡 (包括四大平衡) ———化学动力学———物质结构 (原子、分子、晶体结构) ———元素性质-应用。这种体系的教学, 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系统掌握。
对于具体章节我们也根据知识的归属进行了调整, 例如:“化学键与分子结构”一章许多教科书上排列次序是“离子键———共价键———金属键———分子间作用力 (离子极化) , 这种排列使许多学生对“离子极化”产生了误解, 不能够体现“离子极化是离子键理论的重要补充”, 同时也使学生对“离子极化”的理解难度加大。为此, 我们的做法是把离子极化放到离子键讲完后讲解, 这样更能体现离子化合物不是纯粹的静电作用, 同时使学生加深了对“离子性百分数”概念的理解。
对于元素部分我们也进行了调整, 我们的体系是:碱金属碱土金属———铜锌副族;卤素———氧族———氮族———硼族———稀有气体;d区元素。这样有利于主族与副族元素结构、性质的比较学习;同时把P区和d区分开学习, 有利于学生对元素性质的归纳总结。
在此基础上, 我们联合山西省新升九所本科院校对无机化学教学目标进行了修订, 新的教学目标从宏观上把握学生应掌握知识的广度和深度, 又符合教学规律及大学一年级学生学习特点。教学目标遵循宏观和微观两条主线, 宏观包括化学热力学、化学动力学、化学平衡、电离平衡、沉淀溶解平衡、配位解离平衡、氧化还原平衡;微观包括原子结构、分子结构、配合物结构。
2 更新理念, 改革无机化学教学方法
无机化学是一门传统的化学基础课程, 在该课程中介绍的知识都是非常经典的, 许多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觉较为枯燥, 为此, 需要教师更新理念改革教学方法。教学中我们采用了理论与实际相联系的方法, 在章节内容的学习中引入生产、科研中应用的实例, 使学生感觉自己所学知识大有用处。学有所用本身就是学生学习的动力。例如:我们在讲解原子结构一章时, 适当引入部分元素的发现过程;讲到原电池部分时, 适当介绍铅酸蓄电池、锂电池等的原理及应用[2];讲到沉淀溶解平衡时介绍水热合成法的原理等。在分子构型、反应方程式等的讲解过程中采用推理式教学法, 以提高学生逻辑思维的能力;对于同族、同周期或同区的元素性质则采用归纳式、对比式、总结式教学法, 以培养学生对相关问题进行归纳总结的能力。例如在讲氮族元素的时候, 先从其外围电子结构入手, 概述其可能的物理化学性质, 再通过上下同族元素及左右同周期元素的对比, 解析其独特的化学性质, 并以此类推, 通过理论—分析—总结的方式将p区元素放在一起串讲, 使学生有了更加全面、系统的理解和认知。
对于d区元素的性质则通过对实验现象的归纳导出性质:例如:锰、铬的化合物的性质, 则教师首先设计出实验步骤, 由学生动手操作实验获得实验现象, 分析现象归纳导出性质。这样强化了学生的记忆, 也培养了学生观察能力。
同时, 我们注重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 对抽象的杂化轨道理论和晶体场理论用立体图形描述、采用三维动画图形, 变抽象为具体, 变复杂为简单, 使学生对知识点有更深的理解和记忆[3,4]。借助多媒体美观清晰, 信息量大的特点, 我们还向学生展示无机化学的最新成果和诺贝尔化学奖[5]。同时, 我们也注意克服多媒体信息量太大, 使学生感觉上课节奏太快, 跟看电影似的来不及思考的缺点, 充分利用黑板的优势, 对重要公式及分子结构进行推导, 突出教学重点, 强化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6]。
除此而外, 教学过程中教师注意以学生为主体, 以各个知识点为载体,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改变以往以传授或灌输为主要特征的教学模式, 构建以问题导引学生自学, 教师引导讲解重点难点、同学交流讨论、师生合作探究的新的教学模式。课堂教学注重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问题导引指导学生把握重点, 奠定自学基础、划定自学范围、传授自学方法, 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每次下课前教师都要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 鼓励学生利用各种资源查阅与知识点相关的内容, 以培养他们查阅文献的能力;在下次课堂学生发言的基础上, 让学生充分讨论交流, 教师再给予正确的点评总结以开拓思维、深化知识;使“问题→探究→交流讨论→分析归纳”的过程成为学生自主获取知识、提高学习效率、深化理解知识的手段。启迪学生质疑、反思、批判思维的品质。
3 改革考核方法,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考试一定程度上是学生学习的指挥棒, 如何考查学生的学习情况是教改的一个问题。我们教研组研究一致认为:考试应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为主, 为此, 我们从以下三点进行改革:
3.1 平时成绩的改革
过去我们的平时成绩一直以课后作业为主, 占总成绩的20%。但调查发现, 有的学生为了作业而去抄袭作业, 没有起到作业是课后巩固知识, 查缺补漏的作用, 再者对自己认真做作业的同学也是一种不公平。所以, 我们采用课前预习检查提问、课中思考题作业完成, 再加课后作业讲解情况, 各占1/3的记分方法来组成30%的平时成绩。课前预习检查提问使学生的预习积极性提高了, 而且课堂气氛也活跃了, 同学们都在抢答希望多得分;课中思考题完成情况的记分, 促进了学生课堂认真听课, 做题积极思考;课后作业的讲解, 使学生对作业有更深层次的理解和交流, 同时我们鼓励讲解由一人主讲, 另外两名同学补充, 增进了同学之间的学习交流, 也使同学感情加深, 集体意识增强。
3.2 课程小论文的考核改革
根据这几年教学的总结, 发现在大四的时候很多学生存在论文不会写, 写不好的情况, 所以为了与今后毕业论文工作衔接, 我们开展了撰写课程小论文的训练。同时本项训练与学生课外阅读能力联系起来。教师指导让学生选择一个问题进行深入学习, 学习中要包括2本以上的书籍, 5篇以上的文献, 并结合化学和应化专业, 按照毕业论文要求的格式写出小论文, 字数定为1 500~2 000字。例如学习电解质溶液的时候, 讨论电解质溶液中p H的计算;学习化学热力学基础时, 讨论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的产物;学习电化学基础时, 讨论污水对环境的污染;学习氮族化合物的时候, 讨论光化学烟雾对环境的危害等等。通过这种小论文的训练, 使学生不但学到知识, 而且提高了学生自学能力、查阅文献能力等各种能力。这项考核定为占总成绩的10%。
3.3 期中期末试卷改革
以往无机化学课的考试全部采用闭卷形式, 存在一些弊端。学生平时不好好学习, 期末突击记忆或者加班学习, 考试时通过了, 但对于知识只停留于表面应付, 并没有真正掌握。如果全部采用开卷或小论文的形式, 虽然可以改变学生死记硬背的学习方式, 却有可能使部分学生忽视了对重要基础知识的掌握和记忆。所以采用半开卷的方式, 只允许学生带一张A4纸, 记录学生自己认为所需要的内容 (公式、定律、方程式等) , 并且考试前统一收回加盖系公章。促使学生在考试前必须对所学知识进行系统的归纳与总结, 这样既可克服死记硬背的缺点, 又可达到促进学生主动学习的目的, 还可避免夹带作弊。同时, 对考题也进行改革, 增加一些知识应用的考题, 例如:借助元素电势图, 确定化学反应能否发生一类的题;写出5-8种能与盐酸反应放出氯气的方程式等等。这样可以真正考核学生应用能力。本项考核期末定为占总成绩40%;期中定为占总成绩20%。通过这样的课程考核改革, 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鼓励其个性发展, 培养了创新能力, 学生感觉到学到了大量的知识, 同时其综合素质也得到了提高, 更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4 结语
根据忻州师范学院的培养目标和无机化学课程的特点, 我们对无机化学课程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进行了改革与创新, 总结了一套切实可行、效果良好的教学方法。在具体的授课过程中, 我们也深切地感受到要教好一门课不但要有深厚、广博的知识功底, 还要具备严谨的教学态度、科学的教学方法和艺术的教学手段。
参考文献
8.《材料化学》课程教学改革和实践探讨的论文 篇八
关键字:“绿色化”;有机化学实验教学;策略与优化
中图分类号:O62-4
引言:继“绿色食品”、“绿色消费”等环保理念的提出,“绿色化学”是新时期下实现有机化学实验教学以及环境保护协调发展重要理念。对于有机化学的研究、应用,一方面为人类物质文明的发展创造了巨大的财富,另一方面在有机物合成过程中,也产生了大量的有毒物质。因此,大力提倡“绿色化”有机化学实验教学,对于推动有机化学实验教学改革具有重大的里程碑作用,更是化学领域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长远战略。目前,有机化学实验绿色化教学在我国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是与发达国家相比尚且存在进步的空间。因此,如何在有机化学实验教学中实施绿色化教学仍然是相关工作者需要探讨的话题。
一、深化绿色化有机化学实验教学内容
“绿色化”有机化学实验教学的开展首先要对绿色化的教学内容要有明确的了解。所谓的绿色化教学,是指在无毒害的原料、催化剂以及溶剂等基础上发生某些化学反应,从而合成对环境友好的有机物质。不少有机化学实验教学虽然一时无法达到此种程度,但是却一直努力向这个方向努力。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我国有机化学实验教学就正式革除了诸如由苯和液溴制备溴苯,由苯的硝化还原制备苯胺等毒性较大的有机制备实验,取而代之的是,相应的试管性质实验,这样既不会因为推广绿色化化学实验教学而缩减掉必要的教学内容,也不会因为危害较大的化学实验污染环境。
当然,在落实有机化学实验绿色化教学的实践中,对反应深剂的选择要更加慎重,在最近这几年革除了一些毒性较大的反应深剂,比方在以下几种有机化学实验中,可以以毒性较小的反应深剂来代替:在经典实验苯乙酮制备中用生理毒性较低的甲苯来代替苯;在苯甲酸乙酯制备中用基本无毒性的环己烷共沸除水来替代苯作为共沸除水剂;在氯苯甲醛的歧化反应中,用乙醇来代替甲醇作为溶剂。自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我们牢牢跟进国外有机实验教学改革的新潮流,大力开展对微型有机实验教学的研究。在化学实验教学中尽量应用较少的化学原料和试剂,但尽量多的得出化学信息。现如今微型有机实验教学凭借着成本低、污染少、效率高等优势已经成为有机化学实验教学课程体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
二、建设绿色化的有机化学实验室
化学实验室是有机化学实验教学开展的重要场地,因此,建设绿色化的有机化学实验室同样是实现有机化学实验绿色化教学的重要内容和关键环节。拥有良好的教学环境是开展有机化学实验绿色化改革的先决条件。笔者所在单位,为了实现这一目标,特地耗费巨资修建了绿色有机化学实验室,与此同时,彻底改造了通风设施,更新了学生的实验台柜以及实验家俱和设备,有机化学实验室的面貌得到了很大的改观。建设绿色化的有机化学实验室,不仅需要学校和老师的一致努力,还离不开学生自身的维护,一方面学校要建立起相关维护有机化学实验室的规章制度和管理制度,对于违反实验室规定以及破坏实验室卫生的行为给予必要的批评。但是,其目的不是惩罚,而是为了让学生清晰的认识到构建绿色化有机化学实验室的重要性。
三、加强废物处理、增强绿色意识
任何一位从事于一线的化学工作者都知道,造成化学实验污染的首要污染源是其实验过程中出现的三废,对废气、废渣、废水等污染物一旦处理不当,那么从实验室“走出去”,就会恶化成为严重污染自然生态的“隐形杀手”。笔者建议加强废物处理,增强绿色意识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一是注重对药品试剂的回收以及在处理循环利用;二是对于一些毒性较大的液体在排放前进行一定的稀释工作,确保其排放不会污染到土地以及水源;三是对废水和废气进行一定的净化处理再通过管道释放出去。总之,虽然在有机化学实验中无法避免些三废的产生,但是我们完全可以依靠相关设备实现对有毒废物的中和,达到不污染环境的目的,达到“绿色化”有机化学实验的目的。
结语:
绿色化有机化学实验教学的改革是有机化学实验教学在新时期下发展的必然,极大了顺应了社会对环境保护的诉求,成为构建可持续化学实验教学的良好开端。其需要相关人员的不断努力,需要长期的摸索和探讨,只有对其进行深入研究,才能够让有机化学实验的开展与我们的“绿色”生活和谐相依。
参考文献:
[1]宋明芝,范传刚,解胜利,李红.有机化学实验绿色化教学改革与实践[J].广东化工,2012,v.39;No.22602:227-228.
[2]王晓红,郝臣.有机化学实验绿色化教学模式探讨[J].实验科学与技术,2012,v.10;No.5304:85-86+131.
【《材料化学》课程教学改革和实践探讨的论文】推荐阅读:
高中化学原电池和电解池教学方法探讨08-08
材料化学结课论文汇总11-03
初三化学金属和金属材料练习题09-19
高中化学实验教学存在的问题和解决措施论文11-14
如何实现化学知识《燃烧和灭火》教学价值的最大化论文06-22
材料化学的主要特点09-06
潜在课程中的化学教育论文09-09
先进材料化学10-18
材料化学国科大07-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