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行政公文写作论文(精选7篇)
1.大学行政公文写作论文 篇一
当代行政改革趋势之展望
姓名:学号:班级:摘要: 中国的行政体制改革就必须以政治以及行政民主化为基础,同民主制度有机结合。比如在政府对即将解决的重大事务作出行政决策时,都应首先进行深入扎实的调查研究,实行社会公示和听证,广泛听取群众意见,涉及专业性、技术性较强的重大事项,还要进行专家论证、技术咨询和决策评估,然后在广泛民主参与的基础上对各方加以集中,最后由领导班子集体讨论决定以保证行政决策的客观公正、合理性和可行性。
关键词:行政体制改革;法制化;民主行政;科学行政
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在三十多年的时间里,已经先后进行了六次大规模的行政管理体制和机构改革,改革也是不断地深入且取得了明显成效。同时,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和各项改革的深入,行政体制改革已进入攻坚阶段,改革的艰巨性、风险性加大,改革的环境更为复杂。
一路走来,我国的政府机构改革显著成效,政府职能转变稳步推进,中央与地方关系得到初步协调,政府与企业、市场、社会的关系进一步理顺,行政管理体制机制不断创新与完善,可以说我国的行政管理体制已经渐渐趋于完善,但是还存在着诸多的不足:
(一)政府机构设置不尽合理,职责交叉重复,行政执法体制中的多层执法、多头执法、执法扰民现象严重
现阶段中国经济发展很不平衡,法律制度和市场经济体制尚不完善,社会组织自治能力较低,许多本可以交由社会管理的事务仍需由政府承担。在中国行政体系内部,机构设置过细,部门之间职能交叉,权责不清,推诿扯皮,多头管理等问题还不同程度地存在,致使一些好的决策部署不能及时有效得到落实。上级政府部门出于种种动机往往通过指标考核、项目经费等方式要求下级政府设置与之对口的部门,政府层级过多,导致行政执法过程中出现多层执法、多头执法等,降低了政府行政执法的规范化程度和行政效率。
(二)受旧的计划经济体制影响,政府职能转变仍未到位
政府对经济社会生活的微观干预依然较多,一些地方片面追求经济增速而直接代替企业招商引资的状况没有得到根本改变,实行行政垄断与地方保护,对不同经济主体实行区别对待政策,严重违背了市场开放原则和公平竞争原则,不少政府机关和工作人员仍习惯于计划经济的管理办法,官僚主义倾向严重,行政水平不高。政府管理透明度较低,往往通过内部会议和内部文件管理经济社会事务,公众缺乏应有的知情权。
(三)中央与地方之间的关系有待进一步理顺
现今,中央与地方之间某些职权划分仍然不科学、不规范、合理化程度不高,使得当前既存在中央权威与统一性不够,中央宏观政策在地方难以得到很好执行,地方保护主义严重等问题,也存在中央管的过多过死,发挥地方自主性和积极性不够的问题。同时存在地方权力下放不均等且已经形成梯度分权格局的问题,这种格局导致了地方与地方之间的不平等、不公正,从而对市场经济的发展和民主政治建设都产生了不利影响。[1]
(五)民主科学的行政管理体制尚未完全确立
具体表现在:一是科学民主的行政决策机制尚未完全建立,受“官本位”思想影响,现实行政决策过程中仍然存有严重的不负责任倾向、盲目性和随意性,领导者偏好个人独断专行,忽视公众参与和专家咨询,致使行政决策易于出现重大失误,造成不少地方盲目攀比经济增速而不惜牺牲资源和环境,政绩工程、形象工程屡禁不止等等;二是行政审批制度的改革任务还没有完成,虽然行政审批事项得到大幅削减,但仍存有大量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相适应的行政审批项目,在行政审批工作过程中,行政人员行政道德普遍缺乏,官僚主义倾向严重,动辄拖办、不办时有发生,也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行政效率;三是行政问责机制和行政监督机制还很不健全,一方面,现实中的行政问责与监督往往局限在政府内部,排除了公众和社会的参与;另一方面,也存在政府预算、审计、财务监督不到位,权责不明确,权责不清,有权无责等问题。最终导致了行政执行过程中问责无力和失职、渎职、滥用权力的大量发生并产生了严重的后果。
针对以上列举的我国行政管理体制尚存的问题,我认为,我国未来的行政体制改革应该紧紧围绕以下几点展开:
(一)强化依法行政,加强行政法制化建设
行政体制改革要真正推进,必须同步进行相关法律制度建设,也就是运用相关法律机制来规范政府机构设置、职能、央地关系、行政权力等。一要处理好政府机构设置与依法行政的关系,可以考虑修改行政预算法,规定政府、政府各部门的一切收入,均应进入财政预算内统一管理,政府行政、执法机构不得随意设置收费和罚款项目。同时对党政公务开支严格加以限制,从而有效限制政府随意收钱以扩充机构和乱养人;二要处理好政府职能转变与依法行政的关系,魏建一认为,中国的政府职能应当顺应依法行政的要求,将科学合理的政府职能用法的形式固定下来并严格按照法律、法规确定和履行政府职能,从而真正做到由法律授权,实现 “职能法定”;三要处理好央地关系调整与依法行政的关系,寇铁军认为,应从宪法和法律等层面上划分清楚中央与地方各自的事务,规定各自的税收,并以此来规定各自的支出责任,建立一种中央向地方科学、公正和透明转移支付的规则和程序;四要处理好行政管理体制机制与依法行政的关系,应把群众参与、专家咨询、集体决策相结合的行政决策机制和行政审批程序的规范化、简约化采用法的形式固定下来,涉及行政问责机制和行政监督机制,问责和监督应
[2]由人民、人民委托的人大、以及新闻舆论来进行。
(二)强化民主行政,加强行政民主化建设
中国的行政体制改革就必须以政治以及行政民主化为基础,同民主制度有机结合。比如在政府对即将解决的重大事务作出行政决策时,都应首先进行深入扎实的调查研究,实行社会公示和听证,广泛听取群众意见,涉及专业性、技术性较强的重大事项,还要进行专家论证、技术咨询和决策评估,然后在广泛民主参与的基础上对各方加以集中,最后由领导班子集体讨论决定以保证行政决策的客观公正、合理性和可行性。比如在健全行政问责和制约监督机制时,应充分保障人民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和监督权,韦朋余认为,可以“创造条件让人民有效地监督政府”,一是创造让人民知情的条件,推行行政透明化;二是创造让人民参与的条件,建立真正的“公民社会”;三是创造让人民表达的条件,广开言路,加速推动行政民主化向纵深发展。
(三)强化科学行政,进一步明确行政体制改革的目标和思路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对中国行政体制改革提出了
更高要求,迫切需要专家学者在深刻总结以往改革经验教训,研究借鉴国外特别是发达国家行政体制改革经验基础上,对中国行政体制改革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进行深入系统的研究,从而为行政体制改革提供科学理论指导。首先要科学制定行政体制改革的总体目标和现实目标,中国行政体制改革总体上应尽快实现向责任政府、服务政府和法治政府的转变,加快推进公共行政的民主化,公共部门
[3]的民营化,公共管理的企业化,公共服务的市场化和公共运营的信息化。同时,国家行政学院薄贵利教授认为,在经济全球化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新的社会历史条件下,行政体制改革的现实目标不仅需要符合中国的实际,而且需要符合国际规则和惯例,应该界定为:建立和完善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与民主政治相配套,既符合国际规则和惯例又兼顾中国实际的行政体制。然后在科学制定行政体制改革的总体目标和现实目标基础上,科学系统地研究制定一个清晰的可以管长期的行政体制改革总体思路和实施步骤,制定的行政体制改革总体思路和实施步骤应当从中国的国情出发,注重发挥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并体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本质要求和行政运行的规律。进而通过一届届政府的努力,分步操作,最后把它完成。
2.大学行政公文写作论文 篇二
一、行政公文中的潮流用语表现
互联网给从事行政公文写作的文秘人员带来了网络化的写作意识。该意识使得他们不只局限在用传统的笔和纸去撰写公文, 而是越来越多地通过互联网这种开放的广阔平台, 获取公文写作资料, 寻求写作支援, 从而完成公文写作。行政公文写作已跨入了互联网环境下写作的新时代。为了进行创新, 一些潮流用语越来越多地被用于行政公文当中, 甚至完全颠覆行政公文原本的严肃与严谨的基本特征。行政公文的语言是机关、团体和单位在公务活动中所形成的书面语言的运用系统, 公文所使用的语言, 应当是规范化的现代汉语, 但又受公文内容特点和表达方式的制约, 形成了有别于其他文章的语言特色, 朴实、准确、精练、严密是公文语言的基本特性[1]73-74。过度地使用潮流用语使行政公文失去了原本的特征。
“亲, 快车道很危险哦!”“亲, 红灯伤不起哦!”2011年8月10日, 郑州市交巡警打破传统宣传方式, 首次将网络上流行的“淘宝体”用于交通安全宣传, 此举引发社会各方热议。随后效仿者甚多, “亲, 被通缉的逃犯们, 徐汇公安‘清网行动’大优惠开始啦!现打客服电话, 可预订‘包运输、包食宿、包就医’的套餐, 还可以获得夏季冰饮、清真伙食、编号制服……”此乃上海徐汇警方的“网上卖萌通缉令”, “淘宝体”的通缉令引来了数以十万的网友围观。再如, 一则中日韩三国合作秘书处招聘公告, “亲, 你大学本科毕业不?办公软件使用熟练不?英语交流顺溜不?驾照有木有?快来看, 中日韩三国合作秘书处招人啦!”该招聘通告不仅有网络流行的“咆哮体”, 还有网络流行的表情符号, 诸如此类的事情频频出现。
二、行政公文中滥用潮流用语的原因剖析
《国家行政机关公文处理办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国家机关公文格式》等文件对于行政公文的写作作出了详细的规定。并且教育部于2012年5月29日公布了《2011年中国语言生活状况报告》, 对2011年中国语言发展现状进行了系统的论述, 报告对于政府部门使用“淘宝体”发布公文或者公告等行为表示批评, 称官方语言不应过于随意。行政公文中过度追赶潮流用语的根本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 缺乏对行政公文本质属性的了解。
行政公文是“遵命而作”, 也就是依据上级的指示来表达特定的内容。通常作者按领导工作的需要与意图进行撰写, 作者的写作动因 (包括写作需要和写作欲望) 一般是被动的, 通常不能包含个人主观的随意性与自发性[2]51。而一些文秘人员对行政公文的本质属性缺乏理解, 也不能准确把握自身的角色位置, 任意改变领导的授意, 或者凸显自身的才干, 过于追求新颖而写出各种网络体的行政公文。
2. 对行政公文缺乏思想上的重视。
思想上不重视行政公文是造成滥用潮流语的根本原因之一。有些文秘不重视行政公文的重要性, 没有对相关规定进行认真学习。我国目前发布了多个行政公文处理办法, 并不断地进行更新和修订, 倘若文秘只是对老的公文处理文件要求熟悉, 没有对新的文件进行认真学习, 还是按照以前的文件要求处理行政公文, 这样做势必会在撰写公文过程中出现错误。还有一些文秘缺少公文写作的基本知识, 想当然的撰写, 认为越时尚越好, 致使写出的行政公文与要求出现了偏差。
3. 对潮流语奉行“拿来主义”。
行政公文属于官方话语体系, 这一向与民间话语体系存在“鸿沟”, 以前行政公文都是通过报纸、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发布的, 受众群体只是被动接受, 没有话语权。而随着网络的影响力不断扩大, 网络中出现的许多新鲜有趣的语言形式广泛迅速传播, 网络语言的影响力开始凸显。为此行政公文的撰写开始借鉴网络语言的写作模式和风格, 行政公文与时俱进、不断创新无可厚非, 但是不能简单地奉行“拿来主义”。这会造成行政公文的严肃性和权威性与网络语言的娱乐性和随意性产生冲突, 使原本严肃正式的行政公文成为娱乐报道, 这确实能够让行政公文的传播速度大大提升, 也能带来很大的反响, 但却极大地影响了行政公文的权威性, 也让受众群体认为行政公文比较随意, 里面的内容可执行也可不执行。因此, 行政公文在迎合受众群体口味的同时还要保持公文原有的权威性, 不能简单地奉行“拿来主义”。
三、公文中规范使用潮流用语的措施
大量的社会流行语的涌现, 正是我们这个社会不断发展变化的真实写照。行政公文是表述社会组织意志的文书, 它担负着治国安邦、信息的沟通、策令的传递以及管理的实施等等重要使命, 这势必会涉及使用潮流语的问题, 但要掌握潮流用语使用的具体方法, 还要把握好其使用界限和范围, 使行政公文适度得体。因此, 必须采取正确的态度, 要遵循规范化的原则, 积极地并且有选择地吸收与容纳, 使潮流用语在行政公文中有效地发挥其作用, 进而增强行政公文表现力。
1. 开拓思维, 广泛积累知识。
《文心雕龙·神思篇》这样写道:“积学以储宝, 酌理以富才, 研阅以群照, 驯致以择辞。”[3]131这里的酌理与研阅, 就是指对理论进行钻研而通达事理和仔细观察分析进而开阔眼界;而积学与训政则是说要积累知识和辨析词义, 从而掌握语言材料。刘勰强调了积累知识和提高思维能力的重要性。公文写作, 当然要学习写作技巧, 学习写作的起码知识, 更重要的是老老实实认认真真地读几本马列和毛泽东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书, 切实弄懂弄通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的一些基本理论和基本观点, 还要认真钻研党在各个历史时期, 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各项方针政策, 并深入理解其精神实质[4]100。写好行政公文还要多读经典公文写作范文, 对公文写作的相关要求熟悉掌握。遇到问题应及时查阅相关资料, 及时解决。因此, 写好行政公文需要不断地开拓思路, 积累广泛的知识。对于行政公文所涉及的相关理论知识要及时学习, 使公文写作更得心应手。
2. 用公文亲民, 不如用行动。
之所以行政公文中会出现大量潮流语言, 一方面是想拉近行政主体与客体的距离, 是亲民意识的觉醒。另一方面是想加快公文的传播速度, 新奇的公文形式必然能够快速传播。当民众看到各种文体出现在公文中一开始会觉得很亲切, 充满温情, 但如果潮流语言在公文中泛滥, 这种新奇也就自然而然地消失了, 亲民的感觉也随之淡化。因此诙谐风趣的潮流语不是亲民的杀手锏, 民众也不会一味沉浸在亲切的行政公文当中。亲民不是写出来的, 行动才是硬道理。因此, 在行政公文写作中要保持严肃性和权威性, 而在执行过程中实事求是, 用亲民的工作作风使亲民真正成为现实。
3. 将潮流用语的精神留下。
潮流用语在行政公文中并非一无是处, 因为, 潮流用语的不断出现本身就是与时俱进、不断创新的表现, 这是行政公文中所欠缺的。所以对待潮流用语应秉承取其精华, 弃其糟粕的精神。对潮流用语活学活用, 进行深加工, 使之能够符合行政公文的要求和特点, 这是潮流用语在行政公文中运用的可行之道。
行政公文的精髓不在于花哨的形式, 而是其是否真正发挥了应有作用, 体现了相应的价值。因此, 目前潮流语在行政公文中的滥用现象必须进行有效的遏制, 采取合适的方法进行公文创新和发展。
参考文献
[1]李文郑, 马学思.应用文的格式和语言[M].北京:中国商业出版社, 1991.
[2]黎赐锦, 张保忠.中国党政公文解疑指南[G].广州:广东经济出版社, 1997.
[3]周振甫, 译注.文心雕龙选译[M].南京:凤凰出版社, 2011.
3.现代行政文秘写作技巧研究 篇三
关键词:行政文秘;写作;技巧;研究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生活节奏越来越快,社会管理也要求越来越高,中国行政体系也在跟着快节奏变化,对行政文秘的要求越来越高。行政文秘写作是行政文秘工作的重要内容,主要针对的是行政公文的写作。行政公文,是公务文书的简称,是人类在治理社会、管理国家的公务实践中使用的具有法定权威和规范格式的应用文。它是特殊规范化的文体,具有其他文体所没有的权威性,有法定的制作权限和确定的读者,有特定的行文格式并有行文规则和办理办法。我国公文一律按照2012年4月6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联合印发《党政机关公文处理工作条例》(2012年7月1日起施行)要求撰写。而从事行政公文写作的工作人员必须掌握一定的技巧才能做好行政文秘工作。这些技巧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思路清晰,主旨明确
行政写作最忌讳思维混乱、条理不清、主旨不明确,一会儿写东一会儿写西。行政公文不论是会议上汇报材料还是正规的发文公文,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文章思路清晰、层次分明、主旨明确。常列出文章条理用词,如一、二、三、四,……作为文章分节有条理性、有针对性陈述的象征,对同一段话内有多个层次含义的内容最好也整理成条理性,不要杂糅在一起,那样表达不清楚意思,没有层次感,常用词语如“一是,二是,三是,四是……”,或者“一方面”,“另一方面”,等等。
2 言简意赅,详略得当
行政写作不同于其他写作,行政写作不需要华丽的词藻,而是需要用简洁的语言表达清楚事情。文中常用的词语,重点内容可以较为详细的描写。不重要的内容,起到烘托作用的内容可以简略。
(1)开头用语。开头用语常常是直截了当,点明了此文的根据、目的,常用词语“根据”、“为了”等。如:根据国务院办公厅关于集中开展安全生产大检查的通知(国办发明电〔2013〕16号),……。又如,为了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报告精神,……。
(2)过渡用语。过度用词是在陈述某些内容时,要转入另外一个内容的用语,这些词语常的有,“鉴于”、“为此”、“总之”、“综上所述”等。
(3)经办用语。如:经、已经、现经、办理、责成、试行、执行、贯彻执行、研究执行、切实执行等。
(4)称谓用语。有第一人称:我局、本所;第二人称:你单位、贵单位;第三人称:该同志,等等。
3 适当配图表,内容更直观
在行政公文中,有时候用文字描述不能表达清楚,如某个爆炸事故的发生地点、周边环境,那么用一张电子地图插入文档中,能起到很好的作用,领导一看便知。因此现代行政文秘人员一定要掌握一些绘图软件的基本操作,如photoshop 、coreldraw。前面提到的地图,可以通过百度地图或者google地图,电脑印屏后,在photoshop中进行处理,用显眼的图形(如红色的圈圈、红色的标注状)把事故地点给标出来。同理,有些时候,需要配上示意图才把事情说清楚,如某工厂突发爆炸后,相关部门污染监测的点位图,用文字表述不够直观,这时候配上一个示意图,那就达到图文并茂的效果。
在表达变化趋势时,文字描述不如用图来表示更加直观快捷,如月气温变化图、客流量月变化图、居民人均年收入变化图等等。
表格常常也是行政文秘的一個十分重要的内容,甚至有些行政公文,文字表述的内容很少,主要以表格为主。比如某某工程进度表,某某公司月销售量等等,领导要的也是一张表格,不需要太多的文字表述。因此行政文秘在公文处理中,学会恰当的使用表格是十分重要。如果涉及数字统计的报表,最好用Excel电子表,并用其自带的公式进行相关自动计算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一个合格的现代文秘人员应当熟知Excel的各种操作。
4 排版符合规范,减少改稿次数
行政文秘人员应当好好学习,领会并掌握2012年7月1日起施行的《党政机关公文处理工作条例》的规定,如标题字号及字体、正文字号及字体、行数、落款等等。行政文秘人员在撰写发正式文稿时一定要严格按照该条例进行排版,以避免文稿交给领导审核签发因排版问题而来回修改耽误时间。
5 多用书面语,少用口头语
行政系统类文稿行文用词经常多为书面语,很少见到有口头语。这样尽管文章读起来文绉绉,但是显得比较严谨、庄重。比如常见的有:严格执行……制度,继续加强……工作,强化……执法力度,严格……管理,确保……安全,深化……改革,大力发展……产业,加大……力度,着力解决……问题,切实加强……,等等都是党政公文中常用到的书面语。
6 用词讲究对称
行政文稿不同于其他文体,行政类文稿经过多年的发展,已经形成了其独特的行文方式,即用词讲究对称,往往在每一段的标题为对称或者段内开头句为对称。以党的十八大报告为例来说明。如,在第二章谈到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连续用了8个“必须坚持”:必须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必须坚持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必须坚持推进改革开放;必须坚持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必须坚持走共同富裕道路;必须坚持促进社会和谐;必须坚持和平发展;必须坚持党的领导。
7 平时注意积累相关知识
行政文秘是行政系统日常工作的重要内容,常见的行政文书有汇报材料、方案、请示、总结、简报、决议等,不仅形式要求合乎行政的“口味”,内容更是要有针对性。因此行政文秘人员必须注意保存各类文件(包括纸板、电子版),并且每个文件要简单浏览一下,在脑海里有个大概的印象,在写相关文稿时可以快速调取出来参考,比如某个方案已经通过会审,表明它做得已经很完善,可以作为参考的依据。比如某个表格设计的很好,得到领导的肯定,那么碰到类似问题也可以仿照。
在日常工作中,行政文秘的写作技巧还有很多,以上所举这些写作技巧只是提供给广大文秘工作者作为参考。在实际的文秘工作中,广大文秘工作者还需结合自己的工作情况,举一反三,探索出更多更有效的文秘写作技巧。
参考文献:
[1]林强.浅谈如何做好行政文秘工作[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2(34):253.
[2] 李莺.探析培养高效行政文秘职业能力的对策措施[J].现代经济信息,2011(19):4950.
[3] 王少双.试论企业管理与行政文秘工作的综合作用[J].科技创新导报,2012(12):250.
4.公司行政公文写作 篇四
验收日期:20XX年8月日
记录人:
参加单位及人员
铜梁区建设工程质量监督站
重庆庆兰实业有限公司
北方工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重庆市建永工程监理有限公司
河南省第一建筑工程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湖北精工工业建筑系统有限公司
会议内容
农业银行XXXX支行:
我公司成立于20XX年,原在XXXX银行开设基本账户,由于业务需要,基本账户已更为一般账户。因此,需在贵行开设基本账户,请贵行给予办理。特此请示。
致礼!
XXXX有限公司
5.行政机关公文写作常识 篇五
一、公文写作的特点
公文写作的对象是公务活动,是行政机关在行政管理中形成的具有法定效力和规范体式的文书,是依法行政和进行公务活动的重要的工具。其特点:
(1)由法定作者制发,具有法定的权威性:
(2)具有法定的现实执行效用;
(3)具有规范的体式;
(4)必须履行法定的生效程序。
二、行政公文的种类及类型
公文的种类,共13种。主要是:(1)命令(令);(2)决定 :(3)公告 :(4)通告;(5)通知;(6)通报;(7)议案:(8)报告;(9)请示;(10)批复;(11)意见;(12)函;(13)会议纪要。
文种适用范围:
(1)命令(令)适用于依照有关法律公布行政法规和规章;宣布施行重大强制性行政措施;嘉奖有关单位及人员;
(2)决定 适用于对重要事项或重大行动做出安排,奖惩有关单位及人员,变更或者撤销下级机关不适当的决定事项;
(3)公告 适用于向国内外宣布重要事项或者法定事项;
(4)通告 适用于公布各有关方面应当遵守或者周知的事项;
(5)通知 用于批转下级机关的公文,转发上级机关和不相隶属机关的公文,传达要求下级机关办理和需要有关单位周知或者执行的事项,任免人员;
(6)通报 适用于表彰先进,批评错误,传达重要精神或者情况。;
三、行政公文体式
公文的一般体式包括:标题、主送机关、正文、附件、发文机关、发文日期、印章、抄送机关、发文字号、机密级、缓急程序、阅读范围等。文头部分 行文部分 文尾部分
公文的规范体式:一指撰写公文所采用的语体(现代汉语语体);二指格式,即公文结构与公文各组成部分的文字符号在载体排列上的规定形式。公文的拟制必须遵循规范化的体式,其目的是为了维护公文的法定效力和机关的权威性,也是为了实现公文工作标准化,提高工作效率。
四、公文写作技巧
(一)明确主旨
公文的主旨就是公文作者为了写作目的的需要,通过公文的全部内容所表达的主要观点、基本主张、政治倾向和政策期求。它是一篇公文的“灵魂”和“统帅”。在写作过中主旨一经确立,即对材料的组织、结构的布局、语言的运用以及表达方式等起到制约和调控作用。因此,正确确立主旨,使之合乎要求,是写好公文的关键。主旨”像其他文章的主题、中心思想、中心论点一样,是公文的“灵魂”和“统帅”,也同样应该贯穿首尾,统摄全文。但公 文作为一种独立的文体,其主旨有其独特之处.
(二)、材料准备
所谓材料,在文学作品和非文学作品中的含义并不一致,在公文中材料是指作者从实际生活和工作中搜集、提取以及写入公文中的事实和论据。公文写作离不开材料,它是构成公文的基本要素一。具体地讲,公文材料是指公文作者为了表现公文主旨,从现实工作、学习和生活中摄取并写入公文中的一系列内容,包括情况、背景、目的、根据、办法、措施、意见、规定、时问、数字等的统称。它是提炼公文主旨的基础和依据。材料对主旨具有制约作用。有什么样的材料,就可以提炼出什么样的主旨。主旨能否做到正确、鲜明、集中,关键取决于材料的优劣。“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离开材料,就形不成公文。此外,公文主旨的表达也要依据材料。公文写作中,要用大量的事实、数字、论据等来实现主旨,而这就必须以材料为依据。总之,公文写作离不了材料,离开材料的公文,就丧失了实际意义上的公文资格。
1、公文材料的选择
2、公文材料的使用
(三)、开头和结尾
1、开头
开头是公文正文部分的起点和入笔处。又称导语,用以唤起读者注意,引导阅好的开头,不仅是全文思路展开的关键,而且能显示出事物发展的内在脉络,为全划下“基调”开头写好了,能突出主旨,把读者紧紧抓住,又可以对下文的展示起“向”的作用。开头要开门见山,一般都用直叙形式。公文的导语中要表达的主要内容是:发这个公文的目的,公文所针对的实际情况,制发该公文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公文所要解决的问题,公文的指导思想或主要内容。
2.公文结尾
公文的结尾,又称结语,用以维护公文的完整性,使读者深刻理解作者的意图,为准确而有效地处理公文奠定基础,同时,也防止在正文之后被添加伪造。
3、层次和段落
(1)、层次
公文层次,是公文思想内容展开的次序,是公文中表达思想内容的“意义单元的“逻辑环节”。它是事物发展的各个方面,以及写作主体认识事物、构思公文的思路进程在公文中的反映。公文层次在思想内容上有其相对独立性,公文内容的展开顺序中又有一定的稳定性,在前后层次的联系上还有内在的逻辑性。因此,在安排公文层次时要根据事物的发展过程、思维活动的进程和表现主旨的顺序,着眼于事物的内部联系。这样,写作主体才能清楚地宣事明理、表情达意,才能收到层次清楚、段落分明的效果,读者才能清晰明确地理解思想内容。篇章较长的公文层次往往采用总分、并列、递进、因果和连贯等方式
(2)段落
段落,通常指“自然段”,是构成篇章的基本单位,是思路展开的具体步骤,是表达思想内容时由于问歇、转折、强调所造成的文字停顿。段落能够使行文条理,使层次之问的意思承接得更紧密、更自然,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公文的思想内容。
4、公文格式
公文写作与其他文体写作的最大区别,就在于公文格式的规范性。这种规范性,既体现在公文的内容上,也体现在公文处理的程式化、程序化和文面构成的相对固定化上我们这里所说的公文的格式,主要是指公文的文面要求。公文格式,指的是公文外在表现形式的各个组成部分及其各自的位置,也包括公文的用纸、留空等。
5、主题词标引
1.主题词的基本特征 : ①体现公文内容特征和归属类别。[课件]如国务院关于发布《国家行政机关公文处理办法》的通知一文的主题词是“文秘工作、公文、办法”其中“公文”高度概括了全文的内容特征,“文秘工作”点明了此文属于文秘工作类,“办法”则显示出公文文种。主题词的这一最本质属性,不但能使一份份公文区别开来,而且具有某些立卷特征,便于立卷归档。②具有主题性和技术性的特征。主题词既要表现公文主题的核心内容,但又不全是为了表现公文主题而确立,其作用主要是为了便于公文信息在计算机中输入、储存和检索。这就使它具有了主题性、技术性两重性的特征。③具有简明性的特征。主题词一般由3~5个能够确切表达公文主题内容的名词或名词性词组构成,(词组)与词(词组)之间空一格位置,不用标点符号,比公文标题还要简练,具有间明性。
2.主题词的标引依据
3.主题词的标引程序和方法
6、公文语言与修辞
(1)、公文语言的特点
(2)、公文语言的表述方式
(3)、公文的修辞格
6.大学行政公文写作论文 篇六
大学教育质量是一项系统性工程, 既受国家、政府与大学的关系定位影响, 也受大学教育系统内部制度设计与资源配置的影响。立足于大学教育系统本身, 大学教育质量是过程质量和结果质量的综合, 与大学系统内部既有的制度安排和治理模式密切相关, 也就是说, 不同的大学制度设计将会导致大学活动场域内不同的行为主体的行为表现, 而不同的行为表现最终会反映在大学功能的实现程度与大学教育质量的现实差异上。大学治理是大学教育制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也是国家层面的大学教育理念在大学实体层面的具体表现, 它涉及大学教育资源的配置和系统内的激励、约束机制的设计、运行和调控, 既是大学制度组成部分, 也是大学教育质量的保证性条件。
国内学者普遍认为现行的建立在国家行政管理基础上的大学教育治理模式势必会导致大学教育活动主体行为的异化, 从而影响到大学教育质量[1] 。因此, 大学的“去行政化”和“回归学术共同体本位”已经成为教育理论工作者的一致性共识 (张文红, 2012) 。如果以大学教育质量是大学教育系统在合理而科学的治理结构中的产出作为研究预设, 那么建立起适应大学教育规律的现代大学治理结构就必须回答以什么为基本框架来分析中国大学教育质量与治理结构之间的关系, 现行的行政治理模式为什么会阻碍大学教育质量的提高, 两者之间的矛盾与冲突在何处等问题。本文从大学教育质量属性角度出发, 系统地分析了行政治理模式与大学教育质量属性要求之间难以调和的矛盾, 大学去行政化必须以合作治理理论为基础, 理顺国家、政府、大学之间的外部关系并在大学教育系统内部突出各主体的作用, 形成相互制衡、相互促进的大学治理结构。
二、大学教育质量属性与大学治理的关联性分析
在大学诞生逾千年的历史长河中, 虽然大学因内外部环境的变化而导致其功能定位几经改变, 但大学是社会化分工的产物, 在人类社会的历史进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这一基本事实却为社会所普遍接受, 其社会功能的实现程度既决定了其存在的社会价值和作用的大小, 也决定着国家和地区层面的社会文明程度和发展水平。在整个社会化分工系统中大学被定位为人才培养、知识创造、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四种基本功能。大学功能之间的比例结构是区分大学类型的标准, 但不管什么类型的大学, 为受教育者提供知识服务, 进行人才培养, 使受教育者成为有价值的社会公民是大学的基本功能, 而判定其基本功能发挥得好坏的标准就是大学的教育质量, 大学教育质量的好坏决定着大学自身的命运, 也决定着一个国家的综合竞争能力。由此可见, 大学教育质量涉及宏观、微观两个层面的多个主体, 既与大学组织内部的学生、教师、管理者有关, 也与大学组织外部的家庭、工商企业、政府部门的利益有关, 是多个利益主体价值判断和评价的结果。大学教育质量的利益主体多元化和评价标准的差异化决定了大学教育质量的社会属性、复杂性、主观性和客观性, 是多重属性的综合。
大学作为一个社会组织, 是宏观环境巨系统内的子系统, 具有自有的投入—转换—产出系统。大学教育质量是以人为载体的, 是微观层面上的个体在大学教育系统内, 通过组织认同、学习参与和系统训练等教育活动程序后的变化程度, 是典型的系统性产出, 是特定的宏观外部环境下, 大学教育提供系统中的活动主体互动作用的结果。大学教育质量虽然表现为一种结果, 但与活动过程有关, 是过程质量和结果质量的非线性加总。大学教育的过程质量更多地表现为一种体验性的服务质量, 发生在整个教育系统中的各个时间和空间节点, 类似于服务质量中的功能质量, 既与行为主体的过程参与动机、参与环境等因素有关, 也与整个大学教育系统的各质量要素的可靠性、响应性、保证性、移情性和有形性有关, 是个人因素与环境因素的结果, 存在着过程性。大学教育的结果质量以大学教育活动的结束为时间节点, 反映在受教育的价值观念的形成、知识的增长和能力提高等多个层面上, 类似于服务质量中的技术质量, 其结果质量不仅在个体上存在差异, 而且在显示和隐形两个维度上均有所表现, 其对社会的影响具有时间上的滞后性和环境的变异性。大学教育质量的过程性和结果性既决定于大学教育活动内容设计、也决定于活动内容供给与需求之间的一致性和其主体能动性作用的发挥程度。
在相同的宏观环境条件下, 大学教育质量决定于行为主体在整个大学教育活动中的参与机会、积极性和参与方式, 而行为主体的参与机会、积极性、方式是由结构系统决定的, 是一系列制度安排的结果[2] 。现代服务质量管理理论认为:功能质量主要是通过服务接触管理实现, 结果质量主要通过服务质量系统改进来达成[3] 。服务质量具有主观性、差异性、互动性和过程性的典型特征, 服务质量的属性特征决定了服务运作的管理与产品生产管理的制度安排和治理结构不同[4] 。D·凯特指出:治理是政府与社会力量通过面对面合作方式组成的网络管理系统[5] 。缪勒把治理定义为:关注制度的内在本质和目标, 推动社会整合和认同, 强调组织的适用性、延续性及服务职能, 包括了战略方向的掌控, 社会、经济和文化环境的协调, 资源的有效利用, 外部性的防治, 顾客服务宗旨的实施等内容[6] 。理论上, 大学教育质量是以受教育者为载体的, 发生在特定环境中的行为过程的结果, 在这一过程中既有教育服务, 也有互动过程中的知识增长。如果按照制度—行为—绩效的分析范式, 将大学教育质量视为特定环境下的组织绩效, 那么教师和学生就在大学教育质量体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是影响大学教育质量的两个重要的主体。国家政府与大学的关系定位就决定了大学的外部环境, 而大学环境决定了整个教学过程以及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互动行为, 是一系列制度安排的结果。因此, 如果将大学作为一个组织, 对大学教育质量进行系统性思考, 那么大学教育质量的研究就必须从外部制度与内部制度安排两个层面着手进行分析, 包括宏观层面的国家、政府与大学的制度安排和微观层面的大学内部的制度安排。
大学治理模式与大学教育质量有关, 也就是说大学教育质量属性的保证性条件的形成和作用发挥是通过大学的治理结构来实现的, 与大学治理结构密切相关。大学治理结构是大学教育系统内外部的一套旨在实现大学理念和目标的制度安排及相应的组织架构、权力规则体系。在大学治理中, 结构是一个基础性条件, 所有的决策活动都是在一个基本的治理结构中展开的, 也就是说大学办学理念和目标的实现离不开合理而科学的大学治理结构 (顾建民, 刘爱生, 2011) 。总体上, 从世界现有的大学治理模式分析, 不同的国家和地区受大学办学历史、国家制度和各种外部事件的影响, 宏观层面上的大学治理呈现出多元化的趋势, 既有行政、学术权力主导下的大学治理, 也有市场权力主导下的大学治理, 不同类型的大学治理的效率即大学教育质量存在着巨大的差异[7] 。微观层面上, 如果将大学教育系统视为一个投入—转换—产出的知识性服务生产系统, 那么在投入一定的前提条件下, 产出的效率或大学教育质量就决定于转换过程, 而转换过程在微观组织层面更多地表现出一种结构性特征, 在这种结构系统内, 组织内部的权力、资源分配、决策体系和规则就构成了大学内部治理的基本内涵。由此可见, 大学治理由外部治理和内部治理两部分组成, 外部治理通过一定媒介作用于内部治理, 两者之间具有传递性、反馈性且具有自洽功能, 这客观上要求合理而科学的大学治理:一是必须涵盖大学教育质量的利益相关者并将其纳入到其决策主体的范畴内, 是多主体之间共同参与的治理;二是影响大学教育质量的两个关键要素教师和学生对大学教育系统活动本身具有天然的信息优势, 对大学教育质量有决定性作用, 其决策参与机会应在制度层面予以保证;三是权力下沉的治理, 大学具有高度的自治权力, 大学内部的行政权力和学术权力应在各自的系统内发挥作用, 相互之间界限清晰、相互制衡, 运行有序。
三、大学行政治理与大学教育质量的内在矛盾分析
(一) 行政治理导致政府与大学关系错位, 大学偏离其学术本位
大学教育质量的社会性决定了国家、政府教育投入和大学对教育资源的正确使用的应然, 这也决定了政府和学校在整个大学教育质量保证体系中的关系和角色。在整个大学教育体系中, 政府的主要任务是制定教育发展规划、筹集资源、建立大学教育质量外部评价机构、设立大学董事会;大学的主要任务是在国家的大学教育理念的指导下制定大学教育目标、设计合理的组织结构、建立组织运行机制, 保证大学教育活动和科研活动的正常进行, 在自己的职责范围内保持高度的自治。在政府与大学之间关系清晰的前提下, 大学通过人才培养、知识创造、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来寻找其自身的发展和生存。在一种竞争市场上, 大学为了生存和发展将会自动地把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作为一种自律机制, 也就是在这种治理模式下, 大学的生存和发展是由市场驱动而非政府驱动的, 也只有在这种模式中, 大学的教育质量才能成为大学的自觉行为而得以保证。在大学行政治理模式中, 大学与政府之间的关系是一种典型的委托—代理关系, 且这种委托—代理关系与行政官员的任命交织在一起, 委托人对代理人的激励与监督发生在行政体系内部, 大学彻头彻尾地成为了庞大的政府统治机构中的一部分。大学行政治理是一种统治型的社会治理模式, 是建立在社会等级差别基础上, 其结果势必会导致大学等级秩序的出现, 其治理机制依赖于政府的强制力和权威, 依靠教育资源的行政化和差异化配置来实现其治理目标。为激励大学管理人员, 体现政府意志, 政府通过惯行的绩效考核的方式来对大学进行各种类型的考评且以考评结果作为大学教育资源配置和大学管理人员升迁的主要依据, 忽略了大学教育质量的发展规律。出于个人理性和官僚政治理性, 大学的行政管理者将会自觉与不自觉地把满足上级政府的要求和政府官员的政策偏好作为学校行政决策的主要风向标, 倾心于做让上级政府和直接委托人满意的事, 对大学教育规律的坚守和维护将让位于政府意愿和长官意志。以此为背景, 所谓的大学教育质量就极有可能成为阶段性目标或只是停留在各种类型的评价指标的完成上而非大学教育系统的自觉行为。在这种治理模式下, 高校将会把主要的时间和精力用在各种类型的评估和考核上, 大学的学术本位难以受到应有的尊重, 现实表现就是不断地给教师下指标和校园内热闹的迎评活动。长期的结果是大学精神的逐渐丧失和与大学格格不入的组织氛围的出现, 不良校园文化的形成将会使大学在偏离其学术本位的道路上越滑越远, 大学教育质量不仅难以在制度层面上得到保证, 也难以在教师和行政管理人员的心理层面上得到重视。
(二) 行政权力和学术权力边界模糊, 导致大学教育质量活动主体行为异化
大学教育质量的提高既离不开学术权力, 也离不开行政权力, 是两者协调作用的结果。在一个合理而科学的大学治理结构中, 行政权力和学术权力应在各自的决策范围内发挥各自的比较优势, 为大学教育质量提供保证, 共同实现大学教育目标。事实上, 大学的人才培养、知识创新、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功能目标的实现是以大学教育系统的学术活动为基础的, 因此, 学术权力应成为大学教育系统内教育资源计划、配置的主导性权力。学术权力主导地位的确定是教师学术自由、学术自治、学生通识教育、心智训练等大学教育质量活动有效开展的保证。大学教育系统的行政权力作用于大学教育系统内部行政管理系统, 为大学教育质量服务, 承担大学教育的硬件建设和日常的教学服务, 通过行政权威的应用发挥作用。
大学行政治理是以行政命令的自上而下的贯彻实施为主线的, 行政权力具有其先动优势。在权责范围不清的情况下, 大学行政治理的结果必然会导致行政权力的过度膨胀, 而行政权力的过度膨胀必然会导致三种程度不同的结果:一是大学演变成为一个官僚组织。行政权力的无限扩大的必然结果是学术权力在大学教育系统内部的弱势。在弱势的环境条件下, 为了生存, 学术组织将会以自身学术自由和学术权力的丧失去换取存在空间而逐渐成为大学官僚组织的附属物, 学术自由成为大学学术共同体海市蜃楼般的理想图景。学术权力的丧失必然会导致教师和学生的治理主体地位的丧失、大学成为单一中心的行政官僚组织, 大学的组织属性与大学教育质量属性在整个治理结构中难以得到应有的体现。二是行政权力与学术权力的边界模糊, 学术权力与行政权力的边界模糊在学校决策层面必然导致大学教育系统内部运行的混乱和无序, 大学教育系统正常运行和质量保障条件建设所必需的资源难以从制度上得到保证, 其典型表现就是在国家加大教育投入的前提下, 学校管理者凭借其独享而不受监督和约束的行政权力将教育资源投入到看得见、摸得着且立竿见影的硬件设施建设上, 大学出现了一流的设施、三流的教师管理和服务理念的错位现象。三是教师的自我矮化。出于价值理性, 为迎合行政管理需要, 教师丧失对学术的坚守, 失去对学术应有敬重, 学术工作成为教师渔利的工具, 导致学术活动场域的大面积失范和败德行为, 教师的失范和败德行为一方面极大地降低了教师的模范性和教育的感染力, 另一方面加剧了教师内心深处的冲突和价值观的扭曲。教师层面的失范和败德行为在大学教育系统内, 通过教师与学生的互动、体验和感知而影响和塑造着受教育者的社会价值观念。受教育者主流价值观的丧失必然会导致没有灵魂的工具和精致利己主义者的大量出现, 严重地影响到大学教育质量的社会属性。
(三) 大学行政治理忽略了大学教育活动规律, 剥夺了教师和学生的主体地位
大学教育质量与大学教育过程组织管理密切相关。大学教育质量的过程性和结果性决定了教师和学生在整个大学教育质量体系尤其是在大学教育质量保证体系中的重要作用和地位, 这客观上要求, 任何行之有效的大学治理结构以及机制的建立必须以尊重和发挥教师和学生的主体作用, 维护教师和学生在教学活动的主体地位为基础和前提条件。建立在传统的治理理论基础上的大学行政治理模式将大学作为国家庞杂的行政组织中的一部分, 并将大学整合在一个层级结构明显的官僚行政组织体系之中, 国家通过对大学教育资源的行政垄断、计划、分配和人事的任免实施对大学的控制和管理。在这种制度安排下, 大学外部行政治理通过政治权力、行政权力的扩张渗透到大学教育系统内部, 国家的教育理念和相关政策通过国家—地方政府—大学党委—大学校长—院系等多个层级传递到大学教育系统中的活动主体教师和学生身上, 这种信息传递模式是单一的纵向传递, 层级多且缺乏信息反馈, 政府决策过程缺少来源于基层的相关信息且相关政策容易被层级结构中的不同利益主体加以选择性应用而出现决策目标与实际执行状况相差甚远的现象。与此同时, 学生和教师的相关诉求逐层向上传递, 受传递层级的影响, 正当而有用的信息将会被逐层过滤而失去其本来面目, 也就是说国家和政府了解掌握的有关大学教育的信息可能与大学教育系统的真实情况存在偏差, 以此为基础的各种决策难以反映客观现实而失去其科学性和可操作性。由此可见, 在大学行政治理结构中一方面教师和学生作为大学教育质量的关键要素被置于整个大学治理结构的行政命令体系中的最底层, 教师和学生在整个行政权力体系中仅为行政管理者的办学理念、教学内容、教学形式等各项行政规定的执行者, 在大学教育体系中充当着一个政府和校长行政意志实现的工具性角色, 而非具有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的个体, 大学教育质量属性中的主动性难以实现, 不难看出, 大学行政治理是见物不见人的, 这种模式的运行结果使本应成为大学共同治理主体的教师和学生被排斥在整个大学教育的决策体系之外, 其参与大学治理的机会被剥夺, 从而产生强烈的疏离感, 进而失去对学校教学事务的参与热情和合作精神。
四、结论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2-2020) 》把提高大学的人才培养质量放在了战略高度, 不断提高大学教育质量已经成为高等教育的历史主旋律。为保证和提高大学教育质量, 大学教育的提供系统必须具有一套与大学教育质量属性相适应的治理模式, 这种治理模式是在了解大学教育质量形成机理基础上, 以国家、政府和大学之间清晰的关系定位为基础, 能够对影响大学教育质量的关键因素进行有效激励和控制, 并保证在整个大学教育活动过程中, 教师和学生两个行为主体之间的良性互动和信息畅通的一系列制度安排。高等教育质量利益的多元化、质量的过程性和结果性决定了大学治理与其它组织的差异性。大学教育质量的多元性决定了大学应是一个相关利益主体参与治理的共同体, 大学教育质量的过程性和结果性决定了大学、教师和学生在整个大学治理结构中的作用和地位。单一中心的行政治理结构将会导致大学管理的行政化、大学的学术本位的丧失、教师和学生主体地位的失去, 从而影响大学人才培养的质量。因此, 在现行国家加大财政投入的大前提下, 应着眼于现代大学教育规律, 着力搞好现代大学制度建设的顶层设计, 而顶层设计的核心是理顺国家、政府与大学之间的关系, 为大学建立良好的外部治理结构, 以此为基础将大学教育相关利益者纳入到整个大学的内部治理结构中, 形成多主体的合作治理模式, 以满足大学教育质量的内在要求, 达到提高整个高等教育质量的目标。
参考文献
[1]刘鸿渊.多重制度环境下的高校行为异化研究[J].江苏高教, 2011, (2) .
[2][美]米歇尔.克罗各耶, 埃哈尔.费埃德伯格.行动与系统——集体行动的政治学[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7:1.
[3]洪志生, 苏强, 霍佳震.服务质量管理研究的回顾与现状探析[J].管理评论, 2012, (7) .
[4]温碧燕.服务质量管理[M].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 2010.
[5]D.Kttle.Sharing Power Public Governance and Private Markets[M].Washington, D.C:Brookings Institution, (1993) .
[6]MUELLER.R.K.Changes in the wind in corporate governance[J].Journal of Business Strategy, 1981 (spring) :9.
7.大学行政化五宗罪 篇七
1月26日上午,温家宝总理与来自科教文卫体各界的10位代表会谈,听取他们对《政府工作报告(征求意见稿)》的意见、建议。其间,温家宝关于大学的两段话被广为传播,一句是:“一些大学功利化,什么都和钱挂钩?这是个要命的问题。”另一句是:“一所好的大学,在于有自己独特的灵魂,这就是独立的思考、自由的表达。千人一面、千篇一律,不可能出世界一流大学。大学必须有办学自主权。”
“大学功利化”和大学缺乏“办学自主权”,都指向同一个病根——大学行政化。而且不光光是此二者,大学行政化堪称如今大学一切问题的总病根。简言之,大学行政化有五宗罪。
其一,大学官场化。
一方面,大学主要领导来源行政化,校长的任命成为教育主管部门的垄断资源。校长与教育部门官员“交换”频频。我国大学校长的产生,基本上按照党政干部的方式来处理,直接由上级任命,其中“985工程”中的38所国内知名高校还要由中组部直接管理。而教育部的司局级官员直接下派到部属大学当校长更成为一种常态。中国人民大学校长纪宝成、北京师范大学校长钟秉林、北京大学校长周其凤、浙江大学校长杨卫等著名高校校长无不担任过教育部司长之职。
另一方面,对应“985工程”的启动,中国高校中开始有了一批副部级干部,现在有31所大学的党委书记和校长是副部级,还有专家建议说,要提高大学的地位,应更进一步提高校领导的级别至正部。
大学要自主,首先校长要自主。官员转行当校长也并非全然不可取,但是校长都由行政任命产生,来源单一,尤其缺乏由独立的遴选专家委员会公开选拔产生的渠道,势必助长大学的官本位。
其二,资源分配行政化。
这一方面表现在中央各部委掌握着向学校分配资源的权力,为此,大学不得不与地方一样“跑部钱进”,甚至用颁授博士等头衔去换取官员的支持;另一方面,在学校内部,“官老爷”把持一切,在职称评定、课题申报等重要学术资源的分配中,各级领导都享有“特权”,行政领导往往挤占了有限的学术资源。这些领导掌握着权力,决定教师拿课题、评职称等各种事宜。九三学社的一项问卷调查显示,62.6%的受访者认为,本应在学术资源分配上发挥主要作用的学术委员会,只是装饰或者仅能对学校重大学术事务提供参考意见。
其三,评价机制一元化。
一位颇有名望的教育学者表示,这么多年来他虽然获得了社会舆论的掌声,但是几乎没有得到过任何官方奖项。而如今的现状是,各种大课题和奖项多为政府所设,得到这些奖项,意味着你的学术地位受到认可;得不到这些奖项,意味着你被排斥在主流学术圈之外。如这位学者所言,政府奖励学术本是好事,但是仅以此为唯一的评价标准,则不利于学术自主。
其四,教授人格矮化。
一位在美国留学多年的学者戏称自己为“表格教授”,因为在回国近五年的时间里,他把相当一部分精力花在填表上——一级学科申报表、研究基地申报表、重点学科申报表、社会科学基金申报表、单位考核聘任表,等等。这也是行政化使然,因为有多少一级学科,多少研究基地,获得了多少社会科学基金,发表了多少论文,都是学校各级领导的政绩。正是在这样功利性的高压下,我们看到了教授剽窃等人格矮化的怪现状。难以想象,一个终日忙于填表和完成工作任务乃至剽窃的教授,有朝一日竟能成为学术大师。而没有学术大师,所谓世界一流大学又出何谈起。
其五,学生世故化。
不可想象一个官本位的、功利化的大学,能够培养出温总理所说的具有“独立的思考、自由的表达”的学生。就像一位教授所批评的:“现在社会上说学生不正义、圆滑、没原则,只愿意自己过得舒服,这都是大学教会的,学生进门时候不这样,出去时候全会了。”本科生学会了行贿教师换学分,研究生忙于为“老板”做项目而无暇学业,有些学生团体几乎成为“官僚试驗田”或“微型名利场”。
事实上,1998年通过的《高等教育法》早已明确规定高校拥有7项办学自主权,包括制定招生方案、设置和调整学科专业、制定教学计划、开展科学研究等方面。只是十多年过去了,这些自主权基本上都没有得到落实。大学行政化毫无松动之态,反而在日益强化。
比如近年来由教育部门启动并严格施行的大学教学质量评估,屡屡爆出高校“造假”丑闻。而高校则一肚子委屈,有全国政协委员直指这种细致到大学课件、教案是否规范的评估“劳民伤财,鸡飞狗跳”,“把高校分为三六九等,制约竞争”。
随着政府财力的增长,行政力量对于大学的干预有了更多资源手段,加之市场化的助推,权力与经济结合,在教育领域形成了一个固化的既得利益群体。去行政化成为越来越难以破解的顽疾。
【大学行政公文写作论文】推荐阅读:
怎样写作行政管理毕业论文09-03
大学生行政助理实习报告07-21
华中师范大学行政管理专业真题09-20
2008-2006北京大学行政管理真题10-31
行政公文写作处理-行政公文格式09-01
2024年浙江大学行政管理考研真题回忆版10-26
各类行政公文写作12-05
行政公文写作通知范文11-15