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历史课评课记录

2024-07-18

初中历史课评课记录(10篇)

1.初中历史课评课记录 篇一

如何评初中数学课

1、本节课所教授的是八年级上册第14章《函数》的第二课时,是在上节课《变量与常量》后由两变量间的关系,导出函数的定义,从而展开学习研究的,教者把函数定义的教学当成本节课的重点,同时也是难点,并期望让学生在参与函数定义的形成过程中,发展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结合生活实际中的函数模型,让学生充分感受数学的美感,激发学生参与学习的热情,同时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树立学生的学习信心。(第1点写课题,前后知识联系,教学重、难点以及三维目标)

2、某教师在本节课教学中,主要采用以学习小组为载体,动手实践、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为学习的主要方式,先后通过“创设情境,引入课题”、“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巩固练习,深化提高”、“ 课堂小结,反思升华”与“布置作业,深化新知”五个环节展开教学,各环节间层层紧扣,逐步深入,放手学生合作交流,着重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这五环节用时分别为5-10-15-8-2。(第2点先写活动方式及教学环节以及各环节用时)

教师上述五环节教学中,有效地使用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在“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环节中,教师在教学“温度是时间的函数”后,有创造性地提出“时间是否是温度的函数”,从正反两面让知识发生有效碰撞,吸引学生积极讨论,使学生更清晰理解“唯一值与自变量相对应”这一关键,从而顺利地突破难点;另外,在“ 巩固练习,深化提高”环节中,教师通过“填空题、判断题、选择题与应用题”等多种题型,全面构筑练习梯度,关注学生个性差异,使学生们都有机会参与教学活动,都能在学习数学过程中收获成功的体验,从而有效地达成教学目标。(第2点后部分,重点分析两、三个教学环节在实际应用中,对教学重点及教学目标的达成的积极作用)

3、本节课中,教师始终注意到自己是一个组织者和引导者,其上课的语态、形态自然、亲切,为学生创设宽松和谐的学习环境;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善于联系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精心创设问题情境,学会创造性地使用教材,理论联系实际,重视知识的应用,并以此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教师还善于鼓励学生质疑,鼓励学生求异,充分发挥学生的独特的思考方式,确实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同时有效地训练学生的操作能力和思维能力。相信这节课将高效地实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与其提高学生学习能力和学习兴趣”等教学目标。(第3点先分析各种能力的训练情况,后明

确判断教学目标实现程度)

4、本节课显然是一节自然的、生成的和常态下的课,不是多人,多次排练的结果,不是“课本剧”的再现,课堂上通过知识间的碰撞吸引学生主动参与学习;以小组活动为载体,充分发挥生生之间的有效互动,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着重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关注学生的发展,体现了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新思想、新理念,学生也因此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教学中,教师精心设计问题链,使问题之间环环相扣,逐步深入,并能放手学生自学,充分保障了学生的学习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形成对知识真正的理解;本节课的课件实用性强,富有美感,有较强的表现力,能把各种抽象的、静态的、枯燥的知识,直观地、形象地、鲜活地呈现给学生,真正起到了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的目的;教师学科知识储备不错,控制课堂秩序能力较强,这同时培养了学生的自我监控和反思能力。(第4点着重表达自己的评课思路与分析结果)

5、教师的知识领域过于狭窄,对一些常识的理解有时都不如自己的学生;专业术语不够准确,教学语言欠简练,口语、俗语太多,板书过于随意,书写比较潦草等等;另外,教学中所谓的学生“探究”过程,实质上是学生在验证教师事先提出的观点,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学生在没有教师束缚下的独立、自主的学习过程。(第5点委婉地表达自己的改进建议)

2.为历史记录     篇二

2007年4月26日,在联盟杯半决赛首回合较量中。西班牙在主场3比0击溃不莱梅,潘迪亚尼又有一球进账,使自己本赛季的联盟杯进球数达到11球,身后的尼库雷斯库、贝尔巴托夫和保莱塔都已结束了征程,只有他的队友路易斯·加西亚还有理论上的可能,但5个球的差距,令理论都微乎其微。

欧洲联盟杯的前身国际城市博览会杯创办于1955年4月18日,1971-72赛季博览会杯被联盟杯取代,热刺成为首个冠军,而效力于布伦瑞克的LudwiqBrundl以10个进球荣膺金靴。

博览会杯时期,曾经有两位射手赢得过两次金靴:罗马队的曼弗雷蒂尼,他分别在1961和1963年凭借12球和7球折桂,这位拥有意大利血统的阿根廷前锋,从1959至1964年总共在164场比赛中打进104球,1961年获得博览会杯冠军。另一位是瓦伦西亚的瓦尔多,他是第一位在瓦伦西亚取得成功的巴西球员,在216场西甲联赛中打进117球,1962年和1964年分别以10球和6球两度成为射手王,而在1962-67年间,他完成31个博览会杯进球。

博览会杯寿终正寝,进入联盟杯时代,射手们的争夺可以用百花齐放来形容,因为迄今为止只有一名球员拿到了两次最佳射手,应该祝贺一下约瑟夫·海因克斯。

门兴在上世纪70年代达到顶峰,海因克斯是代表性人物,他先后在1971、1975、1976和1977年帮助门兴夺得德甲冠军,1975年举起联盟杯,算上博览会上的进球,海因克斯为这个舞台奉献29球,其中1975年他在与荷兰特温特的决赛中上演帽子戏法,为德国拿到了第一个联盟杯冠军,而1973年和1975年他两次荣膺金靴,如今转眼距离海因克斯的辉煌已有三十余年,但还是没有人能够超越他。

除了海因克斯,克林斯曼在联盟杯书写的辉煌更难撼动,以至于放眼整个欧战赛事,其他射手也要靠边站。

1995年,克林斯曼来到拜仁慕尼黑,第一个赛季便获得成功,在为拜仁夺得联盟杯冠军的同时,“金色轰炸机”竟然一口气打进15球,不但创造了联盟杯历史个人单赛季进球纪录,直到现在还是欧战赛事单届比赛的进球纪录。

与克林斯曼有一球之遥的有三人:AC米兰的阿尔塔菲尼,他在1962-63赛季的冠军杯打进14球。德国球员洛塔尔·埃梅里希,他在1965-66赛季也进过14球,另一名球员是约翰·沃克。

约翰·沃克成名于伊普斯维奇,1980-81赛季,这名多产的中场球员跟随伊普斯威奇一同举起联盟杯,他本人则贡献14个进球,其中在同荷兰阿尔克马尔的两回合决赛中各进一球。基于他在联盟杯上的表现,被英格兰职业球员协会评选为英超1981年度最佳球员。

1979-80赛季,斯图加特、法兰克福、门兴和拜仁一同进入联盟杯四强,最后法兰克福笑到最后,而射手金靴也没有逃过德国球队的手掌心,分别由拜仁的迪特·霍内斯和门兴的尼克尔获得。

和欧冠的射手王个个声名显赫相比,联盟杯经常产生黑马型的射手王,像2003年的德尔雷,他在3比2击败凯尔特人的决赛中独中两元,以12球荣膺那届联盟杯最佳射手,这个成绩能在联盟杯历史上排在第三位。不过。德尔雷还不是最黑的,至少他所在的波尔图是最后的冠军,而Torsten Gutschow你听说过吗?他是1989年欧洲联盟杯的金靴,当时效力于德累斯顿迪纳摩,也许Torsten Gutschow也不是最黑的,毕竟他所在的德累斯顿迪纳摩打进了最后的四强。

3.初中思想政治听课记录及评课1 篇三

一、复习

教师复习上一单元知识(青春期要注意事项)

二、导入新课

1、看待问题的方法:

(1)全面的看问题:包括二分法、正反、内外(2)用发展的眼光看待问题

教师举例联系学生生活实际:不使用一次性卫生筷子、用塑料袋等。(优点)

三、进行新课

(课题)日新又新我常新

一、自我新认识

1、学生默读课文(看完后举手,好方法)

2、教师提问:用看问题的两种方法评价一下优点、缺点。学生:优点爱劳动、干家务活等,缺点市学习不好,教师:学习不好不能说是缺点,可能是你的方法不对,要挖掘自己的潜能(优点:随时鼓励学生提高学习自信心)

(学生积极发言,教师作点评,并鼓励女生发言,从而使课堂气氛活跃)

3、回到课本第46页小故事并分析:

教师:我看她不是美女而是“霉女”(幽默的语言,全班同学哈哈大笑)从而引出衡量“美”的标准:内在美和外在美,并举例自己认为央视十套《百家讲坛》中的美女,大家可以猜猜是谁? 学生:于丹,教师:她就是我心目中的美女,她外在虽然不是特别美,但内在、言谈学识等却非常美。(优点:举了一个内在美和外在美非常具有代表性的人物,让学生从理性上懂得了这个问题)

教师提问:用一个词来形容一下自己上初中后的变化(行为习惯等)

学生:爱帮助人、学习认真、不断进步等

(在学生回答问题说自己的优点的时候,其他同学嘲笑并发出“嘁”的声音,教师幽默的说,你们在发出这样的声音,我就说“吧”了,这样婉转的指出了学生的错误,并使课堂气氛活跃,非常好)点评:课堂气氛活跃,学生能够表达自己的真实情感,敢于说出自己的真实想法,即使在其他同学嘲笑的情况下也不怕,通过这一点可以看出平时的课堂气氛一定更活跃。

二、认识自我的途径

4、教师点名认识自己的方法,并通过课本故事逐个分析(1)、通过自我观察认识自己(2)、通过他人了解自己(3)、通过集体了解自己

5分析“走自己的路,让别人去说吧!”这句话。

教师和学生一其分析

6、学生四人一组讨论并填空完成50页的小活动。(学生非常积极、讨论的也比较激烈)

7、教师点评,并总结课本内容(时间有些紧)评课优点:

一、XXX老师讲课不拘泥于固定的形式,先讲解哲学中认识问题的两种方法,在后来的教学中在运用它来分析怎样“认识自己,认识自我的途径”无疑这样使学生首先在认识问题的方面提高到了一个新的层面,并能很好的理解课本内容;值得我在今后的教学中运用。

二、语言幽默、风趣,尤其是在面对学生错误的时候,不着急、不生气;用这种语言即点明了学生的错误,同时活跃了课堂气氛比如:告诉学生,你们在说“嘁”我就说“吧”、“霉女”等语言是非常巧妙的教学智慧。

三、能够将课本内容联系到学生的实际生活中,并指导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比如:不使用一次性卫生筷子、用塑料袋等

四、能够运用具有代表性的人物和实例教育学生并明了的讲解了课本内容,使之通俗易懂的同时,还能引起学生的共鸣。比如在讲解“内在美和外在美”时举了“于丹”教授。

五、师生关系融洽、学生回答问题积极,能够很好的处理突发问题,比如:一女生上课途中要上厕所,魏老师一个手势让其出去,即维护了学生的尊严,又保持了课堂纪律。不足:

一、课堂时间安排的有些不够紧凑,最后略微有些托堂。

二、如果能够更加注意点明课本主要教学提纲就会更趋于完美。

四、历史观(2个核心、2大规律)2个核心:社会、人

社会(物质要素、基础、本质、结构)

(物质要素)地理环境、人口和生产方式是构成社会运动的基本的物质要素,这些要素的总和构成了人类社会的物质生活条件。PS1:社会与自然(可持续、协调)

1、地理环境、人口因素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a、是人类社会赖以存在和发展的自然前提和必要条件; b、对人类社会的发展起加速或延缓的作用;

c、维护生态平衡,自觉控制人口增长,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

2、努力实现人类社会与自然界的协调发展: a、社会发展是一个人类与自然协调发展的过程; b、社会发展是合目的性和合规律性的统一;

c、将发展科技与生产力与保护生态环境有机地统一起来; d、将人类生活的内在尺度和生态环境规律的外在尺度有机的结合起来。(基础)社会生产实践和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本质)如何理解社会的本质,这是历史观的核心问题。马克思说:“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结构)经济结构;政治结构;观念结构

1、经济结构:基础性的结构;决定社会的政治结构、观念结构;指与生产力发展的一定阶段相适应的(生产关系的总和)。经济结构所反映的内容是生产关系、经济关系,表现为一定的社会经济制度。

2、政治结构:又称政治上层建筑,由两部分构成:政治法律(制度);政治法律(设施)。(国家政权是核心)

3、观念结构:又称思想(或观念)的上层建筑,由各种意识形态组成的有机系统,包括政治法律(思想)、道德观念、宗教观点、艺术思想和哲学等社会意识形式及其联结方式。人(本质、价值、自由)

(本质)(唯物史观与资产阶级“人性论”的比较)

1、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人的本质是(人的社会性);资产阶级“人性论”-生物属性。

2、规定人的本质最主要的是(生产关系);资产阶级“人性论”-抽象的共性。

3、人的本质是(具体的、历史的);资产阶级“人性论”-永恒不变的人性。

4、在阶级社会,人的社会性主要表现为(阶级性);资产阶级“人性论”-超阶级的“人性论”。

(价值)(唯物史观强调人的社会价值是第一位的)

1、人的价值在社会关系中存在。

2、人的价值包括两方面内容:个人对社会的责任;社会对个人的尊重和满足。

3、人的价值关系就是个人的自污值和社会价值的关系。PS2:真理与价值

1、真理是人对客观规律的正确认识,只有正确的认识,才符合人的利益。

2、价值体现的是客观事物对作为认识主体的人的意义,是一种主体尺度,它推动人去认识客观事物的规律。

4.听评课记录 篇四

一、谈话导入

1、你们喜欢旅游吗?猜猜老师今天要带你们去哪里旅游?

2、齐读课题。

二、学习课文

1、指名读生字、书空笔顺、齐读

2、指名读词语,齐读,男女生赛度。

3、出示课件,现在天气怎么样?教师指导读出高兴的语气。

4、看了森林图片,有什么感受?

5、我们来到森林的草地上,看到了什么?(蘑菇)看到了什么颜色的蘑菇?你看到的蘑菇像什么?书本哪句话表明?结合动作指导读,学生齐读。

6、在草地上你还看到了什么?(七星瓢虫、水珠、蜗牛等)

7、往大树看,你看到什么?(木耳)课本中那个词语说明木耳很多?(爬满)学生示意“爬满”的动作,在结合动作指导读。

8、你还能看到什么?(红果)红果的动作是什么?(枕着)学生示意“枕着”的动作,指导读,齐读,指名读。

9、在葡萄藤上看到了什么?(葡萄)葡萄在雨后是什么样子的?

10、结合动作,齐读课文

三、品德教育

1、森林的物产有很多,能给我们人类的生活提供什么?

2、我们要如何保护森林?

四、小结

板书: 雨后的森林

蘑菇 撑开 小伞

木耳 爬满 老树

红果 枕着 绿叶

葡萄 滴着 水珠 森林是彩色的图画 森林是祖国的宝库

评价:

1、老师在教学新知时循循善诱,让学生学习起来毫不费力。

2、学生上课积极性和参与极高,课堂气氛活跃。

3、老师的语言精练,教学环节过渡自然,过程由浅入深,方法灵活多样。

共同的家

一、图画导入,激发情趣

1、小朋友们,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些小伙伴。想不想看啊?看,他们是谁?(出示白云、禾苗、小鸟、鱼儿图)

2、这些小家伙可调皮啦!偷偷跑出来玩却找不到自己的家了。你愿意帮它们找到家吗?

3、(出示卡片“家”)同学们再看,这个是什么字呀?你们怎么认识的?

4、谁能帮它找个好朋友?(大家、家庭、家里„„)

5、揭示课题,教师板书。

二、自主读文,认识生字

过渡:它们的家呀,其实就藏在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首儿歌里,只要你们仔细地看,自由地读读一次课文,用心地想就一定能找到它们的家了。

1、借助拼音读儿歌,把要求认识的字用圈出来。

2、小组互读,把读错的字找出来,互相纠正。

3、检查认读生字、词语。

①课件出示生字:共、同、家、土、禾、苗、地、球、树、林。

词语:蓝天、白云、大海、地球、共同、土地、禾苗、树林 ②开火车认读生字词。③去掉拼音,认读生字词。

4、出示课文,课文一共有几行?有几句话

三、教师引导,提出问题

1.师:同学们刚才读了好几次课文,跟老师说说通过自己读书,你都知道了什么? 2.师:在读书的过程中你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吗?能提出一个问题来吗?(教师引导学生提出问题:为什么说地球是我们共同的家?)

四、理解感悟,指导朗读(1)蓝天是白云的家。

师:白云的家在哪?我们到白云的家里去好不好?白云的家怎么样啊?指导学生在朗读时一边读一边想,好像看到蓝蓝的天上白白的云在飘,带着喜爱之情去读就能读好了。

生按要求练读。

(2)土地是禾苗的家

师:再请小朋友看大屏幕。(课件欣赏动画:禾苗在土地茁壮成长)师:同学们能像刚才学习那样提出一些问题吗?(预设学生可能会仿照教师提出问题:禾苗的家在哪?,有学生提出后让别的学生回答问题:禾苗的家是土地。)

师:你们知道为什么说土地是禾苗的家吗?(因为土地给禾苗提供了水分和养料,所以禾苗的成长离不开泥土这个温暖的家。)

师:让我们读出种子家的温暖吧。(生读)(3)树林是小鸟的家。

师:谁来按照刚才老师的方法试试第三行?(指名读)(课件欣赏动画——小鸟飞来飞去)师:小鸟在树林里干什么呢?(唱歌、捉虫子)它们心情怎么样?(愉快!)师:看来,小鸟在树林里真快乐呀!让我们用快乐的语气读一读这句话。(4)大海是鱼儿的家

师:我们来看看第四行。(课件欣赏动画:鱼儿在大海里游)为什么说大海是鱼儿的家呢?(生答)师:哦,原来鱼儿离开了水,就不能生活,只有在水里,在大海里,它们才能自由自在地生活。所以,大海就是鱼儿的家。

师:一起来试试,读出鱼儿自由自在的感觉吧!(5)地球是我们共同的家

师:由蓝天、土地、树林、大海等就构成了我们共同的家-----你们知道是什么吗?(地球!)师:我们生活在地球上可幸福啦,同学们就像花园里的花朵,地球上有温暖的阳光,有清新的雨露,有肥沃的土壤,你们感到幸福吗?让我们幸福的说: 地球是我们共同的家。

师:老师和你们一样,从小就生活在这个美丽的星球上,所以老师也想自豪地说一句:地球是我们共同的家。你也想这样说吗?让我们自豪地说: 学生自豪地读:地球是我们共同的家。

师:我们生活在地球上,真是我们的骄傲,让我们再骄傲的说一次: 学生骄傲地读:地球是我们共同的家。

师:地球不仅是你的家,他的家,也不光是老师的家,还是千千万万世界各地人们的家。那让我们代表所有生活在地球村的人自豪地说一句:地球是我们共同的家。让我们再一次大声地说:地球是我们共同的家。

师:你知道为什么说地球是我们共同的家了吗?(学生谈论后谈谈自己的看法和感受)

3.你们看,(课件出示完整的课文及画面)其实每一行诗的背后都藏着一幅很美的画,只要你用心地去读,去感受,你就会发现这份美。

师:让我们把这首诗美美地读一次,好不好?(4.这首诗可美啦。如果能背下来就更好啦!大家试着背一背好不好? 师:能背的小朋友闭上眼睛,实在不记得了可以看一下大屏幕。生背诵全文

五、巩固提高

(1)师:那小朋友的书包呢?它会是谁的家?(书包是书本的家。)(2)师:那学校呢?它又是谁的家?(学校是学生的家)

(3师:聪明的小朋友们,请再仔细想一想,除了刚才你们所说的内容,你还知道什么是谁的家? 2.课件出示,学生想象说话(课后完成练习)

照样子,说一说 树林是小鸟的家,大海是鱼儿的家。

蓝天是 ﹙ ﹚的家,﹙ ﹚是羊群的家。泥土是﹙ ﹚的家,﹙ ﹚ 是﹙ ﹚的家。

六、总结转新,升华思想

.引导学生谈学习收获,进行思想教育

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能跟老师说说你学到了什么吗?(学生自由畅谈自己的学习收获。)

师:动物植物都有家,地球又是我们共同的大家,所以我们要保护我们的家,保护美丽的地球,同学们说对不对?

师:我们要怎么爱护我们的地球呢?

师:人类只有一个地球,地球就是我们的家.我们要保护环境,不乱扔垃圾,不要乱砍树木,不乱捕食动物,不污染水源等,那么我们共同的家-----地球就会更美丽!

板书:

2、共同的家

蓝天

(白云)

树林

地球

大海

(小鸟)

共同的家

(鱼儿)

土地

(禾苗)

评价:

1、有效维持课堂常规和学生注意力,关注学生个体需求,解决合作时的困难、矛盾,并引导深化

2、一年级的学生模仿能力比较强。教师范读到位,学生朗读能力得到提高。

3、教师课堂掌控能力非常强。

我在街上识汉字

一、激趣谈话,导入新课。

1、小朋友们,你们喜欢旅游吗?你去过哪些地方旅游呢?

2、今天,梁老师带你们去旅游,你们想去吗?

二、图文结合,边旅游边识词。

师:本次旅游我们乘坐汽车去,所以我们要先来到这个地方,这是哪里呢?出示“汽车站”图,学习“汽、站”

1、指名拼读,全班齐读。

2、说说“汽、站”是什么结构的字?

师:请小朋友坐好了,汽车出发了,我们的第一站是这个地方。出示“公园”图,学习“公园”。

1、小老师带读,男女赛读。

2、辨析两组形近字“公”和“工”,“园”和“元”。

3、公园里有游乐场,你最想玩什么?

师:玩了这么久,肚子饿了,老师带你们去吃饭。出示“大饭店”图,认识“饭、店”。

1、指名拼读,小组赛读。

2、“饭”是什么结构?我们来饭店干什么?对,可以组词“吃饭”。

3、“店”是什么结构?引导学生看清“店”里面的“占”字。

4、吃饭前先点菜,哪个小朋友来点?

师:菜很美味可口,小朋友们可以饱餐一顿了,但有个小朋友吃得太多了,肚子难受,怎么办?根据学生的反馈出示“医院”图,认识“医、院”。

1、指名读,同桌互读。

2、说说“医、院”字的结构。

师:这个小朋友打完针后,舒服多了。现在,老师带你们去看电影。出示“电影院”认识“电、影”。

1、指名读,全班齐读,强调“影”是后鼻音。

师:美美地看完一场电影后,有些小朋友想去买些礼物回去送给好朋友。老师也想去,但我没钱了,要先去取钱,去哪取钱呢?出示“银行”图。

2、指名认读,强调“银”是前鼻音。

3、了解银行的作用。

师:有钱了,我们去买东西吧!爱看书的小朋友喜欢去这个地方。出示“书店”图。指名认读,全班齐读。

师:有些小朋友还想买些别的东西,我们可以来这个地方。出示“商店”图。

1、指名拼读,强调“商”是翘舌音。

2、商店里什么都有,你想买什么? 句子训练:

例:爸爸去书店 买书。我去商店。

去(谁去哪里干什么)

师:东西都买完了,我们准备回家了。司机叔叔和我们约好了,让我们到书店对面的这个地方等他。出示“公司”图。

1、指名认读,同桌互读。

2、了解公司的作用。

师:车来了,我们回家了。谁来回忆一下我们今天一共去了哪些地方?

1、出示带拼音的词语。书店 商店 大饭店 银行 公司 汽车站 公园 医院 电影院

2、指名读,开火车读。

3、去掉拼音,再让学生认读。

4、拍手有节奏地读。

师:今天我们去的这些地方,你们平时和爸爸妈妈逛街时,见过吗?(见过)对,大街上都有这些地方。出示课文插图

1、指名认读插图上的词语。

2、师小结:这些词语都是街上挂的招牌上的词,你们非常聪明,通过看招牌来认识了这些字。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一种新的识字方法。板书课题:我在街上识汉字

三、指导书写

课件出示“公”。(出示时,按正确的笔顺在田字格中规范地书写“公字。)

1、你有什么好方法记住这个字。引导学生用加一加的方法来识记。

2、指导书写

①摆一摆:学生正确地书空“公”字的笔顺。

②看一看:学生仔细看教师范写“公”字。(教师范写是为了让学生看清笔画在田字格中的正确位置。)③练一练:学生认真书写“公”字。(教师巡视,指导书写,纠正学生的写字姿势,挑选典型作业。对于书写工整、规范的学生,教师在他的作业本上加盖“小小书法家”的印章。)④用相同的方法学习“中、电”。

四、课外拓展,巩固识字。到大街上识汉字。

1、课件出示:实景录像——学生们喜闻乐见的标牌。

2、学生一边看标牌,一边大声地读出自己所认识的汉字。

五、总结方法,鼓励识字。

1.同学们,刚刚我们知道了逛街时还可以边识字的好方法。可是,如果你在街上碰到了不认识的字该怎么办呢?

2.同学们可真有办法!这周星期六日就请爸爸妈妈带我们去逛逛街,识识字好吗?把新认识的字写下来,下周一我们来比比看谁认的字最多,谁就是我们班的“识字大王”!板书:

我在街上识汉字 公 中 电

评价:

1、老师的课堂教学中,教者能够充分扮演好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的角色。

2、创设丰富多彩的情境,为学生对新知的探究和整节课教学任务的完成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

3、课堂气氛活跃。

洋河小学听评课记录表

时间

班级

一年一班 学科

语文

授课教师

张培香

授课内容

乌鸦喝水

1、谈话:出示乌鸦图。同学们,你们认识乌鸦吗?知道它的一些 故事吗?今天我们来认识一只聪明能干的乌鸦,你们愿意吗?

2、活动:出示乌鸦喝水图,引导学生用一句简短的话,说出这幅 图的意思。比一比谁说的最简洁,最准确。3

3、组织学生自由读文,勾画出生字生词,解决字音的问题。

思考:课文讲了一个什么样的故事?

汇报(多形式读文,反馈自读效果,促进阅读理解。)

4、利用字卡,互相指读生字,适当组词,同学间相互评价,纠正。

5、多形式读文。

6、利用放大的插图或投影片,引导学生根据理解说出每幅图的意思。、让学生用自己的话说出课文的内容。

写字(巩固识字,提高写字水平。)

1、引导学生在“我会写”中,再认生字,交流识字记字方法。如:谜语法、比较法、编顺口溜等。

2、自选生字进行书写。教师巡视,指导学生写字。学生书写展示,组织互相评议。

3、指导重点字的书写。如:找、石等。

8、小结。

9、作业。

评 课 记 录 及 建 议

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引导学生投身语文实践,并在实践中提高阅读能力,从低年级开始,教师就应有意识地让学生学会读书。其中最关键的是坚持和突出每次读书活动的目的性引导,让学生真正读有所得。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能力。多形式的朗读和读书和评价的结合,利于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同时也检测和巩固了学生的读书成果,把读书活动落到了实处。

5.观评课记录 篇五

?

观评课记录 1 ? ?

观评课的学习可以帮助我们深入剖析与学习一线优秀教师的教学方法及手段等,对于我们师范生来说是提升教学能力的助推剂,通过模拟授课实践教学活动可以让我们将所学充分投入实践中去,在实践教学中发现自己存在的不足及时改进和提高。我在本月认真观评并学习了《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习作五》两篇课文,同时对《跨越海峡的生命桥》这篇课文进行了模拟授课实践教学活动。

? ?

我对《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习作五》两篇课文从课堂实录、课件与教学设计、课标、教材与学情分析、课后反思等方面进行了观评课的学习,发现两位一线优秀老师的课堂独具个人特色,以下是我对这两篇课文观评课的一些感受和两位优秀的一线老师对我的启发以及我在模拟授课《跨越海峡的生命桥》实践教学活动中的总结与反思。

? ?

范老师对《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这篇课文的教学,整堂课别具匠心,独具个人特色,整堂课引导学生以读促悟,想象古诗所描绘的情景;以语言运用为中心,通过朗读、想象、合作、表达等多种方法培养学生的语感,激发学生的情感。让学生在彰显个性中,边学边积累,边创造;让学生在自读中真正感悟语言文字的魅力,体验到成功的乐趣,得到情感的陶冶。培养学生语言表达的能力,想象思维的能力。发掘诗句中关键词,利用图片帮助理解,有利于学生思维的活跃。拓展送别诗积累扩大学生阅读量,进一步感受友情、友爱的温馨。

? ?

范老师的导入由一个“送”字的篆书字体,让学生猜测是哪个字,并介绍了字的本意,由送谈及送别,进而读诗题,过渡自然,并且运用古字可以激发学生对古风古韵的兴趣。在学习开始之前,介绍了作者和写作背景,有助于学生对诗歌进一步的理解。在诗歌朗读部分,范老师设置了多种形式的读,很好地引导学生将诗歌的节奏、韵律、情感读出来。在课堂教学中,范老师还通过图片帮助学生多对古诗有更深入的理解,通过配乐渲染诗歌离别气氛,帮助学生理解古诗的含义,以便于更好的体悟作者送友人的不舍之情。

? ?

在课堂的最后教师设置了课堂情景演绎,帮助学生拉近了与古人的距离,更具有真实感。总的来说,范老师的此堂课生动自然,内容丰富,教学形式多样,引发了学生对古诗学习的兴趣,但在教学机智上范老师还是要不断地学习与提高,这样可以帮助范老师在课堂教学中更加如鱼得水,游刃有余。

? ?

习作五《我身边的小能人》一课该教师的授课紧紧围绕

课程标准,准确分析学情,合理制定了教学目标,力求在授课时把握好重难点。为了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达到预期理想的教学目标,该教师创设了授课和活动相结合的学习形式,借“征文比赛”引出习作内容,在激发学生兴趣的同引导学生进行写作。

? ?

首先明确写作主题及要求,然后探究写作方法,与此同时通过小组交流表达观点,培养合作意识,在事例比较中学会选择,其次通过一场才艺展示会让学生仔细观察,寻找描写方法,从而做到内容具体,情感真实。除此之外培养学生当堂写作的能力,要求书写具有一定速度。在课堂的最后引导学生反复修改,精心雕琢。

? ?

本节习作课的教学活动较好的是教师走下讲台观察学生,同时给予学生现场发挥的空间,拉近了与学生之间的距离,更具有真实性和现场感知力,更好的体现了以学生为本的理念,整个教学过程紧凑,较好的突出了习作的主题。教师善于创设情境,学生参与度高,学习氛围浓厚,通过“你说我猜”的小游戏和“才艺展示会”活跃课堂气氛,减少学生课堂学习的疲惫,这不仅锻炼了学生的积极思考能力,而且可以培养学生的观察、表达能力,对于学生完成习作有很好的帮助。在学习写作方法之后应用它当堂完成一个小的短片,这样既使学生将学到的方法应用其中,而且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写作速度。但也存在很多不足之处,从该教师的整堂

课来看,刚刚上课时教师比较紧张,进入状态慢,引导性语言不足。进行分小组讨论问题时任务下达不清楚,导致了学生回答问题的滞后性。缺乏适当的鼓励性,在教学中没有关注到全体学生,后排学生多次举手却被忽视,最后精力分散。该教师的时间把控做的不是很到位,在最后的习作点评中没有进行较好的展示,而且评价略显仓促,同时课堂纪律稍乱,课堂上有一些学生没有参与其中。

? ?

通过观评课和模拟授课实践教学的学习,我收获了很多,作为一名小学语文老师在教学当中要让课堂“活”起来,在我日后的语文课堂的教学中我会注重教法和学法,努力营造轻松活跃的课堂气氛,提高自身对课堂的把控能力,充分做到学生的主体性与教学的互动性相结合。同时作为小学语文老师需要不断加强学习,多学习一线优秀老师的经验,多和老师们交流,让自己成为一股源源不断地泉水滋润每一位学生的成长,在每一位学生的心底种下爱学习、爱语文、爱课堂的种子。

? ?

观评课记录 2 ?

受疫情影响,我们举行网上历史观摩课活动,这次是学习的大好机会我非常珍惜。经过紧张的网上听课学习,我感受颇深,受益匪浅,下面具体谈谈我的几点感受: ? ?

一、每一位老师的课都”各具特色、亮点纷呈”。

? ?

无论是在知识结构上,还是在授课方式上都体现了新课程提倡的素质教育观念,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教师自身的良好素质是讲好课的重要前提和基本保证。在各个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显示出各位老师的基本功非常扎实,组织调控课堂的能力很强,理论水平高,教学设计周密细致,教师从问题的设置到问题的引导,都非常到位。像王金芝老师在《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融合》一课中,在第三板块胡风汉韵话交融——北方地区的民族交融,这一环节运用微视频“民族交融的方式”通过富有感染力的音乐、生动具体的画面,让枯燥的文字变成有故事情节充满想象力的微视频,促成了教学目标的达成,让学生知道民族大交融的过程中,这种文化的关系取代了原来的种族关系,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民族融合,既有胡人的汉化,也有汉人的胡化。

? ?

二、教师角色定位准确。

? ?

整堂课中教师始终以一个合作者、伙伴、朋友引领孩子们走进课堂进行学习,始终微笑面对学生,给学生一种亲切感,拉近了师生间的距离。教师教态亲切,表情丰富,有很强的艺术表现力和感染力。在课堂上能够灵活应变。这一点,刘国峰老师给了我很深的印象。他在讲《俄国和日本的历史转折》一课中,通过让同学上台做采访的小活动,很好的活跃了课堂氛围,使整个课堂生动有趣,师生配合默契,拉近师生距离。

? ?

三、教师的课堂语言精练,富有感染力。

? ?

教师亲切自然的语气,饱满的热情,为学生创造了一种宽松和谐的学习环境。学生在这样的环境中思维开阔活跃,积极性和参与性得到了极大的提高。学生们在老师的指导下,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学习气氛非常浓厚。

? ?

通过这几个月的听课,我感觉到优秀教师的风采就是不同凡响。无论是在课堂上,还是在交流中,他们的言谈举止无不流露出大师风范,回味他们课堂上的精彩之处,的确值得我们每一位教师学习、反思。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我会以他们为榜样,吸取其中的精华,不断的学习,反思和完善自身的教学,打造出自己的教学特色,争取在教学上更上一层楼。

? ?

观评课记录 3 ?

天气正在逐步的升温,我们的实习即将步入尾声。本月我主要观看了张嫣泽老师的《枫树上的喜鹊》、赵兰芳老师的《坐井观天》以及石莉华老师的《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三节课,其中给我的印象最深的是张嫣泽老师的《枫树上的喜鹊》。张老师的这节课充满着轻松愉快的氛围,教师与学生的互动十分的和谐融洽。接下来我将围绕着课堂实录、课

件设计、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设计、课后反思等方面来讲述一下我的感想。

? ?

一、在教材分析和学情分析方面 ? ?

本节课是部编版语文二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第二篇课文。《枫树上的喜鹊》是一篇想像丰富充满童趣的散文,作者喜欢站在渡口边的枫树底下,看喜鹊的窝,看见喜鹊阿姨站在窝边教喜鹊弟弟学习、游戏。作者为懂得它们的语言交流而感到高兴,表现了其对喜鹊一家的喜爱之情和对大自然的由衷热爱。在知识能力方面,二年级的学生经过一年多的学习生活,学会了多种识字方法,大多学生能够大胆思考,独立借助拼音识字,并且也能够运用不同的方法识字,有一定的识字能力,初步具备预习生字词的能力。学生通过学习已经对童话故事巨了浓厚的兴趣,好奇心较强,喜欢读书,但想象力不够丰富,语言的表达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还不强,专注时间比较短,需要教师不断的调动学习的积极性,不断引导学生进入学习情境,促使其更加投入的进行学习。教师对于学生的各方面的情况已经有了一个基本的把握,并且也能够很好地对学生和教材进行分析,也能把握教学的重点,这就为课堂教学打下了一个很好的基础。

? ?

二、在课件设计方面 ?

?

教师通过在几张图片上插入声音,来给学生播放教师所提供的几种动物的叫声,请同学们根据叫声来猜出它是什么动物,将喜鹊的声音放在最后一个,之后又展示了喜鹊的图片,以此来引入本节课的课题《枫树上的喜鹊》。教师在课件中插入了非常多的与课文对应的图片,而学生正处于一个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的阶段,他们的注意方式仍然是以无意主义为主,这种插入许多图片的方式,十分适合学生的注意和思维特点,使得学生能够更好的投入课堂的学习。同时,二年级也十分注重拼音与汉字书写,在课件中,教师也十分清楚地体现了出来。然而,在课堂中,教师一共提供了三个动物的叫声,但是展示在课件中却有四张图片,并且在教师提供的课件中我们无法播放音频,希望教师能够注意这一点。

? ?

三、在教学设计方面 ? ?

教师将重难点放在了理解重点词,联系生活实际,学生用自己的话说一说“我”喜欢的是什么。能够根据情境展开想象,借助课文的句式,把自己想到的内容写下。本节本单元的重点就是运用学到的词语,把想象的内容写下来,旨在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能力和语言运用能力。在教学设计方面,能够注重这一点十分重要。教师首先通过生活中美妙的声音来进行导入,通过三个动物的声音来引入本节课的课题《枫树上的喜鹊》,同时也向学生展示了喜鹊的图片。随后

开始解决本节课的生字词。教师在帮助学生纠正错音之后,请同学们一起来理解“撑船”这个词语,通过一年级时学习的一首诗来帮助学生理解词语,同时也给出了视力的图片,让学生能够形象直观地去学习它。后面教师通过开火车的游戏去检查学生的生字词的学习情况,虽然这个游戏在教学过程中运用的十分普遍,但是,张老师通过她十分生动有趣的语言,让这个十分常见的游戏变得有趣了起来。随后教师在检查学生的生字时顺势运用了刚刚学过的“撑船”这个词,让学生通过读这些生字,把小船撑到河的对岸。在教学生写字时,对比“姨”和“弟”这两个字,找出他们的相同点和不同点,让学生能够更清晰的去辨别。在进行课文的学习时,教师随着课文的不断深入,拿出与课文相关的贴版画,将其不断地贴到黑板上,同时教师也自己动手画画,在这种愉快的氛围中,完成本节课的教学任务。教师首先进行了 1-4 自然段的教学。这四个自然段中出现了许多的“喜欢”,请同学们认真的去读课文,找出作者喜欢的都是什么。在同学喜欢枫树时,教师将枫树画在了黑板上,让学生找出教师画的枫树与课文中所描述的枫树有什么不同。随后,教师对画进行补充,学生也借此体会到了文章用词的准确性。在后面教师也让学生对比了三句话,分别包含“很喜欢”,“喜欢极了”,“真是喜欢极了”三个词,让学会上体会到用词的不同所带来的感情的递进。最后请同学们展开想象着幸福的一家人,他们都在干什么呢,让学生体会到省略号的好处。后面教师又展示了红日从山冈后面升起来的日出图片,让学生体会感

情,并且按照喜鹊阿姨和喜鹊弟弟的语气来说话。最后请同学们根据老师设置的情境展开想象,让学生动手写一写。至此完成到本节课的教学重难点。

? ?

四、在效果分析和课后反思方面 ? ?

教师的目标达成度比较高,本节课教师紧扣学习目标,师生合作学习,字词学习和指导书写到位。善于通过对比执导,写字引导学生巧妙地观察“姨”、“弟”两个字的特点,通过教师范写和学生描帖,临帖学习写字。重点句子和想象训练也都比较到位。本节课教师情绪饱满,充满激情,善于调动学生的积极主动性,学生课堂学习投入,师生交流互动较好,板书设计合理。但是在学生对于问题的引导上仍有欠缺,这位教师的经验不足,有很大的原因,在这之后的教学中,应当多加留意,对于问题的引导上要方式多样,层层递进,对于学生回答的问题,应当评价具体、多元。

? ?

总体来看,张嫣泽老师的《枫树上的喜鹊》讲的很不错,并且教师善于利用自己的语言组织能力,引导学生去思考,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同时也能够营造一个非常轻松愉悦的氛围,让学生带着愉快的心情去进行学习。虽然在教学过程中稍有瑕疵,但仍不失为一节十分优秀的课程。

6.记录历史的男孩们 篇六

在“点击”栏目中,本期《职业摄影师》介绍了最新的展览、摄影赛事、出版物等资讯。本刊摘编如下:

艺术商人Chris Beetles位于伦敦西区Swallow街的摄影画廊即将开业。那里将出售一些传奇摄影家如Terry O’Neill、Andre Kertesz和Bruce Davidson等人的作品。该画廊的第一个展览将在2月举行,是马格南摄影师Eve Arnold的大型回顾展。Chris Beetles从1975年开始出售艺术品,自2006年举行了一场成功的Terry O’Neill展览后,他展出了许多杰出的英国摄影师的作品,如Patrick Lichfield、John Swannell、Cecil Beaton和Duffy。他的这家新画廊将在2011年举办6到8场展览。

之前一直在戛纳举行的索尼世界摄影大赛于2011年4月27日第一次来到伦敦。新古典主义建筑风格的萨默塞特宫成为颁奖典礼的地点。本次摄影节将持续到5月1日,其中工作坊的主题包括编辑作品集、书籍设计以及用静态影像制作视频等;摄影师Tom Stoddart和Pedro Meyer将在摄影工作室单元讨论他们的作品。摄影大赛的奖项类别涵盖了纪实、风景、体育以及肖像和时尚。更多详情可查看www.worldphoto.org。

意大利女演员和模特儿莫妮卡·贝鲁奇(Monica Bellucci)的同名新书面世,该书由Rizzoli出版社发行,其中收录的165幅照片展示了她25年的职业生涯。莫妮卡最初的职业理想是成为一名律师,她在大学期间兼职做模特儿以支付学费。24岁那年莫妮卡与Elite经纪公司签约,成为了一名成功的模特儿和受欢迎的演员。著名摄影师布鲁斯·韦伯、赫尔穆特·纽顿、艾伦·冯·恩沃斯等人都为她拍过照片。

德意志证券摄影奖提名公布,来自德国的Thomas Demand、以色列的Elad Lassry和来自美国的Roe Ethridge和Jim Goldberg将进行最后的角逐。获胜者将获得3万欧元的年度大奖,用来表彰在2009年10月1日至2010年9月30日对欧洲摄影做出最大贡献的人。

2011 LPA Futures摄影比赛2月7日已经截征稿,组织者邀请所有商业摄影师踊跃参加。“LPA Futures”是Lisa Pritchard机构的一个部门,该部门每两年会推出5名有潜质的摄影师进行培养。之前LPA Futures的获奖者已经得到了重要客户的拍摄委托,并在国际奖项,如Taylor Wessing肖像摄影奖和世界新闻摄影比赛(荷赛)中引起了关注。了解更多细节,请登录www.lisapritchard.com。

记录历史的男孩们

标志性影像往往伴随着历史上的政治和文化事件诞生;他们帮助我们形成对于世界的印象。本期《职业摄影师》人物专题介绍了尔根·谢德伯格和史蒂夫·沙皮罗,这两位摄影师各自创作了南非和美国超过60年的影像,也许他们的名字并非家喻户晓,但是他们拍摄的事件改变了我们的生活。

尔根·谢德伯格

在位于诺曼底村庄的家中,尔根·谢德伯格(Jürgen Schadeberg)接受了记者的访问,话题从他三年前搬家到法国乡村开始。“在我们搬过去后,两位女士来敲门,她们带了一个装有一瓶香槟、一盒饼干的包裹,以及参加晚宴舞会的邀请。显然这个村子65岁以上的人都会得到这些,”他说道,就好像仍然难以相信这件事似的。“这事在这里可是相当平常。”

这时距他从德国移居约翰内斯堡已经超过60年的时间,在那里,他因培养了南非第一代黑人摄影师而被称作“南非摄影之父”。1931年生于柏林,尔根在汉堡成为了德新社的实习生,在摄影记者这个职业中,他学会了摄影的基本技巧。20岁那年抵达约翰内斯堡,那里正推行种族隔离制度,这位年轻的德国人在当时新创刊的“Drum”杂志找到一份自由职业,这份杂志的目标读者是黑人。在起初的期刊中,这家杂志描述的黑人形象不是部落的就是民俗的;然而,在尔根到来的时候,这家杂志采取了新的编辑方针,突出文化、政治和南非都市黑人的社会生活。“Drum是第一本关心黑人世界超过白人世界的杂志,”他解释道,“这非常不同。”对于他和许多人来说,Drum办公室里那种放松的、对种族一视同仁的气氛使他们远离了种族隔离制度下公共生活的教条和规则。作为编辑团队中位数不多的白人之一,他的经验和知识虽然有限,却对这家杂志的早期发展至关重要。“当我初到非洲时,我就像是众多盲人中有一只眼的那个。那时南非还没有纪实摄影或者新闻摄影的历史,而在黑人中甚至没有摄影史。”他们从未有机会或者资金来接触摄影。

Drum杂志的编辑方针之一是强调摄影来确保大量目不识丁的黑人读者能够看懂。通过这种方式,读者能看到抗议运动的进展,同时还有他们喜爱的爵士音乐家的事迹和美女照片。当时,这片土地上愿意为黑人工作且受过良好训练的摄影师还很少,编辑部里聚集了年轻的黑人撰稿人,他们在教会学校受教育,有很高的文化素养。“看起来很糟糕,杂志上从封面到封底都是照片,所有的影像都是白人拍摄的,而读者都是黑人。”这种分工方式显然是有问题的。

尔根,因有着他独特的技能,被赋予了为Drum编辑部培训摄影师的使命。在他的指导下,新一代有才华的摄影师出现了,其中就有著名的Bob Gosani。Gosani刚来编辑部时还只是一个信差,之后成为了尔根的暗房助手,并拍摄出种族隔离制度中最不公平的一面。他偷拍的Tauza Dance,是约翰内斯堡监狱的一种例行的羞辱犯人的手段,裸露身体的囚犯被迫在警卫面前跳舞,以确保他们没有隐藏任何武器。Gosani的照片发表在Drum杂志上后引发了公众强烈的抗议,促使政府采取行动。对于自己南非摄影之父的角色,尔根说这是环境导致,他谦逊地把自己的导师角色称为“时代造就的必然。”

由于没有其他学习的机会,“Drum学校”成为了一代年轻黑人实现追求的平台。虽然没有本土摄影可以继承,摄影师们在尔根的培育下羽翼渐丰。“大家对学习抱有极大的热情,”他回忆道,“教授那些没有视觉背景的人很容易,因为他们脑中不存在偏见。年轻摄影师学得很快,我们培养出了一些非常棒的人才。”尽管工资低下,镜头缺乏,在当时的政治气候下Drum编辑部由于其独特的氛围仍然吸引了许多人加入。“它就像一个孤岛。一旦你踏进了办公室就是完全不同的世界、社会和法规。事实上没有法规,也没有种族歧视。到处洋溢着积极的气氛。”

尔根拍摄了纳尔逊·曼德拉将近60年中的形象,从1951到2006年。“跟随他的这些年非常精彩。就像曼德拉本人所说,这是一条漫长的征途。”尔根说道,1964年离开南非后,尔根在伦敦生活了20年,在伦敦中央艺术设计学院任教,并兼职做自由摄影师。尔根同意Drum杂志和曼德拉的照片是他最出名的成就,尽管他拒绝任何的荣誉。“我认为人们对于变得著名并不感兴趣,出名的唯一原因是为了生活,这样就会有人买你的作品。如果你不出名,他们就不买你的作品。”他回到南非来办展览和讲习班,并注意到南非人的生活更加清闲和自由了。年轻的南非人是否会知道历史上(种族隔离)的这一部分呢?“在某种程度上他们知道,”他说,“但是事物总是被飞快地遗忘。人们并不真的从历史中吸取教训。”

他相信当今许多年轻的摄影学生在寻找重要的主题。但是为什么要去亚洲和非洲呢?你的面前就有很多题材。他刚刚出版了一本关于自己居住的诺曼底村庄的书,作为一个两年项目的结尾。“我们有一个爵士乐俱乐部,庄园中可以欣赏歌剧,附近有一个大的市场……每个人都得到很好的照顾,无论他们有着怎样的背景,”他愉快得几乎要唱起来,“生活很美妙。”

史蒂夫·沙皮罗

假设你要写一个电影剧本记录美国摄影师史蒂夫·沙皮罗(Steve Schapiro)的一生。你也许会以他住进马丁·路德·金住过的汽车旅馆为开始。你也可以从沙皮罗在电影《教父》拍摄现场拍下的马龙·白兰度的标志性影像开始,或者是他跟随罗伯特·肯尼迪参加1968年的竞选活动的情景。

你可以找出美国过去50年历史的许多关键性时刻来展开你的故事。史蒂夫·沙皮罗就在那里,拍摄每一个高潮和低谷。1960年代初,随着约翰·肯尼迪当选总统,美国进入了一个充满希望的新纪元。举国上下都认为美国处于上升时期。所有的行业都渴望进步和超越,积极向上的姿态成为这个国家的主流。然而黑暗时代很快就来临,没有人能预料到,之后发生的难以置信的暴行(指肯尼迪遇刺)将驱散这股蓬勃向上的潮流。

在那个时期,全世界的人们都渴望获知这个繁荣社会的新闻。对详细资讯和精彩影像的需求从未如此旺盛过。杂志上出现了固定的版面刊载深入报道的图片故事。《生活》杂志就是这样的一个刊物,它在1961年第一次雇佣了沙皮罗。“任何一个摄影家在他们十来岁的时候,最理想的工作就是为《生活》杂志工作。这就好比山峰上的最高点。意味着可以拍摄贫穷、富有、名人和籍籍无名的人们。”

在机遇来临之前沙皮罗已经准备好了。在1950年代和1960年代早期,他协助其他摄影师并拍摄他自己的图片故事。其中有1961年阿肯色州的移民工人,以及1960年纽约东哈勒姆区的毒品犯罪。他拍摄自己认为会产生杰出照片的、同时也是他关心的题材。

“我试图展现美国的多样化,富有和贫穷、文化多样性,以及尽可能展示美国的精神。我还记得尤金·史密斯给我们上过课,课堂上有7个人,我们之中并没有谁是天才但其中有两个人成功了,我们胜过他人的地方在于强烈的动力,深信这是我们想要进行的事业。当我成年时正是新闻摄影的黄金时期,你总是能找到方式来报道你关心的事物。”

每一位摄影师都力求找到一个独特的观点。当沙皮罗拍摄图片故事时他在寻找开场画面,能够描述并显露出故事内涵的东西。在找到这个主干后,他会去寻找这个主题的不同方面来完成这个图景。他观察眼前发生的一切,寻找特殊的时刻,和让人感动的元素,虽然沙皮罗坦言并不存在固定的公式。

对摄影师而言最困难的工作之一是编辑和选择照片。做对了工作会源源而至,做错了你的努力仿佛永远也没有希望。常见的情景是摄影师为之骄傲的作品与卖得好的作品天差地远。沙皮罗拍摄1968年马丁·路德·金住过的汽车旅馆的照片非常著名,可当初沙皮罗并未意识到这幅照片能得到如此大的关注。而在他出版的书籍《美国边缘》中,1963年拍摄于巴尔的摩成年舞会上的一张照片并未引起多少关注,却是他的得意之作,对于沙皮罗来说它记录了那个时代的生活方式。

《生活》杂志在那个时代获得了很高的声誉,为这本杂志工作意味着沙皮罗可以轻易获得允许拍摄重要活动并且得到良好的待遇。《美国边缘》一书中的许多照片来自委任拍摄或者是街头。甚至在到达马丁·路德·金住的汽车旅馆时,他也轻松得到拍摄允许,金的助手在通报姓名后就让他进入了。在某些局面下进入现场是非常复杂的,而沙皮罗安静的举止极大地帮助了他。

“我常常说你是主人,而相机不是。不要对现场的环境施加影响是很重要的。我发现保持放松并不要把注意力放在器材上是重要的,否则人们的注意力会转移到你身上。人们喜欢被拍照,除非他们认为你是在以他们取乐或者在做对他们不利的事。当被拍照时他们会感到愉快。”

《生活》杂志作为周刊在1972年停刊,沙皮罗认为这是由许多原因导致的。其中电视的蓬勃发展是重要因素,当杂志刊登出摄影师用6个月拍摄的故事时,广播电视已经报道过,成为旧闻了。当摄影师们为了迅速、全面报道一切而匆忙行动时,由尤金·史密斯、卡蒂埃-布列松等人引领的图片故事的传统也就丧失了。1963年,沙皮罗是被派去报道华盛顿工作与自由游行的13名摄影师中的一员。在这场游行中,马丁·路德·金发表了著名演讲《我有一个梦想》。这些影像被6名图片编辑看过,然而他们的选片并未得到很好的组织,无法传递出沙皮罗所感受到的情绪。如果一名摄影师被允许专注于这组故事,他们会努力拍摄事件的起伏,并得出一个条理清晰、富有情感的图片故事。

7.评课记录 篇七

授课时间:2014年3月6日 授课地点:余姚三中高一(5)班 授课内容:《向心加速度 向心力》 主持:陈海良 点评专家:鲁鹏飞

听课人员:鲁鹏飞 赵仲华 胡家宝 褚佰荣 陈海良 陆娟芳 潘天竹 施柏迪 虞挺

一、主持人发言:

陈海良:首先,让我们对孙银枫老师为大家上了一节精彩的示范课表示感谢!今天的评课流程是:孙老师介绍教学设计的思路—互动交流—专家点评。

二、介绍教学设计的思路

孙银枫:首先感谢大家来听我的课,我针对今天这节课的教学设计,就如何备教材、备学生与大家交流几点看法:

1、备教材

备教材要分两次进行。第一次要对整节教材的结构进行分析,明确知识的学习层次;第二次要根据学生情况判断教材对所教班级学生的可行性。对于本节课,教材安排的是先让学生通过实验,说明物理在匀速圆周运动中有一个力指向圆心的,这个指向圆心的力就定义为向心力,然后再通过一个定性实验得出向心力大小的计算公式。但圆周运动向心力的实验结构复杂,而且精确度不高,不能直接从实验中得到计算公式。如果学生按照教材的结构进行学习,对概念的理解会模糊甚至不能理解,所以我判断教材的编写是不理想的,不利于学生学习,于是我重新调整知识结构,在此基础上进行教学设计。

2、备学生

对于备学生,我认为要从两个方面进行:一方面是备学生知识积累水平(基础),也就是充分考虑学生是否具备学习新知识的基础,因此我在前面平抛运动教学中就将加速度的求解公式应用到了曲线运动的分析中,在前面的教学中为后面的学习埋下“伏笔”。另一方面,要备学生的学习能力。圆周运动加速度的推理涉及数学知识,如果班级学生数学基础较好,可以让学生自己推导,如果班级学生数学基础不好,就可以直接引导他们用数学知识进行推导,因为这个推导不是本节课的重点内容,而仅仅是一个难点。圆周运动是高考的常考点,所以老师要有“高考”意识,从新课教学开始就让学生所学的知识和形成的能力为高考服务。另外我还想谈谈两个观点: 第一、教无定法。只要有利于学生知识掌握的教学方法都可以尝试,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

第二、把握整个高中乃至中学的教材。对于新教师来说,如何联系整个教材进行教学是大家感觉很困难的事。那么,怎样才能在设计教学时做到前后呼应?我想最有效的方法是多做题,静下心来多做一些高考模拟题,可以帮助我们快速地从宏观和微观上熟悉教材。

这节课不足之处就是未能完成全部的课堂设计,没有时间进行知识巩固训练,这也告诉大家,在以后的课堂设计中要根据学生状况把握好教学内容。

三、互动交流:

赵仲华:听了孙老师的这节课,相信大家都受益匪浅,作为高一年轻老师不仅学会了如何教,还学会了如何备课。我结合自己的教学情况谈谈对这节课的一些体会:

1、巧妙地处理新概念。物理上的很多东西都是理想化的,无法表达或证明给学生知道,我们在很多时候都是直接告诉学生公式,经常说的话是:“由此可以得到”或“通过大量的实验可以证明”等,而孙老师处理新概念的方法是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的推导理解了物理表达式,印象也很深刻。

2、具有较强的亲和力。孙老师经常使用鼓励性的语言,让人听得很舒服。而我们往往很少运用鼓励性的语言,直接问学生“是不是这样”或“是吧”。

3、知识严谨,语言表达很严密。通过设计简单的实验让学生感受圆周运动加速度的产生,真正实现了新课改对学科的要求——注重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

4、备课完整。孙老师根据多年经验,知道高考中学生容易犯认为圆周运动的产生是因为向心力的存在的错误,所以在受力分析时,帮助学生澄清学习中的误区,使学生在刚接受新知识时就建立正确的概念。在以后的物理学习中会出现很多的表达式,孙老师让学生自己推导表达式的教学方法,为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打下了基础。

潘天竹:自己在上课时,经常会觉得中间或整节课很松散,而孙老师上课节奏很紧凑,在这一方面我要多向优秀教师学习以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

施柏迪:与孙老师相比较,自己上课比较注重形式多样,通过播放视频、展示图片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感兴趣,课堂气氛很活跃,但感觉很累。诚然,教学方式的差异与学生的特点有关,不同层次的学生就应该有不同的教法。听孙老师的课让人感到轻松,同时课堂又是饱满的。孙老师让学生通过逐步的数学推理得出物理的表达式,过程非常的严密、科学,让学生充分地感受到物理知识的严谨性。

四、专家点评 鲁鹏飞:首先,我要介绍这节课的设计背景,向心力、向心加速度是整个物理的重点和难点,这两个知识点足以考察一个物理老师的教学水平与能力。本节内容由直线运动转到曲线运动,知识跨度大,思维跳跃非常大,如果老师不采取比较好的教学措施和策略,是很难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的。同时,这个知识点在高中物理的地位也十分重要,除了本章的知识以外,后面万有引力、电荷在电场、磁场的运动都涉及到这一知识点。同时,每年高考物理试题中涉及圆周运动的相关内容非常多。通过刚才的听课,我认为孙老师这节课完全达到了教学目标,甚至超额完成了教学任务。第二、这是一节原生态的物理课,一方面是因为这节课是第一次上,另一方面是这节课没有经过物理备课组的集体讨论。我听完课的第一个感受是:艺高人胆大。孙老师打破教材限制,用新的思路进行教学,并且取得显著效果。这也告诉年轻老师,要大胆创新,突破教材,实现有效的教学,当然,要做到这一点是需要长期磨练的。第二个感受是:课堂教学有层次,知识不断推进。孙老师首先复习了圆周运动的运动学知识,再利用前面加速度这一知识作铺垫,引入了圆周加速度,课题的引入自然,接下来孙老师利用PPT进行演示,让学生了解学习物理的思维方式。我认为课堂教学教的就是研究问题的方法,对学生来说,获得一种好的思维方式以及学会运用这种思维方式进行学习是至关重要的。孙老师把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思维方式作为本节课的重点,虽然不能立竿见影,如长此以往,学生的学习思维就能得到不断的培养,学习能力自然会提高。

第三、难点突破有效。通过设计简单的实验让学生真实感受圆周运动,让学生体验到形成圆周运动中向心力的来源,孙老师在这个内容上处理得相当有技巧。

第四、课堂很流畅。孙老师的教学过程完全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课堂设计体现了让学生体验知识的新课改理念核心,学生在课堂中从感知和理性上都充分体验到了知识。

第四、为所当为。这节课的知识非常难,不能放手让学生自己去探讨。而孙老师勇敢地站出来,在关键时候发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引领学生如何学习。新课改不仅要求以学生为主体营造活跃的课堂,同时,也要求教师在某种情况下加强主导地位。

最后,这节课紧紧扣住了如何学习物理这一条主线来实施教学,值得年轻老师学习,大家要通过这节课认真反思自己的教学。同时,受学校委托,让我在这里就青年教师专业成长谈谈自己的看法。

第一、青年教师专业发展的几个组成部分。青年教师专发展由教育、教学、教研三个层面组成。对年轻老师来讲,重点是教育和教学。

第二、青年教师专业发展的初期阶段。我认为青年教师专业发展有三轮,一轮三年。第一轮是“雏形”,第二轮是“成形”,第三轮是“成熟”。第一轮是形成教学手段、教学方式、教学习惯等的阶段。通过学习优秀教师、教学实践等途径实现第一轮“入格”的成长目标,从而在第二阶段形成有效的教学习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第三、青年教师在第一轮教学阶段的特征。教学的前三年,是从“懵”— “蒙”—“了”变化的三年。第一年为备课、上课、命题、板书而“懵”,这是年轻老师都必须经历的磨练,只有坦然面对,才会得到提高、成长。

第四、青年教师第一轮教学必备的环节

1、教学实施的必备环节—“研、践、演、悟、摩”

①“研”。首先是研究每节课的教学目标;第二是研究高考考纲;第三是研读所教科目的高中教材;第四是要研究所教班级的学生;第五是研究优秀案例,我反对青年教师直接搬用别人的教案进行教学,但优秀教案能为你的备课提供思路;第五是研究方法;最后,必须要研究实验,能做的实验一定做,不能做的实验要创造条件做,因为理科的很多知识来自于实验,所以实验对理科老师来说是非常重要。

②“践”。即实践,也就是备课。在备课时要做到五备:备教案、备学案、备课件、备实验、备试讲。我提倡青年老师要手写教案,在手写教案时最好不要看课本、教材;接下来就是准备学生的学案;第三是制作课件,孙老师今天的课件并不美丽,但很实用,很多老师将大量的时间花在制作课件上,却忽略了其它的工作,我认为是本末倒置,课件的目的是有效节约教学时间,辅助教学。最后是试讲,教案写好后要对自己的教学设计反复揣摩、修改。

③“演”。即课堂教学,在教学中要注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对课堂进行有效的监控,及时让学生在课堂中进行必要的演练,切勿满堂灌。

④“悟”。即反思,青年教师要养成每节课后认真反思自己的教学并坚持写教学后记的习惯,若能坚持两三年,你就会获得更快的成长。

⑤“摩”。即观摩教学。

2、教学管理的必备环节

教学管理也是教师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包括学生管理和自我管理。学生管理包含课堂、作业、自测、调查、分析等管理,同时还要进行自我管理,在自我管理中包含制定职业规划、做好自我定位、自我调节、自我约束。

以上几点是我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总结的一些体会,如有不足请大家指出。谢谢各位!

五、主持人总结

陈海良:刚才孙老师所作的教学设计介绍,使我们认识到备教材、备学生是备课的两个基本点,也让我们认识到,教学成绩的取得是“功夫在课外”。希望所有老师能潜心教学,努力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有多位同事从不同角度就这节课谈了自己的看法,有深度,也可以感受到老师们用心听课、用心教学的态度。黄光明对孙老师的课进行了精练的点评,平实、切合实际,也对使大家有启发,更难得的是,黄主任为今天与大家的交流做了充分的准备,并结合自己的教学经历就青年教师的专业成长谈了很多自己的认识,希望大家在今后的工作中去实践。

8.听课评课记录 篇八

大班

1.活动名称《小鸡宝宝的新衣》

语言

目标:1.能看懂图画的主要内容,并尝试讲述图画中的故事;

2.和大家分享期待长大的心情,并感受长辈的关爱之情。

总结:1.幼儿可简单的进行讲述图画中的故事;

2.主题新颖,生动具体。

2.活动名称 《调颜色》

艺术

目标:1.通过调色活动感知两种色彩混合后产生的变化,了解绿色,紫色,橙色的调制方法;

2.体验调色活动带来的愉悦。

总结:该活动积极让幼儿参加动手活动,达到了活动的第二个目标。

中班

3.活动名称 《彩色的路》

语言

目标:1.观察画片中的动物及场景细节,看懂情景图画中的主要内容;

2.巩固练习发音,正确地使用象声词。

总结:1.教师利用多种教具让幼儿更好的理解故事内容;

2.主次分明,互相衔接;

3教师讲课语速快。

4.活动名称 《彩旗飘飘》

数学

目标:初步培养幼儿逻辑顺序并能正确的进行排列。

总结:1.直接切入主题;

2.以故事情境进行教学,较吸引幼儿的注意力;

3.时间太长。

小班

5.活动名称 《正确刷牙》

健康

目标:1.学会正确刷牙的方法并养成天天刷牙的生活习惯;

2.正确分辨出好牙和坏牙。

总结:1.幼儿进行动手操作时,教师放轻音乐,其选材创新,幼儿可快乐的进行活动;

2.分辨好牙坏牙时,活动较简单,一带而过。

6.活动名称 《打喷嚏》

社会

目标:1.感受亲人之间相互关怀的温馨情感,愿意去关心他人;

2.学习向他人传递,表达自己的关怀和问候。总结:1.语调变化多端,吸引幼儿的注意力;

9.用光影记录生命和历史 篇九

台湾资深影评人焦雄屏曾这样评价侯孝贤:他是台湾新电影最重要的代表人物,也是世界影评人多次选出来的最重要的世界导演之一;由于他的努力,台湾电影终于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晋升入“艺术”的范畴,并且在世界影坛夺得一席之地。

压抑的童年

侯孝贤是广东客家人,1947年4月出生于广东梅县,1948年随全家搬到了台湾,几经辗转定居高雄凤山眷村。

侯孝贤的童年是灰色的。疼他的祖母一心想着回大陆,“去祠堂拜祖先”,却不知道与家乡已远隔千山万水,尤其还有海峡两岸难以逾越的政治障碍。父亲一直患有肺病,很少跟孩子交流。母亲忙于给父亲看病,又要照顾一大堆孩子,生活辛苦而压抑。母亲脖子上有一条大大的疤痕,这个疤怎么来的,一直是家里的禁忌。侯孝贤长大后问了姐姐才知道,原来母亲得过抑郁症,那是她试图自杀留下的。侯孝贤说,“在那样的环境下,家里就会有一种气氛,怪怪的,让人想跑出去”。

童年经历对侯孝贤的电影基调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侯孝贤说,很多观众看我的电影,会感觉很悲伤。开始我很奇怪,我是一个很热情的人啊,为什么拍出来的电影是这样的?后来慢慢想明白了,这原来与自己的成长经历有关,“其实人在小时候就已经养成了看待世界的眼光,只是你并不自知”。

少年侯孝贤并不是一个乖孩子,不但学会了打架,还迷恋赌博,为了赌甚至连家中铜线都拿去卖。不过,侯孝贤也有自己寻找快乐的方式。首先是看书,他经常去租书店,把武侠书都看遍了,等新书不耐烦时又看言情小说,看书的习惯一直保留到现在。其次是看布袋戏和电影,由于小时候没钱,他总是央求收票的人放他进去。为了不错过每部电影,侯孝贤做过假票、剪过戏院的铁丝网、翻过墙头。

初入影坛

1966年,侯孝贤自高雄凤山中学高中毕业,但在全台大学联考中失利,于是进入军队服役。1969年,退役后进入公立艺专影剧科就读。那时的侯孝贤对电影一窍不通,他曾在学校图书馆借了一本英文导演书,因为英文很烂,靠查字典好不容易看完了序言,结果就把书还了。“因为序言的最后是这样写的:‘如果你把这本书通读,仍旧不一定能够成为导演,因为导演要靠天分’”。

1972年,25岁的侯孝贤毕业但未能进入电影界,而是做了八个月的电子计算器推销工作。1973年,侯孝贤经学校老师推荐,当上了李行导演的场记,参与了《心有千千结》的拍摄。从此侯孝贤正式踏入电影圈,开始了从影初期的场记、助理导演以及编剧等工作。

侯孝贤当时写了很多电影剧本,如《桃花女斗周公》、《早安台北》、《我踏浪而来》、《秋莲》、《天凉好个秋》等,其中1983年的《小毕的故事》还曾获得第20届台湾金马奖最佳改编剧本奖。侯孝贤后来表示,早年做编剧的经验对他当导演影响很大,当导演若不懂得编剧,永远要仰赖他人。你必须有想法、有结构,像李安、王家卫,他们都有编剧的经验。

1980年,侯孝贤拍出他的第一部长片《就是溜溜的她》,接着又拍了《风儿踢踏踩》、《在那河畔青草青》,三部影片都属于主流的爱情商业片,取得了不错的票房,引起影坛广泛重视。

举起“新电影运动”的大旗

20世纪80年代初的台湾电影处于一种尴尬的境地,先前由李行、李翰祥、胡金铨等导演开创的60年代的黄金时代已经远去,充斥的是大量空洞、乏味、虚假的爱情、功夫、暴力商业片,多数民众已不愿进入电影院。在此情况下,以杨德昌、侯孝贤为代表的台湾年轻导演发起“新电影运动”,“彻底抛弃商业企图的逃避主义,不再强作浪漫地编制爱情幻境,也不依赖钢索弹簧床制作飞天遁地的英雄。而是努力从日常生活细节或是既有的文学传统中寻找素材,以过去难得一见的诚恳,为一代台湾人的生活、历史和心境塑像”。其中,1982年由托德辰、杨德昌、柯一正、张毅四位新手联合导演的《光阴的故事》,1983年由侯孝贤、万仁、曾壮祥联合导演的《儿子的大玩偶》,被视为是台湾新电影的发轫之作。

侯孝贤这一时期的电影多为青春成长片,在艺术上达到了较高的水准,在国际上也屡屡获奖。这些影片具有明显的“自传”风格——《风柜来的人》、《童年往事》以侯孝贤少年时的经历为背景,《冬冬的假期》是台湾著名作家、侯孝贤“御用编剧”朱天文的童年经历,《恋恋风尘》是作家、导演吴念真的初恋故事。“这些片子采用往事追忆的叙事形式,透过主角生命成长的经验,反映出台湾社会现代化的发展进程与城乡之间生活、价值与人际关系互动的差异”。

其中,1983年《风柜来的人》被认为是侯孝贤电影创作的一个分水岭。按侯本人说法,他通过《风柜来的人》获得了对电影的“重新认识”。该片讲的是在澎湖列岛一个名叫风柜的小岛上,少年阿清和同伴们成天无所事事,看白戏、赌博、逞勇斗狠,结果有一次因为事闹大了,被警方惩戒,于是结伴离开家乡,来到了光怪陆离的大都市高雄。他们对这个城市感到陌生、茫然、焦虑和恐惧。

拍《风柜来的人》时,侯孝贤从《沈从文自传》中得到极大的启发,决定用沈从文那种“冷眼看生死”的客观角度来拍电影,从此他的电影境界豁然开朗,开创了独特的风格。侯孝贤就像是一个冷静、远距离的旁观者,平静地用长镜头展开故事,却又能体现出“最大的宽容与深沉的悲伤”。侯孝贤曾这样表述沈从文对他电影美学的影响:“读完《沈从文自传》,我很感动。书中客观而不夸大的叙述观点让人感觉,阳光底下再悲伤、再恐怖的事情,都能够以人的胸襟和对生命的热爱而把它包容。世间并没有那么多阴暗跟颓废,在整个变动的大时代里,生离死别变得那么天经地义不可选择,像河水汤汤而流。我因此决定用这个观点来拍摄下一部片子。”

“悲情三部曲”奠定大师地位

自1989年起,侯孝贤把关注的焦点从个体生命体验转移到整个台湾社会的历史变迁上,先后拍出反映台湾光复时期历史的《悲情城市》、日据时期的《戏梦人生》以及白色恐怖时期的《好男好女》,被称为是体现台湾近代苦难历程的“悲情三部曲”,一举成就了他电影大师的地位。

其中,《悲情城市》尤被视为是侯孝贤的扛鼎之作。该片讲的是基隆一户林姓人家在台湾光复前后的命运。林阿禄家有四个儿子,日本殖民统治时期,老大文雄主持家务;老二文森被日本人征调到南洋当军医,战死他乡,媳妇却不知情,一直守着活寡;老三文良被征到上海为日军作翻译;老四文清自幼聋哑,经营着一家照相馆。1945年日本投降,台湾回归祖国,林家欢欣鼓舞。但大陆来的接收大员、国民党军队、地痞流氓让新一轮的劫难再度降临林家。老三从上海回到台湾后,当地流氓勾结官吏以汉奸罪将其逮捕,经老大奔走相救获释后,却彻底疯掉了;老大在赌场被黑社会打死;老四在“二二八事件”中因反对国民党而被捕。

《悲情城市》创作于台湾解除戒严不久,让观众看到了一部充满断裂和悲情的台湾光复历史,在岛内引起极大震撼,并获得第26届金马奖最佳导演奖、第46届威尼斯电影节“金狮奖”。该片也是台湾第一部获得“金狮奖”的影片,显示台湾新电影从世界艺术电影的边缘进入中心位置。扮演老四文清的是香港演员梁朝伟,当时侯孝贤看了电影《地下情》,觉得他的眼神很有意思,就选了他。自《悲情城市》开始,两人就形成了父子般的关系,现在侯孝贤看到好看的书,还会专门寄给同样爱看书的梁朝伟,或者去香港时顺道带给他。

《戏梦人生》是侯孝贤1993年的作品,采用了半纪录片、半剧情片的形式,将采访台湾布袋戏大师李天禄的纪录片与演员的表演内容放在一起,形成了强烈的写实主义风格,纪录了李天禄坎坷的一生以及人们被历史无情压抑的悲哀。该片获得戛纳电影节评委会奖。

写实的电影风格

自《风柜来的人》起至完成“悲情三部曲”,侯孝贤自然写实的电影风格逐渐得以形成并强化。

他大量使用长镜头、空镜头、固定机位,让人物直接在镜头中说话,并冷静、平静地加以记录。他对说故事和戏剧冲突没有兴趣,“他基本上是个抒情诗人而不是说故事的人”,他的影片充斥了大量的生活细节、日常生活情景,他想要的只是不同年代的氛围和强烈的视觉真实感。他说,“生命中有许多吉光片羽,无从名之,难以归类,也不能构成什么重要意义,但它们就是在我心中萦绕不去……这些东西在那里太久了,变成像是我欠的,必须偿还,于是我只有把它们拍出来”。

侯孝贤电影的另一大特色是启用大量的非职业演员,如《恋恋风尘》中阿远的扮演者王晶文是侯孝贤的一个小朋友,阿云的扮演者辛树芬是他在大街上依直觉找来的。一方面,是因为台湾当时没有大量训练有素的职业演员,艺术片的资金来源也较为匮乏,另一方面是因为侯孝贤重视电影演员保持本色的重要意义和“作为原材料的职能”。侯孝贤对演员的要求第一是在镜头前要稳定,接下来就是敢于把自己的情绪暴露出来。他不会让演员背台词,而是要他们了解意思后,用自己的话讲出来。正因如此,侯孝贤的片子会显得格外自然真实。

坚持走自己的路

“悲情三部曲”后,侯孝贤继续着他对电影的探索,作品包括《南国再见,南国》、《海上花》、《千禧曼波》、《咖啡时光》、《最好的时光》等。

这一时期侯孝贤把镜头从乡村转向了现代都市,刻画了经济快速发展、物质消费膨胀的环境下,人们所面临的人生压力和心理苦闷,显示都市人对权力、金钱、快乐的贪婪追求,导致的人际关系的疏离无助与社会的失序。

其实,侯孝贤通过电影表现人们在工业时代、商业时代受到的冲击的同时,他的文艺电影本身也正受到好莱坞电影工业的冲击。侯孝贤说,现在的观众已经被“好莱坞模式”惯坏了,他们只愿意看那些故事情节简单、不用思考的好莱坞大片,因此他的很多电影票房都不好,在台湾甚至被称为“票房毒药”。但他相信,自己拍的都是人间的事情,是在自觉或不自觉地传达个人的生命体验,观众不会不懂,所以不要一味迎合也不要轻视观众,他会坚持自己的风格走下去。

10.评课议课记录 篇十

课前交流:

一、作课人作课前预设说明

课题:分数能否化成有限小数的规律 作课人:商国辉 时 间:

5、18 关注点:学生的思维真正地参与到知识的形成之中。预设及说明(一)课始激趣,创数参与 请学生说一个分子是 1的真分数。把真分数化成小数,(不能化成有限小数的得数保留3位小数。)

3跟据分数化成小数的结果,你感觉到上面的分数可分为哪几类?

预设目的:数学课程标准中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出发,让学生自己说数,从说的过程就引导学生参与到学习之中。研究分子是1的真分数,是为了将低本节课的难度,让学生研究什么?为什么要研究分母作准备。(二):定向探究参与

1、刚才这些真分数有的能化成有限小数,有的不能化成有限小数,你想,一个真分数能否化成有限小数和分数的什么有关?

2、否化成有限小数和分母有着怎样的关系?

3、探究。(可能出现奇偶数、质合数方面的猜测)

4、汇报总结。

5、验证与推广。

刚才我们研究的分数分子都是1,这个规律对于分子不是1的分数是否有用呢? 判断下列分数是否化成有限小数:

总结:规律也同样适用于分母不是1的分数。

6、典型例能否化成有限小数为什么?强调:必须是最简分数。

7、为什么分母中除了2和5以外没有其它的质因数的数就能化成有限小数? 预设目的:本阶段从分子为1的真分数中猜测规律,验证规律,然后再推广到一般的规律,最后再到典型的分数中。主要是渗透从特殊到一般再到特殊的认识规律的思想方法,让学生在参与探究的同时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三)、巩固成果,课尾余趣

1、判断

因为30=2 × 3 × 5,所以 不能化成有限小数。因为30=2 × 3 ×5,所以 不能化成有限小数。

2、作业:下面的分数,哪些能化成有限小数,哪些有能化成有限小数?

3、给同学或父母讲一讲今天的收获。并放到<数学快乐储蓄箱>里。

二、准备观课教师交流: 常亚歌:让学生参与到知识的形成之中,你准备采取哪些方式让学生的思维真正地参与到学习中去?

商国辉:学生只有思维的参与,才能算得上是真正的参与。这节课,我根据我班学生的情况(年级中成绩不太理想的学生集中的班级),把思维梯度降低了一部分,采取由特殊到一般再到特殊的思考方法来让学生探究规律。为了让学生都能思考,我的提问有些难度很小,但学生必须动脑。如你能说出一个分子是1的真分数吗?这样,促使学生真正地思考。史红桃:你准备让学生参与什么?怎样让学生参与? 商国辉:我想让学生自己去学习规律。通过思考来让学生知道规律是怎样得来的?

刘新超:我觉得这一节课是一节思维含量高的课,数学课的总结,特别是规律的总结是学生高级思维的表现,是教学的一个难点,我在让学生总结规律时,从语言表达到内容的概括都很费力。我觉得这节规律课让学生思维参与到规律的探究、总结我觉得不容易。特别是你这一班的情况更为特殊。赵涛:我觉得让学生说为什么分母只含有2和5而没有其它的质因数时,能化成有限小数?这个问题好多教师都没有认识到位,让学生能认识到吗,学生对于这个过难的问题怎样去参与呢?

曹理智:教师的行为也相当重要,在上次的观课议课中,教师怎样及时地对学生的思维及时地反馈呢?来及时地看学生参与的情况呢?

于会:学生的思维速度不同,参与时的深度不同,特别是你这一班,学习的基础普遍较差,让学生真正地参与思考,应考虑到学生的基础,我们在学习<教学的革命>中,培养学生高参与的策略时,有一句话:不要指望学生对所学内容全部掌握,完全理解,因为我们的练习和复习还可以互相助。那么学生参与到知识中,你这班的学生时间需要肯定很长,在学生没有完全掌握时,你采取什么方法来使各层学生能参与到知识中去呢?

三、课前观课分工

1、时间:分配是否合理,准确计算上课效率的有效度

2、教师行为:行为是否有效,教师怎样去查出学生思维状况,教师的哪些行为有利学生参与,哪些行为对学生参与无利?

3、学生观察:学生中否参与到教师的提问与引导的思考上了?各层学生在提问时干什么?学生是否有一定的情感体验。

观课议课记录:

一、作课人及时反思 本节课总体感觉:

学生没有达到预定的参与目标,出现了太多与平常行为不符的意外。

1、班里的学生虽然起点较低,但属于天不怕,地不怕的班级群体,本节课敢说者甚少,与平日课堂大相径庭。

2、学生没有参与探究而直奔主题后,在引导学生读书时,以读规律、讲规律来看学生的理解水平时,总有一种水过地皮湿,再润不浸的感觉。

3、总结方法时一反平时你一句我一句的交流状态,一直重复而无争辩。

学生的意外导致了教师的意外:

1、在引导学生探究时,学生却说出了规律之后,明知理解肤浅,当堂却不知从何入手,更好地让学生体验规律。导致对规律把握不好。

2、由分母是1的真分数直接到结论后,把预设时推广到一般规律的环节掉了,致使本节课在思维上不太严密。学生的思维更没有真正地融于规律的理解中去。其实太多的意外,其原因根源在于自己想关注课堂的生成却无机智的应变能力,在学生直奔主题时没有创造机会让学生去参与到对知识的验证中,从而错失学生参与的良机。

二、交流:

曹理智:上课为了让学生参与,你采取了提问,本节课你提问学生的目的在于把握学生的思维参与状况,可你发觉了没有,你提问涉及到几人?其中,崔林峰一节课就回答了五、六次。而有的学生却一次也没叫到。商国辉:这一点倒是平时不太注意的。应该是每个同学都有机会回答,一个人平时回答多这一点没有考虑到。因为平时这个班非常活跃,会不会都想说、敢说,并且一时组织滞后将会不自觉的超时争辨。看来,在日常的教学中以后还得关注学生回答参与率这一点。

史红桃:开课让学生说分子是1的真分数后,接着让学生把这些分数化成小数,光学生把这些分数化成小数用了5分钟,这一节课中让学生把分数化成小数目的是干什么的?用5分钟是否合适? 商国辉:让学生把分数化成小数的目的是体会除尽与除不尽,为化成有限小数与无限小数埋下伏笔。用5分钟从导入的角度去思考,时间还是有点长的。

刘新超:此时如采用分组做就能迎刃而解了。或者把计算器拿来也能快速地计算出来,这样节省不必要的时间,可以把有限的时间花费在探究规律的真正的思维上。

于会:本节课学生的参与率从课堂回答还是能看出反馈情况的,如采用手势,一个人回答,其它人胸前手势判断,能看出所有人的思维情况而不受他人的影响,当然,这样,会使氛围在静悄悄中进行,而显不出那种活跃的氛围。从参与的角度来看,是学生高参与可行的方法。刘新超:当你引导学生探究规律时,问题一提出,多数学生都没举手,只有几个人举手,结果,他非常流利地说了出来,接着,你问其他同学,你们是不是也知道?怎么知道的?学生回答说,是从课本上看的。接着你又问,为什么分母的质因数只有2和5时,才能化成有限小数?学生又答了,接着,你让学生读规律、讲规律,而一改你所预设的探究。这一点我觉得学生的思维没有参与到规律之中,这一点你当时是怎样想的?目的是干什么?

商国辉:这是本节课所有意外的根源,学生为了上这节课,已经预习了,对规律会不会都已经知道了。这时我想,对于已知谜底的规律再让学生去探求,学生又有多大的兴趣呢?可我班学生在学习中“浅尝辄止”的现象严重,再加上本身基础较差,有相当一部分人从众现象严重,怎么办呢?当时,我想了一下,就从读书入手吧。(因为我平时比较注重指导学生读书,这样,不管我是否有事外出,学生遇到问题时,可通过读书来解决。)让学生通过读书,参与到规律的理解之中。便让学生先读了规律,为了检验学生对规律的理解,我让学生看黑板上的数字,并补充,这一行为主要是让学生理解规律中“除了2和5以外,不含有其他的质因数”而设计的,这一点可能没有经过探究,没有经过分析与比较,是不会有太深的感觉的,那么通过体悟规律,来补充完事黑板上的数字情况,可以看出学生的理解程度的。因此,我让学生根据这句规律所反应的情况对黑板上的例题做以补充,如8只有质因数2。20只有质因数2和5,当时学生补充了125分之一,是只有质因数5,可以看出学生对这句话理解了,所以我又补充了特例,引起学生对“最简分数”的理解与注意。在此基础上,让学生再读规律,并标出学生自认为的重点词语,目的是让学生通过读来理解规律。但由于学生没有亲历探究,读中悟得不深,所以在总结判断的方法时,用时较多。史红桃:你让学生总结怎样判断能否化成有限小数的规律的方法时,学生用了好几分钟时间也没总结上来,这一点的设计是想让学生达到什么目的? 商国辉:让学生总结判断的方法,是为了让学生更明确地清楚判断时的步骤,也为这一班整体基础较差,组长能给组员讲提供一些帮助。史红桃:这节课学生学会了什么?有哪些收获?

商国辉:从最后的作业情况来看,很多人仍用除法来做,学生做题慢是这班的实际情况,从表面现象来看,规律对学生没有发挥作用。学生这一节并没有收获多少。学生的收获,还得从课堂问卷和学生作业来分析。从参与的情况来看,学生没有积极参与,从课堂的氛围可以看出。但是什么原因造成本节课的思维没有参与到规律之中呢?

史红桃:学生的参与关键是动机,在激发动机时没有情感的参与。没有激起探究的欲望,如果在第一阶段后,问学生感觉分几类后,再写几个数,师生比赛,看谁能能快速判断这些分数能否化成有限小数呢?在比赛中激发欲望。我想会好一些。(全体教师的一片掌声)改进设想:

在第一阶段,感觉分几类后,再写几个数,问你能快速判断这些分数能否化成有限小数呢?然后和学生比赛,激发欲望。

课堂上必须冷静,不可太慌。如再遇到学生直奔主题时,采取如下方案:

1、可将作业提前,从作业入手看学生掌握程度,如多数掌握较好,则从出题训练入手,让学生参与对规律的深层理解;如学生多数掌握的不太好,从不理解处引导学生说出为什么这样做,这时不能过早地提问好的学生,而应让学生先交流后针对重点问题深入探究,从而让学生思维真正地动起来。

上一篇:景点调查报告下一篇:新时期优秀共产党员应具备优秀的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